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助学政策 助我成才”征文

总有那样一种希望存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姚晓晓

  生活常常让人心生恐惧,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厄运会突然降临。

  就在我上中学的几年间,我那个原本安定的家,接二连三地遭受各种打击:几个亲人接连患上了重病;母亲因单位改制提前离岗;哥哥外出打工被骗。为了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下海做生意却血本无归,还欠下巨额外债。那段时间,到我们家上门讨债的人络绎不绝。我们那个原本幸福和睦的家突然间变得紧张、沉闷而令人窒息。

  2003年高考过后,当我将北京师范大学寄来的那张红得耀眼的录取通知书拿到父母面前时,我看到了他们这几年来最开心的笑容。家里变得困顿以后,我几乎成了父母唯一的希望。我一直怀着这样的心愿――我要通过努力让父母对我们这个负债累累的家重拾希望,重建信心。考上大学,只是一个开始,我知道更多的困难还在等着我。

  首先要解决的是学费问题。家里已经负债累累,亲戚朋友都不敢把钱借给我们这个看上去没有经济偿还能力的家庭。妈妈总是看似轻松地对我说,你放心,就算家里天天吃稀饭就咸菜也一定供你念大学。但我知道妈妈的笑里藏着苦涩和无奈,她只是想把所有的苦和委屈都让自己一个人来背,不让年轻的我因为家庭的困难而失去乐观和自信。我知道接下来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整理出可以求助的亲友名单,然后放下自己的面子和所有的自尊,一个一个地登门拜访或通过电话向别人诉说家里的困难,希望能够博得他人的同情。但即使这样做了,将学费凑齐的希望还是很渺茫,因为在别人看来,钱借给我们这样的家庭,就基本上等于打了水漂。

  妈妈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在我面前表现得很轻松,我知道她是为了不让我担心。当一次次受挫、一筹莫展的时候,妈妈对我说,妈对不起你。这样的话妈妈说过一两次,当时的我若不是眼里泛出了泪花,就是眼泪流到了心里。善良的母亲,将为孩子付出的一切都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无法承受这样的道歉,无法明白母亲为何与生俱来地形成了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与付出。父亲则总是站在一旁,若有所思的样子,沉默不语。他习惯于将生活的辛酸默默地放在心底。

  生活又常常让人充满期待,因为总有一些希望与你不期而遇。

  正当全家人为了我上大学的学费犯愁的时候,我们得知了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这个政策犹如一场及时雨,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在学校、银行的努力下,我和其他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一起,获得了国家的助学贷款,解决了上大学最大的开支――学费和住宿费的问题。我能够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去申请助学贷款,帮助自己完成学业,这对我而言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假如没有助学贷款,我可能因此而辍学,大学梦破灭;或者即使没有辍学,却不得不看着父母四处奔波借钱,或许我会从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在生活贫困的阴影下艰难地求学;或许我会变得自卑,变得沉默,变得仇恨生活。这些假设多么可怕。幸运的是,国家助学贷款成了我生活中的希望。

  我感谢国家对我们这些正在求学路上的贫困大学生的信任,这份信任包含了对我们坚守诚信、按时还款的信任,包含了对我们能够在大学中成才、毕业后有能力回馈社会的信任,这份信任弥足珍贵。或许多年后我们事业有成,助学贷款的数目似乎不足挂齿,但那是危难之际的救急,是雪中送炭。在人生中的重要关口,是国家的助学政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

  我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无以为报,只能时刻叮嘱自己要努力工作,按时还款,积极回报社会,不辜负国家对我们的那份信任。

摘自:《中国青年报》 2007年7月26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