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提前谋划 扎实工作
全力推进全面改薄工作

2014-10-30 来源:督导办收藏

青海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和《关于制定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的通知》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级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合作,及时安排部署,全力推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以下简称“全面改薄”)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青海教育现状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所有困难和特点。一是多民族聚居。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仅次于西藏、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是我国少数民族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二是自然条件严酷。境内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其中54%以上的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青海也是全国7个地震重点防御区和抗震设防烈度7度以上的省份之一,全省93%的地区处于7度以上高烈度区。雷电、大风、暴雨、暴雪和山洪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频发。三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全省财政支出中央补助资金均在80%以上,自有财力仅占20%,财政自身调控能力弱。四是人口转移频繁。“十二五”期间,我省各地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生态保护、东部城市群及交通、水利等大型项目的建设,人口有计划地由分散向集中、由农牧区向城镇、由高海拔向适宜生存的低海拔地区转移。“十二五”期间计划搬迁322个村。

  截至2013年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510所,在校学生总数68.27万人。其中小学1250所,在校生47.4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73%;小学专任教师2.69万人;生师比17.60: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86%;初中学校260所,在校生20.8万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12.15%。初中专任教师1.56万人;生师比13.34: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28%。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572.15万平方米;生均仪器设备值初中1310元、小学675元;生均图书小学18.9册、初中33.3册;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小学9.15台、初中15.47台。

  “十二五”我省实施了中小学校安工程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由于我省教育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地方配套贷款量较大,办学条件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一是全省现有校舍面积生均为8.38平方米,部分学校生均不足5平方米,与国家标准平均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规划恢复教学点754个、未纳入校安工程的部分学校尚有20余万平方米D级危房仍在使用。三是学校运动场地、围墙、大门、管网、校园绿化和硬化等配套设施尚未列入建设范围。同时,部分寄宿制学校受市政公共管网、基础设施影响,还存在厕所、洗浴、锅炉等设施不配套问题。

  (二)“大班额”现象普遍。据2013年统计,全省小学“大班额”比例为16.82%,其中西宁市高达36.02%;初中“大班额”比例为25.34%,其中西宁市高达33.99%。

  (三)部分学校仪器装备、信息化不达标。一是教学仪器、实验室设备、音体美器材、图书等总量不足,部分学生课桌椅需要更新,寄宿制学校多人一床的现象仍然存在,厨房和餐厅设备总量不足。农村非寄宿制学校的配餐室和小食堂缺口较大。二是教育信息化方面,还有部分学校和教学点不能实现覆盖,还需要建设“班班通”、教学点多媒体设备等。

  (四)控辍保学任务艰巨。我省是全国最后一批实现“普九”的省份,2011年10月通过“两基”验收。2013年小学巩固率80.35%,初中巩固率81.14%,控辍保学任务仍然艰巨。

  (五)师资队伍结构性缺编,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一是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数理化生及音体美教师短缺;二是教师素质和能力还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三是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亟待提高。

  二、实施方案及规划编制情况

  (一)实施内容及目标。“全面改薄”项目由国家统一部署、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县级人民政府具体实施。将我省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城市存在突出问题的学校纳入全面改薄实施方案。根据三部委确定的6项任务,结合我省实际,拟定了9项重点任务。一是消除D级危房,确保师生安全。二是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最基本保障。三是完善学校辅助设施建设。四是实施基本体育设施。五是按标准化推进校舍、仪器装备达标。六是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七是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八是逐步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九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施的主要目标是:使全省中小学基本达到《全面改薄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建设运动场地和配备体育设施,消除一间宿舍(20平方米)10人以上住宿现象;配备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实现宽带入学校、多媒体班班通、个人学习空间通,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提高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比例。

  (二)实施期限与步骤。实施期限为2014-2018年。2014至2015年重点任务是:消除现有D级危房,完善配套已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功能,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合格的课桌椅。2016至2017年重点任务是:使全省中小学基本达到《全面改薄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建设运动场地和配备体育设施,消除一间宿舍(20平方米)10人以上住宿现象。2018年重点任务是:配备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实现宽带入学校、多媒体班班通、个人学习空间通,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提高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比例。

  (三)资金需求及筹措。2014年8月1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面改薄”实施方案,确定资金总量73.5亿元。按照“解决突出问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总量控制”的原则,所需资金由中央专项、省级和市(州)、县按比例共同承担。资金筹措比例为:中央:省级:市(州)县,75%:10%:15%。

  (四)2014年资金安排情况。2014年全省共筹措落实资金7.87亿元(中央和省级资金6.75亿元,市县配套1.12亿元),重点用于消除在用D级危房,配备课桌椅,建设项目301个,建筑面积32.78万平方米。资金已下达各地启动实施。同时,今年省级筹措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资金13.02亿元,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三、主要措施及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教育、发改、财政等部门积极配合,加强合作,建立了省级协调机制,把“全面改薄”项目作为省级重点督查督办的项目之一。省政府主管领导先后4次听取“全面改薄”工作汇报并做重要指示;7月、8月两次召开教育项目视频推进会议,对“全面改薄”进行再安排、再部署;9月底,召开教育项目工作季度协调会议,通报各地进展,提出工作要求。

  (二)及早着手,掌握实情。今年1月印发了《关于充分利用冬季休工季节全力做好2014年全省教育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的通知》,在全省开展了“全面改薄”摸底调查工作,并分别与8个市(州)进行了项目对接。3月、9月两次组织开展全省教育项目管理人员培训班,就“全面改薄”项目规划、实施方案编制、数据填报应用等内容进行了培训。

  (三)开展调研,制定标准。省级相关部门组织4个调研组,围绕“全面改薄”项目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别对东部、环湖和青南三个地区5个县开展全面专项调研,采取解剖麻雀方式进一步摸清底数,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不同地域、不同市政基础条件下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建设方案,并征求专家和省级相关部门意见,制定“全面改薄基本办学标准”。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成立全面改薄专家指导组,指导标准制定和实施方案编制及工程建设工作。

  (四)组织验证,编制方案。抽取有代表性的8个县(市)对我省制定的“全面改薄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进行验证性测试;会同省发改、财政三次召开“全面改薄”项目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各地摸底调查工作,印发《关于制定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的通知》,安排和指导各地编制实施方案。

  (五)专项核查,强化精准。今年8-9月,对2014年计划实施“全面改薄”教育项目按照工程规划,省级组织3个核查组利用1个月时间,赴各项目县进行了实地核查,核查率达100%,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精准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国家启动“全面改薄”项目对我省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从讲政治、顾大局、改善民生的高度统筹好、实施好。我们将严格按照全国改薄办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做到“五抓”、“五统筹”,即:抓工作进度、抓协调指导、抓技术规范、抓工程质量、抓监督检查;统筹安排部署、统筹规划实施、统筹工程资金、统筹系统建设、统筹工程验收,全力以赴推进工程实施。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集中投入,保证质量”的原则,采取分校安排、逐县解决、挂牌销号的办法,全面完成工程实施的各项任务。

  一是突出工作重点。根据全国改薄办的要求,工程实施中突出工程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分步分区推进实施。首先 解决“危”,即解决D级危房问题,使校舍安全达标;其次解决“扩”,即按改薄标准在拆除重建D级危房的基础上,考虑生均校舍不足问题,扩建校舍缺口;然后考虑“全”,在解决校舍安全和不足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含教学仪器设备和信息化,锅炉房、浴室、厕所、管网、围墙、大门、运动场等);最后解决“标”,在“全面改薄”实施中,结合各项目学校实际,逐步考虑标准化建设问题,即项目实施完成后,在全省建成一批规模较大、布局合理、效益较好,校址安全、校舍达标、配套完善的中小学。

  二是统筹各类项目。“全面改薄”与2013年报送教育部的《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专项规划》紧密结合,与正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中小学标准化、藏区寄宿制等其他教育项目相结合,重点用于布局调整中长期保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适当集中投入,做到综合实施,有效利用,资金不留缺口,工程不留尾巴,坚决避免重复建设,防止“撒胡椒面”,确保项目学校筛选确定一所、安排改造一所、安全达标一所。

  三是完善项目规章。为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特别是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确保工程建设规范有序、有章可循,我们将在认真总结以往项目建设和管理经验,共同研究制定《全面改薄资金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全面改薄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全省“全面改薄”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四是确保工程质量。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同发改、财政、建设等部门的协配合,在省改薄办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专家指导组”的作用,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程序,加大项目检查督促力度,促进度、保工期,促监督、保质量,促管理,保成效,确保顺利完成建设任务。

  五是实施阳光工程。我们在“全面改薄”项目中,继续按照农村初中、校舍安全工程、标准化建设等工程中《关于在建设项目中共同开展专项预防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行“双签制度”、“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等相关预防行贿犯罪的制度和办法。加大建设项目公开和公示力度,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实施进展情况,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推进教育项目工程的廉政建设。

  五、有关工作建议

  由于青海既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和民族地区,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所有教育发展特征。青海省级财力总量小,地方财力十分薄弱,可自行支配的财力十分有限,全省财政支出中央补助资金均在80%以上,自有财力仅占20%。同时,青海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省份,90%土地为限制开发区,生态保护任务繁重,为保护生态环境,全省上下联动,调结构、促转型,牺牲了很多经济增长和发展机遇。今年以来财政收入增幅缓慢,加之前期实施校安工程投资97亿元,其中中央支持9亿元,省(州、县)自筹88亿元);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自筹资金48.16亿元。地方自筹资金大多为政府贷款,自2015年起还贷任务十分繁重,实施“全面改薄”省级拿“大头”,对青海来讲困难大。建议国家在“全面改薄”项目中,加大中央资金对青海省的支持力度,帮助青海省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顺利实现规划目标。

(责任编辑:王芬(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