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四位一体”打通学前普惠路

——山西省芮城县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调查

2018-05-22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芮城县试点任务

  ● 扩大普惠性资源

  ● 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没想到村里幼儿园条件那么好,一个月(学费)才170块,哪儿也不去了,就在这儿上。”3年前,山西省芮城县西陌村村民李淑燕打算把3岁的儿子送到50多公里外的运城市上幼儿园,但本村幼儿园的这一切,让她改变了主意。

  近年来,芮城县不断强化政府职能,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办园为突破口,多形式扩大普惠资源,着力解决城乡居民“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把优质幼儿园办到村民家门口,让更多像李淑燕这样的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政府主导,公办园为主的管理新体制使生源回流明显

  41万人口,6亿多的年财政收入,“吃饭财政”是芮城县的基本“县情”。作为国家和省两级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从2012年开始,芮城县政府主导,通过落实城乡法人一体、资金投入一体、人员调配一体、保教管理一体的“四位一体”举措,全面启动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

  当时,芮城县8个乡镇里的15所农村幼儿园散布在各联校,有的是个人承包。无证办园、违规办园等乱象丛生。

  “因为管理差,水平低,有的幼儿园连一个孩子也招不来。”县教科局幼教股股长李俊丽对记者说。

  为此,芮城县首先把15所“低质”农村幼儿园悉数“收编”,使之有了“名分”,成为纯公办的县直园分园,分别由4所县直园实行一体化管理,法人代表同为县直园园长一人。县直园向农村分园派出执行园长负责日常运转,明确了管理职责。

  “有一年,因工作需要,想选择45岁以下、教龄5年、学习幼师相关专业的大专学历的老师,全县竟然选不出一位。”当年幼教师资的“窘状”,让县教科局局长杜永健记忆犹新。

  实施资金投入一体化以后,农村分园所收费用纳入县直园大账,集中交由县国库统一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确保了规模小、条件差的农村分园正常运转。5年来,县里累计投入600多万元,使农村分园办园条件得到彻底改善。现在,农村园教师的工资还高于县直园老教师的工资,教师队伍日趋稳定。

  自2014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给教育一定比例的入编名额,2017年,更是由县委书记董旭光、县长张建军拍板,把全县所有入编名额116个全给了教育,仅幼教就有26个。幼儿园教师入编实现了常态化。

  目前,全县每个农村公办园都有2—3名公办教师,乡镇中心园每园有5名以上公办教师。

  杜永健介绍,一体化改革后,县直园和农村园实行人员统一管理调配,城区教师和农村本土教师“师徒结对”,农村园教师可以到县直园“跟岗学习”,业务能力提高很快。

  随着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和水平的提高,生源回流明显,15所农村分园的在园儿童由“收编”时的863人,增加到现在的1326人,净增463人。

  “(农村)幼儿园留住了孩子,就等于为农村小学留下了‘苗’。”县教科局副局长肖建宏说,生源的增长为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截至目前,芮城县已投入资金3863万元,新(改、扩)建21所公办园,其中城区园两所,农村园19所,占全县公办园总数的44.6%,全县幼儿园办园条件整体得到改善。

  政府主导,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重建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从体制机制上保证了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农村幼儿园投入无主体、师资匮乏、管理水平差、运转艰难等问题,破解了学前教育深层次难题。

  回归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深受百姓欢迎

  不管“入园难”还是“入园贵”,说到底还是普惠资源缺乏。

  芮城县现有幼儿园60所,其中公办园47所,民办园13所。在不断扩大公办资源的同时,如何利用民办园实现普惠资源最大化,杜永健与记者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2015年,一家民营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了3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可以接收800多名幼儿,能大大缓解城区“入园难”问题。但学费如何收,成了县城居民关注的焦点。杜永健找到这家企业老总,说服他把3所民办园的学费标准降到了和城区公办园一样——每生每月285元。民办园有了实实在在的普惠性质,居民们交口称赞。

  “真正和企业老总们接触了你就知道,他们也不都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逐利。”杜永健说。

  为使幼儿园从办园之初就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县教科局为这3所园选派了3名管理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较强的公办人员担任园长。解决了办学主体增多、管理难度大的困惑,使规范办园和监管到位得到了很好落实。

  截至2017年底,芮城全县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占比达98.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8.5%,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100%。

  今天在芮城县,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城乡幼儿园无论是办园条件还是办园水平都实现了同步提高,学前教育真正回归公益。

  教学规范化,“玩”课激活了幼儿潜能

  城乡一体化办园,也为幼儿园教学规范化改革创造了先机。2013年开始,芮城县转变教育理念,改革课程模式,杜绝“小学化”,以“游戏”为突破口全面贯彻落实《指南》。

  县教科局明确规定:全县幼儿园每天户内外游戏活动不得少于3.5小时,教师主导的集体教学活动不超过1次,其余为生活活动时间;同时,打破过去教室只适合上课的“秧田式”桌椅排列布局,每个班级都创设娃娃家、积木区、美工区、玩具区、图书区五大基本活动区域;为确保孩子们有更大游戏空间和更多游戏内容,还在户外增设沙水区、泥巴区、搭建区、美劳区以及表演区、种植区等活动区域。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课程模式,让孩子们的在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记者注意到,幼儿园的玩具不少都取自纸箱、轮胎、PVC管、麦秸、玉米棒等生活废旧物品,任由孩子们凭自己的想象去玩,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完全由自己做主。

  “几个三四岁的孩子,几节PVC管,几分钟的琢磨、合计,自来水龙头里的水就顺着孩子们搭好的5米多长的‘水渠’流到了沙坑里……”眼前这一幕,让坑北幼儿园教师刘静妮难掩兴奋:“真了不起!我们事先没有向孩子们提任何具体要求,就是想看看他们究竟能‘玩’出什么花样。”

  这些被有的人戏称为“玩课”的游戏,在山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席小莉博士看来意义非凡:“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让孩子自由、自主、自发地去参与、去发现,与孩子的需求是一致的,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然而,家长最初对此并不理解甚至抵触,他们认为幼儿园就是教孩子读书写字的地方。东张幼儿园一位孩子的奶奶曾“质问”老师:“我孙子在你们这儿整天就知道逛(当地话‘玩’的意思),啥也不让学,这咋行?”

  其实,有这样看法的家长不在少数。显然,“玩课”绕不开家长这一关。

  为打消家长疑虑,幼儿园增加了对家长开放的次数和时间,让家长近距离接触“玩课”,切身体验孩子的感受。通过举办讲座,使家长明白游戏对孩子的价值。

  “现在家长的素质高了,只要把游戏中包含的这些道理讲清楚,他们大多能理解。”李俊丽说。

  每两周,李俊丽总会在自己创建的微信网络研修《指南》平台上,与各幼儿园老师探讨业务,用案例的形式解读《指南》目标,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和修改“玩课”教案。

  游戏让孩子们收获了快乐、智慧,也收获了健康。抽样调查显示,全县各年龄段幼儿的身高、体重两项指标,绝大部分都符合《指南》要求。

  当年那位质疑“玩课”的奶奶,还特意把她另外两个小孙子也送到了东张幼儿园。原来,她发现那个“整天就知道逛”的孙子上学后,在班里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芮城县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园改革,开创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好优质学前教育的全新模式,消除了学前教育“小学化”顽症,辐射带动了区域学前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山西省教育厅厅长吴俊清感慨:芮城县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为全省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好经验、好做法。

  如今,李淑燕每次看到儿子兴高采烈的样子,都为自己当年的选择欣慰不已。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