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恪守信念 执着躬耕着眼前沿 普惠百姓

——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东北农业大学李景富团队

2018-02-08 来源:教师司收藏

  这是一支不渝奋进了整整70载的团队,身处农业大省、农业大学,他们坚持把助力祖国农业发展的使命和责任扛在肩上,深深根扎北疆黑土,投身我国蔬菜项目攻关,躬行不辍,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5 项,省部级奖 23项,被称作农字号的“特种兵”;

  这是一支有着杰出“核心”的团队,带头人李景富以50年如一日的坚守和执着,培育出27个国产番茄系列品种,全国累计推广面积120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100多亿元,改写了中国没有自主番茄品种历史,被称为创造民族骄傲的“中国番茄大王”;

  这是一支有着拳拳报国志、切切报国行的团队,数十年来,数以代计的“蔬菜人”立潮头、创一流,不仅成为坚守教学一线、科研一线、推广一线的教师团队,更成为一个拥有最优教育方法、最新农业技术、最高精神品质的“王牌军”。

  一、倾心立德树人,他们是辐照正气的一轮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为先,师德为魂。一个团队的师德师风决定了育人的水平和成效。蔬菜学教师团队始终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他们敢于革新、敢于实践、敢于拼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带动了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为龙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做出了突出贡献。

  带头人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与灵魂。李景富教授从教50年来,始终保持着严谨的作风,恪守着敬业的追求,秉持着勤勉的态度,倾洒着博大的师爱,彰显着平易的品格。他从没休息过一个节假日,唯一一次请假是因为急性阑尾炎穿孔手术。然而,在病床上的李景富伤口还未愈合就开始了研究生教材《高级蔬菜育种学》的编写;李景富敬畏课堂、尊重学生,不管多么忙碌和疲惫,总是站立授课。有时学生搬来椅子,请他坐下,他都会笑着说,“上课是人生的节日”“坐着讲课,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如果赶上出差,李景富要么提前安排时间把课讲完,要么就在返校后的第一时间给大家补课,因此,连续授课三个小时是常有之事。有几次盛夏里,患有严重的糖尿病的他不顾“脱糖”的危险,坚持把课讲完,然而当他挪回办公室门口时,竟已无力拧开房门。李景富教授曾有一位博士幼年父母双亡,家中经济条件很差。在了解情况后,李景富不仅自掏腰包为学生交了学费,还提供学生每月生活费,直至其毕业,目前该学生已成为浙江大学副教授。在团队中,像这样在老师的资助下完成学业的例子还有很多。

  李景富对学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事先做人,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格是干不成大事业的。”因此他始终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带动、感染着学生们。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中无论是从教多年的资深教授,或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都以勤勉踏实、厚德明辨的崇高品格,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吴凤芝教授有一次患了重感冒,持续高烧,却依然带病坚持上课,终因体力不支晕倒在讲台上,醒来后第一件事竟是安排课代表协助安排调课事宜,生怕耽误了教学进度;王学征教授作为蔬菜系主任始终以身作则,作为高龄孕妇,即将临产时依然坚守工作一线。

  王傲雪教授是中国第一个番茄专业博士,早在国外读博士后期间即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然而在李景富老师的感召下,为了祖国的番茄事业,他毅然放弃了在加拿大农业部做研究的事业平台和优越丰厚的生活条件,回到祖国投身番茄生物技术育种科学研究。如今,王傲雪教授已入选第三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国家“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对此,李景富教授常说:“对于学生,一定要全力帮助和引领,不能留下半点遗憾,否则老师会失去个好学生,国家会失去一份建设的力量!”

  二、尽心培育英才,他们是蜚声杏坛的一部书

  尽管团队多名成员已经荣誉满身,但他们依然没有忘记师者的身份。他们始终执着育人、心中有爱,坚守三尺讲台,用扎实的学识、过硬的能力、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潜心为龙江乃至中国农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优秀人才。

  团队成员始终将教书育人视为生命中的第一责任,用行动诠释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使命。诚如李景富教授所言:“我们这辈子最重要的身份就是一名人民教师。”带着这种坚定的信念,大家再忙都要上讲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李景富敏锐地观察到我国蔬菜种子行业的发展潜力,于是他坚持为学生增设了《种子学》这门课程。在课程当中,他从种子发芽机制讲到种子产业,从雄性不育讲到制种成本,使教学内容有张力,学生学习有兴趣,促进30%至40%的学生在种子领域就业,并涌现出大批优秀企业家,《种子学》也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如今已75岁高龄的李景富教授依然坚持每年为学生授课130学时以上,并始终保持着手写讲稿的习惯。由于白天教学科研事务繁多,他常常早上四点钟就起来备课,学校家属区21号楼的那盏台灯总是先于日出点亮校园清晨。一顶旧帽子,一个黑提包,一双粘泥鞋,这是李景富教授的“标配”,这样一个经常不顾形象、不修边幅的老人对待上课却极其认真。50年来,即使有些课程已经讲授多遍,但李景富依然反复修改讲稿,时刻将交流学习到的最新科研进展和前沿知识加入到讲义之中,让学生从中获益。

  吴凤芝教授在教学工作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把最新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她主讲的《设施园艺学》课件在学校多次获奖,并首次为园艺专业的“设施园艺方向”开设了《园艺设施工程技术》课程。她克服了当时没有全国统编教材的困难,自编了40万字的校内教材《园艺设施工程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王傲雪教授自2005年回国后就立即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他首次开设了双语课程《遗传学原理》,同时和国外教授合作共同编写了我国第一本《遗传学》双语教材。他科研经历丰富,教学风格幽默,教学理念先进,被学生们盛誉为“最有魅力的男老师”。他还是教育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教指委委员,并为全国从事基因工程教师培训班进行讲课,受到全国基因工程教师的一致好评。

  近5年来,团队成员都亲自在教学第一线上授课,学生评价优秀率达95%以上。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在80%以上,学生考研录取率稳定在30%左右,毕业生总就业率在90%以上。硕士、博士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毕业生在园艺产业和研究领域享有较高声誉。

  三、潜心科学研究,他们是领军前沿的一支舰

  团队坚持“心有大我、至诚为国”的理念,真正关注关心农业发展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从现代农业科研发展的需求出发,有侧重、有目标、有策略地对接本省乃至国家的战略部署,以突破一个又一个科研禁区的科学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研发一个又一个最新领域的科研成果,既创造了有形的物质财产,更涵育了无形的精神养分。

  曾几何时,怀揣改善农民生活梦想的蔬菜学教师团队着力发挥绿色传播者、希望传递者的重大作用,将实验中的一抹绿扩展为龙江大地的一片绿、片片绿,为早年贫瘠却又蓄势待发的黑土地带来了生机。1968年,刚刚毕业留校的李景富赶上了学校到香兰农场办学,面对一穷二白的科研环境,李景富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寻找一切可以育种的条件。没有恒温箱,他就在自己家炕头发芽;没有隔离袋,他就用向日葵叶子;没有授粉牌,他就求木匠把木头分成小木块,用炉钩子烫一个眼,拴上绳子挂在植株上;白天供水不足,他就晚上光着脚在田里灌溉,有时一天就要挑40多担水,好几次都晕倒在地头上。正是有了那14年的坚持,他培育出了我国第一批优异的番茄种质资源,为后来的育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科研条件逐渐变好,但李景富对科研却没有任何懈怠。有一次,实验基地的番茄大棚被暴雨淹了,棚里泥水混做泥浆,穿鞋根本无法行走。见状,已年过古稀的李景富没有半点犹豫脱下鞋袜就趟进冰凉泥泞的地里工作。在场的人都深受震撼和感动,雨水夹着泪水,跟在他身后干了起来。

  一路走来,李景富所带领的团队始终没有停止奋进的脚步,不断求精求细求突破。许向阳研究员从事番茄遗传育种研究20多年,由于黑龙江省冬季不能进行番茄种植,为了加快育种进程,他在海南建立了番茄育种基地,每年赴海南进行番茄杂交授粉、选种、采种等育种工作,连续10余年没有回家过一个团圆年。2015年由于工作繁忙,加上连续昼夜工作,他患上了急性糖尿病,一周瘦了30多斤,他依然带病坚持在科研一线。

  目前,团队先后建立了番茄系列抗病、抗逆、高品质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多基因聚合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优异番茄种质资源2000余份,共育成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番茄新品种27个,科研成果红遍了祖国大江南北,部分番茄品种推广到了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在国际番茄育种尖端领域涂上一抹“中国红”。同时,团队培育出其他蔬菜新品种52个、研发新技术10余项,团队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 5 项,省部级奖 23项,还曾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影响因子高达29.32的封面论文,成果持续产出,呈现多点开花。

  四、热心社会服务,他们是福惠百姓的一座矿

  服务社会是大学人应有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促进成果转化的动力和源泉。多年来,团队历经艰辛而初心不改,坚持发挥优势,积极服务,以全力惠民生的不渝追求,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还从根源上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涌现出多位有专长、有道义、有担当的蔬菜学先锋。

  多年来,团队通过选派专家科技挂职、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参与“农业专家在线”等途径开展科技帮扶,将社会服务延伸至农业生产第一线,他们的足迹踏遍黑龙江省50多个市县的所属乡镇和全国20多个省份,打通校地共建的“最后一公里”。大家常年讲在农家炕头,吃在农家饭桌,睡在农家温室,团队成员的联系方式全部向农民公开,即使有素不相识的农民来电咨询,也都会耐心答疑解惑,直到农民满意为止。

  2017年11月,江苏省阜宁县邀请李景富教授和王傲雪教授到当地指导番茄王国的建设,并提供技术支持。王傲雪立即带队启程到当地进行调研,认真商讨建设方案,并多次到台湾、山东等地进行考察。他指导的当地番茄基地建设,受到阜宁县委领导的一致好评。2018年1月,王傲雪代表东北农业大学与阜宁县恒源建设投资公司签订了番茄王国项目合作协议。

  在大庆市大同区挂职科技副区长的潘凯,了解到当地农区的盐碱地、沙化地完全不适合耕作和土地的开发利用,于是他带领7名青年教师潜心设计并实施了“前端利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来支撑种植棚室作物、后端利用微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及相应设施养畜禽”的“种养结合式生态节能型日光温室”,不仅促进了盐碱地或沙漠化地的有效改良,更变废为宝,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高效利用。团队先后从校内外为大同区引进有优良果蔬品种30多个、推广新技术20多项、编写制剂指导手册6本、指导建设农业园区11个,其中有2个园区被评为省级蔬菜生产标准园。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自2012年起,大庆市大同区成为了全省规模最大、效益最显著的的棚室生产区。

  学校园艺实验站站长刘在民,参加工作9年来几乎都在挂职的农村蔬菜棚室和田间地头度过。三年前,他刚结束大庆挂职,就又辗转来到甘南县兴十四村从事黑龙江省启动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才专项计划。目前兴十四村种蔬菜的农民,十有八九都保存了刘在民的手机号,因为大家知道,凡是蔬菜生产上遇到了难题,找他准没错。刘在民凭借着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心把蔬菜生产和温室栽培技术传播到了村村户户,他也因此被村民亲切地成为“会给蔬菜看病的‘小年轻’”。

  近年来,团队先后选派10名教师到6个县(区)进行科技挂职,11名教师参加“三区人才服务计划”分赴8个县开展产业帮扶活动,与全省50多个生产基地/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下乡指导达4000多人次,累计技术培训农民和科技工作者达10余万人次,发放资料2万余册;承担并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学校的“粮改菜-北菜南运”试验示范任务,为龙江绿色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目前,团队教师已连续有两人被聘为省政府参事,团队服务社会的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五、齐心团队建设,他们是典型引路的一面旗

  团队始终厚植基础、聚焦发力,构建了“高质量平台+多层次训练+名师指导+浓厚学术氛围”的“四位一体”科研训练体系,以精品课程、品牌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为载体,实现了人员结构合理、创建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明显的目标追求,为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奠定基石。

  团队以带头人李景富教授为核心,紧紧抓住引进、使用、培养、提高等关键环节,尤其注意知识的互补性,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优化师资的结构和梯队。同时,在“青年教师培养制度”这个使数代“新人”受益匪浅的制度指引下,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被发挥到了制高点,使师资梯队的培养得以保证。数十年如一日,老教师们总是热心指导团队成员共同备课,并把自己的全部教案、教具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年轻教师;在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进博士后工作站之时,老教师又会主动承担教学任务,给年轻一代提供深造和业务提高的机会,愈发营造出民主和谐、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合作氛围。团队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座谈、教学研讨、共同参加国内教学会议等方式,促进了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增长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1+1>2的功能。进一步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采用督导、学院领导和学生评价等多角度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通过牵引和考核方式不断提升团队的教学能力,并在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申请一批项目,培育一批教学人才,获得一批教学成果,不断提升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

  目前,主干课教师中教授、副教授15人,占教师总数70%。主干课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3人,占65%。教师中有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1人,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黑龙江省“龙江学者”1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3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者2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3人,国家一级学会分会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1人。国家二级学会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2人。

  创新传承,魂本相依。回首蔬菜学教师团队走过的历程,让人热血奔涌的是一股凝聚的力量;回味团队众多骄人的成绩,令人铭心不忘的是一种精神的光芒。“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个响亮的名字,宣告的绝不是一段求索的终结,而是始终超越,永远向前。

  我们相信,春来更有好花枝。(东北农业大学宣传部 王拾犇)

(责任编辑:田青(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