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如何助力拔穷根

——代表委员热议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收官战系列报道之二

2020-05-26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从扶贫到扶志,教育大有可为。在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发挥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作用。智力扶贫如何真正挖除穷根?产业扶贫如何从根本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教育帮扶如何在地方产生辐射示范效应?针对这些问题,多位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

  激发内生动力 增强“造血”功能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教育在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上最直接的作用是增强技能长本领。”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说,可以通过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开展针对性、实用性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人员强技能、长本领,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新高教集团董事长李孝轩表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是提升扶贫脱贫质量和可持续性扶贫的有效路径,是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重要内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孝轩说,贫困地区难脱贫除客观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人的综合素质偏低、缺乏致富技能等。只有坚持把培育“造血”机制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所在,大力开展智力扶贫,才能从根本上拔穷根,这是最直接、最精准的扶贫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建议,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提升贫困人口的基本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为重点,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脱贫致富能力。准确把握不同群体教育需求,分类制定教育脱贫举措,找准教育脱贫实施路径,推动教育脱贫政策精准实施。

  发挥比较优势 做强做优产业

  因涉及范围广、扶贫力度大、带动脱贫群众多,产业扶贫一直以来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没有产业,没有经济上的稳定后续来源,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脱贫。那么,产业扶贫如何从根本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说,高校要始终将学校事业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多学科、全方位强化产业“造血”功能,打好服务产业振兴组合拳,建立贫困地区内生发展机制。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赵国祥建议,要善于“有中做优”,结合地域优势,利用本地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做强做优产业;善于“无中生有”,营造好发展环境、打造好政策支撑,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在本地转化,实现“变道超车”。此外,要准备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劳动力队伍,为教育脱贫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叶仁荪则建议,要发挥高校和中职学校自身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加强就业扶贫培训,助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消费扶贫,帮助贫困人口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

  拓展广度深度 扩大帮扶力度

  教育帮扶如何扩大辐射示范效应,更好发挥作用?

  焦新安说,就高校而言,要根据产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深度推进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紧密对接,加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加快成果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坚持发挥人才优势、资源优势,聚焦校地融合,项目化开展精准扶贫,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的成效。

  “基础教育帮扶是教育扶贫的根基,产业技能培训是教育扶贫的重点,产教融合是教育扶贫的抓手,文化民生帮扶是教育扶贫的良策。”李孝轩建议,要聚焦不同类型的教育扶贫功能,找准地方发展痛点,拓展教育帮扶的广度和深度。

  赵国祥表示,要充分利用教育辐射面广、教师文化素质较高的优势,对贫困家庭加强职业培训和文化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推动城区学校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农村学校参与村庄服务和管理,提升城乡居民文化水平,发挥学校教育对周边群众的正向影响。

  叶仁荪建议,要利用高校科技、人才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立扶贫帮困机制,围绕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特色产业等方面,开展校企合作,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本报记者 余闯 柴葳 焦以璇 林焕新)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