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为折翼的天使插上翅膀

——大凉山残疾儿童少年的控辍保学故事

2020-06-05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每周一次的送教是曲莫小花(化名)最开心的时候,老师吉克尔里刚走到门口,她便急匆匆地迎出去,紧紧拉住老师的手……这是记者近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乐约乡看到的感人一幕。乐约乡中心校四年级(1)班的曲莫小花因智力残疾无法到校上学,她的班主任吉克尔里每周送教上门。

  “老师的关爱,能为折翼的天使插上翅膀。”在大凉山,像吉克尔里一样的送教教师还有很多,他们跋山涉水、送教上门,为重度残疾不能上学的孩子带去了信心和希望,更践行着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

  一套特别的校服

  5月26日,美姑县已经连续下了几天的大雨,看着阴沉的天气,拖木乡小学校校长核毕铁哈决定:原本商定的行程不变。

  当天,拖木乡小学校的18名教师分成4个组,分头前往8名残疾学生的家,为他们送教上门。核毕铁哈带头去了最远的尔口村,车开到一半就没法再往前了,一行人又走了一个多小时的泥路,才到小妮(化名)家。

  小妮因重度视力障碍无法到校学习,一直是学校教师挂念的对象。教师杨华说,针对8名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们拟定了不同的授课方式和内容,小妮看不见,送教教师就口授一些基本知识。送教教师还为8名学生带去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套校服,核毕铁哈说:“在校学生有的东西,我们会尽可能让他们也有。”

  一趟改变命运的走访

  同样是5月26日,小曲(化名)离家数百公里,开始了她在西昌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又一个学期。她之所以能够上学,还是因为一趟改变命运的走访。

  周德松是宜宾市高县硕勋小学驻美姑县拖木乡拖木村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2018年9月,才来驻村不久的他入户了解情况,在一户人家里听到“呜呜哇哇”的叫声,心里十分疑惑,他循着声音到处找,最后来到一间锁着的耳房前。周德松让人打开耳房,看见竟然是一个小姑娘,泪珠子流在脸庞上,张着嘴乱叫。经询问,周德松明白过来,眼前原来是一个7岁多的聋哑姑娘。

  回去后,周德松久久不能平静。他立即跟拖木乡小学校联系,又跟小曲的父母多番沟通,把小曲送到了学校读一年级,可效果并不理想,学校只得采用送教上门的形式为她辅导。她的送教教师何阿呷很吃惊:“原本以为她什么都不会,但教她写名字的时候,她写的字就跟临摹下来的一样。”

  周德松希望小曲能接受更加适合的特殊教育。为此,2019年4月,周德松几经周折联系上西昌市特殊教育学校,小曲也顺利进入特校上学,而且费用全免。“她非常适应特校的学习和生活,精神面貌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周德松开心地说。

  一次充满希望的康复训练

  “不能让她一直坐着、躺着,要多扶她到院子里走走,要相信她一定能健康生活……”5月27日,昭觉县谷曲乡中心校副校长贾斯伍来一边带着拉马小花(化名)进行康复训练,一边嘱咐她的父亲。

  今年13岁的拉马小花患有重度智力障碍,无法正常到校上学。2018年,昭觉县谷曲乡中心校在控辍保学排查中发现了她,并选派了教学经验丰富的贾斯伍来通过“送教上门”的形式帮助拉马小花接受特殊教育。

  “我们陆续发现了15个因残疾未能到校的孩子,经过反复动员,10个轻度残疾的孩子全部回到学校,剩下5个孩子只能送教上门。”贾斯伍来说,学校根据5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通过每月3次的送教,主要帮助孩子们进行康复训练,教给他们简单的生活技能,引导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一些重度残疾的孩子,其实可以通过适当的康复训练实现自理。”贾斯伍来说,在接受科学常识的过程中,家长们也渐渐树立了信心。(本报记者 鲁磊 通讯员 葛仁鑫 董志文)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