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助学政策 助我成才”征文

我的北大之路

北京大学 雷鸣

  我来自陕西的一个贫困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我稍微长大一点后,看到父母每天辛苦劳作,竭尽全力供我们3个孩子读书,就对他们心存感激,是他们生了我养了我,最大限度给我提供了读书的条件。

  我很小就明白“不好好学习就没有改变命运的可能”。从懂事起,我每天回家,都要帮父母干农活儿,晚上再抓紧时间看书。上中学时,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于2004年以全市第四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成为全县多年来仅有的一名北大学生,我和家人都特别高兴,但很快,我就看出了父母的为难,我知道家里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正当亲戚朋友在凑钱时,入学通知书寄到了。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通知书中的一句话:“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

  就这样,“绿色通道”让我圆了“北大梦”。

  生活问题解决后,我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困难。因为高中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上“计算概论”课时,我听得一头雾水;高中时觉得自己英语学得不错,结果分级考试时被分到最差的一级;上英语口语课时,我根本不敢发言。想起高中时的优异成绩,巨大的反差让我觉得压力极大。

  不过,多年的生活磨练也让我知道必须面对现实。在老师和家人的帮助下,我及时调整了心态。当别人休息时,我在自习室学习,当别人周末放松时,我还去自习室。就这样,到了大一下学期时,我的成绩有了起色。

  学费虽然不用愁了,但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个压力,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我必须自己想办法。大一放暑假后,我没有回家,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找到了上大学后的第一份兼职工作――做家教。无论面对哪个学生,我都认真去教他们,得对得起人家给我的报酬。此后,我一直靠家教补贴生活。在做家教的同时,我又在北大学生资助中心的帮助下,得到了在校内勤工助学的岗位。

  上大学3年来,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燕园的生活学习,而是在山西长治的一次社会实践。

  我至今记得那些孩子,他们把我们围住,眼睛看着我们,真的能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出想走出去的渴望。当时自己唯一的想法就是,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也让他们少走弯路。

  回到学校后,我和同学们组成了一个帮助小组,大家拿出钱凑在一起,每个月给长治的3个初中生每人寄30元。这点钱不算多,但几乎能够解决他们一个月的生活费。

  其中一个小孩给我写信说:“上北大是我的梦想。”我回信告诉他:“只要有理想,努力去做,就会有那么一天。”

  (李新玲整理)

摘自:《中国青年报》 2008年1月19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