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迎来新契机

2018-02-1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刘皛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环节。《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出台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寻求新的制度突破提供了契机。《意见》强调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提出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目标,并对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方向和内容提出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强化职业道德,使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意见》的五项基本原则之一是强化师德,并指出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职业道德水平作为教师道德的重要组成被放在了和思想政治素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强调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从过往的师德建设方式来看至少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脱离社会现实空泛谈论师德;二是有关师德的论述过于抽象;三是对人性之恶、权力之恶的防范机制不到位。职业道德的内涵有其发生的具体情境,往往表现为一种日常教学与研究生活中的实践伦理,脱离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关系情境,就无法形成有效的师德建设机制。长期以来高校师德内涵要么被泛化为抽象的道德观念,要么被窄化为思想政治素质,而对具体情境中教师权责与操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出现了一种重业务能力而轻道德伦理的倾向。当个别负面案例被曝光时,才意识到对违背师德行为缺乏切实有效的预防和惩戒机制。

  针对该问题,《意见》除了强调通过树立模范典型、弘扬师德楷模的正面方式开展师德建设之外,对可能存在的师德败坏问题,指出“应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的监察监督,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这些要求为高校充分考虑校园环境的特殊性,研究制定可实施、可落地的师德建设制度提供了依据。

  突出教学工作,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是高校的首要职责,国家对高校的基本财政投入也主要依据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效。但在高校发展建设的实践中,与人才培养成效密切相关的教师教学工作没有得到与其价值地位相当的重视,在教师聘任、考核、评优等环节,科研能力指标所占比重明显高于教学能力指标,导致教师对科研工作投入过多,而教学精力投入不足。

  针对该问题,《意见》指出要“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并提出三项具体建议:一是在学校层面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二是从院系层面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三是开展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同时,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将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教育实习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在薪酬制度改革中,对专职从事教学的人员,适当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加大对教学型名师的岗位激励力度。

  如何突出教学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发展建设的难点,《意见》的出台不仅强调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还提出了具体的行动举措。但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不同学科构成的院系在具体的操作上应避免照搬《意见》,还是要结合具体的学科专业属性,设计适合本校和本院系教学工作发展的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保障办学自主权,推进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

  当前,教师队伍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制度供给之间尚不匹配,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核心环节如人事和薪酬制度还有待完善。在人事制度方面,不同层级政府间、政府与高校间权责界限不清,人事管理刚性较强,高校人事自主权并未真正落实。在薪酬制度方面,收入分配的原则还不明晰;绩效工资制改革过程中,政府确立定额总量的方式和高校薪酬分配的方法还需进一步科学化;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和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矛盾,引发科研收入和科研奖励分配方式的不合理。

  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充分发挥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意见》充分吸收近些年各地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中的经验和成效,围绕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实行高等学校人员总量管理,并推动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结构,自主确定教师队伍结构,自主评聘、考核教师。政府应扩大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权,高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收入分配办法。

  营造创新环境,着力打造创新团队

  《意见》指出要打造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具体的建设目标,一是从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战略和“双一流”建设出发,通过重大人才项目打造创新团队,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二是依托高校智库和重点研究基地等,会聚培养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名师;三是在高层次人才遴选和培育中突出教书育人,让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

  在“双一流”建设的政策契机下,高校纷纷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但优厚的物质支持并不是吸引优秀人才的充分条件,只有建立在优化人才生存环境上的制度设计才是打造创新团队的关键。相关举措包括:解决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并为其职业生涯之路提供可预期的前景;给予领衔专家足够的科研和财务自主权,使其得到充分的归属感和获得感;从具体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创新院系层面的人事聘用方式,因地制宜实施准聘和长聘相结合的用人制度。(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讲师)

(责任编辑:李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