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鄂尔多斯市教育扶贫经验介绍

2017-10-16 来源:规划司收藏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014年9月9日,第3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如此表达对扶贫工作的战略思考。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牢固树立“扶贫必扶智”的发展思路,把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加强农村牧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提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的能力和继续教育服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努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推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贫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精准的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体现在教育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上。在各项教育扶贫举措稳步推进的同时,鄂尔多斯市将结对帮扶作为教育扶贫工作新的突破口,通过汉语授课学校与蒙语授课学校、城市学校与农村牧区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三个维度的结对,以强带弱,着力提高民族学校、农村牧区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

  汉语授课学校与蒙语授课学校结对

  自2012年起,鄂尔多斯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手拉手、心连心、促团结、促和谐”活动,共有40余所蒙汉学校(幼儿园)开展校际结对交流,切实增强了民族感情,有效加快了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步伐。在结对活动开展过程中,涌现了以乌审旗蒙古族实验小学与东胜区万佳小学、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中学与康巴什第一中学、东胜区教育局与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教育局等学校与学校间、地区与地区间的结对子典型。

  乌审旗蒙古族实验小学与东胜区万佳小学开展包括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多种形式的“结对子”活动,通过蒙汉教师共同办公、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方式,相互学习语言、研讨教学业务、相互关心生活,促使“结对子”双方增进了解、增强友谊、共同提高。两校引导少先中队、小队以民族团结争章活动,促进同年级所有蒙、汉学生互相“结对子”,实现班级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学生之间还开展了“班级联谊”和“两校特色运动会”等活动。利用“六一”儿童节、寒暑假组织家庭之间探望、互访活动,逐步将“结对子”活动延伸到家庭,拓展到社会。

  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中学与康巴什第一中学结成手拉手兄弟校。两校互派学科领域骨干教师深入对方教学第一线,开展讲示范课、公开课、教学工作交流等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共同举行形式多样的艺术、体育、科技兴趣小组邀请赛和学科联赛,举办重要纪念日联谊活动,增进友谊,开拓视野。开展学校与家庭、学校与村(嘎查、社区)结对了解民情、民意活动,学校与所有学生家庭和学生所在村(嘎查、社区)建立结对共建关系。积极开展各族师生相互联络、访问活动,形成机制,增进了解和沟通,加强交流合作,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015年6月,在教育部民教司的大力支持下,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与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实现跨区域教育合作发展,两地的12所学校结为6组合作共建学校。东胜区先后为参与合作共建的沙依巴克区6所学校配备了标准化录播教室,为合作学校间开展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视频研讨活动奠定了基础;目前两地正在进一步拓展试卷交流、共卷联考等多项合作,教育协作不断向纵深化发展。同时,参照两地合作模式,鄂尔多斯市进一步推动与内地或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促进各地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十二五”以来,鄂尔多斯市共接待了全区12个盟市的民族教育考察学习团和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吉林省珲春市、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协阿坝州委员会等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考察团、青海省德令哈市民族学校蹲校学习团,促进了民族学校的交流学习。

  城市学校与农村牧区学校结对

  农村学校如何同城市学校共享教育资源?偏远牧区学校请不到好老师怎么办?以前,鄂尔多斯市基础教育资源不均问题一直存在,这一问题在一些偏远的农村牧区学校尤为突出,市区学校课堂上一节课的信息量比农村牧区校多好几节课。如何实现城市校与农村牧区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鄂尔多斯给出的答案是——教育信息化,通过常态化开展“远程互动教学研”活动,结对帮扶、合作交流的成效日益明显。

  2007年,鄂尔多斯市教育局开始探索建立远程视频互动教学研平台。2007—2010年,全市27所学校与深圳市宝安区24所学校结对互助,利用远程互动平台广泛开展同题异教、互动评课、远程培训等在线教学教研活动。除了线上活动形式,两地教师还经常性地开展互访活动,这种线上+线下的教研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思想开放、包容并蓄、敢于表达、乐于共享的信息化工作种子教师;充分吸收发达地区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方法,提升全市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东西部地区教育合作提供了有益探索。如今,鄂尔多斯市已经与北京、深圳、上海、新疆等多地区开展了持续广泛的跨域交流合作。

  2011年全市蒙古族小学间率先实现了常态化教学教研应用,2012—2013年进一步为全市蒙古语授课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了基于视讯技术的网际交互教室,构建了网络教学研平台(时称蒙古语授课中小学幼儿园区域均衡发展教学教研远程互动平台),广大师生不再需要复杂的调试过程就可开展网际间互动。全市民族学校与幼儿园率先利用这一成果推动优质校帮扶薄弱校、城市校帮扶农村校,每天常态化开展教学教研活动。2015-2016年,鄂尔多斯市进一步为全市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配备了网际交互教室,组织薄弱校与优质校的互相结对并常态化开展网络互动教学、教研。2016年全市所有农村牧区学校与城市优质学校结对,共同开展远程教学研活动,有力推动了汉语授课学校与蒙语授课学校、城市校与农村牧区校、优质校与薄弱校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良好的信息化基础环境,是全面打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输送渠道的先决条件。2003年,鄂尔多斯市利用一年时间为主城区各学校全部建成校园网,在自治区率先建成千兆核心、学校裸光纤接入的市级教育城域网,2008年覆盖范围扩大至全市各旗区城区,2011年进一步覆盖了全市农村牧区,2016年实现“万兆核心、千兆到校”的专线式教育城域网,全市教育网络“城乡全覆盖”。目前,全市100%学校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100%学校建成校园网,所有旗县均建有远程互动课堂教室,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

  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

  长期以来,城区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生源不均和强弱失衡现象,家长择校之风屡禁难止。2014年,作为“鄂尔多斯市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东胜区出台了《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胜区学区制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将各学校按地理位置、学校沿革、发展水平、学生来源等划分为四大学区,建立起“组团发展、联盟推进,‘421’布局、幼小初衔接”的完整的学区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缩小校际间的办学差距,促进学区内教育理念、文化、德育、教学、科研、规划、师资、设备等方面重组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形成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和新建学校的快速成长,实现学校均衡优质发展。

  “一校两址”办学

  实验中学于2006年投入使用,拥有一定数量的区级以上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师资水平、家长满意度较高。闻德中学创办于2008年,学校建设规模为36个教学班,但生源不足,实际招生11个教学班。实行“一校两址”办学后,两校区实施“人、财、物”统一管理,实行一套领导机构、一套管理机制、一个工作标准、一套考核评价。利用两校区距离较近的有利条件,推行大年级部、大学科组管理,两校区教师混编搭班,初一、初二年级在校本部运行,初三年级在闻德校区运行,促进两校区在管理、师资、学生、考核等方面的交流融合。目前,两校区已初步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的扩大,基本解决了东胜区铁西一期初中阶段择校矛盾。

  实验小学创办于1985年,办学历史久,取得的成果丰硕,群众认可度高。景宁小学创办于2011年,教师队伍中临聘人员较多,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缺乏,组内缺少老教师、骨干教师的带动、引领,学生以打工子弟为主,基础薄弱,阅读积累量极少。实行一校两址办学后,推行总分校统一管理。德育、教学、后勤管理等由校本部分管校长统一规划,指导景宁校区工作;进一步实施“走动式”管理,校本部行政人员每周到景宁校区提供指导;两校区同步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同课异构、同频互动等活动,加强了在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联系,对景宁校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学校通过“手拉手”图书交流活动、义卖活动、艺术节等活动,不断加深了两校区学生的交流、学习和融合。

  东胜区第一中学创建于1960年,拥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办学至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满意度高。2015年暑期,正东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2017年5月,将正东学校设立为东胜区第一中学铁西校区。针对两校区的差异性,在“一校两址”运行初期,为保证两校区的平稳运行和同步发展,实施“统分”式管理模式。“统”即一套班子集中统一领导,校长、副校长制定规划、整体协调、督导考核;“分”即各校区围绕学校总体目标开展工作,校区执行校长、年级主任、学科主任负责日常运行、制度执行、自我评估等。师资配备上,从校本部抽调部分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到铁西校区,同时推进两校区教研一体化,引领铁西校区发展。注重发挥区一中的品牌影响力,提升铁西校区的凝聚力、吸引力。

  优质校(园)设分校(园)

  东胜区将4所小学设为优质校分校,7所幼儿园设为优质园分园。优质校(园)设立分校(园)后,总校通过进校实地指导、业务学习交流、观摩教研讨论等方式,将已有的校园成熟管理经验、教师教学经验、办学理念、课程资源与分校共享,实现资源整合,促进彼此相互学习、共同提升。如:第一小学结合分校的办学特色,实行总校长走动式管理,每周五由分校的执行校长回总校开行政会,会后将会议要求及时向分校教师传达;第八小学总分校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即总校的导师与分校的青年教师同备一课、同上一课、同研一课,让青年教师在探讨与交流中成长,在比较与反思中提高;伊克昭幼儿园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总园经过多年的研发和积淀已经在园本课程建设上形成可借鉴的资料,包括幼儿一日生活流程体系、安全-礼仪园本课程、健康教育园本课程等等,为分园的教师开展各方面的课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有实操性强的具体经验,促进了分园自主课程的建设和保教质量的提升。

  鄂尔多斯市的实践证明,教育系统开展扶贫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上级安排的扶贫任务和对部分贫困学生的资金资助,更重要的是对相对薄弱学校进行整体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因此受益。结对帮扶,使汉语授课学校、城市学校、优质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理念传送到农村学校,让蒙语授课学校、农村牧区学校、薄弱学校的管理、教学水平更快地赶上来,尽早“脱贫致富”。这种扶贫方式将为教育相对薄弱地区、学校注入新鲜的教育血液,使之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功能转变,从“功利型”向“功能型”转变,为地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岱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