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雪域高原谱写教育大爱

——“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纪实

2017-08-30 来源:《人民政协报》收藏

  2016年4月中旬,“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在拉萨正式启动。援藏教师们“组团”援藏给西藏教育带来了什么?援藏结束又能给西藏留下什么?今年8月20日到26日,记者随教育部采访团走进西藏拉萨市、日喀则市及山南市受援学校,探寻“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开展一年多以来的收获。

  背景:

  ●201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

  ●2015年8月18日,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民族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2015年12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正式拉开帷幕,由17个省市分别对口支援1所中学(其中,河北和陕西共同对口支援1所中学),教育部直属高校附属中小学对口支援拉萨和林芝的3所中学和1所小学。

  ●2016年12月2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十三五”期间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区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省市、高校、直属单位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充分认识对口援藏工作的长期性,始终把握对口援藏工作的群众性,不断提高对口援藏工作的科学性,坚持真情援藏、科学援藏、创新援藏,不断加大教育援藏工作力度,提高教育质量。

  “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今天是我在西藏最幸福的一夜。孩子们的依依不舍,家长们的肯定期待,是我追求的目标、我的梦想。我圆了梦,此生无憾!”这是援藏教师玉珏在离开西藏前一晚发给援藏教师魏小东的微信。魏小东说,来到西藏一直被感动的人和事包围着,说到这条微信,泪珠在她的眼眶打转,声音也开始哽咽,“玉珏说出了我们所有援藏老师的心声。”

  常年生活在平原的援藏老师们第一个要克服的难题,是美丽而神秘的雪域高原带给他们身体上的不适。初到西藏,每个援藏老师几乎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即使已经过去一年多时间,还是有很多老师不能完全适应高原气候。

  陶佳喜来自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对口支援拉萨市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师,初到高原,血压居高不下,低压高达140,高压接近190。陶佳喜告诉记者,“我的孩子已经大了,年轻老师还有很多家庭负担,国家提出“组团式”援藏,学校有需要,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义不容辞。”陶佳喜容易受风寒,他就自己发明了一种方法——将保鲜袋套在头上再戴上帽子,他笑着说,“比吃药管用。”

  现任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的援藏干部傅欣坦言,面对援藏任务,最初犹豫过。傅欣的犹豫来自于家庭面临的实际困难,傅欣和他的爱人都是80后独生子女,女儿妞妞2016年9月份读小学一年级,他的母亲2015年接受肺癌手术治疗,目前正在术后恢复期,岳母2016年4月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在他进藏前刚刚做完8次化疗。此外,家中还有一位86岁的外婆。真正的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都需要依靠他这个顶梁柱。面对摆在眼前的难题,傅欣在家人的支持下接受援藏任务,他说:“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责任摆在面前,作为年轻人就要去承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高原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老西藏精神是指“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校长普布次仁表示,这些援藏干部和教师们在身体力行地传承着老西藏精神,值得点赞!

  雪域高原带给援藏教师这么多的困难和不适,记者每每禁不住要问,后悔来西藏吗?每个援藏老师的答案不约而同且毫不犹疑:“不!”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援藏老师张玲从上大学起就有一个支教梦,苦于一直没有机会,这次“组团式”援藏给了她实现梦想的机会;陶佳喜教学经验丰富,多次受国家委派赴欧美国家讲学,学校本没有硬性派他来援藏,但他说,“西藏更需要我。”魏小东对自己加入到援藏教育事业心怀感恩,她说:“我已经融入西藏这个温暖的集体中,希望我的努力工作可以给西藏教育带来一些变化,给西藏孩子带来一种成长。”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张玲来自栖霞市第二中学,现在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支教。她指着脸上的晒斑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到西藏的一年里晒的,“云层离我们太近了,任何防晒霜对这里的紫外线似乎都没办法。”张玲说,来到西藏最怕的就是生病,普通感冒通常要一个月才能好,还有转变成肺水肿的危险。

  每年十月到来年四月是西藏最“难熬”的日子,天气干燥,空气也变得更加稀薄。男士都需要用润唇膏,“不然挨不住”,鼻子里也因为干燥,常年有血丝。很多援藏教师到西藏后会失眠,张玲笑着说:“每次凌晨两三点在山东援藏老师的群里问谁还醒着,都会有一堆人回复。”湖北省援藏干部尹云波告诉记者,他发明了一种能睡好觉的方法,做一个自制“睡袋”,充好氧气,再扎几个眼,“睡在这里睡眠会深很多,不会一晚醒很多次。”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援藏教师曾凡安进藏一年多仍有严重高原反应,“在床上睡不着,一年多都是在沙发上打打盹。”

  山南市教育局(体育局)副局长、湖南省援藏教师领队钟秋明的手机24小时开机,他最怕的是半夜接到电话,这说明可能有老师身体不适。有一次,山南第三高级中学援藏老师史秋香在课堂上晕倒了,被紧急送往医院,钟秋明赶到医院听到史秋香醒来的第一句话却是,“我下午还有两节课要上。”

  在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入扎实推进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目标任务之一是促进“两个融合”,即援藏团队与受援团队的深度融合以及教育援藏团队内部的深度融合。

  张玲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里人不支持她的来藏决定,但她还是来了。比起与孩子相处时间的缺失,张玲觉得在藏期间收获满满。赴藏前,张玲认为在思想和习惯上和藏族人还是有差别,只希望和藏族老师的相处“过得去”就好。但是张玲没想到,一年的时间,她收获了两位藏族好友,她们会相约一起吃饭、逛街。“我们在沟通上没有任何障碍,他们待人特别真诚、善良。”

  在拉萨实验小学,12位援藏教师们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家”,魏小东被大家亲切地称作“二姐”,陶佳喜则是“三哥”。每个人互相学习、相互关心,彼此成为了工作上的好战友、生活中的好伙伴。

  张玲告诉记者,在她所在的受援学校实行“双备课组长制”,每周要老师们一起集体备课,先听一节示范课,随后集体评课,提炼模式,之后组内推广。“这种做法真正实现了援藏教师与当地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同步走。”

  牧区教师底子薄弱,魏小东每次参加“送教下乡”时,看到偏远地区老师清澈见底、极度渴望知识的眼睛都被深深感动着。“我们来到西藏,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强,而是为了证明西藏的教育同仁们可以更强大。”

  尹云波和西藏的情谊更是永远也无法剪断,做援藏干部半年后,爱人在山南市探亲时怀上了二胎,他们给女儿取名“尹山南”。这段援藏记忆不仅永远留给他们,也以这种方式影响着后代,这个刚刚两个月大的娃娃会记住,我们祖国改革开放的“列车”在疾驰飞奔的路上,有很多像爸爸一样“组团式”援藏的干部和教师们为西藏教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搭建汉藏教育桥梁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每个援藏老师都怀揣理想,想为西藏教育事业尽心尽力,但不是每个优秀教师赴藏都能马上起到应有的作用。钟秋明告诉记者,在入藏的前几个月,很多老师会有想象不到的挫败感。“孩子的成绩没有提升,援藏老师们觉得自己的价值没有体现。”但援藏老师们勇敢地直面困惑,不再简单复制粘贴内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而是结合西藏当地孩子的学习进度和特点,和西藏教育同仁们一起探索和创造专属于西藏的优质教育。

  在钟秋明看来,“组团式”援藏的重要目标是整合17个省的资源对口支援西藏教育。“我的团队45位援藏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们背后有湖南省教育系统的资源。我们的主要工作是为湖南省优质教育资源和山南市教育搭起桥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帮助、扶持山南市教育发展。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我认为我们的援藏就是成功的。”

  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一直很重视家校共建,即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和配合。张勇是拉萨市江苏实验中学的本地政治老师,他告诉记者,一有时间他就会去学生家走走,班里也建有家长微信群,“现在藏区的家长也很关注孩子的全方位成长,不再只看重成绩。”张勇说:“家长成为班级建设的一环,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老师及时告知家长孩子取得的进步,也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傅欣介绍,在援藏期间,日喀则市成立了“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沙龙”,举办了“‘组团式’援藏效能的辐射机制”微论坛,建立了“1+5+X”教育资源远程互动共享平台(1:上海实验学校;5:上海对口支援的江孜、拉孜、定日、亚东、萨迦五县县中;X:沪藏若干友好学校),上海各区的优秀教师可在互动教室与日喀则师生进行互动教学、教研,拓展了教育援藏的时间和空间,提升了教育资源共享效益。

  把援藏教师迎进来,同样西藏老师也要走出去,在“一进一出”中才能实现西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每年会从西藏中小学选派骨干教师和学校管理干部400人,到对口援藏省市和部属高校挂职锻炼、集中培训。

  在北京援藏指挥部“交流交往资金”的支持下,三年来拉萨北京实验学校选派了八批在藏干部教师赴京学习。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及兄弟院校也多次选派专家进藏讲座,还为学校提供了大量教育资源。同时,该校和北京市示范高中开展远程教育项目,给孩子更多样的学习渠道。

  援藏干部、拉萨江苏实验学校校长徐夕介绍,学校每年派出一批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到江苏南通、扬州等多所名校进行“跟岗”学习和交流。学习归来后,学校专门组织培训人员给全校老师做汇报讲座,分享跟班心得。

  傅欣介绍,沪藏学校实现“手拉手”友好结对,目前,已有10余所上海学校与受援单位开展了交流,受援单位已派出19位干部和骨干教师到上海考察学习。

  西藏自治区教工委副书记、区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厅长杜建功在汇报教育工委、教育厅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时强调:“教育领域一直是民族分裂势力渗透的重点领域,他们千方百计与共产党争夺下一代。所以一定要重视对藏区孩子德育工作的教育。”

  西藏全区上下深入开展“四讲四爱”主题教育活动,援藏教育团队促成了当地学生和内地学生的常态化交流机制,通过学生视频交流、书信交流、互写寄语等方式介绍两地风土人情,加强了民族团结。魏小东所带的班级里,两地孩子建立了友谊,常常互通信件,两地孩子均有意愿利用假期相互走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新教育评论》里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校长赵隆灏介绍,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日常习惯,全力抓好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初步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格局。

  在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德育处注重抓典型示例,及时对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和工作方式的指导。比如,有些老师不注重方式方法,在与家长沟通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一些老师对待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拉萨江苏实验中学重视针对性和时效性,比如学生会成员定时检查全校学生的仪容仪表、对住宿生实行封闭式管理、结合主题月活动安排加强德育教育。

  打造一支“永远带不走的优秀教育专业人才队伍”

  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的一项根本任务是为西藏培养一支“永远带不走的优秀教育专业人才队伍”,为藏区培养一批“名管理人才、名班主任、名教师”。

  张勇告诉记者,学校建立“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关系,他从师父纵峰云身上学到的最受用的品质是“严谨”。师父对他的帮助大到课堂教学设计,小到课堂上一句话的运用都要反复纠正,精益求精。纵峰云的一句话让张勇记忆犹新,对课堂教学始终心存敬畏,“一个顿号标错都可能导致整个句子的语义错误,所以一定要字斟句酌。”

  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汉语文教学组的组长益西曲珍是个“90”后,她告诉记者,师父周著平时非常认真负责也很耐心,每次有教学上的问题去请教,周著都知无不言。每周周著都要到益西曲珍班上听一节课,听完周著会及时评课,总结课堂教学有哪些可提升空间。益西曲珍每周也会到师父课堂听两节课,学习和吸收教育经验更为丰富的师父的教学方法。

  西藏地区学生基础差、底子薄,课堂模式以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法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徐夕峰告诉记者,针对此,拉萨市江苏实验中学高中教师不断探索、实践、修订,“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日臻成熟,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郭帅)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