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宁夏教育民生扶贫采访见闻(二)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017-06-05 来源:《人民政协报》收藏

  为迎接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前,教育部新闻办组织中央部分媒体赴全国各地,采访报道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本报记者跟随由教育部新闻办主任续梅率领的采访团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围绕教育民生扶贫主题展开采访报道。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发展教育已经成了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落实“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责任,补齐教育短板,成为自治区政府的工作重点。而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南部贫困山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已显著提升,与全区平均水平差距逐年缩小,教育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天的傍晚,正是位于银川的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在这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校园里,学生们有的在操场上踢球、活动,有的在打扫校园卫生,还有的则在花园里朗读、学习。教学楼下,高三3班的学生高乔,手里拿着一册政治复习材料,也在利用这宝贵的时间进行复习。再过几天,他就将走上高考考场,去圆他的大学梦。

  高乔来自宁夏南部山区彭阳县城阳乡的一个贫困村落。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佳,他的父亲去了外地打工,母亲在银川打工,姐姐也去了农校。“如果不是来到六盘山中学,我可能永远都圆不了大学梦了。”高乔说,高考临近,他和远在家乡上学的小伙伴们联系时,大家都羡慕他上大学几乎是“板上钉钉”。“在六盘山中学上高中,这里教学质量好,考上大学的机会要大很多。”

  高乔所说的区别——六盘山中学,是一所办给山村孩子的城市高中。这所2003年设立于银川的学校专门招收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学子,校名也是取于孩子们的家乡———六盘山区。

  学校面向山区择优招收农村初中毕业生,全部免收学费、住宿费,并为每生每年发放1000元生活补助,另有40%的学生享受生均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在这里,70%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学校还会联系社会企业和爱心人士,千方百计保证这些学生完成学业,现在企业捐助每年就有600万元左右。”校长金存钰介绍说。

  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宁夏,教育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山区与川区、偏远农村与中心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当地教育部门一直在如何抓好教育质量,使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能“上好学”;如何通过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上下功夫。在宁夏,除了六盘山中学,育才中学也是面向南部山区招生的高中。目前,两所学校已累计培养毕业生2万余名。“这相当于为南部山区每个县区建了一所优质高中,为一万余户农民家庭每家培养了一名大学生。”宁夏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晚上7点,学校里的铃声响起,高乔收起书本,准备回到教室。“这个不是上课铃,是提醒我们回教室收看《新闻联播》的铃声。”高乔说,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让每个学生收看《新闻联播》,不仅让大家通晓天下大事,同时也是一种素质教育。“我觉得在城市上学和在家乡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这里能有更开阔的眼界,同时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日常生活上,都能更快地融入和适应现代社会。”

  作为高三年级的学生会主席,高乔的理想是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政法专业,对于自己的成绩,他自信满满。“我来自贫困家庭,其实也想过要不要学商科,但最后还是决定学政法。因为在我看来,经商只能改变我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命运,但政治和法律则可以改变我的家乡。”高乔说,他期待将来学成后回到家乡,为家乡百姓服务。

  技能致富,让职校学生“能就业、用得上”

  能够走进高中、大学校园,是很多孩子的梦想。但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实现这个梦想。因此,如何将初中毕业没有升入高中、高中毕业没有被大学录取的学生全部纳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就业扶贫让他们彻底脱贫,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和教育部门教育民生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现在观赏花卉和植物很受欢迎,我们掌握培植技术后,可以直接开花店创业,也可以进入一些园艺公司,收入还不错。”在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实训中心的植物大棚里,园艺专业学生马兵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多肉植物进行分株移植。22岁的马兵来自宁夏的国家级贫困县——彭阳县,父母在农村以种地为生,家里一年只有一万多元的收入。他所学的园艺专业是3年学制,前两年在学校上课,第三年由学校安排在校外实习。“实习期间一个月有1600元的收入。前几天实习刚刚结束,我签了一家园艺公司,入职以后管吃管住,每个月的收入大概能有2000多元。”从马兵的话语中,听得出他对自己目前的工资很满意,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许许多多和马兵一样的学生,正通过学习技术、积极就业,一步步摆脱贫困:食用菌生产实训中心里,每年有2600多名学生在这里提前体验标准化的企业生产模式;数控班的实习车间里,许多从外地来这里学习的学生,只因为这里教学质量高,学成后就业更容易;物流实训大厅里,物流专业的学生正忙着备战全国物流大赛,期待取得好成绩后能有更好的就业前途……“多年来,学院始终把推进精准扶贫作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拔穷根’的基础作用,立足‘造血式’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聚焦重点人群,目前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据学院负责人介绍,2010级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杨亚军,是西吉县一名贫困学生,毕业后,为了改变家庭经济状况,成立了宁夏拓之展培训有限公司,目前年营业额已过百万。2002级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何永仁,是海原县一名贫困学生,毕业后,注册成立了宁夏欣能达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节能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年收入已达到200万元以上。

  职业教育不仅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了一门技能,凭技术吃饱饭;从长远看,也让一个学生乃至一个家庭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在宁夏隆德县职业中学,汽车运用与维修班的学生们正在学习发动机维修。“我自己挺喜欢这个专业的,以后还想继续上这个专业的高职。将来有了技术,我就可以找工作补贴家用了。”来自固原一个贫困家庭的学生杨峰说,虽然没有进入普通中学学习,但通过学习技术,自己一样能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能让杨峰这样的贫困家庭学生将来能有更好的出路,副校长陈耀辉介绍说,学校对普通学生的毕业要求是“双证书”,但对建档立卡贫困生的毕业要求是“三证书”。所谓“双证书”,是指毕业证加技能等级证,而“三证书”则是在此基础上,再免费培训贫困生掌握一门工程机械驾驶技术(挖掘机、装载机、叉车任选一门)或美容美发、民间工艺技能,并考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为的就是技多不压身,让贫困生在毕业后能拥有更多找到工作的机会。”陈耀辉说。

  如今,正有越来越多的宁夏贫困学子,通过学习技能致富。而宁夏通过发展教育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精准扶贫之路,也将越走越好,越走越宽。(本报记者 奚冬琪)

(责任编辑:赵奕(实习))
相关阅读
宁夏教育民生扶贫采访见闻(一):从“一个鸡蛋”到“热汤热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