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发挥智力优势 实施精准扶贫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扶贫情况

2017-10-17 来源:规划司收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按照中央脱贫攻坚的要求和教育部扶贫工作的部署,以精准扶贫战略为指导,践行“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理念,发挥国家教育智库优势,找准问题精准施策,形成了“科研引领、精准对接、点面结合、共同发展”的教育扶贫模式,组团接力精准扶贫,扶在点上,帮到根上,在对口滇西片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教育精准扶贫接力赛

  脱贫攻坚给教育摆脱素质型贫困带来了历史机遇,精准扶贫给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提供了用武之地,全院上下高度重视,明确真需求、找准突破口成为重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实施以后,按照中央扶贫精神和教育部要求,中国教科院连续派出七位优秀同志挂职扶贫,支援滇西、革命老区、边疆地区的教育事业,接力棒扶贫。同时,把教育扶贫作为重要研究任务,设立专项课题,挖掘推广教育扶贫典型经验,研究探索教育扶贫规律。

  抓住真问题落实改革政策,探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滇西扶贫点——芒市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充分发挥不同挂职干部的专业特长,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调研,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地方教改项目为抓手,以教育体制改革为突破口,重点破解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困境:推动名校带薄弱校,促进教师有序流动,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两为主、两纳入”办法,化解了城区择校难题,满足了城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需求,推动了当地教育发展。通过小升初改革的稳步推进,采取多校划区、免试入学方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回应地方教育需求,引领教育综合改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凭借在国内发达地区开展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滇西扶贫点芒市的特色教育综合改革模式。以挂职干部为引擎,创新院市合作机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一是在芒市建立了首个公益性的扶贫式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方位引领推动芒市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二是边实验边改革,以信息化促使教育跨越式发展;启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实践,形成了“三环节•七步云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间、师生间、生生间的教同步、学同步、互动同步,带动学校教研与师资培训改革,明显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质量差距。

  二、点面结合多途径实施教育精准扶贫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不仅持续支持芒市的教育脱贫,而且通过派出干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机制,使整个滇西片区分享扶贫经验、共享发展成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把当地教育贫困问题精准识别和有效帮扶一直放在首位。要求派出干部经常“进课堂听课评课”,要以课题寻找问题,以典型推广扶贫经验。挂职干部通过调研先行——把脉问诊识需求,依托教育部和云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深入基层学校调研师生教学状况,进入课堂听课评课,召开各种教育教学形势分析会,与当地干部教师共同探讨,摆事实,讲道理,依数据,集思广益,找出制约滇西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短板,聚焦到县域初中英语教学零起点、中学理科教学薄弱、职业教育办学方向模糊和教育信息化应用不足、优秀校长骨干教师缺少等五个核心问题,清晰了县域教育扶贫的需求。第二步协调资源——对症下药补短板。为了教育部支持项目找得准、落得实、用得好,挂职干部牵线搭桥,陪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领导到偏僻的学校现场踏勘、斟酌选址。为了让申报论证更加充分,预算更加合理,多次到现场查看,与县领导、教育局和学校共同商定,找出永平、鹤庆等典型,利用昆明培训间隙,与大家度过了多个不眠之夜。最终这些项目申报大多一次性通过了审核,项目经费迅速拨付到位并开始投入实施。第三步系列培训——有的放矢提质量。一年来,受益于滇西片区系列公益培训的老师已有数千人,涉及学科有中小学英语、高中数学、物理、化学和英体美、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教育信息化等。这些公益性培训都是瞄准滇西教育的真正短板而去,动员了各个挂职单位的优质教育资源,如外国语大学的英语专业,人教社的数学和化学等学科,教科院的物理学科、音体美等学科,以及国内专业组织,培训团队都是精选国内优秀专家。尤其是省教育厅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大理大学的支持下,实施的滇西小学英语“清零计划”和中学英语教师提升计划,通过组织骨干教师培训、对非专业教师进行“代偿式”培训、捐助英语读物、捐赠在线数字教育资源等手段,滇西英语教学落后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变。

  滇西片区之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也通过多途径开展智力扶贫工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网络教研和职业教育助力南疆四地州教育脱贫,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长期跟踪教育扶贫案例,在调研中发现了贵州省教育扶贫工作的一个典型:政府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引进优质民办高中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到国家级贫困县独山县办学,由县政府提供校舍、教师及教师工资,兴农中学输入教学理念并管理,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经过4年实践,独山县高中教育水平跃升到黔南州前列,教育质量显著提升,百姓就近享受到价廉质优的教育资源,生源逐渐回流,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跟踪团队在《科研与决策》《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总结报道,引起了领导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教育扶贫可复制的经验。

  三、群策群力共建扶贫大平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脱贫攻坚,把智力扶贫列为全院的重点工作,举全院力量做好大后方,全力支持一线教育扶贫工作。

  聚全院之力攻脱贫之坚。院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科研人员多批次赴扶贫点指导工作,给予多种资源和技术支持。2016年7月,田慧生院长亲赴大理、芒市看望挂职干部,调研基层学校,指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芒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做课程教学改革报告。其他院领导和专家纷纷奔赴新疆、上犹、芒市扶贫点看望支持,送培训上门。教育科学出版社向大理州、上犹县捐赠教育图书100多万元,教育研究杂志社为滇西教育赠送200份刊物,校长发展学校为芒市、上犹培训300多位中小学校长。

  争取“真金白银”加快脱贫进程。中国教科院带领挂职干部找准政策着力点,向各级政府要项目,向兄弟单位要支持,向社会要赞助,实现多渠道多口径支持滇西扶贫。近年来,为芒市、滇西、新疆和上犹等扶贫地区争取各类资金共20.21亿元,改善了扶贫点的薄弱学校教学环境与硬件设施;加速了扶贫点的文体旅游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程;提高了师资培训质量、科技创新水平;不断优化升级扶贫点的“软扶贫”机制。

  争取智力支持脱贫攻坚。几年来,协调教育部领导及办公厅、人事司、规划司、教师司、基教司、督导办等司局,促成留学基金委、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教育学会等领导,先后到教科院扶贫点看望考察指导工作,邀请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编译局等领导调研指导工作。促成落实重点高校、人教社与大理州签订的帮扶协议,促成上海教科院、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成都教科院等与芒市签订帮扶协议。在大理举办了教育扶贫论坛、滇西中小学职业校长论坛,在芒市举办了第二届西部教育论坛、“2017一带一路教育精准扶贫现场会”等活动。

  四、智力精准扶贫创造脱贫辉煌业绩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参与的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既补了教育短板,也通过教育扶贫脱贫,获得了各界好评。

  智力扶贫,特别是教育扶贫,为地方教育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通过智力扶贫,各扶贫点推动了系列改革并卓有成效,诸如补英语短板的建议得到云南省教育厅领导的支持,大理州高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既充满童趣又具有浓厚乡土民族气息的幼儿园模板,得到了云南省教育厅高度评价;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科技和旅游智能化探索,获得了上级领导与芒市教育工作者的认可,掀起了信息化带动课堂现代化的改革春风。

  在“2017一带一路教育精准扶贫现场会”上,与会代表为教科院扶贫工作点赞。教科院作为滇西扶贫重要力量,充分发挥了国家教育智库独特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帮助滇西找到了教育信息化应用不足、优秀校长骨干教师缺少等制约教育发展短板;帮助滇西实施了“滇西初中英语教学清零计划”等一系列“补短板、兜底线”的教育帮扶项目;大力支持挂职干部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派出年富力强的挂职干部持续推进扶贫事业;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挂职干部争取外界资源,特别是在教师发展与信息化教学实验上的借力,为芒市和滇西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做出了积极贡献;教育信息化带动贫困地区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通过与异地优质学校同步教学、课堂互动,既共享了优质教学资源,又开阔了师生视野,提升了教育质量。

  教育扶贫是教科院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接力棒式的教育扶贫,不仅为扶贫点做出了贡献,也为教科院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宝剑锋从磨砺出,中国教科院与芒市、滇西、上犹、新疆南疆教育结下了千年情缘,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教育梦”。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