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丹心化春雨 桃李香满园

——东北电力大学穆钢教授为带头人的电气工程教师团队

2018-02-09 来源:教师司收藏

  逶迤长白山,曲转松江水,使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的吉林市独享“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吉林雾凇更是天下独秀,令海内外宾客心驰神往。东北电力大学便坐落于风景秀美的北国江城——吉林市。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马昭彦、骆济寿、丘昌涛等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引领下,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教师团队以“扎根东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为战略,以电气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能源电力技术需求为导向,始终将智慧与责任溶进共和国电力工业的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中。

1.团队带头人穆钢教授

  时光流转,岁月悠悠,在历经60年沧桑砺洗的东北电力大学这座宁静清幽的的校园里,有一个人20余年如一日般在静谧中不甘寂寞,在平凡中执著于自己的选择,他就是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复杂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分析与控制”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穆钢教授。

  穆钢,男,辽宁省大连市人,195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1月、1984年7月,分别毕业于东北电力学院,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1991年4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穆钢教授1995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4年甄选进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1年入选吉林省首批高等学校七位首席教授之一。2004年入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人选。1998年起连续被中共吉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省省管优秀专家、吉林省省管高级专家荣誉称号,2011年被中共吉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省资深专家荣誉称号。吉林省第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

  20余年来,穆钢教授一直潜心于教学、科研工作,不仅是一名治学严谨,学风端正的学者,更是一名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好教师。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出了4余门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他锐意求新,既注重专业基础理论、技能和方法的讲授,又结合本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注入新的理念。学生们说,穆钢教授既儒雅,又严谨,他的问答互动,能让人对生僻的“电力系统分析”课产生兴趣,听他的课,有吸引力。

  心泽兰草,是良师亦益友

  穆钢教授还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经常与青年教师交谈,了解他们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备课情况,定期听青年教师讲课,并予以全面指导。他尤其注重协作,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作为“电力系统分析”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他所带领的教学团队是吉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他还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开展教研工作,每个星期六上午的课题组集体研讨已经成了多年的惯例。老师和学生一起,集思广益,归纳梳理,查遗补缺,研究解决教学、科研中的问题。穆钢教授这种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并影响着他的学生,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在毕业后纷纷选择了继续攻读学位,其中很多人都考入清华大学、东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

  常年工作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的穆钢教授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他积极倡导并组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由他组织实施的“因材施教”教改实验教学班自1997年招生以来,已有9届学员如期毕业,一批术有专精的优秀毕业生以良好的素质倍受赞誉。在此基础上,由他主持研究的教学改革项目“一般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因在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成功探索,而获2000年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突出“一实两创”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2005年第五届全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于实践》获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结合科研和工作实际,穆钢教授近年来发表论文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51篇被EI、SCI、ISTP收录。这些论文,如《输电系统网损功率分布函数的计算与分析》,《The Trajiectory Based Network Transient Energy Evalu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nhancement of Transient Stability》等,对机电工程研究大都具有现实意义。

  潜心治学,科研频结硕果

  穆钢教授不仅是一位精于教书、严于育人的优秀教师,更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外,他不断吸收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成果。他从保障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入手,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分析方面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的成果,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主持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首批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

  注重结合电力发展前沿,贴近生产实际和百姓生活,是穆钢教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穆钢教授先后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30余个研究项目。他在“轨迹分析方法理论研究”中,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暂态稳定轨迹分析法,经由两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鉴定,其理论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同学科领先水平;“电力系统一次网损分析计算方法及程序的开发研究”项目,因成功地解决了电力系统输电网络网损分析及计算方面存在的实际性难题,鉴定结论为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2000年国家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穆钢教授密切关注着“电”这个与国民经济发展、与国计民生攸关的课题,尤其注重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电力生产实践紧密结合。2003年8月14日,因大区电网系统稳定性崩溃而引发的“美加‘8.14’大停电”,让数百万人在瞬间失去了光明,这也让更多的百姓开始关注到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他主持研究的“吉林地区电力负荷预报规律性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项目,因在电力系统区域负荷规律性评价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而获得2003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穆钢教授开始了对保障大区电网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东北电网、大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的配合下,他以电力系统动态学、非线性系统理论等为工具,在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定量评价及提高输电能力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工程应用开发,提出了定量评价暂态稳定性的“轨迹分析法”和“支路势能法”,建立了计及暂态稳定约束的可用输电能力计算优化模型和算法,研发了“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定量评价与输电能力分析系统”,并成功应用于东北电网等多家大型调度中心,应用企业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37984万元,为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项目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2005年开始,穆钢教授敏锐地察觉到国家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发电的重大需求,果断进行科研转型,针对可再生能源联网带来的关键技术问题,在可再生能源联网规划、调节资源优化配置、可再生能源联网安全防御等领域开展了持续深入的工作, 12年来,克服了我校地理劣势、资金不足等重重困难,刻苦钻研,努力奋斗,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相关科研成果“大规模风电联网高效规划与脱网防御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穆钢教授还根据电力工业发展的新需求,适时开展了“面向安全防御的电力系统动态仿真”、“绿色电力发展的关键技术及政策”、“基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电力系统运行品质控制”、“电力系统负荷规律性评价”等研究,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穆钢教授还热心社会工作,身兼多个社会职务,他是吉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第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工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电力系统自动化》、《信息与控制》杂志编委,是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电工技术学会、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吉林市博士联合会理事长等。近5年分别获第四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位保障电力系统安全领域辛勤探索的学者,穆教授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作为一位为人师表的大学教师,穆教授潜心育人,传道解惑。在漫漫人生路上,穆教授始终倾注着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无限热忱。这就是穆钢,一个献身教育的人,一个服务社会的人。

2.电气工程教师团队

  团队由76名教师组成,教授19名,副教授32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3名,是一支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学缘结构优良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中,拥有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4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入选人选3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7人。

  教育教学

  团队始终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行政驱动和自发组织教师专业发展团队,科学引导,互补互助,共同发展。培养团队精神,造就领军人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团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德高尚,淡泊名利,为人师表,广受师生好评。团队着眼长远、甘为人梯,致力于培养和造就行业急需的高精尖人才,鼓励学生开阔视野,为国家能源电力行业培养和凝聚了一大批创新人才。

  科研创新

  面对世界能源格局深度调整、资源环境制约不断强化等重大挑战,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刻不容缓。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积淀传承,本学科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术方向:“大规模风电联网规划与安全运行分析”、“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复杂电力系统优化运行与控制”、“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防御”。

  十八大以来,团队积极承担国家战略基础前沿课题。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4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课题4项,973项目与863项目课题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交流(中英)项目课题1项、面上项目9项;在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91篇,被SCI、EI收录学术论文455篇;授权发明专利44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

  社会服务

  团队在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的同时,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团队长期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等企业保持合作,为能源电力行业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十八大以来共签订技术服务合同231项。2015年本团队与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能源互联网联合创新研究中心”,围绕智能电网建设、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开展系统研究、工程示范及技术推广,促进国家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2016年团队与海南电网公司合作成立“海南电网绿色海岛微电网群实验室”,从海岛能源需求出发探讨海岛微电网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南海岛屿微电网建设提高技术支持。

  团队在服务行业的同时,关注地方发展,与吉林市政府合作成立“吉林市智能电网产业技术应用研究院”和“吉林市电力电子产业技术应研究院”,利用团队人才储备及技术优势,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责任编辑:田青(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