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农业大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依托建设平台,激发内生动力 “三精准”助力产业发展

2017-10-12 来源:规划司收藏

  按照教育部滇西定点扶贫工作的整体安排,我校自2013年定点扶贫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以来,一直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提高认识、上下一心,务实进取、创新举措,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校依“镇康之所需、农大之所能”,以“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三精准)为原则,协调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并依托“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教授服务团”等平台,做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挂职干部选派、公益捐赠等工作,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为目标,点对点实打实地做好定点扶贫工作,被当地称为“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一、学校高度重视,精准施策

  1.制定完善定点扶贫方案

  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定点扶贫工作实施方案(2013-2020年)》,从推动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信息扶贫及学科扶贫六方面提出明确规划和可操作性实施办法。建立了校地双方沟通、年度工作报告、定期工作交流、校内专项工作经费支持等多项机制,加强政策制度保障。

  为有效落实定点扶贫工作,我校和临沧市先后签订了校市合作协议、共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特色农业学院协议、定点帮扶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框架协议、对口支援大理学院食品安全管理相关学科建设框架协议等多项协议,为定点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方向,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国家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新阶段,我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确保扶贫工作沿着正确方向推进。2016年、2017年,我校6次党委常委会对定点扶贫工作进行研究,将定点扶贫工作调整到校党委,成立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姜沛民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张东军担任副组长;校党政办公室全面协调,校科研院具体负责产业扶贫;制定了全新定点扶贫工作方案;定点扶贫专项工作经费由30万元/年,增长到100万元/年。

  2.组织开展脱贫攻坚理论研究

  支持引导学校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脱贫攻坚政策理论研究,鼓励教师多下基层调研,为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建言献策。近年来,我校共发表扶贫理论研究文章23篇,2016年、2017年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调研报告2篇,1人参加撰写国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人文与发展学院左停教授撰写的《农村扶贫开发与低保制度的覆盖差异》和《农村扶贫开发与低保制度覆盖差异的原因及做好两项制度分工协作的建议》得到李克强总理批示;经济管理学院林万龙教授撰写的《直接补贴政策向低收入农户适当倾斜》得到汪洋副总理批示,并撰写《“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第五篇“教育扶贫”和第六篇“健康扶贫”)。

  二、双方互访交流,精准推进

  学校与镇康县历来重视领导、专家的交流互访,加深双方了解,让学校及时掌握镇康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与需求,更是将确定的好政策、好项目进行研讨,精准推进政策落地与项目实施。双方领导、校内外专家双方累计互访交流20余次,100余人次,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1.2016年4月11日至14日,我校党委书记姜沛民、副书记兼副校长张东军带队一行7人,前往镇康县调研,指导我校定点扶贫工作第三阶段与第四阶段顺利衔接,为制定第四阶段扶贫工作方案听取镇康县的建议。

  2.2016年5月9日,镇康县县长董万春带队来我校交流定点扶贫工作。我校党委书记姜沛民、副书记张东军等校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确定了2016年我校定点扶贫重点工作,包括对帮东村小学援建、领导干部培训,以及多项科技帮扶项目等。

  3.2013年7月,我校校长柯炳生、副校长张建华带队考察,了解镇康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柯炳生校长还为临沧市领导干部作了 “现代农业发展•挑战与机遇”的专题报告。

  4.2013年11月,我校副校长龚元石带队深入镇康县,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农业庄园经济、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发展情况开展考察调研。

  三、依托建设平台,精准落地

  为推动定点扶贫工作,让学校定点扶贫工作有抓手,学校先后在镇康县成立“教授工作站”、“教授服务团”、“科技小院”等平台,以调动相关专家、整合科技资源,产学研共同发力,实现了“职责精准、需求精准、供给精准”,形成了“教授到乡村,学生住乡村”的局面,将定点扶贫政策项目精准落地。

  一是职责精准,共建平台制定职责、指定负责人,校县明确参与定点扶贫工作的相关部门;二是需求精准,共建平台梳理需求上报学校,技术需求精准到乡、培训需求精准到村、捐赠需求精准到人;三是供给精准,根据镇康之所需、学校之所能,实现供给精准。

  我校在临沧市和镇康县先后建立了“中国农业大学-临沧教授工作站”和“中国农业大学-镇康教授工作站”,围绕镇康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发推广适用农业技术;之后,按照教育部指示,落实经费8万元,成立“中国农业大学镇康教授服务团”,依镇康产业发展特点选择对口专业教授,进行专属技术服务;学校自筹经费45万元,建立“中国农业大学镇康科技小院”,选派博士、硕士研究生,住村进行农业技术示范与推广。

  四、激发内生动力,成效显著

  1.技术示范培育产业

  依托“教授工作站”、“教授服务团”、“科技小院”等平台,开展实用适用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新品种引进,培育镇康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仅2016年、2017年,提交产业报告4份,引进技术7项、蔬菜新品种45个,培训农技人员、致富带头人160人次,培训农民300人次以上,现场指导农民1000人次以上,辐射带动2000亩以上。杨柳桥村建档立卡户肉牛养殖规模扩大20%,南伞蔬菜协会种植蔬菜新品种占据镇康市场2/3以上。

  如:杨柳桥村贫困户自发成立养牛合作社,并使用扶贫资金买牛、养牛。经过一年努力,搭工费料,牛却越养越瘦,每头牛赔钱2000多元。贫困户农民对养牛丧失信心,甚至产生了赔钱卖牛的想法。2016年7月,“教授服务团”成员曹兵海教授(国家产业肉牛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现场为农户制定了技术方案,提出了“山繁川育”的养殖模式,开出了低成本饲料配方。2个月时间,合作社贫困户的牛肥了、毛亮了、肉质感增强了,农户尝到了科技甜头,看到了希望。周围乡村养殖户、技术人员,都来学习,讨要饲料配方。

  如:我校在镇康 “科技小院”以冬桃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当地作物施肥水平低、施肥技术落后等生产问题,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核心,结合栽培,植保,水分管理等解决方案,重点解决镇康县冬桃产量低、品质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建立木场乡冬桃技术示范100亩,辐射带动2000亩,推广施肥管理、果树修剪、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农民300余人次,现场指导农民1000人次以上。

  2.实施分类教育培训

  “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我校人才、智力与教育优势,开展针对小学、中学、领导干部的教育与培训。

  (1)小学——捐资助学

  为了让农村学生从小接受现代科技信息教育,从小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学校筹措40万元,为镇康县勐堆乡帮东完小援建多媒体教室和图书室,2016年6月1日建成并投入使用。共配备电脑36台、多媒体1套、打印复印一体机1台、速印机1台、图书5000余册,书架15个、阅览桌椅30套。多媒体教室和图书室还可以开展远程教育教学、村民农业科技培训及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帮助学生完成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之后,学校又筹集经费10万元,为帮东村完小捐赠了窗帘、被褥、校服等。

  (2)中学——支教助学

  2013年,团中央确定镇康县为我校硕士研究生支教点,学校每年派遣3-5名硕士研究生到镇康进行一年的支教工作。2014年7月,我校选派4名学生组成研究生支教团,分别在镇康县勐堆中学、凤尾中学承担初中数学、地理、生物、历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15年7月,选派4名学生赴镇康县一中,分别承担语文、历史、生物、文艺特长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16年7月,我校再次选派4名硕士研究生,赴镇康县一中,分别承担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17年7月,我校将继续选派6名硕士研究赴镇康支教。

  研究生支教既补充了当地的师资力量,又促进了当地教育质量的提高,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认可,其中我校第十七届支教团4名老师教授的学生在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全部通过,4名教师被评为镇康县优秀教师。

  (3)领导干部——继续教育培训

  为配合镇康县脱贫攻坚工作,要让“专门干脱贫攻坚战的人强一些”,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的业务能力与产业政策知识,通过现场授课与远程教学相补充、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镇康领导干部进行培训,重点放到科级以上干部,利用3~5年时间,对镇康县全部科级领导干部,免费赴京进行培训。目前,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6次,采取到学校培训和在当地培训两种形式,培训市、县干部300余人。

  2016年9月,我校专门举办“中国农业大学帮扶镇康县领导干部提升发展农业产业能力培训班”,免费对镇康县科级领导干部34人进行了为期7天的集中封闭培训。培训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主题,主要分为形势政策模块和产业发展模块。重点安排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关知识和运行模式,提升业务工作能力的方式方法等5个专题讲座;同时还分享了创意农业典型案例;到中国首个世界级都市农场、北京市典型产业化企业和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现场参观交流;坚持集体当日学习回顾和次日交流分享,在小组内根据岗位实际,结合学习成果展开集体研讨并在全班分享,达到了学习内容培训期间消化,及时思考如何将学习成果应用到工作中的目的。培训期间,校县组织召开对口精准扶贫座谈会,广泛听取基层干部意见,为制定完善帮扶方案做好准备。

  3.选好用好挂职干部

  我校虽然面临着行政干部人员数量不足、工作繁重的形势,但仍时刻以大局为重,选拔优秀人才赴临沧市及镇康县挂职,搭建校地双方沟通交流的桥梁,积极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挂职干部挂职期间,作为校地合作沟通联系的桥梁,尽职尽责、勇于担当,积极抓好分管工作,为定点扶贫工作做出了贡献。

  2013年4月,我校选派校党委副书记张东军、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刘尚民赴临沧市挂职,分别担任临沧市副市长、镇康县副县长;2014年4月,选派统战部部长赵竹村、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张浩赴临沧挂职,分别担任临沧市政府副秘书长、镇康县副县长;2015年4月,选派校办产业办公室副主任段刘伟、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陈英义赴临沧市挂职,分别担任临沧市政府副秘书长、镇康县副县长;2016年2月,选派校工会副主席李克江任镇康县勐堆乡帮东村第一书记;2016年4月,选派校科研院科研项目处处长卜洪震任镇康县副县长;2017年5月,选派学校研究生院综合办主任(副处长级)刘军任镇康县副县长。

  4.积极组织汇聚资源

  协调相关资源,鼓励学校师生心系边疆,情系镇康,积极组织公益捐赠,发动校友及相关起来资源,到镇康投资。

  推动龙头企业与镇康签订“肉牛养殖与屠宰”、“蛋鸡养殖与鸡蛋深加工”、“中草药产业化”协议,文本已得到三方确认;落实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项目经费105万元,用于勐堆乡中学避险拆迁建设;学校自筹经费10万元,协调省部级检测单位免费对镇康茶、坚果,及水土等百余项指标进行检测。

  回顾过去,我校累计选派挂职干部9人,其中局级干部1人,处级干部1人,副处级干部5人,副教授2人;赴镇康县考察近100人次;直接投入资金、物资360万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1800万元;帮助上项目数7个;培训各级干部70余人次,培训农技人员、致富带头人160人次,培训农民300人次以上,现场指导农民1000人次以上。

  展望未来,我校将继续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真抓实干,吹糠见米,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心系镇康、服务大局,与当地干部群众协同作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