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一个留守女娃的新校和“新生活”

2018-05-17 来源:新华网收藏

  “我想让他们在家,多陪陪我。”

  说起远在青海打工、一年只能回来一次的爸爸和在外务工的妈妈,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高沟小学三年级学生郭梦鑫用校服袖子直抹眼泪。

  一旁的奶奶边拿纸巾给她擦泪,边说,虽然孙女偶尔想起父母来会难过,但已经比原来开朗多了。

  说话的工夫,看到窗外操场上同学们正围坐成一圈玩游戏,郭梦鑫蹦着跳着出去活动了。

  这是记者近日在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育奋进之笔“1+1”(一场发布会+一路采访团)·走进河南活动时,在高沟小学的“留守儿童之家”看到的情景。

  “学校原来的教学楼特别破,其他房子还是黑乎乎的窑洞。”郭梦鑫的奶奶告诉记者,自从学校去年盖好新楼搬进来后,孩子的体育课、艺术课、社团活动都有更好的条件开展了。“她愿意上学了,食堂饭菜好,个头高了,爹妈在外面打工也放心。”奶奶说。

  在这个留守孩子的“学校新家”里,几张桌子拼成一组,上面覆着蓝色绒布。桌子中间摆放着书,有课后习题、文学书籍等,书旁还摆放着多肉植物。教室墙上,贴纸剪成向日葵、太阳、云朵的样子,图案中间绘着一句温暖的话:“让你的心灵开出每一朵花。”

  帮扶老师孟玲是从镇中心小学调过来的语文老师。她说,孩子平日都叫她“孟妈妈”,这让她十分感动:“我也是孩子的妈,平日多帮帮这些留守的孩子们,就当自己多带几个娃呗。”

  高沟小学校长朱雪军介绍,受益于新安县“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校“旧貌换新颜”。过去学校有6名老师和80多名学生,50岁以上的老师就占有3个。老师除了任班主任外,还要带4到6门课程,很多教学活动都无法开展。迁到新校后,学校增加了4名中青年老师,课余活动有了专门的场地,学生的眼界也开阔了。

  “我们还鼓励年轻老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定期和孩子们谈心,让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不再孤独。”朱雪军说。

  高沟小学的变化,是新安县求解教育“乡村弱”问题的一个尝试。近日,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解读这一指导意见时说,这两类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但受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仍是教育的“短板”,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

  吕玉刚表示,为此,指导意见提出统筹布局规划、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建设、强化经费保障、提高办学水平、加强组织领导等六方面的具体措施,提出到2020年基本补齐两类学校短板,努力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除了这一总“路线图”,各地也在为解决教育“农村弱”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以新安县所在的河南省为例,据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介绍,“十三五”期间,该省将改扩建或新建4700多所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目前,2018年的任务清单已经以台账形式分解下达到每个县(市、区)及具体学校。

  在采访中,一些地方负责人在表达对这一工作信心的同时也表示,由于受地方财力限制,工作中还有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例如,新安县目前同时建设5所寄宿制小学,每所学校投入近3000万元,需要总投入约1.5亿元。因此,为全面贯彻指导意见精神,还需要有关部门在资金保障、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细化。(新华社记者 王琦)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