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南京农业大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用金牌、助招牌、造品牌”铸就精准脱贫持久内生动力

2018-10-15 来源:规划司收藏

  南京农业大学自定点帮扶贵州省麻江县以来,在教育部及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立足麻江县情,聚焦特色产业,发挥学科优势,整合全校资源,在定点扶贫工作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精准施策,以实施“用金牌、助招牌、造品牌”为主线,助力定点扶贫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发展。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背景

  1.项目实施基础

  截止2016年末,麻江县有贫困村33个,贫困人口2.4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6.54%。对此,南京农业大学聚焦产业扶贫,深入推进“用金牌、助招牌、造品牌”,聚力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一年多来,助力麻江减少贫困村8个、贫困人口0.7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6.15%。麻江县人民政府提出2018年实现国定标准贫困县脱贫“摘帽”的目标,县委县政府积极寻求南京农业大学从资金帮扶、技术扶持、劳动就业、产业引领、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2.项目时代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同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二)项目内容

  围绕麻江国定贫困县脱贫“摘帽”的根本目标,南京农业大学坚持大扶贫格局,聚力全校扶贫资源力量,用金牌学科团队,助力地方招牌产业,营造产业与工作品牌,从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宣传推广等多方面多层次协同推进,按照国家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金牌对招牌、招牌变品牌、品牌生效益”思维模式,激发麻江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二、主要做法

  2016年以来,南京农业大学先后有5位校领导3次赴麻江调研指导定点帮扶工作,选派挂职干部3人,技术专家10人,支教研究生3批、12人,累计投入与争取资金500余万元,建成水稻品种技术示范基地1040亩、红蒜技术试验示范基地206亩,打造“药谷江村—世界菊花谷”项目400亩,引进展示新品种、新技术700余项(个),举办专题培训班5期(次),开展技术培训10余场(次),培养科技人才510人(次),建立定点支教服务基地1个。到2017年底,麻江全县贫困村比2016年底减少8个,贫困人口减少0.7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6.15%。2017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考核中,南京农业大学得到麻江人民好评。麻江县委书记王镇义同志在校地交流中指出,南京农业大学助力麻江脱贫攻坚,得到了麻江人民高度认可和全县上下的统一认识,一定会做的大、做的强、做的出品牌!

  (一)金牌学科团队助力招牌产业发展

  1.小菊花铸就新招牌。南京农业大学菊花课题组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菊花基因库,保存了5000多份菊花资源、3000多个品种,菊花团队共有师生100多人,是国内最大的菊花研究团队。麻江县域平均海拔900米,地理气候条件较为适宜菊花栽培生产。菊花课题组结合麻江县打造“状元故里”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要求,根据国内菊花产业市场发展,在麻江开展品种筛选、种苗的规模化繁育及新产业开发推广,2016年建成菊花产业1.0—状元故里菊花谷,示范种植金陵国庆菊、茶用菊、鲜食菊和精品切花菊等4个大类共42个品种、20亩,为麻江种植菊花进行试验,看不同品种菊花在麻江适应情况。当年一举获得成功,吸收游客近3万人,菊花茶品相好看,泡水后口感醇正,菊花产业成为麻江的一块新招牌。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更进一步推动建设菊花产业2.0—药谷江村菊花谷项目,推广菊花观赏品种、食药品种新品种560余个,全县食用菊、观赏菊、菊花园增加至600余亩。仅国庆期间,县域菊花园接待游客30多万人,实现旅游收入7000多万元,更是在贵州,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一举打响了麻江菊花金字招牌。菊花产业进一步拓展发展链条,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脱贫。如今,菊花糕饼、菊花圆子、菊花茶、精品盆栽等食品、饮品、工艺品纷纷应运而生,金牌菊花点亮了状元故里,成就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全新产业链。中央七套《每日农经》栏目以题为《五彩菊花巧赚钱》专题,对麻江菊花进行了深入报道。2018年,麻江县委县政府提出,充分利用南京农业大学菊花学科世界级科研中心的优势,推动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菊花资源圃、科技源、观光园,带动全县发展菊花栽培1500亩。目前,南京农业大学麻江菊花种苗繁育中心已建成启动,第一批共计10万株菊苗已经育成,并联系了桐乡雅怡菊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对接菊花或其加工产品销售渠道,麻江菊花正成为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乡村休闲旅游的新品牌。  

  2.好稻米重树新品牌。南京农业大学水稻育种栽培学科课题组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是工程院院士团队、国家级重点学科团队。麻江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由于土壤富含锌、硒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素有“中国锌硒米之乡”的美称。然而,由于较长一段时间锌硒米生产上品种杂、乱、小,栽培技术不规范不统一,加工上标准化不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不足,明显影响了市场效益。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在贤昌镇建设20亩品种试验方、1000亩技术示范基地,引进试验新品种18个,试验设计锌硒米高效优质生产技术。经对比研究、产量计算、品质检测,发现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宁粳8号’有比较强的综合优势。该品种直链淀粉含量10%左右,表现适口性极好,综合抗性强,高产、稳产,出米率高。通过组织品尝活动、试吃活动,麻江农业部门、老百姓一致认为‘宁粳8号’锌硒米值得推广。2018年,南京农业大学进一步建设‘宁粳8号’展示基地40亩,并组织专家制定‘宁粳8号’锌硒米高效优质生产技术规程。截至5月底,‘宁粳8号’已全部移栽完成,标志着南京农业大学选育的‘宁粳8号’麻江锌硒米已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暑期,南京农业大学组织品牌设计团队走进麻江,设计既突显麻江锌硒元素、又彰显南京农业大学科技优势的品牌LOGO,优化统一既有“宣威米”、“贤昌米”、“乐埠米”品牌营销渠道,推动“麻江锌硒米”变成更有价值的区域公共品牌!

  3.新红蒜再现新红火。南京农业大学蔬菜学科课题组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团队,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麻江红蒜富含蒜素、大蒜辣素和锌硒元素等物质,早在20世纪70年代,麻江贤昌乡群众就开始有用自留地种植红蒜的习惯。21世纪初,全县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授予“中国红蒜之乡”称号,在首届贵州省农产品展销会上评为优质名牌农产品。然而此后,由于种植观念、生产技术、品种老化等原因,红蒜亩产、品质下降严重,农民守着好产业却卖不出好价钱,产业规模也不断萎缩。对此,经过认真调查,南京农业大学蔬菜学科团队联合食品加工学科团队为麻江红蒜产业提出“分级播种—蒜种提纯复壮、脱毒—保鲜储运—大蒜素提取深加工”的技术实施方案。2016年,建设高枧村试验基地6亩,试验示范“留种提纯复壮”、“珠蒜脱毒复壮繁殖”、“组培脱毒繁育”技术。2017年,建设新场村示范基地200亩,实现红蒜产量超过每亩1000公斤,辐射带动贤昌镇近1000亩。2018年,校地双方按照技术实施方案,聚力红蒜产业链建设,规划建设红蒜繁育与储运中心,并在贤昌镇进行了选址。目前,已争取扶贫款及有关帮扶资金等500余万元,力争年底建成,届时,将助推麻江红蒜产业更大发展。2019年,南京农业大学还计划助力贤昌镇打造红蒜特色小镇。

  (二)金牌服务助力持续发展

  1.教授团进麻江,为麻江农业发展把脉会诊。每当暑、寒假,“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服务团走进麻江”品牌活动,总是能给麻江带来新理念、新思路。2017年寒假,服务团助力麻江县出台十三五“1258”产业规划,推动1万亩红蒜、2万亩锌硒米、5万亩蔬菜和8万亩蓝莓产业发展;对接有机农业发展规划,推动有机农业示范州、县建设;开展项目对接、技术指导、满意度、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等工作,组建菊花、锌硒米和红蒜农户生产联盟,通过“南农易农”APP进行远程信息服务。2018年,服务团助力麻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案例打造(兰山村)等,共同聚力谋思路、谋发展,为麻江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对接麻江特色农产品进超市、进食堂,为麻江农产品广谋销路。

  2.利用科技优势为麻江培训各类人才。南京农业大学积极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培训服务,并签署《南京农业大学与贵州省麻江县人才培养协议书》,利用金牌培训课程助力麻江人才培养,先后举办麻江县“扶贫干部培训班”、“农业观光旅游发展业务培训班”等4期,培训近200人次。2017年,麻江县选派15名干部赴南京农业大学开展为期3个月的挂职工作,在行政管理部门、教学一线、相关学院、校外基地开展多个层面的学习锻炼。此外,南京农业大学还利用校友资源,邀请我国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原江苏省副省长凌启鸿教授,贵州省农科院水稻专家罗德强、江学海等多次赴麻江指导锌硒米育苗及栽培技术;协调贵州省农委经作处校友施文娟组织麻江县农业局3名技术骨干培训;协调企业校友赠送菊花茶烘烤设备4台,并培训加工技术。

  (三)金牌团队支教乡村学校

  南京农业大学已连续5年在麻江县开展支教服务,在龙山中学建立支教服务基地。南京农业大学每年通过报名、筛选、面试、培训等,选派优秀研究生,支教麻江中小学,覆盖龙山中学、龙山小学、河坝小学、谷硐中心学校等4所乡村学校。服务期间,支教团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基础上,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先后组织策划了校艺术节、留守儿童集体生日会、第十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等活动;积极联系团县委开展了“点滴清明”爱眼护眼活动,为25名贫困的近视学子免费配镜;邀请县医院的专业医生护士为学生们普及爱眼护眼常识;开展“12.9”火炬传递活动,实现校地互动,在中学生心中播下了爱国的希望之火;组织“江南行之追风少年”2018实践游学活动,26名学生畅游南京、苏州,开拓眼界、学习知识。支教团在稳抓教学的基础上,以“力行公益助扶贫”为己任,组织“禾苗”助学计划、“暖梦”行动、腾讯乐捐、“为爱公益跑”等10余项募捐活动,累计募捐金额达30万余元,获赠图书、体育用品等价值10余万元,资助了300名贫困生,得到了地方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2018年7月份,在支教团与校团委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到每年度支教基金20万元,其中15万用做龙山中学夏令营、5万用作奖学金。自定点支教以来,龙山中学教育质量和综合评价不断提升,按照《黔东南州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奖励方案》排在全州前5位,成为了全州的一所名校。  

  (四)大力宣传扩大社会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挖掘、报道扶贫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2017年以来,南京农业大学定点扶贫工作累计受各级媒体报道30余次,转载百余次。8月13日,人民日报10版头条专题通讯报道南京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工作,以2500字的篇幅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优势学科对接当地特色产业的创新举措和工作实效,报道通过红蒜、锌硒米、菊花3个生动的扶贫故事,串联起南京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工作亮出的“绣花功夫”。10月17日扶贫日当天,中国教育报8版报道了南京农业大学定点扶贫贵州省麻江县的典型案例。《中国科学报》、新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官网、人民网、中国、中国青年网、江苏卫视等高规格的媒体都报道了南京农业大学的定点扶贫实践。同时,南京农业大学也通过校报、大学生通讯员等载体和队伍,收集整理宣传扶贫故事,涌现出《扶贫热土上的南农人》等一批原创作品。

  三、工作启示

  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相接的过渡期。精准扶贫不是“流水的兵”,而是衔接着共同富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作为农业高校要充分自身优势,深化产业扶贫对接,精准实施扶贫对策,在助力定点扶贫地区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同时,与地方政府、困难群众凝聚共识,完善机制,加强沟通,共谋举措。一是统一思想,坚定方向。要将扶贫开发工作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与学科发展相结合,与学生“双创”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实现扶贫开发工作和学校发展的共赢。二是深入推进,落实责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从工作大局出发,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全校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三是激发活力,确保精准。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四是加强组织,务求实效。认真当好麻江县委、县政府的专家、参谋和助手,切实让当地群众感受到广大师生的真情实感和工作成效。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