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充分发挥综合大学优势 四川大学积极探索高校精准扶贫新模式

2018-10-17 来源:规划司收藏

  四川大学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思想,自觉担当时代重任,充分发挥学校综合优势,积极调动校内外资源,探索实践出一条适合四川大学的高校精准扶贫新模式,为四川省甘洛县、岳池县的脱贫攻坚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了川大智慧和力量。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四责一体”工作责任体系。学校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党政同心,全力构建“确权定责、清单明责、制度履责、严肃问责”的“四责一体”扶贫工作责任体系,形成了纵向上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横向上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统筹推进的工作新格局。一是成立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多名副校级领导为副组长,多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四川大学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扶贫专题会议,统筹学校扶贫工作,做好顶层设计,筹集帮扶资源。二是规定学校各职能部处、各学院建立相应工作机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明确专人作为扶贫工作联系人,负责年度扶贫工作任务的具体实施与统筹推进。三是制定任务清单,将年度帮扶工作以任务清单的方式分解到各责任单位,并对工作责任人、工作内容、工作效果、完成时间等进行规定。四是建立工作考核督查机制,把扶贫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度工作考核和领导班子任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实施月报制度和限时完成制度,对各帮扶项目责任单位的工作开展进行专项督查。

  举校同心共筑,构建多方聚力的大帮扶格局。学校坚持多方联动,凝聚帮扶合力,形成以学校力量为主,校友力量为辅,合作单位、社会力量助力共同参与的大帮扶格局。一是强化学校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探索实践出教育、智力、人才、医疗、产业帮扶等精准扶贫模式。近年来,组织专家学者为帮扶县编制了“十三五”规划纲要、水利建设、电子商务、村级脱贫等各类规划152个;划拨扶贫专项党费41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200万元,用于基层党建、村级民生基础设施、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设工作;连续19年选派204名学生开展扶贫支教工作,募集善款近300万元,援建爱心项目100余个;协同帮扶548家市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网络医院3个,捐赠医疗设备价值300多万元;组织师生330余人次赴四川省17个县对5000多户农户开展脱贫攻坚成效第三方评估工作。二是发掘校友力量参与扶贫工作。通过校友力量,为岳池县红星大桥争取了5100余万元项目资金,使周边三个乡镇的群众结束了“船渡”历史;为岳池县争取农田小水利工程建设资金160余万元打造灌溉水网;举办帮扶县优势产业暨特色商品推介会,促成6家企业签约,签约金额达33亿元;引入校友企业在甘洛县建立乌金猪繁养基地和食品加工园区、彝绣工坊、中草药种植基地等。三是联动学校合作单位助力扶贫工作。与省建行七支行合作,成功实现产业帮扶项目入驻建行网购平台“融善网”;与“微课联盟”合作,成功在甘洛县建设“翻转课堂”;与“医联体”的合作,成功将国内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到两县。四是积极争取社会公益及爱心资源丰富扶贫工作内涵。通过与“孔子教育基金”合作,为两县干部培训提供全额资助;与香港“无止桥基金会”合作,为贫困山区学生修建助学桥;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与腾讯“99公益”合作开展“微爱回家”活动等。

  创新帮扶手段,多措并举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在我校扶贫干部逐家逐户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学校从帮扶县实际出发,将当地干部群众最迫切、最关切的需求同学校的资源优势进行有效对接、精准施策,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成体系、有重点的建设一批帮扶项目,真正“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致力打造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整合培训资源,由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为两县制定3年人才培训规划,量身定制基层党政干部、医疗技术人员、扶贫干部培训计划,通过多时段、多内容、多层次、多方式的培训,达到能力提升的最终目的。目前,学校共为帮扶县党政领导干部、基层村(社区)干部、教师队伍、医疗队伍开展各类培训6300余人次,减免各类培训费用50余万元。同时,协助两县组织人事部门制定相应的人才使用晋升方案,构建人才建设体系,以科学方式吸引人才、稳定人才。二是成体系的加强医疗重点专科建设。全面开通华西各附属医院对两县医护人员的培训“直通车”,根据两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以每年建设2-3个重点专科为努力目标,从相应设备仪器捐赠,到专科医疗人员水平提升,再到远程诊疗、联合会诊、联合手术等全方位加大帮扶力度,全面提升两县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三是以扶贫干部为支点,构建“1+N”干部人才精准扶贫体系。结合学校人才、学科等优势,在原有选派1名县级领导和1名“第一书记”的基础上,根据帮扶县的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积极选派农业、水利、城市规划、计算机等学科领域方面的专家学者、优秀年轻干部共18人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形成了覆盖县、乡(镇)、村三级的梯队式干部扶贫工作格局,构建了1名县级副职+3至4名县局级副职+1名乡镇副职+1至4名驻村干部的“1+N”干部人才精准扶贫新模式。四是集中连片实施基础设施捐建项目,充分释放其最大功效。在岳池县红朝门村,以综合楼改造项目为基础,实现村党员活动室、农民夜校、村卫生室、村图书室、村电子商务、村委会办公室等多功能合一,有效提高了基础设施的使用价值。在甘洛县格布村,实现了村幼教点、村党员活动室、民俗坝子“三规合一”整体景观式设计打造,不仅实现复合建筑的多功能使用,还展现了美丽新村的景观魅力,成为该村标志性建筑。

  提前统筹谋划,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内涵向外延展。学校提前统筹谋划,在确保高质量完成定点扶贫工作任务的同时,积极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思想融入定点扶贫工作,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内涵向外延展。一是“植入规划观念”试点振兴乡村面貌。通过干部培训新增乡村建设景观规划、乡村产旅协作发展等课程;向两县主要职能部门宣讲县、村两域产业布局规划;试点捐建乡村景观建筑等方式,加强在县域建筑布局与产业布局的顶层设计观念植入。二是“引入优选产业”大力振兴乡村产业。优选产业帮扶项目,建立产业园区实现连片带动,通过前期股份捐助吸引,中期奖补激发积极性,后期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庭院经济,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户。三是“教师系统培训”引领振兴乡风文明。创新文化扶贫方式,丰富文化扶贫内涵,将文化扶贫与教育扶贫有机结合,通过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为两县培育一批致力于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工作的专业教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工作,把文化扶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学校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精准帮扶的4个村中,有3个已脱贫“摘帽”,另一个村计划今年底实现脱贫目标。学校先后荣获四川省定点扶贫先进单位;“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集体;精准扶贫规划服务团队荣获“最具爱心慈善楷模”等荣誉称号;商学院张黎明同志荣获“慈善工作奖”称号。特别是在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2017年度中央及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考核和四川省组织的省直机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考核中,学校双双荣获评价“好”,并在教育部直属44个定点扶贫高校7个获得“好”的评价中排名第一。学校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深化精准帮扶,充分整合资源,探索创新精准扶贫多元化路径,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对口帮扶工作,为地方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川大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