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在网络和手机盛行的今天,宁夏银川十中10年不辍用传统的沟通方式开辟德育有效途径

师生书信互动叩击心灵

  在宁夏银川第十中学,一名男生在写给语文老师杨景朝的信里说:在以前的学校,我是一名差生,但自从转到您的班上,我发现您不像我以前的班主任只是想让我一味地转学,相反,我感觉在您眼里,我和好学生是一样的,我会尽最大的努力爱护这个集体。杨景朝这样回复:看完你的信,我松了一口气,为你的醒悟、懂事祝贺,让我摸摸你长大的脸,下次咱们再找个时间谈谈如何提高成绩。

  以上是银川十中坚持了10年之久的“师生互通书信感情互动”活动的一个片断,它的发起人即杨景朝。谈起最初的想法,杨景朝说,1995年,他刚从大学毕业就做了教师,当时班里一个被认为最调皮的男孩子的日记打动了他。这名学生从心底里呼唤老师能够认同自己,并渴望自己能和同学们很好地相处。杨景朝动情地说,是这个孩子内心的痛苦和渴望深深地震动了他,于是他选择了用书信与学生说心里话的方式。

  杨景朝说,青少年是一个思想很不成熟但有着强烈独立愿望的特殊群体,有着很强的逆反心理,许多孩子很难向家长和老师当面说出自己在思想上、行为上的错误,他发起的“师生互通书信感情互动”活动,目的正是为了给他们开辟一条可以倾诉的有效途径。

  杨景朝与学生特殊的沟通方式逐渐影响到学校的其他教师,许多教师看到学生一点一点地在进步,感受到学生一步步地在与老师亲近,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自发地加入到这一活动中来。一位名叫杨亮的年轻教师说:“我更多地是通过书信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对症下药与学生沟通。学生的信让我懂得,只有取得学生的信任时,教师的教育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如今,银川十中开展的“师生互通书信感情互动”活动,已从最初的教师与学生的书信往来变得更加形式多样。个别交流是教师和部分学生保持长期的通信;集体交流是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全班学生一起给老师写信;而公开性交流则是专门准备一个本子,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写信,表达自己对建设班集体的想法,任何学生都可以翻阅;日记式交流是通过批改日记,写出沟通情感的评语,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成长袋”式交流是通过让学生设计“成长袋”,积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作文、试卷、绘画和手工作品等。目前,这项活动已普及到全校学生,学校至今保存完整、效果较好的师生互通书信就有几千份。这一封封有关学生生活、情感、家庭、思想道德等问题的书信,不时地叩击着师生的心灵。

  今年,银川十中已开展多年的这项活动,在全国上百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二等奖,也是宁夏唯一的获奖案例。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4月12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