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技术发明奖形式审查合格项目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推荐奖种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推荐单位
10001-201 口腔临床微机器人自控飞秒激光牙齿修复系统
项目名称口腔临床微机器人自控飞秒激光牙齿修复系统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大学
项目简介 我国人群口腔患病率高达97%,口腔医生治疗时用牙科钻机和钻针磨除病变的牙体硬组织,并按标准要求制备成不同的三维形态,以安装由口腔技师制作的各类假牙,这一过程称为"牙体预备"。 牙体预备精度要求高,线性误差小于0.2mm,角度误差小于2度。在口腔狭小空间里,因视觉偏差和手工误差,很难达到临床操作标准的要求,而导致临床医疗质量欠缺和效率低下。 上世纪70年代,法国牙医Francois首次将CAD/CAM技术引入假牙制作中,从而解放了口腔技师的双手,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技术发明获得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勋章。 然而,如何借助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来拓展口腔医生的“手、眼功能”,尽可能地解放医生的双手,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口腔医疗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成为世界口腔医学面对的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技术难题。 为攻克上述难题,本课题组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经过自主创新研究,采用颠覆性的思维,集成了最前沿的科技手段,如:柔性导光臂技术、普适定位器设计、口腔狭小空间光路设计、高精度高速光斑控制,密闭小空间吸尘流体设计,机器人切割同体异质地形匹配导航、人体突发意外安全防控等一批创新及专利技术。最主要表现为:用微型机器人来替代医生手工操作,用飞秒激光(不产热)技术取代传统的机械切削,机器人自动控制飞秒激光束严格按口腔临床操作规范和标准,高质快速地为患者完成“牙体预备”。 本系统具有以下明显科学技术优势和意义: 1、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口腔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牙体预备机器人技术”的概念,并研制出世界首台原理性验证样机。 2、首次实现了将口腔医学专家的知识经验、临床操作与机器人自动化、智能控制等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应用和集成应用。 3、首次实现了从传统的医生手工操作向机器人自动化治疗操作的颠覆性转变。 4、本发明占据了口腔数字化医疗链条中的重要制高点,将会引发传统口腔医疗模式的一系列革命性变革。 5、应用该系统样机已完成了数百例仿头模内离体牙的自动化牙体预备过程(效果等同于临床实验),平均耗时17分钟(临床医学专家平均需30分钟左右)。整体误差平均为0.05-0.17mm,合龈向预备深度误差约为0.096mm,轴面聚合度误差约为1.1°,各项评价指标均达到口腔临床操作规范指南(卫健委)的要求,且明显优于医生手工预备效果。 6、本发明借助机器人精准操作这个先进技术平台,可确保“临床操作标准和规范”真正实施。 本技术已获得PCT认可,申报美国发明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4项,授权3项。获批软件著作权 2项。发表高水平国内外期刊论文43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2篇。 美国、以色列公司主动来我院考察后,签约买断20年的独家专利使用权,由他们完成后续的商品产业化生产、销售及推广,合同金额约1.7亿人民币。这是我国口腔界第一次以重大高新技术出口发达国家,第一次为世界口腔医学界做出原创性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国口腔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吕培军教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本人首次提出了“口腔临床自动化和精确化牙体预备”的创新理念,是项目总体规划及方案设计主要负责人,制定项目总体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主持项目的总体研究工作; 是所有相关知识产权的第一完成人,以及相关著作的通讯作者,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70%。
2原福松初级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本人属于项目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主要将口腔医学知识与机器人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应用医学背景知识提出机器人外形及结构的设计方案; 是已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口腔内微型自动牙体预备的切削装置”和“剥离式激光牙体预备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的第二发明人,以第一或第二发明人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并以第一作者的多篇相关研究论文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80%。
3王党校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本人属于项目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指导完成机器人外形及结构的设计、制作及调试; 是已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激光式口腔内微型牙体预备自动切削装置”的第二完成人,以第二发明人申请了国际发明专利,并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将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80%。
4张耀鹏初级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本人属于项目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根据口腔医学需求,设计制作机器人的软控制单元; 是已授权发明专利“剥离式激光牙体预备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的第三发明人,以第第三发明人申请多项相关发明专利,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50%。
5王宇光副教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本人属于项目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根据口腔医学需求,参与数字化技术的设计;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50%。
6陈虎中级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本人属于项目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根据口腔医学需求,参与飞秒激光技术与牙齿作用效应的研究设计与实验,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5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激光式口腔内微型牙体预备自动切削装置中国ZL201210193871.0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吕培军;王党校;王勇;张玉茹;孙玉春;宋涛;陈中元;王磊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口腔内微型自动牙体预备的切削装置中国ZL201310671482.9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吕培军;原福松
3授权发明专利剥离式激光牙体预备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中国ZL201810257517.7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吕培军;原福松;张耀鹏
4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内置光学元件和防污染的激光手术或加工设备中国201910726778.8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吕培军;原福松;张耀鹏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牙齿预备体数字预备软件系统中国2014SR013540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6申请发明专利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OOTH BODY AUTOMATIC PREPARATION BY DIGITAL CONTROLLED LASER LIGHT AND TOOTH RETAINER美国15/028,374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StomatologyPEIJUN LV; YONG WANG; YUCHUN SUN; DANGXIAO WANG; WENQI GE;NING DAI; YONGBO WANG; JING ZHANG;
7申请发明专利多自由度激光加工设备中国201810135268.7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吕培军;原福松;张耀鹏
8申请发明专利数据配准方法及数据配准系统中国201810652719.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原福松;梁姗姗;吕培军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牙齿预备体柔性融合软件系统中国2014SR024903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其他口腔固定修复CAD软件技术要求中国
发明奖吕培军,原福松,王党校,张耀鹏,王宇光,陈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20002-201 新型荧光晶体/透明陶瓷及其超高功率单光源技术
项目名称新型荧光晶体/透明陶瓷及其超高功率单光源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人民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项目简介 本项目提出利用新型(单体或复合结构)荧光晶体/透明陶瓷作为红/黄/绿荧光转换材料,采用蓝光或紫外LED/LD芯片激发,并结合光源的光色热管理系统集成技术,最终实现高效、节能、环保的超高功率单光源的照明技术。项目团队获得授权相关发明专利 3 项(1 项核心专利,2 项支撑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4 项。权利公开保护内容涵盖了荧光晶体/陶瓷的制程技术,光源的形状设计,光源的应用领域,封装技术以及光源的光热管理技术等,详细说明如下:核心专利(详见主要技术发明表格1)公开了一种固相-固相法快速制备大面积超薄单晶的技术,该技术具有生长温度低、周期短(生长时间 2-5小时即可),产品尺寸大(薄片厚度可达0.150.3mm,对角长度最高达16寸),发光离子分布均匀、浓度可大范围调控和成分分布均匀等优点。支撑专利(详见主要技术发明表格2)公开了一种多层复合陶瓷的技术,该方法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可实现大面积、超薄陶瓷材料的制备。支撑专利(详见主要技术发明表格3)公开了一种基于透明荧光陶瓷的用于照明或显示的激光白光发光装置,该技术提高了激光白光光源的耐热性能。实用新型专利(详见主要技术发明表格4)公开了一种大功率探照无人机,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无人机的高亮度照明领域。实用新型专利(详见主要技术发明表格5、8、9)依次公开了LED 灯珠,高清护眼台灯,高清球泡灯等特殊场景应用的光源技术。实用新型专利(详见主要技术发明表格6)公开了一种种光源的结构设计,具有耐高温,可实现大电流驱动,高功率输出。实用新型专利(详见主要技术发明表格 7、10)公开了几种LED倒装封装技术。 在集成光源性能上,日本西铁城利用黄色荧光粉与LED芯片封装单光源,由于耐热性低导致封装材料易失效,出现光衰、色漂和热淬灭,最高实现500W的输出功率。通过本项目核心技术,2017 年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2000W的超高功率LED集成单光源(1公斤重量、直径100mm,光源面积直径 70mm)和超高功率密度激光LD激光激发的白光照明光源,发明了超高功率CPLED特种照明技术。本项目集成的光源解决了高功率LED光源的热淬灭和封装材料失效导致明显光衰的本行业内的共性技术难题,率先打破了传统LED无法进入超高功率特种照明领域以替代千瓦级以上传统高功率金卤灯的技术壁垒,国内外尚未有竞争对手。产品在铁道部、民航、农业部(海上光诱鱼船舰上)工程化试用,实现了良好应用和推广,从而使得LED和LD可以突破技术壁垒进入容量约为每年2000亿元以上的特种照明巨大市场以全面替代更传统的千瓦以上金卤灯,极大的缓解了我国执行三大国际公约—《水俣公约》对禁汞环保的巨大压力。 技术以2435万元转让(已按协议执行),受让公司成立以来第一年销售达3000多万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曹永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本人为项目的总负责人,项目所有知识产权的第一发明人。本人负责该项目所有涉及到的研发设备,测试平台以及经费来源。团队成员均为本人学生,所有成果,包括论文专利等均在本人指导下完成。基本信息详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1-10。
2麻朝阳副研究员广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 主要负责荧光晶体/透明陶瓷结构设计与材料制备。主要技术发明列举的3个发明专利以及1个实用新型专利的主要发明人。具体来说,在发明专利“一种大面积超薄单晶及其快速生长方法和应用”的中本人为第二发明人,负责了材料制备,数据分析与测试以及专利的撰写;在发明专利“多层YAGTm:YAG-YAG-Ho:YAG-YAG复合激光陶瓷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的中本人为第七发明人,负责提供样品;在发明专利“用于照明或显示的激光白光发光装置”的中本人为第四发明人,负责提供荧光材料及性能分析。在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分立式盖板倒装LED白光发光装置”中本人为第三发明人,负责提供荧光材料及性能分析。基本信息详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1、2、3和10。
3文子诚助理研究员广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 主要负责荧光晶体/透明陶瓷的光电性能分析。主要技术发明列举了6个实用新型专利的主要发明人。具体来说,在实用新型发明“一种大功率 LED 探照无人机”、“一种晶体发光贴片 LED 灯珠”、“一种晶体发光高清护眼台灯”、“一种晶体发光高清球泡灯”中本人为第三发明人,负责提供荧光材料、荧光性能分析测试、样品调试以及专利撰写;在实用新型发明“一种晶体发光的 CSP 光源结构”、“一种晶体发光垂直结构 LED 封装”中本人为第三发明人,负责提供荧光材料,荧光性能分析测试以及结构设计。基本信息详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4-9。
4申小飞中级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负责荧光晶体/透明陶瓷的封装测试。主要技术发明列举了1个发明专利及8个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人。发明专利“用于照明或显示的激光白光发光装置”中本人为第三发明人,负责了该样品的结构设计与封装测试;实用新型发明“一种大功率LED探照无人机”、“一种晶体发光贴片LED灯珠”、“一种晶体发光高清护眼台灯”、“一种晶体发光高清球泡灯”中本人为第二发明人,负责提供封装测试;在实用新型发明“一种晶体发光的CSP光源结构”、“一种晶体发光垂直结构LED封装”中本人为第二发明人,负责封装测试以及专利撰写。在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分立式盖板倒装LED白光发光装置”中本人为第二发明人,负责了样品的结构设计、封装测试以及专利撰写。见目录3-10。
5李英魁助理工程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负责荧光晶体/透明陶瓷中试放大。本人主要负责各项技术产业化方向的研发与调试。包括大型产业化设备的设计、安装与调试。前期专利申请阶段辅助维护设备,制备样品,后期主要负责中试研发,将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大功率 LED 探照无人机”、“一种晶体发光贴片LED灯珠”、“一种分立式盖板倒装LED白光发光装置”、“一种晶体发光高清护眼台灯”、“一种晶体发光高清球泡灯”等涉及到的技术放大成大规模成熟可控的产业化工艺。证明材料未能在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体现,但可根据实际产值证明等佐证产出。
6王充高级工程师广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 负责荧光晶体/透明陶瓷高功率光源产品的光学设计与产品定型。主要贡献包含在发明专利“用于照明或显示的激光白光发光装置”的前置研发工作及技术基础,提出了设计的基本构想;在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晶体发光高清护眼台灯”、“一种晶体发光高清球泡灯”、“一种分立式盖板倒装 LED白光发光装置”等工作中,本人主要负责正式的产品定型与推广,小批量的完成了模组的组装调试以及出品。证明材料未能在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体现,但可根据实际产值证明等佐证产出。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晶体发光高清球泡灯中国ZL 2018 2 0630270.4中国人民大学曹永革 申小飞 文子诚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大面积超薄单晶及其快速生长方法和应用中国ZL 2016 1 0873041.0中国人民大学曹永革、麻朝阳
3授权发明专利多层YAG-Tm:YAG-YAG-Ho:YAG-YAG复合激光陶瓷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中国ZL 2014 1 0478024.8中国人民大学曹永革、王文超、朱辰、唐飞、袁轩一、王方宇、麻朝阳
4授权发明专利用于照明或显示的激光白光发光装置中国ZL 2016 1 0329920.7中国人民大学曹永革、夏泽强、申小飞、麻朝阳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大功率LED探照无人机中国ZL 2018 2 0252777.0中国人民大学曹永革 申小飞 文子诚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晶体发光贴片LED灯珠中国ZL 2018 2 0629169.7中国人民大学曹永革 申小飞 文子诚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晶体发光的CSP光源结构中国ZL 2018 2 0629206.4中国人民大学曹永革 申小飞 文子诚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晶体发光垂直结构LED封装中国ZL 2018 2 0630238.6中国人民大学曹永革 申小飞 文子诚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晶体发光高清护眼台灯中国ZL 2018 2 0630268.7中国人民大学曹永革 申小飞 文子诚
10实用新型专利分立式透明陶瓷倒装芯片集成LED光源 中国ZL 2016 2 0447585.6中国人民大学曹永革 申小飞 麻朝阳
发明奖曹永革,麻朝阳,文子诚,申小飞,李英魁,王充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30003-201 面向典型器件的体硅MEMS加工平台及其应用
项目名称面向典型器件的体硅MEMS加工平台及其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清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MEMS研究院,山东博华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技术汇集了电子、机械、材料、物理、生物等不同学科在微小和微观领域的诸多尖端科学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集成结果, 是人类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在科技进步方面跨上的又一个新台阶。它基于半导体工艺,又开发和整合了许多微系统设计/微纳制造等先进技术,可在芯片上制作微传感器、微执行器以及微能源等,从而构成集成微系统。MEMS及其集成技术的重大突破是在微观尺度上实现了多类信息的获取,应用领域极为宽广,正在对国民经济、国防安全及人民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传统MEMS加工工艺,以半导体表面工艺为主,目前已相对成熟,拥有较完善的工艺标准,主要面向消费电子类的MEMS器件加工。随着MEMS器件应用领域日益扩展和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MEMS表面工艺已无法满足高端MEMS器件加工的需求。本项目为解决以厚膜、高深宽比为特征的高端MEMS器件三维结构以及基于新材料的特殊MEMS器件加工难题,开展了体硅MEMS工艺研究和加工平台建设,主要技术发明如下: 1.创建了国际先进、工艺能力可扩展的6英寸硅基MEMS加工平台,发明了用于MEMS微结构加工工艺质量控制的在线检测结构及方法,开发了系列体硅加工标准工艺,形成了用户工艺代工指南,缩短了MEMS器件研制周期,解决了典型高端MEMS器件标准成套工艺的问题。2.突破了多种体硅MEMS工艺关键技术,解决了高端MEMS器件所需的厚膜、高深宽比等特殊结构和材料微纳加工的难题。发明了复合胶掩膜厚金属膜图形化技术,金属膜优于1.5微米快速剥离;发明了深硅刻蚀技术和三维磁芯线圈的制备方法,硅结构深宽比优于40:1,解决了三维MEMS磁芯线圈工艺复杂,成品率低的问题;发明了圆片级压电材料沉积及刻蚀工艺,解决了压电厚膜材料的结构形成问题;发明了碱金属石蜡包覆工艺,解决了圆片级原子蒸气腔室低漏率封装难题;在国内首次开发出高精度体硅MEMS三维结构修调工艺,实现了体硅MEMS陀螺敏感质量块及支撑梁结构的精确修调。3.为器件专门开发特殊工艺与平台标准成套工艺相结合,实现了多种典型高端MEMS器件的同线加工。发明了一种桥膜结构型继电器的体硅制备方法,解决了表面硅工艺结构粘附、牺牲层释放不彻底的问题,有效提高桥膜质量;发明了用于芯片级原子钟、磁力仪器件的双腔室结构及其制备方法,采用充有缓冲气体的玻璃-硅-玻璃三层阳极键合工艺,实现了低漏率、高线性吸收对比度的反射型MEMS原子蒸气腔室,将其用于原子磁力仪,有效提高了磁力仪的灵敏度。项目成果申请发明专利58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发表论文67篇,撰写专著1部。教育部组织科技成果鉴定意见认为:“6英寸硅基MEMS中试代工平台已具备高端MEMS器件的中试代工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项目成果为基础核心专利已转让至同方华创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智能微系统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并实现了多项成果转化,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尤政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项目总体负责人,负责项目组织与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对发明点1、2、3均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发明点1中,创建了6英寸硅基MEMS加工平台,开发了系列体硅加工标准工艺,形成了用户工艺代工指南,撰写专著一部;在发明点2中,发明了多项兼容体硅MEMS工艺与高端MEMS器件,培养研究生多名;在发明点3中,实现了高端 MEMS继电器、芯片级原子钟和扫描微镜的同线加工。旁证材料: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鉴字[教SW 2016]第008号(附件2-4);发明专利ZL200710119273.8(附件1-1),ZL201810167284.1(附件1-2),ZL201810162652.3(附件1-3),ZL201810162625.6(附件1-4)等10余项。
2阮勇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主持了《MEMS继电器及其实用化技术研究》和《MEMS产业研究院》项目,对发明点1、2、3均有贡献。在发明点1中,创建了6英寸硅基MEMS加工平台,开发了系列体硅加工标准工艺,形成了用户工艺代工指南;在发明点2中,发明了多项兼容体硅MEMS工艺与新型材料的高端MEMS器件;在发明点3中,实现了高端MEMS继电器和芯片级原子钟的同线加工。旁证材料:发明专利ZL201810167284.1(附件1-2),ZL201810162652.3(附件1-3),ZL201810162625.6(附件1-4),ZL201810161459.8(附件1-5),ZL201110155061.1(附件1-6),ZL201310078587.3(附件1-7)等10余项;著作《硅MEMS工艺与设备基础》(附件5-6)。
3张高飞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发明点3做出创造性贡献,发明了一种离面MEMS继电器阵列结构,满足了对MEMS继电器的高功率需求;参与了MEMS继电器、MEMS扫描微镜关键工艺攻关,结合标准工艺,设计了器件的完整工艺流程,实现了MEMS继电器样机、MEMS扫描微镜样机的研制。旁证材料:发明专利ZL201210469926.6(附件1-9)。
4赵嘉昊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发明点3做出创造性贡献,提出一种MEMS共面波导以及射频MEMS开关的制造工艺方法,通过高质量体硅MEMS刻蚀工艺,MEMS共面波导在35GHz频段实现了优于-0.010dB/mm的衰减系数,基于该结构的射频MEMS开关在35GHz频段插的入损耗为-0.14dB。旁证材料:学术论文高阻硅衬底MOS结构共面波导的偏压特性(附件5-3)。
5周斌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发明点2做出创造性贡献,开发成功高性能体硅MEMS陀螺结构修调工艺,分别研制成功激光刻蚀、FIB刻蚀工艺,解决了刻蚀参数优化、高精度对准等工艺难题。旁证材料:学术论文Research on Laser Trimming of Silicon MEMS Vibratory Gyroscopes(附件5-2)。
6罗川讲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发明点2做出创造性贡献,针对体硅工艺和特殊功能材料(PZT)兼容性差,难以实现图形化的问题,探索了工艺参数对PZT常用压电薄膜质量的影响,完善了PZT的生长制备工艺。旁证材料:学术论文Sensitivity Calibration of a Lead-Zirconate -Titanate(PZT) Thin-Film Intracochlear Microphone(附件5-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MEMS电磁继电器中国ZL200710119273.8清华大学尤政,李慧娟,张高飞,杨建中
2授权发明专利深硅刻蚀方法中国ZL201810167284.1 清华大学阮勇,尤政,崔志超
3授权发明专利图案化的金属层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810162652.3清华大学阮勇,尤政,孙伟杨,宋志强
4授权发明专利氮化硅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810162625.6清华大学阮勇,尤政,魏启鹏,刘通
5授权发明专利磁芯线圈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810161459.8清华大学阮勇,尤政,杨建中,盛文海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碱金属单质封装方法中国ZL201110155061.1清华大学阮勇,陈硕,马波,尤政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机电系统桥膜结构残余应力的测试方法中国ZL201310078587.3清华大学阮勇,刘倚瑞,马波,尤政
8授权发明专利MEMS继电器,悬臂梁开关及其形成方法中国ZL201410151001.6清华大学阮勇,马波,常双凯,张高飞,尤政
9授权发明专利MEMS硅桥膜结构继电器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210469926.6清华大学阮勇,张高飞,常双凯,马波,尤政
10授权发明专利具有原子蒸气腔室的MEMS器件及其形成方法中国ZL201410400532.4清华大学阮勇,韩润奇,尤政,马波
发明奖尤政,阮勇,张高飞,赵嘉昊,周斌,罗川清华大学,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MEMS研究院,山东博华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40003-202 提升刀具、轴承寿命的电磁强化技术与装备
项目名称提升刀具、轴承寿命的电磁强化技术与装备推荐/提名单位/人清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苏州强基电磁强化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光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
项目简介高性能机械加工刀具和轴承的自主化研制是我国落实国家强基战略和建设制造强国必须要解决的“卡脖子”问题。为满足严苛的服役挑战,高性能刀具和轴承的研制需要解决高温、多相场、粘弹塑性边界下的表界面力学设计问题,要解决高性能材料制备、精细加工及批量高精度检测的制造问题,要解决复杂工况下寿命预测及完整性评估问题;从工业应用的角度,要需要解决批量制造稳定性及成本控制的问题。受上述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国以机械加工刀具及轴承为代表的工业基础元器件的寿命、稳定性及可靠性较发达国家有显著的差距。针对以上难题,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下,另辟蹊径,经过20余年的研制,探索了一条利用电磁场改善晶体微观缺陷分布均匀性、增加裂纹启裂及扩展阻力、显著提升断裂韧性及疲劳寿命的物理途径。主要创新性成果有:1.发明了基于“磁致塑性”减小界面能散差、降低体系内能、提升元件耐用度的新技术,提出了磁致系间窜越引起电子激发态寿命改变的“介微观磁致塑性”机制,解决了工业基础元件制造中引起的局部介观抗裂性能不足的问题。2.发明了基于原位观察的晶体学特征变化评估、优化电磁强化参数的工艺优化方法,提出了评估该电磁强化参数是否有效的定量化指标,解决了电磁强化技术实际工程应用定量化评估的关键问题,为电磁强化方法从实践性创新提升到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可行、有效途径。3.研制了机加刀具、轴承电磁强化专用设备,具有≥200万片可转位刀片/年、≥50万支杆状整体刀具/年及外径≤260mm轴承的处理能力,实现了在室温条件下进行、不改变外观和工程尺寸、可以保留包装进行强化的新方法,可使刀具寿命提升30%~200%,轴承寿命提高40%~150%,可推广至其它于精密元件的强化。该项目已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其中2项进行了专利权转让。本成果已在航空工业成都飞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鹰普航空零部件(无锡)有限公司、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卡特彼勒(苏州)有限公司、小鲷(常州)机械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企业进行了产业化应用,累计处理刀具品牌53个、刀具规格118种,涉及刀具价值1400万,可使刀具寿命提升30%~200%,解决了部分难加工材料刀具耐用度不足的难题;与常州光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对65Mn材料制成的推力滚针轴承用推力垫圈、GCr15材料制成的多种圆柱滚子轴承进行了整体电磁强化处理,轴承寿命提高了40%~150%;相关技术还用于提升地勘用钻、岩土工程截齿、机械化采棉摘锭的寿命,实践证明,寿命均可提升50%以上。本成果效果突出、适用面广、与企业结合度好、环境友好,已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经同行专家评价:“该成果创新性强,技术积累深,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基于原位观察优化和评价电磁强化工艺的方法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蔡志鹏研究员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项目总体负责人,负责项目组织与实施,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化及应用,对发明点1、2、3均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发明点1中,提出“磁致塑性”的价电子窜越理论,开展了外加电磁场对材料物理、力学性能作用规律研究,确定了电磁强化的检测方法;在发明点2中,提出基于原位观察的晶体学指标评估工艺参数的方法;在发明点3中,设计并研制了满足工业化生产要求的刀具及轴承电磁强化专用设备。旁证材料:发明专利ZL200910024032.4(附件1-2),ZL201110085437.6(附件1-3);论文(附件1-6~1-10,5-3,5-5,5-7~5-12)。
2鹿安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项目完成人,提出强磁脉冲及低频磁脉冲降低焊接残余应力新方法,提出“磁致振动”消应机制,对发明点1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发明点1中,提出基于“磁致塑性”减小界面能散差、降低体系内能的新方法,参与提出了磁致系间窜越引起电子激发态寿命改变的“介微观磁致塑性”机制。旁证材料:发明专利ZL00105940.8(附件1-1),论文(附件1-6~1-7,5-1~5-4,5-6)。
3吴朝阳高级工程师常州光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光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完成人,负责轴承电磁强化专用设备研制及应用推广,对发明点3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发明点3中,参与研制了轴承电磁强化专用设备,建立了轴承处理的生产、质保体系,解决了轴承批量电磁强化专用设备的相关技术问题,并提供了轴承寿命检测平台,为电磁强化技术在轴承上的应用作出了重大贡献。旁证材料:发明专利ZL201110085437.6(附件1-3)。
4吴瑶工程师苏州强基电磁强化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强基电磁强化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完成人,负责电磁强化技术专用设备研究及工业应用,对发明点3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发明点3中,研制了机加刀具、轴承电磁强化专用设备,建立了相适应的生产、质保体系,解决了机加刀具及轴承批量电磁强化专用设备的关键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电磁强化技术在刀具方面的工业应用推广,参与30余家企业的技术测试,推动了技术的实际应用进程。旁证材料:发明专利201810297439.3(附件1-4),201810603148.2(附件1-5);论文(附件1-10)。
5季文工程师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项目完成人,负责电磁强化技术转化及应用,对发明点2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发明点2中,参与开展了以晶体低能晶界变化量为特征值优化电磁场参数的方法,解决了电磁强化技术实际工程应用定量化评估的关键问题。旁证材料:发明专利201810297439.3(附件1-4),201810603148.2(附件1-5);合同报告(附件3-12)。
6柏冬梅工程师常州光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光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完成人,负责轴承处理的生产、质保体系及寿命评估,对发明点3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发明点3中,建立并完善了轴承处理的生产、质保体系,参与解决了轴承批量电磁强化专用设备的相关技术问题,负责电磁强化后的轴承寿命评估,推动了电磁强化技术在轴承上的应用进程。旁证材料:发明专利ZL201110085437.6(附件1-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用低频脉冲磁处理降低钢铁工件中内应力的方法及其装置中国ZL00105940.8清华大学鹿安理;方慧珍;吴甦;赵海燕;唐非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降低铁磁性金属材料残余应力的方法中国ZL200910024032.4清华大学蔡志鹏
3授权发明专利轴承处理方法和轴承处理设备中国ZL201110085437.6清华大学;常州光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蔡志鹏;柏冬梅;吴朝阳
4申请发明专利提高地质勘探金刚石钻头使用寿命的处理方法提高寿命金刚石钻头中国201810297439.3清华大学;苏州强基电磁强化科技有限公司蔡志鹏;许擎栋;袁金磊;吴瑶;季文
5申请发明专利立方氮化硼刀片加工寿命的提高方法及装置中国201810603148.2苏州强基电磁强化科技有限公司吴瑶;季文;马雷;王恒
6其他Research on Residual Stress Reduction by Strong Pulsed Magnetic Treatment中国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鹿安理;唐非;罗湘军;梅俊峰;方慧珍
7其他Plastic deformation caused by pulsed magnetic treatment of mid-carbon steel中国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蔡志鹏;赵海燕;林健;鹿安理
8其他Magnetostriction varieties and stress relief caused by pulsed magnetic field中国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蔡志鹏;段新杰;林健;赵海燕
9其他Effect of Magnetic Field on the Nanohardness of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and Its Mechanism中国JETP Letters张旭;蔡志鹏
10其他脉冲磁场对TC4钛合金微观结构的影响及其机理探究中国金属学报许擎栋;李克俭;蔡志鹏;吴瑶
发明奖蔡志鹏,鹿安理,吴朝阳,吴瑶,季文,柏冬梅清华大学,苏州强基电磁强化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光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清华大学
50003-203 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过程分析与控制技术
项目名称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过程分析与控制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清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
项目简介项目属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是电力电子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大功率电能变换的迫切需求,大容量电力电子理论、技术和应用面临重大挑战:变换能力严重不够,可靠性严重不足。针对该重大挑战,近15年来研究团队持续开展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过程及其对可靠性的影响”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容量电力电子混杂系统多时间尺度动力学表征和运行机制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多次与企业组织联合研究机构进行重点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应用成果。项目深入研究了基于大功率器件建模和仿真的系统安全工作区、计及分布杂散参数的瞬态换流电路、多时间尺度的电磁脉冲瞬态过程、系统瞬态能量平衡关系等关键问题,开创性地从电磁能量变换、瞬态换流回路以及系统可靠性的新视角提出了一整套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分析理论与控制技术。主要发明点如下:1)发明了大功率开关器件瞬态分段建模及仿真分析方法,解决了复杂机理模型难以解算的问题,计算速度提高两个数量级;籍此发明了系统安全工作区概念及其设计方法,大幅提高了功率器件利用率和系统可靠性。2)发明了系统杂散参数提取方法及瞬态换流电路分析方法,解决了常规集总参数电路不能分析瞬态电磁脉冲问题;籍此发明了直流母排结构设计方法,大幅提升了装置功率密度。3)揭示了控制信号脉冲与主电路脉冲之间的传递规律,籍此发明了基于主电路脉冲及其序列的主动控制技术,解决了开关瞬态过程控制盲区问题,直接通过驱动电路实施对主电路脉冲的精确和快速控制。4)发明了多时间尺度电磁能量平衡分析及控制技术,解决了系统中瞬态能量精准控制问题,显著提高了系统可靠性以及不同时间尺度控制精度和速度。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8项,已授权2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2项,核心发明专利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籍此先后研制了多系列高压大容量三电平变流器、光伏并网逆变器和柔性直流变换器等重要工业装备,实现了产业化批量生产,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8亿元),应用成果先后三次获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他引2300余次,近五年6次获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出版著作3部,专著《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过程》于2018年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图书类最高奖),2019年出版了其英文版。由于在这一领域的杰出工作,项目第一完成人先后当选为IET Fellow和IEEE Fellow。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持的该科技成果评价会认为“该成果在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分析理论与控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引领并推进了国内外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电磁瞬态分析理论和控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赵争鸣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总体规划和设计,所有核心技术方案制定和实施,对发明点1、3、4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发明点1:提出了基于功率器件特性的系统安全工作区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对发明点3:从理论上解决了电力电子变换器的主电路脉冲主动控制技术;对发明点4:从理论上提出了电力电子变换器的能量平衡控制概念。旁证附件:知识产权1-1、1-2、1-4、1-7、1-9、1-10;论文5-1~5-4。
2袁立强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发明点1、2做出重要贡献。对发明点1:提出了基于系统安全工作区的变换器评估和设计方法以及扩大系统安全工作区的保护策略;对发明点2:提出了主回路杂散参数提取及其影响量化评估方法。旁证附件:知识产权1-1、1-2、1-5、1-7、1-8;论文5-2。
3鲁挺助理研究员荣信汇科电气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对发明点3、4做出重要贡献。对发明点3:提出了基于主电路脉冲的高压IGBT串联主动均压装置以及控制策略;对发明点4:提出了能量平衡控制策略,显著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旁证附件:知识产权1-1、1-3、1-4;论文5-3、5-4。
4陈凯楠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发明点1、3做出重要贡献。对发明点1:提出了半导体开关器件瞬态过程的非线性特征建模和仿真方法,提高建模和仿真的速度和精度,为系统安全工作区的提出提供了重要支撑;对发明点3:参与了瞬态脉冲传递规律研究及其实验。旁证附件:论文5-1。
5张春朋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发明点3、4做出重要贡献。对发明点3:提出了IGBT的斜率和峰值综合控制方法,构成该了主电路脉冲控制重要组成部分;对发明点4:参与瞬态能量平衡控制实验平台搭建与实验。旁证附件:知识产权 1-6。
6孙晓瑛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发明点2、4做出重要贡献。对发明点2:参与了层叠母排的机械结构设计和实现方法;对发明点4:为能量平衡控制策略的实践实施提供试验支撑。旁证附件:知识产权1-1、1-2、1-4、1-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大容量电力电子变换系统电磁瞬态分析方法中国ZL201210497020.5清华大学赵争鸣、袁立强、鲁 挺、贺凡波、孙晓瑛
2授权发明专利基于瞬态电量平衡的无源无损无接触的一体化直流母排方法中国ZL201110294039.5清华大学赵争鸣、王雪松、袁立强、鲁 挺、孙晓瑛
3授权发明专利基于主电路脉冲的高压IGBT串联主动均压装置中国ZL201210466965.0清华大学鲁 挺、赵争鸣、姬世奇、于华龙、袁立强、贺凡波、孙晓瑛
4授权发明专利基于瞬态电磁能量平衡的电力电子变换器控制方法中国ZL201210475860.1清华大学赵争鸣、鲁 挺、贺凡波、尹璐、袁立强、孙晓瑛
5授权发明专利优化器件过流保护扩大系统安全运行区的三电平变换器中国ZL201010162953.X清华大学袁立强、王雪松、赵争鸣、鲁 挺、孙晓瑛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斜率与峰值综合控制电路中国ZL200910237662.X清华大学张春朋、刘博超、姜齐荣、童陆园
7授权发明专利磁链控制下异步电机VVVF控制用直流预励磁起动方法中国ZL201010518150.3清华大学胡斯登、赵争鸣、袁立强、鲁 挺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系统安全工作区的变换器评估与设计软件中国2013SR020396清华大学袁立强、赵争鸣、王雪松、邹高域、尹 璐、鲁 挺、贺凡波、孙晓瑛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变频器直流母排电磁分析软件中国2012SR074705清华大学邹高域、赵争鸣、袁立强、孙晓瑛、尹 璐、于华龙、王雪松、鲁挺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能量平衡的两电平背靠背变频调速系统控制软件中国2012SR074703清华大学尹 璐、赵争鸣、袁立强、邹高域、鲁 挺、胡斯登、贺凡波
发明奖赵争鸣,袁立强,鲁挺,陈凯楠,张春朋,孙晓瑛清华大学清华大学
60003-206 软硬件协同的闪存存储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软硬件协同的闪存存储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清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当前数据密集型应用对存储系统的容量和性能都提出了高需求。闪存打破了传统磁盘半个多世纪来的主导地位,在嵌入式系统、桌面系统及数据中心等得到快速广泛的应用。传统系统软件多以磁盘为中心进行设计,但闪存特性和其电子式的数据访问方式不同于磁盘,且在性能(延迟、带宽)、体积、功耗方面优于磁盘。闪存设备架构及闪存特性和以磁盘为中心的存储架构及软件设计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上层系统软件与闪存设备之间的功能重叠、感知屏蔽、语义隔离、维度缺失、分工欠妥、优化错配、性能抖动等一系列严重问题,阻碍了闪存优势发挥,甚至恶化了闪存寿命等缺陷。基于此,项目组自2008年开始了“重构闪存存储系统”的技术攻关,破除了传统闪存存储架构阻碍,提出软硬件协同设计思路,取得了如下发明创新:1.开放通道闪存存储架构和软硬件协同的分布式闪存存储框架:提出了将软件系统与闪存转换层的空间管理进行结合,发明了软件直管的开放通道闪存存储架构,突破了传统架构软硬件设计之间的语义隔离,进一步发明了软硬件协同的分布式闪存存储框架,提出了硬件抽象与软件优化相协同的分布式闪存存储解决方案。2.闪存存储卡可靠性提高方法:发明了闪存器件数据恢复技术、控制器容错设计技术、新型磨损均衡方法等闪存可靠性改善方法,有效改善了存储系统长时间数据保存的可靠性,增强了存储系统对闪存器件可靠性退化的耐受能力,克服了存储密度与可靠性的冲突。3.软硬件协同的单机闪存存储系统设计方法:发明了可重构的闪存文件系统元数据管理方法,克服了长久以来文件系统元数据写入开销大的难题;发明了内部并发感知的闪存文件系统数据管理方法,从软件系统层次有效发挥了闪存设备的内部并发特性;发明了闪存硬件支持的高效事务处理方法,保证了系统一致性的低开销。4.软硬件协同的分布式闪存存储系统设计方法:发明了解耦合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元数据设计技术,克服了现有多元数据服务器访问架构难同时满足扩展性和低延迟的难题;发明了高效可重组的文件系统数据布局策略,消除了闪存上数据布局的冲突问题;发明了键值存储加速技术,突破了传统闪存键值存储架构使用文件抽象等设计思路,为使用键值存储解决分布式文件系统元数据面临的写入带宽低、写放大较大的问题提供了优化方案。项目申请了国内外发明专利67项,其中获得授权40项(含美国授权专利12项),发表学术论文38篇。内核贡献者Matias在Linux内核4.4版本中对开放通道架构进行支持;项目成果集成于华为ES3000系列闪存卡和Dorado全闪存阵列,在京东、百度、腾讯等公司应用,对其业务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兴分布式文件系统中应用闪存文件系统优化技术,有效提升了SSD元数据盘的闪存性能和使用寿命;阿里云部署了开放通道架构闪存存储,在性能与可靠性上有明显的提升。近3年新增利润6.73亿,取得了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成员获得IEEE Fellow、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CCF优博等。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舒继武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项目总体负责人,负责项目组织与实施、关键技术攻关以及应用,对发明点1、2、3、4均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发明点1中,发明了软件直管的闪存存储架构和软硬件协同的分布式闪存存储框架;在发明点2中,发明了开放通道SSD的软硬件接口优化技术;在发明点3中,发明了内部并发感知的闪存文件系统数据组织方法;在发明点4中,发明了解耦合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元数据设计技术;领导研发了闪存存储系统,组织协调产学研合作,推进项目成果的应用。旁证材料:发明专利US10191851B2、ZL201310195832.9、ZL201310676555.3、ZL201310195746.8、ZL201410005081.4、ZL201310388418.X(附件1-1、1-2、1-5、1-6、1-7、1-9)等。
2陆游游研究员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项目主要参与人,对发明点1、2、3、4均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发明点1中,发明了软件直管的闪存存储架构;在发明点2中,发明了开放通道SSD的软硬件接口优化技术;在发明点3中,发明了可重构的闪存文件系统元数据管理方法,以及闪存硬件支持的高效事务处理方法;在发明点4中,发明了高效可重组的文件系统数据布局策略;作为核心成员设计研发了本项目的闪存存储系统,参与产学研合作,推动项目成果应用。旁证材料:发明专利US10191851B2、ZL201310195832.9、ZL201310195746.8、ZL201410005081.4、ZL201310388418.X(附件1-1、1-2、1-6、1-7、1-9)等。
3王元钢高级工程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参与人,对发明点2、3、4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发明点2中,发明了开放通道的软硬件接口优化技术,发明了闪存高可靠性方法;在发明点3中,结合了闪存硬件支持,协同优化了闪存异地更新特性与事务机制相结合的事务处理方法;在发明点4中,发明了分布式存储数据布局优化策略;作为华为公司联系人长期与清华大学的合作,推动双方在本项目上的深入合作与技术的应用转化,推进了项目成果的应用。旁证材料:发明专利ZL201310676555.3、US10152233B2(附件1-5、1-8)等。
4潘立阳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项目主要参与人,对发明点1和2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发明点1中,发明了软硬件协同的分布式闪存存储的对象存储数据组织优化技术;在发明点2中,发明了闪存器件可靠性改善技术,发明了闪存磨损均衡方法,推动了闪存存储卡的研制工作。旁证材料:发明专利US9405670B2(附件1-4)。
5张颇高级工程师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参与人,对发明点2和4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发明点2中,提出了闪存存储卡的可靠性与性能优化方法,研制了支持开放通道接口的华为ES 3000系列闪存存储卡、华为Dorado全闪存阵列,推进了项目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在发明点4中,发明了闪存固态盘访问优化方法。旁证材料:发明专利US010114578B2(附件1-3)。
6唐鲲高级工程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参与人,对发明点2和4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发明点2中,研制了支持开放通道接口的华为ES 3000系列闪存存储卡;在发明点4中,发明了闪存固态盘及在分布式存储系统中访问优化方法,,应用于华为ES 3000系列存储卡和Dorado全闪存阵列,推动了项目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旁证材料:发明专利US9947369B2(附件1-1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FOR DISTRIBUTED TRANSACTION PROCESSING IN FLASH MEMORY美国US 10,191,851 B2清华大学Jiwu Shu;Youyou Lu;Fei Li
2授权发明专利在闪存存储系统中延迟持久化索引元数据的方法中国ZL 201310195832.9清华大学舒继武;陆游游
3授权发明专利SOLID STATE DISK AND DATA MOVING METHOD美国US 10,114,578 B2华为技术有限公司Yan Li;Meng Zhou;Po Zhang
4授权发明专利WEAR LEVE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美国US 9,405,670 B2清华大学Liyang PAN;Chen Tang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闪存数据管理方法及装置中国ZL 201310676555.3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舒继武;王维;王元钢
6授权发明专利在闪存存储设备中提供通用事务支持的方法中国ZL 201310195746.8清华大学舒继武;陆游游;郭佳
7授权发明专利用可重构的文件系统目录树提高非易失性存储寿命的方法中国ZL 201410005081.4清华大学舒继武;陆游游
8授权发明专利FILE MANAGEMENT METHOD,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 , AND MANAGEMENT NODE美国US 10,152,233 B2华为技术有限公司Jun Xu;Junfeng Zhao;Yuangang Wang
9授权发明专利分布式闪存存储系统中国ZL 201310388418.X清华大学舒继武;欧佳欣;陆游游;王维
10授权发明专利NETWORK STORAGE DEVICE美国US 9,947,369 B2华为技术有限公司Kun Tang;Qingcheng Huang;Dechun Bi
发明奖舒继武,陆游游,王元钢,潘立阳,张颇,唐鲲清华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70003-210 面向基础设施的长寿命智能无线传感网技术及其应用
项目名称面向基础设施的长寿命智能无线传感网技术及其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清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源清慧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源清慧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无线传感网具有部署灵活、成本低与实时性好的优势,是新一代监测/检测技术,正在引发全球范围内基础设施监测/检测行业的变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安全。在“十三五”规划引导下,发改委、科技部和交通部相继立项,推动基础设施监测/检测传感网技术攻关,提升科技竞争力,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本项目历经近20年攻关,在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支持下,在节点硬件、网络算法和应用系统等方面完成了多项发明创新,实现了基础设施长期监测无线传感网系统从无到有的飞跃。获得发明专利71项(共申请86项)、软件著作权14项,发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论文101篇,单篇他引逾240次,制定国家标准3项,孵化2家创新企业。主要技术发明点如下:1、针对传统无线传感节点功耗大难以满足基础设施长期监测需求的难题,揭示了非易失器件的失效机理,建立了低功耗非易失计算电路设计理论,发明了全并行数据备份/恢复非易失计算架构、无电源转换器的能量采集与管理技术以及条件预充型触发器等低能耗电路,研制了世界首个非易失处理器芯片,获得国际低功耗电子年会设计竞赛奖第一名。研发了23种权威机构认证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工作寿命延长2-3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针对基础设施监测无线传感网面临的数据量大、同步测量难、传感器长期工作漂移大等高精度测量难题,提出了基于“距离-密度”的空间自适应簇划分与压缩算法、基于局部迭代估计与全局单包传播的同步协议、基于空间正交投影和稀疏贝叶斯学习的盲校准算法,实现了国际领先的10微秒级同步数据采集和自校准,多维流场测风系统的误差比国际水平低58.7%以上。3、针对基础设施类型多、“一物一模型”人工建模方式大规模推广难的挑战,提出了前端基于工况智能识别的数据降维与动力学参数提取技术、云端泛结构类型的安全评估模型、端-云协同渐进式在线模型更新技术,研制了端-云协同云服务平台,可支持百余种基础设施结构类型的快速建模与准确评估,载荷评估误差比国际水平低40.8%以上。主要产业应用:2012年在无锡蓉湖大桥建成世界上第一个桥梁长期监测无线传感网,稳定运行至今;已连续4年应用于国家干线路网监测,建成了100余座大型桥梁/隧道、300余座风电机组的长期监测系统,应用于200余种型号风电机组检测和1.4万余座桥梁的日常管养,已在“一带一路”沿线3个国家得到应用。桥梁监测无线传感网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海上风电检测市场占有率100%。近三年新增销售收入14.6亿、间接经济效益过百亿。上述技术发明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通过教育部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本项目“低能耗长寿命无线传感器、非易失铁电处理器、低能耗组网等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海上风电机组高/低电压连锁故障穿越测试技术、三维流场测量方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技术吸引了2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和DARPA资助的多个中心的跟踪研究。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华中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作为项目负责人提出了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案。提出了低功耗触发器和非易失计算架构;发明了无线传感网的自适应簇划分、自适应数据压缩和传感器的在线盲校准技术;发明了在线渐进式程序更新技术,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桥梁结构监测无线传感网系统、主持建设了多座桥梁长期监测系统。对发明点1、发明点2和发明点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发明专利ZL200910087476.2(附件1-1)、ZL200810225577.7(附件1-5)、ZL201210135185.8(附件1-8)等。
2刘勇攀副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主要参与低能耗电路、处理器和自组织网络技术方面的工作。发明了非易失计算结构和非易失传感器节点;提出了自适应簇划分和自适应数据压缩算法。对发明点1、发明点2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发明专利ZL201310086340.6(附件1-2)、ZL200810225577.7(附件1-5)等。
3李泠研究员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主要参与低能耗高可靠非易失计算电路设计理论的工作,揭示了非易失器件的失效机理,发明了非易失器件三维集成热串扰模型,建立了零泄漏非易失计算电路设计方法。打通了非易失阻变存储器从器件级到电路级系统集成的通路;针对非易失阻变存储器阵列电路的设计和制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维集成阻变存储器热效应评估及降低热串扰的方法,改善了三维集成非易失阻变存储器耐久性。对发明点1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发明专利ZL201410144275.2(附件1-3)等。
4秦世耀教授级高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了基于长寿命智能无线传感网技术的风电特性监测/检测系统。提出了在复杂陆地及海洋环境下开展风电特性检测的分布式无线测试数据采集、传输解决方案,建立了风电机组高/低电压一体化连锁故障穿越检测能力;提出了在复杂运行环境下的风电机组健康评估方法,建立了基于多源信息理论的风电机组关键部件载荷模型,开发了风电机组长期载荷监测系统。对本项目发明点2、发明点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16SR015189(附件1-10)、发明专利ZL201410222336.2(附件5-11)等。
5章立峰教授级高工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参与隧道、桥梁等基础设施监测的无线传感网技术的研究,研发了基础设施监测大数据平台,负责中老铁路的桥梁/隧道监测系统、杭州紫之隧道监测系统、云南金东大桥监测系统等多个项目的建设,在基础设施监测无线传感网技术的规模化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本项目发明点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19SR0508469(附件5-10)等。
6王鹏军副研究员北京源清慧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主要参与低能耗长寿命传感器、自组织网络技术和桥梁监测云平台方面的工作。发明了10微秒级的无线网络同步算法,发明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在线渐进式程序更新技术,获得无线传感网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等14项软件著作权,研发了桥梁、隧道、边坡、大坝和风电机组的结构监测云服务平台,对发明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本项目发明点2、发明点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发明专利ZL201210135185.8(附件1-8)、2013SR033185(附件1-9)等。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于自偏置电压-时间转换电路的时间域比较器中国ZL200910087476.2清华大学玻梅,杨华中,乔飞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非易失处理器中的分段并行压缩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310086340.6清华大学盛骁,王逸群,刘勇攀,杨华中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测量阻变存储器激活能的方法中国ZL201410144275.2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卢年瑞,李泠,刘明,孙鹏霄,王明,刘琦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脉冲直流供电模式的非易失传感网节点系统中国ZL201310075113.3清华大学王逸群,刘勇攀,李双辰,孙忆南,杨华中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自适应划分簇的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0810225577.7清华大学龙衡宇,刘勇攀,应蓓华,杨华中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降低能耗的压缩判决方法中国ZL200810238934.3清华大学杨华中,应蓓华,刘伟,刘勇攀,汪蕙
7其他Blind Drift Calibration of Sensor Networks Using Sparse Bayesian Learning美国IEEE SENSORS JOURNAL清华大学汪彧之,杨岸颀,李展,陈晓明,王鹏军,杨华中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在线渐进式程序更新方法中国ZL201210135185.8清华大学李让坤,王鹏军,刘伟,罗洪,徐淑正,杨华中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无线传感网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V2.0中国2013SR033185清华大学王鹏军,杨军,黄智科,李亚,张晓军,汪彧之,罗洪,刘伟,杨华中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SMARTBOW智能检测助手软件 V2.1.8中国2016SR015189无锡源清慧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王鹏军,黄智科,冯乐,秦世耀,郑青波
发明奖杨华中,刘勇攀,李泠,秦世耀,章立峰,王鹏军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源清慧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源清慧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80005-201 稀土永磁二次资源绿色再生新技术及产业化
项目名称稀土永磁二次资源绿色再生新技术及产业化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工业大学,江西格林美资源循环有限公司,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有色金属冶金技术领域。稀土是不可再生的全球性战略资源,在国防和民用高技术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作为全球95%以上稀土原料的提供者,长期的原矿开采不仅危及我国的稀土资源优势地位,而且造成过度的能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破坏。同时,以大宗稀土永磁工业固废和报废产品为代表的稀土二次资源逐年增多,且品位高达原矿的数百倍,成为我国稀土的重要来源。稀土永磁二次资源种类繁多且含有毒、有害物质,长期以来,国内外一直不懈地开展回收技术研发,但仍未解决资源利用率低、环境负担重、能耗过高等突出问题。本项目致力于稀土永磁二次资源的绿色回收和高效再利用,以缓解我国稀土行业对原生资源的过渡依赖,对实现我国稀土循环经济战略、保持我国稀土资源优势、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国策起到了推动与示范作用。项目在高性能再生钕铁硼磁体制备、高纯稀土化合物提取等绿色再生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主要发明点如下:1、发明了稀土永磁油泥废料的绿色再生新技术。针对轻度氧化废料,发明了基于分离提纯、钙还原和纳米调控的磁体再生新技术,制造出商用磁体水平的再生烧结钕铁硼磁体。针对重度氧化废料,发明了选择性沉淀和萃取分离的新技术,制备出高纯度稀土化合物等高附加值产品。2、发明了稀土永磁电机废旧磁体的绿色再生新技术。通过纳米颗粒精确调控再生磁体的成分及显微组织,制造出磁性能达到原始磁体水平的再生烧结钕铁硼磁体。发明了高效去除树脂粘结剂的溶剂和去除树脂和添加剂的溶胀方法,磁粉回收率大于99%,制备出高磁性能再生粘结钕铁硼磁体。3、利用发明的多种稀土永磁油泥废料和电机废旧磁体产业化绿色再生新技术,通过集成创新,建成了年处理100万台废旧稀土永磁电机生产线、年产500吨高性能再生烧结钕铁硼磁体生产线和年处理500吨稀土永磁废料的分离提纯生产线,多种再生稀土产品实现了全球应用。从规范稀土永磁二次资源的绿色回收产业、高效生产和过程质量控制角度,主持和参与制定《再生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等国家标准两项,主持起草《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再生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等行业和地方标准三项。开展了再生烧结钕铁硼磁体的生命周期评价,实现了稀土二次资源的绿色回收和高效再利用的科学评价。项目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欧盟发明专利1项,申请PCT专利1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20项。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 检索16篇。中国稀土学会组织科技成果鉴定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电机用再生钕铁硼烧结磁体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近三年,生产高性能再生烧结钕铁硼1265吨,为缓解我国稀土供需矛盾提供了新途径,与原生相比,减少稀土原矿36.6万吨,碳减排3.25万吨,节能减排和降低环境污染效果显著。新增销售收入7.95亿元,新增利税1.78亿元,出口创汇2603万美元,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岳明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 计划)“废旧稀土永磁电机拆解及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的课题负责人。提出了项目总体科学技术目标与科学技术思路,组织项目研究。发明了稀土永磁油泥废料和稀土永磁电机废旧磁体的绿色再生新技术,并研究核心制备技术原理,对发明点 1(旁证材料见专利 US9,728,310B2、ZL201510101336.1)和 2(旁证材料见专利 ZL201110460592.1)有重要贡献。作为第一完成人制定了国家标准 1 项(旁证材料见国家标准《再生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在本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完成工作量的 80%。
2许开华教授江西格林美资源循环有限公司江西格林美资源循环有限公司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 计划)“废旧稀土永磁电机拆解及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的子课题负责人,开发出含稀土永磁废旧电子产品的拆解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出针对废旧磁体的高效绿色分离产业化技术,解决了产业化中多项工艺与设备技术难题,建成了年处理500吨稀土永磁废料的分离提纯生产线,对发明点 3(旁证材料见专利 ZL201210220835.9、ZL201410614568.2)有重要贡献。在本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完成工作量的 80%。
3衣晓飞教授级高工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发改委节能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项目“年产 500 吨再生烧结钕铁硼磁体产业化示范线”负责人。发明了纳米颗粒调控制备高性能再生烧结钕铁硼磁体的产业化关键技术,负责本项目再生烧结磁体的工业生产实施,解决了产业化中多项工艺与设备技术难题,对发明点 2(旁证材料见专利ZL201610790799.8)和 3(旁证材料见专利 ZL201510475537.8)有重要贡献。在本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完成工作量的 80%。
4刘卫强副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 计划)“废旧稀土永磁电机拆解及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的课题骨干。发明了采用还原扩散技术将钕铁硼油泥废料直接制备再生磁体,以及高效去除树脂粘结剂的特种溶剂,利用溶剂溶胀法将废旧粘结磁体制备成高性能再生磁粉和粘结磁体,对发明点 1(旁证材料见专利ZL201510100851.8)和发明点 2(旁证材料见专利ZL201610345151.X)有重要贡献。在本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完成工作量的 60%。
5刘敏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 计划)“废旧稀土永磁电机拆解及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的课题骨干。发明了选择性沉淀和萃取分离相结合回收钕铁硼废料的绿色环保核心技术,对发明点 1(旁证材料见专利 ZL201310306657.6)有重要贡献。在本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完成工作量的 60%。
6吴玉锋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 计划)“废旧稀土及稀贵金属产品回收再利用技术标准体系”课题负责人和 “废旧稀土永磁电机拆解及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的课题骨干。基于钕铁硼材料全生命周期稀土流向分析,提出了涵盖生产、回收、加工处理、再生产品以及分析检测等关键环节的循环利用标准体系框架;推动了《再生钕铁硼永磁材料》等国家标准的建立,将“钕铁硼废料”等 6 个稀土回收相关术语纳入《稀土术语》国家标准,对发明点3(旁证材料见国家标准《稀土术语》)有重要贡献。在本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完成工作量的 5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Short-process Method for Preparing Sintered NdFeB Magnets with High Magnetic Properties Recycling from NdFeB Sludge美国US9,728,310B2北京工业大学;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Ming Yue,Weiqing Liu,Xiantao Li,Meng Li,Min Liu,Dongtao Zhang, Xiaowen Yin, Xiulian Huang,JingwuChen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烧结钕铁硼油泥废料制备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磁体的短流程方法中国ZL201510101336.1北京工业大学岳明,李萌,刘卫强,李现涛,张东涛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还原扩散技术回收钕铁硼油泥的方法中国ZL201510100851.8北京工业大学岳明,李现涛,刘卫强,李萌,张东涛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钕铁硼油泥再生共沉淀制备钕铁氧化物的方法中国ZL201310306657.6北京工业大学刘敏,赖伟鸿,索红莉,李萌,尹小文,金琼花,岳明,刘卫强,张东涛,马麟,王毅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耐蚀、高矫顽力烧结钕铁硼磁体及制备方法中国ZL201610790799.8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张鹏杰,赵占中,曹玉杰,衣晓飞,吴玉程,徐光青,黄秀莲,陈静武
6授权发明专利铝纳米颗粒掺杂制备的高矫顽力和高耐蚀性烧结钕-铁-硼基永磁材料及制备方法中国ZL201110460592.1北京工业大学岳明,刘卫强,孙超,张东涛,张久兴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废旧快淬结钕铁硼磁粉的回收再利用方法中国ZL201610345151.X北京工业大学尹玉霞,岳明,孙硕,刘卫强,刘敏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镀镍钕铁硼磁体去除镀镍层的方法中国ZL201510475537.8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李绪亮,陈静武,赵占中,黄秀莲,衣晓飞,熊永飞
9授权发明专利控制破碎分离低值物质与贵物质的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210220835.9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开华,闫梨,张翔
10授权发明专利含重金属废水渣的金属回收与综合利用工艺中国ZL201410614568.2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张云河,张顺应,许开华,何广蓼,柳涛
发明奖岳明,许开华,衣晓飞,刘卫强,刘敏,吴玉锋北京工业大学,江西格林美资源循环有限公司,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90006-201 高性能平面编织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低成本化技术
项目名称高性能平面编织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低成本化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项目简介高性能平面编织复合材料结构正成为新兴的航空航天结构,但是,高成本极大地制约了平面编织复合材料结构的推广应用,发展平面编织复合材料结构低成本化技术至关重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项目组经十余年系统而持续研究与积累,发展了行之有效的高性能平面编织复合材料结构低成本化的设计、制备及验证技术,为高性能平面编织复合材料结构低成本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主要技术发明点如下:1) 发明了高效精确的平面编织复合材料设计方法:建立了平面编织(二向和三向)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本构模型,推导了一系列基于应变能原理的平面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解析解,可以快速而精确预测平面编织复合材料的单/双轴拉伸、压缩、剪切性能,以及残余热应力性能,与国际同类技术相比,本技术预测拉伸和剪切性能精度分别提高了10%和5%;改进了平面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算法,构建了高效精确的平面编织复合材料设计与筛选方法,通过调整纤维分布、细观结构形状参数、工艺参数等,优化平面编织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2) 发明了快速有效的平面编织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方法:建立了基于畸变能概念的基体开裂、分层和纤维断裂的失效准则,以及I和II混合型撕裂判据,构建了预报复合材料失效的多失效模式耦合的混合准则,与传统失效准则相比,拉伸、压缩和弯曲失效载荷预测精度分别提高了10%、20%和10%;提出了基于应力/应变控制的平面编织复合材料剩余强度和剩余寿命表征模型及其试验测定方法,发展了静载荷和疲劳载荷谱作用下平面编织复合材料结构渐进损伤算法,可快速而有效地模拟复合材料结构疲劳损伤过程和破坏模式,估算疲劳寿命。3) 发明了具有结构-功能一体化特点的平面编织复合材料柔性结构设计及试验验证方法:建立了平面编织复合材料柔性结构大变形折叠的力学分析模型,推导了大变形折叠的平面编织复合材料柔性结构层间剪切应力解析解,解决了大变形折叠柔性结构的剪切破裂难题;提出了超长薄壁平面编织复合材料柔性豆荚杆结构空间极端热环境下卷曲功能与性能、轴向压缩稳定性、传热性能等非标试验测量方法,并发明了试验夹具,验证了结构功能与性能。4) 发展了平面编织复合材料结构低成本设计/制备一体化技术:针对平面编织复合材料的典型复杂厚壁结构和具有结构-功能一体化特点的超长薄壁柔性结构,发展了基于数字化的设计/制备一体化技术,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的低成本设计/制备方法,经实物制备与试验验证,设计、制备成本低,效率高。该项目已经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套技术、软件与装置: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6项(已授权2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8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6篇。项目研究成果已在民用直升机尾段结构、空空导弹弹翼和舱段、大型运输机翼盒及螺旋桨等航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得到应用,产生经济效益1.2亿元,为我国某民用直升机适航取证、新型空空导弹和运输机的研制做出重要贡献,取得重要的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熊峻江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项目负责人和顶层设计者,对该项目所有技术发明点均做出重要贡献。具体为:主持发明了发明点(1)中的平面编织(二向和三向)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本构模型;主持发明了发明点(2)中基于应变能概念的失效判据,剩余强度、剩余刚度和剩余寿命表征模型,以及渐进损伤算法;主持发明了发明点(3)中平面编织复合材料柔性结构大变形折叠的层间剪切应力解析模型;主持研究了发明点(4)中的典型平面编织复合材料结构成型制备工艺。授权25项国家发明专利,见附件1.1至1.25。
2白江波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项目主要参与者,对该项目技术发明点(1)、(3)、(4)做出重要贡献。具体为:发明了发明点(1)中的三向平面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本构模型;发明了发明点(3)中平面编织复合材料柔性结构大变形折叠的层间剪切应力解析模型;发明了发明点(4)中的平面编织复合材料柔性结构成型制备工艺。授权14项发明专利,见附件1.1、1.2、1.6、1.9、1.12、1.15-1.17、1.19、1.21-1.25。
3罗楚养高级工程师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项目主要参与者,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该项目技术发明点(2)、(4)做出贡献。具体为:参与发明了发明点(2)中剩余强度、剩余刚度和剩余寿命表征模型;参与发明了发明点(4)中的典型平面编织复合材料结构成型制备工艺。授权4项国家发明专利,见附件1.21、1.23-1.25。
4朱云涛其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项目主要参与者,对该项目技术发明点(1)、(2)、(4)做出贡献。具体为:参与发明了发明点(1)中的三向平面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本构模型;发明了发明点(2)中基于应变能概念的失效判据;参与发明了发明点(4)中的典型平面编织复合材料结构成型制备工艺。授权4项国家发明专利,见附件1.4、1.7、1.10、1.18。
5陈迪其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项目参与者,对该项目技术发明点(1)做出贡献。具体为:参与发明了发明点(1)中复合材料层合板双轴向拉伸性能的测试方法。授权2项国家发明专利,见附件1.6、1.7。
6万傲霜其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项目参与者,对该项目技术发明点(2)做出贡献。具体为:参与发明了发明点(2)中渐进损伤算法及软件开发。授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见附件1.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设计平面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模量的方法中国ZL201310363526.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峻江, 白江波, 程序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豆荚型管件的整体成型方法中国ZL201310325832.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白江波, 熊峻江, 陈勇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预测平面斜交编织复合材料双向拉伸模量与强度的方法中国ZL201510860881.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峻江, 朱云涛, 王强, 杨武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复合材料平纹织布撕裂阻力预测方法中国ZL201310360468.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白江波, 熊峻江, 程序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测试复合材料剩余强度与剩余寿命的应力控制方法中国ZL201410213663.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峻江, 马阅军, 杨武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预报复合材料纤维拉伸失效的能量判据中国ZL201610526020.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峻江, 朱云涛, 云新尧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获得裂纹扩展属S-N曲线的复合材料II型裂纹扩展速率测定方法中国ZL201310360371.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峻江, 云新尧, 李世秋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预测含初始缺陷复合材料桨叶剩余寿命的渐进损伤方法中国ZL201510860878.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付裕, 熊峻江, 马阅军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翼盒的整体成型方法中国ZL201310325658.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峻江, 罗楚养, 白江波, 张晶晶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三轴向编织复合材料格栅力学模量的预测方法中国ZL201310363477.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峻江, 白江波, 满孜郁, 刘猛
发明奖熊峻江,白江波,罗楚养,朱云涛,陈迪,万傲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0006-202 面向高机动平台的远距离目标光电探测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面向高机动平台的远距离目标光电探测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项目简介高机动平台远距离目标光电探测在空中海上搜救、边海防探测监控、森林火灾快速定位、铁路公路险情预警、军用空中察打与地面侦查等领域不可或缺,在人民生命财产和国防国土安全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高机动平台远距离目标光电探测系统存在的清晰度不足、稳定性差、精准度低等关键技术瓶颈,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国家自然基金、中航光电、兵器集团等支持下,产学研用深度联合,持续攻关近20年,开展了全面技术创新,研发了高像质超稳精准探测系统,发明了应对远距离目标探测的降质图像增强技术、抑制高机动平台扰动的图像增稳技术、基于像质增强和机电稳像的目标检测识别实时跟踪复合闭环探测技术。主要技术创新如下:1.针对复杂气候条件和湍流效应、光学和感光器件性能不足等问题,发明了基于低秩近似的自适应高清图像增强方法,提出了多种降质模型的低秩近似浅层卷积网络架构,实现了自适应高清图像增强;发明了基于上下界支撑的图像增强自修正策略,实现了模糊复原、雾霾散射补偿、光照不均抑制、自适应灰阶均衡和局部色偏修正;研制了高分辨率实时透雾增强处理装置,实现了1.2-2.0倍视距的有效目标探测,处理速度提高了2个数量级。2.针对高机动平台扰动导致的图像抖动和模糊难题,发明了多自由度音圈隔振抑振装置及控制策略,解决了中高频振动引起的曝光相移与累积拖影;发明了基于法向流信息运动补偿的多级稳像回扫复合控制方法,解决了中低频振动引起的图像漂移,显著提升了宽频复杂扰动下远距离目标光电探测系统的光轴稳定性,对随机振动的衰减幅度超过90%,图像峰值信噪比提高了6-14dB。3.针对成像探测处理延迟大、协同性差等难题,构建了基于像质增强和机电稳像的目标检测识别、实时跟踪复合闭环探测系统,发明了基于深度光流稳像回扫和大视场三维感知的目标探测方法,实现了运动目标跟踪的方位修正;发明了基于跟踪定位区域的语义分割与变分组卷积识别方法和组合滤波探测方法,利用探测偏差对稳像回扫机构和增强效果进行联合补偿,实现了高动态远距离目标实时精准探测,机动性能达到3倍视场/秒。该项目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大,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项,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0篇,EI论文109篇。该项目突破了清晰度不足、稳定性差、精准度低等光电探测关键技术瓶颈, 综合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其中基于低秩近似上下界修正的自适应图像增强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研发了安防、搜救、预警、察打等系列产品。产品4次参与习总书记出行保障,成功执行博鳌亚洲论坛安防、东海南海搜救、亚丁湾护航、中蒙及东部沿海监控等任务。在国内新研和改进直升机光电吊舱中占有半数以上市场份额,搭载翼龙Ⅱ无人机出口中东并多次成功摧毁恐怖分子目标。此外,参与朱日和军演、中俄联合军演、抗战胜利70周年和建军90周年阅兵等重大活动。在民用、军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重大社会军事效应和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弘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项目负责人,负责构建整个项目框架,对项目创新点贡献如下。发明点1:发明了实时高清视频自适应去雾方法及装置(ZL201711419404.4,附件13),实现了图像降质增强;发明点2:发明了基于反向力矩的光电吊舱稳像控制装置及方法(ZL201711419405.9),解决了光电吊舱角振动幅值的抑制难题;发明点3:发明了基于变分组卷积的图像识别方法(ZL201711419380.2)、基于自适应组合滤波与多级检测的目标探测系统及方法(ZL201711419399.7,附件7-10)和基于多通道特征的高速相关滤波目标跟踪方法(ZL201711419446.8),实现了反向信息传递网络模型中的目标精准探测,并为执行机构的精确动态回扫提供决策参数。授权发明专利21项,发表SCI论文15篇,EI论文71篇。
2李伟鹏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项目完成人,负责宽频多自由度音圈隔振抑振装置和多级稳像回扫复合控制方法研究。对项目创新点贡献如下。发明点2:发明了多自由度的音圈隔振抑振结构及其控制方法(ZL201711422441.0,附件14)和六自由度低频振动主被动隔离机械装置(ZL201711422464.1),解决了中高频振动引起的累积拖影和中低频振动引起的图像漂移,发明了超宽频可调式电磁阻尼隔振装置(ZL201010595265.2),实现了隔振抑振装置的高精度控制;发明点3:发明了光电吊舱稳像回扫一体化控制装置及测量方法(ZL201711421058.3,附件6)和基于新型柔性铰链的快速反射镜(ZL201610956359.5),提高了目标实时探测精准度与稳像回扫的带宽和摆幅。授权发明专利11项、发表SCI论文3篇、EI论文8篇。
3袁丁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项目完成人,负责电子稳像与大视场三维感知的目标探测技术研究,对项目创新点贡献如下。发明点2:发明了基于法向流的直接估算相机自运动参数的方法(ZL201310257841.6,附件15-16),解决了相机运动参数求解的普适性问题,为后续稳像回扫机构提供控制残差;发明点3:发明了基于字典学习的目标重建方法(ZL201711422378.0,附件18)、基于迭代最近点的大视场视频全景图拼接的方法(ZL201810028354.5)和基于语义信息与边缘约束的前景目标检测方法(ZL201711419447.2),实现了大视场三维场景的快速、高完整度建模与前景目标检测,为前向信息传递网络模型中的目标识别与跟踪提供线索。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发表SCI论文11篇、EI论文20篇。
4杨一帆讲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项目完成人,负责远距离目标光电探测的图像增强技术研究,对项目的创新点贡献如下。发明点1:发明了在线抗黄色雾霾色偏自修正的上下界支撑图像增强系统(ZL201711420967.5,附件11-12)和基于非局部均值滤波的图像去雾霾方法(ZL201711421010.2,附件17),解决了多种光学与天候因素耦合造成的复杂降质问题,实现了复杂成像条件下超视距探测;发明点3:提出了基于视觉特性的去雾稳像探测系统(ZL201711422363.4,附件2-5),设计了信息传递的自适应网络复合闭环目标探测系统框架,提升了远距离目标探测系统的综合性能。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SCI论文2篇、EI论文5篇。
5李军伟研究员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项目完成人,负责基于深度光流稳像回扫和目标识别技术研究,对项目的创新点贡献如下。发明点3:发明了基于深度光流和形态学方法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ZL201711422448.2),实现了背景图像配准,解决了动态环境下相机运动估计的难题;发明了基于图像显著性和特征先验模型的视频目标检测方法(ZL201711419449.1)和基于视觉的分层极限学习机目标识别方法(ZL201711419430.7,附件19),实现了目标属性的精准识别。共授权发明专利3项。
6何磊研究员中国航空工业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项目完成人,负责整体系统架构的设计、集成、调试、试验,对项目的三个主要发明点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明点1:建立了基于边缘小波能量的图像清晰度评估模型(附件40),对图像降质模型的建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提出了图像增强的测试、验证方法;发明点2:对电子稳像和机械稳像的闭环提出了设计思路和测试方法。发明点3:对信息传递的自适应网络复合闭环目标探测系统的反向信息传递提出了参数修正模型,降低了系统总延迟,极大程度上解决了目标探测精度与响应速度相互制约的难题,大幅提升了目标探测系统的综合性能。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本项目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光电吊舱稳像回扫一体化控制装置及测量方法中国201711421058.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伟鹏、明洋、张弘、郑新涛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自适应组合滤波与多级检测的目标探测系统及方法中国201711419399.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弘、王悦人、杨一帆、李伟鹏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在线抗黄色雾霾色偏自修正的上下界支撑图像增强系统中国201711420967.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弘、杨一帆、袁丁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视觉特性去雾稳像探测系统中国201711422363.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弘、杨一帆、李伟鹏、袁丁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实时高清视频自适应去雾方法及装置中国201711419404.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弘、李亚伟、杨一帆、袁丁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自由度的音圈隔振抑振结构及其控制方法中国201711422441.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伟鹏、季春炜、黄海、张弘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法向流的直接估算相机自运动参数的方法中国201310257841.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袁丁、刘淼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非局部均值滤波的图像去雾霾方法中国201711421010.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弘、李岩、杨一帆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字典学习的目标重建方法中国201711422378.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袁丁、刘韬、张弘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视觉的分层极限学习机目标识别方法中国201711419430.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弘、罗昭慧、李军伟
发明奖张弘,李伟鹏,袁丁,杨一帆,李军伟,何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10006-205 多层系油田开发注采剖面复杂流体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多层系油田开发注采剖面复杂流体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石油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2018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70%,在已探明储量有限的情况下,保持现有油田持续稳产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关键。我国大多陆上老油田剩余储量仍有60%,但已普遍进入开发中后期,开采难度极大。我国陆上主力油田都是多层系同时开采,为确保原油持续稳产,采用了独有的分段配注、段内精细分层的驱替采油方式,这对油田注入剖面和产出剖面的测量提出更高要求。在水驱、聚合物驱、复合驱和CO2驱多种驱替方式下的复杂注采工艺和复杂流体给测井带来极大挑战,亟需突破复杂流体定量测量技术瓶颈。在注入井侧,驱替流体往往具有高粘滞性或密度可变、强渗透性特点,传统涡轮流量测量方法失效。在采出井侧高温高压环境下,垂直井内高含水、低流速油水两相流流量的定量测量是未解难题,水平井内不但仪器下井难,且流型复杂、介质非均匀分布导致测量更难。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863项目、杰青、优青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发明了针对我国陆上多层系油田注入和产出剖面复杂流体流量、流型、含水率、持水率等关键参数的测量方法和技术,准确提供了注入流体去向和采出油水来源等关键油藏动态信息,用于科学合理地制定开发方案,提高了油井产量和油田采收率。主要科学技术发明包括:(1)发明了低扩散同位素示踪的环空内流体流量测量方法和基于并联LC谐振的井下高速长距离传输方法,研制了电磁-示踪流量组合测井仪和中子氧活化CO2示踪流量测井仪,形成了用于多种驱替方式下注入剖面的测井仪器系列,配注管内流量测量误差1.9%,环空内流量测量误差4.9%,率先解决了高含水油田分层段注入剖面定量测量的难题。(2)发明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阻抗测量方法和自适应相关测速方法,研制了基于分流法的高分辨率电导含水率计和阻抗含水率-自适应相关流量组合测井仪器,形成了专用测井仪器系列,在含水50%-100%时,含水率测量误差3%,流量测量误差4%,解决了多层系油田高含水垂直井产出剖面含水率和流量准确测量的难题。(3)发明了一种双环电导探针阵列测井方法和机采水平井预置式产液剖面测试方法,研制了水平井产出剖面测井仪器系列,流型识别率达到94.9%,持水率测量误差3.4%,解决了水平井产出剖面流型识别和持水率测量的难题,为未来水平井在我国老油田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7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SCI论文31篇,EI论文26篇。研制相关仪器5套及传输装置1套,已在大庆等4家油田推广应用。近三年累计测井4万余次,经济效益10.13亿元。依据测试资料采取增油降水措施,增油183.62万吨,节支13.06亿元。项目成果有力支撑了多层系油田经济有效开发,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技术难度大、工程复杂、系统性强,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所发明的电磁-示踪流量组合新型测井方法和仪器和阻抗含水率-自适应相关流量组合测井仪器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徐立军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项目总负责人。提出了一种电磁流量计线圈优化方法;发明了一种基于准并联LC谐振的高速井下长距离传输方法及装置,保障了测井数据的井下高速长距离准确传输;发明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阻抗测量方法和一种用于渡越时间精确测量的自适应互相关测速算法,通过流体上下游阵列传感器测量序列的自相关计算实现了流体流速的实时精确测量,结合阻抗含水率测量实现了流体流量的在线精确计量;发明了基于双环电导探针阵列传感器的水平井产出剖面测井方法。对技术发明点1,2,3有贡献(附件3-6,8-10,12,36-38)。
2刘兴斌正高级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研究骨干。提出了环空内流量测量方法,发明了一种基于准并联LC谐振的高速井下长距离传输方法及装置;研制了基于中子氧活化技术的二氧化碳注入剖面测井方法和测井仪器,解决了仪器设备防二氧化碳腐蚀和井口施工密闭问题,提高了仪器的可靠性与测井资料准确性以及施工安全性;研制了基于分流法的高分辨电导含水率计和阻抗含水率-自适应相关流量组合测井仪;研制了基于双环电导探针阵列的水平井流型识别和持水率测量仪器。对技术发明点1,2,3有贡献(附件3,7,11,36,38)。
3曹章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项目研究骨干。发明了一种基于准并联LC谐振的曼彻斯特码恢复方法,研制了一套可用于注入、产出剖面测井的高速曼彻斯特码遥测系统,保障了测井数据的井下高速、长距离、准确传输;发明了自适应互相关测速算法和基于压缩感知的阻抗测量方法,通过流体上下游阵列传感器测量序列的互相关系数计算实现了流体流速的精确测量,结合阻抗含水率测量实现了流体流量的在线精确计量;发明了基于双环电导探针阵列传感器的水平井产出剖面测井方法。对技术发明点1,2,3有贡献(附件3-6,8-10,12,36-38)。
4谢荣华正高级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研究骨干。提出了基于双环电导探针阵列传感器的水平井产出剖面测井方法,解决了水平井内流型复杂多变、流体流速慢、流动介质非均匀分布所导致的测量数据多义性测井难题,研制了多层系油田水平井产出剖面测井系列仪器,实现了水平井内流型识别和持水率的定量测量。对技术发明点3有贡献(附件38)。
5孙世杰其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项目研究骨干。发明了基于压缩感知的阻抗测量方法和相应的解调算法,设计了阻抗测量电路,降低了电路的功耗,提高了电路在井下的适应性,研制了阻抗含水率-自适应相关流量组合测井仪器,保障了井下恶劣环境下阻抗含水率的高精度测量。对技术发明点2有贡献(附件4,37)。
6蔡兵高级工程师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研究骨干。发明了一种低扩散型示踪方法,解决了注入井高温、高压苛刻环境下环空内注入流体流量无法测量的难题。研制了电磁-示踪流量组合测井仪,为油田持续高效开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对技术发明点1有贡献(附件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机采水平井预置式产液剖面测试方法及专用测试井口装置中国ZL200810137499.5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韩传会,李军,刘兴斌,毛军,吴静波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非水溶性新型液体示踪剂载体中国ZL201510701239.6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李军、张巍、蔡兵、唐海涛、张先华、夏慧玲、高飞、张海明、陈庆新、黄泽艳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曼彻斯特码井下长距离传输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210275834.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立军,陈健军,曹章,胡金海,刘兴斌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随机解调器的阻抗测量方法中国ZL201510893981.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曹章,任迎,徐立军,孙世杰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学层析成像系统的递推解调方法中国ZL201210016831.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立军,周海力,曹章,曾轶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渡越时间测量的自适应相关算法中国ZL201210117044.3北京航空航空大学徐立军,曹章,刘雨佳,张玉枚
7授权发明专利用于油井产出剖面测量的可自动控制气体分离型集流器中国ZL200910072322.6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庄海军,周家强,刘兴斌,马水龙,刘慧东,贲亮,袁智惠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环电极阵列传感器结构优化方法中国ZL201210544383.X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立军,陈健军,徐文峰,曹章,蒋昌华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环电导探针阵列的水平井持水率测量方法中国ZL201510953989.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立军,曹章,张文,赵嘉宇,张文强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电导探针阵列和信息融合技术的水平井参数检测方法中国ZL20141021439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立军,徐文峰,曹章,陈健军,王友岭
发明奖徐立军,刘兴斌,曹章,谢荣华,孙世杰,蔡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20006-209 基于颗粒浸润凝结的宽温纳米颗粒物数目测量系统
项目名称基于颗粒浸润凝结的宽温纳米颗粒物数目测量系统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项目简介发动机等高温燃烧源PM2.5是大气雾霾主要来源,这些纳米颗粒可深入血液循环系统,并携带病毒和细菌,对人体危害极大。国际纳米颗粒研究与法规的发展趋势是,采用颗粒数目标准取代原有颗粒质量标准(由“微克/立方米”到“个/毫升”),以此准确表征纳米颗粒危害程度,并为污染物来源(粒径数目谱的指纹特性)解析提供依据。对高温燃气纳米颗粒检测的传统做法是先冷却稀释,再计量颗粒数目。冷却会造成纳米颗粒数目变化复杂(热泳、凝结、碰并等),测试精度难以突破(23 nm以下颗粒数目测试误差达40%)。此外,冷却延长了测量管路和颗粒损失,响应时间长且无法得到第一手高温源头数据。针对上述紧迫需求和测量难题,项目团队经过十余年潜心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摒弃先冷却稀释再测量的传统方法,提出高温纳米颗粒原位检测新思路,突破高温源纳米颗粒数目测量精度难以提升的瓶颈。受“变温度效应”流体表面张力随温度非单调变化特性启发,提出用高Le数油和近共沸醇类混合的非理想溶液包裹纳米颗粒的新方法,并光学计量增长后的颗粒数目,研制出国际首台宽温度(-10℃-300℃)纳米颗粒计数仪器,为高温纳米颗粒精准原位测量提供新途径,推动相关多相流科学的发展。具体发明点如下:1)针对溶液非理想性带来的包裹颗粒液滴非定常蒸发过程复杂多变、及高温下水油界面表面张力增大导致的溶液分层问题,提出基于Hess定律的蒸发潜热测量新方法(美国NREL实验室借鉴,计算精度比传统基于Clausius-Clapeyron方程推算法提高17%),建立考虑活度系数的液滴蒸发模型(显著提高非理想溶液蒸发计算精度)。2)针对混合溶液在“纳米颗粒表面凝结过程复杂多变”难题,提出可忽略尺寸效应临界颗粒直径判据,建立了考虑动态接触角的多分散颗粒在微孔通道中的运动和浸润增长耦合模型,德、美等多国学者发现该分阶段凝结模型与实验值吻合度比其他未考虑颗粒凝结增长动力学速率显著提高。3)传统光电器件受凝结长大的高温微米级颗粒的热冲击较大,无法使用。结合气-热-光-电多物理场耦合设计,建立WTCPC全景式COMSOL数值仿真模型。同时发明光-电-热隔离机构和基于压电效应的微悬臂梁质敏颗粒传感器,最终成功研制出国际首台宽温度纳米颗粒计数仪器。仪器通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标准检测认证(ISO/FDIS 27891),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测试表明:测量精度为±1% span。成果在污染源检测和环境监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为冬奥会主场馆提供空气质量检测仪器,国际奥组委主席巴赫先生实地调研并正面评价,可为冬奥会期间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和预警提供保障;(2)中国原子能研究院运用该仪器获得核反应堆泄露时高温放射性颗粒数目浓度分布规律,为下一代高温气冷堆“XX-3堆”型核反应堆泄露探测提供支撑;(3)获法中委员会颁发的中法团队合作创新研发奖(43项国际项目中排名第一,法国总理颁奖),德国Grimm公司副总裁表示WTCPC实现高温纳米颗粒数目测量,国际上未见相似仪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龙飞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项目总体负责人,负责本项目的总体规划、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摒弃对高温燃气纳米颗粒数目检测先稀释冷却再计数的传统方法,受“变温度效应”流体表面张力随温度非单调变化特性启发,提出用高Le数油和近共沸醇类混合的非理想溶液蒸汽凝结包裹纳米颗粒的新方法,并光学计量增长后的颗粒数目(ZL201510673218.8等),研制出国际首台宽温(-10—300℃)纳米颗粒计数仪(PCT/CN2018/073649等),对发明点1、2有创造性贡献;主持设计了细颗粒物稀释采样方法及装置(ZL201310653318.5等),对发明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相关论文39篇(知识产权附件1-5)。
2李兴华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项目技术主要负责人之一,提出了针对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提出脉冲阀性能检测装置及方法(ZL 2004 1 0060737.9)和直通导流式袋式除尘器(ZL 2004 1 0060736.4)方法,对发明点1有重要贡献。研制了固定源污染物的PM2.5的稀释采样装置(ZL 2014 1 0340512.2)以及一种民用灶排放大气污染物采样系统(ZL 2014 1 0806571.4),以及固定燃烧源排放颗粒物稀释采样系统(ZL 2005 1 0086292.6),对发明点2有重要贡献(知识产权附件6-10)。
3张鑫助理工程师华津航(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项目技术负责人之一,提出了常温凝聚核粒子计数器计数效率影响因素(ZL201520804887.X),完成了凝聚核粒子计数器冷凝段建模,进行了高温凝聚核粒子计数器试开发,对发明点1有创造性贡献。系统研究了饱和段温度、冷凝段温度、毛细管流量和总流量对常温凝聚核粒子计数器计数效率的单独及交互影响(ZL201510673218.8),对发明点3重要贡献(知识产权附件1-3,5)。
4吴潇其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项目技术主要发明人之一,在前期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过程中,在后期实践样机升级改进方案中,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以大量具体实验进行验证,获得的数据及经验在设备定型及参数标定中起到指导性昨作用,对发明点2,3做出贡献。
5胡雪欢其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项目技术主要负责人之一,负责项目多项关键技术研究实施,提出了测量非理想溶液蒸发潜热新方法,基于Hess定律(能量变化的路径无关性理论),得到其蒸发潜热值,对发明点2做出贡献。发表关于纳米颗粒物粒径分布和反应性的文章,为后续宽温度纳米颗粒计数器的实验性论证提供方法和依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直接测量发动机尾气颗粒物数目浓度的检测装置中国ZL 2015 1 0673218.8华津航(武汉)科技有限公司陈龙飞;张鑫;郭跃杰;马越岗;张翠琦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直接测量发动机尾气颗粒物数目浓度的检测装置中国ZL 2015 2 0804887. X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龙飞;张鑫;郭跃杰;马越岗;张翠琦
3授权发明专利小型引射器及颗粒物稀释采集系统中国ZL 2016 1 0067771.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龙飞;张鑫;郭跃杰;马越岗;丁世润;张翠琦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自动调节排放颗粒物稀释采样装置中国ZL 2013 1 0653318.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龙飞;杨世春;张智超;邓成
5申请发明专利颗粒物浓度检测装置其他PCT/CN2018/073649华津航(武汉)科技有限公司陈龙飞;张鑫;郭跃杰;马越岗;张翠琦
6授权发明专利脉冲阀性能检测装置及方法中国ZL 2004 1 0060737.9武汉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兴华,陈隆枢,姚群,陈志炜
7授权发明专利直通导流式袋式除尘器中国ZL 2004 1 0060736.4武汉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姚群,陈隆枢,韦鸣瑞,熊国新,王津,陈志炜,李兴华
8授权发明专利固定燃烧源排放颗粒物稀释采样系统中国ZL 2005 1 0086292.6清华大学郝吉明,李兴华,段雷,易红宏,郭兴明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固定污染源排放PM2.5稀释采样装置中国ZL 2014 1 0340512.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兴华,曹阳,蒋靖坤,段雷,邓建国,张强,韩军赞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民用炉灶排放大气污染物采样系统中国ZL 2014 1 0806571.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兴华,曹阳,韩军赞
发明奖陈龙飞,李兴华,张鑫,吴潇,胡雪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30010-201 聚合物熔体微分3D打印成型技术与装备
项目名称聚合物熔体微分3D打印成型技术与装备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化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化工大学,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增材制造技术领域,是能同时适应多种材料3D打印的原创技术。3D打印成型技术,即增材制造技术或快速成型技术,能实现高复杂结构制品的自由“生长”成形。3D打印成型的方法众多,基于光固化与粉末烧结成形原理的3D打印技术已在首饰、手办模型等领域取得较为广泛的应用,由于存在原料种类单一、强度低、原料设备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这些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基于熔融沉积原理的3D打印技术(简称FDM 3D打印技术)由于原理简单、能实现材料性能打印、耗材种类相对较多、材料利用率高、材料设备价格低等优点,被视为最具大规模工业应用前景的3D打印成型方式。现有FDM 3D打印技术仍存在以下问题:以线条为形态的材料种类单一,对齿式供料原理难以适应弹性体和浆状材料的打印需求;以微丝为堆积单元,打印制品性能与精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毫米级的堆积单元尺度无法满足组织工程等功能化应用领域的应用要求。为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项目组历经数年的产学研合作,以3D打印技术的材料多样化、制品高性能化与功能化为目标,突破了供料与塑化系统的普适问题、聚合物熔体成滴堆叠和堆积单元细化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制成功了国际首创的“不挑食”的聚合物熔体微分3D打印成型技术与设备。主要发明点如下:1.发明了3D打印成型用微型精密螺杆式物料输运与塑化挤出系统:针对传统FDM 3D打印技术对齿式供料对耗材形态与性能存在限制的问题,提出了特殊设计的微型精密螺杆来对物料进行输运、塑化与挤出。与传统FDM 3D打印技术相比,极大地拓宽了材料的形态和种类,可满足粒状、粉状和浆状等不同形态原料的供料输运,同时适应于TPU等软弹性体和高填充复合材料。2. 发明了聚合物熔体成滴装置和微滴堆叠成形技术:针对传统3D打印工艺由线到面的堆积方式,易于产生翘曲变形的问题,研究了聚合物熔体成滴机理与微滴堆叠成形机制,发明了微型精密螺杆建压与电磁铁致动的机械脉冲振动耦合的微滴形成装置,可实现聚合物熔体的可控成滴,成滴尺度可在0.1mm-0.5mm范围内调节,力学性能提升30%,表面粗糙度达到0.05微米。3. 发明了基于3D打印原理的三维微细有序网络结构构筑方法和装置:针对传统3D打印难以制得高网络结构孔隙率材料的问题,发明了堆积单元高压静电细化方法及装置,填补了传统FDM打印系统数百微米和紫外光刻掩膜等技术亚微米之间的尺度空白,为组织工程中精细立体多级复杂结构细胞支架的制造提供了新途径。该项目突破了熔体微分3D打印技术,研制成功了熔体微分3D打印成型技术与设备。该技术已在多家企业实现成果转化,打印尺寸可从50mm×50mm×50mm至1500mm×1500mm×1500mm全范围内定制。所研发的熔体微分3D打印设备应用于3D打印耗材研发、骨组织支架打印、铸造木模打印等,近三年实现经济效益约3500万元。该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1项,申请PCT国际专利2项,发表论文40篇,出版的专著《聚合物3D打印与3D复印技术》被列入国家重点出版物。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卫民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负责本项目的整体规划、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及装备系列化等工作。首次提出聚合物熔体微分3D打印原理、新方法及装备。对该项目第1、2、3项创新点有重要贡献。支撑材料:专利ZL201310719206.5,专利ZL201410273375.5,专利ZL201510236380.3,专利ZL201510235822.2,专利ZL201710165184.0,专利ZL201310585253.5,专利ZL200910080122.5,专利ZL201110097248.0,专利201110097248.0。
2焦志伟副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负责熔体微分3D打印技术微滴形成装置的研发和攻关,发明了微型精密螺杆建压与电磁致动的机械脉冲振动耦合创新成果。对第1、2项创新点有重要贡献。支撑材料:专利ZL201410355658.4。
3张涛教授级高工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负责熔体微分3D打印技术材料输运与塑化挤出系统的设计和攻关,设计微型精密螺杆对物料进行输运。对本项目第1项创新点做出突出贡献。支撑材料:专利ZL201510313735.4,专利ZL201610404194.0。
4李好义讲师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负责研发堆积单元高压静电细化方法及装置,解决了传统3D打印难以制得小于100微米的堆积单元的问题。对本项目第3项创新点做出重要贡献。支撑材料:ZL201110097248.0
5苏健强高级工程师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负责熔体微分3D打印技术材料输运与塑化挤出系统的工艺参数探究。对本项目第1项创新点做出突出贡献。
6谭晶高级工程师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负责本项目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打印成型装备设计,对本项目的第3项创新点做出重要贡献。支撑材料:专利ZL201510236380.3,专利ZL201510237318.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熔体微分三维打印机中国ZL201310719206.5北京化工大学杨卫民 迟百宏 丁玉梅
2授权发明专利热力磁多场耦合电控磁流体压塑3D打印成型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410273375.5北京化工大学杨卫民 鉴冉冉 李发飞 丁玉梅
3授权发明专利打印头、三维打印机及三维打印方法中国ZL201510313735.4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张涛 何永刚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生产医用组织工程支架的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510236380.3北京化工大学谭晶 迟百宏 刘丰丰 杨卫民 丁玉梅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纳结构制造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110097248.0北京化工大学杨卫民 李好义 丁玉梅
6授权发明专利3D打印增材制造精加工设备及其加工方法中国ZL201710165184.0北京化工大学杨卫民 胡力 阎华 丁玉梅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可控式静电纺丝三维打印装置中国ZL201310585253.5北京化工大学杨卫民 迟百宏 刘兆香 解利杨 丁玉梅
8授权发明专利三维打印机、打印方法及三维物体中国ZL201610404194.0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张涛 何永刚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结合静电纺丝技术的快速成型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0910080122.5北京化工大学杨卫民 邓荣坚 丁玉梅 刘勇 谢鹏程 安瑛 阎华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异向环形分布螺杆高效混炼挤出机中国ZL201410355658.4北京化工大学焦志伟 易婷 杨卫民 安瑛 丁玉梅
发明奖杨卫民,焦志伟,张涛,李好义,苏健强,谭晶北京化工大学,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
140013-201 电力物联网中高可靠感知、组网与计算环境关键技术及装置
项目名称电力物联网中高可靠感知、组网与计算环境关键技术及装置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邮电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邮电大学,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江西师范大学,重庆渝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成都盛思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信息技术领域(光传感及光通信方向)。【项目背景与面临挑战】电力是国家命脉所在,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输配电线路作为电力输送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上至国家建设,下至百姓用电的重大责任。输电线路、电力电缆覆盖面广,运行环境复杂,微气象特征明显且难以预报,沿线大气污染、自然灾害、管廊燃爆等环境多变、导致线路存在闪络、舞动、覆冰、燃爆等多种安全隐患,易引发各种灾害(如2008年华中、西南等大面积覆冰)。现有电力电缆自身不具有感知和预警能力,输电线路监测多采用附加式监测手段。这些手段采用电子式测量、无线公网传输、硬件堆叠双机热备等方案,存在故障率高、维护难、速率低、可靠性差等诸多不足,面临着“低可靠、难维护、低容量、低可用”四大技术难题。【技术发明与难题攻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形成了“电力物联网中高可靠感知、组网与计算环境关键技术及装置”创新成果,取得的三项核心技术发明点为:(1)输电线路与电力电缆的高可靠多参量光学传感关键机制、算法及系统研究了输电线路状态与环境多参量光纤传感机制,设计了具有感知与预警能力的网络神经电缆及温度、震动感知测量方案,研制了输配电线路多参量无源光传感设备,研制了网络神经电缆及光纤传感监测设备。相关成果实现了对输配电线路及电力电缆温度、外力、污闪、气象等重要参量的高可靠感知与安全预警。(2)监测信息组网的大容量广覆盖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PON)系统研制了面向传感与通信融合的大容量广覆盖WDM-PON系统,突破了高谱效调制无色光线路终端技术和偏振解复用联合处理算法等若干关键技术,实现了面向电力线路与线缆监测信息大范围、大容量、灵活汇接的融合通信,解决了监测信息组网难题。(3)监测数据集约及计算处理的高可用架构、中心仲裁与负载均衡优化调度算法提出了一种云计算环境下以虚拟机的形式统一存储与管理电网核心应用的备份系统的高可用架构和一种针对云计算资源的中心仲裁与负载均衡优化调度算法,实现了对监测数据的高效集约、稳定可靠的高可用计算处理。【成果体现与技术评价】基于自主创新成果,本项目累计获授权发明专利28项(美国授权专利4项,加拿大授权专利1项,中国授权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高新技术产品3项,获得和提交企业标准共4项,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SCI论文28篇,EI论文50篇。项目成果经王巍、赵伊君、吕跃广等院士为主的同行专家鉴定,总体评价为:“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同类产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光纤式覆冰厚度测量等技术达到已报道的国际最好水平”,部分成果荣获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改革开放40年高校科技创新成就奖等奖项。【推广应用与显著效益】本项目成果(设备)已在国网江西、四川等省公司得到应用,并推广到国防、航空等重要领域。项目相关成果近三年应用累计新增利润6645万元,新增税收5572万元,创收外汇509万美元,节约成本1.7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治国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1.作为项目的负责人,总体负责了项目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并对发明点1、2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具体表现在:提出了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输电线路污闪、舞动与环境气象监测方案并组织设计研制了高可靠多参量光纤传感关键机制、算法及系统;创新设计了网络神经电缆光纤温度、震动测量方案并完成了监测算法设计和软件开发;设计了面向电力传感信息汇接传输的大范围高可靠组网方案,组织研发了大容量广覆盖WDM-PON系统;组织开展了光纤式高可靠输电线路及电力电缆运行状态及环境参量监测系统的测试和示范工程建设工作,提高了电网安全运行水。2.本人是授权发明专利1-1、1-2、1-3、1-4、1-5、1-7和1-8发明人,支撑材料见附件。
2马勇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1.作为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员,负责了基于云计算的高可用安全计算环境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对发明点3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具体表现在:提出了一种云计算环境下以虚拟机的形式统一存储与管理电网核心应用的备份系统的高可用架构和一种针对云计算资源的中心仲裁与负载均衡优化调度算法,发明了相关算法和完成了技术验证。2.本人是授权发明专利1-9和1-10发明人,支撑材料见附件。
3李路明教授级高工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1.作为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员,具体负责了光纤光栅式输电线路状态与环境气象监测技术需求论证与关键技术突破,对发明点1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负责了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输电线路污闪、舞动与环境气象监测需求论证并参与完成了监测方案设计,参与研制了高可靠多参量光纤传感关键机制、算法及系统;参与了光纤式高可靠输电线路及电力电缆运行状态及环境参量监测系统的测试和示范工程建设工作。2.本人是授权发明专利1-3、1-4和1-5的发明人,支撑材料见附件。
4曾令果教授级高工重庆渝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重庆渝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1.作为项目的重要参与人,参与了项目部分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对发明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表现在:设计了网络神经电缆方案与模型及面向网络神经电缆的光纤温度、震动监测总体方案与模型,研制了网络神经电缆及其光纤温度、震动监测设备与系统;组织开展了网络神经电缆系统在电力行业、市政工程等行业的测试和示范工程建设,获得了大规模应用及出口。2.本人是授权发明专利1-6的发明人,支撑材料见附件。
5李凡工程师成都盛思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盛思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作为项目的重要参与人员,参与了项目部分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对发明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表现在:提出了一种云计算环境下高可用架构、一种针对云计算资源的中心仲裁算法和基于强制访问网关的虚拟机资源访问控制方法,在算法基础上实现了软件的产品研发,并负责在电力、航空等行业进行推广应用。2.本人是授权发明专利1-9和1-10的发明人,支撑材料见附件。
6张民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1.作为项目的参与人,参与了项目部分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对发明点1、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表现在:参与了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输电线路环境监测方案的论证工作和部分气象传感装置的研发工作,参与WDM-PON系统的研发工作。2.本人是授权发明专利1-8、1-1、1-2和1-7的发明人,支撑材料见附件。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光波长探测器、光波长探测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410069645.0北京邮电大学张治国;孙艳飞;李星谕;陈雪;王立芊;张民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均衡RSOA调制带宽的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310086337.4北京邮电大学张治国;曹志会;陈雪;王立芊;张民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导线覆冰量的监测装置中国ZL201010231117.2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北京邮电大学李路明;张治国;陈启冠;陈雪;孟小波
4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输电线倾角测量装置及其方法中国ZL201410075240.8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北京邮电大学李路明;张治国;刘志明;刘赐麟;胡彬
5授权发明专利风速测量探头、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310730961.3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北京邮电大学李路明;张治国;孙艳飞;刘赐麟;刘志明;胡彬
6授权发明专利Stable and Easy-to-install and Remove Multi-conductive Core Cable and Processing Method Thereof 美国US9934886B1Chongqing Yufeng Xinxin Wire & Cable Technology Co., Ltd.,Lingguo Zeng ,Zhijun Li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可调谐激光器的无色ONU上行波长设置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310085523.6北京邮电大学张治国;张颖洁;陈雪;王立芊;张民
8授权发明专利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中的多波长组播装置与方法中国ZL201510178204.9北京邮电大学张民;黎泽;王丹石;张治国
9授权发明专利Cloud Node Management Method, System and Central Server其他CA2795782JIANGXI ELECTRIC POWER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BRANCHYong Ma; Pingping Fu; Fan Li; Dongmei Liu,; Xiaosong Zhang
10授权发明专利Highly Available Server System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美国US9141491B1 JIANGXI ELECTRIC POWER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BRANCH OF STATE GRIDMa Yong;Fu Pingping;Li Fan;Liang Liang;Yu Pengfei;Li Wenjun
发明奖张治国,马勇,李路明,曾令果,李凡,张民北京邮电大学,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江西师范大学,重庆渝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成都盛思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
150013-202 大视角密集视点裸眼3D光显示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大视角密集视点裸眼3D光显示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邮电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邮电大学,宁波维真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京华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项目背景与面临挑战】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防、装备制造等领域对高性能裸眼3D光显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原有裸眼3D显示技术由于正确运动视差关系的视角小和视点数少,会引起观看体验的“不自由”、 “不舒适”和“不真实”,难以满足重大应用需求,迫切需要新的裸眼3D光显示技术,但面临着“无视区跳变的显示视角小、视点数和空间分辨率相互制约、视点数和计算量相互制约”三大技术挑战。【技术发明与难题攻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课题支持下,提出了“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实现三维空间光信息有效筛选的创新控光结构器件提升视角和视点密度,以逆向并行映射算法为手段实现高分辨率实时3D编码显示”的创新发明主线,在控光机制、3D编码算法和实现技术等方面进行攻关,突破了视点数和空间分辨率相互制约的瓶颈,解决了计算量随视点数提高而快速增长的问题,取得的三项核心技术发明点如下:1.控光方法:发明了空间光信息有效筛选、多周期多重光学结构单元和全息功能屏联合的3D控光新机制,突破了视点数和空间分辨率相互制约的瓶颈,显著提升了正确连续运动视差下的显示视角和视点数等核心技术指标。2.3D编码算法:发明了高效密集视点合成与逆向光线追迹并行渲染的编码算法、多层深度结构和纹理映射的数字断层编码算法,解决了计算量随视点数提高快速增长的问题,实现了大视角、密集视点3D信息的实时编码合成。3.系统实现:发明了多重光学微结构与显示器件的精确对位耦合匹配方法,突破了显示视角和视点数难以同时提升的技术瓶颈,成功研制了大视角密集视点裸眼3D显示装置,实现了100度视角、10000个视点的密集视点裸眼3D光显示。【成果体现与技术评价】基于自主创新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6项、软件著作权11项,10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33篇SCI收录论文。通过技术发明和产学研合作完成的裸眼3D光显示系列装置,性能优势十分明显,得到应用单位好评。成果被美国《Scientific American》、《Optics & Photonics News》、《中国科学报》等重点或专文报道,被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等转载。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由金国藩院士、姜会林院士等9人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评价,认为“研究成果技术难度大,创新性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连续运动视差下的视点数目与视角范围两项关键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已在国防、通信、生物医疗、展览展示和防伪包装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推广应用与显著效益】研究成果在多个行业广泛应用,得到应用单位好评,近三年企业直接应用经济效益超过2.7万元。成果被遴选参加“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等国家级展览,被北京电视台录制专题节目。发明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自主创新水平、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了裸眼3D光显示技术发展,培养了创新型技术人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桑新柱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主要技术发明点”所列(1-A)、(1-B)、(2-A)、(2-B)、(3-A)、(3-B)和(3-C)发明点做出了重要贡献,在3D联合控光方法、高速3D合成编码和3D系统实现等方面,发明了相关机制、算法及实现方法,完成了技术验证。获得29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主要专利见附件2-9),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33篇(主要论文见附件38-40)和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0篇(主要报告见附件36,37)。
2颜玢玢副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主要技术发明点”所列(1-A)、(1-B)、(2-A)、(2-B)、(3-A)、(3-B)和(3-C)发明点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多重光学结构控光方法、高效逆向光线编码和3D光显示装置实现等方面,发明了相关设计实现方法、编码实现方法,完成了技术验证。 获得1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主要专利见附件2-3,5-9),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4篇(主要论文见附件39,40)。
3于迅博讲师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主要技术发明点”所列(1-A)、(1-B)、(2-B)、(3-A)、(3-B)和(3-C)发明点做出了重要贡献。结合三维显示机理与光学设计,实现了多重结构器件和全息功能屏联合的3D控光方法与全视差3D控光方法,并完成了多种显示系统的研制工作及技术验证。获得1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主要专利见附件2-9),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7篇(主要论文见附件39,40)。
4顾开宇工程师宁波维真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维真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主要技术发明点”所列(3-A)、和(3-B)发明点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明了控光器件与显示器件对位耦合方法,研制了大视角密集视点裸眼3D光显示装置,完成了技术验证,实施了成果转化。获得成果相关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主要专利见附件10)。
5谢高翔工程师浙江京华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京华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主要技术发明点”所列(3-A)、(3-B)和(3-C)发明点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多重光学结构与显示器件的精确对位、多重光学微结构与光刻薄膜的精确对位,研制了数字断层3D光显示装置及激光防伪数字断层3D动感薄膜,完成了技术验证,实施了成果转化。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主要专利见附件7,11)。
6陈铎其他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主要技术发明点”所列(2-A)、(2-B)、(3-A)、(3-B)和(3-C)发明点做出了重要贡献。结合三维显示的视点合成原理与像素编码过程,实现了高效密集视点合成与逆向光线追迹并行渲染的编码算法、数字断层编码方法,完成了大视角密集视点3D光显示装置的研制和编码工作,及相关技术验证。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主要专利见附件8),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3篇(主要论文见附件4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三维光场显示系统的成像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610565597.3北京邮电大学桑新柱,于迅博,邢树军,余重秀,颜玢玢,王葵如
2授权发明专利基于体布拉格光栅的全视角三维显示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410785174.3北京邮电大学桑新柱,高鑫,于迅博,颜玢玢,陈铎,王鹏,陈志东,苑金辉,王葵如,余重秀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裸眼三维显示器中国ZL201310723549.9北京邮电大学桑新柱,于迅博,高鑫,孙蕾,王鹏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视点液晶显示器LCD裸眼3D显示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610509529.5北京邮电大学桑新柱,刘博阳,于迅博,崔璨,颜玢玢,王葵如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三维图像生成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610543879.3北京邮电大学桑新柱,邢树军,项维康,庞博,于迅博,高鑫,杨神武,颜玢玢,王葵如,?苑金辉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数字分层的三维显示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410440064.3北京邮电大学桑新柱,于迅博,高鑫,赵天奇,王鹏,颜玢玢,苑金辉,王葵如,余重秀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三维标志生成方法、系统及装置中国ZL201610080722.1北京邮电大学,绍兴京华激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浙江京华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桑新柱,于迅博,颜玢玢,苑金辉,谢高翔,任心连,孙建成,陈志东,陈铎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光栅参数输出的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610511455.9北京邮电大学桑新柱,刘立,于迅博,姚通,刘博阳,庞博,颜玢玢
9授权发明专利3D光栅对位贴合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610286108.0宁波维真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顾开宇,王华波,孙莹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纸质证件的微纳米全息防伪膜及生产工艺和应用中国ZL201410657202.3浙江京华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邵波,谢高翔,熊建华,蔡波,周锋
发明奖桑新柱,颜玢玢,于迅博,顾开宇,谢高翔,陈铎北京邮电大学,宁波维真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京华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
160015-202 甲醇水重整制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甲醇水重整制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建筑大学,清华大学,广东合即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燃料电池直接将燃料与氧化剂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具有高效、清洁的优势,是继火电、水电、核电之后的第四代发电技术,其中甲醇水重整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由于不用加氢设施得到青睐,但目前甲醇水重整氢燃料电池在技术上还存在效率、性能及重量等“卡脖子”的问题,特别是关键部件依赖进口,成为其走向市场的核心问题。项目针对甲醇水重整制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在“重整器、电堆和系统”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实现了技术突破,具体发明点如下:1.发明了甲醇水重整高效制氢高纯化技术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对重整氢气的高要求,发明了以氧化铝为主要成分的催化剂,不同于传统铜系催化剂,使得甲醇水重整制氢转化率达到95%;发明了基于磁控溅射的多孔陶瓷真空镀贵重金属膜的工艺,研制了最佳缜密性及均质性的陶瓷金属膜,得到99.9999%氢气。2.发明了燃料电池堆高性能高比功率技术针对燃料电池性能受膜电极和双极板复杂因素的影响,揭示了进气参数(温度波动、进气加湿效率和水含量等)对燃料电池性能影响规律,首次给出了相应函数表达式,精度提高10%;发明了膜电极制备的自保湿、空冷以及石墨烯+导电聚合物热电管理技术,大幅降低电池内阻,功率密度达到0.8W/cm2,与国外先进指标相当;发明了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自增湿技术,实现了开放结构设计,并用0.05mm钛箔双极板代替传统4mm石墨双极板,比国外同类产品的比功率提高1倍以上,实现了原材料国产化,成本缩减了3/4。3.发明了系统总成高可靠性高紧凑化技术针对甲醇水重整制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紧凑化,发明了燃料电池故障规避技术,信号线由数百上千根缩减至 7 根,提高了其可靠性,能及早发现征兆防患于未然,并对故障实现自动消除,12小时验证电压不降低,使用寿命不少于15000小时;发明了母子结构装置,实现了结构紧凑化及热电联产,对比国外产品相比,同功率下体积缩到5%,重量减少到1/4,效率提高到80%以上,可在-40℃下正常运行,实现了3公斤甲醇产生5公斤氢气,发7度电。本项目依托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经过十余年的工作累计完成,共发表SCI检索论文112篇,被SCI论文他引1326次。相关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120项(中国专利113项、美国专利6项,加拿大专利1项),授权的其他知识产权25项(包括主编制定的国家标准2项),曾获得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和北京市发明专利一等奖,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100多名,培训工程技术人员200多名。近三年多家企业销售额合计10.9亿元。技术产品已用于野外基站电源、建筑物备用电源、旅游观光车动力、船舶、物流车、增程电动车、移动充电桩、隧道施工电源、医院备用电源等领域,并出口日本等国。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永峰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本人担任本项目的总体负责人,对发明点1、2、3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提出了甲醇水重整制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关键技术,多项创新性的技术发明的核心贡献人,完成了大量的发明方案设计及可行性验证。为发明在交通、建筑设备的步伐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人是授权发明专利ZL201510383244.7,ZL201511029628.5,ZL201610214610.0等的第1发明人,支撑材料见附件3、8、11等。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
2裴普成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本人担任项目的主要研究骨干,对发明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表现:对燃料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预防性措施提出了解决方案,为燃料电池重整装置在新能源汽车、建筑施工、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人是授权发明专利ZL201210438967.9的第1发明人、支撑材料见附件7。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
3陈红兵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本人担任项目的主要研究骨干,整体甲醇重整制氢设备的主要负责人,对发明点1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且在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对项目设计和研究做了大量贡献。本人是授权发明专利ZL201510383244.7(附件3)的主要发明人,为甲醇重整制氢设备性能的提升以及产业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
4王诚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本人担任项目的主要研究骨干,燃料电池高性能高比功率技术的主要负责人,对发明点2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发明了燃料电池膜反应器、制备了燃料电池高性能膜电极以及相应的控制策略等,为燃料电池性能提升、比功率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本人是授权发明专利US9217202B2的第1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US9105935B2的第2发明人,支撑材料见附件5、6等。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
5姚圣卓中级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本人担任项目的主要研究骨干,对发明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参与研究燃料电池运行机理,为整体燃料电池性能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人是发明专利ZL201511029628.5的主要发明人,支撑材料见附件11。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6向华高级工程师广东合即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合即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本人担任项目的主要研究骨干,甲醇重整制氢设备和系统总成高可靠性高紧凑化技术的主要负责人,对发明点1、3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发明了甲醇水制氢系统的重整器、甲醇水重整制氢发电机,提出了甲醇水制氢设备的重整器及其制造工艺、甲醇水制氢发电系统及制氢发电方法等,为甲醇重整制氢设备的产业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本人是授权发明专利ZL201410621689.X、ZL201510476342.5、ZL201410311217.4等的第1发明人,支撑材料见附件2、3、9、10等。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Multi-tank methanol water storage system of fuel cell vehicle其他CA2958446广东合即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向华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自供应氢气燃料电池系统及其工作方法中国ZL201510383244.7北京建筑大学刘永峰 陈红兵 秦建军 裴普成 姚圣卓
3授权发明专利甲醇水制氢系统的重整器、甲醇水制氢系统及制氢方法中国ZL201410621689.X广东合即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向华 向胜利
4授权发明专利Membrane reactor美国US2013/0146448A1清华大学王诚 赵晨晨 刘志祥 郭建伟 何向明
5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for making fuel cell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美国US2013/0032269A1清华大学刘志祥 王诚 毛宗强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燃料电池堆膜电极状况现场检测方法和检测装置中国ZL201210438967.9清华大学裴普成 徐华池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车用燃料电池动态性能测试的保护装置及其工作方法中国ZL201610270793.8北京建筑大学刘永峰 王娜 姚圣卓 裴普成 秦建军
8授权发明专利Start-up system for starting reforming hydrogen production device美国US2017/0173554A1广东合即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向华 李文霞 崔荣 雷建林 杨伟涛 梁万广 马永峰
9授权发明专利甲醇水制氢设备的重整器及其制造工艺中国ZL201410311217.4广东合即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向华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车用燃料电池系统及其工作方法中国ZL201511029628.5北京建筑大学刘永峰 王娜 姚圣卓 秦建军 裴普成
发明奖刘永峰,裴普成,陈红兵,王诚,姚圣卓,向华北京建筑大学,清华大学,广东合即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170018-202 良种牛羊胚胎高效发育与排卵控制技术
项目名称良种牛羊胚胎高效发育与排卵控制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农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宁波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长期以来,我国饲养了世界最大的牛羊群体,存栏总量高达4亿头(只),造成巨大的饲料消耗和生态压力。加快良种繁育,缩小养殖规模,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二十多年来,国际上针对牛羊繁殖速度慢的特点,建立了体外胚胎生产和排卵控制两大支撑技术,但始终面临卵泡诱导不稳定、卵母细胞成熟质量差、胚胎发育率低的瓶颈。针对上述问题,本团队历时16年,在药物创制、排卵控制、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胚胎体外发育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成果:1. 发现了调节卵泡发育数量的关键因素,发明了卵泡诱导与精准排卵控制等多项技术,为体外胚胎生产和母畜自然繁殖调控奠定基础。研究发现雌、孕激素是调节卵泡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一是利用雌激素合成抑制剂,解除对内源促卵泡素的负反馈,发明卵泡高效诱导技术,进一步将孕激素与促卵泡素联用,大幅提高体外胚胎生产所需卵母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平均可用卵29.4枚,达国际同期最高水平;二是利用外源高浓度雌激素的负反馈,实现排卵精准控制,解决了卵泡诱导与排卵不稳定的问题,2016年获美国专利。2. 发现并阐明造成牛羊体外胚胎发育率低的主要原因及机理,突破了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差和雌性胚胎死亡的技术瓶颈,创建了牛羊体外胚胎高效发育技术。研究发现,体外胚胎发育率低的两个主要原因是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核质不同步和胚胎体外发育异常。在此基础上,阐明了C型钠肽调控牛羊卵母细胞核质同步的机理,发明“三步法”成熟技术,解决了核质不同步的难题,同步率超过90%,2018年获美国专利。进一步发现缺少视黄酸将引起胚胎出现X染色体失活不足的表观修饰错误,并导致雌性胚胎死亡,发明视黄酸添加培养技术,攻克了雌性体外胚胎死亡的国际难题,提出利用旁分泌因子校正体外胚胎发育异常的新思路;优选出GSH、GDF9等旁分泌因子,建立了牛羊体外胚胎高效发育技术,囊胚率分别达51.6%和47.3%,较国际同期水平(21%-41%)大幅提高;利用干细胞模型,发现印记基因Zrsr1可预测胚胎发育能力,证实体外培养可引发基因突变。成果发表在PNAS、Cell Res、Nat commun等著名刊物。3. 集成建立了牛羊体外胚胎高效生产技术和排卵控制生产技术,形成良种牛羊规模化扩繁技术体系,构建了优质牛羊核心种群。创制了氯前列醇钠新兽药,集成卵泡高效诱导-卵母细胞高效成熟-胚胎高效发育等技术,建立了牛羊体外胚胎高效生产技术,以及牛羊精准排卵控制生产技术,形成了良种牛羊规模化扩繁技术体系。该体系已在内蒙古、新疆、陕西等省区推广应用。其中,仅上海光明、北京首农、内蒙古赛诺近三年扩繁顶级种牛羊达10474头、6047头、14094只,为构建优质牛羊核心种群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项目获发明专利10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获国家新兽药1个,制定联盟标准1项、企业标准2项,发表SCI论文39篇。培养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年拔尖人才等。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田见晖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与组织实施,对项目技术创造性的具体贡献包括:基于雌激素负反馈机制,创制了系列精准排卵控制技术,获美国专利(发明点一,附件2、4-6);阐明C型钠肽(CNP)是牛卵母细胞核成熟的核心调控因子,首创CNP预处理的“三步法”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技术,获美国专利(发明点二,附件3、7、28);揭示视黄酸缺失引起X染色体失活不足,导致雌性体外胚胎死亡的机制,解决雌性体外胚胎死亡的难题,提出了旁分泌因子校正胚胎发育的新观点,以及发育体系评估的新方法(发明点二,附件30-32);集成建立了牛羊排卵控制生产技术和体外胚胎高效生产技术(发明点三,附件13)。
2张家新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项目第二完成人。对项目创新性贡献包括:阐明C型钠肽(CNP)是羊卵母细胞核成熟的核心调控因子,以及CNP调节羊卵母细胞线粒体行为的特殊功能,发明了CNP预处理的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发明点二,附件8、29);集成羊排卵控制生产技术和体外胚胎高效生产技术,形成羊规模化扩繁技术体系(发明点三,附件14、15)。
3安磊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项目第三完成人。对项目创新性贡献包括:阐明DNA甲基化修饰异常、X染色体失活不足、miRNA表达紊乱等表观修饰错误对体外胚胎发育的影响,优选出GSH、melatonin等旁分泌因子,构建体外胚胎高效发育体系(发明点二,附件30);将精准排卵控制、低剂量深部输精、性控精液等技术进行集成,提高青年母牛种用效率(发明点三,附件35)
4朱化彬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项目第四完成人。对项目创新性贡献包括:阐明内源性抗氧化物质melatonin、GSH等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影响机制(发明点二,附件33),集成建立了牛排卵控制生产技术和体外胚胎高效生产技术(发明点三,附件11)。
5翁士乔高级工程师宁波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宁波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第五完成人。对项目创新性贡献包括:创新升级排卵控制关键药物的合成与纯化工艺,突破了自主药物在药效和安全性方面的限制。采用固相合成方案,简化布舍瑞林原料药合成工艺,提高了产物得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筛选、优化氨基丁三醇前列腺素F2a的反应催化剂和催化条件,降低异构体杂质的产生,大幅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采用超滤和分级分离技术,大幅提高PMSG原料药单位效价和临床药效(发明点三,附件10、12)。
6杜卫华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项目第六完成人。对项目创新性贡献包括:揭示内源性抗氧化物质GSH对牛早期胚胎发育的作用,利用GSH提高牛体外胚胎发育效率,建立牛体外胚胎高效发育技术(发明点二,附件9、34)。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for inducing twin calving美国US 9,463,220 B2中国农业大学田见晖;曾维斌;安磊;王书敏;吴中红
2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for in vitro oocyte maturation美国US 10,011,818 B2中国农业大学田见晖;贾振伟;张家新;安磊;吴中红
3授权发明专利诱导牛生产双犊的方法中国ZL201310195475.6中国农业大学田见晖、曾维斌,安磊,吴中红
4授权发明专利来曲唑在用于制备成年牛超数排卵药物中的应用中国ZL201110436200.8中国农业大学田见晖;贾振伟;吴中红;张家新;安磊
5授权发明专利来曲唑在制备激素诱导犊牛卵泡发育药物中的应用中国ZL201110434833.5中国农业大学田见晖;贾振伟;吴中红;张家新;安磊
6授权发明专利C型钠肽在促进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中的应用中国ZL201210348285.9中国农业大学田见晖;贾振伟;张家新;安磊;吴中红
7授权发明专利用于绵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方法及预处理液和试剂盒中国ZL201410369750.6张家新张家新,赵丽霞,陈秀亮
8授权发明专利牛体外受精胚胎培养液和培养方法中国ZL201410073635.4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杜卫华,孙尉俊,朱化彬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氨基丁三醇前列腺素F2α注射液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711183222.1宁波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翁士乔;包汝泼;崔贞亮;李开刚;舒佳妮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牛超排缓释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033320.7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郝海生;朱化彬;杜卫华;王栋;宋金辉
发明奖田见晖,张家新,安磊,朱化彬,翁士乔,杜卫华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宁波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
180018-203 新型高效固氮菌选育、菌剂研制及产业化应用
项目名称新型高效固氮菌选育、菌剂研制及产业化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农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固氮微生物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还原成铵为植物提供一定量的氮素,在减少化学氮肥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效率高,但根瘤菌剂货架期短、生产和应用技术要求高;联合固氮菌不受宿主范围限制,能与非豆科植物联合固氮,但固氮效率容易受环境中铵浓度的影响;欧美多国虽然在豆科和非豆科作物种植中广泛接种固氮菌剂,但固氮增效瓶颈未能突破。我国有丰富的根瘤菌和联合固氮菌资源,但商业化开发和生产应用相对落后(根瘤菌接种率1-3%)。本项目历经20余年研究和技术创新,使我国首次大规模实现根瘤菌和联合固氮菌的产业化生产和应用。主要技术发明如下:1、发现固氮新种资源并建立了菌种资源库:从全国各地不同植物根系和植物体内采集样品50万份,通过大规模分离和筛选获得了5000余株联合固氮菌,主要包括固氮类芽孢杆菌和固氮螺菌等,确定了11个固氮菌新种,建立起国内外最大的联合固氮菌种资源库,从中选育到一批具有高效固氮、促生、抗病及抗逆力强的固氮菌株。同时,选育了与大豆、花生、紫云英等豆科作物高效结瘤共生固氮的根瘤菌200余株,从中选育出具有显著促进植物结瘤、固氮、增产的广谱根瘤菌菌株。2、阐明铵抑制固氮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构建了高效、耐铵工程菌株:揭示了固氮螺菌的固氮调控机制,通过缺失固氮酶失活酶基因draT、并过量表达转录激活因子NifA或调节蛋白GlnB,构建了2株抗铵高效固氮工程菌株,其固氮作用不受铵抑制、且固氮酶活性比原菌株提高2-3倍;在国内外率先破解了固氮类芽孢杆菌中GlnR转录因子抑制高铵固氮的调控机制,构建了3株不受铵抑制的高效固氮工程菌株。 3、采用GMP标准的生产装备,研发了固氮菌高密度发酵工艺、无菌包装及保存工艺,创制了一系列根瘤菌剂、联合固氮菌剂,首次实现固氮菌剂的产业化生产:解决了固氮菌发酵易染菌、原料成本高、菌数低的问题,使根瘤菌和联合固氮菌常规发酵密度达到100-163亿/ml以上(大豆根瘤菌通过补料高密度发酵可达557亿/ml),发酵密度提高3-5倍,发酵成本降低50%以上;开发了固氮菌剂无菌包装和保存工艺,液体菌剂有效活菌数≥100亿/ml,粉剂菌剂有效活菌数≥10亿/g,保质期≥12个月,解决了固氮菌剂有效活菌数低、易染菌、货架期短的技术瓶颈。4、开发了固氮微生物菌剂的产业化应用装备及方式:研发出液体根瘤菌剂机械化接种装置,解决了根瘤菌拌种与化学种衣剂相矛盾以及根瘤菌剂机械化施用的关键共性问题。联合固氮菌剂除传统的作为底肥和拌种外,开发出水、菌剂一体化和除草剂、菌剂一体化的新型使用方式,实现固氮菌产业化生产与应用。该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件,实用性专利1件,申请发明专利4件;获农业部肥料登记证10个,发表论文82篇,其中SCI论文54篇(3篇PloS Genetics)。创制的固氮微生物菌剂在玉米、小麦、大豆、花生等作物上推广应用2270万亩,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2.37亿元,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三凤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负责项目总体设计,并组织实施。具体负责联合固氮菌种的分离筛选和联合固氮菌种资源库的建立;负责巴西固氮螺菌固氮调控机制的研究及高效固氮工程菌株的构建;负责固氮类芽孢杆菌固氮调控机制的研究和高效固氮菌株的构建;负责巴西固氮螺菌和固氮类芽孢杆菌发酵工艺优化及田间应用。为本成果中4个已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一完成人、1个已授权发明专利的第2完成人及4个已受理发明专利的第一完成人,为本成果中50篇SCI论文的通讯作者和11篇中文论文的通讯作者。对所有发明点都作出了有力贡献。
2杜迎辉高级工程师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主持了与豆科植物相匹配的各类高效固氮根瘤菌菌株的分离、匹配、筛选,负责研发了根瘤菌发酵工艺、液体菌剂无菌包装工艺,参与根瘤菌GMP标准产业化生产线设计,负责开发了系列根瘤菌剂,主持了根瘤菌剂、联合固氮菌剂应用技术开发,开展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参与完成该项目3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对发明点1、3、4有突出贡献。
3徐志文其他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根瘤菌GMP标准产业化生产线设计,参与各种根瘤菌菌株的分离筛选、根瘤菌生产工艺研发,参与开发了系列根瘤菌剂产品,参与巴西固氮螺菌生产工艺研发,参与根瘤菌剂和联合固氮菌剂应用技术的开发,组织根瘤菌剂推广应用,参与完成该项目4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对发明点1、3、4有突出贡献。
4姜伟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参与联合固氮菌酶活性提高及发酵条件优化。对发明点2和3做出了有力贡献。
5王志敏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参与联合固氮菌在玉米和小麦的田间示范推广应用及效果评价,对发明点4作出了有力贡献。
6李季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指导和参与联合固氮菌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高效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发酵条件优化等工作。是本成果1项发明专利的第一完成人。对发明点1、2及3作出了有力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含有多拷贝glnB基因的巴西固氮螺菌DraT抗铵工程菌株中国ZL03138432.3中国农业大学陈三凤;刘元;李季伦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固氮螺菌的发酵方法与由该方法得到的发酵液及其用途中国ZL201010514882.5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朱瑞艳;殷光;崔晓灿;徐志文
3授权发明专利固氮类芽孢杆菌1-33及其应用中国ZL201110323796.0中国农业大学陈三凤;王莉瑛;陈曦
4授权发明专利固氮类芽孢杆菌1-43及其应用中国ZL201110323837.6中国农业大学陈三凤;王莉瑛;陈曦
5授权发明专利固氮类芽孢杆菌1-49及其应用中国ZL201110323840.8中国农业大学陈三凤;王莉瑛;陈曦
6授权发明专利一株高效固氮的大豆慢生根瘤菌及其培养方法与它的用途中国ZL201110024851.6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杜迎辉;苏海榆;高玉爽;王琰;李春艳;杜月芳;徐志文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花生慢生根瘤菌及其用途中国ZL201310643826.5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孙杉杉;朱瑞艳;杜迎辉;徐志文
8授权发明专利一株高效固氮的紫云英根瘤菌及其培养方法与它的用途中国ZL201010613935.9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杜迎辉;高玉爽;刘书君;苏海榆;徐志文
9授权发明专利含有多拷贝nifA基因的巴西固氮螺菌DraT工程菌株中国ZL03138429.3中国农业大学李季伦;陈三凤;张耀平;赵银锁;马旅雁;王娟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根瘤菌液的田间施用设备中国ZL201420829761.3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籍俊杰;李谦;苏海榆;高春阳;王永长;杜迎辉;徐志文
发明奖陈三凤,杜迎辉,徐志文,姜伟,王志敏,李季伦中国农业大学,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
190052-201 非均质裂缝性油藏大尺度物理模型研制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非均质裂缝性油藏大尺度物理模型研制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
项目简介非均质裂缝性油藏物理模型的研制是油气田开发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客观、准确地认识和描述油藏内流体渗流过程,对于正确制定油藏开发措施、保证油田开发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油藏深埋地下,其开发过程无法直接观测,只能利用模拟方法研究。油藏宏观物理模拟对于提高油藏开发设计的可靠性,有效降低油藏开发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裂缝性油藏既包括天然裂缝油藏,也包括需要人工裂缝实现工业开发的页岩油气藏及致密、超低渗、特低渗、低渗油气藏,在世界新增石油储量和产量中均占60%以上的比例,在当前世界油气工业领域占有主导和前沿地位。裂缝性油藏物理模拟技术的研究发展对于提高该类油藏的开发水平,满足我国油气能源战略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油藏物理模拟技术的核心是油藏物理模型的制作。裂缝性油藏的地质与开发特征非常复杂,其物理模型的制作要求:(1)定量控制模型内物性参数的非均匀分布;(2)在模型内建立定量化的三维多级裂缝网络;(3)模型尺寸不受制作方法限制。此前,研究者主要采用砂粉压实胶结的方法制作油藏宏观物理模型,或者截取整块天然地层露头岩石作为油藏模型,这些方法都很难满足上述要求。完成单位三方产学研紧密协作攻关,突破了上述技术瓶颈,形成了系统的相似性油藏物理模型制作技术,填补了世界油气藏开发物理模拟领域的空白。取得的主要创新技术成果如下:(1)发明了不同物性单元岩块黏结集成的非均质大尺度油藏物理模型制作方法,破解了油藏模型内非均质物性无法定量控制和模型尺寸存在上限的难题。(2)发明了以单元岩块黏结面构造三维裂缝网络的方法。利用点状和网状不同黏结方式形成连通的中大型裂缝网络和离散的小微裂缝分布,使得物理模型符合实际油藏内大、中、小、微裂缝普遍共存的情况。(3)建立了裂缝间距、裂缝方向、井筒半径、注采压差等相似性设计技术,解决了物理模型跟实际油藏之间宏观规律相似性和微观机理一致性相统一的难题。(4)建立了油藏物理模型复杂井网离散式内置与封堵方法,有效消除了井网内置对物理模型物性参数的影响,且实现了同一模型多套井网的模拟。(5)研发了单电极分布油水饱和度动态测试技术,提高了油藏物理模型内油水饱和度测试的准确度和稳定性。知识产权方面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92篇(SCI和EI收录67篇)。2019年1月19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组织的成果鉴定结论是,本成果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本成果已在中石油辽河油田兴古7潜山、边台潜山以及中海油渤海油田蓬莱9-1潜山等多个油藏的开发研究中应用,优化了油藏的布井方式和注采策略,延长了无水采油期,降低了含水率,提高了原油采出程度,在不增加投资的条件下,已增产原油161.9万吨,增加利润46.38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成果可推广应用于整个油藏开发研究领域,有助于油气田开发技术水平的提高。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月田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自始至终负责项目技术成果的研究和应用,在多项核心专利技术研发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大尺度多孔渗流介质制作方法》、《裂缝各向异性渗流介质制作方法》、《裂缝各向异性油藏注水开发可预测物理模型建立方法》、《油藏物理模型井筒内置方法》、《获取裂缝各向异性渗流介质油水饱和度的装置及方法》等;出版专著《裂缝性油藏开发物理模拟》;发表论文《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arge-Scale Fractured Porous Media for Experimental Reservoir Simulation》,SPE Journal、《非均质各向异性裂缝油藏水驱物理模型制作方法》,石油学报、《各向异性油藏水平井开发井网设计方法》,石油勘探与开发;等。
2张金庆教授级高工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和参加完成与相似性油藏模型设计相关的油水相渗曲线和驱油效率标定方法研究,组织完成蓬莱9-1潜山油藏大型物理模拟研究及应用项目《低渗透基质裂缝稠油油藏渗流机理开发实验》,并负责研究成果的推广实施。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油水相渗曲线和驱油效率的标定方法》。
3丁祖鹏高级工程师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参加项目裂缝性油藏各向异性物理模型建立、井筒内置、渗吸岩块可动油定量控制、物理模拟相似准数确定等物理模型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及在大型物理模型在中海油渤海蓬莱9-1潜山油藏的开发方案编制中应用。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裂缝各向异性油藏注水开发可预测物理模型建立方法》、《油藏物理模型井筒内置方法》、《一种油水相渗曲线和驱油效率的标定方法》等;合作出版专著《裂缝性油藏开发物理模拟》;发表论文《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arge-Scale Fractured Porous Media for Experimental Reservoir Simulation》,SPE Journal、《非均质各向异性裂缝油藏水驱物理模型制作方法》,石油学报;等。
4薛亮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参加大型物理模型制作方法的适用性改进,使其能适应更广泛油藏类型的物理模拟的需要,例如碳酸盐岩油藏等。旁证材料:发表论文《A novel approach to assessing the anisotropic permeability parameters of fractured media》等。
5龚姚进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负责组织和参加完成兴古7潜山油藏大型物理模拟研究及应用项目《水平井、复杂结构井注采机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实施。旁证材料:发表论文《A new technique: fishbone well injection》,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
6郑文宽其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参加本项目物理模型建立和单电极油水饱和度测试的研发,并完善了对物理模型裂储比和油水饱和的控制。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获取裂缝各向异性渗流介质油水饱和度的装置及方法》、《裂缝性油藏物理模型裂储比定量控制方法和装置》;合作出版专著《裂缝性油藏开发物理模拟》;等。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大尺度多孔渗流介质制作方法中国200910241941.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刘月田
2授权发明专利裂缝各向异性渗流介质制作方法中国201010190001.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刘月田
3授权发明专利裂缝各向异性油藏注水开发可预测物理模型建立方法中国201010560496.X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刘月田,丁祖鹏,敖坤,张勇
4授权发明专利油藏物理模型井筒内置方法中国201010560274.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屈亚光,刘月田,丁祖鹏,涂彬
5授权发明专利获取裂缝各向异性渗流介质油水饱和度的装置及方法中国201611227618.7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郑文宽,刘月田,刘泽华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油水相渗曲线和驱油效率的标定方法中国201510231207.4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张金庆,刘新光,朱国金,丁祖鹏,谭先红,郑强,田冀,张晓亮,彭世强,李卓林,李南
7授权发明专利裂缝性油藏物理模型裂储比定量控制方法和装置中国201610786282.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郑文宽,刘月田,刘泽华
8授权发明专利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可预测物理模型建立方法中国201010560516.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刘月田,丁祖鹏,张勇,敖坤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裂缝性稠油油藏热水驱物理模拟相似准数的确定方法中国201610305492.4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丁祖鹏,郑强,李娜,焦松杰,李南,王磊,孙依依,范虎,谭先红,田冀
10授权发明专利油水渗吸岩块可动油定量控制方法中国201010560721.X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丁祖鹏,刘月田,屈亚光,涂彬
发明奖刘月田,张金庆,丁祖鹏,薛亮,龚姚进,郑文宽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0052-203 深层复杂储层纳米复合钻完井液技术及规模应用
项目名称深层复杂储层纳米复合钻完井液技术及规模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第四钻井工程分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深层油气资源丰富,占总储量近50%,其高效开发攸关国家油气能源保障和对外依存度,但面临井深8000米以上、高温达240°C、压力近200MPa及低渗微孔(孔径小至10nm)等极端苛刻地质环境,钻完井液处理剂失效导致井壁失稳、气窜与纳米级孔喉储层损害等世界级难题,迫切期待技术创新。项目经15年持续攻关,发明纳米可控剥离分散技术及系列高效聚合物纳米复合处理剂,创建第一条万吨级生产线,形成高效纳米复合钻完井液技术,实现深层低渗复杂储层规模应用,创造277°C高温润滑、封堵承压能力提高98%、8408米超深井高效完井及阻隔气窜等多项新纪录,主要发明点是:1.发明可控剥离分散与高效纳米成核方法及聚合物纳米复合处理剂体系纯化精制聚合级层状硅酸盐,突破悬浮匀化插层反应工艺瓶颈,首创纳米结构中间体及共聚聚合物分子链剥离片层可控取向最小熵变的高效纳米成核方法,发明纳米可控剥离分散与高效复合技术,突破纳米团聚失活与应用失效核心关键,形成了抗高温277°C乳化剂、润湿封堵剂及耐温390°C润滑剂等7种聚合物纳米复合剂,创建国内外迄今第一条1.5万吨聚合物纳米复合处理剂工业生产线。2.发明抗高温润滑高效纳米复合钻完井液技术率先创建了复杂储层纳-微米孔道模型,形成纳米复合微球封堵系数设计方法,发明抗高温润滑、封堵和抑制性多功能钻完井液技术,突破深层钻探处理剂高温润滑失效、高温钻井滤液侵入储层深度难控及井壁坍塌世界难题,创造胜利油田深井润滑系数0.02和增产200%及新疆油田深井钻井周期缩减1年和塔深1井亚洲最深井高效完井等纪录,现场储层渗透率恢复值最高达99%、承压能力提高98%及确保高保真取心,胜利油田新增油气储量600-800万吨。3.发明颗粒密堆积和纳米填隙高强度低模量水泥及其阻隔性防窜技术创新纳米分散填隙水泥颗粒模型,突破纳米成核控制氢氧化钙晶形与弹塑性关键,发明聚合物纳米复合处理剂及其调制零析水零收缩率高强低模量水泥浆体系与阻隔性防气窜技术,水泥石渗透率低达0.0038mD、模量降低20-40%、强度提高30%;发明抗温200℃高强度韧性复合水泥浆体系,攻克了世界最深、温度最高苏桥储气库固井难题,固井质量合格率100%,保障了强注强采条件下井筒密封安全生产,是现场盐膏层泥页岩层等高效固井和克服环空带压的关键利器及国家储气库不可替代性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25件;其它知识产权35项,其中国家/企业标准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1等奖1项;中英文专著5部;三大收录论文200多篇。鉴定评价意见: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层状硅酸盐原位剥离片层、纳米中间体及可控分散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近三年,在胜利、新疆、中原、华北、四川、大港油田等30多个区块应用1063口井,平均单井增产20%,总效益42.51亿元(其中合同收入5.43亿元,利润11.01亿元,税收14.84亿元,节支11.70亿元)。项目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推动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科技进步及新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国油气能源保障。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柯扬船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项目创新点1-3主要贡献者,项目负责人。20多年来,一直持续从事纳米可控分散与复合原理及工业化纳米复合处理剂创新,负责制定项目总体研发路线、合作应用推广,发明原始创新性纳-微米中间体、纳米可控分散与复合处理剂体系,国内外率先创建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发明纳米复合微球、超短纤维、润滑剂、增粘与胶凝剂,开展深层超深层低渗非常规储层稳定井壁、保护储层、增产及应用推广等科技创新。获聚酯纳米复合材料等原创性发明专利3项、7种处理剂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50余篇、发表国内外第一篇聚酯纳米插层复合论文、三大检索论文被引1000多次;出版专著5部包括出版本领域国内外第一部英文专著。
2乔军研究员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本项目发明点2-3主要贡献者,主持研制纳米乳液、纳米正电材料及负责抗高温微乳液应用研究与现场应用工艺;组织纳米复合体系在胜利、新疆、川东北、中原及华北油田等深层低渗非常规储层推广应用,解决稳定井壁、保护储层与增产难题。成果推广应用获显著经济效益、获授权国内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20余篇(见附件专利、检索报告)。
3魏风勇教授级高工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1.对本项目发明点2和3,作出重要贡献。2.组织实施本项目产学研用机制、负责钻完井工程立项、现场验、应用、协调统筹及经济社会效益评价。3.负责实施-深层51/2"套管开窗侧钻关键技术,获显著经济效益(2015年度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实施-钻井液用高性能烷基糖苷衍生物的研制及工业化应用,取得经济社会效益(2017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施-钻井液用高性能烷基糖苷衍生物的研制及工业化应用,获经济社会效益(2017年度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4邓金根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项目发明点2-3主要贡献者,建立泥浆抑制性及封堵性对井壁稳定影响规律的预测模型及软件;发明水泥封堵性实验装置,建立纳米复合材料对井壁裂缝性地层的封堵特性及对井壁坍塌周期的定量影响规律。(见附件专利、检索报告)。
5于永金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本项目发明点3主要贡献者,发明2种用于纳米水泥浆的水泥外加剂,研究开发了纳米硅胶固井水泥浆体系及新型高性能水泥固井浆液。,发明纳-微米中间体可控分散体系及分散复合技术;设计纳米复合处理剂与固井流体工业化工艺及生产技术;本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专著5部(见附件专利、检索报告、专著)。
6张永青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第四钻井工程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第四钻井工程分公司1.本项目发明点2和3的贡献者。2.负责实施项目产学研用机制、钻完井工程立项与验收及经济社会效益评价;负责处理剂与钻井液现场应用及性能评价,取得现场钻完井缩短钻井周期、节约钻井液及其工艺成本。3.负责实施本项目技术,广泛开展非常规油气、煤层气钻探套管开窗侧钻井、超深水平井钻井、提高钻速及钻完井液关键技术与工业化应用等,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2015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模拟致密储层水平井固井缺陷诱发套管变形的实验装置中国CN107060745B中国石油石油大学(北京)闫伟,邓金根,李明,汪衍刚,王孔阳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油气储层保护的钻井完井液中国ZL201010552940.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柯扬船,李硕娜
3授权发明专利石油钻井泵活塞拆装工具中国ZL201410415546.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三公司李元化,羽保林,李伟廷,魏凤勇,杜凤阁,赵昌强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聚丙烯酰胺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510136659.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柯扬船,袁翠翠,王霞
5授权发明专利渣油阻燃剂组合物与阻燃聚烯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910300928.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柯扬船,李京子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钻井用微裂缝微纳封堵材料及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510834.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张鹏,蓝强,李公让,乔军,郑成胜,徐运波,张虹,武学芹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梭形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欧洲NL201405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李公让,蓝强,张鹏,许云波,武学芹,周延军,张虹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耐高温共聚物油井水泥缓凝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643111.4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于永金,夏修建,刘硕琼,靳建洲,齐奉忠,袁进平,徐明,冯宇思
9授权发明专利纳米微乳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510830870.6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柯扬船,白云峰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岩石亚临界裂缝扩展可视化实验装置中国ZL201710448591.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闫伟,陈建国,邓金根,薇宝华,谭强,刘伟,王孔阳,汪衍刚
发明奖柯扬船,乔军,魏风勇,邓金根,于永金,张永青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第四钻井工程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10274-203 煤矿无人值守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研制
项目名称煤矿无人值守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研制推荐/提名单位/人山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科达自控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液压支架是综采工作面采煤作业的必要设备之一,对于保障人身安全、提高采煤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井下多是由工人手工操作液压支架的操作杆来控制支架的动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违反安全操作规程(采煤安全规程不允许在本架控制支架的动作),因此必须利用液压支架控制技术代替工人的手工操作。 本项目的开发就是针对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一直被国外垄断和封锁,制约着我国煤炭高效集约化生产、无人值守开采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项目受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和山西省重大科技专项等资助,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总线结构的自动化采煤液压支架自动协调控制方案,开发了具有系列化自主知识产权的液压支架自动控制技术,研制了具有三级网络结构的液压支架电液自动控制系统,即支架控制系统、端头集控系统和顺槽监控系统,实现了无人值守的自动化采煤目标。 支架控制系统是液压支架电液控制三级网络系统的最底层,是集数据采集、分析、处理以及命令执行于一体的智能化控制装置。每一台液压支架配备一台支架控制器,通过邻架控制方式,控制液压支架的各个动作;同时支架控制器接各种传感器,采集液压支架的运行信息,经分析、汇总后,上传至端头集控系统。 端头集控系统是整个系统的中间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一方面和支架控制系统相连,巡检整个工作面液压支架状态参数,并依据采煤机位置对液压支架进行追机移架的自动控制;另一方面与顺槽监控系统相连,实现物理信息和控制命令的上传下达。顺槽监控系统是三级网络系统的最高层,完成对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及液压支架的远程集中控制。它可实现对液压支架和控制控制系统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对矿压进行实时观测、分析和预警,还可对支架控制器进行远程控制和参数远程设定,并对端头集控系统和支架控制系统的控制器程序进行在线升级。 整个系统是一个集实时控制、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为一体的智能化系统。全工作面液压支架运行参数采样周期小于1s,支架控制器动作电流160/60mA,端头和支架控制器程序在线升级时间小于250ms;本安电源输出电流大于2A;液压支架的控制精度大于98%,故障预警准确率大于95%,整套产品成本较国外同类产品降低50%左右。 项目共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件,受理国家发明专利7件,国际发明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11件。该成套技术已形成了10余种产品,并转让一个企业进行独家生产,形成了年产亿元的生产能力。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古书院矿、赵庄矿等十多个自动化工作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项目的推广应用大大促进了煤矿自动化领域的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益,降低了劳动强度,保障了安全生产,打破了国外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局面。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宋建成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宋建成教授长期致力于矿井数字化技术的研发,本项目知识产权中大部分发明点来源于他的思路和技术,是项目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者。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1项,受理国际发明专利1项,受理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要贡献为:(1)确定了无人值守采煤作业的控制方案、技术要求和技术参数指标,填补了国内此方面空白;(2)制定了控制器综合控制方案,突破了邻架控制、集中追机控制、信息检测等关键技术;(3)发明了一种多串口总线通信技术,建立了系统集自动控制与故障诊断于一体的通信网络结构。发明成果突出体现在:一种基于AT9140800的多串口总线系统(ZL200710062519.2)、一种用于液压支架间架控制器的电液控制装置(ZL200910175276.2)。
2田慕琴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田慕琴教授从事大型矿山装备的监测、诊断和控制,在本项目发明专利中,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项,以第二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5项,以第一发明人受理国际发明专利1项,;授权软件著作权5项。主要工作表现在:(1)制定了系统三级网络的技术方案,确定了系统集中控制的性能指标;(2)设计了系统集控的总体思路和开发方案;(3)开发了顺槽集控系统软件;(4)发明了系统程序在线升级方法。发明成果突出体现于:一种井下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集中控制平台的实现方法(ZL201510425692.9)、用于井下工作面液压支架远程监测及控制(ZL201010033389.1)、一种液压支架控制器的程序在线升级方法(ZL201210086081.2)。
3许春雨副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许春雨副教授长期以来一直专注煤矿电气设备及电力电子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是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在本项目中主要进行了技术方案等的确定,在本项目发明专利中,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项,以第二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项,以第二发明人受理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主要工作表现在:(1)制定了液压支架自动追机拉架控制的工艺过程及实现方法;(2)设计了系统硬件、红外发送接收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开发方案;(3)发明了控制器急停闭锁实现技术。发明成果突出体现在:一种煤矿综采工作面无人值守作业的控制方法(ZL201310177472.X)、一种液压支架间架控制器的急停闭锁功能的实现方法(ZL201210086082.7)。
4宋单阳其他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博士研究生宋单阳进入本实验室以来一直从事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研究,是本项目的重要完成人,对间架控制器软件程序的编写优化、硬件电路的制作和改进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本项目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受理发明专利2项。主要工作有:(1)发明了煤矿无人值守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试验台,完成了系统完整网络和全部硬件结构的工业性试验;(2)发明了一种用于液压支架相关传感器的跳频扩频无线通信方法,增强了系统信息检测能力。主要发明成果突出体现在:一种基于桥路可调式无线应变传感装置的跳频扩频通信方法(ZL201610637626.2)、煤矿无人值守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试验台(ZL201610478105.7)。
5雷志鹏讲师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雷志鹏讲师一直从事矿用电缆绝缘机理及矿用智能电器方面的研究,在本项目中着力完成了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采煤机的联动自动控制策略,完成了刮板输送机的状态监测,为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自动控制中的重要功能“工作面校直”提供了辅助和控制依据。主要发明成果突出体现在:发明专利-刮板输送机链条状态监控及保护系统(ZL201310340137.7)。
6高波高级工程师山西科达自控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科达自控股份有限公司高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综采工作面及其它重大矿井设备的在线监测、集中控制研究。在本项目中,为系统通信网络的搭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研发了有效的液压支架高度测量装置和方法,为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自动控制提供了辅助和依据。主要发明成果体现在:压力式液压支架高度检测系统及方法(ZL201210366865.0)。
7吝伶艳副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吝伶艳副教授长期从事煤矿电器设备故障诊断及无线电能传输方面的研究,在本项目中参与了系统控制集控平台软件技术方案的确定,在本项目发明专利中,参与受理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了液压支架系统控制集控平台软件设计和调试。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煤矿无人值守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试验台中国ZL201610478105.7太原理工大学宋建成;许春雨;宋单阳;于亚运;田慕琴;耿泽昕;宋鑫;李新胜;张润冬;
2授权发明专利液压刮板输送机链条状态监控及保护系统中国ZL201310340137.7太原理工大学宋建成;李艳伟;雷志鹏;席庆祥;李建华;樊建军;田慕琴;许春雨;高云广;郑丽君;耿蒲龙;赵晋生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液压支架间架控制器的电液控制装置中国ZL200910175276.2太原理工大学宋建成;田慕琴;李磊;许春雨;郭安林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煤用于井下工作面液压支架远程监测及控制中国ZL201010033389.1太原理工大学宋建成;田慕琴;田慕玲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液压间架控制器的程序在线升级方法中国ZL201210086081.2太原理工大学宋建成;刘媛;田慕琴;张文杰;许春雨;辛春红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煤矿综采工作面无人值守作业的控制方法中国ZL201310177472.X太原理工大学宋建成;杨世华;许春雨;田慕琴;蒋春悦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液压支架间架控制器的急停闭锁功能的实现方法中国ZL201210086082.7太原理工大学许春雨;田慕琴;张文杰;刘媛;宋建成;辛春红
8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基于AT9140800的多串口总线系统中国ZL200710062519.2太原理工大学宋建成;阎显勇
9授权发明专利压力式液压支架高度检测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210366865.0山西科达自控股份有限公司贾华忠;梁耀林;高波;付国恩;李文杰
10申请发明专利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central control platform of underground fully-mechanized coal face hydraulic supports欧洲CN201514256922015720太原理工大学田慕琴;许春雨;宋建成;柴文;赵龙
发明奖宋建成,田慕琴,许春雨,宋单阳,雷志鹏,高波,吝伶艳太原理工大学,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科达自控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省教育厅
220354-201 基于肠道菌群作用的益生乳酸菌精准筛选及产业化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基于肠道菌群作用的益生乳酸菌精准筛选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拓恒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益生乳酸菌产业在保障人类健康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承载人类营养和健康的民生产业。我国益生乳酸菌产业正呈快速发展态势,年均增速达20%,但由于我国益生乳酸菌资源与筛选技术匮乏、高密度发酵和冷冻干燥技术落后,所采用的菌种、制剂与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缺乏适应中国人群生理特征的自主产品,严重制约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项目针对上述难题,发明了基于中国人群肠道微生物特征的益生乳酸菌精准筛选技术,突破了乳酸菌高密度发酵、高活性冷冻干燥关键技术,打破国外产品和技术垄断,实现了益生乳酸菌制剂的国产化,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1.发明了基于肠道微生物作用的益生乳酸菌精准筛选技术,解决了益生乳酸菌的精准筛选技术落后和优良菌株匮乏的难题。采用宏基因组学研究手段,明确了中国不同民族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特征,发明了基于肠道微生物作用的益生乳酸菌精准筛选技术;新分离、保藏乳酸菌9,041株,丰富了我国乳酸菌遗传种质资源库;获得适合中国人群的益生乳酸菌13株,从动物模型和人群临床方面完成了菌株益生特性的功能评价,解决了益生乳酸菌的精准筛选技术落后和优良菌株匮乏的难题。2. 发明了益生乳酸菌高密度发酵技术,突破了我国益生乳酸菌高密度发酵的技术瓶颈,菌体生物量提高了1个数量级。基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发掘不同乳酸菌代谢通路,明确益生乳酸菌菌株营养缺陷,明晰了菌株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求;针对菌株营养缺陷,发明了益生菌乳酸菌高密度发酵技术,高密度发酵液活菌数由0.8-1.0×109CFU/mL提高到1.2-2.0×1010CFU/mL,解决了我国益生乳酸菌高密度发酵的技术瓶颈。3. 发明了益生乳酸菌冷冻干燥的高效保护剂,解决了冷冻干燥过程中菌体存活率低的技术难题,活菌得率提高了30个百分点。从转录组水平上发现了细胞膜氧化损伤导致益生乳酸菌冷冻干燥过程中菌体衰亡的机理,发明了益生乳酸菌冷冻干燥的微包膜高效保护剂,使冷冻干燥过程中活菌得率由原来的60%提高至90%,生产出的发酵剂(制剂)活菌数达4.0-10.0×1011 CFU/g,解决了冷冻干燥过程中菌体存活率低的技术难题。获发明专利9项,发表SCI论文169篇,其中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SME J、Mol Cell Proteomics和Front Immunol等TOP期刊发表32篇;出版专著2部;形成的益生乳酸菌产业化技术集成,于2010年在北京科拓恒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开发了益生乳酸菌发酵剂和益适优益生乳酸菌制剂系列产品,并在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希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阿拉善盟圣牧高科乳品有限公司、云南欧亚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孙志宏研究员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发明点1的贡献:发明了基于肠道微生物作用的益生乳酸菌精准筛选技术,完成了关键技术1和2的创新(授权发明专利2件,附件4-5;发表SCI收录TOP期刊论文13篇,附件22-23;出版专著2部,附件38-39);发明点2的贡献:参与发明了基于菌株营养缺陷的高密度发酵技术,完成了关键技术1的创新(发表SCI收录TOP期刊论文6篇,附件22-23);发明点3的贡献:参与发明了益生乳酸菌微包膜冷冻干燥保护技术,完成了氧化损伤机制的解析和微包膜保护剂的创新(发表SCI收录TOP期刊3篇,附件22-23)。
2张和平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发明点1的贡献:发明了基于肠道微生物作用的益生乳酸菌精准筛选技术,完成了关键技术1和2的创新(授权发明专利6件,附件2-7;发表SCI收录TOP期刊论文17篇,附件22-23;出版专著2部,附件38-39);发明点2的贡献:发明了基于菌株营养缺陷的高密度发酵技术,完成了关键技术1的创新(发表SCI收录TOP期刊论文8篇,附件22-23);发明点3的贡献:发明了益生乳酸菌微包膜冷冻干燥保护技术,完成了氧化损伤机制的解析和微包膜保护剂的创新(授权发明专利1件,附件10;发表SCI收录TOP期刊6篇,附件22-23)。
3孙健高级工程师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明点1的贡献:参与发明了基于肠道微生物作用的益生乳酸菌精准筛选技术(授权发明专利1件,附件8);发明点2的贡献:参与发明了基于菌株营养缺陷的高密度发酵技术,完成了关键技术2的创新(授权发明专利1件,附件8);组织实施益生乳酸菌产业化实施,在益生菌发酵乳的研究开发和益生乳酸菌的功能评价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4高鹏飞高级工程师北京可拓恒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拓恒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明点2的贡献:参与发明了基于菌株营养缺陷的高密度发酵技术,完成了关键技术2的创新(授权发明专利1件,附件9);发明点3的贡献:参与发明了益生乳酸菌微包膜冷冻干燥保护技术(授权发明专利1件,附件9);组织实施益生乳酸菌产业化实施,在益生乳酸菌的高密度发酵和冷冻干燥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5张文羿研究员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发明点1的贡献:参与发明了基于肠道微生物作用的益生乳酸菌精准筛选技术,完成了关键技术1和2的创新(发表SCI收录TOP期刊论文13篇,附件22-23;出版专著2部,附件38-39);发明点2的贡献:参与发明了基于菌株营养缺陷的高密度发酵技术,完成了关键技术1的创新(发表SCI收录TOP期刊论文6篇,附件22-23)。
6王记成助理研究员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发明点1的贡献:发明了基于肠道微生物作用的益生乳酸菌精准筛选技术,完成了关键技术1和2的创新(发表SCI收录TOP期刊论文6篇,附件22-23);发明点3的贡献:参与发明了益生乳酸菌微包膜冷冻干燥保护技术(发表SCI收录TOP期刊论文3篇,附件22-23),在益生乳酸菌产业化和益生菌发酵乳的研究开发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干酪乳杆菌及其在改善血脂代谢和免疫调节中的应用中国ZL 200610126889.3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孟和毕力格
2授权发明专利一株具有抑菌活性的植物乳杆菌AB-3及其应用中国ZL 201510232191.9内蒙古农业大学孙志宏;张和平;陈永福;李常坤
3授权发明专利一株具有抗甜瓜枯萎菌和抗甜瓜疫霉菌活性的植物乳杆菌AB-4及其应用中国ZL 201510232193.8内蒙古农业大学孙志宏;张和平;陈永福;李常坤
4授权发明专利一株具有广谱抑菌特性的植物乳杆菌AB-1及其应用中国ZL 201510232204.2内蒙古农业大学陈永福;张和平;李常坤
5授权发明专利一株具有广谱抑菌特性的植物乳杆菌AB-2及其应用中国ZL 201510230679.8内蒙古农业大学陈永福;张和平;李常坤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乳酸菌发酵剂、使用其制备的发酵乳及发酵乳的制备方法中国ZL 201310707098.X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牛天娇;蒋菁莉;冷佳;孙健;刘爱萍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乳双歧杆菌的高密度培养方法及其冻干菌粉制备中国ZL 201410123146.5北京科拓恒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鹏飞;赵旭;张善亭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干酪乳杆菌在抗氧化作用方面的应用中国ZL 200710109474.X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王俊国;孟和毕力格
9授权发明专利干酪乳杆菌Zhang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与它们的用途中国ZL 200910250670.8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陈霞
发明奖孙志宏,张和平,孙健,高鹏飞,张文羿,王记成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拓恒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230405-201 基于电子调控原理的废水生化处理强化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基于电子调控原理的废水生化处理强化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大连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项目简介化工、制药等重化工业产生大量有机废水,处理难度大,一直是废水处理领域世界性难题。主要难点是:这类废水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多变、含有毒和难降解污染物。传统厌氧和好氧生化处理工艺对其处理效率低、启动慢、抗冲击性差、运行不稳定,不能满足日趋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法规,严重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亟待技术创新,解决行业废水处理领域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针对该问题,项目发展了基于电子调控原理的废水处理强化技术,提出采用外源性典型电子供体零价铁强化厌氧体系的热力学过程,采用电子介体材料强化厌氧体系的动力学过程,达到强化处理效果,并同步调控微生物生长介质,优化其生长环境和生态结构,使系统内功能微生物高效发挥作用的思路。在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下,开展了十余年的研究。取得如下创新成果:①发明典型电子供体零价铁和电化学强化废水厌氧处理方法,发展了基于非均相电子介体的废水厌氧处理强化方法,研发出改性碳基电子介体材料的制备技术,应用碳基电子介体实现微生物种间和胞外电子传递过程的强化,解决了厌氧处理效率低、抗冲击性差、运行不稳定等难题。②发明零价铁强化厌氧生化反应器,研制出零价铁/碳基电子介体强化厌氧产甲烷和水解酸化塔式化反应器及其关键设备。创建以零价铁/碳基电子介体反应床、流体循环和电极为核心的强化厌氧生化反应器系统,形成基于零价铁/碳基电子介体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强化处理的核心装备。③将塔式化零价铁/碳基电子介体强化厌氧反应器与垂直折流好氧反应器系统集成,研发出强化厌氧-好氧组合新工艺。应用气/水耦合流态化技术使好氧段的气/水进入高传质流型区,氧的利用率提高4-5倍,突破了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好氧单元溶解氧不足的瓶颈,对典型化工、制药等行业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体现出显著优势。与国内外同类技术UASB的主要技术参数对比,项目发明的零价铁/碳基电子介体强化厌氧处理技术的氧化还原电位(ORP)平均比UASB降低100mV以上,产甲烷菌丰度提高70%,COD去除率和甲烷产量平均提高30%~40%以上,反应器启动时间缩短50%以上。好氧单元的万吨/日废水处理动力配备仅为传统活性污泥法的1/2,而氧气利用率达80%~90%,容积负荷5~11 kg-COD/m3d,处于国际最好水平,吨水处理成本降低20%以上。项目获授权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21项,发表SCI检索论文102篇。国际同行专家将零价铁强化厌氧生化处理技术归类为一种新的污水处理方法,命名为“ZVI-bed”( 零价铁床法)。研发技术和产品成功应用于近40项化工、制药等行业高浓度废水处理以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废水量5.1亿立方米/年,技术推广累计收入7.2亿元,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用户评价“该技术显示出人意料的好效果”,技术鉴定结论为“该项技术在高浓度废水处理上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全燮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和研发,对发明点一和发明点二作出创造性贡献。(1)主持研发零价铁/电子介体强化技术。主持发明了零价铁强化厌氧生化产甲烷和厌氧酸化处理技术和反应器,解决了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稳定性问题。(2)主持研发了基于碳材料的氧化还原介体的制备和废水生化处理强化技术。(3)7项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和其它7项专利的主要发明人,发表的相关40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或主要作者。(附件2、附件5、附件7)
2张耀斌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项目主要参加人。对发明点一和发明点二作出创造性贡献。(1)参加研发电子供体/电子介体强化技术。提出导电材料强化厌氧生化产甲烷和厌氧酸化处理的方法,负责和参与零价铁强化技术和反应器研发。 (2)负责零价铁和导电碳材料强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工程应用与技术推广。 (3)7项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和其它5项专利的主要发明人,发表的相关45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或主要作者。 (附件2、附件7)
3周集体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项目主要参加人。对发明点三和发明点一作出创造性贡献。(1)负责垂直折流生化处理工艺的研究。是VTBR工艺的主要研发者和设计者。(2)参与零价铁强化与VTBR组合工艺的研究与工程应用,负责VTBR工艺的技术推广。(3)4项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和其它3项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发表的相关17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或主要作者。(附件9)
4陈硕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项目主要参加人。对发明点一作出创造性贡献。 (1)参加研发电子供体/电子介体强化技术。负责氧化还原介体材料的研发与废水处理中的性能评价。 (2)12项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发表的相关17篇论文的主要作者。(附件2、附件5、附件7)
5金若菲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项目主要参加人。对发明点三作出创造性贡献。(1)参与VTBR工艺技术研发,负责反应器设计与传质效率优化研究。(2)1项发明专利的第1发明人和其它5项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发表的相关8篇论文的主要作者。(附件9)
6乔森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项目主要参加人。对发明点二和发明点三作出创造性贡献。(1)参加电化学作用强化厌氧发酵应用技术研发。(2)参与塔式化零价铁/电子介体强化厌氧与垂直折流好氧反应器系统集成技术研发与推广。(3)2项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和其它2项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发表的相关22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或主要作者。(附件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Wastewater processing method of hydrolysis-acidification enhanced by addition of zero-valent iron (ZVI)美国US8,758,617 B2大连理工大学全燮, 张耀斌, 刘轶文, 赵慧敏, 陈硕, 李杨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厌氧零价铁的污水处理方法中国ZL200910012293.4大连理工大学全燮,张耀斌,荆彦文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零价铁强化的厌氧水解酸化的污水处理方法中国ZL201110026692.3大连理工大学全燮,张耀斌,刘轶文,赵慧敏,陈硕,李杨
4授权发明专利利用铁锈促进剩余污泥产甲烷方法中国ZL201310342879.3大连理工大学张耀斌, 冯应鸿, 全燮, 陈硕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非溶性氧化还原介体型生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610230088.5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宇都环境技术材料有限公司全燮, 毛彦俊, 权伍哲, 陈硕,?于洪涛
6授权发明专利Zero-valent iron two-phase anaerobic reactor美国US8,758,616 B2大连理工大学张耀斌, 刘轶文, 全燮, 孟旭升, 陈硕, 赵智强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增强厌氧氨氧化反应装置中国ZL201110266476.6大连理工大学全燮, 张耀斌, 张景新, 李杨, 陈硕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促进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外置电解设备中国ZL201310567702.3大连理工大学张耀斌, 全燮, 冯应鸿, 陈硕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方法中国ZL201410293521.0大连理工大学乔森, 毕贞, 周集体, 金若菲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VT-MBR生物反应器中国ZL201110435627.6大连理工大学周集体,张劲松,钱光磊,金若菲,乔森
发明奖全燮,张耀斌,周集体,陈硕,金若菲,乔森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240405-203 高纯硅材料载能束冶金提纯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高纯硅材料载能束冶金提纯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大连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大连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东北大学
项目简介高纯硅(6N级)是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核心基础材料,是国家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方向,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材料、电池、组件生产和应用国。2018年我国光伏产业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高纯硅的用量达到40万吨。高纯硅可以通过化学法或冶金法提纯工业硅获得,由于冶金法制备高纯硅可以衔接铸锭环节,在缩短制造流程、减轻环境压力方面有很大优势和发展潜力,一直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也将冶金法多晶硅列入“十二五”新产品目录,发展高纯硅材料冶金提纯新技术对国民经济、科技、国防意义重大。硅中杂质按物理化学性质可分为三类:氧化性杂质(B)、分凝性杂质(金属)和蒸发性杂质(P、O、N)。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联合基金等支持下,项目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硅中杂质基于载能束冶金技术的分类去除”新思路,发明了载能束冶金提纯多晶硅材料的系列技术。其主要技术发明点如下:(1)揭示了氧化精炼过程中B杂质的反应及传输机理,系统阐述了杂质B在渣-金两相界面反应再分配的热力学及动力学机制。发明了载能束冶金联合渣剂共除B技术,突破了低浓度B杂质反应分离过程中A/V(低表面积/体积)值的限制,将其浓度降低至0.1 ppmw。(2)揭示了定向凝固过程中金属杂质在固液界面前沿糊状区内的“短路扩散”机制,通过抑制糊状区形成,将金属杂质去除效率提高25%。构建了硅真空精炼过程中Al、Ca杂质的“扩散传质-挥发去除”机理模型,提出了电磁辅助提高杂质蒸发驱动力的技术手段,突破了Al、Ca杂质一次定向凝固无法去除到目标值的技术瓶颈。(3)发明了电子束精炼去除硅中蒸发性杂质技术,建立了P、O杂质在硅液相-气液界面-气相传输的全域控制模型。首创了“电子束动态熔炼”方法,突破了熔体内部杂质扩散能力不足的难题,使除杂效率提高40%,将P含量去除到0.01ppmw以下、O含量去除到0.05ppmw以下。(4)创新性提出了电子束诱导硅定向凝固技术,阐述了SiC在骨架状Si3N4颗粒群中沉积、生长的行为,通过构建高真空、高温度梯度的热场环境使SiC去除率达到94%,Si3N4去除率达到97%。项目完成单位自2006年开始进行高纯硅材料载能束冶金提纯研究,2012年起相继在山东、云南、内蒙古等地进行技术产业化,已累计形成年产5000吨的生产能力。近三年,累计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达到5.6亿元,新增利润5681.5万元。围绕该技术共授权发明专利45项,形成了该领域的专利保护池;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本;同时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大连市和青岛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奖励。本项目用冶金方式实现了对硅中杂质提纯的全覆盖,建立了硅材料载能束冶金制造理论及技术体系,实现了高纯硅材料的低成本绿色制造。该技术已成为我国高纯多晶硅冶金制造领域的关键集成技术,具有极其广阔的技术发展及市场应用前景,潜在市场规模达到数百亿。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谭毅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负责项目的全面工作,提出通过原理出发衔接技术的研究思路,根据硅中杂质特点选择性去除,进行新方法实践、评估及应用。在国内率先开展推广电子束精炼提纯多晶硅技术。对应发明点1、3、4:基于氧化性杂质硼界面效应的介质熔炼技术、电子束精炼高效去除蒸发性杂质技术、电子束诱导定向凝固耦合去除硬质颗粒技术。旁证材料:附件2.ZL201410829785.3一种以冶金法去除多晶硅造渣剂中硼元素的方法及制备的再生造渣剂,第一发明人:附件7.ZL201410339745.0电子束顶部局部加热凝固多晶硅除杂装置及多晶硅加热凝固除杂方法.第一发明人:附件8.ZL201310380152.4高效节能熔炼机构.第一发明人:附件10.ZL201210289971.3一种电子束诱导定向凝固除杂的方法,第一完成人
2马文会教授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开发出了真空冶金精炼技术,构建了硅真空精炼过程中杂质的“扩散传质-挥发去除”全过程机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杂质在气液界面蒸发和固液界面分凝的耦合作用,突破了Al、Ca杂质杂质一次定向凝固无法去除到目标值的技术瓶颈,同时将总金属杂质含量降低到0.1ppmw以下。对应发明点2:真空精炼耦合定向凝固去除金属杂质技术旁证材料:附件3,发明专利ZL201210057377.1一种炉外精炼提纯工业硅除硼的复合精炼剂,第一发明人;附件4,发明专利ZL200610010654.8一种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的方法,第一发明人。
3邢鹏飞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提出了基于氧化性杂质硼界面效应的介质熔炼技术,揭示了强化手段与硼杂质去除的耦合作用规律,突破了低浓度硼杂质反应分离过程中低表面积/体积值(A/V值)的限制,将多晶硅中的硼杂质的浓度降低到0.1 ppmw以下。对应发明点1:基于氧化性杂质硼界面效应的介质熔炼技术旁证材料:附件1,发明专利ZL201310031510.0一种电热冶金法制备低硼磷高纯硅的方法,第一发明人。
4姜大川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主要负责硅中蒸发性杂质的高效去除,从杂质去除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角度探索了硅中杂质的去除机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高效、低能耗的电子束熔炼除杂技术。对应发明点3、4:首创了“电子束动态熔炼”方法,增加了电子束熔炼过程中硅熔体的动态表面积,克服了熔体内容杂质需要长时间扩散到表面的难题,使电子束去除杂质的效率提高40%以上。旁证材料:附件9,发明专利ZL201410817510.8一种电子束连续熔炼装置及利用该装置制备硅锭的方法,第一发明人,附件10,发明专利ZL201210289971.3一种电子束诱导定向凝固除杂的方法,第二发明人。
5魏奎先教授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主要负责硅中蒸发性金属杂质的高效去除,构建了硅真空精炼过程中杂质的“扩散传质-挥发去除”全过程机理模型,明确了杂质挥发过程迁移路径,提出了电磁辅助提高杂质蒸发驱动力的技术手段。对应发明点2:真空精炼耦合定向凝固去除金属杂质技术旁证材料:附件3,发明专利ZL201210057377.1一种炉外精炼提纯工业硅除硼的复合精炼剂,第二发明人。
6李鹏廷讲师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揭示了金属杂质在固液界面前沿糊状区内的“短路扩散”机制,发明了温度梯度调控技术,抑制凝固后期糊状区形成,将杂质去除效率提高25%。对应发明点2:真空精炼耦合定向凝固去除金属杂质技术旁证材料:附件5,发明专利ZL201410829852.1一种用于铸锭分离高金属杂质区的设备及方法,第一发明人;附件6,发明专利ZL201410822579.X一种在多晶硅定向凝固提纯中分离高金属杂质区的设备及分离方法,第一发明人。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热冶金法制备低硼磷高纯硅的方法中国ZL201310031510.0东北大学邢鹏飞,庄艳歆,任存志,涂赣峰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以冶金法去除多晶硅造渣剂中硼元素的方法及制备的再生造渣剂中国ZL201410829785.3大连理工大学谭毅、王登科、李佳艳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炉外精炼提纯工业硅除硼的复合精炼剂中国ZL201210057377.1昆明理工大学马文会,魏奎先,丁朝,伍继君,谢克强,周阳,龙萍,刘永成,陈建云,周晓奎,刘大春,杨斌,戴永年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的方法中国ZL200610010654.8昆明理工大学马文会, 戴永年, 杨斌, 王华, 刘大春,徐宝强 李伟宏 杨部正 刘永成 汪竞福 周晓奎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铸锭分离高金属杂质区的设备及方法中国ZL201410829852.1大连理工大学李鹏廷、谭毅、李佳艳、王登科、薛冰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在多晶硅定向凝固提纯中分离高金属杂质区的设备及分离方法中国ZL201410822579.X大连理工大学李鹏廷、谭毅、李佳艳、王登科、姜大川
7授权发明专利电子束顶部局部加热凝固多晶硅除杂装置及多晶硅加热凝固除杂方法中国ZL201410339745.0大连理工大学谭毅、林海洋、姜大川、石爽、王鹏
8授权发明专利高效节能熔炼机构中国ZL201310380152.4大连理工大学谭毅、温书涛、袁涛、陈磊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子束连续熔炼装置及利用该装置制备硅锭的方法中国ZL201410817510.8大连理工大学姜大川、李鹏廷、王登科、石爽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子束诱导定向凝固除杂的方法中国ZL201210289971.3大连理工大学谭毅、姜大川、石爽、郭校亮
发明奖谭毅,马文会,邢鹏飞,姜大川,魏奎先,李鹏廷大连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250409-201 面向互联网的节能路由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面向互联网的节能路由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北大学,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互联网产业是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国家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流量的大幅度增长,网络设备的规模和成本不断增加,网络能耗高、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严重制约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围绕我国互联网行业的重大战略需求,经多年的研发和生产实践,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路由技术,主要技术发明点如下: (1)首次提出了面向互联网的绿色组播节能机制。针对绿色互联网节能问题,提出了基于路径节点驱动的一对多组播路由算法,以及绿色智能柔性QoS多对多组播路由算法;设计了基于概率模型和启发式算法的多对多组播QoS路由算法,寻找满足QoS需求和能耗最小的路径;首次提出了基于社区的组播路由机制,有效降低消息组播过程中的网络开销。 (2)率先提出了面向互联网的绿色 QoS 路由协议框架,设计了保证用户需求和基于协作休眠管理模式的节能型QoS路由机制,基于新型的网络节点结构,率先提出了多层辅助图以及多层保护策略的多粒度传送网中的绿色单播路由保护机制,有效降低网络路由能耗,满足不同网络用户的服务请求。 (3)创新提出了面向互联网的弹性网络拓扑节能管理机制。首创了基于流量预测的拓扑决策模型,提出了基于QoS保障的节能路由算法,设计了链路质量评估机制与休眠控制策略,能够对网络拓扑进行灵活管理,实现了互联网的绿色节能目标。 (4)集成创新了面向光网络的业务疏导与节能技术。针对光网络的组播IP能耗过大问题和网络设备状态转变频繁问题,提出了基于高带宽利用率的网络状态转换节能机制;提出了节能光旁路和疏导策略相结合的新型组播绿色疏导方法,降低了阻塞概率与组播能耗;提出了基于博弈论的多粒度光网络节能机制,实现了从低粒度信道到高粒度信道的疏导,有效降低了网络能耗。 (5)首次提出了面向数据中心网络的高效节能机制。构建了评估绿色服务等级的高能效优化策略,提出了面向通用拓扑的动态节能路由机制,设计了启发式虚拟机调度机制实现云系统能效的最大化。 该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9项(已授权9项,公开10项),软件著作权8项,论文240余篇,SCI收录160余篇。该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到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典型应用示范包括“企业云数据中心”、“智能网联”、“数据中心网络能耗管理”等,2016年至今,相关产品的累计销售达11550万元,新增利润超过2000万元,新增税收超过1000万元,节支总额超过5000万元,创造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项目第一完成人王兴伟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242信息安全计划项目、国家博士点基金优先发展领域资助课题、以及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教育部、辽宁省等科技项目30余项,总经费6000余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14-2018年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兴伟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研究工作,提出总体技术思路,主要对技术发明点1、2、3、4、5有贡献。对于发明点1:建立了基于路径节点驱动的一对多组播路由模型,实现了对不同用户QoS的灵活支持,并显著降低网络能耗。对于发明点2:设计了基于协作休眠管理模式的绿色QoS路由协议框架,在综合考虑用户的QoS 满意度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网络资源利用率。对于发明点3:构建了提面向互联网的弹性网络拓扑节能管理模型,实现网络拓扑的动态节能。对于发明点4:构建了节能光旁路和疏导策略相结合的新型组播绿色疏导机制,有效降低了阻塞概率与组播能耗。对于发明点5:建立了网络绿色服务等级评估优化机制,实现了数据中心网络的动态节能。(附件2,6,27-39等)
2黄敏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项目主要参与人,设计了基于智能优化方法的节能路由算法,同时参与产业化应用。对主要技术发明点2、3、4有重要创造性贡献。对于技术发明点2: 提出多粒度传送网中的绿色单播路由保护机制, 满足不同业务请求的QoS需求,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对于技术发明点3:提出绿色网络分布式节能拓扑管理方案(DPTMS),有效应对互联网发展和大量网带来的部分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对于技术发明点4:提出了一对多组播流量的多粒度疏导方案,有效提升了阻塞概率和节能效果。(附件2,6,11,13,27,33等)
3刘小锋工程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对技术发明点1和2有贡献。对于技术发明点1:针对路由转发过程中大量无业务路由节点消耗网络能耗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互联网的节能型QoS路由方法,当目的路由不在源路由器的路由表中时,使用分布式路由算法更新路由表,通过发送休眠请求报文、调节感知报文的感知周期,实现路由进入休眠状态,由此减少了网络能耗。对于技术发明点2:针对组播树建立过程中能耗大、没有QoS保障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路径节点驱动策略的组播路由算法,通过计算节点之间的通信权重,根据路由建立的约束条件,逐跳判断节点之间的通信权重,更新维护组播树,有效的降低组播树能耗和满足用户的QoS需求。(附件2,6)
4陈剑副教授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参与人,对技术发明点1和4有重要创造性贡献,同时参与该项目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对于技术发明点1:参与构建了面向节能的拓扑管理方法,并提出基于中继部署优化的网络节能机制。对于技术发明点4:参与设计了面向物联网的能量均衡消耗模型,并提出节点调度机制,以延长网络的生存时间。(附件35,37)
5易秀双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项目参与人,对技术发明点1和2有重要创造性贡献。对于技术发明点1: 提出一种基于能量感知的多径路由机制,在提高传输可靠性的同时降低能耗。对于技术发明点2:提出了一种网关设备规划消息路径算法,有效地避免消息拥塞和干扰,提高通信性能。(附件33)
6贾杰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项目参与人,对技术发明点3和4有重要创造性贡献。对于技术发明点3: 构建面向拥塞避免的单播路由模型,并提出基于组合智能方法的路由优化模型。对于技术发明点4:构建多跳传输网络中的能量均衡消耗模型,有效减少了中继节点的能量消耗,避免了上下行数据不对称传输问题。(附件35,3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光网络中的基于负载均衡的单播共享多层保护方法中国ZL 201110110158.0东北大学王兴伟;黄敏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WDM光网络中的基于子树的多播业务量疏导方法中国ZL 201110109800.3东北大学王兴伟;黄敏等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数据中心网络能效路由机制仿真软件中国2017SR040769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面向园区的移动社交云协作式资源管理机制仿真软件中国2017SR100439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朋友圈的移动社交网络路由机制仿真软件中国2017SR254636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路径节点驱动策略的组播路由方法中国ZL 201510102703.X东北大学王兴伟;黄敏;刘小锋等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面向互联网的节能型QoS路由方法中国ZL 201510105118.5东北大学王兴伟;黄敏;刘小锋等
发明奖王兴伟,黄敏,刘小锋,陈剑,易秀双,贾杰东北大学,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大学
260417-201 节能墙材与绿色建筑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节能墙材与绿色建筑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辽宁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沈阳建筑大学,辽宁工业大学
项目简介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是发达国家3~5倍,但热舒适度远不如人。针对建筑领域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的共性关键问题,展开节能墙材与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系统研究。该成果的成功推广应用有效提高建设效率、降低建筑能耗、提升环境品质、促进自然和谐,为我国绿色建筑及其工业化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项目组历经10余年的研发,突破节能墙材与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瓶颈,取得以下主要科技成果:1.研发自保温混凝土夹芯墙板、轻质混凝土吸声板、泡沫混凝土节能板,分别提出指标要求,编制国家行业标准《自保温混凝土夹芯墙板》、《轻质混凝土吸声板》和《泡沫混凝土产品性能试验方法》。研发混凝土叠合梁与板组合截面形式。研发框架体系与板墙体系连接技术。2.研发模块化轻木结构保温墙板,采用板外连接技术实现模块化集成。研发模块化轻木结构隔声墙板,采用稻草、麦草、废木料等作为隔声材料实现整体集成。研发模块化轻木结构保温屋面板,实现屋面板工厂封装。研发模块化轻木结构隔声楼板及其集成通风技术。研发轻木结构连接节点及其配套连接件。3.研发模块化重木结构墙板、楼板、屋面板通用板材。研发模块化交错层积木内嵌保温与隔声集成技术,提出木板、保温与隔声材料集成原则。研发模块化叠层木空心板材集成技术,提出空腔保温与保温材料保温技术,以及层内隔声与层间隔声技术。研发模块化重木结构连接节点及其配套连接件。4.研发钢结构耗能剪力墙技术体系,建立防屈曲内嵌钢板与钢框架协同作用模型。研发钢框架结构无热桥节能墙板,提出双卡-双拼无热桥连接技术。研发薄壁型钢结构承重保温墙板,实现承重保温一体化。研发无热桥节能墙板与钢框架的连接技术,提出多重互锁技术提高结构整体性并切断热桥。5.研发现场发泡夹心墙绿色建筑,提出改善受力性能与切断热桥有效措施,并提出抗震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研发稻草保温板夹心墙,提出专用稻草保温板的切断热桥技术。研发轻质夹心保温墙板,采用无热桥锚固架提高整体性。研发专用耐腐蚀拉接件,给出优化参数、选型原则与构造措施。6.研发芯核保温混凝土砌块并提出断桥技术。研发格构式自保温混凝土砌块,提出横向与纵向梯口技术提高连接强度并切断热桥,给出性能指标要求,编制国家行业标准《格构式自保温混凝土砌块》。研发无保温板断桥隔气孔保温砌块,提出不同形式的微型保温气孔保温技术。7.研发工农业废弃物节能外墙产品,分别优化配比并提出性能指标要求。进行系统实验研究,分别提出工农业废弃物节能墙体抗震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研发改性生土节能墙体并给出不同改性方法的最优配比。研发改善生土墙抗震性能有效措施,编制《村镇生土结构建筑抗震技术手册》。该项目共获国家授权专利252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81项。成果被纳入国家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2016-2018年新增销售额15.3亿元,新增利润1.4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延年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项目的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设计与理论技术研究,对创新点1、2、3、4、5均有实质性贡献。提出了项目研究与开发的总体思路,作为负责人主持了理论成果转化、系统研发和大规模应用。
2郑怡教授级高工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节能砌块研发的方案编制、审定和技术研发的具体实施,负责自保温混凝土砌块、无热桥混凝土保温砌块、格构式自保温混凝土砌块、自保温混凝土砌块砌筑方法等关键技术攻关,是相关成果的第一发明人或主要发明人之一。对技术的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针对技术难点和创新点进行技术指导及现场组织实施,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3董锦坤教授辽宁工业大学辽宁工业大学负责装配式混凝土技术体系研发的方案编制、审定和技术研发的措施,负责混凝土叠合楼板、装配式混凝土连接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是相关成果的第一发明人或主要发明人之一。对技术的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针对技术难点和创新点进行技术指导及现场组织实施,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4秦桂娟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负责重木结构研发的方案编制、审定和技术研发的具体实施,负责重木结构保温技术、重木结构隔声技术、重木结构空心板材集成技术、重木结构绿色建筑技术、重木结构绿色建筑墙板连接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是相关成果的第一发明人或主要发明人之一。对技术的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针对技术难点和创新点进行技术指导及现场组织实施,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5徐春一副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负责工农业废弃物墙材研发的方案编制、审定和技术研发的具体实施,负责工业废渣节能建筑、工业废弃物墙材、农业废弃物节能建筑、改性生土系列节能建筑体系等关键技术攻关,是相关成果的第一发明人或主要发明人之一。对技术的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针对技术难点和创新点进行技术指导及现场组织实施,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6海洪副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负责加气混凝土技术、装配式混凝土梁柱等关键技术攻关,是相关成果的第一发明人或主要发明人之一。对技术的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针对技术难点和创新点进行技术指导及现场组织实施,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交替齿须叠合梁与板中国201410581885.9沈阳建筑大学张延年, 郑怡,徐春一
2授权发明专利组装式齿形叠合楼板中国201320747797.2辽宁工业大学董锦坤;张延年
3授权发明专利装配式混凝土整体无热桥墙板及其竖向连接方法中国2016106927354沈阳建筑大学张延年
4授权发明专利格构式叠合梁与板及其施工方法中国201310437206.6沈阳建筑大学张延年
5授权发明专利装配式混凝土板及其板干式连接方法中国2016106781367沈阳建筑大学张延年
6授权发明专利模块化木结构被动墙板及墙体构造方法中国2016103562781沈阳建筑大学张延年
7授权发明专利模块化木结构夹心被动墙板及墙体建造方法中国2016103562245沈阳建筑大学张延年
8授权发明专利模块化保温隔声承重木墙板中国2016103561562沈阳建筑大学张延年
9授权发明专利正交钉连接层积木中国2016103024115沈阳建筑大学张延年
10授权发明专利内嵌保温层的正交层积木集成墙板中国2016100670854沈阳建筑大学张延年
发明奖张延年,郑怡,董锦坤,秦桂娟,徐春一,海洪沈阳建筑大学,辽宁工业大学辽宁省教育厅
270417-20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辽宁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项目简介为加快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提升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技术水平,引领住宅小区高质量发展,营造高品质生活,对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关键技术展开系统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有效推动资源节约、安全舒适、健康卫生居住环境建设。主要科技成果包括:①混凝土绿色建筑及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研发混凝土保温墙板,采用交错暗柱提高协同工作性能并切断热桥。研发混凝土保温角板,避免外墙转角的混凝土现浇。研发混凝土墙板连接技术,提高作业效率并解决连接缝剪力不足等问题。研发轻薄化混凝土叠合梁,采用整分槽技术提升整体性能。研发混凝土梁柱连接节点,简化工序并提高结构整体性与安全性。研发混凝土双向受力叠合楼板,避免大量穿插横向钢筋,简化施工。研发免拆模板混凝土基础建造技术,提高混凝土结合性能。研发免拆模板混凝土墙体建造技术,提高作业效率与整体性能。②可再生材料模块化集成技术研发。研发可再生材料保温承重墙板,采用可再生材料进行整体集成,降低现场作业量并提升建筑耐久性。研发墙板连接节点,实现不同节点的板外连接。研发可再生材料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采用模块化大部品拼装,工期缩短。研发楼板的板底横向连接技术,使板间横向连接显著简化。研发纵向交错连接技术,实现隔声楼板通用化、标准化、模块化。研发模块化保温屋面板,实现模块化生产与安装。研发一体化技术,采用多级防水技术,既美观,耐久性也显著提升。③雨水利用系统研发。研发建筑物雨水收集技术,利用建筑屋面等收集并利用雨水,提高用水效率与安全。研发系列路面雨水收集技术,避免路面径流,保护生态环境。研发绿地与景观雨水收集技术,利用植物根系净化雨水,提高集水效率与质量。研发自动弃流雨水收集技术,自动弃流初期有毒雨水,并有效收集雨水。研发地下大型空间结构雨水收集技术,结合防淹排水系统,既有效防止雨水倒灌,又高效收集雨水。④雨污调蓄系统研发。研发雨污合流调蓄型调蓄深层隧道系统,采用分舱设计形式,确保水体安全。研发入流竖井分舱系统,采用系统分舱技术,保证入流效率与安全。研发内层气舱空气净化技术,提高空气净化效率与质量。研发深层隧道防渗防腐技术,提高作业效率与施工质量。研发深层隧道除污系统,采用主动沉淀与传运污泥技术,提高清污效率。⑤生态净化系统研发。研发透水路面,采用工业废弃物作为透水透气材料,既提高强度,又透气透水。研发化粪池技术,采用分级分舱技术,避免相互传染。研发化粪池水自动浇灌系统,实现生态草坪的自动浇灌。研发空气净化技术,利用小区设施净化空气。研发滤水技术,建立滤水主辅井组合原则,提高生态滤水速度与滤水质量。 共获授权专利135项,其中发明专利67项。成果已被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采用,并在中铁香湖居住工程等100多项工程中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2016-2018年度新增总产值4.8亿元;新增总利润7421万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汪青杰副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的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设计与理论技术研究。提出了项目研究与开发的总体思路,作为负责人主持了理论成果转化、系统研发和大规模应用。
2樊旭峰副高级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负责可循环建筑材料模块化集成技术研发的方案编制、审定和技术研发的具体实施,负责模块化保温承重墙板、保温承重墙板连接节点、预制隔声楼板、预制隔声楼板连接节点、预制保温屋面板、房屋装饰工程与一体化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是相关成果的第一发明人或主要发明人之一。对技术的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针对技术难点和创新点进行技术指导及现场组织实施,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3李希工程师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生态净化系统研发的方案编制、审定和技术研发的措施,负责绿色生态居住小区透水路面、化粪池技术、空气净化技术、滤水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是相关成果的第一发明人或主要发明人之一。对技术的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针对技术难点和创新点进行技术指导及现场组织实施,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4刘悦讲师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自动弃流雨水收集技术研发的方案编制、审定和技术研发的具体实施,负责建筑物雨水收集技术、自动弃流雨水收集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是相关成果的主要发明人之一。对技术的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针对技术难点和创新点进行技术指导及现场组织实施,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5马振宁副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建筑物雨水收集技术研发的方案编制、审定和技术研发的具体实施,负责建筑物雨水收集技术、路面雨水收集、绿地雨水收集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是相关成果的主要发明人之一。对技术的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针对技术难点和创新点进行技术指导及现场组织实施,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6于智清副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研发等关键技术攻关,是相关成果的主要发明人之一。对技术的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针对技术难点和创新点进行技术指导及现场组织实施,对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的T形墙及建造方法中国2016103562550沈阳建筑大学汪青杰,李希
2授权发明专利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角板中国201610356202.9沈阳建筑大学樊旭峰,汪青杰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深度无害处理化粪池及污水处理方法中国2015108372878沈阳建筑大学汪青杰,李希
4授权发明专利模块化预制保温承重墙板中国2016103562762沈阳建筑大学汪青杰
5授权发明专利绿色生态四格化粪池及污水处理方法中国201510835060X沈阳建筑大学汪青杰
6授权发明专利组合腹板耗能木搁栅中国2015107390544沈阳建筑大学汪青杰
7授权发明专利卡扣式PVC保温墙板中国2015107391208沈阳建筑大学汪青杰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与下部墙板及其连接方法中国2016103562866沈阳建筑大学汪青杰;李希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压差式绿色生态化粪池及其使用方法中国2016101150560沈阳建筑大学汪青杰
10授权发明专利模块化预制隔声楼板中跨边板中国201610356151X沈阳建筑大学汪青杰
发明奖汪青杰,樊旭峰,李希,刘悦,马振宁,于智清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省教育厅
280519-201 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源头快速识别与阻断关键新技术创立及其应用
项目名称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源头快速识别与阻断关键新技术创立及其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吉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吉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新疆畜牧科学院动物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中农华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旋毛虫、猪囊虫及包虫病是全球范围内危害最为严重的3种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病种,我国感染人数达4000、110及38余万人。我国每年仅屠宰生猪的旋毛虫检验费用就高达近百亿元人民币,俗称“虫癌”的包虫病更发展为国家不得不紧急防控与免费救助的严重危害病种。源头的快速识别与阻断是目前防控这些病种向人类传播最为有效的途径,然而时至今日屠宰动物旋毛虫及猪囊虫病的诊断与检验仍采用传统的眼观、镜检或消化法,犬包虫病的诊断与阻断更无有效方法与药物。历经数代数十年,取得如下重大发明。1. 探明了我国旋毛虫的种类,确立了我国国际标准虫种;发明了旋毛虫病无盲区免疫学诊断与检验技术,解决了现有免疫学技术存在盲区的世界性难题。完成的我国旋毛虫种类鉴定及国际标准虫种的认证,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研究成果无标准性与通用性的现状。分离鉴定的旋毛虫早期诊断与检验抗原基因,以及发明的快速新型无盲区ELISA及免疫荧光试纸技术,不仅解决了抗原大量制备的难题,更将检出时间提前至宿主感染后第15天,因而从更本上解决了现有免疫学诊断技术因存在盲区(17-35天无法检出)而无法应用于屠宰生猪检验的世界性难题。国家标准的已纳入,更可望每年为我国节省数十亿元的检验费用。2. 创建了猪囊虫病免疫学诊断与检验方法,革新了猪囊虫病检验技术,构建了猪囊虫病基因工程疫苗。国际上率先解析了猪囊虫全基因组,鉴定出了高特异性、敏感性及强保护性抗原基因,建立的快速ELISA诊断与检验方法,改变了屠宰生猪猪囊虫病眼观检验的现状。构建起了强保护性猪囊虫病基因工程疫苗,完成了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中试、质控、临床试验及疫苗配套的抗体检测技术,使得猪囊虫病的免疫预防成为可能。3. 创立了犬包虫病粪抗原及DNA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技术,发明了犬包虫病高效新型药物。创立的犬包虫病粪抗原及DNA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ELISA、DNA-LAMP及PCR诊断与鉴别诊断技术,实现了犬包虫病现场快速诊断与种类鉴定,并纳入了国家及行业标准。提出的“犬犬投药,月月驱虫”策略被采纳为国家《防治包虫病计划》防控战略,发明的犬包虫病高效新型驱虫药物—吡喹酮咀嚼片,作为我国犬包虫病驱虫基础用药,为我国包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与物质保障,现疫区的犬驱虫阻断工作全部采用本项目发明的新型药物,在我国成功将疫区人包虫感染人数由38万降至17万,犬由25.6%降至4.2%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际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8项;纳入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3项,获国家新兽药证书1项;出版教材专著6部,发表nature、Nat Genet.等论文426篇(SCI 102篇)。成果应用覆盖22个省市的950余家动物及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屠宰厂及养殖场等单位;近3年,快速识别技术应用共计27.59万动物头份、4.48万人份,犬阻断药物投放6953.95万头份,新增经济效益4781.83万元,新增利润1029.21万元。项目成果在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巨大作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明远教授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对主要发明1中的发明点1及发明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包括1)我国旋毛虫分离株的种类鉴定及国际标准虫种的获得,主要工作包括生物学特性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2)旋毛虫早期诊断与检验抗原基因的分离与鉴定,主要工作包括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cDNA文库的构建与免疫学筛选,高特异及敏感抗原基因的鉴定;3)快速新型无盲区ELISA及免疫荧光试纸条的研发,主要工作包括技术方法的优化、标准阳性与阴性血清的制备、中试试验、田间试验、技术成果的第三方评价与鉴定;4)国家标准的制定;5)国际发明专利的申请与获得。【附件2,3,12-18,22-24,28,31-35】
2才学鹏研究员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对主要发明2中的发明点1及发明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包括1)我国猪囊尾蚴全基因组的解析,高特异性及敏感性抗原基因18ku和TsPKA-r的筛选与鉴定,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基于18ku抗原的Dot-ELISA建立,人源三种绦虫和猪肉囊尾蚴的分子鉴别诊断技术;2)猪囊虫强保护性抗原基因的筛选及其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主要工作包括强保护性抗原基因的筛选与鉴定,TSOL18真核与原核大量表达条件的优化,免疫效力、保存期、持续期和安全性等实验室所有试验、疫苗的中试生产、质量控制、临床试验、疫苗免疫抗体检测配套方法的建立。【附件4,5,10,11,28】
3张壮志研究员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新疆畜牧科学院动物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新疆畜牧科学院动物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对主要发明3中的发明点1及发明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包括1)犬包虫病粪抗原免疫学技术的建立,主要工作包括利用细粒棘球绦虫(简称,Eg)成虫体表抗原(EgsfAg)分别免疫兔和BALB/C小鼠,分别纯化兔抗EgsfAg多克隆抗体和制备鼠抗EgsfAg单克隆抗体,以及犬包虫病粪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2)犬包虫病高效新型药物(砒喹酮咀嚼片)的研制、中试、新兽药报批;3)国家标准“犬科动物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粪抗原的抗体夹心酶联吸附试验检测技术”的制定【附件7,9,19-21,24-29,37】
4贾万忠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对主要发明3中的发明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包括1)研制出了不同宿主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以及我国独有种石渠棘球绦虫的适宜于现场应用的DNA-LAMP以及PCR快速检测技术;2)犬细粒棘球绦虫DNA-LAMP诊断技术、绵羊及牛囊尾蚴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农业部行业标准的制定。【附件6,18,24,28,29,36】
5刘晓雷副教授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对主要发明1中的发明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猪旋毛虫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技术”国家标准的制定。主要工作包括征求意见稿的撰写、资质单位(3家)技术复核、专家审核(12家13位专家)、专家会审及国家标委会的提呈。【附件15,33】
6游锡火副研究员北京中农华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农华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对主要发明3中的发明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包括生产工艺的摸索,生产批号的报批,产品的推广应用。【附件9,2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用于鉴别区分人带绦虫种类的试剂盒中国ZL 2011 1 0410050.3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才学鹏,郭爱疆,巩伟,闫鸿斌,骆学农,刘振勇,张少华
2授权发明专利动物自动吞食剂中国ZL 2007 1 0180053.6北京中农华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石保新、张 壮志、张文 宝、王进 成、范元 良、克热 木?托呼 提、张劲松
3授权发明专利从犬粪便中检测多房棘球绦虫病原的试剂盒中国ZL 2011 1 0346474.8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贾万忠;倪兴维;闫鸿斌;娄忠子;李宏民;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检测石渠棘球绦虫(蚴)的检测试剂盒中国ZL 2013 1 0342870.2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贾万忠;倪兴维;娄忠子;闫鸿斌;李宏民;李立
5授权发明专利Polypeptides recognized by anti- Trichinella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of美国US7993860B2刘明远,吴秀萍,付宝权,Boireau,P., Le Rhun., Bahuon, C.刘明远,吴秀萍,付宝权,Boireau,P., Le Rhun., Bahuon, C.
6授权发明专利重组毕赤酵母的高密度发酵工艺中国ZL 2008 1 0212868.2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才学鹏,侯俊玲,王颖,骆学农,景志忠,丁军涛,张少华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猪囊尾蚴间接ELISA检测方法及试剂盒中国ZL 2008 1 0108465.3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才学鹏,张少华,景志忠,骆学农,郭爱疆,郑亚东,贾万忠,窦永喜
8授权发明专利POLYPEPTIDES RECONNUS PAR DES ANTICORPS ANTI-TRICHI NELLA, ET LEURS APPLICATIONS欧洲EP1987357B1刘明远,吴秀萍,付宝权,Boireau,P.,Le Rhun D., Bahuon C,et al.刘明远,吴秀萍,付宝权,Boireau,P.,Le Rhun D., Bahuon C,et al.
9授权发明专利猪囊虫重组基因、疫苗及制备方法中国ZL 2007 1 0305254.4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才学鹏,丁军涛,王颖,陈晓宇,骆学农,郑亚东,景志忠
10授权发明专利用于检测和区分多种棘球绦虫的检测试剂盒中国ZL 2013 1 0102181.4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娄忠子;贾万忠;闫鸿斌;李宏民;李立;范彦雷;倪兴维
发明奖刘明远,才学鹏,张壮志,贾万忠,刘晓雷,游锡火吉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新疆畜牧科学院动物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中农华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大学
290582-201 高性能电梯曳引系统驱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高性能电梯曳引系统驱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辛格林纳新时达电机有限公司,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加速背景下,电梯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考虑到电梯系统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电梯系统对曳引电机驱动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主要体现在起动舒适性、低速平稳性、抗扰动鲁棒性及运行安全性等方面。为打造高品质国产曳引驱动系统,打破国外对我国高性能电梯应用的技术封锁,本项目团队结合高品质电梯系统的要求,对曳引驱动系统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及应用推广,实现了电梯振动<=10mg,噪音<=55分贝,满载起动倒溜距离<0.7mm,系统整体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技术发明点如下:1、直驱式电梯无称重传感器防倒溜鲁棒控制技术:发明了新型直驱式电梯无称重传感器防倒溜控制技术,有效解决了电梯曳引系统起动过程电磁抱闸释放瞬间易产生轿厢倒溜的问题,提高了无称重传感器状态下轿厢起动及运行的平稳性。该技术可以避免轿厢称重传感器由于长时间使用导致灵敏度降低而产生的起动转矩误补偿问题,有效降低了电梯系统的维护成本。2、电梯高舒适性运行自适应控制技术:发明了基于无功电流补偿的电机振荡抑制技术,克服了现有方法过于依赖电机参数、不适用于电梯专用变频器的缺陷;通过自适应追踪电流谐波分量并精确补偿,显著降低了电梯系统电流畸变率(1%以内),有效提升了曳引机输出转矩的平稳性,实现电梯运行的高舒适性。3、曳引机转子初始位置及电气参数精确自学习技术:发明了一种具有高精度高稳健性的静止状态下电机参数离线辨识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电梯曳引机参数静止辨识方法需要转子外锁、辨识时间过长、结果一致性差等问题,辨识精度提升至5%。同时实现静止状态下的转子初始位置自检测,突破了传统转子初始位置检测方法存在极性误判断等问题,检测结果一致性好,电角度误差小于5°。4、电梯曳引系统位置传感器故障容错安全运行控制技术:发明了针对电梯曳引系统驱动电机位置传感器故障容错控制方法,实现电梯在无位置传感器下的稳定运行,该方法在曳引电机位置传感器故障时提供了可靠的控制方案。所发明的控制方法实现了不同类型电梯曳引机的精确位置估算和平稳控制,为电梯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本项目形成的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电梯曳引系统运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提高了国产电梯曳引控制系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该技术成功应用到上海新时达、凯斯博、富力通达、华森天澳、霍普曼、崇友、曼斯顿等多家电梯制造企业,近3年累计新增利润93551万元,新增税收48960.8万元,其中2018年国内新增电梯曳引驱动系统市场占有率达到19%(国内总数66万台,新时达占有数12.6万台)。本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33篇,其中电气领域顶级期刊IEEE会刊论文17篇,SCI一区论文11篇。研究成果得到了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Z. Q. Zhu教授等国际著名学者的引用和高度评价。项目成员徐殿国荣获2018 IEEE工业应用学会杰出成就奖(2018 IEEE IA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成为该奖项自1969年设立以来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奖者。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徐殿国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一完成人为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统筹管理。对本项目技术发明的创造性贡献:负责直驱式电梯曳引系统总体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制定与实施。对发明点1, 2, 3, 4有创造性贡献。主要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第1, 2, 6-9项。
2王高林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负责无称重传感器防倒溜鲁棒控制技术、初始位置检测技术、传感器故障下的容错安全运行控制技术等;协助完成项目技术方案制定与实施。对发明点1, 3, 4有创造性贡献。主要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第1, 2, 7-9项。
3张国强讲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负责无称重传感器自适应起动转矩补偿等,配合完成技术方案具体执行。对发明点1, 4有创造性贡献。主要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第2, 9项。
4陈伟工程师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直驱式电梯高舒适性自适应控制,配合完成实验设计与应用。对发明点2, 4有创造性贡献。主要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第5, 6, 10项。
5金辛海教授级高工上海辛格林纳新时达电机有限公司上海辛格林纳电机有限公司负责实验设计与验证,协助完成样机设计与应用。对发明点2, 4有创造性贡献。主要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第4, 5, 10项。
6蔡亮高级工程师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样机制作,统筹实验技术方案与应用。对发明点1, 2, 4有创造性贡献。主要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第3, 5, 10项。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电梯永磁曳引系统无称重传感器起动转矩控制方法中国ZL201410680882.0哈尔滨工业大学变更后权利人:哈尔滨工大正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王高林、徐进、王博文、齐江博、孙佳伟、徐殿国
2授权发明专利电梯永磁曳引系统无称重传感器自适应起动转矩补偿方法中国ZL201310444642.6哈尔滨工业大学王高林、李铁链、徐进、张国强、贵献国、徐殿国
3授权发明专利电梯预起动方法中国ZL201110249225.7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沈辉忠、蔡亮、王春祥、高浩
4授权发明专利电机驱动器的死区补偿电压值的自动调整方法中国ZL201610832040.1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辛格林纳新时达电机有限公司张扬、金辛海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逆变器的非线性补偿方法中国ZL201510021564.8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辛格林纳新时达电机有限公司付凤超、陈伟、金辛海、严彩忠、蔡亮
6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无功电流补偿的电机振荡抑制方法中国ZL200810064634.8哈尔滨工业大学变更后权利人:西门子(上海)电气传动设备有限公司杨荣峰、陈伟、于泳、徐殿国
7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准比例谐振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电感参数辨识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510178195.3哈尔滨工业大学王高林、丁力、杨雷、王莹、袁碧荷、付炎、徐殿国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磁极初始位置检测方法中国ZL200910073167.X哈尔滨工业大学变更后权利人:哈尔滨同为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王高林、单翌阳、杨荣峰、于泳、汪洋威、徐殿国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位置观测误差谐波脉冲消除方法中国ZL201510697026.0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殿国、张国强、王高林、倪荣刚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异步电机转差估计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510204963.8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辛格林纳新时达电机有限公司李柏松、陈伟、金辛海、蔡亮
发明奖徐殿国,王高林,张国强,陈伟,金辛海,蔡亮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辛格林纳新时达电机有限公司,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
300586-201 大庆深层天然气井高效破岩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大庆深层天然气井高效破岩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技术领域。我国深部地层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东部地区53亿吨的石油资源、中部地区52%的天然气资源以及西部地区73%的石油资源均埋藏在深部地层,开采深部油气已成为我国实现能源增储上产的战略目标。深地油气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岩石硬度高、可钻性级值大和研磨性强等不利因素,造成深井钻进机械钻速缓慢、钻具失效严重等系列问题,最终导致深井作业钻井成本大幅度提高。当前,我国钻井破岩技术水平仍落后于欧美国家,其主要原因是深部地层破岩机理认识不清和钻井提速方法与工艺的欠缺。因此,本项目组自2010年起,基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与大庆钻探工程公司等单位深入合作,针对深井钻进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该项目针对我国深部难钻地层的高效钻井破岩技术展开研究,取得了4项技术创新:1)提出了地层岩石可钻性分析的“三一操作法”,建立了岩屑粒度处理的“标准化程序”,确定了岩石可钻性级值和岩屑分形维数的计算模型,制定了“岩屑粒度分形维数十二级”的岩石可钻性分级标准,绘制了随井深分布的“岩石可钻性图谱”。2)发明了旋转钻井岩石破碎比功分析理论,提出了旋转钻井钻头破岩能耗分析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岩石破碎比功分形计算模型,发展了深井钻头破岩的钻速方程理论体系,实现了不同类型岩石、不同井眼类型、不同破岩工具下岩石破碎的理论分析方法,建立了随井深分布的岩石破碎比功剖面。3)发明了钻头选型及进尺成本评价方法,建立了钻井基础“五因素”的钻头选型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基于分形维数和相邻重要度比率的钻头评价的指数标度法,建立了以分形钻速方程为基础的单位进尺成本为约束函数,完善了深层天然气井的钻井参数优化方法。4)发明了高频低幅冲击破岩技术及工艺,建立了旋转钻进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深井钻头冲击破岩机理,发展了高频低幅冲击工具的工作原理,设计了工具组成结构及部件,实验检验了工具强度、寿命等参数,制订了工具的现场工艺规范,实现了提速工具的现场推广。科研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1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7篇。该技术从2012年在庆深气田进行了推广应用,现场应用1100余口井,提高机械钻速50%以上,新增利润4.98亿元。本项目对我国深层气田勘探开发,特别是对大庆油田深层天然气田开发及实现“百年油田”战略目标意义重大。本技术在国内外同类油田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玮教授东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对发明点1、2、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是授权发明专利附件1-1 “一种大斜度井钻井用井眼清洁工具”、附件1-2 “一种液动冲击器”、附件1-3 “液动冲击器”、附件1-4 “一种高频振动冲击破岩实验装置”、附件1-5 “一种牙轮钻头破碎比功系数的测定方法”、附件1-6 “一种水力振荡周向冲击器”、附件1-7 “一种水泥环结构完整性力学实验装置”及论文附件5-4 “Rock fragmentation mechanisms and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drilling tools during high-frequency harmonic vibration”等。项目负责人,主持研究工作,负责项目总体设计、理论与技术。
2孙士慧讲师东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对发明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是授权发明专利附件1-1 “一种大斜度井钻井用井眼清洁工具”、附件1-4 “一种高频振动冲击破岩实验装置”。项目参与人,负责项目的理论研究、室内实验以及报告编写等。
3孙文峰讲师东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技术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是授权发明专利中附件1-2 “一种液动冲击器”、附件1-3 “液动冲击器”、附件1-4 “一种高频振动冲击破岩实验装置”。项目参与人,负责项目的理论研究、室内实验以及工艺设计、研发等。
4张立刚副教授东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对技术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是授权发明专利中附件1-6“一种水力振荡周向冲击器”。项目参与人,负责项目的理论研究、室内实验以及工艺设计、研发等。
5李思琪副教授东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对技术创新点2、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是授权发明专利附件1-4 “一种高频振动冲击破岩实验装置”、附件1-7 “一种水泥环结构完整性力学实验装置”及论文附件5-4 “Rock fragmentation mechanisms and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drilling tools during high-frequency harmonic vibration”、附件5-5 “高频谐波振动冲击破岩机制及试验分析”、 附件5-6 “Simulation on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d Rock”。项目参与人,负责项目的理论研究、室内实验以及工艺设计、研发等。
6闫铁教授东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对技术创新点1、2、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是授权发明专利附件1-1 “一种大斜度井钻井用井眼清洁工具”、附件1-2 “一种液动冲击器”、附件1-4 “一种高频振动冲击破岩实验装置”、附件1-5 “一种牙轮钻头破碎比功系数的测定方法”、附件1-6 “一种水力振荡周向冲击器”及论文附件5-4 “Rock fragmentation mechanisms and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drilling tools during high-frequency harmonic vibration”、附件5-5 “高频谐波振动冲击破岩机制及试验分析”、附件5-6 “Simulation on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d Rock”等。项目负责人,主持研究工作,负责项目总体设计、理论与技术。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液动冲击器中国ZL201510797525.7东北石油大学李玮,李卓伦,闫铁,夏法峰,纪照生,孙文峰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大斜度井钻井用井眼清洁工具中国ZL201410359436.X东北石油大学李玮,闫铁,纪照生,孙晓峰,孙士慧,李改海
3授权发明专利液动冲击器中国ZL201610233873.6东北石油大学李玮,纪照生,徐彤鑫,皮彦夫,刘丽,孙文峰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频振动冲击破岩实验装置中国ZL201510063028.4东北石油大学李思琪,李玮,闫铁,刘维凯,孙士慧,孙文峰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牙轮钻头破碎比功系数的测定方法中国ZL201210202874.6东北石油大学闫铁,张杨,李玮,陈勋,毕雪亮,孙晓峰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力振荡周向冲击器中国ZL201510421490.7东北石油大学李占东,李玮,纪照生,闫铁,皮彦夫,张立刚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泥环结构完整性力学实验装置中国ZL201310481876.8东北石油大学张景富,李玮,张聪,李思琪,张德兵,赵静茹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分流式水力振荡周向冲击器中国ZL201510421540.1东北石油大学李玮,纪照生,李士斌,孙晓峰,任永良,赵增伟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频低幅轴向冲击器中国ZL201410087259.4东北石油大学李玮,殷代印,刘维凯,李亚楠,董池,王利生
10授权发明专利水力振荡轴向冲击器中国ZL201410359479.8东北石油大学李玮,纪照生,夏法峰,付璐,马朝阳,刘岢鑫
发明奖李玮,孙士慧,孙文峰,张立刚,李思琪,闫铁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省教育厅
310590-202 基于天然产物的木材保护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基于天然产物的木材保护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北林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
项目简介1.主要研究内容 项目从天然产物入手,研究开发环境友好的木材保护关键技术。主要内容包括:(1)无机盐锚定:创新借用造纸工业技术成熟的松香施胶剂、生物酶,以及对金属盐有较好络合能力且资源丰富的壳聚糖等,将高效抑菌且廉价易得、但抗流失性差的无机盐在木材中锚定,提高防腐效果,实现长效、环境友好的木材保护。(2)目标定制:基于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化学修饰、衍生化、以及定量构效关系分析,建立结构与抑菌性能关系“基因库”、按需设计能够满足多种需求的多功能性活性物质结构并进行高通量筛选,实现绿色木材保护剂的定制合成。(3)原位转化:创新保护技术,将木材中微生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成分得到有效去除,将半纤维素、木质素等组分原位转化成抑菌活性物质,降低木材吸湿能力,破坏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在不外加任何化学防腐剂的前提下实现绿色、健康的木材保护。2.发明的科学价值(发明的重要性,创新的程度,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程度,对本行业的影响)项目共取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制订国家标准1项。产品经第三方检测,达到强耐腐性等级,处理后板材达到外贸A级品指标,色泽稳定,涂饰后颜色稳定。项目成果已在黑龙江、浙江、河南等地实现成果转化,近三年新增产值逾7亿元,新增利润6841万元,新增税收2124万元,创收2639万美元外汇,节支970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3.第三方评价的结论由广东省质量监督林产品检验站进行的室内耐腐测试3个月结果表明,药剂松香B处理试样,无论在测试前进行流失预处理或未进行流失预处理下,白腐菌和褐腐菌导致两者的平均失重率均低于10%,均属于强耐腐性等级。由国家林业局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对防霉变脱色处理的泡桐墙壁板进行检验的结论为:样品板材白度达到67.5,总色差22.90,标准差为0.87,达到外贸A级品指标,色泽稳定,涂饰后颜色稳定。科技查新结果表明,关于松香、生物酶等辅助无机盐对木材的防腐保护作用,以及松香或树脂酸、肉桂醛衍生物化学结构与抑菌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分析,实现绿色木材保护剂的定制合成等技术,检索到相关文献14篇,其中密切相关文献9篇,且均为项目组成员发表。由项目组成员编写的《木材保护学》(科学出版社出版)被认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兄弟院校和木材保护行业广泛使用。1篇论文被加拿大药物研究资讯公司环球药物发现(Global Medical Discovery, GMD)选为关键科学文章(Key Drug Discovery Articles)。“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cinnamaldehyde Schiff base compounds and antimicrobial application”获得美国农业部合作奖。4.与发明点有关的论文共发表百余篇,其中SCI收录 24 篇,EI收录 15 篇,其他论文36篇。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淑君教授东北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多项支撑课题,完成利用松香将金属离子锚定于木材内部及多功能高抑菌活性天然产物定制合成研究,获得6项发明专利授权,发表相关研究论文SCI收录22篇,EI收录13篇。
2李坚教授东北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全面规划与指导,统筹安排项目实施与推进,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的主要技术发明人,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人,国家级规划教材《木材保护学》主编。
3孙芳利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利用生物酶等将无机盐锚定于木竹材中,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项,以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并将技术推广应用。
4常德龙研究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研发出桐材防腐防霉、立式喷淋系统、墙壁板生产工艺技术等,防治泡桐木材变色、提高白度至A级以上,并保证色泽稳定、色差均一、尺寸稳定性好、不翘不裂,并将项目技术推广应用,在产区企业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5陈志俊教授东北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研制开发具有很好抗菌能力,且可用于制备水载型木材保护剂的松香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是2项授权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
6王慧讲师浙江农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研究肉桂醛衍生物结构与抗菌性能的定量构效关系,采用最佳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得到化合物结构描述符和抑菌性质之间的关系,通过转折点法确定描述符个数,确定最佳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并通过内部验证法和留一法验证,建立了针对木材保护领域常见腐朽菌和霉菌的肉桂醛衍生物结构与抑菌性能关系“基因库”。在保留肉桂醛高抑菌活性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设计并定向合成了具有高抑菌活性的肉桂醛-氨基酸希夫碱钾盐,实现了目标定制。第一作者发表相关SCI收录论文4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松香-铜复合木材防腐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中国201010561000.0东北林业大学李淑君、李坚、梁涛、金燕、孙月正、张明鑫、王前李淑君、李坚、梁涛、金燕、孙月正、张明鑫、王前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松香铜木材防腐剂的制备方法中国201110081140.2东北林业大学李淑君、张明鑫、王前、李博、吴琼
3授权发明专利生物酶木竹材保护剂及其生产与使用方法中国201410310715.7浙江农林大学孙芳利、鲍滨福、张绍勇、刘彬彬、陈安良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壳聚糖-糠醛渣纳米纤维素复合膜的制备方法中国201410331292.7东北林业大学李淑君、董峰、闫美玲、李春杰
5授权发明专利松香基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中国201010191037.9东北林业大学李淑君、陈志俊、李双月、王婧、梁涛、金燕
6授权发明专利松香基二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中国201010142868.7东北林业大学李淑君、陈志俊、田兵、王殿平、王晓菲、陈长辉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木材防腐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200810064726.6东北林业大学李淑君、李双月、韩世岩、许士玉、杨冬梅、黄占华、苏文强
8授权发明专利从怀槐中提取抑制木材腐朽菌提取物的方法中国200910307616.2东北林业大学李坚、苏文强、杨冬梅、李淑君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炭化木的生产方法中国200910307918.X东北林业大学李坚、孙伟伦
10授权发明专利泡桐板材立式喷淋防变色处理方法中国201410124858.9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常德龙、黄文豪、张云岭、胡伟华、李福海
发明奖李淑君,李坚,孙芳利,常德龙,陈志俊,王慧东北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东北林业大学
320663-202 高活性铁基物种去除水中毒害性污染物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项目名称高活性铁基物种去除水中毒害性污染物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同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同济大学,绍兴柯桥江滨水处理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水污染防治工程领域含毒害性难降解污染物的工业废水以及高浓度重金属废水是工业废水处理的巨大难题,排放标准和环保监管日趋严格,存在重大技术需求。原有技术对亚铁的还原活性认识不足,项目组长期研究发现Fe(II)的存在形式和结构形态对其反应活性具有重要影响,首次提出结构态亚铁概念,充分发挥亚铁氧化还原电位可变性,在国家863计划等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发明了基于高反应活性亚铁基材料的水处理技术,突破了传统铁基材料应用的关键瓶颈,形成了一套毒害性污染物高效处理及资源化技术体系与应用。1、发明了羟基结构态亚铁高效还原转化预处理工业废水关键技术基于污染物定向还原转化理论,创造性构建了高反应活性羟基结构态亚铁等碱性亚铁药剂的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建立亚铁活性调控方法(ORP:-0.34≤E0(V)≤-0.65),阐明了结构态亚铁的反应活性机制。区别于零价铁,新技术解决了传统铁基材料应用钝化和板结、常规Fe2+还原性不足等问题,克服了依靠传统氧化原理降解污染物的思维局限和技术不足,形成一套创新的难降解工业废水预处理技术体系,毒害性有机物还原转化率90%以上,显著降低废水生物毒性、提高可生化性,突破大规模应用技术瓶颈,应用于40万吨/天的印染废水预处理工程。2、发明了高活性铁深度处理重金属废水及贵金属资源化回收技术与装备基于纳米零价铁核壳结构理论,制备了类似纳米铁反应活性的功能型亚铁材料,建立了材料活性评价量化方法,首次提出结构态亚铁还原转络处理络合态重金属新思路。发明了多种结构态亚铁同步去除砷和重金属技术,As(III)和As(V)的去除容量高达350mg/g和538mg/g,是传统铁基材料的10-20倍,减少污泥排放60%以上,阐明了矿物原位转化过程除砷机制,研发了对应重金属废水处理的核心设备及配套技术,解决了传统方法处理此类废水技术缺陷。实现结构态亚铁工业化制备和金属冶炼废水大规模工程化应用。3、发明了结构态亚铁催化氧化深度处理多种工业废水新技术基于结构态亚铁的反应活性和非均相催化机理,发明了以结构态亚铁为核心的绿色氧化技术,构建结构态亚铁去除重金属过程原位生成催化剂活化分子氧技术,实现同步去除重金属与有机物。阐明了非均相催化机理,通过加速Fe(II)-Fe(III)的循环再生增强非均相表面电子传递,氧化剂利用效率提高150%,扩宽了适用pH范围,克服传统 Fenton 反应条件苛刻、产泥量大等关键性瓶颈问题,已在多种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工程中应用。项目申请中国专利34项,国际专利1项,授权专利29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93篇,SCI/EI收录76篇,总引用1167次。专利转让合同2项,在浙江、甘肃、江苏、山东等十几省市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工业废水处理规模超过1.5亿吨/年,解决多种毒害性工业废水处理难题。近三年累计产值超过9.2亿元,节省项目投资3亿元,节约运行成本将近2亿元。项目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可推广应用于印染、化工、冶金等多种工业废水处理和贵金属资源回收工程领域。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吴德礼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本项目的总负责人,对本项目 3 个发明点均有创造性贡献,(1)创造性提出结构态亚铁概念,并发明了简单实用的高活性碱性亚铁制备方法,成功应用于印染、化工等工业废水预处理,经济高效;(2)成功制备出具有纳米铁壳层物种活性的羟基亚铁用于含砷和多种重金属废水的处理,可以实现多种重金属和砷等类金属的同步去除,并且原位生成催化剂活化分子氧同步氧化去除有机物,大幅降低处理成本;(3)发明了硫化亚铁等结构态亚铁催化氧化深度处理废水的方法,解决了传统Fenton氧化的技术瓶颈,推动了其应用。是附件专利列表中14个相关专利的第一发明人,5个专利的共同发明人(附件专利列表),发表高水平相关论文73篇,见附件V-(2-4 )。
2张亚雷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全程参与技术研发,对本项目发明点1-2均具有重要创造性贡献,(1)主导开发了一种同步去除多种重金属的材料和工艺,并进行了规模化应用;(2)发明了用于多种重金属同步去除的多级逆流反应装置,推动了碱性亚铁用于多种重金属去除的应用;(3)与第一完成人联合研发多项关键技术和应用措施,形成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是附件专利列表 1-(6-8,18)、2-(1,3)专利的第一发明人,专利 1-(5,19-20)、3-(1-4)的共同发明人,相关论文32篇,见附件V-(2-4)。
3李少林副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申请人对第二发明点做出重要贡献,(1)提出高活性铁绿色制备方法,解决高活性铁工程化应用放大问题;提出高活性铁快速分析量化方法及活性维持手段,解决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高活性铁材料质量控制问题和反应活性问题;(2)提出技术放大水处理模型及复杂水环境组分下效能提升方法,形成超细粉体宏量过程技术体系;结合现实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和水中痕量重金属处理需求,将成果在复杂重金属废水处理中进行宏量验证和资源化应用拓展,形成较完善技术应用体系。(3)是附件专利列表1-(9-10),1-21, 2-2四项专利的发明人,以第一作者完成相关技术创新及工程应用SCI一区论文4篇(含ESI 高被引论文1篇,附件V-2)
4钱建华高级工程师绍兴柯桥江滨水处理有限公司绍兴柯桥江滨水处理有限公司对本项目的技术应用做出重要贡献:(1)结合工程实际开发了碱性亚铁药剂的管道混合器原位制备方法,提高反应活性和预处理效果,优化了工艺参数,确定了亚铁和碱液的投加量和比例,为羟基亚铁等碱性亚铁药剂的工程化应用做出重要贡献。(2)做好了集中预处理一期工程和集中预处理二期工程建设的多项工作,重点包括了施工许可证批复、工程建设管理、印染废水亚铁处理性能提升工程措施等,并按照时间节点顺利完成了工程建设,协调多个部门做好了各项设备单机调试和全流程的调试投运工作。(3)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能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研究药剂投加量的优化,保证了最终出水达到设计标准。是附件III-1的最主要完成人。
5冯勇其他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于本项目第一、 三发明点具有重要贡献,(1)参与发明了多羟基结构态亚铁还原转化污染物的方法,并研究了其内在机理。(2)参与发明了黄铁矿等结构态亚铁非均相催化H2O2氧化降解污染物的方法,并进行实际工业废水研究。(3)拓展了高活性亚铁物种催化氧化的技术体系,比如活化过硫酸盐氧化技术、构建亚铁与铜复合催化氧化体系等。是附件专利列表1-(1-3,11-12)的专利发明人,与第一完成人共同发表SCI收录论文26篇,具体见附件 V-2。
6丁静工程师绍兴柯桥江滨水处理有限公司绍兴柯桥江滨水处理有限公司对发明点1的技术发明和工程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完成了管道混合器投加亚铁和碱液原位调控生成高活性亚铁的印染废水预处理工程。(1)发明了用于印染废水预处理的方法和装置,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有效去除COD的印染废水预处理方法及装置;(2)发明了多种适用于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装置,包括催化还原-氧化一体化深度处理装置以及深度处理系统,能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改善生物处理性能,并极大程度的降低了能耗,实现节能环保。是附件专利列表1-22、2-(4-7)、3-(5-6)的发明人。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强化多羟基亚铁化合物处理废水的方法中国ZL201210067117.2同济大学吴德礼;冯勇;马鲁铭;王权民
2授权发明专利亚铁还原与催化氧化协同强化废水生物处理工艺中国ZL201210074135.3同济大学吴德礼;王权民;冯勇;马鲁铭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铁硫多相类芬顿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中国ZL201510928121.7同济大学吴德礼;张亚雷;刘燕夏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黄铁矿烧渣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废水的方法 中国ZL201410046854.3同济大学吴德礼;何宏平;张亚雷
5授权发明专利同步去除多种重金属离子的多级逆流反应一体化工艺及装置中国ZL201410550568.0同济大学张亚雷;吴德礼;陈英;代朝猛;储华强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同步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铁基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中国ZL201410028027.1同济大学张亚雷;吴德礼;陈英;代朝猛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处理重金属废水的一体化工艺中国ZL201310053836.3同济大学张亚雷;代朝猛;苏益明;周雪飞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简易稳定高活性铁基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710324927.4同济大学李少林;李剑华;丁洋洋;江闯
9授权发明专利多羟基亚铁络合物还原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210081751.1同济大学吴德礼;王权民;冯勇;马鲁铭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判定铁基材料反应活性的简易方法中国ZL201410243599.1同济大学李少林;刘一源;雷轰
发明奖吴德礼,张亚雷,李少林,钱建华,冯勇,丁静同济大学,绍兴柯桥江滨水处理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330663-204 功能化定制的多领域离合器产品主动设计理论与方法
项目名称功能化定制的多领域离合器产品主动设计理论与方法推荐/提名单位/人同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同济大学,上海萨克斯动力总成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离合器作为汽车动力总成的关键部件,具有保证车辆平稳起步、换挡平顺和防止传动系统过载等功用,然而受限于设计空间尺寸、产品重量和加工制造技术等因素,是汽车业公认的技术含量较高、制造难度大的重要部件。本项目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以及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等,在同济大学和上海萨克斯动力总成部件系统有限公司的产学研合作下,通过深度挖掘高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致力于传统与新能源汽车的功能需求,精确靶向性地解决振动与噪声问题,打破传统离合器设计理念。本项目所凝成的离合器主动设计理论与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及验证:设计开发了具有优良减振性能的离合器大转角扭转减振器,设计了湿式双离合器和混合动力装置用离合器,并解决了起步颤振、齿轮敲击、爬行抖动等NVH问题。同时在解决技术难题和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所建立的离合器主动设计理论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本项目的具体研究工作如下四个方面:1.设计开发出新型大转角扭转减振器。大转角扭转减振器具有正反向工作角度大、多级独立减振等优点。离合器的大转角扭转减振器的转角达到38?(较传统离合器增大50%),第二级转矩容量达到20-25Nm(较同类产品增大55%),成本和重量与传统离合器相当,可优化整车振动与噪声品质;2.设计一款采用膜片弹簧的新型湿式双离合器。相比传统液压控制传递压紧力,采用膜片弹簧的湿式双离合器在换挡时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结构易于安装,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与疲劳耐久性能;调节膜片弹簧杠杆比能够有效地匹配动力总成系统,可实现快速换挡并有效减小换挡过程中引起的冲击;3.开发一种基于湿式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将设计开发的双离合器应用于基于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中,利用单行星排齿轮对发动机和电机进行功率合成,与DCI相结合,可实现混合动力装置16种工作模式,可有效地提高整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4.建立功能化定制的离合器主动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功能需求为导向,研究不同类型车辆对离合器功能的特定要求,同时精确靶向性地解决振动与噪声问题,以实现最优的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振动与噪声品质,通过虚拟设计方法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一套完善的离合器主动设计理论与方法。目前,本项目授权发明专利12项,参与制定汽车行业标准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相关的SCI/EI论文12篇,累计被引300余次,出版著作3本。本项目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主要为上汽通用汽车、江铃汽车、上汽变速器等国内整车及变速器企业配套离合器,并定点应用在上汽大通,长城汽车等,近三年内企业新增产值近1.26亿元,设计的离合器产品性能客户评价优良,产品性价比高,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吴光强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本人对该项目《主要技术发明》栏中所列第二、三、四个发明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明专利5项:附件6—湿式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的电控单元;附件7—单PC机湿式双离合器变速器半实物实时混合仿真平台及仿真方法;附件8—汽车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台;附件9—基于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附件10—基于机械自动变速器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汽车行业标准2项:附件17—汽车干摩擦式离合器总成技术条件;附件18—汽车干摩擦式离合器总成台架试验方法。其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附件14-16),实用新型专利1项(附件22),SCI/EI论文4篇(附件35-38)。
2陈祥高级工程师上海萨克斯动力总成部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萨克斯动力总成部件系统有限公司本人对该项目《主要技术发明》栏中所列第一、二、四个发明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明专利7项:附件2—离合器从动盘扩充转角减振装置;附件3—新型的离合器从动盘减振装置;附件4—离合器从动盘可增转角减振装置;附件5—多级减振大阻尼汽车离合器从动盘;附件11—湿式双离合器;附件12—双离心摆的汽车减振器;附件13—集成三个减振器的汽车离合器从动盘。汽车行业标准2项:附件17—汽车干摩擦式离合器总成技术条件;附件18—汽车干摩擦式离合器总成台架试验方法。其他:实用新型6项(附件19-21,23-25)。
3鞠丽娟工程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本人对该项目《主要技术发明》栏中所列第二、四个发明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明专利3项:附件6—湿式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的电控单元;附件9—基于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附件10—基于机械自动变速器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附件14—机械式变速器齿轮敲击(Rattle)预测软件;附件15—基于有限元回归公式的齿轮啮合刚度计算及拟合软件V1;附件16—基于缸压数据的发动机输出扭矩特性预测软件V1。实用新型1项:附件22—一种混合动力传动系统。
4苑仁飞其他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本人对该项目《主要技术发明》栏中所列第四个发明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SCI/EI论文2篇:附件35—Dynamic analysis of vehicle start-up judder based on elasto-plastic friction model and dry clutch maneuvering characteristic;附件37—Investigation on Dry-clutch Transmissibility Characteristic for Vehicle Launch Shudder。
5谢劲松工程师上海萨克斯动力总成部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萨克斯动力总成部件系统有限公司本人对该项目《主要技术发明》栏中所列第一个发明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明专利3项:附件2—离合器从动盘扩充转角减振装置;附件3—新型的离合器从动盘减振装置;附件4—离合器从动盘可增转角减振装置。
6邱毅凡助理工程师上海萨克斯动力总成部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萨克斯动力总成部件系统有限公司本人对该项目《主要技术发明》栏中所列第一、二个发明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明专利3项:附件11—湿式双离合器;附件12—双离心摆的汽车减振器;附件13—集成三个减振器的汽车离合器从动盘。实用新型2项:附件23—混合动力系统;附件24—对顶波形弹簧减振器。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离合器从动盘扩充转角减振装置中国ZL200910217237.4上海萨克斯动力总成部件系统有限公司陈祥,谢劲松,周含露,顾文清
2授权发明专利新型的离合器从动盘减振装置中国ZL200910217116.X上海萨克斯动力总成部件系统有限公司陈祥,顾文清,周含露,谢劲松
3授权发明专利离合器从动盘可增转角减振装置中国ZL200910215273.7上海萨克斯动力总成部件系统有限公司陈祥,周含露,顾文清,谢劲松
4授权发明专利多级减振大阻尼汽车离合器从动盘中国ZL201510375551.0上海萨克斯动力总成部件系统有限公司陈祥,奚润,王军伟,管海坤,王菁,朱斌洁,刘义,虞毓栋,沈莹,朱德财
5授权发明专利湿式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的电控单元中国ZL200910049212.8同济大学吴光强,王骞,张德明, 张晓明,秦娜,鞠丽娟
6授权发明专利单PC机湿式双离合器变速器半实物实时混合仿真平台及仿真方法中国ZL200910047096.6同济大学吴光强,张德明,王骞,张晓明,秦娜
7授权发明专利汽车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台中国ZL200710046123.9同济大学吴光强,杨伟斌,杨庆,张德明,张晓明
8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双离合自动变速器 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中国ZL200710047422.4同济大学吴光强,陈曙光,陈慧勇,鞠丽娟
9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机械自动变速器的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中国ZL200710047423.9同济大学吴光强,陈曙光,陈慧勇,鞠丽娟,罗朗
10授权发明专利湿式双离合器中国ZL201510321915.7上海萨克斯动力总成部件系统有限公司邱毅凡,陈祥,王菁,刘义
发明奖吴光强,陈祥,鞠丽娟,苑仁飞,谢劲松,邱毅凡同济大学,上海萨克斯动力总成部件系统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340664-201 高性能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关键技术与系统
项目名称高性能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关键技术与系统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上海循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项目属于量子光学、数据安全与计算机安全等交叉领域。网络与通信安全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应用,如何获取安全密钥是其中一个挑战性问题,量子密钥分发技术是该问题众多解决思路中的一种有效途径,主要有两种实现技术:单光子量子密钥分发和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为简便,“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以下简写为“CVQKD”)。项目组针对CVQKD技术开展了近20年产学研攻关,突破了该技术在安全传输距离、安全码率、系统实际安全性、装备研制与应用等重要方面瓶颈,取得了集机理、技术、装备、应用推进于一体的创新性成果。主要发明点如下:1、CVQKD的长距离安全传输技术。通过显著提升相位及偏振补偿精度(0.1°)、平衡零差探测器灵敏度(光子数分辨水平)、过噪声抑制能力(降低两个数量级),突破了长距离安全传输技术瓶颈,首次在商用光纤中实现了150公里长度的安全密钥分发,是国际学术同行的近2倍,且保持领先至今,为CVQKD技术应用提供了距离保障。2、CVQKD的高安全码率技术。通过显著提升位帧同步效率(99%)、数据协商速率(25Mbps)、平衡零差探测器带宽(1GHz)、数据采集与处理速度(提升25倍),突破了高安全码率技术瓶颈,将安全码率提升到3.14Mbps(城域网范围),是国际学术同行的200倍以上,且保持领先至今,为CVQKD技术应用提供了速率保障。3、CVQKD的实际安全性防御技术。发明了本地本振CVQKD、信号峰谷值查找、量子身份认证、量子签名等新方法,不但消除了本振信号传输引入的实际安全性漏洞,而且可有效防御所有已知的量子黑客攻击策略,并构建了量子安全认证架构,为CVQKD技术应用提供了实际安全性保障。 4、CVQKD的装备研制与应用示范。通过解决CVQKD系统稳定性、鲁棒性、模块化、集成化、融合性等方面难题,突破了CVQKD装备研制与工程应用瓶颈,研制了长距离CVQKD、高速CVQKD、CVQKD系统实际安全性监控等样机,以及QDM500系列终端设备、QSG1000量子网关、WDM200量子波分复用设备、HDT10M平衡零差检测器、CVQKD系统系列软件等商用产品,完成了国际上首个商用光纤CVQKD网络应用示范,为CVQKD技术应用提供了装备与工程保障。已授权发明专利16项(总共63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8项,发表SCI期刊论文53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篇,SCI引用981次。项目组完成了CVQKD机理、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制与应用的重要突破,孵化了高新技术企业,为培育新产业做出了贡献。产品已在企业、政府、科研等领域应用,三年新增利润1.4亿元,新增税收2247万元,产生了良好社会和经济效应,对我国网络与通信安全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组培养了博士后4名、研究生77名,德/法国际交流生2名,其中20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4人被评为优秀毕业生,2人获省市优秀博士论文。项目组参与了我国多个量子通信标准制定和白皮书撰写、加入了“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建队伍、正承担国家和上海市量子信息重大专项课题,在连续变量量子密码通信基础研究和应用推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曾贵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洪堡学者,军委科技委某主题专家,本项目总负责人和总体技术路线制订者,是4个发明点的重要贡献人。具体情况如下:1.主持发明了长距离CVQKD核心技术,创造了最长安全传输距离CVQKD世界纪录;2. 主持发明了高速CVQKD核心技术,创造了最高安全码率CVQKD世界记录;3.主持发明了针对CVQKD整体实际安全性防御方法,并提出了基于本地本振、量子签名及量子身份认证的安全防御新方法;4. 主持研制了多套高性能CVQKD系统及QDM500系列密钥管理终端设备等商业产品,并完成了基于商用光纤PON网三节点及长三角科技网的CVQKD通信试验。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已授权发明专利14项(附件5-7至5-8),发表论文49篇(附件5-11至5-13)。
2郭迎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本项目主要参与人,对项目4个发明点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情况如下:1.发明了一种差分的非高斯操作放射性CVQKD方法,并提出了基于区分检测和非高斯操作的长距离CVQKD方法;2.提出了基于多芯光纤的高安全码率CVQKD方法;3.提出了基于量子签名的安全防御新方法;4.主持发明了基于偏振光的密钥分发系统。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附件5-7至5-8),发表论文9篇(附件5-11至5-13)。
3黄鹏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本项目主要参与人,对项目4个发明点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情况如下:1.首次提出了基于非高斯操作的长距离CVQKD方法,并发明了最长安全传输距离CVQKD噪声分析模型及参数评估方法;2.发明了基于相关性的高速高效位帧同步方法及高速保密增强算法;3.发明了针对CVQKD整体实际安全性防御方法;4.研制了高性能CVQKD系统及QDM500系列商业终端设备中的参数评估算法及光路模块,并参与完成了基于长三角科技网的CVQKD通信试验。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已授权发明专利8项(附件5-7至5-8),发表论文38篇(附件5-11至5-13)。
4汪超高级工程师上海循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循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本项目主要参与人,对项目第二、三、四发明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情况如下:1. 研制了高速数据采集及信号控制模块,验证了高速高效位帧同步算法;2. 发现了有限采样带宽效应引入的实际安全性漏洞,并提出了同步采样防御方法;3. 发明了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高性能CVQKD样机所需的各类软件,研制了25MHz高性能CVQKD原理样机以及QDM500系列终端设备等CVQKD相关商用产品中的数据采集及控制软硬件。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已授权发明专利4项(附件5-7至5-8),登记软件著作权18项,发表论文8篇(附件5-11至5-13)。
5黄端副教授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本项目主要参与人,对项目4个发明点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情况如下:1.发明了高灵敏度量子零差检测器及低噪编解码光路,实验实现了150km最长安全传输距离CVQKD;2.发明了高带宽量子平衡零差检测器及高速编解码光路,实现了世界最高速CVQKD世界记录;3.首次提出了基于本地本振的安全防御新方法;4.研制了连续变量量子通信安全数据传输平台,并完成了基于长三角科技网的CVQKD通信试验。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已授权发明专利7项(附件5-7至5-8),发表论文23篇(附件5-11至5-13)。
6王一军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本项目主要参与人,对项目第一、四发明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情况如下:1.提出了基于无噪线性放大器的长距离自参考CVQKD方法;2. 参与发明了基于偏振光的密钥分发系统中的偏振控制方法,并推进了相关系统装备在中移铁通有限公司及铁路数据传输系统中的示范应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附件5-7至5-8),发表论文9篇(附件5-11至5-1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适合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的高速秘密协商方法中国ZL201410338823.5上海交通大学林大凯;黄端;刘友明;汪超;黄鹏;曾贵华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安全防御方法中国ZL201410728440.9上海交通大学黄鹏;黄端;刘维琪;韩二虎;曾贵华
3授权发明专利基于高斯调制相干态的长距离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方法中国ZL201510435726.2上海交通大学黄鹏;黄端;林大凯;彭进业;曾贵华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相位补偿方法中国ZL201410567665.0上海交通大学林大凯;黄端;刘友明;黄鹏;曾贵华
5授权发明专利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偏振补偿实现方法中国ZL201210389008.2上海交通大学房坚;黄端;何广强;曾贵华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差分的非高斯操作放射性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方法中国ZL201310728586.9中南大学郭迎;马红玲;罗鹏;王萍;王硕;王一军;李伟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量子密钥分发系统位帧同步方法中国ZL201510096531.X上海交通大学林大凯;黄端;黄鹏;曾贵华
8授权发明专利高速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及其位帧同步方法中国ZL201410301263.6上海交通大学刘友明;汪超;黄瑞;黄鹏;冯晓毅;曾贵华
9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放大真空态的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及方法中国ZL201410035482.4上海交通大学汪超;黄端;黄鹏;刘友明;房坚;曾贵华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循态量子密钥分发控制软件V1.0中国2018SR428228上海循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循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奖曾贵华,郭迎,黄鹏,汪超,黄端,王一军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上海循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
350664-202 基于纳米技术的胃癌预警与早期诊断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基于纳米技术的胃癌预警与早期诊断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泰州欣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赛安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学科分类属于临床诊断学,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为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当前,解决胃癌预警与早期诊疗难题具有巨大临床需求。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军事科学院)承担973项目,进行纳米材料医学等交叉学科研究,筛选胃癌预警与早期诊断的标志物,研发了系列检测芯片,胃癌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手术边界与转移淋巴结示踪探针,并开展了临床转化研究。主要发明点如下:1. 功能纳米粒子的制备技术与安全性评价发明了不同类型纳米粒子的制备技术,如磁性纳米粒子、上转换纳米粒子、金纳米粒子、量子点与纳米炭点,增强了纳米粒子安全性。2. 胃癌预警与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筛选、鉴定与超灵敏检测方法(1)胃癌预警SNP位点标志物筛选与鉴定:发现3个基因共5个新的SNPs多态性位点与胃癌发生风险具有密切相关性,6个基因的10个SNP位点与我国西北地区汉族人群胃癌风险相关,4个是首次发现,建立了高通量基因芯片检测SNP位点方法。(2)针对耐药幽门螺旋杆菌的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的研制。(3)胃癌呼出气体标志物筛选、鉴定与检测系统的研制:筛选出区分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与健康人的呼出气体标志物,研制了基于氧化石墨烯与金纳米粒子的传感器与配套检测仪器,验证达到临床筛查早期胃癌要求,具原创性。证明了PLCε1在人萎缩性胃炎标本中低或无表达,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能区分萎缩性胃炎与早期胃癌。(4)胃癌MicroRNA标志物的筛选与检测方法的确定。3. 胃癌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的研制(1)研发了磁性与上转换纳米粒子探针,实现胃癌靶向核磁共振与荧光成像;(2)研制了系列金纳米粒子探针,实现放疗增敏、胃癌干细胞靶向光声成像与光热治疗;(3)研制了纳米粒子标记人iPS细胞,靶向体内胃癌,实现光声成像与光热治疗。(4)研制了针对肿瘤微环境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4. 胃癌标志物检测芯片、胃癌成像与治疗纳米药物、胃癌手术示踪纳米探针的研制与转化(1)层析芯片、组合式芯片与智能检测设备,幽门螺旋杆菌cagA与胃癌标志物同步检测电化学芯片;(2)MRE11、NOEY2等突变检测PCR试剂盒与循环胃癌细胞检测传感系统;(3)针对BRCAA1的RNA纳米药物,能主动靶向胃癌,抑制胃癌生长;(4)透明质酸-ICG-偶联PEG修饰纳米活性碳,通过国家安评,能显示胃癌手术边界与转移淋巴结。知识产权情况:授权发明专利29项,软件著作权3项,军队新特药证书1项,医疗器械证书3项,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发表的论文被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Chem Review等他引3644次,主编专著1本。结题验收的结论为“研究具有较好的创新性,部分研究结果是原创性,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推广应用情况:幽门螺旋杆菌等检测芯片与阅读仪,已在全国400多家医院使用;呼气筛查早期胃癌系统,胃癌预警检测芯片等在独立检测所验证与应用,开展胃癌预警SNP检测服务和胃癌指导用药基因检测服务,三年销售额达约6.37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崔大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组织领导协调了该项目的完成;参与了胃癌预警SNP位点的筛选,直接领导了团队筛选区分健康人、早期胃癌、中晚期胃癌患者的呼出气体标志物,组织了临床验证;筛选出2个胃癌microRNA,并建立了检测方法;研发了一系列胃癌诊疗一体化的纳米探针,实现了胃癌模型的靶向成像与治疗;研发了系列层析芯片,多指标检测的GMI微流控及电化学芯片,对发明点1,2,3和4都作出了贡献。授权发明专利21项,其中代表专利5项(见附件专利),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多篇论文,专著1本(见附件5-1)。
2倪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纳米科技重大专项的课题二负责人,建立了系列超敏感检测方法,参与研发了系列胃癌诊疗一体化的纳米探针,参与了检测芯片的研发,获得授权专利1项(见附件专利),对发明点2与3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共同发表与胃癌相关论文多篇。
3颜真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即第四军医大学,本人是此项目重要骨干,组织团队筛选了胃癌风险相关SNP位点,发现3个基因共5个新SNPs多态性位点与胃癌发生风险具有密切的相关性;6个基因的10个SNP位点与我国西北地区汉族人群胃癌风险相关,其中4个(PLCE1_rs10509670、NQO1_rs1437135、ENOSF1_rs2298581、XRCC1_rs25487)是首次发现,对发明点2作出了突出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见附件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论文多篇。
4王玉霞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是纳米重大专项的课题四组长,主要对制备的纳米探针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研究,对量子点、金纳米团簇、磁性纳米粒子、纳米活性炭等基础上的探针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得出的结论是:在一次性使用的成像剂量下,研制的纳米探针对脏器未见明显损害,认为是安全的;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代表专利见附件,研制了军队新特药1项(见附件2-3),对发明点1,3与4作出了突出贡献。发表论文多篇。
5阎小君教授泰州欣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泰州欣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崔大祥团队合作多年,合作发表了系列论文。1998年,首次提出“胃癌预警与早期诊断系统“的概念;对幽门螺旋杆菌的cagA,VacA,Ure克隆抗原质粒进行了优化表达,建立了表达的抗原分离纯化鉴定的工艺流程;研发了幽门螺旋杆菌cagA,VacA,Ure抗体检测的蛋白质芯片,获得3类医疗器械证书,研发了配套定量检测的阅读仪,获得2类医疗器械证书(见附件2-3),对发明点3,4作出了突出贡献。发明的组合式生物芯片获得中国专利金奖(见附件专利),发表论文多篇。
6赵新泰研究员上海赛安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赛安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交大崔大祥教授团队合作多年。建立了5个肿瘤相关基因定量表达检测方法,研制了试剂盒,进行了试生产,并通过了国家的注册检验;开展循环胃癌细胞检测技术的转化工作,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产生经济效益,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代表专利见附件专利,对发明点4作出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呼气中的胃癌气体标志物在制备胃癌诊断试剂中的用途中国ZL201410147854.2上海交通大学崔大祥;陈云生
2授权发明专利RNA纳米颗粒及其在胃癌防治中的应用中国ZL201410469956.6上海交通大学崔大祥;张春雷;郭培宣
3授权发明专利智能手机快速免疫层析试纸条配套检测装置中国ZL201510003280.6上海交通大学郑宇;王侃;归晨;崔大祥
4授权发明专利用于检测胃癌相关代谢小分子的核磁共振模型及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555326.5上海交通大学崔大祥;成尚利
5授权发明专利用于早期胃癌诊断/预警的化合物指纹图谱模型的建立方法中国ZL201110362943.5上海交通大学张益霞,崔大祥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310661791.8苏州工业园区晨健抗体组药物开发有限公司倪健,梁辉,潘健,陈建鹤,廖新梅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固相载体上核酸扩增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中国ZL201010608970.1第四军医大学颜真;包晗;郭晏海;赵锦荣;雷小英;刘永兰;张菊;梁平
8授权发明专利淫羊霍多糖及其组分和它们用于疫苗中国ZL201110220409.0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王玉霞;单俊杰;朱婷;贾培媛;武军华;赵修南;刁玉林;王晨宇;段丹丹;王佩瑞
9实用新型专利组合式生物芯片中国ZL00226984.8阎小君阎小君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化疗方案选择的多重基因试剂盒中国ZL201410135943.5上海赛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赵新泰;王明,唐娟娟
发明奖崔大祥,倪健,颜真,王玉霞,阎小君,赵新泰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泰州欣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赛安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
360664-203 无人驾驶工业车辆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无人驾驶工业车辆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景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自动控制领域。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物流业面临结构调整、产业优化、降本增效等挑战,也迎来了信息技术、智慧物流、市场升级等发展机遇。工业车辆作为物流领域应用最广泛的设备,2018年我国销量和出口数量仍居亚洲第一位。将无人驾驶技术引入工业车辆可大幅度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作业效率、缩短物流周期,是实现高精度、高可靠、高效率物流仓储系统、构建未来“智能工厂”的重要基石。无人驾驶工业车辆面临人工智能、系统工程和自动控制等交叉学科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智能化、高精度、低成本的无人驾驶工业车辆是物流仓储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项目组自1993年开始研究无人驾驶工业车辆,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和ITER计划、上海科委重点项目等支持。研究工作历时23年,在无人驾驶工业车辆的高精度定位与导航、智能调度以及货物托盘自动存取等方面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1、高精度定位与导航技术:发明了基于摆动单线激光雷达的仓库巷道自动引导车导航装置,提出了基于电磁、激光反光板和点激光的多传感器融合框架,提出了基于粒子滤波的车辆室内外无缝定位系统,解决了无人驾驶工业车辆在复杂、高动态工业场景中的精确定位问题,保证了双向运行线路规划灵活性与运行可靠性。应用该技术研制的ITER部件转运车定位导航系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定位精度达到1mm。2、智能仓储物流调度系统:发明了基于iBeacon技术的仓储物流车辆监控系统,基于多导引车调度分配功能的仓储管理系统。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协作模型的任务协作方法、基于博弈论的路口多车协作算法,实现了大规模仓储物流系统的智能化集群调度,提高了运行可靠性,运营效率也显著提升。应用该技术研制的基于多车协作的无人车展示平台,2008年在法国La Rochelle 公开演示,2010年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和闭幕式。3、货物托盘自动存取系统:发明了基于二维码定位的货物托盘存取系统,提出了基于轮廓匹配的仓储托盘检测方法,消除了仓储环境中光线、人工干扰、累计误差等因素的影响,提高了在光照不同、托盘位姿不定等场景下托盘检测的识别率和鲁棒性,横向定位误差达到2.5毫米,纵向定位误差达到3.1毫米,旋转偏角误差小于0.46°。成果获评第十二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会优秀论文。本项目授权发明专利56项,发表SCI/EI论文46篇。成果应用于我国工业车辆龙头企业、无人驾驶工业车辆标准起草单位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工业车辆由机械化、智能化向无人化的全面升级换代,研制了PT20搬运车、RT15M四向车等多款无人驾驶工业车辆,具有较好市场占有率。车辆和托盘定位精度、系统运营效率等指标具有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而价格降至其50%。本项目还开发了工厂、物流园、机场环境中的牵引车、物流车等工业车辆,并在南京景曜、上汽集团等企业推广应用。近三年新增产值1.33亿元,新增利润3320.75万元,推动了行业进步。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本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和协调人,负责整个项目的技术路线设计与实施。提出了发明点1基于粒子滤波的车辆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发明点2基于博弈论的路口多车协作技术,发明点3基于二维码定位的货物托盘存取方法,对发明成果1、2和3的核心发明点均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同时对发明成果在企业的成功推广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1.1,1.2,1.5。
2王春香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本项目的主要技术研究者,负责发明点1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发明点2运输任务的分配及行车线路的规划技术,对发明成果1、2的核心发明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并对发明成果的成功推广和应用做出了主要贡献。附件1.7。
3王景川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项目的重要技术研究者,负责发明点1基于摆动单线激光雷达的仓库巷道自动引导车导航装置,发明点3基于轮廓匹配的仓储托盘检测方法,对发明成果1、3的核心发明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并对发明成果的成功推广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1.3,1.4。
4王冰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的重要技术研究者,负责发明点1环境三维点云地图的特征提取与匹配技术,发明点3基于 Multi-Cam的仓储托盘检测方法,对发明成果1、3的核心发明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并对发明成果的成功推广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1.6。
5周学军高级工程师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本项目的重要技术研究者,负责发明点1中基于电磁、激光反光板和点激光的多传感器融合框架,发明点3中基于视觉标签的仓储托盘检测方案。对发明点1和3的核心发明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发明成果的成功推广与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1.8,1.9。
6黄怡工程师南京景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景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本项目的重要技术研究者,负责发明点2中基于多智能体协作模型的任务协作框架。对发明点2的核心发明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发明成果的成功推广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1.1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于iBeacon技术的仓储物流车辆监控系统中国201610442271.1杨明,赵国旗,王冰,王春香上海交通大学
2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摆动单线激光雷达的仓库巷道自动引导车导航装置中国201510189028.9杨明,戚明旭,王冰,王春香上海交通大学
3授权发明专利具有多导引车调度分配功能的仓储管理系统中国201510215851.2上海交通大学王景川,陈卫东,蓝功文
4授权发明专利柔性路径与固定路径相结合的自动导引车及其导引方法中国201510067661.0上海交通大学王景川,陈卫东,高小斌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二维码定位的货物托盘存取系统、及其存取方法中国201610620160.5上海交通大学,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杨明,周学军,武文汉,周敏龙,王冰
6授权发明专利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自动导引车设定器中国201110298765.4王冰,胡彬,杨明上海交通大学
7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分布式无线网络的智能立体停车库中国201310103703.2上海交通大学武文汉,杨明,王冰,王春香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效自动化仓储系统中国201610844762.9?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周学军,方勇,吴维平
9授权发明专利工业车辆行驶控制装置及方法中国201510681824.4?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周学军,周敏龙,施林强,卢敏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可扩充冗余度和轴数的数字舵机控制系统及其故障切换方法中国201410086868.8南京景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黄怡,石飞
发明奖杨明,王春香,王景川,王冰,周学军,黄怡上海交通大学,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景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
370664-204 屏蔽电机主泵液体内循环系统流固热综合设计与性能评估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屏蔽电机主泵液体内循环系统流固热综合设计与性能评估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电气动力装备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机械工程领域。核主泵作为核岛内唯一旋转设备,其工作性能直接影响核电站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屏蔽电机主泵将一回路管道内的冷却剂介质引入到电机的定子和转子之间,用定子外壳与一回路管道之间的静密封代替叶轮转轴与管道之间的动密封,从原理上避免了放射性介质的泄漏,显著提高了三代核电站的安全性,但却对主泵屏蔽电机的可靠性设计带来了极大挑战:首先,电机内部不同区域温度的差异化控制对回路的流量分配设计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其次,大惯量上飞轮间隙为半封闭环流腔室,间隙流体的生热与传热耦合对飞轮结构与流道设计造成了困难;最后,间隙环流作用下的转子动力学行为直接影响屏蔽电机主泵的稳定运转。在国家973计划和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支持下,经过十余年持续攻关,解决了核主泵屏蔽电机设计中的水力学、动力学、传热学等难题,形成核主泵屏蔽电机自主化设计的核心技术。主要发明点如下:发明点1.发明了核主泵屏蔽电机复杂内冷回路分流控制方法。提出了基于轴向和周向流动雷诺数的旋流流阻建模预测方法,解决了周向流动扰动下定转子间隙轴向流阻的预测难题,实现了定转子绕组冷却回路流量与轴承润滑回路流量的动态分配预测,满足绕组(165°C)和轴承(82°C)的工作温度控制要求。发明点2.发明了惰转飞轮封闭腔隙环流大梯度温度控制技术。提出了飞轮盘面与柱面阻力转矩的分解测试方法,解决了盘面与柱面间隙环流内摩擦阻力矩的关联问题;发明了基于热波相位滞后与幅值衰减规律的间隙环流轴向传热测试技术,解决了间隙环流强剪切生热与传热特性的耦合影响,形成了飞轮结构尺寸与间隙尺寸的优化设计方法,达到了上飞轮6秒惰转时间内流量不小于额定值的50%和轴向大梯度温度(300℃/米)的技术要求。发明点3.提出了主泵浸液转子动力学性能评估方法。建立了间隙环流与转子流固耦合作用的力学模型,探明了间隙环流降低屏蔽电机转子固有频率、增大系统阻尼比的规律。揭示了泰勒涡对的反向旋转运动在环形间隙流道台阶面轴向交替作用的低频激振原理,建立了激振频率及幅值与轴向流量和周向雷诺数的关系模型,提出轴向流体激振抑制方法,满足了主泵正常工作时最下端的振动幅值不超过120微米的要求。发明点4.发明了一种用于反应堆冷却剂泵的屏蔽电动机,用于能源装备重大工程。提出了大功率屏蔽电机的系列化实验验证技术,研制出0.25倍缩尺试验台,在哈电动装成功用于CAP1000屏蔽电机水力损耗及附加轴向力评估;研制出0.7倍缩尺试验台,在哈电动装成功用于CAP1400屏蔽电机内部流场预测和性能评估。 本项目形成了核主泵屏蔽电机面向温度、效率、振动控制的自主化设计和评估验证技术,在第三代核主泵的自主化设计与国产化制造中得到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公开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9篇,完成相关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各2篇,制定行业标准1项。近三年新增利润7929万元,节省资金3000万元。显著增强了我国在屏蔽电机主泵的自主化设计能力。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姚振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负责人,国家973计划课题第一完成人(附件16);对发明点1、2、3、4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包括核主泵屏蔽电机复杂内冷回路分流控制方法(附件2,3,4),上飞轮环流区大梯度温度控制技术(附件5,6,7)和主泵浸液转子动力学性能评估方法(附件8,9,10),屏蔽电机主泵内冷系统力能效应评估试验台架总体设计(附件13,14)。指导完成博士学位论文2篇“核主泵屏蔽电机间隙流动规律与水力损耗特性研究”(附件39)和“大功率屏蔽式核主泵浸没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附件40);指导完成硕士学位论文2篇“屏蔽电机内冷回路流阻建模与流量分析”(附件37)和“泵用屏蔽式感应电机电磁涡流损耗建模与分析”(附件38)。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2李梦启教授级高工哈尔滨电气动力装备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气动力装备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是项目第二完成单位的技术总负责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对发明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明了用于反应堆冷却剂泵的屏蔽电动机(附件11)与屏蔽泵电动机定子齿压板陶瓷插件连接结构(附件12),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负责屏蔽电机主泵的电磁与结构设计、材料与工艺设计及制造、产业化应用与定型等。
3沈洪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发明点1、2、4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包括了核主泵屏蔽电机复杂内冷回路流阻建模(附件2,3,4)和强粘温效应下飞轮间隙环流温度分布与能耗预测(附件5,6,7),屏蔽电机主泵数字化建模与仿真(附件36),试验台架流体回路设计(附件10,14),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4李藏雪教授级高工哈尔滨电气动力装备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气动力装备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发明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明了用于反应堆冷却剂泵的屏蔽电动机(附件11)与屏蔽泵电动机定子齿压板陶瓷插件连接结构(附件12),起草一项能源行业标准“核电主泵电机技术条件 第二部分屏蔽泵异步电机”(附件11),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主要负责屏蔽电机产品工艺化设计、屏蔽电机机电性能验证测试、产品数据库与标准化工作(附件15)等。
5罗国虎其他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发明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包括提出了飞轮盘面与柱面阻力转矩的分解测试方法(附件7),发明了基于热波相位滞后与幅值衰减规律的间隙环流轴向传热测试技术(附件5),屏蔽电机间隙环流流场建模与仿真,飞轮结构与流道设计,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6王升德其他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发明点1、2、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包括基于轴向和周向流动雷诺数比值大小的柱面螺旋流动中轴向流阻模型(附件2),屏蔽电机内冷回路流阻网络与温度串并联算法(附件3,5,31),屏蔽电机主泵附加轴向力及飞轮惰转性能评估(附件7,8,9,10),屏蔽电机瞬态工况分析,大功率屏蔽电机系列化实验验证技术。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屏蔽式电机立式湿转子流体动力学轴向力测试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410148220.9上海交通大学姚振强;薛亚波;成德;徐正松;沈洪;王升德;张磊华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飞轮间隙流体非对称水动力学轴向力快速调整装置中国ZL201410334690.4上海交通大学姚振强;薛亚波;成德;徐正松;沈洪;王升德;张磊华
3授权发明专利泰勒库特流轴向传热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中国ZL201610039852.0上海交通大学姚振强;罗国虎;王升德;沈洪;薛亚波;成德
4授权发明专利屏蔽式电机转子系统水力损耗测试平台及测试方法中国ZL201110243736.8上海交通大学姚振强;薛亚波;成德;龚春鸣;徐正松;沈洪;李梦启;李藏雪;吕向平
5授权发明专利带回流孔盘面间隙环流径向压力流阻及非对称轴向力测试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610139666.4上海交通大学姚振强;罗国虎;王升德;沈洪;薛亚波;成德
6授权发明专利环形流道转动下的摩擦因子修正方法中国ZL201610146207.9上海交通大学姚振强;张磊华;罗国虎;王升德;沈洪
7授权发明专利屏蔽式核主泵冷却系统的温度分布测定方法中国ZL201610091924.6上海交通大学姚振强;王升德;罗国虎;沈洪
8授权发明专利屏蔽电机屏蔽套的间隙流场研究装置中国ZL201210209616.0上海交通大学姚振强;沈洪;徐正松;成德;薛亚波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立式转子动态径向加载机构及稳定性测试方案中国ZL201410419446.8上海交通大学姚振强;王升德;张磊华;薛亚波;成德;徐正松;沈洪
10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反应堆冷却剂泵的屏蔽电动机中国ZL201210159217.8哈尔滨电气动力装备有限公司李梦启;李藏雪;吕向平;王超
发明奖姚振强,李梦启,沈洪,李藏雪,罗国虎,王升德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电气动力装备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
380664-208 基于脉冲激光沉积方法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造技术
项目名称基于脉冲激光沉积方法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造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高温超导材料领域。铜基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在电力、交通、能源、医疗和大科学装置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世界各国多年来研究热点。铜基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由于机械性能很差,无法直接加工成应用所需的线带材。第一代高温超导带材采用粉末装管法,由于存在化学反应,必须使用银包套,从而制约了大幅降低成本的空间,无法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自2000年以后,美、日、欧盟等相继启动了以镀膜技术为基础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研发计划,要实现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大规模生产,必须突破超导层连续化制备工艺中快速镀膜这一关键技术瓶颈。本项目历时十余年,在国家863计划、ITER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项目的支持下,围绕“基带的纳米表面控制”、“各层双轴织构的形成机理及纳米尺度晶粒的快速生长”和“工艺参数稳健控制与连续稳定生长”三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发出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里级超导带材制造技术,解决了工艺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重复性等技术难题。主要发明点如下:1.发明了超高速准分子激光镀膜技术,将实验室研究型激光镀膜的速率提高了1000倍以上,为高温超导带材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揭示了超导层形核与长大的机制,创新发展了卷对卷连续快速激光镀膜方法,实现了具有双轴织构的超导层的快速连续制备;发明了适合于卷对卷镀膜工艺的滚筒式加热器,攻克了超导层生长温度范围窄的技术难点,拓宽了工艺参数窗口,实现了公里级超导长带的制备;提出了多次涂敷和多层膜方法,解决了超导层的厚度效应难题,制备出超导载流能力大于1000 A/cm(77 K, 自场)的超导带材。2.发明了简化复合缓冲层连续稳定镀膜技术,减少了缓冲层层数,降低了带材成本。揭示了缓冲层的外延生长机制,制定了微结构调控工艺,实现了高质量缓冲层的连续稳定制备。制备出的缓冲层具有单一C轴取向,面内织构度为4°左右,为解决其上超导层的弱链接问题奠定了基础。3.发明了金属基带的快速原位退火和电化学抛光技术,解决了金属基带在高温下的表面氧化和纳米级表面光洁度问题。发明了金属基带的电化学抛光装置和工艺,电抛后C276金属基带表面光滑,表面粗糙度小于1纳米,达到了其上缓冲层和超导层纳米尺度晶粒生长的需求。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发表SCI论文49篇。2010年研发出我国第一根100米级超导带材,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并成功将实验室科研成果转移到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技术转让费高达2.5亿元。大大推动了我国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产业化进程,2015年实现了商业化生产与销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打破国外垄断,带材产品销往国内外多家客户。近三年合计新增产值1.01亿元,创收外汇101万美元。2019年已表现出快速增长趋势,预计超导带材的产值会达到3000万元以上。项目成果入选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参展18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并凭借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线项目获得“工业设计金奖”。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贻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团队负责人,研究方案制定者,863计划、ITER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项目的项目负责人(附件39,40),组织了本项目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实施。对本项目3项技术发明点都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发明了超高速准分子脉冲激光镀膜技术;发明了一种适合于卷对卷连续化带材制备用加热器;阐明了金属基带上CeO2缓冲层的微结构演变与调控规律,基于自主发明的一种多通道激光镀膜方法研发成功缓冲层长带镀膜工艺;发明了金属基带的快速原位退火和电化学抛光技术;是这些成果对应的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附件2-7,10-16)和论文的通信作者(附件37,38)。项目执行过程中培养了3名博士后、8名博士研究生和9名硕士研究生。
2刘林飞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骨干研究人员,参与了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造技术研发(附件39,40),对第1项技术发明点的成果2作出了创造性贡献,阐明了超导层的厚度效应,发明了一种多层膜技术,抑制了厚度效应,是该成果对应授权专利的第一发明人(附件8,9);对第1项技术发明点的成果3和第2项技术发明点作出了贡献,发明了一种适合于卷对卷连续化带材制备用加热器,拓宽了超导层的工艺参数,发明了简化缓冲层连续稳定镀膜技术,简化了复合缓冲层结构,减少了缓冲层层数,降低了带材成本,是这些成果对应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二发明人(附件12,13,17,18)。本项目执行过程中协助培养了2名博士后、8名博士研究生和9名硕士研究生。
3徐达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的骨干研究人员。参与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造技术中隔离层和超导层的研究(附件39,40),对第2项技术发明点的成果2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提出了一种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用的新型复合缓冲层及其制备方法,制备出高质量的新型复合缓冲层结构,具有高稳定性、重复性和可靠性,制备得到的新型复合缓冲层化学性质稳定,具有单一的(001) 取向,厚度误差小,表面光洁度好。为对应成果的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附件17和18)。
4朱佳敏工程师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骨干研究成员,参与了公里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研发(附件39,40),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早的员工,伴随着整个项目至今。对第1项技术发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期间做了大量的一线工作,包括各台设备的改进,工艺的改进和带材各类性能的测试(附件36)。这些大量细致的一线工作,给项目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尤其是通过数据的检测,及时的反馈指导了工艺的研究,工艺的研究又对设备提出了各类要求。在检测、工艺、设备的互动中,设备和工艺得到了非常好的改进,由此带材产品的性能逐步提高。
5叶庆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的骨干研究人员,参与了863计划、ITER专项和上海市产业化重大项目的研发(附件39,40)。对第3和第2项技术发明点作出了重要贡献,参与发明了一种多通道快速原位退火方法,彻底去除了RABiTS基带表面氧化物层,然后通过多通道激光蒸发镀膜方法制备CeO2缓冲层,采用多通道传动装置,通过辊轴缠绕多次通过镀膜区,制备得到的CeO2种子层化学性质稳定,具有单一的(001)取向,厚度误差小,表面光洁度好,SCI论文(附件37)的共同作者。
6吴祥其他上海申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项目的骨干研究人员。参与了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造技术研究(附件39,40),对第2项技术发明点作出了重要贡献,采用多通道激光镀膜技术在MgO织构层上制备单一CeO2缓冲层,阐明了缓冲层结构、厚度与超导层性能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合适的缓冲层结构,为对应成果代表论文(附件38)的第一作者,为本项目1项授权专利的发明人(附件8,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中超导层的连续化快速激光镀膜方法中国ZL201110367810.7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贻杰
2授权发明专利制备CeO2种子层的多通道激光镀膜方法中国ZL201110197344.2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贻杰
3授权发明专利金属基带的多通道连续化电解抛光装置及抛光方法中国ZL201210139727.9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贻杰
4授权发明专利高性能REBCO多层膜、应用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610029062.4上海交通大学刘林飞、李贻杰、王斌斌、姚艳婕、吴祥、王梦麟
5授权发明专利适合于连续化制备高温超导带材的方法中国ZL201110143711.0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贻杰
6授权发明专利适合于卷对卷连续化带材制备工艺的箱式加热器中国ZL201310186128.7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贻杰、刘林飞
7授权发明专利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用的简化CeO2/LaZrO3复合隔离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110367809.4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贻杰
8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双轴织构金属基带的新型复合隔离层及制备方法中国ZL201210242021.5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徐达、刘林飞、李贻杰
9授权发明专利双轴织构镍-钨金属基带的多通道快速原位退火方法中国ZL201110197343.8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贻杰
10授权发明专利制备YSZ缓冲层的多通道激光镀膜方法中国ZL201110201920.6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贻杰
发明奖李贻杰,刘林飞,徐达,朱佳敏,叶庆好,吴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
390665-201 机器嗅觉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机器嗅觉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华东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东理工大学,湖州老恒和酿造有限公司,伊犁川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嗅觉是所有感觉中最为神秘的,是生物鼻腔大量嗅细胞的复杂感觉。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Axel和Buck开创性阐明了生物嗅觉系统工作原理:约1,000个不同受体基因交叉感知气体而形成大量感知模式(样本),大脑据此记忆和识别成千上万种气味。生物嗅觉系统给人工嗅觉系统即电子鼻理论与应用研究以启发和灵感,工作原理受到后者的模仿。气味看不到、摸不着,既是生物嗅觉复杂感知,也是呈味物质挥发产生的数十、数百乃至数千种复杂成分混合体。嗅觉模拟—电子鼻方法用多个性能重叠的气敏传感器组成阵列来实现气味的快速检测,然后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气味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气(嗅)味在线检测与定性定量分析是生工、食品、轻工、环保等行业的核心应用技术,电子鼻方法与仪器具有速度快、非接触、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特点备受关注。电子鼻理论研究现状是,气敏感知元件灵敏度已达10-7(V/V)数量级,但选择性差,导致仪器整体选择性、稳定性、在线性、分析能力差;应用现状是,国内市场基本被法、德等国外产品垄断,不仅如此,发酵电子鼻等产品属国际空白。在重大需求背景下,电子鼻技术多次列入国家重点研发、“863”和科技支撑计划。本项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等项目的连续支持下,针对国外电子鼻仪器价格昂贵、使用条件苛刻、应用范围窄、相关产品空白的现状,提出循大数据、气味浓度增强、“分而治之”机器学习、关键部件模块化与整体集成化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对电子鼻关键技术和机器学习理论与实现方法进行了10多年攻关,提出气(嗅)味在线检测与分析、随时现场检测与分析新技术,研制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电子鼻仪器系列,多项性能指标超过国际同类产品,首创研制出了发酵电子鼻仪器、石蜡嗅味电子鼻仪器和多点集中式恶臭电子鼻仪器本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项,授权11项;申请并公开PCT国际专利2项;发表相关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45篇,他引1,600余次。相关成果已用于生物发酵、石油化工、环境、食品、香料香精等领域,上述方法与发明专利技术已在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中科院植物生理研究所、新疆川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浙江老恒和酿造有限公司、河北欣港药业、江苏凌云药业等多个单位推广应用,三年累计为企业新增产值逾98101万元以上,利润14827万元,新增税收9399.5万元,促进了企业检测技术、过程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水平快速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该技术创新具有国际技术引领和应用示范作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高大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1)发明了复杂气味“随时现场”和“连续在线”多源智能感知与信息融合技术。(2)发明了气敏传感器阵列等部件模块化和电子鼻仪器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3)提出了面向复杂气味分析的模块化机器学习级联模型与算法。(4)成功开发出面向气味“随时现场”和“连续在线”检测与分析方式的电子鼻仪器。(5)成功将电子鼻技术与仪器应用于石油蜡嗅味等级评定、恶臭污染和发酵过程在线检测与分析。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项,授权11项;发表相关论文150余篇,CCF_B类7篇,中科院一区1篇,中科院二区10篇;他引1,600余次;3项核心专利的第一发明人,其他8项授权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2项公开PCT专利第一完成人[附件2,3,4,5,6,7,8,9,10,11,12,36,37,39,40]。
2王泽建副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完善电子鼻的气敏传感器的选型与加工,参与气敏传感器检测参数的算法设计,以及电子鼻的新性能及应用测试工作。将电子鼻传感器成功应用到生物、环保、食品等多个加工制造企业,实现了众多企业生产过程中关键参数的在线检测方法,并进一步指导了生产工艺优化技术开发,实现了基于电子鼻在线检测技术为支撑的多个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项目,为电子鼻的实际应用技术开发做出了贡献[附件4,5,6,7,8,9,12,13]。
3张小勤讲师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研究并实现面向复杂气味“随时现场”和“连续在线”两种分析方式的模块化机器学习级联模型与算法。用级联模型第一层—多个单输出浅层神经网络以“分而治之”信息处理方式,实现多种气(嗅)味类型与产地的现场一一识别和气敏传感器近期未来响应的预测;用级联模型第二层—多个单输出深度/浅层神经网络离线学习和在线微调,实现气(嗅)味多项感官质量指标及主要成分的在线量化预测。核心专利ZL201711060781.3第二发明人和ZL201810471708.3第五发明人,对《主要技术发明》第2.1-2.3项发明有贡献,主要贡献为机器嗅觉技术与仪器工作平台软件开发、气味大数据分析、基于模块化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级联模型与实现[附件4,6,8,9,13,14]。
4盛明健高级工程师湖州老恒和酿造有限公司浙江湖州老恒和酿造有限公司 在电子鼻应用于黄酒和料酒酿造新工艺开发合作中,负责项目总体规划、安排、数据分析指导和推动。在项目的合作过程中, 针对传统料酒和黄酒发酵过程中的香气如酯类、酸类和醇类等物质进行在线定性和定量检测技术方法;并推进建立了黄酒和料酒全过程代谢物谱库,成功将基于电子鼻的黄酒香气组分指纹图谱和杂质氨基甲酸乙酯的在线控制工艺。通过优化工艺调控,有效的提升了料酒和黄酒的产品质量及自动化生产工艺技术[附件36,38]。
5邓旭衡高级工程师伊犁川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新疆伊犁川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负责电子鼻在线检测正丙醇浓度及提升红霉素新工艺项目的总体安排,科研部署、人员安排、技术指导。根据建立的电子币在线检测发酵液中正丙醇浓度及其反馈控制的新工艺技术,指导了20台500吨大规模发酵罐的设计改造,助推新技术成功在红霉素发酵生产上顺利实现。在进一步的工艺优化和改良过程中,创新性地开发了电子嗅在废气和废水治理过程中,臭气污染物的在线检测技术,指导废气处理装备和仪器的污染废气治理,实现了各工序废气的清洁化排放。促进了川宁生物成为医药原料药生行业的标杆企业。并为电子币在环保科技行业上的应用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持[附件35,37]。
6黄曙光其他伊犁川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新疆伊犁川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作为伊犁川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项目合作的主要实施人员,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参与实验设计、试验规划、试验方法论证、具体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等系列任务。协助学校技术攻关人员成功开发了正丙醇在线检测发酵液中正丙醇浓度的方法,并积极实施发酵生产车间的技术改造,为新技术的实施提供了软件和硬件保障,推动了本项目的顺利完成[附件35,,3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通道集成嗅觉模拟仪器和生物发酵过程在线分析方法中国ZL201310405315.X华东理工大学高大启;王吉;朱昌明
2授权发明专利大数据驱动的恶臭气体多点集中式电子鼻仪器在线分析方法中国ZL201810471708.3华东理工大学高大启,张小勤,王泽建,赵黎明,张小勤,金志超,李建华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恶臭气体多点集中式在线监测与分析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810471643.1华东理工大学高大启,张小勤,赵黎明,宋佳敏,王泽建,金志超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烟草与烟草制品电子鼻仪器检测方法中国 ZJ 201711054914.6华东理工大学高大启,宋佳敏,张小勤,王泽建
5授权发明专利烟草与烟草制品感官质量的电子鼻仪器评价方法中国2017110607813华东理工大学高大启,张小勤,王泽建,宋佳敏,张景广,金志超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嗅觉模拟仪器和特定物质气(嗅)味等级现场分析方法中国ZL201310315482.5华东理工大学高大启,王吉,蔡超前
7授权发明专利面向嗅觉模拟仪器的气敏传感器选择、更换与校正方法中国ZL201310419648.8华东理工大学高大启,王吉,朱昌明
8授权发明专利发酵联动装置即实现方法中国ZL201210446219.5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国强生化工程装备有限公司王泽建;张剑坤;张明;张嗣良;储炬;庄英萍;郭美锦;黄明志;夏建业;杭海峰
9申请发明专利An onlin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method of environmental odors based on a multi-point centralized electronic nose instrument美国PCT/CN2018/088913华东理工大学高大启,张小勤,王泽建,赵黎明
10申请发明专利An electronic nose instrument and an online sensory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for tobacco and tobacco An electronic nose instrument and an online sensory An An electronic nose instrument and an online美国PCT/CN2018/079389华东理工大学高大启,张小勤,宋佳敏
发明奖高大启,王泽建,张小勤,盛明健,邓旭衡,黄曙光华东理工大学,湖州老恒和酿造有限公司,伊犁川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
400665-202 理性重构甾醇代谢途径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理性重构甾醇代谢途径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华东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东理工大学,湖南新合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生物化工领域。甾体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活性分子,广泛用于医疗、食品和农业等领域,其中甾体药物已达300多种,在消炎、生育、避孕、抗肿瘤及危重病人抢救方面是刚需用药,销售额约占医药总额的10%。在传统工业生产中,甾体主要依赖从植物提取薯蓣皂素为原料,通过繁复的化学转化过程来生产,涉及重金属和危险化学品的大量使用,收率低、污染重、生产成本高。如何推动甾体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直是该行业的重大需求,利用来源丰富且廉价的植物甾醇为原料,通过微生物转化来生产甾体,被认为是解决此需求的最佳途径。该项目针对植物甾醇的微生物转化,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定向生产9-羟雄甾-4-烯-3,17-二酮(9-OHAD)的高效菌种,可用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众多甾体化合物的工业化生产,极大推动了我国甾体制造业“甾醇微生物转化绿色生产体系”取代传统“薯蓣皂素生产体系”的技术升级。该项目包括以下3个发明点:1. 基于对甾醇微生物降解机制的解析,发明了定向积累9-OHAD的代谢途径重构技术。本项目组从一株可完全降解甾醇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分枝杆菌出发,历经十余年,解析了其代谢全过程,鉴定了111个关键酶基因,提出了阻止甾醇降解、截留并积累9-OHAD的人工途径,实现了目的产品的理性设计与定向生产,打破了几十年来只能通过诱变育种来获取低品质9-OHAD生产菌的技术瓶颈,实现了9-OHAD工程菌的理性定制。2. 揭示了微生物甾醇代谢过程中副产物繁杂、母核降解严重的分子机制,发明了低降解率、高选择性生产9-OHAD的技术方法。首次鉴定了分枝杆菌代谢甾醇的多步限速步骤和关键酶以及冗余基因、基因簇和旁路代谢,利用自主基因组编辑技术对这些限速步骤、冗余基因及甾醇代谢旁路进行了组合改造,从而阻断了副产物积累及甾体母核的降解,使9-OHAD的产物选择性提高到了97%,质量得率达到了55-60%,而传统生产菌的产物选择性只有85%左右,产品得率在40-45%之间。3. 揭示了导致甾醇代谢效率低的科学问题本质,发明了优化细胞生理状态提高甾醇摄取转化能力的技术方法。提出甾醇摄取过程是影响其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缩短细胞壁关键组分分枝菌酸的碳链长度,显著提升了分枝杆菌对甾醇的摄取效率;通过强化胆固醇氧化酶加快了甾醇氧化和跨膜转运能力并诱导强化了甾醇代谢基因的表达;通过对甾醇代谢氧自由基的有效控制,大幅提升了分枝杆菌对甾醇的转化能力,使底物投料浓度由传统方法的30g/l提高到了50g/L以上。该项目获12项发明专利授权,另有9项处于实审阶段,其中包括4项欧美专利。发表SCI论文20余篇,他引300余次。该项目已在湖南新合新生物医药集团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近3年新增产值26.4亿元,利润3.4亿元,新增税收1.15亿元,出口创汇4782万美元。该项目的推广应用加速了我国甾体制造业的绿色升级进程,不仅提升了我国甾体制造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甾醇”对“皂素”原料的取代解决了土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社会效益巨大。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魏东芝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本项目的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组织和实施。是本项目三个主要发明点和核心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附件2、3、4、5、6、8、9、10、11),也是本项目主要学术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306-001的负责人(附件36)。
2王风清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本项目的主要参与者,负责分枝杆菌转化甾醇代谢机制的解析及代谢途径的改造,是本项目三个发明点的主要发明人,是四项核心专利和国外专利的发明人(附件2、3、4、5、8、9、10、11),也是本发明主要学术论文的发表者。是本项目863计划项目2008AA02Z209的主要承担者(附件33)和自然基金课题21206039和31370080的负责人(附件34、35),是国家科技重专项2009ZX09306-001的重要参与者(附件36)。
3陶欣艺讲师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本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在本项目的主要发明点3——细胞壁定向改造增加甾醇的摄取转化率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专利ZL201110024406.X的主要发明人(附件4),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306-001及自然基金项目21206039和31370080的重要参与者(附件34、35、36)。
4刘喜荣其他湖南新合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湖南新合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承接本项目在企业的产业转化,针对本项目所开发的菌种设计了生产工艺,建设了200吨级的甾醇转化生产9-OHAD的生产线,在企业全面构建了从9-OHAD出发生产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工业生产体系,实现了对传统“薯蓣皂素工业体系”的全面取代,在发明点2和发明点3为菌种的改进提供了建设性指导意见,使本项目所开发的菌种更加适应工业生产需要。是本项目发明专利ZL201310628652.5的发明人(附件7)。
5王学东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参与了本项目在湖南新合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生产转化,对生产菌种的培养和转化工艺的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发明点3中菌种生理性优化做出了贡献。是发明专利ZL201410027059.X的主要发明人(附件6)。是本项目863课题2008AA02Z209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306-001的重要参与者(附件33、36)。
6刘清海讲师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本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参与了本项目在湖南新合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成果转化,主要工作负责生产过程的小试、中试和大试工作。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306-001的重要参与者(附件3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3-甾酮9-α羟基化酶基因、3-甾酮9-α羟基化酶还原酶基因、相关载体和工程菌及应用中国ZL200910051613.7华东理工大学魏东芝,王风清,魏巍,范书玥
2授权发明专利3-甾酮-△1-脱氢酶基因、相关载体和工程菌及应用中国ZL200910051615.6华东理工大学王风清,魏东芝,魏巍,范书玥
3授权发明专利胆固醇氧化酶基因和工程菌及应用中国ZL201110024406.X华东理工大学魏东芝,王风清,姚抗、陶欣艺
4授权发明专利 3-甾酮-△1-脱氢酶和工程菌及应用中国ZL201110024534.4华东理工大学魏东芝,王风清,陈苗苗、林良才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转化植物甾醇制备甾体药物中间体的方法中国ZL201410027059.X华东理工大学王学东,高兴强,冯建勋,徐辛未,何伟,魏东芝
6授权发明专利发酵生产9-OH-AD的耻垢分枝杆菌、菌剂、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310628652.5湖南新合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刘喜荣
7申请发明专利Hydroxyacyl-coenzyme A dehydrogenase gene and acyl-coenzyme A thiolase gene and genetically engineered bacterial and use thereof美国US2018/0087082A1华东理工大学王风清,魏东芝,徐丽琴,刘浩浩,刘心斌,陈能辉
8申请发明专利Hydroxyacyl-coenzyme A dehydrogenase gene and acyl-coenzyme A thiolase gene and genetically engineered bacterial and use thereof欧洲EP3231870A1华东理工大学王风清,魏东芝,徐丽琴,刘浩浩,刘心斌,陈能辉
9申请发明专利ヒドロキシアシル-CoAデヒドロゲナーゼ遺伝子、アシル-CoAチオラーゼ遺伝子、及びその遺伝子工学的細菌及びその応用日本特愿2017-537656华东理工大学王风清,魏东芝,徐丽琴,刘浩浩,刘心斌,陈能辉
10申请发明专利Mycobacterium genetically-engineered bacteria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in preparation of steroidal compound欧洲EP3473704A1华东理工大学王风清,徐丽琴,刘勇军,刘浩浩,熊亮斌,魏东芝
发明奖魏东芝,王风清,陶欣艺,刘喜荣,王学东,刘清海华东理工大学,湖南新合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
410666-201 超高精度表面和透射系统宽波段波前检测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超高精度表面和透射系统宽波段波前检测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理工大学,苏州慧利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合肥知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高精度光学计量和工业检测领域。在中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快速发展中,高精密测量,特别是纳米级精度检测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国际上一些重大科学工程如引力波探测器(LIGO)和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中使用了大量高质量光学表面;国内正在建设的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原型装置、空间引力波探测、上海光源、天空一号等也对精密光学元件有着大量需求。半导体芯片、航天航空、光纤通讯、机器视觉、智能控制、安防系统及数码产品中同样使用了大量光学器件和系统。而高端检测仪器和先进检测技术是保证高精度元件和光学系统制造及使用的必要条件。当前国内高端检测仪器主要被国外公司所垄断,因此高端检测仪器研制及国产化是科学研究及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项目组以高精度表面(面形及缺陷)和透射波前检测为目标,开展了干涉测量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出模块化干涉仪。在国家和省部级多个项目支持下,通过校企合作发明了多项高精密测量的创新技术,最终集成并生产多款升级换代的激光干涉仪和缺陷检测仪。其创新点聚焦在(见附件1):1.模块化集成激光干涉仪及绝对面形检测技术:创新性地发明了干涉仪模块化技术,通过匹配不同模块以满足不同领域应用需求。特别是绝对检测技术突破了平面相对检测精度PV值优于λ/20的限制,最高可达λ/100,重复性精度比国外同类型干涉仪提升60%,极大提升了现有仪器检测水平。2.透射光学系统宽波段波前检测技术:发明了利用干涉仪检测光学系统透射波前的方法,通过研究波前与波长的关系实现宽波段波前检测,突破现有仪器只能检测特定波长波前的限制。3.特殊回转面面形检测技术:针对特殊元件面形检测,发明了圆柱体外表面、空心圆柱内表面、环形导轨内凹槽面和环形导轨外凹槽面等面形的检测方法。4.光学缺陷快速检测技术:基于激光诱导热波效应,发明了光学表面吸收缺陷快速、高灵敏度检测方法,突破了现有技术检测效率低的限制。本项目共投入经费2500万元,经济效益已达5000多万元。已运用发明技术开发出多款激光干涉仪和缺陷检测仪,为平晶平面度计量、高精密光机元件面形和缺陷检测及透射波前检测等行业多家使用者提供检测仪器和技术支持,实现了整机系统技术与性能的创新升级。其中平面绝对检测技术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等多家计量机构所采用,用于一等平晶标定与检测,同时也在与德国计量院(PTB)和英国计量院(NPL)商谈平晶检测的合作事宜。元件面形及透射波前检测技术服务于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高端仪器和先进技术为中国高精密元件和光学系统性能检测提供了重要设备保障和技术支撑,助推中国激光干涉仪标准、检测规程、校准规范的快速变革(见附件2)。本项目专利总数30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在申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论文80多篇。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韩森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韩森对发明点1:模块化集成激光干涉仪及绝对面形测量技术 发明点2:透射光学系统宽波段波前检测技术 发明点3:特殊回转面面形检测技术 做出创造性贡献。见附件1-1专利1-5、专利7、专利9。为美国LIGO、NIF、DLP芯片等项目设计过多台高精密干涉仪。回国后,韩森首先提出了模块化干涉仪设计理念和开发绝对面形检测技术、透射波前检测技术以及特殊回转面面形检测技术。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支持下,研发并升级多款数字激光干涉仪,仪器检测精度技术指标已达到国外同类高端仪器水平、有条纹的重复性超过国外同类仪器水平,并经过国家计量院等权威机构的测试验证。参与起草多项干涉仪国家行业GB标准/检测规程/校准规范,并发表多项专利和论文。
2戴博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对发明点2:透射光学系统宽波段波前检测技术做出创造性贡献。见附件1-1 专利6。在本项目中发明了一种带宽和中心波长可调的光学带通和陷波滤波器。传统滤波器的功能单一,中心波长可调的滤波器成本高,大部分的滤波器无法实现带宽可调的功能,中心波长及带宽可调的滤波器长期被国外产品所垄断市场。所发明的滤波器可以通过调节光学元件的位置实现滤波中心可调、滤波带宽同时可调。该发明在本项目中可以实现精准光学滤波。
3陈坚其他合肥知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合肥知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对发明点3:特殊回转面面形检测技术 发明点4:光学瑕疵缺陷快速检测技术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见附件1-1 专利8、专利10。负责表面疵病精密检测技术设计和实施。。
4张齐元工程师苏州慧利仪器有限责任公司苏州慧利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对发明点2:透射光学系统宽波段波前检测技术 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见附件1-2 论文6-8。在工程上设计激光干涉仪的光学系统,将不同口径准直系统与成像系统同步设计,是激光干涉仪模块化功能实现的基础。同时设计了4种口径9种F数共36种标准球面镜头。在理论上研究透射波前与波长的函数关系以及离焦位置任意波长波前Zernike系数算法,设计实验验证宽波段透射波前检测方法,在多波长波前检测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5张凌华其他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对发明点1:模块化集成激光干涉仪及绝对面形测量技术 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见附件1-2 论文1-2。负责项目仪器的调试与检测工作,在超高精度面形测量方面做了相应的工作,包括使用低精度参考镜测量高精度的平晶,硅晶圆晶棒,汽车发动机零件以及各类透射式和反射式测量。同时参与国家平晶检定规程,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以及国家校准规范的相干工作,并且发表有质量的论文和专利。
6王浩宇其他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对发明点2:透射光学系统宽波段波前检测技术 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见附件1-2 论文6。在理论上研究透射波前与波长的函数关系以及离焦位置任意波长波前Zernike系数算法,设计实验验证宽波段透射波前检测方法,在多波长波前检测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光学成像系统及具有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检测系统中国ZL2006100927107苏州慧利仪器有限责任公司韩森
2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光学测量机构的承载平台中国ZL2012101616914苏州慧利仪器有限责任公司金济南;韩森
3授权发明专利激光干涉仪中的准直与调焦机构中国ZL2012101960837苏州慧利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张慧丽;李海林;韩森
4授权发明专利光学检测用高度调节装置中国ZL2013100723222苏州慧利仪器有限责任公司金济南;李海林;张慧丽;韩森;李雪园;张俊峰;陈如冰
5授权发明专利应用于光学系统的检测装置中国ZL2012102499068苏州慧利仪器有限责任公司韩森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带宽和中心波长可调的光学带通和陷波滤波器中国ZL201410091335.9上海理工大学戴博,王旭,汪东,黄元申,张大伟
7授权发明专利用于检测圆柱体外表面的光学干涉仪中国ZL2013105855800苏州慧利仪器有限责任公司韩森;李雪园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时域泵浦探测的光学延迟扫描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210449972.X合肥知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陈坚;吴周令
9实用新型专利环形导轨内凹槽面的光学检测装置中国ZL2013207356624苏州慧利仪器有限责任公司李雪园;韩森
10实用新型专利光学表面及亚表面吸收缺陷的高分辨检测装置中国ZL2013200483563合肥知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吴周令、陈坚、王炜、黄明
发明奖韩森,戴博,陈坚,张齐元,张凌华,王浩宇上海理工大学,苏州慧利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合肥知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420666-202 人体手功能重建智能仿生装置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人体手功能重建智能仿生装置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理工大学,丹阳假肢厂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有数量巨大的上肢截肢患者康复需要安装假手。此外,日益增长的脑卒中等引起的手功能障碍患者需要进行功能辅助与康复训练。这些人群对高性能手功能重建产品具有迫切的需求。国内原有的假手和手功能康复装置存在可控性与仿生性差等问题,而国外进口相关产品价格昂贵。本项目攻克了多项肌电仿生假手及其相关外骨骼仿生康复手等人体穿戴式手功能重建仿生装置关键技术, 并开发了系列产品,显著地提升了我国肌电仿生假手及康复手产品的技术水平。本项目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包括:(1)首次实现了国产智能仿生假手的动作速度与力度基于患者“意愿”的顺滑可调,并研发了极微弱肌电信号处理技术。创新的智能动态比例控制技术与高频脉冲驱动技术,提高了控制的顺滑性,首次解决了患者对易碎物品或软性物品抓握的问题。见发明专利1和5,论文1和3等。此外,本项目还提出并研发了一种新型肌电仿生假手动态阈值控制算法,配合新型前置放大器及软件算法等技术,大大提高了极微弱肌电信号在高倍信号放大后的识别准确率,最小可识别10μV的极其微弱的肌电信号。通过研究新型抗干扰电极、有源双T滤波与数字滤波等新技术,首次解决了一般肌电信号特别是微弱肌电信号在大增益条件下的电磁干扰问题。见发明专利5,论文2和7等。(2)提出并研发了基于肌电/语音混合控制技术的多自由度人体手功能重建智能仿生假手技术,并实现了假手语音控制在一般噪声环境下的高准确率。本技术首次用于了临床产品。见发明专利4。(3)研发了一种可与手功能重建智能仿生假手相结合的、创新的紧凑型可屈曲手部仿生腕关节。通过创新的三级行星轮传动机构及封闭式设计,使仿生曲腕关节具有和正常人体解剖功能相似的体积和质量,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微型闭式传动结构的仿曲腕关节产品。见发明专利2与3。(4)通过微机电系统设计,在国内最先研发了可以临床应用的全指关节联动肌电仿生假手技术,并把本项目研发的基于肌电智能动态控制技术用于该产品,大大增强了肌电假手的仿生控制性。见论文1、9、14等。(5)提出并研发了基于肌电仿生假手技术的穿戴式外骨骼肌电反馈仿生康复手技术。在仿生假手的高传动比微机电结构基础上,创新采用了精巧的欠驱动外骨骼式机械结构,实现了穿戴式指间关节运动的功能及整机结构轻便化,整机重量仅380g,成为国际上最轻便的硬外骨骼康复手;并基于上述创新的肌电控制技术,实现了肌电触发与动态智能控制的互动式功能辅助与生物反馈训练。见附件发明专利6、7和8,论文1、2、6、8、9、14等。基于上述关键技术,开发了系列创新的肌电仿生假手及康复手产品,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相关领域的技术,特别是使我国的高性能肌电假手实现了技术转型升级。最近3年该系列产品累计创造直接产值4600多万元,装配服务产值约1.5亿余元,市场占有率据国内首位,并出口海外,潜在患者用户数以百万计。项目的参与单位江苏丹阳假肢厂有限公司也因此成为我国肌电假手制造业的引领单位。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喻洪流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项目总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人体手功能重建智能仿生装置项目总体技术方案及微机电结构技术研究,以及协调关键技术的转化等。对“主要技术发明”中所列第(1)、(2)、(3)、(4)、(5)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发明专利1-8,论文1-19。
2何荣荣高级工程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负责微弱肌电信号处理及微弱肌电信号抗电磁干扰技术研究。对“主要技术发明”中所列第(1)和(2)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发明专利1和9,附件论文5和8。
3傅丹琦高级工程师丹阳假肢厂有限公司丹阳假肢厂有限公司负责基于关键技术转化的系列产品的工程化及应用。对“主要技术发明”中所列第(3)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发明专利7。
4张志敏工程师丹阳假肢厂有限公司丹阳假肢厂有限公司负责肌电/语音混合控制技术,系统集成与临床试验,样机试制及产品化。对“主要技术发明”中所列第(2)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发明专利6。
5孟巧玲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负责多指关节联动肌电仿生假手的机电一体化设计及实验研究。对“主要技术发明”中所列第(5)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论文7、11、12、13、14。
6石萍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负责微弱肌电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语音/肌电信号混合控制技术研究,及动态比例控制的多指关节联动肌电仿生假手。对“主要技术发明”中所列第(2)和(5)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论文5、16、1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紧凑型仿生可屈曲假手腕关节中国ZL201110120504.3上海理工大学;丹阳假肢厂有限公司喻洪流;李继才;傅丹琦;林起彪
2授权发明专利腕关节驱动仿生机械假手中国ZL201010256563.9上海理工大学喻洪流;李继才;简卓;官龙;马东杰
3授权发明专利握速可控式的智能肌电假手控制电路中国ZL201110390872.X上海理工大学何荣荣;喻洪流;官龙;
4授权发明专利穿戴式便携动力外骨骼手功能康复训练装置中国ZL201210730290.4上海理工大学胡鑫;喻洪流;张颖;易金花;李继才;
5授权发明专利外骨骼式生物反馈手功能训练器中国ZL201210445004.1上海理工大学喻洪流;李继才;胡鑫;张颖;官龙;苏鹏飞;李秀芝
6授权发明专利穿戴式外骨骼手功能康复训练器中国ZL201210509107.X上海理工大学喻洪流;苏鹏飞;胡鑫;张颖;李秀芝;陈娜;李继才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实时调速功能的肌电假手控制方法中国ZL201010196646.3上海理工大学喻洪流;胡加华;李盼盼;李丕丁
8授权发明专利语音/肌电混合控制的电子假手中国ZL201010608946.8上海理工大学;丹阳假肢厂有限公司喻洪流;简卓;张志敏;官龙;林起彪
发明奖喻洪流,何荣荣,傅丹琦,张志敏,孟巧玲,石萍上海理工大学,丹阳假肢厂有限公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430728-201 宽频谱高能效无线通信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宽频谱高能效无线通信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南大学,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该项目研究宽频谱高能效无线通信技术及应用,属于无线通信领域。传统窄带无线通信由于可用频率资源受限,主要技术发展方向是提高频谱效率。然而,窄带无线通信的容量受限于带宽,频谱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将以能量效率的降低或复杂度的大幅度增长为代价。而另一方面,通过开发利用更多的频率资源,可以以更直接的方式满足容量的快速增长,并有望取得更高的能效和更低的复杂度。在此背景下,宽频谱通信逐渐成为未来无线通信的天然发展路径和重要技术特征。围绕无线通信系统充分利用更宽频谱的发展需求,针对宽频谱资源的低复杂度高能效利用难题,该项目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支持下,历时12年,从宽频谱资源的高效灵活利用、宽频谱高能效信号处理和宽频谱资源调度等几个角度,在国内外率先系统性地开展理论技术和实现方法研究,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项目的创新与技术发明:(1)针对宽带、离散频谱资源的低复杂度高效利用问题,提出了双层多载波技术框架,解决了单层多载波调制难以兼顾频率资源划分/聚合和高效信息承载的问题。基于该框架,发明了基于非理想重构数字滤波器组多载波的频谱划分和聚合技术,解决了宽带离散频谱的有效利用问题。 (2)针对传统脉冲宽频谱无线通信的脉冲波形可控性差、同步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高速采样高精度同步脉冲超宽带传输系统方法,研制成功低功耗超宽带无线通信芯片及系统,实现了宽频谱低功耗无线传输。在该系统的发送端,发明了基于数字电路的窄脉冲产生方法,实现了脉冲宽度、重复频率和形状的快速灵活调控,在接收端,发明了高精度脉冲同步方法,同步精度小于1纳秒,实现了低功耗信号接收与快速信息处理。(3)针对宽频谱通信中的信号处理能效问题,提出了低功耗多载波调制和高效频域信号检测技术,分别通过在发送端去除直流偏置和在接收端充分挖掘辅助载波干扰所携带的有效信息,从收发信号处理的角度提升了无线通信系统的能效。在误码率为10^-3时,非视距信道条件下所提信号检测技术对能耗的要求降低为已有技术的36.3%。(4)针对宽频谱无线通信中的高效资源调度问题,提出了多信道无线网络链路分配方法和多基站协同资源调度方法。发明了采用网络冲突图中冲突值大的链路优先分配和最大独立集权重值大的优先分配的多信道无线网络链路分配技术,有效降低了网络链路冲突程度,提高了网络的吞吐量。该项目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4项,美国专利授权9项,转让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主要学术论文44篇,制定行业标准2项,研制芯片2款,开发应用示范系统3套。项目成果解决了低复杂度宽频谱无线通信系统系列技术难题。项目成果应用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科技公司,相关产品也成功应用于国内外多家运营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三年新增利润1.2076亿元,新增税收8598.73万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在琛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发明点1-4均有突出贡献。作为项目负责人,领导团队开展了宽频谱高能效无线通信关键技术、芯片设计和系统实现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对该项目组织、实施和应用有突出贡献。提出了双层多载波技术框架、数字化脉冲发射和高速采样高精度同步脉冲超宽带传输方法,牵头承担并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等,牵头撰写通信行业标准2项。是该项目7项核心专利的主要发明人【见附件2、4-7、9、10】。
2党建副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发明点1、3有重要贡献。针对载波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了基于数字滤波器组多载波的双层多载波通信方案,提出了非理想重构滤波器组设计方案,实现了对频谱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针对辅助载波干扰问题,在分析辅助载波干扰信号内在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效频域信号检测技术,从理论上证明了该技术相比于其它已有技术的最优性,实现了接收信号能量的高效利用,且该技术具有普适性,已将其推广到其它多种多载波无线通信系统。是该项目2项核心专利的主要发明人【见附件2、6】。
3吴亮副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发明点2、3有重要贡献。针对脉冲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了数字方式脉冲发射方案,在接收端采用高速采样、1比特量化技术方案,设计了针对1比特量化的同步、信道估计、以及检测算法。搭建了脉冲超宽带硬件平台,为超宽带芯片的设计提供了基础。针对可见光频段使用中多载波传输需附加直流偏置从而降低能效的缺点,提出了无直流偏置多载波传输方案,有效提高了系统的能量效率。是该项目2项核心专利的主要发明人【见附件4、7】。
4余旭涛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发明点4有突出贡献。在该项目中,首先对多信道无线网络的容量进行分析,根据传输和容量特性,首次提出了基于冲突矩阵随机排序的多信道无线网络信道分配算法、基于最大独立集的集中式和分布式信道分配方法,设计了相应的MAC层协议。与已有的MAC层协议相比较,所设计协议可以显著提高网络的吞吐量,有效降低延时。是该项目2项核心专利的主要发明人【见附件9、10】。
5田开波工程师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对发明点3、4有重要贡献。针对宽频谱通信中如何高效利用频谱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种大带宽下协作通信的调度方法和策略,以及信道测量反馈指示方法,相应专利已获得中国、美国等国家授权,所提出的方案可以有效地降低蜂窝网中相邻小区间的干扰水平,显著提升了小区边缘用户的传输速率,并减小系统的信令传输开销,进而提升了整个系统的通信容量。是该项目2项核心专利的主要发明人【见附件8、11】。
6毕峰工程师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对发明点1有重要贡献。针对离散宽带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可配置多频点多址接入技术,所提技术可保证多频点无线通信系统中各工作频点的链路性能,提高了整个网络的吞吐量,同时兼顾了系统的峰均功率比问题,提高了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是该项目1项核心专利的主要发明人【见附件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Double-layer multi-carrier ultra-wide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美国US 8,867,587 B2东南大学张在琛、党建、王潇滟、毕光国、余旭涛
2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frequency point multiple access美国US 8,780,854 B2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毕峰、苟伟、袁明、米德忠
3授权发明专利Synchronization method for impulse system ultra-wideband美国US 8,693,524 B2东南大学张在琛、吴亮、余旭涛、毕光国、尤肖虎
4授权发明专利High-speed sampling and low-precision quantification pulse ultra-wide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美国US 8,630,329 B2东南大学张在琛、毕光国、尤肖虎、吴亮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PAM-DMT系统的符号检测方法中国ZL201510066497.1东南大学党建、项楠、张在琛、吴亮
6授权发明专利无直流偏置高效频谱利用率的光正交频分复用通信方法中国ZL201510881892.5东南大学吴亮、张在琛、党建
7授权发明专利Methods for Indication Channel Measurement Feedback and Sending Station美国US 9,930,552 B2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田开波、姜静、邢卫民、江岸明
8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多信道无线网络的集中式链路调度方法中国ZL201110406930.3东南大学余旭涛、施小翔、杨洋、张在琛、徐进
9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单接口多信道无线网络的链路分配方法中国ZL201210258628.2东南大学余旭涛、刘耀中、张在琛
10授权发明专利Coordinated scheduling method and system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美国US 8,903,408 B2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田开波、李峰、赵楠、魏民
发明奖张在琛,党建,吴亮,余旭涛,田开波,毕峰东南大学,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440728-202 低压非隔离逆变器及其并网应用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低压非隔离逆变器及其并网应用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南大学,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固德威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并网逆变装置是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关键设备。非隔离逆变器(Transformerless Grid-Connected Inverters, TLI)用硅替代隔离型逆变器中的变压器,在提高变换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同时可节省铜、铁等低储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提升TLI开关频率能减小无源元件和提高功率密度,可进一步节省资源消耗。但将TLI用于分布式新能源发电构成非隔离并网系统时,面临接触漏电流大、半导体器件开关应力高等难题,成为我国培育资源节约型新能源产业必须突破的技术瓶颈。随着分布式新能源在低压弱电网中接入数量的增加,并网逆变器的宽频谐振和出口电压波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高比例新能源主动配电网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该项目在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突破逆变电路依靠“变压器隔离”进行共模电压抑制的思维定式,创建差模和共模特性双约束下逆变电路理论和设计方法;建立友好型并网功能体系,提升逆变器运行安全和电网电压运行安全。主要技术发明与创新如下:1、针对漏电流问题,首创共模电压调控理论,提出高效差模和恒定共模电压约束下逆变电路设计方法;发明“有源开关管箝位”、“无源二极管箝位”型TLI拓扑,打破国外专利垄断,漏电流幅值下降达90%,为我国第一代TLI产品奠定技术基础。2、针对开关应力问题,发明柔性开关逆变架构“续流谐振腔逆变器”和谐振轨迹规划方法,在维持恒定共模电压的同时首次实现TLI拓扑的“零开关损耗”目标,使得开关频率提升达百kHz、功率密度可提高5倍以上,引领第二代TLI产品发展方向;提出故障下逆变器电流快速控制方法和半导体器件短路电流微秒级软关断策略,实现短路电流关断变化率下降20%。3、针对宽频谐振问题,提出逆变器层面和电网层面的谐振源“检-馈-补”组合治理方法。发明并网逆变器网侧电感电压微分反馈有源阻尼策略、涉网谐振信息小波实时提取的多机谐振抑制策略等,使得并网逆变器可安全工作于短路电流比S.C.R>=3、并联台数N>=10的弱电网环境。4、针对出口电压波动问题,提出“配网-场站-机组”三层式分布式节点电压无功治理方法。分别发明了针对配网层的基于改进粒子群无功全局优化算法、针对场站层的计及新能源机组无功特性和网架特征的多逆变器无功分配策略,和机组层的基于内模原理的多目标精确控制方法等,使得含多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供电电压波动范围从±15%降至±5%。该项目成果获授权专利63件,其中国际PCT专利2件,国家发明专利41件,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项;发表SCI/EI论文98篇,其中SCI论文33篇(被SCI他引696次)、ESI高被引论文4篇;牵头编写IEEE标准1项(已立项)、参编国标7项。项目整体技术应用于江苏固德威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0kW TLI产品,并畅销欧日澳等百余国家和地区;关键技术应用于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5~3MW风电变流器产品,安装在全国二十余省份。该项目近三年新增销售超15亿元、出口创汇近4千万美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肖华锋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提出并实施了总体设计方案;发明共模电压调控方法和零开关损耗续流谐振腔逆变器、发明谐振源“检-馈-补”组合治理方法和分布式节点电压—无功控制方法等;并推动其在新能源并网领域的应用。对发明点1、2、3、4均做出创造性贡献。佐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ZL201210536368.0、ZL201410687891.2、ZL201310134383.7、ZL201410387704.9、ZL201610676506.3,分别见附件[2, 4-6, 8]。
2黄敏高级工程师江苏固德威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固德威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参与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技术研究,提出并联控制技术、谐振抑制技术等;主持中小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和储能变流器装置研制、应用和推广。对发明点1、3做出创造性贡献。佐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ZL201610194509.3、ZL201610389261.6,分别见附件[3, 7]。
3过亮高级工程师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参与友好型并网功能体系建立,提出分散式风电机组无功优化策略、基于无功调差技术的场站母线电压闭环控制方法等;负责风电并网逆变器装置研制、应用和推广。对发明点4 做出创造性贡献。佐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ZL201610676506.3、ZL201611077879.5,分别见附件[8, 9]。
4朱卫平高级工程师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参与友好型并网功能体系建立,发明光伏出力预测方法和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无功优化协调策略,并完成了分布式新能源参与电能质量主动调节技术在江苏电网的试点应用。对发明点4做出创造性贡献。佐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ZL201510478986.8,见附件[10]。
5王政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参与新型非隔离并网逆变器拓扑技术研究、提出并网逆变器高性能谐波抑制和补偿策略、多目标波形实时控制方法等。对发明点1、4做出创造性贡献。佐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ZL201310374248.X,见附件[11]。
6王伟教授级高工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友好型并网功能体系建立,提出并网逆变器谐振抑制技术和新型并网控制算法;主持大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装置研制、应用和推广。对发明点3做出创造性贡献。佐证材料:担任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大型光伏发电站集电系统谐波及过电压问题研究》负责人,见附件[37];制定国家标准1项,见附件[40];论文1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非隔离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中国ZL201210536368.0东南大学肖华锋
2授权发明专利光伏并网逆变器多机并联运行协调控制方法中国ZL201610194509.3江苏固德威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敏,方刚,郝齐心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零电压开关Heric型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中国ZL201410687891.2东南大学肖华锋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零电流转换全桥型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中国ZL201310134383.7东南大学肖华锋
5授权发明专利高可靠无开关损耗型非隔离逆变器及开关控制时序中国ZL201410387704.9东南大学肖华锋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抑制高阻抗谐振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中国ZL201610389261.6江苏固德威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敏,杨勇,方刚,卢进军,刘滔,蒋峰,曾维波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分散式风电机组无功优化策略中国ZL201610676506.3东南大学,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肖华锋,李彦青,过亮,田炜,石磊
8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无功调差技术的风电场中压母线电压闭环控制方法中国ZL201611077879.5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南京南瑞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余良辉,邵宜祥,过亮,瞿兴鸿,孙素娟,洪丹,孔祥梅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光伏输出功率值的分频预测方法中国ZL201510478986.8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朱卫平,袁晓东,陈兵,孙健,戴强晟,李强,史明明,贾萌萌,柳丹,吕振华,罗珊珊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通用电压控制策略的可编程电压波形发生设备中国ZL201310374248.X东南大学王政,邹志翔,程明
发明奖肖华锋,黄敏,过亮,朱卫平,王政,王伟东南大学,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固德威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450728-203 微电网灵活可靠经济运行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微电网灵活可靠经济运行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南大学,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微电网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形式,可灵活解决“高海边无”地区可靠供电和工业园区优质供电等问题,是满足各类用户定制化能源需求的重要技术手段,对推动能源供给侧改革和消费革命意义重大。微电网灵活、可靠、经济运行面临如下技术挑战:(1)分布式电源的随机性和间歇性,以及负荷的不确定性,供/需侧预测精度低,经济调度计划困难;(2)分布式电源的差异性和分散性,集中调控难度大,有序、灵活管控策略缺乏;(3)分布式电源的无序性,以及微电网拓扑结构与运行模式的多变性,稳定运行要求高,可靠、优质供电方案复杂。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历时近十年技术攻关,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微电网灵活、可靠、经济运行关键技术的突破,研制了基于IEC61850标准的微电网测控保护装置,开发了国内首套全分布式微电网运行控制与能量管理系统,推动了微电网技术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核心创新成果如下:1、基于分布式协同的微电网经济运行技术:为促进分布式式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降低系统综合用能成本,提出了仅依赖弱通信的基于平均一致性优化算法的微电网分布式经济运行方法,实现了不同类型微电网、微电网群的经济高效运行。2、基于自主感知的微电网灵活运行技术:为适应分布式电源投切频繁、系统结构与运行模式多变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复变量的储能无缝切换控制和借鉴CSMA/CD机制的微电网灵活运行方法,实现了分布式电源、微电网的灵活有序并网。3、基于一体化控制的微电网可靠运行技术:为消除分布式电源随机性和电网故障造成的各类扰动影响,提出了储能与负荷、保护功能与控制功能的一体化控制方法,提升了微电网的调节能力,有利于微电网安全稳定运行。4、IEC61850标准在微电网优化控制系统中的映射技术:为工程实现不同类型微电网的灵活可靠经济运行,提出了IEC61850标准在微电网控制系统中的映射方法和微电网分布式控制的工程实现方法,实现了分布式电源及其控制设备的即插即用和互操作。技术发明成果已在南瑞继保、国电南瑞、北京四方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在浙江南麂岛、连云港开山岛、西藏尼玛,以及泰国Mae Sariang、菲律宾MERALCO、马尔代夫等国内外100余个工程中得到应用。2016-2018年累计新增销售额7.49亿元,新增利润6790.85万元,新增税收3838.75万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项目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项、软件著作权1件;发表SCI/EI收录论文66篇;参与撰写中英文专著各1部;参与编制行业标准1项。丁立健教授担任主任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创新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江苏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认为:“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系统具有较高的创新性与实用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吴在军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项目总负责人,对发明点1,2,3,4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本项目核心技术的最主要发明人,主持完成项目的立项、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的组织协调工作,是主要创新“思想”和技术路线的主要提出者和实施者,项目投入占本人科研总工作量的80%。在该项目中,授权发明专利30项,代表性专利见【附件2、3、4】
2窦晓波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发明点2、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发明点2的技术内容2-(1)和2-(3)“基于公共连接点处一体化控制的微电网柔性并网控制方法”、“基于系统健康状态评估与借鉴CSMA/CD机制的微电网自治控制方法”,发明点3“基于一体化控制的微电网可靠运行技术”,以及发明点4的技术内容4-(1)“一种将微电网多代理控制映射到IEC61850-GOOSE的方法”的主要发明人之一,为该三项技术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开展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投入占本人科研总工作量的70%以上。代表性专利见【附件5、7、8、9、10】
3吕振宇讲师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对发明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发明点1“基于分布式协同的微电网经济运行技术”的主要发明人之一,为该项技术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开展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投入占本人科研总工作量的60%以上。代表性专利见【附件2、3、4】
4胡秦然副研究员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发明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发明点2的技术内容“一种基于复变量的储能逆变器并离网无缝切换控制算法”主要思想的提出者,为该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投入占本人科研总工作量的40%以上。代表性成果见【附件35】
5孙纯军教授级高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对发明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发明点4的技术内容“一种基于IEC61850和多代理方法的微网能量管理系统”的主要发明人之一,为该项技术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投入占本人科研总工作量的40%以上。代表性专利见【附件11】
6苏晨其他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发明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发明点1“基于分布式协同的微电网经济运行技术”的主要发明人之一,为该项技术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开展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投入占本人科研总工作量的60%以上。本项目技术授权发明专利3项,代表性专利见【附件2、3、4】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孤立微电网分布式二级经济控制方法中国ZL201610159352.0东南大学吴在军,苏晨,吕振宇,窦晓波,胡敏强
2授权发明专利计及线路损耗的微电网分布式有功功率经济分配方法中国ZL201610214988.0东南大学吴在军,苏晨,吕振宇,窦晓波,胡敏强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微电网分布式经济运行控制方法中国ZL201610164658.5东南大学吴在军,苏晨,窦晓波,胡敏强,吕振宇
4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公共连接点处一体化控制的微电网柔性并网控制方法中国ZL201410502565.X东南大学窦晓波,莫熙,吴在军,胡敏强,赵波,孙旻,孙纯军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复变量的储能逆变器并离网无缝切换控制算法中国ZL201610395460.8东南大学胡敏强,倪春花,全相军,吴在军,窦晓波
6授权发明专利基于系统健康状态评估与借鉴CSMA/CD机制的微电网自治控制方法中国ZL201410509090.7东南大学窦晓波,魏洁茹,吴在军,胡敏强,赵波,孙旻,孙纯军,孙帅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电网负荷储能一体化控制方法中国ZL201310285786.1东南大学窦晓波,殷佳尉,吴在军,胡敏强,王颖,全相军,孙纯军,赵波
8授权发明专利基于PCC处储能的微电网保护与切换一体化控制方法中国ZL201310551559.9东南大学,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窦晓波,全相军,张琪,孙纯军,吴在军,胡敏强,钱康,王作民,宗柳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将微电网多代理控制映射到IEC61850-GOOSE的方法中国ZL201310494763.1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窦晓波,王李东,孙纯军,吴在军,胡敏强,钱康,王作民,宗柳,朱东升,苏麟,巫怀军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IEC61850和多代理方法的微网能量管理系统中国ZL201210251637.9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李桃,郝雨辰,胡敏强,窦晓波,吴在军,孙建龙,孙纯军,钱康,许文超,朱东升,牛涛
发明奖吴在军,窦晓波,吕振宇,胡秦然,孙纯军,苏晨东南大学,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460728-204 工程结构增强用高性能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工程结构增强用高性能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南京锋晖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南京诺尔泰复合材料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江苏绿材谷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轻质、高强、耐腐蚀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简称FRP)合理替代自重大、比强度低且易腐蚀的结构钢材,是实现重大工程结构综合性能提升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工程结构用FRP仍存在制备效率低、形式单一,制品稳定性差、缺乏长期服役和严酷环境下的FRP微观缺陷/损伤机理识别技术和相应提升设计方法,缺少有效结构应用方法等瓶颈,严重制约了FRP的广泛应用。项目通过FRP关键制备工艺突破,材料损伤机理揭示和长寿命设计,以及结构设计方法创新等途径,发明了复杂形态、连续化FRP关键制备技术,快速制品品质识别、性能提升和多场耦合长寿命设计技术,并提出基于结构高性能、长寿命和轻量化需求的FRP结构增强技术。具体创新成果如下:1、FRP制品的连续化及复杂形态制备技术 针对重大工程结构对增强材料FRP的性能稳定性、形式可设计性等综合要求,通过纤维布设、多轴预张力控制转向等工艺和新技术组合创新,开发出连续化制备的双向浸胶一体化网格、异形/混杂拉索、可弯曲型材、一次成型连续化箍筋、高粘结性螺纹筋、大直径高耐压中空锚杆等先进FRP制备技术。突破了传统FRP制品的制备效率低、稳定性差、形式单一等瓶颈。牵头制定了FRP网格、拉索和型材的国家标准。2、FRP制品品质控制、性能提升和设计方法 针对当前结构用FRP性能离散大、性能检测效率低、缺乏极端环境-荷载耦合下性能提升和设计方法等瓶颈,通过检测方法和复合材料改性等技术创新,发明了基于原位观测SEM-疲劳加载的FRP快速品质检测方法;提出了基于“内护、中阻、外封”三层次理念的FRP耐碱、耐高温以及长期疲劳、蠕变及耦合腐蚀因素下的性能控制(疲劳强度提升>20%,蠕变率降低>50%)和设计方法。解决了多种FRP品质控制、短长期性能可控可设计性问题,突破了国外对FRP性能设计技术的垄断。3、面向工程结构高性能、长寿命和轻量化的FRP关键应用技术 针对重大工程结构对性能和寿命的综合需求,基于上述发明,进一步提出三类FRP结构关键增强技术:(1)FRP筋/网格-钢筋混合配筋高耐久-损伤可控混凝土结构,(2)FRP筋/板条/网格预应力增强结构技术,(3)大吨位FRP拉索锚固技术及大跨桥梁拉索体系设计方法。显著提升了混凝土结构中FRP的利用效率和可设计性,实现了结构服役寿命、使用和承载性能以及极端地震作用下的损伤可控性能提升,突破了大跨桥梁中FRP拉索的应用瓶颈。 成果包括: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40项,发表SCI论文44篇,专著1部,主编国家标准3部、地方标准1部。该项目技术创新应用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三沙市岛礁结构、长江南北交通大动脉南京长江大桥加固改造、南通洋口港15万吨级航道护坡等多项重要土建交通工程。开发的系列高性能FRP制品成功解决了结构耐久性、综合性能和性价比提升等方面的实际难题,近三年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2亿元,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该项目主要完成人获国际土木工程FRP学会最高奖、全国建设工程FRP材料及结构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等。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吴智深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率先提出连续化FRP网格制备技术,混杂FRP拉索,FRP耐碱、耐高温、蠕变、疲劳性能提升技术,FRP损伤检测评价技术,FRP筋/网格预应力增强结构技术,高耐久-损伤可控混凝土结构形式,以及轻量化大跨度长寿命桥梁结构用FRP拉索锚固技术的概念。对创新点1,2,3均有贡献,旁证材料:发明专利1、2、3、4(附件1.1、1.2、1.3、1.4)。
2汪昕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 开发了连续化FRP网格制备技术,混杂FRP拉索,FRP耐碱、耐高温、蠕变、疲劳性能提升技术,FRP损伤检测评价技术,FRP筋/网格预应力增强结构技术,高耐久-损伤可控混凝土结构形式,以及轻量化大跨度长寿命桥梁结构用FRP拉索锚固技术。对创新点1,2,3均有贡献,旁证材料:发明专利2、3、4(附件1.2、1.3、1.4)
3咸贵军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在本项目研究中,开发了螺纹纤维筋的制备工艺,显著提升纤维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发明了预应力CFRP板的锚具并开发了相应的制作方法,有效解决预应力CFRP板端部应力集中问题,保证了预应力CFRP板与结构之间有效的荷载传递。对创新点1,3有贡献,旁证材料:发明专利5、6(附件1.5、1.6)
4冯鹏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 发明了一种FRP箍筋的构造、性能与加工方法,采用打印挤出连续成型的工艺,FRP箍筋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等优势,该种加工方法具有截面任意控制、可现场施工成型等优点。对创新点1有贡献,旁证材料:发明专利7(附件1.7)。
5沈锋工程师南京锋晖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南京锋晖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南京锋晖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2002年在国内率先发明全螺纹FRP锚杆(筋材),并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钢锚杆、钢筋不易切割的工程问题,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对创新点1有贡献,旁证材料:国家发明专利8(附件1.8)。
6程正珲中级南京诺尔泰复合材料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南京诺尔泰复合材料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开发了可弯曲FRP型材和梯形截面的高强度FRP绞线,突破了传统结构用FRP制品的制备效率低、性能稳定性差、制品形式单一无法满足结构增强需求的瓶颈问题。对创新点1有贡献,旁证材料:国家发明专利9、10(附件1.9、1.1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结构加固的平面网格筋、模具及制作方法中国ZL201310107956.7江苏绿材谷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东南大学,江苏杰成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吴智深,刘建勋,吴智仁,吴刚,朱中国,朱虹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裂缝?损伤可控FRP网格增强高耐久性钢筋混凝土柱结构中国ZL201310528934.8东南大学,江苏绿材谷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吴智深,汪昕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大吨位FRP拉索的锚固方法中国ZL201310645316.1东南大学、江苏绿材谷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吴智深,汪昕,徐鹏程,朱中国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耐碱性能的改性方法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国ZL201410633115.4东南大学吴智深,施嘉伟,汪昕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表面具有螺纹结构的纤维复合筋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082210.5哈尔滨工业大学咸贵军,陆中宇,李惠
6授权发明专利预应力碳纤维增强塑料板材的锚具及其制作方法中国ZL201510938715.6哈尔滨工业大学咸贵军,李承高
7授权发明专利FRP箍筋的制造方法中国ZL201511003575.X清华大学冯鹏;王泽源
8授权发明专利大直径高耐压中空纤维增强塑料锚杆及其生产工艺中国ZL201310374814.7南京锋晖复合材料有限公司金双华,沈锋
9授权发明专利高性能纤维弯曲型材生产方法及生产线中国ZL201310225258.7南京诺尔泰复合材料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程正珲;程逸建
10授权发明专利梯形截面的高强度复合材料绞线及其一步法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225283.5南京诺尔泰复合材料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程正珲;程逸建
发明奖吴智深,汪昕,咸贵军,冯鹏,沈锋,程正珲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南京锋晖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南京诺尔泰复合材料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江苏绿材谷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470728-205 多源数据下公交时空路权设置与网联调度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多源数据下公交时空路权设置与网联调度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南大学,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项目简介国家公交优先战略、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计划等突出强调加强公交路权优先与公交智能化调度系统建设。然而,长期以来,公交路权优先设置条件不清、手段缺失、效果不明,公交调度干扰因素多、依赖性强、及时性差、可靠性弱。为此,该项目历时十余年,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支持下,紧密围绕地面公交“监测-运行-运营”三个技术层,攻克了公交全过程运行瓶颈的时空动态识别与预测、复杂要素制约下公交空间资源配置与信号设计协同、动态环境下公交系统运行可靠性及区域协同智能调度等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多源数据下公交时空路权设置与网联调度成套技术及系统装备,实现了公交运行瓶颈诊断、时空路权优先设置、网联公交协同调度等技术突破。1、公交全过程运行瓶颈识别方法与客流时空分布仿真系统。针对公交运行状态多变、干扰频发、客流时空分布复杂等问题,基于多源融合数据发明了公交线路站点间运行瓶颈识别系统,创建了融合时空深度学习网络算法的公交运行瓶颈动态预测技术,建立了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客流实时监测方法,研发了基于个体活动链的公交客流时空分布仿真系统,突破了公交全过程运行时空动态诊断与预测技术瓶颈,预测精度提升28%。2、多场景时空融合动态公交路权设置技术与公交车队优先系统。针对复杂要素制约下公交空间资源配置与信号设计难以协同问题,提出了公交导向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资源协调配置方法与公交专用道共享方法,创建了适应多场景的时空融合动态公交路权优先设置技术,编制了《违法占用公交车专用车道车载抓拍装备技术规范》,研发了基于预感应的公交车队优先控制系统,公交行程车速提升20%-30%,道路交通高负荷状态下交叉口排队长度得到有效控制,社会车流和公交排队长度分别缩短约20%和40%。3. 网联公交自主运营与区域协同智能调度技术及系统装备。针对公交复杂系统运行可靠性与网联公交车辆协同动态调度难题,提出了网联公交车辆行车计划智能化生成方法、公交车动态调度的通信连通性分析方法,发明了基于集成学习的车辆到站时间预测、径向基函数径向神经网络串车预测的网联公交自主运营与区域智能协同调度技术,研制了网联公交车辆智能调度系统与装备,发车准点率提升至93%,预测模型和算法实现了秒级响应,网联自动发车率达90%以上,调度效率提高一倍。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4项,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10部,发表SCI论文82篇。经评价,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基于全过程瓶颈诊断的多场景时空融合动态公交路权优先设置技术和网联环境下基于车辆自主运营的智能公交区域协同动态调度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在江苏、广东、山东、浙江、江西、广西等省份的30多个城市、100多个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全面引领了公交运行与调度技术进步与创新,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近三年新增合同额15.47亿元,新增利润1.93亿,实现纳税4470万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敏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该项目负责人和总体技术思路提出者,对发明点1、2、3均有贡献。发明点1公交全过程运行瓶颈识别方法与客流时空分布仿真系统、发明点2多场景时空融合动态公交路权设置技术与公交车队优先系统的核心完成人,旁证材料包括一种公交线路站点间运行瓶颈识别系统、一种基于个体活动链的公交客流时空分布仿真方法及仿真系统、基于公共交通车队优先的交通信号灯调整系统和方法等核心发明专利[附件2、4、7]。负责了国标《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中公共交通相关内容编制[附件42],组织了项目成果在深圳、南京、苏州、常州、宜春等地以及中咨、中铁等单位设计咨询业务中的实施应用和推广[附件22、23、26、28、30、31]。
2张健副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该项目核心完成人之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车联网环境下公交车辆行车计划智能化编制及优化方法研究”的负责人[附件15],是发明点1的主要参与人,是发明点3网联公交自主运营与区域智能协同调度技术思路的提出者和核心完成人,旁证材料主要包括一种车联网环境下公交车动态调度的通信连通性分析方法、一种基于带时间窗的到站时间预测的公交晚点恢复方法等核心发明专利[附件8、9]。参编了《基于手机信令的路网运行状态监测数据采集及交换服务》等2项部标[附件44、45],组织了项目成果在滴滴定制公交、南京江南公交客运有限公司的实施应用和推广[附件27、33]。
3陈峻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该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是国家863项目“城市客运交通方式间的资源配置优化技术”的负责人[附件14],对发明点1公交全过程运行瓶颈识别方法与客流时空分布仿真系统和发明点2多场景时空融合动态公交路权设置技术与公交车队优先系统均有贡献。佐证材料包括:一种面向城市瓶颈路段的车辆排队溢流预判方法、一种多方式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资源协调配置方法等核心发明专利[附件3、5]。组织了项目成果在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的实施应用和推广[附件25]。
4汪林研究员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该项目发明点1公交全过程运行瓶颈识别方法与客流时空分布仿真系统的参与人之一,发明点3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佐证材料包括开发了公交服务水平评价与运行监测系统软件,发明了一种基于智能交通基站的车辆防碰撞系统[附件10],对发明点3网联公交自主运营与区域协同智能调度系统及成套装备有贡献。组织了项目成果在深圳、佛山等城市的实施应用和推广[附件23、34]。
5刘振顶高级工程师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项目发明点3的核心完成人之一,对网联公交自主运营与区域协同智能调度系统及成套装备有重要贡献。旁证材料包括研发了海信公交智能调度系统软件V6.0核心知识产权[附件11],该软件经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测试达到预期目标,研发了海信智能车载视频监控调度终端等相关系统装备。组织了项目成果在杭州、福州、乌鲁木齐、南宁等地快速公交和智慧公交系统以及青岛真情巴士集团的实施应用和推广,取得显著经济效益[附件24、29、32]。
6程琳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该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空间的拥堵瓶颈识别”的负责人[附件17]。对发明点2有重要贡献,佐证材料包括双向道路与带有逆向公交专用道的单行路交叉口优化方法等核心发明专利[附件6],提出的公交专用道共享方法等为多场景时空融合动态公交路权优先设置技术提供了重要支撑。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公交线路站点间运行瓶颈识别系统中国ZL201611050316.7东南大学杨敏、徐特、王楠、罗小康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面向城市瓶颈路段的车辆排队溢流预判方法中国ZL201410004925.3东南大学陈峻、朱仁伟、刘志广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个体活动链的公交客流时空分布仿真方法及仿真系统中国ZL201410788780.0东南大学杨敏、汤斗南、吴静娴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方式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资源协调配置方法中国ZL201510203023.7东南大学叶娇、朱丽、王斌、陈峻
5授权发明专利双向道路与带有逆向公交专用道的单行路交叉口优化方法中国ZL201410516132.X东南大学程琳、滕法利
6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公共交通车队优先的交通信号灯调整系统和方法中国ZL201410260439.8东南大学杨敏、丁剑、刘颖嘉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车联网环境下公交车动态调度的通信连通性分析方法中国ZL201210205242.5东南大学张健、冉斌、王卫、丁钰玲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带时间窗的到站时间预测的公交晚点恢复方法中国ZL201310393870.5东南大学张健、尹婷婷、纪翔峰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基于智能交通基站的车辆防碰撞系统中国ZL201820282214.6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汪林、张一鹏、李振华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海信公交智能调度系统软件V6.0中国2016SR097307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刘振顶、李坤鹏、李延东
发明奖杨敏,张健,陈峻,汪林,刘振顶,程琳东南大学,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东南大学
480728-206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
项目名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南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电动汽车代表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2030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8千万至1亿辆。充电技术是制约电动汽车推广的瓶颈问题之一,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等将发展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列为重点任务。项目组是国内最早开展该领域研究的团队之一,牵头了该领域首个国家“863”重大项目,率先开展电动汽车无线充放电及与电网互动技术的研究工作。团队历时十年,在国家“863”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支持下,突破了无线充电系统高效稳定控制、关键设备研发、动态无线充电、双向无线充放电等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发明了适应变负载、变耦合条件下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高效稳定控制技术。揭示了系统工作频率分裂机理,创立了应对负载变化及耦合波动的频率分裂抑制、高频电源频率稳定、阻抗自适应匹配、阻抗最小接入、动态负载辨识和效率功率优化控制等技术体系,实现了控制系统标准化设计,破解了单一谐振工作点系统高效稳定运行难题。2.发明了大功率高容偏率低漏磁的磁耦合谐振器设计及共存干扰影响评估技术。首创了谐振器性能参数层次化调控方法,解决了工作性能与综合效能多目标优化问题,实现了大功率谐振器的实用化、精准化闭环设计;创立了谐振器与邻频同频系统间共存干扰影响的定量评估方法,奠定了谐振器设计中电磁环境评估及共存干扰评估的理论基础。3.发明了高速快响应精准定位的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工作单元切换及功率波动抑制技术。创立了系统多线圈交叉耦合模型,突破了基于定位线圈磁场检测的快速精准定位技术,发明了基于变窗口搜索的系统功率波动抑制技术,破解了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快速定位、切换控制和波动抑制等难题。4.发明了基于多单元对等结构拓扑的电动汽车双向无线充放电系统能量流控制技术。创立了基于探测线圈/电阻的副边参数原边在线拾取方法,突破了原副边在无通讯条件下难以实现双端协调控制的制约,有效提高了双端相位同步精度。发明了“电压-相位”复合能量流动控制技术,实现了无功功率最小条件下的车-车、车-网多单元间能量高效传输及灵活控制。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项,发表SCI/EI论文57篇,形成了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成果。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组填补了国内磁耦合谐振式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领域的空白。成果先后在江苏、广东、山东、河南等省份推广应用,通过技术成果的应用,近三年新增利润9900余万元。以苏州为例,依托项目成果实施了世界首条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三合一”电子公路项目,包括无线充电公路、无线充电无人驾驶汽车、大功率静态无线充电桩等内容,达到动态充电效率85%、静态充电效率90%、电磁感应强度低于10μT的综合领先指标,为“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和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等重大活动作出重要贡献。2018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的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达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整体成果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黄学良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项目总负责人和总体技术思路提出者,发明点1、2、3、4的核心完成人,发明了适应变负载、变耦合条件下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高效稳定控制技术、大功率高容偏率低漏磁的磁耦合谐振器设计及共存干扰影响评估技术、高速快响应精准定位的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工作单元切换及功率稳定控制技术、基于多单元对等结构拓扑的电动汽车双向无线充放电系统能量流控制技术。全面负责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的技术攻关,组织项目实施并推进实用化提升,负责项目在江苏、河南等地的推广应用和具体实施。旁证材料:附件[2-14]。
2谭林林讲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发明点1、2、3、4的核心完成人,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中收发端耦合参数变化导致的频率分裂现象以及由于温度等因素变化导致的传能部件参数漂移现象,发明了频率分裂抑制技术和基于相控元件的高频电源频率稳定技术,创立了谐振器性能参数层次化调控、工作性能与综合效能多目标优化技术,突破了基于定位线圈磁场检测的快速精准定位方案,创立了电动汽车动态运行过程中的高速快响应精准定位技术,创立了“电压-相位”复合能量流动控制技术,负责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在江苏、河南等地的具体实施。旁证材料:附件[2-11,13,14]。
3刘瀚其他东南大学东南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发明点1、3、4的核心完成人,创立了应对负载变化及耦合波动的效率功率优化控制技术,提出了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多线圈交叉耦合建模方法,发明了基于变窗口宽度搜索的区域激励式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切换控制及功率波动抑制技术,将切换控制和功率波动抑制二者相结合,破解了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高效稳定运行面临的切换控制和波动抑制等关键问题,创立了无通讯条件下系统传输电压比和相位角等关键参数辨识技术,提高了双端相位同步精度。参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相关项目的具体实施。旁证材料:附件[2,4,7,8,9,11]。
4陈中研究员东南大学东南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发明点1、4有重要贡献,参与磁耦合谐振式电动汽车无线智能充电与管理系统研制,研究了效率功率优化控制技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双向无线充放电以及V2G等技术,针对不同种类的电池负载特性,提出了无线充电系统阻抗自匹配技术,实现了高效智能无线充电与管理,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负责落实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技术路线、总体研发、实施方案等,具体组织项目实施以及推进实用化进程。旁证材料:附件[13,30]。
5王维讲师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发明点2、4有重要贡献,参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拓扑设计、大功率高效率磁耦合机构优化等关键技术攻关,参与建立了基于环境损耗分析的谐振器多目标优化模型以及谐振器与邻频同频系统间共存干扰影响的评估方法,提升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工作性能,参与提出适用于双向无线充放电系统的拓扑设计技术和关键参数在线辨识技术。负责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书以及项目结题材料等撰写,参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及项目工程的具体实施。旁证材料:附件[2-4,6-11]。
6闻枫讲师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发明点1、2有重要贡献,参与研究应对负载变化及耦合波动的效率功率优化控制技术以及磁耦合谐振器优化设计技术,揭示了磁耦合谐振器的结构、尺寸等参数的约束规律,参与发明了大功率高容偏谐振器优化设计技术,实现了高性能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谐振器的实用化精准闭环设计。建立了谐振器与邻频同频系统间共存干扰影响的评估方法,解决了谐振器设计中的电磁环境及共存干扰问题。旁证材料:附件[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短分段动态无线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中国CN106314187B东南大学谭林林,刘瀚,黄学良,颜长鑫,郭金鹏,王维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接收功率低波动电动汽车分段动态无线供电系统中国CN106208420B东南大学谭林林,刘瀚,黄学良,郭金鹏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动态无线供电系统分段发射线圈切换方法中国CN105406563B东南大学谭林林,刘瀚,黄学良,王维,郭金鹏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无线输电装置的高频电源系统中国CN102364863B东南大学黄学良,谭林林,吉青晶,强浩,赵家明,王维,周亚龙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双源无线供电系统参数在线检测和电源协同控制方法中国CN105141044B东南大学谭林林,郭金鹏,刘瀚,黄学良,王维,颜长鑫
6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功率波动标准差最小的双源无线供电系统间距寻优方法中国CN105391190B东南大学谭林林,郭金鹏,黄学良,闻枫
7授权发明专利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盘式谐振器的设计方法中国CN102611210B东南大学谭林林,黄学良,王维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最大功率匹配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功率效率优化方法中国CN105958664B东南大学谭林林,颜长鑫,黄学良,郭金鹏,刘瀚,王维,潘书磊,李佳承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探测线圈检测的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自启动方法中国CN105337426B东南大学谭林林,颜长鑫,黄学良,郭金鹏,王维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变结构的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能量流动方向控制方法中国CN106100148B东南大学谭林林,颜长鑫,黄学良,潘书磊,郭金鹏,刘瀚,王维,李佳承
发明奖黄学良,谭林林,刘瀚,陈中,王维,闻枫东南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490729-202 长寿命高效自主节能保温材料绿色循环制造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长寿命高效自主节能保温材料绿色循环制造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青岛科瑞新型环保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国务院《“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指出:“需要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包括加强工业节能、强化建筑节能和促进交通运输节能,实施建筑节能先进标准领跑行动,开展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试点”。采用高性能绝热材料是国际公认节能降耗的有效方法,然而传统保温材料导热系数高、保温效果差、服役寿命短、环保安全不达标。为此项目组开展了长寿命高效自主节能保温材料绿色循环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的科技和产业成果。主要发明点如下: 1、发明了以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的绿色资源循环利用新方法。以粉煤灰和硅微粉为原料,通过级配,实现纳米无机粉体混杂超细玻璃纤维复合芯材配方,显著降低芯材的平均孔径和孔径分布区间,在抽取真空后导热系数最低可至1.6mW/m·K,绝热性能高于传统材料4~10倍,与玻璃纤维真空绝热板相比寿命提高2~3倍。有效利用粉煤灰颗粒比表面积大、吸附活性大的优点,通过真空绝热技术,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成为一种绿色环保高技术产品。 2、发明了以相变材料为热量调节的隔热保温新方法。以相变材料、粉煤灰与玻璃纤维为原料,将相变材料分布于超细玻璃纤维丝之间,或将相变材料独立作为一层,与两层玻璃纤维毡做成三明治结构。有效利用相变材料迅速吸收热量、缓慢释放热量的特点,减小温度梯度,延长保温时间,把室内或冷链箱内温度控制在较小温度范围内,体现出自主保温的强大优势。 3、发明了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绿色制造新方法。研制出一体化无余量在线制造和装配方案,根据服役环境实现柔性设计,保证了一体化板的保温性能,简化了施工步骤,满足了实际需求,促进了模块化应用。一体化相比传统的真空绝热板耐久性增加了50~100%,热桥减少了20~50%,可耐-150℃~+150℃,阻燃性能、抗穿刺性能均大幅度提升,成为一种安全、可靠、阻燃、美观的新型高效保温材料。 本成果已申请专利136余项,授权发明专利53项,出版专著2本,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编制行业标准及施工规范5项,参编国家标准《真空绝热板》及行业标准5项。本成果产业化后的真空绝热板气压敏感性从100Pa下降到1000Pa,服役寿命从10年提高到30年,导热系数小于等于8mW/m·K,比传统材料低一个数量级,且具有环保、防火、阻燃、耐候和耐深冷等优异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实施以来,建成单线年产500万平米以粉煤灰为原料的真空绝热板绿色循环制造生产线,产品经第三方检测符合各项指标要求,获得用户青睐和推崇,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并被授予“山东名牌”等荣誉称号。企业累计新增收入14.5亿元,80%产品用于国内建筑行业,为建筑领域提供了性能优异的绝热材料,为固定冷藏电器和移动冷链装备提供了优异的保冷材料。成果第一完成人陈照峰被聘请为国际真空绝热板咨询委员会主席,成果第二完成人翟传伟受邀参加第八届中美能效论坛并进行专题讲座,彰显了国际绝热材料领域对本成果的认可和支持,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真空绝热板在国际贸易战中的竞争力。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照峰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项目研发负责人,负责项目总体规划和总体方案制定,发明了以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的绿色资源利用新方法。以粉煤灰和硅微粉为原料,通过级配,得到了纳米无机粉体混杂超细玻璃纤维复合芯材配方,显著降低了芯材的平均孔径和孔径分布区间,在抽取真空后导热系数低至6mW/m·K,绝热性能高于传统材料4~10倍,与玻璃纤维相比寿命提高了2~5倍,彻底解决了超细玻璃棉真空绝热板随气压增加导热系数迅速增大的科学问题,为真空绝热板在中国市场的推广提供了节能及使用寿命技术保障,实现了我国高性能真空绝热板的跨越式发展。 对发明点1有突出贡献,发明专利ZL201410404644.7等4项专利的发明人,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5%。
2翟传伟其他青岛科瑞新型环保材料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科瑞新型环保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产业化负责人,负责工业工程的方案制定,提出了真空绝热板在建筑领域研发及应用新方向,通过一体化技术解决了真空绝热板应用瓶颈,将真空绝热板广泛应用到建筑行业,并通过对真空绝热板产品生产设备进行研发,对真空绝热板产品进行与建筑材料贴合处理,降低其导热要求从而降低成本使其价格可以应用到建筑行业;组织开发的建筑用真空绝热板生产工艺和自动化生产线,单线生产能力达到 500 万平米,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已在芜湖、青岛建立生产线,年产能达1000万平方米。 对发明点3有突出贡献,发明专利ZL201210290485.3等4项专利的发明人,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5%。
3阚安康高级工程师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 项目研发骨干,负责相变芯材和异形芯材研发,提出了基于格子玻尔兹曼及分形理论多孔介质真空绝热仿真方法,并提出绝热板制作工艺优化方案,研发了质量轻、厚度薄、强度高、使用寿命长、导热系数超低的真空绝热板,通过相变材料吸热,迅速降低冷藏物的温度,达到超级保鲜效果;在随解冻过程中又缓慢放热,节约电能,为超长时无源工作冷藏箱提供了优秀的解决方案。在疫苗运输,战备输血有重要价值。 对发明点2有突出贡献,发明专利ZL201310222306.7等2项专利的发明人,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5%。
4叶信立其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项目研发骨干,负责项目粉煤灰掺杂的玻纤芯材及其制备方法,对粉煤灰、气相二氧化硅、硅微粉等纳米粉体进行筛选改性,通过化学和物理方法混合,并对无机粉体的颗粒形貌、尺寸分布、导热系数和热膨胀系数等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了颗粒形貌和形状系数对粉体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影响,实现了遮光、反射等隔热功能,细化了芯材孔隙并降低孔径分布区间。在抽取真空后导热系数低至6mW/m·K,绝热性能高于传统材料4~10倍,与玻璃纤维相比寿命提高2~3倍。 对发明点1有贡献,发明专利ZL201410404644.7等2项专利的发明人,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5%。
5李壮贤高级工程师青岛科瑞新型环保材料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科瑞新型环保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产业化骨干,负责工业工程的具体实施,主持了真空绝热板产品生产工艺的各个生产过程及生产线装备的开发,提出一种带装饰的一体化真空绝热板及其加工方法,进行产品设计,研发高阻隔膜制备工艺,制定合理的生产方案,通过完善生产工艺,使产品生产设备化、机械化,实现了一体化无余量设计和在线装配,根据服役环境实现柔性设计,保证了一体化板的保温性能,又在施工时简化了施工步骤,满足了实际的需求,促进了模块化应用,顺利实现了产业化。 对发明点3有突出贡献,发明专利ZL201210290485.3等4项专利的发明人,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粉煤灰掺杂的玻纤芯材及其制备方法中国201410404644.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照峰 叶信立 聂丽丽 徐滕州 管胜男 李斌斌 王娟 王蕾 王璐 汪洋 吴操 杨勇 余盛杰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热桥的真空绝热板中国201410558510.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聂丽丽 陈照峰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实现玻璃纤维芯材自分层的方法中国201510555631.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照峰 叶信立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冷藏库墙体中国201610281737.4苏州宏久航空防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陈照峰 王伟伟 潘影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圆筒形真空绝热板及其制造方法中国201510448791.9上海海事大学阚安康 王冲 曹丹 黄亮
6授权发明专利相变材料与玻璃纤维复合芯材的真空绝热板及其制备方法中国201310222306.7上海海事大学张婷婷 阚安康 曹丹 刘颂
7授权发明专利真空绝热板的生产方法中国201210187118.0青岛科瑞新型环保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翟传伟 李壮贤
8授权发明专利带装饰的一体化真空绝热板及其加工方法中国201210290485.3青岛科瑞新型环保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翟传伟 李壮贤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复合板材及其制备方法中国201110410381.7青岛科瑞新型环保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翟传伟 李壮贤
10授权发明专利保温板封皮面料及其制备工艺中国201110347734.3青岛科瑞新型环保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翟传伟 李壮贤
发明奖陈照峰,翟传伟,阚安康,叶信立,李壮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青岛科瑞新型环保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00730-201 低风速风电机组高效风能捕获的广义跟踪控制技术
项目名称低风速风电机组高效风能捕获的广义跟踪控制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南京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远景能源(江苏)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发明属于控制系统一体化设计技术领域。风电在实现我国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规划至2050年风电将满足我国近20%的电力需求。随着高风速风场的充分开发,占我国陆地面积68%且接近负荷中心的低风速地区将成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低风速风能密度低、湍流强;低风速风机风轮尺寸超大、动态特性差,不仅导致风能捕获效率大幅降低,而且使得单纯改进控制策略很难提高风机效率。实现低风速风能的高效率捕获已成为发展低风速风电的关键所在。研究团队历经十年协同攻关,提出了基于风轮气动参数、跟踪参考输入与跟踪控制关联协调的广义跟踪控制的概念与方法,突破了低风速风机发电效率提升的瓶颈问题。主要发明如下:1)基于大惯量风轮跟踪过程中风能捕获效率取决于运行叶尖速比综合风能利用系数的科学机理发现,提出了湍流风速下慢动态风轮的最大化风能捕获原理,实现了低风速风能高效率捕获的源头创新。建立了湍流风速下大惯量风机风能捕获效率模型,阐明了提升低风速风能捕获效率的非传统控制技术途径。2)发明了风轮气动参数-跟踪控制关联协调的一体化设计技术。以微调叶片关键气动参数作为一种广义控制手段,通过小幅调整气动外形参数,协调匹配风轮气动特性与跟踪控制性能,发挥它们之间的协同效应,解决了风机多运行工况下气动效率的整体提升,使2.X MW低风速风机发电效率平均提升2%,单机年发电量提高约10万度。3)发明了参考输入-跟踪控制关联协调的一体化设计技术。将传统跟踪控制中的参考输入作为一种广义控制手段,通过优化设定匹配跟踪控制性能的参考输入及其有效跟踪区间,取代忽视风机跟踪性能的传统最优功率曲线,实现了局部高密度风能区间的高效率捕获。在不改变风机硬件参数的情况下,将单台风机年发电量进一步提升2%。本项发明突破了改进控制策略的常规技术路径,将风机跟踪控制的内涵拓展到系统结构参数与工艺参数协调优化,形成了广义跟踪控制新概念与新方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成果申请发明专利32项,其中授权23项;在Applied Energy、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12篇。孙优贤院士主持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技术难度大,成果创新性强,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本项发明应用前景广阔。近三年,应用本项发明的低风速风机累计销售1200余台,销售额达93.46亿元,新增利润约1.4亿元。自应用本项发明以来,累计提升风机发电量约7.85亿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7.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8.52万吨,有力推进了我国低风速风能开发的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殷明慧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1)作为项目技术总负责,制定了项目实施的总体技术框架与研究方案。(鉴定证书-低风速风电机组高效风能捕获的广义跟踪控制技术) 2)发明点1:提出了气动优化和参考输入优化两条技术路径。(发明专利-实现风力机MPPT控制的变参数非线性反馈控制方法) 3)发明点2:提出了风轮气动特性与跟踪性能协调的叶片优化设计方法。(核心论文-A Multi-Point Method Considering the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Dynamic Process for Aerodynamic …) 4)发明点3:提出了参考输入-跟踪控制协调优化方法。(发明专利-一种实现风力机最大化风能捕获效率的转速跟踪目标优化方法)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2邹云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1)发明点1:提出了湍流风速下慢动态风轮的最大化风能捕获原理,阐明了低风速风机实际风能捕获效率与最大功率点跟踪理想值的差异机理。(核心论文- Maximum Wind Energy Extraction for Variable Speed Wind Turbines With Slow Dynamic Behavior) 2)发明点3:揭示了非全程跟踪最优功率曲线可能获得更高风能捕获效率的科学机理,提出将协调匹配转速跟踪参考输入与风轮转速跟踪能力作为一种广义控制手段。(发明专利-一种实现风力机最大化风能捕获效率的转速跟踪目标优化方法)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3刘建坤教授级高工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1)发明点2:提取出敏感影响风轮跟踪动态下风能捕获效率的叶片气动外形关键参数。(鉴定证书-低风速风电机组高效风能捕获的广义跟踪控制技术) 2)发明点3:设计并研制出基于参考输入-跟踪控制关联协调的一体化设计技术的跟踪参考输入优化模块,并对其进行验证。(发明专利-一种实现风力机最大化风能捕获效率的转速跟踪目标优化方法;发明专利-风力机模拟器的模拟性能的评价方法)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4卜京讲师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1)发明点2:发现了风轮气动特性与跟踪控制的协同效应,分析了湍流风速特征对风机气动特性和跟踪动态的影响。(发明专利-一种考虑湍流强度的风力发电机出力评估方法) 2)发明点3:参与研制了基于参考输入-跟踪控制关联协调的一体化设计技术的跟踪参考输入优化模块,并研制出模拟实验平台对该模块进行测试和性能优化。(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偏差抑制的风力机模拟器转动惯量补偿改进方法)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5谢云云讲师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发明点1:发现了大惯量风轮跟踪风速变化时存在的缓慢动态过程,分析了湍流风速对风机转速跟踪动态的影响。(发明专利-一种考虑变化湍流风况的风力机自适应转矩控制方法)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6房新雨其他远景能源(江苏)有限公司远景能源(江苏)有限公司1)发明点2:负责并完成基于风轮气动参数-跟踪控制关联协调的一体化设计技术中低风速风机专用叶片气动外形的设计和性能测试。(发明专利-一种发电机组的发电性能评估方法及设备)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减小变桨动作的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的限功率控制方法中国ZL201610279084.6南京理工大学殷明慧 沈春 陈载宇 徐洋超 路英伟 范颖 卜京 谢云云 姚娟 蔡晨晓 邹云
2授权发明专利实现风力机MPPT控制的变参数非线性反馈控制方法中国ZL201610059126.5南京理工大学殷明慧 路英伟 陈载宇 徐洋超 周连俊 卜京 谢云云 蔡晨晓 姚娟 邹云
3授权发明专利风力机模拟器的模拟性能的评价方法中国ZL201710140022.1南京理工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殷明慧 秦汉 徐洋超 李赟 李志翔 李群 刘建坤 周前 陈兵 汪成根 卜京 谢云云 蔡晨晓 邹云 陈哲 张宁宇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考虑湍流强度的风力发电机出力评估方法中国ZL201510416670.6南京理工大学殷明慧 徐洋超 高云龙 李伟杰 周连俊 谢云云 卜京 蔡晨晓 邹云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偏差抑制的风力机模拟器转动惯量补偿改进方法中国ZL201510975532.1南京理工大学殷明慧 李伟杰 何立君 陈载宇 徐洋超 路英伟 刘尚孟 卜京 谢云云 姚娟 蔡晨晓 邹云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发电机组的发电性能评估方法及设备中国ZL201510056910.6远景能源(江苏)有限公司王晓钰 赵冰洁 房新雨 梁家宁
7其他Maximum Wind Energy Extraction for Variable Speed Wind Turbines with Slow Dynamic Behavior中国南京理工大学;悉尼大学陈载宇 殷明慧 邹云 孟科 董朝阳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实现风力机最大化风能捕获效率的转速跟踪目标优化方法中国ZL201710483691.9南京理工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殷明慧 李志翔 陈载宇 李赟 李冬运 李群 刘建坤 周前 陈兵 汪成根 卜京 谢云云 邹云 陈哲 张宁宇 卫鹏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考虑变化湍流风况的风力机自适应转矩控制方法中国ZL201610986867.8南京理工大学殷明慧 何立君 周连俊 陈载宇 范颖 李志翔 卜京 谢云云 蔡晨晓 邹云
10其他A Multi-Point Method Considering the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Dynamic Process for Aerodynamic Optimization of Variable-Speed Wind Turbine Blades中国南京理工大学;悉尼大学杨志强 殷明慧 徐岩 张正阳 邹云 董朝阳
发明奖殷明慧,邹云,刘建坤,卜京,谢云云,房新雨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远景能源(江苏)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
510732-201 大空间采空区煤自燃高效防治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大空间采空区煤自燃高效防治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矿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项目简介煤炭自燃是煤矿开采中的主要灾害之一,其中采空区自燃火灾占矿井总发火次数的60%以上,是煤炭自燃防治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随着矿井开采规模和强度的增加,单一采空区空间越来越大,加之多个采空区贯通,造成采空区漏风通道多、遗煤分布范围广和氧化时间长、火源位置隐蔽性强,采空区煤自燃更为严重。煤自燃灾害防治相继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公共安全领域的优先主题和《国家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安全生产科技研发重点方向。现有煤自燃束管监测预警技术可靠性差,注浆、注凝胶等常规技术作用范围有限,三相阻化泡沫作用时间短,导致大空间采空区煤自燃防治十分困难。攻克大采空区煤自燃高效防治的难题,避免煤自燃引发重特大安全事故,是国家能源与安全领域的重大需求。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的支持下,突破了“煤自燃多组分气体井下快速一体化检测”、“大面积遗煤高效持久阻化”及“低成本堵漏”的关键技术难题。主要技术发明点如下:1、发明了煤自燃多组分气体井下快速一体化激光检测技术。研发了煤自燃多组分气体小型化激光吸收池,提出了多组分气体吸收谱线混叠解调分离方法,攻克了光谱分析技术面临的多组分气体吸收谱线交叉干扰的共性问题;研发了煤自燃多组分气体井下快速一体化激光检测装置,实现了煤自燃气体井下在线分析与地面监控预警,检测周期仅为常规束管监测的1/15,解决了现有煤自燃束管监控技术检测数据可靠性低、时效性差的难题。2、发明了抑制煤自燃链反应的胶体泡沫防灭火技术。提出了消除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物抑制煤自燃链循环反应的阻化新方法,开发了高效清除煤自燃中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物的螯合阻化剂,对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物的清除率分别达到70%和50%以上;在此基础上,发明了能抑制煤自燃链反应的胶体泡沫防灭火技术,该技术具有泡沫的强扩散性和凝胶的高保水性,其半衰期≥124h,阻化率为常规泡沫的4倍以上,是大空间采空区遗煤高效持久阻化技术的重大创新。3、发明了低成本无机固化泡沫堵漏防灭火技术。研发了以粉煤灰和促凝剂为基材的无机固化泡沫材料,发明了集立式逐级发泡器和中空螺旋分级混合器为一体的无机固化泡沫发生装置,解决了水基泡沫与高密度复合浆体不易均匀混合、发泡倍数低的难题。无机固化泡沫抗压强度可达2MPa,成本较同类无机泡沫降低约38%、仅为有机堵漏材料的1/10,实现了对漏风通道的低成本堵漏,为大空间采空区堵漏控风提供了关键技术。本发明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8件、国内发明专利22件,获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21篇(SCI、EI收录103篇)。项目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在神东补连塔矿、铁法大兴矿等53个国有煤矿成功应用,遏制了矿井大空间采空区煤自燃事故的发生,保障了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推动了煤炭行业的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秦波涛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 项目总负责人,确定了大空间采空区煤自燃高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的总体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主持了本项目的研发和整体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5%;2. 对本项目发明点1~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知识产权中第1~4和第7件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第5、6件发明专利的第四发明人。附件1:主要知识产权证明 1~7。
2仲晓星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 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本项目的研发和整体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2. 对本项目发明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知识产权中第5、6件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第1件发明专利的第三发明人。附件1:主要知识产权证明 1,5~6。
3张志荣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1. 项目主要研究人员,主要参与了本项目发明点1的研发工作和项目的推广应用,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2. 对本项目发明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参与了煤自燃多组分气体井下快速一体化激光检测技术的研究,发明了不同气体的小型化吸收池及其嵌套式组合安装方式,主要知识产权中第8件发明专利的第三发明人。附件1:主要知识产权证明 8。
4辛海会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 项目主要研究人员,主要参与了本项目发明点2~3的研发工作和项目的推广应用,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2. 对本项目发明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参与了煤自燃链反应过程的关键阻化基团及其高效阻化机制的研究,对抑制煤自燃的高效螯合阻化剂和胶体泡沫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5:共同立项证明5~8。
5马东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 项目主要研究人员,主要参与了本项目发明点3的研发工作和项目的推广应用,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2. 对本项目发明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参与研发了适合粉煤灰复合浆体发泡的发泡剂和促凝剂,对低成本无机固化泡沫堵漏防灭火技术在煤矿现场的推广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2:科技成果鉴定证书4,8。
6汤玉泉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1. 项目主要研究人员,主要参与了本项目发明点1的研发工作和项目的推广应用,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5%。2. 对本项目发明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参与开发了煤自燃多组分气体快速一体化监控系统,主要知识产权中第9、10件发明专利的第四发明人。附件1:主要知识产权证明9~1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for efficiently treating spontaneous ignition of remaining coal in large area goaf of shallow-buried coal bed美国US9869178B2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otao Qin,Xiaowen Qin,Xiaoxing Zhong,Yi Lu
2授权发明专利Curing foam fluid generation device for preventing and extinguishing fire in coal mine其他2014339585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otao Qin,Yi Lu,Fanglei Li,Chao Zhu,Yuwei Jia,Ning Jiang,Hongmin Shen
3授权发明专利Coal ash solidification foam material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其他2588588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otao Qin,Yi Lu,Leilin Zhang,Yuwei Jia,Lei Li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煤矿用发泡水泥促凝剂及制备方法中国ZL 201410127668.2中国矿业大学秦波涛,鲁义,史全林,贾玉威,李方磊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防治采空区煤炭自燃的凝胶泡沫及用途中国ZL 201810459890.0中国矿业大学仲晓星,张军委;陈龙,秦波涛,侯飞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防治低阶煤自燃的物理?化学复合阻化剂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中国ZL 201710457978.4中国矿业大学仲晓星,王烽,夏晨,秦波涛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矿用防灭火泡沫产生器中国ZL 201310493841.6中国矿业大学秦波涛,鲁义,祝超;李方磊,贾玉威,姜宁,申宏敏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煤炭自燃指标气体多组分实时在线远程监测装置及方法中国ZL 201410545356.3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夏滑,吴边,张志荣,庞涛,孙鹏帅,韩荦,崔小娟,董凤忠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纤芯光纤的煤矿安全预警系统中国ZL 201410564044.7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李俊,董凤忠,孙苗,汤玉泉,杨爽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全光纤煤矿安全监测系统中国ZL 201410545321.X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董凤忠,李俊,孙苗,汤玉泉,杨爽
发明奖秦波涛,仲晓星,张志荣,辛海会,马东,汤玉泉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
520733-202 基于脱硫石膏制品的应用和提升技术研究
项目名称基于脱硫石膏制品的应用和提升技术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项目属于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领域。脱硫石膏是热电厂烟气脱硫产生的一种工业副产石膏,通常有干法脱硫灰和湿法脱硫石膏两类,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产生脱硫石膏约6000多万吨。因此,利用脱硫石膏应用于制备石膏基制品,不仅解决脱硫石膏的处置问题,又可降低该类建材制品的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由于脱硫石膏的品质、理化特性和杂质等与天然石膏存在很大差别,影响其在建筑材料和制品中的性能和应用,开展脱硫石膏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是非常重要的。自2007年,项目研究组进行了脱硫石膏基制品的应用和相关技术研究,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石膏复合胶凝材料和储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课题编号2011BAE14B06)、“传统建材改性复合新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编号2014BAL03B04)及江苏省科技项目“利用工业废石膏开发生产绿色保温储能新材料”(项目编号BE2011622)课题资助下,结合建筑材料及制品性能的技术要求和脱硫石膏在建筑制品中影响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主要技术发明如下:(1)发明基于原状脱硫干灰和湿法脱硫石膏的应用技术,研究了原状脱硫灰用于水泥砂浆、石膏砂浆和水泥外加剂中应用的可能性和适应性,研究了原状脱硫石膏制备高强复合胶凝材料和制品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了各组成材料的协同作用及反应机制,完成了脱硫灰制备面层和底层粉刷材料技术的授权和推广,建立了原状脱硫石膏年产1.5亿标准砖和30万方轻质砌块的生产线。生产的蒸压砖是以脱硫石膏、粉煤灰、炉渣和电石渣为主要原料,固体废弃物使用量达到95%以上,达到标准JCT239-2014DE技术要求。轻质砌块的脱硫石膏使用量约80%,符合国家标准GB11968-2006;(2)发明基于煅烧脱硫建筑石膏制备石灰砂浆等产品,包括石膏抹灰砂浆、石膏自流平砂浆,并得到应用,抹灰砂浆达到国家标准GB/T28627-2012。研究了石膏基相变储能材料、石膏轻质保温材料和制品,为功能型石膏制品技术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研究了脱硫石膏制备普通建筑石膏和高强建筑石膏的工艺,高强石膏制备的转晶剂取得了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作为高强石膏粉制备的核心技术;(3)发明基于脱硫石膏砂浆材料制备、工艺和成套技术研究成果,建成了年产30万吨石膏自流平砂浆生产线,年产60万吨抹灰石膏砂浆生产线。在建年产30万吨建筑石膏粉生产线和年产5万吨高强石膏粉生产线,采用水热法、蒸压法和配套转晶釜和专用转晶剂,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自动化和生产过程全封闭。项目基于脱硫石膏的基本性能,从原状石膏的复合利用到建筑石膏粉的制备工艺,完成了脱硫石膏制品的成果到产业化应用。项目实施以来,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专利申请公开7项,发表论文51篇、专著3部,参与起草行业标准1部和企业标准规范1部。形成了多项石膏基制品,为合作企业带来新增产值1.7亿、新增利润约2558万、创外汇198美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东旭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项目负责人,对项目总体负责规划,确定研究方向,分配研究任务。参与负责发明点1、发明点2和发明点3等主要工作,研究了基于原状脱硫干灰和湿法脱硫石膏的应用技术、基于煅烧脱硫建筑石膏制备的石灰砂浆的制备方法,研究了基于脱硫石膏砂浆材料制备、工艺和成套技术,作为一种石膏基相变储能聚合物保温砂浆及其制备方法(ZL201110255227.7)、一种以干法脱硫灰为原料的底层粉刷石膏的制备方法(ZL201110335049.9)、一种以干法脱硫灰为原料的面层粉刷石膏及其制备方法(ZL201110336022.1)、一种石膏基高强胶凝材料的制备方法(ZL201310660955.5)等4篇专利的第一发明人,发表论文46篇,专著3部,其中2部中担任主编,旁证材料见附件1、5.1、5.2。
2张菁燕高级工程师常州市建筑科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项目科技发明点1和发明点2部分工作,对水硬性非煅烧石膏复合胶凝材料体系设计研究,将相变材料与石膏基体结合,研究开发石膏基相变储能材料。对相变储能材料的开发及其在石膏基墙体材料中的储能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与测试分析,提出新型石膏基复合墙体的技术,制备出了适合冬冷夏热地区的石膏基相变储能墙体材料,是一种石膏基相变储能聚合物保温砂浆及其制备方法(ZL201110255227.7)、一种相变储能石膏墙板的制备方法(ZL201110187489.4)、一种石膏基高强胶凝材料的制备方法(ZL201310660955.5)等3件专利的主要发明人,共发表论文6篇,参与发表专著1部,旁证材料见附件1、5.1、5.2。
3唐明亮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参与项目科技发明点2部分工作,主要负责高强石膏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技术的研究,是一种水热法快速制备超高强度α半水石膏的反应釜(ZL201420420697.3)、一种快速制备超高强α半水石膏的方法及反应釜(ZL201410302879.5)和一种 3D 打印用石膏材料及其制备方法(ZL201510101564.9)等3件专利第一发明人,其中1件实用新型专利,发表论文4篇,旁证材料见附件1、5.1。
4王文战高级工程师河南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 参与项目科技发明点3部分工作,主要负责指导建筑石膏生产线、砌块和蒸压砖的生产和产品推广应用,对制作石膏的环保节能和保温层粉刷石膏制备的研究,是一种纳米晶须激发保温层粉刷石膏及其制备方法(ZL201510909819.4)、一种制作石膏的环保节能生产系统(ZL201720724243.9)等2件专利主要发明人,旁证材料见附件1。
5杨江金研究员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项目发明点2部分工作,主要负责相变储能石膏墙板的研究,是一种相变储能石膏墙板的制备方法(ZL201110187489.4)专利的第一发明人,并协助指导生产试验,旁证材料见附件1。
6赵松海助理工程师河南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参与项目发明点3部分工作,主要负责保温层粉刷石膏的制备方法和制作石膏的环保节能研究,是一种纳米晶须激发保温层粉刷石膏及其制备方法(ZL201510909819.4)专利的第一发明人,一种制作石膏的环保节能生产系统(ZL201720724243.9)专利的主要发明人,并协助指导生产线建设和生产试验,旁证材料见附件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制备超高强α半水石膏的方法及反应釜中国ZL201410302879.5南京工业大学唐明亮;沈晓冬;黎学润;郑海;胡增涵;刘宝;杨学根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纳米晶须激发保温层粉刷石膏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909819.4焦作市强耐建材有限公司赵松海;尚海涛;王文战;千长春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相变储能石膏墙板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110187489.4江苏尼高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杨江金;李东旭;张毅;张菁燕;钱中秋;吴开胜;王小鹏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石膏基高强胶凝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660955.5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尼高科技有限公司李东旭;雷东移;张箐燕;张毅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水热法快速制备超高强度α半水石膏的反应釜中国ZL201420420697.3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海先进硅基材料研究院唐明亮;沈晓冬;胡增强;郑海;刘宝;杨学根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3D打印用石膏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101564.9南京工业大学唐明亮;沈晓冬;郑海;沈裕盛;胡增涵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以干法脱硫灰为原料的面层粉刷石膏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110336022.1南京工业大学李东旭;张 毅;黄斌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石膏基相变储能聚合物保温砂浆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110255227.7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尼高科技有限公司李东旭;张 毅;张箐燕;蒋青青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以干法脱硫灰为原料的底层粉刷石膏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110335049.9江苏尼高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李东旭;张箐燕;黄斌;张毅;金卫民;权刘权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制作石膏的环保节能生产系统中国ZL201720724243.9焦作市强耐建材有限公司范红旗;张随群;杨保生;王文战;千长春;赵松海;尚海涛;李海康 
发明奖李东旭,张菁燕,唐明亮,王文战,杨江金,赵松海南京工业大学,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530735-201 面向物流的多源感知网络部署与传输技术及其应用
项目名称面向物流的多源感知网络部署与传输技术及其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多源感知网络的部署与传输技术是泛在物联网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众多产业的核心支撑技术之一。然而,当前的行业应用普遍存在如下问题:感知设备部署形式单一,缺乏对空间环境的适应性且终端定位精度低开销大;数据收集模式固化,网络健壮性弱,数据收集时空效率低且能耗高;路由协议安全强度弱,难以兼顾关键信息存储、数据优先级差异化;未实现面向异构规模和场景架构的统一平台。 本项目为多源感知网络提供一种多维、低冗、安全的部署方法和实时、高精度定位策略,实现了高能效数据收集与信息获取,并由此构建基于泛在编址的安全路由及数据传输系统,推动多源感知网络在智慧物流和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主要技术发明点如下: (1)发明了面向物流的低冗余多源感知网络多维空间部署与协同定位方法。为避免多源感知终端感知方向随机分布产生的监测盲区和重叠区,实现了基于智能演化的网络覆盖增强和面向三维场景的区域覆盖两级映射,同时,构建了基于无源感知室内外定位方案,实现了厘米级实时精准物资定位。 (2)发明了自适应协同的高能效数据收集策略。设计了基于多重二叉数据收集树和最小连通支配集方案,使网络具备了高鲁棒性的数据收集能力和大规模部署下的强自愈能力;基于内外区域划分技术和“MDC(数据收集器)+WCV(无线充电车)”协同的数据收集与能量补给机制,实现了高实时性且确保吞吐量均衡的多源感知数据交互。 (3)发明了安全路由机制及延迟容忍数据传输方法。为基于优先级的IPv6网络传输提供了4种优先级、3种优先程度、18种隐私转换规则,密钥长度为256bit;实现了基于分组的多源感知网络密钥分配方法,不同分组采用不同的对称多项式,每个多项式应用次数不超过t-1次,解决了密钥更新和网络规模的限制。 (4)发明了多源感知网络软硬件集成平台,将系统拓展至智能交通、冷链物联网、海关物流等领域,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节点单跳达1.0km,支持65535个节点组网及多种编码方式;标签传感设备可在433MHz、920MHz与2.4GHz频率间切换;电子关锁可实现近百米的通信,支持125个频道和GFSK调制方式,最高传输速率1Mbit/s 该项目获核心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发明专利申请35项;论文72篇(SCI收录54篇),出版论著4部,合计被引500余次;科技查新报告4份,检测报告1项。本项目所研发的多源感知网络部署与传输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智慧物流(冷链、海关)和智能交通等重要领域;基于发明点2和3的海关智能卡口系统在江苏海关普及率达98%,在全国超过80%的海关中使用;基于发明点1、4的智能交通系统在全国推广面达85%。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国家海关总署认定为《海关智能卡口系统》总集成商,基于标签传感网的现代物流产品于2018年获国家金卡工程“金蚂蚁奖”;江苏省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获2015年中国冷链物流“金鼎奖”暨最佳用户口碑奖。基于核心发明的技术应用,近三年累计实现新增利润1.0063亿元,实现税收3019万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肖甫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 对发明点1、2、4做出了重大创造性贡献(详见:知识产权证明1、2、4、5、9;其他证明1、2、4、5)。发表与本项目相关的论文、专著30余篇(部),获得与本项目相关的核心发明专利授权5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规划、执行、验证和应用。研发了多源感知网络部署与传输软硬件综合平台,发明了多源感知网络高能效多维空间优化部署与泛在网络节点智能定位方法。实施了基于多源感知网络的冷链物联网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平台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标签传感网的设计方案。同时,针对无线多媒体信息感知与覆盖技术的优化,提出了基于智能演化的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覆盖增强方法和面向多媒体传感网分布式编解码的边信息估计方法。
2黄海平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 对发明点1、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详见:知识产权证明2、3、4、7、9)。发表同本项目相关的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与本项目相关的核心发明专利授权5项。研发了基于多源感知网络的智慧物流系统,完成了其测试验证与推广应用工作。研发了基于IPv6的多源感知网络安全路由技术与网络安全密钥管理技术和多源感知网络中间件平台构建技术。研发了基于全IP编址的泛在感控网络组网与多跳信息传输系统,重点对其适配层的协议转换机制进行了测试与验证。此外,还针对泛在编址下终端隐私保护技术,提出了智能卡口令认证及修改密码方法和基于位置隐私的IPV6延迟容忍传感网的数据传输方法。
3沙超副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 对发明点2、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详见:知识产权证明3、6、7、9;其他证明3)。发表同本项目相关的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与本项目相关的核心发明专利授权4项。研发了多源感知网络数据收集技术及拓扑自愈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IPv6 over WSN的泛在设备组网与编址体系架构。协助研发了多源感知网络软硬件集成开发平台并参与了标签传感网的硬件设计与系统集成。构建了基于ZigBee的保障QoS的多跳多路径传输系统、MDC与WCV相结合的协同移动式数据收集与能量补给系统,并实现了其在冷链物联网、智慧海关物流等领域的应用。
4王汝传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 对发明点2、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详见:知识产权证明1、2、3、4、5、7、9)。发表与本项目相关的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与本项目相关的核心发明专利授权7项。研发并构建了面向多源感知的标签传感网,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冷链物联网物流配送系统中,从而实现了基于矢量和标量混合感知及WSN与RFID混合传输的了冷链环节物流监控、信息通告等功能。提出了基于标签传感网的物流安全传输系统的整体架构与设计方案,协助研发了多源感知网络组网与编址测试验证,协助研发了面向泛在感知环境的电子关锁,实现在海关龙门架的布署和运维。
5梁彪高级工程师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对发明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详见:知识产权证明5、8)。获得与本项目相关的核心发明专利授权2项。研发了多源感知网络中的超高频RFID电子标签技术规范和空中接口协议,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面向物流的标签传感网系统;根据ISO/IEC 18000 6C 协议开发了超高频RFID 芯片QR2235;在开发过程中重点开展了超低功耗模拟电路设计研究、超低功耗数字基带电路设计;同时,为了降低芯片的成本,对芯片面积进行了优化;在芯片设计过程中还开展了数据加密和安全认证技术研究。同时负责EP读写器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系统集成,负责其测试需求和芯片测试技术的可靠性研究。
6李超飞高级工程师江苏省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对发明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详见:知识产权证明10)。获得与本项目相关的核心发明专利授权1项。研发了基于多源感知网络部署与传输技术的冷链物联网前端设备和综合信息处理平台,构建了面向冷链物流的云监控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负责多源感知终端在冷链物流生产、出入库、配送等环节的健壮性组网与鲁棒性信息交互。协助研发了无线传感网和无线多媒体传感网软硬件集成系统平台,设计了基于Agent的无线多媒体传感网中间件软件,协作完成了基于泛在感控终端的无源感知系统的调试与测试。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面向多媒体传感网分布式编解码的边信息估计方法中国ZL201110447584.3南京邮电大学肖甫、刘金凯、孙力娟、王汝传、郭剑、沙超、黄海平、蒋凌云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射频标签技术的防盗报警系统中国ZL2012100833675南京邮电大学叶宁; 王忠勤; 王汝传; 梁彪; 赵强; 马守明; 孙力娟; 徐鹤; 肖甫; 黄海平; 林巧民
3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多重数据收集二叉树的无线传感网数据收集方法中国ZL2014104239026南京邮电大学沙超、沈天呈、宋燕琪、李静、邱建美、陈欢、王汝传、黄海平
4授权发明专利基于IPv6编址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方法中国ZL2015101264196南京邮电大学黄海平、宫天何、陈征宇、沙超、王汝传、杨静平、贾明伟、沈天呈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分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分配方法中国ZL2015100442891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梁彪、辛柯俊、邹涛、王恒康、秦中元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无线网的交通安全控制方法中国ZL2014101243320南京邮电大学肖甫、刘传武、王汝传、黄海平、沙超、蒋凌云、黄俊杰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方法中国ZL2013102392169南京邮电大学肖甫; 吴明坛; 王汝传; 黄海平; 黄俊杰; 沙超; 蒋凌云; 徐佳
8授权发明专利基于特定信标传感节点的智能楼宇定位方法中国ZL2014100870279南京邮电大学黄海平; 曹雍; 王汝传; 沙超; 杨耀; 李仕勇; 王凯; 宫天何
9授权发明专利面向三维场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区域覆盖两级映射方法中国ZL2013106131986南京邮电大学肖甫; 丁文江; 谢星宇; 孙力娟; 王汝传; 郭剑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式工程车空调控制方法中国ZL2012102793511江苏省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刘纪宇、李超飞、程陆军
发明奖肖甫,黄海平,沙超,王汝传,梁彪,李超飞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540735-202 基于边缘环境感知的多链路主动协同与动态聚合方法和技术
项目名称基于边缘环境感知的多链路主动协同与动态聚合方法和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项目简介在交通、工业制造、家居、医疗等各种应用领域的边缘环境中,存在海量终端、海量链路、海量数据和海量服务。然而,异构边缘环境中的无线频谱、计算能力、存储设备等资源离散分布,且资源占有情况独立、动态变化,网络状态数据量庞大,传统网络优化技术不能很好的将网络资源和用户服务需求进行适配。因此,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课题资助下,该项目研究了基于边缘环境感知的多链路主动协同与动态聚合方法和技术,通过终端、位置、天线、信道等边缘环境信息感知,根据一定的业务特性和规则把多链路、多终端虚拟聚合形成虚拟资源,并根据服务需求通过多链路、多终端主动协同控制技术,实现了复杂边缘环境下面向服务需求的自适变、自演进的核心能力。该项目成果已成功用于轨道交通专网通信设备、移动接入网关等设备,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主要技术发明】1、边缘环境智能感知与建模分析方法。针对边缘环境信道特性未知难题,发明了含有人员密度因子、躯干遮挡因子等参量的多种新型室内无线传播模型,通过精确提取无线信道衰落特征,研制了衰落信道仿真器,奠定了链路适配、聚合控制等上层通信功能的物理基础。并基于获取的边缘环境信道等特性,发明了基于多节点协作激励的多维边缘环境信息快速感知技术,可以快速地将分散的具有多维度特征的边缘环境信息进行感知和处理,实现了边缘环境信息实时动态感知。2、基于环境感知的自适应链路聚合方法。针对边缘环境中的多链路发现、组织和聚合管理等技术难题,基于边缘环境感知信息,通过引入多链路、多节点、多系统间协作机制,发明了多种新型多链路聚合与复用方案,包括面向业务动态需求的多终端虚拟聚合方法、多链路时频资源高效动态调度与聚合方法等,以较小的复杂度代价达到了接近最优多链路聚合效率,实现了多链路的高效聚合组织和管理。3、基于多链路聚合的主动协同控制技术及系统。针对复杂边缘环境中用户需求驱动的业务与多链路适配问题,发明了多种多链路主动协同控制方法,包括基于多立方体映射的虚拟资源分配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多终端协同的视频上行链路传输方法、多链路数据卸载方法,实现了多链路间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和重用,以及业务和资源的动态适配,并研制完成了一套多链路聚合智能控制系统。【主要技术发明成果】(1)获得22项授权发明专利,申请32项发明专利;(2)发表IEEE等权威学术期刊SCI收录论文62篇;(3)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标准提案2项,向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交标准提案2项;(4)获批软件著作权2项。【主要经济指标】该项目提出的基于边缘环境感知的多链路主动协同与动态聚合方法和技术已成功用于南京熊猫通信公司的移动数据接入网关设备、南京泰通公司的轨道交通专网通信设备等,这些设备已在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的运维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城市安全管理、环境监测、抢险救灾等领域成功推广,实现了规模化示范应用,累计新增利润6924万元,新增税收1435.4万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朱洪波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负责整个项目的技术创新和系统应用,对技术发明点1、2和 3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核心知识产权1和2的第一发明人,且是其他8项核心知识产权的共同发明人。发明了边缘环境智能感知与建模分析方法,解决了边缘环境中的信息感知和建模分析的技术难题;发明了基于环境感知的自适应链路聚合方法,实现了多链路的高效聚合组织和管理;发明了基于多链路聚合的主动协同控制技术,实现了多链路间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和重用、及业务和资源的动态适配。
2朱晓荣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是技术发明点3的技术路线策划者和具体实施者,对技术发明点2也做出了创新性贡献,是核心知识产权3、7的第一发明人,且是核心知识产权1、4的共同发明人,发明了基于Hausdorff距离的网络组件(包括链路、终端等)聚类方法,实现了多链路频谱资源的高效聚合;发明了基于多立方体映射的虚拟资源分配方法,提高了多链路资源利用率,并提升用户体验;发明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多终端协同的视频上行链路传输方法,充分利用了多链路融合的能力,满足用户对高实时、高带宽业务的需求;研发了多链路聚合智能控制系统。
3吕文俊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是技术发明点1的技术路线策划者和具体实施者,是核心知识产权8、9的第一发明人,且是核心知识产权2的共同发明人,发明了多种室内无线传播特性模型,研制了衰落信道仿真器,对技术发明点1有重大贡献。
4徐鼎副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对技术发明点3做出了创新性贡献,是论文Offloading Data Traffic via Cognitive Small Cells with Wireless Powered User Equipments, EURASIP Journal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附件5-4)的第一作者,提出了多链路数据卸载方法,其通过将宏蜂窝网络用户数据部分卸载到微微网络,并通过多链路聚合蜂窝网络用户接收到的宏蜂窝网络和微微网络的数据,可以在满足蜂窝网络用户业务需求前提下,为微微网络用户提供尽可能的通信服务。
5刘旭副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对技术发明点2做出了创新性贡献,是核心知识产权4的第一发明人,发明了无线网络多链路时频资源高效动态调度与聚合方法,从时频资源调度、跨层资源优化等多个层面来解决无线链路自适应聚合、调度与资源管理问题,对于提升无线链路的使用效率和用户的传输性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实现面向物联网智慧服务的新型海量终端接入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6张晶副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对技术发明点2做出了创新性贡献,是论文Optimization of MAC Frame Structure for Opportunistic Spectrum Access.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附件5-5)的第一作者,发明了基于二重优先级选择的多链路接入控制方法,解决了多链路系统中单层性能指标优化时系统的有效传输容量难以提升的难题。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无线异构网络基于非合作博弈的节点协作激励方法中国ZL201410114116.8南京邮电大学张晖;?张莹辉;?杨龙祥;?朱洪波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立方体映射的网络功能虚拟化资源分配方法中国ZL201510376844.0南京邮电大学朱洪波;王涛;朱晓荣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无线多径衰落信道仿真方法及信道仿真器中国ZL201510072438.5 南京邮电大学朱洪波; 吕文俊;余雨;刘洋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终端协同的视频上行链路传输方法中国ZL201410371815.0南京邮电大学朱晓荣;?张飞阳;?罗小琴;?杨龙祥;?朱洪波
5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排队论的无线虚拟网络资源跨层调度映射方法中国ZL201610515110.0南京邮电大学刘旭;周耀;朱晓荣;杨丽花;杨龙祥;朱洪波
6授权发明专利多源多宿直通中继通信系统中的跨层优化设计方法中国ZL201410049834.1南京邮电大学孙君;?朱洪波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无线异构网络中终端聚合与重构方法中国ZL201410661068.4南京邮电大学朱琦;?陈晶晶;?朱洪波;杨龙祥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Hausdorff距离的网络组件聚类方法中国ZL201410245986.9南京邮电大学朱晓荣;张飞阳;王勇;杨龙祥;朱洪波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双极化大规模MIMO贴片阵列天线中国ZL201510886761.6南京邮电大学吕文俊;张冀;李玲;史精文;朱洪波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穿戴式天线的分集方法中国ZL201510508947.8南京邮电大学吕文俊; 薛白;尤曼;张冀;朱洪波
发明奖朱洪波,朱晓荣,吕文俊,徐鼎,刘旭,张晶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教育厅
550737-201 新型光场测量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新型光场测量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江南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项目简介用于“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高功率激光驱动器在军事和民生两个层面都有不可估量的战略价值,但其光束质量容易因链路中广泛存在的各种衍射和复杂光学非线性效应而明显下降,需要专门的测量系统对其光场参数进行精密在线监测。但由于激光驱动器的复杂性,传统光束测量技术都难以满足测量需求,高功率激光束的精密在线测量是驱动器建设和运行中长期存在的一个国际技术难题,严重制约着激光驱动器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本项目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和部委项目的支持下,以江南大学-上海光机所光电工程联合实验室为依托,针对高功率激光光场的测量需求,创新地提出了基于编码分束成像的光场测量技术,突破了编码元件设计、高性能算法、信噪比提升等关键技术,实现了高精度、多功能测量系统集成和仪器自主研制,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基于单次曝光的高功率激光束光场精密在线测量。项目取得的主要关键技术突破和技术发明为:(1)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基于编码分束成像的光场测量技术。基于创新性设计的编码分束板,结合独立提出的配套相位恢复算法,利用单幅衍射斑强度实现了高信息冗余度条件下的复振幅快速重建,能测量出包含高频空间信息的复杂光场,测量结果可用于高功率激光束的数字反演传输,是国际上首个可望彻底解决高功率激光驱动器光场测量难题的全新技术。(2)发展出了部分相干条件下的高精度测量方法。针对高频振动导致空间相干性退化的实际问题,在阐明算法收敛性和重建结果唯一性的条件基础上,分析出了部分相干性影响机理,提出了可克服部分相干性影响的高精度测量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多波长同时测量技术,解决了激光驱动器基频、二倍频和三倍频光束同时单次曝光测量的问题。(3)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光场测量仪。针对现有加工工艺,优化设计并加工出了精密高效编码分束板;发展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仪器系统集成和校准技术;开发出了高效并行算法和控制软件;对光场测量仪进行了量值溯源,并编写了校准和检测规范;对光场测量仪核心技术申请了专利。(4)首次用单次曝光实现了高功率激光束的强度和相位在线精密测量。将基于编码分束成像的光场测量技术实际用于我国神光II、神光II升级和“大单路”等高功率激光装置,对310mm口径光束的近场波前测量实现了926.7μm分辨率和0.1λ的测量精度,成功测量出动态范围为10^4的远场焦斑分布,国际上首次解决了高功率激光光场不能精密在线检测的技术难题,并已经出口用于以色列国家激光装置NLF。本项目测量技术和仪器系国内外首创,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项,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科研论文52篇,作国际特邀报告10次,获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首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金奖和“首届中国雷欧奥光电精英赛”一等奖(唯一)。编码分束光场测量技术成功解决了高功率激光光场难以测量的长期国际技术难题,商用仪器开发成功并进入实用,受到国内外专家和用户高度肯定。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朱健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提出了编码分束成像和复振幅数值反演相结合的驱动器光束综合参数诊断技术(技术发明点1.2);(2)提出了单次曝光下多波长光场同时测量的方法,解决了激光驱动器终端光束测量的难题(技术发明点2.2);(3)以责任作者或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35篇【见附件34发表科技论文目录】;(4)申请中国发明专利9项【见附件2,3,4,5,7,8,9,10,11】;(5)推动实施了新型光场测量技术在高功率激光光场在线测量与大口径光学元件检测方面的应用【见附件18和21应用证明】。
2刘诚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以编码分束成像为核心技术的新型光场测量方法(技术发明点1);(2)首次阐明了光场部分相干性对相位恢复成像和测量精度的影响机制,并建立了物理模型,提出了精度改善方案(技术发明点2.1);(3)以责任作者或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46篇【见附件34发表科技论文目录】;(4)申请中国发明专利9项【见附件2,3,4,5,6,7,9,10,11】;(5)率先将新型光场测量技术成功应用于高功率激光束在线测量,解决了长期以来高功率激光领域没有光场在线测量技术的国际难题【见附件19应用证明】。
3潘兴臣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提出了数据部分饱和下的波前信息再现方法,突破了探测器动态范围限制(技术发明点2.3);(2)突破关键技术并成功研发出高精度、紧凑型波前传感器(技术发明点3.2);(3)研制出商用的新型光场测量仪,并形成检定及测量规范(技术发明点3.3);(4)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见附件34发表科技论文目录】;(5)申请中国发明专利9项【见附件2,3,4,5,6,7,9,10,11】。
4陶华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建立了国内首个数字化的高功率激光光场在线测量系统(技术发明点4.1);(2)实现了高功率激光装置大口径特殊光学元件的精密检测(技术发明点4.2);(3)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见附件34发表科技论文目录】;(4)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项【见附件3,4,6,11】。
5何小亮讲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创新性地提出编码分束成像测量原理,解决了相位恢复中最为关键的单次曝光条件下的快速收敛性难题(技术发明点1.1);(2)分析了相干性对相位恢复成像的影响机理并提出改进措施【见附件30-(b)】;(3)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见附件34发表科技论文目录】。
6蒋志龙讲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创新性地发展出了改进CDI技术,实现了光场测量仪关键元器件的高精度标定【见附件32-(b)】;(2)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见附件34发表科技论文目录】;(3)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项【见附件4】。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利用光栅实现物体成像的装置中国ZL201310172716.5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潘兴臣;刘诚;朱健强
2授权发明专利可移动式高功率激光光束波前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中国ZL201410428016.2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陶华;潘兴臣;刘诚;朱健强
3授权发明专利高分辨率数字全息显微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中国ZL201510210568.0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蒋志龙;程君;陈文;潘兴臣;陶华;刘诚;朱健强
4授权发明专利透射型样品相位显微装置和相位显微方法中国ZL201210074742.X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潘兴臣;刘诚;朱健强
5授权发明专利多波长复合光场在线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中国ZL201710167297.4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刘诚;董学;潘兴臣;陶华
6授权发明专利光束相位在线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中国ZL201410081914.5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潘兴臣;王海燕;程君;刘诚;朱健强
7授权发明专利透射型样品振幅和相位成像装置和方法中国ZL201210335109.1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潘兴臣;刘诚;朱健强
8授权发明专利透射型大口径元件相位测量方法中国ZL201310382709.8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王海燕;刘诚;潘兴臣;程君;孙美智;朱健强
9授权发明专利大口径光学元件二次曝光相位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中国ZL201510054241.9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陶华;潘兴臣;王海燕;刘诚;朱健强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特制双螺纹连接器中国ZL201510115316.X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朱健强;汤更秀;樊全堂;王聪瑜;刘志刚;杜李峰
发明奖朱健强,刘诚,潘兴臣,陶华,何小亮,蒋志龙江南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江南大学
560737-203 淀粉结构精准设计及其产品创制
项目名称淀粉结构精准设计及其产品创制推荐/提名单位/人江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江南大学
项目简介淀粉是自然界中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生物质,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被广泛应用在食品、造纸、纺织、精细化工、医药等领域,但原淀粉结构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和应用效果。鉴于此,本项目在国家及省部级等资金资助下,聚焦分子结构的精准设计和技术创新,立足于调控淀粉消化性、包埋性和益生性,创制出不同应用性能的淀粉衍生产品,扩大淀粉的应用领域,提高应用领域产品的质量,增加淀粉附加值,满足了应用行业对淀粉结构和使用性能的要求,并获得系列发明成果。主要发明技术包括:(1)基于“调控消化性能”的淀粉结构精准设计:针对原淀粉分子结构庞大,消化速率不可控的问题,本项目建立了聚合度和分支度可控的酶解技术,实现了淀粉消化性能的酶法调,满足了不同人群对淀粉消化性能的需求。具体包括:高效创制了快消化淀粉质能量胶,实现了渗透压平稳下的快速供能;开发的具有短簇状分子结构和环状结构的高支化淀粉可减缓淀粉消化速度,对维持血糖稳态具有显著作用;获得的淀粉/亲水胶体复配体系因结构致密及胶体的阻隔而形成具有一定抗消化性的淀粉产品;(2)基于“满足不同类型功能组分包埋保护、靶向控释、长效缓释和高生物利用率”的淀粉结构精准设计:针对原淀粉乳化性差、黏稠度高,功能组分载入效率低和释放性不可控等问题,本项目通过淀粉专用酶定向催化,获得聚合度可控的短直链淀粉,利用静电、氢键等非共价键及亲水胶体相互作用改造淀粉聚集态,提高了其对功能组分的包合能力,实现了功能组分的稳态化或肠道内缓释、靶向控释及pH值响应释放特性,达到提高功能组分生物利用度的目的;(3)基于“开发功能性淀粉基糖品”的结构精准设计:针对我国自主开发的淀粉基功能性糖品种类少、品质低等问题,本项目通过生物工程技术,采用酶基因“挖掘”和“钓取”相结合的手段,自主开发了催化活力高、产物特异性强的功能性糖酶,利用其对淀粉结构的专一性催化,定向制备了具有益生功能的环糊精、直链麦芽低聚糖等产品;并采用梯度控温、物理场处理以及复合酶辅助等调控策略提高了淀粉乳初始投料浓度,实现了淀粉基糖品的高效生产。本项目已累计获授权发明专利16项,形成了涵盖淀粉结构设计,消化性、包埋释放性调控、功能性糖酶开发和相关产品创制的专利群;在Journal of Agric. Food Chem.等业内顶级期刊发表与本项目紧密相关的SCI论文22篇;制(修)订相关国家标准4项,2项技术经鉴定分别处于国际先进和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技术从2008年开始相继在国内规模最大的淀粉深加工企业之一的诸城兴贸玉米开发有限公司、淀粉基糖品种类齐全的诸城东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长春帝豪食品发展有限公司、食用变性淀粉生产知名企业的佛山市南海华昊华丰淀粉有限公司等实现了技术转移和产业化,近三年总计新增销售收入42.63亿元,新增利润2.92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项目同时带动了淀粉深加工以及食品、医药等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顾正彪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项目总负责人。根据应用领域需要,通过淀粉结构精准设计调控淀粉消化性、包埋释放性、益生性等性能思路的提出者。负责发明点1研究工作的实施,基于对淀粉结构的深入研究,提出控制淀粉聚合度调控淀粉的消化性,利用酶解方法创制出淀粉质能量胶;同时负责发明点3中高浓度投料制备淀粉糖生产技术的实施,率先采用物理场、酶协同等作用实施了初始投料浓度高于40%的淀粉糖品的制备。对于发明点1中淀粉质能量胶和发明点3中实现高浓度下淀粉糖品的制备具有创造性的贡献。旁证材料:核心授权发明专利1、2、6、7、10的第一发明人(详见附件1.1、1.2、1.6、1.7、1.10),SCI 论文1-3、6-8、13、14、16、18-22的责任作者(详见附件5)。
2洪雁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负责通过对淀粉进行水解、脱支、亲水胶体复配等技术设计淀粉结构,并研究结构对淀粉消化性的影响,开发了消化性能可调控的复配产品;通过定向链段的水解及合成技术,结合氢键及离子化作用,设计了可包埋共轭亚油酸、茶多酚以及胰岛素等多种功能组分的淀粉产品。负责发明点1 中利用淀粉与亲水胶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发了消化性能可调的淀粉产品,发明点2中利用淀粉专用酶定向精准设计链段结构,高效制备各种包埋缓释性能淀粉产品。旁证材料:核心授权发明专利4、5的第一发明人(见附件1.4,1.5);SCI论文3-12的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见附件5.3-5.12)。
3程力副研究员江南大学江南大学负责淀粉纳米结构精准设计的研发工作,开发了具有纳米尺度的短直链淀粉/蛋白质多元复合物载运体系。共同负责发明点2研究工作的实施和应用,将淀粉纳米复合物应用于活性物质的包埋和口服输送,提高载体对活性物质的包埋率和载运效果,改善被包埋物质的生物利用率。旁证材料:核心授权发明专利2-10的共同发明人(详见附件1.1-1.10),SCI论文的共同作者(详见附件5)。
4李才明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共同负责发明点3研究工作的实施,构建了功能性糖酶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开发了催化活力高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并通过生物、化学手段显著改善了酶的使用性能,提高了环糊精的生产效率;通过梯度控温、物理场预处理以及复合酶辅助等调控策略提高了酶法生产环糊精、直链麦芽低聚糖的高浓度投料,降低了功能性糖品的生产成本。对于发明点3淀粉基功能性糖品的结构精准设计具有突出贡献。旁证材料:核心授权发明专利3、6-10的共同发明人(详见附件1.3,1.6至1.10),SCI论文13、14、17、18、22的第一作者或者责任作者(详见附件5)。
5李兆丰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共同负责发明点1、3研究工作的实施,开发了淀粉分支酶、直链麦芽低聚糖生成酶,并分别利用其对淀粉进行精准催化,创制了具有不同慢消化和抗性含量的分支化淀粉、不同DP值直链麦芽低聚糖的定向合成技术。对于发明点1、3调控消化性能的淀粉结构精准设计和淀粉基功能性糖品的结构精准设计具有突出贡献。旁证材料:核心授权发明专利3、8、9的第一发明人(详见附件1.3、1.8、1.9),SCI论文14-22的第一作者或者责任作者(详见附件5)。
6班宵逢助理研究员江南大学江南大学项目执行者,参与发明点3中淀粉糖品专用酶的开发与改造。旁证材料:SCI 论文16的第一作者(详见附件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环化活力提高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突变体中国ZL 201410169712.6江南大学顾正彪;李兆丰;黄敏;李才明;程力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淀粉基药片控释载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中国ZL201110416758.X江南大学洪雁;顾正彪;程力;李兆丰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通过添加亲水胶体改善淀粉基可食用包装膜性能的方法中国ZL201410295848.1江南大学洪雁;顾正彪;吴银琴;程力;李兆丰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乳化胶凝型功能性脂肪酸载体的制备方法中国ZL 201010116619.0江南大学顾正彪;杨英;张根义;洪雁;程力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促进高浓度淀粉液化的预处理方法中国ZL201410522741.6江南大学顾正彪;李兆丰;彭丹丹;李才明;洪雁;程力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高浓度淀粉糖化反应效率的方法中国ZL201410201603.8江南大学李兆丰;顾正彪;曲世洋;李才明;洪雁;程力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淀粉酶解制备淀粉质能量胶的方法中国ZL200710190351.3江南大学顾正彪;洪雁;赵娅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抗消化淀粉基乳化剂及其应用中国ZL200710190351.3江南大学顾正彪;方芳;杨英;洪雁;李兆丰;程力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生淀粉的酶解效率的方法中国ZL201510062270.X江南大学李兆丰;顾正彪;李才明;房丹;程力;洪雁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酶法制备β-环糊精得率的方法中国ZL201510062265.9江南大学李兆丰;顾正彪;李才明; 程力;洪雁
发明奖顾正彪,洪雁,程力,李才明,李兆丰,班宵逢江南大学江南大学
570739-201 温室生境信息检测与环境控制技术及装备
项目名称温室生境信息检测与环境控制技术及装备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江苏大学,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
项目简介我国温室总面积世界第一,且呈迅猛增长态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检测与环境控制技术水平不高,经济效益较低,由于地理、气候、农艺和经济差异较大,因此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行不通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温室环境-作物时空变异大、信息变量多,作物和环境交互响应机理不明,目前原位在线检测物营养和表型信息、全生长期环境多目标优化、温室环境调控配套装备等技术瓶颈尚未突破,导致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均难以保证,且造成水肥药的浪费和污染。针对以上难题,该项目组经过10年持续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1. 发明了作物营养和表型信息原位、精确、在线检测技术。探明了氮、磷、钾多种营养交互的检测机理,突破了多重互作的氮磷钾信息建模和检测方法,解决了交互作用下三维空间光信息表达的瓶颈;提出番茄和生菜对环境响应的指示性特征,发明了基于指示性特征的作物表型信息连续原位全生长周期测量技术;创制了适用于盆栽、茄科类、高秆等作物营养和表型信息原位在线检测装备。解决了温室栽培复杂环境下作物众多生长信息的原位、非接触、精确、快速检测难题。2. 发明了“作物生长信息-双多时间尺度”的温室环境多目标优化调控技术。探明了作物-多因子环境之间的强耦合关系,优化了基于温室内小区温湿度精确分布的执行机构调控方案,突破了温室作物品质响应机制和调控方法;创新了作物、环境响应慢和快两个时间尺度匹配方法,基于节能、品质和产量等目标,提出了“作物生长信息-双多时间尺度”的温室环境和营养多目标优化调控技术;开发了低成本二氧化碳传感器和温室小气候环境智能化控制器。创建了以作物响应和效益为核心的调控新方法,解决了目前温室环境调控有产量无品质目标、无作物信息反馈的测控瓶颈。3. 创制了温室水肥药及环境调控配套新装备。研发了日光型多层潮汐灌溉生菜生长系统,提出了P-模糊PID控制和Smith预估相结合的多路肥料营养液精确调配方法,发明了水肥精确耦合灌溉施肥装备;研制了基于双信号放大与双信号抑制的新型作物农残检测光电化学传感器,发明了臭氧和内高压杀菌灭虫的多功能植保机;创制了连栋温室和日光温室环境调控配套装备。为温室环境调控技术转型升级提供了装备支撑。授权发明专利51件(其中美国发明专利1件),软件著作权登记13件。研究成果已经在江苏、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推广应用,近3年累计总产值76015万元,累计新增利润、税收和节支总额共计20306万元;与现有的温室环境测控技术及装备相比,节肥20-32%,节水25-28%,节药20-60%,提高劳动生产率1倍以上,提高产量25-35%,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毛罕平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项目期间,突破了多重互作的氮磷钾信息建模和检测方法,创建了“作物生长信息-双多时间尺度”的温室环境多目标优化调控技术,对项目的创新点1(1)、创新点2(2)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开发了连栋温室环境调控配套装备,对项目的发明点3(4)做出了共同贡献。在江苏、广东等地进行了推广和试验示范。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55%。佐证材料为:【附件1.1、1.6】;成果鉴定【附件 2.1、2.2、2.3、2.4】。
2郑文刚研究员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在项目的具体设计和研究开发方面开展了工作,研发了低成本的CO2传感器、温室云感知终端及数据服务平台,发明了无农残多功能植保机,对项目的发明点2(3)和发明点3(3)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北京、陕西和河南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在该项技术研发中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55%。佐证材料为:授权发明专利【附件1.7】;科技成果鉴定【附件2.1】。
3左志宇副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创制了水肥精确耦合灌溉施肥装备,对项目的创新点3(2)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研发了温室生菜硝酸盐浓度测量的离子敏微电极及硝酸盐品质指标控制方法,对创新点2(1)做出了共同贡献。在江苏、安徽和广东等地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65%。佐证材料为:授权发明专利【附件1.5、1.9】,成果鉴定【附件2.1、2.2、2.3、2.4】。
4黄丹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创制了日光型多层潮汐灌溉生菜生长系统,对项目的发明点3(1)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研发了促进抗氧化物质积累的生菜栽培系统及其栽培方法,构建了植株几何外观表征集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光、温、湿、水肥的响应关系,分别对创新点2(1)和发明点1(2)做出了共同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55%。佐证材料为:授权发明专利【附件1.4、1.8】;论文【附件1.3】。
5张晓东副研究员江苏大学江苏大学作为该项目技术骨干人员,创制了作物营养和表型信息原位在线检测装备,对项目的创新点1(3)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发明了基于指示性特征的双目视觉作物表型信息连续原位全生长周期测量技术,对创新点1(2)做出了共同贡献。在该项技术的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65%。佐证材料为:授权发明专利【附件1.2】,成果鉴定【附件2.1、2.2、2.3、2.4】。
6张馨副研究员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研发日光温室环境调控配套装备,发明了卷帘机智能控制器,对项目的发明点3(4)做出了共同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50%。佐证材料为:授权发明专利【附件1.10】,科技成果鉴定【附件2.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卷帘机智能控制器中国201510483376.7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张馨;鲍锋;郭瑞;单飞飞;张石锐;吴文彪
2授权发明专利氮磷钾交互作用下温室作物营养含量检测的方法中国201410371048.3江苏大学毛罕平;朱文静;刘红玉;张晓东;高洪燕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温室智能移动检测平台中国201510398869.0江苏大学张晓东;李立;毛罕平;左志宇;高洪燕;孙俊;倪纪恒;苏辰;张红涛;周亚波
4其他A Review of Imaging Techniques for Plant Phenotyping欧洲Sensors,14(11):20078-20111上海交通大学Li Lei; Zhang Qin; Huang Danfeng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促进抗氧化物质积累的生菜栽培系统及栽培方法中国201510128879.2上海交通大学黄丹枫;杨晓;朱怡航;郭斗斗;高丽伟;徐慧慧;唐东梅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温室叶菜硝酸盐含量控制方法中国201210591002.3江苏大学左志宇;毛罕平;张晓东;姚舟华;熊宇鹏;韩绿化;倪纪恒;黄文岳;骆飞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根据作物投影面积和植物高度进行施肥的方法中国201310738745.3江苏大学左志宇;秦丽娟;毛罕平;张晓东;李青林;倪纪恒;骆飞
8授权发明专利适用于温室环境的二氧化碳的测控与校对系统、方法中国201110452470.8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张馨;郑文刚;赵春江;田洪武;鲍锋;吴文彪
9授权发明专利日光型多层潮汐式绿叶菜工厂化生产系统中国201410443468.8上海交通大学张凯;常丽英;黄丹枫
10授权发明专利Testing Device for Integrated Irrigation and Disinfection美国US15318812江苏大学左志宇;秦丽娟;毛罕平;张晓东;倪纪恒;李青林;吕天远
发明奖毛罕平,郑文刚,左志宇,黄丹枫,张晓东,张馨江苏大学,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江苏省教育厅
580760-201 油菜毯状苗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与装备
项目名称油菜毯状苗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与装备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扬州大学,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项目简介油菜是我国最重要油料作物之一,也是唯一的冬季油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1亿亩,提供了约55%的国产植物性食用油。受水稻茬口所限,长江流域稻作区约有4000万~5000万亩油菜需要育苗移栽。传统人工育苗移栽每亩耗工3~4个,迟直播油菜难以获得高产,油菜种植比较效益低下,农民无利可图,抛荒严重。长江流域产生了多达1亿亩的稻茬冬闲田。育苗移栽机械化是我国油菜产业的卡脖子技术,国内外均无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项目组历经8年攻关,创新油菜毯状苗育苗新技术,创制油菜毯状苗高效移栽机,创新油菜毯状苗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农艺与农机融合,高效与高产并举,取得基础性、原创性、系统性的发明成果。1、世界首创油菜毯状苗育苗技术改变苗床低密度育苗和起裸根苗移栽的传统方式,首创了油菜超高密度秧盘育苗方式,发明了防徒长、促齐苗、助成毯、提素质的标准化育苗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密度高、素质好、盘根成毯适合机械高速切块插栽的油菜毯状苗。制定了油菜毯状苗育苗技术规程,形成了指标可视、过程可控、操作可行的育苗技术体系,并发明创制了种子处理剂、精量播种器、专用基质等标准化配套产品,农户通过简单学习便能在生产上实际应用。2、首创油菜毯状苗高效移栽机针对国内外现有旱地移栽机作业效率低,对黏重土壤适应性差的问题,改变现有挖穴和开沟移栽方式,首次提出油菜毯状苗切块取苗、对缝插栽的移栽方式,创制了高速全自动油菜毯状苗移栽机,制定了移栽机标准,破解了稻茬田黏重土壤条件下油菜高效移栽难题,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多种土壤条件下的油菜高密度高效率移栽,创造了每分钟300次的世界最快旱地栽植频率,把世界纪录提升了1.8倍。3、创新毯状苗机械移栽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针对油菜毯状苗密度高、个体小、移栽效率高的特点,创新了以密补弱、早活快发的栽培模式。研究提出了机械化、精细化灭茬埋秸、开沟作畦耕整地技术方案,制定了技术规程;探明了移栽密度、移栽时期和产量的响应机制,明确适宜移栽时期和移栽密度。创建了促早活快发的管理方法,创制了早活棵促进剂。提出了前足、中控、后重的施肥模式,构建高产群体质量,在高效移栽的基础上实现亩产250~300公斤的高产。本项目获国际发明专利1件,国内发明专利13件,软件著作权2项。成果入选“农业农村部2018年十大引领性技术”和“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主推农业技术进行推广。相关技术由日本洋马株式会社等企业实施转化,获转让费400万元。本技术在油菜主产区核心示范面积18.9万亩,辐射面积150万亩。与人工育苗移栽相比人工投入减少90%以上,与同期直播油菜相比增产30%以上,亩均节本增效150~200元。本技术让我国油菜育苗移栽机械化卡脖子问题得以实际解决,为稳定和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并进一步利用冬闲田扩大油菜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我国减轻食用油进口依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冷锁虎教授扬州大学扬州大学本技术成果核心发明专利(附件1-1、1-3、1-4、1-5、1-6、1-8)主要发明人,重要论文(附件5-2、5-3、5-4)主要作者或通讯作者。首次提出了防徒长、促齐苗、助成毯、提素质的油菜毯状苗高密度、规格化的育苗技术方案,世界上首次培育适合机械切块栽插的油菜毯状苗,制定了油菜毯状苗育苗技术规程,为移栽机高效率插栽创造了先决条件。创建了早活快发移栽模式和前足、中控、后重的栽后施肥模式,为毯苗机械油菜高产稳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本项目技术成果创新点1、3有突出贡献。
2吴崇友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本技术成果核心发明专利(附件1-2、1-5、1-9、1-10)主要发明人,重要论文( 附件5-1)通讯作者。本项目成果移栽机项目的主持人和技术总负责人,提出了油菜毯状苗切块取苗+切缝整形+对缝插栽+推土镇压的移栽方式,油菜毯状苗移栽机关键核心工作部件的结构创新和参数优化中起决定作用。创新了移栽前机械化整地技术。对本项目技术成果创新点2、3有突出贡献。
3杨光副教授扬州大学扬州大学本技术成果核心发明专利(附件1-1、1-3、1-4、1-5、1-6、1-8)主要发明人;重要论文(附件5-4)作者。提出了整盘抽拉式精密播种方法,创制了精量定位播种器,解决了油菜在秧盘内播种速度慢、播种不均匀的难题。提出了油菜毯状苗育苗床土配制方法,创制了育苗专利基质,为标准化、规模化育苗提供支撑。明确了臺肥对毯状苗机械移栽油菜产量形成的影响机理,为创建高产高效施肥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本项目技术成果创新点1、3有突出贡献。
4汤庆助理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本技术成果核心发明专利(附件1-2、1-9)主要发明人,重要论文( 附件5-1)主要作者。本成果主要移栽机项目参加人和技术骨干,创新发明了适宜稻茬田移栽覆土镇压的V型覆土镇压装置,油菜毯状苗移栽机关键核心工作部件的结构创新和参数优化中起决定作用。对本项目技术成果创新点2、3有突出贡献。
5左青松副教授扬州大学扬州大学本技术成果核心发明专利(附件1-1、1-3、1-4、1-5、1-6、1-8)主要发明人,重要论文(附件5-3)作者。提出了油菜种子化学处理方法,创制了种子处理剂,有效控制了超高密度条件下秧苗徒长,为油菜毯状苗的培育奠定了基础。提出了促进秧苗栽后早活棵的处理方法,创制了油菜毯状苗早活棵处理剂,加快了毯状苗栽后活棵发棵进程,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明确了氮肥和密度对毯状苗移栽油菜碳氮积累、 运转和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毯苗机栽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本项目技术成果创新点1、3有突出贡献。
6吴俊助理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本技术成果核心发明专利(附件1-2、1-9)主要发明人。本项目成果移栽机械项目主要参加人和技术骨干,创新发明了适宜稻茬田黏重土壤切缝开沟的波纹盘切缝装置,油菜毯状苗移栽机关键核心工作部件的结构创新和参数优化中起决定作用。对本项目技术成果创新点2、3有突出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双控差动行星系分插机构中国ZL201210203762.2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张敏,张文毅,吴崇友
2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for cultivating rape seedlings其他2923364扬州大学冷锁虎,杨光,左青松
3授权发明专利油菜毯状苗全自动移栽机的栽植装置及栽植方法中国ZL201410454324.2农业部南京农业机吴崇友、袁文胜、唐宗义、汤庆、吴俊、王苏飞、金诚谦、胡敏娟、王刚、金梅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促进油菜机插毯状苗早活棵的处理剂及应用方法中国ZL201410067623.0扬州大学冷锁虎,左青松,杨光,晋辰,朱庆洋、李苗苗、盖小斌、谭婧文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油菜毯状苗培育方法中国ZL201210418971.9扬州大学冷锁虎,左青松,杨光
6授权发明专利适用于油菜毯状苗培育的种子处理剂及应用方法中国ZL201410065730.X扬州大学冷锁虎,左青松,杨光,晋辰,朱庆洋、李苗苗、陈斌、许亚鑫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油菜毯状苗育苗床土及其配制方法中国ZL201410067082.1扬州大学冷锁虎、杨光、左青松、晋辰、朱庆洋、李苗苗、查霆、沙榴妍
8授权发明专利小粒种子排种器中国ZL200710191906.6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吴崇友,金诚谦, 袁文胜,钟伟民,涂安富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精量定位播种方法中国ZL201510754993.6扬州大学冷锁虎、杨光、左青松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稻板茬田角度无级可调的覆土镇压轮机构中国ZL201610350913.5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汤庆,吴崇友,唐宗义,吴俊,袁文胜
发明奖冷锁虎,吴崇友,杨光,汤庆,左青松,吴俊扬州大学,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江苏省教育厅
590766-201 基于旋球同步微变形致密制备高强韧性铝基复合材料
项目名称基于旋球同步微变形致密制备高强韧性铝基复合材料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淮海工学院
项目简介1. 主要技术内容: (1)喷射沉积制备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方法、装置及应用。采用多层喷射沉积技术制备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装置包括旋转基底、移动坩锅、雾化腔。采用旋转基底存在网状纤维布的固定装置制备显微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管坯时,纤维网随沉积管坯一起转动,沉积颗粒通过纤维网的网孔沉积在下层沉积坯上,从而实现纤维与铝基体的逐层成形;纤维逐层缠绕,合金通过纤维网逐层沉积,制备纤维分布均匀且与基体结合良好的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2)喷射沉积铝基复合材料的旋球同步微变形致密工艺。开发了一种喷射沉积的致密化装置及其应用。喷射沉积的同时利用该致密化装置中的多个旋球对沉积坯表面的撞击,在剪切作用下产生冶金结合,通过喷射沉积过程中管坯的旋转对沉积坯进行逐层致密,累积实现整体致密,优化旋球同步微变形致密工艺参数,促进沉积颗粒之间的冶金结合,提高材料的强度、变形能力、韧性,得到高性能的管材。(3)喷射沉积铝基复合材料的楔形压制致密工艺。采用楔形压制工艺致密喷射沉积铝基复合材料,楔形压制压头上设有安装端面和工作端,工作端沿压头步进方向依次为第一保压区、主压区、预压区和第二保压区,预压区实现预致密,主压区对预压致密的区域进一步致密,两个保压区防止致密化时材料流动,提高预压区和主压区的静水压力,防止材料开裂。致密化过程中能保留坯料中显微组织的细小与均匀,有效致密喷射沉积铝基复合材料,获得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2.授权专利情况:[1] 贺毅强, 周海生, 冯立超, 陈志钢. 一种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装置[P]. 中国, 2018, ZL 201611123195.4.[2] 贺毅强, 陈志钢, 冯立超. 喷射沉积金属板坯的致密化用压头、装置及应用[P].中国, 2015, ZL201310462084.6.[3] 贺毅强, 陈志钢, 冯立超. 一种喷射沉积的致密化装置及其应用[P]. 中国, 2014, ZL201310198762.2.3.技术经济指标:通过应用喷射沉积高性能铝合金的制备方法简化了轮毂的生产工艺,且提高了轮毂材料的力学性能,实现了轮毂的轻量化,节约了成本,单个轮毂成本下降2.8元,2015年轮毂产能较2014产量从12万件增加到14万件,2016年增加至17万件,2017增加至20万件,单件利润35元,共新增利润1785万元,新增税收303.45万元,节支142.8万元。4.应用及效益情况:2015年江苏珀然锻造有限公司通过应用贺毅强博士的喷射沉积高性能铝合金的制备技术,现有铝合金轮毂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改进研发,完成了旋球同步微变形致密制备高强韧性铝合金及铝基复合材料的技术应用,同时针对市场需求并研发了新的研发方向,以技术成本、产品质量优势占领市场,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015-2017年共实现产值16 575万元,创造利税2088.45万元,节约成本142.8万元。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加技术岗位20个,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贺毅强教授淮海工学院淮海工学院作为第一发明人提出了采用喷射沉积技术制备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思想,提出了喷射沉积铝基复合材料的旋球同步微变形致密工艺、楔形压制工艺,并作为项目主持人设计整个项目,组织研究,优化喷射沉积工艺与旋球同步微变形致密工艺,降低基体中氧化量,减少坯体中的冶金缺陷,提高材料的强度与塑韧性,获得高强韧性铝基复合材料,并与连云港东睦新材料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研发高性能喷射沉积铝基复合材料,负责项目立项与申报工作,负责申报材料的撰写与定稿工作,组织完成该项目实施中的设计、研制、试验工作,负责项目验收相关工作,撰写验收总结材料。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喷射沉积的致密化装置及其应用中国ZL201310198762.2淮海工学院贺毅强, 陈志钢, 冯立超
2授权发明专利喷射沉积金属板坯的致密化用压头、装置及应用中国ZL201310462084.6淮海工学院贺毅强, 陈志钢, 冯立超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显微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装置中国ZL 201611123195.4淮海工学院贺毅强, 周海生, 冯立超, 陈志钢
发明奖贺毅强淮海工学院江苏省教育厅
600851-201 环保型干粉砂浆应用技术与推广
项目名称环保型干粉砂浆应用技术与推广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市众华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考虑到干粉砂浆生产的特点,本项目利用水玻璃铸造旧砂代替部分黄砂作为集料制备干粉砂浆,在满足《预拌砂浆》(GBT 25181-2010)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将水玻璃铸造旧砂替代黄砂掺量50%以上,能减少50%的黄砂使用,每吨干粉砂浆约消耗0.4吨铸造旧砂,减少了天然黄砂的消耗,既能解决铸造旧砂的堆放问题,又能降低干粉砂浆的成本,促进干粉砂浆的推广,相应的减少现拌砂浆的应用,减少袋装水泥,保证了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由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干粉砂浆配合比和耐久性能应用技术研究,常州市众华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设备改造和生产应用。项目重点研究了不同铸造旧砂掺量的对干粉砂浆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能的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铸造旧砂掺量为60%最佳,3d强度最高,为4.3Mpa,28d强度能达到10.1MPa,且28d收缩率仅为0.677‰,收缩性能良好,通过外加剂复配技术,干粉砂浆耐久性能良好。在环保型干粉砂浆批量生产,企业对搅拌设备、输送设备进行了改造,改造后,在生产过程中增加了预搅拌设备和改造的输送设备能够较好的完成铸造旧砂的破碎、筛选任务,并结合预搅拌设备,能够保证铸造旧砂能很好的应用在干粉砂浆的生产中。通过对常州市众华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设备的改造,将掺有水玻璃铸造旧砂的干粉砂浆进行批量生产,生产出符合《预拌砂浆》(GBT 25181-2010)技术指标的环保型干粉砂浆,并通过相关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所有限公司检验。生产出的环保型干粉砂浆于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厅高新技术产品,于2013年至2018年期间,先后提供给常州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公司和江苏金土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建筑公司,服务于绿地集团、恒大集团、和记黄埔以及新城集团等多家知名房企在常州的住宅工程,累计销售项目产品53.29万吨,累积销售12391.75万元,累计交税492.72万元,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减少21吨天然砂的使用,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项目开发和实施的主要成果有:1、授权专利情况(1)干粉砂浆,发明授权,ZL2010101603563,授权时间2012年8月。(2)自流平垫层砂浆和耐磨地面砂浆用添加剂及制备方法,发明授权,ZL2013104349036,授权时间2015年10月。(3)砂浆预搅拌设备,发明授权,ZL201210274238.4,授权时间2014年7月。(4)砂石破碎装置,发明授权,ZL201210274601.2,授权时间2016年1月。(5)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2、论文(1)水玻璃铸造旧砂在干粉砂浆中的应用研究[A].商品砂浆的科学与技术[C].2011:5.(2)纤维增强道路修补砂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8(12).(3)无机矿物掺合料在粘结砂浆中的应用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1,38(03).(4)添加剂对饰面砂浆的性能影响研究[J].非金属矿,2011,36(04)3、其他成果(1)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常州市高新技术产品。(2)获得江苏省科技厅立项项目1项,常州市科技局项目立项2项。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肖雪军讲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天然黄砂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将铸造行业的铸造旧砂用于替代天然黄砂,制备环保型干粉砂浆。其中针对水玻璃铸造旧砂铸造旧砂级配不合理、细粉较多以及容易泛碱等缺点,利用骨料级配技术、掺和料技术以及外加剂复配技术,配制出28d强度能达到10.1MPa,且28d收缩率仅为0.677‰,收缩性能良好,满足《预拌砂浆》(GBT 25181-2010)技术指标的环保型干粉砂浆,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2篇,主持完成省科技厅项目1项 。
2刘文斌副教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针对环保型干粉砂浆在利用水玻璃铸造旧砂为主要原料时,水玻璃铸造旧砂自身缺点带来的施工性能不好,耐久性能不足的缺点,利用纤维素醚、可再分散乳胶粉、硅烷类疏水剂、增强剂、消泡剂以及减水剂等多种外加剂复配,成功解决环保型干粉砂浆保水性能、流挂性能,能够方便快捷的进行抹灰施工。主持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3篇。
3鞠宇飞讲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粉煤灰、矿粉、偏高岭土等多种矿物掺和料进行复掺,改善环保型干粉砂浆施工性能和力学性能的不足,以满足《预拌砂浆》(GBT 25181-2010)技术指标,同时与企业生产人员合作对搅拌设备、输送设备进行了改造,改造后,在生产过程中增加了砂石破碎设备,对铸造旧砂的进行破碎、筛选,提高铸造旧砂的分散性和颗粒级配,解决了保型干粉砂浆性能的稳定性问题。参与发明专利1项,参与完成省科技厅项目1项。
4蒋恒蔚讲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环保型干粉砂浆进行了经济环保性评估,从环保和经济角度论证了项目产品的可行性,项目产品的实施提供了环保和经济分析依据,同时帮助合作企业完成了知识产权贯标和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保障了项目技术知识产权的有效利益,参与完成省科技厅项目1项,参与完成常州市科技项目《常州市众华建材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
5徐开胜中级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再分散乳胶粉、增强剂、消泡剂、减水剂和硅烷类疏水剂改善砂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抑制了砂浆硬化后“泛碱”缺点,提升环保型干粉砂浆的应用性能和范围。利用砂浆添加剂复配技术可大幅度提高环保型干粉砂浆流动性,拓展了其在地坪工程中的应用。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6戴丽聪中级常州市众华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市众华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利用骨料级配技术,改善水玻璃铸造旧砂级配不合理的缺点,保证了环保型干粉砂浆施工性能和力学性能的稳定性,同时结合应用现场预搅拌设备,提高砂浆均化、输送和与水混合的均匀稳定性,保证高性能砂浆的稳定输出。获得《砂石破碎装置》和《砂浆预搅拌设备》授权专利2项,支持完成常州市科技项目《常州市众华建材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干粉砂浆中国ZL201010160356.3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市众华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肖雪军;鞠宇飞;刘文斌;徐开胜;张小鹏
2授权发明专利自流平垫层砂浆和耐磨地面砂浆用添加剂及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4349036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刘文斌;高淑娟;张晓青;徐永红
3授权发明专利砂浆预搅拌设备中国ZL 201210274238.4常州市众华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张小鹏、戴丽聪;鞠宇飞
4授权发明专利砂石破碎装置中国ZL201210274601.2常州市众华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戴丽聪;鞠宇飞;张小鹏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自流平砂浆流动度测定仪测试盘中国ZL201821294127.9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徐开胜;范优铭;徐苗苗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便捷的自流平砂浆流动度测定仪中国ZL201821294050.5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徐开胜;范优铭;徐苗苗
发明奖肖雪军,刘文斌,鞠宇飞,蒋恒蔚,徐开胜,戴丽聪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市众华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610893-201 骨软骨原位修复与再生技术
项目名称骨软骨原位修复与再生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浙江星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组织器官损伤是第二位的人体损伤致残因素,在运动系统中,关节软骨的损伤最常见,上亿患者因肢体创伤患骨关节炎等不愈和致残的疾病,导致劳动力下降甚至丧失。该项目发明了“骨软骨原位修复与再生技术”,建立和实践了组织工程要素的三条临床转化途径,即自体细胞/因子浓集治疗技术、支架材料器械产品和细胞材料复合移植技术,突破了骨软骨组织自愈能力低下的难题,推动了“再生医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在运动医学的临床应用:1、创建基于自体细胞/因子浓集的骨原位再生治疗技术,骨折不愈合等难治疾病的治愈率达94%,有效治愈2000多例。1)针对自体细胞浓集效率低且易污染的难题,发明全封闭型自体细胞浓集新装置,建立高效安全的骨髓细胞和去白细胞富血小板浓集技术。2)突破组织工程化组织难以治疗无明显组织缺损的运动系统损伤难题,创新组织工程化组织的临床移植方式,根据疾病和部位情况针对性移植组织工程要素,形成病种特异性原位组织工程与再生医疗新技术体系,显著提高骨折不愈合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效率。2、创建基于胶原和蚕丝的组织工程支架产品技术,国际上率先开展蚕丝支架修复人体软组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突破纯化胶原材料湿态下力学差、不可缝合以及骨-软骨支架容易分层的难题,发明湿态下可缝合并促进骨-软骨修复的多层仿生胶原支架技术。开拓医用级蚕丝作为新型植入材料,建立医用级蚕丝基地和蚕丝免疫原性去除方法,发明与人体软组织力学特性匹配的新型蚕丝网片结构和适合细胞、组织和血管长入的新型网状蚕丝支架,在以国外同类产品为对照的临床试验中显示修复速度更快且无组织侵蚀副作用。3、创建基于小分子干预和自体细胞扩增的软骨组织工程与再生技术,率先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临床移植软骨干/祖细胞的组织工程转化成果。解析软骨细胞表型变化规律和调控分子,阐明骨关节炎各亚型和筛选小分子精确阻断,获得有效维持软骨细胞表型的小分子及组合,结合缓释系统和生物支架,启动关节软骨修复再生。该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转化发明专利2项,蚕丝支架获得欧盟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证书(CE)2个。在Sci Adv、Ann Rheum Dis、Stem cells、Biomaterials等国际学会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115篇(71篇五年IF>5),他引3500余次。原位再生医疗技术在多家三甲医院应用,治疗骨关节疾病和骨折不愈合等2000多例,软骨、骨修复再生治疗疗效分别为87%、94.5%,实现了骨软骨组织的临床修复与再生,使骨外科学的部分难治性疾病从替代进入再生层级。软骨组织工程和临床移植流程写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教科书,完成人牵头制定行业标准《同种异体修复材料脱矿骨材料的体内成骨诱导性能评价》,国家基金委2016年对此专门简报报送国务院。李达三先生高度认可再生治疗技术,捐赠一亿元用于发展浙大肌肉骨骼系统再生医学。软骨再生相关研究被Nat Rev Rheumatol, Stem Cells Transl Med等杂志专门评述,被高度评价为骨关节炎治疗提供了"令人兴奋的、无痛的再生治疗方式"。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欧阳宏伟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负责整体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对主要技术发明点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明专利1,2,3,4,6),领导实现原位再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并推动其临床转化。主要贡献:1.建立原位组织再生技术,作为浙江省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牵头在全国三甲医院推广。对应第1,2,3项技术发明。2.研发软组织原位再生功能性网状蚕丝支架和骨软骨多层仿生胶原支架技术,开展蚕丝支架的临床应用,对应第2项技术发明。3. 研发基于小分子干预和自体细胞扩增的软骨组织工程与再生技术,对应第3项技术发明。
2邹晓晖研究员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发明自体细胞浓集装置,发明与人体软组织力学特性匹配的新型蚕丝支架,参与开展原位再生技术、蚕丝支架技术临床应用(发明专利4,5,7)。主要技术贡献为:1、共同发明高效安全的骨髓细胞和去白细胞富血小板浓集技术。对应第1项技术发明。2、完成功能性蚕丝支架编织工艺和丝素蛋白膜纯化工艺的优化,牵头开展纯化的丝素蛋白膜片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应第2项技术发明。
3赵洪石高级工程师浙江星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星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明多层仿生骨软骨支架技术(发明专利2, 6,8),设计并参与关节软骨再生支架的临床转化过程。主要技术贡献为:完成湿态下可缝合的胶原支架开发和临床转化,对应第2项技术发明。
4章淑芳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参与基于胶原和蚕丝的组织工程再生支架构建等系列技术,申请发明专利3项。主要技术贡献为:开发基于胶原等天然材料的力学可控的组织工程再生材料,对应第2项技术发明。
5陈晓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全程参与功能性蚕丝支架构建等系列技术,完成临床前研究与数据。对应第2项技术发明。主要技术贡献为:设计了功能化的软组织工程支架,临床前期体内外验证蚕丝支架在软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全程参与软组织功能性蚕丝支架构建等系列技术。
6柳华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发明自体细胞浓集装置(发明专利5)。主要技术贡献为:发明高效安全的骨髓细胞和去白细胞富血小板浓集技术,将血小板收集浓度由传统的68%提高到85%以上,细胞因子浓度提高2~3倍。对应第1项技术发明。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丝素蛋白基一体化骨软骨双层支架及其制备与应用中国ZL 201210411395.5浙江大学徐国伟,赵洪石,陈隆坤,欧阳宏伟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取向通道胶原支架制备方法及专用装置中国ZL 201310220030.9浙江大学陶佳栋,欧阳宏伟
3授权发明专利含锂自然材料生物活性支架在骨软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中国ZL 201410438388.3浙江大学欧阳宏伟,吴岩,王权,张小磊,熊思,邹晓辉
4授权发明专利全封闭式细胞和细胞因子制备装置及其制备方法ZL 全封闭式细胞和细胞因子制备装置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 201110121204.7浙江星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柳华,邹晓晖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胶原基骨软骨三层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 201210206807.1浙江星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赵洪石,徐国伟,陈隆坤,欧阳宏伟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难溶于水的支架型丝素蛋白膜及其制备与应用中国ZL 201310426437.7浙江星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隆坤,邹晓晖,张志红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胶原基软骨支架中国201510789943.1浙江星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徐国伟,赵洪石,马南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纳米纤维的三维大孔径组织工程支架及其应用中国ZL 200810163691.1浙江大学欧阳宏伟,蔡友志,张国荣
发明奖欧阳宏伟,邹晓晖,赵洪石,章淑芳,陈晓,柳华浙江大学,浙江星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620893-202 放线菌药物高效生物合成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应用
项目名称放线菌药物高效生物合成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新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微生物制药是医药产业支柱,放线菌是其主要生产菌,大部分放线菌药物通过聚酮(PKS)和非核糖体肽(NRPS)途径合成。菌种选育是放线菌高效合成药物的关键,但项目实施前,传统的非理性随机突变育种技术准确性差、育种效率低,造成工业放线菌普遍发酵水平低、同系物杂质多,致使国产放线菌药物缺乏竞争力,国内重要临床药物市场长期被国际原研药企垄断。本项目在863计划、国家和省级重大专项资助下,针对聚酮和非核糖体肽两类药物,以抗多重耐药革兰氏阳性细菌新药达托霉素(NRPS)、临床首选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PKS)为模式对象,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对其生产菌基因组进行靶向、精准、高效的理性改造,发明了放线菌高效生物合成关键技术体系,变革了传统育种技术。主要发明如下:(1)发明了放线菌药物生物合成路线的定向改造技术。对合成途径中关键合成元件、限速元件和杂质合成途径进行了理性改造。通过剔除达托霉素生产菌中支链脂肪酸前体合成途径、改造FK506关键合成酶的催化活性和底物选择性,消除了同系物杂质的竞争性合成,大幅降低了杂质含量,提高了目标产物合成效率。达托霉素和FK506摇瓶发酵水平分别从0.27g/L提高到0.43g/L、从0.15g/L提高到0.35g/L。(2)发明了调控元件靶向挖掘和调控网络重构技术。建立了组学水平的体内转座随机突变、体外亲和纯化的调控元件筛选技术,靶向挖掘调控网络中的关键元件,拆解放线菌复杂的调控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由GBL信号受体、多效调控因子、途径特异性调控因子或基因簇启动子组成的主要调控通路的定向重构技术,实现了高效合成,50L发酵水平达托霉素和FK506分别提高到0.93g/L和0.95g/L。(3)发明了基于合成体系对发酵环境应答的工艺优化和放大技术。在阐明发酵过程中关键合成与调控元件的基因表达水平与药物合成效率关系基础上,针对营养信号系统与主要调控通路互作进行发酵工艺优化。通过基因融合提高有毒前体的耐受性,优化流加工艺,建立了达托霉素和FK506的10吨罐发酵工艺。发酵单位分别从1.21g/L提高到2.23g/L、从0.84g/L提高到2.04g/L,原料药总杂分别从3.6%下降到2.3%、从0.5%下降到0.2%,发酵水平超过美国和日本原研药企。项目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受理发明专利5项,获中国和浙江省专利优秀奖各1项,发表SCI论文16篇,获新药证书、药品注册、临床批件等CFDA授权批文8项,实现了达托霉素和FK506的新药创制、优质高产和产业化,近三年累计销售逾13.1亿元、利税逾5.7亿。该技术已推广应用于非达霉素(PKS)、达巴万星前体(NRPS)等新药研发,是放线菌药物高产改造的关键技术。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技术总体水平达国际先进、部分指标达国际领先。2018年华东医药股份的FK506占国内市场逾30%,扭转了原研药企日本Astellas占主导的局面;达托霉素也在市场快速放量,阻挡了原研药企美国Cubist进军中国市场,突破了国际药企的垄断,本发明技术对我国微生物制药技术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永泉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全面负责本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具体负责放线菌药物生产菌合成生物学改造的基础研究,包括调控元件的筛选、生物合成机制解析、调控网络重构等,指导高产工业菌的构建。同时负责产业应用的思路设计,组织实施高产菌发酵工艺优化。对发明点1、2、3均作出贡献。主持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附件37)、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附件38、39),授权发明专利3项(附件2-附件7),发表SCI论文16篇(附件18),支撑合作企业获新药证书(附件27、28)。
2陈晓霞副高级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新药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新药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放线菌工业菌种的发酵工艺和工艺放大研究,菌株筛选、活化、保存等研究,建立药物生产的工艺路线。制定药品注册申报规划和实施,组织原料工艺研究、质量研究及制剂研究,对接高校的基础研究,转化为产业化,实施药品的注册申报。参加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附件37)、国家新药创制重大项目课题(附件38、39),授权发明专利4项(附件9-附件15,附件17),发表SCI论文1篇(附件18),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附件25),支撑企业获新药证书2项(附件27、28)、药物临床试验2项(附件33、34)。
3毛旭明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参与完成了放线菌药物高效调控元件筛选体系的建立与优化,对放线菌药物的调控机制与调控网络进行了系统解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基于达托霉素调控网络重构的高产菌株构建;参与完成了达托霉素合成途径重塑研究,有效消除了同系物杂质合成并提高了对有毒前体的耐受性与利用率,实现了达托霉素优质高产。是本项目第1、2发明点的主要参与完成人,是第3发明点参与完成人。参加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附件37)、国家新药创制重大项目课题(附件38、39),授权发明专利1项(附件2、3),发表SCI论文9篇(附件18),支撑合作企业获新药证书(附件27、28)。
4朱健教授级高工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新药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新药研究院有限公司整体负责项目引进,组织建立项目开发团队,并制定项目开发的整体规划,具体负责项目在申报、工艺开发、质量研究、组织移交和生产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公司内外的资源,实施药品的注册申报和产业化生产。参加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和国家新药创制重大项目课题(附件37、38、39),授权发明专利5项(附件9-附件15,附件17),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附件25),支撑企业获新药证书2项(附件27、28)、药物临床试验批件2项(附件33、34)。
5韩敏高级工程师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他克莫司口服高端制剂国际化项目研究,构建起难溶性药物的固体分散体增溶技术平台;致力于难溶性药物载体缓控释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实现难溶性药物缓控释制剂共性关键技术的构建。通过他克莫司胶囊生物等效性研究,在口服难溶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研究领域构建可预测的评价方法和分析模型,实现与原研药品的生物等效,并完成药品注册申报。是本项目第3发明点的主要参与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2项(附件8、16),获浙江省专利优秀奖1项(附件26),支撑企业获新药证书2项(附件27、28)。
6江辉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了他克莫司调控网络、合成途径重构,有效提高了他克莫司的合成效率,并降低了杂质FK520的合成,参与完成了他克莫司小试规模的发酵优化。参与完成了发明点1、2的工作。发表SCI论文4篇(附件18),授权发明专利2项(附件4-附件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因工程菌株筑波链霉菌L21及其应用中国ZL201510664099.X浙江大学李永泉、张小晟、江辉、骆红豆、王月月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链霉菌及其应用中国ZL200810019003.4杭州华东医药集团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朱健、谢祥茂、陈俊勇、陈晓霞、许永峰
3授权发明专利基因工程菌株筑波链霉菌L20及其应用中国ZL201510664086.2浙江大学李永泉、王月月、江辉、张小晟、骆红豆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吸水链霉菌及其应用中国ZL200810019207.8杭州华东医药集团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朱健、卿亚丽、陈晓霞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含水难溶高活性药物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910098087.X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韩敏、龚翼飞、姚忠立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小链霉菌及其在达托霉素制备中的应用中国ZL201010225330.2杭州华东医药集团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朱健、陈晓霞、许永峰、王蓓、李艳、高兴蓉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达托霉素的提取纯化方法中国ZL201210125075.3杭州华东医药集团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陈晓霞、张宇锴、章杰、朱健、谢祥茂、颜林华、高兴蓉
8授权发明专利他克莫司缓释药物组合物中国ZL201710753678.0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韩敏、傅立峰、呂祥兰、陈丽娜、周屹峰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链霉菌生物合成调控蛋白的体外筛选方法中国ZL201410006385.2浙江大学李永泉、毛旭明、罗帅、周日成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固定化环脂脱酰酶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中国ZL201510626188.5杭州华东医药基团新药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师范大学冯国栋、陈振明、陈晓霞、赖敦岳、周硕、朱健
发明奖李永泉,陈晓霞,毛旭明,朱健,韩敏,江辉浙江大学,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新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630915-201 脂溶性营养素包覆体系的创新及产业化
项目名称脂溶性营养素包覆体系的创新及产业化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宁波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虾青素、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等脂溶性营养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被广泛用于营养强化剂。这类营养素化学性质不稳定,在酸性环境中极易降解,目前常规包覆体系主要存在不耐胃酸、加工适应性差等技术缺陷。项目立项前,脂溶性营养素的包覆技术基本被巴斯夫、帝斯曼等国际领先企业所垄断,但一般只是通过过量添加等手段被动弥补产品不足。针对以上现状,项目坚持六年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淀粉/油脂超分子体系调控等关键技术,构建适应体内外复杂环境的包覆体系。主要发明点包括:1)首创微胶囊表面淀粉颗粒活化技术,通过解旋重组与油脂构筑超分子复合保护膜项目将高熔点油脂喷涂在翻腾的微胶囊表面,或通过在油脂载体中研磨分散微胶囊,活化微胶囊表面的淀粉颗粒,调控表面淀粉颗粒的结晶度,新生成的无定形区淀粉分子双螺旋结构打开并与油脂分子有效结合,冷凝后形成超分子复合物保护膜。该保护膜有效提高了胃液消化环境和挤压、高温等后续加工过程中脂溶性营养素微胶囊的稳定性。油分散性虾青素微胶囊膨化加工后的含量较国际竞争对手产品高14%,维生素A产品在幼鸡体内的累积程度优于竞争对手产品18.9%以上。2)发明包覆体系空间结构和抗消化成分的调控技术,减少脂溶性营养素在胃液中的释放淀粉酯有效包覆脂溶性营养素后,通过升温、老化等组合技术,提高分子有序性,调控包覆体系空间结构致密度,增加抗消化淀粉含量30%以上;通过高熔点油脂包覆脂溶性营养素,在温度下降过程中,抗消化成分共同发生规则的定向排列而形成稳定有序的分子集团结构,微胶囊内部空间结构格外致密。淀粉和油脂包覆体系均大幅减少脂溶性营养素在胃液环境中的释放量。传统包覆体系半小时内在模拟胃液中100%释放,该技术制备的维生素E和叶黄素包覆体系在模拟胃液中半小时分别只释放27.2%和9.08%。 3)创立脱支酶解协同梯度醇沉技术,制备新型直链淀粉载体有效包合脂溶性营养素整合喷射液化和均相酶解技术,采用异淀粉酶酶解脱除支链,并梯度优化体系中的乙醇浓度,醇沉后制备得到平均葡萄糖聚合度为128且转化率高达60.4%的新型直链淀粉载体。该载体利用“内疏外亲”的结构特性包覆脂溶性营养素形成V-型复合物,平均9个葡萄糖单元包合一个维生素A分子。该技术制备的维生素A包覆体系在压片过程中的含量下降率只有传统包覆体系的52.4%,显著提高压片稳定性。项目整体技术自2016年起得到产业化应用,虾青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D3产品的销量分别约占全球市场的39%(世界第一)、27%(世界第一)和27%(世界前三)。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授权发明专利8项(国际发明专利4项),制订国家标准3项,参编专著3部。近三年项目实现新增产值46.44亿元,新增利润17.11亿元,新增税收4.28亿元,出口创汇4.42亿美元。产品畅销娃哈哈、IVC、Provimi、EWOS等国际知名企业,显著带动相关下游行业发展。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仇丹教授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工程学院负责本项目的整体设计、团队组建、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指导,主持并高质量完成相关科研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凝练提出了《主要技术创新点》中所列的三大技术发明点,是发明点一和发明点二的第一负责人(支撑发明专利ZL201310286768.5、EP3020396B1、JP6141529B2、AU2014289828B2、CA2919468C、ZL201410483449.8、ZL201510405640.5的第一发明人,ZL201511030503 .4的主要发明人),并全程参与了发明点三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在鉴定成果中排名第一。
2罗志刚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负责本项目的相关产品的结构解析、工艺优化,主持并高质量完成相关科研项目。参与凝练提出了《主要技术创新点》中所列的三大技术发明点,是发明点三的第一负责人。在鉴定成果中排名第二。
3张其磊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负责本项目的产品应用性能评价工作,协助项目负责人完成产品的体外释放和生物利用度研究,负责为《主要技术创新点》中所列的三大技术发明点提供技术支撑,协助凝练《主要技术创新点》。在鉴定成果中排名第三。
4李建东高级工程师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本项目的产品化现场实施工作,协助项目负责人完成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生产质量改进,负责为《主要技术创新点》中所列的三大技术发明点提供技术支撑,协助凝练《主要技术创新点》。在鉴定成果中排名第四。
5扶雄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负责本项目包覆体系的理论研究工作,协助项目负责人完成产品的构效关系认识,负责为《主要技术创新点》中所列的三大技术发明点提供技术支撑,协助凝练《主要技术创新点》。在鉴定成果中排名第五。
6祁勇工程师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本项目的产品化现场实施工作,协助项目负责人完成产品的应用评价及生产质量,协助凝练《主要技术创新点》。在鉴定成果中排名第六。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大豆卵磷脂的高效稳定态制备方法中国ZL 201610136859.4华南理工大学罗志刚;席永康
2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for preparing oil-dispersible carotenoid preparation欧洲EP3020396B1浙江新维普添加剂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仇丹;石立芳;李建东;陈志荣;周佳超
3授权发明专利油分散性カロチノイド製剤の製造方法日本JP6141529B2浙江新维普添加剂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仇丹;石立芳;李建东;陈志荣;周佳超
4授权发明专利油分散性类胡萝卜素制剂的制备方法中国ZL 201310286768.5、AU 2014289828B2(澳大利亚)、CA2919468C(加拿大)浙江新维普添加剂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仇丹;石立芳;李建东;陈志荣;周佳超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维生素、类胡萝卜素粉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511030503 .4ZL201511030503 .4ZL 201511030503 .4浙江新维普添加剂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李建东;陈志荣;尹红;朱小勇;仇丹;石立芳;施东明;祁勇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缓释型维生素E衍生物制剂的制备方法中国ZL 201410483449.8浙江新维普添加剂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仇丹;陈志荣;石立芳;张其磊;田李嘉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叶黄素饲料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中国ZL 201510405640.5浙江新维普添加剂有限公司,宁波工程学院,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仇丹;陈志荣;石立芳;李建东;蔡林普;梁宇锋;蔡敏聪;赵立峰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直链淀粉包结络合载体的制备方法中国ZL 201410201538.9华南理工大学罗志刚;程玮玮;扶雄;王新阁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 201510490837.3华南理工大学罗志刚;邹金凤;扶雄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直链淀粉大豆卵磷脂包合物的制备方法中国ZL 201410201516.2华南理工大学罗志刚;程玮玮;扶雄
发明奖仇丹,罗志刚,张其磊,李建东,扶雄,祁勇宁波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教育厅
640915-202 复杂零件水射流精密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项目名称复杂零件水射流精密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项目简介随着航空航天、核技术及制造业的发展,对产品的精度和复杂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如航空航天偶件类阀体孔系中的小孔径精密主孔、飞行器控制设备中的壳体和轴承组件等,结构复杂、精度高、形性要求严苛,对这些零件的精密加工是急待解决的难题。项目组率先提出复杂零件水射流精密加工技术,在国家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历时近十年攻关,实现对零件的复杂结构、微细结构、内腔、沟槽、孔系等其它加工方法无法胜任的精密加工,建立磨-研-抛-光饰集成的水射流精密加工体系,创新成果包括:(1) 首创水射流对微粒刀的精准捕获和驱动技术,提出水射流与微粒刀的耦合机理,建立微粒刀的水致旋转驱动理论, 实现水射流对微粒刀的精确捕获、驱动与可靠操控,填补磨-研-抛-光饰集成的水射流精密加工理论的原生缺失。(2) 首创水射流操控微粒刀进行复杂零件精密加工的加工工艺及技术,开发水射流磨削、水射流光饰、水射流光整等一系列加工工艺,以及集成制造工艺,填补零件复杂内腔细节结构磨-研-抛-光饰集成的水射流精密加工工艺和技术空白。(3) 攻克类球体形状微粒刀可控制备工艺及技术,开发核-壳结构微球和空心微球的制备工艺及技术、刀尖的组装工艺及技术,解决核-壳结构微球和空心微球的制备、刀尖的生成及组装难题,实现微粒刀的可控制备,突破切削加工刀具体积局限。(4) 发明水射流精密加工水循环系统振动抑制与消声技术,研究泵-管道-阀的耦合振动、瞬态流场、噪声及其控制技术,研发水射流系统的结构优化技术,解决水射流精密加工系统振动抑制与加工过程中零件细节区域微粒刀滞留的干扰协同技术难题。(5) 研制直线驱动的水射流精密加工机床及具有闭环反馈功能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直线驱动系统、高精度闭环反馈系统等,研制基于PMAC的驱动与控制系统,研发水射流精密加工机床及其集成制造技术,填补磨-研-抛-光饰集成的水射流精密加工机床空白。(6) 实施水射流精密加工工艺及技术产业化,开发水射流精密加工直线轴承零件自动化产线,攻克零件细节结构在线视觉检测、精密加工质量稳定性与批量加工一致性等技术难题,实现项目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项目有效缓解零件细节结构精密加工高精度与高效率之间的矛盾,提高加工过程稳定性和零件加工的形性确定性。与现有的其它零件内腔细节结构精密加工方法相比,具有加工过程可控,加工效率高的优点。获发明专利授权20件(其中美国发明专利1件、日本发明专利2件),申请发明专利12件。近三年累计新增利润7269.85万元,新增税收3115.99万元,创汇861.00万美元,节支3314.55万元。经科技查新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认定项目技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项目整体技术于2019年3月通过由第三方组织的科技成果会议鉴定,鉴定委员会由同领域资深专家组成,中国工程院谭建荣院士担任鉴定委员会主任,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技术难度大,创新性强,利用水射流操控微粒刀进行微细精密加工工艺及技术属于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程晓民教授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工程学院项目总负责人,是项目技术创新的主要贡献人。首创水射流精密加工工艺及技术、研制直线驱动的水射流精密加工机床及项目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对技术创新点1、创新点2、创新点3作出主要贡献,对创新点5、创新点6作出重要贡献。授权发明专利15件,13件为第一发明人(其中美国发明专利1件,日本发明专利2件);申请发明专利12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贡献证明材料:授权发明专利15件:附件2-16;申请发明专利12件:附件22;科技成果签定证书1份:附件23-25;国家基金结题报告2份:附件26-27;国家知识产权局检索报告1份:附件28;科技查新报告4份:附件29-32。
2易新华副教授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工程学院负责模拟仿真、水射流加工能量传递分析和视觉系统研发。对创新点1做出主要贡献,对创新点2做出重要贡献。授权发明专利3件,申请发明专利7件。贡献证明材料:授权发明专利3件:附件8、10、13;申请发明专利7件:附件22。
3樊红朝副教授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工程学院负责直线驱动技术和直线驱动装备技术的研发、装置设计和控制系统研发。对创新点5做出主要贡献。授权发明专利3件,申请发明专利8件。贡献证明材料:授权发明专利3件:附件11-12、14;申请发明专利8件:附件22。
4施飞副教授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工程学院负责系统建模、软件研发、基础件制造。对创新点5做出主要贡献。授权发明专利3件,申请发明专利8件。贡献证明材料:授权发明专利3件:附件3-4、9;申请发明专利8件:附件22。
5梁荣副高级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工程学院负责水循环系统理论建模、噪声控制与消声技术、水循环系统关键零件研发。对创新点4做出主要贡献,授权发明专利5件。贡献证明材料:授权发明专利5件:附件16-20。
6赵忠副教授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工程学院负责设备调试和实验测试。对创新点5、创新点6做出重要贡献,授权发明专利2件,申请发明专利6件。贡献证明材料:授权发明专利2件:附件1、4;申请发明专利6件:附件2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射流精密磨削设备中国ZL201710188208.4宁波工程学院程晓民;赵忠;崔怀锋;伍鹏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射流精密磨削方法中国ZL201710188207.X宁波工程学院程晓民;郭建亮;俞友宾
3授权发明专利射流自动光饰流水线及其光饰方法中国ZL201710188841.3宁波工程学院程晓民;施飞;周林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射流型腔抛光设备及方法中国ZL201710188838.1宁波工程学院施飞;程晓民;赵忠
5授权发明专利阀体类零件射流光整设备及方法中国ZL201710188210.1宁波工程学院程晓民;王可胜;陈永清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射流的表面微织构成形设备中国ZL201710188845.1宁波工程学院程晓民;王可胜;金淑华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射流的内表面微织构成形设备中国ZL201710304471.5宁波工程学院程晓民;樊红朝;陈吉;伍鹏;赵悟;杜振东;孙志民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射流的内表面微织构成形方法中国ZL201710305405.X宁波工程学院程晓民;易新华;赵忠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射流的内表面自动定心微织构成形方法中国ZL201710305412.X宁波工程学院程晓民;施飞;陈永清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下基桩避障维护机器人中国ZL201710250159.2宁波工程学院易新华;程晓民;黄天成;王学锋;尚伟燕;杨仁法;欧曙辉;刘严强
发明奖程晓民,易新华,樊红朝,施飞,梁荣,赵忠宁波工程学院浙江省教育厅
650920-201 大型桥梁防船撞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大型桥梁防船撞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上海海洋钢结构研究所
项目简介随着大型桥梁大量兴建及航运业迅猛发展,船撞桥事故时有发生,常造成桥毁、船沉、人亡、环境污染等灾难性后果。大型桥梁由通航孔桥和非通航孔桥组成。对于通航孔桥,常采用高刚度、高强度防护设施,存在防护效率低、占航道多、来撞船舶易受损等缺点。对于非通航孔桥,所采用的船舶拦截技术可靠性差、抗风浪弱,缺少可靠有效的防护技术。针对大型桥梁防船撞的技术难题,该项目组通过16年的研究,发明了通航孔桥 “刚柔匹配导向的桥墩防船撞技术”和非通航孔桥“自适应、恒阻力耗能拦截船舶技术”,实现了桥梁和船舶的共同保护。主要发明点:1.发明了通航孔桥刚柔匹配导向的桥墩防船撞技术与设施,实现了对桥梁和船舶的共同保护。针对原有防撞设施存在的问题,该项目组应用冲击动力学理论,提出了刚柔匹配导向的桥墩防船撞防护思想,突破了基于结构局部变形吸收船舶动能的传统桥墩防护理念,发明了刚柔匹配的结构设计技术和船舶航向引导技术,以及由外钢围、柔性防撞圈和内钢围所构成的结构紧凑的桥墩防船撞设施。该设施通过协同抵御船舶撞击、柔性引导船舶航向,使船舶从防撞设施外侧滑过带走80%以上自身动能,对于不同的船撞工况,可降低船撞力40%-80%,解决了碰撞过程中船舶巨大动能耗散的难题,大幅度提高了结构防护效率,达到有效保护桥梁和船舶安全的目的。在国内外首先开展了实船撞击试验,经12次撞击试验后桥墩、防护设施和船舶均完好,验证了该发明技术与设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2.发明了非通航孔桥自适应、恒阻力耗能拦截船舶技术与设施,实现了对船舶有效可靠的无损拦截。针对原有拦截船舶设施存在的问题,该项目组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实验,提出了能自动利用船撞力快速提升拦截网的自适应拦截船舶的新方法,解决了原有拦截船舶设施技术不可靠以及结构不稳定的技术难题;发明了经济实用的恒阻力耗能机构,实现了船舶巨大动能的逐步耗散的目的;发明了由浮筒、恒阻力耗能机构、拦截网、系泊浮体、触发装置所组成的自适应拦截船舶设施,该设施抗风浪能力强,能够柔性无损拦截船舶,为非通航孔桥防船撞提供技术保障。在国内外首先开展了现场拦截实船试验,7次拦截试验均成功地实现对船舶的柔性无损拦截,验证了该拦截技术和设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该成果已在象山港大桥、平潭海峡大桥、力洋港大桥、蛇蟠水道大桥、响礁门大桥、梅山红桥等6座桥梁上应用,累计节约工程造价7亿元以上。在服役期间,曾发生多起船撞防撞设施事件,船桥均安然无恙。该成果不仅在大型桥梁安全防护中具有重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同时,刚柔共济、自适应、全方位防护等设计思想在道路设施、海洋结构工程等其它防撞安全领域也有重大借鉴意义。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11件,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以王景全院士为组长、周绪红院士和余同希教授为副组长的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刚柔匹配导向的桥墩防船撞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黎明教授宁波大学宁波大学本项目负责人,负责大桥防船撞项目的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与项目组成员共同发明了一系列桥梁防船撞技术和方法,解决了在桥梁防船撞设施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刚柔匹配、柔性导向的桥墩柔性防船撞方法(发明点1),发明了自适应、恒阻力拦截船舶方法(发明点2)。是任务来源科研项目1、3和5的项目负责人,项目3和4的主要完成者。是专利ZL201110353957.0、ZL201510932841.0、ZL201610044005.3、ZL201120442389.7的第一发明人,专利ZL201010130781.8、ZL201010130732.4、ZL201210056475.3、ZL201210130126.1的主要发明人,是专著2的主要作者。
2吕忠达教授级高工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工程学院负责大桥防船撞项目的设施研发及应用推广。对防船撞设施的结构设计与优化、固定桩基抗撞性设计、海上实船撞击试验规划、防船撞设施的现场施工、安装技术及工艺等有重要贡献。提出了桥墩耗能缓冲的双重保护方法及结构设计思想,对发明点1:桥墩防船撞设施的发明做出主要贡献;对适应强潮差的半固定桩式的自适应、恒阻力拦截船舶设施的创制(发明点2)有重要贡献;是任务来源(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行业联合科技计划项目):桥梁桥墩防大吨位船舶撞击的柔性防护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号:2009-353-333-310)项目负责人。是专利ZL201110353957.0、ZL201120442389.7的主要发明人。
3王永刚教授宁波大学宁波大学负责发明点1和发明点2所涉及到的数值模拟分析、实验研究及结构设计优化。负责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和水动力计算软件研究分析防船撞结构在船舶撞击下,刚柔匹配导向的桥墩防船撞设施(发明点1)和自适应、恒阻力拦截船舶设施(发明点2)的结构动态响应,评估设施设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出结构优化方案。负责物模实验和海上实船试验的数据测试、分析,为发明桥梁防船撞技术和设施提供了实验/试验验证方法。建立发明点1和发明点2中的数值计算平台,用以评估和分析桥梁防船撞设施的工程设计,为优化设计提供指导。是专利ZL201510932841.0、ZL201610044005.3的主要发明人。
4陈国虞研究员上海海洋钢结构研究所上海海洋钢结构研究所是桥墩柔性防船撞技术的率先发明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1994年)就开始研究桥墩柔性耗能防船撞技术,并开始发表相关论文。发明了由外钢围、柔性防撞圈、内钢围构成的桥墩柔性耗能防船撞技术,首次提出了外刚内柔的环状钢围式桥墩防船撞方法,发明了防船撞设施中起关键耗能缓冲作用的柔性复合消能防撞圈。是本项目“刚柔匹配、船舶导向桥墩防船撞技术”(发明点1)的主要贡献者。是专利ZL200520042238.7的第一发明人,是专著1和2的第一作者,是任务来源: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行业联合科技计划项目:桥梁桥墩防大吨位船舶撞击的柔性防护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号:2009-353-333-310的主要完成人。
5刘军副教授宁波大学宁波大学负责大桥防船撞设施工程设计、结构优化、施工工艺技术以及关键技术研发。负责完成了本项目所有应用工程,包括刚柔匹配、船舶导向的桥墩防船撞设施(发明点1)和自适应、恒阻力拦截船舶设施(发明点2)的工程设计及施工图设计。研发相关的防船撞关键技术、施工工艺技术、优化设施结构设计等。与杨黎明、董新龙等共同发明了自适应、恒阻力拦截船舶技术和设施。发明了发明点2中的恒阻力耗能关键技术,是专利ZL201010130732.4、ZL201120524813.2的第一发明人,专利ZL201110353957.0、ZL201510932841.0、ZL201610044005.3、ZL201010130781.8、ZL201210056475.3、ZL201210130126.1的主要发明人。
6董新龙教授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基于量纲分析,在发明点1和发明点2中提出大型桥梁(包括通航孔桥和非通航孔桥)防船撞方法的物模实验研究方案,负责相应的实验研究,为项目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基础。在海上实船撞击桥墩防船撞设施(发明点1)和拦截船舶(发明点2)试验中,为大吨位力的测量提供技术。发明了发明点2中的自适应关键技术,与杨黎明、刘军等共同发明了自适应、恒阻力拦截船舶技术和设施,为本项目“自适应、恒阻力拦截船舶技术”的研发做出主要贡献。是科研项目4的项目负责人,是专利ZL201010130781.8的第一发明人,是专利ZL201110353957.0、ZL201510932841.0、ZL201610044005.3、ZL201010130732.4、ZL201210056475.3、ZL201210130126.1的主要发明人。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长圈型防撞钢围中国ZL200520042238.7陈国虞;黄德进;王礼立陈国虞;黄德进;王礼立
2授权发明专利自适应船舶拦截方法中国ZL201010130781.8宁波大学董新龙;杨黎明;刘军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大吨位船舶拦阻方法中国ZL201010130732.4宁波大学刘军;杨黎明;董新龙;唐长刚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主动式船舶拦截方法中国ZL201210130126.1宁波大学宋力;杨黎明;刘军;董新龙;沈利君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长桥的可移动式船舶拦截方法中国ZL201510932841.0宁波大学杨黎明、沈利君、董新龙、刘军、王永刚、宋力、周风华、郑宇轩、干苏、秦焜、缪馥星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程自适应式船舶拦截方法中国ZL201210056475.3宁波大学沈利君;杨黎明;刘军;董新龙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摩阻的船舶拦阻方法中国ZL201610044005.3宁波大学杨黎明;王硕;沈利君;郑宇轩;王永刚;刘军;董新龙;周风华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桥墩柔性抗船舶撞击实验装置中国ZL201120524813.2 宁波大学刘军;董新龙;杨黎明;唐长钢
9实用新型专利结合套箱的桥墩柔性防船撞装置中国ZL201120442389.7宁波大学杨黎明;吕忠达;周风华;徐爱敏;董新龙;陈涛;刘军;刘慈军
10授权发明专利桥墩柔性防船撞装置中国ZL201110353957.0宁波大学;宁波市高等级公路建设指挥部杨黎明;吕忠达;周风华;徐爱敏;董新龙;陈涛;刘军;刘慈军
发明奖杨黎明,吕忠达,王永刚,陈国虞,刘军,董新龙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上海海洋钢结构研究所浙江省教育厅
661001-201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管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管控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锐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东莞中汽宏远汽车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国际共识,也是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确立的重点领域。动力电池系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动力电池管理技术是保障车辆安全和电池长寿命运行的基础和关键。动力电池系统的大型化和成组化使用,给其系统安全性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并已成为新能源储能和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技术瓶颈,亟需设计可靠、高效、精细化的电池管理系统,保障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继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项目组经过近十年的持续攻关和创新研究,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工程应用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池管理核心方法、技术和装备。在电池管理系统架构设计、动力电池系统故障诊断和电池组均衡控制三方面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和发明,主要发明点如下:针对动力锂电池系统表现出的强非线性、强时变、强耦合、迟滞等特性,构建了基于模型的闭环观测器,发明了基于联合卡尔曼滤波器算法,粒子滤波器等的电池荷电状态估计器,能够精确实时估计电池状态及参数。提出了车载动力锂电池组的控制方法、控制模块及控制系统,提高电动车在行驶过程的安全性。针对电池系统安全评估与故障诊断等问题,发明了基于无接触电流采样的直流电源短路保护电路和电池短路保护电路,研制了动力电池的监测和管理系统,保障了储能系统的安全运行。针对电池组中的单体不一致性问题,发明了一种采用旋转电刷结构的动力锂电池组均衡系统和一种电池主动均衡控制方法和系统,缩小了电池组中各单体的差异性,提高了电池组的使用效率和电池系统的整体性能。上述技术发明共授权发明专利12项(包括美国专利2项),申请17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形成企业标准1项。自主研制了动力电池管理系统,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有力推动了我国信息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进步,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相关技术被先后推广应用于东莞中汽宏远汽车有限公司、安徽锐能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卓越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优旦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博瑞特电机有限公司等多家整车和电池管理系统厂家,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三年来,新增利润5.44余亿元,新增税收1.15余亿元。项目显著增强了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上的竞争优势,提高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集群制造配套能力,为新能源储能技术和电动汽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宗海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项目总负责人,国家“863”计划“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的项目负责人,对技术发明点1、2、3均做出了核心创造性贡献。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分布式管理架构,针对动力电池系统单体间不一致性问题,发明了电池主动均衡控制方法和系统。是主要知识产权1,2,3,4,6的第一发明人,是主要知识产权5的第六发明人。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2汪玉洁中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项目的重要参与人,组织技术实施与协调。对技术发明点1、2均做出了核心创造性贡献。提出了基于粒子滤波器的电池荷电状态估计器,发明了带有系统评价功能的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是主要知识产权2的第二发明人,负责研制多款车载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并在应用单位投入应用。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3刘新天副研究员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本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对技术发明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Vmin-EKF的电池荷电状态估计器,发明了基于无接触电流采样的直流电源短路保护电路。是主要知识产权7,8的第一发明人,主要知识产权3,9,10的第二发明人。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4何耀副研究员合肥工业大学安徽锐能科技有限公司本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对技术发明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明了动力锂电池组的控制方法、控制模块及控制系统,重点参与了电池管理系统设计与研制工作,推进产学研合作。是主要知识产权1,3,7,8,9,10的主要发明人。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5钟国彬高级工程师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本项目的重要参与人,对技术发明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提出铅酸电池监测与管理系统和铅酸电池健康状态估计方法,是主要知识产权9,10的第一发明人。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6曾传兴工程师东莞中汽宏远汽车有限公司东莞中汽宏远汽车有限公司本项目的重要参与人,对技术发明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积极完成产学研合作,协助推广应用车载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及其关键技术(附件34)。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铅酸蓄电池监测系统中国ZL.201410819988.4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钟国彬,刘新天,魏增福,刘世念,苏伟,何耀,曾国建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采用旋转电刷结构的动力锂电池组均衡系统中国ZL.201510277980.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宗海,刘畅,张陈斌,唐晓鹏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A*算法的电池均衡控制方法和系统中国ZL.201610571644.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陈斌,沈镇,董广忠,魏婧雯,解竞,陈宗海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风能、光能互补并与市电综合利用的分布式微网系统中国ZL201110326620.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宗海;王智灵;陈永环
5授权发明专利Charge Wake-up circuit for a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美国US010097023B2合肥工业大学刘新天,何耀,郑昕昕,曾国建
6授权发明专利Battery Short-circuit protection circuit美国US009871371B2合肥工业大学刘新天,何耀,郑昕昕,曾国建
7授权发明专利铅酸蓄电池SOH检测方法和系统中国ZL.201410810311.4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钟国彬,刘新天,魏增福,刘世念,苏伟,何耀,曾国建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动力锂电池组的控制方法、控制模块及控制系统中国ZL.201210186625.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宗海,何耀,刘兴涛,张静茹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带有系统评价功能的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中国ZL.201310516926.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宗海,汪玉洁,张陈斌,解竞
10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无接触电流采样的直流电源短路保护电路中国ZL.200910152018.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宗海,刘新天,何耀
发明奖陈宗海,汪玉洁,刘新天,何耀,钟国彬,曾传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锐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东莞中汽宏远汽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71024-201 一种滤清器外壳多工位注胶机
项目名称一种滤清器外壳多工位注胶机推荐/提名单位/人安徽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安徽科技学院,蚌埠金威滤清器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滤清器是汽车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其质量的好坏对发动机寿命有着重要影响。现代发动机的转速高,磨损快,对滤清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滤清器的生产过程中,滤芯与外壳之间需要用胶水进行粘接,为保证滤清器质量,在胶水注入过程中要做到混合均匀、无污染、注入速度快。然而,传统的注胶设备以单组份注胶机为多,此类注胶机不仅操作不便,生产效率较低而且灌注结束后注胶头部胶液残留严重,既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又造成胶水浪费。此外,注胶机管道压力过大,容易对注胶管道上的各种控制阀产生损害。因此,针对目前注胶系统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项目展开了滤清器自动注胶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本项目在对传统注胶设备的注胶工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滤清器自动注胶系统的关键问题解决方案。首先进行了机械结构的总体优化设计和上料、卸料、浇注等关键部位的结构设计,并完成局部系统图纸的绘制。然后在完成整体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了所有零部件图纸的绘制并进行电气系统和液压控制系统的设计。本项目主要实现的技术指标包括:1、设计六工位工作台,将操作工人由2人减少到1人;2、单个产品的注胶时间由5秒缩短到4秒;3、优化设计混胶结构,胶水灌注均匀,均匀性好,节省胶水用量5%;4、废品率控制在0.01%以内。本滤清器自动注胶系统研制成功后,单个产品的生产时间由原来的5秒缩短为4秒,废品率由原来的0.05%降低到0.01%以内,节省胶水用量约5%。同时,由于生产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注胶系统设备操作人员也由原来的2人减少为1人。初步估算每个滤清器可节省成本约0.05元,按蚌埠金威滤清器有限公司1200万件的年产量来计算,每年可为企业节约资金60万元左右。如果能将本滤清器自动注胶系统进一步在本地区乃至全省、全国推广,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本项目已经与蚌埠市宏发滤清器有限公司、蚌埠国威滤清器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因此本系统将会很快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春雨教授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科技学院作为本项目的负责人,全面负责本项目的总体设计、试验方案的制定、原理样机的试制、项目进度的控制以及本项目的产业化推广。及时向项目批准单位汇报项目进度以及研究进展,积极联系学校和企业,调配各方面资源以确保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旁证材料:一种多工位双组份注胶系统设计(论文)、一种滤清器外壳多工位注胶机的注胶装置(专利)、一种滤清器多工位注胶机(专利)、一种带回转装置的滤清器外壳多工位注胶机(专利)。
2郑凤菊讲师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科技学院主要负责本项目的机械结构的设计,包括对现有的机械结构进行改造,以及对改进后的机械结构安装调试。本人主要的贡献是参与了工作台的结构设计,旁证材料:一种多工位双组份注胶系统设计(论文)、一种滤清器外壳多工位注胶机的注胶装置(专利)、一种滤清器多工位注胶机(专利)、一种带回转装置的滤清器外壳多工位注胶机(专利)。
3李慧副教授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本人主要负责设备的调试工作。在系统搭建好之后,本人积极与工厂技术人员进行沟通,熟悉了解注胶机的工作过程后对系统进行调试优化。本人的主要贡献是注胶过程的工艺设计,同时参与改进了工作台的结构,旁证材料为:一种滤清器外壳多工位注胶机的注胶装置(专利)、一种滤清器多工位注胶机(专利)、一种带回转装置的滤清器外壳多工位注胶机(专利)。
4范新波助理工程师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本人负责本项目机械结构的优化以及电气系统的设计,在系统搭建好之后,对系统进行了生产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对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改进。本人的主要贡献是注胶辅助系统设计,旁证材料为:一种滤清器外壳多工位注胶机的注胶装置(专利)、一种滤清器多工位注胶机(专利)、一种带回转装置的滤清器外壳多工位注胶机(专利)。
5鲍官培讲师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本人负责本项目的机电系统设计,并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编写控制程序,在后期的实验过程中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对系统进行升级,保障系统正常工作。
6刘士军高级工程师蚌埠金威滤清器有限公司蚌埠金威滤清器有限公司本人负责本项目试生产人员和设备的协调以及产业化推广,以及注胶生产工艺的改进优化,同时负责后期的一些调试工作。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滤清器外壳多工位注胶机的注胶装置中国ZL201310728783.0安徽科技学院张春雨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滤清器外壳多工位注胶机中国ZL201310729080.X安徽科技学院张春雨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带回转装置的滤清器外壳多工位注胶机中国ZL201310728744.0安徽科技学院张春雨
发明奖张春雨,郑凤菊,李慧,范新波,鲍官培,刘士军安徽科技学院,蚌埠金威滤清器有限公司安徽省教育厅
681119-203 聚合物先驱体陶瓷(PDC)基耐高温无线无源传感技术
项目名称聚合物先驱体陶瓷(PDC)基耐高温无线无源传感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厦门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厦门大学,江苏新扬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航空发动机是可靠性要求极高、技术最为复杂的大型装备,不仅要在高温、大应力的苛刻条件下工作,而且还需要经常变换工况,承受大的、变换的载荷,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控是保证飞机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基础,同时也是下一代航空发动机设计的重要依据,温度、压力、振动和热流等环境参数的测量是实现发动机状态监控的关键。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控对传感器技术要求极高,现有的传感器受限于抗高温传感元材料,并且多为有线有源的测量方式,传感器供电与信号传输均受到限制,不能完全满足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测对耐高温传感技术的需求。耐高温传感元材料的缺失和耐高温传感技术发展相对落后成为制约我国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发展的瓶颈之一。 本项目针对航空发动机对高温恶劣环境下耐高温传感器的迫切需求,聚焦耐高温传感器传感元材料缺失和有线式供电与信号传输方式存在重大缺陷等问题,提出采用新型耐高温聚合物先驱体陶瓷(Polymer Derived Ceramics,PDC)材料来研制耐高温传感器,并且将传感器设计为微波谐振腔式结构,以实现对高温恶劣环境下压力、温度和振动参数的无线无源式测量。项目研究从PDC陶瓷先驱体的设计与合成出发,创新发展了一种可控制备和功能特性可调的PDC陶瓷及其制备工艺,提出了利用嵌段共聚物模板实现PDC陶瓷图案化与微加工工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揭示了PDC陶瓷的介电常数、电导率等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并依此建立了PDC陶瓷基耐高温无线无源传感器原型系统。本项目主要技术发明点如下: (1)突破了PDC陶瓷先驱体合成关键技术,发明了一种聚铝碳硅烷的制备方法,合成了聚硅氮烷、聚碳硅烷、聚硼硅氮烷等多种先驱体,发明了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含铁SiC(O)磁性陶瓷方法,发明了一种无压超低温合成致密纳米碳化硅的新技术,发明了一种氧化石墨烯(GO)改性提高聚乙烯基硅氮烷先驱体复合陶瓷导电性的方法。 (2)发明了一种通过沉淀聚合法制备球形非氧化硅碳氮陶瓷颗粒的简单方法;基于嵌段共聚物F127自组装特性,创造性发展了在陶瓷先驱体中形成纳米尺度的有序微结构的新技术,发明了以嵌段共聚物F127/聚乙烯硅氮(PVSZ)混合胶束为模板制备SiCO纳米球和特殊微结构陶瓷球体(“光滑”、“蛋形”和“草莓状”等)的SiCNO薄膜技术,突破了聚合物先驱体陶瓷微纳米级结构可控制备和图案化技术。 (3)基于PDC陶瓷介电常数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创新性的将PDC陶瓷和微波谐振腔技术相结合,发展了PDC陶瓷基无线无源耐高温传感技术,发明了一种SiCN陶瓷无线无源温度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实现最高测试温度达到1200℃。 本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学术论文24篇,其中在陶瓷材料领域权威期刊《J. Am. Ceram. Soc.》等发表SCI期刊论文13篇,论文他引170多次。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余煜玺教授厦门大学厦门大学 项目负责人,10项发明专利(知识产权证明附件1-1~10)的第一发明人、5个国家及省部级项目主持人,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13篇)。对技术发明点1、2、3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贡献包括突破了聚合物先驱体陶瓷合成技术,发明了多种先驱体制备方法,突破了聚合物先驱体陶瓷微纳米级结构可控制备和图案化技术, 发明了PDC陶瓷基无线无源耐高温传感技术。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2伞海生教授厦门大学厦门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余煜玺教授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主要合作者,2项(附件1-2和附件1-3)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ZL201310416802.6、ZL201410357668.1、ZL201410840230.9),对发明点2、3部分内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贡献包括发明了聚合物先驱体陶瓷微加工技术,发明了PDC陶瓷基无线无源温度传感器和无线无源SiCN陶瓷基谐振腔式振动传感器。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和余煜玺教授合作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3篇)。
3张颖教授厦门大学厦门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余煜玺教授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主要合作者,1项发明专利(附件1-6)的主要发明人(ZL200910111053.X),对发明点1、2部分内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贡献包括发明了通过聚碳硅烷-四丁基钛酸盐杂化先驱体热分解制备TiO2/SiO2复合陶瓷技术。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和余煜玺教授合作发表SCI论文1篇。
4徐杰工程师厦门大学厦门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作为博士研究生参与本项目,余煜玺教授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主要合作者,对发明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贡献包括对PDC陶瓷基无线无源耐高温传感器原理设计模拟和试验验证,主要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量的90%。
5李俊高级工程师江苏新扬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新扬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主要完成人,余煜玺教授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主要合作者,对发明点1部分内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贡献包括PDC陶瓷先驱体合成关键技术,同时对本项目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涉及的专利(知识产权证明附件1-1和附件1-6),主要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量的5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SiCO陶瓷纳米球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058172.X江苏新扬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余煜玺,王晗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SiCN陶瓷无线无源温度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416802.6厦门大学余煜玺,李燕,伞海生
3授权发明专利无线无源SiCN陶瓷基谐振腔式振动传感器及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840230.9厦门大学余煜玺,李燕,伞海生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球增韧SiCN陶瓷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839723.0厦门大学余煜玺,黄奇凡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SiCO微米级蠕虫状陶瓷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229081.2厦门大学余煜玺,刘逾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聚铝碳硅烷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0910111053.X江苏新扬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余煜玺,张颖,杨景明,杨露姣,程璇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SiCO微米陶瓷十字架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230686.3厦门大学余煜玺,刘逾,罗珂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SiCO纳米级陶瓷球晶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230546.6厦门大学余煜玺,刘逾,罗珂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SiCO微米级双四面体陶瓷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230621.9厦门大学余煜玺,刘逾,罗珂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SiCO微米级草莓状陶瓷球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230575.2厦门大学余煜玺,刘逾,罗珂
发明奖余煜玺,伞海生,张颖,徐杰,李俊厦门大学,江苏新扬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大学
691213-201 黑色包裹炭黑陶瓷色料的关键制备技术研发
项目名称黑色包裹炭黑陶瓷色料的关键制备技术研发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项目简介 黑色陶瓷色料是一类最重要的陶瓷装饰色料,混合尖晶石型材料是当前仅有的商品化黑色陶瓷色料,但存在使用重金属离子和受釉料组成影响而呈色不稳定的问题。硅酸锆包裹炭黑色料是最新发展的一种新型环境友好、发色稳定的黑色陶瓷色料,能够克服上述问题,但包裹率不高,导致色料颜色不黑是其尚未工业应用的主要原因。本项目掌握了黑色ZrSiO4包裹炭黑色料的关键制备技术, 主要发明点如下: 1. 发展出溶胶-凝胶-燃烧(喷雾干燥)制备技术:以无机原料制备Zr(OH)4和Si(OH)4溶胶,通过燃烧容积或者喷雾干燥,快速蒸发溶胶中溶剂,制备出黑色ZrSiO4包裹炭黑色料,其色度值:L* = 19.27(如该值超过35则包裹炭黑色料呈灰色),a* = 0.29,b* = ?0.49。掌握了Zr(OH)4+Si(OH)4胶粒在快速脱除溶剂过程中的凝胶化过程及ZrSiO4前驱体(炭黑颗粒表面的Zr(OH)4+Si(OH)4凝胶层)转变为致密ZrSiO4包裹层的关键影响因素。 2. 发展出挥发水解制备技术:以ZrCl4为原料,利用在包裹物表面的ZrCl4乙醇溶液随乙醇挥发后,ZrCl4水解并进一步与氨气反应,在被包裹物表面形成致密氢氧化锆包覆层;进而与硅源溶液混合,通过调节pH值而在氢氧化锆包覆层表面形成原硅酸包覆层,经煅烧得到硅酸锆包裹陶瓷色料。硅酸锆包裹炭黑色料的色度L*值为24.85,包裹率达到95%。 3. 发展出介孔塌陷制备技术:以无机锆盐和模板剂为原料得到模板剂-氧化锆溶胶,经凝胶化、预烧使模板剂碳化而获得一次粉体;再与硅溶胶混合、凝胶化后得到二次粉体;二次粉体在非氧化气氛下煅烧,即得到硅酸锆包裹炭黑色料,其明度值L*=20~29。 4. 发展出原位分解-沉淀制备技术:以碳酸锆铵溶液为锆源,利用碳酸锆铵溶液随温度提升而自发分解的性质,控制温度在着色剂颗粒表面形成氧化锆沉积;然后将氧化锆包裹物与硅源溶液混合均匀,调节pH 值获得沉淀,经干燥处理得到陶瓷色料前驱体;在非氧化气氛下煅烧即得到硅酸锆包裹陶瓷色料粉体(L*=23~27)。此方法不仅适用包裹炭黑(包裹率为85%)还可用于包裹硫硒化镉色料粉体(包裹率达到50%)。 上述方法制备的硅酸锆包裹炭黑色料呈黑色,且稳定于多种釉料中。 本成果体现于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8篇。培养博士1名,硕士4名。 黑色陶瓷色料约占陶瓷色料市场份额的25%,其市场总量约100亿元。本成果所发展的黑色陶瓷色料,如果能占据1/10的市场,其市场份额达到10亿元,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成果所形成的包裹色料制备技术,为进一步开发新的包裹色料奠定基础,如包裹有机颜料,会进一步丰富陶瓷色料的呈色种类,具有良好的市场预期,能进一步拓展陶瓷色料市场份额。 目前,该产品已经在江西金环颜料有限公司,景德镇龙典陶瓷有限公司,景德镇嘉宝瓷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了试用,用户对产品性能非常满意。并拟在江西金环颜料有限公司进行中试。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常启兵教授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 担任本发明涉及的“包裹炭黑陶瓷色料的关键制备技术”等4项课题的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整体理论和技术的攻关与创新,对《主要技术发明》中第1, 2, 3和4项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解决了提高硅酸锆包裹色料包裹率的机理问题,提出了溶胶-凝胶-燃烧法,溶胶-凝胶-喷雾法,介孔结构塌陷法以及使用ZrCl4和碳酸锆铵溶液为锆源的制备方法,解决了制备工艺中的核心问题;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代表性专利ZL201110131304.8,ZL201310147763.4,ZL201511023651.3,ZL201511019185.1和ZL201710114698.3;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篇。
2王霞副教授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 担任本发明涉及的“包裹炭黑陶瓷色料的关键制备技术研究”市级研究课题的项目负责人,承担包裹炭黑色料的制备工艺的优化,对《主要技术发明》中第1和2项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对第3和4项创新点提出制备工艺改进。解决了溶胶-凝胶-燃烧法,溶胶-凝胶-喷雾法中的制备工艺条件问题;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代表性专利ZL201110131304.8和ZL201310147763.4;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篇。
3汪永清教授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 对《主要技术发明》中第3和4项创新点做出重要贡献,指导其研究生汪其堃参与相关技术研究,完善介孔塌陷法和碳酸锆铵法的制备工艺;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代表性专利ZL201511023651.3,ZL201511019185.1和ZL201710114698.3。
4包启富高级工程师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 参与研究本发明涉及的“包裹炭黑陶瓷色料的关键制备技术研究”等4项研究课题,承担包裹炭黑色料的制备工艺的优化,对《主要技术发明》中第1和2项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解决了溶胶-凝胶-燃烧法,溶胶-凝胶-喷雾法中的制备工艺条件问题;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篇。
5董伟霞教授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 参与研究本发明涉及的“包裹炭黑陶瓷色料的关键制备技术研究”等4项研究课题,承担包裹炭黑色料的制备工艺的优化,对《主要技术发明》中第1和2项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解决了溶胶-凝胶-燃烧法,溶胶-凝胶-喷雾法中的制备工艺条件问题;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篇。
6周健儿教授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 对《主要技术发明》中第1创新点做出重要贡献,指导对包裹炭黑形成机理的研究和包裹炭黑色料在釉料中使用的研究;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3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包裹碳黑色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110131304.8景德镇陶瓷学院常启兵,王霞,汪永清,周健儿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硅酸锆包裹型陶瓷色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147763.4景德镇陶瓷学院常启兵,王霞,汪永清,周健儿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包裹率硅酸锆包裹陶瓷色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得的产品中国ZL201511023651.3景德镇陶瓷大学常启兵,汪永清,汪其堃,王霞,周健儿,杨柯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介孔塌陷的硅酸锆包裹碳黑制备方法及其制得的产品中国ZL201511019185.1景德镇陶瓷大学常启兵,汪其堃,汪永清,周健儿,王霞,杨柯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以碳酸锆铵为锆源的硅酸锆包裹陶瓷色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710114698.3景德镇陶瓷大学常启兵,汪永清,汪其堃,王霞,张小珍,周健儿
发明奖常启兵,王霞,汪永清,包启富,董伟霞,周健儿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省教育厅
701308-201 陶瓷刀具的高性能设计理论与主动调控制备技术
项目名称陶瓷刀具的高性能设计理论与主动调控制备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山东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项目简介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共性关键技术是成形技术,而高速切削磨削加工在机械零部件及产品的最终成形技术中约占70%。可见,仅有智能是无法实现智能制造的,高速切削加工仍是实现零部件成形所必须的技术。刀具是高速切削加工的牙齿,其在高速切削加工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刀具技术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与安全的瓶颈。陶瓷是继高速钢、硬质合金、涂层刀具之后的一种高硬度刀具材料。在工业发达国家陶瓷刀具通常占其刀具使用总量的10~15%,尤其在汽车制造业中使用比例更大,例如,美国福特公司陶瓷刀具使用量占到40%。我国国产陶瓷刀具占国内刀具使用总量不足1%,主要应用于其它刀具难以胜任的难加工材料加工领域。目前,我国刀具产品存在质量难上档次,门类严重“偏科”等现象,高端陶瓷刀具产品尤为少,其根源在于我国陶瓷刀具研究普遍存在重试验、轻理论设计的现象。项目组在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围绕陶瓷刀具高性能设计理论及其主动调控制备技术,提出了独特的陶瓷刀具设计新理论,发明了全新的陶瓷刀具制备技术,首创了六类增韧补强陶瓷刀具,在难加工零件高效加工中实现了规模化应用。主要技术发明包括:1)首创了陶瓷刀具增韧补强设计理论与模拟方法。提出了基于高温力学性能演变和切削可靠性的陶瓷刀具高性能设计理论;创建了陶瓷刀具微观组织演变、制备工艺预知、力学性能预测、切削可靠性预报的模拟方法。2)创建了陶瓷刀具组分原位生成与陶瓷刀片坯体烧结一体化制备及其组分元素扩散与调控技术。发明了陶瓷刀具组分原位化学合成与陶瓷刀片坯体热压成形成性一体化制备技术,取代了传统陶瓷刀具制备方法;阐明了刀具制备过程中组分元素扩散机制及其微观结构缺陷的调控机制。3)研制了多种高性能新型陶瓷刀具系列。发明了自增韧Si3N4基纳米复合刀具、晶须原位增韧Al2O3复合刀具、TiB2棒晶原位增韧复合刀具、金属陶瓷刀具、金属陶瓷微铣刀、自扩散微叠层复合刀具等。适宜于高速切削加工铸铁、不锈钢和模具钢,与京瓷、山特维克、戴杰等国际知名品牌陶瓷刀具对比,刀具寿命平均提高1-3倍,表面粗糙度值平均降低1.5-3倍,加工效率提高1-3倍,成本降低1/4-1/3。成果应用于能源和汽车制造领域骨干企业,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新增销售40950万元,新增利润2457万元,新增税收2333万元。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学术论文109篇,SCI他引1000次。经同行专家鉴定认为:“该项目创新性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原位生成与坯体一体化制备调控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潜在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显著推动我国陶瓷刀具及其应用行业自主创新技术的进步。打破了国外发达国家在高端陶瓷刀具领域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提升了我国陶瓷刀具设计理论与方法、制备技术与应用水平,有力支撑了我国国产陶瓷刀具的理论创新和批量化生产,为提高数控机床能效提供了刀具支撑。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黄传真教授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主要创造性贡献于:发明成果一中的发明①:基于高温力学性能演变和切削可靠性的陶瓷刀具增韧补强设计理论(发明专利-附件2、3的第一完成人),发明②:陶瓷刀具微观组织、制备工艺、力学性能、切削可靠性的模拟方法(软件著作权-附件4、5、6的第一完成人);发明成果二中的发明①:陶瓷刀具的原始组分原位化学合成与刀片坯体热压烧结一体化制备技术(专利-附件7的第一完成人),发明②:低缺陷陶瓷刀具制备技术(软著-附件9的第一完成人);发明成果三中的发明点:TiC晶须增韧Al2O3陶瓷刀具系列,TiB2棒晶原位增韧陶瓷刀具系列,低缺陷Ti(C,N)金属陶瓷刀具系列(国家刀具质量检测中心测试报告刀具-附件13、14、15的第一完成人)。
2邹斌教授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主要创造性贡献于:发明成果二中的发明②中的发明点:首创了金属陶瓷微细铣刀制造技术(专利-附件10的第一完成人);发明成果二中的发明③:发明了微叠层陶瓷刀具自扩散制备技术(专利-附件11的第一完成人);发明成果三中的发明点:发明了自增韧Si3N4基纳米复合陶瓷刀具系列,首次发明了金属陶瓷微铣刀精密刀具系列,首次发明了自扩散微叠层陶瓷刀具系列(国家刀具质量检测中心测试报告刀具-附件12、16、17的第一完成人)。
3刘含莲教授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主要创造性贡献于:发明成果一中的发明①:基于高温力学性能演变和切削可靠性的陶瓷刀具增韧补强设计理论(发明专利-附件2、3的主要完成人),发明②:陶瓷刀具微观组织、制备工艺、力学性能、切削可靠性的模拟方法(软件著作权-附件4、5、6的主要完成人);发明成果二中的发明创新成果二中的发明①中的发明点:发明了原位生长TiB2棒晶增韧陶瓷刀具一体化制备技术(专利-附件8的第一完成人)。
4王军教授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主要创造性贡献于:发明成果一中的发明①:基于高温力学性能演变和切削可靠性的陶瓷刀具增韧补强设计理论(发明专利-附件2的主要完成人),发明②:陶瓷刀具微观组织、制备工艺、力学性能、切削可靠性的模拟方法(软件著作权-附件6的主要完成人);发明成果二中的发明②:低缺陷陶瓷刀具制备技术(软著-附件9的主要完成人);发明③:发明了微叠层陶瓷刀具自扩散制备技术(专利-附件11的主要完成人)。
5朱洪涛副教授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主要创造性贡献于:发明成果一中的发明①:基于高温力学性能演变和切削可靠性的陶瓷刀具增韧补强设计理论(发明专利-附件2的主要完成人),发明②:陶瓷刀具微观组织、制备工艺、力学性能、切削可靠性的模拟方法(软件著作权-附件4、5、6的主要完成人);发明成果二中的发明①:陶瓷刀具的原始组分原位化学合成与刀片坯体热压烧结一体化制备技术(专利-附件7的主要完成人),发明②:低缺陷陶瓷刀具制备技术(软著-附件9的主要完成人),发明③:发明了微叠层陶瓷刀具自扩散制备技术(专利-附件11的主要完成人)。
6姚鹏副教授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主要创造性贡献于:发明成果二中的发明②:低缺陷陶瓷刀具制备技术(软著-附件9的主要完成人);发明③:发明了微叠层陶瓷刀具自扩散制备技术(专利-附件11的主要完成人)。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米-纳米多尺度复合陶瓷刀具材料及其制备工艺中国ZL2012105534951山东大学黄传真,殷增斌,邹斌,刘含莲,朱洪涛,王军
2授权发明专利原位一体化制备硼化钛晶须、颗粒协同增韧碳氮化钛基陶瓷刀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110438733.X山东大学刘含莲,石强,黄传真,邹斌,朱洪涛
3授权发明专利多元多尺度纳米复合陶瓷刀具材料及其制备工艺中国ZL200610043598.8山东大学黄传真,刘含莲,艾兴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陶瓷刀具材料微观尺度有限元模拟软件中国2011SR030146山东大学黄传真,朱小辉,刘含莲,邹斌,朱洪涛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纳米复合陶瓷刀具材料多尺度模拟软件中国2014SR135793山东大学黄传真,成红梅,刘含莲,邹斌,朱洪涛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陶瓷刀具材料微观组织和微观断裂行为模拟软件中国2014SR133570山东大学黄传真,周婷婷,刘含莲,邹斌,朱洪涛,王军
7授权发明专利原位生长碳化钛晶须增韧氧化铝基陶瓷刀具材料粉末及其制备工艺中国ZL200610043811.5山东大学黄传真,刘炳强,刘含莲,刘战强,艾兴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低缺陷陶瓷刀具设计数据库软件中国2014SR132655山东大学黄传真,邹长斌,邹斌,刘含莲,朱洪涛,姚鹏,王军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金属陶瓷微细铣刀的制造方法及铣刀中国ZL201710092847.0山东大学邹斌,周辉军,徐开涛,王一顺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自扩散梯度功能复合刀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129469.5山东大学邹斌,黄传真,王军,季文彬,刘含莲,姚鹏,朱洪涛,徐开涛
发明奖黄传真,邹斌,刘含莲,王军,朱洪涛,姚鹏山东大学山东大学
711309-201 滨海动力环境灾害防护工程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滨海动力环境灾害防护工程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海洋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海洋大学,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胜利油田检测评价研究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海岸带资源丰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但由于其处于海陆交界地带,台风、巨浪、风暴潮等极端海洋动力严重威胁着海岸带资源开发和人民生产生活。海岸防护工程是降低海岸带动力灾害和保护沿海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海洋强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上交通基础设施的兴建,给海岸防护工程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动力设计标准推算不合理、构筑物建造安装不经济、结构安全检测与维护技术不可靠等问题凸显。针对上述瓶颈问题,项目组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与自主创新,创建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岸防护工程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体系。主要技术发明点为:1. 研发了海岸动力环境灾害的精细化模拟技术,分辨率可达米级,突破了风暴潮、波浪等极端灾害模拟中对复杂地形刻画不够、分辨率不足、计算耗时长等技术瓶颈;建立了高精度的波浪和风暴潮数据库,为海岸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创新了海岸工程设防标准推算方法,解决了传统方法受历史观测数据限制大、推算结果稳定性差等突出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海岸防护工程的潜在安全风险。2. 发明了复杂动力环境下海岸防护工程结构构件的高精度、高效率安装技术和海床基础施工技术,有效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研发的多功能吊具及空中翻转技术,配合精确定位方法和反力平衡装置,实现了大吨位混凝土构件水上安装的同时,提高了构件在恶劣工况下的安装精度,构件轴线偏差范围由规范要求的150mm提高到30mm,平均功效达到传统工艺2倍以上;发明的大型袋装砂基础和堤心施工技术,实现了世界最大砂袋(尺寸128m×26m、充灌量5000方)海床基础连续一次成型施工,解决了恶劣海况下沙袋抛投准确度差、施工效率低等难题,为护岸、潜堤等海岸工程基础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撑。3. 发展了海岸工程结构安全检测关键技术,建立了构筑物安全评价指标、方法及模型,解决了传统技术难以有效识别结构空洞、塌陷等异常特征的技术难题,提高了探测的精度和准确性,为海岸构筑物长期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率先形成了一套海岸构筑物安全评价体系框架,开创了海岸构筑物安全评价技术研究的新思路。授权国际PCT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8项,成果被纳入国家行业标准《滩海油田漫水路及井场结构设计规范》(SYT6849-2012),主编国家行业标准1部,主编国家工法1部,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45篇。以交通部原总工徐光为组长的专家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核心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顾心怿院士等评审组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成果成功应用于威海湾护岸工程、胜利油田孤东海堤、蓝色硅谷滨海景观海堤工程等20余项重要工程,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达5.96亿元,其中近三年近2.27亿元。开辟了海岸防护工程建设的新思路,提升了我国海岸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梁丙臣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总体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的制定,并参与组织项目的运行及工程实施。(1)是技术发明点1的主要完成人,发明了海岸防护工程的设防标准推算新方法,构建了我国沿海地区极端风暴潮和波浪数据库,合作研发了亚网格高精度、高效率数值模型;(2)是技术发明点2、3的重要参与人,参与研发了滩海构筑物检测与评价技术。(3)与本项目相关的成果包括核心知识产权5项发明专利,学术论文100余篇,软件著作权8项。支持本人贡献的旁证材料见附件1-1,1-3,1-4,1-7,1-8,5-1,5-2,5-3。
2刘德进教授级高工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是技术发明点2的主要完成人。(1)提出多功能吊具空中翻转总体方案,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总体监控;(2)对潜堤基础和堤心施工技术研究实施提供了决策性方案,确定水下充灌大型砂袋施工装备及关键技术参数,完成了成套技术的研发。(3)支撑本人贡献的旁证材料见附件1-2,1-5,1-6,1-10,5-1,5-2。
3武国相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是技术发明点1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具体贡献包括:(1)研发了海岸动力环境灾害高分辨率、高效率数值模型,发展了台风引发波浪和风暴潮漫滩的模拟方法,合作提出了海岸工程超长重现期设计参数的推算方法。(2)发明了近岸波流动力环境灾害的预测方法,参与研发了滩浅海构筑物安全监测与评价技术。(3)支撑本人贡献的旁证材料见附件1-3,5-1,5-2等。
4王观军教授级高工胜利油田检测评价研究有限公司胜利油田检测评价研究有限公司是技术发明点3的主要完成人,具体贡献包括。(1)发明了海岸防护结构安全检测及缺陷识别关键技术;(2)参与海岸防护结构安全评价系统研发及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3)支持本人贡献的旁证材料见附件1-9,5-1,5-2,5-3等。
5齐静静高级工程师胜利油田检测评价研究有限公司胜利油田检测评价研究有限公司是技术发明点3的重要完成人,具体贡献包括:(1)参与了海岸防护结构安全检测及缺陷识别关键技术研究;(2)参与海岸防护结构安全评价技术等成果的工程应用;(3)编写本项目相关行业标准1项。支持本人贡献的旁证材料见附件1-9,5-1,5-2,5-3等。
6冯海暴高级工程师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是技术发明点2的重要完成人,具体贡献包括:(1)对海岸防护工程大型构件采用多功能吊具空中翻转进行总体方案细化和执行实施,负责多功能吊具制造试验等;(2)负责潜堤基础和堤心施工技术研究和具体实施,参与确定水下充灌大型砂袋施工装备及关键技术参数,设计双扭工字体自动抛投吊具并进行制造试验,完成了成套技术的研发。(3)支撑本人贡献的旁证材料见附件1-6,5-1,5-2等。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波高阈值的选取方法中国ZL201711226852.2中国海洋大学,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邵珠晓,梁丙臣,高慧君,史宏达,薛风光,张德娟,梁欣欣
2授权发明专利大型构件半潜式水上出运安装系统及施工方法中国ZL201410164279.7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刘德进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离岸流预测方法中国ZL201510748147.3中国海洋大学武国相,梁丙臣,李华军,陈玉洁,徐照妍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自感应式气泡堆石潜堤中国ZL201611011361.1中国海洋大学刘勇,李华军,梁丙臣
5授权发明专利半圆体竖向预制翻转扶正、水上安装工艺中国ZL201010204082.3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张宝昌,刘德进,徐善忠,许文杰,曲俐俐,陆连洲,付大伟
6授权发明专利快速筑岛沉箱结构及施工方法中国ZL201310646809.7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刘德进,冯海暴,李振国,曲俐俐,冯甲鑫,付大伟
7其他一种波高阈值的选取方法其他PCT/CN2018/077871中国海洋大学梁丙臣,邵珠晓,李华军,高慧君,史宏达,薛风光,张德娟,梁欣欣
8其他一种滨海湿地侵蚀防护新结构其他PCT/CN2018/084138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梁丙臣,孙文轩,杨东铁,付斌清
9其他滩海构筑物物探法检测规程中国SY/T6775-2018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马猛、尹志清、齐静静、吴孔兵、刘福兴、刘佳林、于杰荣、赵龙
10其他半圆体采用立式预制、多功能吊具空中翻转安装施工工法中国GJYJGF087-2012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刘德进,曲俐俐,张宝昌,毛轶伦,付大伟
发明奖梁丙臣,刘德进,武国相,王观军,齐静静,冯海暴中国海洋大学,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胜利油田检测评价研究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
721310-201 裂隙岩体剪切渗流试验装备与稳定控制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裂隙岩体剪切渗流试验装备与稳定控制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山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土木工程与能源领域。当前,我国地下工程建设与能源开发进入空前繁荣期,越来越多的交通、水利水电、矿山等工程修建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裂隙岩体区。水力耦合环境下裂隙岩体剪切破裂诱发的工程围岩持续变形破坏、大体量塌方、频发性突(涌)水等工程灾害时常发生,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巨额经济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现有的试验设备不能科学获取水力耦合条件下裂隙岩体力学与水力学参数,富水裂隙围岩剪切渗流破坏机制不清,围岩等级精细化评定缺失导致工程设计和施工失准,相应的控制理论与技术难以有效防控裂隙岩体重大工程灾害,已成为制约地下工程安全建设和深部能源高效开发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 该项目历经十余年持续科技研发和工程实践,研制了裂隙岩体剪切渗流成套试验装备,发展了富水裂隙岩体稳定性多尺度分析理论,形成了工程围岩等级精细评定方法,开发了富水裂隙围岩协同稳控复合支护技术体系。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发明了裂隙岩体剪切渗流系列试验装备和试验方法:①研制了岩石裂隙恒定法向刚度数控剪切试验装备,突破了剪切试验恒定法向刚度伺服控制技术瓶颈;②发明了可视化岩石裂隙剪切渗流耦合试验装备,攻克了大位移剪切渗流试验中高压水密封的技术难题;③基于上述装备创建的剪切渗流试验方法可科学获取岩体力学和渗透参数,已成为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ISRM)“岩石节理剪切试验建议方法”。 2. 研发了围岩等级精细评定技术与富水裂隙岩体支护设计平台:①研发了裂隙岩体结构信息多元解译系统与围岩等级稳健评定模型,实现了岩体结构的“人脸识别”;②构建了基于多源异构信息融合分析的地下工程施工全过程围岩等级变更许可机制与动态设计决策平台;③发展了富水裂隙岩体稳定性多尺度分析理论,建立了多尺度裂隙围岩-支护结构耦合作用模型,形成了基于围岩等级精细评定的稳定性控制支护设计准则。 3. 构建了以“动参注浆-抗剪锚杆-高强拱架”为核心的富水裂隙围岩协同稳控复合支护技术体系:①发明了三维高压伺服裂隙注浆试验系统,提出了动参量裂隙注浆新工艺及其设计方法;②研制了适用于裂隙岩体的拉压耦合大变形锚杆等系列新型支护产品,发明了锚杆-围岩粘结强度测试技术;③发展了钢管混凝土拱架设计理论与施工工艺,有机结合注浆与锚固技术形成了富水裂隙岩体与支护结构共同承载的复合型支护结构体系。 项目成果在国内首座黄岛地下水封石油储备库、最大埋深锦屏水电站、最大双向八车道公路隧道群、海域矿山开采、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和青岛地铁等多个重大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专利技术在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等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推广应用,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岩石力学领域的影响力。 项目主要成果为国内外首创,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23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各1部;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SCI检索论文51篇、EI检索论文97篇。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刚教授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全面负责项目研究工作,对发明创新点1、2、3有贡献,主要贡献:(1)发明了岩石裂隙剪切渗流耦合试验系统,共同创建了岩石裂隙剪切试验方法;(2)发展了富水裂隙岩体稳定性多尺度分析理论,形成基于围岩等级评判的裂隙岩体稳定性评价技术和支护设计准则;(3)发明拉压耦合大变形锚杆等新型支护产品,共同发展了钢管混凝土拱架设计方法与施工工艺,提出了以“动参注浆-抗剪锚杆-高强拱架”为核心的富水裂隙围岩协同稳控复合支护技术体系。 旁证材料:①发明专利6项:附件2、3、5、6、7、10;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9;②代表性论文16篇:9-14、23-29、33-35(附件39-40);③专著3部:1-3(附件39);④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团标1部(附件13)。
2蒋宇静教授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对发明创新点1、2、3有贡献,主要贡献为:(1)研制了岩石裂隙恒定法向刚度数控剪切试验装备,创建了裂隙岩体剪切渗流试验方法;(2)建立了“支护结构-围岩”耦合作用的裂隙岩体稳定性分析方法;(3)共同发明了拉压耦合大变形锚杆等新型支护产品。 旁证材料:①发明专利5项:附件2、3、5、6、7;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9;②代表性论文14篇:10、11、12、15-18、23、25、26、28、29、33、34(附件39-40);③专著6部:1-6(附件39);④国际标准1部(附件12)
3乔卫国教授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对发明创新点3有贡献,主要贡献为:(1)研制了三维高压伺服裂隙注浆试验系统,揭示了不同粗糙度裂隙内浆液扩散封堵规律;(2)协助第一完成人提出了以“动参注浆-抗剪锚杆-高强拱架”为核心的富水裂隙围岩协同稳控复合支护技术体系,并开展了工程应用。 旁证材料:①发明专利2项:附件4、11;②代表性论文2篇:19、20(附件40);③专著2部:7、8(附件39)
4贺鹏讲师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对发明创新点2有贡献,主要贡献为:(1)研发了裂隙岩体图像处理与结构信息多元解译系统,实现了围岩结构的“人脸识别”;(2)构建了岩体参数的精细化量测与裂隙网络仿真模型;(3)开发了基于数据挖掘的隧道围岩等级动态变更许可机制与支护设计智能决策平台;(4)协助第一完成人进行整体技术的工程应用。 旁证材料:①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9;②代表性论文5篇:21、22、30-32(附件40)
5张伟杰讲师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对发明创新点3有贡献,主要贡献为:(1)基于注浆终压分区确定、注浆速率与注浆材料类型动态调控,研发出裂隙注浆过程式控制工艺;(2)构建了可描述注浆参量自适应调整过程的裂隙岩体注浆步进式算法,提出了以注浆效率提升为核心的裂隙注浆设计方法;(3)开展了项目整体技术工程应用。 旁证材料:①发明专利1项:附件8;②代表性论文1篇:24(附件40);③专著1部:2(附件39)
6吴学震讲师福州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对发明创新点1、3有贡献,主要贡献为:(1)协助第一完成人研发了拉压耦合抗剪锚杆等系列支护构件,并开展了现场试验及应用研究;(2)协助第二完成人进行了恒定法向刚度剪切试验和剪切渗流试验可视化技术研究;(3)协助第一、第二完成人开展了整体技术的工程应用。 旁证材料:①发明专利5项:附件2、3、5、6、7;②代表性论文6篇:11、12、23、25、33、34(附件39-4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Shear test device and test method of rock mass discontinuities under constant normal stiffness condition美国US9909966B2山东科技大学蒋宇静,吴学震,王刚
2授权发明专利拉压耦合型高强大变形锚杆及其使用方法中国ZL201210353286.2山东科技大学王刚,吴学震,蒋宇静
3授权发明专利微裂隙三轴应力渗流注浆试验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其他PCT/ZL2018/083209山东科技大学乔卫国,宋伟杰,常璐媛,杨旭旭,李彦志,张帅,宋雪梅
4授权发明专利锚杆工程受力模拟实验装置中国ZL201310426349.7山东科技大学王刚,吴学震,蒋宇静,孙红松
5授权发明专利岩石不连续面剪切渗流耦合试验盒中国ZL201610594783.X山东科技大学蒋宇静,吴学震,王刚,李博
6授权发明专利锚杆-浆体-围岩粘结强度测试方法中国ZL201610591595.1山东科技大学蒋宇静,吴学震,王刚,李树忱,王琦,蔡跃
7授权发明专利隧道与地下工程围岩裂隙水注浆治理设计方法中国ZL201810132366.3山东科技大学张伟杰,郭建斌,魏久传,李孝朋,韩承豪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岩体裂隙网络模型批量仿真系统V1.0中国2019SR0337409山东科技大学贺鹏,王刚,蒋宇静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钢管混凝土拱架灌注模拟系统及效果测评方法中国ZL201510943735.2山东科技大学李为腾,杨宁,李廷春,王刚,张玉华,玄超,张尹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平行光评价岩石结构面起伏程度的计算方法其他PCT/ZL2018/083194山东科技大学乔卫国,宋伟杰,常璐媛,宋雪梅,林登阁,张帅
发明奖王刚,蒋宇静,乔卫国,贺鹏,张伟杰,吴学震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教育厅
731311-201 深水天然气水合物钻采相态和安全控制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深水天然气水合物钻采相态和安全控制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是一种清洁能源。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预测资源量800亿吨油当量,实现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是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但是,资源量探明程度最高的南海深水天然气水合物埋深浅,储层以细粉砂为主,胶结程度差,且南海的内波和土台风等海洋环境极其复杂,易导致井口失稳、井壁坍塌;深水“浅层气”以及钻井施工引起的天然气水合物相变而产生的天然气,易引发井涌井喷等,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等灾难;另外,试采时井底压力安全控制和井筒积液排采设计方法缺乏,导致试采产能低。日本等国家先后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多因井筒复杂事故、排采工艺不合理、产气量锐减等原因被迫终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地调局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下,经多年攻关,形成了深水天然气水合物钻采相态和安全控制关键技术,为我国深水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主要创新如下:一、发明了深水天然气水合物地层钻完井井口稳定与安全控制技术。提出了基于非概率可靠性的水合物试采井导管入泥深度及井口装定载荷设计方法,为试采井导管入泥深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发明了水合物试采井口时变稳定性提升装置,首次应用于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试采作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同等导管下深条件下承重能力提升30%以上;提出了水合物试采平台偏移量安全控制窗口确定方法,解决了水合物试采井口易失稳破坏的重大难题。二、发明了深水天然气水合物钻井井筒多相流动压力安全控制技术。建立了考虑水合物相变的钻井井筒多相流动模型和针对水合物储层安全钻进的钻井液物化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发明了深水钻井井筒多相流动压力精确预测方法,开发了深水水合物钻井井筒压力适时调控技术,控制误差小于3.2%,较国际先进水平提高42.8%,保证了深水浅部窄安全钻井液密度地层安全高效钻进。三、发明了试采井天然气水合物相态变化控制及流体排采技术。揭示了储层和试采井筒温-压-渗多场耦合机理和天然气水合物相态转化机制,研发了水合物相态控制方法;发明了天然气水合物高效排水采气装置,制定了深水天然气水合物高效试采工艺方案,井筒内积液高度实时控制精确率达98%,解决了试采井井底积液实时排出和井筒压力参数实时优化的国际难题,实现了水合物相变有效控制。该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36件(美国专利4件);发表论文58篇(SCI 32篇)。为国家水合物开采研究培养了人才团队,包括973首席专家1名,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主题专家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万人计划专家1名,青年长江学者1名,国家优青1名,博士生26名,硕士生73名,可燃冰试采项目前线指挥部副指挥1名。该成果应用于我国首次深水水合物试采,解决了井口承载能力设计、井筒安全控制、水合物相态变控制等世界技术难题,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取得了历史突破,使我国在本技术领域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得到了中共中央和国家致电嘉奖,对未来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工业化开采技术研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孙宝江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人负责策划整体技术思路和实施方案,对发明点一、二、三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发明点一的贡献是发明了适用于海洋浅部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导管下入工具,支撑材料见附件3;对发明点二的贡献是发明了深水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井钻井过程中井筒多相流动安全控制技术,建立了深水水合物钻井过程中考虑水合物相变的井筒多相流动模型,揭示了井筒多相流型转化规律,支撑材料见附件5、8、11、26-29;对发明点三的贡献是发明了深水试采水合物相变控制及流体排采技术,建立了基于储层-井筒传热传质多场耦合的水合物相态控制理论体系,支撑材料见附件2、4、9、10、23-25。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5%。
2高永海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人对发明点二、三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发明点二的贡献是提出了基于井筒压力精确计算的控压钻井方法,通过实时多组分多相流动模型计算对井底压力进行精细预测,优化设计了钻井液密度和排量,支撑材料见附件5、11、26-29;对发明点三的贡献是揭示了储层和井筒中天然气水合物相态转化机制及多场耦合机理,提出了测定水合物分解区域及速率的方法,建立了基于储层-井筒传热传质多场耦合的水合物相态控制理论体系,支撑材料见附件2、4、9、10、23-25。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3张贺恩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本人对发明点二、三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作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承包方中油海深水油气与可燃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积极投身水合物试采工程技术研发中,对发明点二的贡献是在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验证了水合物井导管下入深度安全设计及井口时变稳定提升装置的可靠性,建立了钻井液密度和井底压力适时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了窄安全密度窗口地层井筒ECD的实时准确调控,支撑材料见附件28;对发明点三的贡献是依据本项目发明成果中的井筒-储层内水合物相变控制理论,提出了改善致密地层渗透性、促进储层内水合物分解的方法,有效提高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效率,支撑材料见附件2。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5%。
4马宝金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海油工程有限公司本人对发明点三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作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承包方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任可燃冰试采项目前线指挥部副指挥,对发明点三的贡献是综合本项目的发明成果与现有技术,在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验证了基于储层-井筒传热传质多场耦合的水合物相态控制理论体系、深水试采水合物相变控制及流体排采等技术的可靠性与适用性,同时依托“水合物工程实验平台建设”等项目建立水合物专业研究实验平台,最终结合南海海上平台实际情况,构建了深水储层天然气水合物高效试采工艺方案,参与编写深水储层天然气水合物高效试采工艺指南,支撑材料见附件32-35、39。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5刘康讲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人对发明点一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发明点一的贡献是提出了深水水合物井口装定载荷设计方法及基于时间域的管-土力学计算方法,发明了一种水合物试采井口时变稳定提升装置,建立了基于深水水合物埋深浅、井口稳定性要求高特征的深水水合物试采井口-多层管柱系统计算力学模型,为水合物试采过程中水下井口的稳定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支撑材料见附件7。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6王振波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人对发明点三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发明点三的贡献是提出了水合物 “边分解、边分离、边排水、边采气”的连续开采工艺路线,发明了“井下水合物分解-分离-ESP举升的排采工艺方案”, 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井排水采气模拟试验测试系统,完成了分离系统的结构参数和控制方案优化,建立了井下液位的比例积分调节PID控制模型,完成了井下液位动态控制系统设计,支撑材料见附件6。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天然气水合物排水采气开采装置及其开采方法中国ZL20131039899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王振波; 刘强; 陈阿强; 孙治谦; 金有海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深水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高承载性能导管中国ZL201710998733.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刘康;陈国明;朱高庚;朱渊;朱敬宇;胡东旭
3授权发明专利适用于控压钻井的气液两相流量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中国ZL201410483662.9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王宁;孙宝江;王志远;孙小辉;李昊;孙文超
4授权发明专利测定钻井过程中水合物储层分解速率的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510657687.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高永海;孙宝江;李昊;孙文超;陈野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方法中国ZL201210171680.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孙宝江;沈德新;高永海;李昊;王志远;侯磊;王金波;公培斌
6授权发明专利Homocentric Squares-Shaped Well Structure for Marine Hydrate Reserve Recovery Utilizing Geothermal Heat and Method Thereof美国US10267129B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孙宝江,陈野,王志远,陈立涛,高永海,张贺恩
7授权发明专利Surface layer conductor running tool for deep-water well drilling美国US9631450B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孙宝江,张宁,李昊,高永海,闫国民,黄名召,徐爽
8授权发明专利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hydrate decomposition area under different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processes美国US9598936B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高永海; 陈野;孙宝江; 孙文超;李昊
9授权发明专利Subsea wellhead pressure indicating and automatic adjusting device for deep-water dual-gradient drilling美国US9605499B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孙宝江,张振楠,王志远,王宁,王雪瑞,闫国民,赵阳
10授权发明专利含天然气水合物相变的深水井筒多相流动实验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210389769.8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孙宝江;孙文超;高永海;刘晓兰
发明奖孙宝江,高永海,张贺恩,马宝金,刘康,王振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741311-202 新型蒸汽封窜协同化学降黏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项目名称新型蒸汽封窜协同化学降黏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及工业化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项目简介我国是继美国、加拿大和委内瑞拉之后的第四大稠油生产国,重点分布在新疆、辽河、胜利、河南等油田。目前已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探明储量40亿吨,占已探明石油总资源20%以上。我国稠油年均产量超过原油总产量的10%,稠油开采是增储上产的主要资源,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目前稠油开采量的80%以上采用蒸汽吞吐方式开采,多轮次的开采以及地质不均匀性导致开采后期汽窜现象严重,造成蒸汽波及范围小,能量利用率低,同时稠油黏度对温度敏感,近井和井筒处流动能力变差,致使近年来产量递减幅度较大。因此蒸汽封窜和化学降黏是解决上述重大难题的主要方法。传统封窜凝胶耐温性能差(<150℃),遇高温蒸汽破胶化水严重而丧失封堵效果,同时凝胶膨胀速度过快导致封窜距离无法保证;商品化降黏剂存在选择性强、用量大降黏效率低、破乳困难脱水率低等问题。因此油田高效蒸汽封窜和化学降黏技术目前仍然面临挑战,具有很大提升空间。针对上述重大难题,本课题组经过七年多攻关,在新型蒸汽封窜剂和化学降黏体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创新形成了可控蒸汽封窜协同化学降黏的稠油高效开发技术,显著提升了稠油油藏后期开采的采收率。主要自主创新成果:(1)发明了具有缓交联、耐高温、耐盐和高强度特点的复合凝胶封窜体系,有效提高了封堵效率和封堵周期。复合凝胶耐温250℃以上,解决了传统蒸汽封窜剂遇高温破胶化水、效率低、有效期短等问题,封窜有效率可达99%以上。(授权发明专利4项)(2)发明了膨胀度可控的温敏性耐高温体膨颗粒用于蒸汽封窜,体膨颗粒在常温下的缓膨特点有利于实现远井高效封窜。该颗粒300℃时的膨胀倍率是25℃时的21.1倍,解决了目前体膨颗粒只能近井封窜、封窜距离有限、不耐高温高盐问题,大大提高了封窜有效率。(授权发明专利4项)(3)依据不同稠油降黏机理发明了高效降黏剂,解决了常规化学降黏剂耐温抗盐能力差、破乳困难沉降脱水率低、降黏效率低等问题。对于油溶性降黏剂,5%加剂量时对样品稠油的降黏率可达85%;对于水溶性降黏剂在300 ppm加剂量时降黏率高达99.7%,自然沉降脱水率达98.2%;对于微生物-化学复合降黏剂,有效加入量为300 ppm时降黏率为99.8%,自然沉降脱水率99.2%。(授权发明专利2项)通过发明新方法、新材料,实现了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自2015年起研究成果在中石化新疆新春石油开发有限公司、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临盘采油厂等单位得到应用,施工240井次,累计增产原油7.52万吨,创直接经济效益6927.7万元。为我国稠油油藏后期高效开采提供了技术保障,有广阔应用前景,后期将进一步推广。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20篇,培养硕士20余名,企业技术人员300余人,为地方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为我国能源安全做出了贡献。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晓云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发明点1、2和3有突出贡献,其中对发明点1的贡献是发明了一种新型交联剂用于封窜凝胶的制备,获授权专利1项(附件1-1),发表SCI论文1篇(5-1-1);对发明点2的贡献是发明了新型的交联剂和温敏性体膨颗粒,获授权专利3项(附件1-5、1-6、1-7),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6篇(附件5-1-4~5-1-9);对发明点3的贡献是发明了新型的油溶性降粘剂和微生物-化学复合降粘剂,交联剂和温敏性体膨颗粒,获授权专利2项(附件1-9、1-10)。投入该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以上。
2吴伟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发明点1和3有突出贡献,对发明点2有主要贡献,其中对发明点1的贡献是发明了用于制备耐高温复合凝胶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完成了一种疏水缔合聚合物低温生产放大,参与封窜现场工艺开发,获授权专利1项(附件1-1),发表SCI论文1篇(5-1-1);对发明点2的贡献是研究了耐高温吸水树脂的溶胀行为,作为参与人获授权专利2项(附件1-5、1-6),发表SCI论文4篇(附件5-1-4~5-1-7);对发明点3的贡献主持了微生物-化学复合降黏剂的研发、评价、机理和应用研究,参与油溶性降黏剂的开发。获授权专利2项(附件1-9、1-10)。投入该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以上。
3曲剑波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发明点1、2有突出贡献,其中对发明点1的贡献是发明了亲水性聚苯乙烯树脂,以其作为交联剂和凝胶骨架增强材料制备耐高温复合凝胶,显著提高了凝胶的耐温性能(>250℃)和机械强度(I级),保证了封窜效果和封窜周期,获授权专利3项(附件1-2、1-3、1-4),代表性SCI论文2篇(附件5-1-2、5-1-3);对发明点2的贡献是根据温敏性超大孔微球和pH敏感性凝胶颗粒的制备原理拓展了制备温敏性体膨颗粒的有效思路,获授权专利2项(附件1-7、1-8),发表SCI论文2篇(附件5-1-8、5-1-9)。投入该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以上。
4王向鹏讲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发明点2有主要贡献,作为研究骨干参与耐高温体膨颗粒的研发及其在稠油热采防汽窜中的应用研究,协助采油厂现场工艺开发和数据收集工作。第二发明人授权专利2项(附件1-5、1-6),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篇(附件5-1-4~5-1-7、5-1-10、5-1-11)。投入该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以上。
5陈文婷助理工程师胜利油田华滨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发明点1和2有较大贡献,参与耐高温凝胶和温敏性耐高温体膨颗粒生产工艺研发与现场应用,负责产品现场推广实施的全面工作及现场试验、效果分析。作为参与人授权发明专利2项(附件1-1、1-6)。投入该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以上。
6郑云香助教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发明点2有贡献,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参与体膨颗粒的制备和耐高温吸水树脂的合成,参与现场工艺应用及数据收集工作,作为发明人之一获授权专利2项(附件1-5、1-6),作为共同作者发表相关论文2篇(附件5-1-10、5-1-11)。投入该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以上。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挤压和开关效应的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611218315.9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曲剑波,刘源,黄方,李士海,徐雅妍,王晓娟,刘建国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表面活性剂、油溶性稠油降黏剂及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413261.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张晓云,于士虎,安长华,吴伟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亲水性超大孔聚合物微球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475774.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曲剑波,宦关生,邵荟荟,刘建国,朱虎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制备自发荧光聚苯乙烯材料的方法及产品中国ZL201510672974.9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曲剑波,徐玉良,王晓娟,刘俊毅,李士海,刘建国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聚苯乙烯材料表面亲水改性的方法中国ZL201310315379.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曲剑波,王晓娟,陈艳丽,宦关生,朱虎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交联剂及交联可控耐高温凝胶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661391.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张晓云,张思思,武继辉,吴伟,陈文婷,周同娜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稠油热采封堵汽窜用体膨颗粒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683672.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张晓云,王向鹏,武继辉,吴伟,张思思,郑云香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溶性三烯交联剂及耐高温吸水树脂的合成方法中国ZL201310658798.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张晓云,王向鹏,武继辉,周卫东,周卫红,陈文婷,吴伟,张思思,郑云香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快流速温敏型超大孔生物分离介质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142858.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曲剑波,陈艳丽,宦关生,张晓云,黄方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化学复合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710030572.8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吴伟,刘钦明,刘孔怡,卢继雷,刘江辉,陈涛,张晓云
发明奖张晓云,吴伟,曲剑波,王向鹏,陈文婷,郑云香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751312-201 纳米片层粒子杂化聚氨酯电沉积树脂及涂装成套技术
项目名称纳米片层粒子杂化聚氨酯电沉积树脂及涂装成套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山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青岛科技大学,武汉科利尔新材料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项目属材料科学领域针对市场上丙烯酸电泳涂料漆膜较薄、不耐划伤以及环氧电泳涂料韧性较差、易黄变等性能缺陷,本成果以端羟基水基聚氨酯为改性剂,分别制备出一组富羟基纳米片层粒子,即富羟基蒙脱土、石墨烯和水滑石等,采用熔融插层技术将上述富羟基纳米片层粒子与端羟基聚合物进行杂化混合,然后与二异氰酸酯、扩链剂、亲水剂等化合物经过多步逐步聚合反应,制备出纳米片层粒子杂化聚氨酯电沉积树脂。1.主要发明点:① 发明了一组富羟基纳米片层粒子的制备技术。采用端羟基聚氨酯齐聚物替代传统的季铵盐对钠基蒙脱土进行改性,制备出超大层间距( >6.29nm)的富羟基活性蒙脱土纳米片层粒子、大层间距( >1.06 nm)的水性聚氨酯改性的石墨烯纳米片粒子和聚氨酯齐聚物改性的富羟基P-LDHs等三种片层粒子。该发明点有助于片层粒子在聚氨酯基体中的分散,改善聚氨酯材料的综合性能。② 发明了纳米片层粒子杂化聚氨酯电沉积树脂的制备技术。利用无机片层纳米粒子的结构特点,通过反应将层状粒子与聚氨酯主链实现共价接枝,提高了水基聚氨酯涂料的硬度、耐水和耐化学腐蚀性,同时还赋予了聚氨酯电泳涂料具有导电性的功能性;③ 发明了聚氨酯电泳涂料高效涂装的成套技术。优化出该产品的优化涂装工艺条件,改善聚氨酯电泳树脂的综合性能。2.主要技术指标:①、漆膜的硬度达到5H;②、光泽,127.2;③耐水性大于3000h;④、耐酸性大于42 h;⑤、导电率为1.46×10-2 ?/ S·cm-1等。3.与国内同类技术比较成果涉及的二维纳米粒子与聚氨酯形成了以剥离型为主导的复合结构,充分发挥二维纳米粒子的特性,提高了电泳漆的硬度、耐水和耐化学腐蚀,石墨烯纳米片层粒子还赋予聚氨酯电泳涂料较好的导电功能性。4.项目创新性:①采用端羟基水基聚氨酯聚合物替代传统的有机改性剂,制备出层间距更大且具有反应活性的新型纳米片层粒子,提高了纳米层状粒子对聚氨酯材料的改性效果。②片层纳米粒子与聚氨酯基体形成了剥离型复合主控结构,显著提高了聚氨酯电泳涂料的力学性能、硬度、耐化学腐蚀性等性能,同时还能使聚氨酯涂料具有导电性,提高了聚氨酯电泳漆的技术含量和性能指标。③创新地将固化剂“埋植”于聚氨酯树脂中,通过电泳涂装高温解封工艺实现固化剂对大分子的化学交联,改善聚氨酯电泳树脂的综合性能,形成了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涂装工艺的创新技术,确保了纳米杂化涂料涂装工艺的先进性。项目申报发明专利16件,发表与本项目密切相关研究论文4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8 名,博士生1 名。2016年纳米片层粒子杂化聚氨酯电沉积树脂在武汉科利尔新材料有限公司得到生产转化,2016 年-2018 年生产聚氨酯电泳漆直接经济效益1.73 亿。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再峰教授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1.用端羟基水基聚氨酯替代传统的改性剂,制备出超大层间距且具有反应活性有机蒙脱土,氧化石墨烯和水滑石纳米片;利用无机片层纳米粒子的结构特点,通过反应将层状粒子与聚氨酯主链实现共价接枝,提高了水基聚氨酯涂料的综合性能,同时还赋予其导电功能性;将固化剂“埋植”于聚氨酯树脂中,通过电泳涂装高温解封工艺实现固化剂对大分子的化学交联,改善聚氨酯电泳树脂的综合性能,形成了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涂装工艺的创新技术,确保了纳米杂化涂料涂装工艺的先进性。2.作为第一完成人对技术发明点1 、2 和3均有直接贡献。体现在授权和申报发明专利1,2,3,4,6,7,8,9;所列10 篇论文附件均为通讯联系人;技术成果评价中排名第1位。
2李再亮高级工程师武汉科利尔新材料有限公司武汉科利尔新材料有限公司1.参与设计用水基聚氨酯作为改性剂,合成超大层间距且具有反应活性有机蒙脱土和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的技术路线;积极参与逐步反应制备层状粒子接枝聚氨酯树脂的制备工作,改善了水基聚氨酯涂料的综合性能和导电功能性;提出了电泳涂装高温解封工艺实现固化剂对大分子的化学交联,改善聚氨酯电泳树脂的综合性能的技术思路,建设了整套涂装工艺,确保了纳米杂化涂料涂装工艺的先进性。2.作为第二完成人对技术发明点1 、2 和3均有直接贡献。体现在授权和申报发明专利1,2,3,6,7,8,10,11实用新型专利13-18;所列论文附件5,6,8,9,10;技术成果评价中排名第2位。
3庞秀江副教授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1.采用微反应器连续反应法制备出合成超大层间距且具有羟基反应活性的累水滑石片层纳米粒子;通过逐步聚合反应制备层状粒子复合聚氨酯材料,提高了水基聚氨酯材料的综合性能。2.作为第三完成人对技术发明点1和2有直接贡献。体现在授权和申报发明专利4,5;所列论文附件3,7中;技术成果评价中排名第3位。
4李再胜高级工程师武汉科利尔新材料有限公司武汉科利尔新材料有限公司1.用水基聚氨酯作为改性剂,合成超大层间距且具有反应活性有机蒙脱土;参与了通过逐步反应制备层状粒子接枝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提高了水基聚氨酯涂料的综合性能和导电功能性;提出了电泳涂装高温解封工艺实现固化剂对大分子的化学交联,改善聚氨酯电泳树脂的综合性能的技术思路,建设了整套涂装工艺,确保了纳米杂化涂料涂装工艺的先进性。2.作为第四完成人对技术发明点1 、2 和3均有直接贡献。体现在授权专利附件1,7和申报发明专利2,8,9;技术成果评价中排名第4位。
5李金艳工程师武汉科利尔新材料有限公司武汉科利尔新材料有限公司1.用水基聚氨酯作为改性剂,合成超大层间距且具有反应活性有机蒙脱土;参与了通过逐步反应制备层状粒子接枝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提高了水基聚氨酯涂料的综合性能和导电功能性;提出了电泳涂装高温解封工艺实现固化剂对大分子的化学交联,改善聚氨酯电泳树脂的综合性能的技术思路,建设了整套涂装工艺,确保了纳米杂化涂料涂装工艺的先进性。2.作为第五完成人对技术发明点2 和3均有贡献。体现在论文附件5,6,8,9;技术成果评价中排名第5位。
6罗明艳其他青岛科技大学1.用水基聚氨酯作为改性剂,合成超大层间距且具有反应活性有机蒙脱土;参与了通过逐步反应制备层状粒子接枝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提高了水基聚氨酯涂料的综合性能和导电功能性;研究了片层粒子对聚氨酯的增强作用。2.作为第6完成人对技术发明点1 和2有直接贡献。体现在申报发明专利2,所列论文附件1,2中;技术成果评价中排名第6位。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申请发明专利水基聚氨脂树脂及其电泳漆组合物和制备方法中国ZL200510018926.4武汉科利尔新材料有限公司李再峰,李再亮
2申请发明专利有机蒙脱土改性聚氨酯树脂及其电泳漆中国ZL201510427506.5青岛科技大学,武汉科利尔新材料有限公司李再峰,李再亮,李翠苹,李再胜
3申请发明专利端羟基改性聚氨酯树脂及其电泳漆组合物和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249233.X武汉科利尔新材料有限公司李再峰,李再亮,李再胜,李翠苹
4申请发明专利卷板材料的电泳涂装技术方法及成套设备中国ZL200710051306.X武汉科利尔新材料有限公司李再亮
5申请发明专利电泳漆板式超滤回收方法及板式超滤膜组件中国ZL200610166519.2武汉科利尔新材料有限公司李再亮
6申请发明专利工件回收夹具所带电泳液的方法中国ZL200610124747.3武汉科利尔新材料有限公司万仁荣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双链驱动的自动化电泳装置中国ZL200820230263.1武汉科利尔新材料有限公司李再亮
8申请发明专利羟基喜树碱@类水滑石纳米杂化物的制备中国ZL201410472080青岛科技大学庞秀江,陈利
9申请发明专利一种花球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及其用途中国ZL201610330423.9青岛科技大学庞秀江,李再峰,代娇娇,陈利
10实用新型专利电泳集控成套装置中国ZL200820191021.6武汉科利尔新材料有限公司李再亮
发明奖李再峰,李再亮,庞秀江,李再胜,李金艳,罗明艳青岛科技大学,武汉科利尔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省教育厅
761314-201 基于新型功能复材阻尼减振结构性态调控监测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基于新型功能复材阻尼减振结构性态调控监测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山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青岛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区域总部
项目简介本项目聚焦于大型结构全寿命周期内的性态与安全,研究结构损伤演化及抗力衰减规律,开展了结构性态控制与监测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理论研究、数值模拟、现场实测及工程应用,在“新型功能材料的驱动与感知力学行为机理”、“新型复合材料阻尼减振结构关键技术与装备”、“结构服役性态安全监测关键技术与装备”和“结构性态调控监测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全方位系统深入的发展和突破,形成了大型结构性态调控监测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和成套技术。(1)新型功能材料的驱动与感知力学行为机理:发明了新型超弹性高低温均适用可恢复的形状记忆材料,建立其多场耦合力学行为数学模型及控制理论;创建了描述剪切增稠流体(STF)非线性力学性能流变微观机理及其本构关系,揭示了STF剪切稀化和剪切增稠等特征行为的力学本质;建立了光纤光栅(FBG)复杂受力状态下多维传感模型及应变传递理论,为实现封装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标准化开发奠定基础。(2)新型复合材料阻尼减振结构关键技术与装备:发明了3大类8个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材阻尼结构消能减震隔震装备和振动控制成套技术,充分发挥形状记忆材料、剪切增稠流体、阻尼复合材料等功能材料良好的耗能性能、自复位能力,系统发展建立了以“采用STF和MRF组合式抗冲减振耗能阻尼器进行抗冲减振的方法”技术发明为代表的结构振动控制关键技术,实现了减振结构“以柔克刚”的科学设计理念。(3)结构服役性态安全监测关键技术与装备:发明了基于FBG和SMA功能材料的结构应力、应变、温度等服役性态监测传感元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类特种光纤光栅传感器和3类基于聚合物温度记忆效应的温度检测方法,实现了对大型结构多维度、多参量实时监控,构成了大型复杂结构体系的“神经系统”。(4)结构性态调控监测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在BIM平台中引入结构健康监测模块及多类型传感信息融合算法,构建以“三维建模-信息接收-数据分析-结构性态调控”为框架的三维可视化监测与控制一体化平台,实现了结构全寿命性态调控与预测评判完整体系。本项目形成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性理论、技术和方法,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5项,实用新型12项,PCT专利3项,美国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4项。已受理公开国家发明专利申请65项,美国专利申请3项,日本和欧盟专利申请各1项。制定行业、地方规范标准15部,省级工法2项。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6部,发表期刊论文218篇,其中SCI收录117篇,被SCI 期刊论文引用 1278 次,SCI他引 976 次,谷歌学术等他引3400余次,所发表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应邀做国际会议大会报告4次、特邀报告7次,培养硕士博士生70余名。项目成果为土木工程等领域结构性态监测与调控优化设计及推广应用等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提高了相关学科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本项目研发的技术和装备,已在几十项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春巍教授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发明点1,2,3,4均有创造性贡献:发明了基于剪切增强功能材料的单出杆阻尼器和隔震支座,发明了新型调谐吸振减振控制装置,建立了光纤光栅传感基体应变修正方法,基于对结构振动控制与健康监测的新发明,建立了大型复杂结构性态分析、评价的新方法,带领团队研发形成了大型复杂结构全寿命性态调控监测与安全保障的一体化成套技术,为指导实际工程结构的实施与推广应用奠定基础【附件5,11,31,33,34,35,36,37,38,39,40】。
2孙丽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对发明点 1、3、4 均有创造性贡献,发明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形状记忆合金和聚合物新型功能材料,建立了形状记忆合金多场耦合非线性本构关系及其驱动控制理论,提出了形状记忆材料最优初始预应变和最短无粘结长度计算模型,发明了大量程、多维度、环境免疫力强的新型光纤光栅传感元件及监测系统,发明了钢筋腐蚀的光纤光栅传感监测新方法,发展建立了基于功能材料的结构监测控制一体化系统理论方法并推广应用【附件2、3、6、7、8、25等】。
3梁森教授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发明点2有创造性贡献:发明了一套高精度嵌入式共固化大阻尼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配方和制作工艺,建立了共固化大阻尼复合材料减振结构分析的理论和设计方法,提出了嵌入式共固化大阻尼复合材料结构及其构件的设计准则,为推广应用奠定基础【附件4、9、10】。
4金峤副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发明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体系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及集成方法,将传感器布置与监测系统的搭建内嵌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建造流程之中,实现传感器植入的构件化,构件传感功能的定制化、标准化,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装配化、集成化,提高了光纤光栅传感器在恶劣施工条件下的生存率,规避了监测系统后期安装对结构的附加损伤,实施大型复杂结构的控制监测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附件21】。
5张维汇研究员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编《CRB600H钢筋应用技术规程》(DB37/T 5068-2016),参编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DB37/T 5018—2014)、《热轧带肋高强钢筋应用技术规程》(DB37/T 5012—2014)等,负责大型复杂结构性态调控设计理论方法的推广应用和工程实施【附件26】。
6袁小东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区域总部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区域总部提出并完善大型结构监测与控制一体化系统,编制结构智能监测施工工法,负责项目推广应用和工程实施【附件2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国”字形圆极化贴片天线中国ZL201610693800.5青岛理工大学张春巍;姬松涛;钟国麟
2授权发明专利大量程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基体应变修正方法中国ZL201710186665.X沈阳建筑大学孙丽;李闯;张春巍;苏中新;徐自强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单出杆阻尼器中国ZL201710092412.6沈阳建筑大学孙丽;齐佩佩;魏明海;张春巍;朱春阳;宋岩升
4授权发明专利新型智能隔振降噪复合结构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中国ZL201110288217.3青岛理工大学梁森;修瑶瑶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圆形钢管套管纤维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及安装方法中国ZL201710100604.7青岛理工大学张春巍;牟犇;孙丽;朱立猛;王玲玲;王昊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采用STF和MRF组合式抗冲减振耗能阻尼器进行抗冲减振的方法中国ZL201610086315.1沈阳建筑大学孙丽; 魏明海;?金峤;?孙威;?朱春阳
7授权发明专利自修复装配式节点抗剪连接结构中国ZL201610983814.0沈阳建筑大学孙丽;崔朦朦;李希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热塑聚合物结晶过程的过冷温度测量方法中国ZL201610945168.9沈阳建筑大学孙丽;黄为民;周铭哲
9授权发明专利带粘弹性薄膜的低温共固化高阻尼复合材料构件制作工艺中国ZL201610127245.X青岛理工大学梁森;王东山;李雪
10授权发明专利具有复杂图案阻尼薄膜嵌入的共固化复合材料构件制作工艺中国ZL201310209550.X青岛理工大学梁森;王辉
发明奖张春巍,孙丽,梁森,金峤,张维汇,袁小东青岛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区域总部山东省教育厅
771315-201 精确控制纠倾新技术及在高层建筑和古塔工程中的应用
项目名称精确控制纠倾新技术及在高层建筑和古塔工程中的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山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建筑大学,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无锡市思进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土木建筑技术领域。建筑物及古塔纠倾可分为迫降法、顶升法及迫降与顶升组合法,实际工程中以迫降法为主。纠倾工程长期存在理论研究滞后、精度控制差、工期长、风险大等难题,特别是高层建筑、古塔等复杂结构对纠倾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工程项目等支持下,历时二十年,针对高层建筑和古塔纠倾掏土孔破坏机制、精确纠倾控制方法、顶升纠倾托换结构与控制系统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通过系统地研究,揭示了掏土孔破坏机理,提出了精确可控纠倾方法,发明了顶升纠倾新型托换装置及控制设备,建立了纠倾健康监测系统,形成成套技术,主要发明点为:1、针对掏土迫降纠倾法,揭示了掏土孔塑性区演化机理,建立了掏土孔塑性区半径计算公式,发现了掏土孔周边土体压力转移规律,揭示了基于土拱效应的掏土孔破坏机制,提出了纠倾极限状态及掏土孔间距设计方法;发明了掏土-灌水纠倾法,灌水软化土拱拱脚土体,降低了风险,缩短了工期;针对高层建筑和古塔纠倾极限状态控制难度大的问题,发明了掏土与锚索加压相结合的纠倾方法,掏土至极限状态前,通过锚索加压,实现土体渐进式破坏;发明了竖井水平对向掏土纠倾法,提高了掏孔效率;发明了间隔钻孔截桩与预应力锚索加压控制纠倾方法,避免了截桩脆性破坏。2、针对顶升纠倾法,揭示了顶升纠倾预应力托换结构的受力机理,发现了提高托换结构界面性能的有效措施,建立了其承载力计算方法,发明了顶升纠倾新型预应力托换装置;针对古塔结构整体性差,在整体托换基础上,发明了掏土、预应力锚索加压与锚杆静压桩抬升组合纠倾方法,实现了迫降与顶升组合纠倾受力与变形协调;研发了同步控制系统,实现了顶升纠倾过程中各顶升点比例同步顶升,发明了一种配置超高压平衡均载阀的顶升设备,确保了液压设备供油和回油过程安全可靠。3、首次提出了基于纠倾极限状态的健康监测控制系统,提出了考虑单向与双向回倾的监测系统优化布置方法,确定了回倾速率及其预警值,完善了建筑物纠倾控制合格标准,显著降低了纠倾工程风险。综合技术指标:高层建筑回倾速率小于20mm/d、古塔小于8mm/d、预警值为其60-80%;顶升纠倾顶升点位移差为1/2000L;建筑物纠倾合格控制标准为0.002-0.004H、构筑物(含古塔)纠倾合格控制标准为0.003-0.008H(H为高度);施工效率提高30-40%;纠倾造价为拆除重建的20-40%、工期为1/5-1/3。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2项,主编国家行业标准《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规程》,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收录13篇。经鉴定总体达国际先进,其中锚索加压等方面达国际领先。本项目技术已在山东、青海、广西、江苏和甘肃等地推广应用,完成100余栋纠倾工程,其中高层建筑(10-33层)24栋、古塔8栋以及120米高烟囱,并成功用于建筑及桥梁顶升、既有建筑地下增层等工程中,近三年经济效益1.29亿元。本项目成果为高层建筑和古塔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鑫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第1完成人,项目负责人,主持制定项目总体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对第1、2、3项技术发明做出创造性贡献,提出掏土纠倾掏土设计方法、顶升纠倾托换装置设计方法,参与研发纠倾监测与风险控制技术。参与编写国家行业标准《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规程》(JGJ270-2012),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12篇,大会报告9次。
2王桢教授级高工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第2完成人,对第1、2、3项技术发明做出创造性贡献,提出了高层建筑和古塔精确可控的纠倾方法,参与研发纠倾监测与风险控制技术。参与编写国家行业标准《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规程》(JGJ270-2012),出版专著2部,做大会报告7次。
3孙剑平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第3完成人,对第1、2项技术发明做出创造性贡献,发展了掏土纠倾技术,发明了微型桩孔取土纠倾法和竖井水平对向掏土纠倾法,参与研发顶升纠倾控制系统相关控制参数的研究。
4岳庆霞副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第4完成人,对第1、2项技术发明做出创造性贡献,发现了基于土拱效应的掏土孔破坏机制,提出了纠倾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发表代表性论文6篇。
5王存贵教授级高工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第5完成人,对第1、3项技术发明做出创造性贡献,发明了一种针对软土地区的深层孔挤淤排泥纠倾方法,参与研发纠倾监测与风险控制技术,主编国家行业标准《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规程》(JGJ270-2012)。
6徐文友其他无锡市思进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无锡市思进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第6完成人,对第2项技术发明做出创造性贡献,主持研发PLC多点同步顶升液压控制系统设备,研发了一种配置超高压平衡均载阀的顶升设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掏土灌水建筑物纠倾法中国ZL201610308406.5山东建筑大学张鑫,孙剑平,高翔,贾强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可控精确组合纠倾方法中国ZL 201010125050.4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王桢;程晓伟;杨秀梅;张小兵
3授权发明专利混凝土柱托换用模块化组装式钢托换装置及其应用中国ZL 201410225670.3山东建筑大学贾留东;张鑫;夏凤敏;周广强;王继国
4授权发明专利微型桩桩孔取土建筑物纠倾法中国ZL201510329583.7山东建筑大学孙剑平;张鑫;高翔;邵广彪;郭道通;贾强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协调互动组合纠倾方法中国ZL 201010125106.6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王桢;程晓伟;杨秀梅;张小兵
6授权发明专利建筑物室内竖井水平对向掏土纠倾法中国ZL 201510158598.1山东建筑大学孙剑平;张鑫;高翔;邵广彪;郭道通;贾强
7授权发明专利混凝土柱托换用组装式钢托换装置及其应用中国ZL201410225686.4山东建筑大学贾留东;张鑫;夏凤敏;王继国;李娜
8授权发明专利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中国ZL 201310278715.9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王桢;杨秀梅;张小兵;王珑;王维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深层钻孔挤淤排泥建筑物纠倾方法中国ZL200810152349.1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天津中建建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王存贵;张新民;张立敏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超高压平衡均载阀中国ZL201820348828.X无锡市思进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徐文友;姜银福;吕学华;楚刚
发明奖张鑫,王桢,孙剑平,岳庆霞,王存贵,徐文友山东建筑大学,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无锡市思进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山东省教育厅
781319-201 饼粕全自动固态发酵关键技术及装备
项目名称饼粕全自动固态发酵关键技术及装备推荐/提名单位/人山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青岛根源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大豆粕、花生粕等饼粕是我国养殖行业主要的蛋白来源,但是饼粕中蛋白变性严重,抗原、棉子糖、水苏糖等抗营养因子和黄曲霉毒素等生物毒素存在,动物食用之后会产生腹泻,影响营养吸收甚至产生致死等负面效应,从而限制了饼粕资源在动物饲料中的高效利用。饼粕原料生物发酵后,饲料外观蓬松变软,气味芳香,抗营养因子和毒素降解,具有提高适口性,改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促进生长,减少抗生素使用等功效,是非常优良的微生态饲料。 本项目在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支持下,历经10年持续攻关,突破了饼粕微生物固态发酵产业化技术瓶颈。主要发明点如下: 1、筛选获得了具有自主产权的 6株益生菌 以全肠分布理论为指导,通过分离不同动物不同肠道部位的微生物区系,明确健康动物肠道不同部位的优势菌群,以产酸、产酶、定植、抑菌等能力为指标,对筛选的菌种进行应用试验、生产工艺及配方试验,经过小试、中试获得具有自主产权的枯草芽孢杆菌、简单芽孢杆菌、毕赤酵母、酿酒酵母、嗜酸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等6株生产上应用最广泛的优势益生工程菌。 2、发明了自动化饼粕微生物固态发酵设备,建立了饼粕微生物固态发酵工艺,创建了全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 发明了多层曲床链板传送自动化饼粕微生物固态好氧发酵设备,突破了固态好氧发酵难以产业化的瓶颈,克服了传统液态发酵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缺点;发明了矩阵轨道式自动化饼粕微生物固态厌氧发酵设备,克服了传统发酵池、塑料袋固态发酵费工、费力、费时,发酵过程和环境不能控制,易受杂菌污染,质量不稳定等缺点。 以筛选获得的优势益生工程菌为发酵菌种,以发明的自动化固态发酵设备为主体,以全程自动化理论为指导,通过自动称料配料,自动原料蒸煮和无菌冷却,通过高效混合机混合,传送带自动输送到固态发酵系统发酵,发酵结束时低温烘干,发酵产品自动粉碎,装包,封包,机器人码垛得到高营养饼粕发酵产品,从菌种制备到产品入库创建了了全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 3、开发出 4种饼粕微生物固态发酵新产品 开发出复合酵源菌剂、酵母培养物、发酵豆粕、发酵花生粕等4种高品质饼粕固态发酵新产品,全部获得饲料生产许可证。新产品具有消化转化率高、益生效果好、生物毒素和抗营养因子含量低、适口性好等优点,提高了饲料利用率,保护了畜禽健康,减少了抗生素使用,改善了养殖环境。 本项目通过山东省科技成果鉴定和青岛市科技成果评价,微生物固态发酵关键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本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4件;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75篇,SCI和EI收录31篇。近三年在项目完成单位青岛根源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以及合作单位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等14家应用单位累积新增销售额498563万元,新增利税118472万元。本项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庆利教授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 该项目负责人,对该项目发明点一、二和三都有创造性贡献。发明点一主要进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等发酵工程菌的筛选;发明点二主要进行厌氧发酵设备研制和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发明点三主要进行发酵饼粕产品开发,是1个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和3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第一完成人。旁证材料:附件1,5-7
2于丽娜副研究员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该项目第二完成人,对该项目发明点一、二和三都有创造性贡献。发明点一主要进行简单芽孢杆菌、等发酵工程菌的筛选;发明点二主要进行厌氧发酵设备研制和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发明点三主要进行发酵花生饼粕产品开发,是1个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和3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主要完成人。旁证材料:附件4,5-7
3赵志强工程师青岛根源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根源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该项目第三完成人,对该项目发明点一、二和三都有创造性贡献。发明点一主要进行简单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杆菌等发酵工程菌的筛选;发明点二主要进行厌氧发酵设备研制和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发明点三主要进行系列发酵饼粕产品开发,是5个授权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旁证材料:附件2-3,8-10
4赵海燕副教授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对该项目发明点一、三有创造性贡献。发明点一主要进行降解黄曲霉毒素菌种的筛选及复合微生物制剂的研发,创建黄曲霉毒素检测系统;发明点三主要进行降解黄曲霉毒素发酵豆粕和花生粕工艺的创建;引入益生菌株,改善仔猪肠道环境。是1个国家发明专利和2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主要完成人。旁证材料:附件1,5-6
5吴薇教授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对该项目发明点一、三有创造性贡献。发明点一研究了饼粕微生物发酵产生黄曲霉毒素和赤霉烯酮的分子机制,同时建立了快速检测饼粕发酵中污染的真菌毒素和杂菌方法;发明点二为饼粕微生物固态好氧发酵全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指标参考。是2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主要完成人。旁证材料:附件5-6
6朱英莲副教授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 该项目主要完成人,对该项目发明点一和二有创造性贡献。发明点一主要进行乳杆菌等发酵工程菌的筛选和发酵工艺优化;发明点二主要进行发酵全过程自动化控制研究。是2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主要完成人。旁证材料:附件5-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株简单芽孢杆菌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中国ZL201510426652.6青岛根源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王娇;李慧芬;张明俊;王晓伟;赵志强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优化的耐酸性甘露聚糖酶MAN26gy及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310700087.9青岛根源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张大伟;杜彦龙;张明俊;赵志强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固态发酵制备花生非淀粉多糖的方法中国ZL201310341028.7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于丽娜;杨庆利;孙杰;张初署;毕洁;朱凤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饼粕微生物固态好氧发酵全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国2018SR634212青岛农业大学杨庆利;于丽娜;赵志强;吴薇;赵海燕;朱英莲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饼粕微生物固态厌氧发酵全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国2018SR631965青岛农业大学杨庆利;于丽娜;赵志强;吴薇;赵海燕;朱英莲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微生物固态发酵花生粕生产高活性花生肽管理系统中国2015SR039634青岛农业大学杨庆利;于丽娜;孙杰;张克顺;于春娣;唐娟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鱼溶浆的发酵物及其发酵方法中国ZL201510250140.9青岛根源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马成;李慧芬;王娇;张明俊;赵志强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含有解淀粉芽孢杆菌HFJ-7的复合鸡粪腐熟发酵剂及其应用中国ZL201510251155.7青岛根源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李慧芬;王娇;马成;薛玉;张明俊;赵志强;王晓伟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黄曲霉毒素的降解剂、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810071264.4青岛农业大学杨庆利;孔奕凡;于春娣;唐娟;赵海燕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发酵豆粕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应用中国ZL201310210473.X青岛根源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张克顺;韩俊萍;张大伟;张明俊;巩合明;赵志强
发明奖杨庆利,于丽娜,赵志强,赵海燕,吴薇,朱英莲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青岛根源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教育厅
791319-202 花生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和新品种培育
项目名称花生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和新品种培育推荐/提名单位/人山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作物育种学、细胞工程技术领域。针对花生栽培种遗传基础狭窄,高油、耐盐种质缺乏,高油、耐盐性状选择效率低的难题,历经 18 年研究,在利用细胞工程手段创造大量变异,筛选高油、耐盐性状,培育新品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是生物技术育种的一个范例”。 1.发明了花生离体诱变方法。创建了化学和物理诱变、体胚诱导和体胚成苗的高效细胞工程育种技术体系,使突变细胞得以保存,显著提高突变率。发明了组培苗无菌嫁接和移栽方法。培育出新品种3个;新品系2个;新种质3035份。 (1)发明了离体诱变方法,大幅提高突变率。确定 MS + 4 mg/L 平阳霉素 + 10 mg/L 2,4-D 是化学诱变和体胚诱导的最佳培养基;MS + 4 mg/L BAP 是最佳体胚成苗培养基。M2 代突变率是常规诱变的 193.6倍。 (2)发明了花生组培苗无菌嫁接和移栽方法,成活率98.8%,成活苗全部结果。 (3)育成早熟、抗倒伏、适合机械化收获的新品种宇花5号,辽宁省备案、国家登记。宇花6号、宇花12号国家登记。 2.发明了花生高油性状离体定向筛选方法,首创出高油花生培养基水势选择指标,解决了花生高油性状选择效率低的难题。培育高油花生新品种 5 个,品系 7 个,含油量≥55%高油新种质 167 份。 (1)发现花生叶水势与其籽仁含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2)首创出筛选高油花生培养基水势指标,创制出的MS + 4mg/L BAP + 6 mmol/L 羟脯氨酸(水势-2.079 MPa)是高油筛选的核心培养基,高油植株获得率 100%。 (3)育成高油品种5个。宇花 1 号含油量 58.04%,比原品种鲁花 11 号提高 6.04 个百分点。宇花 4 号、宇花 9 号、宇花14号、宇花16号含油量分别为 57.86%、 61.05%、59.32%、58.94%,比原品种花育 20 号提高 8.36- 11.55 个百分点。安徽省和国家登记。宇花 9 号是迄今国际上含油量最高的品种。 3.发明了花生离体定向筛选耐盐突变体的方法,创建了耐盐离体定向筛选和耐盐品种培育技术体系。培育耐盐新品种1个, 品系2个,新种质47份。 (1)以NaCl为耐盐筛选压力,首创出MS + 4 mg/L BAP + 1.8% NaCl耐盐定向筛选培养基。 (2)育成耐盐新品种宇花2号,2017年、2018年东营含盐量0.4-0.5%、0.36-0.49%盐碱地上示范,亩产荚果429、445公斤。国家登记。 本成果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3 件,受理10件,软件著作权 11 件;发表论文 128 篇,其中 SCI 收录 16 篇。新品种累计种植 1097.3 万亩,增产效益 22.46 亿元;鲁花集团用本成果品种加工油新增纯利润119611万元。宇花 4 号和宇花 14 号转让费 451 万元。本成果技术和新种质被多家单位采用并培育出新品种。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晶珊教授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 本项目负责人,制定方案,对创新点一、二、三做出了突出贡献。是 3 个授权发明专利、6个软件著作权第一完成人,是20篇论文的第一或通讯作者,9个品种的育种人。本人在该项研究中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旁证材料:附件2-11,28-30,31(1-24),32(1-28)。 本人1992-1998年留学日本期间,熟练掌握了细胞工程知识和技术。1998年回国后一直从事细胞工程教学和科研,并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细胞工程理论用于到花生育种实践中,并不断创新和发明新的技术方法;创新成果又用于教学,编入教材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培养研究生4名获得国家奖学金,教学科研双丰收。因此,本人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乔利仙教授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制定方案,对创新点一、二、三做出了突出贡献。是2 个授权发明专利的主要完成人、4个软件著作权第一完成人,6篇论文的第一或通讯作者,9个品种的育种人。本人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旁证材料:附件2-8,10,28-30,31(2-9,11--20,22-24),32(1-8,11-13,15-28)。
3隋炯明教授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制定方案,对创新点一、二、三做出了突出贡献。是1个授权发明专利、2个软件著作权第一完成人,8篇论文的第一或通讯作者,9个品种的育种人。本人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旁证材料:附件2-6,9,11,28-30,31(2-9,11--18,19、21、24),32(1-8,11-13,15-28)。
4姜德锋教授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对创新点二、三做出了突出贡献。是2个授权发明专利、3个软件著作权、4篇学术论文的主要完成人,3个品种的育种人。本人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旁证材料:附件3-4,10,28-30,31(13、14、23、24),32(6,13,18,20)。
5郭宝太教授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对创新点一做出了突出贡献。是2个授权发明专利、3个软件著作权、4篇论文的主要完成人。本人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3个品种的育种人。 旁证材料:附件4,8-9,29-31,31(1、4、14、16、21),32(6,13,18,20)。
6黄翔中级山东卧龙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农业大学对创新点一、二、三做出了重要贡献。是 4个软件著作权的主要完成人。本人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 旁证材料:附件7,11,31(20、24)。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花生组培苗的移栽方法中国ZL201510503040.2青岛农业大学王晶珊,李冠,张丹丹,隋炯明,乔利仙,姜德锋,盖树鹏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花生植株再生方法中国ZL201811653598.9青岛农业大学禹山林、王晶珊、乔利仙、隋炯明、杨庆利、徐坤,蒋学杰,赵健、史普祥、张瑞清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花生离体诱变定向筛选耐盐体的方法中国ZL201310045768.6青岛农业大学王晶珊,李冠,张丹丹,隋炯明,乔利仙,赵明霞,纪瑞瑞,王鹏,姜德锋,郭宝太
4授权发明专利花生维生素E合成相关基因APG1、APG2在提高植物ɑ生育酚含量和耐盐性中的应用中国ZL201510141218.3青岛农业大学隋炯明,郑春花,孔祥远,王晶珊,乔利仙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一种花生植株再生管理系统中国2019SR0112876青岛农业大学乔利仙,王晶珊,黄翔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高能混合粒子场辐照结合组织培养创造花生新种质的演示系统中国2015SR104901 青岛农业大学乔利仙,王晶珊,郭宝太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花生高油体的离体定向筛选管理系统中国2019SR0115055青岛农业大学王晶珊,隋炯明,郭宝太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花生组培苗的无菌嫁接方法中国ZL201110211542.x青岛农业大学王晶珊,乔利仙,隋炯明,于新玲,刘强,郝世俊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一种高含油量花生的定向筛选管理软件中国2019SR0114812青岛农业大学王晶珊,乔利仙,姜德锋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一种花生离体诱变定向筛选耐盐体的管理系统中国2015SR105375 青岛农业大学王晶珊,隋炯明,黄翔
发明奖王晶珊,乔利仙,隋炯明,姜德锋,郭宝太,黄翔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教育厅
801587-201 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武汉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武汉大学,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武汉黉门电工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理工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电工材料学科(4704021),所属行业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雷击是电网故障的首要原因,占比高达50%,防雷在于接地,接地系统是电力设备及人身安全的基本保证,是维系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石。目前线路杆塔接地采用的金属类接地材料存在腐蚀严重、高频散流效果差、与土壤结合度不高等问题,保证接地的长效稳定是电力系统长期未能有效解决的技术难题。本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考虑通流体和散流面结构布局的接地导体的本体结构技术方案,开展了系统性研究,研制了耐腐蚀、与土壤接触特性好、冲击散流有效长度长的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从根本上解决了钢材类接地材料易腐蚀及环境污染问题,可全面提升防雷接地装置的接地稳定性,同时钢材使用量的减少为节能减排做出积极的贡献。本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发明了新型石墨复合接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提出了考虑通流体和散流面结构布局的石墨基柔性接地导体的本体结构技术方案,基于该方案研制的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耐腐蚀、工频/高频阻抗低、土壤贴合紧密、散流效果好,解决了钢材类接地材料腐蚀及环境污染问题。(2)发明了强通流复合接地体及制作方法,采用增韧柔性石墨线在内、石墨覆金属线在外的布局方式,建立了石墨基柔性接地导体的通流体结构,基于该方法研制的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具有通流能力强、温升小的特点,解决了耐受短路故障时经杆塔入地的短时工频电流的热稳定问题。(3)发明了碳纳米管改性的高导电高韧性石墨粘胶的制备方法,该粘胶可用于制备石墨接地体的浸胶工艺,解决了腐蚀性电解质与金属丝物理隔离的问题,同时可显著提高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的导电性和柔韧性。(4)发明了石墨复合接地保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材料可用于接地体的金属接续件上,解决了金属接续件的腐蚀问题;研发了免焊接、易施工的U型非金属连接件,实现了接地材料的快速、可靠连接。根据项目整体技术研制了耐腐蚀(预期寿命超30年)、与土壤接触特性好(接触电阻降低约30%)、冲击散流有效长度长(增加约30%)的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产品技术鉴定认为,该技术属国内外首创;采用石墨覆铜线和增韧柔性石墨线复合、通流体和散流面结构布局的产品技术方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已在电力系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在湖北、广东、西藏等18个区域电网,±1100kV昌吉—古泉、±800kV酒泉—湖南、500kV藏中联网等超特高压线路新建和改造接地工程中全面应用,经2年100余次,最大幅值200kA的自然雷电流冲击,性能稳定,实现了接地的长效稳定;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12257万元,累计新增利润2319万元。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发表论文17篇(EI论文10篇)。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7人。制定电力行业标准(报批稿)1项、中国气象协会团体标准1项。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阮江军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对创新点1、2、3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贡献为:提出了考虑通流体和散流面结构布局的石墨基柔性接地导体的本体结构技术方案,发明了新型石墨复合接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了强通流复合接地体及制作方法,发明了碳纳米管改性的高导电高韧性石墨粘胶的制备方法,负责开展了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的产品转化工作,共同制定了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的产品技术指标体系和检测方法,共同制定电力行业标准,参与制定中国气象协会团体标准。支撑材料见附件2-3、5-8、10-11、17-21、35-38。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70%。
2黄道春副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对创新点1、2、4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贡献为:共同发明了一种强通流复合接地体及制作方法,共同发明了一种石墨复合接地保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共同研制了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并实现了产品化,负责制定了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的产品技术指标体系和检测方法,负责制定电力行业标准,参与制定中国气象协会团体标准。支撑材料见附件9-11、17-21、37-38。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70%。
3詹清华教授级高工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对创新点1、2、4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贡献为:发明了一种石墨复合接地保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共同发明了强通流复合接地体及制作方法,共同研制了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负责了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在广东电网的推广应用工作。支撑材料见附件4、9-10、19-24、32。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60%。
4甘艳教授级高工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对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具体贡献为:共同研制了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负责了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在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的推广应用工作。支撑材料见附件25-27、33。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60%。
5赵淳高级工程师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对创新点2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贡献为:共同研制了一种强通流能力的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并共同开展了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的性能试验,负责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在国家电网的应用推广工作。支撑材料见附件11、17-18。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50%。
6胡元潮讲师山东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对创新点1、2、3做出了贡献,具体贡献为:共同发明了新型石墨复合接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共同发明了一种强通流复合接地体及制作方法,共同发明了一种碳纳米管改性的高导电高韧性石墨粘胶的制备方法。支撑材料见附件2-3、5-6、8。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6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新型石墨复合接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501486.2武汉大学阮江军;胡元潮;龚若涵
2授权发明专利低集肤效应石墨复合接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501286.7武汉大学阮江军;胡元潮;龚若涵
3授权发明专利石墨复合接地体及其制作方法中国ZL201510088715.1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武汉大学詹清华;肖微;黄松波;文武
4授权发明专利强通流复合接地体及制作方法中国ZL201510632483.1武汉大学阮江军;龚若涵;胡元潮;葛贺飞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温升复合接地体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583637.8武汉大学阮江军;胡元潮;龚若涵;文武;周军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阴极保护用石墨复合接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819424.0武汉大学阮江军;龚若涵;葛贺飞
7授权发明专利碳纳米管改性的高导电高韧性石墨粘胶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584453.3武汉大学阮江军;龚若涵;刘振武;吴泳聪;葛贺飞;胡元潮;文武
8授权发明专利石墨复合接地保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096748.0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武汉大学肖微;张思寒;詹清华;黄松波;黄道春
9实用新型专利石墨复合接地体中国ZL201620499533.3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张思寒;阮江军;黄道春;詹清华;罗容波
10其他石墨基柔性接地材料特性及其在防雷接地中的应用中国武汉大学;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武汉黉门电工科技有限公司黄道春;陈家宏;谷山强;赵淳;阮江军;崔振兴
发明奖阮江军,黄道春,詹清华,甘艳,赵淳,胡元潮武汉大学,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武汉黉门电工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理工大学武汉大学
811587-202 扩孔自锁锚固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扩孔自锁锚固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武汉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武汉大学,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土木建筑科学技术领域。锚固技术是建筑物改造加固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化学植筋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锚固技术,由于该技术采用有机高分子材料作粘结剂,故国家相关规范对其使用环境温度和湿度有严格限制,建议使用寿命不超过30年。自1999年以来,武汉大学与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组成了以周剑波、高作平、陈明祥为核心的研究团队,聚焦研发一种基于机械自锁原理的扩孔自锁锚固新技术及成套产品。经过近20年的努力,累计投入研发经费逾2000万元,已形成了从扩孔自锁锚固理论、方法到工程应用的完整成果。该项目的核心发明为:(1)发明了扩孔自锁锚固新技术。通过理论与试验研究,揭示了扩孔自锁锚杆的锚固机理,建立了扩孔自锁锚固破坏模式及力学模型。(2)发明了瞬时预应力自锁锚固、单锚头预应力自锁锚固与超大预应力多重自锁锚固三种预应力自锁锚固新技术。仅通过机械自锁,即可实现瞬时施加预应力功能;通过对单锚锚固孔底注浆至五倍孔径深度,注浆体固化后,可实现单锚预应力1000kN及以上;通过多重自锁锚固可实现超大预应力(单孔2000kN)锚固的功能。(3)开发了扩孔自锁锚固系列产品、施工机具及检测装置,建立了岩石与混凝土扩孔自锁锚杆设计方法及施工工艺,编制了自锁锚杆技术与产品的企业标准、地方标准及CECS标准,形成了扩孔自锁锚固成套技术体系。本项目成果已申请专利126项,授权91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1项,授权外观设计专利47项。项目成果已在建筑物改造加固、地下工程抗浮、桥台锚固、高铁无砟轨道板锚固、水工结构加固、风电基础锚固等岩石与混凝土结构后锚固千余例工程中成功应用,产值超5亿元,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1)技术上更安全可靠。扩孔自锁锚固形成的锚固体系与被锚固体有相同的耐温、耐湿、耐老化性能,使设计师和用户都可以放心使用,有望替代化学植筋形成千亿级市场规模。(2)经济效益显著。例如,扩孔自锁锚固技术用于抗浮桩工程,可节省投资约30%,缩短工期约二分之一,甚至实现零工期。(3)解决国家重大工程中的相关技术难题。例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加固项目使用了超大预应力多重自锁锚固技术,该工程采用预应力自锁锚杆100孔,每孔2000kN预应力。(4)培养了一大批建筑物改造加固工程技术人才。本项目作为学研产一体化典型项目,在研究开发、试验、试制、推广应用中,培养了二十多名硕士和博士生,以及一大批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为我国建筑物改造加固产业输送了人才。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周剑波副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对技术创新点1、2、3做出了原创性贡献。1999年首次提出了一种混凝土自锁插杆及配套的扩孔钻头(ZL 99 2 45555.3),参与提出了岩石与混凝土自锁锚固力试验力学模型,参与建立了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解决了当前后锚固技术化学锚固耐久性和耐候性差,机械锚固承载力和疲劳性能(包括抗震)性能差的问题。参与提出了预应力自锁锚固新方法:瞬时预应力自锁锚固技术及超大预应力多重自锁锚固技术。参与研制了扩孔自锁锚固系列产品与施工机具,参与编制了自锁锚固技术相关的规程。(ZL200910061143.2等9项授权发明专利,附件2,4,6,24~29;发表相关论文1篇,附件31;编制了规程2项,附件39,40)
2高作平教授级高工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对技术创新点1、2、3做出了突出性贡献。提出了岩石与混凝土自锁锚固力试验力学模型,建立了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解决了当前后锚固技术化学锚固耐久性和耐候性差,机械锚固承载力和疲劳性能(包括抗震)性能差的问题。提出了预应力自锁锚固新方法:瞬时预应力自锁锚固技术及超大预应力多重自锁锚固技术。主持研制了扩孔自锁锚固系列产品与施工机具,主持编制了自锁锚固技术相关的规程。(ZL200910061143.2等8项授权发明专利,附件2,4,6,24,27~30;发表相关论文2篇,附件31,32;编制了规程2项,附件39,40)
3陈明祥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对技术创新点1、2、3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提出了岩石与混凝土自锁锚固力试验力学模型,参与建立了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解决了当前后锚固技术化学锚固耐久性和耐候性差,机械锚固承载力和疲劳性能(包括抗震)性能差的问题。参与提出了预应力自锁锚固新方法:瞬时预应力自锁锚固技术及超大预应力多重自锁锚固技术。参与研制了扩孔自锁锚固系列产品与施工机具,参与编制了自锁锚固技术相关的规程。(ZL200910061143.2等7项授权发明专利,附件2,6,26~30;发表相关论文1篇,附件32;编制了地方规程1项,附件39)
4卢亦焱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对技术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提出了岩石与混凝土自锁锚固力试验力学模型,参与建立了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解决了当前后锚固技术化学锚固耐久性和耐候性差,机械锚固承载力和疲劳性能(包括抗震)性能差的问题。参与提出了预应力自锁锚固新方法:瞬时预应力自锁锚固技术及超大预应力多重自锁锚固技术,参与编制了自锁锚固技术相关的规程(附件39)。
5李北星教授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对技术创新点1、3做出了重要贡献。研制了扩孔自锁锚固用高强无收缩水泥基注浆材料及其生产工艺,参与研制了扩孔自锁锚固系列产品与施工机具,参与了自锁锚固技术相关规程的编制。(ZL02138777.X授权发明专利,附件30;发表相关论文1篇,附件32;编制了地方规程1项,附件39)
6廖杰洪高级工程师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对技术创新点1、3做出了贡献。优化了锚头与扩孔钻头,设计了不同条件下注浆料性能(流态型、稠态型)。将扩孔自锁锚固系列产品与施工机具标准化,形成了标准的系列产品。主持编制企业标准,参与编制了自锁锚固技术相关的规程(附件4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后扩孔自锁锚杆快速安装支护的施工方法中国ZL200910272493.3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高作平、周剑波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可测量楔锁行程的后扩孔锚杆安装器中国ZL200910208636.4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周剑波、唐福林、苏明君、何龙飞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碳纤维筋体外预应力锚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中国ZL201210013314.6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周剑波、陈明祥、秦文科、陈幼康
4授权发明专利包括碳纤维棒束的岩石扩孔自锁锚索及其制作方法中国ZL201410446440.X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周剑波、高作平、陈明祥
5授权发明专利包括钢绞线束的岩石扩孔自锁锚索及其制作方法中国ZL201410446446.7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周剑波、高作平、陈明祥
6授权发明专利活塞式多层扩孔钻头中国ZL200910061143.2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周剑波、高作平、陈明祥、陈幼康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潜孔冲击扩底内锚头及其使用方法中国ZL201510870416.3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周剑波、高作平、陈明祥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楔块式内锚头中国ZL201510045687.5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周剑波、高作平、陈幼康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层扩孔自锁预应力锚杆及其安装方法中国ZL201610768558.3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周剑波、高作平、陈明祥、周志勇、谭星舟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快锚型无机粘结灌注材料及其制备工艺中国ZL02138777.X武汉武大巨成加固实业有限公司李北星、陈明祥、高作平、陈幼康
发明奖周剑波,高作平,陈明祥,卢亦焱,李北星,廖杰洪武汉大学,武大巨成结构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大学
821595-201 面向石化生产复杂环境的新型光纤传感在线监测网络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面向石化生产复杂环境的新型光纤传感在线监测网络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武汉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石化生产过程涉及多工况、多部位的多类物理与化学参量的监测和控制,国内外石化企业生产过程中主要采用电类传感器进行监测,受自身特性限制,电类传感器难以对石化生产工业过程的高温、高压等复杂环境下众多关键工艺参数和重要装备进行在线分布式监测,无法满足石化生产高水平智能化制造的要求。针对此,提出了通过一系列新型光纤传感技术构建石化生产关键工艺流程与重要装备在高温、高压和高速运动等复杂工况和易燃易爆环境运行状态在线监测的光纤传感网络体系。解决石化生产过程中关键工艺参数在线实时测量,重要装备运行状况在线监测与诊断,节能降耗监控技术方法,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装备,并在石化生产过程成功应用,取得了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主要技术发明点如下:(1)针对石化生产化学反应关键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和化学成分在线实时原位测量的需求,发明了用于石化高温反应器压力和温度一体化原位测量的微型高温光纤F-P复合传感技术,可实现反应器内高达1000℃以上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压力与温度同时原位测量;发明了基于F-P光谱增强的气液成分与浓度原位测量光纤传感技术,解决了从0.1~100%大范围、多组分气液成分和浓度在线精确测量的技术难题。(2)针对石化重要装备分布式在线监测的需求,发明了用于轴系高速运动核心部件多参量原位测量的微型柔性高温光纤传感器,攻克了轴系运动部件内部高温原位测量、光纤传感信号无线传输、传感探头微型柔性封装与安装等国际难题;发明了液位、流量、管道腐蚀状况监测等用于石化生产的光纤传感在线监测技术;针对现有电类传感器无法组网大规模分布式在线测量的技术瓶颈,提出了一种将FBG、F-P、wFBG及气体光谱等光纤传感子系统复用构成石化企业装备监测全光纤传感网络的关键技术。(3)针对石化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需求,发明了基于温度自补偿和快速自动调Q的光纤传感在线监测技术,解决500℃大交变温度梯度下水力除焦在线监测传感系统长期稳定工作、传感信号的拾取与解调等技术难题,在国内外首次将光纤F-P声发射传感技术应用到远程全自动密闭智能除焦过程中,大大缩短除焦时间,降低了能耗。发明了基于F-P腔增强的水污染在线监测装置,实现对石化企业排放废液中溶解性有机物浓度及组成的在线监测,减少废液排放。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2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已在多家石化企业成功应用,仅近三年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对提高石化企业节能减排、绿色、高效、安全生产和智能化制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童杏林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项目总负责人,主持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提出了项目整体解决方案并组织实施运行。1、提出高温高压容器压力和温度实时监测的光纤传感系统设计,对超高温环境下压力温度同时测量的国际难题的解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发明点1,附件2、3、13)2、主导研发石化重要装备核心部件的温度、位移、振动等变量分布式多点动态监测系统。(发明点2,附件4、5、6)3、提出可用于大温度梯度工况下的高温光纤F-P声发射与高频振动传感新技术方案。(发明点3,附件7、8、9、10)
2张翠副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1、负责光纤F-P温度/压力复合传感器制备与标定工作。(发明点1,附件2,3)2、负责一种用于往复式压缩机的光学传感系统及其多参量监测装置的制备与性能测试。(发明点2,附件5)
3冒燕讲师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1、研制出可用于大温度梯度工况下的高温光纤F-P声发射与高频振动传感新技术,解决了在石油炼化过程中水力除焦监测与智能控制。(发明点3,附件12)2、参与研制一种差动式光纤F-P振动传感器,实现对石化关键装备运行状态在线监测并诊断设备的健康状况。(发明点2,附件6)
4裴炳安教授级高工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1、参与面向石化生产的新型光纤传感在线监测网络关键技术的总体技术路线设计、现场试验方案制定、理论与实验研究。提出高温高压容器压力和温度实时监测的光纤传感系统设计,对超高温环境下压力温度同时测量的国际难题的解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发明点1,附件12)2、主持水力除焦监测与智能控制应用推广工作,提出现场试验与应用指导性方案,根据项目的现场试验结果及系统的应用情况,对系统产品性能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改进的方案与技术措施,为石油炼化过程中水力除焦监测与智能控制的技术设计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发明点3,附件12)
5邓承伟副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1、主要参与了自动高速追踪传感器线性工作区的可调激光光源相关驱动算法和电路设计,主要负责了模式识别软件的编制、自动化控制方案的制定与相关控制电路的设计及制备,控制系统软件的编制和现场试验过程中的系统调试。(发明点3,附件9)2、提出用于焦炭塔全自动远程除焦的模式识别方法及装置,对滤波信号进行特征分析和计算,提取通过特征物理量的信号幅值的大小反映出焦炭塔内焦炭的厚度变化,同时从水力除焦控制系统控制柜接入水力除焦钻杆高度信号和除焦喷嘴状态信号等工作有突出贡献(发明点3,附件10)。
6南秋明副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提出了基于光纤传感的气缸气体压力和温度在线检测方法和系统(发明点1,附件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超高温光纤F-P温度压力复合传感器与系统中国ZL201611246502.8武汉理工大学童杏林;杨华东;张宝林;邓承伟;张翠;曹驰;刘访;郑志远;吴轶豪
2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光纤传感的气缸气体压力和温度在线检测方法和系统中国ZL201510304520.6武汉理工大学南秋明;李盛;岳丽娜;杨燕;张翠
3授权发明专利往复式压缩机十字头与连杆温度在线监测装置中国ZL201610143789.5武汉理工大学童杏林;陈亮;邓承伟;黄迪;曹驰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往复式压缩机的光纤传感系统及其多参量监测方法中国ZL201710370024.X武汉理工大学童杏林;刘访;邓承伟;张翠;郭倩;丁磊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宽频响、高灵敏的差动式光纤F-P振动传感器中国ZL201510001705.X武汉理工大学童杏林;陈亮;王坤;赵敏利;胡畔;郭倩;冒燕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炼焦塔水力除焦状况监测光纤F-P声学传感器中国ZL201310272746.3武汉理工大学童杏林;赵敏利;钟东;蔡婷;王坤
7授权发明专利石化炼焦塔水力除焦运行状态光纤传感在线监测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310137428.6武汉理工大学,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童杏林;蔡婷;杨成炯;宋银才;张利;刘方;范云峰;钟东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力除焦过程焦炭塔内焦层硬度分布在线分析方法中国ZL201610548946.0武汉理工大学童杏林;周超然;黄迪;邓承伟;郭倩;陈亮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焦炭塔全自动远程除焦的模式识别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610031633.8武汉理工大学童杏林;黄迪;邓承伟;陈亮;郭倩
10授权发明专利光纤光栅液位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210341579.9武汉理工大学童杏林;冷卓燕;胡巍;石锐;陈磊
发明奖童杏林,张翠,冒燕,裴炳安,邓承伟,南秋明武汉理工大学,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
831595-202 敏感材料与光纤微加工集成的新型光纤传感技术
项目名称敏感材料与光纤微加工集成的新型光纤传感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武汉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是信息领域光电子器件和智能感知。本项目围绕基于敏感材料与光纤微加工集成的新型光纤传感技术开展基本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主要技术发明如下:(1)揭示了单一氢敏材料Pd膜机械稳定性较差的机理,通过采用过渡层以及合金化的方法发明了Pd/WO3,Pd/Ni氢敏复合薄膜,解决了传感性能和机械稳定性之间不能有效均衡的问题,开发了针对密闭无氧环境中氢气浓度监测的光纤光栅传感系统,为该项目提供了核心材料。(2)发明了集成光纤光栅和多层介质敏感膜的温湿度检测新工艺,解决了湿度传感器中温度串扰和狭小空间下的探头封装问题,实现了耐恶劣条件和极低湿度环境下的温湿度一体化测量,为该项目应用提供了关键材料与器件。(3)针对敏感材料与传统光纤结构耦合效率低的问题,发明了基于光电复合敏感材料和光纤微加工集成光纤传感的新工艺,引入光纤微加工的旋转维度,拓宽光纤微加工的结构类型,解决了传感器灵敏度低的问题,实现了高性能新型敏感薄膜光纤传感器件的开发,为该项目应用提供了关键材料与器件。项目组成员利用上述成果进行设计和改善工艺,目前已经获得相关授权发明专利13项。开发的基于掺Pd的WO3敏感薄膜的光纤氢气传感探头和系统,在0-4000 ppm氢气浓度内灵敏度可达40 ppm,测量误差小于3%,且对CH4、CO等其他还原性气体没有交叉敏感性。目前已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开发了相应的解调系统和样机装置,并进行了现场验证实验。该合作项目已验收,包括李冠兴院士在内的项目结题验收组的验收意见为优秀,认为将有望在重大国防科技需求中发挥作用,研究成果将对国家国防科技的重大需求有实质性的贡献。通过在光纤端面镀制多层多孔薄膜,开发了高精度、大量程范围和微型化的光纤湿度传感器件,实现了核弹武器在0.35 mm 狭小空间内的湿度测量和低至0.8%的相对湿度测量。该项工作通过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组织的鉴定,出具了研究成果证明材料,并对项目组的工作评价“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发的光纤湿度检测技术为我国重大国防科技研究任务中的湿度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和手段。”本项目在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s等重要期刊共发表SCI论文57篇。2015年,项目组成员采用光加热技术并结合波长和强度双参量探测的方案,实现了最低到20 ppm的氢气浓度光纤传感检测,相关工作被国际工程新闻网站“工程进展”(Advances in Engineering,AIE)遴选为关键科学文章,并予以高亮专题报道。同年项目组成员受SPIE邀请,撰写了书名为“Optical Sensing: Microstructured Fibers, Fiber Micromachining, and Functional Coatings”的SPIE Spotlight英文专著1部,已由SPIE Press出版。基于氢气复合敏感材料的研究论文(Opt. Fiber Technol. 19(1): 26-30, 2013)入选Elsevier光纤技术高被引论文。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明红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本项目负责人,提出了主要的技术发明成果,制定了总体研究方案。对“主要技术发明”中的第1点,第2点和第3点做出了突出贡献。支撑材料:代表性发明专利1,2,3,4,5,6,7,8,9的主要贡献者。工作量:投入本项目研发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
2代吉祥副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负责氢气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中金属-介质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和表征,对“主要技术发明”中的第1点和第2点做出了突出贡献。支撑材料:代表性发明专利1,2,3,4,5,6的主要贡献者。工作量:投入本项目研发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
3戴玉堂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提出利用超快激光微加工技术,加工光纤包层微结构,制备光纤磁场、氢气传感器等,从而大幅提升光纤传感器的灵敏度,对“主要技术发明”中的第3点做出了突出贡献。支撑材料:代表性发明专利9的主要贡献者。工作量:投入本项目研发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4胡文彬副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在物质-结构耦合的光纤光场计算模型方面开展工作,对“主要技术发明”中的第3点做出了突出贡献。支撑材料:代表性专利10的主要贡献者。工作量:投入本项目研发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5甘维兵副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在集成光纤传感器件的传感性能测试中的信号解调、测试稳定性、封装模块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对“主要技术发明”中的第2,3点做出了突出贡献。支撑材料:代表性专利10的主要贡献者。工作量:投入本项目研发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光加热的光纤氢气检测装置中国ZL201510312620.3武汉理工大学代吉祥;杨明红;王高鹏;黄楚佳;祁宠杰
2授权发明专利氢气浓度和温度一体化测量传感器探头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610271.9武汉理工大学代吉祥;朱文杰;赵飞龙;杨明红;李智;王高鹏;祁宠杰;黄楚佳
3授权发明专利高灵敏度光纤光栅氢气传感器探头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210555986.X武汉理工大学杨明红;代吉祥;杨志;李智
4授权发明专利多层复合敏感膜光纤氢气传感探头及其制作方法中国ZL201110038891.6武汉理工大学杨明红;代吉祥;程芸
5授权发明专利基于阳极多孔氧化金属的光纤湿度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143617.3武汉理工大学杨明红;黄楚佳;谢唯静;李冬文;代吉祥
6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法布里-珀罗干涉的光纤湿度传感器的制作方法中国ZL201010104517.7武汉理工大学杨明红;李小兵;代吉祥
7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多孔薄膜的光纤温度传感器及其制备和测量方法中国ZL201410270251.1武汉理工大学杨明红;谢唯静;李冬文;黄楚佳;祁宠杰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蓝宝石光纤高温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中国ZL201410173812.6武汉理工大学杨明红;李冬文;黄楚佳;程芸
9授权发明专利基于飞秒激光微加工的光纤光栅氢气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098950.8武汉理工大学戴玉堂;杨明红;周广福;胡华东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连续线形测量系统的静态校正方法中国ZL201210455270.2武汉理工大学胡文彬、刘芳、甘维兵、杨燕、李盛、南秋明、王立新、姜德生
发明奖杨明红,代吉祥,戴玉堂,胡文彬,甘维兵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841719-203 锌冶炼过程智能控制与协同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锌冶炼过程智能控制与协同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南大学,长沙华时捷环保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锌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军工建设的重要战略性基础原材料。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锌生产和消费国,但我国锌精矿矿源复杂、伴生元素多、成分变化大,使得生产工况波动频繁,给锌冶炼过程的稳定优化运行带来严峻挑战。因此,亟需突破锌冶炼过程稳定控制和全流程协同优化关键技术,实现锌冶炼绿色高效生产。为此,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项目组经过十多年联合攻关,发明了锌冶炼过程智能建模与控制、冶金料液多重金属离子浓度在线检测及多工序协同优化等关键技术,研发了锌冶炼过程智能控制与协同优化系统,解决了复杂矿源条件下锌冶炼全流程稳定优化运行的难题,主要技术发明如下:(1) 揭示了锌冶金反应器中多相多反应之间的“竞争-促进”关系,发明了多工况自主划分的级联有色冶金反应器智能建模技术,实现了不同工况下的锌冶炼过程模型自适应调整。(2) 提出了面向控制品质的生产过程可控域分类方法,发明了多可控域下控制规则主动提取的锌冶炼过程智能控制技术,解决了矿源复杂多变造成的锌冶炼过程关键工序稳定控制难题。(3) 发明了测试体系优化的高浓度比条件下痕量金属离子掩蔽峰发现技术及多种特性相近金属离子的极谱波信号重构技术,攻克了冶金料液中多种重金属离子相互干扰导致无法在线检测的难题。(4) 发明了基于氧化还原电位的级联有色冶金反应器梯度优化控制技术和多工序协同优化运行技术,解决了多工序多反应器关联耦合、大滞后及不确定性导致的锌冶炼全流程运行优化难题。研发的锌冶炼过程智能控制与协同优化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我国最大的锌冶炼企业——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幅提高了冶炼工艺对高铅、高铜等难冶锌精矿的处理能力,有效降低渣含锌量,吨锌直流电耗和净化过程锌粉消耗等两项最重要的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关键技术已推广应用于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弛宏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等大型锌冶炼企业,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了废渣的排放,节能降耗减排效果显著。研制的多重金属离子浓度在线检测分析仪,已在锌、铜、锑等有色金属生产企业的200多项重金属废水处理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近三年,项目新增利润3.2亿元,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1件,SCI收录论文35篇,起草制定地方与行业标准8项,突破了锌冶炼过程控制中的瓶颈问题,为锌冶炼智能制造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助推有色金属工业高质量发展。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阳春华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负责项目总体方案设计和实施,对所有发明点均有创新性贡献。发明了级联冶金反应器的智能建模与控制技术,发明了冶金料液中多种痕量金属离子浓度在线检测技术,提出了锌冶炼过程多工序协同优化方法,研发了锌冶炼过程智能控制与协同优化系统。参见发明专利(附件02-11)。
2桂卫华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负责项目总体方案设计,对发明点2、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提出了基于氧化还原电位的净化过程工况评估与模糊控制方法,发明了多金属离子浓度检测中重叠极谱峰的有效分离技术,发明了基于氧化还原电位的级联有色冶金反应器梯度优化控制技术等。参见发明专利(附件02、03、04、09、10、11)。
3王雅琳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对发明点1、2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发明了多工况自主划分的级联有色冶金反应器智能建模技术,提出了生产过程可控域分类方法。参见发明专利(附件05、09)。
4李勇刚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对发明点1、2做出了贡献,揭示了锌冶金反应器中多相多反应之间的“竞争-促进”关系,建立了级联冶金反应器的闭环链式CSTR模型,提出了多可控域下控制规则主动提取方法。参见发明专利(附件03、05、06、08)。
5蒋晓云高级工程师长沙华时捷环保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华时捷环保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对发明点4作出了贡献,提出了多工序协同运行优化方法,完成高性能多重金属离子浓度在线检测分析仪的研发、制造与推广应用。参见发明专利(附件08)。
6孙备副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对发明点4作出了贡献,发明基于氧化还原电位的级联有色冶金反应器梯度优化控制技术。参见发明专利(附件1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氧化还原电位的湿法冶金净化过程控制周期计算方法中国ZL201511023289.X中南大学阳春华; 张凤雪; 朱红求; 李勇刚; 张斌; 桂卫华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湿法炼锌除铜过程生产工况评估方法中国ZL201610044941.4中南大学朱红求; 张斌; 阳春华; 张凤雪; 李勇刚; 桂卫华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针铁矿法沉铁过程界面反应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应用中国ZL201510248855.0中南大学蒋朝晖; 唐君蕊; 谢永芳; 桂卫华; 阳春华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时序输出的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611240152.4中南大学李勇刚; 柳元辉; 王雅琳; 李灵; 阳春华; 岑丽辉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湿法炼锌电解过程电解液酸锌比控制方法中国ZL201610343361.5中南大学阳春华; 邓仕钧; 李勇刚; 朱红求; 刘文德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氧化还原电位的锌液净化除铜过程优化控制方法中国ZL201610280971.5中南大学阳春华; 张凤雪; 李勇刚; 张斌; 刘文德; 朱红求; 陈爱国; 谢永芳; 窦传龙
7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化学重金属废水处理过程的多参数优化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610447557.9中南大学阳春华; 张凤雪; 李勇刚; 朱红求; 蒋晓云; 王强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确定复杂工业过程中关键变量因果关系的方法中国ZL201711427123.3中南大学王雅琳,胡芳香,曹跃,袁小锋,阳春华,桂卫华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锌湿法冶炼砷盐净化除钴过程废酸添加控制方法中国ZL201210204301.7中南大学阳春华; 朱红求; 桂卫华; 伍铁斌; 张权度; 魏文武; 胡志坤; 李勇刚; 孙备; 林天水
10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测试体系优化的掩蔽峰重现方法中国ZL201610460142.5中南大学阳春华; 龚娟; 李勇刚; 朱红求; 桂卫华; 王国伟; 陈俊名
发明奖阳春华,桂卫华,王雅琳,李勇刚,蒋晓云,孙备中南大学,长沙华时捷环保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大学
851840-201 光解-催化分解恶臭异味及有机废气技术
项目名称光解-催化分解恶臭异味及有机废气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山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
项目简介 VOCs是大气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的重要前体物,且许多VOCs也是恶臭的成分和来源,给民众感官、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伤害,严重破坏大气环境、影响社会稳定和谐。有机恶臭来源广泛,包括市政设施和众多工业过程等,其成分复杂、特性迥异,排放限值低,目前缺乏经济、有效深度治理方法,是国家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的短板和难点。为解决这一突出环境问题,项目主要研究开发系列新技术、材料和设备并进行工业应用。 主要发明和创新包括:(1)针对恶臭异味和有机废气,发明光解-催化耦合新技术及其复合功能新材料。该技术以185nm高能紫外作为光源激活催化剂,能实现恶臭气体污染分子的高效氧化分解。为消除高能紫外灯产生的臭氧副产物并利用其强化恶臭气体降解,项目合成高硅沸石分子筛负载TiO2固体光催化剂,并通过过渡金属改性等方法,制备同时具有高效消除臭氧、利用臭氧及良好光催化活性的新型三重功效催化剂。发现治理体系包括185nm紫外光解、光催化氧化以及臭氧协助催化氧化,三个子过程的协同作用实现恶臭污染的高效。(知识产权目录1-3)(2)发明气相光解-液相催化协同净化恶臭和VOCs废气治理新工艺方法,进一步提高光解-催化氧化效率、避免长时间运行过程因固体催化剂表面水分和污染物降解中间产物积累而导致的催化失活。光解可将难溶于水VOCs污染物分解生成易溶于水的中间小分子,这些中间产物进一步被水捕获并在水中被光催化氧化、深度降解。体系有效实现气态污染物光解和液相催化氧化的耦合,并充分利用185nm紫外灯各波段能量。(知识产权目录4-6)(3)在上述开发技术和材料,申请人进一步研究粉体催化剂成型的方法,成功研制可工业应用的蜂窝规整催化材料,并开发光解-催化废气治理设备;基于气相光解-液相催化新技术,结合喷淋雾化技术,开发了新型废气净化塔设备(知识产权目录7-9)。上述研发的新技术方法、材料和设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新型实用专利3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2篇。 项目全面考察该技术治理各类典型恶臭污染物(包括无机类硫化氢、氨恶臭气体,有机类甲硫醇、乙硫醇恶臭,有毒苯系芳香烃和醛类等恶臭),均取得良好治理效果,污染物去除率可达90%以上。开发基于光解-催化新型恶臭气体净化设备,并建立处理量为1000m3/h的恶臭气体治理示范应用工程,废气排放达到国家环保要求。在中试基础上,将开发的技术与广州市宝中宝环保设备、广州绿美环保科技、深圳市高斯宝环境技术等企业进行合作,在垃圾中转站、橡胶厂、制革厂、塑料加工、制药和喷涂、市政设施和生活场所等废气、异味治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企业带来新增利润1000余万、新增税收300余万。研发的治理技术过程简单、净化效率高、能耗低且反应过程温和,对于恶臭气体和工业低浓度VOCs治理具有良好效果和适用性,积极推动了大气污染治理学科和技术装备快速发展和进步,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提供重要的科学、技术支撑。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黄海保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实施。提出并光解-催化治理恶臭和低浓度VOCs新技术,并明确技术的作用原理和关键控制因素,成功研发具有良好光催化活性、臭氧和消除利用性能的Mn/TiO2/ZSM-5分子筛三效催化剂。负责推动项目的产业化和工业应用。9项专利的第一发明人,对第1-3个发明点做出贡献。
2叶信国初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项目核心骨干,为4项专利的共同发明人。参与项目的实施,主要负责实验小试和中试开展、治理设备设计和调试,规整催化材料设计、成型和优化。对第1、3个发明点做出贡献。
3刘高源初级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中山大学刘高源为项目的核心骨干,为6项专利的共同发明人。主要参与了功能催化剂设计和测试、光解-催化工艺开发,参与多个工程项目实施。对第2、3个发明点做出贡献。
4占玉杰初级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行中山大学项目核心骨干,为3项专利的共同发明人。主要参与气相光解-液相催化氧化异味净化和治理工业VOCs的技术开发、设备研究和工程项目实施等。对第2、3个发明点做出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环境净化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CN105642333A中山大学黄海保,黄慧灵,叶信国
2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光催化氧化的空气净化装置和方法中国CN106582265A中山大学黄海保,叶信国,刘高源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负载型还原态贵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CN102139234B黄海保,梁耀彰黄海保,梁耀彰
4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气相光解-液相光催化氧化净化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及装置中国CN105498478A中山大学黄海保,占玉杰,刘高源
5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净化复合空气污染物的装置和方法中国CN106582266A中山大学黄海保,叶信国,刘高源
6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气态污染物的净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CN106732572A中山大学黄海保,叶信国,刘高源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气相光解-液相光催化氧化净化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中国CN205379786U中山大学黄海保,刘高源,占玉杰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装置中国CN 207271038 U中山大学黄海保, 占玉杰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液相光催化氧化净化废气的装置中国CN205379802U中山大学黄海保,刘高源
发明奖黄海保,叶信国,刘高源,占玉杰中山大学中山大学
861841-202 原创性微球/微透镜成像技术及其在科学研究与理工医等实践的应用
项目名称原创性微球/微透镜成像技术及其在科学研究与理工医等实践的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暨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暨南大学
项目简介本成果为我们原创性发明的微球/微透镜成像技术,本技术通过将一微球或微透镜浸没于流体介质内,只需对微球/微透镜的简单成像便可快速精确测定微球/微透镜本身的折射率或其周边介质的折射率,精确度达10-6。可将其用于测定不均匀介质内各个微区(可小到几微米)的局域折射率、溶质浓度、局部温度等。并应用于实时原位测定多维热传导和热扩散,多聚体玻璃化转变温度,生物活体内生命过程的含量变化的测定,以及检测各种抗原抗体和配体-受体反应等。具有实时原位即时测定,无须对样品进行事前制备修饰和事后染色标记与洗涤,并可一次对多个不同样品同时进行测定等特色优势,为世界领先的开拓性技术。特别适合当前对人体各种体液包括血液、尿液、唾液等样本在人体之外进行“液体活检”(liquid biopsies),体外诊断(In Vitro Diagnosis,IVD)和即时检验(Point of Care Test, POCT)的技术要求和发展前沿。本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3项,并申请了国际专利和美国专利各2项。发表SCI等论文 20篇。基于本发明技术及其有关应用,还获得广东省和广州市6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共400多万元资助,研发推衍出有关仪器产品4种,并在抗原抗体等临床样品检测、多聚体玻璃化转变温度测定等十多个方面获得了应用推广,已产生4千万元经济效益。并可开拓一系列下游与旁系技术的发展,比如进行各种配体-受体反应\蛋白-蛋白反应等检测。在多个方面促进了有关科学研究与理工医等产业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并获得学术界与业界的一致好评,多次被邀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大会报告,被多个学术期刊邀请就后续工作发表论文,发表的主要论文被他引近200次,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本技术发明因为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基础研究,以及理、工、农、医以至药物、食品和环境监测等的广泛应用,起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与国民生产的作用。此外,还因适合于进行对人体体液进行床边或现场体外活检即时诊断,为许多急病、重大疾病等的快速诊断与现场筛查提供提供一强有力工具手段。可创造更为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造福人民.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黄耀熊教授暨南大学暨南大学主要技术性创造性贡献包括全部项目观念的提出策划与构思,组织规划各技术方法的理论与实验架构,所有实验的设计并参与了大部分实验的进行。设计提出了对微球和微透镜成像技术的各个应用包括对非均匀溶液各微区局部折射率、浓度、温度、热扩散,对生物体内分子含量变化测定;多个介质微球折射率及多聚体玻璃化转变温度同时测定;用于抗原抗体反应测定等。主持进行了对将微球和微透镜成像技术转化为专门检测仪器包括快速多通微透镜成像免疫测定仪和多通微透镜成像检测板等的设计和制作,并主持进行了以微透镜成像免疫测定仪对30多种抗原抗体体系及几千个临床样品的检测。所有申请专利及论文的书写等。所作工作贡献反映在所有代表性论和专利上.
2岳粮跃副教授暨南大学暨南大学主要从事微球成像技术研究,包括其理论方程的推导与有关微球与溶液折射率的测量.主要工作贡献反映在代表性论文Yue L-Y, Wang P, Huang Y-X. Easy method to determine refractive indices of microspheres and in micro-regions of inhomogeneous media.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1;30:216-22及发明专利"ZL 201110095957.5:一种测定微球或介质折射率的方法及其应用"上
3何江讲师暨南大学暨南大学主要进行微透镜成像的理论研究,以及在多聚体玻璃化转化温度,双波长检测等方面的实验研究等。主要工作贡献反映在代表性论文"Huang Y-X, JiangHe, Chan-YuanTan, ManLuo. Easy and rapid multi-pass detection of antigen and antibody with micro-lens sensors.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6;86:1003-10",和"He J, Liu W, Huang Y-X.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of Several Polymers. PLOS ONE 2016:DOI:10.1371",以及发明专利"ZL 201610423773.X:一种微透镜或微透镜阵列成像检测板"上.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测定微球或介质折射率的方法及其应用中国ZL 201110095957.5暨南大学黄耀熊,岳粮跃
2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微透镜成像的抗原抗体反应测定方法中国ZL201510671518.2暨南大学黄耀熊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透镜或微透镜阵列成像检测板中国ZL 201610423773.X暨南大学黄耀熊,何江
发明奖黄耀熊,岳粮跃,何江暨南大学暨南大学
871844-201 山地果园索轨运送技术与装备
项目名称山地果园索轨运送技术与装备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振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中国是一个水果生产大国,但大部分水果种植在丘陵山地,山地果园生产条件差、强度大、效率低、劳力缺。常规机械很难进入山地果园,物品运送主要靠人,山地果园物品运送是制约我国水果产业发展的瓶颈和难点。研究山地果园运送技术与装备对促进我国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从2007年开始,在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柑橘)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融合索链运送与轨道运送优势,以高效适用、轻简安全、智能稳定为目标,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出适合山地果园的索轨运送系列装备。主要内容与创新包括:(一)针对运送装备的高效适用目标,融合轨道荷载能力强和钢索拖曳牵引力大的特点创新设计了承载式和吊挂式运送模式,基于连续挂载设计了电动滑车吊挂式轨道运送模式和循环链式索道运送模式,适用于不同特征水果、山地坡度、果园地形,突破了大坡度运送和高运载量的技术瓶颈。(二)针对运送装备的轻简安全目标,创新了钢索防缠防松防断、避障停车、导向托索限位等技术。发明了索轨结合式钢索松断绳制动、智能过载停机和约束排绳装置;实现自动检测障碍物及快速有效地避障停车;发明了索轨结合式导向托索和连续挂载式垂直组合托索装置。(三)针对运送装备的智能稳定目标,提出了多质量串联运送控制和链索失稳防控方法,构建了基于多运动质量的连续挂载式轨道运送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基于边界作动控制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方法,创制了基于索轨结合的多模式融合智能控制系统。针对承载式和吊挂式两类运送模式,创制了单向牵引式双轨、双向牵引式双轨、钢索牵引吊挂式、电动滑车吊挂式、循环链式索道等五种系列运送装备。运送装备既适用于山地果园运送肥料和果实等物品,也可搭载喷雾机和修剪机等进行作业,利用率高。技术成果已转让给企业生产,并在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运送装备及配套轻型喷雾机、修剪机和挖穴施肥机等2000多台(套),应用面积50余万亩,近三年新增经济效益4.86亿元,培训农技人员和果农1万人次。采用装备运送物品的工效是人工的13-16倍,节省人工费用80%,大大减轻了果农劳动强度,节本增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果品质量,促进了水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成果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4件,发表论文32篇,出版专著2部。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对该成果评价结论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山地大坡度物品机械化运送安全性、机械化循环运送、香蕉无损机械化运送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和广东专利奖优秀奖。专利检索分析报告显示,本成果专利在山地果园索轨运送技术与装备领域占比达49%,具有较好的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优势。该成果为山地果园机械化生产提供了一种先进的高效轻简安全运送技术,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引领了我国山地果园机械化运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洲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提出了适合不同山地坡度、果园地形、作业类型和水果特征的运送模式,设计了电动滑车式轨道运送系统、钢索牵引悬挂式货运系统、牵引式双轨运送系统,对创新点一做出贡献;负责果园钢索牵引悬挂式货运系统和电动滑车式轨道运送系统关键部件的设计,对创新点二做出贡献;提出构建基于多运动质量的吊挂式轨道运送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创新点三做出贡献;参加果园钢索牵引式悬挂运送装备和果园电动滑车式悬挂运送装备企业标准的制定。主要贡献支撑材料(附件编号):附件2、3、4、7、8、10、11、13、14、16、17、18、19、24、29、30、31、33、35、36、38、40。
2洪添胜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设计了单向、双向牵引式双轨运送系统,对创新点一做出贡献;创新了牵引式双轨运送装备的安全保护设计,发明了松断绳制动、智能过载保护、钢丝绳约束排绳装置,对创新点二做出贡献;创制了具有自动控制、远程遥控、手动控制和定点停车等多工作模式融合的双轨运送控制系统,对创新点三做出贡献;参与牵引式双轨运输机省地方标准的制定。主要贡献支撑材料(附件编号):附件:2、4、5、6、7、9、12、16、17、18、19、20、21、23、24、29、30、31、32、35、36、37、40。
3李震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发明了一种山地果园牵引货运机的障碍物测控装置及其测控方法,对创新点一做出贡献;研制承载式运送装备,创制了具有自动控制、远程遥控、手动控制和定点停车等多工作模式融合的双轨运送控制系统,对创新点三做出贡献;参与牵引式双轨运输机省地方标准的制定。主要贡献支撑材料(附件编号):附件:2、4、5、6、7、9、12、16、17、18、19、20、21、24、29、30、32、37、40。
4李君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发明了一种山地果园钢丝绳牵引轨道悬挂运送装置及方法,对创新点一做出贡献;创制了基于索-轨融合的吊挂式运送装备,发明了直曲轨导向托索和U型驱动滚筒结构,实现了大坡度山地物品双向动力牵引稳定运送,对创新点二做出贡献;参与构建了基于多运动质量的吊挂式轨道运送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解析法表征了链式索道风荷载横向振动非线性动力特性,对创新点三做出贡献。主要贡献支撑材料(附件编号):附件:3、8、10、13、14、15、17、18、19、21、22、24、29、31、33、35、40。
5吴伟斌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参与山地橘园链式循环货运索道运送模式设计,对创新点一做出贡献;参与山地果园牵引式双轨运输机断绳制动装置设计与试验,负责对带有纵向制动装置和横向制动装置的钢丝绳断绳自动制动设计,对创新点二做出贡献;主持牵引式双轨运输机省地方标准的制定。主要贡献支撑材料(附件编号):附件:5、6、7、12、16、17、18、19、20、23、24、29、30、40。
6张常寿工程师广东振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广东振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山地果园运送装备技术的成果转化,运送装备的生产制造与销售;参与项目的示范与推广,对创新点一、二做出贡献;参与牵引式双轨运输机省地方标准的制定。主要贡献支撑材料(附件编号):附件:18、20、22、24、2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动香蕉运送系统中国ZL201110333965.9华南农业大学杨洲;李君;王慰祖;郑顺源;丁亮辉;许冠球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钢丝绳双向牵引式山地果园货运系统中国ZL201210232143.6华南农业大学洪添胜;苏建;宋淑然;朱余清;杨洲;欧阳玉平;李震;岳学军;温威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山地果园运输装置及控制方法中国ZL201210501785.1华南农业大学洪添胜;苏建;欧阳玉平;宋淑然;陈姗;朱余清;李震;吴伟斌;岳学军;王海建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果园货运系统中国ZL200910040947.4华南农业大学洪添胜;苏建;朱余清;岳学军;宋淑然;杨洲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可移动式山地果园货运系统中国ZL201210266291.X华南农业大学洪添胜;苏建;朱余清; 欧阳玉平;陈姗;宋淑然;杨洲; 岳学军;李震; 吴伟斌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山地果园钢丝绳牵引轨道悬挂运送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210152915.5华南农业大学李君;杨洲;庄橹;王慰祖;严梁立
7授权发明专利山地果园牵引货运机的障碍物测控装置及其测控方法中国ZL201110127431.0华南农业大学李震; 洪添胜;卢加纳; 朱余清;宋淑然;岳学军;黄家洋;陈辉鑫;曾洁媚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链式货运索道减振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510812640.7华南农业大学李君;薛坤鹏;杨洲;朱正波;牛萌萌;孙志全;许绩彤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安全装置的山地果园货运系统中国ZL201210270262.0华南农业大学洪添胜;苏建;宋淑然;欧阳玉平;朱余清;杨洲;岳学军;李震;陈姗;温威
10授权发明专利用于链式索道的组合支承装置中国ZL200910040987.9华南农业大学朱余清,洪添胜,苏建,岳学军,宋淑然,杨洲,刘志壮
发明奖杨洲,洪添胜,李震,李君,吴伟斌,张常寿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振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广东省教育厅
881844-202 高效节能粮食干燥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
项目名称高效节能粮食干燥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项目简介 国际上,日、美、加等国粮食干燥机械化程度已达90%以上,以成套技术为核心,实现了粮食干燥机械化,但能耗高,效率低,开环控制,如日本干燥能耗4869~13688kJ/kg稻谷;意大利粮食干燥能耗占其产后加工总能耗的64%。能耗及投资力度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符,照搬国外模式难以解决我国的粮食干燥问题。我国年产粮食6亿多吨,干燥机械化程度总体不足10%。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与我国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70%的程度相比,发展很不平衡。粮食产后损失很大。主要问题是工艺粗放,设备技术含量低,推广机械化干燥困难。在我国良好的政策导向下,各级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推广效果甚微,发展的事实使我们意识到,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走自己的路,开发高效节能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这就必须系统解决机械技术、工艺技术、发展模式相互关联的三个层面的本质问题。为此本项目围绕优质,高效节能,实现双目标控制。按照“产业装备技术问题→解析理论研究→准则→设计→关键技术→主导产品→成套装备→新技术模式→推广应用”,沿区域特征、物质装备、示范带动三条线,促进粮食产业发展的思想,历时30多年,在863 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首次获得了水分结合能理论表达式、给出了粮食固有的干燥状态特征函数及其数学解,发明了消除热惯性、自适应排粮、水分在线检测与自适应控制技术和设计准则,完成了成套工艺及装备系统;公开发表的“粮食水分结合能与热风干燥动力解析法”被评为2015 年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百篇优秀论文,并与“粮食热风干燥系统?评价理论研究”论文一并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基于干燥系客观?高效利用和能量匹配,提出了不同产区、种类粮食高效节能干燥作业新模式。解决了①过程粗放,能耗高,效率低,品质不能保证;②适应性,通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差;③机内残留,清种难;④水分实时在线自适应控制等重大技术问题;面向产业应用解决的共性键性技术难题主要有:①多场协同,客观?高效利用工艺及方法;②模式节能及设备年利用率低问题;③工艺模式与机械化配套协调发展等问题。创制了远红外→提质,提速→强化传热→引风→降压→局部闪蒸→籽粒降温→高活力干燥机8个型号,研制了群粒和单粒粮食水分在线检测仪2类4种型号,适应不同产区的各种粮食干燥;成套装备产能较传统做法提高4倍以上、节约能耗60%以上。授权专利15件,8件已许可国内3家大型企业,其中“高湿粮食集中干燥系统及其干燥方法”获第五届广东专利金奖。“稻谷集中干燥成套技术的推广应用(2011年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水稻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2015年获中华农业科技优秀创新团队奖、成套技术产品已遍及我国广东、湖南、山东、河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黑龙江、新疆、甘肃、山西等省区。近三年专利技术许可收入160万元,产学研合作企业新增利润合计16983.81万元,新增税收2406.524万元,节支总额29803.1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长友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揭示了干燥物系固有特征函数并得到了分析解,发明了无热惯性,温度自动匹配干燥技术、自破物料架桥,无尘、无害高效节能通用干燥技术和水分在线实时在线检测仪及自适应控制系统,完成了高效节能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的产业化应用,授权发明专利13件,实用新型3件,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本,参编教材著作5本, 2018年出版《粮食干燥解析法》专著1本;发表被SCI、EI收录的论文80余篇,其中“粮食水分结合能与热风干燥动力解析法”被评为2015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粮食热风干燥系统?评价理论研究”入选“精品期刊顶尖论文——领跑者5000”。佐证材料:附件2~附件39
2班华高级工程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对发明点4做出了贡献,创新的关键技术是基于峰高、峰面积揭示出了粮食单粒水分在线检测属性,开发出了单粒水分在线检测装置,完成了自适应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及生产验证,授权发明专利2件,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本。佐证材料:附件8,附件10,附件39。
3方壮东其他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对发明点2做出了贡献,创造性的关键技术是研究出了烟气热风比干燥热能的匹配准则并发明了比例阀,通过控制比例阀开度来实现这个准则,不仅达到了自动匹配干燥热风温度,消除干燥系统热惯性的目的,同时实现了干燥废气的能量回收与转化,高效节能,环保,完成了产业应用验证。授权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1件。佐证材料:附件4,附件9,附件37。
4麦智炜工程师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华南农业大学对发明点4做出了贡献,创新的关键技术是基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开发粮食孔隙率检测装置和出了出了浮地式水分在线检测仪,消除了边缘效应,完成了生产应用试验验证,授权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2件。佐证材料:附件9,附件11,附件37.
5张烨工程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对发明点3和发明点4做出了贡献,创造性的关键技术是揭示了粮层通风阻力的动态特征,完成了5HP-15型干燥机械设计及生产试验,共同发明了一种电容式谷物水分在线检测方法及装置。佐证材料:附件9,附件38。
6马兴灶讲师岭南师范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对发明点3做出了贡献,创新的关键技术是共同发明了“一种消除热风干燥机热惯性的方法及装置”和“一种电容式谷物水分在线检测方法及装置”等,参加产业应用试验,证实了技术的可靠性。佐证材料:附件4,附件9,附件3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容式谷物水分在线检测方法及装置中国2014101232275华南农业大学李长友,麦智炜,张烨,方壮东,马兴灶,王润发
2授权发明专利热风干燥自适应控制系统中国200610036782.X华南农业大学李长友,班华
3授权发明专利高湿粮食集中干燥系统及其干燥方法中国201010019218.3 华南农业大学李长友
4授权发明专利高湿粮食干燥机中国201010019518.1 华南农业大学李长友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消除热风干燥机热惯性的方法及装置中国201410775976.6华南农业大学李长友,马兴灶,方壮东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燃烧糠壳的热风炉系统及其操作方法中国201610119090.5华南农业大学李长友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自破物料架桥的循环干燥机及其工艺系统中国201710233485.2华南农业大学李长友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作物种子低温循环干燥机中国201310027241.0华南农业大学李长友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检测谷物含水率的方法及其装置中国200610123461.3 华南农业大学李长友,班华
10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谷物孔隙率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中国201310158965.9华南农业大学李长友,麦智炜
发明奖李长友,班华,方壮东,麦智炜,张烨,马兴灶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教育厅
891850-201 多孔硅胶基质手性分离材料及其应用
项目名称多孔硅胶基质手性分离材料及其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研创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本创新发明成果主要是以环糊精、多糖(纤维素、直链淀粉等)为起始原料开发得到新型的键合和涂覆型的手性固定相。填装的手性柱对难拆分、特殊性的手性样品显示有独特的分离,拓展了手性色谱分离的范围;应用于HPLC、SFC、SMB色谱分离工艺,为制药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等提供手性填料、手性柱产品和新药研发技术支持与服务。 主要研发了四种类型手性填料,一是将取代苯氨基甲酰化纤维素衍生物或直链淀粉衍生物涂覆到多孔氨化硅胶基质上得到涂覆型多糖手性固定相;二是将带有不同电子效应的苯氨基甲酰基作为衍生基团连接在纤维素或直链淀粉的骨架上得到键合型多糖手性固定相;三是通过斯陶丁格反应将多叠氮环糊精衍生物键合到硅胶表面得到新的多脲键环糊精手性固定相;四是通过斯陶丁格反应将单叠氮环糊精衍生物键合到硅胶表面得到单脲键环糊精手性固定相;将这些不同类型的手性固定相装填到不同规格的柱管中,获得相应的分析型和制备型手性柱,并建立相应的检测标准。将这些手性柱在HPLC、SFC和模拟移动床(SMB)色谱中进行手性样品的分离工艺开发,用于实验室以及工业规模的手性色谱分离。 本项目由广州研创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对这类手性固定相材料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放大生产规模,推出了一系列手性填料和手性柱产品,即EnantioPak?OD/OJ/AD/AS;IA/IB/IC;MDMP/MCDP;SDMP/SCDP系列产品。开发的手性固定相具有与国外品牌产品相媲美的手性识别性能,甚至优于某些国外品牌产品。手性填料和手性柱类产品国产化将在价格上与进口产品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并将进口产品的价格降低;同时应用本参评专利产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并真正实现专家型服务,为我国大力发展手性分离相关技术提供坚实基础,可极大促进我国创新手性药物研制和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凸显社会效益。广州研创母公司广东研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应用本专利技术成果,对手性药物及相关杂质进行拆分后得到一定纯度的单一异构体,确定其绝对构型,并以标准品形式进行销售。手性填料、手性柱产品及其相关药物质量控制技术服务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高等院校、制药企业、研发机构推广使用,合作客户多达230家,委托分离样品500多种,三年来直接经济效益超过千万元,应用该项技术的企业累计新增税利超过亿元人民币。 研究团队相继申请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771040和21171059)、3项科技部创新基金(06C26214401618, 10C26214412704和 13C26214404534)和广东省市和开发区科技计划项目等经费资助。在该类手性固定相材料的开发、手性色谱分离和手性识别机理等方面已在“Adv. Mater.”、“Chem. Sci.”、“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0多篇,他引次数超过1千余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审4项,制定团体标准一项,企业标准11项;获批广东省新产品5项和国家商标6项。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章伟光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负责手性分离材料整个项目的策划、设计和实施工作。以创新性思维,设计将脲键键合臂将环糊精、直链淀粉和纤维素衍生物化学键合或涂覆到硅胶基质上得到手性分离材料,这对于改善手性分离材料在多种不同流动相体系和高压体系中的稳定性和手性分离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导项目组成员完成手性选择剂和手性分离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工作;还指导开展这些新型手性分离材料在HPLC、SFC和SMB中的应用研究工作。担任广州研创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负责产品的技术推广与应用。是本发明成果的四项核心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
2范军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负责设计在环糊精、直链淀粉或多糖上引入不同取代苯氨基甲酰官能团,以期调控这些手性分离材料的手性识别性能;指导项目组成员采用HPLC和UPCC等手段研究手性分离材料对手性药物及中间体、手性农药等的手性分离,总结手性识别机理。作为广东省科技厅企业特派员,担任广州研创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研发总监,负责产品生产工艺的转化与技术标准的制定。是本发明成果的两项核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之一。
3林纯讲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华南师范大学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开发了苯氨基甲酰化环糊精衍生物和脲键型环糊精手性固定相材料的合成路线,优化了脲键型环糊精手性分离材料的生产;应用这些环糊精手性固定相对不同酸碱性、结构的手性药物进行手性拆分,总结手性色谱分离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实现了对一些手性金属有机化合物、配位化合物的拆分,发表数篇SCI论文及本发明成果的一项核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之一。
4郑盛润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开展手性分离与识别方面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高分子与无机功能材料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纤维素类和环糊精类手性选择剂的研制与在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分离中的应用等。该类型手性固定相材料的开发、手性色谱分离和手性识别机理等方面已在Chemical Science、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CS Macro Letter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高水平SCI收录论文80多篇,论文共计引用1000多次。
5蔡松亮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研究晶态多孔材料包括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研究,展开了晶态多孔材料的设计合成、结构调控、组装规律与性能研究等工作。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手性和非手性COFs和MOFs的设计合成、异金属MOFs的构筑以及COFs和MOFs多孔材料在色谱分离、这些材料对手性化合物的作用机制,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Science、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CS Macro Letters、Organic Letter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高水平SCI收录论文60多篇,论文共计引用1000多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项。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β-环糊精衍生物和其制备方法及由其制备的多脲键环糊精手性固定相中国ZL201410079713.1广州研创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章伟光、林纯、范军
2授权发明专利β-环糊精类手性选择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610035654.3广州研创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章伟光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晶纤维素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010204805.X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研创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章伟光、彭桂明、方智利、殷勇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直链淀粉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中国ZL201310059363. 8广州研创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华南师范大学章伟光、谭艺、范军
发明奖章伟光,范军,林纯,郑盛润,蔡松亮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研创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广东省教育厅
901853-201 功能性凝胶糖果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项目名称功能性凝胶糖果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韩山师范学院,广东富味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亿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本项目主要针对我国传统糖果工业营养成分单一、功能性不强、产品附加值低,造成糖果工业连年滑坡,生产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开展功能性凝胶糖果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以增加糖果的功能性,如促进肠道健康、补充矿物质、补充维生素、提神醒脑、抗氧化、减肥等功能特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针对功能性凝胶糖果制造过程中不同功能因子对配方工艺要求不同,本项目从凝胶糖果工艺创新、原料处理创新、配方配偶性创新等方面开展研发并进行产业化应用。如针对容易在糖果高温加工过程中失效的维生素、提取物、益生菌等,配方采用选取浓度凝胶剂为凝胶糖果凝胶剂,工艺采用高水分料液浇注成型,真空低温干燥脱水,避免在高温料液中添加营养强化剂和高温下干燥脱水时,那些对热和氧不稳定的营养强化剂遭到破坏和流失,从而保证添加到料液中的营养强化剂的量在整个制备过程中保持稳定;针对功能性凝胶糖果微生物易污染生长问题,采用将脱模除粉后的功能性凝胶糖果经过不同浓度的酒精浸泡,喷射除粉,解决产品发霉、胀气问题;同时开发了系列创新型功能性凝胶糖果:无糖凝胶糖果系列产品、高蛋白肽凝胶糖果系列产品、高载液量夹心功能性凝胶糖果系列产品、花式功能性凝胶糖果系列产品;针对对于产品风味问题,利用普鲁兰多糖作为包埋剂,对各种原料进行微胶囊化处理;针对功能因子的综合利用问题,采用低温真空膨化细胞破壁结合亚临界水提取技术,达到既无污染提取了功能因子,又能使提取原料基本保持原有形状,可做成其它小食品的目的。以上技术已在产业中得到应用,产品市场竞争力强,此项技术发明已成为应用单位发展的核心技术。1.知识产权情况 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2.技术指标 铅(Pb)≤1mg/kg,总砷(As)≤0.5mg/kg,铜(Cu)≤10mg/kg,二氧化硫残留量≤0.1g/kg,杂菌总数≤1000cfu/g,大肠菌群≤90MPN/100g,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功能因子符合要求。3.经济指标 项目2016年实施至2018年累计为企业新增直接利润10685万人民币,新增税收4002万人民币,创汇3888万美元。4.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推广到广东富味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种功能性糖果中(如茶多酚左旋肉碱凝胶糖、维生素C凝胶糖、乳酸亚铁凝胶糖、益生菌凝胶糖等产品),广东亿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种功能性产品中(DHA藻油夹心软糖、低糖型乳矿物盐夹心软糖、益生菌夹心软糖、鳕鱼肝油软胶囊、葡萄籽软胶囊等),产品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项目技术成果正在不断推广扩大,为实施企业带来了经济益效,增加了就业率,对糖果工业的产业化升级及糖果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改善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谋泉教授级高工韩山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 项目总负责人,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发明(1)功能因子保护技术、(2)微生物污染去除技术、(3)系列功能性新型凝胶糖果制造技术、(4)风味掩蔽技术、(5)功能因子综合利用技术的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发明专利(ZL200810028162.0;ZL201510070213.6; ZL200710028712.4; ZL200710028720.9; ZL200810027655.2; ZL201510104746.1; ZL200810027852.4; ZL201210380419.5)第一发明人、(ZL201510054007.6; ZL201510003255.8;)第二发明人;是实用新型专利(ZL201520073567.1)第一发明人、(ZL201520000681.1)第二发明人。
2孔美兰副教授韩山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 项目技术研发主要参与人,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发明(2)微生物污染去除技术、(3)系列功能性新型凝胶糖果制造技术、(5)功能因子综合利用技术的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发明专利(ZL201510054007.6; ZL201510003255.8)第一发明人、(ZL201510070213.6;ZL201510104746.1; ZL201210380419.5)第二发明人;是实用新型专利(ZL201520000681.1)第一发明人、(一ZL201520073567.1)第二发明人。
3余少华其他广东富味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亿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富味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亿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技术研发参与人,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发明(2)微生物污染去除技术、(3)系列功能性新型凝胶糖果制造技术、(5)功能因子综合利用技术的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发明专利(一ZL201510070213.6; ZL201510003255.8; ZL201510104746.1; ZL201510054007.6)第三发明人;是实用新型专利(ZL201220176327.0; ZL201220180961.1)第一发明人、(ZL201520073567.1; ZL201520000681.1)第三发明人。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营养软糖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0810028162.0广东富味制果厂有限公司刘谋泉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以生淀粉为成型模具的凝胶糖果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070213.6韩山师范学院、广东富味制果厂有限公司刘谋泉、孔美兰、余少华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无糖凝胶软糖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710028712.4广东富味制果厂有限公司刘谋泉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胶质软糖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0810027655.2广东富味制果厂有限公司刘谋泉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富含小分子蛋胶原蛋白肽凝胶糖果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054007.6韩山师范学院、广东亿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孔美兰、刘谋泉、余少华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软质糖中糖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104746.1韩山师范学院、广东富味制果厂有限公司刘谋泉、孔美兰、余少华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软质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003255.8韩册师范学院、广东亿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孔美兰、刘谋泉、余少华
8授权发明专利可食用爽口珠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710028720.9广东富味制果厂有限公司刘谋泉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胶囊香精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810027852.4广东富味制果厂有限公司刘谋泉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无粉碎水果活性成分提取方法中国ZL201210380419.5韩山师范学院刘谋泉、孔美兰
发明奖刘谋泉,孔美兰,余少华韩山师范学院,广东富味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亿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教育厅
911991-201 氯盐环境混凝土耐久性定量设计的成套技术体系及应用
项目名称氯盐环境混凝土耐久性定量设计的成套技术体系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大学,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土木工程领域。钢筋混凝土结构因其坚固且价格合理而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承重结构。同时,氯盐腐蚀环境严重影响着海洋和滨海工程、部分核电站和地下建筑等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但是国内外耐久性设计的主要技术标准(如美国规范ACI 318M-14、欧洲通用标准EN 1992-1-1 2004、日本指南JSCE No.15、中国标准GB/T50476-2008《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TB 10005-2010《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等)普遍缺少定量设计模型,主要基于定性分析和工程经验确定混凝土结构和材料的耐久性设计参数,无法定量分析环境作用强度、结构几何外形和设计使用年限等条件对设计参数取值的影响,往往导致工程过早发生耐久性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生命财产损失。项目组于2011年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增强技术上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此基础上持续攻关,解决了传统技术无法通过定量分析确定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参数取值,难以满足腐蚀环境下的服役寿命要求,导致混凝土结构往往提前发生耐久性破坏的关键技术难题,研发出混凝土结构和材料耐久性定量设计成套技术体系,实现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从定性技术到定量技术的关键突破。主要技术发明点包括:(1)创建了高效高精度混凝土耐久性控制区模型,建立了氯盐环境腐蚀作用量化模型,发明了大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定量分析技术以及测试和测量装置,解决了传统设计技术因缺少耐久性计算模型而难以准确分析结构几何外形和环境作用强度对大型混凝土结构腐蚀过程的影响等技术难题。(2)针对传统技术配置的耐久性设计参数中含有太多材料参数,不仅造成设计参数重叠设置,而且无法反映混凝土渗透性能依时衰变的特性,且缺少耐久性定量设计模型,导致设计结果难以满足预定服役寿命要求所存在的技术难题,通过科学遴选耐久性设计参数,创建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三参数模型和相应的定量设计技术,能够根据环境腐蚀作用强度、结构几何外形和预定服役寿命确定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参数的取值。(3)针对传统技术不能定量反映混凝土结构抗氯盐侵蚀性能要求的技术难题,创建了腐蚀性离子渗透能力系数的多因素计算模型,发明了基于强度和耐久性指标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制备技术、以及混凝土抗氯盐侵蚀性能检验检测装置,克服了传统技术主要依靠工程经验确定矿物掺合料掺量,导致配合比参数取值往往过于保守,推高工程造价,造成资源浪费等技术难题。所研发的混凝土结构和材料耐久性定量设计成套技术体系为国内外首创,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申请发明专利16项(授权8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编制国家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各1部,有力提升了我国在混凝土设计领域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于重大工程项目,累积节约成本1.8亿多元,经济效益显著。同时,本技术通过增加利用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料代替部分水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多万吨,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效益明显。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绿峰教授广西大学广西大学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定项目研究总体方案,开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试验研究和技术产业化推广等工作,对3个主要技术发明点均作出创造性贡献,是7项发明专利(见附件1.1~1.4、附件1.9的[1]、[2]、[7]和[11])和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见附件1.6和1.8)的第一完成人,是10篇代表性论著(附件5的[1]~[7]、[10]、[15] 、[16])的第一作者,是地方标准(附件2.6)的主要完成人。
2余波教授广西大学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技术推广等工作,对主要技术发明点1和2作出重要贡献,是核心软件著作权2(附件1.7)的第一完成人,是核心发明专利1和3(附件1.1和1.3)以及核心软件著作权1(见附件1.6)的合作完成人,是12篇代表性论著(附件5的[2]~[6]、[8]、[9]、[11]~[14]、[17] )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是地方标准(附件2.6)的主要完成人。
3陈正教授广西大学广西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混凝土材料耐久性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和技术推广等工作,对主要技术发明点3作出重要贡献,是2项发明专利(附件1.5和附件1.9的专利[3])和2项软件著作权(附件1.9的[12]和[13])的第一完成人,是6项发明专利(见附件1.1~1.4和附件1.9的[1]~[3])和1项软件著作权(见附件1.8)的合作完成人,是3篇代表性论著(附件5的[9]、[15]和[17])的通讯作者,是地方标准(附件2.6)的主要完成人。
4王胜年教授级高工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氯盐环境混凝土耐久性分析、现场暴露试验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工作,对主要技术发明点1和2做出重要贡献,是国家行业标准(附件2.5)和地方标准(附件2.6)的主要编写者。
5朱卫国高级工程师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混凝土耐久性现场试验研究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工作,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定量设计技术在水运工程中的技术推广工作做出重要贡献,是地方标准(附件2.6)的合作编写者。
6黄士奎教授级高工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现场试验研究和技术推广等工作,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定量设计在核电工程中的技术推广工作做出重要贡献,是地方标准(附件2.6)的合作编写者。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测试水泥砂浆中氯离子二维分布的方法中国ZL201010101150.3广西大学杨绿峰,陈正等
2授权发明专利混凝土三维定位钻孔取样机及三维定位取样方法中国ZL201610143885.X广西大学杨绿峰,陈正等
3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双控制线的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快速分析方法中国ZL201610238773.2广西大学陈正,杨绿峰等
4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扩散域平均浓度模型的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测定方法中国ZL201610238946.0广西大学陈正,杨绿峰等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氯盐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定量设计系统中国2015SR096662杨绿峰,陈正杨绿峰,陈正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氯盐环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分析与设计软件中国2015SR085177杨绿峰,余波杨绿峰,余波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确定氯盐侵蚀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控制区的方法中国ZL201210435197.2广西大学杨绿峰,陈正,余波等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定量设计的方法中国ZL201210562397.4广西大学杨绿峰,余波,陈正等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抗氯离子侵入性能和强度指标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中国ZL201410227432.6广西大学杨绿峰,陈正等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氯盐环境混凝土结构概率耐久性分析软件中国2015SR135452余波,杨绿峰等余波,杨绿峰等
发明奖杨绿峰,余波,陈正,王胜年,朱卫国,黄士奎广西大学,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921993-201 城市海量视频数据智能处理方法与系统
项目名称城市海量视频数据智能处理方法与系统推荐/提名单位/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为了遏制和打击犯罪,大量高清摄像机布防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在刑事侦查、公共安全等诸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被动式监控体系,无法满足社会公共安全的需求。项目开展之前,视频智能处理方法缺乏对高层语义特征的描述,所采用的机器学习方法规模比较小,容易出现过拟合,缺乏对城市海量视频的大数据智能分析方法,同时无线信道的随机时变性和链路的不可预测性严重地影响视频传输的质量,亟待实现技术突破。本项目研究了城市海量视频数据智能处理方法并创建了智能分析系统,实现了超高清视频无线传输、海量视频数据的快速检索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主要科技创新点如下:1、发明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目标定位方法。提出了基于隐马尔可夫特征降维的全局中值化卷积神经网络的车牌识别方法、基于加权特征融合的密集连接网络人脸识别算法、基于深度相机的空间手势姿态识别方法,识别率大于99%,误识率小于1%。并研发出支持单目标持续跟踪及多目标自动快速切换跟踪的深度智能摄像机,目标切换时间小于1秒,同时检测目标数大于32,该发明突破了识别率低、检测目标数量不足的难题。2、发明了无线视频传输的差分球调制方法,在业界率先实现了多载波下的视频图像调制技术,相比于4G蜂窝网络基于部分频率复用的资源正交化技术,系统误码率性能提升约2dB。提出基于混合预编码的多载波联合旁瓣抑制方案,实现了低误码率和高频谱利用率下的混合收发,突破了无线视频传输鲁棒性低和编码率低的难题。研发出支持H.265编码的无线传输产品,在点对点模式的视距范围,图像无压缩传输时延降低至40ms,相较于同类产品时延降低了30%。3、发明了基于GPU集群调度的智能分析系统,采用最小负载调度算法保证集群的负载均衡。在业界率先实现了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半监督哈希学习的海量视频检索,突破了视频检索样本需大量标注带来的高成本以及非标注样本无法有效利用的难题,并将该检索方法集成于大数据服务器中,视频信息智能分析处理效率达到万亿级多维大数据的秒级检索。项目成果:授权发明专利6项,授权的其他知识产权1项。项目旨在通过研究海量视频数据的智能分析与处理,为建设智慧城市、平安城市、雪亮工程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为人工智能在公共安全领域的产业应用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项目已在智慧城市的多个行业中应用,圆满完成了2018年“全国两会”视频监控安保任务。项目研发的深度智能摄像机和智能服务器是目前国内外视频监控最先进的设备。近三年来项目累计实现新增销售额32260.22万元、利润2578.81万元、税收2998.56万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肖海林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本项目的主持人和总体设计者。组织项目调研、资料收集、可行性研究,制定项目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对《项目重要创新》中的主要发明点的1-3 项技术创新点均作出了重要贡献。1个发明专利的第1发明人,2个发明专利的第2发明人,1个发明专利的第8发明人。
2欧阳缮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本项目的软硬件设计总负责和具体实施者。对《项目重要创新》中的主要发明点的第1、2项技术创新点均作出了重要贡献。1个发明专利的第1发明人。
3周迪高级工程师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落地负责人,主持方案的落地实现和具体特性的创新设计项目的主要参与和实施者。对《项目重要创新》中的主要发明点的第1、3 项技术创新点均作出了重要贡献。1个发明专利的第1发明人。
4张鹏国副高级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本项目的总体架构的负责人。对《项目重要创新》中的主要发明点的第1、3项技术创新点均作出了重要贡献。1个发明专利的第1发明人。
5莫建文副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本项目的主持人和总体设计者。组织项目调研、资料收集、可行性研究,制定项目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对《项目重要创新》中的主要发明点的第1,3项技术创新点均作出了重要贡献。1个发明专利的第1发明人,1个软件著作权的第1发明人。
6谢跃雷副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本项目的主持人和总体设计者。组织项目调研、资料收集、可行性研究,制定项目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对《项目重要创新》中的主要发明点的第2项技术创新点作出了重要贡献。1个发明专利的第2发明人。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车牌识别的方法和装置中国ZL201510443499.8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张鹏国、罗维
2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目标定位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510900538.2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王智玉、 肖海林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实时人脸验证系统V1.0中国2016SR010139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莫建文
4授权发明专利基于预编码实现OFDM旁瓣抑制的方法与装置中国ZL201410705244.X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肖海林、许旻、胡静、贺栋梁、胡立坤、侯嘉
5授权发明专利差分球调制方法中国ZL201210524755.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欧阳缮、谢跃雷、韩科委、丁勇、晋良念、陈紫强、刘庆华、肖海林、蒋俊正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音视频文件转存及检索方法中国ZL201510252752.1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周迪、 肖海林、廖永汉
7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深度相机的空间手势姿态指令处理方法中国ZL201210438642.0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莫建文
发明奖肖海林,欧阳缮,周迪,张鹏国,莫建文,谢跃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932149-203 深层高温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酸压关键控制技术
项目名称深层高温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酸压关键控制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四川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管理系统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四川和塔里木盆地是我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增储上产的两大重要领域,油气藏具有超深(5000~8000m)、超高温(160~180℃)、储层非均质性强、岩性和储渗空间(孔、洞、缝)复杂等特点,自然产能低。酸压(以压裂液和酸液为主要介质压开储层、形成并溶蚀裂缝,构建地下油气流动“高速公路”)是实现该类储层油气增产的核心手段,但高效酸压改造面临诸多世界级难题,尤其是高温高压下裂缝与储层条件匹配方法、构建复杂裂缝的关键材料和装备、快速注入酸液管柱设计和安全控制等亟待攻克。历时10余年,依托“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创新了酸液与岩石反应实验方法,发明了高效酸压材料和装置,攻克了酸液在裂缝和管柱中流动控制关键技术,推动酸压技术水平总体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发明了酸压过程物理模拟系统和裂缝优化控制方法。发明的可视化、大尺寸物理模拟系统,准确刻画了工作液(压裂液、酸液)在裂缝中流动反应规律,精细表征了酸蚀后孔、洞、缝的分布特征,建立了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评价新方法,提升了酸压工艺及参数与储层条件匹配度;创建了复杂裂缝扩展和反应过程仿真模型,使酸压方案设计与储层条件符合率由70%~80%提升到93.6%。2.发明了深层高温储层高效酸压工作液体系。发明的低摩阻交联剂组合物、酸性前置液有效控制了裂缝中液体的漏失,确保了水力裂缝大范围延伸;缓速酸液体系和自生酸体系有效控制了酸液与岩石在高温下反应速率,确保了酸液穿透更长距离;热致超分子凝胶暂堵转向压裂液实现了酸压过程中裂缝边延伸边暂堵转向,确保了裂缝的复杂性;高温缓蚀剂体系的应用由160℃提高到180℃以上,有效控制了酸液对管柱的腐蚀;酸液降阻率提高到73%,确保了管柱的完整性。3.发明了深井高温高压条件下完井参数优化与管柱控制方法、无限级裂缝条数酸压管柱。建立了油气藏/井筒流体流动耦合模型和变密度射孔孔眼分布的优化模型,发明了完井参数优化新方法,实现了完井参数与酸压工艺的精准匹配,达到了酸压产能最大化目标。分段改造管柱解决了酸压裂缝条数受限制问题,集成配套耐高温、高压管柱,保障了5000m以深、储层温度达180℃的储层安全、连续、高效酸压。获发明专利37项(授权27项、受理10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6项,发表论文58篇(SCI收录33篇、EI收录14篇),制定行业/企业标准5项。周守为院士、李阳院士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评价:“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复杂碳酸盐岩储层全三维酸蚀蚓孔扩展和酸液转向模拟技术、低伤害高温胶凝酸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成果已整体应用到我国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油气田,并推广应用到中亚、中东地区油田,支撑了中石油等国企参与“一带一路”大油气区建设。近3年新增天然气产量52.78亿方,创直接经济效益77.83亿元;高磨震旦系获得天然气8700亿方储量突破,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徐玖平教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项目总负责人,制定了项目攻关技术研发路线,以技术经济优化和控制思想协调各攻关单位开展研究,提出了“问题导向-技术支撑-价值提升”产学研用的总体路线。对发明点1、3做出了创新贡献,突破了酸压改造优化设计关键技术,提出了优化设计核心思想。专利名称:高温高压斜井液压封隔器的受力分布模拟方法,附件1-1(a)、专利名称:产气井温度压力分布的数值模拟方法,附件:1-2(a)。在该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以上。
2赵立强教授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主要对发明点2(1)、2(2)做出了创新贡献,研发新型酸压酸液体系,完成了实验评价方法制定和实验研究,创新酸压裂缝优化和控制模拟研究,开发了酸压优化设计和决策系统。(专利名称:一种热致超分子凝胶暂堵转向压裂液,附件:1-6(a)、专利名称:一种适用于碳酸盐岩储层的自生盐酸酸化方法,附件:1-9(a))。在该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以上。
3刘平礼教授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主要对发明点2(4)、3(1)做出了创新贡献,研发了低伤害酸液体系,完成了实验评价方法制定和实验研究,创新酸压蚓孔模拟转向分流模拟、酸压耦合模拟研究,参与开发了酸压优化设计和决策系统。(专利名称:一种热致超分子凝胶暂堵转向压裂液,1-6(a)、一种适合于高温凝析油气藏酸化的缓速低伤害酸液体系,附件:1-8(a)、专利名称:一种适用于碳酸盐岩储层的自生盐酸酸化方法,附件:1-9(a))。在该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以上。
4崔明月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对发明点 1(1)、3(2)做出了创新贡献,发明了无限级裂缝条数(专利名称:分段完井管柱、 分段改造管柱及油井改造装置,附件 1‐3(a)),实现了分段完井管柱的分段数量不受限制,更有利于长裸 眼井段细分均衡改造,提高改造效果;发明了酸压工作液(酸液、压裂液)与岩石流动反应可视化、大 尺寸(8000mm×1000mm×20mm)物理模拟系统(专利名称:研究压裂酸化流体粘性指进的透明平行 板装置,附件 1‐5(a)),模拟了不同酸液体系的流动规律。在该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40% 以上。
5王道成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主要对发明点1(2)、2(1)、2(5)做出了创新贡献,发明了缓速酸液体系及添加剂(专利名称:交联剂组合物、酸性前置液及其应用,附件1-7(a);一种用于酸性高温气田水的缓蚀阻垢剂、制备方法及应用,附件1-4(a)),为酸压裂缝控制提供了有效手段。在该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以上。
6罗志锋副教授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主要对发明点3(2)做出了创新贡献,研发了提出精细储层评价方法和酸压后效果评价新方法,创新酸液体系开发和实验,参与开发了酸压优化设计和决策系统。专利名称:一种热致超分子凝胶暂堵转向压裂液,附件:1-6(a)、专利名称:一种适合于高温凝析油气藏酸化的缓速低伤害酸液体系,附件:1-8(a)。在该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以上。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产气井温度压力分布的数值模拟方法中国ZL201510524666.1四川大学徐玖平、陶志苗
2授权发明专利分段完井管柱、分段改造管柱及油井改造装置中国ZL201610806233 .X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孙杰文、崔明月、蒋卫东、赵海库、吴志均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测试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410444576 .7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王道成、张燕、孙川、向超、王川、龙顺敏、原励、陈礼利、谢羽
4授权发明专利研究压裂酸化流体粘性指进的透明平行板装置中国ZL200710120131.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崔明月、胥云、张合敏、程兴生、丁云宏、杨艳丽、崔伟香、刘萍、梁利、王永辉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热致超分子凝胶暂堵转向压裂液中国ZL201610532563 .4赵立强、温哲豪、杜光焰赵立强、温哲豪、杜光焰、李达、罗志峰、贾建鹏、裴宇昕、白建文、杜娟、马得华、李年银、衣德强、刘平礼
6授权发明专利交联剂组合物、酸性前置液及其应用中国ZL201410436333 .9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张燕、王道成、刘友权、向超、吴文刚、孙川、熊颖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适合于高温凝析油气藏酸化的缓速低伤害酸液体系中国ZL201310153193.X西南石油大学刘平礼、兰夕堂、赵立强、李年银、罗志锋、杜娟、山金城、高建崇、刘义刚、孟祥海、刘长龙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碳酸盐岩储层的自生盐酸酸化方法中国ZL201510751382 .6西南石油大学杜娟、郭建华、刘平礼、赵立强、李凤、王春雷、冉进喜、陈薇羽、万亭宇
9授权发明专利高温高压斜井液压封隔器的受力分布模拟方法中国ZL201510817784.1四川大学徐玖平、姚黎明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酸性高温气田水的缓蚀阻垢剂、制备方法及应用中国ZL201410720411 .8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周厚安、冯莹莹、陈娟、任宇、熊颖、刘友权、王道成
发明奖徐玖平,赵立强,刘平礼,崔明月,王道成,罗志锋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大学
942150-202 轨道交通同相供电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轨道交通同相供电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西南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尚华电气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现代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为电气列车唯一动力来源,其安全性可靠性直接影响交通运输质量和安全。我国现行牵引供电技术在高速和重载时存在严重瓶颈,主要有:(1)负序等电能质量问题:列车为大功率单相负载,对三相电网会造成负序、谐波等干扰,影响铁路和电网安全运行;(2)接触网存在电分相:电分相是牵引供电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造成无电区,导致列车速度损失、牵引力损失、电制动失效,限制运输能力,即使采用自动过分相也伴随有电气暂态过程,严重时造成拉弧断线、设备烧损,危及运输和行车安全;(3)供电可靠性问题:接触网露天设置、结构复杂且无备用,受电弓高速滑动接触取流,导致接触网工况恶劣,成为牵引供电系统故障率最高、可靠性最低的设备。团队历经30余年研发,融合同相供电理论、现代电力电子及测控技术,形成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且技术经济最佳、铁路和电网双赢的同相供电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成套装备,实现高品质不间断的同相供电,主要发明成果如下:发明点一:牵引变电所电气量通用变换理论与电能质量综合控制技术针对牵引变压器接线形式繁多、牵引负荷无功负序谐波相伴而生等难题,创建了牵引变电所原次边电气量通用变换理论,统一了牵引供电系统和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揭示了两者相互作用的机理,奠定了同相供电和电能质量综合治理技术的理论基础。发明了新型接线牵引变压器及新型滤波器等技术,研发并应用了新型背靠背铁路有源滤波器、新型无源高通滤波器、YNvd平衡变压器等,实现了牵引变电所电能质量的综合治理。发明点二:牵引变电所和分区所同相供电技术针对电分相严重影响列车安全稳定运行的难题,构建了同相供电技术体系,发明了基于三相-两相变压器的同相供电、组合式同相供电、基于均衡电流抑制的分区所同相供电、同相供电装置运用等关键技术,研制并应用了同相供电成套装置,实现了取消电分相、改善电能质量、提高供电能力等目标,能促进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利用,使牵引变压器降容1-2个等级,节约了铁路运行费用和电力资源,有力保障了行车安全和供电安全。发明点三:同相供电系统保护与测控技术针对同相供电后供电臂成倍延长、故障影响范围扩大、故障定位不准等问题,发明了牵引网分段供电保护测控、牵引负荷状态监测、接触网故障定位等关键技术,研发并应用了牵引网分段保护与状态测控系统,实现了负荷状态感知、故障正确定位和快速切除,解决了同相贯通供电与故障影响之间的矛盾。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33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软件著作权16项,出版论著6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75篇,培养硕博士28名,通过国家项目结题验收1项、国家科技成果评价2项、科技成果查新3项、行业审批4项。相关成果已在京沪高铁、大西高铁、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重载铁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示范线温州市域铁路、成昆线普速电气化铁路等工程中实施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了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群湛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潜心研究30余年,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奠定同相供电理论基础,率先提出组合式同相供电方案,同时解决电能质量和分段保护等关键技术问题。在发明点一代表著作有《牵引变电所供电分析及综合补偿技术》,《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及其电能质量控制技术》,专利有“一种低阻高通滤波器201410398064.1”;在发明点二代表专利有“一种单相三相组合式同相供变电装置201210583674.X”;在发明点三代表专利有“一种电气化铁道AT牵引网故障判别与保护方法201210453581.5”,“电气化铁道AT牵引网带电列车运行状态与位置辨识方法201210453729.5”。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同相供电、提高供电能力以及电能质量的综合治理,有力地保障了行车供电安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解绍锋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主持发明了一种基于三相-两相变压器的电气化铁道同相牵引供电系统等,主研了基于三相-两相牵引变压器的同相供电技术、组合式同相供电技术、新型接线牵引变压器技术、同相供电变电构造技术、抑制均衡电流的分区所同相供电技术、新型同相供电技术方案等第1、2项技术发明相关内容,提出了同相供电系统潮流控制策略,组织研发了同相供电装置协调控制器,解决了同相供电系统控制关键技术;提出同相供电装置现场系统调试技术并经过工程验证;参与同相供电成套装置的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条件制定、成果推广,代表性知识产权一种电气化铁道同相牵引供电系统201010123860.6、一种单相三相组合式同相供变电装置201210583674.X、一种牵引变压器201610343445.9
3郭锴讲师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主持发明了一种Vv接线同相供变电构造等,主研了牵引变电所电能质量综合治理技术、牵引变电所组合式同相供电技术、同相供电成套装置与运用技术等第1、2项技术发明相关内容,协助实施中国铁路总公司重载综合试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沙峪牵引变电所单相三相组合式同相供电项目、京沪高速铁路谐波综合治理工程周立营牵引变电所背靠背有源滤波器项目,参与同相供电成套装置的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条件制定、现场试验,参与成果推广,代表性知识产权【一种Vv接线同相供变电构造201310308559.6】、【一种单相三相组合式同相供变电装置201210583674.X】、【一种牵引变压器201610343445.9】、【一种电气化铁路同相供电方法及备机构造201310379461.X】等。
4易东讲师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负责同相供电系统保护与测控技术方案研究、装备研发与验证、保护整定计算、现场联调与试验,接触网工频在线防冰融冰等同相供电功能扩展技术研究,合作形成专利知识产权【基于YN,VD接线变压器的铁道机车交流牵引同相供电装置200710049655.8】【一种基于YND11接线变压器的交流电气化铁道牵引同相供电装置 200710050303.4】【一种牵引送变电设备200610021562.X】 【一种电气化铁路开闭所故障检测装置201821382072 .7】【一种电气化铁道接触网在线防冰系统及其防冰方法201310253080.7】等。
5舒泽亮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确定同相供电检测与补偿指令计算技术,研发协调控制器软硬件系统,完成同相供电成套装置与运用技术等第10项技术发明相关内容,协助实施十一五支撑计划眉山同相供电系统、中国铁路总公司重载综合试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沙峪牵引变电所单相三相组合式同相供电项目、京沪高速铁路谐波综合治理工程周立营牵引变电所背靠背有源滤波器项目,参与同相供电成套装置的协调控制器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条件制定、现场试验,参与成果推广,完成同相供电软件著作权一项。
6李子晗助理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尚华电气有限公司负责同相供电技术和电能质量治理等产业化工作,重点负责同相供电成套装置产业合作、出厂检测试验及运行维护;参加形成“一种单相三相组合式同相供变电装置(201210583674.X)”、“一种低阻高通滤波器(201410398064.1)”、“一种电气化铁道AT牵引网故障判别与保护方法(201210453581.5)”、“电气化铁道AT牵引网带电列车运行状态与位置辨识方法(201210453729.5)”等相关知识产权;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取得优异成绩。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单相三相组合式同相供变电装置中国201210583674.X西南交通大学、李群湛李群湛 贺建闽 张丽艳 郭锴 赵元哲 夏焰坤 李亚楠 解绍锋 周福林 陈民武 刘炜 李子晗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气化铁道AT牵引网故障判别与保护方法中国201210453581.5西南交通大学、李群湛李群湛 贺建闽 黄彦全 陈民武 陈维荣 吴积钦 李子晗 李亚楠 刘炜 郭锴 南晓强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阻高通滤波器中国201410398064.1西南交通大学李群湛 李子晗 赵元哲 王保国 李亚楠 范红静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Vv接线同相供变电构造中国201310308559.6西南交通大学、李群湛郭锴 李群湛 解绍锋 贺建闽 张丽艳 李亚楠 周福林 陈民武 刘炜 李子晗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YN,VD接线变压器的铁道机车交流牵引同相供电装置中国200710049655.8西南交通大学李群湛 贺建闽 易东 解绍锋 高师湃 张丽 马庆安 郭锴 余俊祥 张丽艳 刘炜 张文丽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牵引变压器中国201610343445.9西南交通大学李群湛 解绍锋 郭锴
7授权发明专利电气化铁道AT牵引网带电列车运行状态与位置辨识方法中国201210453729.5西南交通大学、李群湛李群湛 贺建闽 黄彦全 李亚楠 陈维荣 陈民武 吴积钦 李子晗 刘炜 郭锴 南晓强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气化铁道同相牵引供电系统中国201010123860.6西南交通大学、李群湛解绍锋 李群湛 陈民武 周福林 邱大强 贺建闽 高师湃 易东 郭锴 张丽艳 刘炜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气化铁道接触网工频在线防冰融冰方法中国201110141921.6西南交通大学、李群湛李群湛 易东 舒泽亮 郭锴 解绍锋 周福林 李子晗 陈民武 高洁 刘炜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同相供电补偿变流控制系统[简称变流控制系统]V1.0中国2016SR254242成都尚华电气有限公司
发明奖李群湛,解绍锋,郭锴,易东,舒泽亮,李子晗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尚华电气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
952151-201 可重构高速高分辨率阵列采样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可重构高速高分辨率阵列采样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电子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项目简介现代科学研究中大量面对瞬态、复杂、微弱信号,它们波形特征丰富、带宽极高,高速高精度采样并实时处理是获取其重要信息的前提。然而模数转换器和处理器的性能始终是制约高端电子测量仪器发展的瓶颈。以是德科技、泰克、力科为代表的美国公司长期占领宽带数据采集技术领域的至高地,相关产品和技术对我国实行严格的禁运和封锁,严重制约了我国测试仪器水平的提升。课题组围绕上述难题,从2006年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发型号和企业等项目支持下,致力于可重构高速高精度阵列采样技术研究,通过四类技术发明,解决了现有数据采集系统采样率和分辨率低、处理速度慢、带宽不足、同步精度差等技术难题,研制出系列化高速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形成了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技术体系,主要发明如下:(1)提出了基于时间交替和时间同步的混合采样方法,发明了采样率分辨率动态可重构阵列采样技术,突破了模数转换器速度和精度的限制,实现了系统采样率和分辨率的双重、成倍提升。国内首次推出兼具10bit/40GSPS、11bit/20GSPS和12bit/10GSPS的数字三维示波器,指标达到了国际最高性能产品(力科HDO9000)的相同量级,能满足不同场合中对宽带微弱信号的测试分析需求;(2)发明了超宽带低噪声信号调理及频域交织技术,突破了关键模拟器件对输入带宽的限制,解决了带宽和动态范围之间的矛盾,同时提高了带宽和测量精度,将模拟带宽指标从1GHz提升到4GHz,本底噪声降低至150μV,达到目前已知国际最高性能产品(力科HDO9000)的水平;(3)发明了多矩阵协同下的极高波形捕获与实时分析技术,极大缩短了采集的死区时间,提高了偶发、瞬态信号的捕获效率,并提出了基于奇异谱熵、功率谱熵等信息融合的分析方法,解决了目标信号信息的实时呈现难题,在40GSPS采样率下实现了300万幅每秒的波形捕获率,是目前已知国际最高水平(是德科技)的三倍;(4)提出了主从树型结构的系统同步架构,发明了基于最优特征搜索的多通道精密同步技术,突破了时钟抖动与布线延迟的制约,解决了不同环境温度下系统采样同步误差大、稳定性差的难题,实现了多通道可重构阵列采样的精确同步,同步精度达到±5ps,与国际最高水平相当。成果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68项(美国专利5项),授权35项(美国专利3项);牵头制定国标1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5篇,他引112次;出版专著1部。成功研制出高性能数字示波器、宽带数字化仪等通用测试仪器,经全球知名测试仪器仪表制造商优利德、成都菁汇科技有限公司等进行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新增产值5.67亿元,填补了我国在高端捕获类测试仪器的空白,改变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推出航空无线电测试仪、导引头测试仪等专用测试设备,成果已应用于国产大型运输机、武器装备、空间激光探测和航空遥感等领域,为尖端科学研究、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仪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曾浩副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项目总体负责,总体方案设计,多矩阵协同下的极高波形捕获与实时分析技术主要负责人,提出三维数据存储矩阵协同技术,解决了大数据量下的数据处理问题,对《主要技术发明》中第三项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技术研究中占个人工作量的80%。支持本人旁证的材料为:授权发明专利7项(ZL201510534574.1、ZL201310207335.6等,见附件1.1,1.6-1.8),论文11篇(见附件5.1,5.4-5.6),专著1项(附件5.2)。
2杨扩军副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超宽带低噪声信号调理及频域交织技术主要负责人,提出频域交织技术,突破了关键模拟器件对输入带宽的限制,对《主要发明技术》中第二项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技术研究中占个人工作量的80%。支持本人旁证的材料为:授权发明专利6项(ZL201610494442.5、ZL201210361863.2等,见附件1.1,1.6-1.10),论文13篇(见附件5.1,5.4-5.5),专著1项(附件5.2)。
3王厚军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采样率分辨率动态可重构的阵列采样技术主要负责人,提出基于时间交替和时间同步的可重构混合采样方法,突破了模数转换器采样率和分辨率的限制,对《主要发明技术》中第一项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这项技术研究中占个人工作量的90%。支持本人旁证的材料为:授权发明专利8项(ZL201210358352.5等,见附件1.2),论文27篇(见附件5.1,5.6)。
4田书林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负责多矩阵协同下的极高波形捕获与实时分析技术中提高波形捕获率方法的研究,提出三维映射(DPX)处理矩阵协同技术,增加了波形捕获率,提高偶发、瞬态信号的捕获效率,对《主要技术发明》中第三项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技术研究中占个人工作量的80%。支持本人旁证的材料为:授权发明专利16项(US8648887B2等,见附件1.8),论文33篇(见附件5.1),专著1项(附件5.2,5.4-5.6)。
5黄武煌副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多通道精密同步技术主要负责人,基于最优特征搜索的多通道精密同步方法,解决了并行采集系统中多器件间的精密问题,对《主要发明技术》中第四项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这项技术研究中占个人工作量的90%。支持本人旁证的材料为:授权发明专利7项(ZL201310062851.4等,见附件1.2,1.9,1.10),论文10篇(见附件5.1、5.6),专著1项(附件5.2)。
6张沁川副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负责多矩阵协同下的极高波形捕获与实时分析技术中数据存储问题的研究,提出存储矩阵协同技术,解决了高采样率下的无缝采集的数据存储问题,对《主要发明技术》中第三项发明提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技术研究中占个人工作量的90%,支持本人旁证的材料为:授权发明专利7项(ZL201210566383.X、US10119997B2等,见附件1.4,1.7),论文4篇(见附件5.1),专著1项(附件5.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数字三维示波器的波形数据处理方法中国ZL201210566383.X电子科技大学张沁川;叶芃;潘卉青;黄武煌;杜兴批;杨扩军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数字示波器的基线零偏自校正方法中国ZL201610494104.1电子科技大学杨扩军;潘卉青;赵佳;曾浩;赵勇;叶芃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具有串行协议触发和解码功能的数字示波器中国ZL201310207335.6电子科技大学曾浩;杨扩军;黄武煌;邱渡裕;周镱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数字示波器的波形搜索方法中国ZL201510534574.1电子科技大学曾浩;许波;黄武煌;杨扩军;邱渡裕;蒋俊;潘卉青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高精度时间标记的数据采集系统中国ZL201210358352.5电子科技大学黄武煌;王厚军;叶芃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数字示波器的基线移位非线性自校正方法中国ZL201610494442.5电子科技大学杨扩军;蒋俊;赵佳;黄武煌;叶芃;邱渡裕
7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WAVEFORM CAPTURE RATE OF A DIGITAL STORAGE OSCILLOSCOPE BASED ON AVERAGE DEAD TIME MEASUREMENT美国US10119997B2电子科技大学张沁川;杨扩军;郭连平;曾浩;赵佳;宋金鹏
8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for quickly adjusting the waveform brightness of digital three-dimensional oscilloscope美国US8648887B2电子科技大学田书林;叶芃;郭连平;蒋俊;邱渡裕;张沁川;曾浩;向川云;杨扩军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校准并行采集系统数据拼合顺序的方法中国ZL201210361863.2电子科技大学杨扩军;黄武煌;邱渡裕;张沁川;吴凤曦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触发点快速定位装置中国ZL201310062851.4电子科技大学黄武煌;杨扩军;邱渡裕;叶芃;李世龙;汤晓智;朱俊霏
发明奖曾浩,杨扩军,王厚军,田书林,黄武煌,张沁川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962164-201 新型二茂铁磁性缩波基板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新型二茂铁磁性缩波基板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四川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项目简介现代通信、雷达、导航、电子对抗等电子装备朝轻量化、小型化、宽带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国内外采用介质材料中添加无机磁粉(如MxFeyOz ,Co2Z型六角铁氧体),但随应用频率的增高,其磁损耗急剧增加,故无法克服高频电子部件的小型化。宽带化、高频化与多功能四者兼顾的瓶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重点项目(其中两项为主持项目)和国家863项目的资助下,以二茂铁为原料,在分子设计基础上,在国内外首次研制出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常温稳定二茂铁型高分子配合物磁体,通过6项专利的不断创新,解决了上述四个关键技术瓶颈,形成了我国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技术体系,主要发明与创新点如下:(1)理论上提出了合成常温稳定磁性高分子的4项分子设计准则,打破了磁体只与3d和4f电子有关,与有机和高分子无缘的传统观念,否定了从电性角度看有机和高分子是绝缘体,从磁学角度是抗磁体这一结论,在理论上为人们认识磁性理论,从而由分子设计、化学合成,开发新型磁性材料有重要意义(详见推荐书P4,附件15 )。(2),发明了合成常温稳定二茂铁磁体(酰腙、酰肼与酞菁)的方法,(首篇二茂铁磁体的中英文版发表于国家基金委主办.Prog.in Nat.Sci.1996,6(11);120 ;中文版:1997,7(1);29,及国际材料科学权威期刊Adv. Mater.1999,11,(12);1153)。1994年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主持的国家鉴定(附件12,15 )。(3),发明了在0.5一12.0GHz的广泛频段,其磁性对电磁波信号的频率损耗系数及温度损耗系数都很小的二茂铁磁体,突破了无机磁体随应用频率的增高,其磁损耗急剧增加的固有性质 (见附件15,25,39)。(4)发明了低介电损耗正切(tgδ≤2×10-3)、高电磁参数积二茂铁磁性缩波基板的关键技术(μ′ε′≧60)(附件2及推荐书P6),解决了长期以來在保证高增益的条件下,天线设计无法小型化和宽带化同时兼顾或结构复杂化的难题。打破了美国Rogers长期对我国介质基板的垄断与军工高端无机介质基板的禁售,连续多年为中电集团29所提供3000多块制作l.0-18.0GHz(包括1.0-6.0GHz;1.0-12.0GHz及.1.0-18.0GHz)三类频段应用的超宽频、微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xx机载天线唯一国产化的二茂铁磁性缩波基板,总价300多万元,为该所装备了数以千数的xx特种天线系统,对当前抗击美国的技术封锁有较大的价值(见附件30-34)。(5)新型的二茂铁磁性缩波基板(JV4)制作的xx机载天线的几何体积为美国Rogers无磁性介质天线的22.8%,重量仅为后者的25.8%(样品实物见图3),而带宽为其类似介质天线的三倍以上。在特别苛刻(高寒、酷热与高湿)条件下,各项技术参数很稳定,十分适于1.0一18.0GHz的多种超宽频、小型化xx机载天线和缩型平面螺旋天线等使用,低频效果更加突出,(见附件30-34),而价格仅为Rogers类似产品的30%。(6),发明了直接用激光照射制作三维二茂铁磁性基板立体天线的专利技术(附件5)。共有发明专利6项,有效核心专利2项,论文70多篇,作《金属有机聚含物》(见附件40)。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林云副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第一发明人林云博士毕业后,即投入林展如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并承担四川省科技厅的重点项目及与南京大学合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29所和北京航空材料研究的军工项目。合成了多种结构的二茂铁有机(高分子)磁体及其复合缩波材料。特别是在四川大学读博期间,在朱世富教授的指导下,出色完成《高分子磁体/无机物复合材料的电磁性能与应用研究》博士论文。林云为主研制的有机(高分子)缩波材料具有两个重要而先进的特征——在保证较高的增益条件下,具有较大的缩波功能及拓宽频带功能,可用最简单的结构设计实现天线的小型化、宽带化及军备的隐蔽化。在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专利中都为第一发明人。
2林展如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1991年至2002年连续获三个重点项目(两个为主持项目),一个八六三新材料课题及省科技厅重点项目。主要贡献是在分子设计和性能剪裁基础上,合成国内第一个常温稳定的应用性二茂铁高分子磁体。设计并指导林云及多名研究生,合成了多种不同结构的二茂铁有机(高分子)磁体及其复合材料。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多篇,特邀在国际高级别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Organometellic Polymers with Ferromagnetic Propertics”的论文,在国内外获很好的评价。另外,还发表专著《金属有机聚合物》,参编《化工百科全书》第8卷金属有机聚合物(1994);功能高分子新技术(2001)及金属有机化学与催化等3部专著。在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专利中分别列第2及第3位。
3蒋虎南工程师大英聚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师范大学 2009至2012年在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承林云副教授,参加了林云副教授主持的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课题(二茂铁基有机磁光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及应用探索)。主要贡献是通过分子设计及点、线、面的独特思路,合成了三个系列的二茂铁酰腙金属配位有机(高分子)磁体,对电磁性能及其在微波通信领域的应用进行较深入细緻的探索,并研究了有实用价值的三种二茂铁酰腙有机磁/陶瓷复合基材用于制作手机天线的增益、效率、回波损耗及匹配性,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与高性能的军民微波器件应用奠定基础。在发明专利ZL201310556012.80中为第二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二茂铁酞菁金属有机磁体的复合电磁介质材料及制备方法中国ZL.20091016723.7深圳康源新通信技术公司、四川师范大学林云、林展如
2授权发明专利二茂金属酰腙型配合物的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中国ZL. 2013 105560 12.8林云林云 蒋虎南、林展如
3授权发明专利宽温低磁损金属有机磁性材料的制造方法(军工保密)中国Zl.91110991.9四川师范大学林展如,倪训铭
4授权发明专利高分子磁性缩波基板材料、制备方法及由其制成的高分子磁性缩波基板型材中国Zl.99114711.1四川师范大学林展如,干久志,胡汉杰,林云
5授权发明专利超宽频段金属有机配合物磁性材料和以其为基本材料的超宽频段有机磁性基材中国Zl.00116118.0四川师范大学;深圳康源有机磁性有限公司林展如,干久志,林云
6授权发明专利可调整频带宽度的陶瓷基-高分子微波复合材料及其制品中国Zl.02113282.8林云,干久志林云,干久志
发明奖林云,林展如,蒋虎南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厅
972258-203 几种多功能生物防治菌株及其用途
项目名称几种多功能生物防治菌株及其用途推荐/提名单位/人贵州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贵州大学,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毕节市家乡美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一)项目主要技术内容1、提供既对根癌农杆菌、青枯病菌、软腐病菌、白绢病、赤星病、疫霉病等多种农业病害有抑制作用又对植株有促生作用的多功能生防菌株3 株——黑曲霉、巨大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2、提供一种易于生产、加工并可产生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的黑曲霉生防菌剂,将发酵代谢产物用于作物病害的防治,对环境安全、友好。3、提供一种利于存活、定殖与繁殖的巨大芽孢杆菌菌粉及蜡样芽孢杆菌菌粉,降低病害发生的同时,提高作物产量。4、提供一种液-液两相培养体系,提高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含量,为生防菌株高产拮抗物质的发酵条件优化提供可借鉴的模型与参考。5、克服生防细菌不耐旱,寿命短,必须贮藏和随制随用,而生防真菌易退化,发酵周期长,不易定殖等缺点,提供一种将黑曲霉生防菌剂与巨大芽孢杆菌菌粉、蜡样芽孢杆菌菌粉联合施用的方法和条件,对烟草黑胫病、青枯病、赤星病;核桃根腐病、根癌病、黑斑病;魔芋白绢病、软腐病;茶苗白绢病、茶根癌病等农业病害起到有效防控。(二)专利授权情况授权6件中国发明专利,具体如下:1、李祝,肖洋,陈青,周礼红,王嫱,刘吴娟,冯焕鹏。一种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方法。专利号: ZL 2012 1 0136580.8。2、李祝,冉江,肖洋,丛铭,万科,郭博恺,陈雪,代园凤,刘芳,袁洪威。发酵黑曲霉抑制烟草青枯病菌的用途。专利号:ZL 2014 1 0043658.0。3、李祝,肖洋,李玉环,丛铭, 郭博恺,万科。一种黑曲霉微丸。专利号:ZL 20151 0837671.8。4、李祝,万科,张传萍,黄化刚,葛永怡,申燕,赵玉,曹廷茂。一种巨大芽孢杆菌菌株及其用途。专利号:ZL 2012 1 0521871.9。5、李祝,张传萍,葛永怡,黄化刚,申燕,胡玮,高冬冬,张龙林。一种蜡样芽孢杆菌菌株及其用途。专利号:ZL 2012 1 0521818.9。6、李祝,任秀秀,肖洋,陈青,周礼红,刘吴娟。提高轮枝拟青霉GZ 中虫草菌素产量的方法。专利号:ZL 2010 1 0243545.7。(三)技术经济指标、应用及效益情况通过项目的实施应用,建立了绿色核桃育苗基地500 亩,核桃规范化种植示范面积1500 亩,推广种植面积1.2 万亩。未施用菌剂前,核桃产量1000kg/亩,市场均价8 元/kg,产值9600 万元以上;自2011 年施用菌剂后,核桃产量1500kg/亩,市场均价9 元/kg,产值1.62 亿元以上。实施有机茶园5000 亩,未施用菌剂前,茶叶产量50kg/亩,市场均价150 元/kg,产值3750 万元以上;施用菌剂后,茶叶产量80kg/亩,市场均价200元/kg,产值8000 万元以上。实施核桃林下套种魔芋3000 亩,未施用菌剂前,魔芋产量1500kg/亩,市场均价6 元/kg,产值2700 万元以上,施用菌剂后,有效控制了魔芋白绢病、软腐病的发生,魔芋产量3000kg/亩,市场均价8 元/kg,产值7200 万元以上,年产优质魔芋种500 吨(每吨14000 元计,年产值700 万元以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祝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1、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防治菌株。2、生防菌株的拮抗、促生多功能的技术发明。
2肖洋高级工程师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1、明确了生防菌株产抗菌物质的活性部位。2、黑曲霉产不饱和脂肪酸的技术发明。
3陈青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1、生防菌株的活性组分分离、提取研究。2、两相培养体系的技术发明。
4李玉环中级毕节市家乡美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毕节市家乡美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1、对生防菌剂进行推广应用及效果评价。2、黑曲霉微丸的技术发明
5王嫱副高级贵州大学贵州大学1、生防菌株及植物病原菌的鉴定、保种。2、黑曲霉产不饱和脂肪酸发酵条件的技术发明。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方法中国ZL 2012 10136580.8贵州大学;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李祝,肖洋,陈青,周礼红,王嫱,刘吴娟,冯焕鹏
2授权发明专利发酵黑曲霉抑制烟草青枯病菌的用途中国ZL 2014 10043658.0贵州大学;贵州省烟草公司毕节市公司李祝,冉江,肖洋,丛铭,万科,郭博恺,陈雪,代园凤,刘芳,袁洪威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黑曲霉微丸中国ZL 201510837671.8贵州大学李祝,肖洋,李玉环,丛铭,郭博恺,万科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巨大芽孢杆菌菌株及其用途中国ZL 201210521871.9贵州省烟草公司毕节市公司;贵州大学李祝,万科,张传萍,黄化刚,葛永怡,申燕,赵玉,曹廷茂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蜡样芽孢杆菌菌株及其用途中国ZL 201210521818.9贵州省烟草公司毕节市公司;贵州大学李祝,张传萍,葛永怡,黄化刚,申燕,胡玮,高冬冬,张龙林
6授权发明专利提高轮枝拟青霉GZ中虫草菌素产量的方法中国ZL 201010243545.7贵州大学李祝,任秀秀,肖洋,陈青,周礼红,刘吴娟
发明奖李祝,肖洋,陈青,李玉环,王嫱贵州大学,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毕节市家乡美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贵州省教育厅
982263-201 肿瘤标识物CA19-9与CA125快速检测用免疫双光子荧光标记试剂盒
项目名称肿瘤标识物CA19-9与CA125快速检测用免疫双光子荧光标记试剂盒推荐/提名单位/人贵州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项目简介项目背景:糖链抗原CA19-9 (简称Ag) 测定广泛用于结肠直肠癌 胃癌、胰癌、肝细胞癌 肺癌、乳癌的临床监测与诊断。糖链抗原CA125(简称Ag)是一种与卵巢癌、输卵管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相关的肿瘤标识物,其抗体为Ab125(简称Ab)。因此,快速、专一、可靠地检测体内肿瘤标识物CA19-9和CA125,对于早期肿瘤与癌症的诊治及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CA19-9和CA125的检测报道很多,但这些方法都不具备专一性,灵敏度及稳定性差,且操作繁琐费时,检测试样限于血液与外周血。免疫荧光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速度快、无放射性污染、操作简便、便于推广。单光子荧光激发波长一般在350~560 nm, 易产生光致毒与光漂白;而双光子荧光采用800~1100 nm 的高强度激光作为激发光源,不仅能克服单光子荧光的缺点,还能实现深层暗场成像与定点激发,避免组织自发荧光干扰以及降低组织吸光系数,从而显著地提高成像的清晰度、检测的灵敏度与分辨率。主要科技内容:根据肿瘤标识物抗体(Ab)特异性亲合抗原(Ag)的原理,用合成的双光子荧光探针LP通过标记反应首次制备了免疫双光子荧光抗体LP-Ab, 借助特异性识别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LP-Ab?Ag),用近红外激光(740 nm)激发LP-Ab?Ag,利用LP-Ab?Ag的双光子荧光首次实现对肿瘤标识物(CA19-9和CA125)的高清晰度、高灵敏度与高分辨率的量化检测和实时动态成像,并首次制成简单便捷的用于肿瘤标识物检测的双光子荧光标记试剂盒,能方便快速地进行门诊化验与筛选,准确诊断早期肿瘤发生与否。授权专利情况:一种用于细胞内糖链抗原活检的双光子荧光探针、荧标试剂盒以及检测方法,ZL 201510602674.3,2017.05.03技术经济指标:1. LP-Ab19-9 与LP-Ab125的最大单光子吸收波长、最大单光子发射波长、最大双光子激发波长和双光子吸收截面均为416、485、740 nm和960GM,它们的荧光量子产率均为0.70。2. LP标记Ab的反应液为4mg/mL Ab的DMSO溶液,且pH=9。3. 成像介质:0.05 % (W/W) Triton X-100的PHEMO 缓冲液(68 mmol/L PIPES, 25 mmol/L HEPES, 15 mmol/L EGTA, 3 mmol/L MgCl2, 10 % (W/W) DMSO)。4. 免疫双光子荧光标记试剂盒的组成:双光子荧光标记抗体LP-Ab(10 μmol/L),硝酸纤维素膜、封闭缓冲液(20 mmol/L pH 7.4 PBS + 0.5 %(W/V) BSA)和洗涤缓冲液(含0.05 %吐温20的50 mmol/L PBS, pH 7.4)。5. 试剂盒由上海译采实业有限公司生产上市, 2016、2017与2018年度实现销售收入与利润分别为1625、2357、3265和344、459、607万元。应用及效益情况:1. 试剂盒经贵州旭健科技有限公司使用后,反映可大幅度降低检测费用(与进口检测试剂相比),且无细胞毒性,值得推广。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黄池宝教授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项目和技术总负责人,对本项目创新点 1-5 都有主要创造性贡献;全面主持细胞内肿瘤标识物活检的免疫双光子荧光标记试剂盒的研制,主持研究免疫双光子荧光标记探针 LP-Ab 的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能,研究肿瘤标识物(CA19-9 和 CA125)快速检测的免疫双光子荧光标记试剂盒的操作步骤与方案,以及研究免疫双光子荧光标记探针 LP-Ab 用于肿瘤标识物(CA19-9 和 CA125)探测的实时动态成像。旁证材料(附件):黄池宝,曾伯平,刘其斌,张道海,一种用于细胞内糖链抗原活检的双光子荧光探针、荧标试剂盒以及检测方法,中国专利,ZL 201510602674.3;申请日 2015.09.21; 授权日2017.05.03
2曾伯平教授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研究了双光子荧光标记探针 LP-Ab 对肿瘤标识物(CA19-9 和 CA125)的实时动态活检的操作条件,对本项目创新点 4 有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黄池宝,曾伯平,刘其斌,张道海,一种用于细胞内糖链抗原活检的双光子荧光探针、荧标试剂盒以及检测方法,中国专利,ZL 201510602674.3;申请日 2015.09.21; 授权日2017.05.0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细胞内糖链抗原活检的双光子荧光探针、荧标试剂盒以及检测方法中国ZL 201510602674.3遵义师范学院黄池宝,曾伯平,刘其斌,张道海
2授权发明专利细胞内汞离子检测与显像用二苯乙烯基双氰基苯双光子荧光探针中国ZL 201510547069.0遵义师范学院黄池宝,曾伯平,刘其斌,张道海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对羟基苯乙酮的合成方法 中国ZL 201610584571.3遵义师范学院黄池宝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溶剂黄124的合成方法中国ZL 201611133938.6遵义师范学院黄池宝
5申请发明专利一种衍生于咔唑的温度检测用双光子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中国201710985689.1遵义师范学院黄池宝
6申请发明专利双氰基二苯代乙烯型双光子荧光溶剂生色水溶性探针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中国201810247137.5遵义师范学院黄池宝
7申请发明专利双光子荧光钠离子探针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中国201810338342.2遵义师范学院黄池宝
8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双光子荧光pH探针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中国201810475676.4遵义师范学院黄池宝
9申请发明专利一种速释-缓控释型对坐叶微丸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中国201610827827.9遵义师范学院黄池宝
发明奖黄池宝,曾伯平遵义师范学院贵州省教育厅
992413-201 核反应堆严重事故全序列多相场耦合演化分析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核反应堆严重事故全序列多相场耦合演化分析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西安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核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核反应堆严重事故准确预测和预防缓解技术是保障核能安全高效发展的根本和前提,是国家核安全的重要基石。主要难点在于核反应堆严重事故是多组份多相场耦合的非均匀动态演变过程,传统基于缩比分离效应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失真度高,分析模型采用大量简化假设导致预测精度低、不确定度大,已无法满足核动力系统安全设计的重大需求。本项目经近20年持续攻关,建立了核反应堆严重事故全序列演化行为的精细化分析模型,发明了严重事故全序列多相场耦合演化分析技术,开发了自主化分析软件、一体化分析平台和管理导则,有效保障了我国重大核能工程的安全设计与运行。主要发明如下:1.发明了压力容器内堆芯多层非均匀熔池耦合传热分析技术,研发了1:1全尺寸综合实验装置,其关键特征值瑞利数较国际同类装置提高10倍以上,突破了传统缩比方法无法实现反应堆量级堆芯熔池耦合传热分析的技术瓶颈,使堆内持留(IVR)关键安全参数熔融物质量的预测误差由37%降低到5%,解决了压力容器失效安全评价边界难以精确量化的难题。2.发明了压力容器外部面朝下加热特殊结构通道内纳米流体强化传热、临界热流密度精确预测技术及测试装置,突破了传统分离效应研究方法无法准确预测压力容器内外共轭传热的技术瓶颈,使严重事故下IVR失效安全裕量由10%提高到40%,解决了大型核动力系统IVR安全裕度难以显著提升的技术难题。3.发明了安全壳大空间多组份非平衡相场耦合的精细化分析技术及测试装置,开发了多相场耦合分析软件,突破了现有商用软件无法实现跨时空维度耦合的技术瓶颈,使严重事故下安全壳内关键参数压力脉冲峰值的预测误差由20%降低到8%,解决了安全壳内复杂物理场协同精确求解的技术难题。4.基于以上关键技术,发明了核反应堆严重事故全序列多相场耦合演化分析技术,开发了21套分析软件、12套测试与验证装置和一体化大型分析平台,形成并实施了8套核电厂全范围全工况的严重事故管理导则,显著提升了我国核动力系统的事故预防和缓解能力,满足了多个国家重大核电工程和国防军工型号的急需。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5项、软件著作权2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SCI/EI论文76篇,他引252次,3篇论文入选Elsevier期刊五年间高被引论文,5篇论文获领域权威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主要成果被以叶奇蓁院士、于俊崇院士、欧阳晓平院士等组成的项目成果鉴定委员会评价为:“国际上首次”、“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性能优于国际同类软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已推广到中国核动力院、中广核研究院、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等多家单位,解决了压水堆核电厂严重事故分析难题,实现了我国现役核电、自主化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与CAP1400及XXX系列舰船核反应堆等多个国家重大核电工程和国防军工型号的安全设计和事故预防管理,实现了我国核反应堆安全技术的自主可控。项目累计产生经济效益和节约成本4.2604亿元,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国防意义。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苏光辉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本项目主要负责人,对发明点1、2、3、4均有重要贡献,制定了项目方案及实施策略,统筹负责项目技术开发工作。研发了核反应堆严重事故全序列演化行为的精细化分析模型,发明了严重事故全序列多相场耦合演化分析技术,有效保障了我国重大核能工程的安全设计和运行。成果应用于我国自主化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与CAP1400及XXX系列舰船核反应堆等多个国家重大核电工程和国防军工型号的安全设计中,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国防意义。20项授权发明专利,16项为第一发明人,21项软件著作权,4项为第一发明人,发表代表性论文30篇。(2)佐证材料:核心发明专利:ZL201710554627.5、ZL201810126135.0等;核心软件著作权2017SR649325、2016SR170151等。
2田文喜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本项目的重要规划及贡献人,对发明点1、2、3均有重要贡献。发明了压力容器内堆芯多层非均匀熔池耦合传热分析与评价技术与压力容器外部面朝下加热特殊结构通道内传热极限和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技术,实现了压力容器内外耦合传热过程的精确分析。成果应用于我国自主化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和CAP1400严重事故关键缓解措施IVR设计与评估,为我国核动力系统安全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撑。20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为第一发明人,20项软件著作权,2项为第一发明人。发表代表性论文25篇。(2)佐证材料:核心发明专利:ZL201611040084.7、ZL201710553103.4等;核心软件著作权2017SR332095、2017SR336107等。
3余红星教授级高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1)本项目的重要规划及贡献人,对发明点2、3、4均有重要贡献。发明了安全壳大空间多组份非平衡相场耦合的精细化分析技术,针对三代大型先进压水堆安全壳非能动冷却系统优化设计,开发了跨维度耦合及模拟新型非能动安全系统的安全壳分析软件,实现了对安全壳内关键安全参数的精确预测。16项软件著作权,5项为第一发明人,发表代表性论文20篇。(2)佐证材料:核心发明专利:ZL201510276962.4、ZL201610521035.9等;核心软件著作权2015SR206362、2013SR007826等。
4张亚培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对发明点1、2、4均有贡献。主持并负责了核反应堆严重事故下压力容器下封头内熔池传热特性实验研究与评价分析及压力容器外特殊结构通道内强化传热研究,完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反应堆严重事故全序列多相场耦合分析软件开发工作。19项软件著作权,5项为第一发明人,发表代表性论文15篇。(2)佐证材料:核心发明专利:ZL201810114170.0、ZL201710554630.7等;核心软件著作权2017SR343922、2017SR348261等。
5陈荣华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对发明点3做出贡献。发明了先进压水堆安全壳穹顶雨滴效应实验技术与分析技术,发明了新型非能动安全壳过滤排放系统氢气风险分析技术。6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为第一发明人,11软件著作权,2项为第一发明人,发表代表性论文10篇。(2)佐证材料:核心发明专利:ZL201810243360.2、ZL201610327331.5等;核心软件著作权2017SR348333、2018SR473486等。
6秋穗正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对发明点2有贡献。发明了压力容器外部面朝下加热特殊结构通道内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新技术及测试装置,为严重事故下压力容器外部冷却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方法和途径。20软件著作权,3项为第一发明人,发表代表性论文10篇。(2)佐证材料:核心发明专利:ZL201710553099.1、ZL201710261759.9等;核心软件著作权2018SR114648、2018SR291089等。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获得偏离泡核沸腾型临界热流密度的方法中国ZL201610566357.5西安交通大学苏光辉,黄思洋,张大林,田文喜,秋穗正
2授权发明专利反应堆非能动堆芯熔融物余热排出系统及运行方法中国ZL201610521035.9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丁书华,邓坚,何晓强,张渝,余红星,钱立波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小尺寸管道内可燃性气体爆炸实验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810114170.0西安交通大学苏光辉,刘博,陈勇征,黄涛,张亚培,田文喜,秋穗正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大型核反应堆熔融池自然对流换热试验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610383014.5西安交通大学苏光辉,张卢腾,张亚培,周瑜琨,田文喜,秋穗正
5授权发明专利压力容器下封头内多层熔融池传热分析方法中国ZL201810126135.0西安交通大学苏光辉,胡亮,张亚培,田文喜,秋穗正,李龙泽
6授权发明专利反应堆严重事故压力容器下封头内熔池结构计算方法中国ZL201510276962.4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刘丽莉,余红星,邓坚,陈彬,武铃珺,张明,张航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温熔融物扩展壅塞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中国ZL201611040084.7西安交通大学田文喜,冯唐涛,张亚培,陈荣华,苏光辉,秋穗正,刘奇
8授权发明专利压水堆核电厂严重事故分析方法中国ZL201710554627.5西安交通大学苏光辉,张亚培,田文喜,余红星,秋穗正
9授权发明专利反应堆堆芯熔融物与混凝土反应试验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710553103.4西安交通大学苏光辉,张亚培,田文喜,余红星,秋穗正,陈荣华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压水堆一体化严重事故分析软件V1.0中国2017SR649325西安交通大学苏光辉,张亚培,田文喜,余红星,秋穗正
发明奖苏光辉,田文喜,余红星,张亚培,陈荣华,秋穗正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西安交通大学
1002414-201 可发育生物陶瓷仿生骨精准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可发育生物陶瓷仿生骨精准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西北工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苏州鼎安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博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机械工程与生物医学工程交叉领域。当前国内外骨缺损治疗普遍采用植入金属和高分子支架,但存在涂层剥离、不可发育和无法实现力学仿生定制等缺陷,易导致术后并发症及二次修补。给患者和家庭带来身体、精神痛苦和经济压力,对全球每年3200万骨科手术患者产生严重影响。1997年全球顶级人工骨专家麻省理工学院Yannas教授和Weizmman科学研究院Wagner教授,提出“可发育生物陶瓷骨”解决方案,成为国际共识。传统模范法制备的生物陶瓷骨支架不具有自然骨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梯度,后续的高温烧结工艺虽能提高支架机械强度,但会降低支架韧性增加临床裁剪难度,且负载活性蛋白难以实现精准可控。3D打印是骨支架仿生制造的理想途径,为了实现人工骨的仿生和可发育功能,如何突破生物陶瓷“常温制造、强韧兼顾、精准诱导”的技术瓶颈,成为全球医工结合竞相追逐、尚未突破的学术和临床应用的制高点。该项目13余年来,作为国家前沿重点:(1)发明了新型生物陶瓷常温固结液,创建了仿生骨知识库。研制出用于微-宏拓扑结构、力学-功能梯度骨支架制造的仿生骨知识库,可根据病患结构和力学特征精准匹配材料组分;基于生物陶瓷本体与固结液互浸固化机理,发明了可微滴喷洒、常温固结生物陶瓷粉体的固结液,经1万余例临床诊断模型验证,效果良好。(2)突破了生物陶瓷粉体强韧固化工艺。基于陶瓷/固结液取向增强、键合增韧机理,发明了生物陶瓷粉体精准有序固化工艺,解决了陶瓷骨强韧兼顾、力学仿生难题,实现了6cm以上大段陶瓷骨支架“整体增材制造、局部剪切塑形”。(3)发明了生物墨水定向精准喷洒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了含活性蛋白悬浮液精准喷洒关键技术,攻克了生物墨水定点定量打印工艺难题,实现了生物墨水0.025mm精准喷洒,并诱导细胞在骨支架表面及内部微细孔道中的定向贴壁生长,促进植入骨发育融合,无需二次手术,康复时间缩短20-30%。(4)发明了生物陶瓷骨支架发育评估技术及仪器。创建了骨支架营养液多场耦合渗透模型,实现了复杂环境下营养液渗透率的测量,且波动率小于0.3%。建立了术前骨支架发育能力评估的新方法,且开辟了载人航天抗骨流失药物快速筛选的新途径,筛选时间缩短50%。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9项,专著1部,在Bio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185篇,其中SCI论文70篇(ESI 论文3篇),EI论文60篇,总被引3000余次,SCI被引870余次,引起国内外著名专家和权威机构的广泛关注,先进性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中央电视台等报道。产品获三类、二类和一类CFDA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2010年至今已在北医三院、西京医院、南京鼓楼等三甲医院开展临床应用,累计1万余例。临床研究表明术前诊断模型可缩短手术时间30-50%,仿生骨可与自体骨发育融合,无需二次手术。技术经济性优异,应用前景广阔,近三年累计销售额约9661万人民币,促进了我国人工骨产品及制备工艺的自主创新。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汪焰恩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项目负责人。参与并主持各项创新工作,对核心发明点1、2、3、4均有重要贡献,为:1、发明了常温固液,实现了生物陶瓷的常温固化;2、研究了生物陶瓷粉体强韧固化工艺,解决了陶瓷骨强韧兼容、力学匹配难题;3、生物陶瓷骨支架生长发育评估测量技术及装备。【附件2-8、12-14、23-26、32、37、38-40】
2卢婷利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主要研究人员:把握课题医学相关实验的总体规划及实验方案的制定,对核心发明点2、3有重要贡献,为:1、研究了可发育三维骨支架的成分、结构、内部微通道结构及尺寸等因素对细胞黏附、增殖、分化等的影响,总结了影响细胞定向贴壁生长的因素;2、研究了多变重力环境下的,抗骨丢失药物控释机理。【附件9、12、14、22、37-40】
3魏庆华助理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主要研究人员:从微观分子相互作用的层面对基体材料进行了表征,为基体材料的选择与设计以及生物胶水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核心发明点1、2有重要贡献,为:1、揭示了材料组分间的作用机理,实现了骨支架基体材料的合理设计;2、通过建立粘结剂与生物陶瓷材料间相互作用模型,对陶瓷粉末材料的粘结工艺进行了研究。【附件3-5、7-8、13、22-26、37、40】
4丁坦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成果的实验设计及相关实验工作,对核心发明点1、3有重要贡献,为:1、通过借助医学实验研究了细胞在软体神经支架表面及内部微细孔道中粘附、分化和增殖规律;2、参与复杂脊椎畸形矫正和骨质酥松手术实验方案设计及相关临床手术实验数据收集及反馈,为发育骨支架临床应用提出可行性技术路线和方案。【附件22、38】
5李亚东副研究员苏州鼎安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鼎安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研究人员:负责可发育植入骨实验项目的具体落实,对核心发明点2、3做出了重要贡献,为:1、借助医学生物实验研究为可降解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的设计及改进提出了可靠方案;2、通过与汪焰恩团队的合作,实现了成果共享,并顺利获得了三类CFDA认证,为本项目可发育生物陶瓷植入骨的临床应用做出了较大贡献。【附件10-11、17、22、39】
6李欣培副研究员西安博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博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研究人员:利用离散单元法和有限元方法对骨支架制备工艺进行理论分析及实验验证,对核心发明点2有重要贡献,为:1、利用离散堆积原理、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固结剂和陶瓷粉体间的力学关系模型;2、结合SEM和图形图像处理方法研究生物陶瓷粉体与固结液之间的数学及试验关系模型;3、协助所在公司完成了一类和二类CFDA的认证。【附件7-8、15-16、22-25、37、4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可控力学性能的生物陶瓷微球人工骨支架快速成型方法中国ZL201110154933.2西北工业大学汪焰恩,周金华,魏生民,王月波,韩琴,杨明明,秦琰磊,李鹏林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孔隙连通性可控的人工骨支架的制备中国ZL201210182191.9西北工业大学汪焰恩,魏庆华,李鹏林,秦琰磊,杨明明,叶东东,龙水军,潘飞龙,郭叶,魏生民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机械性能可控的微晶纤维素/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210181360.7西北工业大学汪焰恩,李鹏林,秦琰磊,魏庆华,杨明明,郭叶,叶东东,龙水军,潘飞龙,魏生民
4授权发明专利孔隙率可控的人工骨支架制备方法中国ZL201110347242.4西北工业大学汪焰恩,魏庆华,秦琰磊,李鹏林,杨明明,潘飞龙,郭叶,叶东东,龙水军,毛海龙,韩琴,王月波,魏生民
5授权发明专利多孔材料多场耦合渗透率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中国ZL201010277956.8西北工业大学汪焰恩,杨明明,魏生民,王海强,李山
6授权发明专利磁性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0910022717.5西北工业大学赵雯,卢婷利,张宏,陈涛,于洋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压电喷印方式蛋白质支架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610028686.4西北工业大学汪焰恩,魏溢,杨明明,李欣培,魏庆华,柴卫红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PVA水凝胶软骨支架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015460.7西北工业大学汪焰恩,魏庆华,叶东东,龙水军,毛海龙,郭叶,潘飞龙,李川川,张磊,李欣培,杨明明,魏生民
9授权发明专利Artificial hip joint consisting of multi-layer shell core composite structural component美国US9333083B2李亚东,李亚军李亚东,李亚军
10授权发明专利Manufacturing method multilayer shell-core composite structural component美国US9216454B2李亚东,李亚军李亚东,李亚军
发明奖汪焰恩,卢婷利,魏庆华,丁坦,李亚东,李欣培西北工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苏州鼎安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博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北工业大学
1012414-202 陶瓷基复合材料缺陷控制的强韧化新技术
项目名称陶瓷基复合材料缺陷控制的强韧化新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西北工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项目简介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iC)是发展高超声速飞行器和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等国家战略装备的核心热结构材料。强韧性是CMC-SiC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前提,也是实现“快速到达”、“精确打击”和“可重复使用”战略目标的关键。连续纤维很好地解决了陶瓷的增韧问题,但是缺陷限制了其强韧性的进一步提高。CMC-SiC满身“编织孔”、非均质、非致密和多结构单元的本征特点使得危害缺陷难以区分剥离,一体化制造的各阶段会产生材料缺陷和结构缺陷,高载荷低缺陷容限的服役环境容易将本征特点的“伪缺陷”演变成损伤,这些因素导致了其缺陷控制是国际性难题。本项目围绕发现材料缺陷、抑制制备缺陷、修复服役缺陷的强韧化共性基础问题,建立了缺陷发现、抑制和修复与强韧化的映射关系,控制缺陷提高强韧性,取得3个技术发明,9个发明点:(1)发明了基于材料学缺陷性能判据与信息学智能识别方法的缺陷智能检测技术,揭示了缺陷形成演化的强韧性规律,建立了缺陷判据和损伤容限,提出了控制形成演化过程提高强韧性的新方法,解决了危害缺陷难以剥离、形成演化过程难以控制的难题;(2)发明了基于多尺度增强体协同强韧化理论的制备缺陷抑制技术,提出了多尺度增强体有序组装三维(3D)结构协同强韧化新机理,提出了多尺度增强体3D打印超轻高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方法,抑制了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缺陷,解决了纤维编织各向异性、抗弯扭能力不足、复杂异形件成型难强韧性低的难题;(3)发明了基于服役环境与微结构单元非线性耦合机制的服役缺陷修复技术,提出了环境“自适应”提高线性力学响应和强韧性的新方法,首次建立了环境参数与强韧性之间的函数关系,修复材料服役缺陷,解决了残余热应力大、工程许用应力低、环境强韧性低等难题。本项目提出的技术发明完善和发展了CMC-SiC缺陷控制的强韧化理论,实现了根据服役承载强韧性要求进行缺陷和性能控制的目标。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已经在我国6大科技工程的30类360种CMC构件的研制与考核中获得应用,其中6种构件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试飞成功,9种构件用于空天飞行器试飞成功,2类构件应用于遥感卫星镜筒并有三件产品随卫星成功入轨,1种构件在冲压发动机上定型,3种构件在飞机刹车上批产。第一完成人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59篇,SCI收录130篇,IF>5论文22篇,单篇最高IF=13.325、碳领域顶级期刊Carbon(IF=7.082)发表10篇、复材领域顶级期刊Comp Sci Technol(IF=5.16)等发表8篇、陶瓷领域顶级期刊J Euro Ceram Soc等发表论文27篇,SCI引用1075次,合著专著6部(英文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国际分会主席特邀报告21次,得到了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外和国内同行业专家的赞赏与认可。第一完成人获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教学奖励与荣誉19次,培养学生教育部国家奖学金14人次。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博(提名)、陕西省优博论文和国际Carbon碳学会“PERGAMON”奖。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梅辉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项目负责人,主要创新性贡献:1、揭示了缺陷形成演化过程中分层、密度、缺陷演化的强韧性规律并建立典型缺陷的判据;获得了制备及服役过程中缺陷的时间空间形成演化规律、修复方法及强韧性关系。2、提出多尺度增强体有序组装三维结构协同强韧化新机理;发展了纳米线、晶须等微纳米增强体与纤维协同的多尺度强韧化方法;3、首次提出连续纤维3D打印超轻高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新方法。4、率先发现了环境作用后残余热应力释放提升强韧性的新规律并提出“无残余热应力原点”的概念。5、首次建立了环境(高温、应力、氧化和燃气速度)与强韧性之间的函数关系。 完成3项技术发明及9个发明点,主要知识产权1-10,代表作1-8。
2成来飞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1、提出了以增强体、基体、界面、涂层、缺陷为微结构单元协同设计的复合材料一体化原则;实现了面向不同构件要求的CMC-SiC强韧性调控研究规划。2、指导研究生发展了通过环境预处理改善复合材料线性段比例极限应力的同时提高强韧性的新方法,揭示了复合材料复杂微结构与环境参数之间的强韧性非线性耦合机制。3、指导研究生梅辉发现了CMC-SiC多元微结构自我调整的环境“自适应”现象,实现了面向不同服役环境的强韧性设计。 完成技术发明3中发明点2-3,主要知识产权1-10,代表作1-3、6-8。
3张立同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1、提出基于陶瓷基复合材料微结构单元的强韧化机理研究设想,提出以纤维、基体、界面、涂层为研究单元对陶瓷基复合材料强韧性影响的研究思路。2、提出控制缺陷形成演化过程修复强韧性研究新方向,指导研究生开展了在线监测缺陷制备形成与环境演化的时序特征规律研究。3、指导研究生发明了制备形成微裂纹缺陷修复方法、服役环境损伤缺陷修复方法和冲击损伤纤维断裂失效修复方法。4、指导研究生开展了通过环境预处理提高线性力学响应和强韧性的研究。 完成技术发明1中发明点1、3,主要知识产权1、2、10,代表作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陶瓷基复合材料分层缺陷标样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210299118.X西北工业大学梅辉,成来飞,张立同
2授权发明专利碳/碳化硅复合材料内部缺陷厚度测量方法中国ZL.200910022596.4西北工业大学梅辉,成来飞,张立同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陶瓷基复合材料热损伤裂纹的修复方法中国ZL.201410629485.0西北工业大学成来飞,梅辉
4授权发明专利晶须和纤维协同强化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333870.0西北工业大学梅辉,成来飞
5授权发明专利石墨烯/碳纳米管界面的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中国ZL.201610020577.8西北工业大学梅辉,成来飞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泳沉积CNTs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355693.6西北工业大学梅辉,成来飞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纳米纤维/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163868.8西北工业大学梅辉,成来飞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碳纳米管多维编织预制体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610020578.2西北工业大学成来飞,梅辉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陶瓷纤维多孔燃烧介质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862818.9西北工业大学梅辉,成来飞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晶须和颗粒协同增韧层状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中国ZL.201210520345.0西北工业大学成来飞,张立同,梅辉
发明奖梅辉,成来飞,张立同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1022416-201 低功耗传感器模拟前端集成电路与系统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低功耗传感器模拟前端集成电路与系统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电子与通信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方向。传感器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传感器模拟前端集成电路技术决定着集成电路和传感器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水平。传感器模拟前端集成电路是2018年中兴事件以及2019年华为事件的核心卡脖子芯片之一,长期被欧美国家所垄断。当前国际上对传感器模拟前端集成电路的研究,主要关注在单一应用的高精度和低噪声的研究,忽略了多传感器应用、低功耗电路和环境能量获取电路的研究,严重限制了传感器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针对多传感器及物联网应用,提出了可配置模拟前端和多模环境能量协同获取的设计思想,研制了一系列低功耗模拟前端集成电路,解决了多传感器应用的高效读取及转换、传感能量协同获取等难题,突破了低功耗传感信号射频集成电路技术,实现了产业化批量应用,主要技术发明点如下:发明点1:高效可配置传感信号调理及模数转换器电路。针对多传感器应用融合问题,发明了可配置阻抗匹配电路及仪表放大器、增益和带宽可配置滤波器、速度-精度-功耗可配置SAR ADC等技术,提出了纹波抑制环路、伪差分电阻直流反馈等干扰抑制电路技术,研制了基于可配置ADC和信号调理电路为基础的系列传感器接口芯片,显著提升了传感信号的读取和转换的有效精度,使得芯海科技实现了业界首款24位8通道微瓦级0.01欧姆检测精度的人体阻抗测量芯片,解决了传感器信号的高效获取难题。发明点2:低功耗传感信号射频集成电路。提出了基于开关电容阵列的可变增益放大器、自动调谐复数带通滤波器、自调谐压控振荡器和失配噪声整形抑制等技术,发明了双环路全自动频带调节锁相环、射频接收自动增益控制环路与算法、自调谐压控振荡器等技术,研制了高集成度低功耗传感信号射频收发集成电路,使得深圳远望谷实现了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解决了传感信号高质量、低噪声、高效率的无线传输难题。发明点3:传感能量协同获取电路。突破了高效自供电整流器、自复位整流器、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双模能量协同获取电路、开关电容型低功耗功率转换管理等关键技术,发明了阈值自补偿高效整流、失调自校准比较器、自适应功率管开关损耗抑制等技术,研制了多种传感器节点能量获取接口电路并实现了高效率环境能量获取,使得深圳远望谷实现了近零功耗物联网系统,解决了传感器节点的自供电和供电可靠性难题。本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5项,发表SCI检索论文34篇,获得2019年陕西省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成果成功应用于芯海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近3年新增利润5668万元,新增税收3287万元。产品应用领域包括高精度传感器、生物阻抗测量模拟前端芯片等,使得相关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有效促进了传感器产业的多模式、多应用融合发展。项目第一完成人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人才计划。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朱樟明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负责整体项目,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并负责具体实施,对本项目的3个发明点均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对发明点1提出了速度-精度-功耗可配置SAR模数转换器、纹波抑制环路、伪差分电阻直流反馈干扰抑制等,解决了传感器信号的高精度低功耗获取和转换问题;对发明点2提出了幅度自动调节压控振荡器、数模转换器失配噪声抑制等技术,解决了传感信号高质量、低噪声的无线传输问题;对发明点3提出了失调自校准比较器、自适应功率管开关损耗抑制等技术,解决了传感器节点的自供电和可靠供电问题。旁证材料:附件1-1、1-3、1-5、1-7、1-11、1-13、1-15、1-17、1-19、5-3、5-4。
2杨银堂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发明点2、3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提出了增益可变直接下变频混频器、低失真尖峰抑制相位选择器等技术,解决了传感信号高质量、低噪声的无线传输问题;对发明点3提出了多频段射频能量获取、宽输入范围高效率倍压AC-DC整流电路等技术,解决了传感器节点的自供电和可靠供电问题。旁证材料:附件1-1、1-3、1-5、1-7、1-9、1-11、1-13、1-15、1-17、1-19。
3刘术彬副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发明点1、2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对发明点1提出了自时钟SAR 模数转换器、高精度基准源等电路技术;对发明点2设计了低噪声锁相环,解决了传感信号低噪声的无线传输问题。旁证材料:附件1-9、5-3、5-4。
4刘帘曦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发明点3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提出了高效自供电整流器、CMOS交叉耦合整流器、输入供电型有源二极管、自复位整流器、自适应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并联同步电感电荷提取电路、双模能量协同获取电路、低功耗功率转换管理、多重功率管理保护等技术,解决了传感器节点的自供电和可靠供电问题。旁证材料:附件1-3、1-5、1-9、1-11、1-15、1-17、5-5。
5李迪副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发明点2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提出了传感信号射频收发前端低功耗低噪声技术、截止频率自动调谐复数带通滤波器等技术,解决了传感信号高质量、低噪声、高效率的无线传输问题。旁证材料:附件1-13。
6李娅妮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发明点3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提出了RF能量获取的超低压自供电整流器电路、微能量获取的MPPT控制电路等技术,解决了传感器节点的自供电和可靠供电问题。旁证材料:附件1-13、1-1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具有自动频率校准功能的多频带电感-电容压控振荡器中国ZL201310320684.9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朱樟明,丁昊宇,刘马良,杨银堂,刘帘曦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频段射频能量获取系统中国ZL201510091342.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帘曦,沐俊超,朱樟明,杨银堂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无寄存器异步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中国ZL201410319887.0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张靓,李登全,朱樟明,杨银堂
4授权发明专利带隙电压基准电路中国ZL201310021495.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帘曦,牛越,刘术彬,杨银堂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中等分辨率高速可配置的异步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中国ZL201310289763.8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朱樟明,肖余,沈易,杨银堂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导航射频前端的增益可变直接下变频混频器中国ZL201310237445.7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朱樟明,张腾飞,刘帘曦,杨银堂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快速频率稳定压控振荡器中国ZL201510193881.8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迪,朱樟明,杨银堂,李娅妮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射频能量获取电路系统中国ZL201310705865.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帘曦,马宁,沐俊超,朱樟明,杨银堂
9授权发明专利用于RF能量获取的超低压自供电整流器电路中国ZL201410360864.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娅妮,丁瑞雪,刘帘曦,朱樟明,杨银堂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效、超低压的集成化有源全波整流器中国ZL201310253747.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王静敏,朱樟明,杨正,杨银堂
发明奖朱樟明,杨银堂,刘术彬,刘帘曦,李迪,李娅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032421-201 可溶解铝合金制备关键技术及其在井下工具中的应用
项目名称可溶解铝合金制备关键技术及其在井下工具中的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陕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归属新材料技术领域。水力压裂技术是开采非均质、多油层、低渗透、低孔隙度、低丰度油气田的高效手段,但在压裂完成后,需要对压裂工具进行打捞回收或钻磨去除,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通径压裂及大幅缩小了有效油气排出通道,更造成压裂周期长、成本高、部件卡井等问题。解决压裂工具快速返排问题是实现低成本、绿色环保、高效水力压裂的关键,对我国实现页岩气等绿色高效能源的高效开发,实现能源安全及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成功开发了高强可溶解铝合金材料,使压裂工具完成压裂后无需返排原地溶解消失,从而解决了上述瓶颈问题,实现了致密油气的高效开发。主要科技创新包括:(1)通过多元合金元素固溶调控和过饱和析晶第二相调控技术,开发了不同温度油气井要求、不同压裂环境需求的可溶解铝合金材料,根据使用要求研发了系列溶解速度的压裂工具,并能根据井温和时间准确预测井下工具实时状态;(2)在铝合金中添加金属氧化物,利用铝热反应原位合成高强度、高硬度的微纳米陶瓷相,对现有可溶材料进行强化,该技术克服了传统外加增强相分布不均、界面反应强、结合力差的缺点,有效提高材料力学性能,满足部分特殊压裂工具高强度要求;(3)通过晶粒细化、振动浇铸、低温挤出、退火处理,发明了超高延展性可溶解铝合金材料,在较低变形力(低于100MPa)下延伸率可达25%,可在压裂工具(桥塞)中替代橡胶,实现刚性密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可溶、大通径、高效压裂;(4)通过中间层枝节技术,开发了能在高温(100℃左右)溶液中(清水、3%KCl、2%HF等)长时间保护的涂层材料,满足特殊工况下对材料可控溶解、耐酸腐蚀、耐泥沙冲刷等性能的要求,拓展了该材料在压裂领域的应用范围。依托本项目技术创办2家企业(西安费诺油气技术有限公司、陕西鑫汇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其中西安费诺为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以出口美国为主;为企业制定可溶材料领域的标准2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件,其中美国专利1件,转让9件;发表SCI检索论文51篇;出版著作2部;获互联网+等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奖励7项;获得陕西省“最佳带动就业奖”;团队于2018年被评选为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已培养研究生4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人。本项目从可溶性、强度、延展性、功能涂层等水力压裂工具需要材料的核心环节入手,成功破解水力压裂高效开采油气的共性关键技术,实现该领域系列产品的“中国创造”。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已规模应用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能新科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金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并出口至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近三年,主要应用单位共新增销售额1.94亿元,新增利润0.387亿元,新增直接就业120余人,创造了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我国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国家战略提供保障,对油气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大推动作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朱建锋教授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本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制定项目总体研究方案及具体实施计划。对本项目的“主要技术发明”均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开发了原位自生强韧化技术,铝合金材料可控溶解关键技术以及涂层改性关键技术(ZL201410819770.9,ZL201710217290.9,ZL201710010825.5,ZL201710217545.1)等,包括多元微合金化在Al中的固溶技术(ZL201010623911.1,ZL201010623878.2,ZL201010623876.3,ZL201010623889.0),以及合金元素在Al中的过饱和析晶技术(ZL201010623889.0,ZL200910219286.1,ZL200910219302.7,ZL200610041889.3,ZL201410819770.9),是所有发明专利的第一完成人。本项目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量70%。
2秦毅副教授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创造性贡献在于通过系统的研究合金材料的溶解机理,找出了可溶解铝合金溶解速率可调规律,并研发了能用于不同井温压裂施工的系列可溶解工具。同时为了适应不同工具部件力学性能的要求,在可溶解铝合金的多元合金固溶、原位自生无机纳米颗粒增强铝合金等项目中起到了主要研发者的作用。同时本项目成果在中石油长庆油田、西安费诺等企业实际工程应用时,负责方案设定、改进、现场指导等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与企业签订横向合同数项,详见附件《项目合同》证明材料。是发明专利“一种粉末冶金法制备高强度可降解铝合金”(ZL201710217290.9)、“一种两步法制备SiC增强可溶解铝合金材料的工艺”(ZL201710010825.5)的主要发明人。
3张佩讲师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对项目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可溶合金材料力学性能的协调、改进及相关机理研究。基于微合金化思路,加入较多的合金化元素,原位析出第二相,利用第二相对微裂纹的钉扎、偏转、桥联作用,阻碍裂纹扩展,提高可溶合金力学性能。研究合金成分对力学性能和溶解性能的作用机制,设计材料成分配方,很好的解决了可溶合金在井下强度不够,不能有效承载压裂液高压的问题,是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可溶解铝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ZL201410819770.9)、“一种粉末冶金法制备高强度可降解铝合金”(ZL201710217290.9)、“一种可持续稳定产氢用铝阳极材料的制备方法”(ZL201710217545.1)的主要发明人。
4赵婷讲师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创造性贡献在于可溶铝合金工艺过程的优化,对可溶材料强度、溶解因素及机理的研究,实现了可溶材料强度可调,形成强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的陶瓷颗粒增强可溶铝合金技术在保证可溶解性能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可溶铝合金的力学性能,是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可溶解铝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ZL201410819770.9)、“一种粉末冶金法制备高强度可降解铝合金”(ZL201710217290.9)、“一种可持续稳定产氢用铝阳极材料的制备方法”(ZL201710217545.1)的主要发明人。扩展了可溶铝合金的应用领域,为推动材料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主要完成人与企业签订横向合同数项,详见附件《项目合同》证明材料。
5方媛讲师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对项目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对可溶解铝合金材料力学性能和失效机理的研究及改性关键技术的开发,提出的多元微合金化原位强韧化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可溶合金材料承压强度及溶解性能同时改善的需求,具有合成效率高、效果好、合成温度低,节能环保的特点。参与制定了陕西鑫汇新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企业标准“聚酯313”(标准号:Q/SXXH02-2016),是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可溶解铝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ZL201410819770.9)、“一种粉末冶金法制备高强度可降解铝合金”(ZL201710217290.9)、“一种可持续稳定产氢用铝阳极材料的制备方法”(ZL201710217545.1)的主要发明人。
6武清副教授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对本项目的可溶解材料的改性技术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主要在于铝合金材料的可降解、耐冲刷涂层的开发、改性与结构优化,实现了涂层与基体的紧密结合,显著提高了铝合金材料的综合性能,为该技术实现商业化奠定了基础。是发明专利“一种粉末冶金法制备高强度可降解铝合金”(ZL201710217290.9)、“一种可持续稳定产氢用铝阳极材料的制备方法”(ZL201710217545.1)的主要发明人。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可溶解铝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819770.9陕西科技大学朱建锋、苟永妮、赵倩楠、杨波、张佩、王芬、杨海波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粉末冶金法制备高强可降解铝合金的方法中国ZL201710217290.9陕西科技大学朱建锋、秦毅、刘毅、李婧、赵婷、张佩、方媛、方园、武清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可持续稳定产氢用铝阳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710217545.1陕西科技大学朱建锋、刘毅、赵婷、张佩、秦毅、方媛、李婧、方园、武清、武文玲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两步法制备SiC增强可溶解铝合金材料的工艺中国ZL201710010825.5陕西科技大学秦毅、苟永妮、朱建锋、侯小江、李文君、方园、彭敏、王芬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纯Ti2AlNxC1-x固溶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010623911.1陕西科技大学朱建锋、叶兰、林莹、王芬、杨海波、王坤、杨文文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Ti,Mo)3AlC2/Al2O3固溶体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010623876.3陕西科技大学朱建锋、韩娜、王芬、杨海波、林营、杨文文、王莉丽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Ti,Cr)2AlC固溶体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010623878.2陕西科技大学朱建锋、韩娜、杨海波、林营、王芬、杨文文、叶兰、王莉丽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Ti,Nb)3AlC2/Al2O3固溶体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010623889.0陕西科技大学朱建锋、韩娜、林营、杨海波、陈平、杨文文、叶兰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Ti3AlC2/Al2O3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910219286.1陕西科技大学朱建锋、杨海波、周勇、王芬、林营、马晓伟、齐国权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Ti(CxN1-x)/Al2O3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910219302.7陕西科技大学朱建锋、林营、王芬、杨海波、马晓伟、齐国权
发明奖朱建锋,秦毅,张佩,赵婷,方媛,武清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省教育厅
1042426-201 四种特色果品采后生理、贮期病害与保藏技术研究及应用
项目名称四种特色果品采后生理、贮期病害与保藏技术研究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陕西师范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项目简介 鲜食枣、猕猴桃、葡萄、甜瓜等四种特色果品采后生理、贮期病害与保藏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主要成果简介如下:1.鲜食枣采后生理、贮期病害与保藏技术研究及应用 我国有鲜食枣栽培面积350万亩,年产量300万吨。鲜食枣采后自然条件下4天果肉褐变软化,6天丧失食用价值。本团队从事鲜食枣采后生理、贮期病害与保藏技术研究19年,承担各类项目8项,研究了冬枣、临武长枣、狗头枣、九龙金枣等我国4种主要鲜食枣品种,获得了保藏关键技术,制定了各自的操作规程,使上述4种鲜食枣的贮藏期达到了110天以上,贮后好果率93%以上,经成果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19篇,获各类厅局级奖4项。近3年示范单位贮藏鲜食枣7150吨,新增利润4448.5万元,新增税收234.5万元。2.猕猴桃采后生理、贮期病害与保藏技术研究及应用 猕猴桃维生素C含量高,风味鲜美,深受人们喜爱,我国有栽培面积273万亩,年产量219万吨。猕猴桃采后自然条件下6天果实软化,8天失去商品价值。本团队从事猕猴桃采后生理、贮期病害与保藏技术研究15年,先后承担各类项目5项,获得了吸附乙烯猕猴桃专用保鲜剂和保藏关键技术,制定了操作规程,使难以贮藏的翠香品种贮藏期由原来的80天延长到170天以上,海沃德品种几乎达到了周年贮藏,贮后硬果率均在95%以上,且食前软化正常,品质良好。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7篇,近3年示范单位贮藏猕猴桃19020吨,新增利润10154万元,新增税收535万元。3.葡萄采后生理、贮期病害与保藏技术研究及应用 我国有葡萄栽培面积1198万亩,年产量 1308万吨。葡萄贮期易失水、落粒、果梗干枯和腐烂变质,采后自然条件下2天果粒开始脱落,3天腐烂,失去鲜食价值。本团队从事葡萄采后生理、贮期病害与保藏技术研究17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项,获得了1-MCP和Na2S2O5复合葡萄专用保鲜剂和保藏技术,制定了操作规程,使难以贮藏的户太8号葡萄品种贮期由原来的70天延长到了130天以上,红提品种贮藏期达到了210天,贮后落粒率均在5%以下,果梗鲜绿,品质良好。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13篇,近3年示范单位贮藏葡萄1420吨,新增利润690万元,新增税收36万元。4.甜瓜采后生理、贮期病害与保藏技术研究及应用 甜瓜是我国夏季主要时令水果,有栽培面积 645万亩,年产量1440万吨。甜瓜贮期易感染病害,极易变质腐烂,采后自然条件下2天失鲜,3天腐烂。本团队从事甜瓜采后生理、贮期病害与保藏技术研究12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项,获得了甜瓜专用熏蒸保鲜剂和保藏技术,制定了操作规程,使贮藏期达到了60天以上,商品果率95%以上,贮后果实口感鲜美,品质良好,该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研究期间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12篇,近3年示范单位贮藏甜瓜3660吨,新增利润1593万元,新增税收84万元。 近3年共指导示范单位贮藏上述4种果品31250吨,直接经济效益为:销售总额38945万元,新增利润16885.5万元,新增税收889.5万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有林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1.项目主持人,争取到相关科研项目8项,通过验收5项,技术鉴定2项,实施了示范推广;2.对项目总体设计和安排,制定了试验方案;3.对创新点1鲜食枣酒化发生理论和贮期病害病原菌研究做出了贡献,制定了鲜食枣保藏技术规程;4.对创新点2猕猴桃采后生理和保藏技术研究做出了贡献,制定了猕猴桃保藏技术规程;5.对创新点3葡萄保鲜剂的研制和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做出了贡献,制定了葡萄保藏技术规程;6.对创新点4甜瓜采后生理、贮期病害和保藏技术研究做出了贡献,制定了厚皮甜瓜和伽师瓜保藏技术规程。 旁证材料:见附件02~03、05~07、09~17、20、23~36、38~40;见主要技术发明部分所列科技论文。
2孔庆军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在葡萄采后生理、贮期病害及防治技术方面做出了贡献,主要贡献为:1.提出了葡萄穗轴为呼吸跃变型,果穗、果粒为非呼吸跃变型;2.探索了多种酶活性与果穗衰老落粒的关系,鉴定得出葡萄贮期主要病害酸腐病病原菌为酸腐病菌和炭黑曲霉;3.焦亚硫酸钠对葡萄酸腐病病原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旁证材料:见附件06、09、18、22、31;见主要技术发明部分(创新点3)列举的科技论文[2][3][4][5][6][7][8]。
3张润光高级工程师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在鲜食枣和甜瓜采后生理、贮期病害与保藏技术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主要贡献为:1.得出灵武长枣、九龙金枣为呼吸跃变型果实,冬枣、狗头枣为非呼吸跃变型果实;2.发现甜瓜属于呼吸跃变型果实,并分析了影响甜瓜贮期果实软化的相关酶变化特性;3.鉴定出伽师瓜贮期病害黑斑病病原菌为鲜绿青霉,噻苯咪唑熏蒸和壳聚糖涂膜对该病原菌抑制作用显著;厚皮甜瓜贮期腐烂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和爪甲曲霉菌,ε-聚赖氨酸和纳他霉素对病原菌抑菌作用显著;4.制定了伽师瓜和厚皮甜瓜贮藏保鲜技术规程。 旁证材料:见附件02~03、05~07、10~12、14、16~17、20、22~23、36;见主要技术发明部分所列科技论文(创新点1)[1]、(创新点4)[1]-[6]。
4任雪艳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在葡萄贮期病害与防治方法方面做出了贡献,主要贡献为:1.研究发现葡萄果实采后致病菌为扩展青霉、酸腐菌、褐腐菌等病原菌,重组酵母对上述病原菌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果;2.从形态、细胞及分子层面探讨抑菌机制,发现重组酵母能破坏病原菌孢子生长、萌发及细胞器形态,且诱导病原菌凋亡基因表达;3.提出了葡萄贮期病害酸腐病的防治方法。 旁证材料:见附件06、12、19、22、31;见主要技术发明部分所列科技论文(创新点3)[2][3][4][5][6][7][8]。
5高贵田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在猕猴桃采后生理、贮期病害及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主要贡献为:1.研究得出猕猴桃属于呼吸跃变型果实,乙烯是猕猴桃成熟激素;2.探究了猕猴桃软化与几种主要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提出猕猴桃软化是通过细胞膜降解导致底物与酶接触实现的;3.鉴定出猕猴桃贮期主要病害蒂腐病病原菌为葡萄孢属,软腐病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属,果实褐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属,探明了发病规律;4.制定了猕猴桃贮藏保鲜技术规程。 旁证材料:见附件04、08、12、21、28;见主要技术发明部分所列科技论文(创新点2)[2][3][4][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猕猴桃鲜果保藏工艺中国ZL200810017446.X陕西师范大学张有林;张润光;韩军岐
2授权发明专利冬枣鲜果保藏工艺中国ZL200510043184.0陕西师范大学张有林;韩军岐;张润光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猕猴桃鲜果防腐保鲜方法中国ZL201510319921.9陕西师范大学高贵田;耿鹏飞;薛 敏;张晓萍
4授权发明专利厚皮甜瓜鲜果的保藏方法中国ZL201110285170.5陕西师范大学张有林;张润光;韩军岐;王良艳
5授权发明专利厚皮甜瓜贮藏专用保鲜剂中国ZL201510061182.8陕西师范大学孔庆军;张润光;任雪艳;詹萍;张有林;田呈瑞
6授权发明专利伽师瓜鲜果保藏工艺中国ZL200810151089.6陕西师范大学张有林;李超其;张润光;韩军岐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器中国ZL201620506407.6陕西师范大学高贵田;冯翠娇;郭晓强;肖旭霖;王烨;周亮;艾鑫
8申请发明专利一种红提葡萄鲜果贮藏保鲜方法中国ZL201811167457.6陕西师范大学张有林;张润光;陈 浩
发明奖张有林,孔庆军,张润光,任雪艳,高贵田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1052505-201 苦水玫瑰新产品群研发与应用
项目名称苦水玫瑰新产品群研发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兰州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兰州大学,甘肃东方天润玫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许多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提高这些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延长其产业链,大幅提升其附加值,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但目前特色农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科技创新不足,市场销售不畅,产品大量积压;而且随着90后,00后消费群体的崛起,其对农业新产品的要求更为苛刻,如何开发市场需求的农业新产品已经成为科技扶贫的瓶颈问题之一。苦水玫瑰盛产于甘肃兰州市永登县,历经200多年的栽培,形成了闻名遐迩的"苦水玫瑰"品牌,永登县出产的玫瑰花及玫瑰油都占到全国总量的50%以上,但苦水玫瑰的深加工同样存在产业链延伸不足、科技创新弱、产品同质化严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项目组与永登县企业-甘肃东方天润玫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以甘肃特色农业产品苦水玫瑰为切入点,全面收集并处理全球玫瑰产品开发相关的科技大数据信息,并通过高通量筛选系统发现玫瑰精油、玫瑰多糖、玫瑰纯露的多种生物活性,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苦水玫瑰食品、化妆品、日用品等深加工产品的集成创新,在短时间内研发出了能体现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市场接受度高、安全、有效、可落地的苦水玫瑰创新产品群,并进行了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项目组共研发了39种玫瑰新产品,现已获26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公司也从玫瑰种植企业逐步发展为玫瑰产品深加工企业,现已将部分新产品转化上市,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余万元。随着后续产品陆续投放市场,凭借多元化创新产品设计和知识产权壁垒,企业销售收入还将逐年增加。企业还通过玫瑰产业的收入反哺当地的脱贫强村工作,实现了一企帮一村,共建新农村的脱贫强村目标,形成了“苦水玫瑰新产品群开发与应用”成果。“苦水玫瑰新产品群开发与应用”成果相继刊登在《科技日报》、《中国知识产权报》等国家级报刊上。高台县县领导带队赴兰州大学进行专项的项目调研,项目组随后应邀赴高台县开展了枸杞、番茄、洋葱、酿酒葡萄四种当地主打农产品的开发尝试;山东省菏泽市领导也带队赴兰州大学听取了项目组汇报,希望将“苦水玫瑰新产品群开发与应用”成果引入牡丹、芍药产业开发。另外,项目组还与四川青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开发当地特色农产品猕猴桃系列产品。2018年12月,兰州大学“苦水玫瑰新产品群开发与应用”成果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利用项目结题会议上,成为为数不多的几个优秀项目之一,被推广至大会交流。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红玉教授兰州大学兰州大学1、 负责本项目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与调整;2、 对本项目的理论创新、应用创新、关键技术创新、技术路线创新等方面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3、 为全部中国发明专利授权的第一发明人,本项目支撑材料为附件1-11,23-24。
2李洋讲师兰州大学兰州大学本人在本项目执行过程中负责产品一种增加胸部及腹部皮肤弹性的玫瑰复方精油、一种缓解肌肉紧张的玫瑰中药组合物、一种缓解疼痛的玫瑰中药组合物等产品的研发、设计和中试生产,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并为企业进行产品生产指导,协助企业完成玫瑰深加工产品方向的发展规划,因为在专利信息利用方面的贡献,本人被评为全国专利信息实务人才。支撑材料附件1-3,4-11,24,25。
3支德娟副教授兰州大学兰州大学本人在本项目执行过程中负责以玫瑰作为主要成分的4种中药组合物抗阿尔兹海默症和糖尿病应用新适症发现和玫瑰多糖及玫瑰精油抗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症、减肥、抗肿瘤应用的新适症发现的所有实验方案设计和调整,指导研究生完成实验、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完成撰写专利申请文件12件。此外,对玫瑰精油抗阿尔兹海默症药理学活性及其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所得数据资料将为苦水玫瑰精油用于阿尔兹海默症的干预和治疗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和坚实的理论依据。含玫瑰组合物及玫瑰提取物的新的药理学活性的发现,将带动玫瑰产业的发展。支撑材料见附件1-3,23-24。
4陈朋副教授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在本项目中,主导研发了用于电子产品表面杀菌的玫瑰杀菌剂及擦拭布,该产品具有杀菌作用更强且抑菌谱更广的优势;产品没有任何刺激性气味,也不含任何刺激性化学制品,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而且不会对电子产品表面腐蚀或破坏,因此更为安全。同时,制备过程简单,实施方便,成本低廉,便于工业化生产。同时还负责以玫瑰为主要原料的新型酒类产品的开发,支撑材料见附件1,4。
5王欣讲师兰州大学兰州大学本人作为“苦水玫瑰新产品群研发与应用”项目组主要成员,在“科苦水玫瑰新产品群开发与应用”项目实施过程中,作为主要完成人全程设计、指导和参与了包括“一种增加胸部及腹部皮肤弹性的玫瑰复方精油”,“一种清新口气的复方玫瑰喷雾剂及其制备方法”,“一种祛除皱纹的玫瑰组合物、面膜泥及其制备方法”,“一种玫瑰花渣去角质按摩沐浴膏及其制备方法”等多个苦水玫瑰产品的集成设计、研发和功效研究,指导研究生开展相关工作,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进行方案优化,对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做出了创造性的工作。支撑材料见附件1,5,23-24。
6吴争荣讲师兰州大学兰州大学本人参与了该项目的部分产品的设计、试验及专利撰写工作,包括专利一种儿童防晒玫瑰护肤品及其制备方法,授权号:ZL2016101763061,完成了该产品的研发及制备工艺研究。该产品首先改良玫瑰提取工艺,将提取物与FO酪氨酸酶抑制剂组合,制备出了安全、有效的儿童护肤用品,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支撑材料见附件1,1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玫瑰多糖在制备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中的应用中国ZL2015109376151甘肃东方天润玫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李红玉、任慧、支德娟、李洋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含玫瑰花的治疗糖尿病的中药组合物中国ZL 2015106487190甘肃东方天润玫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李红玉、杜晶晶、支德娟、李洋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子产品表面杀菌的玫瑰杀菌剂及擦拭布中国ZL 2016101509056甘肃东方天润玫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李红玉、陈朋、高启禹、赵晶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增加胸部及腹部皮肤弹性的玫瑰复方精油中国ZL 2016101539969甘肃东方天润玫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李红玉、李志华、赵陇和、王欣、李洋、赵晶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皮肤病的玫瑰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 201610166399X甘肃东方天润玫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李红玉、马兴铭、李洋、陈晓雨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缓解肌肉紧张的玫瑰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 2016101712750甘肃东方天润玫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李红玉、马兴铭、李洋、陈晓雨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缓解疼痛的玫瑰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 2016101715335甘肃东方天润玫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李红玉、马兴铭、李洋、陈晓雨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清除尘螨的玫瑰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 2016101717082甘肃东方天润玫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李红玉、马兴铭、李洋、陈晓雨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儿童防晒玫瑰护肤品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 2016101763061甘肃东方天润玫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李红玉、刘荣辉、吴争荣、李洋、李莹辉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富含天然皂苷的玫瑰洗手液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 2016101858678甘肃东方天润玫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李红玉、史彦斌、高启禹、李洋、李莹辉
发明奖李红玉,李洋,支德娟,陈朋,王欣,吴争荣兰州大学,甘肃东方天润玫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大学
1062505-202 超导磁体研制设计中的关键力学方法及应用
项目名称超导磁体研制设计中的关键力学方法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兰州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项目简介高场超导磁体的研制设计是当前新能源与前沿基础科学及工程应用的重要基础,已被列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科技研究领域。由于极低温封闭测量、电磁热力多场耦合非线性、应变使超导性能降低的非线性等带来的复杂性,力学研究已成为其设计制备中的瓶颈问题。国际著名超导专家Johansen于2010年在《Supercond. Sci. Technol.》的综述文章中指出:“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到了这样一个转折点,即这类材料对高磁场的力学响应比其对超导性质如临界电流更为重要”。我国于2006年加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合作计划(投资超150亿欧元),国际上大型超导磁体设计的力学分析尚未成熟、而且一直为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面对我国缺乏自主力学分析的局面,本项目在力学基础实验、测试装置研制和建模分析等方面均取得了有效突破,主要发明点有:(1)研发出新的实验方法并自主建成了国际上首台极低温-电-磁-力多场耦合环境下超导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可调全测控装置。研发的低温应变测试技术解决了电磁场等环境对测量信号的干扰问题,实现了应变信号的无线传输与高精度测量;研制出首台超导线/带材变温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实现了从极低温到室温的连续变温测量;进一步提出超导试件和背景磁体两级低温控制、DIC极端多场下的非接触全场变形测试等新设计与技术,实现了多场耦合全测控装置的研制与测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各类典型超导材料的低温力学性能数据库,为超导磁体制备的选材提供了有力支撑。(2)发明的新工艺解决了超导带材接头所需电阻低且强度高的难题。提出了一预应力调控的低温焊接新工艺,实现的最优调控获得了电阻最小且强度最高的接头;提出了超导带材和接头剥离强度的测试方法并给出了有效强化途径等。被国际学者评价为“具有高机械强度,可使超导磁体制备得更小”。(3)提出了失超检测的热弹性新原理、应变新方法及其应变率新判据。这一新方法克服了已有电压检测失超中存在的信号干扰大、阈值敏感性小及滞后等缺点,具有测量空间分辨率高与时间响应快的明显优点;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布式应变片实现了对失超传播速度的高精度检测,被超导电工领域肯定“是一种失超检测新方法,可选取为失超的一个临界判据”。该新检测方法已成功用于LPT、C-ADS、SECAL2六极磁体等多类高场超导磁体的检测中,被肯定为“对于评价超导磁体力学性能与运行安全评估发挥了重要作用”。(4)建立了超导磁体设计与制备中的有效力学模型和分析方法。针对中科院近物所研制的超导磁体、ITER的CICC超导载流基本结构等得到应用,所设计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被英美等国学者肯定为 “支撑了MRI磁体线圈设计”等。已获授权专利15项(其中发明9项、实用新型6项,转让2项)、发表学术论文17篇,为国内外(含美国)100余台超导磁体制备设计提供了成功支撑,累计研制费5000余万元。通过本项目实施,已自主掌握了超导磁体设计的力学基本方法和测试技术,实现从依赖国外到自主设计与制备的关键转变。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周又和教授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完成人是项目负责人、项目核心知识产权的主要贡献者,制定和组织了总体研究方案并与项目组成员合作实施。主要技术创造性对应于发明点(1)-(4)。提出了大型多场科学仪器自主研制的整体框架与科学途径;提出了超导低温接头焊接及交流损耗测试的技术方案;发展了基于应变率的超导材料失超临界判据;在超导材料与结构多场耦合与力学分析的理论框架与非线性求解方面做出贡献。并作为发明人在低温控制箱设计、多场耦合测试系统设计方面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1.1、1.2、1.4-1.7、1.10-1.12(专利),1.15-1.19、1.21、1.24(论文),2.8-2.9(仪器研发与推广)。
2王省哲教授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完成人是项目核心知识产权的主要贡献者,主要技术创新对应于发明点(1)、(3)、(4)。提出了极低温、多场下的应变测试与补偿技术;建立了低温区连续变温的硬件与软件控制技术;提出了极低温-电-磁多场环境下超导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仪器的各子系统及功能集成技术并予以主导实施;提出了基于应变失超检测的广义热弹新原理及新方法;在磁体力磁耦合计算方法及实验验证方面做出贡献。作为主要发明人在变温控制与多场耦合测试系统设计方面做出贡献,与项目组成员合作将超导低温力学测试仪器向企业和高校推广与应用。旁证材料见附件1.1、1.3-1.5、1.8、1.10-1.13(专利),1.9(软件著作权),1.14-1.17、1.20-1.22、1.24(论文),2.8-2.9(仪器研发与推广)。
3张兴义教授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完成人是项目部分核心知识产权的主要贡献者,主要技术创新对应于发明点(2)。提出并实现了预应力调控的超导材料接头低温焊接新工艺,实验发现了超导接头交变损耗服从传输电流3次幂的标度率;建立了超导带材剥离强度的测试系统以及接头处剥离强度强化的有效手段。作为主要发明人在超导股线测量系统、低温磁场检测方面做出贡献,参与了超导材料性能国家标准制订等。旁证材料见附件1.2、1.6、1.7、1.11(专利),1.18、1.19(论文)。
4关明智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是项目部分核心知识产权的主要贡献者,主要技术创新对应于发明点(1)、(3)、(4)。建立了极低温下应变测量的相关测试工艺,提高了应变传感器存活率与精度;实现了极低温-电-磁多场环境超导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仪器中高载流电流引线、低温与电磁场下力学夹具设计及多场信号采集与处理技术;实现了应变失超检测的实验测试及超导线圈力学行为实验验证。作为主要发明人在低温控制箱、变温箱、多场耦合测试系统设计等方面做出贡献,与项目组成员合作将超导材料低温力学测试仪器向企业和高校的推广与应用。旁证材料见附件1.1、1.4-1.5、1.8、1.10-1.13(专利),1.9(软件著作权),1.14-1.17、1.20-1.22、1.24(论文),2.8-2.9(仪器研发与推广)。
5吴巍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项目中部分知识产权的主要贡献者,主要技术创新对应于发明点(4)。针对多个超导磁体及样机,包括LPT复合超导磁体(7T)、加速器中高场超导螺线管磁体(8T)、Super-FRS超导磁体(3T)、第二代超导离子源磁体(7T),完成了电磁场设计分析以及整机低温、失超保护系统的设计与研制工作;参与提出并实现了超导磁体电磁非线性优化分析方法;主要在超导磁体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方面做出主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1.15、1.23(论文)。
6马力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完成人为项目中部分知识产权的主要贡献者,主要技术创新对应于发明点(3)、(4)。与项目组成员一起实验实现了基于应变的磁体失超检测;超导磁体研制推广和应用负责人,总体组织和实施了面向国内外几十个各类超导磁体的整体电磁场设计、低温与失超保护系统的设计与研制等。旁证材料见附件1.14、1.15、1.20、1.21、1.23、1.24(论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超导薄膜磁热特性测试用可视化低温杜瓦系统中国ZL201310284112.X兰州大学张兴义,刘伟,周军,周又和
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77K环境下超导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系统中国ZL201120251095.6兰州大学关明智、王省哲
3实用新型专利多场环境下超导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设备中国ZL201620766344.8兰州大学王省哲,关明智,周又和
4授权发明专利强磁场环境下力-电耦合加载与非接触式光测变形系统中国ZL201610573492.2兰州大学王省哲,关明智,周又和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um级超导丝材低温下光电联合测量系统中国ZL201110199073.4兰州大学王省哲, 关明智, 周又和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温超导股线性能测试系统中国ZL201310279933.4兰州大学张兴义,刘伟,周军,周又和
7授权发明专利超导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用低温实验箱中国ZL201110197823.4兰州大学王省哲,周又和,关明智
8授权发明专利超导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的温控系统中国ZL201110197824.9兰州大学王省哲、周又和、关明智
9授权发明专利高温超导材料多场耦合测试系统中国ZL201110329823.5兰州大学张兴义、周军、赵沛、周又和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力-电耦合测试系统试验机控制软件1.0中国2011SR0921382兰州大学王省哲,关明智
发明奖周又和,王省哲,张兴义,关明智,吴巍,马力祯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
1077102-201 基于数字全息激光扫描技术的双光子成像与打印平台
项目名称基于数字全息激光扫描技术的双光子成像与打印平台推荐/提名单位/人香港中文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香港中文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发明的核心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高速且灵活的激光操控技术,通过在微反射镜阵列上加载计算得到的数字全息图样来调制入射的激光,被此全息图样衍射的激光的强度和相位可以被编码在全息图样中的信息任意调制。基于此项技术,我团队进行了系列的研发工作,开发了一整套的基于数字全息激光扫描技术的双光子成像与打印平台。该平台的设计使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思路,通过改变不同功能模块的配置方式,此平台可以方便快速的在随机扫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和双光子聚合纳米3D打印机这两种工作模式下进行切换。在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模式下,该平台可以实时采集双光子荧光图像进而实现对活体生物样本的研究,例如可以对小鼠的脑神经或眼底神经活动进行快速的追迹。该平台的适用范围广泛,并基于数字全息技术对激光操控的灵活性提供了多项前所未有的全新功能和观测手段,例如多深度实时成像,不规则样品曲面成像,实时精准的光遗传学刺激以及像素级波前修正等。这些新的功能和手段从根本上提高了双光子荧光成像的分辨率,速度和灵活性,尤其是在活体深层组织的观察应用中。与此同时,透过数字全息激光扫描器,该平台可以让使用者直接控制一个或多个不同强度的激光焦点在小于1 μm3的精度内对样品进行刺激,切割,焊接等操作。这是在目前最先进的商用双光子显微系统中都无法实现的功能。这些全新的功能将使科学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观察、刺激和操纵细胞、组织或细胞器,进而在生物学和医学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双光子聚合3D打印机模式下,该平台可以以增材制造的方式打印微纳米尺度的功能器件,例如微透镜,微透镜阵列,衍射元件,光波导,光子晶体,元材料,微流道以及微纳米机械结构等。这些器件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当前主流的双光子聚合3D打印机使用压电位移控制器或者激光扫描振镜来操控打印轨迹不同,由于该平台使用了数字全息激光扫描技术来控制激光焦点,使它可以提供超快的打印速度(22.7kHz),高精度,高重复定位精度和灵活性。另外与传统单焦点扫描不同,该平台可以把输入的激光分开成为几十个独立的激光焦点同时进行打印,每个焦点的运动轨迹都可以单独规划来适应不同打印特征的形状。通过这种方式,打印的速度可以极大的增加,结构的强度则可以根据需要编程控制。在众多的3D打印机技术中,双光子聚合打印可以提供最高的打印精度(特征尺寸150nm左右),使它在尖端的科学研究和制备制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发明极大的提高了这种打印技术的打印速度和打印结构的灵活性,在高端制造领域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本项目申请美国发明专利4个,已经获得授权的2个。其中两个发明专利已经向业内的科技公司授予了相关的产品开发权限,部分开发的产品已经在试制和试用的环节中。本项技术发明在2018年获得美国《R&D》杂志评选的全球百大发明奖。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世祈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为该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创造性的提出了结合微反射镜阵列和数字全息技术结合的核心发明,并提供了研发基于数字全息激光扫描技术的双光子成像与打印平台的基本构想,进而指导和监督完成了相关的系列研发工作。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申请发明专利"High-speed Binary Laser Beam Shaping and Scanning"美国No. 14/860,461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 Chen, J. Cheng, C. Gu, and D. Zhang
2申请发明专利"System and Method for Axial Scanning based on static phase masks"美国No. 15/665,731,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 Chen, Y. Chang, C. Wen and C. Gu
3申请发明专利"Ultrafast Laser Fabrication System"美国No. 62/639,245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 Chen, Q. Geng, D. Wang, P. Chen, and D. Zhang
4其他"High-speed Femtosecond Laser Beam Shaping Based on Binary Holography Using a 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 美国Optics Letters, 40(21): 4875-78J. Cheng, C. Gu, D. Zhang, and S. Chen S,
5其他"Ultrafast Axial Scanning for Two-photon Microscopy via a 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 and Binary Holography" 美国Optics Letters, 41(7): 1451-1454J. Cheng, C. Gu, D. Zhang, D. Wang, and S. Chen
6其他"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based Two-photon Microscopy for Three-dimensional and Random-access Imaging"美国Optica, 4(6): 674-677Q. Geng, C. Gu, J. Cheng, and S. Chen
7其他"Ultrafast Multi-focus 3-D Nano-fabrication based on Two-photon Polymerization"其他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 10, pp. 2179Q. Geng, D. Wang, P. Chen, and S. Chen
8授权发明专利"Parallel Laser Manufacturing System and Method"美国US10207365B2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hih-Chi Chen, Dapeng Zhang, Chenglin Gu, Jun Jiang, and Yeung Yam
发明奖陈世祈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1087105-201 燕窝提取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项目名称燕窝提取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香港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香港科技大学
项目简介燕窝为雨燕目雨燕科灰腰金丝燕 Collocalia inexpectata Hume.;爪哇金丝燕 C. thunbergi;单色金丝燕 C. unicolor Jordon.;南海金丝燕 C. linchi affinis Bearan.,以燕窝入药[1]。《本草网目》记载,燕窝入肺主气,入肾滋水,入胃补脾,补而不燥。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肺通过其宣发作用能使胃气、血气和津液输布全身,从而温养肌肤皮毛,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燕窝中主要含有碳氢化合物、粘蛋白及一些微量元素如钙、磷、铁、钠、钾等成分。江润祥等[2]研究认为:燕窝中含有的细胞分裂激素与表皮生长因子可促进人体细胞繁殖与再生,其活性糖蛋白的水溶液更可直接刺激免疫系统的细胞生长,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体机能。近年来,燕窝在美容护肤方面的功效,备受关注,然而有关燕窝外用对于肌肤的美白功效,尚未有系统的文献研究。一直以来,关于燕窝都没有质量控制的标准,唾液酸被认为是燕窝质量的指标性成分,我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串联四级杆质谱测定燕窝的游离唾液酸含量,从而鉴定燕窝的质量优劣。由于一般用作燕窝伪品的材料均不含游离唾液酸,故本方法能快速且科学化地分辨燕窝真伪。该方法已得到中国发明专利(ZL 2010 1 0162516.8)、香港短期专利 (1147388) 和澳门延伸专利(J/000949)。本发明所述的燕窝提取液及其制备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首次发现唾液酸具有美白功效;2)以蛋白质和唾液酸为指标优化生产工艺,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仅需浸泡和炖煮水解两个主要步骤,极大地简化了制备工艺,适用于工业化大量生产;3)减少酶促水解步骤和加碱中和的步骤,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同时减少产品中非必要物质的产生。4)最重要的是,通过本发明优化组合工艺参数得到的燕窝提取液中,唾液酸的含量是一般提取方法制备的燕窝提取液的22倍。本研究团队于2011年成功优化从燕窝中提取唾液酸的生产工艺,于2012年发现了唾液酸及燕窝提取液均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唾液酸是燕窝对美白的主要成分。唾液酸的美白功效在于:它的化学结构和抑制酪氨酸酶机理与对苯二酚或熊果苷等有异,将有望发展成新一代的内服或外用的美白产品。本项研究以燕窝美白成分唾液酸为指标,优化燕窝提取生产工艺为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串联四级杆质谱测定燕窝的游离唾液酸含量。同时发现游离唾液酸具有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从而就减少黑色素的生成,达到美白的功效。随着游离唾液酸浓度的增加,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增强。以游离唾液酸含量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为导向,优化的燕窝提取液的工艺研究成果,取得2015年中国发明专利(ZL201310391376.5),首先得到香港工业企业海运贸易有限公司和深圳绵俪日用化工有限公司的应用,其中生产的“屈臣氏燕窝沁白臻颜”系列产品中,“燕窝丝炫水润美肌面膜”荣膺2015屈臣氏HWB年度畅销大奖。该企业由于采用新专利技术,其产值和销量得到很大提高。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范例。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詹华强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本人自2010年开始对燕窝的质量标准研究,建立了LC/MS/MS 方法检测燕窝中所含游离唾液酸的水平,以此来区分燕窝的真假与质量优劣。发现燕窝中唾液酸是燕窝美白功效的活性成分,经过炖煮之后,游离唾液酸水平升高,从而增加美白功效。唾液酸抑制酪氨酸酶的机制与其他已经证实具有美白功效的熊果苷、对苯二酚(已禁用)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不同。以上几项研究均已申请国家专利,其中2项已取得了专利授权,幷已应用到本港企业“海运贸易有限公司” 和”深圳绵俪日用化工有限公司”。提高了该企业产质量量,增加了该企业在同行的竞争能力,是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一个示范。
2陈嘉伦副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本人负责从2010年至2016年各项实验的设计及实务性工作。2010年开始对燕窝的质量标准研究,建立了LC/MS/MS 方法检测燕窝中所含游离唾液酸的水平,以此来区分燕窝的真假与质量优劣。2011年因多种燕窝中含有亚硝酸盐,燕窝行业遭受到严重打击。本人受香港中药联商会委托,对燕窝亚硝酸盐的来源以及如何处理燕窝食材去除亚硝酸盐做了系统研究。为了增加燕窝的用途,对燕窝中唾液酸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功效及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了找出燕窝中唾液酸作为质量监控标准的可行性;唾液酸的皮肤美白功效及作用机理;和燕窝提取方发的优化与产业化。
3董婷霞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药研发中心本人亲自参加该项目的策划和具体实施,负责与企业沟通和解决实验所遇到各种问题,并参与专利撰写和修改工作。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制备具有强抗氧化作用的燕窝提取液的方法中国ZL 2013 1 0331828.0香港科技大学;海运贸易有限公司;陈嘉伦;詹华强;温志昌;张艳芳;温川蓉
2授权发明专利燕窝提取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 2013 1 0391376.5香港科技大学詹华强;董婷霞;陈嘉伦
3授权发明专利制备具有强抗氧化作用的燕窝提取液的方法中国香港HK1187076香港科技大学;海运贸易有限公司;陈嘉伦;詹华强;温志昌;张艳芳;温川蓉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鉴定燕窝品质的方法其他J/000949香港科技大学;詹华强;董婷霞;陈嘉伦;王铁杰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鉴定燕窝品质的方法中国ZL 2010 1 0162516.8香港科技大学;詹华强;董婷霞;陈嘉伦;王铁杰;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鉴定燕窝品质的方法中国香港HK1147388香港科技大学;詹华强;董婷霞;陈嘉伦
发明奖詹华强,陈嘉伦,董婷霞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1097105-202 防控环境微生物污染的功能材料和器件的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防控环境微生物污染的功能材料和器件的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香港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香港科技大学
项目简介微生物污染的表面、悬浮在空气和水中的微生物是疾病传播的三大途径,由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感染已成为人类十大致死因素之一。环境微生物对废弃物的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恶臭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空气污染问题,是公众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防控环境微生物污染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香港科技大学的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环境工程以及微生物学的多学科团队,基于对材料制备和功能调控、器件构筑和系统集成、配方设计和量产工艺的深入研究,突破了一系列关键制造技术,成功研发了多种抗微生物功能材料和器件,实现了对在表面、空气和水环境中微生物的全面防控。本项目涉及的五项技术发明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6项(包括中国发明专利3项、中国(香港)发明专利4项、中国(台湾)发明专利1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日本发明专利1项、韩国发明专利2项、澳大利亚发明专利1项、墨西哥发明专利1项),待授权发明专利14项(包括中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香港)发明专利1项、中国(台湾)发明专利1项、美国发明专利4项、欧洲发明专利3项、日本发明专利1项、韩国发明专利2项、加拿大发明专利1项);其中两项技术发明分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及入选谷歌X实验室“探月计划”,完成人之一因其在防控环境微生物污染和公共卫生方面的突出贡献,获遴选为美国工业卫生协会会士;其中四项技术发明成功实现商业化,产品的抗微生物性能及安全性获多家权威机构认证,并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多项技术发明为香港医疗机构(公立医院及非政府组织下属的老人疗养院)和市政工程设施采用;其中一项技术发明为香港政府组织采用,为多次重大公众活动提供环境和公共卫生保障,并作为解决市民关于空气污染问题投诉的即时措施。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经伦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本人是抗微生物凝胶缓释材料、多功能抗微生物过滤器、多功能抗微生物表面涂层、小型脉冲电场消毒器件以及抗微生物二氧化钛涂层等五项发明的研究负责人,从总体上设计指导五项发明的相关研究工作,是全部16项已授权发明专利和14项待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
2关继祖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本人是发明四(小型脉冲电场消毒器件)的研究负责人,并从环境微生物学和公共卫生的角度协助指导其它四项发明的设计和应用,是发明四2项已授权发明专利和1项待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二发明人。
3韩伟讲师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本人是发明一(抗微生物凝胶缓释材料)和发明二(多功能抗微生物过滤器)的主要完成人,基于对溶胶-凝胶化学的深刻认知以及材料制备技术的熟练操控,研发出凝胶缓释材料、消毒剂的微胶囊包覆技术以及微胶囊在过滤器上的涂覆工艺,是发明一4项已授权发明专利和1项待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二发明人,以及发明二1项已授权发明专利和7项待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三发明人。
4黎裕德工程师捷和实业有限公司香港科技大学本人是发明二(多功能抗微生物过滤器)的主要完成人,基于对环境微生物和消毒技术的深入研究,研发出抗微生物微胶囊材料的优化配方和量产工艺,是发明二1项已授权发明专利和7项待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二发明人,以及该发明的技术推广者。
5梁伟健其他香港铁路有限公司香港科技大学本人是发明三(多功能抗微生物表面涂层)的主要完成人,研究着重于涂层材料的功能设计和配方调变,是发明二7项已授权发明专利和5项待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二发明人。
6姚楠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本人是发明五(抗微生物二氧化钛涂层)的主要完成人,基于对溶胶-凝胶过程中纳米粒子结构和性质变化过程的深入研究,研发出具有防刮性能和良好光催化活性的二氧化钛涂层及其制备技术,是发明五2项已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二发明人。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可控释放芳香剂和灭菌剂的无机凝胶中国ZL201180063144.6香港科技大学杨经伦、韩伟、曹胜利、庄伟光
2授权发明专利可控释放芳香剂和灭菌剂的无机凝胶中国香港HK1185335香港科技大学杨经伦、韩伟、曹胜利、庄伟光
3授权发明专利Inorganic gel for controlled releasing of fragrance and disinfectant美国US10155060香港科技大学杨经伦、韩伟、曹胜利、庄伟光
4授权发明专利Inorganic gel for controlled releasing of fragrance and disinfectant其他10-1457648(韩国专利)香港科技大学杨经伦、韩伟、曹胜利、庄伟光
5授权发明专利表面长期消毒之抗微生物涂层中国台湾I569818香港科技大学杨经伦、黎裕德、韩伟、李莹、李岩
6授权发明专利形成多效抗微生物表面涂层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980135845.9香港科技大学杨经伦、梁伟健
7授权发明专利Material for forming a multi-level antimicrobial surface coating and its preparation美国US8741325香港科技大学杨经伦、梁伟健
8授权发明专利Material for forming a multi-level antimicrobial surface coating and its preparation日本5638536香港科技大学杨经伦、梁伟健
9授权发明专利用于饮用水消毒的脉冲电场中国ZL201380060604.9香港科技大学杨经伦、关继祖、关兆明、林嘉和
10授权发明专利TiO2 material and the coating methods thereof美国US7144840香港科技大学杨经伦、姚楠
发明奖杨经伦,关继祖,韩伟,黎裕德,梁伟健,姚楠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