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人大举行记者会,教育部负责人回应社会关切

让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

2018-03-17 来源:《人民日报》收藏

  学前教育这块“短板”如何补齐?中小学生“减负”怎样才能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是否会集中向“双一流”高校倾斜?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政工作?……在3月16日上午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学前教育是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最快的部分,也是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短板”之一。陈宝生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面临着历史性挑战。”

  “普惠性幼儿园不足”“财政保障和成本分担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保教人员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保教过程中的管理和安全问题也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陈宝生列举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破解?陈宝生指出,“一是实施好第三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确保实现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0%以上,毛入园率达到85%;二是制定一个新时代既符合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又能较好适应幼儿教育需求的发展规划;三是继续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挂牌监管,督导各级各类幼儿园提高办园质量;四是加强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五是综合治理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六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努力提高幼师、保教人员的待遇;七是立法,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起草学前教育法。”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减负”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期,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才能真正为我们的孩子减负?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减负工作。”陈宝生说,一是从学校教学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无资质办学的各类培训机构;三是考试评价减负,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四是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

  “这些年,各种成功学、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这种现象绝不允许。”陈宝生表示,“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居于龙头地位。目前,上海、浙江已经在试点基础上完善了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4个省市也启动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今年起还有17个省份要开启改革进程。”陈宝生透露。

  未列入“双一流”的高校,发展是否会受到影响?陈宝生介绍,“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非均衡发展战略工程,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增强中国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不少国家都有类似计划;“双一流”是开放的、动态的、持续激励的计划,各个学校都可以积极发展培育,具备条件就能进入“双一流”;在资源配置方面,现在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是1万多亿元人民币,“双一流”建设仅占其中的2%多一点,不会影响中西部高校的发展。

  去年以来,很多高校的思政课吸引力明显增强,下一步如何加强高校的思政工作?陈宝生说,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政观,不能把思想政治课和专业课割裂开来,不能让思政课脱离学生具体的成长环境和过程,也不能让思政课脱离广大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过程、育人实践。陈宝生说,2018年要出台一项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不断充实思政工作的优秀教师;举办全国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果展示交流大会;对所有思政课老师进行一次专题轮训;啃下教师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等一批“硬骨头”;要建设一批思政课发展创新研发中心、培训研修中心等。“这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我们还要多打几年。”陈宝生说。(本报记者 郑海鸥)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