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霞是内蒙古太仆寺旗五面井乡一家贫困农户的孩子,今年7月,她跟着身体有病的母亲投靠在北京打工的父亲。父亲打算让她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找点儿活干,挣钱贴补家用。
志霞是个一心想念书的女孩子。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她听邻居讲,有志愿者来宣传,他们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办了一所职业学校,而且是免费的。
天下哪有这种好事?家里人开始并不相信。
不管怎么样,陈志霞决心要试一试。报名、考试、体检……望着一个个忙碌奔走的老师,志霞的心潮开始涌动。从这些好心人身上,她看到改变自己一生的机会。
住在北京城乡接合部马各庄乡的陈志霞,现在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赶很远的路去上学。她就读的“百年职校”,坐落于北京朝内南小街大方家胡同的一栋3层红色小砖楼里。
在关爱中诞生
今年9月12日开学的“百年职校”,是北京市第一所专门面向农民工子弟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84个像陈志霞一样的农民工孩子成了职校的首届学生。他们分别来自21个省区市,年龄为16岁到20岁。
这是一所依靠企业、社会机构、个人的慈善捐款及志愿服务办起来的学校。学校理事长姚莉女士此前曾是北京银达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为了帮助这些贫困农民工子女,她毅然放弃了原有的成功事业。姚莉告诉记者:“开始筹备百年职校时,想到过会有很多困难,也想到过会有很多意义,没有想到在这样短的时间,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她手中握着一份长长的资助单位名单。
34岁的温州商人、大连百年城集团董事长吴云前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名誉校长比多数学生的家长还要年轻许多。“因为有了他的支持,才有了这个学校的诞生。”姚莉说:“我还特别感激中关村科学城的江彪总裁,他一听说这个计划,毫不犹豫地拨给我们资金。还有像摩托罗拉的孙振耀总裁,在百忙之中也不忘亲自来学校调查询问我们需要什么帮助……”
“百年职校”还有一批特殊的教师。他们中有来自大学的教授、科学院的专家、职业学校的教师,还有来自企业、法律界、经济学界、公务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亦不乏社会知名人士。这些老师讲课都不领工资。
65岁的王作垣校长原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他说,“我的理念与大家相同--为社会做善事,于是也投身这个行列。”家住清华大学的王校长早上7点钟就要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再换乘城铁,倒地铁,最后步行到学校。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有3个多小时。
在自信中学习
今天,无论在“百年职校”的教室、楼道或是其它某个角落,迎面相遇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会面带微笑地与他们遇到的陌生人打招呼,礼貌且自信,让人心中顿生温暖。
开学至今的短短一个多月中,这群农民工子女们的精神状态和面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他们把教室、图书馆、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
19岁的王林来自河北三河。由于妈妈得了癌症,家里欠了债,他放弃了学业和父亲一起到北京的建筑工地打工。母亲从北京广播电台的《人生在线》节目中听到了“百年职校”的消息,立刻去给儿子报了名。看着自己的孩子穿上了校服,母亲忍不住哭了起来。
“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王林说。
每天放学后,无论是教室,还是电脑室,都可以看到王林这样的孩子在刻苦学习。“我们许多人已经失学很长时间了,我们一定要多花一些力气。”他说。
在阳光中成长
来自河南省的曹倩只比陈志霞小1岁,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她,在“百年职校”就读后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开学已经有一个多星期了,在这十多天里,我觉得每片土地上都充满阳光。”
“在这里没有歧视,没有不平等,有的只是‘爱’和同学们那颗勇往直前的心。我现在每天过得都很快乐。”曹倩说出了在这里上学的所有农民工子女的心声。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一群身心健康的孩子。学技能固然重要,但树立自信对他们来说更重要,会让他们受益终身。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给学生们灌输的理念。”教务主任封如怡女士说。
“爸爸妈妈说,我到这所学校以后好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活泼了,爱讲话了。”陈志霞接着说:“我现在上的是物业管家班。我的理想就是,毕业以后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物业管理人员。我将来要用心干好工作,来回报北京给我的爱!”
摘自:人民网 2005年11月1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