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农业大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党建扶贫“1234培养 “一懂两爱”农业队伍

2018-10-15 来源:规划司收藏

  按照教育部滇西定点扶贫工作的整体安排,我校自2013年开始,定点扶贫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以来,一直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提高认识、上下一心,务实进取、创新举措,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校协调整合校内外资源,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积极构建学校党委引导、党员干部教师示范,创新定点扶贫工作模式,高举1个党建扶贫大旗,选择2个乡试点示范,建设3个平台,提升发展4大特色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建扶贫“1234”模式,造就了“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大大激发了基层党员群众的内生动力,培养了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党员群众,带动了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镇康概况

  镇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临沧市西部,地处南汀河下游和怒江下游南北两水之间,与西与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县相连,县域内中国境线长96.358公里,是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秀美。辖4乡3镇74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8.4万人。目前,仍未建成铁路高速,深受缅北战事影响,全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镇康县一共有七个乡镇,其中木场乡和忙丙乡是条件最差的两个贫困乡。木场乡是镇康县海拔位置较高,属于高海拔冷凉气候,2014被列为贫困乡,有7个贫困村(其中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个基础设施薄弱村);忙丙乡是镇康县目前唯一尚未脱贫的贫困乡,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村5个,基础设施薄弱村1个。忙丙乡的马鞍山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9户810人,截止2017年底还有100户351人未脱贫。中国农业大学自定点帮扶镇康县以来始终重点关注这两个乡的脱贫攻坚工作。

  (二)党建扶贫“1234”模式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学校成立定点扶贫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姜沛民担任组长,常务副书记张东军担任副组长。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副书记、副校长等六位班子成员,十余次带领中层干部、专家教授100余人次深入镇康县开展脱贫攻坚专题调研。学校党委副书记张东军在临沧挂职期间,就十数次到镇康调研。

  在镇康实地调研期间,学校党委书记姜沛民说,“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这种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的传统,在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助力脱贫攻坚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升华。”

  学校针对镇康县情,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广泛发动学校党员教师积极参与定点扶贫工作,通过“指导技术生产、帮带基层党员”,建强组织筑牢堡垒,促进党建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培养了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党员,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全方位推进定点扶贫工作,形成了特色的党建扶贫“1234”模式。即:1—高举党建扶贫大旗;2—选择2个试点示范;3—建设3个平台。4—发展4大特色产业。

  党建扶贫“1234”模式实施以来,学校党委发挥挂职干部职责优势,与乡党委、村党支部紧密联系精准对接,依托学校智力与技术优势,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开展基层党员培训与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通过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产业发展,让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受益,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有保障,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与非建档立卡贫困户。

  二、主要做法与进展

  (一)高举党建扶贫大旗,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1.精心选派挂职干部。结对定点帮扶以来,中国农业大学累计选派挂职干部9人,全部为中共党员、副处级(副高级)以上人才,其中局级干部1人,处级干部6人,副教授2人,均为中共党员,大部分担任过学校党的基层支部书记或者支部委员工作,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丰富。

  2.广泛发动党员教授。学校党委号召学校党员教授积极参与国家脱贫攻坚工作,动员教师深入镇康县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培训,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和农作物新品种,取得了显著的帮扶成效,也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几位党员先后到镇康县开展科技扶贫,在蔬菜栽培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肉牛养殖新模式和新配方、中草药栽培、甘蔗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十余场培训会,帮助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二)选择重点贫困乡试点示范,敢啃硬骨头

  镇康县一共有七个乡镇,其中木场乡和忙丙乡是条件最差的两个贫困乡。木场乡是镇康县海拔位置较高,属于高海拔冷凉气候,2014被列为贫困乡,有7个贫困村(其中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个基础设施薄弱村);忙丙乡是镇康县目前唯一尚未脱贫的贫困乡,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村5个,基础设施薄弱村1个。忙丙乡的马鞍山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9户810人,截止2017年底还有100户351人未脱贫。

  学校自定点帮扶镇康县开始,就把这两个乡的脱贫出列当做己任,选择其作为学校党建扶贫的试点示范。与乡党委紧密联系,依托村党支部,精准掌握基层党员群众情况、精准掌握建档立卡贫困户情况、精准掌握当地支柱产业情况,量身定做脱贫方案,培养基层党员群众、带动农民增产致富、让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获益,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全面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在忙丙乡,党员教授把脉马鞍山村茶叶发展,倡导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有效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在木场乡,党员教授建成“科技小院”,推广示范高原特色农业新技术,致力于解决小农户增产增收的问题。

  (三)依托三个建设平台,各项工作精准落地

  学校先后在镇康县成立了“教授服务团/工作站”、“科技小院”、“博士服务团”,实现了“职责精准、需求精准、供给精准”,形成了“教授到乡,学生住乡”的局面。

  一是职责精准,校县明确直接参与定点扶贫工作的相关部门,共建平台制定职责、指定负责人;二是需求精准,共建平台梳理需求上报学校,技术需求精准到乡、培训需求精准到村、捐赠需求精准到人;三是供给精准,根据镇康之所需、学校之所能,制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确定扶贫项目负责人,实现供给精准。

  (四)捐助党费设立扶贫项目,巩固党建扶贫成效

  按照工作进度安排,镇康县将在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在学校各个学科党支部发挥自身优势实施行之有效的定点帮扶措施之外,学校党委研究决定捐献党费200万元,设立党建扶贫项目。集中学校的资金、人才、技术优势,采取“基层党支部+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方式,与镇康县委政府一起帮助忙丙乡和木场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帮助镇康县实现2018年如期脱贫摘帽。

  学校两次派出专家教授到镇康县党建扶贫项目所在的忙丙乡和木场乡帮助策划实施党建扶贫项目,并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论证镇康县党建扶贫项目立项实施工作,学校党委书记姜沛民同志亲自带队到镇康考察落实项目的实施情况。

  (五)开设田间地头微型党课,同步学习技术时政

  学校与乡党委、村党支部精准对接,结合实际需求,坚持现场指导和就近培训原则,深入田间地头,开设“微型党课”,“围绕一个支柱产业、选择一位党员教授、宣讲一项国家时政、推广一批适用技术”,打造脱贫攻坚新平台,开拓脱贫攻坚新路径。

  在忙丙乡,学校中共党员、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联盟主席杜教授,针对镇康县茶叶产业附加值不高,农民使用化肥农药过量等问题,现场指导农民采用新的化肥和农药施用技术,进行规模化无公害栽培示范,推广有机茶叶栽培技术。

  (六)培育发展四大特色产业

  学校党委通过村党支部协调,通过基层党员群主组织,激励农业合作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教授服务团、科技小院等平台,精准梳理镇康需求,选择重点培育发展马鞍山普洱茶、冬桃、中草药、野山茶等四大特色产业提供产业技术跟踪指导,从培训基层党员农户,到带动普通农户使用新技术,最终产品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销售,形成了“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模式,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有保障。

  1.马鞍山普洱茶

  (1)学校自筹经费10余万元,委托教育部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产品检测中心、北京市食品及酿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一站(国家级资质单位),对镇康县马鞍山茶叶及其生长环境的土壤、水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上百项(次),为忙丙乡马鞍山古树普洱茶科学养护与品牌影响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2)学校投入党建经费30万元,支持在马鞍山村建设茶苗圃基地1个,占地6亩,育茶苗40万株,采取“村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运营,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10户45人稳定脱贫,同时每年又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上,扩大扶持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循环发展产业。

  (3)学校投入党建经费40万元,扶持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设茶苗圃基地,每户育苗10万株,共育苗50万株,户均每年增加纯收入2万元以上,每户苗圃基地需长期雇用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管理,确保20户95人实现稳定脱贫。

  (4)学校投入党建经费20万元,对马鞍山茶叶初制所改造提升,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合作社纯收入的20%归村集体经济,用于对加入合作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持,覆盖了马鞍山所有建档立卡户219户。

  2.冬桃。学校投入党建经费20万元,推广面积40亩,扶持建档立卡户20户,当年可产生40万元收益,实现建档立卡户每户年均增收2万元。

  3.重楼。学校投入党建经费40万元,扶持重楼种植10户,重楼种植需要5年周期,按目前市场计算,可产生250万元左右的收益,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年均增收近5万元。

  4.野山茶。学校投入党建经费40万元,扶持100户贫困户种植野山茶,进入丰产期后,可实现建档立卡户每户年均增收7千多元。

  三、取得成效

  学校通过实施党建扶贫“1234”模式,设立党建扶贫项目,优先帮助两个乡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资金,做到党建、技术、人才、资金、项目全方位精准扶贫,有效带动了镇康县最贫困的两个乡镇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马山茶产量与产值逐年增长。2016年马鞍山村茶叶鲜叶产量约为370吨,产值1440万元。2017年鲜叶产量约为451吨,产值1600万元。2018年鲜叶产量约为504吨,晒青毛茶约120吨,产值1920万元。截止2018年马鞍山村共有茶叶产销合作社4家,茶叶初制所10所。全村入社农户210户,年产销茶叶80多吨,产销总额1300多万元,助农增收560多万元,带动全村119户459人脱贫致富。

  在科技小院带动下,木场乡的冬桃产业,由之前管理粗放、缺乏科学施肥、亩产值在3100元左右,加强科技培训,提高管护技术和科学施肥技术,实现亩产值到5600元;山茶产业,经过科技培训、提高管护技术,实现亩产值7000元以上,亩产值提高3000元以上。

  五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党委领导下,通过乡党委、村党支部有效对接,构建了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科技资源与镇康高原特色农业相结合的纽带,推动镇康农业发展,点对点实打实地做好定点扶贫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直接投入资金、物资600余万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1800万元,帮助上项目7个,获得“2013、2014年度国务院扶贫办定点扶贫先进单位”、“2017年教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荣誉称号。

  在与镇康县领导干部座谈会上,学校党委书记姜沛民指出,“在下一步的挂钩帮扶工作中,中国农业大学将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下,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技术和学科特色的优势,聚焦特色农业发展、聚焦精准扶贫项目、聚焦人才队伍培养,定方向、定领域、定专家、定项目,真正做到定点扶贫、精准扶贫。” 我们将继续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真抓实干,吹糠见米,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与镇康干部群众协同作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