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福建教育:奏响“一带一路”大合唱

2017-05-2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5月底的八闽大地,海风清新,夹带着大海特有的味道。这里凭海而立、因海而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发祥地,海洋、开放、商贸等因子早已融入福建人的血液,一曲《爱拼才会赢》广为传唱。

  如今,“一带一路”宏伟构想跨越万里海域,正在绘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今天的闽人,如何发扬祖先们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创新求变的传统,发挥地域优势,奏响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教育大合唱?记者近日随教育部采访团在福州、厦门等地进行了走访。 

  一株草的力量

  【记者观察】在福建农林大学校园里,来自坦桑尼亚的艾利绕过高达两层楼高的菌草丛,指着诸多纪念石中的一块,跟记者讲述自己是怎么来到中国的。这块石头背后茂盛的菌草是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2016年访华时种下的。正是因为这次访华,艾利才有了机会学习菌草技术。艾利是一位大学教师,本科和硕士专业都是跟环保相关。“学习菌草栽培蘑菇,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挣到钱。”艾利伸出拇指和食指,做出捻钞票的动作。

  一株草,让101个国家的人走到了一起。也因为一株草,林占禧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奇人物。林占禧在福建农林大学研究了30多年的草,他发现,自然界中的芒萁、类芦、斑茅等草类,可以替代木头生产食用菌,就给这类草定义为“菌草”。菌草技术是林占禧发明的专利,该技术运用菌草栽培蘑菇,解决“菌林”矛盾。在以往,我国仅栽培香菇一年就消耗木材达700万立方米!

  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菌草技术被国家先后列为援巴布亚新几内亚、莱索托、卢旺达、斐济等国项目。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已举办153期,5800多名技术人员和官员参加培训,遍布五大洲101个国家。在斐济,菌草技术被斐方誉为“岛国农业的新希望”;因为投资少、见效快,7—10天即可收回菌袋成本,在莱索托,农民称之为“Quick money”(快钱)。

  菌草技术援外项目被列为2016年“海丝”核心区建设“走出去”重大项目,已在泰国、马来西亚建立菌草技术示范基地,且正与塔吉克斯坦合作建设基地。

  这株草,只是福建高校发挥优势学科力量,推动技术输出的一个缩影:

  越南第一座混泥土拱桥参考了福州大学教授陈宝春的成果,越南设计第二座混泥土拱桥时,特地邀请陈宝春对大桥设计进行咨询。今年3月,陈宝春一行前往越南河内,对越南大桥建设咨询项目进行技术交底,高质量的咨询得到越方的高度赞赏。陈宝春还通过翻译中国土木工程有关规范,促进中国标准出口。

  福州大学教授刘成禹的研究成果——复杂工程环境下地下工程建造关键技术,解决了乌兹别克斯坦甘姆奇克隧道的岩爆难题。这个被称作“总统一号工程”、长达19.2公里的中亚最长隧道,仅中等强度的岩爆就达到3000多次。使用了刘成禹的新方案后,没有发生一起岩爆事故。

  一支队伍的情怀 

  【记者观察】个头儿不高,一身教官制服,威严利落,庄海的身份是福建警察学院战术系教官,跟记者比画了几下拳头,力量惊人。庄海名头在外,他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名将:获得过世界2次、全国8次武术散打冠军。庄海刚从南非回来,他是中国警察“走出去”援外执教南非团的团长。2014年,庄海参与了约旦援外执教,这支队伍被公安部誉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整建制出国培训的警察教官团队”,由此打开了中国警察系统援外执教的大门。庄海说,自己出国时,随身总是带着一面国旗,挂在训练场地,“不能忘了自己出去是干什么的”。身材不高的庄海,在培训时,用过硬的散打技术让高大威猛的老外警察由“不服气”到“服气”。

  这是一支在海外打响了名号的教官队伍:张兵、庄海、朱顺弟、陈朝辉等,展示了良好的中国警察形象。卡塔尔内政部在了解到中国教官在中东国家执行援外培训的良好效果和声誉后,主动照会我国政府并请求学校派出教官团队赴卡培训。福建警察学院党委书记游晔介绍,自2010年以来,学院已承办23期外警培训班和数期专业交流团,受援国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东帝汶、菲律宾等国家,为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安全提供了支撑。

  在福建教育系统,活跃着很多这样的团队,会聚而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为“一带一路”贡献青春和智慧。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是第一所中国名校全资设立的、具有独立校园的海外分校,占地150英亩,规划总投资约13亿马币。2014年开工建设,2016年2月,迎来首批新生,目前在校生已经达到1900多人。

  张建霖,厦门大学校长助理,从马来西亚分校选址时,他就参与分校建设,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与很多创业者一样,张建霖和他的伙伴们要面对两国政治、法律法规、文化、语言等诸多差异,把分校慢慢建立起来。马来西亚分校教务部副主任张颖在跟记者连线时说:“有时间跟你们讲讲我们开设一门新课程的不容易。”毛蕾,厦大历史系外派教师,她的课在分校也一样受欢迎。像张建霖、张颖、毛蕾这样的教师,组成了一个浩大的团队,回到陈嘉庚先生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马来西亚创办分校。“这是历史的回馈。”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说。

  福建师范大学长期致力于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在全国高校首创汉语教学志愿者项目和本土化汉语师资培养项目。从2003年起,福建师范大学派出了首批汉语教师志愿者。如今,10多年过去了,学校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队伍从18人壮大至815人,赴任国从菲律宾扩展至印尼、泰国、韩国、美国等12个国家。

  一个培训班的远见 

  【记者观察】在华侨大学的一间教室里,印度尼西亚留学生李亚飞、泰国留学生林晴天因为一个培训班聚集在中国。李亚飞当了14年的警察,来中国之前学习过3个月汉语,因为表现突出,被选拔到中国学习汉语。经过6个月学习,他进步飞快,能用汉语日常交流,他的目标是争取考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六级。回国后,李亚飞能得到晋升。林晴天,年轻女孩,是泰国廊曼机场的翻译官,在中国学习一年的汉语,对她的翻译工作无疑是个提升。除了学习汉语外,喝茶、背诗,品尝福建小吃,游走三坊七巷,他们也在了解中国文化。

  “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是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高端人才培训的品牌项目。据华侨大学副校长曾路介绍,这个项目起初是“泰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学员来自泰国国会、外交部、卫生部和泰国银行等20多个政府部门,基本涵盖了泰国各部委。2011年,项目拓展为“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学员逐渐沿“一带一路”区域国家拓展。

  “留学生对留学国都有独特的感情,光这个项目,我们已经培养了400多名官员。这些官员年富力强,让他们学习华文、了解中华文化,有助于构建从民间到政府更加了解中国、更有利于跟中国交流合作的氛围。”曾路说,华侨大学“海丝”高端人才培训还有一个品牌项目——安哥拉科技青年人才班。该培训班由安哥拉总统基金会提议,学制为“2+4”模式,即前2年学习汉语言专业,后4年学习工科专业。每年安哥拉推荐不超过30名优秀高中毕业生来华,目前已经招生3期学生共77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语言、文化是种很好的媒介,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就是提升中国在海外的话语权。福州大学教授苏文菁痴迷于闽商文化、海洋文化。丝路亦是侨路,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侨华人超过1500万,苏文菁的研究目光追随他们。“我们有北方的黄土文化,但是南方的海洋文化研究明显不足。浓厚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底蕴,不仅是福建重要的文化品牌,也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的历史记忆。”苏文菁主持的闽商文化研究院的学术项目已经跨越国门,《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首批成果13本图书由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新西兰4个国家、10所高校的学者队伍完成。

  苏文菁的研究院已经深耕“海丝”沿线港口城市:马六甲市、诗巫市、槟城。“福州有3个,除了福州外,你去马来西亚诗巫看看,太像福州了。我们要通过与当地文化团体、华人团体、研究智库的合作,寻回中华文化遗落在东南亚的部分。”(本报记者 赵秀红)

(责任编辑:刘潇翰(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