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把青春献给乡村教育热土

2017-05-10 来源:《中国教师报》收藏

  本报5月10日电(记者 白宏太)2016年,地处偏僻的溆浦县油洋乡中心小学在湖南怀化一鸣惊人,先后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

  说起这一“破天荒”的成绩,该校校长严佳明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些成果都是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毕业生向立华来校任教后取得的。他的到来给学校注入了活力,感染了整个教师队伍,也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希望。”

  一年前,作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首届六年制公费定向师范生,即将毕业的向立华本有机会到城市学校任教,但品学兼优的他选择回到家乡溆浦县油洋乡,担任中心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兼语文教师,还兼任学校关工委和大队部工作,在这里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向立华的成长,是湖南省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一个缩影。2006年,为解决农村学校教师补充难题,湖南省率先在全国启动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改革,10年来共招收培养各类农村公费定向师范生4.13万人,其中已毕业1.4万人,成为湖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生力军。

  日前,记者跟随教育部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走进湖南,深入偏远农村学校和师范院校,探寻该省培养优秀农村教师、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有效经验。

  精准扶贫催生农村教师培养新机制

  几年前,在溆浦县统溪河镇学校,校长王民权最发愁的就是师资。“学校老教师多,民办转正教师多,教师缺编非常严重,每年专业教师都配不齐。”回想当时的情形,他一脸无奈。

  溆浦是一个地处山区的农业大县,许多农村学校因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面临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

  尽管随着农村学校硬件改造升级,农村教师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但师资补充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每年的教师招考计划都完不成,经过多方努力能完成80%就不错了,想招到专业素质高的教师就更难了。”溆浦县教育局局长严安民说。

  据了解,多年来这样的状况在湖南省各州市县普遍存在。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处副处长王俊良分析说:“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偏低,职业吸引力并不强。同时,随着师范教育改革,如何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师范院校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这是一场“倒逼式”改革。面对农村教师补充困局,2006年湖南省审时度势,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开始了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新尝试。

  “它的突出特点就是按需招生、公费培养、定向就业。”王俊良介绍说,“公费定向师范生从农村来、到农村去,学生录取时签订定向就业协议,毕业后须到农村学校任教5年至8年。”

  经过10年发展,湖南省已经初步建立了与国家免费师范生相衔接,各类型、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培养全覆盖的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体系。目前,湖南省共有25所高校参与了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工作。《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出台后,湖南省增加了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经费,各培养院校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

  2016年9月7日,在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会上,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肖国安作专题发言,介绍该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经验。

  在肖国安看来,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时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举措。10年来,按照培养经费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分担的办法,湖南省各级财政共安排专项培养经费7.76亿元。

  “我们将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与贫困家庭脱贫相结合,既给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公费读书的机会,也保障了他们的就业,真正实现了‘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肖国安说。

  对此,来自农村的湖南一师2015级学生邓湘琴深有感触:“选择读公费定向师范专业,父母特别高兴,也圆了我的教师梦。”

  培养专业情意深厚的优秀乡村教师

  像向立华、邓湘琴一样,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让几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得以走出寒门,读师范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教材费等费用,还享受国家规定的专项助学金和奖学金,为改变家庭贫困带来了希望。

  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同样是乡村教育的希望。如何将他们培养成适合乡村教育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乡村教师?

  “我们适应现代师范教育转型趋势,继承中师优良教育传统,创造性形成了乡村优秀小学教师培养的‘一师模式’。”湖南一师校长童小娇向记者介绍。

  “初中起点,六年一贯”是“一师模式”的一个重要特色。学校面向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学制6年,学历层次为本科,并相应制定了“六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

  “竞争相当激烈,我们那一届全县三四百人报考,最终录取了41人,录取比例接近10:1。”同为首届六年制公费定向师范生,如今在溆浦县桥江镇中心小学任教的唐蓉琪回忆说。

  显然,初中起点、公费培养、定向分配,这些优惠政策对许多学生和家长,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也从根本上解决了近年来师范院校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

  “因为报名人数多,我们在招生环节实行二次遴选,对县市区教育局初选公布的考生实施综合测试,包括笔试、教师职业发展潜质测试和专业技能测试等,确保选拔出具有良好培养潜力的优质生源。”童小娇笑称。

  实际上,招收初中起点的生源,另一个优势在于,这一阶段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也为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情意培养提供了较好的先天条件。

  “针对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可塑性强的特点,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将基础课程靠前安排,在学生入校后的前两年,重点安排了三笔字、口语、视唱、美术、形体舞蹈等教育技能课程。”湖南一师教育学院院长蒋蓉说。

  “一开始不太适应,一下子十几门课程,什么钢琴、舞蹈、书法、音乐都得学,觉得挺难的。”邓湘琴说。不过她很快发现,学起来并不难,兴趣也越来越浓。

  生源素质好、学生可塑性强只是前提,如何让学生热爱农村教育、毕业后愿意扎根农村教育?专业情意养成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

  对此,“一师模式”在继承和发扬中师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两项举措予以保证。一方面,在培养方案上适应农村基础教育需要,对学生实行全科培养,保证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能达到“主教一门,兼教多门”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在培养过程中凸显实践导向,实践教学占全部课程设置的1/4,学生每学期都有参加教育见习、顶岗实习和社会调查等教学安排。

  “湖南一师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母校,我们十分注重利用红色文化将专业情意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湖南一师学工办主任李程说,“比如说,向立华在校时就是‘学习毛泽东协会’的会长,立志要献身农村教育”。

  公费定向师范生让农村校园“不一样”

  10年过去了,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是否达到了当初的政策预期?这是记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在湖南一师,学校党委书记彭小奇公布了一组令人鼓舞的数据:学校2011届至2015届公费师范毕业生共计4175人,平均履约率达96.77%,其中到乡镇以下学校从教率达95.99%。

  说起自己为什么选择回家乡任教?向立华的理由很简单——“为爱回家”。

  童年时的向立华有着悲苦的经历,父母相继双亡,跟着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在最困难的时候,周围的人纷纷向他伸出关爱之手,县里为他申请了低保,学校减免了他的学费,爱心人士为他提供捐助。

  这一切都让向立华铭记在心,临近毕业时,接到油洋乡中心小学校长严佳明的短信,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回乡任教:“听严校长说,家乡还有许多像我当年一样的儿童,我想给他们更好的教育。”

  2014年毕业的舒茂蓉回乡任教的心愿,则萌生于一次下乡支教的经历。在一师就读期间,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赴湘西山区学校支教活动。当地村民说,山里条件差,新教师在这里待不了多久就纷纷离开了。

  那一刻,舒茂蓉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我也是来自山区,如果我都不愿意回去,山里的孩子如何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就这样,毕业后她回到家乡溆浦的桥江镇中学任教。

  这些公费定向师范生回到家乡,究竟给家乡教育带来了什么变化?

  在油洋乡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李永杰说起向立华,眼里充满了自豪与崇拜:“向老师是我们的大队辅导员,他来了以后,学校开展的活动可多了。他还经常陪我们做游戏、打球。”最近,李永杰刚参加了向立华组织的“重走长征路”活动,立志要当一名解放军战士。

  “向老师很有耐心,也很喜欢孩子。”一位家长高兴地对记者说,“我家孙子就在向老师班上,过去很调皮,现在很听老师的话,也爱学习了。”

  在桥江镇中学,工作近3年的舒茂蓉已经成长为业务骨干,代表学校在全县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中一举夺魁。

  刚到桥江镇中心小学任教半年多的唐蓉琪,也给学校带来了气象一新的变化,她任教的班级教学成绩远超其他班级。

  “现在走进农村校园,如果感觉气氛不一样,一打听准是有公费定向师范生在这里任教。”王俊良说。

  如今在统溪河镇学校,校长王民权再也不发愁了,学校近几年新进了10名公费定向师范生,都已经在教育教学中挑起了大梁。谈及学校的新变化,当年也曾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师的王民权认为:“跟我们那一代教师相比,这些公费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更强,理想更高远。”

  2014年毕业于湖南一师的张柳,在统溪河镇学校工作得有声有色。说起自己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他踌躇满志地告诉记者:“学校里建起了公租房,我已经在这里成了家。下一步,我希望能成为学科带头人,并争取成为注重育人的乡村名师。”

  来自湖南省教育厅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全省2011年至2014年毕业的3577名公费师范生中,已有91%的人受到县级以上奖励,有335人走上校级或中层管理岗位。

  看到这些优秀毕业生活跃在乡村教育舞台上,作为母校的湖南一师仍然牵挂着毕业生们的长远发展。“要让这些师范生长期安心在农村任教,还应继续提高乡村教师的物质待遇,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特别是要给他们提供进一步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的机会。为此,我们建议国家制定乡村基础教育硕士定向培养计划。”彭小奇说。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