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厚植科技资源 助力产业扶贫

2018-10-16 来源:规划司收藏

云南农业大学

  一、基本情况

  (一)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基本情况

  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三州(市)交汇处,境内以山区及半山区为主,气候主要属南亚热带夏湿冬干山地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雨季分明。优异的气象资源和丰厚的热区森林资源为发展热带水果、热带蔬菜和林下中药材等绿色食品药品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拉祜族、佤族等直过民族基本情况

  澜沧县内的“直过民族”包括了拉祜族、佤族等,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贫困人口数量位列云南省第四位、普洱市第一位。该地区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更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三)我校联合中国工程院精准扶贫基本情况

  云南农业大学以西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为基础,以拉祜族和佤族“直过”民族为研究重点,以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的澜沧县为中心,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走访、试验示范、座谈讨论和专家咨询,就我国边境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扶贫路径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咨询调研和实践。

  本次科技扶贫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农村劳动力丰富优势,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发挥热带气候特点,突出生态环境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形成高原特色绿色食品(药品)产业体系,助推边疆民族地区整体脱贫致富。

  二、实施进展

  (一)我校科技扶贫路径

  一是利用广袤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林下生态有机绿色食品(药品)产业;二是利用热区环境发展冬季特色农业,形成生态绿色食品产业;三是利用多年的科研积累实现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四是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科技扶贫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农民素质。

  (二)主要内容与具体任务

  一是大力发展林下原生态有机中药材产业。将多年研发的三七、重楼、黄精等大宗名贵中药材品种林下有机种植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开展大面积试验示范和推广。

  二是大力发展冬季特色农业产业。将多年研发的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把冬闲田变成脱贫致富的效益田。

  三是发展热带早熟水果产业,利用冬暖春早的气象条件,打时间差,发展葡萄、柑橘、柠檬等早熟水果。

  四是退耕还草发展畜牧业。利用山地多、降雨量大气温高的自然条件,退耕种草种饲料,发展养牛、养猪产业。

  上述四个产业为基础,政府引导,院士专家科技支撑,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组织农民合作社,科技成果实现转化,为脱贫致富彰显科技扶贫的重要贡献。

  (三)特色产业科技扶贫方法、进展及经验

  1.林下生态有机中药材科技扶贫产业

  依托中国工程院组织的院士和专家的技术,利用澜沧丰富的退耕还林资源开展林下中药材生态种植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形成了可持续的林下中药材种植技术体系。

  (1)探索扶贫新模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2016年我校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调研发现,澜沧县丰富的林地资源适宜开展林下三七的生态种植。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扶贫工作站专家多次实地调研后,在澜沧县开展林下三七、重楼、黄精等中药材生态种植关键种植技术的研究、集成、示范,构建了林下三七有机种植关键技术体系。

  同时,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在澜沧县开展林下三七生态种植院士专家培训班,采用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实践的课程模式,培养一批对口就业的实用技术专门人才。

  (2)构建林下中药材循环种植技术体系,实现林地资源持续利用。

  我校院士工作站专家针对三七生长存在的连作障碍问题,筛选出了可与三七轮作,且能在林下生长的中药材重楼、黄精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林下三七轮作模式。该模式的形成可以从林下获得持续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加激发了退耕还林、保护森林的积极性。

  (3)深入开展林下生态有机中药材产业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带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利用生态资源脱贫致富。

  我校扶贫团队正在探索一条由政府政策引导和技术培训,企业进行技术和林地管理及市场开拓,农户依靠地租、务工和参与分红的方式在全县50余个山岭贫困村大面积示范推广。

  预计2018~2019年推广1万余亩。十三五期间预计累计推广5万余亩,形成有机中药材销售产值20亿左右。

  2.冬季马铃薯和冬季蔬菜科技产业

  结合当地的区域特点及云南农业大学的科技成果,组建由朱有勇院士牵头、张文韬副县长、我校冬季马铃薯创新团队及当地县乡农技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开展澜沧县冬季马铃薯的调研、示范、推广工作,并于2017年成功开展了澜沧县2000亩冬季马铃薯推广,技术依托云南农业大学多年的冬季马铃薯高产技术体系

  (1)充分调研,挖掘优势

  经我校院士专家团队多次现场考察,一致认为该区域储备并满足绿色食品-鲜食冬季马铃薯作物基本生态条件要求,此外该县的气候特点能够实现马铃薯在11-12月播种,翌年3-4月收获,填补了这一时期的全省乃至全国的市场空白。结合我校院士专家团队经十余年潜心研究,利用植物病理学基本原理、结合云南省多样性的生境条件,提出的植物病害生态治理新理论,成功解决了马铃薯晚疫病导致产量及品质降低的问题,

  (2)掌握核心技术

  一是研发新品种丽薯6号,具有大薯率高、产量高、抗病性强的特点,该品种目前成为全省冬季马铃薯产区主推品种。

  二是大垄高墒密植专利技术,根据病害发病规律改变农户传统种植蔬菜的种植模式,为实现高产、稳产提供保障。

  三是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实现冬季马铃薯的水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四是马铃薯小型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大幅降低生产投入,为实现冬季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寻求新的途径与方法。

  五是冬季马铃薯综合防霜技术,避免降低霜冻对马铃薯的影响,确保成功避开霜期。

  (3)科技扶贫组织措施

  首先,由中国工程院帮扶人员(云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澜沧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等部门共同制定种植管理计划和技术解决方案;其次开展院士专家技术培训班,实现了20个乡镇技术培训的全覆盖。同时由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保证种植顺利进行。

  3.热带水果提质增效科技产业

  结合葡萄品种的品质特性、农艺性状、产量水平、抗耐性状等适应性指标选择了高产、抗病、商品性好的三倍体无核葡萄欧美杂交种夏黑品种,在云南种植较好的品种进行示范,形成滇南高端品种阳光玫瑰和黑芭拉多育苗中心。

  采用遮雨大棚技术防治霜霉病、白粉病和炭疽病等病害;产期调控技术,不同修剪时间与收获时间;采用有机管理方式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实现高品质、无污染、早熟高端鲜食葡萄;同时,以农民为中心、田间为课堂、实践为手段,进行互动式、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思想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大力推广作物健康栽培和无害化避控技术。此外,在竹塘乡蒿枝坝村和南京洼村设立芒果、草莓、梨、柿子、李子、枇杷、冬桃和澳柑等水果的种植示范点。

  4.退耕还草发展山地畜牧科技扶贫

  从澜沧县的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宜牧则牧的地区发展草畜动物养殖是具备条件的。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养殖团队经十余年潜心研究,养殖技术集成创新,已掌握草畜动物产业发展核心关键技术。一是肉牛品种改良新技术;二是肉牛疫病防控技术;三是优质牧草引种和栽培模式。四是选地选茬技术;五是优质牧草草场养护和施肥管理。通过养殖过程的安全把控,品牌打造,将优质产品推向高端市场,弥补澜沧优质畜牧肉食产品未能进入高端市场的空白。

  三、主要特点

  中国工程院在我校成立了院士专家云南扶贫工作站,院士专家团队并肩全省人民战斗在扶贫攻坚第一线,在澜沧县的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优势,形成了绿色食品(药品)产业的示范样板,尤其是林下有机中药材、冬季马铃薯及冬早蔬菜等成果转化项目,对拉祜族、佤族等直过民族精准脱贫产生了显著效果。我校动员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把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第一线,把论文写在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大地上,凸显出扶贫攻坚中的科技扶贫特色,我校院士扶贫团队认真总结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的澜沧县科技扶贫工作,以及中国科学院在云南的定点扶贫工作,加强宣传,让全社会关注科技扶贫的重要作用和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

  四、成效经验

  (一)林下生态有机中药材科技扶贫成效

  我校院士团队依托中国工程院组织的院士和专家的技术,利用澜沧丰富的退耕还林资源开展林下中药材生态种植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形成了可持续的林下中药材种植技术体系,实现林地资源持续利用,正通过林下产业经济的发展,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举办林下三七生态种植院士专家培训班,培训林下中药材生态种植带头人。构建政府、企业、科技人员、农户多方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助推澜沧县整体脱贫致富通过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课程培训学员覆盖了全县具备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的所有乡镇;(2)通过培训让学员牢固掌握了林下三七生态种植技术;(3)通过培训解放了思想,加强了学员通过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3)学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可以助推林下三七种植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开。

  (二)冬季马铃薯科技扶贫成效

  澜沧县利用当地的冬季区域优势与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县相结合,实现科技帮扶、带动冬季马铃薯产业发展,2016年完成首次技术集成示范100亩,经田间测产达3.6吨/亩,亩增收超万元,2017年全县10个乡镇推广2000亩,产值达80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平均增收达8000元以上,增收效果显著。其生产的冬季马铃薯具有生态,高产,优质,无农残,安全等特点,并满足绿色食品标准,产品供应省内市场,远销国内大中城市。

  (三)热带水果提质增效科技产业成效进展

  冬葡萄目前市价15-30元之间,毛收入3-6万之间,成本0.7-1万,可获利2-5万每亩,示范园可30-75万元之间。同时,周围农民以劳动力入股,可获得每天60-80元的收益,通过科技示范,带动当地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第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

  2016年在蒿枝坝村完成芒果100株、草莓15000株、香园果150株、梨626株、柿子458、李子374株、桃383株、100株枇杷种植。其中95%以上的果树成活,部分李子树已开花。2017年南京洼村完成1亩车厘子、1亩树葡萄、20亩冬桃、10亩甜脆李和20亩澳柑种植。

  (四)退耕还草发展山地畜牧科技扶贫进展

  1.组建专家队伍4-6人,涉及动物营养、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加工、牧草种植、肉牛杂交改良等方向,提供技术支撑及培训;

  2.大力培育(养殖、加工型)龙头企业,培育多种新农村经营主体,采取“院校专家+龙头企业+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组织形式,促进澜沧县山地牧业的发展。

  3.通过养殖培训班,已对60名学员进行肉牛人工授精技术、肉肉牛驱虫技术、牧草种植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和实操。对养殖班60名学员进行肉牛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培训。已对学员进行牧草种植和青贮料配制和实操培训。

  五、下一步实施推广的考虑

  (一)建立科技扶贫专项基金,大力推广科技扶贫成果

  广大院士和专家响应中国工程院的号召,积极参与定点地区的科技扶贫工作,许多院士专家把多年研究的成果在这些贫困地区推广应用,对民族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做出的重要贡献。但是,贫困地区群众虽然对科技成果应用积极性高,然而缺乏科技成果应用的基本投入,院士专家没有项目推广经费,导致科技成果难以进到千家万户,为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整合扶贫经费,建立科技扶贫专项基金,筛选扶贫效果显著的科技成果,尤其像林下有机中药材、冬季蔬菜水果等项目给予资助示范推广,让科技扶贫成果尽快进村入户,为扶贫攻坚做出更大贡献。

  (二)深化科技教育扶贫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分中心建设

  我国西南边境的拉祜、佤、景颇、傈僳、独龙、怒、布朗、基诺、德昂等直过和较少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程度低,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朴实守旧。但这些地区自然资源优势突出,耕地面积大,贫困是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产业,没有市场,素质性贫困特别突出。工程院农业学部10余位院士向云南省委省政府建议建设职业教育分中心,并得到批复。但因诸多原因建设进展不大,建议省委把该分中心建设列为督查项目,加强落实。另一方面,虽然实践表明,科技职业教育扶贫效果显著,但职业教育扶贫列不到各级教育任何系列,没有教育经费难以持续开展职业教育扶贫,建议深化改革职业教育扶贫,建立科技职业教育扶贫基金,保障科技教育扶贫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