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高校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凭借人才、科技优势,不仅为国家培育了诸如大型集装箱检测、汉字激光照排、航空管控、飞机制动等高新技术产业,也与地方及企业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合作,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机制。据2006年对64所高校的调查统计,高校与企业合作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完成的技术转移已占四成以上。合作方式已从单纯的技术服务推广向委托研发、联合研发发展(占六成以上),有效提升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及效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1.高校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例如中南大学主动走出校门与国内外30余家大型企业开展新型产学研全面合作,合建了“中国铝业联合实验室”等联合研究机构,产生了“选矿-拜耳法”和“铝电解槽仿真优化和智能控制技术”等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清华大学尝试在中小企业密集地区设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采用“基地+基金”的模式探索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技术转移体制和机制,与企业签订的各类技术合同总额超过30亿元;北京科技大学探索集应用技术研究-新技术开发-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实现将工程化成果向钢铁企业的成功转化。

  2.高校积极参与建设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支撑和引领作用。例如浙江大学面向区域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与浙江省内多个市县合作建立了10多个技术转移中心和产品创新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增强区域集群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复旦大学探索学校服务社会的新模式,创造性的将高科技园区、大学校区和公共社区有机结合,构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新型知识创新区;河北农业大学坚持二十余年走“太行山道路”、力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责任编辑 傅佩佩)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