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广西精准施策开展职教扶贫,5年安排6万中职贫困毕业生就业——

铺就寒门学子人生出彩路

2020-11-24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来自贫困地区的龙通顺是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2010级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国家资助,迅速成长,2013年获评优秀毕业生。如今,他创业初成,在东莞市创办的公司蒸蒸日上。“正是职业教育的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龙通顺说。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后发展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区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找准着力点,精准施策,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帮助贫困人口学习和就业,全力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校企合作开启“造血式”扶贫

  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2016级学生杨尊书,2018年10月起到隆林商务局见习,担任办公室文员。短短两年多时间,她已成长为熟悉会务接待、会展协调、自媒体直播的多面手。

  “职业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家庭。”杨尊书说。2016年,15岁的她辍学到广东打工一年多后,发现没有技术寸步难行,便重回职校学习。在职校期间除了学费、书费等费用全免,她还得到“雨露计划”、国家助学金等资助,几乎不花一分钱就学到技术。如今,网上找她带货的人越来越多,村里、乡里的农产品通过她的直播卖得越来越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扶贫政策的支持,她已在百色市安家,还把弟弟接到了百色读书。

  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作用独特、不可或缺,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主体。近年来,百色市借力行业企业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多元路径,在空间布局、层次布局、专业布局上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同向发展。通过“双基地”打造企业生产和培训的场所,推进学生实训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实习产品”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并为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

  百色职业学院与40多家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开办了吉利“成蝶计划”订单班、中软科技班等多个订单班,拥有10多个规模大、质量高的校外实训基地,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不断提高,招生人数连连攀升。

  2018年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开启“造血式”校企合作职教扶贫办学模式后,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更加多元,就业区域扩大。2018年以来,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向广东输送毕业生7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生20人。

  德保县职业技术学校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成功招录2019级新生42名,深圳市职教集团为学生们提供强有力的就业保障,毕业后他们的工资预计达到8000元以上,真正实现“开办一个专业,培养一批工匠,脱贫一批家庭”的办学目标。

  广西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积极为深度贫困地区学生开辟招生和就业绿色通道,组建职业教育“圆梦班”,对招录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虚拟编班、百分之百帮扶,做到从招生到就业的全过程跟踪,及时解决各类问题,确保学生完成学业。近5年共组建职业教育圆梦班2338个,共安排中职全日制贫困毕业生就业超6万人,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毕业生全部就业,在扶贫路上不落一个贫困家庭,不落一个贫困学生。

  县级职校主打“特色牌”

  贾刚是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芝东村人,家里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初中毕业的他,决定到融水民族职校就读护理专业。

  “当时的想法就是学一门技术,尽快毕业改变家里贫穷面貌。”贾刚毕业后顺利进入当地一家民营医院工作,月工资4000元左右,还享受法定社保。

  “现在工作比较稳定,最重要的是帮助家里脱了贫。”工作后他担负起弟弟上学的生活费,减轻了父亲的负担。2018年,他家已脱贫。

  同样选择融水职校的还有蒙品荣,他曾去柳州市区的几所职校参观对比,最后还是选择留在融水职校。2019年,他毕业后在柳州一家军人康复医院工作,月工资5000元左右。

  留下学生除了靠口碑,还得靠学校自身专业够“硬”。“目前县级职校能坚持办学的已经不多,我们就是其中一所。”融水职校校长杨升颇为自豪地说。

  杨升这么说是有底气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广西2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归工业重镇柳州管辖,柳州职业教育是广西的翘楚,市区职校林立。能在柳州职业教育界占有一席之地,融水职校的“秘诀”就是特色发展。

  学校按照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进行专业动态调整,重点打造农村医学、护理康复等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有针对性地为本地培养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该县投入1400万元,为本县的职校建设了综合实训大楼,添置了价值500万元的康复和护理专业实训设备。2019年秋季学期,融水职校加挂“柳州市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校”牌子,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吸引力。

  融水职校毕业生基础扎实、技能过硬,就业一直保持良好态势。2019年,该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6%,其中对口就业率达81.25%,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率达100%,真正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近年来,广西大力支持融水职校建设与当地产业发展结合紧密的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2016—2020年,全区共投入1000万元重点支持广西融水民族卫生学校建设护理、康复技术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和特色。

  同时,广西还建立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制度,组织优质职业院校以管理、课程、师资、设备“四下乡”方式对口帮扶贫困县中职学校,通过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建师资队伍、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招生等,全面提高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2014—2017年广西每年下达2亿元奖补资金用于支持县级中专综合改革,累计投入8亿元奖补资金,基本覆盖全部贫困县,帮助贫困县县级中专改善办学条件。

  院校扶贫开辟“新路径”

  “有苏书记在,他准有办法!”这是上林县乔贤镇横岭村村干部们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们口中的“苏书记”就是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选派到横岭村担任第一书记的苏金强。

  盘活壮乡民俗文化、创办民族文化特色品牌是苏金强的“绝招”。他利用学校专业资源,为该村完成了具有文化内涵的葡萄酒品牌商标注册及包装设计等工作,并授权致富带头人的公司免费使用。2019年该公司增加种植山葡萄450亩,酒年产量达100吨,带动210多户贫困户就业脱贫。

  近年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产业扶贫与优质专业集群相融,指导打造了两个民族文化品牌,确定富硒香瓜、富硒大米等6个富硒农业特色种植产业,共带动建成30个农村产业合作社、28个传统产业项目,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带动1960户贫困户脱贫,实现“一技在手、一人就业、一家脱贫”。

  像这样成功助推定点扶贫村发展特色产业的例子,在广西还有很多。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派驻平果市太平镇吉林村第一书记刘启强积极培育“爬山羊”特色品牌,带领当地群众养殖山羊。经过两年多的培育,吉林村“爬山羊”终于走出大山,传统产业发展规模已达1000多只,年出栏量在300只左右,每年给每户带来近5000元的收入。在他的带领下,吉林村2018年顺利脱贫。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驻宁明县东安乡六丈村第一书记赵宇琦引进龙头企业,带动村民与企业合作打造“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种植澳洲坚果,目前该村有24户农户种植820亩澳洲坚果,预计丰果期亩产2500斤。龙头企业签协议收购底价6元一斤,每亩预计为农户增收1500元。

  此外,职业院校还对接区域行业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挖掘特色,开设各种类型的培训项目。14个地市共200所中高职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项目覆盖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信息技术、教育等20多个行业,培训近60万人次,极大提升了贫困家庭的技能脱贫能力。

  职业院校多轮驱动,真正发挥出了职教赋能脱贫攻坚的优势,改变了村容村貌,帮贫困户实现了增收。

  (本报“聚焦职业教育扶贫行动”广西报道组 “聚焦职业教育扶贫行动”广西报道组成员:连保军 周仕敏 欧金昌 冯竹青 黄正高 执笔:周仕敏 欧金昌)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