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只有扎根在广袤的田野上,科技成果才有价值

2017-06-29 来源:中国网收藏

  中国网6月28日讯(记者 王晓霞)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陕西出台“陕教十条”(《关于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促进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从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自主权等多个方面,极大地激发了高校科技创新热情和成果转化动力。6月中旬,教育部中央媒体团一行来到陕西,深入了解陕西高校产学研的优秀成果。

  风景如画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位于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据副校长钱永华介绍,学校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十多年来,学校300多名专家和地方1000多名农技人员共同组成推广团队,开展全产业链的科技服务,培养了一大批产业领军人才。

  校地合作为群众脱贫提供科技支撑

  “我在这里一个星期学到的东西比平时一年还要多,虽然少赚了几万块钱,但我觉得值得!”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完首期村官培训后,陕西省洛川县太月村支书郭永民感慨万千。

  村官培训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农村干部培训的一个方面。2014年,学校成功获批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后,培养了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村官等共计50890人。

  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意识到,仅仅靠高校的力量是不行的。为有效调动地方政府和基层农技力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校地合作体制机制,2014年10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示范区牵头,联合陕西省10个地市农科所及省杂交油菜中心发起成立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实现了大学、地市科技资源的统筹和协同。

  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钱永华介绍,近年来,学校探索了“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在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了一批永久性的产业试验站(基地)。目前,学校在陕西贫困县区已建成产业试验示范站、基地28个,涉及小麦、玉米、苹果、猕猴桃、核桃、奶山羊等多个产业。试验示范站建在产业核心区,新技术、新品种展示在农民的家门口,专家定期指导,为地方政府发展主导产业、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只有根植在广袤的田野上,科技成果才能产生效益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眉县猕猴桃试验示范站,记者尝到了口味香甜的猕猴桃。试验站的专家姚春潮告诉记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不断创新,形成了眉县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十大关键技术,保障了果品的质量。”

  从杨凌示范区出发,驱车半小时即可抵达被猕猴桃园环绕的眉县猕猴桃试验示范基地,一位位皮肤黝黑的猕猴桃专家教授们在不同的区域内进行着试验示范。

  “只有根植在广袤的田野上,才能真正知道那里最需要什么,什么样的科研成果才能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首席专家刘占德说。试验站把先进技术做出样子来,把先进设施展示出来,避免了在农民果园做示范技术走样的问题,也避免了示范难以连续的问题。十年来,试验站在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植物生理、植物营养、储藏加工和农业经济等领域均有重要技术突破,基本涵盖了猕猴桃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的各个领域,为产业的持续高效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解决农技推广人才短缺、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问题,校县联合探索“1+2+2+N”模式。1即一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2即两位眉县的农业技术干部;2即两位农村实用人才也可以说是职业农民;N即全县果农。“大学教授+县上农机干部乡土专家+职业农民+示范村。通过示范村带动眉县猕猴桃整体的发展。现如今,眉县猕猴桃品牌价值达到98.28亿元。

  大学生回乡创业 打造眉县百年产业

  眉县从2005年就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校县合作。通过这一举措解决了质量和技术的问题。

  “我们要走进田间地头,让果农直观地学习这些技术,并在融会贯通后用在自家果园里,从而带动整个猕猴桃产业健康繁荣发展。”姚春潮介绍说。

  家住眉县金渠镇宁渠村的59岁果农张德福是敢于吃螃蟹的人,他在当地最早一批参加了技术培训,现在已经是全村的科技示范户。张德福脸上掩饰不住地自豪:“我就是比别人接受得早了点。刚种猕猴桃的时候,每年收入只有两三万入。后来接受了专家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服务,种植猕猴桃作物的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我家挂果的7亩猕猴桃地收入11.5万元。”

  据村主任张乖乾介绍,2005年以后,政府为农民提供支持和引导,每亩地补贴500元种子资金,还请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到村里指导。专家们不仅为农民提供理论支持,还会亲自走到田里给农民做示范。目前,宁渠村99%的农户种植猕猴桃,猕猴桃的产量年年增高,农民收入连年增长。收入高的果农一年挣二三十万,收入七八万的农户占全村一半以上。

  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大好前景,不仅带动当地的农民致富,还吸引了80后的大学生回乡创业。魏朝阳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读的是电器专业。随着家乡猕猴桃市场的形势越来越好,他敏锐地发现,猕猴桃不仅通过线下销售,还可以与互联网相结合。2015年毕业后,他回到宁渠村,和村民们一起种起了猕猴桃。“只有学好种植猕猴桃的技术,才能起到带头作用。” 魏朝阳说。

  魏朝阳参加了眉县组织的职业农民培训,经过笔试、面试等层层选拔,成为科技入户工作组重点培养的互联网人才。村主任张乖乾说,“他的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快,一旦掌握了猕猴桃基础知识,很容易与电商相结合,目前他已经创办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公司,并注册了商标,致力于打造眉县的百年产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为农民带来了实惠,这得益于“陕教十条”对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引导和支持。陕西是科教资源大省,每年全省技术成果和服务交易额高达7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出自高校科研院所。

  据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建林介绍,陕西抓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个重点,按照“突出一个主体、推进两个结合、完善三个机制、构建四大平台”(即: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推进高校与企业结合、学校与地方结合;完善主动转化机制、合作创新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智库服务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整合科研力量强化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常态化组织科技成果洽谈对接等方式,加快推进成果转移转化。

  2016年,陕西省3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其中由高校主持和参与完成19项。陕西高校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