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控辍保学

办人民满意教育,让所有孩子有学上

2019-10-16 来源:陕西省教育厅收藏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根本途径。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讲话精神,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实行委厅领导包联市县教育脱贫工作机制和“三秦教师结对帮扶行动”等,努力实现“应入尽入”“应返尽返”目标。持续加强排摸核查力度,严格控辍保学月报制度,将户籍信息库和学籍系统比对出的疑似失学学生及时反馈市县,逐一核实甄别、劝返复学和做好台帐,依法保证适龄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确保贫困子女不失学辍学,坚定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努力提升全省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宝鸡市:启动实施春雨计划助推特殊困难儿童健康成长

  宝鸡市在全市中小学启动实施关爱特殊困难儿童春雨计划,全面加强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学习困难儿童、心理障碍儿童等特殊困难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加快形成家庭尽责、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团协同、社会参与的特殊困难儿童关爱保护体系,为特殊困难儿童安全、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概括为五个“全覆盖”。

  一是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采取整合资助资源、发动社会捐助、实行叠加帮扶等举措,全面落实贫困家庭子女资助政策,做到“因助皆助,因享尽享”,确保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辍学。实施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保障特殊困难儿童健康成长。在分配项目和资金时,优先向特殊困难儿童较多的县区、学校倾斜。

  二是心理辅导服务“全覆盖”。建宝鸡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全面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统筹管理和服务。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标准化建设,配备数量足够、类型齐全的专业设备,配备专业教师或经过培训的兼职教师,为广大学生特别是特殊困难儿童提供心理监测、评估、辅导、咨询、干预、矫正等服务,帮助纾解情感困惑,导航情绪偏差,解决心理问题,确保特殊困难儿童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三是教师结队帮扶“全覆盖”。深化“三秦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行动计划”,组织教师与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一对一”结对,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帮扶计划并组织实施。加强班主任、辅导员、生活教师、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全员培训,壮大关爱特殊困难儿童力量。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乡村学校配好配强教师,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力量。办好中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免费开放,定时组织亲情视频,招募教师志愿者担任“义工爸爸”“义工妈妈”,全程陪伴特殊困难儿童成长。

  四是残疾儿童教育“全覆盖”。坚持“特教特办”“一人一案”,针对残疾儿童少年具体情况,通过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确保每一名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实现和巩固“零辍学”。深入推动“新时代·新特教”联盟发展,统筹共享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残疾儿童少年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相互融合。创造条件发展学前和职业特殊教育,健全特教体系,切实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益。

  五是社会关爱保护“全覆盖”。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群团组织支持,整合财力、物力、人力和其他资源,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多维互补,形成特殊困难儿童保障、保护、救助的完整链条和工作合力,加快构建关爱特殊困难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发挥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职能,建立特殊困难儿童幸福家园,落实经费保障,健全工作体系,配备文体器材、生活用品、视频通话和其他必要的设施设备,向辖区特殊困难儿童全面开放,提供全方位的校外成长服务。加强宣传,积极争取社会捐助,为特殊困难儿童成长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服务。

  市教育局要求各县区将春雨计划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德育、教育扶贫、控辍保学专项考核,指导中小学、幼儿园立足实际,创新实践,力争使这项活动成为教育扶贫领域的新抓手、新亮点、新动能。

扶贫助残“三人行” 大爱无疆写真情

——宝鸡市陈仓区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纪实

  陈仓区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以身心发展障碍儿童少年为教育康复对象的培智学校。现有学生126名,其中48名为送教学生,均为重度残疾和多重残疾儿童。由于残疾儿童医疗、康复等开支巨大,这些学生家庭不仅承受着精神的煎熬,而且不同程度因残因病致贫,挣扎在贫困线上,90%以上为贫困户。

  2017年以来,陈仓区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立足实际,坚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着力构建特色化的党建文化品牌,积极拓展学校党建文化建设新领域,将“两学一做”和送教扶贫结合起来,自创动作,创新开展“党员引领,扶贫助残三人行”活动。

  学校党支部将11名党员,22名教师,组成10个送教扶贫小组,每组3人,由一名党员担任组长。“三人行”小组分成西部山区、周原慕仪、贾村、天王东关、阳平虢镇、外县区等6个不同的片区,下乡镇、进农户,从全区残疾儿童少年摸底调查、扶贫政策宣传、走访慰问、扶贫帮困、送教上门、康复指导、远程教育等各个方面开展工作,党员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先锋模范作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陈仓区特教学校虽然学生数量不多,但组成复杂,126名学生来自陈仓区的14个镇街和全市6个县区,西部山区的凤阁岭镇、拓石镇、赤沙镇、香泉镇、坪头镇,往返行程近千里的麟游县酒居乡、太白县黄柏塬镇,都有送教学生,有些地方道路不通,进出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送教难度很大。但是,再远的路程也难不住党员干部追寻残疾儿童少年的决心,再险的山路也挡不住特教人扶贫送教的步伐。

  校长唐小明是一名有着20年党龄的老党员,2017年2月调入特教学校任职,来校时他刚买的一辆新车行程不到两千公里,可是不到一年,仪表盘上显示行程两万六千多公里。原来,唐校长不仅牵挂着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和教育康复,更是处处为每一位送教教师的安全着想,每次送教遇到山区或偏远的地方,他都亲自开着私家车前往,一年下来,他的足迹遍布全区的十几个镇街和扶风、太白、麟游等县区,行程近两万公里,几乎每个送教学生的家里他都走了一遍。他所包抓的赤沙镇泰安村学生杜安,家里还住在搬迁前的山顶上,砂石路最窄的地方,仅能容一辆小车过去,每去一趟,唐校长的小车都被路边的杂草、树枝划出一道道划痕,但是,一年里,他先后十多次带领党根怀、樊红涛、李向华等3名党员干部上门送教扶贫,最近的一次,差点被大雪堵在山上,下山路上,小车几次倒溜,险象环生。在当地,他已经成为人人都认识的 “送教校长”。

  就这样,特教学校的党员干部硬是靠着一颗爱心和坚强的毅力,车行腿走,历经千难万险,行程万里,做到了“三清”:全区学龄儿童底子清、残障程度清、家庭情况清。2017年3月,全部完成了全区263名不能正常入学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摸底排查工作,建起了资料完备的陈仓区特殊教育资源库。

  为了确保实现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三人行”小组马不停蹄,从三月份开始,在对残疾儿童少年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按照评估结果落实“一人一案”教育策略。

  在区教育体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全区所有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建立学籍,以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安置入学。将轻度智力障碍安置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依托陈仓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定期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康复指导,让随班就读学生得到适合的教育,发展其潜能;让生活能基本自理、有学习能力的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进入特教学校接受特殊教育,通过生活适应性课程学习,培养其自理能力与社会生活适应性能力,为独立生存奠定基础;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或多重障碍残疾儿童少年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指导进入康复机构定期康复,或指导家庭康复训练,保障了全区适龄残障儿童少年全部接受适合的教育,全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了96.7%。

  “你到我身边,带着微笑”

  不管是初春乍暖还寒、严冬寒风凛冽,还是仲夏蝉声阵阵、深秋黄叶落遍,不论是在西部山区的凤阁岭、拓石、赤沙、香泉,还是在宝鸡市的太白、麟游、扶风、岐山等各个县区,到处都留下了陈仓特教人匆忙却又坚实的脚步。

  拓石镇的马家湾村七组,地处大山深处,通村公路只能走到山口,要去住在这里的学生李平家,还需要徒步行走近10公里的山路,送教小组第一次来这个小山村,恰逢下雨,不知路况,他们开的车卡在半道上,前不能进,后不能退,最终还是在好心村民的帮助下抬着车掉了头。进山十公里的山路,时而过河,时而爬山,送教组长、党支部书记王婷英的一双新皮鞋就是在这样的山路上彻底和她告别,下山路上,她成了“赤脚大仙”。等大家回到车上,个个都成了泥人。就是这样的条件,王书记所在的“三人行”小组,朱省田、杨文政、邵书平等几位老师,从没有一人因为刮风下雨、山路崎岖缺过一次送教。

  每次送教,“三人行”都做到了“三送”

  送温暖。学校印制宣传册,把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的帮扶政策、对残疾人的关怀以及学校的温暖带到了残疾人家庭,一份慰问礼品、一盒鲜牛奶、一盒饼干、一些学习用品,虽说不能解决残疾人家庭目前的困难,但每次老师的到来,都会给残疾人家庭带去安慰和温暖。家长感激的热泪、孩子期盼的眼神往往让送教老师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香泉镇麻池村谢园母亲每次都在村口迎接送教老师,看着老师给孩子上课,她常常泪流满面,喃喃自语,“我的孩子也上学了”。县功镇何家槽的韩强,由于脑瘫后遗症,只能坐在轮椅上,成天基本上是一个表情,但每次见到送教老师,他会开心的 “咿咿呀呀”笑个不停,每次老师临走,他都拉住老师的衣襟不肯放手。党员焦丽娜、张睿、王丽君、焦永明老师从第一次来这里送教就和这个家庭结下了不解之缘,除了送教日,他们常常利用节假日,带上家人,带上礼品,来这个亲戚家 “窜门”,帮孩子洗衣服,陪他唱歌、游戏,使这个原本落寞的家庭充满了欢乐。

  送理念。“三人行”小组不仅要做好送教学生的学习康复指导,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带给残疾人家庭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通过宣传国家扶贫政策、讲励志故事,帮助这些家庭树立生活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每月送教一次,每次送教他们都会做到“三有”,即有计划、有内容、有作业。党员朱忠浩老师已经58岁了,但是每次去地处大山深处的天王镇十八盘村的潘亮(化名)家里送教,他都会精心准备几天,不仅要带上详细的教案,还会带上需要的教具和学具。大部分学生通过送教后生活习惯明显改善,学习也会有明显的进步,坪头镇西庄村的重度智障学生史路(化名)、麟游县的李强(化名)变化最大,他们不仅开始和人交流,学着写字、计算,而且能跟着家人下地干活,做家务。很多家庭也在送教老师的引导下,重拾信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送物资。通过送教,“三人行”小组也了解到许多残疾人家庭缺少一些生活用品的现状,党支部立即发出倡议,号召全体教师捐赠被褥、衣物、生活用品等,用实际行动开展扶贫工作。许多教师提了几大包衣物,党员张海霞、姜玉霞、徐金丽老师把自己刚买回来没穿几次的新衣服也捐了出来。西堡村村民孟丽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托人把她原来经营鞋店剩余的五十多双鞋子拿到学校。

  大爱无疆,善行天下! “扶贫送教三人行”活动的开展,在陈仓区乃至宝鸡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陈仓特教人以无私的爱心、博大的胸怀、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残疾人家庭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为教育扶贫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注:文中所有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太白县:扶贫路上,一个孩子都不能少

——“双线三查四联五重六帮”织牢控辍保学“防护网”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太白县始终把教育脱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控辍保学作为“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关键环节,“双线三查四联五重六帮”织牢控辍保学“防护网”,确保学生不失学辍学,用实际行动兑现“扶贫路上,一个孩子都不能少”的义务教育有保障庄严承诺。

  一、“双线”联控建机制。全面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建立完善行政控辍和教育控辍“双线工作制”。成立以县长为组长,主管副县长、教体局长为副组长,教育督导室主任、各镇镇长为成员的控辍保学领导小组,坚持行政控辍延伸到村,督导保学责任到人,形成了纵横交错、双线协作的县域控辍保学网络化格局,全面夯实了控辍保学责任。2017年9月份开学初,本应该在鹦鸽中学就读的马耳山村学生张云博却迟迟未来学校报到,学校教师、校长亲自去上门劝返入学并未取得实效,最后只好由镇上领导去给时任马耳山村的村主任党拴劳做工作、讲政策落实“七长责任制”。“自强,你父子两个一天在家里也不干活一人拿个手机打游戏不务正业也就罢了,可你不让张云博去上学就不对了,娃不上学县长到家长我们都是有责任的,而且还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不要再打游戏了,赶紧把娃送学校去”村主任党拴劳如是说,当然效果相当明显孩子也入学了,张云博一直到2019年7月初中毕业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为了保障更多像张云博这样的孩子上学权力,强化控辍力度,县政府、县教督委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七个控辍保学专门文件,县政府教育督导委会、县教体局每年两次,集中对镇、村、学校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将控辍保学纳入对各镇和学校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形成了齐抓共管、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三查”对比摸底子。坚持“公安部门查户籍,教育部门查学籍,镇村两级查去向”三核查工作举措,以全县建档立卡人口信息数据库为基数,自2015年起,每年7月份对6至15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学龄人口进行全面筛查,建立健全太白县基础教育大数据平台,涵盖学区适龄儿童少年信息库、建档立卡适龄儿童少年信息库、全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情况信息库、适残儿童少年信息库、留守儿童信息库、随迁子女信息库等五个子库,并及时更新,明确控辍保学对象,为靶向施策、动态监管奠定基础,也为太白基础教育学区划分、教育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2019年上半年全县共有建档立卡家庭学生1561人,其中大学159人,高职99人、高中184人、中职64人,初中290人,小学544人,幼儿221人。

  三、“四级”联动建体系。全面宣传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编印《太白县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宣传资料汇编》,开展“控辍保学宣传月”活动,每年3月、9月,派驻工作组深入全县7个镇44个行政村,面对面宣传教育法规,点对点辅导资助政策,举办法律讲座40余场次,组织村民参加学法用法知识竞赛,每学期学校都要与当地派出所联系进行法制进校园活动全面提升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指导各镇村、学校建立健全控辍保学组织机构,逐镇、逐村、逐校建立学龄人口信息库,查清每一个学生入学去向。重点加强对县域外就读学生的动态监管,建立入学信息回传佐证制度,每年秋季开学前,由学生家长将孩子在外就读证明回传至各村,集中上报到各镇脱贫办公室,汇总更新至全县基础教育数据库,县、镇、村、校四级联动抓控辍,依法督导抓落实,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学生应劝尽劝、应返尽返,保障了贫困家庭学生有学上、上得起学。

  四、“五重”并举抓根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五重五养成”素质教育(重育人、重标准、重细节、重关爱、重坚持,促进学生品德养成、知识养成、行为养成、个性养成、能力养成),全面实施“教学目标管理”“教师星级管理”两项改革,加快“一校一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有效激活了控辍保学主体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太白中学、咀头中学、黄凤山小学、咀头小学、桃川小学被宝鸡市评为“德育先进集体”,马伟强等36名教师被评为“师德标兵”,李彬瑶等19名学生被评为“美德少年”,培养了一大批品德高尚、素质过硬的优秀学生,万金玉、王朝朝等国际竞走冠军相继走出太白,为国争光。

  五、“六帮”关爱暖童心。通过“帮资助减轻负担,帮建校方便就近入学,帮就餐保障健康成长、帮管护促进亲情沟通、帮学业温暖童心、帮送教保障教育权益”系列活动,让贫困家庭儿童安心就读不再困难、健康成长有了保障。一是落实精准资助政策。近年来投入6268.7万元落实了各类教育惠民资金,受益学生93585人次。二是加大学校建设力度。实施教育扶贫项目21个,资金14801.634万元,有效解决应上学远失学辍学现象。三是落实营养改善计划。积极探索“带量食谱”,全面改善学生营养状况,让学生进得来、吃的好,留得住。四是创新留守儿童关爱机制。12所义务教育学校均成立留守儿童管护中心,建立亲情电话视频会话室,坚持每周组织留守儿童少年和家长进行一次视频通话,为全县179名留守儿童、少年确定“亲情代理家长”,2018年六一儿童节,桃川镇政府组织镇机关干部与站所领导以代理家长的身份认领桃川镇中心小学46名留守学生。五是开展教师结对帮扶贫困生活动。全县532名教师和1089名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进行结对帮扶,生活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真诚帮扶送温暖,把爱的阳光撒进留守儿童的心间。六是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印发《太白县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因病因残适龄儿童少年送教入户的通知》,落实就读学校,建立了电子学籍,依法保障特殊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目前,全县26名残疾儿童少年,其中随班就读14人,特教学校就读3人,9名因病因残无法正常入学重度病残儿童少年,辖区学校建立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教师,因人施策,一人一案,定期进村入户,坚持送教上门。家住咀头镇白云村的周秩伟同学年满15周岁,在他六岁以前,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给孩子带来了终身的残疾。吃一口饭、喝一口水都要家人喂,大小便也离不开家人的帮助,也无法表示自己的任何想法,失去语言表达能力,必须长期专人照顾。然而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也无法阻挡他一颗求知的心灵。记得郭老师第一次去送教时,拿出课本,教他认识“a、o ”,他很兴奋,教了两三次,他就记住了。让他自己读一读时,老师指着“a、o、 e”,他嗓子里很费力的发出了“a--- o----”的声音,但“e”他很吃力的伸出他那僵硬的手指着“e”,说明他认识了“e”,但就是无法读出来。最令人感动的是在一次送教老师要结束教学的时候他竟然能说出“老师”两个字,让送教的老师热泪盈眶。太白县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落实落细控辍保学各项举措,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有保障质量,让教育扶贫在太白成色更足、更有温度。

千阳县:打出组合拳  织密防护网 

确保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千阳县辖7镇65个行政村,13.4万人,是国家六盘山片区贫困县,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有建档立卡学生3078人,占在校学生总数18.2%。对标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中义务教育有保障要求,千阳县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的突出问题,强化控辍保学工作力量,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创新稳控帮扶措施,探索建立“三个一”控辍保学机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少儿一个都不少,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

  一、组建一支强队伍

  全面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夯实县长、镇长、村长行政线的主体责任和局长、校长、师长业务线的工作责任,“两线六长”共同发力学生家长这一关键点,层层签订责任书,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各级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夯实工作责任,做实做细适龄学生的入学就读工作。为弥补行政线对控辍保学业务不熟悉的问题,千阳县教体局抽调系统内7名科级领导和70名教育单位干部,成立了7个控辍保学工作指导组,联系包抓7个镇,制定了《千阳县控辍保学工作指导组管理和问责办法》,明确了控辍保学工作指导组的职责和任务。指导组人员既是宣传员,又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深入基层指导镇村校开展工作,形成了强有力的“7+1”(七长责任制、一支控辍保学队伍)控辍保学工作力量,有力地保障了控辍保学工作的推进。

  去年春季,联系崔家头镇的控辍保学指导组在深入镇村工作时了解到,庄科村东岭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小刚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夫妻离异,现有一子李伽旺在崔家头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上学,父子俩的日常生活全靠年迈母亲照料,家庭情况复杂,孩子易产生辍学。指导组将此信息及时向县教体局和镇政府报告,同时将情况向村委会、学校反馈,县教体局指示学校重点做好该生的稳控和帮扶工作,镇村密切关注该家庭的生活状况,确保李伽旺不辍学。

  去年5月,李伽旺同学出现了多次无故缺课的情况,帮扶教师前往家中了解情况。当时,正值其父亲发病,房门紧锁,不让教师靠近,站在屋角一隅的奶奶都毫无办法,而李伽旺则躲在房顶上面的储物间里,无论老师怎样劝说,李伽旺的父亲就是不开门。面对这种情况,学校校长联系镇村干部和班主任老师,一次次地站在门外,耐心对李伽旺的父亲进行劝导,在镇村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后,成功将他劝返校园。回到校园后,学校安排专人担任李伽旺的“义工妈妈”,时常与他交流、谈心,陪他打乒乓球,给他购买了学习用品,帮他洗衣、刷鞋,还给他添置了新衣服。其他教师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李伽旺同学辅导课程。半年后,李伽旺变得活泼了,学习习惯有了明显的转变,取得进步李伽旺说:“我要努力学习,争取长大以后当一名医生,把我爸爸的病治好”。今年初夏的一个周一中午,崔家头镇中心小学出现了一幕令人动容的场面。李伽旺的父亲病情好转后,顶着烈日跑到学校为儿子送来红领巾和课本。在遇到老师们后,他主动上前问好,对自己因病给学校造成的麻烦而道歉,他还感谢学校为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所付出的努力,表示今后一定会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

  二、推行一项好机制

  由于现在农村人口流动加大,部分适龄学生随父母外出,流动地域基本遍及国内各个省市,容易产生新的失学、辍学。针对这些问题,千阳县教体局在控辍保学工作中,充分利用公安户籍系统、全国中小学学籍系统、扶贫系统进行大数据比对,每学期建立一次学生就读信息台账,并组织教职工和镇村干部一起深入村组农户,全面核查适龄少儿人口底数与就读情况,建立学生就读信息台账。同时,在常态化监测的基础上,突出春秋两季开学时段重点动态监测,做到及时发现,提早劝返。各学校对学困生、单亲家庭学生等易产生失学动向的特殊群体建立监测台账,指定专人重点实施一对一稳控,杜绝因学习成绩差、厌学等问题诱发的辍学现象,形成了从摸清适龄学生底数、准确掌握每一名学生就读情况到全学段重点稳控的链条式 “三比对两监测一稳控”控辍保学工作机制。

  闫伊凡是千阳县崔家头镇崔家头村闫家底下组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孩子,就读于千阳县城关中学七年级。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弃她而去,九岁时,父亲因病而逝,她只能和年迈的爷爷、患心脏病的奶奶和正上学前班的小弟弟相依为命。帮扶教师张文刚老师了解到伊凡的家庭情况后,立刻将她确定为重点稳控对象,时不时找机会与她谈心,了解她的心理及各科学习状况,鼓励她专心学习,多于同学交往,还坚持利用节假日到闫伊凡家中探访,与其谈心谈话、辅导功课,帮助他们祖孙解决家中的困难。去年年底,闫伊凡的爷爷不幸离世,她的思想波动很大,细心的张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及时深入她的家里,宣传国家教育资助政策,鼓励她安心学习,最终坚定了她求学的信心。今年五月,学校艺术节活动前夕,张老师又到她的家里,送去了自己购买的一套演出服和文具,她如愿参与了班级的文艺表演,伊凡出色的表现受到了师生好评。

  三、创出一套新举措

  在推进控辍保学工作中,有时面对的是控辍容易保学难的问题。为了长期稳定留住每一名学生,千阳县教体局创新控辍保学工作举措,在全县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控辍保学进农户、资助政策进农户、爱心帮困进农户、辅导释疑进农户,做义务家长、做义务家教、做义务培训、做义务职介的“四进四做”帮扶稳控活动,全县1378名教职工与3078名建档立卡学生结成帮扶对子,送去教育温暖,使贫困家庭学生留得住、学得好。

  2017年9月开学前,千阳县红山中学教师张雅利突然接到该班学生王芳父亲的电话,说女儿不想上学了,希望张老师出面劝一劝。张老师立即坐上班车,来到距离县城60公里外的王芳家,一番谈心后,王芳说,其实她也不舍得离开学校,但是家里有10多亩玉米就要掰棒子了,而母亲在外打工,父亲腿脚不便,她长大了,想帮家里收玉米,给父亲做饭。张老师听到这里,既为王芳家庭的困顿感到难过,更为女孩的懂事而欣慰。她耐心安慰王芳,困难是暂时的,但学业荒废了,是无法弥补的,还把她认作了“干女儿”,王芳终于重返了校园。在学校张老师经常与王芳谈心交流,给她辅导功课,带着出门增长见识,王芳逐渐变得阳光自信了。如今,王芳即将初中毕业,学习虽然不是很优秀,但体质好,有长跑特长,在全市中小学奥运选材运动会中荣获3000米第四名、宝鸡市中小学生运动会800米第三名、1500米第四名的喜人成绩,这些都会激励王芳同学健康成长。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控辍保学永远在路上。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刚性要求,千阳县将坚持以控辍保学、精准资助到亲情关爱、生活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培育等全方位、全覆盖、全链条的教育扶贫体系为抓手,坚决守住控辍保学底线,奋力实现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义务教育保障目标。

汉中市:“网格化”管控提高教育扶贫质量

  汉中市针对县区、镇村行政部门与教育部门、学校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对接,使得教育系统对非本辖区就读的贫困学生,尤其是在外市、外省就读的贫困学生的受教育和教育脱贫政策落实情况存在监控盲点实际,市教育系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洋县试点取得成效基础上,在全市创新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破解教育脱贫工作中的管控难题。经过一年来的探索实践,形成了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控辍保学、精准资助良好局面,有效提高了教育脱贫工作的精准度。

“网格化”管理基本模式

  一是全面建网、明确层级,健全组织体系。全市各县区构建“总网格一片网格一分网格一点网格一管理员”的五级网状管理结构,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教育扶贫政策落实管控网络,实现对适龄人口全部摸排、全面覆盖。各县区层层建立“总网格”,教育局长为总网格长负总责,统一组织领导本县区教育脱贫工作,落实教育部门主责;根据县域面积及人口分布划分“片网格”,分别由局领导任片网格长包抓;每个片网格内以镇办为单位建立“分网格”,由镇办中心学校校长任分网格长,指导辖区内学校、幼儿园开展工作;每个村、社区为一个“点网格”,指定2至5名责任心强的教师任“管理员”,对本村0至17周岁、6至15周岁人口和残障少儿建立台账,摸底汇总教育扶贫政策落实情况、接受教育或送教上门情况等。二是明确职细化任务,健全责任体系。围绕控辍保学和精准资助两条底线,各网格长之间层层签订推进网格化管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细化工作职责,压实压牢责任。各级网格长督促各责任区建立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台账,实行逐个问题挂号、逐项内容销号。各责任区定期报告教育脱贫各项工作进展情况,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三是强化督导、跟踪问效,健全督查体系。经常性开展网格问交叉检查,各网格对工作检查中问题主动认领、积极整改、全面落实。各学校遵循“一看就清、一查就准、一核就实、图文并茂、印证充分”五条原则,做到既要全面收集展示教育脱贫工作内容、措施和效果的资料,又要全面收集体现教育脱贫工作过程的文字、图片和影像等资料。对检查中发现有整改不到位、工作有疏漏的问题建立问题整改合账,上级网格跟踪督办;对关键环节重点问题坚持一抓到底,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四是严肃纪律、强化监督,健全问责体系。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任务落实问责制,对开展工作责任不落实、消极懈怠、简单应付、突出问题隐瞒不报、各级明查暗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责任区和个人,逐级严肃迫究网格管理领导和直接责任人责任,与评优树模、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和年终奖励直接挂钩。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工作无成效的网格单位和学校,年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网格化”管理成效显著

  通过“网格化”管理,各级网格全面摸清本级网格内所有建档立卡家庭的教育适龄人口信息,达到了对在校学生、幼儿和非在校适龄儿童少年的全面监控。一是对在校贫困学生、幼儿精准建立信息库。通过各级网格对学龄段适龄人口层层摸底,分类建立信息台帐,确保控辍保学、教育资助政策精准落实,使每名贫困学生“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对于外县区在本县区就读学生,按照有关要求在本地落实相应资助,根据就读和资助落实情况精准建立外县区在本县区就读建档立卡户学生信息数据库;对于本县区在外县区就读学生,一方面主动联系建档立卡户学生就读县区或高等院校,督促当地、学校按规定落实国家教育资助政策;另一方面与外县区学生资助中心、学生家长联系,通过摸排就读和资助落实情况,精准建立外县区在本县区就读建档立卡户学生信息数据库,真正做到应助尽助、不漏一户。二是对非在校造龄儿童少年精准建立信息库。发挥好基层网格和管理员的作用,对本网格内0至17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就读状况全面摸排;发现辍学、失学和未入学情况及时上报上级网格进行处理,对有辍学苗头的学生及早采取措施干预,对无法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少年全部采取送教上门方式保证学习、尤其重点关注残障少儿就学情况。留坝县江口镇11岁残疾儿童董某某,至今不能正常说话、走路,父母为生计四处打工,家中仅爷爷、奶奶陪伴。小董常年卧床,从未入学读书。在之前的各类摸排中,村组干部和家长从未提及有这样一名特殊儿童未曾接受教育,导致这名特殊孩子未被教育脱贫数据库收录。在实施网格管理后,网格管理员得知这一情况立即向上级网格报告,各级网格都高度重视,硏究指定江口镇中心小学迅速为其送教上门,量身定制教学计划送朋友、送快乐。通过几次送教活动,送教老师们发现小董虽有智力、语言障碍,但能随音乐律动、鼓掌,便专门送来了口琴、多功能播放器和故事书,这位特殊孩子的生活里第一次有了快乐和希望。

  汉中市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及时研究解决精准资助和控辍保学存在的问题,把这两项重点工作作为教育脱贫的首要任务和底线来抓,进一步细化措施有力地促进教育脱贫工作精准到位。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

商洛市:镇安县“1234”工作法确保义务教育有保障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商洛市镇安县建立“1234”工作法,即:始终围绕“贫困退出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这目标,落实“七长责任制”和“十项制度”两项制度体系,完善“改善办学条件、精准学生资助、深化结对帮扶”三个保障,强化“扩大政策宣传、加强队伍建设、发展职业教育深化浦镇协作”四条措施,认真践行“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理念,顺利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的目标。

  一、围绕一个目标,落实两项制度体系,确保学生“必入学”。该县紧紧围绕“贫困退出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这个省脱贫退出“577”标准中教育脱贫的唯一指标,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组建六个业务小组,指导全县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严格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和“十项制度”,制定印发工作方案,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夯实县长、局长、镇长、村长、校长、家长、师长“七长”责任,

  实行辍学工作动态监测、专项督导、家访登记、群众监督信息公开和台账销号等制度,加之宣传教育、一人一策等办法的有效实施,今年以来55名因厌学而辍学的初中学生均已返校复读,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现固率达100%,实现了“零辍学”目标。

  二、围绕保障体系,落实三项重点任务,确保学生“能入学”。完善入学保障,投资5.97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8所17.6万平方米,投资2200万元维修改造校舍60余所2.5万平方米,投资300万元硬化操场4所5700平方米、软化运动场地19所17000平方米,投资300余万元采购设施设备5000余台(件、套),投资5.1亿元新建的镇安县第三中学,24个单体工程现已全部封顶,有效解决了贫困学生因路远而辍学、就近入学问题;全面落实十三年免费教育等惠民政策,创新实施了国家资助+县级资助“1+1”资金保障机制,县财政每年筹措1000万元教育扶贫专项资金,与国家同标准补助建档立卡的非学前一年幼儿保教费义务教育非寄宿生生活费、高(职)中学生生活费和大学新生一次性生活费,补齐了国家资助政策短板,确保了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同等享受资助,有效解决了各学段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上不起学的困难;创新推行了“教师+学生”结对帮扶机制,全县2800多名教师与9843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建立起了全覆盖的“1+1”结对帮扶关系,通过专题讲座、交流谈心、榜样引领、家长访谈、活动开展等形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政策宣导“五导”帮扶,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开展“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并对重度残疾和重大疾病不能到校就读的学生定期“送教上门”,既增强了教师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又保障贫困家庭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习行为习惯养成,解有效决了贫困学生因学困厌学而辍学、不愿上学的难题,形成了“适龄生进得来、在校生留得住、辍学生劝得返”喜人局面。

  三、围绕深化教育扶贫,落实四项有效措施,确保学生“愿入学”。强化政策宣传,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提升贫困家庭对教育的认可度,并依法支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让每名学生不仅有学上,而且公平地接收到优质的教育;强化特色职业教育,坚持一手抓单招升学,让职中学生有上大学的机遇,一手抓稳定就业,采用订单式、学徒制、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在“长三角”等就业基地、中国龙工等大中型企业就业,带领全家脱贫致富,拓宽和延伸学生初中毕业出路;强化浦镇教育协作,与南京市浦口区签署职业教育合作、教师队伍培训、助困助学活动等帮扶项目协议,深入开展了办学条件改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素质提升、人才支援帮扶等方面的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助推镇安教育快速发展。近日,商洛市政府对镇安县贫困退出义务教育有保障工作进行了复查,复査认定报告指出,镇安顺利通过“贫困退出义务教育有保障”市级达标验收,并对该县教育扶贫“1234”工作法给于了高度评价。

延安市:“双线三单四强化”管理筑牢控辍保学底线

  近年来,延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严守 “义务教育有保障”户户过硬底线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责任体系,积极推进“双线三单四强化”管理模式,优化保障基础,精准发力攻坚,进一步巩固提升控辍保学工作成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是强化统筹部署,重点施策控辍。紧紧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市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政策、责任、机制、制度、措施和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和细化要求。建立了市级联县包抓制度,市直教育系统14名县级领导包抓13个县区和新区,实行督查指导、问题督办和限期整改工作机制,力促工作落实。各县区围绕“三避免、一落实”(避免因贫、厌学、上学远上学难,全面落实政府及社会各方控辍保学责任)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因地施策,精准制定“一县一案”和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配套制度和规范文件,从责任落实到制度保障做到有章可循,有效提升了控辍保学工作的效果。

  二是加强双线管理,夯实责任控辍。落实县区人民政府控辍保学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了“政府一线按照户籍和教育一线按照学籍,纵向排查分层建档,横向比对补漏监管”的双线控辍管理机制,持续夯实“政府-教育”双线七长责任,“县区政府—乡镇(街道办)—村(社区)”和“县区政府—教育局—学校—师长—家长”层层签订责任书,逐级细化明确工作任务,严格依法履行控辍职责。强化责任考核和督学督导,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各县区的专项督导内容,检查结果通报县区政府,限期督办整改。同时,实行局领导包县责任机制,定期入县、入校、入班、入村、入户随机调研暗访,突出问题查找、业务指导和现场交办相结合,实行“一县一单一督办”,压实压牢责任,合力抓好控辍保学。

  三是实行三单制度,监测排查控辍。1、严格执行“三个清单”制度。月报清单,由教育部门负责逐级按月上报义务教育辍学情况统计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及留守儿童就读情况统计表、送教上门落实情况统计表;台账清单,村(社区)、乡镇(街道办)、县区教育局按学期分级建立户籍6-15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台账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台账,县区教育局建立辖区内在校学生台账,学校建立本校学生台账,实行台账式精准管理;告知清单,对适龄少年儿童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通知书》、对因病因残就医及其他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入学的适龄少年儿童,在家长提出申请并经审批后,发放《延缓入学通知书》;对辍学学生学校要及时向乡镇政府(街道办)报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报告单》,乡镇政府(街道办)要向学生监护人发放《限期返校通知书》,建立学校、教育局、乡镇政府互通告知合力劝返机制,并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实施依法劝返复学。2、加强动态监测。构建三级同步监测和三类重点监测体系,依托两个平台(陕西省教育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控辍保学动态监测周报平台和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重点监测两个地区(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一个学段(初中学段)、五类群体(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农村留守儿童少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习困难学生和残疾少年儿童),市、县、校三级同步监测,实行“日考勤、周统计、月报告”制度,形成动态监测工作常态。3、建立联查联控机制。每学期集中组织开展户籍、学籍、在校情况三排查工作,实行“政府(公安)一线按照户籍、教育一线按照学籍和其他部门配合举证”的核查工作机制,组织乡镇政府(街道办)、村委会(社区)及教育、公安、民政和残联等部门对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全面排查摸底,精准掌握每一名适龄儿童接受教育情况。

  四是强化四项措施,落实机制控辍。1、抓好招生入学。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把招生入学制度改革作为促进教育均衡的突破口,加强招生计划管理,强化“属地管理、以县为主”的县区政府义务教育办学责任,将原来学校自行招录学生的方式改为统一集中录取,义务教育以县区为单位,由县区教育局组织学校按照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统一进行招生,按程序、分批次同步做好招生入学工作,切实保证了每个适龄儿童按时入学。2、强化异地监管。建立县域外控辍保学和资助落实异地追踪监管举证和定期回访机制,对市内县外异地就读,建立市县校联络平台,落实专人负责,市教育局监管督促协调县区之间、县区和市直学校之间配合提供就读及资助享受凭证;对外省市就读,由户籍所在县区教育局统筹落实监管,部分县区创新实行“一校包一镇”、“教办分片负责”和“责任督学落户包抓”等办法,通过咨询函等方式获取就读及资助凭证。3、扎实开展帮扶。全市19122名教师牵手帮扶23845名学生,落实三个一要求(每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每月与家长电话沟通一次、每学期家访一次),夯实三项责任(控辍保学、政策宣传、资助告知),实行一生一策,做到帮扶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有成效,真正落实“关心学习、关照生活、关怀成长”。4、落实送教上门。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入学前登记,分类统筹安置入学,对不能入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按照“一生一案、医教结合”的原则,建立信息台账,纳入学籍管理,落实学校专门负责开展送教上门和特殊专业支持。2019年春季学期,全市173所学校491名教师为652名重度残疾儿童开展了“送教上门”服务,切实保障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五是夯实保障基础,实施惠民控辍。1、大力改善办学条件。2016年以来,以解决义务教育“乡村弱”“城镇挤”问题为重点,积极争取中省教育项目和资金支持,全市累计投入65.8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84所,各类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增加到424.5万平方米。同时,坚持“抓薄弱、补短板、抬底部”工作思路,在经费投入、项目安排上,向薄弱学校、乡镇学校倾斜,按标准和需求改善保留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配齐配足教学、生活设施设备和教师,落实不足100人学校按100人拨付生均公用经费政策,全面提升村级学校和教学点办学水平,满足乡村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需求。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年以来通过特岗教师计划招录2186名。实施“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健全了中省市县校五级教师培训体系,全年市级以上培训教师上万余人次,设立乡村教师教学能手和优秀乡村教师评选项目,2018年以来评选市级乡村教师教学能手96名,对全市在乡村从教30年以上的7953名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完善教师城乡交流轮岗制度,2019春季城乡交流轮岗教师1006名。落实乡村教师生活交通补助政策,人均月补助200元以上,部分县区补助达到500元以上,协调争取国民信托有限公司设立“优秀乡村教师奖励慈善信托”基金,启动实施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试点工作,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从教,城乡、校际师资水平差距不断缩小。3、全面落户惠民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等政策。2016年以来,投入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12.97亿元、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6.76亿元,享受“一补”学生60.72万人次,享受营养改善计划学生84.56万人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通过“双线三单四强化”管理,进一步夯实了政府教育双线责任,推动了动态监测、排查劝返、扶贫关爱等各项制度措施落实见效,形成了上下联动、通力合作的联控联保长效工作机制,达到了对适龄儿童少年在学状态的有效监控,确保了对有辍学苗头和失辍学(疑似)学生的及时发现和合力依法劝返。2018年,通过省级核查认定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员在学,贫困户退出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达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除因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实现了“应入尽入、应劝尽劝”。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