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志智双扶 助力汝阳脱贫攻坚

——南京理工大学2019年扶贫日宣传材料

2019-10-18 来源:江苏省教育厅收藏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部署,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对部属高校教育扶贫工作部署,我校自2019年开始承担定点帮扶河南省汝阳县的工作。

  作为一所具有军工精神的大学,办学66年来,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与时代的发展步伐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同频共振。2019年6月,我校在收到工信部对部属高校定点对口扶贫工作的统筹安排后,校党委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教育扶贫工作,明确提出要以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强化政治责任,动员全校力量,做好河南省汝阳县定点教育帮扶任务。

  2019年7月8日-9日,党委书记张骏,党委副书记、校长付梦印一行前往河南省汝阳县开展教育扶贫对接工作。在汝阳期间,慰问走访了当地学校和困难群众,现场考察产业项目,召开与汝阳县政府对接工作会,针对汝阳县提出的扶贫需求,进一步明确了“以扶智、扶志带动汝阳县脱贫”的主要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务。根据扶贫工作的实际需要,学校设立专项工作经费,用于支持学校各部门对汝阳县的教育扶贫工作,全力保证扶贫工作的正常开展。

学校党委书记与校长与汝阳县领导举行扶贫工作对接会


学校为留守儿童送去学习用品


学校为留守儿童送去学习用品

  一、基本情况

  汝阳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南部,东邻汝州,西接嵩县,南界鲁山,北连伊川,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片区连片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面积13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39.0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1.3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54.9%。现辖8镇5乡和1个工业区,216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人。

  近年来,汝阳县大力发展经济,2018年全县GDP达到170.2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居洛阳九县(市)第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325元和11067元,分别增长8.3%和9.6%。但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汝阳仍处于发展阶段,资源优势尚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019年是汝阳《“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攻坚之年,是汝阳截止2019年5月5日,贫困人口总数为13711户53162人,累计脱贫9087户39372人,还有未脱贫人口4624户13790人,脱贫任务迫在眉睫。

  二、主要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学校充分发挥教育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通过扶志帮助汝阳县产业升级,以扶智全力打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攻坚战,带动汝阳县脱贫。

  (一)明确扶志为先,推动当地产业扶贫

  1.组织人才服务团实地考察

  为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学校组建了一支由3位老师和16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汝阳县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团和博士研究生工作团。

  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团对汝阳县产业情况开展了为期6天的全面调研,走访了汝阳县的3个乡,5个村,以及具有产业代表性的13家企业,形成了一份近3万字的调研报告。

  博士研究生工作团结合汝阳县产业特点和当地企业技术服务需求,走访了洛玻集团、杜康村酒泉酒业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走访了汝阳县电子商务物流站、公共服务站,并下乡走访了马沟村、高庄、红里村电商服务点。通过前往付店镇对旅游业、石柱村的香菇种植大棚产业、泰山村的娃娃鱼养殖产业等了解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通过实地考察、技术交流、主题座谈等方式,博士团深入了解汝阳县当前企业发展状况,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帮助汝阳当地企业拓宽销售渠道,打造形成完整的供需产业链条,切实解决企业的市场销售难题。调研团还与当地科技局积极沟通,提供技术帮扶与政策咨询,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

博士团深入企业解决技术问题

  2.有效推动产学研合作

  紧密围绕汝阳县主导产业,在装配式建筑、陶瓷材料等领域遴选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优秀项目在汝阳当地落地转化,推动汝阳产业转型升级。为了更好地助力汝阳当地绿色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高校科技资源优势,学校组建了由6名专家教授组成的科技服务团,赴汝阳实地考察,深入河南强盛陶瓷有限公司、洛阳鹏飞耐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洛阳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等当地企业,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技资源优势,为企业送项目、送成果,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推动学校科技成果在汝阳落地转化。此外,学校将通过与汝阳县人民政府共同召开“南京理工大学-汝阳县科技对接洽谈会”,梳理征集当地企业的技术需求,发布学校科技成果,推动校地双方开展科技合作。

科技服务教授团深入对口扶贫企业


科技服务教授团深入对口扶贫企业

  (二)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强力助推智力扶贫

  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党员先行”。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打造了一支战斗力强的基层党员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7月至8月,学校组织的各条扶贫战线队伍构成均以党员为主。他们中有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获得者、有江苏省优秀党员、学校优秀党员等。在支教、科技咨询、产业对接、教育培训等各个领域,精准对接当地企业、基础教育、中学教育需求开展实践,传授宝贵经验,帮助解决问题。他们秉持着学校“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校风精神,为汝阳教育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能。

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获得者王祎在为留守儿童讲思政课

  (三)构建智力帮扶平台,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学校通过对接地方需求,积极开展实地调研,在实践中精准搭建支教平台、打造实践基地,将智力帮扶做实做细。

  1.搭建特色支教平台

  2019年7月-8月,学校组建了一支由理工科研究生组成的支教团队,赴汝阳县蔡店乡蟒庄小学开展为期两个月,为当地210名留守儿童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暑期支教工作。结合当地小学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支教队确定了“科技先行、艺文兼修”的课程主题,精心设计了课业辅导、科技教学、科学实验以及音体美品等四大板块共7门课程。为进一步丰富当地学生的暑期生活,支教团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开始,引导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制作科技模型等,探索科技的奥秘与原理。通过举办无人机比赛等科技竞赛3次,帮助孩子们通过比赛感受科技的魅力。

  此外,支教队还举办“童心向党,献礼祖国”主题文艺汇演1次,与留守儿童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中,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汝阳扶贫支教队为留守儿童开设内容丰富的课程

  2.打造优质教育实践基地

  学校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开展生源基地的建设工作。加强我校河南招生组与汝阳县教育局和该县所属高中的联系,积极宣传招生政策,吸引更多的汝阳籍考生报考我校。同时加大面向困难地区和农村生源的国家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的宣传,动员、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学生享受政策,报考我校,打造优质教育实践基地。

  职业技能培训是扶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全面支持汝阳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师资能力和水平,学校围绕汝阳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为汝阳县中专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扩大学校资源在当地的辐射范围。

  三、取得成效

  (一)明确汝阳县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调研,学校详细分析了汝阳县的产业发展现状、发展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三大产业规划,整体推动产业发展、构建四轮驱动链条,全面带动产业增长,发展电子商务园区,稳步构建电商体系”等8条产业发展建议,为汝阳县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份详实可靠的“智囊报告”,帮助汝阳县明确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近3万字的汝阳产业发展报告

  (二)推动科技成果落实落地

  经过不懈努力,2019年8月,我校已与汝阳多家企业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与洛阳龙昊玻璃有限公司在生产自动化、保温材料领域达成合作意向;与河南强盛陶瓷有限公司在生产线升级改造领域达成合作意向;与洛阳鹏飞耐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保温炉、耐磨材料工艺提升领域达成合作意向;与鸿路钢构在焊接工艺领域达成合作意向;与洛阳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在产线智能化提升改造领域达成合作意向。我校将持续跟进,积极促成合作,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崇高的政治使命感,发挥自身优势,用好一切有利条件,为打赢扶贫攻坚战做出最大努力、贡献最大力量。

  (三)优质生源基地挂牌建设

学校与汝阳一高举行生源基地挂牌仪式

  2019年9月9日,经过前期与汝阳县政府的沟通和实地考察,汝阳一高成为我校“优质生源地”中学。通过开展教授报告团进中学、中学师生来校专业体验、来校学生跟踪反馈、职业生涯及志愿填报指导等为汝阳县中学提供指导和帮助,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让更多品学兼优的中学生进入重点大学深造。

  (四)职业教育培训取得成果

  为全面支持汝阳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师资能力和水平,学校于8月中旬为汝阳县教育局推荐的4名汝阳中专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结合汝阳中专教师所承担的课程,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设计了理论学习及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培训课程。先后开展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ERO软件)培训,以及数控车编程、加工培训等。经过9天的培训,4位老师测试合格,获得了CAD培训证书,职业教育培训取得成果。

  通过几个月的努力,我校定点扶贫河南省汝阳县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受到各级政府和当地民众的肯定与赞誉,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当地多家媒体都对此做了系列报道。下半年,我校将继续努力开展对口帮扶汝阳县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任务,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教育扶贫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更加有效的做法、更加务实的作风,加速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进程。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