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2018年全国两会
陈宝生谈教育热点
  •  
  • 学前
    教育
    减负 课后三
    点半
    校外
    培训
    大班额 传统文
    化进校
    校园
    足球
    冰雪
    运动
    高考
    改革
    高等教
    育发展
    中西部
    高校建
    思政课 师范
    教育
    教师队
    伍建设
    职业
    教育
    中外合
    作办学
  •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最快的一个部分,也是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短板之一。现在各方面对学前教育高度关注,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们,这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烦心事”之一。这里我澄清一个概念,学前教育指的是3—6岁儿童的教育,就是我们常说的幼儿园阶段的教育。

  教育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安排和要求,对学前教育给予高度关注。前一段时间,我们组织了一场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一是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到十几个省区调研,摸清情况;二是组织一批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研究和论证;三是请驻外使领馆对所在国幼教事业的发展情况、做法、经验、问题进行调研。现在正在处理这三方面得来的大量信息,撰写调研报告,协调有关部门会同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

  调研过程中,我们的信心得到了极大增强,受到了极大鼓舞。我们的感受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面临着历史性挑战。具体表现为:

  一是学前教育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们现在举办着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学前教育,2017年学前三年在园幼儿4600万人,这是一个中等人口国家的概念。

  二是普及水平和发展速度有了很大提高。2017年适龄儿童的毛入园率达到79.6%,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毛入园率达到80%,我们2017年达到了79.6%。这是什么水平?它达到了中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发展速度和五年前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

  三是用于幼教的投入大幅增长。2016年用于幼教事业发展的投入是2800多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1300多亿元。投入总量这几年年均增长16.9%,财政性资金五年增长了77%。

  四是重构了中国的学前教育体系。我们实施了两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去年开始实施第三个行动计划。这两个行动计划实施下来,五六年时间,幼儿园发展到25.5万个,规模庞大。

  为什么说重构学前教育体系?在改革过程中,过去公办的如机关等办的一些幼儿园消失了,两个行动计划起步的时候,幼儿园数量很少,只有五六万所。现在25.5万所,就这么几年时间,一个完整的体系建起来了,这就是历史性的跨越。

  但是,我们在幼儿教育发展方面也面临巨大挑战。因为人口巨大,幼儿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充分反映出我们在幼儿教育市场方面供求关系的巨大变化、人们育儿行为和观念的巨大变化。这种挑战是革命性的。有没有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凸显出来了。

  现在发展学前教育,既要继续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就近入园,入优质幼儿园,入便宜的幼儿园,就近、优质、便宜。而我们现有的状况是:在众多的幼儿园里面,普惠性幼儿园不足,这个问题需要破解;财政保障和成本分担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保教人员数量不足,水平不高,这个问题也需要解决;还有保教过程中,管理和安全问题也存在着诸多漏洞、薄弱环节,需要破解;更重要的是,人们在幼儿教育方面的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今年开始,我们将继续采取一些措施,解决好学前教育问题。

  首先,要实施好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确定的目标,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占比80%以上,毛入园率85%,这两个目标我们要确保实现。

  二是在前一段调研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一个新时代既符合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又能较好适应幼儿教育需求的发展规划。我们正在做这件事情。

  三是继续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挂牌监管,督导各级各类幼儿园提高办园质量,满足入托、入园的需求。

  四是加强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幼儿园面临的安全问题有它的特殊性,它和小学不同,和中学更不同,涉及幼儿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这些环节都要加强管理,确保孩子安全。人防、物防、技防并举,让孩子能够安全地、快乐地在幼儿园里面生活成长。

  五是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这是很大的事情。现在有一些幼儿园老师是从小学老师转过去的,没有学过幼儿托育,把小学的教学方法带过去了。一些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就能学一些小学课程,所以很多幼儿园有小学化倾向。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

  六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在有在园幼儿4600万,我们总结自己的经验,借鉴国际经验,对教师、保育员和学生的比例有一个基本要求,保教比大体上老师是1:15,保育员是1:30,每个班有“两教一保”,即两位教师,一位保育员。按照现在220多万幼儿教师、4600万在园幼儿这个数字来推算,我们现在还缺教师71万,缺保育员76万。

  根据卫计委的人口预测,到2020年有431万幼儿到达入园年龄,把这个数再换算,要缺29万老师,缺14万保育员。两部分加起来,共计缺100万教师,缺90万保育员,一共190万,这就是一个大账。所以幼师队伍培训非常重要,保育员培训也非常重要。

  这里我要说一点,要努力提高幼师、保教人员的待遇,尊重他们的劳动。现在很多幼儿园主要是民办幼儿园,低工资、低待遇,一个幼儿老师2000元、3000元工资,他们不能安心从教、从保,幼师毕业的学生不愿到幼儿园去工作,这个问题也必须解决。

  最后一个措施就是立法。我们正在调研,会同有关部门抓紧起草学前教育法,这件事情要加快进度。当然,它要经过法定程序,因为法律的产生有生命周期,有自己的程序设计,只有在时间中才能成熟,在过程中才能通过。

  以上是学前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我们要采取的措施。

摘自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的发言

减负

  减负问题在今年“两会”上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减负”是一个热词,也是长期以来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减轻学生负担,这些年已经迈出重大步伐,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都知道总体上负担为什么没减下来,都知道自己孩子的负担是谁加上去的。

  我们讲的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在这个以内的,我们把它叫做课业、学业,叫做必须付出的努力。这一点,我们应当区分一下。不然谁都讲负担,但是很多人讲的负担不是同一个负担。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这样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减负工作。减负这件事情,不仅是教育战线的事情,还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减负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减负要从以下几方面减:

  一是学校减负。这些年,学校减负已经取得明显进展。有人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个话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但也有偏颇。有一些减负措施“一刀切”,有一些减负办法简单化,它的效果值得评估。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这是一个渠道。

  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补充,我们现在要整顿的是违规的这一块,如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这一块负担很大、很重,学生痛恨、家长无奈、机构赚钱。这种状况是不允许的。

  三是考试评价减负。考试评价减负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指挥棒要让它正确起来。

  四是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

  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使减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这些年,各种成功学、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所以,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是不行的。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育素养,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

  从这五方面减负,这个问题可以解决。其中有两个关键措施:

  一要砍断教师和培训机构在教学方面的联系纽带。培训机构可以搞各种培训,但是不能搞超前教学、超纲教学,义务教育阶段涉及的各科都不能搞;还要割断各类考试、考评、竞赛成绩和招生的联系,不把它作为招生的凭据;公办学校不准抢生源。用这些办法逐步减轻负担。

  二要综合治理。建立起健康的教育秩序,构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过重的学业负担会逐步降下来。

  我呼吁,要给学生减负,也要给老师减负。现在老师负担很重,各种填表、考评、比赛、评估,压得有些老师喘不过气。要把时间还给老师,学校要拒绝各种“表叔”“表哥”——必要的表要填,但现在表太多了,基层把这个叫做“表叔”“表哥”。学校要拒绝它们,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素质、提高质量。

摘自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的发言

课后三点半

  “三点半”现象,之所以会成为年轻父母们和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难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关心这个问题的年轻父母,正处在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正处于抚育孩子的关键阶段。同时,这个现象更多出现在大中城市。三点半之前,孩子是在校学习时间,责任在学校;三点半之后,孩子是在家生活的时间,责任在家长。由于分工、作息时间的不匹配,家长没有办法去接孩子,造成了很大困扰,带来了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中的困难。

  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去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通知。一年来,应当讲,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已经有25个省下发了通知,制定了符合各省实际的政策措施。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已经摸索了一些比较可行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比如说,上海规定,中小学校后服务要做到百分之百全覆盖,服务时间是三点半到五点,参与这项服务的老师,在绩效工资方面给予倾斜。北京规定,三点到五点是校后服务时间,主要内容是开展课外活动,每个学生每年补助700到900元。南京探索弹性离校,就是说,到了放学时间,孩子可以弹性离校,学校做出安排,进行托管。广西探索利用社区资源来解决托管问题。大致可以分这四种模式,各有所长,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可以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高招。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一是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广;二是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三点半难题涉及的相关政策问题。别看是个小问题,但确实有很多政策问题、政策障碍。比如说,三点半放学之后,老师的时间就成了备课、批改作业、学习提高的阶段。三点半到五点托管孩子了,老师的劳动时间就加长了,负担就加重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涉及的相应的成本怎么分担?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我们要密切关注、跟踪。比如有人建议,可以把社会力量引到学校去,这需要进一步探索。此外,对现在存在的乱象,需要进行治理。比如学校周围野蛮生长的这些托管班,要进行治理,加以立法,至少是用行政法规加以解决。此外,还需要加强督促,使好的意见建议和各省好的做法能够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我相信经过不懈努力,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年轻的父母们认为,这是党和政府给他们的一个大红包,这个红包下一步将会更加厚实!

摘自陈宝生在两会“部长通道”的发言

校外培训

  “校外培训机构相当一部分是好的,是正常教学的有益补充”,陈宝生强调,此次治理整顿“是规范这个秩序,而不是要关闭校外培训市场。”

  成长都需付努力 治理整顿为规范

  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发展迅猛,在满足了部分中小学生对学习的补充性需求同时,一些培训机构在经营过程中违背了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陈宝生表示:“这次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就是要整顿规范教育秩序,减轻中小学生的课外负担,主要是校外负担。”

  学生的“负担”具体指什么?学业课业、学习任务是不是等于“负担”?陈宝生明确回应:“这里讲的负担不是指学生学习成长所应当承担的学业课业、应当完成的学习任务、应当付出的努力,以及应当承担的成本。我们讲的负担主要指的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超过了教学纲要的这一部分负担。孩子要成长、要成才,不付出努力、没有负担是不可能的。这个世界上没有舒舒服服、轻轻松松成才、成功的事例,连天上掉馅饼都是要付出成本的。”

  “校外培训机构相当一部分是好的,是正常教学的有益补充,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是有好处的。”陈宝生强调:“这次只是整顿违规的这一部分、增加负担的这一部分、扰乱培训市场的这一部分。”此次治理整顿“是规范这个秩序,而不是要关闭校外培训市场。”

  五层面开展治理整顿 两步走阶梯式推进

  提到此次治理,陈宝生介绍说:“责任落实在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是一线指挥部。”具体分五个层面:“第一,在法规层面上主要是查违规,查资质;第二,在硬件层面上主要是查安全;第三,在教学层面上查大纲;第四,在管理层面查行为;第五,在落实上查责任。”

  针对此次治理中提及的“教学层面”、“管理层面”,陈宝生举例说:“超过大纲进行培训就是违法行为。短于培训、长于广告、长于宣传,用升学率,用所谓包装的成绩在家长中造成焦虑,这是绝不允许的……在课堂上不按大纲讲,课外超越大纲去讲,这也是违法行为……各种培训机构的培训成绩不能和招生挂钩。”

  接下来准备怎么做?陈宝生解释:“我们设想的是分两步走。第一步重在治标。瞄准治本,阶梯式推进。第一阶段就是这个《通知》为代表,已经出台了,已经干起来了。分三阶段:一是调研、清理、搞清底数。二是在此基础上开展全面治理整顿。三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对这些培训机构列出‘黑名单’‘白名单’,向全社会公布,赢得全社会的支持,同时争取全社会的监督。第一步要干的就是治理。第二步就是要出台一个全面建设规范发展的意见,这个意见正在研究制定之中。”

摘自“陈宝生做客新华网、中国政府网《部长之声》”

大班额

  “大班额”问题不是简单的一个教室里面放多少桌子、多少板凳、安排多少个人的问题。“大班额”会带来三方面危害:一是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家可以想一想,人一多,心情肯定不好;二是影响教学质量,坐在后排的看不到板书、听不到老师授课的内容;三是有可能带来安全问题。所以,“大班额”必须坚决消除。

  2017年在消除大班额方面,我们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给大家报个数,大班额有两类:一类是超大班额,66人以上;另一类是大班额,56人以上。2017年,大班额有36.8万个班,占全部班级的10.1%,这一年我们减少了8.2万个大班额,和上年比下降18.3%,这个幅度是很大的。超大班额,现在全国有86000个班,占全部班级的2.4%。去年一年,超大班额减少了56000个班,下降的比例很大,近40%,这是去年在消除大班额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对这个问题,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逐年治理、逐年好转。我们的目标是2018年要基本消除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解决2.4%、86000个的问题。明年解决大班额要取得突破性、决定性进展,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就是56人以上的班,解决36.8万个、占比10.1%的问题。

  总结这些年的经验,措施是统筹、规范、台账。

  统筹,就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把“城市挤”和“农村弱”统筹起来考虑。“城市挤”这一块核心是增加学位。过去我们建了好多小区,规划中有标准化学校配置,但是欠账很多,没有建。欠账的要补上,要还账,新建的小区必须同步建设标准化学校,千方百计增加学位。“农村弱”这一块,主要是办好教学点、寄宿制学校。把这些办好,提高教学质量,能够稳定一部分生源。这是统筹起来考虑。

  规范,就是要规范学校的招生行为、办学行为,科学设置学生的作息时间,搞好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改革,同时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在区域内合理分配。普通学校要“提质稳源”,就是提高质量,稳定生源。

  台账,就是要按照各省市县政府设定消除大班额的规划,建立工作台账。按照今年超大班额基本消除、明年大班额取得突破性决定性进展、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这样一个目标,倒排工期,落实责任,建立工作台账。督办,根据台账、根据规划,督促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目标如期实现。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这是多年经验的总结。这些措施采取之后,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摘自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的发言

传统文化进校园

  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好3件事。

  第一,老师的培养很关键。要让各个学段的老师喜欢优秀传统文化,能有这方面修养,开口就能“白日依山尽”。

  第二,新编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特别是经典名篇的比重。目前中小学教材中的优秀古诗文比例已经提升了,这很必要。诗歌朗朗上口,又有节律,读起来能调节身体,还能调节心情,孩子们会很喜欢。必须把教材建设这件事做好。

  第三,建设校园文化。如何让校园成为学生们学习、交流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园?这是教育部一直探索的课题。我们正在做的一项工作,是把戏曲、传统舞蹈、书法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要素引入校园,目前取得很大进展。未来,还要进一步做好这件事。

摘自“陈宝生做客央视网谈传统文化进校园”

校园足球

  在谈到校园足球的问题时,陈宝生表示,三年来,我们国家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参加培训、参加竞赛、关心校园足球的人越来越多。

  他认为,通过建设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建设校园足球试点县以及建设校园足球试验区等多层次布局和多渠道竞赛来促进校园足球发展。现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已经建了2万多所,高水平的校园足球试点县已经建成102个,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12个,高校高水平的足球队150多家。同时,通过将校园足球纳入青训体系和利用假期、利用课余时间组建训练营,为优秀球员提供成长环境。

摘自“陈宝生做客新华网、中国政府网《部长之声》”

冰雪运动

  “北京冬奥会会带来一个历史性转折,但是我们毕竟和世界先进水平是有差距的,教育应当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陈宝生表示:“搞好冰雪体育运动教学,需要作出一些特殊的努力。”

  他指出,搞好冰雪运动教学要从顶层设计、组织形式和竞赛渠道等三个层面展开。在顶层设计上对冰雪运动教学和训练作出安排,在体育课中有相应的内容,占一定的比重。

  陈宝生介绍,期待2020年在有降雪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2000所左右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并建立奥林匹克运动示范学校。通过建设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和奥林匹克运动示范学校,为教练员、裁判员的培养,以及普及性的师资队伍的培养提供载体、渠道,也开辟培养高水平冰雪项目竞技人才新通道,为提高中国冰雪运动水平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同时,鼓励高校组建高水平的冰雪运动体育队,参加全国的比赛,甚至参加国际比赛。

摘自“陈宝生做客新华网、中国政府网《部长之声》”

高考改革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居于龙头地位。去年,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平稳落地,取得了成功,为其他省改革提供了经验。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牵动了高中教学改革。因为高考改革、招生改革是指挥棒,指挥棒改了,高中阶段的教学必须相应改革。从上海、浙江的情况看,他们普遍采用了“走班选课”等模式,过去那种固定班次教学的模式已经得到改变,学生的自主权大了。

  第二,推动了素质教育发展。这次高考改革之后,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考核,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这是非常明显的素质教育措施。上海80%的学校都建立了创新实验室等措施。建立了1800多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加强了素质教育。

  第三,促进了学业水平考评改革。过去考试门类是固定搭配,现在是动态组合,发生了变化。

  第四,带来了新的挑战。试点中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说学生自主选课空间究竟多大才合适,这可以做定量分析,选择的课太多,学生选择的压力就会增大。就像我们有些同志开车,到停车场去,一个车位就抢着去停,很多车位就不知道停在哪个了,要费一番思量,选择成本就会上升。还有选修难度系数怎么设计,这是需要考虑的。比如说简单的课程选课人多了,难度较大的课程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选择的数量。而难度较大的课程往往都是基础性课程,是需要加强的。另外,走班上课怎么组织?对老师的工作量怎么样设定?还有学校管理怎么办?怎么样改革?这些都是新问题。

  目前,上海、浙江已经在试点基础上完善了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去年,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市启动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他们有效吸取了浙江和上海改革的成功经验,注意到了他们试点中新出现的一些问题。目前,教育部正在配合指导这四个省市完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组织力量研究,破解这些问题。

  此外,今年还有17个省份要开启改革进程。对这些省份,我们正在进行评估,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实事求是、不凑数,条件达到了就批准启动,条件达不到就创造条件,达到了再上。时间服从质量,坚持质量导向、问题导向,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成功。

  从目前进展情况看,从试点情况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是成功的,进展是健康的。

摘自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的发言

高等教育发展质量

  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质量问题,我们要办四件事:

  一要提升培养能力。学校办得好不好,能力十分重要。因为学校生产的是未来、是人才,为未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人才培养能力就是学校的生产力。

  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时代需要,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新的科技革命的时代,人工智能异军突起,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这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这样才能培养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

  三要优化结构。要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让高等教育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为未来提供人才,就要紧盯未来;要为市场提供服务,就要紧跟市场需求。这就叫作跟着市场调,盯着未来走,把结构搞优化。

  四要改革体制机制。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各种人才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总之,改革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向改革要动力,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

摘自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的发言

中西部高校建设

  “双一流”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这是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工程。去年首批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发布,各方面高度关注,起到了预期作用,现在进展情况良好。名单发布之后,也有一些疑问,比如资源集中倾斜到“双一流”建设中,中西部高校会不会受影响等。

  第一,“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非均衡发展战略工程。所谓非均衡发展战略工程,就是发挥我们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优势资源,培育冲刺世界水平的“国家队”第一方阵,增强中国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中国政府的做法,世界上很多国家,像英国、日本、法国、韩国、俄罗斯等,都制定了类似计划。

  第二,实行这个计划是开放的、动态的、持续激励的,打破了身份固化。以前一些类似计划,有身份固化的弊端。“双一流”本身就给中西部高校打开了一扇发展的大门,因为它不是固化的。第一批没进去,可以积极发展培育,以后批次达到条件了,就可以进来,学校有了上升的通道。

  第三,在资源配置方面,把提高和普及结合起来辩证处理。现在用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是1万亿人民币,在总投入里,用于“双一流”建设的约2%,影响不了中西部的发展。

  第四,实施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能力建设工程,开展了对口支援中西部活动,还出台了部省合建中西部高校的方案。这些都有利于中西部高校发展。

  我重点说一说部省合建。有13个省、自治区没有部属高校,再加上生产建设兵团,这14家是“13+1”。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育部在过去省部共建的基础上做了一个升级版,建立部省合建机制,一省一校、部省合建。教育部把这些学校列入部属高校序列,相当于准部属高校,省、自治区和兵团对高校现有的支持力度不减,隶属管理不变,双方共同合力建设这14所高校。在不远的将来,使他们能够快速成长为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向“国家队”水平迈进。这类学校可以把它叫做部建高校,这是一块金字招牌。

  所以,“双一流”建设只能带动中西部高校的发展,不会削弱;只能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会削弱;只能促进各级各类高校按照合理布局持续健康发展,不会削弱。你提的这个担心可以放下。

摘自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的发言

思政课

  2016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这次会议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总书记在会上的讲话是一篇纲领性的文件。这一年,按照总书记的讲话、按照会议的安排部署,我们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打了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主要从五个方面攻坚,即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

  一年来,思政课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我们组织200多位思政课专家到2500多所高校进行调研,随机听了3000多堂课。各省也普遍组织教指委专家、思政课专家听课。所有高校都进入了这一次听课、评估、调研范围。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思政课第一次拉网式、地毯式的大调研。这次调研对3万多名学生发了问卷,就收回的问卷看,91%的学生认为从思政课得到了启迪,91.8%的学生表示喜欢思政课老师。这3000多堂课得分都在80分以上,有些学校的思政课,像春运期间高铁票那样一票难求。一些思政课作为慕课被推上网络,受到全社会喜爱,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成绩是初步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巩固。

  下一步怎么加强?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政观。不能把思政课和专业课割裂开来,不能让思政课脱离学生具体的成长环境和过程拔高起来,也不能让思政课脱离广大老师,特别是同思政课老师的育人过程、育人实践孤立起来,要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对待。

  此外,2018年要办几件事,概括起来是“几个一”。一要出台一项计划,即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思政工作、思政课要不断有优秀的老师充实到这支队伍里来。二要办一个会,即全国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果展示交流大会,检阅一下一年多来的具体成果。三要进行一次专题轮训,对所有的思政课老师轮训一遍。四要啃下一批“硬骨头”,包括教师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等,解决思政课和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的一些难点问题。五要建设一批思政课发展创新研发中心、培训研修中心。在地方和高校建立“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试点。六要树立推广一批先进典型和优秀课程,总结经验。

  2018年就抓这几件事,这些仍然是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的内容。攻坚战不可能一年,要多打几年,彻底改变思政课的被动情形。

摘自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的发言

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非常重要。教育是经营未来的,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们提供的人才是未来的人才,为未来培养人才,所以本质上是经营未来。而未来是不确定的,这就需要为未来生产人才的人必须是高素质的人。

  从总量来说,必须要有一支庞大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教师队伍。从存量来说,现有的教师要不断提高素质,从而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从增量来说,就是必须培养好未来的老师。

  培养未来的老师靠什么?主要是靠师范教育。教育部正在制定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对师范教育进一步做顶层设计,确定培养目标、培养重点和政策措施,把现有的师范院校办好,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在资源配置方面,向师范教育提供一定程度的倾斜。因为这是教师的“母机”。

  另外,我们允许和鼓励其他高校,特别是综合类大学兴办师范教育,发挥综合类大学优势,为教师队伍建设开辟一条新的通道。

  同时,要对师范类教学设立专业标准,每个专业都设立标准。也就是说要有资质,不是你想办就办的。我们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后续还有相应的标准方面的建设措施,按标培养,确保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要加大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师德建设力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师德为尊。教和育,“教”主要涉及知识体系,“育”主要涉及价值标准。所以“德”对学生的成长、对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这就是我们大的方面的考虑。

摘自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的发言

  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不是谁抓出来的。

  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系统部署。两会的“部长通道”上,陈宝生用“提、改、育、用、保、尊”这六字箴言概括了贯彻落实这个文件要做的事情。

  访谈中,陈宝生对“育”字进行进一步解读,他认为,“育”包含三个层次,一个是存量,一个是增量,一个是总量,这三个层次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增量尤其重要,因为增量,就是未来的老师决定着我们未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那么,下一步如何抓师范教育的发展?如何培养好未来的老师?陈宝生提出,要把制约师范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解决好: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转变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师范教育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战略位置上来思考、来统筹、来部署,要给它升位;二是把各级各类专业的师范院校办好,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优秀教师;三是其他学校,特别是一些综合类大学,有条件的可以开展师范类教学,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综合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基础学科方面培养新型人才;四是进一步拓宽和畅通教师供给渠道,改进教师的供给方式;五是要改善优化教育环境,一定要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一定要认识到,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不是谁抓出来的,就是说成才自尊师始,你想成才就从尊敬老师开始,你想国安就从重视教育起步。”陈宝生说。

  陈宝生认为,教育是引领未来的工作,引领未来的行业。未来是可以期望的,但却是不确定的。“所以广大老师是在不确定性上工作的人,这种工作难度极大,所以对于广大老师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自始至终给予他们崇高的地位。尊重老师就是朝着美好的未来发展的第一步。所以育人就是做这件事,这就是我那天专门讲的六字箴言核心所在。当然这一切有一个基本条件,我可以把他叫做教师铁律。”

  “我们不能期望一个坏人、师德不健康的人能够教育出好学生,能够教育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够教育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陈宝生强调,立德树人第一招就是师德建设,要把老师培养好。

  据了解,目前教育部正在制定《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作出了规划。

摘自“陈宝生做客新华网、中国政府网《部长之声》”

教师队伍建设

  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文件。好在哪里?至少有三点:

  第一点,这是十九大之后中央下发的第一份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文件,是一个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文件,是开启新征程的文件。

  第二点,这个文件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可以说,这是一份开创新时代的文件。

  第三点,这个文件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都作出了系统部署。你刚才讲到的归属感、地位、荣誉感等,在这里面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政策措施。所以它是一个开创新模式的文件。

  对于这样一份文件,教育部一定要把它学习、贯彻好,使它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文件下发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老百姓欢迎,广大教师更加感到振奋。首先要感谢记者朋友们,文件下发之后,记者朋友们对文件做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和解读。它能深入人心,大家功不可没。我想这体现着我们新闻界的朋友、记者们对老师的感情、对学校的情结、对教育的情怀。

  贯彻落实这个文件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贯彻落实好,就是要办六件事,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

  一“提”,提高地位,提高待遇。

  提高地位是三个“明确”:首先是明确教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是一支不可小视、无可替代的力量,是一支重要力量。第二点要明确教师的职责,他们承担的是国家使命,是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这是一个光荣的使命。第三就是要明确公办中小学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这是第一次作出了这个安排,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制度创新。

  提高待遇,就是要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要确保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还要落实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教师的补贴政策。另外就是要加强督导,确保这些政策真正落实到教师的心里面,让他们的脸上能充满笑容。

  二“改”,就是要改革教师编制配备制度,要按照合理科学的师生比配备教师队伍,改革教师准入和离职制度,提高教师入职的学历等等。我们要实行教师振兴行动计划,改革教师管理制度。

  三“育”,就是振兴师范教育,培育未来的教师,培训现有的教师,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适应进行现代化建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教师队伍。

  四“用”,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最好的是使用他们,给他们压担子、指路子、出点子、给位子、发票子,让他们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要对他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出安排,拓宽他们的渠道。比如,要提高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所占的比例,中职学校设正高级职称。

  五“保”,就是保障、保护。就是提供经费保障,过去我们的经费更多是用于硬件改善,今后要更多的用于人的全面发展,用于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就是依法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此外为贫困地区教师建好周转房,让他们履职学习有一个好的条件。

  六“尊”,全社会都提倡尊师重教。我的说法是重振师道尊严,师道神圣不可违反。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违反了师道,迟早是要受到惩罚的。所以,我们全社会要创造教师从业的宽松环境。教师也要自律、自警、自省、自爱,做一个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

  我想就是这六条,这“六字箴言”,谢谢大家。

摘自陈宝生在两会“部长通道”的发言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起步最早,福建的马尾船政学堂就是我们最早的职业教育,洋务派办的学校就是职业教育。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原因,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滞后,近些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党的十九大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作出了总体安排,国务院也出台了相关文件。贯彻这个文件、贯彻十九大精神,我们做了三件事:

  第一,落实规划。我们出台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并对《指南》设计的任务按部门进行分解。落实这个规划,面上抓项目,这是全覆盖的,各省各行业都有一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项目;点上抓标杆,以制造业为主,辐射若干行业、产业,选择了344个点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标杆来培育,从中摸索路子、积累经验;整体抓指导,我们已经发布了20个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不一样,要把“需”和“求”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搭建平台。我们已经搭建了三个平台:一是职业教育活动周,这是一个论坛型平台,大家研讨交流;二是产教融合对话,举行了20多场。这是对话类平台,产教之间进行对话,衔接需求。三是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这是一个竞赛类平台,每年一期,进行检阅、竞赛,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

  第三,狠抓质量。职业教育核心在质量,我们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重点要解决产教融合中的示范问题、协同创新问题和实训基地问题。我们组建了1400多个职教产业集团,联系3万多家企业,形成一种紧密的产教融合关系;还选择360多个学校,建设了一批产教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企业合作建成了1440多个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实训环节很重要,得有动手能力,这是它的质量基础。我们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第一批遴选了163个单位,试点一年后进行年审年检,证明这个试点是成功的,又遴选了第二批203个单位开展试点。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要解决“双师型”教师缺乏问题,在产教之间、校企之间建立一个“旋转门”,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批实训基地,建设一批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落实好这个规划,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

  发展过程中,两件事需要明确:产教协同,产是支撑,教是核心;校企合作,校是龙头,企是基础。要处理好这个关系,把学校建在产业基地,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需求链上。这样,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产教协同、校企合作就能取得更大进展。

摘自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的发言

中外合作办学

  中国政府对中外教育合作历来高度重视。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教育就是在不断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走向世界的。我们的方针历来是“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的教育。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和一些国家合作,在中国办了2600多个办学机构和项目,其中1324所是本科以上学历层次。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种合作,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互利互惠,让中国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外一些学校的优质教育,让国外的合作者在与中国合办的机构里和中国合作者取长补短,领略中华文化,培养双方需要的各类人才、双方合作的友好使者。这就是我们的方针,这是“请进来”。

  在“走出去”方面,我们这些年也加大了步伐。现在我们在国外合办了一批教育机构,发展情况也是好的。下一步我们要采取措施加快发展步伐。

摘自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的发言

代表委员话教育
姜军委员:多措并举破除农村薄弱校顽疾
戴立益委员:教育不均衡更多体现在教师水平上
葛道凯代表:让“回国潮”来得更猛一些
朱永新委员: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
刘焱委员:公办园教职工编制标准亟待制定出台
杨元庆代表:支持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发展
郑福田委员:疏堵结合监管民办无证园
郑军委员:保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
戴立益委员:大力提升薄弱地区教师质量
倪闽景委员:教育是民生更是国家战略
专家文章
投入倾斜助力教师队伍建设
十大教育期盼是温暖的“民心读本”
教育质量是 尊敬出来的
教师也需要“减负”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发展机遇
把优秀传统文化种子植入校园
用规律指引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减负”,还得釜底抽薪
为创新发展奠定人才之基
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报道
政府工作报告说2018年教育这么干
这5年,教育开放筑新局
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委员、林蕙青委员谈教育热点
全国人大代表聚焦高校科技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焦职业教育发展
让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答...
全国代表委员呼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动真格了!给学生减负,教育部长放了这些狠话!
有图有文有视频!教育部长陈宝生14句话,回答你关心的...
评论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第一资源”
完善监护制为儿童权利“兜底”
“给学生减负”为何牵动人心
幼儿园安全莫陷入技术依赖
孩子的负担要坚定地减下去
“减负”需要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观
破解“三点半难题”需综合施治
2018年教育新春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一场:介绍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境)外学历学位认...
第二场: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
第三场:介绍2015-2017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情况和...
第四场:介绍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有关情况
第五场:介绍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有关情况
第六场:介绍2017年学生资助工作进展情况及成效

教育部新闻办公室策划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制作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