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他们是河南的“黄大年”

——记荣获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轨道交通技术团队

2018-01-16 来源:《河南日报》收藏

团队赴肯尼亚为蒙内铁路进行技术培训

团队带领学生在郑州动车所进行驾驶跟岗实习

团队带领学生在郑州动车所进行检修技术跟岗实习

  1月15日,从教育部传来好消息,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轨道交通技术团队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仅有7所。

  有着67年办学底蕴的郑州铁院现代轨道交通技术团队,在服务中国铁路建设和河南地方经济建设中展现出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敬业勤业、甘于奉献,务实重干、能打硬仗的精神,他们,就是河南的“黄大年”。

  一个追求卓越的团队

  这是一个追求卓越的团队。

  从1951年伴随京汉、陇海铁路合拢修复应运而生的郑州铁路局中级技术学校,到1958年举办本科铁道学院,再到1994年全国首批举办高职;从最早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CRH高速机车;从2001年2个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到2015年6个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再到2017年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学校,一路筚路蓝缕,一路铿锵前行,现代轨道交通技术团队始终坚持与共和国铁路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坚持与河南轨道交通事业同频共振,服务铁路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追求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党中央吹响了教育强国的号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中国高铁高歌猛进、河南轨道交通飞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团队带头人张中央如是说。

  翻开团队的历史,就是一部主动对接、勇于创新、密切追踪行业产业技术升级的创业史——面向铁路六次大提速、“高速重载”以及地铁本地化的特点,及时调整专业方向,重点打造专业“升级版”,辐射带动20个相关专业发展,涵盖了高铁和地铁的所有工种,学校成为全面助力铁路行业及地方轨道交通建设大发展的人力资源库。

  2015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构想。而早在2010年,团队就牵头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合作举办欧亚交通学院。2016年,又与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合作举办了亚欧高铁学院。目前,共培养具有俄语文化背景的铁道技术人才4000余人,中欧班列上、中铁建的涉外项目里,到处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团队通过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大学生技能竞赛培养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2013年起,每次训练期间,他们都全程手把手指导学生,强化训练阶段更是与学生吃住在一起。凌晨的校园格外安静,然而暗夜里却常常传出他们模拟训练的温暖灯光,也传来了一个个全国大赛一等奖的喜讯。张中央、韩增盛、张铁竹相继获得了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张天彤、徐彦荣获河南省技能大赛优秀辅导教师。

  一代又一代教师投身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莘莘学子从这里出发,轨道延伸到哪里,铁院人的足迹就遍布哪里。毕业生中有越南原铁道部副部长阮明奎、郑州铁路局原局长徐宜发,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俊卿、铁路牵引计算专家孙中央,还有党的十九大代表——被誉为“大国工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铁路蓝领李向前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宣传部长宋强太。近几年,团队培养的毕业生荣获全国、全路技术能手等荣誉的达12人。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孔凡士表示,团队能获此殊荣,是学校长期坚持立德树人的结果,是全体教师爱岗敬业的缩影,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用身边人来鼓舞身边人,努力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

  一个甘于奉献的团队

  这是一个甘于奉献的团队。

  黄大年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牺牲了最宝贵的生命,现代轨道交通技术团队的老师们则是牺牲了休息时间、牺牲了对子女的教养、牺牲了对父母的照顾、甚至牺牲了身体健康,但是他们却无怨无悔。

  早上5点刚过,51岁的张铁竹教授就翻身起床,她要趁着这段时间去养老院探望年过八旬瘫痪在床的母亲。一说到母亲,被称为“铁娘子”的张铁竹眼含泪水:“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老娘。”铁道机车专业几乎是男性的天下,然而作为教研室主任,她却总是身先士卒。每年她都要带学生到机务段现场实习3个月,年过半百的她每次都是跨过一条条铁轨,将学生亲自送到跟车师傅手里,一个学生送上车了,她就带着其他学生继续站在轨道边上等下一趟车。这一站就是一天,这一送就是十几年,不管严寒酷暑,无论风吹雨淋。2015年暑期,张教授担任铁路新技术国家培训项目的班主任,制订培训计划、日常教学管理、亲自授课、服务保障,她身兼数职,每天早上五六点出门,夜里11点多才到家。

  团队里年纪最大的是52岁的韩增盛教授。2000年,团队申报城轨车辆专业,该专业当时在国内几乎是空白。韩教授北上北京,南下广州,到站段搜集资料,到厂家学习培训,到地铁公司挂职锻炼……直到2002年专业获批,两三年的时间里,经常是白天调研、培训,晚上撰写建设方案,有时甚至凌晨五六点钟刚刚整理完材料,合上电脑就赶乘飞机。韩教授对学生要求严格是出了名的。因为轨道交通行业安全第一,团队对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经常有受不了约束的同学发牢骚,韩教授不为所动,“我对你们严格要求,就是对广大乘客的生命安全负责,就是对国家的财产安全负责!”已经在石家庄地铁上班的2017届毕业生赵科鑫说:“韩老师能把冰冷的机械构造讲得有血有肉,我们上他的课从来不玩手机!”长期操劳使韩教授的心脏出现问题,做了心脏支架手术,从此去医院成了家常便饭,但他从来没有为此耽误过一节课,因为他说,自己最看重的就是教师这个身份。

  团队带头人张中央教授是全国职业教育轨道交通牵引动力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全程参与了郑州地铁1号线、2号线的论证、建设和运营,地铁开通之际,张教授作为专家两次应邀做客河南电视台直播间。2012年,为完成国家标准《列车牵引计算规程》的修订工作,他带领团队连续蹲点机务段一个多月,协调100多名司机查定机车能耗数据几千项。作为“领头雁”,他特别强调团队的共同担当精神,有课题带上年轻人一起做,有任务和老师们一样加班加点,有荣誉紧着一线老师给。团队里80后的副教授徐彦说:“张教授从来都是带着大家一起干,跟着张教授,不拼命都不行。”

  一个能打硬仗的团队

  这是一个能打硬仗的团队。

  一代跟着一代学,一代带着一代干,一脉相承的苦干实干精神造就了一支勇于拼搏、能打硬仗的队伍,他们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啃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啃的硬骨头。每逢重大任务来临,团队成员就以校为家,寒暑假加班成了常态,忙起来连续半年吃住在学校,腊月二十八还在忙活,大年初五刚过就赶回学校。

  为了给企业培养“零适应期”的人才,先后建成了28个功能完善,集实物和虚拟仿真技术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室,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实训。2016年搬迁新校区,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团队利用暑假搬迁设备,面对高温酷暑,面对20多套大型实训设备,团队成员没有一人退缩,设备太大搬不出来,砸掉窗户,用吊臂伸进去吊出来;害怕设备损坏和丢失,一个老师跟一台搬迁车辆,坐在蒸笼一样的车厢里,一天往返两趟;没有空调,没有阴凉,他们就站在烈日里指导设备进场安装。

  2017年2月至5月,为响应中国铁路“走出去”,团队远赴肯尼亚为蒙内铁路培训技术人才。在非洲的3个月,因为战乱不断,每天上课都有全副武装的安保人员全程护送,正上课就会听到“突突突”的枪声。李向超,这个抛下了5岁的女儿远赴非洲的女教师说,人生第一次感觉死亡距离自己如此近,然而更大的考验不是战乱,也不是疾病,而是要代表祖国出色地完成培训任务。为此,他们白天授课,晚上教研,为了赶时差半夜向国内专家咨询。每周只有一两次能到住所的天台上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一周采购一次的水果放烂了也没时间吃。然而,李向超说,能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感到很骄傲。

  风物长宜放眼量。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东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黄大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纯粹、最赤胆忠心的科学家。我们就是要在全体教师中弘扬黄大年精神,引导和培育更多的黄大年式的老师、黄大年式的团队,从而更好地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本报记者 史晓琪 本报通讯员 董媛 冉艳芳)

(责任编辑:田青(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