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紧盯“卡脖子”技术 锻造双创人才

——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高教主赛道观察

2019-10-14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我们公司指导了磁阻尼减震方案的设计与调试,并将磁阻尼技术专利授权实施,在航站楼的中央连廊共安装了24台活动质量为2.5吨的磁阻尼器,安装后,同时通过连廊的人数由400人增加至1000人。”在10月13日开赛的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高教主赛道上,来自湖南大学的“磁阻尼—消能减震新技术”获得了评委的青睐。该团队负责人陈谨林介绍,除了建筑领域,此技术在汽车、电力等领域均有应用,并获得了10多项国内外专利。

  这并非特例。梳理今年高教主赛道的参赛项目,首创、领先等成为项目亮点高频词,一连串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类创业项目涌现,助力国家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

  “将躺在实验室的技术激活”

  “今年大赛充分体现了一个‘高’字:技术高、攻关级别高。”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专家委员黄贵洲说,“创新创业最重要的是创新,中国很多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关键是要把这些躺在实验室里的技术激活,真正推向市场,变成生产力。”

  “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我们从研究开始就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市场,在此基础上成立公司,推动技术落地。”湖南大学“海洋‘千里眼’”项目指导教师陈燕东说。

  陈燕东介绍,目前,我国在深海通信方面技术仍有瓶颈,湖南大学立足于电气、机械、材料等学科优势,依托国家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攻克技术难题,从无到有打造了应用于海洋国防、深海通信和海洋勘探等系列场景的核心产品,即大功率宽频带海洋声呐系统,助力我国深海通信、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海洋国防。

  在参加大赛之前,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NOLO VR-5G时代全球移动VR的领航者”项目累计到账融资超1.1亿元,是唯一进入华为、小米官方销售渠道的第三方品牌。其硬件产品NOLO CV1,是全球唯一可商用的独立AR/VR交互设备。

  “我们让沉浸式VR的价格门槛从一两万元变成了一两千元,从有线变成了无线,从不便携到可以随身携带,得益于我们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声光电混合空间定位技术。”团队成员邹光磊说,该技术能够同时满足“单基站、一对多、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刷新率、高鲁棒性、大范围”的三维空间定位。

  邹光磊认为,过去中国的科技公司主要做的是系统集成和进口替代,在5G+VR的时代,要想真正实现科技自立,更应该做的是底层技术的创新和出口替代。

  “激发师生共创的活力”

  能来参加“国赛”,高教主赛道师生共创项目“胆石‘简’测——全球首创胆石病智能诊断辅助者”项目教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宋弢感到很幸运,“能把想法变成现实,离不开学生的支持”。

  两年多时间,宋弢和团队加入了山东省立三院发起的由72家医院、大学和医疗器械公司组成的“医研企”同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的支持下,与肝胆科深入合作,采集了480万张胆石病人的医学影像,形成了人工智能学习的“知识库”,训练计算机进行胆石病的诊断,形成了胆石病自动识别、结石3D重建与治疗方案推荐的全球首个胆石病智能诊断辅助系统。

  2018年7月,胆石病诊断系统在3家三甲医院落地试运营,半年内服务了7000余名患者,诊断准确率达94.5%。团队目前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拥有软件著作权两项。

  “做医疗服务都有初心。”宋弢说,他最初是想将医学专家的经验“搬运”到医疗欠发达和偏远贫困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但是教师不是企业,不具备申请医疗器械的资质,一个偶然的机会,学生主动提议成立公司,并到医院、山东省卫健委等机构、部门寻求合作,这才把想法落了地。

  “造血,更要活血。”在宋弢看来,自己就像一个能不断造血的干细胞,为项目不断提供新的技术,而技术的转化、产品落地、公司运营主要靠学生,这样才能发挥师生各自的优势,激发师生共创的活力,把散落在实验室里的技术真正应用到社会中。

  “师生共创项目迸发出来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力是今年大赛的一个突出特点。”黄贵洲说,师生共创赛道的设置就是鼓励教师把成果拿出来,推向市场。目前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已经不存在制度和政策的障碍,关键是怎么执行好政策,将科技成果真正落地。在师生共创中,应该是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同时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去管理,把盘子做大了,才能利益最大化。

  “创新创业人才梯队正在形成”

  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学院的参赛团队成员、大四学生余昊森谈起参赛收获时表示,令他最难忘的不是赛场上的紧张角逐,而是团队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准备的过程。他们的智能轮椅项目7名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正是这种跨年级、跨学科的交流与协作,让他们感受到1+1>2来自团队的魅力。

  “我发现今年参赛团队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高年级带低年级,博士生带硕士、本科生,一支创新创业的人才梯队正在形成。”教育部创新创业教指委委员、中南大学创新与创业教育办公室主任杨芳说。

  第一次担任大赛评委,中国北方工业有限公司高级投资主管、公司投资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北斗七星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监事徐登峰参加了大赛高教主赛道全国总决赛网上评审、会议评审和现场评审,参赛项目“技术和时代特征”结合的特点让他印象深刻。

  “从项目门类来看,有以科技见长的技术创新型项目,也有模式创新型项目。在技术创新型项目中,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环境保护等类型的项目结合了技术和时代特征,让人印象深刻,涌现出了一批有技术底蕴、有创业情怀、有领导能力的团队。”徐登峰说。

  同时,在他看来,大赛磨炼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精神、演讲表达能力、迅速抓住问题核心的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也让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

  “大赛可能影响他们人生和事业的发展轨迹,这是新时代,在大学里出现的一个新气象,这是我们80年代上大学的人所没有遇到的大好机遇。”徐登峰感慨道。(本报杭州10月13日电 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万玉凤 见习记者 梁丹)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