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

——全国高校掀起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热潮

2017-11-01 来源:《光明日报》收藏

  党的十九大闭幕了,十九大代表、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依然脚步急促。

  10月27日,清华大学召开全校干部师生会议,陈旭全面传达大会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精神,向清华师生发出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动员令;28日,带领学生代表参观北京行政副中心,以中国改革的生动实践激励学生投身建设洪流;29日,参加生命学院党团主题学习活动,寄语同学们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

  她努力着、期待着,将从会场带回的十九大精神用最短的时间传递到清华园的各个角落。

  连日来,全国高校掀起了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的热潮,形式新颖,氛围浓厚。

  学懂,用新理念新论断武装头脑

  10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报告厅,一场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讲座引来众多关注。尽管在周六,又是大清早,可前来听课的同学还是把原定的讲座教室挤得水泄不通。在临时调换面积更大的授课地点后,依然有不少同学没有“抢”到座位,只好坐在走廊地板上。

  “世界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主讲人、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从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变化讲起,重点分析了党的十九大召开的特殊背景:“纵观党的十二大报告到十九大报告,很好地体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连续性……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讲到这里,台下掌声一片。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要在学懂上下功夫。连日来,全国各高校纷纷组织理论学习、讲座、宣讲等活动,用新理念新论断武装头脑。

  在北京市,“首都高校百位名家共讲十九大”活动正在火热进行。百位理论名家通过进校辅导学习、走上课堂讲授、深入基层宣讲、系统研究阐释等形式,为各高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学习及时雨”。

  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网”为师生提供精神滋养。学校组织知名专家学者学习解读十九大报告,撰写发表多篇学习心得和阐释文章。

  在西安交通大学,学生理论社团的“微宣讲”团队以“青春之我、微言中国”为主题,自发组织了近十场十九大精神系列“微宣讲”,覆盖学生党、团支部的近千名学生。

  “我曾通过电商帮家乡农民销售土特产,对报告中‘脱真贫、真脱贫’的阐述印象深刻。这一次,专家的讲解让我对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系统的理解。”在聆听了十九大代表、首都经贸大学党委书记冯培的十九大精神讲座后,北京科技大学学生杨国庆收获满满。

  弄通,以新形式新方法打动人心

  “3个半小时,3.2万多字,总书记究竟说了啥?”10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涵锦登上讲台,以73张PPT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打“call”。整整两个小时的讲解,没有一个人走神,学生们大呼“解渴”。

  “要让学生们真正读懂报告蕴含的新内容、新思想、新理念,老师自己首先要学懂、弄通。”胡涵锦介绍,为了给大学生们上好这堂融入了报告最新内容的思政课,学院老师看直播、学报告、开座谈会、集中备课,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期望和要求为切入点,将十九大精神分为五大板块,全体老师协调配合、各有侧重,向同学们全面阐述。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要在弄通上下功夫。大学课堂上、新媒体阵地上、学生社团里……为了让青年学生将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很多高校在融会贯通上下功夫,用新形式新方法打动人心。

  上海高校启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会。与会人员就思政课各门课程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教学重点热点难点、十九大精神进高校思政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等进行研讨。

  北京林业大学以新媒体矩阵发出十九大“最强合音”。全校新媒体线上线下结合,以一边学习一边即时分享的模式,及时发布学校理论学习中心组、老同志、学院党委、党支部等各层面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的动态和师生热议的内容。

  做实,将涓滴努力汇入时代大潮

  鲜红的党旗高高悬挂,红色的投票箱分外醒目。10月26日,在清华大学药学院特别研究员谭旭的党员发展会现场,党员们纷纷投下了自己庄严的一票。

  “我来自普通工人家庭,在过去的成长历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做出的努力和牺牲,也充分认识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紧紧依靠党。”在发言中,他坦言,认同感和责任感是驱使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重要力量。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要在做实上下功夫。发展党员、开展扶贫主题活动、在科研一线奋战……各高校师生以实际行动,将十九大精神落实在自己的学习工作中。

  10月26日,北京科技大学发起了“携手共贺十九大、同心扶贫安民生”主题活动,数百名青年师生参与扶贫主题活动,并在现场以认领贫困户果树、爱心募捐等形式投身精准脱贫。

  10月30日,南开大学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校长龚克直言,要不做秀、要做实功,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并与学生培养相结合,真正办“一个立德树人的研究院”。

  …………

  还有更多的人,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美好寄望融入自己的涓滴努力里。

  “如今,我虽已年逾95,但仍坚守在教学的岗位上,仍要求自己以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面向未来。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未来有无限的生机和豪情。让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是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的肺腑之言,也是回响在神州大地的师生心声。(本报记者 邓晖 姚晓丹 晋浩天)

(责任编辑:岱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