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创新科技产业扶贫模式,激发农村农民内生动力

——华南农业大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2019-10-14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收藏

  一、基本情况

  华南农业大学定点帮扶龙川县丰稔镇礼堂村以来,积极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充分发挥农业学科、科技、人才等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与方法,探索出“党建扶贫与科技推广相结合、救济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因户施策与整村帮扶相结合、长效项目与短期项目相结合、产业扶贫与消费扶贫相结合、定点帮扶与县域发展相结合”的“六结合”科技产业扶贫新模式,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农村农民内生动力,使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成效突出,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户收入显著提高。

  礼堂村是一个典型的丘陵村,由成坑、丰安、万里、围里、五星、新福、水口等7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9250亩,耕地面积2295亩,水田面积1005亩,鱼塘面积350亩;总户数653户,总人口3606人,截止2018年12月,贫困对象71户217人(贫困发生率6.0%),其中政策兜底无劳动能力31户48人,有劳动能力40户169人。贫困户因病、因残、因学、无房等致贫现象较突出,“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任务艰巨。

  二、实施进展及主要特点

  (一)党建扶贫与科技推广相结合,激活内生动力

  一是充分发挥党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落实党政一把手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衔接好学校各级党组织与礼堂村的帮扶关怀。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分管校领导先后20次带队到村指导检查精准扶贫工作,学校60个二级单位党委(党总支)累计组织党员进村慰问贫困户超过240次。

学校刘雅红校长、党委陈少雄副书记带队进村检查指导精准扶贫工作,实地考察工作

学校刘雅红校长、党委陈少雄副书记带队进村检查指导精准扶贫工作,实地考察工作

学校党委钟仰进副书记带队进村检查指导精准扶贫工作,召开座谈会

  二是与村党支部签订党建帮扶协议,支持30万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党员活动阵地。

  三是以“党建+扶贫攻坚”的模式成立了多个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队,全方位对接农村、农民的需求。除日常技术支持外,学校不定期组织农业领域专家现场为农户答疑解惑,并把实用的农业知识、先进的种养技术及品良质优的种子化肥送到老百姓身边。

  四是在丰稔镇委镇政府建立了教育部、科技部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分布式服务站,同时配备了WE远程可视系统,实现华农专家与农民面对面远程技术咨询。

  五是切实加强村党组织建设。打造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团结协作有奉献精神的党员干部队伍;规范村两委工作,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组织农村党员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实用技术;建立“一帮一”党员帮带贫困户制度。

  (二)救济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提高农民技能

  一是落实扶贫保障措施,重点推进救济扶贫。除督促危房改造财政补贴资金到户外,学校另外配套资金15万元,推进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实施,顺利完成了30户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工程;协助落实全体贫困户购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帮助落实大病医疗和救助;跟踪落实贫困户残疾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五保户办理救助供养补助;确保低保金、五保金按时按额发放到贫困户。此外,还帮助2人新办了户口,5人补办了残疾证,落实了无劳动能力户全部纳入低保。

  二是切实推进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全方位提高农民技能,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帮助贫困户学生按照相关文件落实相关教育补助;先后组织学校25位不同农业学科专家和10多位博士来村现场指导,对全体村干部、100多位种养能手和贫困户进行现代种养技术培训;组织村内油茶种植大户到华农大增城油茶新品种示范园学习优质高产技术;组织专家进村与村民座谈,举行“肉牛养殖牧草种植技术”等多场专题农技培训;组织近30名种养能手和贫困户进入华南农业大学课堂、实训基地和科技园进行学习。经过多年的帮扶,本村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显著改善,农民的科学知识水平及劳动技能有所提高,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自我脱贫意愿和信心明显增强。

专家为农民讲授肉牛养殖主要疫病防控技术

  (三)因户施策与整村帮扶相结合,提升造血功能

  一是进一步强化帮扶责任,推进因户施策。协调全校60个对口二级单位向71户贫困户提供帮扶资金和物资近70多万元,同时进行分类指导,开展“一人一策、一户多法”,极大地提高了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多方开拓,推进就业扶贫。驻村工作队每年都会对贫困户适龄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并与珠三角、河源市、龙川县多家企业对接,推荐合适贫困户落实务工就业;同时每年出资7.2万元,设置五个村保洁员公益岗位,落实在村部分贫困户就业。

  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实现整村帮扶。学校出资50万元入股龙川宝龙工业园,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村集体收入从原有的每年1.1万元提升到每年7.1万元;投入80多万元,完成了1.85公里主村道建设;出资50万元援建村党群服务中心大楼。

  (四)长效项目与短期项目相结合,确保稳定脱贫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学校确立了“长短结合”、“种养结合”、“传统与科技结合”、“因户施策和培育主导产业相结合”的“四结合”帮扶原则。学校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及自身优势,充分利用人才和科技手段,提出“一种一养”(即种植业与养殖业)长期战略,除了发放鸡苗、猪苗、种子等短平快项目,还重点推进油茶、水稻等种植产业及肉牛养殖产业。

  一是重点做大油茶产业。礼堂村现有油茶林约5000亩,大部分是百年以上的老茶树,但普遍疏于管理,种植距离过密、疏于施肥和除草等都直接导致了油茶产量较低。鉴于此,学校发动200多户在家农户推广扩种优质高产油茶品种500亩;组织省油茶专家进村现场规划指导油茶发展;引进龙川湾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40户在家有劳动力贫困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探索“公司+高校+基地+贫困户”的合作开发模式,组织农户成立“龙川县礼堂邨高山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礼堂邨”茶油品牌建设,带动农户453户,成效明显;此外,组织油茶专家全程指导合作社建设“20亩油茶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由学校免费提供优质茶苗2000余株,学校农业科技专家团队从林地选择、整地技术、苗木选择、良种配置、密度控制和栽培管理等方面提供标准化、全程化的技术指导,规范科学种植。

专家团队进村举办油茶种植技术咨询会

专家团队现场培训油茶嫁接技术

  二是做强肉牛养殖基础。引进 “绿稻人”农业公司,与广东移动“岭南优品”平台进行战略合作。引进种植华南农业大学培育的优质高产“华农二号”牧草,成立“龙川县成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高校+电商+合作社+农户”的牧草种植、肉牛养殖、销售经营模式,对农户养牛进行了有效组织和管理,建成12亩牧草种植示范基地。在示范带动下,村民们目前种植牧草养牛的积极性非常高。

  三是建设高标准示范农田,推广种植丝苗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调动社会力量,筹措行业帮扶资金及项目参与脱贫攻坚,为礼堂村引进一批特色产业发展项目。除了申报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广东省林业厅林下经济产业项目、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千村大对接”行动项目、省农业厅“三高农业”示范项目等项目外,还发动当地校友企业龙川稻丰源农资有限公司,在礼堂村建设200亩高标准示范农田,由公司统一经营,不仅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而且为村集体及贫困户落实分红,提升村集体和贫困户的收入水平。此外,学校还与该公司共同出资,向全村农民免费派发丝苗米水稻种子520斤,推广分散种植水稻260亩。

  四是用好用活奖补资金,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将第一、二期“以奖代补”资金中的586850元投入到贫困户生产脱贫中, 596150元投入到礼堂村山下水电站,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入股分红10年(年利10%),10年后本金返回到贫困户。将第三期“以奖代补”资金577000元入股龙川东瑞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入股分红5年(年利10%),5年后本金返回到贫困户,以保障实现贫困户资产收益。

  (五)产业扶贫与消费扶贫相结合,破解销售难题

  学校结合自身优势,重点推进农业科技产业扶贫,取得一定成效。同时,形成了组织教职工实地购买、驻村工作队兼代购运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消费扶贫模式,累计购买当地困难群众农产品50万元以上。

  一是千方百计拓宽茶油销售渠道。一方面,发动村里油茶种植大户带头,在油茶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方面带动部分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发动全校教职工购买油茶。学校扶贫办与龙川县礼堂邨高山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发起“健康生活‘油’我做起”消费扶贫专项计划,发动全体教职工消费茶油,累计为礼堂村贫困户销售茶油超过600斤,缓解了贫困户“油多价低难卖”的情况。

  二是呼吁学校二级帮扶单位和教职工消费小黄牛,累计为礼堂村农户销售小黄牛超过100头。

  三是鼓励对口帮扶单位和教职工回购,驻村工作队兼职运输,打通农户其他农产品的销售通道,累计向贫困户购买三黄鸡超过500只、成品猪超过10头。

  (六)定点帮扶与县域发展相结合,形成辐射效应

  学校根据礼堂村的实际,研究制定了《华南农业大学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完善顶层设计。截止至2018年底,学校筹措资金478万元,先后选派6名优秀年轻干部长期驻村,调动大量资源,有效落实定点帮扶措施。

  学校还将影响辐射到全镇乃至全县,多次组织有关专家深入龙川县各镇村,实地了解龙川县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情况,编制《龙川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16-2025)》、《龙川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总体规划(2015-2017)》、《河源市龙川县油茶产业园实施方案》,以及《河源市龙川县礼堂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示范村建设规划》等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铁场镇荷塘村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鹤市镇罗乐村现代农业•生态旅游规划》等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规划,为龙川县产业扶贫和省定贫困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做好顶层设计,贡献“华农智慧”。

  三、成效经验

  几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帮扶下,礼堂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乡风民风和村民收入等方面均有了大幅度的改善。截止到2018年底,71户贫困户中,已有62户脱贫,剩下的9户,预计在2019年将顺利脱贫。全村人年均可支配收入达14322.03元,贫困户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177.12元,已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总结过去几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条经验:

  (一)党建引领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力

  学校以坚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紧密团结村两委,发挥村委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村党组织带头人的头雁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高效率推行各项工作,以党建促贫困村脱贫致富,加强村委制度建设,坚持民主科学决策。

  (二)科技优势为产业帮扶提供智力支撑

  充分发挥华南农业大学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丰富的科技人才储备,为贫困村的牧草种植、肉牛养殖、油茶种植和深加工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各项产业发展得以顺利的进行。

  (三)因地制宜是发展农业产业的重要原则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要实现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要充分发挥农村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因地制宜促进农业产业化。华南农业大学在开展产业帮扶的过程中多次组织专家到村,就推进整村产业发展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因地制宜,提出“一种一养”特色产业发展长期战略,科学合理逐步推进产业扶贫。

  (四)加大投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帮扶单位调动各方资源,从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加大投入,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帮助贫困村及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过程中,尽管学校资金紧张,但仍然竭尽全力,多方筹措资金,投入478万元到礼堂村的整村发展及贫困户脱贫当中。下一步,学校仍将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夯实礼堂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果。

  四、下一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的考虑

  (一)动员学校各学科积极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和优势,发挥农业学科、技术、人才等优势,立足河源,面向全省,辐射全国,打造新时期精准脱贫攻坚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品牌和亮点。

  (二)充分依托学校现有的与茂名、珠海、顺德、汕头等地市签约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构,将服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粤港澳大湾区和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与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紧密结合。

  (三)积极参与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的咨询、调研、规划项目和验收检查工作以及相关文件起草工作,为脱贫攻坚贡献“华农智慧”。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