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
近年来,南京大学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贯穿到建设一流大学的历史进程中去,落实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去,开创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一、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就是把发展放在核心地位,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南京大学确立了“规模适度、内涵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办学方针,带动了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一直以来,南京大学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投入,认真使用好国家的每一分钱,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为我国“穷国办大教育”、“大国办强教育”积累了初步经验。
在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南京大学从世界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和学校自身已有的办学条件与特色出发,将总体建设战略目标分为两步走:到2012年即建校110周年时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再经过若干年艰苦努力,力争建成以“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为重要标志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一规划正确处理了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平稳发展与较快发展的关系,坚定了创建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为南京大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坚持“两个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南京大学党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遵循“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和“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这一“两个为本”的指导思想,始终把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使教育观念和模式适应时代进步、科技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二是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尝试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及导师资助制。三是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环境,促使拔尖创新人才能潜心钻研学问。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南京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2000年以来,南京大学共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5篇,居全国高校前列;在2007年中国高校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校友名单中,南京大学以101人名列前茅,占据了总人数的5.6%。现在,南京大学专任教师中有两院院士33人,位居全国高校第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58人,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三、坚持“四个统筹”和“两个接轨”,提高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
南京大学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统筹兼顾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在学科建设上坚持“四个统筹”,在科学研究上坚持“两个接轨”的发展思路。“四个统筹”,即统筹文科和理科的发展,统筹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统筹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发展,统筹一般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发展。这“四个统筹”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精神和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方法论,体现了学校对学科建设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
“四个统筹”强调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布局,不断巩固基础学科和特色学科,强化优势学科,扶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经过数年来的统筹谋划和精心布局,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得到了较大改善,现有学科覆盖面有了较大拓展,基本形成以国家重点学科为骨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和学科体系。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南京大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不仅数量上有显著的增加,而且学科覆盖面更广,布局更趋合理,为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四个统筹”强调创新学科建设机制,提出“学科特区”的创新举措。从2000年开始,学校先后成立了分子医学研究所等六个“学科特区”。“学科特区”以“学科新、机制活、效益高”为特征,建立后很快显现出旺盛的活力,对全校学科整体水平和学科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激活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力量。
科学研究坚持“两个接轨”,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与国际接轨,努力进入国际前沿;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与现代化建设接轨,努力适应社会需要。这“两个接轨”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标志着学校对科学研究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入。
“两个接轨”强调科研工作既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遵循科技规律,又要紧密结合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通过“两个接轨”,南京大学科研工作得到了可喜发展。1991年以来,南京大学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居中国高校首位,体现出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闵乃本院士等5位教授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研究项目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共有17项成果获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奖励,奖励数量居中国高校第二名。2006年,由已故著名教育家、我校老校长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整体出版,该丛书全面总结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传统思想演进的历史进程,被誉为世纪之交“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对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建设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服务社会方面,南京大学发挥优势,帮助地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质量和效益上来,从单纯服务经济建设转到服务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全面发展上来。南京大学成立了江苏发展研究院,举办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25期,被4任省委书记誉为“智囊团”和“思想库”。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学校为区域发展提供服务的智力平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到科技园视察指导,对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寄予殷切期望。
四、强化制度保障,弘扬大学精神,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健全保障机制。目前,国家通过“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有效地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初步奠定了建设若干所一流大学的物质基础。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要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的经费投入和财政支持,进一步加大对“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的投入,保证教育经费投入持续、稳定、健康增长。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树立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说,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不仅告诉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而且也从根本上回答了“怎样实现这样的发展”这一更加重要的问题。这就是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之一,也是保障一流大学持续创新的前提。大师云集、人才辈出,主要是一种现代大学制度的产物,不是急功近利的政策能够速成催化出来的。对于建设一流大学而言,大学的制度创新可能是更为重要的。
2.弘扬大学精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高等学校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推进教学、科研、管理和大学文化建设。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常常过于重视设备、建筑等“硬环境”,而忽视了学术活动的“软环境”,即学术风气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养成。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要增进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绝不能紧紧停留在设备物力资源的集聚等表面工作上,而要更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大学精神这一“软环境”和“软实力”。因此,高校要继续弘扬大学精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