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生命虽逝 精神长存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感动复旦师生

2017-07-07 来源:复旦大学新闻网收藏

  新闻中心讯 7月7日,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走进复旦大学。报告团成员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情讲述了黄大年同志的感人事迹,真实再现了黄大年同志崇高的精神品格。

  报告团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和中共吉林省委联合组织。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李楠,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等,以及沪上高校师生代表1000余人聆听了报告会。报告会在复旦大学设主会场,在同济大学设视频分会场。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安排了网络直播。报告会由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主持。报告会前,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校长许宁生、常务副校长桂永浩、副校长金力等与报告团成员会面。当天上午,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袁正宏还陪同市领导会见了报告团成员。

  可歌可泣 可钦可敬:难忘那些一起奋斗的日子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由吉林大学副校长孙友宏,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于平,吉林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吉林大学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任波,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乔中坤,和吉林日报记者孙春艳组成。

  在孙友宏眼中,黄大年是一个永远把国家的利益和需要放在首位的人,总是淡泊名利、把个人得失抛在脑后,不了解他的人甚至会觉得他有点傻。只为了那一句“我是有祖国的人”,黄大年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说服开诊所的妻子中断事业,告别国际顶尖的科研团队,回到祖国。回到母校,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甚至没有节假日概念。有时候,当他听说其他科研单位的重要课题是当前国家亟待突破和解决的,就会暂时放下自己的工作,主动帮忙,为的是推动国家科技总体向前发展。他总是憋足了劲儿与时间赛跑,紧迫感和责任感却让他忙不完的工作越来越多。

  作为黄大年生前的科研助手,于平亲身感受到了一位“战略科学家”的“赤子之心”。就像黄大年常说的:“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黄大年刚一回国就组织开展重大项目攻关研究,为了尽快突破装备技术瓶颈,他把自己关进办公室,没日没夜地设计科研思路;他对国家利益和科学研究,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他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关系,是一股清流;他直言不讳的表达方式、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深深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于平都无法准确说出他同时在承担多少个项目的科研工作,但却知道他的身体遭受病痛的折磨。

  “作为老师,决不能亏待了这帮孩子,绝不能耽误了这拨人才。”回忆起黄大年常说的话,乔中坤不禁哽咽。教学中,黄大年将学生视为璞玉,相信只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才,在给学生设计研究方向时,总是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前途;经常出差却从不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即便在病床上,也坚持为学生讲解难题。他叮嘱学生:“你们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来;你们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生活中,黄大年始终用慈父般的爱呵护着学生,对学生家中的困难也竭尽全力,甚至用工资垫付学生母亲的手术费。

  孙春艳从2015年开始参与采写黄大年的人物通讯,不断探寻他的精神世界。黄大年炙热的爱国情怀来自青年时代的烙印,国家百废待兴,大家都渴望着有所作为,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来自大学期间母校的专业教育“以艰苦奋斗为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为祖国找矿为荣”;来自同样做地质工作的父母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基因特质。在国外18年,他一面刻苦地攀向科学的高峰,一面关注祖国地球物理领域的进展;他与母校保持着通畅联系,假期经常回来交流讲学,为学院与国外名校的沟通牵线搭桥。黄大年同志一直都在为回国做准备。在国内,黄大年就像一只旋转的陀螺,惜时而不惜命。

  生命虽逝 精神长存:我们要向黄大年同志学习什么?

  报国的决心,科研的激情,育人的热情,黄大年同志的感人事迹和无私奉献、热忱报国的崇高精神,感染并激励着现场每一个人。

  李楠在报告会上讲话。他说,黄大年用自己无悔的选择,人生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不忘初心,什么是忠诚担当,什么是敬业奉献。回答了如何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如何对待个人名利得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品格和爱国风格。他指出,把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好、发扬好、实践好,是教育战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学习活动要着重体现“四个结合”。要与学习贯彻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批示结合起来,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结合起来,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践结合起来。全国教育战线要通过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活动,激发奋斗精神,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全力推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焦扬在讲话中指出,当前,高等教育战线正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入学习宣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继承黄大年同志的遗志,把黄大年同志的崇高精神品格作为我们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不竭动力。焦扬强调,我们要深入学习黄大年同志的家国情怀,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着眼国家的重大目标,服务国家的重大需求,推进国家的发展进步,用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将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同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结合起来,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弘扬高尚师德,做“四有”好老师;要将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实践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紧盯学术前沿,为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助力奉献。

  经济学院教授石磊早早来到了会场,坐在前排聆听报告。和很多人一样,他深受感动。他说:“所有知识分子都应从黄大年的事迹中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知识分子的生命用什么来衡量?”在石磊看来,黄大年生命时间虽然不长,但他的一生写就了一个知识分子最精彩的华章,生命价值超过了很多活过了百岁的人。社会上有一种观念,认为“活着就好”,但是知识分子的生命不应以长短而论。知识分子不能丢掉人生目标,那就是强烈的国家情怀,以及对科学和人类文明做出贡献。中国的发展需要黄大年这样的知识分子,世界文明的进步也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

  而正在参加复旦大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高分子科学系教师周广荣和姚晋荣曾赴吉林大学现场参观黄大年的工作环境,今天在学校再次聆听黄大年的事迹,又一次感慨万千。“他为国家奉献的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他都是在想可以为国家、为别人、为学生做什么,而不是想自己可以得到什么。”“他已经功成名就,但放弃优厚条件,如果没有很强烈的信念是不可能做到的,这种一直潜藏在心里的、以学术、知识、能力报效祖国的想法,值得我们学习,令人敬佩。”

  科研报国 甘于奉献:师德师风常论常新

  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黄大年同志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今年1月8日,黄大年同志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年也是复旦大学作风建设年。为弘扬优良师德师风,复旦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组织师生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6月5日,发布《关于开展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的通知》,全校各院系纷纷组织教师座谈会、党内组织生活会,开展讨论学习。基础医学院教授姜世勃回忆了他与黄大年同志点滴接触,对他的忘我工作印象深刻。姜世勃结合科研实际,交流了作为海外学者急盼回国、报效国家的心愿。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吴新文表示,所谓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道理不难懂,但是能做到毅然决然,学成归来,并全力以赴为国家贡献力量,实为不易。学习中,教师们还特别关注到黄大年同志严肃科研经费管理纪律等细节。教师们表示,将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据悉,今天的报告会是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报告的第二站。7月3日,首场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7月6日,巡回报告第一站在南京大学举行。接下来,报告团还将前往湖北、广西、陕西等地举办巡回报告会。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