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为听障孩子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记江西省南昌市启音学校教师张俐

2019-09-04 来源:教师司收藏

  特殊教育是一项相对寂寞的事业,特教老师终其一生也难以享受到桃李满天下的芬芳。但她知道有一群特殊的孩子在她的帮助下,从无知走向有识,从自卑走向坚强,从软弱走向自立,成为生活的强者。她的青春无怨无悔,她愿在清贫与寂寞中默默耕耘,品味一份育残成才的甘甜。

  ——题记

  每一位特殊儿童都是坠落人间的天使,每一位特教教师都是守护天使的精灵,张俐老师便是其中一位。她从事特殊教育33载,用教师的神圣职责和母亲的博大胸怀,为听障孩子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张俐毕业于南昌师范学校,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南昌市启音学校校长。在特殊教育战线辛勤工作的33年里,她从未犹豫,从未彷徨,凭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以满腔热忱诠释了热爱特殊教育和服务听障学生的至诚情怀。在这33年的从教生涯中,张俐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教书育人楷模、江西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这一项项荣誉、一本本证书,见证了她甘为人梯育芳华,粉笔无言写春秋的特教生涯。

  植根特教,乐业奉献铸师魂

  1986年,张俐从师范学校毕业前夕,看到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场残疾人文艺晚会,一个少女美轮美奂地舞蹈着,而带给她“音乐”的却是台下一双灵巧的手,原来这是一位失聪少女。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张俐:“聋孩子是多么不幸,他们虽然听不见,但和健全孩子一样,渴望获得知识,渴望认识世界,渴望正常生活,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帮助……我希望我能成为台下的这双手!”一个愿望在张俐心中萌发,18岁的她带着美好的心愿,自愿申请来到南昌市启音学校(原市聋哑学校),当了一名特教老师,这一干就是33年。

  33年前,人们都不太了解特殊教育。当邻居和一些熟人知道张俐去了聋哑学校当老师,都不理解地瞪大了眼睛:“干嘛去教不会说话的‘哑巴’?”“是不是她自己也有什么缺陷,才会去教‘哑巴’!”朋友和亲戚都劝她离开聋校:“在聋哑学校当老师,说出去多难听呀!”“姑娘家总要找对象的,别人听你是聋哑学校的,只怕面也不愿和你见了。”听着各种闲言碎语,看着狭小的校园、破旧的校舍和眼前时常发出的“啊——呀——”怪声的聋孩子,她彷徨了,她在心里一遍遍问自己:“我是不是错了?我是不是应该选择离开?”然而,就在一个明丽的早晨,她找到了答案。

  那是她带的新生班入学的第一次周会,散会时,班上一位叫熊艳的小朋友,或许是第一次见着这么多人,或许是看见高年级学生向自己走来而吓慌了,“啊——”大叫着向张俐奔过来,猛地抱住了张俐的双腿,久久不放,像迷了路的孩子突然找到了妈妈。张俐的心震颤了:“这里的孩子需要我!这些稚嫩的心灵需要我的呵护!”她说:“从那一刻,我知道我的生命将和这些失语的孩子紧紧相连。”

  张俐爱生如子,为他们再累也心甘情愿,甚至冷落、亏欠了自己的女儿。1993年,张俐正休产假,所带班交给了一位刚毕业不久的教师。新教师手语不熟,经验不足,学生不适应新老师,师生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对立情绪,这个班滑落为学校让人最头疼的“脏乱差”班。产假期满,上班的第一天,老校长拉着她的手说:“你来了就好!这个班已经乱得不成样了。你的孩子小,本该照顾你的,可这个班恐怕只有你能管住了。”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她耐心地找学生谈心,细心地辅导,繁杂琐碎的班级事物使她无法抽空回家哺乳,顽皮的学生让她无法按时下班。多少次安顿好住校生,她匆匆赶回家,远远地就听见女儿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声,似一把把利剑直插张俐的心窝。看见母亲抱着嗷嗷待哺的女儿站在窗前期盼着,她不禁泪如雨下。爱的天平上,一边是襁褓中的女儿,一边是正处在思想转变关键时期的24位聋哑学生,真是难以取舍。最后,她还是狠下了心,给当时只有五个月大的女儿断了乳。经过一年的努力,她带的班扭转了班风,进步很快,被评为校先进班级。可女儿对她却越来越疏远。直到女儿三岁,发觉她讲的故事比奶奶讲的好听,才开始亲近她。

  学校聋生来自全省各地,入校时只有七、八岁。学生自理能力差,担任班主任的张俐就到学生宿舍帮他们整理衣被,把他们换下的脏衣脏鞋和床单被套带回家洗干净、缝补好。学生病了,她就带着去医院看病、打针。在她任班主任期间,抽屉里学生的病历也像作业本似的有厚厚一叠。遇上节假日,有住校生不能回家的,她就带上水果、糕点到学校看望学生或把学生接到自己家里。

  有位学生叫姜玲,智力与听力双重障碍,而且性格孤僻,一直不适应住校生活,稍有一点不如意,就哭泣着要找妈妈,甚至吞橡皮,拿小刀划伤自己。张俐时刻关注和安抚着她,总把她带在身边。星期天到了,姜玲母亲农忙,不能来接她,她就把姜玲带回自己家,帮她洗澡、剪指甲。女儿看见张俐总把好吃的菜夹到这个不会说话的姐姐碗里,还把自己最喜爱的小花被给她盖,再也忍受不住了,大哭起来:“妈妈,你为什么不喜欢我,喜欢她?让她走!让她走!”公公婆婆看到心爱的孙女哭了,脸色难看地责怪张俐不该把学生带回家。张俐怕一旁的姜玲察觉,连忙一手抱起女儿,一手搂着姜玲说:“你是妈妈的宝贝,她也是妈妈的宝贝,两个宝贝我都爱。来,妈妈带你们去公园玩。”听说去公园,女儿才停住了哭声。张俐明白,既然选择了做一名教师,就是选择了责任,选择了爱,除了爱自己的女儿,还要爱自己的学生。 

  罗亮同学自小失去父亲,母亲离家出走,他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家中生活十分拮据。看着罗亮身上单薄短小的衣服、缝补过的袜子和挤脚的鞋子,张俐疼在心里。她买来新棉袄和几双袜子,找出自己只穿过一次的旅游鞋送到他的手中。在她的影响下,班上的同学也常常送一些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送给罗亮,同学间亲如手足。一天,罗亮在学校不小心摔倒了,头上划了一个口子。张俐连忙把罗亮送到医院。在缝合伤口时,她始终站在罗亮身边,握着他的手,抚摸着他的胳膊。临走时,张俐蹲下身子给他系鞋带,罗亮感激地用手语说:“谢谢老师!”这也让张俐深受感动,她在日记中写道:“谁说我们的聋儿情感上也有残疾?只要我们付出爱,他就能理解爱,回报爱。讲桌上时常出现的苹果,那正是孩子们在表达着他们的爱。特殊教育是一项相对寂寞的事业,我们特教老师终其一生也难以享受到桃李满天下的芬芳,但我知道有一群特殊的孩子在我的帮助下,从无知走向有识,从自卑走向坚强,从软弱走向自立,成为生活的强者。我的青春无怨无悔,我愿在清贫与寂寞中默默耕耘,品味一份育残成才的甘甜。”

  百折不挠,春风化雨细无声

  为最大限度帮助聋儿消除残障影响,回归社会,聋校老师会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聋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很多人以为聋校上课,老师只要比划不必发声。孰不知,为了让学生发音说话,特教老师付出了多少艰辛。在正常孩子只需带读三五遍,而听障孩子需要十几遍乃至几十遍。

  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学校从北京购置了一套语训设备,给当时担任语训教学的张俐压担子,要求她一定要在聋儿语训方面干出一点成绩。面对学校的要求和家长的强烈期待,张俐化压力为动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当时她班上共13位学生,上午主要是教学和集体语训,下午是单训时间。为了保证语训效果,她规定每位学生每天至少有20~30分钟的面对面单独训练时间。20分钟虽然不算多,但13位学生加起来就是4个多小时。这4个多小时里,她的嘴巴几乎是没有休息的,不停地带读,演示口型,展示发音部位。一天下来,她总是声音嘶哑,咽喉肿痛,下班回到家也不愿多说一句话。

  为帮助学生学会发音,她上课时总带着小镜子、小纸片;为帮助学生发准音,她总把自己的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把他们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脸上、鼻旁、脖子上。在学习舌根音时,几天下来只有两三位学生能掌握,她特别着急。在单训时,她尽可能的把脸贴近学生,希望学生能看清她发音时舌头的位置和形态。在辅导周茜同学时,孩子学得很专心,用手捧住张俐的脸,忽然她把手指伸进张俐的嘴里,触摸张俐的舌头。说起这一幕时,张俐坦言:“学生的手指扣住了我的舌根,我很想吐,浑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但我努力保持平静,微笑着。这也提醒了我,或许触摸是最好的方法。”张俐让她用肥皂把手洗干净,然后继续用这种触摸的方法,使学生在短短的十几分钟里掌握了“g、k、h”发音。在张俐眼里,学生和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只要孩子需要,做母亲的有什么不能忍受和给予的呢?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训练,张俐的学生有的能和健全人正常对话,有的可通过看话进行口语交流。她带的班是学校的语言训练模范班,经常接待外地聋校教师听课。

  从事特殊教育,不但要对聋儿进行智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聋生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张俐鼓励孩子正视自身的生理缺陷,自尊、自强、自信,要身残志坚,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做思想工作,她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一度迷恋网上游戏,精神萎靡不振的全斌杰同学,在张俐的耐心教育下,精神面貌终于焕然一新,他说他的理想是考上大学。高中毕业时全斌杰同学终于如愿以偿,考入河南中州大学美术学院。张俐班上许多同学都树立了和正常人一样的理想和目标,有的学生评为市级三好学生、文明学生;有的学生在市中学生运动会、省残疾人运动会上拿奖;有的学生在省书法美术作品大赛上拿到名次。周茜、郭雅莉、张艳玲、徐伟干等同学都跨入了高校的大门。整个班级呈现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善思慎行,勤学苦研筑匠心

  聋儿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仅靠在师范学校里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张俐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大专、本科的学历进修,勤奋钻研特教知识和前沿理论,并联系实践进行课题研究,先后担任参与了“聋儿语言康复训练”“特教学校、聋儿家庭、社会合力教育”“医教结合背景下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语用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研究”等课题。她曾在江西省教委委托启音学校举办的三期“江西省聋教师资培训班”主讲《聋校语文教材教法》,并指导学员实践。她曾作为全国模范教师代表进京领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说:“我只做了一位人民教师、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我们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在做着与我同样的工作,而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多的荣誉,这是莫大的鼓励,更是一种鞭策的力量,这种力量一直指引我不断前行,指引我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

  2018年7月,张俐被提拔为南昌市启音学校校长,她又以校长的身份审视着现今的特殊教育现状,思考着学校要如何才能更好的为残疾孩子服务,要给予这些残疾孩子怎样的教育引导、怎样的成长设计,才能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她坚定地认为聋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立德树人的同时,重点培养职业技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品格,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为今后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根据听障学生特点开设了美术绘画、瓷版画、缝纫等职业教育专业,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齐头并进,形成了“小学兴趣培养、初中技能学习、高中专业训练”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在积极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同时,学校全力打通听障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与江西聚福堂酒楼合作成立南昌聋人就业培训中心,推荐优秀学生到聚福堂酒店实习、就业。学校还与南昌高新区数家高科技电子产业公司合作,灵活安排学生就业,解决了残疾家庭的后顾之忧。

  随着《江西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和《南昌市特殊教育第二期提升计划》的出台,学校承担举办面向全省招收听障学生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重任。面对这样的重任,张俐牢记“为每个听障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初心与使命,带领着全校教职工不断挖掘学校现有资源,做好全面升级改造工作,同时以更远眼光、更强动力谋发展,科学制定5年规划,不仅要让学校硬件水平、师资力量满足全省听障学生需求,更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江西省听障教育的资源中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了特殊教育,张俐时至今日已付出了33年的青春年华。对她来说,33年不是特教之路的终点,而是又一个新征程的起点。她选择特殊教育青春无悔,热爱特殊教育初心不改,献身特殊教育矢志不渝。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