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做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陪伴者

2018-10-16 来源:规划司收藏

广西师范学院

  一、 项目背景与进展概况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性保障。截至2016年底,广西共有14.60万名乡村教师,占全区48.50万中小学专任教师的30.1%,他们承担着10790所乡村学校的教学任务,占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总数的51.76%,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结构性缺编带来的乡村学校紧缺薄弱学科师资缺乏,乡村教师工学矛盾难以参加外出培训,乡村学校地处偏远缺乏常态指导等问题都影响着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

  为了全面落实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2015年11月,受广西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和教师培训中心委托,广西师范学院牵头在广西南部7个地级市(南宁市、百色市、崇左市、北海市、来宾市、钦州市、防城港市)33个非城区县遴选了67所乡村项目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11个学科的乡村教师,整合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与市县(区)教育局合作,实施陪伴式乡村教师精准扶贫式混合培训。通过实施“双师教学”项目,创新乡村教师全员培训模式,解决传统集中培训模式缺乏持续指导的问题。依托高校技术支持,发挥中心城市优质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形成具有广西地方特色,覆盖基础教育全学科全学段全区域的新型培训资源,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为乡村教师课堂教学改进搭建持续的、互动的、有效的专业发展支持性平台,构建乡村学校校本教研常态化运行机制,形成城乡义务教育同步均衡发展。同时将优质资源引入教师职前教育,缩短新教师岗位适应期,促进师范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进程。

  二、主要做法

  (一) 四体合一齐发力,建构优势互补的四级联动乡村教师课堂改进支持体系。

  基于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动态持续原则,广西师范学院组建了11个学科团队,与南宁市教育局及市辖17所优质中小学、33县区教研团队、南宁市退休老教师团队组建乡村教师课堂改进支持体系,分别承担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集中培训(理论培训、访名校、送教下乡)、资源建设、校本研修、常态检测指导等职责,33个县区67所项目学校先后有1785名乡村教师通过参与持续递进的线上线下培训和为期3年的在岗实践,持续改进课堂教学。

表1:广西师范学院“双师教学”项目乡村教师课堂教学改进支持体系一览表

团队类别

数量

成员构成

高校学科专家团队

11

一科一团队

城市指导学校

18

一校一科一团队

指导学校录课教师

150

含南宁市及各市录课教师(南宁市41人)

乡村项目学校

172

省内实验学校67所,辐射学校100所,省外9

乡村学校实验教师

1785

其中省内教师1648名,137省外乡村教师

县级教研团队

434

各县教研员及学科骨干教师

常青义教专家

40

退休教师,可根据需要扩充

平台注册用户

5089人次

(高校教师+乡村教师+县区教研骨干+高校师范生)

表2: 广西师范学院“双师教学”项目学科团队一览表

项目实施单位

试点学科

项目专家

学校分管领导

统筹学校资源

  宁(副校长)

教师教育学院

统筹项目实施

项目平台建设

王文蓉(副院长)

农民强(网研部主任)

初等教育学院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张巧文(语文组组长)

  宇(副院长)

  敏(英语教研室主任)

数学与统计学院

初中数学

李碧荣(数研所所长)

文学院

初中语文

韦美日(教授)

外国语学院

初中英语

李晓(院长)

物电学院

初中物理

赵朝敏(教授)

音乐舞蹈学院

小学音乐

黄妙秋(院长)

美术设计学院

小学美术

徐鸿平(副院长)

化学与材料学院

初中化学

朱汝葵(副院长)

地理科学学院

初中地理

张胜前(副院长)

  (二)指导中心城市优质学校,建设同步示范的长线程全系列乡村教师学习资源

  乡村学校地处偏僻,信息资源闭塞,乡村教师缺乏针对性研修资源支持课堂教学改进。广西师范学院与南宁市教育局合作遴选17所中心城市优质学校,以“一校一科一团队”方式开展乡村学校同步教学资源建设,现有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合计11个学科,按教学进度全程录制常态化教学课例,并将PPT、教案、习题配套教学资源按进度提前上传项目平台,乡村教师下载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为乡村教师提供“如何教,如何学”的示范,供乡村学校教师在岗开展研究、模仿、改进、应用。资源可以凭教师实名下载,剪接应用。项目平台也设置了手机学习端,便于乡村教师开展于移动学习。

  305位乡村教师接受问卷调查显示,75.74%的教师表示同步的教学资源帮助教师理顺了“教什么”的问题,88.2%的教师认为帮助教师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56.72%的教师认为提升了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可以从优秀的同步示范资源中模仿并迁移。

表3:广西师范学院南宁市项目指导学校学科、年级一览表

序号

项目指导学校

录课学科

覆盖年级

广西师院指导团队

1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天桃校区

小学语文

13456

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室

2

南宁市民主路小学

3

南宁市园湖路小学

小学数学

3456

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室

4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天桃校区

5

南宁市江南小学

6

广西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小学英语

3456

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英语教研室

7

南宁市滨湖路小学

8

南宁市十四中建政校区

初中语文

789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9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东葛校区

初中数学

789

广西师范学院数统院

10

南宁市仙葫学校

初中物理

89

广西师范学院物电学院

11

南宁市第五十四中学

12

南宁市新民中学

初中英语

79

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13

南宁市菠萝岭小学

小学美术

12

广西师范学院美术设计学院

14

南宁市尚贤湾学校

15

南宁市民乐路小学

小学音乐

12

广西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16

南宁十四中琅东校区

初中化学

9

广西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

17

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

初中地理

7

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三)精准扶助,协同实施逐步递进的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混合培训

  广西师范学院以教师教育学院牵头,自建项目平台供乡村教师选取资源和研讨应用。陆续组建跨学院的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乐和美术;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地理11个学科教学论专家团队,开展基线调研,系统规划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及课堂教学提升路径,研发指导工具,就实验教师立足如何基于项目提供的资源开展自主课堂教学改进、录课教师团队资源科学建设、县区学科指导团队实施后续指导开展系列化分段递进式培训。

表4 2017-2018年国培计划“双师教学”项目广西师范学院乡村教师混合研修职能划分概览

培训形式

培训主题

参训学员

培训执行者

集中研修

1. 同步资源建设与应用

2. 教材解读与示范教学

城市指导学校录课教师团队

广西师院学科团队

1.教材教法分析实操

2.资源应用实践

3.学生学习方式训练

乡村学校实验教师

 

1. 资源应用的校本教研

2. 学校教学管理

3. 资源的下载与使用

乡村学校校长

乡村学校教研组长

乡村学校信息技术员

1.课堂诊断与指导

2.校本研究与指导

3.双师资源应用指导

县区教研团队

 

1. 项目计划

2. 项目政策支持

市县教育行政部门

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和教师培训中心

在岗自主实践网络研修+校本研修

1. 观摩同步资源

2. 研究改进应用资源

3. 上传生成性资源

乡村学校学科组

乡村学校实验教师团队

(整年)

录课教师团队

师院学科团队县区教研团队

乡村访名校

1. 录课教师教学观摩

2. 校本教研观摩

3. 个别指导

乡村学校学科实验教师

录课教师团队

师院学科团队队

送教下乡

1. 研课磨课

2. 校本教研指导

3. 成果展示

乡村学校学科实验教师

县区教研团队

师院学科团队

手机直播培训

1. 远程示范

2. 互动答疑

实验学校学科团队

师院学科团队录课教师团队

巡回指导

1. 入校诊断

2. 校本研修指导

3. 问题反馈

实验学校学科团队

县区教研团队退休教师团队

  依托国培计划,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利益共同体协同施训,高校、优质中小学、乡村学校,县区教研团队和退休老教师团队优势互补,培训形式组合优化,突出乡村教师在岗持续实践,线上培训与乡村教师日常教学融为一体。

  (四)推动乡村学校和教师在岗实践,探索“模仿—创新”的常态化校本研修

  精准辅助乡村教师课堂改进,以培训进入乡村教师工作场域为原则,乡村学校的学科教师,一是借助远程项目平台同步示范资源,通过自主研磨和教研组研磨,确定资源应用模式,开展在岗自主实践和校本研修;乡村教师可以进行资源在加工,通过直接播放、截取播放、自主设计和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应用资源改进课堂。二是乡村教师分段参与以学科课堂教学改进的主题系列性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第三在岗实践应用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上传分享自己的教案和草根资源应用案例。为了做好乡村教师课堂改进,项目实验学校校长、学科教研组长都接受了专门的管理培训,做好乡村教师课堂改进的校内政策性支持。实验学校录课技术员则就资源的截取、下载、应用接受了专项培训,从技术上支持乡村教师改进课堂。

  长期以来,由于广西偏远乡镇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乡村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加上缺乏有效的指导,乡村教师很少参加各种教学竞赛,获奖者更是寥寥无几。但项目实施两年来,参加网络调研的乡村实验教师中有将近75%的教师参加了各级教学竞赛或示范课,32.79%的教师获得县级比赛将,有12.13%的教师获得市级比赛奖,有3.61%的教师获得了自治区级的比赛奖,0.98%的教师获得国家级比赛奖,乡村实验教师个人成长成效比较显著。

  (五)县区团队常送教,退休教师驻入校,指导乡村教师解决课堂教学实践的个性化问题。

  为解决乡村教师缺乏持续指导的问题,广西师范学院依托项目,一是对33个项目县推荐的县区教研团队学员接受7天培训,推动县区团队完成送教下乡培训和常态入校指导;二是聘请40位退休老教师参与巡回驻校指导,重点解决乡村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个性化问题。调研数据显示,77.7%的教师认为项目提供的资源为校本教研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研修资源,55.08%教师认为促进了校本教研的常态化,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避免了校内同水平的重复。

  三、项目阶段性成效

  (一)项目设计与实施着重于精准解决乡村教师课堂教学改进缺乏针对性和指导的持续性需求

  广西师范学院“双师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在广西南部7个市33个项目县实施,覆盖了广西非城区项目县44.6%,南部7个市的15个贫困县全部包括其中。先后有11个学科的项目县实验教师、录课教师、县级教研员参加递进式培训达3416人次,参与项目启动培训的市县教育局、录课学校校长、实验学校校长、录课学校教研组长等416人次;学科教师接受国培培训并在岗以团队实践课堂教学改进,培训主题和资源载体充分支持乡村教师需求。

  组织学科专家,聘请南宁市常青义教退休教师分5批次赴7个市共35所学校进行项目巡回指导和驻校指导;目前有30个县教研团队赴项目校开展送教到校活动;已有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和初中语文、数学五个学科依托项目平台建设了网络研修工作坊。

  调研显示,“陪伴式”教学模式项目实践有效促进了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2018年4月,305位实验教师参与了网络问卷调查,91.48%的乡村教师认为项目实施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其次是教研能力54.43%,班级管理能力46.89%,信息技术能力40.98%,有38.69%的教师认为自身的普通话表达水平也得到了很好的示范。

  (二)资源建设情况着重解决乡村教师在岗实践的持续性陪伴和应用

  目前远程机构提供的培训资源虽以海量计,但缺乏系统,零碎零散,难以查找,且与乡村教师日常教学需求相去甚远,针对性不强。广西师院陆续指导南宁市17所优质学校以“一校一科一团队”建设学科教学资源建设工作,7个地级市合计有150名教师加入资源建设,为乡村教师提供逐日逐节完成的常态化系列化教学资源。截止2018年4月25日,共建设资源11个学科总资源数4603件(含教学视频、配套教学设计、配套课件、试题),平台注册用户达5089人次,资源使用总次数达216456次。乡村教师高度认同资源的系列化和全程化、常态化特点乡村教师生成性资源也在不断上传平台用于共研。

  调研显示,在实施项目之前,80%以上的乡村教师备课资源主要来自教材、教学参考。67.87%的教师表示会通过网站海量搜索教学资源,而这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而项目的实践,能有效地解决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75.08%的教师认可录课教师的教学示范效果,56.39%的教师认为项目提供的资源同步性强,实现了“陪伴”,47.21%的教师认为资源完整系统,54.75%的教师认为资源可以免费使用,38.69%的教师认为教学资源匹配度高,方便查找、使用。

  (三)依托教师培训与更多乡村学校共享资源,积极反哺教师职前教育。一是南宁市已有100所乡村初中学校的数学教研组参与项目平台资源应用,二是在青海和四川1所中学、2所小学和5个教学点共137教师参与项目资源应用,三是广西师范学院师范专业3705名学生开放相应科目的资源用于学科教学法学习和教育实习实践技能训练。

  四、典型经验

  (一)精准施训,以乡村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实践为主要场域,持续打好组合拳,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项目依托互联网呈现教学资源,多种培训补充支持,后续指导陪伴改进,关注培训后效在乡村学校和课堂的落地。

  (二)以国培项目为载体,聚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利益共同体,使资源建设、培训实施、后续指导一体化开展,提升乡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三)以乡村教师发展为长线战场,反哺教师职前教育,促进教师培训资源的职前应用。

  五、推广价值等

  (一)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县区团队、乡村学校协同创新有项目依托,精准扶贫的递进式培训有了明确的主题和资源载体。

  (二)资源常态化和系统化便于应用:依托互联网建设常态化教学资源,实现移动学习,便于乡村教师自主选择使用,便于实现共享和复制应用,不需要重复建设。

  (三)乡村教师以自主在岗实践为主体,解决工学矛盾;城市学校做示范,有助优质资源共享;教师培训以资源应用为主体,有内容和实践载体;训后指导常态化,有利于教师课堂持续改进。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