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

2017-05-27 来源:浙江省教育厅收藏

  一、浙江省情及浙江教育基本情况

  浙江省因钱塘江古称浙江而得名,简称为“浙”。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全省辖杭州、宁波2个副省级市,温州等9个地级市,89个县(市、区)。2016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90万人。2016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6485亿元,财政总收入9225亿元,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7237元和22866元。

  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浙江历史上大师云集、人才辈出,据统计,东汉以来载入史册的浙江籍文学家逾千人,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中,浙江籍人士占了近五分之一。当前,浙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认真践行“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总要求,全面落实“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奋力担起总书记赋予的“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新使命新要求,把“浙江的今天”建设得更好,努力为“中国的明天”提供更多的浙江素材、浙江实践、浙江经验。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浙江自古就有耕读传家、重教兴学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着眼于解决我省教育进入“读好书”新阶段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实现协调、增强活力、强化服务”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已建立起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

  我省基础教育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目前已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2016年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98.71%,其中学前教育入园率97.5%,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9.99%、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为98.74%。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普及化教育的跨越。目前全省有普通高校108所(含独立学院及筹建院校),其中本科院校59所,普通高考录取率达8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7%,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106.33万人。职业教育能力不断提升,全省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在校生65.8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连续多年保持大体相当。特殊教育和民工子女教育稳步发展,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已全部设立特殊教育学校,全省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在全省中小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147.52万人。教育公平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向社会公开宣布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现“零择校”。“十三五”时期,我们以建成教育强省为主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打造让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

  二、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各种文化和思潮在这里汇聚碰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近年来我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做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实效性,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2005年,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主持下,我省建立了省领导联系高校和定期为高校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12年间,历任省委、省政府领导深入高校开展调查研究并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270多场次。2014年开始,推进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实施了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素质、推进实践育人等为重点的“双十”举措。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20所高校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编写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等辅助教材,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伟大实践引进课堂。建立高校领导干部听课讲课制度,2016年高校领导干部听课达2000多节、讲课达1200多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由2013年的68.77%逐年提升,2014年74.2%,2015年77%,2016年82.6%。

  二是深化文明寝室建设。在全省高校普遍开展了“文明寝室”建设行动,将高校学生工作重心延伸至生活区。近5年全省高校共投入10多亿元完善学生公寓设施建设,引导学生“先扫一屋、再扫天下”,学生寝室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组织2300多名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4.6万多名干部教师联系学生寝室,每年干部教师走访学生寝室超过14万人次。

  三是推进文化校园建设。把弘扬先进文化、传承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传承校训、传唱校歌、建好校史馆博物馆、创建校园标志符号等方式,努力把优秀文化体现在校园的一楼一宇、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建设一批集党团活动、学术交流、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社团文化等为一体的交流活动室、茶吧、咖啡吧等文化园地,使校园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省财政投入1200万元经费支持12所高校试点建设文化校园,目前正向全省高校全面铺开。

  四是优化服务育人。着眼于优化服务、在服务中体现教育和管理,在全省高校全面建立了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学生事务中心,努力让学生“少跑一趟路、少进一扇门”。2016年全省高校学生事务中心累计为师生办理各类事项230多万件,学生满意率达97%以上。充分发挥校园新媒体的育人功能,成立浙江省大学生新媒体联盟。据统计,目前各高校建立的“两微一端”平台共有3900多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1440个,建设了一支由1万多名师生和100多名骨干网评员、1200多名高校微记者组成的高校“网军”。

  五是推进实践教育。积极推动大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去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全省实施了“百校联百镇”和“双百双进”工程,在257个乡镇(街道、社区)建立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2016年派出3万余支实践团队40万名大学生和5000余名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群众超过157万人次。去年G20杭州峰会期间,全省15所高校派出175名带队教师、4021名大学生志愿者,坚守在299个服务点累计开展服务19.4万小时,服务与会嘉宾5万余人次。今年3月,我们组织全省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省委、省政府的治水工作,开展了“百万学生知‘五水’,十万学子巡江河,千支队伍治污水”主题实践活动,把浙江人民新时期的治水实践,作为大学生了解国情、省情、社情、民情的好教材。

  (二)着力“四个抓”,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不仅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中央对整个高等教育工作、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是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省高度重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贯彻工作,重点突出“四个抓”:

  一是抓学习。省委常委会先后3次专题传达学习和研究讨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1月22日,在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期间,集中传达学习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提出要重新认识浙江教育所处的历史新方位,更加科学地设计浙江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路径。全省高校结合学校实际,分层次、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好各类学习活动,组织干部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二是抓调研。2016年12月下旬,省委、省政府组成了3个专题调研组,根据总书记讲话精神,列出了10个方面重大问题,深入22所高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先后召开16个座谈会,听取了300多名师生的意见,发放了1200多份调查问卷,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用人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建议,全面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形成了3个子报告和1个总报告。

  三是抓部署。2月份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和省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市、县(市、区)党委书记、政府领导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全省普通高校党委书记、校(院)长参加会议。时任省委书记夏宝龙同志提出了“高校十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省委、省政府还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浙委发〔2017〕13号),共10个部分40条工作举措,内容更加明确、政策更加务实、要求更加具体、措施更可操作。

  四是抓督查。为了防止出现“只开会、不落实”的现象,3月初,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即抽调68名干部组成20个督查组,对全省108所高校进行了全覆盖的工作督查,了解各高校传达学习会议精神情况。3月中旬,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同志带队,通过推门听课、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到高校开展蹲点式督查。3月下旬,时任省长、现任省委书记车俊同志带队,以“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为主题,深入高校开展调研。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突出高校的育人功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到高校工作的中心位置,把育人融入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认真抓好省委《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系统实施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3项计划和4项工程。既要抓好课堂教育,又要重视实践育人,还要在校园生活中培养好学生。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帮助青年学生立好政治思想品德、社会行为公德、职业专业道德、家庭生活美德、个人修养品德;培树社会责任感、科学创新精神、实践行为能力、思维科学方法、身体心理健康,使高校真正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

  二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建设。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配齐配足思政教师,完善培养培训机制,建立健全思政教师参与地方实践、挂职地方干部、下乡蹲点调研等制度;完善工作评价体系,提高思政教师的待遇和地位。统筹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一批精品课程,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大力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梳理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努力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

  三是深入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责任。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对高校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落实相关部门的责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落实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切实抓好校内党的基层组织,配齐配强院(系、所、中心)党组织负责人,强化基层党支部建设,发挥好师生党员的模范示范作用。

  四是着力加快浙江高等教育强省建设。主动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一流学科,加快提升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强省必先强教,浙江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在全面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进而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建成教育强县(市、区)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在全省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2010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位居国内前列;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省,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总体目标,在全省拉开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序幕。借鉴“两基”验收和创建教育强县的经验,省委、省政府从2011年部署开展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以此为载体,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各地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推动实现全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督导评估标准分设“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改革创新”等五项一级指标,下设12项二级指标、41项三级指标,范围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和继续教育,内容包括经费投入、硬件建设、教育质量、德育工作、社会认可、城乡和校际均衡系数、课业负担等。41项指标全部为否定性指标,如果有一项不达标就不能参评。自2015年1月启动首批评估以来,全省已有三批36个县(市、区)创建成为教育基本现代化县。第四批17个县(市、区)于今年5月开始接受预评估检查。

  (一)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做法

  一是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各县(市、区)政府由主要领导牵头,建立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总经费和义务教育经费依法实现“三增长”。如慈溪市近三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比例分别为11.95%、1.24%和14.88%。加强经费统筹,向薄弱项目、重点项目倾斜,确保项目落地,扩充重点区域教育资源总量。如绍兴市柯桥区修订《柯桥城区教育布局规划(2016—2030年)》,提出近五年新建10所学校的目标,通过增加学校布点提升教育容量,缩小学校班额。一些经济相对薄弱县,如松阳县、天台县更是想方设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并积极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快提升当地教育的整体水平。为发展高水平义务教育,我省重新修订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基准标准,把教师职称、学历和学校信息化要求等内涵建设指标列入其中。各地政府加大投入,积极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目前,全省已有4688所中小学校通过新一轮标准化学校建设评定,约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的94%。

  二是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对照教育现代化对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的要求,各市、县(市、区)政府更加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项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校际之间均衡程度,采取校际之间多种形式的合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异;推动校长和骨干教师校际交流,促进学校之间教师的均衡配置。同时在全省连续实施四轮省内教育对口支援工程,建立并完善发达地区与相对薄弱地区的结对帮扶机制,缩小区域间教育差距。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教师集体宿舍维修改造工程、中小学校塑胶跑道建设工程、校园安全工程、中小学校实验室和专用教室建设工程、校园饮水质量提升工程等,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各地政府加大公用经费投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薄弱环节改进,学校校际综合差异系数不断下降趋于合理。全省平均差异系数从2014年的小学0.370、初中0.319分别降低到2016年的小学0.313、初中0.270。此外,还普遍加强了等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社区学校等建设工作。

  三是突出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各地政府强化统筹布局,推进新建、扩建、迁建幼儿园,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通过停办、补助、分流等办法消除无证园和准办园,各地的学前教育资源容量较快提升。通过连续三期的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全省已经基本消除无证幼儿园。同时,各地积极创建等级幼儿园,加强督导评估管理,入园率、等级园比例、教师持证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均有大幅提升。如杭州市江干区出台《各街道学前教育布点规划图(2011—2020年)》,坚持“三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四提前”(提前整合资源、提前介入设计、提前参与建设、提前谋划办学),确保配套学校建设稳步推进,至2016年底新建成开办幼儿园24所,各街道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7所。“十三五”期间,江干区还将建设开办幼儿园26所。

  四是深入推进教育改革。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学校内涵建设为手段,以学校特色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深入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推进轻负高质的教育教学,倡导和推广“美丽校园”“文化校园”建设,促进了学校特色形成和水平提升。各地按照“学前教育抓规范、义务教育抓均衡、普通高中抓特色、职业高中抓服务、成人教育抓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进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推动县域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

  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纲要》的初步安排,我省教育现代化评估工作准备从2018年开始启动,到2020年前,主要工作放在创建基本现代化上。2020年后,再全面推开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把握教育历史方位,牢牢抓住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主线,努力把“浙江今天的教育”搞得更好,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浙江样本、浙江经验。

  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持之以恒地补齐教育短板。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口变动趋势,不断完善教育规划,预先谋划教育增量。确保新迁建、改扩建学校项目的后期建设和投入,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切实扩大教育资源容量,着力解决班额控制问题。确保中小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确保非编教师收入不低于当地社会在岗职工平均收入。建立财政、人事等部门数据的分享和公示机制,切实保障和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特别是非编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坚持公民办齐头并进,补好学前教育短板,着力解决学前教育等级园不足、教师持证率较低、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不够的问题,严格防止无证园反弹。研究制订鼓励扶持和优胜劣汰政策,在加大对薄弱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同时,严格办学准入条件,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逐步淘汰,坚决取缔。深入推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积分入学制度,对外来学生一视同仁,同城同待遇。

  二要深入转变教育理念,更加强化教育内涵建设。

  在巩固提升教育基本现代化创建成果,重视“硬件”的同时,将工作着力点放在“软件”上,牢固秉持选择性教育思想,深入实施课程改革,扩大课程改革覆盖面,构建和完善教育教学体系,重视核心素养培育,全面实施智慧教育工程,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化、品质化、卓越化发展,全面提升浙江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三要加强教育现代化指标动态监测。

  为动态跟踪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各项指标数据变化情况,及时监测县(市、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地开展教育现代化创建,同时也为对县级政府推进教育工作考核提供数据支撑,从今年起,委托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开展全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数监测工作。根据教育事业数据,对每个县(市、区)进行指标监测,形成过关性评估和常态化监测相结合的教育现代化创建机制。督促各地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还要针对教育现代化内涵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完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对通过评估的地区进行监测和复查,对复查不合格的,将取消其称号。

(责任编辑:赵奕(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