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滨州医学院打造“医本课堂”,深研“精准课堂”,开掘“融合课堂”——

思政课堂涵养医者仁心

2019-07-08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爸,关于中美贸易摩擦您怎么看?”山东滨州医学院2017级临床专业学生刘芳近日在微信里抛给父亲一道“时事题”。父女俩借助语音和文字,针对贸易战的细节、走势和应对等问题进行讨论,聊天记录足足有10多屏。

  这是滨州医学院一堂“形势与政策”课的延伸场景。近年来,学校以目标培养为导向打造“医本课堂”,以对象定位为抓手深研“精准课堂”,以实践创新为引领开掘“融合课堂”,如今,“三个思政课堂”建设正在呈现出生动的育人新气象。

  追根溯源:“医本思政课堂”有讲头

  滨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晓军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查找一下孙中山先生的从医经历。

  新鲜的视角让学生来了兴致,当查到孙中山先生曾是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最受老师器重的高才生,且第一年行医的收入就足以开5家医馆时,李晓军的问题适时插入:“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从医人转向医国?作为医者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何谓医本?“医乃仁术,德乃医本。”李晓军一语破题。她介绍,早在春秋时期,围绕医本话题的探讨就开始了。《国语·晋语》最早提出了“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的观点。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逐渐凝聚起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中“赤诚济世”的爱国情怀、“大医精诚”的敬业品行、“必先正己”的诚信本色以及“尊重同道”的友善风范。

  在李晓军看来,“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相当契合的”。

  正是这种契合,促使该校从更深层次解读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医学院校不仅是培养具有扎实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的医学生,也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崇高信念的未来医生,更是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有志青年。

  以此为导向的“医本思政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融会贯通,激励医学生将个人发展目标与“健康中国”战略、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有机结合。

  “‘思修课’里聆听林巧稚、华益慰的从医点滴,‘伦理课’里把脉榆林产妇事件,‘毛中特’里研判社会建设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该校大三临床专业学生李文杰表示,“我们的思政课有医者,有医事,也有现象级话题,贴近医学生本职,能获得很多精神共鸣和启迪。”

  望闻问切:“精准思政课堂”重人本

  “毕业后,开个按摩店,安度一生好不好?”“我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只想研究计算机,有前途吗?”……

  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对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桂芝来说,并不容易回答。因为她面对的是一群视障学生。

  从2012年学校首招视障生以来,她就开始面向这群特别的学生讲授思政课。他们简单、纯朴,同时也好奇、敏感。“对我来说是个挑战。原来的PPT演示、视频教学行不通了,最难办的是如何精准对接他们的内心世界”。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问题导向,与各院系联合,通过问卷、走访、谈话等传统形式和网络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新型手段,梳理学生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分类排查,为精准施教提供基础依据。

  在破解难题过程中,张桂芝也逐渐探索出“话聊”思政课堂。她解释:“话聊不是漫谈,必须在了解学生的心理基础上确立好站位,以平等方式表达。囿于身体原因,孩子们在树立理想目标时,有时站得很低,有时又不考虑现实,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引导他们认清自我、提升远见,学会以合作共赢的姿态融入社会。”

  这种精准理念正在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该校针对视障生特点,探索多个方面的精准供给。教材内容上,精准改编教材,实现少文字、少书面化,多声音、多触感;教学方式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教学任务以专题招标形式发包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发挥特长,用说唱、辩论、演讲等形式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

  多维施治:“融合思政课堂”探实效

  今年5月,反映残疾人学子在滨医学习与生活的微电影《向阳花木》甫一上线,就获得了师生好评。影片在学校官微发布后,短时间点击量就超5000。“只要有梦想,总会有光照亮前方”“关爱别人受益自己,为学校满满正能量点赞”……滨医学子纷纷留言点赞。

  “滨医首创的残健融合、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就是一部生动鲜活的思政教材。”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卜建华介绍,滨医从1985年就开全国之先河率先招收残疾人大学生,30多年来,1300多名残疾人学子在这里感受仁心大爱,体验身心康复,迈向丰厚人生,很多人成为业界精英、励志典型和创业模范。

  “以创新实践引领学子、从校本传统启迪学子、用典型案例感染学子,这也是我们融合思政课堂的着力点。”卜建华说。

  据了解,近年来滨医围绕“融合思政课堂”建设,纵向进行内容上的“传承融合”,即残疾人学子与普通学子融通共享,优秀导师、校友与在校学生交流共建,在“大康复”理念指引下,不断涵养平等互助、仁爱担当的医者情怀和人文素养;横向进行教育教学手段上的“平台融合”,创建以校园实践教学为主,融合社会实践教学和网络实践教学的“一主二辅”实践教学模式。

  该校2018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苗春伊有着自己真切的感受:“迈入校园最先关注的是学校里的风物,一直好奇滨医为什么会有仁心湖、沪祥楼和荣祥楼。等上完了思政课,才知道这些都和仁心妙术校训、和捐遗体助科研的师德典范王沪祥、和以创新写辉煌的传奇校友徐荣祥息息相关,心里有种特别神圣的感觉。”

  开设校友大讲堂、举办思政辩论赛、征集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体会、组织红色基地现场教学、实施“网上观影、阅读、讨论”系列网络教学活动……由于尝到了融合思政教学的甜头,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以创新思维将融合的脚步迈得更大。(本报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张玉龙 王朝荣)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