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职业教育让山沟农民走上富裕路

  “上职高3年不但没花钱,还挣了两万多,既学了本领又就了业。”--万绪婷的故事在河北省阜平县雁头村引起了震动,今秋新学年开学,这个地处太行山腹地的贫困村出现了争相报考职教中心的“职教热”。

  2002年初中毕业,家境贫困的万绪婷只想去干农活,不想再继续上学。然而,阜平县职教中心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和零费用上学,吸引她报考了这个专业。万绪婷每年900元的学费先由学校垫交,第一学年前半年,她和同学围绕服务员岗位学技能、学文化、学职业道德,达到了服务员的岗位要求。下半年,学校安排她们到北京的宾馆实习,工作的同时还有学校老师上课。她每月收入600元,半年时间,不仅交上了学校的垫资,还挣了2000多元。第二年,她学习和实习的是领班岗位,月收入1000多元,除了交学费,还带回家1万多元。现在她已经是北京某宾馆的经理助理,家里新盖了房,妹妹的学习费用也解决了。

  在阜平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政府近年来把“发展职教,志在富民”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大力支持县职教中心,突出富民目的,改革教学模式,在山沟里做出了职业教育富民的大文章。

  阜平县职教中心的教学改革是以能力体系为核心组织教学模块,不同专业开展不同形式的半工半读:

  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学”半年,然后在企业“工”半年。学生轮番交替,保证企业用人的持续性;工学轮番交替,既提高学生能力,又增加学生收入。

  计算机专业和服装专业,学生第一年在校学习,第二年到企业实习,学校选派骨干教师跟踪管理,学生不仅自己能够交清学校垫资,还可挣出第三年的学费。这个模式几年来已经为企业输送人才1700名。

  机电技术、数控技术、汽修专业,由于岗位技术要求较高,学生由政府贴息贷款,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实习,学生在岗一年就能还清前两年的学费。由于办学适应了企业的岗位要求,几年间,1200名毕业生全部在城市就业,实现了“送出一人,脱贫一户”。

  目前,阜平县每年初中毕业生有3000余名,其中近2000人都报考了职教中心接受职业教育。

  阜平县委书记孟祥伟介绍说,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指导农民致富的功能,县里以新的体制推动职教中心广泛开展农民致富所需要的各项培训,把13个乡镇成人学校改建为职教中心分校,给人员编制、配专职教师、建独立校舍。职教中心通过分校把实用技术的推广延伸到田间地头、农家大院,有力地调动了农民学习生产技术的积极性,形成了覆盖县乡村的培训网络。目前职教中心已培训各类种、养专业户5000多户,培养致富带头人300多人,为农民直接增加经济收入近百万元。阜平林果业、养殖业以及旅游、运输业中80%的技术人员来自阜平职教,4万余名外出务工人员80%接受过职业培训,全县1.5亿元存款中,一半以上得益于职业教育。

  阜平县强力推进旅游开发,带动了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学校主动为景区周边的餐饮经营者开展经营、管理、服务的培训,培训合格的,挂“职教中心实习点”标牌,并派学生去实习。职教中心成为他们经营的金字招牌,目前挂牌饭店已有20余家。牛家营村农民胡发荣一家,以前4口人种地不到4亩,一年收入只有500元。职教中心指导他办起了“农家乐”,对他进行经营、卫生、服务及食品安全的培训,两年来,已经发展到七八张桌、十来间房的农家饭店,旅游旺季一个月收入就有5000元。

  发展生产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目标。近年,阜平职业教育以培养新型农民、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局面的形成。

  阜平县盛产大枣,但长期以来管理粗放,缺乏产品的精细加工,以致大枣品种单一,销售不畅,农民“捧着金饭碗要饭”。为改变这种状况,阜平职教中心与县农业局、林业局和当地村委会联合建立“阜平大枣万亩示范基地”,引进大枣新品种,开发产品深加工技术和销售渠道。目前,示范基地已经带动大枣种植面积从15万亩增加到25万亩,年产鲜枣从2000万公斤增加到4000万公斤。全县已经形成4个大枣生产基地,促进了阜平大枣的产业化发展。

  职教中心还对全县奶牛、甲鱼、柴鸡养殖等23个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扶持,推动规模化生产,仅甲鱼养殖业,全县养殖面积就达到200多亩,存塘甲鱼达50万只。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12月5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