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扶贫典型案例

——重庆师范大学对口扶贫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2019-10-15 来源:重庆市教委收藏

  摘要:重庆师范大学与城口县合作实施的“烛光·跨越”行动是以“三个对接”和“三个结合”为工作原则,以“三个保障”为工作依托,以“三个目标”为工作指引,通过开展“四个计划”,全面开启智力支持、科技创新的精准扶贫工作新模式。该模式的实践主要包括四个维度:通力协作,强化管理,构建科学高效的合作机制;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注重顶层规划设计;突出重点,加大投入,着重实施教育帮扶;发挥优势,因地制宜,以科研成果转化助推乡村发展。通过该扶贫工作新模式,可以总结和归纳地方高校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与启示,即依托自身优势,以扶智育人促进真实脱贫;转变扶贫思路,以协同合作实现发展目标;注重顶层设计,以长效机制保障系统帮扶;强化组织保障,以项目形式落实扶贫内容。

  关键词:地方高校;精准扶贫;教育;合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将教育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的协调统一。为积极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讲话精神, 重庆师范大学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创新思路服务社会,大力彰显责任担当,将扶贫工作融入“内涵发展,提档升级”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师范院校智力优势和教师教育特色,实施“烛光·跨越”行动,在城口县开展校地校企合作项目。

  一、重庆师范大学对口扶贫城口县的探索实践

  城口县集“老、边、山、穷”于一体,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庆市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有90个贫困村、46110名贫困人口,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2%。截至目前,全县已脱贫80个贫困村、10645户41034贫困人口,还有10个贫困村和余下贫困户将序时脱贫,全县实现脱贫“摘帽”。

  城口县交通条件落后,是重庆市至今未能全通高速公路的县,由于长期受交通瓶颈制约,历史欠帐深,教育基础差,中小学生外流现象严重;加之地处高寒深石山区、土地贫瘠,有天无地、有山无田,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产业发展困难;长期的区位发展劣势,导致人们“固步自封”,思想观念陈旧,脱贫内生动力不足,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有鉴于此,重庆师范大学基于人才本土化、科技项目在地化的思考,于2016年与城口县合作实施“烛光·跨越”行动(“烛光”代表重庆师范大学扎根城口智力扶贫的精神,“跨越”代表城口人民勇于创新实现新发展的精神),全面开启智力支持、科技创新扶贫新模式,短期推动教育发展,减少当地中小学生外流;中期通过项目合作带动产业发展;长期达到产学研深度融合,如期实现城口脱贫“摘帽”,解决当地居民“思想贫困”问题。 

  (一)通力协作,强化管理,构建科学高效的合作机制

  构建科学高效的合作工作机制是高校精准扶贫的重要基石,也是重庆师范大学“烛光·跨越”行动计划实现预期目标的根本。重庆师范大学与城口县政府合作之初双方即制定了县校合作八个方面的管理办法,从而有效地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组织管理保障。

  一是县校合作组织领导。成立县校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由双方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处室负责人为成员,县校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重庆师范大学,由一名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选派一名干部到城口挂职,专门负责对口扶贫工作。城口县人民政府设立县校合作办公室,挂靠在县科委,由县科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一名干部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二是县校合作协商机制。县校双方密切协作、相互借鉴,涉及县校合作工作事宜要双方协商处理。县校合作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今召开2次工作会议,共同研究和协调解决有关合作重大问题。县校合作具体事宜由双方牵头部门协调统筹,双方相关部门和处室直接对接。

  三是县校合作经费投入。县校双方共同出资设立“烛光·跨越”行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科研项目立项、配套,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差旅、劳务补助、奖励,以及县校合作办公室办公等方面。

  四是项目联合申报经费管理。本着“联合申报、积极争取、分类管理”原则,农业产业化和扶贫等项目的申报以甲方为主,经费来源由甲方安排。科研项目的申报以乙方为主,经费来源由乙方安排。甲乙双方共同申报的其他建设项目,经费来源由甲方安排,用于县校合作的科研开发。

  五是县校合作知识产权管理。县校合作共同出资研发的成果,知识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所研发的成果首先在甲方转化,不能在甲方转化的,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对外转让,其成果转让费根据甲乙双方各占的比例分成。县校合作取得的科技成果获奖排名,乙方在前甲方在后。县校合作研发成果申请专利保护的,原则上由项目主持人以甲方名义申报。

  六是县校合作管理及考核。县校双方将县校合作工作分别纳入年度实绩考核,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彰。鼓励县校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县校合作工作,对承担县校合作科研项目的,按承担市级科研课题对待;对参与县校合作工作的相关人员,在职称晋升、工资晋级、考核评优等在方面优先考虑。

  (二)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注重顶层规划设计 

  精准扶贫的基础是做好顶层规划与设计。我校从工作开展之初便在扶贫思路、扶贫目标、扶贫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与设计(见图一)。

  1.明晰扶贫工作思路

  重庆师范大学于2016年与城口县人民政府签订“烛光·跨越”行动,并写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三个对接”和“三个结合”为工作原则,以“三个保障”为工作依托,全面开启智力支持、科技创新的扶贫工作新模式。“三个对接”,即双方发展理念、支持政策、发展布局对接。“三个结合”,即创新要素与项目需求、智力优势与资源优势、教师发展与项目实施结合。“三个保障”,即双方组织、制度、经费保障。

  2.科学设定工作目标

  “烛光·跨越”行动有短、中、长“三个目标”。短期目标协助扶贫,以教育帮扶“四个一”工程为重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中期目标防止返贫,以产业对接为“脉”、以人才培养为“络”、以脱贫攻坚为“揽”,进一步拓展和创新合作模式,完善合作机制,强化合作保障,努力开创校地战略合作新局面;长期目标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旨在通过实施“四个计划”,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推动城口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的同时,帮助城口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实现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3.整体设计工作内容

  “烛光·跨越”行动主要包括“四个计划”内容。一是实施教育帮扶计划,重点推进“四个一”工程,即帮扶建设一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中学、一个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专家顾问团,提供政策咨询和决策服务;支持学校教育教学、教师培训、学历提升,全科教师培养;对城口籍学生结合当地产业开展专项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对品学兼优学生给予奖助学金资助。二是实施人文与旅游发展计划,

  支持旅游经济结构调整、旅游开发规划、旅游营销与市场推广、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计划,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态本底调查和价值评估、制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生态补偿规划方案、支持环境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实施科研合作及成果转化计划,支持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转化、研发产品技术。

图一 “烛光·跨越”行动对口扶贫工作顶层设计示意图

  (三)突出重点,加大投入,着重实施教育帮扶

  学校结合自身教师教育特色,根据城口教育现状,把教育帮扶“四个一”工程作为当前扶贫工作重点,不断加大投入。重师附属幼儿园定点帮扶城口县示范幼儿园,重师附属小学定点帮扶城口县实验小学,在学校发展规划、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方面予以全面支持。重师教育康复中心定点帮扶城口县特殊教育学校,挂牌成立教育康复分中心,定期选派教师到中心指导工作,选派学生到中心顶岗教学。

  2017年成立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城口实验中学,选派3名管理团队驻校管理,累计投入办学经费近400万元左右。重师城口附中采用“协议管理、整体委托、自主办学”模式,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传承经典文化、奠定人生基石”为办学理念,做有温度的教育,以“塑造完整人格、成就每位师生”为办学目标,对师生一生负责;实行“落地式”家校共育模式,开城口先河,所有教师每年开学前翻山越岭开展新生家访活动;实施“全员聘用,竞争上岗,目标考核、末位淘汰”管理方式,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管理目标;实施“名师带动、科研推动、精神驱动、人文感动”四大教师发展战略,形成“跟岗学习、岗前培训、专题培训、全员轮训、青蓝工程、附校教师互派”六大教师培养体系;践行“因材施教”教育方针,推行“2+4+N”分层走班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庆师范大学派驻管理团队,秉承重师“自强不息、躬行师道”精神,充分利用母体高校资源,大力推动附中事业发展。校长付长波是重庆师范大学正处级干部,2017年6月,离开优越的工作环境,丢下读高三的儿子,顾不上妻子的反对,背着药罐,拖着病体,踏上赴城口教育扶贫之路。从刚到城口的一无所有,到今日老百姓口中的“好校长”“好学校”,这光环是用“无数个不眠夜、无数包中草药”换来的,是用“不为名利的教育情怀、不怕困难的改革决心”换来的,是用“亲自书写1100份录取通知书、到大山深处走访贫困家庭学生”换来的……。以校长为代表的派驻团队的这种精神,强烈地感染着学校的每位教师,为城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找到了新方向,更为千千万万的山里孩子铺就了一条光明之路。

  凭借持续的努力与自身的优势,学校的教育扶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7年6月成立的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城口实验中学,改变了城口只有唯一一所普通高中的历史,为当地学生提供了新的选择。重师城口附中办学近两年来,硬件建设取得较快发展,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STEM创客工作室、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图书馆、标准塑胶运动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各类功能房等场所陆续投入使用,总投资3.1亿元,占地面积110亩,建筑面积61000平方米;引进、招聘、政策性划转259名教师,招收学生3376人,初中学生2876人,3个年级54个教学班,高中学生930人,2个年级18个教学班,有效遏制了城口县中小学生到外地读书的势头,留住拟外出上学生源200余名,每年为每个家庭减轻经济负担约15000余元;在全县学业水平统一监测中,初一、初二年级各学科相关指标均取得第一名,高一年级在2018年年终测试中,学生成绩比入学时平均提高20%,得到家长广泛认可,产生良好社会反响,教育部、重庆市纪委、重庆市教委等相关网站,光明日报,腾讯新闻、百度新闻等相关媒体都进行过宣传报道。此外,3年来重师先后培训城口县教育领域校长和教师284人左右,选派51名师生到相应学校顶岗教学和实习,资助城口籍贫困学生100余人,安排15个小学教育全科教师定向城口招生,安排近200名学生暑期到城口开展“三下乡”活动。

  (四)发挥优势,因地制宜,以科研成果转化助推乡村发展

  学校根据城口资源优势和实际需求,充分发挥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优势,在四大领域开展了17个项目的合作:提供决策咨询与服务,建立重庆市(重庆师范大学)山地经济研究中心城口分中心,在城口县举办西南地区“山地经济特色项目选育研讨会暨培训班”、组织策划并开展了全国“山地区域乡村振兴秦巴山论坛”,为城口提供了乡村振兴智力支持;支持特色农业发展,围绕城口中蜂养殖特色农业,与城口县农委合作,科研团队长年进驻城口县东安镇,开展蜜蜂饲养疾病检测、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向第三方公司输出技术,带动不少农民增收致富;支持人文与旅游发展,根据城口旅游发展现状与县旅游局合作,开展“重点景区提升策略”“乡村民宿旅游规划”“生态旅游众创空间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山神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打造;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城口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的需求,与县环保局、自保局、民政局合作,开展规划编制、自然资源本底调查、养老产业等方面的研究,推动环保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项目“昆虫本底调查评估”团队,利用两年时间调查了城口县所有25个乡镇的野外环境,采集昆虫标本10余万只。

  依托科学研究成果的重点攻关和成果转化,重庆师范大学在城口县的对口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烛光·跨越”行动实施以来,帮助城口引进、落实科研经费500万元左右,培训乡镇干部、旅游从业人员、蜂农等550人左右,科研人员到城口开展工作200余人次,推动蜜蜂养殖团队长年驻城口县东安镇工作,“面对面”教授养蜂技术,带动200余个农户300余人加入养蜂产业合作社,实现明显增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重庆师范大学对口扶贫城口县的经验与启示

  (一)依托自身优势,以扶智育人促进真实脱贫

  重庆师范大学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开展“智力支持、科技创新”扶贫工作,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特色,重点推进教育扶贫“四个一”工程,成立重师城口附中,将第一所附属中学设立在全国深度贫困县,且不谋取任何经济回报。重庆师范大学派驻管理团队,不畏惧办学条件差、成本高、难度大等困难,秉承重师大“自强不息、躬行师道”的精神,充分借助母体高校资源,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大胆改革,取得明显办学成效,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是现阶段教育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和成功案例,具有很强的榜样示范作用,可以在重庆甚至全国推广。

  (二)转变扶贫思路,以协同合作实现发展目标

  重庆师范大学将扶贫工作写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融入学校“内涵发展、提档升级”发展战略,把单方的对口扶贫上升为双方的战略合作,有效激发双方工作活力,实现优势互补、需求配对、资源共享、共同发展,这是高等院校对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有效探索与创新,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复制性。

  (三)注重顶层设计,以长效机制保障系统帮扶

  科学的规划布局,系统的顶层设计是烛光·跨越”行动对口扶贫模式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重庆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组织机构,出台帮扶细则,设立扶贫专项经费,选派扶贫干部,定期召开专题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多次率队赴城口考察调研,2016年实施“烛光·跨越”行动,力争通过发展理念、政策、布局相对接,创新要素与项目需求、智力优势与资源优势、教师发展与项目实施相结合,实现短期协助脱贫、中期防止返贫、远期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目标。

  (四)强化组织保障,以项目形式落实扶贫内容

  构建科学高效的合作工作机制和管理机构是我校精准扶贫取得卓越成效的组织保障,也是学校“烛光·跨越”行动计划能够实现目标的基础。在学校和地方高度重视,达成扶贫攻坚共识,形成政策方案后,学校教学科研人员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基层群众组织、企业和居民之间要积极联动对接,彼此沟通协调,寻找结合点,达成合作意向,签订项目协议,以具体项目的形式推动扶贫工作,能使合作具体化,也能显现工作成效。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