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进步奖形式审查合格项目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推荐奖种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提名专家/推荐单位
10000-403 辽宁西部古生物化石时空分布与保护利用机制构建
项目名称辽宁西部古生物化石时空分布与保护利用机制构建推荐/提名单位/人徐义刚,郭正堂
主要完成单位渤海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辽宁省地质勘查院,北票市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
项目简介1.任务来源:辽宁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立项:辽宁省重大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项目名称:辽宁西部古生物化石时空分布与保护利用机制构建,项目编号:KJ—2012—03,起止时间:2012年2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2. 应用领域和研究方法:成果应用于古生物化石时空分布、保护利用调查及管理的实践。主要采用剖面测制、地质填图、工程揭露、 同位素测年与地球化学分析,以及理论研究与野外调查相结合,实证性分析与规范性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3.项目主要目标:查明辽西古生物化石时空分布,梳理出辽西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名录,构建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协调机制,提出完善机制的策略。 4.项目内容:(1)对收集的中外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及综合分析,从不同角度揭示古生物化石时空分布与保护利用理论研究局限。(2)项目组历时近5年,累计行程上万公里,对辽西106个重点古生物化石产地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绘制出辽西古生物化石时空分布及保护规划图、重要化石点采坑素描图、地层剖面图、地层柱状图和柱状对比图等33幅图件;梳理出了辽西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名录,以及对科学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取得了详细的资源清单。(3)在分析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递阶层次模型定性与定量分析,确立了优先考虑的关键因素。(4)设计发放回收调查问卷后,运用 SPSS 软件进行基本描述统计、信度和效度分析,以及应用 AMOS7.0 进行检验性因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5)通过构建辽西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驱动源模型并进行有效分析,揭示出当前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构建了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完善机制构建的策略。5.项目成果及创新点:(1)绘制的辽西古生物化石时空分布及保护规划图等图件,以及梳理出的辽西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名录,为科学研究、保护规划制定(修订)、重点古生物化石产地确定和数据库建设提供了翔实资料。(2)提出辽西古生物化石时空分布调查与保护利用机制的新概念,即通过组织、调查、规划和机制建立整合资源,以提高效率和有收益的方式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3)构建了辽西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递阶层次模型、驱动源模型与绩效评价量表。(4)提出了申报“辽西侏罗-白垩纪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议,以及建设构想、管理模式和整合资源模式。(5)突破以往的研究局限,在调查与研究成果支持下,构建了辽西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完善机制构建的策略。(6)出版专著 2 部(121.5万字)、科普图书 2 部、教材专著1部,在《自然》(Nature)等期刊共发表论文 35篇。6.应用情况成果被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全部采用,列入(2016~2025 年)辽宁省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和辽宁省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同时,被义县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北票鸟化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修订、制定保护区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时采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韩刚研究员渤海大学渤海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2—8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负责项目总体规划,提出研究思路,拟定写作大纲,组织野外调研、访谈、收集国内外资料、项目验收及应。带领团队对辽西106个重点化石产地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构建了辽西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完善机制构建的策略。揭示了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的目的,就是将资源优势通过加强管理来转化成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并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出版专著2部、科普图书1部,在《自然》(Nature)等期刊领衔发表论文23篇。旁证材料:附件第2-12、17-35页
2张立军教授级高工渤海大学渤海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1、7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提出研究思路,协助项目验收及应用。主持野外调查,基本查明了辽西古生物化石产地具体地理位置、分布范围、化石特征、地层剖面和保存现状。绘制辽西古生物化石时空分布图和保护规划图等。提出了思想观念创新为前提,发展战略创新为指导,队伍建设创新为依托,投入机制创新为基础,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方式方法创新为重点,法制环境创新为保障,文化氛围创新为灵魂完善保护利用机制的策略。发表论文 8 篇,出版科普图书 1 部、教材专著1部。旁证材料:附件第2-12、14、20-21、36-40页
3李凌己研究员渤海大学渤海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第5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从地质遗迹景观、人文景观的价值和自然属性特征等方面,对辽西古生物化石资源进行了评价。提出了申报“辽西侏罗-白垩纪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议、建设构想和整合资源模式。即在省主管部门领导下,全省保留1-2个综合性馆,其余的标本在议价后进行交换,统一规划,在辽宁建起百龙馆、千鸟馆、万鱼馆、昆虫馆、植物馆等独具特色的各式各样博物馆;并将锦州、阜新、朝阳、葫芦岛四市的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地质遗迹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按分布区域建议规划为八大园区的建设构想,并协助验收。旁证材料:附件第20、2-9页
4张勰副教授渤海大学渤海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第3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提出研究思路,协助项目验收,调查了古生物化石资源保存现状。组织设计了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利用八个维度和70个题目,针对专家学者对量表初步提出的修改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对原有题目进行了适度修正,删减了15项形成正式测量量表。通过书面形式,以设计的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和数据,在调研期间,共发出问题200份,回收156问卷份,有效问卷119份,运用SPSS19.0软件,对量表的题目进行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评价和筛选,最后得到具有高度可信性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量表。旁证材料:附件第2-9、18、40页
5武海江讲师渤海大学渤海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第1项做出了贡献:参加野外调研、访谈、收集国内外资料,协助项目验收及应用工作。主要参与了对辽西地区古生物化石产地具体地理位置、分布范围、化石特征、地层剖面和保存现状调查访谈;对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完成了辽西古生物化石时空分布与保护利用调查研究综述,指出了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理论研究的局限和当前存在的问题;绘制了建昌县要路沟乡郎家沟北山采坑素描图,参与了(除以上绘图)辽西古生物化石时空分布图及保护规划图、重要化石点采坑素描图、地层剖面图、地层柱状图和柱状对比图等绘制。旁证材料:附件第2-12、36、37、40页
6韩立卓讲师渤海大学渤海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第4、7、8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构建了辽西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驱动源模型,系统地对内部利益驱动机制、市场拉动机制、科技推动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以及动力机制构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利用由内部动力机制共同推进,真正发生实质性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利用驱动作用的是内部动力要素,外部动力源泉是实现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利用的外部机遇和条件。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论文10篇。旁证材料:附件第19-25、28页
7路放讲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对主要科技创新第1、3、6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绘制了辽西中生代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区划图,参与辽西古生物化石时空分布及保护规划图等绘制。以设计的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和数据,运用SPSS 对调查问卷进行基本描述统计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以及应用AMOS7.0进行检验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为构建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机制和提出完善机制构建策略奠定基础。提出辽西古生物化石时空分布调查与保护利用机制的新概念,即通过组织、调查、规划和机制建立整合资源,以提高效率和有收益的方式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旁证材料:附件第18、21页
8王平副教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对主要科技创新第2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协助验收,以及使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地构建了递阶层次模型,将保护利用系统划分为立法、体制、人员和市场四个二级指标及相关的14个三级指标,通过准确的各因素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并计算出各自的权重,最后进行的一致性检验,表明模型成立。因此,在辽宁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利用过程中要以管理部门的设立指和采掘和收藏利用管理为主要管理的对象,从而确立了辽宁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利用过程中需要优先考虑的关键因素,为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机制构建提供理论支持。旁证材料:附件第2-9、17、21页
9高福亮工程师辽宁省地质勘查院辽宁省地质勘查院对主要科技创新第1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组织采用剖面测制、地质填图、工程揭露、同位素测年和地球化学分析等综合方法,对辽西106个重点古生物化石产地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绘制了建昌县重点化石点采坑素描图、北票陆家屯白垩系下统义县组地层剖面图、凌源四合当白垩系下统九佛堂组地层剖面图。参与了(除以上绘图)辽西古生物化石时空分布及保护规划图、地层柱状图和柱状对比图等绘制。对野外调研和收集到的国内外资料认真梳理,在《地质论评》和《Value Engineering》等杂志发表论文5篇。旁证材料:附件第15-16页
10孙立华副研究员渤海大学渤海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第3、7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加野外调研,协助验收与应用,撰写新闻通稿。设计了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利用八个维度和70个题目,在专家帮助下,针对专家学者对量表初步提出的修改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对原有题目进行了适度修正,删减了15项形成正式测量量表。通过书面形式,以设计的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和数据,在调研期间,共发出问题200份,回收156问卷份,有效问卷119份,运用SPSS19.0软件,对量表的题目进行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评价和筛选,最后得到具有高度可信性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量表。旁证材料:附件第2-12、18、40页
11白玲助理研究员渤海大学渤海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第3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协助验收及撰写新闻通稿,设计了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利用八个维度和70个题目,在专家帮助下,针对专家学者对量表初步提出的修改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对原有题目进行了适度修正,删减了15项形成正式测量量表。通过书面形式,以设计的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和数据,在调研期间,共发出问题200份,回收156问卷份,有效问卷119份,运用SPSS19.0软件,对量表的题目进行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评价和筛选,最后得到具有高度可信性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量表。旁证材料:附件第2-9、18、40页
12刘雪凌副研究员渤海大学渤海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第7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协助项目总体规划制定,参与提出研究思路和拟定写作大纲,检查阶段性成果,组织项目验收及协调应用工作。参加对辽西106个重点古生物化石产地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参与构建了辽西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完善机制构建的策略。提出古生物化石管理运行机制是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工作在正确决策下得以持续不断高质量、高效率运行的基础。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旁证材料:附件第2-12、19-20、23、25、28、30-31页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中国古生物化石中国(2010)第148260张和韩刚等
2其他走进宁城化石探秘远古世界中国(2018)第058586韩书文张立军
3其他化石保护学基础教程中国(2018)第191683孙革 张立军
4其他辽宁古生物化石管理研究中国(2013)第246510韩刚 刘雪凌
5其他古生物化石管理创新中国(2013)第246514韩刚
进步奖韩刚,张立军,李凌己,张勰,武海江,韩立卓,路放,王平,高福亮,孙立华,白玲,刘雪凌渤海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辽宁省地质勘查院,北票市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徐义刚,郭正堂
20001-401 分布式系统中的大数据保护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
项目名称分布式系统中的大数据保护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大学,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在大数据分布式系统中,如何实现存储不丢失、运维不出错、隐私不泄露、传输不失窃的全方位大数据保护,是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重大科学和现实问题,也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根基性问题。本项目围绕大数据生命周期中普遍存在的数据安全问题,提出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系统中的大数据保护关键技术,在数据的存储保护、运维保护、隐私保护、传输保护四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技术创新成果如下:1、多层次的大数据存储保护技术:项目提出了面向传统内存的数据快速恢复技术、面向新型非易失内存的纠错和控制技术、面向新型外存的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磨损均衡技术、面向传统外存的多样化冗余备份技术。项目构建多种存储器件组成的混合大数据存储架构,保障大数据的可靠不丢失。2、自主智能的大数据运维保护技术:项目提出了数据系统磁盘的高精度故障预测及主动容错技术、多源数据感知的主动故障检测技术、自动化的故障推演及根因发现技术、拓扑结构自适应的节点故障主动修复技术。项目针对系统故障的全流程,实现大数据系统的自主智能运维保护。3、以用户为中心的大数据隐私保护技术:项目设计了一个基于模糊概率上下文无关文法的口令概率模型及其口令强度评价算法,提出了一个定向口令在线猜测攻击威胁评估框架和一个基于“模糊验证因子+蜜口令”的双因素身份认证协议设计技术,实现了用户不可追踪性的匿名双因素认证协议。项目基于此建立了一个以用户为中心、多层次纵深防御、细粒度立体管控的隐私保护技术架构。4、面向移动接入设备的大数据传输保护技术:项目首次指出了单服务器方案从根本上无法抵抗密钥泄露仿冒攻击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种设备到服务节点传输的成组认证方法和一个相异安全架构的辅助认证服务器方案;提出了一种保护安全代理模块与安全策略服务器间通信的方法、一种管理接入口令和基础密钥的方法,以及一种设备数据访问和传输的实时保护机制。项目基于此构建了一个具有高安全性且满足灵活性、可扩展性、高效性的面向移动接入设备的数据传输保护方案。研究成果构建出一个分布式系统中的大数据保护技术体系,建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可信大数据服务平台。成果广泛应用在电信、金融、政务等关键领域,覆盖40多个国家,近三年相关营收8.82亿元,新增利润2.20亿元,新增税收6803万元,创外汇7062万美元。项目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团队,在IEEE TDSC、ACM CCS、ISCA等重要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3篇(CCF A类和JCR一区共9篇,ESI热点2篇,ESI高被引3篇),获得3个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其中8篇核心相关论文SCI他引超过142次。共获软件著作权10项,申请发明专利40项(授权30项,其中国际授权9项),获1次广东省专利优秀奖。以张尧学院士为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成果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新型非易失内存的纠错和控制算法、口令强度评价算法及匿名多因素认证协议、ORAM安全访问协议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平教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设计总体技术路线,组织实施核心技术研究;提出一种内存数据恢复的方法;提出动态时序因果模型刻画故障发生过程的动态拓扑,启发式二阶随机游走算法定位故障根源;提出基于模糊概率上下文无关文法的口令强度评价模型及算法、定向口令猜测攻击理论框架;指出单服务器认证方案无法根本上抵抗密钥泄露仿冒攻击,提出增加相异安全架构辅助认证服务器的解决方案。对技术创新点第1、2、3、4项均有重大创新性贡献。是论文【附件30-2、31、32、34-2、35】作者、知识产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7至10项,附件24第31、34至39、41、43至45、50】发明人。
2汪定讲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提出“蜜口令”与“模糊验证因子”相结合的多因素认证协议设计方法和实现机制,使协议可实现超越传统安全上限的安全性;在随机预言机模型下,提出可证明安全、满足用户不可追踪性的匿名双因素认证协议,是迄今最高效的匿名双因素认证协议;设计面向移动设备的认证协议,通过辅助认证服务器来抵御密钥泄露仿冒攻击,为克服移动设备认证的密钥管理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对技术创新点第3、4项均有重大贡献。是论文【附件30-2、31-1、31-2、32-1、32-2】的作者、知识产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9、10项,附件24第37、41、45、50项】的发明人。
3屠要峰研究员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的联合负责人,参与总体技术架构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核心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产品研发及其应用推广。提出一种存储系统均衡管理方法和装置,解决了闪存集群存储系统集中故障的问题;提出一种多级无序索引的数据备份方法,提升了索引效率并显著缩短了索引恢复和数据备份的时间;是一项欧洲授权发明专利《DATA BACKUP METHOD, SYSTEM, NOD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A》的主要发明人。对主要技术创新点第1、2、3、4项均作出重要贡献。【佐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第2项,附件24第2、31、32、41、42、45至50项】
4孙广宇副教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主要负责了新型存储的可靠性保障机和针对移动设备数据访问的实时保护机制的研究。提出针对新型存储的移动错误纠错编码机制、磨损平衡机制、温度和工艺扰动影响下可靠性机制;针对移动端设备提出ORAM路径合并、基于“影块”的数据复制、内存加密等数据访问的实时保护技术。参与项目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主要技术创新点第1、4项均有重大创新性贡献。是论文【附件30-1、33-1、33-2、34-1】的作者、知识产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第1、5项,附件24第3、4、6、33项】的发明人。
5杨洪章高级工程师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承担了技术成果的转化、核心软件开发和应用工作。作为第一发明人,提出一种小文件的写聚合、读聚合方法及系统,攻克了海量小文件场景下存储系统性能与可靠性之间的矛盾问题;作为第一发明人,提出一种存储系统均衡管理方法和装置,解决了闪存集群存储系统集中故障的问题;作为第二发明人,提出一种多级无序索引方法与系统,显著缩短了索引恢复的时间。对主要技术创新点第1、2项均作出重要贡献。【佐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第4项,附件24第5、31、32、41、42、45、47、48、50项】
6马萌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提出若干面向大规模分布式网络的故障分析新机制,包括动态时序因果模型、故障传播拓扑的因果关联发现算法、随机游走的故障传播的级联特性分析算法、历史故障驱动的自动化指标组合决策机制,实现了大规模分布式网络的故障自动化和自适应分析。对主要技术创新点第2项有重大创新性贡献。是论文【附件34-2、35】的作者、知识产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第7、10项,附件24第34、41、43至45、50项】的发明人。
7韩银俊高级工程师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担任软件开发团队总工一职,负责核心软件开发,协助负责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工作。作为第一发明人,提出一种基于SIP协议的消息处理方法,提升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保障了分布式系统的负载均衡。对主要技术创新点第1、4项作出重要贡献。【佐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第2项,附件24第2、32、41、42、45至50项】
8段凌宇教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视频移动接入设备的实时数据传输保护机制的研究。针对视频移动接入设备所面临的图像数据量大和隐私数据易于泄漏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机器识别分析的图像自适应量化方法以及基于紧凑视觉特征的图像信息抽取压缩与传输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在大幅降低多媒体数据传输带宽占用和时间的同时,有效地保护了用户数据的安全。参与项目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主要技术创新点第4项作出重大贡献。是知识产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第6项,附件24第29、30、40项】的发明人。
9高洪高级工程师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完成人,在项目实施期间,担任测试开发团队部长一职,负责全部软件测试工作。是一项欧洲授权发明专利《DATA BACKUP METHOD, SYSTEM, NOD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A》的主要发明人。对主要技术创新点第1、2项作出贡献。【佐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第2项,附件24第2、32、41、42、45至50项】
10黄震江工程师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完成人,负责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是一项欧洲授权发明专利《DATA BACKUP METHOD, SYSTEM, NOD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A》的主要发明人。对主要技术创新点第1项作出贡献。【佐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第2项,附件24第2、32、41、42、45至50项】
11陈正华工程师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完成人,承担了大量的软件开发工作。作为第一发明人,提出一种移动终端接入和管理的方法,简化了分布式系统的扩容与运维。对主要技术创新点第2项作出贡献。【佐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第3项,附件24第9、41、42、45至50项】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赛道存储位置错误纠正码的编码方法和纠错方法中国ZL 201510005036.3北京大学孙广宇;张宪;张炜其
2授权发明专利DATA BACKUP METHOD, SYSTEM, NOD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A欧洲EP 3185125B1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郭斌;韩银俊;高洪;黄震江;程宁;屠要峰
3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and system for terminal access and management in cloud computing欧洲EP 2544403B1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陈正华
4授权发明专利小文件的写聚合、读聚合方法及系统和客户端中国ZL 201510980277.X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杨洪章;王志坤;罗圣美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亚阈值电流的磁畴壁移动控制方法及其电路中国ZL 201510003797.5北京大学孙广宇;张超;张宪;张炜其
6授权发明专利量化表、图像压缩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图像搜索系统中国ZL 201310486293.4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段凌宇;陆平;王一同;贾霞;罗圣美;刘明;黄铁军
7申请发明专利微服务系统根因节点的错误排查方法中国201910079577.9北京大学王平;林蔚澜;马萌;潘廸生
8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混沌映射的多因素身份认证方法中国201910022852.3北京大学王平;李文婷
9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口令文件泄漏检测方法中国201910108998.X北京大学王平;程海波;汪定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远程访问的身份认证及数据传输保护软件中国2019SR0301861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
进步奖王平,汪定,屠要峰,孙广宇,杨洪章,马萌,韩银俊,段凌宇,高洪,黄震江,陈正华北京大学,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
30001-402 阿司匹林治疗风险及个体化管理策略研究
项目名称阿司匹林治疗风险及个体化管理策略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大学
项目简介应包含项目主要技术内容、授权专利情况、技术经济指标、应用及效益情况等内容,要求不超过1200 个汉字。 心脑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阿司匹林是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同时增加出血风险。如何平衡心血管获益/出血风险,对于老年患者尤为重要。本团队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建立了阿司匹林治疗风险评估系统,对指导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安全用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国内率先采用高通量测序(RNA-seq)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筛选出与阿司匹林反应性相关的mRNA、miRNA以及lncRNA。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反应性相关基因进行了定量PCR验证,分析了主要差异基因的表达与血小板功能检测、心血管事件的关系,验证了5个miRNA对阿司匹林反应性的影响,筛选出关键基因miR-30c-5p和miR-3158-5p作为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临床疗效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其中 “检测miR-30c-5p表达量的系统在预测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疗效中的应用”获得专利(ZL201510989205.1);“检测miR-3158-5p表达量的系统在预测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疗效中的应用”获得专利(ZL201510984757.3),并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发明专利奖。具有良好的临床转化价值和前景。本团队通过老年人阿司匹林反应性、疗效和出血风险以及相关因素研究,探索指导个体化用药的评估方法和治疗方案。对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的研究显示,服用阿司匹林100mg/日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的患者减量为40mg/日,在有效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A-Ag)的同时出血风险降低、其他不良反应减少。刘梅林教授牵头全国18家医院进行老年人小剂量阿司匹林疗效和安全性研究,1194例患者采用AA-Ag验证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实阿司匹林50mg/日、100mg/日均可有效降低AA-Ag,50mg/日出血风险降低。阿司匹林价廉、疗效明确,如能改进治疗策略将大幅度降低抗栓治疗药物费用,减少不良反应相关的经济支出,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本团队开发了“阿司匹林使用风险评估工具”并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9SR0306410)。App免费使用,为评估阿司匹林应用风险提供了简便的方法,便于推广应用。本团队的研究结果多次在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和世界心脏病大会等发言和壁报展示(详见附件)。曾获得中国老年学学会课题研究创新奖、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卓越管理奖、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心血管年会重大研究报告奖。本团队的主要技术方案在多家医院得以推广应用。评估阿司匹林疗效的实验室指标AA-Ag,是评估阿司匹林反应性的经典“金标准”,相比其他检测方法(每次检测800-1200元不等且稳定性差),价格低廉(每次检测费用32元),适合我国国情,可大幅度降低医疗费用。目前作为牵头单位正在进行的全国50家中心上万例人群的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治老年心血管疾病研究(LAPIS),进行阿司匹林长期使用疗效和安全性的探索。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梅林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为本项目负责人,主持了研究的设计、实施、监督和完成;组织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和推广。主持开展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老年人群治疗风险及策略的临床转化医学技术研究”(2012BAI37B05)、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评估阿司匹林疗效的基因诊断系统研发”(2013DFA30860),参与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课题“高危人群个体化抗栓治疗策略研究”(2016YFC1301300)。为所有发表文章的通讯作者和两项发明专利及一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第一完成人(专利号:ZL201510984757.3,ZL201510989205.1,软件登记号2019SR0306410)。对创新点一和创新点二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2陈夏欢副高级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作为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参与本项目方案设计/申请/实施,组织/管理/指导/监督/分配研究具体实施事项及工作进展,参与指导阿司匹林治疗风险综合评估体系的研发,指导研究生的试验实施及论文撰写(论文3、4、5、6、7)。参与组织实施多中心阿司匹林研究,撰写研究论文(论文1),组织开发阿司匹林使用风险评估软件。本项目两项授权专利发明人,排名第五名(专利号ZL201510984757.3,ZL201510989205.1),一项软件著作权人,排名第二名。对创新点一和创新点二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冯雪茹副高级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负责本项目部分内容的设计、实施。发表的研究成果包括阿司匹林剂量对高龄老年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论文2)、老年患者阿司匹林反应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9)等,指导相关研究论文的撰写(论文3、4、6、7),协助建立老年患者资料电子数据库并进行临床随访及指导。对创新点一和创新点二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4张婧薇初级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大学入选应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并采集血样建立基因库。采用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筛选,并验证了与阿司匹林反应性相关的基因。发表2篇SCI论文(论文3、5),本项目两项授权专利号(ZL201510984757.3,ZL201510989205.1)发明人,排名第三。对创新点一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5刘滕飞初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大学采集入选患者信息并参与构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的临床资料数据库;筛选并验证了阿司匹林反应性相关基因并比较了阿司匹林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发表英文SCI文章1篇(论文4);中文核心期刊文章2篇(论文6、7);本项目两项授权专利发明人,排名第二名(专利号ZL201510984757.3,ZL201510989205.1)。对创新点一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6刘雯雯其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参与阿司匹林反应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及机制研究,参与冠心病患者进行阿司匹林反应性相关基因进行的定量PCR验证及相关细胞功能实验,包括miR-34b-3p和TBXAS1。参与了论文5的撰写工作。对创新点一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检测miR-30c-5p表达量的系统在预测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疗效中的应用中国CN105463092B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梅林;刘腾飞;张婧薇;冯雪茹;陈夏欢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阿司匹林使用风险评估软件[简称:风险评估]V2.0中国刘梅林;陈夏欢;冯雪茹;上海艾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3授权发明专利检测miR-3158-5p表达量的系统在预测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疗效中的应用中国CN105483233B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梅林;刘腾飞;张婧薇;冯雪茹;陈夏欢
进步奖刘梅林,陈夏欢,冯雪茹,张婧薇,刘滕飞,刘雯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40001-405 前哨淋巴结特异性探针的研制及临床转化
项目名称前哨淋巴结特异性探针的研制及临床转化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大学
项目简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由于能减少腋窝淋巴结清扫所引发的并发症而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外科治疗,并被写入指南。而活体寻找到前哨淋巴结(SLN)成为手术的关键。本项自历时15年,发展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9mTc-Rit 前哨淋巴结特异性探针并用于万余例临床实践。率先完成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探针和中国乳腺癌临床实践的双重认可,该诊疗方式综合各学科技术方法的、科学系统的、有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成为腋窝淋巴结处理完整解决方案。获得一套完整、科学、安全、适合中国人群特征的淋巴结处理路径体系。取得了以下成果:1. 国际率先构建SLN特异性99mTc-Rit探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授权号:ZL201510065200.X)现有显像剂均存在显像时间短、次级淋巴显像等明显弊端。本项目通过对淋巴结的系统分析,并基于“淋巴结的主要组成细胞是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均表达CD20?抗原,而美罗华能够特异性结合于对B?淋巴细胞膜表面CD20抗原”的判断,提出“99mTc-Rit能够特异性进行原发乳腺癌的SLN显像”。该技术突破传统SLN显像剂所有制约,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量/分子尺寸均一、在注射后30min到24h均可对SLN进行显像的99mTc-Rit探针。2.100例患者的SLN检测前瞻性研究得出完美学习曲线,回顾性大宗临床研究发表国际顶级期刊。2317例临床研究显示99mTc-Rit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前景。JNM 杂志将本内容展示为High light 文章,发表于SNMMI website, EurekAlert 两大科普网站。同时被推送至多家媒体。代表其极高的临床应用前景。发表相关论文共计70篇。3. 国际同步建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处理路径体系并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国内首次提出基于该路径体系的腋窝淋巴结判断的超声影像判定标准。项目组依托单位拥有丰富的病例资源和先进的治疗理念,是国际同步建立此路径的中心(2003年开始,早于国际指南)。项目组开展了国内最大样本量研究显示,中位随访62个月资料显示,5年腋窝复发率仅为0.7%,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路径已被纳入卫生部《乳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指南(卫办医政发[2011]78号)和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5版)。4. 中国“智造”、参与国际竞争。拓展99mTc-Rit开展黑色素瘤等多种肿瘤SLN显像,有效推广国内十余家医疗机构应用。国际首创地将其应用于临床原发性乳腺癌的特异性前哨淋巴结显像的研究。本核医学科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分子靶向显像剂99mTc-Rit的开发已经走出了一条与国外同期应用硫锝胶体等进行SLN显像完全不同的道路。项目负责人杨志主任,作为中国核学会放射性药物分会创始人兼理事长,连续主办8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燕京肿瘤会”,并多次在国际及国内专业会议上交流。迄今为止,在国内14家中心应用超过10000例,有效节约了国家卫生资源,降低了诊疗费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志研究员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本人及带领的核医学科团队通过对淋巴结的系统分析,并基于“淋巴结的主要组成细胞是B 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均表达CD20 抗原,而美罗华能够特异性结合于对B 淋巴细胞膜表面CD20抗原”的判断。提出“99mTc标记美罗华将能够特异性进行原发乳腺癌的SLN显像”的假设。基于此,发展出99mTc标记的CD20 抗体-美罗华作为示踪剂。目前为止,99mTc-美罗华已经在核医学科用于将近8000例的原发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并且,本方法是国际上首创地将其应用于临床原发性乳腺癌的特异性前哨淋巴结显像的研究。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同!本人对项目创新点1、2作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论文1,3,4,5,6,7。
2欧阳涛正高级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作为项目的主要合作研究者,共同确定项目的总体思路、方案和方法、推广应用等方面都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早于指南开始广泛应用该路径并在长期随访中证明了其科学性和价值,积极组织并参与多学科合作,积极将相关的专利应用到该路径中来。通过推广项目、开展培训班、发表论文等方式对项目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第 3、4 创新点均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论文1, 3, 5, 6, 8, 9,10。
3王雪鹃教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本研究者构建了SLN特异性99mTc-Rit探针,参与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ZL201510065200.X)。在蛋白及细胞水平验证99mTc-Rit的稳定性及亲和性。在小鼠体内不但验证了99mTc-Rit对SLN的靶向性,而且验证了注射99mTc-Rit后10min到24小时仅有SLN显影。按照中国药典要求,进行了99mTc-Rit安全性及热原检测。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及新技术项目审批,首先对12名乳腺癌患者进行的动态显像,证实了99mTc-Rit在注射后30min到24h均可对SLN进行显像,没有非SLN显影。在85例乳腺癌患者中行SLN检测前瞻性研究,得出完美学习曲线。回顾性大规模(2317例)乳腺癌SLN临床研究已经总结发表。对第1创新点均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论文1, 3, 5, 6, 8, 9,10。
4范照青副高级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主要负责临床研究管理实施、患者入组管理、治疗及资料汇总。北京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副主任,有多年乳腺癌相关诊疗经验。 本人对项目创新点2-3作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论文1,8,9。并积极推广基于该项专利技术的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应用。
5李囡正高级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本人主要负责99mTc-美罗华前哨淋巴结显像的临床转化和临床实践,具体包括:显像剂注射剂量、注射体积、注射方案、采集时间、采集条件的摸索和确定,显像图像的计算机处理,临床诊断报告的质量控制,患者相关临床及影像的收集、整理、归纳和总结。对第1、2创新点均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论文1, 2, 4, 5。
6李金锋正高级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本人主要负责临床研究管理实施、患者入组管理、治疗等。北京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主任医师,有多年乳腺癌相关诊疗经验。本人对项目创新点3、4作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论文1, 3。
7朱华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本人进行了了项目组放射性药物99m Tc-美罗华的合成、标记、质控及相关药盒的制备。为该药物的临床供应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对第1、2创新点均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论文1, 2, 4, 5。
8何英剑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本人主要负责临床研究整体管理、数据管理、项目质控等。北京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副主任,有多年乳腺癌相关科研经验。本人完成原发性乳腺癌腋窝超声结合穿刺技术的诊断价值及卫生经济学评价相关研究,完成了不同腋窝淋巴结状态原发性乳腺癌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分析,并利用专业知识协助其他完成人共同完成项目组的其他相关研究。本人对项目科技创新点3、4作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论文8, 9。
9林保和中级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本人在国内率先提出以99mTc-美罗华作为前哨淋巴结显像剂的原始意念,并开展了balb/c小鼠SLN显像的试验研究,获得成功。进而,与本院乳腺中心医生合作,开展乳癌前哨淋巴结显像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均获成功。此外,为满足临床医生探测前哨淋巴结需要影像定位信息需求,独创了患者胸部数码像加SLN核素影像合成显示技术,临床前及临床实验中获得乳腺中心临床医生认可,并最终用于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中。本人对项目科技创新点1作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论文1, 3, 6, 7。
10霍苓副高级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本人通过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制定相应超声诊断标准,从而进行初步淋巴结评估。本人为北京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有多年乳腺癌相关超声诊断经验。本人对项目创新点3作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论文19。
11范铁中级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本人在该项目中,参与了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腋窝影像异常淋巴结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和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腋窝前哨淋巴结切除活检的实施,以及数据收集整理和生存随访等。本人为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前排查流程的优化,以及腋窝前哨淋巴结阴性患者安全免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打下了基础,并参与总结了前哨淋巴结阴性患者免除腋窝淋巴结清扫的随访资料,在国内较早报道了腋窝复发等预后结果,表明了前哨阴性免除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本人对项目创新点3、4作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论文17。
12汪星副高级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本人自2007年参加临床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着腋窝淋巴结阳性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全身治疗以及病理评效方面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新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腋窝淋巴结术后病理反应率、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变更等等。本人对项目创新点3作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论文2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特异性前哨淋巴结显像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065200.X北京肿瘤医院杨志
进步奖杨志,欧阳涛,王雪鹃,范照青,李囡,李金锋,朱华,何英剑,林保和,霍苓,范铁,汪星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50001-406 胆胰疾病内镜诊疗体系的拓展及其创新性技术的临床应用
项目名称胆胰疾病内镜诊疗体系的拓展及其创新性技术的临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大学
项目简介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消化内镜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内镜技术。自问世以来,这项技术经历了自诊断疾病向治疗疾病、自胆道疾病治疗向胰腺疾病治疗、自追求技术成功率向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治疗理念的转变。经过15年的不断探索和钻研,黄永辉教授作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常务委员,ERCP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带领课题组在ERCP内镜治疗预防胆道微结石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圈套器辅助超细内镜进入胆道进行诊疗、研发高位悬挂超长胆管支架以及复杂胃肠道改道术后ERCP四方面拓展了多项新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国内外消化内镜界的一致认可。 急性胰腺炎可能对全身各个脏器造成严重或不可逆的损伤,重症者危及生命。因此预防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至关重要。胆道微结石是引起胰腺炎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过去认为此类疾病的治疗重点在于解除胆系梗阻,虽有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达到满意效果。课题组提出了治疗此类胰腺炎的重点在于降低胰管压力,顺畅胰液流动,应用胰管支架预防复发,以治疗“靶器官”的创新理念代替“去除结石”的传统理念。通过与传统方法对比发现可明显降低急性胰腺炎复发率。 经口直接胆道镜技术是将超细内镜直接插入胆道进行诊治操作。如何将超细内镜插入胆管是难点。课题组创新性地应用了圈套器辅助超细内镜插入胆管的方法,清晰显示肝外胆管全貌,可进行直视下活检,激光碎石等治疗性操作。 ERCP下胆管支架置入术已广泛用于解除胆道梗阻,但主要问题是支架堵塞,十二指肠胆道反流是导致支架堵塞的原因之一。课题组研发高位悬挂超长胆管支架,有效延长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路径,使十二指肠胆管反流明显减少。此项技术取得了明显临床疗效,术后3月的支架堵塞率从36.5%下降至9.8%。 胃肠道术后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到达十二指肠乳头或胆肠/胰肠吻合口存在很大困难,同时解剖结构的变化使插管变得更为困难,导致胃肠道改道术后患者ERCP的成功率明显下降。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改良传统进镜及插管方式,应用双腔前视内镜对Billroth II术后患者、应用结肠镜对Whipple术后患者、Roux-en-Y术后患者行ERCP的诊治。Billroth II式术后患者ERCP的进镜成功率为98.1%,插管成功率为96.2%,总体的ERCP成功率为94.3%。Whipple术后进镜成功率为80.9%,选择性插管成功率为85.3%。 综上所述,课题组经过15年的努力,在预防胆道微结石所致急性复发性胰腺炎、开发新型超长胆管塑料支架、开发新型经口胆道镜辅助装置、提高胃肠道改道术后ERCP成功率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绩。以上成果获得2项国家专利,参编教材编写和制定国内ERCP指南3部,发表52篇文章,培养研究生17名,在国际会议上进行发言和壁报交流6次,在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上进行宣传和推广21次,在全国及地方进行手术演示和手把手带教88次,获批国家第一批ERCP培训基地,在全国26家单位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黄永辉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项目负责人,组织领导课题组,提出了研究方向和内容,制定了技术路线和方法,参与并指导了所有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工作的实施。对第1,2,3,4部分的主要发现点均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拓展的创新性技术成果获得了2项国家专利,参编教材编写和制定国内ERCP指南3部,发表52篇文章,培养研究生17名,在国际会议上进行发言和壁报交流6次,在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上进行宣传和推广21次,在全国及地方进行手术演示和手把手带教88次,并使本单位获批国家第一批ERCP培训基地,在全国26家单位进行了应用。本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5%,见旁证材料1-40。
2常虹正高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课题第二参加人,常虹主任医师参加了本课题所有的ERCP技术创新和相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参与了应用胰管支架预防胆道微结石性胰腺炎复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参与了圈套器辅助超细内镜进入胆管的专利研发工作、参与了高位悬挂超长胆管支架的研发和临床验证工作、参与了多次胃肠道改道术后ERCP的临床实践操作和科研工作,对研究成果的第1,2,3,4部分均作出了较大贡献。本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见旁证材料1-3,5
3闫秀娥副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课题第三参加人,闫秀娥副教授参加了本课题大部分ERCP技术创新和相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参与了圈套器辅助超细内镜进入胆管的临床验证工作、参与了高位悬挂超长胆管支架的研发和临床验证工作、参与了多次胃肠道改道术后ERCP的临床实践操作和科研工作,对研究成果的第2,3,4部分均作出了较大贡献。本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见旁证材料2,5,36,38,40。
4姚炜正高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课题第四参加人,姚炜主任医师参加了本课题部分ERCP技术创新和相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参与了应用胰管支架预防胆道微结石性胰腺炎复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参与了高位悬挂超长胆管支架的临床验证工作、参与了多次胃肠道改道术后ERCP的临床实践操作和科研工作,并发表了相关文章。对本课题的创新性技术在西藏地区进行了广泛应用和开展,并带领西藏地区的ERCP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对研究成果的第1,3,4部分均作出了较大贡献。本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见旁证材料1,5,40。
5李柯副高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课题第五参加人,李柯副主任医师参加了本课题部分ERCP技术创新和相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参与了应用胰管支架预防胆道微结石性胰腺炎复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参与了高位悬挂超长胆管支架的临床验证工作、参与了多次胃肠道改道术后ERCP的临床实践操作和科研工作,发表多篇文章。对研究成果的第1,3,4部分均作出了较大贡献。本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见旁证材料1,5,40。
6张耀朋中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课题第6参加人,张耀朋主治医师参加了本课题所有的ERCP技术创新和相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参与了应用胰管支架预防胆道微结石性胰腺炎复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参与了圈套器辅助超细内镜进入胆管的专利研发和临床验证工作、参与了高位悬挂超长胆管支架的临床验证工作、参与了多次胃肠道改道术后ERCP的临床实践操作和科研工作,对研究成果的第1,2,3,4部分均作出了较大贡献。作为放射专业人员,多年来一直与ERCP专业人员紧密配合,保证了临床ERCP的顺利操作和实施。本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见旁证材料3,5,40。
7刘文正中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课题第7参加人,刘文正主治医师参加了本课题部分ERCP技术创新和相关的临床研究工作。主要参与了应用胰管支架预防胆道微结石性胰腺炎复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以及后续对此部分患者的随访工作。对研究成果的第1部分均作出了较大贡献。本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见旁证材料1,5,40.
8王迎春中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课题第8参加人,王迎春医师参加了本课题部分ERCP技术创新和相关的临床研究工作。主要参与了高位悬挂超长胆管支架的临床验证工作和患者随访工作,对研究成果的第3部分均作出了部分贡献。本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20%。见旁证材料40。
9郑炜中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课题第9参加人,郑炜主治医师参加了本课题部分ERCP技术创新和相关的临床研究工作。主要参与了高位悬挂超长胆管支架的临床验证和患者随访工作、参与了多次胃肠道改道术后ERCP的患者管理工作,对研究成果的第3,4部分均作出了较大贡献。本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20%。见旁证材料5
10王琨副高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课题第10参加人,王琨副主任医师参加了本课题部分ERCP技术创新和相关的临床研究工作。主要参与了多次胃肠道改道术后ERCP的患者管理工作,对研究成果的第4部分均作出了较大贡献。本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10%。见旁证材料5
11张贺军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课题第11参加人,张贺军助理研究员参加了本课题部分ERCP技术创新和相关的临床研究工作。主要从病理方面为胆管狭窄的患者提供准确诊断,为圈套器辅助超细内镜进入胆道后,应用病理明确占位性质,高位悬挂超长胆管支架解决患者胆管狭窄,引流胆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研究成果的第2,3部分均作出了较大贡献。本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见旁证材料5,40
12张莉正高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课题第12参加人,张莉主任医师参加了本课题部分ERCP技术创新和相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参与了应用胰管支架预防胆道微结石性胰腺炎复发的患者临床管理工作、参与了多次胃肠道改道术后ERCP的患者临床管理工作,对研究成果的第1 ,4部分均作出了较大贡献。本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10%。见旁证材料5。
13周明新初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周明新博士参加了本课题部分ERCP技术创新和相关的临床研究工作。主要参与了多次胃肠道改道术后ERCP的临床科研工作以及患者的随访工作,对研究成果的第4部分作出了贡献。本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10%。见旁证材料5。
14林三仁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老一辈消化学界的领军人物,为课题组创新性技术的方向确定、研发和设计给予了大量宝贵意见。对研究成果第1,2做出了贡献。本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见旁证材料33。
15周丽雅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科室行政主任,对项目组开展的临床科研给予了大力支持。对项目的设计给予了大量宝贵意见。对研究成果的第2部分作出了贡献。本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见旁证材料33,3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胆道支架中国201620979681.5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黄永辉,常虹,闫秀娥
2实用新型专利超细内窥镜胆道检查的辅助装置中国201520425619.7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黄永辉,常虹,张耀朋
进步奖黄永辉,常虹,闫秀娥,姚炜,李柯,张耀朋,刘文正,王迎春,郑炜,王琨,张贺军,张莉,周明新,林三仁,周丽雅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60001-407 提高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策略研究
项目名称提高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策略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大学
项目简介生殖是人类重要功能,40年来生殖医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特别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成为不孕症成熟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近十年女性生育年龄后延、环境污染严重等,引起卵巢功能减退和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等系列问题,造成的患者反复治疗失败问题增加,项目组依托中国大陆首例IVF-ET婴儿(试管婴儿)诞生地的学科优势,对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开展相关研究,持续改进治疗方案,提高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造福更多不孕家庭,为高龄生育需求提供技术保障。项目主要成果如下: 1. 临床与基础研究结合,寻找病因、改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困难患者治疗成功率:关注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及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导致的胚胎移植失败等难治性不孕症患者,首先进行了大样本卵巢低反应及高龄女性接受辅助生殖女性助孕结局及相关因素分析,并首次发现自身免疫抗体JO-1及MT-CO1基因变异是导致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病因;首次揭示了高孕酮水平通过MiR-125b及下游基因影响内膜容受性的分子机制;对于卵巢功能减退及反复着床失败患者,提出了便于临床应用的识别方法及更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将治疗妊娠率提高3倍。2. 开展治疗安全性研究,保证体外受精治疗患者母儿安全:针对IVF临床治疗过程及对配子、胚胎操作的安全性,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系列研究。率先全面评估体外培养环境、不同类型辅助生殖技术操作等对胚胎质量、异位妊娠、早产及妊娠结局、新生儿性别等影响;明确不同的辅助生殖技术操作对胚胎发育及子代安全性影响;首次评估梅毒感染、乙肝病毒携带患者IVF治疗安全性。依据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整体治疗安全性。3. 牵头制定多项规范共识,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项目组不断探索、实践IVF治疗新方法,首次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探索新型指标预测卵巢反应性,提高IVF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开展研究评估GnRH拮抗剂联合不同类型促排卵药物对低反应女性的治疗效果,并致力于宣传、推广新方法的使用;依据研究结果,从促排卵药物、黄体支持及并发症三个方面,组织撰写3项行业专家共识,对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起到重要作用。项目实施期间,团队接诊不孕症患者逾300万人次,各项辅助生育治疗超过10万周期,为数万家庭创造了幸福。此外,研究成果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论文27篇;制定专家共识3项,规范行业诊疗。作为卫生部批准的辅助生殖技术培训基地之一,为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数百家生殖医学中心,培训不孕症诊治及辅助生殖技术专业医生近千人,多人成为当地医院的生殖的学科带头人,担任中心主任、科室骨干或学术要职。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学员超过千人。2013年建立北京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2014年获批成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搭建生殖医学临床转化研究平台,带动了我国生殖医学整体发展,为提高育龄人群生殖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质量做出重要贡献。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蓉正高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负责本项目的设计和总体实施规划,为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一)(二)(三)做出主要贡献。带领团队完成大量临床不孕症诊治工作,特别是在疑难不孕症个体化治疗、辅助生殖技术安全性评估、辅助生殖相关并发症诊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改进,显著提高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参与撰写行业专家共识,规范诊疗技术,并组织推广应用研究成果。见论文列表 1-3,5-7,10,14-15,22-26,27-28,30。
2刘平正高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参与本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规划,为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一)(二)(三)做出主要贡献。负责规范实验室操作流程及监督机制,完善实验室质量控制。从胚胎体外培养环境、不同类型的辅助生殖技术操作、患者自身携带病毒等多角度组织开展辅助生殖技术对配子、胚胎发育及母体影响的安全性评估研究,确保治疗后母儿安全。见论文列表1-3,5,7,10-13,15-23,25-28,30。
3杨硕副高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主要参与完成疑难不孕患者个体化治疗,为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一)(三)做出主要贡献。负责卵巢功能减退患者个体化方案的优化和应用;证实hCG日孕激素升高影响IVF治疗成功率,改善临床策略提高妊娠率。见论文列表1-2,7,25。
4杨蕊副高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主要参与完成疑难不孕患者辅助生殖治疗方案的优化,为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一)(三)做出主要贡献。参与完成临床疑难不孕症患者的诊治方案优化,负责评估行辅助生殖治疗患者生化妊娠对其后续治疗结局的影响,明确不同黄体支持方案对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见论文列表8-10,26,28。
5徐慧玉副高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主要参与完成疑难不孕症病因学相关研究,为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三)做出主要贡献。参与完成应用新型卵巢储备及卵巢反应性预测因子—AMH评估卵巢反应性,指导促性腺激素起始用药剂量选择。见主要知识产权列表3-4。
6朱锦亮副高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参与完成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评估工作,为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二)做出主要贡献。从胚胎体外培养的两个关键要素——培养液和培养时间对胚胎发育、妊娠结局和出生子代的体重、性别等进行分析。见论文列表9-11,18-19。
7林胜利副高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参与完成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评估工作,为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一)、(二)做出主要贡献。通过分析中国ABO血型妇女卵巢储备功能,明确血型与卵巢储备功能降低发生风险的关联性;分析临床常规使用的胚胎培养液培养的移植胚胎发生异位妊娠的情况,明确胚胎培养液的安全性;并对病毒感染患者(乙肝、梅毒)行辅助生殖治疗后子代的安全性进行评估。见论文列表5,15,22-23。
8宋雪凌中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参与完成疑难不孕症患者诊治工作,为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一)、(三)做出主要贡献。获得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专利“一种双腔心形宫腔球囊支架” 根据手术的需要对球囊长度及侧孔大小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子宫手术的需求,提高患者舒适度和安全性;专利“一种子宫粘膜下肌瘤牵拉钳” 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增加手术操作可受力,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见主要知识产权列表1-2。
9李明副高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参与完成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评估工作,为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二)做出主要贡献。对于一些既往认为无发育潜能或发育潜能较差、应舍弃的胚胎,如0PN合子来源的胚胎、卵裂期四细胞胚胎,项目组通过对此类胚胎进行囊胚培养,发现囊胚移植后,仍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结局。提高了疑难患者胚胎利用率,对于提高妊娠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见论文列表20。
10乔杰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参与本项目的设计,为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一)(二)(三)做出主要贡献。完成大量临床不孕症诊治工作,特别是协助指导疑难不孕症个体化治疗、辅助生殖技术安全性评估、辅助生殖相关并发症诊治等,同时参与撰写行业专家共识,规范诊疗技术。见论文列表1,3-8,10-11,13,22,25,28-30。
11陈媛中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参与完成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评估工作,为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二)做出主要贡献。负责评估胚胎冷冻技术中封闭式冷冻载体的应用对胚胎发育、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对临床胚胎冷冻保存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见论文列表17。
12甄秀梅正高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主要参与完成卵巢功能减退的病因学研究,为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一)做出主要贡献。参与大量疑难不孕症患者的诊治工作,从自身免疫及基因水平两个层面对不明原因卵巢功能减退患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探索,发现自身免疫抗体JO-1及PR3水平升高在其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线粒体MT-CO1基因变异可能是导致不明原因卵巢功能减退的病因之一,有助于研究此类患者的新型治疗方式。见论文列表1,3-4。
13王丽娜正高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主要参与完成卵巢功能减退的病因学研究及大量疑难不孕症患者的诊治工作,为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一)做出主要贡献。见论文列表3。
14李红真正高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主要参与辅助生殖并发症相关研究,为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三)做出主要贡献。参与大量疑难不孕症患者的诊治工作,完成临床辅助生殖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发病特征以及预测指标分析,有助于临床早期预防与识别,提高辅助生殖治疗的安全性。见论文列表9,28。
15廉颖副高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参与完成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评估工作,为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二)做出主要贡献。协助完成实验室操作流程规范,完善实验室质量控制。参与完成胚胎培养液对妊娠结局及子代影响的安全性评估,参与评估胚胎质量对妊娠并发症及临床结局的影响。见论文列表11,16,19,2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子宫粘膜下肌瘤牵拉钳 中国ZL201520828483.4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宋雪凌,马彩虹
2申请发明专利预测新鲜移植周期受试者持续妊娠的系统中国201811210067.2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蓉、徐慧玉、乔杰
3申请发明专利预测拮抗剂方案下受试者卵巢低反应概率的系统及指导促性腺激素起始用药剂量选择的系统中国201810566858.2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蓉、徐慧玉、冯国双、韩勇、乔杰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双腔心形宫腔球囊支架中国ZL201520829354.7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宋雪凌,马彩虹
进步奖李蓉,刘平,杨硕,杨蕊,徐慧玉,朱锦亮,林胜利,宋雪凌,李明,乔杰,陈媛,甄秀梅,王丽娜,李红真,廉颖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70001-408 脑微循环研究系统的构建,及其在揭示养血清脑制剂机理中的应用
项目名称脑微循环研究系统的构建,及其在揭示养血清脑制剂机理中的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大学,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一) 主要技术内容1.该项目构建了小动物脑微循环动态可视化研究系统,实现了对大鼠、小鼠、蒙古沙鼠、金黄地鼠等小动物脑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的血管径、红细胞流动速度、白细胞滚动、粘附和游出、微血管壁的过氧化物产生、血浆白蛋白漏出、出血、血栓等脑微循环动态变化的活体、实时、动态、可视化观察、测定、记录和分析。2.用脑微循环动态可视化研究系统揭示了治疗头痛和眩晕的养血清脑颗粒 (CG) 及其部分有效成分改善脑微循环障碍和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及其机理。 阐明了CG对全脑缺血再灌注(I/R)引起的蒙古沙鼠脑细静脉红细胞血流速度降低、白细胞与细静脉的粘附、血管内皮细胞过氧化物产生、血浆白蛋白漏出等微循环障碍,及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抑制和改善作用; 阐明了CG对大脑中动脉I/R引起的大鼠脑微血管渗出和脑微血管周围水肿,脑灌流量和皮层神经元损伤的抑制和改善作用;从血管内皮细胞缝隙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5、JAM-1、ZO-1的排列和表达,质膜微囊数量和质膜微囊蛋白-1的角度,揭示了CG改善血脑屏障的作用机理;阐明了CG的主要入血成分延胡索乙素对大脑中动脉I/R引起的小鼠脑微循环障碍、血脑屏障损伤、神经元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部分地阐明了CG入血成分延胡索乙素改善血脑屏障损伤的机理; 阐明了CG的主要成分钩藤碱对高血压大鼠脑细动脉和内皮素诱导的大鼠细动脉舒缩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机制;3.阐明了CG对高脂饮食喂养的金黄地鼠的脑微循环障碍、微血管渗出、微血管闭锁、脑灌注量减少、海马神经元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机理。(二) 授权专利情况1.一种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改善脑微循环障碍药物中的应用。ZL200710150073.9;2.养血清脑颗粒在制备减少脑梗死区域的药物中的应用。ZL200810052431.7;3.养血清脑颗粒对脑血管周围水肿的预防作用。ZL201310143736.X。(三) 应用及效益1.在SCI收录期刊发表了8篇研究论文和1篇综述,总影响因子为33.439,其中,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6.014。SCI收录期刊论文他引总数为87次,其中,单篇最高他引次数为25次;2.该研究结果被纳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生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的《动态可视化技术与活血化瘀研究》、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本科生的《活血中药的作用机理》等课程中;3.举办了2次全国微循环动态可视化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4.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1次、大会报告4次、教育讲演1次、专题报告8次;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4次、大会报告5次、专题报告7次;5.培养了5名硕士研究生、17名博士研究生、8名博士后。6.支撑了CG纳入《国家基本用药目录》、神经系统常见病伴抑郁诊疗指南(2018)、认知功能损损害患者睡眠障碍评估和管理的专家共识(2018)、慢性脑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18)、在认知功能障碍、缺血性中风、高血压领域的应用。(四) 经济效益 CG近3年累计新增利润为4139.57万元,累计新增税收为20563.29万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韩晶岩教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1. 本项目的负责人,负责设计和组织实施。构建了脑微循环动态可视化技术体系,策划、组织和实施了养血清脑颗粒及其主要成分改善缺血再灌注、高血压、高脂饲养引起的小动物脑微循环障碍和神经元损伤的项目和研究。 2. 代表性论文1-9的通讯作者。 3. 专利1、2、3的第一发明人。 4. 创新点1、2、3的主要贡献者。 5. 《缺血再灌注与中医药》专著的主编。
2闫凯境高级工程师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 参与本项目的策划。 2. 负责养血清脑颗粒和养血清脑丸的生产。 3. 负责本项目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4. 贡献了创新点1、2、3。
3孙凯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1. 揭示了养血清脑颗粒改善全脑缺血再灌注引发的蒙古沙鼠脑微循环障碍以及迟发性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代表性论文3。 2. 综述了包括养血清脑颗粒在内的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以及中药有效成分对缺血再灌注引发的脑微循环障碍以及脑组织和神经元损伤的改善作用,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代表性论文1。 3. 参与了养血清脑颗粒及其活性成分改善缺血再灌注以及高脂饮食引发的小鼠和金黄地鼠脑微循环障碍以及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以共同作者发表了代表性论文6和9。 4. 贡献了创新点1、2。
4黄娉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1. 揭示了养血清脑颗粒后给药改善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脑微循环障碍和脑水肿的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代表性论文5。 2. 参与了养血清脑颗粒及其活性成分改善全脑和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以及高脂饮食引发的蒙古沙鼠和、小鼠、大鼠和金黄地鼠脑微循环障碍以及迟发性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了代表论文9;以共同作者发表了代表性论文3、4、6。 3. 贡献了创新点2、3。
5毛小伟其他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大学1.揭示了养血清脑颗粒的主要成分-左旋延胡索乙素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小鼠血脑屏障损伤,调节 src、MMP和ZO-1等作用。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代表性论文6。 2. 贡献了创新点2。
6郝会峰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1. 揭示了钩藤碱缓解内皮素诱发的脑小血管紊缩作用,并阐述了其机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代表性论文7。 2. 发现了钩藤碱通过激动Src-AKT信号,保护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内皮损伤的作用与机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代表性论文8。 3. 贡献了创新点2。
7顾友余其他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1. 揭示了养血清脑丸可以上调海马组织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减轻脑微血管渗出和微血管周围水肿,增加开放毛细血管数目,减轻神经元损伤,从而改善老年LDLR (+/-)金黄地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代表论文9。 2. 贡献了创新点3。
8马治中教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1. 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了代表论文2;以共同责任作者身份发表了代表性论文9。 2. 贡献了创新点1、3。
9刘育英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1. 负责建立脑微循环观察系统,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了代表性论文2-7和9。 2. 贡献了创新点1、2。
10樊景禹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1. 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了代表性论文1-9。 2. 贡献了创新点1、2、3。
11潘春水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1. 参与了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探讨养血清脑颗粒作用的机制研究。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了代表性论文6;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了代表性论文8、9。 2. 贡献了创新点2、3。
12李泉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1. 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代表性论文5、6、9。 2. 贡献了创新点2、3。
13阎丽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1. 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了代表性论文6、7、9。 2. 贡献了创新点2、3。
14卫晓红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1. 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了代表性论文5、9。 2. 贡献了创新点2、3。
15胡白和其他北京大学医药卫生分析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1. 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代表性论文2-6和9。 2. 贡献了创新点2、3。
16常昕其他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1. 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代表性论文2-6和9。 2. 贡献了创新点2、3。
17赵新荣其他北京大学医药卫生分析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1. 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代表性论文2、3、5、9。 2. 贡献了创新点2、3。
18贺珂其他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部1. 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代表性论文6。 2. 贡献了创新点2。
19马晓慧研究员天士力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 以通讯作者指导完成养血清脑入血及活性成分研究,以药理毒理负责人完成养血清脑抗AD药效研究。 2. 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篇,以第五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篇,获授权专利1项。 3. 贡献了创新点2、3。
20周水平研究员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 参与养血清脑制剂体外/体内药效物质基础阐明、入血/入脑成分鉴定及PK-PD研究。 2. 参与养血清脑制剂质量标准升级,建立了多维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质控方法,及符合美国药典的外源污染物限度控制方法。 3. 参与组织并顺利完成养血清脑制剂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续保护及品种再注册。 4. 参与组织养血清脑制剂拓展AD适应症的临床研究。 5. 贡献了创新点1、2、3。
21吴迺峰正高级天士力控股集团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 研制养血清脑颗粒和养血清脑丸。 2. 支撑脑微循环动态可是平台的建设。 3. 负责生产养血清脑颗粒和养血清脑丸。 4. 负责推广相关研究成果。 5. 贡献了创新点1、2、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改善脑微循环障碍药物中的应用中国ZL200710150073.9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韩晶岩,徐想顺,刘育英,胡白和,王芳,赵新荣,常昕,安丽华,孙凯,王传社
2授权发明专利养血清脑颗粒在制备减少脑梗死区域的药物中的应用中国ZL200810052431.7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韩晶岩,周长满,陈春花,胡琴,胡白和,王芳,常昕,赵新荣,安丽华
3授权发明专利养血清脑颗粒对脑血管周围水肿的预防作用中国ZL201310143736.X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韩晶岩,周长满,陈春花,胡琴,胡白和,王芳,常昕,赵新荣,安丽华
进步奖韩晶岩,闫凯境,孙凯,黄娉,毛小伟,郝会峰,顾友余,马治中,刘育英,樊景禹,潘春水,李泉,阎丽,卫晓红,胡白和,常昕,赵新荣,贺珂,马晓慧,周水平,吴迺峰北京大学,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学
80001-410 数字化技术在颅底-颞下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与应用
项目名称数字化技术在颅底-颞下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口腔颌面外科领域。颅底-颞下区位于腮腺咬肌区深面,口咽的外侧,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包含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颅底区肿瘤易侵犯颅底骨质结构,进入颅内。晚期恶性肿瘤侵犯颅骨,往往手术切除不易彻底,而造成肿瘤复发。因此有必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手段,通过多学科合作对颅底区肿瘤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诊治效果,并推广普及,服务患者。本项目在863国家重点项目及北京市科委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通过多学科合作,历时13年,实现了数字化技术在颅底-颞下区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1.改进传统手术颅底肿瘤手术入路,提高手术安全性对于颞下窝肿瘤位于颧骨后部、侵及眶尖者,常规手术切口暴露不充分,入路较远,不便操作,甚至要牺牲面神经。①设计上颌-额-颞入路,可充分暴露颞下窝手术视野,便于手术操作,术后并发症少。②测量正常颅底-颞下区结构的增强CT数据,并据此提出“颞下窝手术安全距离”的概念。③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颅底解剖研究,并开展虚拟手术规划、模拟手术入路。 2.采用导航技术进行颅底-颞下区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实现微创性和安全性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颅底手术的手术设计和操作模式得到改进,在术前虚拟设计和术中导航辅助下,实现了颅底盲区的可视化,增强了手术安全性。①对颅底-颞下区肿瘤患者进行了导航引导下穿刺活检,绝大多数患者可明确病理诊断,且无患者出现重要神经血管损伤。②计算机辅助手术方案设计及术中导航引导颅底-颞下区肿瘤切除,利用导航技术可以迅速找到解剖标志,避免损伤重要解剖结构。3.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用于复发恶性颅底-颞下区肿瘤术前规划及辅助手术①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进行体积较小、复发、边界不清的肿瘤分割,辅助术前诊断及治疗策略,联合导航技术提高了穿刺活检和手术的精准性、安全性。②建立颅底-颞下区恶性肿瘤小鼠模型,发现MRI较CT或PET更能准确、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范围。4.自主研发、设计颅底-颞下区深部肿瘤活检及放射性粒子植入机器人颅底-颞下区位置深在、重要神经血管丰富、徒手穿刺操作风险大,在科技部及北京市科委支持下,我们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颅颌面外科精确治疗和颅底/面侧深区穿刺手术设计系统及操作机器人。①突破基于功能的颅底解剖结构及病变部位的超选择性分割,术中结构及操作部位实时显示和导航;②解决穿刺类手术机器人的精确定位、稳固把持和基于神经血管密集空间的运动约束及避障策略等相关技术难点;③系统具有多层自主安全监控及可靠的人工干预方式,形成颅颌面外科穿刺诊疗手术机器人原型样机。本项目发表论文32篇,牵头制定了“导航引导下颅底肿瘤穿刺活检技术流程及操作的专家共识”。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报告或讲座80次,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6期。培养研究生34名。有力地推动了数字化技术与口腔医学交叉融合的发展,提高了颅底-颞下区肿瘤的诊治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郭传瑸教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1.作为项目负责人为项目总设计者,参与每一项课题工作;2.在国际创用上颌-额-颞手术入路行颞下窝复发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并提出颞下窝手术安全距离概念,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3.率先采用导航技术进行颅底-颞下区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4. 带队研发颅底-颞下区深部肿瘤活检机器人,实现超选择分割,稳定把持,颅底神经体绘制可视化、系统自主学习,形成了颅颌面外科穿刺诊疗手术机器人原型样机;5. 利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进行复发恶性颅底-颞下区肿瘤术前规划及手术。6. 对主要技术创新点1,2,3,4做出创造性贡献。代表性论文1-10。32篇论文中1-3,10-11,14-32。
2鲍圣德教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1.提倡多学科合作治疗高难颅底疾病,手术治疗颅内外沟通肿瘤,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促进了颅底外科多学科合作理念在国内的推广。2.并多次受邀赴美、加、德、日、韩等国交流讲学,参加国际交流,与国际同行保持较密切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中国颅底外科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3.对主要技术创新点1,2做出贡献。代表性论文1,2。32篇论文中的3-9,15。
3郭玉兴中级北京大学北京大学1.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参与每一项课题工作;2.在国际创用上颌-额-颞手术入路行颞下窝复发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并提出颞下窝手术安全距离概念,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3.率先采用导航技术进行颅底-颞下区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4. 参与研发颅底-颞下区深部肿瘤活检机器人;5. 利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进行复发恶性颅底-颞下区肿瘤术前规划及手术。6. 对主要技术创新点1,2,3,4做出贡献。代表性论文2-7,9。32篇论文中10,15-25,28,31。
4刘筱菁副高级北京大学北京大学1.导航引导下颅底肿瘤粗针吸穿刺活检手术,制定术前设计及手术标准化操作流程;2.作为“颅底及面侧深区精确治疗机器人系统”项目负责人,主导和参与颅底手术设计、导航软件及手术机器人的研发、操作流程的制定和机器人检测工作;3.参与导航引导颅底肿瘤穿刺活检专家共识的编写和申报;4.独立发明“建立牙齿咬合关系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ZL201410597203.3)”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参与“颅颌面外科手术规划系统 V 1.0”软件的编写,并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6.对主要技术创新点1,2,3做出贡献。代表性论文6-8,10。32篇论文中的16,18,19,25,28,30,32。
5朱建华中级北京大学北京大学1.在本项目中,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颅底病变微创穿刺诊疗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在样机的研发、机器人系统联调、机器人运动定位精度测定及优化、模型试验及尸体试验的方案设计及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顺利完成2项863课题及1项北京市科委课题;2.同时在临床工作中,对于颅底肿物导航穿刺活检手术积累了较多的临床经验和病例总结,在国内外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3.对主要技术创新点2,3做出贡献。代表性论文7,8,10。32篇论文中的26,28,30,32。
6王晶中级北京大学北京大学1.参与设计和实施导航下颅底肿瘤穿刺活检及肿瘤切除;2.导航下颅底肿瘤穿刺活检技术的专家共识主要起草者和执笔人;3.对主要技术创新点2,3做出贡献。代表性论文7,8,10。32篇论文中的28,30,32。
7张雷教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1.在本项目中,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颅底病变微创穿刺诊疗机器人的研发工作;2.在临床工作中,对于颅底肿物手术及颅底缺损组织修复积累了较多的临床经验和病例总结,在国内外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3.对主要技术创新点1,2做出贡献。代表性论文3,5。32篇论文中的22,23。
8伊志强正高级北京大学北京大学1.虚拟现实技术进行颅底解剖研究,并开展虚拟手术规划、模拟手术入路;2.应用显微镜及内镜切除侵犯颅底的肿瘤。改良手术入路,使之更微创,降低手术相关损伤;3.对于复杂颅底肿瘤,术前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肿瘤血供,对于术后出现的血管损伤行颈内动脉弹簧圈栓塞术或覆膜支架植入术,颈外动脉动脉瘤行弹簧圈动脉瘤栓塞术;4.行前颅底及侧颅底重建术,经鼻内镜脑脊液漏修补术;5.对主要技术创新点1,2做出贡献。32篇论文中的4-9。
9杨榕初级北京大学北京大学1.在本项目研究过程中,进行CT、MRI及PET多模态影像融合,肿瘤GTV勾画、手术导航方案设计、数据分析,总结归纳了多模态影像融合的技术流程及操作要点,明确了多模态影像学检查的适用条件及优势;2.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参与动物模型构建及多模态影像数据处理工作;3.对主要技术创新点4做出贡献。代表性论文9。32篇论文中的31。
10李庆祥初级北京大学北京大学1.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参与动物模型构建及多模态影像数据处理工作;2.对主要技术创新点4做出贡献。代表性论文9。32篇论文中的3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建立牙齿咬合关系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中国ZL 2014 1 0597203.3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刘筱菁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颅颌面外科手术规划系统[简称:CCMFPlan]V1.0中国2018SR448714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北京百特康科技有限公司
进步奖郭传瑸,鲍圣德,郭玉兴,刘筱菁,朱建华,王晶,张雷,伊志强,杨榕,李庆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90003-401 旱区水权理论、动态定量关键技术与实践
项目名称旱区水权理论、动态定量关键技术与实践推荐/提名单位/人清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局,杭锦旗黄河灌排管理局
项目简介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为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人均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之一。水权水市场制度是规范用水秩序、提供用水效率、恢复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水利管理部门近期的重要工作,国家需求明确。但如何在我国的制度、工程和用户条件下建设水权水市场,存在理论空白和技术瓶颈。本研究围绕上述水权水市场相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形成了可以支撑我国水权水市场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全链条关键技术,并结合实践进行了全过程应用示范。 研究在交叉学科视角下,采用系统论、协同论的方法,创建了理论方法-模型技术-实践检验的完整体系,创立了适应我国制度和工程条件的初始分配-实时调度-行业转换-用户交易的成套技术,为我国旱区水权水市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系统构建了基于我国旱区水权-社会结构的水权水市场理论体系。首次提出了时间水权和水量水权的概念,辨析了二者关系;揭示了我国旱区水权-社会相互作用机制与演化路径;创建了水权水市场的用水户主体行为模拟方法;提出了二维(规划与实时)三层(区域、行业与用户)结构的旱区水权水市场管理模式。(2)阐明了影响初始水权分配的4个方面9个要素,并揭示了其时空特征,建立了水资源初始使用权分配定量模型;提出了从规划水权到实时水权的实现路径和风险规避技术,建立了面向时间水权和水量水权的风险调度模型。(3)提出了农业-工业水权转换的全成本经济核算方法,形成了行业间水权转换的市场范式;提出了用户级水市场交易空间优化匹配技术,建立了考虑时空约束的博弈定价模型,构建了我国第一个农户级水交易系统并在线运行多年。 项目成果在水资源极度紧张和多行业竞争地区的水权水市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方法方面有重大创新,在重大工程实践得到应用。成果成功应用于“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实施,成为全球第一个干旱区尾闾湿地恢复的成功范例;成果成功应用于黑河分水调度实践,提供了生态用水和灌溉用水的保障程度;成果应用于内蒙鄂尔多斯水权转换,为水权的行业转换提供了范例;成果应用于青海省水生态文明先行区规划并获批,是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本项目在促进水资源管理制度、水权分配、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恢复等方面综合效益巨大。对于我国流域管理、水权水市场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对于水资源高效利用、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本研究成果适用性强,同时具有理论和技术先进性,结合不同流域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在我国各大流域的初始水量分配、水量调度管理、水市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赵建世研究员清华大学清华大学 对创新点一、二、三均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1-7、1-8、1-9[论文]和附件2-1[评价]、2-2[验收意见]。负责项目整体技术路线设计和研究工作总体协调,提出了用水户主体模型方法,提出了水资源实时预报-调度的风险对冲理论和模型,提出了基于空间优化的水交易匹配和基于合作博弈的水交易定价方法,主持的石羊河公益项目完成石羊河水交易系统并在线运行。参与项目在石羊河、黑河和内蒙鄂尔多斯的实践示范。
2王忠静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 对创新点一、二、三均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1-4、1-5、1-6[专利]、1-7、1-8、1-9[论文]和附件2-1[评价]。本项目的技术路线、研究框架设计,负责主要技术内容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综合集成,完成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鄂尔多斯等示范应用。
3郑航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清华大学 对创新点一、二、三均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1-4、1-5、1-6[专利]、1-10[论文]和附件2-1[评价]、2-2[验收意见]完成了本项目的水权理论研究、水权分配模型开发、水权调度模型开发和水交易平台开发,完成了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鄂尔多斯等示范应用。
4魏加华教授清华大学/青海大学清华大学 对创新点三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1[评价]和3-5[应用证明]。开发了水量分配调度模型;参加黄河、敦煌和疏勒河等流域和区域的水权模型研究;负责和参与了青海、甘肃等缺水地区规划(初始)水权实践示范研究。
5沈大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对创新点一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1[评价]和附件3-1、3-2[应用证明]。揭示了我国水权-社会相互作用机制与演化路径,建立了水资源初始使用权分配的原则和定量方法;参与完成了石羊河综合治理、黑河分水调度、内蒙鄂尔多斯水权转换等应用示范,推广应用于福建和江西等地。提出了中国水权水市场的二维三层结构体系,即规划水权和实时水权两个维度、区域-行业-用户三个层级,并给出了这一结构的体制、法规、技术支撑体系。所提出的体系构建了我国水权制度建设框架,为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权改革和水权交易体系顶层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6贾绍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对创新点一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1[评价]和附件3-5[应用证明]。论述了水权的性质、水权的元类型和宏类型和各类型的适用条件,提出了根据拍卖费用作为计量水权交易成本的思路并分析了不同收费方式对水权交易的影响,总结了我国水权社会相互作用规律,提出了水资源初始使用权分配的原则和定量方法,提出了我国水权制度的总体结构框架,参与完成了石羊河综合治理和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区规划等应用示范,将成果推广应用于柴达木盆地等。
7王道席教授级高工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对创新点一、三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1[评价]和附件3-3[应用证明]。提出影响初始水权分配的4个方面9个要素,并揭示了其时空特征,建立了水资源初始使用权分配定量模型;建立了面向时间水权和水量水权的风险调度模型,建立了考虑时空约束的博弈定价模型。负责项目在石羊河、黑河的实践示范。
8朱金峰工程师水利部清华大学 对创新点二、三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论文5-2[论文]和附件2-1[评价]。完成实时水权调度理论模型研究,参与开发基于“动态优化闭口”准则的时间水权风险控制模型,对用水过程与河道水文过程进行匹配优化;提出确定最优闭口时间和调度规则的技术方法,应用本研究提出的时间水权调度模型和动态优化闭口技术,提高河道水量传输效率;参与项目在石羊河和黑河的水量调度实践示范。
9王学凤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对创新点一、二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5-6、5-7[论文]和附件2-1[评价]。揭示了实际水权-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规律,提出了实际水权-社会经济发展的6个不同阶段,实证分析石羊河流域目前所处阶段;解析初始水权的分配尺度和分配原则,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协商模型,并应用于石羊河流域的初始水权分配实践。
10廖卫红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对创新点二、三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1-1[专利]和附件2-1[评价]。主要参与了初始水权分配-实时水权调度-用户水权交易等关键技术研究,负责研发了基于水文预报和风险控制模型开发的石羊河流域水量实时调度系统,并于2013年开始直接服务于石羊河流域管理局生产实践。参与了石羊河流域水权水市场建设的实践应用,提供了完整的示范案例。
11王海锋研究员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对创新点一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5-3、5-4[论文]和附件2-1[评价]。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全程参加《石羊河流域治理水权实施过程控制法规研究》的研究过程。《石羊河流域治理水权实施过程控制法规研究》是2011年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石羊河流域治理水权框架与实施的过程控制关键技术”(201101046)的第五专题,于2014年12月完成评审验收。
12王磊高级工程师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局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局 对创新点三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1[评价]和附件3-1、3-2[应用证明]。参与完成本项目在石羊河流域的全过程研究工作,完成初始水权分配的调查、制定、分配实施等,对水权情况结合实际进行实时调度,开展灌区和农户的水权交易平台开发、交易引导实施等工作。
13刘瑞春高级工程师杭锦旗黄河灌排管理局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黄河灌排管理局 对创新点三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1[评价]和附件3-4[应用证明]。参与提出了行业水权转换的全成本经济核算方法,参与完成水权转换方案的制定并实施,参与完成本项目在鄂尔多斯杭锦旗南岸灌区的水权转换示范应用。
14刘佳莉高级工程师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对创新点三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1[评价]、2-2[验收意见]和附件3-1、3-2[应用证明]。负责承担完成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在本项目中承担的专题任务,参与完成本项目在石羊河流域实时水权调度和用户水权交易的研究和示范应用。
15郑志磊工程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 对创新点三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1[评价]、2-2[验收意见]和附件3-1、3-2[应用证明]。参与了旱区水权水市场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及相关工作。重点参与并负责建立了用户层级的旱区水资源初始使用权分配定量模型的研发及在甘肃省的应用;重点参与了旱区水权水市场项目中我国第一个在线运行的水权交易平台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的建设与实践示范。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优化调度系统V1.0中国2011SR102769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流域水权交易及水资源调配信息分析与操作系统中国2014SR079138清华大学清华大学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黑河流域平原区绿洲演化仿真平台中国2016SR030720清华大学清华大学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面向环境保护的联合调度水库的生态库容确定方法中国ZL 2014 102844077.6王忠静;朱金峰;尚文绣;赵建世;郑航;黄草王忠静;朱金峰;尚文绣;赵建世;郑航;黄草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优化的河流时间水权实时调度管理方法中国ZL 2014 1 0284267.8王忠静;朱金峰;郑航;赵建世;尚文绣;黄草王忠静;朱金峰;郑航;赵建世;尚文绣;黄草
6申请发明专利耦合用户空间位置的集市型水权交易算法中国 CN201511025034.7郑航;王忠静;陈奔;刘源郑航;王忠静;陈奔;刘源
7其他论文-Comparing administered and market-based water allocation systems through a consistent agent-based modeling framework中国Jianshi Zhao,Ximing Cai, Zhongjiang WangJianshi Zhao,Ximing Cai, Zhongjiang Wang
8其他论文-Joint and respective effects of long- and short-term forecast uncertainties on reservoir operations中国Tongtiegang Zhao, Jianshi ZhaoTongtiegang Zhao, Jianshi Zhao
9其他论文-Optimality conditions for a two-stage reservoir operation problem中国Jianshi Zhao,Ximing Cai, and Zhongjing WangJianshi Zhao,Ximing Cai, and Zhongjing Wang
10其他Assessment of the Water Market in the Xiying Irrigation District, Shiyang River Basin, China中国Tingting Xu; Hang Zheng; Yicheng Liu; and Zhongjing WangTingting Xu; Hang Zheng; Yicheng Liu; and Zhongjing Wang
进步奖赵建世,王忠静,郑航,魏加华,沈大军,贾绍凤,王道席,朱金峰,王学凤,廖卫红,王海锋,王磊,刘瑞春,刘佳莉,郑志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局,杭锦旗黄河灌排管理局清华大学
100003-402 中国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理论、技术方法与多尺度应用
项目名称中国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理论、技术方法与多尺度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清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
项目简介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十九大在生态文明领域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自然保护地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占我国国土面积 18%,是保障生态安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绿色基础设施。自然保护地长期受到经济快速增长需求的结构性制约,自身又面临整体性差、协同度低、内耗低效等一系列问题。该领域的集成创新,是实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 经过20余年技术攻关,在10多项科研项目和重要工程实践支持下,开创性研究中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基础理论,创新技术方法,形成以下3项成果:1.于2000年前后超前开展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揭示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作为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整体性作用机理,解决了我国自然保护地系统性和结构性问题;为我国在该领域研究和实践建立国际坐标。该成果为2013年以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储备了技术方法,摸索了实践经验。成果持续在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制度化、体系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首次在区域尺度提出构建保护与发展协同的认知体系和技术框架;构建了区域层面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适宜性方法与技术途径;选择首都、西南、东南、华北等代表性地区进行实践应用,为解决自然保护地孤岛化、破碎化、重叠交叉等问题提供了系统性方案,也为代表性区域破解经济发展制约自然保护的难题提供了技术路径。3.在自然保护地单元层面,发展完善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决策理论与技术方法,包括3个层次的总体规划框架、7个步骤总体规划程序和5类总体规划专项技术。在多种类型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实践中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推广和应用,产生显著示范效应,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需要强调的是,与大多数技术创新成果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不同,本成果具有重大的公益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云南省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等多个政府部门系统采纳并推广应用。 本项目出版专著2部、专著章节2章;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10篇;主编标准3部,参编标准1部;软件著作权1项。为该领域培养博士10人,硕士40余人。完成我国第一部国家公园规划教材《国家公园规划》,并完成我国第一本国家公园规划指南《中国国家公园规划编制指南研究》。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锐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项目负责人,对创新点1、2、3作出突出贡献。揭示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作为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整体性作用机理;首次在区域尺度提出构建保护与发展协同的认知体系和技术框架;构建“3层次-7步骤-多专项”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决策理论与技术方法。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和多尺度规划实践项目,多篇论文他引在同领域居领先地位,在学科和行业内产生广泛影响。受邀作为主要的技术咨询专家,全面深度参加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牵头的有关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制度建立、政策制定。旁证材料:附件1-1~1-10,包括专著2本、专著章节2章,教材1本、标准1项、博士论文1本、期刊论文2篇、软件著作权1项。
2庄优波副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2、3做出重要贡献。参与完成课题“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预研究”、区域尺度规划“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体系总体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战略研究”,以及保护地单元尺度规划“梅里雪山景区总体规划”、“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九寨沟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专项规划”等。旁证材料:专著《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研究》收录第一作者文章11篇;专著章节《风景名胜区研究专题报告[M]// 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第一作者;国家规划教材《国家公园规划》第二作者;专著《国家公园规划指南研究》第三作者。
3赵智聪讲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2、3做出重要贡献。参与起草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作为骨干参与完成课题“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预研究”、“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预研究”、“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阶段性总结评估”等;参与完成“武夷山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群落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战略研究”、“呼伦贝尔国家公园群规划研究”;参与完成“九寨沟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专项规划”。旁证材料:专著《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研究》收录第一作者文章5篇;国家规划教材《国家公园规划》第三作者;专著《国家公园规划指南研究》第四作者。
4刘海龙副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2做出重要贡献。参与完成课题“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十一五规划纲要”、参与完成区域尺度规划“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体系总体规划”、主持自然基金课题“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的空间网络理论方法研究”、“我国省域/区域遗产地体系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旁证材料:期刊论文“对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网络的思考”第一作者。
5邬东璠副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参与保护地单元尺度规划技术研发,包括混合遗产价值和文化景观的识别和保护技术、生态旅游景观三维仿真技术等。旁证材料:专著《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研究》收录第一作者文章1篇;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三维仿真系统 V1.0软件著作权第二发明人。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专著《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研究》ISBN9787112176878中国杨锐等著
2其他专著《中国国家公园规划编制指南研究》ISBN9787511137487中国杨锐、马之野、庄优波、赵智聪等
3其他教材《国家公园规划》ISBN9787112227242中国杨锐、庄优波、赵智聪
4其他专著章节《关于建立滇西北国家公园与保护区体系的初步设想[M]//吴良镛.滇西北人居环境(含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547-564》中国杨锐
5其他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中国魏小安、张吉林、郑光中、杨锐、邓卫等
6其他期刊论文:论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的九对关系[J].中国园林,2014,30(08):5-8.中国杨锐
7其他期刊论文:防止中国国家公园变形变味变质[J].环境保护,2015,43(14):34-37.中国杨锐
8其他专著章节《风景名胜区研究专题报告[M]//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庄优波、杨锐、赵智聪等
9其他博士论文:建立完善中国国家公园与保护地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清华大学,2003.7中国杨锐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三维仿真系统V1.0中国登记号2010SR0560055清华大学
进步奖杨锐,庄优波,赵智聪,刘海龙,邬东璠清华大学清华大学
110003-403 基于炉内脱硫和低氮燃烧的超低排放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
项目名称基于炉内脱硫和低氮燃烧的超低排放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清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燃煤污染排放的控制至关重要,中国制定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对此,传统的循环流化床(CFB)燃烧技术,经过精心设计、仔细运行,炉内石灰石脱硫、低氮燃烧能够满足该标准要求。由于环境容量限制,我国有关部门在《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提出,燃煤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要达到超低排放:NOx<50mg/m3、SO2<35mg/m3。传统的CFB燃烧技术利用炉内石灰石脱硫、低氮燃烧的很难直接满足这一要求。该项目首创了降低床料平均粒度、提高循环量以深度挖掘CFB燃烧自身污染排放控制能力实现原始超低排放技术,性能指标全面优于国内外的水平,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 1、提出了降低石灰石粒度、增加石灰石表面积,同时提高分离效率、延长小直径石灰石停留时间,实现炉内高效脱硫的技术路线,并建议了全新的脱硫石灰石粒度分布,形成了CFB炉内高效脱硫技术,与传统的CFB锅炉石灰石投入量在Ca/S在2左右时、脱硫效率最高95%左右相比,脱硫效率提高到99%以上,炉内石灰石炉内脱硫直接满足SO2浓度低于35mg/m3的超低排放要求;2、揭示了床料平均粒度和循环量对CFB还原性气氛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降低床料平均粒度和提高循环量以降低NOx生成、强化NOx还原的NOx超低排放技术路线,以及相应的工程实现方法,形成了CFB低氮燃烧技术,与传统的CFB锅炉NOx原始排放在100~250mg/m3范围内相比,仅利用低氮燃烧,直接实现NOx的原始排放<50mg/m3达到超低;3、揭示了脱硫所需氧化性气氛和低氮燃烧所需还原性气氛之间的矛盾和耦合关系,建立了解耦途径,提出了相应的过量空气系数和二次风设计原则,形成了CFB炉内高效石灰石脱硫和低氮燃烧的解耦技术;4、根据降低床料平均粒度和提高循环量的需要,开发出高效分离器、高通量低能耗返料阀等关键部件,修正了分离器、返料阀、二次风等燃烧设备传统的几何相似放大设计方法,发展了进口流动相似、位置几何相似的新的放大准则,形成了依靠炉内脱硫和低氮燃烧实现超低排放的CFB锅炉技术。项目申请发明专利33项,其中2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2项。发表学术论文138篇,其中SCI收录41篇;EI收录76篇。上述技术创新,应用于CFB锅炉实践,以最低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实现了最严格的超低排放。已推广使用,并出口海外,容量范围35~1050t/h,成为中小CFB锅炉的主流技术,近三年新增锅炉销售额28.83亿元、新增税收9994万元,显示了良好的推广使用前景。鉴定意见认为“该技术突破了国内外对CFB燃烧自身污染控制能力的认知范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探索出CFB燃烧技术发展新方向,促进了CFB燃烧技术进步,通过创新引领了CFB技术的国际发展和市场,对锅炉行业的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5人。项目技术创新内容已进入《燃烧技术与设备》本科生教学和《循环流化床燃烧理论及应用》研究生教学。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吕俊复教授清华大学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了降低石灰石粒度同时提高分离效率实现炉内高效脱硫的技术路线,并提出了全新的与分离器效率相匹配的脱硫石灰石粒度分布;揭示了床料粒度和循环量对还原性气氛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降低床料平均粒度和提高循环量以实现NOx超低排放技术路线以及相应的工程实现方法;提出了脱硫所需氧化性气氛和低氮燃烧所需还原性气氛之间的耦合关系及解耦途径;开发出关键部件,形成了依靠炉内脱硫和低氮燃烧实现超低排放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对所列创新点一、二、三、四有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专利[1]、[3]、[5]、[6]、[8]、[9]、[10](附件1.1、1.3、1.5、1.6、1.8、1.9、1.10);论文[1]~[10] (附件5.1~5.10)。
2张建春教授级高工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了增加石灰石表面积、提高分离效率实现炉内高效脱硫的技术路线;提出了降低床料平均粒度和提高循环量以降低NOx生成的工程实现方法;提出了脱硫和低氮燃烧需要的过量空气系数和二次风设计原则;按降低床料平均粒度和提高循环量的需要,开发出高效分离器、高通量低能耗返料阀等关键部件,修正了燃烧设备几何相似放大方法,发展了进口流动相似、位置几何相似的新的放大设计方法,形成了炉内超低排放的CFB锅炉技术。主持了锅炉的设计开发和制造,推进了项目成果的产业化。对所列创新点一、二、三、四有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专利[10](附件1.10);论文[3]、[7] (附件5.3、5.7);鉴定证书(附件2.8)。
3郭学茂高级工程师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了降低石灰石粒度、增加石灰石表面积、提高分离效率实现炉内高效脱硫的技术路线;提出了降低床料平均粒度和提高循环量以降低NOx生成、强化NOx还原的工程实现方法;提出了脱硫所需氧化性气氛和低氮燃烧所需还原性气氛之间的矛盾及其对应的过量空气系数和二次风设计原则;开发出高效分离器、高通量返料阀等关键部件,形成了依靠炉内脱硫和低氮燃烧实现超低排放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锅炉的性能设计者,推进了项目成果的产业化。对所列创新点一、二、三、四有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专利[10](附件1.10);鉴定证书(附件2.8)。
4杨海瑞教授清华大学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了降低石灰石粒度、提高分离效率实现炉内高效脱硫的技术路线;提出了降低床料平均粒度和提高循环量以降低NOx生成、强化NOx还原的循环流化床NOx超低排放技术路线;提出了脱硫所需氧化性气氛和低氮燃烧所需还原性气氛之间的矛盾、耦合关系及解耦途径;开发出关键部件,修正了分离器、返料阀、二次风等燃烧设备传统的几何相似放大设计方法,发展了进口流动相似、位置几何相似的新的放大设计方法。对所列创新点一、二、三、四有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专利[1]、[2]、[3]、[4]、[6]、[7]、[10](附件1.1、1.2、1.3、1.4、1.6、1.7、1.10);论文[1]~[10] (附件5.1~5.10)。
5刘爱成教授级高工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参与提出全新的与分离器效率相匹配的脱硫石灰石粒度分布,和降低床料平均粒度和提高循环量以降低NOx生成、强化NOx还原的循环流化床NOx超低排放技术路线;提出了脱硫所需氧化性气氛和低氮燃烧所需还原性气氛之间的矛盾;按降低床料平均粒度和提高循环量的需要,开发出高效分离器、高通量低能耗返料阀等关键部件,形成了依靠炉内脱硫和低氮燃烧实现超低排放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主持锅炉的性能调试设计者,推进了项目成果的产业化。对所列创新点一、二、三、四有突出贡献。旁证材料:专利[10](附件1.10);鉴定证书(附件2.8)。
6李军高级工程师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参与提出全新的与分离器效率相匹配的脱硫石灰石粒度分布;提出了降低床料平均粒度和提高循环量以降低NOx生成、强化NOx还原的循环流化床NOx超低排放的工程实现方法;建立了考虑脱硫所需氧化性气氛和低氮燃烧所需还原性气氛的过量空气系数和二次风设计原则;按降低床料平均粒度和提高循环量的需要,开发出关键部件;主持锅炉的整体设计,参与后期锅炉调试运行的组织、配合和技术服务,推进了项目成果的产业化。对所列创新点一、二、三、四有突出贡献。旁证材料:专利[10](附件1.10) ;鉴定证书(附件2.8)。
7张缦副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参与了石灰石粒度、分离效率和炉内高效脱硫的关系,参与提出了全新的与分离器效率相匹配的脱硫石灰石粒度分布;揭示了床料平均粒度和循环量对循环流化床还原性气氛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降低床料平均粒度和提高循环量以降低NOx生成、强化NOx还原的循环流化床NOx超低排放技术路线,以及相应的工程实现方法;提出了过量空气系数和二次风设计原则。对所列创新点一、二、三、四有突出贡献。旁证材料:论文[1]~[10](附件5.1~5.10);鉴定证书(附件2.8)。
8赵晓星高级工程师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锅炉集团公司提出了降低石灰石粒度、增加石灰石表面积提高炉内高效脱硫的技术路线;提出了降低床料平均粒度和提高循环量以降低NOx生成、强化NOx还原的循环流化床NOx超低排放技术路线,以及相应的工程实现方法;提出了脱硫所需氧化性气氛和低氮燃烧所需还原性气氛之间的矛盾、相应过量空气系数和二次风设计原则;按降低床料平均粒度和提高循环量的需要,开发出高效分离器、高通量低能耗返料阀等关键部件;主持锅炉概念设计,推进了项目成果的产业化。对所列创新点一、二、三、四有实质性贡献。旁证材料:专利[10](附件1.10);论文[7] (附件5.7);鉴定证书(附件2.8)。
9张海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参与提出了降低石灰石粒度、增加石灰石表面积,同时提高分离效率、延长小直径石灰石停留时间,实现炉内高效脱硫的技术路线;共同提出了降低床料平均粒度和提高循环量以降低NOx生成、强化NOx还原的循环流化床NOx超低排放技术路线。对所列创新点一、二有重要贡献。旁证材料:专利1、专利8(附件1.1、1.8);论文[2]、[4]、[5]( 附件5.2、5.4、5.5);鉴定意见(附件2.8)。
10张鹏助理工程师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主持了系列基于炉内脱硫和低氮燃烧实现超低排放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进行了分离器结构优化,提出了改善循环系统性能的工程实现方法;按降低床料平均粒度和提高循环量的需要,开发出高通量低能耗返料阀等关键部件,形成了依靠炉内脱硫和低氮燃烧实现超低排放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锅炉的性能设计者,推进了项目成果的产业化。对所列创新点一、二、四有重要贡献。旁证材料:鉴定证书(附件2.8)。
11吴玉新副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参与提出了降低床料平均粒度和提高循环量以降低NOx生成、强化NOx还原的循环流化床NOx超低排放技术路线;共同提出了降低石灰石粒度、增加石灰石表面积,同时提高分离效率、延长小直径石灰石停留时间,实现炉内高效脱硫的技术路线。对所列创新点一、二有重要贡献。旁证材料:专利1、专利2、专利8(附件1.1、1.2、1.8);论文[4]、[5]、[8]( 附件5.4、5.5、5.8)。
12马升高级工程师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参与提出了降低石灰石粒度、提高分离效率实现炉内高效脱硫的技术路线;提出了降低床料平均粒度和提高循环量以降低NOx生成、强化NOx还原的循环流化床NOx超低排放技术路线,以及相应的工程实现方法;按降低床料平均粒度和提高循环量的需要,开发出关键部件。主持性能调试,推进了项目成果的产业化。对所列创新点一、二、四有重要贡献。旁证材料:专利[10](附件1.10) ;鉴定证书(附件2.8)。
13李金生工程师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参与提出炉内高效脱硫、低氮燃烧实现SO2和NOx超低原始排放的技术路线,现场实践探索了过量空气系数和二次风设计原则,主持了系列基于炉内脱硫和低氮燃烧的超低排放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本体安装、调试工作,推进了项目成果的产业化。对所列创新点一、二、三、四有重要贡献。旁证材料:鉴定证书(附件2.8)。
14贺辉宝高级工程师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参与提出炉内高效脱硫、低氮燃烧实现SO2和NOx超低原始排放的技术路线,共同提出了过量空气系数和二次风设计原则,主持了多台不同容量、参数的基于炉内脱硫和低氮燃烧的超低排放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开发,推进了项目成果的产业化。对所列创新点一、二、三、四有重要贡献。旁证材料:专利[10](附件1.10);鉴定证书(附件2.8)。
15范彦军高级工程师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参与提出炉内高效脱硫、低氮燃烧实现SO2和NOx超低原始排放的技术路线,共同建议了为了同时实现高效炉内脱硫和低氮燃烧的过量空气系数和二次风设计原则,主持了多台不同容量、参数的基于炉内脱硫和低氮燃烧的超低排放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推进了项目成果的产业化。对所列创新点一、二、三、四有重要贡献。旁证材料:专利[10](附件1.10);鉴定证书(附件2.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带缓冲床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国ZL201210123863.9清华大学吕俊复, 仇晓龙, 杨海瑞, 吴玉新, 张海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国ZL201010159794.8清华大学张扬, 杨海瑞, 吴玉新, 晁俊楠, 刘青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循环流化床的潜流外置式换热床中国ZL200910237722.8清华大学赵勇, 王巍, 郝添翼, 张建胜, 杨海瑞, 吕俊复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带有空气冷却式旋风分离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国ZL201210093741.X清华大学杨海瑞, 王庆功, 苗竹, 刘青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再燃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国ZL201110004333.8清华大学郝添翼, 王巍, 赵勇, 张建胜, 吕俊复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变物料浓度下测量分离器压降特性的实验装置及方法中国CN200810104397.3清华大学杨海瑞, 杨石, 樊融, 李少华, 田雪沁, 吕俊复, 岳光溪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还原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中三氧化二铁的方法中国ZL 201310038685.4清华大学杨海瑞, 张诚, 晁俊楠, 汪佩宁, 胡康涛.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炉内燃烧处理煤化工含盐污水的方法中国ZL201510969146.1清华大学史航, 吴玉新, 吕俊复, 张海
9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污泥干燥除臭输送一体化装置中国ZL201510729123.3清华大学姜华伟, 吴玉新, 吕俊复, 刘青
10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流态二次重构的超低排放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系统中国ZL201610113007.3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张建春, 吕俊复, 杨海瑞, 岳光溪, 刘爱成, 张勇军, 赵晓星, 杜青如, 郭学茂, 贺辉宝, 范彦军, 成志建, 霍续
进步奖吕俊复,张建春,郭学茂,杨海瑞,刘爱成,李军,张缦,赵晓星,张海,张鹏,吴玉新,马升,李金生,贺辉宝,范彦军清华大学,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120003-404 大电网调度运营决策的高效建模与优化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项目名称大电网调度运营决策的高效建模与优化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清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北京清能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东电力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电力系统正朝着跨区跨省连接常规电源与可再生能源基地、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的方向发展,大电网调度面临资源配置最优性、规模增加导致的系统复杂性、高维非独立的不确定性、以及调度与交易协同性的挑战。项目研究了大电网调度运营决策的高效建模与优化关键技术,实现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应用,其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交流潮流网络方程低非线性度建模方法直流潮流方程已难以满足电网精益化调度运营决策的需求,而若采用交流潮流方程,由于大电网调度优化问题的高度非线性可能造成模型求解难以收敛。项目从线路功率方程的基础模型出发,重构了以电压平方项为独立变量的线路潮流模型,实现了具有通用性的交流潮流网络方程低非线性度建模。以该模型替代各类调度业务中的直流潮流网络方程,实现了调度运营决策精益化,大幅度提升了计算效率。(2)提出了基于“诱导函数”的0-1混合整数优化方法电网调度运营决策中存在着众多0-1混合整数优化问题。项目提出了基于“诱导函数”的方法,利用松弛解中的有效信息,构建了以诱导函数为寻优目标、继承原整数规划问题约束条件的伴随模型,从而引导整数变量加速取整,及早发现高质量可行解,实现混合整数规划的快速剪枝。将该方法应用于调度运营决策,与国际主流商业软件相比,计算效率显著提升,满足了大电网调度运营决策流程对优化计算时间的苛刻要求。(3)构建了电网调度运营决策的安全风险评估理论电网调度运行边界条件存在高维非独立的不确定性,迫切需要评估运营决策优化解的适应性及安全风险。项目提出了相依概率性序列运算的原创性理论,根据随机变量概率分布及其相依结构,建立了以Copula函数描述各因素的相关性、以概率分布表征各因素状态空间高维非独立不确定性的解耦建模方法,实现了建模计算复杂度由指数转化为多项式的突破,计算效率显著提升。由此建立了考虑高维时空相关性的风电光伏出力条件概率建模方法,提出了考虑源荷波动的安全风险评估理论,提升了电网的风险抵御能力。(4)研发了基于约束空间投影的中长期电量交易可行域辨识技术中长期电量交易在调度中的可执行程度是调度与交易协同的关键问题。项目提出了基于约束空间投影辨识交易可行域的方法,将考虑多时序耦合、复杂安全约束、可再生能源消纳等因素的高维调度运行可行域投影到低维的交易可行域,提出高效辨识低维可行域极点的核心技术,实现了调度与交易的安全协同,支撑了我国每年万亿千瓦时电量交易的安全校核。项目研究历时12年,在电网调度运营领域形成了国际上独创的分析模型、优化方法与关键技术,研发了月度及日前机组组合、检修计划与安全校核等软件,并成功嵌入到电网一体化调度平台(D5000、OS2)之中。项目发表论文92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1项,培养博士生13人。项目成果已在我国17个省级电网和5个区域电网调度控制中心得到工程应用,提升了电网调度运营精益化决策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康重庆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4有贡献,佐证材料包括:附件16、18、19(专利),附件20-23、36(论文)。提出了以电压平方项为独立变量的线路潮流模型,实现了在保障高精度下交流潮流网络方程的低非线性度建模。提出了基于诱导函数的大规模0-1混合整数规划方法,显著提升了大电网调度计划决策的效率。提出了相依概率性序列运算的原创性理论,实现了对优化结果风险评估由指数转化为多项式复杂度的突破,促进了电力系统不确定性分析及优化方法从理论走向实用化。提出了基于约束空间投影的中长期电量安全校核技术,有效提升了交易与调度的协同性。
2钟海旺副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2、4有贡献,佐证材料包括:附件16、18(专利),附件21、23(论文)、附件34(获奖证书)。提出了降低潮流非线性度的建模方法,在日前调度计划中内嵌考虑无功和电压约束,提高了电网调度运营决策的精准性。提出了基于诱导函数的大规模0-1混合整数规划方法,显著提升了大电网调度计划决策的效率,满足了电力市场环境下对电网调度运营决策时间的苛刻要求。提出了基于约束空间投影的中长期电量安全校核技术,有效提升了交易与调度的协同性。
3张宁副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3有贡献,佐证材料包括:附件20、22、36(论文),附件39(博士论文)。提出了降低潮流非线性度的建模方法,在日前调度计划中内嵌考虑无功和电压约束,提高了电网调度运营决策的精准性。提出了相依概率性序列运算的原创性理论,建立了以关联函数描述各因素的相关性、以边缘概率分布表征各因素状态空间的高维非独立不确定性解耦建模方法,实现了对优化结果风险评估由指数转化为多项式复杂度的突破,促进了电力系统不确定性分析及优化方法从理论走向实用化。
4陈启鑫副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创新点4有贡献,佐证材料包括:附件37(论文)。提出了基于交易可行域的快速安全校核技术,提出电网高度冗余安全约束的辨识与消除技术,实现了交易可行域的解析化表征,相比传统方法计算速度提升明显,可支撑我国大规模区域互联电网交易可行域的工程化计算。
5夏清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本人对创新点1-4有贡献,佐证材料包括:附件16、18、19(专利),附件20-23、36(论文)。提出了降低潮流非线性度的建模方法,在日前调度计划中内嵌考虑无功和电压约束,提高了电网调度运营决策的精准性。提出了基于诱导函数的大规模0-1混合整数规划方法,显著提升了大电网调度计划决策的效率,满足了电力市场环境下对电网调度运营决策时间的苛刻要求。提出了相依概率性序列运算的原创性理论,促进了电力系统不确定性分析及优化方法从理论走向实用化。提出了基于约束空间投影的中长期电量安全校核技术,有效提升了交易与调度的协同性。
6杨知方其他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有贡献,佐证材料包括:附件16(专利)、附件25(软著)、附件34(获奖证书)、附件38(博士论文)。提出了基于状态空间变换的线性潮流模型,从理论层面验证了该模型相较现有方法的精度优势;提出了考虑设备离散操作的电网线性建模方法,与线性潮流模型相适配;提出了基于线性潮流方程的有功、无功协调优化方法,设计了通过有限次迭代提供高质量初值的高效求解思路。
7汪洋高级工程师北京清能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清能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对创新点4有贡献,佐证材料包括:附件18(专利)、附件40(软著)。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开发了智能电网日前、日内调度计划编制算法,广泛应用于国家电网多省区D5000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以及南方电网多省区智能化节能发电调度技术支持系统。
8赖晓文其他北京清能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清能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对创新点4有贡献,佐证材料包括:附件18(专利)、附件21(论文)、附件39(博士论文)。提出了基于约束空间投影的中长期电量安全校核技术,有效提升了交易与调度的协同性。
9汪洋其他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本人对创新点2有贡献,佐证材料包括:附件34(获奖证书)。提出了基于诱导函数的大规模0-1混合整数规划方法,显著提升了大电网调度计划决策的效率,满足了电力市场环境下对电网调度运营决策时间的苛刻要求。
10王斌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本人对创新点4有贡献,佐证材料包括:附件35(论文)。提出了基于约束空间投影的中长期电量安全校核技术,有效提升了交易与调度的协同性。
11王毅其他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本人对创新点3有贡献,佐证材料包括:附件36(论文)。提出了面向高维相依概率性序列运算方法,有效解决不确定建模与计算的“维数灾”挑战;提出了面向三相不平衡电力网络的潮流非线性度降低方法;提出了考虑多因素复杂耦合不确定性的快速概率潮流计算方法。
12徐帆高级工程师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人对创新点4有贡献,佐证材料包括:附件17(专利)。提出了基于约束空间投影的中长期电量安全校核技术,有效提升了交易与调度的协同性。
13张波高级工程师北京科东电力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东电力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本人对创新点4有贡献,佐证材料包括:附件24(软著)。主持研发了电网调度计划软件、检修计划及安全校核评估系统等多个电网调度计划软件功能模块。提出了适应互联大电网协调运行的调度计划软件整体架构。
14涂孟夫高级工程师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人对创新点4有贡献,佐证材料包括:附件17(专利)。提出了基于约束空间投影的中长期电量安全校核技术,有效提升了交易与调度的协同性。
15庞传军高级工程师北京科东电力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东电力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本人对创新点4有贡献,佐证材料包括:附件24(软著)。提出了基于约束空间投影的中长期电量安全校核技术,有效提升了交易与调度的协同性。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风火协调调度模式下日前调度计划优化辅助分析方法中国ZL201310015356.8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涂孟夫、陈之栩、刘军、丁恰、高宗和、戴则梅、王长宝、徐帆、张彦涛、李利利
2申请发明专利结合光伏功率物理模型与数据驱动的光伏功率预测方法中国201710492720.8清华大学、北京清能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钟海旺、王剑晓、汪洋、赖晓文、夏清、康重庆
3授权发明专利调峰调频约束下电力系统可消纳风电的辨识与控制方法中国ZL201110459235.3清华大学康重庆、贾文昭、夏清
4其他A State-Independent Linear Power Flow Model with Accurate Estimation of Voltage Magnitude中国清华大学杨经纬、张宁、康重庆、夏清
5其他Decentralized Intra-day Generation Scheduling for Multi-area Power Systems via Dynamic Multiplier-based Lagrangian Relaxation中国清华大学赖晓文,钟海旺,夏清,康重庆
6其他Copula Based Dependent Discrete Convolution for Power System Uncertainty Analysis中国清华大学张宁、康重庆、Chanan Singh、夏清
7其他A Decomposition Method for Security-Constrained Unit Commitment with AC Power Flow Constraints中国清华大学白杨、钟海旺、夏清、康重庆、谢乐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全网接线图的电网检修计划可视化辅助分析系统V1.0中国2018SR322644北京科东电力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程大闯、庞传军、张波、刘艳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计及电压和无功的线性化潮流计算方法中国ZL201510406452.4清华大学杨知方、钟海旺、夏清、康重庆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计及无功和电压的线性最优潮流软件开发V1.0中国2017SR664694清华大学杨知方,陆春凌,钟海旺,夏清,康重庆
进步奖康重庆,钟海旺,张宁,陈启鑫,夏清,杨知方,汪洋,赖晓文,汪洋,王斌,王毅,徐帆,张波,涂孟夫,庞传军清华大学,北京清能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东电力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
130003-407 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关键技术及其在非电行业应用
项目名称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关键技术及其在非电行业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清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中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西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科行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中建材环保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钢铁、水泥、玻璃等非电行业工业品产量高居全球首位,各类工业炉窑/锅炉量大面广,排放的硫硝尘及非常规污染物二噁英和汞等总量大、浓度高,造成我国重点区域雾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因此,工业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成为持续改善我国空气质量的关键。然而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差异大,燃料种类多,运行工况、温度及流量波动大,排放烟气成分极其复杂,亟需解决常规/非常规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的国际性难题。自2001年以来,项目团队“产-学-研-用”紧密合作,提出了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控制理论,突破了核心功能材料、关键技术与装备,形成了系列针对不同行业烟气特征的多污染物深度治理工艺,构建了“核心功能材料-关键技术装备-深度治理工艺”完整的产业技术创新链。主要创新性成果:1、首次提出了高效脱硝协同氧化零价汞/二噁英的催化作用机理,发明了适应150-350℃烟气特征的多污染物深度治理的双功能催化剂;揭示了复合毡基材与ePTFE滤膜界面覆合机理,攻克了有机与无机材料界面难以结合的难题,开发出过滤效率高达99.999%的耐酸耐磨覆膜滤料;提出了适应100-150℃低温烟气特征的碳基材料吸附-催化脱硫脱硝耦合热解二噁英的理论,发明了高强度高容量高活性的三效碳基功能材料。突破了三类核心功能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工艺,实现了工业化生产。2、发明了细粒子预荷电凝并耦合高效袋式除尘的一体化装备,实现了PM2.5细粒子高效捕集,运行能耗降低40%以上;研发了“逆向双气旋”脱硫增效耦合“同向多气旋”除雾除尘的一体化设备,脱硫效率达99.5%以上;研制了精准可控喷氨的双级吸附塔和整体流排料的深度再生塔,解决了碳基功能材料的磨损失重问题,提高了利用效率。3、研发了水泥炉窑/工业锅炉的低氮燃烧-SNCR耦合SCR高效脱硝工艺,发明的还原剂“双级联控”精细化喷氨系统可实现低氨耗运行,大幅降低系统氨逃逸和零价汞排放;首创了玻璃炉窑烟气的干法调质耦合SCR脱硝技术与装备,有效降低细粒子粘性及三氧化硫浓度,实现了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及设备长寿命运行;开发了钢铁烧结烟气的吸附/催化-再生的多污染物一体化控制工艺,实现了氮氧化物、细粒子和二噁英的协同减排及硫资源化利用。相关成果获得发明专利67件、PCT专利16件,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和北京创新大赛金奖及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发表SCI论文151篇(ESI高引论文14篇),他引9000余次,第一第二完成人连续成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形成国家标准/技术规范等25项。技术成果已应用于宝钢、鞍钢、中建材、海螺水泥、耀华玻璃、神华等集团1500多条工业炉窑/锅炉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并推广到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海外21个国家。近3年新增销售额96.96亿元,实现利税11.98亿元,为我国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和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项目技术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引领了非电行业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技术治理技术和产业进步”。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俊华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作为项目负责人,围绕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关键材料和技术研究,设计项目整体研究方案,统筹协调项目实施,在关键材料和工艺研发,核心技术的推广示范中起到关键作用。多年来,领导清华大学的研发队伍在催化/吸附反应机理、复杂烟气条件下催化剂适应性等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针对钢铁、建材等工业烟气治理技术已在宝钢、中建材等工业炉窑/锅炉烟气多污染物控制实现应用,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获得16项发明专利(授权号为ZL201410768763.0(附件1-1);ZL201610304776.1(附件1-9)等),发表ESI高引论文14篇。对创新点一、二、三做出了突出贡献。
2郝吉明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领导清华大学大气污染防治研发团队,一直致力于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指导开发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关键材料和技术,确定整体工艺技术路线,评估并确立不同行业烟气污染治理最佳技术方案。研究成果获得10项发明专利(授权号为ZL201410459066.7(附件1-2);ZL201410427461.7(附件1-5)等)。对创新点一、二、三做出了重要贡献。
3叶恒棣教授级高工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负责活性炭法烟气多污染物协同高效净化技术项目的理论研究、工艺开发、装备研制、工业化试验、产业化应用等工作。开发了不同炭层停留时间及喷氨可控的组合式双级“吸附塔”和整体流排料的深度“再生塔”,提高了活性炭的硫硝尘二噁英等多污染物协同净化效率。研究成果获得15项发明专利(授权号为ZL201410710745.7(附件1-6)等)。对创新点二、三做出了重要贡献。
4朱彤教授级高工中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工业燃煤锅炉/炉窑及烧结机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等工作,制定了子项目的技术路线、研发内容、技术指标和实施计划。负责《工业锅炉及炉窑湿法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钢铁工业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标准的编制工作。研究成果获得7项发明专利(授权号为ZL2005101275996;ZL2008101808903;ZL2009100925336;ZL2010105808810等)。对创新点二、三做出了重要贡献。
5彭悦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作为项目核心技术骨干,主要从事脱硝催化剂的成型及反应机理研究,以及脱硝协同氧化二噁英等非常规污染物的催化剂开发,获得4项发明专利(授权号为ZL201410768763.0(附件1-1)ZL201410427461.7(附件1-5)等),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代表论文:Catal. Commun., 69 (2015) 161-164;Catal. Sci. Technol., 5 (2015) 3536-3544;Environ. Sci. Technol., 48 (2014) 4515-4520.)。对创新点一、二做出了重要贡献。
6姚群教授级高工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科研、设计和工程实施。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设计研发了本项目的细粒子预荷电凝并技术及耦合复合滤料袋式除尘一体化装备,主持了钢铁、焦化等非电行业超低排放工程示范的设计和工程实施,撰写了研究报告、项目验收文件,完成了项目验收,负责了《袋式除尘工程通用技术规范》等9项标准的编制工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授权号为ZL201610366044.5(附件1-4)等),对创新点一、二做出了重要贡献。
7赵谦教授级高工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开展覆膜滤料制备技术的研发,开发了梯级覆膜滤料和高温热压间隙复合制备技术,推动了年产1200万平米高效滤料生产线建设。项目技术成果在水泥、钢铁、玻璃、陶瓷等非电行业成功应用。获得授权专利6项(ZL200910164719.8;ZL201110063396.0;ZL201611140218.2等),对创新点一、三做出了重要贡献。
8李海波教授级高工西安西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西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技术装备开发和应用与推广主要负责人,参与水泥窑烟气细颗粒物捕集和装备研发,开发出高效袋式除尘器和大型电袋复合除尘器;参与水泥窑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装备升级研究并设计示范工程,研究了水泥高效湿法脱硫除尘除雾一体化技术,主要开发了双气旋脱硫增效器和多级气旋除雾除尘装置;以及SNCR耦合SCR脱硝技术。授权专利10项(专利号ZL201320358740.3、ZL201720678004.4、ZL201420226928.7等)对创新点二、三做出了重要贡献。
9宋蔷副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分别对SCR脱硝、SNCR脱硝及低氮燃烧在工业锅炉的应用瓶颈开展研究,解决了低成本国产SCR催化剂制备、SCR流场调控与还原剂喷射优化、SNCR增强与低氮燃烧提效等关键问题,形成了以国产SCR催化剂为核心、流场与还原剂喷射精细化调控为辅的低成本高效SCR脱硝技术,添加剂增强与还原剂多级喷射技术相结合的高效SNCR脱硝技术,烟气再循环与解耦燃烧相结合的层燃炉低氮燃烧技术,为不同控制需求的工业锅炉提供多种解决方案。获得8项发明专利(授权号为ZL201210555327.6(附件1-8)等),对创新点一、二、三做出了贡献。
10尹海滨中级江苏科行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科行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根据玻璃、水泥等不同非电行业烟气特征,研究水泥、玻璃熔窑的节能环保一体化处理技术,参与了玻璃窑炉SCR高温脱硝设备、水泥窑SNCR脱硝成套设备的研发,参与约60条玻璃/水泥生产线的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项目工程建设,获得授权专利7个(专利号为ZL201220736941.8、ZL201420647864.8等)、对创新点二、三做出了贡献。
11张志刚教授级高工中建材环保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中建材环保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玻璃炉窑烟气干法脱硫调质一体化技术与R-SDA脱硫技术开发方案整体设计,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优化,把握整体研究方向及进展,负责研究成果在具体烟气治理项目中的应用实施。研究成果获得申请并获得4项授权发明专利(授权号为ZL201511011126.X;ZL201511011125.5;ZL201611176342.4;ZL201611177532.8),对创新点二、三做出了贡献。
12李怀珠教授级高工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从事煤质碳基功能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建立了脱硫脱硝活性炭材料生产装备及制造工艺,参与了该技术在钢铁行业中的应用推广工作,编写了“煤质颗粒活性炭”国家标准和兵工类技术理论培训教材《活性炭工艺学》。研究成果获得6项发明专利(授权号为ZL021601828;ZL200810055493.3;ZL201110386444.X等)。对创新点一、二做出了贡献。
13马永亮副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负责水泥窑尾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开发,负责研究成果在具体烟气治理项目中的应用实施。研究成果获得申请并获得3项授权发明专利(授权号为ZL200910089948.8、ZL200910079787.4、ZL200510086387.8)。对创新点一、二、三做出了贡献。
14魏进超教授级高工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项目实施技术骨干,主要负责活性炭法烟气多污染物协同高效净化技术项目的小试中试试验,配合项目负责人完成整个项目的技术方案制定及实施,负责开展项目的理论研究、工艺开发、工业化试验、产业化应用等工作。研究成果获得12项授权发明专利(授权号为ZL201410710745.7(附件1-6);ZL201410427293.1(附件1-10)等)。对创新点一、三做出了贡献。
15陈贵福中级西安西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西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分析研究了不同非电行业的烟气特征,研发了颗粒物捕集与脱硫增效器等装备,参与设计建设了水泥、钢铁等非电行业深度治理技术的示范工程,为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授权专利1项(专利号为ZL201720678004.4),对创新点二、三有贡献。
16刘怀平教授级高工江苏科行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科行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在水泥、玻璃熔窑行业,根据其烟气特性,提出对水泥、玻璃熔窑的节能环保一体化处理的技术研究,实现了余热利用、除尘、脱硝三项技术的优化集成,合理分组余热锅炉的换热器,研究确定了余热利用、高温除尘和脱硝三项工艺高效、可靠的工艺布置方案和协同处置技术,并将该技术成功运用于工程。研究成果获得6项发明专利(授权号为ZL201110424122.X(附件1-7)等),对创新点二、三有贡献。
17费传军教授级高工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主要技术骨干。负责滤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制造工艺研发,参与了覆膜滤料生产线的建设及不同行业除尘超低排放的示范工程设计建设。授权7项发明专利(授权号为ZL201210443627.5(附 件1-3)等)。对创新点一、三有贡献。
18王彬高级工程师中建材环保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中建材环保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技术骨干,负责玻璃炉窑烟气干法脱硫调质一体化与R-SDA脱硫技术开发与装备设计,研究不同脱硫剂对干法脱硫效率的影响,并开展烟气分布器的研究,优化半干法脱硫塔烟气分布方式、吸收液雾化形式,负责相关技术方案在不同玻璃炉窑烟气处理项目中的实施。授权2项发明专利(授权号为ZL201511011125.5、ZL201611177532.8)。对创新点二、三有贡献。
19刘立高级工程师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技术骨干,从博士研究生阶段,参加了预荷电技术和袋式除尘技术试验装置平台的设计与搭建、试验阶段的测试和机理分析、样机的调试、性能测试和示范工程的设计等工作,相关研究发表3篇论文(“袋式除尘系统能耗剖析与节能设计”、“袋式除尘超细面层滤料与超低排放分析”等),对创新点一、二有贡献。
20王驰中中级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作为项目技术研发骨干,参与了不同行业烟气污染特征的分析,研发了烟气多污染物治理的核心材料及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发表SCI论文5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一项(授权号为ZL201210572814.3),对创新点一有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温脱硝协同脱硫活性炭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459066.7清华大学李俊华;常化振;陈小彤;魏进超;郝吉明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过滤、耐高温、抗腐蚀覆膜混杂纤维针刺毡的制造方法中国ZL201210443627.5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费传军;周诚;范凌云;宋尚军;白耀宗;朱平;章君荣;张剑;刘小雪;杨占元;项朝卫
3授权发明专利高温烟气余热回收与袋式除尘一体化装置中国ZL201610366044.5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姚群;钱磊;刘世铮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温烟气脱硝的催化剂成型工艺中国ZL201410427461.7清华大学李俊华;黄旭;彭悦;关立军;王子滕;郝吉明;何亮;王明飞
5授权发明专利使用串联双吸附塔的烟气脱硫脱硝方法和装置中国ZL201410710745.7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魏进超;张震;叶恒棣;孙英;李俊杰; 李俊华
6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宽温度窗口高硫条件下的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768763.0清华大学李俊华;彭悦;李柯志;刘欣;郝吉明
7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工业锅炉的高负荷适应性的SNCR与SCR联用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210555327.6清华大学宋蔷;姚强;吴兴远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工业炉窑预脱除三氧化硫和脱硝装置中国ZL201610304776.1清华大学李俊华;张涛;邱枫
9授权发明专利适用于SNCR脱硝的自动调节型还原剂喷射装置中国ZL201110424122.X江苏科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刘怀平;何美华;王永泉
10授权发明专利包括余热利用的活性炭热解析方法及其装置中国ZL201410427293.1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魏进超;李俊杰;张震;谢琛;陶卫忠;鲁健;李咸伟;李俊华
进步奖李俊华,郝吉明,叶恒棣,朱彤,彭悦,姚群,赵谦,李海波,宋蔷,尹海滨,张志刚,李怀珠,马永亮,魏进超,陈贵福,刘怀平,费传军,王彬,刘立,王驰中清华大学,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中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西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科行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中建材环保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
140003-408 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导航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基于车联网的汽车智能导航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清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广东瑞图万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清研捷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车辆工程领域。汽车网联化、智能化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汽车导航和电子地图是智能汽车的基本功能和必要数据基础,是必须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然而我国车载电子地图技术基础薄弱、标准缺乏、更新不及时,面向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导航国内外尚处于空白,项目组历时20余年,发明了适合中国复杂道路交通环境的新型电子地图,研发了适用于传统汽车与自动驾驶汽车的智能导航系统,推动了导航技术的大规模普及,率先实现自动驾驶的落地应用。主要成果如下:1.发明了适合中国复杂道路交通环境的新型电子地图及其构建方法,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库,成为百度地图重要的数据来源。针对中国庞大复杂路网的表达及更新难题,提出蛛式路网模型,设计了支持秒级快速增量更新的地图数据结构,构建了支持无人驾驶的新型自动驾驶地图,形成了空天地网一体化的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库生产体系,使地图生产周期缩短45%,成本降低35%,建立了覆盖全国815万公里的地图数据库,形成多项国家标准。2.研发了全息多模式车载智能导航关键技术,实现了百万量级智能导航终端的产业化应用。针对定位干扰多、交通约束复杂等车载导航应用中的瓶颈问题,提出了车辆全息定姿定位方法,局部匹配准确率达99.5%,开发了车联网环境下动态路径规划与多模式智能引导算法,研发了跨平台通用导航引擎,实现超过500万套导航终端的产业化应用。3.研发了融合车联网与大数据的云端智能导航关键技术,实现了“汽车+互联网+导航地图”的服务新模式。针对海量车端导航数据未被充分利用的现状,构建了包含众包更新的电子地图一体化闭环增量更新系统,研发了基于大数据的云端免集结动态编队等11项智能导航服务,访问量达2.17亿人次,实现45万辆商用车大规模入网,让新手司机具有老司机的驾驶经验,最高节油率达15.5%,提升商用车的运输效率和行车安全。4.研发了支持无人驾驶的端-云融合自动驾驶导航关键技术,实现了全球首款量产L4级无人清扫车的商业化应用。针对传统车端导航无法满足无人驾驶需求的难题,研发了面向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导航,研发了端-云融合的无人驾驶服务系统,开发了多车型自动驾驶车辆,率先实现物流、清扫、客运等多场景L4级无人驾驶商业化应用,在春晚向世界展示中国自动驾驶技术。本项目共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实用新型12项、软著53项、论文57篇,参与7项国标的制定,形成行标与企标共35项,成果在瑞图、陕汽、智行者、广汽等单位实现产业化应用,累计推广超过1300万套产品,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超20.7亿元,新增利润超3.1亿元,促进超900亿元整车销售,支持了中国首个道路谱数据库的建设。项目为我国汽车导航的普及推广、智能汽车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由钟志华院士领衔的评审会认定“项目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对我国发展高水平智能汽车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关键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殿阁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作为项目核心人员,负责电子地图及导航核心理论算法研究,设计了自动驾驶地图体系架构,主导无人驾驶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指导完成了支持增量更新的地图结构、复杂路网及约束下的路径规划、复杂路网条件下的定位匹配以及端云融合自动驾驶导航关键技术。对创新点(1)(2)(3)(4)均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且是多项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见附件1-1,1-2,1-5,1-6等。
2连小珉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作为项目核心人员,负责了电子地图及导航核心理论算法研究,指导完成了支持增量更新的地图结构、复杂路网及约束下的路径规划以及复杂路网条件下的定位匹配。对创新点(1)(2)(3)做出了主要贡献,并且是多项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见附件1-1,1-2,1-5,1-6等。
3张照生讲师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作为项目核心人员,构建了限行、限高、限重等约束数据与蛛式路网的融合模型,研发了多层路网下动态交通数据与的快速更新机制,实现了复杂交通约束下车辆动态路径规划,参与开发了商用车导航系统,提高了商用车辆的行驶安全和经济性。对创新点(1)(2)做出了主要贡献,授权发明专利见附件1-1,1-2,1-6等。
4王钊工程师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核心人员,建立了支持增量更新的导航电子地图数据结构,开发了道路自增量识别方法和导航电子地图增量更新方法,解决了道路快速建设状态下的电子地图的现势性难题。设计了以大数据平台为核心的车联网智能服务系统,完成了“天行健”系统的批量化应用。为创新点(1)(3)的产业化应用做出了主要贡献,授权发明专利见附件1-1,1-2,1-6等。
5柳宗伟高级工程师广东瑞图万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瑞图万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广东瑞图万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参与电子地图模型设计,负责导航电子地图数据的生产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电子地图数据生产与交换标准,把握产品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协调相关人员共同完成产品的设计、生成及应用。其主导构建的电子地图数据库已成为百度地图重要的数据支撑。促进了导航电子地图增量更新服务系统的产业化应用及推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创新点(1)(3)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做出重要贡献,授权发明专利见附件1-7,软著见附件1-9。
6江昆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作为项目主要技术人员,提出了面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电子地图数据结构,融合了传统导航电子地图与高精度地图的优势,构建了适合中国道路交通特点的多层自动驾驶地图模型,建立了基于电子地图的主动安全系统,利用自动驾驶地图先验信息提升了车辆的感知与决策能力。对创新点(1)(4)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论文见附件5-5。
7张德兆其他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智行者创始人兼CEO负责无人驾驶作业车项目具体建设实施,负责清华“端云融合的智能导航服务及产业化应用”在智行者无人扫地车和无人物流车领域的应用落地,参与基于自动驾驶地图的决策增强技术,建立以电子地图为基础的管理平台,实现任务配发、车辆调度和轨迹指引。为创新点(4)多种智能汽车的推广应用,以及导航产品可靠性和批量化生产做出重要贡献,授权发明专利见附件1-3,1-4等。
8王学军高级工程师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陕汽“天行健”车联网项目具体建设实施,负责清华“货车专用导航”在陕汽集团商用车领域的应用落地,参与基于电子地图的系列车联网智能服务技术的研究开发,参与车联网系统的推广工作。为创新点(3)车联网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以及导航产品可靠性和批量化生产做出重要贡献,拥有实用新型专利ZL201520269701.5等,软件著作权见附件5-8。
9李晓飞其他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智行者联合创始人兼高级技术总监负责无人驾驶作业车项目的执行并监督施行技术的长短期战略,安排技术研发工作。开发了复杂环境下自动驾驶算法系统,推进了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产品化落地应用。为创新点(4)多种智能汽车的推广应用,以及导航产品可靠性和批量化生产做出贡献,授权发明专利见附件1-3。
10李宏利高级工程师广东瑞图万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瑞图万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广东瑞图万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通过清华瑞图联合中心,共同开展电子地图模型研究,代表瑞图清华联合体牵头负责了发改委增量更新专项,与清华大学合作提出了导航电子地图增量更新服务模式,开发了增量更新地图数据库加工平台,主持建设了增量更新服务系统,代表团队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的起草,对创新点(1)(3)做出了主要贡献,并且参与了6项国家标准的起草,代表性的国标见附件2-8。
11王肖其他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智行者联合创始人兼CTO负责无人驾驶作业车项目技术方向设定,指导开展技术工作,并对技能选型和详细技能问题进行辅导和把关。负责清华所研发的基于自动驾驶地图的感知增强技术在智行者无人扫地车和无人物流车领域的应用落地。为创新点(4)多种智能汽车的推广应用,以及导航产品可靠性和批量化生产做出贡献,授权发明专利见附件1-3,1-4。
12李兵其他苏州清研捷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清研捷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苏州清研捷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和技术骨干,负责清华大学导航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转化,主持多款商用车车载导航服务系统的产品化开发。协助完成了货车车载导航系统的模块化批量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创新点(2)(3)以及产品可靠性和批量化生产做出重要贡献,授权发明专利见附件5-7。
13杨扬其他苏州清研捷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清研捷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复杂路况条件下车辆定姿定位及POI增量技术的研究,参与导航引擎的设计开发,作为清研捷运公司创始人,负责清华大学电子地图及导航技术的产业化转化,开发了多款商用车导航软件,主导了货车导航软件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对创新点(2)(3)做出贡献,授权发明专利见附件1-2,1-8。
14严瑞东其他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主要参与了云端智能导航服务关键技术开发和多车型自动驾驶车辆技术开发,辅助研究了适合中国道路交通特点的多层自动驾驶地图模型。对创新点(1)(3)(4)做出了贡献,发表论文见附件5-6。
15宗树超工程师广东瑞图万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瑞图万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电子地图相关产品及服务的市场需求调研及推广、辅助参与导航软件开发和测试评价工作。对创新点(1)(2)做出了贡献,软件著作权见附件1-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更新车载导航系统地图数据的方法中国ZL201010541540.2清华大学杨殿阁;连小珉;王钊;李挺;张照生;郑四发;李克强;罗禹贡;王建强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车载导航地图实时自排查的新路生成方法中国ZL201010519773.2清华大学杨殿阁;连小珉;张照生;李挺;王钊;张涛;杨扬;李克强
3授权发明专利汽车自动驾驶方法和装置中国ZL201610515191.4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李晓飞;张德兆;王肖;霍书豪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智能车转向控制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610461636.5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张德兆;高建伟;王肖;王亚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车辆导航中基于动态虚拟路口的地图匹配方法中国ZL200810239197.9清华大学连小珉;杨殿阁;张涛;郑四发;罗禹贡;王建强;李克强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车载导航系统通过性寻路算法中国ZL201210107317.6清华大学杨殿阁;连小珉;张照生;王钊;李江涛;张德鑫;彭应亮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全球定位编码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010271560.2广东瑞图万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柳宗伟;李晓斌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导航电子地图预处理及显示方法中国ZL201210562663.3清华大学杨殿阁;连小珉;李江涛;张照生;张涛;杨扬;彭应亮;张德鑫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道道通导航电子地图增量更新编辑平台系统V1.0中国2011SR006013广东图瑞图万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柳宗伟;宗树超等
10授权发明专利车辆监控系统的数据质量分析系统及其方法中国ZL201410842599.3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王钊;丁伟东
进步奖杨殿阁,连小珉,张照生,王钊,柳宗伟,江昆,张德兆,王学军,李晓飞,李宏利,王肖,李兵,杨扬,严瑞东,宗树超清华大学,广东瑞图万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清研捷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
150003-410 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系统及应用
项目名称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系统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清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1.研究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4 年全球疾病状况评估报告》中指出,呼吸道感染仍是导致低收入国家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以细菌培养为基础的病原学诊断确诊率<30%,大多数临床治疗仍处于经验抗菌素应用阶段,在使用高级抗生素方面存在盲目性。临床上亟需新的病原菌检验技术及相关设备,实现一次加样同时对多种病原菌及耐药性进行快速检测与精准鉴定,满足健康中国重大社会需要。2.主要技术内容 在国家 863项目支持下,本成果突破了一系列瓶颈技术难题,首创了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系统,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项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微纳生物医学检测科学仪器和医疗仪器的空白”。主要创新点如下:(1)首创了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核酸精准医学分析系统,发明了系列化新型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仪器。以微流控恒温扩增技术为核心,通过大数值孔径长工作距离双焦面共轭滤波成像、超高速/超低速并存一体化消隙传动结构、亚mm薄层空气浴立体加热和导数化斜率拟合移动平均时空滤波算法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创新,实现一次加样快速并行完成几种—几十种病原菌和耐药基因检测,检测灵敏度优于10个分子拷贝,最小反应检测体系392nL,可靠性CV ≤3%。有望彻底改变感染性疾病诊治长期存在“盲人摸象”、“经验用药”局面。该系统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批准、Ⅲ类医疗器械证、CE证书、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在CFDA 2015年度工作报告中获得“国内首创,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好评。(2)发明了多指标并行扩增检测微流控芯片,设计多种病原菌检测特异基因引物,并开发成配套芯片试剂盒。设计离心驱动空气隔离多通道并行结构,突破微流控芯片规模化生产工艺难关,实现微纳升反应体系精准控制,试剂消耗≤1.45μL/通道 ,重复性CV≤1%,一次进样完成13种呼吸道病原菌并行检测,在45分钟内输出鉴定报告,获Ⅲ类医疗器械证。3.专利、标准制订及应用、效益情况 项目已取得发明专利授权15项,其中中国发明专利12项、美国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外观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获批国家标准1项,另1项国家标准处于报批阶段。 从2015年试产至今,已完成近千台核酸分析仪和40多万人份芯片试剂盒生产,仪器生产达到中试水平,芯片试剂盒生产>50万人份/年。工艺稳定,产品质量合格率100%,证明该系统技术成熟。 自2015年上市以来,已在全国30 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 多家医院推广示范应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突破1亿元,替代进口仪器节支2.02亿元。在临床应用中已成功挽救了不少重症患者的生命,降低了抗生素滥用及细菌耐药发生率,受到医生、患者赞誉,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此外,该系统还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英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双汇实业集团等高校和科研、食品安全、卫生防疫单位开展示范应用,预计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黄国亮研究员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负责本成果的核心技术原始创新,对技术发明创新点1 至3 作出了突出贡献,从2007年开始,完成微纳升体系核酸恒温扩增分子诊断技术、离心进样空气隔离多指标并行检测微流控芯片、双焦面共轭成像光学检测系统结构和导数化斜率拟合移动平均时空滤波算法等核心技术创新,研制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仪器,完成仪器定型、专利申请、论文写作和人才培养,指导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完成仪器的性能测试验证、完成国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和CFDA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申报,发明专利8项、国标1项、论文10多篇等(旁证材料:附件2-4、6-7、11-12、27、32-40等)。
2邢婉丽研究员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项目技术总负责人和863课题负责人,对技术发明创新点2至3 作出了突出贡献,提出总体技术方案,组织完成项目技术预研、立项、定型、临床试验、申报获证与应用推广等工作,领导项目通过“创新医疗器械”审批并获III 类医疗器械证书2项。直接参与微流控芯片技术攻关与生物试剂体系开发,共同完成微流控芯片结构设计、接口设计、模具制作方法研究。获相关国内专利14项、国际专利1 项(旁证材料,附件4、6、8、10、11等)。
3王磊教授级高工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微流控芯片技术负责人,对技术创新点2 至3 有重要贡献,设计微流控芯片并提出基于微加工光刻及光盘精密注塑的新技术路线,解决SU8 光刻、芯片注塑及封装等多个技术难题,实现微流控芯片高精度、低成本批量制造;主持完成芯片研发工作,实现呼吸道病原菌检测试剂盒产品定型。核心专利3第一发明人并获相关国内专利6 项、国际专利1 项,共同发表相关论文1篇(旁证材料,附件4、5、6、11等)。
4高占成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对技术创新点2和 3 有重要贡献。结合多年临床诊治实践,与项目团队共同研究确定了13 种中国人群常见呼吸道感染致病菌、非典型病原体和耐药基因作为检测指标,使得该方法成为最适合中国人群的呼吸道病原快速检测方法。参与核酸等温扩增技术的研究和验证,并通过多中心社区获得性肺炎监测网络,收集患者样本,对本检测方法进行了临床验证。 (旁证材料:附件16、25等)
5张岩副研究员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该系统的生物部分研发工作,对技术创新点2和3 有重要贡献,具体包括病原体检测引物的设计筛选优化、恒温扩增试剂配方的研制、病原体检测产品的申报和临床应用推广等。获相关国内专利4项,共同发表相关论文1篇(旁证材料:附件8、10、36等)。
6程京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项目总负责人,对技术创新点1至3有突出贡献,提出项目总体构想,组织4 家单位项目团队共同完成本项目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提出项目研究思路,领导完成项目技术体系建设,建立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多指标检测技术平台,将呼吸道病原菌检验带入了“快速精准”时代。直接参与本项目生物方法学、芯片关键技术及仪器原理研究。获相关国内专利15项、国际专利1项(旁证材料:附件2,4,6,8-11等)。
7王国青副研究员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对技术创新点 2和3 有重要贡献,作为项目负责人领导了项目可行性研究、生物方法学探索和原理性验证等工作,参与了等温扩增技术体系构建、痰样品中核酸提取技术构建等关键性技术预研工作;作为负责人领导了产品概念性设计,参与分子生物学反应体系构建、微流控芯片及仪器技术验证。获相关国内专利2项,共同发表相关论文2篇(旁证材料:附件9、34)。
8荆高山副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技术创新点 3 有重要贡献,证明了常规机加模具及激光焊接封装工艺无法满足项目需求,并基于微加工光刻和光盘精密注塑这一微流控芯片制造新技术路线,共同解决模具加工及芯片注塑过程多个技术难题,实现了微流控芯片高精度、低成本制造。提出基于压力膜的芯片封装工艺,并优选出与本项目生物反应及光学检测具相容性的特殊膜材料,参与了芯片试剂盒申报获证(旁证材料:附件16、25等)。
9马丽高级工程师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本项目仪器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对技术创新1和3有重要贡献,承担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仪机械系统研发。提出并完成了仪器离心模块、光学模块、加热模块设计和验证,参与仪器原理样机、工程样机、产品样机的研发与测试,编制仪器方面生产工艺文件和技术标准。参与仪器批量试产,解决仪器试产及上市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共同申请相关国内专利2项、国际专利1项,共同发表相关论文5篇(旁证材料:附件3、5、32、33、34等)。
10罗贤波高级工程师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仪器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对技术创新点1和3有重要贡献,承担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仪电子相关技术研发。完成了仪器的自动控制系统软硬件方案设计,包括荧光信号检测与处理系统、机械运动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在薄层空气浴加热PID 自适应控温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完成了仪器的电磁兼容检测和注册检验,推动了该产品的产业化相关工作。共同申请相关国内专利2项,共同发表相关论文4篇(旁证材料:附件3、32-33等)。
11辛娟工程师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本项目芯片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对技术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参与本项目微流控碟式芯片的结构功能验证和优化,承担微流控芯片试剂包埋工艺、芯片点样工艺开发及点样仪研制验证等工作,承担多指标呼吸道病原菌微流控芯片检验系统综合测试,共同完成芯片方面相关技术标准,参与芯片及仪器产品试产、注册检验及产品上市后维护等工作。共同申请相关国内专利3项、国际专利1项,共同发表相关论文1篇(旁证材料:附件4、5、32等)。
12胥慧其他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本项目芯片试剂盒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对技术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完成呼吸道病原菌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质控方法的建立和临床试验方案研究,共同负责呼吸道病原菌核酸检测试剂盒在申报医疗器械证书过程中的注册检验、临床试验、体系考核、审批获证等流程,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审批获III 类医疗器械证书。负责产品上市后推广、培训、产品维护与技术支持等工作。共同发表相关论文1篇(旁证材料:附件32等)。
13周鑫颖工程师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本项目芯片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对技术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参与本项目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优化,承担微流控芯片批量生产工艺开发。完成模具加工及芯片注塑工艺改进、芯片低成本批量化薄膜封装工艺开发及优化,搭建芯片封装设备。起草芯片加工标准工艺文件,建立芯片生产与质控相关技术标准,完成微流控芯片的试产和工艺定型。共同申请相关国内专利2项、国际专利1项,共同发表相关论文1 篇(旁证材料:附件4、5、32等)。
14李若然工程师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本项目仪器成果转化团队核心成员,对技术创新点2和3有重要贡献,负责仪器生产工艺优化工作。改进了仪器芯片装卡方式,提高仪器可靠性,可制造性;改进了仪器进出仓固定方式,提高仪器运输过程的可靠性。共同负责仪器申报医疗器械III 类证书过程中的注册检验、体系考核等工作,以及产品上市后的维护与技术支持等工作(旁证材料:附件15、25等)。
15宋云鹏工程师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本项目仪器成果转化团队核心成员,对技术创新点2和3有重要贡献,负责仪器的生产和工艺优化工作。完成了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仪工艺优化3项软件优化建议2项。大幅提高仪器的检测精度并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参与仪器申报获证,为恒温扩增微流控病原核酸检测芯片系统的市场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旁证材料:附件15、25等)。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指标检测的微流控芯片中国ZL201410082166.2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王磊、张国豪、周鑫颖、辛娟、张瑶、林明仙、黄国亮、王璨、邢婉丽、程京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检测冠状病毒的试剂盒及其应用中国ZL201510479272.9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张岩、盖伟、邢婉丽、 马桂红、程京
3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d/or packaging a chip美国US10099218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王磊、周鑫颖、马丽、 辛娟、林明仙、冯金海
4授权发明专利Microfluidic chip and application thereof美国US9895690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张国豪、黄国亮、王璨、郭素、王磊、邢婉丽、程京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流控芯片核酸快速并行检测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510078655.5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黄国亮、赵晓航、黄琴、韩善桥、瞿秀华、庞彪、钱阳明、张自新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检测呼吸道病毒的试剂盒及其应用中国ZL201510468571.2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张岩、盖伟、邢婉丽、 宋翠丹、程京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从痰中提取细菌核酸的方法、试剂盒及其应用中国ZL200810105172.X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郭永、祝令香、程京、 高华方、张琼、杨华卫、赵雁林、吴雪琼、 王国青、王璨、张俊仙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纳升体系流体芯片的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中国ZL200710122151.4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大学黄国亮、阳小勇、张荣、周骋、胡玉明、李冠兴、 杜桂彬、程京、黄明贤
9授权发明专利微流控芯片检测的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及应用的检测装置中国ZL201110113608.1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王同舟、黄国亮、马丽、罗贤波、田浩、黄杰、黎新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流控芯片及其应用中国ZL201210311357.2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张国豪、黄国亮、王璨、郭素、王磊、邢婉丽、程京
进步奖黄国亮,邢婉丽,王磊,高占成,张岩,程京,王国青,荆高山,马丽,罗贤波,辛娟,胥慧,周鑫颖,李若然,宋云鹏清华大学,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160004-401 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关键结构可靠性评估与提升技术
项目名称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关键结构可靠性评估与提升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是轨道交通的主要装备,转向架和车体是其关键承载结构部件。国际上现行的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结构可靠性设计和试验标准,尚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复杂的运营条件,致使车辆在设计寿命周期内可能存在运用安全隐患。为有效消除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可能存在的结构安全隐患,本项目自2005年以来,在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项“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等的支持下,在结构寿命评估、载荷识别、结构优化设计、疲劳可靠性台架试验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历经15年,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关键结构可靠性评估与提升技术体系。主要创新点和工作包括:1. 依据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关键结构变幅载荷下的疲劳特征,建立了基于实测结构运用状态动应力的结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克服了基于无限寿命理论设计规范的局限性,实现了结构运用寿命的准确预测,寿命预测精度较通常的结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提高一个数量级;研发了适应高低温、强振动等复杂环境的结构动应力长周期测试技术及装备,满足两年以上、百万余公里的连续测试需要;自主开发了快速处理海量(1.5TB)动应力数据并进行结构疲劳强度评估的分析软件(2012年获软件著作权)。2. 针对高速列车关键结构多源载荷耦合作用和低阻尼特征,创新性地提出高速列车关键结构载荷解耦方法,建立了有效实现载荷解耦的标定技术,解决了低阻尼结构长周期运用载荷识别这一长期困扰工程界的难题,研制了系列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关键结构高精度(构架载荷和轮轨力测试精度均达到2%以内)多源载荷测试系统,开发了高速列车轮轴、制动盘、轴承等高速旋转部件载荷遥测系统,获得发明专利7项,实现了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关键结构长周期运用载荷的高精度测量。3. 针对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关键结构疲劳寿命提升的需求,提出基于实测运用载荷和虚拟仿真技术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和基于等效试验载荷的疲劳可靠性试验验证方法,提出的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构架、制动梁、电机吊架、设备舱支架以及重载货车车体等结构的疲劳可靠性提升方案(发明专利8项)成功应用于1000余组“和谐号”系列高速动车组和3万余辆C80系列重载货车,为保障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运营安全发挥了关键作用,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近三年为应用单位新增利润159.6亿,新增税收29.2亿,节支33.3亿。本项目共获得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178篇,其中SCI检索25篇、EI检索70篇,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主持)、特等奖6项(参加),对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的健康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该成果经专家评价:“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关键结构载荷识别方法、结构可靠性提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志明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针对创新点1.3,组织开发了高速列车和重载车辆关键结构多通道动态数据处理与疲劳强度评估系统软件。旁证材料:软件著作权证书[附件2]。针对创新点2.2和2.3,研制了高精度转向架测力构架和重载货车转向架摇枕高精度载荷测试系统。旁证材料:发明专利[附件3、附件4]。针对创新点3.3,自从2006年开始,先后组织开展了对CRH5系列、CRH380系列、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疲劳可靠性评估和提升。旁证材料:应用证明[附件21]。
2王文静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针对创新点1.2,研究了长期复杂环境动应力测试技术,开展了高速列车关键结构动应力跟踪测试和疲劳可靠性评估工作。旁证材料:“863”项目[附件32-33]。针对创新点3.1,完成了基于实测载荷的结构疲劳虚拟仿真研究。旁证材料:“863”项目[附件16]。针对创新点3.3,完成了高速列车制动梁、电机吊架、设备舱支架等关键结构的疲劳评估和结构优化工作。旁证材料:论文[附件10]。
3王曦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针对创新点2.3,研制了重载货车关键结构高精度载荷测试系统,开展了实际线路载荷谱试验测试和统计分析研究。旁证材料:专著[附件11-12]。针对创新点3.2,开展了铁路货车整车疲劳与振动台架试验技术研究,旁证材料:专著[附件11-12]。针对创新点3.3,完成了对我国大秦线27吨轴重重载货车车体的结构优化,旁证材料:应用证明[附件24]。
4李强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针对创新点1.1,确立了基于实测动应力的结构疲劳累计损伤评估方法。旁证材料:论文[附件7]。针对创新点2.2,研制了高速列车转向架测力构架。旁证材料:发明专利[附件3]。针对创新点2.3,研制了重载货车转向架摇枕高精度载荷测试系统。旁证材料:发明专利[附件4]。
5孙守光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针对创新点2.1,提出了高速列车转向架结构载荷解耦方法。旁证材料:论文[附件8]。针对创新点2.2和2.3,研制了高精度转向架测力构架和重载货车转向架摇枕高精度载荷测试系统。旁证材料:发明专利[附件3、附件4]。
6李国栋教授级高工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创新点3.3,参与完成了高速列车电机吊架、制动梁等关键结构的疲劳评估和结构优化工作。旁证材料:应用证明[附件21]。
7任尊松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针对创新点2.2,研制了高精度转向架测力构架。旁证材料:发明专利[附件3]。针对创新点3.2,研究了转向架构架载荷-应力传递关系。旁证材料:论文[附件9]。
8金新灿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针对创新点1.2,研究了动应力测试抗干扰技术。旁证材料:“863”项目[附件14]。针对创新点2.2,研究建立了高速测力轮对的测试方法及实验台标定分析方法,研究建立了旋转部件在服役过程中的动态应力和载荷的测试识别方法。旁证材料:发明专利[附件5]。
9邹骅讲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针对创新点3.2,对轨道车辆结构可靠性台架试验技术进行研究,实现轨道交通车辆结构件专用可靠性试验方法,确保各种车型结构件可靠性试验有效实施。旁证材料:发明专利[附件6]、论文[附件9]。
10王斌杰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针对创新点2.3,开展了我国通用线路条件下重载货车载荷与疲劳可靠性试验研究。旁证材料:应用证明[附件24]。
11杨广雪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针对创新点2.3,参与完成了重载货车实际线路载荷谱试验测试和统计分析研究。旁证材料:专著[附件11-12]。针对创新点3.2,参与完成了铁路货车整车疲劳与振动台架试验技术研究,旁证材料:专著[附件11-12]。
12丁叁叁教授级高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创新点3.3,参与完成了CRH380A/AL高速列车车体强度计算及强度试验等工作。旁证材料:“863”项目[附件34-36]。
13李秋泽教授级高工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创新点3.3,参与完成了CRH5型高速列车制动梁强度计算及强度试验等工作。旁证材料:应用证明[附件21]。
14李向伟教授级高工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针对创新点3.3,参与完成了C80型系列车型结构失效原因分析及结构改进优化等工作,解决了该系列货车车体底架疲劳裂纹问题,提高了车辆运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旁证材料:应用证明[附件24]。
15殷怡中级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对应创新点3.3,开展了测试信号的噪声识别与处理,对信号进行各种统计处理研究,参与完成了重载货车的线路实测数据的处理分析。旁证材料:专著[附件11-12],论文“Multivariate weighted multiscale permutation entropy for complex time series”。
16徐宁中级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针对创新点2.2,研究了车辆系统部件间结构载荷和振动的传递特征,分析了加速和匀速等多种复杂工况下车辆系统振动响应特征的时域和频域规律。旁证材料:应用证明[附件21],论文“带集中质量及转动惯量的弹性车轴模型及振动分析”。
17杨超讲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针对创新点3.1,建立了车体仿真模型,研究了碰撞下的车体变形与应力。旁证材料:应用证明[附件22],论文“On the overriding issue of train front end collision in rail vehicle dynamics”。
18周殿买教授级高工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创新点3.3,参与完成了CRH3C型高速列车电机吊架结构失效原因分析及结构改进优化等工作,解决了该型动车组电机吊架的疲劳问题,提高了车辆运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旁证材料:“863”项目[附件34-36]。
19张振先高级工程师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创新点3.3,参与完成了CRH380A/AL系列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强度计算及强度试验等工作,参与完成了CRH380A/AL系列高速动车组线路动应力方案制定等工作,提高了CRH380A/AL系列高速动车组的运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旁证材料:应用证明[附件22]。
20王文教授级高工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针对创新点3.3,参与完成了C80型系列车型结构失效原因分析及结构改进优化等工作,解决了该系列货车车体底架疲劳裂纹问题,提高了车辆运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旁证材料:应用证明[附件24]。
21姜朝勇高级工程师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创新点3.3,参与完成了CRH380B/BL型动车组转向架强度试验与线路动应力实测等工作。旁证材料:应用证明[附件2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高速列车设备舱支架疲劳裂纹机理研究中国2015年51卷6期北京交通大学王文静;惠晓龙;马纪军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工程结构数据处理与疲劳强度评估系统软件V1.9中国2012SR045366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
3授权发明专利H型测力构架的浮沉载荷测试结构中国ZL 2011 1 0387871.X北京交通大学刘志明;孙守光;任尊松;李强;谢基龙
4其他轨道车辆结构动应力谱分布的估计中国2013年49卷4期北京交通大学薛广进;李强;王斌杰;潘妩;李凯
5其他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quasi-static load spectra on bogie frame structures of high-speed trains中国2014年30卷6期北京交通大学Ning Zhu;Shou-Guang Sun;Qiang Li;Hua Zou
6授权发明专利摇枕载荷测试方法中国ZL 2009 1 0077441.0北京交通大学孙守光;李强;刘志明;谢基龙
7授权发明专利轴承载荷测试结构及测试方法中国ZL 2012 1 0444302.9北京交通大学孙守光;金新灿;李强;谢基龙;刘德昆;任尊松;刘志明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施加面载荷的装置中国ZL 2015 1 0134655.2北京交通大学邹骅;孙守光;李强
9其他Analysis of the Load-Stress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gie Frame in Intercity Electric Multiple Unit中国2018年2期北京交通大学Zou Hua;Shou-Guang Sun;Qiang Li;Zun-Song Ren
10其他《铁路货车载荷谱及其应用》中国ISBN 978 7 113 24372 2北京交通大学王春山;王曦;杨广雪
进步奖刘志明,王文静,王曦,李强,孙守光,李国栋,任尊松,金新灿,邹骅,王斌杰,杨广雪,丁叁叁,李秋泽,李向伟,殷怡,徐宁,杨超,周殿买,张振先,王文,姜朝勇北京交通大学,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
170004-402 非常态条件下城市交通系统安稳运行保障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非常态条件下城市交通系统安稳运行保障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掌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由供需失衡而产生的交通问题日趋严峻,而重要节假日、重大社会活动或突发事件(如恶劣天气、突发灾害、交通事故、人为破坏)等非常态条件会导致交通需求激增、通行能力降解、运行可靠性降低、安全隐患突显。因此,如何认识非常态条件下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特征和规律,并在应对过程中最大限度恢复交通秩序、缓解交通拥堵、保障交通安稳运行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大社会和科技问题。为此,本团队在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等支持下,历时十余年产学研协同攻关,攻克了非常态条件下城市交通运行状态智能监测与特征提取、运行态势智能判研与风险评估、交通系统智能诱导与信号控制、多方式交通智能调度与协同组织等四项关键技术难题,形成在非常态条件下能够实时监控交通状态、合理引导交通需求、高效组织交通运营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构建技术体系,可保障非常态条件下城市交通系统安稳运行。主要创新点如下:1.非常态条件下城市交通运行状态智能监测与特征提取技术创新。创建了基于大数据挖掘的城市交通非常态运行实时智能监测、动态信息获取及精准事故甄别技术,研发了非常态条件下城市网络交通流关键参数多角度、高精度提取技术。城市交通非常态运行监测数据处理延误小于1分钟,非常态运行监测误差小于15%。2.非常态条件下城市交通运行态势智能判研与风险评估技术创新。发明了基于雷达跟踪及大数据挖掘的城市交通偶发拥堵引发点识别、规律辨识与态势判研技术,研发了风险量化及安全态势评估技术,突破了空间-时间-信息三位一体的交通非常态运行态势判研与风险评估共性技术难题。城市交通偶发拥堵研判准确率超过90%。3.非常态条件下城市交通系统智能诱导与信号控制技术创新。研发了可变信息标志布设及非常态条件下信息智能发布技术及车载信息诱导装备,提出了道路交通偶发拥堵控制技术,发明了以拥堵快速消散为目标的非常态条件下信号控制技术,保障了关键拥堵道路的高效通行。交通事故诱导策略生成仅需45.12秒。4.非常态条件下城市多方式交通智能调度与协同组织技术创新。构建了暴雨暴雪极端天气、运营事故等非常态条件下城市多方式交通协同应急疏散技术,解决了保障重大活动的多方式交通协同组织技术难题,研发了非常态条件下城市多方式交通智能管理与控制平台,实现了应急需求动态辨识、多方式交通应急资源协同配置及应急方案智能生成。非常态条件下城市多方式应急需求预测准确率超过90%。该项目研获27项授权发明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发表SCI/SSCI论文35篇,形成一套构建城市综合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与应急指挥平台所需的技术体系。经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成果在全国50多个城市和“一带一路”11个国家推广应用,在保障城市交通安稳运行、重大活动交通组织(如“一带一路”峰会、十九大会议、APEC峰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产生经济效益近10亿元,并形成显著的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闫学东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对创新点1、2、3、4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SCI/SSCI论文26篇。提出了针对非常态条件下的交通运行状态监测评价与态势推演方法,提出了对偶发拥堵规律研判方法与可变诱导信息发布技术。旁证材料:ZL 201310744361.2 发明专利-一种可变信息标志布设方法和系统(附件8)论文《The influence of in-vehicle speech warning timing on drivers’ collision avoidance performance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2赵新勇教授级高工北京市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2、3、4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负责整体项目的开发管理工作,把控项目开发进度计划,保障项目实施推进,保证项目顺利完成。旁证材料:ZL201410291290.X 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发现道路意外事件的系统及方法(附件3)ZL201410291290.X 发明专利-一种预测快速路未来时刻所需旅行时间的系统及方法(附件5)2016SR077830 软件著作权-大型活动安保系统V5.1(附件10)
3关伟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对创新点1、3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SCI/SSCI论文7篇。提出城市交通运行状态参数提取与交通流特征识别方法,可对非常态条件下交通运行状态进行判研;提出交通诱导网络化控制方法,可用于非常态条件下在线实时信息诱导。旁证材料:ZL201310744361.2 发明专利-交通诱导室外屏的网络化控制系统(附件7)发明专利-一种可变信息标志布设方法和系统(附件8)ZL200810224255.0 论文《2008北京奥运大车调度系统研究》论文《可变信息屏对北京市交通拥堵缓解的评价研究》
4邵春福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对创新点2、3、4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中获得授权专利6项,申请专利2项,发表SCI/SSCI论文2篇。提出的事故延误时间预测方法与事故风险评估系统,可对非常态下交通流进行准确预测;提出基于调频广播的实时信息发布,提高了非常态下预警及诱导信息发布时效性 。旁证材料:论文《降级路网组合出行交通流分配模型与算法》论文《Multimodal Network Equilibrium with Stochastic Travel Times》论文《暴雨天气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论文《交通事故严重程度C5.0决策树预测模型》
5王云讲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对创新点3、4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作为项目骨干参加了项目研究,在本项目中发表SCI/SSCI论文3篇。提出了非常态下多方式协同组织疏散方法,提高疏散效率,为创新点4中应急组织与重大活动保障提供了理论基础。旁证材料:论文《Study of the Bus Dynamic Coscheduling Optimization Method under Urban Rail Transit Line Emergency》论文《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Collaborative Passenger Control in Urban Rail Stations under Mass Passenger Flow》论文《A Feeder-Bus Dispatch Planning Model for Emergency Evacuation in Urban Rail Transit Corridors》
6郭胜敏工程师北京市掌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掌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2、3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中获得授权专利3项。提出一种交通事件数据填补方法、道路运行评价方法及交通信息发布方法,均可应用于非常态下城市交通运行安全保障。旁证材料:ZL201210301063.1 发明专利-交通事件路链检测与数据填补方法(附件2)
7宋延高级工程师北京市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对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8项。负责在非常态下交通运行安全保障方面产品设计规划、市场应用拓展工作,保证了产品可靠性和市场可用性。旁证材料:ZL201410116906.X 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发现道路意外事件的系统及方法(附件3)ZL201410291290.X 发明专利-一种预测快速路未来时刻所需旅行时间的系统及方法(附件5)ZL201410392528.8 发明专利-前导车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精确到秒运行的控制方法及系统(附件9)2015SR048732 软件著作权-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V2.0(附件11)
8孙建宏高级工程师北京市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对创新点3、4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提出一种可将当前时刻前导车的经纬度信息关联至不同限速值所对应的时刻表并进行实时更新修正,可提高非常态下车辆运行安全性。旁证材料:ZL201410116906.X 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发现道路意外事件的系统及方法(附件3)ZL201410291290.X 发明专利-一种预测快速路未来时刻所需旅行时间的系统及方法(附件5)2015SR009634 软件著作权-交通安全态势评估预警系统V1.0(附件6)ZL201410392528.8 发明专利-前导车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精确到秒运行的控制方法及系统(附件9)
9宋国华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对创新点1、2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论文1篇。提出非常态条件下交通流关键参数提取、特征识别与拥堵研判方法。旁证材料:论文:《基于FCD桥下积水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点段识别方法研究》
10王江锋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对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表SCI/SSCI论文2篇。提出基于车路协同的交叉口车速引导方法以及预警系统,有效保障非常态下交通口的车辆行驶安全。旁证材料: 论文《Structured trajectory planning of collision-free lane change using the vehicle-driver integration data》
11马路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对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作为项目骨干参加了项目研究,在本项目中发表SCI/SSCI论文6篇。提出了城市道路交通运行态势研判方法及相关事故风险评价方法。旁证材料:论文《The influence of in-vehicle speech warning timing on drivers’ collision avoidance performance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论文《Examining the nonparametric effect of drivers' age in rear-end accidents through an additiv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12翟战强高级工程师北京市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4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提出利用雷达跟踪技术快速发现拥堵点的方法,可对行车道异常停车等行为进行快速识别。旁证材料:ZL201410116906.X 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发现道路意外事件的系统及方法(附件3)ZL201410267807.1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雷达跟踪技术的拥堵引发点监测系统及方法(附件4)ZL201410392528.8 发明专利-前导车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精确到秒运行的控制方法及系统(附件9)
13杨珍珍工程师北京市掌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掌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2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提出城市交通运行监测与状态参数采集方法,可对非常态下城市道路交通流关键参数进行填补和获取,提高运行状态智能判别与状态评价的准确性。旁证材料:ZL201210301063.1 发明专利-交通事件路链检测与数据填补方法(附件2)
14马威正高级北京市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对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负责产品需求调研、市场调查等工作,参与了在非常态下交通运行安全保障方面产品设计规划工作,保证了产品市场应用效果。旁证材料:ZL201410116906.X 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发现道路意外事件的系统及方法(附件3)ZL201410392528.8 发明专利-前导车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精确到秒运行的控制方法及系统(附件9)
15韩兴广工程师北京市掌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掌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负责数据驱动的非常态下城市运行状态监测评估模块设计开发。旁证材料:ZL201611075595.2 发明专利-一种交通拥堵评价方法及系统
16夏晓敬副高级北京市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对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提出车辆协同控制方法,保障在非常态下车辆运行安全;参与在非常态下交通运行安全保障方面产品设计规划工作,保证了产品市场应用效果。旁证材料:ZL201410392528.8 发明专利-前导车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精确到秒运行的控制方法及系统(附件9)
17牛彦芬工程师北京市掌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掌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负责非常态下城市交通诱导信息发布模块规划设计、验证工作,保证产品可靠性与可用性。旁证材料:ZL201210414952.9 发明专利-一种语音交通信息的多模式应答方法
18李成宝工程师北京市掌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掌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负责具体产品算法编写、效果验证,保障产品市场应用效果。旁证材料:ZL201611075595.2 发明专利-一种交通拥堵评价方法及系统
19刘云涛工程师北京市掌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掌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中获得授权专利1项。负责公交站点电子信息指示牌应用设计、效果检验、及市场推广工作。旁证材料:ZL201630332016.2 外观设计专利-公交电子站牌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交通事件路链检测与数据填补方法中国ZL201210301063.1北京掌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杨珍珍,郭胜敏,李平,张高峰,吴琼,于晓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发现道路意外事件的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410116906.X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姜廷顺赵阳,赵新勇,孙建宏,翟战强,宋延,薛春峰,马威,李晓光,陈颖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雷达跟踪技术的拥堵引发点监测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410267807.1 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姜廷顺 姜廷顺,李占宏,侯文宇,张吉辉,朱朝晖,翟战强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预测快速路未来时刻所需旅行时间的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410291290.X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姜廷顺张世强,赵新勇,赵阳,孙建宏,王锐锋,宋延,龙飞跃,李晓光,雷瑞娜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交通安全态势评估预警系统V1.0中国2015SR009634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6授权发明专利交通诱导室外屏的网络化控制系统中国ZL200810224255.0北京交通大学关伟,朱广宇,李小强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可变信息标志布设方法和系统中国ZL201310744361.2北京交通大学闫学东,刘炀,向往,关伟
8授权发明专利前导车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精确到秒运行的控制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410392528.8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孙建宏,翟战强,赵阳,夏晓敬,宋延,朱弘戈,龙飞跃,马威,李晓光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大型活动安保系统V5.1中国2016SR077830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V2.0中国2015SR048732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进步奖闫学东,赵新勇,关伟,邵春福,王云,郭胜敏,宋延,孙建宏,宋国华,王江锋,马路,翟战强,杨珍珍,马威,韩兴广,夏晓敬,牛彦芬,李成宝,刘云涛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掌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
180007-402 轻质透明防护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技术与工程应用
项目名称轻质透明防护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技术与工程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项目简介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在常规攻击武器系统上的应用,加剧了爆炸与冲击等极端条件载荷,对防护装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设备或工程结构需要满足防爆、抗冲击的要求时,往往不得不增加重量和体积,引起整体结构设计的缺欠,是保障公共安全与社会安定装备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优方案是提高现有材料性能及其复合化,达到物尽所能,优化装备的整体性能。有针对性地发展新型材料、优化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防护装备的比强度、比刚度,既能达到防护功能,又能实现轻量化,同时能满足总体布置。紧密结合公共安全与社会安定重大需求,瞄准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理论、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申请人致力于研发抗冲击材料、设计防护结构、优化抗弹防爆性能及推广工程应用。面向工程应用,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升现代安全与防护装备水平,为减薄、减重、提防护等级贡献自主研发技术。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是,聚合物材料在动态载荷作用下,分子间作用力较强,内生热严重,导致力学性能恶化,严重制约了其工程应用。基于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理论,提出了抗冲击强韧化及大变形方法,研发了超弹性体及系列聚合物材料,克服了冲击脆性,实现了动态硬化与延展性。1.克服动态脆化,研发了超分子量透明柔性超弹性体;2.阐明关联静动态力学性能的物理机制,发展了硬段链改性的聚合物材料;3.揭示应力波在玻璃颗粒与聚合物界面处的传播规律,提出了聚合物/玻璃层状结构防护理论。上述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osites Part B, Mechanics of Materials, Polymer, Materials & Design等国际SCI期刊论文中。申请人均是第一作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极端环境材料研究所K.T. Ramesh教授评价为“完成了一项挑战,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被国内外专业权威学术大师在期刊和会议报告中给予了积极评价。获国内外学术会议特邀/大会报告13次,邀请报告多次,国际学术会议组委会委员2次,分会场主席3次。针对防护冲击波和弹体侵彻损伤的工程需要,建立了新型防护理论,设计了透明复合结构,达到了公共安全GA164-2005A级防护标准【见检测报告】。与现役透明防护结构相比,厚度降低20%,重量降低40%,透光率提升10%。为我国科技部重大专项“重特大社会安全事件现场处置技术与装备研究”中研发的防暴警务平台,减薄、减重、提防护等级,打破了关键核心技术瓶颈,贡献了自主研发技术,实现了工程应用【见应用证明】。总之,本项目从基础研究出发,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揭示物理机制,创立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体现了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实现了科研成果走向工程应用,为公共安全与社会安定贡献了科技力量。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范吉堂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范吉堂博士深入科研一线,带领项目团队在研发超分子量透明柔性超弹性体,发展硬段链改性的聚合物材料,开发有限元源程序模拟静动态大变形行为,提出聚合物/玻璃层状结构防护理论,设计透明复合防护结构并进行实验抗弹能力测试,及推广工程应用等方面,均具有技术创造性贡献。最终,实现了从材料研发、结构设计到性能评价,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服务于公共安全与社会安定。在主要科技创新中,提及的基础研究,范吉堂博士是所有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提及的检测报告和应用证明,范吉堂博士均是委托人/拥有者。支撑材料见附件的论文首页、检测报告和应用证明。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范吉堂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190008-401 赤泥等多固废协同利用理论及其在路面基层材料中的应用
项目名称赤泥等多固废协同利用理论及其在路面基层材料中的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项目简介 赤泥是以铝土矿为原料生产氧化铝过程中产生的强碱性固体废弃物。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国,2018年氧化铝产量7253.1万吨,赤泥排放量超过1亿吨,但综合利用率仅4%左右,累积堆存量超过6亿吨。2016年底国家新颁布的《环境保护税法》中,将工业固体废弃物(赤泥、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尾矿、钢渣等)纳入了征收对象。因此,加快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工作迫在眉睫,而利用工业固废制备建筑材料是国内外公认的大宗消纳固废的最主要途径。本项目针对赤泥等固废排放和堆积日益增加与资源化利用率过低这一关键矛盾,从资源循环的角度,在基于热液蚀变理论的惰性硅铝矿物活性增强机理、基于多聚合度设计的赤泥-煤矸石基胶凝材料配位理论、以废治废的多种固废复合协同效应理论及在路面基层材料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如下创新:(1)提出了基于“热液蚀变”理论的赤泥煤矸石物料体系硅铝质惰性矿物复合热活化的方法,克服了硅铝质惰性固废胶凝活性差的难题。(2)开发并应用了胶凝材料的多聚合度物料匹配设计原理,证明了随着硅铝质胶凝材料水化龄期的延长,存在硅对铝的四配位同构效应,解决了赤泥在建材化大宗利用过程中Na+固结的难题。 (3)发现了“多种固废资源的复合协同效应”,并成功应用在赤泥、煤矸石、粉煤灰、高炉渣、脱硫石膏等固废的综合利用工作中,充分利用了不同种固废的特点进行“优势互补”,以多种固废制备出性能优良的公路路面基层材料。(4)发明了湿赤泥均化分散新技术,开发了高可靠性、可操作性强的赤泥基路面基层材料施工工艺,避免了赤泥干燥和脱碱的难题,实现了赤泥等固废在公路路面基层中的高掺量和低成本利用,填补了国内外赤泥在路面基层材料中的应用空白。该项目成果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在国内重要期刊和国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该项目由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李龙土教授为主任,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隋同波教授级高工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栋民教授为副主任的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鉴定委员会对成果进行了综合评价。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对我国赤泥等大宗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尽快推广应用。截止到目前,本技术已经在山西中科弘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贵州中科见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子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绿固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应用,资源化利用约90万吨赤泥和201万吨煤矸石和粉煤灰等其他固废材料,变废为宝,不但保护了环境,而且取得了新增利润1.12亿元,节支1.19亿元。因此,赤泥等多固废协同利用制备建筑材料是一种赤泥等固废消耗量较大的应用方式,不仅成本低廉、性能优良,还可节省大量天然资源,并拓宽了建筑材料的选择范围。该成果对我国赤泥等大宗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晓明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对创新点1、2、3、4均有创新性贡献,(见附件1-6、20-29、31-37)设计并组织了赤泥等多固废协同利用理论及其在路面基层材料的应用技术以下基础研究,包括基于热液蚀变理论的惰性硅铝矿物活性增强机理,基于多聚合度设计的赤泥-煤矸石基胶凝材料配位理论,以废治废的多种固废复合协同效应理论及在路面基层中的应用。使得赤泥等大宗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2苍大强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对创新点1、2、3、4均有创新性贡献,(见附件1-5、32)在应用研究方面,组织北京科技大学与中色十二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中国铝业下属氧化铝厂、大唐国际高铝煤炭研发中心等开展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了利用赤泥、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硅钙渣(一种烧结法赤泥)等固废制备路面基层材料的实验室研发、现场指导试验与应用推广工作。
3李宇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对创新点1,3有创新性贡献,(见附件1-4、32、34)提出赤泥煤矸石物料体系硅铝质惰性矿物复合热活化的新方法,为赤泥等固废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4张玲玲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对创新点1,3有创新性贡献,(见附件1-3、32)为赤泥等固废材料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完善了固废材料化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性能,促进了多固废协同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
5宗燕兵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对创新点1,3有创新性贡献,(见附件21、32、33)通过实验研究,有效的提高了赤泥、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废中硅铝质惰性固废胶凝活性,促进了多固废的协同综合利用理论的发展。
6王亚光其他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在读北京科技大学对创新点1,2、4有创新性贡献,(见附件20)实验研究制备了赤泥等多固废路基材料,实现了赤泥、煤矸石等固废在公路基层材料中高掺量和低成本利用。
7唐彬文其他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在读北京科技大学对创新点1,2、4有创新性贡献,(见附件20)实验研究制备了赤泥等多固废路基材料,实现了赤泥、煤矸石等固废在公路基层材料中高掺量和低成本利用。
8尹海峰其他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对创新点1,2、4有创新性贡献,(见附件27)实验研究制备了赤泥等多固废胶凝材料,实现了赤泥、煤矸石等固废在公路基层材料中高掺量和低成本利用。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钢渣湿法磁选尾泥制备陶瓷材料的方法中国CN 201210276443.4北京科技大学李宇,艾仙斌,刘晓明,张玲玲,顾晓朦,苍大强,唐奇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解锰渣提氨改质的方法中国CN 201410752049.2北京科技大学李宇,刘晓明,张玲玲,苍大强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熔渣节能保温剂中国CN201010225763.8北京科技大学苍大强,李宇,杨志杰,刘晓明,张玲玲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温熔渣连续改质的工艺方法中国CN201510191265.9北京科技大学李宇,苍大强,卢翔,刘晓明,代文彬,王玮,栾秀莉
5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拜耳法赤泥煤矸石路基材料及制备方法中国201710260111.X北京科技大学刘晓明,尹海峰,于广业、周晓峰、苍大强、庄泽峰、张娜
6申请发明专利生物质还原赤泥中氧化铁同步提高无机组分活性的方法中国201710473929.X北京科技大学刘晓明、李恒、张娜、李东升、苍大强
进步奖刘晓明,苍大强,李宇,张玲玲,宗燕兵,王亚光,唐彬文,尹海峰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200008-402 城市隧道精确控制爆破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项目名称城市隧道精确控制爆破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随着城市建设加快,以隧道为代表的地下空间开发正成为城市交通和市政建设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城市隧道仍采用以经验为主的矿山巷道爆破法,技术误差大、效率低;施工中没有考虑城市特点和环境对技术的巨大限制,如多建筑与爆源各种复杂时空关系等问题,控制精度达不到城市爆破要求;一些制约隧道精确爆破的关键技术与理论多年没有突破;现场缺乏有效研究手段,导致超标施工现象普遍。这些带来巨大安全隐患和低下的施工效率,严重阻碍了隧道工程技术发展。本项目在重庆市科委重点科技开发项目等多项课题的支持下,以实用、便于推广为宗旨,研究城市密集建筑群下安全、高效隧道精确爆破技术;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以定性经验为主的城市隧道爆破方法,形成有严密理论支撑的定量化精准控制爆破技术体系,为城市隧道精确控制爆破提供一种能普遍运用技术,推动隧道爆破向精确控制方向跨越。主要创新点如下:(1)形成了有严密理论支撑的城市隧道爆破技术体系,实现以经验为主的现有技术向有严谨理论支撑、精确量化技术体系的跨跃。它适用于普通雷管与新型数码雷管起爆技术,能同时实现低振速精确控制和高循环进尺施工。(2)构建了多参量耦合的城市隧道爆破设计新方法,填补了没有专门城市隧道爆破设计方法的空白。解决了城市隧道爆破设计体系的重要难题:对城市普遍存在的多建筑与爆源各种复杂时空关系,首次用数学方法结合计算程序,推导出建筑物到隧道空间距离与隧道桩号间函数关系,得到不同建筑振速下参数确定方法。(3)成功建立高速数字摄像+爆破振动现场测试系统。首次采集到隧道爆破破裂动态图像完整数据,这是隧道爆破研究从未实现的突破。对建立精确控制爆破技术提供了有力支撑,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理论与应用价值。(4)一些长期制约隧道精确爆破的关键技术与理论获重大突破:攻克了隧道精确多孔微差爆破振动合成计算难题;首次确定第二临空面形成时间并现场验证,并应用于现场爆破实践;通过EMD法证实依据爆前样本雷管延时范围进行爆破设计的可行性,首创按实测雷管延时特性而不是段号进行爆破设计的方法;根据药量、起爆时差、振速三者间定量关系,建立精确控制爆破核心技术。(5)成功开发25段无串段高精度非电雷管,满足了低振速控制爆破对器材要求。研究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省部级工法1部。发表论文74篇,SCI、EI收录51篇。培养硕士/博士30余人。由汪旭光院士等国内顶级爆破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评价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其中多孔毫秒延时叠加振速计算方法达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在重庆渝中隧道、北京冬奥会京张高铁八达岭隧道及长城站、国家重点工程深圳东部过境高速莲塘隧道等10多个工程中得到应用,降低经济成本2亿元以上。项目技术成果在重庆日报头版、中国政府网、新华社、新浪等多家媒体进行过多次报道,2014-2018年重庆电视台新闻联播三次报道成果,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为我国城市隧道工程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龚敏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项目技术研发的负责人,对第1、2、3、4、5项创新点做出了突出贡献。设计了城市隧道精准控制爆破技术体系、提出了满足多重振速要求的隧道轨迹线上安全药量确定原理、提出爆破第二临空面形成时间、掏槽空腔面积与振动变化量化关系、分析了爆破裂隙发展为空洞尺寸变化与爆破振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确立了各掏槽孔不同药量和微差间隔设置的原则。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附件中发表论文01~论文06,授权专利1、专利2、专利3、专利7、专利8、专利9,附件2-3为旁证材料。
2李永强正高级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之一,主持了本项目技术创新的总体规划和研究策略。对第1、3、4、5项创新点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城市隧道精准控制爆破技术体系构建、研究了影响隧道精确爆破关键理论、设计隧道爆破摄像试验、负责与顺安公司25段无串段雷管研发和多种精确掏槽毫秒延时新技术的研发。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附件中发表论文01、论文02、论文03、论文05,授权专利1、专利2、专利3、专利6、专利7、专利9为旁证材料。
3宋书一高级工程师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理论分析和计算负责人,对第1、2、4项创新点做出了突出贡献。利用拟合法编程得到多孔微差爆破合成振动全部可能曲线、推导出复杂环境下建筑物到隧道空间距离与隧道位置函数关系和计算分析了爆破裂隙发展为空洞尺寸变化与爆破振速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附件中申请专利为旁证材料。附件中授权专利1、专利2、专利3、专利7、专利9,附件2-3为旁证材料。
4李俊松工程师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现场技术实施负责人,对第1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确定城市隧道精准控制爆破技术体系中孔深、循环进尺和炸药单耗等技术参数,实现非电雷管逐孔逐段斜眼掏槽降振,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附件中授权专利3、专利6、附件2-3为旁证材料。
5张明高高级工程师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对创新点3、6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完成复杂的8孔微差爆破振动叠加的现场验证工作,结果与计算拟合结果吻合。现场实施起爆延时70ms内的雷管实施逐孔逐段起爆方法。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附件中授权专利1、专利2、专利3、专利7、专利9为旁证材料。
6赖成军高级工程师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项目实施管理负责人,对第1、4、5项创新点做了突出贡献。负责测试不同药量单孔单自由面爆破振动数据,分析与爆破振动、爆破参数设计相结合开发隧道爆破技术和推进25段无串段非电雷管研发工作。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附件中授权专利4为旁证材料。
7刘洋高级工程师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对创新点1、3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隧道精确控制爆破技术体系的建立,对掏槽爆破第二临空面形成时间进行验证,并在渝中连接隧道进行应用实践。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附件中2-3为旁证材料。
8梁华明工程师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对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现场试验,得到了渝中隧道第二临空面形成时间和槽腔变化与振速关系,对今后各类炮孔同段药量与时间的设计起关键性作用。参与多种掏槽毫秒延时技术研发,并在现场进行验证。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附件中授权专利3、附件2-3为旁证材料。
9杨航工程师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对创新点1、4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城市隧道精准控制爆破技术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协助完成隧道爆破现场高速摄影实验和数据采集工作。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附件中授权专利3、专利6、附件2-3为旁证材料。
10王从刚工程师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实施管理负责人,对第1、4、5项创新点做了突出贡献。负责测试不同药量单孔单自由面爆破振动数据,分析与爆破振动、爆破参数设计相结合开发隧道爆破技术和推进25段无串段非电雷管研发工作。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附件中授权专利1、专利7以及附件2-3为旁证材料。
11聂永进工程师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对创新点4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完成隧道精确爆破药量、起爆时差、振速三者间的量化关系的计算和分析。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附件中授权专利1、专利7为旁证材料。
12周世均工程师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对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协助完成城市隧道精确控制爆破技术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协助完成隧道爆破现场高速摄影试验和数据采集工作。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附件中授权专利4、专利6为旁证材料。
13吴昊骏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对创新点2、4做出了重要贡献。利用数学方法结合计算程序,推导出复杂环境下建筑物到隧道空间距离与隧道位置函数关系、药量对应的安全施工区间计算方法。参与和设计了隧道爆破高速摄影实施方案。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附件中发表论文02、论文04、论文05、论文06,授权专利2、专利3、专利8、专利9为旁证材料。
14刘翔宇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对创新点1、4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城市隧道精确控制爆破技术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协助完成隧道爆破现场高速摄影试验和数据采集工作。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附件中授权专利2、专利3和专利9为旁证材料。
15胡广风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对创新点4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隧道爆破现场高速摄影图像数据采集和图像分析工作,对隧道爆破新的技术体系提供了最有力的直接依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附件中论文02、授权专利1、专利7为旁证材料。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城区隧道爆破设计药量的安全施工区间确定方法中国ZL201610350097.8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龚敏、李永强、陈华森、孟祥栋、吴昊骏等
2授权发明专利以普通非电雷管实现隧道爆破低振速精确要求的施工方法中国ZL201711071789.X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重庆川九建设有限公司龚敏、李永强、张明高、龚潇雨、宋书一等
3授权发明专利基于第二临空面形成时间的楔形掏槽起爆段别设计方法中国ZL201711071781.3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龚敏、李永强、张明高、吴昊骏、宋书一等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孔口防喷器中国ZL201310112833.2周世均、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周世均、袁世勇、周一、赖成军、吴怀林
5授权发明专利三心圆拱巷道施工开挖轮廓线的画线方法中国ZL201310308288.4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千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张钢
6授权发明专利城市浅埋大断面隧道五部开挖工法中国ZL201110134274.6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李俊松、李永强、吴怀林、袁世勇等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针对建构筑物不同振速要求下的隧道爆破药量计算方法中国ZL201610350466.3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龚敏、李永强、张明高、吴昊骏、胡广风等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钻孔自动定位凿岩台车的双钻臂车体定位方法中国ZL201810129556.2北京科技大学、四川华蓥山广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龚敏、杨仁树、吴昊骏、王恒升、王灿华等
9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多孔微差爆破振动合成计算的隧道掏槽药量设计方法中国ZL201711071429.X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川九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龚敏、李永强、吴昊骏、张明高、宋书一等
10授权发明专利软弱围岩隧道洞口外套拱吊模衬砌方法中国ZL201310307515.1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千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张钢
进步奖龚敏,李永强,宋书一,李俊松,张明高,赖成军,刘洋,梁华明,杨航,王从刚,聂永进,周世均,吴昊骏,刘翔宇,胡广风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
210008-404 煤层突出危险电法精细探测与区域水力消突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煤层突出危险电法精细探测与区域水力消突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理工大学,华北科技学院
项目简介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2018年原煤产量达36.8亿吨。煤与瓦斯突出是我国煤矿开采过程中最主要灾害之一,发达国家普遍暂缓开发突出矿井。截至2018年,我国高瓦斯和突出矿井数量已逼近2400座。随着矿井采深以约20米/年的速度快速延伸,突出灾害威胁愈发严重,对系统、可靠、高效的突出危险区域性探测与防治技术的需求愈发迫切。其中,研发高可靠性的物理方法进行突出危险区域扫描成像,实现区域精细探测与防突效果准确检验,是瓦斯灾害防治领域长期致力突破的“卡脖子”技术。本项目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博管会和煤炭企业的大力支持下,针对这一难题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并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安全与经济效益。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研究揭示了煤层突出危险区域演化特征及电法精细探测机理研究揭示了煤体受载破裂过程的能量耗散特征,建立了采动空间突出危险区域能量平衡及熵平衡方程,揭示了危险区域的能量耗散与裂隙结构演化过程;研究得出了煤体破裂与吸附-解吸瓦斯过程电阻率响应特征规律,发现了煤体扩容导致的电阻率突变现象,揭示了电阻率变化与煤体结构演化的耦合规律及电法精细探测机理,为突出危险电法精细探测及水力消突奠定了理论基础。2、发明了煤层突出危险直流电法精细探测技术方法研究得到了煤层不同地质区域直流电法差异化响应特征规律,发明了基于直流电法的突出危险判识方法,研发了配套技术装备,确定了精细探测关键技术参数;建立了突出危险采煤工作面区域探测及掘进工作面超前探测技术方法,实现了对危险区域的扫描成像与精细探测,为区域消突提供了准确依据。3、研发了煤层突出危险区域水力消突关键技术装备与方法根据煤层瓦斯地质条件、煤岩力学特性等因素,基于煤层能量耗散与结构演化过程,研发了新型超高压区域水力消突关键技术与装备,确定了现场实施关键技术参数、适用范围及工艺流程,形成了突出危险区域水力消突新方法,实现了不同类型突出危险煤层的卸压、增透、改性与区域消突。经在17个煤矿成功应用,使消突时间缩短30%以上,巷道掘进速度提高约1.5倍,施工成本平均降低15%以上。4、发明了突出危险煤层水力消突效果区域检验技术方法突出危险煤层消突效果检验是突出防治极为重要的环节。本成果研究揭示了受载煤体载荷、裂隙及水等3因素对电阻率的耦合作用规律;发明了基于直流电法的突出危险煤层水力消突效果区域检验技术方法,实现了消突效果扫描成像与准确检验,突破了传统的“点检验”技术方法。经现场应用,本技术方法消突检验准确率达100%。本成果已制定行业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35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56篇(SCI、EI检索34篇)。本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在河南能源永煤公司、焦煤公司、鹤煤公司和贵州公司,阳煤集团,潞安集团及盘江精煤公司等的17个矿井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逾5.9亿元,对确保突出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宋大钊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本人对本项目创新点1中的第1~2条,创新点2中的第2~3条,创新点3中的第1~2条,创新点4中的第1~2条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1,1-2,1-8,1-9;4-1~4-3,4-11,4-14,4-16~4-23,4-44,4-46~4-48,4-51~4-53,4-55,4-56。授权发明专利ZL201710974560.0,ZL201310466050.4,ZL201110191243.4,ZL201510248651.7;实用新型专利ZL201320732954.2。
2王恩元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本人对本项目创新点1中的第1~2条,创新点2中的第1、3条,创新点3中的第1条,创新点4中的第1~2条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1~1-3,1-6,1-8,1-10;4-1,4-2,4-4~4-9,4-11,4-12,4-14~4-20,4-23~4-26,4-34~4-37。授权发明专利ZL201510052074.4,ZL201310466050.4,ZL201710945411.1,ZL201610877700.8,ZL20140248162.7,ZL201410379604.1,ZL201110154134.4,ZL201110191243.4,ZL201510248651.7;实用新型专利ZL201320732954.2。
3何学秋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本人对本项目创新点1中的第1~2条,创新点2中的第2~3条,创新点3中的第1条,创新点4中的第2条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2,1-9;4-1~4-3,4-33,4-34。授权发明专利ZL201710974560.0,ZL200910089294.9,ZL201610877700.8。
4侯世宁教授级高工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本人对本项目创新点2中的第2~3条,创新点3中的第1~2条,创新点4中的第2条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4-42,4-57。
5陈鹏副教授华北科技学院华北科技学院本人对本项目创新点1中的第1~2条,创新点2中的第1条,创新点3中的第1条,创新点4中的第2条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4-2,4-5,4-18,4-24~4-26,4-32,4-35~4-37。授权发明专利ZL201110154134.4,ZL201110191243.4。
6魏建平教授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本人对本项目创新点1中的第1~2条,创新点2中的第3条,创新点3中的第1条,创新点4中的第1条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4,1-7;4-10,4-13,4-27~4-30,4-39,4-49,4-50。授权发明专利ZL201310056337.X,ZL201210415492.1,ZL201510006073.6,ZL201510006073.6,ZL201410857235.8, ZL201510950132.5,ZL201510006073.6, ZL201410020267.7,ZL201510113407.X。
7李振雷讲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本人对本项目创新点2中的第3条,创新点4中的第1~2条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4-21,4-22。授权发明专利ZL201710974560.0。
8邱黎明讲师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本人对本项目创新点2中的第3条,创新点3中的第2条,创新点4中的第2条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1,1-2,1-6;4-2,4-11,4-16~4-18,4-51~4-53。授权发明专利ZL201710945411.1,ZL201510248651.7。
9杨彩讲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本人对本项目创新点2中的第1~3条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5;4-31,4-41,4-43。行业标准NB/T 51038-2015。
10王云刚副教授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本人对本项目创新点1中的第2条,创新点3中的第1条,创新点4中的第1条,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旁证材料:附件1-4;4-13,4-49。授权发明专利ZL201210557924.2,ZL201310129012.X,ZL201210415492.1,ZL201410074595.5,ZL201210409445.6,ZL201510950132.5。
11沈荣喜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本人对本项目创新点2中的第2~3条,创新点3中的第1条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8;4-7,4-17。授权发明专利ZL201310466050.4,ZL201510248651.7。
12欧建春讲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本人对本项目创新点3中的第1~2条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10;4-24。授权发明专利ZL201110191243.4,ZL201710945411.1。
13刘文高级工程师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本人对本项目创新点3中的第1~2条,创新点4中的第2条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4-52。实用新型专利ZL201320732954.2。
14何志龙工程师河南能源贵州公司安顺煤矿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本人对本项目创新点3中的第1~2条,创新点4中的第2条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4-44,4-47,4-48,4-55,4-56。
15王安虎其他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本人对本项目创新点2中的第3条,创新点3中的第1条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4-45,4-46。授权发明专利ZL201710974560.0。
16王洪磊其他北京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本人对本项目创新点1中的第2条,创新点3中的第1条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4-27,4-38~4-40。实用新型专利ZL201520844702.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高应力煤体水力冲钻成孔的方法中国ZL201010231227.9中国矿业大学王恩元,宋大钊,李忠辉,刘晓斐,沈荣喜,赵恩来
2授权发明专利矿山典型动力灾害电-震耦合监测预警方法中国ZL201610806718.9北京科技大学何学秋,宋大钊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煤层水力压裂效果时空评价方法中国ZL201410283307.7中国矿业大学宋大钊,王恩元,王勃,邱黎明,黄兰英
4授权发明专利矿山隐蔽灾害实时主动探测与被动监测一体化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610207904.0中国矿业大学王恩元,宋大钊,何学秋,李忠辉,邱黎明,高勤琼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分布式煤岩动力灾害电位实时监测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410213215.1中国矿业大学王恩元,杨玉龙,李忠辉
6授权发明专利三轴压缩含瓦斯煤岩体电性参数测试系统中国ZL201210151242.1河南理工大学王云刚, 魏建平, 李波,张莉,杨耸,王冕,刘英振
7其他现行行业标准:煤层开采覆岩破坏动态视电阻率测试方法中国标准号:NB/T 51033-2015安徽惠州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兴皖煤炭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皖北煤电集团,中国矿业大学刘盛东,吴荣新,计承富,段中稳,范世清,傅先杰,曹煜,杨彩,潘乐荀,许进鹏
8授权发明专利瓦斯煤水力压裂裂隙场时空监测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410284933.8中国矿业大学宋大钊,王恩元,王勃,邱黎明,黄兰英
9授权发明专利受载含瓦斯煤不同含水率吸附-解吸实验的方法中国ZL201210409446.0河南理工大学魏建平,王登科,刘勇,姚邦华,尚显光,秦恒洁,吴松刚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瓦斯突出煤层钻孔与水力冲割防喷防突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610840182.2中国矿业大学王恩元, 欧建春, 曹佐勇
进步奖宋大钊,王恩元,何学秋,侯世宁,陈鹏,魏建平,李振雷,邱黎明,杨彩,王云刚,沈荣喜,欧建春,刘文,何志龙,王安虎,王洪磊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理工大学,华北科技学院北京科技大学
220008-405 高碳马氏体不锈钢中碳化物和组织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项目名称高碳马氏体不锈钢中碳化物和组织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钢铁冶金与材料领域,关键技术涉及电渣重熔、轧制和热处理三个方面。高碳马氏体不锈钢广泛应用于制造轴承、液压系统阀芯、刀剪等。国内外这些产品所用高碳马氏体不锈钢性能的差异主要源于碳化物的控制水平。以高档厨刀为例,国外高档厨刀中几乎不存在一次碳化物,且二次碳化物细小、均匀、弥散地分布在马氏体基体上。然而,国内刀剪用钢中普遍存在一次碳化物,且二次碳化物尺寸大、分布不均匀,大大降低了刀具的耐磨性,进而影响刀具的锋利性能。由于国产高碳马氏体不锈钢组织和碳化物控制水平的限制,国内高档厨刀市场几乎被国外知名品牌垄断。本项目在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相继支持下,利用产学研全面合作,实现了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工业化应用—产业化全链条的研究创新,提升了我国高碳马氏体不锈钢中碳化物和组织控制水平,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开发了碳化物和组织控制于一体的辊锻热处理综合调控技术。通过施加梯度变形量,实现高碳马氏体不锈钢晶粒和碳化物的细化;通过延长回火时间,促进纳米级碳化物的析出与弥散分布,实现低温回火的二次硬化效应,获得强韧兼具和性能优异的高碳马氏体不锈钢。(2)开发了高碳马氏体不锈钢电渣重熔过程中一次碳化物控制技术。通过调控电渣重熔工艺参数可以减少一次碳化物的析出量和尺寸,并改善其分布。通过动态控制电渣重熔过程中的熔速和冷却制度,实现熔炼过程中熔池的浅平分布,从而使电渣锭中一次碳化物体积分数由1.65%减小至0.55%,一次碳化物尺寸显著减小,且分布更加均匀,电渣锭凝固组织细化。(3)开发了基于高温扩散退火—终轧温度—轧制变形量综合调控一次碳化物的技术。通过热轧开坯,之后进行高温扩散退火,促进一次碳化物溶解。精轧过程中控制终轧温度和累积变形量,使热轧卷中一次碳化物体积分数进一步减小到0.17%左右,单个一次碳化物平均面积控制在8 μm2左右。(4)开发了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热力学动力学计算和淬火时效工艺的高碳马氏体不锈钢中二次碳化物控制技术。确定了提高高碳马氏体不锈钢使用性能的碳化物类型;明确了M23C6二次碳化物的溶解温度和M7C3二次碳化物的析出温度及时间,获得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参数。通过控制热处理保温温度和时间,促进了钢中二次碳化物类型的转变,获得强韧性兼具、比表面积大的纳米级M7C3碳化物,提高了高碳马氏体不锈钢的耐磨性,提高刀剪产品的锋利度和锋利耐用度。该项目已产生5件技术发明专利,发表论文20余篇。“高品质刀剪用马氏体不锈钢中碳化物控制的关键技术”经由冶金和材料专家毛新平院士和陈蕴博院士等组成的专家组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的关键技术已应用于高档厨刀生产,刀具锋利度和锋利耐用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企业技术和市场的垄断。2016-2018年累计新增利润2065万元,并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晶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本项目从提出到完成,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主持负责了全过程技术研发工作,对主要技术创新点1、3和4做出了贡献,是专利附件1、3、4的完成人,是所有论文的通讯作者。主要贡献:(1)提出了电渣重熔过程通过熔速和冷却制度优化钢的凝固组织和一次碳化物技术;(2)研发了电渣重熔浅平熔池控制技术,在电渣重熔过程中有效改善了钢中一次碳化物;(3)提出了精轧过程一次碳化物控制技术;(4)提出了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获得钢中不同类型碳化物的力学性质,确定提高耐磨性和锋利耐用度的碳化物类型。
2史成斌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作为项目来源中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负责人,负责制定总体研究高碳马氏体不锈钢电渣重熔过程中一次碳化物控制技术,对主要技术创新点2和4做出了贡献,是专利附件1、3、4的完成人,是除论文附件33、34、35、36、38、39、40的主要完成人。主要贡献:(1)对高碳马氏体不锈钢电渣重熔过程工艺对钢的凝固组织和元素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平熔池熔炼的电渣重熔工艺参数;(2)提出了高碳马氏体不锈钢中细化一次碳化物和晶粒的辊锻热处理技术;(3)明确了热处理过程碳化物的演变规律和有利类型碳化物的形成条件。
3李积回工程师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有突出贡献,是专利附件2、5的发明人,是论文附件33、36、40的主要完成人。主要贡献:(1)作为第二完成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项目工业化实验和生产的统筹、管理和协调工作;(2)主持了辊锻热处理设备的设计、研究和开发,并进一步研究了辊锻热处理工艺对钢材性能的影响,提出合理的奥氏体温度和出炉辊锻温度;(3)负责了高碳马氏体不锈钢的推广应用。
4张杰其他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对创新点2和3有突出贡献,参与了创新点1的研究工作,是专利附件5的发明人,是论文附件36的主要完成人。主要贡献:(1)基于高温扩散退火—终轧温度—轧制变形量综合调控技术,细化了一次碳化物;(2)发明了辊锻热处理设备的部分部件;(3)提出了辊锻热处理中双重淬火工艺。
5李有维工程师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骨干,对创新点1有突出贡献,并参与了创新点3的研究工作,是附件专利2、5的发明人。(1)参与设计并制造了辊锻热处理设备;(2)参与了淬火工艺的研发,提出淬火过程中保证大部分二次碳化物溶解的淬火温度和保温时间。
6郑顶立其他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对创新点4有突出贡献,是专利附件5的发明人。主要贡献:(1)确定了高碳马氏体不锈钢中有利的二次碳化物,并开发了对应的热处理工艺参数;(2)负责了高碳马氏体不锈钢中纳米级M7C3碳化物析出的热处理技术开发。
7黄军工程师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有突出贡献,是论文附件36论文的主要完成人。主要贡献为:定量分析了电渣重熔浅平熔池对凝固组织和一次碳化物的影响,针对所生产的锭型,获得了该条件下最佳的电渣熔速和冷速。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改善电渣重熔工模具钢中碳化物的方法中国ZL201610835307.2北京科技大学史成斌,李晶,王慧,吴龙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刀具强度测试系统 中国ZL201310195099.0阳江十八子刀剪制品有限公司李有维,李积回
3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工模具钢在电渣重熔连续定向凝固后的热处理方法中国201610946478.2北京科技大学史成斌,李晶,丁信芳,高佳伟,祁永峰
4申请发明专利一种生产工模具钢的电渣重熔连续定向凝固方法中国201610946480.X北京科技大学李晶,丁信芳,史成斌,祁永峰
5申请发明专利一种细化不锈钢刀具刃部晶粒及一次碳化物的方法中国201810231362.X北京科技大学、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北京)特种设备材料有限公司李晶,李积回,朱勤天,史成斌,李有维,于文涛,张杰,李学均,郑顶立,潘运富,黎柱记
进步奖李晶,史成斌,李积回,张杰,李有维,郑顶立,黄军北京科技大学,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
230008-406 非常规气藏开发理论和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项目名称非常规气藏开发理论和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页岩气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浙江海洋大学,华美孚泰油气增产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非常规天然气藏(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等)储量大,可采资源量为常规气藏的2倍。但地质情况远比国外复杂,现有国内外技术均不能满足经济规模开发需要。经过十余年产学研一体化联合攻关,以开发理论为纲领、开发方法为准则、压裂工艺技术为手段,建立了一套非常规气藏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使我国开发理论和技术从无到有、开发方法从分散到有序,推动了石油行业的巨大进步。主要创新有:1.发明了非常规气非线性渗流物理模拟实验体系,揭示了多相-多流态-多尺度-多场耦合输运机理和渗流规律发明了以纳微米孔隙多流态(解吸-扩散-滑移-渗流)、多尺度(基质-微裂缝-裂缝)流动、多场耦合、含水渗吸、多层合采为核心问题的5大类18种非线性实验方法及装置,解决了纳微米、多尺度、多场耦合渗流实验技术难题,建立了非常规气物理模拟实验体系,通过系统实验揭示了多相-多流态-多尺度-多场耦合输运机理和非线性渗流规律。2.创立了非常规气藏多流态-多尺度-多场耦合非线性渗流理论,揭示了流场区域储量动用与开发动态变化规律首次建立了反映多流态及影响因素的全过程多尺度流动统一运动方程、多级压裂水平井开发多区耦合和热-流-固多场耦合非线性渗流稳态、非稳态数学模型和气、水两相渗流模型,创立了多流态多尺度多场耦合非线性渗流理论,研发了气藏开发数值模拟方法和软件,解决了非常规气藏开发缺少理论指导的难题,揭示了流场区域储量动用与开发动态变化规律。3.创建了非常规储层复杂缝非均匀扩展理论和裂缝控制与优化方法,形成了大规模压裂“物理模拟-压裂优化设计-施工监控”一体化技术创建了非常规储层复杂缝非均匀扩展理论,发明了薄互层裂缝控制与优化、压裂缝物理模拟和基于井下次声波修正的水力压裂缝实时高精度监测方法,系统地解决了非常规储藏压裂缝扩展与监控难题,形成了大规模压裂开发“物理模拟-压裂设计-现场监控”一体化技术。4.建立了气藏工程分析评价方法,发明了抑制产量递减台阶降压开发方法,实现了非常规气藏高效开发建立了非常规储层分级评价与开发有利目标评价方法,发明了静动态数据系统分析方法、低围岩干扰的水平井测井方法;基于压裂缝网与流场结构及开发动态,发明了抑制产量快速递减的台阶梯度降压、控制井底积液的开发方法,解决了非常规气藏评价无标准、测井精度低和缺少针对性高效开发方法问题,建立了“开发评价-设计-施工-调整”的系统化和高效开发体系,实现了该气藏的经济和高效开发。该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28件、实用新型34件、软件著作权19项、制定国家标准4项、能源行业标准6项、发表学术论文253篇(SCI/EI收录98篇)、出版专著6部。形成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和人才队伍。支撑了我国页岩(威远、长宁、昭通、涪陵等)、致密(大牛地、什邡、中江等)和火山岩(长岭)气藏的高效开发,累计应用1014口井,累产气242.18亿立方米,效果显著。鉴定委员会及同行专家院士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朱维耀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主持和负责整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多流态多尺度统一运动方程、非常规气藏压裂水平井多区耦合非线性渗流理论;提出并形成了多级压裂水平井开发台阶梯度降压、限压抑制递减控制井底积液开发方法。系统提出并建立了非常规气非线性渗流理论和高效开发方法及技术。占个人工作量的90%。发表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核心论文52篇,获得核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7项,出版专著6部。通过本项目指导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16名。对发明点1、2、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本项目的突出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2-4,附件19,附件25,附件31-32。
2史云清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主要负责人,负责项目整体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案的设计,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参与并对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做出重要贡献。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层系多,储层厚度小,需要多层压裂后合采进行相关开发的特点。建立了多层合采层间干扰理论,穿层压裂开发理论,并组织致密气田大牛地、什邡、中江等地的现场应用和推广。发表与本项目相关论文20篇,获发明专利3件。对项目创新点1、创新点3和创新点4具有创造性贡献。是该项目的突出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13,附件23,附件39-40。
3吴建发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页岩气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页岩气研究院主要负责非常规气开发方法的研发、以及页岩气开发现场试验的总体组织协调。针对非线性流动实验方法和非常规气开发评价与动态分析方法,发明了页岩气渗流测量方法与装置、建立了页岩储层分级评价与开发有利目标评价方法与指标、建立了页岩气藏生产数据系统分析方法,在页岩气高效优化开发技术创新、开发技术政策制定等方面有重要技术贡献。占个人工作量的90%。 发表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核心论文1篇,获得核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对发明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本项目的突出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5,附件18,附件26,附件35-37。
4宋智勇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主要负责非常规气多尺度流动非线性渗流模拟系统和流固耦合实验的方案设计和组织运行。揭示了微观孔隙结构中纳微米尺度渗流规律研究,分析了应力场作用对非常规储层渗流的影响,并结合页岩体积压裂的特点,对复杂缝网中压裂液返排机理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了多重介质多尺度渗流规律。占个人工作量的90%。 发表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论文3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对发明点1和2做出创造性贡献,是本项目的重要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附件2-3,附件23。
5王智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制定致密气项目现场实施的技术路线,负责组织现场实施,并针对实施情况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解决了非常规储层物性、流体特性测量方法与技术难题,实现了项目成果在大牛地气田的成功应用,创建了穿层压裂理论与技术。占个人工作量的70%。发表与本项目密切相关论文8篇,对发明点1,发明点3具有突出贡献,是本项目的重要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23,附件39-40。
6严谨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技术首席,负责致密气项目整体思路、技术新方法、技术路线设计及水平井优化设计研究,针对以往体积压裂设计过程中经济效益评价的缺失,设计了考虑经济效益的压裂优化设计方法,对关键技术和“地质-气藏-工程-经济评价”软件架构设计、测试等作出重要贡献。或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件,发表与本项目密切相关论文8篇,是本项目的重要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13,附件39-40。
7刘正中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制定致密气项目现场实施的技术路线,负责组织现场实施,并针对实施情况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解决了非常规储层水平井钻井过程中测井解释率较低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项目成果在什邡、中江气田的成功应用,创建了合层开发层间干扰理论与合采开发技术。占个人工作量的70%。发表与本项目密切相关论文9篇,是本项目的重要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23,附件39-40。
8马新仿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主要负责大型压裂工艺规律认识和优化设计的方面的研究工作,针对非常规气藏压裂过程难以精确模拟,实验技术体系不完善,缝间干扰对裂缝扩展、支撑剂铺置、压裂液返排等规律认识不清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发明了针对不同压裂工艺的模拟装置,形成了非常规储层大型压裂模拟方法。发表与本项目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获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对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是本项目主要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加7-8,附件23。
9李武广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页岩气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页岩气研究院主要负责非常规气藏评价与天然气流动测量方法的研发,承担页岩气开发的现场试验方案设计,发明了页岩储层物性测量方法及装置、页岩储层气体扩散能力评价方法以及页岩气水平井产量递减分析方法,在页岩气开发技术政策制定、动态分析方法研究等方面有重要技术贡献。占个人工作量的90%。 发表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核心论文8篇,获得核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对发明点1、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本项目的突出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加5,附件11,附件17,附件35-37。
10宋付权教授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主要负责纳米尺度下天然气渗流机理、水对流固耦合的影响等实验及理论研究。首次实现了在纳米尺度下的渗流实验研究,分析了流体在纳米尺度下的渗流主要影响因素,实现了对流体传输、渗流参数的准确测定及基质-裂缝多尺度流-固耦合的物理模拟。占个人工作量的70%。 培养硕士研究生2人,发表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24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对发明点1做出创造性贡献,是本项目的重要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12,附件23。
11梁承春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主要负责研发了致密气藏多层合采渗流规律测试装置。其研究成果已应用到致密气勘探开发生产研究中,为评价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储层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实验方法,为致密气的自主勘探、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占个人工作量的60%。发表与本项目密切相关论文6篇。与对发明点1做出重要贡献,是本项目的主要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23,附件39-40。
12邓文龙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主要负责压裂优化设计及工艺优化,优化了非常规储层压裂参数对效果的影响,实施并跟踪现场应用效果,在压裂工艺远程控制方面做了大量研发工作,优化的压裂方案取得明显工艺效果。占个人工作量的60%。发表与本项目密切相关论文7篇,对发明点3做出创造性贡献,是本项目的重要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23,附件39-40。
13郑荣臣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主要负责非常规气开发非线性渗流理论,建立了多级压裂水平井压裂优化设计方法,设计并编制完成了数值模拟核心算法与前后处理程序,形成了水平井开发技术政策优化及“地质-气藏-工程-经济评价”软件设计。参与了开发方案和压裂参数优化设计、并进行了效果分析与评价,对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授权发明专利3件,发表与本项目密切相关论文14篇,是本项目主要贡献人。支撑材料见附件13,附件23,附件39-40。
14王树平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主要负责非常规气多尺度流动模拟系统与开发设计、动态分析方法。发明了非常规气动态数据分析方法,为非常规储层勘探开发提供了决策方法。为评价致密砂岩储层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实验方法,为致密气的自主勘探、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授权发明专利3件,发表与本项目密切相关论文12篇,是本项目主要贡献人。支撑材料见附件13,附件23,附件39-40。
15朱华银高级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负责非常规储层渗流物理实验研究,发明了能够模拟低渗致密气藏的高温高压孔隙度、渗透率、毛管力等渗流参数测试方法及装置,完成了低渗致密储层物性参数及渗流规律的实验研究,授权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7件。是项目的主要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3,附件10,附件14,附件23。
16岳明讲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主要负责非常规气开发非线性渗流理论,建立了非常规气藏水平井多级压裂开发渗流数学模型并求解,设计并编制完成了数值模拟核心算法与前后处理程序,形成非常规气水平井多级压裂高效开发参数优化设计平台。参与了开发方案和压裂参数优化设计、并进行了效果分析与评价,对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占个人工作量的50%。 发表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12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5项。对发明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该项目的主要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3,附件23。
17马收高级工程师华美孚泰油气增产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华美孚泰油气增产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负责非常规气开发现场压裂方案设计及施工的组织协调,在压裂优化设计技术、裂缝检测技术、以及压裂装备方面做了大量的研发工作,实现了非常规气水平井大规模连续、安全高效施工。占个人工作量的100%。 获得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1项。对发明点1、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发明点4做出系统、关键和创造性的贡献。是本项目的突出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6,附件9,附件13,附件38。
18尚新春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主要负责非常规气开发非线性渗流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了考虑含水饱和度影响的流-固耦合的非常规气渗流数学模型,发明了相应的半解析-半数值解法,模拟分析了典型非常规气藏生产井实例。占个人工作量的60%。 培养硕士研究生2人,博士生2人。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20篇。对发明点2做出创造性贡献,是本项目的重要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加2-3,附件23,附件25。
19何家欢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页岩气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页岩气研究院主要负责非常规气非线性渗流实验与装置研发。建立了页岩渗透率测量的实验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设计了页岩气体渗透率仪,在基质-裂缝渗透率测试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做出大量研发工作,为评价四川盆地页岩储层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实验方法,为页岩气的自主勘探、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占个人工作量的80%。已获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对发明点1、3做出创造性贡献,是本项目的重要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加12,附件18,附件26。
20刘文超讲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主要负责非常规气井生产数据系统分析软件以及非常规气储层压裂水平井有效动用范围的计算,非常规气藏生产数据系统分析方法做出大量研发工作。占个人工作量的50%。发表与本文密切相关论文13篇,获软件著作权2项,对发明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该项目的主要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16,附件23。
21陈震其他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主要负责非常规气非线性渗流数值模拟研究,编制了非常规气藏多场耦合数值模拟软件和非常规气藏气-水两相渗流数值模拟软件,稳态/非稳态产能计算、压力分布等快速模拟计算,并在现场得到应用和验证。占个人工作量的50%。 发表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论文7篇,获软件著作权8项。对发明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该项目的主要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16,附件23。
22马东旭其他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主要负责非常规气多尺度流动非线性渗流模拟系统和方法,针对非常规储层储层致密的特性,从微观孔隙结构出发对纳微米尺度渗流规律方面开展了实验研究,并分析了应力场作用对非常规储层渗流的影响,对复杂缝网中压裂液返排机理方面进行了研究。占个人工作量的60%。 发表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8篇,获软件著作权3项,对发明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该项目的主要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16,附件23。
23刘昀枫其他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主要负责页岩气多尺度流动非线性渗流模拟方法和系统研发。进行了页岩气吸附、解吸、扩散实验测试和压力梯度与流速关系测试方法和装置的研究,通知研究了多尺度裂缝介质非线性流动规律。获软件著作权2件,申请发明专利两件,发表与本项目密切相关论文5篇,占个人工作量的70%。支撑材料见附件16,附件23。
24刘凯其他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主要负责页非常规气藏生产数据系统分析软件以及压裂水平井有效动用范围的计算,针对气藏生产数据系统分析方法做出大量研发工作。占个人工作量的50%。申请发明专利1件,获授权软件著作权2件,对发明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该项目的主要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16,附件23。
25亓倩其他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主要负责非常规气藏纳微米孔隙、天然裂缝及体积压裂后人工缝的复杂结构多尺度非线性渗流机理研究及模型建立,建立了多尺度三区耦合渗流数学模型,并将非线性渗流理论成果与现场生产数据拟合,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占个人工作量的50%。发表与本项目关系密切的论文10篇,获授权软件著作权3件。对发明点2有重要贡献,是本项目的主要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16,附件23。
26杨连枝讲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主要负责非常规气藏渗流场-应力场-温度场耦合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对模型建立、力学特性数学表征、半解析快速数值模拟计算方法方面做出大量研发工作。占个人工作量的50%。发表与本项目密切相关论文5篇,获软件著作权1项,对发明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该项目的主要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16,附件23,附件25。
27宋洪庆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主要负责页岩气开发非线性渗流理论,建立了页岩气水平井多级压裂开发渗流数学模型并求解。参与了开发方案和压裂参数优化设计、并进行了效果分析与评价,对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占个人工作量的50%。获发明专利1件,发表与本项目密切相关论文7篇,对发明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该项目的主要贡献者。支撑材料见附件5,附件16,附件23,附件2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页岩气扩散能力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中国ZL201410597334.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李武广;钟兵;冯曦;杨洪志;刘义成;杨学锋;吴建发;刘勇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深部储层岩心的数值表征方法中国ZL201510275414.X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李明;任占春;李连崇;黄波;苏权生;陈磊;卢娜娜;王华;马收;王昊;陈培胜
3授权发明专利模拟复杂裂缝铺砂的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710203634.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新仿;张一诺;邹雨时;张士诚;李宁;陈铭;李四海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平井分段压裂或同步压裂模拟实验系统中国ZL201610920434.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新仿;李宁;邹雨时;张一诺;王雷;陈铭;李四海;刘自中
5授权发明专利水力压裂次声波模拟方法和压裂裂缝监测技术评价方法中国ZL201310042992.X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张全胜;王磊;吕玮;马收;王晓宇;郑彬涛;黄波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页岩气产量递减分析方法中国ZL201410852718.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李武广;钟兵;樊怀才;杨洪志;杨学锋;冯曦;张小涛;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页岩气在微裂缝中渗流规律的测定实验装置和方法中国ZL201410548615.8北京科技大学朱维耀;韩宏彦;宋付权;宋洪庆;尚新春;宋智勇;田巍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开采页岩气的方法中国ZL201310042992.X北京科技大学朱维耀;宋洪庆;于明旭;吴鹏;邓佳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页岩岩芯的裂缝扩展分析装置及分析方法中国ZL201410548672.6北京科技大学朱维耀;高英;岳明;韩宏彦;李正一;尚新春;宋洪庆;宋智勇
10授权发明专利岩心中气体渗流启动压力测试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010543718.7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胡勇;朱华银;罗瑞兰;李熙喆;万玉金;陆家亮
进步奖朱维耀,史云清,吴建发,宋智勇,王智,严谨,刘正中,马新仿,李武广,宋付权,梁承春,邓文龙,郑荣臣,王树平,朱华银,岳明,马收,尚新春,何家欢,刘文超,陈震,马东旭,刘昀枫,刘凯,亓倩,杨连枝,宋洪庆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页岩气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浙江海洋大学,华美孚泰油气增产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技大学
240008-410 轧机机电液界多态耦合振动协同控制技术及工业化推广应用
项目名称轧机机电液界多态耦合振动协同控制技术及工业化推广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通化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酒钢集团宏兴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轧机振动是6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钢铁企业轧制领域公认的一个技术难题。轧机在轧制薄规格高强度带钢时频繁呈现振动现象,经常被迫中断轧制来更换轧辊或改成厚规格轧制,严重影响轧机的产能释放和经济效益。针对轧机频繁出现的振动现象,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和现场技术人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从改善轧机齿轮和轴承激励、改变辊缝润滑状态、优化机架间负荷分配、改变轧制速度和调整机械间隙等进行研究并提出抑制轧机振动措施,虽然有时会缓解轧机振动,但依然出现莫名其妙、难以解释的振动现象,被称为“幽灵”式振动。究其原因是没有找到轧机振动的根源,也没有得到轧机振动机理公认的解释,更没有抑制轧机振动的通用措施。本课题负责人偶然发现:轧机振动不仅和轧机(比喻成“车”)本身有关,还与连铸坯(比喻成“路”)表层有很大关系。经过查新,过去60多年对“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5000多篇文章,但是“路”却无人问津,成为轧机振动研究的盲区。因此,本课题组从前人仅研究轧机本身因素影响轧机振动的传统思路跳出来,开始重点研究连铸坯表层性能与轧机动态幅频特性相耦合对轧机振动的影响,从而拓展到从铸轧全流程视野进行轧机振动的系统研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进展,改写了轧机振动研究的历史,创新点如下:(1)建立了轧机机电液界多态耦合振动理论体系,解释了轧机振动现象研制了轧机耦合振动远程在线遥测系统,发现并从理论上验证了轧机存在液机耦合、机电耦合、垂扭耦合、弯扭耦合和界面耦合等多种状态耦合振动现象,简称机电液界多态耦合振动。(2)找到了轧机振动的根源,即连铸坯表层诱发了轧机机电液耦合振动将连铸坯上下表面扒皮各2mm后再经过轧制,轧机振动速度降低50%左右,找到了诱发轧机机械、主传动控制和液压压下控制耦合振动的根源,简称机电液界多态耦合振动根源。(3)连铸坯的表面“基因”经过轧制过程遗传给轧机并引发振动钢水在连铸结晶器内从液态向固态转变过程中,连铸坯表层呈现有规律变化的硬度波动和厚度波动,作为诱发轧机振动的激振遗传给热连轧机、冷连轧机、平整轧机和光整轧机等。(4)提出协同抑制铸轧全流程轧机机组振动一整套通用措施,抑振效果显著从改善连铸坯表层性能和改变轧机动态幅频特性进行协同控制,使抑制轧机振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轧机振动速度降低了80-90%以上,找到了抑制轧机振动的通用措施。措施实施后,仅2016-2018年度马钢、涟钢、梅钢和通钢4个企业合计新增产值45.87184亿元、新增利润8.111812亿元、新增税收3.621375亿元和增收节支0.900058亿元,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本项目获得专利8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和发表有关轧机耦合振动论文50篇。2014年成为中国金属学会重点推广项目,2018年经中国金属学会专家评定,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8年和2019年分别获得冶金科技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闫晓强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作为项目负责人,12年承担了全国22套轧机机组的研究与推。针对创新点1),基于现场长期对轧机振动监测,发现并逐步建立轧机机械固有频率、传动控制、液压压下控制和轧制界面相耦合的振动理论体系,解释了轧机振动现象(发表论文SCI和EI论文30篇,见附件27-40等);对创新点2),偶然发现连铸坯表层性能较差,从理论上推断并从现场验证了连铸坯是诱发轧机机电液耦合振动的根源;对创新点3),从理论上推算出和现场验证了连铸坯表层携带振动“基因”经过轧制遗传给轧机;对创新点4),提出控制连铸坯表层性能和改变轧机动态幅频特性来抑振,发明了抑振器(见附件2),在现场应用后获得了显著抑振效果,解决了60年来困扰轧制领域的世界性难题。
2丁毅教授级高工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针对马钢CSP轧机振动现象,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对创新点1)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试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轧机振动存在机电液界耦合振动现象;对创新点4)提出在抑振器上增加限幅和截止频率可调功能,以保障抑振器投入时轧机运行安全可靠。修改连铸结晶器工艺参数程序并嵌入PLC控制系统中,获得了显著的抑振效果。
3孙志辉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作为软件编写负责人,主要从事监测软件的设计、编写、调试和现场应用全过程。对创新点1)研制了轧机振动监测信号分析软件,验证了轧机振动存在机电液界多态耦合振动现象。对 创新点3)研制了铸轧流程网络式轧机耦合振动在线监测系统,将铸轧全流程连铸坯表面形貌和热连轧机、冷连轧机、平整机和光整机振动作为整体来进行在线监测,验证了轧机振动具有“遗传”性。拓展了轧机振动研究领域,从过去仅研究轧机本身影响因素拓展到铸轧全流程上,使监测系统在多家企业应用,为解决轧机振动提供了监测手段。
4田俊高级工程师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提出项目立项,以解决从德国西马克引进的CSP轧机在轧制集装箱板等薄规格带钢时频繁出现严重振动难题。在现场和专业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组织专家评估抑振方案。提出对创新点4)抑振器由硬件变成软件嵌入控制系统的思想,降低了干扰带来的风险,使抑振器能够安全可靠运行。对创新点2)铸坯表面性能诱发轧机振动的新思想给与支持,推进了现场多项测试与试验研究工作,使得多项抑振措施顺利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抑振效果。
5吴索团高级工程师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梅钢“梅钢1780轧机耦合振动研究及抑振控制”项目立项,以解决达涅利公司设计的1780热连轧机在轧制集装箱板等薄规格带钢时出现频繁振动的技术难题。作为项目负责人积极组织基层专业人员讨论,协调各个专业之间的配合工作,组织首席专家审核抑振方案,承担项目进度汇报和现场工作安排。对创新点4)提出由原来的抑振器嵌入控制系统后可灵活调整的思路,使得调试简单、抗干扰强,得到了应用。积极推进现场繁琐的测试与试验工作,多项抑振措施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抑振效果,为薄规格生产提供了设备保障,经过考核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6胡玉畅高级工程师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马钢一钢轧轧机振动项目负责人,组织与北科大联合攻关。CSP轧机是从德国西马克引进的,在轧制集装箱板等薄规格带钢时频繁出现严重振动难题。协调股份公司制造部和一钢轧各专业技术人员与北科大教师进行技术交流,消化引进资料与图纸,降低抑振措施实施可能带来的风险。对创新点4)投用主传动和液压压下控制系统抑振器,经过现场多次调试与参数整定,降低了轧机的振动能量。支持连铸坯表面形貌诱发轧机振动的推断,主动推进连铸工艺参数调整与轧机振动关系试验,多项抑振措施实施后,轧机振动得到显著的控制,解决了困扰CSP轧机振动的难题,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7李光辉高级工程师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作为涟钢“冷轧平整机振动在线监测与振动控制”项目立项及负责人和涟钢“CSP热连轧机振动在线监测与振动控制”项目管理者,积极建议和申请立项,以解决在轧制薄规格带钢时频繁出现严重振动难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与北科大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培养现场技术人员解决实际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对创新点4)支持投用北科大建议的抑制轧机振动的主传动和液压压下抑振器等十余项措施,经过现场十余次调试与参数优化,使轧机振动能量降低一半以上,振动现象得到明显的控制,为轧制薄规格产品提供了设备保障,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现场的难题,经过现场几年的考核,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裴令明高级工程师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马钢一钢轧轧机振动项目现场负责人,积极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开会和讨论,明确攻关进度与指标,配合北科大进行研究与现场多项实验。组织消化从西马克引进的资料与图纸,评估投用措施与风险,准备好预案,对创新点4)投用了多架轧机主传动控制系统和液压压下系统的抑振器。积极推进连铸工艺参数调整与轧机振动关系试验,经过连铸工艺参数组合试验,投用了效果良好的工艺参数,在公司领导和制造部的支持下,多项抑振措施实施后轧机振动得到显著的控制,解决了十几年来一直困扰CSP轧机振动的技术难题,经过现场的考核,获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马钢推广应用。
9朱广宏高级工程师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马钢CSP轧机振动研究及在线监测项目立项和组织者,协调北科大与马钢公司、一钢轧和华阳公司技术人员合作,通过在液压压下系统和主传动控制系统投入措施使轧机振动得到缓解,对创新点1)发现了CSP轧机同时存在机电耦合、弯扭耦合、垂扭耦合和界面耦合振动现象,与北科大合作从理论上弄清了机械、电气、液压和工艺耦合振动机理,提出了轧机存在机电液界多态耦合振动现象,为创新点1)轧机耦合振动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拓展了轧机振动应从多参数耦合振动角度展开研究,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0司小明高级工程师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积极申请马钢立项,成为2007年马钢CSP轧机振动研究及在线监测项目负责人,多次协调马钢公司、一钢轧和华阳公司技术人员配合北科大进行轧机振动研究与现场测试和分析,组织技术人员开会讨论解决方案。发现了创新点1)轧机存在液机耦合振动现象,通过调节和优化液压压下参数使轧机振动得到缓解,后续又发现轧机同时存在机电耦合、弯扭耦合、垂扭耦合和界面耦合现象,北科大从理论上探究了机械、电气、液压和工艺耦合振动机制,提出了轧机振动性质为机电液界多态耦合振动现象,丰富了轧机振动研究理论,为后续轧机耦合振动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轧机振动研究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11赵海山高级工程师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马钢一钢轧轧机振动项目工艺组组长,主要负责连铸与轧钢工艺,积极召集工艺专业技术人员讨论,配合北科大进行连铸与轧钢工艺多项实验。协调公司制造部和一钢轧连铸分厂技术人员,消化从西马克引进的连铸工艺参数和资料,组织和申请、评估投用措施与风险,准备好预案,对创新点3)测试了连铸十种工艺参数组合对轧机振动影响的效果,最终选择效果好的工艺参数使轧机振动大大消减,得到有效控制,征求公司和领导意见,对原来的工艺参数进行了改进,并长期作为规程投用,从而使轧制薄规格带钢时变得顺畅,解决了CSP轧机振动的技术难题,经过现场考核,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马钢推广应用。
12韩天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作为该项目的连铸技术负责人,从炼钢的化学成分和连铸工艺参数对轧机振动的激励展开研究,将连铸的拉坯速度、冷却强度、保护渣、过热度、振动模式和吹气量等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宝贵的实验数据,为改进连铸工艺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与其它专业合作,采用铸轧流程协同控制技术来降低轧机振动能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解决轧机振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改变了过去只围绕轧机本身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脚疼医脚、头痛医头”的模式,拓展到铸轧全流程进行研究,对创新点2)和3)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最终使轧制集装箱板等薄规格带钢时频繁出现严重振动难题得到解决。
13邹新春高级工程师通化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化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通钢热连轧振动研究及在线监测”(编号:20080324)项目现场负责人,组织现场各专业与北科大联合攻关,以解决轧机在轧制某几种材质薄规格带钢时频繁出现严重振动难题。经过现场测试和分析,验证了创新点1)的结论,组织全体技术人员讨论,确定了抑振措施,将轧机侧向液压缸锁紧装置控制程序修改等多项抑振措施投入后,获得了很好的抑振效果,解决了FTSR轧机振动一直困扰现场的一个技术难题,经过现场考核,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4郑跃强高级工程师酒钢集团宏兴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酒钢集团宏兴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酒钢碳钢薄板厂“CSP轧机振动在线监测与抑振控制”项目负责人,组织企业内部技术人员与北科大技术人员联合攻关,以解决从德国西马克引进的CSP轧机在轧制某几种薄规格带钢时频繁出现严重振动的技术难题。组织碳钢薄板厂电气、机械、液压、工艺和计算机等专业人员与北科大技术人员进行多次技术交流,消化西马克的资料与图纸,提出抑制轧机振动的具体措施并指导实施,同时对抑振措施实施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了评估,准备了充分的预案。支持创新点4)投用液压压下抑振器和辊缝润滑等措施,轧机的振动现象得到明显降低,为轧制薄规格产品奠定了基础,解决了困扰CSP轧机振动的难题,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15王鑫鑫其他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在现场对多家轧机振动进行了测试和分析,获得了轧机振动基本规律和特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利用有限元对轧机振动进行了谐响应分析,获得了轧机的固有幅频特性,对创新点1)的验证和解释轧机振动振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场实测数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轧机振动在线监测系统软件中国2011SRBJ2153北京科技大学闫晓强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马钢一钢轧CSP轧线跟踪软件中国2017SR595045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胡玉畅、周杰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薄板坯连铸的中间包控流装置中国ZL201420437695.5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郑跃强
4实用新型专利薄板坯连铸中间包浸入式水口对中架中国CN200920143739.2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张义方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使小流量控制稳定、精确的装置中国ZL201420330067.7甘肃酒钢集团宏业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郑跃强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轧机及其机架辊活门锁紧导向装置中国201621099594.7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裴令明
7申请发明专利一种轧机振动工况划分的聚类方法中国201710957276.2湖南科技大学凌启辉
8申请发明专利一种非线性继续二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 中国201711232197.1湖南科技大学凌启辉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轧机振动抑振装置中国ZL201310072157.0北京科技大学闫晓强
10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可逆轧机间隙间隙消除装置中国201811460225.X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吴索团
进步奖闫晓强,丁毅,孙志辉,田俊,吴索团,胡玉畅,李光辉,裴令明,朱广宏,司小明,赵海山,韩天,邹新春,郑跃强,王鑫鑫北京科技大学,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通化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酒钢集团宏兴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技大学
250010-401 高纯度化学品精馏过程强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项目名称高纯度化学品精馏过程强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化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化工大学,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先锋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高纯度化学品是电子、航天、军工等行业急需的高端基础化工材料,其精馏关键技术的开发是实现产品高端化、提升我国制造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符合《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高纯度化学品精馏存在分离物系复杂、杂质与产品沸点相近、所需理论板数和能耗随纯度提高呈指数增长等世界性难题,一直是制约高纯化学品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是国内外抢占的战略制高点。本项目立项时,部分精馏关键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严重威胁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如我国生产芯片和单晶硅急需的高纯硅料(纯度99.9999999%)被几家国外公司垄断,产品价格奇高且受制于人。因此,实现自主创新,替代并超越国外先进技术,对扭转我国高纯度化学品受制于人的严峻形势,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重大需求,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的支持下,历经十五年攻关,取得了多项原创性发明成果并实现了产业化,掌握了关键技术及主导权,有力推动了我国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如本项目建成了3000吨/年高纯硅料的工业化装置,打破了国外垄断并出口欧美。主要创新点:(1)首次提出了“液膜扰动”理论,创新性地引入了波纹线倾角、比表面积等参数,创建了填料内流体流动多参数模型,准确表述了气液两相在填料塔内的流动和分布规律,为新型填料结构的发明提供理论依据。(2)原创发明了填料波纹呈折线变化、圆角过渡、表面成膜化的BH型填料,开发了与之配套的工艺软件包,形成了BH型填料塔成套技术,分离效率比Sulzer填料高出50%~67%。成功应用于多种高纯化学品生产,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制备出了电子化学品领域急需的高纯二氯二氢硅,杂质含量硼≤5ppt、磷≤20ppt、砷≤15ppt,优于国际指标,推动了我国晶圆和芯片产业的发展。(3)首次提出了“最优加权”模型,原创发明了导向孔、浮阀孔和筛孔最优配置的FGVT塔板。分离效率比国内外同类技术提高约30%。成功应用于多种高纯度化学品生产,突破了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困境。生产出的高端聚氯乙烯通过了出口欧盟、美国的ATS 155项指标检测,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4)首创了精馏塔内、塔间、工段间、装置间四层面响应曲面优化技术(4D-RSM),优化了整个精馏系统,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突破。在多项工业应用中,能耗比国内外先进技术降低30% ~ 40%。本项目已获授权国家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123篇,其中SCI论文32篇,出版专著1部,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优秀图书奖1项,培养研究生65人。本项目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本项目在中国石化等29家大中型企业148个项目成功应用,近三年累计取得经济效益34.34亿元,节能折合标煤27.34万吨,减少化学物料排放38.19万吨。生产的电子级二氯二氢硅等高纯度化学品,满足了我国电子、航天、军工等领域的高端需求,并出口欧美,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我国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群生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 本项目的总负责人,负责总体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对创新点1、2、3、4做出贡献。2004年以来,依托北京化工大学传质与分离研究中心的平台,组织本项目技术的研究开发,提出“液膜扰动”理论,发明BH填料,开发了三氯氢硅精馏等流程优化工艺包,并推动其产业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企业研发项目,培养了一批博、硕士。(附件1.1,1.2,5.1,5.2,5.3,5.4,5.5,5.6,5.7,5.8,5.9,5.10,5.13)
2任钟旗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本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参与关键技术的研发,总体方案设计和工业应用,主要对创新点1、2、3做出贡献。包括参与研究“液膜扰动”理论,对精馏装备和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参与发明了BH填料和FGVT塔板。(附件5.2,5.4,5.8,5.9,5.13)。
3宋晓玲高级工程师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本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推动本项目技术成果的工业化及工艺流程优化。主要对创新点4和高纯度高端化学品生产及精馏工艺的开发做出贡献,主持氯乙烯精馏工艺工业应用、具体调试试车、分析解决现场问题、总结改进等工作。(附件5.4,5.13)。
4王宝华教授北京先锋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先锋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总体方案设计,对创新点2和3做出贡献,参与高效 BH填料的研究和发明,开发了氯乙烯精馏、三氯氢硅精馏等流程优化工艺,负责三氯氢硅精馏过程优化设计与工业应用。(附件1.3,1.4,1.5,1.6,1.7,4.1,4.2,5.8,5,9,5.13)
5金君素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本项目的技术骨干,对项目的创新点1和2做出主要贡献,研究精馏塔内流体流动和传质过程,参与“液膜扰动”理论的提出和多参数模型的建立,并利用该理论指导新型填料的开发和发明。(附件5.4,5.9,5.13)
6唐红建高级工程师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本项目的技术骨干,对项目的创新点3和4做出贡献,参与新型FGVT塔板的研究,负责高端聚氯乙烯精馏工艺的设计和工业应用等工作。(附件5.4,5.13)
7章慧芳中级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本项目的技术骨干,对项目的创新点1和4做出贡献,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模型创建,并完成相应的实验验证,进行工艺流程的设计和优化工作。(附件5.2,5.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丝网波纹填料中国ZL200410080055.4北京化工大学李群生
2授权发明专利导向筛板浮阀塔中国ZL201110187193.2河北化大科技有限公司王宝华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塔器设备中国ZL200910087553.4北京先锋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王宝华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易堵塞气相物料的节能降温技术中国ZL200910085190.0北京先锋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王宝华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气液导向塔板中国ZL201410006876.7河北化大科技有限公司王宝华
6授权发明专利带推料器的管壳式换热器中国ZL201110158835.6北京先锋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王宝华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精三氯氢硅的生产方法中国ZL200910076297.9北京先锋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王宝华
8实用新型专利槽槽式液体分布器中国ZL201220250949.3北京化工大学李群生,雷志刚,代成娜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结构的塔器中国ZL200920109395.3北京先锋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王宝华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含有气力推动孔的筛浮复合塔板中国ZL201220329968.5北京先锋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王宝华
进步奖李群生,任钟旗,宋晓玲,王宝华,金君素,唐红建,章慧芳北京化工大学,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先锋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
260013-401 通讯信息反欺诈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通讯信息反欺诈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邮电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跨境诈骗集团采用网络虚拟改号、新型伪基站、分布式高频呼叫、AI等新技术,利用电话、短彩信、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实施诈骗,模式复杂隐蔽多变。通讯信息诈骗(又称电信网络诈骗)报案金额以每年20-30%的速度迅速增长(2015年到达最高峰222亿元),已成为国家急需解决和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面对多渠道异构数据融合、模糊行为自适应识别、多业务并存冲突等重大挑战,项目对业界公认的诸多理论、技术与工程难题进行科技攻关,取得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1.系统架构方面:针对多渠道的不同诈骗行为特征和技术特点,分别建设专项反欺诈管控平台,统一建设全网反欺诈大数据分析云平台。通过各专项平台的能力抽象、组件封装与服务集成,攻克了跨平台异构数据融合的理论技术难题,实现了对复杂诈骗模式的快速研判和协同防治。2.识别算法方面:在云端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将诈骗识别从号码层面深入到行为和内容层面,攻克了异构多维特征建模、模糊诈骗行为分类聚类、诈骗敏感词义辨析等理论技术难题,研发了一系列针对诈骗电话、不良短彩信、伪基站、钓鱼网站及恶意软件的识别算法,支持对复杂诈骗模式的自适应精准识别。中国赛宝实验室测试表明,诈骗识别准确率为99.4%,漏检率为5.86%。3.业务提供方面:提出了基于业务协调中间件的多业务并存机制,攻克了反欺诈业务与现网业务冲突的技术难题;率先提供了虚拟改号拦截、疑似诈骗来电提醒、“呼死你”防控、绿盾骚扰电话防护等社会公益服务。基于上述创新,项目累计投资23亿元建成了全球领先的通讯信息反欺诈系统(包括1套全网反欺诈大数据分析云平台,10个专项全国平台和137个分省子平台)并于2016年在全国大规模应用。截至今年3月,共拦截诈骗电话6.2亿次,呼死你电话17.6亿次,不良短彩信382亿条,协助侦破伪基站1.1万个,下发疑似诈骗来电提醒110亿次,发现恶意软件199万个,处置钓鱼网站83万个,切实保障了用户的财产安全:仅在广东等五省就联动公安机关及时止付被骗款6亿多元,仅通过诈骗电话拦截就为用户避免了52亿元的经济损失。项目在ITU-T和3GPP发布通讯信息诈骗治理的首批国际标准4项;申请发明专利113项(80项已授权);在IEEE COMMAG/TKDE等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48篇,EI论文139篇;获2014年中国通信学会一等奖、2016年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一等奖、2016年全球GLOTEL金奖、2018年ITU WSIS大奖。项目建成了覆盖电信网、跨越互联网的反欺诈系统,在全球电信行业率先突破了多渠道复杂诈骗智能协同防治的难题,成功遏制了中国移动网内、网间的通讯信息诈骗。国际电联秘书长赵厚麟先生认为“该项目无论技术水平,应用创新,还是系统规模,在全球电信行业都处于领先地位”;刘韵洁院士指出“项目建成了针对通讯信息诈骗的长效防治体系,为我国反欺诈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全球起到了示范作用”。广东、浙江等省公安厅指出“项目有效协助警方成功侦破一批特大诈骗案件,社会效益巨大”。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廖建新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项目的创新点1、2、3做出了贡献,提出了项目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指导思想,参与设计了通讯信息反欺诈系统的体系结构,主持研发了跨越多个反欺诈平台的服务协作与能力集成技术,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诈骗识别技术,多业务冲突避免机制等关键技术,指导设计了国际诈骗电话全国管控平台、疑似诈骗来电提醒全国平台、“呼死你”应急防护平台、绿盾骚扰电话防护平台。旁证材料为附件1.1-1.5,5.01,5.08,5.09,5.12,5.13等。
2张滨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对项目的创新点1、3做出了贡献,主持设计了通讯信息反欺诈系统的体系结构,主持实现了包括多个专项反欺诈平台和反欺诈大数据分析云平台的通讯信息反欺诈系统并在现网实施。旁证材料为附件5.02,4.6。
3王敬宇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项目的创新点1、2、3做出了贡献,参与设计了通讯信息反欺诈系统的体系结构,研发了跨越多个反欺诈平台的服务协作与能力集成技术,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诈骗识别技术,多业务冲突避免机制等。旁证材料为附件1.4,5.01,5.08,5.09,5.12。
4袁捷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对项目的创新点1、3做出了贡献,参与设计了通讯信息反欺诈系统的体系结构,参与实现了包括国际诈骗电话管控平台、虚假主叫管控平台等多个专项反欺诈平台和反欺诈大数据分析云平台的通讯信息反欺诈系统并在现网实施。旁证材料为附件5.02,4.6。
5徐童讲师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项目的创新点1,2,3做出了贡献,研发了跨越多个反欺诈平台的服务协作与能力集成技术,本体集成技术,参与设计了“呼死你”防控产品、绿盾骚扰电话防护平台。旁证材料为附件1.1,1.4,5.01。
6娄涛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对项目的创新点1,3做出了贡献,参与设计了通讯信息反欺诈系统的体系结构,参与实现了包括国际诈骗电话管控平台、“呼死你”管控平台、绿盾骚扰电话防护平台等多个专项反欺诈平台和反欺诈大数据分析云平台的通讯信息反欺诈系统并在现网实施。旁证材料为附件5.02,4.6。
7张磊讲师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项目的创新点1,3做出了贡献,参与研发了跨平台的服务组合方法,参与设计了“呼死你”防控产品。旁证材料为附件1.1,1.4,5.01。
8张峰教授级高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对项目的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参与实现了不良短彩信管控平台解决方案并构建了不良信息治理策略集中化运营模式并在现网实施。旁证材料为4.6。
9石川教授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对项目的创新点2做出了贡献,研究和设计了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多标签分类算法、异构对象间相关性测量算法等关键技术。旁证材料为5.10,5.11。
10方国强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对项目的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参与了实现了国际诈骗电话管控平台、“呼死你”管控平台、绿盾骚扰电话防护平台并在现网实施。旁证材料为附件4.6。
11刘钢庭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对项目的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参与了实现了广东反欺诈平台并在现网实施。旁证材料为附件5.15,4.4。
12吴斌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项目的创新点2做出了贡献,研究和设计了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多标签分类算法、异构对象间相关性测量算法等关键技术。旁证材料为附件5.10,5.1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移动用户大数据的异常行为可视化监控方法中国ZL201410465378.9北京邮电大学廖建新、王玉龙、李曲、王超芸、彭刚、徐童、张磊、张乐剑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通话过程中实时拦截诈骗电话的方法和系统中国ZL201410512208.1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杭州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周平、廖建新、朱宏毅、林建洪、黄洁、张锦然、王彦青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实现来电智能化处理的系统中国ZL201310042249.4杭州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廖建新、徐童、杨军、王娜、张磊、王敬宇等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对诈骗电话发送提醒信息的方法和系统中国ZL201410669615.3杭州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廖建新、张锦然、张煊、林建洪、张立杰、章亮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聚类算法的实时拦截诈骗电话的方法和系统中国ZL201410693578.X杭州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廖建新、王彦青、林大庆、林建洪、张锦然、单瑞超、马宪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实现移动电话来电统一处理的方法和系统中国ZL201310042259.8杭州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廖建新、徐童、杨军、王娜、张磊、王敬宇等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实现移动电话来电智能管理的系统和方法中国ZL201210384831.4杭州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廖建新、徐童、杨军
8授权发明专利SCP和Service Broker融合系统及其实现方法中国ZL201210431643.2杭州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廖建新、刘国辉、李志强、武杰、李广宇、植东梧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运营商管道优势的手机不良信息防治系统V2.0.0中国2016SR067588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东信北邮非法语音业务防治平台软件V1.0中国2015SR161384杭州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进步奖廖建新,张滨,王敬宇,袁捷,徐童,娄涛,张磊,张峰,石川,方国强,刘钢庭,吴斌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
270013-402 国家来华留学生多维大数据综合管理与智能分析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国家来华留学生多维大数据综合管理与智能分析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邮电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项目简介中国来华留学信息化建设项目,通过建立中国来华留学生数据中心、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及其他支撑系统的建设,解决中国来华留学信息化建设的多维数据采集处理、数据平台安全接入、智能化关联统计分析、平台自身安全威胁智能发现、数据安全及容灾备份等关键技术问题,研发了一整套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运行稳定、全面满足我国特色的“全国来华留学生多维大数据综合管理与智能分析平台”,形成了针对全国来华留学生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呈现、安全等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应用服务能力,实现了我国来华留学生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一)项目主要技术内容:1.大数据平台安全接入技术为确保数据在开放、共享和应用过程的安全,研究安全认证机制、实体接入认证技术以及自适应持续接入认证等大数据平台安全接入技术,通过设计高效的用户聚合签名方案、服务调用认证方案、高效安全的服务调用认证协议和形式化分析方法,实现大数据平台客户端与服务器间的双向认证。2.多维信息智能综合分析技术针对教育部对全国来华留学生信息的分析、管控、预测等需求,研究并建立智能化关联分析、分组对比分析、趋势预测分析等数据挖掘分析模型,有针对性地对留学生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提炼数据隐含价值,有效整合来华留学生资源,提高对来华留学人员的管控能力。3.数据平台安全态势智能感知技术安全管理实现安全工具的快熟识别、安全威胁和安全事件的实时发现、动态追踪、预警及智能处置。通过海量安全事件搜集、地址熵分析、五元组分析、热点验证、行为基线机器学习等措施实现安全威胁态势感知及智能处置,帮助管理员整体把握安全态势,识别、定位、预测和跟踪重大威胁。4.数据智能存储与灾备技术针对数据中心面临的数据存储、灾备等数据安全问题,研究数据可靠存储、密文访问控制、安全去重存储、数据库加密存储、平台-终端透明加密等大数据安全存储关键技术;研究海量数据灾备与可访问性、历史海量数据归档、远程灾备等大数据灾备关键灾备技术。最终形成系列安全存储和灾备技术规范、方案和标准。(二)授权专利及其它知识产权该项目共产生发明专利28项,授权16项;数据灾备行业标准6项;研究论文30余篇;书籍2部。(三)应用及效益项目成果在全国教育系统进行了推广应用。截至到2017年底,系统已平稳运行了14年,共为分布在全国935所高校、来自219个国家和地区的151万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提供信息管理、数据分析服务,为国家培养了近千名留学生管理干部。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提高对来华留学人员的管控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2)有利于来华留学相关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制定与决策;(3)有利于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策略布局;(4)利于优质留学生校友资源挖掘,为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策略提供深层次服务支持。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辛阳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的总体规划及方案设计主要负责人之一,制定项目总体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主持项目的总体研究工作,对应用创新点(1)、(2)、(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附件中专利2.16等专利的第一完成人和主要完成人;是附件2.6-2.10等5项灾备行业标准的第一完成人;是附件5.3-5.10等11篇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和主要完成人。
2周晓光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应用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性贡献,是附件专利2.4的发明人,是论文5.15等论文的一作和主要完成者;其它贡献包括:1.来华留学生数据中心、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及其他支撑系统规划、设计;2.研究安全认证机制、实体接入认证技术以及自适应持续接入认证等大数据平台安全接入技术,确保数据在开放、共享和应用过程的安全;3.针对教育部对全国来华留学生信息的分析、管控、预测等需求,研究并建立智能化关联分析、分组对比分析、趋势预测分析等数据挖掘分析模型;4.配合教育部国际司开展“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培训,培训留学生管理干部逾千人。
3朱洪亮讲师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参与项目总体方案研究和实施计划的制定,在本项目的科研及实施过程中,进行组织、协调及关键技术的决策,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应用创新点(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附件2.16、2.17等专利的发明人;是附件5.9等论文的一作和主要完成人;是2.6-2.10等5项灾备行业标准的主要完成人。
4杨义先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的总体规划及方案设计主要负责人之一,主持项目的总体研究工作,对应用创新点(1)、(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附件2.1-2.5、2.11-2.15、2.18-2.20等12项专利的发明人;是我国灾备标准体系建设的倡导者之一。
5高明成讲师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在本项目的科研及实施过程中,积极参与本项目的平台的维护、推广、实施等工作,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应用创新点(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附件5.3、5.7等篇论文的共同作者;是附件5.8-5.10等灾备行业标准的主要完成人。
6苏志远讲师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应用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1.来华留学生数据中心、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系统架构设计、后台支撑业务数据库设计及来华留学生数据上报等关键业务的设计与开发;2.来华留学生数据中心、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负载均衡设计及关键业务设计与开发;是论文5.15的一作和主要完成者。
7李明珍讲师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参与项目系统的优化工作,负责系统的维护工作,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中,参与系统升级方案的制定、论证及实施,优化系统功能;组织并参与开发自动化运维与测试工具,提高运维工作效率。对应用创新点(4)做出了重要贡献,是附件2.8-2.10等灾备行业标准的主要完成人。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用户异常行为检测方法中国CN201010613745.7北京邮电大学朱洪亮 李祺 辛阳 邹俊伟 黎羴 刘杰
2授权发明专利数字家庭网络中用户异常行为检测方法中国CN201210407885.8北京邮电大学李祺 李钊 徐国爱 杨义先
3授权发明专利基于辫群的盲化数字签名系统、方法以及计算机产品中国CN200910009315.1北京邮电大学王励成 郑世慧 杨义先
4授权发明专利测试模板脚本的生成方法及装置中国CN201811064684.6北京邮电大学邢颖 周晓光 王红熳 李晋忠 赵艳阳 杨维 宋海宁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云环境下基于条件广播代理重加密的数据保护方法中国CN201611005455.8北京邮电大学黄勤龙 杨义先 曾晶晶
6其他行业标准:基于存储复制技术的数据灾备技术要求中国YD/T2916-201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安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同有飞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辛阳、朱洪亮、徐勤、孙斌、张恒等
7其他行业标准:灾备数据一致性测试方法中国YD/T2334-2011北京安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辛阳、杜晓峰、芦效峰、朱洪亮、黄敏等
8其他行业标准:私有灾备中心的用户数据安全保护技术要求中国T/CCSA235-2018北京安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深圳大普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辛阳、朱洪亮、高明成、杨亚飞、杨光灿、李明珍、徐勤、陈玉玲
9其他行业标准:基于存储复制技术的数据灾备测试方法中国2012-2293T-YD北京安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深圳大普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辛阳、李明珍、高明成、朱洪亮、杨光灿、李正文、陈玉玲、徐勤、杨亚飞等
10其他行业标准:集中式远程数据备份测试要求中国2012-2295T-YD北京安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深圳大普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辛阳、杨光灿、高明成、朱洪亮、李明珍、李正文、陈玉玲、徐勤、杨亚飞等
进步奖辛阳,周晓光,朱洪亮,杨义先,高明成,苏志远,李明珍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280018-402 新型复方动物用药的创制与应用
项目名称新型复方动物用药的创制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农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青岛蔚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青岛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北京中农大动物保健品集团湘潭兽药厂,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近年来我国动物疫病多发,抗菌药物滥用,已严重影响到动物性食品安全,甚至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本项目为实现兽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耐药,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满足我国现代健康养殖需求,针对新兽药创制理论基础薄弱,制备工艺关键技术缺乏,安全性评价技术落后等制约兽药创新的主要问题,创造性开展了新复方兽药创制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主要科技创新点一:阐明了抗菌药减毒、协同增效的复方组方机制,为联合用药的复方新兽药的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首次证实IL-1β/NF-κB参与黏菌素诱导神经元N2a细胞炎症反应,确证Nrf2/HO-1信号通路及ULK1介导细胞自噬在黏菌素诱导肾毒性及神经毒性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发现了5种成分与黏菌素联用的减毒与增效机制,明确了5种复方组方降低耐药、协同增效的作用机制。发现并证实了中药活性成分降低病原菌的防突变浓度和耐药突变选择窗,通过抑制青霉素酶和PBP3的活性来发挥其与阿莫西林的协同抗菌作用机制。阐明了复方活性成分可通过靶向Nrf2/ARE-NF-κB通路发挥抗菌、抗炎、抗氧化综合防病作用机制,为复方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主要科技创新点二:采用现代新复方兽药处方筛选、生产工艺和评价关键技术,创制了防治畜禽疾病新兽药,满足畜禽健康养殖之需:在减毒增效、协同抗菌等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展了阿莫西林、头孢噻呋、白头翁、黄连等20余种复方、配比筛选研究,筛选出国际领先的新兽药组方,采用制剂工艺关键技术,应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胶体磨、高剪切混悬乳化装置实现新工艺技术,解决制约生产工艺中粒径不均匀、重分散性差、沉降速度过快的难题,创制了新型复方兽药13种,其中,阿莫西林硫酸黏菌素注射液等9种新复方新兽药为世界首创。主要科技创新点三: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兽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指导原则,用于指导新兽药创制和审评,为新兽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系统研究了喹噁啉类药物的遗传毒性及其作用机理,首次证实喹烯酮和喹乙醇明显引起细胞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遗传毒性,其作用机制与活性氧依赖性的JNK通路和mTOR通路有关,该研究为国际上禁用喹乙醇提供了参考依据;针对新兽药研发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其毒理学评价原理,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指导原则11项,填补了我国缺乏兽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指导原则的空白,并由农业部颁布实施,经近10年的应用,为我国新兽药创制和审评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获国家新兽药证书13个、国家标准13项、授权专利24件。发表SCI论文97篇,制定指导原则11项,培养研究生93名。成果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3.63亿元,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项目实现了新兽药防治动物疾病新的作用机理及兽药新产品应用的技术突破,该成果对我国兽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耐药,从源头上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肖希龙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项目主持人、技术指导人,对科技创新点一、二、三均有创造性贡献,在该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是科技创新点一中理论机制的主要研究人员,科技创新点二中所有创制新兽药的技术指导人和组织者,科技创新点三中11个指导原则的首要作者。获授权发明专利9件(附件1-2),新兽药3个(附件1-1),制定国家标准3项(附件2-2),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7篇(附件1-3)。
2郝智慧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对技术创新点一、二、三做出创造性贡献,在该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具体在本成果的新制剂制备工艺技术,中西复方联合发挥联合抗菌、降低耐药性作用及作用机制,中兽药制剂技术以及兽药毒理学安全评价方面有所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11件(附件1-2),新兽药8个(附件1-1),制定国家标准8项(附件2-2),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7篇(附件1-3)。
3汤树生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对科技创新点一、二、三均有创造性贡献,在该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是科技创新点一中理论机制的主要研究人员;在科技创新点二中参与季铵盐戊二醛溶液、阿莫西林硫酸黏菌素注射液、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等三个新兽药的研发申报;是科技创新点三中120余项毒理学评价试验的主要执行人。获授权发明专利8件(附件1-2),新兽药3个(附件1-1),制定国家标准3项(附件2-2),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8篇(附件1-3)。
4贾德强正高级青岛蔚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蔚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对技术创新点二做出创造性贡献,在该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具体在本成果的新兽药研发及制备工艺技术,制剂工艺研究与生产、产品质控,产业化推广应用方面有所贡献。获得新兽药10个(附件1-1),制定国家标准10项(附件2-2),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附件1-2)。
5万仁玲研究员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对技术创新点二做出创造性贡献,在该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参与季铵盐戊二醛溶液、阿莫西林硫酸粘菌素注射液、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等三个新兽药的研发申报。获新兽药证书3个(附件1-1),制定国家标准3项(附件2-2),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篇。
6何家康教授广西大学广西大学对科技创新点二有创造性贡献,在该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联合申报新兽药3个(附件1-1),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附件2-2);创造性地使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胶体磨、高剪切混悬制剂乳化装置产业化工艺,提升了2个混悬型新兽药的质量;获授权专利3件(附件1-2);对科技创新点一有重要贡献:进行复方药物活性成分抗菌、抗炎、抗氧化综合防病作用机制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2篇。
7杨秀玉研究员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对科技创新点二有创造性贡献,在该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完成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质量控制研究和质量标准的起草,撰写该品种新兽药申报资料中药学部分的质量控制研究资料,参与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阿莫西林硫酸粘菌素注射液等两个新兽药的研发及新兽药申报,获得新兽药证书2个(附件1-1),制定国家标准2项(附件2-2),发表论文1篇。
8金锋银其他北京中农大动物保健品集团湘潭兽药厂北京中农大动物保健品集团湘潭兽药厂对科技创新点二有创造性贡献,在该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主要进行了阿莫西林硫酸粘菌素注射液、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制备工艺的研究与产业化,共同申报并获得新兽药证书3个(附件1-1),制定国家标准3项(附件2-2),授权发明专利3件(附件1-2)。
9赵晖副研究员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对科技创新点二有创造性贡献,在该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参与季铵盐戊二醛溶液、阿莫西林硫酸黏菌素注射液等两个新兽药的研发申报,获得新兽药证书2个(附件1-1),制定国家标准2项(附件2-2),发表论文2篇。
10王春元高级工程师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对技术创新点二做出创造性贡献,在该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具体在本成果的新中兽药处方筛选和制剂工艺,药物药理毒理研究和临床疗效研究,中西复方联合发挥联合抗菌作用及作用机制方面有所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附件1-2),获得新兽药2个(附件1-1),制定国家标准2项(附件2-2)。
11李建成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对技术创新点二做出创造性贡献,在该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主要参与四类新兽药(2013)新兽药字16号(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的研发,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附件1-2),获得新兽药1个(附件1-1),制定国家标准1项(附件2-2),发表文章2篇。
12何继红副高级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对技术创新点二做出创造性贡献,在该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主要参与季胺盐戊二醛溶液、阿莫西林硫酸黏菌素注射液制剂的中试、产业化与推广,完成了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的中试工作,共同申报获得新兽药2个(附件1-1),制定国家标准2项(附件2-2),发表文章2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阿莫西林硫酸黏菌素注射液中国农业部公告1679号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成都中牧生物药业公司,北京中农大动物保健品集团湘潭兽药厂
2其他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中国农业部公告1908号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北京中农大动物保健品技术研究院,北京中农大动物保健品集团湘潭兽药厂
3其他连翁颗粒中国农业部公告1883号青岛康地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沈阳伟嘉牧业技术有限公司,菏泽普恩药业有限公司,潍坊诺达药业有限公司
4授权发明专利治疗泌乳期奶牛乳房炎的乳房灌注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910087916.4中国农业大学肖希龙、沈建忠、汤树生、李建成、丁宏斌、曹兴元、王静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治疗仔猪白痢的中药复方连翁止痢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 201210290320.6青岛农业大学、青岛蔚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康地恩动物药业有限公司郝智慧、钟英杰、王春元、 付海宁、庞云露、贾德强、 沈巍、王艳玲
6授权发明专利含阿莫西林、硫酸粘菌素和泼尼松龙的兽用混悬液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910088998.4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中农大动物保健品技术研究院肖希龙、沈建忠、汤树生、何家康、李兰、张朝明
7其他Synergy between baicalein and penicillins against penicillinase-producing Staphylococcus aureus美国中国农业大学Minyi Qian, Shusheng Tang*, Congming Wu,Yang Wang, Tao He, Tingting Chen, Xilong Xiao*
8其他季铵盐戊二醛溶液中国农业部公告1607号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北京中农大动物保健品技术研究院、成都中牧生物药业公司
9其他Colistin-induced apoptosis of neuroblastoma-2a cells involves the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autophagy美国中国农业大学Chongshan Dai , Shusheng Tang*,Tony Velkov, Xilong Xiao*
10其他Lycopene attenuates colistin-induced nephrotoxicity in mice via activation of the Nrf2/HO-1 pathway美国中国农业大学Chongshan Dai,Shusheng Tang*,Sijun Deng,Shen Zhang, Yan Zhou, Tony Velkov, Jian Li, Xilong Xiao*
进步奖肖希龙,郝智慧,汤树生,贾德强,万仁玲,何家康,杨秀玉,金锋银,赵晖,王春元,李建成,何继红中国农业大学,青岛蔚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青岛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北京中农大动物保健品集团湘潭兽药厂,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
290018-405 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草牧业高效发展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名称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草牧业高效发展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农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站,河北北方学院,河北省承德市草原监理监测站
项目简介农牧交错带位于我国农区与草原牧区之间的一个狭长地带,总面积84万平方公里。该区是我国农牧结合纽带和京津冀生态屏障,由于长期不合理利用,该区生态环境严重受损,农牧业生产低迷,已成为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历经“十五”至“十三五”近20年时间,针对该区的生产和生态问题,围绕生态草牧业高效发展和退化草地修复等问题,构建了农牧交错带生态草牧业高效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研发了一系列退化草地修复关键技术,并在相关省市自治区进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获批了“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有力地推动了草地管理的科学进步。1. 阐明了农牧交错带不同生态系统演替机制,发现并实证了“生态裂谷”的存在。确定了农牧交错带草地-农田土地利用格局转换40%阈值,明确了地下水是农牧交错带关系生态安全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并从环境负载率和初级生产力的角度分析,确定了雨养人工草地在农牧交错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相关建议在农业主导的草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被采纳,为国家制定农牧交错带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2.研发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创建了不同退化类型草原生态修复工艺流程。利用自组织机理及现代草地修复技术,结合人工促进植被修复,研制了草田轮作改善土壤肥力、低扰动补播、乡土草种驯化、草地生产力快速提高技术,促进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创建了以提高土壤肥力为核心的退化草地植被修复理论。项目期内实现天然草地恢复90万 hm2,辐射带动面积近3000万hm2。制定了“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实现了我国草原生态修复标准化,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草原生态修复技术模式,示范引领我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3.建立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草牧业高效发展技术体系:运用现代牧草生产和加工理论技术,探索出了农牧交错带退耕地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优质高效饲草料基地建立技术、粮(油)草混播人工草地建立及持续利用技术、全株青贮玉米的肉牛育肥技术、秸秆混合苜蓿干草葵花饼育肥牛羊技术;冬春季暖棚舍饲及杂交羔羊快速育肥等技术,构建了农牧交错带饲草料供应和草畜耦合技术体系。累计完成人工草地建立40万hm2,平均产草量达到9600kg/ hm2,增产幅度超过35%。创新了“基地+农户(扶贫)+龙头企业(产品加工销售)”生产模式,较传统畜牧业生产模式经济效益提高50%以上,为农牧民脱贫致富探出了一条产业扶贫新路子。获得专利6个,软件著作权3个,制定国家标准1项,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190篇,其中SCI论文86篇,培养研究生152名。近三年累计培训人员2.2万人次,出栏增加150万羊单位,农户脱贫2万余户,3年节本增效纯效益达33亿元。成果对国家脆弱生态区环境保护与建设、重大草原生态工程项目实施提供了科技支撑,保障该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堃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为第1、2、3创新点做出贡献(附件2、10-13、24、25、28-35、39-40),80%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该成果的研制和开发。项目总负责人,提出了项目的总体思路,设计了项目研究框架,起草审定了研究方案。主持国家863计划“退化草地封育恢复的数字化管理技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农牧交错带草畜耦合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等。阐明农牧交错带不同生态系统演变机制;揭示了农牧交错带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规律,首次发现并实证了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裂谷”的存在。主编了《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等2部,发表相关论文60篇,其中SCI30篇,植物新品种1个。
2程积民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创新点2、3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3-9、11、14、15、26、27、36、37),60%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该成果的研制和开发。主编了3本著作,计算机软件著作3个,专利3个,文章30篇。本人主要承担西北农牧交错带黄土高原地区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以及人工草地建植的研究工作。在退化草地恢复建造、恢复草地合理用、坡面灌草配置及其土壤水肥定位监测以及人工草地建植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确立了退化生态系统人工修复“先草后灌,先封后建”的技术体系,创建了半舍饲模式,构建了草地牧业与农副牧业相结合的集约化养殖技术体系。
3黄顶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新点1、3做出了贡献(附件29-33、38、39),60%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该成果的研制和开发。发表相关论文20篇,著作2部。作为主要参加人,直接参加了相关学术疑难问题的解决和关键技术的研发。项目执行期间本人结合农牧交错带沽源县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特点,以种促养、种养结合,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构建生态平衡、集约高效的草畜一体化现代农业生态系统,促进当地草牧业产业发展。同时,还参加了农牧交错带“生态裂谷”以及“以土壤修复为核心”的退化草地修复理论研究。
4王召明高级工程师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新点2有贡献(附件10、21、22),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50%。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集成研发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退化类型草原生态修复模式和技术,并将退化草地修复技术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旗县进行了推广和示范。此外,还与本项目主要完成人一起制定了“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实现了我国草原生态修复专业化和标准化。
5刘克思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新点1、2做出了贡献(附件10、22、28、31、32、40),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50%。发表相关文章 20 篇。本人在草地利用管理上,研究了不同的放牧草地如羊草草地等利用管理及草地转变为耕地后不同的耕作利用方式和耕作年限对作物产量和土地健康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放牧管理技术及建议;在草地修复管理上,从土壤系统和植被系统入手通过不同的系统修复角度对退化草地进行了修复研究,提出了各自最佳的修复技术。同时,本人将本项目退化草地修复、草畜耦合和生态草牧业等技术成果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交错带旗县进行推广应用。
6郭郁频副教授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北方学院 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附件13、23),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40%。发表相关文章10篇,帮助本项目成果鉴定和申报。本人主要从事天然草地牧草青贮技术研究工作,通过切碎长度、水分含量、装填密度等因素对青贮发酵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青贮调制工艺,为解决河北省农牧交错带冬春饲草短缺问题提供技术方案;此外将本项目退化草地修复、高产优质饲草料基地建植技术、草畜耦合生态草牧业技术等技术成果在张家口市沽源、康保、张北等农牧交错带县进行了有效的推广。
7李建明副高级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站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站 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附件13、18),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的50%。本人主要从事奶牛、肉牛的饲养管理、选种选配、新品系培育、种公牛的育种等工作。对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带地区特别是草食动物(肉羊、肉牛)的冬春季育肥技术做了研究和推广。重点对冬春节暖棚舍饲及杂交羔羊快速育肥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冀西北坝上地区冬春季采用砖瓦结构羊舍加塑料暖棚运动场全舍饲模式对无角道赛特和小尾寒羊2-6月龄的杂交羔羊进行了快速育肥,效果较为明显,生长速度较快,解决了冬春季坝上地区增重慢,饲料报酬低等难题。
8于清军副高级河北省承德市草原监理监测站河北省承德市草原监理监测站 对本项目技术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附件13、19),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50%。本人主要承担北方农牧交错带承德地区的退化草地治理恢复工作,在承德市引导改变传统放牧饲养方式为舍饲养殖,通过扶持建设舍饲圈舍、购置饲草加工机械等方式完成退化草地治理663万亩。此外,近几年将本项目的草地植被恢复、饲草料种植和牧草收获技术在鱼儿山牧场进行了示范和推广,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益。
9郑丽娜工程师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人对本项目创新点2有贡献(附件10、21、22),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40%。作为项目的完成人员,参与调研不同类型草原退化情况,参与制定“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多次深入牧区,了解牧区、牧民需求,针对内蒙古不同类型、不同退化、沙化程度的草原开展针对性的修复研究、示范,参与总结集成各类退化草原的修复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交错带旗县进行推广应用。
10李伟副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新点2、3做出了贡献(附件3-6、20、37 ),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发表文章10篇,申请发明专利4个,帮助本项目成果鉴定和申报。本人主要从草地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对不同干扰措施及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和机制,尤其是对西北农牧交错带退化草地的恢复和建造进行了长期定位监测,并将本项目草牧业生产力提升、季节性畜牧业调控管理等技术在宁夏固原市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11张健工程师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新点2有贡献(附件10、21、22),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40%。作为项目的完成人员,参与调研不同类型草原退化情况并研发不同退化类型草原生态修复和技术,此外还参与制定了“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将本项目退化草地修复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农牧交错带旗县进行示范推广。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植物新品种权同德老芒麦中国280中国农业大学王堃
2其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中国ISBN 7-5025-5426-2中国农业大学王堃
3其他中国农牧交错带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中国ISBN 978-7-81-117717-6王堃
4其他Catena. Analysis of soil microbial dynamics at a cropland-grassland interface in an agro-pastoral zone in a temperate steppe in northern China中国王堃,刘克思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黄土高原坡地混播人工草地建植方法中国ZL201410091326.X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程积民,李伟
6其他中国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水土保持中国ISBN 7-5038-3012-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程积民
7其他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种子库中国ISBN 978-7-03-034211-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程积民
8其他BMC Ecology. Grazing effects on the nutritive value of dominant species in steppe grasslands of northern China. 中国中国农业大学黄顶,王堃
9其他国家标准. 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规范中国GB/T37067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召明,王堃,张健,刘克思,郑丽娜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黄土区天然草地有毒杂草综合防控方法中国ZL2014100777 14.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伟,程积民
进步奖王堃,程积民,黄顶,王召明,刘克思,郭郁频,李建明,于清军,郑丽娜,李伟,张健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站,河北北方学院,河北省承德市草原监理监测站中国农业大学
300018-407 奶牛健康标准化养殖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奶牛健康标准化养殖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农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嘉立荷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长春博瑞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康德权饲料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奶业是我国战略支柱性产业,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代表性产业。虽然我国奶业近10年规模化水平大幅提升,但仍面临诸多发展瓶颈问题。自2007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支持下,围绕奶牛关键阶段胃肠道微生物的营养调控、关键饲料添加剂自主研发和标准化养殖技术集成等,开展了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提高犊牛成活率、降低围产期奶牛发病率和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推动了我国奶牛营养科学的进步。1.揭示了奶牛围产期胃肠道微生物的营养调控机制,构建了“奶牛母子一体化”技术理论和模式阐明了胃肠道微生物对奶牛产后采食量的调控通路,揭示了围产前期低能日粮调控奶牛产后糖异生关键酶基因表达的机制。首次发现粪菌移植可提高围产期奶牛肠道微生物群落重编程的效率;构建了围产期营养调控技术,实现了血液嗜中性粒细胞吞噬金葡菌和大肠杆菌能力提升27%~40%,CXCL8和SELL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初乳免疫球蛋白产量提高17%~33%;并揭示了初乳促进新生犊牛肠道绒毛发育和被动免疫成功的分子机制;集成研究成果创新性提出了兼顾母子需求的“奶牛母子一体化”理论和模式,实现围产期奶牛发病率降低5%以上,犊牛成活率达到95%以上。2.发明了酯酶提纯和制备方法,创制了以提高乳蛋白合成效率为核心的自主产品,为奶牛健康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撑揭示了瘤胃厌氧真菌木质素降解酯酶对饲料细胞壁降解的作用机制,开发了酯酶提纯和制备方法,自主研发了提高纤维消化率的新型添加剂。发现了乳腺蛋白合成关键控制点,揭示了热应激时乳腺酪蛋白合成所需氨基酸和葡萄糖发生了营养重分配,抑制了用于乳腺合成酪蛋白的氨基酸和葡萄糖的供给和乳腺细胞的合成能力,降低了乳蛋白含量。确立了日粮中性洗涤纤维与淀粉比例为1:1.7时,奶牛能够获得最佳的氮素利用率,进而提高乳蛋白合成效率。创制了微囊包被氨基酸等系列自主研发产品,其中过瘤胃胆碱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并出口至荷兰、日本和美国等。3.集成创新了基于行为学的福利参数,建立了以标准化为核心的奶牛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提出了基于养殖密度、配对饲喂的福利提升关键参数。深度分析了原始海量数据,制定了我国首部国家标准《后备奶牛饲养技术规范》,修定了行业标准《高产奶牛饲养管理规范》。集成建立了奶牛健康标准化养殖技术体系,其中12项核心技术被遴选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在同领域占比34%,全方位、系统性的为我国奶牛标准化养殖提供技术支撑。项目获得知识产权13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1项),主持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2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15篇(SCI收录72篇,其中权威期刊 J Dairy Sci 21篇);培养博士35名、硕士42名。项目实施以来核心技术作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广泛应用,累计培训2.2万人次,技术示范覆盖奶牛150万头次,技术支撑了首农畜牧、嘉立荷等世界一流奶牛养殖企业;新增产值39.4亿元,新增利润5.84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曹志军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成果主持人,主持项目研究及示范推广,对创新点1-3有创造性贡献,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的80%。主要提出了“奶牛母子一体化”技术理论和实践模式,主持制定了国家标准《后备奶牛饲养技术规范GB/T 37116-2018》等,集成建立了以标准化为核心的奶牛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旁证材料:发明专利(附件2);第三方评价(附件9、附件13);文章(附件12、附件30-34);出版著作(附件37);标准(附件38);主推技术(附件40)。
2李胜利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成果第2完成人,对创新点1-3有创造性贡献,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的70%。主要揭示胃肠道微生物营养调控机制,确立了围产期奶牛采食量限制因素及能量适宜需要量,主持修定了行业标准《高产奶牛饲养管理规范》等,集成建立了以标准化为核心的奶牛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旁证材料:发明专利(附件3);第三方评价(附件9);文章(附件30-33);标准(附件39);主推技术(附件40)。
3杨红建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成果第3完成人,参与项目研究,对创新点2-3有创造性贡献,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的55%。主要揭示了瘤胃真菌降解饲料细胞壁的酯酶作用机理,发明了酯酶活性测定、产酯酶微生物分离、酯酶提纯制备、复合酯酶饲料添加剂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围绕温室气体甲烷减排技术,发明了以硝基化合物应用为核心关键技术的复合产甲烷速效抑制剂。旁证材料:专利4项(附件4-5);第三方评价(附件9)。
4王中华教授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参与项目研究,对创新点2、3有创造性贡献,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的50%。通过小鼠模型发现,饥饿环境下肝脏蛋白质合成的降低是受tRNA水平降低的影响,而不是直接由氨基酸浓度和合成速度调控。并且日粮添加3倍水平的半胱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均能促进牛乳腺上皮细胞酪蛋白合成。但是蛋氨酸缺失灌注并不影响乳腺的摄取量,证明了氨基酸的构成并不直接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旁证材料:文章(附件35);标准(附件39)。
5卜登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成果主要完成人,参与项目研究,对创新点2、3有创造性贡献,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的45%。研究发现了热应激时乳腺酪蛋白合成所需氨基酸和葡萄糖发生了营养重分配,抑制了用于乳腺合成酪蛋白的氨基酸和葡萄糖的供给和乳腺细胞的合成能力,降低了乳蛋白含量。确立了日粮中性洗涤纤维与淀粉比例为1:1.7时,奶牛能够获得最佳的氮素利用率,进而提高乳蛋白合成效率。旁证材料:文章(附件36)。
6刘连超正高级天津嘉立荷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嘉立荷牧业集团有限公司成果完成人,承担项目实验基地的建设和技术示范推广,对创新点3有贡献,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40%。参与了“奶业高级人才研修班”的培训,将成果在天津进行示范和推广,推广到12个牧场的2.1万头奶牛,个别奶牛场已超过12吨,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旁证材料:应用证明(附件25)。
7麻柱副高级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成果完成人,承担项目试验基地的建设运转和技术示范推广,对创新点3有贡献,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40%。将成果在京津冀周边进行示范、推广、辐射,推广到8.6万头奶牛。旁证材料:应用证明(附件25)。
8甄玉国副教授长春博瑞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博瑞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完成人,参与项目研究及示范推广,对创新点2创造性贡献,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的40%。主要建立了酵母菌厌氧发酵的培养体系,优化生产工艺开发了新型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等,并开展饲料和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旁证材料:专利(附件6);应用证明(附件27)。
9吴兆海助理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项目完成人,参与项目研究及示范推广 ,对创新点1有创造性贡献,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的35%。研究表明犊牛3周开始饲喂优质牧草可降低瘤胃内普氏菌属丰度,不影响开食料采食量,可有效缓解断奶应激。发现饲喂4升高质量初乳(IgG>50 g/L)可使犊牛获得100%被动免疫。旁证材料:文章(附件32、附件34)。
10肖玲其他杭州康德权饲料有限公司杭州康德权饲料有限公司项目完成人,参与项目研发和示范推广,对创新点3创造性贡献,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的35%。主要研发推广过瘤胃氯化胆碱、过瘤胃氨基酸、包膜氯化钙等系列包膜产品。旁证材料:应用证明(附件27)。
11王雅晶副高级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成果完成人,参加项目研究及示范推广,对创新点1和创新点3有创造性贡献,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的30%。主要研究了后备牛日粮交互作用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参与了技术示范推广等。旁证材料:文章(附件30-31)。
12杨敦启副高级北京牛人亿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牛人亿家科技有限公司成果完成人,组织项目技术示范推广,对创新点3有贡献,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的30%。主要组织承担奶牛“金钥匙”、“奶业高级人才研修班”的技术推广示范工作,培训了2.2万人次。旁证材料:软件著作权(附件8)、应用证明(附件20-22)。
13都文中级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成果完成人,参与项目示范推广,对创新点3有贡献,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的30%。主要参与项目的实施、总结和项目示范等,参与行业标准的制/修定工作。
14姚琨中级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成果完成人,参与项目示范推广,对创新点3有贡献,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的30%。主要参与项目的实施、总结和项目示范等。
15夏建民中级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成果完成人,参与项目研究及示范推广,对创新点3有贡献,本项目占每年工作量的30%。主要参与《高产奶牛饲养管理规范》的修订、奶牛“金钥匙”技术推广培训、项目总结和申报工作等。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牛真胃灌服器及真胃灌服方法中国ZL201310241929.9中国农业大学曹志军,杨敦启,李胜利,王富伟
2授权发明专利瘤胃液收集与灌注器中国ZL201210130145.4中国农业大学李胜利,王富伟,曹志军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分离产阿魏酸酯酶微生物的方法中国ZL200710304761.6中国农业大学杨红建,岳群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饲用复合阿魏酸酯酶添加剂及其使用方法中国ZL200810101057.5中国农业大学杨红建,谢春元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复合产甲烷速效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中国ZL200910089581.X中国农业大学杨红建,张丹凤,姜雅慧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纤维降解率与正向调控瘤胃发酵丙酸生成的复合菌剂及其应用中国ZL201310653964.1中国农业大学杨红建,庞德公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265032.4长春博瑞饲料集团有限公司甄玉国,赵小丽,张雪峰,郑艳秋,关艳玲,赵巍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促进动物生长和抗应激的酵母细胞活性代谢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265012.7长春博瑞饲料集团有限公司甄玉国,冀红芹,张雪峰,赵小丽,郑艳秋,关艳玲,赵巍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过瘤胃包膜γ-氨基丁酸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010039630.1杭州康德权饲料有限公司;余荣;陈强;李浙烽;徐二华李浙烽、余荣、陈强、徐二华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牛人配方奶牛日粮配方软件中国2018SR210958北京牛人亿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牛人亿家科技有限公司
进步奖曹志军,李胜利,杨红建,王中华,卜登攀,刘连超,麻柱,甄玉国,吴兆海,肖玲,王雅晶,杨敦启,都文,姚琨,夏建民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嘉立荷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长春博瑞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康德权饲料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
310020-402 牡丹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
项目名称牡丹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林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国色牡丹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牡丹是我国重要的观赏、药用与新型油料植物,缺乏新颖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与高效的商品化生产技术,严重制约着牡丹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先后依托“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实施,在牡丹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与实质性进展。(1)实现了我国芍药属远缘杂交育种的突破。牡丹和芍药的组间远缘杂交是现代牡丹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获得的组间杂种兼具牡丹和芍药的优点,观赏性高、适应性好,在全世界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市场需求。但我国组间杂交育种起步晚,成功率极低,严重限制了我国牡丹育种的发展。本项目在系统研究和挖掘牡丹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初步揭示了组间杂交成功的机制,筛选出了具有较高组间杂交亲和性的关键亲本,建立了高效的组间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我国首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个组间杂交牡丹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具有黄色、复色等新颖的花色,开花时间比传统牡丹品种晚10天,观赏期长1周。(2)培育出一批鲜切花专用牡丹新品种,研发了切花生产栽培新技术。鲜切花是一种新兴的牡丹应用形式,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传统牡丹品种花枝过短,仅有30-40cm,达不到切花生产的要求。本项目利用植株高大的紫斑牡丹为主要亲本,通过杂交选育培育出了12个观赏效果好、花枝长达60cm的鲜切花专用牡丹新品种。通过研究修剪处理对花枝生长及开花的影响,创建了牡丹硬枝切花生产新技术。应用该技术,硬枝切花产量可达到7枝/株,不仅有效延长了切花枝长度,且耐贮藏性和切花品质好于嫩枝切花。(3)建立和应用了牡丹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分子育种是提高牡丹育种效率的重要途径。本项目利用转录组测序和SLAF技术开发了大批SSR、SNP等分子标记,构建了首张牡丹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通过QTLs定位和关联作图,建立了牡丹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在牡丹起源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杂交亲本选择、杂种鉴定与筛选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比较转录组研究,初步揭示了牡丹二次开花等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与形成机制。(4)建立了高效的牡丹微繁殖技术体系。牡丹组培快繁技术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本项目解决了离体芽的褐化问题,使离体芽增殖率从1-3倍提高到5-8倍;利用腐胺、mT等新型生根及生长调节物质,使离体芽生根率从60%提高到80%以上,并大幅提高生根质量;通过筛选与应用专用丛枝菌根真菌,使生根苗移栽成活率从30-40%大幅提升到90%以上。(5)研发了牡丹秋季花期调控新技术。在对牡丹正常和败育花芽不同发育时期激素和糖类化合物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研发出调控牡丹秋季开花的技术,使牡丹秋季稳定开花,提高了秋季开花成花率,改善了秋花叶片发育状况,使花叶协调,并且能够控制其在国庆期间开放,大大延长了牡丹的观赏期、提高观赏应用价值。本项目获得牡丹新品种权1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2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篇。新品种、新技术在各地应用过程中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成仿云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系统收集整理了紫斑牡丹品种资源、亚组间高代杂种、组间杂种等国内外重要的栽培和野生资源,并应用于牡丹育种;研究了栽培牡丹的起源及栽培品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完善了牡丹品种分类系统;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牡丹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以及体细胞胚诱导等多种途径的牡丹组织培养技术;完善了牡丹花期调控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获得新品种权17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22篇。(附件2-11,16-37)
2钟原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系统收集整理了紫斑牡丹品种资源、亚组间高代杂种、组间杂种等国内外重要的栽培和野生资源,并应用于牡丹育种;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牡丹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以及分生结节培养等多种途径的牡丹组织培养技术;完善了牡丹切花生产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获得新品种权1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1篇。(附件2,3,4,6,7,9,11,16-19,21,26,29,31,33-35)
3成信云中级北京国色牡丹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国色牡丹科技有限公司对牡丹野生和栽培资源收集、牡丹专用新品种培育、牡丹种苗生产及推广等方面具有重要贡献。参与收集整理了紫斑牡丹的栽培和野生资源,并应用于牡丹育种;建立并推广了紫斑牡丹种苗生产技术。获得新品种权11项。(附件5-8)
4袁军辉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对牡丹野生和栽培资源亲缘及演化关系研究有重要贡献。参与收集整理了紫斑牡丹的栽培和野生资源,并研究了野生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保护利用策略;揭示了延安牡丹杂种起源及中原品种群、紫斑品种群的起源及相互关系,发表研究论文4篇。(附件24,25,27,28)
5陶熙文其他北京国色牡丹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国色牡丹科技有限公司对牡丹野生和栽培资源收集、牡丹专用新品种培育、牡丹种苗生产及推广等方面具有重要贡献。参与收集整理了紫斑牡丹的栽培和野生资源,并应用于牡丹育种;建立并推广了紫斑牡丹种苗生产技术。获得新品种权4项。(附件6)
6吴静讲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对牡丹分子标记开发及辅助育种研究有重要贡献。开发了大批SSR分子标记,并应用于牡丹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发表研究论文6篇。(附件16,17,20,21,31,36)
7文书生讲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国色牡丹科技有限公司对牡丹组培快繁研究有重要贡献。建立了稳定高效的牡丹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发表研究论文2篇。(附件18,19)
8蔡长福副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对牡丹遗传图谱构建和重要形状QTL定位研究有重要贡献。构建了首张牡丹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重要形状的QTL定位分析,发表研究论文6篇。(附件16,17,20,21,31,34,)
9周华副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国色牡丹科技有限公司对牡丹二次开花机理研究有重要贡献。主要从事了牡丹二次开花重要调控基因的挖掘与功能研究,发表研究论文3篇。(附件20,29,30,)
10高平中级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参与了组间远缘杂交新品种培育、硬枝切花栽培生产技术研发等工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新品种权1项,发表论文2篇。(附件11,32,35)
11李红艳工程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参与了牡丹花期调控与秋季开花技术开发,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1篇。(附件10,22)
12庞利铮工程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参与了组间远缘杂交育种和花期调控技术研发工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1篇。(附件10,34)
13王莹工程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参与了牡丹远缘杂交育种及花期调控技术研究,获得新品种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1篇。(附件3,10,3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植物新品种权京俊美中国20140061北京林业大学成仿云、刘玉英、王荣、钟原、王越岚
2植物新品种权京华朝霞中国20140062北京林业大学成仿云、钟原、曹羲君、王莹
3植物新品种权京桂美中国20140063北京林业大学成仿云、何桂梅、钟原、高静
4植物新品种权京华墨冠中国20140065北京国色牡丹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林业大学成信云、成仿云
5植物新品种权京墨洒金中国20140068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国色牡丹科技有限公司成仿云、成信云、陶熙文、钟原
6植物新品种权京玉天成中国20140071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国色牡丹科技有限公司成仿云、钟原、成信云、张栋
7植物新品种权京醉美中国20140076北京国色牡丹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林业大学成信云、成仿云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牡丹分生结节的诱导方法中国ZL201110125556.X北京林业大学成仿云、钟原、秦磊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牡丹秋季开花的方法中国ZL201110129047.4北京林业大学成仿云、李红艳、王莹、庞利铮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牡丹硬枝切花生产方法中国ZL201310206625.9北京林业大学成仿云、高平、钟原
进步奖成仿云,钟原,成信云,袁军辉,陶熙文,吴静,文书生,蔡长福,周华,高平,李红艳,庞利铮,王莹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国色牡丹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林业大学
320020-403 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林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
项目简介随着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人类对河流地貌破坏的规模和程度越来越大,水陆交错带首当其冲,其自然植被退化严重,导致湿地萎缩,生态系统日趋退化,生态安全问题突显。近几十年来,人为影响加之日趋严重的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对漓江水陆交错带植被及景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直接影响到河流的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针对滩地砾石大面积裸露,景观美观度急剧下降等生态系统退化的关键问题,项目历时四年,以生态修复和景观优化为目标,以典型旅游河段水陆交错带退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评价了水陆交错带截污效果及现有护岸措施功能,划分了立地类型并揭示土壤植被空间分异规律,经过长期试验示范,构建了砾石滩地植被恢复核心技术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模式。主要科技创新点包括:1.构建了砾石滩地的植被恢复技术体系,其中授权发明专利9项。针对困难立地砾石滩地受水文冲刷强度大,土壤淘蚀严重,植被难以定植的核心问题,从土壤的淤积与固持、植被的筛选、植物的种植方法、快速绿化及凋落物分解几个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及改良,最终集成了技术体系。其中已应用专利均具有较好的实施效果,该技术体系在建立的沿江300米示范区中进行集中示范,植被覆盖度提高8%,对广大喀斯特地区流域的生态退化水陆交错带具有很好的生态修复效果。2.提出了“污染控制、生态修复、景观优化”三效合一的生态修复模式。揭示了典型灌木对漂浮物拦截效果的差异性以及不同草带对径流、泥沙及氮磷养分截留效果的差异性,为污染控制的植物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大量的生态学调查进行指标提取,运用系统聚类等数学方法,归纳总结出漓江现有的6种植被配置型式,并分析其生态退化状况,提出了生态修复策略,根据不同河段特点及实际需求,提出了具有控制污染、生境多样化、促淤防冲、稳定岸坡和防洪安全的5种不同主导功能的植被配置型式,为生态修复提供方向;最后,从立地类型及植被类型两方面遥感解译漓江景观,结合植被现状及各河段主导功能,对漓江17个典型河段面进行了“污染控制、生态修复、景观优化”生态修复模式设计。3.揭示了水陆交错带水文-植被-土壤的空间条带性分异规律,并进行了微立地类型的划分。从横向空间上按照水陆交错带淹没时间划分出不同梯度带,发现砾石滩所属梯度带虽然植被稀缺,但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较高,具有相当大的植被恢复潜力;从纵向空间上对漓江流域划分出11个微立地类型,有利于针对不同的退化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修复模式探究和植被恢复技术开发。4.构建了护岸措施功能评价体系,对不同护岸措施功能进行评价,为决策层对护岸措施修复提供科学建议。对主要护岸措施从稳固效果、景观效果、植被恢复效果上分析,构建指标体系并对护岸措施进行功能评价,划分出急需整体修复、需部分修复和短期内无需修复3个等级,对需要修复的护岸措施提出修复建议。目前该项目已发表期刊论文二十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三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冬梅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项目负责人,提出大部分成果的原创思想,对困难立地生态修复技术进行试验设计,参与完成了立地类型的划分、护岸措施评价以及土壤植被条带规律等科学研究,对主要科学发现一至四均具有贡献(附件2-10,18-26,28-31,34-38)。
2梁士楚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完成了漓江湿地植被种类组成及其区系划分(附件27),筛选出了生态修复模式的适生植物种,探讨了漓江不同植物群落间的功能性状差异(附件27,32-33),生态修复模式设计(附件18,19),为主要科学发现之一至四的植被选择及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3任远其他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组织各研究内容的实施,参与完成了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技术研究(附件4,6,7);完成了“一种砾石滩的植物种植方法”(附件6);完成了漓江水陆交错带植被配置型式的划分,总结出了不同立地类型植被配置模式生态退化的特点,对主要科学发现一至四均有贡献(附件18,19,22-26,29,30,34-38)。
4信忠保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参与完成植被恢复方法成果的研究(附件2,5),对漓江河岸植被配置类型退化机制及其拦截径流泥沙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附件20,29,30),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一、二、三有贡献。
5史常青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对植被修复技术提供了部分原创思想,参与完成了一种在河岸水陆交错带种植植物的方法(附件4),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一做出贡献;草带径流泥沙的拦截效果研究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三有贡献(附件36)。
6耿玉清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土壤酶活性的研究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三有贡献(附件23);凋落物分解装置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一有贡献(附件8)。
7李扬其他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土壤空间分异规律揭示了水陆交错带的条带特征,参与完成了植被配置类型拦截径流泥沙效果以及退化机制的研究,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二有贡献(附件22,26,36)。
8王晶工程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完成了“淤积质装置及河漫滩植被恢复方法”和“测定水生植物耐淹抗冲性能的装置及方法”技术研究,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一有贡献(附件2,3,20,21)。
9黄端其他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完成了“一种水陆交错带裸露滩地快速绿化的方法”(附件7);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探讨了河岸带植物对水淹胁迫的适应性策略(附件33,34),对主要科学发现一、三有贡献。
10王震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完成了植被恢复技术的试验设计,提出了部分成果的原创思想,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一、三有贡献附件(18,19)。
11田华丽其他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完成桂林漓江湿地植被种类组成及其区系成分研究,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一、二、三有贡献(附件27)。
12卢洋其他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参与完成了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技术的试验研究,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一、三有贡献(附件37,38)。
13张丹丹其他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完成了径流泥沙拦截效果的研究(附件30)及“一种在河岸水陆交错带种植植物的方法”(附件4),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一、三有贡献(4,30,36)。
14李青山其他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完成了典型立地根系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研究(附件25),参与完成植被配置类型的退化机制研究(附件29),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一、二有贡献。
15周思思其他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完成了不同护岸措施的功能对比评价(附件28),对主要技术创新点四有贡献。
16覃云斌其他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完成了“一种河岸水陆交错带植被的种植方法”试验研究,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一有贡献(附件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陆交错带裸露滩地快速绿化的方法中国ZL201510916953.7北京林业大学;王冬梅王冬梅;黄端;任远;杨娜;
2授权发明专利凋落物分解装置中国ZL201410505336.3北京林业大学耿玉清;杜庆
3授权发明专利河岸带石砾滩地固土植草方法中国ZL201510319791.9北京林业大学耿玉清;杜庆;王冬梅;郭玉珊;张琳琳;张艳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室内模拟干湿交替响应下测定土壤呼吸的实验方法中国ZL201510853945.2北京林业大学;王冬梅王冬梅;李梦寻
5授权发明专利淤基质装置及河漫滩植被恢复方法中国ZL201310020011.1北京林业大学;沃德兰特(北京)生态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王冬梅;王晶;信忠保;李扬;刘艳
6授权发明专利测定水生植物耐淹抗冲性能的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310020269.1北京林业大学;沃德兰特(北京)生态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王冬梅;王晶;刘艳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在河岸水陆交错带种植植物的方法中国ZL201410838272.9北京林业大学;沃德兰特(北京)生态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王冬梅;张丹丹;史常青;张艳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河岸水陆交错带植被的种植方法中国ZL201510178250.9北京林业大学信忠保;王冬梅;覃云斌;王晓英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砾石滩的植物种植方法中国ZL201510818676.6北京林业大学;王冬梅王冬梅;任远;黄端;汪西林
进步奖王冬梅,梁士楚,任远,信忠保,史常青,耿玉清,李扬,王晶,黄端,王震,田华丽,卢洋,张丹丹,李青山,周思思,覃云斌北京林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330020-404 东北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经营技术
项目名称东北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经营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林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北华大学,南京加林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农学院
项目简介东北森林面积6.8亿亩,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37%;木材蓄积量达32亿立方米,占全国木材总蓄积量的三分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于长期过度采伐和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森林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次生林已经成为东北森林的主体,高达森林总量的60%以上。项目实施初期,东北次生林经营理论以短期格局描述为主,缺少基于长期定位观测的机理性和过程性研究,次生林结构优化与功能调控机理始终未搞清楚;经营技术无法满足次生林质量精准提升的实际需求,在生物多样性、生产力等主导功能定量调控技术上未获突破。项目组于1995年率先提出“生态采伐”的概念,出版了我国首部生态采伐学术著作--《森林生态采伐研究》。以东北阔叶红松林经干扰后形成的次生林为对象,经过26年联合科技攻关,在对200多公顷大样地、60余万株林木定位监测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研建了次生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我国东北天然林保护、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重大林业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撑。主要创新性如下:(1)定量分析了大型真菌和土壤动物在伐根分解中的作用,科学诠释了伐根、倒木等粗木质残体以及凋落物分解机理与养分释放规律。创建了一套以伐根、枯倒木、凋落物养分循环调节为关键要素的次生林土壤地力维持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2)阐释了次生林抚育间伐理论与关键技术,揭示了林窗动态干扰体系及林窗更新规律,提出了主要建群树种的抚育更新技术。创建了一套东北次生林定量抚育更新技术体系,解决了长期以来次生林抚育更新难以定量化的技术难题。(3)系统阐明了主要建群树种生长规律、次生林群落组建机制,研发了以顶级群落为参照的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调控技术、生态系统定量监测技术、生态采伐技术。创建了一套以林分密度、树种组成、大小结构、空间格局等为关键要素的次生林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技术体系。(4)开发了基于AI模拟退火算法的森林时间空间优化仿真模型,形成了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系统工程、GIS等先进技术为一体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规划技术。创建了一套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模拟技术体系,实现了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规划的系统化、标准化、智能化、可视化,解决了人工智能算法依赖于标注样本数据的技术难题,人工智能在森林经营规划领域的应用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项目发表论文153篇(其中SCI收录32篇),获授权专利9件,出版专著5部,培养研究生153人。建立了8个应用示范区共计推广1.09万公顷,新增经济效益1.01亿元;显著提高了次生林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提升了森林质量、带动了林区居民就业增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为我国东北林区天保工程以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赵秀海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本成果主要资助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第一主持人。全面负责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技术研发工作。本人在成果的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获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著作1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与本成果密切相关的论文9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篇)。对本成果所列的全部科技创新点均做出了重要贡献。(佐证材料,软件著作权:附件13-33;出版著作:附件31-5;论文:附件33-2~5;附件34-2~4、6等;附件35-3、5~10、13~15、18等;附件36-1~7、9等;附件37-1~4、13~14、16等;附件38-1~17等)
2张春雨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本成果主要资助课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0781)主持人;骨干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全面参与项目的前期设计和技术研发工作,在成果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出版著作2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与本成果密切相关的论文1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篇)。对本成果所列的创新点2(1)、2(2)、3(1)、3(2)、3(4)的科技创新内容做出了重要贡献。(佐证材料,著作:附件31-2、4;论文:附件33-12~13等;附件34-1~4等;附件35-11、18~20;附件36-11;附件38-3~7、39-14等)
3张忠辉研究员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本成果主要资助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C01B03)”的参加人。在本成果中研建了次生林主要造林树种的抚育更新技术,投入该项技术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获实用新型专利7项,合作出版著作1 部、发表论文1篇。对创新点2(3)的科技创新内容做出了重大贡献。(佐证材料,专利:附件2-附件5;附件12-1~3;著作:附件31-1;论文:附件38-3 等)
4孟庆繁教授北华大学北华大学本成果主要资助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C01B03)”的参加人。在本成果中参与研建了次生林生态采伐关键技术,投入该项技术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与本成果密切相关的论文7篇。对创新点3(1)、3(4)的科技创新内容做出了重大贡献。(佐证材料,论文:附件40-5~16 等)
5黄华国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本成果主要资助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样带监测与经营技术研究”的参加人。研建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区域生物多样性高分辨率立体制图技术,投入该项技术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合作出版著作1 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与本成果紧密相关的论文1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对创新点3(3)的科技创新内容做出了重大贡献。(佐证材料,软件著作权:附件13-31~32;著作:附件31-3;论文:附件33-6~11;附件37-5~12 等)
6王娟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主要负责相关项目的具体实施与野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承担了主要树种生长规律及次生林群落组建机制的研发工作,并参与研建了生态采伐技术,投入该项研发任务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本成果相关的论文5篇论文(其中SCI收录论文4篇)。对创新点3(1)的科技创新内容做出了重大贡献。(佐证材料,论文:附件33-2、15;附件34-8~9;附件36-4)
7高露双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本成果主要资助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C01B03)”的参加人。承担树木生长对气候因子响应机制研发工作,并参与研建了生态采伐技术,投入该项研发任务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合作出版著作1 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8篇论文(其中SCI收录论文1篇)。对创新点3(1)的科技创新内容做出了重大贡献。(佐证材料,专利:附件12-4~5;著作:附件31-4;论文:附件31-6~7;附件39-7~13)
8范春雨讲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全面负责本成果相关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工作。参与研建了次生林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调控技术,投入本成果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论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在本成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对创新点3(1)、3(2)的科技创新内容做出了重要贡献。(佐证材料,论文:附件33-12~13;附件37-14)
9赵敏工程师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加林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生态系统经营规划技术的研发工作,并承担相关技术产品在吉林省国有林场的推广应用。在本成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在技术研发过程中,获得与本成果密切相关的软件著作权30项。对创新点4(2)的科技创新内容做出了重要贡献。(佐证材料,软件著作权:附件5-附件11;附件13-1~30;附件32)
10赵亚洲讲师北京农学院北京农学院全面负责本成果的相关技术在长白山森工集团敦化林业有限公司大蒲柴河林场的试验示范与技术推广工作。在本成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在成果研发过程中参与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对创新点3(1)的科技创新内容做出了重要贡献。(佐证材料,论文:附件33-15、34-7;附件38-7;附件39-1、14、16)
11何怀江初级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全面负责本成果的相关技术在吉林省林业实验区国有林保护中心的试验示范与技术推广工作。在本成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在成果研发过程中参与发表论文11篇。对创新点3(4)的科技创新内容做出了重要贡献。(佐证材料,论文:附件35-11~12;附件36-1~2、20;附件37-2、18、21;附件38-14~15、40-1)
12姜俊助理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全面负责本成果的相关技术在吉林省黄泥河林业局的试验示范与技术推广工作。在本成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在成果的研发过程中,参与合作发表论文3篇。对创新点3(4)的科技创新内容做出了重要贡献。(佐证材料,论文:附件36-2、38-1~2)
13陈贝贝助理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全面负责本成果的相关技术在长白山森工集团敦化林业局有限公司光明林场的试验示范与技术推广工作。在本成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在成果研发过程中参与发表论文5篇。对创新点3(4)的科技创新内容做出了重要贡献。(佐证材料,论文:附件36-2、21;附件37-1、18;附件38-19)
14程艳霞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本成果主要资助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C01B03)”、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样带监测与经营技术研究(200904022)”的参加人,承担了次生林生物多样性调控技术等的研发工作,投入该技术研发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在成果研发过程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10篇论文。对创新点3(1)、3(2)的科技创新内容做出了重大贡献。(佐证材料,论文:附件36-13、20;附件37-15、17~19;附件38-18~20)
15范秀华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本成果主要资助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C01B03)”、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样带监测与经营技术研究(200904022)”的参加人,承担了次生林叶片反射光谱及光合能力变化规律等的研发工作。在本成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在成果研发过程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16 篇论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对创新点1(2)、3(1)的科技创新内容做出了重要贡献。(佐证材料,论文:附件33-1、34-5;附件35-1~2、16~17;附件36-14~16;附件37-20、附件38-21、附件39-1~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林业工程用除草装置中国ZL 2016 2 0061570.6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张大伟;付世萃;胡长群;赵在立;周旭昌;张忠辉;赵珊珊;杨雨春;王梓默;张义飞;田凤春;毕武臣;李显
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林业育苗装置中国ZL 2016 2 0061666.2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世杰;张忠辉;李洁玲;张晓军;赵在立;李显君;周胜利;赵珊珊;杨雨春;卞大伟;王君;包广道;陈平;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森林土壤保湿取样袋中国ZL 2016 2 0061569.3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杨雨春;赵珊珊;田凤春;赵忠伟;赵立新;赵吉胜;杨晶;张忠辉;王君;包广道;王萍;宁立臣;周胜利;李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可提高胡桃楸出苗率和保存率的绿色可降解植苗容器中国ZL 2015 2 0608374.1杨雨春;赵珊珊;张大伟;张忠辉杨雨春;赵珊珊;张大伟;张忠辉;王元兴;杨辉;包广道;付世萃;许延国;吴培莉;林士杰;周旭昌;周丹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aiReserve保护地系统选择智能平台[简称:aiReserve]V1.0中国2018SR925109南京加林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加林碳汇计量分析管理云计算平台[简称:CAMP]V1.0中国2015SR242555南京加林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木材供需战略系统[简称:TDS]V1.0中国2017SR736454南京加林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加林森林模拟优化系统软件中国2014SR105087南京加林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水源涵养模拟系统[简称:WCS]V1.0中国2018SR926306南京加林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营林作业项目响应模拟系统[简称:RSO]V1.0中国2018SR925089南京加林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进步奖赵秀海,张春雨,张忠辉,孟庆繁,黄华国,王娟,高露双,范春雨,赵敏,赵亚洲,何怀江,姜俊,陈贝贝,程艳霞,范秀华北京林业大学,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北华大学,南京加林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农学院北京林业大学
340020-406 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林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项目简介1956年我国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来,自然保护区的范围确定基本是观图定界,科学性严重不足。自然保护区的设立特别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主要是依据专家经验判读地方上报材料投票决定,缺乏一套对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的定量化评价方法。2008年起,国家七部门对全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管理成效评估,主要以专家听取自然保护区汇报再进行现场打分的方法来完成,缺乏一套对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的定量评价方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项目组研发了自然保护区适宜规模确定技术、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保护成效定量评估技术,实现了自然保护区科学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研究成果出版了专著《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关键技术》(58万字)。主要技术创新如下:(1)首创了自然保护区适宜规模确定技术。首次提出了保护性景观、人工干扰性景观和景观镶嵌体的概念,通过计算保护性景观总体破碎化指数、镶嵌体面积有效性指数等指标,实现了自然保护区范围适宜性的定量化判断。通过自然保护区内伞护种或旗舰种最小可存活面积与植被保护最小面积的拟合,得出自然保护区最小面积确定方法。核心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陆地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价值计算方法”(ZL201410037057.9)。(2)首创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定量评估技术。项目研发了自然保护区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价值、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和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的定量评估方法。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为“自然保护区鸟类保护状况测试方法”(ZL201210125496.6)和“自然保护区水鸟栖息地状况计量方法”(ZL201210089857.6);编制了林业行业标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技术规程》;出版了专著《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优先性评价技术》。(3)首创了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的定量评估技术。首次提出了保护性植被和干扰性植被的概念,首创了景观转类指数、保护性景观质量指数、植被转类指数、保护性植被格局完整性指数等数学模型和方法,从景观、植被、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四个方面构建了定量评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编制了林业行业标准4项,为《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1部分:野生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2部分:植被保护》、《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3部分:景观保护》和《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4部分:野生动物保护》。2019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提出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明确了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本项目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制定国家标准2项,林业行业标准10项,北京市地方标准1项。研究成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科学建设和有效管理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崔国发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项目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对科技创新点1、2、3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持制定《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GBT35822-2018)等国家标准2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技术规程》(LY/T2649-2016)等林业行业标准10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规范》(DB11 T 1500-2017)等北京市地方标准1项。 获得“一种陆地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价值计算方法”(ZL201410037057.9)等国家发明专利8件,“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成效评估系统V1.0”等软件著作权2件。(说明:部分专利本人为第二发明人,第一发明人为本人指导的研究生)。
2郭子良助理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研究成果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和保护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方法选择等内容的研究,对科技创新点1、2、3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定量评估技术,自然保护区景观、植被和野生植物保护成效定量评估技术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参与制定《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GBT35822-2018)国家标准1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技术规程》(LY/T2649-2016)等林业行业标准5项。
3王清春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研究成果主要完成人之一,对科技创新点1、3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自然保护区适宜规模确定技术,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定量评估技术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参与制定《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GBT35822-2018)等国家标准2项,主持制定《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编制指南》(LY/T 2937-2018)林业行业标准1项,参与制定《中国森林认证—森林生态环境服务 自然保护区》(LY/T 2239-2013)等林业行业标准2项。
4邢韶华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研究成果主要完成人之一,全面参与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的选择确定等研究内容,对科技创新点1、2、3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定量评估技术,自然保护区植被和野生植物保护成效定量评估技术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参与制定《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GBT35822-2018)等国家标准2项,参与制定《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技术规程》(LY/T 2016-2012)、《自然保护区设施标识规范》(LY/T 1953-2011)等林业行业标准5项。
5张建亮助理研究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研究成果主要完成人之一,对科技创新点1、3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自然保护区景观、植被和野生植物保护成效定量评估技术研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参与制定林业行业标准3项:《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1部分:野生植物保护》(LY/T2244.1-2014);《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2部分:植被保护》(LY/T2244.2-2014);《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3部分:景观保护》(LY/T2244.3-2014)。
6刘方正助理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研究成果主要完成人之一,对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自然保护区景观、植被和野生植物保护成效定量评估技术研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制定《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1部分:野生植物保护》(LY/T2244.1-2014)、《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2部分:植被保护》(LY/T2244.2-2014)等林业行业标准5项。
7孙锐副教授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研究成果主要完成人之一,对科技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定量评估技术研发,特别是在水鸟和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优先性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贡献。参与制定林业行业标准1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技术规程》(LY/T2649-2016)。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件,专利号“ZL 2012 1 0089857.6”、“ZL 2012 1 0125496.6”,第一发明人。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成效评估系统V1.0中国2018SRBJ0031北京林业大学崔国发
2授权发明专利自然保护区鸟类保护状况测试方法中国ZL201210125496.6崔国发孙锐;崔国发
3授权发明专利自然保护区水鸟栖息地状况计量方法中国ZL201210089857.6崔国发孙锐;崔国发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珍稀濒危树种个体生存压力计算方法中国ZL201410318197.3北京林业大学张建亮;刘方正;崔国发
5实用新型专利猛禽休憩架中国ZL201220049753.8崔国发崔国发;邢韶华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鸟巢树中国ZL201320402339.5北京林业大学魏颐凊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鸟巢架中国ZL201320402527.8北京林业大学魏颐凊;崔国发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陆地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价值计算方法中国ZL201410037057.9北京林业大学张建亮;刘方正;崔国发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燕窝房中国ZL201320402340.8北京林业大学魏颐凊;崔国发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成效评估系统V1.0中国2018SRBJ0030北京林业大学崔国发
进步奖崔国发,郭子良,王清春,邢韶华,张建亮,刘方正,孙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350020-407 杨树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创新与优良品种创制
项目名称杨树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创新与优良品种创制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林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西宁市湟水林场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林木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基本涵盖了林木种质资源评价、分子育种理论与技术创新、优良品种创制、良种与良法推广应用等全产业链条。项目围绕杨树遗传改良关键技术瓶颈与优良品种缺乏且利用率低等现状,历经18年科研攻关,构建了选、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杨树育种体系,实现了杨树良种—良法同步研发与推广应用。其主要成果归纳如下: 1.率先建立了毛白杨与小叶杨优质、速生与抗逆应用核心种质资源库。围绕优质、速生与抗逆等杨树良种选育需求,重建了用材与绿化树种毛白杨种质资源库(2430份),收集并建立了“三北”地区主要生态树种小叶杨种质资源库(1769份),改变了我国杨树有效育种资源匮乏的现状;开发了林木应用核心种质选择策略,分别建立了杨树优质区、速生区与抗逆区应用核心种质库。 2.提出了林木数量性状系统解析新策略,发掘了一批具有育种价值的共性基因与调控因子。系统评价了遗传因子与表观调控因子的功能角色,首次在全基因组水平精准解析了影响杨树数量性状遗传变异的加性与非加性效应,开发了适用于种质资源/家系等不同遗传背景群体的解析新策略,发掘了一批在不同育种群体均具有育种价值的共性基因与调控因子。 3.建立了高效稳定的林木分子育种共性技术体系。精准确定了具有“一因多效”或“遗传连锁累赘”的育种基因,明确了多性状联合选择下的优势基因型组合与表型贡献率可估范围,开发了适用于多性状选育的SNP检测芯片,建立了“基因模块与耦合性状同步评价—定向杂交/回交聚合优势基因”的杨树分子育种技术,优异单株的苗期选育精度达到86.5%,节省育种成本约1/3,缩短选育周期4-5年。 4.定向创制了工业用材型、生态防护型与环境绿化型系列杨树新品种与良种。利用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开展育种实践,创制了单一性状表现突出或聚合多目标性状的毛白杨和小叶杨新种质89份;通过在河北、山东、青海等杨树适生区开展无性系对比试验,定向选育出具有不同用途的毛白杨新品种14个、国家级良种3个、省级审定杨树良种6个,实现了毛白杨与小叶杨主栽区良种普遍升级换代。 5.实现了杨树良种与良法同步研发与科学推广应用。建立了“全季节良种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春季扦插规模化扩繁”技术体系,实现2-3年扩繁1000万株高品质种苗的生产能力;分类研发了困难立地造林标准与平原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实现了对品种群抗性的分级评价与筛选;围绕生态、用材与绿化应用目标,形成了良种与良法分区域推广应用新模式,提出了“种源地非最佳适生地”的科学化推广理念。 项目选育出国家及省级杨树良种9个、新品种14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发表论文58篇,其中SCI论文44篇;颁布行业标准5项;获科技鉴定成果7项;培养研究生42名。依托良种推广,举办培训班32次,培训技术人员2250人次;近三年累计繁育种苗2580万株,在河北、山东、青海等省区造林141处,推广应用2.056万公顷,直接经济效益13.813亿元,新增利润3.935亿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德强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全面负责项目整体设计和技术把关,是项目总体思路的提出者、具体技术路线的设计者,该项目主要支撑课题基金的负责人;是本项目所有6件国家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10个林木新品种权的第一完成人,2个国家级良种的主要培育人,是本项目51篇论文成果的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具体组织和指导项目组成员和研究生开展项目攻关,全面负责项目成果的创制与总结,从事该项研究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80%,是创新点1-5的主要完成人。
2杜庆章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项目具体研究工作的主要执行人之一;项目创新点(1)—(4)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完成了毛白杨、小叶杨应用核心种质资源营建,具体执行了林木基因标记辅助育种策略研发,撰写该项目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与发明专利,是本项目7个毛白杨新品种的主要培育人,4件国家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从事该项研究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80%。
3宋跃朋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项目具体研究工作的主要执行人之一;项目创新点(1)—(4)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完成了小叶杨种质资源营建与林木基因标记辅助育种策略,具体执行了杨树基因组DNA甲基化与非编码RNA研究。撰写该项目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与发明专利。从事该研究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80%,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授权杨树新品种9个,以主要培育人获得国家良种1个,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篇。
4张志毅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项目创新点(1)、(4)、(5)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设计完成了毛白杨种质资源库的重建工作,指导开展了重要性状的遗传作图工作,研制了毛白杨平原造林技术,从事该研究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60%,以第一培育人获国家良种3个、新品种14个,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
5支恩波教授级高工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项目创新点(4)、(5)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以第一培育人获得省级杨树良种3个,参与颁布毛白杨栽培技术标准3项,参与开展了毛白杨良种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示范推广,从事该研究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60%。
6张锦梅高级工程师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项目创新点(4)、(5)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以第一培育人获得省级青杨良种1个,以主要培育人获得省级青杨良种2个,在青海等西部高寒地区抗逆青杨良种规模化育苗、小叶杨抗逆栽培技术研发、优良无性系区域试验及示范推广,获得杨树科技认定成果4项,主持颁布行业标准1项。
7张全锋高级工程师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项目创新点(4)、(5)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以主要培育人获得省级毛白杨良种3个,以第一完成人颁布毛白杨栽培技术省级标准3项,参与颁布行业标准1项;参与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区毛白杨良种规模化育苗、栽培技术研发、造林抚育管理实验与示范推广等。
8马文斌高级工程师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项目创新点(4)、(5)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以主要培育人获得省级青杨良种3个,在青海等西部高寒地区抗逆青杨良种规模化育苗、小叶杨抗逆栽培技术研发、优良无性系区域试验及示范推广,获得杨树科技认定成果2项。
9徐振华教授级高工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项目创新点(4)、(5)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基于合作协议,具体执行国家良种毛白杨与河北地区小叶杨的栽培技术研发、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区开展毛白杨良种规模化繁育与技术推广应用等。
10权明洋助理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项目创新点(2)、(3)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完成了长链非编码RNA功能研究,发现了关键miRNA位点,发表SCI论文5篇,联合推动毛白杨良种在山东、河北、山西、青海等区域推广应用,研究工作占据本项目的60%。
11陶雅琴高级工程师西宁市湟水林场西宁市湟水林场项目创新点(4)、(5)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参加培育获得省级杨树良种1个;积极联合项目主持单位开展青杨派良种育苗与抚育技术研发,重点开展了高寒干旱地区青杨良种的幼龄期造林技术,推动了青杨良种种苗扩繁与推广应用。
12徐煲铧助理研究员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项目创新点(1)—(3)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了毛白杨、小叶杨种质资源群体构建与分子育种技术研发工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件,发表论文5篇,参编国际专著1部。
13次东其他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项目创新点(1)—(3)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了小叶杨种质资源库建设与群体表观遗传解析工作,授权新品种7件,国家发明专利1件,发表SCI论文5篇。
14田佳星助理研究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项目创新点(1)-(3)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了核心种质资源筛选与功能基因标记育种技术创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件,发表SCI论文11篇。
15谢剑波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项目创新点(2)、(3)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开发了育种价值的非编码RNA调控因子,发表SCI论文6篇。
16肖亮其他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项目创新点(1)、(4)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了应用核心种质筛选工作,主要开展了优良无性系的田间对比试验;联合推动毛白杨,青杨派良种在青海、河北、山东等区域的推广应用。
17陈金辉讲师海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项目创新点(1)-(3)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了小叶杨种质资源库构建工作,参与了非编码RNA功能研究,发表SCI论文6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青海省良种青海杨×10无性系、湟水林场小叶杨M29无性系、青杨雄株优良无性系中国青S-SC-PPM-001-2015、青S-SC-PSC-002-2014、青S-SC-PC-001-2012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西宁市湟水林场殷光晶,张锦梅等
2其他河北省良种毛白杨1316、1319、8001中国冀S-SC-PT-019-2010、冀S-SC-PT-020-2010、冀S-SC-PT-021-2010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支恩波等
3授权发明专利SNP位点基因型分型的方法中国ZL201310298870.7北京林业大学张德强,徐煲铧,杜庆章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树木SNP位点基因型检测方法中国ZL201310298853.3北京林业大学张德强,徐煲铧,杜庆章
5授权发明专利雌雄异株植物中雌雄花器官差异表达的microRNA的筛选方法中国ZL201310298603.X北京林业大学张德强,宋跃朋
6授权发明专利杨属派间不同种亲缘关系的鉴定方法及鉴定试剂盒中国ZL201310298553.5北京林业大学张德强,杜庆章,潘炜
7授权发明专利抗逆杨树的分子标记、筛选方法、试剂盒及应用中国ZL201310298867.5北京林业大学张德强,次东,宋跃朋,田敏,周大凌
8授权发明专利筛选杨树生长和木材品质性状的SNP位点、筛选方法、试剂盒及应用中国ZL201310298555.4北京林业大学张德强,田佳星,杜庆章
9其他国家良种毅杨1号、2号、3号中国国S-SV-PV-001-2013、国S-SV-PY-002-2013、国S-SV-PV-003-2013北京林业大学张志毅等
10植物新品种权景林1-6号、林源1-5号中国20160186-20160195北京林业大学张德强等
进步奖张德强,杜庆章,宋跃朋,张志毅,支恩波,张锦梅,张全锋,马文斌,徐振华,权明洋,陶雅琴,徐煲铧,次东,田佳星,谢剑波,肖亮,陈金辉北京林业大学,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西宁市湟水林场北京林业大学
360021-403 围产期间充质干细胞产品研发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项目名称围产期间充质干细胞产品研发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协和医学院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南开大学
项目简介研究目的:间充质干细胞(MSC)主要来源于成人骨髓,但成人骨髓MSC数量及增殖分化潜能随供者年龄的增大而下降,病毒感染率较高,骨髓采集须行穿刺术,采集量有限且易对供者造成损伤。本项目的目的在于探寻来源广泛、无伦理障碍,活性更佳且无污染的其它组织来源MSC并制备成相关细胞药物应用于临床并进行产业化。 主要创新点:1)通过对脐带和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建立了(P-MSC)原代细胞分离、培养、富集和扩增的工艺流程;2)通过揭示P-MSC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建立了以CD106为标记分子的高活性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标准,以及探明了P-MSC的旁分泌作用、致瘤性等;3)首次建立P-MSC库及其质量体系,包括供者筛查,脐带、胎盘的采集和运输,MSC的分离、扩增、冻存和复苏,MSC的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等;4)建立P-MSC严格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体系,细胞产品通过中国食品药品鉴定研究院的鉴定;5)通过对P-MSC治疗潜能的动物和临床研究,初步明确了MSC的安全性和对多种疾病治疗的有效性;6)通过P-MSC项目的实施,培养几十位研究生,促进了相关领域学术进步,并实现了产业转化。主要成果价值:项目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P-MSC库,为公众提供干细胞存储服务,储存量已突破20000份,同时提供高纯度P-MSC供研究使用。技术产品从2007年起投入市场,近三年累计收入超过3.17亿元人民币,利润超过2.2亿元人民币,纳税超过2900万元人民币。项目发表20篇SCI论文,出版专著3册,培养了几十位硕博士研究生。项目组通过技术标准制定、论文发表、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国际合作等方式在国际上率先进行产业和临床应用转化,对P-MSC研究开发与应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效益良好。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韩忠朝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韩忠朝长期从事研究开发工作,在血液学、干细胞生物学、再生医学技术产业转化和临床应用方面成绩显著, 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共发表论文500余篇,主编参编英文专著6部、中文专著9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9项。于2006年入选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2014年入选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在本项目中,韩忠朝教授是项目整体负责人,主导了项目相关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带领其他团队成员完成研究论文、制定企业技术标准、申请发明专利、申请相关研究课题等。
2韩之波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长期从事围产期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在间充质干细胞功能性标记物研究、体内外安全性评价研究、无创检测方法探索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作为本项目核心成员参与世界首个间充质干细胞库的建设工作,实施建立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公共库已经服务于干细胞基础科学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3李宗金教授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在干细胞分化、细胞标记、多模态分子影像示踪干细胞、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治疗方面做了系列的创新工作。主要应用分子影像学技术,研究胚胎干细胞(ESC)、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心脏/胰器官损伤修复过程中示踪干细胞归巢、分化及功能。是本项目中2篇SCI论文的通讯作者和1项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
4耿洁教授级高工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持了人体围产期组织来源的干细胞新药工艺质量开发及临床转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负责一类新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的质量关键技术研究和质控标准建立,新药制造检定规程及相关技术标准,样品通过了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标准复核,参加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申报临床试验获得国家药监局CDE受理;负责开发并全面负责申报国际首个人间充质干细胞外用新药“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凝胶”,全部临床前研究通过CDE技术评审,获得临床试验批件;起草我国第一个干细胞制品相关的企业技术标准(备案号Q/12KF 5296-2011 Q/12KF 5297-2011 Q/12KF5298-2011)。
5韩之海教授级高工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本项目中3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发明人:“亚全能干细胞、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ZL200810240040.8,“一种胎盘源母体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方法”,ZL201310196516.3;“一种高效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ZL201310196252.1;“一种在运输过程中储存胎盘的装置”,ZL201020117322.1
6赵钦军研究员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参与创建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种子库和工作库的库制备的技术方案和鉴定标准,创建了脐带和胎盘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大规模培养扩增的技术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为间充质干细胞疾病治疗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合格的间充质干细胞制品。参与建立了干细胞识别和鉴定的重要的标记物,重点对间充质干细胞不同亚群(CD106和GD-1的亚群)的功能进行比较研究,主要参与建立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产品制备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7王涛工程师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发明专利“一种胎盘源母体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方法”和“一种高效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的第二发明人,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在运输过程中储存胎盘的装置”的第二发明人,负责多能干细胞库的工艺开发和干细胞库的运营管理。
8池颖助理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参与本项目中CD106阳性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功能活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安全性、间充质干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参与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9冯晓明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冯晓明博士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员、国家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天津市131工程第一层人选、协和学者特聘教授,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Blood、Cell Death and Disease等国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在本项目中开展间充质干细胞基础研究,探索加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作用的方法和机制,并发表SCI论文。
10王伟强助理研究员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间充质干细胞对炎症性肠病治疗作用的研究并发表SCI论文,参与干细胞临床研究。
11张会闪助理研究员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从事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凝胶制剂新药的研究开发、干细胞注射制剂的研究开发等,参与开发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凝胶”已被中国药监局默许进入 1 类新药临床试验阶段。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在运输过程中储存胎盘的装置中国CN201737325U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韩之海,王涛
2其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公共库技术条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自体储存技术条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品技术条件中国KF0848-2011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韩忠朝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效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中国CN103421739B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韩之海,王涛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间充质干细胞保存液及其用途 中国CN101210232B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韩忠朝,刘拥军,韩之波,龚伟,池颖
5授权发明专利具有体内示踪和肿瘤治疗作用的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制备方法中国CN103695373B南开大学,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李宗金,韩忠朝,冷良,韩之波,徐旸,赵钱杰,王悦冰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CD106阳性细胞、其鉴定、制备方法及应用中国CN102539736B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韩忠朝
进步奖韩忠朝,韩之波,李宗金,耿洁,韩之海,赵钦军,王涛,池颖,冯晓明,王伟强,张会闪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南开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
370021-404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家庭治疗模式的建立
项目名称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家庭治疗模式的建立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协和医学院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项目简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儿童及青少年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极为凶险,该病的治疗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亚砷酸(ATO)的应用使疾病的疗效明显改善。该项目建立并规范我国儿童APL的诊疗体系,对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增疗效、降毒性、减费用、利身心”开展一系列的工作,科学合理地建立了儿童APL的家庭治疗模式,为我国肿瘤性疾病家庭治疗的实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针对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早诊断、早治疗”,积极参与国家临床路径的制定,将我单位成熟的治疗经验积极向全国推广。通过学习班、会议等形式,提高了全国各级医院医生的诊疗水平。本研究中的《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2016版)》应用后受到了国家卫计委、青岛市卫计委等的关注。经分析测算,得出了:“《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2016版)》的制订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为医保报销提供参考依据,考虑推广实施”的结论,并发表于《中国医院管理》(2018年5月)。 2. 针对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增疗效、降毒性”,明确亚砷酸(ATO)在儿童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在儿童APL的治疗中加用砷剂之后,5年无事件生存率由85.4%提高至97.3%,总生存率由88.9%提高至100%。同时减少了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的应用。率先在儿童APL患者停用砷剂后检测体内砷元素残留,发现停用砷剂一年之后,患儿的血液、尿液、头发和指甲的砷含量与正常健康儿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成果发表于Pediatr Blood Cancer(2008)、Int J Hematol(2011,2012)、BMC Cancer(2018)等杂志。 3.针对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减费用、利身心”,项目组进行了APL患儿的复方黄黛片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儿童体内药物吸收缓慢,与成人存在差异,随后依据研究结果制订了儿童APL含有复方黄黛片的方案,并于2016年底率先在项目组所在单位执行。之后进一步修订了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2017版),并在全国推广应用。自此,儿童APL的治疗科学合理的实现了由住院治疗模式向家庭治疗模式的转化。实施2年多来,每例患者的治疗费用由16.7万元降至11.8万元,总住院天数(中位数)由102天降至37天,节省医疗资源,减少医保支出,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该项目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论著5篇,受邀在Mediterr J Hematol Infect Dis.杂志撰写中国儿童APL的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概况1篇。SCI他引29次。起草、修订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主办学术会议5届;参加国际会议交流3次。自2017年以来,项目组作为牵头单位在全国多家单位推广实施家庭治疗模式,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疗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竺晓凡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对于所有创新点均有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方案设计、研究内容及方向的把握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创新点知识的全面推广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执笔并修订了临床路径及临床路径释义。对于危重病人处理、减少早期死亡率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对于砷浓度测定及复方黄黛片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提出整体方案。参见附件2-3,7,24-39
2张丽副高级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对于创新点1、2、3均有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方案设计、实施上做出了很多的工作。执笔并修订了临床路径。除了临床经验丰富外,对于砷浓度的检测、复方黄黛片药代动力学研究设计做了很多的贡献。提出为达到良好效果,复方黄黛片在儿童中要连用3-4周作为一个疗程。参见附件2-3,24-37。
3陈玉梅正高级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对于创新点1、2、3均有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方案实施、经验推广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工作。对于医保费用测算做出贡献。对于危重症患者的处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并积极向全国范围内多家单位推广。参见附件2-3,24-34。
4邹尧副高级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对于创新点1、2、3均有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方案实施、经验推广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工作,负责学习班的组织、宣传。对于砷浓度的检测做出了贡献。对于危重症患者的处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并积极向全国范围内多家单位推广。参见附件2-3,24-34。
5郭晔正高级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对于创新点1、2、3均有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方案实施、经验推广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工作,在复方黄黛片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设计实施过程中也提出独到的见解。对于临床降低早期死亡率、降低毒性方面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参见附件2-3,28
6陈晓娟副高级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对于创新点1、2、3均有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方案实施、医保经费测算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负责学习班的组织、宣传。对于砷浓度的检测做出了贡献。对于危重症患者的处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并积极向全国范围内多家单位推广。参见附件2-3,24-28。
7杨文钰正高级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对于创新点1、2、3均有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复方黄黛片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设计实施做了很多工作。对于临床降低早期死亡率、降低毒性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参见附件:2-3,28, 30
8王书春副高级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对于创新点1、3均有重要的贡献,对于该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有丰富的经验,能早期识别并发症,并积极处理,对于降低毒性方面提出有意义的建议。参见附件:2-3,28,30。
9阮敏副高级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对于创新点1、2、3均有重要的贡献,对于砷浓度检测及复方黄黛片浓度检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于临床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相关并发症能积极处理,并将经验推广。参见附件:2,3,27,28。
10刘晓明副高级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对于创新点1有重要的贡献,在临床工作中能对患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能早期识别并发症,并积极处理,对于降低毒性方面提出有意义的建议。参见附件2,3,28
11刘芳中级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对于创新点1有重要的贡献,在临床工作中能对患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能早期识别并发症,并积极处理,对于降低毒性方面提出有意义的建议。参见附件3,28。
12刘天峰中级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对于创新点1、2有重要的贡献,能早期识别并发症,并积极处理,对于降低毒性方面提出有意义的建议。在复方黄黛片药代动力学检测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参见附件3,28
13戚本泉中级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对于创新点1、3有重要的贡献,能早期识别并发症,并积极处理。对于医保经费测算做了一定的工作。参见附件2,3,2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竺晓凡,张丽,陈玉梅,邹尧,郭晔,陈晓娟,杨文钰,王书春,阮敏,刘晓明,刘芳,刘天峰,戚本泉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380021-407 中国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诊断、监测与研究综合体系建立与应用
项目名称中国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诊断、监测与研究综合体系建立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协和医学院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项目简介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移植、介入、免疫治疗等医学技术的普及,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并且病死率高、预后差,严重威胁患者生命。为解决我国临床真菌实验室发展严重滞后的“卡脖子”问题,北京协和医院徐英春教授团队在中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监测与研究实验室综合体系建立与应用方面开拓创新,在10余年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针对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工作,本体系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创新:一、流行病学与耐药监测:团队自2009年牵头了我国首个全国多中心侵袭性真菌病监测CHIF-NET项目,覆盖29个省级行政区96家医院;并带动在9个省建立省级监测子网、覆盖机构133家,流行病及耐药监测数据填补国内空白。研究中收集珍贵临床菌种资源逾2万 株、建立了共享资源库。期间国内首次确证报道近平滑念珠菌菌血症院感暴发,国内首次完成光滑念珠菌多中心分子流调并明确我国与国际流行克隆差异等。二、实验室诊断技术研发与转化:团队通过医研企紧密合作,利用资源优势,开实验室诊断技术方法的研发、转化、评价。国内首次完成MALDI-TOF质谱在真菌鉴定效能方面的评价及检验流程建立;在真菌血清学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包括我国首款念珠菌甘露聚糖抗原、IgG抗体检测试剂盒获批注册;完成临床药理注册试验共10项。通过诊断研究,国际首次发现、命名双相致病真菌Emergomyces orientalis、国际首次发现Candida quercitrusa人类感染等。三、侵袭性真菌病耐药机制研究:团队针对国内发现的重大真菌耐药问题开展机制研究。包括首次发现我国热带念珠菌唑类耐药性急剧上升、并开展系列研究,发现四个耐药相关分子克隆群,并阐明ERG11基因A395T突变为最主要耐药机制。国内首次对光滑念珠菌唑类耐药基因转录因子作用展开研究。国内首次报道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对棘白菌素耐药病例并明确其耐药机制等。四、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及推广应用:团队牵头完成国家卫生行业标准《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实验室诊断操作指南》;完成实验室能力建设等专家共识3项。 “侵袭性真菌病机制研究与精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获认定、“侵袭性真菌病精准诊断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天津市重点实验室获批准筹建,带动成果应用推广。牵头建立国际化标准制定学术组织——华人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ChiCAST),将成果影响力推向世界。项目代表性论著8篇SCI论著,总计引用次数224次;取得发明专利2项、其他知识产权3项;发布卫生行业标准1部、共识3项;仅2016年-2018年,所研发真菌血清学检测试剂盒总经济效益逾13715.5万元。同时,成果在全国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十年培训学员过万人次,其中进修生、研究生、实习生、住院医等来自除港、澳、台的所有31省600余人。全国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治疗、防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大力推动了我国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徐英春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本项目组织者,中国真菌监测网(CHIF-NET)发起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病原微生物临床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研究及管理政策制定。具体包括:组织发起CHIF-NET全国监测项目及省级监测项目,总覆盖单位超过200家(创新点1);领导团队开展医研企合作,进行真菌病产品研发、转化,近年牵头临床药理项目10项(创新点2);组织开展重要临床真菌耐药机制研究(创新点3);牵头卫生行业标准、专家共识撰写,领导真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以及基层医院培训等工作(创新点4)。
2肖盟助理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真菌监测网(CHIF-NET)实验室及数据分析工作执行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侵袭性真菌病病原谱、耐药性及变化趋势。具体包括:共同发表我国最早的全国多中心侵袭性真菌感染流行病学及药物敏感性研究成果(创新点1);国际首次发现橡树念珠菌临床感染病例(创新点2);国内首次报道棘白菌素耐药的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病完成机制研究(创新点3);参与真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组织以及基层医院培训等工作(创新点4)。
3王贺副研究员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真菌监测网(CHIF-NET)联盟工作执行负责人,发表我国最早的全国多中心侵袭性真菌感染流行病学及药物敏感性研究成果(创新点1);临床微生物质谱评价研究,对进口MALDI-TOF质谱仪在酵母菌的鉴定能力方面进行国内首次评估研究,并探索热带念珠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对质谱鉴定的影响;对近平滑念珠菌引起的疑似院内感染真菌血症暴发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建立微卫星分型技术,为念珠菌引起的院感爆发调查研究提供参考(创新点1);国际上首次报道橡树念珠菌引起的人类感染,报道毛壳菌与烟曲霉的混合感染、淡紫拟青霉感染等罕见真菌感染病例(创新点2);构建镰刀菌反向线点杂交技术进行血清分型及鉴定研究。
4侯欣其他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光滑念珠菌复合体、希木龙念珠菌等重要或罕见念珠菌的分子诊断、流行病学及耐药相关机制,包括国内首次多中心报道光滑念珠菌复合体和希木龙念珠菌流行病学和药物敏感性(创新点3);建立新的质谱蛋白指纹图谱技术和基于ITS测序的毛细管凝胶电泳技术鉴定光滑念珠菌复合体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创新点4);国内首次报道棘白菌素耐药和多重耐药光滑念珠菌,并剖析了血流感染光滑念珠菌耐药相关基因与药物敏感性及分子型别的关系(创新点3)。
5范欣初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国内最大样本量的热带念珠菌的耐药机制研究,并监测到我国首例对棘白菌素耐药的热带念珠菌(创新点3);创新性建立了针对热带念珠菌的微卫星快速分型体系(创新点1);尝试建立了新型隐球菌基于显色微量肉汤稀释法对于9种抗真菌药物的流行病学折点(创新点1);首次提出临床常规基于生化检验方法检出的“罗伦隐球菌”结果不可信(创新点2);参与行业标准《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诊断操作规范》的编写(创新点4)。
6张丽中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近平滑念珠菌分子流行病学、耐药监测及耐药机制研究。具体包括:国内首次报道由近平滑念珠菌导致的血流感染暴发事件(创新点1);国内首次完成MALDI-TOF质谱在真菌鉴定效能方面的评价及检验标准流程建立(创新点2);国内首次报道近平滑念珠菌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体内诱导唑类耐药(创新点3);参与起草我国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诊断卫生行业标准和专家共识(创新点4)。
7郭莉娜助理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主要研究临床常见毛孢子菌分子鉴定、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特征,包括研究并建立毛孢子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评估了Sensititre YeastOne在毛孢子菌药敏检测中的应用价值;首次大范围报道了我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毛孢子菌流行病学、基因型及耐药特征(创新点1)。首次报道了国内由淡紫拟青霉引起眼内炎的病例(创新点1)。作为执行负责人参加该体系完善及诊断服务模式建设研究,负责协调各合作单位及菌株收集、疑难菌株鉴定、技术培训。
8赵颖副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新型真菌分子诊断方法建立,研究基于重复序列分析的一种新方法DiversiLab系统在酵母菌鉴定分型中的应用;在ITS分子鉴定过程中创新性的发现四种不同病原性酵母物种光滑念珠菌,挪威毕赤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和酿酒酵母中的ITS序列异质性证据;对项目收集的引起真菌血症的解脂耶氏酵母进行准确鉴定,建立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临床特点,为解脂耶氏酵母菌血症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创新点2)。报道1例罕见非免疫抑制患者内源性土曲霉眼内炎,报道河北地区侵袭性酵母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创新点1)。开展真菌感染实验室能力调研与标准化培训推广。
9程敬伟初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季也蒙念珠菌分子流行病学、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机制研究。具体包括:开展了中国最大规模季也蒙念珠菌多中心研究,阐明我国季也蒙念珠菌分子流行病学及抗真菌药物敏感性;首次揭示季也蒙念珠菌唑类耐药位点(创新点1、2)。
10于淑颖其他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毛孢子菌流行病学和罕见病例研究,主要包括:国内首次大范围(覆盖全国47家医院)开展毛孢子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国际首次报道罕见菌种Trichosporon dohaense导致侵袭性感染的病例(创新点1)。
11杨文航中级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在课题组承担真菌相关研究工作1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病原丝状真菌蛋白指纹图谱建库及MALDI-TOF MS质谱效能评估。承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侵袭性真菌病机制研究与精准诊断)信息管理组长,负责中国侵袭性真菌病多中心监测研究CHIF-NET研究项目相关信息管理工作,包括菌株管理及耐药监测数据整理等。参与执笔“临床微生物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1篇。
12刘正印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临床医生参与侵袭性酵母菌病研究中,针对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的病原学方面的问题,紧密和实验室向结合,提出并参与解决真菌定植和感染、病原流行病学、耐药等研究中的问题。积极推广真菌实验室建设标准。
13窦红涛正高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新型隐球菌分子生物学与致病性。具体包括:国际上首次使用DiversiLab系统对隐球菌进行基因分型;首次报道了亚洲首例VNB基因型新生隐球菌;首次报道了我国温带气候北方地区的格特隐球菌临床株(创新点1)。
14马小军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疑难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病原院内传播控制。具体包括:指导对国际首次发现的人类致病菌——橡树念珠菌的临床诊治研究;指导对国内首次发现的近平滑念珠菌院感暴发案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与应对。
15粟艳中级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新型侵袭性真菌病早期快速联合体外诊断技术,实现了侵袭性真菌病的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诊疗依据,显著降低了侵袭性真菌病的死亡率,提高了治愈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于鲎试剂细菌内毒素及(1,3)-β-D葡聚糖检测的微流控芯片中国ZL201510977279.3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盛常忠;王一凡;王保学;周泽奇;粟艳
2授权发明专利免离心全血处理模块中国ZL201510966838.0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盛常忠;王一凡;李亚楠;周泽奇;粟艳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荧光定量PCR仪的放样装置中国ZL201520652689.6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周泽奇;彭波;李宁;王保学;盛常忠;粟艳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放样安全性高的荧光定量PCR仪中国ZL201520651587.2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彭波;李宁;王保学;盛常忠;粟艳;周泽奇
5其他试剂盒中国ZL201630124668.7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周泽奇;粟艳;李宁;盛常忠;檀绍晨;黄悦;彭波
进步奖徐英春,肖盟,王贺,侯欣,范欣,张丽,郭莉娜,赵颖,程敬伟,于淑颖,杨文航,刘正印,窦红涛,马小军,粟艳北京协和医学院,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390021-410 系统培育医患关系和沟通的职业化能力对改善中国医患关系的促进
项目名称系统培育医患关系和沟通的职业化能力对改善中国医患关系的促进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协和医学院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项目简介医患关系是医疗服务的基础,也是当前中国的重要社会问题。通过系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患沟通能力,促进职业化医患关系建设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当前的医疗现状给医学院校提出的紧迫任务。本项目自2007年获得教育教学改革立项,不断探索创新,建立以临床任务为架构的医患沟通体系,以临床实践为中心,以任务教学为框架,以情景教学为课程主题,建立了价值观与整体医学的基础技能、医患关系与晤谈模型、应对冲突、解释医学问题与协商治疗方案、疾病行为管理的动机访谈、应对疾病的心理反应和告知病情坏消息等七大模块。以小组体验式教学为主,大课教学为辅的本科教学模式,提高了医学生在建立关系、解释病情、讨论治疗方案、告知坏消息等方面的信心。开发了创新的医患关系培训方法——临床情景剧,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丰富了医患关系职业化培训模式。引入国际通行的职业化医患关系培训方法----巴林特小组工作方法。举办了九届北京国际巴林特小组研讨会,在4个直辖市和18个省份持续做推广工作。医患沟通和职业化医患关系培训已经在医学生、医学研究生、规培住院医师以及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群体中得到广泛使用和验证。在卫计委“精神卫生能力建设项目”中,针对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师普及医患沟通及职业化能力培训,出版《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基本技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实施推广教材,把包括医患沟通技术在内的精神卫生服务推广到各科室临床一线。根据10年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编写系统培训教材《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基本技能》、《综合医院精神卫生通用技能》、《协和实用临床医患沟通技能》,为医学院校提供自主创新的临床医患沟通技能教学方法和教材。通过以上系列研究及应用转化,发表SCI论文8篇,总影响因子83.217,培养研究生15人,促进了培育医患关系和沟通的职业化能力。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魏镜正高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研究团队负责人承担和推进科研项目。①创立和发展以临床任务为架构的医患沟通体系;②开发了创新的医患关系培训方法——临床情景剧,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③引入国际通行的职业化医患关系培训方法----巴林特小组工作方法进行职业化医患关系培训;④主编规范化教材《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基本技能》、《综合医院精神卫生通用技能》、协和实用临床医患沟通技能;⑤将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写入“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⑥创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协和心理生理中心交流互动式查房(UPSCALE);⑦推广心身医学、医患沟通、短程整合心理治疗到各级各类医院;⑧率先提出在患者安全管理中纳入医患关系和职业耗竭评估。
2史丽丽副高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研究团队主要人员和联络人推进科研项目。①参与临床任务为架构的医患沟通体系建设;②使用临床情景剧作为课程培训和考核方法;③学习和推广职业化医患关系培训方法----巴林特小组工作方法进行职业化医患关系培训;④主编规范化教材《综合医院精神卫生通用技能》、《协和实用临床医患沟通技能》;⑤将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写入“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⑥推广心身医学、医患沟通、短程整合心理治疗到各级各类医院;⑧参与患者安全管理中纳入医患关系和职业耗竭评估的研究。
3曹锦亚中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研究团队主要人员推进科研项目。①参与临床任务为架构的医患沟通体系建设;②使用临床情景剧作为课程培训和考核方法;③学习和推广职业化医患关系培训方法----巴林特小组工作方法进行职业化医患关系培训;④翻译主要参考书籍、《协和实用临床医患沟通技能》编者;⑤推广心身医学、医患沟通、短程整合心理治疗到各级各类医院。
4姜忆南中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研究团队主要人员推进科研项目。①参与临床任务为架构的医患沟通体系建设;②教育教学改革使用临床情景剧作为课程培训和考核方法;③学习和推广职业化医患关系培训方法----巴林特小组工作方法进行职业化医患关系培训;④参编规范化教材《综合医院精神卫生通用技能》、《协和实用临床医患沟通技能》;⑤将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写入“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⑥推广心身医学、医患沟通、短程整合心理治疗到各级各类医院;⑧参与患者安全管理中纳入医患关系和职业耗竭评估的研究。
5李涛中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研究团队主要人员推进科研项目。①参与临床任务为架构的医患沟通体系建设;②使用临床情景剧作为课程培训和考核方法;③学习和推广职业化医患关系培训方法----巴林特小组工作方法进行职业化医患关系培训;④参编规范化教材《综合医院精神卫生通用技能》、《协和实用临床医患沟通技能》;⑤协助推广心身医学、医患沟通、短程整合心理治疗。
6朱丽明正高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研究团队主要人员推进科研项目。①参与临床任务为架构的医患沟通体系建设;②使用临床情景剧作为课程培训和考核方法;③学习和推广职业化医患关系培训方法----巴林特小组工作方法进行职业化医患关系培训;④在消化科医生培养中使用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技术;⑤协助推广心身医学、医患沟通理念和方法。
7戴晓艳中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自2015年以来作为内科临床医生多次全程参与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针对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生的进行的系统培育医患关系和沟通的职业化能力的培训辅助教学工作。为该项目提供了来自非心理科医生的视角和建议,并协助完善课程标准化案例和情景剧考核方法。
8沙悦副高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医学本科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系统培育医患关系和沟通的职业化能力。1、在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和住院医中开展职业化医患沟通技能培训,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包括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巴林特小组工作等方式,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技能,加深学员对医患关系的理解,提升学员多角度认识医患关系的能力,促使学员认识自己在处理医患关系时的盲点和弱点,促进其临床实践中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2、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全科医生中连续性开展临床案例讨论、个案书写及巴林特小组等工作,推广职业化沟通技术,提升家庭医生特别是社区在岗全科医生合理使用“以患者为中心”和“以医生为中心”的方法接诊患者的能力。
9赵晓晖中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研究团队主要人员参与科研项目。①参与临床任务为架构的医患沟通体系建设;②学习和推广职业化医患关系培训方法----巴林特小组工作方法进行职业化医患关系培训;③参编规范化教材《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基本技能》、《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实用技能》;④参与心身医学、医患沟通、短程整合心理治疗的推广工作。
10耿文奇初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研究团队主要人员参与科研项目。①参与临床任务为架构的医患沟通体系建设教学辅助工作;②学习和推广职业化医患关系培训方法----巴林特小组工作方法进行职业化医患关系培训;③翻译参考书目;④参与心身医学、医患沟通、短程整合心理治疗的推广工作。
11宁晓红副高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1、在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和住院医中开展职业化医患沟通技能培训,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包括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巴林特小组工作等方式,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技能,加深学员对医患关系的理解,提升学员多角度认识医患关系的能力,促使学员认识自己在处理医患关系时的盲点和弱点,促进其临床实践中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2、在老年医学和舒缓医学推广工作中使用职业化沟通技术,提升“以患者为中心”和“以医生为中心”的方法接诊患者的能力。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临床情景剧中国魏镜魏镜
2其他UPSCALE查房模型中国魏镜魏镜
进步奖魏镜,史丽丽,曹锦亚,姜忆南,李涛,朱丽明,戴晓艳,沙悦,赵晓晖,耿文奇,宁晓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400021-413 遗传眼病精准诊疗技术的创研与应用
项目名称遗传眼病精准诊疗技术的创研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协和医学院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项目简介本项目建立了我国大样本眼遗传病临床及遗传资源数据库,收集到有详细临床资料的各种眼遗传病患者上万例。首次报道了多种中国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的大队列研究和多种罕见眼遗传病病例,在国际上首次确定了多个新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基因。我们通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套系统规范的临床信息采集、临床诊疗模式以及精准分子诊断的流程。为遗传性眼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且为生育高风险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福利,为我国优生优育做出了贡献。创新点一:我们创建了一套从临床病史采集、靶向二代测序/Sanger测序及遗传咨询的完善的诊疗模式。我们先对遗传性眼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检查,掌握临床特点后,我们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分子诊断,并且总结了我国人群特有的基因谱特点,完成基因检测4000余例。我们这套模式培养了多名眼遗传病的专科医生,帮助多地区建立了眼遗传门诊,为我国眼遗传病诊疗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创新点二: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了多种疑难罕见眼遗传病,丰富了眼罕见病的疾病谱。创建了疑难罕见疾病临床诊治和分子诊断的模式,为患者提供了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创新点三:本项目和产科团队合作创建了系统的遗传病胎儿绒毛或羊水基因检测流程,实现了通过科研解决临床难题,造福患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减轻了负担,尤其是避免了大量遗传眼病患儿的出生,为我国优生优育做出了贡献。创新点四:我们在国际上首次确定了8个新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基因,对遗传性眼病的基础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于大量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患者,我们联合利用多种基因检测方法,获得了较高基因检测的阳性率。对于没有发现致病基因的病例,我们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通过系统的分析, 筛选出新的致病候选基因。最后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功能、动物模型等研究来验证我们的假设,相应的结果也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上。项目第一完成人睢瑞芳教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南省眼科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华山医院等多家医院开展讲座。同时,眼遗传病团队帮助多家医院建设眼遗传病专科门诊,推动了眼科罕见病、疑难病诊断水平的提升、扩展了医疗服务的范围、提高了学科平台的学术水平,并以此为契机帮助他们开展了科研课题的立项。综上所述,经过十余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形成了眼遗传病成熟的临床及分子诊疗模式和体系,确定了多种眼遗传病中国患者的临床及基因变异特征,发现了多个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的新基因,多项结果具有国际影响力,获得了国内外省部级以上课题近十项,发表SCI论文45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00分。同时,我们牵头撰写了国内眼遗传病基因诊断方法专家共识,规范了基因检测在眼遗传病分子诊断中的应用。另外,团队对遗传眼病精准诊疗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出突出贡献。目前不论临床诊疗水平还是基础研究实力,在该领域均处于国内一流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睢瑞芳正高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本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设计、基因分析、病源收集。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省部级以上课题。总结了中国人群中视网膜劈裂症的临床表现特点,报道了相关基因的新致病突变,丰富了该病的基因突变谱,在国际上报导了中国眼遗传病患者的常见致病基因与突变类型。完成人自2001年从美国学习眼遗传病回国后,在疑难罕见眼遗传病的诊治和预防致盲性眼遗传病的再发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相应贡献对应《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的第1、2、3、4项。支持本人贡献成立的证明材料在附件中的编号为 8—27。
2董方田正高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本项目骨干、参与负责项目设计与管理。总结了中国人群中视网膜劈裂症的临床表现特点,报道了相关基因的新致病突变,丰富了该病的基因突变谱,在国际上贡献了中国患者的常见突变类型。并且有的患者进行了长达32年的随访,发现此病长年视力趋于稳定,但如合并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时,则严重影响预后。 结果发表于ophthalmic genetics杂志上。 完成人在眼遗传病的大样本临床队列和分子诊断研究以及预防致盲性眼遗传病的再发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相应贡献对应《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的第1、2、3、4项。支持本人贡献成立的证明材料在附件中的编号为11、16、18-22、24-27。
3邹绚中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完成人从事眼遗传病研究近十年,具有扎实的眼遗传病临床及科研能力。于2017年赴美国Baylor医学院学习遗传学知识。主持了北京自然科学基金“cyp4v3基因突变所致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的基因治疗”以及协和医学院创新项目基金“Leber先天黑矇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相关性分析”2项研究课题,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Retina、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IOVS等),核心期刊十余篇。相应贡献对应《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的第1、2、4项。支持本人贡献成立的证明材料在附件中的编号为16、18、21。
4姚凤霞助理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本项目骨干、医学遗传学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在本项目中负责基因分析和相关遗传学实验。医学遗传学实验室与眼科遗传病课题组合作,将详细的临床检查分析和基因检测诊断相结合,对疑难罕见眼遗传病的诊治有着巨大贡献。相应贡献对应《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的第1、4项。支持本人贡献成立的证明材料在附件中的编号为9、18。
5李蕙中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本项目完成人,在本项目中负责视觉电生理等眼科辅助检查的检测、临床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新基因的发现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参与Usher综合征的独特亚型的研究,扩展了Usher综合征的表型谱及突变基因谱。该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纤毛蛋白网络在光感受器细胞和内耳毛细胞功能上的重要作用。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工作。相应贡献对应《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的第1、2、4项。支持本人贡献成立的证明材料在附件中的编号为 9-12、16、18-20、22、24、25。
6周崎副高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本项目完成人,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收集病源、基因分析。在眼遗传病的大样本临床队列和分子诊断研究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建立系统规范的临床信息采集、临床诊疗模式以及精准分子诊断的流程做出一定贡献。参与报道中国无脉络膜 (Choroidiremia) 致病基因变异中20%为Rep1基因大片段改变,文章发表在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上。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工作。相应贡献对应《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的第1、2项。支持本人贡献成立的证明材料在附件中的编号为9、25。
7韩筱煦初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本项目完成人,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收集病源、基因分析。参与报道中国无脉络膜症(Choroidiremia)致病基因变异中20%为Rep1基因大片段改变,文章发表在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上。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工作。相应贡献对应《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的第1、2项。支持本人贡献成立的证明材料在附件中的编号为9。
8高劲松正高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本项目完成人,这本项目中负责眼遗传病胎儿绒毛或羊水采集。多年来,带领产科团队与眼科遗传病课题组合作,完成了五十余例眼遗传病胎儿绒毛或羊水基因检测,实现了通过科研解决临床难题,造福患者。相应贡献对应《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的第3项。
9孙子系其他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本项目完成人,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整理临床资料、整理临床资料、提取收集DNA样本、。参与Usher综合征的独特亚型的研究,扩展了Usher综合征的表型谱及突变基因谱。该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纤毛蛋白网络在光感受器细胞和内耳毛细胞功能上的重要作用。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工作。相应贡献对应《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的第1、2、4项。支持本人贡献成立的证明材料在附件中的编号为8、14。
10刘小伟正高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本项目完成人,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收集病源。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并且总结了我国眼遗传病人群特有的临床特点。为眼遗传病的大样本临床队列和分子诊断研究做出一定贡献。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工作。相应贡献对应《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的第1、2项。支持本人贡献成立的证明材料在附件中的编号为12。
11吴世靖其他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本项目完成人,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整理临床资料、提取收集DNA样本、基因分析等。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工作。相应贡献对应《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的第1、2、4项。支持本人贡 献成立的证明材料在附件中的编号为23。
12姜茹欣其他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本项目完成人,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视觉电生理等眼科辅助检查的检测。参与收集各类眼遗传病资源,建立了眼遗传病资源数据库。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工作。相应贡献对应《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的第1、2项。支持本人贡献成立的证明材料在附件中的编号为 12、20、22、24、25、2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睢瑞芳,董方田,邹绚,姚凤霞,李蕙,周崎,韩筱煦,高劲松,孙子系,刘小伟,吴世靖,姜茹欣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410021-414 心肺复苏关键技术与临床解决方案
项目名称心肺复苏关键技术与临床解决方案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协和医学院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危急的情况,高质量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其最直接有效的医疗手段。临床上按压深度不够、频率不足、过度通气的现象广泛存在,严重影响CPR质量。目前尚没有能够广泛应用、便捷、无创并有效地反馈CPR质量的技术手段,该项目在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支持下,围绕CPR质量监控改善,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1.提出通过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参数监测CPR质量。本项目以临床上广泛应用且无创的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为切入点,通过动物和临床试验探索CPR过程中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与心输出量、平均动脉压、冠状动脉灌注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及复苏成功率等心肺复苏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基于脉搏血氧波形的参数(如曲线下面积AUC、波幅Amp)可用于反应CPR质量。成果发表于国内外期刊、获得专利授权并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2.发现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参数可用于持续按压过程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识别。本项目通过CPR过程中脉搏血氧波形分析,发现脉搏血氧实时分析技术能有效、实时地在胸外按压过程中识别ROSC。一方面,使得CPR过程中胸外按压更为精准。按压过程中实时识别ROSC可有效避免胸外按压对刚刚恢复的自主循环的干扰,做到适时按压。另一方面,施救者在不中断按压的情况下识别ROSC,可有效减少按压中断时间。成果发表于国内外期刊并获得专利授权。3.创新研发出心肺复苏通气模式(CPRV)。CPR过程中胸外按压诱导的气道压力和流速变化可能导致呼吸机误触发,而误触发导致的过度通气是影响CPR质量的重要因素。CPRV一方面可避免呼吸机误触发从而避免过度通气,另一方面可通过降低机械通气呼气阶段患者的胸腔压力,促进静脉回流,同时维持肺容积相对恒定,防止肺泡塌陷。该成果已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已申请发明专利,处于审查阶段。4.设计了CPR过程中操作、用药等抢救事件的自动记录装置。实现了抢救过程事件的自动化记录及实时显示,不需要护士进行手写记录,一方面提高了抢救过程事件记录的效率、便利性以及准确性,另一方面,实时显示有助于施救者实时明确抢救过程,避免错误。该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处于审查阶段。该项目优化了CPR流程,使之更为高效、精准。一方面建立了便捷、无创、实时、精准的胸外按压质量监测与反馈体系,实现了“适时高质量按压、果断住手”的理念,打破传统CPR流程的缺陷。另一方面打破呼吸机误触发致过度通气的局限,实现了“精准通气”的理念,同时CPRV可通过降低胸腔压力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肺泡塌陷,进一步提高CPR质量。基于以上关键技术,形成了特色的CPR流程及临床解决方案。该项目发表代表性论文12篇,其中SCI论著4篇,获国内发明专利授权2项,国际发明专利授权1项。受邀201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年会——复苏科研论坛大会报告1次,AHA年会壁报接收并展示5篇,国内学术大会报告100余次。相关成果已在全国推广应用,相关产品“病人监护仪”“呼吸机”已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有力地C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于学忠正高级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完成本项目的设计、启动、实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负责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 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设计;3. 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的实施;4. 相关成果的数据分析、文章撰写及发表;5. 新技术的专利申请、注册临床及产品创新注册相关工作。(具体旁证材料见附件1.4-1.6,1.1-1.6,5.19-5.30, 5.1-5.12)
2徐军副高级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完成本项目的设计、启动、实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负责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2. 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设计;3. 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的实施;4. 相关成果的数据分析、文章撰写及发表;5. 新技术的专利申请、注册临床及产品创新注册相关工作。(具体旁证材料见附件1.4-1.6,5.19-5.30,1.1-1.6,5.1-5.12。)
3朱华栋正高级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完成本项目的设计、启动、实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设计;2. 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的实施;3. 相关成果的数据分析、文章撰写及发表;4. 新技术的专利申请、注册临床及产品创新注册相关工作。(具体旁证材料见附件5.19-5.22, 5.24, 5.26-5.30,1.1-1.6,5.1-5.12, 1.5, 1.6。)
4付阳阳初级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的实施;相关成果的数据分析、文章撰写及发表;新技术的专利申请、注册临床及产品创新注册相关工作。(具体旁证材料见附件5.19-5.22, 5.24-5.27, 5.30, 1.2, 5.1-5.5, 5.8-5.10, 1.4, 1.5)
5李晨正高级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的实施;相关成果的数据分析、文章撰写及发表;新技术的专利申请、注册临床及产品创新注册相关工作。(具体旁证材料见附件5.19-5.23, 5.30, 5.1-5.5, 5.7, 5.10, 1.4。)
6郑亮亮中级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的实施;相关成果的数据分析、文章撰写及发表;新技术的专利申请、注册临床及产品创新注册相关工作。(具体旁证材料见附件5.19-5.22, 5.24, 5.30, 5.1-5.5, 1.4。)
7李妍初级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的实施;相关成果的数据分析、文章撰写及发表;新技术的专利申请、注册临床及产品创新注册相关工作。(具体旁证材料见附件5.19, 5.21, 5.1-5.5, 1.4。)
8谈定玉副高级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的实施;相关成果的数据分析、文章撰写及发表;新技术的注册临床及产品创新注册相关工作。(具体旁证材料见附件5.24-5.26, 5.1-5.5, 5.8, 1.4,1.5)
9金魁副高级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参与部分动物及临床验证试验、数据分析;新技术的注册临床及产品创新注册相关工作。(具体旁证材料见附件5.1-5.5, 5.11)
10孙峰中级江苏省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的实施;相关成果的数据分析、文章撰写及发表;新技术的注册临床及产品创新注册相关工作。(具体旁证材料见附件5.24-5.26, 5.30, 5.1-5.5, 5.8-5.10)
11李新胜高级工程师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临床数据分析及算法开发;新技术的专利申请、注册临床及产品创新注册相关工作。(具体旁证材料见附件5.1-5.5。)
12王澄中级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临床数据分析及算法开发;新技术的专利申请、注册临床及产品创新注册相关工作。(具体旁证材料见附件5.1-5.5。)
13秦杰中级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临床数据分析及算法开发;新技术的专利申请、注册临床及产品创新注册相关工作。(具体旁证材料见附件5.1-5.5。)
14何先梁中级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临床数据分析及算法开发;新技术的专利申请、注册临床及产品创新注册相关工作。(具体旁证材料见附件5.1-5.5。)
15张新颜副高级北京市海淀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实验的实施;相关成果的数据分析;新技术的注册临床及产品创新注册相关工作。(具体旁证材料见附件5.1-5.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于脉搏血氧的心肺复苏质量反馈控制系统中国201310474008.7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于学忠、徐军、韩飞、郑亮亮、朱华栋、王澄、张晓毳、李晨、杨景明、金星亮
2授权发明专利在心肺复苏(CPR)过程中实时识别自主循环恢复(ROSC)中国201310685817.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徐军、于学忠、韩飞、李晨、郑亮亮、朱华栋、王澄、张晓毳、杨景明、金星亮、付阳阳、姚冬奇
3授权发明专利pulse oximetry-bas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quality feedback systems and methods美国US9949892B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徐军、于学忠、韩飞、郑亮亮、朱华栋、王澄、张晓毳、李晨、杨景明、金星亮
4申请发明专利一种记录抢救过程事件的方法、装置及医疗设备中国201710385124.X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有限公司徐军、季百苗、于学忠、朱华栋、吴炜君、张健慧
5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呼吸机及其通气控制装置和方法中国201410676904.6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有限公司徐军、于学忠、刘京雷、姚冬奇、李晨、郑亮亮、谈定玉、付阳阳、李妍、颜永生、郭婧、周小勇
6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心肺复苏期间的通气方法及呼吸机中国201710830188.6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有限公司徐军、刘京雷、付阳阳、朱华栋、于学忠、孙峰、周小勇、颜永生
进步奖于学忠,徐军,朱华栋,付阳阳,李晨,郑亮亮,李妍,谈定玉,金魁,孙峰,李新胜,王澄,秦杰,何先梁,张新颜北京协和医学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协和医学院
420021-415 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疾病新型诊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项目名称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疾病新型诊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协和医学院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项目简介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疾病是一大类诊断困难、治疗手段匮乏、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复杂疾病,疾病主要包括遗传性骨病、性腺疾病、糖代谢紊乱、肾上腺疾病等多种,会导致患者骨骼畸形、反复骨折、青春发育异常、性腺功能减退、不育、糖代谢异常、血压及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由于起病早、机制未明、诊断困难、缺乏有效治疗措施,导致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也给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为此,本项目依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内分泌重点实验室,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对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了十余年的深入探索。本项目取得一系列国际或国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如下:一、依托卫健委内分泌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与华大基因公司等合作,自主研发了五个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高通量、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致病基因检测平台:可对骨代谢、性腺、糖代谢、肾上腺等多种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病疾病分类进行高效、快速的致病基因和突变检测。积累并描绘了具有中国人群特点的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基因突变图谱,促进了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产前诊断,显著提高了疾病的诊断水平,为进一步阐明疾病发病机制创造了条件。二、针对不同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疾病的机制、临床表型和代谢特点,开创性建立了多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减轻了遗传性骨病所致的骨畸形、提高了患儿生长速度,减少了骨折发生;使遗传性低促性腺性性功能减退症生育率大幅提高、成功将部分新生儿糖尿病的治疗由终身胰岛素治疗转变为口服降糖药方案等,根本改变这些疾病无处可医和为不治之症的格局,显著改善疾病预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极大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三、首次将先进的外周定量CT仪、蛋白质耐量实验和多种新型生化标志物等新仪器、新方法、新指标应用于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随访评估中:细致描绘了多种疾病表型谱,提高了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水平和形成了疾病的精准分型。四、利用北京协和医院是全国疑难重症诊治中心的优势,率先创建了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大样本研究队列:建成了涵盖3000多例的国内单中心数量最大的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资料和生物样本库,包括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不全症、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特发性低促性腺性性腺功能减退症、Kallmann综合征、遗传性特殊类型糖代谢异常疾病、家族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Gitelman综合征等。形成了此类疾病的大数据平台。本项目整体处于国内领先,大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完成了25项国家级科研课题资助,在Am J Hum Genet, Bone Research, J Clin Endocr Medtab, Hum Reprod, Fertil Steril, Bone, Eur J Endocrinol, Nutriets等本领域顶级杂志发表SCI论文92篇,累计影响因子270分,其中影响因子>3.0分论著35篇。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名,进修医生近千名,推动了我国本领域专业队伍建设。建立了近10种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疾病的标准诊疗路径,牵头撰写和发表了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夏维波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夏维波教授现兼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常委。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01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曾于 2000年至2001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在SCI杂志上发表论文110余篇。担任国内、外多个医学杂志的编委,及《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副主编和编辑部主任。牵头国家、省部级自然基金多项,为本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
2伍学焱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申请者长期从事垂体及性腺相关疾病的研究,领导的研究组已建立了大样本量的罕见性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库和生物样本资源库。发表论著150余篇,SCI文章5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973”计划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各1项,参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1项。
3肖新华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肖新华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副秘书长,负责遗传性糖代谢异常疾病队列临床与基础研究。创建了遗传性糖代谢异常疾病大样本临床队列、深入探讨和创建遗传性糖代谢异常疾病个体化诊疗模式。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及综述160余篇,其中发表在PNAS, Diabetes Care和Metabolism 等在内的SCI文章40余篇。
4李梅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李梅教授现兼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委。承担国自然课题面上项目四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已在SCI收录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核心医学期刊发表文章80余篇。
5章振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第六人民医院章振林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参与遗传性骨代谢异常疾病队列临床与基础研究。参与创建了遗传性骨代谢异常疾病大样本临床队列、深入探讨和创建遗传性骨代谢异常疾病个体化诊疗模式。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0余篇(总IF:245,单篇最高IF:11.202,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科技部973重大研究项目子课题1项、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I0)及多项上海市科委及卫计委重点项目等。
6王鸥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鸥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委员,参与遗传性骨代谢异常疾病队列临床与基础研究。参与创建了遗传性骨代谢异常疾病大样本临床队列、深入探讨和创建遗传性骨代谢异常疾病个体化诊疗模式。
7邢小平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邢小平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常委,负责遗传性骨代谢异常疾病队列临床与基础研究。创建了遗传性骨代谢异常疾病大样本临床队列、深入探讨和创建遗传性骨代谢异常疾病个体化诊疗模式。
8张茜副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参与遗传性糖代谢异常疾病队列临床与基础研究。参与创建了遗传性糖代谢异常疾病大样本临床队列、深入探讨和创建遗传性糖代谢异常疾病个体化诊疗模式。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
9赵秀丽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参与遗传性骨代谢疾病队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深入探讨和创建遗传性骨代谢疾病的个体化诊疗体系。具体贡献:参与遗传性骨代谢异常患者的基因突变致病性验证及致病基因突变谱构建;共同指导研究生相关研究课题。
10聂敏副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参与性腺疾病精准诊治团队建立先天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CHH)、性发育异常(DSD)和垂体柄中断综合征(PSIS)患者资源库,分别收集血液和DNA样本900、200、300余例,自主设计了包含295个性腺发育和功能相关的基因检测panel,完成了700余例CHH、100余例DSD和90余例PSIS患者的基因突变检测和分析,提高了上述疾病患者的病因诊断水平,为精准治疗提供了基础。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相关论文12篇(7篇SCI论文+5篇中文论文)。
11童安莉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负责遗传性肾上腺相关疾病的临床队列与基础研究。建立了遗传性肾上腺疾病、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和遗传性低钾血症的大样本临床队列,深入探讨这些疾病的遗传学机制,并建立了基于遗传学背景的个体化诊疗模式。先后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六项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及综述40篇,其中包括发表在J Clin Endocrinol Metab, J Clin Hypertens 等在内的SCI文章17篇。
12茅江峰副高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参与遗传性性腺异常疾病队列临床与基础研究。参与创建了遗传性性腺异常疾病大样本临床队列、深入探讨和创建遗传性性腺异常疾病个体化诊疗模式。
13李玉秀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参与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疾病队列临床与基础研究。参与创建了遗传性内分泌代谢异常疾病大样本临床队列、深入探讨和创建遗传性内分泌代谢异常疾病个体化诊疗模式。
14于淼副高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现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参与肖新华教授组“特殊类型糖脂代谢异常疾病”研究工作,建立临床队列、遗传学检测panel及临床路径。承担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的中国新生儿糖尿病分子遗传学研究”(81200584)。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夏维波,伍学焱,肖新华,李梅,章振林,王鸥,邢小平,张茜,赵秀丽,聂敏,童安莉,茅江峰,李玉秀,于淼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430021-601 《漫画胃癌防治》
项目名称
(科普作品名称)
《漫画胃癌防治》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协和医学院
出版发行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字数字 数 173千字版次1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在我国胃癌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女性第4位,严重威胁国民健康。胃癌发病隐匿,多数患者诊断时已是进展期,预后较差。胃癌的病因除外遗传因素,还与个人的生活、饮食习惯具有一定的关系,胃癌也是可以早发现、早治疗的。而目前大众对于胃癌认识不足,因此向大众普及胃癌防治知识,进行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国民防癌意识具有重大意义,也是胃癌“一级预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书以广大百姓和胃病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以漫画形式作为医学科普载体,与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文字相结合,以普通人群视角出发,带领大众走进科普世界。本书涵盖了胃癌病因、诊断、治疗及术后护理恢复等内容,对胃癌进行全方位多层次介绍,直观地了解胃的结构与功能,认识胃癌的早期症状,了解胃癌的检查手段、治疗原则以及术后护理、复查等基本知识,能让广大群众了解到胃癌的高危因素并进行有效的预防,能提高胃癌患者依从性,甚至减少围手术期的并发症,达到医患共赢的效果。本书特色就是以漫画代文字,让每一个知识点都“显而易见”,例如老百姓对胃镜的恐惧和抗拒那么书中的胃镜机器及操作图片就一目了然,同时配以精炼的文字概括,让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学的来。同时一些患者通过本书了解到的胃癌知识,拉近了与医务工作者之间的“专业知识”距离,增加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因此本书也是一线医务人员的好帮手。本书在中国医促会健康科普分会主委田艳涛主编的统筹下,主要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中青年医师进行内容撰写,联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团队,以专业的漫画团队将专业的医学知识通过漫画直观地展示出来,让人们读懂胃癌,正确认识胃癌,科学预防体检,及正确选择治疗。目前本书已经发行逾10000册,且全部售罄。销量在同类医学科普书籍中一马当先,收到了普通读者朋友的好评。同时在行业内受到科普专家的认可,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健康报社主办的2016中国健康科普创新大赛十佳健康科普漫画;健康报主办的2017年科普图书优秀奖。同时本书主编也因此获得清华大学主办的2017年中国健康传播大使、中国科学报人民网今日头条授予的2016中国十大医学新闻人物等称号。在社会影响力方面,主编田艳涛教授在全国社区、厂矿围绕胃癌防治主题进行科普讲座30余场,比如在2018年10月13日于北京华夏肿瘤论坛科普会场,作为中国医促会健康科普分会主委及大会主席举办了“健康科普学术活动专场”,现场听众达300余人;2018年2月4日世界癌症日于河南省肿瘤医院与樊代明院士、王红阳院士、季加孚院长及500余位现场观众分享胃癌防治的科普知识;2018年8月17日于沈阳中国肿瘤学大会做了“健康生活 科学抗癌”主题演讲; 2018年10月18日受邀于福建省三明市作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代表在百年协和医学与健康讲堂上做了“科学防治癌症 健康快乐生活”等多场科普活动,在全国广大百姓、学术界及及主流媒体中引起强烈反响。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1田艳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负责出版项目立项,组织牵头肿瘤医院与胃癌相关的各临床科室一线医生及研究人员进行编写,同时邀请了国内其他医院的一部分临床医生参与编写。交稿后负责稿件的审改、设计、生产、发行,参与本书出版全过程,负责全程质量控制。出版后配合作者进行发行宣传。
2周宁其他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负责出版项目立项,创作指导。交稿后负责稿件的审改、设计、生产、发行,参与本书出版全过程,负责全程质量控制。出版后配合作者进行发行宣传。
3徐泉副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本项目秘书及本书的编者参与本书的具体工作过程,包括召开编辑会议,参与内容创作,书籍出版相关事宜等等。
4牛丽霞中级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编者参与本书护理相关内容的撰写、创作及编辑等。
5马福海其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研究生参与本书的创作、编辑、校对等工作。
6刘昊中级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研究生参与本书的创作、编辑、校对等工作。
7邵欣欣初级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主要单位研究生参与本项目的内容创作、编辑、校对等。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科普类田艳涛,周宁,徐泉,牛丽霞,马福海,刘昊,邵欣欣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协和医学院
440022-401 颅内夹层动脉瘤的影像诊断和规范化治疗
项目名称颅内夹层动脉瘤的影像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项目简介颅内夹层动脉瘤是一种由动脉血流冲入薄弱的血管壁间而形成的一种病理性动脉扩张,是颅内动脉瘤的一个重要亚型,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远高于普通的囊状颅内动脉瘤,对社会和家庭危害极大。但在本研究开始之前,对于该疾病国际、国内均缺乏统一的影像学诊断、分型标准和治疗指南或共识,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具体手术方式选择和临床预后判断也缺乏有效的指导标准,同时介入治疗后较高的复发率是长久以来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本项目组依托北京天坛医院丰富的临床患者资源,整合多家大型医院的临床数据,建立了国内最大的颅内夹层动脉瘤患者数据库,组织全国的神经影像学家和神经介入专家,首次制订了该疾病的诊断共识,提出了科学的影像学分型标准,并制订了影像学分型指导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使得该疾病的诊疗规范化程度和疗效大大提高,有力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具体取得如下科技创新:一、制订了世界首个颅内动脉夹层诊断标准,指导临床诊断该疾病本研究建立了颅内夹层动脉瘤的多模式 3T 高分辨核磁共振扫描方案,提出了规范的颅内动脉夹层诊断标准及影像学分型,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全国知名专家撰写并发表了《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是世界第一个系统的关于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标准,填补了该疾病缺乏诊断标准的知识空白,同时提出了系统的疾病筛查流程以及检查手段的具体推荐,对临床工作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二、制订了影像学分型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使临床疗效大大提高目前血管内治已逐渐成为颅内夹层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然而,血管内治疗适应证的把握、具体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等问题临床上尚存争议,临床医生治疗该疾病多依据个人的经验。因此,项目组在大量临床研究基础上总结提出了新型的影像学分型,并提出了影像学分型指导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减少了治疗的盲目性,规范了该疾病的治疗。国内有多家单位应用本课题的成果指导颅内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提高了疗效,降低了复发率,节省了患者的费用,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三、开发了支架的三维仿真模拟释放技术,应用精准的血流动力学分析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并预测临床预后项目组进行了技术攻关,发明了支架三维模拟释放技术,并获取了专利。该专利技术能在术前对不同治疗模式进行计算机三维模拟推演,结合血流动力学分析技术,能从流体力学角度对颅内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科学地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并对治疗转归进行预测。在介入治疗手术规划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依托本研究,课题组共发表SCI文章28篇,累积累积影响因子75分,包括《Stroke》、《Journal of Neurosurgery》等行业内顶级期刊,国内核心期刊文章6篇。依托本项目,培养了10余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并构建了一支创新性较强的研究团队。2016年,杨新健为负责人的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创新团队入选了2016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新健教授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课题总体策划、实施和总结,并对课题进行总体协调和指导,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提出了规范的颅内动脉夹层诊断标准及影像学分型,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全国知名专家撰写并发表了《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2张义森中级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收集病例数据,结合临床病例的三维数据与病例特点,探讨了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与之对应的临床转归。以此为基础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归纳了各类型的夹层动脉瘤的从诊断到治疗再到远期预后的一系列规律。
3隋滨滨正高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针对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研究,提供了以高分辨核磁共振为基础的前沿影像序列支持。为影像学的判读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指导,并参与了基于影像学的夹层动脉瘤诊断共识的制定。
4汪阳正高级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合作单位主要项目负责人,提供临床病例与影像数据资料。协同课题组人员建立了基于三维血管造影与高分辨磁共振的临床资料数据库,并参与探讨了基于影像学的夹层动脉瘤分类。
5刘健中级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参与建立了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并基于临床病例的三维数据,探讨了颅内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后转归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6李艺影研究员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参与课题的总体设计,统计学分析,负责国内相关单位的推广及应用。
7王坤初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参与了病例数据的收集,并从遗传学角度对夹层动脉瘤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遗传因素对夹层动脉瘤的发病与临床预后的影响。
8张莹副研究员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参与建立了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并基于临床病例的三维数据,探讨了颅内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后转归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支架植入图像仿真方法中国ZL 2012 1 0552762.3首都医科大学李海云,刘迪,龙云玲,杨新健
进步奖杨新健,张义森,隋滨滨,汪阳,刘健,李艺影,王坤,张莹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450022-402 心血管系统疾病CT/MR 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
项目名称心血管系统疾病CT/MR 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临床医学交叉领域,涉及医学影像学及心血管病学。 心血管病死亡率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从心血管疾病影像检查技术及评估方法创新入手,经过二十余年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获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一、创立心血管磁共振(MR)标准化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体系。(1)在国内最早提出将MR应用于心脏成像,可同时获得解剖形态、室壁运动、心脏瓣膜、心肌灌注和血流等信息,这一创新性应用极大拓展了MR适用范围。1991年建立的心脏结构正常值范围仍被临床广泛应用,获得心脏内外科医生认可,成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确诊的重要手段。(2)本课题组建立了中国人肥厚性心肌病及先天性心脏病MR诊断标准,目前仍在临床上沿用。 二、冠状动脉MR成像的理论与方法创新。(1)课题组在国际上最早报道了应用慢速注射对比剂与非选择性反转恢复梯度回波技术相结合,进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新方法,研究结果显示该技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远段细小分支的显示,使应用磁共振技术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从72%提高到89%。(2)课题组报道了32通道线圈MR冠状动脉成像方法,显著缩短成像时间,降低了对比剂用量。这为MR“一站式”检查提供了技术保证;(3)课题组首次提出了自反馈呼吸导航数据采集方法,用于心血管磁共振检查,有效降低呼吸运动对心脏磁共振成像的干扰。 三、多排螺旋CT对心瓣膜病及右心功能的定量评价。(1)创新性应用64-MDCT对心脏瓣膜的返流量(RV)和返流分数(RF)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价,使64-MDCT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情况下,实现冠状动脉及心脏瓣膜的全面评价。(2)首次证实64-MDCT可以用于评价右室心功能,测定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及射血分数(EF)等指标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课题组共发表中英文论文共计14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7篇,单篇最高IF为18.737。李坤成教授主编的《心血管磁共振诊断学》于1997年出版,为我国第一部心血管影像领域的专著,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心血管内外科和影像学医师的案头书。李坤成教授牵头组织制定了中国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规范。 本项目连续15年举办心血管影像学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培训全国两百余家医院的进修医师、技师近3000人次;项目主要完成人担任国际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CMR)中国分会主席,并连续举办两届中国区年会。项目研发获得的CT/MR心血管成像关键技术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并被国际专业网站连续报道,已在北京、上海、四川、广东等省市30余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此外,本项目还培养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7名,培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名,北京市科技新星5人,北京市卫生局领军人才1名。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坤成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负责课题组织设计、资料收集、论文撰写;主要贡献约占创新性成果部分工作量的30%:1. 负责课题组织设计、资料收集、论文撰写、组织协调;2. 在国内率先开展心脏磁共振检查,填补了磁共振在心脏检查应用空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获得了宝贵磁共振心脏应用的经验与病例,并且在国内大量开展磁共振学习班,开拓了磁共振在心脏应用的新局面。3.其研究获得具有较高敏感性的无创冠脉成像新方法。相关系列研究突破了MRI 冠脉成像的部分关键技术瓶颈,推动MRI 冠脉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JACC》发表,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2杨旗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负责课题资料收集、论文撰写;主要贡献约占创新性成果工作量的25%;率先采用高场强及高通道(3.0T+32 通道)对比增强全心冠脉快速成像技术,显著降低成像时间,减少造影剂用量,获得具有较高敏感性的无创冠脉成像新方法。相关系列研究突破了MRI 冠脉成像的部分关键技术瓶颈,推动MRI冠脉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获得2 项发明专利并取得一项软件著作权,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JACC》及Circ Cardiovasc Imaging 发表,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3郭应坤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负责课题组织设计、资料收集、论文撰写;主要贡献约占创新性成果部分工作量的20%:研究结果在放射医学国际最顶尖的杂志Radiology 等期刊,并且在全球分子影像高峰论坛展出并被SCI 收录的国际顶级分子影像学期刊J Nucl Med (IF:7.022)发表。1. Guo YK, Yang ZG, Ning Gang, et al. Radiology 2009;252(2):369-376.2. Guo YK, Gao HL, Zhang XC, wt al. Int J Cardiol 2010;139(3):254-262.
4刘志副高级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负责临床病例资料的采集与整理、分析并撰写论文;主要贡献约占创新性成果部分工作量的15%;发表心血管疾病影像学方面SCI 文章3 篇。
5杨志刚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本项目中负责课题组织、设计、指导;主要贡献约占创新性成果部分工作量的5%:发表心血管疾病影像学方面文章40 余篇,其中通讯作者SCI 文章约19 篇。1. Ma ES, Yang ZG, Li Y, et al. Int J Cardiol. 2010 Apr 15;140(2):249-52. 2. Chu ZG, Yang ZG, Dong ZH, et al. Int J Cardiol. 2011;147(1):178-81.
6杜祥颖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负责课题组织设计、资料收集、论文撰写;主要贡献约占创新性成果工作量的5%:率先开展心脏磁共振成像研究,覆盖整个心脏大血管领域,在Radiology 发表论文2 篇,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发言。专长于胸部及心血管影像学诊断,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及CT 冠状动脉成像诊断。组织实施全国40 余家三级甲等医院参加的冠状动脉CTA 多中心研究,建立成像治疗控制指南,取得较好效果。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心血管磁共振成像中呼吸信号的自反馈辅助方法中国ZL201010273032.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李坤成、杨旗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的呼吸信号采集系统中国ZL2010L0273031.6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李坤成、杨旗
进步奖李坤成,杨旗,郭应坤,刘志,杨志刚,杜祥颖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460022-404 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系统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项目名称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系统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项目简介 目前在骨科及显微外科领域关于肢体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存在以下两类难题,一类是关于自然灾害(地震)、车祸以及各类创伤所致的挤压伤综合征(包括完全离断、挤压、碾压的肢体)的治疗,临床上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的治疗方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整体治疗效果均不佳,往往截肢甚至死亡。另一类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导致的外周血管病变等,由此产生的溃疡久治不愈,虽然改善微循环药物在治疗中取得一定效果,但约22%的患者需中转手术治疗,约10%的患者需进行截肢,给患者的家庭和生活带来严重打击。课题组经过十余年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成功建立了体外肢体灌注系统,并将该系统应用于上述肢体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有效的降低了低下肢缺血性病变致残率、致死率。项目创新成果如下: 1、首次提出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系统的概念,并阐述了该系统在延缓骨骼肌细胞凋亡中发挥的作用机制。 课题组首创性将心胸外科的体外循环仪器与治疗肾功能衰竭时的血液净化装置结合起来,使离断肢体能够得到新鲜血液的供给,同时血滤又能将挤压后产生的毒素排出体外并能够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和离子紊乱。该系统简称为“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系统”。该系统包括:体外循环转机——代替心脏泵血;膜肺——代替肺氧合;血液净化装置——代替部分肝、肾功能。 2、改进了传统的异位寄养断肢再植术,成功将体外循环灌注系统应用于临床,证实离断肢体的体外寄养是安全、有效的。 暂时性异位寄养再回植术能将断肢暂时寄养于自身其他部位,虽然保存时间长,但是此术式对寄养部位的损伤很大;如复杂断肢合并严重出血性休克、严重多脏器损伤等全身创伤,则为手术禁忌症。在模拟生理环境下自体血液体外循环灌注来寄养断肢,既能长时间有效保存了断肢,节约出更长的时间抢救病复杂断肢合并严重出血性休克、严重多脏器损伤等全身创伤、断肢合并心肌梗死等急需抢救生命的患者人生命,又可以利用体外血液净化装置中和断肢回植前产生的毒素,减少了回植后中毒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3、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挤压伤综合征的理论体系。 利用该系统在单纯血液灌注基础上加入化瘀解毒中药脉络宁注射液,从线粒体损伤机制上验证在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下应用脉络宁能更有效防止挤压伤综合征的发生,为临床防治挤压伤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 4、率先发现体外循环灌注系统可重建肢体微循环,为糖尿病足缺血病变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应用脉络宁加同型血及复合灌注液加压灌注,能够使糖尿病足的侧支循环血管口径在缓慢加压下逐渐增粗,然后达到血液灌注量增加的目的。同时应用脉络宁去修复因高压导致内壁损伤的血管,减少血栓形成,改善末梢血液循环。 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收录4篇,3篇被SCI收录的文献引用31次,其中他引31次。主编主译专著2部,在该项成果研发中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1名。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江宁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在15年前就将异位寄养技术成功应用于临床,创新性的设计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系统,对该系统进行不断更新,使其更加接近体内生理环境标准。不仅可以提供氧合后的血供,而且创新性的将血液滤过系统结合,从而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同时将该系统应用于慢性下肢血管病变疾病,首次从血管再生角度对慢性下肢血管病变疾病进行突破。该负责人对创新点 1、2 有贡献,材料见附件中第三方评价证明材料、应用证明、主要论文著作。
2高磊中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参与该项目原始设计及相关研发,创新性的提出了将中药脉络宁与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的灌注血滤功能相结合,降低血管损伤。同时,对灌注设备进行更新设计,使原始设备更加便捷、更易操作。脉络宁在该系统中的应用为该项目的主要创新点。该负责人对创新点 1、2 有贡献,材料见附件中第三方评价证明材料、应用证明、主要论文著作。
3陈天贵中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人应用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系统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共计 43 例,均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我们医治创伤病例 8 例,包括交通事故引起的肢体离断伤 3 例,自然灾害如房屋倒塌等所致的挤压伤 2 例,机器碾压或者切割伤 3 例。该负责人对创新点 1 有贡献,材料见附件中第三方评价证明材料、应用证明、主要论文著作。
4尹叶锋初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应用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系统治疗创伤病例 11 例,其中交通事故导致的挤压伤病例 3 例,机器切割离断伤病例 2 例,机器碾压伤病例 4例,骨折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例 2 例,应用该系统治疗病例,取得良好效果。该负责人对创新点 1 有贡献,材料见附件中第三方评价证明材料、应用证明、主要论文著作。
5秦新愿初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参与第一部分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系统寄养断肢的实验研究,对第一部分的整体实验进行开展工作,检索大量文献,与课题组其他成员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统计实验所得数据,该完成人的完成的工作内容是保证肢体灌注获得成功的前提,可以使进入肢体的血液拥有正常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电解质,低温有效保护再灌注肢体的肌肉细胞,提高了断肢指保存时限及其再植手术的成功率。该负责人对创新点2 有贡献,材料见附件中第三方评价证明材料、应用证明、主要论文著作。
6聂鑫中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对车祸导致的肢体离断伤、挤压伤、机器切割离断伤、机器碾压伤、骨折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进行数据统计,提供了大量的临床支持数据,应用Nakamura Tamai 标准评定断肢回植于人体后的功能康复状况。该负责人对创新点2 有贡献,材料见附件中第三方评价证明材料、应用证明、主要论文著作。
7王雷初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参与整体课题实验研究,配合其他完成人完成实验操作,对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系统进行实际组装及操作,负责联系各部门进行实验耗材的定制以及各项检测的联系,跟进实验数据,统计实验数据。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该负责人对创新点 2 有贡献,材料见附件中第三方评价证明材料、应用证明、主要论文著作。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王江宁,高磊,陈天贵,尹叶锋,秦新愿,聂鑫,王雷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470022-405 复杂脑积水的综合评估及神经内镜规范化治疗
项目名称复杂脑积水的综合评估及神经内镜规范化治疗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项目简介脑积水是一种发病率高且十分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及评价标准,导致对许多病例的治疗方法选择不当,加重了脑积水的复杂化。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积水具有疗效好、创伤小等优势,但现有内镜手术治疗脑积水的术式相对单一,且缺乏规范化的内镜手术策略指导,导致内镜手术整体有效率偏低。基于上述原因,项目组从2006年开始对“复杂脑积水的综合评估和神经内镜规范化治疗”进行系统研究,已获得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北京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和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等多项课题的支持。研究的主要科技创新如下:(1)将磁共振脑脊液电影成像(Cine MRI)技术的应用范围从中脑导水管区扩展至测量脑室内多处关键部位的脑脊液流速流量,使其真正成为诊断梗阻性脑积水的“金标准”。(2)以脑积水的病因和脑脊液流体动力学变化的病理特点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脑积水分类方式。这种分类方式增加了“混合性脑积水”类型,对经典的梗阻性和交通性脑积水分类方式进行补充,对临床治疗方式选择有明确的指导作用。经文献查新和专家认证尚未见国内外相关报道。(3)将神经内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扩展,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内镜三脑室底造瘘术”为基础,辅以“多种内镜手术术式进行病因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将内镜手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有效率由60%左右大幅度提高至90%以上。(4)在国内率先提出采用“第三脑室底造瘘口成形术”对第三脑室底形态异常的患者进行治疗,使内镜术后因造瘘口形态异常导致其二次堵塞的发生率由3-4%下降至0.2%。(5)在国内率先对脑积水内镜术后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临床试验证实,内镜术后规律行腰穿释放脑脊液,是促进内镜术后脑脊液新循环建立的有效方法。项目公开发表27篇关于脑积水评估与治疗的论文,其中SCI收录5篇,总影响因子为6.2分,截止2017年4月总他引次数40次。曾在《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上发表“神经内镜治疗脑积水”的专刊及专家述评,出版神经内镜专著1部,内镜手术光盘2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制定“复杂脑积水神经内镜规范化评估与治疗流程”,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临床验证和推广。本项目的临床推广是我们工作的最大亮点。作为国内第一批“卫生部神经内镜与微创医学培训基地”,项目组已连续举办十四届“神经内镜微创国际论坛及内镜高级培训班”(国家及北京市继续教育项目),推广包括“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在内的多种内镜手术和内镜应用解剖。接受培训人员涵盖了全国各省市、各级单位的300余名学员。特别是团队带头人胡志强教授2016年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执行国家援外医疗期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特多-加勒比海国际内镜神经外科论坛及内镜培训班”,推广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脑积水的先进技术,参会代表来自中国、特多、古巴、多美尼克、牙买加等国家,在加勒比海地区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让中国神经内镜首次真正意义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胡志强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总体负责本项目的课题设计,开展实施和技术推广。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内镜三脑室底造瘘术”为基础,辅以“多种内镜手术术式进行病因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将内镜手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有效率由60%左右大幅度提高至90%以上。
2朱广通讲师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负责脑积水患者的术前评估标准和内镜手术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以脑积水的病因和脑脊液流体动力学变化的病理特点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脑积水分类方式。这种分类方式增加了“混合性脑积水”类型,对经典的梗阻性和交通性脑积水分类方式进行补充,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有明确的指导作用。经文献查新和专家认证尚未见国内外相关报道。
3关峰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负责复杂脑积水神经内镜手术实施和技术推广。在国内率先对脑积水内镜术后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临床试验证实,内镜术后规律行腰穿释放脑脊液,是促进内镜术后脑脊液新循环建立的有效方法。
4黄辉其他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负责复杂脑积水神经内镜手术的策略制定和手术实施。在国内率先提出采用“第三脑室底造瘘口成形术”对第三脑室底形态异常的患者进行治疗,使内镜术后因造瘘口形态异常导致其二次堵塞的发生率由3-4%下降至0.2%。
5戴缤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负责复杂脑积水神经内镜手术实施和技术推广。将磁共振脑脊液电影成像(Cine MRI)技术的应用范围从中脑导水管区扩展至测量脑室内多处关键部位的脑脊液流速流量,使其真正成为诊断梗阻性脑积水的“金标准”。
6肖智勇其他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负责复杂脑积水神经内镜手术实施和技术推广,擅长开展以“内镜三脑室底造瘘术”为基础,辅以“多种内镜手术术式进行病因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7毛贝贝其他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负责复杂脑积水神经内镜手术实施和技术推广,擅长以“内镜三脑室底造瘘术”为基础,辅以“多种内镜手术术式进行病因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实用可塑性神经内镜工作通道中国ZL.2014.2.077893.6胡志强胡志强;关峰;朱广通
进步奖胡志强,朱广通,关峰,黄辉,戴缤,肖智勇,毛贝贝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480022-408 近视眼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项目名称近视眼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项目简介近视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健康问题。近视不仅是首位视力损伤的原因,而且病理性近视在我国一些地区已成为首位致盲眼病。建立我国近视防控的三级防治技术和体系,是我国眼科目前面临的重大任务。1、建立了我国最大的近视队列研究,发现了近视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建立了近视的一级预防模式:组织实施了全球最大、被国际眼科界评为近视方面“里程碑”的研究队列,首次为我国提供了各年龄近视的动态流行病学数据。连续六年的随访首次发现户外时间延长是近视的保护因素,持续近距离用眼、阅读和书写姿势不良是近视的危险因素。提出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用眼负担,可有效防控近视进展,被纳入我国近视防治指南。2、采用循证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筛选出有效的近视干预措施,建立了二级预防技术系列:1)通过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高质量眼保健操可减缓眼调节滞后。2)通过两项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戴镜足矫与欠矫者近视进展相近,适当欠矫可降低近视进展。3)通过六项循证评价,发现相较于双光镜、多焦镜和软性角膜接触镜,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效果更理想,该研究推动了国产角膜塑形镜的自主研发,目前已推广应用到33个省800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我国近视二级防控技术体系,通过指南、专家共识及国家政策在我国被广泛推广应用。3、针对病理性近视通过集成创新,设计相关并发症治疗技术,降低病理性近视的致残致盲率:1)引进国外先进的眼内镜植入技术,针对中国人眼参数特征,设计了针对国人的眼内镜植入技术,使矫治的光学焦点更接近眼的光学节点,提高视觉质量且控制高度近视的进展,完成手术3000余例。2)改进后巩膜加固术防治高度近视并发症;并在国内外首先开展玻璃体切割联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减少了致残致盲,完成手术6000余例,通过出版专著和数百名进修医生在各级医院进行了技术推广。4、通过医工结合设计研发了近视防控设备,已经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防控效果和经济效益:1)采用光学镇定器技术,研发手持式家用智能设备,能准确测量视力和屈光度,使近视进展的早发现成为可能,已在8个省市推广应用。2)采用光敏、方向、距离传感器和数据管理系统,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设计穿戴式近视监控设备并成功获批,佩戴该设备提高了青少年近视自我管控能力及家长监督力,首次实现了对儿童近视行为的精准化监测及干预,应用于我国500多家医院及眼视光机构。本项目建立了近视三级防治技术体系,评价了8项近视干预技术,研发了2个新设备,创建了2项治疗新技术,使试点区近视患病率从39.0%降低到23.5%。共发表文章119篇,其中SCI 50篇、中文69篇,总被引1010次,他引822次,在眼科顶级杂志《Ophthalmology》和《IOVS》共发表论文7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出版专著4部。本研究为近视干预措施提供一级证据6项、二级证据1项,研究结果纳入美国临床指南和中国近视防治指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宁利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作为项目总设计、组织者和主要实施完成人,主持本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完成科研项目申报、实施与总结,并完成相关论文和发明。在我国首先创建了青少年近视的新技术及早期筛查预警新模式:建立了全球最大、被国际眼科界评为儿童近视方面“里程碑式研究”的近视队列,连续随访了六年。在国内外率先对近视现有干预措施进行循证评价。在国内外首先研发了近视便捷化监测及个性化矫治的新设备。在我国率先探索了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治的新模式及新型手术。
2李仕明副高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全面参与本项目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包括执行建立了儿童近视队列、眼光学模型和数学模型,研发用眼监测设备,循证评价各种近视防治措施,与对于主要技术创新点做出贡献。代表论文:Design, methodology and baseline data of a school-based cohort study in Central China: the Anyang Childhood Eye Study. Multifocal versus single vision lenses intervention to slow progression of myopia in school-age children: a meta-analysis. Atropine slows myopia progression more in Asian than white children by meta-analysis.
3张丰菊正高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作为视光学组副主委,通过专家共识、述评综述的形式,在角膜屈光手术个性化治疗的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引领、推进工作。多年来致力于近视的基础研究,建立了人Lumican转基因小鼠模型,为进一步探索LUM基因突变对病理性近视眼的发生发展及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平台。同时注重青少年近视防控,参与安阳眼病等流行病学调查,为青少年近视防控提出了众多建议。代表论文:Confocal Comparison of Corneal Nerve Regeneration and Keratocyte Reaction between FS-LASIK, OUP-SBK, and Conventional LASIK。
4梁远波研究员温州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参与本项目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包括执行建立了儿童近视队列、北京儿童眼病研究和邯郸眼病研究,进行儿童近视的相关因素研究,与对于主要技术创新点做出贡献。代表论文:Refractive errors in a rural Chinese adult population the Handan eye study. Generational difference of refractive error in the baseline study of the Beijing Myopia Progression Study.
5甄毅副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参与研发近视便捷化监测及个性化矫治的新设备,发明专利10项:研发了便携式家用智能设备,能够便捷、准确地测量视力和眼睛屈光度,为有效的近视防控提供了前提条件。基于儿童近视纵向数据发现的近视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研发出青少年视负荷监测穿戴设备,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能够精确监测儿童用眼环境,首次实现了对儿童近视行为的精准化监测及干预,应用于我国500多家眼科医院及眼视光机构。
6段安丽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自2008年开始应用后巩膜加固术预防干预青少年高度近视眼的发展,通过改进手术方法显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手术效果;在国内外最先开展后巩膜加固手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底并发症,已通过手术治疗病人2000多例,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对于主要技术创新点做出贡献。代表性论文:VITRECTOMY WITHOUT INNER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 FOR MACULAR RETINOSCHISIS IN HIGHLY MYOPIC EYES
7齐越副高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参与本项目中应用后巩膜加固术预防干预青少年高度近视眼发展及后巩膜加固手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底并发症的研究,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通过改进手术方法显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手术效果。对于主要技术创新点做出贡献。代表论文:VITRECTOMY WITHOUT INNER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 FOR MACULAR RETINOSCHISIS IN HIGHLY MYOPIC EYES、筋膜下麻醉在后巩膜加固术中的应用研究。
8熊瑛副高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参与本项目中自适应光学方面的研究,负责项目的设计和具体实施工作。代表性论文:阅读后高阶像差变化与近视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9董喆正高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参与本项目中高度近视眼内镜手术方面的研究,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获得眼内镜相关专利授权一项,出版专著一本《眼内屈光手术学》。代表性论文: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hakic 6植入术后五年的临床安全性分析、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Verisyse植入术后眼前段毒性反应综合征一例。
10李婧中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参与本项目中自适应光学方面的研究,负责项目的设计和具体实施工作。代表性论文:自适应光学人眼最优化球差矫正初探。
11乔利亚副高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参与本项目中自适应光学方面的研究,负责项目的设计和具体实施工作。
12康梦田初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参与本项目的方案实施,包括执行建立了安阳近视队列,探索近视的危险因素,评价近视的干预措施,研发周边屈光度测量装置,对于主要技术创新点做出贡献。代表性论文:Efficacy of Chinese Eye Exercises on Reducing Accommodative Lag in School-Aged Childr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13孙芸芸初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参与本项目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包括执行建立了安阳近视队列,探索近视的危险因素,评价近视的干预措施,研发周边屈光度测量装置,对于主要技术创新点做出贡献。代表性论文:Effect of uncorrection versus full correction on myopia progression in 12-year-old children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人眼视觉参数自动测试方法及其装置中国201310029698.5深圳市莫廷影像技术有限公司 甄树杰王宁利;甄毅;甄树杰;王辉;李鹏
2授权发明专利视负荷监测与报警设备和方法中国201310575307.X王宁利;甄毅王宁利;甄毅
3授权发明专利眼保健操穴位定位按摩眼罩中国201210290791.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熊瑛;王宁利;万修华;杨迎新;李婧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后房型有晶状体眼屈光不正矫正镜中国200710002523.X王宁利;董喆王宁利;董喆;陈宇艺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防止近视发展的眼内植入材料中国200710087062.0王宁利王宁利;李俊红;卢清君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手持视力检测装置及视力检测方法中国201310563823.0深圳市斯尔顿科技有限公司王辉;甄毅;郭曙光;何卫红;栾盾;李鹏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简易周边屈光度测量装置中国201620867949.6李仕明王宁利,李仕明,魏士飞,康梦田,孙芸芸,孟博,李偲圆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智能护眼台灯中国201620733038.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张伟 ;王宁利 ;杜丽华 ;甄毅
9实用新型专利可调节式屈光不正矫正镜中国201220205618.8王宁利;甄毅;张劲松 王宁利;甄毅;张劲松;田德才;王莹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视距离转换装置中国201320512696.7王宁利王宁利;甄毅;李仕明
进步奖王宁利,李仕明,张丰菊,梁远波,甄毅,段安丽,齐越,熊瑛,董喆,李婧,乔利亚,康梦田,孙芸芸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490022-409 眼部影像在全身健康评估、重大疾病预测的价值及预警体系建设
项目名称眼部影像在全身健康评估、重大疾病预测的价值及预警体系建设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项目简介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首要疾患,早期识别危险人群、实现关口前移是慢病防止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眼底是活体直接观察神经与血管组织的唯一窗口。长期以来,由于无法精确量化视网膜下组织,国际上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视网膜血管形态评价心脑血管疾病状态,而对视网膜下承载丰富血流的脉络膜结构、视网膜神经纤维组织知之甚少。魏文斌教授团队突破亚专科思维模式,建立国际著名的两大眼病人群前瞻性队列:北京眼病队列(4439人10年队列),开滦眼与全身病队列(10万人群),解决无创活体脉络膜精确测量技术瓶颈问题,以脉络膜及视网膜血管为研究主体,创新性地将流行病学调查、眼底影像学与机制研究相结合,系统阐述了包括脉络膜及视网膜血管、视网膜神经纤维在内的眼部形态、构型、功能影像等在眼病、全身健康评估及重大疾病自然病程中的关联性及可能机制,建立了基于眼底影像基础上的系统性疾病识别、预警体系。1.眼部指标:提出新型无创化视网膜、脉络膜形态学指标,建立国际统一标准。(1)首次建立了人群脉络膜厚度及断层结构的定量测量标准,形成中国人群参考数据库,该成果5年他引187次,连续两年(2014、2015)被眼科顶级期刊Ophthalmology评为引用率最高的5篇文章之一,形成眼部结构研究领域的标志性研究;(2)最早将OCTA技术运用于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密度的测量,形成国人正常参考值。2.健康评估:系统探索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血流功能学指标等的内在联系,为全身健康评估、预测提供新思路及新方法。筛选出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当量为心血管健康指标最强关联的指标;发现视网膜动脉直径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反向关系,揭示颈动脉粥样硬化、脑脊液压增高和视网膜微血管异常、视网膜静脉阻塞之间的内在联系;脉络膜血管厚度变薄与认知功能障碍独立相关。3.眼部关键疾病:发现多种常见致盲性眼病的脉络膜血管发病机制;定义一系列脉络膜高灌注疾病的发病机制,颠覆传统认知,为血管性疾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首次系统探索脉络膜厚度的功能学预测范畴,发现它是最佳矫正视力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高度近视等常见致盲性眼病进展风险预测模型;探索近视、青光眼、白内障等重要眼病的脉络膜发病机制,为致盲性眼病防控提供新的证据。4. 全身重大疾病:从脉络膜视网膜组织学角度,筛选出与重大慢病独立关联的最优化无创化视网膜形态学指标,并借助人工智能实现精准预测和识别。团队发现局限性神经纤维层缺损对脑卒中的预警价值;提出视网膜微血管密度的降低,是早期预测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生物学指标;阐明慢性肾脏疾病与视网膜静脉阻塞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首次利用单一眼底影像实现了对全身18个健健康指标及疾病的预测和识别。该系列研究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51篇,累计影响因子159.745,单篇最高他引187次,为国家防盲战略及慢病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魏文斌正高级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 作为项目总设计和主要实施完成人,主持本成果项目的实施、完成、促进成果的推广、应用,主持本成果相关科研项目申报、实施与总结。参与了本项目科技创新中的所有研究工作,连续多年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并在全国各级学术会议和学习班进行学术讲座,全面主持了眼部指标对全身健康评估及重大疾病预警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工作。就该系列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 51篇,累计影响因子159.745,他引762次,其中的代表性论文单篇最高他引187次。
2王亚星副高级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 作为项目主要实施完成人,主要参与本成果项目的前期设计、实施、完成等工作。主要组织了北京眼病研究2011、开滦眼病全身病研究,就眼病在全身疾病及健康评估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缜密的设计、实施,在科学层面就此方向进行逐层、完整的评估和分析,并在推广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3徐捷助理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 本人具有扎实的研究背景,硕博期间从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研究,参与的北京眼病研究是国际上基于人群中的正常人、糖尿病患者、 DR患者的脉络膜厚度关系的首次报道,其结果发表在眼科影响因子最高的Ophthalmology杂志上,并获得2015年首都医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4徐亮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 主要从事青光眼早期诊断、近视防控、流行病学及防盲模式研究。主持Beijing Eye Study北京城乡人群的队列研究,分析了22种常见致盲眼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分析危险因素,探讨干预模式,发表SCI论文150余篇。
5杨丽红副高级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 作为项目的参与人,参与了和眼底脉络膜疾病相关的临床研究,包括研究项目设计、研究对象收集、临床检查及治疗随访、研究数据的测量及分析,论文的共同撰写。就该系列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 4篇。累计影响因子12.382,他引次178次,其中的代表性论文单篇引用最高他引82次。连续受邀进行多年国家级学习班的讲座授课,研究期间赴美国参加视觉与眼科研究协会年会ARVO会议,就研究相关内容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
6史雪辉正高级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 作为项目的完成人之一,参与本项目的部分设计、实施及成果推广刺进,参与本成果相关科研项目申报工作。就该系列研究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主编《微视野+血流OCT病例图谱》,副主编《OCT血流成像图谱》等专著。
7周金琼初级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 作为项目的完成人之一,参与本项目的部分设计、实施及成果推广刺进,参与本成果相关科研项目申报工作。就该系列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12.408。在成果推广方面,参与编写相关专著教材5部。以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展远程眼病筛查阅片工作并完成50000余例。
8邵蕾初级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 作为项目的主要实施完成人参与本成果项目的完成、促进成果的推广,参与本成果相关科研项目申报实施。负责开展综合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探讨脉络膜在眼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价值及定量指标建立的研究,就该系列研究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篇,累计影响因子22.179。在成果推广方面,参与编写相关专著教材5部;创作出版大众科普读物1部;以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展远程眼病筛查阅片工作并完成30000余例
9王倩初级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 作为项目的实施完成人之一,参与本成果项目的实施,参与数据采集、图像处理及数据分析过程。就该系列研究参与完成中英文文章共16篇,目前以第一作者已发表/接收的SCI文章共4篇,累计影响因子13.016,其中的代表性论文单篇最高他引128次。
10延艳妮初级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 作为项目参与人之一,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参与了项目的部分设计、具体实施、现场调查、后期数据整理分析等具体工作。首次提出豹纹状眼底改变与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并发现与高血压、青光眼、老年黄斑变性等全身及眼部疾病的相关性。就该系列研究以第一作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 4篇,累计影响因子20.586。
11周楠初级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 作为项目完成人之一,参与本成果项目的设计、完成、应用,参与本成果相关科研项目申报、实施与总结。参与了项目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全面参与了眼部指标对全身健康评估及重大疾病预警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工作,并参与进行多次科普宣传。
12李洋初级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 作为完成人之一,参与建设北京同仁眼病临床数据库,收纳眼部指标对全身健康评估及重大疾病预警体系相关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储存患者全生命周期数据以及生物样本材料。为项目的实施、完成以及成果的转化以及推广提供扎实的临床数据资源和生物样本。管理基础研究实验室,开展并监督实施该项目相关的基础研究。就该系列研究以第一作者累计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作为负责人获得2019北京市东城区优秀人才资助,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以及青年项目4项。
13杨琼副高级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 作为项目完成人之一,连续多年致力于脉络膜视网膜等眼底疾病的诊疗,在脉络膜视网膜的生物测量及和全身疾病相关内容方面进行了系列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在本项目中,主要参与了项目的实施、数据的收集整理、成果总结及相关课题的申报。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论文3篇,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中国
进步奖魏文斌,王亚星,徐捷,徐亮,杨丽红,史雪辉,周金琼,邵蕾,王倩,延艳妮,周楠,李洋,杨琼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500023-408 归肺经中药升降浮沉药性辨识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项目名称归肺经中药升降浮沉药性辨识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中医药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医院,贵州万胜药业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升降浮沉药性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依据之一,应用现代科学语言对其进行认知和表征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以“原创、辨识、转化”为研究理念,以凝聚东方原创思维的升降浮沉药性为研究对象,提出“升药为出、降药为入”创新假说,尝试从细胞迁徙角度寻找其辨识方法,积极将研究成果向教材、医院、市场转化。主要创新发现体现在理论、药效靶点、物质成分流程以及临床应用四方面。首先,在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研究方面,本项目从肺宣发肃降与升降浮沉药性的高度相关性切入,创新升降浮沉药性研究模式。宣发肃降是肺脏的基本生理作用,升降浮沉药性反映药物的作用趋势,提出研究升降浮沉典型特性的中药作用机制及其治疗作用差异,建立“升药为出、降药为入”的升降浮沉药性辨识研究假说,对指导肺纤维化治疗具有现实意义。其二,在升降浮沉药性生物学效应研究方面,选择麻黄/五味子为升降浮沉的代表药物,比较二者影响肺纤维化大鼠病理形态、细胞迁移以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麻黄、五味子对AM、IM 作用具有选择性,麻黄对AM 选择性较高、五味子对IM 的选择性较高,产生这种现象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对细胞产生刺激,并选用蔓荆子/旋覆花对这种现象进行验证。科学评价AM、IM动态迁移,尝试建立一种基于AM、IM 趋化迁移的升降浮沉药性辨识方法。在该辨识方法中,认为药性升浮归肺经中药能促AM 向肺泡外移动,药性沉降归肺经中药能促IM 向肺间质外移动,通过AM、IM 的移动出入来客观反应药物的升降特性,使中医学“升降出入”理论通过现代的科研方法形象化、直观化,是对升降浮沉药性研究方法的一种创新。第三,以药效为基础,选择刺蒺藜、合欢皮的化学成分为研究升降浮沉物质基础的代表药物,系统研究蒺藜、合欢中的皂苷类成分,制备足够量的皂苷类花成分,通过皂苷类成分的活性试验来研究升降浮沉药性的物质基础。此外,需要进行动态代谢过程的结构转化研究和构效关系评价化学成分对升降沉浮的影响。本项目以中药多成分整体的全程代谢监控开展工作,对中药口服汤剂的体内物质基础代谢过程开展研究,建立了汤剂溶解多成分、肠吸收多成分、肠代谢多成分、肝代谢多成分、肺代谢多成分、体内分布多成分、靶器官多成分的流程性升降浮沉药性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第四,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对肺系疾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南价值。本项目在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指导下,结合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组方益肺活血颗粒。临床研究表明,益肺活血颗粒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能提高PaO2、降低PaCO2,且安全性好,其机制可能在于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微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该药已被多家制药公司评估,预期经济、社会效益良好。 本研究历时12年,研究成果获中国发明专利2项、获奖5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5人,博士后3人,出版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36篇。研究成果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模式具有示范性,建立归肺经中药的升降浮沉药性辨识方法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翟华强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为该项目的负责人,负责项目系统研究计划的制定和各部分的协调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三个相关课题: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本人提出总体工作思路,确立选题和研究方案,直接参与研究工作,对重要基础数据进行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3篇,申请专利1项,出版专著8部,获奖3项,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30人。对第1、2、4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2欧敏正高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作为“益肺活血颗粒治疗肺心病临床推广方案” 课题负责人,进行研究。课题包括临床方案、动物实验方案以及体外细胞培养方案。明确益肺活血颗粒的作用机理;将成果应用于肺心病防治中,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篇,其中1篇被SCI收录;授权专利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3人。对第1、4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3孟繁蕴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为该项目的技术骨干人员,负责项目系统研究计划的具体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二个相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课题和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本人根据项目的总体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案,开展药学相关的具体研究工作,对中药品质、成分及造模型进行研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SCI论文2篇),授权专利2项,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对第2、4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4刘洋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为本项目的技术骨干,负责项目系统研究计划的具体研究工作。根据项目的总体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案,以中药多成分整体的全程代谢监控开展工作,对中药口服汤剂的体内物质基础代谢过程开展研究,建立了汤剂溶解多成分、肠吸收多成分、肠代谢多成分、肝代谢多成分、肺代谢多成分、体内分布多成分、靶器官多成分的流程性研究方法。培养硕士研究生2人,发表相关论文9篇。对第1、3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5徐暾海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为本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负责项目系统研究计划的具体研究工作。根据项目的总体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案,选择刺蒺藜、合欢皮的化学成分为研究升降浮沉物质基础的代表药物,通过系统研究蒺藜、合欢中的皂苷类成分,制备足够量的皂苷类花成分,通过皂苷类成分的活性试验来研究升降浮沉药性的物质基础。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发表相关SCI论文9篇。对第1、3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6张硕峰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为本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负责项目系统研究计划的具体研究工作。根据项目的总体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案,设计动物实验研究升降浮沉药性的药效物质基础。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对第1、3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
7宋玉其他贵州万胜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万胜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对第4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负责升降浮沉药性的顺利实施和相应产品的应用转化,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0% 。
8张田其他北京医院北京医院为该项目的技术骨干人员,负责项目系统研究计划的具体研究工作,在跟随翟华强教授攻读研究生期间,主要负责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创新和细胞实验研究.对第2、4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
9李丝雨其他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为该项目的参与人,协助完成以肺纤维化为模型的归肺经药物生物学效应验证实验部分。对第1、2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10颜正华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为该项目的总体指导,负责项目系统研究计划的研究工作。本人根据项目的总体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案,开展中药药性研究工作。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0多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0余人。对第1、4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410029883.5北京师范大学张文生、孟繁蕴、李慧、史培军、王永炎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510055344.3北京师范大学孟繁蕴、黄玮、李慧、杨鸿、张文生
进步奖翟华强,欧敏,孟繁蕴,刘洋,徐暾海,张硕峰,宋玉,张田,李丝雨,颜正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医院,贵州万胜药业有限公司北京中医药大学
510024-401 新型超分子智能响应发光材料及防伪应用技术
项目名称新型超分子智能响应发光材料及防伪应用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师范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
项目简介项目背景:现代社会中,高性能防伪及其相关材料的研发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在各类防伪技术中,荧光防伪具有可识别性强,隐蔽性好等特点成为该领域最为常见的应用手段之一。传统的荧光防伪材料(如稀土化合物和染料分子)已逐步被社会公众熟知,其合成方法和发光性能特点由隐蔽化逐步趋向于公开化。因此,如何设计防伪级别和技术壁垒高的新型发光防伪材料是当前防伪技术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主要内容:本项目以关联我国经济建设和居民生活安全的防伪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为切入点,针对当前发光防伪材料技术壁垒亟待提升的社会重大需求,提出了构筑新型超分子智能响应发光材料应用于防伪领域的新设想和新方案。以超分子荧光和磷光防伪材料的智能化、集成化和规模化为应用研究导向,构筑了系列超分子结构发光粉体及薄膜材料,并应用于防伪领域,突破了传统荧光防伪的技术瓶颈,实现了产业技术升级。创新点与技术指标:1. 基于超分子主客体组装,建立了分子构型、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分子聚集态对发光特性的调控策略,研制出20余种对压力、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响应的新型智能发光材料。发展了多客体插层等多种组装工艺,实现了系列材料的宏量制备。2. 研发的压敏、湿敏和温敏响应发光材料性能优异,与传统光致发光一线防伪材料相比,体现出截然不同的智能化特点:在色差跨度、防伪可识别性、响应灵敏性和可逆性等方面均较同类材料效果显著,同时检验便捷,达到二/三线防伪级别。3. 合成了系列具有时间分辨智能响应特性的新型长余辉材料,并研制出具有逻辑编译和加密功能的多重光学防伪标记,在多种商品中实现了智能发光防伪材料的系统集成。应用推广及效益:已在金融衍生品、票据及高端书画品等领域进行推广应用,覆盖我国八省十余家企业。实现了基础和应用研究上下游产学研融合,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累计1.35亿元,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取得成果:在973计划、基金委重点项目等课题支持下,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6项和美国发明专利2项;在JACS和Angew Chem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得了2016年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大赛优秀项目奖和2018年中国专利优秀奖。第三方评价: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对本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估,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技术创新性强、性能指标先进、应用性强、总体技术水平国际先进,其中湿敏防伪技术国际领先。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报告中指出:除了与本研究组发表的文献以外,国内外未见与本项目查新点完全相同的文献报道。总结:综上所述,本项目对丰富智能响应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实现系列智能响应发光粉体与薄膜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创新,推动新一代超分子发光防伪材料产业化具有重要科技意义和应用价值。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闫东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5做出贡献,是本项目思想和材料设计的主要提出者和课题负责人,主持了中国人民银行印钞造币总公司课题“超分子压敏荧光防伪材料研究”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课题“新型超分子智能发光材料与光学防伪研究”等应用研发项目,完成了课题的大部分实验设计和材料合成。是防伪材料实际应用的主要推广者。在本技术研发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90%(见支撑材料3,8-11,14,23,24,26,28)。
2王克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5做出贡献,发展了金属配合物组装体系,本课题酸碱响应及多重响应超分子材料专题负责人。在本技术研发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见支撑材料6,23)。
3马淑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4做出贡献,发明了系列插层发光化合物新组装方法和获得了主客体层状新材料。在本技术研发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见支撑材料4,7,14,23,27)。
4董永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3做出贡献,发明了系列新型压致变色发光材料和超分子组装方法。在本技术研发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见支撑材料2,14,25)。
5魏朔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5做出贡献,发明了超分子发光薄膜组装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本技术研发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见支撑材料5)。
6陆军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3,5做出贡献,发明了超分子发光薄膜多种组装方法,研制了热敏感应荧光防伪薄膜和涂层。在本技术研发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见支撑材料8-11)。
7卫敏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3,5做出贡献,发明了超分子发光薄膜多种组装方法,研制了压敏感应和多重响应荧光防伪薄膜和涂层。在本技术研发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见支撑材料8-11)。
8段雪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5做出贡献,是本课题研究的科学和技术顾问。对本课题的科学思想、研究方法、研发进度以及推广应用等进行全程指导监督(见支撑材料8-1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插层结构的压致荧光变色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010277104.9北京化工大学陆军,闫东鹏,卫敏,段雪
2授权发明专利4-联苯甲酸根/YEu-LRH有机复合体及合成方法中国ZL 201110161123.X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大科技园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马淑兰,孙亚红,楚楠凯,王娟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光泽精阳离子与水滑石复合发光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910092536.X北京化工大学陆军,闫东鹏,卫敏,段雪
4授权发明专利Benzocarbazole-intercalated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composite luminescent material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美国US8309741B2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北京化工大学)Dongpeng Yan, Jun Lu, Min Wei, Xue Duan (闫东鹏,陆军,卫敏,段雪)
5授权发明专利多硝基取代四苯基乙烯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中国ZL201310057959.4北京师范大学董永强,赵伟军,李辰宇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电致化学发光特性的二苯基蒽共结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650574.8北京师范大学闫东鹏,范国凌
7授权发明专利HPTS/OS-LEuH复合体及其合成方法中国ZL201410414943.9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大科技园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马淑兰,马丽姣,谢林霞,苏飞飞
8授权发明专利金属配合物荧光薄膜的水热原位生长制备方法中国ZL 201310089333.1北京师范大学魏朔,王蒙,东建强,曾宪彩
9授权发明专利Hdppz配体的钌配合物作为单线态氧荧光探针的应用中国ZL201110159371.0北京师范大学王克志,尹红菊,李奇,刘艳菊
10授权发明专利Preparation method of composite luminescent thin film of sulfonated poly(p-phenylene) and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美国US8298618B2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北京化工大学)Dongpeng Yan, Jun Lu, Min Wei, Xue Duan (闫东鹏,陆军,卫敏,段雪)
进步奖闫东鹏,王克志,马淑兰,董永强,魏朔,陆军,卫敏,段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520024-402 复杂岩性油气藏生储岩系评价和预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复杂岩性油气藏生储岩系评价和预测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师范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勘探管理中心,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山东科技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 针对复杂岩性油气藏生储岩系评价和预测技术难点,进行了多年持久的研究与实践,深化了对复杂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和富集分布规律的认识;发明了若干适用于复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关键技术,建立了该类型油气藏精细勘探和综合表征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了油气快速检测成套技术设备,为过饱和探区的长期持续增储稳产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解决方法与技术途径。主要创新点如下: ① 建立了复杂岩性油气藏相场耦合成藏模式,提出了采用流体历史分析和成藏关键时刻确定技术追踪油气运移轨迹的方法,并通过两相(沉积相和成岩相)和三场(压力场、热场和势场)构建了浅层-深层复杂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演化模式;促成了实验模拟技术、盆地模拟技术和含油气系统数值模拟技术的深度融合,满足了油气运聚的静动态配置关系的多样性需求,实现了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和油气富集分布规律的可视化表征。 ② 提出了烃源岩形成环境判别方法和洼陷带少井区烃源岩预测技术,建立了复杂岩性油气藏生储岩系层序识别与沉积期次精细划分、沉积动力学模拟预测、沉积约束地球物理勘探、成岩相分析和裂缝输导体系综合表征等复杂岩性油气藏生储岩系评价和预测技术体系,推进了过饱和探区复杂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的定量化和模型化。 ③ 集成创新了油气快速检测成套技术设备,研制了针对复杂岩性储层和流体的有效识别和实时评价测量等系统,显著提升了地下油气探测的精度、效率和抗干扰性,改变了我国快速油气检测仪器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大大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该项目建立了一系列适合复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工作流程和配套技术方法,使该类型油气藏的勘探技术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大力推进了过饱和探区和老油区的精细滚动勘探和增储上产工作。围绕核心创新点发表SCI论文4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5部,获得已授权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软件著作权20个。项目整体技术参数、研究水平、经济与社会效益等方面与国内外相似研究和技术对比,具有显著的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项目成果已在十余家生产单位应用,有效指导了复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近三年来相继落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739万吨,发现控制石油地质储量16565万吨,增产原油325.44万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项目的规模化应用,进一步扩展了找油范围,延长了老油田服务年限,缓解了油田就业压力;自主研制的仪器改变了关键录井技术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大大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在项目研究和攻关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科技人才。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了以彭苏萍院士和毛景文院士为首的成果评价委员会对该项目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评价,认为:研究成果创新性和应用性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复杂岩性油气藏生储岩系评价和预测关键技术方面有重大创新,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流体历史定量分析方法和油气快速检测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金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张金亮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主导建立了复杂岩性油气藏生储岩系评价和预测关键技术系列,创建了流体历史定量分析、生储岩系综合评价和油气成藏富集分布规律预测技术,完成了复杂岩性油气藏盆地模拟技术与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的结合,建立了多种储层沉积相模式及沉积约束地震勘探技术。主持开发了各类复杂岩性油气藏储层评价和预测的软件系统,提出了基于断裂力学的裂缝建模技术及软件系统。对创新点1、2做出了突出贡献,对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成果见附件2、3、4、6、7、31A、33-37、38B、39B、40A。
2宋明水教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勘探管理中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勘探管理中心宋明水是项目的第二完成人,主要负责油气地质综合研究、有利目标区预测和钻探井位设计部署等研究,为国家重大专项渤海湾盆地精细勘探关键技术负责人(附件12C、D)。开展了复杂岩性油气藏的沉积相、成岩相、压力场、热场与势场耦合的成藏模式分析,系统评价了复杂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和成藏要素。精细划分了东营凹陷陡坡带的砂砾岩体沉积期次,建立了适用于该区域的砂砾岩体分层标准。依托该项成果在胜利西部探区预测并落实了多个含油气区块,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滚动勘探目标,取得了油气勘探重大勘探成果。对创新点1、2有重要贡献,主要成果见附件32A、34A、38A、38B。
3张学才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勘探管理中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勘探管理中心张学才是本项目的第三完成人,主要负责成藏规律研究及目标评价方面的工作,开展了大量关于复杂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及成藏过程分析,对滩坝油气藏的富集分布规律进行了成功预测。针对东营凹陷南坡和惠民深层多个含油气区带进行实例解剖,对建立“相场共控、耦合成藏”模式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将各种成果技术应用到西部探区,解决了浅层油气藏生成和聚集的诸多难题,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对创新点1和创新点2有较大的贡献,代表性成果见附件40B。
4慈兴华教授级高工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慈兴华是本项目的第四完成人,主要负责储层流体检测技术开发及录井仪器研制方面的工作,作为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的负责人,主导开展了录井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研究,建立了油气层综合录井评价技术系列;提出了针对复杂岩性油气藏的储层流体有效识别和实时评价技术方法,研发了深层油气快速检测录井仪器装备,这些仪器的研制成功显著提升了地下油气探测的精度、效率和抗干扰性,完善了碎屑岩储层和流体实时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系列,并在同行业首次获得国家计量标准证书。对创新点3有重大贡献,代表性成果见附件12B和附件19。
5王金凯副教授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王金凯是本项目的第五完成人,主要负责复储层沉积相研究、分级评价及地质建模等方面的工作,发明了利用水平井入层点信息校正油藏顶面微构造的方法,完善了油藏综合表征技术方法;系统开展了裂缝性油藏储层微裂缝的识别研究,建立了致密储层的裂缝识别、统计及预测方法。以东营凹陷陡坡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深层砂砾岩体的层序地层发育及沉积模式,对其沉积期次及沉积单元进行精确划分;以惠民凹陷浅层河流相储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辫状河及曲流河的沉积模式,明确河流沉积演化规律,系统划分构型要素和沉积单元,建立了精细的河流相储层构型模型。对创新点2有重要贡献,主要成果贡献见附件9、10、35B、37A、37B。
6赵建勇教授级高工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赵建勇是本项目的第六完成人,主要负责井下气体检测技术开发方面的工作,协助研发了钻井大钩高度图像测量系统和井下引流钻井液技术关键,参与集成创新了复杂岩性油气快速检测成套设备,对综合录井仪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实现了全烃组分井下快速准确的检测,扩大了可检测气体的类型,并大大提高了检测精度,在同行业第一次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疫局油气快速检测许可,该型号录井仪的成功研制为复杂岩性油气藏的精细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对创新点3有较大贡献,代表性成果见附件18。
7李存磊副教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李存磊是本项目的第七完成人,主要负责沉积级次划分及沉积相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建立了重力流物理实验装置及系统,提出了重力流转换动力学模型,发明了基于砂体统计学的油藏小层划分方法,并利用井震结合、测井小波变换、最大熵谱分析、旋回性判定等方法,建立了复杂岩性油气藏生储岩系层序识别与沉积期次精细划分技术系列,精确划分了砂砾岩的沉积期次,提高了砂砾岩储层的描述精度。对创新点2有很大贡献,代表性成果见附件11、附件33B、38B、39A。
8曹海防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勘探管理中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勘探管理中心曹海防是本项目的第八完成人,主要负责深层岩性油气藏成藏及储层评价方面的工作,分析了胜利西部探区浅层油藏的成藏控制因素,建立了有指导意义的成藏模式;开展了多项储层岩石学实验,并结合实验结论分析了碎屑砂岩的R型因子和Q型因子,建立了单井和平面的成岩相模型,完成了成岩相的定量划分,建立了不同微相砂体的油气产能预测模型和软件系统。综合结合岩石物理相和渗流相对储层进行分级评价,建立了深层岩性油气藏储层分级评价标准。对创新点1、2有较大贡献,代表性成果见附件31B。
9姚金志教授级高工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姚金志是本项目的第九完成人,主要负责油气藏流体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方面的工作,作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负责人,主导研发了录井井下气体快速检测关键技术及装备,完成了录井快速检测仪器在高温条件下的线性度、含油量及流体识别准确度等方面的测试,建立了气体含量与钻井液参数变化相关性模型(附件12A)。发明了钻井大钩高度图像测量系统,并创建了通过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快速识别储层、评价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的方法,提出了核磁孔隙结构参数计算方法,对储层孔隙结构进行了快速、定量评价,实现了录井检测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对创新点3有突出贡献,代表性成果见附件8。
10谢俊教授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谢俊是本项目的第十完成人,主要负责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及孔隙结构与油藏动态分析方面的工作,协助发明了一种不同孔隙结构储层析蜡量的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不同孔隙结构储层析蜡量的定量分析方法,实现了储层孔隙结构的快速定量评价。对创新点2有重要贡献,主要成果贡献见附件9、10、33A、33B、40A。
11赵永福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勘探管理中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勘探管理中心赵永福是本项目的第十一完成人,主要负责浅层岩性油气藏评价方面的工作,建立了复杂岩性油气藏储层、流体和产能识别图版,并将技术方法应用到测录井分析,参与编制了多套油气田勘探开发软件系统,对国家级录井设备检测和中石化检测体系的建立起到重要的技术作用。对创新点2和3的建立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代表性贡献见附件18。
12梁会珍副教授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梁会珍是本项目的第十二完成人,主要负责浅层油藏储层微观分析及挖潜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发明了一种不同孔隙结构储层析蜡量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针对浅层油藏的沉积规律和岩石学特征,结合储层中的流体分布规律研究,开展了孔隙结构特征的定量分析研究,创新了稠油油藏孔隙结构定量评价的方法,有效指导了该类型油藏的开发及挖潜。对创新点3有较大贡献,主要成果贡献见附件10。
13万亚旗高级工程师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万亚旗是本项目的第十三完成人,主要负责录井信息传输与仪器研制方面的工作,主持研制了多参数新型开发录井仪器(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在录井无线信号传输、深层油气藏快速检测、X射线荧光录井等技术领域有较大的突破。对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主要成果贡献见附件8。
14王春艳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王春艳是本项目的第十四完成人,主要负责录单个包裹体成藏分析方面的工作,发明了用于浓度辅助参量荧光光谱测量的荧光样品池及其被测样品浓度逐步稀释的方法,提出了油气包裹体的芳烃组份显微荧光鉴别有效方法,对油气成藏关键时刻的确定起到了关键作用。对创新点1有突出贡献,主要成果贡献见附件5、31A。
15马贵阳教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贵阳是本项目的第十五完成人,主要负责储层流体渗流物理实验及数值模拟方面的工作,并将开发试验仪器改装成油气运移模拟装置,开展了四个系列九类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完成了浅层稠油油藏流体分布规律预测相关技术和浅层稠油压力场分布及变化规律分析,并协助开展了沉积动力学试验模拟。对创新点1有较大贡献,代表性成果见附件32B。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确定油气成藏关键时刻的单个包裹体分析方法中国ZL201110090351.2北京师范大学张金亮;任伟伟;王春艳;唐明明
2授权发明专利油气包裹体的芳烃组份显微荧光鉴别方法中国ZL201110090347.6北京师范大学张金亮;王春艳;李文东;任伟伟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运用Fischer图解划分砂砾岩沉积期次的方法中国ZL201110200984.4北京师范大学张金亮;张明;任伟伟;唐明明
4授权发明专利用于浓度辅助参量荧光光谱测量的荧光样品池及其被测样品浓度逐用于浓度辅助参量荧光光谱测量的荧光样品池及其被测样品浓度逐步稀释的方法中国ZL201210046732.5北京师范大学王春艳;张金亮;任伟伟;李文东;史晓凤;何卫东;唐明明
5授权发明专利高温高压动态钻井液烃类拉曼谱检测仪的检测方法中国ZL201110123191.7北京师范大学张金亮;唐明明;任伟伟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成像测井图像识别粉砂岩与泥岩交替地层中岩相韵律变化的方法中国ZL201410126102.8北京师范大学张金亮;张明;刘朋阳;李景哲
7授权发明专利钻井大钩高度图像测量系统中国ZL201310569601.X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姚金志;刘其春;章江海;张海波;袁吉鲁;戴金菊;王伟东;万亚旗;周发举;张惠莲
8授权发明专利利用水平井入层点信息校正油藏顶面微构造的方法中国ZL201510267859.3山东科技大学王金凯;卢浩;谢俊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不同孔隙结构储层析蜡量的定量分析方法中国ZL201210212820.8山东科技大学梁会珍;谢俊;王金凯;戚美;李伟华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砂体统计学的油藏小层划分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510162800.8山东科技大学李存磊;陈盼盼;张金亮
进步奖张金亮,宋明水,张学才,慈兴华,王金凯,赵建勇,李存磊,曹海防,姚金志,谢俊,赵永福,梁会珍,万亚旗,王春艳,马贵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勘探管理中心,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山东科技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530024-407 流域水系统资源-环境-生态协同承载力测度方法与提升技术
项目名称流域水系统资源-环境-生态协同承载力测度方法与提升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师范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项目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加强需求管理,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由于水系统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天然联系,单一属性的承载力已无法满足学科发展及综合管理实践需求;因此,本项目系统考虑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承载力的关联性,提出了流域水系统资源-环境-生态协同承载力(以下简称:WSC)的概念,围绕协同承载力“是什么”、“怎么测”、“如何提”等核心问题,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成果体系。主要创新成果包括: 1)构建了基于资源-环境-生态互馈机制的WSC理论体系:以流域为基本单元揭示了水系统资源、环境、生态间多尺度互馈机制,首次提出了WSC的概念及理论模型、研发了定量测度方法与提升技术体系,突破了水系统协同承载阈值确定的重点和难点,形成了理论创建-数据汇集-计算辨识-技术提升全链条创新成果,拓展了承载力研究的科学范畴和实践领域。 2)构建了以高光谱为纽带的空天地一体化的WSC观测方法体系: WSC观测涉及要素多、尺度跨度大,本项目提出了不同土壤性质、植被类型等的特征光谱图提取方法及反演模型,构建了基于实测的地物高光谱特征图库(100万条以上);集合高光谱与多光谱优势,突破地物遥感时空连续精准识别“点到面”的跨尺度转化瓶颈,系统解决了流域下垫面资源、环境、生态的全要素跨尺度高精度连续获取难题。 3)研发了基于流域-行政嵌套网格的WSC动态计算模型:流域水系统互馈过程复杂,构建了以流域-行政边界嵌套网格为基本计算单元的陆水一体化资源-环境-生态耦合方法及模型,重点解决了复杂地形流体交互下水质水量生态耦合等关键过程动态高效模拟等难点,实现了资源-环境-生态定量互馈模拟及协同承载力的动态评价,为流域WSC监测预警及提升效果预测提供技术手段。 4)研发了资源-环境-生态一体化的WSC提升技术体系:根据全国典型地区近十年协同承载力变化趋势及其与最佳协同阈值的差距,依托动态耦合评价模型对制约要素进行优化预测,进而提出了“空间管控-优化配置-工程提升”的逐级下沉细化的提升路径及技术要点,促进了不同区域尺度协同承载力提升技术的落地应用。 成果支撑编制国家标准3部、行业标准1部;专利50项;专著15本;软件著作权30余项;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检索200篇,建设了野外实验台站3处。培养杰青1人,万人1人,新世纪2人,留学生10人,博士30余人、硕士50余人。 研究成果在全国进行了广泛应用及验证,全方位支撑“全国水安全战略规划”出台(水利部)、“国家水十条计划”(生态环境部)等工作的开展落实,并得到海河、淮河、松辽水利委员会及山东、内蒙等省市17家单位的高度认可(附件16-23)。同时,项目整体理论和技术创新性得到了国内外著名专家高度认可(附件14),经第三方科技成果量化评价,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优秀水平(90分/百分制,附件15)。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国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该完成人主要贡献在创新点1、2、3、4,支撑材料为附件2-5、33、36、37等,具体创新内容如下:1)全面负责项目总体框架设计、组织和实施。2)揭示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互馈关系,提出流域水系统资源-环境-生态协同承载力概念,构建了协同承载力概念模型、测度指标体系以及测度方法,奠定了协同承载力研究基础。3)基于室内试验提取的地物高光谱特征和图谱,发展了空天地一体化测度方法。4)针对水系统循环过程复杂,针对河道复杂地形和深水湖泊过分概化问题,发展了河湖二维、三维的水量、水质、水动力耦合模拟方法,支撑力陆水一体化模拟。
2王建华教授级高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完成人主要贡献在创新点3、4,支撑材料为附件8、12、24、39,具体创新内容如下:1)参与项目总体设计、组织和实施;2)主要负责资源-环境-生态协同承载力关于多过程动态互馈陆水一体化耦合评价模型的研发,研发了变化环境下的水量水质耦合模型以及联盟合作的竞争性评价模型与方法等;3)围绕协同承载力提升技术,构建了空间管控提升技术。
3刘廷玺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完成人主要贡献在创新点2、4,支撑材料为附件5、35、38等,具体创新内容如下:1)参与项目总体设计、实施;2)以实测地物高光谱特征为纽带,提取形成地面高光谱特征及谱图库,并进行野外高光谱特征升尺度验证,用于校正卫星高光谱特征,突破了流域水系统关键要素跨尺度观测及转化的难题;3)研发了大系统多层次多目标分解协调模型,在生态需水时空优化配置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4阿膺兰助理工程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完成人主要贡献在创新点2、3,支撑材料为附件5、36,具体创新内容如下:1)通过开展室内外实验,研发土壤性质演变的分析方法;2)以完全遥感输入依赖方式,改进了养分通量平衡模型,构建了基于流域-行政边界嵌套的水系统资源-环境-生态互馈耦合模型。
5孙文超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完成人主要贡献在创新2、3,支撑材料为附件6、36,具体创新内容如下:1)针对数据来源广泛、时序性差等问题,开发了多源数据全区间拉格朗日连续融合技术,有效提升了数据精准度,满足了模拟计算对数据精度的要求;2)参与研发了BP神经网络为核心非线性离散转化模型,获取基于模拟网格的全国社会经济和自然流域数据,解决了以行政区域为统计单元的社会经济数据与网格化流域数据不匹配问题;3)以完全遥感输入依赖方式,改进了养分通量平衡模型,共同构建了基于流域-行政边界嵌套的水系统资源-环境-生态互馈耦合模型。
6王红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完成人主要贡献在创新点1,支撑材料为附件28、29、31,具体创新内容如下:1)完成人主要负责协同承载力基础理论的研究,共同界定了协同承载力概念,构建了基于生态支撑的协同承载力概念模型并对其进行应用验证;2)完成人参与构建了兼顾机理性和适用性的“简-繁-简”评估理论体系,包括构建不同尺度下的内涵结构功能要素的指标评价体系,奠定了协同承载力测度及提升的基础。
7滕彦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完成人主要贡献在创新点4,支撑材料为附件7,具体创新内容如下:优化水资源供给是协同承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傍河取水是能够兼顾供水水量和水质状况的一种取水方式,选址的适宜性是适承载的重要保证。针对傍河水源地选址的适宜性问题,该完成人员构建了傍河水源地选址适宜性评价方法,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实现对水源地选址适宜性的准确评价。
8高红杰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完成人主要贡献在创新点4,支撑材料为附件9、30,具体创新内容如下:以协同承载力提升为目标导向,研发了基建简单、原地处理的两级藻类塘和植物塘联合工艺和系统及用于城市河湖水质净化的景观式模块化多层组合生物浮岛等生态水质联合处理技术,对重污染河湖的资源-环境-生态恢复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9付青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完成人主要贡献在创新点3、4,支撑材料为附件26,具体创新内容如下:1)主要参与了陆水一体化多模耦合模型开发及模拟分析,参与研发了大型深水湖泊水动力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的污染物分布模拟及模型开发;2)针对陆水一体化模拟及风险评估,提出时空匹配的保护技术规范等,提高湖库对周边社会经济的协同承载能力;
10王圣瑞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完成人主要贡献在创新点4,支撑材料为附件10、11,具体创新内容如下:完成人主要负责协同承载力提升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推广,针对湖泊内负荷污染源导致的承载力低下问题,研发了以“生态空间构建”为核心的原位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提升了水质和水生态状况进而保障水资源供给,该技术在滇池进行了工程示范应用,实现了30%以上的内源氮负荷消减以及80%的以上藻细胞消减,成果列入《滇池流域“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
11胡立堂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完成人主要贡献在创新点3,支撑材料为附件28,具体创新内容如下:完成人主要负责陆水一体化模拟方法研究,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频繁, 不同时空尺度难以模拟的问题,提出了地表-地下水耦合模型,耦合一维的河网汇流模型、一维非饱和地下水流模型和三维饱和地下水流模型,将小尺度时间步长的河网汇流模型模拟结果平均于大尺度时间步长的地下水模拟, 模拟了河水位、土壤水含量、地下水位和转换量,流量和水位模拟误差小于1%。
12王丽珍教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完成人主要贡献在创新点4,支撑材料为附件12,具体创新内容如下:1)参与研发水量分配技术,分析了水资源使用权初始分配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可量化的水量分配原则,为流域调配提供技术和方法支撑;2)参与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方法研究,构建了基于水权交易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为流域水系统承载力协同提升技术提供支撑。
13许新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完成人主要贡献在创新点3,支撑材料为附件6,具体创新内容如下:完成人主要负责数据嵌套同化研究,承载力既涉及自然数据又涉及社会经济数据,为解决以行政区域为统计单元的社会经济数据与网格化流域数据不匹配问题,研发了BP神经网络为核心非线性离散转化模型,解决了以行政区域为统计单元的社会经济数据与网格化流域数据不匹配问题,确定了协同承载力模型模拟计算基本单元。
14王溥泽其他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完成人主要贡献在创新点1、2,支撑材料为附件5,具体创新内容如下:1)该完成人参与室内外实验,揭示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互馈关系,构建了协同承载力概念模型。2)参与地物高光谱特征信息提取模型构建及升尺度反演方法研究。
15朱永楠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完成人主要贡献在创新点3,支撑材料为附件12,具体创新内容如下:1)完成人参与陆水一体化耦合模拟方法研究,改进和完善模型的生态水文过程,系统评估了改进后的耦合模型的在我国典型流域水循环过程的模拟能力。2)基于变化环境下的水量-水质影响关系,重点研究了变化环境下水循环的变异过程,为陆水一体化耦合模拟方法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撑。
16姜珊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完成人主要贡献在创新点4,支撑材料为附件39,具体创新内容如下:1)完成人参与水资源承载力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全国水循环通量解析及演进过程;2)基于全国虚拟水流通研究,分析粮食和煤电生产、消费、贸易过程带来的虚拟水流动格局变化,预测不同时期全国水资源需求压力状态,为流域水系统承载力提升技术提供支撑。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土壤属性高光谱识别的技术方法中国ZL201510119440.3北京师范大学王国强;方青青;李嘉薇;杨会彩;张磊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流域水生态安全监控预警平台及其预警方法中国ZL201410738673.7北京师范大学王国强;田培;李嘉薇;姜宏;鱼京善
3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消落带土壤重金属的土壤参数高光谱反演方法中国ZL201711063518.X北京师范大学王国强;朱虹霖;王伟;刘廷玺;彭岩波;李小磊
4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室外降雨模拟和室内土壤测试的土壤理化演变分析方法中国ZL201711064109.4北京师范大学王国强;王溥泽;阿膺兰;刘廷玺;彭岩波;薛宝林
5授权发明专利基于BP网络和基尼系数定权重的用水数据离散化方法中国ZL201410140946.8北京师范大学许新宜;杨中文;鱼京善;王红瑞;孙文超;陈华鑫;滨零陵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在岸滤取水过程中原位去除氨氮的装置中国ZL201610076617.0北京师范大学郑晓笛;滕彦国;宋柳霆;张波涛;翟远征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家庭生活用水量的监测方法中国ZL201710025052.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建华;侯保灯;肖伟华;姜大川;王浩;赵勇;鲁帆;周毓彦;杨恒;陈琰
8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城市河湖水质净化的景观式模块化多层组合生物浮岛中国ZL201010565636.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红杰;宋永会;彭剑峰;姜超;叶捷;刘文杰;王鲁萍
9授权发明专利模拟水位变化对沉积物氮磷和重金属释放风险影响的装置中国ZL201410512371.8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王圣瑞;倪兆奎;席海燕
10授权发明专利用于模拟颗粒物变化对水环境影响过程的实验装置中国ZL201410600412.9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王圣瑞;倪兆奎
进步奖王国强,王建华,刘廷玺,阿膺兰,孙文超,王红旗,滕彦国,高红杰,付青,王圣瑞,胡立堂,王丽珍,许新宜,王溥泽,朱永楠,姜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
540048-401 电能质量分析控制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研发应用
项目名称电能质量分析控制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研发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华北电力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清华大学,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南京国臣信息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电能质量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保障用户可靠用电、实现质量强国的基石。随着新能源发电、交直流输电、电铁牵引和数据中心用电的快速发展,源-网-荷电力电子化使扰动源和高敏感负荷间的耦合增强,电能质量影响范围更加广泛,劣质电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激增,年损失达千亿量级。新能源电力系统电能质量面临严峻挑战:优质可靠供用电难度大,电能质量经济损失构成复杂,质量风险评估困难;扰动跨区域传播,安全事故频发,复杂电网广域预警尚属空白;单点静态电能质量治理模式无法适应多点动态协调治理需求。电能质量分析评估理论、关键控制技术与核心装备成为国内外亟待突破的重大技术瓶颈。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基金等课题支持下,历经14年攻关,取得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针对电能质量分析评估基础理论问题,提出了用户敏感设备兼容性和电能质量风险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建立了以不同时空尺度指标评估为内核、经济评价和优质增效为驱动的9种应用服务模型,首创了覆盖供用电双方电能质量综合管理的技术评估体系。解决了暂降耐受能力测定、质量风险溯源、经济损失量化和治理效果对标难题,为质量风险管控和优质供用电保障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研发的高级评估技术平台在10个省级电网推广应用。2)针对电能质量广域监测预警问题,建立了面向终端数据源的统一信息交互模型,发明了多源信息兼容、滑窗流式处理和高阶统计量指标异常挖掘技术,解决了终端异构信息交互、日TB级数据高效处理与广域在线预警难题。建立了跨省级电能质量监测预警系统,站点达10200个,事件响应时间由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规模与性能居世界首位。3)针对电能质量控制与核心装备问题,发明了暂态电压瞬时检测、串并联电压电流协调控制和大功率模块及整机测试技术,提出了多目标序贯决策的治理设备间协调控制方法,研制了系列治理装备,主要包括:响应时间<2ms的动态电压调节装置、直流内嵌式附加可控源无缝转换暂降治理装备、10kV/4MVA多电平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多类型治理设备协调控制器等,解决了快速准确、多点多功能动态电能质量治理难题,实现了核心装备自主化。创建的电能质量广域监测预警系统覆盖我国27个(80%)省级电网,极大推动了治理工程的实施,仅在北京和江苏就达1500余项,电能质量指标不合格率普遍降低60%以上;2000余套治理装备应用于287家支柱型企业,并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三年新增利润18.4亿元,节支4.03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40件、实用新型专利14件和软著10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SCI/EI期刊论文84篇,总被引3465次;主持制订国标4项,参与制订国/行/企标9项。通过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和电源学会组织的成果鉴定,韩英铎院士和罗安院士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认为:“创新性突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7年获中国电源学会科技进步唯一特等奖。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肖湘宁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项目总负责人,负责研究思路指导和技术方案制定,全面负责项目理论与试验研究工作,提出了覆盖供用电双方电能质量综合管理的评估技术体系、电能质量广域监测预警技术、电压电流协调控制技术等,对项目创新点1.2、1.3、2.3、3.1、3.2和3.3做出了突出贡献。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率先编著讲义,开创了电能质量高等教育专业课程(1996年)。旁证材料见附件(授权发明专利11件-附件2-6,SCI/EI期刊论文46篇-附件28、29,国家标准-附件7,鉴定意见-附件30,附件32,获奖-附件36)
2姜齐荣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提出了暂态电压质量快速精准检测技术与储能容量优化利用技术,发明了中高压大电流功率模块及整机对充测试方法,主持了动态电压调节装置等多类型电能质量治理装置的开发工作,参与了优质电力园区电能质量协调治理方案的研究,对项目创新点3.1、3.2和3.3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版专著1部。旁证材料见附件(授权发明专利7件-附件2、4、6,SCI/EI期刊论文11篇-附件28、29,标准清单-附件7等)
3徐永海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提出了敏感设备分区段全参数耐受特性测试方法、用户敏感设备兼容性分析方法和电能质量治理决策模型,参与了电能质量高级评估技术平台开发与电压暂降治理技术研究,对项目创新点1.1、1.3、2.3和3.1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详见附件(授权发明专利9件-附件3-5,SCI/EI期刊论文22篇-附件28、29,国家标准-附件7,获奖-附件36)
4陶顺副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提出融合多数据源、多时空尺度电能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提出新能源系统间谐波振荡风险评估和电能质量经济性评估方法,开展上海调查分析与编写国标,参与电压暂降耐受特性测试研究。对项目创新点1.1、1.2、1.3和2.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详见附件(授权发明专利12件-附件2-6,国家标准-附件7,SCI/EI期刊论文23篇-附件28、29、33,软著1项-附件8,获奖-附件36)。
5王同勋教授级高工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主持了电能质量广域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开发工作,以及电能质量监测终端检测平台的开发工作,对项目创新点2.1、2.2和2.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授权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附件4,标准清单-附件7等)。
6袁晓冬高级工程师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负责电能质量经济性评估方法标准的第2部分编写,提出了宽阻抗范围下短路电抗和限流电抗自适应匹配技术,参与了电能质量广域监测系统、移动式电能质量扰动发生装置与多治理设备协调控制器的研究和设计开发,对项目创新点2.3、3.3和3.4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授权发明专利11件-附件4-6等,EI期刊论文4篇-附件28,标准-附件7,软著-附件8等,鉴定意见-附件31)。
7迟忠君高级工程师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担任北京政治供电相关标准及技术研究科技项目攻关团队带头人,组织了电压暂降数模混合一体化综合试验平台研究与开发;参与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研发、设计及部署,开展电能质量技术监督;基于设备运行参数的监控,解决设备发生异常或故障时的信息收集问题。对项目的创新点1.1、1.3、2.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鉴定-附件30,获奖-附件36)。
8袁敞副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提出了基于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MMC-UPQC)电路结构,主持研制了10kV 4MVA MMC-UPQC装置并成功挂网运行。对项目创新点3.1和3.2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详见附件(授权发明专利3项-附件4、6,SCI/EI期刊论文4篇-附件28、29,获奖-附件36)。
9齐林海副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负责电能质量监测系统软件设计、研发和实施。提出电能质量监测数据高性能计算方法和基于分布式服务总线的电能质量信息系统集成方法。对项目创新点1.3、2.2和2.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详见附件(授权发明专利1件-附件4、5,SCI/EI论文1篇-附件28、29,软著-附件8,获奖-附件36)。
10王金浩教授级高工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负责电能质量经济性评估方法标准的第3部分编写,参与广域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研发与设计、电能质量风险评估等研究工作,对项目创新点1.3与2.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标准清单-附件7,鉴定意见-附件30,获奖-附件36)。
11陈鹏伟其他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对项目创新点1、3做出了贡献,提出了描述新能源发电功率扰动与电网电压波动/偏差间非线性映射关系的线性/区间分析模型,发明了基于等间隔三点提取的电压暂降大小与相位跳变快速检测方法,发表SCI论文4篇、EI期刊论文4篇,授权专利2件。旁证材料见主知识产权目录与附件(专利-附件2、5、6,论文-附件28、29)。
12陈文波工程师南京国臣信息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国臣信息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发明了直流内嵌式附加可控源无缝转换暂降治理技术,解决了电压暂降对火电厂一类辅机、化工及半导体企业等敏感过程与设备的影响,产品覆盖国内26个省份以及约60%的大型火电厂。对项目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旁证: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1件-附件6,鉴定意见-附件31,附件11-检验报告,鉴定意见-附件31)
13安哲高级工程师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参与了电能质量广域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开发工作,参与电能质量监测技术标准编写,对项目创新点2.1和2.2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件-附件4,标准清单-附件7)。
14于希娟高级工程师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政治供电相关标准及技术研究科技项目攻关团队核心成员,参与研制了电压暂降数模混合一体化综合试验平台,参与电能质量相关标准编写,对项目的创新点1.1、2.1做出了贡献。旁证:标准-附件7,测试报告-附件9。
15史明明高级工程师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参与了电能质量治理装置协调控制、移动式电能质量扰动发生装置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对项目创新点3.3和3.4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专利3件-附件5,鉴定意见-附件3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动态电压恢复器的电压暂降检测方法中国ZL201410654072.8华北电力大学肖湘宁;陈鹏伟;罗超;孙雅旻;陶顺.
2授权发明专利利用谐振型电子开关的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及其方法中国ZL201410338800.4清华大学;张家港智能电力研究院电力电子所有限公司姜齐荣;魏应冬;田钰笙
3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多暂降阈值和持续时间敏感设备免疫能力评估方法中国ZL201410022793.7华北电力大学徐永海;孔祥雨;兰巧倩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力系统电流质量评估的方法中国ZL201510280670.8华北电力大学陶顺;肖湘宁;陈聪;罗超;魏天彩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能质量海量数据存储及读取方法中国ZL201310656313.8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江苏省电力公司王同勋
6授权发明专利用于电气化铁路供电的单相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中国ZL200710175253.2清华大学姜齐荣,魏应冬
7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分布式服务总线的电能质量信息系统集成方法中国ZL201410285891X华北电力大学马素霞;李慧;齐林海;孙鹏;杨烟台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并联型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及其运行控制方法中国ZL201410339181.0清华大学;张家港智能电力研究院电力电子所有限公司魏应冬;姜齐荣;田钰笙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SVG、APF协调控制的装置中国ZL201410008577.7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思源清能电气电子有限公司陈兵;李群;许杏桃;杨洪金;袁晓冬;史明明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电能质量智能分析评估系统中国2011SRBJ2275华北电力大学
进步奖肖湘宁,姜齐荣,徐永海,陶顺,王同勋,袁晓冬,迟忠君,袁敞,齐林海,王金浩,陈鹏伟,陈文波,安哲,于希娟,史明明华北电力大学,清华大学,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南京国臣信息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
550048-402 基于水动力学模型的内河船舶航行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
项目名称基于水动力学模型的内河船舶航行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推荐/提名单位/人华北电力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北电力大学,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
项目简介当前,我国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居世界内河第一位,内河航运网已经形成。但由于通航任务繁重,水情气象条件复杂,对通航管理造成了很大压力,严重威胁船舶航行安全。在保障船舶安全、提高航运效率方面,当前虽然有二维电子航道图,航标系统,GPS/AIS系统等导航助航设施与系统,但由于缺乏对通航水流、气象条件的实时获取以及对这些因素影响通航安全的充分掌控,在水流条件复杂的陌生航段仍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基于水流、气象条件对内河通航风险及预警技术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通航安全度,促进航道定量化、精细化管理,对提高通航安全与通航效率意义重大。本项目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通过对基于水动力学模型的通航安全预警与评估技术、水动力学模型并行计算技术、二三维数字航道协同构建技术、助航安全告警装置与数字航道预警联动等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与突破,主要创新成果有:(1)首次提出了基于水动力学的船舶通航安全实时预警方法;采用多节点、多核、GPU模式的并行计算方法,研发了一二维耦合的通航水流水动力学并行计算模型,实现了通航水流条件的精细化实时模拟与预报模拟;研制了主要船舶航行规则与航道流场相结合的安全预警算法,突破了传统船舶航行预警技术,提高了水深分布的时空分辨率(空间分辨率5米,时间分辨率1小时)。(2)提出水深、流速、水面比降、回流度、侧向风速、能见度6个针对船舶通航安全的判定指标和5级船舶通航风险评价标准,建立了基于水流和气象条件的船舶通航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了不同类型船舶在航道不同水域内行船的定量化风险评价,有效增强了行船风险评价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提升了通航规划与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有利于提高通航安全与效率。(3)结合能见度实时监测,研制了高亮度自适应智能调节的助航安全告警装置,首次实现了内河助航安全告警装置灯质(颜色、闪烁频率和亮度)的远程调控,使得500~2000米观测距离均能接收到适合辨认的光强信号和警示信息,有效提高了低能见度通航条件下船舶的通航安全。(4)提出了二维电子航道图要素、三维电子航道图要素、动态水流要素、船舶适航区域集成建模方法,提出了综合电子航道图的一体化设计思路与方法,相关成果支撑了电子航道图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编制;集成了综合电子航道图、水动力学并行计算模型、通航安全预警与行船风险评估模型、水情气象信息采集系统、GPS定位系统,研发了内河航道通航安全预警平台,实现了通航安全预警的协同运行,提高了通航管理信息的综合性与实时性。项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软件著作权7套,发表学术论文51篇,其中SCI收录19篇。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三峡与葛洲坝两坝间航段、广州西江航段等航道通航管理中,对充分利用航道资源,增强航道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行船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安全性及航运效率等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项目研发的关键技术与内河航道通航安全预警平台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尚弘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项目组长,负责系统整体设计、软件功能设计,组织项目开发与调试。提出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式,对项目第一、四创新点有重要贡献(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见附件2;代表性软件著作权5项,见附件6-10;代表性论文12篇,见附件27-32、35、37-40),本项目研究工作占本人总工作量60%以上。
2易雨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负责水动力学模型并行计算及通航安全预警平台的开发,对项目第二、四创新点有重要贡献(代表性软件著作权2项,见附件7、10;代表性论文7篇,见附件27-30、38-40),本项目研究工作占本人总工作量50%以上。
3安小刚高级工程师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对项目的创新点三有突出贡献(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见附件3、4、5;代表性软件著作权2项,见附件6、8),完成了项目全周期研究、开发的组织、实施和执行,组织本项目如期完成研究内容,并组织研究成果的测试、应用以及推广工作。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研究报告主要编写人员。
4刘力副研究员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项目专题负责人,总体负责专题内河数字航道系统构成与电子航道图技术研究、开发与测试,提出系统架构与功能构成,负责航道图的生产。对课题第一、三创新点有重要贡献(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见附件5;代表性软件著作权1项,见附件8),本项目研究工作占本人总工作量50%以上。
5纪昌明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负责通航风险评价研究及通航安全预警平台的开发,对项目第二、四创新点有重要贡献(代表性软件著作权2项,见附件6、9;代表性论文1篇,见附件34),本项目研究工作占本人总工作量50%以上。
6张成副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负责水动力学模型并行计算研究,对项目第一、第四创新点有重要贡献(代表性软件著作权1项,见附件7;代表性论文1篇,见附件36),本项目研究工作占本人总工作量40%以上。
7彭杨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负责水动力学模型并行计算及通航安全预警平台的开发,对项目第一、四创新点有重要贡献(代表性软件著作权1项,见附件9;代表性论文1篇,见附件33),本项目研究工作占本人总工作量40%以上。
8门宝辉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负责水动力学模型并行计算及通航安全预警平台的开发,对项目第一、四创新点有重要贡献(代表性软件著作权1项,见附件10),本项目研究工作占本人总工作量40%以上。
9王太伟工程师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参与了本项目中“内河航道通航安全预警平台”研究工作,对创新点三有重要贡献(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见附件3;代表性软件著作权1项,见附件10;代表性论文1篇,见附件35),具体体现在负责平台功能模块的需求分析、平台整体功能架构设计与部分功能模块实现,完成了综合电子航道图、水动力学并行计算模型、通航安全预警与通航风险评估模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GPS定位系统等与平台的集成工作,并编辑撰写了相关研究报告与使用手册说明书等工作。
10李林工程师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参与助航安全告警装置研发,对创新点三、四做出贡献(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见附件3;代表性软件著作权1项,见附件10),在该项目技术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参与完成助航安全告警装置的控制系统、电路系统、通讯系统、供电系统的研发,以及该部分研究报告的主要编写人员。
11荆柱其他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负责水动力学模型并行计算及通航风险评价研究,对项目第一、二创新点有重要贡献(代表性软件著作权1项,见附件6),本项目研究工作占本人总工作量40%以上。
12李文达其他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负责水动力学模型并行计算及三维数字航道平台研究,对项目第四创新点有重要贡献(代表性软件著作权1项,见附件9),本项目研究工作占本人总工作量40%以上。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船舶适航预警系统中国ZL201520367181.1华北电力大学张尚弘;张天翔;吴昱
2实用新型专利用于固定航标灯的水上自主升降装置中国ZL201520112325.9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安小刚;朱静;陈丽;顾明;王太伟;李林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在雾天为船舶安全通航提供保障的装置及引航设备中国ZL201220750018.X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安小刚;冯新强;陈旭;徐鲁宁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为船舶安全通航提供保障的装置及引航设备中国ZL201220748983.3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安小刚;王雪;宫艳萍;刘力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三维数字航道综合仿真系统V1.0中国2015SR080698华北电力大学张尚弘等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三维数字航道预警系统V1.0中国2015SR080870华北电力大学张尚弘等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三维数字航道信息管理系统V1.0中国2015SR080695华北电力大学张尚弘等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二维流场可视化系统V1.0中国2013SR088534华北电力大学张尚弘等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长江水沙数据库系统V1.0中国2012SR028857华北电力大学张尚弘等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三维数字航运系统V1.0中国2012SR028678华北电力大学张尚弘等
进步奖张尚弘,易雨君,安小刚,刘力,纪昌明,张成,彭杨,门宝辉,王太伟,李林,荆柱,李文达华北电力大学,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560048-403 面向电力市场的信用管理与服务体系研究与应用
项目名称面向电力市场的信用管理与服务体系研究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华北电力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上海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安徽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一、背景意义2015年3月,中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提高市场效率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各省份电力交易中心陆续组建,形成多交易品种、多交易方式、多交易主体的电力市场格局。但是,目前中国电力市场交易规则尚不完善、市场制度尚不健全,电力市场建设和运营面临市场主体的诚信与合规意识尚未形成,存在较多违规行为与潜在危害行为等多方面问题。同时,电力市场各环节产生的数据信息快速膨胀,如何将这些数据进行合理价值挖掘并创造更大价值,对于未来电力市场建设和电力体制改革推进极为关键。因此,亟需对电力市场多主体信息分析及风险管控技术开展研究,提出科学合理且有针对性的市场监管措施,不断提升电力市场的运营效率,有效促进优化资源配置,保障中国电力市场建设和运营的健康发展,为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革命提供坚实支撑。二、主要研究内容(1)电力市场全过程合规性平行监测和失信行为识别技术1)电力市场多主体全过程合规性平行监测体系2)电力市场多主体潜在失信行为识别的关键技术3)多时间尺度电力市场运营成效的动态监测评估模型(2)电力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及信用分级评价模型1)电力市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2)电力市场多主体信用评价的自适应动态模型3)电力市场多主体信用分级服务体系和机制(3)电力市场多主体大数据信息分析体系及应用模式1)电力市场多主体大数据信息分析指标体系2)电力市场多主体大数据信息分析应用模式3)电力市场多主体大数据信息定价模型(4)供需互动的电力市场运营风险分析和评估技术1)供需双侧随机特性及电力市场运营风险分析2)供需双侧随机波动下电力市场风险识别和评估技术3)供需互动的电力市场运营风险管控体系和措施三、项目成果指标理论成果:发表8篇核心期刊论文和EI检索论文,申请5项国家发明专利。四、推广应用情况(1)联合各省份和地区电力交易中心,将“电力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应用于北京、上海、河南等27个省份和地区电力交易中心的实际管理工作当中:经向国家发展和改革改革和委员会、国家信息中心等有关部门汇报后,发布《电力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在江西、河南等省份和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形成《电力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线下测算报告;在北京、上海等省份和地区开展电力市场信用评价评价试点,建设“电力市场信用评价系统”。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充分发挥电力交易中心的市场组织和监管职能,促进市场公平、公正和公开;提高市场主体履约率。(2)提升电力市场运营效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撑电力体制改革。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敦楠副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提出电力市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主要思路和总体框架,提出电力市场多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方法和变权理论,分别构建包括发电企业、售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的电力市场场外和场内信用的自适应动态评价模型。研究电力市场交易各阶段间的因果关系,以市场主体多项为划分依据构建指标集,从电力市场整体运营、竞价策略、发电策略等角度构建大数据信息分析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电力市场大数据信息的充分性和不充分性、对称性和不对称性,从购销提升效益、发电效益、线损效益、配变电效益、节点效益等方面提出电力市场不同主体的信息效益模型,权衡考虑机会成本的多主体决策,构建电力市场多主体大数据信息的最终价格模型。
2李彦斌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设计提出电力市场多主体电力交易全过程合规性平行监测机制。研究电力市场多主体潜在失信行为识别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分析电力市场多交易品种、多交易方式的特点、规则等多元信息,研究电力市场多主体潜在危害行为的表现与特征,设计识别规则,构建潜在失信行为识别的专家知识库;基于人工神经网络、云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电力市场多主体潜在失信行为推理模型,构建可深度学习的自适应潜在失信行为识别推理机。构建多时间尺度电力市场运营成效的动态监测评估模型,根据电力市场建设的推进情况和多时间尺度电力市场的协调机理,实现不同时间尺度电力市场下多主体行为、市场整体效率等运营成效的动态监测评估。
3庞博教授级高工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北京电力交易中心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构建电力市场多主体信用分级服务体系和机制。通过场外评价的评价结果确定市场主体所需缴纳的履约保函额度,根据场内评价结果以及市场主体的整体信用等级进一步调整履约保函的额度值。场内表现越好、信用等级越高的市场主体能够减免的履约保函额度越高。制定交易管理规则,信用等级越高的市场主体能够参与的交易品种越多、越优先。如信用等级高的市场主体优先参与跨区跨省交易;在报价环节,可以根据信用等级适当调整交易可申报电量上限;在成交环节,通过优先结算机制为信用水平较高的市场主体建立竞争优势,可以促使优先申报、优先出清、优先校核、优先成交。
4顾宇桂高级工程师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北京电力交易中心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提出了国内交易机构信用评价的可行方式。从实用性、可行性的角度提出分别构建场内、场外指标体系的思路,对发电企业、售电公司、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等多主体的电力市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改进。对构建不同交易规则的预警指标库提出了建议。提出了适用于交易机构的电力市场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并组织各交易中心实施。牵头编写北京电力交易中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
5杨建华正高级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研究售电侧放开对电力交易带来的影响与风险,研究相关对策。通过对交易各个环节风险的量化评估和实时监控,运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帮助交易机构建立重大风险评估、重大事件应对、重大决策制定、重大信息报告和披露等内部控制流程和机制,避免管理漏洞,从而避免企业遭受损失。
6王海超教授级高工安徽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安徽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供需双侧随机性的特点研究和参与市场交易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分析供给侧资源协调机制、供需双侧发用电特性匹配和供需双侧价格联动机制三个方面的可行性,提出供需双侧友好互动机制。分析供需双侧参与交易的风险构成,分别构建供需双侧参与电力直接交易的风险评估指标提体系,选取相应的风险评估技术进行风险评估模拟,并提出电力直接交易风险防控措施。基于规则库管理和算法库管理等规则可配置的交易管理技术,建立供需双侧随机波动下电力直接交易模型。
7余涛高级工程师上海市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上海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结合国外电力市场信用管理经验及我国电力市场实际情况,电力市场信用评价可以分为场外评价与场内评价。场外评价主要反映市场主体偿还债务的能力以及可偿债程度,以此确定市场主体的初始信用分数及等级;场内评价主要反映市场主体在注册环节、交易环节、结算环节等市场参与过程的行为表现,以此为依据对其信用分数及等级进行调整。
8李竹正高级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北京交易中心的电力市场交易数据及相关市场主体信息进行信用试评价和预警模型的测算,提取不同交易品种中串谋报价、市场力利用等操纵市场的失信行为的行为特征,设计识别规则,建立专家知识库。针对提取出的失信行为特征,构建识别模型,确定特定失信行为的隶属度。验证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预警模型的有效性、科学性,并对当前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
9张显教授级高工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构建电力市场多主体信用分级服务体系和机制。通过场外评价的评价结果确定市场主体所需缴纳的履约保函额度,根据场内评价结果以及市场主体的整体信用等级进一步调整履约保函的额度值。场内表现越好、信用等级越高的市场主体能够减免的履约保函额度越高。制定交易管理规则,信用等级越高的市场主体能够参与的交易品种越多、越优先。如信用等级高的市场主体优先参与跨区跨省交易;在报价环节,可以根据信用等级适当调整交易可申报电量上限;在成交环节,通过优先结算机制为信用水平较高的市场主体建立竞争优势,可以促使优先申报、优先出清、优先校核、优先成交。
10沈阅高级工程师上海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上海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结合国外电力市场信用管理经验及我国电力市场实际情况,电力市场信用评价可以分为场外评价与场内评价。场外评价主要反映市场主体偿还债务的能 力以及可偿债程度,以此确定市场主体的初始信用分数及等级;场内评价主要反映市场主体在庄册环节、交易环节、结算环节等市场参与过程的行为表现,以此为依据对其信用分数及等级进行调整。
11白顺明正高级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电力市场交易合同结算风险研究,提取国 内售电侧放开后的三种典型交易模式,大用户直接交易、发电权交易、跨区跨省交易三个内容层次上开展交易、合同、结算各个环节凤险的研究,并得出结论。建立交易平台资源运行状态监控模型,设计交易平台资源运行状态监控机制,并用实例完成论证。
12曾鸣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基于电力市场多主体全过程合规性平行监测体系和潜在失信行为识别技术,针对中长期、日前和实时不同时间尺度电力市场的规则和特点,构建多时间尺度电力市场运营成效的动态监测评估模型,从财务状况指标和信用记录指标两方面,构建包括发电企业、售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的电力市场场外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从综合评价指标、奖励指标、惩罚指标和预警指标四方面,构建包括发电企业、售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的电力市场场内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13曾博讲师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电力市场多主体在市场准入及退出、信息披露、市场报价、合同签订、合同履约、偏差考核、交易结算等交易前、中、后全过程的违规行为及其危害;构建涵盖多交易品种、多交易方式和多市场主体、电力交易全过程的合规性检测指标体系;设计提出电力市场多主体电力交易全过程合规性平行监测机制。
14范晨凯研究员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提出电力市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主要思路和总体框架,从财务状况指标和信用记录指标两方面,构建包括发电企业、售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的电力市场场外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从综合评价指标、奖励指标、惩罚指标和预警指标四方面,构建包括发电企业、售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的电力市场场内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电力交易中心、电网企业、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对电力市场大数据信息的不同需求,确定指标体系框架结构,分析不同主题对象在电力市场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后不同环节的行为,研究电力市场交易各阶段间的因果关系,以市场主体多项为划分依据构建指标集,从电力市场整体运营、竞价策略、发电策略等角度构建大数据信息分析指标体系。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品种电力交易的协调优化方法中国201710865907.8
2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电力客户欠费预警方法中国201710559396.7
3申请发明专利基于CVAR的售电公司购电组合策略中国201610523446.1
4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品种电力交易的风险评估方法中国201710865906.3
5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智能电网的需求响应能力评估方法和计算设备中国201810102553.6
6申请发明专利一种京电指数计算方法及系统 中国CN201811049690.4
7申请发明专利一种用电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办法中国201611259799.1
进步奖刘敦楠,李彦斌,庞博,顾宇桂,杨建华,王海超,余涛,李竹,张显,沈阅,白顺明,曾鸣,曾博,范晨凯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上海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安徽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
570050-401 机电装备安全监控信息化技术研发与应用
项目名称机电装备安全监控信息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航天拓扑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项目研究来源于多项国家、北京市及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等任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北京市引进国外技术重点项目、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成果转化等多项产学研用技术合作类科研任务。项目针对机电装备安全监控、运行保障与设备管理,长期致力机电系统测控及信息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突破多项创新技术方法,进行产品化及产业化应用,保障装备安全运行及加工质量,减少装备故障引起的经济损失,提高企业制造信息化水平与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主要技术创新点1)装备运行状态发展趋势特征信息提取,提出构建机电传动系统1.5维谱振动特征,进行高阶累积量切片处理,解决多维高阶累积量数据难以用图形表示与计算复杂的问题,较大程度消除非故障能量变化造成的冗余信息,实现故障发展趋势特征与系统负载变化等非故障变化特征的弱耦合。2)低信噪比微弱信号特征早期故障信号处理,抑制时变非平稳运行、环境变化、测试系统噪声等干扰,提出小波包频域信号流行学习故障诊断方法,利用流行结构形状判断实现早期故障特征处理;提出双谱熵的故障特征信号处理方法,解决非平稳、非线性、高噪声背景下小位移微振动信号处理难题;提出故障迁移轨迹可视化信号处理方法,利用图形化方式有效分析得到早期故障变化规律。3)提出基于智能化技术的生产运营系统解决方案,将装备安全监控共有技术整合提炼构建统一业务流程管理(BPM)平台;该平台具有统一技术规范和约束,通过提供标准稳固的组件模块,实现信息系统集成,降低编码复杂度和任务量。4)建立实时在线智能巡检监控平台,研发数字化智能移动巡检式安全监控等典型系统,该系统解决大型企业装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智能决策与科学维护,并实现高效化巡检移动办公的信息化管理。3.成果产生的价值新技术和新系统在避免设备恶性事故前提下,延长维修周期,减少过剩维修,节约大量维护费用,减少维修备件库存及占用资金,提高设备利用率。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发了系列装备安全监控系统以及信息化解决方案,成果在北京京航公司(现北京航天拓扑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西马力检测仪器公司、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北京市燃气集团、北京燕山石化公司、中烟工业等重要制造企业应用推广,为实现智慧市政、智慧能源与工厂提供示范。成果明显提高装备安全预警、节能减排、科学维护与信息管理水平,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已授权国家专利24项(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国际三大检索收录40余篇),学术著作2部;促进北京市重点研究基地建设(2016年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年建设期考评优秀)及人才培养;提升本项目依托的国家研究项目、北京市重点研究项目的水平(2017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A类重点项目评为优秀成果)。相关成果经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单位的国内外文献查新,关键技术通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吴国新研究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对项目整体方案进行规划设计,对核心关键技术进行开发与应用。提出构建机电传动系统1.5维谱振动特征,进行高阶累积量切片处理,降低特征量维数,解决多维高阶累积量数据难以用图形表示与计算复杂的问题;提出多传感器系统检测及信息融合,非平稳及非线性信号处理、故障征兆量和损伤征兆量信号分析、噪声规律与信号特点分析、噪声背景下小位移微振动分析等方法。研究相关故障信息提取方法的随机不确定性、模糊不确定性、不完备性、不完全可靠性、动态自适应等。对创新点1—3做出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12,34,31,36,39等。
2徐小力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提出机电装备运行状态发展趋势特征信息提取方法,实现装备故障趋势特征信息与变负载状态特征信息的解耦和分离;研发了系列安全监测新系统并广泛应用,进行新技术交流与推广。对创新点1-3做出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5,28,32,37,40等。
3左云波副研究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核心技术开发,研究提出低信噪比微弱信号特征早期故障信息处理方法,抑制时变非平稳运行、环境变化、测试系统噪声等干扰;提出典型运行部件的敏感趋势特征分量提取方法,挖掘能够有效反映机组故障演变劣化的故障特征信息,实现关键部位健康预警。研发工业以太网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研发提供监测系统模块化集成技术并构建系统集成实验平台。对创新点1、2做出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4,31,35,37等。
4乔文生研究员北京航天拓扑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航天拓扑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推广单位负责人,提出基于智能化技术的生产运营系统解决方案,将装备安全监控共有技术整合提炼并集成嵌入到构建的新型统一业务流程管理(BPM)平台,该平台包括开发框架、涉及系统功能属性,界面集成组件等;提出将具有统一技术规范和约束,并提供标准稳固的组件模块方法,实现平台信息系统集成,利用组件化开发模式屏蔽技术系统,降低编码复杂度和任务量。对创新点3、4做出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11,14,15,16,28,29,30等。
5黄民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面向多类型设备安全运行,提出了故障分析、光机电一体化、现代传感及检测、智能化监测分析等核心技术;研发了系列安全监测系统可重构集成资源及配套装置,新技术新系统在高档数控加工中心、回转窑设备等高端机重要设备的状态监测及故障预报上实际应用,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发了基于机械动特性测试分析技术的机电设备信号检测与分析系统。对创新点2、4做出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12,18,29等。
6王红军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提出了故障趋势特征提取方法,实现了设备主体以及关键部件的针对性故障预测;承担及完成了多项相关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十余项;提出并建立了基于现场实测数据的早期故障趋势预测模型,实现了故障趋势特征与非故障能量变化的解耦;构建了基于知识的故障趋势预测与预知维护专家系统。实现了基于变精度粗糙集的预测知识获取。对创新点1、2做出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12,13,28,40等。
7王立勇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构建相关机电设备机械动力学模型、数据驱动模型(大数据问题)等并探讨多信息融合方式;提出保障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提出传动装置的油液故障信息检测技术及应用解决方案;研发机电传动装备的运行维护系统,实现设备智能故障分析。对创新点1做出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7,28,29,30,31等。
8谷玉海研究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发多通道实时网络数据采集系统;研发数字化智能移动巡检式安全监控系统;提出小波阈值熵tSNE流行分析故障特征提取方法,将原始振动信号分解为多层小波子空间,计算各层的小波阈值熵构造高维特征数据,采用t分布随机近邻嵌入(tSNE)流行方法对构造的高维特征数据进行数据降维,获取低维故障特征信息。对创新点2做出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7,28,29,31,36等。
9许宝杰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提出了健康状态监测及故障预警的复杂综合信息获取及信息融合方法,基于监测数据的机电系统运行状态人工智能评估方法等,提高了故障预报的有效性及适用性;面向风力发电机组主持研发了系列机电设备分布式状态监测与健康评估分析系统。对创新点3做出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12,13,28等。
10靳志军高级工程师北京航天拓扑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航天拓扑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推广,研发构建实时在线智能巡检监控平台,集成定位及通信、地理信息、移动智能终端等技术,解决大型企业装备运行状态日常监控、事件决策与处理,并实现高效化巡检移动办公实时管理。将数据挖掘与工业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相结合,研究提出基于决策树的数据中故障信息识别方法。对创新点3做出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14,15,16等。
11王少红副研究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项目管理与成果推广,研究提出评估振动信号与其本征模态函数的相似性方法,检验劣化特征提取方法对于状态劣化的敏感性;研究噪声规律(幅度、频率、相位等)、噪声背景下小位移、微振动的特征等,分析机电系统故障发展长历程特征信息,分析运行中工况和负载等非故障因素会造成信号能量变化,提出故障征兆量和损伤征兆量的早期非正常征兆分析方法。对创新点1做出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8,31。
12蒋章雷助理研究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提出基于独立成分分析FastICA算法的故障信号提纯方法,实现对虚拟噪声通道和原始信号进行盲源分离;研究提出机电系统状态发展趋势的评价准则及边界条件,提出相关评价的错误率区间、条件及估计、验证方法。对创新点1-3做出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8,9,10,31,32等。
13马超副研究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提出机电设备转子动力学系统(主要包括主轴、轴承、齿轮等关键传动系统部件)的机械动态特性模型,分析系统由稳定运行状态劣化为非稳定运行状态的机械动特性变化趋势,揭示劣化过程及故障趋势的发展特征,分析传动系统故障产生机理、发展原因和发展模式,建立故障发展原因与故障发展特性的映射关系。对创新点1做出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8,31。
14刘秀丽助理研究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提出能够抑制噪声干扰信号降噪方法,增强故障信息成分,为故障特征量提取与故障分析提供条件。针对非线性特征提取问题,提出基于改进的奇异值分解µ-SVD和局部均值分解的状态劣化弱信息处理方法;提出运行状态劣化的敏感特征希尔伯特-黄变换(HHT)提取方法;提出自相关阈值法与自适应LMS组合降噪方法。对创新点2做出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31,33,38等。
15陈涛助理研究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提出流形学习与提升小波包等早期故障趋势提取方法,构建非线性拓扑模型、非线性独立成分分析ICA模型等,分离提纯机电设备故障信号与正常趋势信号;采用包络信号迭代分析与包络信号阶比分析,将包络信号转换到角域,提取故障特征,较好地保持信号中的循环冲击成分与特征;提出现场实测数据的多种预报模型及预报方法自适应动态选择及优化技术,提高工程应用水平。对创新点1、2做出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8,31,37等。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阶累积量特征提取方法适用性的判断方法中国ZL201410384189.9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吴国新,徐小力,蒋章雷,左云波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风机传动系统故障特征提取方法中国ZL201510029960.5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徐小力,吴国新,左云波,蒋章雷,赵西伟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马尔可夫故障趋势预测方法中国ZL201410384078.8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左云波,蒋章雷,徐小力,吴国新,谷玉海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面向复杂机电设备低信噪比信息的早期故障预测方法中国ZL201310359750.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徐小力,任彬,蒋章雷,孟玲霞,刘秀丽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小波包频域信号流行学习故障诊断方法中国ZL201610436071.5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谷玉海,马超,左云波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对电感式传感器进行激励的交流电流源中国ZL201410494117.X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谷玉海,王立勇,王少红,马超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滚动轴承故障迁移轨迹可视化的方法中国ZL201510816449.X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蒋章雷,徐小力,左云波,吴国新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机械故障程度的评价方法中国ZL201410384028.X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蒋章雷,左云波,徐小力,吴国新,谷玉海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谱熵的风力发电机组故障诊断方法中国ZL201510295830.6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蒋章雷,左云波,吴国新,刘秀丽,徐小力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基于平板电脑的设备巡检仪中国ZL201720232236.7北京航天拓扑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孙晓波,孟铁,乔文生,张朝晖,艾士娟,未小静,张丽丽,陈志刚
进步奖吴国新,徐小力,左云波,乔文生,黄民,王红军,王立勇,谷玉海,许宝杰,靳志军,王少红,蒋章雷,马超,刘秀丽,陈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航天拓扑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580051-401 深部开采动力灾害监测预警及调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深部开采动力灾害监测预警及调控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昊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采矿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深部开采动力灾害具有诱发机理复杂、预警难掌握、效果差等特点,如何实现动力灾害准确预警及调控成为困扰深部矿山安全开采的瓶颈。因此,亟需在深部开采动力灾害预警及调控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部硬岩岩爆发生机理及预警关键点识别研究,No.51374217)等多个项目支持下,经过十年攻关,解决了深部开采动力灾害定性+定量预警及调控核心技术,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技术创新点如下:1.推导了岩石破裂应力-能量本构方程组,构建了基于应力-能量的岩石破坏多准则体系。推导了岩石弹性-损伤-塑性本构方程组,创建了开挖岩体释放能量及支护构筑物吸收弹性变形能关系模型;创造性提出了能量释放稳定临界点为最佳合理支护时间;构建了“应力-能量-刚度-损伤”岩石破坏多准则体系;揭示了岩石变形破坏特征和能量转化规律。为灾害预警、调控的安全、可靠性提供理论支撑。2.探索了基于矩张量反演的岩石破坏微裂纹扩展规律,阐明了岩石破坏孕育演化的力学行为。基于矩张量反演推导了震源机制耦合模型,分析了岩石破裂类型、震源破裂体积变形与矩震级特征,获得了震源破裂方向与破裂面位置,探究了岩石微观破裂和宏观破坏的演化关系,阐明了岩石破坏孕育演化的力学行为。利用双力偶模型对动力灾害事件进行求解,获得了震源机制解,获得被激活断层运动规律。该项研究成果夯实了开采导致断层活化诱发动力灾害致灾机理及预警方面的理论基础。3.探明了动力灾害时-空-能及信息熵熵减演化规律,提出了多参数协同预警新方法与新体系。揭示了随采矿活动的微震事件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得出了声发射事件“时-空-能”分布特征,推导了岩石破裂面能量演化模型;创造性提出动力灾害预警关键点识别新方法,率先利用正切模量和正切损伤因子的变化作为预警关键点,构建了动力灾害非线性预测预警模型;揭示了岩石微裂纹演化规律,首创了岩爆破裂时间定量协同预警模型,提出分时分级预警新模式;探明了岩石破裂声发射事件主频熵演化规律,提出了时空熵熵减演化模式和岩石破裂失稳多参量定量协同预警新模式。建立健全了动力灾害风险预警与评价体系。为深井开采岩爆灾害预警提供了有效方法。4.发展了深部开采岩爆灾害“先柔后刚”支护方法,完善了动力灾害调控技术体系。首次建立了灾害调控经济强度指数模型,揭示了胶结充填体对岩爆灾害的控制机理,分析了充填体对冲击能的吸收行为,改善了调控体系力学性能和效果,为动力灾害的有效调控提供了依据和手段。研究成果发表论文76篇,其中SCI检索20篇,EI检索17篇,其中SCI文献他引达111次。专著4部(其中Springer 1部),授权发明专利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实用新型3项。通过对深部开采动力灾害及时、准确预警及调控,对矿井深部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已推广到岱庄煤矿、孙村煤矿和会泽铅锌矿等矿山,社会意义显著,直接经济效益达9 千余万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春来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研究方案制定与组织实施。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项目组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和计划,使项目顺利实施。对第(1)、(2)、(3)创新点有重要贡献。提出了深部开采动力灾害预警关键点及运用能量平衡理论,创建了开挖岩体释放能量及支护构筑物吸收弹性变形能的关系模型及最佳合理支护时间等。投入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旁证材料见附件序号2、3、4、7、8、9、10、11、14。
2张毅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项目主要参与人员,负责项目的深部开采理论研究。带领项目组推导动力灾害预警理论验证和工程调控技术研究,使项目顺利实施。对第(3)、(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研究了动力灾害机理等内容。投入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旁证材料见附件序号5、6。
3吴迪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项目岩层调控技术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现场深部开采围岩调控方面的工作,对第(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研究了胶结充填体对岩爆灾害的控制机理。投入改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旁证材料见附件序号12。
4郭东明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项目主要参与人员,负责项目的现场验证分析。带领项目组推导动力灾害预警理论验证和工程调控技术研究,使项目顺利实施。对第(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研究了新型深部开采动力灾害调控技术等。投入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旁证材料见附件序号5、6、10。
5王新华教授级高工北京昊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昊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现场技术负责人员,负责项目的现场实施。带领项目组工程调控技术研究,使项目顺利实施。对第(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研究了新型支护调控技术等。投入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主要负责现场实施,旁证材料见附件序号12。
6仲淑姮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项目主要参与人员,负责项目的数值分析。对第(3)创新点有贡献。研究了微震监测的新方法。投入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70%。旁证材料见附件序号7。
7刘康其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项目主要参与人员,负责项目的理论研究分析。带领项目组推导动力灾害预警理论,对第(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投入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旁证材料见附件序号5、10。
8陈宫高级工程师北京昊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昊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现场技术负责人员,负责项目的现场实施。带领项目组工程调控技术研究,使项目顺利实施。对第(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研究了新型支护调控技术等。投入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主要负责现场实施,旁证材料见附件序号12。
9揣筱升其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昊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参加人员。负责项目的现场实施。带领课题组进行现场动力灾害调控的实施。对第(3)、(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占本人工作量70%。主要负责项目现场的实施,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序号 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岩体破坏失稳预警识别的方法中国ZL201110357858.X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春来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岩爆灾害微震监测预警关键点的识别方法中国ZL201310740727.9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春来,卢辉,王福利,邵永珍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深孔张拉式多点位移监测预警系统及施工方法中国ZL201310606728.4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春来,卢志江,刘路,邵永珍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震监测系统及其安装方法中国ZL201310060640.7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张毅,杨国梁,刘康、郭东明,宋俊生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采用U型棚架支护结构体的巷道支护方法中国ZL201310060533.4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郭东明、杨仁树、张毅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岩爆倾向性评价系统V1.0中国2012SR109189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家臣,仲淑姮,王春来,赵洪宝
7其他Evolution, Monitoring and Predicting Models of Rockburst;Springer欧洲https://doi.org/10.1007/978-981-10-754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春来
8其他Predicting points of the infrared precursor for limestone failure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 Mining Sciences欧洲https://doi.org/10.1016/j.ijrmms.2016.07.004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春来,卢志江,刘路,揣筱升,卢辉
9其他Fracture behavior of an empty hole using the digital laser dynamic caustic method under directional controlled blasting;Materials Testing欧洲https://doi.org/10.3139/120.110950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郭东明,刘康,卢辉,杨仁树,王春来,王雁冰
10其他深井开采岩爆灾害微震监测预警及控制技术中国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春来,吴爱祥,刘晓辉
进步奖王春来,张毅,吴迪,郭东明,王新华,仲淑姮,刘康,陈宫,揣筱升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昊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590051-402 煤层气资源潜力与瓦斯灾害预防的地震探测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煤层气资源潜力与瓦斯灾害预防的地震探测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山西晋煤集团
项目简介利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煤层气富集区、煤层气资源量、瓦斯突出区,是广泛注意的课题,本项目以沁水盆地寺河高瓦斯煤矿为研究基地,基于煤层气地质理论,分析了煤层气含气量的地质控制因素;基于煤层的地震AVO响应特征与含气量的统计性关系,构建了利用AVO属性预测煤层含气量的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煤层气资源评价中,传统体积法认为煤层为一个水平地层,本项目考虑煤层为一个起伏形态地层,利用地震资料获得煤层含气量、煤层厚度、煤层底板等高线形态、煤层密度资料,预测研究区内的煤层气资源量;针对构造煤是瓦斯突出危险区的认识,利用地震反演获得了构造煤的分布。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针对煤层气含气量的地质影响因素,通过煤层气含气量和地质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煤层含气量在在向斜位置较大,在背斜位置较小,含气量主要是受煤层顶底板岩性、断层、煤层埋深、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煤层直接顶底板为泥岩的煤层含气量明显要大于其他岩性特征;在封堵性断层中,煤层含气量增大;含气量在煤层埋藏较深部位大于较浅部位;煤层气在地下水滞留区容易富集。(2)采用吨煤含气量表征煤层气富集区,以测井资料的AVO曲线特征为标准,判定叠前资料的保幅性是否合适;进而反演AVO属性,并分析与含气量进行统计相关性,其中极化产物与含气量相关性达到0.8以上,利用kriging方法内插得出煤层含气量分布。与传统井内插预测煤层气含气量相比,利用AVO属性预测明显提高了预测精度。该项成果发明专利四项:基于Tau-p变换的矢量中值滤波方法,一种高分辨率地震波成像方法和装置,一种薄煤层中地震叠前反演方法和装置,一种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和装置。(3)传统体积法预测煤层气资源量时,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气资源控制能力差,本项目利用地震资料解释获得煤层产状的实际形态等空间信息,考虑了煤层立体起伏实际,计算的煤层面积与实际煤层面积必然更为接近,同时地震数据具有横向高密度网格特征,使用地震数据外推精度要高于单纯使用散点数据的结果。该项成果发明专利:用于确定断层展布格局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和设备。(4)基于大部分瓦斯突出区域是构造煤分布区的认识,提出地震波阻抗反演预测构造煤分布规律的方法。根据构造煤在已知声波和密度测井的响应,确定构造煤的纵波速度和密度均为一个相对最小值,利用地震属性进行了声波和密度测井曲线重构,获得含有构造煤信息的三维数据体,通过对煤层反射波进行自相似追踪,完成了构造煤分布预测。该项成果软件版权一项:地震数据同相轴模式识别软件。研究成果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或者EI检索7篇。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通过对煤层气富集区、瓦斯突出区的地震勘探预测,为煤矿的绿色高效安全开采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已推广到赵庄煤矿、寺河东五盘等采区,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其中,2016-2018年,寺河煤矿直接经济效益达四千余万元,赵庄煤矿经济效益达到一千四百万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邹冠贵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项目执行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技术方案实施;2.对第(1)、(2)、(3)、(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提出了煤层气富集区预测关键点及运用地震 AVO 属性预测含气性,创建了基于地震资料的煤层气资源量评价方法,提出基于波阻抗预测构造煤富集区。
2杜文凤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项目解释负责人,负责项目技术实施方案;2.对(3)、(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提出了煤层底板等高线的精细刻画、构造煤的测井响应特征,以及煤层波阻抗表征构造煤物理含义。
3师素珍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项目地震反演方法负责人。带领项目组在地震波阻抗反演、AVO 反演方面的工作,使项目顺利实施;2.对第(2)、(3)、(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研究了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等内容。
4郑晶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项目数据处理技术负责人,负责项目的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成像工作;2.对第(2)创新点有重要贡献,研究了如何校正地震振幅,提供与测井 AVO 响应一致的地震叠前数据。
5卢勇旭讲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项目地震数据技术负责人员,负责项目的地震静校正、振幅补偿校正等,带领项目组开展叠前偏移成像研究,使项目顺利实施;2.对第(3)创新点有重要贡献。研究了地震数据成像效果分析技术等。
6赵惊涛讲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项目主要参与人员,负责项目的地震数据处理分析;2.对第(2)、(3)创新点有贡献。研究了叠前去噪、叠前反褶积、叠前速度分析的新方法。
7何登科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带领项目组开展观测系统建立、初至拾取、地表一致性处理使项目顺利实施;2.对第(3)创新点有重要贡献。研究了地表一致性处理对地震振幅的影响等。
8赫云兰讲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项目主要参与人员,负责项目的现场验证分析,带领项目组推导煤层气富集区和瓦斯突出区的技术研究,使项目顺利实施;2.对第(2)、(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研究了波阻抗技术表征构造煤发育区的关键技术等。
9彭苏萍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山西晋煤集团1.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研究方案制定与组织实施。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项目组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和计划,使项目顺利实施;2.对第(1)、(2)、(3)、(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提出了地震AVO 响应预测煤层气富集区,提出波阻抗分层划分,表征构造煤发育区。
10王德璋高级工程师山西晋煤集团山西晋煤集团1.项目主要参与人员,负责项目的现场研究分析,带领项目组推进煤层气富集区和资源量评价技术;2.对第(1)、(3)创新点有重要贡献。
11都海龙高级工程师山西晋煤集团山西晋煤集团1.项目主要参加人员,负责项目的现场研究分析。带领项目组推导煤层气富集区研究、瓦斯突出区标定,使项目顺利实施;2.对第(1)、(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
12李林高级工程师山西晋煤集团山西晋煤集团1.项目主要参加人员。负责项目的现场实施。带领课题组进行现场煤层气资源量评价的实施;2.对第(3)创新点有重要贡献。
13王永志高级工程师山西晋煤集团山西晋煤集团1.项目主要参加人员。负责项目的现场实施。带领课题组进行现场煤层气资源量评价的实施;2.对第(3)创新点有重要贡献。
14翟慧兵高级工程师山西晋煤集团山西晋煤集团1.项目主要参加人员。负责项目的现场实施。带领课题组进行现场构造煤物性描述;2.对第(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
15李亚超工程师山西晋煤集团山西晋煤集团1.项目主要参加人员。负责项目的现场实施。带领课题组进行现场构造煤物性描述;2.对第(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
16李磊工程师山西晋煤集团山西晋煤集团1.项目主要参加人员。负责项目的现场实施。带领课题组进行现场煤层气地质分析;2.对第(1)创新点有重要贡献。
17李建伟工程师山西晋煤集团山西晋煤集团1.项目主要参加人员。负责项目的现场实施。带领课题组进行现场煤层气资源量分析;2.对第(3)创新点有重要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分辨率地震波成像方法和装置中国ZL201610074937.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赵惊涛,彭苏萍,杜文凤, 柳倩男
2授权发明专利基于 Tau-p 变换的矢量中值滤波方法中国ZL201510294266.6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郑晶,杜文凤,朱逸馨,姜天琪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和装置中国ZL201611116499.8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卢勇旭,彭苏萍,崔晓芹,杜文凤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确定断层展布格局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和设备中国ZL201410469959.X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邹冠贵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薄煤层中地震叠前反演方法和装置中国ZL201611116501.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卢勇旭,彭苏萍,杜文凤,崔晓芹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地震数据同相轴模式识别软件中国2018SR9507560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赵惊涛
7其他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地球物理识别中国彭苏萍彭苏萍,杜文凤,殷裁云,邹冠贵
8其他联合反演在煤层顶底板岩性预测中的应用中国师素珍师素珍,孙超,魏文希,何意婕
9其他A new method based on the surface consistence for picking the first arrival time of the seismic data中国何登科何登科
10其他专著:晋城矿区瓦斯灾害隐患地震资料预测技术中国CGS2014-007邹冠贵邹冠贵,贺天才,彭苏萍
进步奖邹冠贵,杜文凤,师素珍,郑晶,卢勇旭,赵惊涛,何登科,赫云兰,彭苏萍,王德璋,都海龙,李林,王永志,翟慧兵,李亚超,李磊,李建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山西晋煤集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600051-403 煤炭开采冲击地压机理及预警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煤炭开采冲击地压机理及预警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
项目简介煤矿冲击地压是围岩应力场剧烈变化、能量积聚、耗散和突然释放的动力学过程,孕灾和致灾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如何准确分析冲击地压机理,定量识别煤岩体结构失稳灾变的前兆信息,探求冲击地压灾害孕育过程中各物理量间相互关系和互馈机制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本项目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企业研发项目等的支持下,综合运用非线性动力学、非平衡热力学和耗散结构等理论,建立了冲击地压临界状态模型,提出了煤岩体动静载叠加诱冲机理,研发了冲击地压多参量分级预警准则及关键技术体系,主要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冲击动力孕灾、致灾机理及多参量前兆信息识别方法。建立了煤矿冲击地压非平衡热力学模型和煤层平动型冲击失稳力学模型;提出了煤岩体动静载叠加诱冲机理;构建了煤岩体冲击破坏弹粘脆性流变突变模型,揭示了煤岩体损伤破坏过程中的能量释放与震动效应规律;发展了煤岩冲击失稳的多参量前兆识别及分析方法。(2)获得了煤层地质赋存特征与冲击地压的互馈机制。提出了煤岩冲击倾向性的细观判别指标;获得了复杂地质构造带、地应力异常区、顶底板赋存条件与冲击地压的相关性;建立了地质赋存环境与冲击地压的互馈关联分析方法,揭示了复杂地质赋存环境与冲击地压的互馈机制。(3)建立了冲击危险多参量归一化无量纲预警模型及预警技术体系。揭示了煤岩冲击破坏的力-震-变形耦合演变规律,构建了以冲击变形指数为主的微震时空强三要素重构的多指标预警体系,研发了震动波CT探测反演方法与关键技术,为实现冲击地压分级监测预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前提条件。(4)研发了煤矿冲击地压分级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和预警平台。建立了“矿井-区域-局部”分级监测预警技术体系,研发了矿井冲击危险远程诊断和预警平台,形成了“矿井-矿业集团-远程监测预警中心”三级监测预警网络,实现了冲击危险远程诊断监测预警。本项目已获得22项发明、1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登记5项软件著作权,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110篇,其中被SCI检索39篇、EI检索61篇(SCI/EI检索论文被引1933次,其中他引1604次)。研究成果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973计划项目验收;彭苏萍院士、蔡美峰院士和何满潮院士对成果进行了评价,一致认为研究成果为原创性成果、具有突破性进展;本项目中“煤矿冲击矿压震动波CT预测原理与技术”和“煤矿冲击矿压微震时空监测预警技术”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被评价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项目成果已在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中煤集团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的7个煤矿应用,近三年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7亿元,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对解决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技术难题,促进煤炭开采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赵毅鑫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确定微裂隙表征参数、碎屑颗粒特征与弹性能指标、冲击能指标和动态破坏时间之间的定量关系,构建煤、岩石冲击倾向性判别准则;(2)系统研究深部含煤岩系构造特征与煤层赋存关系,研究高效工作面在厚层坚硬顶板、松软破碎顶板、邻近松散承压含水层开采等复杂地质条件顶底板失稳致灾条件,建立高效工作面顶底板致灾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体系与顶板冲击危险性分级分类方法;(3)建立了冲击危险多参量归一化无量纲预警模型及预警准则;对应创新点1、2、3。研究成果第一完成人(作者)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表SCI检索论文8篇,EI检索论文15篇。
2曹安业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分析了不同冲击地压类型的失稳力学机理及所对应的参量响应特征,判定相应微震、声发射等不同参量响应的敏感程度与主次差异,形成煤岩动力灾害多参量监测预警的基础理论;(2)研究深部煤岩结构在不同加载作用下变形失稳的微震、声发射等响应规律,建立微震、声发射信号强度、频次等特征与煤岩物理力学参数、应力场、能量耗散等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参量间的相互协调机制,建立“震动场-应力场”多参量预警模型;对应创新点3、4。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作者)授权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SCI检索论文5篇,EI检索论文6篇。
3姜耀东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分析冲击倾向性煤岩加载过程中细观特征对应力分布、弹性能积聚和释放、塑性能耗散的影响机制,揭示宏观应力作用下冲击倾向性煤岩细观结构变化的宏细观转化机理;(2)分析开采扰动诱发采场覆岩空间结构瞬时失稳、应力突变和能量激增机制,研究冲击倾向性煤岩与高地应力环境耦合致灾机理;(3)分析冲击倾向性煤岩遇断层构造时,冲击地压孕育和发展的动力学过程,从应力和能量角度建立断层赋存条件下冲击倾向性煤岩失稳的触发条件;对应创新点1、2、3。研究成果第一完成人(作者)出版专著2部,发表SCI检索论文1篇,EI检索论文12篇。
4窦林名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依据深部煤岩结构变形失稳的多参量前兆信息特征参数的相互关系,构建多参量综合评判方法,形成深部冲击地压危险的“震动场-应力场”一体化监测前兆信息识别与预警技术;(2)现场监测煤岩动力灾害孕育、演化和诱发过程中的异常特征和前兆信息,并进行验证与优化,实现煤岩动力灾害危险性特征信息的不间断连续监测和预警;对应创新点2、3、4。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作者)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出版专著4部,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6篇。
5蔡武助理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研制了真三轴动静载组合试验机、动静组合物理模拟试验台、便携式微震采集仪、分布式微震监测系统等,为实验室进行煤岩动静载组合试验及煤岩受载过程中的声电、微震信号探测试验提供硬件保障;(2)购置了GeoPen SE2404NT震动波速探测仪,现场推广应用了微震、电磁辐射、应力在线、地音等冲击危险监测预警设备,并编制了微震三维可视化软件、矿震数据分析处理软件、震动波CT和弹性波CT数据处理软件等,为研究成果的现场应用、效果检验与改进奠定基础;对应创新点3、4。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作者)出版专著1部,发表SCI检索论文7篇,EI检索论文1篇。
6王宏伟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研究了断层构造与采动耦合作用下采场能量积聚、传递、转化与释放的时空特征和演化规律,揭示了断层构造和冲击失稳的互馈机制;(2)建立了煤岩细观结构特征与弹性能指标、冲击能指标和动态破坏时间之间的定量关系及冲击倾向性判别准则;揭示了强冲击倾向性诱发煤岩体突然失稳和顶板瞬间垮落的机理和周期来压时工作面前方能量释放的激增机制;(3)获得了采动影响下长壁工作面护巷煤柱稳定性与煤柱宽度间的关系;对应创新点2、3。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作者)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3篇。
7祝捷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理论推导了考虑气体吸附作用的各向异性煤体有效应力表达式,得到了考虑气体吸附作用的有效应力系数表达式;实验获取了卸载、降压等多种条件下煤样变形和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发现气体吸附作用和气体滑脱作用在低压条件下对煤样渗透率的重要作用;(2)建立了受载煤体变形与渗透率相关性模型和含瓦斯煤层的平动突出模型,得到了不同瓦斯赋存条件下煤层的应力分布特征;研究了煤样吸附解吸瓦斯气体的变形特征,结合煤样孔隙结构分析结果,建立了煤的微细观孔隙结构与宏观动力失稳特征的相关性;对应创新点2。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EI检索论文9篇。
8巩思园副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现场采集三河尖矿、古城矿、星村矿、鲍店矿、忻州窑矿、平煤十矿,鹤岗矿区兴安、峻德、南山、富力、益新、新陆矿,鸡西矿区、东海等矿井的煤岩试样,在实验室加工成标准试验共计超过3000块,进行了煤岩动静载组合试验、煤岩受载过程中的声电信号试验、煤岩受载与震动波速相关性试验等,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实验基础;(2)现场原位实验及实测研究了煤矿矿震的应变率范围,对煤矿动载应变率范围进行界定;对应创新点4。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作者)授权发明专利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SCI检索论文1篇,EI检索论文3篇。
9张村讲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提出了煤岩冲击破坏的弹塑脆性模型,并与煤岩受力过程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分析,建立了煤岩受载破坏过程的应力、微震、声发射等归一化监测预警模型;(2)根据不同类型冲击地压的主要诱冲因素分别提出微震、地音、声发射、离层、应力等监测方法和指标,根据各指标值将冲击危险划分为四个等级;对应创新点3。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5篇,EI检索论文2篇。
10贺虎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建立冲击危险分析预测(综合指数法与应力分析法)、应力监测预警(钻屑法、在线应力法和震动波CT法)和应力波监测预警(微震法、地音法)的多参量监测预警技术体系;(2)实现了冲击危险的分析预测与在线监测相结合、区域到局部逐级筛查的聚焦式预警,为针对性采取冲击地压治理措施提供了依据;对应创新点3。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1篇,EI检索论文3篇。
11何江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根据采场围岩变形运动塑性区及矿震活动规律,建立应力与应力波协同作用下煤体冲击的多参量预警模型,提出了“震动”多参量监测预警方法;(2)选取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12个微震指标并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指标预警冲击危险准则及各自的预警效能,通过对12个指标分配权重建立微震多参量综合预警指标;对应创新点4。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3篇,EI检索论文4篇。
12王桂峰副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基于应力与应力波协同作用下煤体冲击的前兆信息与监测预警模型,建立了“应力场-震动场”的应力、微震、离层等参量的预警方法,形成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建立诱冲动、静载的多参量预警方法与指标,尤其是提出震动应力场的微震时-空量化预警方法;(2)提出了以“震动波CT”反演空间应力场、“冲击变性能”确定时序震动场的方法;对应创新点3。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13滕腾讲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综合分析煤岩组分、顶底板条件、地质构造带、地应力异常区等与深部动力灾害相关性,获得各影响因素的量化指标;(2)提出地质赋存条件(包括地质构造带、地应力异常区、煤岩组分与结构等)与深部动力灾害相关性的关联分析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数学分析模型;对应创新点1。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4篇,EI检索论文3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Pore-Scale Reconstruction and Simulation of Non-Darcy Flow in Synthetic Porous Rocks美国123(4)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赵毅鑫,朱广沛,张村,刘世民
2其他A fully coupled thermo-hydro-mechanical model for heat and gas transfer in thermal stimulation enhanced coal seam gas recovery欧洲12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滕腾,赵毅鑫,高峰,王建国,王伟
3授权发明专利地下煤岩体空间预埋式三向应力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中国ZL201511003848.0中国矿业大学刘志刚,曹安业,窦林名,井广成,黄现成,吴芸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CT快速成像的负载敏感岩芯加载方法中国ZL201510374060.4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赵毅鑫,赵弘,龚爽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预测煤矿井下冲击矿压危险的评估方法中国ZL201310159400.2中国矿业大学窦林名,牟宗龙,贺虎,温颖远
6授权发明专利冲击矿压巷道逃生通道 中国ZL201410326587.5中国矿业大学何江,窦林名,曹安业,巩思园,蔡武,李振雷,丁言露
7授权发明专利井下煤层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震动波CT探测用自补偿式可控震源和震源产生方法中国ZL201410422929.3中国矿业大学王桂峰, 窦林名, 巩思园, 李振雷, 何江, 贺虎
8授权发明专利用于模拟煤矿覆岩垮落的多尺度相似模拟试验平台中国ZL201510745017.4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宏伟,姜耀东,林志男,邓代新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煤岩冲击失稳模式的微震识别方法中国ZL201610452051.7中国矿业大学曹安业,井广成,窦林名,刘赛,王常彬,姚肖肖
10其他煤的孔隙结构与煤岩动力失稳特征的相关性中国47(1)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祝捷,张博,王全启,姜耀东,何法
进步奖赵毅鑫,曹安业,姜耀东,窦林名,蔡武,王宏伟,祝捷,巩思园,张村,贺虎,何江,王桂峰,滕腾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610051-404 强采动软煤系高瓦斯低透地层围岩控制与瓦斯抽采
项目名称强采动软煤系高瓦斯低透地层围岩控制与瓦斯抽采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太原理工大学
项目简介1、研究目的在煤炭资源“获取—使用—回归”三大问题上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解决因环境容量超标导致雾霾等大气污染难题,一直是煤炭行业发展方向。煤矿瓦斯与顶板事故占煤矿所有事故的60~70%,瓦斯作为煤矿伴生气体,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以上,且其在大气圈中浓度增加后,会进一步对臭氧层产生破坏;同时亦是一种清洁高效能源。阳泉矿区煤层赋存具有高瓦斯、煤层群、低透气性和围岩软弱等复杂特征,预期通过创新瓦斯抽采技术,将井下各种高、低浓度瓦斯均通过管路抽采,进行集中处理与应用,大幅减少排向大气中的瓦斯量;并通过解决软弱围岩采动剧烈影响煤巷围岩支护难题,为瓦斯治理和安全开采提供空间通道,最终形成高瓦斯软煤系地层开采关键技术,对实现复杂条件下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具有直接现实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2、主要技术创新点(1)建立了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采空区侧向多巷道围岩偏应力分布的三维数值模型,得出了煤层开采后巷道围岩的偏应力变化规律,揭示了强采动影响侧向巷道易发生大变形和冒顶的本质原因,提出了以强力锚杆系统、高预应力锚索桁架与全断面锚索钢梁系统为主导的桁架结构,以及煤帮锚索—槽钢桁架联合控制巷道的围岩稳定性新技术。(2)提出了适用于高瓦斯低透气性煤层的顺煤层密集较大直径钻孔布置和“并管提(负)压”的本煤层瓦斯强化抽采方法与技术,研究得出了“并管提压”系统区段主管路流体能量变化规律确定了本煤层瓦斯强化抽采的技术参数。(3)建立了综采面可变可调通风系统的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的相似模型,展示了瓦斯尾巷双横贯条件下采空区瓦斯运移的轨迹,形成尾巷超大径管路(Φ1200mm)横接采空区密闭抽采技术及工艺。3、成果产生的价值创新性成果: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SCI及EI检索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本。项目研究方法和成果解决了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高瓦斯低透气性煤层条件下采动煤巷垮冒和瓦斯高效安全治理的关键难题,为类似条件下的煤层实现安全高效开采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方法和实用技术,保障了企业的安全生产,减少了瓦斯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参考价值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对“高瓦斯低透软煤系地层开采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整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建议继续进行该项目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谢生荣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谢生荣同志负责《强采动软煤系高瓦斯低透地层围岩控制与瓦斯抽采》项目总体规划与方案设计工作,做出重要创造性贡献,主要表现在:1.负责项目总体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的设计工作,提出项目组在控制技术上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向;2.参与锚索桁架系统技术控制方案在现场的讨论与设计;3.建立了工作面回采过程采空区侧向多巷道围岩偏应力分布的三维数值模型;4.建立了综采工作面可变可调通风系统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的相似模型;5.负责项目研究方案的总体设计工作。对应第一、二、三创新点。
2何富连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何富连同志负责《强采动软煤系高瓦斯低透地层围岩控制与瓦斯抽采》项目规划与总体研究内容等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1.重点参与项目总体研究与技术路线的设计工作;2.针对项目提出采用锚索桁架控制技术;3.提出采用超大直径管路多横贯接入采空区抽采替代尾巷控制采空区流场的思路;4.负责指导项目研究方案在现场的工业性试验以及项目研究成果在其他矿区的推广用工作。对应第一、二、三创新点。
3陈冬冬讲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陈冬冬同志重点参加《强采动软煤系高瓦斯低透地层围岩控制与瓦斯抽采》项目实施方案论证、现场工业性试验等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1.参与项目具体研究方案论证的组织工作;2.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建立煤巷整体力学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为后期数据统计和详细支护方案的完成做出重要贡献。对应第一创新点。
4管俊才高级工程师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管俊才同志重点参加《强采动软煤系高瓦斯低透地层围岩控制与瓦斯抽采》项目理论研究与现场试验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1.参与项目总体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的设计工作;2.参与项目研究的具体设计工作,透彻分析了各种控制系统的优越性和弊端,为最后方案的形成做出重要工作;3.具体负责项目研究成果在新元矿区的推广应用工作。对应第一、二创新点。
5张守宝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张守宝同志参加《强采动软煤系高瓦斯低透地层围岩控制与瓦斯抽采》项目规划与方案设计、工业性试验等工作,作出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1.参与项目研究内容的规划设计工作;2.负责项目锚索桁架系统具体研究方案的论证工作与试验工作。对应第一、二创新点。
6吴仁伦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吴仁伦同志重点参加《强采动软煤系高瓦斯低透地层围岩控制与瓦斯抽采》项目具体内容设计、现场工业性试验等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1.参与项目总体研究内容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分析项目的试验方案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2.在现场工业性试验中指导项目相关的施工方法等工作,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做出重要贡献。对应第二创新点。
7赵耀江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赵耀江同志重点参加《强采动软煤系高瓦斯低透地层围岩控制与瓦斯抽采》项目理论研究与现场试验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1.参与项目总体研究内容的分析与研究工作,建立数值模型并采用偏应力不变量理论进行分析; 2.参与制定项目相关的控制系统及应用技术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现场工业性试验等工作,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做出重要贡献。对应第三创新点。
8王恩其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恩同志参加《强采动软煤系高瓦斯低透地层围岩控制与瓦斯抽采》项目理论研究与分析工作,作出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1.参加项目研究过程的锚索桁架设计与受力分析,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做出重要贡献;2.参与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参与项目研究报告的编写。对应第一创新点。
9曾俊超其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曾俊超同志参加《强采动软煤系高瓦斯低透地层围岩控制与瓦斯抽采》项目理论研究与分析工作,作出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1.参加项目研究过程的锚索桁架设计与受力分析,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做出重要贡献;2.建立了工作面回采过程采空区侧向多巷道围岩偏应力分布的三维数值模型;3.参与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参与项目研究报告的编写。对应第二创新点。
10程琼其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程琼同志参加《强采动软煤系高瓦斯低透地层围岩控制与瓦斯抽采》项目理论研究与分析工作,作出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1.参加项目研究过程的锚索桁架设计与受力分析,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做出重要贡献;2.分析采空区瓦斯抽采系统的似“U+L”型多横贯抽采和通风系统的优越性;3.参与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参与项目研究报告的编写。对应第三创新点。
11吴晓宇其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吴晓宇同志参加《强采动软煤系高瓦斯低透地层围岩控制与瓦斯抽采》项目理论研究与现场实施的技术指导工作,做出主要贡献,主要表现在:1.重点参与项目具体实施方案的理论研究工作;2.参加项目现场工业性试验,进行现场测点安装的技术指导与监督,确保数据采集的正确性,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做出重要贡献。对应第三创新点。
12纪春伟其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纪春伟同志参加《强采动软煤系高瓦斯低透地层围岩控制与瓦斯抽采》项目理论研究与分析工作,作出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1.参加项目研究过程的锚索桁架设计与受力分析,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做出重要贡献;2.参与现场测站的布置工作;3.参与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参与项目研究报告的编写。对应第二创新点。
13张晴其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张晴同志参加《强采动软煤系高瓦斯低透地层围岩控制与瓦斯抽采》项目理论研究与分析工作,作出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1.参加项目研究过程的锚索桁架设计与受力分析,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做出重要贡献;2.参与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参与项目研究报告的编写;3.深入分析影响巷道围岩维护难点。对应第一、二创新点。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钻孔应力计安装杆及其安装方法中国ZL20151 0708690.0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吴仁伦、王亚飞、赵洪宝、苏晓森、钱永鑫
2授权发明专利全井工区段无煤柱无沿空平巷的采煤方法中国ZL20151 0262398.0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何富连、谢生荣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煤矿巷道顶板支护的锚索箱梁桁架结构与支护方法中国ZL201610649157.6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谢生荣、张守宝、陈冬冬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密集贯通钻孔并管提压预抽低透煤层瓦斯的方法中国ZL201110312354.6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谢生荣、何富连、张守宝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尾巷大直径管路横接采空区密闭抽采瓦斯的方法中国ZL201110312404.0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谢生荣
6授权发明专利研究不同通风条件下采空区瓦斯运移的试验模拟装置中国ZL201010246015.8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赵耀江、谢生荣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大断面沿空留巷的钢管混凝土巷旁支护系统及支护方法中国ZL201510184878.X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谢生荣、孙运江、何尚森、谢国强、杨军辉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巷道顶板支护的可伸缩型锚索桁架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410817222.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何富连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控制坚硬顶板大面积垮落灾害的分区充填方法中国ZL201510802272.8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谢生荣、孙运江、马占元、李世俊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实现煤柱同采的F型区段采煤方法中国ZL201510557860.X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谢生荣、何富连、谢国强、杨军辉
进步奖谢生荣,何富连,陈冬冬,管俊才,张守宝,吴仁伦,赵耀江,王恩,曾俊超,程琼,吴晓宇,纪春伟,张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620051-405 60MN六面顶超高压合成装备、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项目名称60MN六面顶超高压合成装备、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吉林大学,焦作天宝桓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郑州中南杰特超硬材料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是针对我国特色六面顶超高压设备合成宝石级金刚石大单晶及大直径聚晶金刚石(PDC)/立方氮化硼(PcBN)复合刀具材料有关理论和技术问题而进行的系统工程研究,属新材料研究领域,涉及有关高压物理、晶体生长、超高压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学科,解决的技术途径是超高压设备和合成腔体大型化,其关键是超高压高温控制技术。该项目长期致力行业这两大关键材料攻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1、采用鼓形铰链梁和“凸凹”工作缸与活塞匹配结构及先进制造工艺,提高了压机整体结构刚性、对中性和运行安全平稳性,解决了压机“掉底”、“裂耳”及“裂缸”等问题;采用双作用往复式增压器,精密湿式液压阀件和集成板式连接以及步进电机无级卸压技术,研制了新型一拖二液压站;采用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研制了一拖四控制系统,提高了压机控制精度和智能化水平。这是一款国内外结构刚性、对中性、同步性最好,控制精度最高,适合宝石金刚石长时间稳定安全运行的大型六面顶成套装备。2、采用有限元法优化了大型顶锤结构设计,克服了顶锤传压与使用寿命之间矛盾;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发现了叶蜡石高压烧结卸压冷却后的膨胀现象,解释了叶蜡石高压物理力学行为,揭示了其传压、密封和保温机制,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的高压“放炮”问题。3、采用六面顶高压技术实现了宝石级金刚石快速高质量生长,率先合成出5-7mm黄色Ib型以及4-5mmⅡa型宝石级金刚石,并实现了高产高质批量生产;研制了高含氮深绿色宝石金刚石以及氢氮、氢硼协同掺杂金刚石大单晶,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发现氢硼协同掺杂金刚石电导率提高一个数量级,可望应用于金刚石半导体产业化。4、研发了Φ60-62mmPDC/ PCBN刀具材料, 其六面顶高压合成技术以及后续研磨抛光、刃磨加工技术均已达到国外同类先进水平,其规格尺寸、质量和性价比均优于国外同类先进产品,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力。该项目历时16年,其研究成果已发表论文274篇,其中被SCI 收录126篇、EI检索61篇、CSCD收录156篇,被SCI论文引用1202次、被CSCD引用661次,出版专著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软件著作权2项,其相关成果在国内多家超硬材料企业推广应用,创造了利润6.8亿元、税收约4.2亿元、创收外汇1.08亿美元,节约硬质合金消耗约4.45亿元,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该项目经田永君院士和周济院士主持的行业专家科技评价认为“该项目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强,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60MN铰链式六面顶超高压装备的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的实施与推广,打破了国外企业长期以来在国内人工培育钻石和高速数控超硬刀具材料市场的垄断地位,为国产超硬材料替代进口扩大应用起到了示范作用,促进了我国超硬材料行业及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邓福铭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对项目主要创新点贡献:与天宝公司合作申报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申请受理发明专利1项;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及其它超硬材料课题共计30多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30多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对本项目主要创新点1,2,4有突出贡献。2、对项目主要创新点贡献的支持材料:1)附件1.1.4-6:代表论文:2)附件6.3.2 1-6实用新型专利;附件2.1:中科评价字[2019]第3049号;3)附件5。4:发表论文目录。
2贾晓鹏教授吉林大学吉林大学1、对项目主要创新点贡献: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其它国家省部以及横向合作课题共计11多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0多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其研究成果已应用到本项目宝石级金刚石大单晶产业化开发。对本项目主要创新点2,3,4有突出贡献。2、对项目主要创新点贡献的支持材料:1)附件1.1.1-3;7:代表论文:附件1.2.2-3:授权发明专利;2)附件5.4:发表论文目录;3)附件2.1:中科评价字[2019]第3049号。
3马红安教授吉林大学吉林大学1、对主要创新点贡献: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或参与其它国家省部以及横向合作课题共计11多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多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0多项。其成果应用到本项目宝石级金刚石大单晶产业化开发。对本项目主要创新点2、3、4有突出贡献。2、对主要创新点贡献的支持材料:1)附件1.1.1-3;7:代表论文:附件1.2.2-3:授权发明专利;2)附件5.4:发表论文目录;3)附件2.1:中科评价字[2019]第3049号。
4田永平其他焦作天宝桓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焦作天宝桓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1、对项目主要创新点贡献:全面负责了本项目JZTB系列大型六面顶压机的设计、制造生产和销售,特别是60MN六面顶超高压设备的手设计、制造和推广应用。对本项目主要创新点1、4有突出贡献。2、对项目主要创新点贡献的支持材料:1)附件5.3.2。1-6:实用新型专利;2)附件2.1:中科评价字[2019]第3049号。
5刘瑞平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对项目主要创新点贡献: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及其它超硬材料课题共计10多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多篇。对本项目主要创新点2,4有较大贡献。2、对项目主要创新点贡献的支持材料:1)附件5.4:发表论文目录;2)附件2.1:中科评价字[2019]第3049号。
6刘永奇高级工程师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1、对主要创新点贡献:负责完成了六面顶超高压技术合成宝石级金刚石大单晶的产业化开发,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对本项目主要创新点4有突出贡献。2、对主要创新点贡献的支持材料:1)附件1.2.1:授权发明专利;2)附件2.1:中科评价字[2019]3049号。
7邓雯丽其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对主要创新点贡献: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多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对本项目主要创新点1,2,4有较大贡献。2、对主要创新点贡献的支持材料:1)附件1.1.4:代表论文; 3)附件2.1:中科评价字[2019]第3049号2);附件5.3.2.1-6:实用新型专利;附件5.5:发表论文目录 。
8张相法高级工程师郑州中南杰特超硬材料有限公司郑州中南杰特超硬材料有限公司1、对项目主要创新点贡献:完成了六面顶高压技术合成立方氮化硼及其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开发,,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出版专著1部。对本项目主要创新点4有突出贡献。2、对项目主要创新点贡献的支持材料:1)附件5.3.1.3:发明专利; 2)附件5.4:出版专著;3)附件2.1:中科评价字[2019]第3049号。
9张建华高级工程师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1、对主要创新点贡献:主持完成了60MN六面顶超高压合成设备安装、调试、试验运行,以及ф65-72mm高压腔体金刚石合成工艺设计,优化了高品质人造金刚石生工艺以及宝石级金刚石合成工艺,在本项目研制的60MN六面顶超高压合成设备上,成功推广了100多台60MN压机产业化批量高品质金刚石以及宝石级金刚石生产技术。对本项目主要创新点1、4有突出贡献。2、对主要创新点贡献的支持材料:附件2.1:中科评价字[2019]第3049号。
10张燕青工程师焦作天宝桓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焦作天宝桓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1、对项目主要创新点贡献:负责了本项目JZTB系列大型六面顶压机铰链梁、工作缸、活塞的设计计算,负责了公司压机的生产技术管理;参与了公司申报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申请受理发明专利1项。对本项目主要创新点1有突出贡献。2、对项目主要创新点贡献的支持材料:1)附件5.3.2.1-6:实用新型专利;2)附件2.1:中科评价字[2019]第3049号。。
11许晨阳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对主要创新点贡献: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合作横向课题多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多篇。对本项目主要创新点2、4有较大贡献。2、对主要创新点贡献的支持材料:1)附件5.5:发表论文;2)附件2.1:中科评价字[2019]第3049号。
12方啸虎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对项目主要创新点贡献: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及其它超硬材料课题共计10多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2部。对本项目主要创新点1,2,4有突出贡献。2、对项目主要创新点贡献的支持材料:1)附件5.4:出版专著;2)附件2.1:中科评价字[2019]3049号。
13刘嘉霖其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对项目主要创新点贡献:参与完成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合作横向课题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篇。对本项目主要创新点4有突出贡献。2、对项目主要创新点贡献的支持材料:1)附件1.1.4,5:代表论文;2)附件5.4:发表论文目录;附件2.1:中科评字(2019)第3049号。
14杨雪峰工程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对项目主要创新点贡献:参与完成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合作横向课题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篇。对本项目主要创新点4有突出贡献。2、对项目主要创新点贡献的支持材料:1)附件5.5:发表论文目录;2)附件2.1:中科评字(2019)第3049号。
15郭振海其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对主要创新点贡献:参与完成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合作横向课题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篇。对本项目主要创新点4有较大贡献。2、对主要创新点贡献的支持材料:1)附件5.5:发表论文目录;2)附件2.1:中科评字(2019)第3049号。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Synthesis of diamond with high nitrogen concentration from powder catalyst-C-additive NaN3 by HPHT / Carbon中国吉林大学梁中翥,贾晓鹏,马红安
2其他Interfacial bonding mechanism of high-pressure sintered Al-Ti-cBN composites / Diamond & Related Materials中国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邓雯丽,邓福铭,刘瑞平
3其他A study on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metamorphic layer on the surface of PCD in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 Diamond & Related Materials中国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刘嘉霖,邓福铭,卢学军
4其他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iamonds using C3H5N3O as an organic additive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 CrystEngComm中国吉林大学郭龙锁,马红安,陈良超,贾晓鹏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宝石级金刚石的合成工艺中国CN106824002B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薛胜辉,藏传义,刘永奇,毛海涛,陈奎,李亚选,王蕊蕊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生长型聚晶金刚石烧结组件及其应用中国CN104014281B吉林大学胡强,贾晓鹏,马红安
7其他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ydrogen-doped diamond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 CrystEngComm中国吉林大学孙士帅,贾晓鹏,马红安
8其他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diamond single crystals co-doped with hydrogen and boron / CrystEngComm中国铜仁学院李勇,贾晓鹏,马红安
9其他A Study of the Materials Removal Mechanism of Polycrystalline Diamond in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Based on Spectroscopic Measurement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中国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刘嘉霖,邓福铭,卢学军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聚晶金刚石烧结方法中国CN104014280B吉林大学贾晓鹏,胡强,马红安
进步奖邓福铭,贾晓鹏,马红安,田永平,刘瑞平,刘永奇,邓雯丽,张相法,张建华,张燕青,许晨阳,方啸虎,刘嘉霖,杨雪峰,郭振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吉林大学,焦作天宝桓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郑州中南杰特超硬材料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630052-403 油气田放空天然气回收与利用新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项目名称油气田放空天然气回收与利用新技术及工业化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克拉油气开发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塔中油气开发部,西安石油大学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石油工程领域。安全环保、节能高效已成为现代石油工程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在油气开发中的气体钻井、完井测试、油气生产等多个作业过程中,均存在大量天然气直接放空燃烧的问题,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该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气体循环利用的思想,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套气体循环利用钻井装备,应用前景广阔,是一项创新性的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鉴定)。目前,该成果已推广应用至完井测试和油气生产环节,实现了涵盖油气开发全过程的天然气高效回收与利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新成果一: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气体循环利用钻井的思想,形成了整套气体循环利用钻井技术,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套气体循环利用钻井装备,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创建了气体钻井注气量新模型,解决了困扰气体钻井界多年的注气量计算难题。研究成果在全国10个油田432口井、615井次气体钻井中推广应用,机械钻速提高5~15倍,增产3~20倍。创新成果二:创新形成了完井测试放空天然气回收系列技术,包括超深超高压气井完井测试天然气、页岩气压裂返排测试天然气回收技术;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放空天然气高效回收管网系统,实现了天然气“颗粒归仓”,累计回收天然气32.35亿方,助推了“蓝天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示范作用。创新成果三:创新形成了碳酸盐岩高含硫凝析气田生产过程中低压天然气回收与利用技术,累计回收天然气14.6亿方。利用回收的天然气进行气举采油,解决了单井油压、回压平衡后被迫关井或放空生产的难题,累计增油238.6万吨,经济效益显著。该项目获授权专利60件,其中发明专利32件(美国等国际专利4件), 授权软件著作权5件,发表论文155篇,其中SCI、EI收录57篇,出版专著2部,形成企业标准2项。成果发表在全球石油工程领域发行量第一的SPE会刊《JPT》Young Technology Showcase、石油工程领域SCI影响因子最高(2.718)的《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 Engineering》等期刊上。美国《Air and Gas Drilling Manual》主编专程赴我国气体钻井现场学习该技术,并给予高度评价。项目组应邀在美国LAGCOE 2017国际能源研究与发展论坛上做大会报告,“论坛技术委员会对该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赏,并寄予厚望,认为该技术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项目成果在气体钻井、完井测试、油气生产过程中的放空天然气回收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实现了天然气“颗粒归仓”,助推了“蓝天工程”,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11家主流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军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负责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与研究,包括气体循环利用钻井整体技术方案设计、注气量模型、先导性试验、测试放空天然气回收方案优化等。完善了整套气体循环利用钻井技术方案;建立了考虑岩石破碎能耗的气体钻井注气量新模型,形成了气体钻井优化设计系列软件,大幅提升了气体钻井参数优化和设计水平;协助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套气体循环利用钻井装备,并负责了该装备的先导性试验;优化了测试放空天然气回收利用方案,在四川页岩气完井测试天然气回收、塔里木放空天然气回收中得到推广应用。
2柳贡慧教授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负责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与研究,包括气体循环利用钻井整体技术方案设计、注气量模型、先导性试验、测试放空天然气回收方案优化等。提出了气体循环利用钻井的思想,建立了考虑岩石破碎能耗的气体钻井注气量新模型,形成了气体钻井优化设计系列软件,大幅提升了气体钻井参数优化和设计水平;主持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套气体循环利用钻井装备,并负责了该装备的先导性试验;优化了测试放空天然气回收利用方案,在四川页岩气完井测试天然气回收、塔里木放空天然气回收中得到推广应用。
3韩烈祥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负责气体循环利用钻井的方案设计、现场试验与推广、页岩气返排测试放空天然气回收技术研究。基于工程现场实际,完善了整套气体循环利用钻井技术方案,推动了气体循环利用钻井装备的试验与推广。研制了国内首台高压抗硫旋流除砂器,解决了页岩气压裂返排测试期间高压、连续除砂的难题。
4孙国刚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负责该项目中高效分离器的研究,研制了气体循环利用钻井专用旋风分离装置、精细过滤装置,实现了气体的循环利用;协助研制了超深超高压气井放空天然气回收技术与装备,形成了集气-增压式回收、高压分离式回收系列技术,现场应用效果显著。
5刘顺副教授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对井底流压耦合计算模型、井筒多相流流型变化、基于伴生气的石油采集系统及方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所建立的模型及方法在塔里木油田放空天然气回收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6姬忠礼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负责项目的气体循环利用钻井中的气体过滤技术研究、现场试验以及工程应用,包括新型过滤材料的研发、过滤性能评价与现场用过滤分离器的先进设计。发明了复合过滤材料,可显著延长气体循环钻井系统的运行寿命,并将相关成果推广到放空天然气回收及利用作业过程中,大幅降低了运行成本。
7张辉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参与了气体循环利用钻井整体技术方案设计、研究了气体钻定向井注气量模型模型的推导和计算、参与了气体钻井优化设计软件的编制,大幅提升了气体钻井参数优化和设计水平。
8孔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塔中油气开发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塔中油气开发部主要负责该项目中天然气放空回收与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解决了低压井低压放空生产时大量燃烧产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闪蒸汽回收、火炬回收、低压井回收、试油测试气回收四种模式,探索出脱硫、脱水、增压工艺;脱硫、脱水、脱烃、增压、CNG车拉运压缩机;脱水、增压工艺等三种工艺技术。研究出高抗硫压缩机,打破了单井只能回收3000ppm的顽疾。
9王洪峰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克拉油气开发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克拉油气开发部负责塔里木高压放空天然气的回收研究及应用工作,研制了一套矩阵式多管束旋流分离器计量一体化集成装置,形成了适用于超深超高压气田放空天然气回收系列技术,实现了远程无人值守自动化运行,形成了国内第一套放空天然气回收技术标准,填补了我国在超深超高压测试放空天然气回收领域的空白,在塔里木克拉苏气田得到规模化应用。
10殷泽新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克拉油气开发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克拉油气开发部主要负责该项目放空气回收与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负责放空气回收与利用技术的现场组织实施、工艺优化。结合塔中现状,配备低压系统生成,有效延长了单井生命周期及增加原油产能贡献率。参加研制高抗硫压缩机,抗硫能力达到100000ppm,根除了非抗硫压缩机及干法脱硫只能处理3000ppm单井的这一顽疾,更适合塔中的生产运行。形成了闪蒸气、火炬气、低压气、试油测试气四种气回收模式及脱硫、脱水、增压工艺;脱硫、脱水、脱烃、增压、CNG车拉运压缩机;脱水、增压工艺等三种工艺技术。
11朱松柏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克拉油气开发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克拉油气开发部协助研制了一套矩阵式多管束旋流分离器计量一体化集成装置,形成了适用于超深超高压气田放空天然气回收系列技术,实现了远程无人值守自动化运行,形成了国内第一套放空天然气回收技术标准,填补了我国在超深超高压测试放空天然气回收领域的空白,在塔里木克拉苏气田得到规模化应用。
12冯伟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塔中油气开发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塔中油气开发部主要负责该项目放空气回收与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1)负责放空气回收与利用技术的方案制定、现场组织实施、运行管理,及时改进管理,优化工艺。(2)参加研制高抗硫压缩机,打破了非抗硫压缩机及干法脱硫只能处理3000ppm单井的这一顽疾,更适合塔中的生产运行。(3)针对塔中碳酸盐岩地层的强非均质性,决定了地面井位布局分散、井间距大,若采用传统气举采油地面配套工艺,投资高、工程量巨大。在国内首次创新利用现有回收天然气,依托现有放空气回收站对周边井进行气举循环采油,并形成3中气举采油模式。
13邹强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在项目中主要从事气体钻井技术研究和现场试验。解决了气体钻井过程中面临的地层出水、防斜、井壁稳定等技术难点,组织并参与了气体钻井在塔里木油田大北构造巨厚砾石层段的钻井提速、塔里木油田迪西构造氮气钻井现场试验,实现了发现储层、保护储层的目的,单井产气量大幅提升。为完善气体钻井工艺和配套技术做出了积极贡献。
14徐宝昌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负责项目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包括(1)根据气体循环利用钻井工艺要求,进行自动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2)针对关键参数的控制问题,研制了排料罐液位控制算法、压缩机入口气量区域协调控制算法等。
15曾小军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研究了页岩气试油、测试、投产成套装备,并形成了相应的关键创新技术,解决了页岩气开发中水资源消耗量大、无法及时投产、无法满足页岩气高效开发等技术难题,实现了页岩气试油测试期间“见气回收”的投产目标。该装备及技术已经在长宁、威远、昭通等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开展了广泛现场试验及规模化应用。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伴生气的石油采集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510765616.2西安石油大学刘顺;丁汉平;周德胜;朱华扬
2授权发明专利用于页岩气井的固井工艺及完井结构中国ZL201611154111.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李军;席岩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定向井气体循环钻井最小注气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810777019.5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李军;柳贡慧;韩烈祥;王昊;张辉
4授权发明专利用于页岩气返排压裂测试的回收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810847876.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李军;韩烈祥;柳贡慧;潘登;曾小军;席岩;宋学峰
5授权发明专利高效低阻旋风分离器中国ZL200710176708.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孙国刚;刘振斌;周雷
6授权发明专利Filter tube for high temperature gas-solid separation美国US9802147B2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Zhongli Ji,Xiaolin Wu,Honghai Chen, Liang Yang, Zhiyi Xiong
7授权发明专利Multi-level refined throttle manifold and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其他200910207405.1Beijing Union University;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CampusGonghui Liu; Zhongxi Zhu; Jun Li
8授权发明专利Rotary gas cyclone其他CA2593491A1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s Zheng Ying; Jinyu Jiao; Qikai Zhang; Guogang Sun
9授权发明专利Rotary gas cyclone separator美国US7594941B2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 FredrictonYing Zheng;Jinyu Jiao;Qikai Zhang;Guogang Sun
10授权发明专利井筒压力模型预测系统控制方法中国ZL201110332763.2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李枝林;孙海芳;韩烈祥;肖润德;董斌;杨玻;唐贵;薛秋来;魏强;唐国军;左星
进步奖李军,柳贡慧,韩烈祥,孙国刚,刘顺,姬忠礼,张辉,孔伟,王洪峰,殷泽新,朱松柏,冯伟,邹强,徐宝昌,曾小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克拉油气开发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塔中油气开发部,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640052-405 致密储层应力循环压裂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致密储层应力循环压裂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油气田井开发工程领域。 致密油藏在我国可采石油资源中占比40%,是我国主要战略接替资源。低成本、低污染且能形成复杂缝网的新型体积压裂技术是致密油储层增产稳产的关键,成为目前世界油气行业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团队在依托国家优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等10余项课题,历经近10年攻关,创新提出了致密储层应力循环压裂方法,形成了“井下实时应力循环”压裂工艺技术,应用效果显著。 在国内外储层改造领域,率先提出应力循环压裂的概念和技术,突破了致密油储层极端环境下形成体积缝网的技术瓶颈,实现致密油藏形成复杂缝网的技术创新: (1) 提出了形成复杂水力裂缝网络的应力循环压裂技术。首次揭示了致密岩石非均匀损伤劣化程度和脉冲式支撑剂加注是致密储层中体积缝网的形成机理,构建了高效预测水力裂缝复杂缝性的评价方法,指导发明了井下超高砂浓度实时控制的应力循环压裂技术,实现了致密储层低成本、低污染和高收益开发。 (2) 研发了超高浓度(1200-1800千克/立方米)旋流型混砂的井下控砂关键工具及工艺管柱,实现了由井口到井下砂浓度控制的转变。井下高性能混砂工具的砂混合均匀度提高50%。发明了EM30S压裂液体系,研发的非交联压裂液体系(环空EM30滑溜水+油管0.6%胍胶基液)实现了低粘压裂液的高携砂能力。携砂能力提高20%-80%。 (3) 首次提出了“油管注砂、环空调控”的井下砂浓度实时控制工艺。建立了复杂缝网以及支撑剂运移计算模型,研发了应力循环压裂中排量组合、油管砂浓度、应力循环次数、脉冲间隔等均匀混砂关键压裂参数优化方法,实现了井下超高砂浓度的实时控制。 研究成果获发明专利授权12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33篇,专著4部。在我国致密油典型油田长庆油田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压裂效果:单井产量提高30%以上,降低成本近50%,单井降低用水量30%,有效降低环境污染;近四年成功应用422口井,直接经济效益1.8亿元。开辟了致密油气藏增产的新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专家鉴定认为:致密储层应力循环压裂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井下实时控制超高砂浓度技术国际领先。 研究团队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国家石油行业重大需求深度融合,建立了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研究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广清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项目总负责人,对创新点1、2和3做出突出贡献:对创新点1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原创性提出了应力循环压裂增加水力裂缝复杂程度的机理及技术(代表性专利和论文见附件5、6、8、9、13、27、28、29、30、32和35,其余见附件2至4)。依据创新点1对创新点2、3提供了技术指导,为工具和工艺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致密储层应力循环压裂技术,II类致密油由此从无法或低效开发达到了工业产能开发标准(见附件25)。[2]本人作为主编出版相关专著4部(见附件26)。
2唐梅荣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1]本项目工具与工艺负责人,对创新点1、2和3做出突出贡献:结合现场试验和施工过程,为工具的功能实现和工艺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指导。主导设计研发了井下超高浓度(砂浓度1200-1800千克/立方米)控砂关键工具及工艺管柱,并提出了“油管注砂、环空调控”的井下砂浓度实时控制工艺(代表性成果见附件10、11、12、14、15、16、37和38,其余附件见2至4)。新工艺用液量和施工排量仅为老工艺的1/3左右,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用水效率,节省了施工用水,大幅度降低了压裂成本(见附件20、25和36)。[2]本人作为主编出版相关专著1部(于2019年1月出版)。
3陈勉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负责复杂缝网形成机理研究,对创新点1和3做出了贡献:研究复杂裂缝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发现通过压裂液压力循环作用在岩石中产生应力循环导致储层岩石损伤破坏,致使岩石形成复杂裂缝(代表性专利和论文见附件13、29、30、32和35,其余见附件2至4)。基于此影响因素,对复杂缝网实现方法研究提供设计依据,确保了储层中更为复杂水力裂缝网络的形成(见附件20)。[2]本人作为主编出版相关专著2部(见附件26)。
4赵振峰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负责现场压裂工艺技术设计与指导,对创新点2和3做出了贡献:组织设计研发了混合器、振荡器等井下关键工具,形成了混砂效果良好的工艺管柱,配合非交联压裂液体系,为井下高浓度砂的均匀混合及输送提供了良好手段和通道,进而满足了不同排量下高砂浓度压裂的需要。基于研发的关键工具,提出了油管内泵注高砂比携砂液和环空高排量注入滑溜水的注入方式(代表性专利和论文见附件10、11、12、14、15、16和38,其余见附件2至4)。在井下混砂工具将携砂液和滑溜水充分混合,实现了由井口到井下砂浓度控制的转变。
5盛茂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负责复杂缝网实现方法研究,对创新点1和2做出了贡献:设计了支撑剂运移的试验思路,组织脉冲测试和支撑剂运移试验(代表性专利和论文见附件33和34,其余见附件2至4),验证了脉冲式、高浓度支撑剂加注,可将支撑剂输送至裂缝远端,提高有效支撑缝长。
6李世远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负责复杂缝网室内物理模拟试验研究,对创新点1和3做出了贡献:制定室内应力循环物理模拟试验方案,采用大型物理模拟试验研究复杂裂缝形成过程发现,应力循环作用促使岩石产生破坏的方式可分为三类:①已形成的主裂缝面往复错动,裂缝壁面上损伤加剧的薄弱点进一步破坏形成分支缝;②裂缝面上脱落的碎屑形成自支撑进一步张开裂缝;③孔隙流体不断补充缝尖液体滞后区,改变尖端应力场分布,促使复杂裂缝形成(代表性专利和论文见附件2和3中论文12、14)。[2]本人作为主编出版相关专著1部(于2017年5月出版)。
7张矿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负责工艺实施效果评估,对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开展合水南II类长7致密油储层先导性试验研究;姬塬东部超低渗透长8储层拓展性试验研究;郝41井区长8、罗201井区长6井组开发井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人工裂缝带宽”评价现场压裂效果的评估标准:75%微震能量为有效带宽。其中在宁县-合水、南梁-华池、姬塬等地区长6-8 探评井累计开展试验,试油产量由4~8吨/天提高到15吨/天以上,与常规压裂相比,试采产量提高30%以上(代表性专利和论文见附件10、12、14、15、16和37)。
8潘睿其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负责储层性质测试与统计,室内压裂模拟试件制备方法研究,项目对创新点1和3做出了贡献:通过100余口井地层岩心的测试获得了岩石的物理和力学性质,详尽给出了II类储集层岩石物性、力学性质和地应力变化特征(见附件2和3中论文12、14,其他附件见2至4)。II类致密油储层纵向上平均每米发生1.47次岩性变化,变化尺度范围为1cm,层间静态弹性模量最大差异为15GPa/m,水平最大/最小地应力差10/5.5(MPa/m)。通过岩石物理力学参数结果,为室内物理模拟试件的制备提供了严谨的设计依据,模拟试件弹性参数和地层岩心相似度达到91.7%。
9吴顺林工程师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负责项目工艺流程设计,对创新点2和3做出了贡献:通过现场混砂效果试验确定了由在注入井口前确定砂浓度,转变为井下砂浓度实时控制方式。设计了泵注时实时调节油管和环空中液体的排量配比,给出了所需配合的脉冲组数与频率,为实现井下所需砂浓度的实时调控提供了保证(代表性专利和论文见附件37和附件4中论文25)。
10徐创朝工程师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负责项目压裂液体系研发,对创新点2和3做出了贡献:为进一步提高油管携带高浓度砂体能力,降低储层伤害,组织研发了EM30S 压裂液体系。该压裂液体系具有实时控制滑溜水浓度、保障携砂液具备携带高浓度砂体的能力,简化了现场配液流程,降阻明显、携砂稳定,能够满足井下控砂浓度压裂工艺对液体性能的要求(代表性专利和论文见附件12和36,其余见附件2至4)。
11刘顺工程师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负责项目经济效益评估,对创新点2和3做出了贡献:通过调研整合项目资金,统计核算压裂工具和工艺设计成本,在保证工具工艺高效实现的基础上,为项目运转进行实时合理的预算决算评估,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常规混合水压裂工艺相比,节约了近1/3的成本(代表性专利和论文见附件15、16和附件4中论文30,其余见附件2至4)。
12王琳琳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负责项目理论模型建立,对创新点1和3做出了贡献:建立了项目模拟计算所需的地应力模型,地应力模型与地层试验测试所得地应力分布吻合度达到90%以上;完善了储层骨架-孔隙-温度的耦合模型,保证了支撑剂运移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模拟结果与室内试验相似度达到85%以上(代表性专利见附件2受理专利,其余见附件2至4)。
13刘伟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负责项目支撑剂运移数值模拟研究,对创新点1和2做出了贡献:储层压裂模拟过程中,前期使用小粒径支撑剂,低黏度压裂液的条件下更好的充填裂缝网络系统,有利于缝长的延伸,后期尾追大粒径支撑剂,在井筒附近填充形成高渗流带,使整个裂缝形成楔形,以提高近井地带导流能力。在项目实际井的设计中也利用到了这种支撑剂组合,以期产生更高的导流能力,在井筒附近确实形成了一定范围的高渗流带,主要是后期尾追大粒径支撑剂产生的效果,有效防止了缝口在高应力作用下的闭合(代表性论文见附件31,其余见附件2至4)。
14杜现飞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负责携砂物理模拟试验研究,对创新点2和3做出了贡献:完成了水平井井下混合的可视化全真模拟试验研究,专门研制了承压能力超过20MPa、透明长度达到5m 的5 1/2 有机玻璃管模拟井筒,使井下混合工具的工作过程可视化,给出了水平井内携砂液稳定流动最低速度的一组实测参数,在实验条件下,使用试验的高粘度基液和中密度陶粒,在不低于1.22m/s流速下,携砂液在水平段内能稳定流动,不形成砂塞(代表性专利和论文见附件14、15和16,其余见附件2至4)。
15王广涛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负责工艺工具化研究,对创新点2和3做出了贡献:组织进行了井下实时混砂工具研发,基于FLUENT对全尺寸自激振脉冲喷嘴的喷射过程进行仿真研究,设计出的自激振脉冲喷嘴可以产生良好的自激振效果。针对不同腔径、腔长、下喷嘴直径组合的多种工况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自激振喷嘴最优的结构参数。配合该高性能振荡器形成的工艺管柱,为井下砂浓度实时控制提供了保证(代表性专利和论文见附件7、12、14、15、16和36,其余见附件2至4)。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砂泥岩薄互层储层压裂防砂堵工艺参数确定方法中国ZL201110385585.X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赵海峰、陈勉、金衍、张广清、侯冰、张伟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酸性交联压裂液中国ZL201210016430.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吴江、杨华、赵振峰、李宪文、赵文、薛小佳、唐梅荣、吕海燕、吕宝强
3授权发明专利循环变压力压裂室内模拟试验方法中国ZL201510069197.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张广清,周再乐
4授权发明专利面向水力压裂模拟试验的裂缝形态电学监测方法中国ZL201510069198.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张广清,周再乐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密度陶粒支撑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210238884.5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刘利霞、李宪文、慕立俊、涂淋、王文雄、李转红、王蓓、马兵、杨晓刚、云正文、王广涛、山树民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压裂泵注方法中国ZL201510587550.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张广清,周再乐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井下机械水力脉冲发生装置中国ZL201610608441.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张广清;周再乐;王元元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长效油井用粘土稳定剂及其制备和应用中国ZL201310552134.X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刘锦、杨华、慕立俊、赵振峰、李宪文、张矿生、唐梅荣、薛小佳、吕海燕、吴江、范华波、周晓群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采用改造体积优化致密油水平井缝网参数的方法中国ZL201310286976.5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樊凤玲、李忠兴、赵振峰、李宪文、张矿生、唐梅荣、王文雄、王广涛、曹宗雄、徐创朝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通过循环应力压裂提高缝网复杂程度的方法中国ZL201610261124 .4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樊凤玲,赵振峰,李宪文,张矿生,唐梅荣,杜现飞,王广涛,李川,曹宗熊,郭小勇
进步奖张广清,唐梅荣,陈勉,赵振峰,盛茂,李世远,张矿生,潘睿,吴顺林,徐创朝,刘顺,王琳琳,刘伟,杜现飞,王广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650053-401 西藏朱诺斑岩铜矿床成矿认识、靶区优选与找矿突破
项目名称西藏朱诺斑岩铜矿床成矿认识、靶区优选与找矿突破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都理工大学
项目简介西藏冈底斯东段近十多年来的勘查评价,已发现驱龙、甲玛等一大批大-超大型斑岩铜多金属矿床,找矿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而冈底斯西段的朱诺地区由于复杂的构造背景、不便的交通条件、极低的矿产工作程度,使得该地区是否具备斑岩成矿潜力存在明显争议。项目针对制约朱诺地区铜矿找矿突破的关键科技问题,以寻找大型-超大型铜矿床为目标,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历时14年大量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创新成矿认识、找矿方法及勘查评价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或进展。成矿找矿理论认识创新:通过详细解剖斑岩成矿的岩浆-流体、热液蚀变、矿化空间结构等,建立了“朱诺式”斑岩铜矿成因模型,丰富了后碰撞造山斑岩铜成矿理论认识;提出了早期弧岩浆交代、成矿期复式岩浆多期次侵入-补充、超钾质岩注水以及独特的构造体制,是形成朱诺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关键控制“四要素”;认为主矿区与外围的东、西、南部在中新世属于一个完整的北东向浅成低温-斑岩-矽卡岩型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精细反演了朱诺矿床隆升剥蚀历史,指出其东部的隆升弱于主矿区,为该区的勘查评价部署指明了方向。找矿技术方法创新:通过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思路方法创新,有效地减少了矿产勘查风险,开创了以Au(异常)找Cu(超大型斑岩铜矿)的成功范例,为朱诺铜矿的找矿突破提供了决定性依据;开展了短波红外光谱找矿新技术方法研究,示踪了热液矿化中心;进行了钻孔原生晕研究,预测深部存在隐伏矿体;建立了特殊景观区斑岩铜矿快速-绿色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为朱诺地区找矿重大突破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技术支撑。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在朱诺矿产空白区预测并证实斑岩成矿存在巨大找矿潜力,并新发现了朱诺超大型斑岩铜矿床,也是藏西规模最大的矿床,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新发现与评价了唐格铜矿、者拉北铜矿、落布岗木银矿、者拉南铜矿、落不真金多金属矿、牟铁雅铁铜矿等有重要找矿意义的矿床(点)18处,找矿取得重大进展。新增(333+3341)资源量Cu 320.2万吨、Au 56.5吨、Ag 1722.7吨、Mo 6.3万吨、磁铁矿石1146.6万吨;相当于9个大型矿床,按近年国际矿产品平均价格估算,新发现矿床的潜在经济价值2419.9亿元。社会效益巨大:朱诺矿集区的找矿突破,回答了在冈底斯西段能否形成超大型斑岩铜矿的科学难题,使该带的勘查区域向西部延伸了250公里,自此揭开了在冈底斯西段寻找斑岩铜矿的序幕,直接促成了朱诺国家级整装勘查区的设立,推动了冈底斯西段朱诺铜矿资源勘查基地的形成。对促进藏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重大意义。成果推广应用:项目成果在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中国地调局、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指导中心、西藏地勘局、华钰矿业等单位推广,有效提高了相关单位的勘查水平和勘查效率,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效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在Journal of Petrology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5 篇,培养博士生12人、硕士生26人、北京市及四川省青年杰出人才各1人。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郑有业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担任2个项目的项目负责或技术负责,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部署、设计等工作;(2)项目科研报告主要执笔人;(3)对项目提出的1、2、4、6、7、8、9等创新点均有重要的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80%。
2吴松讲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西藏冈底斯朱诺Cu矿床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过程与定量评价(1212011220927)”项目技术负责,对典型矿床研究和找矿预测有一定贡献;(2)是项目科研报告主要执笔人之一;(3)对项目提出的3、5、6、9等创新点均有一定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75%。
3次琼高级工程师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1)参与“西藏朱诺地区矿产远景调查(矿调 [2004、2005、2006] 1-1号)”以及“西藏自治区昂仁县朱诺矿区铜金矿普查项目”项目野外及室内工作,对找矿预测具有一定贡献;(2)是项目科研报告主要执笔人之一;(3)对项目提出的4、8等创新点有重要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75%。
4蒋光武高级工程师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1) 负责“西藏自治区昂仁县朱诺矿区铜金矿普查项目”项目野外及室内工作,对找矿预测具有一定贡献;(2)是项目科研报告主要执笔人之一;(3)对项目提出的7、9等创新点有重要贡献。 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75%。
5高顺宝助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参与“西藏冈底斯朱诺Cu矿床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过程与定量评价(1212011220927)”项目野外及室内工作,对找矿预测有一定贡献;(2)参与项目科研报告部分编写工作;(3)对项目提出的4、6等创新点有重要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70%。
6孙祥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西藏冈底斯朱诺Cu矿床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过程与定量评价(1212011220927)”项目负责,参与野外及室内工作;(2)是项目科研报告主要执笔人之一;(3)对项目提出的1、2、3等创新点有重要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70%。
7王达中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参与“西藏冈底斯朱诺Cu矿床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过程与定量评价(1212011220927)”项目野外及室内工作,对典型矿床研究具有一定贡献;(2)参与项目科研报告部分编写工作;(3)对项目提出的3、6等创新点有一定要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70%。
8郑远川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参与“西藏冈底斯朱诺Cu矿床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过程与定量评价(1212011220927)”项目野外及室内工作,对典型矿床研究具有一定贡献;(2)参与项目科研报告部分编写工作;(3)对项目提出的1、3等创新点有一定要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65%。
9豆孝芳其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参与项目室内相关辅助性工作;(2)参与项目科研报告部分编写工作;(3)对项目提出的创新点3有一定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65%。
10张刚阳讲师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1)参与“西藏冈底斯朱诺Cu矿床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过程与定量评价(1212011220927)”项目野外及室内工作,开展了成岩成矿年代学的综合研究,确立了朱诺铜矿属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西段的重要典型矿床,为矿床的勘查提供了重要依据;(2)参与项目科研报告部分编写工作;(3)对项目提出的1、7、8等创新点有一定贡献。 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70%。
11刘晓峰工程师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1)参与“西藏朱诺地区矿产远景调查(矿调 [2004、2005、2006] 1-1号)”以及“西藏自治区昂仁县朱诺矿区铜金矿普查项目”等项目野外工作;(2)参与项目科研报告部分编写工作;(3)对项目提出的4、7等创新点有一定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65%。
12泽仁扎西高级工程师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1)参与“西藏朱诺地区矿产远景调查(矿调 [2004、2005、2006] 1-1号)”以及“西藏自治区昂仁县朱诺矿区铜金矿普查项目”等项目野外工作;(2)对项目提出的5、9等创新点有一定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60%。
13刘甲斌讲师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1)参与“西藏自治区昂仁县朱诺矿区铜金矿普查项目”项目野外及室内工作;(2)参与项目科研报告部分编写工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55%。
14米玛旺久工程师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1)参与“西藏朱诺地区矿产远景调查(矿调 [2004、2005、2006] 1-1号)”以及“西藏自治区昂仁县朱诺矿区铜金矿普查项目”等项目野外工作;(2)对项目提出的7、9等创新点有一定贡献。 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55%。
15王成松高级工程师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1)参与“西藏朱诺地区矿产远景调查(矿调 [2004、2005、2006] 1-1号)”以及“西藏自治区昂仁县朱诺矿区铜金矿普查项目”等项目野外工作;(2)对项目提出的8、9创新点有一定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6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郑有业,吴松,次琼,蒋光武,高顺宝,孙祥,王达,郑远川,豆孝芳,张刚阳,刘晓峰,泽仁扎西,刘甲斌,米玛旺久,王成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660053-402 塔里木大型叠合盆地构造古地理分析理论创新与应用
项目名称塔里木大型叠合盆地构造古地理分析理论创新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项目简介我国中西部的大型叠合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勘探程度总体较低,是缓解我国目前日益突出的油气供需短缺最现实的资源战略接替基地。但这些盆地经历过多期构造变革,油气聚集经历过多期调整改造,制约油气圈闭形成分布的古构造、古地理等因素复杂多变,给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带来了巨大挑战。鉴于叠合盆地古构造、古地理和复杂地层圈闭的分析理论及相关精确表征技术的缺乏,本项研究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重点基金、国家重大专项等课题,对我国西部规模最大的塔里木叠合盆地开展了长期的系统性研究。项目聚焦于对叠合盆地油气聚集至关重要的古构造、古地理、古地貌演化及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创新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大型叠合盆地“构造古地理学”理论与分析方法,揭示了复杂油气圈闭的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形成了有效的预测技术和方法体系,提升了叠合盆地分析理论的国际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推动叠合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做出了重要贡献。成果的主要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系统构建了叠合盆地多级次构造-层序格架和演化序列,解析了叠合盆地多旋回“剥蚀-沉积”过程形成的叠合不整合分布样式,阐明了关键变革期不整合的剥蚀量分布与大型古隆起的发育演化过程,揭示了叠合盆地复杂地质结构的形成机制,创新了大型叠合盆地构造层序和叠合不整合结构的分析理论和方法。2、创新性提出了叠合盆地“关键变革期构造古地貌”等概念体系,发展了叠合盆地“原型”及其古地理恢复技术,阐明了盆地关键变革期构造古地貌-古地理的发育演化及其动力学响应机制,奠定了盆地“构造古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盆地构造古地理重建的典型范例和技术指南。 3、建立了“古构造、古地理、古地貌、盆地流体”等多因素叠加的沉积储层发育模式,揭示了深层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突破了深层复杂油气圈闭识别与精确表征的技术瓶颈,丰富了油气圈闭分析技术和预测理论。成果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为带动油气勘探地质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项目成果直接应用到指导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推动了塔中、塔北复式油气勘探领域的目标优选和增储上产,取得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8亿吨、天然气4326亿方,新增利润12.04亿元的显著经济效益(附件14)。研究成果先后在相关学科的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Basin Research、Sedimentary Geology、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Science in China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8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5篇, EI和其他核心刊物收录论文19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10部,专利4项(2项在申请)。论文被SCI他引720多次,CSCD他引1757次(附件27-31)。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高的评价(附件12、13),在国际沉积学、盆地动力学与石油地质学等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项目完成过程中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30余人,其中毕业博士50余人,毕业硕士100余人。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林畅松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负责项目总体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为项目取得的主体创新成果做出了主要贡献。提出了“不整合三角带”、“盆地变革期构造古地貌”、“盆地构造-古地理”等概念,建立了叠合盆地复杂地层圈闭和深层有效储层发育和预测的系列模式,并应用于指导油气勘探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在《Basin Research》、《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1篇(第一作者和指导学生发表SCI论文23篇)。发表论文被SCI他引341次;CSCD他引729次。关于碳酸盐岩台地和重力流盆地沉积演化及动力学过程等方面的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2杨海军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本人参与项目总体研究的组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的设定和实施,负责和具体参与了塔中?号断裂坡折带礁滩相、塔中古隆起鹰山组不整合岩溶、塔北白垩-第三系湖相碎屑岩等油气藏的研究、勘探、发现和探明建产工作,为项目的成果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作出了主要贡献。在塔中?号断裂带礁滩相、塔中鹰山组岩溶储层和成藏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认识。
3李忠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对库车-天山盆山系统演化提出了更坚实的沉积学约束,揭示了中-新生代陆内盆山作用驱动叠合盆地边缘多期快速深陷-抬升的机制;多学科解析古生代变革过程及其构造-古地貌演化,认识了多期差异洋陆转换驱动塔里木块体内部台盆格局,及其隆凹迁移的动力学属性。开拓构造-流体-岩石作用研究新领域,提出高频层序高位体系域、逆冲断裂与调节断裂活动联合控制构造古地貌演化,构建了多层系岩溶储集体的发育结构,对深层碳酸盐岩勘探预测具有重要支撑;提出库车山前带六类砂岩储层成岩改造的构造样式,为强应变区勘探预测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代表性论文被SCI他引198次,被CSCD他引463次。
4韩剑发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参与了叠合盆地早古生代碳酸盐岩构造古地理的主要研究工作,共同制定了有关古隆起不整合岩溶有效储层、礁滩相储层和成藏作用的研究和勘探方案,推动了塔中、塔北奥陶系不整合岩溶油气藏的发现和建产,为项目的成果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复杂岩溶有效储层的发育机理和识别技术、礁滩储集体发育分布规律及成藏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认识。
5吕修祥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明确塔里木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油气差异富集机理并阐明油气分布规律。刻画走滑断裂并发现其分段性特征;研究走滑断裂活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作用及其对油气分块聚集的控制作用;确定纵向上多套致密碳酸盐岩段封闭性能的量化指标及其平面分布,解释厚层碳酸盐岩内幕多含油气层的成因并赋予其预测功能。为中古43井区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大型天然气田的发现和探明做出了直接贡献。将走滑断层控制油气聚集的思路延伸至北部的库车前陆盆地,识别出近南北向分布的走滑断层,提出库车前陆盆地东西分段新认识,为该区油气勘探分段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9篇,被SCI他引93次。
6王清华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本人参与项目总体研究的组织、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工作,具体参与库车前陆和塔北中新生代碎屑岩沉积储层和塔中碳酸盐油气成藏作用的研究,推动了库车-塔北隆起中新生代碎屑岩等油气藏的发现和探明工作,为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碎屑岩有利储层分布和物性预测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
7刘景彦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塔里木盆地重要古构造运动面的不整合分布样式、形成期次、剥蚀量的定量分析和原型盆地恢复;2、库车第三纪前陆盆地前陆逆冲作用的层序地层响应;3、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古隆起演化、古地貌恢复及其对层序—沉积体系发育分布的控制;4、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沉积充填演化及其对周边构造作用及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8蔡振中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参与了叠合盆地早古生代碳酸盐岩沉积古地理的研究工作,具体参与了有关塔中?号断裂坡折带礁滩相、塔中古隆起鹰山组不整合岩溶油气藏的发现和探明工作,为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及显著经济效益的取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塔中?号礁滩相及不整合岩溶等重要油气储层的发育分布、成藏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9刘永福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本人参与并组织了塔北隆起和库车前陆层序地层学和沉积体系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有利的岩性地层圈闭的发育模式并推广运用到指导油气勘探,推动了库车-塔北隆起中新生代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发现和探明工作,为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高精度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沉积微相和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模式等方面取得创新认识。
10于炳松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利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原理,建立了碳酸盐岩埋藏岩溶趋势的预测方法。同时,采用逆向思维方法,利用孔洞充填物的流体包裹体温度,评价埋藏期孔洞的充填强度。两者结合,从埋藏期岩溶趋势和孔洞充填两个方面,提出了碳酸盐岩储层埋藏岩溶评价的新方法。2.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内表生岩溶发育的预测模型,指出在海进体系域的超覆带和高位体系域的顶超削截带是岩溶储层发育的有利区。3.从盆地性质和沉积环境角度,明确了塔里木盆地有利泥质烃源岩的发育规律,指出具上升洋流的被动大陆边缘浅海陆棚环境是最有利的环境,其次是被动陆缘滞留海湾环境和正常浅海陆棚环境,最后是裂谷背景的半深海环境。
11李浩讲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要参与了塔里木盆早古生代奥陶系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岩溶储层等开展了等方面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做出了贡献:1、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良里塔格组沉积期海平面的变化与构造作用的关系,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结构的定量模拟;2、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鹰山组-良里塔格组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 3、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鹰山组岩溶储层的发育分布、发育模式及控制因素。
12张银涛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参与塔里木深层断层破碎带相关储层识别方法、储层评价及油气富集规律等方面工作,在断裂活动、古地貌、多期不整合岩溶叠加、差异选择性岩溶、深埋藏流体作用等联合控制的有效储层发育机理等方面有创新,为推动了塔中鹰山组碳酸盐岩不整合岩溶两个千亿方凝析气田的发现探明,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
13孙琦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参与塔北西部地区地震及断裂解释,超深层薄砂储层预测、滚动评价井位论证及上钻等工作,具体参与湖相高精度层序格架内“微构造、薄砂体”的地震-测井-地质综合分析预测技术,建立前陆斜坡-古隆起“浅湖三角洲-边缘滩坝”有利储层发育模式等方面工作,为“玉东7”千万吨级砂岩油藏发现探明做出了贡献。
14刘豪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要参与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构造古地貌等系统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成果:1)大型叠合盆地叠合不整合面解剖、多期构造变革与剥蚀厚度分期、分层恢复;2)塔里木盆地古生代古隆起多期差异构造改造-古隆起变迁-地层变形-沉积剥蚀响应的油气意义;3)塔里木盆地古生代坡折体系特征及其对层序沉积、储层的控制作用。该系列原创性成果被Science,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Sedimentary Geology等知名期刊引用。
15刘嘉庆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发成岩流体拉曼光谱微区测试方法,配套研究岩溶深埋改造过程;针对塔中、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明确了多期次构造-流体活动对储集体的显著改造效应,提出了岩溶型储层差异发育机制,对认识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岩溶分布提供了重要线索。第一发明人取得专利两项。
16周肖肖其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利用碳同位素,三芳甲藻甾烷及三芳甾烷等地化参数,分析柯坪地区奥陶系油苗来源,认为主要来源于寒武系源岩;研究了古城-顺南地区奥陶系天然气成藏,认为是天然气为寒武系源岩生成的古油藏裂解而成,喜山期充注成藏;在致密碳酸盐岩盖层评价方面,提出利用主成分回归的方法利用孔渗数据计算突破压力,从而进一步评价盖层封闭性,为提高碳酸盐岩勘探成功率提供了新依据。
17高达副教授长江大学长江大学1、创新性提出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小波变换分析划分碳酸盐岩高频层序(四、五级)方法;2、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微相分析方法明确了台地边缘和台地内部的微相类型及其差异;3、通过地震古地貌恢复和连续取样的碳氧同位素分析,揭示了古地貌和高频海平面变化对高频层序与沉积的控制;4、阐明了高频层序和沉积微相对早期岩溶型储层的控制;5、建立了古隆起、不整合和沉积相制约的奥陶纪末碳酸盐岩表生岩溶模式。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激光拉曼Mapping测定流体包裹体气液比的方法中国ZL201400189449.7.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嘉庆,李忠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激光拉曼测定白云石有序度的方法中国ZL201310745432.0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嘉庆,李忠
3申请发明专利叠合盆地致密碳酸盐岩盖层封盖性能的定量表征方法中国201710191086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吕修祥、周肖肖、谭程、汪宗欣、侯彦飞、杨文嘉
4申请发明专利气源断层对气藏成藏贡献值的量化方法和装置中国201610698441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沈云琦、吕修祥、郭松、宋叙、冯信荦、胡珊珊
进步奖林畅松,杨海军,李忠,韩剑发,吕修祥,王清华,刘景彦,蔡振中,刘永福,于炳松,李浩,张银涛,孙琦,刘豪,刘嘉庆,周肖肖,高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670053-403 新一代油藏数值模拟核心技术与软件平台
项目名称新一代油藏数值模拟核心技术与软件平台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油藏数值模拟是油气田科学开发的基础,是油田生产指标计算、剩余油分布预测、开发方案优选的必备技术,也是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国外商业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垄断中国市场。为改变这一现状,打破国外垄断,2006 年,在国家油气重大专项中设立了“新一代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系统”课题,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牵头,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五家单位攻关,主要解决新一代油藏数值模拟计算中的核心算法和软件平台开发问题,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计算方法和软件。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形成了如下创新成果:1)提出了新一代油藏数值模拟数学模型的统一建模方法,即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下的统一建模方式,建立了多维空间、多种相态、多组分、多种流动方式等为一体的渗流数学模型,实现了不同物理现象油藏的模拟计算,同时实现了同一油藏不同区域开发方式多变的区域分解整体计算。2)创建了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平台的新型模式,设计和开发了具有插拔模块的多组合开放的数值模拟软件框架和平台,实现了多功能、多时空下的模拟运算能力,解决了软件升级换代和油田开发方式转变等模拟计算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了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开发的思路。3)针对中国油藏断层复杂、边界复杂、井型多变及增产措施多样化的情况,建立基于流线形态的变PEBI网格智能划分方法,开发了只按一键就能根据流线形态划分不同尺度PEBI网格的智能划分模块,提出了基于小波分析的多重网格方法和大型稀疏矩阵在GPU下的求解方法,提高了20%以上的计算速度。4)针对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速度慢、调整参数困难的问题,提出了油藏数值模拟快速智能历史拟合计算方法。根据油藏生产数据分析和模拟计算,建立一个替代模型,得到了概率配点的智能历史拟合新算法,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模块。经应用表明,拟合速度提高了50%以上。 5)针对我国致密油气藏、高含水油田化学驱采油等情况、开发了五个特殊油气藏模拟计算模块。主要有:考虑致密油藏渗吸、非达西流、应力敏感等因素下的计算模块;可动凝胶计算模块;表面活性剂驱计算模块;化学复合驱存在堵塞效应、粘弹性效应、扩散效应的计算模块;高含硫存在硫沉积的计算模块等五个模块,为我国特殊油气藏开发提供了高效快速的模拟计算工具。本成果申请发明专利18件,授权9件,软件著作权26件,发表论文79篇,其中SCI收录43篇、出版专著6部、培养博士41名、硕士65名、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平台2.0版本,并在中石油大庆、中石化华北、延长石油等23个区块均有应用。研究期间课题组有5人晋升教授、5人晋升副教授,引进了2名“千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2018年7月,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对成果进行了鉴定,认为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新一代油藏数值模拟数学模型的统一建模方法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治平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项目第一完成人,总体负责项目的全面工作并完成了新一代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建模的方法及软件平台的总体设计,致密油藏高含硫气藏模拟模块的开发、负责软件平台的集成等创新性工作。主要成果有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6项,代表性的专利有:油藏数值模拟的边界处理方法及装置,专利号:20120575346.5,代表性的著作权有:新一代组分型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简称:组分模拟器] V2.0,登记号:2012SR128731,新一代黑油型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登记号:2010SR067629,近五年毕业博士研究生22名,硕士研究生25名、博士后4名。
2王香增教授级高工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现场应用负责人,负责软件系统需求设计、参与软件系统的开发功能设计、根据油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软件系统核心的渗流问题、尤其是针对特低渗透油藏、提出了渗吸与渗流相互作用及其在数值模拟中实现等问题,并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应用,根据应用效果修改理论模型等创新性工作,发表了与本项目相关的论文7篇,指导与本项目相关博士研究生两人。
3姜汉桥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从油层物理和油田化学的角度,归纳了符合中国油田地质特点的聚合物驱油作用过程,提出了聚合物驱数值模拟需要着重解决的渗流机理,形成了更为完善、合理的聚合物驱油数学表征方法。2、从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的角度,建立了包括聚合物驱连续性方程、传质扩散方程、各种特性方程的聚合物驱油新机理数学模型。3、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在 C++环境下,设计聚合物驱油数值模拟软件框架,完成预处理模块编制、核心模拟模块编制、后处理模块编制,并验证了正确性。4、应用新型模拟软件开展了聚合物驱规律和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筛选的驱油机理对聚合物驱效果影响大,编制的模拟软件能够实现聚合物驱油数值模拟过程。
4卢德唐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人负责复杂边界自动网格划分与非线性方法求解方法研究,形成了基于 PEBI 网格的数值模拟软件,并实现在软件在大庆、新疆等油田应用。申请专利7项。
5李恒研究员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本项目中油藏数值模拟智能历史拟合技术专题执行负责人,创新性提出了准确、高效的油藏模拟不确定性量化方法,提出用于辅助油藏模拟历史拟合的高效的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计算效率相比传统方法大幅提高,结合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发展了新的油藏模拟智能历史拟合算法,解决了传统油藏模拟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历史拟合中计算量大而难以应用于实际油田的难题。代表性软件著作权有:基于CRM 和 EnKF 的油-水两相油藏地质特征描述软件 V1.0,登记号:2014SR138535。
6赖枫鹏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个人工作主要体现在碳酸盐岩超高压气藏数值模拟、裂隙-孔隙结构双重介质煤储层气水两相流数值模拟、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与渗流机理研究。基于渗流力学理论、油藏工程方法,采用室内实验及数值计算完成。在三轴应力测试岩石变形及岩石渗透率计算、考虑非达西与岩石变形的渗流数学模型建立、煤层气储层全隐式数值模型建立及采用预处理正交极小化方法求解方面有创新性贡献。利用室内实验研究了CO2驱过程中的流体组分变化;通过多种实验手段对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描述,建立了孔隙结构与流体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刻画了致密储层微观渗流机理,特别是致密储层水力压裂过程中的渗吸规律与水锁效应。
7党海龙高级工程师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合作承担油田的软件需求设计、软件应用和软件功能的设计,并成功的在多个区块的开发方案设计和调整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8刘同敬副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建立了凝胶调驱四相渗流物理和数学模型:明晰了可动凝胶溶液和胶粒二者分相流动的物理模型,建立了表征可动凝胶溶液和胶粒的特性方程,构建了胶粒非线性渗流的四相渗流数学模型及水溶液、胶粒的相渗模型;2、建立了微球为代表的颗粒渗流机理表征方法:建立了微球调驱渗流特性方程,建立了三维两相二十三组分微球渗流数学模型;3、建立了一种更快捷的通用油气藏数值模拟计算方法:通过引入速度项计算,建立了“一步计算压力,一步计算速度,多步计算分流量和饱和度”的稳定快速算法;4、建立了一种调剖堵水选井决策方法:综合考虑低渗透油藏非均质特征、开发特征、堵剂可注入性,建立了调堵四级决策方法。
9李道伦教授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创新点中的化学驱方程建立致密油低速非达西渗流模型建立、非结构网格划分、数值计算、数值试井软件研发有创造性贡献。该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的70%。
10常海滨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在研究流固耦合参数反演问题、岩相分布反演问题、含不确定初始含水饱和度分布问题和含不确定统计参数的参数场反演问题中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法,发展了相应的自动历史拟合算法,发表了 5篇 SCI 论文。
11李俊键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针对聚合物驱油藏数值模拟中的老化降解问题,基于聚合物老化降解的黏度一阶常微分方程建立了油藏条件下的黏度修正模型,给出了油藏条件下聚合物黏度变化的偏微分方程描述形式。黏度修正模型揭示了油藏中任意一点聚合物黏度受到聚合物自身降解和流动两方面影响的过程,描述了聚合物老化降解过程中质量浓度不变,黏度降低的物理现象,比目前商业数值模拟器中的黏度模型更加贴近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物理实际。针对人工及天然裂缝数值膜模拟问题,明确了聚合物(压裂液、堵剂)、示踪剂在裂缝中非均衡滤失、脱水、混合等关键流动规律,并建立了页岩气及致密油多尺度流动数学模型,为编制非常规储层数值模拟器奠定了理论基础。
12鞠斌山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十一五”以来,完成人鞠斌山在本项目开展了复杂多相多组分油气渗流机理及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在“变油藏物性渗流理论及建模与数值模拟研究”、“纳米-微米多尺度渗流及非常规油气渗流及数值模拟方法”和“二氧化碳驱油及油藏模拟软件研制”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成功开发了《变形孔隙介质油藏数值模软件》、《多功能油藏调剖数值模拟软件》等《CO2驱油组分油藏数值模拟软件》、《三相多组分气驱油藏数值模拟三维可视化软件》和《页岩气藏数值模拟软件》等油藏数值模拟软件8套,取得国家软件著作权7项,专利2项,独立完成科技专著《变油藏物性渗流力学》。发表了论文30余篇,第一作者署名论文15篇,被SCI检索14篇。
13胡景宏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基于物理化学原理,结合元素硫溶解度实验,建立了元素硫在不同含硫天然气中溶解度预测模型。利用渗流力学理论,建立考虑硫沉积影响的储层伤害模型,分析了储层参数对单井极限生产时间的影响。同时,建立了硫沉积影响下的水平井产量预测模型,分析了不同溶解度模型对水平井产量的影响,结合实际生产数据,发现固态元素硫沉积对产量影响较小。这与之前的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元素硫溶解度预测模型的修正。
14王硕亮讲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针对建立双重介质 CO2 数值模拟器的目标,本人基于文献调研对致密油藏数值模拟和 CO2 驱组分模拟的认识,首先在研究团队已有黑油模拟器的基础上编写了致密油藏双重介质模拟器,该模拟器可以实现油水两相基质和裂缝含油饱和度的模拟计算。然后在双重介质模拟器的基础上,对组分模拟状态方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了改进,并编写了组分模拟模块,该模块可实现任意不同数量组分的模拟计算,最终联合双重介质模拟器和组分模拟模块,形成了致密油藏双重介质 CO2 驱数值模拟器,并进行实例应用和软件调试。
15李剑高级工程师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项目成果的现场应用,并根据现场应用实际情况提出了创新性的模型修改意见。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黑油、组分一体化混合数值模拟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210575347.X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治平;吴俊鹏;赖枫鹏;王玉枫;温靖;刘威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超临界CO2岩心伤害的高温高压反应釜中国ZL20151048494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治平;许智超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网格划分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110204796.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查文舒;李道伦:卢德唐:张龙军
4授权发明专利含硫天然气中元素硫溶解度的预测方法中国ZL201210461816,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胡景宏;梁涛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新一代组分型油藏数值模拟软件V2.0中国2012SR12873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新一代黑油型油藏数值模拟软件V1.0中国2010SR06762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复杂介质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软件V1.0中国2014SR01533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EnKF油藏历史拟合软件中国2013SR142123北京大学
9授权发明专利油藏数值模拟的边界处理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210575346.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治平;吴俊鹏;赖枫鹏:王玉枫:温靖;刘威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稀油油藏精细数值模拟软件中国2011SR09965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进步奖李治平,王香增,姜汉桥,卢德唐,李恒,赖枫鹏,党海龙,刘同敬,李道伦,常海滨,李俊键,鞠斌山,胡景宏,王硕亮,李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680053-602 《宝石人工合成技术》
项目名称
(科普作品名称)
《宝石人工合成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出版发行单位化学工业出版社字数288千字版次第二版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项目简介 宝石是美丽的代名词,也是财富地位的象征。随着天然宝石的开发利用,其储量不断减少,与之相对的是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针对这种供需矛盾,人工合成宝石应运而生。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合成宝石技术飞速发展,人工合成宝石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多,市场日益扩大。如今,人工合成宝石已成为宝石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科研、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宝石的人工合成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宝石界和科技界密切关注的重要领域。人工合成宝石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和天然宝石互为补充形成并行不悖的局面,与其价廉物美、造型多样、艺术夸张等多种因素有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人工合成宝石,从好奇到热爱,并渴望了解人工宝石的合成原理、技术全过程及其鉴别特征,但由于人工合成宝石技术属于商业机密,公开的专利和发表的文献极其有限,因此国内外鲜有相关专著或普及书籍。 为顺应社会需求,本项目完成人根据多年在人工合成宝石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及调研工作,搜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查阅大量人工合成宝石领域的专利,并结合在高等院校的教学经验和对社会大众开展科普讲座的经验,编著出《宝石人工合成技术》一书,于2004年立项在化学工业出版社纳入出版计划,2005年第一版问世,受到了行业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第二版于2010年出版,目前已再次列入化学工业出版社计划,2020年出版第三版(附件4)。 本科普书籍较为详细和系统地阐述了人工合成宝石的概念、分类、原理和方法,并着重介绍了人工合成的钻石、翡翠、祖母绿、金绿宝石、红宝石、蓝宝石、星光红宝石、星光蓝宝石、欧泊、绿松石、青金石、水晶类宝石、尖晶石类宝石、金红石类宝石、钛酸锶、立方氧化锆(CZ)、钇铝榴石(YAG)、钆镓榴石(GGG)、夜光宝石等宝石的生产工艺、设备及产品特征,同时介绍了各种人工合成宝石的鉴别方法。附录中还列出了各种人工合成宝石中英文名称对照表、各种人工合成宝石的性质、鉴别特征一览表和相应的生辰石等,便于读者快速查询与应用。 全本共分十二章,在力求内容丰富、系统和完整的基础上,尽力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不同层次读者掌握和理解。本书面向欲从事宝石行业的生产、鉴定、教育、科研和贸易的人员使用,也可供广大宝石爱好者参考。 本科普书籍面世以来,被中国知网(CNKI)引用29次(附件5-附件7),百度学术引用21次(附件8),其他图书引用9次(附件9-附件17)。全国有十余所开设珠宝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高职或专科院校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开办的珠宝鉴定班、珠宝鉴赏班等均采用了本书作为教学及培训参考书(附件18-附件29),为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在不同平台上,以本书为蓝本开展的相关珠宝科普讲座及公开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点击量超10万余次(附件34-附件36)。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人工合成宝石知识,认识到人工合成宝石在高科技和宝石领域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1何雪梅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作为本项目的设计研究负责人,确定本科普书籍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对创新点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1)组织人员查阅专利和文献、实地考察、实验室模拟实验、专家座谈、学术研讨会、产品检验和评估等多种方式获取难得的人工合成宝石的信息资料,结合实际将相关科研成果及自创研发多种人工合成宝石鉴定方法编写入书;2)结合宝石特点及多年的教学经验,采用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表现手法,通俗易懂地介绍人工合成宝石知识,并在再版时增补国内外最新的人工合成宝石品种和新技术、新方法,使得该书的知识覆盖面广而全,受众群体层次多样,为后期推广和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附件34-附件40);3)编著书后三个创新性附录(附件3)。
2沈才卿高级工程师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参与制定本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思路,组织项目组赴人工合成宝石生产基地考察多种人工合成宝石的生产过程和工艺条件,组织专家座谈和学术研讨会,作为副主编之一,出版了《中国人工宝石》一书(附件17),开展合成宝石实验研究,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将科研成果纳入书籍编写的内容中,使得本项目获得了难得而实用的人工合成宝石一手资料,能够较为系统地撰写各种人工合成宝石的发展历史和工艺过程;作为人工宝石领域的专家,被多个院校聘请讲授人工宝石的课程和对社会开展人工宝石知识普及讲座(附件38),该项目书籍也是以多年教学和普及讲座讲义基础的上提炼升华,不断补充修正内容而完成的。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科普类何雪梅,沈才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690093-402 智能肌电假手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项目名称智能肌电假手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南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南开大学,天津市长亭假肢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专业的前沿项目。随着科技的发展,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助老助残机器人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国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手是人的重要器官,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全国各类残疾人高达8502万,其中肢体残疾2472万,前臂截肢者所占比例较高。这些残疾人士生活自理能力受限,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肌电假手的研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高的社会公益价值。目前肌电假手主要由国外厂家垄断,假手动作有限,没有触觉反馈,价格高昂,急需自主研发价格低廉、性能稳定的肌电假手,这对假手的机械结构、肌电识别技术、触觉反馈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团队研制出适宜截肢者使用的具有触觉反馈功能的五指独立驱动肌电假手。针对截肢者残余肌肉群有限、肌电信号漂移所带来的手部动作识别不稳定问题,将增量式学习方法引入在线学习单元,实时更新肌电信号特征值,解决了肌电信号识别不稳定、使用少传感器长时间稳定识别多个手部动作的问题,提高了肌电信号识别率。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1、突破假手五指独立驱动技术:传统肌电假手采用齿轮啮合方式实现三指联动,拇指不能独立运动,无法完成五指独立驱动、人手包络等手部动作。本成果根据人手运动特点,首次采用干涉驱动方式取代齿轮啮合传动方式,实现了五指独立驱动,可以完成类似人手的包络动作,提高了假手动作的灵巧性。2、攻克手部动作稳定识别技术:截肢者残余肌肉群少,难以贴附多个肌电传感器;由于肌肉疲劳,容易导致肌电信号漂移,因此传统肌电信号识别方法无法长时间识别多个手部动作。团队应用线性判别分析算法,使用少量传感器识别多个手部动作;提出增量式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实现了肌电信号的长时间稳定识别,提高了假手控制的稳定性。3、研制多传感器触觉反馈技术:传统肌电假手没有触觉反馈功能,截肢者无法有效感知被抓握物体的状态。本成果采用温度、压力及滑觉传感器感知被抓握物体状态,将假手触觉反馈与肌电信号控制有机结合;通过电刺激装置向截肢者反馈传感器采集的信息,使截肢者感知肌电假手对物体的抓握状态,提高了假手实际应用的智能性。项目执行期间共计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10篇。获得授权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第九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第六届“华为杯”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第十三届天津市青年科技奖提名奖、《中国创业榜样》走进天津暨中国青年移动互联网创业大赛(天津站)十佳创业项目及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等奖励。与天津市长亭假肢公司及其潍坊、成都、重庆分公司合作,进行肌电假手的推广工作,累计装配假肢三千多例,新增利润371万元。此外,先后十余次为经济困难的截肢者捐赠假肢,有效提高了截肢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段峰教授南开大学南开大学项目首席科学家,参与整体方案设计,提出技术路线。在假手五指独立驱动技术方面,提出干涉驱动方式;在手部动作稳定识别技术方面,提出增量式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在多传感器触觉反馈技术方面,提出应用多模态传感器感知方案及电刺激反馈装置方案;对各个创新点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2孙长亭工程师天津市长亭假肢公司天津市长亭假肢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产品的应用推广和多传感器触觉反馈技术优化,对于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
3吴江工程师天津市长亭假肢公司天津市长亭假肢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假手五指独立驱动技术优化及产品应用推广,对于创新点1做出重要贡献。
4杨怡康其他南开大学南开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调节线性判别分析算法和增量式线性判别分析算法参数,根据厂家使用反馈对上述算法进行优化,提高算法的可用性,实现对肌电信号的长期稳定识别。对于创新点2做出重要贡献。
5郑昊思其他南开大学南开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根据人手骨骼结构设计手指关节,采用干涉驱动方式取代齿轮啮合传动方式实现五指独立驱动,设计装配假手的机械结构,对于创新点1做出重要贡献。
6薛佳宁其他南开大学南开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采用温度、压力及滑觉传感器感知被抓握物体状态,将假手触觉反馈与肌电信号控制有机结合,实现通过电刺激装置向使用者反馈传感器信息,对于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五指独立驱动的机械仿真手中国ZL201010143806.8段峰段峰、高琪、段宸
2实用新型专利五指独立驱动的机械仿真手中国ZL201020154779.X段峰段峰、高琪、段宸
3其他五指独立驱动仿真手中国ZL201330438260.3段峰段峰、代莉莉、王春伟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表面肌电信号滤波器中国ZL201020300909.6段峰段峰、高琪、高仁魁、段宸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自适应控制的皮肤表面电刺激装置中国ZL201020264924.X段峰段峰、李元吉、高琪、段宸
进步奖段峰,孙长亭,吴江,杨怡康,郑昊思,薛佳宁南开大学,天津市长亭假肢公司南开大学
700100-402 可控预开窗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技术治疗累及弓上分支的主动脉病变
项目名称可控预开窗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技术治疗累及弓上分支的主动脉病变推荐/提名单位/人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项目简介1、主要内容:累及主动脉弓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是血管外科治疗的难点。因为需要重建分支动脉,与常规的主动脉手术相比,技术难度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对于腔内隔绝术来说,使用目前的腔内器械如果不封堵分支动脉则无法获得足够的锚定区,达不到治疗目的;而完全封堵分支动脉也无法接受,因为这会导致脑部及内脏供血障碍,进而出现致残甚至死亡。所以,封堵分支动脉获得足够的锚定区同时再重建分支动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思路,但安全、有效实施这一思路是临床上的困难之处。为克服以上问题,去分支化手术、平行支架、开窗支架及分支支架技术逐渐出现,但均存在各自的问题。为克服以上问题,预开窗TEVAR技术相应出现,其从原理上更符合主动脉的解剖及血流动力学。“可控预开窗胸主动脉腔内隔绝(TEVAR)技术”是指在体外预先对覆膜支架进行开窗改造,然后再准确释放至病变部位。首先,根据术前CT测量结果,拟定窗孔的位置及大小。然后,对覆膜支架进行电刀破膜、预置定位导丝、加装束径带等一系列改造,最后将支架重新收回输送器鞘管内。在预置导丝及导引导丝的配合下,将主支架送至主动脉弓部并定位释放,再于相应窗孔内置入分支支架。 此技术的关键在于可控性,预开窗全程在体外直视下进行,开窗位置准确、窗孔规则、大小匹配,同时缝合支架窗孔边缘提高了支架的稳定性并减少了术中原位开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在体外可对支架增加束径带装置、缩小支架直径,从而无需进行弓上动脉转流的操作、减少弓上动脉缺血引起的神经并发症,同时该装置可以使支架在释放过程中容易调整位置;对于预开窗支架如何定位释放,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可控定位技术,包括预置定位导丝牵张技术、预置定位导丝缠绕的解旋技术、弓部窗孔在降主动脉定位技术,通过以上技术我们能够快速、准确的释放支架。本中心已完成台上预开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80例,已取得良好的近期效果。支架释放成功率及近期疗效满意,相比于其他方式的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有效减少了手术的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广泛用于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治疗。2、授权专利情况:本研究组已申请多项实用新型及技术发明,其中1项已获批准(一种新型分段式主动脉分支型覆膜支架,实用新型,第一发明人:戴向晨,专利号:ZL 2018 2 0233120.X,专利授权人:戴向晨,授权公告号:CN 208525134 U)。3、技术经济指标:我中心累计完成主动脉弓部开窗80例,并推广至国内7家医院,累及收益达百万以上。4、应用及效益情况等内容:本中心已完成主动脉弓部预开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80例,包括覆膜支架近端位于Z0区5例,Z1区12例,Z2区63例,总体技术成功率97.5%。该技术已成功推广至国内7家医院,均获得良好疗效,有效减少了累及弓上分支的主动脉病变患者的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戴向晨正高级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领导本项目组成员进行了本项目全部基础及临床研究,最早在国内创新应用可控预开窗TEVAR技术治疗主动脉弓上疾病,并开发了系列辅助定位释放装置。在项目开展期间,全面负责技术总体路线的制定与项目实施,对本技术的各项成果均有主要贡献。多次在全国血管外科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为推广普及该技术做了大量工作。主持该技术相关临床试验及基础研究,见附件12、23-25。在创新点1、2、3、4中均做出贡献。获得项目相关实用新型专利1项,见附件2。项目实施期间公开发表相关论著7篇,通讯作者文章7篇,见附件26-32。
2朱杰昌副高级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可控预开窗TEVAR技术的研发,提出了设计束径带装置和引入定位导丝的关键思路。负责并参与预开窗TEVAR技术的临床试验,系统性建立了主动脉弓解剖数据测定与分析技术。阐明了测量主动脉弓中心线、大弯侧数据及最佳投射角度的方法。同时提取和分析临床数据,撰写多篇论文。参与项目相关实用新型专利发明,见附件2。在创新点1、2中做出主要贡献;项目实施期间公开发表相关论著7篇,第一作者2篇,见附件31、32。
3范海伦副高级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可控预开窗TEVAR技术的研发,提出了TEVAR相关技术的应用方向。首次应用导引导丝与预置定位导丝解缠绕技术,缩短了TEVAR术所需的时间。阐明了主动脉弓部预开窗技术的适应症。在创新点3中做出主要贡献,并参与项目相关实用新型专利发明,见附件2。项目实施期间公开发表相关论著7篇,第一作者1篇,见附件26。
4王峥中级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项目相关临床试验的申报、实施、总结等工作。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配合、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组织本单位参加项目成员完成所分配的研究内容。在成果相关论文撰写过程中,负责数据录入、提取及相关图表的绘制工作。并参与本项目相关的专利发明及基础试验,见附件2、附件23-25。
5罗宇东副高级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可控预开窗TEVAR技术的研发,在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中,负责主动脉弓部数据测量、开窗支架术中定位、可控释放及术后结果分析等工作。提出并解决了开窗支架在短钟点位方向定位困难的问题。主要在创新点4中做出主要贡献,并参与项目相关实用新型专利发明,见附件2。项目实施期间公开发表相关论著7篇,第一作者1篇,见附件27。
6冯舟副高级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可控预开窗TEVAR技术的研发,负责并参与预开窗TEVAR技术的临床试验。提出电刀破膜改造技术,提出应用金属标记物加固支架窗孔并术中标记窗孔位置。指导多名硕士生完成试验研究,见附件23-25,并参与项目相关实用新型专利发明,见附件2。。项目实施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相关论著1篇,附件28。
7吕路中级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作为主要完成人,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完成TBAD、TAAA发病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参与研究相关背景资料的整理、临床影像数据的采集及临床指标测定等工作,并参与项目相关实用新型专利发明,见附件2。
8张益伟其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可控预开窗TEVAR技术的研发,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参与预开窗TEVAR技术的临床试验;提出开窗支架体外回收方法;同时协助多名研究生完成试验研究,参与项目相关实用新型专利发明,见附件2。参与项目相关论文的撰写工作,见附件26、28、3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分段式主动脉分支型覆膜支架中国CN208525134U戴向晨戴向晨
2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新型主动脉内分支型覆膜支架中国ZL:201920155470.3戴向晨戴向晨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侧卧位动物试验手术台中国ZL:201821913472.6戴向晨戴向晨
进步奖戴向晨,朱杰昌,范海伦,王峥,罗宇东,冯舟,吕路,张益伟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710101-401 现代中药绿色提取及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项目名称现代中药绿色提取及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杭州师范大学
项目简介 该研究隶属中医药学研究的社会公益类项目。中药质量评价是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决定了其质量研究模式不同于化学药物研究模式。如何科学有据地筛选质量标志物、建立简单环保的前处理方法准确稳定的分析方法,构建符合中药多成分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特点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对促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针对质量控制指标与药效相关性不强的现状,建立中药微量药效成分在线富集、分离、活性评价、结构鉴定等一体化研究技术。针对与药效相关潜在的质量标志物,建立了其体内生物样品灵敏的检测方法,阐明其体内作用过程及生物利用度、从体内吸收入血(靶组织)角度进一步验证中药质量控制指标选择的合理性。中药样品的提取通常采用大量有毒的有机溶剂甲醇、乙腈、氯仿等提取,对环境和操作人员造成一定的危害。率先建立了中药的微型绿色提取技术,减少有机溶剂使用量;建立了中药分散微固相萃取方法,提高中药复杂多组分同时检测能力;建立了中药小型化固相萃取技术,提高有效成分萃取能力;建立中药质量标志物绿色提取技术,实现了绿色溶剂替代有机溶剂,减少环境污染。 针对中药多组分的色谱分离过程中,经常出现色谱峰部分重叠,甚至是完全重合的情况问题,率先引入了多种新技术用于复杂中药的分离,改善化合物分离度,提高了检测能力;针对中药多组分的色谱分离过程中,经常出现色谱峰部分重叠,甚至是完全重合的情况问题,率先引入了多种新技术用于复杂中药的分离,改善化合物分离度,提高了检测能力。如用表面活性剂包裹的纳米固定相检测了昆布中的碘化物,极大地改善了碘化物的分离,有利于中药中极性相近化合物的分离;采用壳聚糖分散的碳纳米管,在电动色谱中制备了新的固定相,用于检测蜂蜜中的金属离子化合物;在液相色谱分离中,用水包离子液微乳作为流动相检测了丹参药材和丹参注射液,拓宽了微乳液相的应用领域,减少了有毒有害溶剂的使用,提高了中药多组分的分离效率,利于环保,对其它中药的检测给予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本项目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收录46篇,总引用195次;申请专利15项,其中授权6项;培养天津市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名、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1人,天津市特殊人才培养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培养研究生20名。 以绿色技术为切入点,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多学科技术和方法,建立和形成了与环境“和谐”的现代中药提取及质量评价新技术体系,面向全社会开放,为全国多个地区多家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平台服务,实现产学研结合,推动中药现代化。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常艳旭研究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 本人在该技术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对创新点1-4做出突出贡献。1.建立了中药微量药效成分在线富集、分离、活性评价、结构鉴定等一体化研究技术。2.针对与药效相关潜在的质量标志物,建立了其体内生物样品灵敏的检测方法,阐明其体内作用过程及生物利用度;3. 建立了中药的微型绿色提取技术,减少有机溶剂使用量;建立了中药分散微固相萃取方法,提高中药复杂多组分同时检测能力;建立了中药小型化固相萃取技术,提高有效成分萃取能力。4.主持完成了“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独活抗风湿的效应物质及体内生物学途径”研究成果.(附件14-21、24-26、29-31和32-35)
2曹君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 本人在该技术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对创新点3和4有重大贡献。主要针对中药多组分的色谱分离过程中,经常出现色谱峰部分重叠,甚至是完全重合的情况问题,率先引入了多种新技术用于复杂中药的分离,改善化合物分离度,提高了检测能力;完成了中药的微型绿色提取技术,减少有机溶剂使用量;建立了中药分散微固相萃取方法,提高中药复杂多组分同时检测能力;建立了中药小型化固相萃取技术,提高有效成分萃取能力,发表SCI 论文28篇;申请专利11项,其中授权5项。(附件2-6、8-13、32-39)
3李晋中级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 本人在该技术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对创新点1和2有突出贡献。辅助建立了中药微量药效成分在线富集、分离、活性评价、结构鉴定等一体化研究技术。主持完成了“独活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体内外药效物质组整合指纹表征新方法”研究成果,建立独活有效成分体内检测方法和绿色提取关键技术,发表论文15篇,参与申请专利1项。(附件14、17-19、22、23、24-26、29-31、35)
4何俊副研究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 本人在该技术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对创新点1和2有突出贡献。参与完成了中药多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建立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了系列中药质量评价评价方法。发表学术论文11 篇,申请专利1项(附件14、 29、30、31)
5王晖副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本人在该技术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0%。对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建立中药复方脑心通胶囊的绿色提取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完成了苦碟子注射液糖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发表论文3篇 ,申请专利2项,其中授权专利1项(附件7、14、35 )。
6张鹏副研究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本人在该技术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0%。对创新点1,2,3均有重要贡献,主要完成了中药质量控制标志物化学成分分离制备及药效筛选等研究工作,完成了水黄皮中抗炎活性成分筛选。 (附件28)
7郑纺副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本人在该技术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0%。对创新点1有重大贡献,发现中药人参皂苷Rg3通过ROS调节的方式引起前列腺癌细胞周期停滞从而发挥其对前列腺癌的潜在治疗作用,完成中药中药矮地茶化学成分制备及减肥作用机理,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SCI论文1篇。 (附件15、16、27)
8庞晓丽副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本人在该技术研究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0%。对创新点2有重大贡献,参与完成中药独活质量标志物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脂的体内过程和组织分布研究.(附件2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大黄中有效成分的磁性提取富集方法中国ZL201310539843.4杭州师范大学曹君;胡帅帅;代菡镔;刘晓娟;达建华;曹婉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富集丹参中二萜琨类有效成分的泡腾片及其富集方法中国ZL201410074794.6杭州师范大学曹君;胡帅帅;曹婉;代菡镔;刘晓娟;达建华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取中药枳壳中黄酮类有效成分的方法中国ZL201410837547.7杭州师范大学曹君,胡帅帅, 曹婉, 徐菁菁,代菡镔,达建华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毛细管电泳检测酚酸和或丹参酮类成分的方法中国ZL201410504303.7杭州师范大学曹君,曹婉,刘训高,胡帅帅,庞潇卿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取中药陈皮中的黄酮类有效成分的方法中国ZL201410504708.0杭州师范大学曹君,胡帅帅,刘训高, 曹婉,庞潇卿,代菡镔,达建华
6授权发明专利苦碟子注射液糖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中国ZL201410021654.2通化华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王晖;张艳君;李遇伯;刘东辉;陈峰
7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昆布中无机碘和有机碘的联合提取检测方法中国201811625518.9曹君、胡雨涵、王秋燕、杨娟、彭黎卿、董新、杜丽晶
8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毛细管电泳的在线富集方法中国201811635477.1曹君、王秋燕、董雪漫、胡雨涵、杨娟、董新、张芹
9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山楂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方法中国201910059469.5曹君、胡雨涵、杨娟、王秋燕、董新、杜丽晶、彭黎卿
10申请发明专利一种三七中皂苷类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中国201910074402.9曹君,杨娟,胡雨涵,王秋燕,董新,杜丽晶,彭黎卿
进步奖常艳旭,曹君,李晋,何俊,王晖,张鹏,郑纺,庞晓丽天津中医药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720158-401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河北省城市雨水系统优化研究
项目名称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河北省城市雨水系统优化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河北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改革开放40年,河北省城市化率55.1%,地面硬化率总体超过50%。实践表明,地面硬化后对雨水水文循环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放大了城市雨洪灾害效应,导致积水内涝、居住环境劣化等一系列“城市病”。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要推进建设海绵城市,这为从根本上系统解决上述问题指明了工作思路。为此,联合科研、施工等单位开展了7年技术攻关和工程实践,取得如下创新成果:1. 判明了河北省各城市水资源赋存水平及其主要限制因素,提出了缺水城市雨水水文健全循环理论体系。①开发并应用3项计算机软件判明了河北省各城市均为资源型缺水性城市,且雨水收集利用后可以替代21.1%常规水资源量;②阐述了缺水城市雨水健全水文循环的理论框架、主要途径、技术手段。2. 分别测试了建筑与小区等下垫面雨水径流水质指标,检测了白洋淀上游城市内河水质时空变化情况。①分析了建筑小区、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水质情况,后者需要净化后再利用;②采用水质变化图描述了广场绿地径流雨水水质情况,其主要水质指标能够达到地表水景观水体水质要求;③跟踪分析了城市内河水体水质情况,证实了清洁雨水(或经净化的雨水)对于提升城市河湖水系水质,维持其生态基流具有积极作用。3. 起草编制了5部涵盖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质量验收等方面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①起草编制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专篇编制指南》,用于系统指导城市规划以及市政工程和建筑小区设计环节中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深度;②起草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提出了建筑小区和市政工程海绵体构造技术及其设计要点;③起草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设施构造》,绘制了各类海绵城市设施构造;④起草编制了《海绵城市设施施工及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明确规定了各类设施质量要求和验收方法;⑤起草编制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提出了雨洪管理和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和方案。4. 开发了具有阻滞促渗、分流净化等功能的专用设备,提升了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和效率。①发明了1种能够削减径流促进雨水下渗的装置,有效削减了洪峰;②发明了4种分别适用截流式、分流式排水系统及下凹桥区的雨水装置,提高了清洁雨水就地回用效率;③发明了1种能够实现雨水就地净化的实用装置,提高了雨水净化效率和资源化水平;④发明了1种能够促进透水砌块快速安装的施工机具,令施工效率提高21%。项目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示范与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推广模式,在河北迁安及其他30个城市进行全面推广,近3年在河北省累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289km2,利用雨水1.8亿m3,累计新增投资105亿元,培训行政主管及技术人员10.6万人次,有力推动了河北省海绵城市建设进程;此外,在北京、白城等海绵城市建设及贝宁、多哥等“一带一路”国家也进行了相应推广。项目获得自主知识产权10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2名,起草河北省地方标准5部,出版专著1部。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本领域研究生及本科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俊良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提出了基于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的城市雨水水文健全循环理论体系,测试了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广场绿地等几类下垫面雨水径流水质指标及其变化规律,主持起草了海绵城市建设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开发了具有阻滞促渗、分流净化等功能的实用装置,组织进行了雨水分流、雨水净化、水环境评价及水量预测软件的开发研制工作。本人累计投入71个月工作量用于该项目研究,占本人工作量的95%。全程参与项目创新点1至创新点4的研究工作,个人贡献证明材料见附件1.1.1、1.1.2、1.1.3、1.2.1、2.1.1、2.1.4-3、5.1.1-1、5.1.2-3、5.2.1-2、5.2.2-2、5.2.3-2、5.2.4-2。
2张立勇副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提出了基于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的城市雨水水文健全循环理论体系,协助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参与开发了具有阻滞促渗、分流净化、蓄积贮存等功能的轻简实用装置和专用施工机具,重点参与了雨水分流、雨水净化、水环境评价及水量预测软件的开发研制工作。本人累计投入65个月工作量用于该项目研究,占本人工作量的90%。全程参与项目创新点1至创新点4的研究工作,个人贡献证明材料见附件1.1.2、1.1.3、1.2.1、2.1.1、2.1.4-3、5.1.2-3、5.2.1-2、5.2.2-2、5.2.3-2、5.2.4-2。
3杨永春教授级高工河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测试了城市内河水系低影响开发成效,参与起草了海绵城市建设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开发了轻简省力的透水铺装专用施工机具,参与研制了雨水分流净化装置。本人累计投入45个月工作量用于该项目研究,占本人工作量的70%。全程参与项目创新点3、创新点4的研究工作,个人贡献证明材料见附件1.1.2、1.2.1、2.1.4-3、5.2.1-2、5.2.3-2。
4张铁坚副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参与测试了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广场绿地等几类下垫面雨水径流水质指标及其变化规律,参加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参与研制《一种对称结构砌块用夹持装置》等专用施工机具。本人累计投入40个月工作量用于该项目研究,占本人工作量的65%。参与项目创新点2、创新点3、创新点4的研究工作,个人贡献证明材料见附件1.1.3、1.2.1、2.1.1、2.1.4-3、5.2.1-2、5.2.4-2。
5张小燕副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参与研究了城市雨水水文循环和雨水资源节约利用途径研究,参与开发了水环境安全及雨水利用预测软件,参与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本人累计投入38个月工作量用于该项目研究,占本人工作量的55%。参与项目创新点1和创新点3的研究工作,个人贡献证明材料见附件2.1.4-3、5.1.1-1、5.2.3-2
6程茂副研究员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组织开发了《基于改进主成分投影法的水环境评价软件1.0》、《基于灰色模型与时间序列模型的用水量对照预测软件1.0》、《神经网络区域用水健康循环评价软件1.0》等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并对河北省31个城市进行了水资源状态和雨水利用水平预测。本人累计投入24个月工作量用于该项目研究,占本人工作量的50%。参与项目创新点1的研究工作,个人贡献证明材料见附件1.3.1、1.3.2、1.3.3、2.1.4-3。
7高俊斌工程师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开发了具有阻滞促渗、分流净化等功能的轻简实用装置。本人累计投入20个月工作量用于该项目研究,占本人工作量的37%。参与项目创新点3和创新点4的研究工作,个人贡献证明材料见附件1.1.4、2.1.4-3、5.2.1-2、5.2.3-2、5.2.4-2。
8徐大勇工程师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开发了具有阻滞促渗、分流净化等功能的轻简实用装置。本人累计投入15个月工作量用于该项目研究,占本人工作量的25%。参与项目创新点4的研究工作,个人贡献证明材料见附件2.1.4-3。
9徐志通研究员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开发了具有阻滞促渗、分流净化等功能的轻简实用装置。本人累计投入18个月工作量用于该项目研究,占本人工作量的30%。参与项目创新点4的研究工作,个人贡献证明材料见附件1.1.4、1.1.5、1.1.6、2.1.4-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雨污合流截流装置中国201410455064.0河北农业大学刘俊良,王佳伟,冯利军,李宏伟,赵旭阳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和污水处理方法中国201410054880.0河北农业大学刘俊良,叶丽红,张立勇,张铁坚,张梅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可调坡度的缝隙式地沟中国201110044810.3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余雪松,徐志通,高俊斌
4授权发明专利城市下凹式立交桥桥区道路雨水截流收集设施中国201410141054.X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徐志通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分流井中国201210156771.0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徐志通,余雪松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对称结构砌块用夹持装置中国201520228533.5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农业大学杨永春,张铁坚,张立勇,焦伟,胡亚迪,王卫,刘俊良,刘兴月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改进主成分投影法的水环境评价软件中国2017SR593861河北农业大学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灰色模型与时间序列模型的用水量对照预测软件中国2017SR592566河北农业大学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截流井中国201510433794.5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张立勇,杨永春,刘俊良,刘兴月,贾高峰,高建峰,王卫,王佳伟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神经网络区域用水健康循环评价软件中国2018SR305417河北农业大学
进步奖刘俊良,张立勇,杨永春,张铁坚,张小燕,程茂,高俊斌,徐大勇,徐志通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教育厅
730158-402 山地苹果优质、省力化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
项目名称山地苹果优质、省力化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推荐/提名单位/人河北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针对我国苹果品质良莠不齐,栽培技术繁杂、用工多、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等问题,开展了优质苹果省力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经过15年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以提高果实品质为根本,省力化栽培为核心,选育了优质苹果品种,揭示了自交不亲和机理,创新了省力化栽培的4项关键技术,生产出了优质有机苹果,建立了“富岗”苹果的安全追溯系统,打造了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产品“富岗”苹果。1.创新了大树单芽接快繁、对比观察与区域中试并举的方法,筛选出了5个优质苹果新品种,审定了‘2001’富士苹果。研究明确了22个苹果新品种的生长、结果、品质等特性,筛选出了晚熟优质苹果新品种‘2001’,适于矮化密植新品种‘中秋王’,早熟新品种芳明、凉香、信农甜。2.PCR-RFLP并结合亲本S基因型及DNA测序的方法鉴定了29个苹果品种的花柱S基因型及自交亲和品种早红香的花粉S基因型,探明了早红香自交亲和的分子及生理学机制。鉴定了早红香等29个苹果品种的花柱S基因型;从桑萨等11个苹果品种分离到10个新的S-等位基因。探明了自交亲和品种早红香自交亲和发生的学机制,得到了自花授粉子代的纯合基因型个体。为合理配置授粉树、培育纯合基因型苹果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3.揭示了红富士苹果叶片主要矿质元素含量与果实产量、品质的关系,确定了叶片营养诊断时期和指标,创建了有机优质苹果生产的关键技术体系,建立了苹果安全追溯系统。探明了红富士苹果叶片N、P、K、Ca、Mg、Mn、Zn等7种矿质元素含量与果实产量、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的关系;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了有机苹果生产的环境质量,大气综合污染指数最大值为0.42,灌溉水综合污染指数为0.24~0.41,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为0.51~0.70;揭示了果肉开裂型裂果病和苦痘病的发生机理,开发出小叶病的高效防治技术;建立了包含59项安全信息的“富岗”苹果安全追溯系统;制定了《有机苹果生产技术规程》。4.创新了苹果省力化栽培的4项关键技术,创建了苹果产业标准化技术体系,打造了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引领了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创新了流程化机械整地;有机肥地面覆盖、化肥撒施,行间生草、行内地布覆盖,小管出流或溢流式小管出流、精量控制节水灌溉等省力化土肥水管理;乔砧普通型密植苹果树理想树形—垂帘形及整形修剪技术;苹果垂枝不疏花省力化花果管理及摇树除雪、熏烟防霜、叶面喷肥补充营养、人工授粉的晚霜冻害防控技术。降低整地成本2200-3100元/亩,减少施肥用工90%、除草用工80%、灌水用工80%,节水50%以上。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800kg/亩以上,等级果率达到85%以上,亩产值1.5万元以上。成果在河北省大面积推广应用,近3年累计推广114.4万亩,新增利润21.48亿元,节支3.43亿元,极大推动了我省山区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培植了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审定品种1个,论文60篇,出版专著4部,编写教材3部,制定标准7项。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齐国辉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对4个创新点全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持全面工作,选定题目,制定试验方案,布设试验,调查数据,整理资料,撰写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等。主持“太行山区国际名果产业化技术体系开发与示范”项目,完成了苹果精量控制节水灌溉技术、有机优质苹果生产的关键技术体系、苹果省力化栽培的关键技术等。参与审定品种1个、专利2项,主研制定标准5项,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相关论文10篇,参与其他篇39论文的撰写,副主编论著2部,参编2部,参编教材3部。指导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篇,参与指导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6篇。见附件2-4、8-23、29-38。
2李保国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对4个创新点做出贡献。参与全部研究。主持“山区绿色果品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开发与示范”项目。审定品种1个,取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制定标准7项,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相关论文32篇,参与其他30篇论文的撰写,主编论著3部,参编教材2部。指导硕士研究生论文9篇,博士研究生论文3篇。见附件2-4、5-16、18--23、29-39。
3张雪梅副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对4个创新点做出贡献。完成了苹果S基因型的鉴定、省力化栽培等技术。参与取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与制定标准7项,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13篇,参与其他12篇论文的撰写,主编论著1部、副主编论著1部,参编论著1部。见附件2-4、10-12、14、17-19、21、29、33、34、36-38。
4李寒中级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对第3、4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进行苹果省力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等。副主编论著1部。见附件14、29。
5郭素萍研究员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对4个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主持“苹果新品种引进筛选与有机省力化栽培技术研究”、“河北省太行山区有机苹果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苹果省力化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参与审定品种1个,参与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篇,参与20篇论文的撰写,副主编论著2部,参编论著2部,参与编写标准5个。进行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等。见附件2-4、8-19、21-23、29、33-34、36-38。
6张建光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对第3、4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主持“河北省山区苹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项目,研发出有机苹果生产技术,制定标准1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见附件8、13、18、38。
7李东奇助理工程师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对第3、4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进行苹果省力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等。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见附件29、38。
8温静副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对第3、4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进行苹果省力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等。见附件19。
9李彦慧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对第3、4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参与“河北省山区苹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项目。进行苹果省力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等。见附件13。
10马文福高级工程师保定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保定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对第3、4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参与完成“苹果精量控制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进行苹果省力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等。参编论著1部。见附件17、 29。
11曹瑞森高级工程师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天津分局西黑山管理处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北直管建管部对第3、4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参与完成“苹果精量控制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参编论著1部,参与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与审定标准1项。参编论著1部。见附件3-4、10、17、29。
12刘兴菊中级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对第3、4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参与完成“苹果省力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成果。进行苹果省力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等。见附件 19。
13陆秀君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对第3、4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参与“河北省太行山区有机苹果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苹果省力化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项目。进行苹果省力化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等。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篇。见附件5、19、38。
14聂庆娟副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对第3、4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参与“苹果新品种引进筛选与有机省力化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见附件12。
15顾玉红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对第3、4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参与“绿色优质苹果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建设”、“苹果省力化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项目。编写标准1项。见附件7、14、16。
16赵胜花副高级邢台现代职业学校邢台现代职业学校对第3、4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参与苹果省力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及技术培训等。参与发表论文1篇。见附件14、38 。
17杨双牛中级河北省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省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对第3、4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参与取得“苹果省力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河北省太行山区有机苹果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苹果精量控制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与示范”等成果。参与苹果省力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及技术培训等。见附件7-8、14、17、18。
18郝梁丞其他邢台市林业局邢台市林业局对第3、4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参与“苹果省力化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参与苹果省力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及技术培训等。见附件14、19 。
19赫晓伟其他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对第3、4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参与取得“苹果省力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成果,参与“苹果省力化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参与苹果省力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及技术培训等。见附件14、17 。
20齐兴朝其他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对第3、4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参与“苹果省力化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参与苹果省力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及技术培训等。见附件14、17。
21刘洋其他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对第3、4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参与“苹果省力化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等,发表论文1篇。见附件14、38 。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片麻岩山地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规程 中国李保国、张雪梅、郭素萍、齐国辉等
2植物新品种权‘2001(21世纪)’苹果中国冀S-SC-MP-045-2005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郭素萍;齐国辉等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山地节水灌溉系统中国ZL 2010 1 0592565.5河北农业大学;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保国;杨素苗;齐国辉;郭素萍;曹瑞森;张雪梅
4实用新型专利流量调节器中国ZL 2010 2 0667834.5河北农业大学;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保国;杨素苗;齐国辉;郭素萍;曹瑞森;张雪梅
5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带橡胶头的活体昆虫夹持镊子中国ZL 2011 2 0264832.6河北农业大学陆秀君;杨军玉;李瑞军;耿硕;杨毅清
6其他地理标志产品 富岗苹果中国张雪梅、李保国、杨双牛、杨双奎等
7其他地理标志产品 富岗苹果生产技术规程中国顾玉红、李保国、杨双牛、杨双奎等
8其他有机苹果生产技术规程 中国张建光、李保国、齐国辉、陆秀君、张雪梅等
9其他无公害果品贮存场所要求 中国李保国、齐国辉、郭素萍、秦立者、刘宝素
10其他片麻岩山地修造梯田式耕地技术规程 中国李保国、齐国辉、史薪钰、刘洋、张雪梅等
进步奖齐国辉,李保国,张雪梅,李寒,郭素萍,张建光,李东奇,温静,李彦慧,马文福,曹瑞森,刘兴菊,陆秀君,聂庆娟,顾玉红,赵胜花,杨双牛,郝梁丞,赫晓伟,齐兴朝,刘洋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省教育厅
740172-401 空间轨道运输实时三维可视化关键技术及其任务执行
项目名称空间轨道运输实时三维可视化关键技术及其任务执行推荐/提名单位/人河北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交通运输领域。自2009年以来,石家庄铁道大学(简称铁道大学)在交通运输领域国防特色学科建设的背景下,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简称北京中心)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针对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的测控与指挥,开展了对空间轨道运输实时三维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任务执行。空间轨道运输是21世纪新兴的一种地外交通运输方式,具有高速度(7千米/秒以上)、高精度、高风险和长周期的特点,它承载了重大商业开发前景并占据重要国防战略地位。由于人类活动受限于时空束缚,空间轨道运输存在太空环境态势感知困难和地外作业操控困难。本项目由铁道大学和北京中心合作,以铁道大学为主进行关键技术研究,以北京中心为主进行技术应用和任务执行。双方围绕实时三维可视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在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测控与指挥的应用,解决了航天测控与指挥实时三维可视化中时间延迟和数据缺失以及地外作业信息推送中信息安全和质量控制两类问题,在国产操作系统上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时三维可视化航天测控系统和地外作业信息推送系统;创建了航天测控超大纹理图像切割方法和空间轨道运输信息推送系统净评估方法和技术;形成了长效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铁道大学为北京中心“最佳合作单位”。本项目为国家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保障了近十年来国家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系列任务的精准实施和圆满完成,实现了历次航天任务零失误。已取得的成果包括:1.学科建设获批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学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1个,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河北省重点学科,河北省创新高地特色专业,河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立了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河北省高等院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河北省教学示范实验中心;与北斗卫星导航科技邢台有限公司共建可视化技术研究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共建联合实验室。2.科学研究本项目的软件产品研发与推广使用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河北省创新高地特色专业建设成果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8项;出版著作10部;发表论文132篇。3.人才培养从零基础创建了一支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3名、高级工程师3名、讲师和工程师6名的研究团队;培养博士研究生22名和硕士研究生90名,获国家奖学金5人次,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及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8人次。4.国内外影响力赵正旭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任国际会议主席4次;团队获河北省“感动省城”十大人物(集体),“石家庄五四青年奖章集体”荣誉称号;团队开展中小学航天科普活动年均300人次,承担国家科教扶贫任务已达3年;外聘2名英国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团队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和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受到时任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河北省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张庆伟等领导的赞扬。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赵正旭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项目总体负责人,解决了航天测控与指挥实时三维可视化中时间延迟和数据缺失以及地外作业信息推送中信息安全和质量控制两类问题,主持研发了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实时三维可视化航天测控系统与地外作业信息推送系统,参加了2009年以来历次航天飞行控制指挥任务。对创新点一、二、三、四做出贡献。旁证材料:1.1.1, 1.1.2, 1.1.3,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2.1, 2.2, 2.3, 2.4, 4.1, 4.2, 4.3, 5.1.1, 5.1.2, 5.1.3, 5.1.4, 5.2.1, 5.2.2, 5.2.4, 5.2.5。
2苗毅高级工程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负责关键技术应用及任务执行,参与了实时三维可视化航天测控系统研发,提供了历次航天任务的实时驱动数据,参加了2009年以来历次航天飞行控制指挥任务。对创新点四做出贡献。旁证材料:4.1,4.2, 4.3。
3王岳森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保障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的长效运行,负责项目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以及学校“双一流”建设,完成了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二级保密资格单位认证,参加了2009年以来历次航天飞行控制指挥任务。对创新点四做出贡献。旁证材料:4.1, 4.2, 4.3。
4李立春高级工程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负责月球地貌地形快速重构,负责地形重建模块的研发,参加了2009年以来历次航天飞行控制指挥任务。对创新点四做出贡献。旁证材料:2.1, 4.2, 4.3。
5温晋杰工程师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协助项目负责人在国产操作系统上完成了地外作业信息推送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测试,创建了地外作业信息推送系统可信度净评估方法和技术,参加了2010年以来历次航天飞行控制指挥任务。对创新点二、三、四做出贡献。旁证材料:1.2.1, 4.1, 4.2, 4.3, 5.1.2, 5.1.3, 5.1.4, 5.2.1。
6杨成助理研究员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负责实时三维可视化显示数据源生成,负责可视化仿真模块的研发,参加了2009年以来历次航天飞行控制指挥任务。对创新点四做出贡献。旁证材料:4.2, 4.3。
7郭阳讲师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负责质量控制与管理、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信息组织与数据处理,参加了2009年以来历次航天飞行控制指挥任务。对创新点一、三、四做出贡献。旁证材料:1.1.3, 1.2.3, 1.2.5, 1.2.7, 2.2, 2.3, 2.4,,4.1, 4.2, 4.3, 5.2.2, 5.2.5。
8铁伟涛工程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负责项目合作协调以及关键技术应用与任务执行,协助项目负责人完成实时三维可视化航天测控系统和地外作业信息推送系统的需求分析,参加了2009年以来历次航天飞行控制指挥任务,对创新点四做出贡献。旁证材料:4.1, 4.2, 4.3。
9王威副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负责系统分析、功能配置、模块编程,组织协调项目运作及外联,协助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地外作业信息推送系统的需求分析和系统测试,参加了2009年以来历次航天飞行控制指挥任务。对创新点一、三、四做出贡献。旁证材料:1.1.1, 1.1.3, 1.2.6, 1.2.7, 2.1, 2.2, 2.3, 2.4, 4.1, 4.2, 4.3, 5.1.1, 5.2.2, 5.2.5。
10许颖慧工程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协助项目负责人完成实时三维可视化航天测控系统测试和部署,参加了2009年以来历次航天飞行控制指挥任务,对创新点四做出贡献。旁证材料:4.2, 4.3。
11赵卫华副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负责各种技术文献研究、信息组织与文档处理、多语言支持,参加了2009年以来历次航天飞行控制指挥任务。对创新点二、四做出贡献。旁证材料:1.2.1, 1.2.6, 2.1, 2.2, 2.3, 2.4, 4.1, 4.2, 4.3, 5.1.1, 5.1.2, 5.1.3, 5.2.1, 5.2.2, 5.2.3, 5.2.5。
12张庆海高级工程师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负责团队实验室建设,协助项目负责人完成海量数据的云处理与可视化,参加了2009年以来历次航天飞行控制指挥任务。对创新点一、四做出贡献。旁证材料:2.1, 2.2, 4.2。
13刘展威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负责团队实验室建设,协助项目负责人完成地外作业信息推送系统的需求分析和系统测试,参加了2009年以来历次航天飞行控制指挥任务对创新点四做出贡献。旁证材料:1.1.2, 1.2.2, 1.2.6, 2.1, 2.2, 4.2, 4.3。
14钟谦副高级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负责项目技术文档管理与撰写、协助人才培养管理、学科建设以及产学研用合作,参加了2009年以来历次航天飞行控制指挥任务。对创新点一、四做出贡献。旁证材料:2.1, 2.2, 4.2, 4.3, 5.2.2, 5.2.5。
15彭育贵工程师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组织协调项目运作、外联及合同管理、协助产学研用合作与管理,参加了2009年以来历次航天飞行控制指挥任务。对创新点一、二、四做出贡献。旁证材料:2.1, 2.2, 4.1, 4.2, 4.3, 5.1.3, 5.2.2, 5.2.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超大纹理图像的处理方法中国ZL 2012 1 0053110.5石家庄铁道大学赵正旭;王威
2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小世界特性的工程信息组织方法中国ZL 2011 1 0080080.2石家庄铁道大学赵正旭;綦朝晖;封筠;刘展威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太空观测域与实时三维可视化场景的联动方法中国ZL 2016 1 0102516.6石家庄铁道大学赵正旭;张登辉;王威;郭阳;徐骞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Z规格说明自动生成器软件中国赵正旭;温晋杰;赵卫华赵正旭;温晋杰;赵卫华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云层数据可视化系统中国赵正旭;卢石磊;徐骞;郭阳;王威赵正旭;卢石磊;徐骞;郭阳;王威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多源统计数据融合可视化系统中国赵正旭;任利敬;郭阳赵正旭;任利敬;郭阳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航天测控可视化系统中国石家庄铁道大学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动作模拟器软件中国刘展威;赵正旭;戴欢刘展威;赵正旭;戴欢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文件格式的复杂网络系统中国赵正旭;赵卫华;王威;刘展威赵正旭;赵卫华;王威;刘展威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函数调用网络复杂性分析软件中国郭阳;赵正旭;徐骞郭阳;赵正旭;徐骞
进步奖赵正旭,苗毅,王岳森,李立春,温晋杰,杨成,郭阳,铁伟涛,王威,许颖慧,赵卫华,张庆海,刘展威,钟谦,彭育贵石家庄铁道大学,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河北省教育厅
750272-401 4300mm宽厚板轧制技术与成套设备研制及应用
项目名称4300mm宽厚板轧制技术与成套设备研制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山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太原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国钢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过于乐观的市场预期,导致钢铁企业宽厚板项目出现低端重复建设、贪大求全等问题,使得产能严重过剩,而高附加值宽厚板所占比重低、依赖进口的问题依然突出,同时设备能力“大马拉小车”的现象严重,利用率较低,导致出现大规模低附加值钢铁生产正面临被淘汰的局面。 在钢铁工业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下,宽厚板生产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通过全线工艺优化,开发紧凑型、集约化生产线,实现主体设备生产能力与生产节奏协调化、设备配置轻量化、工艺模型多样化,使之适合小批量、多规格、多品种高附加值宽厚板材的柔性化生产;针对高品质宽厚板材的柔性化生产要求,进行设计理论创新,开发大吨位、高刚度、高强度、高可靠性的宽厚板材轧机和精整成套装备与技术。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97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经过10余年的持续攻关,取得如下创新性研究成果:1.优化出紧凑型单机架宽厚板柔性化生产工艺布局;2.提出大型宽厚板轧机设计新理论;3.解决了宽厚板生产中“一次矫平命中率”低的问题;4.提出基于液压缸驱动复合连杆机构的宽厚板滚动剪切技术;5.利用上述技术成果,完成了4300mm宽厚板轧制技术与成套装备的研制,实现了工艺、装备与控制系统的集成创新,成为我国第一条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紧凑型宽厚板柔性化生产线示范工程。 本项目经山西省科技厅鉴定,鉴定结论为“该项成果技术先进、创新性强,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轧机复合压下螺纹副、全液压宽厚板双边剪切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本项目相关技术共获得发明专利1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7项,形成行业标准1项,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利用上述研究成果。完成了浙江滨海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马钢绍兴生产基地)4300mm宽厚板生产线建设,产品通过国际船级社和军工质量体系认证,近3年来新增产值72.3亿元,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马立峰教授太原科技大学太原科技大学1.负责制定总体研究路线、整体工艺要求、全线技术方案确定、设备规格制定及项目组织实施等工作,在本项目中投入了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2.对本项目关键技术及创新点第1、2、3、4、5项做出创造性贡献;3.山西省科技厅组织鉴定科技成果证书排名第二;4.为申报书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第8、9、10项的第一发明人,第1项的第四发明人,第2项的第五发明人;5.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973项目的负责人及附件论文的主要作者。
2楚志兵教授太原科技大学太原科技大学1.实现整条线在线设备选型及关键工艺参数制定,提出了液压滚切式金属板剪切机的控制方法,负责全液压剪切机整机设计、机电液集成、调试等工作,在本项目中投入了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2.对本项目关键技术及创新点第1、4、5项做出创造性的贡献;3.山西省科技厅组织鉴定科技成果证书排名第三;4.为申报书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第10项的第三发明人,为计算机软件注册权1到7项的注册人。
3黄志权副教授太原科技大学太原科技大学1.承担轧制成套设备工设计、校核等工作,在本项目中投入了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2.对本项目关键技术及创新点第2项做出贡献;3.为论文4及973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4王涛讲师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1.负责紧凑型轧制工艺方案的设计和优化,制定轧机板形控制方案,在本项目中投入了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2.对本项目关键技术及创新点第1、2、5项做出创造性贡献;3.为973项目的主要参与人。
5张志德高级工程师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1.负责高刚度矫直工艺模型制定和成套设备研发以及矫直机的制造工艺与成套和加工制造等工作,在本项目中投入了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2.对本项目关键技术及创新点第1、3项做出创造性贡献;3.山西省科技厅组织鉴定科技成果证书排名第五;4.参与辊式板材矫正机行业标准制定。
6孟进礼教授太原科技大学太原科技大学1.负责各设备的安装调试现场服务,电器液压集成与调试等工作,在本项目中投入了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2.对本项目关键技术及创新点第2、3、4项做出贡献;3.山西省科技厅组织鉴定科技成果证书排名第六。
7江连运讲师太原科技大学太原科技大学1.负责轧机复合压下螺纹副、空间约束均载机构设计基础研究,参与在线控制冷却、组织性能预测模型,完成轧制成套设备工艺图绘制等工作,在本项目中投入了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2.对本项目关键技术及创新点第1、2项做出创造性贡献;3.为973项目及国家基金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8李玉贵教授太原科技大学太原科技大学1.负责生产线所有设备的液压伺服系统的设计、实验研究、安装、调试等工作,发明了阀控缸液压伺服系统位置和压力主从控制方法和液压剪切式金属板剪切机的液压系统等,在本项目中投入了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2.对本项目关键技术及创新点第2、4项做出创造性贡献;3.为申报书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第2项的第三发明人,第4、12、13项的第四发明人,第1项的第六发明人。
9王建梅教授太原科技大学太原科技大学1.承担自动化轧制厚度控制系统模型的开发等工作,在本项目中投入了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2.对本项目关键技术及创新点第2、3项做出贡献;3.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10郝润元高级工程师太原科技大学太原科技大学1.承担承担电器系统设计与成套、轧机复合压下螺纹副及空间约束均载机构设计等工作,在本项目中投入了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2.对本项目关键技术及创新点第2、3、4项做出贡献;3.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及山西省重大专项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轧制制备金属复合板带的方法中国ZL201410028975.5太原科技大学黄庆学,朱琳,周存龙,马立峰王效岗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轧制金属复合板带的方法中国ZL201410028776.4太原科技大学黄庆学,朱琳,李玉贵,周存龙,马立峰,赵广辉,张将
3授权发明专利五辊金属板带矫直机中国ZL200910075882.7太原科技大学黄庆学,马立东,王效岗,胡鹰
4授权发明专利金属板带自动矫直工艺参数的优化方法中国ZL200610012463.5太原科技大学黄庆学,王效岗,李颖,李玉贵,孙斌煜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辊式矫直机压下工艺参数动态调整方法中国ZL201210026152.X太原科技大学王效岗,黄庆学,胡鹰
6授权发明专利金属板带矫直机压下装置中国ZL200710139360.X太原科技大学黄庆学,王效岗,曹一斌
7授权发明专利十一辊金属板带矫直机变辊距假辊装置中国ZL201010101397.5太原科技大学黄庆学,王效岗,李宏杰
8授权发明专利液压滚切式金属板剪切机的剪切方法中国ZL200810055016.7太原科技大学马立峰,黄庆学,范沁红,李宏杰,韩贺勇
9授权发明专利液压滚切式金属板剪切机液压缸斜置角度的确定方法中国ZL200810080227.6太原科技大学马立峰,胡鹰,田雅琴,孙长春,孟进礼,黄庆学
10授权发明专利液压滚切式金属板剪切机中连杆与上剪切刃刀架的连接装置中国ZL200810080226.1太原科技大学马立峰,黄庆学,楚志兵,桂海莲,谢士宏,王晓慧,李宏杰
进步奖马立峰,楚志兵,黄志权,王涛,张志德,孟进礼,江连运,李玉贵,王建梅,郝润元太原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省教育厅
760274-401 单一厚煤层采动区瓦斯地面高效抽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项目名称单一厚煤层采动区瓦斯地面高效抽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山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易安蓝焰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众多单一厚煤层开采矿井受空间、时间和采掘接替严重影响,导致煤层瓦斯采前预抽效果不甚理想,造成厚煤层高强度开采过程中上隅角瓦斯超限而严重制约煤矿井下安全生产。地面钻井由于不受井下空间和生产安排的限制,且抽采效率高,目前已在世界主要产煤国得到广泛应用。项目组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资助下,系统开展了单一厚煤层开采条件下采动区瓦斯地面高效抽采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和随机游走理论,建立了煤吸附解吸瓦斯的反常扩散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大尺度煤块长时间瓦斯解吸参数的高精度计算方法;基于吸附热力学理论和微量热实验,建立了等量吸附热和绝对吸附量的对应关系,提出了精度更高的等温吸附曲线的理论预测方法。研究成果为单一厚煤层采动区遗煤瓦斯储量和涌出强度评估提供了新的可靠理论依据。(2)研究了典型钻井套管变形区的流场特性,揭示了套管变形对钻井瓦斯抽采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钻井受力的变化特征,揭示了采厚和布井位置对钻井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了采动区瓦斯流场的分布特性,揭示了钻井抽采的“反向转流效应”和“截流效应”。研究成果为单一厚煤层高强度开采条件下的钻井井身结构设计和稳定性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3)通过实测采动区全空间瓦斯抽采参数的动态演化特征,揭示了上部裂隙场内瓦斯富集区的三维分布特征;运用EDEM方法建立了描述大尺度岩块受力及运动的数学模型,揭示了下部垮落岩体空隙率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三维可加载渗流模拟试验平台,揭示了采动区双瓦斯富集体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成果为单一厚煤层采动区钻井井位和层位设计提供了更精准的理论依据。(4)研究了不同结构和环境孔道对甲烷高效吸附的机理,开发出结构稳定、表面疏水性强、高效吸附性能的多孔吸附剂;研究了吸附剂中不同材料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不同尺度孔结构的相互耦合分离现象,揭示了不同材料在微、介、宏观等不同的结构尺度与层次的耦合分离机理;利用化学控制合成技术与物理成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制备出多功能纳米碳-MOFs基新型规整结构吸附剂产品。研究成果对于单一厚煤层采动区低浓度瓦斯就地安全抽采和输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研发了适用于单一厚煤层采动区的双瓦斯富集体地面共采、厚煤层分层间隔开采提高钻井稳定性、地面微L型钻井抽采、地面抽采系统集成及变频改造、双燃料发电机组瓦斯抽采利用、增压机监测传感器防凝露和低浓度瓦斯就地抽采提纯增压集输一体化等地面全周期瓦斯抽采成套关键技术,并在现场成功进行了工业应用。项目成果在晋煤、潞安和靖远煤业集团等单位的单一厚煤层采动区的20余口地面钻井进行了应用,每年平均多抽瓦斯2100万m3、省电260万度、新增利润1500万元。项目起始于2011年1月,终止于2018年12月,期间共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5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2项,公开发明专利14项;出版专著1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冯国瑞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项目总负责人,确定了总体研究思路,主持了本项目的整体技术研究。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2、3、4、5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1] 胡胜勇, 冯国瑞. 煤矿采空区瓦斯地面抽采关键理论与技术 [M].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8. [2] A Method to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Methane Enrichment Zone of a Longwall Coal Mine [J]. Geofluids, 2019. [3] A methodology for determining the methane flow space in abandoned mine gob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ethane drainage [J]. Fuel, 2018, 227: 208-217. [4] 鉴定证书(中煤科鉴字〔2019〕第AQ1号)。
2胡胜勇副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项目主研人员,参与了本项目的整体技术研究;揭示了采动区双瓦斯富集体三维分布;构建了采动区地面钻井高效抽采关键技术体系。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第2、3、5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1] 山西省基础研究项目“采动应力分布特征对地面钻井抽采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人员. [2] 胡胜勇, 冯国瑞. 煤矿采空区瓦斯地面抽采关键理论与技术 [M].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8. [3] Influence of Stress on Void Ratios of Compacted Crushed Rock Masses in Coal Mine Gobs [J].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2019. [4] 鉴定证书(中煤科鉴字〔2019〕第AQ1号)。
3康建宏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主研人员,参与了项目采动区遗煤瓦斯解吸的扩散动力学理论研究;建立煤瓦斯解吸过程的反常扩散模型,模拟了遗煤瓦斯解吸动力学过程;研究瓦斯放散速度随时间变化特征,定量分析了瓦斯解吸扩散影响因素。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第1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 [1] Numerical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anomalous time and space subdiffusion for gas transport in porous coal matrix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6, 100: 747-757. [2] 鉴定证书(中煤科鉴字〔2019〕第AQ1号)。
4李超工程师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项目技术研究成果现场实施及效果考察;负责低浓度瓦斯分布式提纯技术研究及现场实施;参与了采动区地面微“L”型钻井高效抽采技术和增压机监测传感器防凝露技术。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第5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 [1] 低浓度煤层气分布式提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J]. 煤矿安全, 2018, 49(4): 85-88. [2] 专利“一种小型撬装低浓度煤层气抽采提纯设备”,授权号ZL201720855791.5. [3]专利“一种采空区煤层气地面安全抽采增压集输系统”,授权号ZL201720855792.X. [4] 鉴定证书(中煤科鉴字〔2019〕第AQ1号)。
5刘应科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负责钻井井身稳定性及钻井抽采控制效应的研究工作,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第2、5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开采扰动下瓦斯抽采钻井失效机制与防护技术基础”项目负责人。[2] Gas flow analysis for the impact of gob gas ventholes on coalbed methane drainage from a longwall gob [J]. 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6, 36: 1312-1325. [3] 鉴定证书(中煤科鉴字〔2019〕第AQ1号)。
6鲁博工程师易安蓝焰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易安蓝焰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项目技术成果应用效果跟踪评价;参与提出了双瓦斯富集体地面共采技术;提出了双燃料发电机组瓦斯抽采利用技术。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第5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1] 鉴定证书(中煤科鉴字〔2019〕第AQ1号)。
7胡江亮讲师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开发具有结构稳定、表面疏水性强、高效性的多孔吸附剂;揭示了不同材料在微、介、宏观等不同结构尺度与层次的耦合分离机理;制备多功能纳米碳-MOFs基新型规整结构吸附剂。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第4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1] Expanding Pore Size of Al-BDC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s a Way to Achieve High Adsorption Selectivity for CO2/CH4 Separation [J].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2014, 118: 15630-15639. [2] 鉴定证书(中煤科鉴字〔2019〕第AQ1号)。
8王争工程师易安蓝焰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易安蓝焰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现场应用数据收集与分析;参与项目研究成果的现场实施;提出并参与了地面抽采系统集成化、地面抽采系统变频改造技术。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第5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1] 专利“一种采空区煤层气地面安全抽采增压集输系统”,授权号ZL201720855792.X. [2] 专利“一种利用高压流体疏通L型煤层气采动井结构”,授权号ZL201720939398.4. [3] 专利“一种小型撬装低浓度煤层气抽采提纯设备”,授权号ZL201720855791.5. [4] 鉴定证书(中煤科鉴字〔2019〕第AQ1号)。
9郝国才其他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负责了项目报告的编写通稿工作,并在现场收集相关资料。开展了相似模拟试验,参与研发双瓦斯富集体地面共采技术与低浓度瓦斯分布式提纯技术,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第2、5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1] 寺河煤矿采动区地面钻井破坏特征研究[J].煤矿安全, 2019. [2]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Vertical Wells for Methane Extraction During Mining: A Case Study [J].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2019. [3] A Method to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Methane Enrichment Zone of a Longwall Coal Mine [J]. Geofluids, 2019. [4] 鉴定证书(中煤科鉴字〔2019〕第AQ1号)。
10张其朋工程师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现场应用数据收集与分析;参与项目研究成果的现场实施;参与了厚煤层分层开采提高钻井稳定性技术。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第5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1] 鉴定证书(中煤科鉴字〔2019〕第AQ1号)。
11李培洋助理工程师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现场应用数据收集与分析;参与项目研究成果的现场实施;参与了厚煤层分层开采提高钻井稳定性技术。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第5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1] 鉴定证书(中煤科鉴字〔2019〕第AQ1号)。
12周显俊工程师易安蓝焰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易 安蓝焰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现场数据收集与分析;参与项目研究成果的现场实施;参与了地面抽采系统集成化技术。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第5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1] 专利“一种采空区煤层气地面安全抽采增压集输系统”,授权号ZL201720855792.X. [2] 专利“一种利用高压流体疏通L型煤层气采动井结构”,授权号ZL201720939398.4. [3] 鉴定证书(中煤科鉴字〔2019〕第AQ1号)。
13胡岚清其他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负责了项目报告的部分编写工作,在现场收集相关资料。参与研发了地面微L型钻井高效抽采技术,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第3项做出了突出性贡献。旁证材料:[1] 胡胜勇, 冯国瑞. 煤矿采空区瓦斯地面抽采关键理论与技术 [M].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8. [2] 寺河煤矿采动区地面钻井破坏特征研究 [J]. 煤矿安全, 2019. [3] Influence of Stress on Void Ratios of Compacted Crushed Rock Masses in Coal Mine Gobs [J].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2019. [4] 鉴定证书(中煤科鉴字〔2019〕第AQ1号)。
14李阳工程师易安蓝焰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易安蓝焰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现场数据收集与分析;参与项目研究成果的现场实施;参与了低浓度瓦斯分布式提纯技术。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第5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1] 专利“一种小型撬装低浓度煤层气抽采提纯设备”,授权号ZL201720855791.5. [2] 专利“一种采空区煤层气地面安全抽采增压集输系统”,授权号ZL201720855792.X. [3] 鉴定证书(中煤科鉴字〔2019〕第AQ1号)。
15韩丹丹其他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开展了数值模拟实验。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第3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1] 胡胜勇, 冯国瑞. 煤矿采空区瓦斯地面抽采关键理论与技术 [M].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8. [2] Influence of Stress on Void Ratios of Compacted Crushed Rock Masses in Coal Mine Gobs [J].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2019. [3] 寺河煤矿采动区地面钻井破坏特征研究 [J]. 煤矿安全, 2019. [4] 鉴定证书(中煤科鉴字〔2019〕第AQ1号)。
16廖奇其他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参与研究了双瓦斯富集体分布特征及双富集区瓦斯共采技术;参与研究厚煤层分层开采提高钻井稳定性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及图形绘制,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第3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1] 胡胜勇, 冯国瑞. 煤矿采空区瓦斯地面抽采关键理论与技术 [M].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8. [2] 鉴定证书(中煤科鉴字〔2019〕第AQ1号)。
17赵小山工程师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公司参与现场数据收集与分析;参与项目研究成果的现场实施;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第5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1] 专利“一种采动区地面钻L型井抽采瓦斯的工艺”,授权号ZL201410564844.9. [2] 专利“一种煤矿采动区地面井集成式抽采系统”,授权号ZL201410329635.6. [3] 鉴定证书(中煤科鉴字〔2019〕第AQ1号)。
18胡斐其他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参与现场研究裂隙场瓦斯富集区分布特征,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第2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1] 寺河煤矿采动区地面钻井破坏特征研究 [J]. 煤矿安全, 2019. [2] 鉴定证书(中煤科鉴字〔2019〕第AQ1号)。
19问小江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参与了地面钻井井身稳定性的研究,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第2项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旁证材料:[1] 地面钻井双层套管剪切变形的应力传递特性 [J]. 煤矿安全, 已录用. [2] 鉴定证书(中煤科鉴字〔2019〕第AQ1号)。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全自动瓦斯吸附与解吸系统及工艺中国ZL201610488704.7中国矿业大学康建宏,周福宝,叶高榜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钻井视频探测的井口密封装置中国ZL201610990803.5中国矿业大学刘应科,周福宝,张绍峰,谭东升,田辉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采动区地面钻L型井抽采瓦斯的工艺中国ZL201410564844.9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贺天才,都新建,王保玉,李海贵,田永东,白建平,李俊峰,白利军,王军,郝春生,赵小山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采空区煤层气地面安全抽采增压集输系统中国ZL201720855792.X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周显俊,郭向前,李超,张文君,王争,任鸽,焦田丰,李阳,毕利丽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利用高压流体疏通L型煤层气采动井结构中国ZL201720939398.4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任鸽,王争,周显俊,李超,郭向前,张文君,焦田丰,毕利丽,李阳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小型撬装低浓度煤层气抽采提纯设备中国ZL201720855791.5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李阳,郭向前,周显俊,毕利丽,张文君,焦田丰,李超,王争,任鸽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煤矿采动区地面井集成式抽采系统中国ZL201410329635.6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贺天才,田永东,赵小山,白建平,李俊峰,王军,何庆宏,武玺,张典坤,张文军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采动井地面抽采设备循环水回收装置中国ZL201720928631.9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王争,郭向前,张文君,焦田丰,李超,周显俊,任鸽,毕利丽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利用高压流体疏通L型煤层气采动井结构中国ZL201720939398.4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任鸽,王争,周显俊,李超,郭向前,张文君,焦田丰,毕利丽,李阳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排水采气一体化采空区瓦斯抽采井井身结构中国ZL201720940695.0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李超,郭向前,靳华贤,孟召平,张文君,周显俊,李阳,任鸽,毕利丽,王争,焦田丰
进步奖冯国瑞,胡胜勇,康建宏,李超,刘应科,鲁博,胡江亮,王争,郝国才,张其朋,李培洋,周显俊,胡岚清,李阳,韩丹丹,廖奇,赵小山,胡斐,问小江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易安蓝焰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教育厅
770274-405 矿山给排水系统运行安全测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矿山给排水系统运行安全测控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山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项目简介 煤矿井下存在分布分散、点多面广且水质复杂的各类水仓,用以暂存煤层开采过程中的矿井涌水。数量和种类众多的水仓需进行水情集中监测和排水联动控制,否则极易造成水仓溢出和水泵空抽,存在安全隐患且浪费能源。矿山地面分布着多处水源井和错综复杂的供水管网,负责煤矿井下、矿区生产、生活及消防用水供给。一旦给水系统发生故障,轻则浪费水资源,重则引发水泵烧毁、矿区漫水以及消防得不到保障等安全事故。因此,研究矿山给排水系统运行安全测控关键技术,实现井下水仓综合水情及地面水源井、供水管网运行状态安全监测和给排水集中控制,对于预防煤矿水害、安全生产、降低运维成本、推进矿山自动化和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重点针对井下排水系统集控、专用回风巷局部水仓自动化排水、矿山地面给水远程测控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为保障矿山给排水系统安全运行和节能降耗提供新技术。 提出一套煤矿井下排水系统集控方案。设计新型排水系统,适应煤泥水水质中工作,实现井下污水水位的在线高可靠性监测及控制;构建基于扩频调制电力载波和以太网相融合且兼容RS485和CAN接口的多模式井下水情监控网络。最终,配套上位机软件,实现多点水仓远程集中监测和排水自动化联动控制,为煤矿井下排水系统安全、节能排水提供关键技术。 提出一种煤矿井下回风巷无电源风动力自动安全排水方案。以回风巷既有压缩气体为动力源,设计气动控制回路驱动气动排水泵实现自动化排水和故障预警。本方案具有无人值守、无电源、防空吸、故障自报警等优点,弥补了专用回风巷内限制使用电气设备的缺点,为专用回风巷局部水仓自动化、安全排水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提出一种矿山地面水源井与供水管网远程测控与故障预警方案。设计基于介电常数分析的新型管网堵塞检测装置,提出基于声波极性相关运算的管网泄漏快速定位方法,构建基于超短波无线通信和Web发布技术的矿山地面给水系统综合参数远程监控方案。最终,配套上位机软件,实现抽水泵远程启停控制与干抽卡泵报警、供水管网堵塞与泄漏故障预警,以及实时供水量统计与用水量分析,为矿区地面给水安全和节能优化提供关键技术。 研究过程中授权4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发表科技论文9篇。系列成果已在山西晋煤集团赵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现场应用,并获得推广应用。项目应用三年累计为企业新增利润4200万元,新增税收672万元,为企业节支1275万元。 项目的实施为矿山给排水系统安全运行和节能管理提供了创新技术,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同时,节约劳动力、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能耗,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靳宝全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发明专利《一种管网堵塞检测装置》、《一种煤矿回风巷用气动式排水自动控制系统》、《一种矿用气动潜水泵防空吸保护阀》、《一种应用载波的矿用自动排水装置》第一发明人,企业委托项目《赵庄矿井下主排水自动化系统技术研究》、《煤矿回风巷风动力自动安全排水装置研究与应用》、《赵庄矿管网与水源井远程检测与故障预警系统》太原理工大学负责人,负责项目总体规划、核心技术方案制定、软件主要流程设计。
2白清其他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论文《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rinsically Safe Liquid-Level Sensor Using Coaxial Cable》主要撰写人之一,软件《矿井水位监测与控制系统分站软件V1.0》和《一种具有抗污能力的电容式水位传感器系统V1.0》主要设计人员之一,负责煤矿井下局部水仓水情集控系统、矿山地面水源井和供水管网远程测控系统的传感器现场安装和调试。
3王宇副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发明专利《一种应用载波的矿用自动排水装置》主要发明人之一,负责载波通信方案设计,同时参与矿山地面水源井及供水管网测控系统的上位机软件流程规划、传感器安装和功能测试。
4张红娟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发明专利《一种煤矿回风巷用气动式排水自动控制系统》、《一种矿用气动潜水泵防空吸保护阀》主要发明人之一,负责煤矿回风巷风动力自动安全排水装置的气动控制回路设计。
5高妍副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论文《基于InTouch 的煤矿自动排水通讯系统设计》第一作者,负责煤矿井下水情监控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6乔铁柱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发明专利《一种应用载波的矿用自动排水装置》、《一种煤矿网风巷用气动式排水自动控制系统》、《一种矿用气动潜水泵防空吸保护阀》发明人之一。
7刘昕其他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论文《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rinsically Safe Liquid-Level Sensor Using Coaxial Cable》第二作者,负责传感器原理分析和硬件电路设计
8王清琳其他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论文《管网泄漏极性相关法定位研究》第一作者,负责管网泄漏故障快速定位算法设计。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应用载波的矿用自动排水装置中国ZL201510450098.5太原理工大学靳宝全、田振东、郭凌龙、王宇、王东、乔铁柱、张浩鹏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煤矿回风巷用气动式排水自动控制系统中国ZL201410241377.6太原理工大学靳宝全、白雪峰、田振东、李维强、高妍、乔铁柱、张红娟、王东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矿用气动潜水泵防空吸保护阀中国ZL201410241428.5太原理工大学靳宝全、张红娟、梁丽萍、满兵兵、高妍、王东、乔铁柱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管网堵塞检测装置中国ZL201410473154.2太原理工大学靳宝全、雷宇、陆义、吴凤燕、彭俊青、冀倩倩、王佳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水位测量装置中国ZL201520363059.7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田振东、赵水富、杜亚玲、张宏飞、崔晋平、靳宝全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巷道自动排水控制装置中国ZL201520362741.4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田振东、宋斌、杜亚玲、赵水富、张宏飞、靳宝全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矿井水情监测系统上位机软件V1.0中国2015SR150584太原理工大学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矿井水位监测与控制系统分站软件V1.0中国2014SR090292太原理工大学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供水远程监控上位机系统V1.0中国2014SR090364太原理工大学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供水远程监控下位机系统V1.0中国2014SR090583太原理工大学
进步奖靳宝全,白清,王宇,张红娟,高妍,乔铁柱,刘昕,王清琳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
780275-401 高压脉冲电场技术在果蔬加工及畜禽养殖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
项目名称高压脉冲电场技术在果蔬加工及畜禽养殖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山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项目简介高压脉冲电场(highpulsedelectricfield,简称HPEF)处理技术具有传递快速均匀、处理时间短、能耗低、产热少等优点,因此,探索该技术在果蔬产后加工及畜禽养殖领域的应用。由于果蔬的含水率很高,在微生物作用下容易腐烂变质,另外,果蔬在种植过程中农药残留较多,为了降低果蔬真空冷冻干燥的能耗和农药残留,对果蔬进行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具有显著的研究意义。同时,密集的畜禽养殖方式导致病菌极易在动物间传播,迅速引发疾病且难以控制,而畜禽舍空气环境与畜禽疫病发生有着较大的联系。因此,采用HPEF技术对畜禽养殖环境和果蔬进行处理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和推广意义。为此,项目组进行了如下研究:(1)果蔬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应用方面,研究了高压脉冲电场对果蔬力学和电学特性,分析了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果蔬对低能耗和干燥效果的影响,优化了果蔬真空冷冻干燥加工工艺。(2)果蔬农药残留降解方技术应用方面,研究了脉冲电场对有机磷农药的处理效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脉冲电场对有机磷农药具有降解效果的机理及最优工艺化参数,研制了果蔬残留农药降解的高压脉冲电场发生器。(3)畜禽养殖环境病害防治方面,设计了育雏鸡舍用仿骆驼鼻腔式脉冲电场除尘分离器并应用于畜禽舍。(4)淀粉及其衍生品方面,研究了脉冲电场对淀粉结构及性能影响,研究了脉冲电场对淀粉成膜性能的影响并将该技术进行实际改进和技术推广。 项目取得相关装备2套,获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青年项目1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1项,在一项863项目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发表论文40余篇,专利2项,指导研究生4人,并在相关企业进行推广。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振宇副教授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基于电磁力学理论,结合苹果单细胞模型,研究其性状的变化,获得了HPEF 作用果蔬的微观机理;采用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对提高果蔬干燥速率效果明显,作为预处理工艺应用于加工时间长、能耗大的真空冷冻干燥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针对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物料细胞膜渗透性改变的原理,主要就预处理机理、对果蔬形态影响与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了介绍,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揭示方形萝卜干燥过程的变形规律,并建立变形的数学模型,为果蔬干燥过程的特性研究和生产技术提供理论指导;脉冲强度对干燥速率的影响比作用时间和脉冲个数对干燥速率的影响显著;用BP 神经网络预测的干燥速率接近实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估计效果。
2武新慧副教授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研究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对果蔬动态黏弹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果蔬,实现低能耗冻干加工工艺参数优化等应用提供理性分析基础;研究基于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果蔬黏弹性动力学性质及介电特性,为设计果蔬加工、包装等装备提供设计参数;研究苹果介电特性与微波干燥含水率的相关性;研究果蔬压缩力学性质与细观结构变位的动态响应,为果蔬加工、运输等生产环节提供设计参数及工艺优化依据;总结农业物料细观力学研究进展及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为设计农产品加工机械、农业生产系统装备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3宋艳波副教授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利用脉冲电场方法处理玉米淀粉,比较分析处理前后玉米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度及表面结构;得到其最佳工艺参数和玉米淀粉的溶解度为18.27%,膨胀度为17.46%;通过对苹果和白萝卜进行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及超微结构电镜试验,研究 HPEF 预处理脉冲强度、脉冲宽度和脉冲个数对果蔬细胞结构的作用机理;研究获取HPEF 预处理可改变果蔬细胞膜通透性及HPEF处理果蔬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电场强度。
4吴亚丽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采用纳米压入法对单晶铝晶面进行力学性能分析,不同晶面的塑性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110)晶面、(111)晶面、(100)晶面。以苹果为研究对象,电场预处理对苹果微观结构及崩塌温度的影响。研究出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可以提高果蔬的临界崩塌温度约20℃。分析疏水功能表面的形貌参数对其润湿性的影响,知道了制备的疏水功能表面具备分形特征,维数是疏水功能表面的润湿性调控参数之一。研究了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对果蔬物料性的影响,获得了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果蔬的工艺参数以及相关寻优模型,为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工艺的确定提供参考。研究了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对土豆真空冷冻干燥的影响,了解到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土豆的干燥速率。
5郭玉明教授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研究了优种荞麦籽粒的常规力学性质及芯粉黏弹性力学性质,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知了荞麦籽粒的长、宽、高、容量、储能模量等因素均随着含水率变化而变化。研究了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对液态状果蔬流变性质的影响,得到了不同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条件下果蔬汁的动态黏度曲线和黏弹性能曲线。对土基柠条强化材料的抗压性能试验进行研究,了解到在相同因子水平下,黏土柠条强化材料的抗强度明显优于沙壤土柠条强化材料对应的强度。利用高压脉冲电参数对果蔬介电特性的影响机理分析,为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果蔬工艺参数优化提供了参考。研究了高压脉冲电场对果蔬力学特性的影响,为高压脉冲电场预处理果蔬工艺参数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无传感器单轴逐日系统中国ZL 2013 1 0140169.2山西农业大学刘振宇 马民 宋艳波 杨仁刚 杨怀卿
2实用新型专利育雏鸡舍用仿骆驼鼻腔式静电除尘分离器中国2017-12-04山西农业大学刘振宇 宋艳波 党晓勇 王海东 李林葳
进步奖刘振宇,武新慧,宋艳波,吴亚丽,郭玉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
790276-401 神经通路改变在外伤性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项目名称神经通路改变在外伤性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山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项目简介 外伤性脊髓损伤是人类严重的灾难性损伤之一。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频发的自然灾害和局部战争,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日益增加,有关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问题受到了国际国内的共同关注。 本项目围绕外伤所致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开展了一系列基础与临床工作。首先,从临床角度开展了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尿动力学分析,通过对30例脊髓损伤患者尿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了骶髓损伤和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区别主要在于膀胱顺应性的差异和膀胱逼尿肌收缩能力的改变。临床观察还发现不同节段脊髓损伤时,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表现为不同的功能状态,但是更为有趣的是即使是相同部位的脊髓损伤,膀胱和尿道也可表现为不同的病理状态。为了深入探讨这些临床问题背后的机制,我们设计了一种标准化脊髓损伤大鼠造模平台,制备了大鼠标准化脊髓损伤模型,在此基础上以调控膀胱尿道功能的神经通路为切入点,开展了下述研究:1.不同外力方向造成的脊髓损伤对排尿中枢与膀胱尿道间神经通路改变的差异 ;2.损伤部位与脊髓损伤对排尿中枢与膀胱尿道间神经通路改变的关系 ;3.外伤性脊髓损伤不同时间段排尿中枢与膀胱尿道间神经通路改变的情况 ;4.脊髓损伤程度对排尿中枢与膀胱尿道间神经通路的影响 。通过应用神经示踪技术研究了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下行传导通路和上行传导通路的变化特点,分析了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与神经通路的改变的关系,并探讨了大鼠脊髓不同部位损伤后膀胱顺应性与膀胱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 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以下成绩:1.分析了脊髓损伤患者在脊髓休克期后尿动力学检测结果,明确了骶髓损伤和胸腰段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存在差异,为临床尿动力分析提供客观资料和依据;2.成功研制了一种用于制造标准化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实验装置,并获得了专利;3.应用该装置制备了标准化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并验证了该装置制备的大鼠脊髓背侧和腹侧损伤模型为脊髓分级损伤模型,且操作简便,重复性好;4.阐明了脊髓损伤大鼠膀胱功能改变情况;5.外伤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与排尿中枢间神经传导减弱,膀胱尿道与排尿中枢间神经通路在传导过程中存在神经支配向对侧交叉传导的情况;6.脊髓受损后大脑中枢下行传导通路神经传导异常越重,造成其功能障碍程度也越重;7.脊髓损伤后,受伤脊髓节段以上排尿反射通路受阻,进而损伤平面以下膀胱排尿反射通路发生代偿;8.背侧胸腰段脊髓损伤后,损伤早期呈现出损伤进行性加重趋势,损伤后1周左右脊髓神经细胞出现修复,神经通路可有部分修复;9.损伤外力的大小与脊髓损伤的程度成正比;10.胸腰段脊髓损伤越重,膀胱的顺应性越高,膀胱容量越大,残余尿越多;11.脊髓高位损伤后膀胱顺应性降低,膀胱组织NGF表达量升高;脊髓低位损伤后膀胱顺应性升高,膀胱组织NGF表达量降低。 在此期间,获得国家专利1项,全国会议发言3次,指导研究生9名,发表相关文章12篇,其中SCI收录2篇。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双卫兵正高级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 进行了课题的设计,全面负责组织实施。指导课题组成员按期完成工作计划。研发了用于制备标准化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实验装置。完成相关论文和课题工作报告的撰写,在国内的大型会议上展示课题成果。
2杨伟东中级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山西医科大学 主要在“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段内膀胱排尿神经通路改变”方面进行了大量动物的实验,发表题为《大鼠背侧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段膀胱排尿神经通路的改变》的毕业论文一篇,得出以下结论:1.大鼠背侧胸腰段脊髓损伤后支配排尿的神经通路受损,在损伤早期呈现出损伤进行性加重趋势,至损伤后1周左右脊髓神经细胞出现修复,神经通路可有部分修复。2.大鼠胸腰段脊髓背侧损伤后,损伤早期膀胱最大容量高于对照组,表现为高顺应性膀胱,约至损伤后3周左右,膀胱最大容量低于对照组,表现为低顺应性膀胱。
3白淘副高级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 完成了本项目中脊髓损伤实验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切片、制片、免疫组化检测、阅片等操作,协助观察实验组织神经通路变化。
4焦守镔副高级兖矿新里程总医院山西医科大学 主要完成动物造模的验证实验,发表题为《BDA示踪观察胸腰段脊髓损伤大鼠膀胱神经传导通路的改变》的毕业论文一篇,得出以下结论:1.脊髓所受打击损伤冲量的进行性增大与神经元的减少成正比关系,说明在大鼠的实验模型中脊髓背侧损伤临床结局转归与脊髓所受冲量有关。2.在脊髓损伤组中,损伤部位以上出现一侧深染者,并且在脊髓损伤组中,损伤部位以上出现一侧深染者,在走行过程中可以看到BDA染色阳性的区域在脊髓导水管向对侧扩散的表现,提示该神经通路为双侧同时存在的可能。3. BDA神经示踪可以良好的显示SCI大鼠排尿神经通路上神经元的变化。
5孟称心中级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医科大学 主要完成膀胱功能、运动功能的评估实验,发表题为《外伤性背侧及腹侧脊髓损伤对排尿神经通路改变的研究》的毕业论文一篇,得出以下结论:背侧和腹侧脊髓损伤均可导致排尿反射通路上行传导受阻,而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膀胱排尿反射通路发生代偿,进而表现为节段平面以下PRV阳性神经元增加。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制备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实验装置中国ZL 200920255035.4双卫兵双卫兵 刘强 张利
进步奖双卫兵,杨伟东,白淘,焦守镔,孟称心山西医科大学山西省教育厅
800300-401 焦化废水生化出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深度高效降解处理关键技术构建
项目名称焦化废水生化出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深度高效降解处理关键技术构建推荐/提名单位/人山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太原工业学院,山西中阳实业有限公司,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技术项目属于废水处理领域研究课题,主要研究焦化废水处理后的达标排放问题。目前国内外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尾水的方法主要是在生化处理后的末端--混沉池中投加无机絮凝剂或聚合氯化铝,借以沉降焦化废水中的悬浮物。经生化处理后的焦化废水中会残留一些微小的固体悬浮物,造成COD、氨氮等主要技术指标均不能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采用絮凝沉淀方法进行后处理,悬浮物在沉降的过程中,会夹带着部分有机物和无机物,从而附带降低了废水中的部分COD和氨氮。选择氧化剂Fenton试剂或次氯酸钠进行后处理,仍不理想。Fenton试剂主要是双氧水(H2O2)加硫酸亚铁(FeSO4),H2O2在Fe2+的催化作用下产生羟基自由基,进而对有机物进行氧化降解,效果一般,用量较大,成本较高。有些焦化企业使用次氯酸钠(NaClO)处理废水,但NaClO在碱性溶液中较稳定存在,且氧化降解性较强,而一般的焦化废水呈弱酸性,因而降低了其效用性,且Cl-在水中的腐蚀性很大,因此寻求高效无毒的氧化物质处理焦化废水末端尾水是未来研究的一大趋势。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是钢铁生产企业,建有焦化废水处理工段,日处理废水能力接近1万吨,处理方法为A2/O法,生化尾水在2011年之前采用聚合硫酸铁絮凝法,处理后的COD值均在180mg/L以上,其它污染物指标也离炼焦炉化学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2012的1A级标准相差甚远。本技术通过使用自主研发生产的高效絮凝剂聚硅酸铝铁和高效氧化剂高铁酸钾联合并用,再辅之以其它助剂,如无机盐沉淀剂、缓凝剂等,可以有效地将经生化处理后的焦化废水中的一些难以降解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苯酚类物质、多环芳烃类物质等环状类物质基本降解,直至生成CO2和H2O。通过此一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COD由250mg/L以上可降至50mg/L以下,其它污染物指标也都能达到GB16171-2012的1A级标准,废水中的悬浮物基本被彻底絮凝,水质澄清。运行成本低,药剂处理费用在2.0元左右/吨废水。2012年4月,经太原工业学院和山西中阳实业有限公司研制的本项目技术在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开始进行实施,在弱酸性条件下,对焦化废水生化处理后的出水进行深度降解处理,COD、NH3-N、硫化物、氰化物等指标均能达到国家1A级排放标准,结果令人满意,该技术一直使用至今。此应用成果解决了焦化行业废水处理达标难的大问题,是重大而关键的行业技术创新和突破。(1)技术原理 以高铁酸钾作为氧化剂,由于其极易在水中分解失效,辅以聚硅酸铝铁作为絮凝剂以及高铁酸钾的分解抑制剂,再以磷酸氢二钠作为聚硅酸铝铁的缓凝剂,硫酸铜作为高铁酸钾的催化剂,氢氧化钙作为沉淀剂,对焦化废水生化处理后的尾水进行深度处理。 (2)废水主要技术指标 处理前:COD≥250mg/L、NH3-N≥30mg/L、 硫化物≥1.5mg/L、氰化物≥1.0mg/L、TN≥50mg/L、TP≥2.0mg/L、挥发酚≥2mg/L处理后:COD<45mg/L、NH3-N<10mg/L、硫化物<0.5mg/L、氰化物<0.12mg/L、TN<15mg/L、TP<1.0mg/L、挥发酚<0.25mg/L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朱开金教授太原工业学院太原工业学院朱开金是本科技项目的主要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包括配方研究、中试研究和焦化废水处理现场试制,还有高效絮凝剂聚硅酸铝铁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解决了很多的技术难题,特别是强氧化剂高铁酸钾在水中极不稳定易分解,难以发挥其应有氧化效率的问题,用极少量的硫酸铜作为其氧化催化剂,明显提高了作用效果,为此而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另外,组织协调各方共同进行技术攻关,起了关键的作用。总之,本人是本项目的主要贡献者。
2许晋华工程师山西中阳实业有限公司山西中阳实业有限公司 许晋华作为山西中阳实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作为太原工业学院本项目的主要合作者,为本项目的协调、试制和财务资金调配,以及本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剂的组织生产和供应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应用,为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焦化废水多年以来的有效合格处理及排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3任晓莉教授太原工业学院太原工业学院任晓莉教授在研究延缓高铁酸钾于水中自身分解失效问题上,通过加入聚硅酸铝铁絮凝剂得以实现,一举两得。为此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和现场试制工作,为本项目的实施应用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技术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证书排名第三;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排名第三。
4翟燕教授太原工业学院太原工业学院翟燕教授在高效无机絮凝剂聚硅酸铝铁的合成方面解决了高硅含量容易凝胶的稳定性和延长其储存期的问题,带领团队相关人员为此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技术贡献。
5赵润柱工程师山西中阳实业有限公司山西中阳实业有限公司为放大试验选择原材料型号、负责购买原材料付出了艰辛努力。同时,负责联系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焦化厂,对试制出现的技术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以便及时进行改进,起了很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6谭俊华副教授太原工业学院太原工业学院 参与本技术项目的大部分实验和现场试制工作,对中试方案的制定、调整完善起了建设性作用。
7赵彦亮副教授太原工业学院太原工业学院 参与本课题项目的部分实验研究和工厂试制工作,提出聚硅酸铝铁的多个缓凝剂研究方案,并遴选出了最佳的缓凝剂。
8刘菲副教授太原工业学院太原工业学院参与本课题项目的部分实验研究和工厂试制工作,对选择高铁酸钾在水相中高效氧化的催化剂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焦化废水生化尾水深度处理剂中国ZL2010 1 0228869.3太原工业学院;山西中阳实业有限公司朱开金;许晋华;任晓莉;要玲;赵润柱
2授权发明专利聚硅酸铝铁的特殊合成工艺中国ZL2004 1 0012422.7华北工学院分院(太原工业学院前身)朱开金;李敏;薛笑莉;张翠梅;牛宇岚
进步奖朱开金,许晋华,任晓莉,翟燕,赵润柱,谭俊华,赵彦亮,刘菲太原工业学院,山西中阳实业有限公司,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山西省教育厅
810357-401 科尔沁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项目名称科尔沁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项目简介 项目所属学科领域:本项目属于蒙药学研究领域。 蒙医药学是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为蒙古族乃至其他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由于自然环境、认为因素的影响,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生物多样性逐年锐减。在蒙药产业化发展中蒙药资源存在基源混乱现象、常用蒙药材质量标准滞后、有效物质基础不清,极大限制了蒙药新药的开发与临床应用。在内蒙古自然科技基金重点项目、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研究工程院、内蒙古民族大学资助项目等立项支持下,课题组历经科技攻关,在蒙药资源调查、蒙药品种整理与质量评价、质量标准制定、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率先对蒙药用植物、蒙药命名进行分析研究,并归纳提出命名方法,解决了名称混乱问题。课题组对科尔沁药物资源进行调查,对蒙药名称、基源、化学成分、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共采集药用植物112 科406 属735 种79 变种,其中药食同源植物109 种,地产野生植物药80种,其中全草类、叶类50种、根茎类16种、瓜菜类1种、禾谷类5种、仁果类8种;民间药25科26属45种。为蒙药正确使用、扩大药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首次蒙古族民间药文冠木、山沉香等45个品种进行了本草考证,确定正品、代用品、混淆品、伪品,正本清源,解决了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对中药不用或少用,常用蒙药杉叶藻等48个品种进行了生药学研究,确定了生药学鉴别的特征指标,制定了蒙药材质量标准,对不同生境采集药材间进行质量比较研究,进行分析评价;确保了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 3.采用生物技术对地产药用濒危植物甘草、草麻黄、芍药、桔梗(内蒙古重点保护植物) 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按Stebbins (1971) 分类法则,根据Levan 等(l964)提出的染色体命名系统确定染色体类型,进行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为建立濒危植物基因库、保护和繁育提供科学数据;采用ISSR技术对民间药用濒危植物种群进行分析,揭示其自然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水平。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确认民间药用濒危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揭示濒危机制和适应潜力,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完成该成果的过程中,发表论文99篇,其中核心56篇,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二等奖1次,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通辽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次。出版专著2部,全国蒙医药高等教育规划教材6部。培养21名硕士,1名博士。创建2个省级创新团队;国际会议报告22余次。 该成果中的地产部分单味药被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教材和教育部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中;研究成果提升了部分蒙药材标准,可为药材质量标准的提升提供方法学和科学依据;研究成果用于该地区的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为制定保护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学。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鲍布日额教授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 本人是项目主持人,全面负责了课题研究工作。 主要完成了科尔沁植被区系分析,野外调查和采集证据标本、分类鉴定、质量研究。
2良良讲师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 主要完成了科尔沁植被区系分析,野外调查和采集证据标本、质量研究。
3陈香梅讲师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 主要完成了科尔沁植被区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野外调查和采集证据标本,质量研究。
4风艳讲师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 主要完成了科尔沁植被区ISSR分析,质量研究。
5文萍讲师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 主要完成了科尔沁植被区野外调查和采集证据标本。
6苏日娜其他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 主要完成了科尔沁植被区药用植物ISSR分析,野外调查和采集证据标本。
7莫德格玛其他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 主要完成了科尔沁植被区野外调查和采集证据标本。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鲍布日额,良良,陈香梅,风艳,文萍,苏日娜,莫德格玛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820405-401 极端条件下核电厂工程结构的破坏机理及应对措施
项目名称极端条件下核电厂工程结构的破坏机理及应对措施推荐/提名单位/人大连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项目简介该项目研究属重大工程结构抗震减灾领域,旨在为核电工程抗震安全评价和安全保障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我国在建和拟建核电工程占世界总量近50%,地震动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对核电工程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保障重要核电构筑物抗震安全、防止核电辐射污染是安全发展核电的首要问题和重大技术课题。历史上几次核事故对社会政治、经济和公众心理影响巨大,几乎导致欧、美核电建设停滞近20年。世界上遭受过地震的核电站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害,由此表明抗震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核电开发建设,远不能满足核安全要求。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巨大灾害后果至今仍无法消除。当前对核能利用的担忧,最有争议的依旧是其安全性如何得到有效保障的问题。项目团队对复杂厂址条件下核电抗震安全这一急迫工程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突破了计算方法、软件平台、评价指标和工程措施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取得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的研究成果,为提高我国核电抗震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坚实基础。主要科技创新有:(1) 发展了复杂场地-核岛厂房及海域土体的多尺度本构及多/跨尺度分析模型与方法,分别提出了反映安全壳孔口和海域工程界面过渡特性的动力多尺度有限元,建立了反映壳体复杂配筋和地基岩体裂隙特征的多尺度本构模型,为抗减震措施基于楼层谱概率的评价评价指标提供了依据。 (2) 开创性的分析了桩-土相互作用以及深厚覆盖层对核岛厂房动力响应的影响,揭示了内压、地震作用下安全壳功能失效机理,给出了安全壳抗震性能评价指标和震损安全壳的内压承载力计算公式,提出了远、近场及主余震不同地震类型作用下的复杂场地-核岛厂房结构失效模式。(3) 探讨了内爆炸和外部爆炸作用下核电厂房结构的破坏形态的机理及规律,设计核岛厂房结构抗爆泄压和气体回收装置,验证抗爆泄压阀和气体回收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4)联合振动台模型试验揭示了核电厂泵房前直立墙与护岸/防波堤等构筑物的强震破坏模式及功能失效机理,提出了考虑应变软化的动力时程稳定和滑移变形分析方法和抗震稳定验算方法。(5) 提出了核岛厂房结构的抗减震措施,揭示了隔震核电厂房的减震规律,进行了重力水箱减震流固耦合效应及其减震效果的参数化分析研究,进行了重力水箱挡板的优化设计。 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33篇,其中SCI收录73篇,EI收录25篇,共有62篇文献累计SCI他引491次;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项。参编核电规范1部,修编核电规范1部;形成的核岛地基抗震适应性评价技术、核岛厂房和海域工程构筑物地震损伤—破坏模拟分析技术及其高效、高精度软件集成系统等成果应用于辽宁省红沿河、徐大堡核电工程,并推广应用到防城港、太平岭、石岛湾、宁德等核电工程以及CAP1400、华龙I号等核电项目,相关成果整合纳入我国自主产权ACPR1000+堆型软件系统,显著提高了我国核电抗震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健云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项目负责人之一。第1、2、3、5项科技创新的主要贡献者。提出了核电安全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等效力学模型;针对CPR1000核电安全壳结构失水事故爆炸提出了抗爆泄压措施并论证了可行性和适用性;针对AP1000核电安全壳提出了基于重力水箱流体晃荡的减震优化设计措施;研究了CPR1000核电厂房的地震动易损性及震后受压易损性。支持本人创新贡献的旁证材料参见附件2,3(专利)、附件8(实用新型)、附件13,14(软件著作权)。
2孔宪京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项目负责人,第1、2、4项科技创新的主要贡献者。负责项目策划、制定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并指导完成研究工作。改进了防波堤、护岸等斜坡式构筑物抗震稳定计算和抗震验算方法;指导研发了大规模、高效的核电结构-地基动力非线性、弹塑性抗震安全分析软件系统。负责了防城港、阳江、福清等核电厂海域工程的抗震安全评价工作。支持本人创新贡献的旁证材料参见附件9(实用新型)、附件11,12,13(软件著作权)。
3邹德高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第1、2、4项科技创新的主要贡献者。发展了地基土和筑堤块石料静、动力弹塑性本构模型;提出了非线性多边形网格有限元分析方法;发展了考虑强度软化的斜坡式构筑物动力时程稳定分析方法;研发了大规模、高效的核电结构-地基动力非线性/弹塑性抗震安全分析软件系统。负责了宁德、石岛湾、红沿河、徐大堡、太平岭等核电厂工程的抗震安全评价。支持本人创新贡献的旁证材料参见附件9(实用新型)、附件11,12,13(软件著作权)。
4徐强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第1、2、3、5项科技创新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发展了混凝土动态细观破坏模拟方法;提出了核电结构的高效、高精度的多尺度数值方法;研究了核电厂房基础隔震系统和水箱减震装置的优化设计;分析了核电站安全壳外部接触爆炸情况下的损伤破坏特征。支持本人创新贡献的旁证材料参见附件8(实用新型)。
5刘君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第 2、3项科技创新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开展了国内首例CPR1000安全壳的振动台模型破坏试验,发展了模型相似材料,探明了该安全壳的抗震薄弱部位开展了国内首例CPR1000安全壳外部冲击破坏试验,探明了安全壳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支持本人创新贡献的旁证材料参见附件4,5(发明专利)、附件14(软件著作权)。
6徐斌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第1、2、4项科技创新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改进了循环复杂荷载条件下的滞回特性和压力相关性,发展了筑堤石料和地基砂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建立了堤防构筑物地震液化及液化后固结全过程弹塑性分析方法。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防城港、阳江、福清等核电厂海域工程的抗震安全评价工作。支持本人创新贡献的旁证材料参见附件9(实用新型)。
7赵春风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第1、2、3、5项科技创新的主要贡献者之一。针对CPR1000核电安全壳结构抗震提出了减隔震措施并论证了不同地震动特性下的隔减震效果,并提出了隔震条件下厂房连接管道的柔性伸缩节设计措施。支持本人创新贡献的旁证材料参见附件6,7(专利)、附件8,10(实用新型)。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土工三轴试验的粗粒料储料箱中国ZL 2013 20856027.1大连理工大学孔宪京,邹德高,周晨光,周扬,徐斌
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AP1000核电厂非能动重力水箱防晃装置中国ZL 2017 2 1021578.0合肥工业大学赵春风,王强,彭涛,王波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GEODYNA的堤坝工程大变形分析控制系统v1.0中国2016SR076828大连理工大学孔宪京,邹德高,余翔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前处理软件系统中国2014SR123798大连理工大学孔宪京,邹德高,余翔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楼层谱人工波生成软件中国2015SR176205大连理工大学李建波,陈健云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核电安全壳抗爆泄压系统中国ZL 2017 2 1577211.7大连理工大学李静,陈健云,徐强,赵春风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光纤光栅剪切应变传感器中国ZL 2015 1 0266582.2大连理工大学范书立,陈健云,任亮
8授权发明专利用于测量锚在土中运动轨迹和承载力的装置及方法中国ZL 2015 1 0483124.4大连理工大学刘君, 韩聪聪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核电厂钢筋混凝土安全壳防爆泄压装置中国ZL 2017 1 0245188.X合肥工业大学赵春风,彭涛,王强,张增德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边坡稳定可靠性分析软件v1.0中国2011SR059474大连理工大学刘君,孔宪京,邹德高,陈健云
进步奖陈健云,孔宪京,邹德高,徐强,刘君,徐斌,赵春风大连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830407-401 面向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管理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面向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管理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辽宁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产品技术的创新速度和质量已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瓶颈,对国家及国防的综合竞争力也具有重要影响。本项目结合企业在复杂产品(如飞机、汽车、机床等)研制方面的知识管理应用需求,开展面向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挖掘及应用技术研究。即通过研制多源异构信息融合技术,实现企业内、外信息的有效积累和挖掘;通过面向场景的嵌入式应用模式,改变传统的知识获取模式,实现知识的自动积累,以解决知识获取的瓶颈问题;通过概念模型、领域本体和基于实例的知识融合技术,建立知识间逻辑关系,改进传统知识组织模式;通过用户模型建模与优化技术及基于用户模型的个性化服务技术,感知用户状态,动态预测用户知识需求,以解决知识个性化服务问题。课题组最早面向航空领域开展了知识管理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走过了以知识为核心、以应用为中心到以人为核心的研制历程。与传统知识管理技术相比,该项目强化了对知识的动态获取和共享应用能力,并通过与用户行为的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知识循环系统,将知识管理环境与工作环境融合,将知识采集、知识积累、知识推送等知识管理环节嵌入到产品概念设计、详细设计、试验验证等研制环节中。该项目最终形成了一套面向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管理与应用体系,包括技术体系、资源体系、服务体系、接口体系及相关规范等。在技术体系方面,在知识获取、知识融合和知识推荐等关键技术的支撑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平台架构和服务接口(包括二次开发接口),同时围绕知识存储、知识加工、知识应用和知识服务等方面完成了近百款使能工具的开发;在资源体系方面,围绕复杂产品的研制需求在对内外部知识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构建了以领域本体和用户模型为核心的知识表示和知识应用关联描述体系,为知识的高效计算和精准推送提供保障;在服务体系方面,重点围绕知识管理平台定制实施、专题技术资源挖掘、竞争情报信息跟踪和多文种信息加工等方面提供服务。该项目相关成果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软件著作权10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电子等设计/制造企业中,具体包括航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航天情报知识服务平台、航空发动机知识化设计平台、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服务平台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的相关成果在两化融合、军民融合和产教融合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尹宝生副教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项目的总体设计工作和关键技术研发工作,并带领团队完成了项目的详细设计、编码实现、测试验证、应用实施等工作。在项目的总体方案确定、关键技术突破和应用推广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创新点1,2,3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2张桂平教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作为核心项目成员之一,参与了项目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和项目的推广应用等工作。在创新点2、3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蔡东风教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作为核心项目成员之一,参与了项目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和项目的推广应用等工作。在创新点1、3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4廉鹏其他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负责完成了系统的具体实现工作,具体包括信息采集、智能检索、知识库管理等功能。在平台的宣传推广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5刘盛新其他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负责完成了个性化门户、知识库导入/导出、第三方系统集成等功能的开发实现。在系统的运行维护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6徐立军高级工程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作为课题主要成员之一,负责完成了平台资源采集、加工和挖掘等工作,在平台的应用推广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7刘伟松讲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之一,负责完成了系统资源采集、资源加工和系统运行环境搭建、优化等工作。
8白宇讲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之一,完成了多源异构信息融合算法的具体实现,在知识采集、知识积累、知识推送等知识管理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9叶娜讲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之一,负责完成了多文种资源的自动采集、翻译转换、加工处理等工作。
10王裴岩工程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之一,负责完成了工艺知识加工处理、标准术语提取、工艺规程推送算法的设计等工作。
11彭默其他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完成了面向场景化的数据与模型加工处理,数据内容识别与本体标注工作.研发了可视化辅助分析工具。
12袁金福其他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完成了资源协同加工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工作,负责完成了知识管理平台的测试和部署工作。
13刘健讲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负责完成了系统的资源采集、加工、测试和宣传推广和技术支持等工作。
14田晓光工程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负责完成了系统的资源采集、加工、测试和宣传推广和技术支持等工作。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领域本体辅助构建平台v1.0中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LDA的文档推荐系统中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技术脉络智能分析软件v1.0中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知识服务系统中国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创新知识采集系统中国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专家知识挖掘系统中国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比特能大数据产品软件中国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中医“肾藏精”脏象理论知识管理平台系统V1.0中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中医“肾藏精”脏象理论知识标注系统V1.0中国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10申请发明专利数据聚类方法和装置中国201310733986.9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进步奖尹宝生,张桂平,蔡东风,廉鹏,刘盛新,徐立军,刘伟松,白宇,叶娜,王裴岩,彭默,袁金福,刘健,田晓光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教育厅
840408-401 抛物线齿形迷宫密封结构研究及2-6KD系列迷宫压缩机研制与应用
项目名称抛物线齿形迷宫密封结构研究及2-6KD系列迷宫压缩机研制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辽宁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沈阳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远大压缩机有限公司,沈阳中科博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其他学科,涉及机械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迷宫压缩机因其维护成本低,工作安全稳定、可靠等优点,多年来作为工艺系统设备广泛用于能源、安全环保、石化炼化和天然气领域。从2008年开始,项目组针对上述领域依赖于进口的现状,采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应用示范-行业推广”的研究模式,在系统钻研流体力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常规的三角齿、梯形齿、矩形齿齿形结构参数研究,通过仿梯形齿迷宫密封结构、类迷宫密封齿形结构和流场动力性能以及密封性能的分析研究,历经十余年产学研开发,开发出绿色高效、强度好、流场动态阻滞效率高、泄露介质动热能转换比例大、梳齿少等优点的抛物线齿形迷宫密封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应用,使压缩机的密封性能与传统填料密封形式的压缩机相当,较早期的迷宫机密封性能有大幅度提高。解决了介质泄露严重、能源消耗大等制约迷宫压缩机推广应用的技术瓶颈,特别是特殊介质的超低温、高压、大气量的迷宫压缩机。研制了以6列为主体的2—6列K型和D型超低温、超高压、超大流量的迷宫压缩机系列产品并在国内69家行业企业得以应用,形成了近百台套迷宫压缩机专有设计、工艺、材料工艺技术及成套设备,近三年新增产值2.75亿元、利润1.19(毛利润)亿元。实现了我国迷宫压缩机设计、工艺技术和装备“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1、针对温升引发活塞杆疲劳损坏导致永久性失效这一问题,项目组研制出中空双螺旋冷却通道结构的活塞杆,使所研制的2、3、4、6列迷宫压缩机活塞杆寿命从15000 小时提高到20000 小时,压缩机组检修周期由原来的3年二次变成2 年一次。2、开发了一种防止压缩机气缸液击的缸盖结构及密封结构技术,通过其应用,解决了压缩机液击事故,进一步提高迷宫压缩机安全性能。3、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密封结构,该结构有效提高了迷宫压缩机密封性能。4、针对超低温乙烯和BOG气体介质,项目组通过材料脆性理论钻研,开发出改性的H17耐低温材料,利用专有铸造技术,铸造出2-6列耐超低温介质的压缩机基础件。5、开发出全新的往复压缩机控制系统V1.0,该系统能够有效地嵌入用户的工艺系统监控网络平台,在与用户共享压缩机实时状态的同时,制造厂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获得的大数据,实现对所监控的远程压缩机设备进行故障预警、易损件寿命预测,确保压缩机系统设备安全、稳定、可靠运行。6、通过抛物线齿迷宫密封技术应用,项目组开发出第一台6列大型天然气和LNG迷宫压缩机、第一台2K-165MG低温乙烯迷宫压缩机、第一台3K-160MG和4K-300MG低温BOG迷宫压缩机。其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抛物线齿迷宫密封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研制过程中申报发明专利10项,获得授权7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3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42篇(SCI/EI收录17篇次)。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巴鹏教授沈阳理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整个项目的管理工作,并具体负责如下的项目工作:1.负责组织并起草完成《抛物线齿形迷宫密封结构研究及2-6KD系列迷宫压缩机研制与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主持工艺流程设计,方案设计,组织设计、制造、用户三方技术论证和制定项目实施的宏观规划,和技术路线。3.安排和协调项目各组之间的分工,并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4.负责项目的成本和利税监控。
2张秀珩副教授沈阳理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设计负责人:1.根据项目需求提出解决方案,完成项目的总体设计,维护项目的开发体系;2.确定工作内容,分配工作任务,协调成员间的关系;3.控制并保证设计进度;4.参与业务、技术关键点的设计及开发工作5.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审查,确保设计质量。
3齐凤升副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项目的基础研究开发负责人1.在本项目中负责关键部件的基础开发与设计,具体工作是应用FLUENT分析软件开展通用型迷宫密封齿形的流场分析、探讨新型迷宫密封齿形研究开发。2.新型迷宫密封齿形结构开发设计、试制、试验、结构优化优化及转化应用。
4张天明高级工程师4沈阳中科博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系沈阳中科博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负责监控系统设计和现场总线技术应用研究,负责整个系统设备监控系统设计、试验、制作和安装调试,DCS控制系统硬件及监控软件设计,电机选型、各节点的传感器选型设计制作、下位PLC系统控制柜、上位人机对话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软硬件编制、安装和调试。
5焦圳工程师3沈阳远大压缩机有限公司设计转化及现场监造、管理工作1. 负责管理对所开发的研究开发阶段所形成的设计按照制造规划和标准进行设计转化,并具体负责主机的转化设计;2. 监制协调:负责在工艺和制造阶段主持专业例会,必要时举行技术专题会及会议纪要的编写;对制造过程中包括技术、进度、专业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研讨、协调,作出相应决定,并对会议纪要决定项目进行检查和落实。
6张德元副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1. 负责整个项目的加工制造及装配的全部工艺方案制订并具体负责整个项目的装配工艺设计;2. 负责在各自的单位对基础件材料和关键件材料试验检定;3. 负责装配、安装调试、试车过程检验和监控及全部零部件产品质量管理;4. 参与试验和运行数据采集、分析研究以及实验报告总结工作。
7曹洪祥讲师沈阳理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设计负责人:1. 按照项目总体规划,协助项目负责人安排工作任务,协调设计、工艺、加工、实验各环节交接工作;2. 负责整个项目的技术和试验资料整理、归纳、总结及存档;3. 负责事务性业务管理、参与各环节工作协调工作4. 参与项目进展情况检查、工作进度检查。
8臧志宾工程师3沈阳远大压缩机有限公司设计负责人:1. 协助项目总设计师起草总体设计方案,设计项目的总体规划草稿;2. 具体负责管路振动、强度校核、曲轴扭振研究分析及相关报告撰写;3. 具体负责压缩机组辅机设计;4. 协助总设计师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审查并撰写阶段设计进展报告。
9鑫龙高级工程师沈阳理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试验和试制负责人:1. 根据项目设计要求,完成项目所涉及到的全部试验规划;2. 加工零部件材料试件制作,的总体设计,维护项目的开发体系;3. 确定工作内容,分配试件制作任务,协调成员间的关系;4. 控制并保证设计进度;5. 参与业务、技术关键点的设计及开发工作。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抛物线齿轴向迷宫密封结构中国ZL201310292016.5沈阳理工大学巴鹏等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中空双螺旋冷却通道结构的活塞杆中国ZL201310292013.6沈阳理工大学巴鹏等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防止气体压缩机气缸液积的缸盖结构中国ZL201410789768.1沈阳远大压缩机有限公司盖永庆等
4授权发明专利带一圈冷却通道的填料盒中国ZL201510305487.9沈阳远大压缩机有限公司李宽等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摆线轴向迷宫密封齿结构中国ZL201710840215.8沈阳理工大学张秀珩,巴鹏等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弹簧变形补偿方法 中国ZL201510019590.7沈阳理工大学张玉璞,鑫龙等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组合式弹簧变形补偿装置 中国ZL201510011731.9沈阳理工大学鑫龙等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沈阳远大往复压缩机控制系统v1.0中国2018SR366306沈阳远大压缩机有限公司沈阳远大压缩机有限公司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多工位气阀装配机器人的装配平台中国ZL201820321607.3沈阳理工大学巴鹏等
10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气体压缩机的密封结构中国ZL201720329256.6沈阳远大压缩机有限公司王晓冬等
进步奖巴鹏,张秀珩,齐凤升,张天明,焦圳,张德元,曹洪祥,臧志宾,鑫龙沈阳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远大压缩机有限公司,沈阳中科博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教育厅
850408-402 轮胎X光缺陷智能检测系统
项目名称轮胎X光缺陷智能检测系统推荐/提名单位/人辽宁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沈阳理工大学,广州市埃恩斯丹工业装备有限公司,沈阳荣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子午线轮胎是轮胎工业发展的方向,是我国轮胎工业更新换代的产品,国内外需求空间巨大。轮胎缺陷无损检测技术对于交通安全、轮胎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其中轮胎X光检测是轮胎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子午线轮胎缺陷的多样性和问题的复杂性,传统模式识别方法难以适应生产现场需要,目前国内各轮胎生产企业仍然以人工或者半人工方式检测为主。而传统的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技术难以准确对缺陷进行识别和定位。为了保证产品安全,满足客户需求,加之考虑到企业生产对于成本、速度和漏检率具有的严格要求,项目组在研发过程中着重解决如何提高深度学习识别算法的准确率、识别速度、算法的鲁棒性及适应性。本项目成果“轮胎X光缺陷智能检测系统”采用深度学习方法来实现对轮胎X光图像的分析和识别,进而完全取代人工判读,并且保证判读结果客观准确,并且能够完成结果自动归类的任务,该系统可以有效克服人工评定中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误判和漏判,以及工业实践当中存在的现场适应性差等问题,使评判过程更加客观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该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模式识别技术对复杂无规则的缺陷图像识别率过低的问题,从而实现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降低企业人工成本,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实现真正的无人化检测的目标,本项目对我国自主轮胎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打破国外贸易和技术壁垒、提高企业的工业自动化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项目主要技术创新如下:(1) 根据轮胎X光图像的特点,构建深度学习算法,系统采用SSD(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缺陷定位算法。在神经网络设计方面,本系统采用Inception结构来实现对轮胎X光图像的识别,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缺陷的复杂程度和细节特性来构建与之适应的网络模型,并且实现网络结构和参数的改进工作。该项目具备自动识别和自学习功能,整体漏识率降低,项目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识别速度和精度的提高。(2) 采用自主开发的缺陷定位系统对轮胎X光图像进行处理,利用缺陷算法对轮胎质量缺陷进行识别和定位,解决了原有全钢子午线轮胎内部质量检测难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难题。(3) 根据胎缺陷所在区域不同的特点,设计不同尺度的特征检测器,分别用来识别轮胎的细节缺陷和宏观缺陷。(4) 通过预训练模型,设计辅助标注和识别系统,实现了对轮胎缺陷的自动辅助标注,大幅度提高了样本标注效率和识别速度。本项目目前申请发明专利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项目成果已在合肥万力轮胎有限公司、朝阳浪马轮胎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工业应用,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该项目成果已经经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鉴定,被鉴定为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后续还可扩展到轮胎外检、医疗影像识别、智慧农业、智能交通等多个领域和行业。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亮副教授沈阳理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完成人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系统框架的设计,智能检测算法的设计,为项目成果创新点1、2、3、4均作出了主要贡献。
2刘韵婷副教授沈阳理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完成人主要负责对智能检测算法的改进,并负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的申请工作,对成果创新点1、4作出了主要贡献。
3刘晓阳讲师沈阳理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完成人主要负责系统实验平台的设计及维护,为成果创新点2、4做出了主要贡献。
4苏向东副教授沈阳理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完成人主要负责系统需求调研,对成果创新点3做出了主要贡献。
5齐宏伟工程师沈阳荣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沈阳理工大学完成人主要负责智能检测系统的数据采集、智能算法的硬件架构设计,为成果创新点2、4做出了主要贡献。
6饶兵工程师沈阳荣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沈阳理工大学完成人负责整个智能检测系统的软件架构设计,并按需求与企业进行技术对接,对成果创新点2、3做出了主要贡献。
7曾滨工程师广州市埃恩斯丹工业装备有限公司广州市埃恩斯丹工业装备有限公司完成人在项目初期为算法的实施与验证提供了海量样本数据,并依据所具备的行业经验对整个系统框架进行了设计,对创新点2做出了主要贡献。
8蔡俊强高级工程师广州市埃恩斯丹工业装备有限公司广州市埃恩斯丹工业装备有限公司完成人在项目前期针对本项目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大量调研,在项目成果系统性能的完善、现场适应性的提升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创新点2、3做出了主要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轮胎智能检测方法中国CN108711148A沈阳理工大学陈亮、刘韵婷、齐宏伟、饶兵、宋建辉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轮胎缺陷智能检测系统中国2018SR750462沈阳荣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轮胎缺陷自动标定软件中国2018SR750315沈阳荣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4其他广州市埃恩斯丹工业装备有限公司企业标准—轮胎X光缺陷智能检测系统中国
进步奖陈亮,刘韵婷,刘晓阳,苏向东,齐宏伟,饶兵,曾滨,蔡俊强沈阳理工大学,广州市埃恩斯丹工业装备有限公司,沈阳荣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辽宁省教育厅
860409-401 跨流态真空气体输运理论与真空装备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项目名称跨流态真空气体输运理论与真空装备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沈阳中北通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淄博水环真空泵厂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近年来,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重大科学装置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对高端真空装备的发展和技术升级提出了迫切的需求,真空工程理论及应用是实现真空装备自主创新的前提和保障。我国对真空装备产业发展缺乏科学的引导和高端部署,在真空基础理论和真空装备关键技术领域存在明显不足,致使在先进真空装备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增大。项目组先后在国家科学仪器重大开发专项等项目支持下,基于真空工程理论,对真空泵及其他真空装备进行了二十几年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主要创新为: 1、针对中低真空领域,提出了跨区域、多流态下气体输运理论,形成了真空装备动态结构的可视化设计方案体系,建立了多款中、低系列真空泵产品及真空装备的设计方法。针对中低真空流体输运问题和中、低真空装备结构设计,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等方法,开展中低真空气体动理论研究,提出了跨区域、多流态下的气体输运理论。建立了结构体和流体的耦合分析模型、形成了旋转部件等动态结构的可视化设计方案体系,开发和升级包括水环泵、涡旋干式真空泵、罗茨泵、爪型真空泵等在内的多类型、多系列真空泵产品,创新形成了稀土永磁材料低氧工艺技术及永磁器件真空渗金属技术等多项真空装备技术。 2、针对高真空领域,提出了分子流态气体流动的精确计算方法、建立和发展了过渡流态抽气特性的精确预测模型,提升了系列高真空装备的自主设计理论水平。针对高真空状态下稀薄气体输运特点,将分段积分法引入到涡轮级抽气特性计算中,将分段流态判别法引入到牵引级抽气性能的计算模型中,大大提高了高真空装备的性能计算精度。创新地在涡轮级-牵引级之间设计过渡结构,提高两者的匹配效果,为高真空分子泵和高真空装备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全面有力的支撑。 3、针对真空装备,建立和发展了面向真空装备类产品的全方位、动态系统化设计的新方法,建立了一套准确预测真空装备性能的设计理论。针对真空装备的气体传输、杂质流动、传质传热过程,以机理分析获取工程参量的瞬态响应特征,实现真空装备内关键量值浮动精度的有效监控,全面数字化反映并揭示了真空装备的内部流动与传输过程,并能对真空装备内压力、流速和温度的分布与结构体物理特征变化进行耦合分析,实时在线预测真空装备性能。为真空装备进行自主创新性设计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支撑。 本项目在基础理论、实验与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新申请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论文40余篇。该项成果大幅提升了国内真空泵类产品及其他真空装备的设计水平和产品性能,打破国外产品长期以来的市场垄断。广泛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重大科学装置等高新技术及其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经济效益超9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巴德纯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制定总研究路线,长期开展真空工程理论与技术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各创新点均有主要贡献。在跨流态气体状态下气体传输和真空理论的完善、干式涡旋泵的流场和热场研究、高速小型分子泵的稀薄气体动理论和结构优化设计、航天工程应用设备开发等各个方面均做出创造性贡献。针对各种流态气体输运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关键理论,对各类真空泵的设计解决了多项技术瓶颈、关键设计与优化方法、自主创新技术。设计并开发了多类多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真空泵,已成功应用并稳定运行于生产现场。(见附件2、3、5、7、13、16、28、37、38、39、40等)。
2刘坤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主要负责真空泵型线模型和结构优化的研究,针对各类真空泵的特点,结合理论和加工工艺对转子型线进行开发和设计,并进行结构、热、动力等多物理场的耦合分析,为涡旋干式真空泵的设计和生产提供指导。并参与了大量的应用测试工作。对创新点1、3均有主要贡献(见附件2、5、6、13、28、33、36等)。
3王光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主要技术负责人,主持涡旋真空泵项目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技术研究,负责全部技术的加工制造、装配测试和应用工作。针对干泵在集成电路的实际应用中应用的技术问题,进行细致、系统的调研和测试,同时对理论设计的结构进行工艺改造和技术实施,同时改进了加工、制造和装配过程中的设备和工艺,创造性地对各主要零部件和整机进行测试工作,并对应用过程进行跟踪和调试。对创新点1、3均有贡献(见附件3、4、18、28等)。
4段永利副高级沈阳中北通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阳中北通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主要技术负责人,主持东北大学与沈阳中北通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稀土永磁材料低氧工艺技术及永磁器件真空渗金属技术等高性能烧结钕铁硼制造技术研究部分。对生产线、先进后加工设备及检测仪器,包括真空炉等生产与检测设备的设计和升级,检验相关真空工程应用理论,为项目各项技术的实验和应用提供充足的运用环境。对创新点1、3有主要贡献(见附21、31、32、33等)。
5陈维茂其他淄博水环真空泵厂有限公司淄博水环真空泵厂有限公司 主持水环真空泵及压缩机设计、技术攻关、制造、试验,以及进行项目产业化应用推广等工作。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超大型水环真空泵性能检测实验站,不仅满足了本企业产品研发和出厂性能检测的需求,也为行业企业同类产品的性能检测提供的基础条件。解决了超大型水环真空泵及其机组在煤矿瓦斯抽放、电厂冷凝气抽放、风洞抽真空、列车穿越隧道模拟实验等各种行业、各种场合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使得超大型水环真空泵及其机组能够大规模推广应用。对创新点1、3均有贡献(见附件22、34、35、36等)。
6岳向吉副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作为项目组的主要成员,负责真空泵流场分析的任务。采用动网格技术将CFD方法应用于真空泵内部气体流动的建模、数值计算和分析,模拟结果与实验对比验证了数值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作为多场耦合真空泵设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流场分析预测泵的性能,研究泵内的流动过程、流动现象和流动机制,为真空泵的优化和改进提供技术支持。对创新点1、3均有主要贡献(见附件3、4、28、37、38、39等)。
7王晓冬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负责高真空领域探究稀薄气体输送机理与完善稀薄气体动力学理论。提出并发展了过渡流态抽气特性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复合分子泵涡轮级、牵引级各流态下抽气特性的理论计算模型。开展复合分子泵设计理论研究,提出了涡轮级叶片积分中值算法等算法,编制计算软件,大幅提高了复合分子泵的抽气性能计算精度;提出了复合分子泵涡轮级-牵引级级间过渡结构等结构改进方案,为改进复合分子泵结构、优化抽气性能奠定了理论基础。参与设计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复合分子泵,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创新点2、3均有主要贡献(见附件7、8、9、10、13、28、40等)。
8杜广煜副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作为项目组的主要成员,负责涡旋干泵抽气过程中复杂的流体动力学和传热学现象,深刻理解真空泵的流动和传热特性,优化设计参数和结构,改进泵的性能,解决真空泵在设计、生产工艺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创新点1、3均有主要贡献(见附件28、33、36等)。
9孔祥玲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主要技术骨干,具体负责了涡旋干泵项目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技术研究,关键技术发明点的测试工作负责人,负责加工制造、装配测试和应用的具体工作。针对干泵在集成电路的实际应用中应用的技术问题,进行细致、系统的调研和测试,同时对理论设计的结构进行工艺改造和技术实施,同时改进了加工、制造和装配过程中的设备和工艺,创造性地对各主要零部件和整机进行测试工作,并对应用过程进行跟踪和调试。对创新点1、3均有贡献(见附件14、15、16、18、29等)。
10刘在行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主要技术骨干,具体负责了涡旋干泵项目加工制造、装配测试和应用工作,对理论设计的结构进行工艺改造和技术实施,同时改进了加工、制造和装配过程中的设备和工艺,参与并进行客户测试和产业化相关工作。对创新点1、3均有贡献(见附件14、15、16、18、29等)。
11齐丽君中级沈阳中北通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阳中北通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主要管理人员,参与东北大学与沈阳中北通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稀土永磁材料低氧工艺技术及永磁器件真空渗金属技术等高性能烧结钕铁硼制造技术共同开发内容的研究方案的制定与主要关键技术的论证。主持项目研究计划的推进与督促,对阶段性成果的验收与鉴定。参与项目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与成果的推广。对创新点1、3均有主要贡献(见附件21、31,32,33)。
12孟凡瑞工程师淄博水环真空泵厂有限公司淄博水环真空泵厂有限公司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水环真空泵及水环压缩机设计、制造、试验等工作,研制了由智能化控制器、超大型水环真空泵、配套减速机、电动机、气液分离器、换热器、管路及阀门组成的闭式循环机组;以提高超大型水环真空泵结构强度、避免叶片断裂为目标,进行了结构、加工与装配工艺技术的创新工作。对创新点1、3均有贡献(见附件22、34、35、36)。
13谢元华副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作为项目组的主要成员,负责真空泵热力学过程的研究和分析,建立了结构体和流体的耦合分析模型,具备了结构体温度场分布和结构变形分析的能力。对创新点3有主要贡献(见附件33、36等)。
14巴要帅讲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作为项目组的主要成员,负责PIV流场可视化真空泵排气特性研究,搭建了应用粒子图像测速(PIV)系统试验台,探究了排气过程的速度分布和变化情况,为实际观测真空泵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排气速度及变化提供了手段,有助于优化泵的结构和噪声的控制。对创新点1有主要贡献(见附件28、33、36等)。
15陈树雷其他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参与了真空泵流场分析的任务,参与搭建了涡旋干式真空泵瞬态数值模拟模型,参与建立泵内流动和传热数值模拟模型。对创新点1有贡献(见附件5、6等)。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复合分子泵抽气性计算软件V1.0中国2016SR133206东北大学王晓冬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腔涡旋式真空泵中国ZL201510579035.X东北大学刘坤,孙松刚,刘文丽,巴德纯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涡旋干式真空泵中国ZL201510330862.5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巴德纯,张英莉,岳向吉,陆艳君,王光玉,张振厚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外平衡式螺杆真空泵中国ZL201710091367.2东北大学巴德纯,刘永源,刘坤,孙松刚,陈树雷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气体微流量测量装置中国ZL201310694925.6东北大学岳向吉,巴德纯,巴要帅,刘坤
6授权发明专利质谱仪用极杆及质谱仪中国ZL201710042133.9东北大学刘坤,孙飞,刘晓杰,姚文浩,邓文宇,陈树雷,杜广煜,巴德纯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采用分段式结构牵引级的复合分子泵中国ZL201610482808.7东北大学王晓冬 巴德纯 张磊 张鹏飞 陶继忠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级高真空干泵中国CN107143506A东北大学刘坤,段启惠,陈树雷,陆艳君,巴德纯
9授权发明专利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泵体排气装置中国ZL201110029659.6东北大学;沈阳华润三洋压缩机有限公司岳向吉,巴德纯,刘坤,姜华伟,苏征宇,冀凯,王树鹏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涡轮分子泵抽气性计算软件V1.0中国2015SR048297东北大学王晓冬
进步奖巴德纯,刘坤,王光玉,段永利,陈维茂,岳向吉,王晓冬,杜广煜,孔祥玲,刘在行,齐丽君,孟凡瑞,谢元华,巴要帅,陈树雷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沈阳中北通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淄博水环真空泵厂有限公司东北大学
870409-402 小像素多信息融合智能特种安检设备
项目名称小像素多信息融合智能特种安检设备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北大学,沈阳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沈阳地泰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1.主要技术内容小像素多信息融合智能特种安检设备是集机、电、仪、无损检测、传感器研制、软件编程及过程控制、数学模型、模式识别等众多学科及其交叉技术的组合。是根据国际、国内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实施恐怖手段的多样化而专门研制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用特种设备。“小像素多信息融合智能特种安检设备”的研发理念是建立一组“全方位”检测手段,采用X射线透照技术、面单信息(被检对象的传送渠道及起始地、终到地、个人信息等)检测技术、电子鼻气味识别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等组成多信息融合处理技术,构建应用于公共安全检测场合、国家职能部门特殊场合的大型检测装备。2.授权专利情况本项目授权发明专利两项,实审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一项,申报软件著作权两项。3.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培养由于连续多年承接了部委级对本项目的资助,组建了特种安检设备实验室,促进了学校精品课建设,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同时,转化该成果的沈阳地泰检测设备有限公司成为了东北大学信息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本科生实习基地(学校授匾),每年接收实习学生不少于240名;发表高水平论文12篇。培养本研究方向的博士生2名,硕士生15名。4.技术经济指标(1)主要技术参数:本装备X射线探测器像素尺寸为0.8mm;射线源最大功率160kv/3mA;检测速度Vmax=3m/s;线扫描面单采集速度与检测推送出可疑物品的图像处理速度同步;电子鼻气味识别最大灵敏度ρ≤1/1000000N;面单图像采集最大亮度为12000lm。是国内独家具有此项技术、检测速度最快(常规检测速度为0.2m/s)、并具有模式识别、技侦功能的特种安检设备。(2)主要性能参数:违禁品模式识别功能;具有“中标”(疑似违禁品)检测对象的自动推送功能(重点探查对象);检测数据的大屏幕显示功能;检测数据存储功能(可追查一个月内的检测数据);检测数量的统计功能及其他管理功能。5.应用及效益情况本项技术的高端产品主要应用于我国的邮路中的邮件、物流、快递、飞邮等需要高速检测的场合,其低端产品通用型安检设备的销售额已达2亿元以上;本项技术的中端产品—线扫描多能量双视角安检设备、单视角安检设备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的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地铁、公安系统、大型国际会议、重要国内外领导人视察、国际-国家级大型外事活动、大型体育运动会等多种公共安全检测领域,累计创直接经济效益4亿元以上。小像素多信息融合智能特种安检设备填补了国内外高速检测技术空白,大幅度杜绝了实物流通领域所存在的违禁物无法监管和控制的安全隐患,实现了国务院的在物品流通领域“三个100%”无漏检要求,实现了采用科技手段解决公共安全领域所必须面对的重大命题。该技术已在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多台/套,查堵出的违禁物、危险品不可枚举,避免了在公共场合内可能发生的恶性事件。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原培新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原培新老师作为本项目排名第一位的完成人,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一项“多信息融合算法的实现”、第二项“有效原子序数物质分类修正算法”、第三项“线扫描多能量高速X射线探测器”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2-8(发明专利ZL 201610843896.9)、附件9-12(发明专利ZL 200710012328.5)、旁证材料:附件20-23(探测器鉴定证书)。作为本项目的负责人,原培新对项目进度、人员情况做出了合理安排,创造性的提出了多信息融合算法并在本项目中实现,将被检对象的条形码地籍信息识别、外部成像面单信息识别、电子鼻气味识别等多信息融合处理,实现对目标检测对象的全方位信息采集处理。
2刘泽明高级工程师沈阳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沈阳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刘泽明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一项“多信息融合算法”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2-8(发明专利ZL 201610843896.9)。刘泽明参与了本项目技术参数的提出、关键技术的研讨工作,在设备现场应用、推广中做了大量工作,使得本项目成功应用了27套,并逐步增加。
3代凤祥工程师沈阳地泰检测设备有限公司沈阳地泰检测设备有限公司代凤祥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一项“多信息融合算法”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2-8(发明专利ZL 201610843896.9)。实现了0.8像素超高速实时采集双能X光数据;实现单一设备3m/s,4K高速线扫描实物数据采集。将分时采集的X光与实物数据、触发信号、一键启动系统与服务器指令进行智能匹配,实现异步数据采集的同步数据输出;研发适用于本系统的图像增强方法,实现高效图像增强计算。
4徐新高级工程师沈阳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沈阳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徐新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四项“模式识别应用研究”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28-29(项目合同)。参与了本项目技术参数的提出、关键技术的研讨工作,在设备现场应用、技术推广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为本产品应用于特殊工程领域做出了贡献。
5王云帆高级工程师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王云帆“主要科技创新”中第三项“线扫描多能量X射线探测器”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32-33(项目合同)。在设备现场应用、技术推广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为本产品市场应用做出了贡献。
6原玥讲师沈阳大学东北大学原玥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一项“多信息融合算法”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34(相关论文 )。参与了本项目软件开发、数学模型论证、模式识别研究,起到了较大作用。
7郭立新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郭立新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三项“线扫描多能量X射线探测器”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35(相关论文),完成了探测器安装尺寸的几何关系与设计。对本项目产品机械结构设计提供了大量建议,参与了传动系统结构设计改进等工作。
8刘东明其他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刘东明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四项“模式识别应用研究”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36(相关论文)。主要参与对液体类的模式识别研究,进行数学模型推证,提高设备对违禁品的识别率。
9谭俊副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谭俊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一项“多信息融合算法”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2-8(发明专利ZL 201610843896.9)。在X射线转换技术方面,研究了不同闪烁材料对小像素X射线探测器的响应、发光光谱和其他特性,重点研究了GAGG、YAG等高速闪烁陶瓷材料在160千伏X射线激发下的发光情况,通过对不同Ce、Pr元素掺杂浓度材料的模拟计算和实验研究,确定了最佳闪烁材料配方。
10王鑫高级工程师沈阳永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沈阳永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王鑫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四项“模式识别应用研究”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30-31(项目合同)。参与了本项目技术参数的提出、关键技术的研讨工作,在设备现场应用、技术推广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为本产品应用于特殊工程领域做出了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线扫描多能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及方法中国ZL 200710012328.5沈阳地泰检测设备有限公司原培新、徐同连、赵秉军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小像素透射多信息融合高速安检系统及其识别方法中国ZL 201610843896.9东北大学、沈阳信息技术研究所原培新、刘泽明、代凤祥、谭俊、柴正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多工位人体探测器及其检测电路中国ZL 201621267222.0沈阳地泰检测设备有限公司原培新、房亮、陈鼎夫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地泰双能量X射线安全检查应用软件V1.0中国2014SR146891沈阳地泰检测设备有限公司沈阳地泰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进步奖原培新,刘泽明,代凤祥,徐新,王云帆,原玥,郭立新,刘东明,谭俊,王鑫东北大学,沈阳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沈阳地泰检测设备有限公司东北大学
880409-403 铝电解槽先进节能阴极技术
项目名称铝电解槽先进节能阴极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北大学,伊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2018年我国吨铝能耗比西方发达国家低1000kWh,铝电解槽寿命延长了20%-30%,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槽寿命延长的同时,减少了单位产量固废危废的排放。这些技术进步得益于国内各类技术的综合应用,该项目成果的成功应用实施便是其中一部分。但15年前,我国生产吨铝的能耗与国外先进技术不相上下,而铝电解槽平均寿命仅为1800天,远低于当时世界先进国家同类槽型寿命。铝电解槽的寿命受阴极材料、筑炉材料和筑炉质量影响,与铝电解槽的启动、生产操作与维护亦密切相关。基于此,该项目于2005年开始铝电解槽节能和延长槽寿命技术开发,研究不同碳质阴极材料的破损机理、二硼化钛阴极制备与应用,开发了长寿命阴极和相应电解槽稳定运行集成技术。创新点如下:1.率先揭示了工业铝电解槽阴极材料的破损行为及机理。测定了工业铝电解槽耐火砖、保温砖、防渗料等内衬材料的抗冰晶石熔盐渗透性、耐蚀性和湿润性,分析电解槽阴极表面的磨损、冲刷腐蚀、机械腐蚀等行为,掌握了电解质对不同阴极材料的渗透行为和规律。研究渗透到阴极中的电解质与碳质材料的作用机理,导出不同阴极材料在不同电解条件下服役寿命与电解质渗透深度和渗入量之间的评估模型。2.全面研究了4种石墨质阴极、全石墨化阴极和2种二硼化钛涂层阴极的制备及工业应用。通过炉底压降、铝液中Ti的含量和监测电流效率等性能指标分析阴极的特性。2006年河南省科技厅组织成果鉴定,张国成和李俊贤院士等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是国内首次比较全面的阴极材料的工业试验,其试验成功为我国铝行业选用阴极材料提供了依据,具有指导意义。复合TiB2振动成型阴极炭块和硼化钛涂层阴极炭块,可以降低炉底压降15-20mV;采用全石墨化阴极炭块,电流效率大于94.5%,直流电耗低于12800kWh/t-Al,有利于提高电解槽槽寿命。3.集成创新了电解槽节能高效率长寿命阴极技术。对比分析长寿命槽、早期破损槽的筑炉质量、防渗料、焙烧启动和日常管理及运行特点,优化出维持电解槽高效率长寿命运行的方法和措施,开发集成技术。该项目根据各铝厂电解槽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电解生产过程管理技术,获得很好的生产效果,并研发配套电解控制装备,将氧化铝浓度稳定控制在1.5-2.5%,过热度控制在6-10℃,阳极效应系数低于0.05次/槽日,整系列电流效率提高1%以上,吨铝能耗降低200kWh以上,将系列电解槽寿命平均延长300多天。该项目成果获授权专利36项,发表论文28篇,并于2016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新阴极材料及其集成技术在河南、广西和云南等铝业公司推广使用,而工业电解槽用电导率测试仪、极距-过电位测量仪和过热度测量仪及配套电解管理技术在10多家铝电解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其中伊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来宾银海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应用该项目成果三年的累计经济效益为6.64亿元,新增税收1.13亿元。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每年节能1.2亿kWh,折合4.32万吨标准煤,减少64万吨的含氟废旧内衬材料排放,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石忠宁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1).提出本项目的学术思路、技术路线及改进措施;(2).对不同阴极材料的腐蚀性能、抗渗透性 能进行研究分析;(3).提出二硼化钛阴极工业应用的新思路,研制了常温刷涂TiB2涂层的黏结剂,并采用电沉积制备纯二硼化钛阴极的思路,并验证可行性;(4).指导研究生研究常温刷涂TiB2涂层、电沉积制备纯二硼化钛阴极;(5).参与工厂生产过程数据的分析整理工作;(6).申请相关发明专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对创新点 1,2,3 做出突出贡献,支撑材料为附件2-11,附件 16-20,附件24-27,附件35-39。
2陈世昌正高级伊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伊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落实高校在工厂进行的工业试验研究,对工业生产及试验槽协调指挥;(2).通过对铝电解槽大修产生废防渗料全方位的研究,采用铝电解废干式防渗料重新利用技术,对废耐火材料和极少部分新原料进行配比,配成防渗料,在电解一车间一工段1031#、1035#槽进行筑炉试验,并获得成功;(3).利用铝电解废耐火材料生产保温砖,对电解生产槽进行端头保温;(4).参与分析和研究不同石墨质成分阴极在电解使用过程中的性能检测;(5).提出和落实稳定电解槽运行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对创新点1,3 做出突出贡献,支撑材料为附件12-15,附件16-20,附件24-27。
3王志谦高级工程师伊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伊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项目管理,协调工厂车间和高校之间的关系;(2).对工业生产及试验槽协调指挥;(3).不同石墨质 成分阴极材料的选择、采购和安装;(4).提出和落实稳定电解槽运行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对创新点 1,2,3 做出突出贡献,支撑材料为附件12-13,附件24-27。
4王兆文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1).参与提出本项目的学术思路、技术路线及改进措施;(2).研究二硼化钛阴极工业应用,研究电解质对TiB2湿润性研究;(3).撰写申请相关铝电解稳定运行的专利技术;(4).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室研究,申请相关发明专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对创新点 1,2,3 做出贡献,支撑材料为附件4-11,附件16-20,附件24-27,附件35-39。
5班允刚高级工程师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研究常温刷图涂层二硼化钛阴极的制作方法,并在现场实施工业应用,并跟踪不同二硼化钛阴 极材料的节能降耗数据;(2).对新型阴极材料应用电解槽进行热场和磁场分析,优化电解槽阴极结构; (3).提出电解槽长寿命运行的方案和措施;(4).在此项目工作时间占总工作时间60%,是项目组主要成员之一,在项目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方面有创造性贡献;(5).对创新点 1,2,3 做出贡献,支撑材料为附件2-5,附件36-38。
6张洪涛正高级伊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伊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对项目的实施提出实施方案的改进措施;(2).具体参与伊川龙泉电力有限公司进行新阴极材料的工业应用;(3).跟踪不同二硼化钛阴极材料的与铝液的作用规律;(4).申请相关发明专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对创新点 1,3 做出贡献,支撑材料为附件12-15,附件16-20,附件24-27,附件39。
7申善俊高级工程师伊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伊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开展新型阴极材料工厂应用研究;(2).完成铝电解槽破损机理的数据分析,开发不停槽补炉技术 并利用铝电解废耐火材料生产保温砖;(3).提出铝电解槽稳定运行技术集成方案,并开发了电解槽稳定运行管理体系;(4).参与分析和研究不同石墨质成分阴极在电解使用过程中的性能检测;(5).申请相关发明专利,对创新点 1,3 做出贡献,支撑材料为附件12-13,附件16-20,附件24-27。
8温铁军正高级伊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伊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参与伊川龙泉电力有限公司进行新阴极材料的工业应用;(2).研究大修槽阴极的破损规律,获得 电解槽电解质渗透深度和渗透方向的阴极破损行为评估模型;(3).申请相关发明专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对创新点 1,3 做出贡献,支撑材料为附件12-15,附件24-27,附件39。
9高炳亮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1).参与提出本项目的学术思路、技术路线及改进措施;(2).研究不同石墨质阴极材料的湿润性和抗钠渗透性;(3).提出铝电解槽稳定电解的技术,研究电解质过热度控制的方案;(4).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研究,申请相关发明专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对创新点 1,2,3 做出贡献,支撑材料为附件4-11,附件35,附件37。
10胡宪伟副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1).到现场完成具体的项目实施、数据收集、分析工作,将电解槽稳定运行的工艺进行工业实施验证;(2).研究阴极破损机理,协助指导研究生研究阴极破损机理;(3).申请相关发明专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对创新点 1,2,3 做出贡献,支撑材料为附件6-7,附件24-27,附件35,附件3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带有二硼化钛涂层的铝电解阴极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 2005 10130882.4 石忠宁,徐君莉,班允刚,邱竹贤 石忠宁,徐君莉,班允刚,邱竹贤
2授权发明专利工业铝电解槽纯二硼化钛阴极涂层的制备方法中国ZL 2007 10011880.2 东北大学徐君莉,石忠宁,班允刚,任必军,王兆文,高炳亮,于亚鑫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工业铝电解质电导率在线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中国ZL 2010 10263321.2东北大学胡宪伟,王兆文,高炳亮,石忠宁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铝电解用炭素阳极抗氧化的方法中国ZL 2007 10011881.7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大学石忠宁,董少森,王兆文,史志荣,徐君莉,邓洁,高炳亮,胡清涛,杨宏杰,陈开斌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酸碱联合法处理铝电解废旧阴极炭块的方法中国ZL 2008 10228122.0 东北大学;伊川电力集团总公司石忠宁,任必军,王兆文,魏应伟,李 伟,徐君莉,高炳亮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铝电解槽的废旧碳化硅侧壁材料的处理方法中国ZL 2010 10571952.0 东北大学;伊川龙海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高炳亮,任必军,王兆文,宋建忠,徐向明,魏应伟,石忠宁,胡宪伟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不停槽进行修补电解槽侧部内衬的方法中国ZL 2004 10010257.1 河南豫港龙泉铝业有限公司 陈世昌,任必军,王运江,张洪涛,申善俊,谷万铎,温铁军,王世明,时海强,王志谦,曹全红,陈应力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的铝锭结构形状及钢带捆绑结构中国ZL 2004 20075276.8 河南豫港龙泉铝业有限公司 陈世昌,胡永敏,温铁军,王会智,张洪涛,任必军,王洪文,贾社会,陈伟坡
进步奖石忠宁,陈世昌,王志谦,王兆文,班允刚,张洪涛,申善俊,温铁军,高炳亮,胡宪伟东北大学,伊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北大学
890409-404 多重改性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锂电池应用
项目名称多重改性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锂电池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北大学,甘肃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秦皇岛科维克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项目属于新能源材料领域。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绿色二次电源之一,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载与储能电站用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系统的出现,使发展高比容量、长寿命、低成本的正极材料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的代表LiFePO4原料丰富、成本低廉且无污染,具有电压平台宽、容量较高和循环稳定性好等特点,成为大型储能电堆和电动汽车(EV)蓄电池的首选正极材料。目前LiFePO4电子电导率与振实密度等工艺性能还需提高以满足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需要。具有更高理论比容量的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如Li2FeTiO4(295mAh/g)及Li2MnSiO4(333mAh/g)属高电位、多电子转移/多锂离子储存体系,理论上满足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的动力型锂离子电池需要,但在脱锂过程中会发生Jahn-Teller畸变效应,导致材料晶体结构突变,造成结构破坏,导致容量衰减,循环性能差。针对三种典型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存在的不足,采用理论设计、实验模拟和工程验证等手段,深入研究了聚阴离子正极材料体相表面微结构调控与电化学性能关系规律,提出了低成本短流程的规模化制备工艺路线方案以提高产品一致性和降低生产能耗,开发了系列新型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与电极片制造新技术及关键工艺设备以提高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在动力型锂电池领域规模化应用的竞争力,具体包括:1. 基于缺陷化学原理的多位异类离子掺杂材料设计,研制出高功率和大容量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外引异相锂传导性纳米氧化物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纳米复合,以非常规复合效应使锂离子电导率增加,增强动力型锂电池低温性能和快速充放电性能;从原料改性和工艺改进入手,研制高活性FePO4,开发出高性能LiFePO4正极的低成本制备工艺技术;2. 基于特殊介质与热力学环境下晶体生长理论以及原位内生生长技术,研制出多离子储能的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体系。3. 针对纳米材料难以涂覆于电极和压实密度低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将正极活性物质和导电剂的混合物沉积到正极集流体上的冷喷技术,研制出综合优化的高振实密度极片。本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项,发表论文13篇,SCI收录9篇。项目已完成河北省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评价结论为“国际先进”。技术经济指标: 制备出了适合电池工业应用的高功率和大容量多型号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其中LiFePO4比容量>145mAh/g(室温、0.5C),循环2000 次容量衰减小于10%,可实现放电倍率≥30C;Li2MnSiO4实现首次放电容量超50%,100次循环保持率大于90%;纳米复合正极材料Li2FeTiO4/TiO2超理论比容量10%。 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项目技术在国内多家正极材料和电池企业应用,改性磷酸铁锂专利技术转让甘肃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近三年销售额近2.6亿元;与秦皇岛科维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正磷酸铁制备磷酸铁锂,经济效益显著。生产的正极材料已被生产典型磷酸铁锂动力锂电的企业如深圳格林德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泉州市因泰电池有限公司等使用,近三年销售额近5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罗绍华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本人作为项目负责人,对3项创新都做出创造性贡献。主要承担体相电子结构调控,外引异相复合结构调控,多离子储能体系正向优化,原料纳米化及掺杂改性,冷喷纳米磷酸铁及冷喷纳米磷酸铁锂沉积极片技术的整体实验设计、具体实验工作及任务布置、数据整理、结果分析和撰写论文等工作,以及磷酸铁锂综合改性产业化实施工作。获得本项目中发明专利9项(附件2-9和附件12-21),完成1项教育部成果登记(附件26)和1项河北省科技厅项目验收(附件27-30)。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5%。
2刘延国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本人对项目的第1、2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主要承担外引异相复合结构调控,多离子储能体系正向优化的实验设计、实验工作、数据整理、结果分析和撰写专利等工作。获得本项目中发明专利2项(附件8-9,14-15),完成1项河北省科技厅项目验收(附件27-30)。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3王庆副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本人对项目的第1、2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主要承担外引异相复合结构调控,多离子储能体系正向优化的实验设计、实验工作、数据整理、结果分析和撰写专利等工作。获得本项目中发明专利2项(附件8-9,14-15),完成1项河北省科技厅项目验收(附件27-30)。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5%。
4张亚辉副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本人对项目的第1、2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主要承担外引异相复合结构调控,多离子储能体系正向优化的实验设计、实验工作、数据整理、结果分析和撰写专利 等工作。获得本项目中发明专利2项(附件8-9,14-15),完成1项河北省科技厅项目验收(附件27-30)。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5包硕其他东北大学东北大学本人对项目的第1、2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主要承担外引异相复合结构调控,多离子储能体系正向优化的实验设计、实验工作、数据整理、结果分析和撰写专利等工作。获得本项目中发明专利3项(附件8-9,12-15)。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
6诸葛福长工程师甘肃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本人对3项创新都做出创造性贡献,主要承担体相电子结构调控,外引异相复合结构调控和多离子储能体系正向优化及冷喷纳米磷酸铁锂沉积极片技术的实验设计、实验工作及任务布置、数据整理、结果分析和撰写论文等工作,以及磷酸铁锂综合改性产业化实施工作。获得发明专利4项(附件2-5,18-21)。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7田勇工程师甘肃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本人对项目的3项创新都做出创造性贡献,主要承担异相复合结构调控、多离子储能体系正向优化及冷喷纳米磷酸铁锂沉积极片技术的实验设计、实验工作及任务布置、 数据整理、结果分析等工作,以及磷酸铁锂综合改性产业化实施工作。参与本项目中授权发明专利4项(附件4-7,18-21),完成1项河北省科技厅项目验收(附件27-30)。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55%。
8李辉工程师甘肃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本人对项目的1、2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主要承担异相复合结构调控、多离子储能体系正向优化的实验设计、实验工作及任务布置、 数据整理、结果分析等工作,以及磷酸铁锂综合改性产业化实施工作。参与本项目中授权发明专利3 项(附件4-7,18-19)。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50%。
9王晓薇工程师秦皇岛科维克科技有限公司秦皇岛科维克科技有限公司本人项目的第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主要承担原料纳米化及掺杂改性的实验设计和撰写专利等工作。授权本项目中发明专利1项(附件10-11)。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5%。
10郝爱民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本人对项目的第1、2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主要承担外引异相复合结构调控,多离子储能体系正向优化的实验设计、实验工作、数据整理、结果分析和撰写专利 等工作。获得本项目中发明专利2项(附件8-9,14-15),完成1项河北省科技厅项目验收(附件27-30)。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纳米线/ 棒状形貌硅酸锰锂的水热合成方法中国ZL201210113571.7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罗绍华;刘延国;王志远;包硕;张俊;张亚辉;王庆;杨悦;刘东芳;孙梅竹;郝爱民;时光
2授权发明专利锂离子二次电池用钛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水热合成制备方法中国ZL201210113557.7东北大学罗绍华;徐彩虹;李亚敏;蔡方田;张雅倩;刘瑶
3授权发明专利在离子型低共熔混合物中制备磷酸铁锂的方法中国ZL201110405283.4 东北大学罗绍华;吴海艳;田勇;李辉;诸葛福长
4授权发明专利多位掺杂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中国ZL200810146486.4甘肃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罗绍华;诸葛福长
5授权发明专利磷酸铁锂/ 纳米粉管氧化物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010231744.6 甘肃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罗绍华;朱来东;田勇;李辉;诸葛福长
6授权发明专利磷酸铁锂/Li-Al-O 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010536316.4甘肃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罗绍华;田勇;李辉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纳米级铝酸锂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710321688.7 东北大学 罗绍华;李俊哲;王志远;张俊;张亚辉;刘彩玲;黄红波;王庆;包硕;丁学勇;郝爱民;刘延国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复合结构磷酸铁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010515068.5秦皇岛科维克科技有限公司 王晓薇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波离子热合成硅酸锰锂正极材料的方法中国ZL201210499517.0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罗绍华;郭克石;包硕;吕方;杨悦;刘东芳;刘瑶;张雅倩;邓丽娜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的制作方法及用其制作的正极极片中国ZL201010253195.2甘肃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朱来东;田勇;罗绍华;宋宝兴;诸葛福长;沈利亚
进步奖罗绍华,刘延国,王庆,张亚辉,包硕,诸葛福长,田勇,李辉,王晓薇,郝爱民东北大学,甘肃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秦皇岛科维克科技有限公司东北大学
900409-405 多薄层油藏水力压裂裂缝延伸分析方法与控制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多薄层油藏水力压裂裂缝延伸分析方法与控制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北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建筑大学
项目简介1、主要技术内容随着国家能源储备战略日益增长的需求,除了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能源,低渗透多薄层油藏也被列为主要开发油藏类型之一。纵向跨度大、层多、单层薄、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严重、动用程度差异大是该类油藏的主要特点,水力压裂改造是其投产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常规笼统压裂改造效果不理想,裂缝不能被完全控制在产层内。因此,开展低渗多薄层储层直井分层压裂裂缝分析与控制技术攻关,既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降低成本,又能丰富低渗油藏高效开发技术体系。本项目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项目的联合支持下,开展了多薄层油藏水力压裂裂缝延伸分析方法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科技创新有:(1)建立了油藏岩体渗流-应力-损伤耦合力学模型,基于几何损伤理论标定出储层岩体初始损伤与损伤演化、以及压裂过程中的流固耦合过程;(2)提出了改进的对称超松弛预处理共轭梯度法和多级混合并行算法模型,开发了并行流固耦合计算程序以及对应的水力压裂裂缝三维扩展模拟分析系统,实现了全尺度、真三维、多层系油藏压裂裂缝扩展全过程的精细数值模拟;(3)创建了多薄层油藏数值岩心精细表征技术,实现了多薄层油藏全井段岩心岩石力学参数的数值化,有效提高了多薄层分层地应力剖面的计算精度、以及储层岩性与物性参数的取值精度,并明确了影响裂缝纵向延伸的主控因素;(4)提出了缝高失控界限和人工遮挡控制裂缝高度方法,形成了一套人工隔层控制缝高压裂技术体系,并建立了直井分层压裂技术选择标准,规范了直井分层压裂技术的选井和选层条件,完善了井工厂实施模式。2、授权专利情况本项目研发的技术成果中有软件著作权6项、企业标准1项、国家专利授权11项。其中“一种深部储层岩心的数值表征方法”等4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转向剂效果评价真三轴试验机”等7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技术经济指标(1)实现了压裂裂缝窜层、扭转、分叉、钝化等典型非平面扩展模式的千万级自由度的精细模拟,改进的有限元大规模线性方程组求解算法比经典方法最多可节约计算量近50%,并且适用于并行化计算;(2)有效提高了多薄层储层地应力剖面的计算精度,符合率达到95%;(3)开发并优选的人工遮挡层材料耐温>130℃,提高隔层应力6MPa以上,以优化射孔、变排量、变粘度施工为主的低成本控缝高方法适用性良好;(4)基于缝高控制的直井分层压裂技术现场推广施工成功率达到95%,压后平均产量达到同区块同层位邻井笼统压裂产量的2.2倍。4、应用及效益情况本项目的技术成果在滩坝砂、砂砾岩、浊积岩等三类油藏实现了规模化应用,有效解决了低渗多薄层油藏、巨厚层油藏纵向动用不均衡、储量动用率低的问题,成功实现了盐22、滨37、盐222、利567、永559等区块的经济有效开发,压后产量达到同区块其它井产量的2.2倍, 2016年-2018年实施237井次,累增油78.24万吨,新增利润24545.10万元。为胜利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为同类型油藏高效开发起到了良好引领示范作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连崇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研究工作,提出总体技术思路,主要对科技创新点[1][2][3]有贡献。对于创新点[1]:建立了包含弹脆性损伤、后继损伤演化、应力代偿三阶段的储层岩石损伤演化本构模型。对于创新点[2]:完成了三维压裂裂缝模拟系统的前后处理程序开发,并基于数值模拟研究了多薄层储层压裂裂缝层间延伸过程中窜层、扭转、分叉、钝化等非平面扩展行为。对于创新点[3]:创建了多薄层油藏数值岩心表征方法,基于全井段岩石力学参数及物性参数,对多薄层岩心的可压性进行了系统评价。旁证材料:附件2、8、9、10、12、13、31、32、33、34、35、36、37、38、39。
2陈勇高级工程师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对科技创新点[4]有贡献:开展了人工遮挡控缝高材料的现场输送方式、停泵时间、携带液的浓度以及转向剂的用量等施工参数的系统研究,对人工隔层控制缝高技术体系的工程实施与现场推广具有主要贡献,提出了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致密油储层开发优化模式和井工厂实施模式,建议围绕地质、工程甜点,依靠工艺技术革新实现高效开发目标,主导了技术推广应用,特别是本项目创新技术在滩坝砂和砂砾岩油藏的规模化应用。旁证材料:附件12、13、40。
3李明高级工程师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对科技创新点[3]和[4]有贡献。对于创新点[3]:建立了深部储层数值岩心表征方法,并对薄互层低渗透油藏裂缝起裂及延伸影响因素,包括薄层力学性质、薄层厚度、施工参数等,进行了研究分析,掌握了裂缝起裂及延伸规律,提升了对影响缝高延伸的关键因素及影响程度的认识;对于创新点[4]:通过开展不同分层压裂技术的适用性分析,对不同工艺的适用条件和选井选层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起草了关于直井分层压裂的选井选层企业标准。旁证材料:附件2、3、4、6、7、12、13、32、33、34、38、40。
4杨天鸿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对科技创新点[1]有贡献:建立了基于双重孔隙压力的岩体渗流-应力-损伤耦合作用细观力学模型,系统研究了孔隙压力和载荷作用下裂隙岩体的破裂过程及渗透性演化机制,并对近井带储层岩体参数和水力学参数的尺寸效应和赋值给出了计算算法及取值范围。此外,主导完成了岩体渗透张量和损伤变量自动处理系统的研发工作,对储层压裂改造工程尺度地质力学模型的重构奠定了基础。旁证材料:附件10、11、12、13。
5张潦源高级工程师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对科技创新点[3]和[4]有贡献。对于创新点[3]:基于岩心的岩性与物性室内测试数据,对多薄层储层岩心的可压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岩心物模数据和测井数据之间的转换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深部储层分层地应力的精细描述奠定了基础;对于创新点[4]:对人工隔层控制缝高技术体系在现场实施过程中缝高的监测以及控缝高条件下压裂裂缝纵向规律进行了现场测试分析。旁证材料:附件3、4、5、12、13、32、33、34、38、40。
6张子麟工程师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对科技创新点[3]有贡献:基于多薄层储层数值岩心模型及现场测试反馈数据,对薄互层低渗透油藏裂缝起裂及延伸影响因素,包括薄层力学性质、薄层厚度、施工参数等,进行了研究分析,掌握了裂缝起裂及延伸规律,提升了对影响缝高延伸的关键因素及影响程度的认识,确定了主控因素。旁证材料:附件5、12、13、32、34、40。
7李晓静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对科技创新点[3]有贡献:在山东建筑大学完成了胜利油田盐22、滨37区块砂岩岩心岩石力学参数及声发射特征的测试,提交了区块砂岩储层岩性与声发射信息的基本相关性模型,并开展了裂隙岩体的流固耦合损伤及渗流通道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为低渗油藏压裂裂缝扩展过程分析奠定了前期研究基础。旁证材料:附件39。
8张鹏海讲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对科技创新点[3]有贡献:针对薄层压裂裂缝纵向延伸监测精度要求高的技术难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Pphase-Picker声发射P波到时自动提取算法并对其原理进行详细描述,并选取1千多个典型声发射波形,进行了对比分析,改进的算法不仅可以获取更为精确的P波到时,还可以获取到时提取误差的估计值,对储层压裂裂缝纵向延伸的微地震监测与分析奠定了技术基础。旁证材料:附件11、12、13。
9程关文讲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对科技创新点[3]有贡献:开展了滩坝砂储层2个区块9口井岩心岩石力学参数及声发射特征的实验测试与分析工作,并对实验过程中岩心试样声发射的固定与监测方法进行了提升与改进,提高了利用岩心凯撒效应测量储层地应力剖面的精度。旁证材料:附件8、12、13。
10牟文强其他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对科技创新点[3]有贡献:参与了滩坝砂储层2个区块9口井岩心岩石力学参数及声发射特征参数的实验测试与分析工作,并对实验过程中岩心声发射传感器安装方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利用岩心凯撒效应测量储层地应力剖面的精度。旁证材料:附件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深部储层岩心的数值表征方法中国ZL201510275414.X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李明;任占春;李连崇;黄波;苏权生;陈磊;卢娜娜;王华;马收;王昊;陈培胜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压裂液携砂性能的压裂方法中国ZL201410584173.2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黄波;任占春;温庆志;刘欣佳;李明;张燎源;肖春金;许大星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应用支撑剂密度差异实现大通道的压裂工艺中国ZL201510115027.X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黄波;温庆志;任占春;王淑婷;李明;张燎源;王峰;段晓飞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浓度油包水乳液态缔合聚合物压裂液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716983.9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任占春;贾庆升;黄波;张潦源;张子麟;陈凯;卢娜娜
5实用新型专利转向剂效果评价真三轴试验机中国ZL201520357590.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李明;俞然刚;任占春;黄波;陈鹏;田勇;王昊;王朝贝;王华;卢娜娜;苏权生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压裂现场快速测试支撑剂密度的装置中国ZL201520696640.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李明;黄波;苏权生;王昊;王华;陈磊;温庆志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岩石单轴实验的声发射探头精准定位装置中国ZL201820851237.4东北大学;平安煤炭开采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李连崇;姚鲁建;余国锋;韩云春;薛俊华;牟文强;程关文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水力压裂裂缝模拟器(三维版)系统中国2017SR312054东北大学李连崇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致密油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模拟器系统中国2018SR572777东北大学李连崇;朱万成;杨天鸿;姚鲁建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各向异性材料声发射定位系统中国2015SR077817东北大学周靖人;张鹏海;魏炯;杨天鸿;朱万成
进步奖李连崇,陈勇,李明,杨天鸿,张潦源,张子麟,李晓静,张鹏海,程关文,牟文强东北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建筑大学东北大学
910409-406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结构面识别与岩体稳定性分析及其工程应用
项目名称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结构面识别与岩体稳定性分析及其工程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北大学,呼伦贝尔山金矿业有限公司,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城金矿,山东黄金矿业(莱州)有限公司三山岛金矿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金属矿开采技术领域。顶板事故是地下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的五大灾害之一。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统计,由于冒顶片帮造成的伤亡事故占金属非金属矿山伤亡事故的42.8%,冒顶片帮死亡人数占金属矿山死亡人数的45.5%,居其他因素造成伤亡事故之首,且随着矿山开采强度加大和开采深度增加,此类安全事故变得越来越严重,不仅造成国家财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也给矿产资源的合理回收及矿山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012年以来,该项目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为依托,研制并开发三维激光数字测量系统与岩体点云数据分析系统;依托矿山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课题,深入开展采场岩体结构面识别与岩体稳定性分析研究,通过产学研结合、技术攻关和工程应用,实现了地下金属矿山采场顶板岩体快速识别、精准分析。项目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打破国外三维激光量测行业束缚,研制并开发了轨道式和测站式三维激光数字测量仪与岩体三维激光数字测量与分析系统、岩体点云数据分析系统。应用三维激光数字测量仪获取岩体结构面的空间点云数据,构建三维岩体结构面空间分布数字模型,为识别岩体结构面赋存的空间形态奠定物理基础; (2)破解传统点云数据除噪、拼接运算速度慢、精度低的难题,研发了智能点云数据自生长快速过滤与特征点自动拼接算法,精准识别岩体结构赋存的空间位置、形态,构建采场三维岩体结构面空间分布模型,实现了复杂岩体结构的精细化建模与空间几何分析,叠加了采场岩体强度指标参数,实现了岩体结构参数(几何形态)数字化识别,为采场稳定性分析和危险性评价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数据; (3)开发了基于实测的三维采场几何模型与三维数值分析系统互馈的采场稳定性动态评价方法,通过对开采过程反演与能量分布的数值模拟,判断采场围岩体冒落体积及其破坏深度,对防控采动灾害提供理论依据。 本项目已授权国家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2篇,项目部分成果获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主编本科生教材一部。 研究成果已经在呼伦贝尔山金矿业、新城金矿、三山岛金矿等地下矿山的安全、高效开采中应用;研究成果有效评判危岩体赋存的空间位置,据此采取相应的岩体稳定性防控技术,大大提高矿石回采量,减少矿石的损失、贫化至5%以下,巷道的返修率0%。自2016年到2018年在上述三座矿山应用,累计新增利润15176.0万元,新增利税3035.4万元,节省开支12122.6万元。同时,该研究成果的应用,极大增强了工人的安全感,对其他类似矿山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赵兴东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对创新点一、创新点二、创新点三有创造性贡献;项目负责人,负责总体方案的制定,研制并开发了三维激光数字测量仪与岩体三维激光数字测量与分析系统、岩体点云数据分析系统;实现了岩体结构面的精准识别;开发了基于实测的三维采场几何模型与三维数值分析系统互馈的采场稳定性动态评价方法。旁证材料:附件1-19。
2徐帅副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对创新点二有创造性贡献;研发智能点云数据自生长快速过滤与特征点自动拼接算法,实现复杂岩体结构的精细化建模及模型几何分析。旁证材料:附件12、附件20-24、附件32。
3李永新高级工程师呼伦贝尔山金矿业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山金矿业有限公司对创新点三有创造性贡献;负责三维激光量测现场测试、分析与岩体稳定性控制研究工作,对本项目的推广应用做出开创性工作。旁证材料:附件1、附件29。
4由伟高级工程师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城金矿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城金矿对创新点三有创造性贡献;负责三维激光量测现场测试、分析与岩体稳定性控制研究工作,对本项目的推广应用做出开创性工作。旁证材料:附件1、附件15、附件30。
5李威高级工程师山东黄金矿业(莱州)有限公司三山岛金矿山东黄金矿业(莱州)有限公司三山岛金矿对创新点三有创造性贡献;负责三维激光量测现场测试、分析与岩体稳定性控制研究工作,对本项目的推广应用做出开创性工作。旁证材料:附件1、附件31。
6张姝婧其他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对创新点三有创造性贡献;负责三维激光数字测量的岩体点云数据除燥、区划。旁证材料:附件19、附件29-31。
7李怀宾其他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对创新点三有创造性贡献;负责岩体结构面识别。旁证材料:附件29-31。
8李洋洋其他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对创新点三有创造性贡献;负责岩体结构面失稳判据分析。旁证材料:附件30。
9赵一凡其他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对创新点三有创造性贡献;负责基于区域生长法的点云数据处理与建模。旁证材料:附件30-31。
10朱乾坤其他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对创新点三有创造性贡献;负责复杂点云数据切割、区划,区域生长算法实现。旁证材料:附件3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轨道式隧(巷)道三维激光数字测量仪中国ZL2015200091072东北大学赵兴东、朱万成、张亚兵、万宏华、徐继涛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岩体点云数据分析系统中国2015SR186038东北大学赵兴东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岩体三维激光数字测量系统(V1.0)中国2014R11L239595东北大学赵兴东
进步奖赵兴东,徐帅,李永新,由伟,李威,张姝婧,李怀宾,李洋洋,赵一凡,朱乾坤东北大学,呼伦贝尔山金矿业有限公司,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城金矿,山东黄金矿业(莱州)有限公司三山岛金矿东北大学
920409-407 露天转地下楔形过渡开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名称露天转地下楔形过渡开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金诚信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金属矿山 80%以上大型露天矿已进入深凹开采,正陆续转入地下开采。常规的预留境界矿柱或覆盖层的过渡开采模式,导致露天地下不能接续开采,造成减产或停产过渡困境,亟需开发露天转地下安全高效平稳过渡技术。项目以海南铁矿露天转地下为背景,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传统过渡模式对矿床高效开采的不适应性,创新了过渡期地下诱导冒落法开采挂帮矿和露天延深开采坑底矿相结合的楔形转接过渡模式、开采理论和技术体系。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1)提出了露天转地下楔形过渡开采新模式。即在露天采场逐渐缩小与地下采场逐渐扩大中实现斜面转接过渡,拓展了露天地下协同开采时空,保障了露天转地下平稳过渡与增产衔接,实现了从露天到地下全周期连续高效开采。(2)创建了挂帮矿体诱导冒落法高效开采理论与技术。提出了持续冒落跨度理论公式、冒落等价圆方法,指导诱导工程布置与安全回采,适应了边坡弱化矿岩的空间结构与易冒落特性,大幅提高了挂帮矿体的开采效率。(3)研发了利用塌陷坑控制边坡岩移危害的关键技术。即通过调整挂帮矿回采顺序、开采跨度与高度,控制塌陷坑的出露时间与规模,诱导边坡岩体有序滑落,消除过渡期边坡岩移危害。(4)开发了复杂挂帮矿体工程互用快速探采放结合技术,与厚大矿体多分段协同放矿、边缘矿体导流爆破技术相结合,显著提高了复杂矿体开采效率,降低了矿石损失与贫化。(5)研发了基于岩体破裂与变形信息动态采集分析的高陡边坡综合监测预警新技术,建立了多源监测预警信息一体化分析平台,实现了对高陡边坡监测数据远程在线融合处理,为边坡采动岩移危害防治提供了安全保障。在海南铁矿应用中,实现了挂帮矿开采与露天延深开采同步进行,过渡前期(2010~2014 年)产能比原露天产能提高35.0%~48.5%,过渡后期(2015~2017年)产能比挂帮矿设计的140万吨/年产能提高了156.0%~171.2%,实现了增产衔接,创利润18.26亿元。项目研发的楔形过渡协同开采方法,具有露天转地下过渡工艺简单、露天与地下采场安全生产条件好、开采强度大、效率高等突出优点,可大幅度提高过渡期矿体开采效率,实现露天转地下安全过渡与增产衔接,为大型金属露天矿及时转入地下全周期持续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已在大孤山铁矿、弓长岭铁矿和小汪沟铁矿等20余家矿山应用,创经济效益17.35亿元,增产增效显著,经济效益巨大。项目提升了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水平,为我国金属矿资源可持续高效开采利用提供了新模式,进一步保障了我国金属矿资源安全,为钢铁行业平稳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项目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行业协会一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培养博士10人、硕士15人。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任凤玉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负责项目的技术方案设计与研发工作,对创新点(1)、(2)、(3)、(5)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首次研发出露天转地下楔形转接过渡开采模式,构建挂帮矿体诱导冒落法高效开采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提 出过渡期边坡岩移危害控制方案。旁证材料:鉴定—附件10、11;获奖—附件34、35;专利—附件2、3、4;专著—附件26;论文—附件27、30、31、33。
2李海英讲师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 负责项目的理论研究与现场施工技术指导,对创新点(1)、(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传统过渡方式的不适应性分析,提出露天陡帮延深开采下盘侧矿体、上盘侧挂帮矿体应用诱导冒落法高效 开采的楔形转接过渡方式,构建了协调开采的技术体系,提出了利用采空区形状与容积控制岩移方向的新 概念以及边坡岩移危害的协同防控技术。旁证材料:鉴定—附件10、11;专利—附件2、3;专著—附件26;论文—附件27、30、31。
3丁航行讲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负责项目的挂帮矿体诱导冒落法采场结构参数以及回采方式研究,对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项目关键技术后续推广应用贡献大。旁证材料:鉴定—附件10、11;专利—附件3;论 文—附件33。
4兰舟高级工程师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负责项目技术方案审定与实施,对创新点(3)、(4)、(5)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负责露天陡帮延深开采技术以及现场生产科研关系协调,具体参与边坡岩移监测方案及岩移危害防治措施讨论,并组织监 测方案与防治措施实施,制定回采爆破试验方案,提出三维探采结合,加快生产探矿的思路。旁证材料:鉴定—附件10、11。
5王先成教授级高工金诚信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金诚信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负责项目施工的技术管理,对创新点(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制定施工技术方案,配备施工设备与技术力量,保证了采准工程位置的寻优设计与施工质量,实现了采准工程100%的利用率;参与边 坡岩移危害控制方案讨论。优化与审定沿脉进路支护方案,旁证材料:鉴定—附件10、11;工法—附件37。
6解联库教授级高工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高陡边坡岩移监测预警技术,对创新点(3)、(5)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持研究方案的论证,组织工程设计及方案实施,参与灾变过程连续监测设备拉伸试验,研发边坡滑移面监测技术与装备,建 立了边坡岩体深部滑动变形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多源监测信息数据综合分析,得到基于监测信息反演的岩 体内部损伤失稳破坏分析模型。旁证材料:专利—附件10、11;论文—附件32。
7王春贤工程师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负责项目的采矿施工图设计,对创新点(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负责三维探采结合工程的寻优设计,负责回采爆破试验、边坡滚石试验以及矿石回采指标统计分析。旁证材料:鉴定—必备附件10、11;论文—附件27、31。
8龚清田教授级高工金诚信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金诚信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的采准工程快速施工、探采结合与出矿管理技术,对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设计了三分段同时采准工程的快速施工方案与探采结合方案,以及采准工程顺序调整与出矿管理技术,不良围岩巷道支护设计。旁证材料:鉴定—附件10、11;专利—附件5。
9于庆磊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负责露天地下楔形过渡开采的岩石力学问题,对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研究岩体破裂失稳规律,揭示了采动破坏诱发岩移的机理,为边坡岩体诱导冒落岩移危害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旁证材料:论 文—附件28、2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水平应力不良岩层巷道支护工艺中国ZL 201110195697.9金诚信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龚清田;刘凤坤;杨继胜;韩高颖;乔伟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毗邻充填条件下采场用聚能爆破筒及爆破方法中国ZL 201510729387.9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解联库;余斌;杨小聪;冯盼学;万串串;陈赞成;胡建军;王湖鑫;董凯程;许文远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评估单车道斜坡道通过能力及确定错车道间距的方法中国ZL 201310388990.6金诚信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孙德民;陈丽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凿井钢管井架及该凿井钢管井架的安装方法中国ZL 201210401626.4金诚信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矫日鑫;郑亚利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凿井钢管井架中国ZL 201210401629.8金诚信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矫日鑫;郑亚利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露天转地下开采的楔形转接过渡方法中国ZL 201510103403.3东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任凤玉;李海英;付煜;任美霖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露天转地下挂帮矿采动岩移控制方法中国ZL 201510359661.8东北大学任凤玉;李海英;任思潼;丁航行
8授权发明专利采空区控制冒落与地表充填治理方法中国ZL 201510337526.3东北大学任凤玉;何荣兴;曹建立;任美霖;任思潼
进步奖任凤玉,李海英,丁航行,兰舟,王先成,解联库,王春贤,龚清田,于庆磊东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金诚信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东北大学
930409-601 《钢铁战士闯关记》科普动漫
项目名称
(科普作品名称)
《钢铁战士闯关记》科普动漫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北大学
出版发行单位东北大学音像出版社字数版次2
主要完成单位东北大学
项目简介 钢铁冶金工业是基础材料工业,其发展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近几年,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产量第一、出口量第一、消费量第一,并一跃成为全球钢铁生产大国。但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并没有成为钢铁生产强国,在全球钢铁产业格局中没有话语权。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钢铁工业的发展,从源头做起,让更多的人了解钢铁冶金工业,了解钢铁冶金的生产工艺过程,培养出更多钢铁方面高端技术实践型人才,从而使我国由钢铁生产大国发展为钢铁生产强国而努力。 钢铁冶金工业的主要特征是大型化、连续化、集约化和自动化;并朝着高效、低耗、清洁和优质的方向发展。仿真模拟、人工智能、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作为工艺性很强的学科当前面对临的问题是,认识实习被取消,生产实习时间短暂,实践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导致相当部分学生毕业后专业修养不佳,现场知识贫乏,钢铁企业的认可度也呈降低趋势。因此,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钢铁冶金理论知识以及工艺流程,我们开发制作了《钢铁战士闯关记》。 《钢铁战士闯关记》 是个全面介绍钢铁冶炼过程的科普动漫。该动漫以钢铁冶炼工艺过程为主线,从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精炼炉炼钢、连铸、轧钢五大知识模块予以展开。每个模块中又分别按照设备、流程、制作原理、内部结构等知识点采用3Ds Max、Unity 3D、Premiere、After Effects多项技术进行三维影像技术展现,逻辑结构清晰,层次性强。可进行钢铁冶金全过程演示,使公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与掌握钢铁冶金知识及其工艺流程。每项内容都依据钢铁企业现场实际工艺过程,经过专家的推敲,以使表述准确,术语规范。 针对不同的人群,特设四种不同的动漫体验模式:卡通模式、简单模式、容易模式、复杂模式。(1)卡通模式:以FLASH动漫为展示手段,针对低幼儿童传播钢铁冶炼的关键知识。(2)简单模式:以动漫视频播放方式讲述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配有音频讲解和背景音乐,时长约7分钟。具有启发引导性,在动画演示时,配以清晰的文字介绍、字幕及专业配音。(3)容易模式:即角色扮演游戏模式,可使用键盘鼠标的配合控制3D人物模型诺森博士,以第三人称视角方式在场景中行走漫游,并可通过与NPC人物火焰小精灵进行对话,进入设备介绍场景。实现360度环绕视角,可通过鼠标点击,对主要部件进行自主选择。具有较好的人机交互功能。(4)复杂模式:使用键盘鼠标实现第一人称视角方式漫游钢铁冶炼的整个场景,从各个角度对冶炼过程和设备进行观察,模拟实践环境,具有很强的沉浸感。 本光盘至今已出版2次,发行量10000张,除在专业人才教学培养中使用,光盘还被各大图书馆收藏,且在网站和广电网络播出,在大型科普活动中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综上所述,《钢铁战士闯关记》不仅是一本帮助钢铁冶炼及相关学科教学的科普漫,也是青少年了解钢铁冶炼的过程,探求科学知识的电子教材。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1任嵘嵘副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作为项目负责人及出版物主编,完成了从动漫策划、卡通形象设计、分析调研、科学检验、协调实施到解决具体疑难点问题的大量工作。负责申请立项、动漫的组织、统稿、编审和再版工作,主要负责科普的推广与应用。(上述贡献对应支撑材料为附件5、9、10、11、12、13、14、15、17)
2丁斌讲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2版光盘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运用3Ds Max、UNITY3D软件制作3D效果的动漫视频来展示钢铁冶炼的设备和过程,其次使用After Effect等软件对视频、音频进行合成、后期制作和包装,最后利用Flash制作运行平台,增加了交互功能。(上述贡献对应支撑材料附件9、11、12、13)
3齐西伟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行业专家。负责钢铁冶炼关键过程的选取,负责冶金过程的流程设计和统筹,保证了动漫资源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上述贡献对应支撑材料附件 9、13)
4邢钢副教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科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科普化编译。根据不同公众的需求,对钢铁冶炼的过程中的相关科学知识进行了科普化编译。多角度对枯燥无味的钢铁冶炼知识加以形象化的讲解。充分、全面的提升了科普动漫的知识性、趣味性及实效性。(上述贡献支撑材料附件9、16)
5沈哲讲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本项目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动漫关键点的设计与实现。带领团队针对项目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三维场景规模大,数据类型多,载入延时长,渲染速度慢等问题,综合多种不同技术实现场景的优化表示和渲染效率的提高。以所需展示功能区域的跳转实现场景的宏观划分。在此基础上,规模较大的场景进行细粒度划分,综合利用场景数据分块,复杂场景模型简化,视点相关的场景块调度算法以及构建大规模场景层次细节树等多种优化算法,对场景的渲染效率进行提升,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优化算法的应用在项目最终实现中有效保证了项目呈现效果的实时性和流畅性,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上述贡献对应支撑材料附件5)
6王彪讲师东北大学东北大学本项目的钢铁领域专家,负责科学知识提供。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主要负责安全生产环节的布置,对钢铁冶金工艺过程进行指导,对高炉设备、转炉设备、精炼设备、连铸设备、轧钢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进行科学表述,并对动画过程中存在的科普编译进行审读,与项目组其他人员共同完成动画的制作。(上述贡献对应支撑材料附件11、12、13)
7陈秉塬副高级东北大学东北大学本人参与该项目中钢铁厂的实地考察和模型测量工作,图书馆等推广工作。(上述贡献对应支撑材料附件9、18、19、20、2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钢铁战士”系列卡通形象》中国国作登字-2012-F-00056623任嵘嵘、黄欢新、闵春燕任嵘嵘、黄欢新、闵春燕
进步奖-科普类任嵘嵘,丁斌,齐西伟,邢钢,沈哲,王彪,陈秉塬东北大学东北大学
940410-401 生物有机制剂在现代生态农业上的开发及应用
项目名称生物有机制剂在现代生态农业上的开发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辽宁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辽宁科技大学,辽宁禾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鞍山卫生学校,沈阳农业大学,鞍山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海城市大屯镇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站,安丘市农业农村局,东港市长山镇人民政府,阿鲁科尔沁草业协会
项目简介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生物有机制剂是根据土壤微生态学原理和植物营养生理学原理以及现代绿色、“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而研制的。本项目从固、液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角度出发,以植物蛋白、动物骨粉、天然有机物质、水果废渣、畜禽粪便、食用菌废弃菌棒、中药废渣、植物秸秆、植物精油、生物有机助剂及复合微生物菌株等为原料,开发出肥药双效的农用生物有机制剂。主要内容:项目利用多种微生物有益菌,采用固态、液态好氧发酵,降解废弃植物油渣、动物骨粉、食用菌废弃菌棒、畜禽粪便、中药废渣、水果废渣、植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中纤维素为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多肽等以便作物吸收利用;筛选并提取杂草、中草药植物提取物、次生代谢产物, 分离抑菌防虫抗病毒、刺激作物生长与细胞分化的植物激素等活性物质,提高土壤有机物质含量;通过对高效有益解磷、解钾、固氮、光合微生物菌群的筛选,筛选出能够调控、促进果树、蔬菜、水稻、小麦、牧草等作物生长;提高肥料利用率;活化土壤;提高作物抗性能力;改善作物品质和口味的有益微生物菌群;通过分析以上各种条件以影响还原糖、腐殖酸、活性物质含量的大小为指标,确定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经最佳剂型加工助剂筛选,确定最优配方为有机质≥45%,有效活菌数≥20亿个/mL,制备营养元素全,含有多种具有解磷、解钾、固氮、光合、抑病、防虫、抗病毒、腐熟等调控作用微生物菌株,这些菌株适应温度范围广(15℃-50℃);适用的作物种类多;对作物、对人类安全。经田间扩大应用,农产品均达到国家对绿色、有机食品的技术要求。授权和申请专利:已获授权的专利有《一种液态复合生物多控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烯丙异噻唑水分散片剂及其制备方法》、《植物生长调节剂调环酸钙水分散滴丸及其制备方法》、《一种用于百合种植用育苗盘》、《一种利于百合鳞片生根的育苗架》;正在申请的专利有《一种固态复合生物多控保水保湿肥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一种液态复合生物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人参\山药\花生专用复合抗重茬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推广情况:该项目在海城市大屯镇等五个乡镇绿色南果梨上累计推广应用30000亩,三年累计新增利润7830万元;在鞍山台安县等六个乡镇绿色蔬菜上累计推广应用9000亩,新增利润12000万元;在辽宁黑山等五个地区绿色花生种植上累计推广应用6000亩,新增利润765万元;在东港等五个地区绿色水稻种植上累计推广应用12900亩,新增利润856.57万元;在丹东东港绿色草莓种植上连续近三年累计推广9000亩,新增利润25200万元;在山东四个地区绿色小麦种植上累计推广应用60000亩,新增利润1460万元;在内蒙赤峰、通辽绿色牧草种植上累计推广应用100000亩,新增利润3255万元;在山东安丘、昌邑绿色大姜种植上累计推广应用9000亩,新增利润3120万元;该项目2016~2018年间成果累计推广23.59万亩,累计新增利润54.667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勇教授辽宁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项目的总体策划包括:立题、调研、试验方案设计、试验过程指导、室内及田间应用与试验指导、成果使用技术培训、项目验收等。尤其是利用植物精油、食用菌多糖和生物助剂,开发制备了油包水型生物有机制剂水乳剂新剂型;通过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与天然植物的复配,开发研制了集药效、肥效和营养三重功效于一身的新型功能型生物有机制剂。并申请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ZL200810010555.9;ZL200510047349.1)。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鞍山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辽宁省农业科技贡献奖三等奖、第一届鞍山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获得四项辽宁省科技厅项目、四项辽宁省教育厅项目、七项鞍山市科技计划项目。
2王禹博其他辽宁禾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辽宁禾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与项目的计划、方案设计、课题研制、项目验收、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申请和获批国家发明专利4项(CN201610080592;CN201610748713;CN201610222937;ZL 2016 1 0275374.3)。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
3张丽讲师辽宁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主要参与项目试验方案设计、项目研制、试验过程指导、室内及田间试验指导、撰写试验报告、参与项目验收。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
4杨宁其他辽宁禾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辽宁禾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与项目的计划、方案设计、课题研制、项目验收、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应用。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
5张文革教授鞍山卫生学校鞍山卫生学校负责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起草,参与项目计划、方案设计、课题研制、项目验收、成果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应用。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ZL200810010555.9;ZL200510047349.1)。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优秀奖、鞍山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6陈丽静副教授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主要参与项目试验方案设计、试验过程指导、室内及田间试验指导、撰写试验报告、参与项目验收;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ZL2018 2 1013807.9;ZL2018 2 1013835.0)。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阜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7李洪伟研究员鞍山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鞍山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参与项目的计划、方案设计、项目验收、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同时开展项目资料、数据采集和整理。为该项目在本地区的顺利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鞍山的绿色蔬菜区推广、示范做了很大贡献。
8曹洋其他辽宁禾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辽宁禾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与项目的计划、方案设计、项目验收、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同时开展项目资料、数据采集和整理。为该项目在本地区的顺利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辽宁省上市公司流转的土地上绿色水稻种植区推广、示范做了很大贡献。
9艾新民副高级鞍山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鞍山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参与项目的计划、方案设计、项目验收、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同时开展项目资料、数据采集和整理。为该项目在本地区的顺利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生物有机制剂的登记、验收及质量监督检验方面做了很大贡献。
10路若朋中级海城市大屯镇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站海城市大屯镇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站参与项目的计划、方案设计、项目验收、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同时开展项目资料、数据采集和整理。为该项目在本地区的顺利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海城绿色果树种植区推广、示范做了很大贡献。
11王浩中级鞍山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鞍山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参与项目的计划、方案设计、项目验收、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同时开展项目资料、数据采集和整理。为该项目在本地区的顺利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鞍山绿色蔬菜种植区推广、示范做了很大贡献。
12王汉良中级山东省安丘市农业农村局山东省安丘市农业农村局参与项目的计划、方案设计、项目验收、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同时开展项目资料、数据采集和整理。为该项目在本地区的顺利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山东绿色大姜、大葱种植区推广、示范做了很大贡献。
13傅婕正高级辽宁省东港市长山镇政府辽宁省东港市长山镇政府参与项目的计划、方案设计、项目验收、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同时开展项目资料、数据采集和整理。为该项目在本地区的顺利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丹东东港绿色水稻种植区推广、示范做了很大贡献。
14石静武其他阿鲁科尔沁草业协会阿鲁科尔沁草业协会参与项目的计划、方案设计、项目验收、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同时开展项目资料、数据采集和整理。为该项目在本地区的顺利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内蒙阿鲁科尔沁旗绿色牧草种植区推广、示范做了很大贡献。
15刘亚娟其他阿鲁科尔沁草业协会阿鲁科尔沁草业协会参与项目的计划、方案设计、项目验收、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同时开展项目资料、数据采集和整理。为该项目在本地区的顺利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内蒙阿鲁科尔沁旗绿色牧草种植区推广、示范做了很大贡献。
16赵波中级山东省安丘市农业农村局山东省安丘市农业农村局参与项目的计划、方案设计、项目验收、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同时开展项目资料、数据采集和整理。为该项目在本地区的顺利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山东绿色小麦种植区推广、示范做了很大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植物生长调节剂烯丙异噻唑水分散片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510047349.1辽宁科技大学王勇,张志强,吕跃东,张文革,张宗俭,王禹博
2授权发明专利植物生长调节剂调环酸钙水分散滴丸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810010555.9辽宁科技大学王勇,张志强,王伟,张文革,何璐,王禹博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百合种植用育苗盘中国ZL2018 2 1013807.9沈阳农业大学陈丽静,殷晓娟,张丽,钟鸣,李浩戈,刘少霞,刘姝,黄智荣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利于百合鳞片生根的育苗架中国ZL2018 2 1013835.0沈阳农业大学陈丽静,张丽,殷晓娟,马爽,马慧,李浩戈,郭志富,钟鸣,刘少霞,杨会
5申请发明专利人参\山药\花生专用复合抗重茬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201610748713.5辽宁禾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王禹博
6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液态复合生物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中国201610222937.2辽宁禾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王禹博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液态复合生物多控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中国ZL201610275374.3辽宁禾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王禹博
8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固态复合生物多控保水保湿肥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中国201610080592.1辽宁禾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王禹博
进步奖王勇,王禹博,张丽,杨宁,张文革,陈丽静,李洪伟,曹洋,艾新民,路若朋,王浩,王汉良,傅婕,石静武,刘亚娟,赵波辽宁科技大学,辽宁禾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鞍山卫生学校,沈阳农业大学,鞍山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海城市大屯镇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站,安丘市农业农村局,东港市长山镇人民政府,阿鲁科尔沁草业协会辽宁省教育厅
950411-402 综采成套装备力学耦合机制、测试技术与协同优化方法研究及应用
项目名称综采成套装备力学耦合机制、测试技术与协同优化方法研究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辽宁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煤矿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煤矿机械领域。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及综采成套装备使用与制造大国,因综采装备设计理念、手段、检测技术落后,使我国综采成套装备在匹配性、可靠性等方面相对较弱,难以满足煤矿机械自动化、无人化发展需求,制约了煤矿安全、高效生产。项目突破煤矿采掘装备领域普遍存在“理论无支撑、设计靠经验、验证靠现场、整体配套不协调、单机发展不均衡”等技术瓶颈,推动了综采装备设计、研发、配套技术的科技进步,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相关设计理论、方法、实验装置为本科和研究生提供重要的保障。1.技术创新内容:(1)综采成套装备力学耦合体系构建,解决“理论无支撑,设计靠经验”问题创建了综采工作面设备-设备-环境间三维多体关联力学体系,支撑了综采装备配套优化设计及工程应用。发现了刮板输送机线路形态所引起的阶跃和摩擦激励是诱发采煤机产生喘振、降低整机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发现了刮板扭摆振动是导致链条断裂的主要诱因,攻克链条过载、断裂预测的难题,建立围岩-三机关联力学分析理论,为综采装备结构优化和配套技术应用提供理论支撑。(2)实验验证测试方法与技术开发,解决“验证靠现场”问题研发了综采成套装备内嵌式传感器及多参量无线测试方法与技术,攻克了复杂、强干扰环境下综采装备状态实时监测技术瓶颈。突破了工作面湿、热、振动等干扰信号强烈等难题,发明了15种内嵌式无线传感器,实现了综采装备工作过程中煤岩应力、截齿载荷等475个参量的无线实时测量。发明了综采成套装备力学性能测试技术与数据分析方法,破解了综采装备关键零部件同步实时感知难题,构建了综采装备测试数据分析软件平台。制定开发了适应多环境的局域网络信号同步传输协议,攻克综采装备无线传感器信号和CAN总线有线信号的同步采集、传输技术难题,发现了三机关联力学特性时空变化规律,为综采装备实时监控应用提供支撑。(3)协同优化平台设计与研发,解决“整机配套不协调,单机发展不均衡”问题创立了综采成套装备协同优化理论与配套软件平台,研发了协同虚拟仿真系统,提升综采装备的设计与研发能力。制定综采装备关键零部件几何约束—设备性能—用户需求关系准则,创建面向用户需求的单机个性化协同设计方法;创建基于地质适应性与尺寸匹配性的三机配套协同优化模型,构建综采成套装备多学科虚拟仿真系统。2.项目成果形成国家标准2项,专著1部,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23件、实用新型专利17件、软件著作权18项,论文146篇 (SCI检索5篇,EI检索23篇),培养博士后2人,硕、博士80余人。3.应用及效益项目成果已在中煤张家口、北京、西安煤机等单位应用,制造了国产首台套8米大采高综采装备,为国家973、863项目顺利进行提供了数据支撑。依托测试平台所研发的产品为企业累计新增利税1.88亿元,实现新增利润7.35亿元。基于本项目成果建设的国家能源采掘装备研发测试平台,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基地、企业产品检测基地、国家级项目实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毛君教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负责项目整体组织实施工作,牵头组织调研,研究制定整体方案,协调关键技术问题,保证项目计划推进。建成了煤矿井下实际工况环境的全尺寸采掘成套装备联动综合试验测试平台,为采掘装备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验验证,研发了采煤机、刮板输送机、液压支架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及感知技术,创建了综采装备动力学测试与大数据分析系统,为无人开采技术实施提供了测试数据支撑。并参与完成授权发明专利5项,已受理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4项,软件著作权2项,在SCI、EI发表论文6篇。
2张强教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实验计划总体规划,采煤机、刮板输送机、液压支架仿真煤壁工况模拟测试平台硬件建设,总体方案设计及测控,针对复杂环境井下综采设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组织研究了该项目核心技术创新内容,设计研发煤矿井下实际工况环境的全尺寸采掘成套装备联动综合试验测试平台,能够开展综采成套装备各种力学性能测试,并能形成力学图谱,通过理论分析形成实验报告,为采掘装备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验验证,填补了国际空白,并参与完成了授权发明专利3项,已受理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在SCI、EI发表论文11篇。
3陈洪月教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针对复杂环境井下综采设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组织研究了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内容的(2)(3)的设计理论,并申请了相关国家专利,尤其对科技创新(2)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SCI、EI发表论文5篇。
4谢苗教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深入研究了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内容的(2),并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参与研究采煤机截齿、惰轮轴、摇臂销轴、液压拉杆等15种载荷测试装置及其无线测试系统,实现了对截齿截割冲击力、电机截割扭矩、液压拉杆张力等载荷同步实时检测,对采煤机摇臂、机身、行走牵引部的力学特性分析和结构优化设计通过数据分析和指导,并参与授权发明专利4项,受理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并在SCI、EI发表论文2篇。
5田立勇副教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参与主要科技创新内容(3)中的1)2),构建综采成套装备三机关联动力学模型,综合考虑综采工作面环境特性、工艺特性、三机配套几何、工艺参数,分别构建煤壁与采煤机、采煤机与刮板输送机、刮板输送机与液压支架之间的关联动力学模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综采成套装备工作过程中载荷在三机间的力学传递规律,参与已授权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在SCI、EI发表论文1篇。
6袁智教授级高工中国煤矿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煤炭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参与主要科技创新的(1)3)4)内容的研究,组织开展煤矿井下实际工况环境的全尺寸采掘成套装备联动综合试验测试平台,国家能源煤矿采掘机械装备研发(实验)中心建设,实施组织:采煤机、刮板输送机、液压支架仿真工况测试试验总体组织,并参与完成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项。
7朴明波副教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多用户专家远程诊断系统,设计并建立了一种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数据库体系的多用户远程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完成了综采成套装备制造商、实验平台、煤矿用户、大数据分析中心间的交叉循环对接,实现了综采成套装备故障远程诊断,提高了综采成套装备的工作效率和能力,降低了事故率,并参与完成软件著作权5项。
8宋振铎工程师中国煤炭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煤矿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参与主要科技创新(1)中内容,组织项目调研、技术方案制定及论证,推进项目实施,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参与项目硬件条件建设、传感器布置等关键技术研发工作,参与完成了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
9张坤其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参与完成主要科技创新内容(1)实验平台系统规范化建设与布局,针对综采成套装备的工况和工艺,提出了模拟煤矿机械综采装备工作过程的实验平台规范化建设方法,实现了实验、测试、分析、设计单位间的无缝连接,提供了煤矿机械产品的研发效率,降低了研发成本,并参与完成软件著作权4项,在SCI、EI已发表论文2篇。
10胡登高高级工程师中国煤矿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煤矿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完成主要科技创新内容(1)实验平台系统规范化建设与布局,针对综采成套装备的工况和工艺,提出了模拟煤矿机械综采装备工作过程的实验平台规范化建设方法,实现了实验、测试、分析、设计单位间的无缝连接,提供了煤矿机械产品的研发效率,降低了研发成本,并参与完成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4项。
11张东升教授山东交通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参与主要科技创新内容(2)中的1)2),项目成套装备设备选型及配套设计、集中控制系统研发及测试系统方案设计;组织开展了综采成套装备各种力学性能测试,为综采成套装备协同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参与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已发表SCI、EI论文1篇。
12卢进南副教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参与研究主要科技创新内容(1)中,模拟实际环境的煤壁配比与制作方法及煤壁应力实时检测技术,发明了煤岩应力三维空间检测方法,制作了具有实时检测煤岩内应力的国际上体积最大的截割实验煤壁,解决了煤矿机械无法在进行高精度大规模实验的问题,并完成授权专利5项,受理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项,在SCI、EI发表论文1篇。
13王鑫讲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参与研究了主要科技创新内容(2),三机联动状态下成套装备的测试方法与技术。针对综采装备间关联结构、力学特性的复杂问题,提出并建立了三机联动测试方法,首次提取了综采成套装备间的关联力学数据,为综采装备间关联结构分析与优化提供了研究依据,并参与了软件著作权3项,在SCI、EI发表论文2篇。
14顾颉颖其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参与主要科技创新内容(2),依托平台建设及模拟实际井下采煤机工作面工作状态,针对刮板输送机在工作时圆环链、销轨连接轴、刮板、哑铃等零部件受力过大且容易出现磨损等情况,进行受力测试、刮板输送机刮板三向振动测试、刮板输送机哑铃受力测试等一系列测试试验,已受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在SCI、EI已录用论文2篇。
15刘峻铭其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参与研究主要科技创新内容(2),研究了采煤机整机力学特性测试、采煤机液压拉缸拉力测试、采煤机举升油缸举升力测试、采煤机摇臂惰轮轴受力测试、采煤机连接架销轴径向受力测试、采煤机连接架销轴轴向受力测试等试验的测试方法以及传感器的选择与安装,参与完成授权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4项,在SCI、EI发表论文1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刮板输送机的V锁式接链环张力在线检测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510218047.X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卢进南,谢苗,张东升等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刮板输送机张力检测装置中国ZL201410060754.6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毛君,卢进南,张东升等
3授权发明专利采煤机截齿力学特性在线测试系统中国ZL201710213581.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郝志勇,田立勇,张东升等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刮板输送机卡链时的张力检测装置中国ZL201510346455.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谢苗,卢进南,刘治翔等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刮板输送机中部槽转角检测装置中国ZL201510340798.9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卢进南,谢苗,毛君等
6授权发明专利采煤机导向滑靴力学特性实时检测装置中国ZL201510209217.8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张东升,陈洪月,师建国等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刮板输送机中部槽及哑铃加载测试装置中国ZL201410789114.9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张东升,师建国,于宁等
8授权发明专利采煤机截齿力学特性在线测试系统中国ZL201510213581.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郝志勇,田立勇,张东升等
9授权发明专利矿用输送带综合性能参数实验平台中国ZL2015101787704.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张东升,师建国,齐秀飞等等
10授权发明专利滚筒采煤机综采成套装备力学特性的测试系统中国ZL201510213425.5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张东升,毛君,田立勇等
进步奖毛君,张强,陈洪月,谢苗,田立勇,袁智,朴明波,宋振铎,张坤,胡登高,张东升,卢进南,王鑫,顾颉颖,刘峻铭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煤矿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教育厅
960415-401 全任务虚拟船舶智能交互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全任务虚拟船舶智能交互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大连海事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大船舶导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海事服务中心
项目简介随着我国港口吞吐量稳步增长,进出港口的船舶数量、交通密度急剧增加,航运业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而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我国的船员培训及考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智能船、无人驾驶船舶已经成为船舶未来发展的趋势。本项目以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课题为依托,由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大船舶导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海事服务中心组成了一个产学研用为一体的研发团队,经过10年的联合攻关,突破高沉浸感智能交互式虚拟船舶平台、船舶综合导航及通信设备的交互仿真和互通互联、虚实混合环境下多本船和多角色协同作业、综合航行任务下的智能评估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发了全任务虚拟船舶智能交互平台。该项研究为国家“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我国航海类专业学生及船员培训与考试、船舶综合航行训练、港口建设安全论证等领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为国际海事组织E-Navigation船岸一体化战略在我国的顺利推进和无人驾驶船舶岸基支持系统研究搭建了有效的平台。本项目主要工作和创新性如下:1.提出并研发了具备全船三维漫游及智能交互操作的虚拟船舶平台,将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到航海仿真领域,融合立体显示技术、触觉和力觉反馈技术等,在虚拟船舶平台上实现了实船绝大部分功能,该平台可营造出更具沉浸感的虚拟环境,实现了更为自然的人机交互。2.国内首次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船舶交通管理系统,构建了海事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智能岸基管理支持系统等;自主开发了全品类的船舶综合导航及通信设备仿真软件36套,解决了船舶综合导航及通信设备跨平台运行及移植关键技术,实现了船舶综合导航及通信设备的虚拟拆装及检测维护。3.首次将虚拟人相关技术应用到了航海多角色协同作业及应急演练中;基于交互混合图的串、并行管理方法有效解决了交互中的控制问题,攻克了虚实混合环境下多本船、多角色协同作业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广域网环境下的多本船综合航行训练、大规模立体搜救演练和典型海事案例分析。4.提出并研发了基于船舶综合航行任务的智能评估系统,用于我国航海类专业学生及船员的实操评估,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航海智能评估领域对我国的垄断,迫使国外相关产品及系统在降低售价的同时,开放了数据接口;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多目标优化方法及有监督机器学习方法的智能评估模型,实现了航海专业多科目的独立评估。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取得知识产权授权33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5项),相关产品已实现产业化,广泛应用于海事部门、航海类院校、航运公司、军工企业等60多家单位。据不完全统计,项目成果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6亿元,同时用户利用该成果对约15万人次的船员及引航员等进行了培训,对79万人次的航海类学生和船员进行了考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航海教育和训练的跨越式发展。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任鸿翔教授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项目总负责人,对本项目创新点1和创新点3中的虚拟船舶平台整体框架搭建、虚实混合环境下多船及多人互见及协同作业的技术路线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提出了基于物理可信的复杂场景简化与加速技术,实现船舶精细场景的逼真表达和高效构建;将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到航海仿真领域,将虚拟人相关技术应用到了航海多人协同作业及应急演练中。参与本项目的工作量为本人全部工作量的80%。支撑材料:发明专利4项,学术论文43篇。
2肖方兵讲师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对本项目创新点2、创新点3和创新点4中船舶综合通信设备仿真模型、海上搜救演练、船舶综合通信设备操作智能评估模型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提出三层船舶综合通信设备仿真模型,完成了船舶综合通信设备交互仿真和互通互联;建立了针对一般类型搜寻目标的整体漂移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搜寻探测模型的最优搜寻资源分配算法;提出了船舶综合通信仿真设备操作智能评估模型,研制了船舶综合航行通信任务驱动下的通信仿真设备操作智能评估系统。参与本项目的工作量为本人全部工作量的80%。支撑材料:发明专利1项,学术论文6篇。
3杨晓讲师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对本项目创新点2和创新点4中船舶综合导航设备仿真模型、船舶综合导航设备操作智能评估模型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项目中作为船舶导航设备仿真系统的负责人,主持开发了船舶导航雷达、陀螺罗经、卫星导航仪、测深仪、自动识别系统等仿真软件19套,建立了针对船舶导航设备操作的智能评估模型,开发了航海仪器智能评估系统。参与本项目的工作量为本人全部工作量的90%。支撑材料:发明专利2项,学术论文6篇。
4王德龙其他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对本项目创新点2和创新点4中多角色协同工作、船舶操纵避碰实操智能化评估算法等做出创造性贡献;提出了基于交互混合图的串、并行交互管理方法,应用RBAC模型管理角色及权限,有效解决了多人交互中的控制问题;基于船舶避碰几何模型和模糊集理论,建立了应用于船舶操纵避碰实操评估的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基于K近邻算法和多目标优化理论,提出了一种船舶操纵避碰实操智能化评估算法。参与本项目的工作量为本人全部工作量的95%。支撑材料:学术论文6篇。
5房希旺教授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对本项目创新点1、创新点4中虚拟船舶平台整体设计、船舶锚泊操纵、进出港操纵智能评估模型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设计并构建了虚拟船舶平台的整体框架;基于三维建模仿真技术建立了船舶、港口等三维模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搭建了船舶航行环境,基于人机交互技术设计了虚拟船舶平台交互界面;针对船舶锚泊操纵、进出港操纵,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参与本项目的工作量为本人全部工作量的70%。支撑材料:学术论文6篇。
6张秀凤教授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对本项目创新点1、创新点4中虚拟船舶运动建模、船舶实操智能评估模型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项目中提出了虚拟船舶运动建模方法,建立了不同海况条件下的虚拟船舶运动数学模型,研发了舶运动数学模型离线仿真测试平台;对于船舶实操评估进行研究,针对主观信息建立基于粗糙集的改进型CDHA智能评估模型;针对客观航迹信息较少情况下,提出少量样本下的航迹点生成算法。参与本项目的工作量为本人全部工作量的70%。支撑材料:发明专利2项,学术论文6篇。
7孙健其他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对本项目创新点1和创新点4中船舶消防救生仿真系统、船舶大风浪航行安全智能评估模型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船舶消防救生仿真训练系统;提出了基于证据理论的船舶大风浪航行安全智能评估方法,开发了船用消防救生设备操作、船舶甲板设备操作等科目的独立评估系统。参与本项目的工作量为本人全部工作量的90%。支撑材料:学术论文2篇。
8朱耀辉工程师中国海事服务中心中国海事服务中心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对本项目创新点1、创新点3中虚拟船舶平台、船舶消防培训系统、船舶人员疏散仿真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综合运用人机交互技术、三维建模仿真技术、场景漫游技术等搭建三维船舶及虚拟航行环境,并建立了虚拟船舶平台;提出了操控行为和改进A*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多目标寻路及船舶多层甲板上的人员疏散模型。参与本项目的工作量为本人全部工作量的70%。支撑材料:学术论文2篇。
9付震工程师大连海大船舶导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大连海事大学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对本项目创新点1、创新点3中航海综合仿真平台系统集成、智能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船舶雷达仿真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多种类、异构、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组织和实时处理;开发了智能船舶交通管理系统主要框架及核心算法;提出了基于αβ滤波的船舶目标跟踪处理方法、基于点迹合并的雷达标绘目标识别方法、杂波图滤波方法、浮标识别与跟踪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船舶雷达仿真中。参与本项目的工作量为本人全部工作量的70%。支撑材料: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
10李伟教授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对本项目创新点2和创新点4中船舶综合导航设备仿真模型、船舶锚泊安全智能评估模型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构建了锚泊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尺度,基于可拓学建立了锚泊安全评估模型,并集成在船舶综合航行任务的智能评估系统中。参与本项目的工作量为本人全部工作量的60%。支撑材料:学术论文6篇。
11丛琳其他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对本项目创新点2中的船舶通信设备仿真、航海雷达仿真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开发GMDSS通信仿真设备,实现了Windows平台、Android平台及IOS平台的跨平台运行;制定了船舶综合导航及通信仿真设备与虚拟船舶驾驶台之间统一的数据接口及传输标准;基于遮挡判断方法与展宽目标的方法,完成了雷达图像的仿真。参与本项目的工作量为本人全部工作量的80%。支撑材料:学术论文6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高度太阳测自差的三维虚拟训练系统中国ZL201410787170.9大连海事大学杨晓,廉静静,任鸿翔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虚拟船载陀螺罗经操作训练系统中国ZL201510017208.9大连海事大学杨晓,廉静静,任鸿翔
3授权发明专利航海模拟器场景中的海浪构网方法中国ZL200910012149.0大连海事大学任鸿翔,金一丞,尹勇,张秀凤,刘秀文,任俊生,张新宇,孙霄峰,解翠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船甲板克令吊虚拟训练系统及其工作方法中国ZL201710477555.9大连海事大学彭修权,任鸿翔,房希旺,陶瑞,邱邵杨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浮标识别与跟踪方法中国ZL201510093876.X大连海大船舶导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庞福文,付震,蒋剑平,陈文彬,朱凌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确定海上搜救区域的方法、系统及搜救模拟器中国ZL201110132594.8大连海事大学金一丞,肖方兵,尹勇,张显库,任鸿翔,张秀凤,刘秀文,任俊生,谷伟,张新宇,孙霄峰,张百安,李志华,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点迹合并的雷达标绘目标识别方法中国ZL201410707823.8大连海大船舶导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庞福文,付震,杨晓波,陈文彬,朱凌
8授权发明专利基于αβ滤波的船舶目标跟踪处理方法中国ZL201410609700.0大连海大船舶导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庞福文,付震,蒋剑平,陈文彬,朱凌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大连海大虚拟仿真系统V1.0中国2017SR385891大连海大船舶导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大连海大船舶导航国家工程中心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大连海大船用救生艇虚拟训练系统V1.0中国2017SR492322大连海大船舶导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大连海大船舶导航国家工程中心
进步奖任鸿翔,肖方兵,杨晓,王德龙,房希旺,张秀凤,孙健,朱耀辉,付震,李伟,丛琳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大船舶导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海事服务中心大连海事大学
970417-401 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项目名称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推荐/提名单位/人辽宁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沈阳建筑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申锡机械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是一种广泛用于超高异形建筑外立面施工、大型风电设备维修等具有高、悬、难、异施工特点的高空作业机械装备,该平台的设计、制造和控制难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超高异形建筑施工和大型风电维修技术的重大“卡脖子”问题。项目围绕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装备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①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装备的设计方法理论,研发了多滚筒式及磁力传递式绳缆收放和多层平行单折线缠绕技术、适应异形风机塔筒变截面夹紧技术,提出了基于力矩跟随的卷扬驱动力建模方法、基于场矩阵的变截面结构重心计算等方法,攻克了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装备设计、分析、计算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②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装备的同步、平衡控制策略,研发了起升卷扬控制、起升机构的自适应平衡补偿和多吊点同步自动升降、多级夹紧机构的同步驱动控制、超高异形建筑用变结构施工平台自动快速平衡调节以及具有高空伸缩功能的施工平台和重心移动结构的平衡调节控制等技术,攻克了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升降不同步、机构失稳以及平台倾斜等关键技术难题。③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装备的结构模块化和协调适应性集成应用,针对凹立面、L形、U形、圆形等异形建筑结构研发出具有不同施工平台外形尺寸、形状和载荷的模块化组合施工平台,开发了可与建筑外表面滑动接触的靠轮随动系统;通过在超高建筑上预先设置多绞点悬挂系统,解决了牵引装置对不同的超高建筑结构的适应性问题,研发出多绞点悬挂系统和牵引装置的协同协调控制技术,攻克了高层建筑外立面异形和施工平台结构模块化设计和批量制造技术难题。该项目解决了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装备的设计、制造、控制以及适应性等技术难题,推动了装备技术革新发展。以闻邦椿院士为组长的科技部结题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所完成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顶尖水平,技术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项目关键技术被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凯博擦窗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等转化应用,并建成了两个年产1500台套以上规模的生产基地,产品及技术同时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出口至美国、俄罗斯等国家。项目创收新增利润超7.7亿元,创收外汇592万美元。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装备的自主产权设计制造。平台装备已成功应用于阿联酋迪拜塔、广州彩电塔、大唐长春第三热电厂等国内外标志性建筑的施工,并获得显著效益。项目研究得到“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住建部重大攻关计划资助,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5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制订相关国家标准2项,行业、协会等标准4项;发表包括二区SCI检索在内的相关高水平论文51篇;出版著作2部;培养了2名学科带头人及14名博、硕士研究生;项目负责人张珂在项目执行期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珂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项目总体负责,项目主要关键技术与方案论证。研发了根据不同建筑外形快速变换施工平台形状的模块化组合设计技术;研发了一种防干涉排绳技术,解决了平台上升过程中钢丝绳干涉难题。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60%。项目执行期间,在相关技术领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3篇、出版专著2部,详见附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2石怀涛副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项目研究骨干,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第3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针对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在高空伸缩和折叠等变结构工况下平台重心偏移导致的平台倾斜问题,研究出一种基于场矩阵的变截面结构重心计算方法,提出了一种平台可延伸及结构可变式的基于模糊PID控制理论的同向追逐自动调平技术。本人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项目执行期间,在相关技术领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篇,详见附件。
3王东红研究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项目研究骨干,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第1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研发了高层建筑作业工作平台的核心部件(卷扬机构),并设计了实验装置。采用钢丝绳长度检测传感器、松绳乱绳检测传感器的配置,实现对钢丝绳缠绕一致性的实时监测。采用平行单折线缠绕方式实现了钢丝绳多层缠绕,使整个机构体积小,容绳量大。本人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项目执行期间,在相关技术领域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
4焦安亮教授级高工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项目研究骨干,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第2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项目研究中,研发了起升机构的自适应平衡补偿技术,在卷扬机钢丝绳平衡补偿机构,通过角度传感器实时将信号传递到总控制器。当平台倾斜时,通过驱动电机上方的丝杠使动滑轮上下移动调整,平台右侧的两根钢丝绳便可以相对于左侧钢丝绳伸缩,实现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的自调整和卷扬机构出绳自适应平衡补偿功能。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5莫尔兵高级工程师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项目研究骨干,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第2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针对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运用人体仿生学原理,设计圆环形夹紧机构,夹紧机构分为5节夹紧臂,模仿手臂动作,实现圆柱型建筑物的固定锁紧,固定锁紧动作灵活可靠。其中,尾端夹紧臂液压缸采用单独微动控制系统,保证两个锁紧销孔的锁紧同轴度,提高锁紧性能。本人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6吴杰高级工程师申锡机械有限公司申锡机械有限公司项目研究骨干,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第4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针对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研究具有高空伸缩功能的工作平台和重心移动结构的平衡调节控制技术,实现对异型凹立面进行施工作业,实现多机位同时作业,保持平台作业平面水平,适应不同的建筑结构变化要求和作业中载荷的变化。设计了一种磁力传递式绳缆收放装置,提高了施工平台在升降过程中的平稳性和安全性能。本人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项目执行期间,在相关技术领域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7孙佳副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项目研究骨干,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第4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针对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开发具有局部改变形状的模块化组合及连接的工作平台结构,实现高大塔类工业建筑径向施工尺寸变化要求,适应不同的建筑结构变化要求和作业中载荷的变化,增加大载荷安全保护装置,保证对异形建筑大载荷施工情况下的安全作业。本人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项目执行期间,在相关技术领域公开发表论文9篇,出版专著1部,详见附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
8周鹏副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项目研究骨干,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第3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产业化过程中参与相关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针对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在高空伸缩和折叠等变结构工况下平台重心偏移导致的平台倾斜问题,对平台进行建模并仿真,主要针对精确化函数等参量进行仿真和研究。实现了超高异形建筑用变结构施工平台自动快速平衡调节。本人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9龙彦泽讲师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项目研究骨干,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第2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针对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的起升机构,研究了在不同接触角下钢丝绳股内钢丝的微动摩擦特性,得出稳定摩擦阶段摩擦因数的变化曲线。建立了与实际相符的钢丝绳有限元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接触载荷和接触角对钢丝绳承载特性与滑动摩擦的影响。本人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项目执行期间,在相关技术领域公开发表论文3篇,详见附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
10王春琢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第1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项目主要关键技术与方案论证。针对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在超高、重变载工况下卷扬机构易出现乱绳和振动冲击大等导致的不稳定问题,研究出用于多滚筒式及磁力传递式绳缆收放技术。采用多功能行程限位器、最少安全圈数保护传感器,可确保钢丝绳不会过度放绳或过卷。本人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项目执行期间,在相关技术领域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
11佟圣皓讲师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项目研究骨干,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第2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针对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夹紧机构,建立动力学模型,对夹紧机构前端点进行分析,得出夹紧机构前端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曲线。研究了夹紧机构对整机稳定性的影响。本人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项目执行期间,在相关技术领域公开发表论文2篇,出版专著1部。
12陈士忠副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项目研究骨干,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第1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针对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在超高、重变载工况下卷扬机构易出现乱绳和振动冲击大等导致的不稳定问题,对基于磁力传递式绳缆收放技术进行了研究,推导出一种具有最佳力矩跟随的快速加减速算法,可准确对变载荷工况下卷扬力矩进行计算和建模,提高卷扬控制系统的鲁棒性。本人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
13刘平高级工程师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项目研究骨干,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第2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针对超高异形建筑用施工平台的夹紧机构,研究了多级液压缸微动同步控制策略,平台上下两层夹紧机构中的70度夹紧臂液压缸采用一进四出多级同步控制系统,保证夹紧机构与塔筒对中的同步性。本人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八点同步自升降维修平台中国ZL201310474719.4沈阳建筑大学张珂、宋恩伟
2授权发明专利多功能自爬式起吊可延伸工作平台中国ZL2015107557717.5沈阳建筑大学张珂、龙彦泽、佟圣皓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风机维修的牵引悬吊装置中国ZL201510121977.3沈阳建筑大学张珂、龙彦泽、孙佳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风机检修爬升式伸缩平台中国ZL201110328559.3沈阳建筑大学吴玉厚、张珂、龙彦泽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拉索式高处作业平台中国ZL201110324212.1沈阳建筑大学孙佳、樊玉言
6授权发明专利多功能货用施工升降机中国ZL201310034423.0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王东红、李志国
7授权发明专利起重机折叠臂的自动收展机构及其收展方法中国ZL201310290443.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李志国、王东红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磁力传递式绳缆收放装置中国ZL201510100602.9申锡机械有限公司孙佳、吴杰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链条传动式吊篮提升装置中国ZL201510101273.X申锡机械有限公司孙佳、吴杰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滚筒收放绳装置中国ZL201410492329.4申锡机械有限公司蔡东高、施李佳、吴杰
进步奖张珂,石怀涛,王东红,焦安亮,莫尔兵,吴杰,孙佳,周鹏,龙彦泽,王春琢,佟圣皓,陈士忠,刘平沈阳建筑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申锡机械有限公司辽宁省教育厅
980421-401 缺血性卒中后神经再生与修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项目名称缺血性卒中后神经再生与修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辽宁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项目简介脑卒中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人力成本和巨大的经济负担。早期血管再通是挽救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然而,受时间窗、经济条件及对溶栓认识的限制,部分患者未能及时有效的接受血管再通治疗,进而造成严重的神经损害。针对此类难题,项目组在“部委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20余项课题500余万元经费资助下,联合早期血管再通和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静脉、动脉或动静脉结合的溶栓治疗,对有明确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开展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同时尽早给予CIMT疗法,进而提高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改善预后。本项目组率先在国内开启rt-PA静脉溶栓技术,通过把握溶栓适应症,全面评估疗效及副反应,严格控制溶栓后脑出血的发生率,不但积累了大量临床病例和实践经验,而且保持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项目组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转基因技术及细胞、神经纤维示踪标记方法并结合行为学测试来探讨脑缺血后CIMT对神经发生、皮质脊髓束轴突再生的影响以及SDF-1在此过程中的机制,为脑卒中临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我们全面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提供新的切入点。既往针对CIMT的相关研究主要采用影像学、行为学方法探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而本项目组从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入手,着重研究脑结构重塑、神经发生及轴突再生的变化。据此,项目组首次提出脑缺血后CIMT疗法以调节脑内SDF-1的表达为切入点,进而增强下游cAMP/PKA/CREB信号传导途径,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途径,并抑制Rho激酶介导的轴突再生途径,揭示了CIMT促神经再生与修复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同时通过侧脑室内注射CXCR4受体拮抗剂AMD3100,阻断SDF-1/CXCR4通路,降低脑内Nogo-A的表达,抑制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细胞及轴突的再生,逆转CIMT促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作用,进而通过正反两个方向证实SDF-1/CXCR4是调控新生神经细胞成熟与存活的一个潜在靶点,为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向。本项目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21篇,累计影响因子74.8分,第一完成人发表在Am J Psychiatry(IF 10.55)、Neurosci Biobehav Rev(IF 8.65)等杂志,其中16篇Web Of Science共被引140次,他引107次。项目组共举办了4届“脑卒中影像与血管再通治疗论坛”,为省内外提供交流学习大约1200人次,每个季度定期举办卒中城市论坛,神经介入培训班和卒中急诊急救培训,大约500人次参加了该学习培训班,人员遍布辽宁省、吉林省和内蒙古在内的多个省、市、自治区。在国际会议特邀发言2次,国际会议壁报2次,全国学术会议作大会发言8次,培养硕士研究生19人,博士研究生11人。本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在国内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环湖医院、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14家医院得以应用和推广,有效指导了脑卒的规范化综合治疗,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赵传胜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1、为本项目研究成果负责人,在该项目中负责总体设计、领导实施、制定研究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研究平台、指导具体实验设计、规范实验方法、检查实验进行情况、审查数据和统计、指导撰写研究论文、负责课题总结、成果申报等;2、贡献内容:主要科技创新点一、二、三和五。提出以SDF-1 为枢纽,从增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及抑制 Rho 激酶介导的轴突再生抑制作用两种途径来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以代表性论文1-5,7,10,12为佐证;3、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2滕伟禹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1、在该项目中负责数据分析,查阅文献及基础实验等;2、贡献内容:科技创新点三,脑卒中后TLR4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会激活,参与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这将为卒中的预防提供新的靶点,以代表性论文8为佐证;3、在该项研究工作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3高连波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1、在本研究成果中,主要负责脑卒中患者早期血管再通治疗及对满足条件的患者进行后续的血管内治疗,为本研究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2、贡献内容:科技创新点五,提出基于临床体征与影像学不匹配,多模式影像学结果不匹配的评判标准,进行多模式磁共振指导下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技术,从而把超时间窗而仍有救治价值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溶栓范围,尽最大可能扩大救治范围,达到临床安全、有效的结局,以代表性论文6为作证;3、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4赵玫副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1、在项目设计、科研方法建立、结果统计分析、指导研究生和论文审阅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2、贡献内容:科技创新点三和四。提出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促进脑缺血后功能重组,影响神经再生,并能促进皮质脊髓束的再生从而达到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修复能力的作用,并有利于改善行为学表现,以代表性论文1-5,7为佐证;3、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5周志可讲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1、在本研究成果中负责动物模型建立,查阅文献等工作;2、贡献内容:科技创新点四,从脑卒中后大脑的可塑性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对脑卒中的康复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以代表性论文9,11为佐证;3、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6赵珊珊副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1、在本研究成果中,主要负责动物模型的建立,数据统计学分析,为本研究成功的基础;2、贡献内容:科技创新点一、二,发现强制性运动疗法增强了脑卒中后侧脑室下区及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存活,同时能够促进轴突从健侧向患侧再生,促进可能的突触形成,并提高了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和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以代表性论文1、3-4和7为佐证;3、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7张小倩讲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1、在本研究成果中,主要负责动物模型的建立,数据统计学分析,为本研究成功的基础;2、贡献内容:科技创新点二,发现强制性运动疗法增强了脑卒中后侧脑室下区及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存活,同时能够促进轴突从健侧向患侧再生,促进可能的突触形成,并提高了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和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以代表性论文3 为佐证;3、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
8张秀春中级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1、在本研究成果中,主要负责动物模型的建立,数据统计学分析,为本研究成功的基础;2、贡献内容:科技创新点二,发现强制性运动疗法增强了脑卒中后侧脑室下区及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存活,同时能够促进轴突从健侧向患侧再生,促进可能的突触形成,并提高了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和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以代表性论文3 为佐证;3、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
9王军副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1、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动物模型的建立、动物饲养及文献查阅工作;2、贡献内容:科技创新点三,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缺血后老年大鼠新生神经增殖、分化、成熟、长期存活及凋亡和功能康复的影响,以代表性论文10为佐证;3、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10薛维爽讲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1、在该项目中负责数据分析,查阅文献及动物模型建立等;2、贡献内容:科技创新点三,脑卒中后TLR4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会激活,参与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这将为卒中的预防提供新的靶点,以代表性论文8为佐证;3、在该项研究工作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可分体拆换防返流的造口袋中国ZL 2017 2 0701034.2赵传胜赵传胜
2实用新型专利脑脊液流量可控的数字化腰穿测压仪中国ZL 2017 2 0577078.9赵传胜赵传胜
进步奖赵传胜,滕伟禹,高连波,赵玫,周志可,赵珊珊,张小倩,张秀春,王军,薛维爽中国医科大学辽宁省教育厅
990421-403 IL-35、IL-27在风湿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靶向治疗
项目名称IL-35、IL-27在风湿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靶向治疗推荐/提名单位/人辽宁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项目简介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侵袭性关节炎,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同时伴多脏器多系统受累,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病程长致残率及死亡率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造成社会负担。细胞因子在RA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针对细胞因子研制的新型靶向生物制剂,成为目前RA较为理想的治疗模式。因此,本研究在国自然基金等支持下,从细胞水平、动物模型及临床几方面探索IL-35等细胞因子在RA中的发病及治疗作用,为揭示RA的发病机制、研发新型靶向药物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1.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IL-35抑制血管内皮细胞(VEGF)诱导的Ang2/Tie2信号通路,抑制RA血管新生。IL-35显著抑制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达VEGF、显著抑制VEGF诱导的HUVEC体外迁移、侵袭和粘附,以及体外和体内血管形成,IL-35通过抑制血管新生减轻RA的症状、减少RA的发病2.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IL-35通过STAT1信号传导作用于胶原诱导性小鼠(CIA)小鼠关节滑膜细胞抑制VEGF及其受体Flt-1、Flk-1的表达,抑制CIA小鼠滑膜组织血管新生而抑制RA的发生。IL-35 在CIA小鼠体内抑制滑膜组织血管新生因子表达及血管新生,从而抑制 CIA的发生、发展。3.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CIA小鼠关节滑膜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IL-17表达显著升高,骨保护素(OPG)显著减少;经IL-35治疗后,关节滑膜组织中RANKL、IL-17表达显著降低,OPG明显升高,IL-35 是呈剂量依赖式抑制 CIA 小鼠关节滑膜细胞 RANKL 的表达。本课题组证实:IL-35可抑制CIA关节炎的进展,并且IL-35通过抑制RANKL表达,升高OPG表达抑制CIA的骨破坏4.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IL-35通过靶向调控RANKL/RANK/OPG系统抑制RA骨破坏。在CIA小鼠模型中,腹腔注射IL-35能降低CIA的关节炎指数和病理学评分;IL-35下调滑膜组织及RANKL、IL-17的表达,上调OPG的表达;IL-35通过调控RANKL/RANK/OPG系统抑制RA骨破坏。5.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RA患者外周血中IL-35的水平明显增高,与血沉、C反应蛋白、疾病活动度成负相关。IL-35 在 RA 伴发骨质疏松(OP)的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更高,且与骨密度明显相关,绝经期妇女 RA 患者血清中的 IL-35 浓度与骨代谢标志物β-CTX 水平呈负相关,与 25-(OH)VitD3 及骨密度(BMD)水平呈正相关。这提示 IL-35与RA患者疾病活动度及骨量丢失相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IL-35等细胞因子在RA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监测疾病活动度、指导治疗及判断愈后。针对IL-35等细胞因子进行干预,可研制新型生物靶向制剂,控制疾病发生及器官损伤。该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研究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指导作用。对于RA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新药的研制和开发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项目从2010年起6年内,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已完成SCI25篇,累计IF值77.141在多个国内外风湿免疫学术会议上交流,研究成果在国内多家医药科大学附属医院推广。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鲁静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负责研究内容的总体构思、组织协调、具体指导及通过学术交流、专题讲座等方式大力推广本项目研究成果。在IL-35、IL-27在风湿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实验研究方面贡献巨大。(主要科技创新点一至七,见论文附件12-36)
2沈晖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在国际上首先报道了IL-27在类风湿关节炎、肌炎/皮肌炎、白塞病患者血清中明显增高,也与伴间质性肺疾病相关;这些研究结果提示IL-27可能与风湿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另外,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IL-34在RA患者的外周血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疾病活动度具有相关性。(主要科技创新点四、七,见论文附件21)
3夏丽萍副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在国际上首先报道了IL-3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血清水平,以及IL-23及IL-27在SLE患者,尤其合并狼疮肾炎患者中的血清及尿液中的水平。(主要科技创新点四、六,见论文附件23)
4姜申易中级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IL-35抑制VEGF诱导的Ang2/Tie2信号通路,抑制RA血管新生。IL-35显著抑制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达VEGF、显著抑制VEGF诱导的HUVEC体外迁移、侵袭和粘附,以及体外和体内血管形成,IL-35通过抑制血管新生减轻RA的症状、减少RA的发病。主要科技创新点一,见论文附件14)
5李云霞中级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IL-35通过靶向调控RANKL/RANK/OPG系统抑制RA骨破坏。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小鼠模型中,腹腔注射IL-35能降低CIA的关节炎指数和病理学评分;IL-35下调滑膜组织及滑膜细胞NF-κB配体受体(RANKL)、IL-17的表达,上调骨保护素(OPG)的表达;IL-35通过调控RANKL/RANK/OPG系统抑制RA骨破坏。(主要科技创新点一、二,见论文附件12)
6吴素琴副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IL-35通过STAT1信号传导作用于 CIA 小鼠关节滑膜细胞抑制VEGF及其受体Flt-1、Flk-1的表达,抑制CIA小鼠滑膜组织血管新生而抑制RA的发生。IL-35 在CIA小鼠体内抑制滑膜组织血管新生因子表达及血管新生,从而抑制 CIA的发生、发展。(主要科技创新点一,见论文附件16)
7李雨轩中级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作为主要完成人在国际上首先报道了IL-35在RA中的作用,与RA的疾病活动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同时发现IL-35与RA的骨量丢失指标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主要科技创新点三、七,见论文附件18)
8鲁大鹏助教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IL-33在乳腺癌中的作用,补充了IL-33在风湿性疾病之外的作用,延伸了白细胞介素家族及其受体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主要科技创新点五,见论文附件35)
9姚鲁田讲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作为主要完成人作为主要完成人在国际上首先报道了IL-35在RA中的作用,与RA的疾病活动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同时发现IL-35与RA的骨量丢失指标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主要科技创新点四、七,见论文附件2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鲁静,沈晖,夏丽萍,姜申易,李云霞,吴素琴,李雨轩,鲁大鹏,姚鲁田中国医科大学辽宁省教育厅
1000421-404 麻醉药物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
项目名称麻醉药物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推荐/提名单位/人辽宁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项目简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胸腹主动脉瘤手术、血管畸形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脊髓功能障碍,甚至截瘫,已成为现代医学界极具挑战性的难题。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手术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好发于高龄患者,是麻醉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均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是影响术后转归的重要原因,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鉴于心血管等创伤巨大的手术和老年患者和日益增多,本项目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深入机制,并致力于防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术后认知障碍保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策略。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攻关、辽宁省教育厅、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博导类)等项目资助下,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揭示了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血-脊髓屏障、神经炎症反应以及神经元凋亡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发现了七氟烷预处理有效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神经炎性反应,维持血-脊髓屏障的完整性和下肢运动功能。并揭示了缺血前鞘内注射骨髓基质细胞移植预防和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随后发现了七氟烷预处理对低氧血浆剥夺条件下骨髓基质细胞的存活和迁移能力起到保护作用,提高骨髓基质细胞的治疗潜能。2.首次筛选和发现microRNA-27、miR-199a-5p、microRNA-129-5p、miR-320a 和lncRNA-TUG1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变化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有利于从分子和基因角度预防和治疗围术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3. 揭示和探讨围术期诱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和机制,首次提出除脑缺血缺氧外,手术创伤、麻醉药物、高龄等因素均可以通过促进大鼠脑海马区胶质细胞活化、神经炎症反应、GSK-3β和Tau蛋白表达失衡等因素,参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发展,明确了小胶质细胞激活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抑制海马区胶质细胞源性的炎性因子表达,改善了实验鼠的行为学。该研究成果被引用超过80余次,为临床解决围术期脑损伤、术后认知功能障开辟了新思路和新途径。本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临床应用,2012年至2019年先后在国内四个省市五家医疗机构中对行胸主动脉瘤、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手术患者进行多中心临床观察发现,给予七氟烷预处理的患者手术后无一例出现下肢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无膀胱功能失常等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并发症,术后在麻醉苏醒室内躁动、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未增加。这为解决围术期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开辟新思路和提供新途径,有力推动了围术期神经功能保护的研究进展,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前景。本研究成果共发表论文78篇,其中SCI论文35篇,SCI总影响因子123.328,单篇最高影响因子6.306,单篇最高他引81次,培养硕士、博士74名,举办国家级培训班25期,参加国际国内会议150余人次。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马虹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对科技创新的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均有创造性贡献。致力于围麻醉期重要器官保护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麻醉药物在围术期应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神经系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和保护研究、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和保护研究等。已完成省部级课题6项,第一负责人主持在研科技部国家重点专项子课题一项、第一负责人主持在研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一项,已完成第二负责人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两项。发表论文62篇,其中SCI论文25篇,曾获得辽宁省科技厅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副主编《小儿麻醉学进展》,参编《实用临床麻醉学》第三版和第四版、《临床麻醉学》等专著,编写教材《麻醉学》、《麻醉药理学》。
2李晓倩副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对科技创新的第一、第二部分有创造性贡献。首次提出小胶质细胞Toll样受体4活化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七氟烷预处理可以减轻血-脊髓屏障破坏;七氟醚预处理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的募集和MMP-9的分泌来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抑制对血脊髓屏障完整性和神经细胞凋亡的炎症损害的下游效应(查新点1);通过基因筛查的方法,首次筛选出microRNA-27a、miR-125b、microRNA-129和miR-320a并证明其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有利于从分子和基因角度预防和治疗围术期脊髓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作者发表相关SCI文章9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目录8、10、12、16、19、22、27、29、30。
3方波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对科技创新的第一、第二部分有创造性贡献。国内外首次提出了血-脊髓屏障破坏与脊髓缺血再灌注后迟发性运动功能障碍的密切联系和缺血前鞘内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显著改善血-脊髓屏障的完整性,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和应用前景(查新点2)。首次提出自噬的时间点非常重要,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和晚期自噬发挥不同的益害作用,电针处理能够通过增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的自噬减轻神经细胞凋亡和神经炎症。发表相关SCI论文5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目录5、6、13、24、26。
4曹学照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对科技创新的第三部分有创造性贡献。首次明确了手术创伤在老年鼠认知功能损害中的作用,证实了手术创伤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在POC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发生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同时发现神经系统老化的实验鼠胶质细胞处于预激活状态。探讨了临床上老年患者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查新点3)。该研究成果收录于《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杂志,他引80余次。共计发表相关文章8篇,其中SCI文章4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目录2、25、33、35。
5江晓菁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对科技创新的第一部分有创造性贡献。申请人发现不同后处理途径对脊髓缺血再管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制订了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有效降低了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和并发症的治疗,研究成果收录于《Anesthesiology》杂志,影响因子5.345,他引25次。发表相关文献5篇,其中SCI文献4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目录1、14、17、34。
6李哲其他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对科技创新的第三部分有贡献。研究抑制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对治疗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利用抗炎因子IL-4抑制炎症反应能明显改善实验鼠的认知功能,进一步研究发现了CX3CL1-CX3CR1通路在调节小胶质细胞激活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侧脑室给予外源性的CX3CL1能够抑制海马区胶质细胞源性的炎性因子表达,改善了实验鼠的行为学。发表相关SCI文章2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目录25、31。
7荆娜讲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对科技创新的第一部分有贡献。研究发现远端缺血预处理可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脊髓屏障的破坏与CB1和CB2受体的激活和上调有关。证实了大麻素受体激动剂WIN55,212-2预处理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共发表相关文章2篇,其中SCI文章1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目录28。
8田阿勇副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对科技创新的第三部分有创造性贡献。确定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A(IL17A)在POCD中的作用,证明了手术可以激活星形胶质细胞和TGFβ/ Smad通路,导致Aβ1-42累积。研究发现,维生素D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认知功能。发表相关文章3篇,其中SCI文章2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目录15、18。
9谭文斐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对科技创新的第三部分有创造性贡献。深入完善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提出手术创伤对术后空间学习和记忆障碍的作用,发现炎症因素通过激活GSK-3β信号通路参与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发现了Tau蛋白高磷酸化与低温对大鼠麻醉后空间学习和记忆的缺陷有关。发表相关文章5篇,其中SCI文章2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目录3、4。
10王雅萱讲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对科技创新的第三部分有贡献。发现急性应激预刺激加重术后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延迟术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急性应激预刺激延迟了老龄鼠术后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发表相关SCI文章1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目录23。
11艾春雨副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对科技创新的第一部分有贡献。申请人一直从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比价了不同的缺血后处理方法对损伤后神经元的影响,发表相关文章8篇,其中SCI文章1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目录1。
12王俊科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对科技创新的第三部分有贡献。发表相关文章5篇,其中SCI文章3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目录2-4。
13汪祉霖讲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对科技创新的第二部分有贡献。研究发现,低氧预处理是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有效手段。发表相关文章3篇,其中SCI文章1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目录2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马虹,李晓倩,方波,曹学照,江晓菁,李哲,荆娜,田阿勇,谭文斐,王雅萱,艾春雨,王俊科,汪祉霖中国医科大学辽宁省教育厅
1010421-405 实体肿瘤临床基础研究与医疗转化
项目名称实体肿瘤临床基础研究与医疗转化推荐/提名单位/人辽宁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项目简介 本研究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为实验肿瘤学。我们在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资助下,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以实体肿瘤大数据为基础、以精准医疗为理念,对内分泌系统肿瘤如乳腺癌、胰腺癌。呼吸系统肿瘤如肺癌。消化系统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以及神经系统肿瘤如脑胶质瘤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以肿瘤干细胞研究为中心的肿瘤生物学行为调控理论体系、实验体系以及药敏检测体系。项目研究成果包括: 一、实体肿瘤临床数据平台的创建。(1)我们建立了具有完善的5年生存随访数据的实体肿瘤样本库。并利用样本库分析了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新辅助化疗后II水平淋巴结转移、乳房肿物位置与淋巴结转移倾向性等多种临床预测模型;同时借助高通量筛选技术发现了乳腺癌干细胞与非干细胞之间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刀口引流液中炎性因子与细胞因子的高通量数据,建立了肿瘤生物学行为分子调控网络。(2)我们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整合不同维度数据之间的联系作为无监督聚类的患者特征,与患者影像学检查图像数据相融合,构成了全方位的肿瘤患者同源异构整合数据库。 二、肿瘤生物学行为研究体系的建立。(1)我们建立了成熟的肿瘤干细胞分离、鉴定、培养及移植瘤模型体系,为靶向肿瘤干细胞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提供了实验平台。并以该平台为基础,结合体外三维培养的胶滴肿瘤药敏检测(CD-DST)技术,来精准判断患者对不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而制定出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2)我们阐明肿瘤干细胞相关蛋白 FSIP1促进乳腺癌增殖和耐药,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新靶点(均发表在PNAS,2017,2018)。此外,基于已知的FSIP1序列,进行蛋白质建模后综合利用FTMap和 FTSite工具对FSIP1可能的靶向作用位点进行了检测和识别,并利用高通量筛选工具FIPSDock筛选出了靶向FSIP1的小分子化合物。 三、理论成果转化,解决临床瓶颈问题。(1)我们在原代肿瘤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患者自身的刀口引流液,发现能够显著提高肿瘤细胞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时机和手术切除范围提供有力依据。(2)我们结合超显微外科技术,开展了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成立了中美淋巴水肿治疗中心,为东北三省唯一拥有此技术的单位。(3)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展腹部游离脂肪瓣乳房重建术。该技术在天津省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300余例,并设计乳房重建专用假体。 本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JCO、PNAS等国际知名期刊,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项目组成员获得了辽宁特聘教授(2015),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018),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等称号,并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乳腺癌标志物协作组常委,中国性学会乳腺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该项目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20人。部分成果参编书籍1部,并转化应用于国内多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达到了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的目的。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彩刚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统筹规划项目的实施,积极推广项目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病例资料和临床经验。对“科技创新一、实体肿瘤临床数据平台的构建,科技创新二、肿瘤生物学行为研究体系的建立和科技创新三、理论成果转化应用,解决临床瓶颈问题”具有突出贡献。佐证材料见必备附件11-16。
2张旖骁中级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协助规划项目的实施,在肿瘤的诊治方面不断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收集患者综合全面的健康、疾病信息,深度挖掘潜在疾病危险因素和最佳诊治技术,并积极推广项目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对“科技创新一、实体肿瘤临床数据平台的构建“具有突出贡献。佐证材料见必备附件11-16。
3张昊副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积极推广项目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病例资料和临床经验。对“科技创新一、实体肿瘤临床数据平台的构建,科技创新二、肿瘤生物学行为研究体系的建立和科技创新三、理论成果转化应用,解决临床瓶颈问题”具有突出贡献。佐证材料见必备附件11-16。
4杨永亮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为临床基础研究中的大数据处理、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分子生物学验证提供了可靠范围。对“科技创新二、肿瘤生物学行为研究体系的建立”和“科技创新三、理论成果转化应用,解决临床瓶颈问题”具有突出贡献。佐证材料见必备附件2-6和11-16。
5徐宏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对“科技创新一、实体肿瘤临床数据平台的构建”、“科技创新二、肿瘤生物学行为研究体系的建立”有突出贡献。以及对于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病例资料的收集整理及预后随访的开展等工作也有着很大的贡献。佐证材料见其他附件 11-16。
6顾玺副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主要完成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收集并整理大量临床病例资料,开展了完善的预后随访等工作。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解决临床瓶颈问题,并对“科技创新一、实体肿瘤样本库的建立以及实体肿瘤大数据的建立”有突出贡献。佐证材料见必备附件11-16。
7陈光磊中级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收集并整理大量临床病例资料,开展了完善的预后随访等工作,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对“科技创新一、实体肿瘤临床数据平台的构建”具有突出贡献。佐证材料见必备附件11-16。
8孙明副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收集患者综合全面的健康、疾病信息,深度挖掘潜在疾病危险因素和最佳诊治技术,并积极推广项目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对“科技创新一、实体肿瘤临床数据平台的构建“具有突出贡献。佐证材料见必备附件11-16。
9赵文嫣副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收集患者综合全面的健康、疾病信息,积极推广项目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对“科技创新一、实体肿瘤临床数据平台的构建“具有突出贡献。佐证材料见必备附件11-16。
10薛今琦中级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主要完成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收集并整理大量临床病例资料,开展了完善的预后随访等工作。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解决临床瓶颈问题,对“科技创新一、实体肿瘤临床数据平台的构建”有突出贡献。佐证材料见必备附件11-16。
11孙丽莎助理研究员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积极积累病例临床病理资料、推广项目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病例资料。对“科技创新二、肿瘤生物学行为研究体系的建立”做出突出贡献。佐证材料见必备附件11-16。
12路平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积极推广项目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病例资料和临床经验。对“科技创新二、肿瘤生物学行为研究体系的建立和科技创新三、理论成果转化应用,解决临床瓶颈问题”具有突出贡献。佐证材料见必备附件11-16。
13刘超初级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积极推广项目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病例资料和临床经验,对“科技创新一、实体肿瘤临床数据平台的构建”中的通过临床病理资料库及乳腺肿块识别系统,建立了“前哨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具有突出贡献。献。佐证材料见必备附件11-16。
14祝旭东初级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积极积累病例临床病理资料,推广项目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对“科技创新一、实体肿瘤临床数据平台的构建,科技创新二、肿瘤生物学行为研究体系的建立”具有突出贡献。佐证材料见必备附件11-1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马来酰胺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中国201380009475.0杨永亮杨永亮
进步奖刘彩刚,张旖骁,张昊,杨永亮,徐宏,顾玺,陈光磊,孙明,赵文嫣,薛今琦,孙丽莎,路平,刘超,祝旭东中国医科大学辽宁省教育厅
1020421-406 我国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流行因素、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
项目名称我国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流行因素、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辽宁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医科大学,苏州微陶重金属过滤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是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和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数千万人口、危害严重的地球化学性疾病,因发病机理不清、且无有效治疗办法而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长期砷暴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不仅可诱发砷中毒,还与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免疫功能缺陷、神经损伤、出生缺陷、以及肺癌、肝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密切相关。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孙贵范教授团队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内蒙、山西和云南等地开展大范围的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并先后与UNICEF、美国、日本和瑞士等多个国际机构和知名大学开展广泛合作,从流行因素、准确预测和判断病区和人群、发病机理、及其有效除砷和防治等多角度、全方位长期积累,进行了大量原创性工作,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引领和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实现了良好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主要成果如下: 1、项目组在病区多年调查实践基础上首创“10%抽样调查法”、和主编发行最早的英文版《地方性砷中毒图谱》,已在全国成功应用;并受UNICEF委托,多次亲赴东南亚国家讲学指导,具有明确的中国特色和指导性、实用性和科学规范性。2、项目组在国内首次绘制我国饮水型砷中毒地区分布图,并与瑞士联邦政府水科学技术研究所合作研发我国首个天然地下水砷污染风险预测模型,2013年发表于Science杂志,并由该杂志委员会主持在苏黎世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向全球推介该研究成果。3、项目组建立国内砷生物学作用与砷中毒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主持制定的2项砷中毒相关国家卫生标准于2015年正式颁布实施,培养了多位行业高级人才活跃在教学和科研一线,带动了学科发展和本领域的科技进步,具有国内示范性,也奠定了项目团队在我国地方性砷中毒领域的学术地位。4、项目组多年积累病区资料证实了“高砷暴露与氧化损伤”的流行病学关联性,并深入探讨了“氧化应激及其调控”在砷中毒发病机制和防治中的重要作用,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重点课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多项NSFC、国际合作和省部级等课题资助,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发表国内外科研论文近百篇,其中高影响力和高他引率SCI论文数十篇,在国际砷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多次受邀在国际高水平会议进行大会报告。5、项目组建立了以纳米生物陶瓷为原料的消除水砷污染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置,已获批国家专利6项和2项国际权威认证机构NSF认证,除砷材料和设备的第一代产品已初步商业化,为我国砷污染的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于提升我国地砷病病区居民的健康水平等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孙贵范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负责项目总体设计,为创新点1-4的理论指导者和实施者、创新点5的参与者。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以负责人获国自然重点项目1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为本项目选题来源之一(结题证明见附件5,6);以第一起草人完成国家卫生行业标准2项(见附件10,11),主编中英文版地方病图谱各1部(见附件21,22);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见附件19);为本项目纳入5篇论文的通讯作者、1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4,27-30,32)。
2董良杰研究员苏州微陶重金属过滤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微陶重金属过滤科技有限公司为本项目主要创新点5的负责人,主要负责纳米生物陶瓷材料的实验室研发、专利申报、以及成果转化推动。为本项目中6项发明专利的发明人(核心知识产权说明书见附件2-4),1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见附件31)。
3李冰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为本项目主要创新点1、3和4的主要负责人和参与人。在项目执行期间,参与流调工作,并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发现砷中毒与氧化应激的密切关联,其以负责人获得的1项国自然为本项目的主要选题来源之一(结题证明见附件9),参与起草2项国家卫生行业标准(见附件10,11),为本项目2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3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之一(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3-25,28,30)。
4席淑华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为本项目主要创新点1和4的主要参与人和实施者。在项目执行期间,参与流行病学调查,并在实验室内开展了有关砷暴露与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的基础研究,其以负责人获得的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本项目的主要选题来源之一(结题证明见附件7,8),分别为本项目纳入的1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和1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6,27)。
5郑全美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为本项目主要创新点1-5的主要参与人。在项目执行期间,为我团队与瑞士水联邦科学与技术研究所进行合作交流的课题负责人,多次参与砷中毒现场的流行病学调查,协助负责对砷中毒病区患者的病情症状进行诊断,参与纳米生物陶瓷材料的现场验证工作,为本项目纳入的4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之一(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4,29,30,32)。
6李昕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为本项目主要创新点1和4的主要参与人和实施者。在项目执行期间,参与砷中毒现场的流行病学调查,负责在实验室内对所获取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协助论文撰写,为本项目纳入的5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之一(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4,25,28-30)。
7徐苑苑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为本项目主要创新点4的主要参与人和实施者。在项目执行期间,参与砷中毒现场的流行病学调查,负责实验室检测,数据处理以及论文撰写,其博士毕业论文《饮水型砷暴露人群砷甲基化模式及其与机体氧化应激状态关系的研究》被评为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证书见附件20),其以第一作者发表的2篇SCI论文为本项目纳入的代表性论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4,30),同时为2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之一(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8,29)。
8姜泓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为本项目主要创新点3的主要参与人和实施者。在项目执行期间,参与1项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尿中砷的测定——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的起草制定工作(国家卫生行业标准见附件11)。
9王惠惠副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为本项目主要创新点4的参与人和实施者。在项目执行期间,参与砷中毒现场的流行病学调查,负责实验室检测和数据处理,为本项目纳入的1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之一(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9)。
10李永芳讲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为本项目主要创新点4和5的参与人和实施者。在项目执行期间,参与部分砷中毒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负责与苏州微陶重金属过滤公司进行科研对接,是纳米生物陶瓷材料实验室检测和现场验证的主要实施者,为以该材料为基础研发的除砷装置通过NSF-International认证做出贡献(NSF-International认证见附件12,13),同时为本项目纳入的1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见附件32)。
11王达讲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为本项目主要创新点4和5的参与人。在项目执行期间,参与部分砷中毒现场的流行病学调查,负责实验室检测,参与纳米生物陶瓷材料的实验室检测和现场验证工作,为2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之一(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9,32),为以纳米生物陶瓷材料为基础研发的除砷装置通过NSF-International认证做出贡献(NSF-International认证见附件12,1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除砷过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饮用水净化中的应用中国ZL 2013 10292410.3苏州微陶重金属过滤科技有限公司董良杰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废水处理用过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中国ZL 2013 10292598.1苏州微陶重金属过滤科技有限公司董良杰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吸附和固定砷及重金属功能的过滤材料及其用途中国ZL 2013 10292656.0苏州微陶重金属过滤科技有限公司董良杰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家用过滤器滤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 2013 10292597.7苏州微陶重金属过滤科技有限公司董良杰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吸附和固定砷及重金属功能的过滤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 2013 10291884.6苏州微陶重金属过滤科技有限公司董良杰
6授权发明专利从水中出去砷和重金属的方法及组合物中国ZL 2006 80052402.X北京微陶环保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良杰
进步奖孙贵范,董良杰,李冰,席淑华,郑全美,李昕,徐苑苑,姜泓,王惠惠,李永芳,王达中国医科大学,苏州微陶重金属过滤科技有限公司辽宁省教育厅
1030423-401 基于穿山龙皂苷的创新性发现与应用
项目名称基于穿山龙皂苷的创新性发现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辽宁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大连医科大学,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项目简介在创新药物研究过程中,关键切入点是活性先导物,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先导物进而创制新药是世界医药学界公认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临床使用的化学药物有50%以上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我国基本上都有这些药物的原料资源,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被国际认可的新药却瘳瘳无几。穿山龙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该项目以穿山龙皂苷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高纯度穿山龙皂苷和薯蓣皂苷的生产制备工艺,使穿山龙皂苷制备从毫克级扩大到工业化吨级,并进行薯蓣皂苷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合成,为以穿山龙为原料的药物研发奠定了基础;首次发现穿山龙总皂苷和薯蓣皂苷在肝、肾和心肌损伤、糖尿病、骨质疏松、肿瘤等疾病中具有器官损伤保护、抗代谢性疾病和抗肿瘤等多种新的活性,促进了创新药物的研发;发现了FABP4、miR-125a-5p/STAT3、miR-140-5p/Sitr2等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揭示了穿山龙皂苷发挥生物学活性中复杂的作用机制,为基于靶点创新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以穿山龙皂苷为主要原料的现代创新药物“地奥心血康”对冠心病和心绞痛有显著疗效,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可靠的药物。该项目在Theranostics、Redox Biology、Br J Pharmacol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67篇,入选1%ESI高被引论文5篇,总被SCI他引2700余次。项目成果先后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辽宁省医学科技二等奖等奖项。培养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国高被引学者、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兴辽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省百千万百人层次和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研究生130余名,获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余篇。指导学生获全国药苑论坛创新成果特等奖、全国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二等奖等10余项。该项目促进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建设。项目组成员任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委会副主委、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产品开发与培育专委会副主委等职,任BJP、Arch Toxicol、Pharmacol Res等12种国际主流SCI期刊副主编或编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该项目具有显著原创性,获批国内外发明专利24项,地奥心血康硬胶囊、软胶囊、颗粒和口服液4个新药证书,应用于二级及以上医院4000余家,累计销售金额超100亿元,近三年累计销售额11亿多元,上缴税金2亿多元,增加创业就业岗位6000余个。制订地奥心血康质量标准收录于《中国药典》一部,应用于指导地奥心血康的质量检验。地奥心血康先后荣获四川工业博览会金奖、首届全国卫生产业名特优产品金奖、雅加达中国医药卫生科技成就展览会金奖、中国中医药学会重点推荐工程,心血康软胶囊获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地奥心血康胶囊通过荷兰药品评价委员会注册,获得在该国上市许可,实现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性药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零的突破,成为欧盟成员国以外市场准入的第一个植物药。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彭金咏教授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附件12、26),工作量60%用于本研究。指导完成穿山龙总皂苷和薯蓣皂苷等的活性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对创新点一至四有重大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附件2-5),60多篇SCI论文的通讯作者(附件27、28),连续5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获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兴辽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省特聘教授等者(附件36)。近5年培养博士生7名、硕士生30名(附件33)。
2陈爽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地奥心血康胶囊标准化建设”项目,工作量50%用于本研究,是创新点一和四的主要参与者。开展了地奥心血康治疗冠心病与风湿痹痛的物质基础研究及作用机制研究,确定了地奥心血康主要药效成分并对其多靶点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附件25);协助完成了穿龙薯蓣生产规范及标准提升,以及心血康相关检测标准的建立,为地奥心血康胶囊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附件26)。
3许丽娜副高级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创新团队等项目,将工作量的60%用于本项目的研究。通过建立的抗代谢性疾病评价体系发现薯蓣皂苷具有显著的抗非酒精性脂肪肝、抗糖尿病作用,结合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平台发现了薯蓣皂苷的作用靶点和分子调控机制,是创新点二和创新点三的主要参与者。参与获批发明专利4项(见附件2-5),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9篇,参与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附件27、28)。
4赵海研究员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人领导成都地奥制药集团药物研究所,将工作量的40%用于本项目的研究,是创新点四的重要完成者。围绕地奥心血康进行了持续的、多方面的研究,包括产业链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国际化深入研究,作用机制、物质基础与评价技术研究等方向,为心血康的大品种提升和二次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32、37、38、39)。
5郑玲俐中级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创新团队等项目,是创新点二和三的主要参与者,将本人工作量的40%用于本项目的研究。主要负责科研过程中实验室管理、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通过建立的器官损伤保护作用评价体系和药物靶点和分子机制评价体系,对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参与获批发明专利1项(附件4),以第一作者及参与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20余篇(附件27、28)。
6刘克辛教授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课题,将工作量40%用于本研究,对创新点二和三有较大贡献。通过本项目发现了阐明薯蓣皂苷的活性,并对其作用的靶点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先后国家万人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荣获国务院政府津贴、全国优秀教师(附件36),参与本项目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10余篇(附件28)。
7王学超研究员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多项国家课题的研究,工作量60%用于本项目研究。参与建立了穿山龙高纯度皂苷制备工艺的建立,解决了心血康的稳定性问题,为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后续药理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本项目的创新点一和创新点四有突出贡献。以第一完成人或参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并发表科研论文多篇(附件6、7、9、28)。
8孙慧君教授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将工作量40%用于本研究,参与完成薯蓣皂苷抗代谢性疾病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20余篇科研论文(附件28),是本项目创新点二、三的主要参与者。
9付铁军教授级高工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研人员参与了地奥心血康的研发过程,在突破高纯度甾体总皂苷工业化规模生产技术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本项目创新点一和四的主要参与者。主持完成了地奥心血康片、地奥心血康口服液、地奥心血康颗粒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研究和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的转化工作,主持完成了地奥心血康(欧盟)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考察的研究和GMP迎检工作(附件26)。以第一完成人或参与人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多篇科研论文(附件8、10、28)。
10尹连红讲师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教育部高校博士点专项基金、辽宁省创新团队等多项课题研究,将工作量60%用于本研究,对创新点一和二有重大贡献。通过天然产物活性评价体系阐明了薯蓣皂苷对肾损伤、肝损伤等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并阐明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参与获批国家发明专利4项(附件2-5),参与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50余篇(附件28)。
11齐艳副教授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主持完成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将工作量60%用于本研究。通过本项目发现了薯蓣皂苷具有脑损伤和心肌损伤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的靶点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创新点二和三有重大贡献。参与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项(附件2-4),参与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50余篇(附件2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薯蓣皂苷在制备促肝细胞再生药物中的应用中国ZL201610076575.0大连医科大学彭金咏、许丽娜、尹连红、齐艳、许有威、韩旭、赵艳艳
2授权发明专利薯蓣皂苷在制备急性胃肠损伤保护药物中的应用中国ZL20160074517.4大连医科大学彭金咏、陶旭峰、尹连红、许丽娜、齐艳、许有威、韩旭、赵艳艳
3授权发明专利薯蓣皂苷在制备肝保护药物中的应用中国ZL201010185324.9大连医科大学彭金咏,孙长凯,鲁碧楠,郑玲俐,刘克辛,李镇,许丽娜,韩旭,尹连红,许有威,齐艳,刘月涛
4授权发明专利薯蓣皂苷在制备预防及治疗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中国ZL201110375880.7大连医科大学彭金咏,吉柳,汤新强,许丽娜,尹连红,李华
5授权发明专利薯蓣皂甙元丁二酸单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03117182.6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王学超,叶仲林,王六堂,刘忠荣,李伯刚,孙仕勇,邓林根,何民
6授权发明专利薯蓣皂甙元羧酸衍生物及制备方法中国ZL02111346.7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刘忠荣,王学超,王晓莉
7授权发明专利甾体皂苷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0580033335.2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刘忠荣,祁伟,付铁军,邹文俊,及元乔,李伯刚,黄瑜
8授权发明专利薯蓣皂甙元氨基酸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03117181.8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王学超,叶仲林,王六堂,刘忠荣,李伯刚,孙仕勇,邓林根,何民
9授权发明专利螺甾醇类甾体皂苷在制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中的应用中国ZL02128119.X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付铁军,刘忠荣,李伯刚,邹文俊,何民,黄瑜
10授权发明专利甾体皂苷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欧洲1800685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进步奖彭金咏,陈爽,许丽娜,赵海,郑玲俐,刘克辛,王学超,孙慧君,付铁军,尹连红,齐艳大连医科大学,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辽宁省教育厅
1040443-401 优质高产蓝莓生产技术示范推广
项目名称优质高产蓝莓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推荐/提名单位/人辽宁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辽东学院
项目简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蓝莓产业化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是在在辽东学院十余年的蓝莓新品种的收集、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土壤改良技术、苗木繁育技术、综合栽培管理等技术的工作基础上展开的。项目紧密结合我国北方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立足解决当前最急需解决的实用的技术问题,为蓝莓种植者提供技术保证和技术支持。将对蓝莓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在我国蓝莓主产区辽宁、山东和吉林等地进行示范推广,并辐射带动蓝莓产业的发展,将蓝莓种苗快速繁育技术、蓝莓露地、保护地栽植形式及栽培关键技术和蓝莓果实分级包装贮藏技术等整合在一起,以提高蓝莓的产量,保证蓝莓增产增收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提高蓝莓种植户的实际收入。并以此来提高我国蓝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项目执行期间,于辽宁省种子管理局备案蓝莓品种3个,《果树学报》发表论文1篇,取得专利1项。通过项目的执行,将蓝莓产业化配套栽培技术(包括蓝莓品种选择、种苗繁育、土壤改良、熊蜂授粉、修剪、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进行了大面积的试验推广和示范,进而应用到蓝莓生产实践中,在辽宁、山东等地建立蓝莓产业化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2000亩,蓝莓种苗繁育中心500亩,辐射栽培5万亩。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黄国辉教授辽东学院辽东学院项目完成人黄国辉在项目实施与完成期间起到总体负责与协调作用。首先,联系山东省青岛高丽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青岛隆辉农业公司、辽宁省丹东翰林蓝莓科技有限公司、颐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完成了示范基地的建设,为项目中关键栽培技术的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项目完成人黄国辉在蓝莓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研发中起到核心作用,主要负责不同栽培方式中蓝莓品种的选择、蓝莓保护地栽培环境调控技术、限根栽培技术。土壤改良技术、越冬防寒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工作。除此之外,还以第一培育人身份备案蓝莓新品种2个,第二完成人身份备案新品种1个。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2姚平教授辽东学院辽东学院项目完成人姚平在项目实施与完成期间主要负责蓝莓种苗繁育工作。在项目执行期间,试验总结出完整的蓝莓种苗繁育技术,并带领团队成员完成种苗繁育700万株以上。同时参与到项目中不同栽培方式中蓝莓品种的选择、蓝莓保护地栽培环境调控技术、限根栽培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研发工作;土壤改良技术、越冬防寒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工作。除此之外,还以第一培育人身份备案蓝莓新品种1个。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3赵凤军副教授辽东学院辽东学院项目完成人赵凤军在项目实施与完成期间主要负责蓝莓栽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工作。参与到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多次到辽宁、吉林、山东等地完成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参与到项目中不同栽培方式中蓝莓品种的选择、蓝莓保护地栽培环境调控技术、限根栽培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研发工作;土壤改良技术、越冬防寒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4鞠方成副教授辽东学院辽东学院项目完成人鞠方成在项目实施与完成期间主要负责蓝莓品种选育工作。栽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工作。并参与到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多次到辽宁、吉林、山东等地完成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参与到项目中不同栽培方式中蓝莓品种的选择、蓝莓保护地栽培环境调控技术、限根栽培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研发工作;土壤改良技术、越冬防寒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工作。参与3个蓝莓新品种的备案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5王东来讲师辽东学院辽东学院项目完成人王东来在项目实施与完成期间主要负责蓝莓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发。首次在国内发现了一种危害蓝莓的花及新梢的虫害-蓟马,该虫害在保护地栽培的条件下危害严重。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已确定其属蓟马科硬蓟马属,疑似新种;已初步掌握其发生与品种、栽培、气象因子的关系;提出以采后及时修剪,关键时期(采摘后和花期)及时喷洒艾绿士(乙基多杀菌素)、可立施(氟啶虫胺腈)、护瑞(呋虫胺)、阿维菌素等药剂的综合防治方案。并参与到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多次到辽宁、吉林、山东等地完成技术推广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6周文杰讲师辽东学院辽东学院项目完成人周文杰在项目实施与完成期间主要参与了蓝莓栽培技术的研发与土壤调控技术的研发。起到总体负责与协调作用。参与了蓝莓品种的选择、需冷量的研究、保护地的环境条件的调控等研究,研究制定了蓝莓限根栽培技术、熊蜂授粉、土壤改良、防寒和鲜果的贮藏、保鲜、运销等系列配套技术。除此之外还参与了土壤改良技术、越冬防寒等技术的推广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7罗璇副教授辽东学院辽东学院项目完成人罗璇在项目实施与完成期间主要参与了土壤微生态调控研究。对辽宁地区蓝莓根际土壤线虫的营养类群结构进行研究,并在《果树学报》发表论文一篇。采用比较形态学分类方法对蓝莓根际土壤线虫的主要属种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共鉴定出土壤线虫9806条,分属19个科29个属,分属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杂食/捕食线虫和植物寄生线虫4个营养类群。其中食细菌和植物寄生线虫类群较多,食真菌线虫类群较少,杂食-捕食性线虫类群数量最少;非植物寄生线虫属18个,植物寄生线虫属11个,植物寄生线虫属占总调查属数量的1/3以上,尤其是垫刃线虫属 (Tylenchus)、伪垫刃线虫属(Nothotylenchus)的线虫出现的频率较高。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8潘奥讲师辽东学院辽东学院项目完成人潘奥在项目实施与完成期间主要参与了蓝莓栽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工作。参与到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多次到辽宁、吉林、山东等地完成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参与到项目中不同栽培方式中蓝莓品种的选择、蓝莓保护地栽培环境调控技术、限根栽培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研发工作;土壤改良技术、越冬防寒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9孙书伟副高级辽东学院辽东学院项目完成人孙书伟在项目实施与完成期间主要参与蓝莓种苗繁育工作。在项目执行期间,协助团队成员试验总结出完整的蓝莓种苗繁育技术,并参与完成种苗繁育700万株以上。同时参与到项目中不同栽培方式中蓝莓品种的选择、蓝莓保护地栽培环境调控技术、限根栽培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研发工作;土壤改良技术、越冬防寒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10张艳红副教授辽东学院辽东学院项目完成人张艳红在项目实施与完成期间主要参与蓝莓种苗繁育工作与栽培技术研发工作。在项目执行期间,协助团队成员试验总结出完整的蓝莓种苗繁育技术。同时参与到项目中不同栽培方式中蓝莓品种的选择、蓝莓保护地栽培环境调控技术、限根栽培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研发工作;土壤改良技术、越冬防寒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工作。多次到全国各地进行调研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普鲁中国辽备果2015005黄国辉、姚平、鞠方成、赵凤军、王东来、孙书伟、罗璇、殷丽文黄国辉、姚平、鞠方成、赵凤军、王东来、孙书伟、罗璇、殷丽文
2其他蓝塔中国辽备果2015006姚平、黄国辉、鞠方成、赵凤军、王东来、孙书伟、罗璇、王春莲、张艳红姚平、黄国辉、鞠方成、赵凤军、王东来、孙书伟、罗璇、王春莲、张艳红
3实用新型专利蓝莓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中国ZL 2015 2 0081723.9罗璇罗璇
4其他瑞卡中国辽备果2014006黄国辉、姚平、鞠方成、赵凤军、王东来、孙书伟、罗璇、黄永梅黄国辉、姚平、鞠方成、赵凤军、王东来、孙书伟、罗璇、黄永梅
进步奖黄国辉,姚平,赵凤军,鞠方成,王东来,周文杰,罗璇,潘奥,孙书伟,张艳红辽东学院辽宁省教育厅
1050519-402 大功率工程机械动力传动系统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项目名称大功率工程机械动力传动系统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吉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吉林大学,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康明斯工业动力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工程机械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污染物排放源,其中180kW以上的大功率整机更是油耗及排放的主要贡献源。面临治理趋严和标准提升,强化环保意识、推进节能减排意义重大。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在于动力传动系统,而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工程机械“绿色化、宜人化产品相对缺乏,大型与超大型产品竞争力不足,关键核心零部件应加快创新步伐”,这表明,大功率工程机械动力传动系统自技术水平不高的短板已经成为了绿色化的制约,导致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市场和利润被国外公司攫取。我国走向装备制造强国、“建设美丽中国”、“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规划离不开工程机械行业的进步。有鉴于此,项目组针对动力传动系统展开节能减排理论解析和技术攻关,通过低油耗、低排放重载柴油机、高效多档变速器和发动机-变矩器-变速器的全面匹配优化等突破瓶颈,取得如下创新:1、率先建立了重载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精确喷射、多次喷射与进排气系统控制等低油耗技术体系,提出了适应复杂大功率重载工况的“DOC+DPF+SCR”后处理方法,综合油耗仅为 209.41g/kW?h,较国际标杆降低20.37%,达到非道路国IIIB排放标准,并基本满足国Ⅳ标准。2、发明了大功率多档变速器电比例减压阀控制方法,有效解决了换挡过程动力中断及换挡冲击问题;建立了档位切换时机控制方法,制定了最佳动力性换挡规律,实现了多档位变速器高效传动,提高了换挡品质。开发的180-200kW多档变速器产品最高效率达95.7%,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3、揭示了大功率液力变矩器跨尺度瞬态复杂流动机理,实现了其原始特性的高精度预测;发明了发动机与变矩器匹配液压系统功率“动态扣除”方法,从而建立了工程机械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时实动态匹配的基础理论,奠定了系统匹配优化节能的理论基础,处于国际领先的水平。4、提出了发动机-变矩器-变速器动力传动总成的全面匹配优化方法,快速寻找发动机多模式变功率与变矩器变能容匹配最优解,实现了适应整机系统节能的智能动力总成最优组合。开发的180kW装载机动力总成,综合作业油耗比国际标杆产品降低了12.7%。项目授权发明专利20项,制定行业标准9项,出版专著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整机及零部件产品成果显著:开发国内首台最大吨位12吨装载机用TCS425高效率液力变矩器,打破了国外大功率液力变矩器技术垄断;开发国内首台重型铁路养护车辆用的YH350多档变速器,鉴定为“换档柔和、性能可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吨装载机CLG862H荣获“2017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TOP50”技术创新金奖。项目经济效益显著,近3年实现新增利润3.54亿元、新增税收9482.49万元、创收外汇1649.87万美元。项目大功率工程机械动力传动总成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技术成果,在部分关键部件上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增强了国产装备国际竞争力;成果还辐射山推、徐工等行业,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春宝教授吉林大学吉林大学 项目负责人,为中国流动传动与控制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负责本项目研究的总体设计以及方案设计,是项目成果转化的组织者。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工信部强基计划、吉林省科技厅等10余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的3.2、3.3、3.4有创造性贡献,包括提出液力变矩器瞬态湍流模拟方法、研究多工况自动换挡策略、建立发动机-变矩器-变速器多模式、多功率匹配模型,是大功率工程机械动力传动系统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提出者和完成人。发表SCI论文20余篇、EI论文30多篇。 主要成果:发明专利附件(6);代表性论文(5-8)。
2雷雨龙教授吉林大学吉林大学 大功率工程机械动力传动系统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对创新点3.2、3.4有创造性贡献,在多档位变速箱电比例变速操纵阀、智能化的计算机辅助匹配优化方法以及传动系统公共控制平台的建立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改善了换档品质,减小换档时的动力损耗,实现整机的动力性及经济性的提高。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发表诸多篇相关论文。 主要成果:发明专利附件(8、9) ,代表性论文(6)。
3王松林正高级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大功率工程机械动力传动系统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的完成人之一。对技术创新点3.3、3.4有创造性贡献,主要体现在建立液压功率与发动机实时转速的函数,实现更准确的匹配计算;利用瞬态湍流模拟方法,指导液力变矩器设计,解决了自主研发能力较为薄弱的问题。并且对本项目研究技术的推广、产业化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成果:发明专利附件(6、7);代表性论文(8)。
4马文星教授吉林大学吉林大学 为中国流动传动与控制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液气密工业协会液力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大功率工程机械动力传动系统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提出者和完成人。对技术创新点3.3、3.4有创造性贡献,主要体现提出了“动态匹配”方法,建立发动机-变矩器-变速器牵引性能计算的模型;研究了动力性换挡规律,并制定了最佳燃油经济性换挡策略。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液力传动理论与设计》、《工程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系统:液力卷》、参编《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液力传动》。 主要成果:发明专利附件(6);代表性论文(5、6、8)。
5高莹教授吉林大学吉林大学 大功率工程机械动力传动系统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对创新点3.1、3.4有创造性贡献,提出了适应复杂工况、重载柴油机的高效集成后处理方法,对发动机排放物进行处理,以及发动机的匹配优化应用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对排放颗粒进行过滤、回收处理,解决了环保和节能技术上的矛盾,实现整机的经济性的提高。发表诸多篇相关论文。 主要成果:发明专利附件(1、2);代表性论文(1-4)。
6谢萍教授级高工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大功率工程机械动力传动系统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的完成人之一。对技术创新点3.3、3.4有创造性贡献,主要体现在利用瞬态湍流模拟方法指导设计,实现了国内液力变矩器自主研发设计,协助发动机-变矩器-变速器多模式、多功率匹配模型的建立。并且推动本项目研究技术的推广应用。 主要成果:发明专利附件(7)。
7蒋永清高级工程师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之一,对创新点3.2、3.4有创造性贡献,参与变速器技术路线方案确定、液压控制系统开发研究、电液控制系统设计以及变速器与整机匹配优化等工作。 主要成果:浙江省省级工业新产品“YH350液力变速箱”研发人员。
8马军刚工程师广西康明斯工业动力有限公司广西康明斯工业动力有限公司 大功率工程机械动力传动系统节能减排关键技术主要完成人之一,对创新点3.1、3.4有创造性贡献,主要体现在燃油喷射系统的精确喷射、多次喷射,缸内高级燃烧,变截面增压器VGT等技术的研发,以及协助发动机智能匹配参数模型的建立。并对本项目的产业化应用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成果:实用新型附件(1)。
9李静其他吉林大学吉林大学 大功率工程机械动力传动系统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的完成人之一。对技术创新点3.2、3.3有创造性贡献,主要体现协助完成液力变矩器瞬态流场特性分析、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匹配建模。 主要成果:代表性论文(7)。
10周倜高级工程师吉林大学吉林大学 对创新点3.2有创造性贡献,研究了液力变速器绿色再制造技术,提高热作模具的寿命,减少用户成本,节省能源与资源。 主要成果:发明专利附件(5)。
11孙平高级工程师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大功率工程机械动力传动系统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的完成人之一。对技术创新点3.4有创造性贡献,负责整机性能测试方案及关键零部件测试。并且提供产品技术服务,根据客户反馈及实际装配情况,对项目产品的整体功能进行必要的升级工作。
12戴虎高级工程师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之一,对创新点3.2、3.3有创造性贡献,参与变速器整体结构方案设计研究、对液力变矩器性能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以及电操纵阀开发。 主要成果:发明专利附件(3、4)。
13刘阳江工程师广西康明斯工业动力有限公司广西康明斯工业动力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3.1有创造性贡献,主要体现在协助应用电控高压共轨喷射技术,获得最佳的喷油曲线,突破燃油喷射系统的精确喷射、多次喷射的难题,解决了发动机高油耗的问题。 主要成果:实用新型附件(1)。
14陈钰尘高级工程师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之一,对创新点3.2、3.3有创造性贡献,参与变速器整体结构方案设计研究、对液力变矩器性能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以及电操纵阀开发。 主要成果:发明专利附件(3、4)。
15李兴忠工程师吉林大学吉林大学 对创新点3.2有创造性贡献,建立用于分析电液模块动静态特性的数学模型,开展基于工况需求的液压系统压力分配、液压阀体优化、电磁阀体优化等技术,对减小换挡冲击、改善换挡品质和提高乘坐舒适性有明显效果。
16徐伟翔高级工程师广西康明斯工业动力有限公司广西康明斯工业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3.1有创造性贡献,协助完成发动机各种典型工况载荷谱采集、动态综合油耗的测定、数据分析。 主要成果:实用新型附件(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发动机动态综合油耗试验台中国ZL201720185179.1广西康明斯工业动力有限公司刘阳江;徐伟翔;马军刚;秦洪跃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台架的自动调节对中装置中国ZL201510028428.1吉林大学高莹;张永鑫;薛明欣
3授权发明专利米勒循环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及其控制方法中国ZL201610389615.7吉林大学高莹;刘洪岐;麻斌;徐英健;李君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档位液力变速器的油路系统中国ZL201310035683.X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戴虎;宋斌;章齐龙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双拉杆式带切断功能的变速箱用操纵阀中国ZL201610409679.9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陈钰尘;田佳东;王铭;戴虎
6授权发明专利热作模具表面多点组合式仿生加工设备及强化修复方法中国ZL201510042070.8吉林大学周倜;周宏;张鹏;庞作波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液力变矩器内部流场分离式测试装置中国ZL201410306106.4吉林大学刘春宝;吴鹏辉;马文星;刘长锁;张玉博;初长祥;王松林
8授权发明专利双涡轮液力变矩器分动齿轮定位结构中国ZL201510949750.8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王松林;谢萍;李朴芬;覃现忠
9授权发明专利具有驾驶风格识别的自动变速器换挡控制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510274612.4吉林大学雷雨龙;张元侠;付尧;刘斌;曾华兵;刘科
10授权发明专利汽车传动系统公共控制平台中国ZL201510373119.8吉林大学雷雨龙;扈建龙;况文兵;井俊超;钟迪;陈魏
进步奖刘春宝,雷雨龙,王松林,马文星,高莹,谢萍,蒋永清,马军刚,李静,周倜,孙平,戴虎,刘阳江,陈钰尘,李兴忠,徐伟翔吉林大学,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康明斯工业动力有限公司吉林大学
1060519-404 毛囊间充质干细胞重编程及其应用
项目名称毛囊间充质干细胞重编程及其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吉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吉林大学
项目简介成果始于2011年。是在《人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及其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之后,在国家“973”、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的资助下完成。以人毛囊间充质干细胞(hHF-MSCs)为重编程靶细胞,通过建立并稳定的基因操作技术、转录因子联合小分子化合物及单纯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系等重编程技术,成功获得了hHF-MSCs源性的诱导性多能干细(hHF-iPSCs)、肝细胞及接近成熟的红细胞。同时以hHF-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了实用性的组织工程血管,和能够控制胰岛素释放的转基因hHF-MSCs。现将主要成果简介如下。1.利用Oct4、 Sox2、 c-Myc和 Klf4四因子,将hHF-MSCs重编程为iPSCs。后者具有与人胚胎干细胞(hESCs)相同的形态特点和细胞表面标记物;碱性磷酸酶染色、表面抗原、多能性基因及核型分析及体外拟胚体配检测亦与hESCs相同;体内形成的畸胎瘤,均能分化成表皮、原始神经管、内外分泌腺组织等各胚层结构。从而在该领域内首次将hHF-MSCs重编程为iPSCs。2.依据胚胎发育过程,经“定型内胚层—肝脏特化—肝祖细胞增殖—肝细胞成熟”4个阶段,在体外重编程hHF-iPSCs为诱导性肝细胞(iHep)。后者表达ALB、AFP、HNF-4α等肝细胞特异性基因以及CYP3A4、CYP7A1等肝代谢功能相关基因。同时具有摄取低密度脂蛋白、PAS糖原以及代谢ICG等成熟肝细胞的功能。为众多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细胞治疗增加了新的选项带来了生存的希望。3.以hHF-MSCs为种子细胞,以去细胞消除免疫源性但保留动脉血管结构的人脐动脉为支架材料,在不同阶段通过生长调控因子的组合成功构建了组织工程血管,该血管具有与天然血管极为接近的抗拉力强度;对钾以及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物质有收缩反应;体内实验证明与血液相容不引起血栓形成,与宿主能很好整合不引起炎症反应。成为医用生物材料大家族中更具应用前景的组织工程材料。4. 利用携带OCT4的慢病毒载体转导hHF-MSCs,经造血因子诱导其向造血干细胞、红细胞系转分化。通过ABO血型、集落形成、氧解离曲线、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膜脆性等检测,均接近人成熟的红细胞。而且仅用OCT4即可完成诱导。不仅为研究红细胞生成提供表观遗传学机制,而且为利用OCT4诱导体系一方面规模化生产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另一方面也为患者个体化细胞治疗提供新途径。5.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出可控制胰岛素释放的转基因工程细胞。该转基因工程细胞持续合成胰岛素,并只有在药物雷帕霉素作用下,释放胰岛素。避免了以往胰岛素基因治疗存在着的胰岛素随时合成、随时释放,可能导致低血糖发生潜在危险。体内试验表明:这种转基因工程细胞移植后,在雷帕霉素作用下,释放胰岛素,逆转糖尿病高血糖。该技术的创立不仅开辟了糖尿病治疗的新途径,同时还拓宽了hHF-MSCs应用领域。成果在Stem Cell Rev等国际干细胞杂志发表论文42篇,获授权专利3项,其中1项为美国专利(US8524492B2)。培养博士21名,博士后1名。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玉林教授吉林大学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2.3.4项做出贡献 主持在国家“973”、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各一项,以人毛囊间充质干细胞(hHF-MSCs)为重编程靶细胞,通过建立稳定的基因操作技术、转录因子联合小分子化合物及单纯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系等重编程技术,成功获得了hHF-MSCs源性的诱导性多能干细(iPSCs)、肝细胞及接近成熟的红细胞。以hHF-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了实用性的组织工程血管,所完成的论文23篇均为通讯作者。获准国家发明专利3项,均为第一完成人。美国专利为两共同持有人第二名。支撑材料见附件2.3.4,代表文章见附件9-34
2刘晋宇教授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吉林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1.3.5项做出贡献 1.建立hHF-MSCs分离培养、扩增专利技术,并以此技术为核心,与汉皇印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规模化、临床级hHF-MSCs制备和储存业务2.将hHF-MSCs重编程为iPSCs,为干细胞研究和应用提供了自体多潜能干细胞来源3.以hHF-MSCs为种子细胞、自制去细胞脐带动脉支架,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生理机能、生物力学特征与天然动脉血管极为类似的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在其制备技术上形成了新的突破4.将释放可控的胰岛素基因转导入hHF-MSCs,制备转基因干细胞,移植后在药物调控下,释放胰岛素,降低血糖 支撑材料见附件 2.9.11.12
3辛颖教授吉林大学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本人在《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5项创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解决目前胰岛移植根治糖尿病所面临的胰岛来源匿乏和免疫排斥两大难题,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作为胰岛移植种子细胞,在三维环境中,诱导hMSCs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建立一套体外分离扩增、诱导分化MSCs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标准化技术。并利用hMSCs的抗炎、抗氧化作用来研究其预防肿瘤放射治疗引起的主动脉损伤,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这为干细胞的临床转化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支撑材料对应附件 3.4.18
4全成实教授吉林大学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4项做出贡献 主持省内课题《用不同来源人间充质干细胞制备红细胞制品的产业化前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一项,校内课题《毛囊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细胞诱导分化及其产业化前关键技术》一项。利用OCT4基因促使毛囊间充质干细胞成功转分化为红系细胞,为自体输血的红细胞的提供潜在的替代来源。同时研究了OCT4对毛囊间充质干细胞自我更新和衰老的影响,作为通讯作者在干细胞领域国际期刊发表SCI 1篇。支撑材料对应附件34
5池光范副教授吉林大学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2、3和5项研究做出了贡献 参与指导了应用hHF-MSCs诱导重编程为iPSCs和肝细胞、制备人工组织工程血管以及构建可控制胰岛素释放的转基因工程hHF-MSCs的实验设计和具体的研究工作。目前,承担联合应用microRNA和小分子化合物诱导hHF-MSCs为神经元和雪旺细胞,再生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和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支撑材料对应附件3.4.6.7.8
6何旭教授吉林大学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1.2.3项做出贡献 建立了hHF-MSCs分离培养、鉴定及扩增的标准化技术体系,为后续对其重编程为iPS细胞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HF-MSC为种子细胞,以脱细胞人脐动脉为支架材料,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血管,为血管依赖性疾病及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干细胞衰老及分化的研究,为解决组织工程研究中种子细胞不足问题、阐明干细胞衰老机制、延缓机体衰老以及治疗衰老相关性疾病有重要意义。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支撑材料对应附件 3.4.29.35
7李莉莎副教授吉林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参与了(1)间充质干细胞及其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优化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培养条件;(2)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成肝分化,进行高通量的数据分析;(5)间充质干细胞用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工作,探索间充质干细胞在糖尿病模型中的作用机制。 支撑材料对应附件3.4.
8王仕超副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3项做出贡献 参与建立了hHF-MSCs分离培养、鉴定及扩增的标准化技术体系,为后续对其重编程为iPS细胞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探索去细胞脐带动脉支架制备方法,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支撑材料对应附件2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Culture mehtod for amplifing large numbers of hair follicle stem cell in vitro美国US008524492B2 2/2刘晋宇李玉林刘晋宇李玉林
2授权发明专利利用搅拌式细胞培养转瓶机快速制备饲养层细胞的方法中国ZL2014 10673462.X李玉林 李玉林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悬浮帖壁法制备饲养层细胞的方法中国ZL.2014 1 075204.6李玉林 李玉林
4申请发明专利一种纯钛外挂式骨整合假肢种植体中国201810541656.2李岩 孙营营 李玉林李岩 孙营营 李玉林
5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包括miR-124-3P的组合物及其在诱导神经元形成的药物中的应用中国201910280471.5池光范 李玉林池光范 李玉林
6申请发明专利包含5'端特定种子碱基序列的miR的应用、改良的雪旺细胞及其应用中国201811610192.2池光范 李玉林 池光范 李玉林
7申请发明专利 miR-27b及其类似物在体外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肥大软骨细胞分化中的应用中国201910280471.5池光范 李玉林 吕爽池光范 李玉林 吕爽
进步奖李玉林,刘晋宇,辛颖,全成实,池光范,何旭,李莉莎,王仕超吉林大学吉林大学
1070582-401 结构混合试验理论与应用
项目名称结构混合试验理论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
项目简介混合试验是评估地震等动力作用下结构反应的有效工具。常规方法存在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包括:难以保证复杂非线性系统数值积分算法稳定性及数值模型精度,难以准确复现复杂边界条件,缺少面向工程实际的通用混合试验平台软件,缺乏大型工程结构的试验验证。本项目历经十余年研究形成了结构混合试验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方面系统性成果,包括理论、方法、技术、平台以及规范和工程应用等。第一,混合试验数值方法。深入研究了无条件稳定的能量一致积分方法,提出了能量一致积分算法一般形式,修正了经典Simo算法的理论缺陷,该方法可广泛用于结构混合试验和结构动力有限元分析。发展了将隐式积分数学迭代与反馈控制相结合的等效力控制方法,提出了基于自适应预测、变采样数、卡尔曼滤波器和滑动模态4类新型等效力控制方法,解决了混合试验难以保证数值积分方法的稳定性、精度和适用性的难题。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基于本构模型更新的混合试验方法,从单元、截面、材料三个层次上全方位地建立了在线模型更新技术,巧妙地解决了强非线性及不确定性引起的数值模型误差问题。相关成果获得了本领域国际权威专家高度评价。第二,混合试验物理边界实现方法。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基于有限元本构模型更新的在线数值模拟方法,解决了长期困扰该领域的不完整边界条件难题,被国际权威专家评价为“真正的原始创新”。提出了基于上界的时滞补偿、自适应时滞补偿、基于H∞策略的3种实时混合试验控制方法,以及力-位移混合控制、双向冗余加载2种拟动力试验加载方法,突破了难以准确实现复杂物理边界条件的技术瓶颈。第三,混合试验平台。建立了试验加载技术的控制点理论,研发了全球首例面向工程应用的通用结构混合试验平台软件—HyTest,解决了试验平台缺乏通用性的技术瓶颈,成为中国建筑总公司结构试验室等3家单位的试验平台,获得了用户高度评价,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第四,混合试验大型工程应用及示范。成果成功应用于10余种大型足尺实际工程结构混合试验,包括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盒子结构、含BRB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等,为混合试验的广泛工程应用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本项目在EESD、ES、SCHM、MSSP等本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20篇、EI检索55篇;成果被纳入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抗震试验规程》(JGJ/T 101-2015);授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项;获软件著作权5项。负责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集成项目以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3项,累计经费达770余万元。成果鉴定结论为“成果丰富、系统,在理论方法、试验技术和实际工程应用等方面创新性突出、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应用经济效益达千万余元。培养了国际上实时混合试验领域的领导者和最大规模研究团队。本项目在推动结构混合试验理论发展与工程应用、增强工程结构防灾减灾能力和提升我国国际学术影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吴斌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吴斌为本项目负责人,提出了关键学术思想,全面开展了所有研究内容。对项目4个主要科技创新点均作出贡献:(1)提出了多种新型等效力控制方法、能量一致积分方法和模型更新混合试验方法;(2)提出了多种混合试验加载控制方法和在线数值模拟方法;(3)研发了全球首例面向工程应用的通用结构混合试验平台软件—HyTest;(4)负责完成了10余种大型复杂工程结构混合试验。授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附件1.6);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附件1.1~1.4);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检索17篇、EI检索50篇(附件1.7~1.10、附件5.1~5.4);参与编制2015版《建筑抗震试验规程》(附件3.6)。
2许国山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国山为本项目研究团队核心力量,对项目4个主要科技创新点均作出贡献:(1)研究了采用比例-积分控制器的等效力控制方法;(2)提出了三自由度加载系统的力-位移混合控制方法;(3)作为重要参与人研发了建筑结构混合试验平台软件-HyTest;(4)作为重要参与人完成了BRB支撑混凝土框架、装配式盒子结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混合试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附件1.6);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附件1.1~1.4);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检索9篇、EI检索17篇(附件1.8~1.9、附件5.1、5.3~5.4)。
3王贞讲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王贞为本项目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对项目4个主要科技创新点均作出贡献:(1)提出了变采样数等效力控制方法;(2)提出了基于时滞上界的变时滞补偿方法和双向冗余加载控制方法;(3)作为重要参与人研发了建筑结构混合试验平台软件--HyTest;(4)作为重要参与人完成了BRB支撑混凝土框架、预制装配式盒子结构混合试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附件1.6);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附件1.1~1.4);发表论文27篇,其中SCI检索9篇、EI检索19篇(附件1.8~1.10)。
4杨格讲师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杨格为本项目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对项目4个主要科技创新点均作出贡献:(1)提出了基于有限元软件OpenSees的本构模型参数更新方法;(2)提出了基于控制点的试验加载方法;(3)作为骨干力量研发了建筑结构混合试验平台软件--HyTest;(4)作为重要参与人完成了BRB支撑混凝土框架、预制装配式结构混合试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附件1.6);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附件1.1~1.4);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检索4篇、EI检索7篇(附件1.9)。
5王涛副教授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王涛对本项目第1、3个主要科技创新点作出了贡献:(1)提出了约束UKF算法和构件模型更新混合试验方法,开展了国际首例模型更新实时混合试验;(2)参与研发了结构混合试验平台软件--HyTest。授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附件1.2~1.4);发表论文21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9篇(附件1.7)。
6史鹏飞高级工程师中建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史鹏飞对本项目第1、3、4个主要科技创新点作出了贡献:(1)提出了基于卡尔曼滤波器实时混合试验等效力控制方法;(2)参与研发了结构混合试验平台软件--HyTest;(3)作为重要参与人完成了BRB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混合试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附件1.6);发表SCI检索论文2篇。
7陈再现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陈再现对本项目第1、4个主要科技创新点作出了贡献:(1)研究了比例-积分控制器等效力控制方法;(2)完成了足尺装配式剪力墙混合试验示范应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附件1.5);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检索3篇、EI检索8篇。
8梅竹助理研究员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梅竹对本项目第1、4个主要科技创新点作出了贡献:(1)提出了基于材料本构模型参数更新的混合试验方法;(2)完成了大跨钢筋混凝土高墩连续刚构桥混合试验示范应用。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1.2);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检索3篇、EI检索5篇(附件1.8、1.9)。
9曾聪副教授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曾聪对本项目第2、4个主要科技创新点作出了贡献:(1)提出了力-位移双闭环混合控制方法;(2)完成了HyTest软件工程应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EI检索论文3篇(附件5.4)。
10周惠蒙副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周惠蒙对本项目第1个主要科技创新点作出了贡献:(1)提出了基于滑动模态控制的等效力控制方法。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检索2篇、EI检索7篇(附件5.2)。
11宁西占讲师华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宁西占对本项目第2个主要科技创新点作出了贡献:(1)提出了基于有限元本构模型更新的在线数值模拟方法。授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1.3);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检索2篇、EI检索4篇(附件1.8、1.9)。
12潘天林讲师东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潘天林对本项目第1个主要科技创新点作出了贡献:(1)提出了非线性无条件稳定的能量一致积分算法。发表EI检索论文4篇(附件5.5)。
13陈永盛副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永盛对本项目第1个主要科技创新点作出了贡献:(1)提出了基于截面本构模型更新混合试验方法。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7篇(附件5.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HyTest混合试验软件[简称:HyTest] V1.0中国登记号:2014SR060632哈尔滨工业大学吴斌,杨格,王贞,许国山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模型更新混合试验软件[简称:MUM- HySIM] V1.0中国登记号:2019SR0229638武汉理工大学吴斌,梅竹,杨格,王涛,王贞,许国山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在线数值模拟混合试验软件[简称:ONS- HS] V1.0中国登记号:2019SR0229630武汉理工大学吴斌,宁西占,王涛,许国山,王贞,杨格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双向混合试验模拟程序软件V1.0中国登记号:2019SR0351121哈尔滨工业大学王贞,吴斌,王纯鹏,许国山,杨格,王涛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应变式结构内部截面转角传感器及标定方法中国授权号:ZL201410057795.X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陈再现;韩光;陈家辉;方韬;王瑞
6申请发明专利一种结构试验加载控制方法中国申请号:201811110776.3武汉理工大学吴斌,杨格,王贞,许国山,史鹏飞,杨春雷,秦启亮,李丽
7其他Model updating with constrained Unscented Kalman filter for hybrid testing中国SCI检索号:000347932500006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吴斌,王涛
8其他Hybrid simulation with online model updating: application to a reinforced concrete bridge endowed with tall piers中国SCI检索号:000460855200031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梅竹,吴斌
9其他Online numerical simulation: a hybrid simulation method for incomplete boundary conditions中国SCI检索号:000426609900004哈尔滨工业大学吴斌,宁西占
10其他Actuator Dynamics Compensation Based on Upper Bound Delay for Real-time Hybrid Simulation中国SCI检索号:000324020100002 哈尔滨工业大学吴斌,王贞
进步奖吴斌,许国山,王贞,杨格,王涛,史鹏飞,陈再现,梅竹,曾聪,周惠蒙,宁西占,潘天林,陈永盛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1080590-401 水曲柳等东北阔叶树种繁殖生物学与技术
项目名称水曲柳等东北阔叶树种繁殖生物学与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北林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项目简介作为东北林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功能发挥重要资源的一些阔叶树种繁殖生物学研究不足导致的繁殖技术开发不充分、技术精准化和实用化不强等问题,已成为阻碍其后续资源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本项成果历经16年重点研究具有代表性和较高经济/生态价值的东北乡土阔叶树种(水曲柳、花楸、色木槭、花曲柳、暴马丁香、风箱果、极东锦鸡儿、东北刺人参、龙牙葱木)和引进阔叶树种(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和紫叶白桦),系统研究了这10余树种的繁殖生物学和综合繁殖技术,突破了制约其后续资源发展的瓶颈,为其优良种质资源规模化繁殖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撑,推动了森林培育科学和技术发展,对我国东北林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功能发挥及地区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创新点如下:(1)精准化水曲柳等树种种子休眠调控与种子萌发促进技术,提高了有性繁殖技术水平针对水曲柳、花楸、风箱果、极东锦鸡儿、东北刺人参和色木槭等树种繁殖生物学研究不足、繁殖技术开发不充分的问题,在深入系统研究其有性繁殖生物学机理基础上,结合前人成果对这些树种的种子休眠解除和种子萌发促进技术进行细化和精准化,建立了更为实用和更具有操作性的播种育苗技术。在水曲柳合子胚发育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和不同脱水条件下解除休眠种子的萌发和生理响应方面获得了突破。在系统研究花楸种子休眠机制与高压静电促萌技术建立的基础上,对外源含氮化合物KNO3促进种子萌发的生理机制研究获得了突破。在濒危树种风箱果、极东锦鸡儿和东北刺人参有性繁殖与促萌技术研究中有新突破。(2)突破水曲柳等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或器官发生瓶颈,建立了细胞工程快繁技术针对水曲柳和色木槭优良种质资源严重不足的发展瓶颈问题,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开展了水曲柳和色木槭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分析,为林木遗传改良、林木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奠定了基础;收集了色木槭紫红秋叶变型资源收集并进行了嫩枝扦插育苗技术研究。针对水曲柳、花曲柳、花楸、暴马丁香、极东锦鸡儿、新西伯利亚银白杨、风箱果和色木槭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或不定芽发生难度大等影响细胞工程技术快繁的瓶颈问题,创新培养方式和程序,首次突破这些树种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或不定芽发生瓶颈,建立了细胞工程快繁育苗技术;针对国外引进的紫叶白桦腋芽增殖微繁技术中与我国栽培环境和栽培材料不协调以及紫色特征不稳的问题,创新环控和培养方法,改进育苗技术,提升了规模化扩繁技术水平。实现了优良种质资源规模化繁殖,促进了后续资源开发利用。(3)系统开展天然更新和人工造林影响机理和调控技术研究,提升种群建成能力针对水曲柳、花楸、色木槭、风箱果、东北刺人参、龙牙葱木等树种天然更新不良、种群自我恢复能力差,及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和紫叶白桦人工栽培中的耐盐碱问题和生长孱弱等重大科技问题,开展了水曲柳等相应树种的天然更新种群特点和结构分析、影响天然更新因子和人工调控、仿生栽培等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沈海龙教授东北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本项目系列研究的组织者和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构思、研究内容确立、研究方案设计等,并参加各树种的研究。
2杨玲教授东北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项目主持人之一,对创新点1-3具有重要贡献,投入本研究的工作量占60%。(1)花楸有性繁殖机制和解除休眠促进萌发技术创建人,研究建立外源含氮化合物促进花楸种子萌发的生理机制和技术、建立极东锦鸡儿播种育苗技术;(2)建立水曲柳、花曲柳、花楸、暴马丁香和极东锦鸡儿体胚和再生植株形成技术,建立水曲柳、新西伯利亚银白杨、紫叶白桦、花曲柳和极东锦鸡儿离体培养不定芽诱导植株再生技术,构建了花楸和色木槭播种育苗技术规程;(3)开发新西伯利亚银白杨育苗关键技术并分析干旱和盐碱胁迫下苗木生理状态,提出苗木栽培的水分和盐度阈值。
3张鹏教授东北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对创新点1和3具有重要贡献,投入本研究的工作量占40%。(1)在系统研究水曲柳种子休眠解除与促萌技术以及二次休眠机制的基础上,发现适宜浓度的氯化钙、ABA和蔗糖预处理可提高水曲柳种子低温脱水后的萌发能力;(2)提出了水曲柳种子管理、播种育苗、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苗木调查和苗木质量标准等基本技术要求,参与提出了花楸和色木槭播种育苗技术规程、刺龙牙种子催芽专利。
4孔冬梅副教授山西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主要从事水曲柳生殖生物学、体细胞胚胎发生进行研究,首次成功诱导获得水曲柳体细胞胚胎,并建立未成熟幼胚为外殖体的水曲柳体胚发生体系。
5刘春苹讲师沈阳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对创新点2和3具有重要贡献,投入本研究的工作量占20%。(1)开发了暴马丁香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2)分析了色木槭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为林木遗传改良、林木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奠定了基础;(3)研究了水曲柳体胚发生伴随外植体褐化的蛋白质组学机制。
6张丽杰副教授沈阳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对创新点2具有贡献,分析了取材时期对水曲柳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
7梁立东高级工程师黑河市林科院东北林业大学主要负责新西伯利亚银白杨组织培养育苗的机理与技术研究和花楸等树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
8乔树春高级工程师吉林省红石林业局营林科技中心东北林业大学水曲柳、花曲柳和色木槭育苗和技术推广,构建花曲柳苗木质量标准和播种育苗地方标准。
9胡振宇正高级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东北林业大学主要负责水曲柳和色木槭育苗和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应用工作。
10王爱芝助理研究员东北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主要从事花楸胚胎发育、种子成熟、组织培养研究,及花楸、风箱果、新西伯利亚银白杨、紫叶白桦等树种的试管外生根技术研究。
11王元兴正高级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东北林业大学主要进行水曲柳和色木槭育苗、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
12殷东生副研究员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主要负责风箱果和色木槭生殖生物学、天然更新、种子特性、播种育苗、组织培养育苗、种群结构分析调整等方面研究。
13刘迪副教授延边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主要进行水曲柳休眠萌发分子机理方面研究。
14魏晓慧教授东北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主要从事风箱果生殖生物学、播种育苗、组织培养和繁殖生态学研究。
15胡立江教授级高工安吉国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东北林业大学主要负责水曲柳天然更新、人工更新、种群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研究。
16单琳工程师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东北林业大学主要从事花曲柳组织培养研究。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极东锦鸡儿的微繁方法中国ZL201110108969.7东北林业大学杨玲、沈海龙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花曲柳的微繁方法中国ZL201110108955.5东北林业大学杨玲、沈海龙单琳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紫叶白桦的微繁方法中国ZL200910071345.5东北林业大学杨玲、沈海龙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新西伯利亚银白杨的微繁方法中国ZL200910071346.X东北林业大学杨玲、沈海龙梁立东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龙牙葱木种子发芽率的方法中国zl200810136982.1东北林业大学张鹏、杨玲 沈海龙
6授权发明专利花曲柳的离体快繁方法中国ZL201110371740.2东北林业大学杨玲、沈海龙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紫叶白桦叶片中花青素含量的方法中国ZL201210478730.3东北林业大学杨玲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高水曲柳体细胞胚发育同步化的方法中国zl200910071552.0东北林业大学沈海龙、杨玲
进步奖沈海龙,杨玲,张鹏,孔冬梅,刘春苹,张丽杰,梁立东,乔树春,胡振宇,王爱芝,王元兴,殷东生,刘迪,魏晓慧,胡立江,单琳东北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1090598-401 聚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开发与应用
项目名称聚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开发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大庆师范学院,大庆华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主要技术内容:1.激活油藏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前,聚驱后油藏典型区块内源微生物菌群群落结构研究。a.激活油藏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前,聚驱后油藏典型区块注入井和采出井细菌群落16S rDNA基因文库构建和系统发育研究,并分析优势细菌种类、非优势细菌种类、采油功能菌群、非采油功能菌群的类型;b.激活油藏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前,聚驱后油藏典型区块注入井和采出井古菌群落16S rDNA基因文库构建和系统发育研究,并分析优势古菌种类、非优势古菌种类、采油功能古菌菌群、非采油功能古菌菌群;2.注入激活剂激活内源微生物的不同阶段,聚驱后油藏典型区块内源微生物菌群结构动态演替规律及内源微生物驱油机理研究。a.激活剂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的不同阶段,聚驱后油藏典型区块油藏注入井和采出井微生物(细菌和古菌) 16S rDNA基因克隆文库的建立、细菌数量变化的研究及16S rDNA基因图谱构建和系统发育研究;b.激活剂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的不同阶段,聚驱后油藏典型区块油藏注入井和采出井微生物(细菌和古菌) 群落16S rDNA的PCR-DGGE种群多样性研究;c.结合聚驱后油藏典型区块油藏内源微生物类型、分布和菌群结构在激活内源微生物过程中的动态演替规律,初步确定内源微生物驱油机理。3.激活剂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的不同阶段,聚驱后油藏典型区块内源微生物代谢产物(低分子有机酸、表面活性剂和生物气)的变化规律研究,揭示聚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驱油机理。a.低分子有机酸(挥发性脂肪酸)包括甲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生物气主要包含二氧化碳、氮气和甲烷b.用表面张力大小分析聚驱后油藏典型区块注入井和采出井内源微生物代谢产物表面活性物质产生量的变化。授权专利情况:发明专利“一种在微生物采油过程中提取样品微生物总DNA的PCR-DGGE引物”,授权号:ZL201010199656.2;实用新型专利“微生物驱油用菌种培养、测定一体机”,授权号:ZL201420252355.5;实用新型专利“微生物驱油岩心模拟注液系统”,授权号:ZL201420133620.8技术经济指标:1.建立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典型区块内源微生物的16S rDNA基因文库,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采油优势微生物菌种类型;2.用建立的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微生物采油优势菌和采油功能菌群的变化规律;3. 研究内源微生物激活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物(低分子有机酸、表面活性剂和生物气)变化规律,阐述内源微生物驱油的代谢产物作用规律。4.分析和探讨出影响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机理。应用及效益情况:本项目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油藏本源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有机结合,通过不同激活剂的模拟实验提高微生物采油效率,为大庆油田油气田开发具有原创性的意义。该项目组研究团队及硬件基础,将成为大庆油田乃至国内油田微生物采油研究的技术平台和基地,同时也能为油田生态环境保护,油田污水处理等方面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增强对外承揽科研、实验设计项目能力,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虹教授大庆师范学院大庆师范学院本人与项目组成员共同完成了本项目的实验研究、技术方法建立以及机理分析等工作,主要贡献如下:1. 通过提取方法的优选、条件优化,建立了油藏微生物群落分析的基因克隆文库方法体系,确定了16S rDNA最适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2. 利用该方法体系进行了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菌群结构解析及演替规律研究,3.分析了不同激活剂激活本源微生物类型、菌群结构差异以及动态物模实验下的驱油规律,总结出适合内源微生物驱油的最优激活剂配方;并总结了激活剂激活的内源微生物产气性能及采油机理。发表论文“不同激活剂对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大庆油田低渗透油藏假单胞菌的筛选及性能评价”等共5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微生物驱油岩心模拟注液系统中国ZL201420133620.8曲丽娜曲丽娜,卞立红,郎亚军,赵晓菊,胡敏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在微生物采油过程中提取样品微生物总DNA的PCR-DGGE引物中国ZL201010199656.2大庆石油管理局黄永红,魏利,任国领,伍晓琳,宋考平,侯兆伟,卞立红
3实用新型专利微生物驱油用菌种培养、测定一体机中国ZL201420252355.5卞立红卞立红,曲丽娜,郎亚军,赵晓菊,胡敏
进步奖张虹大庆师范学院,大庆华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教育厅
1100639-401 高寒地区嫩奥系列大豆品种选育与推广
项目名称高寒地区嫩奥系列大豆品种选育与推广推荐/提名单位/人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项目简介嫩奥1号、嫩奥2号、嫩奥3号、嫩奥4号系列品种是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嫩江县远东农业科研所合作选育,经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附件2-1 )1.主要技术内容1.1选育嫩奥系列品种 确立超早熟、高产、优质、抗逆、广适应的育种目标,展开高寒地区嫩奥系列大豆品种选育,历经14年成功选育和推广了嫩奥系列品种4个,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项,获省农业科学技术奖两项,获省科学技术奖两项。1.1.1亲本选配引进了国外品种资源,融入了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增加了品种抗逆性,拓宽基因资源。(附件2-2)1.1.2引入了野生大豆资源利用,有效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嫩奥1号蛋白质含量42.82%。(附件2-3)1.1.3超早熟品种嫩奥2号的选育引入超早熟基因(黑河14号),使我国大豆种植北界实现了新跨越。1.1.4引入大粒基因(北疆九1号),成功选育大粒品种嫩奥3号,实现品种多用性。1.1.5实现了高寒地区超早、极早熟大豆品种早熟与高产基因聚合。1.2 配套栽培技术规程 为推动黑龙江省高寒地区大豆生产现代化进程,建设农业强省服务。北部地区大豆种植区地温低、开化及封冻时期的变化很大,因此对土壤的放寒增温耕作栽培措施很有必要研究探讨改进,建立了生产技术规程,实现了良种良法技术集成配套,建立高寒地区嫩奥系列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附件5-1)。2.授权专利情况嫩奥2号,品种权号:CNA20141102.5;证书号:第2018010759号(附件1-1);嫩奥4号,品种权号:CNA20141103.4;证书号:第2018010760号(附件1-2)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1主要技术指标?3.1.1嫩奥系列大豆品种通过生产试验,超过本区对照品种。嫩奥1号比对照品种黑河45增产11.9%。(附件2-4-1);嫩奥2号比对照品种华疆2号增产7.1%。(附件2-4-2);嫩奥3号比对照品种黑河45增产8.4% (附件2-4-3);嫩奥4号比对照华疆2号平均增产9.8%。(附件2-4-4)3.1.2制订建立高寒地区超早熟嫩奥系列大豆品种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附件5-1-1)3.1.3建立高产示范区?,推广“垄三”栽培技术,“垄三”即:大垄密植、小垄密植,平作窄行密。?3.1.4实施省内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大豆优良品种展示、示范与推广”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服务。3.2主要经济指标?3.2.1嫩奥系列大豆品种较当地主栽品种,每亩增加产值约50元左右 。?3.2.2降低大豆炸荚率,增枝、增加粒数、单粒重等经济性状,实现农民增产、增收。3.2.3提高品种抗逆性,减轻病虫危害。减少用药成本?36?元/亩?,达到无公害标准。3.2.4嫩奥系列品种每年为栽培地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约1000万元左右。4.应用及效益情况:2013年以来,选育推广了嫩奥系列4个大豆新品种,不完全统计大豆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29.4万公顷,生产大豆22.8亿千克,产值96.6亿元,为农民增收10.4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芳副教授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确定育种目标,合理选择亲本,配制杂交组合。通过定向选择解决早熟性,高肥试验鉴定丰产性,品质跟踪分析和多点多年相结合等方法,完成杂交后代选育、鉴定工作,成功地选育出系列丰产、优质、大粒、抗逆、广适应品种嫩奥系列大豆新品种(附件2-1至2-4)。积极做好嫩奥系列品种试验、示范及栽培技术研究,发表论文两篇(附件5-6)。本人做为黑龙江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大豆优良品种展示、示范与推广”主持人,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服务。近五年,培训农民11000余人次,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1372人次,在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技术实施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
2李东阳教授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农业农村局参与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完成高寒地区嫩奥系列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附5-1)。
3王守国教授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参与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完成高寒地区嫩奥系列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附5-1)。
4吕爽副教授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参与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完成高寒地区嫩奥系列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附5-1)。
5刘峰副高级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农业农村局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参与项目推广(见附件3-2)
6许芳副高级北安市农业农村局北安市农业农村局 参与项目推广(见附件3-2)
7秦微娜讲师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发表论文《不同栽培密度对嫩奥4号粒数影响的研究》(见附件5)
8王云泉副教授北部空军政治部农副业基地北部空军政治部农副基地 参与嫩奥3号选育工作(见附件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植物新品种权嫩奥2号中国CNA20141102.5嫩江县远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王芳
2植物新品种权嫩奥4号中国CNA20141103.4嫩江县远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王芳
进步奖王芳,李东阳,王守国,吕爽,刘峰,许芳,秦微娜,王云泉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省教育厅
1110639-402 超早熟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研究
项目名称超早熟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项目简介该项目于2006年12月向省教育厅申请立项,经省教育厅专家评审和审查,同意该项目列入黑龙江省教育厅2006年高职高专院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计划,项目编号:11515110。2012年5月该项目通过验收,并于2013年3月获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目研究主要内容1.从超早熟大豆的早熟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适应性等主要育种目标性状方面,鉴定比较北疆1号、东农40、东农41、黑河14、内豆4号等5个我国北部高寒地区主栽大豆品种的优异特性。2.客观评价北疆1号、东农40、东农41、黑河14、内豆4号5个品种主要目标性状的优缺点。3.确定超早熟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标准。二、项目研究特点在研究我国北部高寒地区超早熟大豆育种目标性状时,立足于生产区域的大豆育种需要。本试验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北部高寒地区的生态条件和大豆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确定以具有代表性的5个超早熟大豆品种为研究对象,得出如下结论:早熟性状,是通过选育花期发育快,开花集中、花期短,生育后期营养物质积累和转化迅速及鼓粒快等目标性状来完成;丰产性状是通过选育节多、花多、荚密、三、四粒荚多等目标性状来完成;抗倒伏性状是通过植株的高度、茎秆的韧性强弱等性状来完成。试验表明:将育种目标具体地落实到育种材料的具体性状上,才能育成符合大豆生产要求的优良品种。在研究超早熟大豆的具体目标性状时,通过对5个超早熟大豆品种的目标性状分析,得出超早熟大豆育种应着重以下农艺性状研究:叶:力求线型叶,叶片要小,叶肉要厚,叶柄要短而上举,叶色浓绿有光泽,叶面积形成快(苗期发育快),生育后期绿叶持续时间长,但又要具有在初霜时落叶快、齐的特点,即叶片光合作用功能期长,不早衰。茎杆:主茎要发达,坚韧,粗细适中,霜后保持固有颜色时间长,即活杆成熟。节数要达到14节以上,力争达到16节,节间短而匀,株高应在70cm左右。籽粒:籽粒要近球形或椭圆形,即种形指数要小,种皮要浓黄有光泽,脐黄色,商品属性好。熟期;85~90天,育成品种的熟期除满足当地的熟期要求外,要注意品种对温光的反应,应选育对温光反应迟钝的品种,使品种的熟期有一定的弹性,既可以扩大适应区域,也可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株型:理想的株型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为选育高产品种奠定基础。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地区超早熟亚有限大豆品种的理想株型应该是:叶片线型,小而厚,上部叶柄短而上举,下部叶柄不宜过长,叶片分布均匀,异型叶,叶片下大上小,整个株型空间形态呈塔形。荚:荚的性状很重要,应坚持三、四粒荚,乃至五粒荚比率大,荚要丰满,荚皮要厚些,顶荚一般要有5~7个,并且饱满,成荚率要高。品质:蛋白质含量应在43%以上或脂肪含量23%以上;也可育成双高品种,即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之和等于或高于62%。三、项目的应用推广情况该项目研究成果写入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作物遗传与育种》,被全国4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种植类专业作为首选。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马贵民教授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该完成人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了项目立项、项目过程管理与实施、项目结题验收、项目成果申报等工作。
2米志鹃教授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该完成人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协助第一完成人完成项目立项、项目过程管理与实施、项目结题验收、项目成果申报等工作。
3李晶副教授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该完成人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完成了5个超早熟大豆品种的播种、田间管理、田间观察记录及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4王良讲师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该完成人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完成了5个超早熟大豆品种的室内鉴定,并在《中国西部科技》发表论文—《超早熟大豆育种若干问题研究》。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马贵民,米志鹃,李晶,王良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省教育厅
1120662-401 太平湖流域生态安全多维高精准评估与空间管控技术集成与应用
项目名称太平湖流域生态安全多维高精准评估与空间管控技术集成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复旦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复旦大学,黄山市黄山区环境保护局
项目简介 本项目为社会公益类项目,属于“自然资源调查和合理使用”领域。 太平湖是安徽省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承担着水源涵养、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但也因其地质复杂、环境脆弱、生态敏感性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对长江下游生态安全保障生命攸关等问题而成为国家良好湖泊项目关注重点。本项目开发了多维高精准评估与空间管控集成技术、对太平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本底状况、生态功能、经济社会综合影响因素等开展了基线调查、生态安全评估与空间规划管控研究。创新点如下: 1)建立了流域生态基线网络监测和立体调查体系 结合自主开发的三维流域污染分析工具,在太平湖流域(黄山区境内)1770 平方公里范围内按空间网格化管理划分为流域、子流域、最小水文控制单元(HRU)三级基线,提出了基于最小HRU(0.617m)高分辨率的网络监测布点创新技术。同时,应用3S技术对流域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和空间要素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立体网络监测调查和数据采集,有效地解决了生态基线数据监测和获取中的收集难、精度低和可信度差等问题。 2)开发了流域生态基线调查大数据收集与处理平台 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基线调查数据处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基础数据高效采集、传输、统计分析、评估与预测、校准与填报等技术的集成,解决了传统方法数据获取难、效率低、精度低、成本高、工作量大的问题。 3)研发了生态安全评价单元粒度自适应栅格快速取样模型与评价技术 研发了基于影像数据的斑块生态评价单元栅格取样方法,可在海量空间影像数据库中自动检索多源卫星影像数据源,并能根据斑块生态评价对象的指标特征自动选取与之相匹配的影像数据源。该方法有效克服了评估过程中斑块生态评价对象与不同分辨率的影像数据源之间自动匹配不足问题。 4)提出了基于环境模拟驱动的生态调控模型体系 提出了基于环境模拟驱动的生态调控模型体系,可通过生成不同生态调控模式下LUCC变化的动态模拟,来实现环境模型稳定性及其对生态调控模式的模拟和研究分析。 5)建立了基于“源-流-汇”生态理论的多维全流域空间管控技术 以“源-流-汇”生态系统控制理论为指导,从生态安全、水环境安全、景观格局安全、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调控等多个维度开展技术分析,建立了全流域生态空间管控技术体系,综合协调山-水-林-田-湖-人关系,形成对调控方案及工程项目库的科学指导。 迄今获得授权国家专利5项(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登记权1项,发表相关论文21篇,其中SCI论文15篇。项目完成后经黄山区人大批准得以推广应用,同时太平湖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被列入2014年国家良好湖泊生态保护总体规划和国家财政支持范畴(国家[环发2014]138号),至2016年底相继获得国家(6.4亿元)和地方累计投入14亿元资金支持,先后启动数十项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项目,水质明显改善,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流域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祥荣教授复旦大学复旦大学 主持了整个项目的总体方案和关键技术创新设计,全过程参与了调研、监测、评估与规划及国家良好湖泊立项申报;带领团队进行了3S(RS、GIS、GPS)技术、3D虚拟仿真动态模拟、基于GIS的流域汇水模型、水动力和水质模型、空间三维情景模拟等技术方法的创新应用,结合环境物联网等新一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了数据与图件的精度与准确度、加强了敏感点的判识及监测点的精确定位,建立了太平湖流域生态安全状况基础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库、环境保护规划数据库及生态修复工程序;主持了基于大数据的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系统软件编制,在整个工作中严把质量关,为完善与补充国家良好湖泊的相应评估标准与程序提供了科学依据。
2程郁其他黄山市黄山区环境保护局黄山市黄山区环境保护局负责项目顶层宏观设计工作,包括依据黄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现实情况确定项目实施的总体目标,根据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求确定项目主要技术要求,根据黄山区现状经济技术条件划定项目技术路线,根据黄山区环境保护人力物力情况安排项目实施步骤和工作总体布局,适时组织研究并决定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项目重要工作环节的开展,并对影响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总体把控。
3樊正球副教授复旦大学复旦大学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 参与了项目方案的总体框架设计、野外调查、数据分析及成果报告撰写等。
4周振国工程师黄山市黄山区环境保护局黄山市黄山区环境保护局参与研究决定项目顶层设计工作,具体负责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黄山区部分的全部工作,依据黄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情况参与决定项目总体目标、技术要求、技术路线、项目安排等宏观工作,同时具体研究太平湖生态环境保护基线调查、规划编制、工程项目谋划、绩效目标确定、工程设计审查、竞争立项、项目验收、绩效评价等关键性工作,对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等主要技术环节进行审核把关,确保太平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绩效目标的实现。
5朱俊研究员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生态与环境规划设计分院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项目创造性贡献主要有:参与总课题设计与工作方案研究制定与实施;作为分项目负责人主持《太平湖流域(黄山区境内)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的研究编制;提出并主持设计了流域生态景观空间安全分析与流域水环境保护的响应分析框架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借助3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和空间规划分析技术,创新提出以太平湖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导向的流域景观空间格局优化规划方案;主持完成了基于太平湖生态安全目标导向的包含水土资源调控工程、污染源防治工程、生态保育工程、社会经济调控工程等在内的调控规划方案。
6王伟其他复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复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参与项目数据搜集与数据空间建与展示分析,负责数据分析软件开发。
7叶磊工程师黄山市黄山区环境保护局黄山市黄山区环境保护局具体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中黄山区部分的全部工作,参与项目总体目标、技术要求、技术路线、项目安排等宏观方案制定工作,为太平湖生态环境保护基线调查、规划编制、项目谋划、目标确定、设计审查、竞争立项、项目验收、绩效评价等工作研究提供技术参谋,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主要技术报告的出具,参与对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等主要技术环节的审核把关,负责项目环境保护绩效审核与评价。
8王振平中级黄山市黄山区环境保护局黄山市黄山区环境保护局参与项目顶层设计工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项目黄山区部分的全部工作,参与决定项目总体目标、技术要求、技术路线、项目安排等宏观工作,参与研究决定太平湖生态环境保护基线调查、规划编制、项目谋划、目标确定、设计审查、竞争立项、项目验收、绩效评价等技术工作,对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等主要技术环节进行审核把关,确保太平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绩效目标的实现。
9凌焕然其他复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复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参与项目数据搜集与数据空间建模与展示分析
10王菊丽工程师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环境监测站黄山市黄山区环境监测站具体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黄山区环境质量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工作,参与项目总体目标、技术要求、技术路线、项目安排等宏观方案制定工作,为太平湖生态环境保护基线调查、规划编制、项目谋划、目标确定、设计审查、竞争立项、项目验收、绩效评价等技术工作研究提供环境数据支撑,参与对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等主要技术环节的审核把关,参与项目环境保护绩效审核与评价,负责项目实施前后期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11沈宜菁工程师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生态与环境规划设计分院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人作为太平湖课题项目完成人之一,对项目的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有:(1)参与《太平湖流域(黄山区境内)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的研究编制;(2)参与构建流域生态景观空间安全分析与流域水环境保护的响应分析框架模型,处理可视化结果,并基于分析结果,协助完成以太平湖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导向的流域景观空间格局优化规划方案。(3)提出湖滨带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参与编制非建设用地规划控引,并完成对应项目库。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识别方法中国ZL 2014 1 0468448.6复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王伟,凌焕然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土地利用面积估算方法及其装置中国ZL 2014 1 0468446.7复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王伟,凌焕然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绿地生态评价单元粒度自适应栅格取样方法中国ZL 2012 1 0013418.7复旦大学王祥荣,王伟,樊正球,凌焕然,宋珂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数据汇聚监控装置和数据汇聚监控系统中国ZL 2014 2 0668006.1复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王伟,凌焕然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基线调查评估系统V1.0中国2013SR103086复旦大学王伟,王祥荣,樊正球,陆君,凌焕然
6授权发明专利土地利用山地地形变更方法中国ZL 2014 1 0469309.5复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王伟,凌焕然
进步奖王祥荣,程郁,樊正球,周振国,朱俊,王伟,叶磊,王振平,凌焕然,王菊丽,沈宜菁复旦大学,黄山市黄山区环境保护局复旦大学
1130662-406 致盲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机制研究与干预新策略
项目名称致盲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机制研究与干预新策略推荐/提名单位/人复旦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复旦大学,南京医科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眼科学领域。致盲性视网膜变性疾病(RD)严重威胁人类的视觉健康,是一类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这些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本项目致力于探究重要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发病新机制,探索新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新策略。项目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下:(1) 利用遗传性RD(IRD)患者的遗传资源组织库进行临床、分子遗传及细胞和动物模型的功能分析,发现了6个IRD新致病基因,揭示了基因突变的致病机制,修正了许多IRD疾病的传统临床观念,为IRD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分子遗传理论。 (2)开展了复杂性RD(MRD)疾病的信号调控通路的研究,发现了2个MRD致病的关键信号通路,即mTOR和PDGF-CC通路,阐明了MRD致病和保护分子策略,提供了RD疾病的细胞调控方面的机制。(3)开展了视网膜血管退行性病变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找到了几个这类疾病发生相关的分子标记物,阐明了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分子调控机制,为这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分子干预和预后评估提供理论支持。(4)基于MRD疾病发病的关键调控靶点,自主研发了眼用的新型药物,即雷帕霉素新剂型,并牵头开展了该类药物治疗RD疾病的临床前期工作。(5)设计了IRD靶基因捕获芯片及突变筛查平台,提高了IRD遗传突变的检出率,为IRD临床诊疗规范的建立和临床分子针对提供了技术支撑,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开展了IRD的胚胎种植前基因诊断的运用(三代试管婴儿,PGD)。项目利用临床样本,结合动物和细胞实验,发现了遗传学RD疾病的致病新基因,揭示了IRD疾病的共有的基因调控机制;发现了MRD疾病的调控新通路和新机制;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提供了认知视网膜血管退行性病变的新视角;基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开发治疗RD疾病的新药物和IRD疾病诊断的新平台,为基因研究的临床转化应用提供了新尝试。上述成果多为国际首次报道,且紧密结合临床,为RD的临床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得到了本领域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项目完成人多次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曾获国家及省部级基金资助,包括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和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十余年来,本项目研究成果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全国十几家医院,有效提高了我国眼科医生对致盲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诊疗水平,给广大患者带去福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赵晨教授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参与该项目的全部创新点工作,负责项目研究整体设计、指导,参加相关实验研究和论文撰写。确定了该项目相关研究方向,全程指导项目的实施。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为该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该项目主要知识产权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见附件2-6、10-11)
2颜标研究员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参与项目创新点3的部分研究设计,协助文章发表以及项目实施,主要承担创新点3的视网膜血管退行性病变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工作。近5年来承担国家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同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1项。为该项目基础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和第一完成人、其他参与人共同完成项目相关的主要知识产权。(见附件7、8-11)
3陈雪初级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参与该项目的全部创新点工作,承担或参与国家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为该项目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和第一完成人、其他参与人共同完成项目相关的主要知识产权。(见附件2-6、10-11)
4章淑杰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参与项目创新点3的部分研究设计,协助文章发表以及项目顺利实施,主要承担创新点3的视网膜血管退行性病变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工作。承担或参与国家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为该项目基础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和第一完成人、其他的参与人共同完成项目相关的主要知识产权。(见附件10、11)
5蒋沁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参与项目创新点3的研究设计,主要承担视网膜血管退行性病变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工作。承担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为该项目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和第一完成人、其他的参与人共同完成项目相关的主要知识产权。(见附件7-9)
6蒋超助理研究员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参与该项目创新点1和2等的工作,参与国家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为该项目基础研究的主要参与者。和第一完成人、其他参与人共同完成项目相关的主要知识产权。(见附件3-4)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遗传性视锥细胞营养不良疾病的致病突变及其检测试剂中国201510129216.2赵晨赵晨、陈雪
2授权发明专利突变的基因PRPF4在制备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诊断试剂中的应用中国ZL 2014 10047797.0赵晨赵晨、陈雪、赵堪兴、陈雪娟、潘鑫源、蒋超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筛查HRDs致病突变的方法及涉及的基因芯片杂交探针设计方法中国ZL 2013 1 0005252.9赵晨赵晨、陈雪、赵堪兴、陈雪娟、潘鑫源、蒋超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雷帕霉素眼用微乳注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 2010 1 0555662.7赵晨赵晨、赵堪兴、刘美欣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遗传性中心晕轮状视网膜病变的治病突变及其检测试剂中国ZL 2016 1 0076303.0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晨、陈雪
6授权发明专利LncRNA-GAS5 在制备青光眼诊断试剂中的应用中国201510452412.3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颜标、蒋沁、姚进、周荣妹
7其他Long non-coding RNA MALAT1 regulates retinal neurodegeneration through CREB signaling中国SCI,EMBO Mol Med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颜标、蒋沁
8其他lncRNA-MIAT regulates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by functioning as a competing endogenousRNA中国SCI,Circ Res南京医科大学颜标、蒋沁
9其他Circular noncoding RNA HIPK3 mediates retinal vascular dysfunction in diabetes mellitus中国SCI,Circulation复旦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同济大学颜标、赵晨
10其他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ircular RNAs as a New Class of Putative Biomarkers in Diabetes Retinopathy中国SCI,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复旦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颜标、赵晨
进步奖赵晨,颜标,陈雪,章淑杰,蒋沁,蒋超复旦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复旦大学
1140662-407 高危气道管理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推广
项目名称高危气道管理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推广推荐/提名单位/人复旦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复旦大学
项目简介气道管理技能是麻醉医生的核心技能,五官科手术困难气道发生率是普通手术的20倍,对气道管理要求特别高,如果处理不当可出现不能插管不能通气的严重后果。申请人带领其团队经多年探索,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探索不同高危气道的解决之道,提升临床安全,并以临床为出发点创新开发和培训推广,形成科研-临床-培训互生模式。创新点一:保留自主呼吸的气道异物取出术和喉梗阻患者吸入诱导麻醉管理。气道异物取出术和喉乳头状瘤切除术麻醉风险非常高,国内多数医疗机构不常规开展这类手术。申请人团队国际上首先报道使用4μg/kg右美托咪定或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保留自主呼吸行气道异物取出术,使其死亡率从国外报道的3.4%,下降到研究团队报道的0.1%。右美托咪定保留自主呼吸解决了气道异物合并重症肺部感染患儿术后不能拔管的难题。研究团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揭示右美托咪定具有镇静和镇痛作用,还具有抑制支气管反射和止涎作用。采用七氟烷浓度递增法谨慎吸入保留自主呼吸行喉乳头状瘤和喉癌患者术前麻醉诱导,降低紧急气道的发生率。创新使用的麻醉方法易于实施、可重复性高且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经验相对不足的医疗单位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管理方案。创新点二:喉罩麻醉易化高危气道的麻醉管理和喉罩的设计改进。气管插管易于诱发高敏气道患者的发作,喉罩刺激小而有优势,然而五官科手术被视为喉罩麻醉的禁忌。申请人团队多年摸索使用喉罩行眼、耳和鼻科手术的麻醉气道管理并获得成功。团队还通过尸体和3D打印技术探索人体咽腔结构及喉罩的对位原理,结合使用肌松、压力通气模式及精细化的喉罩复苏管理降低喉罩并发症的发生率,成为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常规使用喉罩行五官科手术的单位,累计使用喉罩达到11万例,获得诸多与喉罩相关的国家专利。创新点三:高危气道管理的培训及应用推广。培训团队开创性将气道影像评估、超声胃容量评估和骨内输液通路的建立加入到气道培训中。气道培训提升气道管理能力。团队发明的纤维支气管镜训练箱显著提升受训者困难气道清醒纤维支气管镜插管能力。规范化清醒插管流程实施3年,困难气道清醒插管的患者数是实施前3年的6倍,使局麻气切比例显著降低,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临床安全。本研究取得诸多创新科研成果。基于临床设计研发新型气道管理工具,获得气道管理相关的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3篇代表性论著发表于麻醉学专业期刊,1篇发表于麻醉学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制定指南和专家共识《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专家共识》。主译麻醉学教科书《耳鼻咽喉科手术麻醉》。举办7届国家继教项目“当代眼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麻醉论坛”、 三届上海市气道技能大赛、第一届国际气道管理大会和其他数十场气道培训。申请人团队获得卫计委颁发的“医疗服务品牌”和上海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团队在“凝心聚力进博会、医疗服务创一流”活动中获上海市医务工会颁发的“优秀团队(班组)”荣誉称号。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文献正高级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参与创新点一、二和三的研究设计及架构,其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于《Paediatr Anaesth》、《Chin Med J (Engl)》和《Anaesthesia》等高危气道麻醉管理相关的SCI文章;获得4项相关的专利,1项发明专利(ZL 2013 1 0400967.4),3项实用新型专利(ZL 2015 2 1103815.9,ZL 2016 2 0164212.8,ZL 2017 2 0766774.4);举办七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当代眼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麻醉论坛”,三届上海市气道技能大赛、一届国际气道管理大会和其他数十场气道培训,主要传授高危气道的麻醉管理技术和经验;为了增强高危气道的管理理念及危机意识,每年在全国麻醉学术年会上做有关气道管理的学术报告。
2蔡一榕副高级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参与创创新点一保留自主呼吸的气道异物取出术和喉梗阻患者吸入诱导麻醉管理。主要贡献是探索右美托咪定保留自主呼吸行气道异物取出术。主导研究的设计、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论文撰写与修改,相关成果右美托咪定保留自主呼吸行气道异物取出术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儿科专业麻醉杂志Paediatric Anaesthesia;总结并推广了一系列气道异物的麻醉管理策略,发表的右美托咪定保留自主呼吸用于小儿气道异物的麻醉方法具有非常高的临床价值和实用价值,为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经验相对不足的医疗单位开展这类手术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麻醉管理方案;在临床研究基础基础上,参与撰写《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专家共识》。
3张旭副高级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参与创新点一保留自主呼吸的气道异物取出术和喉梗阻患者吸入诱导麻醉管理。完成人主导右美托咪定保留自主呼吸行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管理数据统计分析、论文撰写与修改;分析比较国外报道的气道异物取出术的麻醉方式、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回顾分析我院一段周期内3000多例气道异物取出术的临床效果,研究成果《A time series observation of Chinese children undergoing rigid bronchoscopy for an inhaled foreign body: 3,149 cases in 1991-2010》发表于Chin Med J (Engl);参与编写《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专家共识》,实践并推广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的流程和方法。
4沈霞副高级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参与创新点一保留自主呼吸的气道异物取出术和喉梗阻患者吸入诱导麻醉管理。主要贡献是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方法的临床研究。探索其可行性及实施方案,并利用所在科室数据比较了与右美托咪定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保留自主呼吸行气道异物取出术的临床效果,研究成果《Dexmedetomidine vs remifentanil intravenous anaesthesia and spontaneous ventilation for airway foreign body removal in children》发表于麻醉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参与吸入诱导保留自主呼吸行喉梗阻患者的麻醉诱导,降低紧急气道的发生率,提升临床安全。
5贾继娥副高级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参与创新点一保留自主呼吸的气道异物取出术和喉梗阻患者吸入诱导麻醉管理及创新点二喉罩麻醉易化高危气道的麻醉管理和喉罩的设计改进。主要贡献是右美托咪定用于高危气道的机制研究。其研究阐释了右美托咪定通过降低炎症气道胆碱能神经ACh的释放而改善气道高反应,因此可以抑制神经反射并具有抗炎作用,用于炎症气道特别是不能耐受气管导管反复出现低氧血症的高危气道有其独特的优势,论文《A randomised study of intranasal dexmedetomidine and oral ketamine for premedication in children》发表于Anaesthesia,获得喉罩专利ZL 2017 2 0766774.4。
6谭放副高级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参与创新点二喉罩麻醉易化高危气道的麻醉管理和喉罩的设计改进。主要贡献是眼科婴幼儿和老年患者的喉罩麻醉。负责眼科婴幼儿喉罩麻醉管理的研究设计、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论文撰写、修改与投稿。为了易化婴幼儿气道管理、保障苏醒期安全、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并加快手术周转,完成人选择对气道刺激更小的喉罩进行气道管理,并总结了婴幼儿从麻醉诱导置入喉罩、麻醉维持期保证喉罩通气到苏醒期平稳拔除喉罩的一系列方法和操作流程,显著降低了气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作为第二发明人获得加强型双管喉罩的专利ZL 2016 2 0164212.8。
7伍金红中级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参与创新点二喉罩麻醉易化高危气道的麻醉管理和喉罩的设计改进。主要贡献是新型喉罩的研发。在喉罩临床麻醉基础上,利用人体咽部铸形改进喉罩设计:将喉罩罩体背板设计成平坦状,减少对咽后壁的压迫,降低术后咽痛的发生率;中下部收窄并形成舌形末端,增加喉罩对位准确性;喉罩气囊中部弧形隆起设计,吻合舌根部的空隙,避免气体从从舌根部漏向后鼻孔,提高喉罩的密封压和临床使用的安全性;相关成果获得使用新型专利 ZL 2017 2 0766774.4。
8李杰中级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参与创新点二喉罩麻醉易化高危气道的麻醉管理和喉罩的设计改进及创新点三高危气道管理的培训及应用推广。主要贡献是起到的工具的创新研发。处理困难气道的可视化工具主要有纤维支气管镜、可视管芯和可视喉镜,然而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处理困难气道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发明了可视管芯、气管插管单元及气管插管系统,解决临床困难气道的管理能力及发明一种经胸腔通气的呼吸机,获得多项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ZL 2013 1 0400967.4和ZL 2015 2 1103815.9。
9李卫星中级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参与创新点一保留自主呼吸的气道异物取出术和喉梗阻患者吸入诱导麻醉管理及创新点二喉罩麻醉易化高危气道的麻醉管理和喉罩的设计改进。主要贡献是研究吸入诱导保留自主呼吸行喉梗阻患者的麻醉诱导,可以有效评估是否存在插管困难,在此基础上完成气管插管,避免出现不能通气不能插管的紧急状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可操作性。完成人还致力于困难气道的处理和气道工具的改进;以第一发明人身份发明咽部引流型三管喉罩ZL 2016 2 0164212.8,共同发明人发明ZL 2013 1 0400967.4,ZL 2015 2 1103815.9。
10汪鼎鼎中级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参与创新点三高危气道管理的培训及应用推广。完成人主导气道培训,气道培训可以显著提高气道管理技能,降低因气道建立失败而引起的死亡或脑部并发症。气道培训主要由困难气道的影像评估、声门上气道工具、插管工具的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插管技术及紧急气道的处理五个模块组成。创新性将气道影像评估、超声胃容量评估和骨内输液通路的建立加入到气道培训中。为了提高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能力,发明了一种纤维支气管镜训练箱ZL 2015 2 1103815.9,在培训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A randomised study of intranasal dexmedetomidine and oral ketamine for premedication in children中国10.1111/anae.12312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贾继娥,陈佳瑶,胡潇,李文献
2其他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专家共识中国人民卫生出版社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左云霞,冯春,刘金柱,李天佐(负责人/共同执笔人),李文献(共同执笔人),李丽伟,李梅,连庆泉等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经胸腔通气的呼吸机中国ZL 2013 1 0400967.4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李杰,李文献,李卫星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纤维支气管镜训练箱中国ZL 2015 2 1103815.9汪鼎鼎汪鼎鼎,李文献,李卫星,李杰
5实用新型专利咽部引流型三管喉罩中国ZL 2016 2 0164212.8李卫星李卫星,谭放,李文献
6实用新型专利新型喉罩中国ZL 2017 2 0766774.4伍金红伍金红,李文献,贾继娥
7其他Efficacy and safety of spontaneous ventilation technique using dexmedetomidine for rigid bronchoscopic airway foreign body removal in children中国10.1111/pan.12197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蔡一榕,李文献,陈凯铮
8其他A time series observation of Chinese children undergoing rigid bronchoscopy for an inhaled foreign body: 3,149 cases in 1991-2010中国10.4103/0366-6999.151104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张旭,李文献,蔡一榕
9其他Dexmedetomidine vs remifentanil intravenous anaesthesia and spontaneous ventilation for airway foreign body removal in children中国10.1093/bja/aet490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陈凯铮,叶敏,胡春波,沈霞
10其他耳鼻咽喉科手术麻醉中国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李天佐,李文献
进步奖李文献,蔡一榕,张旭,沈霞,贾继娥,谭放,伍金红,李杰,李卫星,汪鼎鼎复旦大学复旦大学
1150663-401 骨质疏松症补肾法治疗实验研究及中国特色防治六原则应用
项目名称骨质疏松症补肾法治疗实验研究及中国特色防治六原则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同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同济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关注补肾重要干预老年骨质疏松症疗效及其基础研究。首先,本项目在对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学调查基础上,选择针对性药物,组成补肾方,药物采用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山药、淫羊藿和女贞子配伍。本研究主要研究发现,补肾方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研究创新与科技进步:1临床研究根据中医证候调查结果及现代中药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专利药方(授权公告号:CN102139007B,授权公告日:2014.06.18),制备方便患者服用的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纯中药配方及其免煎颗粒剂,与西药联用,并设立对照组,在杨浦区多家社区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效果,减轻了骨痛,提高了骨密度,改善骨代谢指标,降低了骨折发生率。研究结论:骨质疏松症的发现、诊断、治疗应该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向对象人群提供可及性、连续性服务,中西医结合方法是更加有效,居民乐于接受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好方法。2实验方法的优化与创新,探索新的途径 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补肾中药调节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功能的规律研究”资助下,通过四个相关实验,系统地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动物模型水平证实了补肾方干预后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中的特征性基因转录显著升高、骨质疏松动物模型骨微结构明显改善、周围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同时,项目组建立起了一整套规范性的骨代谢基础研究实验流程,这项技术流程的特点是利用补肾方灌胃大鼠资源,实现批量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为推进干细胞批量定向分化高技术产业提供了一条经济、快速、高效的技术途径。3 理论研究在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长期治疗、随访过程中,概括出6 个有关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原则: 社区、早期、联合、全程、间歇、督导,有利于指导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相关成果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使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有了中国特色的理论指导,并使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关口前移,重点下移。本研究已经获得专利一项,新申报一项,发表成果论文6篇,获得上海市医学会和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励两项(2017,2018各一项),临床上以补肾方在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梁兴伦正高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1.课题设计及前期临床调研:发现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并筛选相关药物作为负责人申报了骨质疏松症专利配方并督导临床应用;2.参与骨质疏松症模型实验设计,质控与实施;3.骨质疏松症防治六原则的首次提出,4.临床中西医结合防治骨质疏松症创新方案的提出与组织实施。对创新性研究的三方面均有主要贡献。详见所有附件2,7-11,12-35。
2嵇承栋副高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参与课题设计,组织实验,负责实验动物的管理与标本处理,数据测试,论文撰写。协助课题负责人进行相关临床数据整理及分析。发表论文5篇,获奖2项。对创新性2,3有贡献。详见附件8,9,12-15。
3潘欣副高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负责实验动物的管理与标本处理,数据测试,论文撰写。协助课题负责人进行相关临床数据整理及分析。对创新性2,3有贡献。详见附件8,9,12-15。
4朱敏洁副高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协助课题负责人进行相关临床数据整理及分析。发表论文3篇,获奖2项。对创新性3有贡献,详见附件8,9,12,14,15。
5周文锐中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协助课题负责人进行相关临床数据整理及分析。发表论文3篇,获奖1项。对创新性3有贡献。详见附件8,9,12,14,15。
6李琛中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协助课题负责人进行相关临床数据整理及分析。对创新性3有贡献。详见附件8,9,12,14,15。
7刘传颂初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协助课题负责人进行相关临床数据整理及分析。发表论文1篇,对创新性3有贡献。详见附件1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纯中药配方及其免煎颗粒剂中国CN102139007B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梁兴伦
2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中药组合物中国201910083733.9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梁兴伦
进步奖梁兴伦,嵇承栋,潘欣,朱敏洁,周文锐,李琛,刘传颂同济大学同济大学
1160663-402 职业性减压病诊断起点指标研究及在国家职业病标准中的推广应用
项目名称职业性减压病诊断起点指标研究及在国家职业病标准中的推广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同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同济大学,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健康中国,职业健康同行。近年来职业病呈高发势态,重点职业病监测和防控势在必行。职业病的诊断不仅具有专业性,还具有政策性和社会性。我国轨道交通、深水潜涵等行业迅猛发展,数十万施工人员暴露于高气压环境(隧道工、 潜水员等),存在致职业性减压病的风险,严重者可以致残。多年来,减压性骨坏死的早期诊断一直存在着技术难点: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X线影像学诊断相对滞后,诊断分级与相关专业不衔接,加上劳保赔偿问题,诊断起点难以确定。不仅要从疾病诊治的角度保护劳动者健康,更要关注职业人群健康风险的防控。课题组从研究职业性减压性骨坏死影像学早期诊断入手,比较分析CT和MRI检查对减压性骨坏死的检出率,分别为28.8% 和44.2 %,显著高于X线的检出率11.5%。科技创新点如下:1、领先发现CT和MRI对DON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具有病灶重现性好、诊断符合率高的诊断优势。发现CT检查小囊样改变和MRI 检查T1WI异常低信号和T2WI异常高信号作为减压性骨坏死的早期诊断指标,且MRI 可发现骨髓腔坏死的早期病变;2、通过对三种影像学技术影像特征的观察,首次将这些指标和MRI特征性的“ 双线征” 作为减压性骨坏死的诊断起点纳入国家诊断标准;先后两次修订国家《职业性减压病的诊断》标准(GBZ24- 2006,GBZ24- 2017),使诊断起点不断前移;3、首次将病损的部位、面积或体积、及有无关节塌陷作为诊断分期或分度的要素,与骨科股骨头坏死诊疗规范衔接,体现了交叉学科标准的一致性和前沿性。而国外无此类标准,该项目从疾病诊断角度推进了职业病防治标准化的进程,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减压性骨坏死影像学早期诊断与治疗的研究成果曾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职业病早期诊断指标的研究及在职业病诊断中的应用获2013年中华预防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课题组在减压病诊断标准研制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多项国家职业病标准。将先进的技术应用于《职业潜水员体格检查要求》和《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中,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国家标准《职业禁忌证界定导则》(GBZ/T260-2014)。全面应用以上标准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及时发现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和目标疾病。与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高气压作业人员职业安全与健康促进项目,创新性应用远程遥控气压沉箱设计的关键技术和无人化气压沉箱施工方法,取得发明专利。从源头上减少高气压暴露,用工程学方法控制减压病的发生,结果使高气压作业人员的体检复查率逐年下降,由2014年的17.8%下降为2016年的4.3%,且职业病诊断人数逐年下降,取得明显成效,从三级预防的层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性减压病防控体系,有效保障了广大职业人群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间接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匡兴亚正高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作为本项目的发起人、总负责人,完成了项目的设计、实施及职业性减压病诊断标准的修订。探讨了CT、MRI对减压性骨坏死早期诊断价值。首次将CT和MRI检查的影像学改变作为减压行骨坏死的早期诊断指标列入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明确了减压性骨坏死的诊断起点。对创新性1,2,3有贡献,详见附件5,8,9,21-24。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其中1篇SCI论文,见附件27-32。
2沈悦恬中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职业性减压病标准的部分研制工作。参与修订国家诊断标准,推进职业病防治标准化进程,对创新点2有贡献,详见附件8。
3刘移民正高级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参与项目的实施及职业性减压病诊断标准的修订,对创新点2有贡献,详见附件8。参与发表1篇SCI论文,见附件26。
4李耀良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参与项目的实施,组织现场调查、随访观察及体检工作,落实标准实施。创新性应用远程遥控气压沉箱设计的关键技术和无人化气压沉箱施工方法的发明,有效保障了职业人群的安全。对创新点4有贡献,详见附件7,24,25。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见附件33,获1项国家发明专利,见附件2,3。
5续晋铭正高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参与项目的设计、阅片工作及职业性减压病标准的部分研制工作。采用横断面研究与动态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比较各种影像学技术诊断减压性骨坏死的诊断优势和病灶特征,对创新点1,2,3有贡献,参与发表论文6篇,见附件5,27-32。
6江朝强正高级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及减压病标准的部分研制工作,对创新点3有贡献,详见附件22。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见附件2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无人化气压沉箱施工方法中国ZL 2007 1 0047754.2上海市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李耀良;邓前锋;王涛;袁芬
进步奖匡兴亚,沈悦恬,刘移民,李耀良,续晋铭,江朝强同济大学,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1170663-404 动载涉水施工关键技术及装备
项目名称动载涉水施工关键技术及装备推荐/提名单位/人同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同济大学,上海同新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土木工程施工机械领域,适用于动载涉水情况下大型结构的柔性化施工。本项目面向重大涉水施工工程的动态变载冲击、浪涌波动、流激振动等复杂作业环境,开发了一套现场适应能力强、可快速集成的柔性施工装备,包括执行器单元、动力源单元、蓄能缓冲单元、控制单元、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单元等,单个执行单元的额定提升载荷最大可达到560t;升沉补偿幅度达到1m;同步提升系统总提升力≥10000t;同步精度达毫米量级。本项目在重大工程动载涉水施工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上获得重要突破,提出缓冲补偿系统、模块化柔性配置、流激振动特性预报、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控制以及施工对象的线形状态传递控制等新技术,可以满足涉水施工中大型结构的施工要求,在总体上引领重大工程涉水施工的技术提升,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1)整套装备采用了模块化和柔性化配置,具有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单元重量轻,体积小,便于安装布置,应用广泛,不仅适用于恒载工况,还可应用于动载涉水情况下载荷剧烈变化的场合,解决了重大工程动载涉水施工中装配式安装的技术难题。(2)建立了基于全水弹性模型试验与有限元计算相结合的流激振动试验技术,提出了施工对象流激振动特性的预报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施工的预期可控性和操作性。(3)基于物联网远程控制技术,建立了施工装备的执行单元、动力驱动单元和传感单元标准化、模块化、数字化控制技术,满足了整个施工过程的远距离、高可靠性、全自动和智能化控制要求。(4)建立了全方位多源监控体系,提出基于状态传递法的大型结构线形控制技术,结构成形误差达到毫米量级;建立了动态性能获取方法和相应的评价准则,定量预测不同工况下的安全状态与性能。本项目申请发明专利8项,其中已授权4项、已公开4项。所研发的技术装备能够完成复杂环境下的涉水施工任务,可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交通运输、抢险救助、建筑等行业的施工工程,有效地解决了大型结构涉水环境的安装施工难题,引领了工程方案设计与施工工艺的革新,促进了行业的科技进步。本项目设计开发的动载涉水施工装备成果转化程度高,已成功应用于韩国“世越号”沉船打捞工程、单点系泊系统水下液压张紧、“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推进器安装、水电站导流底孔封堵闸门安装等大型工程,直接节省工程费用超过1亿元人民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在韩国“世越号”沉船打捞工程中的应用,在水深45米处整体打捞145米的船体,在世界尚属首例,成为类似涉水施工的成功典范,具有深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卞永明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本人对创新点1-5均做出创造性贡献,具体表现在:作为项目总体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总体部署、施工方案设计及装备设计等;提出了动载涉水施工装备的功能与系统设计方案;设计了装备的机械结构、液压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提出动载涉水施工关键技术,使施工过程更高效、更安全;对整个项目进行了统筹规划和子系统分解等。本人是与本项目相关的发明专利1-8的第一发明人或主要发明人(附件2-9);是《大型构件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等代表性著作的第一作者(附件29)。
2刘广军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本人对创新点1-4均做出创造性贡献,具体表现在: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参与了本项目的整体实施;提出了动载涉水施工工艺,进行了系列施工方案的总体规划设计;对动载涉水施工装备及施工方案进行设计、分析及动态仿真,完成了系列装备的集成建模、分析及优化;本人是与本项目相关的发明专利1-2、发明专利4-6的主要发明人(附件2-3、附件5-7)。
3秦利升工程师上海同新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同新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本人对创新点4和创新点5做出创造性贡献,具体负责本项目中涉水装备控制系统的研发设计等工作。主要包括:参与了本项目的涉水装备控制系统的系统开发、电路设计等工作;提出了将网络化远程控制和多层分布式网络控制技术应用于动载涉水施工中;将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应用在动载涉水装备中,并进行了相关装备的系统开发、电路设计与调试等。本人是与本项目相关的发明专利3、发明专利8的主要发明人(附件4、附件9)。
4金晓林工程师上海同新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同新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本人对创新点3做出创造性贡献,具体负责本项目中动载涉水施工装备的整机模块化设计、改造、建模、性能分析等工作。主要包括:参与了本项目的动载涉水施工装备整机结构的设计工作;对动载涉水施工装备进行了建模、结构优化、性能分析;完成了相关试验总结,为动载涉水施工装备的安全性、实用性、可靠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人是与本项目相关的发明专利3的主要发明人(附件4)。
5杨濛其他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本人对创新点1、4、5均做出创造性贡献,具体负责本项目中动载涉水施工装备控制系统和监控系统的研发设计等工作。主要包括:参与了本项目的涉水装备同步控制系统、缓冲补偿系统、实时监控系统的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工作;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控制与分析技术,实现了施工过程智能监控管理;对建立动载涉水施工装备的全方位多源动态监控系统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人是与本项目相关的发明专利1-2、发明专利7-8的主要发明人(附件2-3、附件8-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钢丝绳直线牵引装置中国201310548431.7上海同新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卞永明,秦利升,郑飞,金晓林,蒋佳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机械运输设备的两节输送臂中国201410356265.5同济大学卞永明,刘广军,韩邦鑫,李安虎
3申请发明专利海上安装缓冲装置中国201711275437.6同济大学卞永明,刘宇超,刘广军
4申请发明专利一种锚夹具疲劳试验装置中国201811059200.9同济大学卞永明,梁敖,刘广军
5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步进电机和丝杆驱动的柱塞泵中国201810504533.1同济大学卞永明,阳刚,杨濛
6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大型工业机器人液压伺服关节中国201711324331.0同济大学,上海同新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卞永明,杨濛,李安虎,秦利升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全自动式双向液压夹轨器中国201610960576.1同济大学卞永明,杨濛,刘广军,李安虎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自锁型槽钢轨道夹轨器中国201610960336.1同济大学卞永明,杨濛,刘广军,李安虎
进步奖卞永明,刘广军,秦利升,金晓林,杨濛同济大学,上海同新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1180663-405 盾构隧道近距离穿越微沉降控制智能预警方法与技术
项目名称盾构隧道近距离穿越微沉降控制智能预警方法与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同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同济大学,深圳大学,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地铁监护管理有限公司,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轨道交通申松线发展有限公司,南宁中铁广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项目属于隧道工程领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盾构隧道迎来快速发展,城市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密集建构筑物、复杂地质环境使得盾构在近距离穿越敏感建构筑物时,易发生开挖面失稳、邻近建构筑物沉降过大开裂甚至垮塌的安全事故。完成单位经过数年产学研攻关,从地层损失率控制入手,在机理、技术、装备、平台四个方面实现了地层损失预测、微扰动施工控制、出土与注浆实时感知、沉降协同管控的实质性创新,提出了在沉降发生前感知并控制的理念,形成了盾构施工的微沉降智能预警方法与技术,解决了盾构隧道近距离安全高效穿越敏感建构筑物关键技术难题。主要的创新成果有:(1)盾构隧道穿越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理论:揭示深埋近距离地铁隧道穿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了振动荷载对敏感建构筑物沉降影响规律,阐明了不同施工要素下敏感建筑物变形规律,给出了富水圆砾地层四线盾构施工沉降槽宽度系数取值0.45;(2)盾构穿越微扰动施工控制技术:提出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穿越前后敏感建筑物状态评估方法,研发了基于图像识别盾尾间隙非接触实时测量技术,改善了超大直径盾构地层损失控制难题,改良了富水砂砾地层预注浆加固工艺,实现了盾构穿越近距离切桩施工工法,保障了复杂地层盾构近距离穿越敏感建筑物安全,发展了高重度、高稠度、高抗剪性和抗液化新型同步注浆浆液及拌制和压注工艺,降低注浆成本20%,实现大直径盾构上浮有效控制及后期沉降总量小于10mm;(3)盾构穿越施工参数实时感知装备:测量了典型地层同步注浆浆液与周围土体电性参数,研制了非接触式壁后注浆检测空气耦合天线,发明了车架随行式盾构壁后注浆雷达实时检测装备,开发了壁后注浆效果智能解析与显示软件;研制了基于渣土车实时称重的土压平衡盾构出土量监测系统及装置,实现了出土量的实时感知与动态反馈的统一,误差率小于5%;(4)盾构穿越施工智能预警平台:研发了盾构施工过程安全信息实时感知技术,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盾构开挖面安全性大数据预测模型,实现了盾构开挖面稳定性90%的预测准确率,开发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沉降协同管控平台。成果在上海地铁,南宁地铁,济南地铁,上海长江隧道、北横通道等国内标志工程以及莫斯科地铁三号线等国际工程中成功应用,实现穿越老旧居民楼、铁路股道,火车站站房、运营地铁隧道、机场跑道、电力隧道及建筑物桩基等敏感建构筑物,沉降均控制10mm以内,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59亿元,申请专利40项,其中申请国际专利1项(PCT受理阶段),授权发明专利18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项,获得软件著作权9项,发表论文80篇,其中SCI论文18篇、EI论文23篇,标准2部,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1项,工法1项,同时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开设《智能地下结构》研究生课程,已成功举办2届智能地下空间国际会议。经鉴定与评价,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显著提高了城市盾构隧道穿越建构筑物的科技进步。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谢雄耀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负责项目的总体协调、组织及技术审定工作,在该项目各项创新点均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对创新点1中重叠交叉穿越隧道模型试验设计与理论分析,创新点3中车架随行式同步注浆检测装备研发,创新点4中沉降协同管控平台的研发等方面做出创造性贡献。申请发明专利21项(授权11项,附件1-1~1-2,1-5~1-6,附件5-15),申请国际专利1项(已经入PCT受理阶段,附件5-13),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附件1-7~1-8),发表论文48篇(SCI 13篇 ,EI 20篇,附件5-2~5-3,5-5~5-9,附件5-16),授权软件著作权9项(附件5-15)。
2黄钟晖教授级高工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项目的第1、3和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尤其对创新点1四线并行隧道沉降计算,创新点3同步注浆检测装备标准化及市场化,创新点4移动协调管控沉降平台的开发和推广有创造性贡献。申请发明专利2项(附件5-15),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附件1-7~1-8),发表论文10篇(SCI 1篇,EI 3篇,附件5-5~5-6,附件5-16)。
3包小华副教授深圳大学深圳大学对创新点1有重要贡献,系统揭示了振动荷载对敏感建构筑物沉降影响规律,地层环境振动响应特征及超孔隙水压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了盾构临近振动敏感建构筑物隔振沉降控制理论和方法,协助在典型盾构工程中推广应用。发表论文10篇(SCI 6篇,附件5-4,5-16)。
4王如路教授级高工上海地铁监护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地铁监护管理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和2有重要贡献,提出了地铁盾构法隧道修复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制定了敏感地铁线路沉降控制原则,并协助组织车架随行式壁后注浆检测设备、盾构施工过程安全信息实时感知技术和沉降协同管控平台等技术在上海地铁重叠及相互穿越等工程的应用。申请发明专利4项(授权4项,附件5-15),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附件5-15),发表论文4篇(附件5-16),获得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1项(附件5-1),参与编制地方标准2部(附件5-10~5-11)。
5王强助理研究员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项目的第1、2和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对创新点1四线隧道沉降计算、创新点2复合地层盾构施工,创新点4大数据预测模型和沉降管控平台有贡献。申请发明专利1项(附件5-15),授权软著2项(附件5-15),发表论文11篇(SCI 2篇,EI 4篇,附件5-5~5-6,5-9,5-16)
6王胜勇高级工程师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和2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研究了泥膜性能对大直径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研发了适用于软土切削桩基的盾构机刀具,提出了减摩耐磨盾构机刀座及刀盘面板冲刷系统,并对既有盾构机的升级改造有重要贡献。申请发明专利4项(附件5-15),授权2项(附件1-3~1-4),发表论文2篇(附件5-16)。
7周彪副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项目的第2、3和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对创新点2的结构状态评估,创新点3注浆检测设备开发,创新点4沉降管控平台开发有重要贡献。申请发明专利6项(授权1项,附件5-15),申请国际专利1项(已经入PCT受理阶段,附件5-13),发表论文6篇(SCI 1篇,EI 2篇,附件5-6,5-8~5-9,5-16),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附件5-15)。
8王承高级工程师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作为本项目科研合作和成果应用单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对创新点3和4有重要贡献,在电力隧道既有病害检测及盾构施工对既有电力隧道结构影响应对措施,盾构穿越施工对既有电力隧道变形实时监测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并且推动了沉降协同移动管控平台在盾构穿越电力隧道施工中的推广应用。申请发明专利5项(授权4项,附件5-15),发表论文3篇(附件5-16)。
9齐勇高级工程师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对项目的第1、2和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对创新点1中四线并行盾构穿越火车站股道的变形分析,创新点2中富水圆砾地层袖阀管注浆加固、同步注浆浆液配比优化、掘进参数调整有创造性贡献,对移动协调沉降管控平台的开发和使用有重要贡献。申请发明专利1项(授权1项,附件5-15),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附件5-15),发表论文7篇(SCI 1篇,EI 3篇,附件5-5,5-16),获得工法1项(附件5-12)。
10刘凤洲高级工程师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对项目的第3和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对创新点3中雷达同步注浆检测装备的推广应用、创新点4中移动协调管控沉降平台的推广应用有创造性贡献。发表论文3篇(EI 1篇,附件5-16)。
11胡尚军高级工程师南宁中铁广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南宁中铁广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对创新点3和4有重要贡献,主要是配合完成检测装备与盾构机的集成。配合完成检测装备的施工现场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协助盾构机安全过程实时感知技术相关接口开发。申请发明专利1项(附件5-15)。
12杨国伟教授级高工上海轨道交通申松线发展有限公司上海轨道交通申松线发展有限公司对项目的第1和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对创新点1中重叠隧道近距离穿越模型试验有重要贡献,对创新点4中的盾构施工过程数据实时感知与协同管控平台有重要贡献,并协助推广该技术在上海地铁施工中的应用。发表EI论文1篇(附件5-2),申请发明专利1项(附件5-15),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5-15)。
13高亮高级工程师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项目的第1和2创新点有重要贡献,对创新点1中盾构施工对临近隧道影响分析进行了总结对比,对创新点2中复杂环境下盾构精细化施工操作。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附件5-15),发表论文1篇(附件5-16)。
14肖晓春教授级高工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基于泥水盾构施工主控参数的地面沉降预测方法,分析了超大直径盾构管片上浮变形机理,研究了复合地层中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开挖面泥水压力确定方法。申请发明专利1项(附件5-15),发表论文3篇(附件5-16)。
15杨文斌高级工程师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对项目的第2创新点有重要贡献,尤其是对旧盾构机改造升级,切割桩基,穿越电力隧道的施工关键技术方面有重要贡献。申请发明专利1项(附件5-15),发表论文1篇(附件5-16)。
16杨磊高级工程师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项目的第3和4创新点有重要贡献,特别是对创新点3中雷达同步注浆检测机构的推广、创新点4中移动协调管控沉降平台应用有重要贡献。申请发明专利1项(附件5-15),发表论文1篇(附件5-16)。
17王永佳高级工程师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对项目的第2创新点有重要贡献,尤其是对临近建构筑物盾构施工控制方面有重要贡献。申请发明专利1项(授权1项,附件5-15),发表论文2篇(EI 1篇,附件5-1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模拟盾构隧道开挖装置中国CN103794127B同济大学谢雄耀,牛俊涛,王培,姜毅,唐开顺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圆形隧道收敛变形的测量方法中国CN104792274B同济大学谢雄耀,朱侃维,刘晨,刘欢,何佳敏
3授权发明专利盾构刀具中国CN107989626B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王志华;李鸿;王胜勇;裘华;魏林春;王皖;胡俊;张光辉;姚力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孔中双频探地雷达天线中国CN104810626B同济大学谢雄耀,覃晖,姚荣杰,洪概
5授权发明专利共发射源探地雷达多偏移距数据自动快速测量系统中国CN104656154B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刘海,谢雄耀,柳清伙,陈忠,梁添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盾构钢套筒密闭接收施工方法中国CN 106285693B中铁十六局集团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于兴国,郑中刚,丁玉龙,齐勇,邵金超,王伟,赵连三,张凯,缪兴琦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盾构土舱保压系统中国CN206888986U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龚波,李继宏,高亮,郑海,翟羽佳,沈杰,张芮宁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盾构隧道工程渣土实时称重系统中国CN 207937050U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黄钟晖,周洋,周双禧,黎高辉,何有成,徐飞,谢雄耀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盾构施工信息手机端实时监控系统[简称:智能盾构]V1.0中国2018SR124780同济大学谢雄耀,王强,周彪
10申请发明专利车架随行式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检测装备欧洲PCT/CN2018/082763同济大学谢雄耀;周彪;周云祥;覃晖;陈逸凡
进步奖谢雄耀,黄钟晖,包小华,王如路,王强,王胜勇,周彪,王承,齐勇,刘凤洲,胡尚军,杨国伟,高亮,肖晓春,杨文斌,杨磊,王永佳同济大学,深圳大学,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地铁监护管理有限公司,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轨道交通申松线发展有限公司,南宁中铁广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1190663-412 城市复杂工程环境下沿海软土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城市复杂工程环境下沿海软土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同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同济大学,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上海长凯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工程地质领域。我国沿海地区的软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强度低、压缩性强、厚度大等特点,极易致灾。在我国沿海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高强度高密度城市工程建设活动对软土地质环境形成了胁迫效应,加剧了孕灾环境的复杂性,极易诱发软土地质灾害。此外,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对大型工程建设的安全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待开展针对此类灾害防治技术的创新性研究。本项目历经十八年科研攻关和工程实践,形成了城市复杂工程环境下沿海软土地质灾害的致灾理论和“精准、高效”防灾减灾关键技术。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聚焦软土工程地质灾害的“致灾理论”:研发了高精度、高时效、高相似的灾变过程多尺度物理模拟技术,揭示了饱和软土变形全过程的致灾规律;提出了复杂荷载条件下软土灾变全过程本构模型和计算分析技术,阐明了饱和软土地基非线性变形、刚度退化的致灾机理;建立了针对孕灾软土地质环境保护和软土工程地质承灾体变形控制的防治技术理论体系,为城市复杂工程环境下软土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2)针对孕灾软土地质环境的高质量保护需求,形成了软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套“防灾”关键技术:研发了多源、动态、异构的软土变形高效识别技术,实现了大范围孕灾地质环境软土变形的快速识别与实时监测;建立了抽灌一体化沿海软土地面沉降防控技术体系,实现了城市工程地下水环境的高质量保护;研发了基于快速真空预压法的新近成陆区欠固结软土变形防控关键技术,实现了新近成陆区孕灾环境的高质量保护。(3)针对软土工程地质承灾体变形的精准、高效控制难题,形成了软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套“减灾”关键技术:开发了基于新型纳米材料和高效环保型固化剂的软基注浆加固技术,实现了浅层软土地基变形的精准控制;形成了基于长板—短桩工法和桩端后压浆工法的软基加固技术,实现了深厚软土地基变形的高效控制;研发了基于多次微扰动注浆工艺的软基加固技术,实现了重点地下结构软土地基的有效修复。项目成果在软土地区各大城市的重大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上海中心大厦(基坑工程)、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基坑工程)、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地基加固)等世界级地标项目,以及沿海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铁工程、公路工程等,近三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6.0966亿元,社会效益显著。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发表SCI论文70篇、EI论文57篇,其中SCI他引266次;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1部;项目成果已应用于20部国家(地方)规范和行业标准。项目主要完成人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第九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等学术荣誉。 经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检索,本项目研究成果“具有新颖性,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成果攻克了城市复杂工程环境下软土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难题,提升了我国沿海城市软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黄雨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总体负责和协调项目研究工作。对创新点1、2、3均有贡献,重要贡献为:创建了包括饱和软土地质灾变多尺度物理模拟系统和饱和软土全过程本构模型和动力计算模型(创新点1);研发了多源、动态、异构的软土地质体变形高效识别技术(创新点2);自主研发了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易渗透、微扰动、无污染软土注浆加固技术;提出了新型注浆加固技术和桩-土-结构一体化分析模型;提出了软土桩基长期沉降预测模型;研发了模型桩试验系统 (创新点3)。证明材料:附件2,附件4,附件8,附件37。
2叶观宝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创新点2、3在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贡献包括:提出了大面积真空预压下软土工程地质体的变形防控设计方法;研发了基于快速真空预压法的孕灾环境防控关键技术(创新点2);建立了复杂荷载条件下长板-短桩组合型复合地基固结控制方程;提出了基于长板-短桩工法的深厚软土地基加固技术(创新点3);主编及参编了《复合地基技术规范》GB/T50783-2012、《迪士尼度假区场地形成工程技术规范》DG/TJ08-2197-2016等16部规范。证明材料:附件6,附件28~34。
3瞿成松高级工程师上海长凯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上海长凯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基于水—土耦合的真三维地面变形模型,建立了基于抽灌一体化的工程建设诱发地面沉降的防控理论(创新点1);研发了系列软土地区基坑降水-回灌装置,提出了软土地区地下水的抽灌一体化变形控制关键技术;建立了地下水水位-回灌过程-地面变形的自动监测系统等,并协助了本项目的推广应用(创新点2)。证明材料:附件22,附件35。
4周红波教授级高工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3做出了重要贡献,与第一完成人共同建立了深厚软土变形灾害分析方法及致灾理论体系(创新点1);构建了软土场地桩基沉降预测模型,实现了深厚软土地区桩基变形沉降的有效预测、研发了基于多次微扰动注浆工艺的地下结构基础的加固技术、并协助了本项目的推广应用(创新点3)。证明材料:附件10,附件23,附件36。
5成花林其他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构建了饱和软土地质灾变过程的本构模型和计算模型,揭示了城市复杂工程环境下软土地质灾害的孕灾规律及致灾机理。证明材料:附件38(2)。
6蔡来炳教授级高工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3做出了重要贡献,构建了软土地区深基坑地下水及基坑变形控制方法(创新点2),提出了深厚软土场地桩基沉降预测模型(创新点3),并协助了本项目的推广应用。证明材料:附件10,附件36。
7叶斌副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软土工程地质灾变的物理模拟系统和软土工程地质灾变过程的理论分析技术。证明材料:附件24。
8任非凡副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软土工程地质灾害孕灾规律的分析和软土工程地质灾变过程的理论分析技术。证明材料:附件38(11)。
9杨坪副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展了软土工程地质灾变过程的理论分析技术。证明材料:附件38(12)。
10毛无卫助理研究员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配合第一完成人,研发了饱和软土工程地质灾害演化过程中的高精度计算分析技术。证明材料:附件25。
11于淼助理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同济大学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配合第一完成人研发了多源、动态、异构的软土地质体变形高效识别技术。证明材料:附件37。
12朱崇强其他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配合第一完成人提出了软土工程地质灾变演化过程的理论分析技术。证明材料:附件2。
13熊敏其他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配合第一完成人提出了软土工程地质灾变理论分析技术。证明材料:附件23。
14王琳其他上海市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对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配合第一完成人研发了一种易渗透、微扰动的基于纳米新型材料的软土注浆加固技术,并从微观、宏观等多种尺度揭示了其加固机理,验证了其加固效果。证明材料:附件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土工动态离心模型试验中饱和土样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448499.2同济大学黄雨; 佟宏伟; 陆忠民; 李锐; 朱崇强; 叶源新; 吴彩娥; 王路军; 王晓鹏; 邓鹏; 谢先坤
2授权发明专利土工模型试验制样装置中国ZL201210132430.X同济大学叶观宝; 徐超; 陈忠清; 强海飞; 胡荣; 雷颜鲖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研究剪切应变历史对砂土液化特性影响的模型箱中国ZL201510367800.1同济大学叶斌; 蒲黍絛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砂性土室内试验的制样装置中国ZL201610306408.0同济大学黄雨; 赵留园; 王琳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颗粒土体剪切流动试验系统中国ZL201610294937.3同济大学黄雨;范冠博;朱崇强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水土完全耦合的地面沉降信息处理方法中国ZL201210034313.X同济大学黄雨; 李景琳; 陈蔚; 周子舟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增温型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方法中国ZL201210034986.5同济大学叶观宝; 安新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纳米级层状硅酸盐材料的砂土液化防治方法中国ZL201510148695.2同济大学黄雨; 王琳
9授权发明专利模型桩动力循环试验系统中国ZL200810034655.5同济大学黄雨; 黄清
10授权发明专利盾构隧道注浆层性能检测方法中国ZL201310565544.8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蔡来炳; 周红波; 缪佳敏
进步奖黄雨,叶观宝,瞿成松,周红波,成花林,蔡来炳,叶斌,任非凡,杨坪,毛无卫,于淼,朱崇强,熊敏,王琳同济大学,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上海长凯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1200663-413 复杂条件下监控图像智能分析与传输中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复杂条件下监控图像智能分析与传输中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同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极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随着“平安中国”、“雪亮工程”等国家工程的纵深推广,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国家规划的不断推进,监控数据已成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数据。然而,当光线快时变、数据高稀疏、通信大时延等条件极度复杂时,经常出现监控目标看不清,分析结果算不准、监控数据传不动等现象,这些挑战已成为智能监控数据分析及传输的主要难点与痛点。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技术攻关项目等课题资助下,突破了复杂条件下监控信息的“定位不精”、“判别不准”、“传输不畅”等难点,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及产品,推动了传统监控与网络监控的智能技术进步,为我国监控系统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创新点主要如下:1.复杂条件下基于空间拓扑与纹理约束的监控图像精准定位与分割技术:针对大形变、高噪声下的目标数据模糊、清晰度差等难点,提出了基于空间拓扑约束的隶属度模型、空间纹理分布约束的主动形状模型及光流模型,形成了复杂场景下视频目标精准定位与分割技术,大幅提高监控目标的高精度与高效检测效果,为智能监控提供保障。2.低信息、小样本监控图像的局部投影保持、局部特征编码及高维张量分解等方法的判别分析技术:针对监控目标数据的稀疏、低秩和小样本等分析难点,提出稀疏数据集的局部保持向量学习、局部二元特征提取方法和高维张量分析模型,开发了智能视频安全监控系统,极限遮盖或极低信噪比条件下,人脸识别性能提高了约5%,大幅提高极限场景下视频目标的分析性能和解释性,为全面的平安中国提供保障。3.面向监控的无线通信中基于导频设计与压缩感知的信道估计技术及下一代网络中路由选择、虚拟机迁移技术:针对视频传输中的带宽波动频繁,频带资源受限的问题,提出了导频分布优化、低复杂度的无线信道估计技术;开发了基于未来网络架构的虚拟机在线迁移技术,在带宽不小于384K bps情况下,高清视频传输帧率达到30fps,大大拓宽了监控的应用范围和场景。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39项,软件著作权63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总引用次数超过1000次。本项目成果在公安部、上海市、浙江省、河南省、贵州省、安徽省、广东省等十几家单位投入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项目产品中的“视频会议系统”连续六年荣获“视频会议十大卓越品牌”,成果应用于2014年的APEC会议、2015南博会、2016杭州G20峰会等重大活动,保障其正常有序的进行。近三年,项目累计新增收入近17亿元,新增利润77641.59万元,新增税收5594.41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何良华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本项目总负责人,主持了多项与本项目研究相关的科研项目。是本项目创新点1、2、3的主要完成人,主要贡献体现在复杂监控图像的配准、分割与识别,快时变无线信道估计与导频优化设计等技术的研究与实现(专利附件2,论文附件27、28、31、32、33、34、35、36、37,软著附件10、11),为本项目理论成果的取得做出了突出贡献。
2胡蝶副教授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本项目第二完成人,主持了多项与本项目研究相关的科研项目。是本项目创新点2、3的主要完成人,主要贡献体在现无线网络快时变信道估计与导频优化设计的模型构建(论文附件32、33、34、35、36、37),为本项目无线网络传输的理论成果取得做出了突出贡献。
3文颖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本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参与了多项与本项目研究相关的科研项目,是关键技术1、2的主要完成人,主要贡献体现在大形变监控图像的分割、配准、特征提取与识别等算法研究(论文附件27、29、30、31),为本项目图像分析理论成果的取得做出了重要贡献。
4张大陆正高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本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参与了多项与本项目研究相关的科研项目,是创新发明点3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主要贡献体现在下一代网络的路由选择与虚拟机迁移技术(专利附件8、9),为本项目互联网传输技术成果的取得做出了重要贡献。
5周小川中级华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本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参与了多项与本项目研究相关的科研项目,是创新发明点3的完成人之一,主要贡献体现在下一代网络中媒体路由选择与云监控技术的实现(专利附件7,软著附件38),为本项目研发技术在传统监控中的应用与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6金明其他上海极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极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本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参与了多项与本项目研究相关的科研项目,主要贡献体现在监控中智能跟踪技术的实现(软著附件39)。为本项目技术在网络监控中的应用与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7刘春梅讲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本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参与了多项与本项目研究相关的科研项目,是本项目创新点1、2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主要贡献体现监控中行人跟踪与图像特征提取算法研究与实现(专利附件3、5),为本项目技术在传统监控中的应用与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8桂天江中级华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本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参与了多项与本项目研究相关的科研项目,是创新发明点1、3的完成人之一,主要贡献体现在局部图像分析和云监控技术的算法实现(专利附件4、6,软著附件38),为本项目技术在传统监控中的应用与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9尚红涛初级华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本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参与了多项与本项目研究相关的科研项目,是创新发明点3的完成人之一,主要贡献体现在云监控技术的实现(软著附件38),为本项目技术在传统监控中的应用与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10董慧智其他上海极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极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本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参与了多项与本项目研究相关的科研项目,是创新发明点1的完成人之一,主要贡献体现在监控图像跟踪技术开发(软著附件39)。为本项目技术在网络监控中的应用与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11张奕其他上海极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极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本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参与了多项与本项目研究相关的科研项目,是创新发明点1的完成人之一,主要贡献体现在监控图像跟踪技术开发(软著附件39),为本项目技术在网络监控中的应用与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自适应核函数和均值移位的人体跟踪方法中国ZL 2013 1 0488684.X同济大学刘春梅
2授权发明专利远程视频图像局部处理系统中国ZL 2012 1 0382797.7华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桂天江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笔画宽度图的图像中文字数据提取方法中国ZL 2013 1 0534130.9同济大学刘春梅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云架构的音视频交互调度方法及系统中国ZL 2011 1 0238519.X华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桂天江
5授权发明专利选择媒体流中转节点端的方法中国ZL 2008 1 0034401.3华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周小川,熊模昌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在未来网络XIA中虚拟机在线迁移方法中国ZL 2013 1 0496753.1同济大学张大陆,金翔,周德江,王建鹏
7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ADHD判别分析方法中国ZL 2014 1 0387706.8同济大学何良华,匡德萍,郭晓娇,安秀,赵一璐,郝俊禹,尹虹毅
8授权发明专利基于QoE的路由选择方法中国ZL 2012 1 0111481.4同济大学张大陆,曹孝晶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压缩感知和稀疏表示人脸识别系统 V1.0中国2014SR118423同济大学何良华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视频的手势识别系统 V1.0中国2014SR118410同济大学何良华
进步奖何良华,胡蝶,文颖,张大陆,周小川,金明,刘春梅,桂天江,尚红涛,董慧智,张奕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极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1210663-414 商品大数据信息智能溯源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应用
项目名称商品大数据信息智能溯源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同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同济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江苏鼎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截止2018年1月1日,全球质量溯源商品已逾五百亿美元。同年,“商品追溯”成为两会的热点问题。其中食品追溯、药品追溯、追溯应用等在市场假货危机、信任危机、食品安全危机、假疫苗危机下成为当今行业发展的痛点,而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全球溯源已经成为各国2019年关注的重点。 目前不法经销商采取的窜货方法主要是人为破坏商品外包装上的二维码身份标识,使得生产企业无法查证商品的实际销售地区和窜货方。商品真假难辨导致的结果是纠纷频发。据百威英博啤酒公司介绍,他们每年由于窜货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0亿人民币。另据杭州互联网法院发布的《案件审判白皮书(2018年度)》显示,通过天猫国际、全球购、考拉、等专门从事进口产品销售的平台,购买进口产品引发的纠纷案件增长迅速。中国溯源产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防伪溯源技术和模式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以高新技术手段引领防伪溯源行业的发展,助力传统企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本项目针对行业科技问题,依托国家基金及企业合作项目等6个项目课题,通过近8年联合开发应用,取得了系列关键技术发明:1、基于无芯片RFID技术的商品溯源设计。通过对基于螺旋微带结构的无芯片RFID电子标签加入弧形缺陷地结构以提高该标签的编码信息容量,采用对现有无芯片RFID电子标签的结构优化实现了编码容量的提高;2、多代智能编解码系统及其商业应用。该系统利用产品及包装的可变标识,通过数据采集与信息关联、结合具体企业物流相关的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技术,可协助企业对产品的生产、仓储、市场巡检及消费等环节进行数据采集与跟踪,实现智能溯源与多功能管理。目前方案能满足多种商品溯源要求,在商品包装损毁50%下,能达到100%商品信息追溯;3、多维优化追溯方案及其演化。包括用于商品外包装的立体图形三视图编解码方法、二维线段图形的编解码方法、几何学形态图形编解码方法等。不仅为商品溯源拓宽解决途径,更针对不同商品行业特性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4、基于云平台的智能追溯与数字营销方案设计。智能化方案设计基于江苏鼎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平台,通过云平台、数链云-DChain提供一站式数字营销运营解决方案。项目已授权发明专利14项,已申请发明专利21项,其他已授权知识产权12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共85篇,SCI检索28篇,EI检索78篇。此外,本项目已由同济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江苏鼎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并最终进行了生产线应用,项目于2014年底应用于百威英博啤酒武汉工厂近100条生产线,显著成果包括为近二十家大型企业提供从赋码到码应用、溯源等整体解决方案,2016至2018年期间项目成果实施新增1.8亿的经济效益。项目于2017年凭借“商品包装的矩阵信息抗干扰与溯源及其产业化应用”在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上获得成果创新奖。于2018年参展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及第四届中国物联网标识行业分享大会暨物联网标识行业联盟成立大会。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童美松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主要创新点(1)的贡献为提出精确电磁分析方法和无芯片RFID电子标签扩容方法,见附件7、附件11-13、附件31-36;对主要创新点(2)贡献为提出应用于商品外包装编解码溯源多种方法,见附件2、附件4、附件28-30、附件37;对主要创新点(3)贡献为提出应用于外包装的几何学形态图形编解码方法,见附件3。
2万国春副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主要创新点(1)的贡献为提出精确电磁分析方法和无芯片RFID电子标签扩容方法,见附件7、附件11-13、附件31、附件31;对主要创新点(2)贡献为提出应用于商品外包装编解码溯源多种方法,见附件2、附件4、附件28-30、附件37;对主要创新点(3)贡献为提出应用于外包装的几何学形态图形编解码方法,见附件3。
3陈岚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对主要创新点(1)贡献为提出一种无线应变传感的敏感性建模方法,见附件31;对主要创新点(2)贡献为提出一种适用于商品包装的防伪点阵图形编解码方法,见附件5;对主要创新点(3)贡献为提出混合编译码验证方法方案,见附件8。
4邵俊其他江苏鼎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鼎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主要创新点(2)贡献为提出应用于商品外包装编解码溯源多种方法,见附件2、附件6、附件9、附件15;对主要创新点(4)贡献为构建鼎昌码云平台系统软件并构建多级采码关联系统和一种采用手机完成数据收发进行物品防伪验真的系统,见附件10、附件14、附件40。
5刘雯静其他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主要创新点(1)的贡献为提出无芯片RFID电子标签扩容方法,见附件11;对主要创新点(2)贡献为提出应用于商品外包装的双面复合信息矩阵编解码方法,见附件29、附件30。
6周佛致其他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主要创新点(2)贡献为提出了一种72比特状态信息大数据溯源系统可纠错编解码方法,见附件2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扩充信息容量的无芯片RFID电子标签中国ZL201820137550.1同济大学万国春;邝永康;夏子为;顾权;刘雯静;童美松
2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商品外包装的抗干扰矩阵信息编解码方法中国ZL201410129445.X同济大学;江苏鼎昌科技有限公司万国春;童美松;邵俊
3授权发明专利应用于商品外包装的几何学形态图形编解码方法中国ZL201510131150.0同济大学万国春;童美松;汤荣山;顾权
4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商品包装的防窜货数字信息映射编码方法中国ZL201510133646.1同济大学万国春;童美松;李东升;顾权
5授权发明专利适应于商品包装的防伪点阵图形编解码方法中国ZL201510658327.2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陈岚;汤荣山;韩发新;李林茂;张丽娟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由二维码构成的72位矩阵码可纠错编解码方法中国ZL201610798667.X江苏鼎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邵俊;周永生;沈鸿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芯片电子封装结构的精确电磁分析方法中国ZL201410033142.8同济大学童美松;万国春;张杰;杨春夏
8授权发明专利列车信号信道多码率混合编译码硬件仿真验证方法中国ZL201210544320.4同济大学陈岚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72比特状态信息大数据溯源系统可纠错编解码方法中国ZL201610512655.6江苏鼎昌科技有限公司邵俊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基于数据集合的多级采码关联系统中国ZL201721319573.6江苏鼎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邵俊;冯磊
进步奖童美松,万国春,陈岚,邵俊,刘雯静,周佛致同济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江苏鼎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1220663-419 肩袖退变及创伤性疾患微创诊疗关键技术的建立与推广应用
项目名称肩袖退变及创伤性疾患微创诊疗关键技术的建立与推广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同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项目简介 肩袖退变及创伤性疾病是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运动系统疾患之一,肩袖损伤程度及病变类型精准评估、肩袖病变微创手术中对潜在并发症的预防性措施以及肩袖病变术后康复这一综合性难题,均受到国内外的日益重视,成为学术界和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课题之一。从注重全面的肩袖损伤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到患者术后健康维护,是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团队在肩袖退变及创伤性疾患领域深耕二十余年,以基础和临床相结合,旨在进一步规范国内肩袖退变及创伤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肩袖病变临床治愈率及患者术后康复,最终极大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项目以肩袖退变及创伤性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关键技术的建立与应用为主线,系统地研究了肩袖退变及创伤性疾病损伤机制和治疗策略研究,肩袖退变及创伤性疾病影像学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肩袖退变及创伤性疾病微创手术治疗方案以及全面系统的术后康复指导。其主要技术内容和科技创新点有:(1) 临床技术创新:率先解决国际化临床难题--建立新型立体化肩关节创伤与退变性疾病微创诊疗体系:①率先围绕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伴肩袖撕裂的肌腱切断术或肌腱固定术开展一系列前瞻性研究;②首次创新性采用关节镜探查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术后的解剖学变化,拓展了肩关节镜微创治疗的应用范围;③率先建立完善的肩袖损伤的影像学诊断、评估及康复系统,并在多家合作医院推广;④围绕肩袖退变及创伤性疾患微创诊疗及术后康复问题,在临床开展一系列手术及康复设备应用研究,已获得一项专利《肩关节镜微创手术外展牵引支架,CN204049712U》;并出版主译关节镜权威原著《关节镜外科学》。同时,该新型立体化肩关节创伤与退变性疾病微创诊疗体系在国内十余家医院推广应用。目前已根据相关技术开展9届国家级关节镜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达上千人,极大了推动了关节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基础理论创新:①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TGIF1基因调控腱-骨愈合的分子机制及相应的干预策略;②首次提出时序性调控血管增生及机械力学在肌腱病及骨组织再生中的重要作用及分子机理;③建立完善可靠的肩袖损伤疾病组织工程修复系统。 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等10个项目的资助下,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3 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 项,发表相关 SCI文章67篇,总影响因子为201.619分,总被引用次数1185次;在10余家医院对多项技术创新临床项目进行全面规范的推广应用,优化了肩袖退变及创伤性疾患微创诊疗流程,降低了医疗费用,显著提高了肩袖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程飚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 建立新型立体化肩关节创伤与退变性疾病微创诊疗体系,围绕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伴肩袖撕裂的肌腱切断术或肌腱固定术开展一系列前瞻性研究;创新性采用关节镜探查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术后的解剖学变化,拓展了肩关节镜微创治疗的应用范围;收集50 例肩袖病人和 50 例肩袖正常的标本,利用蛋白芯片分析技术发现肌腱病中 ColⅠ、ColⅢ、MMP-1、和 Tsp-4 等蛋白在肌腱病和正常肌腱中表达有所差异;从总体上把握该项目的设计、进展。 代表性论著见附件13-23,31-32。
2陆勇正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 调制HBW+TS+VAT磁共振关节假体减伪影扫描技术以精准评估关节假体并发症及肿瘤局部复发,优化常规磁共振关节假体减伪影序列参数包括增加接收带宽、缩小扫描层厚并采用视角倾斜技术。证实了该技术较常规序列可明显减少关节假体的伪影面积,显著改善图像模糊程度。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减伪影扫描监测骨肉瘤根治术并关节假体植入术后骨肉瘤局部复发的准确性。HBW+TS+VAT磁共振关节假体减伪影扫描技术监测骨肉瘤局部复发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达100%、96%,另外监测无菌性假体松动、假体周围感染、局部组织不良反应及假体断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93%。 代表性论著见附件 25-28。
3江潮胤中级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在创伤性异位骨化机制的研究中,我们首次报道了创伤后异位骨化患者的异位骨早期来源于内皮细胞,并经过EndMT过程形成异位骨。MiR-630在异位骨发生早期显著下调,抑制了Slug基因,对该疾病的发生起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我们同时发现连接蛋白43通过Erk通路刺激了创伤性异位骨化的形成;利用大量临床数据回归性分析关节创伤后患者,发现男性患者更易发生异位骨化,且口服塞来昔布对其临床预防效果显著;通过与骨折愈合患者和未形成异位骨化患者相比较,发现miR-630在异位骨化患者的创伤早期特异性下调,明确了其在疾病早期的临床预警作用。 代表性论著见附件 19-21。
4吴鹏中级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 通过 lncRNA 芯片技术比较肌腱病与正常肌腱中 lncRNA 表达发现:有 26 条 lncRNA 的表达水平是上调的,23 条表达是下调的,其中 lncRNACCAT1 的表达差异最为显著,并已通过 RT-PCR 验证。在细胞水平,分离培养内皮细胞株,并分为正常对照组, Tsp-4 抗体处理组及 hrTSp-4处理组,验证 Tsp-4 的促血管生成能力。同时,分析了上调的 miR-148a-3p 通过抑制 KLF6 促进肌腱细胞表达 Tsp-4,从而促进肌腱病中血管生成增多。对FGF6-FGFR4-CaN通路调控骨骼肌肌纤维表型相互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代表性论著见附件 9-11,22,29,30。
5孙仰白中级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慢病毒(LV)介导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2小干扰RNA(SiRNA)已被证实可减轻创伤后关节挛缩:ERK2 siRNA对创伤后关节挛缩时纤维化关节囊内细胞外基质转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关节内损伤后通过8周的制动造成典型的创伤后关节挛缩。CNT组于术后第3、7天将LV介导的ERK2 siRNA注射入模型膝关节。Westernblotting、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关节囊内ERK2、磷酸化(P)ERK2、总胶原、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MP-1、MMP-13和TIMP-13的变化。验证了创伤后关节挛缩与纤维化关节囊的病理改变有关,pERK2可影响细胞外基质的转换。 代表性论著见附件 36-38。
6潘建锋中级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 以高碘酸钠和乙二胺为原料,制备醛基葡聚糖和氨基明胶,制备了原位可凝胶化的ALDDEx/AMI水凝胶。用SEM观察其微观结构。得到了可调谐的多孔结构。以小鼠前成骨细胞-为材料,分别在二维和三维环境下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从滑膜组织中分离出滑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两步脱溶法制备明胶纳米粒子,然后将其预混在不同的基质中(丝素蛋白、明胶或混合物),制备各种3D打印纳米复合支架(NP/SF、NP/SF-Gel、NP/Gel-1和NP/Gel-2)。用SEM观察了材料的微观结构。通过与SMSCs共培养1、3、7、14d,采用CCK-8法进行生物相容性。 代表性论著见附件12,24,33-35。
7李军初级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 应用肩关节镜手术治疗肩胛下肌腱撕裂患者,对患者进行各类评分检查肩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显示肩关节镜下修复肩胛下肌腱撕裂治疗效果肯定,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肩关节镜手术具有创伤更小、术中视野更清晰、术后疼痛更小、恢复更快等优势,但其手术操作难度高、风险大,需要术者拥有一定的手术经验及技巧。同时,验证了肩关节镜清理联合几丁糖注射治疗肩关节退变的有效性。通过微秒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网络分析方法,对野生型和L343R突变体的大规模MD模拟表明,L343R突变引起突变位点附近化学环境的破坏,并通过远程传播影响激活环(A环)的构象动力学。 代表性论著见附件 16,31-32。
8葛恒安初级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 收集肩袖病人和肩袖正常的标本,利用蛋白芯片分析技术发现肌腱病中 ColⅠ、ColⅢ、MMP-1、和 Tsp-4 等蛋白表达有所差异,尤其是Tsp-4 蛋白在肌腱病中表达明显增高,并已通过 Western blot 验证。随后用 miRNA 微阵列芯片分析相关 miRNA 在病人组和对照组中的变化,发现在肌腱病患者中,miR-151a-3p,miR-148a-3p等表达上调,而 miR-145-5p,miR-29,miR-98 等表达下调,其中 miR-148a-3p 在肌腱病标本中表达显著下降。同时发现microRNA 148A-3p通过抑制Krüppel样因子6促进Tsp-4 表达和促进腱病发展中的血管生成,对肌腱病血管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代表性论著见附件14-16,22-23。
9薛超初级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 通过荧光实时定量 RT-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 TGIF1 基因沉默或过表达效果;甲苯胺蓝染色分别检测 3,7,21 天细胞培养;应用荧光实时定量 RT-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软骨标记物 Sox9,Aggrecan,和 Col Ⅱ的表达量;应用荧光实时定量 RT-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肌腱标记物 Scx,Tnmd,和 Col Ⅰ的表达量;H 通过 TGF-β 刺激或无,检测TGIF1 基因对 Smad 的作用。 代表性论著见附件 30。
10邓廉夫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 证明了HIF-1通路在骨修复过程中被激活,并且可以在遗传和药理上被调控以促进骨骼愈合。HIF-1活化的成骨细胞中缺乏pVHL的小鼠,在牵张成骨过程中,血管密度明显增加,并产生更多的骨,而成骨细胞中缺乏HIF-1的小鼠,其血管生成和骨愈合受到抑制。HIF蛋白羟基化的小分子抑制剂在体外稳定HIF/VEGF的产生并促进血管生成。其中一种分子(DFO)在体内应用于牵张间隙,增加血管生成,显着促进骨再生。这些结果表明HIF-1通路是促进骨骼再生所需的新生血管生成的重要介质,提示HIF激活剂作为促进骨愈合的治疗手段的应用。 代表性论著见附件 39-4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肩关节镜微创手术外展牵引支架中国ZL201420248034.8程飚程飚
进步奖程飚,陆勇,江潮胤,吴鹏,孙仰白,潘建锋,李军,葛恒安,薛超,邓廉夫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同济大学
1230663-420 基于能力本位的护理实践能力教学考评模式的研发和应用
项目名称基于能力本位的护理实践能力教学考评模式的研发和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同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同济大学
项目简介课题组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为指导,针对我国临床护理人员能力缺乏客观定义和评价标准,通过上海市科委“护理人员能级化管理的应用研究”课题,确立护士核心能力框架,设立不同能级护士的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护理人员能力评价指标。针对传统培训模式及考试模式重视临床知识、技能的记忆,缺乏解决问题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通过“PBL教学方案在本科生临床能力培养中的效果研究”课题及“基于OSCE考核的新疆喀什县级护士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编著4部,约300万字《临床护士实践能力训练—PBL教案》系列教材,以护理程序为基础制定OSCE考核站点及内容,以PBL案例贯穿整个考站,提高运用护理程序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建立以“PBL教学+OSCE考核”教学考评模式为基础的护理实训系统,使OSCE考核承接PBL教学环节进行培训考核,帮助护理人员进行元认知的重构,运用临床思维能力将知识、技能与实践密切结合,使不同层级的护士获得标准化的最佳实践能力,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服务。主要技术内容:(1)确立护士核心能力框架:临床判断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知识整合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护理实践技能,包括设立不同能级护士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课程设置及所需学时,以及相应的护理人员能力评价指标。(2)PBL教学模式:针对确立的护士核心能力框架,将源于临床的真实案例编制成《临床护士实践能力训练—PBL教案》,内容涵盖急危重症、内科、外科、妇产科。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索、质疑、解释、分析、交流、讨论和获取信息,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3)OSCE考核模式:OSCE被认为是目前评价学生临床能力的最好方式。课题组以护理程序为基础,以PBL案例贯穿整个考站,设置护理评估、护理计划、护理操作实施、护理效果评价考站,并构建了的各考站相应的考核评分表,客观、全面的评价出护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专业技术技能、评判性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发现护生能力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制定教学目标提供参考。(4)建立基于“PBL教学+OSCE考核”教学考评模式的护理实训系统:模拟真实的护理工作情境,通过控制子系统中的PBL模块引导护生进行讨论和思考;考核子系统中的OSCE考核模块承接PBL案例模块,监督子系统配置有拍摄的摄像机,从各个角度记录护生学习状态及考核环节,监考人员通过考核子系统对护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估、打分,同时可回看视频,反思自己的不足。实训系统将PBL教学、OSCE考核和元认知构建有机结合,达到标准化的最佳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本项目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4篇,CNKI引文库总被引154次,国际会议论文交流6次,培养研究生20名;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同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护理科技奖四等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1次、银奖2次、铜奖4次;上海市医务职工科技创新“星光计划”二等奖;实用新型专利2项。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翠萍正高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主持上海市市科委项目2项,负责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施的全部过程。对创新点1、2、3、4、5、6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建立医院的以模拟为基础的学习实训室,有效地将PBL实训案例转化为临床护理能力的真实应用,增强了护理临床能力的实训效果。在教学改革的同时,带领七十余名带教老师,选取临床中曾遇见的真实病例,编写PBL教案,形成了四部护士实践能力培训教材(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将PBL案例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带教及低年资护士培训工作中,有效提升了护生和护士评判性思维、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与其他成果完成人合作发表多篇有关该成果的核心期刊,并进行会议交流。(见支撑附件编号2,3,32-40)
2贺学敏初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2014年,参与建立医院的以模拟为基础的护理实训室。作为参与人拥有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一种基于模拟为基础的学习系统,ZL201320588691.2,2013.2:中国。2016年,赴新疆喀什第一人民医院柔性援疆,将PBL教学法的实施方案、OSCE考核的运作流程进行推广并实施,得到医院护理管理者及护士的一致好评。作为为秘书参与编写的《临床护士实践能力训练——急危重症PBL教案》作为护士实践能力训练教材出版,教材已被多家医院或护理院校引入作为教材和参考书,效果良好。参与申报及开展课题2项,发表论文5篇,会议交流3篇。对创新点2,4,5作出了贡献。(见支撑附件编号2,9,10,35-40)
3张瑾副高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主编及参与了由同济大学出版的急危重症、内科、外科PBL系列丛书编写,运用PBL教案指导各大院校实习护生临床综合护理能力的提升,教学中运用OSCE考核规范护理教育管理,提升护理教学质量。对创新点2,4,6作出贡献。(见支撑附件编号3,35-40)
4段霞副高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参与了由同济大学出版的急危重症、内科、外科PBL系列丛书编写,运用PBL教案指导各大院校实习护生临床综合护理能力的提升。对创新点2,5做出贡献。(见支撑附件编号14,35-40)
5姜金霞中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近年来2次赴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南疆急救论坛授课,并指导喀什二院及其下属4个县级医院护士的能级培训,参加上海市医学会主办的急救重症年会授课。作为副主编编写《临床护士实践能力训练——急危重症PBL教案》。在PBL教学中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对创新点2,4,5作出了贡献。(见支撑附件编号14,35-40)
6孙晓中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参与了由同济大学出版的急危重症、内科、外科PBL系列丛书编写,运用PBL教案指导各大院校实习护生临床综合护理能力的提升。对创新点2,4,5作出了贡献。(见支撑附件编号14,37-40)
7陈淑娟初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运用PBL教案、OSCE考核指导各大院校实习护生临床综合护理能力的提升。对创新点4作出了贡献。
8宋瑞梅中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1.临床护士实践能力训练---内科PBL教案,同济大学出版社,参编;2.临床护士实践能力训练---外科PBL教案,同济大学出版社, 主编;指导临床护士撰写PBL教案,帮助护士体验设计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驱动问题展开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护士和实习同学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及应用学科思想。3.在科室开展PBL教学在实习同学中的应用研究、PBL教学在高年资护士的应用研究;把PBL案例实施临床实践,检验PBL教学和应用效果。4.院级课题第1负责人:“改良PBL教学法+情景模拟”在临床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对创新点2,4,6作出了贡献。(见支撑附件编号35,36,39,40)
9施伟慧初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运用PBL教案、OSCE考核指导各大院校实习护生临床综合护理能力的提升。共发表论文6篇,参与上海市医务工会课题1项,主持院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1项,参与上海市继续教育学习班1项。对创新点4,6做出了贡献。
10金晓红副高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参与了由同济大学出版的急危重症、内科、外科PBL系列丛书编写,运用PBL+OSCE教学模式指导护理人员临床综合护理能力的提升。对创新点1,2做出了贡献。(见支撑附件编号2,21,39,40)
11陈晓燕副高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参与了由同济大学出版的急危重症、内科、外科PBL系列丛书编写,参与护理人员能级化管理的应用研究课题,协助方案的实施。对创新点1,2,3作出了贡献。(见支撑附件编号2,14,21,39,40)
12金逸副高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参与了由同济大学出版的急危重症、内科、外科PBL系列丛书编写,运用PBL+OSCE教学模式指导护理人员临床综合护理能力的提升。对创新点2,4做出了贡献。(见支撑附件编号37,38,39,40)
13陈炜副高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参与了由同济大学出版的急危重症、内科、外科PBL系列丛书编写,运用PBL+OSCE教学模式指导护理人员临床综合护理能力的提升。对创新点2做出贡献。(见支撑附件编号39,40)
14陈悦初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参与编写《临床护士实践能力训练—外科PBL教案》作为护士实践能力训练教材出版。对创新点2作出了贡献。(见支撑附件编号39,40)
15杨艳喜中级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参与编写《临床护士实践能力训练—外科PBL教案》,运用PBL教案指导各大院校实习护生临床综合护理能力的提升。对创新点2作出了贡献。(见支撑附件编号39,4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模拟为基础的学习实训系统中国ZL201320588691.2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陈翠萍
2授权发明专利护理工作量分配协助系统中国ZL201020180408.9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陈翠萍
进步奖陈翠萍,贺学敏,张瑾,段霞,姜金霞,孙晓,陈淑娟,宋瑞梅,施伟慧,金晓红,陈晓燕,金逸,陈炜,陈悦,杨艳喜同济大学同济大学
1240663-423 软弱土地基循环加载特性与动力分析理论及工程应用
项目名称软弱土地基循环加载特性与动力分析理论及工程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同济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民航新时代机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机场建设指挥部,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沿海近海典型软弱土层上的交通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长期循环动载下软土地区基础设施的安全问题日趋严重。机场跑道、海上和陆上风电基础、跨江海桥梁基础、快速有轨电车轨下基础、跨江海隧道、低路堤高速公路路基等基础设施,其累积变形与动力响应对其安全使用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软弱土地基变形规律及动力响应机制极为复杂,而现有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内涵不够深入。全面地对循环动载下软弱土地基基础变形与动力响应机制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形成循环动载下软弱土长期变形与灾变的有效控制技术,对沿海近海软土地区交通及能源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项目组依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于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现场测试和工程实践,对循环动载下软弱土地基基础的分析理论与灾变控制关键技术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突破传统设计理论和控制技术的局限性,主要创新成果如下:创新成果1、软弱土循环加载特性及饱和土流固耦合动力分析方法。提出了考虑主应力旋转的软黏土循环累积变形和孔压模型,首次提出了基于矢量分解的饱和土动力耦合分析的无条件稳定有限元分步解法,建立了适用于低渗透性饱和黏土不可压缩问题的动力有限元新方法,完善和发展了饱和土动力分析大规模计算平台。创新成果2、交通荷载引起的软土地基长期沉降分析及控制技术。建立了交通动载下软土地基长期沉降的分析方法,首次提出了动力安定路基变形控制理论,研发了循环动载下饱和地基常重力与超重力物理模型试验技术,提出了增强道床板-减沉疏桩一体化结构及堆载预压-降水碾实-变刚度道面一体化路基设计的沉降控制技术。创新成果3、软弱土桩箱基础长期循环承载变形特性及控制技术。开发了大型三自由度加载试验平台和加压预固结多向耦合长期循环加载试验装置,建立了考虑土体特性循环演化规律的桩箱基础长期变形分析方法,形成了海上风电高承台多斜桩基础及桥梁钢管复合桩基础的设计与检测成套技术。创新成果4、软弱土桩箱基础与隧道动力分析理论及控制方法。建立桩箱基础的水平振动非线性分析理论,研发了基于层状剪切箱的桩箱基础和隧道地震响应的离心振动台试验技术,建立了考虑桩基础阻抗的风机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形成了基于修正响应位移法和频域简化分析法的隧道纵横向抗震设计方法。本项目成果在机场、跨江海桥梁、海上和陆上风电、快速有轨电车、跨江海隧道等20多项重要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应用单位近三年累计新增利润5.63亿,累计节支总额7.17亿元。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授权发明专利26项。发表论文203篇,其中SCI收录55篇,EI收录119篇(《岩土工程学报》论文43篇),SCI他引302次,CNKI他引2108次。研究成果纳入国家、行业和地方规范8部。研究成果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学科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对于软弱土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领域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黄茂松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负责本项目总体规划和研发,对创新成果(1)、(2)、(3)、(4)做出重要贡献,提出软粘土累积变形模型及饱和土动力分析有限元新方法(创新成果1,附件4,5,38,39);建立交通动载下软土地基沉降分析方法,参与研发循环动载试验技术及软土跑道和轨道沉降控制技术(创新成果2,附件5,38,39,主要知识产权目录9);开发三向加载和预固结循环加载设备,建立风电基础和桥梁沉井加桩基础长期变形预测方法(创新成果3,附件2,3,38-40);开展桩箱基础和隧道动力离心试验,建立桩箱基础和风机结构振动分析及软土隧道抗震设计理论(创新成果4,附件10,38,40)。
2钱建固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创新成果(1)、(2)做出重要贡献,提出软粘土循环累积变形和孔压模型(创新成果1,附件4,38,39);提出饱和地基-道面-车辆体系耦合动力响应分析理论,建立软土路基运营沉降的定量预测方法;研发循环动载下多尺度土工试验技术,提出交通动载下路基动力安定的设计理论,建立飞机及车辆动载下软土路基优化分析方法;参与研发地基-基础-道面(床)一体化设计技术,形成软土地基跑道及轨道沉降控制标准及控制技术(创新成果2,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6,9,附件38,39)。
3戴国亮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创新成果(3)做出重要贡献,开展了循环荷载作用下桥梁沉井基础、钢管复合桩基础和海上风机基础承载性能理论研究和现场测试;提出了桥梁深水钢管复合桩设计方法,形成了相应的检测技术(创新成果3,附件11,31,36,40,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5和10)。
4张中杰教授级高工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对创新成果(2)、(4)做出重要贡献,应用本项目提出的交通荷载下软土地基长期沉降分析方法,参与研发了有轨电车工程减沉疏桩-增强道床板的一体化设计技术(创新成果2,附件12,27,32,40);应用基于软弱土地基表面最大加速度控制的地下隧道地震响应分析方法进行了上海软土隧道的抗震设计,提高了隧道抗震能力(创新成果4,附件26,36,40)。
5张甲峰高级工程师上海民航新时代机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民航新时代机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创新成果(2)做出重要贡献,参与提出了高速移动荷载下软土地基变形控制的动力安定理论,建立了深厚软基处理与机场道面结构协同设计方法,解决了交通动载下软土地区机场道面长期沉降控制的难题,形成了预压-降水-碾实的机场道面软基处治技术,应用于上海、浙江等机场跑道工程(创新成果2,附件15,34,40,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6)。
6林毅峰教授级高工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创新成果(3)做出重要贡献,参与提出了海上风电单桩及群桩高承台基础的长期累积变形和风机结构振动分析方法,建立了海上风电高承台群桩基础和大直径单桩基础的成套设计技术,并应用于上海、福建、辽宁、河北等多个海上风电场工程(创新成果3,附件13,22,35,36,40)。
7木林隆副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创新成果(3)做出重要贡献,开发了精确控制三自由度加载试验平台,实现了软弱土加压预固结与多向耦合长期循环作用的集成化加载系统,开展了砂土中桩箱基础长期循环累积变形高精度模型试验,参与建立了基于砂土等效刚度演化模型的桩箱基础长期累积变形分析方法(创新成果3,附件2,3,31,36,38,40,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7,8)。
8李军世教授级高工上海民航新时代机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民航新时代机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创新成果(2)做出重要贡献,建立了深厚软基处理与机场道面结构协同设计方法,解决了交通动载下软土地区机场道面长期沉降控制的分析难题,形成了预压-降水-碾实的机场道面软基处治技术,应用于上海、浙江等机场跑道工程(创新成果2,附件14,34,40)。
9张永涛教授级高工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对创新成果(3)做出重要贡献,应用本项目提出的软弱土中沉井基础承载特性、循环加载与动力分析理论,系统分析了沉井施工过程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技术;应用本项目提出的钢管复合桩承载特性分析理论,形成了相应的施工控制技术(创新成果3,附件29,30,33,36,40)。
10柴震林教授级高工上海机场建设指挥部上海机场建设指挥部对创新成果(2)做出重要贡献,结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第四跑道、第五跑道项目的地基处理工程,应用了本项目提出的飞机动载下运营沉降分析和动力安定变形控制理论及地基-基层-道面协同设计技术,有效地控制了跑道运营期的差异沉降量(创新成果2,附件16,34,40)。
11张陈蓉副研究员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创新成果(3)做出重要贡献,开展了软黏土中大直径单桩水平循环加载离心模型试验,参与建立了风电大直径单桩长期承载特性分析方法,参与提出了海上风电单桩及群桩高承台基础、桥梁沉井加桩复合基础的长期累积变形预测方法(创新成果3,附件31,38,39,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4)。
12王浩然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对创新成果(2)做出重要贡献,应用本项目提出的交通荷载下软土地基长期沉降分析方法,参与研发了有轨电车工程减沉疏桩-增强道床板的一体化设计技术(创新成果2,附件27,32,40)。
13龚维明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创新成果(3)做出重要贡献,开展了循环荷载作用下桥梁沉井基础、钢管复合桩基础和海上风机基础承载性能理论研究和现场测试;提出了桥梁深水钢管复合桩设计,形成了相应的检测技术(创新成果3,附件11,31,33,36,40,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5和10)。
14俞剑助理研究员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创新成果(3)做出重要贡献,开展饱和软黏土中大直径单桩水平循环加载离心模型试验,揭示风电大直径单桩水平循环承载机理;创新性地提出了虚拟上限加载原理,建立直径单桩长期水平循环荷载传递曲线分析方法(创新成果3,附件38,39,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4)。
15杨炎华教授级高工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对创新成果(3)做出重要贡献,应用本项目提出的软弱土中沉井基础承载特性、循环加载与动力分析理论,系统分析了沉井施工过程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技术;应用本项目提出的钢管复合桩承载特性分析理论,形成了相应的施工控制技术(创新成果3,附件29,30,33,36,4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模拟风电基础受三向耦合荷载作用的试验装置中国201210125003.9同济大学黄茂松、木林隆、纠永志
2授权发明专利实现竖向循环压缩-侧向摇摆剪切动力加载的试验装置中国201510033563.5同济大学钱建固、由子沛、顾剑波、林志果、黄茂松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模拟长期循环荷载作用的试验系统中国201410390397.X同济大学黄茂松、俞剑、张勋、张陈蓉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半固定式海上风机基础中国201611072916.3东南大学戴国亮、朱文波、龚维明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季节性冻土地区的路基防冻和截排水设施及施工方法中国201611107037.X同济大学张甲峰、钱建固、林翰
6授权发明专利模拟筏板基础筏板受六个方向荷载作用的试验装置中国201210593959.1同济大学黄茂松、木林隆、凌巧龙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风电储能基础装置中国201410593918.1同济大学黄茂松、木林隆、冯凯
8授权发明专利加压预固结模拟桩箱基础长期循环荷载作用的试验装置中国201710457540.6同济大学黄茂松、木林隆、马昊、李森
9授权发明专利模拟往复交通移动荷载下碎石土路基力学行为的试验装置中国201310127749.9同济大学钱建固、由子沛、王其伟、黄茂松、王琳静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带十字板的吸力式沉箱基础中国201710037078.4东南大学戴国亮、朱文波、龚维明
进步奖黄茂松,钱建固,戴国亮,张中杰,张甲峰,林毅峰,木林隆,李军世,张永涛,柴震林,张陈蓉,王浩然,龚维明,俞剑,杨炎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民航新时代机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机场建设指挥部,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1250664-403 滨海软土地区深大基坑群工程安全与环境影响的分析理论及控制技术
项目名称滨海软土地区深大基坑群工程安全与环境影响的分析理论及控制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土木工程领域的地下工程技术。滨海软土城市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产生了诸多深大基坑群工程,工程体量大、建设周期长、同步或先后实施的坑间关系错综复杂,且场地软土因开挖降水和结构施工等加卸荷循环而经历复杂应力状态,导致基坑群支护结构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异常复杂。深大基坑群的工程安全保障与环境变形控制问题日益突出,是国内外以往城市建设所未曾遇到的难题与挑战。本项目通过十余年科技攻关和应用实践,在深大基坑群的分析理论与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及预警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考虑软土特性的基坑群降水开挖全过程精细化分析方法。研制了实现复杂应力控制与测试的真三轴试验设备,提出了精准模拟的弹塑性小应变本构和适用于大规模分析的简化模型。将小应变刚度特性引入考虑渗流应力耦合的三维数值方法,形成基坑群降水开挖全过程的大规模、精细化计算工具。结合大量实测结果,阐明了基坑群支护体系与周边环境的非线性响应特征,并建立变形评估方法。2、形成了基于受限土体土压力理论的基坑群支护体系成套设计技术。建立基坑群坑间受限土体的土压力理论,首次提出了群坑临界间距的确定方法和相邻围护结构设计计算方法,填补了现行规范空白;建立变形控制导向的基坑群支护体系设置与控制原则,提出了群坑分区隔断、同步交错流水实施的优化方法;研发了配套的拆换撑、连接结构、节点构造等关键技术措施,系统形成了基坑群成套设计方法。3、构建了软土深大基坑群工程与环境安全的施工控制技术体系。首创了超大面积双隔墙支护、上跨隧道“弹钢琴式”开挖、长距离通道式出土等系列施工工艺;提出了围护和加固的微扰动施工方法及优化参数,形成了分区梯次土方开挖流水工艺和阶次按需降水的承压水最优控制技术;研发了基于伺服钢支撑轴力补偿和承压水隔-降-灌一体化的变形主动控制技术,实现基坑群安全和环境变形双控。4、开发了基于数据融合理念的基坑群风险分析技术及预警控制平台。首次提出了融合监测数据和力学分析的基坑群多参数预警分析方法,建立基于数据融合的风险评价标准体系;提出了基于多目标反分析理论的基坑群风险动态分析预测方法;开发了基坑群和周边环境的全三维数字化模型,实现了施工工况和监测数据的时空实时可视化技术,集成深基坑工程多参数风险预警控制平台。本项目授权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16项;获上海市级工法2项;主编/参编技术标准7部;发表论文101篇,其中SCI/EI检索85篇。鉴定意见和水平检索表明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应用于上海世博B片区央企总部(基坑群16万平米、地下空间44万平米)、上海轨道交通12/13号线汉中路站(挖深33.1m)、天津于家堡金融起步区一期项目(基坑群18.5万平米)等30多项基坑群工程的设计施工,为上海、天津、宁波等滨海城市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近三年新增利润9.2亿元、税收3.5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锦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总负责人,全面主持和负责了项目的研究和实施过程,负责理论研究、现场测试与技术创新等工作,对创新点1至4有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3、6、7、9、10、11、22、27。
2徐中华教授级高工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员,主要负责设计方法与数值分析研究,对创新点1和2有重要贡献,在典型工程中推广应用本项目成果,旁证材料见附件3、5、25。
3李明广助理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主要完成人员,主要负责分析与设计理论研究,对创新点1至3有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3、7、27。
4朱雁飞教授级高工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员,主要负责施工工艺与风险控制技术研究,对创新点3和4有重要贡献,并在工程中进行实践和应用推广,旁证材料见附件9、26。
5黄启斌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员,参与设计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对创新点2和3有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6。
6陈立生教授级高工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员,参与施工工艺和测试控制技术研究,对创新点3和4有重要贡献,在工程中实践和应用推广,旁证材料见附件3、8、23。
7叶冠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主要完成人员,参与土工试验技术与理论分析研究,对创新点1有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2。
8胡耘高级工程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员,参与设计方法研究,对创新点2有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5。
9李波高级工程师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员,参与施工工艺研究,对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在工程中实践和推广应用,旁证材料见附件23。
10赵国强高级工程师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员,参与施工工艺研究,对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在工程中实践和推广应用,旁证材料见附件8。
11吕培林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人员,参与设计方法研究,对创新点2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4。
12夏小和教授上海政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完成人员,参与分析理论研究,对创新点1和2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6、27。
13李青高级工程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人员,参与设计方法研究,对创新点2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5。
14陈加核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人员,参与设计方法研究,对创新点2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4、24。
15李炯其他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完成人员,参与分析理论研究,对创新点3有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2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于三轴固结试验确定土体渗透系数与孔隙比关系的方法中国ZL201410563824.X上海交通大学陈锦剑、冉岸绿、王建华、武朝军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相邻型基坑群围护结构变形计算程序软件中国2019SR0440136上海交通大学陈锦剑、王雄、李明广、徐中华、陈立生
3授权发明专利软土地区地下室加层施工方法中国ZL201410363941.1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张中杰、陈加核、徐正良、张鹏飞、彭基敏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基础筏板与‘两墙合一’地下连续墙的连接中国ZL 201320763425.9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徐中华,王卫东,翁其平
5授权发明专利基于稳定阳角处槽壁的地下连续墙成槽优化施工方法中国ZL201110054093.2上海交通大学韩长玉、王建华、夏小和、陈锦剑
6授权发明专利折叠式土方输运机实时监控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210206452.6上海交通大学李明广、徐云峰、陈锦剑、王建华、徐安军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坑中砼支撑的施工方法中国ZL201310033616.4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赵国强、陈立生、荣建、邵亮、陈介华
8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数据融合分析的深基坑风险评估方法中国ZL201210356395.X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朱雁飞、潘伟强、王建华、陈锦剑、侯永茂、沈尉、杜毅
9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测斜数据的围护结构与风险评估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310222051.4上海交通大学陈锦剑、程仕远、王建华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坑群实测数据动态分析软件中国2016SR031198上海交通大学曾凡云、陈锦剑、王建华
进步奖陈锦剑,徐中华,李明广,朱雁飞,黄启斌,陈立生,叶冠林,胡耘,李波,赵国强,吕培林,夏小和,李青,陈加核,李炯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
1260664-405 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分子机制及新型中温催化氧化成套废水处理装置
项目名称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分子机制及新型中温催化氧化成套废水处理装置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唐山三友硅业责任有限公司,江苏维尔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绿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环境工程学科范畴内的水污染处理工程。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治理一直以来都是废水处理的难题。本团队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宗旨,针对有机物种类多、结构复杂、处理效果预测难的特点,在有机物氧化理论研究方面以量子化学参数为指标进行氧化机制研究,突破原有基于官能团、结构式研究的局限性;针对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有机硅废水等废水成分中有机物氧化难的特性,开发了新型中温催化氧化处理技术和成套装置,重点攻关和主要创新点如下:1:有机物高效氧化的内在分子机制研究与计算模型以建立多类有机物准确分析方法为基础,进而计算反映有机物内在分子特性的描述符,包括Fukui指数、键级、FMO能级和偶极矩μ等量子化学参数,探讨有机物的量子化学参数与有机物氧化降解动力学速率之间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以此建立了评估非同系物、结构迥异的有机物氧化速率的理论模型:如lnk=a+b*f (+)+c*q(C)+d*EHOMO,并首次提出了以亲和能力、弱点突破、键能差异等量子参数为核心指标的有机污染物氧化的“三因素”机制。2:有机物氧化的热力学过程研究和中温氧化技术开发本研究阐述了Fenton法和臭氧法两种方法氧化有机物的热力学过程,反应温度由298K提升至333K时,Fenton法有机物氧化速率常数平均提高3.22倍;臭氧氧化的TOC去除速率常数提高0.66倍,发现了温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及与量子参数的关系,并以此研究为基础,开发了中温氧化技术,既提高了反应效率,又比WAO和SCWO技术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推广。3: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中温催化氧化技术组合工艺与成套装置基于“三因素”氧化机制,针对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中腐殖酸类较多的特点,以缓释复合氧化剂、多元催化材料、复合材料反应器和智能控制系统等四项技术为核心,开发了“混凝+中温氧化+沉淀”多元催化氧化技术与成套装置。该装置已在具体工程中运用,造价低,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渗滤液膜浓缩液的C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有望成为处理高浓度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的主要核心技术。4:处理有机硅废水的中温催化氧化技术组合工艺与成套装置基于有机污染物常温氧化和高温氧化(SCWO)的多年研究积累,综合形成了中温氧化技术,并针对有机硅废水氯甲烷含量高、毒性大的特点,开发出了“调制换热+中温氧化+混凝沉淀”处理有机硅废水的中温氧化技术组合工艺和成套装置。针对传统水处理方法无法有效处理的有机硅废水,该工艺处理效率高,出水稳定达标,运行成本低,已在具体工程中运用。 本项目近五年来申请国家专利12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论文17 篇,其中SCI收录16 篇。培养毕业研究生22名。近三年合作推广工程十余项, 为企业创造新增利润127254万元,新增税收46878万元,节支总额1554万元。在唐山三友化工集团、上海环境实业、江苏维尔利、上海绿邹环保等企业顺利投入使用,推动了国内有机硅废水和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处理行业发展,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申哲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其它课题10余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提出了有毒有机物转化机制的“三因素”机理,开发了了新型氧化技术,已经在化工、市政等国有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应用,编著《环境毒理学》教材1本。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总数:125,其中SCI论文77篇。本项目中负责研究了有机物氧化的分子机制,建立了有机物氧化速率的与量子参数间的相关模型,基于有机物氧化的热力学研究开发了中温催化氧化技术,是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主要贡献体现在创新点1-4,见附件2,22-25.
2袁涛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从事环境化学和生态毒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973和国家重点研发课题任务各1项,省部级重点项目3项,其它课题10余项。本项目研究中针对常规污染物和新型有机污染物探究其环境化学行为,分析检测降解效率,揭示双酚A等新型有机物降解规律,为本项目氧化技术的优选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已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篇,其中SCI论文40篇。主要贡献体现在创新点1,见附件3,附件25-27.
3黄仁华教授级高工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完成了上海市经信委《高难度废水深度氧化装备及数字化联合攻关》(沪CXY-2013-52)和完成了专利《利用太阳能加热的化学氧化废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的发明,并在上海老港进行了中温氧化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和膜浓缩液的工业化推广应用。主要贡献体现在创新点2和4,见附件2和19.
4李宏伟其他唐山三友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唐山三友硅业责任有限公司 主要负责完成了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进行中温催化氧化系统的工程设计、供货设备指标性能考核和保证措施、提供服务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土建和安装工程由唐山三友硅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完成,并共同完成有机硅废水处理系统调试和运行。主要贡献体现在创新点4,见附件20.
5朱伟清工程师江苏维尔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维尔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结合本项目核心技术原理,进行工程化推进工作。在本项目的实际工程中,进行核心工艺设计,配套工程实施,并对系统调试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主要贡献体现在创新点3,见附件21。
6荣宝成高级工程师唐山三友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唐山三友硅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负责完成了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进行中温催化氧化系统的工程设计、供货设备指标性能考核和保证措施、提供服务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土建和安装工程由唐山三友硅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完成,并共同完成有机硅废水处理系统调试和运行。主要贡献体现在创新点4,见附件20。
7陈立军工程师唐山三友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唐山三友硅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负责完成了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进行中温催化氧化系统的工程设计、供货设备指标性能考核和保证措施、提供服务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土建和安装工程由唐山三友硅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完成,并共同完成有机硅废水处理系统调试和运行。主要贡献体现在创新点4,见附件20。
8郭卫民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主要负责完成了有毒和新生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测试,以及污染物化学反应性与分子结构的QSAR研究,建立了有机物氧化速率的与量子参数间的相关模型,参与编著《环境毒理学》教材1本。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1篇,其中SCI论文23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项,主要贡献体现在创新点1,见附件29和34。
9周海燕教授级高工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完成了上海环境实业《反渗透浓缩液及超滤出水的氧化车载式成套技术与设备研究》课题,参加上海市经信委《高难度废水深度氧化装备及数字化联合攻关》沪CXY-2013-52和完成了专利《利用太阳能加热的化学氧化废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的发明,并在上海老港进行了中温氧化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和膜浓缩液的工业化推广应用。主要贡献体现在创新点2和4,见附2和19。
10朱淳其他上海绿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绿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完成了合作优化上海交通大学的新型氧化技术,成功用于了化工危废处理行业的废水处理,处理效果稳定提升,经济效益显著,是本项目的重要成员单位,主要贡献体现在创新点3,见附件1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用途(亚)临界水热处理设备中国ZL20121011816.4上海交通大学申哲民,句炳新,孔海南
2授权发明专利利用太阳能加热的化学氧化废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中国ZL20131062700.1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申哲民;徐江流;唐庆丽;纪文超;黄仁华;周海燕;张美兰.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气体导流的厌氧反应器中国ZL201410020197.5上海交通大学唐庆丽;申哲民;王文昌.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同时消除空气污染的超临界水氧化系统中国ZL201510969729.4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周海燕;申哲民;张美兰;程志文;黄皇;唐佶
5授权发明专利实现高温高压水热处理组合式反应器及其处理方法中国ZL201110001211.3上海交通大学申哲民,刘婷婷,董宇,张亚男,温钰娟,欧阳创,马晶,孔海南.
6实用新型专利高压反应设备的高固含量流体的连续进料装置中国ZL200920314622.6上海交通大学申哲民;孙国良;余文利;孔海南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分析室内灰尘中个人护理品活性成分的方法中国ZL201510335042.5上海交通大学袁涛;敖俊杰;高礼;孙玲;倪霞
8授权发明专利软骨藻酸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小柱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510133489.4上海交通大学袁涛;敖俊杰;顾佳萍;高礼;孙玲;倪霞
9授权发明专利三嗪类除草剂固相萃取管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010295248.7上海交通大学郭卫民,胡晓芳,许书军,冯蕾
进步奖申哲民,袁涛,黄仁华,李宏伟,朱伟清,荣宝成,陈立军,郭卫民,周海燕,朱淳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唐山三友硅业责任有限公司,江苏维尔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绿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
1270664-407 空气源热泵高效供热系统与应用
项目名称空气源热泵高效供热系统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力诺瑞特(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苏省华扬太阳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能源供应及高效节能技术领域。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率的提高,人民对于生活热水和供热品质的需求日益提升。但是,传统的燃煤、燃气供热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电加热的运行经济性差,太阳能供热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的缺陷。随着北方雾霾加剧,需要开发清洁供热新技术,空气环境蕴含了巨大的低品位热能,从中吸收热能并提升品位就可以供给生活热水和供暖。高效吸收空气热能,有效提升热能品位,高效输出热能,是空气源热泵供热技术的关键。十多年来,项目组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支持下,通过校企联合技术攻关,解决了空气源热泵技术效率低、适应性差等问题,主要技术创新如下:(1)首创从空气热源吸热并高效制取生活热水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技术。根据产业链成熟度分别提出采用双毛细管、热力膨胀阀或电子膨胀阀节流形式实现季节适应性的变流量控制;利用热水箱温度分层特性,首创锥形结构铜管冷凝器,节约材料并实现高效换热;提出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全年综合能效评定方法,并制订相关国家标准。在长三角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平均制热效率是电热水器的4倍。总体性能指标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2)开发空气源热泵结合小温差换热末端的供热系统新模式,实现空气源热泵高效舒适供热。提出末端小温差换热设计方法,在较低温度(35℃)热水供应下足量供热,提高系统能效和供热舒适度;利用建筑围护结构和供热系统的热容解决了供热间歇性问题;开发了小管径铜管串波纹铝翅片的风机盘管,显著提升了换热能力。形成针对长江流域冬季舒适供热的系统定型方案,冬季典型工况下系统制热量高达输入电能的3倍以上,满足室内热舒适和高效供热的要求.(3)创新研发了能在北方低温地区供热的超低温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准二级压缩喷液冷却实现了机组在超低温环境下的安全可靠运行;压花型螺旋槽纹管高效换热技术优化套管换热器,提高机组循环效率;基于运行参数识别的专家系统除霜技术降低严寒地区的除霜频次及除霜能耗。多种技术耦合拓展了空气源热泵供热的安全运行范围,解决了北方-30℃左右严寒地区居民分户供热的难题。获授权美国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60项;制定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及规范8项;发表论文20篇。为主起草的住建部《空气热能纳入可再生能源范畴的指导手册》已成为空气源热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依据。首次提出的不同气候区的空气源热泵类型与换热末端型式的优化匹配体系得到了行业的高度认可。十六年来项目组研发成功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空气源热泵结合小温差换热末端的热泵空调系统和超低温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合作企业系列化产品占领了近30%的市场份额,三年累计销售近60万台,新增销售额44.65亿元、利税14.77亿元,彻底改变了我国空气源热泵供热技术发展滞后的局面。王如竹教授获得亚洲制冷成就奖、国际制冷学会最高荣誉Gustav Lorentzen奖章等奖励,出版著作两部,近5年培养毕业硕士、博士生25人。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如竹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创新点1和创新点2的主要完成人。整个项目的发起人和领导者,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空调器的首要研制人员和发明者。提出采用热泵系统从环境中取热,实现采暖并提供生活热水的创新思想,在空气源热泵高效供热系统与应用项目中申请了多项专利,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形成了多项原创性成果,推动了研究成果在热泵空调领域的大规模应用。获得2017年亚洲制冷学术成就奖、2019年国际制冷学会最高荣誉Gustav Lorentzen奖章。应邀主编完成Springer《绿色建筑能源系统设计手册》。【专利见附件3、4,奖励见附件12,论文见附件35、36】
2骆名文高级工程师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创新点3中(1)和(2)的主要完成人。负责本项目中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和煤改电用空气源热泵的系统设计;参与制定起草的标准有:空气源单元式空调(热泵)热水机组GB/T 29031-2012(国家标准);商用或工业用及类似用途空气源热泵热水机全年综合能效比测试方法NB/T 34050-2017(行业标准);空气源热泵高温热风、高温热水机组JB/T 12840-2016(行业标准);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热水机JB/T 12841-2016(行业标准)。为本项目申请了多项专利,其中国外专利1件。【专利见附件2、11,论文见附件35、36】
3胡斌助理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创新点2中(3)和创新点3中(1)的主要完成人。项目的主要研制人员和实施者,申请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人,在本项目中主要协助开发系列化样机产品,针对空气源热泵结合小温差换热末端的供暖系统开展了相关的实验测试、理论分析;提出了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系统性能优化的方法,特别是针对北方煤改电的发展,总结分析了我国空气源热泵供热现状、技术及政策,在空气源热泵高效供热系统与应用项目中发表了多篇的研究论文。【论文见附件35、36】
4翟晓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创新点2中(1)和(2)的主要完成人。整个项目的主要研制人员,参与了小温差换热末端的研发以及产品定型;针对空气源热泵结合小温差换热末端的供暖系统开展了相关的实验测试、理论分析;参与了与本项目相关的国家和上海市的科研计划;申请了多项专利,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合作主编完成Springer《绿色建筑能源系统设计手册》。【专利见附件3、9】
5张光鹏高级工程师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创新点3中(2)和(3)的主要完成人。本项目中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和煤改电用空气源热泵的系统的主要设计人;参与制定起草的标准有:空气源单元式空调(热泵)热水机组GB/T 29031-2012(国家标准);商用或工业用及类似用途空气源热泵热水机全年综合能效比测试方法NB/T 34050-2017(行业标准);空气源热泵高温热风、高温热水机组JB/T 12840-2016(行业标准);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热水机JB/T 12841-2016(行业标准)。为本项目申请了多项专利,发表多篇论文。【专利见附件8,论文见附件36】
6吴静怡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创新点1中(2)和(3)的主要完成人。整个项目的主要研制人员和发明者;主持了空气源热泵能源中心的研制,实现了空气源热泵空调、采暖和生活热水的三联供,是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主要研制人员,在空气源热泵高效供热系统与应用项目中申请了多项专利,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形成了多项原创性成果。【专利见附件4】
7黄永伟其他江苏省华扬市太阳能有限公司江苏省华扬太阳能有限公司创新点1中(1)和(2)的主要完成人。江苏省华扬太阳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永伟,作为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效节能太阳能热泵热水器”的项目总负责人,在主持该省级成果转化项目期间,按照科技项目立项要求,认真组织项目实施、积极调动企业各方资源,成功地带领项目团队,按期完成了该科技项目的各项指标,并于2010年1月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对该项目的项目验收。在整个项目实施期内(3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340万元,新增税收584万元,创收外汇100万美元。新增就业人员152人,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本项目申请多项专利。【专利见附件7】
8马光柏高级工程师力诺瑞特(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力诺瑞特(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创新点2中(3)的主要完成人。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建议者,主要技术贡献体现在:热泵一机多能能源中心的主要发明人,提出了一机多能能源中心集成换热的结构和连接方法;负责完成热泵一机多能能源中心的测试工作;负责建设热泵实验室并组织开展产品测试工作;重点参与空气源热泵结合小温差换热末端系统测试实验;负责设计空气源热泵采暖系统方案、空气源热泵与小温差末端结合的系统设计方案,组织建设示范项目、分析项目运行数据,是空气源热泵采暖系统推广应用的技术负责人。【专利见附件5】
9陈文强高级工程师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创新点3中(3)的主要完成人。负责本项目中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性能验证及优化设计,联动控制技术及智能化霜技术的开发;参与制定的标准有空气源单元式空调(热泵)热水机组GB/T 29031-2012 修订;家用和类似用途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全年综合能效比测试方法NB/T 34027-2015,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空气源热泵热水机全年综合能效比测试方法NB/T 34050-2017。为本项目申请了授权专利6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专利见附件6,论文见附件36】
10代彦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创新点1中(2)的主要完成人。项目的主要研制人员;主要从事空气源热泵和太阳能热泵技术的研究开发,主导研发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和太阳能热泵空调产品。在热泵方面具有多项专利和文章,为本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专利见附件3】
11黄达其他江苏省华扬太阳能有限公司江苏省华扬太阳能有限公司创新点1中(2)的主要完成人。在空气源热泵高效供热系统与应用课题研究过程中负责产品生产工艺的创新及改进,主导研发太阳能热泵热水器及保温水箱系列产品。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制定。近3年来带领公司迅速发展,市场销售以6%的速度增长,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和项目成果推广提供了保障。【专利见附件37】
12杨国忠高级工程师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创新点3中(3)的主要完成人。在空气源热泵高效供热系统与应用课题研究过程中参与了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包括高效循环、高效换热和系统控制等,通过对室外机和水箱换热器的设计优化,以及系统控制的优化,一方面提升了能效,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低温制热能力为空气源热泵的产业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就热泵应用于北方煤改电做了深入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专利见附件10,论文见附件35、36】
13孙岩其他力诺瑞特(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力诺瑞特(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创新点2中(2)和(3)的主要完成人。在空气源热泵高效供热系统与应用课题研究过程中负责产品生产工艺的创新及改进,主导研发空气源热泵一机多能能源中心和空气源热泵结合小温差换热末端热泵空调产品。参与企业标准小温差换热末端机组的起草;同时积极推进公司现有生产车间进行中试生产及产业化应用推广。【企业标准见附件3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空调器的除霜控制方法和除霜控制装置中国ZL201510268505.0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国忠;魏富党;李元阳
2授权发明专利空气源热泵结合小温差换热末端的热泵空调系统中国ZL201310192858.8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陈金峰;代彦军;张川;翟晓强
3授权发明专利利用瞬时COP值调控热泵热水系统的方法中国ZL200610029682.4上海交通大学许煜雄;郭俊杰;吴静怡;王如竹
4授权发明专利热泵一机多能能源中心中国ZL201310162101.4力诺瑞特(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任勇;刘磊;马光柏;高辉;刘宁;张艳乔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热泵系统及其启动控制方法中国ZL201310132573.5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陈文强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承压水箱换热内胆的制作方法中国ZL201610110076.9黄永伟黄永伟;田勇
7授权发明专利WATER TANK AND HEAT PUMP WATER HEATER美国US14/315.369GD MIDEA HEATING & VENTILATING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LUO Mingwen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联式空调冷热水多功能系统中国ZL200910040691.7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邓建云;黄钊;占磊;张光鹏;谭亚萍;刘纯;李雅卿
9授权发明专利基于TRNSYS的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模型及建模方法中国ZL201510612922.2上海交通大学翟晓强;张晓林;徐鹏飞
10授权发明专利泵热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中国ZL201310012243.2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骆名文;饶荣水
进步奖王如竹,骆名文,胡斌,翟晓强,张光鹏,吴静怡,黄永伟,马光柏,陈文强,代彦军,黄达,杨国忠,孙岩上海交通大学,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力诺瑞特(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苏省华扬太阳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
1280664-408 设施茄果类蔬菜抗逆、优质高效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品种培育
项目名称设施茄果类蔬菜抗逆、优质高效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品种培育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富农种业有限公司,上海乾德种业有限公司,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扬州帮达种业有限公司,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市农工商现代农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农业科学蔬菜学。项目发挥高校的技术研发优势与种业企业的市场优势,做到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项目针对茄果类设施生产中优质、耐逆境品种缺乏和嫁接苗及种苗整体的日趋商品化的现象,从DNA提取技术的革新、耐逆境和抗性基因的挖掘、特异种质的创制、品种培育、良种繁育、种苗生产等开展系统研究,获得如下创新成果:1.茄果类耐逆境、抗病及品质性状的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的创建。实现DNA提取技术的革新,提取时长仅为传统方法的三分之一,提取获得率却高达3倍;揭示茄子花青素合成非光敏性对光敏性为单基因显性遗传,首次定位和验证了仅在茄子中参与花青素合成的基因10余个,开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功能标记35个、新型EST-SSR标记288对;建立了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茄子子叶遗传转化体系。创建了高效的番茄花药培养体系,并针对愈伤组织染色体自动加倍的问题,首次利用分子标记鉴别纯合体;定位了抗黄化曲叶病毒病、耐低温等性状的基因位点;创建了抗Ty-1、Ty-3和根结线虫的多重PCR分子检测体系,使性状的分子判定更加快速。利用SSR、SRAP和InDel标记对番茄、茄子核心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为优势组合的选配提供依据。2.茄果类新种质的创制和新品种的培育。在对收集保存的1000余份种质资源进行抗性、品质评价鉴定基础上,应用上述开发的Ty、Mi、黄萎病抗性等重要性状标记技术,筛选出耐低温弱光、耐盐和抗病等优异性状材料120余份、综合品质性状突出的种质40份,创制出优质多抗种质与自交系30余份。结合优质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标记分析,进行亲本的选择和优势组合的选配,成功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于设施栽培的优质多抗‘交杂1号’、‘浦粉1301’、‘浦粉五号’、‘乾德小龙女’等番茄新品种15个,‘沪茄五号’、‘雅奇’、‘长茄550’茄子新品种3个。构建了系列新品种DNA指纹图谱和杂交种种子纯度分子检测技术,确保生产种子的纯度。3.茄果类蔬菜高效育苗技术及新型相关产品的研发。构建了耐低温、耐盐品种的离体筛选体系,为生产推荐适宜品种;改进了育苗床加温方式,减少了热量散失,与常规电热温床育苗相比,电能消耗降低20%以上。以菇渣为主要原料,利用独特的发酵技术,研发出了2个茄果类蔬菜育苗的新型基质,结合基质充填机、小型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和自走式种苗灌溉机,使播种功效提高3.7倍。建设示范基地3处,总生产能力600万株以上;研制开发小根域基质栽培系统1套,可用于茄果类蔬菜大苗的集中培养和生产。获得授权技术发明专利11项,公开专利9项,审定及登记新品种18个。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0余篇,总被引1042次,其中SCI论文29篇,SCI累计影响因子47.51,被引327次;出版专著(教材)3部。新品种累计推广194.20万亩,新增产值34.75亿元;近三年推广115.20万亩,新增产值19.19亿元,新增利润4.02亿元。项目实施期间培养硕(博)士55名、培训农户3.02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256个。第三方评价: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火英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茄子耐低温弱光分子机制研究;番茄花药培养体系的建立及优化;番茄叶片结构与番茄黄化卷叶病的相关性研究;番茄SSR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耐低温、抗TYLCV性状的QTL定位;番茄Ty-1、Ty-3和Mi基因的多重PCR体系建立及应用;DNA提取方法的革新及杂种种子纯度检测。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公开专利3项,审认定新品种5个,发表SCI类论文18篇,核心期刊论文27篇,获省部级奖3项。主要对项目设计及创新点1和2做出重要贡献。
2刘杨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基于农艺性状和InDel 标记的番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番茄SSR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耐低温、抗TYLCV性状的QTL定位;番茄多重PCR体系建立及应用;DNA提取方法的革新及杂种种子纯度检测。培育番茄新品种3个,公开专利3项,发表SCI类论文15篇,核心期刊论文21篇,获得省部级奖1项。主要对创新点1和2做出重要贡献。
3吴雪霞研究员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茄子田间管理、试验观察;茄子耐低温材料筛选及低温下茄子的生理生化研究;茄子新品种雅奇和沪茄5号的选育与推广;茄子制种技术研究。发表论文37篇,申请专利3个。主要对创新点2和3做出重要贡献。
4葛海燕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番茄、茄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耐低温性状的QTL定位;DNA提取方法的革新及杂种种子纯度检测;茄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工作,茄子抗黄萎病鉴定。发表论文10篇,参与出版教材2部。主要对创新点1做出重要贡献。
5牛庆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低成本育苗基质和压缩型营养钵开发;低成本、低能耗新型苗床开发和育苗大棚功能的提升;茄果类蔬菜大苗集中培育与多茬次、高密度连续生产模式的建立;蔬菜低成本、规模化种苗生产技术的集成;低成本、规模化蔬菜育苗场的建设和生产示范。发表论文1篇,申请专利2个。主要对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
6胡继军副高级上海富农种业有限公司上海富农种业有限公司利用上海交通大学抗病分子检测平台进行番茄种质资源创制、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杂交制种技术规程制定;番茄新品种审认定5个。主要对创新点2做出重要贡献。
7王圣洁副高级上海乾德种业有限公司上海乾德种业有限公司提供优质的番茄、茄子种质资源200多份;育成‘乾德恒运’、‘乾德亮粉’等耐低温弱光、抗病性强的优质粉果番茄;育成‘长茄550’耐低温弱光、抗病性强。发表论文1篇。主要对创新点2做出重要贡献。
8张瑞明研究员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开展设施果菜类蔬菜安全高效茬口模式研究并进行相关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总结果菜类安全高效生态栽培技术模式,总结形成了主要蔬菜品种生产技术规范;建立了一套果菜类蔬菜安全种植过程监管技术体系,实现了果菜类安全生产全过程的可控、可查、可溯;累计推广应用果菜类蔬菜安全高效生态栽培技术77268亩次,覆盖乡镇85个,果菜类蔬菜产量较实施前增加10.10%。开展秋季抗黄化曲叶病毒病品种的示范与推广;开展新品种生产关键技术的相关培训。发表论文2篇。主要对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
9顾巧英正高级上海市农工商现代农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上海市农工商现代农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设施果菜类蔬菜安全高效相关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通过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栽培技术种植、展示和推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和上海富农种业有限公司培育的番茄和茄子新品种。主要对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
10查丁石研究员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实施茄子育种全过程工作,创新育成了茄子雅奇和沪茄五号新品种,并通过上海市审定。建立了新品种良种高效繁育技术操作规程。新品种示范、推广等工作。发表论文35篇,申请专利3个。主要对创新点2做出重要贡献。
11林丽助理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番茄种质资源的收集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田间性状的调查;番茄品种比较试验。发表论文1篇。主要对创新点1做出重要贡献。
12郑涛副高级扬州帮达种业有限公司扬州帮达种业有限公司茄子种质资源的收集及整理;茄子田间性状的调查;茄子品种比较试验;茄子新品种的示范及推广。发表论文1篇。主要对创新点2做出重要贡献。
13郏惠彪副高级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完成科技部重点成果转化项目,主要负责交杂系列番茄品种的试验开发及示范推广。主要对创新点2做出重要贡献。
14李怀志副高级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了茄子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并对主要性状进行了QTL定位,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同时负责番茄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发表论文5篇。主要对创新点1和2做出重要贡献。
15路凤琴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展新品种生产关键技术的相关培训;新品种的示范及推广。发表论文1篇。主要对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长茄550品种认定中国沪农品认蔬果2016第004号王圣洁王圣洁
2授权发明专利茄子EST-SSR标记的开发及应用中国ZL201310023573.1陈火英陈火英,葛海燕,刘杨,王新华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适于茄果类主要蔬菜的高效、快速DNA提取方法中国ZL201510916592.6刘杨刘杨,高莉洁,任丽,陈火英,周腾夏,李想,陈杭
4授权发明专利番茄纯合体的快速培育方法中国ZL200510024031.1陈火英陈火英,张建华,刘杨,朱丽萍,庄天明
5植物新品种权交杂1号中国CNA20080398.0陈火英陈火英,刘杨,庄天明
6植物新品种权乾德小龙女中国CNA20171449.4王圣洁王圣洁
7其他浦粉1301番茄品种认定中国沪农品认蔬果2015年第007号刘杨刘杨,胡继军
8其他雅奇茄子品种认定中国沪农品认蔬果2012第008号查丁石查丁石,吴雪霞
9其他沪茄五号茄子品种认定中国沪农品认蔬果2015第012号查丁石查丁石,吴雪霞
10其他乾德番砧品种登记中国GDP番茄(2017)310028王圣洁王圣洁
进步奖陈火英,刘杨,吴雪霞,葛海燕,牛庆良,胡继军,王圣洁,张瑞明,顾巧英,查丁石,林丽,郑涛,郏惠彪,李怀志,路凤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富农种业有限公司,上海乾德种业有限公司,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扬州帮达种业有限公司,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市农工商现代农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
1290664-413 精子发生障碍诊疗关键技术构建及其临床应用
项目名称精子发生障碍诊疗关键技术构建及其临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项目简介项目所属泌尿外科学(男科学)领域。精子发生障碍导致不育症与出生缺陷至少影响500万家庭,由于既缺乏基于临床家系的致病基因遗传与表观遗传研究,又缺少充足睾丸组织样本量支持的应用研究,更无男性不育完整诊疗体系,男性不育至今发病机理不清,临床缺乏安全有效的无精子症诊疗方法。本项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下,聚焦精子发生障碍与精原干细胞增殖分化机制研究,构建关键技术,应用于男性不育的精准诊断与治疗。 1. 解析精子发生障碍表观遗传诊疗新靶点。本项目建立我国精子发生障碍临床大数据库,探索精子发生障碍的表观遗传调控新位点。分选生精障碍各级生精细胞,发现396种microRNAs参与精子发生调控,揭示了miR-20和miRNA-106a促进精原干细胞自我更新的新机制;国际首先报道双基因敲除小鼠miR-34b/c-/-和miR-449-/-表现出少弱精子症,为阐明男性不育发病机制提供新靶点。 2. 建立体外体内精子发生新体系。基于生精障碍睾丸组织库,建立干细胞与支持细胞相互作用研究平台,探索诱导多能干细胞(iPS)体内与体外分化模型。国际上首次报道将隐睾患者的精原干细胞体外诱导定向分化为精子细胞,并证明其有受精潜能。本项目为治疗生精障碍提供新途径。 3. 创建拉曼光谱无创评估生精小管与精子新技术。国际首创拉曼激光扫描人生精小管与精子,获取生精障碍患者特征性精子与生精小管“分子图谱”。该技术敏感性高达90%,判别生精小管是否有精子的特异性高达86%,避免取精手术盲目破坏生精小管,防止选择异常精子生育子代。 4.提出生精障碍诊疗新路径,制定男性不育诊疗指南与共识。构建男性不育三分法诊疗体系,建立稀少精子冻融新方法与精索静脉曲张及Y染色体微缺失筛查诊疗路径及专家共识。 本项目临床诊治精子发生障碍患者5200,临床病例居全国前茅,疗效显著。代表性SCI收录论文35篇,影响因子共132.122分,被CELL、NATURE REVIEWS UROLOGY、DEVELOPMENT等杂志他引787次;主编《生殖系统》、《组织学与胚胎学》2本教材专著与《2016中国男科疾病诊疗指南》、《射精管梗阻与精道内镜技术专家共识》2本指南共识;获得授权2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7项。连续10余年举办继续教育项目,建立中国医师协会男科培训学院、亚洲男科学协会培训学院2个男科培训基地。本研究成果在全国18家医院推广应用,让不育家庭成功生育子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铮正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作为项目总体负责人提出本项目的总体思路与布局,负责课题设计、项目申请、方案的制定、推广与应用。组织项目组内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作;2.对所有创新成果做出贡献(创新点1-4);3.在本项目中,以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2篇(论文信息汇总表1-11,13-15,20-22,26,34-37),主编主译论著4部(论著信息汇总表1-4),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4.连续10余年举办继续教育项目,建立中国医师协会男科培训学院、亚洲男科学协会培训学院2个男科培训基地,培训五百余人次。
2何祖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作为主要完成人,协助第一完成人进行课题设计和项目实施;2.对创新点2中作出创造性贡献;3.以通讯作者在Stem Cell Reports、Seminars in Cell & Developmental Bi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13篇(论文信息汇总表2,3,5,6,8-10,13-14,21-22,25,34),主译论著1部(论著信息汇总表2),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3徐晨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作为主要完成人,协助第一完成人进行课题设计和项目实施;2.对创新点1中作出创造性贡献;3.在本项目中,以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4篇主编教材1部(论文信息汇总表12,16-17,19,23-25,27-33;论著信息汇总表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4夏术阶正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对于创新点4做出贡献;2.作为主编之一,编写共识指南2部(论著信息汇总表3-4)。
5姚晨成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作为主要完成人,协助完成本项目科学研究及临床推广;2.对创新点1、2做出贡献;3.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篇。(论文信息汇总表2,3)
6伍静文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作为主要完成人,协助完成本项目科学研究及临床推广;2.对创新点1做出贡献;3.以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篇(论文信息汇总表12,16,18-19)。
7袁青青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协助完成本项目科学研究及临床推广;2.对创新点2做出贡献。
8田汝辉初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协助完成本项目科学研究及临床推广;2.对创新点2、4做出贡献;3.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篇(论文信息汇总表6,8),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9朱子珏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协助完成本项目科学研究及临床推广;2.对创新点1、2做出贡献;3.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篇(论文信息汇总表4,7)。
10李朋初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协助完成本项目科学研究及临床推广;2.对创新点1、2、4做出贡献。
11刘锋正高级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1.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协助完成本项目科学研究及临床推广;2.在获取精子冷冻保存等予以了不可或缺的帮助,使得该项成果顺利推广应用;3.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论文信息汇总表3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纳米银睾丸假体中国CN102293689A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李铮、田汝辉、宁晔、邵海浩、胡洪亮、朱新远、朱希宏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稀少精子体外培养液中国CN104046590A郜鸿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刘峰,高一丰,李铮
3授权发明专利液氮熏蒸冷冻及储运配子一体化装置中国CN102616472A上海交通大学黄永华、王珊珊、徐烈、王如竹、李铮、刘锋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分离人精原干细胞的方法中国CN1102344909A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何祖平,刘阳,刘建芳,张桢珍,李铮,杨施,郭成志,马猛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悬浮细胞的免疫荧光染色方法中国CN102288471A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孙璨、朱勇、杨施、胡洪亮、李铮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含HIhh逆转录病毒载体和病毒颗粒及其应用中国CN102337285A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胡洪亮、邹沙沙、陈婷婷、张玲玲、马钢、郭熙志、李铮、黄翼然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免疫避孕的合成肽与嵌合肽及其应用中国CN101906163A上海市第一人医院徐晨 吕正梅 王旻
进步奖李铮,何祖平,徐晨,夏术阶,姚晨成,伍静文,袁青青,田汝辉,朱子珏,李朋,刘锋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
1300664-417 脑创伤后继发性损害关键机制与救治技术创新
项目名称脑创伤后继发性损害关键机制与救治技术创新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神经外科学领域,针对我国脑创伤发生率高、死残率高的重大救治需求,项目组围绕脑创伤发病机制及救治技术进行研究,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1、脑创伤后miRNA、lncRNA以及circRNA等异常表达是加重早期脑组织炎症反应和继发性脑损害的关键环节 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国内外首次发现脑创伤后大脑组织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RNA)等异常表达、削弱了对炎症促进蛋白CXCR2等因子抑制作用,从而加重了脑创伤后炎症反应、并且与大脑白质损伤机制和脑功能预后密切相关;脑创伤导致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增加,伴随炎症反应增强。采用PPAR-γ受体激动剂能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亚型极化,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大脑白质损伤,改善神经功能。脑创伤后脾脏能够释放大量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MAPK信号通路是脑创伤后脾源性炎症介质发生作用的重要路径,行脾脏切除能有效减轻脑组织炎性水肿、降低死亡率、改善认知功能。2、基于APOE遗传因素开展急性脑创伤后治疗策略探索 首次发现中国黄种人群中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脑损伤后早期神经元凋亡率明显增高;发现不含有APOEε4风险片段的APOE短肽对脑创伤动物有显著保护作用,为脑创伤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分子靶标,对正确预测和判断颅脑创伤的病情、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3、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技术显著提高创伤性昏迷病人催醒成功率 437例颅脑创伤昏迷患者纳入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观察右正中神经电刺激促醒的疗效。221例患者接受电刺激催醒治疗,与对照组227例病人相比较。6个月催醒治疗组患者恢复意识率显著高于照组(59.8%vs46.2%,p=0.007)。还发现昏迷患者的感觉运动皮层、双侧丘脑和脑干脑血流明显下降,经电刺激治疗后,患者缺血部位脑血流明显改善。脑电检测结果表明振幅整合脑电图能够预测昏迷患者的意识恢复。4、创建了第一个中国颅脑创伤住院病人数据库 16个省市47家医院建立了11937例急性脑创伤住院患者多参数指标的数据库,研究发现GCS评分低、高热、颅高压、高血糖等是脑创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提出了有效防治策略,并提供了关键数据:重型颅脑创伤病人的死亡率为26.78%。美国同类病人的死亡率为36.0%、欧盟国家同类病人死亡率为36.7%。本项目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23篇,其中Lancet Neurology、Brain等顶级医学杂志发表SCI论文68篇,总影响因子270.66分,单篇最高IF 27.14,他引536次。主编专著和教材7本。牵头制订发布12个颅脑创伤临床诊治中国《指南》或《专家共识》,引领我国脑创伤规范化诊治。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率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报道结果。第一完成人作为中国学者首次担任国际神经创伤学会主席和亚太神经创伤协会候任主席、作为AO特邀讲师赴瑞士为20个国家神经外科医师培训颅脑创伤救治技术、起草制订《亚洲重型颅脑创伤救治专家共识》,显著提升中国脑创伤的国际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我国78家医院推广使用,为整体提高我国脑创伤救治水平做出重大贡献。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江基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作为本项目的总设计者、组织、协调并高质量完成了预定计划,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3、4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7,8,9,代表性专著1,2,3。
2孙晓川正高级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作为本项目的重要参与者,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2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1,2,5,6。
3陈礼刚正高级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作为本项目的重要参与者,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2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 5,6,代表性专著4。
4杨小锋正高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作为本项目的重要参与者,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3。
5冯华正高级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作为本项目的重要参与者,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4。
6高国一正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作为本项目的重要参与者,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3,4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 7,8。
7江涌教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作为本项目的重要参与者,获得了预期效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2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1,2,5,6。
8温良副高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作为本项目的重要参与者,获得了预期效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3。
9冯军峰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作为本项目的重要参与者,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3。
10李飞副高级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作为本项目的重要参与者,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4。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江基尧,孙晓川,陈礼刚,杨小锋,冯华,高国一,江涌,温良,冯军峰,李飞上海交通大学,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
1310664-418 前列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项目名称前列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医学领域的泌尿外科学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项目从前列腺癌临床诊疗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以前列腺癌患者的全程精细化管理为导向,围绕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进行了一系列临床、转化和基础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 创新研究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系列技术,建立多学科协作的前列腺无痛精准穿刺日间模式,实现前列腺癌疑似患者的个体化精准诊断:开展经直肠超声造影引导下的前列腺癌早期精准诊断;建立及应用多参数磁共振(T2、DWI、DCE和T2*)四序列联合评估前列腺癌新模式;国际上率先开展靶向拉曼纳米探针多重分子成像的前列腺癌早期诊断技术;创新性建立及应用影像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日间诊疗模式,提高前列腺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2. 率先开展局限性前列腺癌靶向冷冻消融手术和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以新辅助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提高肿瘤控制率,降低手术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开展影像和穿刺病理指导下局限性 前列腺癌靶向冷冻消融术,创伤小,恢复快,保留患者的尿控和勃起功能;建立及应用多学科协作的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的综合治疗模式,通过术前新辅助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术中荧光显像指导盆腔淋巴结清扫等措施,大幅提升手术根治率,显著降低术后复发率。3. 原创性设计前列腺癌特异基因测序多基因组合物,研究具有临床治疗决策指导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原创性设计前列腺癌特异的多基因测序panel,牵头全国多中心转移性前列腺癌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研究,探索中国人群前列腺癌分子特征;发现神经内分泌分化标志物可用于精准判断转移性前列腺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国际上率先提出INSM1可作为新型神经内分泌分化诊断标志物。4. 系统深入开展前列腺癌进展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首先报道了抑制染色质重构复合物SWI/SNF的核心亚基BRG1、组蛋白甲基转移酶WHSC1可促进前列腺癌恶性演变;国际上首次鉴定出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的人端粒酶hTERThigh以及Numb-/low前列腺癌细胞亚群,为转移性和复发耐药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标。 围绕本项系列研究,共发表论文81篇,其中代表性SCI收录论文21篇,总影响因子109.402分,引用134次。参与编写中国前列腺癌诊疗专家共识11项,得到同行广泛认可。以专题报告和学术交流形式多次在国际会议和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每年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和学习班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成果,目前已在全国14家医院临床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培养博士后2名,研究生10余名,入选各级培养计划6人次,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本项目研究成果推动了仁济医院泌尿外科成为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薛蔚正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作为本项目的总设计者,组织、协调并高质量完成了预定计划,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一、二、三、四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1、2、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2董柏君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作为本项目的本项目主要研究者之一,负责本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一、二、三、四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1、2、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3潘家骅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作为本项目主要研究者之一,负责本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一、二、三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3)旁证材料:1、2、10、11、12、13、14、15、16、17、18、19、20。
4秦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作为本项目主要研究者之一,负责本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四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21、22。
5朱鹤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作为本项目主要研究者之一,负责本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四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24、25、26。
6方煜翔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作为本项目主要研究者之一,负责本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四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24、25。
7李凤华正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作为本项目主要研究者之一,负责本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一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3、4、5。
8许建荣正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作为本项目主要研究者之一,负责本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一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6、7、8、9。
9谢少伟中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作为本项目主要研究者之一,负责本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一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3、4、5、10。
10吴连明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作为本项目主要研究者之一,负责本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一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6、7、8、9。
11吴广宇中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作为本项目主要研究者之一,负责本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一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6。
12朱寅杰中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作为本项目主要研究者之一,负责本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一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1、2。
13沙建军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作为本项目主要研究者之一,负责本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一、二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1、11、12、15。
14黄翼然正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作为本项目主要研究者之一,负责本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获得了预期成果。2)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二、三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3)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 12、15、1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薛蔚,董柏君,潘家骅,秦骏,朱鹤,方煜翔,李凤华,许建荣,谢少伟,吴连明,吴广宇,朱寅杰,沙建军,黄翼然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
1320664-421 帕金森病早期预警/诊断及优化治疗新技术研究与推广
项目名称帕金森病早期预警/诊断及优化治疗新技术研究与推广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项目简介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重大疾病,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发病机制未明,临床缺乏有效的早期预警、诊断及治疗手段。本项目聚焦上述重要科学问题,揭示了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新机制,创建了早期预警及诊断的多模化体系,发现了若干治疗新药物和促进干细胞移植效果的新方法,创建了“全程优化管理”治疗新方案,显著提高我国PD的整体诊治水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1. 揭示了发病新机制为寻找早期诊治新方法提供帮助:①首次报道DJ-1突变导致氧化应激和线粒体融合/分裂功能障碍,上调DJ-1蛋白水平可抑制氧化应激;②通过信号通路及免疫炎性相关机制的研究,发现抑制氧化应激、免疫炎性以及调节信号通路是治疗PD的新靶点;③国际首创采用人成纤维细胞直接诱导为5-羟色胺能神经细胞,成功创建研究PD焦虑抑郁非运动症状的良好细胞模型,改变了缺乏研究PD非运动症状发生机制的细胞模型的历史。2. 创建了多模化诊断体系显著提高早期诊断水平:①发现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是预测转变为PD的重要标志;②发现嗅棒测试的阳性测定值低于8.1提示早期PD,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和81%,联合经颅超声检测的特异性可达到100%;③发现经颅超声在中脑黑质区异常高回声>20mm2有助于诊断及与原发性震颤和多系统萎缩的鉴别诊断,被纳入中国PD诊断新标准;④发现唾液α-synuclein寡聚体和DJ-1水平以及血液Kir 2.1~2.4mRNA和可溶性淋巴激活基因-3对PD具有诊断或预测进展的价值;⑤人工智能可穿戴技术用于与原发性震颤鉴别的准确性达90%。上述多模化诊断体系使得PD早期诊断率从77%提高到100%。3. 发现了若干治疗新药物和促进干细胞移植效果的新方法:目前PD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缺乏疾病修饰和神经保护作用,不能延缓疾病进展。因此,迫切需要寻找解决上述治疗难题的新药物、新方法。鉴于此,项目组在机制研究明确干预靶点的基础上,研发了若干中药单体(姜黄素、红景天甙、雷公藤单体TW397)、化合物(K252a)和肽类(Tat-JBD、脯-亮-甘氨酸、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对PD存在保护治疗作用,同时发现亚硒酸盐用于提高干细胞移植治疗PD疗效的新方法。4. 提出了全程优化治疗新理念,创建了治疗新方案,明显提高治疗水平:①提出早发现早干预策略,推迟疾病发生;②提出缓慢递增、小剂量达到满意疗效和小剂量联合治疗新理念,将43%的近期副作用显著降低到7.3%,将28%-77.6%的远期并发症显著降低到10.3%;③基于症状类型和药物基因组学,实施个体化精准治疗;④首先在国内开展并推广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PD,显著提高了我国医生的诊治水平。该项目发表论文77篇(SCI 72篇),IF>10分4篇,总IF 343分,被引1406次;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制定PD诊治指南6部,成果被收录进4本教材,主编(译)4部专著;创办主编影响因子5.872的《转化神经变性病》国际英文期刊。该项目已在全国神经内外科和老年病学科医疗机构广泛临床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生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1、学术思想主要提出者,负责项目总体设计、实施与推广;2、主要贡献在帕金森病的早期预警、诊断和治疗研究;3、主持制定PD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参与主要科技创新:1,2,3,4;支撑材料:发明专利1,代表性论文1-10,指南1-6。
2刘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1、主要进行PD早期生物标志物的研究;2、发现体液中DJ-1和α-synuclein对PD早期诊断的作用,同时探讨了DA能神经元损伤的机制;3、课题指导和研究技术平台搭建;4、参与主要科技创新:1,2,3;支撑材料:代表性论文1,2,6。
3丁健青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课题指导和研究技术平台的创建;2、帕金森病发病新机制的研究;3、参与主要科技创新:1,2,3;支撑材料:代表性论文1,2,7。
4王刚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1、完善帕金森病临床资料库和标本库;2、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和生物标志物等研究;3、参与主要科技创新:1,4;支撑材料:代表性论文9。
5肖勤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1、完善帕金森病患者资料库和样本库;2、帕金森病免疫发病机制和肠道菌群标志物研究;3、参与制定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4、参与主要科技创新:1,2,4;支撑材料:代表性论文4,5。
6李殿友中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1、帕金森病DBS手术治疗和程控等研究;2、参与主要科技创新:4;支撑材料:代表性论文8。
7马建芳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1、帕金森病的社区前瞻性队列研究,关注睡眠障碍对帕金森病的早期预警作用;2、前驱期帕金森病的研究;3、参与主要科技创新:2,4;支撑材料:代表性论文10。
8周海燕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1、帕金森病头颅超声、可穿戴设备等在帕金森病的早期预警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2、参与主要科技创新:2,3;支撑材料:代表性论文1,6。
9潘静中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1、帕金森病信号传导通路异常与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2、中药、化合物等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3、参与主要科技创新:1,3;支撑材料:代表性论文9。
10谭玉燕中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1、帕金森病头颅功能影像的研究;2、帕金森病表观遗传的研究;3、参与主要科技创新:1,2;支撑材料:代表性论文5,7。
11黄沛初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1、帕金森病功能神经网络、认知、基因标志物、运动干预等研究;2、参与主要科技创新:2;支撑材料:代表性论文5。
12康文岩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上海交通大学1、前驱期帕金森病及其早期生物标志物的研究;2、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3、参与主要科技创新:1,2;支撑材料:代表性论文2,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深度图像的帕金森震颤运动特征检测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610015809.0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谢叻;陈生弟;陆梦迪;高超;顾灵凯
进步奖陈生弟,刘军,丁健青,王刚,肖勤,李殿友,马建芳,周海燕,潘静,谭玉燕,黄沛,康文岩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1330664-423 银屑病新的关键致病性细胞的发现、新的治疗对策及相关机制
项目名称银屑病新的关键致病性细胞的发现、新的治疗对策及相关机制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项目简介发现银屑病关键致病性细胞因子IL-17来源于真皮γδT细胞,研制皮肤屏障修护剂,转化应用于临床并对相关机制进行了研究。1.新的银屑病关键性致病性细胞发现——真皮层γδT细胞自1998年在银屑病发现IL-17后其来源未明,课题组最终发现主要由真皮γδT细胞分泌,发表于Immunity, 2011,被引用444次。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为此发表评论,称其为“2011年天然免疫的重大发现,是炎症性皮肤病治疗的重要靶点(M. Papatriantafyllou. Inflammation: Under the skin. Nat Rev Immunol. 2011)。2.根据以上发现,研制“皮肤屏障修护剂”有效预防银屑病复发发现PPAR在银屑病降低,IL-17等升高。红花籽和米糠油富含神经酰胺-亚油酸可活化PPAR。为此,研制了富含亚油酸-神经酰胺的“玉泽皮肤屏障修护剂?”并上市。仅使用玉泽?的实验与对照组在一年后达到PASI-50的有效率分别为58%和16%(? 2=16.98, p<0.0001),Dermatologic Therapy 2015发表。44家媒体报道;7篇同行针对其研究的论文发表;在33个省、市、自治区销售,销售量2018年达3,846,000支。3.与IL-17产生相关的免疫与遗传学研究(1)与诱导皮肤γδT细胞产生IL-17的相关研究细菌与KC释放的DNA都是TLR9激动剂,协同活化γδT细胞。以往均是运用细菌蛋白,我们首次以链球菌DNA组分为代表,证实细菌DNA与KC来源的一样,活化银屑病淋巴细胞(J Invest Dermatol,2009)。首次报道与病毒感染相关的RIG-I是触发银屑病的因素,皮损中SRSF1-RIG-I复合物提高RIG-I识别胞内DNA的能力,产生大量I型干扰素(PLoS One, 2015)。(2)与皮肤IL23-IL17轴活化相关的遗传学研究发现IL23-IL17轴活化与单核苷酸多态性关联,IL-20启动子在-1723单个碱基替换(-1723C>G)与以感染为诱因和病情加重或复发的患者高度相关(Dermatology,2011)。)又将患者及正常人按-1723C-G分组,观察各种病原体刺激KC及PBMC增殖、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分泌差异,证明该多态性可影响IL-23/IL-17轴活化,为遗传与环境(感染)协同导致银屑病发生提供了依据(J Invest Dermatol.2014)。确定了3种基因分型: rs6887695,rs11465817和rs1343152,其中rs6887695与IL-12 / IL-23通路的联系最密切(Human Immunology,2010)。对染色体1q23–24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研究,高拷贝数FCGR3B与银屑病相关,与IL-12/IL-23通路存在联系(Dermatology 2014)。以上研究为阐述银屑病IL-17的产生特别是预防复发提供了理论依据。4.建立了溶液、软膏不同外用地高辛剂型的血液药代动力学依据地高辛抑制IL-17产生,但其治疗和中毒剂量接近。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技术,最终建立了地高辛大鼠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为外用地高辛治疗银屑病提供了避免心脏毒性发发生的药代动力学依据(J Chromaography B, 2015)。“咨询报告”结论:国际先进水平;“查新报告”结论:该项目具有新颖性。发表相关SCI论文15篇,最高IF 21.637,被引用583次,单篇最高444次。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郑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所有与此课题有关的国自然基金研究项目的第一申请人,论文的通讯/第一作者,产品转化应用的设计者与执行人。从理论与实践上建立了银屑病“针对皮肤治疗”的体系。1、对应第1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发现银屑病关键性致病性细胞因子IL-17来源于真皮层γδT细胞(代表性论文1,12,15,16);2、对应第2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研制“皮肤屏障修护剂”有效预防银屑病复发,将研究结果的转化应用(代表性论文2);3、对应第3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IL-17产生相关免疫与遗传学研究(代表性论文3-8,10,11,13,14);4、对应第4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建立溶液、软膏不同外用地高辛剂型的血液药物代谢动力学依据(代表性论文9)。
2李霞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银屑病临床研究负责人。用RCT证实亚油酸-神经酰胺的保湿剂有效抑制银屑病复发,使γδT细胞产生银屑病相关致病细胞因子减少,安全有效并能长期使用,丰富了以郑捷教授领衔的银屑病研究团队提出的“银屑病针对皮肤治疗”的理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通过保护皮肤屏障预防银屑病复发和减轻复发程度,相关内容发表于Dermatologic Therapy。主持或参与多项银屑病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研究,负责多中心研究。1、对应第1项科技创新,代表性论文1;2、对应第2项科技创新,研制 “皮肤屏障修护剂”有效预防银屑病复发,将研究结果转化应用(代表性论文2);3、对应第3(2)项科技创新成果,代表性论文4;4、对应第4项科技创新成果,代表性论文9。
3薛峰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皮肤科实验室副主任技师,在郑捷教授的指导下,一直致力于银屑病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1、首次阐明真皮层γδT细胞亚型在银屑病中的作用(Nat Commun. 2014);2、首次阐明SRSF1分子增强胞内DNA被RIG-I识别产生I型干扰素的机制,为应用“玉泽皮肤屏障修护剂?”修复皮损减少胞内DNA释放提供了理论依据(PLoS One.2015)。共同培养、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20多名。1、对应第1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代表性论文12;2、对应第2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将研究结果转化应用(代表性论文2);3、对应第3(2)项科技创新成果,代表性论文4;参与第3(1)、3(4)项、3(5)、3(6)项与IL-17产生相关的研究(代表性论文6-8,11)。
4蔡怡华中级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一直致力于银屑病发病机制研究,2009年在J Investi Dermatol发表论文,阐明链球菌DNA在银屑病中的致病作用。2011年首次发现真皮γδT细胞是产生致病性细胞因子IL-17的主要细胞,发表在Immunity(IF 24.221)。Nat Rev Immunol(IF 41.98)在该杂志首页为此发表评论。随后又发现真皮内γδ T细胞具有独特的发育途径和外周调控机制,在2014年的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2.35)发表。1、对应第1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代表性论文1,12,15,16);2、对应第3(1)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代表性论文3。
5陈小英中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发现IL-20启动子在-1723位置单个碱基的替换(-1723C>G)与以上呼吸道感染为诱因和病情加重或复发的患者有高度相关性(Dermatology, 2011)。后续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将患者及正常人按IL-20启动子多态性-1723C-G分组,证明IL-20启动子多态性影响IL-23/IL-17轴活化,为遗传与环境(感染)协同导致银屑病发生提供依据。1、对应第2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参与研制 “皮肤屏障修护剂”有效预防银屑病复发,将研究结果的转化应用(代表性论文2);2、对应第3(3)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以感染为诱因的银屑病发生与单核苷酸多态性关联(代表性论文5);参与第3(1)、3(2)、3(4)、3(5)、项与IL-17产生相关的研究(代表性论文3,4,6,7)。
6王岚琦初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参与发现白介素20(interleukin 20, IL-20)启动子区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rs1713239)与感染相关的银屑病发生发展相关。对该SNP位点进行功能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细菌核酸成分可以促进角质形成细胞IL-20表达。IL-20启动子区-172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调节IL-20启动子区转录活性影响IL20的表达。链球菌核酸成分与该位点协同调节IL-20蛋白表达,促进银屑病的发生。部分解释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以诱发银屑病。对应第3(4)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与IL-17产生相关的免疫与遗传学研究——IL-20启动子多态性影响患者IL-23/IL-17轴活化(代表性论文6);参与第3(2)项与IL-17产生相关的免疫与遗传学研究(代表性论文4)。
7邬玉美正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参与探讨研究IL-12B和IL-23R基因多态性, FCGR3B拷贝数变异,LCE3C和LCE3B的缺失与中国汉族人群银屑病易感性的关系,分析IL-12B基因多态性位点rs6887695与寻常性银屑病临床表型的关联。重要结果有: IL12B(rs6887695)基因多态性与斑块状银屑病发病相关,IL-23R基因rsll465817-rsl343152位点A-A单倍型的中国汉族人具有更高的银屑病发病风险。对应第3(5)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IL-23和IL-23受体基因(IL-23R)的分型(代表性论文7);对应第3(6)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对染色体1q23–24的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的研究(代表性论文8);对应第3(1)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与IL-17产生相关的免疫与遗传学研究(代表性论文10,11)。
8刘敏其他上海交通大学在郑捷教授的领导下研究寻常型银屑病皮肤屏障重要性、神经酰胺-亚油酸缺损在该疾病中的致病性与复发的原因、以及将研究机理通过临床实践拟定轻中度寻常型银屑病外用药物的治疗,在2015年在Dermatologic Therapy发表。接着,通过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合既往临床经验和数据,确定屏障的完整、减少IL-17分泌对预防复发极其重要。1、对应第2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研制 “皮肤屏障修护剂”有效预防银屑病复发,将研究结果的转化应用(代表性论文2);2、对应第3(2)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参与IL-17产生与病毒感染相关的RIG-I是触发银屑病的原因之一(代表性论文4)。
9沈小雁中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参加了“γδT细胞在银屑病中致病作用”的研究,由于前期银屑病动物模型已发现存在γδT细胞的表达升高,本人负责在人标本中验证是否存在γδT细胞的表达异常,我们通过采集银屑病病人的外周血和皮肤标本,运用流式细胞仪的方法定量地检测到银屑病病人外周血和皮损中存在较正常人和其他炎症性皮肤病升高的γδT细胞,并在荧光显微镜下定位了γδT细胞在皮损中的存在,确定了γδT细胞在银屑病病人皮损中的绝对数量和比例升高,为之后进一步研究γδT细胞在银屑病中的致病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应第1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发现银屑病关键性致病性细胞因子IL-17来源——真皮层γδT细胞(代表性论文1)。
10陈利红中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本人的主要贡献在于建立了溶液、软膏不同外用地高辛剂型的血液药物代谢动力学依据,最终尝试将其加入“玉泽皮肤屏障修护剂?”。地高辛为强心苷类药物,它能拮抗IL-17的生物学作用,但毒性大,安全范围窄,因而进行血药浓度检测,开发可能用于临床以抑制/拮抗IL-17的地高辛类产品。为此,运用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技术,最终建立了快速、灵敏的地高辛大鼠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为外用地高辛抑制IL-17产生以治疗银屑病提供了避免心脏毒性发生的药代动力学依据(J Chromatography B, 978–979 (2015) 138–144)。对应第3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参与建立溶液、软膏不同外用地高辛剂型的血液药物代谢动力学依据(代表性论文9)。
11施若非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参与所有论文的临床样本收集与撰写,指导课题研究。对应第3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参与与IL-17产生相关的免疫与遗传学研究参与第3(1)、3(2)、3(4)项与IL-17产生相关的免疫与遗传学研究(代表性论文3,4,6,13)。
12赵肖庆中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负责对所有实验动物和人皮肤病理结果和免疫组化结果的解读分析。对应第3(2)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参与与IL-17产生相关的免疫与遗传学研究——与病毒感染相关的RIG-I是触发银屑病的原因之一(代表性论文4)。
13夏群力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承担所有临床实验患者的皮肤组织标本的取材工作。参加动物实验的脏器与组织的取材工作。参加国自然基金研究项目。对应第1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
14潘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指导实验与课题设计,参与临床标本收集与检测。对应第3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参与与IL-17产生相关的免疫与遗传学研究参与第3(1)项与IL-17产生相关的免疫与遗传学研究(代表性论文3,11)。
15曹华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临床收集标本,参与银屑病课题设计。2、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0ZR1419200课题名称:链球菌不同抗原成分活化树突状细胞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机理研究。起止年月: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经费总额:10.0万元。3、曹华,薛峰,陈小英,李霞,陈雪华,郑捷.链球菌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12):1215-1217.参加本项目的国自然基金研究项目。对应第1、第2项主要科技创新成果。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郑捷,李霞,薛峰,蔡怡华,陈小英,王岚琦,邬玉美,刘敏,沈小雁,陈利红,施若非,赵肖庆,夏群力,潘萌,曹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1340664-426 遗传因素所致后天性听力障碍的精准防控研究
项目名称遗传因素所致后天性听力障碍的精准防控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项目简介我国耳聋人群占总人口15.84%,其中2/3为后天性耳聋,又称迟发性耳聋。迟发性耳聋发病隐蔽,难以被听力筛查及常规体检早期发现;危害严重,对言语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病因复杂,致病原因及机理不明,难以开展有效早期诊断和干预。因此,迟发性耳聋的防治是耳鼻咽喉领域重大科学问题。项目组近20年来聚焦于迟发性耳聋的防治工作,在分子机制、病理机制、早期诊断干预方面取得一系列的创新成果:1. 揭示中国人群特有的迟发性耳聋基因突变图谱针对迟发性耳聋早期诊断困难的瓶颈问题,项目组建立了大规模的迟发性听力障碍队列,通过病例样本的高通量基因筛查研究及队列研究,系统阐明中国人群常见迟发性耳聋的致病基因及基因型-表型关联,在国际上首次明确了我国迟发性听力障碍的最主要遗传易感因素——GJB2基因p.V37I突变,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依据。2. 发现迟发性耳聋新致病基因及致病机制迟发性耳聋病因复杂,难以完全用单基因突变解释,项目组基于功能性克隆的理念,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非编码区突变、双基因突变等迟发性耳聋分子机制研究,克隆了FOXI1和KCNJ10、和TBC1D24三个迟发性耳聋新致病基因,并阐明其分子致病机制。3. 发现迟发性耳聋治疗的新作用通路在迟发性耳聋分子病因研究的基础上,项目组进一步阐明了迟发性耳聋的病理机制,针对听觉系统毛细胞不可再生性的挑战,发现Wnt/β-catenin通路对耳蜗支持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作用,证实对该作用通路的调控可促进内耳毛细胞再生。4. 建立以基因-听力联合筛查为基础的早期诊断和干预策略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针对中国人群儿童迟发性听力障碍的主要遗传易感因素——GJB2基因p.V37I纯合突变的新生儿基因筛查,可提前发现易感儿童并做出预警,结合后期听力跟踪随访可对儿童迟发性听力障碍作出有效的早期发现与干预。基于迟发性听力障碍的主要遗传易感基因的新型检测技术已在全国10个省市进行应用推广,完成了2万例以上新生儿血片DNA基因突变筛查,在检出的易感基因携带者中,听力学检查证实其中6.3%具有迟发性耳聋,显著降低了迟发性耳聋的危害。项目组共发表SCI论著56篇,总影响因子157分,共计他引472次,最高单篇他引58次。举办国家级学习班21次、主办国际会议2次,受邀在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德国等国的国际会议上主旨发言60余次。自主研发的便携式儿童听力障碍检测技术及设备已在上海市各区县70余家幼儿园进行应用推广,筛查人数超过2万例。儿童迟发性耳聋的早期干预与筛查收到广泛重视,2013年被编入国家卫健委政策文件《儿童耳及听力保健技术规范》,规范实施3年来估计筛查约30万人次。培养硕士53名,博士51名,博士后7名,全国巡讲50余次,培养该领域专业人员2000余名。主编专著2本,参与国际共识制定1项,使我国迟发性耳聋诊治水平整体达到国际先进,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吴皓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作为项目组负责人,对科技创新内容1-4均有重要贡献,负责项目整体设计、经费申请、子项目任务协调、研究指导及质控。旁证材料:发表代表性论文1-4、8、11-19等;主编著作2本(附件13、14)。
2杨涛正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对创新点1-2有重要贡献。发现常见迟发性耳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新致病基因FOXI1和KCNJ10,在国际上首次证实该疾病的双基因突变致病机制。发现TBC1D24是控制内毛细胞突触囊泡循环转运的关键分子,其突变可导致听神经突触病变,是导致迟发性聋及老年性聋的重要致病机制。揭示中国人群迟发性耳聋基因突变图谱及基因型-表型关联,发现我国迟发性耳聋的主要遗传易感因素GJB2基因p.V37I突变,建立基于基因-听力联合筛查的早期干预模式。旁证材料:发表代表性论文1-8、13-15、17-19,参与国际共识1项(附件11)。
3汪照炎正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对创新点2、4有重要贡献,在治疗策略的研究中,负责病例管理、随访研究、资料分析等工作的实施和监督。负责专业人才培养,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推广应用。旁证材料:出版专著(附件14)。
4贾欢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对创新点2、4有重要贡献,在治疗策略的研究中,负责病例管理、随访研究、资料分析等工作的实施和监督。并积极开展项目成果的推广。旁证材料:发表论文(附件40)。
5汪雪玲助理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 对创新点2、4有重要贡献,主要负责听力障碍生物样本的收集、处理、存储,并对生物样本进行系统化、规划化、集约化的管理与应用。旁证材料: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附件37)。
6陈颖中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 对创新点2、4有重要贡献,主要负责耳聋家系的采集、随访、遗传学病因分析等。旁证材料:发表论文3篇(附件23,24,36,39)。
7胡凌翔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 对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主要负责毛细胞再生的动物研究。旁证材料:发表代表性论文3篇(附件30-32)。
8於得红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 对创新点1、3有重要贡献,主要负责神经元损伤干预的动物研究。旁证材料:以通讯作者发表发表论文1篇(附件37)。
9柴永川中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 对创新点2、4有重要贡献,主要负责耳聋家系的采集、随访、遗传学病因分析等。旁证材料:发表论文6篇(附件22、24、25、34、35、39)。
10黄治物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 对创新点4有重要贡献,主要负责耳聋患者听力表型分析与基因型-表型关联研究,听力筛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及推广。旁证材料:出版书籍1本(附件13)、发表论文3篇(附件33-35)。
11张治华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 对创新点1、2有重要贡献,主要负责耳聋家系的采集、随访、遗传学病因分析等,并积极开展项目成果的推广。旁证材料: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附件38)。
12李蕴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 对创新点4有重要贡献,主要负责听力筛查技术培训、项目成果的全国应用与推广。旁证材料:发表论文2篇(附件34、35)。
13朱伟栋初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 对创新点1、2有重要贡献,主要负责耳聋家系收集、随访与观察。旁证材料:发表论文1篇(附件3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吴皓,杨涛,汪照炎,贾欢,汪雪玲,陈颖,胡凌翔,於得红,柴永川,黄治物,张治华,李蕴,朱伟栋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1350664-427 心房颤动疾病链及临床治疗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心房颤动疾病链及临床治疗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项目简介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房颤总体患病率为0.77%。房颤人群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增加1倍,脑卒中的发生率是窦性心律人群的4-7倍。房颤病因至今不详,也依旧没有安全有效的根治药物,导管消融在近二十年取得了迅速发展,但对于长程持续性房颤,仍存在较高的复发率,为进一步提高房颤治疗效果,经过多年探索与总结,项目组针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治疗策略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心房颤动疾病链”的全新概念,围绕四个关键临床问题,即“房颤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房颤导管消融策略如何优化”、“影响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的因素有哪些”、“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怎么办”,从房颤发病机制、易感因素、进展过程、导管消融策略优化、术后复发处理等对房颤进行基础到临床的全程干预,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代表成果如下:一、对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策略优化,特别是针对长程持续性房颤进行攻关。在国际上首创房颤消融的“CCL”术式:提高了疗效,减少并发症,显著缩短了住院时间;在国内首先提出内外科杂交治疗,开创一站式手术模式;国际上率先提出Rotor+环肺静脉消融应用于持续性房颤,显著提高了房颤的术中终止率及远期成功率。二、对影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预后的各项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对年龄、性别、瓣膜反流、早期药物强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左房壁厚度对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预后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糖尿病合并房颤的治疗以及房颤术后急性心力衰竭等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三、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患者的治疗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仍旧是世界性难题,基于本中心国际上最大系列的房颤消融病例,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导管消融数据库,通过对房颤导管消融复发因素进行系统性研究,包括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房速的治疗、房颤导管消融复发因素、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类型对导管消融影响等进行了系列研究,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四、发病机制探索:心房颤动的机制研究及干预。国际上首先研究心房颤动致心房重构的三个机制:结构重构、电重构、神经重构之间的关系;率先对Rotor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并应用于房颤临床导管消融治疗;发现了房颤发生的最新机制——肺静脉负荷学说;并对房颤消融术中迷走神经反应进行了研究,国际上首次提出心脏去迷走神经消融应用于年轻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为其提供了起搏器之外的全新治疗策略选择。 项目组编撰了我国首部房颤射频消融术专著——《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学》,在全国成立了20余个房颤治疗分中心,连续十余年开展“房颤导管消融国际培训班及上海心房颤动国际论坛”,培训了全国一半以上术者,参与制定了中国房颤治疗指南,申报奖项的16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70分,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旭正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本项目负责人,是临床和实验研究的设计者,在标书书写、基金申请、研究的总体思路设计,数据的分析,论文的起草以及审阅最后论文发表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主要决策者,在患者治疗策略的制定以及治疗方案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对本项目关键技术中第1、第2、第3、第4等所有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2姜伟峰中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本项目临床部分的主要实施者以及实验部分的实施者之一,完成病人的诊断、射频消融治疗、随访、数据整理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主要实施第1创新点、第2创新点及第3创新点。
3秦牧中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本项目临床部分的主要实施者以及实验部分的实施者之一,完成病人的诊断、导管消融治疗、随访、数据整理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主要实施第1创新点、第2创新点及第3创新点。
4张宇正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本项目临床部分的主要实施者以及实验部分的实施者之一,完成病人的诊断、射频消融治疗、随访、数据整理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主要实施第1创新点、第2创新点及第3创新点。
5周立中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本项目临床部分的主要实施者以及实验部分的实施者之一,完成病人的诊断、随访、数据整理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主要实施第2创新点及第3创新点。
6张道良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本项目临床部分的主要实施者以及实验部分的实施者之一,完成病人的诊断、射频消融治疗、随访、数据整理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主要实施第1创新点及第4创新点。
7徐楷中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本项目临床部分的实施者以及实验部分的实施者之一,完成病人的诊断、射频消融治疗、随访、数据整理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主要实施第2创新点及第4创新点。
8吴绍辉初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本项目临床部分的主要实施者以及实验部分的实施者之一,完成病人的诊断、射频消融治疗、随访、数据整理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主要实施第1创新点、第3创新点及第4创新点。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多功能标测导管中国ZL-2012-2-0387511-X深圳市惠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刘旭
进步奖刘旭,姜伟峰,秦牧,张宇,周立,张道良,徐楷,吴绍辉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1360664-432 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关键技术的创新应用及推广
项目名称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关键技术的创新应用及推广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临床医学外科学(血管外科)领域。围绕提高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创新性的建立了一系列安全有效且易于推广的新技术。同时较深入的开展了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以下重要创新性成果:一、国内首创内膜下成形术(SIA)开通动脉长段闭塞并全国推广。我科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率先在国内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技术治疗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技术成功率高达98.8%,术后1年、2年和5年的临床有效率为92%、85%和76%,提高了手术的救肢率和患者的存活率。此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微创且经济,近远期效果令人满意。二、发现支架是影响通畅率的危险因素,首次提出支架重叠原则。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影响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与支架相关,因此针对原发性股腘动脉长段CTO病变支架植入治疗,首次提出支架重叠长度约1cm。其次,根据病变情况使用 CDT 及斑块切除术有助于缩小支架治疗范围;最后,在长段病变的治疗上应首选顺应性良好的支架,并配备足够长的规格尺寸。三、创新性提出球囊序贯扩张技术。PTA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血管狭窄、闭塞的主要手段。但是研究发现,对动脉闭塞性病变不论是单纯球囊扩张、金属裸支架还是药物涂层支架等(DES),其术后血管再狭窄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都比较高,导致患者远期疗效不理想,甚至发生急性血管事件(病人致残甚至死亡)。因此,我科首次提出球囊序贯扩张,降低动脉夹层及出血并发症,显著提高腔内手术成功率。四、基础研究:(1)发现多种高光热性能的光热材料,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采用光热治疗的方式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新方法,并将通过温度的精确控制,利用纳米材料表面冷却功能和相应的穿透能力,同时达到抑制增生的平滑肌细胞的同时有效的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解决目前治疗的难点。(2)观察光热纳米材料刺激治疗AS后对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及内皮细胞表型的影响,探讨光热纳米材料防治AS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分子机制,为向临床应用过渡奠定基础,并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我科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率先在国内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技术治疗ASO病人有10000余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提高了手术的救肢率和患者的存活率,整体疗效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首先创立国内血管外科医联体,目前已超过50家,医院遍布全国,通过人员培训、专家讲座、手术演示、技术推广等多种方式,将我科创新的治疗下肢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推广开来,已在全国20个省市50余家医院及台湾和亚洲范围内推广应用了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及相关的技术,共应用 30000余例,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曾列入卫生部“十年百项”推广项目。发表论文98篇,其中SCI收录36篇。成果相关20篇论文共他引163次,单篇最高他引42次。研究结果已纳入中国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治疗指南,本项目极大提高我国在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陆信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总负责人及主要科研课题负责人;负责手术个性化方案的制定、手术实施;负责专业人才的培养,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负责科研方向的建立;对创新点1-4均有重要贡献,旁证材料:发表代表性论文1-12.
2叶开创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发展内膜下成形技术,技术成功率高达90%以上,术后1年、2年和5年的临床有效率为92%、85%和76%,提高了手术的救肢率和患者的存活率;提出球囊序贯扩张,降低动脉夹层及出血并发症,显著提高腔内手术成功率。对创新点2、3、4做出重要贡献,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3、4、8、10、11.
3殷敏毅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提出球囊序贯扩张技术,在治疗长段病变时,使用小而长的球囊进行扩张以避免广泛夹层形成,从而减少需行支架植入术治疗的病变范围及长度,降低了动脉夹层及出血并发症,显著提高腔内手术成功率。对创新点1、2、3做出贡献,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5、9、10、11.
4李维敏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技术治疗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技术成功率高达90%以上,提高了手术的救肢率和患者的存活率;联合提出球囊序贯扩张技术,降低动脉夹层及出血并发症,显著提高腔内手术成功率。对创新点1、2、3做出贡献,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5、6、9.
5秦金保中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发展内膜下成形技术,手术实施者之一,技术成功率90%以上;开展基础研究,实施光热材料在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对创新点2、3、4作出贡献,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1、2、4、8、10、11.
6刘晓兵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提出球囊序贯扩张技术,降低动脉夹层及出血并发症,显著提高腔内手术成功率。对创新点1、3做出贡献,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9、10、11.
7杨心蕊中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发展了球囊序贯扩张技术,降低动脉夹层及出血并发症,显著提高腔内手术成功率。对创新点2、3、4做出贡献,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2、4、8、11、12.
8李博助理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发了多种光热材料,对其进行了血管疾病等方面的应用。对创新点4做出重要贡献,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1、2、3、4.
9赵振中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治疗长段病变时,使用小而长的球囊进行扩张以避免广泛夹层形成,从而减少需行支架植入术治疗的病变范围及长度。对创新点3做出贡献,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11.
10刘光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探索腔内技术开通长段动脉闭塞,探索EVT治疗FPA长段CTO病变支架失败的临床疗效。对创新点2、3做出贡献,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7、1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双向导管交换鞘中国202289179U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叶开创;陆信武
2授权发明专利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瘤内压力无线测量系统中国CN201888815U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刘晓兵;王文兴;韩韬;陆信武;蒋米尔
3授权发明专利纳米探针转染的脂肪源细胞及其在制备MRI动态示踪剂中的用途中国CN103540563A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陆信武;秦金保;叶开创;李祥祥;蒋米尔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模拟体内微环境的干细胞培养体系及用途中国CN103966161B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陆信武;秦金保;叶开创;李祥祥;杨心蕊;蒋米尔
5申请发明专利一种促进干细胞粘附、迁移、归巢及血管新生的方法中国CN103969442A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陆信武;秦金保;李祥祥;叶开创;杨心蕊;蒋米尔
6申请发明专利一种细胞混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中国CN105838670A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陆信武;袁福康;秦金保;彭智猷;叶开创;杨心蕊;黄丽佳;蒋米尔
7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光热效应的聚吡咯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CN105833269A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陆信武;彭智猷;秦金保;叶开创;袁福康;杨心蕊;黄丽佳;蒋米尔
8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原位激光动脉开窗装置及其用途中国CN107374779A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陆信武;李维敏;殷敏毅;叶开创;刘晓兵;秦金保;王瑞华;彭智猷;杨心蕊;刘光;蒋米尔
进步奖陆信武,叶开创,殷敏毅,李维敏,秦金保,刘晓兵,杨心蕊,李博,赵振,刘光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1370664-436 百子莲种质资源引育保存与产业化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百子莲种质资源引育保存与产业化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上房园艺有限公司,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东北林业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信阳农林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简介百子莲为原产南非的多年生花卉,素有“爱情花”之美誉,是世界100多个国家广为栽培的观花地被和盆花植物。2002年引种上海后出现胚胎败育、花葶倒伏、观赏性下降等问题,与市场需求有很大差距。在省部级等15个项目的资助下,经10余年联合攻关,形成了“优良种质引育→体胚高效繁育技术→花期、矮化性状调控与综合评价→胚性细胞超低温保存→多地示范推广”为主线的应用技术体系,主要科技创新如下:1. 首次实现百子莲优良种质资源的引育、筛选和创制。陆续从国外多地选引百子莲属48个品种400份核心种质,在上海、江苏、云南建立资源保存圃;应用观赏性-生态适应性评价与自然选择育成新品种‘爱莲’‘紫城’;太空搭载辐射诱变技术选育出‘细叶’‘花叶’与‘紫茎’等6个新品系。揭示开花品质下降与胚胎败育的形成机制,挖掘株型矮化、开花诱导与抗逆性相关的ApGA20ox/ApFT/ApARF/ApTIR1等20个重要性状控制基因。创建百子莲胚性细胞遗传转化体系,定向调控观赏与繁育性状。2. 构建以离体快繁、株型矮化与花期调控为主的栽培繁殖技术体系。为解决高温、高湿引起百子莲胚胎败育、结实率低的问题,建立以百子莲叶片、花梗和茎段为外植体的组培和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体系,增殖系数达3.5以上;1.0 g胚性细胞可诱导生产722个胚状体,比国外诱导效率提升52 %,种苗生产成本降低60~80 %,彻底改变高价进口种苗的现状。基于开花调控机制调控内源激素、变温栽培控制糖代谢水平实现植株矮化超70.1%,花期提前达76天,解决了株型松散、易倒伏等问题。3. 创新性地应用碳纳米材料和细胞凋亡抑制剂优化离体细胞超低温保存体系。百子莲胚性细胞长期继代培养会丧失成胚能力,这是制约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应用的一个普遍性科学问题。创新性地将4种碳纳米材料(单壁碳纳米管、富勒烯、氧化石墨烯、石墨烯量子点)与细胞凋亡抑制剂应用于植物超低温保存体系,在缓解细胞胁迫伤害与细胞程序性死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细胞冻后活性提升90%,为实现胚性细胞中长期保存与可持续性产业化应用提供重要技术保障。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5篇(SCI收录15篇),累计引用396次;获“201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与“第50届国际低温生物学年会最高学术奖‘水晶奖’提名”。筛选出适宜于温带至亚热带地区推广应用的优良品种26个,育成2个植物新品种与6个新品系,江浙沪与西南省份大面积推广应用百子莲种苗1200余万株,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 %以上,新增产值近1亿,新增利润3707.15万元。经行业专家鉴定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了我国花卉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百子莲胚胎发育、重要基因挖掘、利用RNA干扰技术获得矮化植株以及体细胞胚胎发生建立产业化生产体系相关方面的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申晓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对本项目创新内容1,2,3做出重要贡献。10余年来一直以百子莲为研究对象,主持4个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和1个上海市教委理科重点项目,作为第二完成人承担上海市农委科技攻关项目2项。1)率先在国内建立百子莲体细胞胚胎发生和超低温保存技术体系;创新性地将碳纳米材料用于百子莲超低温保存技术体系优化,提高细胞冻存率90.0 %;2)建立百子莲胚性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转基因植株比野生型株高降低50 %左右。担任Cryobiology期刊编委,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中文期刊9篇(附件5-1,5-2,5-5,5-7);第一完成人获得授权专利8项(附件1-2)。
2卓丽环教授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1、筛选百子莲种质,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圃;针对不同百子莲品种建立资源观赏性、生态适应性、抗逆性综合评价体系。筛选出早花百子莲优良品种‘Big blue’,繁殖优质种苗5万多株,并在上海世博园区、上海鲜花港、居住区和公共园林绿地进行示范应用。2、开展百子莲胚胎发育与开花机理研究,创建百子莲矮化与花期调控栽培技术体系。3、对创新点1、2做出重要贡献。完成上海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2项(附件5-8, 5-9),发表SCI论文4篇,国内核心期刊16篇(附件5-2, 5-3, 5-4, 5-5),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2名。
3张荻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基于胚胎学与开花生理研究,明确了百子莲系统演化位置,解决了本属植物长期存在的分类学争议;构建了开花诱导分子调控网络。2、阐明了生长素信号调控胚性细胞诱导与保持的分子机制。克隆6个与胚性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基于合子胚与体胚发育特征,为单双子叶植物起源进化的科学问题提供科学佐证。3、构建百子莲胚性细胞超低温保存逆境生理调控模型,揭示保护机制与细胞凋亡发生类型,克隆纯化保护蛋白,优化超低温保存体系。4、对创新点1、2、3做出重要贡献。授权发明专利13项(附件1-1,1-2),发表SCI论文15篇(附件5-1,5-2),主持完成国家与省部级课题3项
4黄建荣教授级高工上海上房园艺有限公司上海上房园艺有限公司建立百子莲300平方米的组培快繁的实验室,繁育优质百子莲种苗100万株,建成小苗炼苗基地800平方米,组建两个百子莲的专业合作社。切花盆花景观花规模300亩,形成百子莲幼苗培育、成品苗生产、切花生产、景观应用产业链示范基地。实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6年-2018年实现新增产值1500,新增利润180万。对该项目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附件1-3)。
5李世峰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建立百子莲品种资源圃,收集到26个品种资源;建立百子莲杂交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出2个百子莲新品种(附件1-4,1-5);示范推广百子莲种苗600余万株;集成优化了百子莲种苗快速培育技术;组织开展百子莲生产栽培关键技术研发。对创新点1、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
6张琰副教授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1、应用自然选择与太空搭载诱变技术选育获得百子莲细叶、花叶、矮化6个新品系。2、筛选百子莲种质,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圃;3、对该项目创新点1做出重要贡献。完成上海市农委与教委科研项目3项(附件5-8,5-9),发表国内核心论文1篇(附件5-3)。
7任丽副研究员上海农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建立植物超低温保存模式体系及外源添加物质筛选体系;率先采用碳纳米材料对百子莲优良种质超低温保存进行体系优化;研究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的植物逆境胁迫响应机理,相关学术成果获得第五十届国际低温生物学会年会(2013,美国贝塞斯达)水晶奖提名。对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8篇(附件5-1,5-2),授权发明专利10项(附件1-1,1-2)。
8孙颖副教授东北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在本项目中参与百子莲开花生物学与繁育系统相关部分研究工作。明确了百子莲的各项与开花相关的花部特征、开花物候、传粉昆虫与传粉机制、结实格局与资源限制等,找出了百子莲在上海市结实率不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百子莲种子萌发与发育特性研究,以及百子莲生殖生长期的光适应相关研究。提出了提高百子莲结实率的策略,对该项目创新点1做出重要贡献。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附件1-6),发表项目相关的中文核心期刊8篇(附件5-4)。
9汪成忠副教授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本项目中百子莲属植物物候学观测,栽培技术研发等工作。开展百子莲质资源搜集与适应性栽培研究,目前搜集国外百子莲新品种49个,并建立资源圃繁育不同品种种苗4万余株,是国内搜集百子莲新品种最多的科研机构。在资源搜集的基础上开展百子莲资源耐寒性、耐湿热评价,筛选适合江浙沪地区百子莲盆栽品种5个,地被品种3个,切花品种10个,对该项目创新点1、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2014年在江苏多地开展百子莲的产业化推广工作,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口碑。获得江苏省农委科研项目一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一篇(附件5-6)。
10解玮佳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云南省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具体完成百子莲的田间杂交组合配制、杂交后代培育及筛选,选育出2百子莲新品种(附件1-4,1-5), 协助上海交大建立百子莲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体系,通过标准化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培育百子莲种苗。
11陈冠群助理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本项目中参与了百子莲胚性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建立;研究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的植物逆境胁迫响应机理,相关学术成果在第53届国际低温生物学会年会(2016,加拿大渥太华)中做学术报告,获Student Travel Award。对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附件5-1),授权发明专利6项(附件1-1,1-2)。
12岳建华讲师信阳农林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基于外源GA4及合成抑制剂多效唑(PAC)对百子莲株高进行定向调控,利用高通量测序RNA-Seq技术筛选出控制株高性状的关键基因ApGA20ox1。RNAi技术抑制ApGA20ox1基因表达,获得矮化性状植株。在遗传学层面揭示GA信号调控株高建成的机制,为百子莲的矮化栽培技术奠定重要科学依据。对该项目创新点1、创新点2做出重要贡献。发表SCI论文4篇(附件5-7),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
13石玉波副教授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1、在本项目中完成百子莲花期调控、转录组组学分析、挖掘开花调控基因等工作。2、目前搜集国外百子莲新品种20个,并开展百子莲新品种繁育工作,繁殖优质种苗2万多株,并在嘉兴碧云花园有限公司和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进行示范应用。3、主持并完成市厅级项目2项,发表核心论文4篇(附件5-5),获嘉兴市自然科学奖论文1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百子莲生长素受体蛋白TIR1及其编码基因和探针中国ZL201310270238.1上海交通大学申晓辉,张荻,岳建华,任丽
2授权发明专利百子莲赤霉素受体APGID1a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和探针中国ZL201310221049.5上海交通大学申晓辉,岳建华,张荻,任丽
3授权发明专利百子莲赤霉素合成双加氧酶APGA20ox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和探针中国ZL201410240613.2上海交通大学申晓辉,岳建华,张荻,任丽
4植物新品种权爱莲中国云林园植新登第20140017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李世峰、解玮佳、李树发、彭绿春、宋杰、蔡艳飞、陆林
5植物新品种权紫城中国云林园植新登第20140016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解玮佳、李世峰、李绅崇、宋杰、彭绿春、张露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百子莲胚性愈伤组织保存效果的方法中国ZL201410468246.1上海交通大学张荻,任丽,陈冠群,岳建华,邹梦雯,申晓辉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优化百子莲胚性愈伤组织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效果的方法中国ZL201410468264.X上海交通大学申晓辉,陈冠群,任丽,张洁,张琰,张荻
8授权发明专利百子莲的组织培养方法中国ZL200910049974.8上海上房园林植物研究所陈建华,黄建荣,沈勤
9授权发明专利百子莲生长素信号转录调控蛋白Aux/IAA3及其编码基因和探针中国ZL201510359293.7上海交通大学张荻,陈冠群,王俊杰,申晓辉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带胶套的多功能组培瓶中国ZL201620087698.X东北林业大学孙颖、杨雪、王蕾、高文杰、金术、王想、金利妍、王欢、刘洋
进步奖申晓辉,卓丽环,张荻,黄建荣,李世峰,张琰,任丽,孙颖,汪成忠,解玮佳,陈冠群,岳建华,石玉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上房园艺有限公司,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东北林业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信阳农林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
1380664-437 基于养分供需规律的都市型农区猪田匹配及清洁化生态种养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基于养分供需规律的都市型农区猪田匹配及清洁化生态种养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贵州大学,光明生猪有限公司,上海市上海农场,上海市绿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土壤肥料学领域。城镇化背景下,都市农区不可或缺,是满足城市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和产业振兴的重要区域。然而,传统种养方式未考虑猪田合理结构,导致种养失衡,使得农区环境污染严重,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背离。在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863”等支持下,项目围绕猪田结构匹配、废弃物及污染物的管控以及种养循环技术模式等关键技术难题,经过12年科技攻关,实现关键理论、技术、模式和装备的创新与突破。1、建立基于农区养分平衡规律的养殖与种植结构匹配算法(猪当量与农田面积比值),提出动物-土壤-植物三维系统养分供需作用机理。提出环境中养殖、种植和土壤等不同界面养分动态分布关键理论参数;创立都市农区养分迁移表征、预测和数据集成处理的过程理论模型;构建都市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标准与监测体系,被农业农村部采纳,覆盖全国35个大中城市,5大类,2180个分项监测数据。为实现农区养分平衡供需规律下的种养结构与循环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2、创新农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建立典型有害污染物的快检技术体系。突破都市型农区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瓶颈,创制可移动隧道式高通氧废弃物收集发酵一体化装备,缩短发酵周期60%以上,形成废弃物高效转化利用的菌剂及生物有机肥产品,解决了粪尿恶臭、秸秆分散等污染问题。创新典型有害重金属、农兽药等污染物的快速诊断技术,形成基于功能性核酸识别和纳米酶催化的新型快检技术和产品,其检测时间在30分钟内,最低检测限低于危害物国家限量标准,检测成本为常规抗体类快检产品的50%,为农区废弃物污染、危害物控制和农产品安全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撑。3、创建畜禽粪尿液体养分管网输送管控工艺,形成废弃物养分“自循环”、“互循环”和“它循环”的三种种养平衡集成技术模式。建立废弃物移动式收集(半径≤1000米)、干粪秸秆混合(8:2)、菌剂添加(1%)快速发酵技术,集成以种定养式单元的“自循环”模式,适用于家庭农场(被写进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建立灌溉水和粪尿养分双管道输送管网,集成以养定种式单元的“互循环”模式,较常规明渠灌溉,亩均化肥减量20%以上,成为全国农垦推广的典范模式;建立远程可控废弃物收集、前处理、发酵与专业服务到田的区块合作模式,集成种养单元间单向输出或接受的开放式“它循环”模式。获授权专利25件(发明专利21件),软件著作权8件,国家生物有机肥登记证2项,论文160篇(SCI 90篇),专著2部。制定技术规程及手册5项,企业标准2项,中国农学会鉴定认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土壤-植物-动物系统中的养分管理及以养定种的循环模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被FAO气候变化首席专家高度肯定。成果在107个家庭农、28个都市种养农(垦)区及十个省市应用,产品推广802.26万亩。近三年新增利润4.17亿元,且社会环境效益显著。举办成果应用培训20余次、2000余人。受邀在全国都市农业工作大会上发布中国都市农业发展评价报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周培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总体设计和组织实施,为创新点1、2、3的主要贡献者。创新点1:提出猪田比值计算理论依据,研究都市农区养殖、种植和土壤养分动态分布过程理论;创新点2:重点开展都市农区种养废弃物生物转化与配套工艺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可移动隧道式高通氧废弃物发酵装备,创新典型重金属的快速检测技术;创新点3:设计并建立都市农区三种不同尺度的种养平衡精准化技术模型,提出种养平衡推广应用模式。是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1、5、6、7、8项的发明人。支撑材料:附件1-1、1-5、1-6、1-7、1-8。
2吴远根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项目主要参加人,创新点2的主要贡献者。发明了一种适用于小分子典型有害污染物的核酸适配体筛选方法,解决小分子靶标由于活性位点少、适配体难以筛选成功的技术瓶颈,并成功筛选了镉离子和百草枯农药的核酸适配体;创新了胶体金聚集和纳米酶催化的高效比色传感技术,首次建立了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的三价砷和镉离子检测新方法;开展了快速检测技术在都市农区环境典型污染物识别的应用推广。是主要知识产权目录第7、9项的发明人。支撑材料:附件1-7、1-9。
3张丹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主要参加人,创新点1、2的主要贡献者。创新点1:提出猪田比值计算依据和模型测算;创新点2:建立种养废弃物生物转化技术,制备适用于可移动隧道式高通氧装备的复合微生物菌剂产品,开展装备的发酵工艺条件优化试验,进行菌剂装备产品的推广应用。支撑材料:附件5-6。
4邹广彬副高级光明生猪有限公司光明生猪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参加人,创新点2、3的主要贡献者。创新点2:主要研究养殖废弃物-猪粪尿的干湿分离及生态化处理技术;创新点3:负责建立废弃物互利用种养平衡模式的黄海生态农场,并将技术模型进行示范验证。支撑材料:附件5-6、5-7。
5戴国树副高级上海市上海农场上海市上海农场项目主要参加人,创新性点2的主要贡献者。负责建立农田灌溉水和沼液肥双管道嵌入式养分输送管网和连接装置,并组织各类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支撑材料:附件5-6、5-7。
6闫龙翔副高级上海绿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绿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参加人,创新性点2、3的主要贡献者。创新点2:研制生物有机肥产品,获得国家微生物肥登记证,负责开展生物有机肥产品的推广应用;创新点3:参与“它循环”模式的第三方生物有机肥生产运营。是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2、3、4、10项的发明人。支撑材料:附件1-2、1-3、1-4、1-10。
7刘春燕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主要参加人,创新性点1、3的主要贡献者。创新点1:参与构建都市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创新点3:负责研究都市型畜牧清洁化生产模式,提出不同规模和不同组织方式下的种养循环生产方式。支撑材料:附件5-6。
8曹正伟讲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主要参加人,创新性点1的主要贡献者。构建了都市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标准与监测体系,界定35个大中城市数据标准化统计口径,构建5大类、2180个分项监测数据;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率、化肥施用量强度、农药施用量、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等指标监测体系;测算大中城市农业废弃物排放量。支撑材料:附件5-6。
9詹学佳中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主要参加人,创新性点2的主要贡献者。参与无固定点靶物质的适配体筛选和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重金属、抗生素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于汞离子、铜离子、砷离子、四环素的快速检测。是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1、5项的发明人。支撑材料:附件1-1、1-5。
10王斌初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主要参加人,创新性点3的主要贡献者。参与“自循环”技术模式的示范应用,负责园区种养废弃物发酵产物中致病菌的生物拮抗研究,开展家庭农场废弃物的养分转化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及循环种养模式示范。支撑材料:附件5-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改进无固定点靶物质的青霉素类抗生素适配体及其应用中国ZL201310338219.8上海交通大学周培, 贺兰, 智文婷, 詹深山, 罗艳芳, 刘乐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氯化血红素可控聚集的水胺硫磷便捷检测方法中国ZL201511001930.X贵州大学吴远根;陈华云;王啸;陶菡;唐维媛;邱树毅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都市型农业综合评价的信息处理系统中国ZL201210144934.3上海交通大学周培,肖杭,支月娥,李强,蒋磷蕾,詹学佳,苏燕华,彭勇政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木质素有机颗粒剂生产生物有机肥的方法中国ZL201010504131.5上海绿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闫龙翔,刘西莉,贾小红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菌液、液体微生物肥料、其生产方法及应用中国ZL201210253537.X上海绿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闫龙翔,陈芳,陈露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喷浆造粒生产生物有机肥的方法中国ZL201010504106.7上海绿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闫龙翔,刘西莉,贾小红
7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多种重金属的抗原的合成及其应用方法中国ZL201110157141.0上海交通大学周培, 奚涛, 邢海波, 支月娥, 詹学佳
8授权发明专利重金属汞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中国ZL201010229009.1上海交通大学周培, 奚涛, 邢海波, 曹成喜
9授权发明专利基于纳米金催化的共振散射光谱四环素检测方法中国ZL201310060274.5上海交通大学周培, 罗艳芳, 贺兰, 智文婷, 吴远根, 詹深山, 刘乐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生物有机冲施肥的生产方法中国ZL200810204157.0上海绿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闫龙翔,叶方华,贾小红,史静
进步奖周培,吴远根,张丹,邹广彬,戴国树,闫龙翔,刘春燕,曹正伟,詹学佳,王斌上海交通大学,贵州大学,光明生猪有限公司,上海市上海农场,上海市绿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
1390664-439 肿瘤辐射生物效应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项目名称肿瘤辐射生物效应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石河子大学,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临床放射学学科。治疗恶性肿瘤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难题和严峻挑战,对于无法手术的晚期肿瘤,传统放化疗效果有限,副作用大,基于放射性粒子植入的局部放射性介入治疗可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但其临床推广应用面临肿瘤增殖抑制机理不明确、放射性粒子能效不稳定、粒子植入临床操作难度高风险大三方面技术瓶颈,围绕以上难题,历时近20年产学研合作攻关,在恶性肿瘤介入放射性治疗的生物效应机制、放射性粒子产品研制和临床治疗体系构建与规范建立上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1.国际上率先对恶性肿瘤辐射抗性与敏感性机制进行研究,明确了125I放射性粒子对胰腺癌、肺癌更有杀伤性,为解决125I放射性粒子针对性不高、使用混乱而临床效果不明确的难题,推广放射性粒子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提出了一种新型非组织同源修复抑制剂筛选体系,为介入放疗增敏药物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工具基础。获得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2项。2、研制改进了125I放射性粒子药物产品,取得了美国 FDA 和中国 CFDA 放射性药物注册的产品,可直接放置于体内肿瘤进行有效剂量持续放疗,显著提高胰腺癌、肺癌、肝癌等肿瘤治疗的局部控制率和中位生存期,并大幅降低放射性损伤。围绕125I放射性粒子,拓展了肿瘤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基于胆道、输尿管的解剖特征,研制了携带放射性粒子的功能性支架,恢复器官功能,有效缓解恶性狭窄同时对肿瘤进行持续内照射。相关论文发表在临床放射学权威期刊European Radiology等,单篇最高引用次数111次。3、创建了放射性粒子植入局部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体系与规范,并实现大规模临床推广。针对肿瘤介入放疗以徒手经验操作的传统方法效率低、误差大的缺陷,提出了基于TPS软件放射性粒子放置术前规划、穿刺机器人术中控制、放置准确性术后验证的临床操作体系,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时间降低50%,粒子放置准确性实现根本保障,大幅提升粒子协同照射有效性和对周围器官放射性损伤控制的准确性;针对粒子植入后传统影像学成像方法无法精确评价肿瘤组织变化的难题,提出利用能谱CT差异性成像特性有效去除局部伪影的方法,保证了疗效评估的准确性。项目组建立了恶性肿瘤介入放射临床治疗体系,累计完成125I粒子植入治疗各类肿瘤3554例,其中治疗肺癌、胰腺癌、复发性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脊柱转移瘤的肿瘤局部控制率较传统放化疗均有显著提升,中位生存时间均有效延长,整体疗效居国际先进水平;发表论文105篇,其中SCI收录48篇,被引用593次;牵头制订肿瘤介入放射治疗的专家共识与医师考核培训规范,推广至全国21省市,累计治疗患者8931人。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忠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项目第一完成人及负责人负责筹划、指导整个项目的构建、推进,参与创新点1、2、3,研制了胆道、输尿管放射性粒子支架,指导125I放射性粒子临床体系构建,主导主要手术进行及改进,代表项目组国内外主要会议发言(包括北美放射年会、欧洲放射学年会)等,支撑材料 附件2-1 引文报告
2刘芬菊教授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本人作为项目第二负责人,对创新点1、2均有贡献,指导项目组从体外细胞培养到研究125I放射性粒子辐射对肿瘤的辐射敏感性及修复机制研究。以第一发明人获得美国国家发明专利1项、中国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相关论文(支撑材料:附件:2-1、1-1、1-2、1-3)
3丁晓毅正高级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本人对创新点3有贡献,主要致力于125I放射性粒子临床应用体系构建,临床应用推广,协助局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协助带教、培训博士、硕士及进行医生,发表相关论文(支撑材料:附件2-1)
4杜杰初级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本人对创新点2有贡献,在于成功构建了一种灵敏高效的NHEJ修复抑制剂筛选系统,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并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附件1-2、1-3、2-1引文报告)
5黄蔚中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对创新点3有贡献。主要是协助完成125I放射性粒子及支架的临床应用、技术总结及体系构建,协助局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承担部分国内会议发言、推广,带教硕士、博士及进修医生,参与部分论文撰写。见附件2-1 引文报告
6杨楠楠中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对项目3有贡献。主要参与125I放射性粒子术前规划、术后验证及长期随访,整理相关数据,撰写论文;协助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承担部分科室内带教。支撑材料 附件2-1 引文报告
7陈克敏正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对创新点3有贡献。主要参与构建利用能谱CT去除局部伪影,有效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后局部肿瘤组织变化,发表相关论文,见附件2-1 引文报告
8俞家华副教授苏州大学苏州大学对创新点2有贡献。主要是参与撰写及修改发表论著及专利申请工作。(支撑材料:2-1引文报告)
9陆健正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参与创新点二中胆道、输尿管支架设计,参与创新点三,125I放射性粒子临床治疗体系构建,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见附件 2-1
10王晨正高级石河子大学石河子大学对创新点3有贡献。主要是协助125I放射性粒子西部地区推广及举行大型会议及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发表相关论文。(支撑材料:2-1引文报告)
11徐鹏程工程师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参与碘-125密封籽源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任籽源生产部经理、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设备主管。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支撑材料:2-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Repair Activity of Non- Homologous End Joining美国20161111_110001_0020Suzhou universityenju Liu,Jie Du, Jiahua Yu,Haowen Zhang,Zengfu Shang,Yushou Zhang,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测非同源性末端连修复活性的方法中国ZL 2015 1 0478296.2 苏州大学刘芬菊,杜杰,俞家华,张昊文;尚增甫;张钰烁
3授权发明专利人类DCX基因在制备胶质瘤放疗增敏剂中的应用中国ZL.2012 1 0340345.2苏州大学刘芬菊 蒋昕 徐媛媛 杨磊
4实用新型专利输尿管内照射支架中国ZL201220639183.8ZL201220639183.8ZL201220639183.8ZL201220639183.8
5实用新型专利胆道内照射支架中国ZL201020545422.4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放射性密封籽源外用敷贴中国ZL201320824277.7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徐鹏程、吴松年
7实用新型专利放射性密封籽源激光焊接精密定位装置中国ZL201320892308.2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徐鹏程、吴松年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内镜专用放射性密封籽源植入枪中国ZL201320869409.8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徐鹏程、吴松年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无菌籽源链中国ZL201420022373.4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徐鹏程、吴松年
进步奖王忠敏,刘芬菊,丁晓毅,杜杰,黄蔚,杨楠楠,陈克敏,俞家华,陆健,王晨,徐鹏程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石河子大学,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
1400664-440 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扰动特性及其稳定预控系统技术
项目名称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扰动特性及其稳定预控系统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土木工程领域的地下工程技术。项目围绕我国西部广泛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穿越断层带隧道建设复杂理论和关键技术,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断层构造区围岩地压特性、开挖扰动位移的局部化及隧道结构灾变演化特征。建立了三维复杂构造应力场DDM数值方法、各向异性裂隙岩体三维非线性统一本构模型及其方向性评价方法\基于支护结构强度和变形综合优化的支护理论和技术体系。1.建立了三维复杂构造应力场DDM数值方法及软件系统。采用Lagrange插值函数,建立了高精度DDM方法。针对断层构造发育特点,建立DDM数值方法在有限边界、粘弹性介质条件下的控制方程组和非线性控制变量的循环迭代计算方法,有效解决了断层带岩体非线性变形特性的模拟计算问题并研发了相应二维及三维DDM软件系统。突破了以往DDM仅用于线弹性介质求解的局限性,有效解决了层状异性介质问题、半无限体及复合平面问题、断层带非线性变形特性问题、任意复杂构造地应力场模拟问题。为隧道穿越大规模断层破碎带设计所需基本荷载数据的获取提供了技术支撑。2.随机节理发育岩体剪胀机理及评价方法研究。研究解明了裂隙岩体在压载条件下体积扩容的力学成因,有效解决了考虑裂隙面非线性变形特性、岩块弹塑性变形、节理断裂扩展等复杂条件下裂隙岩体体积应变(剪胀)的三维DDM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随机节理发育岩体剪胀效应的量化评价方法。3.研究揭示断层破碎带地压及岩体变形特性,建立裂隙岩体变形各向异性评价理论模型及灾变演化预测方法。包括:1)基于变形等效法,建立了裂隙岩体统一本构模型;2)构建裂隙岩体一维柱状结构,建立了裂隙岩体任意方向非线性变形的多元件组合模型及其解析方法,从而建立了各向异性裂隙岩体三维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的模拟方法;3)构建变形模量球坐标,将一维柱状结构与概率分布评价结合,建立了断层带裂隙岩体各向异性特征定量评价方法;4)揭示了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开挖卸载围岩位移局部化及灾变演化特征,建立了相应的预测计算理论和方法。4.深入研究断层破碎带围岩地压特性及合理支护方式,建立新型支护技术并在工程中示范应用。基于支护结构强度及位移控制综合优化理念建立更具实用性的施工理论体系及其工艺流程。实现了理论预测与现场监测的有机结合,具有明确的预控目标、技术路线及进行永久支护位移预控值,有效避免了传统施工方法中支护控制目标的盲目性、设计施工目标与施工工艺关系的非确定性、永久支护实施时间的人为因素影响,实现了支护方法的事前及过程控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16项、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论文88篇,其中SCI/EI检索52篇;出版专著1本;省部级施工指南2项、主编行业标准2部、地方规范1部。经交通运输部组织专家鉴定,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项目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渝万铁路建设、京沈客专梨花顶隧道、蒙华铁路万华山隧道等工程,累计新增利润20732万元,税收4354万元,节资22279万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黄醒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总负责人,对创新点1至4有重要贡献,建立地质构造发育区原岩应力场的优化反演方法、DDM在非线性断层带 ;提出了断层破碎带 的理论分析方法;提出基于支护结构强度和变形综合优化的隧道支护理论与方法,对软岩隧道新奥法进行实用优化;发表论文22篇,其中SCI/EI收录16篇,获专利1项,获软件著作权3项,工程推广应用。
2李科教授级高工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主要参加人员,对创新点1和2及4有重要贡献,发表论文21篇,其中SCI/EI收录11篇,获专利1项,获软件著作权3项,参编规范2本,工程推广应用。
3王颖轶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主要参加人员,对创新点1至3有重要贡献,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获专利1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
4丁浩研究员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主要参加人员,对创新点3和4有重要贡献,发表论文7篇,其中EI收录2篇,获专利5项,参编规范1本,工法1项,工程推广应用。
5杜守继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主要查明及人员。对创新点3和4有重要贡献,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3篇。
6胡学兵教授级高工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主要参加人员,对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发表论文5篇,获专利1项,工程推广应用。
7吴刚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主要参加人员,对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出版专著1部(中国科学社),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EI收录14篇。
8张振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主要参加人员,对创新点3和4有重要贡献,获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论文12篇,SCI/EI收录9篇。工程推广应用。
9江星宏工程师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主要参加人员,对创新点4有重要贡献,发表论文4篇,EI收录1篇,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工程推广应用。
10程亮助理研究员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主要参加人员,对创新点2有重要贡献,发表论文4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1篇,工程推广应用。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实测结果及线性规划法的地应力场DDM反演方法中国ZL 201310011689.3上海交通大学王颖轶,李科,黄醒春
2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溶腔位置的隧道加强处治方法与支护结构中国ZL 201610979314.X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李科,吴梦军,丁浩,蒋德武
3授权发明专利穿越采空区隧道的支护方法中国ZL 201610938405.9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李科,吴梦军,丁浩,蒋德武,方林
4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地勘成果的水下隧道地应力场DDM反演方法中国ZL201610584307.X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李科,丁浩,吴梦军,吴胜忠
5授权发明专利隧道二次衬砌钢筋结构中国ZL201410327819.9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余顺,秦峰,吴梦军,唐健,胡学兵
6授权发明专利公路隧道洞口段泄洪模型试验装置中国ZL 201610303892.1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蒋树屏,吴梦军,丁浩,向昭,曹更任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暗挖隧道波纹钢板-混凝土复合衬砌结构中国ZL 20180077886.3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江星宏,李科,丁浩,程崇国,罗斌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隧道支护结构的支撑系统中国ZL 201820553053.X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江星宏,李科,李科,丁浩,胡学兵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二维位移不连续法分析软件(V1.0)中国2012SR037477上海交通大学黄醒春,李科,王颖轶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三维位移不连续法分析软件(V1.0)中国2012SR039475上海交通大学黄醒春,李科,王颖轶
进步奖黄醒春,李科,王颖轶,丁浩,杜守继,胡学兵,吴刚,张振南,江星宏,程亮上海交通大学,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
1410665-401 细胞代谢模型理性指导的红霉素新一代关键生产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细胞代谢模型理性指导的红霉素新一代关键生产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华东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宜昌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红霉素是重要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原料药,主要用于合成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为代表的新型半合成红霉素药物。全球红霉素原料药及其衍生物的市场在50亿元以上,中国是全球红霉素原料药发酵的主要生产国和供应国。本项目属于先进制造领域,旨在解决红霉素生物制造过程中能耗高、产量低、信息化程度低、过程技术缺乏科学认知等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因此,在深入认知菌种生理代谢基础上,开发实时传感检测技术、建立理性动态调控模型、形成现代高效制造模式,实施生物过程多维度关键技术体系的系统优化是工业红霉素生产成本降低及高效生产的关键。本项目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历时八年研究及应用推广,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改造靶点挖掘、发酵理性动态调控、数字化信息化现代生物制造的红霉素新一代生产完整技术体系。主要创新点如下:1.开发了基于组学模型分析的高效生产靶点挖掘新方法。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全基因组规模代谢模型整合代谢物组和非稳态13C代谢通量分析,系统解析了工业红色糖多孢菌高效生产红霉素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了高产菌株,为企业高效生产菌株的储备提供保障。2.建立了先进传感分析下细胞代谢模型指导的过程动态调控新技术。在应用过程尾气质谱仪的基础上,将先进在线生物传感器活细胞检测仪和电子鼻引入到红霉素发酵过程中,同时结合低场核磁共振仪对底物油的实时检测,从而有效实现了红霉素生物合成过程中从直接代谢物到宏观生理代谢参数再到微观生理代谢参数等关键参数多维度的实时检测。同时,以细胞代谢模型为出发点,通过应用代谢物组和非稳态13C代谢通量分析技术,对营养组分(碳、氮、磷)的代谢作用机制进行解析,从而系统优化红霉素发酵过程,实现生物学模型指导下的环境动态调控及工程学适配。3.形成了以数字化、信息化为基础的高效生物制造新模式。通过搭建生产过程执行系统(MES)框架,建设智能管理控制一体化平台,其中包含生产调度、产品质量跟踪和控制、故障分析、网络报表、能源管理等管理功能的平台,从而有效实现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把控、理性决策施行的目标,同时也为后续智能生物制造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本项目技术体系完整,研究成果成功应用到工业生产,产品发酵单位和质量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帮助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红霉素原料药生产厂家,占全球市场的60%以上。近三年企业新增利润1.71亿元,新增税收1.51亿元,创收外汇9571.5万美元。通过本项目的技术实施,企业每年降低蒸汽和电量消耗20%以上,减少CO2排放20%以上,具有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本项目发表论文21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请专利5项,培养博士硕士生20名,同时通过开办校企联合工程硕士班,为企业培养具有现代生物制造理念和技术的科技人才25人以上,为企业的技术更新、产业升级和人才储备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同时有效推动了抗生素行业的技术进步。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储炬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1.本项目第一完成人,总体负责项目整体规划,技术路线设计、实施和把握,主要包括基于组学模型分析的高效靶点挖掘、先进传感分析下细胞代谢模型指导高效红霉素动态调控等。2.是主要创新点1和2主要发明者和贡献者。3.是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4.项目占本人工作量60%。5.支撑材料:专利6件(附件2,3,4,8,9,11);科技重大专项结题报告(附件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题报告(附件19);论文15篇(附件23,24,25,26,27,28,29,30,31,33,34,35,36,37,39);BPBSE2017年度最佳论文奖(附件40)。
2李万钧工程师宜昌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宜昌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项目合作企业技术中心主任,具体负责项目的合作研究与技术开发,同时为项目新技术的工业化推广作出重要贡献。2.主要创新点2和3的贡献者。3.本项目占本人工作量60%。4.支撑材料:专利3件(附件3,4,5);论文1篇(附件23)。
3杭海峰副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1.负责红霉素生产过程中先进传感技术、动态调控策略的开发以及在工业规模的应用等。2.创新点2和3的贡献者。3.本项目占本人工作量60%。4.支撑材料:专利4件(附件7,9,10,11)。
4邓肇政工程师宜昌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宜昌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负责红霉素生产中试和工业规模的新技术推广和应用,以及数字化、信息化车间的建设。2.主要创新点3的贡献者。3.本项目占本人工作量50%。4.支撑材料:专利1件(附件6)。
5庄英萍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1.全程参与本项目从小试到中试到生产规模红霉素生产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同时为校企合作开发提供大力支持。2.主要创新点1和2的贡献者。3.本项目占本人工作量60%。4.支撑材料:专利7件(附件2,3,4,7,8,9,10);论文12篇(附件23,24,25,26,27,28,29,30,31,32,34,37)。
6曾伟工程师宜昌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宜昌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项目合作企业总经理,总体负责本项目产业化规划和实施,同时在企业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主要创新点2和3的贡献者。3.本项目占本人工作量50%。4.支撑材料:专利1件(附件5),论文1篇(附件23)。
7黄明志副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1.主要负责利用组学模型挖掘红霉素生产高效靶点以及红霉素发酵过程动态调控策略的开发等。2.主要创新点1和2的贡献者。3.本项目占本人工作量50%。4.支撑材料:论文5篇(附件26,31,33,34,36),BPBSE2017年度最佳论文奖(附件40)。
8熊辉工程师宜昌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宜昌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具体负责本项目新技术在企业生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以及数字化、信息化车间的建设。2.主要创新点3的贡献者。3.本项目占本人工作量50%。4.支撑材料:专利1件(附件6)。
9田锡炜讲师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1.具体负责红霉素生产前体正丙醇代谢靶点的设计、改造和验证,以及部分发酵过程动态调控策略的开发。2.主要创新点2的贡献者。3.本项目占本人工作量50%。4.支撑材料:论文1篇(附件34)。
10赵科义工程师宜昌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宜昌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负责中试及生产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的确立,产品技术方案的设计等。2.主要创新点3的贡献者。3.本项目占本人工作量50%。4.支撑材料:专利1件(附件6)。
11张嗣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1.项目实施过程中从全局性角度把握整体项目先进技术的可行性,从而确保生产新工艺的产业化转化和推广。2.主要创新点2和3的贡献者。3.本项目占本人工作量40%。4.支撑材料:专利7件(附件2,3,4,7,8,9,10);论文9篇(附件23,24,25,26,27,28,31,37,38)。
12陈勇讲师青岛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1.具体参与基于RQ补糖和总碳相等的动态调控碳源补加策略以及氮源组合整合磷源动态调控策略的开发和应用。2.主要创新点2的贡献者。3.本项目占本人工作量50%。4.支撑材料:专利2件(附件2,3);论文4篇(附件26,27,28,29)。
13洪铭中级廊坊梅花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1.具体参与红色糖多孢菌代谢物组和13C代谢通量平台的建立以及过程动态调控策略的开发。2.主要创新点1和2的贡献者。3.本项目占本人工作量50%。4.支撑材料:论文6篇(附件28,31,33,34,35,39);BPBSE2017年度最佳论文奖(附件4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红霉素发酵的糖醇混合补料新方法中国ZL201210571737.X华东理工大学储炬, 陈勇, 庄英萍, 张嗣良, 谭俊, 于晓光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红霉素发酵的复合有机氮源中国ZL201310124801.4宜昌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李万钧, 庄英萍, 储炬, 陈勇, 张嗣良, 高杨, 徐旭, 冯会蓉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红霉素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0810042768.X华东理工大学,宜都东阳光生化制药有限公司储炬,邹祥,李万钧,段洪武,庄英萍,张嗣良
4授权发明专利红霉素的生产方法中国ZL200710026673.4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谢俊杰,朱英伟,饶荣清,李靖天,曾伟,李万钧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硫氰酸红霉素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280035956.4宜昌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熊辉,赵科义,邓肇政
6授权发明专利电极对照测试方法及多功能测试装置中国ZL201610643049.8上海国强生化工程装备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张明, 唐寅, 杭海峰, 曾良平, 王伟飞, 周珍, 李英英, 李佳瑞, 庄英萍, 张嗣良
7授权发明专利稀土元素在红霉素发酵中的用途中国ZL200810036227.6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同联制药有限公司郝玉有, 周建, 王军峰, 庄英萍, 王永红, 储炬, 张嗣良, 郭美锦
8授权发明专利利用铵离子调控林可霉素发酵过程及提高林可霉素产量中国ZL200810032954.5华东理工大学,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储炬, 李啸, 张嗣良, 庄英萍, 钟承赞,葛友群,杭海峰, 王永红, 郭美锦, 夏建业,章付林,杨明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组合式消泡桨及使用组合式消泡桨的微型生物反应器中国ZL201610643053.4上海国强生化工程装备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杭海峰, 张明, 唐寅, 林小东, 曾良平, 徐奇聪, 周珍, 郭谋之, 庄英萍, 张嗣良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平行反应器电极标定装置中国ZL201721261273.7上海国强生化工程装备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张明, 唐寅, 杭海峰, 曾良平, 周刚, 郭美锦, 储炬
进步奖储炬,李万钧,杭海峰,邓肇政,庄英萍,曾伟,黄明志,熊辉,田锡炜,赵科义,张嗣良,陈勇,洪铭华东理工大学,宜昌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
1420666-402 超长天然气管道高精度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超长天然气管道高精度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理工大学,镇江市锻压机床厂,扬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泰州市江洲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项目属于先进制造领域。全球低碳经济的要求使天然气需求量快速增长。随着天然气开采和输送条件日益恶化,提高管道输送效率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目前国内钢厂和管厂都缺乏大批量生产大口径钢管的经验和能力,需要改造和引进国外卷板机设备,这是限制其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其国产化面临的根本难题是:现有超长天然气管道精度成形控制方法存在局限,难以保证超长板材预弯成形的圆柱度精度、超长直缝卷管母线直线度精度以及圆度小于1mm的高精度的要求。本项目围绕以上难题,在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等支持下,历经近十年研发,在超长天然气管道高精度加工关键技术、装备及质量保障方面取得突破,研制出可加工超长板材的大型高精度全闭环数控三辊卷板机以及双机联动数控液压板料折弯机。主要关键技术与创新成果如下:一、超长天然气管道高精度成形机理与加工技术:建立了宽厚板三辊卷板机的预弯及多道次连续滚弯成形过程的数学和物理模型,并开展成形机理研究,揭示了成形载荷变化规律以及滚弯成形回弹特性,提高了卷板加工的精度和效率。二、超长天然气管道高精度成形控制方法及其实现:提出了超长板材预弯工序的双机四液压缸实时同步控制方法,研发了双机联动液压板料折弯机全闭环数控系统,解决了12米长板材预弯成形的圆柱度精度难以保证的难题。提出了长上辊挠度补偿的多液压缸同步协同调整控制方法,开发了新型宽厚板的三辊卷板机全闭环控制系统,解决了12米长直缝卷管母线直线度难以保证的技术难题。提出了长上辊左右两端在线同步调整的控制方法,研制了宽板长辊的左右对称控制系统,实现了板材的管径一致,保证了卷管圆度小于1mm。发明了焊管矫圆工艺及其控制方法,解决了管材焊接变形问题,提高了管口成形曲率精度。三、超长天然气管道制造关键加工技术实施与应用保障体系:研发了超长天然气管道高精度、高一致性和高表面质量加工装备:双机联动数控液压折弯机和高精度全闭环数控三辊大型卷板系列机,并制定了相应的机床性能及评测国家/行业标准。本项目成果均得到产业化应用,机床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新研制的双机联动数控液压折弯机、高精度全闭环数控三辊大型卷板机在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威孚锅炉有限公司、江苏五星波纹管有限公司、江苏贝特管件有限公司等近百家企业得到应用。生产的石油天然气工业管线输送系统用钢管符合GB/T 9711-2011标准,产品合格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98%,生产的直缝钢管直径89mm-1620mm,生产效率提高近1倍。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新增利润2.2884亿,新增税收0.4609亿;间接经济效益:新增利润超过8.58亿,新增税收超过1.48亿。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1项,发表学术论文45篇,软件著作权1项,培养研究生8名,科技成果经国际查新和鉴定认为“该项目成果创新性强,应用价值高,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艳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1、技术总负责,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及压力加工技术的研发工作,提出高精度全闭环数控大型三辊卷板机的总体技术路线,双机联动数控折弯机的控制方案的设计,用于超长管道零件的高精度卷制成形。2、研究超长天然气管道高精度成形机理与加工技术。(创新成果1)3、实现了超长天然气管道高精度成形控制方法及其实现。(创新成果2)4、研制了超长天然气管道制造关键设备。(创新成果3)5、本项目本人占总工作量的80%。附件所有成果的第一作者(附件37:论文目录1~3,5,7,8,10~35)和第一发明人(附件38:发明专利目录1~5,8,42~46,51~52),支撑项目的负责人。
2许光辉工程师镇江市锻压机床厂镇江市锻压机床厂本项目第二完成单位镇江市锻压机床厂的技术总负责,主要负责全闭环数控三辊卷板机的生产和管理。1、参与研究了超长天然气管道高精度成形机理与加工技术。(创新成果1,附件2~4:国家发明专利1~3,附件37:论文目录18~21,附件21:江苏省重点计划项目主要成员)2、参与实现了超长天然气管道高精度成形控制方法及其实现。(创新成果2,附件2~4:国家发明专利1~3,附件5:论文目录18)3、研制了超长天然气管道制造关键设备:数控三辊卷板机。(创新成果4:附件15:江苏省火炬计划项目验收证书)。
3李曙生教授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项目第四完成单位的主要技术负责人,1、参与研究了超长天然气管道高精度成形机理与加工技术。(创新成果1,附件37:论文目录19~21,支撑项目主要成员 附件21:江苏省重点计划项目主要成员)2、参与实现了超长天然气管道高精度成形控制方法及其实现。(创新成果2,附件37:论文目录20)附件发表文章列表里文章39~45的第一作者。江苏省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项目负责人。(附件16:江苏省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项目验收报告)。
4骆桂林高级工程师扬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扬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项目第三完成单位扬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负责,主要负责双机联动液压板料折弯机的生产和管理。1、超长天然气管道高精度成形控制方法及其实现:研发了双机联动液压板料折弯机全闭环数控系统(创新成果2,附件7:国家发明专利6)。2、超长天然气管道制造关键加工技术实施与应用保障体系:研发了双机联动数控液压折弯系列机,并制定了相应的机床性能及评测国家/行业标准。(创新成果3,附件23~25:制订机床国家/行业标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的负责人。(附件18、19:火炬计划证书)。
5丁成才高级工程师泰州市江洲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泰州市江洲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本项目第四完成单位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参与完成了“大口径超长直焊管具有长上辊左右两端适时在线同步调整功能的控制系统”的制造和调试。(创新成果2:附件37:论文目录24,附件35:双创人才证书,附件38:发明专利目录4、20、42)。
6刘建国高级工程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参与了全闭环数控三辊卷板机的设计和研发,是支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主要完成人(附件37:论文目录26、28、33,附件21:江苏省重点计划项目)。
7宫赤坤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参与了全闭环数控三辊卷板机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研发,是支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的主要完成人(附件38:发明专利目录12、14、38~41、48,附件21:江苏省重点计划项目)。
8沈伟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参与了全闭环数控三辊卷板机的液压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研发,是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负责人。(附件37:论文目录4、6、36~38,附件38:发明专利目录11,附件20:国家自然计划项目)。
9熊巍工程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参与了建立宽厚板三辊卷板机的预弯、多道次连续滚弯成型过程的数学和物理模型,并开展成型机理研究,揭示了成型载荷变化规律及变形回弹特性(创新成果1,附件37:论文目录3、17、21、29,支撑项目主要成员)。
10周静讲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参与研究了超长天然气管道高精度成形机理与加工技术。(创新成果1,附件37:论文目录9,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
11罗桂芳工程师镇江市锻压机床厂镇江市锻压机床厂第二完成单位镇江市锻压机床厂的管理负责人,主要负责全闭环数控三辊卷板机的生产和管理。支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附件21:江苏省重点计划项目)和江苏省火炬计划主要完成人(附件15:江苏省火炬计划项目验收证书)。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卷板机中国ZL201510028615.X上海理工大学;镇江市锻压机床厂王艳;胡捷飞;许光辉;王建波;沈晓宇;王帅
2授权发明专利大型船用三辊卷板机中国ZL201610048610.8上海理工大学;镇江市锻压机床厂王艳;崔西民;许光辉;王健波;朱新庆; 胡捷飞;彭水平
3授权发明专利矫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中国ZL201510028692.5上海理工大学;镇江市锻压机床厂王艳;王健波;许光辉;胡捷飞;沈晓宇;王帅
4授权发明专利三辊立式楔横轧机中国ZL201410625429.X上海理工大学;泰州市江洲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王艳;胡捷飞;丁成才;王帅
5授权发明专利小型自动铺放装置中国ZL201610130661.5上海理工大学王艳;崔西民;谢广苏;王强;朱新庆; 彭水平;沈晓宇
6授权发明专利折弯机平衡轴过载保护装置中国ZL200810194748.4江苏国力锻压机床有限公司骆桂林;嵇宽斌;李正宏;时登洲;王春香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闭式四点机械压力机的液压润滑合成系统中国ZL201510093556.4江苏扬力集团有限公司郑义祥;刘吉霞;林雅杰;周桂祥;姜维 夏飞;曹阳;尹君
8授权发明专利可实现五自由度的手动调整机构中国ZL201610843328.9上海理工大学王艳;谢广苏;崔西民;沈晓宇;张苗苗;杨启迪;岳彩晨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机械式多工位机械手中国ZL201510432707.4江苏扬力集团有限公司詹俊勇;仲太生;金魏;罗素萍;庞小全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压力机一体化装模高度调节装置中国ZL201410303233.9江苏扬力集团有限公司黄建民;仲君;王明柱; 苗春慧; 黄小飞
进步奖王艳,许光辉,李曙生,骆桂林,丁成才,刘建国,宫赤坤,沈伟,熊巍,周静,罗桂芳上海理工大学,镇江市锻压机床厂,扬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泰州市江洲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1430666-404 低温室效应工质R290/R32制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项目名称低温室效应工质R290/R32制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轻工领域,学科为制冷及低温工程,服务于家用电器工业专用设备及类似设备。主要研究开发新一代环保工质R290/R32关键设备及其制冷装置。目前,制冷空调领域广泛使用的HFC制冷剂具有较高的温室效应指数(GWP),已被《蒙特利尔协议》和《巴黎协定》列为限制排放物质。因而,采用低GWP的R290/R32已经成为制冷剂替代的两大主流趋势。 R290/R32的压缩机及其制冷系统与传统系统有很大不同。用于空调、冷冻系统,面临R290易燃易爆、R32排气温度高、传统冷冻机油相容性和R32空调系统制冷制热速度慢、R290卧式冷柜除霜难等技术难题。本项目针对这些技术难题,开创性地提出了防爆结构的R290压缩机、湿压缩R32直流变频压缩机及其及超高速跃频启动高效空调、立体射流风冷无霜卧式冷柜制冷系统,成功地开发出新一代环保节能R290/R32空调与冰柜系统。成果如下:(1)系统研究并掌握了R290/R32及其混合制冷工质的基础热物性,研究了工质换热系数、与润滑油的互溶性等热流体动态参数,为优化设计R290/R32制冷循环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抑制R290可燃性、降低R32排气温度的混合工质成分。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52篇。(2)创新性地开发出高可靠性的R290压缩机泵体结构、高效电机设计及电机与泵体的最佳匹配,开发了可靠性高、相容性好、性能优的R290压缩机专用冷冻机油,提出了R290压缩机空调系统减小冷媒充注量的方法,实现了R290压缩机在空调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3)提出R32直流变频压缩机的最佳湿压缩工况及泵体结构,实现了R32湿压缩,大幅降低了R32排气温度,开发了新型R32专用冷冻机油,和特殊结构的消音器,获得了高效、高可靠性、超静音性能。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4)率先提出环保工质R32速冷速热空调,提出了一种基于对驱动算法及控制逻辑研究的超高速跃频启动(Kick Torque Start)控制技术,并搭载具有离心转子回油技术的压缩机,实现了10秒降8.9℃和10秒升15.6℃的降温升温,获得了速冷速热的最佳用户体验。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5)首创天然工质R290风冷无霜卧式冷柜,通过采用立体射流风循环技术、自动化霜技术及精确控温技术,将风道与制冷系统结合,化霜与制冷耦合设计,解决了卧式冷柜除霜难的问题,实现了卧式冷柜风冷化、无霜化、精确化、高端化用户体验。 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该项目经第三方检测、查新及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开发的产品可减少70-90%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科技成果在海立、海尔集团产业化,从2015年开始上市销售,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经3年多的市场检验证明:开发的开发的空调、冷柜产品性能稳定、运行安全可靠。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祁影霞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项目主要负责人,对项目进行总体规划部署、协调。参与多项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优化实验;参与产品改进、产业化: 1、对R290/R32热物性进行测试和研究,设计合理的R290/R32制冷循环热力学参数,进行热力学能效分析,分析工质物性等参数对制冷性能的影响; 2、对R290泄漏率、泄漏流场、可燃性进行研究;3. R290/R32混合工质热物性实验研究。附件2-3,10-11。
2周易高级工程师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1. 负责R290/R32压缩机泵体优化设计;2. 负责R290/R32压缩机防爆电机结构设计。附件4-5,12-13。
3王飞高级工程师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1、跃频启动技术研究与产品设计;2、负责指导产品生产实施。附件8-9。
4陶乐仁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1.R32压缩机排气温度控制方法研究;2.R32压缩机电子膨胀阀性能研究。附件36,39。
5刘妮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1. R290/R32换热器优化设计;2. 产学研协调。附件1。
6刘春慧教授级高工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1. 负责R290/R32压缩机泵油系统优化设计;2. 负责R290/R32压缩机系统优化。附件18-19。
7李大伟工程师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1. 负责冷柜R290制冷剂切换工作,优化匹配制冷系统;2. 提出保证R290制冷剂使用安全性的措施,设计R290安全使用手册。附件14-17,20-21。
8黄理浩讲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1. R32压缩机排气温度控制实验研究。
9袁俊军工程师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1、研究压缩机瞬时检测及响应的电控驱动系统研究与设计。附件6-7。
10张华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1、R32热泵系统实验研究; 2、产学研协调与生产实施规划。附件2-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空调制冷系统中国ZL201110351053.4上海理工大学祁影霞,张华
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压缩机储液罐的吸气管结构中国ZL201820991749.0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周易,陈丽琼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可切换运行补气增焓空调系统及切换方法中国ZL201410714420.6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袁俊军,于世鹏,张明杰,罗荣邦
4实用新型专利可燃制冷剂空调器中国ZL201320182704.6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王飞,吴洪金
5授权发明专利复叠式制冷系统中国ZL201410405366.7上海理工大学祁影霞,孟祥麒,周林溪
6实用新型专利回转式压缩机、排气结构以及限位器中国ZL201721718250.4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周易,张霞,应哲强
7实用新型专利卧式冷柜中国ZL201820267461.9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李大伟,丁剑波,成俊亮,彭灿,谢玉刚,付林
8实用新型专利卧式风冷冷柜中国ZL201720969718.0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李大伟,丁剑波,成俊亮,彭灿,高福正,付占朋
9实用新型专利压缩机及其排气结构中国ZL201820982949.X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刘春慧,王艳珍,潘瑾
10实用新型专利卧式制冷设备中国ZL201820267513.2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李大伟,丁剑波,成俊亮,彭灿,高福正,付占朋
进步奖祁影霞,周易,王飞,陶乐仁,刘妮,刘春慧,李大伟,黄理浩,袁俊军,张华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1440670-401 香兰素产业链绿色合成工艺设计、关键制造技术集成与品质控制
项目名称香兰素产业链绿色合成工艺设计、关键制造技术集成与品质控制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吉林大学,嘉兴市中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香兰素是人类发现最早、国际公认用量最大、最安全的广谱型香料,也是唯一经卫生部公示可用于婴幼儿奶制品添加的合成香料产品,相关行业的产值达万亿以上,开发“香兰素绿色生产技术”对促进整个香料工业的技术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成果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下,历经二十余年时间,突破了制约香兰素产业化的多项核心技术,在国内首次开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香兰素绿色生产新技术,在嘉兴市中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建成世界最大的香兰素生产基地,2002年,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委托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验收及鉴定,2013年,通过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项目鉴定,均认为“该项技术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要技术创新点包括:(1)创新点一:设计了香兰素绿色生产产业链。研发了由邻苯二酚和甲、乙醇为原料经气相催化合成愈创木酚和乙基愈创木酚、乙醛酸法绿色合成香兰素与乙基香兰素、香兰素制备黎芦醛清洁工艺,形成了以邻苯二酚为起始原料、以香兰素为核心的绿色产业链。采用香兰素新工艺后较传统工艺收率提高20%,CODCr总量下降83%,固废下降96%,氨氮下降100%。(2)创新点二:创新集成了多种高效工程技术应用于香兰素生产。发明了用于愈创木酚与乙醛酸高效连续缩合的特有反应器,首次采用沉降离心机、离心机与膜过滤分层过滤技术用于香兰素氧化液中氧化亚铜分离与回收,研发了香兰素连续结晶与愈创木酚高效无溶剂结晶技术,实现了香兰素全产业链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与连续化。(3)创新点三:研发了高效系统的香兰素生产废水治理技术。首创了树脂吸附联合高级氧化废水处理技术用于香兰素废水治理,采用树脂吸附法高效去除香兰素生产废水中的铜离子,使废水全面达到国家相应排放标准。(4)创新点四:形成了香兰素产业链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保证行业产品质量。以项目实施企业为第一单位起草并制订了香兰素和乙基香兰素国家标准,起草并制订了愈创木酚与乙基香兰素的行业标准。其中香兰素国家标准中产品纯度最低要求是99.5%,这一指标是全球所有香料产品中最高的。本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20项,其中7项已获授权,起草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4项,出版相关教材1本,发表各类学术论文7篇,形成了完整的香兰素产业生产技术相关知识产权体系与质量标准体系。在嘉兴市中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应用达到11年,产品纯度达到99.9%,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60%。已累计生产香兰素10万吨,实现销售120亿,利税超22亿;其中近三年共实现销售收入35.2亿,利润4.56亿,新增税收2.33亿。经鉴定技术总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的成功显著提升了我国香料清洁生产水平。2009年IFEAT上海国际会议期间,国内外与会代表参观了作为中国香料绿色生产典型的香兰素生产车间,提升了中国香料的国际地位。项目前期技术已获中国轻工总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优秀发明奖。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毛海舫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负责项目工艺研究与部分工程技术开发,协助完成工程实施。完成了主要创新点一:香兰素的绿色产业链,丁香酚为原料催化氧化高效合成生物质香兰素;香兰素制备藜芦醛;主要创新点二:香兰素连续结晶与愈创木酚高效的无溶剂结晶技术研发与实施;主要创新点三:香兰素生产废水处理与芳香族副产物转化综合处理技术研发与实施;主要创新点四:第一起草人制定香兰素的国家标准GB3861-2008,乙基香兰素行业标准QB/T 1791-2006,以及愈创木酚标准QB/T 4426-2012。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1、2、3、6、7,申请发明专利1、2、3、4,论文5、6、7,专著1,国标1、2,行标1、2。
2李耀先教授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参与主要创新点一工作,系统研究并开发了乙醛酸法生产香兰素的工艺,为我国香兰素乙醛酸法工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提高了香兰素的收率,有效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三废。为香兰素产业链绿色合成工艺设计提供建议。旁证材料:评价证明1、论文4。
3胡晓钧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参与主要创新点一、创新点三的工作。参与研究了以钴-镍催化剂催化氧化法制备生物质香兰素的安全控制技术。参与开发了多釜串联连续结晶方法纯化香兰素与乙基香兰素,实现香兰素结晶过程的连续化。针对氧化铜化学氧化法合成香兰素工艺中铜离子,发明了硫杂环杯芳烃改性的吸附树脂,有效降低香兰素生产废水中的铜离子。旁证材料:论文6,申请发明专利3。
4范鸣岐教授嘉兴市中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嘉兴市中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全程参与了香兰素乙醛酸法、甲、乙基愈创木酚生产车间设计与安装,为项目成功打下了基础。参与了主要创新点二的工作。开发了氧化亚铜高效分离与回收的装置及方法,通过沉降离心机、蝶片离心机和精密过滤机组合的多级分离方法,氧化铜与氧化亚铜的回收率高于99.9%,降低香兰素的生产成本。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5。
5张文祥教授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参与主要创新点一的工作。负责由邻苯二酚与甲(乙)醇合成邻羟基苯甲(乙)醚的小试研究,完成了催化剂的筛选、影响催化性能各种因素的评价与考察等工作,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在前期小试的基础上,进行了反应和催化剂制备技术中试放大的研究工作。旁证材料:论文1、2、3。
6王朝阳工程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参与主要创新点一和创新点二的工作。参与了以丁香酚等为原料通过催化氧化法制备生物质香兰素的技术研发、香兰素下游产品黎芦醛的合成、愈创木酚纯化技术的研究、香兰素结晶过程连续化研发。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1、2、3,申请发明专利1、2、4,专著1。
7邹炳其高级工程师嘉兴市中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嘉兴市中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参与主要创新点三的工作。主持研究了乙醛酸法合成香兰素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的处理方法,创建了树脂吸附与高级氧化组合技术,实现了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的结合。参与研发了硫杂环杯芳烃改性的吸附树脂脱除铜离子技术。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6、申请发明专利3。
8姚跃良讲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参与主要创新点一和创新点二的工作,参与了丁香酚催化氧化法制备生物质香兰素反应工艺和安全控制技术的研发,香兰素下游产品黎芦醛的合成,愈创木酚纯化技术的研发。作为主编编写《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教材,将《熔融结晶法提纯愈创木酚》作为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专业实验之一,实现了产学研结合。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1、2、3,申请发明专利1、4,专著1。
9曹钟林工程师嘉兴市中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嘉兴市中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参与主要创新点二和创新点三的工作,参与沉降离心机、蝶片离心机和精密过滤机组合的多级分离方法的关键资料收集整理,中试数据完善。同时参与去除香兰素生产废水中铜离子的工业放大研究。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5、申请发明专利3。
10章平毅高级工程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参与主要创新点一和创新点二的工作,参与了香兰素合成黎芦醛的绿色工艺开发、香兰素结晶过程连续化研发。主要负责工艺条件的探索,收集和总结实验数据。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3、申请发明专利2、4。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的制备方法中国CN104926637B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毛海舫、霍浩华、王朝阳、赵飞飞、姚跃良、孙揭阳、王立志
2申请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邻苯二酚与甲醇催化合成的愈创木酚初品的纯化方法中国CN201710605654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毛海舫、王浩、靳苗苗、王朝阳、姚跃良、张博、董芸利、毛宁阳、刘君
3申请发明专利一种纯化香兰素的连续结晶方法中国CN201810065347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毛海舫、陈红、胡晓钧、章平毅、靳苗苗、王朝阳、王浩、王洪朝、朱炽雄
4授权发明专利反应装置、香兰素生产设备及生产方法中国CN105797661B嘉兴市中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朱贵法、陈敏恒
5授权发明专利香兰素合成中氧化液的固液分离方法中国CN101619018B上海欣晨新技术有限公司陈敏恒、朱贵法、范鸣岐、曹钟林、周红、夏章健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香兰素的制备方法中国CN104119213B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毛海舫、王立志、刘振江、姚跃良、王朝阳、吴建新、赵飞飞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香兰素的制备方法其他WO2016/000664A1嘉兴市中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毛海舫、王立志、刘振江、姚跃良、王朝阳、吴建新、赵飞飞
8授权发明专利对羟基苯甲醛及其衍生物的醚化方法中国CN106187725B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毛海舫、张博、章平毅、王浩、姚跃良、孙揭阳、王朝阳、刘境廷、张永灿
9授权发明专利乙醛酸法合成香兰素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的处理方法中国CN101580319B嘉兴市中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邹炳其、杜德祥、周永军、何国良、毛海舫
10申请发明专利一种香兰素生产废水中铜离子的去除方法中国CN201810425397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胡晓钧、刘敏敏、毛海舫、张滢、曹钟林、邹炳其
进步奖毛海舫,李耀先,胡晓钧,范鸣岐,张文祥,王朝阳,邹炳其,姚跃良,曹钟林,章平毅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吉林大学,嘉兴市中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1450673-401 针灸特色技术应用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项目名称针灸特色技术应用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中医针灸学领域。基于国家级、部局级课题研究成果,在针灸治疗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尿失禁、颈椎病、原发性失眠等针灸优势病种的理论认识、诊治规律、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1.创立了针灸“通调气血,平衡阴阳”治则与治法。形成了“艾灸温通调脂,通调气血治疗高脂血症特色技术”、“艾灸行气化瘀、平衡阴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特色技术”、“针灸通调气血、升阳利水治疗尿失禁特色技术”、“针灸通调气血,平衡阴阳治疗颈椎病特色技术”、“针灸调督安神、平衡阴阳治疗原发性失眠特色技术”。具体治法又同中有异,高脂血症重在温通调脂,高血压重在行气化瘀,尿失禁重在升阳利水,颈椎病重在温通经脉,失眠重在通调督脉气血,创新了针灸通调气血,平衡阴阳的认识与实践。2.系统开展了针灸治疗优势病种特色技术的临床研究,形成了针灸“通调气血,平衡阴阳”技术体系。1)采用艾灸温通调脂治疗264例高脂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艾灸可以降低高脂血症患者TC、TG、LDL-c,升高HDL-c;2)艾灸行气化瘀、平衡阴阳治疗10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能显著改善症状,对24小时动态血压有良性调节作用;艾灸还可降低高血压患者脉搏波速度,改善动脉弹性;3)针灸通调气血、升阳利水治疗120例急迫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对照研究显示,电针组治疗后尿失禁症状显著改善。针灸通调气血、升阳利水治疗217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有效率达85.7%;4)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针灸通调气血、平衡阴阳治疗108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针刺组、温针组和温针补泻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3%、94.3%和 97.1%;5)开展针刺结合药物治疗原发性失眠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针刺结合药物调督安神、平衡阴阳治疗失眠6周,总有效率90.0%,优于单纯药物组的71.9%。3. 创建了国内外领先的针灸特色技术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1)艾灸温通调脂治疗,可改善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施灸局部微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和经皮氧分压;同时还能改善ET-1/NO和TXB2/6-Keto-PGF1α的失衡状态;艾灸温通调脂效应的启动与激活TRPV1相关;2)开展高血压实验研究,证实TRPV1的激活通过下丘脑PVN阿片系统介导艾灸足三里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心血管反射反应,达到降压作用;3)针灸可以显著增加压力性尿失禁大鼠盆底支持组织Ⅰ和Ⅲ型胶原蛋白含量及Ⅰ/Ⅲ比值,减低DCN和MMP-1 mRNA的表达;4)针灸能促进颈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椎间盘Ⅱ型胶原的合成,增加抗牵拉能力;抑制bFGF mRNA表达,提高bcl-2、bcl-XL表达,延缓椎间盘组织细胞凋亡。成果在上海、广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市2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10次在国外大型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扩大了针灸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收益患者约10万人次。获10余项课题资助,发表论文190篇,他引2002次,SCI收录22篇(总IF=58.651),他引69次,单篇最高他引154次,授权专利6项(发明1项),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陆氏针灸”上海市代表性传承人等。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吴焕淦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为科技创新(一)成果1,2,3,4,5;科技创新(二)成果1,2,3,4;科技创新(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作为负责人,设计和规划整个项目,自始至终参与课题实施和项目推广应用工作;提出了艾灸温通温补学术观点、针灸“通调经脉气血,平衡阴阳”的学术观点;参与创建了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失眠、颈椎病等特色技术及其推广应用,建立研究平台,开展系列针灸作用机制研究。支撑材料:评价证明,2-4,2-7,其他证明(论文)5-1,5-4,5-5,5-12,5-13,5-15,5-18-3、8、9、10、17、26、30、39、43,5-19-47、53、55、88等
2刘慧荣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为科技创新(一)成果2,3,4;科技创新(二)成果3,4;科技创新(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课题设计、实施和项目推广应用工作;开展了针灸治疗颈椎病、原发性高血压临床和机制研究和针灸治疗排尿机能障碍疾病临床研究,参与了针灸治疗颈椎病、高血压等研究平台的建立和针灸作用机制研究。支撑材料:评价证明,2-4,2-7,其他证明(论文)5-5,5-12,5-18-3、41,5-19-46、47,5-20-108等
3徐世芬正高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为科技创新(一)成果4,5;科技创新(二)成果4;科技创新(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开展了针灸治疗失眠、颈椎病等疾病的临床研究。支撑材料:评价证明,2-8,其他证明(论文)5-12,5-14,5-15,5-16,5-17-7,5-20-97、115、116、126,5-21-167、168等
4张建斌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为科技创新(一)成果1;科技创新(二)成果1;科技创新(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提出艾灸温通学术观点,开展了针灸治疗高脂血症临床和效应机制研究。支撑材料:附件科技评价2-3,其他(论文)5-1,5-2,5-18-43,5-19-53、55等
5汪司右研究员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为科技创新(一)成果3,4,5;科技创新(二)成果3,4;科技创新(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计委等项目,开展了针灸治疗性失眠、颈椎病、尿失禁等临床和机制研究。支撑材料:附件评价证明,2-5,2-6;其他证明(论文)5-8,5-9,5-10,5-15,5-18-18、22、32、37,5-19-71、80、82,5-21-163,
6赵百孝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为科技创新(一)、(二)、(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开展了针灸特色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参与本项目针灸“通调气血,平衡阴阳”技术体系的形成。支撑材料:附件专利1-1,其他5-11,5-19-66,5-21-152、154
7马晓芃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为科技创新(一)成果2;科技创新(二)成果2,4;科技创新(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了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颈椎病临床与机制研究,参与了研究平台的建立。支撑材料:附件 其他证明(论文)5-5,5-12,5-18-13
8李璟正高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为科技创新(一)成果1,5;科技创新(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了针灸治疗失眠、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支撑材料:附件 评价证明2-4,其他证明(论文)5-18-39、45
9程玲正高级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为科技创新(一)成果1,2;科技创新(二)成果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开展了针灸治疗高血压病临床与机制研究,针灸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支撑材料:附件,其他证明(论文)5-4,5-5,5-20-108,5-21-156
10王玲玲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为科技创新(一)成果1;科技创新(二)成果1;科技创新(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提出艾灸温通学术观点,开展了针灸治疗高脂血症临床和机制研究。支撑材料:其他(论文)5-1,5-2,5-3,5-17-2,,5-18-34、38,5-19-50等
11王晓梅副研究员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为科技创新(一)成果1,5 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开展了针灸失眠、高血压临床研究。支撑材料:附件 评价证明,2-4,其他证明(论文)5-19-47、88
12朱毅中级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为科技创新(一)成果4,5;科技创新(二)成果3;科技创新(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开展了针灸治疗颈椎病临床和实验研究,针灸治疗失眠临床研究。支撑材料:附件 评价证明,2-7,其他证明(论文)5-12,5-18-9、13、17
13刘世敏副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为科技创新(一)成果4;科技创新(二)成果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开展了针灸治疗颈椎病临床和机制研究。支撑材料:附件 评价证明,2-7,其他证明(论文)5-13,5-18-9、26、30
14张淑静助理研究员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为科技创新(一)成果3;科技创新(二)成果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开展了针灸治疗尿失禁的临床和机制研究。支撑材料:附件 评价证明,2-5,2-6,其他证明(论文)5-9,5-18-24、32、37,5-19-73
15吴璐一助理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为科技创新(一)成果2;科技创新(二);科技创新(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了针灸高血压,艾灸固定器、艾灸辅助装置等研制。支撑材料:主要知识产权目录专利第2、3、4、6项;附件 评价证明,2-4,其他证明(论文)5-20-108
16杨玲助理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为科技创新(一)成果1,4,5的技术推广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各项针灸特色技术推广,形成专利3项。支撑材料:主要知识产权目录专利第2、5、6项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大鼠项胸腹部艾灸固定器中国ZL201621209526.1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黄立师,崔云华,吴焕淦,刘慧荣,丰晓溟,吴璐一,黄艳,东红升,包春辉,雷菲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磁灸装置中国ZL201180071419.0重庆百笑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赵百孝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艾灸快速点燃的辅助装置中国ZL201620667157.4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杨玲、吴焕淦、马晓芃、陈普生、余曙光、吴璐一、刘慧荣、施征、周次利、蔡联发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艾灸用大鼠俯卧位固定器中国ZL201720398262.7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黄立师,崔云华,吴焕淦,刘慧荣,吴璐一,黄艳,东红升,包春辉,雷菲
5其他揿针(生肖)中国ZL201730661665.1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杨玲、吴焕淦、马晓芃、黄艳、赵继梦、刘慧荣、施征、翁志军、顾沐恩、马喆
6其他揿针(花)中国ZL201730661693.3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杨玲、白天、吴焕淦、刘慧荣、陆嫄、黄艳、马晓芃、施征、吴璐一、翁志军
进步奖吴焕淦,刘慧荣,徐世芬,张建斌,汪司右,赵百孝,马晓芃,李璟,程玲,王玲玲,王晓梅,朱毅,刘世敏,张淑静,吴璐一,杨玲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1460673-405 中医论治慢性肾脏病的机制研究及应用
项目名称中医论治慢性肾脏病的机制研究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项目简介 慢性肾脏病(CKD)是人类常见疾病,肾脏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的共同病理机制,并且随肾纤维化不断加剧进入到终末期(,患者需要长期透析或肾脏移植以维持生命,昂贵的费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据国际肾脏病协会统计,CRF的年发病率是自然人群的百万分之98-198。在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2012年调查显示,该病患病率高达10.8%,虽然慢性肾衰肾纤维化的病理机制研究被不断地深入和开展,然而,在肾病临床治疗领域,迄今为止尚无理想的特异性药物以防治慢性肾衰肾纤维化。我科室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中医肾病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开始探索慢性肾脏病发病机制,创制慢性肾衰竭的动物模型,并运用中医辨治慢性肾脏病,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涵盖慢性肾脏病全病程一系列有效方剂,临床疗效显著。本项目团队在继承海派名中医郑平东教授等老一辈专家辨治慢性肾病的中医临证经验基础上,开展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和作用机制的系列研究,历时二十余载。 主要创新点和特点如下: 1、基于“精血同源”理论,首次提出了“塞流、澄源、复旧”辨治慢性肾炎蛋白尿的异病同治理论,创制消白冲剂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疗效显著; 2、率先提出“祛痰化瘀泄浊”法治疗尿酸性肾病的新理念,创制了降尿酸方有效地治疗尿酸性肾病。临床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效果显著,大大地延缓了因高尿酸引起的肾功能损害的进展; 3、创制了肾衰冲剂延缓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突出体现了力主辨治慢性肾脏病必“审因溯源,标本兼治”,结合五脏相关理论运用“扶正泄浊”法中医辨证思维; 4、继承91肾衰冲剂、肾衰冲剂“扶正泄浊”的创立思想,丰富发展了“气血互根互用”及“气血以流通为贵”的中医基础理论,研制出具有“益气养血,祛瘀泄浊”作用的“肾衰II号方”,显著提高了其抗慢性肾衰肾纤维化的作用。从91肾衰冲剂-肾衰冲剂-肾衰Ⅱ号方逐渐完善地创制过程凸现了慢性肾衰研究的传承和发展的脉络。 5、首次阐明肾衰II号方改善肾内氧耗和自噬状态实现抗慢性肾衰肾纤维化作用的新机制,为中医药抗肾纤维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项目相关立项课题10项,发表论文85篇(SCI7篇),共被引用835次,他引784次;授权发明专利2项,1项获得了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中华中医肾病及中华中西医肾病会议大会发言30次,培养博士20名,硕士50名,曙光名中医3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名,上海市医院新星1名,上海市启明星1名,上海中医药大学杏林学者3名,主办围绕本项目内容的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8次,核心技术已在本市6家医院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琛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项目负责人,郑平东名中医工作室负责人。整理、挖掘、发展慢性肾病中医辨治的学术思想的主要推进者。主持系列方药的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对创新点1、2、3、4、5有重要贡献。专利2项(附件2、3),发表论文9篇(附件25-28、附件31-33、附件39、40)。
2黄迪助理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协助整理、挖掘慢性肾病中医辨治的学术思想。参与系列方药的后继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对创新点2、3、4、5有重要贡献。发表本项目重要论文1篇(附件28)。
3高建东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协助整理整理、挖掘、发展慢性肾病中医辨治的学术思想。参与系列方药的后继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对创新点2、3、4有重要贡献。发明专利2项(附件2、3),发表论文7篇(附件28、29、附件34-38)。
4叶朝阳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协助和指导整理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学术研究。参与系列方药的后继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对创新点2、3、5有重要贡献。发表论文2篇(附件25、26)。
5杨雪军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协助整理慢性肾脏病的辨治学术思想。参与系列方药的后继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对创新点2、3、4有重要贡献。发明专利1项(附件3),发表论文2篇(附件25、30)。
6邵命海正高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协助整理慢性肾脏病的辨治学术思想。参与系列方药的后继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对创新点2、4、5有重要贡献。发表论文2篇(附件33、39)。
7吴明助理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参与系列方药的研究,对创新点4、5有重要贡献,发表重要论文2篇(附件25、26)。
8吴锋副高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协助整理慢性肾脏病的辨治学术思想。参与系列方药的后继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对创新点2、4有重要贡献。发表论文2篇(附件28、33)。
9杨婧中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协助整理慢性肾脏病的辨治学术思想。参与系列方药的后继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对创新点4、5有重要贡献。发表论文3篇(附件26、27、40)。
10周圆中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协助整理慢性肾脏病的辨治学术思想。参与系列方药的后继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创新点3、4、5有重要贡献。发表论文3篇(附件27、39、40)。
11兰天鹰中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协助项目负责人整理慢性肾脏病的辨治学术思想。对创新点3、4有重要贡献。发明专利1项(附件2),发表论文2篇(附件28、33)。
12林评兰助理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参与慢性肾病治疗方剂的后续研究,对本项目创新点5有重要贡献。发表论文2篇(附件25、26)。
13詹恬恬中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协助整理慢性肾脏病的辨治学术思想。参与系列方药的后继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对创新点2、5有重要贡献。发表论文1篇(附件3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中国ZL201310404038.0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王琛;郑平东;何立群;杨雪军;高建东;兰天鹰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治疗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药组合物中国ZL.201610119268.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王琛;郑平东;何立群;王丽莉;高建东;侯卫国
进步奖王琛,黄迪,高建东,叶朝阳,杨雪军,邵命海,吴明,吴锋,杨婧,周圆,兰天鹰,林评兰,詹恬恬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1470673-407 疾病中医证候分类新方法及其应用
项目名称疾病中医证候分类新方法及其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项目简介 项目组长期致力于证候基础和转化应用研究,以疾病典型证候为切入点,构建证候分类研究的技术方法体系,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 1.提出主观症状和客观指标的关联规则是疾病证候分类科学基础的创新学说:以NAFLD、T2DM和RA为代表,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结合方证效应RCT研究,发现症状-指标、证候-指标的关联规则,多组学联合分析发现典型证候形成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首次从生化-细胞代谢-分子生物学不同视角论证了主观症状和客观指标的关联规则是疾病证候分类科学基础的科学假说,为精细化诊断和精准化治疗提供了分类学依据。 2.创立了疾病证候分类的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文本数据采集、数据格式转化及建库、数据挖掘及分析、数据可视化呈现4个步骤的技术规范,首次在中医证候分类研究中引入文本挖掘技术,从生物信息学角度阐明疾病证候分布规律和用药特点。建立了以临床流行病学为基础、多元数据分析方法为手段的疾病中医证候分类研究四阶段技术规范,这些技术规范在NAFLD和RA证候分类研究中得到充分应用,并负责起草了《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6项国家/行业标准规范。 3.揭示了疾病证候分类的部分生物学基础:选择临床典型寒热证候,发现RA患者寒热证候差异性代谢谱和关联信号传递通路。在总计1188例T2DM并发症的证候分类研究中,发现不同并发症的虚实证候具有绝对可分的代谢表达谱,这些广谱代谢物变化强调了并发症中出现虚证表型的临床复杂程度,并与基础疾病血糖控制不良呈正相关,为使用血清代谢标志物对T2DM并发症患者虚实证候分类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为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依据。 4.推动了疾病证候分类研究的应用推广:项目组基于总计12407例患者社区大队列研究,首次明确了典型脾阳虚证流行规律及与T2DM的相关性,联合LAP和VAI可以精准预测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脾阳虚组较对照组T2DM一年发生率增加了27%,开创了疾病证候诊断和预后判断精细化新领域。创新临床研究设计,中医证候分类的RA二次临床试验研究,提高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性。首次利用RCT研究证实中药的毒性与证候密切相关,准确的证候分类是“对证”用药避免毒性的关键,为中药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在疾病证候分类理论指导下,在开发成分清晰、靶点明确、更加安全有效的中药新药方面开展了多项探索性研究,开创了基于证候的药物研发新路径。 本项目获得授权专利8项,研发新药6项,主持制定国家/行业标准6项。发表学术论文615篇,他引9790次,其中SCI收录127篇,他引1441次,是国际上最活跃的证候研究团队。以病证结合为指导的疾病证候分类新方法的建立和转化应用,使得病证结合研究得到国际主流医学界的重视,建立的基于病证结合的临床实践指南制定方法已经成为中医药临床诊疗指南制定通则。该项目的实施推动了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的模式创新和跨越发展。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季光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创新点1、2、3、4的主要贡献者。负责项目整体设计和组织实施,主持构建疾病证候分类技术方法,主持代谢性疾病RCT研究和证候多组学技术应用,主持组织证候新药研发。旁证材料:附件授权专利1、临床批件1,代表性论文列表1、2、7、8、11-16、21、22、25、25、28、30-32。
2吕爱平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是创新点1、2、3、4的主要贡献者。提出疾病证候分类原理及科学假说,主持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候分类及临床研究,主持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候组学平台和关键技术建设,提出证候靶向新药研发策略。旁证材料:附件第三方评价1,代表性论文列表:3-6、9、10、17-20、23、24。
3张磊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创新点2有重要贡献,参与创新点4.1部分工作。主持证候类新药研发指南编写,具体负责证候新药研发。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列表:13、14。
4玄振玉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本人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1.证候类新药关键的技术工艺的开发:采用中药现代化技术对证候类新药进行先进的工艺开发,确保技术路线的先进性、合理性。2.证候类新药的质量标准的建立:从药材-中间体-制剂都建立严格的完善的质量标准,确保新药的质量可控。3.证候类新药的产业化:积极推进新药的研发成果实现产业化。旁证材料:附件授权专利2-4,批件2。
5吕诚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协助建立疾病证候分类方法学,具体负责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候分类及临床研究的实施。旁证材料:论文3、4、9、24。
6张莉副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负责证候类新药靶向药效成分筛选,新药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研究。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列表26、27、29。
7柳涛副高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协助负责相关诊疗指南编制,组织证候流行病学研究和RCT方证效应研究。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列表:论文8、11。
8王淼副高级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参与课题参与症候流行病学研究和RCT方证效应研究,并参与证候分子网络构建和靶标药物的发现。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列表论文22、25。
9刘保成副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负责社区流行病学调查,证候预测模型的建立。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列表论文7、13、14。
10周文君助理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协助项目组织、协调,具体负责流式细胞仪和免疫学关键技术建设。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列表论文15。
11徐汉辰其他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参与证候类新药靶向药效成分筛选,新药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研究。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列表论文27。
12王磊副高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参与证候流行病学研究和RCT方证效应研究。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列表论文2。
13魏华凤副高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参与证候流行病学研究和RCT方证效应研究。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列表论文11。
14顾明助理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参与证候类新药靶向药效成分筛选,新药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研究。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列表论文32。
15党延启助理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参与新药靶向药效成分筛选,新药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研究。旁证材料:代表性论文列表论文3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肺结核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510028635.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季光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应用中国ZL201110322045.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季光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中药有效部位提取物及其提取工艺中国ZL200510029817.2苏州玉森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玄振玉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肺心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410018562.5苏州玉森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玄振玉
5授权发明专利治疗咽喉疾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7100939240苏州玉森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玄振玉
6其他临床批件-芩部丹片中国2009L0047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7其他临床批件-柴葛退热口服液中国2015L00586苏州玉森新药开发有限公司/
8其他临床批件-肺心宁胶囊中国2017L00381苏州玉森新药开发有限公司/
9其他临床批件-风叶咳喘平合剂中国2010L03760苏州玉森新药开发有限公司/
10其他生产批件-化滞柔肝颗粒中国2009S00284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
进步奖季光,吕爱平,张磊,玄振玉,吕诚,张莉,柳涛,王淼,刘保成,周文君,徐汉辰,王磊,魏华凤,顾明,党延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1480673-408 基于中医证候动态评价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转化应用研究
项目名称基于中医证候动态评价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转化应用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复旦大学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针灸学范畴。 本项目在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4BA721A02)、上海市科委科研重点项目(06DZ19734,16401970300)、上海市卫计委海派中医流派“陆氏针灸”传承研究项目(ZY3-CCCX-1-1007, ZYSNXD-CC-HPGC-JD-004)上海市卫生局科研重点项目(20100003)等6个课题资助下,以针灸优势病种缺血性中风研究为切入点,围绕中风病证候动态变化,临床评价,针灸辨证诊断、配穴特点等关键问题,优化临床诊疗方案,阐明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开展经验到证据到转化应用研究,提升针灸综合防治中风病服务能力。(一)、主要技术内容:(1)缺血性中风病动态证候研究 收集全国7省市25家医院,2441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临床数据,通过横断面调查,进行动态证候研究,采用贝叶斯逐步判别法等方法筛选辨证关键要素,提高了中风病早期诊断辨识率和准确率,完善了辨证决策树,形成了缺血性中风病的辨病、辨证、辨经络的辨证思路。(2)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临床评价研究 运用符合中医辨证特色与思维规律的患者报告的结局指标(中医症征量表、中风生活质量量表、中风负担量表)分析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经过360例病例验证,形成了突出针灸特色的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中医辨证与评价体系。 (3)提炼针刺治疗中风病配穴,探讨针灸治病机制 在临床研究基础上,提炼针灸治疗中风病常用配穴,转化到实验研究中。电针MCAO大鼠百会和水沟穴,改善了缺血后皮层脑血流状况、减小脑缺血后的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行为功能;电针诱导的脑内δ-阿片受体的增强表达,是电针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和电针累积效应的重要环节,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提供了有价值的神经生物学依据。(4)针灸综合疗法防治缺血性中风病转化应用研究 “陆氏针灸疗法”是上海市(2009)和国家级(201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现代国内外最有影响的针灸流派之一。本项目用循证医学方法对陆氏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经验进行疗效验证,经过多中心临床评价,较常规综合治疗,改善了患者FMA积分,提高有效率20%。通过三级、二级医院及社区服务中心等7家医院的随机对照试验,形成了陆氏针灸临床经验的传承--研究--转化模式,提升了中医药防病能力。(二)、应用效益情况 本项目已在全国七省市25家三级、二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临床研究及推广应用10余年,对改善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确切,每年应用此治疗方案人数超过12000例,实现了医院-社区-家庭具有中医针灸特色的中风病综合防治转化应用体系。 发表学术研究论文56篇,其中SCI收录7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性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主编医学专著2部。参与编写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培教材《针灸推拿学》与中英文专著3部,培养硕士30余名,博士9名,召开国际学术会议2次,全国性会议20次。本项目扩大了针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培养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传承创新团队。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裴建正高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1.科技创新点1,3,4的主要贡献者2.项目的提出,设计,组织,实施,协调和总结3.项目在其他单位的推广4.研究生培养,专利申请5.相关论文撰写(论文1-22,27-29,37-41,43-47,51,56)
2傅勤慧正高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1.课题设计与组织2.多中心临床中心研究设计,组织及质量监督3.临床病例收集4.陆氏针灸转化方案社区医生培训5.相关论文撰写(论文1-6,8,10-14,22,37,40,41,43,46)
3黄燕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1. 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负责人。2. 科技创新点1的主要贡献者。3. 采用横断面调查,收集336例患者进行缺血性中风病动态证候研究,1841患者回顾分析以及可控危险因素与证候相关分析。4. 相关论文撰写(论文23-26,31-33,35,36,45,47,51)。
4郭景春副教授复旦大学复旦大学1.科技创新点3的主要贡献者。2.通过不同电针参数及频次,电针MCAO大鼠百会和水沟穴,增强了δ-阿片受体参与大脑缺血性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为临床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分子生物学依据。3.上海市科委科研重点项目“针刺治疗缺血中风病临床评价与机理研究”中机理研究部分的主要负责人。4.相关论文撰写(30,34,42,48-50,52-55)。
5郭建文正高级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1. 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的主要完成人。2. 科技创新点1的主要贡献者之一。3. 进行中风后患者证候要素分析,并撰写相关论文。4. 相关论文撰写(24,33,47,51)
6汪军中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1.临床病例收集、疗效评价及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2.主要参与课题: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科研重点项目、海派中医陆氏针灸传承研究(ZYSNXD-CC-HPGC-JD-004)2012/1-2014/12参与。上海市卫生局科研重点项目、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方案转化应用研究(20100003)2011/1-2013/12参与。上海市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基于功能核磁共振成像评价头针运动区的中枢作用机制(2015)2015/1-2016/12参与。3.相关论文撰写(4-8,10-14,16,17,19,20)。
7宋毅副高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1.开展中医症候学研究2.参与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课题:1)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科研重点项目、ZYSNXD-CC-HPGC-JD-004、海派中医陆氏针灸传承研究。2)上海市科委科研重点项目,06DZ19734、针刺治疗缺血中风病临床评价与机理研究、2006/10-2008/12、43万、已结题、主持。3)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4BA721A02、急性缺血中风的辨证规范和疗效评价的示范研究。3.撰写相关论文(1,8-11,13,14,18,40,41,43,45-47,51)4.参与建立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病人数据库。
8尤晓欣中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1.参与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负责项目质量控制。2.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科研重点项目、ZYSNXD-CC-HPGC-JD-004、海派中医陆氏针灸传承研究。3.撰写相关论文(论文1,13,14,22,28,38,39,41)4.继续教育班组织联络。
9黄奏琴副高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1. 根据陆氏针灸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陆氏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实施方案、研究者手册、疗效观察病例报告表以及SOP等资料,按时完成临床病例40例的观察随访。2. 撰写相关论文(论文9,18,21,27)。
10惠建荣副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1.参与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2.中风评价量表研究,进行针刺干预中风专用生活质量量表的Rasch分析3.参与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科研重点项目、ZYSNXD-CC-HPGC-JD-004、海派中医陆氏针灸传承研究。4.撰写相关论文(论文1,14,40,43,46)
11顾悦华初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1.参与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2.陆氏方案社区转化方案推广。3.参与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科研重点项目、ZYSNXD-CC-HPGC-JD-004、海派中医陆氏针灸传承研究。4.撰写论文(论文1,14,38,39,41)。
12叶文成中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1.参与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2.陆氏方案社区转化方案推广3.参与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科研重点项目、ZYSNXD-CC-HPGC-JD-004、海派中医陆氏针灸传承研究。4.相关论文撰写(论文1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智能温控针灸治疗仪中国CN10312688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裴建, 杨毅, 王定东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外用中药组合物、外用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410567662.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裴建, 陈宇杰, 宋毅, 史秀峰, 汤春琳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中风病证候调查信息管理软件系统 V1.0中国2008SR22568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4实用新型专利艾灸用药饼制作装置中国ZL201420220384.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金珠, 金渔, 陆焱垚, 裴建
进步奖裴建,傅勤慧,黄燕,郭景春,郭建文,汪军,宋毅,尤晓欣,黄奏琴,惠建荣,顾悦华,叶文成上海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1490684-401 结构状态智能监测与控制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项目名称结构状态智能监测与控制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大学,武汉普创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圣丰建筑新材料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以大型战舰、飞行器、大跨度桥梁为代表的国之重器结构日益大型化、复杂化、结构材料多元化,服役中的冲击、振动、侵蚀等极端环境因素引起的结构状态损伤问题不断凸显,严重影响国之重器的威力稳健及服役性能安全。恶劣服役环境下的大型复杂结构状态的精准监测和有效控制,事关国防安全和国民经济安全。在恶劣服役环境中,大尺度结构损伤隐蔽、分散,其结构状态参量幅值弱、频域宽、对噪声极度敏感,在宏观大尺度下弱目标难感知;多元损伤交互机理复杂、多场要素耦合,长服役期间瞬态状态难捕捉;加剧损伤的环境外部扰动未知、时变、能量集中,窄带扰动下的服役状态难控制。传统技术根本无法应对,项目组经过十余年的自主创新,突破了结构状态的弱目标高灵敏感知技术、高时空分辨捕捉技术、高稳定控制技术,主要创新:1、突破了干扰、冲击环境下的结构状态微弱目标变量高灵敏感知技术,研制了结构状态弱目标高灵敏感知系统,实现了爆破冲击、强电磁干扰等极端恶劣环境下微弱变量高精度感知,采样频率高达140kHz,动态范围优于132dB,通道串扰隔离度大于111dB,多项指标优于国际测控仪器巨头同类产品;2、创建了动态多物理场要素耦合下的结构状态损伤高时空分辨捕捉技术,发明了多物理场要素耦合评估的结构状态损伤捕捉系统,实现了长服役期间结构瞬态损伤的准确捕捉,多要素(>5种)、多位点(>500节点)同步实时测定能力优于国际同类技术;3、攻克了结构状态时变窄带扰动的自跟随高稳定控制技术,发明了Youla参数化向量的双回路自适应阻尼器,实现了随机风载、超低频、强线谱等扰动的有效抑制,通过了欧洲自动控制联合会Benchmark扰动抑制竞优中最严格的三频线谱跳变测试,扰动抑制能力大于40dB(扰动幅值衰减2个量级),是国际上完全达标的六家单位之一。研制的结构状态智能监测系统完成了海军大型舰艇水下接触爆炸作用毁伤监测、水下弹道测量的准确反演和评估、潜艇基座振动等在线监测,为我国型号潜艇、水面舰艇的抗爆抗冲击设计、寿命评估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助力海军作战能力提升,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完成了多型航空发动机、舰艇发动机的长时疲劳状态连续监测,获得了高精度、高同步、连续大容量的状态监测数据,完成了国产大型风机、轨道裂纹监测,为发动机、风机、轨道等寿命和可靠性评估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为核心装备自主可控国产化做出贡献,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研制的结构状态损伤捕捉系统装备于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建筑,实施实时在线监测及损伤状态捕捉,研制的结构状态高稳定阻尼器装备于厦门国际中心,经受住了2016年15级超强台风“莫兰蒂”灾难的考验,保障了大型建筑服役安全、国民经济安全。本项目获发明授权 21项、软件著作权14项,发表SCI论文24篇。鉴定认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三年新增产值逾6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培养了一支勇于创新的研究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蒲华燕研究员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本人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提出了应用于干扰、冲击环境下的结构状态弱目标高灵敏感知新技术,实现了水下爆破冲击、强电磁干扰等极端恶劣环境下微弱量高精度感知;从复合材料复杂结构中离子渗透、材料锈蚀两个角度,构建了多场耦合条件下结构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和状态监控方法;提出了未知、时变自适应主动跟踪抑制控制方法。对创新点1、2、3均做出了主要创造性贡献,支撑材料:发明专利ZL201410224644.9(附件【2】),ZL201410162670.3(附件【3】),ZL201710783645.0(附件【5】)等。
2罗均研究员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本人在本项目中提出了基于对称恒流激励的应变调理方法,大幅提高了测量电路的信噪比和有效分辨率;发明了基于结构内部应变变化的光纤传感结构监测方法,解决了结构损伤难以精确定位的难题;针对冲击环境下的抗扰增稳控制对阻尼时变需求,发明了基于巨电流变液材料的智能阻尼分频段、分时段控制方法。对创新点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撑材料: 发明专利ZL201710783645.0(附件【5】),ZL201710783651.6(附件【6】)等。
3孙翊副研究员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本人在本项目中针对结构状态感知过程中的电磁干扰,设计了两层屏蔽结构,有效抑制电磁干扰;发明了具备多位点、多参量的新型分布式传感网络组网方法,对结构损伤发生与发展实现了准确捕捉;提出了高效耗能黏滞阻尼系统的稳态控制技术,成功开发出国内第一个新型高效耗能黏滞阻尼墙产品。对创新点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撑材料:发明专利ZL201410224644.9(附件【2】),ZL201710783645.0(附件【5】)等。
4刘文光教授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本人在本项目中以超高层复杂超限建筑结构在地震和风振作用下的结构状态稳定控制为目标,开展结构状态高稳定控制的相关理论研究、响应分析及工程应用实践,重点研究了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的黏滞阻尼高稳定状态控制技术,以及高层/超高层结构新型黏滞阻尼器、粘弹阻尼器及油阻尼器的耗能增效机理、地震响应分析、状态控制设计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方法的成套技术。为创新点2、3提供了支撑,支撑材料:发明专利ZL201510941647.9(附件【9】)等。
5王敏讲师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本人在本项目中,在结构状态时变扰动的自跟随高稳定控制技术上,提出了基于巨电流变液材料的智能阻尼分频段、分时段控制方法,设计了三次阻尼特性电场电压控制的多工况多环路控制策略,以实现冲击与振动等复杂振动环境下的抗扰动增稳控制,同时针对水听器设计了多自由度减振系统,建立了多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振动复杂环境的增稳控制。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为创新点1、3提供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基础支撑。支撑材料:项目验收报告(附件【12-13】),鉴定意见(附件【22-23】)。
6谢少荣研究员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本人在本项目的结构状态微弱量灵敏感知技术上,优化了基于双增益自适应链路的监测系统,实现了信号底噪声降到纳伏级别;设计了基于Youla参数化向量的双回路自适应控制器对强线谱扰动进行抑制,有效抑制随机干扰和未知时变的确定性干扰。为创新点1、3提供了支撑,支撑材料:发明专利ZL201710783645.0(附件【5】)等。
7刘宏月副教授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本人在本项目研究中,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状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钢筋锈蚀状态、温度场状态、碳纤维腐蚀状态的全过程监测传感装置,以实现对建筑物混凝土内部钢筋锈蚀状态、温度场状态以及碳纤维腐蚀状态的实时全体积在线监测。研究成果有助于促进光纤传感技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测中的进一步工程应用。为创新点2提供了技术支撑,支撑材料: 发明专利ZL201511004397.2(附件【7】)等。
8吴智政教授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本人在本项目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内模原理的Youla参数化自适应调节(Adaptive Regulation)理论,通过采用自适应的控制方法来消除被控系统中的未知干扰,如振动信号等,并使系统输出达到期望的跟踪性能,通过在线搜索Youla参数值使闭环系统敏感传递函数最优,从而有效消除系统中的未知时变干扰。该方法无需额外的传感器来测量干扰信号,自适应算法收敛速度快,闭环系统鲁棒性好。为创新点1、3提供了支撑,支撑材料:发明专利ZL201510389500.3(附件【11】)等。
9彭艳研究员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本人在本项目研究中,搭建了多物理场要素耦合评估的结构状态损伤捕捉系统,搭建基于多参量融合、传感器集成、损伤状态评估的多参量智能化管理监测平台,对结构损伤发生与发展实现了准确捕捉。针对水听器减振系统,基于系统阻尼特性,发明了单自由度被动非接触式涡流磁阻尼发生器,在结构设计与分析上,提供了复杂环境下的减振抗扰抑制的实验支撑。为创新点3提供了支撑,支撑材料:发明专利ZL201710783651.6(附件【6】)等。
10何文福副教授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本人在本项目中提出了高层剪力墙结构应用高效耗能黏滞阻尼系统的状态控制技术;建立结构状态控制稳定阻尼算法模型及评价体系;构建了结构状态阻尼增效稳定控制系统及力学本构模型;提出了结构状态控制稳态响应控制理论及设计分析理论。研究成果在国内多项高层/超高层工程中得到应用,典型工程包括厦门国际中心、唐山万科凤凰等。为创新点2、3提供了支撑,支撑材料:发明专利ZL201510941647.9(附件【9】)。
11徐志其他武汉普创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普创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本人在本项目研究中,测量了其海下实际振动环境振动信号,完成了数据采集系统软件底层开发,实现了高精度、宽频域的环境感知,为振动复杂环境下的减振抗扰抑制提供了数据支撑。针对高层剪力墙结构应用高效耗能黏滞阻尼系统,研制了信息测试装备,实现了高精度环境微弱量感知,为结构状态控制稳定阻尼控制提供了数据支撑。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为创新点3提供了技术支撑,支撑材料:鉴定意见(附件【22-23】),校准证书(附件【24-26】)。
12王惠强工程师无锡圣丰建筑新材料有限公司无锡圣丰建筑新材料有限公司本人在本项目研究中,完成了两种阻尼器产品的力学性能试验,负责试件加工生产、连接装置的设计和加工以及最终试验设备的调试、试件的装载。针对水听器减振系统,分析了系统阻尼特性,提出了高效阻尼设计方案,在原理层面支撑了振动复杂环境下的减振抗扰抑制。为创新点3提供了支撑,支撑材料:发明专利ZL201210180540.3(附件【8】)。
13兰伟霞讲师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本人在本项目研究中,分析了扰动机理,建立了扰动源特征图谱,设计了多自由度运动学解耦方法,实现了振动复杂环境下的减振系统振源隔离与增稳控制。同时,优化了基于水凝胶增敏封装的光纤离子传感方法和传感器制备技术,实现了对结构内部离子浓度、酸碱度和湿度等状态参量的高灵敏感知,突破了光纤Bragg光栅不能感知结构化学参量的桎梏。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为创新点1、3提供了技术支撑,支撑材料:验收报告(附件【12-13】),鉴定意见(附件【22-23】)。
14焦俊清其他武汉普创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普创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本人在本项目研究中,研制了高冲击试验环境下的高精度测试装备,测量了其海下实际振动环境振动信号,研制了信息采集与测试装备,解决了水下接触爆炸作用下高应变率、大变形的结构动态响应测量问题,为振动复杂环境下的减振抗扰抑制提供了数据支撑, 针对高层剪力墙结构应用高效耗能黏滞阻尼系统,设计了数据采集方案,为结构状态控制稳定阻尼控制提供了数据支撑。研究成果为创新点3提供了技术支撑,支撑材料:鉴定意见(附件【22-23】),校准证书(附件【24-26】)。
15巫金波教授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本人在本项目研究中,提出了基于位移减振比曲线拟合的控制域的预测公式,提出了高效耗能黏滞阻尼系统的稳态控制技术,针对水听器减振系统,在稳态控制技术支撑上复杂环境下的减振抗扰抑制。为创新点3提供了支撑,支撑材料:验收报告(附件【12-13】),鉴定意见(附件【22-23】)。
16贾文川讲师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本人在本项目研究中,完成了强噪声干扰环境下的舰船用发动机部件动态应变测试,解决了微伏甚至纳伏级应变信号的高灵敏测量难题。针对水听器减振系统,在振动噪声测试系统上提供了技术支持,为载荷装置的复杂环境稳态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创新点1、3提供了支撑,支撑材料:发明专利ZL201410162670.3(附件【3】)等。
17张顺琦副教授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本人在本项目研究中,针对主动阻尼结构,提出了多物理场耦合下的有限元建模方法,构建了多重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阻尼结构在强干扰下的抗扰动控制方法,为创新点3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基础,支撑材料:验收报告(附件【12-13】),鉴定意见(附件【22-2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层介电弹性体膜的可变刚度隔振器中国 ZL201810505534.8上海大学蒲华燕;李镜明;孙翊;赵晶雷;罗均;杨扬;彭艳;谢少荣;张泉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通用的计算机产品测试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410224644.9 上海大学贾文川;柳杨;蒲华燕;孙翊;李明
3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用于触控设备功能和性能的测试工具中国ZL201410162670.3上海大学贾文川;柳杨;蒲华燕;孙翊;李明
4授权发明专利应用于两自由度移动机器人模块的陆地实验系统中国ZL201510336001.8上海大学沈雅怡;蒲华燕;孙翊;贾文川;赵晶雷;马书根;罗均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层挤压式巨电流变液阻尼器中国ZL201710783645.0上海大学蒲华燕;孔祯;孙翊;刘媛媛;杨扬;罗均;彭艳;谢少荣;刘娜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单自由度被动非接触立式涡流磁阻尼发生器中国 ZL201710783651.6上海大学孙翊;黄奕宁;蒲华燕;杨扬;罗均;谢少荣;刘媛媛;彭艳
7授权发明专利C/SiC复合材料腐蚀状态的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中国ZL201511004397.2上海大学刘宏月;谭静;于瀛洁
8授权发明专利 双导向型抗拉防倾覆隔振橡胶支座中国ZL201210180540.3无锡圣丰建筑新材料有限公司王惠强;王豫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分离式自动回弹水平剪切锁定装置中国ZL201510941647.9上海大学刘文光;孔令详;何文福;秦川;冉茂来
10授权发明专利用于磁流体变形镜的银纳米薄膜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389500.3上海大学闵令坤;吴智政;黄明双;孔祥会;吴君秋
进步奖蒲华燕,罗均,孙翊,刘文光,王敏,谢少荣,刘宏月,吴智政,彭艳,何文福,徐志,王惠强,兰伟霞,焦俊清,巫金波,贾文川,张顺琦上海大学,武汉普创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圣丰建筑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1500726-401 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项目名称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南京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大学
项目简介 胃癌是亚洲及中国癌症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早期胃癌可以通过内镜微创技术治愈,而晚期胃癌很难完全消除。晚期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有手术、化疗和放疗,尽管化疗能够明显地抑制胃癌引起的相关症状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其自身也面临着肿瘤耐药、毒性作用大和经济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寻找一种抗胃癌效果好、安全性高和抵抗肿瘤耐药且廉价的化疗药物变得尤为重要。 肿瘤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会更多的摄入葡萄糖进行糖酵解提供能量,形成Warburg效应。乳酸作为Warburg效应的主要产物造成了肿瘤细胞内外的酸性微环境,肿瘤细胞通过空泡型质子泵(Vacuolar H+-ATPases,V-ATPases)维持细胞内适宜的pH值。肿瘤细胞以酸性微环境为特征,这种酸性微环境有助于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抵抗化疗药物、自噬和免疫逃避等。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是一组胃酸抑制药物,对质子泵抑制作用强且持久。PPIs通过不可逆地阻断H+/K+ ATPase来实现制酸作用。因此,本研究团队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近十年来以胃癌为研究对象,以质子泵抑制剂和胃癌酸性微环境关系为切入点,深入研究质子泵抑制剂抗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获得了一批特色鲜明、同行认可的研究成果: 1)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改善胃癌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用泮托拉唑预处理可抑制胃癌细胞中空泡型质子泵蛋白表达,并改变其胞内分布,还可抑制ABC转运蛋白超家族成员P-gp和MRP1的蛋白表达及胞内分布,提高胞外pH值,降低胞内pH值,进而促进阿霉素在胃癌细胞中的浓聚,增强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证实泮托拉唑可提高胃癌细胞对肿瘤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2)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改善胃癌恶病质状态。泮托拉唑处理可显著抑制胃癌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蛋白表达并改变其胞内分布状态,泮托拉唑还可有效缓解荷瘤裸小鼠体质量的过度下降,还可抑制裸小鼠瘤体组织mTOR和PKM2的蛋白表达。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质子泵抑制剂降低PKM2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及有氧糖酵解。 3)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癌转移。泮托拉唑可以显著抑制胃癌耐药细胞株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具体机制为泮托拉唑抑制 Akt/GSK-3β/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有关。 上述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丰富了质子泵抑制剂的抗癌新功能和新机制,使得质子泵抑制剂这一临床常用抑酸药,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安全、低毒的抗肿瘤药物,对胃癌的化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结果共发表论文28篇,其中21篇论文被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收录,共被引用484次,他引445次,单篇最高他引64次。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充分肯定。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邹晓平教授南京大学南京大学 全面主持本项目、负责课题设计、技术指导、人员调配、课题完成、总结等。是本项目所有科技创新点的设计、主持及实际主要完成人,是十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主持本课题相关面上项目3项,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等研究生多名;所带领的团队完成了本项目中所有的基础研究实验和临床转化研究,并通过承办会议推广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是本项研究的领导者和最主要贡献人,项目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80%。
2张斌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南京大学 作为项目主要执行者,提出了本项研究的具体计划,主持了部分项目的具体实施,参加了项目的主要研究工作,是本项目科技创新点三的主要完成人。并且指导研究生参加了大部分结果总结和论文撰写,是多篇论文的主要作者如代表性论文7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9的共同第一作者,还是代表性论问1和3及其他数篇课题相关论著的参与作者。同时负责本项目申请书的撰写和总结。
3陈敏副高级南京大学南京大学 作为项目执行者,提出了本项研究的具体计划,主持了部分项目的具体实施,参加了项目的主要研究工作,是本项目科技创新点一和二的主要完成人,是代表性论文1和3的第一作者。并且指导研究生参加了大部分结果总结和论文撰写。
4徐桂芳正高级南京大学南京大学 徐桂芳教授完成了较多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尤其是早期胃癌诊断和治疗的一系列基础及临床研究工作,为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起到了桥梁作用。所作贡献主要体现在是本项目科技创新点三的主要完成人,是部分代表性论文如代表性论文7的主要参与者。
5王雷副高级南京大学南京大学 作为本项目的重要参与成员,主要负责课题实施中的具体环节,如实验技术指导等,同时负责参与临床转化研究。是本项目科技创新点三的主要完成人,是代表性论著10的共同通讯作者。
6吕瑛正高级南京大学南京大学 作为本项目的重要成员,主要负责参与课题的设计,同时负责课题实施中的具体环节,如实验技术指导等,是本项目科技创新点二和三的主要参与者,是部分代表性论文如论文7的主要参与者。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s a novel chemosensitizer on human gastric adenocarcinoma (SGC7901) cells. Cell Biol Int. 2009 Sep;33(9):1008-19.欧洲邹晓平陈敏,邹晓平,罗和生,曹俊,张晓琦,张斌,刘文佳。
2其他Expression profile of E-cadherin, estrogen receptors, and P53 in early-onset gastric cancers. Cancer Med. 2016 Dec;5(12):3403-3411.美国邹晓平周帆,许媛媛,史炯,兰星,邹晓平,王雷,黄勤。
3其他Low nanomolar concentrations of Cucurbitacin-I induces G2/M phase arrest and apoptosis by perturbing redox homeostasis in gastric cancer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Cell Death Dis. 2016 Feb 18;7:e2106欧洲邹晓平邓超,张斌,张舒,段超勤,曹裕,康伟,颜宏利,丁希伟,周帆,吴龙云,段桂华,沈珊珊,徐桂芳,张伟杰,
4其他Pantoprazole inhibits human gastric adenocarcinoma SGC-7901 cells by down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pyruvate kinase M2. Oncol Lett. 2016 Jan;11(1):717-722. 欧洲邹晓平沈永华,陈敏,黄淑玲,邹晓平。
5其他Proton pump inhibitor pantoprazole abrogates adriamycin-resistant gastric cancer cell invasiveness via suppression of Akt/GSK-β/β-catenin signaling an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Cancer Lett欧洲邹晓平张斌,杨燕,施晓婷,廖婉玉,陈敏,郑诗乐,颜宏利,方诚,张舒,徐桂芳,沈珊珊,黄淑玲,陈光侠,吕瑛,
6其他Combine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with cancer stem cell-like marker as predictors of recurrence after radical resection for gastric cancer. World J Surg Oncol. 2014 Dec 2;12:368.欧洲邹晓平徐桂芳,张伟杰,孙琦,徐新运,邹晓平,管文贤。
7其他Proton pump inhibitor selectively suppresses proliferation and restores the chemosensitivity of gastric cancer cells by inhibiting STAT3 signaling pathway. Int Immunopharmacol. 2013 Nov;17(3):585-92.欧洲邹晓平黄淑玲,陈敏,丁希伟,张晓琦,邹晓平。
8其他 Inhibition of activated Stat3 reverses drug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in gastric cancer cells. Cancer Lett. 2012 Feb 28;315(2):198-205. 欧洲邹晓平黄淑玲,陈敏,沈永华,沈卫东,郭慧敏,高千,邹晓平。
9其他Reversal effects of pantoprazole on multidrug resistance in human gastric adenocarcinoma cells by down-regulating the V-ATPases/mTOR/HIF-1α/P-gp and MRP1 signaling pathway in vitro and in vivo. J Cel美国邹晓平陈敏,黄淑玲,张晓琦,张斌,朱浩,杨文山,邹晓平。
10其他Promoter hypermethylation of multiple genes in early gastric adenocarcinoma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Hum Pathol. 2009 Nov;40(11):1534-42.欧洲邹晓平邹晓平,张斌,张晓琦,陈敏,曹俊,刘文佳。
进步奖邹晓平,张斌,陈敏,徐桂芳,王雷,吕瑛南京大学南京大学
1510726-404 耐油泡沫驱油体系构建及其在高含水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项目名称耐油泡沫驱油体系构建及其在高含水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南京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项目简介我国东部老油区大部分区块进入聚合物驱后开发阶段,面临高含水低效开发、剩余油高度零散、优势渗流通道发育等新挑战,如何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是高含水老油田开发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经过十余年产学研协同攻关,成功构建耐油泡沫驱油体系,实施了世界首个高含水砂岩油藏聚合物驱后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先导性矿场试验,取得聚合物驱后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实效。1、揭示了高含水砂岩油藏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成因,明确了聚合物驱后泡沫驱油技术的油藏适用性和泡沫驱技术的主研方向。基于聚合物驱后20口密闭取芯井6500个岩样分析,发现高含水砂岩油藏纵向上中水洗段与强、弱未水洗层段交互分布;平面上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油层连通性好、厚度大、非均质性严重、水洗程度高,分流线部位相对富集。认为泡沫复合驱适用于细分韵律段的顶部或夹层发育处及中高水洗层段内的剩余油开发,并且堵、调、驱梯度组合式注入方式优于单一泡沫驱方式。2、阐明了高含水砂岩储层中制约泡沫液膜稳定性的物理化学机制,建立模拟地层条件的泡沫动态性能的综合评价体系。查明了储层矿物-含油流体界面特征,揭示了表面活性剂结构、地层水化学、温度和原油等影响泡沫稳定性的规律和机理;设计长岩心泡沫流动装置,建立泡沫驱油体系动态演化的原位可视化观测体系,揭示泡沫驱油体系渗流特征、时空演化和动力学信息,为新型泡沫配方体系研制提供了液膜结构-泡沫体系-驱替流场多层次评价系统。3、成功研制适用于高含水砂岩油藏剩余油开发的发泡剂和稳泡剂,构建了高稳定耐油泡沫驱油体系。基于高频次综合评价和长期筛选,定向研发油藏配伍性好的低成本无碱二元泡沫和纳米粉体强化泡沫2种新型配方体系,解决了剩余油藏条件下泡沫体系不稳定的难题。岩心驱油实验表明:新型泡沫配方体系可在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16%以上,并有效避免腐蚀、结垢和主要环境问题。4、针对聚合物驱后高含水砂岩油藏,建立聚合物驱后泡沫复合驱技术体系,矿场试验成效显著。系统分析喇嘛甸北东块聚合物驱后油藏条件,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泡沫体系优化配方,采取天然气和二元液交替方式注入泡沫复合驱油体系,2009年开始注入泡沫段塞,截止2019年3月,试验区累计增油7.24万吨。基于本成果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6名,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SCI论文11篇、EI论文15篇,多次在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提高采收率大会和国际能源署提高采收率大会上报告并受到关注。我国东部高含水砂岩油藏分布广泛,预期本成果将为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有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聚合物驱后高含水砂岩油田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新技术。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陆现彩教授南京大学南京大学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课题“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新技术”的研究骨干,主持或参与了项目的立项设计、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等各个环节。主持研究了硅酸盐矿物表面与含油地层流体的界面结构和运移特征,主持了储层条件下泡沫体系稳定性的物理化学机制研究,揭示了温度和流体盐度、离子类型、原油组分等对泡沫液膜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储层条件泡沫体系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是科技创新点2的主要贡献者,是代表作1、2、3、4所列论文的通讯作者。
2侯庆锋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课题“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新技术”的副课题长,针对技术瓶颈,研究确定了新型泡沫配方体系的攻关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预期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自主设计长岩心泡沫流动运移研究装置,建立基于原位实时CT扫描的泡沫驱油体系动态演化可视化观测体系,获得泡沫驱油体系渗流特征、时空演化和动力学信息。厘清了增粘型和纳米粉体稳泡剂对泡沫液膜动态稳定性的调控机制。是科技创新点3的主要贡献者,对创新点1做出了部分贡献;是代表作5、6、7所列论文的通讯作者。
3高淑玲高级工程师大庆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市让胡路区勘探开发研究院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课题“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新技术”的副课题长,针对高含水砂岩油田如何大幅度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难题,研究确定课题攻关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预期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利用36口密闭取芯井资料研究了大庆油田主力油层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潜力,为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优选指明方向;研发了高效的无碱二元泡沫驱油体系配方,编制了聚合物驱后泡沫复合驱现场试验方案。是科技创新点1和4的主要贡献者,是代表作8的第一作者,并对专利1作出了贡献。
4朱友益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2011ZX05010-005)”课题五“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新技术”的课题长,针对技术瓶颈,确定课题攻关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预期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研究了化学复合驱、泡沫驱、调剖-驱油组合技术,开发了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发泡剂、及复合驱体系配方,为聚合物驱后油层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新技术配方。是科技创新点3的重要贡献者,参与了代表作1-7的工作。
5韩培慧教授级高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2011ZX05010-005)”课题五“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新技术”的副课题长,针对技术瓶颈,研究确定课题攻关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预期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研究了大庆油田主力油层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空间分布规律,研发了高效的无碱二元泡沫驱油体系,为聚合物驱后油层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新技术。主持了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油层无碱二元泡沫驱试验区的选择、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动态分析、跟踪调整和效果评价。是科技创新点3、4的重要贡献者,专利1的第一完成人。
6陈锰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南京大学使用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揭示了油气储层条件中温度、原油和含盐流体对驱替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发现:1、油气储层的温度使泡沫液膜表面单分子层发生相变,不利于泡沫稳定;2、油滴表面水氢键迅速断裂造成的表面负电荷可维系泡沫液膜的稳定;3、油气储层中的盐对泡沫稳定性的总体影响不大;4、泡沫液膜中表面活性剂单分子层和膜内离子的溶剂化、液膜内的静电场起到削弱水分子运动性、阻碍液膜排液、维系泡沫稳定的作用。这些认识为泡沫驱技术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是科技创新点2的重要贡献者,是代表作1、2、3所列论文的第一作者。
7刘宏生高级工程师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针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油藏的非均质性更强,平面、层间矛盾更突出,剩余油分布更零散特性,按照“堵、调、驱”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研制了适合聚合物驱后的泡沫体系配方,泡沫体系具有超强泡性能,泡沫稳定性好,同时具有超低界面张力,室内聚合物驱后可提高采收率15%以上。是科技创新点3的重要贡献者,是专利2的第一完成人。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油田调剖和驱油的泡沫体系及一种驱油方法中国ZL201210191135.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韩培慧,刘宏生,许关利,杨莉,姜冬阳
2其他Temperature-Dependent Phase Transition and Desorption Free Energy of Sodium Dodecyl Sulfate at the Water/Vapor Interface: Approaches from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美国Langmuir南京大学陈锰,陆现彩*,刘显东,侯庆锋,朱友益,周会群
3其他Retardation of Water Reorientation at the Oil/Water Interface美国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南京大学陈锰,陆现彩*,刘显东,侯庆锋,朱友益,周会群
4其他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the Effects of NaCl on Electrostatic Properties of Newton Black Films美国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南京大学陈锰,陆现彩*,刘显东,侯庆锋,朱友益,周会群
5其他Surface Wettability of Basal Surfaces of Clay Minerals: Insights from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美国ENERGY & FUELS南京大学张立虎,陆现彩*,刘显东,周金虹,周会群
6其他On the Origin of Foam Stability Understanding from Viscoelasticity of Foaming Solutions and Liquid Films欧洲Journal of Disper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陈淑艳,侯庆锋*,朱友益,王德虎,李文军
7其他Effect of Oil on the Stability of Polymer Enhanced Foams欧洲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il and Coal technology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陈淑艳,简国庆,侯庆锋*,高淑玲,罗幼松,朱友益,李文军
8其他Blocking Ability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 Foam Stabilized with Clay Particles in Porous Media欧洲Journal of Disper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王德虎,侯庆锋*,罗幼松,朱友益,范洪富
9其他High Concentration Polymer Flooding Field Test With Well Infilling to Change Fluid Flowing Direction After Polymer Flooding其他SPE EOR Conference at Oil and Gas West Asia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高淑玲*, 姜振海,张楷雨,刘海波,付青春,闫伟,付百舟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油田开发的泡沫复合驱油方法中国ZL201210060075.X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刘宏生 韩培慧 高淑玲,许关利,武力军,吕昌森,曹瑞波
进步奖陆现彩,侯庆锋,高淑玲,朱友益,韩培慧,陈锰,刘宏生南京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大学
1520727-402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中肾移植风险评估和个体化诊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项目名称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中肾移植风险评估和个体化诊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苏州大学,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移植免疫领域。与活体捐献相比,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会经历较长的热缺血时间,具有更高的缺血性损伤、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和急、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此外,DCD供体自身存在的其他病理因素也会增加移植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科技厅临床医学重点专项等项目的资助下全面探索了DCD模式下肾移植术前风险评估策略和术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建立了DCD供体选择及供肾质量评估体系。本项目组建立了基于供体一般情况、既往病史、感染状态,供肾热缺血时间、尿液分析、灌洗参数及灌洗液肾损伤标记分子、零点穿刺活检等手段的供体状态和供肾质量评估体系,形成并发表了《DCD供体选择及供肾质量评估—江苏专家共识》,在省内推广应用,为科学合理选择DCD供体和多层次、多角度评估供肾质量提供了依据。二、建立了基于基因测序技术进行HLA高分辨分型和液态芯片技术检测HLA、MICA抗体的供受体选择和风险评估体系。本项目组率先在国内推广应用基因测序技术(SBT)对肾移植供受者进行术前HLA基因高分辨率分型。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中国人群特有的HLA-CWD分布频率(论文),并自主研发了适合国人的HLA高分辨基因测序试剂盒,获发明专利(专利)。又在国内率先开展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NGS)平台的HLA等位基因分析技术为移植前配型提供更精准参考(证书)。此外,还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基于Luminex平台的HLA抗体特异性检测技术,实现对抗体的特异性分类和精确定量,获美国组织相容性和免疫遗传学会(ASHI)认证(证书)。本项目组还研究了适合国人的HLA、MICA抗体阳性截断值,HLA基因错配对移植术后DSA(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新生的影响(论文、结题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合国人的最佳肾移植术前供受者选择和风险评估体系。三、建立了以HLA、MICA抗体动态监测为主的肾移植术后综合监测体系及其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本项目在术前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定期监测新生DSA、抗体的补体结合力、体液免疫功能、Immuknow CD4+T细胞数量、肾细胞毒性标志物,建立了术后动态监测体系以及在其引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论文)。此外,本项目还进行了HLA抗体引发体液排斥反应(ABMR)的致病机制和干预研究。发现HLA抗体可以在体外直接活化血管内皮细胞引起移植物损伤,并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定向分化参与ABMR过程(论文)。本项目还自主构建了预存MICA*008和HLA-A2抗体的小鼠动物模型(已申请专利),并探索了抗体清除方案,为ABMR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该项目研究成果主体已在省内主要大型三甲医院推广应用。HLA、MICA基因分型及抗体特异性检测服务覆盖全国21个省、市的68家三甲医院。受益患者超过数千人。共发表论文34篇,其中SCI论文12篇。获发明专利2项。主持制定DCD供体选择及供肾质量评估专家共识一部。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淮海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侯建全正高级苏州大学苏州大学该完成人对本项研究中的创新点1-3都有贡献,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90%,体现在:1)率先提出并开展DCD供体选择及供肾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工作,主持《DCD 供体选择及供肾质量评估—江苏专家共识》的制定与编写工作;2)将HLA 及MICA 高分辨分型及抗体特异性检测工作率先应用到DCD 肾移植术前供受体选择中去;3)提出DCD 肾移植术后建立以HLA、MICA抗体动态监测为主的肾移植术后综合监测体系及其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4)开创性的指导项目组成员开展HLA和MICA抗体介导ABMR 损伤的机制研究。(专利1-2;论文1-3~10;项目5.3-1、3;奖励5.4-2~4;共识5.5-1)
2何军研究员苏州大学苏州大学该完成人对本项研究创新点1-3都有贡献,占本人工作量的90%,体现在:1)在国内率先建立基于SBT的HLA基因高分辨测序技术,获ASHI认证;2)发现了中国汉族人群HLA-CWD/Rare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规律和特点,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中国人群HLA等位基因具有独特的分布频率,受HLA命名专家好评;3)带领项目团队率先在国内建立首家NGS平台上的HLA等位基因分型技术,获ASHI认证;4)国内率先建立HLA、MICA抗体的特异性检测工作,设立国人抗体阳性截断值,创建了适合国人移植前选择最佳供受者的实验体系。(专利1-1、2;论文1-3~10;项目5.3-1~3;奖励5.4-1~4;共识5.5-4)
3魏雪栋中级苏州大学苏州大学该完成人对本项研究中的创新点1-3都有贡献,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80%,体现在:1)协助建立DCD供体选择及供肾质量评估体系;2)发现HLA-DQ抗原的高免疫原性,HLA-DQ 基因错配后受者产生DSA 的高概率性;3)发现HLA DSA的C1q结合力较单纯DSA滴度更能反映受者肾功能变化;4)协助建立以HLA、MICA抗体动态监测为主的术后综合监测体系及其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术后HLA、MICA抗体的动态随访监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监测、Immuknow监测等,以及针对不同DSA 滴度的临床个体化治疗。(专利1-2;论文1-4~6、10;项目5.3-1、3;奖励5.4-2~3)
4李杨助理研究员苏州大学苏州大学该完成人对本项研究中的创新点2-3有贡献,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70%。主要创新性贡献体现在:1)参与了HLA高分辨基因测序试剂盒的研制;2)参与了中国汉族人群HLA-CWD/Rare(常见和罕见)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规律和特点的研究;3)参与建立了基于Luminex 平台的HLA和MICA特异性抗体检测技术,以及中国人群抗体阳性截断值的界定。(专利1-1;论文1-4、5、7;项目5.3-1~3;奖励5.4-1)
5黄玉华正高级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该完成人对本项研究中的创新点1和3有贡献,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65%。主要创新性贡献体现在:1)参与协助建立DCD供体选择及供肾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工作;2)参与DCD肾移植受者术后的随访和标本采集工作;3)参与HLA抗体介导ABMR机制研究的临床工作部分,以及DCD 肾移植受者术后的随访和样本采集工作;4)参与体外预存动物模型构建相关工作。(项目5.3-1;共识5.5-1)
6袁晓妮中级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该完成人对本项研究中的创新点2有贡献,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60%。主要创新性贡献体现在:1)参与HLA、MICA 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检测技术的建立,以及中国人群抗体阳性值得界定;2)参与HLA抗体补体结合力测定、受者免疫抑制剂代谢基因(CYP3A5、IMPDH)的多态性检测和肾毒性标志物检测相关工作;3)参与体外预存动物模型构建相关工作。(论文1-3~8;项目5.3-1~3)
7胡林昆中级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该完成人对本项研究中的创新点1和3有贡献,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55%。主要创新性贡献体现在:1)参与协助建立DCD供体选择及供肾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工作;2)参与《DCD供体选择及供肾质量评估—江苏专家共识》的编写;3)参与DCD肾移植受者术后的随访和标本采集工作;4)参与HLA抗体介导ABMR机制研究的部分工作。(专利1-2;论文1-5、10;项目5.3-1、3;共识5.5-1)
8鲍晓晶副研究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该完成人对本项研究中的创新点1有贡献,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50%。主要创新性贡献体现在:1)参与了HLA高分辨基因测序技术平台的建立;2)HLA高分辨率试剂盒的研制;3)参与了中国汉族人群HLA-CWD/Rare(常见和罕见)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规律和特点的研究;4)参与NGS技术平台上的HLA等位基因分型检测技术的建立,并申请ASHI资质认证。(专利1-1;论文1-3、6~8;项目5.3-1、2)
9王亮良副高级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该完成人对本项研究中的创新点3有贡献,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50%。主要创新性贡献体现在:1)参与协助建立DCD 供体选择及供肾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工作;2)参与DCD 肾移植受者术后的随访和样本采集工作;3)参与体外预存动物模型构建相关工作。(论文1-5;项目5.3-3)
10浦金贤正高级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该完成人对本项研究中的创新点1和3有贡献,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50%。主要创新性贡献体现在:1)参与协助建立DCD供体选择及供肾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工作和DCD肾移植临床诊治工作;2)参与肾移植受者术后的个体化诊疗相关工作。(项目5.3-3;共识5.5-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荧光原位微量淋巴毒检测方法和试剂盒中国ZL201210143662.5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杨、何军、徐超
2申请发明专利重组表达载体、宿主及其构建方法以及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中国ZL201510341439.5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学锋、侯建全、何军、李纲、丁一心、胡林昆、魏雪栋、张江磊、袁和兴、李淼
3其他Common and well-documented (CWD) alleles of human leukocyte antigen-A, -B, -C, -DRB1, and -DQB1 loci for the Chinese Han population do not quite correlate with the ASHI CWD alleles.中国Hum Immunol.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军、李杨、鲍晓晶、邱桥成、袁晓妮、徐超、沈杰宏、侯建全
4其他Anti-human leukocyte antigens and anti-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related chain A antibody expression in kidney transplantation during a four-year follow-up.中国Chin Med J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军、李琛、袁晓妮、张江磊、李杨、魏雪栋、侯建全
5其他Dynamic Detection of Anti-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Antibodies but not HLA-DP Loci Mismatches Can Predict 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HLA 12/12-Matched Unrelated Donor 中国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潘芝娟、袁晓妮、李杨、吴小津、朱文娟、鲍晓晶、赵青青、何军
6其他Association of C1q Binding Status With De Novo HLA Antibody Clinical Features and Allograft Function in Kidney Transplantation Patients During Eight Years of Dynamic Follow-up.中国Transplant Proc.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魏雪栋、袁晓妮、孙慕斌、潘芝娟、胡林昆、王亮良、何军、侯建全
7其他Immune function assay (ImmuKnow) as a predictor of allograft rejection and infection in kidney transplantation.中国Clin Transplant.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军、李杨、张辉、魏雪栋、郑浩、徐超、鲍晓晶、袁晓妮、侯建全
8其他多中心特异性MICA抗体的检测结果及临床应用价值分析.中国中华器官移植杂志.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袁晓妮、何军、侯建全、鲍晓晶、徐超、李杨、缪竞诚
9其他细胞色素P4503A亚家族多肽5基因多态性对肾移植患者术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影响.中国中华实验外科杂志.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阳洋、何军、邱桥成、袁晓妮、魏雪栋、郑浩、张辉、张江磊、侯建全
10其他次黄嘌呤脱氢酶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中国中华实验外科杂志.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慕斌、何军、祁小飞、丁子轩、邱桥成、张江磊、魏雪栋、胡林昆、张学锋、侯建全
进步奖侯建全,何军,魏雪栋,李杨,黄玉华,袁晓妮,胡林昆,鲍晓晶,王亮良,浦金贤苏州大学,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教育厅
1530727-404 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及临床研究
项目名称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及临床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苏州大学,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项目简介 项目属于医疗卫生、临床医学的儿科学领域。 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RTIs)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肺炎占住院患儿1/3以上,且是5岁以内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儿童呼吸道感染完整的病原谱尚缺乏,给临床诊断、治疗带来较大困难。 鉴于此,项目组在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计划的资助下,结合呼吸道感染病原检测的最新技术,整合呼吸道感染临床及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协同革新和推广呼吸道感染规范化诊疗体系的建立,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 1.采用多病原学联合检测方法对呼吸道感染儿童进行连续10年、15098例的病原(10种呼吸道病毒、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联合检测及监测,揭示了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谱及各种病原体流行的规律及其临床特征。显著提高了呼吸道感染病原检测的准确性。该创新性工作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第20工作会议上收到同行的高度评价,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第45卷上发表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点号。 2. 建立了集抗原、分离鉴定、核酸定量、高灵敏度抗体、病理及高通量测序于一体的临床病毒诊断适宜技术体系,“广覆盖”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基于此总结了新甲型H1N1、乙型流感等流行规律。首次对新甲流大流行后不同流感病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的流行病学、临床资料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总结,揭示了对大流行后流感病毒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危险因素,提出了流感病毒感染患儿需注意是否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等中国与发达国家不同的一些特殊危险因素。研究结果受到WHO全球流感项目组的高度评价“Your expert contributions from a clinical perspective added to the robustness of the TIPRA outputs. ” 3.首次报道新生儿期肺炎支原体感染,进一步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是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第二位病原,可溶性B7-H3通过提高TNF-α的浓度和活化中性粒细胞在支原体感染免疫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被著名杂志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IF:19.958)杂志作正面评价。 4. 利用支气管镜及肺泡灌洗液检测技术,发现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是引起儿童慢性湿性咳嗽的重要病因,在国内首次报道,为临床更好的诊断和治疗迁延性呼吸道感染提供思路,此研究在著名杂志Eur Respir J(IF:10.56) 2017; 50: 1602139上重点引用并作评述。 5. 建立了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及PCR技术联合检测方法,证实了人类博卡病毒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地位及作用,有效提高了对新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断能力及效力。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郝创利正高级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大学为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设计、实施;总体指导研究生的实验工作,参与论文撰写,总结,报奖。为钟南山团队引进项目负责人(附件29),多年来从事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和临床研究,对该项目创新点1,3,5三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相关论文4篇(详见附件16,17,18,20),相关成果获得1项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
2钟南山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体指导研究工作,参与总结。为我院引进钟南山院士团队核心成员(附件29),多年来从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和临床研究,对该项目创新点2,3两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以通讯作者发表相关论文1篇(详见附件20)。
3杨子峰研究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体指导研究生的实验工作,参与论文撰写,总结,报奖。为我院引进钟南山院士团队核心成员(附件29),多年来从事呼吸道感染病毒的病原学和临床研究,对该项目创新点2,4两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相关论文2篇(详见附件15,20)。
4王宇清正高级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大学本研究项目的组织者之一,在科学问题的提出、解决和分析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指导并组织了相关人员建立了小儿新型呼吸道病毒hMPV、hBoV的检测技术平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发表5篇SCI论文,对该项目主要科学内容1,3两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详见附件14,16,17, 18,19)。
5陈正荣副教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大学为本项目主要实施者之一,对该项目主要科学内容2,3两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负责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细菌的研究,临床推广应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相关成果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3篇(详见附件14,18,19),主持课题一项(附件23)。
6季伟教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大学本项目主要组织者之一,长期从事小儿呼吸道感染研究,对该项目主要科学内容1,2两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指导大样本检测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病毒病原,建立儿童病毒性肺炎的流行病学模型等工作。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在Arch Virol等SCI论著6篇。主持与项目相关省级项目1项。(详见附件14,16,17,18,19,21)
7严永东正高级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为本项目主要实施者之一,对该项目主要科学内容1,2两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负责鼻病毒、肺炎支原体的研究,临床推广应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6篇(详见附件14,16,17,18,19,21)。
8蒋吴君中级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为本项目主要实施者之一,对该项目主要科学内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负责博卡病毒和支原体感染的临床及检测研究,相关成果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篇(详见附件19,21)。
9孙惠泉正高级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为本项目主要实施者之一,对该项目主要科学内容3一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负责支气管镜的诊疗。参与相关课题一项(附件17)。
10张新星中级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为本项目主要实施者之一,对该项目主要科学内容1一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负责肺炎支原体和混合感染的临床及检测研究。参与发表论文一篇(详见附件1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支气管镜固定支架中国ZL 2015 20444397.3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陈正荣;季伟;郝创利;严永东;王宇清;孙惠泉;黄莉;周菁;王美娟;顾秀萍;张志勤
2实用新型专利支气管镜固定支架中国ZL 2015 20444396.9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陈正荣;季伟;郝创利;严永东;王宇清;孙惠泉;黄莉;周菁;王美娟;顾秀萍;张志勤
3其他Association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with childhood viral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subtropical China: an analysis over 11 years. Arch Virol 2014, 159:631-639.中国2.25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王宇清、陈正荣、季伟、严永东
4其他Differing Epidemiological Dynamics of Influenza B Virus Lineages in Guangzhou,Southern China, 2009-2010. Journal of Virology 2013, 87(22):12447-12456. 中国3.351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杨子峰
5其他Bronchiolitis Associated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Infants in Suzhou China Between 2010 and 2012.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7846. 中国5.228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郝创利、王宇清、季伟、严永东
6其他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tracted bacterial bronchitis in Chinese infants.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13731.中国5.228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郝创利、王宇清、季伟、严永东
7其他Role of the Mycoplasma pneumoniae/Interleukin-8/Neutrophil Axi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neumonia. PLOS ONE 2016 11(1)中国2.806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郝创利 王宇清 陈正荣 季伟 严永东 张新星
8其他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bacterial load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patients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The Brazilian Journal of infections diseases 2013中国1.54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郝创利 王宇清 陈正荣 季伟 严永东 蒋吴君
9其他Clinical, Vir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Features from Patients Infected with Re-Emergent Avian-Origin Human H7N9 Influenza Disease of Varying Sever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PLOS ONE 中国2.806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钟南山 杨子峰
10其他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virus load of human bocavirus in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CIENTIFIC REP RTS中国4.259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季伟 严永东 蒋吴君
进步奖郝创利,钟南山,杨子峰,王宇清,陈正荣,季伟,严永东,蒋吴君,孙惠泉,张新星苏州大学,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教育厅
1540728-402 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活污水生物生态组合处理技术
项目名称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活污水生物生态组合处理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南大学
项目简介项目背景:农村生活污水因农村住户分散,水质水量波动大,收集管网投资高而难以实现集中处理,已成为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一大难题。国内关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多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小型化”、“高成本物化处理达标”等思路开展相关工作,但因此引起的建设成本高、分散设施维护难、直接运行费用高、处理产物运输处置难等问题使得相关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存在适应性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国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持续开展的沉重负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呈现了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弊病。该项目瞄准“因地制宜、高技术、低建设与运行成本、易维护、资源化利用氮磷”的目标,在国家和省部级20余项相关课题资助下,历经15年的持续研发,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活污水生物生态组合处理技术体系,取得创新性成果如下:(1)理念创新:该项目首次识别了农村生活污水的特性与价值性,建立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物生态组合处理技术体系,提出了“生物单元去除有机物,生态单元资源化利用氮磷”理念,区分了生物单元和生态单元功能定位,为低成本低能耗的农村生活污水生物生态组合处理工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2)关键技术创新:该项目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源相对分散、水质水量波动大、有机物浓度较高、运行管理难度大等特点,自主研发了大深径比高效厌氧反应器、梯式与交错式跌水充氧接触氧化反应器、景观型水车式充氧接触氧化反应器、水车驱动式生物转盘、水位可控型潜流人工湿地等新型装备设施;研究突破了多阶大深径比高效厌氧反应器构型及低成本砖砌沉井施工、小型分散式生活污水厌氧缺氧联合脱臭、多种高效跌水充氧反应器技术、水生蔬菜氮磷资源化利用、浸润度可控型人工湿地、改良型一体化活性污泥与功能强化型阶式生态氧化塘的组合式污水处理等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多种适合不同农村地区条件的创新型生物生态组合工艺,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大、设备复杂维护难、动力能耗高、处理副产物多且处置难、占地面积大、氮磷未实现资源化等国内外技术难题。(3)体系创新:该项目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单元创新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和优化组合,形成多种具有节能、节地、高效、低维护、景观化、园林化特征的可选工艺流程,构建了一整套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生物生态组合成套技术体系,为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和创新技术体系,在我国农村地区具有十分良好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前景。该项目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江苏、山西、云南等地 283 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处理总规模达到 7748吨/天,形成完全自主产权技术成果:已申请专利 65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15 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5 项);规范、指南和标准 8 项(其中 3 项已颁布或被主管部门采纳);学术论文 137 篇。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吕锡武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本项目总负责人,对科技创新点1.1、1.2、1.3做出了突出贡献。生物生态组合技术主要发明人,率先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活污水生物生态处理技术及构建景观化、园林化污染净化型农业的理念,主持大深径比厌氧反应器、反硝化脱臭、跌水充氧技术、水耕蔬菜人工湿地技术等多个技术的研发,大力推广示范工程建设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知识产权1-5的第一作者。支撑材料:附件1[1]-[5];附件5.1[1] [2]
2李先宁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本项目主要负责人,对创新点1.2 、1.3有重要贡献。指导并参与项目技术研究,完善关键技术路线。主要负责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的研发,以及人工湿地、生态浮床等相关研究,推广相关示范工程。知识产权3、9、10的主要作者。支撑材料:附件1[3] [9] [10];附件5.1[1]
3朱光灿研究员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本项目主要负责人,对创新点1.2、1.3 有重要贡献。主要负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物单元技术研发及污水处理节能降耗技术的研究,是脉冲生物滤池的主要开发人员和示范工程的主要推广人员。参与编制了《江苏省村庄生活污水治理适宜技术与建设指南(2016版)》、《拼装式脉冲生物滤池设计标准》Q/320583 001-2018、《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2/T3462-2018等相关标准和指南。知识产权2、3、4 的主要作者。支撑材料:附件1[2] [3] [4];附件2.4[1] [2] [3];附件5.1[1]
4吴磊副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本项目主要负责人,对创新点1.2、1.3有重要贡献。细化项目实施方案,指导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管理及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的主要推广人员。知识产权9、10 的第一作者。在支撑材料:附件1[9] [10];附件5.1[1]
5宋海亮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本项目主要负责人,对创新点1.2、1.3有重要贡献。细化项目实施方案,指导试验研究。主要偏重农村污水生物生态组合工艺、人工湿地技术、水生植物滤床技术、生态塘中立体组合生态浮床技术的研究。知识产权5、6、7、8的第一作者。支撑材料:附件1[5] [6] [7] [8];附件5.1[1]
6吴义锋副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本项目主要技术研发人员,对创新点1.2 有重要贡献。主要研究内容为岸坡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参与项目的实施方案的编制,绘制示范工程图纸,协助该项目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知识产权4的主要作者。支撑材料:附件1 [4];附件5.1[1]
7杨子萱员级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本项目主要技术研发人员,对创新点1.2 有重要贡献。参与项目的实施方案的编制,绘制示范工程图纸。主要研究内容为分散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生物单元和生态单元优化,协助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的应用并进行研究成果的凝练整理。支撑材料:附件5.1[1] [5]
8王国芳讲师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东南大学本项目主要技术研发人员,对创新点1.2 有重要贡献。开展生态单元的研发,构建蚯蚓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缓解了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堵塞问题。协助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的应用。支撑材料:附件5.1[1] [6]
9查晓其他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本项目主要技术研究人员,对创新点1.2 有重要贡献。主要研究内容为分散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生物单元优化设计,对生物工艺段进行“黑水厌氧-混合污水缺氧-好氧”流程的试验研究,优化了水车双侧驱动式生物转盘反应器,提高了生活污水处理效能。支撑材料:附件5.1[2] [4]
10李洁工程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本项目主要技术研究人员,对创新点1.2 有重要贡献。主要研究内容为分散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生态单元优化,开发了一种水培番茄滤床-折流板式潜流人工湿地组合式生态系统,与潜流人工湿地组合有效深度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尾水,并产生一定经济效益。支撑材料:附件5.1[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循环交替缺氧/厌氧/好氧脱氮除磷方法中国ZL201610112199.6东南大学吕锡武;;陈文亮;姚重华
2授权发明专利多点交替进水活性污泥除磷脱氮方法中国ZL200510123146.6东南大学吕锡武;朱光灿;徐洪斌;庄荣;王然良;荆肇乾;乔红杰;孙晓文;陈仕龙;古杏红
3授权发明专利厌氧跌水充氧人工湿地组合污水除磷脱氮方法中国ZL200510123147.0东南大学吕锡武;朱光灿;李先宁;吴磊;荆肇乾;潘羽忠
4授权发明专利阶式功能强化型生物生态氧化塘以及深度净化水质的方法中国ZL201010587812.2东南大学吕锡武;吴义锋;王新刚;朱光灿;王哲明;叶春
5授权发明专利多层浅根系生长空间植物滤柱装配型滤床中国ZL201510386523.9东南大学宋海亮;张守凤;杨小丽
6授权发明专利同步强化去除氮、磷及雌激素的表面滞水型折流湿地系统中国ZL201310130051.1东南大学宋海亮;梁璐;杨小丽
7授权发明专利薄层植物填料床与水耕植物床叠加型湿地处理污水系统中国ZL201410001865.X东南大学宋海亮;杨可昀;杨小丽
8授权发明专利多级折流复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污水的方法中国ZL201310191442.4东南大学宋海亮;戴保琳;杨小丽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污水安全灌溉的资源化方法中国ZL201410077899.7东南大学吴磊;洪月菊;李先宁;林海梅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污水安全灌溉的资源化系统中国ZL201410077827.2东南大学吴磊;洪月菊;李先宁;林海梅
进步奖吕锡武,李先宁,朱光灿,吴磊,宋海亮,吴义锋,杨子萱,王国芳,查晓,李洁东南大学东南大学
1550728-406 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优化设计及工程结构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优化设计及工程结构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林业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永安市宝华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汾灌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每年混凝土的用量超过100亿吨,占全球用量的53%,混凝土材料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针对普通混凝土在复杂受力条件下易开裂、耐久性差、不利于结构抗震和维护管养成本高等重大难题和挑战,该项目创新性地研发了低碳环保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High ductility cementitious composite,简称HDCC,常见的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也称为ECC、SHCC、UHTCC等),构建了其在组合结构、装配式建筑和工程结构性能提升中的设计理论和成套应用技术。(1)研发了专用高强高弹模聚乙烯醇(PVA)纤维和低碳环保HDCC复合材料基于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设计理论,率先提出了可模拟HDCC拉伸作用下开裂进程的宏微观本构模型;打破国外HDCC专用纤维生产技术封锁,自主发明了高强高弹模聚乙烯醇(PVA)纤维,建成了年产量达1500吨的工业化生产线,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基于尾砂和工业废渣等固废材料,创新性地提出了不同强度和延性需求的低碳环保HDCC设计方法和制备技术;提出了短切纤维与基体界面性能的高精度测试技术,并基于格栅模型和先进无损检测技术,实现了对HDCC微结构调控、损伤预测和性能评价。(2)建立了不同受力状态下HDCC的本构模型及其高性能组合结构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基于宏观唯像法,构建了不同受力条件下HDCC及其与钢筋或FRP筋粘结滑移本构关系,提出了HDCC结构的设计和评价方法;优化了HDCC-混凝土组合构件的设计方法,提出了耗能分布可控及损伤模式合理的HDCC-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提出了高性能HDCC-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理论及应用技术,解决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中钢与混凝土变形不协调的难题,大幅提升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震、抗火等性能。(3)研发了HDCC复合材料在装配式结构预制构件和后浇连接区的关键应用技术优化了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与设计方法,提出了相应的结构拆分和装配方案,研发了HDCC在装配式结构预制构件与部品和后浇连接区中的关键应用技术,大幅提升了预制构件和装配式结构的抗裂性能、承载能力、整体性和抗震性能。(4)研发了HDCC复合材料高效加固修复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针对工程结构改造与加固需求,提出了采用HDCC对工程结构进行加固和修复的设计方法及应用技术,构建了HDCC加固工程结构力学性能的分析模型、预测和评价方法;基于HDCC长期性能、疲劳性能、高温和耐久性的系统评价,提出了采用高耐久HDCC加固工程结构的耐久性提升技术。项目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6件,受理发明专利11件,SCI论文64篇,EI论文29篇,编写国家标准1部、行业标准2部、省级标准1部,企业标准3部和部级工法1件。技术成果应用于数十个工程项目,直接经济效益近16.8亿元,新增利润超2.5亿元。权威专家鉴定认为“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强高弹模PVA纤维、低碳环保型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组合结构性能提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潘金龙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本项目创新点二、三有贡献,提出了HDCC及其与钢筋或FRP筋粘结滑移本构关系,构建了HDCC-混凝土组合构件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高性能HDCC-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理论及应用技术;优化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和设计方法,提出了HDCC在装配式结构中预制构件和部品及节点后浇连接区的关键应用技术。以上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90%。旁证材料:专利(附件6,附件7);论文(附件5);鉴定证书(附件11,附件12);查新报告(附件13);论文检索和他引证明(附件14);同行评价(附件16,附件17);标准(附件36,附件38);结题报告(附件39)。
2郭丽萍副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创新点一、四有贡献,创新性地发明了低碳环保HDCC复合材料;提出了短切纤维与基体界面性能的高精度测试技术,并基于格栅模型和先进无损检测技术,揭示了其损伤演变机理及失效机制。基于HDCC长期性能、疲劳性能、高温和耐久性的系统评价,提出了采用高耐久HDCC加固工程结构的耐久性提升技术。以上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90%。旁证材料:专利(附件3,附件4,附件10);鉴定证书(附件11);查新报告(附件13);论文检索和他引证明(附件14);同行评价(附件15);标准(附件36);结题报告(附件39)。
3张永兴副教授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对创新点四有贡献,提出了采用HDCC对工程结构进行加固和修复的设计方法及应用技术,构建了HDCC加固工程结构力学性能的分析模型、预测和评价方法。以上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80%。旁证材料:专利(附件8);鉴定证书(附件11);查新报告(附件13);论文检索和他引证明(附件14);同行评价(附件17)。
4梁坚凝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对创新点一、二、三有贡献。率先提出了可模拟HDCC拉伸作用下开裂进程的宏微观本构模型;建立了不同受力状态下HDCC的本构模型及其高性能组合结构设计方法,提出了耗能分布可控及损伤模式合理的HDCC-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研发了HDCC在装配式结构预制构件和后浇连接区的关键应用技术。以上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70%。旁证材料:论文(附件5);鉴定证书(附件11);查新报告(附件13);论文检索和他引证明(附件14);同行评价(附件15,附件16);完成人贡献及合作关系证明(附件34)。
5姜国庆教授级高工南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对创新点一、三有贡献,提出了低碳环保HDCC复合材料制备方法,探明了不同组分掺量对 HDCC复合材料力学和延性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理;提出了HDCC材料在装配式结构叠合楼板的预制层和后浇带、预制剪力墙的接缝等部位工程应用技术。以上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60%。旁证材料:专利(附件9);鉴定证书(附件11);论文检索和他引证明(附件14);应用证明(附件24);标准(附件37)。
6陈波高级工程师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对创新点一、四有贡献,发明了用于水工泄水建筑物修补的高延性水泥基材料及制备方法、半刚性叠合梁防撞护栏及其施工方法,参与了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在硕曲河去学水电站泄洪洞与溢洪洞缺陷修复等水利水电工程和嘉兴三桥港桥(右)维修加固等交通运输工程的应用。以上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60%。旁证材料:专利(附件10);鉴定证书(附件11);论文检索和他引证明(附件14);标准(附件37)。
7邓忠华其他永安市宝华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永安市宝华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创新点一有贡献,打破了国外对高强高弹模PVA纤维的技术垄断,自主研发了纤维生产工艺和表面特殊处理技术,发明了高性价比、易分散且增强增韧效果显著的高强高弹模PVA纤维,提升了HDCC复合材料延性和多缝开裂效应的鲁棒性,填补了国内空白。以上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80%。旁证材料:专利(附件1,附件2,附件3);鉴定证书(附件11);检测报告(附件18,附件19);应用证明(附件27);标准(附件35)。
8尹万云教授级高工中国十七冶集团中国十七冶集团对创新点三有贡献,优化了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与设计方法,提出了相应的结构拆分和装配方案,研发了HDCC在装配式结构预制构件与部品和后浇连接区中的关键应用技术。以上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50%。旁证材料:专利(附件6,附件7);鉴定证书(附件11,附件12);查新报告(附件13);论文检索和他引证明(附件14);同行评价(附件17);应用证明(附件29)。
9潘勇高级工程师江苏汾灌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省汾灌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对创新点四有贡献,参与开发了快硬早强HDCC及其在桥梁腹板加固中的应用技术,研发了基于HDCC的桥面板和伸缩缝快速修复技术,形成了相应的工法和成套应用技术。以上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50%。旁证材料:鉴定证书(附件11);检测报告(附件19);应用证明(附件23);工法(附件38)。
10鲁聪研究员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创新点1、3有贡献,引入HDCC微孔结构、纤维空间分布等随机因素,修正了经典HDCC断裂强度理论,探明了裂纹间最小传力距离和应力场演化规律,首次提出了可模拟其多缝开裂随机过程的物理模型,揭示了其在多尺度下的增韧、劣化机理。提出了HDCC在装配式结构中节点后浇连接区的关键应用技术。以上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50%。旁证材料:鉴定证书(附件11);查新报告(附件13);论文检索和他引证明(附件14);同行评价(附件15,17);完成人贡献及合作关系证明(附件34)。
11庞超明高级工程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创新点一有贡献,提出了低碳环保HDCC复合材料制备方法,揭示了微孔对抗压强度和断裂韧性具有正效应,建立了孔隙率和微孔含量与断裂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以上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40%。旁证材料:鉴定证书(附件11);论文检索和他引证明(附件14);完成人贡献及合作关系证明(附件34)。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增强、增韧PVA纤维的生产方法中国ZL201310192995.1永安市宝华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邓忠华,邓忠林,丁晓峰,张德芳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聚乙烯醇长丝纤维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250768.X永安市宝华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邓忠华,丁晓峰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短切超细有机纤维与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粘结强度的测试方法中国ZL201510167494.7东南大学郭丽萍,谌正凯,杨亚男
4其他A Comparison of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Versus Normal Concrete in Beam-Column Joints under Reversed Cyclic Loading;中国Materials and Structures东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袁方,潘金龙,许准,梁坚凝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抗裂低收缩高延性砂浆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392208.8东南大学;永安市宝华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郭丽萍,张丽辉,孙伟,邓忠华,邓忠林,孙杨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带边缘约束构件的装配式剪力墙及墙-梁连接结构中国ZL201410095805.9东南大学潘金龙,马军卫,尹万云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板-梁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中国ZL201410089969.0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潘金龙,马军卫,尹万云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的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中国ZL201510439681.6南京林业大学张永兴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水工泄水建筑物修补的高延性水泥基材料及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468837.3东南大学郭丽萍,陈波,谌正凯,张文潇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约束度可变的混凝土抗裂性能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中国ZL201510468419.4南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姜国庆、何瑞、张怡、逯绍慧
进步奖潘金龙,郭丽萍,张永兴,梁坚凝,姜国庆,陈波,邓忠华,尹万云,潘勇,鲁聪,庞超明东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林业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永安市宝华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汾灌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1560728-408 高性能车辆底盘结构创新设计与协同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高性能车辆底盘结构创新设计与协同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作为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支柱的汽车产业呈现出智能化、电动化、安全化的发展趋势,高性能底盘作为推动汽车三化的关键组件备受关注。但传统底盘系统难以满足响应灵敏、调节精细、控制协同的迫切需求,亟需解决底盘结构创新设计、强耦合协同控制方法、智能底盘集成架构等卡脖子难题。然而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在高性能车辆底盘方面多忽视结构与控制的耦合关系,从纵向、横向及垂向三个方面设计分立的控制方法,控制功能集成亦不完善,大部分车企未掌握高性能车辆底盘控制技术。项目组经过数年研究,创新设计底盘驱动/制动、转向、悬架等系统的关键组件,构建了多智能体底盘动态协调控制架构,提出纵向、横向及垂向耦合集成与协同控制技术,形成以四项创新点为代表的技术群:1、驱动/制动关键部件结构优化设计及车辆行驶敏捷性、稳定性协同控制技术。鉴于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车辆驱动/制动系统独立控制且忽视内在耦合关系,割裂影响机理、系统结构及控制方法。从驱动/制动系统结构优化与方法设计两方面,提出融合路面附着系数估计的车辆驱动防滑控制技术、能量回馈型制动防抱死系统及制动力精细调节技术、驱动/制动协同的车辆稳定性强鲁棒控制技术,解决行驶敏捷性与稳定性控制所面临的参数摄动、控制时滞、多执行器耦合与冗余等难题。2、车辆线控转向系统优化设计及转向操纵主动控制技术。针对车辆摆振失稳、人-机协同驾驶耦合冲突以及行驶环境动态建模不确定性等制约转向系统主动安全的瓶颈问题,提出抑制多源摆振的车辆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研究驾驶员在环的主动前轮转向共享控制技术,研制兼顾灵活与稳定的四轮转向鲁棒控制系统,突破了“人-车-路”闭环条件下,轮胎侧向力非饱和状态的车辆瞬态操纵稳定性主动控制难题。3、舒适与稳定协同的新型悬架主动容错控制技术。针对传统悬架结构及弱耦合控制方法难以保证汽车在执行器失效、参数摄动等工况下的乘坐舒适性和侧倾稳定性的难题,发明增大车身侧倾稳定裕度的新型主动稳定杆系统,研究融合模糊滑模控制与鲁棒控制的主动悬架控制技术,设计执行器故障、参数摄动等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悬架主动容错控制系统,解决车辆高速行驶工况下舒适性与侧倾稳定性容错协调控制难题。4、车辆纵-横-垂向智能底盘集成架构及控制、验证技术。鉴于现有车辆底盘控制系统多聚焦于自上而下的集中控制策略,缺乏灵活可扩展的底盘动态协调控制架构。深度剖析多智能体系统内部机理,首创基于多智能体的底盘集成控制框架,提出基于控制分配理论的底盘动态协调控制策略,建立基于虚拟试验场的底盘集成验证方案,解决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系统中强耦合、智能化、网络化、模块化等难题。该项目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3项,发表论文103篇(SCI收录45篇、EI收录103篇),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与正面评价。形成的高性能车辆底盘创新结构与协同控制关键技术,应用于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产品中,研发的系列产品2016-2018年累计新增利润7.9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殷国栋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该项目总负责人,承担本项目的总体规划与方案设计、论证,是创新点1、2、3、4的主要完成人。创新性设计驱动/制动协同的车辆稳定性强鲁棒控制技术,提出了基于鲁棒变增益及结构奇异值μ综合理论的四轮转向强鲁棒控制方法,发明了全电控四轮主动转向底盘系统,设计了强鲁棒性的主动悬架容错控制系统,搭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框架,为高性能车辆底盘的结构创新设计和控制协同方法做出重要贡献。相关成果见【附件1.5】,【附件4.4】,【附件4.5】,【附件4.6】,【附件4.7】,【附件4.8】。
2皮大伟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该项目创新点1、3、4的主要完成人,发明基于异构行星齿轮减速器电机作动器集成化主动稳定杆与通用型静动态侧倾特性主动稳定杆实验台架,提出基于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多传感器融合的侧倾角及路面附着系数状态估计算法,设计实现侧倾角范围及侧倾响应特性控制的主动稳定杆分层控制算法。建立多智能体内部及多智能体之间的通信协议,有效协调底盘控制系统之间的耦合冲突,实现底盘多智能体内部及多智能体间的高效率、高容错的信息交互。相关成果见【附件1.6】,【附件4.3】,【附件4.5】。
3孙蓓蓓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该项目创新点2,3,4的主要完成人,针对车辆行驶过程中载荷、车速和路况等工况变化引起的汽车局部或整体激烈振动、失稳等问题,探寻多源扰动及持续极限激励下车辆动力学系统垂向内在耦合失稳机制,首次研究了悬架系统特性对车辆系统动态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创造性地第一次将时频域分析等信号分析方法应用于车辆系统时变参数的辨识中,实现极限工况车身高强度冲击下行驶平顺性能和操纵稳定性能综合最优。相关成果见【附件1.7】,【附件4.6】,【附件5.4】。
4王金湘副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该项目创新点1、2、4的主要完成人,创新设计了车辆智能底盘的关键部件,建立了基于控制分配理论的车辆底盘协同控制方法,提出μ综合鲁棒控制方法解决了参数摄动、时滞等不确定因素作用下车辆主动安全控制的难题;为车辆瞬态操纵稳定性控制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关成果见【附件4.3】,【附件4.5】,【附件5.5】。
5张宁讲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该项目创新点2、3的主要完成人,提出考虑悬架与摆振问题耦合机理的车辆系统优化设计技术,为多车身系统的转向系统与悬架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理论、新方法;设计了以侧倾角为控制目标的主动稳定杆分层控制算法减小了主动稳定杆体积,为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做出重要贡献。相关成果见【附件4.7】,【附件5.3】。
6金贤建讲师上海大学东南大学该项目创新点1、3的主要完成人,提出采用双容积卡尔曼滤波强非线性估计算法的路面附着系数实时估计方法,设计了融合ESP与ABS的强鲁棒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实现各轮驱动与制动力矩融合分配,扩大了系统鲁棒稳定域范围;深度剖析极限工况下车辆悬架系统的瞬态响应机理,探寻多源扰动及持续极限激励下车辆动力学系统垂向内在耦合失稳机制,参与设计了车辆智能底盘集成控制架构。相关成果见【附件4.8】,【附件5.1】,【附件5.3】。
7刘琳高级工程师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该项目创新点1、4的主要完成人,完善了车辆操纵稳定性动力学模型,负责汽车底盘调试、场地试验等工作。相关成果见【附件1.3】,【附件1.4】,【附件1.8】。
8沙文瀚正高级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该项目创新点1、2的主要完成人,具体参与了智能底盘的关键部件的设计,负责电动汽车智能底盘的调试与试验等工作。相关成果见【附件1.3】,【附件1.4】,【附件1.8】。
9张建润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该项目创新点1的主要完成人,创新设计机械与线控控制共存的新型卧式油门踏板,提出融合路面附着系数估计的车辆驱动防滑控制技术。相关成果见【附件1.1】,【附件1.7】。
10陈南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该项目创新点4的主要完成人,作为该项目主要参与人,创新性地提出车辆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为汽车控制系统的大粒度集成控制提供了全新思路,其成果见【附件1.2】,【附件1.9】,【附件1.10】。
11倪绍勇正高级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该项目创新点4的主要完成人,负责智能底盘集成控制的测试及应用工作,验证了车辆底盘多智能体协调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对产业化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成果见【附件1.10】、【附件4.4】。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卧式油门踏板机械机构中国ZL201610192177.5东南大学张建润,贾雪,卢熹,谢艳华,杨冬萍,陈广鑫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双驱动系统用离合器中国ZL200910183217.X东南大学陈南,姜亚竹,钟杰,管延茹,单君
3授权发明专利后轮辅助电驱动控制方法中国ZL201410541485.5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沙文瀚,刘琳,邓飞贺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液压延迟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中国ZL201410598552.7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沙文瀚,刘琳,陈效华,江涛,王建辉,王晓辉
5授权发明专利一体化减少簧下质量的不等长双横臂悬架轮边驱动系统中国ZL201510283667.1东南大学殷国栋,袁元
6授权发明专利主动式稳定杆通用试验台架中国ZL201510567079.0南京理工大学孔振兴,皮大伟,王洪亮,王显会,陈山,周云波, 张明,谷文豪,张庆渴,胥加林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三向刚度可调的隔振器中国ZL201510474610.X东南大学张建润,晏腾飞,孙蓓蓓,卢熹,陶亚楠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环路的互锁电路 中国ZL201611127548.8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李东,沙文瀚,王飞,刘琳,汪涛,曾羽飞,姚意,倪绍勇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隔离式带减震结构的模块化动力电池组 中国ZL201510325269.1东南大学陈南,王超,刘元强,陈晨,李乔宇,李静之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拼装式电池模块及其电池组中国ZL201510522493.X东南大学陈南,李乔宇,刘元强,陈晨,王超,李静之
进步奖殷国栋,皮大伟,孙蓓蓓,王金湘,张宁,金贤建,刘琳,沙文瀚,张建润,陈南,倪绍勇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1570728-409 生态性微生物胶凝材料和功能混凝土及其应用
项目名称生态性微生物胶凝材料和功能混凝土及其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南大学,西卡(中国)有限公司,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奥莱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水泥混凝土等建筑材料面广量大,其制造过程的高能耗、高污染和使用过程与自然生态的低相容性已严重制约可持续发展,但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对材料仍有巨大需求。该项目针对需求与生态的矛盾,在国内外率先并系统持续开展了十五年研究,将自然界缓慢的微生物矿化现象,提升为温和、绿色的建筑材料微生物矿化技术,制备了系列微生物胶凝材料,替代传统材料解决了生态相容性问题,并运用微生物矿化技术调控水泥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在提升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同时,开发了其自修复、自装饰功能,实现了结构-功能一体化。1. 建立了建筑材料中微生物矿化技术基础。筛选、驯化获得了在岩土、钢渣和水泥基材料中具有诱导矿化能力的巴氏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醋酸杆菌、耐碱芽孢杆菌等多种微生物,优化了芽孢制备方法,揭示了酶催化和矿化产物形成的影响因素、规律及晶粒尺寸与粘附力的关系,提出了从菌种、阴、阳离子等调控晶粒尺寸的方法。2. 发明了五类生态微生物胶凝材料。用于岩土深层胶结和重金属钝化的生物碳酸盐类、生物磷酸盐类、生物碳酸盐-磷酸盐复合类,用于建筑工地扬尘抑制、沙漠治理等浅层胶结的生物碳酸盐类,以及微生物-钢渣胶凝材料。解决了国际上微生物胶凝材料释放氨气、塑料抑尘网二次污染、传统碱性材料处理岩土影响植物生长、钢渣制品安定性不良等难题。抑尘后土壤风蚀量从2356.7g/m2降至20.8g/m2。使用微生物后,钢渣制品同成本强度提升70%,钙、镁利用率从不足50%提升至近80%,引发安定性不良的游离氧化钙、氧化镁被消除。3. 研发了结构-功能一体化自修复混凝土和清水混凝土。发明了氧气驱动型和在国际范围全新的二氧化碳驱动型自修复技术及自修复混凝土设计方法,裂缝修复更快更好,成本更低,0.4mm及以下宽度裂缝修复率高达95%以上;建立了微生物矿化抗泛碱、现场混凝土外观质量定量评价、气泡控制、专用高性能减水剂、专用脱模剂等清水混凝土成套技术,解决了清水混凝土泛碱顽疾,并提高了外观美学的稳定性,表面气孔面积率从3.4%降至0.23%,统计标准差从1.37%降至0.09%。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2项,发表SCI和EI论文97篇,出版专著1部。通过“研-学-产-用”结合,形成了十余种产品及其产业化和工程应用技术,发布产品标准和应用技术指南15部。培养研究生和技术人员100余人。以唐明述院士为首的鉴定专家组认为,成果创新性突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已推广应用于土壤重金属处理、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千万平方米,水工和地下防水工程,及建筑、桥梁、市政和高铁清水混凝土工程中,清水和自修复混凝土总用量逾千万立方米,支撑多项重点工程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近三年新增销售9.84亿元、利税2.15亿元,减排二氧化碳78.9万吨,节省附加防水、装饰、修补、维护等费用1.8亿余元,并消除了附加装饰层脱落的安全隐患。项目为传统材料提供了替代性绿色材料,促进了混凝土向结构-功能一体化更新换代,符合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钱春香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主持项目整体技术创新,对创新点1、2、3均有重要贡献,建立了岩土、钢渣和水泥基材料中微生物矿化技术基础,发明了系列生态性微生物胶凝材料,研发了结构性能与自修复、抗泛碱自装饰一体化水泥基材料,发明专利24项,专著1部,论文87篇,标准和技术指南15部,协助成果产业化和应用。旁证材料:【附件1.1-1.4、2.1-2.6、2.8-2.11、4.2-4.5】
2张耀明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指导并参与项目技术研究,完善关键技术路线,对创新点2、3有贡献。参与编制了产品标准和技术指南:《生物复合胶凝材料》、《磷酸盐微生物重金属钝化剂》、《生物磷酸盐胶凝材料》、《生物碳酸盐胶凝材料》、《碳酸盐微生物重金属钝化剂》、《清水混凝土外加剂》企业产品标准与《清水混凝土制备技术指南》。旁证材料:【附件4.2、4.3(5)、4.3(6)】
3万克树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参与项目技术研究,对创新点2、3有重要贡献。开展微生物钢渣胶凝材料产物和微观结构、微生物矿化水泥基材料梯度结构、裂缝区矿化修复特征结构表征研究,发明了水泥基材料灰度双CT无损表征方法,采用自编数字图像配准软件,对混凝土中主要成分的CT灰度进行标定,获取内部微观结构信息,获授权专利7项,发表论文11篇。参与编制了产品标准和技术指南7部。旁证材料:【附件1.5(10)、2.2、2.8、4.2、4.3(5)、4.3(6)】
4麻秀星正高级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长期合作并共同立项开展自修复混凝土、清水混凝土外加剂、清水混凝土配制技术的研发、生产与推广应用,对创新点2、3有贡献。参与编制了产品标准和技术指南3部。将研究成果推向工业化生产,应用效果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旁证材料:科技鉴定证书【附件2.1、2.2、4.3(4)、4.3(6)】
5郑春扬副教授江苏奥莱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奥莱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共同立项开展清水混凝土外加剂、专用脱模剂和清水混凝土配制技术的研发、生产与推广应用,对创新点3有贡献。参与编制了《清水混凝土外加剂》企业标准和《清水混凝土制备技术指南》。将产品推向工业化生产,在杭黄高铁、济青高铁、石济高铁、湖北公安长江大桥、沪通长江大桥等多项重点工程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旁证材料:【附件1.5(9)、4.3(5)、4.3(6)、4.5(3)】
6郭景强副高级西卡(中国)有限公司西卡(中国)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长期合作并共同立项开展清水混凝土外加剂和清水混凝土配制技术研究、生产与推广应用,对创新点3有贡献。参与编制了《清水混凝土外加剂》企业标准和《清水混凝土制备技术指南》。将研究成果推向工业化生产,在港珠澳大桥、重庆西站、青岛地铁R3线等工程清水混凝土建设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旁证材料:【附件2.2、2.8、4.3(6)】
7巫亚明高级工程师江苏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共同立项开展清水混凝土、自修复混凝土、微生物抑尘剂的研发、生产与推广应用,参与编制企业产品标准和技术指南6部,对创新点2、3有贡献。典型应用包括:南通九圩港船闸工地、崇明至启动长江公路通道工程、南通市通启路高架工程、盐城范公路南延标段等,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旁证材料:【附件4.2、4.3(6)、4.5(4)】
8詹其伟讲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2014年9至2018年8月在东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应用,对创新点1、2有贡献。研制了碳酸盐类微生物胶凝材料,针对扬尘治理和重金属污染修复开展了微生物胶凝材料的施用工艺、用量、效果及经济性等工程应用研究;协助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大规模应用。旁证材料:【附件1.2(1)、2.1、2.2、2.6(9)、2.8、2.11(9)、2.12(4)、2.12(5)】
9王瑞兴副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参与项目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应用,对创新点2有贡献。揭示了碳酸盐矿化菌的矿化机理,探明了生物矿物沉积速度和数量的调控方法,在此基础上,协助研究了道路铺装材料,协助了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大规模应用。旁证材料:【附件1.1(1)、2.1、2.4、2.6(9)、2.8、2.9(2)、2.9(3)、2.10(6)、2.11(7)】
10荣辉讲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2010年3月至2014年9月在东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技术研发,对创新点1、2有贡献,发明了用于深层胶结的微生物碳酸盐胶凝材料,揭示了碳酸盐微生物的矿化机理、影响因素及规律,协助该项目研究成果产业化和工程应用。旁证材料:【附件1.3(5)、2.1、2.2、2.8、2.9(1)、2.10(4)】
11罗勉讲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2011年9月至2017年8月在东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应用,对创新点1、3有贡献。研发了矿化微生物及其芽孢的制备方法,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微生物自修复水泥基材料,获得了微生物自修复剂及制备方法,提高了水泥基材料的耐久性,同时协助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大规模应用。旁证材料:【附件2.1、2.2、2.6(9)、2.8、2.11(8)、2.13(7)、4.3(4)】
12伊海赫其他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参与项目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应用,对创新点2有贡献。研制了新型钢渣胶凝材料及其制品的生产方法,获得了以生物碳酸盐为主要胶结物质的胶凝材料体系,协助该项目研究成果产业化和工程应用,项目研究成果的提炼整理。旁证材料:【附件1.2(4)、1.3(6)、2.2、2.6(9)、2.8、2.13(6)】
13李思齐其他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参与项目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应用,对创新点2、3有贡献。研究了清水混凝土外加剂、现场混凝土外观质量定量评价方法、气孔和色差控制技术,参与编制了《清水混凝土外加剂》、《生物复合胶凝材料》、《磷酸盐微生物重金属钝化剂》、《碳酸盐微生物重金属钝化剂》、《生物磷酸盐胶凝材料》、《生物碳酸盐胶凝材料》企业标准和《清水混凝土制备技术指南》;协助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应用,项目研究成果的提炼整理。旁证材料:【附件4.2、4.3(5)、4.3(6)】
14张旋其他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参与项目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应用,对创新点2、3有贡献。研究了生物自修复水泥基材料,参与编制了《清水混凝土外加剂》、《生物复合胶凝材料》、《磷酸盐微生物重金属钝化剂》、《碳酸盐微生物重金属钝化剂》、《生物磷酸盐胶凝材料》、《生物碳酸盐胶凝材料》企业标准和《清水混凝土制备技术指南》;协助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应用,项目研究成果的提炼整理。旁证材料:【附件4.2、4.3(5)、4.3(6)】
15於孝牛讲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在东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技术研发,对创新点1、2有贡献,发明了生物碳酸盐-磷酸盐复合胶凝材料,并基于磷酸酶菌发明了生物磷酸盐胶凝材料,攻克了氨气释放难题,协助该项目研究成果产业化和工程应用。旁证材料:【附件1.1(2)、2.1、2.2、2.8、2.12(1)、2.12(2)、2.12(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碳酸盐矿化菌固化土壤的方法中国ZL200810156941.9东南大学钱春香,陆旺杰,王瑞兴,王剑云
2授权发明专利生物磷酸盐和碳酸盐复合胶凝材料固结松散砂颗粒的方法中国ZL201410612163.6东南大学钱春香,於孝牛,薛彬,王欣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采用微生物降解草甘膦用于重金属离子矿化的方法中国ZL201510393343.3东南大学钱春香,詹其伟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微生物矿化诱导技术制备固体废弃物建材制品的方法中国ZL201510907609.1东南大学钱春香,伊海赫,王凯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修复水泥基材料裂缝的方法中国ZL201310301782.8东南大学钱春香,任立夫,荣辉,李瑞阳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水泥基材料裂缝自修复的表面预涂覆方法中国ZL201710045212.5东南大学钱春香,艾果果,伊海赫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增强水泥基材料抗泛碱性能的方法中国ZL201410610689.X东南大学钱春香,曹天骥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评价水泥基材料抗泛碱性能的方法中国ZL201410610168.4东南大学钱春香,曹天骥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清水混凝土专用脱模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307254.2江苏奥莱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仇影,丁蓓,郑春扬,姜海东,王毅,石宇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数字体积相关法的三维图像配准方法中国ZL201410005842.6东南大学万克树,杨鹏
进步奖钱春香,张耀明,万克树,麻秀星,郑春扬,郭景强,巫亚明,詹其伟,王瑞兴,荣辉,罗勉,伊海赫,李思齐,张旋,於孝牛东南大学,西卡(中国)有限公司,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奥莱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1580728-411 海空重力仪与测量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海空重力仪与测量数据处理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南大学,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
项目简介鉴于地球重力场精密数据对地球科学、矿产资源勘探和军事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国外高精度海空重力仪的高昂价格和禁运,使得我国要大力发展自主重力测量技术,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海空重力仪技术和重力测量数据处理技术。2011年以来,本项目在部委等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在海空重力仪研制和重力测量数据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共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受理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文章8篇,该成果的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主要技术创新点如下:1、针对三轴稳定平台海空重力仪,提出了基于综合平滑的正反卡尔曼滤波重力测量数据处理方法;针对捷联式航空重力仪,提出了以马尔可夫随机过程对重力异常建模的、以重力异常为状态量的、正反平滑卡尔曼滤波的重力测量数据处理方法;这些方法提高了平台式和捷联式海空重力仪的测量精度;在GeoProbe上率先研制开发出平台式海洋/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处理插件和捷联式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处理插件。2、突破了基于惯性级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高精度重力敏感器研制、重力敏感器标定测试和惯性稳定平台高精密温控关键技术,解决了小型台体和三框架拓扑结构、高精度自对准和自标定、高精度姿态稳定及修正、高性能减振等难题,研制出了国内首套“三轴惯性稳定平台+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海空重力仪(GIPS-1A/M),经航空和海洋重力测量试验表明,精度优于1mGal,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在小型轻质化、低功耗、使用维护简便方面具有优势。对“航空重力测量中的卡尔曼滤波研究”课题的验收意见:建立了航空重力测量的正反卡尔曼滤波器以及状态噪声和量测噪声模型,解决了航空重力数据预处理中的各项校正与数据同步关键技术,根据实测原始数据计算得到的空间重力异常与用GT-1A的结果对比,外符合精度误差小于1mGal。对“高精度惯性稳定平台式海空重力仪”项目的验收意见:按合同要求完成了全部规定内容(两套样机研制等),技术及功能指标达标(精度优于1mGal等),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通过了大量试验验证,试验验证充分,工作扎实。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在沂沭断裂带以东地区干热岩调查、研究与预测项目中成功应用了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研制的GIPS-1M海洋重力仪。通过应用GIPS-1M海洋重力仪与其他仪器联合进行测量,建立了项目工作区干热岩评估技术指标体系,根据评估结果获得了1号有利区干热岩资源总量折合标准煤43.54亿吨。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使用国产Y-12固定翼飞机,对航天科技集团第九研究院第十三研究所研制的SAG-2M海空重力仪与俄罗斯莫斯科重力技术公司生产的GT-2A航空重力仪进行了同机飞行比对试验。东南大学使用自主研发的航空重力数据处理软件对SAG-2M海空重力仪测量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得的空间重力异常与GT-2A航空重力仪测量处理结果进行比对,外符合精度达到0.589mGal。东南大学自主研发的航空重力处理方法技术与GT公司航空重力数据处理方法技术水平相当。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蔡体菁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本人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1,主要贡献为针对三轴稳定平台海空重力仪,提出了基于综合平滑的正反卡尔曼滤波重力测量数据处理方法,提高了海空重力仪测量精度;针对捷联式航空重力仪,以马尔可夫随机过程对重力异常建模,给出了重力相关时间与滤波截止频率的关系式;提出了以马尔可夫随机过程重力异常为状态量的、正反平滑卡尔曼滤波的重力测量数据处理方法,提高了捷联式航空重力仪测量精度,在GeoProbe二次开发平台上率先研制开发出平台式海空重力测量数据处理插件和捷联式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处理插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附件7,附件8,附件9,附件10。
2胡平华研究员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本人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2,主要贡献为负责海空重力仪关键技术攻关和样机研制,提出了研制三轴惯性稳定平台式海空重力仪的构想和具体实施方案,提出了重力敏感器高分辨率的测试方法,主持完成了多级多路数字温度控制、重力敏感器研制和标定测试等关键技术研究,实现了样机的集成研制和实验测试,为国内首次完成轻小型三轴惯性稳定平台式海空重力仪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发明专利:附件1,附件5;实用新型专利: 附件3,附件4。
3赵明高级工程师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本人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2,主要贡献为负责海空重力仪算法设计和试验测试,完成了海空重力仪标定、对准、导航和组合导航的算法设计和调试测试,完成了海空重力仪的船载海洋重力测量试验和机载航空重力测量试验等工作,为国内首次完成轻小型三轴惯性稳定平台式海空重力仪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明专利:附件1,附件5。
4黄鹤研究员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本人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2,主要贡献为解决了重力敏感器用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标定测试技术和重力仪用轻小型三轴惯性稳定平台设计技术,为国内首次完成轻小型三轴惯性稳定平台式海空重力仪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明专利:附件1,附件5。
5陈晓华高级工程师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本人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2,主要贡献为负责重力仪系统电气设计和试验验证,参与三轴惯性稳定平台和重力敏感器的技术攻关工作,完成了温控回路功率放大器和加温元件的设计、重力敏感器供电电源优化设计、重力仪系统电气设计等,为国内首次完成轻小型三轴惯性稳定平台式海空重力仪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明专利:附件1,附件5。
6付继波高级工程师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本人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2,主要贡献为负责海空重力仪主机分系统、小型三轴惯性稳定平台、减振系统的结构设计工作,提出了一种用于电子机箱结构的可隐藏把手和一种密封机箱外循环散热装置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完成了海空重力仪轻小型三轴惯性稳定平台、主机盒体的结构设计以及高效减振器的设计,为国内首次完成轻小型三轴惯性稳定平台式海空重力仪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用新型专利:附件3,附件4。
7刘东斌高级工程师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本人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2,主要贡献为负责重力仪惯性稳定平台高精度温度控制技术研究,完成了惯性稳定平台热分析和热设计,确定了四级六路数字温度控制的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实验测试建立了各级温控对象的准确数学模型,采用非线性PI控制方法实现了惯性稳定平台的高精度温度控制。发明专利:附件1,附件5。
8于湘涛研究员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本人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2,主要贡献为负责重力敏感器研制,提出了高精度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力矩器和表芯稳定化处理方法,使得加速度计分辨率、稳定性等得到显著提高;提出了一种加速度计温度检测及确定温度检测路径的方法和装置,对于重力敏感器的高精密温度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明专利:附件2,附件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动态对准方法中国ZL201310556839.9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胡平华;詹双豪;赵明;唐江河;黄鹤;苗成义;曲雪云;李爱萍;陈晓华;刘东斌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加速度计温度检测及确定温度检测路径的方法和装置中国ZL201210228829.8航天科工惯性技术有限公司于湘涛;郭琳瑞;刘松;张兰;吴楠;付秀娟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电子机箱结构的可隐藏把手中国ZL201420378115.X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付继波;余盛强;胡平华;房水鑫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密封机箱用外循环散热装置中国ZL201220025898.4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付继波;余盛强;徐锐;曲波;胡平华
5申请发明专利一种重力仪用高精度加速度计分辨率测试方法中国201510789160.3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胡平华;黄鹤;詹双豪;苗成义;唐江河;赵明;李爱萍;陈晓华;刘东斌
6申请发明专利加速度计表芯稳定化处理方法中国201510883638.9航天科工惯性技术有限公司于湘涛;魏超;徐国栋;张吉;潘天鹏;刘洋;许中生;韩旭;王洋;付秀娟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航空重力数据处理软件中国2013SR047300东南大学周薇;蔡体菁;莫磊;董洁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GPS/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组合算法软件中国2013SR047291东南大学蔡体菁;周薇;莫磊;董洁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重力数据处理软件中国2018SR982325东南大学,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蔡体菁;颜颖;徐慧;鞠玲玲;舒晴;尹航;高维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平台式航空重力数据处理软件中国2019SR0100122东南大学,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蔡体菁;徐慧;颜颖;罗锋
进步奖蔡体菁,胡平华,赵明,黄鹤,陈晓华,付继波,刘东斌,于湘涛东南大学,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东南大学
1590728-413 构件法建筑设计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
项目名称构件法建筑设计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南通三建控股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建筑工业化是引领我国建筑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以构件产品化、施工装备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的集设计、建造和性能控制为一体的建筑工业化日益成为主流运行模式之一。传统建筑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已无法与快速发展的建筑工业相适配,如何通过协同设计和建筑信息化技术提升建造效率、控制建筑性能,已成为建筑学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该项目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课题的资助下,在国内率先提出基于构件法的建筑设计理论,并实现成套关键技术突破与工程推广应用,形成以三项创新点为代表的科研成果: 1.在建筑学领域,原创性地提出构件法建筑设计理论。针对装配式建筑设计、建造和性能控制问题,首次建立了建筑构件的定义和分类系统,重新定义了建筑和建筑的构成,建立了以“构件”为核心的建造和性能控制理论体系,原创性提出并发展了“构件法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2.基于构件法的建筑设计、建造、性能优化关键技术。(1)建筑设计关键技术:针对传统建筑设计方法与建造性能脱离的问题,系统性对建筑构件进行分类,创新性提出基于构件法的建筑设计方法;针对构件工业化生产和装备化施工的难题,提出了构件法装配式建筑系统性协同设计方法,形成建筑构件编码体系关键技术,制定了建筑信息模型建模规则及参数架构设定规则。(2)工业化建造关键技术:针对重型结构构件安装定位困难、建造效率低、施工质量难以管控等问题,建立了钢筋工程的三级构件化设计和建造系统,研发和优化了钢筋混凝土模板工程、脚手架工程、浇筑工程和装备,缩短结构建造工期20%以上和减少周转材料投入量60%以上;针对轻型结构房屋系统开发了构件组模块接口技术、自适应定位技术和框构装配技术及专用装备,实现建筑可反复拆装使用30次以上。(3)性能优化关键技术:提出了基于构件法的建造过程碳排放量定量计算模型和评估方法;针对构件装配的建筑系统物理性能控制问题,优化了构件组节点设计和计算模型;针对装配式建筑成本优化控制,创新性的提出了构件标准化率、耦合率的定义和算法,实现了基于构件标准化的设计、生产、转运、施工与信息化管理的协同,使建造效率提高20%。3.基于构件法的BIM信息化平台构建与工程管理应用。开发了以构件分类、分件和构件编码赋值为切入点的全流程追踪、定位、反馈的建筑信息化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系统技术,建立了正式运行的装配式建筑建造智能化管理政府平台。整合理论和技术,应用于金陵图书馆、玉树州地震遗址纪念馆等百余项实际工程,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建筑设计奖27项。 该项目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项,主编国家级标准6项,主编省级工法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6项和其它知识产权72项,发表相关论文147篇,获国家级建筑设计奖9项、国家级绿色建筑创新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等,实现可统计新增利润4.48亿人民币。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宏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创新点1、2、3均有贡献。作为第一完成人原创性地提出和构建了构件法建筑设计理论,主持研发了基于构件法的建筑设计关键技术、房屋建造关键技术、建筑性能优化关键技术,并使其产业化,建构了基于构件法的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以此为基础实现了20余项工程推广应用。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4项,其他知识产权20项,参编国家标准3项,出版发表专著9部、论文30余篇,获全国优秀工程勘测设计行业建筑工程二等奖1项。(附件1、2、3、4、5、11、12、14、15、16、28、30、31、34、35、36、37)
2孟建民教授级高工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2、3均有贡献。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了构件法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和优化,开展了构件法建筑设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相关技术集成和工程实践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成功整合构件法建筑设计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多项建筑设计工程,领衔获得19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建筑设计奖,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获专利1项,主编专著4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附件10、28、34、38)
3刘东卫教授级高工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3做出贡献。作为第三完成人参与了基于构件法的建筑设计关键技术与建造关键技术的研究,参与了构件法建筑设计理论与技术的标准制定与体系研究,在推动构件法建筑设计理论相关技术形成和应用于国家标准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主编国家标准4部,出版发表著作10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附件30、31、32、35、36)
4汪杰教授级高工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2、3做出贡献。参与建立了基于构件法的建筑设计关键技术、房屋建造关键技术和建筑性能优化关键技术,参与指导建构了基于构件法的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通过对构件层面的标准化研究为构件法建筑设计进行了的扩展和延伸。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主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2部,获发明专利2项,多项工程获国家级设计奖。(附件6、17、28、32、39)
5吴京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创新点1、2、3做出贡献。参与研究了刚性钢筋笼技术和重型结构三级装配技术,通过实验计算和理论模拟等,对基于构件法的重型结构钢筋工程作出优化,提高了施工效率,保障了施工安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获发明专利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SCI论文2篇。(附件2、4、5、8、13、28、29)
6傅秀章副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创新点1、2、3做出贡献。负责基于构件法的建筑物理性能控制关键技术,针对装配式建筑构件相互连接的热桥、防潮与隔声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测试与检测,优化了构件组节点设计和计算模型,提出了现有装配体系下适宜的构件构造做法、结构方式、拼接方式等,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获发明专利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8篇。(附件1、7、28、29、36、37)
7宋爱波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创新点1、2、3做出贡献。参与研究建筑信息化平台构建关键技术,开发形成了以构件分类分件和构件编码赋值为切入点的全过程控制追踪、定位、反馈的建筑信息化控制和管理的系统,实现重型、轻型结构的在实际中创新性应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获发明专利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附件9、13、28)
8邵磊副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2做出贡献。参与了基于构件法的建筑设计关键技术、房屋建造关键技术和建筑性能优化关键技术的人才培养,在高校中培养了一批装配式建筑设计建筑学人才,在技术转化和推广过程中,与第一完成人共同构建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模式,并共同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参编国家标准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附件31、36)
9周炳高高级工程师南通三建控股有限公司南通三建控股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3做出贡献。参与优化了基于构件法的房屋建造关键技术和建筑性能优化关键技术,主要负责将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多项建筑实践工程,主编了多项省级施工工法,提升了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效率、优化了建造成本、保障了施工安全,在实践中培养了大量的建筑工业化领域职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3篇,完成相关论文1篇,主编省级工法3项。(附件33、34)
10徐小东副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创新点1、2、3出贡献。通过基于构件法的轻型结构建筑产品系统的迭代优化改进,为产品建筑提供了新的思路,研发的轻型结构房屋系统实现了可移动和可快速拆装的目标,针对该技术体系出版了相应的标准图集,以促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如《美丽乡村工业化建筑方案图集》等。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获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附件2、29、37)
11张军军其他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创新点1、2、3做出贡献。参与建立了基于构件法的建筑设计关键技术和房屋建造关键技术,针对装配式建筑的预制装配程度与建设成本之间的矛盾,共同提出标准化构件率的定义和算法,对预制率、装配率、三板率和预制装配率做出了重要补充,完善了装配式建筑的评价标准。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1项,参编著作2部。(附件3、4、5)
12丛勐中级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对创新点1、2、3做出贡献。参与基于构件法的轻型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关键技术,针对轻型结构建造施工管理混乱和建设行为不可逆等问题,研发了等一系列工业化轻型结构建造技术,形成高性能房屋成套技术应用,以模块组合实现轻型结构房屋的大空间,实现了新型装配式建筑建造低碳和使用长寿命的目标。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相关专著1部。(附件1、3)
13李永辉副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创新点2、3做出贡献。参与基于构件法的建筑物理性能控制关键技术,针对装配式建筑的整体系统性节能与物理性能控制问题,优化和改进了能源利用方式、围护结构及门窗的安装方式、密封方法、安装流程,以及相关现场检测与评估方法,整体上实现了装配式建筑的物理性能控制和提升,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发表EI索引论文2篇。(附件28、29、34)
14淳庆副研究员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创新点1、2做出贡献。参与建立了基于构件法的建筑设计关键技术,参编《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 50002-2013,针对装配式建筑,共同提出了在建筑设计阶段,以构件法设计方法来进行系统性的建筑设计。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参编国家标准1部,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附件28、29、30、35、37)
15王海宁助理研究员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创新点2、3做出贡献。参与基于构件法的重型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关键技术,针对重型结构构件安装定位困难、施工质量难以控制和质量难以管控等问题,对钢筋工程进行了三级构件化设计,对模板工程和脚手架工程进行了一体化优化,对浇筑工程进行了合理的装备化配置;参与建构了基于构件法的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实现了基于BIM、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建造智能化管理平台软件构架和实现技术。获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参编著作1部。(附件1、34)
16罗申其他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对创新点2、3做出贡献。参与基于构件法的重型结构和轻型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关键技术,作为2018SDC国际太阳能竞赛的建造负责人全程参与了基于构件法的C-House的建造,组织团队获得第三名。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附件34)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组装式轻型房屋及其建造、拆卸方法中国ZL201410214808.X东南大学张宏;傅秀章;张旭;冯世虎;金星;丛勐;张弦;王海宁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框构、框构体及其预制和建造方法中国ZL201410785660.5东南大学;朱宏宇张宏;朱宏宇;吴京;徐小东
3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大空间结构体和独立式外围护结构的建筑及建造方法中国ZL201610475800.8 东南大学张宏;张军军;丛勐;罗佳宁;刘聪;印江;冯世虎
4授权发明专利预制剪力墙钢筋笼构件、柱钢筋笼构件及制造装配方法中国ZL201610477808.8东南大学张宏;张军军;刘子洁;刘春;刘盾;吴京;冯世虎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预制组合钢筋笼构件制造装配方法、钢筋混凝土结构体建造方法中国ZL201610475981.4东南大学张宏;张军军;刘盾;刘春;刘子洁;吴京;印江;冯世虎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地下室双层叠合预制外墙中国ZL201410358120.9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汪杰;吴敦军;李宁;王流金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引导流体旋进的导流管道中国ZL201410256394.7东南大学傅秀章;李祥宁;董剑
8授权发明专利装配式框架梁柱连接的可更换耗能连接组件中国ZL201610919671.7东南大学;江苏金砼预制装配建筑发展有限公司吴京;谢鲁齐;李春雨;张吉华;孟少平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集群环境下请求会话保持与调度的方法中国ZL201310330472.9东南大学宋爱波;何宪英;罗军舟;东方
10其他建筑设计技术手册中国978-7-112-13012-2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孟建民;陈邦贤;李泽武
进步奖张宏,孟建民,刘东卫,汪杰,吴京,傅秀章,宋爱波,邵磊,周炳高,徐小东,张军军,丛勐,李永辉,淳庆,王海宁,罗申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南通三建控股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1600729-401 航空交通流时空演变机理与智能协同管控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航空交通流时空演变机理与智能协同管控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
项目简介新一代技术变革与航空运输全球化,空管将从飞行目标管理过渡到交通流管理,智能高效、无缝管控、信息共享的一体化协同运行需求迫切,其中航空交通流协同管控领域涉及航空经济、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其核心技术装备对我国长期技术阻断,自主研发意义重大。我国空管、机场、航司等运行主体相互隔离,受多重随机扰动和外部多样异质干扰(“两扰”);现有空域结构固化受限、调配手段迟滞局限(“两限”);新旧技术过渡,交通流运行存在四维全域强耦合和多维多领域混杂(“高维”),导致态势感知“失准”和策略“失效”难题。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重点和重大项目支持下,历经十余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攻克了航空交通流演变机理分析、运行态势智能感知、时空协同管控等关键技术,研制了柔性集成支持系统,实现了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和装备自主创新。主要创新如下:1.多元耦合作用下航空交通流时空演变机理分析:提出了航空交通流多粒度跨尺度融合建模、空域网络交通流复杂相变特性分析、广域机场网络交通流拥挤传播规律分析等技术,解决了航空交通流基础要素混杂、时空特性异质等问题。与国内外同类先进研究相比,领先开展了面向全空域航空交通流时空演变动力学特性基础理论研究,将多主体耦合作用下的大尺度航空交通流建模误差降低2倍。2.复杂动态环境下航空交通流运行态势智能感知:提出了航空交通流四维时空分布推演与精密预测、复杂随机扰动下机场及空域动态容量评估、航空交通流广空间多维运行态势智能感知等技术,解决了态势演化时空异步性、内禀随机性和初值敏感性等难题。与国内外同类先进研究相比,恶劣天气下机场及扇区动态容量预测达到国际同等水平,机场延误态势预测精度提高12.5%。3. 全空域网络系统交通流时空协同管控:提出了多跑道混合运行模式下交通流时空优化调度、基于网络的航路空域系统交通流引导控制、多机场开放网络系统交通流多主体均衡分配等技术,解决了时空资源配置对于运行过程、环境变化、需求变更等因素的高适应性难题。与国内外同类先进研究相比,算法效率提升4倍。4. 开放性分布式航空交通流协同管控柔性集成支持系统:构建了开放式集成平台和柔性集成支持系统,开展了民航各管理阶段多区域、多层级、多主体的示范应用。与国内外先进研究相比,完全适用我国各级空管系统运行。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9项;发表SCI论文27篇,EI论文56篇,专著6部。成果应用于全国20余个飞行繁忙地区空域结构优化、中南地区飞行流量多级协同管理、北京空域终端区及新机场全流程保障能力评估,以及江苏地区飞行流量精细管理与协同运行。部分统计结果表明:近三年,为东部机场集团新增利润4294万元。本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洪海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项目创新点1、2、3、4做出了贡献。提出了项目的研究方法与指导思想,制定了项目的技术方案和实施路线,总体负责多元耦合作用下航空交通流时空演变机理分析、复杂动态环境下航空交通流运行态势智能感知、全空域网络系统交通流时空协同管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总体领导开放性分布式航空交通流协同管控柔性集成支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授权发明专利ZL201210330997.8、、ZL201610514176.8、ZL201610122253.5等3项,旁证材料见“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以及附件1.1、1.2、4.4。
2田文讲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项目创新点1、2、4做出了贡献。研究了复杂动态环境下航空交通流运行态势智能感知、全空域网络系统交通流时空协同管控等关键技术,重点突破了机场网络交通流拥挤传播规律分析、航空交通流四维时空分布推演与精密预测等技术,并负责开放性分布式航空交通流协同管控柔性集成支持系统中航空交通流拥挤态势智能感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授权发明专利ZL201510836659.5、ZL201210330997.8、ZL201610675208.2等3项,旁证材料见“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以及附件1.1、1.3、4.1。
3赵嶷飞教授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对项目创新点3、4做出了贡献。突破了全空域网络系统交通流时空协同管控过程中的多机场协同放行和进离场交通流联合调度难题,完成了流量管理系统协同决策平台技术,参与研制了开放性分布式航空交通流协同管控柔性集成支持系统。授权发明专利ZL200910068605.3等1项,旁证材料见附件2.1、5.5。
4杨磊助理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项目创新点1、2、4做出了贡献。研究了多元耦合作用下航空交通流时空演变机理分析、复杂动态环境下航空交通流运行态势智能感知等关键技术,负责开放性分布式航空交通流协同管控柔性集成支持系统中航空交通流拥挤态势智能感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授权发明专利ZL201610122253.5、ZL201310018177.X、ZL201210330997.8等3项,旁证材料见“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以及附件1.1。
5张启钱副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项目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研究了全空域网络系统交通流时空协同管控等关键技术,重点突破了进离场航班协同调度难题。发表科技论文1篇,旁证材料见“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和附件4.4。
6胡明华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项目创新点1、3做出了贡献。研究了多元耦合作用下航空交通流时空演变机理分析、全空域网络系统交通流时空协同管控等关键技术。授权发明专利ZL201210330997.8、ZL201610675208.2、ZL201210330998.2等3项,旁证材料见“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以及附件1.1、4.1、4.2。
7尹嘉男其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项目创新点1、4做出了贡献。研究了多元耦合作用下航空交通流时空演变机理分析,负责航空交通流拥挤态势智能感知系统中机场网络运行态势评估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授权发明专利ZL201610675208.2、ZL201210330997.8等2项,旁证材料见“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以及附件1.1、4.1。
8李桂毅讲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项目创新点2做出了贡献。研究了复杂动态环境下航空交通流运行态势智能感知等关键技术,重点突破了航空交通流广空间尤其是多航段航路多维运行态势的智能感知技术。发表科技论文1篇,旁证材料见附件4.5。
9刘皞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项目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研究了多元耦合作用下航空交通流时空演变机理分析技术,重点突破了空域网络交通流复杂相变特性分析难题,提出了面向空域扇区的交通拥堵状态监测方法。授权发明专利ZL201610514176.8等1项,旁证材料见“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以及附件1.2。
10谢华讲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项目创新点2、3、4做出了贡献。研究了航空交通流运行态势智能感知技术、全空域网络系统交通流时空协同管控技术,负责开放式航空交通流协同管控系统集成平台,以及航空交通流协同管控支持系统中航空交通流运行态势量化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授权发明专利ZL201310439286.9、ZL201210330998.2、ZL201210330996.3等3项,旁证材料见“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以及附件4.2。
11赵征讲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项目创新点1、2做出了贡献。研究了多元耦合作用下航空交通流时空演变机理分析、复杂动态环境下航空交通流运行态势智能感知等关键技术,重点突破了复杂随机扰动下机场及空域动态容量评估技术。授权发明专利ZL201210330997.8、ZL201310018177.X等2项,旁证材料见“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以及附件1.1。
12张颖讲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项目创新点2、3、4做出了贡献。研究了全空域网络系统交通流时空协同管控技术,重点突破了多机场开放网络系统交通流多主体均衡分配技术,负责开放式航空交通流协同管控系统集成平台,以及航空交通流协同管控支持系统中全空域网络交通流协同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授权发明专利ZL201510836659.5、ZL201210330998.2、ZL201210330996.3等3项,旁证材料见“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以及附件1.3、4.2、。
13彭瑛讲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项目创新点1、3做出了贡献。研究了多元耦合作用下航空交通流时空演变机理分析、全空域网络系统交通流时空协同管控等关键技术,重点突破了区域级多机场开放网络系统交通流多主体均衡分配技术。授权发明专利ZL201610675208.2、ZL201210330998.2、ZL201210330996.3等3项,旁证材料见“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以及附件4.1、4.2。
14羊钊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项目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研究了全空域网络系统交通流时空协同管控技术,重点突破了基于网络的航路空域系统交通流引导控制技术,解决了基于高度层分配的四维航迹战略冲突解脱问题。发表科技论文1篇,旁证材料见附件4.6。
15袁立罡讲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项目创新点2、3、4做出了贡献。研究了复杂动态环境下航空交通流运行态势智能感知、全空域网络系统交通流时空协同管控等关键技术,负责开放式航空交通流协同管控系统集成平台,以及航空交通流协同管控支持系统中航空交通流运行态势量化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授权发明专利ZL201310439286.9、ZL201210330998.2、ZL201210330996.3等3项,旁证材料见“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以及附件4.2。
16胡彬讲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对项目创新点2做出了贡献。研究了复杂动态环境下航空交通流运行态势智能感知技术,重点突破了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飞行需求预测难题。授权发明专利ZL201510836659.5等1项,旁证材料见“十、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以及附件1.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复杂度评估的空域扇区分类方法中国ZL201210330997.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明华;张洪海;赵征;田文;张进;李印凤;尹嘉男;杨磊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扇区空中交通拥堵状态监测方法中国ZL201610514176.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洪海;蒋京芩;邱启伦;刘皞;江程鹏
3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机场概率交通需求预测方法中国ZL201510836659.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文;李印凤;代晓旭;刘继新;薛磊;张颖;胡彬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全国飞行流量时空分布预测推演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610122253.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洪海;杨磊;陈丹;胡明华;李印凤;张颖;薛磊;丛玮
5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流量比率的区域尾随间隔限制值的计算方法中国ZL201210330998.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谢华;张颖;胡明华;彭瑛;李杰;许俐;袁立罡;叶博嘉
6授权发明专利飞行区运行态势评估方法中国ZL201610675208.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尹嘉男;马园园;胡明华;田文;彭瑛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客观指标的扇区交通态势多层次模糊评价方法中国ZL201310439286.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袁立罡;谢华;胡明华;李印凤;丛玮;陈飞飞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大区域多元约束下的尾随间隔限制的计算方法中国ZL201210330996.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颖 胡明华 谢华 彭瑛 李杰 许俐 袁立罡 叶博嘉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管制员工作负荷的扇区瞬时容量评估方法中国ZL201310018177.X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征;杨磊;胡明华;张功;张琼方;胡勇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尾随间隔管理策略生成系统中国2010-02-0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进步奖张洪海,田文,赵嶷飞,杨磊,张启钱,胡明华,尹嘉男,李桂毅,刘皞,谢华,赵征,张颖,彭瑛,羊钊,袁立罡,胡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610731-401 我国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协同制造平台研发及应用
项目名称我国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协同制造平台研发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江苏科技大学,中船重工物资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中船工业成套物流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石,是我国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我国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规模大,但产业协同制造水平不高,资源利用率低、制造成本高、综合效益差,产业竞争能力弱,迫切需要创新制造模式,提升我国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项目团队多年来长期与国内重点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深度合作,依托多项国家级科技研究项目和企业委托的横向项目,系统地开展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协同制造平台研发及应用研究,解决了若干前沿科学问题,通过模式创新,实现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与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了一批自主性、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创新点如下:1.突破了“现代造船模式”以单一企业为主体进行管理和创新的局限,揭示了多主体间“跨管理域”的战略与运营协同机制,从全产业链视角构建了“异地协同-集采集配集送-联合制造”的协同制造新模式。2.针对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的多源信息异构化,建立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协同制造的信息标准服务体系,制定了包括语法规则和语义规则的多层多维信息标准体系,设计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信息标准的管理规范。3.构建了基于转换矩阵和传播函数的船舶与海工装备设计制造变更传播的随机模型,提出了综合考虑成本和交货期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制定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设计制造变更管理的多层信息协同方法。4.构建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的全景、多层次可视化任务模型,提出了多场景交互的数据可视化工作方法,研发了多场景融合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可视化系统。5.提出了基于SaaS基础架构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协同制造方案并进行集成化部署,设计了基于信息强度的分步云化迁移策略,研发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数字化制造服务平台”。上述理论与技术创新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的总装企业、配套企业、物流枢纽企业得到了系统、深入的应用,如成功解决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前后业务协同的难题。近3年相关企业实现经济效益13.4360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项目相关成果共形成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6项,软件产品6项,专著5部,企业标准3件,学术论文106篇,其中SCI/SSCI收录24篇,EI收录36篇。项目研究提升了我国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协同制造水平,提高了我国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由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组织,以中国工程院杨德森院士为组长的项目评价委员会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在我国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协同制造领域具有开创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葛世伦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总体规划与项目组织。创新点一中,突破了“现代造船模式”以单一企业为主体进行管理和创新的局限,揭示了多主体间“跨管理域”的战略与运营协同机制,从全产业链视角构建了“异地协同-集采集配集送-联合制造”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在创新点五中,负责平台的总体设计。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附件2.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附件5.4),发表相关学术论著20篇(附件5.7主要论著目录中,1、2、6、11-18、34-42号论著)。
2苏翔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一中,提出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路、路径、方法,是协同制造平台的主要设计者。创新点三中,提出了船舶与海工装备设计制造变更传播随机模型,建立了变更传播对交货期和成本影响的分析方法。在该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附件2.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附件2.4),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附件5.1),形成软件著作权2项(附件1.1、1.4),发表论文10篇(附件5.7主要论著目录中,3-4、11-12、15、19、38-41号论著)。
3潘燕华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一中,研究并设计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协同激励机制;在创新点二中,构建了元数据描述制造资源标准体系;在创新点三中,提出了船舶建造工程变更对成本的影响机理;在创新点五中,负责平台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在该项目成果的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附件2.3),形成发明专利1项(附件1.12),发表相关学术论著9篇(附件5.7主要论著目录中,5-6、11-12、20-23、42号论著),形成软件著作权5项(附件1.1、1.3-1.4、1.7-1.8)。
4王念新副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一中,构建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异地协同-集采集配集送-联合制造”的协同制造模式。创新点五中,提出了企业信息系统分步云化迁移策略,形成指导业务系统服务化的云化迁移策略。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附件5.2),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附件2.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附件2.4),发表相关学术论著17篇(附件5.7主要论著目录中,1-2、6、11-18、34-37、39号论著)。
5王平副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一中,研究并设计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协同管理框架及运营协同机制,探究了信息系统关键能力通过支撑产业协同从而提升整体绩效的路径,明晰了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船舶与海工产业协同价值创造机理。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附件2.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附件2.4),出版相关学术论著5篇(附件5.7主要论著目录中,6、8、11、13、42号论著),形成软件著作权4项(附件1.4-1.7)。
6尹隽副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四中,提出了多场景交互的数据可视化工作方法。创新点五中,提出了平台的复杂性度量方法,参与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协同制造平台的研发,是供需协同平台的主要设计者。在该项目成果的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附件2.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附件2.4),形成发明专利3项(附件1.10-1.12),发表相关学术论著6篇(附件5.7主要论著目录中,9、11、12、17、18、34号论著),形成软件著作权2项(附件1.2、1.5)。
7叶涛锋副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1)本人对创新点三中第2和第3个核心内容做出了创新性贡献:从成本和交货期角度分析船舶与海工装备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分别从企业和产业链最优化的角度构建资源分配模型,建立企业和产业链内的协同机制。在该项技术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附件2.3),发表相关论文7篇(附件5.7主要论著目录中,14、24-29号论著)。
8任南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一中,提出了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船舶与海工产业协同价值创造机理,是协同制造平台的主要设计者。创新点五中,提出了项目风险识别、评估的方法并设计了风险传播控制方法,参与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协同制造平台的研发。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附件5.3),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附件2.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附件2.4),发表相关学术论著9篇(附件5.7主要论著目录中,6、11-12、30-34、38号论著)。
9苗虹副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五中,基于信息系统使用,提出了信息强度视角下产业链各主体企业信息系统分步云化的决策依据,形成了指导业务系统服务化的云化迁移策略,参与研发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数字化制造服务平台”。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附件2.4),发表相关学术论著4篇(附件5.7主要论著目录中,10、12、18、34号论著)。
10王志英副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三中,参与提出了符合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设计制造变更管理的多层信息协同方法,构建了复杂产品工程变更信息协同的信息成本预测模型并进行了灵敏度测试。创新点五中,参与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协同制造平台的需求分析和研发,是供需协同平台的主要设计者。在该项目成果的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附件2.3),发表相关学术论著7篇(附件5.7主要论著目录中,3-4、11、35、38-40号论著)。
11张浩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一中,参与构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协同制造模式,提出了一种两阶段协同制造系统效率评价方法。创新点二中,提出面向船舶制造业的制造信息资源标准模型,构建其编码映射及集成模型;设计了基于船舶制造信息资源标准的集成制造管理平台;参与设计了共享开放的工时定额标准管理系统。在该项目成果的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附件2.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附件2.4),发表相关学术论著3篇(附件5.7主要论著目录中,11、41-42号论著)。
12杨乾坤教授级高工中船重工物资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中船重工物资贸易集团有限公司(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一中,参与了项目总体方案的设计,开展了对国内外先进制造模式的分析,总结了船舶与海工行业制造的特点,参与设计了船舶与海工协同制造体系框架,提出了行业性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思路。创新点五中,组织了船舶与海工行业集中采购平台的规划建设与实施工作。(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形成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1.9)和企业标准3项(附件1.13)。
13王贞教授级高工中船重工物资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中船重工物资贸易集团有限公司(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一中,参与了项目总体方案的设计,开展了对国内外先进制造模式的分析,总结了船舶与海工行业制造的特点,参与设计了船舶与海工协同制造体系框架,提出了行业性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思路。创新点五中,组织了船舶与海工行业集中采购平台的规划建设与实施工作。(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附件2.3),形成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1.9)和企业标准3项(附件1.13)。
14王耕高级工程师中船重工物资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中船重工物资贸易集团有限公司(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五中,主持了船舶与海工行业集中采购云平台方案的设计,组织了集中采购云平台的规划建设与实施。(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附件2.3),形成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1.9)和企业标准3项(附件1.13)。
15尹涛高级工程师中船重工物资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中船重工物资贸易集团有限公司(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五中,组织了船舶与海工行业集中采购云平台技术架构方案的设计,主导了云平台建设过程中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组织了云平台的应用推广,负责了平台的运维保障。(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附件2.3),形成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1.9)和企业标准3项(附件1.13)。
16李文昌副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五中,参与“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协同制造平台”的分析和设计。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6%。(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附件2.3),形成软件著作权3项(附件1.4、1.6、1.8)和企业标准1项(附件1.13)。
17李胜光教授级高工中船工业成套物流有限公司中船工业成套物流有限公司(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一中,参与了对国内外先进制造模式的调研与分析,辅助设计了船舶与海工协同制造体系框架。创新点五中,参与了船舶与海工行业集中采购平台的设计,组织了云平台的应用推广,负责了平台的运维保障。(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支撑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作为负责人合作完成横向课题1项(附件5.5)。
18张慧工程师中船工业成套物流有限公司中船工业成套物流有限公司(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五中,参与了船舶与海工行业集中采购平台的设计,组织了云平台的应用推广,负责了平台的运维保障。(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支撑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作为负责人合作完成横向课题1项(附件5.5)。
19杨艳高级工程师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五中,参与了协同制造平台的规划设计,作为主要人员参与了平台的应用实施工作。(2)支撑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作为负责人合作完成横向课题1项(附件5.6)。
20李克柱工程师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三中,应用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构建了基于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协同制造的动态成本控制体系,研究了基于协同制造全过程的成本控制的收益风险分析与评价模型。创新点四中,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可视化分析模型,研发了多场景融合的可视化系统。(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附件2.3),形成软件著作,3项(附件1.3、1.5、1.8),发表相关学术论著1篇(附件5.7主要论著目录中,12号论著)。
21翁翔高级工程师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二中,设计了符合船舶产业链协同需求的制造资源标准体系,协助完成三个企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并构建了自动编码技术的解决方案。在创新点四中,负责研发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可视化系统。在创新点五中,负责平台在中船重工物贸、渤船重工等企业的示范应用的实施推广工作。(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附件2.3),形成发明专利1项(附件1.10),发表相关学术论著1篇(附件5.7主要论著目录中,12号论著),形成软件著作权2项(附件1.2、1.8),和企业标准3项(附件1.13)。
22李向远其他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二中,研究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信息集成标准及多源异构信息的融合技术和交互方法。在创新点三中,研究并设计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成本管理机制和方法。基于船舶与海工装备行业管理实践,分析了产业链成本管理的特点和难点,构建了多维成本分解和控制体系,设计了产业链成本管理方法。(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篇(附件5.7主要论著目录中,21、23号论著),形成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1.1)。
23史恭波工程师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二中,研究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信息标准模型对协同制造的影响。在创新点三中,构建了基于专业软件的设计数据抽取模型,设计了多项目、多资源的协同制造管控模式。(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形成软件著作权3项(附件1.1、1.4、1.6)。
24卢超工程师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五中,研究并完成基于SOA和微服务的企业架构,研发了与第三方系统、遗留系统的无缝集成技术,实现了基于流程引擎、规则引擎的业务流程集成,基于企业服务总线的服务集成,基于虚拟文件系统的数据集成。(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附件2.3),获发明专利2项(附件1.11-1.12),形成软件著作权5项(附件1.1-1.2、1.5-1.7)。
25赵贵民工程师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三中,构建了基于资源能力约束的工程变更分析模型,提出了设计变更对工程计划体系的影响机理,研究了基于工程仿真的工程变更影响信息模型;研究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信息标准模型对协同制造的影响。在创新点五中,参与了协同制造平台的原型设计与系统研发。(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附件2.3),软件著作权5项(附件1.3-1.7)。
26包能翔其他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1)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一中,构建了基于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协科研院所、总装企业、配套企业以及物流枢纽的协同管控体系,设计了基于全产业视角的分散控制系统下的协调机制。在创新点五中,编制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数字化制造服务平台的软件测试管控体系,搭建了系统测试环境并准备测试模型,主导了单元测试、联调测试等系统测试工作。(2)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附件2.3),形成软件著作权4项(附件1.2、1.6-1.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金舟自动编码管理系统软件[简称:金舟自动编码]V1.0中国2011SR080307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金舟信息系统应用分析数据可视化软件[简称:金舟应用分析可视化]V1.0中国2014SR102344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金舟任务协同管理系统软件V1.0中国2015SR155381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金舟船舶工时定额测算系统软件V1.0中国2016SR022317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金舟基于船舶行业大数据的成本可视化分析系统软件V1.0中国2016SR038219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金舟科研生产制造协同管控平台软件V3.0中国2017SR459858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金舟基于智能电子笔的数据采集平台软件V1.0中国2018SR804385江苏科技大学;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船舶产业链中间产品基于移动互联的MES系统[简称:船舶产业MES系统]V1.0中国2018SR057429中船重工物资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成本控制的海洋工程管理平台软件V2.0中国2016SR188873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场景交互数据可视化系统及工作方法中国201510093410.X江苏科技大学尹隽;翁翔;钱萍
进步奖葛世伦,苏翔,潘燕华,王念新,王平,尹隽,叶涛锋,任南,苗虹,王志英,张浩,杨乾坤,王贞,王耕,尹涛,李文昌,李胜光,张慧,杨艳,李克柱,翁翔,李向远,史恭波,卢超,赵贵民,包能翔江苏科技大学,中船重工物资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中船工业成套物流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镇江市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1620731-402 优质耐氟夏秋用蚕品种秋丰×白玉的遗传改良与应用
项目名称优质耐氟夏秋用蚕品种秋丰×白玉的遗传改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江苏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浙江花神丝绸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农业科学技术领域。 蚕品种是生产优质茧丝的基础。夏秋季蚕茧产量占全年60%以上,但其气候环境、桑叶营养条件相对较差,且因工业发展造成局部大气氟化物污染严重,原有的夏秋用蚕品种只能生产3A、4A级以下中低档的生丝,亟需兼具优良茧丝质性状和抗病抗逆性强的蚕品种支撑夏秋季优质原料茧的生产。经过2代科学家接力科技攻关,于1990年育成了耐氟抗逆性强、茧丝质优良、适合夏秋季使用的蚕品种秋丰×白玉,先后通过浙江省和国家品种审定;在推广过程中又应用新技术进行了多次遗传改良,挖掘优良基因,创制了新种质,建立新品系,保持了该品种的生命力,作为长江和黄河流域夏秋季的第一大品种持续推广了28年,提高了生丝品位。同时,该品种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亲本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家蚕新品种的培育、转基因研究等领域。主要创新如下: 1、针对家蚕抗性性状与茧丝产量、质量性状负相关的技术难题,采用聚合育种技术,开创性地育成了耐氟、强健、茧丝质优、产量高的夏秋用蚕品种秋丰×白玉,建立了秋丰、白玉新品系。该品种茧丝长,解舒好,洁净优,茧丝质全面优良,生丝等级5A级以上;对桑叶氟含量耐受力高达120mg/kg以上。建立秋丰、白玉品系各5个,组配新组合,完善了品种的优良性状,强健性和繁育性能大幅度提升。成为我国夏秋用主推蚕品种。 2、挖掘了该品种的耐氟、抗浓核病毒(DNV)等优良基因,创建了家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采用图位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发现了秋丰和白玉品系中耐氟、抗浓核病毒(DNV)、优良茧丝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创建了家蚕耐氟兼抗DNV分子育种技术,创制了抗逆耐氟、抗DNV等新种质材料,实现了家蚕从传统育种向分子育种的跨越。 3、拓宽了应用面,该品种既大面积应用于夏秋季优质原料茧的生产,其亲本又被广泛应用于家蚕新品种的培育、转基因研究等领域。该品种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夏秋用优良品种在生产上持续使用28年。以秋丰、白玉为亲本育成的新品种17对,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上千万盒蚕种。秋丰×白玉被选为载人航天飞船天宫二号的航天实验品种,并被指定为国家蚕品种试验对照品种,以秋丰为材料建立了家蚕转基因材料、滞育机制研究模型。该成果的应用解决了我国东部主产区大气氟化物污染的严重威胁和传统夏秋蚕品种茧丝质量低等产业重大问题。 项目育成家蚕品种2个(10个品系),形成组合1个;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 件;制定地方标准1项;发表论文43篇;培养本硕博学生187名(其中博士生20名)。该品种国内累计推广2644.50 万盒,输出国外435.46 万盒,产生经济效益71.54亿元,其中以蚕种、蚕茧、蚕丝增收产生经济效益37.16亿元,以生丝等级提高产生经济效益34.38亿元。该项目显著提升了我国家蚕育种水平,为我国的蚕业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也为践耐氟行“一带一路”倡议,提高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蚕学会评价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应用面广,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赵巧玲研究员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2000年后主持该项目工作。全面负责秋丰、白玉的性状遗传分析和改良、新品系建立、种性维持及品种推广任务。为本成果任务来源企业合作课题、2007年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nyhyzx07-020)、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1372377)、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5KJA180001)研究骨干。 在第1、2、3项创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相关论文22篇(第一或通讯作者12篇,附件1-2,附件5-2论文目录);授权专利2件,附件1-4(第3发明人)、1-5(第3发明人);申请专利1件(第6申请人)。 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80%。
2章佩祯研究员江苏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1986- 2000年主持该项目工作。育成优质耐氟夏秋用新品种秋丰×白玉,进一步遗传改良完善品种性状、建立新品系、组织该品种在国内多省推广。为本成果任务来源“七五”国家攻关项目、企业合作课题的研究骨干。 在第1、3项创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相关论文4篇(第一作者2篇,附件1-2,附件5-2论文目录)。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90%。
3李木旺研究员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以秋丰、白玉为原始材料,发掘出完全不感染DNV-Z的性状,并选育了家蚕全抗DNV(镇江株)家蚕种质。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家蚕不感染DNV-Z基因nsd-Z进行了定位分析,并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了兼抗浓核病镇江株及耐氟的家蚕品系。为本成果任务来源2007年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nyhyzx07-020)研究骨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400327,30972145,31372375)。 在第2、3项创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授权专利1件,附件1-3((第1发明人));发表相关论文8篇(第一或通讯作者,附件5-2论文目录)。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80%。
4潘新平副高级浙江神神丝绸家纺有限公司浙江花神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引进秋丰×白玉在桐乡市推广。代表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签订“耐氟丰产优质蚕品种秋丰×白玉性状改良及加速推广”的合作协议,参与该品种的改良,进行农村试验、示范,总结该品种的农村大面积稳产、高产饲养技术规范,使该品种在桐乡市饲养覆盖率达100%。并将该品种输出国外,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蚕业生产。在第1、3项创新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相关论文2篇(第一作者1篇,附件5-2论文目录)。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70%。
5李有江副高级桐乡市蚕业有限公司桐乡市蚕业有限公司参与秋丰白玉的改良和繁育推广技术研究,将新组合进行农村试验、示范,扩大该品种在国内外的应用。 在第1、3项创新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2篇(附件5-2论文目录);制定标准1件,附件1-8(第8起草人)。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60%。
6谷利群副高级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自1990年春开始从事秋丰、白玉在浙江的原蚕种繁育,年最大繁育量达2.6万张。后从事全省蚕种的管理、推广工作,对长兴、桐乡、绍兴等地生产的原种进行三地品种比对试验,并进行品种提纯、复壮,品系交换,使该品种在浙江始终保持体质强健、繁育系数高,一代杂交种年最大推广量达167万张,占总推广量的87%以上,推广近30年仍然深受蚕农喜爱。 在第2、4项创新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制定《蚕种生产技术规程》1项,附件1-8(第一起草人);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1篇(附件5-2论文目录)。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70%。
7沈兴家研究员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以秋丰为材料,采用不同条件催青,建立家蚕滞育分机制研究模型;制备实用蚕品种转基因材料。为家蚕种质创新、转基因育种基因和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本成果任务来源2007年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nyhyzx07-020)的研究骨干,主持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5KJA180001)。 在第1、3项创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相关论文18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8篇,附件5-2论文目录);授权专利3件,附件1-4(第1发明人)、1-5(第1发明人)、1-7(第3发明人);申请专利1件(第1申请人)。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70%。
8裘智勇副研究员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鉴定、筛选了秋丰、白玉的抗病性、抗逆性强的品系;分析了秋丰×白玉的耐氟遗传机制,将耐氟主效基因定位于第12连锁;参与承担秋丰、白玉母种、原原种、原种的品系筛选、繁育、种性维持任务。 在第1、2、3项创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相关论文9篇(第一作者3篇,附件5-2论文目录)。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80%。
9夏定国副研究员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主要从事秋丰、白玉蚕品种的三级原种的保育复壮工作,参与秋丰、白玉遗传改良。主持任务来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2377),研究BmNPV的抗性机制。 在第1、3项创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相关论文13篇(第一作者3篇,附件5-2论文目录)。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80%。
10吴怀民副高级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湖州市是氟化物污染重灾区,率先应用耐氟新品种秋丰×白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此后,进一步实行秋种春养,全年推广应用了该品种,挽救了湖州的蚕业生产。重点进行了该品种的繁育、农村饲养调查和规范、组合比较工作。 在第1、3项创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1篇(附件5-2论文目录);制定标准1项,附件1-8(第6起草人)。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70%。
11季平副教授美国德州大学医学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参与秋丰×白玉蚕品种的培育,品质改良和技术推广。承担该品种的品系保存,并按计划制备原种和杂交种在江苏和浙江多地繁育推广。 在第1、3项创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相关论文2篇(附件5-2论文目录)。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70%。
12沈中元研究员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基本阐明了家蚕对微孢子虫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建立了微孢子虫检测新技术,研发了家蚕微粒子病防治药剂,应用于秋丰、白玉蚕种生产。参与2007年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nyhyzx07-020)的研究。 在第1、3项创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授权发明专利1件,附件1-6(第一发明人);通讯作者发表相关论文2篇(附件5-2论文目录)。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60%。
13黄金山副研究员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研究了BmNPV病毒的入侵家蚕的机理,发现病毒入侵完全依赖于细胞膜上的胆固醇,利用β-甲级环糊精去除细胞表面的胆固醇可以完全抑制病毒感染,这为病毒病的防治提供信息。同时参与了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5KJA180001)研究。 在第1、3项创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授权发明专利1件,附件1-7(第一发明人);发表相关论文2篇(通讯作者1篇,附件5-2论文目录)。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60%。
14唐顺明副研究员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参加秋丰、白玉品种耐氟实验的鉴定与推广;参与秋丰作为不同催青条件控制化性的优良特殊蚕品种进行家蚕滞育分子机理的基础研究。 在第1、3项创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授权发明专利2件,附件1-4(第2 发明人)、1-5(第4 发明人),申请专利1件(第5申请人);发表相关论文15篇(第一作者1篇,附件5-2论文目录)。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60%。
15侯成香副研究员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以秋丰、白玉等为原始材料,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了抗浓核病镇江株的高产品种和耐氟且成虫翅无鳞毛的家蚕品种,研究了BmDNV-Z的分子检测技术。 在第2、3项创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授权发明专利1件,附件1-3(第3发明人);发表相关论文8篇(第一作者2篇,附件5-2论文目录)。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60%。
16沈雪华副研究员江苏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参与育成优质耐氟夏秋用新品种秋丰×白玉,并进行农村示范推广。为本成果任务来源“七五”国家攻关项目的研究骨干。 在第1、3项创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相关论文1篇(附件5-2论文目录)。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70%。
17沈树坤中级桐乡市蚕业有限公司桐乡市蚕业有限公司参与桐乡市花神丝绸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合作课题,进行秋丰、白玉的改良和推广研究,建立新品系、承担良种繁育工作。 在第1、3项创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相关论文1篇(附件5-2论文目录)。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60%。
18赵新华副高级桐乡市蚕业有限公司桐乡市蚕业有限公司参与秋丰白玉的改良和繁育推广技术研究,实施秋种春养。 在第1、3项创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1篇(附件5-2论文目录)。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60%。
19林方华副高级浙江神神丝绸家纺有限公司浙江花神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骨干参与秋丰白玉的改良和繁育推广技术研究。建立试验基地,组织示范推广。 在第1、3项创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发表相关论文1篇(附件5-2论文目录)。在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6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家蚕实用品种转基因用蚕卵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0810156042.9江苏科技大学沈兴家,唐顺明,赵巧玲,陈丽媛,张国政,郭锡杰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成虫翅无鳞毛家蚕品种的培育方法中国ZL200710025201.7江苏科技大学沈兴家,张志芳,赵巧玲,唐顺明,易咏竹,何家禄
3授权发明专利抗家蚕微孢子虫饲料添加剂中国ZL01127276.7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沈中元,张国政,徐莉,张志芳,郭锡杰,韦亚东
4授权发明专利甲基-β-环糊精在制备防治BmNPV感染家蚕细胞药物中的应用中国ZL201410226494.5江苏科技大学黄金山,郝碧芳,沈兴家,程晨,梁飞
5其他耐氟夏秋用新蚕品种秋丰×白玉中国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章佩祯,季平,沈雪华
6其他桑蚕品种秋丰×白玉中国浙江省农业厅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章佩祯 ,季平,沈雪华
7其他夏秋用蚕品种秋丰×白玉的育成中国蚕业科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章佩祯,季平,沈雪华,程新华,朱述钧
8其他耐氟蚕品种秋丰、白玉改良系的特点中国中国蚕业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赵巧玲,裘智勇,夏定国,章佩祯,潘新平,林芳华,戴建一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抗浓核病及耐氟家蚕品种的选育方法中国ZL200810195255.2江苏科技大学李木旺,徐安英,侯成香,孙平江,张月华,钱荷英,郭锡杰
10其他蚕种生产技术规程中国DB33/T 2019—2016浙江省农业厅谷利群、周金钱、陈阜新、徐杰、何恩洁、吴怀民、戴建忠、李有江、赵根松、董久鸣、孟正乐
进步奖赵巧玲,章佩祯,李木旺,潘新平,李有江,谷利群,沈兴家,裘智勇,夏定国,吴怀民,季平,沈中元,黄金山,唐顺明,侯成香,沈雪华,沈树坤,赵新华,林方华江苏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浙江花神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1630731-404 热能与动力系统用纳米强化铜合金材料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项目名称热能与动力系统用纳米强化铜合金材料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圣达电气有限公司,南京达迈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镇江四洋特种金属材料制造有限公司,芜湖金科缘特种材料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铜合金作为热能与动力系统用导电、传热部件时,承受高应力及应变载荷、热震疲劳、高温氧化和摩擦磨损等恶劣使用环境。传统导电材料强度低、软化温度低、且不耐磨,用作热能与动力系统部件时使用寿命短或提前失效,造成系统工作不连续、甚至酿成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开展高导高强、耐热铜合金材料及产品研发是提升热动装备质量水平的必要举措。该项目在省市、部委科研计划及任务书支持下,针对核电汽轮发电机用槽楔、重型火箭发动机推力室衬壁、高速铁路接触线、焊接电极等应用领域,开展了300~450MPa、450~600MPa和600~750MPa强度级别的导电铜合金成分优化、材料改性和品质控制等研究,显著提升了导电铜合金材料性能及产品使用寿命。其创新点如下:(1)提出单室真空环境下熔炼、铸造与稀土复合净化工艺技术和方法,在揭示铜合金产品传导性及探伤缺陷与铸锭质量存在遗传规律的基础上,优化合金精炼及搅拌工艺,在真空环境下用底注、陶瓷滤渣、保温冒口和微量Re元素去杂等改性措施,对合金熔体进行净化、消除合金铸锭的凝固缺陷,使合金产品导电与力学性能同步提高、探伤合格率提升50%;(2)提出成分多元适量与复合加入实现铜合金低成本、绿色化生产工艺,针对动力装备用高强度导电铜合金含Co、Be等元素的现状,基于合金相图及显微结构设计理论对合金成分优化设计,以Ni代Co、降低Be含量或以Ti替Be,研制了低Be和无Be铜合金,降低或消除了Be元素生产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元素Co对合金成本的影响,新材料在导电性能不降条件下、强度和耐热性得到提升,合金综合性能超过了P D Spec 13411AL所规定指标;(3)揭示合金元素、塑性变形与热处理相结合方法控制基体晶粒尺寸、纳米析出相形貌和弥散强化的规律,发现B、Cr、Zr等元素对铜合金有强烈晶粒细化作用,金属化合物纳米析出是合金基本强化相,通过适量冷变形、精准热处理工艺控制,使析出相CoBe为棒状、NIBe为针状、NiTi为颗粒状、Cr为块状纳米析出物,CuxZry及RexMy为纳米级弥散析出相,析出相形貌及分布规律主导合金强韧性、耐热性、硬度与传导性匹配;(4)开创纳米析出相形貌修饰的技术途径与方法,针对合金元素在铜中溶解度低、显微组织中产生大量过饱和金属初生相,以及诸如元素Cr以单质、块状析出强化铜基体的现状,采用Zr、Mg和Re适量复合加入,提升合金元素在铜中的溶解度,并对块状析出相进行钝化和修饰、获得纳米球状析出物,使合金韧塑性、抗氧化性、耐磨性与传导性得到优化匹配。该成果在超临界汽轮发电机、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高速电气化铁路和车辆等制造业获得广泛应用,项目研究期间共发表论文49篇、授权专利27项,产品累计销售60余亿元。近三年销售产值19.3亿元、利税3621万元,支持应用单位创汇8.95亿美元、节支3.87亿元,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军事和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徐玉松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本人创造性的贡献在创新点一中,提出单室真空环境下熔炼、铸造与稀土复合净化技术,消除铸坯缺陷。创新点二中,提出成分多元适量与复合加入的工艺技术,研制了新型化合物析出强化合金替代了铍青铜;创新点三中,揭示合金元素、塑性变形与热处理结合控制晶粒尺寸、纳米析出相形貌和弥散强化的规律。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5%。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高强度铜合金导电丝材及生产方法(CN100345988C),汽轮发电机转子槽楔用钛青铜及其加工工艺(CN100387740C),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见附件2.4),完成企业标准4份见附件1.13,1.14。
2李民副高级圣达电气有限公司圣达电气有限公司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二中,在铜合金接触网导线、汽轮发电机用异型孔中空导线、铜合金槽楔等产品研发过程中,采用“上引连铸+连挤”工艺研制出性能稳定高品质的“电气化铁路用铜合金接触网导线”,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涡轮发电机用异形转子槽楔(CN202798236U),一种高强铜合金杆精确切割装置(CN207508762U),一种节能型银铜合金杆切割装置(CN207508405U),一种铜排快速连接装置(CN207781909U),一种银铜合金杆放置架(CN207773893U)。
3吴宇宁高级工程师南京达迈科技有限实业公司南京达迈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二中,创新了成分多元适量与复合加入的方法,实现了铜合金低成本,绿色化生产工艺,开发了高强高导无铍铜合金材料。近年来与江苏科技大学共同研制的高强高导无铍铜合金材料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通过市场推广活动使铜合金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0%,有力支持了国内汽车制造业和高速铁路建设的发展。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无铍多元铜合金(CN102534299B)。
4孙爱俊高级工程师镇江四洋特种金属材料制造有限公司特种金属材料制造有限公司镇江四洋特种金属材料制造有限公司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三中,发现了合金元素及热处理工艺对铜合金性能的影响规律。参与1000MW火电、600MW火电、400MW燃机等汽轮发电机铜合金、挤拉成型镍硅锆铜槽楔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大容量汽轮发电机转子铜合金槽楔及其制备方法(CN1776997B),一种槽楔铜合金液态过滤净化铸造装置(CN201279582),用于加工大容量电机铜合金导电环的芯辊(CN202655336U),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其制造方法(CN102676876B),一种厚金属板大面积对接钎焊方法(CN104002004B)。
5李惠副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 本人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二,参与了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用槽楔的研制工作,系统开展了合金成分设计,熔炼、铸造、冷热压力加工及热处理等工艺设计,利用可控过时效工艺有效解决了槽楔合金在427℃条件下的强度与塑性匹配问题,满足了用户对材料综合性能的要求。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一种槽楔铜合金液态过滤净化铸造装置,专利号(CN201279582),江苏省产学研前瞻项目见附件2.5,江苏省工业支撑计划项目见附件2.5。
6陶炳贞工程师圣达电气有限公司圣达电气有限公司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二中,参与了铜合金接触网导线、汽轮发电机用异型孔中空导线、铜合金槽楔的研究和开发,创新采用“上引连铸+连挤”工艺,使得接触线铜合金基体由粗大晶粒转变为均匀一致的细小晶粒,产品性能达到大幅度提升,满足了国家高速电气化铁路发展需要。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涡轮发电机用异形转子槽楔(CN202798236U),汽轮发电机组用铜合金槽楔(CN203674842U),一种软连接铜排(CN203674514U),一种微电机换向器用异型精拉铜排(CN203673841U)。
7李学浩高级工程师镇江四洋特种金属材料制造有限公司镇江四洋特种金属材料制造有限公司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二中,负责挤拉成型铍镍铜核电发电机转子槽楔、1000MW火电发电机槽楔等产品的工艺设计,解决了铍镍铜、铍镍钛铜锻件组织粗大的问题。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其制造方法(CN102676876B),一种焊机电极铜合金材料及加工工艺(CN108118185A)用于加工大容量电机铜合金导电环的芯辊(CN202655336U),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见附件2.4。
8徐海斌高级工程师南京达迈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南京达迈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二中,在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的研究方面,参与CuCrZr合金电极和导电环材料及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设计了合金棒材及板材的熔铸及压力加工工艺,利用稀土改性工艺使合金晶界及基体得到净化,提高了合金电极在使用环境下抗高温软化、热疲劳和应变疲劳的能力,提高了产品的实际使用寿命,为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9张小立副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一,创新点二中,参与了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推力室铜合金衬壁的研发和高速铁路用高强高导Cu-Sn合金接触线开发等项目的主要工作,包括合金成分设计、熔铸工艺设计以及熔铸试验和分析试验过程,塑性成型和固溶时效热处理工艺对合金性能影响的试验过程,在Cu-Sn合金接触线提升工程的中试生产过程中,围绕B、RE元素改性后合金流动性发生变化条件下,通过试验研究确立了连铸结晶器潜深、连铸温度、速度和振动模式,为消除 Cu-Sn合金上引连铸杆的横向裂纹和心部宿松缺陷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10张春强工程师芜湖金科缘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芜湖金科缘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一,创新点二中,负责铜合金材料及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管理工作,在江苏科技大学科研团队的帮助下,组织企业员工优化真空冶金和铸造成型工艺,以及水封挤压成型工艺,使公司生产的汽轮发电机槽楔、CuCrZr和CuCo(Ni)Be合金棒型材、管板材和异型材产品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协助江苏科技大学开展了重型火箭发动机用CurZr和CuAgZr合金饼棒材的试制,为国防项目的研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5%,参与 航天用大尺寸锆无氧铜研制等项目研制,见附件4.1,4.2,4.3。
11肖冬进工程师圣达电气有限公司圣达电气有限公司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二中,制定了铜锡合金接触线、铜合金槽楔等企业标准,先后通过了4A级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和省级计量保证确认。参与和主导公司铜合金接触线安全生产行政许可证申报及铁路产品CRCC认证申请,并取得了相应的资质,为企业开拓相关产品的市场,提供了必备的资质条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一种高强铜合金杆精确切割装置(CN207508762U),一种铜排快速连接装置(CN207781909U)。
12迟永强高级工程师镇江四洋特种金属材料制造有限公司镇江四洋特种金属材料制造有限公司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二中,参与多种铜合金发电机槽楔、电机端环、发电机软连接的产品研发,主要负责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及性能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克服了铜合金槽楔的熔炼及热处理等工序在研发生产中遇到的多项困难及设备技术方面的难题,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保证了产品在研发生产中的顺利进行,并进行力学、电学及金相等多项性能测试的方案设计和分析工作。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5%。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参与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制,见附件2.5。
13石凤健副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二中,主要承担高速铁路接触线工艺改性的研究工作,采用等径角挤压、多轴压缩、反复镦压等技术研究了剧烈塑性变形对纯铜和合金无氧铜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导电性及热稳定性的影响,发现时效前剧烈塑性变形能显著加速时效动力学过程,在不降低甚至提高合金抗软化温度的情况下明显提高纯铜和合金无氧铜强度和导电性,为接触线质量提升工程提供了新的工艺途径。在高强高导铜合金关键技术研究过程中,主要参与航天用大尺寸锆无氧铜研制等项目(见附件4.1-4.3)。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5%。
14王冀恒讲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二,创新点三中,针对铜合金材料的微观组织和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关系进行研究。利用电子扫面电镜(SEM)和电子透射电镜(TEM)分析不同热加工工艺和热处理强化工艺对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影响,从增强机制和断裂机理方面分析材料的性能变化原因,摸索适合本材料的热处理强化工艺,从而对材料实际生产工艺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5%。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一种槽楔铜合金液态过滤净化铸造装置,专利号(CN201279582)。
15赵重庆工程师圣达电气有限公司圣达电气有限公司本人创造性的贡献为创新点二,参与开发了异型铜材、铜锡合金接触线、电机用合金槽楔等。制定了铜锡合金接触线、铜合金槽楔等多项企业标准,参与铜合金接触线产品开发,并获得科技成果有:《高速(300公里时速以上)电气化铁路用铜锡合金接触线》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5%。支持该项科技创新的材料有:汽轮发电机组用铜合金槽楔(CN203674842U),一种软连接铜排(CN203674514U),一种电气化铁道用铜锡合金接触线(CN202796097U)。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无铍多元铜合金中国CN102534299B南京达迈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江苏科技大学朱治愿;吴宇宁;戴安伦
2授权发明专利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中国CN102676876B镇江四洋特种金属材料制造有限公司李学浩;孙爱俊;迟永强;孙景明;王炜;陈大龙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电气化铁道用铜锡合金接触线中国CN202796097U泰兴市圣达铜业有限公司赵重庆;陶炳贞;肖新峰
4授权发明专利大容量汽轮发电机转子铜合金槽楔及其制备方法中国CN1776997B江苏科技大学谢春生;孙爱俊;迟永强;陈大龙;孙景明;朱治愿;吕秀芬;任合
5实用新型专利汽轮发电机组用铜合金槽楔中国CN203674842U泰兴市圣达铜业有限公司赵重庆;陶炳贞;肖新峰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槽楔铜合金液态过滤净化铸造装置中国CN201279582江苏科技大学谢春生;孙爰俊;金云学;迟永强;孙景明;王冀恒;李惠
7授权发明专利高速电气化铁道用铜锡合金接触线及其制造方法中国CN100411062C泰兴市无氧铜材厂杨吉林;张元建;卜荣明
8授权发明专利高强度铜合金导电丝材及生产方法中国CN100345988C江苏科技大学徐玉松;张超;吕伟刚
9授权发明专利汽轮发电机转子槽楔用钛青铜及其加工工艺中国CN100387740C泰兴市无氧铜材厂杨吉林;徐玉松
10实用新型专利涡轮发电机用异形转子槽楔中国CN202798236U泰兴市圣达铜业有限公司李民;陶炳贞;肖冬进;吴涛
进步奖徐玉松,李民,吴宇宁,孙爱俊,李惠,陶炳贞,李学浩,徐海斌,张小立,张春强,肖冬进,迟永强,石凤健,王冀恒,赵重庆江苏科技大学,圣达电气有限公司,南京达迈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镇江四洋特种金属材料制造有限公司,芜湖金科缘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1640731-405 大型港口智能化岸基供电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项目名称大型港口智能化岸基供电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项目简介港口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窗口的重要环节和物流供应链上的水陆转载点,已成为集运输、配送、仓储增值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平台,在促进国际贸易和地区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大量船舶靠港期间所带来的排放及其引发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加快港口岸基供电系统应用是改善港口城市环境质量,建设低碳、绿色港口的必要手段。在省级重大项目的资助下,针对岸基供电系统的变频变压或多频多压、船岸连接系统的快速对接和船载受电系统的不断电并网等难题,通过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了大容量岸基供电中的高压变频、供电制式兼容、绝缘在线监测、电缆高效输送、一体化监控与运维等关键技术,主要创新点如下:1. 首创ITN供电制式,发明绝缘监测装置,研制低压岸基供电系统,创造性地实现了船舶与岸电供电制式兼容;攻克大功率电源整流侧与逆变侧换流、中性点漂移等技术,研制高压(6.6KV)专用变压变频电源,实现了高压岸基供电系统对不同电制船舶的安全供电;针对船舶配电系统结构和负载的多样性,提出区域配电网络分割分层的结构模型与算法,构建故障模块自动退出机制,解决了配电网络的快速重构,提高了岸基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2. 针对岸基供电系统电缆上船连接环境不确定导致的劳动强度高、自动化程度低和作业时间长等问题,发明了基于船体距离实时监测的臂架位置闭环控制、多机构速度协同匹配恒张力控制、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智能防碰撞等技术,研发了机械式、液压式等系列化电缆提升输送装置,实现了岸基供电系统电缆对各种船舶的自动快速上船,有效提高了电缆连接效率,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岸基供电系统的建设与应用。3. 构建集监测、通信、诊断、保护于一体的网络化实时监控平台,首次研制了岸基供电、船岸连接和船载受电一体化的智能监控与运维系统,提出了灰色优势分析数据融合方法与Elman神经网络故障特征提取算法,实现了数据智能化分析、故障在线诊断与设备健康管理,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持续性和可靠性;对船岸两侧母线电压、绝缘电压、频率、相位角等参数进行实时匹配,提出基于多参数闭环反馈控制机制的负载转移算法,减小并网过程中逆功功率对大功率元器件的冲击,实现了岸基与船舶的无缝快速并网。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7项,公开发明专利7项,发表论文80余篇,制定企业标准2项,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2项。钱七虎院士评价:该项目成果对军队战场建设和地方“绿色港口”岸电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成果已成功用于军港、南海岛礁、空防机场等国防与军事工程,以及沿海港口、内陆港口、国家电网、现代交通、大型城市综合体等重大工程,同时产品还远销“一带一路”沿线的伊朗、印尼等国家。近三年实现销售69182万元,新增利税11957.6万元,节支4863万元。项目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岸基供电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与跨越,对海洋强国、国防建设和环境治理等国家战略意义重大。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冰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项目负责人,组织和协调本项目的研究开发和主要应用现场的实施。提出了项目总体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包括系统分析、功能规划和系统总体设计。对本项目创新点1、2、3均有突出创造性贡献,并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3项(一种船舶区域配电系统及其监控系统ZL 201210203183.8、环形船舶电网的短路电流计算方法ZL 201210202509.5、一种对称的集成层叠变压器ZL201410225715.73),发表相关论文3篇(附件5-1)。
2郑建勇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领导东南大学团队对故障在线诊断与设备健康管理,大功率电源整流侧与逆变侧换流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的故障在线诊断与设备健康管理方法,为创新点1、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4项(ZL201310661429.0、ZL201510190331.0、ZL201310699489.1、ZL201010615313.X),发表相关论文12篇(附件5-1)。
3叶小松教授级高工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项目成果工程化应用的负责人,主要负责岸基供电系统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研制出船舶岸电系统、提升输送装置和智能监控系统,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2、3做出突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3项(一种船舶岸电系统及其供电方法ZL201010252805.7、液压式多电缆提升输送装置ZL201710333133.4、直流高速断路器超程调节装置ZL201210330020.6)。
4袁伟副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项目技术创新的核心人员,主要负责岸电系统总体设计及协助合作单位实现工程应用。研发了电缆提升输送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船舶功率优化方法,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2、3做出有突出理论创新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1项(ZL201510790162.4),软件著作权2项(2016SR145686、2016SR163807),企业委托研发项目1项(电缆提升输送装置设计JKD-2014-H013)。
5吴百公助理研究员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项目技术创新的核心人员,负责大中、高压变频电源的总体设计及协助合作单位实现工程应用。研制了岸电系统的变频电源,提出了输出侧电压矢量校正控制策略,对本项目创新点1、3做出重要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旁证材料: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一种抑制船舶岸电系统逆功率的装置ZL201821684060.X、一种用于船舶岸电系统的换流装置ZL201820421167.9,公开发明专利2项(CN201811210414.1、CN201810258852.9)。
6苏贞助理研究员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项目研发工作核心成员,负责项目岸电系统逆功消除,船舶功率管理以及智能监控与运维一体化系统的研发,提出了岸电无缝快速并网控制策略,构建了岸电系统总体监控拓扑结构,共同开发了船舶功率管理系统软件,对本项目创新点1、2做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5%。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1项(ZL201510790162.4),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ZL201821684060.X、ZL201820421167.9),软件著作权1项(2016SR145686)。
7许静助理研究员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项目研发工作核心成员,主要负责电缆提升输送装置的技术研发,并协助合作单位实现工程应用。优化设计了机械式电缆提升装置,研制了电缆提升装置控制系统,对本项目创新点1、2做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5%。旁证材料: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一种抑制船舶岸电系统逆功率的装置ZL201821684060.X),企业委托研发项目1项(电缆提升输送装置设计JKD-2014-H013),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ZA-CLDY型电缆提升装置”。
8吴振飞高级工程师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在项目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负责供电制式和变频电源的产业化工作,研制了船舶岸电系统、绝缘监测系统,对本项目创新点1、2、3做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3项(ZL201010252805.7、ZL201310067295.X、ZL201510312518.3),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ZL201320676625.0、ZL 200820037722.4)。
9梅飞讲师河海大学东南大学项目研发工作核心成员,主要负责故障在线诊断与设备健康管理的技术开发和实现工作,并协助合作单位实现工程应用。设计了换流器主控模块,提出变压器、断路器故障检测与诊断方法,对创新点1、3做出了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旁证材料:发表相关论文6篇(附件5-1)。
10凌宏杰助理研究员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主要负责系列化电缆提升输送装置的研发。研究了船舶在靠岸后系泊状态下水中的运动性能,提出了岸电电缆升降式提升输送装置需满足大跨度精准对接、抗摇摆、防碰撞等功能要求,完成了电缆提升输送装置的总体设计,对本项目创新点2、3做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旁证材料: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ZA-CLDY型电缆提升装置”,企业委托研发项目1项(电缆提升输送装置设计JKD-2014-H013),软件著作权1项(2016SR145686)。
11姚震球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主要参与系列化电缆提升输送装置的研发。负责液压式电缆提升输送装置的设计,提出了电缆提升输送装置抗摇摆、防碰撞控制策略,对本项目创新点2、3做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5%。旁证材料: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ZA-CLDY型电缆提升装置”,企业委托研发项目1项(电缆提升输送装置设计JKD-2014-H013)。
12杨奕飞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全面参与项目智能监控运维一体化研究。设计了船舶岸电系统的换流装置,提出了岸电系统逆功率方法,对本项目创新点1、3做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1项(一种对称的集成层叠变压器ZL201410225715.7)、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ZL201821684060.X、ZL 201820421167.9)。
13朱志宇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负责岸电中船舶区域配电技术的研究,研制了船舶区域配电监控系统,提出了环形船舶电网的短路电流计算方法,对本项目创新点1、3做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2项(ZL201210203183.8、ZL 201210202509.5),发表相关论文3篇(附件5-1)。
14邢鸣高级工程师江苏镇安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的管理与协调、岸电供电安全监测系统的产业化工作,研制了中性导体IT系统绝缘监测系统,对本项目创新点1、3做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2项(一种船舶岸电系统及其供电方法ZL 201010252805.7、一种配出中性导体IT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相方法ZL 201310067295.X)。
15缪惠宇其他东南大学东南大学主要负责项目中大功率电源整流侧与逆变侧换流技术的研发工作,提出了换流器容错机制,提高了岸电系统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对本项目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旁证材料:发表相关论文4篇(附件5-1)。
16何祖军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负责港口岸基供电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协助合作单位实现工程应用,构建了船岸信息通信机制,对多源传感器进行信息融合,实现了检测层、特征层、决策层的多层故障诊断,对创新点1、3有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旁证材料: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ZL201821684060.X),软件著作权1项(2016SR148885)。
17袁文华讲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全面参与智能监控与运维一体化系统的研发,研制了智能监控报警系统,对本项目创新点1、3做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5%。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2项(基于无线网络定点推送式延伸报警系统及其报警方法ZL 201510725417.9、一种船舶区域配电系统及其监控系统ZL 201210203183.8)。
18庞玲玉工程师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协助负责岸电供电系统、监控系统的产业化与推广工作,研制了配出中性导体IT系统供电系统,对本项目创新点1、3做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1项(一种基于绝缘监测装置和混沌检测电路的PWM变流器故障诊断方法ZL 201610595760.0),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配出中性导体IT系统供电装置ZL201320676625.0)。
19李效龙副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主要负责岸电变压变频电源研发工作,研制了岸电低压、高压变频电源,对本项目创新点1做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5%。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1项(一种对称的集成层叠变压器ZL201410225715.7)。
20伍雪冬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主要负责故障诊断研发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对本项目创新点3做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2项(ZL201510757355.X、ZL 201510537415.7)。
21张健鹏工程师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主要负责电缆提升装置控制的产业化工作,研制了多卷盘和多电缆型电缆提升输送装置控制系统,对本项目创新点2做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旁证材料:软件著作权3项(2018SR605422、2018SR523273、2018SR523653),授权发明专利1项(ZL201710333133.4)。
22潘益其他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全面参与项目中故障在线诊断与设备健康管理研发工作,提出了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方法,实现了对故障的准确监测,对本项目的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旁证材料:发表相关论文2篇(附件5-1)。
23蒋志勇教授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在项目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做出贡献。全面参与电缆提升输送装置设计与研发,对本项目创新点1、2做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5%。旁证材料:软件著作权1项(船舶功率管理系统软件2016SR145686),企业委托研发项目1项(电缆提升输送装置设计JKD-2014-H01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船舶岸电系统及其供电方法中国ZL 201010252805.7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王金全叶小松;王金全;吴振飞;邢鸣
2授权发明专利环形船舶电网的短路电流计算方法中国ZL 201210202509.5江苏科技大学朱志宇;刘维亭;黄巧亮;张冰;魏海峰;马继先;姜文刚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压岸电电缆提升输送装置中国ZL 201610779063.0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左金福;凌辉;徐锡舟;徐元潮;朱慧
4授权发明专利液压式多电缆提升输送装置中国ZL 201710333133.4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叶小松;凌辉;仲文锦;杨光怡;王亚群;张健鹏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配出中性导体IT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相方法中国ZL 201310067295.X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王金全王金全;叶小松;徐晔;吴振飞;杨涛;邢鸣;李乾;丁建兴;冯伟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船舶区域配电系统及其监控系统中国ZL 201210203183.8江苏科技大学朱志宇;刘维亭;黄巧亮;张冰;魏海峰;马继先;袁文华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FPGA的同步采样时钟闭环校正方法和系统中国ZL 201310661429.0东南大学梅军;马天;郑建勇;钱超;朱超;倪玉玲;黄潇贻
8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无线网络定点推送式延伸报警系统及其报警方法中国ZL 201510725417.9江苏科技大学袁文华;刘维亭;戴晓强;郭纪源;万振刚;黄巧亮;赵强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船舶岸电系统的换流装置中国ZL 201820421167.9江苏科技大学杨奕飞;张茂慧;苏贞;吴百公;何祖军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抑制船舶岸电系统逆功率的装置中国ZL 201821684060.X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江苏中智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杨奕飞;卞松辉;苏贞;何祖军;吴百公;许静;张发平
进步奖张冰,郑建勇,叶小松,袁伟,吴百公,苏贞,许静,吴振飞,梅飞,凌宏杰,姚震球,杨奕飞,朱志宇,邢鸣,缪惠宇,何祖军,袁文华,庞玲玉,李效龙,伍雪冬,张健鹏,潘益,蒋志勇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东南大学江苏省教育厅
1650732-401 低品质煤浮选界面调控与流动强化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低品质煤浮选界面调控与流动强化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矿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煤炭分选加工领域。我国煤炭资源禀赋条件差,低品质煤(低阶/氧化煤、高灰难选煤及废弃尾煤等)约占煤炭保有资源总量的40%以上,低品质煤大规模分选提质已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浮选是细粒煤炭分选的最主要手段,但低品质煤浮选过程效率低,大规模提质利用难。项目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及“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针对低品质煤浮选选择性差、颗粒-气泡矿化难及分选过程稳定性差三个关键问题,以“颗粒分散强化-选择性界面调控-分选过程能量输配”为技术思路,攻克了低品质煤大规模浮选的关键技术难题。主要科技创新有:(1)发明了基于粘土矿物强制分散的多段混合调浆新技术。首次发现高岭石、蒙脱石等微细粒粘土矿物在范德华引力和无机盐离子桥接作用下罩盖在煤粒表面,揭示了低品质煤-粘土相互作用的力学原理,提出了基于流体剪切的强制分散技术思路,开发了折叶开启式涡轮的两段强制搅拌调浆装置,解决了传统调浆过程分散效率低的难题,实现了煤粒表面微细粘土颗粒的高效剥离。(2)发明了基于极性-非极性分子协同诱发液膜破裂的低品质煤浮选界面调控新技术。明晰了低阶/氧化煤等低品质煤表面含氧官能团的界面水化特性,首次揭示了基于静电-水化斥力作用的低品质煤颗粒-气泡间液膜稳定性机理,发明了极性-非极性分子协同诱发液膜破裂新技术,研发了适于低品质煤浮选的绿色复合药剂,解决了其颗粒-气泡矿化效率低的难题,实现了低品质煤浮选界面定向调控。(3)发明了基于能量输配的低品质煤浮选流动强化新技术。研究了煤泥可浮性能耗过程特征,发现随着浮选的进行,浮选物料的可浮性逐渐下降,回收单位精煤可燃体所需的能耗越来越大。突破传统分选过程的均衡能量输入模式,提出了基于能量输配的浮选过程设计方法,实现了物性与浮选能量场的耦合适配。提出了系列化煤用大型机械搅拌式浮选机设计准则及优化设计方法,研发了基于两段式流动强化的大型高效浮选设备,解决了传统浮选设备过程稳定性差的难题,实现了低品质煤浮选流体动力学强化。(4)研究了煤岩选择性解离特性,开发了基于多段调浆-界面调控-流动强化联合的低品质煤浮选回收工艺。基于煤岩力学特性和变形特征,开发了低品质煤选择性碎磨工艺与装备,形成了基于多段调浆-界面调控-流动强化联合的低品质煤高效浮选回收技术体系,实现了低品质煤资源的高效分选回收。项目制定国家标准2件,授权澳大利亚、俄罗斯、中国等国际国内发明专利32件、PCT专利4件,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69篇、EI收录92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项目研究成果在开滦集团、山西焦煤集团、河南神火集团等百余家中大型选煤厂成功应用,并出口澳大利亚、印度等多个国家,浮选回收率平均提高5~30个百分点,近三年累计新增经济效益37.26亿元,新增利润25.76亿元,实现了低品质煤泥的大规模浮选提质利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曹亦俊教授郑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总体负责人,技术思路的提出者,负责总体研究方案制定与实施。对项目创新点一、三、四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揭示了揭示了低品质煤-粘土相互作用的力学原理,发明了基于粘土矿物强制分散的多段混合调浆新技术;开发了基于多段调浆-界面调控-流动强化联合的低品质煤浮选回收工艺,共授权核心发明专利7项(附件2、3、4、6、7、9、11)。
2桂夏辉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与实施者,对项目创新点一、二、三、四做出了创造性贡献:(1)揭示了低品质煤-粘土相互作用的力学原理,发明了基于粘土矿物强制分散的多段混合调浆新技术。(2)揭示了低品质煤-气泡间液膜稳定性机理,发明了基于极性-非极性分子协同诱发液膜破裂的低品质煤浮选界面调控新技术。(3)研究了煤泥可浮性能耗过程特征,发明了基于能量输配的低品质煤浮选流动强化新技术。(4)开发了基于多段调浆-界面调控-流动强化联合的低品质煤浮选回收工艺。共授权核心发明专利8项(附件2、4、5、6、7、9、10、11)。
3夏灵勇教授级高工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了本项目示范工程的方案设计与组织实施(附件36),对项目创新点三、四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研究了煤泥可浮性能耗过程特征;研究了煤岩选择性解离特性,开发了基于多段调浆-界面调控-流动强化联合的低品质煤浮选回收工艺。共授权核心发明专利2项(附件9、11)。
4邢耀文副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与实施者,负责了本项目具体研究计划的制定及研究内容的实施,对项目创新点一、二、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1)揭示了低品质煤-粘土相互作用的力学原理。(2)揭示了低品质煤-气泡间液膜稳定性机理,发明了基于极性-非极性分子协同诱发液膜破裂的低品质煤浮选界面调控新技术。(3)发明了基于能量输配的低品质煤浮选流动强化新技术。共授权核心发明专利5项(附件4、5、6、9、10)。
5程宏志研究员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二、三、四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明了基于极性-非极性分子协同诱发液膜破裂的低品质煤浮选界面调控新技术,提出了系列化煤用大型机械搅拌式浮选设备设计准则及优化设计方法,指导研发了基于两段式流动强化的大型高效浮选设备。共授权核心发明专利1项(附件8),制定国家标准2件(附件14、15)。
6魏昌杰副研究员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三、四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提出了系列化煤用大型机械搅拌式浮选设备设计准则及优化设计方法(附件37),研发了基于两段式流动强化的大型高效浮选设备。共授权核心发明专利1项(附件8),制定国家标准2件(附件14、15)。
7田立新教授级高工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一、四做出了贡献。负责低品质煤浮选提质示范工程建设(附件36),协助开发了基于多段调浆-界面调控-流动强化联合的低品质煤浮选回收工艺。
8李国胜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一、三做出了贡献。发明了基于多段混合调浆的粘土矿物强制分散新技术;研究了煤泥可浮性能耗过程特征。共授权核心发明专利1项(附件3)。
9石焕研究员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三做出了贡献,研发了基于两段式流动强化的大型高效浮选设备,并进行了工业化实践。共授权核心发明专利1项(附件8),制定国家标准2件(附件14、15)。
10刘太顺教授级高工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四做出了贡献。主要负责基于多段调浆-界面调控-流动强化联合的低品质煤浮选回收工艺示范工程建设(附件36)。
11史英祥副研究员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三做出了贡献,参与发明了系列化煤用大型机械搅拌式浮选机设计方法与两段式分选设备,并进行了工业化推广与实践。共授权核心发明专利1项(附件8),制定国家标准2件(附件14、15)。
12魏立勇工程师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一、四做出了贡献,主要负责基于多段调浆-界面调控-流动强化联合的低品质煤浮选回收工艺的示范工程建设(附件36)。共授权核心发明专利3项(附件2、7、10)。
13刘瑞山高级工程师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一、四做出了贡献,主要负责基于多段调浆-界面调控-流动强化联合的低品质煤浮选回收工艺的示范工程建设(附件36)。共授权核心发明专利2项(附件2、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射流混合的外循环式矿浆预处理装置及方法中国ZL 201510703543.4中国矿业大学李国胜,邓丽君,曹亦俊,张海军,刘长青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细粒中煤的浮选药剂及其应用中国ZL 201610442650.0中国矿业大学桂夏辉,曹亦俊,邢耀文,李臣威,杨自立,王东岳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氧化煤泥浮选药剂及其应用中国ZL201610448636.1中国矿业大学桂夏辉,邢耀文,王东岳,李臣威,李明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难浮煤泥的分选方法中国ZL201610442456.2中国矿业大学桂夏辉,邢耀文,李臣威,曹亦俊,杨自立,王东岳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全粒级煤泥分选设备中国ZL 201510203297.6中国矿业大学桂夏辉,王晴,曹亦俊,魏立勇,刘瑞山,张翠艳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液溶微泡强力表面改质机中国ZL 201510009958.1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魏昌杰;石焕;程宏志;刘万超;史英祥;杨茂青;张鹏;刘春艳;李红旗;程宇;邓明瑞;宋云霞;张孝钧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炼焦中煤两段破磨浮选工艺中国ZL 201510203157.9中国矿业大学桂夏辉,刘炯天,张义,曹亦俊,魏立勇,刘瑞山,张翠艳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灰炼焦浮选尾煤的处理回收工艺中国ZL 201610166205.6中国矿业大学桂夏辉,曹亦俊,邢耀文,夏灵勇,佟顺增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细粒中煤多级磨矿浮选工艺及系统中国ZL 201510205906.1中国矿业大学桂夏辉,刘炯天,邢耀文,张义,杨自立,魏立勇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炼焦中煤重浮联合分选工艺中国ZL 201510093262.1中国矿业大学桂夏辉,刘炯天,张义,曹亦俊,夏灵勇,佟顺增
进步奖曹亦俊,桂夏辉,夏灵勇,邢耀文,程宏志,魏昌杰,田立新,李国胜,石焕,刘太顺,史英祥,魏立勇,刘瑞山中国矿业大学,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
1660732-403 煤矿井下可靠无线通信与精确定位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项目名称煤矿井下可靠无线通信与精确定位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矿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坤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项目针对煤矿井下动态变化、异质异构复杂环境无线通信存在的网络覆盖不佳、传输误码率高、传输不稳定、移动目标定位难等困境,从构建信道模型、增强抗干扰能力、提高传输质量出发,增强矿井无线通信的可靠性;研究井下特殊环境动目标精确定位理论方法,提高井下动目标定位的精度和稳定性;开展关键产品研发和工程应用示范,为煤矿物联网、无人或少人化开采以及智慧煤矿建设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1、主要内容及技术指标1)矿井无线信道建模:通过实测构建了煤矿井下无线信号传播特性数据集,对煤矿无线信道模型进行拟合建模。在IEEE802.15.3标准信道模型的基础上,确定了MB-OFDM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参数。矿井中的冲击响应多径成簇,仿真结果得出 UWB 矿井巷道中存在时延为 40 ns 以上的多径分量,并给出捕获 85% 能量的多径数量为246.7。2)研究煤矿井下可靠无线通信理论:针对井下无线接收信号频谱混叠问题,设计了二阶带通采样抗频谱混叠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信号混叠抑制比达到30dB,采样频率选取复杂度较常规方法降低1/2;针对井下不同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干扰,提出了基于稳健干扰对齐的波束成形设计技术,可平均提高用户的信干噪比(SINR)10%以上,并可抑制85%以上的其他用户干扰;设计了井下双向中继传输系统,系统吞吐量提高了约18%,矿井最大中继通信距离可达5km;针对井下无线网络传输误码率高的问题,提出基于LDPC乘积码的网络编码设计方案,当误码率达10^-5时,在AWGN和Rayleigh信道中的性能增益分别达到0.7dB和1dB。3)提出煤矿井下精确定位新方法:针对巷道移动目标,提出了双标签精确定位技术,定位误差小于3米;针对井下无线信号不稳定导致定位目标丢失问题,提出了基于惯性传感器与WiFi相结合的井下人员精确定位技术,实现了信号不稳定条件下的精确定位,使得定位误差降低到1-2米;针对综采工作面设备,首次提出基于无芯超宽带的精确定位技术,实现了多目标识别和实时精确定位,定位误差小于50厘米。这三种定位技术可以分别用在不同矿井场景和不同定位精度需求场景。4)煤矿井下可靠无线通信与定位系统研发:研发成功网络接入器、煤矿定位终端和精确定位系统软件及其综合应用系统,实现了移动语音、数据接入、无线视频、精确定位等多种综合业务接入传输,并与现有工业以太环网无缝集成。同步双频无线网络总传输速率可达733Mbps,可管理手机数≥1000个,定位卡总数≥5000个,并且可扩展,系统已连续稳定运行超过2年时间。2、项目成果制定智慧矿山物联网技术标准3项;授权专利18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授理专利5项;授权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8篇;出版高水平专著1部。3、推广应用及效益成果已于2015 年1月在陕西省神木县杨伙盘煤矿成功应用,2015-2017年累计增产值6190万元。 整体建设项目于2017年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选为“煤炭工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项目”。 此外,还在太原金太字、巴音孟克纳汇煤矿等多个矿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世银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完成一体化可靠通信、定位平台设计、提供整体系统设计方案及各方面具体实施指导。完成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组织网按需距离矢量协议的路由方法,见附件4;一种基于循环谱相关的常用数字调制信号识别方法,见附件7;一种陀螺仪智能手机定位系统;一种工作面装备定位系统,见附件11;一种基于MEMS惯性器件的室内环境精确实时定位方法等见,附件10;发表论文:基于MEMS惯性传感器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联合网络与用户最优化的认知无线电功率控制等。
2胡青松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针对巷道移动目标,提出了双标签精确定位技术,解决了单位签定位精度低和漂移问题。完成专利:一种基于可见光通信的井下移动目标光指纹定位跟踪方法;一种移动节点辅助下的目标定位方法;一种煤矿巷道中基于到达角的定位方法;面向矿井运动目标的双标签高精度定位方法,见附件2;物联网架构下基于证人节点的矿井运动目标增强定位方法等,见附件3。发表论文:矿井动目标定位_挑战_现状与趋势;矿井目标定位中移动信标辅助的距离估计新方法;煤矿工作面定位WSN的部署与能耗分析;面向矿井目标的双标签高精度定位方法等。
3马帅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研究了无芯超宽带技术综采工作面的移动设备实时精确定位。研究压缩感知的综采工作面实时超宽带频谱感知。研究超宽带无线电在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采动环境的电磁兼容、信号传播特征和信道模型。发明专利:可见光通信多小区干扰管理方法。发表论文:Achievable Rate With Closed-Form for SISO;Chance Constrained Robust Beamforming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Blin Interference Alignment Tracking for Two-way Interference Channel等。
4卢兆林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针对井下无线网络传输距离短问题,设计了井下双向中继传输系统:研究借助粒子滤波融合WiFi的测量数据信息、井下环境结构信息(地图数据、指纹数据)、惯性器件提供的检步/步长信息,实现井下人员的实时精确定位;完成井下通信、定位相关产品的研发及应用。
5王洪梅讲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一体化可靠通信平台的硬件调试以及对系统的实验测试工作。完成专利:一种软件无线电多带通信号接收方法,见附件5;一种射频信号接收机抗镜像混叠方法,见附件8;矿用本安型电源箱,见附件9;一种矿用本安型网络接入器;基于MEMS惯性传感器与WiFi技术的井下人员定位终端。发表论文:The design of BPS digital frontend for SDR receive。
6李宗艳讲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针对井下无线网络传输高误码率问题,提出基于LDPC乘积码的网络编码设计方案。发表论文:An Improved Global Harmony Search Algorithm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Nonlinear Discrete-Time Systems Based on Volterra Filter Modeling。
7宋金玲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研究基于惯性敏感器件的井下人员精确定位,研究以牛顿力学定律为基础的惯性导航系统,以敏感器件的导航参数解算系统,根据加速度计得到井下人员的位置、速度、航向和姿态角数据信息。完成专利:一种井下写作MIMO系统通信模型建立方法,见附件6;一种基于无线WiFi与陀螺仪相结合的井下无线精确定位系统及方法。
8刘玉英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开发了煤矿井下一体化无线通信与定位系统中的网络接入器,研究井下可靠无线通信中的数据传输问题,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自组织网按需距离矢量协议的路由方法。
9杜淳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一体化可靠通信平台的软件编写以及对系统的实验测试工作。
10胡延军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完成综采面超宽带定位相关算法的设计以及仿真实现,完成超宽带信号发射端、接收端波束成形的设计。完成专利:一种双电源信道冗余的泄露电缆通信系统及方法;综采面无线网络的分布式鲁棒路由方法。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Double-Tag High-Precision Posiitioning Method for Moving Object in Mine其他2642522中国矿业大学Hu Qingsong;Ding Yishan;Cao Can;Zhang Shen;Wu Lixin
2授权发明专利物联网架构下基于证人节点的矿井运动目标增强定位方法中国ZL201510037300.1中国矿业大学胡青松;丁一珊;曹灿;张申;吴立新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自组织网按需距离矢量协议的路由方法中国ZL201110271296.7中国矿业大学李世银;孙珍;程德强;刘玉英;肖淑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软件无线电多带通信号接收方法中国ZL201610151754.6中国矿业大学王洪梅;王法广;李世银;杨雪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井下协作MIMO系统通信模型建立方法中国CN105763298B中国矿业大学宋金玲;杨雪;蔡丽;杨瑞鑫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循环谱相关的常用数字调制信号识别方法中国CN105721371B徐州坤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李世银;沈胜强
7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射频信号接收机抗镜像混叠方法中国CN107994909徐州坤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王洪梅;王法广;李世银
8实用新型专利矿用本安型电源箱中国ZL201720341168.8徐州坤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王洪梅;随秀玲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MEMS惯性器件的室内环境精确实时定位方法中国ZL201610094555.6中国矿业大学李世银;张楠;沈胜强;程瑞良;杨瑞鑫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工作面装备定位系统中国ZL201610095277.6中国矿业大学李世银;随秀玲;程瑞良;单保玲
进步奖李世银,胡青松,马帅,卢兆林,王洪梅,李宗艳,宋金玲,刘玉英,杜淳,胡延军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坤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
1670732-404 难抽采煤层瓦斯分布式开发与全浓度瓦斯清洁利用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难抽采煤层瓦斯分布式开发与全浓度瓦斯清洁利用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矿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陕西彬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淄博淄柴新能源有限公司,徐州博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 煤矿瓦斯(煤层气)是煤的伴生物,主要成分是甲烷,我国已探明瓦斯资源量超50万亿m3,与天然气储量相当。然而我国地质构造复杂,高瓦斯、低渗透(<0.01mD)、强吸附、非均质煤层(简称“难抽采煤层”)占70%。难抽采煤层的瓦斯高品质开发利用是世界性难题。立项前受开发和利用技术的制约,煤矿瓦斯平均抽采率仅为34%,且抽采浓度低,其中仅约41%被利用。为此,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领域指出“要攻克煤层气等新型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该项目在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支持下,开展了难抽采煤层瓦斯高效开发与清洁利用关键技术难题攻关,历经近10年,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发明了煤矿区瓦斯立体分布式开发技术,破解了“井-孔-缝”耦合抽采协调难、采前预抽和采中卸压抽采协同难、难抽采煤层瓦斯抽采难等行业共性难题,实现了煤矿瓦斯立体分布式开发,井下预抽瓦斯浓度由<20%提高到67.4%,抽采瓦斯纯量提高3~10倍,全矿井瓦斯抽采率由34%提高至73.2%。 2、发明了瓦斯自适应混配和自回热蓄热氧化技术,实现了浓度小于6%的低浓度瓦斯和浓度小于0.5%的通风瓦斯的协同利用,消除了传统热逆流氧化技术的非稳定爆燃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装置爆炸等隐患,氧化装置启动时间缩短约25%,排烟热损失减小30%。 3、发明了煤矿瓦斯阶梯式清洁利用技术,破解了低品质瓦斯(浓度≤1.0%)化学能的热电转换、余热自回流促进瓦斯高效氧化的难题,在瓦斯利用技术上实现了由传统直接排放、热能低效利用到热电高效转换和清洁利用的质的飞跃,一次能量利用效率达70.3%,瓦斯利用率由41%提高至91.6%。 在上述发明基础上,创立了“煤矿瓦斯立体分布式开发、瓦斯自适应混配与氧化、瓦斯阶梯式利用”三位一体煤矿全浓度瓦斯清洁高效利用新模式,建成了煤矿瓦斯“近零排放”示范矿区和“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 该成果授权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南非等国际发明专利18件,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8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获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书4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SCI及EI论文104篇,累计被引用4687次;专利成果获2016年、2018年中国专利优秀奖以及2018年中国职业安全与健康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成果入选国家发改委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先后在陕西、河南、黑龙江等110余处矿井应用。12家代表性应用单位统计,近三年累计抽采瓦斯7.72亿m3,年发电量67968万千瓦时,节支总额27.1亿元,新增利润9.7亿元,经济、社会及环保效益显著,实现了我国煤矿瓦斯资源化高效开发与清洁利用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专家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林柏泉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总负责人,矿区瓦斯立体分布式抽采、清洁利用与近零排放系统工程的提出者,主持了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全面实施,发明了煤矿区瓦斯立体分布式开发技术,提出了“矿区分布式煤矿瓦斯热电冷多联产能源系统”新工艺,对成果一、二、三具有创造性贡献。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8项、国际发明专利18项,出版专著2部,在本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2李庆钊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主要研究成员,主持整体研究方案和详细技术路线的制定,分布式矿区瓦斯近零排放多联产能源系统提出者,发明了瓦斯自适应混配技术、自回热蓄热氧化技术及热电转换方法,构建了矿区全浓度瓦斯高效清洁利用新模式,对成果一、二、三具有创造性贡献。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项,参与授权国际发明专利6项,在本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3赵文革高级工程师陕西彬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彬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目主要研究成员,协助构建了矿区瓦斯分布式高效开发与清洁利用现场实施的整体规划,主持了矿区瓦斯高效开发模式的构建及现场推广应用,负责矿区瓦斯地面规模化开发系统工程在大佛寺等煤矿的推广与实施,共同合作完成了项目并进行了鉴定(中煤科鉴 [2018] TS14号),对成果一、三具有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4杨威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主要研究成员,协助研发了煤矿井下瓦斯分布式高效抽采技术方法,负责实施了瓦斯抽采技术在陕西、河南等地的推广应用,对成果一、四具有创造性贡献。作为参与人授权中国专利9项,参与授权国际发明专利8项,在本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5原德胜教授级高工陕西彬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彬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主要研究成员,协助构建了矿区瓦斯开发的实施规划,参与了矿区瓦斯高效开发技术的现场推广应用,协助实施了矿区瓦斯地面规模化开发系统工程在大佛寺等煤矿的推广与实施,参与发明相关专利1件,共同合作完成了项目并进行了鉴定(中煤科鉴 [2018] TS14号),对成果一、三具有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6李冬梅高级工程师淄博淄柴新能源有限公司淄博淄柴新能源有限公司项目主要研究成员,参与研发了煤矿低浓度瓦斯发电系统、通风瓦斯氧化装置及瓦斯安全输送等相关技术装备,负责实施了瓦斯利用装备在河南、黑龙江等地的应用推广,对成果二、三具有创造性贡献,共同合作完成了项目并进行了鉴定(中煤科鉴 [2018] TS14号),在本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7王福军工程师陕西彬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彬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主要研究成员,协助实施了瓦斯抽采与利用技术在大佛寺煤矿等现场的推广应用,参与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共同合作完成了项目并进行了鉴定(中煤科鉴 [2018] TS14号),对成果一、三具有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8张连军高级工程师徐州博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徐州博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项目主要研究成员,协助研发了单一煤层“底板巷道+穿层钻孔‘钻冲割’”协同卸压增透方法,负责实施了卸压增透技术在陕西等地的推广应用,共同合作完成了项目并进行了鉴定(中煤科鉴 [2018] TS14号),对成果一、三具有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9贺海鸿高级工程师陕西彬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彬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主要研究成员,协助制定了矿区瓦斯抽采现场规划,协助实施了瓦斯抽采技术在陕西等地的推广应用,参与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对成果一、三具有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10郑苑楠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主要研究成员,协助研发了煤矿井下卸压增透技术工艺,负责实施了卸压增透技术在陕西、河南等地的推广应用,共同合作完成了项目并进行了鉴定(中煤科鉴 [2018] TS14号),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篇,对成果二、三具有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11刘厅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主要研究成员,协助研发了矿区瓦斯利用实施规划,参与了矿区瓦斯高效开发技术的现场的实践应用,负责大佛寺煤矿瓦斯抽采与利用的推广与实施,作为参与人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件、国内发明专利9件,参与对成果一、三具有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12赵洋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主要研究成员,负责实施了煤矿井下卸压增透及分布式抽采技术在河南及贵州等地的推广应用,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篇,对成果一、三具有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煤层采场优势瓦斯运移通道阶梯式构建方法中国ZL201710165699.0中国矿业大学林柏泉,刘统,刘厅,杨威,李贺,黄展博,王瑞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网络化优势瓦斯运移通道构建及瓦斯导流抽采方法中国ZL201710166050.0中国矿业大学林柏泉,刘统,刘厅,杨威,李贺,王瑞,王正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钻冲割一体化与注热协同强化煤层瓦斯抽采方法其他澳大利亚2015376359中国矿业大学林柏泉,刘厅,邹全乐,郭畅,朱传杰,姚浩
4授权发明专利煤矿井下气液两相交替相驱压裂煤体强化瓦斯抽采方法欧洲俄罗斯2616635中国矿业大学林柏泉,翟成,李全贵,倪冠华,彭深,余旭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瓦斯煤层冲割压抽一体化的卸压增透瓦斯抽采方法中国ZL201410334414.8中国矿业大学林柏泉,杨威,李贺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递进掩护式瓦斯卸压抽采方法中国ZL201710165698.6中国矿业大学林柏泉,刘统,王一涵,李贺,杨威,刘厅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孔协同压抽一体化瓦斯抽采方法中国ZL201310303328.6中国矿业大学林柏泉,倪冠华,翟成,李全贵,彭深
8授权发明专利自回热型煤矿低浓度瓦斯与通风瓦斯协同氧化一体化装置美国美国US10022668中国矿业大学林柏泉,李庆钊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自吸旋流式煤矿抽采瓦斯与乏风瓦斯混合装置中国ZL201310671427.X中国矿业大学林柏泉,原德胜,郭魏虎,李庆钊,陈跟马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矿区分布式煤矿抽采瓦斯热电冷多联产能源系统美国美国US9605512中国矿业大学林柏泉,李庆钊
进步奖林柏泉,李庆钊,赵文革,杨威,原德胜,李冬梅,王福军,张连军,贺海鸿,郑苑楠,刘厅,赵洋中国矿业大学,陕西彬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淄博淄柴新能源有限公司,徐州博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矿业大学
1680732-407 高瓦斯煤层群安全智能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高瓦斯煤层群安全智能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矿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 高瓦斯煤层群的安全智能开发是我国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长期面临的重大难题,保护层开采是实现高瓦斯煤层群卸压消突与瓦斯高效抽采的根本措施。一般选择无突出或突出危险较低的薄或较薄煤层作为保护层进行开采,然而,长期以来,薄煤层开采智能化程度低、瓦斯抽采钻孔“易扭曲、易塌孔、易伸缩”、开采安全风险大及瓦斯抽采效率低等重大共性难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为此,项目组从“保护层智能工作面首采,邻近层卸压瓦斯高效抽采”的核心理念出发,开展了高瓦斯煤层群安全智能开发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创新成果如下:(1)首次构建了智能工作面开采技术体系。开发了智能工作面采煤机自主定位关键技术,通过导航降误与误差处理技术,实现了采煤机运行姿态实时感知;建立了液压支架运动学模型和姿态监测指标体系,实现了支架姿态的智能感知;通过惯导系统实现了刮板机直线度的实时动态修正;构建了工作面自动移架约束模型,实现了液压支架的自动化跟机。集成了工作面智能开采装备,实现了基于多信息融合的工作面设备协同智能控制,达到了智能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的目标。(2)自主设计并建设完成了煤体吸附瓦斯气体、受载煤体注气驱替瓦斯以及三轴高温渗流测试系统。揭示了卸压开采过程中瓦斯吸附解吸特性、卸压煤体的应力-裂隙-渗流特性及注气驱替瓦斯机理。建立了煤层群卸压开采流固耦合模型,掌握了卸压开采覆岩渗透率演化规律和瓦斯渗流路径,确定了卸压瓦斯高效抽采范围。(3)提出了煤层群多层瓦斯压力协同测定方案,开发了瓦斯压力测定装置;针对瓦斯抽采封孔效果时衰性特征,研发了“密封叠环”式动态封孔技术和装备;针对卸压穿层抽采钻孔易发生扭曲、塌孔及伸缩变形的难题,发明了多层同抽的自适应变形瓦斯抽采管路,强化了穿层钻孔瓦斯高效抽采效果。(4)研发了高瓦斯煤层群双重预防管理信息系统,保障了安全智能开采。率先提出并实现了瓦斯安全风险动态升级管控、安全风险可视化、安全风险隐患联动等功能。针对保护层选择的各种煤层特征因素,建立了保护层评价指标,开发了保护层优选计算软件。构建了多维网络化抽采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立了适用于靶向煤层群的多维网络化瓦斯抽采最优协同实施方案,显著提高了全面高效的卸压瓦斯抽采效果。项目已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4项,软件著作权8项,自主研发科研仪器3套,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84篇,其中SCI检索25篇、EI检索30篇。项目成果在理论与技术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在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率先成功应用,工作面作业人员减少50%以上,瓦斯总利用率84.6%,年均利用量超过1.2亿立方米,项目转化成果获得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已在全国40余个矿井进行了推广应用,近三年就解放煤炭资源2085万吨,抽采纯瓦斯9.44亿立方米,新增利润44亿元,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煤矿安全科技进步,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方新秋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负责项目立项、方案论证、整体思路设计;2)主持制定项目研究方案,负责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现场应用及项目成果的总结工作;3)对科技创新(1)、(2)、(3)、(4)做出了重要贡献;4)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15项,出版专著2部(ISBN978-7-5646-2112-4、ISBN:978-7-5646-0374-8),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被SCI检索4篇、EI检索15篇,见附件1-1、2、3、7、9、10。代表性论文:A fiber Bragg grating tilt sensor for posture monitoring of hydraulic supports in coal mine working face.
2张磊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负责瓦斯渗流规律的理论研究、实验仪器自主开发、实验研究以及研究报告的总结编写工作;2)对科技创新(2)(3)做出了重要贡献;3)旁证材料:自主建设完成瓦斯吸附和渗流仪器3套,出版专著1部(煤吸附瓦斯特性及难抽采煤层瓦斯抽采性研究 ISBN978-7-5646-3441-4),申请发明专利5项,发表相关SCI检索论文7篇、EI检索论文2篇,见附件1-7、8、9。代表性论文:Comparative experiment study on nitrogen injection and free desorption of methane-rich bituminous coal under triaxial loading.
3李爽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负责煤矿双重预防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和安全智能开发系统的构建工作;2)基于构建的系统,率先实现了风险的动态升级管控、风险可视化、风险隐患联动等功能;3)对科技创新(1)(4)做出了重要贡献;4)旁证材料:出版专著1部《煤矿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指南》,申请发明专利2项,开发软件系统多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相关SSCI及SCI检索论文5篇、CSSCI检索论文5篇,见附件1-10。代表性论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and employees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cynicism and work alienation.
4唐俊讲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负责煤层群中各煤层基础参数测定、新型抽采技术研究以及研究报告的总结编写工作;2)对科技创新(3)、(4)做出了重要贡献;3)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7项,第一作者发表相关SCI检索论文1篇、EI检索论文3篇,见附件1-4、5、6、7、9。代表性论文:Line prediction technology for forecasting coal and gas outbursts during coal roadway tunneling.
5吴刚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参与了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现场试验及研究报告的总结编写工作;2)对科技创新(1)、(4)做出了重要贡献;3)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5项,受理发明专利2项,发表SCI检索论文2篇,见附件1-1、3、7。
6梁敏富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参与了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现场试验及研究报告的总结编写工作;2)对科技创新(1)、(4)做出了重要贡献;3)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9项,受理发明专利2项,发表SCI检索论文2篇,见附件1-1、2、3。
7刘兵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参与了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现场试验及研究报告的总结编写工作;2)对科技创新(1)、(4)做出了重要贡献;3)旁证材料:受理发明专利2项,见附件1-10。代表性论文:Spectral regression based marginal Fisher analysis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algorithm.
8梁春豪教授级高工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1)负责项目立项、整体思路设计;2)主持制定研究方案,负责现场应用及项目成果的总结工作;3)对主要科技创新(1)、(3)、(4)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性论文:近距离突出煤层群无煤柱开采及立体抽采技术(第一作者)。
9李进鹏教授级高工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1)负责项目的规划、安排、实施;2)主持制定了项目的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组织了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3)对创新点(1)、(3)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性论文:近距离突出煤层群无煤柱开采及立体抽采技术(第二作者)。
10苏士龙教授级高工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1)按照项目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组织了现场工业性试验和推广应用;2)对主要科技创新(1)、(3)、(4)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性论文:直读式压力表在支护和顶板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11王晓东教授级高工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1)按照项目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组织了现场工业性试验和推广应用;2)对主要科技创新(1)、(4)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性论文:瓦斯治理立足治本全方位抽采。
12薛广哲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参与了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现场试验及研究报告的总结编写工作;2)对科技创新(1)、(4)做出了重要贡献;3)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4项,受理发明专利2项。代表性论文:Measurement accuracy of FBG used as a surfacebonded strain sensor installed by adhesive.
13张超杰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1)负责项目的规划、安排、实施;2)主持制定了项目的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组织了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3)对科技创新(3)、(4)做出了重要贡献,授权发明专利1项,见附件1-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Optical fiber grating temperature-sening monitor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al-mining working surface goaf in coal mine其他201310285515.6中国矿业大学Xinqiu Fang,Minfu Liang,Xiaoning Liu
2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煤矿井下安全综合监测系统中国ZL201310282744.2中国矿业大学方新秋,梁敏富,刘晓宁
3授权发明专利上向远距离钻孔快速测定煤层瓦斯压力的方法及其装置中国ZL201310052573.4中国矿业大学唐俊,李晓伟,陈裕佳,蒋承林,覃佐亚,崔正中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煤层钻孔防塌孔随钻钻进下套筒装置及钻孔方法中国ZL201310051709.X中国矿业大学唐俊,陈裕佳,蒋承林,师士景,李晓伟,袁旭虹
5授权发明专利松软煤层钻孔测定煤层瓦斯压力的方法中国ZL201310746007.3中国矿业大学唐俊,陈裕佳,张超杰,蒋承林,李晓伟,徐乐华,田世祥
6申请发明专利一种煤岩体应变-裂隙-渗透率的测试装置及方法中国CN201711081793.4中国矿业大学张磊,黄梦牵,郝定溢,叶志伟,唐俊,方新秋,吴刚,张村,陈帅
7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径向渗流实验的渗透率测试方法及装置中国CN201510405026.9中国矿业大学张磊,屠洪盛,叶志伟,张村,王沉,张艳伟,郝定溢
8申请发明专利一种粉末颗粒-高注浆压力封堵裂隙的瓦斯抽采钻孔封孔装置及方法中国CN201811439357.4中国矿业大学张磊,李菁华,唐俊,黄梦牵,胡国忠,程健维,陈帅,方新秋,屠洪盛,卢硕
9授权发明专利近距离高瓦斯煤层群薄煤层无人工作面开采设备及方法中国ZL201710560971.5中国矿业大学方新秋,吴刚,李爽,张磊,唐俊,梁敏富,马盟,陈宁宁,柏桦林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煤矿双重预防移动智能巡检管理系统V1.0中国2019SR0319446中国矿业大学李爽、刘兵、方新秋、吴刚、梁敏富
进步奖方新秋,张磊,李爽,唐俊,吴刚,梁敏富,刘兵,梁春豪,李进鹏,苏士龙,王晓东,薛广哲,张超杰中国矿业大学,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矿业大学
1690732-408 高盐有机废水电化学达标治理系统优化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高盐有机废水电化学达标治理系统优化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矿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东华理工大学,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南京远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水污染防治工程领域。工业废水中占有相当比重的高盐有机废水(含盐质量分数>1%)一般具有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生物毒性强等特点,环境、生态危害尤为巨大;此类废水的达标治理一直是环保界所面临的行业难题。针对生化工艺处理流程复杂、占地面积大和环境适应性较差等缺点,本项目以填充床电极反应器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有机污染物电催化氧化系统优化理论体系,提出了两项高效电化学水处理关键技术,并在高盐有机废水处理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工程实践,实现了此类废水高效、低耗、短流程达标治理的目标,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本项目包含的技术内容及获得成果主要如下:(1)确立了电极材料(包括阳极和复极化粒子电极)的电催化氧化性能评估方法及其定向制备策略:考虑电极载荷能力和电荷输移特性,以电化学测试手段(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谱)为依据,精确描述了有机污染物种类和电极材质、类型之间的作用机理,可为高活性电极定向制备、催化氧化性能评估及其优选提供新策略。(2)构建了有机污染物电催化氧化动力学理论体系:在充分解析电极界面反应和有机污染物传质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项目建立的完整描述有机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规律的“阶段反应理论”,可指导与废水水质相对应的有效反应时间、极板面积、极板间距的准确确定,进而有效预估电化学水处理工艺基建投资和运行成本数额,为反应器的精确设计奠定实践基础。(3)研发出分别用于高浓度、低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梯级电催化氧化技术和闭路内循环饱和活性炭电化学再生技术:利用随反应进程有机物浓度逐步降低所需操作电流密度逐渐减小的原理而设计,保障每一梯级均处于反应控制状态,电流效率均为100%,进而达到深度节能并大幅度减少基建投资、处理成本的目标。与传统的电催化氧化技术相比,节能40%以上,电耗低达3.62 kW?h/kgCOD;基建投资减少50%左右。另一方面,由于传质进程的限制,低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电耗将会成倍增加;因此,首先采用活性炭吸附床保障出水达标排放,而后采用电化学技术进行饱和活性炭再生;两个单元交替运行。在提高处理效率的同时,可以大幅度降低痕量有机物电催化氧化电耗,处理出水可达排放标准要求。(4)建立了系列高盐有机废水达标治理的电化学处理流程:以梯级电催化氧化技术和闭路内循环饱和活性炭电化学再生技术为主体处理流程,当COD浓度在2000mg/L以上时,两种技术串联运行;COD浓度较小,如低于500mg/L时仅采用后者;突破了此类废水低耗、短流程达标治理的行业性理论、技术难题。以电化学水处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为基础,项目组承担各类纵向项目8项,发表科研论文86篇,其中SCI收录33篇,SCI引用453次,出版专著1部;培养研究生45名。授权发明专利12项,项目技术在10余项工程中得以应用,特别是研制的垃圾渗滤液和远洋船舶灰水系列成套电化学处理装备已批量生产,在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广泛的行业、区域典范作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立章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提出了有机污染物电催化氧化“阶段反应理论”与反应器优化设计方法,构建了电极材料定向制备策略、节能处理技术以及高盐有机废水电化学达标治理流程。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70篇,出版专著1部。对创新点1、2、3、4均具有突出贡献。(附件2、5~7、12、13、26~28、37~40)
2魏东洋研究员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研究并提出了电极材料定向制备策略,提出了梯级电催化氧化技术优化设计方法。发表论文10篇。对创新点1、2、3有重大贡献。(附件3、4、10、11、31)
3李鹏讲师东华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开展了环境功能材料制备研究,验证并优化了材料电催化氧化性能策略;完善了填充床电极反应器构型及操作条件优化的污染物传质模型和动力学理论;以实验室小试、工业现场中试的方式深入研究了层式填充床电极反应器高盐有机废水降解性能;参与多项电化学水处理工程的现场调试工作。对创新点1、2、4有重大贡献。(附件6、8)
4张洪建讲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改进了梯级电催化氧化技术的优化算法;与企业对接,实现了电化学废水处理技术的工程实践;主持了多项现场工程的生产调试工作。对创新点2、3、4有重大贡献。(附件29、30)
5乔启成副教授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建立了阳极的优选机制用于指导填充床电化学反应器电极材料的制备;将电催化氧化技术应用于激素类有机物污染地下水的修复,取得了明显成效。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对创新点1、2、4有重大贡献。(附件9、32)
6王晓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提出了电场中有机污染物电化学传质模式,研究了饱和活性炭电化学再生机理,研发出高效能电化学消毒技术并在徐州市中水回用工程中得以应用。对创新点2、4有重要贡献。(附件29、30)
7傅剑锋高级工程师南京远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远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优化了梯级电催化氧化技术和饱和活性炭再生机理与动力学,完善了高盐有机废水电化学处理流程,利用项目技术在多项高盐有机废水处理工程中进行了实践。对创新点3、4有重要贡献。(附件33)
8蒋家超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研究并验证了有机污染物电催化氧化动力学,并将其应用到电化学还原领域,授权发明专利1项;与徐州世润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对接,实现了项目技术的工程应用。对创新点2、4有重要贡献。(附件34)
9陆俊卿教授级高工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并验证了电催化氧化体系中的有机物浓度预测、电流效率以及电能计算模型;与安徽乐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对接,实现了项目技术的工程应用。对创新点2、4有重要贡献。(附件35)
10蒋浩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提出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测试计算电极氧化有效电流占比系数(γ,β),用以描述有机物氧化与析氧反应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提出通过循环伏安曲线测试,计算床层扩展系数(λ)以评价粒子电极氧化反应面积。对创新点1、2有重要贡献。(附件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铁改性给水污泥小球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中国ZL 201510852508.9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魏东洋,马啸宙,方晓航,贺涛,桑燕鸿,王信,霍春雪,伍高燕,李宇
2授权发明专利三维结构中多孔电极的有效面积和负载电流的确定方法中国ZL201710377346.7中国矿业大学王立章、孔艳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阳极氧化强化二氧化碳还原的装置及其方法中国ZL201710432141.4中国矿业大学王立章、孔颖、蒋浩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解盐水制备纯氢气、氧气的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710531481.2中国矿业大学王立章,孔颖,陈晴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给水污泥复合填料的制造方法及其填料床中国ZL 201310700033.2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魏东洋,洪雷,贺涛,许振成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碱改性凹凸棒土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 201610200746.6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陈禧,魏东洋,贺涛,陈隽,桑燕鸿,张恒军,周雯,檀笑,朱家亮,徐丹,王龙乐,林冬红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含铀废水电化学处理方法中国ZL201610992609.0东华理工大学李鹏、王学刚、郭亚丹、王立章、王光辉、易练、肖从亮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含铀废水高效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中国ZL201710284697.3东华理工大学李鹏、王学刚、王光辉、王立章、易练、肖从亮
9授权发明专利有机废水处理用活性炭原位再生工艺及装置制备中国ZL201510161576.0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乔启成,顾晓丽,石健,杨春和,金洁荣,李亚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海绵铁生产装置中国ZL201610696228.8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贺涛,魏东洋,陈隽,张恒军,马啸宙,管伟,陈禧,王信,桑燕鸿,洪伟,李泰儒
进步奖王立章,魏东洋,李鹏,张洪建,乔启成,王晓,傅剑锋,蒋家超,陆俊卿,蒋浩中国矿业大学,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东华理工大学,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南京远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
1700732-409 低透气性煤层脉动水力压裂导向控制高效致裂增透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低透气性煤层脉动水力压裂导向控制高效致裂增透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矿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项目简介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瓦斯作为煤的伴生产物,不仅是煤矿重大灾害源和大气污染源,更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能源。我国煤矿每年以20~50m 的速度向深部延深,进入深部以后,煤层普遍具有高瓦斯、高地应力、高非均一性和低透气性特征,瓦斯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我国深部高瓦斯低透气性煤层占50以上,瓦斯是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目前深部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治本措施是通过钻孔进行采前区域瓦斯抽采,但是,常规的瓦斯抽采钻孔有效影响范围小(钻孔间距2m左右)、钻孔数量多(每个开采工作面需要数百至上千个钻孔)、抽采瓦斯浓度低(<20%,甚至<10%)、时间长(1年或更长),不能适应安全高效生产的需要。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煤炭企业合作项目等支持下,以高瓦斯低透气性煤层致裂增透及瓦斯高效抽采为主线,在井下常规水力压裂的基础上,提出了低透气性煤层脉动水力压裂导向控制高效致裂增透关键技术,取得如下创新成果:1)发明了煤层脉动水力压裂增透瓦斯抽采技术,揭示了脉动水压在煤体裂隙尖端叠加及能量集中规律,阐明了脉动循环载荷作用下煤体致裂损伤力学特性及裂隙演化规律。相对于静压水力载荷,脉动载荷作用下裂隙数量增加了20%以上,起裂压力降低了30%以上,极大推动了脉动水力压裂技术的发展。2)发明了脉动水力压裂裂缝导向控制高效致裂增透方法,先通过射流割缝形成导向缝槽,然后脉动压裂技术将交变载荷作用于煤体上,引导裂隙扩展、延伸、贯通,首次实现了井下瓦斯抽采钻孔射流割缝、脉动压裂一体化作业。煤层透气性提高200倍以上,钻孔抽采范围提高5-10 倍。3)提出了基于脉动变频的煤体堵塞裂隙解堵方法和脉动压裂液滞留效应解除方法,并提出了变频脉动压裂、优化流量分配等裂隙演化控制方式,有效地解除了煤层裂隙的封堵,增加了煤层的渗透率,大幅度提高了瓦斯的产出。4)揭示了致裂增透过程中煤体电磁辐射变化特征,提出了一种有机结合压汞实验和CO2吸附实验的煤体孔隙表征方法,获得了致裂预抽后钻孔周围不同距离处的煤样孔容变化规律,为准确检验致裂增透效果提供了科学有效手段。授权专利及著作论文:本项目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6件;发表论文46篇,其中SCI收录32篇,EI收录10篇。技术经济指标:该研究成果在余吾煤业等矿井应表明,脉动水力压裂导向控制技术煤层抽采影响半径为10m以上,抽采纯流量为普通钻孔的10倍以上,钻孔施工量减少80%以上,巷道掘进速度提高50%以上,技术经济效益显著。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研究成果在全国23处高瓦斯低透气性煤矿推广应用,瓦斯抽采效率大幅度提高,成功防治了瓦斯灾害,减少了瓦斯排放,安全、经济及环境效益显著,实现了我国井下瓦斯高效抽采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了国内瓦斯治理技术的发展。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翟成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全面负责项目研究与试验,创新点一、二、三、四的主要完成人,组织实施了项目研究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揭示了高压脉动水力压裂机理,提出了高压脉动定向水力压裂卸压增透技术,形成了本煤层顺层钻孔定向脉动水力压裂、穿层定向脉动水力压裂两种脉动压裂方式。旁证材料:一种多段式定点水力压裂方法ZL201210118576.9(排名第1,附件1-4)、煤矿井下重复脉动水力压裂强化瓦斯抽采方法ZL201210226581.1(排名第1,附件1-8)等。
2徐吉钊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对核心创新点一、二、四具有创造性贡献,参与脉动压裂机理及致裂效果考察方法研究工作。旁证材料:1、发明专利“一种坚硬煤层顶板致裂装置及方法ZL201610997771.1”(附件1-2、排名第2);2、论文:过含水层钻孔定点承压封孔技术[J]. 煤矿安全. 2015,46(5):87-90(附件5-6、排名第1).
3孙勇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对核心创新点一、二具有创造性贡献,参与脉动压裂机理及煤体裂隙表征方法研究工作。旁证材料:1、发明专利“一种坚硬煤层顶板致裂装置及方法ZL201610997771.1”(附件1-2,排名第5).
4余旭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对核心创新点一、三具有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高压脉动水力压裂技术研究,参与研制了高压脉动装备,在多个现场成功进行推广应用,同时从细观分析了水力压裂卸压效果。旁证材料:发明专利“煤矿井下水力压裂钻孔组合式封孔方法ZL201310483101.4”(附件1-3,排名第6)、论文Experimental study of pulsating water pressure propagation in CBM reservoirs during pulse hydraulic fracturing[J]. 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5, 25 :15-22(附件5-1,排名第2).
5秦雷讲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对核心创新点二、四具有创造性贡献,参与研究煤体孔隙结构表征方法及致裂效果考察及设备研发工作。旁证材料:1、发明专利“一种坚硬煤层顶板致裂装置及方法ZL201610997771.1”(附件1-2,排名第3).
6董若蔚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对核心创新点二具有创造性贡献,参与了脉动压裂机理及煤体裂隙表征方法研究工作。旁证材料:1、发明专利“一种坚硬煤层顶板致裂装置及方法ZL201610997771.1”(附件1-2,排名第6)。
7武尚俭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对核心创新点二有创造性贡献,参与致裂效果考察工作。旁证材料:1、发明专利“一种坚硬煤层顶板致裂装置及方法ZL201610997771.1”(附件1-2,排名第7)。
8汤宗情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对核心创新点二有创造性贡献,参与水力压裂钻孔布置方法探究。旁证材料:1、发明专利“一种煤矿井下水力压裂钻孔方位角设计方法ZL201410210972.3”(附件1-5,排名第1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透气性煤层脉冲压裂增透抽采瓦斯方法中国201110046285.9中国矿业大学翟成,林柏泉,李贤忠,李全贵,张萌博,杨威,张超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坚硬煤层顶板致裂装置及方法中国201610997771.1中国矿业大学翟成,徐吉钊,秦雷,于国卿,孙勇,董若蔚,武尚俭
3授权发明专利煤矿井下水力压裂钻孔组合式封孔方法中国201310483101.4中国矿业大学翟成,林柏泉,李全贵,倪冠华,彭深,余旭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段式定点水力压裂方法中国201210118576.9中国矿业大学翟成,林柏泉,倪冠华,李敏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煤矿井下水力压裂钻孔布置方法中国201410210972.3中国矿业大学翟成,林柏泉,李全贵,许彦明,倪冠华,彭深,杨威,向贤伟,余旭,汤宗情,武世亮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耐高压钻孔密封方法中国201110123289.2中国矿业大学翟成,林柏泉,张萌博,李全贵
7授权发明专利近距离煤层群水力压裂石门揭煤方法中国201210189317.5中国矿业大学翟成,林柏泉,倪冠华,李全贵,李贤忠,李敏,张超
8授权发明专利煤矿井下重复脉动水力压裂强化瓦斯抽采方法中国201210226581.1中国矿业大学翟成,林柏泉,李全贵,倪冠华,孙臣,李敏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力割缝U形孔排渣瓦斯治理方法中国201410026108.8中国矿业大学翟成,林柏泉,彭深,余旭,向贤伟,倪冠华,李全贵,许彦明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瓦斯抽采钻孔封孔装置及方法中国201210011277.5中国矿业大学翟成,林柏泉,倪冠华
进步奖翟成,徐吉钊,孙勇,余旭,秦雷,董若蔚,武尚俭,汤宗情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
1710732-410 煤矿固体废弃物充填开采水资源保护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煤矿固体废弃物充填开采水资源保护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矿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项目简介本项目隶属于能源技术领域中煤矿开采以及采矿环境工程等交叉学科。本项目围绕我国煤矿固体废弃物井下大规模处置与充填开采过程中煤矿水资源保护的难题,从固体废弃物型充填材料宏细观力学特性、隔水关键层渗流失稳机制、充填材料中重金属元素析出与迁移规律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形成了基于充填开采水流场控制与井下水环境保护的固体废弃物充填材料工程设计方法,构建了充填体对地下水污染风险的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建立了充填体承载压缩率与重金属元素浓度分布的井下监测反馈机制与水环境污染防控技术,可实现多重目标:(1)实现了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大规模井下处置,缓解矸石地面排放产生的生态环境压力;(2)有效控制了煤层开采过程上部含水层的稳定性及水资源流失;(3)有效预防了煤矿固体废弃物大规模井下处置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保护了矿井水资源。项目的主要创新点为:(1)研制了煤矸石型散体充填材料多向压实试验系统,构建了破碎煤矸石细观结构的表征方法,揭示了其宏细观力学响应机制,形成了散体充填材料压实特性测试标准;研究了多场耦合作用下煤矸石型胶结充填材料的水化作用机理,建立了考虑时间效应的胶结充填材料流变和强度模型,揭示了主控因子对煤矸石型胶结材料性能的影响机理;(2)建立了煤矿固体废弃物充填防控隔水关键层渗流失稳力学模型,阐明了充填材料承载压缩率对覆岩裂隙场与渗流场的影响机制,揭示了隔水关键层长期稳定性控制机理与采空区充填体内水流场的演化规律;(3)表征了典型矿区煤矸石中铅、汞、镉、砷等重金属元素本底含量,得到了多场耦合作用下煤矸石中重金属元素析出规律,揭示了水流场作用下充填采空区重金属元素浓度场的时效特征,构建了充填体对地下水污染风险的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4)研制出了以承载压缩率、重金属元素析出率为控制指标的煤矸石型散体和胶结充填材料,提出了基于充填开采裂隙场控制与井下水环境保护的固体废弃物充填材料工程设计方法,建立了充填体承载压缩率与重金属元素浓度分布的井下测试反馈机制与防控技术。项目经过多年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得到了国家基础研究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研究成果共申请发明专利30件,授权12件,受理18件,发表学术论文38篇(SCI收录22篇,EI收录16篇),制定国家能源行业标准3项。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为:(1)充填体承载压缩率10%~20%;(2)可控制覆岩裂隙场与渗流场,实现含水层下煤层安全开采;(3)充填区域地下水重金属元素含量标准在Ⅳ类及以上。研究成果已在我国10多个矿井进行了推广应用,主要应用单位近三年节省固体废弃物地面排放处理费用4283万元和排水费用5400万元,开采含水层下煤炭资源423万吨,新增销售额25.45亿元,新增利润12.64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为我国矿山固体废弃物大规模处置与矿井水资源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黄艳利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第一完成人,项目总体策划与组织者,负责本项目的总体规划、具体研究及组织实施,对本项目的创新点一、二、三和四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体现为:提出了破碎矸石大型多向压实试验系统的研发思路,制定了矸石材料承载特性测试标准,建立了充填控制隔水关键层的理论框架,设计了充填材料蠕变渗流耦合试验系统,建立了矸石重金属元素析出与迁移控制机制,提出了煤矿固体废弃物充填材料配比优化与工程设计方法,建立了充填体对地下水影响防控体系(附件1.1~1.4、1.10、2.10、2.12、2.13、5.1~5.2);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篇。参与本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
2周跃进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与研究工作组织者,负责本项目具体研究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对本项目的创新点一、四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体现为:设计与研发了破碎矸石大型多向压实试验系统,建立了基于充填体承载压缩率与重金属元素浓度分布的充填效果协同监测方法和反馈机制,将固体废弃物充填材料工程设计方法以及井下充填效果协同监测方法进行了工程应用,并提出了工程应用效果监测总体思路(附件1.5、1.6、1.9、5.1~5.2);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篇。参与本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3邓雪杰讲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项目主要完成人与实施者,负责了本项目具体研究内容的实施,对本项目的创新点一、四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体现为:研发了以煤矸石为主要成分的胶结充填材料,研究了多场耦合作用下材料的水化作用机理,表征了材料的时间相关力学性能与流变特征,建立了考虑时间效应的胶结充填材料流变和强度模型,揭示了主控因子对煤矸石型胶结材料性能的影响机理,设计了内蒙古公格营子煤矿和古山镇第一煤矿含水层下煤矸石型胶结充填开采实施方案,并提出了工程应用效果具体监测方案(附件1.7、1.8、1.9);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篇。参与本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4李猛助理工程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与实施者,负责了本项目具体研究内容的实施,对本项目的创新点一和四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体现为:系统研究了破碎煤矸石充填材料承载过程中块体颗粒分布、破碎、运动规律,揭示了矸石颗粒间力链空间展布与能量时空演化特征,构建了破碎煤矸石充填材料细观结构的表征方法,建立了矸石充填体承载压缩宏细观响应机制,给出了充填材料承载强度、压缩率和重金属元素析出率等方面的性能要求(附件1.8、1.9);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篇。参与本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5李俊孟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与实施者,对本项目的创新点二、三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体现为:建立了煤矿固体废弃物充填体防控隔水关键层渗流失稳力学模型,推导出了隔水关键层的渗流失稳判据,计算得到了充填开采覆岩渗流裂隙发育高度与采高、充填材料承载压缩率的关系,揭示了充填材料承载压缩率对覆岩裂隙场与渗流场的影响机制,参与了典型矿区煤矸石重金属元素本底含量水平的测试与分析工作(附件1.1~1.4、1.10);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篇。参与本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6孙强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与实施者,对本项目的创新点四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体现为:参与了基于充填体承载压缩率与重金属元素浓度分布的充填效果协同监测方法和反馈机制的建立,针对推广矿井的含水层保护等级要求,得到了散体充填材料的分区域承载压缩率控制指标和最优粒径级配,提出了胶结充填材料的承载强度要求,并优化设计了煤矸石型胶结充填材料配比,在工程应用中提出了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与矿井水环境质量监测的具体方案(附件1.10);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篇。参与本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7齐文跃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与实施者,对本项目的创新点二、三和四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体现为:参与了煤矸石蠕变渗流耦合试验系统的研发,研究了破碎煤矸石充填材料蠕变渗流过程中渗透率、非Darcy流β因子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多场耦合作用下煤矸石中重金属析出与释放规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煤矿充填体对地下水污染风险的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参与建立了煤矸石充填体对地下水影响防控体系(附件1.1~1.2、1.10);获2017年江苏省优秀专业学位硕士论文(附件2.11)。参与本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8高华东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及实施者,对本项目的创新点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体现为:借助ICP等离子光谱仪测试分析了典型矿区煤矸石浸出液中铅、汞、镉、砷等重金属元素本底含量水平,参与研究了应力场、渗流场、化学场等多场耦合作用下煤矸石中重金属析出与释放规律,从煤矸石种类选择与粒径、矿井水酸碱度、温度控制等方面研究了煤矸石重金属元素析出与迁移控制机制(附件1.3~1.4)。参与本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9韩震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及实施者,对本项目的创新点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体现为:揭示了水流场作用下充填采空区重金属元素浓度场的时效特征,给出了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底板岩层中迁移的空间演化规律,参与建立了煤矸石重金属元素析出与迁移控制机制(附件1.3~1.4)。参与本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5%。
10刘恒凤其他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及实施者,对本项目的创新点一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体现为:参与了煤矸石为主要成分的胶结充填材料的研发工作,参与研究了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化学场等多场耦合作用下材料的水化作用机理,参与建立了考虑时间效应的胶结充填材料流变和强度模型(附件1.7)。参与本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固体充填采煤垂直投料井多级发电系统中国ZL201710012533.5中国矿业大学李俊孟、黄艳利、宋天奇、孔国强、张吉雄、齐文跃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充填再造护巷煤柱条带回收房式遗留煤柱的方法中国ZL201510770668.9中国矿业大学黄艳利,李俊孟,宋天奇,张吉雄,齐文跃,孔国强,王枫晚
3授权发明专利油囊式固体充填采煤三维物理相似模拟实验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610257972.8中国矿业大学黄艳利,齐文跃,李俊孟,张吉雄,宋天奇,孔国强,王军
4授权发明专利利用电泳原理控制采空区充填体重金属元素迁移的系统中国ZL201810114022.9中国矿业大学黄艳利,高华东,张吉雄,李俊孟,韩震,宋天奇,孔国强,王枫晚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固体充填采煤采空区预铺防渗层的装置中国ZL201711346396.5中国矿业大学黄艳利,宋天奇,高华东,李俊孟,孔国强,韩震,王枫晚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固体充填倾斜送料方法中国ZL201310301172.8中国矿业大学周跃进;缪协兴;刘玉;彭刚;郁邦永;徐平;曹正正;周永臣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充填采煤输送机的快速充填机构中国ZL201310126707.2中国矿业大学周跃进;缪协兴;刘玉;彭刚;郁邦永;徐平;曹正正;周永臣;倪晓燕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胶结充填回收旺格维利煤柱采煤方法中国ZL201810478111.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邓雪杰、张吉雄、刘恒凤、周楠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固体充填回收露天矿终帮下压煤的采煤方法中国ZL201410149526.6中国矿业大学李猛,张吉雄,邓雪杰,周楠,梅贤丞,乔明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浅埋地输气管线下压煤的开采方法中国ZL201510615096.7中国矿业大学周跃进;李永峰;徐平;张华;张奇;曹正正;李宁;汪尔乾;李佳伟
进步奖黄艳利,周跃进,邓雪杰,李猛,李俊孟,孙强,齐文跃,高华东,韩震,刘恒凤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
1720733-401 石化装置硫腐蚀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风险预警技术及其应用
项目名称石化装置硫腐蚀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风险预警技术及其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安全工程、化学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随着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涉硫石化装置不断增加,硫腐蚀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影响石化装置平稳运行的主要风险来源。因此,针对含硫油品加工过程中石化装置腐蚀及腐蚀次生衍生的泄漏、热自燃,腐蚀减薄导致的设备失效,热自燃诱发的气体爆炸,以及爆炸多米诺效应等问题,对典型材质的硫腐蚀机理与规律、硫腐蚀产物热自燃机理与规律以及早期特性、泄漏检测与定位算法、混合气体爆炸、爆炸碎片的多米诺效应、动态风险评估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开发了涉硫装置运行风险预警系统,实现了基于风险分级的预警技术,其应用涉及石油化工过程安全、城市公共安全等行业和领域。 该项目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包括:(1)揭示了涉硫装置硫腐蚀反应动力学机制,建立了【H2S-H2O-O2】腐蚀机理模型,发现了硫腐蚀产物热自燃温度变化规律与标志性气体,研究成果可用于涉硫装置硫腐蚀、热自燃分析及其事故风险预警。(2)建立了以温升指标和SO2气体浓度的热自燃倾向性表征方法,温升预警临界指标△Ts=30℃,SO2气体浓度预警临界指标ys=0.012 mg/μL,提出了采用min{t△Ts,tys}作为热自燃事故的预警判据;提出了基于粒子群和改进支持向量机(PSO-SVM)结合的管道泄漏点检测定位模型与算法;建立了基于多米诺效应的石化装置失效概率理论计算模型,提出了混合气体爆炸极限的计算方法,以及基于石化设备爆炸碎片多米诺效应的参数预测方法和爆炸能量预测方法;提出了基于故障分析的RBI动态修正方法和基于剩余寿命的材料环境适应性评价方法,建立了基于腐蚀机理与腐蚀数据动态分析的腐蚀预警与检验技术。(3)集成涉硫承压设备剩余寿命评价及损伤诊断系统、HAZOP智能分析系统软件、基于知识推理的RBI风险分析系统软件、腐蚀监测及检验智能管理系统,设备安全保障综合管理系统和涉硫石化设备风险评级与管理系统,研发了集腐蚀分析、风险动态评估和寿命预测为一体的石化装置风险预警系统,实现了基于风险分级的风险预警与检验技术。成果经查新与鉴定,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项目研究成果具有先进性,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表与该成果相关学术论文28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27篇次;已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件,申请发明专利11件,其中PCT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登记7件,参与制订国家标准1项。2016年至2018年,成果整体或部分已在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南化公司、北京燕山石化、中石化镇海炼化等52套大型涉硫石化装置(如焦化装置、油品储运装置、苯胺装置、脱硫装置等)和中石化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高含硫地面集输系统的运行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等方面获得了较广泛的应用,推动了涉硫石化行业的安全健康发展和产业进步,降低了事故发生率,提高了装置本质安全水平,已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蒋军成教授常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项目主持人,对该项目创新点1、3、4有贡献,发明了自热物质热反应测试系统,发现了腐蚀产物热自燃倾向性、热自燃温度变化规律以及标志性气体;建立了基于热自燃标志性气体与温升速率相复合的腐蚀产物热自燃预警临界判据;发明了管道泄漏检测定位实验系统和检测方法以及气体吸收测试系统;提出了一种确定石化设备内混合气体爆炸极限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石化设备爆炸碎片多米诺效应的参数预测方法和爆炸能量预测方法;开发了基于剩余寿命的设备运行风险预警系统;参与制订了风险基准的国际标准(附件1,5-6,9:发明专利证书以及附件7:专利授权证明;附件11:鉴定报告;附件16:标准制订;附件26:代表性论文)。
2王志荣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项目主要参与人,对该项目创新点1和4有贡献,研究了石化设备腐蚀热自燃影响因素和热自燃动力学反应机制;揭示了含硫油品自燃机理,并进行了硫自燃事故原因分析;研究了基于剩余寿命的设备运行风险预警系统;发明了气体爆炸特性尺寸效应测试系统;开发了涉硫石化设备风险评级与管理系统(附件8:发明专利证书;附件10: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附件26:代表性论文)。
3刘学军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项目主要参与人,对该项目创新点2、3、4有贡献,发明了基于剩余寿命的材质适应性评价方法;发明了承压设备动态风险评估系统;发明了基于故障分析的RBI 动态修正方法;开发了基于剩余寿命的设备运行风险预警系统(附件2,3,4:发明专利证书;附件10: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附件11:鉴定报告)。
4王辉高级工程师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项目参与人,对该项目创新点2有贡献,发明了承压设备动态风险评估系统;发明了基于剩余寿命的材质适应性评价方法;开发了基于剩余寿命的设备运行风险预警系统(附件2,3:发明专利证书;附件10: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附件11:鉴定报告)。
5潘勇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项目参与人,对该项目创新点1和4有贡献,发明了一种确定多元混合气体爆炸极限的方法;发明了一种自热物质热反应测试系统;发明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有机混合物燃爆特性预测方法(见附件1,5-6:发明专利证书)。
6倪磊讲师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项目参与人,对该项目创新点3和4有贡献,发明了一种确定多元混合气体爆炸极限的方法;发明了管道泄漏定位实验系统及其检测方法;发明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有机混合物燃爆特性预测方法(见附件1,5:发明专利证书;附件7:专利授权证明;附件15:项目结题验收意见)。
7李斌讲师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项目参与人,对创新点2有贡献,发明了基于剩余寿命的材质适应性评价方法;承压设备动态风险评估系统;开发了基于剩余寿命的设备运行风险预警系统(附件2,3:发明专利证书;附件11:鉴定报告)。
8李翔高级工程师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项目参与人,对该项目创新点2有贡献,发明了承压设备动态风险评估系统;基于故障分析的RBI 动态修正方法;开发了基于剩余寿命的设备运行风险预警系统(附件3,4:发明专利证书;附件11:鉴定报告)。
9赵声萍副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项目参与人,对该项目创新点1有贡献,发明了自热物质热反应测试系统(附件6:发明专利证书)。
10陆鹏宇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南京工业大学项目参与人,对该项目创新点1有贡献,揭示了含硫油品自燃机理,并进行了硫自燃事故原因分析(附件26:代表性论文)。
11张军强讲师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项目参与人,对该项目创新点2有贡献,发明了基于剩余寿命的材质适应性评价方法;开发了基于剩余寿命的设备运行风险预警系统(附件2:发明专利证书;附件11:鉴定报告)。
12窦站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项目参与人,对该项目创新点1有贡献,研究了石化设备腐蚀热自燃影响因素和热自燃动力学反应机制(附件26:代表性论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确定多元混合气体爆炸极限的方法中国ZL201110437191.4南京工业大学蒋军成;潘勇;李国梁;崔益虎;倪磊;张尹炎
2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剩余寿命的材质适应性评价方法中国ZL201310439843.7南京工业大学刘学军;王辉;李斌;张军强
3授权发明专利承压设备动态风险评估系统中国ZL 201310645816.5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王辉;李翔;贾国栋;刘学军;王伟华;杜晨阳;谢国山;郭春立;李志锋;李斌
4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故障分析的RBI 动态修正方法中国ZL 201310442750.X南京工业大学刘学军;李翔;徐新艳;陆淑娟
5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有机混合物燃爆特性预测方法中国ZL 201210038882.1南京工业大学蒋军成;潘勇;倪磊;崔益虎;李国梁;张尹炎
6授权发明专利自热物质热反应测试系统中国ZL 201410043576.6南京工业大学蒋军成;窦站;赵声萍;毛光斌;赵冬
7授权发明专利管道泄漏检测定位实验系统及其检测方法中国ZL 201610984718.8南京工业大学蒋军成;刁旭;陈强;沈国栋;倪磊;邹梦雅;傅刚
8授权发明专利气体爆炸特性尺寸效应的测试系统中国ZL 201210382546.9南京工业大学王志荣;崔益清;张煜;蒋军成
9授权发明专利气体吸收测试系统中国ZL 201210304516.6南京工业大学蒋军成;孙智灏;乔林;朱顺兵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涉硫石化设备风险评级与管理系统中国2019R11S0245044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进步奖蒋军成,王志荣,刘学军,王辉,潘勇,倪磊,李斌,李翔,赵声萍,陆鹏宇,张军强,窦站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1730734-401 高端热镀锌合金清洁高效制备和热镀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高端热镀锌合金清洁高效制备和热镀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常州大学,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项目简介连续热镀锌因镀层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漂亮的外观和优异的成型性等特点,汽车和家电外板均采用该方法提高其抗腐蚀能力。近年来,我国汽车和家电行业快速发展对高端热镀锌钢板(连续热镀锌汽车板和家电板)需求大幅提升。但是,由于热镀锌质量难以满足需求,10年前我国高端热镀锌板还主要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汽车工业的发展。热镀锌合金制备的主要技术瓶颈是锌中杂质含量多,冶炼效率低,污染环境;热镀锌合金设计缺乏理论依据,合金制备技术落后;热镀锌质量控制依赖经验、管理不科学,产品质量不稳定。以创新高纯锌的冶炼技术为基础,开发高质量镀锌合金和先进的热镀锌质量控制系统是我国热镀锌行业的重大需求。针对上述挑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项目组突破了锌的高纯化冶炼、锌合金制备和热镀锌质量控制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如下主要创新成果:1)创建溶液BT值调控法和联锁控制模式,发明绿色除杂新技术,显著提升纯锌品质。制备出超过欧美标准的99.996%高纯锌,其中Cd、Sn、Sb <0.0005%、Cu≤0.0006%、Pb≤0.001%,为制备高端热镀锌合金奠定基础。有害杂质金属回收率和品位可分别提高12.8%和40%,每年可减排镉150吨、砷200吨,有效减少有害杂质的排放。2)建立钢板/锌液界面反应模型,创新镀锌合金设计思路和制备方法,大幅提升镀锌合金质量。创新地将扩散通道理论与镀锌过程中界面反应相结合,揭示合金元素的作用机理;设计无底渣高质量热镀锌合金,并发明高效除渣除气和减少元素烧损的合金熔炼技术,使镀锌产品的耐蚀性和成型性大幅提升,缺陷率下降25%左右,产品质量明显改善。3)创新地将热力学分析与多场耦合技术相结合,开发热镀锌质量控制系统,保障高质量热镀锌产品的生产。质量控制系统用于热镀锌工艺参数和补铝制度的优化后,锌池中铝的波动幅度降低20%以上,锌渣减少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产品质量显著提升。技术用于宝钢等企业先进的汽车钢板镀锌线,其产品应用在丰田、奔驰、宝马等高档汽车上。项目组发表相关论文47篇,其中SCI收录3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2件。项目经都有为院士等专家鉴定,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成果获2014年国际合金相图委员会(APDIC)工业奖(每年全球设奖1项)。项目成果广泛用于宝钢、首钢、攀钢等企业的先进镀锌线,开发的锌合金在汽车用高端镀锌市场的占有率达到55%。这些工作大幅提升我国高端镀锌板的质量,为破解高端热镀锌板依赖进口的困境发挥重要作用。高端热镀锌板已从主要依赖进口转向基本国内制造,推动了汽车、热镀锌行业的发展。同时,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社会效益显著。近3年来新增销售额197.73亿元,新增利润1.80亿元,新增税收1.79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苏旭平教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项目总负责人,负责研究技术方案的确定。基于界面反应理论和扩散通道模型,利用CALPHAD,设计开发了多种高端镀锌合金。开发的热镀锌质量控制系统可实现不同工艺条件下熔池流场、温度场和成分场的可视化,指导锌池技术优化。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1-3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7件(核心专利附件2-8),发表了45篇论文。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高质量锌合金设计、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的鉴定(附件12-13)。这些成果已经在生产企业中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60%。
2王建华教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项目骨干成员,研制开发了镀锌合金,制定镀锌合金工艺标准和熔炼制备工艺。开发了“无底渣高耐蚀性的热镀锌用锌合金”、“高效熔炼Galfan合金方法”、“热浸镀用Zn-Al-Si中间合金及其制备方法”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7件(核心专利附件2-8),发表了39篇论文。作为第二完成人完成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高质量锌合金设计、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的鉴定(附件12-13)。这些成果已经在生产企业中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60%。
3刘文德高级工程师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骨干成员,负责高纯锌合金的制备和生产。研制开发了硫酸锌溶液净化的全流程BT值调控技术、砷盐净化除钴镍新技术、除镉新技术,建立并运用电位、锌粉与除渣率的联锁控制模型,使锌粉单耗和蒸汽消耗明显下降,深度净化,实现了杂质元素的高效去除、回收和排污控制。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1-3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第三完成人完成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高质量锌合金设计、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的鉴定(附件12-13)。这些成果已经在生产企业中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60%。
4苗华磊高级工程师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骨干成员,参与研制开发了锌合金的纯化技术,采用一次隔膜电积法新工艺制备Zn≥99.996%,Pb≤0.001%的高端锌。组织高端锌合金的开发中试和产业化研究。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1-3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件(核心专利附件9-10),作为第四完成人完成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高质量锌合金设计、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的鉴定(附件12-13)。这些成果已经在生产企业中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70%。
5张盈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项目骨干成员,负责锌湿法冶金镉高效回收和砷资源化利用清洁工艺的实验室研究和工艺优化,高砷钴镍渣中砷的分离与砷盐制备的实验室研究,协助进行锌合金的纯化技术开发中试和产业化研究。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件(核心专利附件11),发表了2篇论文。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50%。
6涂浩教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项目骨干成员,参与研制高端锌合金的成分设计和性能检测,参与镀锌合金熔炼制备工艺的优化。开发了 “热浸镀用Zn-Al-Si中间合金及其制备方法”、“钢材热浸镀用Zn-Al-Ti-B合金及其制备方法”等专利技术,解决了热镀低铝锌合金耐蚀性不高的行业难题。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9件(核心专利附件2-8),发表了24篇论文。作为第五完成人完成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高质量锌合金设计、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的鉴定(附件12-13)。这些成果已经在生产企业中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70%。
7孙天友高级工程师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骨干成员。参与株冶集团直接浸出炼锌工艺的项目引进和技术攻关,在直接浸出工艺优化和砷盐净化流程攻关方面取得突出贡献。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在电位控制在针铁矿沉铁工艺中的应用、铟萃余液直接沉铁工艺研究等科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第六完成人完成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高质量锌合金设计、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的鉴定(附件12-13)。这些成果已经在生产企业中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50%。
8刘亚副教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项目骨干成员,将热力学、动力学与流体力学有机的相结合,开展流场、温度场和成分场耦合数值模拟,并用于锌池质量控制系统的研究。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7件(核心专利附件2-3、6-7),发表了37篇论文。作为第七完成人完成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高质量锌合金设计、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的鉴定(附件12-13)。这些成果已经在生产企业中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70%。
9刘志祥高级工程师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骨干成员,负责硫酸锌溶液砷盐净化的除钴镍反应器结构创新改造、除钴镍电位控制技术的开发应用、除镉旋流液固分离技术的开发,使溶液净化过程的锌粉单耗和蒸汽消耗明显下降,深度净化效果提升,实现了杂质元素的高效去除。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件(核心专利附件10)。这些成果已经在生产企业中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50%。
10吴长军副教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项目主要成员,主要参与高端锌合金的成分设计和性能测试。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6件(核心专利附件2-6),发表了31篇论文。作为第九完成人完成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高质量锌合金设计、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的鉴定(附件12-13)。这些成果已经在生产企业中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70%。
11陈爱国高级工程师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骨干成员。主要负责高端锌合金研发制备过程的分析检测,组织实施硫酸锌溶液净化的全流程BT值调控技术、电位控砷盐净化除钴镍新技术、沸腾净化除镉新技术,建立并运用电位、锌粉与除渣率的联锁控制模型,锌粉单耗和蒸汽消耗明显下降,实现了硫酸锌溶液深度净化,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件(附件9)。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50%。
12彭浩平副教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项目骨干成员,结合界面反应理论模型的建立,参与工艺参数优化、锌池成分和锌渣控制以及镀层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7件(核心专利附件4、5、7),发表了20篇论文。作为第十完成人完成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高质量锌合金设计、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的鉴定(附件12-13)。这些成果已经在生产企业中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60%。
13谌可颂高级工程师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骨干成员,主要参与高端锌合金的制备、市场推广、售后服务与改进。参与高端锌合金的开发中试和产业化研究。作为第八完成人完成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高质量锌合金设计、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的鉴定(附件12-13)。这些成果已经在生产企业中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6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硫酸铵焙烧分解铬铁矿浸出铬的方法中国ZL201410415442.2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盈;冯强;崔雯雯;郑诗礼;王晓辉;张洋;张懿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熔炼Galfan合金的方法中国ZL201310588145.3常州大学苏旭平;杨廷志;吴长军;王建华;涂浩;刘亚;彭浩平
3授权发明专利热浸镀Zn-Al-Si-Mg合金镀层及其热浸镀方法中国ZL201210034237.2常州大学苏旭平;李振锋;涂浩;王建华;刘亚;吴长军;高翠平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去除连续热浸镀锌铝中锌渣的装置和方法中国ZL201310123670.8常州大学苏旭平;赖晓锋;王建华;彭浩平;涂浩;吴长军;刘亚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连续热浸镀锌铝中高频调幅磁场离心除渣的装置中国ZL201210411039.3常州大学苏旭平;赖晓锋;王建华;彭浩平;涂浩;吴长军;刘亚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钢材热浸镀用Zn-Al-Ti-B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412105.3常州大学王建华;潘修河;涂浩;苏旭平;刘亚;吴长军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含钛的ZAM热浸镀锌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282928.9常州大学王建华;陈一磊;苏旭平;彭浩平;刘亚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热浸镀用Zn-Al-Si中间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510040214.6常州大学涂浩;魏大圣;周圣洁;苏旭平;王建华
9授权发明专利砷盐净化钴渣晶种、净化方法及其应用中国ZL201010620987.9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苗华磊;陈爱国;刘懿;尹华光;林文军;阳雄魁
10授权发明专利硫酸锌溶液的净化方法中国ZL201110410803.0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公司刘朗明;苗华磊;李文;彭晓峰;刘志祥;陈爱国;袁建明
进步奖苏旭平,王建华,刘文德,苗华磊,张盈,涂浩,孙天友,刘亚,刘志祥,吴长军,陈爱国,彭浩平,谌可颂常州大学,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江苏省教育厅
1740734-402 多孔非金属阻隔防爆材料及其在储罐中的应用和成套装备
项目名称多孔非金属阻隔防爆材料及其在储罐中的应用和成套装备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常州大学,江苏安普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
项目简介 非金属阻隔防爆材料作为大型油气储罐、相关危险化学品储罐以及运输的重要装填材料,已列入国家安全生产鼓励发展的产品之一。传统的金属阻隔防爆材料因在介质中长期储存过程中会发生氧化、腐蚀而污染介质,甚至可能堵塞油管,造成更大的事故,因而不能应用于甲醇、甲醇汽油等有机溶剂储罐中。此外,其防爆性能不稳定,爆炸后需要及时更换,爆炸形成的粉末也会污染介质,给后续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该项目以高分子材料替代传统金属阻隔防爆材料为研究目标,首创了以聚烯烃为基材的阻燃抗静电阻隔防爆专用料制备关键技术,揭示了多孔非金属阻隔防爆机理并获得了储罐防爆应用的最佳技术参数,集成创新了非金属阻隔防爆材料制造工艺与装备,国家安监总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和江苏省科技项目验收意见一致认为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首创了以聚烯烃为基材的阻燃抗静电阻隔防爆专用材料制备关键技术。采用聚烯烃共聚物为基体,添加阻燃剂、抗静电剂、发泡剂、增韧剂等各种助剂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共聚反应,首创获得性能良好的非金属阻隔防爆材料工艺配方,与传统材料相比具有在甲醇汽油等有机溶剂中耐腐蚀和相容性好、耐高低温性能、阻燃和抗静电性能以及抗冲击易回弹等特点。使用温度范围广,阻燃性等级高,抗冲击特性强,置换率低。耐震荡和相容性好。材料阻燃性达到UL-94 V-0 级,表面电阻率达到10^6Ω?cm,其溶胀率小于5%。 揭示了多孔非金属材料的阻隔防爆机理并获得了储罐防爆应用的最佳技术参数。揭示了多孔非金属的阻隔防爆机理,主要包括小孔分离阻隔效应、器壁碰撞吸附效应、冷壁冷却效应和惰性气体抑制效应。对新型非金属阻隔防爆材料的防爆性能,与甲醇汽油等的相容性,耐振动冲击性能等进行了大量实验和测试,并与铝合金金属阻隔防爆材料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型非金属阻隔防爆材料具有良好的防爆性能、耐腐蚀与相容性能、耐振动冲击性能。通过对多孔材料在大型储罐应用技术的研究,得到储罐阻隔防爆的最佳应用技术方案包括多孔材料的形状、多孔材料的空隙率、装填密度、留空率等关键技术和参数,为油气等危险化学品储罐的阻隔防爆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基础。 集成创新了多孔非金属阻隔防爆材料制造工艺与装备。采用熔喷一次成型工艺,开发了圆柱形、长方形等多孔材料的成型制造工艺与设备,相对于传统的满足材料孔隙率高、均匀性好、强度和刚度高等性能要求,该设备能连续自动化生产,生产能力达到5万立方米/年。 该技术和产品经江苏安普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原江苏安普特防爆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在中化舟山危化品应急救援基地有限公司、中石化常州钟楼油库等多家大型石化企业单位推广使用。2016-2018年实现销售额83800万元,利润2514万元。应用本项目材料后,减少了石化企业事故,为企业节省各类开支6352万元。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10件、实用新型10件,制订江苏省地方标准1件(DB32/T 3251-2017)。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邢志祥教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作为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主要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关键技术的研究及项目成果的示范应用等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工作,技术研究方面主要承担了非金属阻隔防爆材料的防爆机理研究,非金属阻隔防爆材料防爆性能研究,非金属阻隔防爆材料相容性等性能研究工作,提出了非金属阻隔防爆材料在大型储罐上的关键应用参数和工艺。发表论文20余篇,主导编制了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3251-2017)“储罐、罐车用非金属阻隔防爆安全技术要求” (2017.5),为项目的圆满完成发挥了负责人的作用,在该项科学研究中完成工作量占80%以上。
2李锦春教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项目中非金属阻隔防爆材料的防爆机理研究和非金属阻隔防爆材料防爆性能研究部分,提出了考察填充密度和留空率对储罐抑爆效果影响的设想,设计并实施了相关抑爆性能实验,参与编制了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3251-2017)“储罐、罐车用非金属阻隔防爆安全技术要求”(2017.5)。在该项科学研究中完成工作量占80%以上。
3马国良高级工程师江苏安普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安普特防爆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研究开发了非金属阻隔防爆材料制造工艺与装备,参与开发了圆柱形、长方形等多孔材料的成型制造工艺与设备,负责多孔非金属阻隔防爆材料的推广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参与制定了江苏省地方标准1件。
4郝永梅副教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负责多孔非金属阻隔爆材料在油气储罐抑爆中的应用技术方案和最佳工艺参数,设计并组织实施了相关实验研究。参与了非金属阻隔防爆材料振动实验研究。在该项科学研究中完成工作量占70%以上。
5潘旭海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对LNG储罐填充特种网状阻隔抑爆材料的阻隔抑爆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和分析。设计实施了非金属阻隔防爆机理研究中仿真模拟部分,运用FLUENT、ANSYS等仿真软件考察了LNG储罐中材料的填充密度和留空率与材料阻隔防爆效果之间的影响。在该项科学研究中完成工作量占50%以上。
6欧红香教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研究填充特种网状抑爆材料后储罐的抑爆性能、阻火性能等,研究分析填充密度、留空律等参数对储罐阻隔抑爆性能的影响规律,优化确定最佳工作参数。在该项科学研究中完成工作量占50%以上。
7王利平教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研究了非金属多孔材料的生产工艺,对多孔网状材料生产工艺及阻隔防爆孔隙率、填充密度等进行了研究。在该项科学研究中完成工作量占50%以上。
8黄勇高级工程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作为主要完成人开展了非金属阻隔防爆材料在储罐中的防爆实验。具体研究了多孔聚氨酯材料、网状聚丙烯材料的阻隔抑爆性能,考察了孔径、留空率、填充密度等参数对爆炸压力的影响。在该项科学研究中完成工作量占40%以上。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2,4,6-三磷酸二乙酯羟甲基苯氧基-1,3,5-三嗪阻燃剂及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443352.9常州大学李锦春,马彬彬,杨荣,张鑫,胡文田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阻隔防爆材料及其生产方法中国ZL201210260713.2江苏安普特防爆科技有限公司马国良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LNG运输、储存的耐低温导热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222749.6江苏安普特防爆科技有限公司马国良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聚烯烃类高分子阻隔防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447643.5江苏安普特防爆科技有限公司马国良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非金属阻隔防爆装置及其制造工艺中国ZL201410712498.4江苏安普特防爆科技有限公司马国良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LNG蒸发速率的测量系统及计算方法中国ZL201510844009.5南京工业大学潘旭海,华敏,叶从亮,贺宝龙,杨倩,蒋军成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LNG蒸发速率的测量系统中国ZL201520958253.X南京工业大学潘旭海,叶从亮,华敏,贺宝龙,蒋军成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燃气管道泄漏在线检测和定位方法及其装置中国ZL201310438040.X常州大学,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常州分院郝永梅,邢志祥,毛小虎,严欣明,李奎
9授权发明专利阻燃剂六丁醇基环三磷腈及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410185522.3常州大学李锦春,胡文田,张鑫,蒋明访
10授权发明专利阻隔防爆材料及其压制磨具和压制方法中国ZL201210260801.2江苏安普特防爆科技有限公司马国良
进步奖邢志祥,李锦春,马国良,郝永梅,潘旭海,欧红香,王利平,黄勇常州大学,江苏安普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教育厅
1750734-403 高性能凹凸棒石/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功能化与应用技术
项目名称高性能凹凸棒石/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功能化与应用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常州大学,常州大学盱眙凹土研发中心,常州纳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市武进晨光金属涂料有限公司,江苏高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无机非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和纳米功能材料应用技术领域。凹凸棒石粘土(简称"凹土")是一种链层状结构的镁铝硅酸盐粘土矿物,凹凸棒石粘土在江苏盱眙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48%,国内总量的74%,是江苏省的特色资源。分离纯化获得的凹凸棒石晶体是直径20-70nm,长1-5μm的天然一维纳米材料。纳米二氧化钛则是一种功能独特且应用广泛的人工合成纳米材料,而纳米二氧化钛极易发生团聚,影响其应用效能。本项目以凹凸棒石粘土资源高质量利用为目标,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江苏省科技项目的支持下,项目组历经20余年深入研究,开发出五类高附加值凹凸棒石/二氧化钛纳米复合功能新材料,并获得产业化应用。主要技术成果如下:1.开发出无机陶瓷膜错流分级提纯凹凸棒石的方法,可以大规模连续化将凹凸棒石中杂质经济且有效的分离,实现了凹凸棒石的分级化提纯,纯度可达99%,为凹凸棒石表面的原位组装和功能化奠定了基础。通过调节凹凸棒石表面羟基种类、数量、表面结构和表面电荷分布,控制水解和晶化条件,在较温和的条件下(5-100℃,0.1-24h)在凹凸棒石表面均匀附着不同晶型、大小和形貌的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制备出凹凸棒石/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揭示了不同晶型纳米二氧化钛在凹凸棒石表面的形成机制,纳米二氧化钛以Ti-O-Si化学键的方式键合在凹凸棒石表面,确保了纳米二氧化钛与凹凸棒石界面结合的牢固性。2.以凹凸棒石/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为基材,对其进行功能化调控修饰。发明了原位异相成核、原位生长、原位晶化、原位氧化聚合和固体酸掺杂等方法,最终形成了凹凸棒石基脱硫剂、凹凸棒石基全波段紫外线阻隔材料、凹凸棒石基多功效的微纳结构隔热材料、凹凸棒石基固体酸掺杂导电材料和多级结构凹凸棒石基光催化材料等五大系列高附加值产品,解决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工程、装备和环保问题,成功实现了产业化。突破项目产品在不同领域应用技术瓶颈,在油品精制脱硫、防晒化妆品、导电功能涂料、隔热涂料、含盐有机废水处理等领域获得了很好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本项目从关键技术发明、关键产品开发到关键应用技术的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发明链,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36项,已获授权25项,发表文章160篇,累计引用次数达2216次。本项目技术已在多家企业成功推广应用,依托本项目发明技术培育了8家高新技术企业,近3年新增利税9.83亿元,节支2.25亿元,创收外汇1686万美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姚超教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1)江苏省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协调团队的整体研究工作,负责项目总体思路设计与统筹安排。(2)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内容1和2做出突出贡献,实现了对凹凸棒石基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表面性质的有效调控,制备出凹凸棒石基脱硫剂、凹凸棒石基全波段紫外线阻隔材料、凹凸棒石基微纳结构隔热材料、凹凸棒石基导电材料和多级结构凹凸棒石基光催化材料等五大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3)10件专利的第1发明人,部分论文共同作者,其中2篇通讯作者,主持项目1项,参与项目3项,项目工作占本人全年工作量的70%。附件2-11,14-17,37-39。
2钟璟教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内容1做出突出贡献,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内容2中②和④做出贡献,负责凹凸棒石粘土总体思路设计与统筹安排提纯工作,创造性地采用了一种无机陶瓷膜错流分级提纯凹凸棒石的方法,提高了凹凸棒石的品质,解决了凹凸棒石工业化提纯过程中的工艺和工程问题,为凹凸棒石表面的原位组装和功能化奠定了基础。2件专利发明人,部分论文的共同作者,1项科研课题参与者,项目工作占本人全年工作量的50%。附件7,14,36,37。
3左士祥中级常州大学常州大学(1)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内容1做出贡献,对技术创新内容2中①②③④做出突出贡献。(2)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实施了本项目的大部分研究方案,发明凹凸棒石基全波段紫外线阻隔材料,以凹凸棒石表面纳米二氧化钛作为固体酸掺杂聚苯胺,制备出凹凸棒石基导电材料,解决了其在不同涂料(层)中的应用技术问题。(3)7件专利共同发明人,2篇论文的共同作者,3项科研课题参与者。项目工作占本人全年工作量的70%。附件3-9,14-16,38,39。
4刘文杰副教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1)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内容1做出贡献,对技术创新内容2中①②③④⑤做出贡献。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实施了本项目的大部分研究方案,完成凹凸棒石基光催化剂的小试、中试和产业化。(2)9件专利共同发明人,部分论文的共同作者,4项科研课题参与者。项目工作占本人全年工作量的60%。附件2-11,14-17。
5李霞章副研究员常州大学常州大学(1)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内容2中①②③④⑤做出贡献。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实施了本项目的大部分研究方案,负载所有产品微观结构分析测试(2)“凹凸棒石基汽油深度脱硫杂化材料及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2项科研课题参与者。(3)7件专利共同发明人,1篇论文第一作者,项目工作占本人全年工作量的50%。附件3-8,10,11,14-16,38。
6李为民教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1)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内容2中①②④做出贡献,作为研究骨干实施凹凸棒石基脱硫剂的工业化生产和产业化应用,参与了凹凸棒石导电材料和凹凸棒石基紫外线阻隔材料的应用研究。(2)2件专利共同发明人,1项科研课题参与者。项目工作占本人全年工作量的50%。附件3,5,14。
7吴凤芹高级工程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1)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内容2中②④⑤做出贡献,负责纳米凹凸棒石表面原位均匀负载高活性光催化纳米TiO2,成功制备了纳米TiO2/凹土复合光催化材料,并使用该材料对多种染料进行光催化降解。(2)参与凹凸棒石基全波段紫外线阻隔材料和凹凸棒石基固体酸掺杂导电材料研究。(3)“纳米TiO2/凹土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原位合成及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项目主持人,1项科研课题参与者,4件专利共同发明人。项目工作占本人全年工作量的50%。附件5,9-11,14,17。
8马建锋教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1)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内容2中①②③做出贡献,参与凹凸棒石基全波段紫外线阻隔材料、凹凸棒石基脱硫材料和凹凸棒石基多功效微纳结构隔热材料研究。(2)4件专利共同发明人。项目工作占本人全年工作量的40%。附件3-5,8。
9毛辉麾副教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1)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内容2中②④做出贡献,参与凹凸棒石基全波段紫外线阻隔材料和凹凸棒石基固体酸掺杂导电材料研究。(2)1项科研课题参与者,1件专利共同发明人。项目工作占本人全年工作量的40%。附件5,143。
10高琦中级江苏高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高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中的第①部分作出了贡献,优化了凹凸棒石基复合脱硫吸附剂制备工艺和工程问题,实现了凹凸棒石基复合脱硫吸附剂的产业化生产。附件24。
11岳晓峰副高级常州市武进晨光金属涂料有限公司常州市武进晨光金属涂料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中的第④部分作出了贡献,解决了凹凸棒石基导电复合材料在聚氨酯涂料和丙烯酸酯涂料中的生产工艺、工程化和设备问题。附件30。
12王灿工程师常州纳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纳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内容2中①②④做出贡献,参与凹凸棒石基全波段紫外线阻隔材料、凹凸棒石基导电材料和凹凸棒石基脱硫材料研究,负责凹凸棒石基导电材料产业化,解决工业化生产中的工艺、工程、装备控制和环保问题。(2)1项科研课题参与者,1件专利共同发明人。项目工作占本人全年工作量的40%。附件7,15,29。
13魏科年高级工程师常州大学盱眙凹土研发中心常州大学盱眙凹土研发中心(1)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内容2中①②③做出贡献,参与凹凸棒石基全波段紫外线阻隔材料、凹凸棒石基多功效微纳结构隔热材料和凹凸棒石基脱硫材料小试研究。(2)2项科研课题参与者,3件专利共同发明人。项目工作占本人全年工作量的40%。附件3,6,8,15,1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凹凸棒石紫外线阻隔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195798.4常州大学姚超;罗士平;左士祥;李霞章;刘文杰;马建锋;吴凤芹;毛辉麾;李为民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含二氧化钛/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多功能隔热涂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134598.8常州大学姚超;孙立伟;左士祥;刘文杰;罗士平;李霞章;魏科年;孔泳;马建锋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二氧化钛/硅酸盐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210015970.X常州大学姚超;张兴兴;陈群;刘文杰;孔泳;马江权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粘土/二氧化钛/聚苯胺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130711.0常州纳欧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州大学姚超;叶凯;吴凤芹;徐斌海;左士祥;刘文杰;丁运生;马晓敏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凹凸棒石基全波段紫外屏蔽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710981605.7常州大学盱眙凹土研发中心姚超;王栋;左士祥;李霞章;刘文杰;钟璟;陈乐;王灿
6授权发明专利聚苯胺/二氧化钛/粘土纳米复合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110285001.1常州大学姚超;李超;吴凤芹;孔泳;纪俊玲;刘文杰;王茂华;李霞章
7授权发明专利磁性聚吡咯/二氧化钛/粘土纳米复合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110285350.3常州大学姚超;李超;吴凤芹;刘文杰;孔泳;纪俊玲;李锦春;李霞章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凹凸棒石基纳米复合脱硫剂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101562.X常州大学姚超;于建民;左士祥;李霞章;刘文杰;罗士平;魏科年;孔泳;马建峰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粘土基汽油脱硫吸附剂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300357.7常州大学盱眙凹土研发中心姚超;王桐;左士祥;马建锋;刘文杰;魏科年;李霞章;李为民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紫外线防护的凹凸棒石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610617805.X常州大学盱眙凹土研发中心姚超;左士祥;刘文杰;魏科年;崔家岗;李霞章;罗士平
进步奖姚超,钟璟,左士祥,刘文杰,李霞章,李为民,吴凤芹,马建锋,毛辉麾,高琦,岳晓峰,王灿,魏科年常州大学,常州大学盱眙凹土研发中心,常州纳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市武进晨光金属涂料有限公司,江苏高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1760735-401 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融合组网车载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融合组网车载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在国家战略层面,我国正在加快信息化发展进程,落实“宽带中国”发展战略,着力深化宽带网络在民生、行业等领域的应用。国家交通运输部《2012-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出行服务,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交通技术和信息服务产品的研发和集成应用,推动信息开放、共享的市场化服务。但目前我国车载通信网络存在终端成本高、车载用户频繁切换、组网和管理效率不高等诸多问题。如何提供无缝的用户体验,实现智能灵活的网络管理,以及确立后向运营模式等是目前车载网络信息服务所必须面临的严峻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在国家、省科技计划和企业自设等项目的资助下,对车载通信系统进行了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1)业内首创车载增强型LTEFI终端,封装了数据缓存、GPS定位、业务推送和信息发布等业务能力,且支持多种标准,支持多样化的智能网络管理,构建了新型组网架构下的交通载具开放应用体系。(2)创新构建了虚拟AC系统架构,业内率先将NFV技术引入WLAN网络,解决了不同AP之间的用户频繁切换问题,有效提升了无线接入服务体验,且极大降低业务开通和集客用户自维护门槛。(3)打造了分场景的WLAN后向运营体系,通过WLAN底层技术升级实现精确到AP级的场景细分,通过WLAN运营总线整合原先割裂的认证平台、PORTAL、网管、AP资源库、内容平台等系统,解决了WLAN后向运营所需的精准、个性化、自适配等问题。(4)构建了交通载具服务(TVS)应用体系,通过封装共性能力并接口开放,满足多种场景需求,解决了“不同TVS应用、同一业务平台”的问题,支撑了业务规模化发展。本项目基于以上四项创新技术,研发了以公交载具增值服务、个人载具定位与追踪为代表,在技术上各项功能设计及性能指标领先,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的规模化物联网应用和行业解决方案。其中:建成全国最大基于TD-LTE的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已联合27家公交公司开展4G公交服务,带动城市公共交通产业服务规模发展;个人载具定位业务作为当前全国领先的交通载具在线运营的物联网应用,用户数已近200万,成功解决了电动自行车等的防盗难的问题。项目成果入选了智慧江苏建设重点示范工程、江苏省信息化试点工程和“十二五”智慧城市应用示范项目。 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7项,其中已授权16项,授权软件著作7项,制定企业规范8项,发表SCI/EI期刊和收录论文67篇,出版物联网开放平台专著1项。制定的车载增强型终端规范,已被中兴、华为、大唐、爱立信、星网锐捷等主流设备厂家所采用,相关版本设备已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供货。近三年新增产值超2.4亿元,间接带动设备商、制造业和软件平台商产值近10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丁飞副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对创新点一有主要贡献,对创新点二、四均有贡献,提出了基于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系统架构方法,设计了交通载具开放应用体系、融合网关和应用服务的提供方法等,发表了“物联网开放平台(ISBN 978-7-121-33061-2)”专著,促进了智慧交通载具服务系统关键技术在公交4G、载具定位、车载通信系统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相关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是核心知识产权1、5的第一发明人,核心知识产权9、10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第一完成人。
2张登银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对创新点一、四均有贡献,提出了异构网络场景下的数据处理方法、软件行为控制和基于数据包的计费等,促进了基于云计算架构的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融合技术在交通载具服务系统中的应用,推动了车载终端感知与处理关键算法在载具服务中的应用,是核心知识产权2、4、6、7的第一发明人,是核心知识产权9、10的完成人。
3童恩教授级高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对创新点二、四有贡献,从运营层面提出并实现了无线局域网分区计费方法及系统,组织和实施了基于新组网架构下交通载具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促进了车载业务终端技术规范在多个设备商的复制推广,推动了相关产品在江苏、重庆、福建、湖北、广西、广东等多个省、市的广泛商用,是核心知识产权1、3、5、8的发明人。
4陈苏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对创新点三有贡献,提出了城市实时公交的业务方案,参与了TVS平台接入方案的设计,推进了全省共27家公交公司车载信息服务的产业化,负责引入公交信源及后向运营实施,负责实时公交与服务评价、公交后向运营合作管理,是核心知识产权5的发明人。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分段的SBR多属性数据压缩方法中国ZL201410046933.4南京邮电大学张登银;李秀云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实现无线局域网分区计费的方法和系统中国ZL200910236565.9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张峻;童恩;胡前笑;祁璜;樊野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数据包的计费方法中国ZL200810244033.5南京邮电大学张登银;程春玲;蒋娟; 全力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物联网融合网关的实现方法、装置及系统中国ZL201210472249.3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丁飞;童恩;陈苏;万宇;张少兵;金波;金伟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最小化特权原则的软件行为控制方法中国ZL201110126523.7南京邮电大学张登银;赵晓强;王汝传;李鹏;张伟;肖甫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分级AODV路由方法中国ZL201110029382.7南京邮电大学张登银;陈召国;程春玲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业务平台与STK卡智能配合实现主动获取用户位置的方法中国ZL200810196154.7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王建;汪衣冰;童恩;胡前笑;粟菁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一种预订规划线路的Android应用标定软件V1.0中国2017SR400330南京邮电大学丁飞;张登银;朱洪波
9授权发明专利物联网系统中数据的传送方法、物联网系统及相应装置中国ZL201210160201.9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丁飞;张少兵;童恩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高并发车载数据的轨迹跟踪与定点预测算法软件V1.0中国2017SR394664南京邮电大学丁飞;张登银;朱洪波
进步奖丁飞,张登银,童恩,陈苏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1770736-401 长距离输水工程水力瞬变仿真控制理论与技术
项目名称长距离输水工程水力瞬变仿真控制理论与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河海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河海大学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水利工程学科。长距离输水工程是世界各国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建成了30余座大型跨流域输水工程,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长距离输水工程沿线地质地形复杂、流量大、支路多,管路中布设多处阀室、闸站、泵站甚至水电站,运行中水力瞬变现象频繁发生,水力瞬变引发的水锤和振动时刻威胁工程安全,国内外长距离输水工程爆管事故屡有发生,水力瞬变过程控制理论与水锤、振动防护技术是长距离输水工程建设运行中的世界性难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等支持下,项目团队历经二十年科研攻关,通过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构建了长距离输水工程水力瞬变仿真控制理论与技术体系,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1)发展了长距离输水工程水力瞬变计算理论,开发了高精度试验及数值模拟平台,破解了系统非线性、高摩阻、多相耦合难题。建立了包含水泵、管道、阀门特性的长距离输水工程停泵水锤、关阀水锤、含气水锤等系列理论公式,拓展了传统水锤理论;建立了包含有压箱涵、调节池和保水堰的分段低压供水系统高阶耦合模型,奠定了全系统流固耦合分析的理论基础;搭建了水气两相耦合作用的瞬态过程试验平台,自主研发了长距离输水工程水力瞬变与水力共振仿真平台,模拟与实测误差小于5%,实现了长距离输水工程复杂水力瞬变过程的精准模拟。(2)构建了长距离输水工程水锤防护理论技术体系,填补了水锤防护措施设置理论的国内外空白,创新了水锤防护技术,突破了传统措施投资高、响应慢的缺陷。提出了稳压塔、单向塔、空气罐、空气阀及泄压阀等水锤防护措施的设置理论、设置原则与实施方法,成果写入了行业规范与设计手册;提出了泵站断电后逆止阀速闭缓开及管道末端阀分阶段调节方式,可快速平息水锤,事故响应时间由“小时”级降至“分钟”级;发明了首、尾空气罐水锤联合防护技术与长管道新型通气孔平压技术,在保证系统安全的同时,较传统水锤防护技术节约成本1/3以上。(3)提出了长距离输水工程局部消能与减振技术,解决了长距离输水工程富裕水头与水力共振难题。研发了双流道旋转阶梯式消能竖井,在同等流量下,消能率达93%以上;提出了消能阀与减压箱设置原则与消能分配比,减少了工程投资;建立了水轮机-调流阀联合调控方法,保障了供水系统中消能电站的运行安全;提出了分段低压供水系统等间距变倾角导流板减振技术,有效避免了低压供水系统的水力共振。成果经第三方评价,整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支撑4部国家行业规范及2部行业设计手册,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8项,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5篇(SCI/EI检索51篇)。成果应用于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上海青草沙、东北大伙房、吉林引松、甘肃引洮等60余座大中型输水工程的水力瞬变仿真及水锤防护,实现了应用工程“零”爆管,近三年累计产生经济效益约7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徐辉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本项目总负责人,对科技创新点1、2、3均做出了突出贡献。构建了长距离输水系统水力试验理论技术体系,负责工程水锤防护技术的研发与防护方案的制订,提出双流道旋转阶梯式消能竖井型式。全面负责项目组织实施与推广应用。主要知识产权9的主要完成人、主要知识产权10的第一完成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以上。见附件材料1.9、1.10、3.9、5.1、5.2、5.3。
2张健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本项目主要技术骨干,对科技创新点1、2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系列水锤理论修正公式,完善了长距离供水工程水锤防护技术体系;建立了包含水泵瞬态特性的长距离输水工程停泵水锤理论公式及其降压波的传播衰减公式,为评估管道安全及管道水锤防护措施的布置奠定了基础。主要知识产权1的第一发明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以上。见附件材料1.1、1.2、1.3、1.6、5.1。
3俞晓东副研究员河海大学河海大学本项目主要技术骨干,对科技创新点1、2做出了突出贡献。揭示了长距离输水管道线路充填现象的机理,建立了长距离输水管道关阀水锤系列理论公式;针对多支路关阀工况,推导了系统最不利组合关阀公式,避免了不利工况下系统发生水锤破坏;建立了不同类型与工况下的系列调压室涌浪理论公式。主要知识产权3的第一发明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以上。见附件材料1.1、1.3、1.4、1.7、5.1。
4周建旭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本项目重要技术骨干,对科技创新点1、3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分段低压供水系统明流段等间距变倾角导流板减振技术,改善了分段低压供水系统的水力振荡,有效避免了低压供水系统的水力共振现象;提出了描述长距离有压箱涵水流动态特性的高阶线性耦合解析模型,构建了串/并联分段低压供水系统水力振荡的仿真分析平台。主要知识产权9的主要完成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60%以上。见附件材料1.9、5.3、5.4。
5陈胜讲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本项目重要技术骨干,对科技创新点2做出了突出贡献。确定了空气罐体型参数设置范围;建立了基于等熵过程的空气阀数学模型,提出了空气阀设置间距、保护范围与沿线设置数量的计算公式;构建的长距离水锤防护措施理论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主要知识产权证明1、2、3的主要发明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60%以上。见附件材料1.1、1.2、1.3。
6冯建刚副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本项目重要技术骨干,对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突出贡献。设计研发了双流道旋转阶梯式消能式竖井,揭示了流道水面线、压强及流速分布等规律,建立了过流量和消能率等关键指标与消能竖井流道体型参数的关系。主要知识产权5的主要发明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50%以上。见附件材料1.5、5.1、5.4。
7杨校礼讲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本项目重要技术骨干,对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突出贡献。建立了水轮机-调流阀联合调控方法,既有效利用剩余水头,同时又削减系统水锤升压,解决了供水系统中的消能电站运行难题。主要知识产权8的主要发明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50%以上。见附件材料1.8、5.3。
8陈毓陵副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本项目重要技术骨干,对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过流量和消能率等关键指标与消能竖井流道体型参数的关系,设计了双流道旋转阶梯式消能式竖井在保障大流量的情况下,消能率达93%以上。主要知识产权5的主要发明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50%以上。见附件材料1.5、5.1、5.4。
9贺蔚讲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本项目重要技术骨干,对科技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搭建了长管道水气两相耦合作用瞬态过程试验平台,揭示了有压管道滞留气团瞬变过程的热力学特性;建立了分段低压供水系统中调节池和保水堰水流的动态分析模型。主要知识产权9的主要完成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50%以上。见附件材料1.9。
10王晓升讲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本项目重要技术骨干,对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揭示了流道水面线、压强及流速分布等规律;提出了分段低压供水系统明流段等间距变倾角导流板减振技术。主要知识产权5的第一发明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50%以上。见附件材料1.5、5.1。
11范呈昱其他河海大学河海大学本项目重要技术骨干,对科技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临界关阀阈值”概念,首次从理论上诠释了关阀速率与关阀折点的确定机制,提出的阀门分阶段调节技术在保证系统关阀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可大幅度缩减关阀时间,提高系统的响应速率。主要知识产权3的第一发明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40%以上。见附件材料1.3。
12王希晨其他河海大学河海大学本项目重要技术骨干,对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采用模型试验和CFD模拟技术,揭示了流道水面线、压强及流速分布等规律,建立了过流量和消能率等关键指标与消能竖井流道体型参数的关系。主要知识产权证明1的主要发明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40%以上。见附件材料1.1。
13倪尉翔其他河海大学河海大学本项目重要技术骨干,对科技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针对多支路关阀工况,基于水锤波传播及反射特性,推导了系统最不利组合关阀公式,避免了不利工况下系统发生水锤破坏。主要知识产权1.9的主要完成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40%以上。见附件材料1.9。
14刘甲春其他河海大学河海大学本项目重要技术骨干,对科技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揭示了有压管道滞留气团瞬变过程的热力学特性,提出了水气耦合作用下气团压缩膨胀四个子过程及多方指数的取值范围,推导了水流冲击气团的极值公式及影响因素。主要知识产权2的主要完成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40%以上。见附件材料1.2、5.1。
15黎东洲其他河海大学河海大学本项目重要技术骨干,对科技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明了首尾空气罐联合防护技术,建立了空气罐最优安装位置公式。主要知识产权9的主要完成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40%以上。见附件材料1.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减小空气罐总容积的水锤防护结构及方法中国ZL201610110923.1河海大学张健,俞晓东,刘甲春,周雅馨,陈胜,王希晨
2授权发明专利长距离输水管道事故快速关阀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610817616.7河海大学俞晓东,张健,刘甲春,储善鹏,陈胜,罗浩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计算供水系统首相飞逸水锤压力的方法中国ZL201610403585.0河海大学范呈昱,张健,俞晓东,陈胜,罗浩,蒋梦露
4授权发明专利降低吸入气体量的直流式跌水结构中国ZL201711476254.0河海大学魏佳芳,张健,俞晓东,陈胜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增设分流装置的泵站虹吸式出水管中国ZL201611143984.4河海大学王晓升,冯建刚,陈毓陵,周春天,张睿,牟童,温陈碧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改善尾水隧洞压力的通气孔装置中国ZL201610218295.9河海大学俞晓东,张健,周天驰,刘甲春,张博
7授权发明专利直流式竖井结构卷吸气量及管内气压的计算方法中国ZL201711497720.3河海大学魏佳芳,张健,俞晓东,陈胜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感潮河流自净式生态T型引/取水方法中国ZL201510040058.3河海大学吴龙华,杨校礼,吴凯,李梦迪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长距离加压输水工程停泵水锤模拟软件V1.0中国2017SR440697河海大学张健,徐辉,俞晓东,周建旭,陈胜,贺蔚,倪尉翔,黎东洲
10其他贯流式泵站中国ISBN978-7-5084-5488-7河海大学徐辉,郑源
进步奖徐辉,张健,俞晓东,周建旭,陈胜,冯建刚,杨校礼,陈毓陵,贺蔚,王晓升,范呈昱,王希晨,倪尉翔,刘甲春,黎东洲河海大学河海大学
1780736-402 大跨度钢桥抗疲劳性能提升与安全运营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大跨度钢桥抗疲劳性能提升与安全运营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河海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河海大学,东南大学,江苏扬子大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江苏泰州大桥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大跨钢桥建设规模居世界之首,随着钢桥推广应用力度的加大,钢桥数量将进一步大幅增长。作为交通线路的关键节点,大跨钢桥长期支撑着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随着服役时间增长,在复杂环境和交通荷载的耦合作用下,加之自身结构特征,大跨钢桥的疲劳问题已日益凸显。由于疲劳裂纹萌生和发展具有隐蔽性,引发的破坏突发,一直是威胁钢桥整体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钢桥建设起步晚、运营环境差异大、重载多,大跨钢桥疲劳方面长期存在“寿命预测不准”、“检测效率不高”和“维护效果不佳”等瓶颈问题。针对我国桥梁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项目组围绕“大跨度钢桥抗疲劳性能提升与安全运营关键技术”,开展了10余年的研究和实践,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三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主要创新如下:1、建立了复杂环境荷载下钢桥疲劳评估理论,研发了新型高效疲劳寿命评估试验系统探明了风、温度、锈蚀等长期环境荷载对疲劳损伤的影响规律,实现了复杂环境荷载的数值复现,创建了多场/多相一致加载的耦合疲劳评估理论与方法,攻克了复杂环境荷载下疲劳演变机理与损伤预测难题,有效提升疲劳寿命评估精度,弥补了国内外规范不足;研发了新型高效的疲劳寿命评估试验及控制系统,突破了现有试验能耗高、周期长等瓶颈,摆脱了对液压伺服系统的长期依赖,成本节约90%以上,短时间可开展大批量疲劳试验,实现疲劳寿命快速评估与验证。2、建立了疲劳重点部位预测和分级方法,研发了复杂隐性裂纹的检测技术提出了基于我国真实车流统计的大跨钢桥疲劳评估的车辆荷载模型,构建了疲劳损伤重点部位预测的多指标判定体系,实现了重点部位的预测、分级,克服了当前检测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建立了科学、高效检测方法;研发了快速全面检测技术和便携式检测设备,构建了检测结果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提升检查效率30%以上。研发了基于超声隐性裂纹三维尺寸定量识别技术,实现了常规仪器检测的三维可视,攻克了隐性裂纹难以检测的难题。3、建立了钢桥疲劳损伤修复及预防性养护成套技术及工艺流程,研发了维修系列专用设备研发了精细化钻孔止裂技术和施工工艺,完善了理论与设备,填补了钢箱梁顶板钻孔止裂技术空白,实现有效止裂时间提升3倍以上;研发了气动冲击维修新技术和设备,实现大面积无损快速维修,维修时间缩短60%以上,延长剩余寿命近5倍;提出大跨钢桥疲劳预防性养护理念,将打磨、锤击、角撑技术应用于大跨钢桥预防性养护,构建了包含时机判定、养护技术及工艺的成套体系,有效提升钢桥抗疲劳性能。已发表学术论文108篇,其中SCI 40篇(ASCE期刊14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其中1项PCT专利(美、日、澳、欧授权);出版省重点教材、专著各1部,编写本行业内首部钢箱梁养护蓝皮书,主编标准2部。成果在江阴大桥、泰州大桥、润扬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虎门大桥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中成功应用,累计经济效益约2.69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吉伯海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项目负责人,建立了大跨钢桥疲劳荷载模型,为疲劳损伤评估提供了重要的荷载谱;研发了新型高效的疲劳寿命评估系统,攻克了传统疲劳试验机效率低、成本高的技术瓶颈;建立了疲劳重点部位预测和分级方法,提出了隐性裂纹三维特征超声识别技术;发展了疲劳损伤精细化打孔技术和气动冲击维修新技术,并构建了疲劳预防性养护体系;推动了技术成果在国内一批重点工程中的应用,对创新点1、2、3做出突出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发表SCI论文22篇,出版教材1部,编写著作1部,编写桥梁养护蓝皮书1部。旁证材料:附件02-05,附件08-11,附件34-36
2郭彤教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项目主要参与人,发展了多场耦合损伤评估技术,实现了耦合疲劳损伤的多尺度演化;开发了基于评估技术原理的成套技术软件,并建立了伸缩缝、短吊索疲劳损伤灾害理论;参与研发了分级检测技术和信息化体系,实现了高效快速的检查;参与研究了预防性养护理论及体系的研究,通过耦合疲劳损伤分析以及基于时变疲劳可靠度计算,实现了大跨钢桥疲劳累积损伤的准确预测;推动了技术成果在润扬大桥,以及相关企业中的应用,对创新点1做出突出贡献,对创新点2、3有主要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SCI论文15篇。旁证材料:附件07-08,附件11
3傅中秋副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项目主要参与人,参与研究了大跨钢桥疲劳荷载模型;参与研发了疲劳寿命评估试验系统,并进行了大规模试验工作,研究了分级检测技术和信息化管理体系,提高了钢桥检查的效率;对钻孔止裂技术开展了进一步的优化工作,完善了精细化打孔技术;提出了疲劳损伤预防性养护技术体系,为钢桥疲劳开裂前后的维护提供了全面解决方案。对创新点1、2、3有主要贡献,作为主要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发表SCI论文14篇。旁证材料:附件02-05,附件09
4袁周致远讲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项目主要参与人,参与研发了疲劳特征三维尺寸超声定量识别技术,提出了基于电阻法的疲劳裂纹检测技术,参与编制了裂纹信息化编码方案,并进行了长期的现场应用工作;参与研发了气动冲击维修技术,建议了关键参数的合理选择范围,参与实施了该技术的现场试验及工程示范应用。对创新点2、3有主要贡献,作为主要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SCI论文8篇。旁证材料:附件03-05,附件08,附件10
5姜竹生正高级江苏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工程质量监督局合作单位主要参与人,参与了研发了疲劳裂纹三维特征超声波检测技术研发,提出了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架构方案及技术需求;参与研究了规范化钻孔止裂流程和钻孔止裂关键参数制定工作,推动了疲劳开裂维护的标准化进程以及工程示范应用;主持编制了江苏省地方标准2部,有效推动了大跨钢桥标准化、规范化养护体系的应用,及行业技术水平提升。对创新点2、3的推广应用做出重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6-17
6汪锋正高级江苏杨子大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扬子大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单位主要参与人,为大跨度钢桥疲劳荷载分析和模型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结合实际工程参与研究了耦合疲劳评估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大桥的伸缩缝病害评估中,为伸缩缝养护提供了重要建议;参与焊缝疲劳裂纹钻孔止裂技术的研究和优化工作,促成了相关技术在江阴大桥钢箱梁疲劳裂纹维修中的全面应用,推动了精细化打孔技术发展;参与了气动冲击维修技术的关键参数的研究,为技术的现场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和平台支撑。对创新点2、3的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6
7刘中祥其他东南大学东南大学项目参与人,参与了耦合疲劳损伤评估技术研究,参与开发了随机车辆荷载生成软件和疲劳裂纹扩展模拟和评估软件,实现了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的结合;参与了基于时变疲劳可靠度的理论计算工作,为大跨钢桥疲劳累积损伤程度的准确预测和临界阈值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创新点1、3有贡献,作为参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发表SCI论文11篇。旁证材料:附件07,附件11
8刘荣副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项目参与人,参加了疲劳荷载模型的分类和制定,以及疲劳损伤的评估方法研究,为复杂结构的疲劳损伤评估提供了数值分析和计算手段;参加了基于电阻法检测技术研发,提出了疲劳损伤位置相关测点的排列和布置方式,建立了裂纹特征的计算模型。对创新点1、2有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SCI论文7篇。旁证材料:附件10
9蒋波正高级江苏泰州大桥有限公司江苏泰州大桥有限公司合作单位参与人,参与了大跨钢桥疲劳损伤预防性养护体系及预防性养护技术的研究工作,结合工程实际需求为基于可靠度的疲劳损伤预防性养护时机的判断方法的建议提供了重要的优化方案,成功推动了疲劳损伤预防性养护技术在泰州大桥中的长期应用。对创新点3有主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2
10谢发祥副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项目参与人,参与了短吊索疲劳断丝机理的分析和研究,为吊索的养护提供了重要参考;参与了疲劳裂纹三维特征超声定量识别技术的研究,并通过检测方法改进和参数的调整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精度。对创新点1、2有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论文3篇。旁证材料:附件02
11叶枝其他河海大学河海大学项目参与人,参与了基于时变可靠度理论的疲劳损伤预防性养护时机判断的计算分析,以及大跨钢桥动静力响应分析和现场的应力监测试验;参与了焊趾磨削、锤击等预防性技术的试验研究,为制定系列技术参数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基础。对创新点3有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SCI论文3篇。旁证材料:附件04,附件09
12王秋东其他河海大学河海大学项目参与人,参与了设计了裂纹信息采集设备,并提出了标准化的信息采集图案;参与了磨削、锤击等抗疲劳性能提升技术的试验研究工作,以及气动冲击维修新技术试验研究,为新技术的研发提供重要的试验数据支撑。对创新点2、3有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SCI论文3篇。旁证材料:附件04,附件09
13孙洪滨工程师江苏扬子大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扬子大桥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参与人,参与了钢箱梁疲劳裂纹钻孔止裂技术优化研究工作,围绕钻孔孔径、孔位等参数开展计算分析。作为钻孔技术现场应用的重要实施人员,对技术的现场流程、规范化管理进行了完善,并开展了长期的跟踪观测和后续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对创新点3有主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3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电磁式多轴疲劳试验机美国PCT/CN2015/090134河海大学吉伯海,谢发祥,陈林,傅中秋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钢桥疲劳裂纹锤击闭合修复方法中国ZL201410147070.X河海大学吉伯海,袁周致远,傅中秋,李坤坤,杨沐野
3授权发明专利考虑钢桥面板与铺装耦合作用的疲劳试验装置中国ZL201611159177.1河海大学王秋东,吉伯海,傅中秋,叶枝,袁周致远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磁粉探伤机探头装置中国ZL201510134878.9河海大学袁周致远,吉伯海,谢曙辉,傅中秋
5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概率有限元法的钢桥疲劳可靠度评估方法中国ZL201110232789.X东南大学郭彤,陈宇文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钢桥细节疲劳裂纹扩展评估方法中国ZL201610369649.X东南大学郭彤,刘中祥,刘杰,柴舜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打磨头可伸缩式钢桥测试直磨机中国ZL201410131534.8河海大学傅中秋, 吉伯海, 袁周致远, 王桃, 杨沐野
8授权发明专利可调节碳纤维布张拉角度的张拉装置中国ZL201710177452.0河海大学叶枝, 吉伯海, 傅中秋, 王秋东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阻式钢桥疲劳裂纹检测装置中国ZL201310065021.7河海大学刘荣, 袁周致远, 陈祥, 吉伯海, 杨沐野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钢桥疲劳裂纹扩展与寿命评估软件中国2016SR391185东南大学郭彤,刘中祥,吉伯海,丁幼亮,刘杰
进步奖吉伯海,郭彤,傅中秋,袁周致远,姜竹生,汪锋,刘中祥,刘荣,蒋波,谢发祥,叶枝,王秋东,孙洪滨河海大学,东南大学,江苏扬子大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江苏泰州大桥有限公司河海大学
1790736-405 高度城市化地区洪涝灾害风险预警与全景式防控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高度城市化地区洪涝灾害风险预警与全景式防控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河海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河海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天津大学
项目简介洪涝灾害预警与防控是国家防洪安全的重大需求。高度城市化地区“雨岛效应”凸显、极端暴雨事件频发,造成洪涝灾害损失严重。城市化显著改变了降雨径流、汇流路径和方式等水文过程,洪涝灾害演变更加复杂,与之相应的城市化地区洪涝预报预警和防控面临严峻挑战。科学揭示气候变化与剧烈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的产汇流机理和洪涝灾害演变规律,有效构建防洪工程调度与社会减灾协同应对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是高度城市化地区洪涝灾害防控亟待解决的国际公认难题。项目组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基金及重点工程项目等,历经十二年持续攻关,围绕洪涝灾害模拟理论方法、基于星-地大数据的洪涝灾害预警与风险评估、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取得创新成果如下:一、揭示了高度城市化地区洪涝灾害孕灾-成灾演变规律,创立了暴雨洪水与社会经济格局嵌套的洪涝灾害精细化模拟理论方法。揭示城市化地区洪峰加大滞时缩短的产汇流变化机理,阐明不同下垫面组合与社会经济格局嵌套的暴雨洪水-孕灾-成灾链型灾变过程响应机制;提出城市化进程中不透水面积非线性指数增长与阻断衰减暴雨洪水的产汇流本构方程,创建区域水文-城市水力耦合的暴雨洪水淹没模拟四层嵌套模型;发明极端暴雨洪涝灾变动因的重现匹配辨识方法。二、研发出基于情景推演计算的洪涝灾害预警和全社会多元风险链评估新技术,突破了制约洪涝精准预警和主-伴生灾害损失精细测算瓶颈。构建星-地大数据与历史致灾要素关联知识库,提出基于领域知识元的暴雨洪水过程与地理特征匹配的灾害前兆信息挖掘方法;创建洪涝灾害过程“观测-模拟-辨识-响应”预警模型系统,提出基于不规则格网的灾害扩散与波及损失精细测算方法,研发基于多情景-格网化推演的全社会多元风险链滚动评估技术。三、创建了洪涝灾害全景式综合防控关键技术体系,提升了防洪工程调度与社会减灾协同应对能力。研发云模式的流域-区域-城市防洪除涝排水工程联合适应性调度业务系统;提出政府-市场-公众多主体合作的风险分散技术,提出洪涝灾害综合集成研讨决策云服务技术,创建多层级Pareto优化反馈式工程调度与社会减灾全景式管理技术;结合构建星-地数据汇聚与解耦的洪涝灾害大数据资源池、研发集群处理与多线程统一访问及实时分析技术,首创数据-算法-模型-知识-经验的多层虚拟化综合集成研讨决策云服务平台,高效支撑了洪涝灾害预警与全景式综合防控的业务化应用。成果已应用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湖北省中东部等高度城市化地区,取得了重大防洪减灾效益,部分应用证明统计累计减少损失18.3亿元。特别为2013年深圳、2015年广州、2015年南京、2016年武汉等地区暴雨洪水的防洪减灾提供可靠技术保障。授权发明专利22件,软件著作权22件,成果被8项国家与行业标准采纳,发表SCI收录论文41篇,出版专著10部。引领了我国高度城市化地区防洪减灾的科技进步。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慧敏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项目负责人,对创新点1、2、3均有重要贡献,具体技术创新贡献:提出极端暴雨洪涝灾变动因的重现匹配辨识方法;研发情景推演计算的灾害预警和全社会多元风险链评估技术,建立预警模型系统;研发多主体合作的风险分散技术;创建全景式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发工程调度与社会减灾全景式管理技术;开发综合集成研讨决策云服务平台;成果的完善与应用推广。授权发明专利ZL201610808770.8、ZL201610813818.4等3件,国际PCT发明专利申请受理1件,软件著作权2017SR403293等5件,出版专著2部(均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见附件02、05、07、16-18)
2陈哲副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2、3均有贡献,具体技术创新贡献:构建星-地大数据与历史致灾要素关联知识库,提出基于领域知识元的暴雨洪水过程与地理特征匹配的灾害前兆信息挖掘方法;构建星-地数据汇聚与解耦的洪涝灾害大数据资源池;共同完成洪涝灾害综合防控技术;共同开发数据-算法-模型-知识-经验的多层虚拟化综合集成研讨决策云服务平台;成果的完善与应用推广。授权发明专利ZL201610813818.4、ZL201610814949.4、ZL201510906791.9、ZL201610643658.3等9件,软件著作权2016SR386593、2018SR1058248等5件。(见附件05、06、07、11、16-18)
3黄晶讲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2、3均有贡献,具体技术创新贡献:研发基于情景推演计算的洪涝灾害预警和全社会多元风险链评估技术,建立洪涝灾害预警模型系统,提出基于不规则格网的灾害扩散与波及损失精细测算方法;研发多主体合作的风险分散技术;共同创建洪涝灾害全景式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共同研发多层级Pareto优化反馈式工程调度与社会减灾全景式管理技术;成果的完善与应用推广。授权发明专利1件(ZL201610808770.8核心专利01),国际PCT专利PCT/CN2017/112230,软件著作权2018SR873472、2018SR914178、2018SR1046238等6件,发表SCI论文2篇。(见附件02、16-18)
4王银堂教授级高工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1、2、3均有贡献,具体技术创新贡献:揭示高度城市化地区洪涝灾害孕灾-成灾演变规律;共同提出大数据处理的陆面-水文耦合预报模型;提出流域、区域与城市防洪格局的协调判别准则;合作研究创建暴雨洪水与社会经济格局嵌套的洪涝灾害精细化模拟理论;共同构建洪涝灾害过程“观测-模拟-辨识-响应”预警模型系统;合作开发流域-区域-城市防洪除涝排水工程联合适应性调度技术;参与研发云环境下综合集成研讨决策技术及平台;成果的完善与应用推广。获软件著作权2016SR129337、2016SR129337等3件,出版专著1部(第一作者)。(见附件16-18)
5谭德宝教授级高工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2、3均有贡献,具体技术创新贡献:参与开发键值匹配分离和负载均衡的混合MapReduce大数据搜索引擎,提出基于多星高分遥感的洪灾变化检测方法;合作研究遥感反演、地面站网监测与历史致灾要素关联的知识库,合作研究建立灾害前兆信息动态要素库;参与研究工程调度与社会减灾全景式管理技术;共同研发星-地大数据集群处理与多线程统一访问及实时分析技术;成果的完善与应用推广。获专利ZL201210244846.0、ZL201410554863.3、ZL201410089660.1共 3件,软件著作权1件,出版专著3部。(见附件03、08、16-18)
6郝振纯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1、2均有贡献,具体技术创新贡献:揭示高度城市化地区洪涝灾害孕灾-成灾演变规律,发明极端暴雨洪涝灾变动因的重现匹配辨识方法;合作研究创建暴雨洪水与社会经济格局嵌套的洪涝灾害精细化模拟理论;共同建立洪涝灾害预警模型系统;成果的完善与应用推广。获软件著作权2件,出版专著1本(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见附件16-18)
7冯平教授天津大学天津大学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1、2均有贡献,具体技术创新贡献:提出城市化进程中不透水面积非线性指数增长与阻断衰减暴雨洪水的产汇流本构方程,参与提出区域水文-城市水力耦合的暴雨洪水淹没模拟四层嵌套模型,合作研究创建暴雨洪水与社会经济格局嵌套的洪涝灾害精细化模拟理论;共同构建不同“情景”下孕灾-成灾全过程风险链的多元多维度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库成果的完善与应用推广。获软件著作权2018SR1087414、2018SR10874021共2件,出版专著1本(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见附件16-18)
8许叶军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3有贡献,具体技术创新贡献:研发多层级Pareto优化反馈式工程调度与社会减灾全景式管理技术;共同创建洪涝灾害全景式综合防控关键技术体系;成果的完善与应用推广。发表SCI论文10篇,获软件著作权1件。(见附件16-18)
9刘高峰副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3均有贡献,具体技术创新贡献:研发政府-市场-公众多主体合作的风险分散技术;共同创建洪涝灾害全景式综合防控关键技术体系;成果的完善与应用推广。获软件著作权2017SR403293、2018SR914185共2件,发表论文2篇。(见附件16-18)
10孙殿臣其他河海大学河海大学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3有贡献,具体技术创新贡献:共同提出政府-市场-公众多主体合作的风险分散技术;共同研发社会减灾全景式管理技术;成果的完善与应用推广。获软件著作权2017SR403293、2018SR1087402共2件。(见附件16-18)
11鞠琴副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1有贡献,具体技术创新贡献:共同揭示高度城市化地区洪涝灾害孕灾-成灾演变规律;共同创建区域水文-城市水力耦合的暴雨洪水淹没模拟四层嵌套模型。获软件著作权2011SR061947、2013SR015713等3件,发表论文2篇。(见附件16-18)
12石爱业副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1有贡献,具体技术创新贡献:共同构建了遥感反演、地面站网监测与历史致灾要素关联的知识库;成果的完善与应用推广。获发明专利ZL201410573002.X、ZL201610813818.4等5件,发表SCI论文2篇。(见附件04、05、16-18)
13申邵洪教授级高工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3有贡献,具体技术创新贡献:共同构建了星-地数据汇聚与解耦的洪涝灾害大数据资源池;成果的完善与应用推广。获发明专利ZL201410554863.3。(见附件08)
14李臣明副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2有贡献,具体技术创新贡献:共同开发了键值匹配分离和负载均衡的混合MapReduce大数据搜索引擎;成果的完善与应用推广。获发明专利ZL201610808770.8、ZL201610368761.1等3件。(见附件02、09、16-18)
15汪志强其他河海大学河海大学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3有贡献,具体技术创新贡献:共同政府-市场-公众多主体合作的风险分散技术;成果的完善与应用推广。获软件著作权2018SR1087402等2件。(见附件16-1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流式大数据处理方式的降雨径流预测计算方法中国ZL201610808770.8河海大学王慧敏,李臣明,彭建华,赵嘉,黄晶,刘高峰
2授权发明专利面向海量DEM数据的高精度河道洪水淹没区生成方法中国ZL201210244846.0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沈定涛,张煜,谭德宝,张治中,叶松,黄俊,芦云峰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对象级高分辨率SAR影像洪水灾害变化检测方法中国ZL201410573002.X河海大学王超,石爱业,高红民,徐立中,黄凤辰
4授权发明专利卡方变换结合MRF模型的多时相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中国ZL201610813818.4河海大学徐立中,石爱业,孔伟为,王慧敏,陈哲,李昌利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处理方法中国ZL201610814949.4河海大学陈哲,石爱业,孔伟为, 王鑫
6授权发明专利基于FCM和证据理论的多时相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中国ZL201510906791.9河海大学陈哲,王慧敏,石爱业,孔伟为,徐立中,高红民
7授权发明专利基于遗传算法多目标优化的流域传感器覆盖网优化方法中国ZL201410554863.3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李喆,谭德宝,申邵洪,张穗,陈蓓青,文雄飞,向大享
8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快照在线回滚的数据备份与恢复的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610368761.1河海大学陈飞,陈哲,王慧敏,李臣明,徐立中
9授权发明专利基于Web动态参与的分布式并行计算平台系统中国ZL201310096645.5河海大学刘聪,徐立中,李臣明 高红民,王逢洲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仿记忆引导的模式识别方法中国ZL201610643658.3河海大学陈哲,王志坚,胡文才,王鑫
进步奖王慧敏,陈哲,黄晶,王银堂,谭德宝,郝振纯,冯平,许叶军,刘高峰,孙殿臣,鞠琴,石爱业,申邵洪,李臣明,汪志强河海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天津大学河海大学
1800736-407 基于绿色建造理念的桩承式加筋路堤沉降控制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基于绿色建造理念的桩承式加筋路堤沉降控制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河海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河海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山西交通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我国大规模的铁路、公路和港口等重要基础设施,80%以上分布在软弱土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越来越多的软弱土复杂技术难题,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我国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严苛的工后沉降控制标准对地基处理、路堤加固的概念和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创新路堤沉降控制理论、试验装备和应用技术,以满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造理念,是新时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课题和发展方向。 顺应国家大力提倡绿色发展的背景,项目组历时10余年科技创新与实践,从桩承式加筋路堤荷载传递及沉降控制理论、试验装备、沉降控制技术及应用三个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基于绿色建造理念的桩承式加筋路堤沉降控制的成套技术,解决了桩承式加筋路堤沉降控制的技术难题,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城市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和安全运营提供科学依据,并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 1. 桩承式加筋路堤荷载传递及沉降控制理论:提出了基于不均匀拱厚和极限分析理论的土拱效应计算方法,形成了基于加筋体材料应力正交异性耦合作用特性和空间效应的加筋体张力及沉降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基于修正剑桥模型的弱超固结土竖向承载力表征公式,实现了桩承式加筋路堤工作性状的量化评估;建立了路堤-加筋垫层-地基耦合作用分析理论,揭示了桩承式加筋路堤的荷载传递和变形机理,形成了桩承式加筋路堤结构优化设计和安全评估的理论依据。 2. 研发了桩承式加筋路堤研究的试验装备:研制了考虑土拱效应和加筋体拉膜效应的室内模型试验装置,实现了桩承式加筋路堤中各部分的相互协调及整体作用;开发了交通循环荷载施加装置和路堤剖面沉降监测装置,研发了土工合成材料各向异性力学性能的系列试验装置,弥补了现行试验无法真实反映加筋路堤中填料和筋材受力及变形情况的不足,为各类加筋路堤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3. 创新了基于绿色建造理念的路堤沉降控制技术及应用:研发了轮胎包覆建渣桩、掺杂建筑垃圾的土工格室加筋砂垫层的绿色地基处理技术;发明了变截面螺杆桩、螺杆桩桩网/桩筏、扶壁式结构等路堤加固技术,创新了桩承式路堤沉降控制的理论与绿色施工工艺的应用;提出了注浆竹网格和棕榈纤维加筋的土体加固体系,形成了植物根系注浆加固和植生毯护面等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有效解决了边坡填土肥力不足,水土流失等技术难题。 本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40项,软件著作权3项;主编地方标准4部,出版专著1部;已发表学术论文154篇,其中SCI论文55篇、EI论文72篇(SCI/EI论文他引总次数359次),包括在国际岩土工程三大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研究成果在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太兴铁路、张吉怀铁路、贵广高铁、深茂高铁、南广高铁等路堤沉降控制与边坡生态修复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累计节约资金5.13亿元,其中2016年到2018年节约资金3.41亿元,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庄妍教授东南大学河海大学项目负责人,主持创新点1、2、3的研究工作。创新点1、2的核心完成人,提出了基于不均匀拱厚和极限分析理论的土拱计算方法;提出了加筋体张力和沉降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路堤-加筋垫层-地基耦合作用分析理论;研制了综合考虑土拱效应、加筋体拉膜效应和软土承载力作用的室内模型试验装置,揭示了路堤中加筋体的工作机理。组织研究成果在新建衢州至宁德铁路浙江段、昆山市朝阳路西延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旁证材料:授权专利(附件[1-4]),软件著作权(附件[60]),论文(附件[12],[44-45],[52-54])。
2肖衡林教授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创新点2、3的研究工作。共同研发了原位测算植物根系固土效力的装置,并拟合得到了常用护坡植物根系抗拉强度与根径之间的关系,为植物根系加筋边坡稳定理论的建立提供了试验依据;研发了一种适用高陡边坡绿化的植生毯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有效解决了边坡填土肥力不足,水土流失问题。旁证材料:授权专利(附件[5-7]),论文(附件[12])。
3马强副教授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创新点2、3的研究工作。参与了原位测算植物根系固土效力的装置的研发,有效测定了10余种护坡植物根系抗拉强度;研发了变截面螺杆桩、轮胎包覆建渣桩地基处理技术, 有效限制了软基的侧向位移;提出了注浆竹网格、棕榈纤维加筋的土体加固体系等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显著提高了加筋土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旁证材料:授权专利(附件[5-7]),论文(附件[12])。
4张军高级工程师山西交通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山西交通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创新点2、3的研究工作。研发了土工合成材料各向异性直剪、拉拔和拉伸试验系统及其实施方法。揭示了加筋体肋条与土体的扰动、嵌锁作用以及筋-土相互作用破坏模式,形成了基于各向异性理论的加筋路基优化设计方法,为加筋路堤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旁证材料:授权专利(附件[8],[10]),论文(附件[12]),地方标准(附件[48-50]),专著(附件[51])。
5李丽华教授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创新点2、3的研究工作。发明了测量精度高且耐久性好的路堤剖面沉降监测装置,实现了路堤沉降变化过程的实时监测;提出了一种掺加建筑垃圾的土工格室加筋砂垫层软基浅层处理的加固方法,充分发挥了建筑垃圾低变异性的岩石特性和土工格栅摩擦与咬合作用,有效限制软基的侧向位移。旁证材料:授权专利(附件[5-7]),论文(附件[12])。
6王康宇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河海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创新点1、2的研究工作。通过引入加筋体正交异性的张量描述,建立了基于正交异性本构的加筋体数值分析模型;针对软土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及结构性耦合作用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修正剑桥模型的弱超固结土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揭示了桩承式加筋路堤中软土的承载机理。旁证材料:授权专利(附件[2-4]),论文(附件[12],[53])。
7詹学启教授级高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合作单位主要参与人员,参与了创新点3的研究工作。参与了螺杆桩桩网和桩筏路堤加固技术的研发工作,充分利用成桩过程中的挤土效应提高了桩周土体强度,有效提高了桩侧阻力,增强了整体承载力;参与了桩承式加筋路堤荷载传递及沉降控技术的研究工作,并成功推进了该技术在贵广高铁、深茂高铁、南广高铁等软土路段地基加固中的应用。旁证材料:授权专利(附件[9]),论文(附件[58])。
8崔晓艳助理研究员东南大学东南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创新点1、2的研究工作。参与了土拱效应分析室内模型试验系统研制的主要工作,确定了等沉面位置及土拱效应的临界影响范围,研究了土拱效应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极限应力状态,揭示了土拱效应的演变规律及形成机理;完善了土拱效应分析理论,为桩承式路堤荷载传递的量化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旁证材料:授权专利(附件[1],[3]),论文(附件[12],[44])。
9赵仲辉教授汕头大学河海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创新点1、3的研究工作。参与路堤-加筋垫层-地基耦合作用分析理论与软土地基沉降控制等研究,协助建立了基于修正剑桥模型的弱超固结土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为高精度的桩承式路堤沉降预测模型提供理论依据。旁证材料:论文(附件[12],[44],[55])。
10刘永莉副教授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创新点2、3的研究工作。针对现有技术对路堤等柔性荷载作用下加筋土内部水平位移和分层沉降分布规律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研发了一种用于测定不同荷载下加筋路堤中土体承载特性的试验方法,为分析桩承式路堤中桩基承载力分析提供依据。旁证材料:授权专利(附件[5-7]),论文(附件[12])。
11陈智讲师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项目合作单位主要参与人员,参与了创新点1的研究工作。参与了桩承式加筋路堤沉降控制与加筋体承载机理的研究工作,并推广了路堤加筋技术在软土路基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旁证材料:授权专利(附件[5]),论文(附件[12])。
12胡其志教授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创新点1、3的研究工作。参与了路基差异沉降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开展了路基沉降控制试验及理论研究;参与了掺加建筑垃圾的土工格室加筋砂垫层软基浅层处理的加固方法研究。旁证材料:授权专利(附件[5]),论文(附件[12])。
13陈军高级工程师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合作单位主要参与人员,参与了创新点3的研究工作。协助研发了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并成功将该技术应用在路堤边坡生态防护等工程中。旁证材料:地方标准(附件[47])。
14郭建湖教授级高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合作单位主要参与人员,参与了创新点1的研究工作。参与了桩承式加筋路堤沉降控制与加筋体承载机理的研究工作,并推广了路堤加筋技术在软土路基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旁证材料:论文(附件[56],[58])。
15张占荣教授级高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合作单位主要参与人员,参与了创新点3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种包括挡墙,防排水结构和反滤层的深厚松软土地基扶壁结构;参与了螺杆桩桩筏结构加固软土地基理论与沉降控制技的研究工作,推广了研究成果在相关工程中的应用。旁证材料:授权专利(附件[9]),论文(附件[12],[57])。
16杨艳霜讲师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创新点1的研究工作。参与了桩承式加筋路基沉降预测的研究工作,为路基的沉降变形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旁证材料:论文(附件[5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桩承式路堤中平面土拱效应与多层加筋体拉膜效应研究试验装置中国ZL201510836349.3河海大学庄妍;崔晓艳;张永攀;王晓东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层铁路路基结构安定性分析的三维有限元验证方法中国ZL201510686636.0河海大学庄妍;王康宇;王孟;顾浩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桩承式加筋路堤的有限元建模分析方法中国ZL201310538714.3河海大学庄妍;王康宇;顾浩;崔晓艳;陆亚明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层铁路路基结构安定性分析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方法中国ZL201510686575.8河海大学庄妍;王康宇;王晓东;闵中泽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掺杂建筑垃圾的土工格室加筋砂垫层及施工方法中国ZL201710109137.4湖北工业大学李丽华;文贝;肖衡林;刘德富;马强;胡其志;刘永莉;陈智;张蒋;余肖婷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交通荷载下路基变形监测模型装置和实验方法中国ZL201510773420.8湖北工业大学李丽华;杨俊超;肖衡林;马强;肖本林;刘永莉;王翠英;裴尧尧;梅利芳;文贝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桩基竖向承载力试验反向自平衡法及试验装置中国ZL201610221859.4湖北工业大学刘永莉;肖衡林;李丽华;黄彩萍;马强;裴尧尧;柏华军;饶兰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土工合成材料各向异性拉拔试验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510251461.0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山西交科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张军;刘少文;刘晓;宿钟鸣;赵建斌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螺杆桩桩筏结构复合地基的路基结构中国ZL201320304119.9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刘坡拉;詹学启;张占荣;邬强;陈爱云;李玉良;陆群;丁建荣;许红梅;杨松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土工合成材料各向异性直剪试验系统及其实施方法中国ZL201510251447.0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山西交科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张军;刘晓;赵建斌;薛春明
进步奖庄妍,肖衡林,马强,张军,李丽华,王康宇,詹学启,崔晓艳,赵仲辉,刘永莉,陈智,胡其志,陈军,郭建湖,张占荣,杨艳霜河海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山西交通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河海大学
1810736-408 变化环境下潮汐河网与河口水沙运动响应机制研究及应用
项目名称变化环境下潮汐河网与河口水沙运动响应机制研究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河海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河海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项目简介在高强度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河口三角洲的径潮动力过程正发生着显著的改变,其中潮汐河网三角洲是由数以十计甚至百计的汊口和汊道组成,径潮动力的调整决定了河网内泥沙等入海物质的输运路径,从而影响到了整个河口海岸地貌演变过程,同时还会关系到下游相关的堤防、港口和航道等工程问题。本项目针对传统理论与方法中河网与河口径潮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机制尚不明确,变化环境下河口动力地貌演变和盐水入侵过程认识不够系统,以及高强度河口工程背景下滩槽演变难以准确预测等应用基础难题,依托于河海大学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建的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历经十余年的潜心研究,取得如下主要创新性成果:1. 突破了河网与河口潮波传播、变形和衰减的理论瓶颈,完善了浅水地形和陆地径流共同作用下的潮汐河网与河口水沙运动理论。实现了准确分解时变径流影响下河网不同频率分潮,揭示了三角洲内径潮动力长期演变过程;推导出适用于潮汐河网多汊道盐度扩散的非稳态解析表达式,首次理论解析不同频率分潮对河口盐度扩散的作用机理;揭示了变化环境下河网与河口泥沙输运的演变趋势、迁移路线和沉积特点,解决了口外海滨底沙净输移路径难以捕捉的难题。2. 提出了高效率、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解决了模型效率和精度在河网与河口工程应用中往往难以兼顾的难题。提出了具有保正性的各向异性扩散项处理方法,突破了传统算法无法保证计算物质浓度非负特征的瓶颈;提出了垂向压力简化与插值方法,解决了传统多层非静压模型求解压力泊松方程耗时过长的问题,实现了非静压模型的高效率计算;研发了高效稳定的河口海岸潮流泥沙多重嵌套数值模拟系统,实现了河口海岸环流与潮汐河网温盐沙的精细化模拟。3. 揭示了变化环境下潮汐河网与河口滩槽演变基本特征和盐水入侵规律,解决了珠江口伶仃洋河口湾西岸建港和深水航道开发的关键技术问题。颠覆了以往伶仃洋西岸由于“水浅滩宽,沙多流散”不宜建深水港的传统认识,明确“弱流少沙”环境是西岸具备“浅水深用”建港的可行性;揭示了珠江口伶仃洋地貌具有“微变性、趋稳性、可塑性”的基本特征,有效推动了伶仃洋深水航道开发整治的工程建设;阐明了航道浚深对河网内盐水入侵的影响程度,明确了河口调蓄流量的最佳控制区间。变化环境下潮汐河网与河口水沙运动理论的研究被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 Geoscience正面引用报道;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河口海岸潮流泥沙数值模拟系统,并通过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水运专业委员会鉴定,被列为交通运输部水运工程数值模拟软件名录。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珠江口伶仃航道、广州港、深圳港等港口航道及河口海岸工程咨询研究项目数十项,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5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95篇,其中SCI收录20篇、EI 收录21篇。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蔚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主持课题立项论证和相关研究工作,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方案设计、任务协调安排及成果总结;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项目、广东省交通厅科技计划项目等; 完善了浅水地形和陆地径流共同作用下的潮汐河网与河口水沙运动理论;参与研发了高效稳定的河口海岸潮流泥沙多重嵌套数值模拟系统,并应用于潮汐河网和河口的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中;对创新点 1、2、3均有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1、2、3、6(附件2、3、4、10)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代表论文4(附件5)的第四作者。
2罗小峰教授级高工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作为项目第二负责人,主持开发研制了CJK3D数值模拟系统,在系统中负责软件构架、数值模拟算法、测试应用等;将该数值模拟软件成功应用于长江口、珠江口、苏北、福建、广东等省沿海的河口海岸工程案例,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对创新点 2、3有创造性贡献,是软件著作权1(附件8)的第一开发人,是专著1(附件27)的第一作者。
3季小梅副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课题等;参与研究了变化环境下河网与河口泥沙输运的演变趋势、迁移路线和沉积特点;参与构建与完善了高效稳定的河口海岸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水沙动力演变过程综合数值模拟系统,数学模型模拟的成果和相关结论成为本项目研究的重要技术支撑;对创新点 1、2有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4(附件5)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2(附件3)的第三作者,代表性论文1(附件2)的第五作者。
4孔俊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作为主要参与人,提出了高精度对流项处理TVD格式、具有保正性的各向异性扩散项处理方法;阐明了航道浚深对河网内盐水入侵的影响程度,揭示了变化环境下盐水入侵规律;对创新点2、3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5(附件6)的第一作者,软件著作权2(附件9)的第一开发人。
5何杰高级工程师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了水利部公益性项目;采用数学模型进行了水沙运动变化模拟和泥沙回淤计算,论证分析了珠江口水沙环境和伶仃航道回淤问题;对创新点3有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7(附件11)的第一作者,是软件著作权1(附件8)的第四开发人。
6辛文杰教授级高工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作为主要参与人,成功总结了伶仃洋动力地貌基本特征;负责研究成果在伶仃航道浚深工程、广州港南沙港区一、二期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对创新点3有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7(附件11)的第二作者,是软件著作权1(附件8)的第二开发人。
7童朝锋副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课题等;参与研发高效稳定的河口海岸潮流泥沙多重嵌套数值模拟系统;对创新点2有创造性贡献,是授权发明专利1(附件7)的第二发明人。
8时健讲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构建近岸水动力精细化模拟系统,提出了非静压模型垂向压力简化与插值高效计算方法;对创新点2有创造性贡献,授权发明专利1(附件7)的第一发明人。
9徐龑文其他河海大学河海大学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水利部公益性课题等;推导出适用于潮汐河网多汊道盐度扩散的非稳态解析表达式;对创新点1有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6(附件10)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1(附件2)的第六作者。
10路川藤高级工程师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开发研制了CJK3D数值模拟软件,在软件系统中负责数值模拟算法的开发与编写;对创新点2有创造性贡献,软件著作权1(附件8)的第三开发人。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Unravelling the causes of tidal asymmetry in deltas中国入藏号: WOS: 000445316200047张蔚张蔚,郑金海,季小梅, Hoitink, A. J. F., van der Vegt, M.,诸裕良
2其他Surficial sediment distribution and the associated net sediment transport pattern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South China中国入藏号: WOS: 000321083200005张蔚张蔚,郑金海,季小梅, Hoitink, A. J. F., van der Vegt, M.,诸裕良
3其他Comparison of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salt intrusion applied to the Modaomen Estuary中国入藏号: WOS: 000354074400021张蔚徐龑文,张蔚,陈秀华,郑金海,陈小文,吴宏旭
4其他Numerical study of seasonal circulation and variability over the inner shelf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中国入藏号: WOS: 000358604600005季小梅季小梅,Jinyu Sheng,郑金海,张蔚
5其他A high-resolution method for the depth-integrated solute transport equation based on an unstructured mesh中国入藏号: WOS: 000314074000009孔俊孔俊,辛沛,沈城吉,宋志尧,李凌
6授权发明专利非静压模型垂向网格分离计算方法中国ZL201510673876.7河海大学时健,童朝锋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南科院河口海岸潮流泥沙数值模拟系统V2012.1中国2012S8065406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罗小峰,辛文杰,路川藤,何杰,韩玉芳,钱明霞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水体中基于物质扩散各向异性特征的输运模型系统软件V1.0中国2013SR122694河海大学孔俊,叶荣辉,赵红军,金光球,李凌
9其他Morphological chang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中国入藏号: WOS: 000353735400015张蔚张蔚,徐阳,Hoitink, A. J. F.,Sassi, M. G.,郑金海,陈小文,张弛
10其他Hydrodynamic impact on Pearl River Estuary from HZM Bridge中国何杰何杰,辛文杰
进步奖张蔚,罗小峰,季小梅,孔俊,何杰,辛文杰,童朝锋,时健,徐龑文,路川藤河海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
1820737-401 城市典型有机固废碳源高效生物转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项目名称城市典型有机固废碳源高效生物转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江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江南大学,青岛天人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国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镇江东方生物工程设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环境保护的有机固废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领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剩余污泥和餐厨垃圾为代表的城市典型有机固废产量持续增长,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有机固废处理处置的重心已从污染控制转向污染处理与资源开发并重,应用生物技术策略将有机固废转化为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学品等高值化产品已成为目前有机固废处理处置的热点。本项目围绕城市典型有机固废生物转化效率低和发酵产物附加值不高两大关键问题,在有机碳转化率提高、新型深度脱水、发酵产品附加值提升等三个方面展开了新原理和新技术研发,研发了城市有机固废厌氧生物转化和资源化产品开发与利用的新工艺,通过技术集成与工程实践,在城市有机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科技创新如下:1. 针对城市典型有机固废生物转化率低的现状,从发酵物料的预处理技术、发酵系统的智能化全局控制两个方面开展发酵新技术研发,将固废有机质的生物转化率提升至0.38-0.53 g VFA/g VS。2. 针对污泥等有机固废脱水大量使用化学药剂等问题,从生物调理技术、生物基骨架构建体材料两个方面开展脱水新技术研发;在不使用化学药剂的情况下,可实现城市有机固废的深度脱水,泥饼含水率降至50-60%。3. 针对城市典型固废有机质生物转化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难题,从发酵调控、新型厌氧反应器研制两方面开展污泥有机质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的资源化新技术研发,与传统产沼气工艺对比,新工艺的经济效益提高了38.6%。本项目研究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 15项(含1项美国专利),申请发明专利12项,发表科研论文85篇,其中 SCI 论文 38篇,出版著作1部。研究内容及成果经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结论为“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未见相同的报道”。相关成果经吴丰昌院士领衔的专家组鉴定,结论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通过青岛天人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国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全国有机固废处理处置的龙头企业在全国6个省10个市19项城市典型有机固废资源化处理处置中实现了较大规模的技术示范及应用。在过去3年间累计为企业增加销售额 16.36 亿元,实现利润增收 2.21亿元、 节约投资5.97 亿元;支撑了19项城市有机固废的处理处置(或部分环节)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有力推动了我国城市有机固废资源化处理处置技术的发展,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和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主持项目总体技术方案制定和实施,对创新点1、2和3都有重要贡献。主要发明了典型城市有机固废的新型预处理技术、新型生物脱水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及其应用集成。授权发明专利中有3项排名第1【附件1-2, 1-3, 1-4】; 在发表的文章中有67篇是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25篇主要文章见【附件2-10】。出版专著1部【附件5-2】。为本成果依托的成果鉴定【附件2-1】和3项科研项目负责人【2-3, 2-6, 2-7】。
2刘宏波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参与项目总体技术方案制定和实施,对创新点1,2和3有贡献。作为核心负责人,完成合作授权发明专利6项【附件1-2, 1-3,1-4】;合作发表SCI/EI论文39篇,主要文章见【附件2-10】;在1项成果鉴定中排名第2【附件2-1】和2项科研项目负责人【附件2-2, 2-8】。
3郑志永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对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开发了一种基于高含固物料发酵搅拌的错流导向式搅拌桨,具有良好的轴向、径向混合和传热效果,改善了底物传质效果,提高了有机碳的生物转化效率。合作授权发明专利2项【附件1-1,1-5】,合作发表SCI/EI论文2篇(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342: 61-70;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2018,130: 199-207),1项成果鉴定中排名第6【附件2-1】。
4符波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参与项目总体技术方案制定和实施,对创新点1和2有贡献。作为核心负责人,完成合作授权发明专利3项【附件1-2, 1-3, 1-4】,合作发表SCI/EI论文30篇,主要文章见【附件2-10】, 1项成果鉴定中排名第4【附件2-1】。
5曹曼高级工程师青岛天人环境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天人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创新点1的研发,参与开发了典型有机固废生物转化移动式终端监控与操作平台,实现了视频和运行数据即时传输与智能控制、客户无论身在何处均能及时了解反应罐各部位的运行状况以及查询需要的项目实时信息和历史信息,从运行管理层面保障了有机质高效生物转化的进行。在1项成果鉴定中排名第3【附件2-1】。同时,对城市典型有机固废碳源高效转化与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推广有重要贡献。
6林明中级青岛天人环境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天人环境股份有限公参与创新点1的研发,参与完成城市典型固废预处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利用高压电脉冲水解方法促进植物细胞破壁,提高了有机质生物转化率。在1项成果鉴定中排名第5【附件2-1】。并对整个城市典型有机固废碳源高效转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系统的推广有重要贡献。
7李冲高级工程师无锡国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国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创新点2的研发,从生物调理技术、生物基骨架构建体材料两个方面开展了脱水新技术研发,在少使用或不使用化学药剂的情况下,实现了城市固废的深度脱水。在1项成果鉴定中排名第7【附件2-1】。并对整个城市典型有机固废碳源高效转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系统的推广有重要贡献。
8丁春华高级工程师镇江东方生物工程设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镇江东方生物工程设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创新点3的研发,参与研制了一种基于高含固物料发酵搅拌的错流导向式搅拌桨,具有良好的轴向、径向混合和传热效果,可节省搅拌机械能耗10%以上,改善了底物传质效果,提高了有机碳的生物转化效率。在1项成果鉴定中排名第11【附件2-1】,是1项专利的共同发明人【附件1-5】。
9詹晓北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参与创新点3的研发,参与研制了一种基于高含固物料发酵搅拌的错流导向式搅拌桨,是1项专利的共同发明人【附件1-5】,对有机固废碳源高效转化与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推广有重要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Gas-liquid dispersion impeller assembly with annular-sector-shaped concave blades美国US 2018011175444A1江南大学郑志永,孙冬冬,詹晓北,高敏杰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阶梯式水解提高污泥预处理效率和脱水效果的方法中国ZL 201510613992.X江南大学刘和,刘宏波,王元元,符波,马惠君,殷波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强化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的城市污泥预处理方法中国ZL 201210032615.3江南大学刘和,祖叶品,刘宏波,符波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强化有机污泥发酵产酸的装置及其应用中国ZL 201410062427.4江南大学刘和,刘宏波,黄帅,朱艳芳, 符波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发酵罐的错流导向式搅拌桨中国ZL 201310577861.1江南大学,镇江东方生物工程设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詹晓北,郑志永,高敏杰,丁春华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废弃物综合处理工艺中国ZL 201310582816.5青岛天人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辛静,徐吉磊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干湿联合厌氧发酵工艺中国ZL 201310584133.3青岛天人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王鲁民,辛静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沼气站运行状况智能诊断方法中国ZL201310568333.X青岛天人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张晓川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生物原料高压破壁装置中国ZL 201310635988.4青岛天人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徐吉磊,井力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APP的智能罐产气状态监控诊断方法及其系统中国ZL 201510659269.5青岛天人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李琳琳,吕晓东,孙先丽
进步奖刘和,刘宏波,郑志永,符波,曹曼,林明,李冲,丁春华,詹晓北江南大学,青岛天人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国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镇江东方生物工程设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江南大学
1830737-402 生物医用人体修补材料经编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生物医用人体修补材料经编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江南大学,南通新帝克单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海迪科医用制品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生物医用人体修补材料是重要的医疗器械产品,对于提高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大部分该类产品都被国外医药巨头垄断,给国内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如何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体修补材料是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一个艰巨挑战。目前在中国平均每年有超过300万人被诊断出患有腹外病,60岁以上人口病的发病率为3.18%,老年人病的患者大约为540万。由于疝病无法自愈,只能通过手术方式对其进行治疗。以其为典型代表的疝病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多发病症,且疝病无法自愈,若不及时治疗还会产生其他病症。优良的疝气补片将会提高医疗水平并减少手术费用,给医生和病人带来诸多好处。随着人口老龄化,疝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疝修补材料的需求将会越来越迫切,疝修补材料的开发市场也将存在巨大空间。本项目涉及生物医用可降解人体修补材料的生产领域,主要研究经编结构生物医用可降解人体修补材料的研制与临床应用。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取得了在国产经编结构人体修补材料制备、性能与临床应用的突破。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拓展与制备了修补材料纤维原料:制备了生物可降解聚乳酸单丝、壳聚糖纤维纺制纱线等可降解高分子纤维;制备了具有优良人体相容性修补软组织用蚕丝纤维等纤维材料。(2)提出了修补材料经编结构设计理论:提出修补材料结构设计理论,建立修补网类几何结构模型与仿真。建立修补材料的几何模型,实现了对修补材料结构的真实模拟,构建了修补材料仿真的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实现了纤维之间受力变形的真实模拟。(3)攻克了修补材料编织工艺及设备关键技术:在原料创新与结构设计基础上,修补材料编织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研制了新型修补原料整经装备;提出了编织过程中的柔性生产技术及其理论、编织过程中的经纱恒张力控制及补偿技术及关键装置;制备了编织生产装备的短动程针床装置、横移装置及其控制系统。(4)首创修补材料成形与后处理技术:研制了适应于复杂立体形状的修补材料3D成形装备及生产关键技术,提出了修补材料表面改性与洁净处理理论与技术。 本项目已成功开发疝修补材料、人体软组织修补材料等生物医用人体修补材料并进行临床应用与产业化推广。其中疝修补材料在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合作生产与推广、人体软组织修补材料在日照天一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生产与推广、人工肌腱与手术缝合线在山东海迪科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生产与推广。2016-2018年累计实现各类修补材料销售新增利税17546.2万元。项目所产生的技术成果在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同时,打破国外垄断,降低患者医疗负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于国内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指导作用。本项目获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科技论文21篇。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蒋高明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全面负责本项目的方案设计及项目实施,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1-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包括新型修补原料研制、修补材料结构设计理论、修补材料经编装备理论与研制、修补材料三维成形设备研制;(2)以通讯作者或共同作者发表论文6篇【见附件5论文清单3/4/5/6/7/8】;(3)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见附件1知识产权证明专利清单1/2/3/4】;(4)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
2马丕波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主要在科技创新点1-4做出了贡献,承担项目组织、协调、策划与具体实施,包括新型修补原料研制、修补材料结构设计理论、修补材料经编装备理论与研制、修补材料表面处理与三维成形设备研制;(2)参与完成科技项目3项【见附件2评价证明科技项目清单1/2/4】;(3)以通讯作者或共同作者发表论文5篇【见附件5论文清单1/2/3/4/10】;(4)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见附件1知识产权证明专利清单2/3/4】;)(5)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
3丛洪莲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主要在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贡献,同时承担项策划与部分具体实施,包括修补材料结构设计理论、修补网基于几何结构与有限元的仿真模拟、修补材料经编装备张力补偿理论与研制;(2) 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见附件1知识产权证明专利清单1/2/3】;(3)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4万爱兰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主要在科技创新点1-3做出了贡献,同时承担部分具体实施,包括修补材料结构设计理论、修补网基于有限元的仿真模拟、修补材料经编装备张力补偿理论与研制;(1)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科技项目1项【见附件2评价证明项目清单1】;(2)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发表论文1篇【见附件5论文清单10】;(3)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见附件1知识产权证明专利清单1/3】;(4)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5缪旭红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主要在科技创新点1/3/4做出了贡献,同时承担部分具体实施,包括修补材料结构设计理论、修补材料经编装备张力补偿理论与研制、修补材料后处理关键技术;(2)以第一完成人完成科技项目1项【见附件2评价证明项目清单2】;(3)以通讯作者或共同作者发表论文1篇【见附件5论文清单9】;(4)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见附件1知识产权证明专利清单1/2/3/4】;(5)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6马海燕教授级高工南通新帝克单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新帝克单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主要在科技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同时承担部分具体实施,包括可降解修补材料结构设计理论;(2)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见附件2知识产权证明专利清单4/5】;(3)组织实施了修补材料结构设计与生产【见附件3企业应用证明3】;(4)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7夏风林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主要在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贡献,同时承担部分具体实施,包括修补材料结构设计理论、修补材料经编装备张力补偿理论与研制;(2)以第一完成人完成科技项目1项【见附件2评价证明项目清单3】;(3)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见附件1专利清单1】;(4)以共同作者发表论文3篇【见附件5论文清单5/7/8】;(5)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8林志雄副高级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主要在科技创新点3/4做出了贡献,承担项目部分具体实施,包括修补材料经编装备理论与研制、修补材料表面处理与三维成形设备研制;(2)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见附件1知识产权证明专利清单6/7】;(3)组织修补材料制备与三维成形生产【见附件3企业应用证明6】;(4)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
9程光起工程师山东海迪科医用制品有限公司山东海迪科医用制品有限公司(1)主要在科技创新点3/4做出了贡献,同时承担部分具体实施,包括修补材料结构设计理论、修补材料经编装备研制;(2)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见附件1知识产权证明专利清单8/9】;(3)组织实施修补材料的工业化生产【见附件3企业应用证明1】;(4)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10张琦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主要在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贡献,同时承担部分具体实施,包括修补材料结构设计理论、修补材料经编装备张力补偿理论与研制;(2)以共同作者发表论文3篇【见附件5论文清单5/7/8】;(3)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for forming fall lante weave by using groove pin warp knitting machine based on servo driving美国US10077514B2江南大学蒋高明,丛洪莲,夏风林,缪旭红,万爱兰,彭佳佳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舌针经编机上的引纬装置中国ZL201410496128.1江南大学马丕波,蒋高明,缪旭红,陈晴,丛洪莲,高哲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管状多层多轴向经编机中国ZL201510391207.0江南大学马丕波,缪旭红,蒋高明,陈晴
4授权发明专利经编可调式张力补偿装置中国ZL201510999442.6江南大学缪旭红,蒋高明,万爱兰,马丕波,陈晴,张灵捷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大直径生物可降解聚乳酸单丝及其生产方法中国ZL201310734629.4马海燕马海燕
6授权发明专利大直径聚乙烯醇单丝及其生产方法中国ZL201310749249.8马海燕马海燕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聚乳酸抑菌缓释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951502.7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艳文,杜瑞红,林志雄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钛种植体表面制备微纳米结构的方法中国ZL201210432046.1厦门大学、厦门大博颖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王周成,陈燕文,林志雄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抗菌缝合针涂层方法中国ZL201310747984.5程光起程光起,李国华,孙宝柱
10授权发明专利高分子可吸收抗菌型手术缝合线的涂层方法中国ZL201210212452.7单县润康缝合材料有限公司程光起,张建林
进步奖蒋高明,马丕波,丛洪莲,万爱兰,缪旭红,马海燕,夏风林,林志雄,程光起,张琦江南大学,南通新帝克单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海迪科医用制品有限公司江南大学
1840737-403 食品中典型生物危害因子的快速检测技术及示范应用
项目名称食品中典型生物危害因子的快速检测技术及示范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江南大学,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保障食品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生物性风险是食品安全的最大问题,全球每年发生40-60亿例食源性腹泻,造成近200万儿童死亡。《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8)》统计指出,我国每年由生物性风险导致的不合格食品数占32.74%,占因食源性因素就诊数的近半数以上。如何迅速查明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生物性风险因素,是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委科技计划的资助下,在典型食品生物性风险的识别、捕获和高效测定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和显著成效:(1)创新基于阴性和阳性对照体系的杂交瘤筛选技术,发展典型生物性风险物质的单克隆抗体57种,有效提高了复杂食品基质种生物性风险物质的高效识别。项目组着眼于典型的食品生物性风险物质包括致病菌及其毒素、过敏原以及食品抗营养因子,针对靶标核心表位和特征性结构设计了人工抗原,通过在筛选过程中设置阴性和阳性对照,成功筛选了满足实际检测需求的高特异性抗体57种,包括食源性致病菌的高特异性抗体20种,典型食物过敏原及抗营养因子特异性抗体12种,相关毒素抗体25种,抗体的亲和常数均在10^9 L/Mol以上,全部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和应用。(2)基于类识别性抗体,实现了对相关性靶标的多重测定,研发“多合一”层析技术,结合开发的数字检测设备,实现了高通量、定量测定,有效提高了检测效率。深入分析了致病菌及其相关毒素的核心共同抗原表位,利用类识别抗体与相似结构抗原的多反应性特征,实现了同属内不同种致病菌的同时测定。在此基础上,将不同抗体的胶体金标记物混合,通过延长层析试纸条的“检测区”,增加捕获条带,研制了“条形码”式检测试纸条,实现了多类别危害物的高通量同时测定,开发的数字读数仪批间精密度变异系数(CV)<5%,测试时间≤7s。(3)构建了基于蛋白指纹图谱技术的典型食源性致病菌的筛查谱库;结合网络技术,发展了可视化在线分析系统,实现了实现了快速筛查和鉴定。为实现典型致病菌的快速鉴定和分析,项目组采集并分离了214株食源性致病菌,结合实验室的标准菌株,建立了菌株种属特异性指纹图谱库,实现了对典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鉴定和分析。同时,通过在智能手机平台上搭建动态监控软件,结合智能手机终端APP软件实现了食品企业生产过程各个检测点信息的实时汇总和报告,大大提高了食品生产过程中风险因子的监测效率。本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32项、软件著作权2件,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论文60篇),研制了87种快速检测产品(32种试剂盒,28种试纸条),相关技术和产品在全国30多个省、市和地区的食品加工企业以及检测机构广泛应用,累计实现新增销售收入45.276亿元,实现了食品安全从被动应付到预防为主、主动保障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胥传来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本项目的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学术思想的提出:(1)设计了食物过敏原、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毒素、食物抗营养因子的免疫抗原,成功获得了57种高效抗体(创新点1);(2)提出了食品中典型生物性风险物质的快速分析策略,提出了高灵敏和高通量检测模式(创新点2),(3)主导完成了食源性致病菌指纹图谱库的构建(创新点3)。以通讯和共同作者发表论文61篇;以第一和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2件,软件著作权2件,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个人总工作量的80%。
2匡华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本项目的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1)参与了典型食品生物性风险物质的抗体筛选和制备;完成了系列免疫检测探针的制备;(2)参与了MALDI-TOF-MS分析和鉴定食源性致病菌的工作,对创新点1、2和3均有贡献。以第一和共同作者发表论文57篇;以第一和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3件,软件著作权2件,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个人总工作量的70%。
3徐丽广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本项目的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1)参与制备了生物毒素类系列免疫检测探针;(2)参与了开展了高通量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对创新点1和创新点2有贡献。以第一和共同作者发表论文54篇;以第一和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8件,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个人总工作量的65%。
4郝昌龙助理研究员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本项目的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1)参与完成了免疫检测探针的标记方法开发;2)参与了开展了食源性致病菌鉴定的PCR方法比对,对创新点1和创新点3有贡献。以第一和共同作者发表论文11篇;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个人总工作量的60%。
5孙茂忠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本项目的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1)参与完成了胶体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和免疫分子标记探针的稳定性测试;2)参与开展了免疫快速检测前处理方法的开发;对创新点1和创新点2有贡献。以第一和共同作者发表论文10篇;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个人总工作量的50%。
6刘丽强副研究员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本项目的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1)参与完成了食物过敏原、致病菌的抗原改造和抗体筛选;2)参与完成了食源性致病菌免疫层析技术的开发;对创新点1和创新点2有贡献;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个人总工作量的45%。
7张睿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南京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南京海关本项目的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1)参与完成了食物过敏原、致病菌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的验证以及与国家标准方法的比对;2)参与完成了食物过敏原、致病菌快速检测和鉴定指纹图谱库技术在口岸检测工作中的示范应用;对创新点2和创新点3有贡献;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个人总工作量的40%。
8沈崇钰研究员南京海关(原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南京海关(原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本项目的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1)参与完成了食源性致病菌免疫分析技术与平板涂抹等国家标准方法的比对和验证;2)参与完成了食源性致病菌指纹图谱数据库在食品检验检疫中的示范应用;对创新点2和创新点3有贡献;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个人总工作量的35%。
9高巍教授级高工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本项目的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1)参与完成了食品中抗营养因子、过敏原免疫快速检测技术与国家标准方法的比对和验证;2)参与完成了食源性致病菌指纹图谱数据库在食品日常检验中的示范应用;对创新点2和创新点3有贡献;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个人总工作量的30%。
10郑乾坤副高级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本项目的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完成了致病菌、生物毒素以及过敏原等食品免疫快速检测技术以及食源性致病菌指纹图谱数据库在肉制品品质和质量控制中的示范应用;对创新点2和创新点3有贡献;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个人总工作量的2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的酶联免疫方法 中国ZL 201310122478.7江南大学胥传来,王文彬,匡华,宋珊珊,刘丽强,徐丽广,胡拥明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的双抗体夹心法 中国ZL 201310001683.8 江南大学胥传来,王文彬,匡华,宋珊珊,刘丽强,徐丽广,胡拥明
3授权发明专利定量检测食品或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标志物β-碱性磷酸酯酶的双抗体夹心法 中国ZL 201310122480.4 江南大学胥传来,王文彬,匡华,宋珊珊,刘丽强,徐丽广,胡拥明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检测牛奶中β-内酰胺酶的酶联免疫方法中国ZL 201310001684.2江南大学胥传来,王文彬,匡华,宋珊珊,刘丽强,徐丽广,胡拥明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E的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 201410051704.1江南大学匡华,胥传来,孔德昭,马伟,徐丽广,宋珊珊,刘丽强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食品中鸡蛋过敏原卵清蛋白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中国ZL 201010209055.5江南大学胥传来,邓小芳,勇倩倩,马文蔚,陈莲君,严文静,屈昌龙,吴晓玲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胞内β-葡萄糖苷酸酶的双抗体夹心法中国ZL 201310691119.3江南大学匡华,胥传来,王文彬,徐丽广,马伟,刘丽强,宋珊珊,胡拥明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鱼过敏原标准物的制备方法中国ZL 201010597749.0江南大学匡华,胥传来,邓小芳,马文蔚,勇倩倩,宋姗姗,王利兵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单克隆抗体的检测食品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双抗体夹心法中国ZL 201310506513.5江南大学胥传来,王文彬,匡华,徐丽广,马伟,刘丽强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单克隆抗体的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属的特异性双抗体夹心法中国ZL 201510183851.9江南大学匡华,胥传来,王文彬,徐丽广,马伟,刘丽强,宋珊珊,胡拥明
进步奖胥传来,匡华,徐丽广,郝昌龙,孙茂忠,刘丽强,张睿,沈崇钰,高巍,郑乾坤江南大学,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江南大学
1850737-404 大型结构件真空铸造膜智能生产技术及装备
项目名称大型结构件真空铸造膜智能生产技术及装备推荐/提名单位/人江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江南大学,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圣马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大型结构件真空铸造膜是风电、航天等大型结构件在真空铸造成型过程中的多层复合材料,市场需求量约2万吨/年,年增量约20%。6米-12米幅宽真空铸造膜生产技术难度大,全球仅意大利邦德拉公司拥有该项技术,装备价格十分昂贵(约270万欧元/台)。本项目从2009年起,江南大学与该行业技术领先的两家企业联合攻关,在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资助下,以“装备原始创新-流程优化改进-生产智能提升”整体集成创新为技术途径,攻克了大型结构件真空铸造膜智能生产关键技术,研制了国内首台12米幅宽大型结构件真空铸造膜生产装备,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个拥有该项技术的国家,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核心技术创新如下:(1)自主研发了挤出系统虚拟仿真、流变学仿真分析软件,在国内首创了低剪切高压缩比专用PA螺杆、12米大口径短流程五层共挤中心进料外锥面叠加模头等装备核心工艺部件,突破了高温加工环境下不同原料性能约束、熔体质量与挤出速度协同优化的工艺瓶颈,实现了高温环境PA层挤出机在420kg/h的产量下熔体温度可控,PA层厚度占比可达68%,比国外同类装备技术指标提高了1倍。(2)针对大型结构件真空铸造膜生产装备9大装置高精度协同运行难题,独创了一种宽幅薄膜挤出系统一体化同步旋转控制装置,提出了“参数-装置-成套装备”三级模型协同的高精度工艺智能控制方法,自主研发了控制系统,突破了国产多层共挤薄膜生产装备控制系统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境,厚薄均匀度误差指标从国外装备≤±8%提升到≤±6%。(3)面向大型结构件真空铸造膜生产需求,优化改进传统吹膜工艺流程,创建了工艺驱动的原料自动切换控制系统,研发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工况自适应吹膜成形控制系统,克服了行业普遍采用的人工配料、基于单点检测的成形控制方法存在的弊端,实现了原料自动精准配比、切换时间缩短了58%,成形稳定性提高了15%。 (4)创建了国内唯一面向大型结构件真空铸造膜定制的智能生产管控系统,从“层次-流程-时间”多维协同的创新视角,构建了装备生产投入-产出绩效模型,基于大数据分析挖掘生产瓶颈,解析参数变化和运行状态对装备绩效的影响,支持生产全流程自优化决策,装备产能比优化前提高了1.5倍,每公斤产品能耗低于国外先进装备8%,系统通过了第三方性能测试。本项目装备11项技术参数指标超越国外同类装备,售价仅为国外装备的1/2,实现了装备和产品的进口替代,为我国风电、航天等大型结构件的轻量化制造提供了保障。中国科学院吴宏鑫院士等专家组成的技术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整体技术难度大,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在宁波沥高、嘉兴佑威等多家企业成功应用,为金风、远景、阳明中国三大风机生产商提供了大型结构件真空铸造膜技术产品,新增利润逾8亿元人民币。项目相关技术成果入选了2016年第二届军民融合高科技成果展。项目第一完成人王艳,在项目完成期间入选了2017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艳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本项目总负责人,对科技创新点2、3、4做出了主要贡献。研究了三级模型协同的高精度工艺优化控制方法、工况自适应的吹膜工艺流程优化技术,研发了大型结构件真空铸造膜智能生产软件系统中的生产能耗管控系统。旁证材料:论文(附件29、32、33、35、36)第一/通讯作者、专利证书(附件09、10、11)第一发明人、验收证书(附件18)、鉴定证书(附件19)。从事本研发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60%。
2纪志成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成套装备多装置高精度控制技术与智能生产优化决策系统设计,对科技创新点2、4做出了主要贡献。设计了大型结构件真空铸造膜智能生产软件系统总体架构,研发了装备高效能协同运行电气控制系统、生产执行与制造物联子系统。旁证材料:论文(附件29、30、32、33、35、36)主要作者;专利证书(附件08)第一发明人、专利证书(附件09、10、11)主要发明人;验收证书(附件17)、鉴定证书(附件19)第一完成人。从事本研发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50%。
3吴定会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成套装备多装置高精度工艺控制技术研究与智能生产系统设计,对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突出贡献。研发了装备内部多个运动部件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吹膜工艺流程的成形优化子系统。旁证材料:专利证书(附件07)第一发明人、专利证书(附件08)主要发明人;论文(附件31)第一作者、论文(附件30)主要作者;鉴定证书(附件19)。从事本研发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50%。
4李浩高级工程师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对科技创新点1、3做出了主要贡献。研发了大体积短流程锥面叠加共挤模头、原料自动配比切换控制系统,以及整机装备的应用推广。旁证材料:专利证书(附件02、03)第一发明人,专利证书(附件06)主要完成人,鉴定证书(附件19)。从事本研发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50%。
5王子赟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项目科技创新点2的主要贡献者,研究了装备高精度工艺控制技术的工艺库构建与机理模型在线辨识方法。旁证材料:论文(附件30)第一作者、论文(附件34)主要作者;鉴定证书(附件19)。从事本研发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40%。
6陈文涛高级工程师无锡圣马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圣马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单位无锡圣马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对科技创新点3、4做出了主要贡献。参与研发了原料自动切换控制技术和智能生产一体化软件系统,并推广了吹膜生产流程优化技术与智能生产软件。旁证材料:鉴定证书(附件19),验收证书(附件17)。从事本研发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40%。
7李子平高级工程师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科技创新点1和2的主要贡献者,研发了工艺部件优化设计虚拟仿真软件、宽幅薄膜挤出系统一体化同步旋转控制装置,以及整机装备的应用推广。旁证材料:专利证书(附件04、05)第一完成人,鉴定证书(附件19)。从事本研发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40%。
8潘庭龙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项目科技创新点2的主要贡献者,研发了宽幅薄膜装备高精度工艺控制装置。旁证材料:鉴定证书(附件19)。从事本研发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3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面向能耗的离散制造系统资源的动态配置方法中国201510107687.3江南大学王艳,高云,纪志成
2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改进的猫群算法的离散制造车间调度方法中国201610403120.5江南大学王艳,毛志慧,纪志成,潘琛
3授权发明专利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机床制造系统加工节能优化方法中国201610258063.6江南大学王艳,蔡磊,纪志成, 潘琛
4授权发明专利基于自适应粒子群算法的塑料片材机能耗优化方法中国201510051405.2江南大学纪志成,高春能,田娜,吴定会,严大虎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成型产品在线质量检测方法中国201611135667.8江南大学吴定会,纪志成,许世鹏,高聪,朱圆圆等
6授权发明专利多层共挤吹塑机机头中国201110328989.5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李浩,林楚漂,马佳圳
7授权发明专利自粘膜收卷牵引系统和自粘膜收卷牵引方法中国201410517888.6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李子平,林洁波,孙靖寰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塑料吹塑机分布式自动控制系统中国200610035293.2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李子平,吴彦明
9授权发明专利多层共挤吹膜设备和多层共挤吹膜工艺中国200910037013.5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陈新辉,黄虹,李浩,林梓生,孙伟龙等
10授权发明专利石头纸吹膜法生产设备中国201010236841.4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李浩,陈新辉,李孟东,蒋中成,林永忠,何二君
进步奖王艳,纪志成,吴定会,李浩,王子赟,陈文涛,李子平,潘庭龙江南大学,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圣马科技有限公司江南大学
1860737-407 生物基环保增塑剂的创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生物基环保增塑剂的创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江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江南大学,江苏雷蒙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向阳科技有限公司,南通海珥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天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增塑剂是聚氯乙烯(PVC)塑料添加剂中产量及消费量最大的一类助剂,我国是亚洲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长期以来,国内主要增塑剂产品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然而,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对符合欧盟要求的高品质增塑剂品种与功能性产品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使得国内的这些主增塑剂本身品质缺陷导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由邻苯类增塑剂滥用引发的突发涉及大众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本项目利用生物质开发对人体安全、符合国际标准的环保增塑剂产品及其生产工艺,主要技术创新包括:(1)系列生物基环保增塑剂的研制针对生物基环保增塑剂品种少、基础科学数据缺乏的现状,研制了多种生物基环保增塑剂,研究其基本组成、构效关系与生物安全性,并与传统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为环保增塑剂的产业化提供科学基础,关键技术点包括:以动植物油脂为原料研制了多种环氧脂肪酸酯类增塑剂,以柠檬酸为原料研制了多种柠檬酸酯类增塑剂,并以乳酸、腰果酚、甘油等为原料设计了多种生物基增塑剂。(2)高性能生物基增塑剂的催化合成针对高性能生物基增塑剂生产过程中的环氧化、酯化、聚合反应,开发非浓硫酸型催化剂及其应用工艺,为生物基环保增塑剂的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关键技术点包括:针对环氧油脂基、柠檬酸酯基和甘油基环保增塑剂的制备,开发了多种高效的环氧化、酯化、聚合催化剂体系,研究了催化机理并进一步指导实践,获得了高性能生物基增塑剂的高效催化合成技术。(3)高品质生物基增塑剂的产业化设计工艺路线实现生物基环保增塑剂的产业化,构建了生物基增塑剂生产的质量保证体系,关键技术点包括:建立了生物原料的高效分离技术,创立了高浓度双氧水生产高品质环氧脂肪酸酯类增塑剂的新途径,创立了连续法生产柠檬酸酯和环氧大豆油的新工艺,设计了废弃油脂全组分高值化利用制备生物增塑剂的技术路线,实现了工业废水综合利用及达标排放。 本项目在国家、省部纵向课题和产学研开发课题的支持下,研制了系列高品质生物基环保增塑剂,开发了多种高效催化体系和产业化技术,为促进增塑剂行业环保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9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8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篇),主编出版学术著作2部,在江苏雷蒙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向阳科技有限公司、南通海珥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天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产来,产品性能优越、深受市场欢迎,近三年新增利润1.82亿元、新增税收1.40亿元、创收外汇9321万美元,引领了我国增塑剂行业的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蒋平平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设计了本项目总体思路、组织了本项目具体实施,对主要技术创新(1)系列生物基增塑剂的创制、(2)高性能生物基增塑剂的催化合成和(3)高品质生物基增塑剂的产业化均做出突出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30项(其中19项已获授权)。支撑材料:给出7项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附件3、附件6-11),85篇研究论文(附件27-30的全部文章),主编2本增塑剂著作(附件37),培养博士4名、硕士29名,第一完成人获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附件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附件13)和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基金项目(附件14)、企业项目负责人,江苏省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主要参与者。
2张萍波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参与了本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具体实施,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创新(1)系列生物基增塑剂的创制、(2)高性能生物基增塑剂的催化合成和(3)高品质生物基增塑剂的产业化均做出较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支撑材料:2个授权发明专利(附件6和附件7)和24篇研究论文的主要完成人(附件27中的C19、C23、C29、C30,附件28中的C31、C35、C39、C40、C43,附件29中的E1、E3、E4、E5、E8、E10、E11、E12、E13、E14、E15和附件30中的E16、E18、E24、E28),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中央高校自主科研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基金项目项目主要参与者(附件31)。
3董玉明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参与本项目的设计和具体实施,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创新(1)系列生物基增塑剂的创制、(2)高性能生物基增塑剂的催化合成和(3)高品质生物基增塑剂的产业化均做出较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支撑材料:2个授权发明专利(附件6和附件8)和23篇研究论文的主要完成人(附件27中的C22、C23、C25、C26、C27、C28、C30,附件28中的C31、C32、C35、C41、C42、C51、C52、C53,附件29中的E1、E2和附件30中的E23、E24、E25、E26、E28、E29),作为第二完成人获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江苏省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附件14)负责人,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基金项目主要参与者(附件31)。
4冷炎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组织了本项目部分研究内容的具体实施,对技术创新(1)系列生物基增塑剂的创制中“柠檬酸酯增塑剂的研制”、(2)高性能生物基增塑剂的催化合成中“催化酯化和催化聚合”、(3)高品质生物基增塑剂的产业化中“生物质高效分离技术、连续法生产柠檬酸酯”做出了较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支撑材料:1个授权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附件10)和10篇研究论文的主要完成人(附件28中的C31、C34、C37、C38、C39、C40、C46和附件29中的E7、E9和附件30中的E18),中央高校自主科研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基金项目项目主要参与者(附件31)。
5周永芳高级工程师江苏雷蒙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雷蒙新材料有限公司组织了本项目部分研究内容的具体实施,对技术创新(1)系列生物基增塑剂的创制中“柠檬酸酯增塑剂的研制”、(2)高性能生物基增塑剂的催化合成中“催化酯化和催化聚合”、(3)高品质生物基增塑剂的产业化中“生物质高效分离技术、连续法生产柠檬酸酯”做出了较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支撑材料:3个授权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附件4、附件6和附件8),作为副主编出版《环保增塑剂》(附件37)。
6李祥庆高级工程师江苏向阳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向阳科技有限公司组织了本项目部分研究内容的具体实施,对技术创新(1)系列生物基增塑剂的创制中“环氧脂肪酸酯增塑剂的研制”、(2)高性能生物基增塑剂的催化合成中“催化环氧化”、(3)高品质生物基增塑剂的产业化中“生物质高效分离技术、高浓度双氧水环氧化应用、废弃油脂高值化利用集成技术”做出了较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支撑材料:2个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附件2和附件5), 发明专利“一种无毒环保型环氧增塑剂制备方法”荣获第八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证书见附件26)。
7邓健能高级工程师南通海珥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海珥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织了本项目部分研究内容的具体实施,对技术创新(3)高品质生物基增塑剂的产业化中“生物质高效分离技术、高浓度双氧水环氧化应用、工业废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实施做出了较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支撑材料:4篇研究论文的主要完成人(附件28中C49和附件30中的E17、E21、E27)。
8李晓东高级工程师安徽天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天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组织了本项目部分研究内容的具体实施,对技术创新(3)高品质生物基增塑剂的产业化中“生物质高效分离技术、高浓度双氧水环氧化应用、工业废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油脂高值化利用集成技术”实施做出了较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支撑材料:1篇研究论文的主要完成人(附件3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利用废弃油脂生产环氧增塑剂的方法中国ZL 200710022603.1江阴市向阳科技有限公司李祥庆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稀土盐二元复配型固体酸催化制备柠檬酸三丁酯的方法中国ZL 200810195075.4江南大学蒋平平; 魏猛; 杜晓晗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乙酰柠檬酸酯的提纯方法中国ZL 200610161532.9江苏雷蒙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周永芳;曹立军;陈平;吴小良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无毒环保型环氧增塑剂的制备方法中国ZL 201010235389.X江阴市向阳科技有限公司李祥庆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环氧聚酯增塑剂的制备方法中国ZL 201110120781.4江南大学蒋平平;李成成;董玉明;周永芳;张萍波;苗红艳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酯化反应的固体酸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 201110122153.X江南大学蒋平平;郁盛健;张萍波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无毒环保的纳迪克酸酐聚酯增塑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 201110269154.7江南大学蒋平平;苗红艳;董玉明;李成成;周永芳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高浓度双氧水环氧化油脂制备环保增塑剂的方法中国ZL 201310276034.9江南大学蒋平平;郑佳伟;王富才;彭敏佳;吴江浩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相环氧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中国ZL 201310020872.X江南大学蒋平平;张书源;冷炎;莫贯田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以生物质原料制备柠檬酸丁苄酯的方法中国ZL 201410173829.1江南大学蒋平平;叶媛园
进步奖蒋平平,张萍波,董玉明,冷炎,周永芳,李祥庆,邓健能,李晓东江南大学,江苏雷蒙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向阳科技有限公司,南通海珥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天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南大学
1870737-408 多智能体视觉信息网络协同联动控制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多智能体视觉信息网络协同联动控制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江南大学
项目简介多智能体系统是在智能体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通信和协同算法,实现各个智能体信息共享,协同合作的复杂系统。其能够解决很多单智能体无法应对的情况,具有单智能体系统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很多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多智能体对环境的认识是其进行控制与决策的重要依据。以工业分拣机器人、无人机为代表的多智能体,视觉感知是其在协同作业中获得信息、构建世界模型的主要途径。在多智能体系统运行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多智能体协同控制和视觉感知问题。本项目首先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从智能体驱动层、感知层、控制层和通信系统出发,设计具有自定位功能和协同定位功能的智能体;随后研究自定位单元视觉伺服系统中摄像机实时视觉检测算法,包括图像分割算法、目标检测算法、图像定位算法、视频压缩算法,实现在摄像机图像中的目标实时定位。以无人机为背景,重点研究了基于图像识别的无人机自动着陆系统,解决无人机执行任务过程易发生事故、操作最具有挑战性等应用性问题,实现无人机完全无人化自动着陆。同时研究了多传感器融合的无人机定位和建图技术,解决室内复杂应用场景无人机设备难以得到准确的位置等使用场景限制,实现三维障碍物感知能力,弥补光学传感器在传感原理上的缺陷,提升无人机在室内外飞行时的安全性。通过研究基于随机切换模型的多智能体有限时间控制协议,解决在复杂的工业过程中多输入多输出多变量之间耦合问题,攻克控制系统同时控制多个受控目标、传统单变量回路方法很难进一步提高控制精度等技术瓶颈,提高无人机姿态闭环动态响应和稳定性,在无人机受到较大内外扰动时,仍可实现多受控目标同时精准控制。以工业分拣机器人为背景,重点研究了一种新的多视觉传感器的图像重建仿真系统,探索恶劣环境下的图像去噪的有效方法,并对图像感兴趣区域分割、特征信息提取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多传感器同步及图像融合方法,通过建立模型确定各传感器节点之间空间信息相关性及传感器的标定,从而重构物体三维结构及获取物体空间位置,实现了高精度的立体视觉引导定位技术。提出基于时滞状态倒数反馈的一致性协议,将此协议分别应用到带有无向通信拓扑的一阶时滞和带有有向通信拓扑的二阶时滞视觉物联网系统当中。实现了高精度的识别引导抓取技术、高精度机器人定位抓取技术、柔性相机标定技术。为自动化组装、上下料以及其他复杂加工机器人应用提供智能三维视觉引导解决方案。该方案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视觉定位,引导机械手臂准确抓取,提高了机器人感知功能。本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7项,本项目在2016-2018年期间,已在江苏数字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埃姆维工业控制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图安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锡赛默斐视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市电子仪表工业有限公司、苏州明志科技有限公司得到应用。项目总投入接近26000万,产生21798万的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彭力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80%。(2)提出了提供一种网络环境中远程状态估计的事件驱动的传感器数据传输策略,可以很好的平衡估计误差和传输速率。同时研究了一种新的多视觉传感器的图像重建仿真系统,探索恶劣环境下的图像去噪有效方法,并对图像感兴趣区域分割,特征信息提取方法、多传感器同步及图像融合方法等。支撑了创新点1、3,旁证材料见附件FJ02、FJ20-FJ22、FJ27-FJ29.
2谢林柏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75%。(2)针对有界加速度移动多智能体,使用多个位移传感器对其进行协同跟踪,设计了基于传感器自身速度近似、时滞位置协调反馈、时滞位置跟踪反馈的采样数据协同跟踪协议,实现了对有界加速度移动智能体的有界可控误差实时跟踪;针对有界急动度移动智能体为目标,使用多个位移—速度传感器对其进行协同跟踪,设计了基于传感器自身加速度近似、时滞速度协调反馈、时滞速度跟踪反馈的采样数据协同跟踪协议,实现了对有界急动度移动智能体目标的有界可控误差实时跟踪;支撑了创新点2,旁证材料见附件FJ35、FJ36.
3樊启高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75%。(2)提出一种移动目标协同定位方法,其特征是利用捷联惯导模块和超宽带无线传感器对移动目标的参数进行感知,建立捷联惯导和超宽带无线耦合模型,由捷联惯导模块输出移动目标高精度姿态信息,在捷联惯导模块输出的运动参数补偿下,超宽带无线传感器输出移动目标高精度的位置信息,并对捷联惯导模块输出的位置信息进行校正,从而实现封闭环境下定位区域内移动目标输出位置和姿态信息。支撑了创新点2,旁证材料见附件FJ05-FJ07,FJ23-FJ26.
4张正道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70%。(2)针对物体空间的标定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基元匹配的图像识别算法,能够实现视频图像的快速检索。研究一种运用全局标定方法确定物体空间信息的方法,提出一种用于图像重建的快速匹配新方法,一般来讲,边缘含有丰富的信息,有利于三维机构重建和目标识别,支撑了创新点3,旁证材料见FJ37、FJ38.
5吴治海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65%。(2)提出了采样数据一致性信息融合算法,实现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提出了基于采样数据协同跟踪协议,实现了对有界加速度和有界急动度移动智能体的有界可控误差实时跟踪,视觉物联网中的视觉图像信息同步与一致性。支撑了创新点3,旁证材料见附件FJ30、FJ31.
6闻继伟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65%。(2)基于韦布尔分布描述多智能体的生命周期特征,即初期故障期、偶发故障期和磨损故障期,并将之建模为随机切换系统的三个运行模态。提出基于随机切换模型的多智能体有限时间控制协议。基于随机切换模型,进一步研究了其有限时间控制协议设计问题,确保智能体内部状态变量满足有限时间有界要求,同时整个多智能体系统具有一定的干扰抑制水平。同时针对多智能体图像、视频采集存储效能和网络带宽的限制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大纲视图的视频压缩方法。支撑了创新点2、4,旁证材料见FJ32-FJ34、FJ39.
7陈乐春高级工程师江苏数字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数字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60%。(2)组织实施并验证了基于基于随机切换模型的多智能体有限时间控制协议,解决在复杂的工业过程中多输入多输出多变量之间耦合存在,攻克控制系统同时控制多个受控目标、传统单变量回路方法很难进一步提高控制精度等技术瓶颈,提高无人机姿态闭环动态响应和稳定性,在无人机受到较大内外扰动时,仍可实现多受控目标同时精准控制。支撑了创新点2,3,旁证材料见附件FJ3、FJ4.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双飞控系统的固定结构式垂直起降飞机及其控制方法中国2015102578364江苏数字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乐春
2授权发明专利无人机空中显示图案及视频的方法中国201711385800X江苏数字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乐春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的运动评估系统中国ZL201610294925江南大学樊启高,孙璧文,孙艳,武亚恒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室内停车场多目标跟踪定位系统中国ZL201510138256江南大学樊启高,孙璧文,武亚恒,于振中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移动目标协同定位系统及定位方法中国ZL201310078769中国矿业大学李威,罗成名,樊启高,王禹桥,杨海
6授权发明专利室内无人机定位系统中国2014102594254江苏数字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乐春
7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改进全卷积网络的多尺度感知行人检测方法中国2018105638731江南大学彭力,刘辉,闻继伟
8授权发明专利自主移动传感器网络动态建模与控制技术中国ZL200710024100江南大学彭力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远程状态估计的事件驱动的传感器数据传输方法中国ZL201510902539江南大学彭力,李云骥
进步奖彭力,谢林柏,樊启高,张正道,吴治海,闻继伟,陈乐春江南大学江南大学
1880737-410 生物还原制备大位阻手性醇基医药中间体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生物还原制备大位阻手性醇基医药中间体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江南大学,江苏一鸣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大位阻手性醇是含有一个及以上苯基等大位阻基团的手性化合物,作为关键合成砌块广泛用于医药和材料等领域,如(R)-和(S)-(4-氯苯基)-(吡啶-2-基)-甲醇可用于合成抗过敏药贝他斯汀、(S)-2-羟基-3-苯基丙酸用于合成丹参素、(R)-2-羟基-4-苯基丁酸乙酯用于合成普利类降压药等。近10年来,在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计划资助下,项目组针对上述大位阻手性醇基医药中间体的酶法合成过程中缺少高效和高耐受性生物催化剂、立体选择性不高且手性识别机制不明确、底物上载量和产品化学纯度不高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发展高立体选择性的生物不对称还原体系入手,开发了针对高效羰基还原酶的快速筛选平台和立体选择性羰基还原酶的精准改造技术,建立和优化了生物不对称还原合成大位阻手性醇的新型技术路线,实现了大位阻手性醇基医药中间体的高效、绿色生物合成。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 高效羰基还原酶及其产生菌的快速筛选平台及应用。改进了传统土壤筛选和基因组数据挖掘方法,提出了基于羰基特征显色反应的高通量筛选方法,获得了具有良好工业应用开发潜力的羰基还原酶,解决了缺少还原大位阻底物的羰基还原酶的瓶颈问题。(2) 高立体选择性羰基还原酶的精准改造和定向创制技术。提出了基于组合饱和突变策略用于羰基还原酶活性中心重构,显著提高了酶对大位阻底物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开发了“极性筛选+迭代组合”的精准改造酶立体选择性的新思路,实现了酶立体选择性的反转,揭示了羰基还原酶手性识别大位阻底物的“极性门”机制,解决了立体选择性低和手性识别机制不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3) 生物还原合成大位阻手性醇体系的搭建及系统优化。构建了利用二醇类辅底物高效再生NADPH的系统用于生物不对称还原反应,将双水相介质系统应用于双芳基酮类底物的不对称还原,系统优化了生物还原体系中底物添加方式、辅底物添加量、碱液种类、两相组成等因素,实现了大位阻手性醇的高效不对称合成,解决了底物上载量低的技术问题。(4) 高纯度手性醇系列产品的中试和产业化关键工艺。采用了水和萃取剂共沸减压蒸馏的工艺,提出了“中空纤维膜超滤+连续离心萃取”工艺路线,降低了萃取剂用量并提高了萃取效率,回收了辅产物葡萄糖酸钙,提高了工艺路线的经济性并降低了废水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解决了分离得率和化学纯度低的行业难题。本项目对羰基还原酶的挖掘和关键改造技术及在制备大位阻手性醇化合物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应用基础研究,建立了绿色、高效的生物转化和产物提取的工艺过程,以上产物总收率均>90%,产品纯度达到药用级或FCC要求,整体水平处于国际领先。申请美国发明专利4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9项,发表SCI论文31篇(14篇论文IF大于3,最高IF14.357)。研究成果已在山东睿鹰制药有限公司、山东隆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一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长兴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等多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应用,新增产值近10.57亿元,利税2.67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倪晔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负责本项目的总体设计;(2)高效羰基还原酶及产生菌的高效筛选平台(创新点 1);高立体选择性羰基还原酶的精准改造和定向创制(创新点 2);生物还原合成大位阻手性醇体系的搭建和优化(创新点 3);(3)以第一或责任作者发表 SCI 论文 29 篇【见附件 FJ23-24 论文清单及首页】;(4)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9 项【见附件 FJ01-10 专利清单和证书】;(5)协助组织实施手性醇系列产品的中试和产业化实施【见附件 FJ19-21 企业应用证明】; (6)占总工作时间的80%。
2许国超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负责本项目的总体实施和反馈改进;(2)高效羰基还原酶的基因组数据挖掘(创新点 1);高立体选择性羰基还原酶定向创制的HCSM策略(创新点 2);构建了利用二醇类辅底物的NADPH再生系统(创新点 3);优化了生物还原合成大位阻手性醇系统(创新点 3);(3)以第一或责任作者发表 SCI 论文 9 篇【见附件 FJ23-24 论文清单及首页】;(4)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2 项【见附件 FJ01-10 专利清单和证书】;(5)在山东睿鹰制药集团、江苏一鸣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和长兴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高纯度手性醇系列产品的中试生产【见附件 FJ19-21 企业应用证明】; (6)占总工作时间的80%。
3韩瑞枝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优化发展了高效羰基还原酶筛选和挖掘方法(创新点1);建立了精准改造羰基还原酶立体选择性方法及极性扫描策略(创新点2);解析了工业应用潜力酶的晶体结构和分子催化机制(创新点2);(2)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见FJ23-24论文清单】;(3)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见附件FJ06】;(4)协助完成项目验收2项【见附件FJ13,FJ15】;(5)组织实施了羰基还原酶的在山东隆科特酶制剂有限公司的发酵生产【见附件FJ20企业应用证明】;(5)占总工作时间的80%。
4周婕妤助理研究员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 筛选获得了可不对称还原制备双芳基手性醇(S)-(4-氯苯基)-(吡啶-2-基)甲醇的微生物菌株Kluyveromyces sp CCTCC M2011385并建立了基于2,4-二硝基苯肼(DNPH)与羰基或醛基特异显色反应的醇脱氢酶高通量筛选方法(创新点1);采用“极性扫描”策略(polarity scanning)成功实现了醇脱氢酶KpADH的立体选择性翻转并提出了立体选择性识别的“极性门”关键机制(创新点2);构建了合成(S)-(4-氯苯基)-(吡啶-2-基)甲醇的双水相反应体系(创新点3),(2)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见附件FJ23-24论文清单】,(3)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见附件FJ02】,(4)占总工作时间80%。
5董晋军助理研究员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 参与本项目的总体设计; (2)参与发表 SCI 论文 11 篇【见附件 FJ23-30 论文清单及首页】;(3)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1 项【见附件 FJ01, FJ06 专利清单和证书】;(4)参与组织实施手性醇系列产品的中试和产业化实施【见附件 FJ19-21 企业应用证明】;(5)占总工作时间的60%。
6卢雪峰工程师江苏一鸣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一鸣生物股份有限公司(1)建立了高纯度D-苯乳酸产品的中试和产业化关键工艺【见附件 FJ21 企业应用证明】,实现了产品的高效提取并降低了废液排放(创新点 4);(2)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见附件FJ02】;(3)占工作时间80的%。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微生物催化制备(S)-(4-氯苯基)-(吡啶-2-基)-甲醇的方法中国ZL201110419992.8江南大学倪晔,周婕妤,孙志浩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苯丙酮酸还原酶及其在不对称合成(R)-苯乳酸中的应用中国ZL201410818165.X江南大学倪晔,郭宏明,许国超,卢雪峰,张玲玲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催化不对称水解制备(-)伽马-内酰胺的方法中国ZL201210193635.9江南大学倪晔,陈红干,薛天芸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重组酪氨酸脱羧酶的可溶性高表达的方法及该酶的应用中国ZL201310367673.6江南大学倪晔,章凯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酪氨酸脱羧酶突变体及其基因和应用中国ZL201610373870.2江南大学倪晔,许国超,祝海霞,韩瑞枝,董晋军
6授权发明专利一株产精氨酸脱亚胺酶的重组菌的构建及其定向改造方法中国ZL201010572851.5江南大学倪晔,孙志浩,郑璞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全局转录机制工程构建有机溶剂耐受型大肠杆菌的方法中国ZL201410247513.2江南大学倪晔,钱晓红,张法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微生物有机溶剂耐受性的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与应用中国ZL201210020327.6江南大学倪晔,宋亮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半连续发酵生产生物丁醇的方法中国ZL201110236851.2江南大学倪晔,孙志浩,王云
进步奖倪晔,许国超,韩瑞枝,周婕妤,董晋军,卢雪峰江南大学,江苏一鸣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大学
1890737-415 食品专用油脂产业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项目名称食品专用油脂产业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推荐/提名单位/人江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江南大学,暨南大学,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工业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食用油脂加工和应用技术领域。涉油食品是加工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仅烘焙、煎炸方便食品和巧克力糖果2018年产值已超过9000亿,占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近1/10。涉油食品产业增长迅速,而反式脂肪酸问题、过度煎炸产生油脂氧化极性物危害问题、美味与营养健康双重诉求问题等仍旧是全球涉油食品面临的巨大挑战。针对涉油食品组成结构复杂导致品质难以评价、零反式脂肪酸产品开发、煎炸油氧化极性物质防控三大问题,从油脂角度出发,建立食品专用油脂品质评价体系;通过甘油三酯分子重组、结晶与乳化体系重构、高温煎炸油脂氧化定向调控等技术创新结合装备与评价方法创新,突破了零反式脂肪酸、高油酸耐煎炸、低饱和脂肪酸三大类食品专用油脂制造关键技术,开发了人造奶油、植脂奶油、煎炸油等7大类19种食品专用油脂产品。主要技术内容:1、从分子层面探明食品专用油脂组成、物化性质与加工和产品性能间的构效,揭示分子组成-纳米及微观网络结构-结晶行为-宏观物性的内在联系,建立了我国食品专用油脂的品质评价体系,构建具有智能可视化筛选功能的基料油组成特性数据库,解决了食品专用油脂的品质量化表征、基料油数字化筛选的技术难题。2、突破了食品专用油脂基料油分子重组酰基转移控制、脂肪结晶分级、低温快速结晶成型调控、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构建了食品专用油脂配方用脂类乳化、结晶调控因子的定向生物制造过程中的酰基转移控制、柱色谱分离、分子蒸馏纯化等产业化技术,实现了零反式脂肪酸食品专用油脂和脂类调控因子的产业化。3、探明了高温/煎炸过程中的油脂氧化聚合劣变规律、关键风险因子形成机制,建立了煎炸油品质快速评价和关键风险因子精准评估相结合的梯度风险因子检测技术,构建了煎炸油品质、安全及煎炸性能的预测评估技术体系,开发出高油酸煎炸油产品,填补市场空白。4、开发了基于植物油脂超分子组装、油/水界面脂肪晶体定向分布-胶体协同稳定化组装的低饱和脂肪酸食品专用油脂制造技术,开发了低饱和粉末油脂、低脂植脂奶油等产品,显著推进我国食品专用油脂及产品的健康化发展。主要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17件、美国发明专利3件,出版教材3本,发表学术论文108篇(SCI收录52篇),主持/参与起草《人造奶油制品》《代可可脂和类可可脂》《煎炸油》等国家/行业标准18项,取得科技成果评价报告2项,项目成果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推广及效益:本项目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在中粮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上海海融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进行了技术示范,所开发的人造奶油、粉末油脂等食品专用油脂产品,反式脂肪酸均≤0.3%(按国标可标示为零反式脂肪酸产品),大幅降低了我国居民的反式脂肪酸摄入水平,近三年,项目累计新增利润37855万元,新增税收18015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元法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整个项目的负责人,设计了“食品专用油脂产业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实施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负责或参与了全部4个核心技术创新点的开发工作,对创新点1、2和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作为“零反式脂肪酸食品专用油脂加工新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的第一完成人获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项目主要来源课题的主持人,大部分论文的责任作者,核心专利的第一发明人。旁证材料见附件2、3、5、7。
2黄健花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参与了创新点2、3和4工作,参与了甘油三酯检测方法、甘油二酯等结构酯制取、煎炸油危害因子多环芳烃形成和粉末油脂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零反式脂肪酸食品专用油脂加工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共同完成人,核心专利的第一发明人,相关教材的编者。旁证材料见附件2、5、7。
3汪勇研究员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对创新点2和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围绕食品专用油脂配方用脂类乳化、结晶调控因子甘油二酯及中长碳链结构酯定向生物制造过程中的酰基转移控制、柱色谱分离进行了系统研究,部分核心专利的第一发明人,相关文章的作者。旁证材料见附件2、7。
4孟宗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负责或参与了全部4个核心技术创新点的开发工作,对创新点1、2和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作为“零反式脂肪酸食品专用油脂加工新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的第二完成人获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部分核心论文的第一作者,核心专利的共同发明人,教材的副主编。旁证材料见附件2、5、7。
5王兴国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参与了项目所有创新点的开发工作,对创新点3有创造性贡献。科学技术成果《新型煎炸油研制、品质评价与应用》的第一完成人,大部分论文的通讯作者,核心专利的共同发明人。旁证材料见附件2、3、7。
6王风艳高级工程师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和4有创造性贡献。科学技术成果《糖果巧克力及焙烤食品专用油脂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的完成人,核心专利的共同发明人。旁证材料见附件2、3、7。
7马传国教授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对创新点2和4有创造性贡献。开发了食品专用油脂配方用脂类乳化、结晶调控因子甘油二酯的工业化制备技术,核心专利的第一发明人,部分论文的通讯作者。旁证材料见附件2、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for producing high quality animal oil with low cholesterol levels美国US2015/0173389A1江南大学刘元法,王庆玲,蒋将,李进伟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零反式脂肪酸植脂末用油脂组合物及由此制备的植脂末中国ZL201310410498.4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王风艳,陆建,陈寒刚,惠菊,陆翔,王宇
3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for preparing high purity L-a Method for preparing high purity L-a glycerylphosphorylcholine美国US8658401B2江南大学刘元法,张康逸,王兴国,钱祥云,周丽,宋志华
4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for preparing diglyceride using bubble column Method for preparing diglyceride using bubble column reactor美国US2017/0233776A1暨南大学汪勇,滕英来,刘蔓蔓,张宁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制备零反式脂肪酸预打发植脂奶油的方法中国ZL201410151764.0江南大学刘元法,邱美彬,孟宗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酸价米糠油生产甘油二酯的方法中国ZL201010189783.4河南工业大学马传国,张科红,王高林,郭瑞华,王敏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1, 3-甘油二酯的纯化方法中国ZL201310255761.7江南大学黄健花,王兴国,宋志华,金青哲,常明,刘睿杰,鲁珊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甘油磷酸胆碱的方法中国ZL201110004065.X江南大学刘元法,张康逸,王兴国,钱祥云,周丽,宋志华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煎炸油极性组分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中国ZL201510039227.1江南大学刘睿杰,王兴国,金青哲,李徐,常明,杨培金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快速评价煎炸油品质的评价方法及其设备中国ZL201610689183.1江南大学刘睿杰,李徐,王兴国,常明,金青哲
进步奖刘元法,黄健花,汪勇,孟宗,王兴国,王风艳,马传国江南大学,暨南大学,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工业大学江南大学
1900737-416 非线性接触弧形齿蜗杆传动装备与健康运维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项目名称非线性接触弧形齿蜗杆传动装备与健康运维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江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海安县申菱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非线性接触弧形齿蜗轮蜗杆是重载、高效、低噪传动的关键基础件,广泛用于舰船、轨道交通、自动扶梯曳引机以及国防装备的动力驱动和运动传递。非线性接触弧形齿蜗杆传动装备主要在重载、平稳、低噪、连续等复杂工况下,其复杂齿形及制造精度直接决定传动装备的振动、噪声、寿命等服役性能。要实现高效、安全、节能目标,其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健康评价与智能运维等关键技术尤为迫切。我国非线性接触弧形齿蜗轮蜗杆设计参数、精密加工、修型工艺及刀具等核心技术缺失,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目前我国高端重载传动装备长期依赖进口,严重制约军民重要装备国产化。因此,非线性接触弧形齿蜗杆传动装备与健康运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保障国家经济和军事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家科技支撑、江苏省产学研创新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委托项目支持下,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创新:1.提出非线性接触弧形齿蜗轮蜗杆建模新方法和传动新技术,基于蜗杆曲面网格质量优化方法,创新非线性接触弧形齿蜗杆副啮合方程,并提出弧形齿面蜗杆传动装备动态性能评价及优化方法,研制了新型非线性接触弧形齿蜗杆智能传动装备。2. 发明弧形齿蜗杆传动装备零件材料分析-缺陷检测-刀具智能选配‐弧形齿变曲率拓扑修形工艺‐生产与质量管控全过程数字化制造技术。从蜗轮蜗杆等高性能零件材料性能检测数据的自动分析、数控加工刀具智能选择,构建了弧形齿面加工、变曲率拓扑修形方法,实现了蜗杆弧形齿面变曲率修形工艺,实现蜗轮6级、蜗杆4级的齿形加工精度和优于Ra0.8的表面粗糙度。3. 发明基于波导理论方法的超材料传感技术,通过分析高精细的多模态法诺共振谱线工作机制,提出了用于齿轮箱检测的表面等离子体马赫曾德尔干涉技术及基于石墨烯法布里珀罗共振微结构高灵敏度智能光电传感器,并以弧形齿蜗轮蜗杆传动为对象,提出了基于多信息融合的齿轮传动转子系统在线健康监测方法,实现了对蜗轮蜗杆运行过程多源传感数据融合与状态监测,经宝钢冷轧机组应用评估,报警准确度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发明基于线性内插型模糊神经网络的诊断方法,研发高阶统计量小波变换的故障诊断算法,成功地识别了微弱故障特征,提出了广义解调时频分析方法,并衍生出瞬时频率估计,实现传动装备早期征兆的预测评价,搭建了面向非线性接触弧形齿蜗杆蜗轮传动装备的健康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实现了该类传动装备的故障特征提取、健康状态评价与智能运维。项目突破了非线性接触弧形齿蜗杆蜗轮传动装备设计与制造、健康运维关键技术瓶颈,打破了国际垄断,授权发明专利11件、实用新型15件、软件著作权12件,发表论文22篇(SCI16篇);研制的高端弧形齿蜗杆传动装备产品,经国家齿轮产品检验中心检测,其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本项目产品与技术已在多家企业应用,性能良好、稳定,满足了高端装备国产化重大需求,显著促进高端传动装备行业的技术进步。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吉卫喜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本项目的总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规划和协调,主要技术创新的完成人。(2)个人对项目的技术创新贡献:技术创新点1、2。(3)相关旁证材料包括:国家发明专利 ZL201810015268.0(附件2.1)、ZL201110299111.3(附件2.2)是技术创新点1的相关知识产权证明;国家发明专利ZL201410500536.X(附件2.3)、ZL201520167151.6、ZL201520169781.7、软件著作权2018SR584812、2014SR165577、2014SR165583、是技术创新点2的相关知识产权证明。(4)在项目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以上。
2李富才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本项目的主要参与人。(2)个人对项目的技术创新贡献:技术创新点3和4。基于多信息融合的齿轮传动转子系统在线健康监测方法及系统,以及面向齿轮箱基于多传感器的智能运维系统和复杂工况的特征提取与健康评价算法的主要完成人。(3)相关旁证材料:国家发明专利ZL201210455119.9(附件2.5)、ZL201310199532.8(附件2.8),软件著作权2016SR182347、2015SR136196。核心论文见附件6.5、6.6、6.7(4)在该项目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以上。
3李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本项目的主要参与人,是面向齿轮箱基于多传感器的智能运维系统主要完成人。(2)个人对项目的技术创新贡献:技术创新点 4。(3)相关旁证材料包括:国家发明专利L201510836062.0(附件2.6);论文(附件6.6-2)。(4)在该项目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以上。
4王继成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在本项目中参与制定项目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旁证材料:论文(附件6.1-6.4)和国家发明专利(附件2.4)。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具体贡献为: 创新点3:(1)提出了超材料与法诺共振效应的传感技术,将设计传感器应用于非线性接触弧形齿传动箱设计与蜗轮蜗杆灵敏检测领域;(2)创新提出了“波导理论”分析多模态法诺共振籍此发展高灵敏度传感技术,系统阐述传感技术在蜗轮蜗杆、弧形齿传动箱灵敏检测方面工作机制,极大提升智能传感器微小振动检测效果,品质因子可达6000。构建了多传感器网络及多对象状态监测系统,成功应用于机械装备检测领域。
5彭威讲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本项目的参与人,提出了基于中轴线的曲面网格质量优化算法,参与了非线性接弧形齿齿面建模、齿形优化技术的研究。(2)个人对项目的技术创新贡献:技术创新点1。(3)相关旁证材料包括:核心论文见附件6.1-1 是技术创新点1的相关知识产权证明。(4)在该项目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以上。
6李春涛高级工程师海安县申菱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海安县申菱电器制造有限公司(1)本项目的参与人,组织、协同校企合作,参与了非线性接弧形齿蜗杆传动箱技术研究、开发。(2)个人对项目的技术创新贡献:技术创新点1。(3)相关旁证材料包括:附件2.1是技术创新点1的相关知识产权证明。(4)在该项目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以上。
7范小斌副高级海安县申菱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海安县申菱电器制造有限公司(1)本项目的参与人,组织、协同校企合作,参与了非线性接弧形齿蜗杆传动箱技术研究、开发。(2)个人对项目的技术创新贡献:技术创新点1、技术创新点2。(3)相关旁证材料包括:附件2.1是技术创新点1的相关知识产权证明。(4)在该项目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以上。
8毛力副教授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基于新型信息融合技术,提出融合最小二乘向量机回归学习思想的改进极限学习机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决策融合,以建立一个更全面、更高效的安全动态监管及预警模型,解决了安全预警与诊断难点。对创新点4做出创造性贡献。(2)相关旁证材料包括:国家发明专利(附件2.7、2.9)是技术创新点4的相关知识产权证明。(3)在该项目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以上。
9李申高级工程师海安县申菱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1)本项目的参与人,组织、协同校企合作,参与了非线性接弧形齿蜗杆传动箱技术研究、开发。(2)个人对项目的技术创新贡献:技术创新点1。(3)相关旁证材料包括:一种曳引机驱动装置ZL201721627031.5、扶梯专用减速器的多功能连接装置ZL201520169781.7,是技术创新点1的相关知识产权证明。(4)在该项目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以上。
10胡越其他上海交通大学海安县申菱电器制造有限公司(1)本项目的参与人,提出改进型经验小波变换方法,开发了面向非线性接触弧形齿传动齿轮箱减速器健康监测与故障诊断的振动信号时频分析系统系统。(2)对项目的技术创新贡献:技术创新点4。(3)相关旁证材料包括:论文(附件6.7)、软件著作权2015SR136196,是技术创新点4的相关知识产权证明。(4)在该项目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以上。
11何鑫其他江南大学江南大学(1)本项目的参与人,与科研团队一起提出了一种非线性接触弧形齿面的建模方法,构建诱导曲率低、润滑角更接近于90°、更易于形成油膜的弧形齿面,参与开发旋转机械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软件。(2)对项目的技术创新贡献:技术创新点4。(3)相关旁证材料包括:软件著作权:2017SR164149、2017SR163811、2017SR163818是技术创新点4的相关知识产权证明。(4)在该项目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以上。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弧形齿面蜗杆减速机动态性能评价及优化方法中国ZL 201810015268.0海安县申菱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江南大学吉卫喜;范小斌;马玉娟;李春涛;程峰
2授权发明专利用于高端装备制造材料性能检测数据的分析系统中国ZL 201110299111.3江南大学吉卫喜;郭林源;郭会宇;刘建邦;章奇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数控加工刀具智能选择方法及系统中国ZL 201410500536.X江南大学吉卫喜;钱德成;孙斌;堵示俊;王煜
4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单层石墨烯片和环形谐振腔的表面等离子体马赫曾德尔干涉仪中国ZL201510918073.3江南大学梁修业;王继成;夏秀山;唐宝杰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转子系统在线健康监测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210455119.9上海交通大学李明;李富才;李鸿光;孟光
6授权发明专利基于线性内插型模糊神经网络的诊断方法中国ZL201510836062.0江南大学李可;刘义亚;赵宇;陈鹏;王华庆
7授权发明专利融合最小二乘向量机回归学习思想的改进极限学习机中国ZL201210141568.6江南大学毛力;张立冬
8授权发明专利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310199532.8上海交通大学耿富礼;李富才
9授权发明专利基于量子粒子群优化改进的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中国ZL201210277058.1江南大学毛力;李引
10授权发明专利焊缝射线探伤检测数据分析及像片识别系统中国ZL201110356171.4江南大学吉卫喜;刘建邦;章奇;梁素勤;王宁
进步奖吉卫喜,李富才,李可,王继成,彭威,李春涛,范小斌,毛力,李申,胡越,何鑫江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海安县申菱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江南大学
1910738-401 南方型杨树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项目名称南方型杨树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项目简介 围绕我国木材资源短缺的现状,根据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的气候、土壤和社会经济条件,针对南方型杨树(美洲黑杨及其杂交新品种)人工林培育中存在的产量和质量问题,从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两方面系统开展了南方型杨树新品种创制、可持续经营的养分机制及地力维护技术、插干造林技术、修枝技术体系、林分结构构建与调控及计算机经营模拟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等研究,优化组装出了南方型杨树不同培育目标的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模式,是一项关键技术集成的创新成果。 1)创制了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的南方型杨树新品种和良种各8个,杨树人工林产量和木材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为黄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杨树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种质。特别是所创制的雄性不育泗杨1号新品种(良种),解决了杨树人工林“飘絮”等环境问题。 2)创新研发了特殊立地的土壤改良技术。首次针对退耕还林地等特殊立地,研究了不同覆盖植被种类的养分含量与养分释放规律,阐明了生物覆盖对杨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机理,提出有利于提高退耕还林地杨树人工林生产力的优化生物覆盖技术措施;首次探索了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脱水污泥在杨树人工林上的应用,证明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在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的林地施用具有很大潜力;针对盐碱土杨树造林成活率低的现状,提出了有利于杨树成林的有效措施。 3)针对杨树短轮伐期经营和纯林连作造成地力衰退的现象,系统研究了杨树人工林经营的养分调控机制,阐明了杨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凋落物种类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关系,揭示了多代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退化的原因,丰富了森林培育学理论,为南方型杨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及地力维护技术提供了依据。 4)针对不同培育目标(特别是大径材培育),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采用2-3干大苗插干造林, 配合保水剂应用的造林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杨树修枝方法(年龄轮生枝法)技术体系;优化了南方型杨树优质大径材的林分结构构建和调控技术;筛选出了综合经济效益高的杨树林地链式复合经营技术体系,实现了杨树人工林优质、丰产和高效之经营目标。 5)以南方型杨树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期定位研究与野外大量典型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集经营模拟、经济效益评价、优化决策于一体的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型系统,开发了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型系统软件,为南方型杨树模式化定向培育理论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该成果机理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统一,体现出了技术含量高,又能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的技术特点。成果创制杨树新品种和良种各8个;获授权专利6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件,申请发明专利1件;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共6项;出版著作2部,公开发表论文102篇(其中SCI收录25篇)。成果先后在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东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近3年成果累计推广面积达约130万亩,共计新增产值约5.2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方升佐教授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负责项目总体思路设计、技术方案制定、实施和成果凝炼,主要对科技创新点二、四、五作出重要贡献。1)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美洲黑杨人工林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的研究与示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退耕还林地杨树人工林的生物覆盖效应及其机理研究”等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作为核心成员,完成了1项林业行业标准、2项省地方标准、1件实用新型专利和2件软件著作权的研制开发工作。3)负责和组织完成了该项成果的优化集成和示范推广。4)作为主要编写人出版“杨树速生丰产林”1部;作为第1或通讯作者发表相关论文约42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见附件1-10、2-1至2-4、5-1至5-5、5-7)
2苏晓华正高级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主要对科技创新点一做出了重要贡献。1)主持并完成了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杨树产业资源材培育及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负责项目技术方案制定和实施;2)作为核心成员,选育杨树新品种和良种3个;3)在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主要负责和组织完成了该项目在山东等地区的示范推广;4)发表论文5篇。(见附件1-3、1-4、2-1、5-1)
3潘惠新教授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主要对科技创新点一作出重要贡献。1)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杨树产业资源材培育及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主持选育杨树速生高产高抗品种5个,获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权5项,江苏省林木良种审定5项;3)在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主要参与和组织完成了该项目在江苏等地区的示范推广;4)发表论文3篇。(见附件1-1、1-2、1-3、2-1、5-1)
4田野副教授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协助本项目技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主要对科技创新点三和创新点四作出重要贡献。1)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根际微生物过程的杨树混交氮素效应机制研究”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并完成了重大林业公益性专项项目“杨树产业资源材培育及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获专利1项,参与制定标准2项;3)在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协助组织完成了该项成果的优化集成、示范推广和现场技术培训;4)发表论文11篇。(见附件1-8、1-10、2-1、2-2、5-1至5-3、5-6)
5唐罗忠教授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主要对科技创新点三和创新点四做出了重要贡献。1)主持完成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课题“杨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养分机制研究”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并完成了重大林业公益性专项项目“杨树产业资源材培育及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对杨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养分机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完成了杨-农高效复合经营模式与技术评价研究;3)开展杨树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先后在江苏宿迁、淮安、盐城、扬州以及安徽、山东等地开展技术培训与成果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发表论文19篇。(见附件2-1、2-2、5-1至5-3、5-6)
6王艮梅副教授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主要对科技创新点二做出了重要贡献。1)主持完成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污泥在杨树人工林地上施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机理研究”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获专利4件;3)发表论文7篇。(见附件1-5、1-7、2-5、5-1至5-3)
7马永春教授级高工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安徽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主要对科技创新点四作出重要贡献。1)主要开展了杨树人工林修枝机理与修枝技术体现的研究与推广工作;2)作为主要完成人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杨树人工林修枝技术规程”1项;3)在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组织完成了该项成果在安徽等地的示范推广和现场技术培训;4)发表论文5篇。(见附件1-10、2-3、5-3)
8袁成正高级江苏省宿迁市林业技术指导站宿迁市林业技术指导站主要对科技创新点四作出重要贡献。1)主要开展了南方型杨树大苗培育标准化管理模式和杨树林地高效复合经营技术体系的研究与推广工作;2)作为主要完成人制定地方标准3项;3)在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负责和组织完成了江苏杨树优良品种标准化繁育、栽培及成果的示范推广和现场技术培训;4)出版著作1部,发表论文2篇。(见附件1-11、2-4、5-3)
9黄秦军正高级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主要对科技创新点一作出重要贡献。1)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杨树产业资源材培育及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作为主要完成人选育杨树新品种3个,并获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山东省林木良种审定3项;3)在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主要参与和组织完成了该项目在山东等地区的示范推广。(见附件1-3、1-4、2-1)
10丁昌俊副高级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主要对科技创新点一作出重要贡献。1)协助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杨树产业资源材培育及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技术方案制定和实施;2)参加选育杨树新品种3个,并获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山东省林木良种审定3项;3)在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主要参与和组织完成了该项目在山东等地区的示范推广;4)发表论文1篇(EI收录)。(见附件1-3、1-4、2-1、5-1)
11张焕朝教授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主要对科技创新点二做出了重要贡献。1)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不同林龄和栽培代次杨树人工林土壤氮素矿质化特征研究”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获专利授权1件,申请发明专利1件;3)发表论文4篇。(见附件1-5、1-6、1-8、2-1、5-1、5-2、5-5)
12董玉峰副高级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主要对科技创新点一作出重要贡献。1)作为参加人员,选育杨树新品种3个,并获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山东省林木良种审定3项;2)在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主要参与和组织完成了该项目在山东等地区的示范推广。(见附件1-3、1-4)
13任百林副教授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主要对科技创新点五作出重要贡献。1)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完成了杨树人工林计算机经营模拟研究和系统开发工作;2)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件;3)发表论文2篇。(见附件1-9、5-3)
14薛同良正高级江苏省淮安市林业技术指导站江苏省淮安市林业技术指导站主要对科技创新点四作出重要贡献。1)主要开展了南方型杨树插干造林技术体系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2)在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主要组织和完成了该项目在江苏淮安等地区的示范推广;3)发表论文1篇。(见附件5-3)
15吕志英副研究员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主要对科技创新点五作出重要贡献。1)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完成了杨树人工林计算机经营模拟研究和系统开发工作;2)更新完善杨树人工林计算机经营模拟系统,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件。(见附件1-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植物新品种权南林15杨中国20160164南京林业大学潘惠新、王明庥、黄敏仁
2植物新品种权南林415杨中国20160166南京林业大学潘惠新、王明庥、黄敏仁
3植物新品种权南林450杨中国20160167南京林业大学潘惠新、王明庥、黄敏仁
4植物新品种权泗杨1号中国20160163南京林业大学潘惠新、王明庥、黄敏仁
5植物新品种权泗杨2号中国20160165南京林业大学潘惠新、王明庥、黄敏仁
6植物新品种权黄淮4号杨中国20180136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苏晓华、姜岳忠、黄秦军、董玉峰、王卫东
7植物新品种权中雄1号杨中国20180137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苏晓华、姜岳忠、黄秦军、董玉峰、王卫东
8植物新品种权中雄2号杨中国2018013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苏晓华、姜岳忠、黄秦军、董玉峰、王卫东
9其他南方型杨树纤维用材林造林技术规程中国南京林业大学方升佐、洑香香、徐锡增
10其他杨树插干造林技术规程中国南京林业大学尚旭岚,徐锡增,方升佐,田野
进步奖方升佐,苏晓华,潘惠新,田野,唐罗忠,王艮梅,马永春,袁成,黄秦军,丁昌俊,张焕朝,董玉峰,任百林,薛同良,吕志英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江苏省教育厅
1920738-403 石榴遗传资源研究与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项目名称石榴遗传资源研究与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山东穆拉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农业大学
项目简介该成果属林业科学技术领域 石榴为千屈菜科石榴属植物,是国家规划的优势特色经济林树种之一。原产中亚地区,我国已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但作为小水果树种,长期以来不受重视,产业发展一直面临种质资源研究薄弱、品种单一老化、栽培技术落后、果实采后处理粗放等共性问题。本项目针对以上问题,历经二十年系统研究,在石榴遗传资源系统评价、优异新品种选育、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发、果实采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与集成示范,将石榴的良种繁育、建园、栽培管理、产品加工等生产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产业链,梳理并突破了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极大推动了石榴产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如下创新成果:1.借助表型、孢粉、分子手段对石榴遗传资源多样性、外观和内在品质进行了全面系统评价。揭示了群体结构特性;明确了石榴外观色泽、内在功能和风味品质的形成机理;探讨并科学建立了适于不同类型石榴品种的选育标准。2.选育出适应国内各主产区栽培条件,且综合性状优良的石榴品种4个,创制出3800份新种质。根据建立的不同类型石榴选育标准,利用芽变选育,选育出‘红宝石’、‘绿宝石’、‘水晶甜’、‘冬艳’等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石榴鲜食品种;采用杂交育种技术,创制出杂交新种质3800份。3. 集成建立了石榴良种繁育、建园、预防日灼伤害、防控根际寄生线虫等配套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明确了休眠石榴种子吸涨和萌发特性,建立了有效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并探明了其打破休眠的机理;建立了温室快速育苗、绿枝全光雾扦插、组织培养等良种繁殖技术,有效解决了苗木繁育效率低下问题;提出了石榴人造坡地边载种植技术,提高了苗木成活率;明确了石榴裂果与品种和环境因子的关系,提出了选育抗裂果石榴品种、修剪、套袋等预防和减少日灼裂果措施;明确了国内主要石榴产区根际寄生线虫的主要种类、分布、发病规律,提出了石榴寄生线虫为害的防控技术。集成了石榴从建园到花果管理的配套高效栽培技术体系。4.创新了石榴果实采后贮藏保鲜、系列产品加工技术及装备。明确了采后贮藏期间籽粒色泽劣变的影响因子,提出了延缓果实衰老的措施;开发出石榴汁、酒、芽茶加工技术,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开发出石榴剥粒机、剥皮榨汁机、汁灌装机、空罐清洗机、果酒杀菌机等装备,降低了损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食品卫生安全。对选育出的石榴新优品种,创建的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以及创新的石榴果实采后贮藏保鲜工艺、系列产品加工工艺与装备等产业关键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该成果审定新品种4个,发明专利15项,在《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AoB Plants》、《林业科学》等SCI收录及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2篇,出版专著1部,培养博士9人,硕士38人,获泰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该项目成果累计推广88.4万亩,占国内石榴栽培总面积的44.2%,新增经济效益99.52亿,近3年推广面积达49.4万亩,增加经济效益40.86亿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苑兆和教授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为创新点1、2、3的主要贡献者,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组织与实施。完成了石榴不同生态地理栽培群体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果实品质评价研究;主持完成了‘红宝石’、‘绿宝石’、‘水晶甜’新品种的选育、示范与推广。在该研究中工作总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旁证材料见附件2、9~11、14、26、27-1、28、31、32-2、33-2、38。
2陶吉寒研究员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对创新点1、3有重要贡献,开展了石榴种质利用、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工作。在该研究中工作总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旁证材料见附件39。
3刘玉军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对创新点1和3有重要贡献,明确了石榴种子休眠类型;建立了可有效打破石榴种子休眠的方法,并探究了其打破休眠的机理;开展了石榴果及石榴叶功能品质评价研究,为石榴系列产品的加工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在该研究中工作总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旁证材料见附件30-2、32-1、34-1。
4方炎明教授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对创新点1有重要贡献,开展石榴品质形成机理研究、石榴功能物质评价研究。在该研究中工作总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旁证材料见附件29、30-1、33-1。
5胡先奇教授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为创新点3的主要贡献者,鉴定了15属31种石榴的寄生线虫,发现寄生石榴的新记录属有12个、新记录种有11个,明确了主要石榴产区的线虫优势种,明确了根结线虫病的分布和发病程度。在该研究中工作总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旁证材料见附件36、37-1、38。
6刘广亮高级工程师山东穆拉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穆拉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为创新点4的主要贡献者,开展石榴系列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对石榴加工装备进行创新。在该研究中工作总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旁证材料见附件3~8、13、40。
7陈延惠教授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为创新点2、3、4的主要贡献者,主持和完成石榴新品种‘冬艳’的选育;构建了石榴组培再生体系;创新石榴贮藏保鲜技术。在该研究中工作总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旁证材料见附件2、27-2、34-2、35、38。
8招雪晴讲师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对创新点1和2有重要贡献,开展了石榴色泽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参与完成了‘红宝石’、‘绿宝石’、‘水晶甜’新品种选育。对项目资料进行汇总和整理。在该研究中工作总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旁证材料见附件29、30-1、38。
9李文祥教授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对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开展了防止石榴日灼伤害的修剪研究。在该研究中工作总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旁证材料见附件12、3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植物新品种权水晶甜石榴中国鲁农审2011043号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苑兆和;尹燕雷; 冯立娟; 招雪晴; 薛培生; 吕菲菲; 杨娟侠; 王菲
2植物新品种权红宝石石榴中国鲁农审2011044号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苑兆和;尹燕雷; 冯立娟; 招雪晴; 薛培生; 吕菲菲; 杨娟侠; 王菲
3植物新品种权绿宝石石榴中国鲁农审2011045号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苑兆和;尹燕雷; 冯立娟; 招雪晴; 薛培生; 吕菲菲; 杨娟侠; 王菲
4植物新品种权冬艳石榴中国豫S-SV-PG-021-2011河南农业大学陈延惠等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具有管道式真空自吸装置的自动化石榴剥皮榨汁机中国ZL 2013 2 0106461.8山东珀默珀尼卡果汁有限公司刘广亮;陈伟峰;孙启全;曹露;许超;刘晓君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具有上料清洗装置的石榴剥粒机中国ZL 2013 2 0106460.3 山东珀默珀尼卡果汁有限公司刘广亮;孙启全;曹露;许超;赵磊;刘晓君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石榴果酒后杀菌装置中国ZL 2013 2 0574702.1山东珀默珀尼卡果汁有限公司刘广亮;陈伟峰;张波;孙启全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倒瓶杀菌链防滑装置中国ZL 2013 2 0576891.6山东珀默珀尼卡果汁有限公司刘广亮;曹露露;张波;孙启全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空罐的自动清洗装置中国ZL 2013 2 0576881.2 山东珀默珀尼卡果汁有限公司刘广亮;刘玉岭;孙启全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石榴汁灌装机抓瓶盖装置中国ZL201320575205山东珀默珀尼卡果汁有限公司刘广亮;许超; 赵磊
进步奖苑兆和,陶吉寒,刘玉军,方炎明,胡先奇,刘广亮,陈延惠,招雪晴,李文祥南京林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山东穆拉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农业大学江苏省教育厅
1930739-401 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低成本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
项目名称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低成本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江苏大学,常州大学,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捷佳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将“高效晶硅太阳电池生产技术”定为优先发展的产业技术。但本项目实施前全球太阳电池技术进入发展瓶颈期,电池效率难以突破18%,急需解决电池表面陷光结构、表界面钝化、界面接触设计与制造等关键技术难题,以实现高效光吸收和载流子传输。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指出:“加快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重点支持高效率晶硅电池和全自动丝网印刷机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组在科技部和工信部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企业支持下,历经8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了各项技术瓶颈,成功研发出国际领先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晶硅电池制造技术及成套国产化装备,打破了光伏技术和装备被国外垄断的局面。1.易钝化双面微纳结构制造技术及装备 首次设计了双面陷光微米纳米结构;研发了化学湿法与催化刻蚀相结合的微纳结构制造新工艺;研制了国际先进的微纳结构化学刻蚀制绒设备。解决了陷光和表面复合之间的矛盾,光吸收率从70%提高至90%。不同位置反射率偏差≤0.2%,产能高达8000pcs/h。2.多层介质界面钝化技术 揭示了界面缺陷的机理;研发了表面损伤层纳米级精确可控去除和超薄多层介质钝化技术,实现复杂微纳结构表界面高效钝化。解决了电池表界面载流子复合严重的难题,界面复合电流密度从500fA/cm2下降到10fA/cm2以下。3.低界面复合扩散掺杂和先进金属化技术及装备 发明了分步式磷原子扩散掺杂反应技术以及二次印刷叠加浮金属化技术;研制出国际先进的高精度、高产能、高可靠全自动丝网印刷机,有效提高了载流子传输和收集,年产能25MW的标准线提升到250MW。 4.低缺陷籽晶诱导多晶硅制备技术及装备 研发了独特的多晶硅炉热场结构、梯度坩埚以及籽晶诱导涂层技术,实现了形核控制和大晶粒生长,降低了晶界和位错密度,解决了高质量多晶硅锭快速稳定生长的难题,硅片少子寿命提高50%。项目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42件(国际2件);制订国际标准12件;发表论文45篇(SCI 20篇),专著1部;获中国专利银奖1项、优秀奖1项;建立了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获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领先技术蓝天奖。整体技术2015年应用,创建了全球首条高效晶硅电池低成本制造生产线,量产效率从18%提高至24.5%,组件功率从250W提高至370W,全背极电池效率超25%。丝网印刷和制绒设备市场占有率超80%,电池组件销量连续三年全球第一。成果广泛应用在大型电站,并推广至日、英、德、美等国家,近三年新增销售额433.4亿元、利润21.97亿元、税收13.93亿元,创收外汇30.76亿美元。推动组件价格下降94%,光伏度电成本下降90%,为新能源领域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经国际权威机构认证,18次创造电池效率和组件功率世界纪录,被太阳能之父Martin Green教授高度评价并载入电池效率世界纪录路线图,是世界光伏技术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引领国际光伏产业技术。项目成果鉴定意见:“应用该技术制造的产品光电转化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丁建宁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项目负责人。提出高效晶硅电池的易钝化双面微纳结构制造、界面钝化、限制掺杂的技术思路,对本项目技术创新点1-4做出了重要贡献。编著1部,教材1部,授权发明专利12件(核心专利见附件2、3、4、6、8),其中10件是第一发明人。发表36篇论文。创建了江苏省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附件36)、江苏省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附件35)。为光伏行业培养人才(附件34),包括参与本项目的程广贵、王秀琴、叶枫、盛健等。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科技成果鉴定的第一完成人(附件12)。
2高纪凡高级工程师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产业化工艺方案制定和项目的产业化实施,扩大了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推动晶硅电池产业进入“高效晶硅电池时代”,为光伏平价上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技术创新点2、3、4有重要贡献。核心专利2件(附件8、10)。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科技成果鉴定的第三完成人(附件12)。
3袁宁一教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项目技术骨干,主要负责晶硅电池的光学利用和界面复合优化的技术方案设计、多晶硅成型、微纳结构光学性能、界面钝化的研究。对技术创新点1、2、3 有重要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件(核心专利见附件2、3、4、6),发表论文32篇。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科技成果鉴定的第二完成人(附件12)。
4程广贵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项目技术骨干,主要参与了项目技术方案的研究,提出了微纳结构的制造方法和工艺路线,对技术创新点1、2有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件(核心专利见附件2),发表论文10篇。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科技成果鉴定的第六完成人(附件12)。
5周剑中级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丝网印刷设备的开发,研制出的高效晶硅丝网印刷工艺和设备,并实现产业化。对技术创新点1做出重要贡献。研发的丝网印刷装备各项技术指标国内领先,具有整线自动化、高产能、高光电转换效率等特性,市场占有率达到80%,在设备性能方面全面超过进口设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件(核心专利见附件9)。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6左国军工程师常州捷佳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常州捷佳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清洗制绒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对技术创新点1做出重要贡献。自主研制开发全自动单晶制绒酸洗综合设备、链式制绒设备、全自动去磷玻璃清洗设备等,在国内光伏设备行业处于重要地位。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件(核心专利见附件5)。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7张学玲工程师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技术骨干,提出了全背极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技术路线,主要参与高效晶硅产线技术实施与电池工艺优化工作,对规模化生产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技术创新点2、3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件(核心专利见附件7),发表论文9篇。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科技成果鉴定的第四完成人(附件12)。
8盛健工程师协鑫集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技术骨干,主要参与绒面制备技术、选择性发射极技术,先进金属化制造技术的研发,并完成面向产线技术转移。对技术创新点1、2、3做出重要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件(核心专利见附件8),发表论文2篇。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9王秀琴讲师常州大学常州大学项目技术骨干,参与了界面薄膜钝化的工艺方案设计,负责钝化薄膜的工艺优化,实验数据分析。对技术创新点1、2有贡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件(核心专利见附件2、6),发表论文7篇。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科技成果鉴定的第七完成人(附件12)。
10叶枫工程师江苏林洋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技术骨干,主要参与开发大面积可量产化单多晶高效PERC(钝化发射极背面局部接触)电池,对技术创新点1、2、3做出重要贡献。发表论文5篇。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11束云华工程师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参与高效晶硅组件的结构设计、产线技术实施及其应用工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件(核心专利见附件10)。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正方形硅纳米孔阵列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210322845.3江苏大学丁建宁,张福庆,袁宁一,程广贵,王秀琴,凌智勇,张忠强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效低价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210030304.3常州大学丁建宁,袁宁一,陈双林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异质结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010213233.1常州大学丁建宁、袁宁一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晶体硅片的制绒设备及制绒工艺方法中国ZL201310369031.X常州捷佳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邓建华, 左国军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氧化腐蚀去除硅纳米线太阳能电池表面缺陷层的方法中国ZL201210508966.7常州大学丁建宁,李坤堂,袁宁一,王秀琴,陆鹏飞
6授权发明专利全背电极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方法中国ZL201210141633.5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张学玲
7授权发明专利冶金级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磷扩散工艺中国ZL200910029711.0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盛健,高纪凡,丁建宁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的高效印刷方法及其装置中国ZL201410563453.5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剑,施政辉,连建军,李强,陆瑜
9授权发明专利Folded Photovoltaic Assembly Mounting Structure And Mounting Method Therefor美国US9559633B2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束云华 蒋阿华 付传国
10授权发明专利低缺陷高产出多晶硅铸锭方法及其热场结构中国ZL201110217211.7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陈雪,高纪凡
进步奖丁建宁,高纪凡,袁宁一,程广贵,周剑,左国军,张学玲,盛健,王秀琴,叶枫,束云华江苏大学,常州大学,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捷佳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1940739-402 全流量高性能泵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项目名称全流量高性能泵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江苏大学,江苏振华泵业制造有限公司,宁波巨神制泵实业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项目属“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领域。 泵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是《中国制造2025》多个领域的关键装备之一,如泵的振动噪声会影响潜艇的声隐性能,泵的空化性能会影响军机的飞行高度。据统计,泵耗电量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7%,因此被列入《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6-2020)》重要耗能设备。项目组针对国防和工业领域对全流量高性能泵的重大需求,以及高效、高可靠性、高空化性能和低振动低噪声泵的学术和技术前沿,依托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流体机械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资助下,对泵内部流动机理、节能高效设计方法、新一代高性能国防及工业用特种泵研制、故障诊断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攻克了高性能泵设计的关键科学问题,解决了国防和工业领域急需解决的泵重大技术难题,研发的泵产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西方对相关尖端国防特种泵产品的技术封锁,实现了相关重大工业泵产品替代进口。 主要科技创新: (1)创新了泵内流计算的自适应网格生成方法和旋转大曲率非线性湍流模型,提高了偏工况下泵内部不稳定流动结构的模拟精度;创新了泵内部流动和流激振动噪声的测试技术,建立了内流特性与测量参数之间的转换关系,揭示了泵内部非定常流动及振动噪声特性,为设计高性能泵提供了理论依据。 (2)创建了全流量高效泵水力优化设计方法,掌握了泵关死点性能控制方法,建立了泵驼峰特性控制方法,解决了现有泵设计方法易造成驼峰不稳定性和全流量效率低等行业技术难题,效率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发展了低噪声泵水力设计方法和技术,攻克了舰船用低噪声泵设计难题,噪声降低7dB以上。 (3)创新了高可靠性泵设计方法,建立了一种高空化性能和低振动泵水力设计技术,解决了舰船压载泵空化性能和可靠性差的若干关键技术难题,空化性能提高7.5%,振动降低4.9%;创造性地研发了多种国防及工业用特种大型泵;揭示了叶片泵故障产生机理,基于物联网实现了远程数据监测、早期故障预警及分析,研发了工业泵故障诊断系统。 授权发明专利15件,申请发明专利11件,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制修订行业标准1部,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68篇,其中SCI和EI检索论文43篇;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8名。 研究成果已被江苏振华泵业制造有限公司、宁波巨神制泵实业有限公司、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新界泵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航天水力设备有限公司等60多家企业采用,其中航空航天燃油泵、舰船压载泵、深海采矿扬矿泵、大功率高扬程矿用泵等典型产品改变了我国此类高端泵主要依赖进口的现状。 据14家企业统计数据,近三年累计新增利润5.3亿元,新增税收3亿元,创收外汇2500万美元,节支1.3亿元。本项目在引领我国泵技术发展、加强国防安全、关键装备国产化和促进节能减排战略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谈明高研究员江苏大学江苏大学 对项目技术创新点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展了泵内流数值计算方法和试验测试技术,提高了泵内流模拟和测试的精度;建立了泵能量性能预测模型,为全流量泵性能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时许效应的多级泵性能优化模型,降低了多级泵的振动指标;研发了16个不同型号规格高效高扬程多级矿山用泵;负责项目成果在行业中的推广,并对相关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本人在该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旁证材料:知识产权[1,2];鉴定证书)
2刘厚林研究员江苏大学江苏大学 对项目技术创新点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考虑旋转和曲率改进了泵内部流动计算的湍流模型,提高了泵内部流动的计算精度;建立了泵流量扬程曲线的驼峰控制方程,为全流量高性能泵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开发了泵在线监测系统;研发了高扬程深海采矿扬矿泵;主要参与了项目成果在行业内的推广以及行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本人在该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旁证材料:知识产权[3,4])
3王凯副研究员江苏大学江苏大学 对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建立了泵全流量范围内的损失计算模型以及叶片液流角与比转速之间的映射关系;提出了全流量下泵的滑移系数的计算方法,为全流量泵水力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掌握了不同故障状态下的泵运行特性,为故障诊断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数据;研发了四代核电熔盐核主泵水力模型;参与了项目成果在行业内的推广。本人在该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旁证材料:知识产权[5,6,7])
4董亮副研究员江苏大学江苏大学 对创新点1、3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提出了一种结合特征扫描算法以及几何自适应的网格尺寸控制策略,实现了网格自动加密且过渡均匀;建立了基于多伴随变量的后验误差评估模型,提高了网格质量;负责开发了基于物联网的泵性能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提高了泵的运行可靠性。本人在该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旁证材料:知识产权[8])
5吴贤芳副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 对创新点2、3做出来创造性的贡献,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泵关死点扬程的计算方法,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建立泵关死点功率的预测模型,为全流量设计的性能控制提供了模型;研发了12个型号的单流道泵产品;参与了项目成果在行业内的推广工作。本人在该项目中的研究工作量占本人的60%。(旁证材料:知识产权[2,3])
6邱勇高级工程师江苏振华泵业制造有限公司江苏振华泵业制造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提出了多种泵减振降噪的结构设计方法,如双层隔振、叶片斜切等,优化了泵的振动噪声特性;开发了多个型号的舰船用泵,并将项目成果在舰船领域进行推广。本人在该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旁证材料:知识产权[9])
7唐晓晨高级工程师江苏振华泵业制造有限公司江苏振华泵业制造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提出了船用泵振动噪声测试方法以及模态测试方法,为提高泵可靠性提供了分析数据;开发了多套高背压泵组;参与了项目成果在行业的推广。(旁证材料:知识产权[9])
8陈昆工程师宁波巨神制泵实业有限公司宁波巨神制泵实业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研究了潜水泵不同故障状态下的响应特性,为泵故障诊断提供了数据;建立了传感器与终端间数据通信,为泵性能在线监测和智能故障诊断软件的开发提供了基础;负责项目成果在潜水泵领域进行推广。本人在该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旁证材料:知识产权[10])
9翟松茂高级工程师宁波巨神制泵实业有限公司宁波巨神制泵实业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了泵智能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的研发;研发了多个型号的高性能潜水泵;参与了项目成果在潜水泵领域的推广。本人在该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旁证材料:知识产权[1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无线测量泵叶轮叶片表面压力的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610313161.5江苏大学谈明高,何相慧,刘厚林,王凯,吴贤芳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振动优化的多级泵叶轮错位布置方法中国ZL201510946551.1江苏大学谈明高,刘厚林,吴贤芳,王凯,王勇,季燕羽,董亮,代翠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平衡径向力的单流道离心泵中国ZL201410236004.X江苏大学刘厚林,丁剑,吴贤芳,董亮,王勇,戴菡薇,王文博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光伏用变速多级离心泵结构中国ZL201310438325.3江苏大学刘厚林,崔建保,谈明高,王勇,周孝华,丁剑,王文博
5授权发明专利基于“互联网+”的潜水泵实时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中国ZL201610531397.6宁波巨神制泵实业有限公司,江苏大学王凯,陈昆,刘厚林,翟松茂,腾康乐,娄建伟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振高效离心泵叶轮数值优化方法中国ZL201710874625.4江苏大学王凯,李钰,刘厚林,谈明高,王勇,董亮,张子旭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超低比转数离心泵叶轮多工况多目标水力优化方法中国ZL201510686219.6江苏大学王凯,刘厚林,谈明高,王勇,董亮,吴贤芳,代翠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水泵泵组智能监控与故障预警方法中国ZL201610299558.3江苏大学王凯,刘厚林,董亮,谈明高,王勇,吴贤芳,张景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两相流泵的自适应网格动态加权误差评估方法中国ZL201510460747.X江苏大学董亮,刘厚林,代翠,谈明高,王勇,王凯
10授权发明专利卧式高背压离心泵组中国ZL201410561847.7江苏振华泵业股份有限公司陈金平,邱勇,唐晓晨,王辉
进步奖谈明高,刘厚林,王凯,董亮,吴贤芳,邱勇,唐晓晨,陈昆,翟松茂江苏大学,江苏振华泵业制造有限公司,宁波巨神制泵实业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1950739-405 基于间歇式相转变的农产食品低温低压高效萃取新技术与装备
项目名称基于间歇式相转变的农产食品低温低压高效萃取新技术与装备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江苏大学,河南省亚临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农产品加工与装备制造领域。基于间歇式相转变的亚临界流体萃取是以低沸点化合物为溶媒,常温低压下相继经过浸提、减压气化脱溶、压缩冷凝液化,从农产品中高效保质提取目标组分的新技术。与超临界流体萃取相比,具有投资少、产能大、运行成本低的明显优势,市场前景广阔。项目组作为我国亚临界萃取技术原创团队,早在上世纪就发明了“四号溶剂”罐组式浸出油脂技术,并在全球率先实现产业化;十年前又首次提出“亚临界流体萃取”概念,提升了该技术在农产品加工行业认知度。然而,世界范围内亚临界流体萃取基础理论研究缺乏,连续化智能化装备开发滞后。为此,项目组聚焦我国科技创新中“理论与装备”的薄弱环节,主攻亚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理论,创制大型连续化装备。取得的成果包括:(1)建立与完善了农产食品的亚临界流体萃取理论。与超临界流体萃取完善的理论体系相比,亚临界萃取的研究多停留在工艺优化层面,新的应用开发需要反复的试验。为此,项目以大宗油料、天然产物等典型农产品为试材,首次运用溶解度参数理论,以体系分子结构特征为基础,联用基团贡献计算方法,确定了亚临界溶剂体系对脂质及有益伴随物的三维溶解度参数值,阐明了目标组分在亚临界流体萃取过程中溶解特性与溶出规律;首次基于热泵原理,建立了萃取系统内部热量循环的计算方法,获得不同亚临界流体的循环性能系数。项目成果将为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与装备开发提供指导。(2)创新了农产食品的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针对原有“四号溶剂”主要适于脂溶性化合物的问题,创新采用液氨、二甲醚等溶媒,突破了现有低级烷烃等亚临界常用溶媒对强极性和中极性化合物萃取能力弱的技术局限,拓宽了应用领域;基于溶解度理论,创新采用多元亚临界流体,实现了对农产品中目标组分的选择性可控萃取;突破了标准溶液制备难的问题,基于顶空气相色谱建立终产品溶剂残留的检测方法,填补了国内外空白。(3)创制了亚临界流体萃取连续化生产装备与智能化实验装置。针对行业对大规模连续化节能型萃取装备的迫切需求,项目创新采用多进料管/罐组合相互切换等形式,突破了压力条件下连续进出料的难题,两脱溶器交替使用实现了脱溶系统连续接料;基于热泵理论,创新设计“工艺系统内部热交换系统”,蒸汽消耗量降为“六号溶剂”闪蒸脱溶的1/5。项目首创亚临界萃取实验装置,采用超滤膜浓缩萃取混合液,无相变回收大部分溶剂;建立了工艺数据库,结合“PLC”技术实现萃取过程智能化控制。项目申请专利43件,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20件、实用新型16件;发表论文46篇,专著2部。经查新,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向国内外70余家企业转让了生产装备、向66家科研院所推广了实验装置。11家应用单位新增销售10.30亿元,利税2.27亿元。组织与承办了国家人社部“农林产品亚临界萃取新技术高级研修班”、“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亚临界生物萃取技术发展论坛”、“首届油用牡丹产业发展论坛”,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徐斌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项目负责人,申请相关发明专利10项,已授权8项;获批国家自然基金“基于亚临界流体的燕麦结构脂适度脱除与淀粉冷水膨胀性能改良的机制”、十三五重点研发子课题“低温亚临界流体脂质萃取技术与装备研究”等省级以上项目4项。对主要创新成果1,2和3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农产食品加工领域首先提出“亚临界流体萃取”概念(附件2),率先开展亚临界流体萃取溶解特性、热力学/动力学(附件31)、基于热泵原理的节能效果分析等理论研究(附件12);发明了溶剂残留检测方法(附件6);创制了首台实验型亚临界萃取装置(附件2)。
2祁鲲教授级高工河南省亚临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河南省亚临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号溶剂萃取技术原创发明人,世界范围内首位实现液化丁烷、丙烷等亚临界流体萃取工业化应用,亚临界萃取溶剂国家标准制订人。拥有相关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11项,对主要创新成果1、2和3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持了第一台实验室型亚临界萃取装置的设计、安装和调试等工作,拓展了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范围(附件5);创新了亚临界连续萃取脱溶设备以及亚临界萃取液连续蒸发系统(附件8, 9);创新了亚临界萃取装备的进出料装置以及气体净化装置(附件10, 11)。
3万楚筠助理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项目技术骨干,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4项,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亚临界R134a-丁烷二元体系的菜籽饼脂质溶出调控机制研究以及十三五重点研发子课题“低温亚临界流体脂质萃取技术与装备研究(附件29)”等项目,对主要创新成果1和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系统研究了亚临界流体萃取过程中脂质(功能成分)溶出规律与动力学,获得了亚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相关基础数据,建立与完善了亚临界流体萃取理论;同时对低温亚临界流体萃取装置的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附件3和4)。
4孙俊副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项目技术骨干,拥有相关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相关SCI论文1篇;对主要创新成果1和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采用顶空气相色谱,建立了亚临界流体萃取产品中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附件6);研究了功能性谷物胚芽油脂在亚临界单一及多元混合溶剂萃取过程中影响因素及溶出规律,建立了亚临界流体的萃取动力学与热力学方程(附件30)。
5王金顺工程师河南省亚临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河南省亚临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项目产品工程化推广技术负责人,拥有授权实用新型1项;对主要创新成果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负责工业化亚临界流体萃取装备的安装和调试等工作,将工业化亚临界萃取装置从间歇式升级到了连续式,同时对亚临界萃取技术的工业化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13)。
6黄凤洪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项目技术指导人之一,拥有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4项;对主要创新成果1和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于亚临界流体萃取过程中脂质溶出规律的研究以及亚临界萃取理论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创新了一种亚临界流体萃取脂质的方法及其装置,显著降低了亚临界溶剂使用量和增加亚临界流体萃取速率(附件3)。
7董英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项目技术指导,拥有相关授权发明专利7项;对主要创新成果2和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指导了第一台试验型亚临界流体萃取实验装置的开发,是专利“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亚临界流体萃取方法与装置”、“亚临界丁烷萃取产品中溶剂残留的检测方法”、“一种亚临界丁烷萃取高品质大豆胚芽油的方法”的发明者之一(附件2,6,7),为亚临界实验型装置开发、溶剂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以及大豆胚芽油亚临界流体提取技术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8朱新亮高级工程师河南省亚临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河南省亚临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河南省亚临界萃取技术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拥有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1项;对主要创新成果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负责AS-X系列实验装置和SCK-X系列成套生产装备的调试和推广,以此提取装置为依托,进行了功能性油脂的萃取研究;在此基础上,成功将该技术的应用范围推广至天然色素、天然香料、香花浸膏、贵重优质、特种蛋白等产品的研究及开发(附件13)。
9陈中伟副研究员江苏大学江苏大学项目技术骨干,发表相关EI论文2篇;对主要创新成果1和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低温亚临界流体脂质萃取技术与装备研究(附件29),对功能性油脂萃取过程中影响因素及溶出规律、亚临界流体的萃取动力学与热力学方程的建立做出一定的贡献(附件30)。
10姜松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项目技术骨干,拥有相关授权发明专利4项,对主要创新成果2和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凭借着多年来在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中的理论积累,创造性地将“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与“超声波强化萃取”技术相结合,设计了超声辅助提取单元的设计,有效地提高了对目标组分的萃取效率(附件13);此外,对于亚临界剂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附件6)。
11蔡健荣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项目技术骨干,拥有相关授权发明专利1项,对主要创新成果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亚临界流体萃取装置”的专利发明者之一(附件2),参与创新创制了第一台实验型亚临界萃取装置;对于将“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与“超声波强化萃取”技术的结合作出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将自控技术应用于亚临界萃取装备,实现了农产品中活性组分提取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附件13)。
12吴其飞副研究员江苏大学江苏大学项目技术骨干,对主要创新成果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低温亚临界流体脂质萃取技术与装备研究(附件29),研究了低温压榨饼脂质在亚临界丁烷萃取过程中影响因素及溶出规律;建立了低温压榨饼中脂质的亚临界丁烷萃取动力学与热力学方程(附件1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亚临界流体萃取脂质的方法及其装置中国ZL201410196608.6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黄凤洪; 万楚筠; 李文林; 钮琰星; 邓乾春; 郑明明; 周琦; 郑畅; 胡双喜; 张明;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温亚临界流体萃取装置中国ZL201510853263.1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黄凤洪; 万楚筠; 李文林; 邓乾春; 郑明明; 时杰; 刘昌盛; 杨湄; 周琦; 郑畅;
3授权发明专利以液氨为溶剂的亚临界萃取方法中国ZL201010290978.8祁鲲祁鲲
4授权发明专利亚临界丁烷萃取产品中溶剂残留的检测方法中国ZL201210546089.2江苏大学徐斌; 姜松; 周世龙; 董英; 孙俊;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亚临界丁烷萃取高品质大豆胚芽油的方法中国ZL201110070808.3江苏大学徐斌; 董英; 李波; 王宏平; 苗文娟;
6实用新型专利亚临界连续萃取脱溶设备中国ZL201621095819.1河南省亚临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祁鲲
7实用新型专利亚临界萃取液连续蒸发系统中国ZL201620904426.4河南省亚临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祁鲲
8实用新型专利亚临界萃取罐的压力进料和排料装置中国ZL201621095817.2河南省亚临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祁鲲
9授权发明专利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亚临界流体萃取装置与方法中国ZL200910034263.3江苏大学; 朱新亮徐斌; 朱新亮; 董英; 冯娟; 蔡健荣; 姜松; 任晓锋;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亚临界萃取溶剂气体净化装置中国ZL201621067980.8河南省亚临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祁鲲
进步奖徐斌,祁鲲,万楚筠,孙俊,王金顺,黄凤洪,董英,朱新亮,陈中伟,姜松,蔡健荣,吴其飞江苏大学,河南省亚临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江苏省教育厅
1960739-406 自走式秸秆收获打捆复式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
项目名称自走式秸秆收获打捆复式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江苏大学,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棉花机械有限公司,中联重机南陵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秸秆资源总量每年超过10.4亿吨,其中稻麦秸秆占38%,秸秆综合利用的前提是实现田间散落秸秆的机械化收集。我国稻麦秸秆收集主要采用牵引式捡拾打捆机,由拖拉机牵引并提供动力进行二次下地对散落秸秆进行捡拾打捆,存在机组长转弯半径大、边界捡拾不净等缺点,分段式作业费时费工,并对土壤造成了多次碾压。因此,如何实现小麦籽粒与秸秆联合收获打捆复式作业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另外,由于水稻秸秆含水率高,需要晾晒2~3天后才能进行捡拾打捆,但牵引式捡拾打捆机难以在深泥脚水稻田作业,因此,急需开发能在水稻田作业的履带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本项目在国家“863”计划、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课题资助下,在秸秆压缩成型基础研究、联合收获打捆复式作业、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等关键技术取得了原创性突破,主要包括:(1)研发了联合收获打捆复式作业机,实现了小麦籽粒与秸秆收获打捆的一体化作业。突破了高频率大尺寸秸秆压缩打捆技术,创制了与联合收获时秸秆喂入量匹配的压缩打捆装置;研制的下喂入式压缩打捆装置增加了打捆装置离地间隙,提高了整机通过性;发明的四连杆拨叉机构和变半径弧形输草通道,实现了脱粒装置排出的秸秆强制顺畅输送;优化了压缩打捆装置、飞轮和变速箱等的配置,使重心更加均衡,解决了传统联合收获机与打捆机简单组合后造成整机一侧过重的难题。(2)研发了履带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实现了深泥脚田水稻秸秆捡拾打捆。突破了捡拾输送台-两级滚筒-拨草机构秸秆强制输送技术,实现了稻草的干净、无死角捡拾和顺畅输送;根据深泥脚田行走要求以及秸秆捡拾打捆机的结构特点,研制了履带式行走底盘和操纵系统,整机通过性好;创制了草捆收集和快速卸草装置,避免了散落田间草捆的二次搬运,实现了高效机械化作业。经检测,主要技术指标明显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经鉴定,研发的联合收获打捆复式作业机及履带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系列产品综合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四连杆拨叉机构和变半径弧形输草通道相结合的下喂入强制秸秆输送技术、秸秆捡拾两级滚筒顺畅输送技术具有独创性,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3)研制了由物料输送、填料压缩、捆扎、检测控制装置等组成的秸秆压缩成型打捆试验台。分析了在不同喂入量条件下,压缩速度与功耗、活塞压力、连杆拉压力以及草捆密度等参数的关系,揭示了各关键因素对秸秆压缩成型系统影响的作用规律,建立了功耗、活塞压力、连杆拉压力的回归数学模型,基于虚拟样机模型优化了压缩机构的参数,为稻麦秸秆压缩装置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项目授权美国专利1件、国家发明专利16件、实用新型专利25件,申请PCT专利1件、国家发明专利9件。研究成果在星光农机、南通棉机、中联重机南陵公司等企业得到应用,近三年销售产品1428台,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新增销售收入1.93亿元,利税2306.56万元,显著推动了稻麦打捆压缩技术的升级换代和秸秆打捆机械行业的科技进步。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耀明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对主要创新点1,2和3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建立了功耗、活塞压力、连杆拉压力的回归数学模型,为稻麦秸秆压缩装置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发明的四连杆拨叉机构和变半径弧形输草通道,实现了秸秆强制顺畅输送;突破了捡拾输送台-两级滚筒-拨草机构秸秆顺畅输送技术,实现了稻草干净、无死角捡拾和强制顺畅输送。1件授权美国专利第1完成人(附件2),5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的第1完成人(附件3-5,11),1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的第2完成人(附件6),1项科技成果鉴定的第1完成人(附件12),1项科技成果鉴定的第2完成人(附件13)。
2徐立章研究员江苏大学江苏大学对主要创新点1和3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分析了在不同喂入量条件下,压缩速度与功耗、活塞压力、连杆拉压力以及草捆密度等参数的关系,揭示了各关键因素对秸秆压缩成型系统影响的作用规律;突破了高频率大尺寸秸秆压缩打捆技术,创制了与联合收获时秸秆喂入量匹配的压缩打捆装置。1件授权美国专利第2完成人(附件2),1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的第1完成人(附件6),2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的第2完成人(附件4,11),1项科技成果鉴定的第3完成人(附件12),1项科技成果鉴定的第4完成人(附件13)。
3钱菊平高级工程师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对主要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研制了高地隙的履带式行走底盘和操纵系统,实现了深泥脚湿烂田块的强通过能力,并优化了发动机、驾驶台、燃油箱和集草箱等的位置,使重心更加均衡;主持了9YFL-1.9型履带自走式方草捆打捆机产品的试制、试验、产品完善及销售等工作。2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的第1完成人(附件7-8),1项新产品定型鉴定的第1完成人(附件14)。
4季宏斌教授级高工南通棉花机械有限公司南通棉花机械有限公司对主要创新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优化了压缩打捆装置和飞轮、变速箱等的配置,使重心更加均衡,解决了传统联合收获机与打捆机简单组合后造成的整机一侧过重的难题;主持了4L-4.0型稻麦联合收获打捆复式作业机、MJDZ (9YZ)-190/230型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的试制、试验、产品完善及销售等工作。1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的第1完成人(附件10),1项科技成果鉴定的第2完成人(附件12),1 项科技成果鉴定的第3完成人(附件13)。
5王英锋高级工程师中联重机南陵有限公司中联重机南陵有限公司对主要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研制了履带式行走底盘和操纵系统,提高了通过性;创制了草捆收集和快速卸草装置,解决了草捆自动掉落田间人工搬运工作量大的问题;主持了9YZ-2200FA型履带自走式方捆打捆机产品的试制、试验、产品完善及销售等工作。现代农业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共同完成人(附件30)。
6陈进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对主要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根据试验数据,研究了各因素对各个性能指标的影响,建立了功耗、活塞压力、连杆拉压力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多目标优化,为稻麦秸秆压缩装置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参与了秸秆压缩成型打捆试验台的研制。1项科技成果鉴定的第5完成人(附件12)。
7邱扬扬工程师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对主要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研制了前置式弹齿捡拾器,实现了稻草干净、无死角捡拾;并参与了9YFL-1.9型履带自走式方草捆打捆机产品的试制、试验、产品完善及销售等工作。1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的第1完成人(附件9)、2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的第2完成人(附件7-8),1项新产品定型鉴定的第3完成人(附件14)。
8唐忠副研究员江苏大学江苏大学对主要创新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建立了压缩机构三维虚拟样机模型,对压缩机构进行了运动仿真分析,得出了活塞位移、加速度、驱动力矩、活塞铰接点受力以及曲柄的拉压力变化规律,为稻麦秸秆压缩装置的设计提供了依据。1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的第2完成人(附件3),2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的第3完成人(附件4,6),1项科技成果鉴定的第8完成人(附件12)。
9王满先高级工程师南通棉花机械有限公司南通棉花机械有限公司对主要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仿真分析了拨叉末端的运动轨迹,优化了曲柄连杆拨叉机构的结构和运动参数;参与了4L-4.0型稻麦联合收获打捆复式作业机、MJDZ (9YZ)-190/230型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的试制、试验、产品完善及销售等工作。1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的第3完成人(附件10),1项科技成果鉴定的第1完成人(附件13),1项科技成果鉴定的第4完成人(附件12)。
10马征助理研究员江苏大学江苏大学对主要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研制了由物料输送、填料压缩、捆扎、工作参数控制、压缩力与功耗检测装置等组成的秸秆压缩成型打捆试验台,进行了物料输送、压缩、打捆试验和捆扎试验。1项科技成果鉴定的第9完成人(附件1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自走轮式捡拾打捆装置中国ZL201510673973.6江苏大学李耀明;成铖;徐立章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下喂入式联合收获打捆机中国ZL201410178440.6江苏大学徐立章;李耀明;唐忠;李有为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履带自行走方草捆压捆机中国ZL201510941336.2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钱菊平;邱扬扬;朱云飞;厉剑斌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履带自行走方草捆压捆机的喂入打捆装置中国ZL201510936551.3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邱扬扬;朱云飞;厉剑斌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带堆包平台的自走式打捆机中国ZL201610812928.9南通棉花机械有限公司季宏斌;季春建;王满先;季勇;宋金美;高丽军;丁飞;张夫奇;吴春江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履带自走式方草捆压捆机的输送装置中国ZL201510978554.3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钱菊平;邱扬扬;张福祥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稻麦联合收获打捆一体化复式作业机中国ZL201410178477.9江苏大学李耀明;唐忠;徐立章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自走轮式水稻秸秆捡拾打捆机中国ZL201410179500.6江苏大学李耀明;徐立章;唐忠;王瑞
9授权发明专利Cutting longitudinal swaths grain harvesting and baling combine美国US9949433B2江苏大学Yaoming Li(李耀明), Lizhang Xu(徐立章), Zhong Tang(唐忠)
10授权发明专利秸秆压缩成型打捆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中国ZL201110080587.8江苏大学李耀明;徐立章;尹建军;徐剑
进步奖李耀明,徐立章,钱菊平,季宏斌,王英锋,陈进,邱扬扬,唐忠,王满先,马征江苏大学,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棉花机械有限公司,中联重机南陵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1970739-409 内外协同提升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项目名称内外协同提升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江苏大学,徐州工程学院
项目简介在我国海洋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混凝土结构作为海洋工程基础建设的主导结构,其耐久性问题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对此,本项目以内外协同提升海工混凝土耐久性为切入点,以材料(粉煤灰、矿渣粉)改性为手段,形成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主要涉及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力学等科学技术领域。项目主要从以下四部分开展了工作:(1)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相关模型的研究与可靠度分析。基于对复杂海洋环境的模拟,从氯盐侵蚀、干湿循环、冻融循环、预应力度、疲劳荷载等角度,分别对海工混凝土结构进行了单指标和双指标的各项试验研究。探讨了各类复杂环境下氯离子侵入机理;建立了海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时变可靠度分析模型;提出了一种以结构耐久性能和可靠度理论为基础的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2)多重侵蚀环境下海工混凝土结构的损伤机理及承载力研究。通过冻融与氯盐、冻融与疲劳荷载耦合侵蚀环境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试验,对混凝土构件损伤情况进行对比,且与单因素作用下损伤效应对比,揭示了冻融循环与氯离子侵蚀正交作用对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腐蚀损伤机理;探讨了不同预应力度、不同冻融次数以及不同氯盐浓度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建立了普通预应力筋的本构模型和应力腐蚀预应力筋的本构模型,提出了预应力筋应力腐蚀后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承载力计算方法。(3)内外协同提升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技术研究。提出了“内掺粉煤灰与矿渣粉”、“外涂抹防腐材料”协同提升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技术。采用基于相似理论确立的海洋环境模拟试验方案,对改性混凝土进行加速侵蚀与自然侵蚀,分析了粉煤灰与矿渣粉(单掺比例及复掺比例)、防腐材料(涂抹方式与厚度)、应力作用(应力加载水平)对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能、冻融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混凝土梁裂隙时空演化规律、极限载荷与跨中扰度的关系,揭示了内掺料和外防腐对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的影响机制,得出了内外协同提升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最佳参数。(4)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寿命评估与预测模型。基于对连云港某泊位构件进行的聚类分析,并利用MATLAB模糊工具箱实现了海工结构构件的耐久性模糊评估,建立了样本对于类别的不确定性动态描述,避免了主观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基于对多个待评估样本及多个评价指标进行耐久性评估,形成了便于工程应用的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寿命评估与预测方法,充实和完善了相应的规范体系,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科技论文70多篇,SCI、EI收录16篇,受理、授权国家专利10余项,被同行引用100余次。近年来,在连云港等近海建筑结构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为企业带来新增利润约280余万元。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海工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保证并延长海工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荣桂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作为本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制定了总体研究思路及方案,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3、4进行整体设计,制定了本项目的总体研究思路及步骤,参与本项目主要研究工作量的60%以上。旁证材料详见本项目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的第1、4、7、9、10五项,依次详见附件14、16、19、20、21。
2姜慧教授徐州工程学院徐州工程学院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参与人,主持设计模拟海洋环境加速试验方案和承载力试验方案,对主要科技创新第2、3点进行设计与指导,参与本项目主要研究工作量的50%以上。旁证材料详见本项目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的第4、8两项,依次详见附件16、3。
3陆春华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参与人,主要设计并参与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劣化试验与机理分析,对主要科技创新点第1、2的试验开展与理论分析贡献较大,参与本项目主要研究工作量的50%以上。旁证材料详见本项目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第1、2、3、7、9五项,依次详见附件14、15、2、19、20。
4殷惠光教授徐州工程学院徐州工程学院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完成了氯盐侵蚀后含掺合料混凝土微观形貌特征试验及孔结构特征分析,参与设计海洋环境加速试验方案,对主要科技创新第3点的试验开展与理论分析贡献较大,参与本项目主要研究工作量的40%以上。旁证材料详见本项目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第5、6、8三项,依次详见附件17、18、3。
5陈妤副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开展了冻融循环与氯盐侵蚀耦合作用下海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劣化机理研究,对主要科技创新第1、4点的试验开展与理论分析贡献较大,参与本项目主要研究工作量的40%以上。旁证材料详见本项目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第10项,依次详见附件21。
6李雁副教授徐州工程学院徐州工程学院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开展了单掺及双掺高强混凝土抗冻融性能试验研究,对主要科技创新第3点的试验开展与理论分析贡献较大,参与本项目主要研究工作量的30%以上。旁证材料详见本项目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第5、6、8三项,依次详见附件17、18、3。
7延永东副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参与人,主要建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外因(单指标、双指标)与内因共同作用下的耐久性时变可靠度分析数学模型,对主要科技创新第2、3点的试验开展与理论分析贡献较大,参与本项目主要研究工作量的30%以上。旁证材料详见本项目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第3、7两项,依次详见附件2、19。
8王圣程讲师徐州工程学院徐州工程学院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开展基于数值模拟的海工混凝土锈胀规律研究,对主要科技创新第3点的试验开展与理论分析贡献较大,参与本项目主要研究工作量的20%以上。旁证材料详见本项目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第8项,依次详见附件3。
9崔钊玮中级江苏大学江苏大学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参与人,主要开展了新型内养护技术对海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提升机理研究,对主要科技创新第1点的试验开展与理论分析贡献较大,参与本项目主要研究工作量的20%以上。旁证材料详见本项目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第3项,依次详见附件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单掺及双掺高强混凝土抗冻融性能试验研究中国工业建筑/第45卷/第2期徐州工程学院李雁;吕恒林;殷惠光;张连英;李兵;刘瑞雪
2其他养护湿度对混凝土内氯离子传输的影响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第12期江苏大学延永东;刘荣桂;陆春华;傅巧瑛
3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内外结合协同限制钢筋混凝土锈胀的方法中国201810468187.6徐州工程学院姜慧;王圣程;殷惠光;李学田;李雁
4其他Reinforcement corrosion-induced cover cracking and its time prediction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中国Corrosion Science/第53卷/第4期江苏大学陆春华;金伟良;刘荣桂
5其他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中国ISBN 978-7-03-037851-4江苏大学刘荣桂;曹大富;陆春华
6其他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rroded steel bars in pre-cracked concrete suffering from chloride attack中国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第123期江苏大学陆春华;袁思奇;成璞;刘荣桂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回字型试验用混凝土构件中国ZL 2013 1 0208748.6江苏大学陆春华;刘奇东;崔钊玮;延永东
8其他混凝土保护层均匀锈胀内裂分析中国混凝土/第9期徐州工程学院姜慧;喻孟雄;刘荣桂
9其他氯盐侵蚀环境下混凝土的损伤破裂机理及应用研究中国ISBN:9787564633967徐州工程学院殷惠光;李兵;李雁;雷蕾
10其他冻融与氯盐作用下考虑相关随机变量的预应力结构可靠度分析中国工程力学/第27卷/第9期江苏大学陈妤;刘荣桂;周伟玲;张益多;汤灿;刘媛
进步奖刘荣桂,姜慧,陆春华,殷惠光,陈妤,李雁,延永东,王圣程,崔钊玮江苏大学,徐州工程学院江苏省教育厅
1980739-410 混合电动公交客车动力电池系统热安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项目名称混合电动公交客车动力电池系统热安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江苏大学,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能启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峰谷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性规划及中央地方配套政策支持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一,混合电动公交客车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在公共交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动力电池系统作为混合电动公交客车的核心部件,其安全性尤其是热安全这一核心问题急需解决。经过近10年的技术攻关,该研究团队突破了动力电池系统热流场协同分析和精准散热技术、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长效预警与可靠抑制技术、热安全数据监测平台非阻塞通讯技术与高并发数据传输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对促进我国混合电动公交客车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项目团队依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历经多年技术攻关,主要创新成果如下:首次形成了动力电池系统热流场协同分析与精准散热技术。基于场协同理论探究了动力电池充放电过程产热特性,分析了不同进出风方式对风冷散热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热管理系统散热量与动力电池系统热量增量的匹配关系。提出了多尺度协同散热与精准散热方法,综合判断动力电池系统所处工况及电池状态,提高速度场与温度场的正协同,对温度过高的电池单体进行精准散热,实现了动力电池系统内部热均衡,电池单体最高温升为7.33℃,电池单体之间最大温差为2.42℃。率先形成了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长效预警与可靠抑制技术。分析了动力电池系统不同温度阶段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机制,建立了其热失控发展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所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求解,依据求解出的热失控预测曲线,提出了热失控等级划分方法,综合分析环境因素对热失控发展的影响,按照热失控发展的风险程度进行分级预警。基于此研制了火情控制装置,实现了灭火剂分级释放,有效抑制火情复燃,阻断热失控扩展,火情控制装置启动时间小于1s,灭火时间小于10s。创新研发了热安全数据监测平台非阻塞通讯技术与高并发数据传输技术。开发了动力电池生产、成组、运行阶段的热安全数据监测平台,采集能够反映动力电池热安全状态的关键数据,开展了异步非阻塞通讯技术的研究,实现监测平台与客户端的快速响应;开展了多路复用技术的研究,实现了200万以上级别的海量高并发数据接入能力及扩展能力。基于不同时间维度下动力电池系统热安全状态参数,与热失控发展模型进行在线匹配,得到热失控的预测时间,为动力电池系统的热安全提供实时监测及数据分析。该项目的技术成果已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6项,发表检索论文4篇,项目成果经验收认为达到国际领先。近三年,项目成果已在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能启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峰谷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新能源汽车行业相关企业内得到成功应用,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9.33亿元。在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对促进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推动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徐晓明副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对本项目创新点一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工作占总工作量的70%,主持了动力电池系统精准散热控制技术开发,具体分析了动力电池系统充放电过程产热特性及不同进出风方式对风冷散热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动力电池系统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匹配关系。申请发明专利1项(附件7),发表SCI及EI索引论文4篇(附件8-11)。
2丁荣军教授级高工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对本项目创新点二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工作占总工作量的60%,主持了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抑制技术的开发,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模型,建立了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预测曲线,提出了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等级划分方式。获得2018年中国发明协会的发明创业成果奖一等奖(附件32)和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创新成果奖一等奖(附件33)。
3李青海高级工程师江苏峰谷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峰谷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对本项目创新点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工作占总工作量的60%,主持了动力电池系统热安全数据监测技术开发,具体提出了多路复用技术,解决了数据并发时的线程切换问题、内存抖动问题,以及线程死锁问题。授权发明专利4项(附件2-4、6)。
4徐向阳高级工程师南京能启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能启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对本项目创新点二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工作占总工作量的50%,参与了动力电池热失控抑制技术的开发,提出了火情控制装置的整体架构,实现了灭火剂的多级释放。授权发明专利1项(附件5)。
5朱茂桃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对本项目创新点一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工作占总工作量的50%,参与了动力电池系统精准散热控制技术的开发,基于场协同原理提出了多尺度协同散热与精准散热方法,综合判断动力电池系统所处工况及电池状态,通过多模式切换,实现动力电池系统均衡散热。作为项目骨干,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附件19)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附件20),并结题和验收。
6司红磊高级工程师江苏峰谷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峰谷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对本项目创新点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工作占总工作量的50%,参与了动力电池系统热安全数据监测技术的开发,提出了不同时间维度数据监控方法,实现了动力电池系统热安全数据实时监测。授权发明专利4项(附件2-4、6)。
7金慧芬高级工程师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对本项目创新点一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工作占总工作量的50%,参与了动力电池系统精准散热控制技术的开发,提出了风冷系统流道切换技术,实现了动力电池箱体内部热均衡。获得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创新成果奖一等奖(附件33)。
8汪伟高级工程师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对本项目创新点二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工作占总工作量的50%,参与了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抑制技术的开发,分析了环境因素对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分级预警方式。获得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创新成果奖一等奖(附件3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池电子部件通讯地址的自动配置和修正方法中国CN103676833B江苏峰谷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李青海;司红磊;李俊峰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池模块中国CN105655512B江苏峰谷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仇俊;司红磊;李青海;陈强
3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相变储能器与空气耦合的动力电池包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中国CN108232362A江苏大学徐晓明;唐伟;胡东海
4其他Research on the heat dissipation performance of battery pack based on forced air cooling中国Journal of Power Sources江苏大学徐晓明;何仁
5其他不同进出风模式和电池组位置的电动汽车气动性能分析中国航空动力学报江苏大学徐晓明;赵又群
6其他两种双口出风模式电动汽车自然进风散热研究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江苏大学徐晓明;赵又群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锂电池电芯保护结构中国CN105633322B江苏峰谷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田维强;司红磊;李青海;陈强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功率型元器件的电源模块散热结构中国CN105658040B江苏峰谷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蒋振强;司红磊;李青海;陈强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锂电池热失控早期预警及自动控制方法中国CN106597299B南京能启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徐向阳
10其他高速行驶时电动汽车动力舱自然进风散热分析中国东南大学学报江苏大学徐晓明;何仁
进步奖徐晓明,丁荣军,李青海,徐向阳,朱茂桃,司红磊,金慧芬,汪伟江苏大学,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能启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峰谷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1990740-402 设施农业气象保障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设施农业气象保障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山东省气候中心,泰州市姜堰区气象局,河海大学
项目简介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我国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起步晚,设施作物气象灾害指标、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环境调控等关键技术缺乏,导致现有气象服务无法满足设施农业发展需求。该项目依托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展设施农业气象保障技术研究,成果如下:1.制定设施小气候观测及数据应用存储行业标准。针对设施小气候时空变化的复杂性,制定“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规范-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行业标准,规范设施小气候观测内容及方法;制定“设施蔬菜小气候数据应用存储规范”行业标准,为设施小气候数据的共享应用奠定了基础。2.创建和发展设施农业精细化服务气象灾害指标体系。研究了低温、寡照、高温、干旱对设施作物的致灾机理,提出基于光合和荧光参数确定设施作物低温、寡照、高温、干旱灾害指标的方法,克服以往以日均气温、最高气温及形态指标确定灾害等级造成的灾害诊断时效性差的缺点;利用风洞试验揭示设施表面风压分布规律,确定设施风灾等级指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技术,确定设施雪灾等级指标,解决了当前大风、暴雪预警服务中指标过于粗放的缺陷。提出的灾害指标确定方法获2项发明专利授权,其中1项已转化应用。3.集成设施小气候预报模型,创新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编制设施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业务规范。集成多种方法构建设施小气候预报模型,克服了以往模型普适性差的缺陷;提出设施作物干旱胁迫等级确定方法、设施葡萄白粉病潜势预报方法,获2项发明专利授权;研制了结构方程模型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预警模型构建技术,开发了省市县三级业务服务共享的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构建了设施作物干物质生产模拟方法及果实生长模拟方法,获2项发明专利授权,解决了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中数量化、模型化、精细化的技术需求。编制《设施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业务规范》和《设施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技术指南》,为规范和指导预报业务、提升服务水平奠定了基础。4.提升了设施农业环境优化调控技术,构建了设施农业气象保障服务业务系统。根据作物不同发育阶段对光质及光强的需求,研发了LED植物补光灯,有效提升了设施农业对雾霾和连阴寡照天气的防御能力;明确了昼夜温差对设施作物的影响,提出利用昼夜温差调控设施作物生长发育的技术方法;提出设施内亚高温胁迫下“以水调温”的技术方法,研发一种抗高温叶面肥,可有效减轻设施作物高温热害,获发明专利授权;构建了集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灾害防御于一体的设施农业气象保障服务业务系统,为开展精细化业务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项目获发明专利授权7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13项,制定行业标准2项、业务规范和技术指南各1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78篇,SCI收录16篇,EI收录2篇。成果累计推广29.98万亩,近三年新增利润1528.5万元,节支总额8576.75万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再强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项目总负责人,对科技创新点二、三、四做出重要贡献,提出设施作物气象灾害(高温、低温、寡照)等级指标的提取方法,利用风洞试验和CFD方法提取大风和暴雪的灾害指标,构建了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系统,研究了利用R:FR、昼夜温差调控设施作物生长及品质的技术,开发了设施农业气象保障服务系统软件。发明专利1-1、1-2、1-3、1-4、1-5、1-6的第一作者,专著1-8第一作者,专著1-10第二作者。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以上。
2申双和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要完成人,对科技创新点三、四做出重要贡献,开展了设施内生物物理环境的观测试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的设施小气候环境预测方法,研制成一套方便实用的生物物理统计学方法。首次在设施小气候预报中提出谐波法,使得设施内最高、最低温度的预报精度显著提高。负责设施农业气象保障服务系统技术框架设计。专著1-10第一作者。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以上。
3薛晓萍研究员山东省气候中心山东省气候中心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一、三、四做出重要贡献,行业标准《设施小气候观测规范 日光温室和和塑料大棚》第一完成人(附件2-2-1)、《设施蔬菜小气候小气候数据应用存储规范》第四完成(附件2-2-2)人;编制了中国气象局《设施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业务规范(暂行)》和《设施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技术指南》(附件2-2-3);基于GIS技术,采用B/S架构,集成气象信息采集、数值预报产品释用、预警模型构建、业务产品制作等技术,开发了省市县三级业务服务共享的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软件。专著1-9第一作者。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以上。
4李永秀副高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项目参与人,对科技创新点二、三做出重要贡献,设计并实施了控制环境实验、设施栽培实验,研究了设施作物对高温、低温、寡照等气象灾害的响应机制,提出了设施作物气象灾害指标的提取方法,完成了设施黄瓜、番茄生长发育模型构建。发明专利1-1、1-2、1-5主要作者,专著1-10主要作者。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以上。
5江晓东副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项目参与人,对科技创新点二、四做出重要贡献,研究了高温、低温、寡照等气象灾害影响设施作物生长发育的内在机制,参与构建设施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设计并实施设施作物亚高温胁迫试验,研究了通过土壤水分调控缓解设施作物亚高温胁迫的技术方法。发明专利1-1、1-2、1-5作者。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以上。
6袁昌洪高级工程师泰州市姜堰区气象局泰州市姜堰区气象局参与项目研究及推广应用,对科技创新点三、四做出重要贡献,提出设施作物低温寡照等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和方法,参与开发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及防御系统、设施农业气象保障服务系统,负责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在泰州市的推广应用。发明专利1-3第二完成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以上。
7张洁教授河海大学河海大学项目参与人,对科技创新点二、四做出重要贡献,负责设施园艺作物在高温条件下的生理、生态指标研究,开展了亚高温条件下设施园艺作物的水分调控研究,结合设施内小气候指标的测定,明确温室内土壤水分-气温-土温-株温的联动规律,揭示水分调控缓解亚高温胁迫的作用机理并提出适宜的水分调控模式。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以上。
8韩玮讲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项目参与人,对科技创新点二、四做出重要贡献,研究了高温对设施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防御,研发了一种抗高温叶面肥,能有效缓解高温胁迫对设施青菜的影响,获得发明专利授权(附件1-7)。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以上。
9邱让建副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项目参与人,对科技创新点四做出重要贡献,研究了灌溉水含盐量对设施作物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提出了在水资源匮乏地区采用微咸水灌溉设施作物的技术方法,为设施生产中水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30%以上。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设施葡萄叶片白粉病潜势预报方法中国ZL201610363905.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杨再强,孙擎,宋洋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温光的设施杨梅果实生长模拟方法中国ZL201410479377.X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杨再强,孙擎,李永秀,江晓东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设施作物干旱胁迫等级的确定方法中国ZL201510510997.X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杨再强、侯奇奇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日光温室抗风指标确定方法中国ZL201210403090.X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杨再强,李永秀,江晓东,朱永生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指数线性方程的设施作物干物质生产模拟方法中国ZL201210383023.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杨再强,李永秀,江晓东,朱永生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番茄植株顶芽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方法中国ZL201510173215.8江苏满满一兜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杨再强,袁昌洪,邱译萱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上海青专用抗高温叶面肥及其使用方法中国ZL201510691229.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韩玮、杨再强、赵和丽、郑菁舟、胡琪、王怡、宋星林
8其他《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技术》中国CIP数据核字(2016)第192157气象出版社杨再强、李军
9其他《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及防御技术》中国CIP数据核字(2014)第256911号气象出版社薛晓萍、李鸿怡
10其他《设施杨梅环境调控及气象服务》中国CIP数据核字(2012)第307033号气象出版社申双和、杨再强、姚益平、李永秀、金志凤
进步奖杨再强,申双和,薛晓萍,李永秀,江晓东,袁昌洪,张洁,韩玮,邱让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山东省气候中心,泰州市姜堰区气象局,河海大学江苏省教育厅
2000741-401 基于系统集成的多样化泡绵制品的生产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基于系统集成的多样化泡绵制品的生产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通大学,南通恒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梦百合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泡绵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泡绵制品生产装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低密度泡绵、高密度泡绵、各类海绵、传统(温感)记忆绵、低温感记忆绵(又称非温感记忆绵)等多样化泡绵制品对生产装备不断提出新要求,整齐划一和固定不变机型及功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解决传统局部生产流程自动化改造导致的“工业孤岛”难题,实现开放的、可连续化的生产,基于系统集成技术,研发了面向多样化泡绵制品的成套生产装备关键技术,实现泡绵发泡-堆垛熟化-仓储输送-切割加工等生产环节的无缝对接与快速转换,使生产效率提升50%,降低消防压力和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对整个泡绵制品行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1. 主要创新成果(1)开放连续式平泡发泡装备关键技术:基于开放连续式平泡发泡技术,发明了开放连续式平泡发泡技术装备,改善了泡沫流型,解决了传统工艺模具成本高、生产效率低、适应性小的弊端,开创了采用平泡发泡技术制备低温感记忆绵(世界上最高端泡绵制品之一)的先河。(2)长距离智能存储熟化与输送装备关键技术:围绕泡绵熟化工艺的需求,首创长距离泡绵存储堆垛及熟化系统,研发了长距离存储用立体货架、智能化温控熟化系统及输送装备,解决了泡绵不易散热及难夹持的行业难题,实现特定的独立温控熟化及智能记忆存取。在中间过程的物料堆放环节,火灾等事故发生率减少了80%以上,提高了泡绵生产的生产安全性。(3)高精度泡绵加工装备关键技术:基于CAE技术自动部署排料图,实现最佳切割工艺的智能规划;首创了高精度振动刀海绵薄片快速切割装置、用于切坯机的自动换钢丝装置,实现了泡绵的高精度连续加工,切割机最大加工线速度6.3m/min,最小切割尺寸5mm,最小切割半径10mm,加工精度达±0.5mm。依托于高精度泡绵加工技术及装备,研发了一系列泡绵终端产品,占领高端泡绵市场。(4)智能工况实时监测装备关键技术:围绕泡绵制品生产的实际需要,从泡绵存储熟化输送到加工装备全过程,利用传感器与无线通信技术,研发了智能化装备工况实时检测系统及装备,能够对整体装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反馈故障信息,并自动对泡绵制品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处理。2.知识产权情况项目共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29项。3.技术经济指标通过技术和装备研发,研制和推广多样化泡绵制品的生产装备,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熟化存储系统利用率提高20-25%、泡绵制品不合格率降低50-60%。加工过程节约原材料6-8%、人力成本降低70-75%。4.应用及效益情况研发的多样化泡绵制品生产装备,实现对超柔泡绵制品精密切割,填补了国内外空白,相关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完成单位内部应用和规模化推广应用,带动泡绵行业装备升级,项目完成单位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54.24亿元、利税10.60亿元,累计创收外汇5.76亿美元,节支2.83亿元,新增就业岗位830个。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倪红军教授南通大学南通大学负责总体方案制定和技术研发。主持项目产品、存储熟化输送及高精度泡绵加工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工作,对创新点(1)、(2)、(3)、(4)均做出主要贡献,是南通大学-南通恒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负责人。获授权核心发明专利2项:ZL201610696983.6、ZL201610696635.9。
2汪兴兴副高级南通大学南通大学主要参与“存储输送熟化”和“高精度泡绵加工技术及装备”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并根据生产实际以及企业空间布局情况,参与研发了长距离海绵堆垛系统及高效输送的相关技术。对创新点(2)、(3)、(4)做出了重要贡献。获授权核心发明专利2项:ZL201610696983.6、ZL201610696635.9。
3倪张根副高级南通恒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恒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南通恒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梦百合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以及南通大学产业教授,参与本项目总体方案制定。主要负责项目产品、平泡发泡技术研究工作,对创新点(1)、(2)、(3)做出了重要贡献。确定以“低温感记忆绵”为基础,“智能化家居”为产出市场策略,参与“MLILY梦百合”品牌建立,实现产业化。获授权核心发明专利4项:CA2800374(PCT国际专利)、ZL201410661859.7、ZL201410661704.3、ZL201010251602.6、ZL201310519172.5;获授权核心实用新型专利3项:Nr.212011100115.9(PCT国际专利)、ZL201020517562.0、ZL201520958465.8。
4吕帅帅中级南通大学南通大学主要参与“存储熟化输送”和“高精度泡绵加工技术及装备”等关键制备技术的研发工作,参与了以同步控制系统、传动装置及相关软件为核心的切割技术开发。对项目创新点(2)、(3)、(4)做出了重要贡献。获授权核心发明专利1项:ZL201610696983.6。
5林涛工程师梦百合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梦百合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参与完成“开放连续式平泡发泡技术”等研究工作,对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获授权核心发明专利1项:CA2800374(PCT国际专利);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Nr.212011100115.9(PCT国际专利)。
6吴晓宇工程师南通恒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恒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参与 CNCHK 系列数控振动刀异形海绵切割机开发工作,负责数控装备的设计工作。对项目创新点(2)、(3)做出了重要贡献。获授权核心发明专利3项:ZL201410661859.7、ZL201410661859.7、ZL201310519172.5;获授权核心实用新型专利2项:ZL201020517562.0、ZL201520958465.8。
7袁海峰工程师南通恒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恒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参与“存储熟化输送”及“高精度泡绵加工技术及装备”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并根据生产实际以及企业空间布局情况,参与研发了长距离海绵堆垛系统及高效输送的相关技术。对创新点(2)、(3)做出了重要贡献。获授权核心发明专利1项:ZL201410661859.7。
8林长彬工程师南通恒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恒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自动化加工以及包装设备研究,参与开发了自动复合滚胶流水线、卷式包装系统等装备。对创新点(2)、(3)、(4)做出了重要贡献。获授权核心实用新型专利1项:ZL201520958465.8。
9韩俊高级工程师南通恒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恒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数控系列产品电路设计、规划、检修、修编等相关技术工作,参与开发了异形海绵切割路轨机平移位置检测装置、平移精度控制方法及双电机伺服同步控制系统。对创新点(2)、(4)做出了重要贡献。获授权核心发明专利1项:ZL201310519172.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Für das ebene Sch?ynungsverfahren geeigneter MDI-halyiger temperaturunempfindllicher Ged?chtnisschaum欧洲Nr.212011100115.9梦百合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倪张根;林涛
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长距离海绵用移载堆垛系统中国ZL201520958465.8南通恒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倪张根;吴晓宇;韩俊;袁海峰;汪宏炜;林长彬;沈安祥;吴鹏翔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二次结构浇注机升降系统中国ZL201410661859.7南通恒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倪张根;吴晓宇;袁海峰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二次结构浇筑机送料斗自动倾倒机构中国ZL201410661704.3南通恒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倪张根;吴晓宇;袁海峰
5授权发明专利AN MDI SYSTEM NON-TEMPERATURE SENSITIVE MEMORY SPONGE SUITABLE FOR FLAT FOAM FOAMING PROCESS其他CA2800374梦百合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倪张根;林涛
6授权发明专利带有自动换钢丝装置的切坯机自动换钢丝方法中国ZL201610696983.6南通大学倪红军;汪兴兴;刘红梅;吕毅;吕帅帅;於昌荣;朱爱东;徐元彬;吴成群;米乐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采用海绵异形压形切割机进行海绵切割方法中国ZL201010251602.6梦百合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倪张根
8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切坯机的自动换钢丝装置中国ZL201610696635.9南通大学汪兴兴;倪红军;吕毅;刘红梅;朱爱东;丁大伟;朱昱;徐元彬;吴成群;黄明宇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海绵切割机基于伺服电机检测及微调导轨平行度的控制方法中国ZL201310519172.5南通恒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倪张根;韩俊;吴晓宇;汪宏炜;袁海峰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异型海绵切割路轨机平移精度控制装置中国ZL201020517562.0南通恒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倪张根;韩俊;吴晓宇
进步奖倪红军,汪兴兴,倪张根,吕帅帅,林涛,吴晓宇,袁海峰,林长彬,韩俊南通大学,南通恒康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梦百合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2010741-402 水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及修复技术开发与应用
项目名称水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及修复技术开发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通大学,南通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中心,太平洋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思源环境修复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1、项目意义 近年来,水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数量和种类迅速增加,对人群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面对突出的内分泌干扰物污染问题,监控与修复的难点在于它们在环境中往往以ppb(10-9g/L)浓度级甚至ppt(10-12g/L)浓度级痕量存在,测试异常困难。由于受到分析测试手段的限制,我国内分泌干扰物污染的研究与修复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因此需要系统研究其在水体中的环境行为、生物降解过程等赋存效应,进而头肩分析检测方以及原位修复方法。本项目研究成果可为内分泌干扰物污染水体的修复提供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可有效提升污染场地水体修复水平,推动水体环境保护相关学科领域的技术进步。2、主要研究内容本项目针对水环境中痕量赋存的内分泌干扰物测定与修复方面存在的技术不成熟、技术体系不系统等问题,结合区域农药及相关产业发展实际,聚焦水体中激素类水体中内分泌干扰物农药环境行为研究、激素类农药在水体系统中的降解过程研究、被土壤吸附农药的生物效应研究,明确了内分泌干扰物污染物在水体中赋存效应;聚焦农药类、重金属类内分泌干扰物提取及分析方法的建立及标准化研究,开发了样品前处理全流程技术,开发了基于新型电化学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法、液相色谱法手性拆分法和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等系列方法的EDCs集成检测技术,最终构建了包括手性物质在内的典型EDCs的采集、分离富集、定量定性分析的完整方法;着重围绕高效微生物、新型纳米金属材料可渗透反应墙、新型碳质材料吸附、电催化氧化、氮磷循环生态修复等方法开展了激素类农药在水体系统中的修复技术系统研究,构建了水环境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新型修复技术,并在典型污染区污染防控中成功示范应用,效果显著。3、社会经济效益项目先后获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南通市自然科学基金6项;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发布地方标准1项、企业标准1项;发表相关论文37篇,其中SCI论文19篇。相关成果获南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研究成果可为水体内分泌干扰物污染的检测及修复提供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对于提高国内水体环境质量、促进水体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项目构建的包括手性物质在内的EDCs的采集、分离富集、定量、定性分析的完整方法已成熟应用于食品安全、环境应急、饮用水安全领域,为地方相关管理部门在饮用水应急监测、蔬果、肉鱼等复杂食品样品的PAHs、重金属和农药激素的快速检测方面提供了技术保障;为地方环境检测机构培训了一批从事内分泌干扰物检测的人员,并为检测机构开展相关业务提供了技术支撑,提升了其检测能力,助力相关检测机构新增利润达7357万元。本项目构建的水环境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新型修复技术,已成熟应用于污染场地富营养化水体强化生态修复领域,在多家环境工程公司开展的相关项目中得到应用,累积新增利润达到9241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石健教授南通大学南通大学主持项目研究,技术总负责。组织实施;系统研究了内分泌干扰物的原位精细分层采集技术、基于新型电化学方法的检测技术、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多环芳烃检测技术、基于胶体金-DNA体系和纳米胶体的重金属离子检测技术及基于色谱-质谱的手性EDCs拆分与检测技术等。对从分子水平角度开展内分泌干扰物对映异构体的分析测试技术研究,建立典型内分泌干扰物对映体的手性分离、分析方法,构建修复新技术方案。对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
2刘波副教授南通大学南通大学研究骨干,项目实施,技术试验与工程示范;系统研究了富营养化水体生源要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修复技术,开发了符合平原河网区城市河流污染特征、经济、节能、高效的水体氮净化及生态修复技术,为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技术试验与测试;参与了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与测试工作。对创新点(1)和(2)做出了重要贡献。
3李春建副高级南通大学南通大学研究骨干,项目实施,技术试验与工程示范;系统研究了富营养化水体生源要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修复技术,开发了符合平原河网区城市河流污染特征、经济、节能、高效的水体氮净化及生态修复技术,为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4范素素中级南通大学南通大学研究骨干,项目实施,技术试验与测试;参与了液相色谱法手性拆分法和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等系列检测技术的研究与测试工作,构建了完整的包括手性物质在内的内分泌干扰物的采集、分离富集、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对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
5吴迪宏正高级南通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中心南通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中心参与项目研究。参与研究了表层沉积物高分辨率原位分层取样技术,为精确提取、分离、检测样品中的环境激素类物质提供了采样技术支撑。对创新点(1)做出了一定贡献。
6范青如高级工程师太平洋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太平洋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参与项目研究。参与研究了水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地下水的新型修复技术的构建。对创新点(2)做出了一定贡献。
7李晓晶其他江苏思源环境修复有限公司江苏思源环境修复有限公司参与项目研究。参与研究了富营养化水体强化生态修复技术。对创新点(2)做出了一定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吸附剂中国201310665542.6南通清波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通大学石监,曹宇峰,袁玲,周林,万阳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资源化处理城市废水的系统中国201310652062.6南通大学石健;倪红军;张雯婕;胡雨婷;朱江涛;冯汛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藻处理污水自动控制方法中国201410811716.X南通大学倪红军;冯汛;石健;佘德琴;汪兴兴;吕帅帅;张雯婕等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防治原水管道淡水壳菜的方法中国201410464330.6南通大学;南通市自来水公司石健;顾宇人;顾圣全;曹林春;徐永进;陈浩然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对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反应器中国201010555140.7南通清波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石健;茅均标;周岩梅;石莉;刘刚;文建华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201010555138.X南通清波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石健; 周岩梅;茅均标; 刘刚;石莉;文建华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藻空气净化器自动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中国201510029399.0南通大学倪红军;石健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吸附水中多种重金属的新型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 201310665541.1南通清波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石健; 周灵;茅楚钰; 万杨;袁玲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表层沉积物原位分层取样管中国201520107276.X南通大学;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刘波;王文林;盛明;姚红;叶琳琳;闫德智;唐千等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表层沉积物采样与培养实验分层取样装置中国201520108346.3南通大学;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刘波;王文林;盛明;姚红;叶琳琳;闫德智;唐千等
进步奖石健,刘波,李春建,范素素,吴迪宏,范青如,李晓晶南通大学,南通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中心,太平洋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思源环境修复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2020741-405 高性能机器人伺服控制系统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高性能机器人伺服控制系统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通大学,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伺服控制系统是机器人运动的“心脏”,它决定了系统的精度、速度和稳定性。《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作为重点突破领域,突出强调要加快突破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关键部件的技术瓶颈。国外伺服企业在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有率达75%,国内研发制造技术受制于人,高性能产品依赖进口,严重影响国内工控系统安全。2020年我国伺服系统将占全球市场规模的1/5,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突破是工控领域发展的重中之重。本项目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测控技术引领机器人伺服控制系统生产制造过程的技术改造和新装备研发,实现了高性能机器人伺服控制单元产品(伺服电机、PLC、驱动器)到系统产品的设计制造,为打破国外垄断,提高我国伺服系统发展水平奠定坚实基础。1.主要技术内容⑴基于仿真测试平台的伺服系统控制策略研究。包括伺服系统建模、辨识、控制策略及其软硬件实现;⑵自抗扰功能伺服驱动器设计。包括自抗扰系统硬件结构和算法研发,MCM有限元热分析等;⑶面向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多轴运动控制系统研发。在可重构模块化设计、视觉伺服、X-NET运动总线、加密保护等领域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⑷伺服控制系统组装焊接关键技术与应用。实现了核心部件组装时焊缝跟踪自动纠偏、超声冲击应力消除;⑸基于机器视觉的伺服电机制造过程产品检测及缺陷识别关键技术;⑹基于数据和模型联合驱动的伺服系统生产过程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2. 技术经济指标⑴伺服系统位置反馈精度20BIT,峰值转速4500RPM,速度响应频率2.2KHz,额定转矩2.39N?m,峰值转矩7.17N?m,静态刚度0.02N?m,惯量适应范围小于20倍,转速波动系数99.4%;⑵伺服系统运动控制型PLC处理速度最快15ns,中小型PLC本体脉冲输出轴数可达10轴,本体寄存器最高达80万个;⑶视觉伺服系统最高采集帧数:75fps,主处理器主频:1GHz,最高通信速率:1000Mbps,测量精度:0.0008mm,定位精度:0.005mm;⑷基于伺服系统和智能引导的六自由度(8轴)机器人最大伸展1400mm、视觉引导空间定位精度±0.07mm、重复定位精度±0.04mm;⑸伺服系统生产过程故障诊断识别准确率99%以上;⑹高分辨率永磁同步伺服电机达1级能效水平(超高效);⑺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12项,发表论文31篇。制定3项企业标准、1项国家机械行业标准。3. 应用推广基于本项目成果制造的机器人伺服控制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力、石油、煤炭、装备制造等行业。不但替代进口产品,且运动控制型PLC性能、伺服系统响应频率等指标已超越三菱、安川等国外同类产品,竞争优势明显。经鉴定:基于该项目成果,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机器人伺服控制系统,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学研成果转化为行业树立了典范,信捷公司伺服控制系统产品成为民族品牌标杆,打破了欧美日垄断,在伺服系统及其用PLC产品领域,市场份额保持国产品牌龙头地位。2016-2018年累计销售额8.95亿元,新增利润2.37亿元,税收7911万元,创汇238万美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顾菊平教授南通大学南通大学确立本项目,决策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保证研发计划和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在电机驱动控制理论、结构设计、新型电机性能研究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相关成果用于产业化实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华亮教授南通大学南通大学在本项目中,主持基于智能制造的高性能机器人伺服系统精密位移检测,研制了新型高精度位移传感器。主持基于双权值神经网络的缺陷、故障检测技术研究;主持了伺服定转子焊接及焊后应力消除理论研究与应用;参与校企合作横向科研多项;发表论文6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
3李新助理工程师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本项目中提出并主持了自抗扰功能驱动器、高分辨率永磁同步伺服电机研制,重点主持了伺服机器人的多轴运动控制系统研究,设计了控制单元模块化模块化、操作高度集成化,为系统中的高性能控制器优化设计做出了贡献。
4吴晓新副教授南通大学南通大学在本项目中主持了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硬件设计研究,参与了仿真测试平台搭建工作,包括半实物仿真平台、有限元分析平台等,并基于此平台开展转矩、调速、响应速度分析等,设计出动态响应更快和定位精度、可靠性、效率更高的伺服系统。
5邹骏宇高级工程师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本项目中主要主持了项目系统核心控件标准总线接口技术,结合物联网和无线传输协议,提高连接核心控件的内部高速总线性能;主持了运动控制型可编程控制器的优化升级研究;参与了多轴运动控制的理论研究,相关理论成果被成功应用到控制系统中;
6过志强高级工程师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本项目中主要参与了伺服系统焊接过程的自动化焊接技术研究,包括自动焊接机器人和焊接机器人相关控制理论;主持了自动焊接过程中的定位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研究,对伺服定转子组装焊接的自动化研究做出了贡献
7李俊红副教授南通大学南通大学本项目研究中,从事伺服系统智能自动控制技术,主要负责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建模、辨识与先进控制方面的研究,应用了迭代辨识方法、随机梯度方法等新的辨识方法。研究的一系列极大似然辨识方法、辅助模型辨识方法、迭代辨识算法、随机梯度辨识方法,解决了自动控制的非线性过程存在不可测变量和干扰的问题。发表论文4篇。
8邱爱兵副教授南通大学南通大学参与南通大学与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项目多项。本项目中,负责机器人伺服电机基于模型和数据联合驱动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以及相关故障诊断软件包的研发,参与机器人伺服驱动非线性系统建模及控制,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做出了贡献。发表论文4篇。
9杨慧中级南通大学南通大学在本项目研究中,参与基于有限元平台的电机性能仿真与测试;参与了自抗扰功能驱动器及高性能伺服电机的硬件结构设计;参与焊后焊缝跟踪及应力消除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理论分析及控制系统设计调试。
10杨赛讲师南通大学南通大学在本项目研究中,针对多源干扰复杂工况下的目标定位及识别问题,主持研究了基于多核特征融合的词袋模型进行工件识别的算法,在实际的应用效果中表明,该算法对复杂工况、局部遮挡具有更优良的鲁棒性,能够更好地解决小样本问题。发表论文2篇
11毛振峰工程师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本项目中参与了伺服控制器的通讯系统优化研究,参与了控制系统模块化设计研究,参与了自抗扰功能伺服驱动器和高分辨率永磁同步电机的硬件设计与测试工作,为伺服系统硬件稳定性、可靠性做出了贡献。
12王正堂工程师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本项目研究中,参与仿真测试平台的搭建,并基于仿真测试平台开展针对伺服电机、驱动器的各项研究;负责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测试平台硬件搭建与调试。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功耗低的基于DSP的相关跟踪方法中国ZL201410287315.9南通大学顾菊平;徐一鸣;陆观;华亮;陈峰;陈娟
2授权发明专利曲线位移传感器系统及其用途中国ZL201010255266.2南通大学华亮;钱家琛;顾菊平;冯浩;丁立军;羌予践;茅靖峰;张齐;姚娟;李智;吴晓新;吕琳琳;魏绪亮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Zigbee无线通信装置的方法中国ZL201010518163.0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祁鸣; 邹骏宇
4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船舶焊接人员远程监测报警系统中国ZL201410650747.1南通大学华亮;顾菊平;王胜锋;唐子峻;张新松;程天宇;季霆;张晴;沈庆;念路兵;蒋凌;华俊豪
5授权发明专利恒速扫描定位式焊后焊缝跟踪及残余应力消除系统中国ZL201210401736.0南通大学华亮;顾菊平;丁立军;张华;周磊;吴晓;张新松;俞钶安;赵振东;张齐;刘雨晴
6实用新型专利机器视觉引导的自动冲床中国ZL201210302183.3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李新;邹骏宇;吉峰
7实用新型专利经编机视觉断线检测系统中国ZL201220436993.3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李新;邹骏宇;吉峰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PLC软硬件结合加密保护方法中国ZL201510043562.9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李新;邹骏宇;李晨亮;毛振峰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全闭环伺服运动控制系统中国ZL201320470650.3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李新;邹骏宇;吉峰
10实用新型专利钢管焊缝位置视觉检测调整装置中国ZL201420252875.6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李新;邹骏宇;吉峰
进步奖顾菊平,华亮,李新,吴晓新,邹骏宇,过志强,李俊红,邱爱兵,杨慧,杨赛,毛振峰,王正堂南通大学,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2030742-401 工业废水难降解特征污染物高效生物减排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工业废水难降解特征污染物高效生物减排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盐城工学院,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项目属于环境科学与技术领域。工业废水一般均含有难以通过传统的工艺技术去除或降解的特征污染物,这些未被有效去除的特征污染物对受纳水体构成潜在和长久的威胁。自2005年以来,课题组围绕工业废水中难生物降解特征污染物的高效减排问题开展研究,在新型生物微胶囊、高效生物菌剂、生物流化床等废水处理新型生化反应器和新工艺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工业废水难降解特征污染物高效生物减排的核心技术体系。主要创新点如下:(1)开发了用于包埋高效降解菌的海藻酸钠-壳聚糖-活性炭(SA-CA-PAC)生物微胶囊。以海藻酸钠、粉末活性炭、氯化钙和壳聚糖等为囊材,以高效降解菌细胞为囊芯,制得新型生物微胶囊。微胶囊直径3.0~4.0mm、膜厚10~20μm、密度1.05~1.08g/mL、机械强度730.31g/cm2,最大截留分子量PEG4000,相对分子量小于PEG1500的小分子物质能自由通过囊膜。该生物微胶囊生物相容性好,制备工艺简单,可重复利用,成本低,能有效解决生物反应器的能耗高和堵塞问题。(2)获得一批难降解特征污染物的高效降解菌及其生物菌剂,建立了从选育、微囊化和投产应用的成套技术体系。利用梯度富集培养、无菌滤纸片平板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等从含特征污染物的工业废水或底泥中分离和纯化高效降解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ITS/NTS基因序列分析、系统发育树分析对高效降解菌进行种属鉴定,获得一批高效降解化工、造纸、印染废水中氯苯类、氯酚类、氯代苯胺类等特征污染物的高效降解菌,并由它们可组合而成多种生物菌剂。(3)开发了5件(套)针对工业废水中难降解特征污染物减排的系列新型生物反应器及新技术。包括单筒式厌氧-好氧微囊化生物流化床、分格可调型厌氧-缺氧-好氧生化反应器、回转式可调型厌氧-缺氧-好氧生化反应器、栅板式移动床改进型ABR反应器及其启动方法、固定化微生物折流式填充床处理化工废水的一体化设备。(4)开发了8项针对工业废水中难降解特征污染物减排的生化/物化耦合处理新工艺和方法。主要包括纺织染整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工艺、芬顿流化床-IBAC联用深度处理纺织染整废水工艺、IFBR-UASB-A/OBR处理化工废水组合工艺等工艺技术发明与应用。以上创新研究,突破了当前化工、造纸、印染废水中难降解特征污染物高效减排的技术瓶颈,已获得35株高效降解菌,其中氯苯类12株、氯酚类10株、氯代苯胺类8株、耐盐类5株;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7件,截止2019年5月20日,已授权15件,2件处于实审阶段,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件;公开发表论文26篇;相关成果曾获盐城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培养研究生18名。科研团队于2012年开始与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合作,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化工、造纸、印染行业的50多个工程项目,累计减排COD总量约1.2万吨,减少难降解有毒特征污染物排放约270吨,减少污泥约5.5万吨。研发投入累计1800万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8亿元,间接经济效益1.65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丁成教授盐城工学院盐城工学院负责本项目的总体设计、研究开发、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实施,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2、3、4项创新均做出创造性贡献。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1项和江苏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1项,是主要知识产权1-2、10的第一发明人,主要知识产权3-5、7-9的共同发明人,论文1~3、20、22、26第一作者,论文4、6~7、11~13、17、24通讯作者。
2李朝霞教授盐城工学院盐城工学院负责本项目有关生物微胶囊制备技术、高效降解菌筛选、生物流化床设备研发等工作,主持完成了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1项和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1项。是主要知识产权3-4的第一发明人,主要知识产权1-2、5、7-10的共同发明人,论文7、9、10、13~16、23的第一作者,论文8、21的通讯作者,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
3金建祥副教授盐城工学院盐城工学院具体负责折流式填充床、分格可调型厌氧-缺氧-好氧生化反应器等废水处理新型生化反应器和芬顿流化床-IBAC联用深度处理纺织染整废水工艺等新工艺开发,并主要对接合作或应用企业,进行设备制造、安装或调试运行、废水处理工程或工艺改造等工作,是主要知识产权5-9的第一发明人,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3、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
4杨百忍副教授盐城工学院盐城工学院主要参与折流式填充床、分格可调型厌氧-缺氧-好氧生化反应器等废水处理新型生化反应器和芬顿流化床-IBAC联用深度处理纺织染整废水工艺等新工艺开发,并主要对接合作或应用企业,进行设备制造、安装或调试运行、废水处理工程或工艺改造等工作。主持完成了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联合创新基金项目“FBR-UASB-A/OBR新型组合工艺处理化工废水关键技术与设备”,是主要知识产权5、7、9、10的共同发明人,论文5、25的第一作者,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4项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5陈天明副教授盐城工学院盐城工学院参与了新型生物微胶囊开发、高效生物菌剂制备、折流式填充床、分格可调型厌氧-缺氧-好氧生化反应器等废水处理新型生化反应器和芬顿流化床-IBAC联用深度处理纺织染整废水工艺等新工艺开发全过程,并主要对接合作或应用企业,进行设备制造、安装或调试运行、废水处理工程或工艺改造等工作。是主要知识产权1、2、5、6、8、10的共同发明人,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3、4项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6韩香云教授盐城工学院盐城工学院负责高盐度有机废水电吸附脱盐及生物处理技术与装备研究,参与了高效生物菌剂制备及其在微囊化生物流化床中应用的技术研发,主持完成了江苏省环保厅科技计划项目1项,是主要知识产权1、2、5的共同发明人,论文19的第一作者,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3项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7许琦教授盐城工学院盐城工学院参与了壳聚糖生物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流化床废水处理应用技术系列研究,参与优势降解生物菌剂在微囊化生物流化床中应用的技术研发,主持完成江苏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1项,是主要知识产权4的共同发明人,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2项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8吴克华助理工程师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兼总经理,对微囊化高效降解菌、微囊化生物流化床废水处理设备、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工艺进行了的推广与应用做出重要贡献,指导和参与了在科易达公司进行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工程示范项目实施。
9单学凯高级工程师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主要负责对接合作或应用企业,进行技术的推广应用、设备制造、安装或调试运行、废水处理工程或工艺改造等工作,对本项目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完成了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联合创新基金项目“FBR-UASB-A/OBR新型组合工艺处理化工废水关键技术与设备”、江苏省环保厅项目“高盐度有机废水电吸附脱盐及生物处理技术与装备”和江苏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化工废水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株能够处理高盐度有机化工废水的热带假丝酵母及其用途中国ZL 201410829927.6盐城工学院,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丁成, 李朝霞, 韩香云, 陈天明, 单学凯, 吴晓薇
2授权发明专利造纸废水污灌苇田中典型细菌——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用途中国ZL 201410853541.9盐城工学院丁成, 李朝霞, 陈天明, 杨文骏, 韩香云, 肖波. 王兰华
3授权发明专利单筒式厌氧-好氧微囊化生物流化床自控设备中国ZL200810235113.4盐城工学院, 盐城海德能水处理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李朝霞, 丁成, 吴俊峰, 许晓琴, 郁倩, 许琦, 吴玉辉
4授权发明专利应用于生物流化床的新型生物微胶囊制备方法中国ZL201110183304.2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李朝霞, 丁成, 杨唐仪, 严金龙, 许琦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分格可调型厌氧-缺氧-好氧生化反应器中国ZL201310375066.4盐城工学院金建祥, 丁成, 韩香云, 李朝霞, 陈天明, 杨百忍, 沈丹, 陈琪, 陆恒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回转式可调型厌氧-缺氧-好氧生化反应器中国ZL201310680970.6盐城工学院金建祥, 沈丹, 陈天明, 张红梅, 徐毅, 全桂香, 甘永航, 周佳玮, 李鑫, 陈娇
7授权发明专利栅板式移动床改进型ABR反应器及其启动方法中国ZL201610305508.1盐城工学院金建祥,杨百忍,刘本志,潘梅,丁成,严金龙,李朝霞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纺织染整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工艺中国ZL201310680884.5盐城工学院金建祥, 吕慧华, 丁成, 沈丹, 陈天明, 张红梅, 李朝霞, 全桂香, 姜华, 李倩倩, 孙开宇
9授权发明专利芬顿流化床-IBAC联用深度处理纺织染整废水工艺中国ZL201310681299.7盐城工学院金建祥, 杨百忍, 沈丹, 李朝霞, 韩香云, 丁成, 肖波, 曹娜, 孙炜祺, 顾傲天
10授权发明专利高效降解四氯愈创木酚的蜡样芽孢杆菌及其应用中国ZL201610427339.9盐城工学院丁成, 陈天明, 李朝霞, 杨百忍, 金建祥, 陈爱辉, 肖波
进步奖丁成,李朝霞,金建祥,杨百忍,陈天明,韩香云,许琦,吴克华,单学凯盐城工学院,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2040742-402 复合材料智能裁切机关键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
项目名称复合材料智能裁切机关键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盐城工学院,盐城雄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十分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近年来先后推出《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战略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将发展智能制造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然而,目前国内复合材料制品加工企业基本都是靠人工或少量机械设备辅助的方式进行裁切,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这些缺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复合材料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复合材料裁切系统,但是,国外复合材料裁切系统价格普遍比较昂贵。技术内容:申请人及其课题组成员研究了基于双目图像传感器的柔性材料信息采集系统,以激光切割和智能旋转模头相结合的执行机构实现方法,完成了高性能复合材料智能裁切机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该复合材料裁切机智能控制系统采用了基于异构双核处理器ARM+DSP和FPGA的架构,其中ARM作为主控单元,负责代码解析和状态切换等,DSP完成图像的采集与处理,FPGA实现ARM和DSP之间的通信;双目图像传感器中的主传感器完成被切柔性材料的全局信息的采集,同时从传感器完成被切柔性材料的边缘数据采集等;提出的激光切割和智能旋转模头相结合的执行机构大大提高裁切速度和执行效率等。基于以上设计的复合材料智能裁切机可以有效的解决现有复合材料裁切过程中出现的材料利用率低、有色材料边沿识别模糊和裁切速度慢等问题。授权专利情况:近年来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成功授权了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龙门下料机的送料系统”(授权号:ZL201610761034.1),“一种织物上喷花的方法、装置和设备”(授权号:ZL201210233637)等国家发明专利19件,这些发明装置的控制系统采用PLC或者运动控制器件实现,用于分切柔性超薄及复合材料产品和纺织品,使切片出来的产品具有整体性好、材料利用率高等特点。授权了“基于运动控制器的装饰材料自动裁切系统”(授权号:ZL201520515204.9)等实用新型专利11件。技术经济指标:生产速度10-18块/分钟;原料尺寸:1830*1200mm;材料厚度:3-8mm;工作压力:4000kN;冲裁行程:100-300mm;工作台尺寸:2100*1400/1420mm。应用及效益情况:本项目的相关关键技术内容已获批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项目2项,江苏省青年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1项,授权发明专利15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出版教材1部,发表高水平的论文约20篇,获批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相关装置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盐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次,培养硕士研究生3人。项目实施过程中,按公司的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预测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人民币,利税700万元人民币,公司新增加就业人员200名。该产品将自动控制的信息技术与非金属复合材料制品加工工艺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裁切工艺的缺点,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该产品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如刚副教授盐城工学院盐城工学院系统的整体设计,主要研究了基于多图像传感器的信息采集系统,以激光切割和智能旋转模头相结合的执行机构实现方法,获得高性能智能化裁切系统。
2周锋副教授盐城工学院盐城工学院担任盐城雄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科技副总(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负责项目的整体进度和实施,设计与研究了基于双目图像传感器的玻纤网布控制器的信息采集系统,以激光切割和智能旋转模头相结合的执行机构实现方法,完成大尺寸玻纤网布自动快速裁切成型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3卞金洪副教授盐城工学院盐城工学院主要研究了基于多图像传感器的信息采集系统,以激光切割和智能旋转模头相结合的执行机构实现方法,获得高性能智能化裁切系统,系统的搭架,性能测试。
4郭乃宏高级工程师盐城雄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盐城雄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对比研究线阵CCD和面阵CCD的对幅面较大、分辨率较高的图像采集性能,确定CCD的类型参数等;研究系统采用主相机和从相机构成的结构以及相机的安装方法,对裁切性能的影响。
5王媛媛讲师盐城工学院盐城工学院研究通过图像处理后的加工数据需要经过进一步的算法处理并以一定的格式传输给运动控制器,运动控制器,即下位机对加工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最终把这些控制指令转化为步进电机的驱动脉冲信号及激光器的开关信号控制运动执行机构的工作,实现自动裁切功能。
6仇海和高级工程师盐城雄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盐城雄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文档资料整理,并辅助研究定位成型机旋转模头,克服老式移动头裁断机工作效率低,速度慢,劳动强度大和安全性能不足的问题。该模头能六面自动旋转移位,红外十字光电保护,冲裁定位准确,自动化程度高,速度快,提高工效,节约原材料,安全性能好,操作方便。
7徐森副教授盐城工学院盐城工学院研究了采用基于异构双核处理器ARM+DSP和FPGA的架构,其中ARM作为主控单元,负责代码解析和状态切换等,DSP完成图像的采集与处理,FPGA实现ARM和DSP之间的通信;双目图像传感器中的主传感器完成被切玻纤网布的全局信息的采集,同时从传感器完成被切玻纤网布的边缘数据采集等。
8杨晓芳讲师盐城工学院盐城工学院研究了通过对获得被裁切材料图像外轮廓的提取,得到其加工边缘小线段端点坐标等数据,计算机对加工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速度前瞻处理算法,把对微小线段端点速度进行预规划,得到被加工图形的坐标位置、端点数及速度等供下位机进行处理的数据,下位机根据加减速规划对小线断进行脉冲分配,并通过联动算法,把脉冲按照分配好的规律输出。
9孔维宾讲师盐城工学院盐城工学院研究通过图像处理后的加工数据需要经过进一步的算法处理并以一定的格式传输给运动控制器,运动控制器,基于多图像传感器的信息采集系统,以激光切割和智能旋转模头相结合的执行机构实现方法,获得高性能智能化裁切系统。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龙门下料机的送料系统中国ZL201610761034.1盐城雄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郭乃宏,施付堂,郭丰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TEC温度控制的可调微波信号产生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410202094.0盐城工学院王如刚,周锋,纪正飚
3授权发明专利基于低布里渊散射阈值传感光纤的光时域反射仪的装置与方法中国ZL201410159155X盐城工学院王如刚,张旭苹,周六英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确保压辊表面平滑的压延机中国ZL201410278029.6盐城雄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郭乃宏,仇浩,郭丰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半导体激光器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中国ZL2015105874251盐城工学院王如刚,周六英,周锋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布里渊散射光电振荡器的可调微波信号产生的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510105725.1盐城工学院王如刚,周锋,纪正飚
7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液芯光纤布里渊散射效应的光电振荡器的微波信号产生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610348029.8盐城工学院王如刚,周锋,吴帆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液压油过滤装置中国ZL201410271883.X盐城雄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郭乃宏
9授权发明专利易拆卸液压缓冲装置中国ZL201611001546.4盐城工学院张云林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U形拨叉的车轮分离结构中国ZL201410751367.7盐城雄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郭丰,郭乃宏
进步奖王如刚,周锋,卞金洪,郭乃宏,王媛媛,仇海和,徐森,杨晓芳,孔维宾盐城工学院,盐城雄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2050743-402 我国重要农作物害螨暴发机制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项目名称我国重要农作物害螨暴发机制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南京农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项目简介1. 主要技术内容与科技创新叶螨是一类重要的农业有害生物,20世纪70年代后,上升为果树、蔬菜、农林作物的重要有害生物,在我国各地危害呈上升趋势。生产上主要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对食品安全、生态安全造成极大影响。项目以作物重大害螨为研究对象,通过作物叶螨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发,制订了实用的技术规程,在示范区进行田间验证和应用;通过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试验,明确了作物叶螨寄生菌影响繁殖机理、抗药性分子机理、种群分子遗传结构;建立了以生态调控害螨为主的综合治理系统;建立了稳定的叶螨防控技术平台和推广平台。主要创新点为:(1)明确了中国主要叶螨的种群遗传结构,揭示了内共生菌对宿主叶螨的生殖调控机理。发现气候条件和地理隔离是引起截形叶螨种群核基因遗传分化为两大分支的主要因素, 且截形叶螨的线粒体基因发生了对环境的适应性进化。荧光原位杂交发现共生菌在叶螨体内主要定位在繁殖器官;遗传杂交试验发现共生菌显著提高二斑叶螨生殖力(产卵量)及诱导强细胞质不亲和;首次证共生菌Wolbachia在叶螨种群中可进行水平传播,并影响叶螨的种群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显微注射转染实验表明新导入的共生菌株系能显著降低寄主叶螨的生殖力和寿命,对利用共生菌来有效控制叶螨和其他害虫的危害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2)监测了害螨抗药性水平,明确了3种有效的杀螨剂;筛选出安全、高效的17种植物杀螨剂;建立3种捕食螨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连续6年对柑橘全爪螨和二斑叶螨进行了抗药性监测,发现不同地理种群对不同类型杀螨剂的抗性水平存在差异,整体抗性较高。筛选了果园害螨植物源杀螨剂17种,建立了助剂添加、熏蒸剂和渗透剂等技术规程;组建果园涂抹剂等物理阻隔技术。获得了3种捕食螨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出利用捕食螨控制苹果和蔬菜叶螨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塔六点蓟马与杀螨剂协同控螨技术。(3)根据区域特色和作物类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4个叶螨综合防控体系: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区域作物特色,结合叶螨防控各个关键技术,组建了果园害螨生态调控综合防控技术(华北区和西北区各一个);针对柑橘叶螨的危害和发生特点,在长江上中游、浙南闽西粤东柑橘产业带,建立一套以生态调控为主的柑橘叶螨综合治理系统;针对北方地区玉米叶螨,组建了一套玉米叶螨生态调控综合防控技术集成。2. 应用推广及效益(1)应用及效益:建立了胡瓜钝绥螨和塔六点蓟马的工厂化生产,建立了10个实验基地和24个示范点。通过各种关键技术在示范点的应用,使农业生产节约成本50-200元/亩,使农民收入平均增加200元/亩,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2)人才培养和论文专利:培养硕士研究生63名,博士研究生27名,举办培训班192期,培训技术骨干1000余名,培训农民19万人次。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5篇(其中SCI论文56篇),申请专利26项,授权7项,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2项。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洪晓月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本人对项目的创新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中国截形叶螨的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中国的截形叶螨种群分为两个大的分支,推测气候条件和地理隔离是引起截形叶螨种群核基因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对中国叶螨内寄生菌进行了研究,发现二斑叶螨的基因表达存在性别特异性,Wolbachia感染影响宿主的基因表达;通过人工转染技术,研究了 Wolbachia 与新宿主叶螨的互作关系;明确了共生菌与叶螨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共生菌对叶螨生殖以及适合度影响的规律,并对利用共生菌来有效控制叶螨和其他害虫的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项目期内,投入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支持本人的贡献见主要论文目录论文1-8。
2王进军教授西南大学西南大学本人对项目的创新点2和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柑橘全爪螨进行了近5年的抗药性监测,发现了不同地理种群对不同类型杀螨剂的抗性水平存在差异,建立了田间快速、准确的抗性分子检测技术体系。柑橘皮渣提取物及柑橘精油对柑橘全爪螨的毒力评价,明确了乙醇提取物杀螨活性最高;测定了24种提取物主要成分对柑橘全爪螨雌成螨、幼螨、卵的触杀活性,柠檬烯、柠檬醛、蒎烯杀雌成螨活性高;集成各项生态调控措施,建立了柑橘害螨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并进行了示范推广。项目期内,投入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支持本人的贡献见专利1。
3张艳璇研究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本人对项目的创新点2和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获得了捕食螨—斯氏钝绥螨、孟氏钝绥螨、加州钝绥螨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出利用捕食螨控制苹果和蔬菜控制叶螨的关键技术,实现捕食螨作为天敌商品在苹果和蔬菜上广泛应用,取的显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建成中国第一个年生产8000亿只捕食螨、天敌昆虫的民营企业。建立以螨治螨”、“以螨治虫”、“ 以螨带菌治虫”绿色防控体系,在我国30多个省市示范推广,建立示范推广区100万亩次,减少农药使用量1204吨、减少防治成本1.6亿元,增产节支2.3亿元。项目期内,投入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4张金勇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本人对项目的创新点1、2和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调查了果园叶螨种群演替情况;制定出两套分别符合有机及绿色苹果生产标准的释放塔六点蓟马进行叶螨防控的操作规程,释放塔六点蓟马与喷洒少量杀螨剂协同控螨技术达到了天敌与药剂的协调一致,发挥了两者各自的控螨效能,解决了两者的矛盾。组建了苹果叶螨综合防控体系与示范,示范面积5200亩。项目期内,投入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5于丽辰研究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本人对项目的创新点1和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调查了果园叶螨种群演替情况;组建了一套适合于华北地区的果园害螨生态调控综合防控技术:该体系已在河北省秦皇岛唐山等地区大面积推广,基地农民普遍减少喷药次数2-4次,节约农药费和人工费平约200元/亩,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建立苹果叶螨综合防控实验示范点3个,示范面积4400亩。项目期内,投入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支持本人的贡献见专利3-4。
6胡军华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本人对项目的创新点2和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通过近300个柑橘全爪螨田间试验试验,筛选到17种高效低毒的杀螨剂;建立一套以生态调控为主的柑橘叶螨综合治理系统:制定了《柑桔重要病虫害监测防控技术规程》,在忠县5000亩柑橘园开展了以叶螨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带动果农使用低毒低残留药剂,减少残留和污染,使其不再打“保险药”,从而节约生产成本,保护自然界有益生物。项目期内,投入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7仇贵生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本人对项目的创新点2和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调查了果园叶螨种群演替情况;负责苹果叶螨综合防控技术推广与示范。建立苹果叶螨综合防控示范点4个,示范面积6300亩。通过对目前生产中常用的杀螨剂开展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了药剂对卵、若螨和成螨的防效、最佳施用时期及使用方法等,为药剂的合理使用和药剂轮换使用,延缓害螨抗药性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项目期内,投入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8杨顺义副教授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本人对项目的创新点2和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建立了二斑叶螨田间快速、准确的抗性分子检测技术体系;完成了玉米叶螨熏蒸剂加工及使用技术,授权了国家发明专利1项;组建果园涂抹剂等物理阻隔技术,建立了涂抹剂的工厂化生产;组建了一套适合于西北地区的果园害螨生态调控综合防控技术,项目5年累计推广面积近5万亩,应用苹果园叶螨生态调控技术可比常规管理的果园平均每年减少施药2次,共节约防治费用1600万元。项目期内,投入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支持本人的贡献见专利2。
9孙瑞红研究员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本人对项目的创新点1和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明确了近5年果园害螨种群演替情况;负责苹果叶螨药剂防治筛选和苹果叶螨综合防控技术推广与示范。建立苹果叶螨综合防控示范点3个,示范面积6000亩。项目期内,投入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How do hosts react to endosymbionts? A new insight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W olbachia–host association中国24(1): 1-12Insect Molecular Biology张艳凯、丁秀蕾、荣霞、洪晓月
2其他Identification of Wolbachia-responsive microRNAs in the two-spotted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urticae中国15(1): 1122BMC Genomics荣霞、张艳凯、张开军、洪晓月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柑橘全爪螨微卫星富集文库的构建方法中国ZL201110063902.6西南大学王进军、袁明龙、豆威、魏丹丹、王保军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防治玉米叶螨的熏蒸剂中国ZL 201410630308.4甘肃农业大学张新虎、沈慧敏、杨顺义、杨宝生、徐生海、张文年
5授权发明专利捕食螨生产中杂螨的控制方法中国ZL201310698243.2于丽辰于丽辰、许长新、焦蕊、郝宝锋、贺丽敏
6授权发明专利栗小爪螨的生物防治方法中国ZL201310565571.5于丽辰于丽辰、许长新、焦蕊、郝宝锋、贺丽敏
7授权发明专利塔六点蓟马的规模化饲养方法中国ZL201210573883.6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张金勇、陈汉杰、涂洪涛、李巧双
8其他Effects of host interaction with Wolbachia on 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 in the two-spotted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urticae中国119: 145-157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孙建新、郭燕、张旭、朱文超、陈雅婷、洪晓月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螨类和小型昆虫饲养的饲养盒中国ZL201520388958.2于丽辰于丽辰、焦蕊、许长新、贺丽敏、李立涛、刘金利、薛渝峰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自补水式诱虫器 中国ZL201220659784.5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孙瑞红、武海斌、曹广平、张坤鹏、宫庆涛
进步奖洪晓月,王进军,张艳璇,张金勇,于丽辰,胡军华,仇贵生,杨顺义,孙瑞红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
2060743-407 棉花优质高产协同理论与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应用
项目名称棉花优质高产协同理论与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南京农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黄冈市农业科学院
项目简介棉花是我国仅次于粮食的大宗农产品,但目前生产效益不高,究其原因一是长期重产量轻品质导致的产量品质难以协同提高,二是生产成本高、化学品投入多等导致的高产不高效和生产不可持续。针对上述问题,围绕棉花量质协同理论与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创新,开展联合攻关与集成应用,取得如下成果: 1. 揭示了棉花优质高产纤维形成的基本规律及温光水肥作用机理,奠定了棉花量质协同提高的理论基础。研究明确了棉花量质协同提高品种具有“纤维素累积平缓、稳定、持续时间长”的生理特性,并量化了最适温光水调控指标,为优质高产品种选用及定向调控提供了依据;揭示了优质高产棉纤维形成的养分需求规律及养分-群体耦合效应,明确了秸秆还田化学钾替代效应与棉花养分调控的生理基础,确定了量质协同的临界施氮施钾量。2. 创立了常规移栽棉(常规棉)“健壮个体+温光高能群体”和麦(油)后棉“紧凑个体+高光效群体”的指标体系,为实现棉花量质协同调控提供了关键技术路径。阐明了常规棉应主攻健壮个体,调节生育进程形成温光高能群体,挖掘量质协同品种的个体增产提质潜力;麦(油)后棉应主攻高光效群体,通过加快生育进程,形成现蕾-成铃-吐絮三集中的紧凑个体和高光效群体,解决因群体光能截获量低导致的量低质劣问题。据此,创立了常规棉“健壮个体+温光高能群体”和麦(油)后棉“紧凑个体+高光效群体”的个体与群体质量指标体系。3. 创建了棉花量质协同提高的养分调控、化学调控、生育调控新模式,为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调播期、增密度、减肥料、调(生育)进程、优(个体与群体)结构和秸秆还田等关键技术突破,创新形成了基于棉花量质协同临界施氮施钾量和秸秆还田钾替代的养分调控新模式,优化形成了基于养分-群体耦合效应、个体与群体结构协同的化学调控新模式,研究确立了生育进程与温光同步的生育调控新模式;融合新模式构建了常规棉以健壮个体、增铃重为调控核心、籽棉6000kg hm-2以上的温光高能群体和麦(油)后棉以增密减肥或高密低肥为核心技术、籽棉4500kg hm-2以上的高光效群体。4. 建立棉花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4套,在长江流域棉区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集成上述关键技术,建立非盐碱地、盐碱地常规棉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2套,在不增加投入基础上稳定获得籽棉6000kg hm-2以上,品质提高一级;建立麦(油)后轻简育苗移栽棉增密减肥、机直播棉高密低肥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2套,在保证品质基础上稳定获得籽棉4500kg hm-2以上,达到机收标准,且避开了主要害虫和枯黄萎病爆发期,实现减肥20%~40%、减药20%~30%。2008-2018年累计推广340.3万公顷,新增利润209.5亿元;其中,2016-2018年推广63.3万公顷,新增利润45.35亿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制定地方标准13项,形成部省级主推技术5项;发表论文266篇(SCI论文92篇);培养研究生208名。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周治国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1. 负责项目选题、关键科学问题凝炼、方向设计和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创新性地提出了棉花量质协同理论;2. 对4个科技创新点均有突出性的贡献;3. 负责技术体系的集成建立,并组织在长江流域棉区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的推广应用。成果研发工作量占总工作总量约90%。旁证材料【附件2, 3, 5, 10-11, 14-17, 23-35】
2陈德华教授扬州大学扬州大学1. 参与项目设计和组织实施、结果分析及理论提炼、技术示范推广组织和落实,技术指导、培训、咨询工作;2. 对创新点2、3、4有创造性贡献;3. 负责技术体系在湖北、湖南等地的推广应用。成果研发工作量占总工作总量80%以上。旁证材料【附件3-5, 7-8, 16-17, 33-34】
3陈兵林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1. 参与项目设计和组织实施、结果分析、技术示范推广组织和落实,负责部分田间试验和技术指导、培训、咨询工作;2. 对创新点1、2、4有较大贡献;3. 参与技术体系的集成建立,并参与在江苏、湖南等地的推广应用。成果研发工作量占总工作总量70%以上。旁证材料【附件5, 10-11, 14, 17, 23-25, 27, 29-31, 34】
4刘瑞显副研究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1. 参与项目实施、技术示范推广组织和落实,负责部分田间试验和江苏的技术指导、培训、咨询工作;2. 对创新点2、4有较大贡献;3. 参与技术体系的集成建立,并参与在江苏、安徽等地的推广应用。成果研发工作量占总工作总量70%以上。旁证材料【附件6, 9, 14-15, 26, 31-32】
5王友华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1. 参与项目实施、结果分析及理论提炼,负责部分田间试验;2. 对创新点1、2有创造性贡献。成果研发工作量占总工作总量70%以上。旁证材料【附件9-11, 14, 23-25, 29-31】
6杨长琴副研究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1. 参与项目设计和组织实施、技术示范推广组织和落实,技术指导、培训、咨询工作;2. 对创新点1、2、3有较大贡献;3. 参与技术体系的集成建立,并负责在江苏、安徽等地的推广应用。成果研发工作量占总工作总量70%以上。旁证材料【附件5-6, 9, 14-15, 26, 31-32】
7张祥副教授扬州大学扬州大学1. 参与项目实施、技术示范推广落实,负责部分田间试验和江苏的技术指导、培训、咨询工作;2. 对创新点2、4有贡献;3. 参与成果在江苏省的推广应用。成果研发工作量占总工作总量60%以上。旁证材料【附件4, 7-8, 14, 31】
8张志刚研究员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1. 参与项目设计和组织实施、技术体系的集成建立、成果示范推广组织和落实,负责湖南示范区的技术指导、培训、咨询工作;2. 对创新点3、4有贡献;2. 负责成果在湖南省的推广应用。成果研发工作量占总工作总量50%以上。旁证材料【附件17, 34】
9郑曙峰研究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1. 参与项目设计和组织实施、结果分析及理论提炼、技术体系的集成建立、成果示范推广组织和落实,负责安徽示范区的技术指导、培训、咨询工作;2. 对创新点3、4有贡献;3.负责成果在安徽省的推广应用。成果研发工作量占总工作总量50%以上。 旁证材料【附件15, 32】
10李蔚正高级黄冈市农业科学院黄冈市农业科学院1. 参与项目组织实施、技术体系的集成建立、成果示范推广组织和落实,负责湖北示范区的技术指导、培训、咨询工作;2. 对创新点3、4有贡献;3.负责成果在湖北省的推广应用。成果研发工作量占总工作总量50%以上。旁证材料【附件16, 33】
11潘宁松正高级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1. 参与项目设计和组织实施、技术体系的集成建立、成果示范推广组织和落实,负责江苏示范区的技术指导、培训、咨询工作;2. 对创新点4有贡献;3.负责成果在江苏省的推广应用。成果研发工作量占总工作总量50%以上。 旁证材料【附件3-4, 14, 3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盐碱地棉花高产栽培技术中国2017年农业主推技术P66-67南京农业大学周治国
2其他棉花轻简育苗移栽技术, 高品质棉高产保优栽培技术, 杂交棉增密高产栽培技术中国江苏省2010-2015年农业主推技术扬州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陈德华, 周治国, 刘瑞显, 潘宁松
3其他棉花基质苗机械移栽操作规程中国DB32/T2858-2015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扬州大学史伟, 张祥, 潘宁松, 陈德华, 纪从亮等
4其他滨海盐碱地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中国DB32/T2965-2016南京农业大学陈兵林, 周治国, 杨长琴, 陈德华, 纪从亮, 周日明, 王宣山, 顾龙林
5其他早熟棉直播栽培技术规程中国DB32/T3520-2019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杨长琴, 刘瑞显, 张国伟, 杨富强, 倪万潮
6其他棉花无土育苗移栽配套栽培技术规程中国DB32/T2935-2016扬州大学张祥, 陈源, 韩勇, 顾超, 王俊, 陈德华
7授权发明专利棉花网底塑料穴盘育苗的出苗保护剂中国ZL200710025467.1扬州大学陈德华, 张祥, 陈源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促进盐碱地棉花苗期安全有效生长的抗盐保苗剂中国ZL201310455502.9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杨富强, 杨长琴, 刘瑞显, 张国伟, 王友华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确定滨海盐碱地棉花最适生长的水埋深的方法中国ZL201510206065.6南京农业大学陈兵林, 张贺, 周治国, 李端生, 孟亚利, 赵文青, 王友华, 王珊珊
10其他基于过程模型与GIS的棉纤维综合品质地域分异评价系统V1.0中国2013SR099405南京农业大学赵文青, 孟亚利, 周治国, 王友华, 陈兵林
进步奖周治国,陈德华,陈兵林,刘瑞显,王友华,杨长琴,张祥,张志刚,郑曙峰,李蔚,潘宁松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黄冈市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
2070743-408 外来入侵杂草风险评估、检疫及综合防治技术
项目名称外来入侵杂草风险评估、检疫及综合防治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南京农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常熟理工学院,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
项目简介外来生物入侵尤其是作为生产者的植物入侵,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农林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项目针对我国外来杂草家底不清、外来植物入侵的风险评判理论依据不完善、检疫技术手段落后以及外来杂草防治技术手段单一等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了外来杂草的系统调查研究、结合我国国情的外来杂草快速适用性机制、检疫杂草的分子标记及生化检测以及生物生态防治技术研究,系统建立了完整的从外来植物风险预警评估、口岸输入检疫及入侵后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为我国进出口的绿色和技术壁垒构建,预防外来杂草有意和无意引进和入侵,做出了开创性的突出贡献。建立了外来植物风险评估及管理技术体系:定植是决定外来植物入侵的关键步骤,但现有的风险评价指标多强调危害性。通过持续对全国667种(368种杂草)外来入侵生物进行编目,明确了外来入侵杂草的种类、时空分布和传入路径等规律,连续出版《中国外来入侵生物》;首次揭示了外来入侵植物的基因甲基化的表观遗传驱动了它的快速适应性扩展,使外来植物适生区预测以及快速演化有了充分的分子理论依据;比较研究菊科外来杂草的繁育系统揭示其决定外来植物的定植能力的普遍自交结实机制。系统建立了以定植能力为基础的外来植物物种引进风险评估指标、方法与风险等级判断“五阶评估法”多层次综合评估标准体系,对中国1560余种外来植物进行了风险评估。据此,完成了自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确立引进物种评价制度以来委托的拟从8个国家引进的9种植物的风险评估技术报告,为阻止外来杂草入侵设立了第一道屏障。构建了国际国内的杂草标准化检疫鉴定方法:针对假高粱种子形态与近缘种难以区分的问题,研究确定了营养器官及种子形态特征标准范围,研发了分子标记、谷醇蛋白检测技术以及细胞核型技术,主持制订了首个杂草检疫国际标准,填补了杂草国际检疫标准的空白,首次将分子、生化和细胞检测方法结合应用到杂草检疫。还制定了10种检疫杂草国家及行业标准,国内外都属于首次发布与实施。构建了口岸杂草监测防控技术体系,加速了检疫实施。监测拦截到1200余种杂草中106种中国无记录,有效遏制了外来杂草入侵和扩散速度。建立了外来入侵杂草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得到成功应用:针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杂草主要依赖单一化学防治技术手段问题,在深入开展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入侵杂草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基础上,研制了新型的花芽抑制剂、生物除草剂和茎秆利用技术等,据此构建了以生物、生态、药剂和抑制剂相结合,辅以检疫、利用等兼顾应急和长效的综合防控技术。9年累计实施243.61万亩次,推广的平均覆盖率90%以上。产生和节支累计总经济效益142987万元。项目成果受到中央和地方等数十家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国内最早的外来杂草信息服务网站、植物与生活视频公开课、联合媒体构建公众平台,受众达800万人次。本项目获得专利7件,制定标准11项,著作5部,发表文章179篇(SCI收录23篇)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强胜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主持了科技创新点1.2.1及1.2.2工作:主导了开展外来入侵杂草调查,主持表观遗传驱动的快速适应性进化及繁育系统的入侵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以外来植物定植为外来植物入侵的风险评估的关键指标,依此制定了更全面的“五阶评估法”多层次外来杂草指标综合评估体系。持续出版了《中国外来入侵生物》专著,作为主编之一,主持外来杂草的编著(附件8-15,29-35)。主持了科技创新点1.2.3工作:主持制定了首个国际杂草检疫标准(附件7)。主导了科技创新点1.2.4工作:主导了外来入侵植物关键防治技术的研制,主持研发了花芽抑制剂、菌克阔生物除草剂、加1拿大一枝黄花秸秆利用等技术和产品。(附件2,3)
2徐海根研究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研究所参加了科技创新点1.2.1及1.2.2工作:作为第一主编持续出版了《中国外来入侵生物》专著。系统建立了基于外来植物物种引进风险评估指标、方法与风险等级判断标准的外来入侵杂草行业、生态系统和物种经济损失评估的指标体系、方法和模式,对中国1560余种外来植物进行了风险评估。(附件14,15,29-33)
3印丽萍研究员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主持了科技创新1.2.3内容:主持建立了假高粱、蒺藜草属、曼陀罗属等100多种国内外主要的有毒有害植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并参与了检测技术的应用推广(附件4-7,16-18,20-22)。参与制定首个国际杂草检疫标准ISPM 27 Diagnostic protocols for regulated pests. DP 19: Sorghum halepense,主持制定了“限定性有害生物检测与鉴定规程的编写规定”1个国标及“蒺藜草属检疫鉴定方法”等4个行标;获得“检测多刺曼陀罗的核酸组合物及其应用”(排名第1)等3个授权发明专利。(附件7)
4龚伟荣研究员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参加了科技创新1.2.4内容:项目中外来杂草防治技术主要设计者、组织者之一,协助项目在江苏实施总体方案的设计、项目管理与协调和项目总结,组织开展加拿大一枝黄花药剂防治技术优化、生物除草剂的示范应用等,主持制订江苏省地方标准《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治技术规程》;组织各项关键防控技术的集成组成,并在江苏进行推广。(附件19)
5解洪杰初级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参加了科技创新1.2.1内容:参与建立了外来植物风险评估及管理体系,进行了外来杂草的外来入侵机制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单个关键基因甲基化的表观遗传变异,驱动了外来杂草入侵后的快速适应性扩散,作为外来植物适生区预测的重要分子指标,增加预测的准确性,弥补传统预测手段的不足。参与完成了农业部种植业司委托的拟从8个国家引进的9种植物的风险评估技术报告,为阻止外来杂草入侵设立了第一道屏障(附件8-10)。参加了科技创新1.2.3内容:协助参加了首个杂草检疫国际标准的构建工作(附件7)。
6郝建华教授常熟理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参加了科技创新1.2.1内容:通过对中国外来入侵性杂草,特别是菊科外来杂草如三叶鬼针草、紫茎泽兰、胜红蓟、牛膝菊、加拿大一枝黄花、小飞蓬、一年蓬和春飞蓬的繁殖机理的研究,以及对入侵性杂草与近缘的非入侵性杂草繁殖机理的比较研究,开创性地阐明了自主结实特性以及营养繁殖特性在外来入侵杂草的成功繁殖中的作用,为将自交亲和特性纳入对外来入侵杂草的风险评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发表的成果因创新性强、严谨和扎实,受到了同行高水平专家的关注和引用。(附件11-13、29,30)
7吴海荣正高级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参加了科技创新1.2.1内容:参与外来植物调查工作及《中国外来入侵生物》专著的撰写工作(附件14,15,29,30)。参加了科技创新1.2.3内容:制定了多种杂草检疫鉴定方法标准,参与广东口岸外来杂草监测工作,共监测到中国没有分布的中国新记录种。为进口粮食口岸杂草检疫鉴定及监测防除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附件18,20-22)
8薛华杰正高级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参加了科技创新1.2.3内容:参与了假高粱、蒺藜草属、曼陀罗属等100多种国内外主要的有毒有害植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并参与了检测技术的应用推广。参与制定 “蒺藜草属检疫鉴定方法”等4个行标;获得“检测多刺曼陀罗的核酸组合物及其应用”等2个授权发明专利。(附件18,20)
9宋小玲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参加了科技创新1.2.4内容:作为主要人员深入开展加拿大一枝黄花、假高粱等外来入侵杂草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参与研制了新型的花芽抑制剂、生物除草剂和茎秆食用菌利用技术等;在本项目中作为主要人员构建了以生态控制技术、高效安全药剂和花芽抑制剂防除、生物防治相结合,辅以检疫措施、生物利用等综合防控技术,在建立外来入侵杂草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参加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外来入侵杂草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在江苏推广、实施和广泛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附件2,3)
10马方舟副研究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参加了科技创新1.2.1内容:参与建立了基于外来植物物种引进风险评估指标、方法与风险等级判断标准的外来入侵杂草行业、生态系统和物种经济损失评估的指标体系、方法和模式,对中国1560余种外来植物进行了风险评估。(附件29,30)
11任荔荔副研究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参加了科技创新1.2.4内容:开展了外来入侵杂草检疫处理技术研发工作,建立了外来有害植物检疫处理技术的处理方法,开展了相关设备的研发。另外,杂草鉴定技术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以及现场查验设备的开发工作,负责出版参编专著1部,授权实用信息2项。本人将杂草的标准化鉴定技术和检疫处理等技术应用于国内主要的进口粮食、皮张、饲草等进口企业,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2伏建国正高级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参加了科技创新1.2.3内容:研究了长芒苋、节节麦、具节山羊草等多种检疫性杂草的分子鉴定方法,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检验检疫行业标准2项;参与江苏口岸外来杂草监测工作,共监测到中国没有分布的中国新记录98种;对恶性杂草长芒苋的基因组进行测序,获得300M基因组序列,并研究了长芒苋风传播扩散距离,为进口粮食口岸长芒苋的检疫鉴定及监测防除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附件20-2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小菌核菌菌株及其用于生物除草的方法中国ZL 2009 1 0030759.3南京农业大学强胜;唐伟;朱云枝;陈世園
2授权发明专利利用外来入侵杂草栽培食用菌的方法中国ZL 2006 1 0037879.2南京农业大学强胜;何华奇;宋小玲;戴伟民;马玲
3授权发明专利检测多刺曼陀罗的核酸组合物及其应用中国ZL 2010 1 0293956.7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印丽萍;易建平;魏莎莎; 傅怡宁;薛华杰
4授权发明专利检测多刺曼陀罗的引物、试剂及其应用中国ZL 2010 1 0293942.5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印丽萍;易建平;魏莎莎;傅怡宁;方其
5授权发明专利用于检测毒麦的引物对、探针及其检测方法中国ZL 2014 1 0243569.0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印丽萍;吴申懋;傅怡宁;薛华杰
6其他ISPM 27 Diagnostic protocols for regulated pests. DP 19: Sorghum halepense其他ISPM 27 Annex 19 (2017)Inter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nventionSheng Qiang,Liping Yin
7其他ICE1 demethylation drives the range expansion of a plant invader through cold tolerance divergence欧洲doi: 10.1111/mec.13067Molecular Ecology解洪杰、宋小玲、强胜
8其他A test of Baker's Law: breeding systems of invasive species of Asteraceae in China欧洲DOI 10.1007/s10530-010-9850-4Biological Invasions郝建华、强胜
9其他The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losses of alien species invasion to China欧洲DOI 10.1007/s10530-005-5841-2Biological Invasions徐海根、强胜、吴海荣
10其他The status and causes of alien species invasion in China欧洲DOI 10.1007/s10531-005-2575-5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徐海根、强胜、吴海荣
进步奖强胜,徐海根,印丽萍,龚伟荣,解洪杰,郝建华,吴海荣,薛华杰,宋小玲,马方舟,任荔荔,伏建国南京农业大学,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常熟理工学院,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南京农业大学
2080743-409 葡萄生物学特性研究与优质高效关键技术创新应用
项目名称葡萄生物学特性研究与优质高效关键技术创新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南京农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山东省葡萄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张家港市神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葡萄是我国的重要果树,近十几年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华东沿海四省市葡萄产业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数据,截止2016年底,该区域葡萄栽培面积达到169.35万亩,占全国葡萄栽培总面积的13.95%,该区域已成为我国葡萄的主产区之一。为更好地发挥东部沿海地区葡萄栽培“技术优,效益高,市场大”的优势,克服高温多湿等气候条件导致的葡萄果实品质差、效益低等系列问题,实现设施葡萄生产的“提质增效”,项目组开展了葡萄生物学特性研究与优质高效关键技术创新工作,创新如下:1、有重点地开展了葡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1)开发了鉴定microRNA精确序列的miR-RACE(microRNA-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和验证miRNA靶基因的PPM-RACE(poly(A) polymerase-mediated-rapid amplification of 5’- cDNA ends)新技术。以此进一步完善了研究葡萄miRNA功能的技术体系,促进了对葡萄生长发育机理的更全面认识,明晰了VvmiRNA398及其靶基因VvCSD在波尔多液应用时“只杀菌,不伤树”的作用机理;(2)明确了葡萄的裂果类型及降水引发裂果的机理,为多雨地区葡萄裂果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3)基于对项目组及前人关于葡萄生长发育多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牵头撰写《葡萄分子生物学》专著。2、评价并提出了该区域适栽的葡萄品种,研发了葡萄绿枝嫁接苗木快速繁育技术(1)结合华东地区葡萄生产的需要,引种并推广了‘夏黑’、‘藤稔’、‘阳光玫瑰’等适宜、优质的葡萄品种;(2)确定了最适于绿枝嫁接的新梢木质化水平,结合葡萄冬芽早熟性的特点进一步开发了一年嫁接4-5次,年成苗率在1:10000以上的周年繁育葡萄苗木的措施,并开发了加温式育苗系统,保证了育苗效率;(3)为满足苗木纯度鉴定的需要,应多家葡萄育苗企业的要求,绘制了265份重要葡萄品种鉴定图(CID),达到了对所育苗木精准鉴定的目的。3、集成了多种葡萄避雨设施的栽培管理关键技术(1)研发与推广了连栋大棚环境控温装置。为提供葡萄生长所需的最适温度,研发了连栋大棚环境控温装置,并将其应用于日光温室等多种栽培设施中。同时,创新、推广了葡萄施肥、修剪、果穗整理机械,使栽培技术体系更加轻简化,目前该类技术的推广面积达到12.32万亩;(2)研发并推广了竹架大棚、单行小棚、连栋大棚等多种避雨设施。该类设施既起到了避雨防病的作用,又具有成本低、应用灵活、易推广的优点,主要在长三角地区推广28.44万亩;(3)总结与推广了葡萄园套种、间作模式。在山东济南、泰安等地创新并推广了葡萄园中套种大蒜、春暖棚套种马铃薯的葡萄栽培模式,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及果园收益,目前该模式已累计推广1.36万亩。本成果共发表论文68篇,其中SCI论文31篇,撰写专著1部,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近三年,在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已推广新技术42.12万亩,3年新增利润合计48.673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房经贵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现任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常务理事,《中外葡萄与葡萄酒》杂志编委。为本项目的第1完成人,负责项目主持、技术创新、成果总结等,对项目的1、2、3、4项创新点有创造性贡献,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80%,为核心知识产权1、2、3、4的主要完成人,长期从事葡萄生长发育研究和栽培技术推广工作。绘制了265份重要葡萄品种的品种鉴定图,该图已用于苗木公司进行纯度检测。在山东临沂、山东志昌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建立了专家工作站,开展技术研发与推广。在江苏、浙江等地开展设施葡萄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累计培养硕士50名,博士28名。
2亓桂梅其他山东省葡萄研究院山东省葡萄研究院 现任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常务理事,《中外葡萄与葡萄酒》杂志常务副社长,总编辑。本项目第2完成人,对创新点2、3做出突出贡献,为本项目核心知识产权9、10主要完成人,在山东、苏北等地区推广日光温室栽培技术。集成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方案,在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进行葡萄园栽培新技术的推广,研发了葡萄园套种大蒜的技术,通过该技术提高了葡萄园的土地复种指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3杜远鹏副教授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 现任现代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作为本项目第3完成人,对创新点1、3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从事葡萄生物学特征研究并根据葡萄生长发育特点创新了栽培技术,在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60%。与山东志昌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山东葡萄工程技术研究院,并在苗木快繁技术研发与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山东以及苏北地区推广了日光温室栽培模式,在改进限根栽培技术、推广连栋大棚温控装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年培训200人次以上。
4钱东南其他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本项目组第4完成人,对本项目1、3、4创新点做出突出贡献,并制定良种繁育规范(附件38),在金华、丽水等地推广设施葡萄避雨栽培技术,在本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年培训人数500人次以上。
5李勃副研究员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现任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理事。项目组第5完成人,对本项目第2、3创新点做出巨大贡献,为本项目核心知识产权7的主要完成人,在山东地区大力推广葡萄日光温室栽培措施及良种繁育技术,并集成鲜食葡萄露地栽培技术规范,组织农技人员培训。在本项目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70%。在山东、苏北等地推广日光温室及控温系统,并进行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指导,年培训人数200人次以上。
6许文平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本项目第6完成人,对本项目第2、3创新点做出突出贡献,在上海地区推广周年多次嫁接技术,并大力推广避雨设施栽培模式,在上海、浙江的多个地区推广连栋大棚、竹架大棚等避雨栽培设施,并指导栽培生产。在本项目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60%。
7解振强副教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本项目第7完成人,对创新点2、3做出突出贡献,是核心知识产权5、6、8主要成人,在江苏等地区推广连栋大棚及绿枝嫁接技术,并参与研发了植物阳光收集自动控制系统和装置,为温室大棚、连栋大棚的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自主研发了枪形疏果剪等小型机械,开发了一种加温式育苗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绿枝嫁接苗木快繁技术的开展垫定了基础,并协助团队在浙江地区进行连栋大棚设施的推广,年培训150人次以上。
8徐卫东其他张家港市神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张家港市神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 本项目第8完成人,对本项目第2、3创新点做出突出贡献,在葡萄引种与适应性评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江苏、浙江等地区推广‘夏黑’、‘巨玫瑰’、‘阳光玫瑰’等品种的栽种;同时,还长期进行竹架大棚、单栋小棚及连栋大棚等避雨设施的推广,年培训人数800人次以上。
9上官凌飞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本项目第9完成人,对本项目第1、2、3创新点做出突出贡献,代表性知识产权4的主要完成人。主要针对华东地区鲜食葡萄栽培过程中的裂果现象进行研究,同时对波尔多液应用时的“只杀菌,不伤树”的机制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并协助团队其他人员在江苏地区进行竹架大棚、单栋小鹏等避雨棚等避雨设施的推广。
10王晨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本人作为本项目第10完成人,对本项目第1、2创新点做出突出贡献,代表性知识产权3的主要完成人,主要负责完成了葡萄生长发育特点的分子水平鉴定与表观调控研究,与团队协作重点开发了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验证miRNA靶基因的PPM-RACE新技术(poly(A) polymerase-mediated-rapid amplification of 5’- cDNA ends),鉴定了葡萄miRNA家族的不同成员及其靶基因的功能,并开展了利用基因信息指导转色肥精准施用的研究。
11宋长年讲师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本人作为本项目第11完成人,对本项目第1、3创新点做出突出贡献,主要负责参与开发了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验证miRNA靶基因的PPM-RACE新技术(poly(A) polymerase-mediated-rapid amplification of 5’-cDNA ends),鉴定了葡萄miRNA家族的不同成员时空表达模式。参与单行小棚、连栋大棚等及温室控温系统在江苏、浙江地区的推广。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葡萄分子生物学》中国南京农业大学房经贵;刘崇怀
2其他浙江温岭市大棚葡萄生产简介中国南京农业大学房经贵;王涛;杨光
3其他Characterization of target mRNAs for grapevine microRNAs with an integratedstrategy of modified RLM-RACE, newly developed PPM-RACE and qPCRsCharacterization of target mRNAs for grapevine microRNAs中国南京农业大学王晨;韩键;Nicholas Kibet Korir;王西成;刘红;李晓颖;冷翔鹏;房经贵
4其他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analysis of grapevine in response to copper stress中国南京农业大学冷翔鹏;贾海锋;孙欣;上官凌飞;慕茜;王保菊;房经贵
5授权发明专利枪形疏果剪中国201310231409.X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解振强;王全智;周道宏;贾思振;史红林;雷武生;蔡善亚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葡萄修剪机中国ZL201420230619.7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解振强;于泓;王艳莉;颜志明;韩柏明;蔡善亚;王全智;胡德龙;靳春花;汤荣弟;鲍荣静;周道宏
7实用新型专利用于连栋大棚的环境控制装置中国ZL201420213193.4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李秀杰;李勃;韩真;姜建刚;李晨
8实用新型专利加温式育苗盘、加温式育苗系统中国CN201420526419.6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解振强;颜志明;冯英娜;王全智;贾思振;韩柏明;王姗;王媛花;蔡善亚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葡萄园施肥装置中国ZL2015 21033657.4山东省葡萄研究院亓桂梅;董兴全;张久慧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山东地区葡萄种质更替管理系统V1.0中国2016SR351664山东省葡萄研究院亓桂梅;张久慧;李梓琳;易黎;李旋
进步奖房经贵,亓桂梅,杜远鹏,钱东南,李勃,许文平,解振强,徐卫东,上官凌飞,王晨,宋长年南京农业大学,山东省葡萄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张家港市神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农业大学
2090744-402 幽门螺杆菌致病新机制和诊疗新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项目名称幽门螺杆菌致病新机制和诊疗新策略的研究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医科大学,苏州海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属于胃癌的高发国家,幽门螺杆菌是胃癌I类致癌因子,有50%以上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社会传播广、危害大。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生,是胃癌I级预防的重要措施。明确幽门螺杆菌发病机制、提高根除率是预防胃癌的关键。本项目在多项国家级课题资助下,历经10余年,围绕幽门螺杆菌感染基础和临床研究,在致病机理、耐药检测和诊治体系等关键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同行认可的成果。(一)幽门螺杆菌致病机理新发现:1、揭示了中国人群MDM2基因启动子区SNP309与胃癌易感性相关,同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MDM2基因多态性对胃癌易感性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2、揭示了水通道蛋白3(AQP3)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炎癌转化的关键因素。发现AQP3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黏膜的表达,随着病变向胃癌进展逐渐增加,尤其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杯状细胞有特异性表达,且与肠上皮化生程度显著相关。3、揭示了毒力因子在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新机理。发现幽门螺杆菌毒理因子脂多糖(LPS)可以通过miR-106b和miR-375形成一条正反馈途径诱导JAK/STAT3炎症通路活性。(二)幽门螺杆菌诊治新策略:1、提出临床医生在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者内镜下病理活检时,除胃窦小弯侧外,胃窦大弯侧应同时取活检的指导策略。2、针对临床中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能否逆转胃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争议,利用循证医学方法揭示了慢性胃炎伴随萎缩、肠化时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仍可消除炎症,使萎缩发展减慢或停止,并使部分萎缩得到逆转,尤其是胃体萎缩,但肠化生难以逆转。3、自主研发粪菌分离仪,采用创新的粪便样本核酸纯化技术,实现幽门螺杆菌的同步分子筛查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建立基于云服务器开发的幽门螺杆菌个体化诊治数据库。本项目系列研究成果获得国外发明专利1项,国内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专利1项,发表SCI69篇,其中部分论文多次被国内外幽门螺杆菌治疗共识和指南引用,项目成果获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项目组主要完成人多次参与编写中国幽门螺杆菌共识指南,基于药敏的幽门螺杆菌诊治体系在全国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并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举办五次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国新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 1、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和规划,组织人员实施:对本项目幽门螺杆菌致病机理和治疗策略的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带领团队积极攻克技术难关。以项目负责人申请国家级和省级学习班,普及推广相应成果的应用。2、是第5、8、10代表性知识产权论文的通讯作者,第6代表性知识产权论文的第四作者,是第9代表性知识产权论文的第六作者。
2沈历宗教授江苏省中医院南京医科大学1、参与项目的讨论和总结,对本项目幽门螺杆菌致病机理第2条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普及推广相应成果的应用。2、是第2、3代表性知识产权论文的通讯作者。
3叶峰讲师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1、参与项目的实施,对本项目幽门螺杆菌致病机理创新点第3条,治疗新策略创新点第3条及项目发明有重大贡献,参与幽门螺杆菌耐药检测平台的建设。2、是第1、2代表性知识产权专利的第一完成人,第7代表性知识产权论文的第一作者。
4李降龙中级苏州海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医科大学1、对本项目的幽门螺杆菌治疗新策略创新点第3条及项目发明创造有重大贡献,实施项目系列成果的转化。2、是第1、2代表性知识产权专利的第二完成人,是第3代表性知识产权专利的完成人。
5王晓勇副高级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1、参与方案临床研究,对本项目幽门螺杆菌致病新机理的创新点第1条有重大贡献。2、是第5代表性知识产权论文的第一作者。
6徐顺福正高级南京医科大学苏州海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参与方案研究,对本项目幽门螺杆菌治疗新策略创新点第1条有重大贡献。2、是第9代表性知识产权论文的第一作者。
7蒋建霞正高级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1、参与方案研究,对本项目幽门螺杆菌治疗新策略创新点第1条有重大贡献;2、是第9代表性知识产权论文的通讯作者。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全自动粪菌分离仪中国ZL201521126166.4苏州海黄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苏州海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叶峰、李降龙
2授权发明专利全自动便分析装置日本6290395苏州海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李降龙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移动端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早期胃癌筛查管理系统中国2019SR0105529叶峰、冯绪铎叶峰、冯绪铎
4其他Intera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with genetic variants in the MDM2 promoter, is associated with gastric cancer susceptibility in Chinese patients.其他Wang X, Yang J, Ho B, Yang Y, Huang Z, Zhang Z, Zhang G. Zhang G
5其他Involvement of Aquaporin 3 in Helicobacter pylori-related gastric diseases.其他Wang G, Gao F, Zhang W, Chen J, Wang T, Zhang G, Shen L.Shen L
6其他Potential role of aquaporin 3 in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其他Zhao H, Yang X, Zhou Y, Zhang W, Wang Y, Wen J, Zhang Z, Shen L.Shen L
7实用新型专利用于粪菌分离的过滤器中国ZL201521125943.3苏州海黄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苏州海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叶峰、李降龙
8其他A MDM2-dependent positive-feedback loop is involved in inhibition of miR-375 and miR-106b induced by Helicobacter pylori lipopolysaccharide.其他Ye F, Tang C, Shi W, Qian J, Xiao S, Gu M, Dang Y, Liu J, Chen Y, Shi R, Zhang G.Zhang G
9其他Anatomical predilection of intestinal metaplasia based on 78,335 endoscopic cases.其他Mao X, Xu S, Liu Q, Jiang J, Zhang H, Sang H, Zhang G.Jiang J
10其他Gastric Atrophy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before and after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A Meta-Analysis. 其他Wang J, Xu L, Shi R, Huang X, Li S, Huang Z, Zhang G.Zhang G
进步奖张国新,沈历宗,叶峰,李降龙,王晓勇,徐顺福,蒋建霞南京医科大学,苏州海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2100745-401 自体免疫细胞治疗肿瘤技术研发及临床应用
项目名称自体免疫细胞治疗肿瘤技术研发及临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项目简介 2017年FDA批准诺华、Kite公司治疗白血病、淋巴瘤的CD19 CAR-T细胞上市,成为免疫细胞治疗里程碑。我们2009年开始CIK细胞临床应用,2011年在国内率先开始CAR-T研发,2015年应用到临床。目前共治疗血液肿瘤患者142例,总缓解率(ORR)80.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新如下: 一、CAR-T技术:1)人源化CD19、CD22、BCMA CAR-T研发:为解决鼠源CAR-T因免疫排斥导致复发的问题,我们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人源化、全人源CAR-T技术研发。2)CAR病毒载体改造:CAR载体中插入tEGFR安全开关,紧急时注射西妥昔单抗,可在4小时内快速清除体内CAR-T。3)CAR-T制备方案优化:加入IL-2、IL-7、IL-15及retronectin,使T记忆性干细胞(Tscm)比例超过90%,显著延长CAR-T存活时间。4)临床方案创新:为解决部分患者T细胞无法扩增的问题,成功开展全国首例HLA半相合亲缘供者来源CAR-T治疗白血病;共刺激分子CD28起效快但持续时间短(2个月),4-1BB 起效慢但持续时间长(6个月),我们利用CD28、4-1BB两种CD19 CAR-T等比例回输治疗8例白血病患者,保证起效速度和持续疗效,完全缓解率(CR)100%;为避免肿瘤细胞逃逸,采用CD19、CD20二种CAR-T序贯治疗26例淋巴瘤,CR 80%;采用CD19、BCMA二种CAR-T序贯治疗10例骨髓瘤,CR 100%。5)CAR-T治疗实体瘤技术:完成靶向TF、CAIX的CAR-T治疗实体瘤临床前研究,并获得国内第1项CAR-T发明专利,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1946)。 二、非CAR-T自体免疫细胞技术:1)用携带IL-24去泛素化突变体基因的溶瘤病毒感染CIK细胞,发挥“细胞-病毒-基因”三重协同抗肿瘤作用;2)优化CIK、NKT、γδT诱导方案,提高其活性及抗肿瘤作用;3)研发荷载hTRT基因,以及负载人gp96-Ki67抗原肽复合物的DC疫苗。4)自2009年每年完成DC-CIK、NK、γδT临床应用1000余例次,年收入2500万元,规模全国前三。 三、免疫细胞治疗肿瘤规范化研究:在魏则西事件发生前4年,我们在2012年省社发重大项目资助下开始自体免疫细胞治疗肿瘤规范化研究。参照美国AABB干细胞标准,编制SOP文件20章135节、表单163份,开发管理软件1个。2015年底 CIK项目作为全国首家通过AABB认证。2017年底CAR-T也通过认证。 本项目获得国家、省级课题12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9项,授权7项,拥有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SCI论文26篇,以主办单位注册临床试验8项,其中CAR-T 7项。CAR-T临床试验和疗效被Nat Rev Clin Oncol、新华日报等报道。和以色列Laniado医院签订CAR-T技术转让协议。被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邀请大会报告10次。为国家《免疫细胞制剂制备质量管理自律规范》提供6条意见被采纳。CIK、CAR-T技术在5家三级医院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郑骏年教授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项目第一完成人,总负责人。主持完成CAR-T及CIK、DC等免疫细胞治疗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免疫细胞治疗肿瘤规范化研究。包括:(1)项目的设计及技术构思。(2)项目的实施及结果分析。(3)成果的推广及论文发表,是本成果前7项专利的第一发明人,第8、9项专利的第二发明人。(4)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3篇。
2张青副教授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1、作为骨干参与CAR-T细胞治疗肿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2、是本项目3项基金的负责人,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3、是本成果第1项专利的第2发明人,第8、9项专利的第1发明人;4、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完成SCI论文8篇;5、作为骨干参与免疫细胞治疗肿瘤规范化研究。
3李连涛讲师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1、是本成果第2、5项专利的第2发明人,第1项专利的第5发明人,第3项专利的第6发明人;2、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CIK、DC细胞治疗临床应用工作;3、参与本项目4篇论文的研究及撰写工作;4、作为骨干参与免疫细胞治疗肿瘤规范化研究工作;5、作为骨干参与本项目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4李慧忠讲师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1、负责制定和优化CAR-T、CIK、DC等多种免疫效应细胞的制备方案;2、作为骨干参与免疫细胞治疗肿瘤规范化研究,全程参与细胞治疗AABB国际认证项目的整个流程,包括SOP的撰写、认证材料的准备和现场审核等;3、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撰写了部分论文;4、是本成果第2、5项专利的第3发明人,第1项专利的第6发明人;5、作为主要参与人在NIH注册国际临床试验2项;
5方琳副教授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1、负责CAR-T细胞生产中所需不同类型病毒的制备和纯化;2、在溶瘤病毒联合免疫疗法治疗癌症策略中,主要负责肿瘤特异性Ki67启动子调控的溶瘤病毒的构建和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研究;3、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撰写了4论文;4、是本成果第1项专利的第8发明人。
6张宝福讲师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1、参与本课题多项基金的研究;2、参与CIK、DC细胞治疗肿瘤临床应用工作;3、是本成果第6项专利的第3发明人,第3项专利的第4发明人,第1、4项发明专利的第7发明人;4、参与本项目部分论文的撰写;
7章龙珍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是本成果第1项专利的第11发明人,第2项专利的第8发明人;2、作为骨干负责CIK、DC临床应用工作。
8赵会工程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是本成果第10项知识产权的第1完成人;2、负责免疫细胞治疗肿瘤管理软件的维护与更新。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mda-7/IL-24去泛素化突变体中国ZL201010244102.X郑骏年郑骏年、裴冬生、刘俊杰、张宝福、徐海燕、李连涛、田卉
2授权发明专利嵌合抗原受体hFⅦL-CD8-OX40-CD3ζ及其用途中国ZL201210375577.1郑骏年郑骏年、张青、裴冬生、杨洁、李连涛、李慧忠、张宝福、方琳、赵铁锁、程乾、章龙珍
3授权发明专利Ki67mRNA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试剂盒中国ZL200910182571.0郑骏年郑骏年、顾峰、裴冬生、马萍、陈菲菲、底洁卉、张宝福、徐为、李望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运载荷载细胞因子的双调控溶瘤腺病毒的新型CIK细胞中国ZL201110020769.6郑骏年郑骏年、李连涛、李慧忠、刘俊杰、徐为、陈菲菲、程乾、章龙珍、裴冬生
5授权发明专利mda-7/IL-24突变体多肽及其制备方法及用途中国ZL201010024529.6郑骏年郑骏年;裴冬生;张宝福;时梅林;李望;徐为;刘俊杰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纯度、高增殖力、高细胞毒活性的CIK细胞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110036490.7郑骏年郑骏年、李连涛、李慧忠、刘俊杰、徐为、陈菲菲、程乾、章龙珍、裴冬生
7授权发明专利人肿瘤特异性Ki67基因启动子中国ZL200810022295.7郑骏年郑骏年;裴冬生;刘晓昀;孙方浩;韩东;李圆;李望
8申请发明专利一种CAR-T细胞的制备方法中国CN109705225A徐州医科大学张青、郑骏年、丁佳戈
9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抗人CAIX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及其应用中国201910055339.4徐州医科大学张青,郑骏年、芦萌萌、李慧忠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肿瘤实验室(TBT-LIS)系统[简称:TBT-LIS]中国2016SR110040赵会赵会、董瑞国、李裴、郑海源、陈德海、黎学武、张德林、张伟、杨传慧、曹飞、牛文娣
进步奖郑骏年,张青,李连涛,李慧忠,方琳,张宝福,章龙珍,赵会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教育厅
2110746-401 儿童多动症心肝火旺证的创新实践
项目名称儿童多动症心肝火旺证的创新实践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项目简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中医称为“儿童多动症”,核心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可共患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学习困难、抽动障碍等,并与自杀和犯罪行为关系密切,严重影响患儿健康成长。本病西医病因、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以哌甲酯(methylphenidate, MPH)和托莫西汀(atomoxetine,ATX)为代表的西药虽能缓解ADHD核心症状,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ADHD已在临床上广泛开展,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途径。该课题组是最早进行ADHD中医药研究的团队之一。2004年韩新民教授初步阐述了儿童多动症心肝火旺证的病理机制,认为心肝火旺证是最常见证型,2006年首次深入阐明了心肝火旺证的因证脉治,规范了其证候要素:主症:多动多语,冲动任性,性情急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次症:①做事莽撞,易顶嘴,所欲不遂,即发脾气。②好惹扰人,常与人打闹。③面赤,烦躁,易出汗。④大便秘结,小便色黄。典型舌脉:舌质红或舌尖红,舌苔薄或薄黄或薄黄腻。脉弦或弦数或弦细。同时,提出“实证治心肝、虚证调脾肾”的学术观点,拟定了以“清心平肝,安神定志”为治则的安神定志灵。经临床试验验证,安神定志灵能缓解ADHD的核心症状,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优于MPH对照组,其临床应用安全可靠。该课题组对安神定志灵治疗ADHD的研究持续了十余年,从2008年第一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200803150003)开始,现已完成的课题有2项博士点基金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儿童多动症中医诊疗指南研究课题,另有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即将完成。除理论研究有所突破,该项目在实验研究方面也有诸多创新:(1)首次将“多巴胺缺陷”理论引入中医药治疗ADHD的研究;(2)从“突触体”探讨中医药治疗ADHD的作用机制;(3)首次将“微透析”、“代谢组学”等技术运用到中医药治疗ADHD的研究;(4)创新改良了突触体制备方法,使之耗时少,产出率高,结构完整,形态典型;(5)首次提出黄芩苷可能通过调控多巴胺系统而具有治疗ADHD作用的假说。该团队是目前中医药领域研究ADHD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最多、发表相关论文最多(71篇,其中SCI论文4篇)的课题组,其基础研究涉及的广度和深度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该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已得到全国同行的认可,儿童多动症心肝火旺证和安神定志灵被写进多版全国规划教材和国家级教材《中医儿科学》,载入《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儿童多动症(修订)》中,并在全国多家三级医院进行了推广和应用,发展和充实了儿童多动症的中医学理论,为儿科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该项目2019年3月获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韩新民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一、对科技创新1.1、1.2的贡献(见附件5-其他证明-发表论文1-2)1. 首先提出儿童多动症心肝火旺证证候,阐述其因证脉治,规范其证候要素;2. 首先提出“儿童多动症实证治心肝、虚证调脾肾”的治疗法则;3. 自拟安神定志灵治疗儿童多动症心肝火旺证取得明显的疗效;4. 牵头制订儿童多动症中医诊疗方案、中医临床路径以及临床诊疗指南。二、对科技创新1.3-1.5的贡献(见附件5-其他证明-发表论文3-5)带领团队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探索安神定志灵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作用机制,首先将多巴胺缺陷理论引入到中医药研究ADHD实验中。三、主编《中医儿科学》教材2部,主编儿童多动症专著2部(见附件5-其他证明-出版专著1-4)。
2雷爽中级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一、对科技创新1.3的贡献(见附件5-其他证明-发表论文3) 从去甲肾上腺素角度探索安神定志灵治疗ADHD的作用机制,并将活体微透析技术引入基础研究中。二、参编《儿童多动症》(见附件5-其他证明-出版专著3)
3孙继超中级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一、对科技创新1.4、1.5的贡献(见附件5-其他证明-发表论文4-5) 基于“多巴胺缺陷”理论,对多巴胺受体及上下游信号通路进行相关研究,发现安神定志灵可以通过受体脱敏-复敏相关机制影响多巴胺受体活性,并对多巴胺受体下游信号通路产生影响。二、参编《儿童多动症》(见附件5-其他证明-出版专著3)
4周荣易初级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一、对科技创新1.4的贡献(见附件5-其他证明-发表论文4) 探索出SHR大鼠脑突触体的提取技术方法,完成了安神定志灵及其水提液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调控SHR大鼠前额叶、纹状体突触前膜多巴胺合成、转运、释放等环节相关蛋白及信号通路的研究工作。二、对科技创新1.5的贡献(见附件5-其他证明-发表论文5)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黄芩苷可能通过调控多巴胺系统而具有治疗ADHD疗效的假说,并通过如上实验方法进行初步验证。
5倪新强中级深圳市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一、参编专著《儿童多动症》(见附件5-其他证明-出版专著3)
6刘成全中级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南京中医药大学一、对科技创新1.1的贡献(见附件5-其他证明-发表论文1) 对安神定志灵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初步验证了安神定志灵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7袁海霞其他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一、对科技创新1.4的贡献(见附件5-其他证明-发表论文4) 参与安神定志灵调控突触前膜多巴胺合成、释放及清除以及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信号通路的研究,结果显示安神定志灵能够显著提高SHR大鼠脑内SNAP25、Synataxin 1a的表达,增加突触体内AC、cAMP、PKA的含量,调控TH、DDC、PKA、VMAT2的表达,进而改善前额叶-纹状体回路的异常。
8宋宇尘其他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一、对科技创新1.3的贡献(见附件5-其他证明-发表论文3) 参与本项目中安神定志灵调控多巴胺(DA)系统、去甲肾上腺素(NE)系统及效应机制的研究。主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503614),运用脑微透析技术研究发现安神定志灵能够显著增加SHR大鼠前额叶皮质NE、DA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影响递质合成、清除因子及受体表达。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儿童多动症临床治疗学》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韩新民,冷方南,凌耀星,彭国忱,李宜瑞
2其他《清心平肝、豁痰开窍法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30例临床研究》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刘成全,韩新民,朱先康,尹东奇,杨江,缪春节
3其他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儿童多动症中国SATCM—2015—BZ〔060〕韩新民
4其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中医儿科学》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韩新民
5其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中医儿科学》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韩新民,熊磊
6其他《儿童多动症实证治心肝、虚证调脾肾》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韩新民
7其他《基于微透析技术探讨安神定志灵对SHR大鼠前额叶NE、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宋宇尘,雷爽,韩新民,袁海霞,周荣易
8其他《儿童多动症》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韩新民
9其他《安神定志灵对大鼠脑内突触体多巴胺合成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周荣易,尤月,孙继超,宋宇尘,袁海霞,王娇娇,韩新民
10其他《Baicalin may have a therapeutic effect i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周荣易,韩新民,王娇娇,孙继超
进步奖韩新民,雷爽,孙继超,周荣易,倪新强,刘成全,袁海霞,宋宇尘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教育厅
2120748-401 共享式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共享式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苏州超擎图形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南京泛在地理信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据资源、网络资源、计算和模型资源快速积累,形成了以泛在数据、异构计算、多模式终端等为代表的信息资源高度异构、分散复杂的新局面。以时空框架为基础的共享式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旨在打破大数据时代资源孤岛及数据、网络、计算、分析和服务的异构性,实现各类信息及基础设施的高效汇聚与共享,并进行地理信息资源快速共享与协同服务。共享式GIS技术已成为数字地球、智慧城市等关键应用的核心支撑。本团队自1990年代以来,在国家863项目等支持下,从数据共享—分析计算—表达交互—业务协同视角进行共享式GIS整体构建,突破了地理信息数据共享、计算加速、表达共享与协同服务等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了跨组织—跨平台—跨系统—跨应用的共享式GIS平台,在政府、行业和企业进行了系统化示范应用,取得了突出的经济社会效益。主要创新如下:创新一:地理场景聚合式GIS数据共享技术。从地理世界抽象描述、多源数据逻辑整合、异构数据编码聚合以及时空/高维数据形式化表达等视角进行系统创新,提出了跨域资源归一化整合配置的共享式GIS数据共享模型,研发了保真型三维GIS、BIM—GIS、视频GIS、物联网GIS、泛在数据GIS等特色技术,实现了地理信息的实体化、场景化、动态化整合与共享。创新二:空间数据全链条GIS加速计算技术。面向GIS地理数据存储、读取、分析、传输、展示等环节的性能瓶颈,创新性提出了效率优先、智慧协同的GIS海量数据加速计算技术,设计了GIS通用数据结构和地理加速器,形成了海量地理数据检索、传输、渲染加速的完整技术链条,支撑了TB级矢量、PB级影像和十亿级动态目标的快速存储、处理和分析,并可支撑地理模式计算。创新三:植入式GIS多维动态表达与交互技术。面向跨设备、跨架构、跨行业的软件系统地图渲染与虚拟现实表达需求,构建了共享式三维动态地图符号表达与服务技术,实现了地图符号的跨平台共享和自适应一致性渲染。研发了植入式GIS虚拟现实化中间件和软硬件一体化的虚实融合GIS系统,在不修改软件代码和使用模式前提下,实现了虚实融合环境下的多模态人机协同交互。创新四:可定制可配置GIS业务协同与服务技术。针对跨领域/行业/架构的地理信息协同共享问题,创新性提出了”数据—资源—架构”多域资源一体化整合配置模型,构建了数据/计算/权限/业务/界面可定制可配置共享式GIS软件动态生成与自动化配置模型,研发了分布式异构地理信息资源管理、动态发现、按需组合与分布式执行的软件平台与服务,在政府、行业、企业进行广泛的业务化应用。项目获专利28件、软件著作权19项,主持/参与编制国家标准4项,发表论文40余篇。研发了地理信息共享交换基础平台,应用于全国数字城市空间框架、警用GIS平台、地理国情普查展示平台、影像管理时空云平台、高铁出行数据平台等建设,被国内外顶尖GIS产商ESRI、超图、方正国际等纳入其整体解决方案,推广应用于环保、公安、土地等行业,支撑了300多个数字(智慧)城市建设。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闾国年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项目的总体负责人,提出了项目的整体思路和研发方向。对创新点1-1,1-2,1-3,4-1,4-3有贡献。提出了面向真实世界感知与描述的7要素场景概念模型和地理信息表达的6域模型,构建了地理实体唯一身份证编码,实现了基于地理实体的地理信息凝聚方法和协同工作流技术,研发了保真型三维GIS、BIM—GIS、视频GIS、物联网GIS、泛在数据GIS等系列GIS产品,并进行了领域应用。
2袁林旺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对创新点1-1,1-3,2-1,4-1,4-3有贡献。提出了时空/多维、几何/代数、表达/计算统一的地理信息一体化建模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了表达—计算统一的几何代数时空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研发了以地理实体为核心,六大要素纵横关联的场景—资源—架构异构集成的动态化凝聚模型,设计了基于几何代数的新型GIS体系架构,支撑了可定制、可配置的地理信息异构计算。
3董福田高级工程师苏州超擎图形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苏州超擎图形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1,2-2,2-3,4-3有贡献。提出了无需切片的共享式GIS数据组织与更新方法,研发了GIS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空间数据传输和显示的GIS加速器技术,建立了三维要素间被遮挡数据免传输技术,突破了自适应的低功耗渲染技术。研发了超擎时空数据云平台,在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应用系统开发与应用。
4周良辰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对创新点2-1,3-2,3-3,4-2,4-3有贡献。提出了基于地理相互作用的全球离散格网体系,实现了面向多尺度空间数据的全球离散格网系统与地球系统模式中的底层数据结构的统一。研发了植入式虚拟现实化中间件,实现了GIS植入式的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多模态虚实融合展现。研发了GIS虚拟现实化的协同交互技术,实现了各种不同的虚拟现实交互设备与不同的GIS的连接,建立了图文景一体化的业务协同引擎,在海洋、气象、公安等领域进行了应用。
5俞肇元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对创新点1-1,1-3,4-1,4-3有贡献。提出了基于几何代数数据模型的场景信息汇聚模型,建立了基于几何代数的地上地表与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建模方法,设计了基于几何代数的GIS并行计算方法,研发了表达—计算—分析一体化的GIS计算模型与分析方法,在数字地形建模、应急疏散、交通、气候变化等领域进行了应用。
6吴明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对创新点2-1,2-3,3-1,4-3有贡献。提出了基于地理规律的共享式GIS通用数据结构,构建了可表征数据内蕴地理规律的层次空间索引树及时空数据增量更新方法。设计了Pattern List空间索引,构建了梯形结构的动态化简传输技术,研发了跨平台自适应一致的符号共享技术,在电力等行业进行了应用。
7罗文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对创新点1-1,1-3,4-1有贡献。发展了面向地理环境空间格局、变化过程及其效应变化的时空过程建模方法。构建了多源、异构、分布式数据的场景集成与并发式访问技术。设计了支持数据密集和算法密集两种模式的空间数据和功能算法的推拉模式,构建了基于几何代数的并行计算编译器,支撑了异构计算资源的动态整合与自适应优化。
8胡迪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对创新点1-1,1-2,1-3有贡献。参与构建了面向真实世界感知与描述的7要素场景概念模型,发展了基于7要素场景模型的自然-人文一体化地理时空框架。提出了空间信息数字图书馆元数据管理模型和基于知识与规则的空间数据模型的创建方法,研发了基于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场景的数据动态组织方法。在历史地理、家谱GIS等领域进行了应用。
9胡斌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对创新点1-1,3-2,4-3有贡献。在地上地表与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建模、视频数据的空间化与地理分析、物联网实时动态数据汇聚和前后端协同的虚实融合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技术研发,实现了视频数据的空间化与结构化,构建了可兼容遥感影像、倾斜摄影、点云、CAD、BIM等数据的GIS可视化模块,支撑了GIS的虚实融合显示。
10郭飞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对创新点1-1,4-2有贡献。在地上地表与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建模、地理时空分析与模拟等方面进行了技术研发,构造了面向不同领域应用的行业模型和知识库体系,为跨多域纵横协同工作流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
11张卡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对创新点1-1,4-3有贡献。在视频GIS、点云建模以及高保真数字地形建模等方面有贡献。构建了城市尺度多源数据聚合的城市三维场景集成建模方法,在交通等领域进行了应用。
12林冰仙副教授南京泛在地理信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泛在地理信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对创新点4-2有贡献。构建多层次混合模式的业务工作流与科学工作流的整合策略,设计了基于图标工作流和图形化模型配置的交互式多用户协同建模方法,发展了城市系统全流程管理、多部门协同的图文表一体化业务流模型,实现了基于工作流的多领域、多用户、多部门业务纵横协同工作。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空间数据处理、化简与渐进传输的方法与装置中国ZL 201210104250.0苏州超擎图形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福田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与摄影设备无关的影像畸变标定方法中国ZL 200810024762.X南京师范大学闾国年,沙月进,刘学军
3授权发明专利基于ASF数据融合技术获得可定位流媒体的方法中国ZL 200810024763.4南京师范大学闾国年,丰江帆,刘学军
4授权发明专利面向Google Earth与Sketch Up的真三维立体显示方法中国ZL 200910025517.5南京师范大学闾国年,温永宁,盛业华,吴明光
5授权发明专利基于人眼立体视觉机制的自适应立体渲染方法中国ZL 200910034805.7南京师范大学闾国年,温永宁,盛业华,吴明光,周良辰
6授权发明专利空间实体要素标注的冲突检测与避让方法及装置中国ZL 201010617385.8董福田董福田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三维模型数据分布式绘图方法及装置中国ZL 201110274924.7董福田董福田
8授权发明专利基于代码分析的计算模块输入输出数据自动解析方法中国ZL 201110457068.9南京师范大学胡迪,闾国年,温永宁,盛业华
9授权发明专利图形数据跨平台加速传输与显示的方法与装置中国ZL 201210116149.7苏州超擎图形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福田,闾国年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中国历史典籍信息的空间集成方法中国ZL 201510051362.8南京师范大学胡迪,贺力,闾国年,刘龙雨
进步奖闾国年,袁林旺,董福田,周良辰,俞肇元,吴明光,罗文,胡迪,胡斌,郭飞,张卡,林冰仙南京师范大学,苏州超擎图形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南京泛在地理信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2130748-404 基于多尺度地理空间视角的南京古都景观研究
项目名称基于多尺度地理空间视角的南京古都景观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简介主要内容: 探讨建立以地理格局为视角的古都景观研究新思路框架,提出“地理变迁视角的景观规划”模式。 探寻南京城市起源、早期雏形到建都的地理过程,这个地理过程表现在多尺度空间内:大尺度地域格局、中尺度地貌景观和小尺度城区街道。对于历史城市景观形成和发展有不同层次影响。相关因素提取以及建立嵌套空间关系体系是研究要点。从而更深入发现城市空间的历史运行轨迹以及可持续发展途径。运行轨迹以及可持续发展途径。 研究山脉走向、河流网络、湖泊分布以及冲积小平原等地理要素形成的历代南京城市景观格局。以历史地理格局作为时空变迁的基本参照,探寻地理环境系统中的历史城市遗址分布格局和建设空间变化规律。 研究南京古都形成的地理空间基础,探寻现存山脉河流之中历史城市起源和影响的“地理关键内核”。研究地理系统中历史时期城市起源和发展形成的关键景观地段,分析古都空间延伸的地理脉络,明晰其重要的地理作用或景观生态价值,进一步明确这些对城市持续发展与特色继承的重要作用。体现风貌特征的重要河流和山岭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冲突要点,协调以及影响评价。 探讨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对于目前城市景观结构的引导和控制,保护古都地理脉络环境。以山脉和河流系统为网络基础,确定历史城市与自然融合的景观空间格局;保持古都人地关系发展调谐的历史轨迹。科学系统地辨析古都空间轨迹和景观结构变化过程,探讨对于目前城市景观和古都风貌保护的结构系统优化。本研究的创意贡献: 1.城市起源于地理,从地理角度认识历史古都发展的根源,准确和深层次地把握历史古都的文化内涵和城市特色; 2.城市在地理环境之中,从地理角度认识历史古都的景观层次、结构和要素,整体上理解古都的景观系统和城市风貌; 3.地理研究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层面把握古都的文化生态,通过深人研究历史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保证古都景观整体性、逻辑性和连续性。应用推广情况:本研究组曾经主持、参与、技术指导多项南京城市规划工作。按照以下步骤推广实行:第一层次,系统识别地理景观对于古都影响的因子和机理,为古都地理机理分析提供理论框架。第二层次,通过多尺度地理格局空间研究,深入揭示地理景观作用下的区域、城区与街区的相呼应的耦合机理,为景观格局优化和科学规划,提供理论依据。第三层次,通过地理景观格局之中的历史城市多场景模拟研究,预测景观格局的优化政策,为“古都风貌保护”提供学术指导和决策依据。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姚亦锋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研究项目的整体思路和核心思想。提出以地理系统的观点分析南京城市自然环境与城市形成的关系。以文化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作为基础,按照历史时期阶段分析自然景观特征及其南京城市布局演变的关系,揭示了自然景观对于南京城市结构发展决定性的影响。以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南京城市景观规划和古都风貌保护,提出现代南京城市规划新思路。
2刘小钊高级工程师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规划项目主持,钟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等等,规划项目整体构思,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布局。研究宁镇山脉地理对于南京古代都城景观变迁影响;探寻其景观现象形成的核心本质问题。探索在多尺度、多元化、多层次的景观生态的建构,以景观生态学探究风景名胜区与城市格局协调。
3张其成讲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探讨研究南京历史阶段城市景观空间特征和“演替”过程,研究古都景观形成的地理格局。历史各阶段城市多尺度空间分析和绘图。
4严为洁讲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调查和文献综述分析重点4个历史时期:六朝时期,南唐时期,明朝时期,民国时期。 绘制南京城市建设变迁图以及古代山川河流地形图。运用获得的数据和城市历史地理图形对比,历史各个时期在地理系统内人工建设的特点分析,如建设范围、改造自然强度比及地点等,环境影响以及在地理区域中形成的景观格局以及相应过程。
5徐希副高级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城市景观规划以及钟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场地调查和分析,理论运用于实践,进一步深化布局。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南京古都地理空间与景观过程(专著)中国姚亦锋姚亦锋
2其他nanjing:historical landscape and its planning from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欧洲姚亦锋姚亦锋
3其他景观意境及绿地规划设计中国姚亦锋姚亦锋
4其他城市景观与风景名胜规划中国姚亦锋姚亦锋
进步奖姚亦锋,刘小钊,张其成,严为洁,徐希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教育厅
2140756-401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混合试验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混合试验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苏州科技大学,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北京博科测试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项目简介 本成果属于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试验技术领域。 地震严重威胁建筑结构和桥梁等土木工程基础设施的安全,大型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十分复杂,传统的数值计算和物理试验方法难以研究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抗震混合试验方法是研究大型复杂结构抗震性能的最经济并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存在以下技术瓶颈:(1) 大型复杂结构抗震混合试验中,单一化的计算模型难以同时兼顾精度和效率;(2) 破坏部分比较集中的大型结构(如底部大开间结构等)的抗震研究,需要将子结构和振动台试验相结合;(3) 大刚度结构混合试验中多个作动器难以实现协同加载控制。近二十年来,本科研团队发展了抗震混合试验理论、建立了抗震混合试验平台、完成了大型结构抗震混合试验等,解决了上述技术难题。主要创新有: 1. 提出了基于多尺度有限元协同分析的结构抗震混合试验方法,实现了混合试验界面连接方法,建立了高水平抗震混合试验试验平台,发展了异地实验室互联网协同混合试验方法。开发了两种试验设备和有限元软件的接口技术;将多尺度分析方法引入到抗震混合试验,提出一种集成试验单元的多尺度混合模型构建方法,实现了不同尺度单元间的边界变形协调;结合Scramnet接口和自主开发的Pulsar控制器,形成商业化的SERVOTEST混合试验平台,广泛应用于土木类实验室;实现了异地实验室互联网协同共享,减少大型设备的集中投入,进行了国内首个四校国际协作分布式桥梁结构网络协同试验,为大型复杂结构反应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2. 在国内率先解决了子结构振动台混合试验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子结构振动台混合试验的加载控制方法和边界条件模拟方法,在国内率先完成了以一层框架结构为试验子结构的地震模拟振动台混合试验;提出一种高层建筑长周期地震反应的子结构振动台试验方法,提出输入地震动加速度的修正方法。研究成果为振动台试验工程应用及振动台建设提供重要的引领作用。 3. 开创了大刚度多自由度结构混合试验的协调加载控制方法,解决了大刚度多自由度非线性加载控制方法关键技术问题,开发了基于混合编程控制的多自由度结构混合试验系统,实现了四个作动器非线性精确加载控制。将成果应用于一栋三层底框配筋砌块短肢砌体剪力墙结构足尺模型试验,准确获得了结构的抗震性能,为多自由度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经济的试验方法。 本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完成的大型结构抗震试验居于国内首位,研究成果被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抗震试验规程》(JGJ/T101-2015)采纳,在多项实际工程进行了应用,被英国SERVOTEST公司采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研究期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等,总经费近400万元;发表SCI/EI检索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实验室中进行了推广应用,大幅提升了实验室试验能力。培养硕士生50余名,博士生12名。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田石柱教授苏州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大学 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第1~3创新点做出了贡献。领导和主持了所有创新点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国内首个四校协作互联网协同试验、子结构振动台混合试验等,作为主要起草人,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抗震试验规程》(JGJ/T101-2015)的编写工作。旁证材料: 知识产权证明附件1;评价证明附件9;其他证明附件18、24、26、28-32
2王涛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进行了老旧住宅抗震加固技术验证试验等研究,在土木工程领域国际顶级期刊《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等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获得发明专利2项。旁证材料:知识产权证明附件2-5;评价证明附件6-8;其他证明附件17、20、22-23、28、33-34
3王大鹏副教授苏州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大学 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创新点1、3做出了贡献。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发展了基于互联网的混合试验技术,开发了基于混合编程控制的大刚度多自由度结构抗震混合试验系统,进行了三层底框配筋砌块短肢砌体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混合试验。旁证材料:其他证明附件19、24、27、28、31-32
4蔡新江副教授苏州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大学 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创新点1、2做出了贡献。开发了试验加载系统与计算引擎有限元软件的接口技术,进行了SRC异形柱框架等混合试验应用,提出了高层建筑长周期地震反应的子结构振动台试验方法,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旁证材料:其他证明附件24、28、31-32
5王向英副教授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 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创新点2做出了贡献。提出力控制加载和位移控制加载的子结构振动台试验方法,提出了两种试验子结构竖向边界条件的模拟方法,进行了子结构振动台试验的验证。旁证材料:其他证明附件18、28
6田金中级北京博科测试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博科测试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结合Scramnet接口和自主开发的Pulsar控制器,形成商业化的SERVOTEST混合试验平台,在土木类实验室进行了推广应用。旁证材料:其他证明附件13-15、28
7周中一助理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利用子结构混合试验系统进行了超高层建筑、高性能钢-混凝土多重组合剪力墙的科研试验。旁证材料:其他证明附件20、22-23、28
8王燕华高级工程师东南大学东南大学 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应用多尺度有限元协同分析方法进行了大比例缩尺模型抗震混合试验研究。旁证材料:其他证明附件26
9李双江工程师苏州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大学 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开发了多尺度有限元协同分析方法及其界面连接方法,进行了钢结构框架等试验验证。旁证材料:其他证明附件24-25、28
10林元铮其他东南大学苏州科技大学 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开发了抗震混合试验平台的接口技术,建立抗震混合试验系统,进行了FRP加固箱型连续梁桥等大型复杂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旁证材料:其他证明附件24
11贾红星其他河南省审计厅苏州科技大学 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将多尺度有限元协同分析方法应用于抗震混合试验系统,进行了哈尔滨阳明滩大跨度悬索桥等大型复杂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旁证材料:其他证明附件21、24、28
12王婧其他苏州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大学 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提出了子结构边界条件的模拟方法,完成了钢框架子结构混合试验和地震模拟振动台验证性试验。旁证材料:其他证明附件24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建筑抗震试验规程》中国JGJ/T 101-2015
2授权发明专利摆式摩擦墙中国ZL201110145239.4王涛,腾睿,杜雨峰王涛
3授权发明专利自复位金属阻尼器中国ZL201110145219.7王涛,腾睿,陈曦王涛
4实用新型专利利用钢板面内变形耗能的金属阻尼器中国ZL201320073969.2王涛,腾睿,孔子昂王涛
5实用新型专利变刚度摩擦型耗能减震装置中国ZL201020143128.0王涛,腾睿,陈曦王涛
进步奖田石柱,王涛,王大鹏,蔡新江,王向英,田金,周中一,王燕华,李双江,林元铮,贾红星,王婧苏州科技大学,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北京博科测试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东南大学江苏省教育厅
2150757-401 条斑紫菜新品种(系)创新及产业化应用
项目名称条斑紫菜新品种(系)创新及产业化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海安县兰波实业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该项目针对养殖领域中经济海藻条斑紫菜产业发展中关键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目的是推动我国条斑紫菜产业现代化生产进程。我国长江入海口以北的南黄海区域是条斑紫菜主产区,面积和产量超过全国总量的95%。随着沿海开发、市场的发展,对紫菜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培育优质、高产的优种、开发配套的良种种苗培育技术方法、规范的海区栽培技术等是发展的难点,也是条斑紫菜产业升级,实现生态和现代化生产的关键。该项目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经过十年的研究,以紫菜基础生物学和遗传学特征为理论基础,创新性的开展了育种、种苗培育以及配套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紫菜种质创新:基于遗传学特征,通过诱变、逆境选育、染色体加倍技术相结合,形成适用于条斑紫菜生物学特征的独特育种方法;结合光合生理、品质相关生物化学及分子标记等技术,建立了适用的种质选育方法,成功培育出国家级条斑紫菜新品种“苏通2号”等良种;基于紫菜有丝分裂发生阶段染色体“配对”特征,通过遗传重组方法,经不同紫菜物种进行“重组”,形成具备双方优势特征的后代,以丝状体形式实现种质的稳定保存,培育出品质突出的新品系Y-H001,Y-H002等。选育品系在我国条斑紫菜主产区表现出了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藻体加工产品品质优良。2、创建紫菜种苗保障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种质保存技术、良种种藻专属培育供种制度和种苗高效培育技术。将选育品系的优良特征固定并保持下去是开展良种选育和推广的关键,该项目将染色体加倍方法获得的良种以自由丝状体形式进行保存,建立和完善了良种丝状体的保存技术;建立良种种质丝状体的室内扩繁技术,能提供足够生物量的种苗,由项目组成员进行企业供种,形成专属培育供种制度,保证了良种的纯度和生物活性;种苗的高效培育是紫菜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前提,该项目通过良种种苗丝状体和果孢子的合理利用,建设良种专属扩繁海区,突破良种发育的制约瓶颈,同时结合种苗丝状体的发育特点进行人为调控,使良种种苗培育效率提高了30%-50%,有效解决了良种规模化供种难题,保障了产业稳定发展。3、良种应用技术规范化及推广体系建设:通过国家标准的制定,规范条斑紫菜的生产过程,制定紫菜苗网规格,结合冷藏网技术、晒网及杂藻清除等技术,形成获得高质量苗网的栽培技术;该项目组以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培养了一支活跃在一线的产业技术骨干队伍,以点带面进行良种配套技术示范和推广,有力推动了条斑紫菜良种化生产进程。该项目发表科技论文21篇,完成专著2部;制定国家标准2件;获批国家级水产新品种1个;申报专利11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制作1项。近3个生产年度(2016-2018)累计推广面积达28.69万亩,良种海区栽培生产稳定,与条斑紫菜主产区平均产量计算,3年为企业新增效益10916.87万元,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沈宗根教授常熟理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本项目负责人之一,创新点1育种技术建立,创新点2种苗高效培育技术开发的主要贡献者(附件2,13,37,38,40),主要负责了基于紫菜遗传学特征的育种技术方案设计。旁证材料见附件。
2陆勤勤研究员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是创新点1育种技术及选育体系建立、创新点2良种种苗保存及高效培育技术开发、创新点3良种示范推广的主要贡献者。是ZL201410318452.4、ZL 201410127815.6、ZL 2015 1 0412418.8、ZL 201410637756.7等发明专利的重要贡献者。旁证材料见附件。
3张涛副研究员常熟理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作为本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对创新点1育种过程中良种筛选技术的建立、创新点2良种种苗高效培育技术的开发等工作的主要贡献者。是ZL 201410318452.4发明专利的重要贡献者,是Study of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Pyropia yezoensis thallus during the cultivation process等3篇研究论文的主要完成者。旁证材料见附件。
4周伟副研究员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本项目主要完成人,是创新点2良种种苗高效培育技术的共同开发者,是良种保存的主要完成者。是创新点3良种示范推广的重要贡献者。是ZL 201410318452.4、ZL 201410127815.6、ZL 201410637756.7、ZL201510412418.8等发明专利的重要贡献者。旁证材料见附件。
5朱建一教授常熟理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本项目育种和种苗培育技术开发主要成员,负责了基于遗传重组技术的种质选育以及诱变育种设计,是创新点1紫菜育种技术开发完善、创新点2良种供应体系建立的贡献者。是ZL 201410318452.4、ZL 201410127815.6等发明专利的重要贡献者,参与紫菜良种规范化生产标准的制定工作(国家标准GB/T 32712-2016)。旁证材料见附件。
6张美如研究员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本项目主要完成人,是创新点2紫菜良种种苗保存技术、专属培育供种制度的重要参与人,参加了良种种苗培育及推广工作。是ZL 201410127815.6发明专利的主要贡献者。旁证材料见附件。
7姜红霞副教授常熟理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本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1紫菜良种选育技术的开发做出贡献,参加了紫菜良种选育技术的建立工作,是ZL 201410318452.4发明专利的重要贡献者,负责了紫菜生理检测等工作。旁证材料见附件
8姜波副教授常熟理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本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3良种配套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的重要贡献者。主要参加了紫菜良种配套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是ZL 201410318452.4发明专利的主要贡献者,负责了紫菜良种示范区建设等工作。旁证材料见附件
9胡传明副研究员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本项目主要完成人,创新点1紫菜良种选育技术建立,创新点3紫菜良种配套技术开发及示范推广的贡献者。主要参加了紫菜良种选育技术建立、紫菜良种示范推广工作,是ZL 201410318452.4、ZL 201410127815.6、ZL 2015 1 0412418.8、ZL 201410637756.7等发明专利的重要贡献者。旁证材料见附件。
10杨立恩副研究员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项目主要成员,是创新点1紫菜育种过程中分子标记开发,创新点3紫菜良种配套技术的示范推广的贡献者。是发明专利ZL 201410318452.4、实用新型专利ZL 201520506706.5的主要贡献者。详情见附件。
11许广平副研究员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本项目主要完成人,是创新点3紫菜良种配套生产技术的开发及示范推广工作的贡献者,是ZL 201410127815.6、ZL 2015 1 0412418.8发明专利的主要完成者。旁证材料见附件
12邓银银助理研究员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本项目主要完成人,是创新点1紫菜良种选育技术开发的贡献者,参与了良种的选育。Cyt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rbcL, nrSSU gene sequence analysis of filamentous Bangiales (Rhodophyta) from China论文的重要贡献者。旁证材料见附件。
13陈国耀高级工程师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项目主要完成人,是创新点3紫菜良种配套技术开发的参与者,主要参加了良种的示范推广工作。是ZL 201410127815.6、ZL 20141031845.4、ZL 201510412418.8发明专利的主要贡献者。旁证材料见附件。
14田翠翠助理研究员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本项目主要完成人,是创新点2紫菜良种种苗培育技术开发的主要参与者,是创新点3良种示范推广的参与人。是Cyt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rbcL, nrSSU gene sequence analysis of filamentous Bangiales (Rhodophyta) from China论文的重要贡献者。旁证材料见附件。
15朱庙先高级工程师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本项目主要完成人,是创新点3紫菜良种配套技术开发及示范推广工作的主要参与人,是ZL 201410127815.6、ZL 201510412418.8、ZL 201410637756.7等发明专利的重要贡献者。旁证材料见附件。
16程滨高级工程师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本项目主要完成人,是创新点3紫菜良种配套生产技术开发的重要参与人,参加了良种的的示范推广工作,是ZL 201410637756.7发明专利的主要贡献者,旁证材料见附件。
17李海波其他海安县兰波实业有限公司海安县兰波实业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是推广企业的负责人,是创新点3紫菜良种配套技术示范推广的重要贡献者,为开展良种配套技术的示范推广,提供育苗场进行良种种苗的培育工作。旁证材料见附件。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国家水产新品种:条斑紫菜“苏通2号”中国GS-01-014-2014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条斑紫菜良种应用推广的方法中国ZL 201410318452.4常熟理工学院朱建一;陆勤勤;周伟;姜红霞;张涛;胡传明;姜波;张美如;陈国耀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条斑紫菜种质液相保存方法中国ZL 201410127815.6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张美如;朱建一;陆勤勤;陈国耀;周伟;胡传明;许广平;丁亚平;朱庙先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防治紫菜栽培筏架上绿藻附生的方法中国ZL 2015 1 0412418.8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杨立恩;陆勤勤;朱庙先;胡传明;周伟;陈国耀;许广平
5授权发明专利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立体培养系统及其培养方法中国ZL 201410637756.7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程滨;陆勤勤;胡传明;周伟;朱庙先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紫菜栽培筏架中国ZL 201520506706.5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杨立恩;陆勤勤;朱庙先;胡传明;周伟;陈国耀;许广平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紫菜栽培养殖数据查询与预测系统V1.0中国2015SR021356常熟理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
8其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条斑紫菜 种藻中国GB/T 32712-2016南通市标准化协会、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省南通质量技术监督局、南通市海洋与渔业局朱建一;陆勤勤;陈敢;施锋、陈立新、周伟、姜霞、龚柏芳
9其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条斑紫菜中国GB 21046-2007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许璞、朱建一、陆勤勤、王汉清、袁昭岚
10其他study of photosynthesis characteristics of Pyropia yezoensis thallus during the cultivation process其他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常熟理工学院张涛、李家富、马飞、陆勤勤、沈宗根、朱建一
进步奖沈宗根,陆勤勤,张涛,周伟,朱建一,张美如,姜红霞,姜波,胡传明,杨立恩,许广平,邓银银,陈国耀,田翠翠,朱庙先,程滨,李海波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海安县兰波实业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2160760-401 湖羊种质资源评价、创新与利用
项目名称湖羊种质资源评价、创新与利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扬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苏州市种羊场,徐州苏羊羊业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羊产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战略核心之一,湖羊是目前国内分布和推广区域最广的地方绵羊品种,具有繁殖力高、母性好、生长速度快、性成熟早、耐粗饲、宜圈养等优良性状,其肉质鲜美、膻味小,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在项目开展之前,湖羊存在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地位归属不明确,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效应不清晰,种质资源下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项目在国家、省部级等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历经15年系统研究,开创性地在湖羊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地位归属、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挖掘、新品系(种)选育、养殖与推广模式创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1.首次揭示了湖羊的遗传多样性特征,阐明了其遗传资源学价值,提出了相对进化距离和亲缘距离系数新方法,阐明了相同遗传背景下评价不同层次遗传标记在湖羊中遗传检测效率的新思路,确定了湖羊归属于“蒙古羊系统”,为湖羊保种和利用奠定了基础。2.充分挖掘了湖羊重要性状(繁殖、肌肉、母性、羔皮)功能基因,利用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FecB、PRLP、BMP7等基因的分子特性、遗传特征及其作用方式,构建了绵羊背最长肌基因网络调控图,为实现对湖羊群体基因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3.挖掘并创建了湖羊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体系,如FecB、GH等,利用常规育种方法结合BLUP、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和多基因聚合育种方法培育出湖羊多羔新品系1个、湖羊肉用新品系1个、肉用多羔绵羊新品种选育群体1个。4.集成了湖羊发酵床养殖与大棚蔬菜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循环”立体养殖模式,并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湖羊生态循环生产体系;首次创建了“园林化、环境生态化、种养一体化、生产自动化、品种良种化、营养科学化、防疫程序化、产品安全化、服务社会化、运行集团化”的“十化同步”养殖与推广模式;创立了“渊子湖”湖羊羊肉新品牌,创建了网络服务平台,在全国进行推广。5.出版了《现代动物群体遗传学》、《关于绵羊肌肉生长遗传调控机理的研究》2部专著,主编了《湖羊养殖技术指导》、《湖羊高效养殖生产技术指导》,系统地总结了项目集成创新的国际、国内动物种质资源评价、保护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湖羊科学养殖理论,为湖羊种质资源的评价、保护、创新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相关论文79篇(其中SCI收录22篇)。近三年在江苏、浙江、河南、山东、江西、甘肃等省推广种羊19.74万只,新增经济效益2.9亿元,项目组培养研究生100余人,给1000多名本科生讲授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养殖骨干2000余人,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孙伟教授扬州大学扬州大学总体负责人,规划项目技术思路并组织实施;确定了湖羊归属于“蒙古羊系统”;建立了评价湖羊繁殖性能提供新方法;构建了湖羊种质资源评价方法;挖掘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制定了湖羊肌肉与繁殖性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并与企业共同开展三个新品系(种)的选育;协助企业建立了新型湖羊养殖和推广模式。对创新点1—5有重要贡献,1项授权发明专利(ZL201210203445.0)第一发明人,4部专著第一完成人,1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第二完成人,2项申请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8篇。(旁证材料:附件:1-1、1-3;5-1-1、5-1-2、5-1-5~5-1-11;5-2-1~5-2-4)
2马月辉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项目的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等内容的制定,负责利用微卫星等标记检测湖羊与其他绵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明确了部分与绵羊骨骼肌生长发育相关的miRNA的遗传特性。对创新点1、2、5有重要贡献,1项授权发明专利(ZL201510845394.5)的第二发明人,1部专著《关于绵羊肌肉生长遗传调控机理的研究》的第二完成人,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篇,合作发表论文11篇。(旁证材料:附件1-2;5-1-1、5-1-4、5-1-11;5-2-3)
3常洪教授扬州大学扬州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项目的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等内容的制定,提出利用形态、生态分布特征、血液蛋白酶标记、微卫星标记等检测湖羊与其他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的思路,提出了相同遗传背景下评价不同层次遗传标记在湖羊中遗传检测效率的新思路,构建了湖羊种质资源评价方法和技术。对创新点1、5有重要贡献,1部专著《现代动物群体遗传学》的第二完成人,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3篇,合作发表论文5篇。(旁证材料:附件5-1-1、5-1-2、5-1-6、5-1-8;5-2-2)
4李碧春教授扬州大学扬州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克隆了湖羊肌肉生长发育基因MyoG,进行了表达检测与其肌源性鉴定。对创新点2有重要贡献,1项授权发明专利(ZL201210203445.0)的第五发明人,1项申请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篇,合作发表论文3篇。(旁证材料:附件1-1;5-1-3)
5赵倩君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利用微卫星等标记检测湖羊与其他绵羊品种的遗传变异多样性;验证了miR-192负调控绵羊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和促进绵羊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作用。对创新点1、2有重要贡献,1项授权发明专利(ZL201510845394.5)的第一发明人,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篇,合作发表论文4篇。(旁证材料:附件1-2;5-1-4)
6盛水兴副高级苏州市种羊场苏州市种羊场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提供湖羊选育素材,参与湖羊肉用新品系、湖羊多羔新品系的培育以及肉用多羔绵羊新品种前期杂交选育的筛选工作。对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合作发表论文1篇。(旁证材料:附件5-1-9)
7陈玲副高级苏州市种羊场苏州市种羊场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提供湖羊重要性状基因挖掘的资源群体及功能基因验证的实验群体,参与湖羊肉用新品系、湖羊多羔新品系的培育以及肉用多羔绵羊新品种前期杂交选育的筛选工作。对创新点2、3、5有重要贡献,1项授权发明专利(ZL201210203445.0)的第六发明人,1项申请发明专利第八发明人,参编《湖羊养殖技术指导》、《湖羊高效养殖生产技术指导》,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合作发表论文29篇。(旁证材料:附件1-1;5-1-5、5-1-7~5-1-11;5-2-1、5-2-4)
8陈家振正高级徐州苏羊羊业有限公司徐州苏羊羊业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湖羊新型养殖模式和推广模式的研发工作。对创新点4有重要贡献,2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的第一完成人,1项申请发明专利的第十完成人,参编《湖羊高效养殖生产技术指导》,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合作发表论文5篇。(旁证材料:附件1-3; 5-2-4)
9吕晓阳其他扬州大学扬州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高通量测序筛选湖羊羔皮性状功能基因及功能验证。对创新点2、5有重要贡献,1项申请发明专利的第六完成人,1项申请发明专利的第四完成人,参编《湖羊养殖技术指导》、《湖羊高效养殖生产技术指导》,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合作发表论文10篇。(旁证材料:附件5-1-9;5-2-1、5-2-4)
10周洪副高级睢宁县农业农村局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负责湖羊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挖掘及其验证的资源群体的选择等工作。对创新点2有重要贡献,1项申请发明专利的第七完成人,合作发表论文15篇。(旁证材料:附件5-1-7、5-1-9、5-1-1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用于湖羊母性行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引物及辅助选择方法中国ZL201210203445.0扬州大学孙伟;张向楠;左其生;丁家桐;李碧春;陈玲;孙炜;张有法;吴文忠;周洪;王兰萍;耿荣庆
2授权发明专利miR-192对绵羊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调控应用中国ZL201510845394.5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赵倩君;马月辉;赵谦;关伟军;浦亚斌;康晔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湖羊电动自动上料车中国ZL201520641652.3徐州苏羊羊业有限公司陈家振;孙伟;孟春花
4其他湖羊养殖技术指导中国孙伟王庆增;吕晓阳;苏锐;张玉龙;张向楠; 陈玲;倪蓉; 殷金凤
5其他现代动物群体遗传学中国孙伟;常洪
6其他关于绵羊肌肉生长遗传调控机理的研究中国孙伟;马月辉
7其他湖羊高效养殖生产技术指导中国孙伟陈玲;陈家振
进步奖孙伟,马月辉,常洪,李碧春,赵倩君,盛水兴,陈玲,陈家振,吕晓阳,周洪扬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苏州市种羊场,徐州苏羊羊业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2170760-402 特色乳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项目名称特色乳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扬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皇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普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本优机械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特色乳,包括水牛乳、牦牛乳、马乳和骆驼乳等,是我国特别重要的优质原料乳资源,主要分布于边远及高海拔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生产的牛奶酒等特色乳制品,由于手工操作为主,缺乏技术规范,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货架期短,同时存在安全隐患,很难走出边远牧区;自然风干的曲拉等粗加工产品,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附加值低;特色乳加工以手工作坊为主,缺乏国产化加工装备。因此加大特色乳深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对于提高特色乳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特色乳产区经济发展,解决欠发达地区人们脱贫致富,增加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等支持下,历经近20年攻关,取得了如下成果:1、创建了发酵特色乳专用发酵剂制备与发酵关键技术:构建免疫调节、抗氧化、辅助降血脂等 6 个功能益生菌高效筛选平台筛选益生菌;在揭示自然发酵特色乳主微生物特征及产品品质基础上,创制了4个特色发酵乳专用益生菌发酵剂;基于创建的凝胶增强、活性保持和货架期延长等技术,采用研发的无菌发酵罐创新发酵体系制备发酵特色乳,较传统法生产益生菌产品的活菌数量提高15 倍,货架期延长到45 天。2、创建了特色乳风味调控与功能增效技术:通过揭示牦牛乳脂肪自发脂解作用及其膻味形成的机制,首创钝酶法牦牛乳膻味控制技术,较传统脱气法低 50.1%;首次系统证实牦牛乳耐缺氧和抗疲劳功效,牦牛乳乳凝集素具有促进骨骼肌细胞增殖和分化形成多核细胞功效,以及乳清蛋白抑制肌肉蛋白降解功效,首创利用提取的牦牛乳乳凝集素添加乳清蛋白,延缓和预防老年性肌肉萎缩,功效提升32.7%。基于构建的驼乳发酵剂制备的发酵骆驼乳辅助降血糖功效较驼乳提升 21.2%。3、创建了特色乳副产物绿色高效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首次创立管道自动高效复溶技术,使曲拉酪蛋白溶解率提高 5.0%;首次建立双搅拌点酸技术,较传统生产的干酪素蛋白质含量提高了 1.2%,脂肪、灰分和酸度分别降低了 16.7%、16.7%和 14.3%。首创了曲拉生产酪蛋白酸锌关键技术及产品。4、研发了特色乳制品加工关键装备:研制了适用于发酵特色乳的无菌发酵罐(系统),满足不同环境、海拔、产品等生产需求,实现发酵特色乳的安全、优质与高效。首创国产化马苏里拉干酪成套装备,并可实现模块化定制,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价格是同类进口产品一半。创制了曲拉制备干酪素等产品连续化生产装备。成果获授权专利 52 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27 件,实用新型专利 25 件;益生菌菌株 18 株。出版专著、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 256 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64 篇;制定行业、企业产品标准、技术规范 43个。整体技术在新疆、西藏、广西、云南、四川、青海等省份12家乳品企业实现产业化,近 3 年7家应用企业累计新增销售收入 53.82 亿元,新增利润 3.25 亿元,新增税收 2.55 亿元,出口创汇980万美元,节支总额2880万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顾瑞霞教授扬州大学扬州大学负责本项目的总体设计和技术研发。在"主要科技创新"中第 1 、第 2 、第3和第 4 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是4项核心授权发明专利(附件1、6、7、8)和 18个菌株专利的第一完成人(附件39);是国家科技支撑、"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第一负责人。主持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在皇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克拉玛依绿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本优机械有限公司等技术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2马莺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协助本项目的总体设计和技术研发。在"主要科技创新"中第 2、第 3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是2项核心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附件3、5);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部省级项目6项;发表论文39篇,其中SCI/EI 收录论文28篇(附件38);与项目完成及合作单位开展项目合作,参与成果的转化应用,取得良好社会及经济效益。
3张列兵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协助本项目的总体设计和技术研发。在"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第2、第 3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是1 项核心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附件4);主持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部省级科技课题12项;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EI 收录论文8篇(附件38);与项目完成及合作单位开展项目合作,参与成果的转化应用,取得良好社会及经济效益。
4黄嘉棣高级工程师皇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皇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本项目的总体设计和技术研发。在"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第2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是1项核心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附件6);参与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等国家及部省级科技课题5项;主持技术成果在皇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化工作,取得良好社会及经济效益。
5马金勇中级甘肃普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肃普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助本项目的总体设计和技术研发。在"主要科技创新"中第2、第3及第4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是1项核心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附件2),1项核心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人(附件9);主持完成多项部省级科技项目及企业创新项目研发工作;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成果的转化应用,取得良好社会及经济效益。
6胡金保工程师上海本优机械有限公司上海本优机械有限公司协助本项目的总体设计和技术研发。在"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第2、第 3、第4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是1 项核心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人(附件9);主持特色乳关键装备研发及应用工作,参与成果的转化应用,取得良好社会及经济效益。
7伍云高级工程师皇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皇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本项目的技术研发。在"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第2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是1项核心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附件6);参与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等国家及部省级科技课题4项;参与成果的转化应用,取得良好社会及经济效益。
8黄玉军副教授扬州大学扬州大学在"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项、第3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是3项核心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附件1、7、8)。
9印伯星高级工程师扬州大学扬州大学在"主要科技创新"中第2项、第4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是2项核心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附件1、8)。
10何胜华讲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主要科技创新"中第2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是1项核心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附件3)
11陈大卫副教授扬州大学扬州大学在"主要科技创新"中第 1 项、第 2 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是3项核心授权发明专利发明人(附件1、6、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辅助降血糖功能的高品质发酵驼乳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553213.1扬州大学顾瑞霞;石雪晨;印伯星;孟茜;陈霞;黄玉军;瞿恒贤;蒋欣荣;瓦云超;陈大卫;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改性干酪素的生产方法中国ZL201410273714.X甘肃普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刘兴龙;张玉平;拜海龙;王蓉;柴金贵;王东东;马金丽;马金勇;俞树孝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牦牛乳清低醇饮料的生产方法中国ZL201510114636.3哈尔滨工业大学马莺;李琳;何胜华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αs-酪蛋白的分离方法中国ZL201010144728.3中国农业大学张列兵;刘晓辉;吴方旭;李妍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牦牛乳乳脂肪球膜蛋白的分离方法中国ZL201210374928.7哈尔滨工业大学马莺;姬晓曦;李琳
6授权发明专利源于广西巴马长寿村的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hsryfm1301及其应用中国ZL201310751034.X皇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顾瑞霞;陈大卫;伍云;黄嘉棣;谢秉锵;孙宁;邹东昊;蒋欣荣
7授权发明专利鼠李糖乳杆菌grx19及其应用中国ZL201110441666.7扬州大学顾瑞霞;丁缪华;陈旭娇;陈霞;黄玉军;
8授权发明专利植物乳杆菌Grx16及其应用中国ZL201510551144.0扬州大学顾瑞霞;石雪晨;印伯星;孟茜;陈霞;黄玉军;瞿恒贤;蒋欣容;瓦云超;陈大卫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干酪素生产自动溶解装置中国ZL201310068135.7甘肃普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刘兴龙;张玉平;马金勇;俞树孝;马金丽;
10实用新型专利全自动干酪槽装置中国ZL201820134321.4上海本优机械有限公司胡金保;李春秀;张立军;张会提
进步奖顾瑞霞,马莺,张列兵,黄嘉棣,马金勇,胡金保,伍云,黄玉军,印伯星,何胜华,陈大卫扬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皇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普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本优机械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2180762-401 大规格齿轮数控精密加工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大规格齿轮数控精密加工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南京高精船用设备有限公司,扬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大规格精密齿轮(直径2000mm以上,精度5级以上)是大型船舶、大功率发电机组和重型机械等高端装备的核心基础件,其加工质量直接决定了高端装备传动系统的振动、噪声和寿命等服役性能。而我国的大规格齿轮数控精密加工装备长期依赖进口,原因在于规格大带来的一系列“大型化问题”:进给行程大,工作载荷重,重载部件的高速运动,大规格零件的高效精密检测等,使得传统的装备制造技术不适用于大型装备的研制。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等计划的支持下,经过多年“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取得如下主要科技创新成果:(1)发明了大行程重载荷进给系统精确建模及控制技术。建立了符合大行程直线进给系统物理特性的分布集中参数模型,发明了基于分数阶滑模的同步电机速度控制方法,提高了进给系统的抗扰动能力,动态响应精度提高10%;创建了大型数控转台复杂传动链的全参数机电控制模型,发明了恒流恒压复合的浮动静压导轨、蜗轮副与齿轮副复合的驱动结构,解决了重载荷旋转进给系统高速回转和高精分度的问题。(2)提出了大规格装备高速运动中的柔性振动控制技术。建立了大规格装备高加加速(jerk)柔性冲击在进给运动末端产生的稳定残余振动的数学模型,实现了加加速、位置环和速度环增益等参数对柔性振动幅值影响的定量化,并应用到砂轮修形补偿控制中,提高了齿轮修形精度30%以上;发明了机器视觉与加速度计相结合的混合测量系统,实现了对高加加速运动导致的柔性振动幅值的精密测量,验证了上述数学模型。(3)提出了大规格齿轮在机精密高效测量及修形补偿方法。发明了双重标定法,提高了大规格齿轮在机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提出了测量点数和测量路径的优化方法,提升了大规格齿轮在机测量系统的测量效率;提出了通过施加附加径向、转角及复合运动来提高修形精度,通过砂轮安装角和齿轮安装位姿优化等方法来提高补偿精度,综合使得加工的大规格齿轮齿面偏差达到国家标准4级精度。上述成果应用到了系列大规格齿轮加工装备上,生产的大规格高精度齿轮,支撑了国之重器——亚洲最大重型海上造岛船天鲲号、用于飞机汽车大型覆盖件生产的25000KN重型压力机等高端装备的制造。获授权发明专利9件,软件著作权4项,制定行业标准2项,发表SCI/EI 论文12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技术和经济指标如下:(1)大型数控磨齿机床的稳定磨齿精度达到:齿形精度4级,齿向精度5级,齿距精度5级。(2)大型数控铣齿机床的稳定铣齿精度达到:齿形精度7级,齿向精度8级,齿距精度8级。(3)大型数控人字齿铣削中心稳定铣齿精度达到:齿形精度6级,齿向精度7级,齿距精度7级。(4)系列齿轮加工装备销售近3年共产生经济效益约1亿元;(5)系列装备生产的大规格高精度齿轮产品销售近3年共产生经济效益约7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朱晓春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本项目技术总负责人,主持技术方案制定、关键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工作,是本项目技术创新的主要贡献人。负责建立大规格齿轮在机精密高效测量及误差补偿方法,发明双重标定法提高在机测量系统齿距偏差的测量精度。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创新点1、创新点2和创新点3均做出创造性贡献。已获相关授权发明专利2项(附件2、3),获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11),发表SCI/EI学术论文3篇(附件29、34、35),科技成果鉴定1项(附件17),科研项目验收1项(附件20)。
2丁文政副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主要负责复杂大行程重载荷进给系统建模理论研究,柔性振动控制和精密测量研究。已获授权相关发明专利3项(附件2、3、4),发表SCI/EI学术论文5篇(附件29、31、32、35、36),出版学术专著1部(附件40)。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创新点1、创新点2和创新点3均做出创造性贡献。
3于春建高级工程师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在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主要负责精密数控转台装备研发及技术集成,授权4项国家发明专利(附件5、6、7、10),获软件著作权3项(附件12、13、14),发表SCI/EI学术论文2篇(附件30、38)。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创新点1、创新点3做出创造性贡献。
4黄筱调教授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项目涉及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管理工作。授权4项国家发明专利(附件5、6、7、10),发表SCI/EI学术论文5篇(附件29、31、32、35、36),出版学术专著1部(附件40)。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创新点1和创新点3做出创造性贡献。
5黄家才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负责交流伺服系统分数阶滑模控制研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附件8、9),获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11),发表SCI/EI学术论文2篇(附件33、34)。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创新点1做出创造性贡献。
6舒永东教授级高工南京高精船用设备有限公司南京高精船用设备有限公司负责大规格齿轮铣、磨、修形补偿工艺方案创新,完成关键技术在南京高精船用设备有限公司的应用推广,科技成果鉴定1项(附件17)。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创新点3做出创造性贡献。
7张军高级工程师扬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扬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大规格齿轮铣、磨、修形补偿工艺方案创新,完成关键技术在扬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应用推广,科技成果鉴定1项(附件17)。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创新点3做出创造性贡献。
8张金高级工程师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精密磨齿技术及装备研发,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附件10),获软件著作权3项(附件12、13、14),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创新点1和创新点3做出创造性贡献。
9方成刚副教授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修形补偿技术研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附件5、6、7),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项(附件15、16)。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创新点3做出创造性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分数阶积分滑模的永磁同步电机速度控制方法中国ZL 201310153597.9南京工程学院黄家才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齿轮加工单齿分度工艺中国ZL 201610405965.8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张虎、张金、于春建、方成刚、洪荣晶、黄筱调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大型齿轮齿距偏差在机测量精度的方法中国ZL 201510306163.7南京工程学院朱晓春, 丁文政, 黄腾蛟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双转台对五轴机床空间误差影响的评估方法中国ZL 201510632692.6南京工程学院丁文政, 朱晓春, 汪木兰, 高海涛, 郝飞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速数控机床动态变形测量系统及数据处理方法中国ZL 201410029134.6南京工程学院丁文政, 朱松青, 汪木兰, 王娟, 郝飞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大重型数控静压回转台中国ZL 201010556116.5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黄筱调,洪荣晶,于春建,方成刚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恒流恒压复合的浮动静压导轨及其控制方法中国ZL201210509407.8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黄筱调,洪荣晶,于春建,方成刚
8授权发明专利蜗轮副和齿轮副复合驱动的数控回转工作台及其控制方法中国ZL201210442261.X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黄筱调,洪荣晶,于春建,方成刚
9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变阶次分数阶滑模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装置及方法中国ZL 201510901086.X南京工程学院黄家才,崔磊
进步奖朱晓春,丁文政,于春建,黄筱调,黄家才,舒永东,张军,张金,方成刚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南京高精船用设备有限公司,扬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2190762-404 非晶磁性防盗标签阵列制造关键技术、成套装备及工程应用
项目名称非晶磁性防盗标签阵列制造关键技术、成套装备及工程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工程学院,中船重工鹏力(南京)智能装备系统有限公司,常州市亚森电子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非晶磁性防盗标签是电子商品防盗系统(EAS)中的核心元件,系零售业电子防盗的“明星产品”。非晶磁性防盗标签关键部件长薄带制备技术和成套自动化设备制造技术是影响该标签质量和产能的关键技术。长期以来,非晶磁性防盗的制备技术被美国先讯公司垄断,国内生产企业受制于制备技术和生产设备,其生产合格率仅为80%,且所占的市场份额还不足2%;据2018年统计显示,全球年需求量8000亿片,交易额约为180亿美元,且呈逐年递増的趋势。为此,突破非晶磁性防盗标签制备关键技术,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打破垄断势在必行。本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等支持下,经过多年的“产学研用”协同攻关, 取得如下主要科技创新成果:①非晶标签长薄带工艺制备及磁性能精准控制技术。自主研发了非晶材料高频融化、高压喷射、恒温急冷制带装备,并提出了采用双输入双输出(卡尔曼滤波模型)牵引张力、多段控温、垂直偏磁等多种组合方案,实现了非晶标签的磁性能精准控制,其中铁基和钴基非晶材料的标签性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②高硬度非晶金属薄带的长效精准切割和高性能装配技术。通过对基于分数阶前馈自抗扰控制器的直线电机轨迹跟踪控制方法等研究,并发明了从薄带切断、偏磁片切割、阵列吸附、覆膜热封、固型膜切等一整套基于阵列制造的成套高精度高效装配生产线,解决了高硬度金属材料切割的刀具磨损问题,且216片基成组装配技术优于国际领军企业的2~3倍;关键技术及工艺装备均系国内外首创,填补了国内外这一领域空白。③非晶标签的工频高效检测和防盗信号的高精准检测技术。非自主研制了非晶标签半成品和成品的快速检测系统,实现了偏磁强度可调和线阵扫描检测的标签性能验证;自主研制了符合国际标准的防盗报警门控系统,提出了基频陷波、泄电复检的信号检测方案,门检系统的误报率低于0.1%,检测距离达到95cm,技术水平国内领先。项目成果已申请专利16项(发明12项),授权专利13项(发明9项),并有1项软件产品证书,集成电路布图设计2项,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群。填补了国内非晶磁性防盗标签大规模批量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空白,显著促进行业科技进步。目前,单套设备生产效率达到1296片/分,是国内外同类产品的2倍以上;成套设备价格是国外同类产品的25%;标签生产合格率由80%提升至99%,用工成本由0.013元/片降至0.002元/片,节省用工成本85%;标签检测报警距离达到95cm,产品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工作频率范围(58±0.2kHz)可以适应较宽的磁场强度范围(4.5Oe-5.5Oe)。非晶制备工艺技术处于保密状态,相关产品已在国内两家公司投入生产使用,产品销售规模达到4.5亿元/年,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5.6%。“产品性能稳定,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产品通过了“UML”认证,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殷埝生高级工程师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1)项目总体规划与方案设计,主持项目研究工作,制定项目总体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项目组织、协调及关键技术的决策,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2)负责“半硬磁材料复合机”项目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3)本项目主要技术创新一和二的主要关键技术重要贡献者,提出了最优化控制理论和方法;(4)申请相关成套设备发明专利3项:申请相关成套设备发明专利3项:“金属薄片切断机的自动送料装置”(ZL2015 1 0825278.7,第2546984号)、“金属薄片切断机的切断装置”(ZL2015 1 0827517.2,第2524156号)、“金属薄片切断机”(ZL2015 1 0827516.8,第2525921号); (5)主持完成本项目多台设备的省级鉴定工作。
2童桂副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1)项目总体方案主要设计者之一;(2)非晶软标签门控系统的设计与研发,并且完成了本项目中非晶标签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实施与调试;(3)设计了非晶软标签的成品快速检测系统设计、研发和调试,联合企业完成了防盗标签的相关专利申报一项:一种基于多重防盗的电子标签及防盗方法(CN106600879A,第3337493号),已授权。(4)实用新型专利2项:“一种高精度金属薄片自动切断机的切断装置”(ZL201820771875.5,第8261546号)、“一种阵列式弹性负压取料吸盘”(ZL201820772369.8,第8203902号),均已授权;(5)完成本项目多台设备的省级鉴定工作。
3杨文亮副高级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1)项目总策划、总设计、机械负责人;(2)承担非晶磁性防盗标签阵列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成套装备的机械结构设计、研发、调试;(3)完成了自动生产线的吸附机、热封机、磨切高精度切割机等设备的机械结构设计、调试;(4)申请相关成套设备发明专利3项:“金属薄片切断机的自动送料装置”(ZL2015 1 0825278.7)、“金属薄片切断机的切断装置”(ZL2015 1 0827517.2)、“金属薄片切断机”(ZL2015 1 0827516.8);实用新型专利2项:“一种高精度金属薄片自动切断机的切断装置”(ZL201820771875.5)、“一种阵列式弹性负压取料吸盘”(ZL201820772369.8),均已授权;(5)负责和参与本项目多台设备的省级鉴定工作。
4王刚中级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1)项目总策划、总设计、电气控制负责人;(2)非晶热处理系统的设计与调试;(3)负责并完成了自动生产线的吸附、热封、磨切等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4)负责并完成了高精度切割机的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5)申请相关成套设备发明专利3项:“金属薄片切断机的自动送料装置”(ZL2015 1 0825278.7)、“金属薄片切断机的切断装置”(ZL2015 1 0827517.2)、“金属薄片切断机”(ZL2015 1 0827516.8);实用新型专利2项:“一种高精度金属薄片自动切断机的切断装置”(ZL201820771875.5)、“一种阵列式弹性负压取料吸盘”(ZL201820772369.8),均已授权;(6)完成本项目多台设备的省级鉴定工作。
5陈志来研究员中船重工鹏力(南京)智能装备系统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鹏力(南京)智能装备系统有限公司(1)本项目成套设备机械制造、装配和调试总负责人;(2)负责非晶磁性防盗标签阵列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成套装备的制造与调试;(3)完成了自动生产线的吸附机、热封机、磨切高精度切割机等设备制造与调试;(4)主要完成发明专利“一种可重构的垂直关节型四轴机器人”(ZL2015 1 0057651.9,第2059399号),已授权;(5)主持“底层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BASE MES)软件”开发,2017SR237318,软著登字第1822502号。
6郁汉琪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1)本项目主要策划、总体方案设计和主要参与人,负责对外协作;(2)“多条超薄金属高精度分切机”项目负责人;(3)主持和参与本项目多台设备的省级鉴定工作。
7施昕昕副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本人承担本项目电机驱动及优化控制,主要包含(1)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对直线电机系统扰动进行观测与抑制。重点研究了基于分数阶前馈自抗扰控制器的直线电机轨迹跟踪控制方法;(2)研究基于分数阶自抗扰控制器的直线电机点到点定位控制方法;(3)研究了基于分数阶伯德理想截止频率滤波器的直线电机自抗扰运动控制系统的噪声影响,为直线电机进一步用于实际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4)现场电气安装与调试。(5)完成发明专利“直线电机精密轨迹跟踪装置及方法”(ZL2016 1 01121765)、“一种数字化电力电子实验装置”(ZL 2015 1 0084658.X),已授权;
8马相林副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1)本项目机械结构设计主要负责人;(2)作为非晶磁性防盗标签成套装备电气控制部分的设计和调试者之一,参与对金属材料自动切断机和PE膜自动覆合机的结构部分进行了设计和联机调试,主要工作包括切断机的优化设计,独立切刀设计,高寿命切刀设计,实现了坡莫合金原料薄片条的高效、高精度分切;(3)参与了PE膜的自动定长切割、间歇精确供膜的自动覆合,配合热封压模机构设计;(4)完成实用新型专利3项,“一种大跨度、大行程直角坐标码垛、拆垛机器人系统”(ZL201820764570.1,第8182618号),一种烟箱拆码垛吸盘夹具(ZL201820766376.7,第8210270号)“一种叶轮叶片成型和装配工作站”(ZL201820766400.7,第8172361号),均
9程啟华副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调研非晶防盗标签磁性能的制备工艺以及热处理设备的市场现状和设计方法,对非晶防盗标签多参数协同控制系统进行了参数优化。该系统以磁致谐振频率和幅值稳定性为引导,提出了差异优化热处理参数的正交试验研究方法,采用方差分析法进行了参数综合优化分析;根据热处理系统中温度、磁场强度、速度以及张力等4个影响材料谐振频率和幅值的主要因素,各个因素选取了4个水平,依据正交原理设计了L16(45),试验结果采用直观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对提高简化处理过程提高效率和精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0熊新娟讲师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作为非晶磁性防盗标签成套装备电气控制部分的设计和调试者之一,对金属材料自动切断机和PE膜自动覆合机的电气控制部分进行了设计和联机调试,主要工作包括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PLC控制程序的设计、触摸屏控制设计和系统联机调试,实现了坡莫合金原料薄片条的高效、高精度分切;PE膜的自动定长切割、间歇精确供膜的自动覆合,配合热封压模机构,可同时对216个标签塑盒进行热封,提高了设备生产效率。
11曾元静工程师南京工程学院常州亚森电子有限公司全程参与了非晶磁性防盗标签阵列制造关键技术、热处理设备技术及工程应用等各项基础理论研究。系统以磁致谐振频率和幅值稳定性为引导,提出了差异优化热处理参数的正交试验研究方法,对提高简化处理过程提高效率和精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创新点2有贡献,本项目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
12卓日荣工程师常州亚森电子有限公司南京工程学院作为合作企业方代表,担任本项目企业负责人,主要承担:(1)提出项目需求和具体技术要求及技术指标;(2)完成了自动生产线的吸附工装的改进;(3)完成了磨切机的模的改进设计;(4)项目验收和鉴定工作。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金属薄片切断机的自动送料装置中国ZL2015 1 0825278.7南京工程学院杨文亮,殷埝生,王刚,童桂,史建俊
2授权发明专利金属薄片切断机的切断装置中国ZL2015 1 0827517.2南京工程学院杨文亮,殷埝生,王刚,史建俊
3授权发明专利金属薄片切断机中国ZL2015 1 0827516.8南京工程学院王刚,殷埝生,杨文亮,史建俊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重防盗的电子标签及防盗方法中国ZL 2017 1 0064393.6常州市亚森电子有限公司姚财福,李海燕,童桂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可重构的垂直关节型四轴机器人中国ZL2015 1 0057651.9中船重工鹏力(南京)智能装备系统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陈志来,俞涛,郭宇,王淼,王新祥,周曙君,黄义,蒋伟,马宇坤
6授权发明专利电路板腐蚀智能控制装置中国ZL 2014 1 0795366.2南京工程学院郁汉琪,曾宪阳,杨红莉,褚南峰,许其清
7授权发明专利机器人智能机械手及其控制系统中国ZL 2015 1 0583523.8南京工程学院郁汉琪,曾宪阳,扬红莉
8授权发明专利直线电机精密轨迹跟踪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6 1 01121765南京工程学院施昕昕,黄家才,李宏胜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数字化电力电子实验装置中国ZL 2015 1 0084658.X南京工程学院黄家才,施昕昕,张玎橙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鹏力底层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BASE MES)软件V1.0中国2017SR237318中船重工鹏力(南京)智能装备系统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鹏力(南京)智能装备系统有限公司
进步奖殷埝生,童桂,杨文亮,王刚,陈志来,郁汉琪,施昕昕,马相林,程啟华,熊新娟,曾元静,卓日荣南京工程学院,中船重工鹏力(南京)智能装备系统有限公司,常州市亚森电子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2200762-406 基于安全容限设计的高强焊缝冶金净化及强韧控制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基于安全容限设计的高强焊缝冶金净化及强韧控制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工程学院,洛阳双瑞特种合金材料有限公司,南通豪泰焊材有限公司,南京德邦金属装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焊缝金属的洁净程度及其韧性是国内外焊接工程质量竞争的一焦点,也是造成目前国内重点工程所需高端焊材产品依赖于欧美发达国家进口及制约国内高端装备制造的主要原因。高可靠性焊缝金属在满足强度指标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具备超过技术标准一定幅值的韧性储备,以实现设计焊缝具备安全极限。因此设法通过冶金净化及组织优化,获得超过技术指标若干幅值低温韧性的优质焊缝是目前提升焊缝设计安全系数,确保焊接工程零失效的主要技术措施。目前国内制造业中的高性能焊接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在焊接材料及工艺方面尚存在有差距,与重点工程建设所匹配的高性能焊接技术还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国外的技术垄断。同时随着当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船舶与海洋工程、石化装备等领域高端产品由于服役于极为严酷的工作环境,增加其焊缝的韧性储备,是保证焊接结构安全运行、防止失效事故发生的关键所在,焊接质量也因此成为这类产品市场竞争的关键技术性能指标。本项目针对实现超标高幅韧性储备的技术途径,从焊接材料冶金净化及工艺技术两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以突破一些关键技术。①提出了一种在埋弧焊熔渣与液态熔池间施加一辅助微电流,通过该微电流强化渣金界面的电化学效应,诱导氧流的迁移进而控制熔池金属中的氧含量并促使形成细小氧化物在焊缝中呈弥散状分布的新技术。②设计出满足焊接过程各种工艺行为的高碱度熔渣,并据此研制出相匹配的焊接材料,实现高强焊缝金属的冶金净化。③针对国内镍基焊材的研发目前尚受制于若干技术难题的现状,突破了对稀贵金属在电弧高温工况的非氧化保护,高镍熔池金属粘度大、流动性差导致焊缝不易成形,熔渣与高镍合金分离困难等关键技术。通过设计高碱度、具有隔离中间层的熔渣有效地解决贵重合金元素向熔池的过渡及熔渣对焊缝金属的辅助成形、渣金完整分离等技术难题。最终研制出特种镍基焊接材料,使镍基焊缝能应用于高韧性、耐腐蚀的焊接工程。④为解决制约大线能量焊接提高效率的技术难题,采用利用新型熔渣向焊缝金属进行微合金化,并引入大量耐电流的铁粉组分及多种高熔点造渣剂组合的设计思路,使其能承受1000-1200A的焊接大电流,不但保证了焊缝金属的韧性,同时也显著地提高了焊接效率。将该技术思路用于埋弧焊用超大线能量烧结焊剂及热固化衬垫焊剂的研发,实现了厚板一次焊接多丝单面焊双面成形的特殊焊接技术。项目研究成果已在中船重工725所洛阳双瑞特种合金材料有限公司完成了产品研发、试验、检测等产业化过程。并通过南通豪泰焊材有限公司、南京德邦金属装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获得规模化生产应用。目前已形成了多项核心知识产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10余篇论文。开发的产品应用于重点工程建设及出口,近三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新增利税7617万元,出口创汇223万美元,节约支出422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晓泉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44025;51075197、江苏省科技支撑工业计划项目BE2012186、企业出资开发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从理论上建立了焊接熔滴金属生长期、熔池金属渣金间电化学致氧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焊接渣金间施加辅助外电场诱导渣金电化学反应的技术思想;在高碱度新型渣系设计、镍基高强特种焊材研发、大线能量烧结焊剂研制中对关键技术的突破起着首要作用。是ZL201210372339.5.、ZL201210372610.5、ZL20131021 3808.3、ZL 201310220355.7、ZL201610806566.2、ZL201410115599.3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Materials Letters》,2014, 122;《焊接学报》,2013,34(10);《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15(1)等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
2初雅杰副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5197、江苏省科技支撑工业计划项目BE2012186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成员。解决了试验研究中电极的设置技术难题,对新型渣系的配方试验、镍基特种焊材的配方试验及结果的分析做出了较大的技术贡献。ZL201510242823.X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 《Materials Letters》,2014, 122;《焊接学报》,2013,34(10);《焊接学报》,2014,35(1);《焊接学报》;《焊接学报》, 2010,31(10)学术论文共同作者。
3杨宗辉副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5197、江苏省科技支撑工业计划项目BE2012186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成员。解决了创新点之一的焊接捏电流与外加电流间的相互隔离关键技术。授权国家发明专利ZL201210372610.5的第二发明人。 《Materials Letters》,2014, 122;《焊接学报》,2013,34(10);《焊接学报》,2014,35(1);《焊接学报》, 2010,31(10)学术论文共同作者。
4成家林副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创新点之四的试验研究主要者,解决了大电流焊接焊缝金属微量合金元素的相互匹配技术问题。授权国家发明专利ZL201510242823.X的第四发明人。 《Materials Letters》,2014, 122共同作者
5王青云工程师洛阳双瑞特种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洛阳双瑞特种合金材料有限公司创新点之二试验研究及产品研发的主要贡献者,在与南京工程学院开展技术合作“高碱度焊材实现超低氢细颗粒喷射熔滴过渡工艺技术研究”负责低氢焊接材料产品配方研制,解决了药皮电弧受热耐发红关键技术。授权发明专利ZL201510782465.1的第三发明人。
6亢天佑高级工程师洛阳双瑞特种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洛阳双瑞特种合金材料有限公司创新点之三试验研究及产品研发的主要贡献者,在与南京工程学院开展技术合作“高碱度焊材实现超低氢细颗粒喷射熔滴过渡工艺技术研究”负责镍基焊接材料产品配方研制,解决了药皮电弧受热耐发红关键技术。授权发明专利ZL201510782465.1的第二发明人。
7崔俊高级工程师南通豪泰焊材有限公司南通豪泰焊材有限公司作为企业法人代表是产学研合作项目“60kgf/cm3级海洋工程结构用低合金高强钢焊接材料开发”(2013)企业方负责人。创新点之二、创新点之三、创新点之四的生产及推广应用的主要贡献者,解决了规模化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授权发明专利ZL201610243948.9的第一发明人。
8邓家爱高级工程师南京德邦金属装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德邦金属装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企业法人代表参加承担江苏省科技支撑工业计划项目“大厚壁高压容器制造中的焊缝金属外电场电化学控氧增韧技术及应用”(BE2012186)。创新点之一的生产及推广应用的主要贡献者,解决了实际生产过程中辅助电路的实施、专用工装夹具的设计等关键技术问题。授权发明专利ZL201310186401.6的第一发明人。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可控制减少埋弧焊焊缝金属氧化夹杂物的焊接装置中国ZL201210372339.5南京工程学院李晓泉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埋弧焊渣金间随焊施加辅助外电场实现稳弧效应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中国ZL201210372610.5南京工程学院李晓泉,杨宗辉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耐超大线能量埋弧焊用烧结焊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21 3808.3南京工程学院李晓泉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热固化衬垫焊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220355.7南京工程学院李晓泉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碱度熔渣镍基合金焊条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610806566.2南京工程学院李晓泉,郝宗斌,申赛刚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压力容器大型曲面封头通用胡拼焊工装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410115599.3南京工程学院李晓泉,闫业良,申赛刚,邹华
7授权发明专利处理焊接接头的双向弯曲变形装置及其处理方法中国ZL201510242823.X南京工程学院初雅杰,韩昕宸,杨宗辉,成家林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能用于大电流焊接的E309L不锈钢加长焊条中国ZL201510782465.1洛阳双瑞特种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王志银,亢天佑,王青云
9授权发明专利高纤维素焊条及其制造方法中国ZL201610243948.9南通豪泰焊材有限公司崔俊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振动的管壳式换热器中国ZL201310186401.6南京德邦金属装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邓家爱,赵鲁,王礼成
进步奖李晓泉,初雅杰,杨宗辉,成家林,王青云,亢天佑,崔俊,邓家爱南京工程学院,洛阳双瑞特种合金材料有限公司,南通豪泰焊材有限公司,南京德邦金属装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2210762-408 高危复杂现场无损检测和安全运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名称高危复杂现场无损检测和安全运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项目简介 高危复杂现场中无损检测技术及安全运维系统的运用,可在最大程度上辅助施工或作业人员工作,完成高危生产现场中的工件检测、安全督查、系统运行及相关状况预警等多项功能。在保证日常生产及安全运维顺利进行的同时极大减轻施工及作业人员工作负担,保证相关人身及财产安全。 项目重点围绕基于机器视觉的设备安全监控技术、基于多源融合的人员定位技术和基于人脸识别的人员安全监管技术三个关键技术展开。针对某些生产环境和运维环境差异巨大,且条件恶劣,且经常出现装备重组、生产线重配置等现象,提出以机器视觉为基础,基于物联网的多模式信息装备远程故障诊断系统,对装置内部部件运行状态和装置生产线运行进行实时监测,提高设备生产和运行的安全性,同时降低维护成本;工业生产过程中,人员实时位置的信息非常重要,获取人员三维实时位置后,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工业生产的人员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事故中的应急救援、工作中的任务监管和指派等功能;在许多涉及到高危复杂工作环境的公司为了保证员工的安全,不仅需要对工作环境进行多方面的安全检查,也需要对员工的人员身份认证,以及对员工工作中的着装、动作进行实时安全监管。 通过基于机器视觉的安全监控技术研究,改善传统网络的物理拓扑和逻辑拓扑经常变动的问题,并设计出适用于复杂环境的无线传输技术,建立可靠稳定和高效的无线传输通道。通过基于多源融合的人员定位技术研究,开发了以UWB定位技术为基础、视觉定位和GPS定位为辅助的多源融合技术,解决了复杂环境存在易遮挡等问题,为复杂条件下的精准定位提供了良好保障。通过基于人脸识别的安全监管技术研究,改善了传统人脸识别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能有效从价值低密度且结构复杂的大数据中获取本质信息的非约束人脸识别算法,自动实现人员身份认证,识别施工人员是否按规定穿戴安全防护装备(安全帽、安全警示服等), 并进行危险动作判断,完成高危环境下的安全监管。 本项目组基于此课题背景进行了多年的项目积累和理论研究。在图像检测、人员定位、人脸识别及身份管控、安全监管、声音检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了研究,并取得了丰厚成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相关专利10余项。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曹雪虹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 作为“高危复杂现场无损检测和安全运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负责人,为所列科技创新工作一、二的主要设计者和贡献者,针对高位复杂环境下安全监管难度大及室内定位精度低的问题,设计和组织了基于机器视觉的设备安全监管技术和多源融合的室内定位技术开发。 提出了“高危复杂现场无损检测和安全运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设计了总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了关键技术的解决,组织了成果的集成、业务转化和应用推广。获发明专利授权9项,发表论文10余篇。
2焦良葆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 作为“高危复杂现场无损检测和安全运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负责人,完成对项目的总体设计,组织制定项目研发技术路线并负责项目的实施,协调项目各小组按照任务分工进行研发,组织召开项目烟台会,参与解决项目中的关键问题及难点问题。 推动研究成果业务化,对所列科技创新工作一、二、三的研究工作均有参与,重点对室内定位以及无损检测方面做了深入研究,提出基于协作通信的环境自适应的室内定位算法已投入应用。获发明专利授权10项,发表论文近20篇。
3童莹副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 是主要科技创新工作中第一项和第三项的主要贡献者,对机器视觉和人脸识别进行深入研究,针对高位复杂环境下设备以及人员的安全监管问题,设计并提出基于生物视觉注意机制和腹侧视觉通路不变特征提取模型的鲁棒判别字典学习方法,以及可以自主学习、迁移奇异样本和未知新样本的字典低维流形映射算法,有效提高复杂环境下人脸识别的准确性。
4黄陈蓉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 是主要科技创新第二项的主要完成者之一,负责室内定位技术整体实施协调、关键技术攻克以及软硬件现场项目调试工作。
5王章生工程师杭州宜清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宜清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作为“高危复杂现场无损检测和安全运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重要参与人,主要负责项目整体实施协调、项目需求分析、项目应用场景模拟以及软件、硬件现场项目调试、反馈、修正等项目具体实施问题的解决。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于视觉显著性的复杂环境人脸检测方法中国CN105844235B南京工程学院童莹;陈凡;曹雪虹;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色度空间变换的激光线条纹图像增强和去噪方法中国CN105957023B南京工程学院程勇 ; 焦良葆 ; 王少东 ; 曹雪虹 ; 肖洒 ;
3授权发明专利人脸表情特征提取方法中国CN104778472B南京工程学院童莹;陈晨;焦良葆;
4授权发明专利基于离焦量差异定性分析的自动对焦方法中国CN105049723B南京工程学院林忠;黄陈蓉;杨庆;卢阿丽 ;
5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协作通信的环境自适应的室内定位算法中国CN103957510B南京工程学院焦良葆;曹雪虹;汤雅婷;陈瑞;程勇;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室内视觉定位系统及方法中国CN104217439B南京工程学院韩磊;徐梦溪;郑胜男;黄陈蓉;
7授权发明专利基于视觉建模的人脸图像光照处理方法中国CN104021387B南京工程学院程勇;焦良葆;曹雪虹;陈瑞;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噪声鲁棒性的人脸表情识别方法中国CN104331683B南京工程学院童莹;焦良葆;曹雪虹;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激光线条纹边缘提取方法中国CN105844655B南京工程学院陈瑞;程勇;焦良葆;曹雪虹;肖洒;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正射影像的要素信息提取软件V2016.4中国2016SR315295刘军生刘军生
进步奖曹雪虹,焦良葆,童莹,黄陈蓉,王章生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省教育厅
2220766-401 港口航道基础地理时-空一体图共享服务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港口航道基础地理时-空一体图共享服务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淮海工学院,连云港港口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
项目简介港口扮演着国家“一带一路”交通枢纽的主要角色,港口建设信息化已成为港口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探索互联网+新时代港口建设管理新模式势在必行。沿海港口开发,国家投入巨资勘测,积累了大量的港口航道地形、地质、水文等资料。但是长期存在数出多门、标准不一、管理分散等共享困难和信息孤岛问题。不能满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数据共享、高效利用和决策支持等服务需求。成果以港口航道建设条件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和地形-水文-地质信息一体化空间决策分析支持为突破口,构建了横向全面覆盖港口航道建设条件基础信息的共享服务数据中心,纵向贯穿海面-水体-海底的港口航道三维动态透明虚拟空间。并且取得了卓越成效。主要创新技术包括:1、从管理模式、数据集成、共享应用、技术标准等多个维度,创新性的提出了港口航道建设基础地理信息“时空一体图”管理服务的基本理念、技术体系、标准框架,创建了纵向多层-横向多库的港口航道建设基础地理信息共享服务网络模型,并在国家大型深水航道建设工程中卓有成效的开展了示范应用。2、建立了面向工程、类型齐全、统一规范的港口航道建设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研发了港口航道建设基础条件信息分类体系与共享标准。整合集成了覆盖港口航道地形-水文-地质等数据,开发了港口航道建设基础地理信息共享服务数据中心和时空一体图移动服务平台。实现了多源时空数据集成与时空一体图GIS空间分析。3、针对港口航道空间数据动态服务需求和近岸潮汐预报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潮汐动力模型的水位改正精密潮汐预报方法。创建了海面地形-水体-海底地貌-深部地层空间数据统一连续深度基准面计算模型。4、针对海洋水体三维动态可视化需求,基于粒子系统理论创建了水晶体数据结构模型;提出一种层析地质信息三维可视化方法,研发了以GIS空间分析技术为支撑,聚集三维地形地质信息融合、空间量测、填挖方计算、航道剖面分析、航道形变分析及适航水深等空间决策分析为一体的三维港口航道建设条件综合分析系统原型。成果在江苏沿海大开发国家战略中得到广泛应用,直接用于港口航道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相关政府企事业单位13个。特别是为我国首条30万吨级大型深水航道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社会经济效益显著。项目获得授权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6项、制定标准4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1篇。同行专家评价:“该成果创新显著,总体技术水平国际先进”。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周立教授淮海工学院淮海工学院完成人主持项目总体方案设计与实施,率先提出了港口航道建设基础条件信息“时空一体图”管理服务的基本理念和技术框架,设计了港口航道建设基础条件信息共享数据中心和时空一体图移动服务平台。创建了新的动态水体三维可视化的水晶体空间数据结构模型,解决了纵向海面地形-海洋水体-海底地形-深部地质多层空间信息数据统一连续(无缝)深度基准面计算等关键技术问题。对创新成果(1)、(3)做出创造性贡献。本项目工作占该成员工作量的70%。
2卢霞教授淮海工学院淮海工学院该成员主要承担港口航道建设条件基础信息时空一体图数据中心平台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开发了港口航道建设条件基础信息共享服务数据中心平台服务功能层,实现了港口航道数据迁移、港口航道数据分块等“时空一体图”分析服务功能;参加编写了《港口航道地形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对创新(1)做出重要贡献。
3高兆福教授级高工连云港港口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连云港港口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该成员承担创建港口航道建设基础条件空间信息的分类体系与共享标准、港口航道地形地质数据中心和港口航道规划设计空间决策支持模型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一种针对港口航道建设工程服务个性化业务需求的特定业务逻辑和“时空一体图”信息共享服务服务功能需求,构建了港口航道建设基础条件信息时空一体图移动服务平台业务流程;主持编写了《港口航道地形地质信息共享标准》。对创新成果(1)、(2)做出创造性贡献。
4刘军生讲师淮海工学院淮海工学院该成员主要承担港口航道建设条件基础信息时空一体图移动服务平台开发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体元地形-水文-地质时空数据同步管理,分层快速三维建模的一体图移动服务技术;主持开发了港口航道地形地质信息移动服务平台,实现了三维地形地质信息融合一体图空间量测、填挖计算、航道剖面、航道形变及适航水深等空间决策分析;主持编写了《港口航道地形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对创新点(1)做出重要贡献。
5吕海滨教授淮海工学院淮海工学院该成员主要承担基于潮汐动力模型的水位改正精密潮汐预报模型关键技术研究。提出先利用FVCOM模式模拟计算预报海域天文潮潮位值,然后估算由气象等随机因素引起的海面余水位扰动,根据模拟海域内分布的长短期验潮站资料提取短周期分潮及余水位改正模型和长周期分潮水位改正模型的算法。解决了港口航道建设条件基础数据精确动态集成服务需求。对创新点(2)做出创造性贡献。
6管明雷其他深圳大学淮海工学院该成员主要承担潮汐数据受到海-气界面通量等随机因素引起的海面余水位扰动影响研究。提出了一种估算由气象等随机因素引起的海面余水位扰动算法模型,估算了江苏沿海港口余水位改正数据,模拟预报和验证了各海域余水位改正后的精确潮位数据精度。对创新点(2)做出重要贡献。
7宋兵高级工程师连云港港口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连云港港口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该成员主要承担整合相关数据集成数据中心及共享服务标准等关键技术研究。收集整合集成了江苏沿海港口地区近30年的港口航道工程地形地质及相关勘测领域的数据资料和成果。主持编写了《港口航道地形地质数据交换格式》。对创新点(1)做出重要贡献。
8谢宏全教授淮海工学院淮海工学院该成员主要承担海洋水体空间水晶体模型与三维动态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开发了水晶体数据结构的海洋环境数据三维动态时空一体图原型。创立了将海洋水体空间按照规则体元进行分割,对分割的水体单元附加海洋水体要素信息和潮流驱动的动态参数,构建海洋水体三维可视化模型新方法。对创新点(3)做出积极贡献。
9张存勇高级工程师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淮海工学院该成员主要承担江苏沿海港口航道建设条件基础数据中心地形、水文数据库和港口航道施工管理空间决策支持模型等关键技术研究。主持了数据中心地形、水文数据库建设,建立了空间量测、填挖方计算、航道剖面分析、航道形变分析及适航水深等空间决策分析业务逻辑流程。对创新点(3)做出积极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智能化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姿态监测方法中国ZL201310736897.X淮海工学院周立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分离海底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中悬沙浓度的方法中国ZL2014 10155599.6淮海工学院张存勇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淤泥质海底ADCP声学观测海床基中国ZL2014 20115738.8淮海工学院张存勇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水文绞车实时计深装置中国ZL2014 20212358.6淮海工学院张存勇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带定位的港口水域淤沙清理船中国ZL 201520259104.4淮海工学院吕海滨
6其他浅地层剖面仪连接转向器中国ZL 201730260233.X淮海工学院卢霞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连云港市海州湾高分辨率潮汐模拟预报系统V1.0中国2014SR136383淮海工学院吕海滨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盐沼绿藻光谱库系统V1.0中国2014SR062847淮海工学院孙华-卢霞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慧海通空间数据融合处理软件V1.0中国2017SR429451淮海工学院淮海工学院连云港海通物流有限公司刘军生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食用菌液态深层发酵装置中国ZL201721308370.7镇江日泰生物工程设备有限公司朱忠平 郭飞 常震红
进步奖周立,卢霞,高兆福,刘军生,吕海滨,管明雷,宋兵,谢宏全,张存勇淮海工学院,连云港港口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教育厅
2230766-402 微生物液态发酵智能装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项目名称微生物液态发酵智能装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淮海工学院,江苏大学,镇江日泰生物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针对国内液态发酵装备在主要组件优化、关键参数软测量、动态解耦控制策略、智能测控系统开发等核心技术匮乏,产品存在能耗和生产成本高,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差等问题。项目组依托淮海工学院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江苏大学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国家863课题、省和市计划课题的资助下,开展高性能液态发酵装备关键技术难题攻关,突破液态发酵装备主要组件优化设计、关键参量软测量、多参量解耦控制和智能补料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等关键技术,实现微生物液态发酵过程的“高密度、高表达、低成本”。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构建液态发酵装备结构设计和优化平台,优化设计发酵装备关键组件,设计新型液态深层发酵装置以及新型对偶气体环流供气装置,有效增加微生物液态发酵过程溶解氧,降低发酵周期,提高发酵效率;设计新型液态发酵移种装置以及新型混合搅拌装置,大幅度提高微生物液态发酵接种过程自动化程度以及微生物发酵过程测控装备节能效果和运行效果;设计一种升压型输出电压平衡电路,以满足微生物液态发酵装备供电系统对输入电压平衡要求。 针对动力学模型已知与未知两种情况的微生物液态发酵过程,提出基于模糊神经网络左逆与混沌粒子群支持向量机的液态发酵过程不可直接测量关键参量软测量方法与技术,实现关键过程参量在线实时准确预估;提出基于模糊神经网络左右逆协同解耦与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控制的非线性解耦闭环控制方法与技术,实现液态发酵过程关键参量的动态实时调控和智能补料控制。 针对微生物液态发酵装备测控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提出一种非线性网络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通过设置鲁棒故障检测滤波器,大大提高对液态发酵过程网络系统故障敏感度,而且对外部扰动及数据丢包具有更强鲁棒性,能很好完成对模型不确定液态发酵过程控制系统的相关故障诊断工作;提出一种低故障诊断精度要求的长时延网络控制系统容错控制方法,简化液态发酵过程中检测和判断系统故障流程,降低对液态发酵过程FDD(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单元故障辨识精度的要求。 申请发明专利20件,授权18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8件,授权14件;完成科技成果鉴定3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检索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授权软件著作权3件。研发的微生物液态发酵装备采用先进软测量和动态解耦控制技术,大幅提升传统液态发酵装备自动化水平,并在国内多个发酵装备生产和应用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得到推广应用。应用效果评价表明:项目成果解决了大型液态液态发酵装备的关键技术瓶颈,使得液态发酵周期较国内同类装备平均缩短8%,效率平均提高12%以上,产物浓度(单位体积菌种数量或收得率)平均提高15%左右。近三年来通过该装备生产的发酵类产品新增销售152868.90万元,利税26106.56万元,取得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宋永献副教授淮海工学院淮海工学院 主要负责液态发酵装备关键组件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研究工作占本,对本项目主要技术贡献有:① 项目的研发过程中,为满足供电系统对输入电压平衡的要求,与张先进副教授提出一种用于发酵装备的升压型双向电压平衡变换器以及升降压型输出电压平衡电路;② 针对发酵过程实际环境中无线信号由于受到诸如障碍物反射、阻挡等多种因素的干扰,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精度不高的缺陷,设计一种用于研究信号强度和距离之间映射关系的实验方法及装置,该装置能够自动完成测距和测量信号强度,精度高、操作方便;③ 提出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多参数的双向可调无线传感器节点;④ 研制上下位机协同运行的微生物发酵测控系统,开发相关的系统软硬件。
2王博副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 主要负责液态发酵过程关键参量软测量与控制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对本项目主要技术贡献有:① 主持完成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40568“木质纤维素同步酶解发酵燃料乙醇过程的优化运行控制研究”的研究工作;② 主要参与完成国家863项目(2007AA04Z179)“基于模糊神经逆的生物反应过程软测量技术及优化控制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1465)“农作物纤维素酶解发酵过程的软测量与优化控制”等项目,针对微生物液态发酵过程,参与设计相关的液态发酵装备与测控系统;③ 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液态发酵过程预测控制方法。④ 出版学术专著“生物发酵过程支持向量机逆软测量与优化控制”。
3朱湘临研究员江苏大学江苏大学 主要负责液态发酵过程优化控制系统的研究。对本项目主要技术贡献有:① 主持完成国家863重大项目(2011AA09070301)子项“海洋生物酶产业化制备技术及优化控制的研究”与国家863重点项目2007AA091602)子项“海洋生物酶发酵过程控制与优化研究”,针对海洋生物酶发酵工艺流程,参与设计相关的液态发酵装备与控制系统;② 参与研究微生物液态发酵过程的模糊神经网络逆非线性多变量动态解耦控制方法;③ 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微生物液态发酵装置与自动取样阀门,优化设计发酵装备的主要结构与参数。④出版学术专著“海洋生物发酵过程软测量及优化控制方法研究”。
4王经卓教授淮海工学院淮海工学院 主要负责微生物发酵过程软测量、优化控制及测控系统的研究。对本项目主要技术贡献有:① 参与研究微生物发酵过程左逆软测量方法和左右逆协同控制方法;② 主要参与设计微生物发酵成套测控装备的机械罐体结构、关键组件,优化设计发酵装备的罐体结构、机械密封、搅拌形式、空气过滤、控制方式;③ 参与微生物发酵过程测控系统的设计与研发。④ 参加右逆系统理论的非线性动态解耦控制的可行性论证与分析,协助推导出基于右逆系统理论的微生物发酵过程非线性动态解耦控制算法。
5朱强副高级淮海工学院淮海工学院 主要负责微生物发酵技术,对本项目主要技术贡献有:①提出一种自动间歇式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系统;②提出一种浒苔与秸秆类生物质组合发酵制取沼气的方法;③提出一株海洋解淀粉芽孢杆菌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④提出一种圆柱形物料连续式处理生产线。⑤设计一种太阳能浮罩式恒压沼气发酵系统。
6张先进副教授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淮海工学院 主要参与微生物发酵装备与电气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对本项目主要技术贡献有:① 主要参与研制、设计上下位机协同运行的微生物发酵先进测控系统;②项目的研发过程中,为满足供电系统对输入电压平衡的要求,与宋永献副教授提出一种用于发酵装备的升压型双向电压平衡变换器以及升降压型输出电压平衡电路;③ 解决含有不可直接测量关键参量的微生物发酵过程的优化解耦控制问题。
7龚成龙教授淮海工学院淮海工学院 主要参与微生物液态发酵装备与电气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对本项目主要技术贡献有:①主要参与研制、设计上下位机协同运行的液态发酵过程先进测控系统;②与刘瑞明副教授共同提出一种基于灵敏度分析的非线性支持向量回归特征提取方法; ③主要参与设计、加工测控系统控制柜,并设计相应电气系统。
8徐启华教授淮海工学院淮海工学院 主要参与微生物发酵装备与电气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对本项目主要技术贡献有:① 主要参与研制、设计上下位机协同运行的微生物发酵先进测控系统;② 针对现场环境参量的无线同步采集、在线检测与解耦控制,实现微生物发酵过程的远程可视化监控,提出网络控制系统容错控制及故障诊断方法;③ 参与微生物发酵罐相关组件的研究与设计工作,对项目的完成起到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
9丁煜函副教授江苏大学江苏大学 主要负责微生物液态发酵过程左逆软测量方法和左右逆协同控制方法的研究,对本项目主要技术贡献有:①主持完成复杂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MCCSE2012A03)“微生物发酵过程的神经网络逆协同控制方法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10491359)“生物发酵过程的神经网络逆软测量及控制方法研究”和江苏省博士后基金(1102109C)“神经网络左右逆协同控制方法及其在生物发酵过程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工作;②提出一种微生物液态发酵过程关键参量的神经网络左逆软测量方法和一种神经网络左右逆协同控制方法;③参与了微生物液态发酵过程测控系统的研发。
10郭飞工程师镇江日泰生物工程设备有限公司镇江日泰生物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主要参与微生物液态发酵测控装备优化设计与电气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对本项目主要技术贡献有: ①优化设计微生物液态发酵装备罐体及主要组件结构; ②设计液态发酵装备关键管路结构及测控系统控制柜电气系统; ③参与液态发酵装备相关组件的研究与设计工作,对项目的完成起到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④ 依托企业组织关键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工作,共同解决微生物液态发酵智能装备现场应用的关键技术。
11刘瑞明副教授淮海工学院淮海工学院 主要参与微生物液态发酵装备与电气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对本项目主要技术贡献有:①主要参与研制、设计上下位机协同运行的液态发酵过程先进测控系统;②设计微生物液态发酵成套测控装备的机械结构,完成相关的组装与调试工作; ③主要参与设计、加工测控系统控制柜,并设计相应电气系统; ④参与微生物液发酵装备备的现场调试与维护;⑤与龚成龙教授共同提出一种基于灵敏度分析的非线性支持向量回归特征提取方法。
12朱忠平工程师镇江日泰生物工程设备有限公司镇江日泰生物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主要负责秸杆固态液态并行发酵装备机械结构优化设计、产业化推广与现场调试工作,对本项目主要技术贡献有:① 研究设计一种适用于液态发酵的高精度空气过滤系统;②研究设计液态发酵自动取样系统,有效降低杂菌污染;③研究设计一种新型尾气处理、回收与利用系统;④研究设计新型的磁耦合发酵搅拌系统,在罐内外完全隔离情况下实现微生物发酵液的均匀搅拌;⑤设计液态发酵成套装备的机械结构,完成相关的组装与调试工作。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故障诊断精度要求的长延时网络控制系统容错控制方法中国ZL201410166154.8淮海工学院徐启华 韩磊 孟娇 刘瑞明 肖晓 张敏
2授权发明专利升降压型输出电压平衡电路中国ZL201310469276.X淮海工学院张先进 宋永献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自动间歇式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系统中国ZL201310225536.9淮海工学院朱强 夏艳秋 暴增海 盘赛昆 史大华 吕明生 郭建华 杭凯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灵敏度分析的非线性支持向量回归特征提取方法中国ZL201510645164.4淮海工学院刘瑞明,龚成龙,张珍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非线性网络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中国ZL201410166169.4淮海工学院徐启华,孟娇,韩磊,刘瑞明,肖晓,张敏
6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模糊滑模变结构的海洋生物酶固液分离流量控制器中国ZL201310200179.0江苏大学朱湘临 朱浩 孙谧 刘国海 刘叶飞
7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混沌粒子群优化的赖氨酸发酵过程软测量方法中国ZL201110052527.5江苏大学黄 丽 王博 孙玉坤 嵇小辅 黄永红
8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模糊神经逆的青霉素发酵过程关键生化量的软测量方法及系统构造中国ZL200910032213.1江苏大学孙玉坤 王博 黄永红 嵇小辅 刘国海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物联网的微生物液态发酵智能控制系统中国2019SR0299644淮海工学院 宋永献 王经卓 龚成龙宋永献 王经卓 龚成龙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食用菌液态深层发酵装置中国ZL201721308370.7镇江日泰生物工程设备有限公司朱忠平 郭飞 常震红
进步奖宋永献,王博,朱湘临,王经卓,朱强,张先进,龚成龙,徐启华,丁煜函,郭飞,刘瑞明,朱忠平淮海工学院,江苏大学,镇江日泰生物工程设备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2240774-402 肉鸽高效健康养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项目名称肉鸽高效健康养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金陵科技学院,扬州大学,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南京宁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农林牧副渔门类中养殖类。项目实施共获得多项课题的资助,其中3项课题已经验收。肉鸽养殖是新兴特色的朝阳产业,由于乳鸽营养丰富、易于吸收,适用于儿童发育、产妇催乳、老人保健及病人术后康复,因此深受消费者青睐。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统计,我国2018年肉鸽存栏量突破5000万对,年产商品乳鸽7亿只以上,其中出口量高达1.5亿只,成为继鸡、鸭和鹅之后第四大特色养殖产业。然而,肉鸽养殖高效养殖面临发展瓶颈,体现在:(1)养殖方式传统,达不到高效养殖要求;(2)鸽病的防控技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3)缺乏对鸽粪、羽毛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回收利用。本项目开展了肉鸽高效健康养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应用。1、对肉鸽高效养殖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集成创新首先开展了肉鸽雌雄鉴别技术的研发,解决了早期雌雄难鉴别问题。肉鸽繁育实行“一夫一妻制”,当长至六个月性成熟的时候即开始配对,但由于鸽子是单态性鸟类,单凭外观无法区别雌雄,而传统的配种方法便是随机配对,往往造成配对失败,影响生产周期。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扩增,利用雌雄鸽子基因的差别设计引物进行鉴别,一根羽毛或一滴血即可鉴别雌雄,准确率95%以上,从而降低肉种鸽繁育成本。第二,精确的确定了光照要求。光照可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并增加钙的吸收,保证胚胎发育、成鸽生长,然而传统方法仅仅是自然光照。研究发现红光能够提高产蛋量,蓝光能够提高出雏率,通过合理科学光照可提高肉鸽生产性能。第三,制订了肉鸽不同时期的饲料配方,合理满足肉鸽营养需要。第四,研究了肉鸽人工孵化技术和保姆鸽利用技术,孵化率由68%提高到88%以上,保姆鸽技术的应用使得乳鸽育成效率提高了30%以上。2、创建了肉鸽系列疫病检测关键技术,研发了专用肉鸽兽药。鸽子疫病复杂多样,新病不断被发现,对肉鸽疫病的准确、快速检测,有助于尽快净化种群,掌握流行病学规律,及时进行防控。首先,分别建立了鸽毛滴虫、细环病毒、痘病毒、圆环病毒、腺病毒、1型副粘病毒、疱疹病毒的基因检测方法,准确率95%以上。第二,在弄清了鸽子热应激发生的机理的基础上,筛选出有效控制热应激的中草药组方。研制出防治鸽毛滴虫病、鸽痘及鸽羽虱的专用兽药。3. 创建了肉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为降解羽毛废弃物,分离到一种降解羽毛的蜡样芽孢杆菌,鸽羽毛经发酵降解,得到水解蛋白,成为饲料及机肥的有机氮原料。探索了将鸽粪发酵生产蝇蛆的方法,确认蝇蛆蛋白可提高动物免疫功能作用;研制出蝇蛆蛋白微囊饵料,可用于水产幼苗的开口饵料;将鸽粪经过条垛式发酵腐熟,制成了生物有机肥。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使鸽场污染程度降低85%以上,附加值提高3倍以上。本项目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8项,出版著作1部,发表论文30余篇。3年新增利润10430万元,节支总额2576.6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戴鼎震教授金陵科技学院金陵科技学院1、主持完成江苏省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项目“现代规模化肉鸽高效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及南京市科技帮扶项目“肉鸽新品种选育及其高效养殖配套技术”,并获得了科技成果“肉鸽高效生态养殖及重要疫病防控关键技术”; 2、申请与肉鸽业相关的发明专利3项,授权3项; 3、组织并参与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成员的技术成果推广与培训; 4、主持完成南京市肉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验收。
2赵宝华研究员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协助开展肉鸽高效养殖、鸽病防治和肉鸽养殖废弃物关键技术研究,负责鸽用饮水、喂料和消毒设备的研发工作,组织培训和推广应用。1、主持完成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 “鸽病防治技术集成应用和示范”课题项目;2、拥有实用新型授权专利4项,主编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16篇;3、协助组织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成员的技术成果推广与培训。
3杨海明教授扬州大学扬州大学参与肉鸽高效养殖、鸽病防治和肉鸽养殖废弃物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主要负责肉鸽光照机理的研究,研发颗料饲料、保健砂工作,制订肉鸽饲养管理的方案。1、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MiR-205b靶向HSD11B1在单色光影响鸽产蛋中的作用机制”课题项目,参与完成省科技支撑计划“肉鸽高效养殖环境控制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课题;2、拥有实用新型授权专利2项,发表SCI论文8篇,中文论文6篇;3、协助组织科技成果推广与培训。
4茅慧华讲师金陵科技学院金陵科技学院主持肉鸽混合感染性疫病检测及肉鸽高效养殖与废弃物回收利用等省市级科技项目,并参与技术培训推广,参加项目组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参与科技培训、服务与推广。
5方光远副教授金陵科技学院金陵科技学院1、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分解鸽子羽毛的地衣芽孢杆菌及其应用”获得受理:201410127256.9;2、参加“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夏安散和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发明专利研发推广获得授权;3、参与鸽中草药添加剂应用推广、技术培训。
6陈涛副教授金陵科技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对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进行生物转化处理种植工程蝇蛆获取优质蝇蛆蛋白。运用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技术将蝇蛆蛋白进一步加工成具有有一定抗菌效果,兼具营养和生物调节功能的活性肽,能满足水产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的优质多肽与蛋白质。 将优质多肽蛋白质与食用菌发酵液、乳酸菌、螺旋藻粉等合理配伍制备成可替代价格昂贵卤虫卵的鱼、虾苗开口饵料的微囊水产饵料。 上述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CN201410132158.4-一种复合型水产微囊开口饵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7薛茂云教授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1、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项目“抗热应激中药制剂在优质肉鸽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完成了 “中药防治肉鸽热应激组方筛选及作用机理”项目,经鉴定为科技成果(登记号:93A2010Y1041); 2、申请“一种抗鸽热应激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3、解决了肉鸽养殖每年都会出现的热应激问题; 4、参与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成员的技术成果推广与培训。
8王莹讲师扬州大学扬州大学参与肉鸽高效养殖、鸽病防治和肉鸽养殖废弃物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协助开展肉鸽光照机理的研究,研发保健砂工作,制订肉鸽饲养管理的方案。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MiR-205b靶向HSD11B1在单色光影响鸽产蛋中的作用机制”课题项目,参与完成省科技支撑计划“肉鸽高效养殖环境控制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课题;2、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授权专利2项,发表SCI论文8篇,中文论文2篇;3、协助组织科技成果推广与培训。
9周生副研究员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协助肉鸽高效养殖、鸽病防治和肉鸽养殖废弃物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培训推广应用。1、参与鸽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负责对传染性支气管炎开展了深入调查与研究;2、拥有国家发明授权专利1项,发表论文SCI论文1篇,参编出版著作4部;3、协助开展科技成果推广与培训。
10陈俊红讲师金陵科技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参与南京市六合区、淮安市等地区的科普宣传工作,以及参与微信、QQ、网站咨询等多形式科技服务,参与发表论文“蛇床子素体外抗鸽毛滴虫的效果及形态学观察”,协助肉鸽高效养殖、鸽病防治和肉鸽养殖废弃物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培训推广应用。
11俞燕副研究员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参与肉鸽高效养殖和鸽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负责肉鸽病毒性疾病的研究,协助饮水、喂料、消毒等饲养管理技术的改进。1、拥有实用新型授权专利1项,参编出版著作3部;2、协助组织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成员的技术成果推广与培训。
12蒋加进教授金陵科技学院金陵科技学院1、主持南京市科委肉鸽相关项目2项即“自别雌雄种鸽引进生长适应性与抗病力研究”(2011)和“肉鸽-鸽粪-蝇蛆-有机肥链式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2013);2、参与获得发明专利3项;3、组织并参与科技示范户、肉鸽专业合作社成员的高效养殖技术科普培训、推广;4、参与完成南京市肉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验收。
13杜改梅副教授金陵科技学院金陵科技学院1、参加研发获得“一种抗鸽毛滴虫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口服液的制备方法”等发明专利授权3项;2、参加了肉鸽雌雄鉴别技术、中草药抗鸽痘、抗鸽毛滴虫感染的研发与技术推广。
14徐世永副教授金陵科技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参与引进、育成肉鸽优良品种的选育、扩繁,推行了肉鸽种蛋人工孵化技术,研发并推广肉鸽性别快速鉴别技术,参加并完成了南京市科技帮扶项目“肉鸽新品种选育及其高效养殖配套技术”;组织肉鸽专业合作社成员进行了引种与饲养技术推广;参与编著《鸽病防治图谱》;参与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并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15梁乐缤其他南京宁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宁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了养殖废弃物得发酵,完善了废弃物条垛式发酵工艺,完善了生物有机肥生产工艺,制定了生物有机肥的生产规程,参与了参与有机肥的生产与推广,覆盖面积涉及全省及周边地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促进了生态养殖可持续发展。
16李建梅助理研究员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协助肉鸽高效养殖、鸽病防治和肉鸽养殖废弃物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培训推广应用。1、参与鸽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负责对鸽寄生虫病开展了深入调查与研究;2、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论文1篇,参编出版著作4部;3、协助开展科技成果推广与培训。
17胡志华讲师金陵科技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协助肉鸽高效养殖、鸽病防治和肉鸽养殖废弃物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培训推广应用。参加发明专利“鸽圆环病毒的LAMP检测试剂盒”获得授权,协助开展科技成果推广与培训。
18邓凯东教授金陵科技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协助肉鸽高效养殖、鸽病防治和肉鸽养殖废弃物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培训推广应用。发表“种鸽和童鸽粪便营养成分含量分析”核心论文1篇,协助开展科技成果推广与培训。
19龙小军其他南京宁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宁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了养殖废弃物得发酵,完善了废弃物条垛式发酵工艺,完善了生物有机肥生产工艺,制定了生物有机肥的生产规程,参与了参与有机肥的生产与推广,覆盖面积涉及全省及周边地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促进了生态养殖可持续发展。参加发明专利“一种转鼓式物料灭菌装置及其应用”获得授权。
20梁晓辉研究员南京宁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宁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了养殖废弃物得发酵,完善了废弃物条垛式发酵工艺,完善了生物有机肥生产工艺,制定了生物有机肥的生产规程,参与了参与有机肥的生产与推广,覆盖面积涉及全省及周边地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促进了生态养殖可持续发展。拥有国家发明授权专利3项。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抗鸽痘中药组合物及其口服液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0910025757.5金陵科技学院戴鼎震;蒋加进;陈钟鸣;杜改梅;甘黎明;关升起;李志源;张姝;谈亦奇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抗鸽热应激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剂盒中国ZL201010512627.7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薛茂云;戴鼎震;李小华;刘萍;杨爱萍;丁天明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分解鸽子羽毛的地衣芽孢杆菌及其应用中国ZL201410127256.9金陵科技学院方光远;茅慧华;戴鼎震;蒋加进;张姝
4授权发明专利鸽圆环病毒的LAMP检测试剂盒中国ZL201310687257.4金陵科技学院杜改梅;刘茂军;陈熠夕;罗碧平;胡志华;晏文梅;蒋加进;戴鼎震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抗鸽毛滴虫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口服液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0910033145.0金陵科技学院张姝;谈亦奇;蒋晓;李志源;戴鼎震;杜改梅;蒋加进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型水产微囊开口饵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中国ZL201410132158.4金陵科技学院陈涛;茅慧华;戴鼎震;方光远;程泽信;蒋加进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鸽子体表寄生虫的涂膜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275224.9金陵科技学院;江苏欧克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甘黎明;王佳;戴鼎震;仇明生;程泽信;张志成;武毅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肉鸽保健砂及其使用方法中国ZL201310542951.6扬州大学丁家桐;王莹;俞礼怀;路璐;曹伟;贾梁良;贺姣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鸽疱疹病毒的检测试剂盒中国ZL201210435834.6金陵科技学院薛媚;张志成;戴鼎震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能够抑制土传病害的秸秆腐熟剂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612137.8南京宁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吴昊;梁晓辉;陈立华;管永祥;梁永红;邵孝侯;薛平
进步奖戴鼎震,赵宝华,杨海明,茅慧华,方光远,陈涛,薛茂云,王莹,周生,陈俊红,俞燕,蒋加进,杜改梅,徐世永,梁乐缤,李建梅,胡志华,邓凯东,龙小军,梁晓辉金陵科技学院,扬州大学,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南京宁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教育厅
2250819-401 建筑垃圾用于老矿区塌陷地处理技术的应用
项目名称建筑垃圾用于老矿区塌陷地处理技术的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大汉建设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广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徐州,当视察完徐州后花园贾汪后指示,要将老矿区建设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去。2018年10月,徐州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徐州的老矿区塌陷处理,有四大关键技术,一是对塌陷区的深淤泥的处理,二是采煤后废弃的井巷的填充,三是施工时对塌陷地周围进行支护,防止施工过程中产生塌陷现象,四是对淤泥脱水技术。老矿区塌陷地深淤泥处理技术是本项目的核心技术,申报的专利有“老矿区深淤泥的处理构造” (专利号:ZL201720745051.6)和“老矿区深淤泥的处理构造及其施工方法”(专利申请号:201710491622.2,实质性审查阶段),是将建筑垃圾用于老矿区塌陷地深淤泥处理的方法,既解决了建筑垃圾排放、淤泥的排放、处理难题,又解决了城市中回填土短缺的难题。目前,国内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经常进行房屋拆迁与房屋建设。房屋拆迁时,将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的处理将会造成污染。处理的费用一般比较昂贵。据调查了解,建筑垃圾运输费用根据运输距离的不同仅运输费用就达15-300元/吨不等,加上处理费用,每吨约为100-400元。对废弃井巷进行处理,采用的是灌填的方法,利用采煤原有的管道,用以建筑垃圾为主的灌填料对废弃井巷进行填充,难点是在井下的阀门必须到井下操作,容易发生危险。与此同时,在徐州及全国的老矿区,由于采矿需要,在地下开采了很多井巷,这些被废弃的井巷由于当时的支撑就简陋,外加常年无人问津,井巷坍塌导致地面大面积塌陷;这些塌陷部位有的在地面形成坑槽,有的成了深陷的泥潭,坑底的淤泥有的达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深,这些泥潭由于淤泥深,危及村庄、住户、行人与车辆安全。处理时必须对周边进行支护加固。塌陷地有大量淤泥需要进行处理,处理难度较大,费用也较高,据调查了解,由于淤泥含水率一般都在95%-98%,而淤泥填埋时的含水率必须低于60%,否则,填埋淤泥的垃圾场立即报废,故垃圾处理厂,大多拒绝接受处理淤泥。每吨淤泥将含水率降到60%以下时的费用需要500元以上,再加上处理费用,每吨淤泥的处理费用就高达500-600元。采用就地处理可节约大量淤泥处理费用。自本项目技术研发以来,先后在15个项目上进行了应用,共新增产值与新增销售额70.2685亿元,处理污泥2534159.65立方米,处理建筑垃圾4739842.92立方米,降低污泥处理费用6756.26亿元,降低垃圾处理费用1609.311亿元,施工单位获得经济效益3.4258亿元。本课题提供的建筑垃圾用于老矿区塌陷地的处理方法,包括对废弃井巷的灌填、对塌陷地周围支护以及对塌陷地深淤泥的处理,授权发明专利15件,实用新型4件,发表论文1篇,形成工法4项。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宋功业教授九州职业技术学院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本项目的策划者、组织者、专利技术的主要发明人,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者。对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与本项有关的15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的第一发明人,已经发表的相关论文的第二作者,与项目相关工法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2胡永工程师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大汉建设实业集团本项目的主要研究者,江苏大汉建设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相关项目的组织者、技术负责人。对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与本项有关的3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实施组织者,与项目相关的2项工法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3杨艳工程师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大汉建设实业集团本项目的主要研究者,江苏大汉建设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相关项目的经营者、签约人。对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与本项有关的3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实施参与者,与项目相关的2项工法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4沈春雷高级工程师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本项目的主要研究人,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本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对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与本项有关的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实施的组织者,已经发表的相关论文的第一作者。
5王广辉高级工程师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本项目的主要研究人,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本项目的经费提供人、技术推动人。对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与本项有关的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实施的主要参与者。
6王广经高级工程师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本项目的主要研究者,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相关项目的组织者、推动者。与本项有关的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实施的主要参与者。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深淤泥的地基处理构造中国ZL201720745051.6九州职业技术学院宋功业
2授权发明专利地面控制井下分流的管道阀门中国ZL201610189411.9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宋功业
3授权发明专利双管供料单管出料的转换阀门中国ZL201610189409.1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宋功业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冲水捞渣的钻孔灌注桩清渣装置与清渣方法中国ZL201610172442.3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宋功业
5授权发明专利清理空心桩内泥土的装置与清理方法中国ZL201510668496.4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宋功业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槽清土装置与清土方法中国ZL201510365429.5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宋功业
7授权发明专利钻孔灌注桩沉渣装置及使用方法中国ZL201510352164.5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宋功业
8授权发明专利建筑垃圾挤淤黄河截流方法中国ZL201310471464.6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宋功业
9授权发明专利井架吊盘防坠装置中国ZL201410056126.0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宋功业
10授权发明专利干法成孔灌注桩快速施工方法中国ZL201210299760.8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宋功业
进步奖宋功业,胡永,杨艳,沈春雷,王广辉,王广经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大汉建设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广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2260819-402 矿物掺合料自密实混凝土耐久性研究与应用
项目名称矿物掺合料自密实混凝土耐久性研究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苏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九州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诚意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江苏南通三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自密实混凝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日本首先发明并应用,其关键技术是通过掺加高效减水剂和矿物掺和料,在低水胶比条件下大幅度提高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同时保证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的粘聚性和稳定性,防止泌水和离析。目前自密实混凝土的设计已经到了兴盛的阶段,从理论研究到设计方法再到施工应用都有着相对成熟的方案和方法,但其耐久性问题却日益突出。导致混凝土劣化的重要原因是钢筋锈蚀,特别在混凝土抗碳化性能不是很好的情况下,钢筋腐蚀更加严重,氯盐侵蚀和硫酸盐侵蚀都是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重要内容。矿物掺合料自密实混凝土可形成比较致密的结构,且显著改善了新拌混凝土的泌水性,避免形成连通的毛细孔,因此可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同理,由于水泥石结构致密,二氧化碳难以侵入混凝土内部,所以,矿物掺合料自密实混凝土也具有优良的抗碳化性能。耐久性问题最典型的就是混凝土碳化和钢筋腐蚀,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有:养护龄期以及矿粉的掺法和掺量对矿物掺合料自密实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以及混凝土内钢筋腐蚀状态检测探头新型装置。经过近200天的试验研究得出:矿物掺合料等量取代水泥不仅节约成本,而且在养护龄期98d左右时抗碳化性能明显提高,矿粉是最佳的矿物掺合料,已在实际工程中推广使用。由于矿物掺合料对自密实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存在正负效应,通过试验可知单掺16%的矿粉对混凝土抗碳化能力的综合影响较好,在实际工程中适量掺入矿粉,既提高了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改善了其和易性能,也不会对其抗碳化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是值得推广使用的较合理的矿物掺合料,为工程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指导依据和理论基础。矿物掺合料用于商品混凝土公司自密实混凝土的生产,三年来共节省费用990万元。施工中应用了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方便施工,缩短了工期,减少了工程质量通病,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节约费用360万元。一种自制埋置式检测混凝土内部钢筋腐蚀状态的装置及检测方法是为检测混凝土内钢筋腐蚀状态而设计的,埋置式检测混凝土内部钢筋腐蚀状态的装置由检测探头、导线、穿线埋管、检测分析仪组成的。检测探头埋设在混凝土构件中,工作电极、参比电极、辅助电极通过导线分别与检测分析仪联通,导线穿过埋在构件混凝土中的穿线埋管将工作电极、参比电极、辅助电极与检测分析仪连成整体。工作电极是用以贴近被检测钢筋的短柱状部件,参比电极是截面为弧形的片状部件,辅助电极是板状部件,本发明外形小巧,方便携带,能够埋置于混凝土内实时检测钢筋腐蚀状态,便于结构安全可靠度分析和使用寿命预计。目前已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另外,1项发明专利正在实质性审查中,这两项专利解决了混凝土内钢筋腐蚀状态检测装置的问题。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晟文副教授九州职业技术学院九州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发起人,研究矿物掺合料自密实混凝土耐久性,通过碳化试验和钢筋腐蚀检测试验,得出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方法,用于工程实际中获得较大的技术经济效益。主要发明人,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埋置式检测混凝土内部钢筋腐蚀状态的装置及检测方法》(专利号201810671105.8)和授权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检测混凝土内钢筋腐蚀状态的探头》(专利号ZL201820991490.X),投入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以上。
2张建清副教授九州职业技术学院九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矿物掺合料自密实混凝土耐久性试验中进行了大量工作,包括碳化试验和钢筋腐蚀检测试验,辅助完成数据分析,对研究结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主要检测、制作人。投入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以上。
3汤国芳高级工程师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诚意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诚意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项目在江苏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诚意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应用的主要负责人,碳化试验和钢筋腐蚀检测试验的主要辅助者,配合比的研究,矿物掺合料自密实混凝土的制作,用于工程实际中获得较大的技术经济效益。投入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以上。
4张程工程师江苏南通三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通三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在江苏南通三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主要负责人,实施方案的审批人,负责项目实施规划以及总体施工组织与管理。投入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以上。
5王道平工程师江苏南通三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通三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在江苏南通三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工程主要负责人,负责项目实施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投入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以上。
6高忠英高级工程师江苏中联铸本混凝土有限公司江苏中联铸本混凝土有限公司对项目碳化试验和钢筋腐蚀试验的试验方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配合比的选择以及试件试配的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在试验检测以及数据分析中给予了软硬件支持。投入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以上。
7王智勇工程师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对项目碳化试验和钢筋腐蚀试验的试件制作、试验方案的删选上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配合比的选择、试件试配、试验检测以及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投入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以上。
8曹雨助理工程师中如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如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对项目碳化试验和钢筋腐蚀试验的试件制作、试验检测以及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投入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以上。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检测混凝土内钢筋腐蚀状态的探头中国ZL201820991490.X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李晟文
2申请发明专利埋置式检测混凝土内部钢筋腐蚀状态的装置及检测方法中国201810671105.8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李晟文
进步奖李晟文,张建清,汤国芳,张程,王道平,高忠英,王智勇,曹雨九州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诚意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江苏南通三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厅
2270893-401 大型海湾河口复杂水沙与通航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大型海湾河口复杂水沙与通航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中国计量大学
项目简介我国港航建设快速发展,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港,然而船舶大型化对港区航道水深提出了更高要求,“浅水深用”通航难题亟待解决,水沙是其中关键。项目以大型乐清湾和长江口等为典型,开展复杂水沙和港区航道水深改善的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成果。(1)构建了海湾河口粘性非均匀沙冲淤模式,提出确定非均匀沙基本参数的新方法和基于灰色Markov链的疏浚槽回淤预报方法,发展了河口潮流泥沙模型,同时为乐清湾浅水深用建设深水泊位提供了科学依据。研发了迎风-中心差分格式的高精度水-沙-床全耦合数学模型,能准确捕捉河口激波和间断。基于粘性沙流变试验建立了波流作用下河口粘性沙冲淤模型,揭示了粘性沙的强耗散作用机制。(2)基于积分形式连续方程和二维阻力公式及时变水流挟沙能力公式,建立了分汊河口水力几何形态理论关系,提出河口汊道平衡水深概念,据以揭示了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量居高不下的机理。获得平衡水深为分流比的2/7次方函数关系,计算出长江口拦门沙平衡水深与长期实测自然水深相一致。提出了一种航道演变理论模型,发现不同引水引沙量和河宽条件可导致多种非线性变化的纵向河床形态,揭示了引水引沙对航道水深与河床形态的复杂影响。(3)提出考虑泥沙减阻的潮波理论模型,阐明了高含沙环境下河口潮流-泥沙-地形的相互作用机制,支持了新水沙条件下钱塘江和长江口等河口研究和治理。考虑粘性沙的侵蚀沉积,分析喇叭形河口内沙坎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揭示了TM处强烈淤积、上下游冲刷从而形成河口沙坎的机制。(4)揭示了潮滩面积和坡度等参数变化影响海湾纳潮量、潮汐不对称和对流扩散过程进而影响泥沙输移的机理。建立了耦合水沙动力和岸滩演变的跨尺度数值模型,分析了已建工程对海湾水沙动力环境的影响机理。项目发表论文36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22篇,10篇代表性论文SCI引用48次;申请专利6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2项,授权软件著作2件。本项目成果应用新增利润为4.26亿元,新增税收为2.16亿元,项目成果不仅丰富了海湾与河口粘性非均匀沙的输移理论,而且为乐清湾港区浅水深用、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原因分析和海湾合理开发利用等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孙志林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主持本项目全面研究,负责总体思路构建和技术指导,对创新点一和创新点二有重要贡献。建立了考虑粘性非均匀沙临界侵蚀-沉积切应力的冲淤模式和疏浚槽回淤预报公式,提出非均匀沙基本参数的解决方法,发展了河口泥沙数学模型。基于积分形式连续方程、二维阻力关系和时变水流挟沙能力公式,构建了分汊河口水力几何形态关系,提出河口平衡水深概念,从理论上揭示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淤积的机理,为长江口航道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发表本项目相关论文10篇,其中SCI/EI论文6篇,专利1项和软件著作1件。
2黄赛花副教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本人在项目中担任主要技术负责人,在主要学科中发现大型海湾浅水深用开发中泥沙回淤兼备趋势性和波动性变化特征;主要贡献为针对浅水深用开发项目,首次提出将马尔科夫随机理论用于泥沙回淤预测,合作开发了既满足趋势性又考虑到回淤波动不确定性的时序分析—马氏链预测模型,基于绿色开发的大型海湾港航资源综合评估系统;参与发表论文专著3篇(港口吞吐量的马氏链-时序分析预测,排名第3,黏性非均匀沙的冲刷,排名第3,大型海洋倾倒区悬浮物迁移扩散的数值模拟,排名第4),获发明专利2项,参与发表了软件著作1项(灰色马尔科夫链预报程序,排名第4)。
3李薇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基于非饱和输沙理论,研发了迎风-中心结合的高精度高效率数值格式,建立了能准确捕捉河口激波和间断的水-沙-床数学模型(*Li et al. 2013,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支持了创新点1成果;基于航道演变理论模型,发现不同的引水引沙量和河宽条件可导致多种非线性变化的纵向河床形态,揭示了引水引沙对航道水深与河床形态的复杂影响(*Li et al. 2014,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支持了创新点1成果;推导了考虑泥沙减阻效应的潮波理论模型,成功应用于大型浑浊河口的潮波计算(李薇等,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支持了创新点2成果。
4夏乐章讲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本人首次使用分数阶Maxwell模型描述淤泥本构,以比传统模型更少的参数较准确地描述的淤泥的流变特征,发表SCI论文1篇(Fractional-order Maxwell model of seabed mud and its effect on surface-wave damping)。基于淤泥流变模型给出的浅水Boussinesq型方程组,可用于以浮泥为代表的粘弹性淤泥与浅水波的相互作用,发表SCI论文1篇(A study of wave attenuation over a Maxwell model of a muddy bottom)。淤泥本构模型的构建及浅水波泥相互作用的理论工作为项目中数值模型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创新点1有贡献,共计发表SCI论文2篇)。
5许丹助理研究员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基于时变水流挟沙能力公式结合水流阻力公式和无因次宽深比关系研究分汊河口水力几何形态关系;针对潮流与径流相比起主要作用的河口,在进一步考虑涨落潮流综合挟沙能力基础上研究潮流主控河段水力几何形态关系;通过数值模拟手段获得多方案条件下水动力场和床面冲淤分布,据以分析大型海湾河口复杂水沙条件下航道治理关键技术可行性,提出优化规划和实施方案。发表SCI论文1篇,EI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1篇。
6李莉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基于海洋动力学数值模型,耦合了水沙密度和絮凝沉降过程,考虑底边界层化和浮泥特征,考虑河口海岸人类活动,开发了适用于河口细颗粒泥沙的耦合浮泥-密度场-潮滩形态的跨尺度数值计算模型,提高了河口海岸高浊度泥沙数值模拟方面的技术。揭示潮滩的位置、面积、坡度等参数变化,影响潮滩纳潮量、对流和耗散过程,进而影响潮汐不对称特征和泥沙输移机理,为大型海湾河口复杂水沙与通航关键技术提供水沙动力过程和航道设计管理的科学依据。发表SCI论文3篇。
7赵海涛教授级高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开展航道回淤研究的应用技术研究,发明了疏浚淤泥处置新方法等2项发明专利,为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8张火明副教授中国计量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参与本项目研究,负责开发软件著作2件(灰色马尔科夫链预报程序V1.0;港湾选址评价系统V1.0)。对本项目创新点1有一定贡献。
9祝丽丽工程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负责非均匀沙水槽试验,为粘性非均匀沙临界侵蚀和沉积公式的建立提供试验依据,以第一完成人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
10周大成讲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对乐清湾和象山港的潮流泥沙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健康海湾的概念,着重从海湾水流泥沙方面进行了阐述。发表SCI论文1篇。
11倪晓静工程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协助开展非均匀沙分级沉速、分级挟沙能力等参数的理论推导,发展粘性非均匀沙河口潮流泥沙模型。合作发表论文1篇。
12罗晶讲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参与研发河口潮流泥沙输移数值模拟,参与疏浚淤泥处置装置的设计研发,分别以第二和第三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2项。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港口淤泥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中国ZL 2016 1 0305050.X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赵海涛,罗晶,黄赛花,陈晓东,欧剑
2实用新型专利可拆卸高精度连续取沙推移质输沙率测量装置中国ZL 2017 2 0499869.4浙江大学祝丽丽、郭立恒、孙志林、黄赛花、章军军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灰色马尔科夫链预报程序V1.0中国2014 SR068277中国计量大学张火明,洪文渊,孙志林,黄赛花
4授权发明专利多功能防波堤中国ZL 2016 1 0633405.8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赵海涛,王威,罗晶,黄赛花,谢华伟,李东风,冯建江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港湾选址评价系统V1.0中国2014 SR079788中国计量大学张火明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高效航道疏浚泥处理装置中国ZL 2014 200900743.8浙江大学黄赛花,赵海涛,祝丽丽
进步奖孙志林,黄赛花,李薇,夏乐章,许丹,李莉,赵海涛,张火明,祝丽丽,周大成,倪晓静,罗晶浙江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大学
2280893-402 高档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方法与工具集及应用
项目名称高档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方法与工具集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杭机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高档数控机床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基础制造装备,对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针对我国机床制造企业设计薄弱、缺乏先进设计工具支撑等问题,项目组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课题资助下,开展了高档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方法与工具集及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创新成果1:高档数控机床整机工艺需求参数转化与方案智能设计方法。构建了刀具-加工曲面多体运动模型,实现工艺需求映射的机床运动链方案设计、多性能融合布局设计等技术突破,设计研发了HTM-35GE动梁龙门五面加工中心,打破了国外大型精密动梁五面体龙门加工中心垄断,X/Y/Z轴进给速度由3m/min提高到8-10m/min。创新成果2:精密主轴系统热力误差耦合分析与动态回转精度设计方法。构建了考虑制造误差、工况条件及零部件变形的精密主轴回转精度分析模型,突破了热诱导预紧力和粘温效应的主轴-轴承动态热分析方法,耦合轴承回转误差与零部件变形等获得主轴的动态回转精度,分析精度超越Romax等国外知名主轴设计分析软件,设计研发了MGK1420机床主轴,实现主轴回转精度1μm以内, TGK46100机床主轴寿命比优化前提升了48.8%。创新成果3:高档数控机床大惯量动件力传递优化与精密进给设计技术。提出了基于动梯度粘滑特性的动件爬行特征判定方法,实现了重载低速大范围的静压导轨低摩擦副高精度控制,设计研发了BVTM1250立式铣车复合加工中心,静压转台重量减轻20%以上,转台平面跳动由0.02mm提高到0.01mm,转台热浮升变形由0.2mm提高到0.05mm。创新成果4:自主研发了行业首创的高档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与分析工具集,包括整机设计、主轴设计、进给系统设计、支承件设计等;构建了高档数控机床数字样机与性能实验集成平台、数控机床云模式设计资源共享数据库;形成了11个高档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与分析规范。项目研发了HTM-35GE动梁龙门五面加工中心、VTM200/F5车铣复合加工中心、BVTM1250立式铣车复合加工中心、HTM-25BF60高架桥式五轴高速铣削中心等重大装备系列产品,实现了6大类10个系列机床的产业化。项目成果在一批国家机床制造骨干企业及机床使用企业得到成功应用,如西飞航空铝合金薄壁件、南车V型柴油机缸体、哈电核电主泵电机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关键部件精密加工。项目通过钟掘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验收,技术与应用成果得到专家一致好评;国家04重大专项负责人、首席科学家卢秉恒院士对项目进行技术鉴定,认为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工艺需求智能转化、整机自适应布局设计、支承件力传递优化设计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61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30项,发表学术论文138篇。应用项目技术,近三年新增销售收入21.98亿元,新增利税4.45亿元。项目突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档数控机床设计技术封锁,研发的机床产品成功替代进口,对提高我国数控机床行业数字化设计与分析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谭建荣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1.负责项目总体方案与总体设计。本项目占其工作量70%。2.提出并实现了精密主轴系统热力误差耦合分析与动态回转精度设计方法(本项目创新2),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明专利3、22、26、29)。3.负责高档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与分析工具集研发(本项目创新4)。4.负责完成项目技术在曲面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开发中应用。
2张树有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1.负责项目技术实施方案。本项目占其工作量70%。2.提出并实现了高档数控机床整机工艺需求参数转化与方案智能设计方法(本项目创新1),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4项(发明专利1、11、14-25)。3.负责数控机床云模式设计资源共享数据库与设计知识库构建。4.负责完成项目技术在磨削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开发中应用。
3王立平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1.负责高档数控机床整机动静刚度分析。本项目占其工作量70%。2.提出并实现了高档数控机床大惯量动件力传递优化与精密进给设计技术(本项目创新3),申请/授权发明专利9项(发明专利4、30-33、38-41)。3.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整机机电耦合动力特性设计与分析工具研发。4.负责完成项目技术在高精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开发中应用。
4李宝童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负责高档数控机床主轴系统设计优化。本项目占其工作量70%。2.提出并实现了精密主轴系统热力误差耦合分析与动态回转精度设计方法(本项目创新2),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明专利5、42、43),软著1项(软著3)。3.完成高档数控机床主轴动静热设计与分析工具研发。4.负责完成项目技术在高精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开发中应用。
5马雅丽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1.负责高档数控机床支承件结构拓扑优化。本项目占其工作量70%。2.提出并实现了高档数控机床大惯量动件力传递优化与精密进给设计技术(本项目创新3),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明专利6、49),软著6项(软著16-21)。3.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支承零件拓扑优化设计工具研发。4.负责完成项目技术在复合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开发中应用。
6赵永胜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1.完成高档数控机床静压转台设计分析。本项目占其工作量70%。2.提出并实现了高档数控机床大惯量动件力传递优化与精密进给设计技术(本项目创新3),授权发明专利7项(发明专利50、56、57、59、62-64),软著6项(软著22-27),完成高档数控机床静压支承进给系统设计与分析工具研发。3.参与完成项目技术在重载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应用实施。
7程寓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1.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直线进给系统设计分析。本项目占其工作量70%。2.提出并实现了高档数控机床大惯量动件力传递优化与精密进给设计技术(本项目创新3),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明专利8、65-71),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直线进给系统设计与分析工具研发。3.参与完成项目技术在磨削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应用实施。
8黄玉美教授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1.负责高档数控机床数控转台设计优化。本项目占其工作量70%。2.提出并实现了高档数控机床大惯量动件力传递优化与精密进给设计技术(本项目创新3),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明专利9、72、73)。3.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滚动支承回转进给系统设计与分析工具研发。4.负责完成项目技术在曲面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开发中应用。
9关立文研究员清华大学清华大学1.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整机整机动静刚度分析。本项目占其工作量70%。2.提出并实现了高档数控机床大惯量动件力传递优化与精密进给设计技术(本项目创新3),申请/授权发明专利6项(发明专利4、33、38-41),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整机机电耦合动力特性设计与分析工具研发。3.参与完成项目技术在高精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应用实施。
10张广鹏教授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1.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数控转台设计优化。本项目占其工作量70%。2.提出并实现了高档数控机床大惯量动件力传递优化与精密进给设计技术(本项目创新3),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明专利9、72),软著3项(软著28-30),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滚动支承回转进给系统设计与分析工具研发。3.参与完成项目技术在曲面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应用实施。
11裴世源讲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完成高档数控机床主轴系统设计优化。本项目占其工作量70%。2.提出并实现了精密主轴系统热力误差耦合分析与动态回转精度设计方法(本项目创新2),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明专利44、45),软著3项(软著4-6),完成高档数控机床主轴动静热设计与分析工具研发。3.参与完成项目技术在高精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应用实施。
12张永存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1.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支承件结构拓扑优化。本项目占其工作量70%。2.提出并实现了高档数控机床大惯量动件力传递优化与精密进给设计技术(本项目创新3),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明专利46-48),软著9项(软著7-15),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支承零件拓扑优化设计工具研发。3.参与完成项目技术在复合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应用实施。
13殷增斌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1.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双驱直线进给系统设计分析,本项目占其工作量60%。 2.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动热耦合特性的双驱动直线进给系统设计方法(本项目创新3),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直线进给系统设计与分析工具研发。3.参与完成项目技术在磨削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应用实施。
14杨聪彬助理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1.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静压转台设计分析。本项目占其工作量70%。2.提出并实现了高档数控机床大惯量动件力传递优化与精密进给设计技术(本项目创新3),授权发明专利1项(发明专利7),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静压支承进给系统设计与分析工具研发。3.参与完成项目技术在重载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应用实施。
15董维新高级工程师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1.负责项目技术在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应用实施,负责曲面类/磨削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本项目占其工作量65%。2.负责精密主轴系统热力误差耦合分析与动态回转精度设计方法(本项目创新2),授权发明专利1项(发明专利74),实用新型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3)。3.负责完成曲面类/磨削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
16方丽照高级工程师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1.负责项目技术在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实施,负责重载类/复合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本项目占其工作量65%。2.负责高档数控机床大惯量动件力传递优化与精密进给设计技术等技术创新(本项目创新3),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3.负责完成重载类/复合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
17田亚峰工程师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1.负责项目技术在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实施,负责高速类/高精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本项目占其工作量65%。2.负责高档数控机床整机工艺需求参数转化与方案智能设计方法等技术创新(本项目创新1),授权发明专利6项(发明专利10、76-79、81),实用新型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7-19)。3.负责完成高速类/高精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
18何亮工程师杭州杭机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杭机股份有限公司1.负责项目技术在杭州杭机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实施,负责磨削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本项目占其工作量65%。2.负责高档数控机床整机工艺需求参数转化与方案智能设计方法等技术创新(本项目创新1)。3.负责完成磨削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
19伊国栋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1.参与项目方案的技术实施,本项目占其工作量60%。2.参与研究实现了高档数控机床整机工艺需求参数转化与方案智能设计方法(本项目创新1)。3. 参与完成项目技术在磨削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开发中应用。
20杨建新副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1.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整机整机动静刚度分析。本项目占其工作量70%。2.参与研究了高档数控机床大惯量动件力传递优化与精密进给设计技术(本项目创新3),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整机机电耦合动力特性设计与分析工具研发。3.参与完成项目技术在高精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应用实施。
21王智助理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1.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支承件结构拓扑优化。本项目占其工作量70%。2.提出并实现了高档数控机床大惯量动件力传递优化与精密进给设计技术(本项目创新3),授权发明专利1项(发明专利6),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支承零件拓扑优化设计工具研发。3.参与完成项目技术在复合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应用实施。
22张彩霞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1.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静压转台设计分析。本项目占其工作量60%。2.参与研究了高档数控机床大惯量动件力传递优化与精密进给设计技术(本项目创新3),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静压支承进给系统设计与分析工具研发。3.参与完成项目技术在重载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应用实施。
23汪惠芬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1.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直线进给系统设计分析。本项目占其工作量70%。2.提出并实现了高档数控机床直线进给系统静动热分析技术(本项目创新3),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直线进给系统设计与分析工具研发。3.参与完成项目技术在高精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应用实施。
24杨新刚副教授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1.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数控转台设计优化。本项目占其工作量70%。2.提出并实现了高档数控机床大惯量动件力传递优化与精密进给设计技术(本项目创新3),授权发明专利1项(发明专利73),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滚动支承回转进给系统设计与分析工具研发。3.参与完成项目技术在曲面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应用实施。
25魏敏工程师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1.完成项目技术在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应用实施,完成曲面类/磨削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本项目占其工作量65%。2.完成精密主轴系统热力误差耦合分析与动态回转精度设计方法(本项目创新2)。3.完成曲面类/磨削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
26刘海顺工程师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1.完成项目技术在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实施,完成重载类/复合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本项目占其工作量65%。2.完成高档数控机床大惯量动件力传递优化与精密进给设计技术等技术创新(本项目创新3),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3.完成重载类/复合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
27徐林波工程师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1.完成项目技术在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实施,完成高速类/高精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本项目占其工作量65%。2.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整机工艺需求参数转化与方案智能设计方法等技术创新(本项目创新1),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15-16)。3.完成高速类/高精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
28周哲平高级工程师杭州杭机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杭机股份有限公司1.完成项目技术在杭州杭机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实施,完成磨削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本项目占其工作量65%。2.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整机工艺需求参数转化与方案智能设计方法等技术创新(本项目创新1)。3.完成磨削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
29刘亚峰工程师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1.参与完成项目技术在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应用实施,参与完成曲面类/磨削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本项目占其工作量65%。2.参与完成精密主轴系统热力误差耦合分析与动态回转精度设计方法(本项目创新2),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3)。3.参与完成曲面类/磨削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
30张菊工程师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1.参与完成项目技术在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实施,参与完成重载类/复合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本项目占其工作量65%。2.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大惯量动件力传递优化与精密进给设计技术等技术创新(本项目创新3),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明专利75)。3.参与完成重载类/复合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
31邬伟军工程师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1.参与完成项目技术在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实施,参与完成高速类/高精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本项目占其工作量65%。2.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整机工艺需求参数转化与方案智能设计方法等技术创新(本项目创新1),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明专利10、80),实用新型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7-14)。3.参与完成高速类/高精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
32刘晓健助理研究员浙江大学浙江大学1.参与研究项目技术路线方案。本项目占其工作量65%。2.参与研究了高档数控机床整机工艺需求参数转化与方案智能设计方法(本项目创新1),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明专利22)。3.参与成项目技术在复合类、曲面类数控机床重大装备开发中应用。
33高一聪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1.参与项目技术方案的实施工作。本项目占其工作量70%。2.参与研究了高档数控机床整机工艺需求参数转化与方案智能设计方法(本项目创新1),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明专利12-13、25、28)。3.参与完成数控机床云模式设计资源共享数据库与设计知识库构建。
34李瑞森中级浙江大学浙江大学1.参与研究了高档数控机床整机工艺需求参数转化与方案智能设计方法(本项目创新1)。2.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与分析工具集研发(本项目创新4)。
35王琪瑞其他浙江大学浙江大学1.参与项目技术方案的实施工作。本项目占其工作量60%。2.参与研究了高档数控机床整机工艺需求参数转化与方案智能设计方法(本项目创新1),授权发明专利1项(发明专利2)。3.参与完成数控机床云模式设计资源共享数据库与设计知识库构建。
36王阳其他浙江大学浙江大学1.参与研究项目技术路线方案,参与研究了高档数控机床整机工艺需求参数转化与方案智能设计方法(本项目创新1),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明专利17)。2.参与完成高档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与分析工具集研发(本项目创新4)。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于脑机交互的产品设计文档数据的实时推送处理方法中国ZL201511003050.6浙江大学张树有;梁野
2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刀轴离散化可行域的高速加工刀轴光顺方法中国ZL201710301544.5浙江大学冯毅雄;王琪瑞;王绪鹏
3授权发明专利数控机床主轴零件的寿命同步控制方法中国ZL201310135866.9浙江大学高一聪;冯毅雄;谭建荣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直线进给系统动态特性综合测试实验装置中国ZL201210404440.4清华大学王立平;李铁民;姜峣;吴军;关立文;王妍智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机床主轴的流固热耦合数值仿真方法中国ZL201110002309.0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瑞特快速制造工程研究有限公司李宝童;洪军;张进华;杜飞;郭俊康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立式加工中心机床箱体类支承件结构的建立方法中国ZL201310273545.5大连理工大学王德伦;马雅丽;董惠敏;钱峰;孙守林;申会鹏;王智;丁尚;盛永明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定量式静压转台优化设计方法中国ZL201410251463.5北京工业大学杨聪彬;刘志峰;湛承鹏
8授权发明专利滚动支撑直线进给系统静、动态特性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中国ZL201310106101.2南京理工大学汪振华;袁军堂;丁喜合;黄俊;翁建光;程寓;胡小秋;董香龙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滚动直线导轨副结合部静刚度测试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410288802.7西安理工大学张广鹏;王佳丽;袁冲;冯驰;黄玉美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定梁龙门五面体Z横梁结构中国ZL201310208375.2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王焕卫;邬伟军;田亚峰;梁伟明;项军波
进步奖谭建荣,张树有,王立平,李宝童,马雅丽,赵永胜,程寓,黄玉美,关立文,张广鹏,裴世源,张永存,殷增斌,杨聪彬,董维新,方丽照,田亚峰,何亮,伊国栋,杨建新,王智,张彩霞,汪惠芬,杨新刚,魏敏,刘海顺,徐林波,周哲平,刘亚峰,张菊,邬伟军,刘晓健,高一聪,李瑞森,王琪瑞,王阳浙江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杭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2290893-403 城市排水系统溢流排放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城市排水系统溢流排放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市政设施监管中心,杭州市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国务院颁布的《水十条》中明确提出2020年城市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总体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为此,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已成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海绵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污染控制难度极大、治理后反弹风险极高,主要表现在:①城市降雨径流面源污染及混接污水通过城市分流制雨水系统直接排入水体,次降雨径流平均COD、SS污染浓度分别高达250mg/l、340mg/l以上;②城市合流制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污染排放,次降雨平均COD浓度高达400mg/l,冲击负荷甚至高达1000mg/l以上,其中60%以上的污染来源于管道旱季沉积物。这些溢流排放污染由于点多面散、过程随机,控制难度极大,已成为城市黑臭水体的主要成因和治理后反弹的根源,“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关键在排口”成为行业专家的共识。因此,开展城市排水系统溢流排放污染的控制对改善水环境质量、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建设海绵城市意义重大。本项目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科技创新团队,针对城市排水系统开展了溢流排放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创新点如下:1.发展了沉积物运动输移理论,建立了排水系统含有机质沉积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的起动条件和运动规律,形成了用于指导沉积物管理的定量起动判别方法,据此研发了基于自虹吸原理的合流制排水系统沉积物控制技术和设备,实现表层高污染沉积物的全部清除,不但降低了排水管道中的沉积风险,也削减了雨季溢流排放的污染负荷。2.发明了溢流排放污水悬浮颗粒(SS)沉速分级技术和设备,首次提出了基于沉速分级的SS净化技术设计理论。研发了分流制雨水排水系统污染排放末端控制的旋流格栅技术、轻质填料过滤技术、高效斜板沉淀技术等小型分散式原位物理净化技术,形成了适应多样化排口需求的分流制雨水系统末端污染物理截控技术体系和装备,SS去除率达到了65%以上。3.揭示了生态净化设施多孔介质渗滤过程中的堵塞机理及介质内物理(或生物)堵塞、污染物降解和水动力条件的多场耦合效应,进一步揭示了植物根系、填料形态与粒径、水质特征、水力负荷等因素对堵塞发生发展的内在关系与机制,据此建立了堵塞防控理论,研发了多样化的基于堵塞防控的溢流排放污染物原位生态净化技术,COD、总氮和总磷等污染物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8%、35%和60%以上。本项目授权发明专利9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32篇,形成地方导则/指南4部,培养研究生40人,建设示范工程4项,已在130个工程项目设计中得到推广应用。项目成果有力地支撑了嘉兴“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设,助力了嘉兴“十三五”治水目标的实现。项目研发成果也为杭州新塘河等河道治理提供了技术途径,将新塘河与大农港水质分别从劣V类提升到了IV和V类。项目成果可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以及1861条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与成效巩固提供技术支持,为城市水环境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土乔教授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2015年7月起任中国计量大学党委书记。项目总负责人,组织创建了浙江省饮用水安全保障与城市水环境治理科技创新团队。指导实施了项目的设计和技术路线的构建,发展了高有机沉积物冲刷起动的运动理论(创新点1),提出了排放口污染末端物理控制的技术手段和可行性方案(创新点2);在项目实施、关键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应用等起到了核心作用。发明专利1-4,论文1、3、7、10。
2张仪萍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项目主要成员,作为特殊地质地貌城市高截污率雨污管网建设、改造和运行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课题的负责人,完成了排水管道沉积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冲蚀运动研究和自虹吸水清淤技术的研发(创新点1),完成了排放口末端污染截控技术的可行性设计和研究(创新点2),发明专利1-7,论文2-8。
3周永潮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项目主要成员,主要贡献为研究了合流制排水管道沉积物的运动规律,研发了自虹吸水力清淤装置(创新点1),设计并优化了排放口污染末端物理截控技术和设备,并开展了示范应用研究。发明专利1-7,论文5-8。
4周凌高级工程师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主要成员,开展了排水系统溢流排放污染生态控制技术研究,研发了结合生物强化的立体景观人工湿地系统,解决了溶解性有机物去除率低的问题(创新点3);开展了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工作,并结合应用情况对技术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发明专利8
5解明利高级工程师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主要成员,参与了生态处理技术研究,在研究和应用基础上,参与并完成了嘉兴市和浙江省多项导则、图集、规程的编制(创新点3),并将项目研究成果和专利产品转化和应用。发明专利9
6范华高级工程师杭州市市政设施监管中心杭州市市政设施监管中心项目主要成员,负责生态治理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并在应用基础上,总结凝练问题与经验,编制了技术指南【附件5.1】
7陈爱朝教授级高工杭州市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市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主要成员,负责排水管道清淤技术及末端物理截控技术的成果转化和应用,并在应用基础上,编制了相关地方标准【附件5.1】
8王浪高级工程师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主要成员,开展了排水系统溢流排放污染生态控制技术研究(创新点3);开展了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工作,并结合应用情况对技术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9黄屹高级工程师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成员,参与嘉兴排水系统溢流排放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生态治理方面,推动技术的标准化和养护的规范化(创新点2)。
10董卫华高级工程师杭州市市政设施监管中心杭州市市政设施监管中心项目组主要成员,协助参与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并针对生态处理技术方面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创新点3)
11张燕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项目组主要成员,从水源保护的角度指导了生态净化方案的优化和实施,开展了部分生态净化方面及末端物理截控方面的指导(创新点2和创新点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分流制雨水排水系统末端漂浮式过滤装置中国ZL 201510401302.4浙江大学张土乔 周永潮 张萍 张仪萍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分流制雨水排水系统悬浮物分离井中国ZL 201310286564.1浙江大学张土乔 张萍 周永潮 张仪萍 马妍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悬浮颗粒沉速分级装置和方法中国ZL 201510401571.0浙江大学张土乔、周永潮 张萍 张仪萍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分流制雨水排水系统末端雨水净化井中国ZL 201310280871.9浙江大学周永潮 张萍 张仪萍 马妍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排水管道格栅装置中国ZL 201410004396.7浙江大学周永潮 方磊 张萍 张仪萍 易文涛 白航 沈东杰 王钰丹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城市排水管道过流式格栅装置中国ZL 201410004452.7浙江大学周永潮 张仪萍 易文涛 张萍 于博海 白航 沈东杰 王钰丹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生物强化立体景观人工湿地系统中国ZL 201410814992.1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周凌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城市主干道路横断面优化系统及雨水处理方法中国ZL 201310341034.2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贤萍 解明利 黄屹 董玉良 姚忠民 林德高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截流深井自虹吸水力清淤装置中国ZL201010235591.2浙江大学周永潮 张仪萍 陈勇民 张土乔
进步奖张土乔,张仪萍,周永潮,周凌,解明利,范华,陈爱朝,王浪,黄屹,董卫华,张燕浙江大学,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市政设施监管中心,杭州市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2300893-404 农林废弃物类生物质流态化清洁高效燃烧技术及产业化
项目名称农林废弃物类生物质流态化清洁高效燃烧技术及产业化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中国环境保护集团有限公司,南通万达锅炉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理昂生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华西能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针对解决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环境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国家重大需求,该项目提出了原始创新的农林废弃物类生物质流态化清洁高效燃烧技术,形成了全新的技术流派,消纳了大量农林废弃物,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农林业废弃物年产量超过10 亿吨,其它途径利用总量不足50%,大量露天焚烧或丢弃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急需大量消纳利用新技术。燃烧能源化利用是目前可实现大规模利用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农林废弃物碱金属和氯含量普遍较高,燃烧利用存在着炉膛结渣、受热面沉积和腐蚀等瓶颈问题。丹麦水冷振动炉排技术是当时的唯一选择,但上述问题仍较严重,且燃料适应性差,燃烧效率偏低。针对我国农林废弃物特性复杂多变的特点,该项目提出了流态化清洁高效燃烧技术,主要 创新点如下: 创新点1、多温度窗口悬浮流化复合燃烧技术。突破常规流化床燃烧温度区间(高于850℃),将炉膛下部密相区和分离回送区域的燃烧温度控制在低于结渣温度的低温窗口(通常在750℃以下),在上部的悬浮区适当提高50-70℃以实现抑制床内物料聚团结渣的同时高效燃烧,突破了将流态化技术应用于高碱农林废弃物燃烧利用的最大瓶颈。 创新点2、高浓度窄筛分床料协同流化及高位拨控给料技术。通过高浓度重质窄筛分床料颗粒束缚夹带轻质生物质物料实现稳定流化燃烧及高效的气固分离回送,解决了非流化介质的生物质物料流化问题。发明了旋转拨棍布置棒状拨齿的高位拨控给料技术,解决了非规则形状的不同种类生物质的给料难题。 创新点3、三种主动调控方法耦合抑制受热面沉积腐蚀。通过中低温燃烧温度窗口控制、受热面烟气侧与工质侧参数匹配、灰沉积与冲蚀过程的平衡控制等主动方法耦合调控燃烧过程钾氯等碱金属相关物质的迁徙转化过程,实现灰相固氯留钾,同时控制受热面沉积及腐蚀过程,从根源上遏制积灰腐蚀问题。 该项目获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72篇,他引1464次。2007年应用于我国首个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节能宿迁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是国际上首个流态化燃用秸秆的生物质利用项目;采用该技术的粤电湛江项目是我国最大的生物质燃烧利用项目。该技术颠覆了学术界不能用流化床燃用秸秆类高碱生物质的论断,形成了以流态化清洁高效燃烧为核心的生物质燃烧利用成套技术,在碱金属问题的抑制、燃料适应性、燃烧效率、污染物排放和投资成本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引进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开创了新的技术流派,引领了产业发展。2014 年教育部组织的成果鉴定意见认为“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针对高碱生物质燃料的流态化燃烧、拨控式给料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应用于109台套生物质燃烧装置,其中10家应用单位近三年新增利润约7.2亿元,新增税收约5.1亿,新增产值约82亿元,创收外汇约3300万美元,利用了约1490万吨农林业废弃物,替代标准煤约57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430万吨、颗粒物约16万吨、CO约70万吨,增加农民收入约42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骆仲泱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 主持本项目的总体规划、技术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负责完成针对农林废弃物类生物质的流态化燃烧方案研究以及燃烧过程碱金属转化机理方面的创新应用研究。在农林废弃物类生物质流态化燃烧领域机理探索和创新应用等方面开展了长期和系统的工作,解决了相关关键技术难题。对创新点1-3均有主要贡献。是流态化生物质燃烧方法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以及其它相关专利的主要发明人(见主要知识产权1-10),也是大部分相关论文的作者(附件35,36)。
2王勤辉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 是本项目农林废弃物流态化燃烧技术方案制定与相关关键技术研发工作的主要完成人,提出农林废弃物类生物质多温度窗口悬浮流化复合燃烧装置方案,负责完成工业应用装置总体方案设计、关键部件设计及工业化应用过程中的完善优化,同时在生物质大规模燃料收集储运模式及优化方面开展 了创新性的研究,为保证项目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及其性能提供保障。对创新点 1-3 均有贡献,是生物质流态化燃烧技术相关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见主要知识产权 1-10),也是相关学术论文的作者(附件 35,36)。
3余春江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 参与本项目的研究思路制定,主持完成了本项目中生物质燃烧特性、碱金属问题、聚团机理和非规则生物质物料给料等方面的研究。在聚团问题的突破、流态化燃烧的产业化验证以及高位拨控给料技术创新应用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工作,实现了多项创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工作。对创新点1-3均有贡献,是生物质流态化燃烧技术相关发明专利主要发明人(见主要知识产权1-10),也是大部分学术论文的作者(附件35,36)。
4方梦祥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 参与本项目的流态化燃烧技术方案制定与相关技术研发,主持生物质流态化燃烧过程中生物质燃烧特性和机理、聚团结渣、沉积以及高温迁徙等问题的创新研究。对创新点1-3均有贡献,是相关学术论文的作者之一(附件35,36),生物质流态化燃烧技术相关发明专利的发明人(见主要知识产权1-7,9,10)。
5程乐鸣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 参与本项目的流态化燃烧技术方案制定与相关技术研发,参与生物质流态化燃烧方案设计,对生物质流化床炉膛设计和多相颗粒流动混合特性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是生物质流态化燃烧技术相关发明专利的发明人(见主要知识产权1-10),也是相关学术论文的作者之一(附件35,36),对创新点2有贡献。
6肖刚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 对生物质半焦特性以及包含生物质锅炉在内的新能源系统整合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并参与农林废弃物类生物质流态化燃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推广工作,是本项目成果主要完成者(见附件5-6),也是相关专利的发明人(见主要知识产权7,9)。
7王涛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 参与生物质流态化燃烧锅炉结构和关键部件的开发设计及完善工作,参与农林废弃物类生物质流态化燃烧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是本项目成果主要完成者(参见附件5-6),也是相关专利的发明人(见主要知识产7,9)。
8胡越高级工程师中国环境保护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环境保护集团有限公司 参与本项目技术的完善化研究及应用推广,是项目成果首个示范工程的建设、调试及运行的负责人 ,同时在生物质流态化燃烧技术改进完善工作中参与方案制订和研究(附件26)。另外该完成人所属单位为是本项目流态化燃烧专利共有权单位北京中环联合工程有限公司的上级单位(见主要知识产权1)。
9袁克教授级高工南通万达锅炉有限公司南通万达锅炉有限公司 负责本项目成果的工业化转化、设备研制及应用推广,参与本项目成果工业应用的燃烧设备方案设计,主持负责完成了本项目成果首个工业示范装置75t/h 农林废弃物流态化燃烧锅炉的厂化设计和制造,负责项目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的厂化设计、设备制造、调试以及完善化等方面工作,是本项目成果工程化研发及推广应用的主要完成者(附件2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料仓的进料装置中国ZL200810120796.9浙江大学骆仲泱;余春江;方梦祥;王勤辉;施正伦;程乐鸣;高 翔;周劲松;王树荣;倪明江;岑可法。
2授权发明专利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内壁面的防磨结构中国ZL200810059851.8浙江大学王勤辉;骆仲泱;程乐鸣;余春江; 施正伦; 方梦祥;周劲松; 高翔;岑可法。
3授权发明专利燃用生物质燃料的循环流化床燃燃用生物质燃料的循环流化床燃烧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0610049355.5浙江大学,北京中环联合工程有限公司骆仲泱;余春江;方梦祥;周劲松;王树荣;王勤辉; 施正伦;程乐鸣;高 翔;倪明江;岑可法。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风控式物料外循环装置中国ZL200410037095.0浙江大学骆仲泱;王勤辉;方梦祥;周劲松;施正伦; 程乐鸣; 高翔;王树荣;余春江;倪明江;岑可法。
5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旋风子的冷凝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110057501.X浙江大学骆仲泱;余春江;方梦祥; 王勤辉; 施正伦; 程乐鸣; 高翔;周劲松;王树荣;倪明江;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流化移动串置式蒸汽干燥系统及工艺中国ZL201310072057.8浙江大学王勤辉;程乐鸣;方梦祥;骆仲泱;施正伦;余春江;高 翔;周劲松;倪明江;岑可法。
7授权发明专利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国ZL201410014918.1浙江大学程乐鸣; 王勤辉; 方梦祥; 余春江; 施正伦;蔡毅; 肖刚; 王涛; 郑成航; 周劲松; 王树荣; 高翔; 骆仲泱; 倪明.
8授权发明专利脉动流化床燃烧装置中国ZL200510060851.6浙江大学程乐鸣;骆仲泱;王勤辉;施正伦;周劲松;余春江;岑可法。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热泵式太阳能生物质锅炉系统及其方法中国ZL201310497491.0浙江大学肖刚,倪明江,骆仲泱;?高翔;岑可法,方梦祥;?周劲松;?施正伦,程乐鸣,王勤辉;王树荣,余春江,王涛
10授权发明专利循环流化床锅炉带二次风喷射的十字受热屏中国ZL200910157103.8浙江大学程乐鸣;王勤辉;方梦祥;施正伦;余春江;周星龙;周劲松;王树荣;高 翔;骆仲泱;倪明江;岑可法。
进步奖骆仲泱,王勤辉,余春江,方梦祥,程乐鸣,肖刚,王涛,胡越,袁克浙江大学,中国环境保护集团有限公司,南通万达锅炉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理昂生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华西能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2310893-405 农田信息空天地协同感知与精准管理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农田信息空天地协同感知与精准管理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富士特有限公司,北方天途航空技术发展(北京)有限公司,零度智控(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五铃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农田信息的快速高效获取是实现肥水药精准管控的前提和基础,作物不同生长阶段要求获取的信息不一,手段不同,发达国家实施了空天地一体化的信息获取和基于作物生长需求的肥水药精准管理。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课题等资助下,围绕农田信息全方位感知与肥水药精准管理两大难题,经过近十年产学研联合攻关,攻克了地面信息定点快速获取、无人机低空高效获取、卫星遥感多源信息融合获取和肥水药精准管理等关键技术,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1.农田定点信息快速获取技术与装备。揭示了植物养分亏缺与植株不同叶位光的吸收、散射、色素积累的响应规律,建立了叶片叶绿素荧光和冠层反射波谱氮素诊断模型,研发了地面作物信息车载快速获取技术与装备,养分检测相对误差3%-8%,实时定位误差<3cm;提出了背景噪声消除、基体效应去除和特征变量深度挖掘的土壤养分波谱快速检测方法,开发了土壤养分快速测试仪;研究了植物-土壤养分转运/分布规律和一体化诊断新方法,首次提出了植物-土壤养分一体化平衡施肥策略。2. 田块尺度无人机信息获取与精准管理。开发了集飞行环境、任务载荷和实时控制于一体的农用无人机仿真设计系统,提出了基于IMU与多加速度计修正的多源实时动态环境建模方法,开发了专用飞控系统,解决了农用无人机信息获取时飞行稳定性差、喷施作业“越飞越高”等问题,实现了农用无人机飞行中电线杆等细小固定障碍物和人畜车等突然入侵物的有效避障和仿地飞行;研制了适用农田信息获取、变量喷施等作业的多旋翼和直升机等2种农用无人机。首次研制了机载全反射式高光谱成像仪、25+1波段微型光谱成像仪和配套自适应云台,解决了机载光谱信息稳定获取的难题,实现了水稻、油菜等全生长周期的长势、养分、病害信息检测。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处方图变量作业和自适应对靶精准喷施装备。3. 区域尺度农田信息卫星遥感解析和多源融合获取技术。建立了农学参量驱动的叶片氮素光谱传输机理N-PROSPECT模型、叶片-土壤-冠层-大气全链路光谱传输模型及植株氮素垂直分布模型,实现遥感信息与农学模型估算的高精度时空统一;通过尺度校正和高效插补融合,将MODIS数据解析误差由1 km校正到HJ卫星 30 m;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与地面定点检测等多源信息,研发了浙江省“两区一田”全覆盖的农田土壤养分分布大数据系统;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病虫害识别和空天地一体化的动态测报系统。该项目授权发明专利32件,其中代表性授权发明专利10件(PCT美国发明专利1件),发表SCI/EI等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专家鉴定认为,该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其中在植物-土壤养分一体化平衡施肥策略、农田复杂环境避障技术、无人机机载多光谱成像信息获取与解析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第一完成人连续三年入选科睿唯安农业科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近三年在全国20多省市(区)推广应用,节支总额8.27亿元,出口创汇3200多万美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何勇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项目第一完成人,负责构建整个项目框架并组织实施和推广应用,本成果占其工作量的60%。主要贡献:创新点一:空天地多源信息获取与融合技术体系构建、植物-土壤养分一体化平衡施肥策略、地面车载作物信息快速检测;创新点二:农用无人机机载信息获取装备、协同变量喷施技术和装备。开展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获代表性授权发明专利5项【附件2、4-7】,发表代表性SCI/EI等论文4篇【附件31-34】。
2杨贵军研究员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作物遥感定量融合监测和机载成像设备研发,本成果占其工作量的60%。主要贡献:创新点二:无人机载微型全反射式成像高光谱仪;创新点三:叶片氮素光谱传输机理N-PROSPECT模型、全链路光谱传输模型、作物病虫害检测方法。开展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获代表性授权发明专利5项【附件3、8-11】,发表代表性SCI/EI等论文4篇【附件31-34】,出版《农田辐射传输机理与遥感成像模拟》专著1部【附件35】。
3刘飞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作物信息检测与喷施技术装备,本成果占其工作量的60%。主要贡献:创新点一:作物/土壤养分信息波谱快速获取技术;创新点二:地面车载和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与装备。开展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获代表性授权发明专利4项【附件2、4-6】,发表代表性SCI/EI等论文2篇【附件31-34】。
4岑海燕研究员浙江大学浙江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无人机遥感信息监测和解析。主要贡献:创新点一:叶绿素荧光和可见-近红外反射波谱的养分亏缺快速诊断方法;创新点二:无人机飞控系统、无人机机载装备与作物信息解析。开展技术推广和示范。获代表性授权发明专利1项【附件5】。
5聂鹏程副研究员浙江大学浙江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作物多尺度长势信息获取与喷施技术装备。主要贡献:创新点一:光照动态自适应补偿模型、车载检测装备、车载式在线作物养分光谱检测平台;创新点三:空天地融合的肥料配比设备、精准喷施技术与装备。
6杨小冬副研究员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作物长势和病虫害遥感检测技术与系统。主要贡献:创新点三:地空星多源遥感与作物模型多变量驱动的同化融合方法、作物养分、长势、病虫害等信息融合与监测技术、系统研发和产品推广应用。获代表性授权发明专利5项【附件3、8-11】。
7唐宇教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与系统。主要贡献:创新点三:空天地融合技术中无人机信息采集方法和技术研究,并开展无人机遥感信息获取技术与系统的推广、服务和示范应用。
8吕晓男研究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土壤养分管理和精准施肥系统。主要贡献:创新点三:空天地信息融合技术、农田土壤基础肥力大数据中心、农田土壤大数据系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系统,并进行推广应用。
9何立文高级工程师北方天途航空技术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浙江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农用无人机飞控系统和作业平台开发及推广应用。主要贡献:创新点二:无人机及飞控系统开发、自适应云台、喷施作业装置开发,相关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
10陈建康高级工程师富士特有限公司富士特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地面喷施作业装备开发及推广应用。主要贡献:创新点二:自适应对靶精准喷施机具、地面喷施作业技术和装置开发,相关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
11杨苡中级北方天途航空技术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北方天途航空技术发展(北京)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主要贡献:创新点二:农用无人机专用飞控系统、仿地飞行技术、喷施作业管理。开展无人机喷施系统及相关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产业化生产销售和人员培训等。
12杨建军中级零度智控(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零度智控(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飞控系统及云平台的研发工作。主要贡献:创新点二:无人机集群作业技术。开展飞控系统开发及相关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产业化生产销售和人员培训等。
13邓勋飞副研究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农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推广。主要贡献:创新点三:构建了多尺度农田土壤基础肥力大数据中心,养分转运模型。开展农田土壤养分大数据平台和系统的推广应用。
14乔维明中级上海五铃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五铃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作物多光谱分析技术。主要贡献:创新点二:无人机机载信息获取光谱检测技术和仪器的开发。开展技术和产品的示范应用和产业化生产销售。
15李振海助理研究员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在作物长势遥感监测、肥水管理决策模型及作物品质遥监测预报模型研究。主要贡献:创新点三:病虫害严重度遥感定量解析模型、作物定量遥感监测模型和病虫害诊断系统。开展技术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发表代表性SCI/EI等论文1篇【附件31-34】。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变量喷洒农药的无人机以及方法中国ZL201410659751.4浙江大学何勇;张艳超;刘飞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无人机载成像高光谱几何校正的方法及系统美国US 10204402B2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杨贵军,赵春江,于海洋,杨小冬,徐新刚,顾晓鹤,冯海宽,杨浩,闫华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优化植物氮肥施用量的实验系统和方法中国ZL201510070708.9浙江大学刘飞;宋坤林;孔汶汶;何勇;方慧;冯雷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柑橘溃疡病的检测方法和装置中国ZL201610068533.2浙江大学岑海燕;翁海勇;高大海;刘飞;何勇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喷洒农药的旋翼式无人机中国ZL201410594362.8浙江大学何勇;张艳超;刘飞;庄载春;肖宇钊
6授权发明专利适用于训练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数据库的构建方法中国ZL201510248969.5浙江大学何勇;刘子毅;杨国国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面向对象的作物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方法中国ZL 201210299570.6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杨贵军; 赵春江; 冯海宽; 宋晓宇; 顾晓鹤; 杨小冬; 徐新刚; 李存军; 杨浩; 陈红
8授权发明专利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和发布的方法中国ZL 200910088593.0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赵春江; 杨小冬; 王纪华; 黄文江; 李存军; 徐新刚; 宋晓宇; 顾晓鹤; 杨贵军; 杨浩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通用光学遥感器全链路辐射传输过程模拟与成像方法中国ZL 201010110702.7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杨贵军,黄文江,李存军,宋晓宇,顾晓鹤,杨小冬,陈红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作物病害范围监测方法及系统中国ZL 201410310413.X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张竞成; 杨贵军; 袁琳; 聂臣巍; 杨小冬; 宋晓宇; 杨浩; 龙慧灵; 冯海宽; 闫华
进步奖何勇,杨贵军,刘飞,岑海燕,聂鹏程,杨小冬,唐宇,吕晓男,何立文,陈建康,杨苡,杨建军,邓勋飞,乔维明,李振海浙江大学,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富士特有限公司,北方天途航空技术发展(北京)有限公司,零度智控(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五铃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2320893-406 罐头生产节水及柑橘新型果胶回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项目名称罐头生产节水及柑橘新型果胶回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象山华宇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杭州络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罐头生产和出口国,年产量达1000万吨以上,罐头产业是多个省市的支柱产业。但存在如下产业瓶颈,一直为国家及当地政府关注和迫切希望解决:1)耗水、排放量大,节水技术落后,总排放量达5亿吨以上,吨耗水50吨左右,与国际先进水平(30吨)差距明显;2)罐头排放水COD高(可达10000 mg/L以上)、处理难,污染严重,缺乏经济有效的处理技术;3)排放水中含有的果胶、黄酮等活性物质因缺乏回收技术,资源浪费严重。针对上述问题,在国家、浙江省等多个项目支持下,历经11年协作攻关,本成果在罐头节水技术与装备、回收果胶降低排放水COD和果胶新功能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了系列创新成果,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低温回收果胶的产业化。(1)发明多级净化和气浮—连通技术,实现罐头工艺水分级利用,使柑橘罐头吨耗水从50吨降至18吨,八宝粥罐头生产节水30%以上。明确了以微生物和COD为限制因素对水按质分类、分级利用的标准,创建了多级净化消毒系统和余氯智能控制系统,开发了自然风冷装置,解决了低COD水的精准控菌和高效降温难题,实现了循环回用,其中杀菌冷却水达到全回用水平;探明了柑橘酸碱去囊衣产生的高COD水的功能因子,针对“高渣高粘”特性,首创气浮—连通技术,成功实现高COD水的除渣降粘、循环使用,减少酸碱用量,提高果胶和黄酮含量1倍以上。(2)发明滤膜自净蝶式过滤器,实现高粘度酸碱水高效过滤,首创了“零排放”的果胶和黄酮同步全回收新工艺。研发了滤膜自净蝶式过滤器,解决高粘水连续高效过滤的难题,集成低压保质浓缩技术、乙醇分级技术、电渗析-微滤-纳滤-反渗透等多级膜技术,突破水中高分子量果胶和低分子量果胶及黄酮的大规模定向纯化难题,实现了高分子、低分子量功效成分同步回收的工业化,首次做到功能因子全回收、零排放。(3)阐明了回收果胶主要为RG-I型果胶,创建了其低温制备方法,开发了果胶新功能及产品。明确了柑橘罐头低温酸碱工艺是RG-I定向富集的关键,首创了基于低温控制的RG-I果胶制备方法;利用高分子量果胶高粘及拟脂肪的口感等特性,研发了新型功能八宝粥、低脂冰淇淋等产品;发现低分子量功能果胶易吸收,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润肠通便等功能,开发了“橘络酮”、“橘络白金”等多款功能饮料,制定了系列标准并产业化。项目授权发明专利14项,申请发明专利11项(PCT 2项),发表论文21篇(SCI/EI 10/3),主编英文专著2本。打破国外节水技术垄断,国际首次实现罐头加工排放水中的果胶工业化回收及利用,为罐头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技术。以孙宝国、朱蓓薇院士为正副组长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创新性突出,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在杭州娃哈哈、象山华宇食品等企业应用,近三年总节水1000万吨以上,新增利润9.219464亿元,税收7.637455亿元,出口创汇3511万美元。浙江省罐头行业协会正大力推广本成果,多家企业已开始应用,具有显著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叶兴乾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发现点1、2、3的主要完成人。代表性专利1、2、4、5、6、7、10的主要作者;附专利3的第一作者,附专利1、2、4的主要作者;论文1、6、8、10、12、20的通讯作者,论文4的第一作者,论文2、3、5、7、9、11、14、15、16、18、19的主要作者。作为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2陈士国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发现点1、2、3的主要完成人。代表性专利7的第一作者,代表性专利6、10的主要作者;附专利4的第一作者,附专利1、2、3的主要作者;论文3、8、9、10、11、14、16、19的通讯作者,论文1、4、15、18、20的主要作者。负责完成柑橘罐头前处理水回用技术、杀菌冷却水回用技术、柑橘罐头酸碱去囊衣水中新型果胶回收技术的研发;研究RG-I果胶结构及低温释放机理,研究回收的RG-I果胶用于低脂冰淇淋和低脂饼干的开发。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3刘东红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发现点1、2、3的主要完成人。代表性专利10的第一作者,代表性专利2、4、5、6的主要作者;附专利1、2、3的主要作者;论文1、2、4、5、7、9、11、16、19的主要作者。负责完成回收果胶的特性分析,研究回收果胶高效绿色降解技术,明确超声-非金属Fenton技术快速降解果胶的分子机理。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4丁甜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发现点1、2、3的主要完成人。代表性专利6、10的主要作者;附专利1、2、3、4的主要作者;论文11、16、19的主要作者。负责完成柑橘罐头前处理水回用技术、杀菌冷却水回用技术、柑橘酸碱去囊衣水中新型果胶回收技术的研发;研究回收果胶高效绿色降解技术,明确超声-非金属Fenton技术快速降解果胶的分子机理。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5邓致荣正高级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发现点3的主要完成人。论文17的通讯作者。负责完成了功能果胶饮料的肠道功能、降三高功效的研究。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6洪基光中级象山华宇食品有限公司象山华宇食品有限公司发现点1、2的主要完成人。代表性专利2、4、5、6的主要作者;论文2、5的主要作者。负责完成柑橘罐头前处理水回用技术、杀菌冷却水回用技术、高粘度酸碱去囊衣水回用技术、酸碱水中新型果胶回收技术的研发,并建立成熟有效的柑橘罐头前处理水回用系统、杀菌冷却水回用生产线、酸碱水的功能因子全回收生产线。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7李言郡教授级高工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发现点1、3的主要完成人。代表性专利9的主要作者;论文13的通讯作者。负责完成杀菌冷却水回用技术及杀菌冷却水回用生产线的建立,开发润肠通便等多款功能八宝粥并实现产业化。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8高海峰工程师杭州络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络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现点1、2、3的主要完成人。代表性专利3、8的第一作者,代表性专利6的主要作者;论文1、2、21的主要作者。负责完成新型果胶回收技术中滤膜自净蝶式过滤器的设计,低分子量果胶和黄酮分离与精制设备的设计制造,建立功能果胶饮料生产线。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9舒志成高级工程师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发现点1、3的主要完成人。代表性专利9的第一作者;论文13的第一作者,论文12的主要作者。负责完成杀菌冷却水回用技术,杀菌冷却水回用生产线的建立和运行监控管理模式的创立,开发润肠通便等多款功能八宝粥并实现产业化。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10陈健乐中级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发现点1、2、3的主要完成人。代表性专利6的第一作者,代表性专利4、7的主要作者;附专利3、4的主要作者;论文8的第一作者,论文9、11、14、16、18、20的主要作者。负责完成高粘度酸碱去囊衣水回用技术、新型果胶回收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分析回收果胶的性质,探明RG-I果胶结构及低温释放机理。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11吴丹工程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发现点1、2的主要完成人。代表专利1、2、4、5的第一作者,代表性专利6、7的主要作者;附专利1、2的第一作者;论文1、2、5、6的第一作者,论文7、8的主要作者。负责完成柑橘罐头加工水质分析研究,多级净化系统、杀菌冷却水回用技术的开发。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12余丹丹中级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发现点2、3的主要完成人。论文9的主要作者。负责完成回收低分子量果胶和黄酮的性质分析,功能果胶饮料的开发。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处理的紫外线消毒设备中国ZL200910225715.6浙江大学吴丹,叶兴乾,陈健初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果蔬菜罐头工业的中水回用工艺中国ZL200810063032.0浙江大学吴丹, 陈健初,叶兴乾, 洪基光,刘东红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过滤组件中国ZL201310039981.6高海峰高海峰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柑橘罐头生产碱排液提取果胶的工艺中国ZL201310068969.8浙江大学吴丹,叶兴乾,陈健初,洪基光,刘东红,孙玉敬,王亚军,陈健乐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桔子罐头生产废水的处理方法中国ZL201210241502.4浙江大学吴丹,叶兴乾,陈健初,洪基光,刘东红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回收柑橘罐头酸处理水中果胶的方法中国ZL201610370374.1浙江大学陈健乐,叶兴乾,程焕,陈士国,刘东红,胡亚芹,吴丹,丁甜,高海峰,洪基光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回收柑橘罐头碱处理水中果胶的方法中国ZL201610367574.1浙江大学陈士国,陈健乐,程焕,叶兴乾,胡亚芹,李俊慧,吴丹,支梓鉴
8授权发明专利柑橘罐头加工工艺中同步提取果胶及多酚的方法与系统中国ZL201610531658.4高海峰高海峰
9授权发明专利具有润肠通便功能的保健粥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110272843.3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舒志成,刘小杰,蒋红芳,范秋领,李言郡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效制备低分子量果胶的方法中国ZL20161202200.0浙江大学刘东红,丁甜,李娇,张颂,叶兴乾,陈健初,胡亚芹,陈士国
进步奖叶兴乾,陈士国,刘东红,丁甜,邓致荣,洪基光,李言郡,高海峰,舒志成,陈健乐,吴丹,余丹丹浙江大学,象山华宇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杭州络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2330893-407 特色果蔬精准物流保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名称特色果蔬精准物流保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捷盛东辉保鲜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宁波王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生鲜农产品物流保鲜是农业产业的新业态,果品蔬菜采后品质劣变生物学机理和精准品质调控技术一直是全球研究热点。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果蔬贮藏物流冷链体系,果蔬采后保鲜、物流、销售全供应链中存在基础理论薄弱、技术体系单一、作业规范性差、物流损耗大等突出问题,每年损失超1000亿元。本项目在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基金资助下,围绕我国特色果蔬采后衰老生物学机理、物流保鲜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等关键内容,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捷盛东辉保鲜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历经18年联合攻关,在特色果蔬保鲜方面取得了2个理论突破,革新了4项核心技术,研创了4种物流保鲜装备。项目促进了我国果蔬种植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升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水平,实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了果蔬物流保鲜产业技术的跨越,助推了果蔬物流保鲜行业技术进步。1、围绕特色果蔬采后衰老生物学特性的核心内容,首次发现了采后果蔬衰老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现象,明确了过氧化氢在非生物胁迫诱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中的响应机制,阐明“非生物胁迫因子-过氧化氢-应激蛋白-细胞程序性死亡-衰老”的生物学模式,提出基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果蔬衰老级联调控机制,取得了果蔬衰老生物学机理和调控模式的理论突破,为我国果蔬精准物流保鲜提供了理论依据。2、研创保鲜剂纳米雾化与协同增效、短时紫外辐照谷底场强控制、多糖基界面组装可控缓释、三相臭氧动态调控等4种关键保鲜技术,实现了以应激蛋白级联耦合调控为导向的采后果蔬品质维持新路径,提升了我国特色果蔬物流保鲜行业发展的技术水平,果蔬损耗从20%-30%降低到5%-9%,保鲜期延长24%-32%。项目突破了部分国际同类技术的封锁,实现了果蔬精准物流保鲜技术的跨越。3、首创了果蔬流相防腐装备、充气式墙体材料和充气式微型冷库,填补了国内空白。集低温、短时紫外辐照、纳米雾化和臭氧等保鲜技术一体化,开发了脉冲式防腐装置和车载式臭氧保鲜装置,突破了我国特色果实物流保鲜装备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打破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垄断,拉低了国际同类产品在我国30%-40%的销售价格。项目在全国推广应用装备2290台/套,提升了我国物流保鲜装备的水平。项目已授权专利36件,其中美国发明专利3件、中国发明专利24件、实用新型专利9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3项;发表论文106篇(其中SCI 收录47篇,引用次数936次),ESI高被引论文1篇;出版专著7本;指导研究生论文32篇;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6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680名。项目在浙江、山东、北京、天津、河北、宁夏、辽宁、四川、新疆等9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直接经济效益新增产值383242万元,新增税收19640万元,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广阔的推广前景。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罗自生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项目总负责人,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1、2、3有贡献。承担了成果的总体规划、组织协调、进度安排等各项工作。重点研究采后果蔬衰老机理,明确果蔬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的调控因子,带领团队研创了系列精准保鲜技术,攻克了柿、梨、杨梅和番茄等特色果蔬的精准保鲜技术难题并推进产学研合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与本项目相关论文36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出版著作3本。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70%以上。
2李莉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1、2、3有贡献。重点进行特色果蔬成熟衰老的采后生物学、精准物流保鲜技术研究和参与物流保鲜装备研发,对项目研究参与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产学研合作和产业化应用做出重要贡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与本项目相关论文4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70%以上。
3邵兴锋教授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2有贡献。重点进行特色果蔬精准物流保鲜技术研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与本项目相关论文13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70%以上。
4李喜宏教授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2、3有贡献。重点进行特色果蔬精准物流保鲜技术和装备研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与本项目相关论文21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70%以上。
5茅林春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1有贡献。重点进行特色果蔬精准物流保鲜技术和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与本项目相关论文5篇。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70%以上。
6陈存坤副研究员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2有贡献。重点进行特色果蔬精准臭氧保鲜技术和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与本项目相关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参与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行业标准9项。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60%以上。
7班兆军副教授浙江科技学院浙江科技学院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2有贡献。重点进行特色果蔬的精准物流保鲜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与本项目相关论文10篇。参与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行业标准1项。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60%以上。
8傅茂润副教授齐鲁工业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2和特色果蔬精准物流保鲜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有重要贡献。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60%以上。
9肖功年教授浙江科技学院宁波王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2有贡献。重点进行特色果蔬精准物流保鲜关键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应用。参与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60%以上。
10应铁进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1、3有贡献。重点进行特色果蔬采后生物学研究和精准物流保鲜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与本项目相关论文5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60%以上。
11薛文通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2有贡献。重点进行特色果蔬采后生物学研究和精准物流保鲜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参与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1项。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60%以上。
12李伟荣高级工程师丽水市农科院丽水市农科院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2和特色果蔬精准物流保鲜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产学研合作有重要贡献。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60%以上。
13刘长虹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2有贡献。重点进行特色果蔬采后生物学研究和精准物流保鲜关键技术研发。以第一作者发表与本项目相关的SCI收录论文2篇。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60%以上。
14千春录副教授扬州大学浙江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1有贡献。重点进行特色果蔬采后生物学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与本项目相关的SCI收录论文2篇。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60%以上。
15雷大锋初级温州万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温州万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特色果蔬精准物流保鲜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产学研合作有重要贡献。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60%以上。
16刘海东高级工程师天津捷盛东辉保鲜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捷盛东辉保鲜科技有限公司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3和特色果蔬精准物流保鲜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产学研合作有重要贡献。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量的60%以上。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果蔬冷库及环境空间用臭氧浓度智能测控装置中国ZL201510948901.8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陈存坤;王文生;董成虎;于晋泽;纪海鹏;杨敦敦
2授权发明专利Inflatable wall materials, cold storage house using the same, and air-conditioned storehous(Inflatable wall materials, cold storage house using the same, and air-conditioned storehouse using the same美国US10047519B2Tianjin Gasin-DH Preserv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Xihong Li; Yunbin Jiang; Yage Xing; Shulai Lu; Xiufeng Liu; Weili Li; Chongxiao Shao; Haidong Liu
3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for preserving ziziphus jujuba美国US009565864B2Lingwu Fruits Development Co., Ltd.; Xihong LiXihong Li; Zhanru Ma; Bingfeng Li; Cai Sun; Li Li; Aili Wang; Xia Liu
4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of producing potassium sorbate particles美国US10016734B2Ningbo Wanglong Tech Co., Ltd.Handong Wang; Gongnian Xiao; Guojun Wang; Lijun Chen; Anna Lu; Yuanzhe Chen; Conghui Huang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二氧化氯发生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568132.X浙江大学罗自生;王雪;冯思敏
6授权发明专利蜂蜜水果纸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088662.9浙江大学倪震丹,徐仕翔,应铁进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樱桃番茄采后防腐保鲜和清除农药的复合处理方法中国ZL200900155392.8宁波大学邵兴锋;潘道东;苏秀榕
8授权发明专利充气式的墙体材料以及采用该墙体材料的充气式微型冷库中国ZL201010285310.4天津科技大学李喜宏;姜云斌;王思新;邢亚阁;丁玉龙;陆书来;刘秀峰;李伟丽;贠娟;曹定爱
9授权发明专利果蔬防霉保鲜设备中国ZL201210352135.5天津捷盛东辉保鲜科技有限公司邵重晓;刘海东;田宝霜;刘璐;李喜宏
10授权发明专利低温环境高湿度加湿器及控制装置与使用方法中国ZL201510948903.7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陈存坤;王钢荣;董成虎;王文生;纪海鹏;于晋泽
进步奖罗自生,李莉,邵兴锋,李喜宏,茅林春,陈存坤,班兆军,傅茂润,肖功年,应铁进,薛文通,李伟荣,刘长虹,千春录,雷大锋,刘海东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捷盛东辉保鲜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宁波王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2340893-408 耕作播种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产业化
项目名称耕作播种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产业化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浙江柳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博仁工贸有限公司,中联重机浙江有限公司,湖州思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浙江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总站
项目简介2.1立项背景 我国水田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无明确的保护性耕作体系。我国水田耕作主要采用轮式拖拉机进行耕作,自重大、比压高,作业时轮子下陷严重,耕深透过耕作层,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和水田生态,影响土壤蓄肥能力和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同时,由于蔬菜、杂交水稻种子重量轻、形状不规则,播种要求每穴只能1-2颗,精量播种一直是难点。为此,项目组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履带”“自走式”的耕作机械、“气吸”“精播”的播种设备等方面进行了技术发明和产品开发,取得的一些显著成效和成果。2.2发明内容 (1) 提出了在水田耕作机中采用履带式液压驱动技术,构建了行走系统与土壤相互作用耦合模型,优化了行走系统结构,攻克了在深泥脚水田中防下陷、低阻力和附着力大等关键技术。发明了履带式双泵双马达液压驱动的动力底盘,攻克了原地360度转向技术,实现了各种工况下双边履带的协同作业。(2) 发明了液压差速动力分配与刹车系统,保证了启动、转向、直行、停车等工况时动力的平稳输出;研制了冷却水箱除尘装置,提升了耕作机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可靠性。发明了电液控制悬挂与调控系统,实现了耕深实时监测、精确自动调节和左右自动平衡,提高了机具的作业质量;可方便挂接耕作、开沟、施肥、播种等机具,实现多功能作业。(3) 发明了气吸多穴连续播种的技术,研制了气吸滚筒和气吸盘播等装置,实现了种子精量精准播种,满足了移栽和田间播种的要求。开发了搅拌与上料设备,发明了自动填料系统,实现了基质搅拌、上料、填料、余料回收和压穴等环节的连续自动化作业。(4) 研制了苗盘自动推送装置和苗盘自动叠放装置;发明了多动作协同作业控制系统,集成创新了滚筒气吸式精量播种生产流水线,实现了填料、洒水、播种等环节的全程自动化作业。2.3 专利水平 授权发明专利17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经专家鉴定:(1) 所提出的基于种子薄层吸种原理的负压气吸盘播式为国际首创,气吸滚筒式细小播种技术处于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2) 在专用履带式动力底盘、耕深电液控制、液压无级变速传动、前置式施肥与后置旋耕的总体配置和可配置播种装置等方面有创新,总体技术居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2.4 应用效益 产品列入24个省市区的《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且均有大量销售。经2015-2017、2018-2020年各地“农机购置补贴辅助管理系统”查询,耕作机享受补贴1.5万元以上的有9家,其中本项目企业占1/3,在国内有很好的影响力。经“税务师事务所”审计,近三年累计销售6980台(套),新增产值31222.14万元,新增利润1010.36万元、新增税收905.24万元。 产品应用后,改变了深泥脚水田的传统耕作方式,保护了耕作层的土壤结构和水田生态环境,提升了土壤蓄肥能力,促进了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改变了人工撒播的传统作业方式,对于实现机械化育秧与集中供秧、改变“户户种植、家家育苗”的农业经营方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俊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发明了电液控制悬挂装置,可配制耕作、开沟、施肥、播种等作业机具,有效提高了作业机具的仿形性能和作业质量;创新提出了一种滚筒式种子精量播种方法与装置和用于育苗播种生产线的料盘输送方法;并将相关技术应用于项目各种(多功能)耕作机和精量播种流水线中。[旁证材料:发明专利“电液控制悬挂装置”“一种滚筒式蔬菜种子穴播精量播种装置”“用于育苗播种生产线的上盘机构及其使用方法”,相关产品的推广鉴定证书]
2王永维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构建了履带式拖拉机行走系统与水田土壤相互作用耦合模型,优化获得了履带式行走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参数,发明了电液控制悬挂装置;并将相关技术应用于产品 “1GLZ-260”“1GLZ-200B”“1GLZ-200C”“1GLZ-200E” “1GZ65A”等旋耕机、“1-DG-230-1”“1-LZ-200”“1DZ-1”(多功能)耕作机等中。[旁证材料:发明专利“电液控制悬挂装置”、论文,相关产品的推广鉴定证书]
3郑春玲工程师浙江柳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柳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了一种履带保护性耕作机和农耕拖拉机,研发了静液压驱动行走动力底盘,实现了无级变速与原地无雍泥360度差速转向,解决了水田地头摊牌倒车调头、转弯空间大、雍泥严重等问题。完成了产品“1GZ65A”“1GZ70”“1GLZ-200”“1GLZ-230”“1GLZ-240”等履带自走式耕作机的研发,实现了产业化生产;产品通过了省级推广鉴定,获得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列入农业部”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已销售至广西、湖南、四川、江苏、黑龙江等等21个省市区。[旁证材料:发明专利“一种农耕拖拉机”,相关产品的推广鉴定证书]
4尤匡标其他浙江博仁工贸有限公司浙江博仁工贸有限公司发明了播种机滚筒镶嵌式凸型吸嘴、摆动式基质搅拌上料机构,集成创新了全自动滚筒式精量播种流水线。完成了2YB-G60气吸滚筒式秧盘精量播种流水线、2YB-G30A滚筒式蔬菜花卉精量播种流水线、2YB-200-S蔬菜花卉精量播种机等研发,实现了产业化生产;产品通过了省级推广鉴定,获得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列入农业部“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已销售至广西、湖南、四川、江苏、黑龙江等等15个省市区。[旁证材料:发明专利“全自动滚筒式精量播种流水线”“播种机滚筒镶嵌式凸型吸嘴”,相关产品的推广鉴定证书]
5肖科玲初级中联重机浙江有限公司中联重机浙江有限公司研发了多种履带自走式耕作机,实现了无级变速与原地无雍泥360度差速转向,解决了水田地头摊牌倒车调头、转弯空间大、雍泥严重等问题。完成了产品“1DG-230”“1GLZ-200”“1GLZ-200”“1GLZ-230”“1GLZ-260”等履带自走式耕作机的研发,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列入农业部”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已销售至广西、湖南、四川、江苏、黑龙江等等23个省市区。[旁证材料:相关产品的推广鉴定证书]
6游鑫荣工程师湖州思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湖州思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作为公司负责人主持研发了履带式保护性联合耕作机,实现了产业化生产;产品通过了省级推广鉴定,获得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列入农业部”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已销售至浙江、四川、江苏、黑龙江等等12个省市区。[旁证材料:相关产品的推广鉴定证书]
7余文胜高级工程师浙江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总站浙江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总站项目产品“1GLZ-260”“1GLZ-200B”“1GLZ-200C”“1GLZ-200E”“1GZ65A”等旋耕机、“1-DG-230-1”“1-LZ-200”“1DZ-1”(多功能)耕作机、2YB-G60气吸滚筒式秧盘精量播种流水线、2YB-G30A滚筒式蔬菜花卉精量播种流水线、2YB-200-S蔬菜花卉精量播种机、等等多种产品组织试验、推广和应用。[旁证材料:相关产品的推广鉴定证书]
8陈佳峰初级浙江博仁工贸有限公司浙江博仁工贸有限公司发明了输送与播种同步传动的种子精播机、摆动式基质搅拌上料机构,集成创新了全自动滚筒式精量播种流水线。完成了2YB-G60气吸滚筒式秧盘精量播种流水线、2YB-G30A滚筒式蔬菜花卉精量播种流水线、2YB-200-S蔬菜花卉精量播种机等研发,实现了产业化生产。[旁证材料:发明专利“全自动滚筒式精量播种流水线”“播种机滚筒镶嵌式凸型吸嘴”]
9王杰工程师浙江柳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柳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了液压差速刹车系装置、冷却水箱网罩自旋转除尘装置,解决了耕作机在恶劣农田作业环境条件下工作可靠性问题。协助完成了产品“1GZ65A”“1GZ70”“1GLZ-200”“1GLZ-230”“1GLZ-240”等履带自走式耕作机的研发,实现了产业化生产。[旁证材料:发明专利“一种差速器液压刹车装置”]
10连挺初级中联重机浙江有限公司中联重机浙江有限公司研制了静液压驱动行走动力底盘,实现了无级变速与原地无雍泥360度差速转向。协助完成了产品“1DG-230”“1GLZ-200”“1GLZ-200”“1GLZ-230” “1GLZ-260”等履带自走式耕作机的研发,实现了产业化生产。[旁证材料:相关产品的推广鉴定证书]
11张新华初级湖州思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湖州思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发了“1GLZ-220”多功能履带自走式耕作机,实现了产业化生产;负责产品推广,销售至浙江、四川、江苏、黑龙江等等12个省市区。[旁证材料:发明专利“一种履带式保护性联合耕作机”]
12施一心初级湖州思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湖州思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提出了一种双向旋转的履带式保护性联合耕作机,完成了产品“1GLZ-220”多功能履带自走式耕作机的研发,实现了产业化生产。[旁证材料:发明专利“一种双向旋转的履带式保护性联合耕作机”]
13何维勇工程师中联重机浙江有限公司中联重机浙江有限人司开发了静液压驱动行走动力底盘,实现了无级变速与原地无雍泥360度差速转向。协助完成了产品“1DG-230”“1GLZ-200”“1GLZ-200”“1GLZ-230”“1GLZ-260”等履带自走式耕作机的研发,实现了产业化生产。[旁证材料:相关产品的推广鉴定证书]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履带式保护性联合耕作机中国ZL 201410427580.2湖州思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曹伟,费国强,张新华,张明民,陈凤艳,钟严,从汝村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双向旋转的履带式保护性联合耕作机中国ZL 201410427579.X湖州思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黄江军,曹伟,陈晓龙,钟严,郭梦祺,施一心,浦新波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农耕拖拉机中国ZL 201510168722.2浙江柳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郑春玲,杨泽宇,王杰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差速器液压刹车装置中国ZL201610383909.9浙江柳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郑春玲,缪建平,郑宇
5授权发明专利电液控制悬挂装置中国ZL 201210274893.X浙江大学王永维,曹林,王俊,韦真博,程绍明
6授权发明专利播种机滚筒镶嵌式凸型吸嘴中国ZL 201310295914.0浙江博仁工贸有限公司陈佳峰,尤匡标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滚筒式蔬菜种子穴播精量播种装置中国ZL 201510051467.3浙江大学王俊,孙玉冰
8授权发明专利全自动基质装盘机构中国ZL 201310228438.0浙江博仁工贸有限公司陈佳峰,尤匡标
9授权发明专利全自动滚筒式精量播种流水线中国ZL201210001663.6浙江博仁工贸有限公司陈佳峰,尤匡标
10授权发明专利用于育苗播种生产线的上盘机构及其使用方法中国ZL 201310191748.X浙江大学杜冬冬, 王俊
进步奖王俊,王永维,郑春玲,尤匡标,肖科玲,游鑫荣,余文胜,陈佳峰,王杰,连挺,张新华,施一心,何维勇浙江大学,浙江柳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博仁工贸有限公司,中联重机浙江有限公司,湖州思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浙江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总站浙江大学
2350893-409 作物矿质-有机营养协同理论与技术创新及应用
项目名称作物矿质-有机营养协同理论与技术创新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局,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肥料用量大(约6000万吨,占世界总量1/3),肥料利用率较低(约30%,为欧美国家的1/2),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农产品安全、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剧,阻抑现代农业绿色发展,阻碍美丽乡村建设。该成果针对高效施肥理论薄弱、施肥技术传统、新型肥料产品缺乏及其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产品品质较低等问题,历时近20年,在国家、省部等项目的资助下,从施肥理论、养分优化调控、产品研发和技术集成等方面开展了以矿质-有机营养协同调控为核心的作物养分绿色高效施用集成技术体系及其应用研究,大幅度提高了水稻、蔬菜、果树产量、品质与综合生产效益。本成果有以下创新:1. 构建了有机养分替代化肥的理论基础。创建了国内首座“植物有机营养实验室”,建立了植物无菌培养和氨基酸营养贡献评价方法,明确了植物氨基酸态氮生物有效性及其环境调控机制,阐明了矿质-有机养分协同施肥制度下作物养分高效利用机理及其微生物学调控机制;同时,揭示了作物土传病害发生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其有机养分协同调控机理。构建了有机养分替代化肥的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经典的植物矿质营养理论。2. 创新了作物矿质-有机养分协同优化管理调控途径。建立了作物养分施用方法与限量标准,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以矿质-有机营养协同理论为核心的水稻、蔬菜、果树养分资源优化管理调控途径,揭示了其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作用机理。破解了长期制约作物高产高效难兼容的关键技术难题。3. 研创了系列基于矿质-有机养分协同的肥料新产品。基于氨基酸螯合铁锌能促进作物铁锌吸收、降低蔬菜硝酸盐累积、抑制土传病害,研制了提质增效型肥料产品(复合氨基酸水溶肥、微生物缓/控释肥);基于新型有机包膜材料、有机资源利用和配方优化等途径研发系列环境友好型(有机包膜缓/控释肥料和稳定性肥料)、养分均衡型(有机-无机复混肥)、消障培肥型(有机硅钙钾镁肥)肥料新产品。为主要农作物养分绿色高效利用提供重大创新产品。4. 建立了主要农作物养分绿色高效施用集成技术模式。结合土壤培肥改良、新型肥料、水分管理、适宜品种选择、高产栽培等技术,建立了适宜于水稻、蔬菜、果树养分绿色高效施用集成技术模式,并实现了规模化应用。这已成为指导我国主要农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重大关键技术。项目成果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制定技术标准3项,出版专著 2 本;发表研究论文105篇,其中SCI 论文42篇。该成果已在浙江和江苏省水稻、蔬菜、果树上实现了规模化利用,近三年累计示范推广2600余万亩次,累计节本增收近22.6亿元,增产、提质和提高化肥利用率效果显著,对我国化肥减量增效、肥料产品优化升级以及农业绿色发展均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吴良欢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主持人,全面负责成果总体设计和组织实施,对创新点1、2、3、4作出创造性贡献:创建了植物有机营养研究平台、研究方法;构建了有机养分替代化肥的理论基础;创新了作物矿质-有机养分协同优化管理调控途径;研创了系列基于矿质-有机养分协同的肥料新产品;创建了主要农作物养分绿色高效施用集成技术模式;本成果中42篇论文主要完成人,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参编著作1部,占本人工作量80%。
2郭世伟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对创新点1、2、4作出创造性贡献:揭示了矿质-有机养分配施施肥制度下作物养分高效利用机理及其微生物学调控机制;阐明了作物枯萎病发生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其致病机制;创建了水稻、果树养分绿色高效施用集成技术模式;本成果中18篇论文主要完成人,主编专著1部,占本人工作量70%。
3倪治华研究员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局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局对创新点2、4作出贡献:创建了浙江省水稻、蔬菜、果树养分绿色高效施用集成技术模式;负责项目研发的氨基酸水溶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稳定性肥料和缓/控释肥料和有机-硅钙钾镁肥等新型肥料的研创、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制定了浙江省作物养分绿色高效施用关键技术推广发展规划、技术标准等,承担农业技术推广的业务指导;本成果中3篇论文的主要完成人,制定技术标准3项,占本人工作量60%。
4曹小闯副研究员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对创新点1、2、4作出贡献:阐明了植物氨基酸态氮营养的普遍规律及其生物有效性环境调控机制,建立了有机养分替代化肥的理论基础;创新了作物矿质-有机养分协同优化管理调控途径;参与创建浙江省水稻、蔬菜养分绿色高效施用集成技术模式;本成果中10篇论文的主要完成人,占本人工作量60%。
5陆若辉副高级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局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局对创新点3、4作出贡献:负责项目研发的氨基酸水溶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缓/控释肥料和有机-硅钙钾镁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在浙江省的示范和推广应用;协助制定了水稻、蔬菜、果树养分绿色高效施用集成技术模式,以及成果技术在浙江省的推广应用;本成果中4篇论文的主要完成人,占本人工作量50%。
6张莹研究员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对创新点3、4作出贡献:承担项目研发的氨基酸水溶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稳定性肥料、缓/控释肥料和有机-硅钙钾镁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在江苏省的示范和推广应用;协助制定了水稻、蔬菜、果树养分绿色高效施用集成技术模式,以及成果技术在江苏省的推广应用;本成果中4篇论文的主要完成人,占本人工作量50%。
7胡兆平高级工程师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创新点3、4作出贡献:基于作物矿质-有机营养协同理论,研创了复合氨基酸水溶肥、有机-硅钙钾镁肥等新型肥料;协助创建了适宜于水稻、蔬菜、果树养分绿色高效施用集成技术模式;参与复合氨基酸水溶肥、有机-硅钙钾镁肥在浙江、江苏省水稻、果树上的规模化应用与推广;本成果中4篇论文的主要完成人,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占本人工作量40%。
8张丽中级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对创新点3、4作出贡献:协助项目研发的氨基酸水溶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稳定性肥料、缓/控释肥料和有机-硅钙钾镁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在江苏省的示范和推广应用;协助制定了水稻、蔬菜、果树养分绿色高效施用集成技术模式,以及成果技术在江苏省的推广应用;本成果中3篇论文的主要完成人,占本人工作量40%。
9马庆旭初级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对创新点1、2作出贡献:构建了植物无菌培养装置、方法及氨基酸态氮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明确了CO2浓度、pH等环境因子对植物吸收氨基酸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发有机-无机复混肥,参与缓/控释肥的研发、新型肥料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本成果中10篇论文主要完成人,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占本人工作量40%。
10王敏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对创新点1、2、4作出创造性贡献:揭示了矿质-有机营养配施施肥制度下作物养分高效利用机理及其微生物学调控机制;阐明了作物枯萎病发生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其致病机制;参与建立了主要农作物养分绿色高效施用集成技术模式;本成果中6篇论文主要完成人,占本人工作量40%。
11陈剑秋副高级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创新点3、4作出贡献:基于作物矿质-有机营养协同理论,研创了缓/控释肥新型肥料产品;参与创建了适宜于水稻、蔬菜、果树养分绿色高效施用集成技术模式;参与缓/控释肥在浙江、江苏省水稻、果树上的规模化应用与推广;本成果中6篇论文的主要完成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占本人工作量40%。
12徐淑班助理工程师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创新点3、4作出贡献:基于作物矿质-有机营养协同理论,研创了缓/控释肥新型肥料产品;参与创建了适宜于水稻、蔬菜、果树养分绿色高效施用集成技术模式;参与缓/控释肥在浙江、江苏省水稻、果树上的规模化应用与推广;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占本人工作量40%。
13韩科峰中级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对创新点3、4 作出贡献:负责有机-无机复混肥、稳定性肥料、缓/控释肥料和有机-硅钙钾镁肥等新型肥料在水稻、果树上的试验与示范,明确了有机-硅钙钾镁肥的提质增效作用;协助建立了适宜于浙江省水稻、胡柚养分绿色高效施用集成技术模式及其示范推广;本成果中4篇论文主要完成人,占本人工作量4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测定影响根际土壤氨基酸有效性因素的方法中国ZL201510664073.5浙江大学马庆旭 吴良欢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测定土壤氨基酸供应能力的装置及应用中国ZL201510399800.X浙江大学马庆旭 吴良欢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溶性植物生长营养液及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801247.8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正大诺泰尔化学有限公司宋涛 胡兆平 李新柱 刘辉 曹奇领 高志山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湿法磷酸生产水溶性磷酸钾铵肥料的方法中国ZL201210580855.7贵州金正大生态工程有限公司李新柱 胡兆平 张敏 王娜 刘鹏 邹士龙 王震
5授权发明专利硝酸盐、亚硝酸盐快速测定试纸及其应用中国ZL200510048918.4浙江大学吴良欢 伍少福 许超
6授权发明专利生物防治土传病害的西瓜专用控释肥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中国ZL201310103100.2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义武 李志国 徐淑班 陈宏坤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作物秸秆生产缓释磷肥的方法中国ZL201510343753.7浙江大学马庆旭 吴良欢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包硫控释肥增韧方法中国ZL201210593590.4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陈德清 李广涛 徐淑班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磷石膏和钾长石生产高活性土壤调理剂联产硫酸的方法中国ZL201410817892.4金正大诺泰尔化学有限公司 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胡兆平 张敏 刘树光 庞世花 宋涛
10授权发明专利种子保姆肥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中国ZL201210339551.1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敏 陈剑秋 李博 刘文龙
进步奖吴良欢,郭世伟,倪治华,曹小闯,陆若辉,张莹,胡兆平,张丽,马庆旭,王敏,陈剑秋,徐淑班,韩科峰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局,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2360893-410 水稻突变种质资源的辐射创制与利用
项目名称水稻突变种质资源的辐射创制与利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
项目简介利用辐射技术创制突变体是是品种选育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遗传资源。本项目以高效创制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价值的突变基因和资源为目标,揭示了水稻辐射诱变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特征,共创制突变种质113份,克隆突变基因4个。创制的突变种质已被广泛应用,衍生水稻新品种651个,在1990-2017年间累计推广5.7483亿亩。主要成果如下:(1)创制了早籼稻和早籼型不育系核心骨干亲本。为提高水稻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和稻米品质,课题组培育了浙辐系列水稻突变新种质,包括早熟、高产、广适的浙辐802,抗病高产的浙辐9号,高产优质的浙辐504、浙辐37等12突变品种(品系)。国内外育种单位利用其中的7个突变种质直接或间接育成了早籼稻新品种143个,1990-2017年累计推广3.0833亿亩,育成了早籼型两系和三系不育系核心不育系配制杂交稻新组合508个,在2004-2017年间累计推广2.6650亿亩。近20年来,年度推广面积最大的早籼稻品种均衍生自浙辐系列突变种质,有22个衍生品种成为国家和省级水稻早籼稻和杂交晚稻新品种区试的对照品种,有24个品种被认定为超级稻品种,占我国认定的超级稻品种总数的18.3%。(2)水稻生产引领性突变种质的辐射创制与基因克隆。为推动和引领水稻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本项目开展了“低植酸水稻--营养环保兼顾型水稻”以及杂交水稻安全放心生产体系核心种质—“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两类突变种质的创制,并部分应用于水稻生产。植酸是谷物中最重要的抗营养物质,降低其含量可显著提高铁、锌等微量营养素的生物有效性。项目组辐射创制了6份突变体,植酸含量下降30%-50%,共克隆突变基因4个,其中一个同时控制植酸和总磷含量的基因系国内外在植物中首次报导。在国际上率先创制了一类独特的苗期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技术体系,简化了杂交种子生产过程中去杂保纯和杂交种子纯度的鉴定,而混杂在杂交种子中的不育系自交种子因缺乏竞争力被自动淘汰,避免杂交种子因纯度不达标而造成重大损失。该项杂交水稻技术体系被称为“安全放心”杂交水稻生产体系。(3)揭示了辐射诱发水稻基因组变异的频率和特征。针对辐射诱发突变的分子特征和分子机制认识非常有限的状况,项目组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和其它分子遗传学技术,测定伽玛射线诱发水稻突变的频率和基因组学特征,对诱变后代选育方法做出了科学的修订。通过研究诱发突变体和亲本的微卫星单倍型的异同,提出了突变体质量控制和培育的方法体系。本项目创制各类突变种质除被广泛利用外,已保存于公共种质资源库。项目共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论文2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植物新品种权2项。根据中国水稻所等10家主要用户提供的证明,浙辐系列突变种质衍生的品种在南方稻区累积推广4.635亿亩,增产稻谷143.06亿公斤、增收340.22亿元。本项目团队通过举办国际和地区培训班以及个人进修的方式,为来自亚、非、拉15个国家的80余位专家提供了突变育种技术培训,项目组于2014年获得了FAO/IAEA突变育种成就奖。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舒庆尧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本人为主创制了浙辐218、浙辐504和浙辐37四份早籼突变种质以及R3027、白丰A等突变杂交稻亲本,这些材料已被用作亲本在品种选育中广泛应用;参与了浙辐9号、浙辐762、浙辐910、黄玉A等突变品种或种质的培育。在本项目有关水稻低植酸突变体创制和突变基因克隆研究中,本人负责试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制定、试验安排和执行、数据分析等工作;直接参与指导了伽玛射线诱发水稻基因组突变特征和频率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共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作为通讯作者发表相关论文20篇。
2夏英武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本人为主创制了浙辐802和浙辐7号2个重要突变种质,是浙辐9号、浙辐762、浙辐218、浙辐504和浙辐37等早籼突变种质的主要培育人之一。参与了R3027、白丰A等其它突变体的培育。
3吴殿星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本人为主创制了浙辐910、浙辐991、浙辐001等早籼突变种质以及玉兔S、NHR111S等突变杂交稻亲本,这些材料已被用作亲本在本单位及其它单位选育了池优S65、白丰优48、浙辐两优12等组合。同时,在本项目中,作为第一完成人共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作为第一完成人共获浙辐02、浙密稻1号等植物新品种权2项。
4舒小丽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本人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浙辐02和浙密稻1号以及叶色标记杂交稻不育系的选育,参与了高锌含量和留胚大米等优异突变体的筛选鉴定及培育并对诱发的低糊化温度突变体的遗传、理化基础进行了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植物新品种权2项;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1篇。
5谭瑗瑗助理研究员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在本项目有关水稻低植酸突变体和突变基因的研究中,本人参与OsMRP5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研究,首次揭示该基因的组织时空表达特异性;参与OsST3;3的基因功能研究,首次发现该基因编码一个拟似硫酸盐转运蛋白,并确定其在总磷和植酸磷代谢中的作用;针对不同低植酸突变设计优化分子标记,首次建立基于高分辨率溶解曲线的高通量快速基因分型体系;低植酸突变体与优良野生型品种杂交,利用建立的高通量快速基因分型体系辅助筛选获得高世代纯合株系,首次全面系统地评价低植酸突变体的育种价值。本人作为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2篇,作为参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
6李珊中级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本人主要完成了伽玛射线诱发水稻基因组突变特征和频率的研究。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和其它分子遗传学技术,对伽玛射线诱发水稻突变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评估了不同辐射剂量诱发突变的频率。研究结果为在突变育种中设计科学合理的育种方案、更加有效地利用γ射线指明了方向,为建立高效的诱变育种体系提供理论指导,如不同的剂量产生的突变频率相似表明相对低的辐射剂量更适用于辐射育种; M2代存在大量的突变位点表明选育突变体作为品种时应进一步进行回交以清除有害突变;突变位点会在M3代产生分离表明在进行突变体系选育时,单株选择比群体选择更适合。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1篇。
7黄建中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在本项目有关水稻低植酸突变体基因克隆研究中,参与OsST3;3的基因功能研究,确立了其在总磷和植酸磷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参与控制黄叶标记的表观突变基因epi_GUN4的功能研究,揭示一个重要农艺性状的表观遗传控制机理。在本项目有关伽玛射线诱发水稻突变的基因组学特征研究中,对伽玛射线诱发水稻突变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评估了不同辐射剂量诱发突变的频率。发现,辐射育种可采用相对低的辐射剂量,应对M2代进一步进行回交以清除有害突变,单株选择优于群体选择。作为通讯作者发表相关论文1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苗期携带转绿型叶色标记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中国ZL02137544.5浙江大学舒庆尧,吴殿星
2授权发明专利苗期具有转绿型叶色标记杂交水稻的选育方法中国ZL02137545.3浙江大学吴殿星,舒庆尧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苯达松敏感水稻的筛选方法中国ZL201210116451.2浙江大学舒庆尧,富昊伟,王启钊, 李友发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稻低植酸突变体zju-1pa2杂交后代基因型的引物及方法中国ZL201210297521.9浙江大学舒庆尧,赵海军,徐秀红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稻低植酸突变体zju-1pa3杂交后代基因型的引物及方法中国ZL201210297318.1浙江大学舒庆尧,赵海军,谭瑗瑗,刘庆龙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叶片携带白色中脉的杂交水稻两系不育系的选育方法中国ZL201410294843.7浙江大学吴殿星,舒小丽,孙健,王寅,柳蕾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叶片携带白色中脉的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的选育方法中国ZL201410298173.6浙江大学吴殿星,舒小丽,张宁,王寅,孙健,柳蕾.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留胚米专用巨胚水稻品种的选育方法中国ZL20151033685.8浙江大学吴殿星,张宁,孙健,王寅,王治学,丁一,舒小丽
9植物新品种权II优3027中国CNA200200107.7浙江大学舒庆尧,沈圣泉,吴殿星
10植物新品种权浙密稻1号中国CNA20120030.6浙江大学吴殿星,舒小丽,王寅,张宁,孙健,熊海铮
进步奖舒庆尧,夏英武,吴殿星,舒小丽,谭瑗瑗,李珊,黄建中浙江大学浙江大学
2370893-411 杂交制种技术与关键设备研制与示范
项目名称杂交制种技术与关键设备研制与示范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以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为代表的杂交制种技术,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目前我国杂交制种工作还主要依赖人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制种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大规模标准化机械制种成为我国杂交种子生产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国内尚缺乏杂交制种配套的专用机械设备,机械化制种过程中农机农艺相关配套技术也有待解决。因此,本项目开展杂交制种专用机械设备的研制和示范应用,既符合我国杂交制种产业发展需求,也符合我国农业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研制出杂交水稻制种父本专用插秧机。该机械可将父本大小秧苗同时插植,实现两种秧苗在同一行间隔排列、在两行上呈品字或三角形分布。添加了秧盘缺秧检测与自动补缺装置,进一步提高插秧效率。(2)研制出杂交水稻制种赶粉机。通过优化授粉管结构参数等,利用击穗机构碰击振落花粉,由授粉管气吹系统将花粉均匀输送至母本行,有效改善花粉传输距离,花粉分布均匀、结实率高。(3)研制出水稻制种种子色选机。针对水稻稻谷颜色特殊、不透明、外表粗糙、干燥度或成熟度不一致等特点,研制出精度高、识别速度快的水稻种子光电色选机,色选后杂交种子纯度达99.2%,被选种子基本无破碎。(4)研制出玉米制种专用精密播种机。针对规模化制种玉米田地特点,开发了自走式的具有独立风机恒压驱动系统的玉米制种精密播种机,可一次性完成施肥、铺膜、膜上点播、覆土、镇压等作业工序,有效提高玉米制种生产效率。(5)设计制造了玉米高效去雄机。该设备克服了进口机械适应性差、去雄一次去尽率低等不足。对轮拔系统进行了优化改进,并利用车架方管材料,进行液压油的循环和存储,使设备紧凑灵活。其正常作业效率达40亩/h以上,一次去雄率达94%以上。(6)研制出基于高周波原理的便携式玉米整穗精确测水仪。其可在2秒内直接测量直径在60mm以内玉米果穗含水量。水分测定范围5%-50%,满足田间玉米整穗检测水分要求,为玉米收获期判断提供有效依据。(7)开展了水稻机械化制种配套技术研究。针对不同杂交水稻品种,研制出制种种子成熟脱水剂2种,可使种子水分比对照下降3.2%-4.9%,产量提高1.7%-3.95%,提早收获5天。机械烘干每吨种子降低能耗50元;以颖壳具褐色标记的母本材料选育新组合,实现父、母本混合直播、混合收获,通过色选机高效色选分离F1与父本种子,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8)开展了玉米机械化制种配套技术研究。明确了玉米去雄叶片数对制种产量的影响规律;提出玉米制种田适宜播种密度为120000-135000株/公顷,播深应控制在5-7cm;筛选出适宜玉米制种种子脱水剂。(9)项目成果:通过品种审定2个,获植物新品种权1个,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等。成果在我国主要杂交水稻和玉米制种区(贵州、湖南、江苏、四川、新疆、新疆兵团、甘肃等)产业化应用,近4年累计推广面积358.44万亩,预估节本增效约5.72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胡晋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 负责总体研究方案制定与实施。明确了水稻种子成熟期间生理生化及活力变化情况,参与研究了机械化制种过程中杂交水稻种子成熟后期快速脱水机理,综合分析各类化学物质和相关农艺技术的改进对杂交水稻种子成熟后期快速脱水的影响,提出和制定相关配套技术以及解决方案;参与了成果技术的示范推广。发明专利(附件1-3)的主要完成人,学术论文(附件1-15)的主要完成人。对成果的创新点(七)做出了贡献。
2关亚静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 协助第一完成人制定总体研究计划方案及实施。明确了水稻种子成熟期间生理生化及活力变化情况,确定了杂交水稻的最佳收获期。参与研究了不同脱水剂对杂交水稻制种种子成熟脱水及质量的影响。参与了成果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明专利(附件1-3)的主要完成人,学术论文(附件1-15)的主要完成人。对成果的创新点(七)做出了贡献。
3韦真博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 研发了基于高周波原理的便携式玉米整穗精确水分测定仪,该设备在不需要脱粒的情况下在田间能够快速的完成玉米籽粒含水量的测试,为玉米收获期的判断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保证了玉米的收获时间和收获质量。参与了杂交水稻制种父本专用插秧机和杂交水稻制种赶粉机的研制。发明专利(附件1-1~1-2)的主要完成人。对成果的创新点(一)、(二)和(六)做出了贡献。
4顾建成其他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负责设计制造适合我国玉米制种田使用的玉米高效去雄机,克服了进口机械适应性差、去雄一次去尽率低和机械去雄导致产量降低的不足。设计上对轮拔系统、液压油箱进行了优化改进。应用车架方管材料,进行液压油的循环和存储,使设备紧凑灵活。与合作单位一起设计使用国产液压马达,使设备制造费用降低50%。发明专利(附件1-5,1-9)的主要完成人,对成果的创新点(五)做出了贡献。
5胡伟民副教授浙江大学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研制了杂交水稻制种种子脱水剂,脱水剂可有效降低杂交水稻种子的含水量,提高种子的产量,对种子质量无不利影响,种子可提早收获5d。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参与了相关技术的推广示范。发明专利(附件1-3)的主要完成人,学术论文(附件1-15)的主要完成人。对成果的创新点(七)做出了贡献。
6刘立晶研究员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组织和主持玉米制种精量播种机研究任务的实施、鉴定和验收,负责项目技术研究工作。制定玉米制种精密播种机的总体技术方案,研发了高速恒压气吸式精密排种、自走式播种底盘、精准开沟播种等核心技术。发明专利(附件1-4,1-7,1-8)的主要完成人,对成果的创新点(四)做出了贡献。
7江正发初级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以现有水稻农机具为主,对具稃色标记品种制种全程可实施机械化的环节进行农机农艺相结合研究,尤其针对父母本播始历期的差异,研究了其适宜的农机具及其相应的农艺配套措施。同时,参与了水稻种子色选机的研制。植物新品种权(附件1-11)的主要完成人。对成果的创新点(三)、(七)做出了贡献。
8张春庆教授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 明确了玉米自交系去雄及叶片数对产量影响的规律,提出了机械去雄的密度补偿措施;研究明确了播深对自交系产量影响及其原因,提出了规范播种的深度要求;研究了自交系的种植密度对制种产量的影响,明确了不同类型自交系的播种密度要求;研究成功了玉米种子抑制生长型脱水剂,为延长玉米果穗烘干线的烘干时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上措施为机械化制种过程中的播种、去雄及果穗烘干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学术论文(著)(附件1-14)的主要完成人。对成果的创新点(八)做出了贡献。
9王志敏中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在新疆、新疆兵团、甘肃、江苏、湖南、四川等省份,集成组装并示范推广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种子生产技术及关键设备。
10孙海艳副高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在新疆、新疆兵团、甘肃、江苏、湖南、四川、贵州等省份,集成组装并示范推广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种子生产技术及关键设备。
11周桂香研究员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选育颖壳具褐色标记的水稻品种,改变了传统的父母本间隔种植的杂交水稻制种方法。制定了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范。同时,参与了水稻种子色选机的研制。植物新品种权及审定品种(附件1-10~1-12)的主要完成人,地方标准(附件1-13)的主要完成人,对成果的创新点(三)、(七)做出了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击穗气吹式杂交水稻制种授粉机中国ZL201210281642.4浙江大学王永维、王俊、唐晨、韦真博、程绍明
2申请发明专利一种组合物及其在水稻种子脱水中的应用中国CN201410238496.6浙江大学胡晋、胡伟民、王齐天、关亚静
3授权发明专利手扶式杂交水稻制种父本插秧机及其方法中国ZL201410179459.2浙江大学王俊、胡金冰、王永维、唐燕海,韦真博、程绍明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导种装置及具有该导种装置的播种单体中国ZL201310117961.6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刘立晶、杨学军、周军平、刘忠军、李长荣、刘殿生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玉米去雄机中国ZL201210507371.X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顾建成、杨建华、李绍明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气吸式精密播种机及其风机恒压驱动系统中国ZL201420384772.5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刘立晶、李长荣、刘忠军、周军平、赵郑斌、赵金辉、郝朝会
7其他新两优917中国国审稻2013029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8其他新两优1671中国皖稻2012019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张从合、严志、陈金节、陈琳、王合勤、张云虎、李方宝、刘兴江、申广勒、周桂香、黄艳玲、庞战士、乔木
9植物新品种权荃香糯S中国CNA20101114.5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王合勤、陈金节、张从合、张云虎、严志、刘兴江、陈琳、申广勒、周桂香
10其他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范中国DB34/T1833—2013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张健美、郭颖林、武小燕、周桂香、严志、黄艳玲
进步奖胡晋,关亚静,韦真博,顾建成,胡伟民,刘立晶,江正发,张春庆,王志敏,孙海艳,周桂香浙江大学,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2380893-414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分层体系建立与治疗
项目名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分层体系建立与治疗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
项目简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见的高度异质性恶性血液病,高危患者疗效差、生存期短,在发病机制、预后分层和治疗等方面还有诸多难题亟待解决。随着分子诊断方法的发展,越来越多有预后意义的基因异常被人们发现,多种突变间的相互作用对临床过程的影响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寻找AML致病的关键分子、明确预后相关标记、建立新的预后分层体系进而采取个体化治疗是关键。课题组历时八年,在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8个项目的资助下,对AML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围绕寻找AML的致病关键分子、预后新标记、建立新的预后分层体系以实现个体化治疗新模式,获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课题组深入研究AML发病机制,发现多个参与AML发生发展的新机制:①率先探究了AML在RNA表观遗传学层面的特点,阐明了RNA甲基化修饰m6A及其去甲基酶FTO在AML中癌基因的作用,并发现R-2HG靶向FTO/m6A/MYC/CEBPA在白血病中具有良好的抑癌作用,为AML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②发现多个AML致病相关的关键调控子:阐明了miR-22、miR-181、miR196b通过抑制下游白血病相关基因而发挥抗白血病作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TED2基因突变可异常激活RNA聚合酶II,靶向其下游超延伸复合物可能是AML的治疗靶点之一;明确STAT/TET1轴在AML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证实针对该轴的靶向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白血病作用;老药新用,明确高三尖杉酯碱的直接作用靶点Myosin-9,推广该药物的进一步发展应用;③发现多个AML预后相关新标记分子,发现PARP、miR-362-5p、HIP1高表达是AML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基础。对于不适用国际常用2017ELN危险分层标准的两类AML患者——老年AML及APL亚型,优化建立了新的预后分层体系,推动了AML的个体化治疗:①老年AML在AML中发病率更高,预后更差,通过二代测序和临床指标探索分析,我们建立了Nomogram老年AML预后模型,该模型相关指标获取简单、快速、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已被广泛推广应用。②早期死亡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失败的关键因素,我们通过1300多例APL资料分析,依据白细胞、血小板、年龄三个指标把病人分为四个危险组,预测早期死亡率,填补了APL缺乏识别早期死亡的评价预测系统的空缺。本项目共发表SCI论文35篇,累积影响因子239.4分,其中10分以上7篇,5分以上14篇,包括Cell等国际顶尖期刊,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同,并被Nature、Science、Cell等权威杂志引用,SCI总引533次,他引428次。主持制定国家级指南1部,参编14部。参编著作2本,培养27名博士生,16名硕士生。相关成果在全国40余家综合性医院推广,对1688例AML患者进行了预后分层,根据预后分层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使AML患者的治疗更加合理,降低化疗费用、提高缓解率,具有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金洁正高级浙江大学浙江大学负责本项目总体设计、实施与推广应用,负责申请相关资助项目、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大会议上多次交流研究成果,多次牵头举办各种AML学术会议,在省内外推广AML临床诊疗的相关成果和经验,提高AML患者的治疗水平。获得与本项目相关的浙江省科技进步奖1项,是代表性论文一(附件3-1)、五(附件3-14)、六(附件3-10)、七(附件3-9)的通讯作者。是17篇非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主持制定了1项国内AML治疗指南,参编14项指南,参编著作2本,培养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12名,在读13名。主持了与本项目相关的3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863子课题。
2蒋晞研究员浙江大学浙江大学主要负责本项目相关基础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实验成果。在探索microRNAs治疗AML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构造了一种新型microRNA纳米颗粒,能对AML进行靶向治疗。是代表性论文一(附件3-1)、二(附件3-8)、代表性论文三(附件3-16)、四(附件3-5)的第一作者。
3王敬瀚中级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共同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和推广应用。在统计学模型的使用和提出过程中给予了建设性的意见。发现了高表达TET1是AML中新的预后不良因素,并明确了NPM1, FLT3-ITD, DNMT3A, CEBPA, IDH1和IDH2六种基因突变在老年性AML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代表性论文五(附件3-14)和七(附件3-9)的第一作者。
4娄引军副高级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共同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分型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低纤维蛋白原水平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诊断的分子靶标,发现PML-RARA融合基存在突变的话预示着M3患者存在更高比例的复发和化疗药物的耐药。在本项目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了6篇非代表性论文。
5周一乐初级浙江大学浙江大学主要负责本项目临床患者标本的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工作,在表观遗传学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发现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2在血液病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限制NSDs/SEC介导的RNA聚合酶II延伸,Setd2可以调节造血干细胞静止和分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血液病领域Top期刊Hemaetologica上发表论文一篇(附件3-2)。
6李霞其他浙江大学浙江大学主要参与本项目中的大量基础实验研究,在AML患者中发现高表达PARP-1是正常核型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联合PARP-1特异性抑制剂BMN673与SAHA-苯达莫司汀混合物可以协同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发生凋亡和周期阻滞。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代表性论文六(附件3-10)。
7李晨莹初级浙江大学浙江大学主要参与了本项目中大量基础科研工作,在探索高三尖杉酯碱与TET1/2/3家族的关系,及如何调控5羟甲基胞嘧啶修饰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发现高三尖杉酯碱对AML治疗的新机制。明确了IDH基因突变所生成的癌性代谢产物2-HG在AML中也具有抑癌作用,通过调控RNA甲基化,可以实现良好的抑癌功能,以并列第一身份合作发表代表性论文2篇,即代表性论文一(附件3-1)、六(附件3-10)。其中代表性论文一发表在Cell杂志上。
8王云贵助理研究员浙江大学浙江大学主要负责临床患者标本的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工作,发现了ALOX5在AML中的新角色,明确其可以增强传统化疗药物阿糖胞苷和柔红霉素对AML细胞的敏感性。与其他合作完成代表性论文一(附件3-1)、二(附件3-8)、三(附件3-5)和四(附件3-16)。
9孟海涛正高级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在本项目最初的实验设计、实施和结果总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分析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在全省推广本项目的AML新治疗方案做出了重要贡献。以通讯作者身份,在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篇,阐明ERG11基因突变和MDR1上调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感染热带假丝酵母菌后对泊沙康唑耐药的重要因素。
10楼叶江中级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在本项目的基础实验研究、临床患者数据收集和分析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明确了干扰素与ATRA诱导APL细胞分化密切相关,发现了干扰素的一种新的信号转导方式,揭示了干扰素/ATRA信号转导途径的一种新的交互作用方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非代表性论文3篇。
11胡超中级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在本项目的基础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与其他完成人共同发现了miR-22在AML中是低表达的,而TET家族和DNA拷贝数变化是其下调的重要原因。miR-22通过靶向GFI1/EZH2/SIN3A/miR-22/CREB-MYC信号通路在AML中发挥重要的抑癌作用。作为共同完成人,与其他人合作发表了代表性论文一(附件3-1)、二(附件3-8)、三(附件3-5)和四(附件3-1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苦参碱在制备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药物中的应用中国ZL 2013 1 0341135.X浙江大学金洁;路莎莎;陈健;钱俊青;娄引军;马秋玲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科研助手软件[简称:科研助手]v1.10中国2014SR145089倪万茂;金洁;钱文斌倪万茂;金洁;钱文斌
进步奖金洁,蒋晞,王敬瀚,娄引军,周一乐,李霞,李晨莹,王云贵,孟海涛,楼叶江,胡超浙江大学浙江大学
2390893-416 基于全产业链的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理论、实践与战略研究
项目名称基于全产业链的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理论、实践与战略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项目简介农业科技转化是一个涉及科研、教育、培训、推广等多个环节、通过产业链纽带紧密链接起来的包括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和人才流的复杂系统。本项目基于农业科技创新、扩散和转化理论,关注农业科技供给者和需求者的利益诉求,聚焦科技转化的效率效益,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农业科技转化的优势和劣势,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农业科技转化的过程、机制和效果,并从全产业链的视角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的战略思路、重点任务及措施建议,形成了《基于全产业链的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理论、实践与战略研究报告》,并将部分成果编著为《农业科技转化应用比较研究》出版发行。本项目关于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如:“以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和示范基地”、“引导各类风险投资基金进入农业高新技术领域,推动社会优质资本进入农业产业领域和拓宽农业产业融资渠道,依靠各类基金把投资人与科技成果转化联系起来,促进科技型涉农企业的快速成长”等,在指导实践中形成的《农业高技术分类规范及原则》、《农业高技术选择评价方法》、《农业高技术指导目录》、《农业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等应用案例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并获得了科技部的肯定与采纳。本项目的创新性:第一,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将创新、研发、扩散和应用作为农业科技转化应用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国际比较研究是一个全新的尝试,考虑了农业科技从源头创新到转化实现的各个环节。第二,考虑了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的市场化与准公共品特性的有机结合。第三,既充分关注我国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的客观实际,又借鉴国际组织和不同类型国家的经验教训。第四,在指导实践应用中形成的农业高技术分类规范、选择评价方法及指导目录体现了先进技术与现代农业的交叉与融合,不仅反应了运用高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还突出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技术向农业领域的渗透和扩散,拓展了农业技术的范围。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首先,基于全产业链的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的相关理论与政策建议,对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转化效率,强化现代农业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支撑,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在利用本研究相关成果指导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所提出的《农业高技术指导目录》,是农业先进科技、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现代产业政策、农业经济政策统筹衔接及实施的重要支点,对于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遴选、评价与建设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最重要的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维护我国长期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举措;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必然要求。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卫龙宝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主持项目,负责项目方案的设计,组织协调课题组的研究进程。负责主要科技创新(1)总报告的撰写、修改及定稿(见附件21起:报告摘要),负责其中①《农业科技转化应用比较研究》一书的大纲设计和第二、三、七章的起草(见附件2、附件14-18:著作证明)。
2吴迪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参与主要科技创新(1)总报告的撰写(见附件21起:报告摘要),协助调课题负责人,开展基于全产业链的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理论研究,根据相关政策建议,对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应用案例进行起草和修改(见附件19-20:科技部领导关于应用的批示)。
3葛毅强研究员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参与课题主要科技创新(1)总报告的讨论与修改(见附件21起:报告摘要),负责课题相关成果与国家相关科技政策的衔接工作,在研究成果指导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实践应用的案例讨论及定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见附件19-20:科技部领导关于应用的批示)。
4朱华平副研究员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参与课题主要科技创新(1)总报告的讨论与修改(见附件21起:报告摘要),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相关成果应用与科技管理部门的互动;在相关成果指导农业高技术发展和相关扶持政策的案例讨论及定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见附件19-20:科技部领导关于应用的批示)。
5陈兆波副研究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参与课题主要科技创新(1)总报告的讨论与修改(见附件21起:报告摘要),在前期成果梳理与定稿、①《农业科技转化应用比较研究》著作的编撰与出版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附件14-18:著作证明)。
6朱方长教授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参与课题主要科技创新(1)总报告的讨论与修改(见附件21起:报告摘要),在课题前期成果的撰写中承担了大量工作,负责其中①著作《农业科技转化应用比较研究》第五章的起草(附件14-18:著作证明)。
7张俊飚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参与课题主要科技创新(1)总报告的讨论与修改(见附件21起:报告摘要),参与课题前期成果的撰写,负责其中①《农业科技转化应用比较研究》第六章和附录的起草(附件14-18:著作证明)。
8青平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参与课题主要科技创新(1)总报告的讨论与修改(见附件21起:报告摘要),参与课题前期成果的撰写,参与其中①《农业科技转化应用比较研究》第四章部分的起草工作(附件14-18:著作证明)。
9陆迁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与课题主要科技创新(1)总报告的讨论与修改(见附件21起:报告摘要),参与课题前期成果的撰写,负责其中①《农业科技转化应用比较研究》第一章及第四章的部分起草(附件14-18:著作证明)。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卫龙宝,吴迪,葛毅强,朱华平,陈兆波,朱方长,张俊飚,青平,陆迁浙江大学,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
2400893-417 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疼痛机制及其诊治技术创新与应用
项目名称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疼痛机制及其诊治技术创新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杭州好克光电仪器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简称内异症)包括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内在性(子宫腺肌病)内异症,多发于生育年龄妇女,发病率超过2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疼痛是内异症最具特征的临床症状,罹患率高达70%,但其疼痛机制未明,诊疗技术缺乏,手术治疗复发率高,亟待创新突破。本研究团队在内异症领域先后获得4项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和1项浙江省科技重点专项资助,经过近10年的技术攻关,在内异症神经炎症性疼痛机制、实验药物治疗和临床诊疗技术中取得率先突破,并形成内异症疼痛诊断、药物与手术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主要创新如下:1. 内异症神经源性和炎症性疼痛机制研究获得新突破:国内外首先发现内异症疼痛患者的子宫内膜功能层存在感觉神经纤维,疼痛患者的内异症病灶、子宫内膜基底层及肌层的神经纤维密度显著高于非疼痛患者及正常妇女;发现内异症患者血清、腹腔液、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致炎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疼痛严重程度相关;发现内异症病灶以及血清与腹腔液中的血管抑制因子表达水平下调,而血管生成因子和促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上调,提出内异症疼痛具有神经源性和炎症性新观点,为内异症疼痛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2. 发明内异症实验性药物治疗给药新体系并获得有效疗效:国内外首创应用丹那唑与醋酸棉酚局部病灶治疗内异症,克服原有口服治疗的严重副作用,治疗后病灶显著缩小,疼痛消失,未发现毒副作用,为内异症疼痛的临床药物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基于内异症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表达下调的机制研究,创新应用纳米包装药物实施靶向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为内异症靶向治疗研究提供新思路。3. 创新并推广内异症诊治新技术和新策略:发明双瓣法病灶切除保守治疗难治性子宫腺肌病,术后7年随访,总疗效达63.9%。国内首先开展深部浸润内异症病灶切除手术,并组建多学科联合诊治模式,长期疗效佳,复发率减少10%,并发症减少3%。构建超声内镜三维技术获得内异症早期诊治。建立内异症“手术+药物”联合治疗的长期管理新模式,获得最佳疗效与预后效果,推广应用。本研究团队在该领域共发表学术论文40篇,SCI论文 22篇,参与制定国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授权获得1个国家发明专利和3个新型实用专利,并获得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通过内异症学术研讨会和内异症疼痛培训班以及“黄丝带”患者健康教育活动推广临床诊疗技术,在省内外50余家医院实现推广应用,超过30000位患者受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信美正高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本项目总负责人,负责本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为创新点1.2.3做出全面贡献,对整个项目进行系统地把握和布局,全面推动内异症疼痛的机制研究、药物试验性实验和内异症临床诊治工作,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基金,获得1项发明专利,论文发表在Humanreproduction ,Fertility&Sterility 等SCI的Q1区期刊,参与本项目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60%。
2黄秀峰正高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本项目主要参与人,负责本项目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的具体实施,为创新点1.3做出贡献,参与内异症疼痛的神经源性机制研究和内异症临床诊治工作,主持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参与1项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基金和1项国家自然基金,参与多篇论文的研究工作,参与本项目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50%。
3徐萍副高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在本项目中为创新点1.3做出贡献,参与内异症疼痛的神经源性机制研究临床标本的收集、内异症临床诊治及随访工作,参与双瓣法病灶切除保守治疗难治性子宫腺肌病新技术的临床推广和疗效评价,为保留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女性生育力和缓解疼痛症状做出贡献。参与多篇论文的研究工作,参与本项目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50%。
4陈正云副高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在本项目中为创新点3做出贡献,主要参与临床标本和资料的收集、内异症临床诊治及随访工作,参与内异症多学科联合诊治和手术药物联合长期管理模式,积极参与内异症科普和宣教等工作,并参加新技术的临床推广和疗效评价,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诊治做出贡献。参与多篇论文及部分专利的研究工作,参与本项目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40%。
5包国华工程师杭州好克光电仪器有限公司杭州好克光电仪器有限公司负责新型超声内窥系统的参与设计方案的制订,负责整套产品的结构设计。合作申请了1个发明专利。
6朱丽波中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在本项目中为创新点1.2.3做出贡献,参与内异症疼痛的神经源性和炎性机制的研究,构建内异症动物模型,进行免疫组化等检测工作,参与研究临床标本的收集、内异症临床诊治及随访工作,参与多篇论文和部分专利的研究工作,参与本项目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60%。
7裘琳正高级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在本项目中为创新点2做出贡献,主要参与醋酸棉酚局部病灶治疗内异症的研究,构建内异症动物模型,完成动物模型标本的采集制作,免疫组化等检测工作,参与醋酸棉酚动物实验性实验,参与多篇论文的研究工作,参与本项目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30%。
8许泓正高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本项目参与人,为创新点2做出主要贡献,主要研究应用丹那唑与醋酸棉酚局部病灶治疗内异症,此为国内外首创,同时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形成的基础研究和内异症临床诊治及病例收集;主持一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一项浙江省科技厅“钱江人才”项目,参与多个课题的研究和多篇论文的写作工作,参与本项目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50%。
9陈舒宜初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在本项目中为创新点1.3做出贡献,参与内异症疼痛的神经源性机制的研究,进行相关免疫组化等检测工作,主要参与临床标本和资料的收集、内异症临床诊治及随访工作,参与本项目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60%。
10赵梦丹副高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在本项目中为创新点1.2.3做出贡献,参与内异症疼痛的药物治疗和机制研究,构建纳米材料包裹药物,实施靶向治疗内异症模型动物,进行免疫组化等检测工作,参与研究临床标本的收集和随访工作,参与论文和专利的研究工作,参与本项目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40%。
11孙文婷初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在本项目中为创新点3做出贡献,积极参与研究临床标本的收集、临床资料的统计、内异症临床诊治及随访工作,参与部分论文的研究工作,参与本项目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20%。
12胡富强教授浙江大学药学院浙江大学药学院在本项目中为创新点2做出重要贡献,指导并直接参与了药物控释系统和靶向药物的研发,并指导进行动物模型的干预实验,为发明新型的内异症药物治疗体系做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共同作者发表部分论文,参与本项目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20%。
13林俊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在本项目中主要为创新点1.2.3做出贡献,参与整体设计,参与内异症神经源性和炎症性疼痛机制的基础研究,参与内异症动物造模和试验性药物的研究,积极参加内异症的临床研究和科研设计,致力于内异症的规范治疗和科普工作。参与论文相关的部分工作,参与本项目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2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冷光源聚焦的光锥系统中国ZL201410285133.8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杭州好克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张信美、黄秀峰、包国华
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导光束中国ZL201220115508.2杭州好克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张信美、陆欣荣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微创手术的宫腔镜中国ZL201420128520.6杭州好克光电仪器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张信美、黄秀峰、陆欣荣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一次性子宫内膜多点抽吸取样器装置中国ZL201620541560.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黄秀峰、张信美、陈正云、徐萍、朱丽波
进步奖张信美,黄秀峰,徐萍,陈正云,包国华,朱丽波,裘琳,许泓,陈舒宜,赵梦丹,孙文婷,胡富强,林俊浙江大学,杭州好克光电仪器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2410896-401 复合加工集成效果提花技术与产业化
项目名称复合加工集成效果提花技术与产业化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理工大学,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浙江敦奴联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硕林纺织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为纺织丝绸提花织造技术领域。本项目的主要科技内容为:传统的纺织加工方式如绣花、植绒、绗缝、印花等都是在织造后的织物基础上再进行加工的,这种生产加工过程存在着加工路线长、设备配置多、成本高、产品效果单一等缺点,项目针对这些缺点,深入探究绣花、植绒、绗缝、蕾丝效果、印花等纺织加工技术特点及产品外观效果,研究花织物组织结构及设计与绣花、植绒、绗缝、蕾丝等纺织加工产品的外观效果之间的关系,以直接织造实现上述单种及多种加工方式产品外观的集成效果。结合先进数码提花织物CAD设计/CAM织造技术,设计研发集绣花、植绒、绗缝、蕾丝等多种加工效果于一体的个性化丝绸纺织产品,实现复合加工集成效果提花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在赋予产品特殊外观效果的同时,采用现代无梭织造技术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流程、改善产品外观效果、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项目研制及产业化过程中,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项,发表相关论文3篇。项目所设计开发的一系列“复合加工集成效果真丝绸”产品由浙江生态纺织品禁用染化料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项目立项技术指标。所研发服装用与装饰用高档面料新产品,经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浙江敦奴联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杭州硕林纺织有限公司等单位销售和推广,深受消费者青睐,近三年实现新增利润14208万元,新增税收6504万元,显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本项目的研究实现了通过电子提花织造单一加工过程获得绣花、植绒、绗缝、蕾丝等多种纺织加工产品的外观效果,同时可根据产品需要在一种织物中呈现多种加工方式的外观效果,改善了提花织物普遍存在的立体感不强问题,促进纺织丝绸产品电子提花技术的进步,提升我国纺织丝绸产品在国际纺织品领域的地位,缩短加工工艺、节省生产成本,减少植绒等加工带来的污染,符合国际社会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和追求个性化需求。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祝成炎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主要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2、3、4、5、6、7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持该技术贡献材料:1、发明专利5项:1)一种仿缂丝效果的电子提花织物;2)一种仿十字绣的大提花织造方法;3)一种直针绣效果提花织物的纹板制作方法;4)一种多色经大提花织物用于全彩色图像织造的自动纹织设计方法;5)一种带变化弯纬的梭织面料制作方法2、发表与项目相关的论文3篇:1)绗缝效果提花织物组织结构设计原理及方法[J]. 丝绸;2)仿“缂丝”效果的提花织物工艺设计[J]. 丝绸。3)电子提花纱罗织物设计原理与实践[J]. 丝绸3、验收证书:复合加工集成效果提花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2张红霞教授级高工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主要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2、4、5、7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持该技术贡献材料:1、发明专利4项:1)一种仿缂丝效果的电子提花织物(ZL201710293978.5);2)一种仿十字绣的大提花织造方法(ZL201210121826.4);3)一种直针绣效果提花织物的纹板制作方法(ZL201110110364.1); 4)一种带变化弯纬的梭织面料制作方法(ZL201210514084.1)2、发表与项目相关的论文2篇:1)仿“缂丝”效果的提花织物工艺设计[J]. 丝绸;2)电子提花纱罗织物设计原理与实践[J]. 丝绸3、验收证书:复合加工集成效果提花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3林平其他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项目管理,在研发过程中统筹人员和研发经费的安排。在产业化过程中参与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主要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第3、7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持该技术贡献材料:1、发明专利1项:1)真丝印经织造工艺及其应用(ZL 201010621975.8);2)包括双面经花的纯桑蚕丝织物(ZL 201010621981.3)2、验收证书:复合加工集成效果提花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4丁圆圆其他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在项目研发中,主要负责技术研究及产品工艺设计。主要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第3、7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持该技术贡献材料:1、发明专利2项:1)真丝印经织造工艺及其应用(ZL 201010621975.8);2)兼具有植绒和绣花效果的提花织物(ZL 201710997299.6)2、验收证书:复合加工集成效果提花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5田伟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纱线线型及织造工艺优化设计,参与产品设计及项目技术资料的总结、整理和验收。主要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第7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持该技术贡献材料:1、验收证书:复合加工集成效果提花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6李启正讲师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参与项目原料线型优化设计;新产品设计与研发。主要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第2、3、5、6、7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持该技术贡献材料:1、发明专利3项:1)一种仿十字绣的大提花织造方法(ZL 201210121826.4);2)一种直针绣效果提花织物的纹板制作方法(ZL201110110364.1);3)一种多色经大提花织物用于全彩色图像织造的自动纹织设计方法(ZL201611126255.8)2、验收证书:复合加工集成效果提花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7金肖克讲师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在项目研发中,参与项目原料线型优化设计;新产品设计与研发。主要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第7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持该技术贡献材料:1、验收证书:复合加工集成效果提花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8雷斌助理工程师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项目管理和技术研究,申报专利,在项目研发中,主要负责织物后整理技术路线的设计和调整,并做好样品的跟进工作。主要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第7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持该技术贡献材料:1、验收证书:复合加工集成效果提花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9贺荣高级工程师杭州硕林纺织有限公司杭州硕林纺织有限公司在本项目中负责产品设计及工艺设计,专利申请和论文撰写工作。主要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第5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持该技术贡献材料:1、论文:电子提花纱罗织物设计原理与实践, 《丝绸》2、发明专利1项:一种将纱罗工艺与数码剑杆大提花机结合的装造法(201510865515.2)
10王浙峰工程师浙江敦奴联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敦奴联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本项目中全面负责项目实施、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推广工作。主要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2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持该技术贡献材料:1、发明专利1项:一种带变化弯纬的梭织面料制作方法(ZL 201210514084.1)
11鲁佳亮讲师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在项目研发中,主要负责产品设计。主要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第2、5、7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持该技术贡献材料:1、发明专利2项:1)一种仿十字绣的大提花织造方法(ZL 201210121826.4);2)一种直针绣效果提花织物的纹板制作方法(ZL201110110364.1)2、验收证书:复合加工集成效果提花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12俞丹高级工程师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对项目的主要技术创新点作出较大贡献,完成产业化技术路线及工艺设计。主要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第2、3、7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持该技术贡献材料:1、发明专利3项:1)一种具有不同于绣花特质的提花织物的制作方法(ZL 200810162951.3);2)真丝印经织造工艺及其应用(ZL 201010621975.8);3)包括双面经花的纯桑蚕丝织物(ZL 201010621981.3)2、验收证书:复合加工集成效果提花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13李艳清讲师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在本项目中负责进行市场调研,进行线型优化设计,为进一步研发新产品提供原料基础。参与产品设计及项目技术资料的总结、整理和验收。主要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第7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持该技术贡献材料:1、验收证书:复合加工集成效果提花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14寇勇琦工程师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项目管理和技术研究,主要负责项目材料的总结、整理和验收。主要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第7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支持该技术贡献材料:验收证书:复合加工集成效果提花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直针绣效果提花织物的纹板制作方法中国ZL201110110364.1浙江理工大学祝成炎、李启正、张红霞、鲁佳亮、马廷方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仿缂丝效果的电子提花织物中国ZL201710293978.5浙江理工大学张红霞、杨凌江、祝成炎
3授权发明专利兼具有植绒和绣花效果的提花织物中国ZL201710997299.6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丁圆圆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仿十字绣的大提花织造方法中国ZL201210121826.4浙江理工大学鲁佳亮、张红霞、祝成炎、李启正、王盼盼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具有不同于绣花特质的提花织物的制作方法中国ZL200810162951.3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俞丹
6授权发明专利真丝印经织造工艺及其应用中国ZL201010621975.8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俞丹、林平、丁圆圆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将纱罗工艺与数码剑杆大提花机结合的装造法中国ZL201510865515.2杭州硕林纺织有限公司贺荣、邵尊健
8授权发明专利包括双面经花的纯桑蚕丝织物中国ZL201010621981.3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俞丹、林平、徐凡凡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色经大提花织物用于全彩色图像织造的自动纹织设计方法中国ZL201611126255.8浙江理工大学李启正、祝成炎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带变化弯纬的梭织面料制造方法中国ZL201210514084.1浙江敦奴联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吴凌、王浙峰、王雪琴、张红霞、祝成炎、陈慰来
进步奖祝成炎,张红霞,林平,丁圆圆,田伟,李启正,金肖克,雷斌,贺荣,王浙峰,鲁佳亮,俞丹,李艳清,寇勇琦浙江理工大学,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浙江敦奴联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硕林纺织有限公司浙江省教育厅
2420898-401 传统名花桂花种质资源创新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
项目名称传统名花桂花种质资源创新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金华市奔月桂花专业合作社
项目简介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桂花野生资源丰富,栽培类型繁多,广泛栽培应用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是浙江杭州、江苏苏州、广西桂林、安徽合肥等26市的市花。但在栽培应用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资源家底不清晰、品种混乱,育种手段落后、良种覆盖率低,产品类型单一、应用范围窄以及配套技术支撑薄弱等系列问题,严重制约桂花产业的良性发展和效益提升。因此,项目组遵循“资源---育种---品种---技术---产品”的主线,从资源调查和评价入手,研究育种方法,获得了一系列优良品种,研发了相关配套技术和不同类型产品,拓展应用范围。2002年起对全国范围内的桂花野生资源和栽培种质进行了系统调查、收集和评价。通过系统调查明确了我国桂花栽培品种的基本概况,分析了栽培种质的观赏性状、适应性、亲缘关系、栽培起源等基础信息,品种数量由37个增加到197个,新增彩叶桂品种26个。对全国野生资源地理分布、种群特征、更新方式、性系统、遗传多样性等展开深入的研究,为野生种质优异性状的挖掘利用奠定基础。建立了基于表型性状多层次分析模型(AHP)的品种评价筛选体系,从表型性状、生理生态、遗传多样性等多层面进行了资源评价。在浙江临安、安吉、金华等多点建立了全国资源最多、品种最全的种质资源库200多亩,保存优良种质564份,包含品种184个,占全国已知品种93.4%。深入开展花色和花香成分、花芽分化进程、成花机制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杂种胚胎拯救、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技术体系,选育了系列新优品种。针对杂种果实易早落、结实率低等问题,研发了杂种幼胚拯救技术,建立了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大大提高育种成效;针对诱变育种变异频率低、性状不稳定等问题,建立了不同材料的诱变技术体系。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4个,浙江省林木良种4个,国际登录品种15个,实现良种覆盖率90%以上,解决了生产中品种混乱、良种覆盖率低的问题。针对生产中产品类型单一、应用范围窄以及配套技术薄弱等问题,全方位开展了桂花品种快速繁殖、容器化育苗、花期调控和引种驯化工作。研发了全光喷雾育苗技术体系以及桂花花期和花量调控技术,桂花种苗年生产能力达35万株。制定了《桂花绿化苗木生产技术规程》省级标准,着力开发工程苗、容器苗、造型苗、盆花等不同类型产品;开展快速繁育、造型、整形修剪、株型控制、花期和品质调控等配套技术研究,形成了5个企业技术标准。同时积极推广示范和产业化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产品类型,带动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省内外积极推广应用工程大苗、容器苗、造型苗、盆栽产品等,累计推广面积达12000亩以上,直接销售桂花种苗697万株,其中优良品种种苗673万株,实现良种覆盖率90%以上,直接经济效益9000多万元,辐射带动间接经济效益15多亿元。项目实施期间,授权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2篇。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赵宏波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本项目负责人。主持指导本项目各创新点的开展,全面负责桂花种质资源调查、分类鉴定、评价与育种创新;对野生资源的性系统、遗传多样性及栽培种质的观赏性状、亲缘关系与起源、花色、花香、开花特性、成花机理等基础研究,对桂花基础理论研究及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项目工作量为80%。创新点1、创新点2、创新点3的重要参与者。旁证材料见附件,1.论文专著(主要作者或通讯作者)。2.发明专利:桂花花序不同发育时期荧光定量内参基因及应用(排名第一)。
2胡绍庆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参与项目方案的制定和具体实施,负责桂花种质资源调查、分类鉴定、评价与育种创新;对桂花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及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项目工作量为70%。创新点1,创新点2,创新点4的主要参与者。1.新品种权‘杭州黄’、‘玉玲珑’、‘玉帘银丝’、‘串银球’。2.企业标准:盆栽桂花小型化控制技术规程(排名5)等三项。3.获奖:杭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2)。旁证材料见附件。
3沈柏春副高级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从2005年开始参与本项目实施。负责桂花种质资源调查收集、资源库建设与桂花种质创新,是新优桂花品种推广应用和桂花新产品开发的最主要策划者。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创新点1、创新点4重要贡献者。旁证材料见附件,1.发表论文: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SRAP分子标记的桂花品种鉴定方法(排名2),基于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分子标记的桂花栽培品种演化分析(排名6)。2发明专利:一种促进桂花花芽分化的方法(排名1)。3.标准:桂花全光照喷雾扦插繁育技术过程(排名5)等三项。
4董彬讲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参与温度对桂花花瓣主要呈色物质类胡萝卜素代谢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类胡萝卜素种类及其含量是决定不同桂花品种花色差异的主要因子,特征香气成分及其香气值的不同是决定金桂、银桂、丹桂及四季桂品种群香气差异的主要原因。建立基于温度和激素处理的花期和品质调控技术体系。创新点3的主要参与者。发表论文:桂花EST-SSR引物开发及在品种鉴定中的应用(排名2);桂花OfLCYB和OfLCYE启动子的克隆和活性分析(排名3);Carotenoid accumula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flower coloration of Osmanthus fragrans(排名3)等。旁证材料见附件。
5魏建芬中级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了花期和品质调控技术体系研究,主要负责桂花新优品种扦插繁殖技术研究、桂花容器苗栽培养护技术及造型技术研究、桂花小盆栽产品及年宵花产品的开发等。创新点3、创新点4的主要参与者。1.发表论文:不同木犀品种的矮化技术研究(排名3)等。2.发明专利:一种土壤改良剂(排名2);一种园林地被育苗的基质(排名2)。3.企业标准:盆栽桂花小型化控制技术规程(排名6)。旁证材料见附件。
6邱帅中级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了桂花遗传多样性、栽培品种起源演化及雄全异株别系统研究,负责桂花杂交育种工作,建立了完善桂花胚拯救技术体系,为进一步的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创新点1和创新点2的主要参与者。1.发表论文:基于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分子标记的桂花栽培品种演化分析(排名1);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SRAP分子标记的桂花品种鉴定方法(排名1)。2.企业标准:盆栽桂花小型化控制技术规程(排名8)等。
7胡蔚初级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参与了桂花不同品种、不同性别的成花机制和花芽分化进程实验研究和理论数据分析,参与建立了基于温度和激素处理的花期和品质调控技术体系,解决了产品多元化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创新点3的参与者。旁证材料见附件。
8张超副高级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参与了不同类型、不同品种、不同性别的成花机制和花芽分化进程研究,明确了不同品种花色差异和金桂、银桂、丹桂及四季桂品种群香气差异的主要原因。建立了基于温度和激素处理的花期和品质调控技术体系,解决了产品多元化应用中的关键问题。1.多篇论文的主要作者。2.发明专利:桂花花序不同发育时期荧光定量内参基因及应用(排名2)。旁证材料见附件。
9付建新讲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参与了不同类型、不同品种、不同性别的成花机制和花芽分化进程研究,明确了不同品种花色差异和金桂、银桂、丹桂及四季桂品种群香气差异的主要原因。建立了基于温度和激素处理的花期和品质调控技术体系,解决了产品多元化应用中的关键问题.1. 多篇论文专著的主要作者。2.发明专利:桂花花序不同发育时期荧光定量内参基因及应用(排名3)。旁证材料见附件。
10朱铨副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参与了桂花种质资源调查与种质资源库建设及新优品种在园林中的应用推广。创新点1和创新点4的参与者。旁证材料见附件。
11杨丽媛讲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参与了不同品种、不同性别的成花机制和花芽分化进程研究,创新点3的主要参与者。旁证材料见附件。
12王艺光其他浙江农林大学金华市奔月桂花专业合作社参与温度对桂花花瓣主要呈色物质类胡萝卜素代谢的调控机制研究,创新点3的主要参与者。多篇论文专著的主要参与者,旁证材料见附件。
13鲍健其他金华市奔月桂花专业合作社金华市奔月桂花专业合作社主要参与了桂花种质资源调查与种质资源库建设、新品种及在园林中的应用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桂花产业效率,提高了花农收入。创新点1和创新点2的参与者。1.国际新品种:‘丛中笑’(排名2)、‘淡妆’(排名2)、‘香云’(排名2)。2.国家新品种权:‘胭脂红’(排名1)、‘华安天香’(排名3)。旁证材料见附件。
14鲍维其他金华市奔月桂花专业合作社杭州市林业科技推广总站主要参与了桂花种质资源调查与种质资源库建设、新品种及在园林中的应用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桂花产业效率,提高了花农收入。创新点1和创新点2的参与者。1.国际新品种:‘丽黄’(排名2)、‘笑靥’(排名2)、‘娇容’(排名2)。2.国家新品种权:‘胭脂红’(排名3)、‘华安天香’(排名1)。旁证材料见附件。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桂花花序不同发育时期荧光定量内参基因及应用中国201510170895.8浙江农林大学赵宏波,张超,付建新,王艺光,包志毅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园林地被育苗的基质中国201310475908.3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李寿仁,魏建芬,张雪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土壤改良剂中国201510519374.9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张楠,魏建芬,杨韵 等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促进桂花花芽分化的方法中国201110440462.1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沈柏春;付磊;钟凤英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植物引种的便携式箱包中国201620066688.8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何国莹;樊靖;魏建芬;郭娟等
6植物新品种权华安天香中国20160137金华市奔月桂花专业合作社鲍健、鲍志贤、鲍维 等
7植物新品种权胭脂红中国20160138金华市奔月桂花专业合作社鲍健、鲍志贤、鲍维 等
8其他中国野生桂花的地理分布和种群特征中国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4-0939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赵宏波,胡绍庆等
9其他Carotenoidaccumula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flower coloration of Osmanthus fragrans中国doi: 10.3389/fpls.2018.01499浙江农林大学赵宏波,胡绍庆,董彬,张超,付建新,王艺光
10其他基于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分子标记的桂花栽培品种演化分析中国DOI:10.3785/j.issn.1008-9209.2016.08.241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邱帅,魏建芬,沈柏春,胡绍庆等
进步奖赵宏波,胡绍庆,沈柏春,董彬,魏建芬,邱帅,胡蔚,张超,付建新,朱铨,杨丽媛,王艺光,鲍健,鲍维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金华市奔月桂花专业合作社浙江省教育厅
2430898-402 重要林木病害绿色药(菌)剂新产品研发与应用技术
项目名称重要林木病害绿色药(菌)剂新产品研发与应用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农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州师范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浙江世佳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是世界上林木病害危害最严重国家之一,松材线虫病、杨树溃疡病、油茶炭疽病、山核桃干腐病大面积发生,具有暴发性、频发性、毁灭性的特点。长期以来,林木病害绿色防控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核心问题主要是绿色药剂匮乏,施药技术相对落后等,致使病害难于得到有效控制,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项目组经20余年协同攻关,在绿色药剂新产品开发、高效施药技术、微生物调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创制了林木病害绿色高效专用药剂4个,扭转了长期依赖国外药剂的局面。基于氯离子通道激活、细胞膜超极化、神经信号传导阻滞等靶向原理,结合药剂在树体内的传导、时空分布规律,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阿维菌素乳油和2.3%甲维盐微乳剂注干剂,松树保活率达到99.9%以上,成本降低80%;基于细胞膜蛋白酶变性失活、细胞膜渗透能力破坏等靶向原理,结合药剂在树干表面成膜、缓释渗透等规律,开发出0.3%四霉素水剂和50%喹啉铜可湿性粉剂,防治杨树溃疡病和山核桃干腐病效果达85%以上。完成了4个农药新产品登记和产业化,有效替代了“松线光”等国外药剂,改变了长期依赖国外药剂的局面。2.突破了林木病害精准减药的技术难题,创新了“平衡给药”的注干施药技术和成膜施药技术,实现了施药技术的靶标精准、环保安全、经济高效。阐明了树木蒸腾拉力与药剂在树体内传导、扩散、分布之间的平衡关系,确定了给药剂量与时间,改进了注干施药器械,创建了“平衡给药”注干施药技术,药剂到达靶标率100%,一次注干,三年有效,同时不造成药害和环境污染。阐明了农药桶混功能性助剂松脂二烯、萜烯树脂与四霉素和喹啉铜的配伍规律,揭示了配伍后药剂成膜及渗透机制,创新了成膜施药关键技术,较常规施药延长药效期2倍以上,显著控制了病害发生及扩散。3.订正了重要林木病害病原,研发了系列微生物菌剂新产品,实现了林木健康的微生物调控。订正了油茶炭疽病病原,首次鉴定了山核桃干腐病病原。国内首创开发出病原微生物早期快速自动化诊断技术与设备,建立了微生物指纹图谱,揭示了微生物菌剂拮抗、定殖、促生、诱抗等作用机理,创制了Y13、F10、CF05等高优微生物菌剂新产品,调控了微生物菌群结构,提高了寄主抗病性。集成了绿色、安全的林木健康微生物调控新技术。实现了油茶炭疽病、山核桃干腐病长效防控、减药增效及绿色生产。项目获得农药新产品登记4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件,发表学术论文156篇,SCI收录44篇,专著2部。组建了森林保护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省绿色农药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了新产品产业化,近三年新增工业产值2.5亿元,新增税收4000余万元。成果在17个省市重要林区以及西湖、黄山、九华山等重要风景区推广应用,累计面积2800万亩次,挽回经济损失18.79亿元,实现生态和社会效益47.65亿元,保活了重点风景区的古松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立钦教授湖州师范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本成果主要资助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局国际合作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重大项目(招标)的第一主持人。主要负责项目总体设计、研究计划制定和研究内容的具体实施,在创新点1-3中均做出了突出贡献。授权专利1件,发表论文20篇(SCI收录7篇),验收项目2项(旁证材料:附件4,附件18-28;附件应用证明;附件37-40)。
2刘君昂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成果主要资助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第一主持人,同时,骨干参与其他资助课题。参与项目总体设计、研究计划制定和研究内容的具体实施。主要负责微生物调控技术研发,在创新点3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发表论文41篇,其中SCI收录6篇。(旁证材料:附件37-40)
3吴鸿教授浙江省林业局浙江农林大学本成果主要资助课题国家国家行业公益性专项重大项目重要参与人,参与项目总体设计、研究计划制定和研究内容的具体实施。主要负责野外资源调查、绿色药剂新产品开发、示范推广应用等,在创新点3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论文2篇。(旁证材料:附件37-40)
4王勇军副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本成果主要资助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第一主持人,主要负责绿色药(菌)剂研发、示范推广等,在创新点1-3中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论文18篇,其中SCI收录7篇。(旁证材料:附件37-40)
5理永霞副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 本成果主要资助课题国家国家行业公益性专项重大项目主要参与人,在病害绿色药剂防控研发、示范推广等做出重要贡献,在创新点1和3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论文3篇,其中SCI收录1篇。(旁证材料:附件37-40)
6郭恺副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 本成果主要资助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主持人,主要负责病害绿色药剂防控研发、示范推广等,在创新点1-3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授权与本成果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收录4篇。(旁证材料:附件5;附件37-40)
7吴酬飞副教授湖州师范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本成果主要资助课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主持人,主要负责林木病害早期诊断技术、微生物菌剂创制等研究工作,在创新点3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授权与本成果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2篇,其中SCI收录1篇。(旁证材料:附件6;附件37-40)
8马良进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本成果主要资助课题浙江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第一主持人,在创新点1-3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授权与本成果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研究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1篇。(旁证材料:附件2;12;37-40)
9王丽敏高级工程师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成果绿色药剂产品主要完成人和产业化具体实施人,在创新点1和2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授权与本成果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5项。(附件3,10,12)
10周国英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第一主持人,在创新点3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授权与本成果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研究论文54篇,其中SCI收录7篇。(旁证材料:附件7,37-40)
11林海萍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本成果微生物制剂及绿色药剂产品主要完成人,在创新点1和3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授权与本成果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3项。(旁证材料:附件8,11,37-40)
12胡剑锋中级浙江世佳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世佳科技有限公司本成果绿色药剂产品主要完成人和产业化具体实施人,在创新点1和2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5)
13包如胜高级工程师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成果绿色药剂产品主要完成人和产业化具体实施人,在创新点1和2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授权与本成果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3项。(旁证材料:附件12,16)
14郭春丽高级工程师辽宁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成果绿色药剂产品主要完成人和产业化具体实施人,在创新点1和2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7)
15陈安良研究员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在创新点1-3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授权与本成果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研究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2篇。(旁证材料:附件2,12,37-40)
16周湘副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在创新点3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授权与本成果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研究论文3篇,其中SCI收录1篇。(旁证材料:附件6,37-40)
17陈杰研究员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在创新点1-2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篇。(旁证材料:附件37-40)
18程驰航副教授湖州师范学院湖州师范学院在创新点3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1篇,其中SCI收录1篇。(旁证材料:附件37-40)
19张绍勇讲师湖州师范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在创新点1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授权与本成果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研究论文3篇。(旁证材料:附件2,37-40)
20李阳助理研究员湖州师范学院湖州师范学院负责林木病害早期诊断技术、微生物菌剂创制等研究工作,在创新点3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论文1篇。(旁证材料:附件37-40)
21姜亚娟工程师辽宁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本成果绿色药剂产品主要完成人和产业化具体实施人。(旁证材料:附件1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含甲维盐和噻虫啉的树木注干液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0433ZL201310043370.9浙江农林大学陈安良,张绍勇,马良进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含喹啉铜和种菌唑的杀菌组合物中国ZL201510184968.9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沈亮,王丽敏,杨虹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含喜树碱的外用抑菌药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中国ZL201210170556.6浙江农林大学毛胜凤,张立钦,马良进,童森淼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拮抗油茶多种新炭疽病原菌的菌株及其应用方法中国ZL201410427200.5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李河,周国英,朱丹雪,杨海莹,刘永贵
5授权发明专利自动化微生物分子检测设备中国ZL201610575345.9湖州高亿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吴酬飞
6授权发明专利农药复合分散剂及其在制备农药悬浮剂中的用途中国ZL201310464024.8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洪湖,王丽敏,沈亮,蒋冰,李杰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含喹啉铜和叶菌唑的杀菌组合物中国ZL201510183719.8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王丽敏,蒋涛,洪湖,蒋冰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虫霉水浮型颗粒剂及其用途中国ZL201310725551.X浙江农林大学周湘,童森淼,郭恺,王大伟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防治松墨天牛的胞外全蛋白提取液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2101220615.6浙江农林大学林海萍,毛胜凤,刘洪波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防治农林害虫的杀虫剂组合物及用途中国ZL201210170558.5浙江农林大学林海萍,张立钦,樊建庭,陈安良
进步奖张立钦,刘君昂,吴鸿,王勇军,理永霞,郭恺,吴酬飞,马良进,王丽敏,周国英,林海萍,胡剑锋,包如胜,郭春丽,陈安良,周湘,陈杰,程驰航,张绍勇,李阳,姜亚娟浙江农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州师范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浙江世佳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教育厅
2440900-401 肾气虚哮喘模型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及证本质的探讨
项目名称肾气虚哮喘模型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及证本质的探讨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项目简介 本项目通过多年病证结合模型与验方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可靠的肾气虚哮喘模型,给中医药治疗哮喘提供模型基础。从分子水平阐述了肾气虚哮喘发生、发展的机理,解释了部分肾气虚证本质的物质基础,认为代谢产物、免疫系统特异性炎症因子及其相关miRs是生物标志物。目前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证书1项,发明专利1项(审核中)。 其技术指标主要包括3方面:①本成果应用复合多因素法造肾气虚证,模拟与人相似的“肾气虚证”哮喘动物模型。造模过程中不断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其成功率与稳定性,申请了1项实用新型专利。将宏观模型大鼠的体征、微观组织病理学及测定血清睾酮(T)、血清皮质醇(COR)、血清甲状腺素(T4)等指标变化列为肾气虚哮喘模型验证指标。②采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测大鼠血清代谢产物,发现肾气虚哮喘组中亮氨酸、异亮氨酸等含量显著升高,乳酸、丙酮酸、甘氨酸等含量显著降低,益肾喘宁汤干预后改善了这些指标,认为上述代谢产物可能是肾气虚哮喘的生物标志物之一,发表了5篇论文。③采用RT-PCR、WB等技术通过T细胞免疫来进一步对该病证模型进行研究,发现肾气虚哮喘的发病与T细胞免疫系统中及其亚群密切相关,其上下游特异性转录因子如IL-6、Fox3、IL-10等,及其关键细胞因子均有表达异常,且调控这些因子的miR-155、miR-34、miR-465-3p、miR-let-7-5p表达也出现异常,益肾喘宁汤干预后均可回调上述指标的异常。认为T细胞免疫与哮喘肾气虚证的形成有关,miRs可能为肾气虚哮喘的生物标志物。已发表5篇论文。 本项目从内分泌、代谢组学、转录因子方面研究益肾喘宁汤治疗肾气虚哮喘的效用机制,其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后续课题及延展性课题中,本研究基于3个延续性课题,直接科研经费就达到75万元,后续几年内衍生课题及相关性课题总经费达到83万元,这对推动肾气虚哮喘的研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期间培养研究生10余名,共发表相关性文章20余篇,核心论文10篇。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郑小伟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作为项目负责人,首先提出从“模拟中医传统多因素致病”的角度,把握整个课题设计、实施、管理。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个(ZL201620580913.X),申请发明专利1个(审核中),负责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证书“关于肾气虚哮喘的研究”的申报,排名第一。完成项目基础的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篇7篇,均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3篇论文第2作者(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益肾喘宁汤对支气管哮喘肾气虚证模型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模式识别方法在肾气虚哮喘大鼠血清代谢组学中的应用、基于NMR技术的肾气虚哮喘大鼠模型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共6名。
2刘晓谷副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本人作为项目组组长,把握整个课题设计、实施、管理,负责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证书“关于肾气虚哮喘的研究”的申报,排名第二。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3664)“Treg/Th失衡机制的转录因子、微小RNA在肾气虚哮喘中特征表达及益肾喘宁汤干预研究”的主要撰写人、技术指导,发表论文4篇(转录因子T-bet及γ干扰素在肾气虚哮喘模型中的表达与中西药干预疗效评价,第8;益肾喘宁汤对肾气虚哮喘大鼠的治疗作用,第3;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益肾喘宁汤对支气管哮喘肾气虚证模型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第4;基于NMR技术的肾气虚哮喘大鼠模型血清代谢组学研究,第4),同时开展人员实验培训及技术辅导。
3宋红副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本人作为项目专家组成员、主要技术骨干,始终参与项目的实施,从代谢组学、蛋白组学、基因组学和免疫学方面进行课题设计、实施,完成项目基础的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论文篇篇(转录因子T-bet及γ干扰素在肾气虚哮喘模型中的表达与中西药干预疗效评价,第2;肾气虚哮喘模型及中西药联合干预的实验研究,第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益肾喘宁汤对支气管哮喘肾气虚证模型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第一;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模式识别方法在肾气虚哮喘大鼠血清代谢组学中的应用,第一;基于NMR技术的肾气虚哮喘大鼠模型血清代谢组学研究,第一》),培养硕士生共4名。
4孔丽娅副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本人是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始终参与项目的实施,并协助项目负责人做好项目实施管理,是项目基础课题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3664)“Treg/Th失衡机制的转录因子、微小RNA在肾气虚哮喘中特征表达及益肾喘宁汤干预研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进行撰写、学生实验的指导、数据分析等事项。发表论文1篇(益肾喘宁汤干预肾气虚哮喘模型的研究,第4)。
5余王琴讲师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本人是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始终参与项目的实施,是项目基础课题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3664)“Treg/Th失衡机制的转录因子、微小RNA在肾气虚哮喘中特征表达及益肾喘宁汤干预研究”项目的基因组学和免疫学方面内容主要完成人之一。发表论文1篇(郑小伟教授论治哮喘经验采撷,排名第1)。
6王音其他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本人是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始终参与项目的实施,并协助项目负责人做好项目实施管理,进行撰写、具体实验、数据分析等事项。
7胡艳兰其他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本人是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始终参与项目的实施,并协助项目负责人做好项目实施管理,进行撰写、具体实验、数据分析等事项。
8李博之其他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本人是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始终参与项目的实施,并协助项目负责人做好项目实施管理,进行撰写、具体实验、数据分析等事项。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模型构建中的大鼠束缚装置中国ZL201620580913.X郑小伟郑小伟
进步奖郑小伟,刘晓谷,宋红,孔丽娅,余王琴,王音,胡艳兰,李博之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教育厅
2450900-403 防治脑血管疾病中药灯盏花素鼻腔给药途径研究
项目名称防治脑血管疾病中药灯盏花素鼻腔给药途径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项目简介鉴于目前我国脑梗塞、脑肿瘤、帕金森等脑部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社会负担较重。而且,由于上述脑部疾病的治疗靶点主要在脑部,药物需要通过BBB方可起效,而口服制剂、注射剂等普通剂型,药物通过BBB的量很有限,一般难以达到治疗浓度,因此迄今为止尚无非常理想的治疗药物。而传统中医鼻疗以简、便、验、安全可靠等特点,深受历代医家青睐。中医鼻疗在脑梗塞及偏瘫等后遗症方面具有明显特色与一定的优势,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更没有评价模型、给药方法、吸收路径、剂型、局部安全性等全面实验研究,严重制约了中医鼻疗的推广。本项目在全面追溯古代医籍有关中医鼻疗理论与临床文献基础上,系统梳理现代研究进展,选择临床上对脑梗死疗效确切的中药灯盏花素与蛋白多肽类中药水蛭素等为代表药物,以胃肠道、静脉给药途径为参照,通过比较模型药物在脑部的分布,探讨中药鼻腔给药靶向脑组织的可行性;以黏膜吸收促进剂为对照,考察芳香开窍药对中药经鼻给药脑内递药特性的影响;并采用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评价其药效作用;采用蟾蜍、大鼠等离体、在体模型评价药物的鼻黏膜毒性,开展安全性评价;开展了基于脑部递药的鼻粘膜给药途径动物体外吸收模型研究;系统研究了滴鼻剂、鼻腔喷雾剂、原位凝胶、淀粉微球等鼻腔给药剂型与制剂技术。本项目首次采用具有脑内靶向递药特征的鼻粘膜给药途径进行了灯盏花素鼻腔给药系统的研究,既克服了灯盏花素口服药生物利用率低的缺点,又避免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问题。本研究从脑内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学两个方面相互印证,结果显示灯盏花素鼻腔给药具有明显的脑内靶向性,药效作用显著高于同等剂量静脉给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鼻为肺之窍,其气上通于脑…“等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阐明了中药鼻腔给药治疗脑梗死等疾病的速效,高效机制,为中药鼻腔给药治疗脑部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本项目研究获得的灯盏花素鼻腔给药制剂,药效作用明确,对鼻腔黏膜的刺激性小、安全性好、不仅其特有的脑内靶向性有利于保证疗效,且具有给药方便,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因此很适合治疗脑梗死、偏瘫及其后遗症。我国脑梗塞患者众多,市场上缺治疗脑梗塞突出的药物,而本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脑血管病的药物ZL200510050058.8(已授权),因此,本项目具明显临床应用价值与优势,极具市场推广与产业化前景。本项目先后获得了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厅、省教育厅与杭州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8个课题的支持,出版专著1部,发表了学术论文23篇,培养了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4人。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石森林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1.作为本项目的第一负责人,主要负责本项目的总体设计、实施与管理。2.负责制剂处方与工艺研究:系统地展开了中药鼻腔脑内给药系统的处方前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期研究,进行了制剂处方筛选与制剂成型研究。3.负责灯盏花素鼻腔给药体内研究工作,揭示了中医鼻疗法治疗脑梗死等脑部疾病的高效、速效机制。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各项均有创造性贡献。并授权发明专利1个;发表论文篇23篇;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4名。
2钱俊华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 负责中医鼻疗法理论研究与古籍文献研究,主编专著1部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的“1”项有贡献。
3葛卫红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1.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负责本项目的采样工作;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2”“3"项均有创造性贡献。2.参与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部分论文的撰写及中国家发明专利的撰写。始终参与项目的实施,主要指导安全性评价,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发表论文1篇,培养硕士生共1名。
4李昌煜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1.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主要负责本项目的动物实验指导及药效学评价部分工作。2.主要参与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中药药理部分的灯盏花素鼻腔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脑内靶向性研究及脑缺血模型动物的保护作用等实验研究与指导、论文撰写及国家发明专利的撰写。
5吴瑾瑾正高级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 作为本项目组的主要成员,主要参与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4”项灯盏花素鼻腔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及脑内靶向性研究中同位素检测等相关研究工作,并参与相关论文撰写。
6沈炜中级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 作为本项目组的主要成员,主要负责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3”项下的药效学实验研究,并负责处理相关数据及论文撰写。
7李万里助理研究员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 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主要负责本项目的有效成分提取和药物分析工作,主要参与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各项下的药物分析工作及相关论文数据处理及撰写工作。
8张婷讲师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 主要撰写、材料整理等事宜。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脑血管病的药物中国ZL200510050058.8浙江中医药大学石森林;徐连英;储利胜;李昌煜;葛卫红;吴瑾瑾;沈炜等
进步奖石森林,钱俊华,葛卫红,李昌煜,吴瑾瑾,沈炜,李万里,张婷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教育厅
2460906-401 海岛/岸基微电网系统与模块化成套设备
项目名称海岛/岸基微电网系统与模块化成套设备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温州大学,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创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应用电子技术及装备领域。海岛与岸基地处国防前哨与对外门户,关系着国家海洋权益、国防安全及领海安全。海岛/岸基大功率特种电源系统是解决国防装备与民用设施等重要负荷高效可靠供电的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是海岛、港口及码头开发的基石和重要保障。海岛/岸基大功率微电网系统及特种电源装备均面临系统架构优化、高可靠控制、高效能管理等难题,亟待突破。在国家相关项目支持下,项目组历经近10年联合攻关,全面突破了海岛/岸基大功率微电网系统及特种电源装备架构优化、能量管理、控制方法、环境高适应性、成套系列装备研制等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以下创造性成果:(1)针对海岛微电网系统架构优化与高效能管理难题,发明了风光柴储微电网系统的优化架构和高效协同能量管理方法,提出了双向储能DC/DC系统电流纹波抑制方法、虚拟同步控制的特种电源快速切换技术、多目标鲁棒分数阶频率控制技术,突破了大功率海岛微电网系统架构优化、高效能管理等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出我国首套5MW海岛特种电源成套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与国外领先的ABB和西门子公司产品相比,切换时间从600ms减至520μs,满载效率达到98.4%。(2)针对大功率变流系统及模块化装备高可靠控制难题,设计了大功率低压/高压岸电模块化拓扑结构,发明了极值优化自整定分数阶控制、多目标功率优化、模块化多电平多目标特定谐波抑制脉宽调制、高压模块化级联模型预测控制;研制出国内外首套4MVA低压双向岸电特种电源装备和我国首台12.5MVA高压双向岸电特种电源装备,解决了工频为50Hz港口国家的60Hz稳定供电难题,相比国外同类领先技术,综合节能由25%提高到30%,输出电压总谐波畸变率由>2%减至≤1.2%。(3)针对大功率储能型不间断电源系统预测均衡与严酷环境运行优化难题,发明了电容开关均衡电路与神经网络智能预测均衡优化方法,研发了强制对流复合散热结构优化、防水防尘防盐雾的电路结构设计技术,实现了系统在高湿、高温、高盐雾、高雷发区的高可靠优化运行;研制出国内首台1MW一体化储能型不间断电源装备,解决了海岛国防信息装备不间断供电难题,满载效率93.26%,切换时间由30ms减至3ms。制定唯一岸电国家标准1项,授权发明专利21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成果经同行专家鉴定为: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指标国际领先。模块化成套装备产品累计新增产值约22.28亿元,新增利税约5.41亿元,并在南海、东海等多个岛屿、大型港口、码头和船厂等广泛应用,完成单位成为海岛电源唯一制造商,实现了我国海岛/岸基大功率特种电源系统的跨越式发展。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曾国强副教授温州大学温州大学1. 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与开发。2. 参与编写学术专著《Extremal optimization: Fundamentals,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提出了微电网系统优化架构,发明了多种基于极值优化的高可靠优化控制和能量管理方法,负责研发了海岛/岸基微电网及其模块化变流装备的控制系统,对创新成果1、2、3做出创造性贡献。3. 占本人工作量70%。旁证材料:专著1部:附件5.1;发明专利13项:附件1.1[b],1.1[c],1.2-1.4,1.5[a],1.5[c];论文12篇:附件5.3[a],5.3[c],5.4-5.7。
2戴瑜兴教授温州大学温州大学1.参与项目总体设计、海岛/岸基微电网系统及其模块化成套装备系列化产品研制及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2.参与编写专著《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在电力电子控制中的应用》,参与起草了国家标准《静止式岸电装置》和企业标准,发明了海岛微电网系统和岸电控制系统优化控制方法,主持开发了海岛特种电源等装备,对创新成果1、2、3做出创造性贡献。3.占本人工作量70%。旁证材料:专著1部:附件5.2;国家标准:附件2.4;企业标准:附件2.5;发明专利13项:附件1.1[a],1.1[b],1.2-1.4,1.5[a],1.5[c];论文7篇:附件5.3[a],5.3[c],5.4[b],5.5,5.6[a]。
3赵振兴讲师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1.参与项目的总体开发和海岛微电网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承担了大功率海岛特种电源的研制工作。2.发明了海岛特种电源供电系统高效能管理方法和岸电控制器参数整定的优化方法,对创新成果1、2、3做出重要贡献。3.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旁证材料:核心发明专利2项:附件1.1[a],1.5[c]。
4李民英高级工程师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1.参与项目的总体设计,参与海岛/岸基微电网系统及模块化成套装备系列化产品研制及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共同主持了海岛特种电源、一体化储能型大功率不间断电源等装备的总体设计和开发工作;2.发明了储能装备智能均衡方法及其均衡系统,参与制定了企业标准《海岛特种电源系统装置》,对创新成果1、2、3做出重要贡献。3.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旁证材料:发明专利4项:附件1.6,1.7[a];企业标准:附件2.5。
5郜克存高级工程师青岛创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青岛创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参与项目的总体设计,参与海岛/岸基微电网系统及模块化成套装备系列化产品研制及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负责主持了大功率岸电系列化装备硬件系统的研制。2.发明了具有岸电和能量回馈功能的复合电源、具有无功补偿和有源滤波功能的不间断电源等,参与编写学术专著1部,对创新成果2、3做出重要贡献。3.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旁证材料:学术专著:附件5.2;发明专利3项:附件1.5[b],1.7[b],1.7[c]。
6陈宇高级工程师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1.参与一体化储能型大功率不间断电源装备和大功率双向岸电系统装备的设计工作,承担了大功率不间断电源装备和大功率双向岸电系统装备的测试与调试。2.发明了大功率储能系统SOC智能预测方法,参与研制了电池组智能均衡系统,对创新成果2、3做出重要贡献。3.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旁证材料:发明专利2项:附件1.6[a],1.6[c]。
7张正江副教授温州大学温州大学1.参与本项目中微电网控制系统的设计,承担了海岛微电网供电装备系统的测试与调试。2.参与研发了极值优化自整定数字PID 控制等多种高可靠优化控制技术,发明了光伏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方法,对创新成果1、2做出贡献。3.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旁证材料:发明专利8项:附件1.1[c],1.2,1.3[a],1.3[c],1.4[b],1.5[c];论文2篇:附件5.3[b],5.6[b]。
8王环中级温州大学温州大学1.参与了微电网频率控制与兆瓦级逆变装备软件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对创新成果1和2做出贡献。2.参与研发了多种高可靠优化控制技术;3.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旁证材料:发明专利10项:附件1.1,1.2[a],1.3[b],1.3[c],1.4,1.5[a];论文3篇:附件5.3[c],5.5[c]。
9李理敏副教授温州大学温州大学1.参与微电网控制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产品研制,承担微电网通信系统安装调试工作。2.参与发明了微电网系统多目标频率控制方法、逆变系统分数阶PI控制方法等高可靠优化控制技术,对创新成果1、2做出贡献。3.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旁证材料:发明专利9项:附件1.1[b],1.1[c],1.2[a],1.3[b],1.3[c],1.4,1.5[a];论文5篇:附件5.3[a],5.5[a],5.5[b],5.6[a],5.7[b]。
10朱志亮副教授温州大学温州大学1.参与本项目海岛微电网系统及特种电源装备的研制,承担工程应用中的可靠性测试与控制系统调试,对创新成果1、2 做出贡献。2.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旁证材料:发明专利1项:附件1.1[a];论文1篇:附件5.6[b]。
11闫正兵副教授温州大学温州大学1.参与本项目微电网控制系统的开发,并承担工程应用中控制系统的测试与调试工作,对创新成果1和2做出贡献。2.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旁证材料:发明专利3项:附件1.1[c],1.2[a],1.2[b];论文2篇:附件5.3[b],5.6[b]。
12黄世沛讲师温州大学温州大学1.参与了大功率逆变系统控制装置研制,进行相关控制算法的实验验证,对创新成果1、2做出贡献。2.占本人工作量50%。旁证材料:发明专利1项:附件1.3[a];论文1篇:附件5.6[b]。
13蔡启博中级温州大学温州大学1.参与本项目海岛特种电源供电系统的研制,承担工程应用中接地与保护技术的开发,对创新成果1、3做出贡献。2.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旁证材料:发明专利1项:附件1.1[a]。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海岛特种电源供电系统中国ZL201710419226.9温州大学戴瑜兴,赵振兴,阮秀凯,蔡启博,王环,朱志亮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独立微电网系统的多目标鲁棒频率控制方法中国ZL201610548802.5温州大学曾国强,陆康迪,李理敏,戴瑜兴,谢晓青,王环,吴烈,陈杰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三相并网逆变器的多目标PQ优化控制方法中国ZL201610966647.9温州大学曾国强,谢晓青,王环,戴瑜兴,张正江,李理敏,吴烈,章学树
4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兆瓦级逆变系统的极值优化自整定数字PID控制方法中国ZL201310300513.X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曾国强,陈杰,戴瑜兴,张正江,郑崇伟,陆康迪,彭文文,彭子舜
5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兆瓦级三相逆变系统的多目标优化SVPWM方法中国ZL201610858811.4温州大学曾国强,陆康迪,谢晓青,沈洁贝,王环,戴瑜兴,李理敏,吴烈
6授权发明专利微网离网模式下逆变器分数阶电压和频率高效控制方法中国ZL201611057937.8温州大学曾国强,谢晓青,王环,戴瑜兴,张正江,李理敏,吴烈,董璐
7授权发明专利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多目标特定谐波抑制脉宽调制方法中国ZL201610224398.6温州大学曾国强,沈洁贝,李理敏,王环,吴烈,戴瑜兴,陆康迪,陈杰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三相电压源型逆变系统分数阶PI优化控制方法中国ZL201610226537.9温州大学曾国强,王琳,王环,李理敏,吴烈,戴瑜兴,谢晓青,刘海洋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岸电控制器参数整定的优化方法中国ZL201510345312.0温州大学戴瑜兴,赵振兴,郑崇伟,曾国强,张正江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池组的智能均衡方法和智能均衡系统中国ZL2016100462014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李民英,陈宇,王一博
进步奖曾国强,戴瑜兴,赵振兴,李民英,郜克存,陈宇,张正江,王环,李理敏,朱志亮,闫正兵,黄世沛,蔡启博温州大学,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创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省教育厅
2470906-402 多糖及含羧基类活性成分代谢调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多糖及含羧基类活性成分代谢调控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温州大学,西南大学,浙江瑞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以及《“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发布,发展大健康产业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微生物是天然活性产物的重要来源,采用微生物细胞工厂生物合成高价值天然物质是发掘新的功能化合物、创造新的功能健康产品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微生物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效率一直是工业微生物技术领域努力的重要方向。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等项目资助下,系统研究多糖类、含羧基类微生物活性成分生物合成代谢调控技术,选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菌株,解析了食药用菌多糖、灵芝酸、假单胞菌酸A等活性产物生物合成的酶学基础,创新了关键活性产物生物合成的调控策略和技术,开发了外源物质(薏苡仁酯、萘乙酸、雷帕霉素、亮氨酸等)调控微生物活性成分(多糖、灵芝酸、假单胞酸A、竹红菌素等)生物合成的高效发酵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桑黄、灵芝、假单胞菌等微生物重要活性成分的发酵生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现代育种技术,自主选育了黑色素、假单胞酸A、竹红菌素高产菌株CGMCC No.9711、CGMCC No.7147和CGMCC No.2201,通过多参数相关分析,系统优化了木耳黑色素、假单胞酸A和竹红菌素生物合成的营养与外源调控因素,发酵单位显著高于文献报道。2、基于食药用真菌多糖代谢途径分析与外源物质调控策略,率先将薏苡仁酯、雷帕霉素等药用成分用于调控食药用真菌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开发了以这些药用成分为外源调控物质的高效发酵生产技术,并阐明了它们促进合成的生化及分子机制。3、创建了基于活性导向的食药用真菌发酵技术。根据不同食药用真菌的生长与发酵特性以及相应的生物活性特征,系统优化营养及发酵条件,建立了基于数学模型分析的食药用真菌关键成分发酵过程模拟、放大的高效生物合成调控体系。4、创建了活性多糖、含羧基发酵产物提取新技术。在研究发酵液特性及目标产物特征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多级膜分离结合聚酰胺柱层析脱色和去蛋白的多糖纯化技术、基于PEG/Na2SO4双水相系统的发酵丁酸制备技术,以及基于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的西罗莫司分离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目标产物的回收率和纯度。 本项目自开展以来,形成核心授权发明专利12件,申请发明专利4件,发表论文67篇,出版著作1本,获温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项目成果应用于浙江瑞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农博特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品生产,近三年新增产值59785.19万元,利税14168.59万元,出口创汇3848.92万美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海龙教授温州大学温州大学 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总体方案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产业化推广应用。对“主要科技创新”1-4均有重大贡献。创新研究了中药成分促进灰树花、灵芝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并揭示了其调控机理;建立了基于数学模型分析及活性导向的蛹虫草多糖、竹红菌素发酵过程控制与放大技术;协助完成假单胞菌酸A生物合成工艺优化、活性发酵产物提取新技术的开发。授权发明专利3件;发表相关论文3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8篇,著作1部;主持获温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参与1项;主持鉴定成果1项。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90%。
2邹祥教授西南大学西南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对“主要科技创新”1-4均有重大贡献。创新研究了植物激素、雷帕霉素促进活性多糖的生物合成,并揭示了其调控机理;研发了桑黄多糖发酵过程控制与放大技术、活性产物的提取新技术。授权发明专利5件;发表相关论文2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篇;共同获得温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共同获得鉴定成果1项。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70%。
3吴祥庭副教授温州大学温州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对“主要科技创新”1、4有重大贡献。创新研究了活性多糖、含羧基发酵产物提取新技术;协助完成了中药成分促进灵芝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及活性导向的蛹虫草多糖发酵过程控制与放大技术。授权发明专利2件;发表相关论文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共同获得鉴定成果1项。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70%。
4卜光明高级工程师浙江瑞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瑞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主要完成人,对“主要科技创新”2、3有重大贡献。主持完成了假单胞菌酸A 高产菌株CGMCC No.7147 的选育、生物合成工艺条件的优化;完成了项目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协助完成了食(药)用真菌关键成分高效合成调控的发酵体系的建立。授权发明专利1件;主持获温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共同获得鉴定成果1项。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50%。
5周化斌副研究员温州大学温州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对“主要科技创新”3作出贡献。研究了竹红菌素发酵调控关键技术,协助完成了灵芝酸高效发酵放大技术研究。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篇,共同获温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鉴定成果1项。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50%。
6黄福如助理研究员温州大学温州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对“主要科技创新”1作出贡献。研究了中药成分调控灰树花多糖关键技术,协助完成了灵芝多糖高效生物合成调控技术研究。授权发明专利1件;发表相关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篇;共同获得鉴定成果1项。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4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以中药为基质的灰树花发酵制备工艺中国ZL200610156027.5温州大学杨海龙、黄福如
2授权发明专利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在提高出芽短梗霉普鲁兰多糖产量中的应用及方法中国ZL201510396958.1西南大学邹祥、王永康、冯骏、李虹庆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PEG/Na2SO4双水相萃取发酵液丁酸的方法中国ZL 201510026919.2温州大学吴祥庭
4授权发明专利用褐藻糖胶和多酚制备具有抗菌活性的可食性膜的方法中国ZL 201611180433.5温州大学吴祥庭
5授权发明专利苹果酸水溶液直接酯化生产苹果酸酯的方法中国ZL201610362846.9西南大学邹祥、李小东
6授权发明专利循环反应的水相有机酸酯化装置及其酯化有机酸的方法中国ZL201610368028.X西南大学邹祥、李小东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桑黄菌液体培养的合成培养基及发酵生产桑黄多糖的方法中国ZL200810070224.4西南大学邹祥、郭霞、孙敏
8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同时生产木耳多糖和黑色素的方法中国201611052845.0温州大学杨海龙、周化斌、杨欢东
9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灵芝中灵芝三萜含量的方法中国201910028646.3温州大学杨海龙、何杜鹃
10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假单胞菌酸A的制备方法中国201810054033.2浙江瑞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卜光明
进步奖杨海龙,邹祥,吴祥庭,卜光明,周化斌,黄福如温州大学,西南大学,浙江瑞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教育厅
2480920-401 香鱼“浙闽1号”新品种选育与安全高效繁养技术创建
项目名称香鱼“浙闽1号”新品种选育与安全高效繁养技术创建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宁波大学,宁德市众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福州海马饲料有限公司,宁德市渔业协会
项目简介香鱼为名贵经济鱼类,过度捕捞和水质污染等导致其几近灭绝。课题组虽于2002年实现了全人工养殖,但香鱼养殖仍存在野生驯养亲鱼怀卵量少且多批次产出等养殖难题,不能满足规模养殖对苗种量的需求;同时人工养殖病害频发,产量和利润率低下。基于此,本项目开展了香鱼良种选育和安全高效繁养技术研究,在成果推动下,香鱼露天水泥池集约化高密度养殖(即初级工厂化养殖)规模养殖单位的产量由不足4kg/m2提高到12kg/m2以上,养殖产业进入安全、高效和良种化阶段。1.培育出国家首个香鱼新品种“浙闽1号”,生长速度显著提高,开创了香鱼良种化养殖新局面。针对香鱼生长较慢与种质退化等问题,以生长性状为选育指标,培育出国家首个香鱼新品种“浙闽1号”,其生长速度提升25.92%(9月龄);2016-2018年新品种育苗2030万尾,占全国香鱼总育苗量40%以上;推广面积30万m2,有证明的产量2298吨,产值1.31亿元(不含饲料产值),香鱼进入良种化养殖阶段。2.解决了香鱼育苗、驯化及工厂化养殖等环节的系列技术难题,使香鱼养殖规范化与标准化。研究了香鱼排卵后卵内油球、酶活力及卵膜超微结构变化与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关系,通过降温促进性成熟和诱导排卵,使亲鱼培育成熟率达85%以上,绝对怀卵量提高30.69%,排卵率90%以上,建立优质受精卵和发眼卵大量获取技术,实现大批量育苗;阐明了仔稚幼鱼的盐度适应机制,为苗种培育的咸淡水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出苗量达5000尾/m3水体,育苗成活率40%以上,保障了香鱼规模化养殖的苗种需求。阐明了香鱼的3个食性阶段、主要饵料生物组成及食性转换规律;分析了香鱼背部脂肪腔形态、结构及内容物成分,据此开发了育苗微粒饵料和养殖配合饲料并商品化;驯化香鱼刮食习性为吞食习性,构建了工厂化养殖密度计算方法,确定了投饵原则,制定出控制光照时间延缓性成熟策略。以上技术实现了香鱼工厂化高密度、高产高效养殖,成活率85%以上,销售期延长2个月,规模养殖单位产量12kg/m2以上,投入产出比1:1.52,各技术指标均优于日本和台湾地区。3.研发了多种水产病原快检技术,剖析了一批香鱼天然免疫相关重要分子的作用及机制,提升了病害防控能力。建立了9种水产病原菌的LAMP-LFD方法,鉴定了鳗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和香鱼格留虫等病原,解明了鳗弧菌卵黄抗体治疗香鱼疾病的作用机制;详细阐述了香鱼先天免疫系统的抗菌反应作用,系统剖析了15个细胞因子、11个模式识别受体、3个抗菌肽及27个其它免疫相关分子的功能及机制,为香鱼病害立体化防控提供了关键技术和策略。项目获国家水产新品种1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制订地方/企业标准4项,出版专著和论著各1部,发表论文80篇,其中SCI收录39篇,引用742次,其中他引499次。项目为香鱼养殖提供了良种,形成了规范化、标准化的育苗和养殖技术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病害防控技术,近三年新增利润4102.2万元,创收外汇431.2万美元,节支1750.8万元,推动香鱼养殖进入了安全、高效的良种化阶段。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炯研究员宁波大学宁波大学项目主持人,对创新点1、2和3均有创造性贡献,是水产新品种香鱼“浙闽1号”的主要完成人,是发明专利1-4的主要发明人,是支撑性论文6、9-20及其他知识产权(附件10)的第一或通讯作者,是支撑性论文1、3-5及7-8的主要作者,全面负责项目总体方案制定和各技术指标的完成,选育了新品种香鱼“浙闽1号”,完成了其基因组全序列测定,揭示了香鱼仔稚幼鱼的盐度适应机制,创建了系列水产病原的分子检测方法,鉴定了多个香鱼养殖病原,明确了鳗弧菌卵黄抗体治疗香鱼弧菌病的作用机制,系统剖析了一批香鱼天然免疫相关的重要分子的作用及机制,推动了香鱼的安全、高效繁养。
2李明云教授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对创新点1、2和3均有创造性贡献,是水产新品种香鱼“浙闽1号”的主要完成人,是发明专利1-3的主要发明人,是企业标准《“浙闽1号”香鱼苗种繁育技术规程》的主要起草人,是支撑性论文1-5和7-8的第一或通讯作者,支撑性论文6、9、11、14和17的主要作者,是支撑性专著的作者和支撑性论著的主编,具体完成了新品种选育和高产高效繁养技术创建,选育香鱼新品种“浙闽1号”,建立了人工雌核发育批量苗种诱导技术,筛选了2个性别标记,解决了香鱼育苗、驯化及饲养环节的系列技术难题,示范推广“浙闽1号”新品种及其高产高效养殖技术,推动了香鱼的安全、高效繁养。
3陆新江教授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对创新点3.3和3.4有创造性贡献,是支撑性论文15、20及其他知识产权(附件10)的第一作者,是支撑性论文13-14和16-18的主要作者,系统剖析了一批香鱼天然免疫相关的重要分子的作用及机制,建立水产鱼类原代单核/巨噬细胞培养和鱼类造血干/祖细胞检测等方法,发现鱼类免疫多拷贝基因的功能分化现象。
4苗亮副教授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对创新点1.1、1.3、2.1和2.2均有创造性贡献,是水产新品种香鱼“浙闽1号”的主要完成人,是企业标准《“浙闽1号”香鱼苗种繁育技术规程》的主要起草人,是支撑性论文1和3-4的主要作者,具体负责香鱼的群体选育和生长性状追踪,解决了香鱼育苗、驯化及饲养环节的系列技术难题,身体力行“浙闽1号”香鱼新品种的苗种繁育和养殖推广工作,推动了良种化进程。
5单乐州教授级高工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对创新点1.2、2.1和2.2有创造性贡献,是浙江省地方标准《香鱼苗种繁育技术规范》和《香鱼养殖技术规范》的主要起草人,在香鱼的全雌苗种人工诱导和繁育的理论与技术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致力于香鱼的养殖推广工作,积极推进香鱼的良种化进程。
6周前进副教授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对创新点3.1、3.2和3.4有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12的第一作者,是支撑性论文10和19的主要作者,创建了LAMP-LFD技术等一系列水产病原的分子检测方法,鉴定了香鱼的重要病原香鱼格留虫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推动了香鱼的安全繁养。
7陈政榜其他福州海马饲料有限公司福州海马饲料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2和2.3有创造性贡献,是企业标准《“浙闽1号”香鱼苗种繁育技术规程》的主要起草人,针对香鱼的不同食性阶段生物饵料差异,开发了一系列的育苗用微粒饵料和养殖用颗粒饲料(海马牌),为制订“香鱼配合饲料”企业标准提供制作工艺和配方数据,近三年累计销售额近5000万元,积极推动了香鱼的良种化养殖进程。
8方磐其他宁德市众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宁德市众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1、2.2和2.3有创造性贡献,是企业标准《“浙闽1号”香鱼苗种繁育技术规程》的主要起草人,是宁德市众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水产新品种香鱼“浙闽1号”选育和育苗的负责人,积极推进香鱼“浙闽1号”的苗种繁育、推广与生产,推动了香鱼养殖的良种化进程。
9史雨红副教授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对创新点1.3、2和3.1、3.2和3.4均有创造性贡献,发明专利3的主要发明人,是支撑性论文3-9、11、16的主要作者,参与建立了香鱼的人工雌核发育批量苗种诱导技术和2个性别标记的筛选,解决了香鱼育苗和驯化等环节的系列技术难题,推动了香鱼的安全、高效繁养。
10闫茂仓副研究员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对创新点1.2、2.1和2.2有创造性贡献,是浙江省地方标准《香鱼苗种繁育技术规范》和《香鱼养殖技术规范》的主要起草人,是支撑性论文2的主要作者,在香鱼的全雌苗种人工诱导和繁育的理论与技术方面开展工作,推广香鱼养殖,推进香鱼的良种化进程。
11李登峰副教授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对创新点3.3有创造性贡献,是发明专利4的主要发明人,制备了鳗弧菌的卵黄抗体,并据此建立了鉴定病原的快速检测方法,推动了香鱼的安全繁养。
12李长红副教授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对创新点2.2和3均有创造性贡献,是支撑性论文11、13、17的第一作者,是支撑性论文6、9和18的主要作者,参与解析了香鱼仔稚幼鱼的盐度适应机制,解析了鳗弧菌卵黄抗体治疗香鱼疾病的作用机制及抗菌肽Cathelicidin和LEAP-2的免疫机制,推动了香鱼的安全、高效繁养。
13聂力讲师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对创新点3.4有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19的第一作者,是支撑性论文20的主要作者,发现了香鱼肠道微生物菌群与细菌感染及宿主免疫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参与解析了香鱼SRB2a基因介导LPS在鱼类单核巨噬细胞上的内化新机制。
14陈晓升助理工程师福州海马饲料有限公司福州海马饲料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2和2.3均有创造性贡献,是企业标准《“浙闽1号”香鱼苗种繁育技术规程》的主要起草人,致力于香鱼育苗用微粒饵料和养殖用颗粒饲料(海马牌)的推广,及时反馈养殖户养殖效果和意见,供起草和修订“香鱼配合饲料”企业标准作参考。承担香鱼新品种养殖推广和安全高效养殖技术应用,促进了香鱼良种化和安全高效养殖进程。
15韩承义工程师宁德市渔业协会宁德市渔业协会对创新点1和2的推广应用有创造性贡献,是企业标准《“浙闽1号”香鱼苗种繁育技术规程》的主要起草人,致力于香鱼新品种“浙闽1号”的推广和相配套的安全高效繁养技术的的推广应用,推动了香鱼的良种化以及香鱼养殖业的安全高产高效的养殖进程。
16黄翔晖工程师福州海马饲料有限公司福州海马饲料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2和2.3均有创造性贡献,是企业标准 “香鱼配合饲料”的主要起草人,通过规定香鱼配合饲料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签、包装、运输、贮存、保质期的要求,使“香鱼配合饲料”生产规范化,质量得以保障,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提高了养殖户香鱼养殖的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香鱼“浙闽1号”中国GS-01-002-2015宁波大学、宁德市众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李明云, 苗亮, 陈炯, 方磐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香鱼的人工繁殖方法中国ZL200710070469.2宁波大学李明云, 陈炯, 竺俊全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香鱼的高产养殖方法中国ZL200710156047.7宁波大学李明云, 陈炯, 俞安家, 竺俊全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香鱼的养殖密度的控制方法中国ZL200810060689.1宁波大学李明云, 陈炯, 史雨红, 俞安家
5授权发明专利抗鳗弧菌卵黄抗体及制备方法、效价检测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210019152.7宁波大学李登峰, 周永强, 刘联国, 郭安南, 彭姣, 陈炯, 顾晓英
6其他香鱼苗种繁育技术规范中国DB33/T 619.1-2017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单乐州, 吴洪喜, 谢起浪, 陈少波, 闫茂仓
7其他香鱼养殖技术规范中国DB33/T 619.2-2017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单乐州, 吴洪喜, 谢起浪, 陈少波, 闫茂仓
8其他香鱼配合饲料中国Q/FZHM 007-2017福州海马饲料有限公司黄翔晖
9其他“浙闽1号”香鱼苗种繁育技术规程中国Q/NDZH 001-2018宁德市众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宁波大学, 宁德市渔业协会, 福州海马饲料有限公司李明云, 方磐, 苗亮, 韩承义, 林生星, 刘文儒, 陈政榜, 陈晓升
10其他CXCR3.1 and CXCR3.2 differentially contribute to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in teleost fish 中国Journal of Immunology, 198(12): 4692-4706. DOI: https://doi.org/10.4049/jimmunol.1700101宁波大学陆新江, 陈强, 荣晔婧, 陈峰, 陈炯
进步奖陈炯,李明云,陆新江,苗亮,单乐州,周前进,陈政榜,方磐,史雨红,闫茂仓,李登峰,李长红,聂力,陈晓升,韩承义,黄翔晖宁波大学,宁德市众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福州海马饲料有限公司,宁德市渔业协会浙江省教育厅
2490925-401 流变地层地铁盾构隧道灾害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流变地层地铁盾构隧道灾害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浙江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理工大学,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经济发达的滨海地区,广泛分布的深厚流变软粘土,在该区域采用盾构法建造地下隧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土体位移。当土体位移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过大的地表沉降,从而导致周围建筑物和管线变形、开裂,从而造成重大损失。另一方面,地铁的施工扰动会导致软土流变特性加剧,在运营期间列车循环荷载长期作用下隧道会发生较大的工后沉降。由此带来的灾害,不仅给人民生产生活安全造成威胁,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项目针对以上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对流变软土盾构隧道施工及运营期间土体变形机理及灾害控制技术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如下成果:首先研发了流变软土的试验设备并考查了流变软土的性状:研发了重塑土制样技术,获得了明显孔隙发育或呈片状结构的流变软土试样;研发了流变软土的冻结一体化试验设备,实现了辐射状冻结;采用流变学方法将粘土不排水循环剪切中的累积效应静力等效为一蠕变剪切过程,建立了适合考虑原状流变软土K0固结的各向异性弹粘塑性模型和等效次固结系数Cα计算公式;室内试验采用了与实际相符的偏压正弦波模拟地铁列车荷载;结合电镜从微观角度揭示了冻融软土宏观特性的变化机理。其次研发了流变软土地基地铁隧道修建灾害防治技术:提出了饱和土中浅埋盾构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长短期变形和隧道衬砌应力计算方法,揭示了土质和界面排水条件显著影响衬砌内力值大小的规律;提出了考虑邻近结构物遮拦效应的复杂叠交穿越条件下的土体变形控制计算方法,可计算多隧道垂直、平行、倾斜交叠等各种施工工况;提出了层状地基中盾构隧道开挖引起临近管道变形的位移控制两阶段分析方法和预测技术;发明了一种通过测量地表沉降值即可判断管线安全性的监控技术。最后研发了流变软土地铁设施的长期服役性能评估与控制技术:研发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地铁隧道结构变形实时监测系统,将每台变形监测机器人主机上安装一枚360°棱镜,实现了相邻变形监测机器人的互相测量;提出了与实际相符的,以剪切错台为主、刚体转动为辅的盾构隧道变形模式和评估方法,以及二重管、袖阀管双液注浆法来阻断地基中土应力的扩散工艺;研发了钢管注浆联合电渗增强的修复加固装置及施工工艺,取得了同时保证注浆压力、缩小注浆范围、施工面小、对环境影响极小的效果。以上研究成果为我国沿海软弱土地区地铁隧道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了土木工程和交通工程的学科进步和技术创新。培训了大量技术人员的同时培养了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38人,共发表了期刊论文114篇。项目成果已在杭州地铁的多条线路、上海和宁波的轨道交通、杭州和嘉兴等地的市政道路建设多个项目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些工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以上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对隧道施工区域的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影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4669.8万元人民币,同时保障了人民生活安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丁智副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项目总负责人,全面负责研究工作,提出研究思路、指定技术路线并组织实施等工作。提出了“流变软土试验设备研发及性状研究”和“流变软土地铁设施长期服役性能评估与控制技术”等内容的研究思路,完成了重塑土制样技术、流变软土的冻结一体化试验设备的研发,在流变软土地基地铁隧道修建灾害防治等技术性难题的解决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其发表论文38篇,授权知识产权11项,是代表性发明专利1、2、3、5,规范1,代表性论文1、2、9的作者,对三点创新内容均作出了较大贡献,其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2魏纲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项目第二点技术创新内容“流变软土地基地铁隧道修建灾害防治技术”和第三点“流变软土地铁隧道长期服役性能评估与控制技术”的主要完成人。其提出了饱和土中浅埋盾构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长短期变形和隧道衬砌应力计算方法,提出了与实际相符的,以剪切错台为主、刚体转动为辅的盾构隧道变形模式和评估方法?其发表论文51篇,授权知识产权15项目,是代表性发明专利6、8、9、10,代表性论文5、8的作者,对三点创新内容均作出了较大贡献,其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3魏新江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项目第一点技术创新内容“流变软土试验设备研发及性状研究”和第三点“流变软土地铁隧道长期服役性能评估与控制技术”的主要完成人。其负责研发了通过测量地表沉降值即可判断管线安全性的监控技术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地铁隧道结构变形实时监测系统?其发表论文36篇,是代表性发明专利1、2、3、5,代表性论文1、2、5、8、9的作者,对三点创新内容均作出了较大贡献,其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4王立忠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是本项目第一点技术创新内容“流变软土试验设备研发及性状研究”的主要参与者,其从流变学的角度模拟分析了软粘土的循环剪切破坏现象以及循环加载后的强度弱化效应,建立了适合考虑原状流变软土K0固结的各向异性弹粘塑性模型和等效次固结系数Cα计算公式;其是代表性论文3、4及代表性发明专利4的作者。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5张鹤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是本项目第三点技术创新内容“流变软土地铁设施长期服役性能评估与控制技术”的主要参与者,其计算了流变软土地区地铁隧道的长期沉降,采用2.5维有限元法计算了地铁振动响应并集成了软件预测系统;是代表性论文9的作者。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6张治国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是本项目第二点技术创新内容“流变软土地基地铁隧道修建灾害防治技术”的主要参与者,其提出了考虑邻近结构物遮拦效应的复杂叠交穿越条件下的土体变形控制计算方法,发明了盾构隧道注浆施工对邻近桩基影响的模型试验装置,负责完成上海轨道交通、杭州地铁等多项工程的实测数据分析;其是代表性论文6、7及代表性发明专利7的作者。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7孙苗苗副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本项目第三点技术创新内容“流变软土地铁设施长期服役性能评估与控制技术”的主要参与者,其参与了层状地基中盾构隧道开挖引起临近管道变形的位移控制两阶段分析方法的研发;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8崔允亮副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本项目第三点技术创新内容“流变软土地铁设施长期服役性能评估与控制技术”的主要参与者。其研发了钢管注浆联合电渗增强的修复加固装置及施工工艺,是代表性发明专利10的作者。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9尹鑫晟讲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本项目第三点技术创新内容“流变软土地铁设施长期服役性能评估与控制技术”的主要参与者。其研发了软土地基盾构隧道沉降控制钢套管注浆加固装置,是代表性论文10的作者。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10梁超教授级高工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是本项目第二点技术创新内容“流变软土地基地铁隧道修建灾害防治技术”的主要参与者,其在盾构隧道下穿桥桩的位移控制、临近受影响建筑物的加固和变形控制等方面作出了贡献,组织完成了该项技术在杭州地铁、苏州轨道交通等多个隧道工程的应用。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11张转转高级工程师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是本项目第二点技术创新内容“流变软土地基地铁隧道修建灾害防治技术”的主要参与者,其在盾构长距离穿越黏土层的施工灾变控制、下穿市政隧道的变形控制、提高上软下硬土层的施工效率等方面作出了贡献,组织完成了该项技术在杭州地铁、上海轨道交通等多个隧道工程的应用。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12蒋吉清副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本项目第二点技术创新内容“流变软土地基地铁隧道修建灾害防治技术”的主要参与者,其采用位移控制方法来考虑隧道—土体—管道的复杂相互作用,同时计入侧向土体作用来体现三维施工影响效应,是代表性论文9的作者。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13虞兴福高级工程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本项目第三点技术创新内容“流变软土地铁设施长期服役性能评估与控制技术”的主要参与者,其在新型复合砂浆提升现有流变地层地铁隧道结构加固的技术开发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代表性发明专利3和代表性论文1的作者。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14袁翔教授级高工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本项目第二点技术创新内容“流变软土地基地铁隧道修建灾害防治技术”的主要参与者,其在盾构掘进时开挖面上方的地表瞬时变形控制等技术方面作出了贡献,组织完成了该项技术在上海轨道交通、杭州地铁等多个隧道工程的应用。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15朱萍讲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本项目第三点技术创新内容“流变软土地铁设施长期服役性能评估与控制技术”的主要参与者,其在邻近施工对运营隧道影响的室内模型试验装置、地铁基坑围护MVSS综合刚度及相应保护技术等研发方面作出了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渗增强桩加固软基装置及施工方法中国ZL201510745963.9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崔允亮、王新泉、魏纲、张强、章伟康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重塑土真空预压设备及成土工艺中国ZL201410216203.4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丁智、章珊珊、魏新江、张涛、林赟、黄英省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联通道重塑土智能成形及取土设备中国ZL201510597875.9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丁智、郑勇、张孟雅、魏新江、洪其浩、黄英省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模拟垂直人工冻结法的冻融试验设备中国ZL201610435034.2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丁智、郑勇、魏新江、虞兴福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同时测量软粘土体刚度和强度的触探器中国ZL201510022089.6浙江大学洪义、王立忠、国振、王欢
6授权发明专利用于软土盾构机的力反馈型电液比例换向阀中国ZL201610049073.9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丁智、魏新江、左强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模拟盾构分段式开挖的试验装置中国ZL201610749309.X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魏纲、朱田宇、崔程虹、许讯、蔡诗淇、洪子涵、王霄、俞国骅、姜婉青、张佳
8授权发明专利上下交叠隧道施工对运营隧道影响的室内模型试验装置中国ZL201410245667.8上海理工大学张治国、王卫东、白乔木
9授权发明专利双线盾构隧道施工对地下管线安全造成影响的评估方法中国ZL201610562901.9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魏纲、林雄、朱田宇、王霄、厉京、姜婉青、王彬、华鑫欣、洪子涵、黄文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地面堆载作用下盾构隧道变形修复方法中国ZL201611061193.7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魏纲、王永安、王霄、朱田宇、林雄、邢建见、陆世杰、俞国骅、宋宥整、许奎鑫
进步奖丁智,魏纲,魏新江,王立忠,张鹤,张治国,孙苗苗,崔允亮,尹鑫晟,梁超,张转转,蒋吉清,虞兴福,袁翔,朱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理工大学,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教育厅
2501002-404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
项目名称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推荐/提名单位/人合肥工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鸿创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交通运输工程领域。 电驱动系统是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自2007年,合工大联合安凯、鸿创等企业,在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共投入10亿元研发经费,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取得以下成果:1、针对新能源汽车节能及电机高效范围窄等问题,经大量试验,用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建立了两参数静态经济性换挡规律;建立了基于驾驶员、换挡逻辑、电池、驱动电机和车辆动力学等模型的整车耗电模型;提出了最大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并取得很好效果;建立了整车及动力部件仿真模型。2、针对电驱动系统结构繁多、集成和轻量化难问题,建立了的电驱动系统多学科协同集成优化设计方法。解决了材料、结构和工艺一些关键问题,如选用高性能永磁材料等;突破扁线发卡绕组的工艺难关;设计出新型电机定子和转子;实现多通道、薄壁高强度螺旋式结构多回路并行高效散热铝合金壳体的设计与加工;创新采用自粘接涂层提高热传导效果。由此综合散热能力提高20%,从而提高了电驱动系统效率和功率密度。设计开发出一系列集成部件和电驱动系统,如六合一电器集成件;功率密度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集成式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一体式电驱动系统;电机、减速器、变速箱、差速器一体式电驱动装置等。3、针对电驱动系统中机电液磁相互影响造成设计误差大问题,提出了考虑多场耦合的NVH优化设计方法。它基于电磁激振力和固有模态分析模型,结合温度场模型预测电驱动结构冷态和热态固有频率,可在设计阶段将电磁力基波频率与电驱动系统固有频率错开,避免共振。由此开发出的集成式驱动电机NVH性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提出了一种无边界的多场耦合仿真方法,它将不同的物理场作一整体分析求解,避免了处理物理场边界系数难题,使仿真结果更相符实际工况。该方法可更准确计算电驱动系统的相关电性能参数和电驱动系统各部位温度。4、针对电驱动系统中不确定性信息众多、对控制精度要求高、控制复杂等难题,提出了模糊动力学建模方法和基于约束跟随的自适应鲁棒控制方法,并开发出新能源汽车及电驱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可实现电机转矩和转速的快速响应,确保电机在全速度范围内的控制精度和处于高效区;可实现制动效能稳定、高效回收能量和低能耗,能量回收利率达到20%。 本项目研究成果形成了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截止2018年12月,起草制定国家标准1项,企业标准16项,设计规范42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9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 本项目所开发的电驱动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截止2018年底,市场应用累计超过6000辆,累计销售收入超过16亿元,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该系统还将在更多纯电动乘用车平台拓展应用,未来预计可销售产品10万辆,年行驶里程100000万公里,节约燃油7500万升,节约费用3.1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250吨,保护环境的同时节约了大量不可再生能源,为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赵韩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赵韩教授作为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对创新点1、2、3、4做出创造性贡献,是电驱动系统驱动规律和经济性研究、多学科系统优化集成设计方法和模糊控制理论等关键技术的主要贡献者。在该技术领域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
2潘岱松助理工程师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参与设计了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系统集成方法,解决了一些材料、结构和工艺方面的关键难题,降低了电机转矩脉动、绕组温升,提高了电驱动系统的效率和功率密度。并参与了电驱动集成系统多场耦合性能分析方法的研究,创新提出了一种多场耦合的NVH优化设计方法和一种无边界的多场耦合仿真方法,使得驱动电机在整个工况下的振动噪声均达到先进水平,并通过准确计算出电驱动系统电流、温度等相关电性能参数,保证电驱动在整个工况范围内不退磁。
3林伟义高级工程师安徽鸿创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安徽鸿创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林伟义高工是高功率密度多合一驱动系统项目的负责人,主持电机、电控系统的开发和规模产业化工作。在该项目技术开发工作中的工作量是60%,主要贡献包括:1、高功率密度电机总体方案及技术路线制定和审核;2、组织重大问题技术攻关;3、提出挑战指标,并指导团队进行创新和攻关;实现新能源车用高性价比永磁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规模产业化。
4黄康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黄康教授是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对创新点1、2、3做出创造性贡献。黄康主要参与了电驱动系统经济性研究、多场耦合分析和系统集成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论文10余篇。
5方维圆工程师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参与完成了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规律及经济性的研究,系统地研究了纯电直驱、电机加减速和电机加两档箱等多种模式动力驱动系统,利用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用动态规划建立了两参数静态经济性换挡规律;并且建立了纯电动汽车动力部件和整车仿真模型,为开发高品质的电驱动系统打下了理论基础。
6吴瑞工程师安徽鸿创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安徽鸿创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项目核心成员,负责电机、电控系统的开发工作。本人在该项目技术开发工作中的工作量是80%,主要贡献包括:1、高功率密度电机电磁方案设计与验证;2、电驱动系统功率电子模块化集成设计与验证;3、电驱动集成系统多场耦合性能分析方法及验证;4、实现新能源车用高性价比永磁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规模产业化。
7邱明明讲师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邱明明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1、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开展了电驱动系统经济性研究和模糊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模糊动力学建模和电驱动系统自适应控制方法,提高了电驱动系统的控制精度。在该技术领域发表SCI论文2篇。
8张冰战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负责纯电动汽车动力部件和整车仿真模型的建立,采用采用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两参数静态经济性换挡规律并进行优化,制定最大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并取得良好的回收效果,对本项目创新点1有直接贡献。
9吴其林讲师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吴其林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对创新点1做出了突出贡献,对电驱动系统经济性分析与试验验证进行了深入研究。
10朱元庆助理工程师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了基于模糊动力学的新能源汽车及电驱动控制系统研究。建立了电驱动系统多控制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形成了汽车模糊动力学系统-自适应鲁棒控制-参数优化设计理论体系,该体系可以实现电机的快速转矩和转速响应,确保电机在全速度范围内的控制精度和系统高效率区,实现制动效能稳定、高效回收能量和低能耗,整车能源利用率提高、续航里程增加。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免转轴两档变速传动系统中国ZL201611021243.9合肥工业大学黄康;刘爱国;张怡然;周哲;甄圣超;李晨鸣;甄圣超;张雁欣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两挡变速的动力系统中国ZL201510234758.6合肥工业大学赵韩;张琰;黄康;陈奇;黄守武;秦菲菲
3授权发明专利集成式单驱动电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两挡变速驱动系统中国ZL201510099635.6合肥工业大学尹安东;赵韩;许靖;张冰战;国兴;孙骏;程飞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轮边驱动装置中国ZL201510209955.2合肥工业大学陈奇;张振;程靖;邱明明;黄守武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整体式客车安全门的装配结构及装配方法中国ZL201610752858.2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刘超;罗雄飞;黄成;方维圆;陆中石;孙波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导电铜排装置中国ZL201821287901.3安徽鸿创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黄志年;王忠良;林伟义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电动客车备用储气筒装置中国ZL201721572800.6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朱元庆
8其他高压EV PHEV电机控制器总成技术要求中国Q/HC-B002-2018安徽鸿创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林伟义;吴瑞;裴善忠;凌欢;蔡交明
9其他新能源纯电动客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技术条件中国Q/HFF239.1-2017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程义;潘岱松;柯宝平
10其他微线段齿轮磨削加工方法及性能分析中国合肥工业大学吴其林;赵韩;邱明明;黄康
进步奖赵韩,潘岱松,林伟义,黄康,方维圆,吴瑞,邱明明,张冰战,吴其林,朱元庆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鸿创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
2511002-406 人机协同的智能微创医疗装备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人机协同的智能微创医疗装备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合肥工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合肥工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合肥德铭电子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微创手术是普外、心胸外、泌尿外、神经外等十多个科室的重要诊疗手段。我国医院应用的微创医疗装备主要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口,进口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85%,价格昂贵且应用场景受控。除本项目创制的微创医疗装备以外,进口品牌和国产品牌全部采用分体式功能供给方式,体积大、互联难、智能化程度低,不能满足我国分级诊疗的大量需求,更不可能满足舰艇卫勤和应急救援的特殊需求。因此,迫切需要针对我国促进人民健康和保卫国防安全的重大需求,另辟溪径,自主研制技术可控的智能微创医疗装备系统。 本项目提出了“腔镜集成,机器持镜,人机协同,智能互联,远程交互”的总体思路,首创了人机协同的智能微创医疗装备系统,实现了国产高端微创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主要创新点有:(1)攻克了持镜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具有非接触意图感知的手术区域追踪与主动防撞方法,创制了具有手术安全位姿约束的人机协同一体化微创医疗装备,使装备整机空间减少了75%、术前准备时长缩短至10分钟;(2)发明了基于多级深度卷积描述符的手术行为识别方法,攻克了术中器械跟踪、风险识别与手术指引的关键技术,创新了腔镜、术野、电生理等多模态术中信息的跨平台混频同步传输机制,研制了具有变跳层连接的微创视像处理智能决策系统。与已有的TSN等方法相比,术中边缘分析耗时减少了40%-60%。(3)发明了术中交互信息服务资源的多属性优化匹配与动态分配方法,提出了多通道交互任务的云端联合调度技术,突破了多科会诊、术中指导、术中示教的远程移动服务技术瓶颈,研制了全流程微创医疗信息服务系统,多模态术中交互时延低于100ms。 获知识产权45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21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在IEEE TII、IEEE TKDE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35篇。 项目成果装备了辽宁号航空母舰、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等海军大型舰艇,是我国唯一能够应用于舰艇长远航卫勤保障的微创装备;装备了新一代智能拓展医疗救援方舱,是我国首套可通过搭载运20实现高机动战略投送的微创装备;应用于北京协和医院等100余家三甲医院和1000余家中、小医院;出口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土耳其、尼日尼亚等国家,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项目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体现在:(1)大幅前移了舰艇卫勤、灾害和战场救援的微创医疗救援现场,对完善我国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通过微创装备的智能互联和远程指导,进一步发挥高水平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能力,提高中、小医院的微创诊疗水平,助力推进分级诊疗的实施。(3)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可替代进口,打破了发达国家在高端微创医疗装备领域的技术垄断和技术封锁。近三年,累计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7.5亿元,为医院节约设备采购资金超5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价值。 科技成果评价专家组评价:该项目成果技术复杂、难度大,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智能微创医疗装备系统的人机协同和智能决策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善林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工程院杨善林院士作为项目负责人,制定总体战略,组织协调项目实施,提出了“腔镜集成,机器持镜,人机协同,智能互联,远程交互”的项目总体思路,获15项国家发明专利和3项美国发明专利。对科技创新点1、科技创新点2、科技创新点3均有重要创造性贡献:【科技创新点1】提出了具有非接触意图感知的手术区域追踪与主动防撞方法,突破了术中人机安全协同的关键难题;【科技创新点2】发明了多模态信息的跨平台混频同步传输机制,创新了微创术中的跨平台实时交互方法;【科技创新点3】提出了基于调度目标空间的术中交互信息服务资源调度方法,突破了远程移动服务技术瓶颈。
2丁帅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项目实施负责人,组织实施核心技术研发和系统研制,获12项国家发明专利,在IEEE TKDE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篇。对科技创新点1、科技创新点2、科技创新点3均有重要创造性贡献:【科技创新点1】研发了人机协同一体化微创医疗装备,实现了各功能模块间的自适应协同控制;【科技创新点2】发明了基于空间变换一致性判别的特征跟踪方法,攻克了术中风险行为预警与手术路径指引的关键技术;【科技创新点3】发明了移动自适应的术中交互信息服务资源动态分配技术,实现了跨域跨平台微创医疗服务资源的动态分配。
3郑静晨正高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中国工程院郑静晨院士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机载、车载环境下智能微创装备系统的技术研发和项目实施。对科技创新点1、科技创新点2、科技创新点3均有重要创造性贡献:【科技创新点1】提出了面向灾害和战场救援的移动微创救治路径,构建了机载、车载的微创救援装备标准化方案,发明了用于灾害微创手术救援的恒温装置及系统;【科技创新点2】设计了机载、车载环境下灾害和战场救援的微创医疗智能决策系统架构;【科技创新点3】提出了机载、车载环境下的微创医疗服务系统架构,并依托中国新一代智能拓展医疗救援方舱,开展了多类型的性能验证和救援保障应用。
4唐华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船载环境下智能微创装备系统的技术研发和项目实施,在《海军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获2项实用新型专利,推动本成果应用于海军大型舰艇长远航任务保障。对科技创新点1和科技创新点2有重要创造性贡献:【科技创新点1】提出了面向海军舰艇卫勤的移动微创救治路径,参与了人机协同一体化微创医疗装备和穿戴型腔镜虚拟显示系统研发;【科技创新点2】参与设计了船载环境下的微创视像处理智能决策体系,并在亚丁湾护航、也门撤侨、中俄联合军演等舰艇长远航任务执行期间,开展了长周期、多类型的微创装备性能测试和卫勤保障应用。
5孙怡宁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安全位姿约束的持镜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参与了微创视像处理的智能决策技术研发,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对科技创新点1和科技创新点2有重要贡献:【科技创新点1】设计了圆柱磁阻尼器微创手术仿真装置,创制了多科室微创腔镜虚拟仿真系统,参与研制了微创持镜机器人和人机协同一体化微创医疗装备;【科技创新点2】提出了微创术中多模态微创信息混频同步交互技术,参与构建了微创视像处理的智能决策系统。
6李霄剑研究员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自主安全的持镜机器人人机协同操控技术研发,参与了本项目成果的设计、研发与总结验收,在IEEE TII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对科技创新点1和科技创新点2有重要贡献:【科技创新点1】设计了持镜机器人安全位姿约束的运动控制系统,提出了基于运动映射模型的体内空间避障矢量法,参与研制了人机协同一体化微创医疗装备的原型系统; 【科技创新点2】参与了基于微创视像处理的术中质控与术中指引决策技术研发,发明了融合腔镜视像时空特征的手术行为分类技术。
7曾国华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人机协同的智能微创医疗装备系统的技术研发、临床试验和项目实施,获1项国家发明专利。对科技创新点1和科技创新点2有重要贡献:【科技创新点1】参与设计了持镜机械臂柔顺拖动的运动控制算法,发明了柔和力反馈的内窥镜仿真装置,临床验证了微创持镜机器人的柔性控制;【科技创新点2】参与了微创视像处理智能辅助决策方法的研究,参与设计了基于信息融合的器械识别技术。
8凌斌教授中日友好医院中日友好医院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人机协同的智能微创医疗装备系统的技术研发、临床试验和项目实施,获1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对科技创新点1和科技创新点2有重要贡献:【科技创新点1】研制了内窥镜微创手术仿真系统,参与设计了微创创口点约束的持镜机器人安全位姿建模与操控方法;【科技创新点2】临床验证并推动了微创视像处理智能辅助决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9傅强高级工程师合肥德铭电子有限公司德铭电子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本项目成果的研发、实施和应用推广,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对科技创新点 1和科技创新点2有重要贡献:【科技创新点1】参与了人机协同一体化微创医疗装备的系列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推广,发明了持镜操控辅助机器人的连接、固定等装置;【科技创新点2】参与了微创视像处理智能辅助决策方法的研究,参与了智能决策系统的研制和产业化。
10张林高级工程师合肥德铭电子有限公司合肥德铭电子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本项目成果的产品化和应用推广,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对科技创新点1和科技创新点2有重要贡献:【科技创新点1】参与了人机协同一体化微创医疗装备和微创视像处理智能决策系统的系列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发明了双向旋转阻尼器及控制方法;【科技创新点2】参与了微创视像处理智能辅助决策方法的研究,参与了基于信息融合的器械识别、手术质控、手术指引的智能决策方法系统架构设计和应用推广。
11刘进高级工程师合肥德铭电子有限公司合肥德铭电子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全流程微创医疗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对科技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科技创新点3】移动自适应的术中交互服务资源动态分配技术研究,参与了术中指导和术中示教等微创医疗服务系统的构建和应用推广。
12付超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微创视像处理智能决策系统的多模态信息融合技术研发,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SCI论文5篇。对科技创新点2有重要贡献:【科技创新点2】提出了基于信息融合的微创视像处理智能决策方法,发明了腔镜、术野、电生理等多模态信息的跨平台混频同步传输机制,参与研制了微创视像处理的智能边缘计算系统。
13孙晓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微创视像处理的智能决策系统和微创医疗信息服务系统研制,获4项国家发明专利。对科技创新点2和科技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科技创新点2】参与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和信息融合的微创手术器械识别方法,参与研制了微创视像处理的智能决策系统;【科技创新点3】发明了全流程微创医疗服务的跨平台实时交互方法,参与研制了微创医疗信息服务系统。
14余本功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云端联合调度的微创医疗信息服务系统研发与实施工作,获1项国家发明专利。对科技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科技创新点3】提出了基于调度目标空间的微创医疗服务信息资源调度方法,构建了高并发微创医疗服务的动态排程和多目标云端联合调度方法,参与了全流程微创医疗混合云服务平台建设。
15张强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人机协同一体化微创医疗装备的研发与实施工作,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对科技创新点1有重要贡献:【科技创新点1】参与了人机协同一体化微创医疗装备设计,发明了智能微创医疗装备的故障元件排查方法及系统。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云计算环境下的分类规则挖掘方法中国ZL201210203816.5合肥工业大学杨善林,丁静,罗贺,丁帅,徐达宇,范雯娟
2授权发明专利用于灾害救援的恒温箱中国ZL201410134356.4 郑静晨,李明,李晓雪,郝昱文,赵喆郑静晨,李明,李晓雪,郝昱文,赵喆
3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圆柱磁铁副的双向旋转阻尼器及其控制方法中国ZL201510369108.2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所,合肥德铭电子有限公司邵东升,孙怡宁,傅强,李文,王洪,曹旺春,周旭,张林,马骙,王翔,冯重阳,孙宝安,黄静波,朱冠兰
4授权发明专利基于磁阻尼器的微创手术仿真装置中国ZL201510362622.3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所,合肥德铭电子有限公司邵东升,孙怡宁,傅强,李文,王洪,曹旺春,周旭,张林,马骙,王翔,冯重阳,孙宝安,黄静波,朱冠兰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柔和力反馈的内窥镜仿真训练系统中国ZL201410802442.8合肥德铭电子有限公司曾国华,龙萍,黄强,傅强,沈爱宗,孙敬武,赵卫东,杨静,邵东升,李文,周旭,王翔,王洪,马骙,黄静波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属性匹配的云服务推荐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110377164.2合肥工业大学杨善林,丁帅,罗贺,马华伟,胡笑旋,杨露
7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微创治疗的内窥镜检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中国ZL201710954005.1合肥工业大学丁帅,杨善林,金行,范雯娟,孙晓,王泽源,兰绍雯
8授权发明专利INTELLIGENT ASSISTANT JUDGMENT SYSTEM FOR IMAGES OF CERVIX UTERI AND PROCESSING METHOD THEREOF美国US010127665B1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德铭电子有限公司丁帅,杨善林,赵卫东,马杰,傅强,张林,王泽源
9授权发明专利便携式内窥镜多模态信息同步存储方法和系统中国ZL201710640588.0合肥工业大学丁帅,金行,杨善林,孙晓,范雯娟,黄辉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权限映射的数据安全交换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610048421.0合肥工业大学丁帅,杨善林,金行,潘禹辰,王泽源,李叶青
进步奖杨善林,丁帅,郑静晨,唐华,孙怡宁,李霄剑,曾国华,凌斌,傅强,张林,刘进,付超,孙晓,余本功,张强合肥工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合肥德铭电子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
2521006-401 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
项目名称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安徽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安徽农业大学,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鼎梁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农业机械领域。 我国秸秆产量占世界秸秆总量的21%,主要是粮食作物秸秆且分布在农村地区。由于田地分散秸秆收集难、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的缺乏,致使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尤其是能源化利用率低。针对以上技术难题,本项目围绕农村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中打捆收集、粉碎制粒和气化燃烧三大环节,在“集、制、气”关键技术突破和集成运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形成一套适应我国农村地区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体系。其创新成果如下: 1、高密度秸秆打捆。针对秸秆收集难、传统机械打捆易松散、智能化水平低导致作业成本高等难题,揭示秸秆捡拾、打捆密度和捆绳成结耦合机理,提出“短程喂料压缩、密度定向控制”新思路,创新高密度捡拾-成结-打捆“三位一体”技术,创制密度打捆室装置和密度监测系统,成捆密度较传统产品提高5%,作业效率提高12%。创建智能打捆车载控制器和打捆作业实时技术服务系统平台,实现打捆作业全程信息监测,监测精度达到92%。 2、高成型秸秆制粒。针对传统秸秆制粒机关键部件寿命短、生产成本高、作业效率低的难题,创新高成型粉碎-烘干-制粒一体技术,发明新型高耐磨性三辊制粒模、螺旋式秸秆粉切和喷粉三回程烘干等核心装置,实现在不添加粘结剂的情况下,直接将作物秸秆草捆压缩成高密度颗粒,与传统产品相比,单台设备制粒工作效率达1吨/小时,成型率达94%;创建基于物联网+机器视觉检测技术的制粒作业实时监控系统,改传统“人工监测、事后追溯”为“远程监控、事前预警”的安全管控新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生产成本降低10%。 3、高效率清洁燃烧。针对传统炉具燃烧污染大、热值低等难题,创新高效供料-气化-净化一体技术,发明多级燃气过滤装置、炉膛内多级通风生物质燃气燃烧炉头、两级可燃气过滤装置的生物质燃料气碳化设备等关键部件,实现燃气内有害气体和粉尘过滤、转化和回收,避免了锅炉受热面结焦、结渣,分级组织生物质气化耦合气体高温燃烧,提高燃烧效率,与NB/T 47062-2017 中规定指标相比单位燃料产气量提高0.12m3/kg,气体的燃烧热值提高19.7kJ/Nm3。创制基于PLC的生物质燃烧气化炉实时在线控制系统,实现燃烧全过程的安全监控。 4、技术模式与装备。针对不同地域技术模式不清,配套机械缺乏问题,按照良机良法融合的思路,集成创新技术模式,创建以“打捆收集+粉碎制粒+气化燃烧”为核心技术,配套物联网监控、生物质制气等技术的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新模式。创制高密度秸秆打捆机、秸秆颗粒机和生物质气化炉系列产品8个。 项目获得国家专利20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4项、发表论文20余篇。项目成果在黄淮海地区推广应用,技术装备列入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范围,近三年累积销售秸秆打捆机、秸秆颗粒机和生物质气化炉2002台,新增销售收入1.8954亿元。项目提出的技术模式被安徽省作为主要模式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间接带动农民增收1.246亿元,技术引领粮食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新方向。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黎卿教授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项目主持人,总体设计与组织实施。本人对第1、2、4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占80%。牵头主持和参与安徽省建设厅重点项目、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星火计划项目。发明高密度捡拾成结打捆技术、研制配套联合收割机的打捆机和秸秆粉碎机性能实验台,参与生物质颗粒机设计、集成模式研究和示范推广,支撑材料见附件16、17、18、27。对该成果的贡献包括专利7项(主要见附件6、8、39),论文5篇(主要见附件40)。
2何进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对创新1.1的确立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占60%。揭示方捆成结机理、发明捡拾成结打捆联合技术,参与技术集成模式研究。对该成果的贡献包括专利3项(主要见附件2、3、39),核心论文2篇(主要见附件13、14),相关论文4篇(附件40)。
3曹成茂教授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对创新3的确立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占60%。揭示生物质燃料气化燃烧机理、发明生物质气化炉技术,参与技术集成模式研究。对该项目的主要贡献包括专利5项(见附件11、12、39),论文1篇(见附件40)。
4贡军高级工程师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对创新1.2和1.3的确立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占60%。研发了智能打捆作业控制系统和在线技术平台,研制了高密度智能捡拾打捆机,参与技术集成模式研究(支撑材料见附件19、22)。对该成果的贡献包括专利3项(见附件5、39)。
5王韦韦讲师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对创新1.1和2.1的确立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占60%。揭示了圆捆机成结机理和秸秆精细粉碎关键技术,研制了秸秆粉碎机性能试验台,参与技术集成模式研究。对该项目的贡献主要包括专利4篇(支撑材料见附件39),发表论文1篇(支撑材料见附件40)。
6梁念喜高级工程师安徽鼎梁生物质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安徽鼎梁生物质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对创新2的确立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占60%。作为科技部星火计划和安徽省发改委项目主要参与人,负责生物质颗粒成型及其装备研究,参与技术集成模式研究的推广应用(主要支撑材料见附件18、20、23、25、26)。对该项目的贡献包括发表专利8项(支撑材料见附件7、9、10、39)。
7黄莉莉副教授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对创新2.1的确立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占60%。揭示秸秆造粒成型机理及其模具研究,参与技术集成模式研究的推广应用。对该成果贡献包括专利1项,论文1篇(支撑材料见39、40)。
8李连豪副教授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对创新1.1的确立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占60%。负责水稻秸秆打捆成型及其装备研究,参与技术集成模式研究的推广应用。主要支撑材料见附件39。
9秦军卫高级工程师安徽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对创新4的确立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占60%。作为安徽农业大学专业硕士生合作导师,参与技术集成模式研究及其推广应用。主要支撑材料见附件39。
10潘光林高级工程师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了打捆机密度控制室研发,研制了高密度智能捡拾打捆机,参与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主要支撑材料见附件4。
11肖克龙工程师安徽鼎梁生物质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安徽鼎梁生物质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对创新2.2的确立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占60%。负责生物质颗粒成型及其装备研究,参与技术集成模式研究的推广应用。主要支撑材料见附件7、9、20、2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可添加草捆催化剂的联合收割机式方捆打捆机中国ZL201510125430.0安徽农业大学郑书来,陈黎卿,王品品,钱梵梵,李艳
2授权发明专利气吹式碎秸秆捡拾装置中国ZL201110195902.1中国农业大学李洪文;李慧;何进;王庆杰;朱惠斌;乔晓东;卢彩云;荆鹏
3授权发明专利分体式打结器中国ZL201010246057.1中国农业大学李洪文;李慧;王庆杰;何进;蔡国华;孙浩;苏艳波;卢彩云;张学敏;李问盈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打捆机密度控制室中国ZL201510956194.7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杨路路;滕兆斌;潘光林;王强强;马伟;王云智;丁丽
5授权发明专利分布式农机管理方法、系统和平台中国ZL201410449464.0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贡军;王喜恩;卢泽民;安冬冬;郭永红;王业球;陈磊;陈柱;程龙;叶洁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立式生物质颗粒机主轴中国ZL201410827861.7安徽鼎梁生物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阮景波;梁念喜;邱秀章;任兆义;吴和福;宫文伟;肖克龙;邓士千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卧式生物质颗粒机中国ZL201410036800.9安徽鼎梁生物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梁念喜;邱秀章;任兆义;卢伶俐;倪鹏;梁念华;宫文伟;吴和福;张波;邓士千;梅裕裔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燃料气碳化设备中国ZL201510223985.9安徽省宁国市长乐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方旭;曹成茂;方家文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秸秆粉碎机试验台中国ZL201210264571.7安徽农业大学陈黎卿;刘文峰;陈玉;张健美;何超波;蔡海涛;吴然然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气化炉中国ZL201510223948.8安徽省宁国市长乐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方旭;曹成茂;方家文
进步奖陈黎卿,何进,曹成茂,贡军,王韦韦,梁念喜,黄莉莉,李连豪,秦军卫,潘光林,肖克龙安徽农业大学,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鼎梁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安徽省教育厅
2531010-401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诊疗策略创新及临床应用
项目名称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诊疗策略创新及临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安徽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项目简介 肝豆状核变性,又名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以体内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铜离子主要沉积在大脑基底节、肝脏等处,可出现锥体外系症状、急慢性肝功能损害等,严重者铜离子可沉积WD患者全身各组织器官,导致出现复杂多变的全身症状。如不能及时诊断尽早治疗,大部分病人数月后可因消化道出血、暴发性肝衰竭或DIC而死亡。WD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发病率不一,WD世界人群的患病率约为0.3/10万至3/10万,我国的WD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患病绝对数多,故WD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西医对WD治疗多采用金属螯合剂如青霉胺等,存在病情恶化、过敏反应等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中医药因其疗效稳定,副作用少等优势,成为治疗WD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院就对本病进行了系统研究,传统认为WD病机以肝风内动为主,其后研究发现湿热内蕴为其重要病机,采用具有清热利湿、通腑利尿作用的肝豆汤取得了一定疗效。同时开展了WD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初步确立了我院在WD诊治研究中的国内外的优势地位。 本项目组自1997年以来,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和临床实践,同时吸收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新安医家学术思想对WD中医证治规律和诊疗策略进行了再创新,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具体如下:1.首次确立WD属于中医“肝风”病证范畴;2.提出该病伏邪致病学说,系统对WD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研究,打破了传统的“肝风内动”等病机认识,提出痰瘀互结是其发病的主要病机;3.首次开展对WD患者基因突变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的研究,揭示了WD中医证候分子机制及其实质;4.创新性地提出祛痰化瘀、软坚散结的治法,创制肝豆灵片(皖药制字Z20050071),治疗脑型WD,针对WD肝纤维化肝肾亏虚、痰瘀互结病机,创制了补益肝肾,豁痰化瘀功效的肝豆扶木汤治疗肝型WD,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310150754.0),开创了此病分型论治先河,临床疗效位居国际领先水平。5.采用围手术期中医药应用,打破了长期以来WD脾肿大、脾功能亢进不能手术治疗的国际医学界的禁区。6.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部分脾动脉栓塞介入及围手术期中药治疗,使重症WD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患者既保留了脾脏功能,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7.提出了该病的中药用药警示:金石类、贝壳类中药因含铜量高不宜用于此病治疗。8.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具有重建WD患者天然胆道排铜途径的作用,同时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WD患者基因库和生物样本库。9.项目组第一完成人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脑病专科)诊疗中心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优势病种(肝豆状核变性)协作组组长,负责制定了国家中医药管理WD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10.项目组已先后获得了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发表WD相关学术论文194篇,其中SCI论文6篇,WD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及14个国家和地区,患者达30000人。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文明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全面负责本项目的研发工作,提出本项目的总体构想,方案设计,统筹规划,实验和临床研究,系统对WD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研究,提出伏邪病因学说,创制了肝豆扶木汤,获发明专利,根据WD不同的临床表型,分别采用肝豆扶木汤治疗肝型WD,应用了肝豆灵片治疗脑型WD,开创了此病分型论治先河。采用围手术期肝豆灵、肝豆扶木汤等中药的应用,打破了长期以来WD脾肿大不能手术治疗的国际医学界的禁区,应用中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WD,从整体、系统、细胞、分子层面进一步研究阐明肝豆灵和肝豆扶木汤治疗WD的作用机制,主持制定了WD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对创新点1、2、3、4、5有主要贡献。
2鲍远程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对创新点1、2、3、4、5有主要贡献。专利持有人之一代表论著:[1]杨文明,陈彪,鲍远程,杨兴涛,汪美霞,张波,汪翰.肝豆状核变性病中医临床思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06):66-69.[2]杨文明,张春海,鲍远程,杨兴涛,韩辉,汪瀚,董婷,杨波,汪美霞,谢道俊,李传富,吴媛媛.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脾功能亢进1例[J].安徽医药,2009,13(06):621-622.[3]杨文明,鲍远程,张波,蔡永亮,谢道俊,汪瀚,陈怀珍.肝豆状核变性中医临床路径[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127-1129.[4]杨文明,鲍远程,张波,蔡永亮,谢道俊,陈怀珍,汪瀚.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方案[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130-1131.
3韩辉副高级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对创新点1、3、4、5有主要贡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ERK信号通路介导的海马神经再生在化痰祛瘀方肝豆灵改善Wilson病TX小鼠学习记忆中的作用研究代表性论文:[1]韩辉,杨文明,张娟,方向,方淑珍,汪美霞,董婷,王晓旸,汪瀚,鲍远程.肝豆灵片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11):1016-1017.[2]韩辉,杨文明,张娟,方向,方淑珍,汪美霞,董婷,王晓旸,汪瀚,鲍远程.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证候特征[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01):16-19.[3]韩辉,吴丽敏,杨文明,鲍蔓蔓,韩明向,王艳昕,张娟.肝豆灵药物血清对体外高铜培养小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12):849-853.
4汪瀚正高级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对创新点1、2、4有主要贡献,专利持有人之一代表性论文:[1]汪瀚,杨文明,鲍远程.从铜毒论治肝豆状核变性初探[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05):4-6.[2]李祥,杨文明,汪瀚,胡裕秀,张荣信.肝风论[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03):198-200.[3]杨文明,鲍远程,张波,蔡永亮,谢道俊,汪瀚,陈怀珍.肝豆状核变性中医临床路径[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127-1129.[4]杨文明,鲍远程,张波,蔡永亮,谢道俊,陈怀珍,汪瀚.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方案[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130-1131.
5汪美霞正高级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对创新点1、3、4有主要贡献,专利持有人之一代表性论文:[1]杨文明,汪美霞,杨静芳,鲍远程,李瑞娟,董婷,汪瀚,杨兴涛,陈彪.基于DHPLC技术的Wilson病基因诊断[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12):1430-1432.[2]杨文明,洪亮,汪美霞,汪瀚,王时光,鲍远程,杨兴涛,张波.肝豆扶木汤对实验性Wilson病模型大鼠肝铜、血清铜及肝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1):1010-1012.[3]杨文明,方芳,汪美霞,汪瀚,董婷.肝豆扶木汤治疗Wilson病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1):1111-1113.等
6谢道俊正高级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对创新点1、2有主要贡献代表性论文:[1]杨文明,鲍远程,张波,蔡永亮,谢道俊,汪瀚,陈怀珍.肝豆状核变性中医临床路径[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127-1129.[2]杨文明,鲍远程,张波,蔡永亮,谢道俊,陈怀珍,汪瀚.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方案[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130-1131.
7张波正高级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对创新点1、2有主要贡献代表性论文:[1]杨文明,鲍远程,张波,蔡永亮,谢道俊,汪瀚,陈怀珍.肝豆状核变性中医临床路径[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127-1129.[2]杨文明,鲍远程,张波,蔡永亮,谢道俊,陈怀珍,汪瀚.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方案[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130-1131.[3]杨文明,陈彪,鲍远程,杨兴涛,汪美霞,张波,汪翰.肝豆状核变性病中医临床思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06):66-69.
8陈怀珍正高级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对创新点1、2、4有主要贡献代表性论文:[1]杨文明,鲍远程,张波,蔡永亮,谢道俊,汪瀚,陈怀珍.肝豆状核变性中医临床路径[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127-1129.[2]杨文明,鲍远程,张波,蔡永亮,谢道俊,陈怀珍,汪瀚.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方案[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130-1131.[3]Li LY, Yang WM, Chen HZ, et al. Successful Splenectomy for Hypersplenism in Wilson’s Disease: 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from China[J]. Plos One, 2015, 10(4):e0124569.
9董婷副高级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对创新点1、4有贡献[1]杨文明,张春海,李瑞娟,董婷,汪美霞,杨兴涛,鲍远程.毒邪在肝豆状核变性致病中的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11):109-111.[2]杨文明,方芳,汪美霞,汪瀚,董婷.肝豆扶木汤治疗Wilson病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1):1111-1113.[3]杨文明,洪亮,董婷,王时光,鲍远程,杨兴涛,张波,汪瀚.肝豆扶木汤对实验性Wilson病模型大鼠肝损害的保护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1):1013-1016.等
10王艳昕正高级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对创新点4、5有贡献,代表性论文如下:[1]王艳昕,周导,鲍远程,蔡永亮,陈怀珍,许珍晶,徐明安.肝豆灵联合驱铜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疗效及其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08):694-697.[2]王艳昕,鲍远程,孙敏,杨文明,韩辉,方向,张娟,许珍晶.肝豆灵干预铜负荷大鼠认知障碍及海马细胞凋亡的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23):2333-2336.
11方向副高级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代表性论文:[1]方淑珍,杨文明,韩辉,方向.痰瘀主论肝豆状核变性[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11):970-972.[1]方向,金珊,鲍远程,陈怀珍.清热利胆解毒方联合驱铜治疗对Wilson病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02):46-48.[2]韩辉,杨文明,张娟,方向,方淑珍,汪美霞,董婷,王晓旸,汪瀚,鲍远程.肝豆灵片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11):1016-1017.[3]Li LY, Yang WM, Chen HZ, Wu YH,?Fang X,?Zhang J,?Wang Z,?Han YS,?Wang Y.Successful Splenectomy for Hypersplenism in Wilson’s Disease: 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from China[J]. Plos One, 2015, 10(4):e0124569.
12张娟副高级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对创新点3、5有贡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p38MAPK信号通路的解毒化浊祛瘀方对铜负荷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干预的代谢组学研究[1]韩辉,杨文明,张娟,方向,方淑珍,汪美霞,董婷,王晓旸,汪瀚,鲍远程.肝豆灵片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11):1016-1017.[2]韩辉,杨文明,张娟,方向,方淑珍,汪美霞,董婷,王晓旸,汪瀚,鲍远程.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证候特征[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01):16-1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治疗肝型肝豆状核变性的中药及制备方法中国201310150754.0杨文明杨文明
进步奖杨文明,鲍远程,韩辉,汪瀚,汪美霞,谢道俊,张波,陈怀珍,董婷,王艳昕,方向,张娟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省教育厅
2541018-401 基于ARM平台的全场景支付技术及产品研究
项目名称基于ARM平台的全场景支付技术及产品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安徽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项目简介一、项目背景在国家“教育信息化2.0”和“智慧校园总体框架”的政策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硬件等多项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校园一卡通已经从传统模式逐步发展到智慧校园阶段。经过多年与安徽财经大学胡登峰教授的联合技术研究,研发了全新一代的融合支付一卡通系统,支持传统的实体卡、虚拟卡、支付宝二维码、微信二维码、银联云闪付等支付功能,聚合主流线上、线下支付方式。以金融支付、身份识别、自助服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应用体系,将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坚实基础,支撑“数字化校园”的规则落地,助力“智慧校园”的体系融合。二、主要科技内容(一)支付应用1.系统支持实体卡、虚拟卡,虚拟卡余额与实体卡余额实时共享,虚拟卡支持专用APP、微信、支付宝、银联云闪付小程序等;支持微信、支付宝、银联云闪付、翼支付等主流的二维码付款方式。(二)身份识别应用1.身份识别方式支持:实体卡、虚拟卡二维码等方式(三)自助服务应用1.支持触摸屏、PC端WEB页面、专用APP、微信、支付宝小城市等方式2.提供自助录入人脸、个人信息修改、修改密码、校园卡充值、各种费用缴纳、账单查询、数字迎新、自助报修、餐饮评价等自助服务三、科技创新点1.融合支付终端设备实现了虚拟卡、微信、支付宝、银联云闪付、银联小额免签免密、扩展支持人脸等多种支付方式2.采用SAAS+本地化部署模式,提供校园全场景的支付服务;将一卡通及第三方支付服务接口进行整合后,提供统一的充值、缴费等多样化的场景支付方案3.建立实体卡、虚拟卡、人脸识别多种认证方式的身份识别平台,实现统一管理、智能授权、集中管控4.依托互联网+战略,提供丰富线上操作体验,为全体师生提供全方位覆盖的线下线上服务体系5.通过应用建设结合数据挖掘技术,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大数据分析功能,让数据为学校管理者决策提供支撑。四、应用推广及效益(一)推广方式1.加大市场推进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9个分支机构,着力推进全国市场,目前全国市场有较大发展,全国市场布局基本完成2.公司同时是中国银联、微信、支付宝未来校园顶级设备及方案提供商,为支付机构在全国范围内从小学到大学提供一站式个性化云闪付解决方案3.同时我们不断尝试与国内知名的智慧校园方案提供商展开合作,尝试新的业务发展模式,目前成效显著。(二)推广效益1.在智慧校园领域银通物联产品已经在全国150+以上高校支付场景得以应用,品牌影响力已经初步形成。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胡登峰教授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负责组织协调系统研发、熟化、培训等相关工作。1.负责研发项目技术的提取与熟化和方向的把控;2.试验、推广“融合支付”技术;3.为研发团队提供研发技术发展的培训;4.为研发的具体方向提供研究保障。
2陈世久其他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负责项目整体组织协调系工作。1.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各方面协调;2.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3.定期组织召开项目研讨、培训和总结会议。4.组织项目鉴定验收工作。
3史南东中级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责系统熟化、培训、示范点建设等相关工作。1.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2.负责协助搭建产品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及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面向全国进行宣传推广;3.利用即时的服务网络及资源监控中心,负责终端问题的快速响应和即时恢复。
4徐正海中级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1.负责项目的硬件开发及管理工作。2.已有系统技术的提取与熟化;3.将现有成果整合;4.组织平台的销售、培训及售后服务,构建技术服务网络;5.承担平台系统的运行及维护。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银通物联一卡通银校综合管理平台V1.O中国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银通物联一卡通数据采集管理平台V1.0中国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银通物联二维码融合支付终端嵌入软件V1.0中国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银通物联一卡通融合支付云平台V1.0中国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银通物联一卡通金融服务云管理平台系统V1.0中国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银通物联一卡通金融闪付综合管理平台V1.0中国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银通物联一卡通校情分析系统V1.O中国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
进步奖胡登峰,陈世久,史南东,徐正海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省教育厅
2551119-401 视觉神经网络光电集成系统及其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
项目名称视觉神经网络光电集成系统及其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厦门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厦门大学,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睿智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是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新概念新构思探索项目“视觉神经网络光电集成系统的研究”(批准号:69686004)所获得理论和技术成果为基础,与福建新大陆(股票代码:000997)和美亚柏科(股票代号:300188)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即有关“视觉神经网络光电集成系统及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经20来年本项目合作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先后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1篇,申请发明专利38项(已授权26项),其他知识产权30项(含软件版权21项),并开发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码识读芯片及设备和视频智能监控系统等系列产品,已为这两家上市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数十亿元,近三年达14.29亿元。这些成就得益于我们长期在基础性研究成果产业化和应用产品开发过程中取得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即解决了本项目一些关键科学和技术瓶颈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视觉图像的特征不变性与视觉感知识别的联想记忆矛盾问题;2)图像畸变及数据采集的光电集成补偿与校正问题;3)嵌入式硬件资源无法满足视频数据实时处理问题。其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体现在以下几点:1、视觉神经网络嵌入式感知技术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采用层状神经网络与细胞神经网络组成深度神经网络来实现视觉图像的特征不变量提取,及结合反馈递归神经网络来实现视觉图像识别感知和联想记忆,并最先采用FPGA实现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嵌入式视觉感知系统模型。2、图像采集光电集成及补偿校正技术基于视觉图像的特征不变量提取及识别感知算法,开发出国内首款二维码感知识别芯片,并设计发明了便携式二维码识读设备的光学扫描与识读引擎等光电集成系统组合装置,不仅可以对识读距离自适应调整,而且对不规则或模糊图像具有补偿校正功能。3、视频图像感知神经网络加速处理技术针对分布式视频智能监控系统的运动图像嵌入式实时感知技术要求,率先采用FPGA片上可重构计算设计方案来实现视觉神经网络嵌入式感知并行计算功能,开发出基于神经网络加速处理的视频实时智能监控系统产品,并首次部署到全国城市视频监控网中。4、嵌入式感知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为了克服嵌入式系统硬件资源限制,建立基于MCU+FPGA的软硬件协同设计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平台,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并行计算编译与软硬件协同优化调试工具,不仅有效提升嵌入式感知系统性能,还推出了神经网络张量处理器新产品。这些创新技术所体现的科技进步都来源于我们的基础性成果创新,即于1996年在SPIE国际会议上首次发表的学术论文。20多年来它们不仅成为厦门大学相关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为福建新大陆和厦门美亚柏科各自从小变大并成功上市提供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其中,二维码识读设备和视频智能监控系统是本项目成果产业化应用的标志性产品。它们从无到有,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且成功批量生产并远销海外。特别是新大陆二维码识读设备已成为行业标杆产品,每年有数亿元销售额,雄居亚洲第一品牌产品。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郭东辉教授厦门大学厦门大学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研究方案、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等整体工作。每年投入约5个月,占本人工作量40%。至今承担包括本项目三个国家基金和一个省基金在内共40多个科研和产业化项目,发表包括本项目近70篇论文在内共300多篇学术论文。率先提出基于CNN与RNN结合的视觉神经网络模型和感知识别算法,建立了基于MCU+FPGA嵌入式视觉感知及光电集成系统理论与技术体系,指导本项目各相关产品开发工作。主要贡献体现在:1)主导建立项目四个创新点技术体系;2)四个发明专利ZL-2012-1-0036260.5、ZL-2012-1-0362923.2、ZL-2015-1-0288932.5、ZL-2015-1-0807427.7的第一完成人;3)指导二维码芯片、驱动引擎及识读设备和视频智能监控系统产品及系统软件研发。
2郭栋教授级高工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现任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组织本项目二维码技术产业化的产品定义、研发、中试、测试和推广,带领新大陆自动识别公司成长为国内二维码识读技术行业的龙头企业。曾与第一完成人分别作为福建师大与厦门大学老一辈科学家合作团队主要青年骨干,在光电神经网络及应用技术研发方面已有多年的合作。1997年进入新大陆公司参与创业,开始推动本项目相关技术产业化,并率先引入到二维码识读技术领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码解码芯片、嵌入式引擎光电集成模块及系列二维码识读设备产品。具体贡献体现在:1)主导在二维码识读领域技术产业化;2)专利ZL-2015-1-0432099.7发明人;3)以第一作者和第一、八完成人合作发表一篇论文。
3申强高级工程师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现任厦门市美亚柏科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组织本项目有关视觉神经网络及嵌入式感知技术在视频智能处理领域产业化应用的产品定义、研发、中试、测试和推广,带领美亚柏科公司成为国内视频分析取证技术的龙头企业,目前公司电子数据取证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为我国网络空间和社会安全做出重要贡献。曾与第一完成人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平台建设方面有初步的合作,1997年起开始推动本项目相关技术产业化,2001年正式加入美亚柏科公司参与创业,并率先将本项目技术引入网络安全监控领域。具体贡献体现在:1)主导本项目在视频智能处理领域技术产业化;2)专利ZL-2016-1-0351848.8发明人;3)支持相关单位为国家网络空间和社会安全做重要贡献。
4罗闳訚高级工程师厦门睿智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厦门睿智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现任厦门睿智微电子技术公司总经理、厦门壹普智慧科技公司董事长,2007年本科毕业实训起就参与本项目相关技术研发,2009年开始对接新大陆的产学合作项目,2014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新大陆公司协助完成了国内首款二维码解码芯片和嵌入式二维码识别引擎模块的产业化应用,同时参与有关嵌入式视觉感知加速系统的研发,完成了可重构片上网络的理论设计与应用开发,设计出可重构64核微处理器IP核,并应用于张量处理器等相关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具体贡献体现在:1)作为学生与第一完成人共同发表多篇第一作者论文;2)负责厦门大学-新大陆SoC实验室项目对接及参与二维码识读芯片开发;3)主导基于FPGA的嵌入式视觉感知加速算法设计与应用系统开发。
5丁兴号教授厦门大学厦门大学现任厦门大学教授、通讯工程系主任,2008年作为第一完成人的企业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开始参与本项目开展有关“图像中物体识别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开发研究,主导发明多项有关视觉图像清晰化及图像质量提升的技术方法,为本项目技术产品化过程中的视频序列分析、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等嵌入式感知技术应用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贡献体现在:1)独立主导或与第一完成人共同发表多篇作为本项目基础性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2)授权专利ZL-2013-1-0008427.1、ZL-2013-1-0008722.7、ZL-2013-1-0008471.2、ZL-2013-1-0301698.6的第一发明人;3)主导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图像清晰化处理算法设计与产业化应用技术研究。
6林建华高级工程师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现任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供应链中心总监,曾作为厦门大学-新大陆SoC联合实验室的企业方对接负责人,主持引入嵌入式感知技术来开发二维码识读芯片,成功开发出NL10F86、IOTC0310、IOTC0330、IOTC0370、IOTC0110 等多款芯片产品,并针对不同的应用市场组织人员开展二维码识读引擎模块及识读设备开发,为二维码识读芯片实际应用到民用、商用、乃至工业等不同环境场景做出重要贡献。具体贡献体现在:1)主持多款二维码识读芯片开发并成功推广应用;2)授权专利ZL-2014-1-0755626.3、ZL-2014-1-0755806.1、ZL-2010-1-0189000.2、ZL-2010-1-0189845.1的主要发明人;3)主导二维码识别设备产品的产业标准制定。
7尤俊生高级工程师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现任厦门市美亚柏科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监控产品技术总监、研究院副院长,2012年加入美亚柏科公司,担任共建厦门市视频智能处理与分析取证系统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方对接负责人,主持有关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机器视觉及视频分析系统产品的开发,为本项目有关视觉嵌入式感知系统产品的并行加速算法及技术产业化与产品推广做出重要贡献。具体贡献体现在:1)主持多款视频分析取证系统产品开发并成功推广应用;2)授权发明专利ZL-2014-1-0595439.3、ZL-2014-1-0564777.0的主要发明人;3)本项目技术支持下承担完成的“基于多信源感知的网络安全云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8陈艳高级工程师厦门睿智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厦门睿智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现任厦门睿智微电子技术公司技术总监、厦门法信公证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2006年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博士生参与本项目相关技术研发,主要负责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协同技术开发研发,率先提出基于宿主机/目标机架构的追踪/重演方法来解决实时嵌入式系统运行不可重现的可靠性测试问题,并开发出基于MCU+FPGA 的软硬件协同设计EDA 技术平台,成功应用到嵌入式自动拍照图像处理系统中。具体贡献体现在:1)作为第一完成人学生共同发表多篇第一作者论文;2)负责本项目有关软件测试与软硬件协同设计及EDA平台技术开发与推广;3)支持第一完成单位成果产业化,协助福建新大陆、美亚柏科开发出高性价比、高可靠性产品。
9李琳副教授厦门大学厦门大学现任厦门大学副教授、电子工程系副主任,2008年博士毕业后加入第一完成人科研团队,参与本项目有关神经网络自学习算法建模、网络规模压缩优化及动态缓存机制等方面基础理论研究,作为对接厦门市视频智能处理与分析取证系统技术研发中心产学研合作校方负责人,负责项目成果技术产业化推广。具体贡献体现在:1)作为第一作者与第一完成人共同发表多篇学术论文;2)主导设计多款IP核软件版图授权如:2012SR051902、2017SR345929;3)主导神经网络的模型压缩优化方案及嵌入式并行计算加速兑现技术研发,为视觉神经网络光电集成及嵌入式感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10张义锦工程师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现任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产品事业部总监兼算法开发部经理,主持嵌入式条码识读引擎系列产品开发工作,将视觉感知图像识别算法与二维码解码芯片设计结合,简化了二维码识读产品的设计验证过程及制造工艺复杂性,提升二维码识读设备产品的可靠性、低功耗等性能指标。具体贡献体现在:1)主持多款嵌入式二维码识读引擎模块产品开发并成功推广应用;2)授权专利ZL-2010-1-0189881.8、ZL-2010-1-0188977.2、ZL-2010-1-0189815.0的主要发明人;3)主导二维码识别设备产品嵌入式系统开发,对本项目嵌入式感知光电集成及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等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做出重要贡献。
11汤伟宾工程师厦门睿智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厦门睿智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现任厦门睿智微电子技术公司市场总监、厦门科一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07年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研究生参与本项目相关技术研发,2010年作为本项目有关视频智能处理技术的产业化推广人员,参加完成第三完成单位的视频分析取证系统系列产品研发,同时还负责本项目嵌入式视觉感知技术成果在其他物联网领域的应用推广。具体贡献体现在:1)参与第三完成单位有关视频分析取证系统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2)授权专利ZL-2011-1-0184923.3、ZL-2016-1-0830430.5的第一发明人;3)作为第四完成单位负责人之一主导本项目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的产业化推广。
12郭杰锋助教厦门大学厦门大学现任厦门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视频图像处理及数字电路设计研究工作,参与本项目有关视频图像分析计算及算法加速处理方面的技术研发工作,设计了精度可调节的卷积神经网络硬件IP核,完成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监控视频智能分析算法开发。具体贡献体现在:1)授权发明专利ZL-2015-1-0568461.3的第一发明人;2)主导设计了适用于视频编码标准HEVC的编解码加速器及分析取证算法;3)参与本项目有关嵌入式感知技术应用的软硬件协同设计平台开发。
13吴志宇中级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现任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OEM产品开发部经理,一直从事二维码识读领域技术开发工作,参与本项目相关技术引进并开发多款二维码识读产品。主要负责二维码识读芯片的规格定义,接口设计、软硬件协同开发等工作。具体贡献体现在:1)参与二维码解码芯片及嵌入式引擎模块的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2)授权发明专利ZL-2016-1-0788567.9、ZL-2010-1-0181916.3的主要发明人;3)主导本项目二维码识别设备系列产品的开发。
14贺珊高级工程师厦门大学厦门大学本人主要负责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并参与本项目技术开发。2007年硕士毕业后就加入第一完成人科研团队,参与相关课题项目的研究与技术开发。针对本项目技术产业化,主要负责协调各合作单位间的互动与技术管理工作。具体贡献体现在:1)作为第一作者与第一完成人团队合作发表多篇学术论文;2)参与视觉神经网络感知算法仿真及嵌入式系统测试技术验证工作;3)负责EDA技术平台管理运营及数字集成电路IP库建设。
15施晓迪其他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现任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算法开发部副经理,参与有关二维码识别技术的各类算法应用开发,目前负责嵌入式感知技术的CPU选型、规格定义,接口设计、软硬件开发等工作。 具体贡献体现在:1)参与嵌入式感知软硬件协同设计及二维码引擎模块产品开发;2)授权发明专利ZL-2012-1-0531043.3的第一发明人;3)主导本项目技术产业化的二维码识读手持扫描抢产品开发。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条码识读引擎瞄准结构中国ZL-2016-1-0788567.9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吴志宇;钟文斌;陈圣聪
2授权发明专利条码识读解码模块和手持电子装置 中国ZL-2012-1-0531043.3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施晓迪;罗烽;刘继军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监控视频碎片的恢复方法和装置中国ZL-2014-1-0564777.0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沈长达;尤俊生;林艺滨;钱镜洁
4授权发明专利具有快速建立时间的级联积分梳状滤波器及其设计方法中国ZL-2015-1-0807427.7 厦门大学 郭东辉; 林超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可集成的光模块发送光眼图的自动调试电路 中国ZL-2015-1-0288932.5 厦门大学郭东辉; 王韦华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照度图像增强方法 中国ZL-2013-1-0008427.1厦门大学丁兴号;于一淼;郭伟; 戴光智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自适应光照计算的图像去雾方法 中国ZL-2013-1-0008722.7厦门大学丁兴号;于一淼;傅雪 阳;戴光智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图像纹理特征的视频编码帧内预测方法中国ZL-2015-1-0568461.3厦门大学郭杰锋;陈国忠;黄联 芬;赵毅峰;高志斌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畸变QR码的解码方法和系统中国ZL-2015-1-0432099.7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刘荣生;郭栋;陈文传
10授权发明专利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及图像检索方法、系统中国ZL-2011-1-0184923.3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汤伟宾,吴鸿伟,赵庸
进步奖郭东辉,郭栋,申强,罗闳訚,丁兴号,林建华,尤俊生,陈艳,李琳,张义锦,汤伟宾,郭杰锋,吴志宇,贺珊,施晓迪厦门大学,福建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睿智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厦门大学
2561119-402 半导体照明用氮化物发光材料及产业化
项目名称半导体照明用氮化物发光材料及产业化推荐/提名单位/人厦门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厦门大学,中国计量大学,西安鸿宇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宁波升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村宇极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半导体照明作为绿色环保、结构坚固、使用寿命长的新一代固态照明器件,比传统白炽灯和节能灯节能70%和30%以上。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半导体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为活跃的研究、开发和投资领域之一。 发光材料是半导体照明中实现光色转换最为核心的材料。氮化物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发光材料体系。但最为重要的氮化物结构都已被国外公司所垄断。上述事实造成我国LED照明灯具出口企业频繁遭到国际发光材料研发巨头的专利诉讼。因此氮化物发光材料已成为卡脖子技术,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快速评价氮化物的化学稳定性存在较大困难;另外目前氮化物发光材料多为间歇式高温高压真空烧结炉制备,能耗高、原料成本高、混料流程复杂、批次不稳定且单位时间产量低;同时我国缺乏原创性的LED封装产品及应用领域创新突破,照明产品的出口数量虽然位居世界第一,但附加值低,获益少,常被相关国家以低价倾销为名发起垄断调查并征收特别关税。这些共性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厦门大学、中国计量大学、西安鸿宇光电、宁波升谱光电和北京中村宇极,共同致力于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在长期的合作研究过程中,凝聚了研发方向,明确了开发目标,最终在氮化物发光材料新结构研发、性能评价、宏量合成和封装应用(创新LED器件)等领域取得了受到广泛认可的成绩。为解决我国半导体照明用氮化物发光材料的应用和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难题,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取得如下4个创新性成果: 1.基于单颗粒诊断法和传统固相合成工艺,发现了数十种新型氮化物发光材料。上述成果打破了国外企业对现有氮化物发光材料基质结构的垄断,为我国LED封装企业产品的出口保驾护航,提供核心专利支撑。 2.设计出一套全新的氮化物发光材料寿命评价设备,可在24h内对其老化性能给出合理评价,是目前评价氮化物发光材料老化性能操作性最优的解决方案。 3.依靠独立研发的推板隧道窑技术,将以往的间歇式生产工艺进化为连续化生产,氮化物发光材料的生产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4倍。 4.在中间视觉、对称周期的发光二极管封装、三维出光的LED器件以及激光照明技术等半导体照明应用领域开展了创新性的研究工作,特别首创基于氮化物的荧光陶瓷,非常有希望应用于高亮度、高显色指数、面向超大功率的特种半导体激光照明领域。 本项目实施期间,申请发明45项,授权3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1部。 本项目研发获得的氮化物发光材料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突破了外国企业的专利封锁,提升了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力支撑了LED照明产品的国内应用和国际出口,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LED产品海外销售的“卡脖子”问题。项目实施过程中,三家参与企业3年(2016~2018年)新增销售额为12693.66万,新增利润为629.5万。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解荣军教授厦门大学厦门大学1.依托单颗粒诊断法,开展氮化物发光材料新体系的筛选、发现和应用研究。2.系统归纳既有发光材料的组成-结构-物性间的内在关联,深入揭示基质材料的电子结构、稀土离子的局域结构和配位环境与发光性能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全面掌握新材料的构效关系,运用晶体场调控理论优化材料的性能;筛选发光材料并制备超广色域和超高显色白光LED以及激光照明器件。3.对创新点一和二和三和四有重要贡献,有重要贡献。详见发明专利ZL201610098239.6 和ZL201610093535.7A等。
2王乐教授中国计量大学中国计量大学1.借助晶体场调控、材料结构优化和合成及方法工艺的改进,开发出一系列性能优异、发光波长丰富的发光材料品种;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设计出最优的发光材料LED封装比例。2.对创新点一和二和四有重要贡献,详见发明专利ZL201410610730.3,ZL201610088997.X,ZL201410062835.X,ZL201410513648.9等。
3张琳其他西安鸿宇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西安鸿宇光电技术有限公司1.主要负责氮化物发光材料的结构设计、配方改进和合成工艺的改进。主持设计并完成了氮化物发光材料合成专用设备的研发工作。2.对创新点二和三有重要贡献,详见发明专利ZL201610384438.3,ZL201510436138.0等。
4周天亮工程师厦门大学厦门大学1.参与设计并研发了部分氮化物发光材料,通过对发光材料老化机理和包覆工艺的研究,参与开发了氮化物发光材料性能提升的技术路线。2.对创新点一和二有重要贡献,详见发明专利ZL201610226878.6、ZL201610123925.4等。
5林胜副高级宁波升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升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1.针对市场需求和客户意愿,充分利用氮化物发光材料的性能优势,开发出多款高性能LED照明光源和显示用背光源产品,同时对新型氮化物发光材料的研发亦有贡献。2.对创新点一和四有重要贡献,详见发明专利ZL201310366844.3,ZL201610123925.4, ZL201310329324.5等。
6毛建其他北京中村宇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村宇极科技有限公司1.依据市场需求,反馈氮化物发光材料的研发方向,同时负责氮化物发光材料生产工艺的优化,对氮化物发光材料合成专用设备的研发有贡献。2.对创新点二和三有重要贡献,详见发明专利ZL201610384438.3等。
7权恒道教授西安鸿宇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西安鸿宇光电技术有限公司1.主要负责氮化物发光材料用高纯度原料的合成和性能优化,对氮化物发光材料的合成和性能改进亦有贡献。2.对创新点二和三有重要贡献,详见发明专利ZL201610384438.3,ZL201510436138.0等。
8张宏初级中国计量大学中国计量大学1.设计并完善了LED封装过程中发光材料的比例,以便光源获得最优的光色特性。依据市场需求,反馈氮化物发光材料的研发方向,同时参与研发了数款新型发光材料。2.对创新点一和四有重要贡献,详见发明专利ZL201410610414.6,ZL201410610730.3,ZL201410062835.X,ZL201410513648.9,ZL201410514863.0等。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发光陶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610098239.6厦门大学解荣军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氮氧化物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610093535.7厦门大学庄逸熙,解荣军,李烨,吕营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硅氮基蓝绿荧光粉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514863.0中国计量大学王乐,李旸晖,罗东,潘桦滟,陈如标,张宏,沈晔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蓝绿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513648.9中国计量大学王乐,罗东,李旸晖,张宏,潘桦滟,陈如标,沈晔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NASICON结构的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610226878.6厦门大学周天亮,庄逸熙,李烨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显色指数高S/P值白光LED及其获得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710586396.6中国计量大学王乐,郑紫珊,张宏,李旸晖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可三维出光的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366844.3宁波升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张日光,林胜,张耀华,杜元宝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荧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610123925.4宁波升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张日光,周天亮,朱小清,林胜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稀土掺杂荧光粉、其合成方法及其在LED器件上的应用中国ZL201610384438.3北京宇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村宇极科技有限公司;西安鸿宇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张琳,李万元,毛建,权恒道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LED用近红外荧光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中国ZL201610389537.0北京宇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村宇极科技有限公司;西安鸿宇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张琳,张懿,毛建
进步奖解荣军,王乐,张琳,周天亮,林胜,毛建,权恒道,张宏厦门大学,中国计量大学,西安鸿宇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宁波升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村宇极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大学
2571126-601 身在中医——走进中医的世界
项目名称
(科普作品名称)
身在中医——走进中医的世界推荐/提名单位/人福建省教育厅
出版发行单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字数18.1万字版次4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项目简介 《身在中医——走进中医的世界》(下文简称《身在中医》)是一部中医文化和科普著作。2010年1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本书以德为先,从“医乃仁术”阐述了医学与人文的辩证关系;强调思维,从“整体观念”解释了中医的本质特征。本书自出版以来,在中医学子和广大中医爱好者中反响热烈,成为多家中医院校新生入学启蒙教科书。其特点是: 1.选题内容 《身在中医》全书结合作者从初识中医到投身中医三十余年的经历并选取日常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事物来介绍,从对中医的最初印象起步,逐层深入,渐渐揭开中医的各种神秘面纱,凸显中医特色,文笔生动,语言简洁流畅,内容丰富多彩,能够让读者更加全面的认识中医。 2.表现形式 应用个人独特视角,追溯中医本源,采用取类比象的描述手法,借助平时常见的事物及规律现象,围绕着“什么是中医”这一主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医文化知识;采用了通俗易懂的散文式叙事语言,引用了民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与现象来阐释中医理论,传扬中医药文化;全文主题鲜明,内容全面丰富,涉及中医基础、诊断、中药、方剂、临床诸学科,重点对中医药的特色和疑难问题展开讨论。 3.创作手法 采用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深入浅出的切入技巧,如中医是风水师,从“风水学”与中医相通之处入手,阐发“医者易也”之理,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观念,蕴含深厚的中医文化哲理,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4.图书成品质量 根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总编室出具的证明认为:按国家新闻出版署质量标准,本书质量等级为优。该书曾获2012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5.创作难度 中医养生科普著作市面上较多,但是系统理解、阐释中医内涵的相关科普参考书较少,特别是依据个人中医教学经历及行医经验,尝试用非中医的语言去写一本父老乡亲们都能看得明白又触动内心的有关中医的书,因而在著作的主题及构思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其次利用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阐述中医思维特点,注重医德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宣传,在选择的独特视角来论述有较大的难点,最后,内容涉及面较广,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出中医学普通而又复杂、明了而又深奥的学科特点,贴近临床及人民生活实际,因而在写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6.普及情况 本书出版以来,出版社没有做过特别的、商业上的宣传策划,至目前为止已重印3次,发行量超过1.6万册。新浪网、搜狐网、当当网、凤凰网、豆丁网、豆瓣读书等网站均有本书连载,点击量超30万;《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5月10日-2010年9月30日对本书部分内容进行了十余次连载。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对本书所倡导的中医理念,以“团团健康小课堂”形式进行周更,截止目前周更超20期,阅读量超200万。《丁香园》网站以及江西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学校网站都对李灿东教授《身在中医》及其专题讲座给予高度评价,2019年首次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引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1李灿东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本人秉着“用非中医的语言去写一本父老乡亲们都能看得明白的有关中医的书”的创作理念,在普及中医知识的同时,能最大限度的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围绕着“什么是中医?”这一主题,用中医是菩萨、中医是风水师、中医是瓜农、中医是泥水匠、中医是闸管、中医是将军、中医是熊猫、中医是替身、中医是朋友等10个形象生动的比喻,阐述了中医的道德观、整体观、联系观、诊察观、治病观和价值观,阐述了中医思维特点,注重师德师风和医德医风的教育。在成书过程中,本人对中医晦涩难懂的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清楚,内容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沿着中医思维主线展开,经过认真细致的揣摩,选取原创中医故事,阐释中医原理。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科普类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教育厅
2581157-402 漳州水仙花精品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
项目名称漳州水仙花精品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推荐/提名单位/人福建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漳州市农业学校
项目简介1、主要技术内容(1)建立高海拔种苗基地漳州水仙种苗自繁自育自用,导致品种退化,病虫害严重,商品花球质量下降。2010年,我校在海拔1020米的华安县马坑繁育高山种苗20万粒,应用农户有大小梅溪村和蔡坂村的花农吴志明等,南靖大房村刘清松等,取得延缓种性退化的作用。2013年又在长泰县枋洋镇繁育高山种苗5万粒,高山育种的水仙花,植株生长健壮,叶片坚挺而不下垂,病虫危害少,除2013年12月11日做一次蓟马防治外,再无施用农药,其农药使用量不到九湖主产区十分之一,生产成本低又保护环境。(2)推广适温贮存种苗为避免水仙花7~9月份因高温气候造成种苗营养消耗过大,把种苗放入地洞、古瓦房老屋和高海拔育苗,效果好,因此,我们采用空调降温,在高温的白天,每天开空调降温5小时,种苗营养消耗甚微,大田下种时,种苗球实而有分量重。(3)使用松土肥料豆饼、干粪、草木灰这三大肥料几乎被化肥全面代替,又加上过度理化催花,影响到水仙花持续增产。项目组承接任务后,按《标准》,结合深耕土地增施已发酵的蘑菇粪、木耳、袖珍菇、杏鲍菇残渣等,每亩结合施用微生物菌肥“农蚯蚓”50公斤做基肥,生长期间第一次施肥以农家粪便为主,占总施肥量60%,植株生长健壮,叶片厚而直立,可延长10-13天,提高了水仙产量和质量。(4)科学防治病虫害水仙花生长期间受到“两病两虫”危害,农药使用10次,每亩每次用药成本20元,控制好最佳用药时期,用药次数2-3次便可,每亩可减少成本80元,农药残留减少三分之一。2、技术经济指标(1)采用二年生水仙花种球进行空调降温(26℃)越夏、亩施腐熟有机肥250kg+“农蚯蚓”微生物菌肥50kg,有效提升水仙种球的质量。百粒花球中围径24.0cm以上商品花球比对照多33粒;2级花球花朵数平均53朵,经现场解剖1级水仙花球,单花球花朵达105朵,超百朵记录。(2)用“农蚯蚓”微生物菌肥10g+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天达-2116”15g+多效唑2g,兑水5000ml喷施,与对照相比,水仙花球叶片增宽1.1cm,围径增粗1.7cm,根条数增加6条,提高了水仙花的产量和品质。(3)获得一套优质水仙花栽培技术,示范推广1145亩,每亩增加经济效益3900元。3、应用推广及效益(1)增加产量和质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高海拔培育种苗对水仙种性有一定复壮;空调降温可减少种苗营养过度消耗,有增产作用;增施有机肥料搭配使用微生物菌肥营养土壤,减少病虫危害,延缓植株早衰。推广1145亩,现场测产,取得百粒花球中围径达24.0cm以上优质商品花球比对照多33粒。每亩以5000粒计,商品花球中1级可增加1400粒,2级可增加250粒,按收购价每粒花球可分别多卖2.5元和1.6元,亩增经济效益3900元,按销售价格计可翻三倍,增加经济效益达446多万元(收购)和1500多万(销售)。(2)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生态效益好每亩农药使用少4次,节约成本80元,共减少农药成本9万多元,减少农药的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3)恢复和巩固漳州水仙品牌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水琦教授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本项目中主要承担种苗种苗选用处理;田间生产管理;病虫害的综合管理;试验资料的收集及整理等工作。发表与本项目相关论文四篇。
2张河清副高级福建省漳州市农业学校福建省漳州市农业学校在本项目中主要承担种苗种苗选用处理;田间生产管理;病虫害的综合管理;试验资料的收集及整理等工作。发表与本项目相关论文四篇。
3何小青教授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本人为该项目的参与人,负责项目总体研发方案的策划、指导,实验过程的协调,各个阶段材料的修改、审核。
4蓝志福讲师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本人参与该项目的前期工作准备和研究工作,实施水仙花精品栽培技术的培训及推广等,提高了漳州市水仙花球的产量和质量,创造一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近年来,主持省科技厅重点项目1项,教育厅项目2项,漳州市科技项目2项;2005年以来第一作者发表在《安徽农学通报》等专业刊物的论文9篇,主编《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5苏亚北副高级福建省漳州市农业学校福建省漳州市农业学校种苗选育与下种前处理,田间观察记载、肥料使用、病虫综合防治。发表与本项目相关论文四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王水琦,张河清,何小青,蓝志福,苏亚北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漳州市农业学校福建省教育厅
2591208-401 高性能差模电感用铁基非晶合金磁芯的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高性能差模电感用铁基非晶合金磁芯的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昌大学,江西大有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主要研究以铁基非晶合金制作差模电感磁芯的关键技术,属于电子元件与器件技术学科。目前,电感最典型的生产企业有:日本TDK、韩国CSC、中国(安泰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大有科技有限公司)等,其主要用于家用电器如空调、微波炉等,而家用电器生产厂家主要以中国为主,如海尔、格力、美的、苏泊尔,因此中国为此类产品的制造强国,中国水平代表了国际水平。电子元器件朝着小型化、高频化、精密化方向发展。铁基非晶合金带材具有高导磁性和低损耗的特点,广泛替代硅钢片、磁粉芯等在高频条件下应用,解决了高频损耗问题,满足高频化发展要求。但目前利用铁基非晶合金制备的差模电感器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器件小型化问题,主要是由于其直流叠加特性差导致,直流叠加特性为差模电感主要技术指标,其主要衡量两方面:(1)外加直流场强H时磁导率μe的大小,(2)μe发生突变时对应的直流场强的大小,即Hj值;二、器件振动噪音大,主要由于铁基非晶合金带材表面存在"双疏"问题,与高分子树脂不浸润,难以封装。2010年开始,南昌大学联合江西大有科技有限公司利用铁基非晶合金带材,开发高频恒导磁差模电感磁芯产品,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13年6月,项目整体技术通过了江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本项目关键技术如下:(1) 通过解决铁基非晶合金带材的表面"双疏"难题,提高了铁基非晶合金磁芯软磁性能的稳定性和解决了大电流通过时的噪音问题,该技术为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已发表在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国际上唯一以磁性材料技术与应用为主题的期刊),获得了很高评价;(2) 发明了采用永磁预磁化技术来提高铁基非晶合金磁芯的直流叠加特性,解决了铁基非晶合金磁芯差模电感器件的小型化问题,取得了创造性成果;(3) 针对铁基非晶合金带材,开发了专用低应力封装胶,已工业化应用。尤其是(1)和(2)项成果是原创性的,应用价值非常大。经过本项目实施,已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公布专利3项;相关成果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EI论文40余篇。以差模电感主要技术指标为例,采用本项目技术,利用铁基非晶合金带材制备差模电感达到的工业化技术水平为:f=20kHz~200kHz,μe≥40/(H=8000A /m),Hj≥8000A/m(当前差模电感技术指标f=20kHz~200kHz,μe=15/(H=8000A/m),Hj≤4000A/m),属于国际领先水平。上述技术实现了恒导磁差模电感产品的小型化(体积较同类产品缩小了约1/3以上),并大大减小了在大电流下工作时的噪音,噪音降至为50dB~60dB(当前噪音为90dB~120dB),降低了生产成本,拓宽了市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自项目实施后,在2016-2018年累计销售收入17306万元,新增利润1716.52万元,新增税收1041.15万元。项目成果已成功推广至压磁式力敏传感器、空调、电磁炉、电脑、汽车音响滤波电感、功率因素校正电感等行业,典型客户为海尔、格力、美的、河南森源电器、瑞德电子等公司。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朱正吼教授南昌大学南昌大学负责项目的总体思路及整体技术及实施方案,主持项目的总体研究工作,从理论上指导整体技术的实施与应用,对创新点一、二、三做了创造性的贡献,是本项目所受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第一完成人。
2赵辉助理研究员南昌大学南昌大学协助第一候选人,参与项目总体方案研究和实施计划的制定,在本项目的科研及实施过程中,进行组织、协调及关键技术的决策,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做了重大贡献,对创新点二、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毛宇辰助理工程师江西大有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大有科技有限公司负责针对技术难点和创新点进行技术攻关、现场试验方案组织实施工作,对创新点产业化做了重大贡献。
4周佳助理研究员南昌大学南昌大学针对技术难点和创新点进行技术指导,负责项目中试样的性能测试工作,对创新点二、三做了重大贡献。
5徐玉华中级南昌大学南昌大学负责项目关键技术方案论证、攻关组织工作,负责项目中试样的制备工作,对创新点二做了重大贡献,是本项目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具有良好直流叠加特性的Fe95Si1B2P0.5Cu1.5磁粉芯的制备方法,一种高温化学处理工艺制备片状FeSiN合金粉体的方法 )的第二完成人
6毛圣华助理工程师江西艾特磁材有限公司江西大有科技有限公司负责针对技术难点和创新点进行技术攻关、现场试验方案组织实施工作,对创新点产业化做了重大贡献。
7陈杰中级南昌大学南昌大学参与项目实施方案的研究、拟定工作,对创新点一表面改性处理做了重要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耐腐蚀和耐磨金属薄膜制备工艺中国CN105734458B南昌大学朱正吼,宋晖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以SMC工艺制备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方法中国CN102532806B南昌大学朱正吼,李小敏
3授权发明专利电磁波吸波复合材料的SMC工艺制备方法中国CN102529123B南昌大学朱正吼,李小敏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良好直流叠加特性的Fe95Si1B2P0.5Cu1.5磁粉芯的制备方法中国CN106229103B南昌大学朱正吼,徐玉华,宋晖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温氧化法在铁基非晶带材表面制备四氧化三铁涂层的方法中国CN102212815B南昌大学朱正吼,尹镭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温化学处理工艺制备片状FeSiN合金粉体的方法中国CN106862574B南昌大学朱正吼;?徐玉华;?朱小强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铁基非晶合金带材压磁效应的测试方法中国CN106197764B南昌大学朱正吼,陈杰
8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具有磁性的环氧树脂制备方法中国CN103013044B南昌大学朱正吼,卢慧芳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散热耐磨材料制备工艺中国CN105695845B南昌大学朱正吼,宋晖
10实用新型专利非晶合金冷却专用铜辊中国CN203003095U南昌大学朱正吼,宋晖
进步奖朱正吼,赵辉,毛宇辰,周佳,徐玉华,毛圣华,陈杰南昌大学,江西大有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教育厅
2601212-402 高性能钨基硬面粉体材料制备及涂层技术
项目名称高性能钨基硬面粉体材料制备及涂层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惠纳耐磨材料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难熔金属粉体材料制造、材料磨损、腐蚀与防护领域。高性能硬面粉体材料是节能减排降耗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支撑着冶金机械、矿山、煤炭、电力等领域关键核心部件高效运行。然而由于强磨损及腐蚀等恶劣服役条件,易导致大型托辊、矿井支柱、电机主轴等关键部件过早失效,造成停产及材料浪费,甚至突发事故。现有硬面粉体材料存在有“组织结构调控难、性能稳定性差和核心装备依赖进口”三大关键难题。针对上述背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持下,创新性开展了高性能钨基硬面粉体材料制备及涂层技术研究,开发出系列耐磨蚀涂层和关键结构产品及核心装备,形成如下成果: (1)针对难熔WC粉体材料体系,自主研发出超高温雾化装备(熔体达到3000℃以上),突破了传统的雾化技术只能生产熔点在1700℃以下的各种金属粉末和合金粉末的限制,制备出球形化程度高、表面缺陷少的等积球形WC粉体,解决了2000℃-3000℃超高熔点材料雾化制取难熔金属细晶粉体的难题。(2)针对WC-Co 硬面粉体材料体系,突破了传统机械混合的限制,探索了“离子层间混合”新工艺,发明了“快速析出和协同原位合成”制备硬面材料复合粉体新技术,实现了钨、钴、碳等元素在分子水平均匀混合,使材料成分达到理想的均匀状态,解决了传统固-固球磨混合不均及球磨时易引入杂质的缺陷,制备出组织结构和性能可控、WC 晶粒小于400 nm 的WC-Co 硬面粉体材料。(3)针对不同工况条件,利用等离子控制加热原位反应获得冶金结合涂层并成功研制出成套装备,选择难熔WC或WC-Co粉体材料,通过控制等离子原位反应制备出与基体呈冶金结合、厚度可控的耐磨蚀涂层技术,实现了大规模工程应用。开发了航空零部件增材修复技术和多系列产品如耐磨蚀煤矿产品、矿用大型支柱、造纸涂布刮刀和托辊等,使用寿命提高3-8倍,满足了严酷环境下高效连续生产需要。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3项,起草全国首例航空零部件增材修复标准1项,发表论文30篇。成果于2017年通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鉴定,结论为: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在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惠纳耐磨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获得应用,累计生产销售球形WC和WC-Co 硬面粉体材料共260吨;销售生产设备如喷雾结晶系统、连续还原碳化装备及等离子表面强化装备等共计85台套,新增销售收入3.16亿元,新增利润7140万元,新增税收2020万元,新增出口创汇160万美元。项目是对沿袭多年的粉体材料生产工艺的重大创新,开辟了特殊工矿条件下关键零部件表面强化处理的新途径,实现了高性能钨基硬面粉体材料及涂层技术高效率、绿色低耗装备再制造。项目成果已在冶金机械、矿山、煤炭、石油、电力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对提高上述领域的工业装备与技术水平,降低能耗与成本等具有重要意义,部分产品已经实现出口,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颢教授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项目负责人,对核心技术"超高熔点材料雾化制取细晶粉体;涂层与基体呈冶金结合、厚度可控的耐磨蚀硬面材料涂层技术;超细晶WC-Co硬面粉体材料制备"等内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90%。制定了本项目的技术方案。
2羊建高教授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对核心技术"离子层间混合、快速析出分析模型与技术"等内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主持本项目喷雾快速结晶理论研究。
3刘宁副教授青岛惠纳耐磨材料有限公司青岛惠纳耐磨材料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核心技术"等离子控制加热原位反应,多路同步送粉等离子束表面冶金控制系统平台"等内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主持本项目等离子表面强化技术研究。
4郭圣达讲师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对核心技术"协同原位合成技术,超细晶WC-Co 硬面粉体材料短流程制备"等内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主持本项目低温快速原位合成技术研究。
5戴煜高级工程师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核心技术"超高温熔炼-雾化装备,超高温熔体气雾化过程"等内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主持本项目超高温熔炼-雾化装备技术研究。
6李惠琪教授青岛惠纳耐磨材料有限公司青岛惠纳耐磨材料有限公司项目完成人,对核心技术"基于服役环境的材料复合、结构设计及多相协同补强方法的涂层体系设计"等内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主持本项目涂层体系设计研究工作。
7羊求民讲师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项目完成人,对核心技术"离子层间混合、原位合成技术"等内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参与了本项目快速析出和协同原位合成的研究工作。
8吕健助理研究员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项目完成人,对核心技术"超细晶WC-Co 硬面粉体材料制备"等内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参与了本项目WC-Co 硬面粉体材料制备研究工作。
9周才英副教授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项目完成人,对核心技术"超高温雾化模型与雾化机理"等内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参与了本项目超高温雾化过程与机理的研究工作。
10王通高级工程师青岛惠纳耐磨材料有限公司青岛惠纳耐磨材料有限公司项目完成人,对核心技术"等离子表面强化技术工程化应用"等内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参与了本项目系列涂层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研究工作。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热喷涂用WC-Co复合粉末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610017279.3江西理工大学吕健,汪航,吴杰,黄世春,方春生,王韶毅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制备热喷涂用WC-Co粉末的方法中国ZL201410195538.2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戴煜,谭兴龙,邓军旺,王艳艳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闭式循环喷雾干燥塔压力安全保护系统中国ZL200820159385.6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戴煜,羊建高,谭兴龙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高温粉体材料球化的装置中国ZL200920064104.3戴煜,羊建高戴煜,羊建高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喷雾干燥塔用水封中国ZL200820159386.0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戴煜,羊建高,谭兴龙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半埋弧等离子熔覆合金涂层的方法中国ZL201611004675.9山东科技大学刘宁,王淑峰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耐磨合金柱的原位冶金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729061.1青岛惠纳耐磨材料有限公司刘宁,王淑峰,田成海,王通,赵健
8授权发明专利采用雾化成形生产球状铸造碳化钨粉的装置中国ZL03117990.8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戴煜,颜维,羊建高,王利民,李玉玺,李伟勤,李睿
9授权发明专利熔盐法合成La2O3-MgO-TiO2系介电陶瓷烧结粉体及其烧结方法中国ZL201410553829.4江西理工大学周才英,王旭,焦芸芬,陈颢
进步奖陈颢,羊建高,刘宁,郭圣达,戴煜,李惠琪,羊求民,吕健,周才英,王通江西理工大学,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惠纳耐磨材料有限公司江西省教育厅
2611215-402 一类中药新药“金水宝”质量提升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一类中药新药“金水宝”质量提升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金水宝(片剂和胶囊剂)系以发酵虫草菌粉(Cs-4)为主要成分制成的一类中药新药,是江西济民可信集团独家品种,具有补益肺肾、秘精益气的功用,临床应用广泛。目前市售发酵虫草菌粉类制剂有金水宝、至灵、百令、宁心宝、心肝宝等,其发酵菌种、发酵工艺不同,质量控制方法却极为相似,现有质量控制标准难以区分金水宝与其他制剂,不能有效地全面反映发酵虫草菌粉类制剂的内在信息,难以保证制剂均一、稳定、可控;同时,生产工艺操作单元变异来源较多,制剂存在批间差异性,且制药装备与生产的适宜性需提高。项目组以提质增效为切入点,对金水宝进行系统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主要技术内容如下:基于整体观中药制剂质量过程控制模式,对金水宝化学成分、药效、作用机理、制剂、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等进行系统的研究,以金水宝核苷类、甾醇类、多糖类、氨基酸类为质量标志物,构建与药效关联的金水宝指纹/特征图谱及一测多评质量控制体系;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化学计量学,以偏最小二乘法为定量模型,将该标准应用于发酵-提炼-制剂生产过程,快速监测金水宝生产过程的各类成分,形成全生产链可溯源质量控制模式,切实保证了金水宝产品质量稳定与临床疗效。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提出工艺关键技术与生产装备技术融合策略,创新金水宝粉体设计技术,调控金水宝粒子结构,显著改善其粉体性能,提高生产效率;针对金水宝发酵-提炼-制剂过程关键环节要素,优化工艺参数;利用现代红外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对发酵种子罐、菌粉过滤、菌粉回收、真空菌粉干燥机、菌粉超低温提取等装备技术升级,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提质增效,极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通过技术创新和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2018年经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评价,认为“该成果全面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与标准,切实保证产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极大提升企业技术核心和市场竞争力,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和行业的技术跨越,为中药制剂质量提升研究提供了典型范例”。2015年江西省科技厅委托南昌市科技局组织专家组验收认为“新修订标准已收载《中国药典》2015年版,成效显著”。成果获国家药典标准2项,地方标准1项,药品批件2项,获专利授权14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金水宝片2014年获国家重点新产品、2018年被认定为江西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2017、2018年金水宝入选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百强榜。近三年,项目技术应用于金水宝产品使其累计销售额达58.86亿元,金水宝销售额由2010年5.67亿元增长到2018年22.4亿元,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品牌价值达140亿元,2016、2017、2018年分别名列“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第7、11、10名。2012年获批江西省“创新药物与节能降耗制药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该项目研究成果极大地推进了企业与高协同创新能力,推动了行业快速发展。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丽华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负责项目总设计,推动研究成果转化,本成果所涉及的“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主持人。对金水宝的化学成分、作用机理、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提升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指纹/特征图谱及一测多评金水宝全过程链质量控制模式,显著提升药品质控水平,发表论文并SCI收录(附件32、33、38),对创新点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对金水宝进行粉体设计,并与制造技术相结合,解决了粉体均匀性及金水宝制剂稳定性、吸湿性问题,发表论文(附件37),对创新点二作出了重要贡献。
2杨明教授级高工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工艺关键技术与生产装备技术升级,获授权专利1项(附件10),对创新点二作出了重要贡献;参与金水宝发酵工艺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附件2)、合著发表SCI论文1篇(附件33),对创新点一作出了贡献。
3管咏梅副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负责金水宝与药效关联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参与建立金水宝全过程链质量控制体系,合著发表论文并SCI收录(附件32、33、38),对创新点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参与对金水宝粉体进行设计,合著发表论文(附件37),对创新点二作出了贡献。
4朱卫丰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负责金水宝粉体设计技术研究,应用微粉壳核型粒子设计技术,改善了发酵虫草菌粉的吸湿性与流动性,合著发表论文(附件37),对创新点二作出了重要贡献;参与建立了金水宝HPLC指纹/特征图谱及一测多评质量控制方法,发表论文(附件38),对创新点一作出了贡献。
5钟承赞教授级高工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金水宝产业化及制造过程链的优化,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附件3),实用新型专利2项(附件5、6),对创新点二作出了重要贡献。
6黄慧莲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承担金水宝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参与建立与药效关联的金水宝指纹/特征图谱及一测多评质量控制体系,合著发表论文(附件32),对创新点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7刘波副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承担金水宝作用机理研究,参与建立与药效关联的金水宝指纹/特征图谱及一测多评质量控制体系,合著发表论文(附件38),对创新点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8周玉春工程师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承担金水宝生产工艺关联的质量标准提升,参与建立药效关联的氨基酸类指纹/特征图谱及一测多评质量控制体系,显著提升药品质控水平,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附件2、4),对创新点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9金晨讲师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参与了金水宝化学成分的分离及与药效关联的甾醇类指纹/特征图谱及一测多评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合著发表论文并SCI论文(附件33、38)。对创新点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10李进进工程师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参与金水宝制造过程链的优化及产业化生产。获授权专利2项(附件7、8)。对创新点二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金水宝制剂中氨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中国ZL 2013 1 0076926.4江西济民可信金水宝制药有限公司周玉春;肖新月;张萍;杨明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发酵虫草菌粉提纯工艺中国ZL 2014 1 0547026.8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左飞鸿;钟承赞;葛友群;李进进;饶建平;程刚;周绍勇;易向群;肖永梅;钟益清;刘勇强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虫草菌粉(Cs-4)及其制剂金水宝胶囊的检测方法中国ZL 2015 1 0205141.1江西济民可信金水宝制药有限公司周玉春;胡坪;钟承赞;李亚慧;杨明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增强免疫力、缓解体力的保健食品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 2016 1 1196837.3江西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江西济民可信金水宝制药有限公司郭伟;余宣;杨明;何平清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发酵虫草菌粉回收装置中国ZL 2016 2 0800972.3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钟承赞;左飞鸿;葛友群;汪平远;李进进;饶建平;欧阳琳;程钢;吴彪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发酵虫草菌粉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过滤装置中国ZL 2016 2 0720867.9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钟承赞;左飞鸿;葛友群;汪平远;李进进;饶建平;欧阳琳;程钢;吴彪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发酵虫草菌粉生产用的双锥回转真空干燥机中国ZL 2016 2 0799664.3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钟承赞;左飞鸿;葛友群;汪平远;李进进;饶建平;欧阳琳;程钢;吴彪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发酵虫菌粉饮片的超低温提取装置中国ZL 2018 2 0592187.2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万义斌;葛友群;左飞鸿;杨明;李进进;程刚;何琳;吴彪;李可晔;潘磊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发酵虫草菌粉生产用的种子罐中国ZL 2016 2 0800944.1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钟承赞;左飞鸿;葛友群;汪平远;李进进;饶建平;欧阳琳;程钢;吴彪
10申请发明专利发酵虫草菌粉及制剂甾醇类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方法及其指纹图谱中国201810236777.6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江西中医药大学陈丽华,朱卫丰,管咏梅,杨明,金晨,赵加茜
进步奖陈丽华,杨明,管咏梅,朱卫丰,钟承赞,黄慧莲,刘波,周玉春,金晨,李进进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教育厅
2621215-404 不同腧穴敏化特征及其规律研究
项目名称不同腧穴敏化特征及其规律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江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针灸推拿学领域。腧穴理论是针灸推拿学核心部分,是指导临床关键取效依据,无论医疗还是预防保健都具有显著指导价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腧穴本质尚未充分认识,理论发展缓慢,临床疗效潜力未充分体现,以致刺激位点逐渐脱离腧穴理论指导的倾向,临床研究偏向腧穴刺激工具的多样化研制。如何充分发挥腧穴自身属性的巨大价值,更为深层次稳固腧穴理论对针灸推拿临床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从而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成为中医学前沿重大课题。本项目从发现不同腧穴敏化现象入手,回归经典,立足临床,以提高疗效为目标,紧紧围绕 “不同敏化腧穴适宜刺激”与“不同敏化腧穴转化条件”两个关键技术环节,历经12年不懈探索,发现了不同腧穴敏化临床特征及其规律;创立了“辨敏选穴、择术以治”新技术;建立了“定量探查、精准施术”的腧穴量学刺激新标准;提出了“不同腧穴敏化具有不同刺激方式”的理论新观点,继承与发展了《内经》“快然乃刺之”的经典理论。经12年在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120余家医院应用,100万余例临床推广,主要有4项重大创新:1、发现了不同敏化腧穴适宜刺激,即不同疾病状态存在不同类型敏化腧穴,不同类型敏化腧穴高发穴区有所差异,不同类型敏化腧穴适宜刺激方式不同。经大样本、多中心研究,阐明了不同敏化腧穴临床特征及其规律。通过功能性磁共振、红外热断层成像、手持式测痛仪、Novel动态压力分布测量系统的定量测定和客观显示技术揭示了不同敏化腧穴效应特异性,对腧穴学发展有里程碑意义。2、创立了“辨敏选穴、择术以治”新技术,即敏化针推新技术。应用不同敏化腧穴放大效应,提出“不同腧穴敏化具有不同刺激方式”的辨敏针推新理念,是传统针推的继承与创新。3、建立了“定量探查、精准施术”的腧穴量学刺激新标准,即精准化最佳腧穴量学标准。通过阐明腧穴敏化特性与适宜刺激量的相关性,揭示了“以敏化特性消失为度”是腧穴精准化最佳施治时间量,为充分发挥腧穴疗效潜力提供了量学指导。4、提出了腧穴理论新观点。提出了“不同腧穴敏化具有不同刺激方式”、“针灸之要,快然乃治之”等学说,在国内外出版了系列学术论文与专著,腧穴学理论有了重大发展。本项目3项重大成果“热敏灸创立及推广应用”、“腧穴热敏化临床研究”与“腧穴热敏化客观显示研究”均被评价为原始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省部级奖励共4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86篇,SCI 收录17篇;敏化腧穴理论与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项目成果应用于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肠易激综合征、慢性前列腺炎等难治病症,疗效大幅度提高。2014年首创了“一体两翼”针灸推拿新模式,即在腧穴敏化理论指导下,以“热敏灸”、“力敏针推”为特色技术,治疗多种优势病种、难治病症,成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社会效益重大。近5年为20多个国家的针灸师培训敏化针推新技术,国际辐射效应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付勇正高级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探讨不同腧穴敏化理论(基于临床,源于经典),发现不同腧穴敏化临床特征(分布特征、量化特征、刺激特征),探索腧穴敏化机理(基于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研究腧穴敏化疗效(高质量的原始研究和客观的循证评价)。
2熊俊副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探讨不同腧穴敏化理论(基于临床,源于经典),探索腧穴敏化机理(基于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研究腧穴敏化疗效(高质量的原始研究和客观的循证评价)。
3刘中勇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探讨不同腧穴敏化理论(基于临床,源于经典),发现不同腧穴敏化临床特征(分布特征、量化特征、刺激特征),研究腧穴敏化疗效(高质量的原始研究和客观的循证评价)。
4周步高副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探讨不同腧穴敏化理论(基于临床,源于经典),发现不同腧穴敏化临床特征(分布特征、量化特征、刺激特征),研究腧穴敏化疗效(高质量的原始研究和客观的循证评价)。
5洪恩四正高级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探讨不同腧穴敏化理论(基于临床,源于经典),发现不同腧穴敏化临床特征(分布特征、量化特征、刺激特征),探索腧穴敏化机理(基于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
6康明非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探讨不同腧穴敏化理论(基于临床,源于经典),发现不同腧穴敏化临床特征(分布特征、量化特征、刺激特征)。
7周志刚副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发现不同腧穴敏化临床特征(分布特征、量化特征、刺激特征),探索腧穴敏化机理(基于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
8张波副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探讨不同腧穴敏化理论(基于临床,源于经典),发现不同腧穴敏化临床特征(分布特征、量化特征、刺激特征)。
9章海凤副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发现不同腧穴敏化临床特征(分布特征、量化特征、刺激特征),探索腧穴敏化机理(基于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
10李琳慧中级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参与不同敏化腧穴临床特征研究,对慢性盆腔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不同敏化腧穴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椎针中国Z12009201422486洪恩四洪恩四
进步奖付勇,熊俊,刘中勇,周步高,洪恩四,康明非,周志刚,张波,章海凤,李琳慧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省教育厅
2631308-401 高负荷异形孔设计与加工技术及装备
项目名称高负荷异形孔设计与加工技术及装备推荐/提名单位/人山东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大学,滨州博海精工机械有限公司,滨州渤海活塞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随着汽车排放国六标准的推行,发动机活塞及连杆组件所承受负荷越来越大,导致销孔承载面应力分布不均衡现象加剧,极易产生裂痕引起发动机失效,设计新型销孔对于提高活塞及连杆寿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加工异形销孔的关键设备不同于传统机床,需要微位移补偿装置。在山东省科技厅和自然基金委的支持下,本项目组针对两项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1.针对承载孔所受机械及热负荷越来越高的情况,发明了新型高负荷异形销孔结构,提高销孔承载能力30%以上。针对高负荷承载孔由于受力变形造成应力集中,影响承载零部件疲劳寿命及可靠性问题,本着“通过应力分布均化,降低应力集中峰值,提高零部件承载能力”的设计思想,提出了“高负荷异形孔”的设计方法,发明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承载孔截面轮廓形状和纵向素线轮廓形状的优化,实现工作时承载销孔应力分布的相对均化,达到降低应力集中峰值、提高零部件承载能力、可靠性及疲劳寿命的目的。高负荷异形孔技术要点,包括:异形孔横截面为变椭圆形,异形孔的横向截面的椭圆度随轴向位置呈曲线(包括分段直线、分段曲线)规律变化;异形孔的轴向截面形状为:两端为上翘的喇叭口形,其素线为曲线形,中间段轴向截面素线为直线形。本发明可使高负荷承载孔在材料及其它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承载能力30%以上。2.发明了4种变形体(柔性铰链)结构,形成2个系列4种异形销孔镗床,替代进口。实现异形孔加工,关键在镗削刀具的径向微位移控制,而实现径向刀补运动,执行机构和驱动形式是关键,本项目发明了4种变形体结构,镗刀杆安装在变形体的前端,通过不同的机电、液压、气动伺服驱动方式,实现变形体的变形量控制,实际形成了刀具微位移量的控制。项目通过设计新型异形销孔形状,实现了活塞销孔应力分布的相对优化,提高活塞及连杆使用承载能力30%以上;通过设计新型微位移补偿装置,安装在专用设备上,完成了异形销孔的加工。依托项目技术形成高负荷活塞及连杆2个系列4个品种的专用镗床,其中高负荷连杆镗床成为国内唯一获德国奔驰公司认可的高负荷连杆镗床设备,并通过该项目培养10余名研究生。该项目技术通过了省级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整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本项目获得6项发明专利,已经在渤海活塞和天润曲轴应用生产,应用项目成果单位近三年累计生产活塞销孔镗床87台套,连杆镗床12台套,直接创造产值5717.80万元,为德国奔驰公司生产高负荷连杆出口额23479.50万元,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该项目成果的潜在效益巨大。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翟鹏教授山东大学山东大学是本项目的人负责人,负责项目总体筹划实施指导主要贡献有3:1.提出了高负荷异形孔设计原理,附件2,附件24,对应创新点1;2.设计了多种异形销孔加工用变形体结构及微位移补偿装置,附件3-7,附件26,附件27,对应创新点2;3.提出了异形销孔机床整体方案并负责整体方案的实施及推广,附件8-17,附件18-20。
2林风华研究员滨州渤海活塞有限公司滨州博海精工机械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参与人提出了异形孔设计原理(附件25),对应创新点1;参与机床整体方案的设计,并组织设备制造与推广销售,附件8-20,对应创新点2;是附件25的第2作者,对创新点2的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
3秦磊高级工程师滨州博海精工机械有限公司滨州博海精工机械有限公司作为项目重要参与人,1.参与高负荷异形孔形状设计,附件2,对应创新点1;2.参与异形销孔机床机械部分设计,附件3,附件6,附件7,完成机床 BHT-31A/B/C,BHT-35 系列机床设计,并负责现场制造及技术指导,附件8-20,对应创新点2。对专利项目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4王龙昌高级工程师滨州博海精工机械有限公司滨州博海精工机械有限公司项目重要参与人负责 BHT-31A/B/C,BHT-34/35 专用设备的电气系统设计,基于贝加莱 IPC 专用数控系统的开发与调试,附件7,附件8-17,对应创新点2.
5孙建浩其他山东大学山东大学项目重要参与人负责变形体结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提出摩擦前馈补偿算法;负责后续基于高频响伺服阀的刀杆系统优化及系统搭建;参与专用机床的设计开发,并进行现场调试。附件8-17,对应创新点2。
6宋文平高级工程师滨州博海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山东滨州博海精工机械有限公司项目参与人参与项目方案设计与评审,参与活塞异形销孔机床主机设计及图纸审核。附件8-17,对应创新点2。
7李岩其他山东大学山东大学项目参与人负责比例阀阀芯位移摩擦非线性模型建立与前馈补偿算法研究,全程参与实验及设备改造。附件8-17,对应创新点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高负荷异形孔中国ZL 2008 1 0159649.2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翟鹏,王新亮,秦磊,钱丽萍, 王朋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镗削刀具补偿装置中国ZL 2011 1 0196379.4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翟鹏,秦磊,王朋,李瑞珍,王 萌,曲孟孟
3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加工异型曲面孔的镗床中国ZL 2005 1 0044793.8山东大学翟鹏,张承瑞,王海涛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旋转式非接触电能传输装置中国ZL 2013 1 0216772.4山东大学(威海)翟鹏,李瑞珍,翟少鹏, 张洪洋,肖加海,周游,李秀丽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液压式镗削刀具微进刀装置以及设有该装置的镗床中国ZL 2015 1 0066721.7山东大学(威海)翟鹏,张洪洋,王春阳,秦磊,张琨,肖博涵,贺凯,刘维娟
6授权发明专利连杆异形孔镗床中国ZL 2016 1 1046853.4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滨州博海精工机械有限公司秦磊,翟鹏,王龙昌,刘维娟,王立伟,刘涛,孙宏,蔡海雷,张春明
7其他论文1_车用高负荷活塞异形销孔结构发展趋势及加工技术研究中国山东大学翟鹏,张承瑞,兰红波
8其他论文2_销孔结构设计对活塞可靠性影响的研究中国山东大学刘世英,林风华,秦有志,王志明
9其他论文3_基于模态分析的高频响伺服镗刀杆研究中国山东大学翟鹏,张承瑞,兰红波
10其他论文4_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复合反馈控制及其在变椭圆销孔精密加工中的应用中国山东大学翟鹏,肖博涵,贺凯,张琨
进步奖翟鹏,林风华,秦磊,王龙昌,孙建浩,宋文平,李岩山东大学,滨州博海精工机械有限公司,滨州渤海活塞有限公司山东大学
2641308-403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耐受机制及临床应用
项目名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耐受机制及临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山东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项目简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诊断仍为排除性诊断。传统治疗旨在通过免疫抑制或脾切除减少血小板破坏,但仍有约1/3患者对当前各种治疗反应不佳。项目组历时13年,在国自然基金委项目支持下,研究发病机制,聚焦临床,在ITP诊疗方面取得重大成果。1. 针对ITP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提出ITP发病的多种细胞免疫异常机制:证实ITP中单核/巨噬细胞、髓源抑制性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失耐受,CD8+T细胞功能异常,巨核细胞成熟及血小板生成障碍参与ITP发病,提出针对上述细胞靶向治疗的新方法。2. 针对ITP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率先建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技术,显著提高ITP诊断的准确性及特异性:建立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免疫固定检测(MAIPA)技术及免疫磁珠技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用于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 针对ITP患者对目前各种治疗反应不同,提出根据ITP发病机制分层,在临床上建立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血小板减少机制的差异对患者进行分层,证实糖蛋白Ib/IX抗体阳性患者对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差,针对该部分患者,从初始就避免应用IVIG;创建利妥昔单抗联合rhTPO治疗激素耐药/复发ITP新办法,将这部分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提高到79%;对比研究大剂量地塞米松(HD-DXM)和泼尼松治疗ITP的差异,证实HD-DXM在有效率及起效时间上更具优势。项目组执笔的《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及其《解读》、“Chinese guidelines for treatment of adult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2018)”,被全国各医院作为临床ITP的诊疗依据。此外项目成果作为参考文献被写入韩国、巴西等多国成人ITP专家共识、美国血液学协会ITP指南更新等。应用MAIPA及免疫磁珠技术建立ITP发病机制的系列判定试验,于国内26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ITP患者超过6000位,诊断敏感度高达82.1%,特异性95.8%。针对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具体机制,进行定向免疫干预,长期有效率能达到90%以上,本项目根据ITP发病机制建立的TPO-RA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方案,将激素耐药/复发ITP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提高到79%,项目成果对于HD-DXM和泼尼松的对比研究改写了ITP治疗指南,目前国内对于ITP一线治疗的激素首选推荐已由泼尼松改为HD-DXM。本项目成果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期刊发表论著14篇,其中国际血液学最具影响力杂志Blood发表论文8篇,1篇为当期封面文章,1篇为当期焦点文章,2篇为世界学术组织F1000Prime推荐论文,其余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J Thromb Haemost、Thromb Haemost等,累计影响因子140.263,累计引用172次,主编或参编教材3本,培养长江学者1名,国家杰青1名,泰山学者2名,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项目成果获得国际血栓与止血相关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对于提高ITP诊疗效果,节省社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彭军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本项目负责人,负责本课题的总体设计,组织实施,结果统计及资料总结,指导全面工作。为创新点 1、 2、3 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代表性论文1-10的通讯/并列通讯作者。在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5%。
2侯宇初级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本项目参与人,代表性论文3、6的第一/共同第一作者,主要完成了创新点1和3的工作,证明髓系抑制细胞功能异常及巨核细胞生成甲基化水平增高参与ITP患者发病,参与制定细胞免疫干预策略,在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
3冯琦初级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本项目参与人,代表性论文2的共同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2、3的共同作者,主要完成了创新点1、3的工作,证明单核/巨噬细胞免疫异常参与ITP发病,参与制定细胞免疫干预策略,通过ITP发病机制的研究建立分层个体化治疗。在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
4刘新光中级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本项目参与人,代表性论文2、9、10的第一/共同第一作者,主要完成了创新点1、2的工作,证明单核细胞活化性和抑制性Fcγ受体平衡失调参与ITP发病,参与制定细胞免疫干预策略,参与建立ITP中MAIPA技术诊断体系。在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
5邵琳琳中级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本项目参与人,代表性论文3、9的共同作者,主要完成了创新点1的工作,证明单核细胞、MSC免疫失耐受参与ITP发病,参与制定动物模型,验证细胞免疫干预作用。在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5%。
6徐淼研究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本项目参与人,代表性论文5、8的共同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3的共同作者,主要完成了创新点1、3的工作,证明髓系抑制细胞及MSC功能异常参与ITP患者发病,参与建立ITP分层个体化治疗。在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5%。
7周海初级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本项目参与人,代表性论文5、6的共同第一作者,主要参与完成了创新点1和3的工作,参与制定ITP细胞免疫干预策略,通过对巨核细胞调控实现对ITP的治疗及根据发病机制进行分层个体化治疗的策略。在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5%。
8侯明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本项目参与人,代表性论文1-3、5-10的通讯/共同通讯作者,主要参与完成了创新点1,2和3的工作,证明细胞免疫失耐受在ITP发病中的作用,建立ITP中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体系及分层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High-dose dexamethasone vs prednisone for treatment of adult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trial. Blood.中国彭军,侯明魏昱,冀学斌,王雅雯,王景霞,杨恩芹,王振城,桑玉旗,毕作木,任翠爱,周芳,刘国强,彭军,侯明
2其他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s shift the balance of Fcγ receptors toward inhibitory receptor IIb on monocytes in ITP. Blood.中国彭军,张磊,侯明刘新光,刘双,冯琦,刘雪娜,李国盛,绳紫,陈鹏,刘洋,魏昱,董孝媛,秦平,高成江,马春红,张磊等
3其他High-dose dexamethasone corrects impaired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function via Ets1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Blood.中国彭军,侯明侯宇,冯琦,徐淼,李国盛,刘雪娜,绳紫,周海,马骥,魏昱,孙元欣,于颖异,邱继花,邵琳琳,刘新光等
4其他B cells help CD8(+) T-cell responses. Blood.中国彭军彭军
5其他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open-label study of rituximab plus rhTPO vs rituximab in corticosteroid-resistant or relapsed ITP. Blood.中国彭军,侯明周海,徐淼,秦平,张海燕,袁成录,赵洪国,崔中光,孟月生,王磊,周芳,王欣,李大启,毕可红,朱传升等
6其他Interleukin 27 inhibits cytotoxic T-lymphocyte-mediated platelet destruction in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Blood.中国彭军,刘新光,侯明周海,邱继花,王彤,于颖异,刘雪娜,李欣,王雅雯,侯宇,李丽珍,刘新光,侯明,彭军
7其他Association of autoantibody specificity and response to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G therapy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中国彭军彭军,马士卉,刘静,侯宇,刘希民,牛挺,徐瑞荣,郭承山,王晓敏,程韵枫,倪和宇,侯明
8其他Thalidomide corrects impair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function in inducing tolerogenic DCs in patients with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Blood.中国彭军,侯明马骥,宁云娜,徐淼,侯宇,王宁,侯晓燕,于颖异,李辉,何卫东,邵琳琳,周海,闵亚楠,刘新光,石艳等
9其他High-dose dexamethasone shifts the balance of stimulatory and inhibitory Fcγ receptors on monocyte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Blood.中国彭军,侯明刘新光,马士卉,孙坚志,任娟,石艳,孙琳,董孝媛,秦平,郭成山,侯明,彭军
10其他Determination of platelet-bound glycoprotein-specific autoantibodies by flow cytometric immunobead assay in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European Journal of Haematology.中国彭军,侯明刘新光,李金林,秦平,任娟,马士卉,孙琳,石艳,冀学斌,朱媛媛,马道新,郭承山,杜鑫,侯明,彭军
进步奖彭军,侯宇,冯琦,刘新光,邵琳琳,徐淼,周海,侯明山东大学山东大学
2651309-401 动物加工副产物皮骨的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及应用研究
项目名称动物加工副产物皮骨的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及应用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海洋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美泰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浙江海力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东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宝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针对目前动物加工副产物皮骨资源的基础研究滞后、缺少相关的关键制备技术与高值化转化技术,本项目以副产物皮骨为开发对象,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攻克和解决副产物皮骨加工中重大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难题,创新产品开发,实现皮骨副产物的深度开发利用。该研究团队先后得到5项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等的支持,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发表相关文章50余篇,其中SCI收录 36篇,被引用872次。本项目主要创新内容包括:(1)创建了动物加工副产物皮骨功能组分的关键制备技术体系。以皮骨为原料,实现了结构完整的皮骨源功能蛋白的关键制备与高效纯化技术、皮骨源油脂高效预分离技术及精制技术、软骨源硫酸软骨素与II型胶原/肽联产高效制备关键技术、功能大分子胶质关键制备技术、功能导向的皮骨源生物活性肽关键制备技术等的突破。(2)阐明了皮骨功能组分的理化特性、生物学作用机制,发现了新型活性中心片段结构。系统研究了皮骨源功能蛋白的亚基特征、空间构象、分子自组装特性,阐明了皮骨源硫酸软骨素的结构特征、糖组成特征、热稳特性;系统评价了皮骨源功能蛋白、硫酸软骨素、功能脂等的肠黏膜保护、抗骨性关节炎、胃黏膜保护活性、抗缺铁性贫血、MMPs抑制作用等活性机制;获得并解析了新型的皮骨源功能组分的活性中心片段结构特征,阐明了其构效机制。(3)构建了皮骨功能组分的高值化转化技术,实现了新型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应用。以皮骨源功能组分为基料实现了肿瘤、创伤、感染、手术人群特殊医疗用途全营养配方技术突破与创新开发;基于皮骨功能组分,开发出复方鱼皮胶、松花粉鱼胶原蛋白葡萄糖酸锌片、氨糖软骨素片、II型胶原肽粉、硫酸软骨素钙盐等新型营养与功能食品研究开发;突破了新型鱼皮源脱细胞真皮基质口腔修复膜、新型快速止血愈伤医用敷料、新型鱼皮胶原静电纺丝小口径人工血管、新型鱼皮明胶止血粉、鱼皮明胶基空心胶囊等生物材料的技术突破与产品开发;实现了皮骨源新型高分子鱼胶澄清剂、钙肽营养强化剂、虾类功能饲料等技术突破与研究开发。具体应用推广情况:2013年与美泰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实现了软骨源硫酸软骨素与II型胶原联产关键技术等产业转化,累计新增产值10.24亿元;2013年与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皮骨源功能蛋白及保健食品关键技术的产业转化,累计新增经济效益5.03亿元;2013年与浙江海力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皮骨功能蛋白关键制备技术的产业转化,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148亿元;2010年与青岛东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皮骨源澄清剂关键制备技术的产业转化,累计新增产值1500万元;2015年与江苏宝源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了皮骨源营养强化剂的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累计新增产值3100万元。近三年该项研究成果新增利润13364.77万元、新增税收3686.21万元、创收外汇7146.92万美元。目前该技术成果已在项目完成单位累计创造产值16.87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侯虎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创新点1.1部分:实现了动物加工副产物皮骨功能组分(结构完整的功能蛋白、硫酸软骨素、II型胶原、大分子胶质、功能肽)的关键制备技术的突破(见附件1-5、7-8、14-15、34-36);创新点1.2部分:系统研究了皮骨功能组分的理化特性、生物学作用机制、活性中心片段结构特征(见附件34-39);创新点1.3部分:基于皮骨功能组分的高值化转化、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应用,包括特殊医疗用途食品、新型营养与功能食品、新型生物材料、新型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功能饲料添加剂(见附件1-5、7-8、14-22、34-37)。
2庄永亮教授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创新点1.2.2部分与创新点1.2.3部分:采用连续模拟胃肠消化制备高抗体内降解的水解液;通过色谱分离技术对水解液进行精制,提升蛋白和肽的浓度,降低盐离子含量;利用质谱技术对水解液中的肽链进行鉴定;根据肽的疏水性特点,有效分离C端为Gly-Leu的抑制光老化的活性肽和VR结构的降压肽组分;利用Caco-2细胞层和离体肠组织吸收模型分析关键活性肽的吸收率及降解规律。(见附件9-10、13-15、24-25、34-36)
3李八方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创新点1.1.1-1.1.2部分:攻克了结构完整的皮骨源功能蛋白的关键制备与纯化技术、针对高油脂的皮、骨等为原料,通过温度敏感油脂洗脱分离技术、热力提取技术、碟片式油水分离技术等分离出皮骨源油脂(见附件3-8、14-15)。创新点1.2.1部分:系统研究了皮骨源功能蛋白的理化特性等;阐明了皮骨源硫酸软骨素的结构特征、糖组成特征,解析其热稳机制(见附件23、34-35)。创新点1.3.2部分:实现了基于皮骨功能组分的新型营养与功能食品研究开发如复方鱼胶(见附件14-15)。
4杨会成高级工程师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创新点1.1.2部分:利用下脚料开发高品质鱼油等关键技术研究;创新点1.1.4与1.1.5部分:负责开展大宗海洋动物源水产加工副产物如鱼皮的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开展了活性肽提取制备。(见附件6-7、14-15)
5张雷工程师美泰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美泰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点1.1.3部分与创新点1.3.2部分:成功将低温萃取技术、生物定向酶解技术和高效精制联合技术应用到硫酸软骨素的产业化生产中,实现了硫酸软骨素与Ⅱ型胶原蛋白的联产,得到了高品质硫酸软骨素和Ⅱ型胶原蛋白两个产品,成功实现了该项目的技术转化。硫酸软骨素产品质量达到美国USP、欧盟EP标准要求,90%以上出口美国;Ⅱ型胶原蛋白产品达到食品级水平,可应用到固体饮料、压片糖果、片剂、胶囊等剂型的保健食品中,大大提升了产品品质。生产过程中无原料废渣产生,且生产用水经过工艺步骤实现了精细化处理,达到三级排放标准,技术本身具有较高的环保价值(见附件14-15、27、32)。
6尹利端高级工程师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创新点1.3.2部分:以海洋来源的鱼皮低聚肽为主要原料研发高值化功能食品2个,对其中1个产品申请了保健食品批文,并成功获得了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20160120,获批的保健功能为增强免疫力。运用多种功能试选模型,筛选出了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疲劳确切功效的功能食品配方;通过综合运用高效混合制粒技术、冲压成型技术、食品复合调配技术等,解决了不易成型、感官接受度低、货架期短等技术难题。研究和建立了海洋低聚肽原料及成品质量标准3项,研究和建立了海洋低聚肽系列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并对海洋活性蛋白保健食品进行了产业化转化。(见附件21、28、32)。
7郑平安工程师浙江海力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海力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点1.1.2、1.3.1、1.3.2部分:进行了营养活性肽制备、功能性鱼油开发以及各类生物制品研制等多项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先后研发了鱼皮胶原蛋白肽及系列医用配方食品、高品质功能性鱼油等产品,生产工艺稳定环保,产品质量优,原料利用率高,产品市场销售良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见附件29、32)
8王建军中级青岛东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青岛东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新点1.1.4与1.3.4部分:在青岛东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皮骨副产物的成果转化,完成了鱼皮胶原蛋白与明胶车间改造、生产线设计与安装、设备选型、试车试产和正式投入规模化生产,进行了相关产品的开发,东易鱼胶等产品,可以应用在啤酒、葡萄酒澄清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见附件30、32)。
9许贺工程师江苏宝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宝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点1.3.4部分:以皮骨为原料从事特种水产饲料研发工作,形成一整套鱼皮鱼骨加工废水废渣全利用技术,针对提取胶原蛋白后鱼骨渣的特点,开发建立鱼骨活性钙的绿色高效提取制备工艺,解决蛋白提取后残留骨渣的处理问题以及酸转化过程中转化率低的问题,以此为基料研发的专用营养强化饲料,投喂对虾后,对虾蜕壳后能够快速补充钙源和微量元素,硬壳快,抗应激能力强,显著提高其经济效益。(见附件31、32)
10樊燕中级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创新点1.1.5:参与研究了功能导向的皮骨源生物活性肽关键制备与精制技术(见附件1、14-15);创新点1.2.1与创新点1.2.2:参与研究了皮骨源功能组分的理化特性研究,参与评价了皮骨源功能组分的增强免疫力等生物学作用机制(见附件34-35、39)。
11张朝辉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创新点1.3.5部分:完成了功能导向的皮骨源生物活性肽关键制备与精制技术,以陆生与水产来源的皮、骨等为原料,通过预处理集成技术、活性示踪技术、组合酶酶解技术、生物传感器与人工神经网络定向制备目标肽技术等制备了钙肽螯合物(见附件2-4、14-15、18-19);创新点1.2.2部分:作为骨干成员完成了增加骨密度活性、螯合活性的研究(见附件34、35)。
12赵雪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创新点1.2.2部分:作为骨干进行了皮骨源功能组分的生物学作用机制研究,评价了皮骨源功能蛋白与多肽、硫酸软骨素等功能组分的肠黏膜保护、促进金属离子吸收等活性,为其应用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见附件11、14-15、34-35)
13张鸿伟高级工程师青岛海关技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创新点1.2.1部分:进行皮骨源功能组分的理化特性研究,创新的采用LC-MS/MS 技术对皮骨胶原蛋白进行差异性分析,确定物种专属性指纹肽段,形成了皮骨源功能蛋白源的高效鉴定方法。(见附件11、14-15)
14闫鸣艳副教授青岛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创新点1.2.1部分:采用碱液对鱼皮进行脱色处理得到脱色大分子胶原,对其自聚集性进行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鱼皮胶原自聚集水凝胶,探讨提高鱼皮胶原纤维水凝胶的性能的方法。该技术对于拓展鱼皮胶原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提高了水产品加工的附加值,对于其他类型水产胶原的应用具有参考价值。(见附件34-35、40)
15王珊珊助理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创新点1.2.2:皮骨源功能组分的生物学作用机制研究。以太平洋鳕加工副产物鱼骨为原料,制备鱼骨胶原蛋白并研究其各项基本理化性质;通过酶解优化制备鱼骨胶原肽,并研究不同分子量段胶原肽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矿化的影响;探讨鳕鱼骨活性钙的最佳制备条件,对其体内生物利用度进行评价;建立去卵巢大鼠模型,对鱼骨胶原肽与活性钙的提高骨密度活性进行研究。(见附件34-35)
16孙蕾蕾讲师烟台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创新点1.3.3基于皮骨功能组分的新型生物材料的研究开发:采用新型的零长度交联技术、共混改性技术、复配技术、冷冻干燥技术、纳米乳化技术等制备新型医用敷料,研究交联方式、共混改性对其生物学性能与结构特征等的影响。基于I型胶原与海洋多糖研究开发出新型快速止血愈伤胶原基新型医用材料,包括新型胶原海绵、双层复合止血敷料、新型胶原膜等。建立体外凝血试验、大鼠肝脏止血模型、股动脉止血模型评价其止血效果;建立皮肤缺损模型、烫伤模型等,评价其创伤愈合作用,并从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增殖等角度阐明其作用机理。(见附件14-15、34-3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解鮟鱇鱼皮制备高F值胶原蛋白肽的方法中国ZL201310495153.3中国海洋大学杨会成,李八方,郑斌,马华威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鱼皮源基质金属蛋白酶拮抗肽中国ZL201510603619.6中国海洋大学侯虎,陈铁军,樊燕,李八方,陆姣含,王石开,司磊磊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鱼皮胶原蛋白多肽螯合锌的制备工艺中国ZL201310243471.0中国海洋大学杨会成,李八方,董士远,侯虎,赵雪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微胶囊中国ZL201210003787.8中国海洋大学李八方,侯虎,易继兵,赵雪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全仿生消化模型法制备生物活性肽的方法中国ZL201210347135.6昆明理工大学庄永亮,张玉峰,刘蒙蒙,孙丽平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钙螯合肽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515456.1中国海洋大学侯虎,李八方,彭喆,张朝辉,赵雪,陈铁军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鱼骨钙肽螯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784871.1中国海洋大学李八方,侯虎,张凯,张朝辉,彭喆,赵雪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鳕鱼蛋白酶解液的脱腥方法中国ZL201510772518.1中国海洋大学李八方,侯虎,牛慧娜,赵雪,郑海旭,张凯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明胶壳聚糖复合止血粉中国ZL201510662318.0中国海洋大学李八方,侯虎,张姝妹,姚迪,牛慧娜,赵雪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鱼皮活性胶原肽和橄榄油复配护肤品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110139393.0昆明理工大学孙丽平,曹建新,周志宏,庄永亮
进步奖侯虎,庄永亮,李八方,杨会成,张雷,尹利端,郑平安,王建军,许贺,樊燕,张朝辉,赵雪,张鸿伟,闫鸣艳,王珊珊,孙蕾蕾中国海洋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美泰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浙江海力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东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宝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
2661309-402 家电工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项目名称家电工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海洋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项目简介我国家电制造业正处于融合物联网系统实现智能转型的关键阶段。目前物联网系统在家电制造业实施中存在3项关键技术难题:1. 应用系统互联难度大。企业内部各类物联网系统封闭,缺乏数据标准和自动交换接口,制约着内部的横向集成与供应链体系的纵向价值实现。2. 硬件无法智能接入。前端传感设备类型多样、通信协议各异,并且传感设备与采集软件绑定,无法实现硬件系统的智能接入。3. 系统实施难。开发和部署新的物联网系统周期长,成本高;改造升级已有的封闭传感系统困难,限制着物联网系统在家电制作业中的应用。物联网应用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及集成标准体系是解决上述难题,实现家电智能制造的核心。自2006年起本项目以基于物联网的家电制造产业升级为研究方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基础研发项目等支撑下,针对物联网系统体系结构研究、应用系统开发和系统集成等展开了逾十年的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特别是实现了教育部高校主持制定IEEE国际标准的重要突破。主要创新如下:1. 针对应用系统互联问题,项目组提出了物联网应用系统体系结构和复杂虚拟仪器模型,实现了复杂系统的有效解耦,为大规模异构物联网系统互联奠定基础;并主持完成国际标准1项。2. 针对硬件智能接入问题,项目组提出了可扩展通讯协议转换技术和监测信息统一表达技术,实现兼容现有家电传感器的所有通信协议,保障了前端传感设备的自动接入;提出了软件定义采集系统设计方法,完成传感数据接入从人工到自动化的跨越;并主持完成国家标准1项。3. 针对实施问题,设计了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平台;并提出了异构数据源智能转换算法,研制了智能接入终端。在不改变现有系统的限制下,实现了原有传感系统的智能接入以及标准化物联网系统的高效率开发。项目组获9项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出版学术专著1部(选入高等教育“物联网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39篇,累计引用次数1564,得到国内外学者肯定。工业4.0发起人德国赫尔茨克院士在2016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公开评价项目成果“可以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样板和典范加以推广”。在自有知识产权成果基础上,项目联合美国标准协会、惠普集团、日本横河电子集团、德国罗德与施瓦茨集团等全球48个组织机构,作为第一发起人制定了IEEE 1851国际标准;作为第一发起人立项IEEE 2735.X系列标准族“列标准族2735.X,取得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同时,结合国内物联网现状,制定了国家标准GB/T33137。项目组的标准体系解决了国内外其他方案在硬件集成、系统互联和应用推广方面的诸多关键问题。随着标准的应用和推广,海尔集团、格力集团、美的集团等1000余家电制造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供应商均采纳了上述标准,并在上述技术基础上完成了设计、测试、生产与检测等全生产流程升级。累计新增利润11.9亿元,新增税收1.76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郭忠文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申请中涉及的IEEE 1851国际标准和GB/T33137国家标准的主要学术内容的研究过程;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支撑标准的9篇主要学术论文,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 同时,完成了与两项标准相关的多项主要授权专利的申请工作。在此基础上,作为IEEE 1851国际标准工作组组长,完成IEEE 1851标准的制定工作;作为第一负责人,完成了GB/T33137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主持完成了两项标准所对应的原型软件系统和示范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工作,支撑了相关标准内容的有效验证。对本次申请涉及的创新点一、二、三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贡献证明:附件1,2,3 等。
2洪锋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申请中涉及的IEEE 1851国际标准和GB/T33137国家标准所涉及的主要学术内容的研究过程;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支撑标准的4篇主要学术论文,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同时,完成了申请涉及的两项标准相关的多项主要授权专利的申请工作。在此基础上,作为IEEE 1851国际标准工作组成员全程参与了标准的研发过程,并主持开发了IEEE 1851国际标准所对应的原型软件系统,支撑了相关标准内容的有效验证。对本次申请涉及的创新点一、二、三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贡献证明:附件 1,2 等。
3高保华教授级高工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在 IEEE 1851和GB/T33137 标准实施过程中,针对空调性能测试、环境测试、噪音测试、安全测试等具体应用需求,对空调器互联与云服务软件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论证和完善,对于标准的顺利实施、应用和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创新点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贡献证明:附件25。
4冯源高级工程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申请中IEEE 1851国际标准和GB/T33137国家标准所涉及的主要学术内容的研究过程;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支撑标准的多篇主要学术论文,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 同时,完成了申请涉及的两项标准相关的多项主要授权专利的申请工作。在此基础上,作为IEEE 1851 国际标准工作组成员全程参与了标准的研发过程,并主持了IEEE 1851国际标准和GB/T33137国家标准所涉及的共同基础软件——互联软件的设计工作,为标准的顺利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支撑。对本次申请涉及的创新点一、二、三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贡献证明:附件1,2等。
5刘超讲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申请中IEEE 1851国际标准和GB/T33137国家标准所涉及的主要学术内容的研究过程;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支撑标准的多篇主要学术论文,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 在此基础上,作为IEEE 1851国际标准工作组成员全程参与了标准的研发过程,并作为主要成员完成了IEEE 1851国际标准和GB/T33137国家标准所涉及的共同基础软件——互联软件的设计工作,为标准的顺利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支撑。对本次申请涉及的创新点一、二、三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贡献证明:附件1,2等。
6蒋永国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申请中IEEE 1851国际标准和GB/T33137国家标准所涉及的主要学术内容的研究过程;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支撑标准的2篇主要学术论文,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 同时,完成了申请涉及的两项标准相关的多项主要授权专利的申请工作。在此基础上,作为IEEE 1851 国际标准工作组成员全程参与了标准的研发过程,并作为主要成员完成了GB/T33137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及对应的应用示范软件的开发工作,促进了相关标准的顺利实施。对本次申请涉及的创新点一、二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贡献证明:附件1,2等。
7展媛媛工程师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在IEEE 1851标准和GB/T33137国家标准实施过程中,针对海尔空调器供应商的产品测试需求,对空调器互联服务软件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论证和完善,对于标准的顺利实施、应用和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创新点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贡献证明:附件35。
8姜明星讲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申请中IEEE 1851国际标准和GB/T33137国家标准所涉及的主要学术内容的研究过程;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支撑标准的1篇主要学术论文,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 同时,完成了申请涉及的两项标准相关的1项主要授权专利的申请工作。在此基础上,作为IEEE 1851国际标准工作组成员全程参与了标准的研发过程,并作为主要成员完成了相关标准对应的应用示范软件的测试工作,保障了相关标准的顺利实施。对本次申请涉及的创新点一、二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贡献证明:附件1,2等。
9商亚桥其他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申请中涉及标准的软件开发工作。在此基础上,还承担了大量应用示范软件的测试工作,保障了相关标准的顺利实施和推广。对本次申请涉及的创新点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贡献证明:附件2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传感器的产品测试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中国2013SR007971中国海洋大学郭忠文;于雨;丁啸龙;王凤磊;郭战奇;李航;高翔;刘超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空调器焓差法测试系统软件中国2012SR099054中国海洋大学郭忠文;刘石勇;宋云
3其他国际标准:Standard for Design Criteria of Integrated Sensor-based Test Applications for Household Appliances其他IEEE 1851中国海洋大学郭忠文等
4其他国家标准:基于传感器的产品监测软件集成接口规范中国GB/T33137-2016中国海洋大学郭忠文等
5授权发明专利基于网络的监测信息通用查询软件系统及设计方法中国 ZL201110249274.0中国海洋大学郭忠文;陈朋朋;姜明星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可配置的数据采集软件系统及设计方法中国ZL201110249398.9中国海洋大学郭忠文;李贡湘;冯源;洪锋;胡乃军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面向 IEEE P1851 标准的集成化家电测试开发平台软件中国2012SR060575中国海洋大学郭忠文;王玺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传感器的集成化家电测试开发平台软件中国2012SR013624中国海洋大学郭忠文;姜明星;陈朋朋;胡克勇;郑校华;石润利;崔文博;戴瑞祥;管旭;王玺;高翔;刘石勇;李贡湘;迟晓晨;王凤磊;
9授权发明专利基于传感器的分布式海洋观测软件系统开发平台及方法中国ZL201110399577.0中国海洋大学郭忠文;胡克勇;蒋永国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面向工作流管理的开发平台软件中国2014SR146498中国海洋大学郭忠文;丁啸龙;孙中卫;张泽江;陈俊宁;郭士江;李兴娥
进步奖郭忠文,洪锋,高保华,冯源,刘超,蒋永国,展媛媛,姜明星,商亚桥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中国海洋大学
2671309-403 海洋数据智能分析与综合管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海洋数据智能分析与综合管理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海洋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
项目简介随着海洋观测与模拟手段的快速提升,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进展,海洋数据智能分析已成为人类从认识海洋到经略海洋的必经之路。海洋领域的数据存在体量大、噪声高和复杂性强等问题,成为智能学科高速发展却鲜见其在海洋领域应用案例的主要原因。本项目旨在以下3个方面取得突破:(1)解决国内缺少海洋影像大数据智能分析和监控技术的现状;(2)利用智能手段提升海洋环境大数据预测性能;(3)研发海洋大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管理系统,填补国内海洋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智能化的空白。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多项课题支持下,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针对海洋大数据中占有重要比重的影像数据,创新地提出了基于视觉感知理论及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海洋图像分析技术。在机器学习框架下设计了图像特征分析方法,研发了细粒度的水下目标识别算法,完成了应用于海洋牧场的智能监控系统;率先提出将深度学习和Gabor小波结合的方法用于遥感图像分析,显著提高了变化检测的准确率。(2)针对海洋环境数据智能分析问题,创新地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海洋数据及过程分析与预测方法。提出了支持向量机SVM--POM联合算法,提供了对不同阻力环境下的流速预测的新方法,并进一步面向中尺度海洋现象智能检测、快速识别和精确定位问题,研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海洋环境数据预测技术,以及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架构的海洋锋面识别和定位技术,率先提出了一种用于实时海洋锋面检测的多尺度深度学习识别系统,所研发的系统比传统海洋现象识别技术在性能方面有了显著提升。(3)研发了国内首个支持海洋行政执法的专用海监装备“海监通”,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海洋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信息支持问题,极大的提高了中国海监海洋行政执法信息支持能力。研发了渤海海洋数据集成及可视化分析系统,使包括海洋环境数据、浮标/海床基观测资料、海水质量监测、排污监测、行政管理数据等大量多样异构的海洋数据集中呈现,为中国各级海监专项行政执法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本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63篇,其中SCI收录35篇,EI收录2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渤海海洋环境信息集成及动态管理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现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山东省海洋与渔业监督监察总队等二十余家海洋管理部门应用。“中国海监便携式海洋行政执法信息导航系统”(简称“海监通”)已完成了在北海、东海、南海三个海区各级海洋行政执法队伍的配备工作,在原国家海洋局系统的中国海监南海总队、中国海监广西省总队、中国海监辽宁省总队、中国海监天津市总队、中国海监北海总队等100余家单位得到了成功示范应用,完成了700余台设备的培训和配备应用任务,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技术成果的示范应用,“海监通”取得了2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体现出本成果具有非常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董军宇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1.作为本成果依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总负责人以及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的主要参与人,为项目创新成果的取得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创新成果一、二、三的主要完成人之一(附件24-27)。2.实现了海洋表面温度数据的大面积精准预测,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架构研发了海洋锋面识别和定位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实时海洋锋面检测的多尺度深度学习识别系统,完成了中尺度海洋现象的精确识别和定位(附件1、5-10、31)。
2孙鑫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1.作为本成果依托的符合视觉感知机理的自然纹理生成模式研究项目的骨干成员,为项目创新成果的取得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创新成果一、二、三的主要完成人之一(附件5、6)。2.在机器学习框架下设计了图像特征分析方法,负责研发了细粒度的水下目标识别算法、负责研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海洋环境数据预测技术(7、10)。
3高延铭教授级高工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1.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渤海海洋基础信息集成技术”研究,集成综合、统一、集成的渤海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有效渤海海洋管理热点区域的信息支持和应急业务支撑能力,成为北海区海洋管理部门业务系统建设基础支持平台(附件3、4、27-29)。2.主持完成了中国海监便携式海洋行政执法信息系统的研发、推广应用等工作,利用手持终端开发并实现了具备定位测量、查询、法律法规、录音等功能的第一个海洋行政执法专用设备(2、27-29)。
4高峰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1.作为本成果依托的符合视觉感知机理的自然纹理生成模式研究项目的骨干成员,为项目创新成果的取得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30)。2.创新发展了基于深度学习和Gabor小波的海岸线动态监测系统,为“基于视觉感知及机器学习的海洋图像分析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创新成果一的主要完成人之一(附件8)。
5徐晓玮工程师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1.作为技术骨干主要负责渤海海洋环境信息集成系统环境搭建、数据库建设、数据服务目录发布及接口支持、专题地图自动生成工具部分开发,为海洋大数据三维可视化系统提供环境支持和数据基础(附件3、4、27-29)。2.负责“中国海监便携式海洋行政执法信息系统”的基础地图处理和度量转换工具两部分模块开发,参与硬件测试、应用测试及设备培训、配发、推广等工作。通过多次参加北海区区域用海联合执法检查行动,收集设备应用反馈信息,为系统进一步应用推广提供服务支持(附件2)。
6杨丽芬高级工程师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1.作为数据部分的主要技术人员参与完成了“渤海海洋环境信息集成及动态管理技术示范应用”项目的数据集成工作,并参与建设了“渤海海洋环境信息集成及动态管理技术示范应用数据发布与交换平台”(附加3、4、27、28)。2.参与了“中国海监便携式海洋行政执法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附件2)。
7解翠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1.作为本成果依托的符合视觉感知机理的自然纹理生成模式研究项目和支持向量机与水动力模式相结合的养殖海区水文环境研究项目的骨干成员,为项目创新成果的取得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创新成果二、三的主要完成人之一(附件24、25)。2.主要贡献是将可视化、交互和高效智能分析方法有机地融合到一个分析系统中,利用海洋专家的经验、知识来增强智能自动分析算法的评估、优化和结果的解释(附件30)。
8雷艳高级工程师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1.在“中国海监便携式海洋行政执法信息系统(简称海监通)”,负责系统二代升级的设备选型、系统构架、确定技术响应指标,完成功能设计、界面布局、部分功能模块编码测试,系统集成部署等工作,对项目建设做出较大贡献(附件2、28)。2.在渤海海洋数据集成及可视化分析系统中具体负责海洋环境数据、海水质量监测数据、排污监测数据的检索及元数据检索,承担平台框架搭建、系统集成部署的部分工作,参与《海洋基础信息集成技术应用规范》的编写及评审工作(附件3、4)。
9亓琳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1.作为本成果依托的符合视觉感知机理的自然纹理生成模式研究项目的骨干成员,为项目创新成果的取得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创新成果二的主要完成人之一(附件30)。2.完成了专利基于结构光和光度立体的水下目标三维重建装置(附件1)。
10王金磊工程师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1.作为技术人员参与研发了首个支持海洋行政执法的专用海监装备“中国海监便携式海洋行政执法信息系统(简称海监通)”的系统需求分析、功能设计及研发、培训等工作(附件2)。2.参与了以“海监通”为基础发展了“海域通”、“海岛通”、“海督通”、“减灾通”等一系列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工作,系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附件3、4)。
11王胜科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1.作为本成果依托的基于核方法的三维表面纹理自相似编辑及建模合成项目的骨干成员,为项目创新成果的取得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创新成果二的主要完成人之一(附件26)。2.提出了去除海洋表面RGB图像的镜面反射的方法,应用于无人机遥感图像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附件30)。
12张莉工程师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1.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完成渤海海洋基础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入库和细化提取工作,完成系统运行环境搭建工作,为海洋异构数据分析提取和可视化提供数据集成和环境支持(附件3、4、27-29)。2.完成“中国海监便携式海洋行政执法信息系统”测试装配工作,多次参与北海区联合执法行动,收集应用反馈信息,提升系统应用适宜性,有力推动系统应用推广工作(附件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于结构光技术和光度立体技术的水下三维重建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511029819.1中国海洋大学范浩;董军宇;亓琳;王楠;矫恒超;夏一帆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中国海监便携式海洋行政执法信息导航系统[简称:海监通]V2.0中国2012SR133463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高延铭;徐晓玮;杨丽芬;雷艳;王金磊;张莉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海洋环境监测数据集成查询系统软件V1.0中国2013SR099097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高延铭;徐晓玮;杨丽芬;雷艳;王金磊;张莉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海洋基础信息集成平台软件V1.0中国2013SR064875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高延铭;徐晓玮;杨丽芬;雷艳;王金磊;张莉
5申请发明专利海洋锋面识别方法和装置中国201810828405.2中国海洋大学孙鑫;王常刚;董军宇
6申请发明专利网络中节点的表示方法及装置中国201810828402.9中国海洋大学孙鑫;宋增辉;董军宇
7其他Transferring deep knowledge for object recognition in Low-quality underwater videos中国中国海洋大学孙鑫;史钧宇;刘利朋;董军宇;Claudia Plant;王新华;周挥宇
8其他Change detection in SAR images based on deep Semi-NMF and SVD networks中国中国海洋大学高峰;刘晓鹏;董军宇;仲国强;蹇木伟
9其他The Visual Word Booster: A Spatial Layout of Words Descriptor Exploiting Contour Cues中国中国海洋大学董兴辉;董军宇
10其他A CFCC-LSTM model fo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prediction中国中国海洋大学杨玉婷;董军宇;孙鑫;Estanislau Lima
进步奖董军宇,孙鑫,高延铭,高峰,徐晓玮,杨丽芬,解翠,雷艳,亓琳,王金磊,王胜科,张莉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
2681309-404 大型半潜式平台设计分析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项目名称大型半潜式平台设计分析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海洋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开发海洋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关键取决于海洋工程装备的技术实力。目前,欧美国家在高端海工装备设计研发方面处于垄断地位,我国大型海工装备设计分析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相对薄弱,主流和高端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明显不足。突破大型海工装备设计分析关键技术,提升大型海工装备的设计研发水平和建造总装能力,已成为实施国家能源战略的紧迫需求。该项目在国家973、863、NSFC重点基金及山东省蓝色产业计划等课题的支持下,突破了系泊浮体二阶非线性耦合分析、疲劳强度高效评估、振动噪声精准预报及控制三大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大型半潜式平台数值设计虚拟仿真和模块化设计建造新模式,提升了我国大型海工装备设计分析水平和研发能力。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创新性提出了大型深海浮式结构耦合动力分析新方法。首次提出了基于动力矩平衡的二阶频域耦合动力分析新方法,建立了基于弱非线性模型的浮式结构失稳运动评估技术,自主研发了失稳运动超前预警设备,揭示了深海浮式结构系统耦合运动机理和非线性失稳机制,实现了复杂海况下浮式结构耦合动力响应的高效分析。2.突破了大型深海平台结构系统疲劳强度评估技术瓶颈。建立了准确描述系统双峰非高斯响应的幅值概率分布模型,发明了基于波能等效的波浪散布图组块划分等效方法,创建了基于频时转换的时频混合域疲劳评估新技术,突破了传统窄带高斯响应假设的疲劳评估技术瓶颈,形成了平台整体结构和关键节点精细化强度评估模型,大幅提升了结构强度和疲劳评估的精度和效率。3.解决了大型海洋平台振动噪声预报、控制及防护技术难题。突破了平台结构与材料复合声学性能分析技术,解决了舾装材料声学性能定量分析难题;研发了平台减隔振试验评估系统,实现了设备振动噪声的快速测量与实船响应预报;提出了宽频多线谱动力吸振设计方法,解决了多线谱振动控制及结构低噪声防护难题,为平台结构振动噪声的定量分析与控制提供有效途径。4.形成了半潜平台自动化数值设计虚拟仿真和模块化设计建造新模式。建立了半潜平台自动化数值设计与虚拟仿真技术,研发了半潜平台并行设计建造三维信息化数据管理系统,形成了大型半潜平台超大模块设计建造新模式,极大地缩短半潜平台建造周期,国内首次实现了大型半潜平台的高效高精度建造总装。该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7项。在MAR STRUCT、OCEAN ENG、INT J FATIGU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65篇;研究成果得到ITTC和ISSC大幅引用和正面评价,失稳预报方面的成果支撑我国IMO新一代完整稳性规范提案工作。成果成功应用于中国南海、挪威北海等系列半潜平台的设计分析,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大型半潜平台总包设计建造,促进了海洋资源开发技术进步,其中“蓝鲸1号”半潜式平台荣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新技术近三年合计新增效益1亿余元,经济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树青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项目负责人、主要完成者和推广者,对创新点1、2、3、4有贡献。(1)发展了二阶频域耦合动力分析方法,研发了系列模型试验专用设备,推动了浮式结构耦合动力分析理论的发展;(2)建立了深海浮式结构双峰非高斯响应幅值分布模型,提出了混合时频域疲劳评估方法和组块划分等效方法,发展了平台整体结构和关键节点精细化强度评估技术,大幅提升了结构强度和疲劳评估的精度和效率;(3)发展了振源、传递路径、末端响应多层次减振控制技术,研发了多稳态偏心压板减振基座、夹层结构甲板与舱室减振结构,显著降低了半潜式平台的振动水平。(附件2,4)
2庞福振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对创新点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1)明确平台典型结构损耗因子、舾装材料声学性能参数取值范围,解决了平台舾装材料声学性能定量分析难题;(2)研发平台设备减隔振试验评估系统,实现了平台设备振动噪声特性的快速测量与实船响应预报,解决了设备振动噪声的快速测量与评估难题;(3)研制振动高传递损失甲板、舱壁结构形式,形成海洋平台结构低噪声设计技术,解决了平台多线谱振动控制及结构低噪声防护难题。(附件3,7)
3滕瑶研究员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1)发展了基于随机优化理论的系泊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和结构整体强度和局部强度评估模型;(2)开发了半潜式平台并行设计建造三维信息化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半潜式平台高度半自动化、可视化设计分析;(3)形成了大型半潜式平台高效快速建造新模式,极大地缩短了大型平台的建造组装和安装调试周期。(附件9,11)
4陈旭光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对创新点2有突出贡献。(1)揭示了循环动力海况下土体软化、液化机理及基础承载性状,确定了基础失效模式及其与循环动载特征的关系;(2)提出了一种新的浪流作用下深海基础承载力计算方法。(附件5,6)
5杜君峰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对创新点1、2二有突出贡献。(1)发展了等效截断系泊系统多自由度动力特性一致控制策略;(2)创新地提出了时频混合域疲劳评估方法,提升了单海况疲劳损伤评估的精度和效率;(3)协助形成了基于锚固基础失效、位移超限、系缆破断、疲劳损伤等多失效模式联合的可靠性评估技术。(附件4)
6韩华伟高级工程师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对创新点4有突出贡献。(1)发展船体标准分段划分、模块化并行建造和标准模块组装等关键技术;(2)突破了大间距滑道同步牵引控制技术和万吨级半潜式平台模块横向滑移下水技术,显著降低了半潜式平台大型模块滑移下水的风险。(附件8,10)
7于立伟讲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对创新点1有突出贡献。(1)提出了六自由度弱非线性时域耦合数值预报方法、基于精细化参数调整的失稳运动模型试验方法和基于HHT变化的非线性失稳实海域超前预警算法;(2)研发了实海域非线性失稳超前预警装置与设备,实现了深海浮式结构系统非线性失稳运动的有效预报与实海域超前预警。(附件26)
8方辉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对创新点2有突出贡献。(1)建立了大型浮体结构关键节点断裂强度分析模型,考虑几何约束效应,建立了三维复杂结构裂尖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模型;(2)揭示软趾肘板几何参数对SIF影响规律,优化趾板几何参数,可有效控制节点最大应力范围,研发了多种物理模型试验装置。(附件2)
9傅强高级工程师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对创新点4有突出贡献。(1)突破了船体合拢精度控制多项关键技术,建立半潜式钻井平台超大模块吊装分析数字化仿真模型(2)研发了上下船体合拢可视化精度控制系统可将万吨级模块合拢精度控制在十毫米范围以内。(附件25)
10宋宪仓其他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对创新点2有突出贡献。(1)提出了深海浮式结构系统双峰非高斯响应幅值概率分布模型,解决了传统单峰概率分布模型无法准确描述系统响应幅值概率分布以及系泊浮体运动响应短期预报精度低的难题;(2)提出了基于波能等效的波浪散布图组块划分等效方法,极大的提升了疲劳损伤评估的效率。(附件4)
11王俊荣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对创新点2有突出贡献。(1)提出了基于随机优化理论的系泊系统优化设计分析方法,提升了系泊系统选型设计的效率;(2)发展了基于子边界耦合的半潜式平台整体、局部关键节点精细化强度评估模型,提升了结构强度评估的精度。(附件31)
12常安腾其他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对创新点1有突出贡献。(1)参与提出了基于动力矩平衡的二阶频域耦合动力分析方法(2)发展了基于浮体瞬时平衡位置二次展开的整体耦合动力分析方法,实现了系统耦合动力响应的准确、高效计算。(附件4)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用于试件疲劳试验的环境模拟装置和疲劳试验设备中国ZL201510746689.7中国海洋大学方辉、王树青、李华军、孟祥剑
2授权发明专利风振涡放频率试验装置中国ZL201510054159.6哈尔滨工程大学庞福振、宋红宝、刁珊珊、刘译阳、张砥砺、吴闯、李海超、李硕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时域疲劳分析的波浪散布图组块等效方法中国ZL201510413506.X中国海洋大学王树青、杜君峰、宋宪仓、李华军、常安腾
4授权发明专利灌浆式吸力锚及其安装方法中国ZL201610523473.9中国海洋大学陈旭光, 许建朋, 姜育科
5授权发明专利能自动消除土塞的吸力锚中国ZL201610306762.8中国海洋大学陈旭光, 姜育科, 许建朋
6授权发明专利基于界面效应的锯齿形高阻尼合金板中国ZL201610867272.0哈尔滨工程大学庞福振、吴闯、缪旭弘、王雪仁、贾地、李硕、李海超、;马建强、沈喆、杜圆
7授权发明专利船舶与海洋工程局部结构振动试验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210120860.X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李峰,李仁锋,贺昌海,韩明良,韩华伟,李磊
8授权发明专利高端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工时的快速计算方法中国ZL201210039009.4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滕瑶,巩庆涛,兰公英,李磊,杨忠华,高嵩,杨永辉,陈丕智,贺昌海,于长江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龙门吊车中国ZL201310660876.4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阳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龙口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张忠鹏,于正卿,未俊丰,贺昌海,李磊,韩华伟,张谭龙
10授权发明专利T型材组装工装中国ZL201510068138.X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夏广印,滕瑶,王寿军,徐勤花
进步奖王树青,庞福振,滕瑶,陈旭光,杜君峰,韩华伟,于立伟,方辉,傅强,宋宪仓,王俊荣,常安腾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
2691309-405 深水大功率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与应用
项目名称深水大功率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海洋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项目简介该项目针对海底资源勘探重大需求,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研发深水大功率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深水油气资源已成为国际能源争夺的焦点,但勘探投资大、风险高,迫切需要深水油气勘探的新技术、新装备。海洋可控源电磁法是一种新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有效识别油气储层,提高钻井成功率,并可应用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结核勘探和海底深部结构探测以及海洋国防。本项目突破深水大功率海洋可控源电磁发射技术、海底微弱电磁信号检测技术、海洋电磁场数值模拟等关键科学技术,研制成功深水大功率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系统,打破欧美技术垄断,为我国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海洋国土安全提供了一项全新的技术方法和装备。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突破大功率水下电磁发射技术,研制大功率可控源电磁发射系统,采用大电流IGBT换向电路驱动发射天线,输出大功率发射电流,并通过换向技术实现了发射频率在0.01 Hz-100 Hz范围内的自由切换,创新性地提出新型高效能发射天线技术。(2)创新性地提出水下大功率发射高效散热技术,为了保证水下承压舱内大功率电路可靠工作,设计专门的散热舱段,使得功率器件与承压舱内壁完全接触,通过减少热接触面的方式解决了发射机工作时自身产生的散热困难问题。(3)攻克微弱电磁信号检测技术,提出全新的深海海底电磁采集站集成方案,研发并完善了低噪声斩波调制放大技术、低噪声极差补偿技术。开展结构设计,将电磁信号记录系统、电磁传感器、回收信标单元、声学释放单元及浮力单元集成,研制成功适于浅海及深海复杂环境条件的海底电磁采集站。(4)提出并实现了海洋环境电磁场和海洋电磁场数值模拟技术,实现了海洋大地电磁场、海洋可控源电磁场数值模拟与资料处理解释算法及软件,配合所研发的海洋电磁勘探装备系统,形成了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解释、模型分析等为一体化的海洋电磁勘探装备及技术。该勘探系统及技术的成功研发填补了我国深海可控源电磁探测、深海微弱电磁信号采集技术及装备的空白,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挪威之后又一个有能力在水深超过3000米海域进行可控源电磁场测量和研究的国家,为我国深海油气和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勘探开发以及海洋国土安全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入选“2015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2015年主要科技进展”。山东省政府“透明海洋” 新闻发布会对海洋电磁研究进展进行了通报,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本项目在海洋电磁数值模拟、采集电路设计、装备系统、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获得授权专利10项,发表论文38篇,其中SCI/EI收录29篇。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予国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李予国是本项目的负责人,对创新点1、2、3均有贡献。李予国在海洋可控源电磁场有限元数值模拟、复杂各向异性介质电磁场资料解释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2010年初,跨领域组建了由地球物理、海洋地质、自动化、材料科学专业人才构成的海洋电磁研发团队,得到了科技部863计划、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大力支持。带领团队突破了海底电磁采集站中超低频、宽带、低噪声、高增益放大器的关键技术,相关成果已位列国际前沿。详见附件1,2,3,4,5,7,8,9,18,19,20,21,22,23。
2亓夫军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研发低损耗大功率逆变和整流技术,开展大功率水下电流发射系统的新型散热技术研究,研制完成我国首台大功率水下电流发射系统,作为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填补了国内水下大功率电磁发射技术的空白。2015年11月实现了1000A级大功率水下电流发射测试, 2017年3月在我国南海,成功利用大功率水下电流发射技术获取了我国首条深海可控源电磁探测剖面。同时开展新型磁场传感器器的应用研究工作,为海底采集站的磁场探测提供一种新的探测方法。详见附件3,4,7,8,9,19,22,23。
3刘兰军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研制了4000米级海底电磁采集仪,采用超低噪声斩波放大方法、温度补偿方法,突破了超低噪声低频宽带放大采集技术、高精度低功耗时钟同步技术,可实现多通道低频宽带微弱电场信号、磁场信号的同步探测与采集,为深海电磁探测技术提供了重要支撑。详见附件5,18,19,21,22,23。
4于新生教授级高工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围绕着深海海底工作的结构小型化、着陆安全性、释放可靠性、水面回收可操作性具体应用需求,承担前期海底共振站样机的结构设计与制作,参与了工程样机的集成与深海测试,为海底电磁资料的中、长期连续观测信息获取提供了技术支撑。详见附件1,18,19,22,23。
5黎明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开发了海底电磁采集仪监控与数据管理软件,实现了海底电磁采集仪系统的便捷参数配置、高效数据管理、智能数据分析等功能,极大提高了海上作业的效率。突破了海底电磁采集仪数据质量快速评估技术,采用智能特征提取与匹配算法,可在海量海洋电磁时间序列数据中快速检测出有效特征电磁信号和多类异常数据,高效评估所采集的电磁数据质量,进一步判定海底电磁采集仪的健康状态,为海上作业检修和维护提供的重要参考,提高了整体系统的可靠性。详见附件5,18,19,21,22,23。
6裴建新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长期从事海洋电磁探测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在水合物探测电磁数值模拟方面,通过有效异常和振幅比相计算并确定勘探参数,并开展海洋电磁反演的储层分辨能力研究,探索了海洋CSEM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的饱和度估算方法。对海浪感应电磁场开展了模拟研究和特征分析,实现了有限水深一维层状模型的三维海浪运动感应电磁场模拟,获得时间序列、频谱和空间分布。开展利用小波变换对海浪感应电磁场信号和大地电磁场信号的分离,实现了对含有海浪感应电磁场信号与大地电磁信号较好地分离。详见附件1,3,4,5,7,8,9,18,19,20,21,22,23。
7陈家林其他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开发4000米级海底电磁采集仪的低功耗嵌入式主控,采集仪主控采用“ARM+FPGA”架构以满足低功耗、并行同步采集的需求,具有参数配置、电磁信号采集、处理、存储、导出的功能;参加4000米级海底电磁采集站的电气系统集成联调;负责海底电磁采集仪的软硬件调试、实验室环境测试、海洋环境测试与作业。有效支撑了海底电磁采集仪的设计实现及现场勘探作业。详见附件18,22,23。
8张晶讲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长期从事电法勘探和海洋测绘研究,负责水下声学定位系统方案设计,完成水下多波束底质分析及测线导航等多项工作,开展海上数据采集技术方法研究,主持本项目的多项海上测试工作。详见附件18,19,20,22,23。
9司先才讲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在项目中主要负责4500米深承压舱的三维设计、数值仿真、压力测试和调试装配工作。鉴于深海超高压力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结合舱体所选加工材料的特性,需要对舱体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与优化。确保舱体满足设计安全系数要求下,对不同结构和形式的舱体在高压环境下的各种应变性能进行仿真研究,选出最优的承载形式和结构。同时,通过对不同形式舱体进行的深水压力试验,进而掌握了高压力环境下舱体的实际承压特性,进而可为未来更大水深的舱体设计、性能预测和研究提供经验和数据。详见附件18,19,22,23。
10戴金辉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完成了海下大功率中性浮力输电电缆及中性浮力发射电极的设计和制作,完成了海底采集仪配套浮力材料开发和浮体的制作,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保障。详见附件6,22,23。
11王树杰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在项目中主要负责4500米深承压舱的理论计算、机械结构设计和舱体加工制造。为应对深海环境下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确保水下各个仪器的正常工作,需要完成的大水深承压舱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和可靠性。对于大水深承压要求,承压舱的设计经过了理论计算、结构设计和优化、数值分析、打压测试等多个关键步骤,形成并掌握了一套深海仪器承压舱设计、优化和压力测试的整套技术理论和方法。另外,为达到水下无磁工作环境和耐海水腐蚀等其他关键性能要求,本项目从舱体材料选择、加工方式、表面处理和防腐等环节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数据。详见附件19,22。
12綦声波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研制了方位/CTD参数记录仪,能够有效记录海底采集仪的倾向度、方位、CTD等信息,可以连续记录15天以上的信息;研制了搜寻信标系统,包括信标本身及接收器,可以通过电台及北斗短信报告海底采集仪回收时的位置信息,可以有效提升海底采集站的回收率。详见附件10,18,19。
13罗鸣讲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完成人在海底电磁采集站内置采集数据格式设计、数据处理及反演解释方法研究,以及海底电磁采集站的海上施工方案及海上试验等方面具有积极贡献。完成设计海洋电磁采集数据格式,研发适用于海底电磁数据的处理和反演解释方法,参与制定海底电磁采集站海上施工方案,并作为任务负责人完成海底电磁采集站首次西太平洋超4000米水深试验。详见附件22,23。
14付玉彬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海底采集仪分为磁场测试和电场测试,本人负责海底采集仪中电场传感器研制,电场测试要求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低噪声、耐海流冲刷、低频稳定性好、耐深海压力(4000米)等技术特点,本人选择不同电极材料,经过材料表面改性,研制了银/氯化银、碳纤维两种系列电场传感器,分别开展了陆地、浅海和南海深海验证,不仅达到了海底采集仪对电场测试的各项技术要求,而且实现了电场传感器与采集放大电路实现阻抗匹配和噪声匹配,测试达到了预期技术效果,有力支撑了深海电磁探测技术。详见附件2,19,21。
15吴平伟讲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长期从事深海浮力材料的研究。在本项目中,开展针对电磁装备的浮力材料设计研究,参与了深海电磁采集站浮体制作及浮体性能测试等工作,为保证本项目装备的深海工作安全性、可靠性提供支撑。详见附件6,22,2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海洋用Ag/AgCl电场传感器内阻测量方法中国ZL201410218534.1中国海洋大学李予国;柴方刚;付玉彬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下锚系重物的熔断式释放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中国ZL201410313408.4中国海洋大学李予国;王摘;于新生;裴建新
3授权发明专利用于海洋通信的电力线载波通信装置中国ZL201510695741.0中国海洋大学亓夫军;李予国;裴建新;刘培剑;刘晓瑞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下变压器中国ZL201710275233.6中国海洋大学亓夫军;郭晓鹤;李予国;裴建新;刘惠萍
5授权发明专利高效能大电流发射系统与方法中国ZL201510304185.X中国海洋大学黎明;刘兰军;王建国;李予国;裴建新;刘帅;朱仲本;杜晓斌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深潜用高强固体浮力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210174515.4中国海洋大学戴金辉、吴平伟等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水下承压舱散热装置中国201720472704.8中国海洋大学亓夫军;何凌磊;李予国;刘惠萍;裴建新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水下密封舱内大功率器件散热装置中国201720499053.1中国海洋大学亓夫军;李玉松;李予国;刘惠萍;裴建新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承压舱中国201720415443.6中国海洋大学亓夫军;谢飞学;李予国;裴建新;刘惠萍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支持多台海洋信标机回收的回收机中国201721697279.9中国海洋大学綦声波,张海旭,于敬东
进步奖李予国,亓夫军,刘兰军,于新生,黎明,裴建新,陈家林,张晶,司先才,戴金辉,王树杰,綦声波,罗鸣,付玉彬,吴平伟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2701311-401 断裂结构精细刻画与油气输导有效性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断裂结构精细刻画与油气输导有效性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临盘采油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石油、天然气勘探技术领域。我国剩余石油可采资源量超过300亿吨,但原油产量却已连续3年低于2亿吨保障线,形势十分严峻,寻找油气聚集区,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大需求!而从目前产能结构看,常规石油资源仍然是增储上产的主力。输导体系是明确油气运移方向,高效判定有利聚集区的关键。我国含油气盆地多为叠合断陷盆地,断裂是油气成藏的核心输导体系。勘探证实,油气田30%以上的钻探失利井是与断裂启闭性相关。传统把断裂作为“面”的认识未能揭示其内部结构,难以判断油气输导的有效性,不利于高效确定油气聚集区。开展断裂结构精细刻画及其有效性评价,能够显著提高勘探成功率。本项目在国家基金与重大专项、省基金、油田企业课题等持续支持下,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采用以创建结构模式为基础、以研发识别技术为关键、以评价输导有效性为核心、以高效确定油气聚集区为目标的研究思路,划分了断裂结构,创新了结构体识别方法,创建了输导有效性评价技术。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认识,解决了油气进入断裂后沿“哪里走”及“怎样走”的关键输导路径问题,经康玉柱院士等专家组鉴定,主要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创新点如下:1、创立了断裂“双通道”结构模式,丰富了石油地质理论:划分了断裂内幕结构,创立了两侧输导中间隔挡的“双通道”结构模式,并依据力学性质、变形特征差异建立了3类断裂结构体模型,实现了理论创新(发明专利6项,SCI、EI收录论文33篇,专著2部)。2、创建了断裂结构体识别技术,实现了输导体的准确预测:研发了露头-岩心-地震-测井“四位一体”断裂结构综合识别技术,创建了结构单元厚度定量评价模型,识别精度可达0.1m,实现了技术创新(发明专利6项,SCI、EI收录论文29篇,专著1部,软件著作权6项)。3、创新了断裂结构体输导有效性评价技术,完善了断裂启闭性评价方法:解析了断裂结构流体输导差异性,创新提出了断裂启闭性差异评价方法及特殊断裂封闭性评价技术,创建了断裂输导能力定量评价模型,显著提高了断裂输导有效性的评价精度,实现了方法创新(发明专利12项(其中2项美国专利),SCI、EI收录论文24篇,软件著作权4项)。4、研发了物理模拟系统,揭示了断裂结构体油气输导规律,成功指导了油气田勘探:自主研发了断裂结构及油气输导物理模拟系统,揭示了油气运移规律,成果在油田应用,探井成功率提高了30%,实现了勘探创新(发明专利6项,SCI、EI收录论文20篇,学术专著3部)。成果在准噶尔盆地、渤海湾盆地推广使用,取得了29.32亿元经济效益。同时,该成果在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松辽盆地等均具有良好推广前景。该项目申请发明专利30项(授权21项,其中2项美国专利),获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论文167篇,被SCI、EI收录106篇,其中SCI二区以上论文19篇,总被引频次1796次,出版专著6部。参加AAPG、GSA等国际会议50余人次;培养研究生96名,博士后6人;培养和培训专业人才200余名。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吴孔友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本人对创新点 1、2、3、4均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全面负责本项目的研究工作,精细刻画了断裂内部结构;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创建了结构单元识别技术;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创立了断裂启闭性差异评价方法,创新了有效性评价技术;对创新点4的贡献是研发了油气输导物理模拟系统。2、本人申请发明专利6项,其中3项授权,代表性专利见附件4、5;主编或参与主编学术专著4部,代表性专著见附件32;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余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4、26、28、29、31。3、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2查明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本人对创新点3、4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剖析了断裂结构体流体输导差异性;对创新点4的贡献是研发了断裂带结构物理模拟系统,揭示了断裂控油运聚规律。2、本人参与申请发明专利5项,其中授权3项,代表性专利见附件6、8;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8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30、31。3、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3刘寅讲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本人对创新点1、2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精细刻画了断裂内部结构,创建了“双通道”结构模式;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创建了断裂带结构体地球物理识别技术。2、本人申请发明专利2项,其中授权1项,代表性专利见附件5;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被SCI、EI收录6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4、29。3、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4裴仰文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本人对创新点1、2、3有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提出按尺度、分类型的断裂带结构模式;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参与识别了断裂带结构野外识别标志;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揭示了断裂带构造成岩作用的类型和主控因素。2、本人申请发明专利2项,其中授权1项,代表性专利见附件5;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6、28、29。3、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5唐勇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1、本人对创新点2、3、4有主要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参与建立了断裂带结构体野外识别标志;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揭示了断裂带结构体流体运移输导的差异性,完善了断裂输导有效性评价方法;对创新点4的贡献是创建了断裂结构体控制下的油气发育模式。2、本人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3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31。3、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6冯建伟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本人对创新点1、2有主要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精细刻画了断裂诱导裂缝带裂缝的发育特征及规律;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揭示了覆盖区断裂结构体发育特征。2、本人申请发明专利4项,其中授权3项,代表性专利见附件2、6;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EI收录3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5。3、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7高长海讲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本人对创新点3、4有主要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参与创建了断裂结构体输导有效性评价技术;对创新点4的贡献是研发了物理模拟系统。2、本人申请发明专利3项,授权1项,代表性专利见附件6;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被EI收录5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30。3、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5%。
8宋鹰讲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本人对创新点1、3有主要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研发矿物检测装置;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揭示了断裂成岩胶结矿物类型,明确了断裂成岩胶结期次。2、本人授权发明专利3项,其中1项美国专利,代表性专利见附件7;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被SCI、EI收录4篇。3、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5%。
9刘敬寿其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本人对创新点1、2有主要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参与了断裂带结构体“双通道”结构模式的建立;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利用构造应力场方法对诱导裂缝带裂缝发育情况进行了识别。2、本人申请发明专利9项,其中已授权5项,代表性专利见附件3;软件著作权10项,代表性软件著作权见附件11;发表论文17篇,其中被SCI、EI收录13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7。3、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40%。
10丁修建讲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本人对创新点4有主要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4的贡献是参与创建了断裂带结构体控制油气成藏模式,揭示了油气运移规律。2、本人发表论文9篇,其中被SCI、EI收录8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30。3、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40%。
11王玺讲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本人对创新点1、3有主要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负责断裂形成、演化的大地构造背景分析;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参与研究了断裂启闭性差异评价方法。2、本人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被SCI、EI收录5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4、29。3、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12何瑞武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临盘采油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临盘采油厂1、本人对创新点4有主要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4的贡献是参与解析了断裂结构体控制油气运聚机理,揭示了油气运移规律。2、本人发表学术论文2篇,其中被EI收录1篇,出版专著1部,代表性专著见附件34。3、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13焦红岩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1、本人对创新点4有主要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4的贡献是负责输导体系有效性评价及其应用,将输导体系有效性评价技术应用于东营凹陷南坡的油气勘探,探井成功率提高了30%。2、本人授权发明专利1项,见附件9。3、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14张越迁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1.本人对创新点4有主要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4的贡献是将断裂结构精细刻画技术在新疆油田的油气精细勘探中推广应用,并在油气生产过程中研发了专项技术。2.发表学术论文4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31。3.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5%。
15曲江秀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本人对创新点3、4有主要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参与断裂结构体输导有效性评价;对创新点4的贡献是参与断裂油气输导机理与规律研究,并进行物理模拟实验。2、本人授权发明专利1项,见附件8;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被EI收录2篇,代表性论文见附件30。3、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5%。
16赵海燕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1、本人对创新点4有主要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4的贡献是参与了物理模拟系统中断裂带结构体油气输导主控因素分析,揭示了断裂控油机理,将成果在胜利油田东营凹陷背带、南坡、青西等地区推广引用。2、本人发表学术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代表性专利见附件10。3、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5%。
17劳海港讲师华北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本人对创新点4有主要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4的贡献是参与参与研制了构造物理模拟系统,模拟了断裂带结构油气运聚规律。2、本人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被SCI、EI收录4篇,出版专著1部,代表性专著见附件33。3、投入该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断裂分形特征优化计算方法中国ZL201410724933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刘敬寿、戴俊生、张红玉、姜明玉、李照源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覆盖区压性断裂带厚度预测方法中国ZL201510105573.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吴孔友、郄润芝、洪梅、李思远、吴智平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压性断裂带结构测井识别方法中国ZL201610411508.X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吴孔友、刘寅、吴晓菲、刘波、裴仰文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火山岩区断层封闭性的综合评价方法中国ZL201510243500.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高长海、查明、冯建伟
5授权发明专利AUTOMATIC OBSERVATION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MINERAL SAMPLES美国US009506857B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宋鹰、杨勇强、邱隆伟、赵玉明、杨伟超、亓颖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尺度因素约束的离散裂缝建模方法中国ZL20151003657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冯建伟、高长海
7授权发明专利实时在线定量物理模拟油气运移路径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510183672.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陈中红、查明、曲江秀
8授权发明专利复杂断块油藏仿强边水驱技术适应性定量评价方法中国ZL201410571921.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焦红岩、张戈、刘中伟、刘洋、李秀华、刘文强、高海凤、田曙光
9授权发明专利利用地震波组厚度进行储层预测的方法中国ZL201210202931.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王新征;王建伟;赵海燕;赵明亮;彭先国;张平;刘志萍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断裂信息维优化评价软件中国2015SR14961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刘敬寿,戴俊生,杨海盟
进步奖吴孔友,查明,刘寅,裴仰文,唐勇,冯建伟,高长海,宋鹰,刘敬寿,丁修建,王玺,何瑞武,焦红岩,张越迁,曲江秀,赵海燕,劳海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临盘采油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711311-402 难开采稠油油藏注氮气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与工业化应用
项目名称难开采稠油油藏注氮气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与工业化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开发事业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胜利油田鲁胜石油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恒业石油新技术应用有限公司,山东科瑞油田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油气田开发与开采工程领域。我国稠油预测资源量约198亿吨,稠油年产量占国内原油产量15%,是增储上产的重要战场。与国外相比,我国稠油埋藏更深、地层更复杂。近十年来,稠油老区进入热采后期低效阶段,新区以超稠、超深油藏为主,具有以下突出开采难点:①中深层超稠油油藏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后期蒸汽腔扩展困难,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难度大;②边底水稠油油藏多轮次蒸汽吞吐后期水侵和汽窜等问题严重,油汽比低;③超深层稠油油藏热采无效,水驱采收率低。国内外均无成功开发经验可循,亟待技术进步和突破。氮气易获取、弹性能量大,氮气泡沫可有效控制流度、扩大波及体积,在难开采稠油油藏开发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该项目以国家科技计划为依托,经十余年攻关,在稠油油藏注氮气开发机理、关键技术和配套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工业应用。创新点包括:1、发明了氮气强化SAGD开发方法,解决了中深层超稠油SAGD开发后期蒸汽用量大、蒸汽腔扩展困难的难题。揭示氮气“抑制蒸汽冷凝、强化深部换热”机理,发明氮气强化SAGD蒸汽腔突破低物性储层方法,在辽河杜84超稠油油藏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氮气强化SAGD技术,节约蒸汽22万吨,增油4.4万吨。2、发明了高温氮气泡沫复合调堵技术体系,解决了边底水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水侵和汽窜的难题。发明耐温350℃蒸汽吞吐井高温强化泡沫体系和稠油变强度调堵方法,制定“蒸汽吞吐井氮气泡沫调剖技术方法”行业标准,在胜利油田等应用千余井次,调堵后单井周期平均增油340吨以上,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创建了“氮气泡沫驱+氮气吞吐”冷采开发方法,解决了超深层稠油热采无效、水驱采收率低的世界性难题。揭示粘弹性泡沫微观驱替稠油机理和泡沫油增能作用机制,发明氮气窜流判定方法,首创注入井泡沫驱扩大波及、生产井泡沫油封堵气窜通道开发技术,在鲁克沁超深层稠油油藏(2200-3100m,20000mPa.s)成功实施,近三年增油22.23万吨。4、发明了组合式高压氮气提纯方法,解决了稠油热采高压注氮管柱氧腐蚀难题。发明膜制氮串联PSA的高纯氮气制备方法,研制大排量高压高纯氮气设备,实现高压注氮纯度由95%提高到99.9%,管柱氧腐蚀速率降低83.1%,制定“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制氮注氮设备”行业标准,近三年注氮气6.3亿方,获第九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金奖。该项目制定行业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26项(美国专利2项),发表论文69篇(SCI/EI论文45篇),成果首次转化为“稠油开采理论与技术”和“泡沫理论与采油技术”本科课程,专著《气体辅助稠油高效开采理论与技术》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相关技术在国内辽河、吐哈、胜利等主要稠油油田,以及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进行了工业应用,氮气设备国内市场覆盖率达80%,并出口美国、俄罗斯等12 个国家,近三年新增利润4.39亿元,出口创汇3367万美元。该项目是“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成功典范,对推动同类难开采油藏注氮气开发具有引领作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兆敏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创新点1、2、3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确定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组织项目运行和具体实施;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发明了氮气强化SAGD蒸汽腔突破低物性储层方法,支撑材料为附件2;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发明了高温氮气泡沫复合调堵技术体系,制定《蒸汽吞吐井氮气泡沫调剖技术方法》行业标准,支撑材料为附件4~5、10;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揭示了粘弹性泡沫微观驱替稠油机理和泡沫油增能作用机制,发明了氮气窜流判定方法,支撑材料为附件7、8。
2鹿腾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创新点1、2、3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发明了氮气强化SAGD蒸汽腔突破低物性储层方法,支撑材料为附件2;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发明了高温氮气泡沫复合调堵技术体系,支撑材料为附件4;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揭示了粘弹性泡沫微观驱替稠油机理和泡沫油增能作用机制,发明了氮气窜流判定方法,支撑材料为附件7、8。
3李松岩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创新点2、3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发明了高温氮气泡沫复合调堵技术体系,制定《蒸汽吞吐井氮气泡沫调剖技术方法》行业标准,支撑材料为附件4~5、10;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揭示了粘弹性泡沫微观驱替稠油机理和泡沫油增能作用机制,发明了氮气窜流判定方法,支撑材料为附件7、8。
4李宾飞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创新点2、3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发明了高温氮气泡沫复合调堵技术体系,制定《蒸汽吞吐井氮气泡沫调剖技术方法》行业标准,支撑材料为附件4~5、10;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揭示了泡沫油增能作用机制,支撑材料为附件8。
5刘德基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对创新点3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组织并参加超深层稠油油藏泡沫驱室内实验、物理模拟、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研究,完成鲁克沁超深层稠油油藏泡沫驱先导试验方案设计,并跟踪、调整现场实施动态情况,保证了现场试验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支撑材料为附件34.
6郭二鹏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对创新点1 有突出贡献,具体为:参与发明了气体辅助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利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阐明了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了国家863课题,系统研究了气体辅助SAGD技术的作用机理,参与完成了世界首例氮气强化SAGD先导试验方案的编制,并在现场成功应用。支撑材料为附件3.
7杨建平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开发事业部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开发事业部对创新点1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完成了氮气辅助SAGD 开发油藏工程参数设计,编制了氮气辅助SAGD 开发先导试验方案,组织氮气辅助SAGD 开发现场实施及跟踪调整,完成了工业化推广应用。支撑材料为附件30。
8张丁涌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对创新点2 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发明了稠油水平井变强度堵水方法,编制了稠油油藏氮气泡沫复合调堵技术开发方案,组织开发现场实施及跟踪调整,完成了工业化推广应用,支撑材料为附件6。
9冀延民高级工程师胜利油田鲁胜石油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胜利油田鲁胜石油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对创新点2 有突出贡献,具体为:参与研发边底水稠油油藏强化泡沫复合调堵技术,明确该技术的油藏适用条件;编制了强化泡沫复合调堵技术的现场实施方案,跟踪调整现场实施方案,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对施工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支撑材料为附件31。
10陈超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对创新点3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参与超深层稠油油藏泡沫驱室内实验、物理模拟研究,参与鲁克沁超深层稠油油藏泡沫驱先导试验方案设计,并跟踪、调整现场实施动态,保证了现场试验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支撑材料为附件34.
11张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创新点2 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发明了稠油水平井变强度堵水方法,编制了稠油油藏氮气泡沫复合调堵技术开发方案,组织开发现场实施及跟踪调整,完成了工业化推广应用。支撑材料为附件6。
12王玉军高级工程师山东恒业石油新技术应用有限公司山东恒业石油新技术应用有限公司对创新点4有突出贡献,具体为:发明组合式高压氮气提纯设备,附件9,研制油田专用氮气及泡沫系列设备,并进行国内外油田推广应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制氮注氮设备”(附件11)。
13安同武高级工程师山东科瑞油田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科瑞油田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 有突出贡献,具体为:参与研发超稠油强化泡沫复合调堵技术,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对施工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支撑材料为附件32。
14张超讲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创新点2 有突出贡献,发明超稠油强化泡沫复合调堵技术,支撑材料为附件5。
15高永荣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对创新点1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发明了气体辅助SAGD技术,立项国家863计划,组织并参加气体辅助SAGD室内实验、物理模拟、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研究,完成氮气辅助SAGD先导试验方案设计,并跟踪、调整现场实施动态,保证了世界首个氮气辅助SAGD现场试验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支撑材料为附件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强化SAGD蒸汽腔突破低物性储层的超稠油开发方法中国ZL201810454246.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鹿腾;李兆敏;杨建平;王宏远;王诗中;魏耀;王壮壮;侯大炜;徐亚杰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气体辅助SAGD开采超稠油的方法中国ZL200810113261.9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刘尚奇;高永荣;郭二鹏
3授权发明专利Inorganic fine particle reinforced foam system for oil-gas field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美国US9777210B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李兆敏;吕其超;李宾飞;李秉霖;李松岩;鹿腾;孙乾;徐亚杰
4授权发明专利Device for evaluating foaming property of gas-soluble surfactant and application thereof美国US10006845B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李兆敏;张超;李宾飞;李松岩;刘己全;董全伟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稠油水平井变强度堵水方法中国ZL201510501778.5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张丁涌;全宏;万惠平;张江;张学军;毕志峰;许德广;刘凯;刘小亮;孙超;石明明;张红丽;殷寄萍;张涛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确定氮气泡沫驱油过程中气体窜流程度的方法中国ZL201510306070.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李兆敏;鹿腾;张习斌;李松岩;王弘宇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测量泡沫油流变性的装置与方法中国ZL201210397925.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李松岩;李兆敏;鹿腾;陈和平;刘尚奇;李星民;李宾飞
8授权发明专利组合式高压氮气提纯设备中国ZL201510898655.X山东恒业石油新技术应用有限公司王玉军;孟巧玲;孔令猛;王涛;吴洪波;董玉欣王如德;方绍杰;李建奎;郑富林
9其他蒸汽吞吐井氮气泡沫调剖技术方法中国SY/T6988-201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石油开发中心、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李兆敏;李松岩;李宾飞;张继国;孙乾;赵洪涛;左青山;李翔
10其他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制氮注氮设备中国SY/T 7425-2018 山东科瑞石油装备有限公司、山东恒业石油新技术应用有限公司等孟巧玲、刘化国、王玉军、秦建玲、高加索等
进步奖李兆敏,鹿腾,李松岩,李宾飞,刘德基,郭二鹏,杨建平,张丁涌,冀延民,陈超,张江,王玉军,安同武,张超,高永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开发事业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胜利油田鲁胜石油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恒业石油新技术应用有限公司,山东科瑞油田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721311-403 老油田高效水驱优化决策与调控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项目名称老油田高效水驱优化决策与调控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油气田井开发工程领域。我国陆相沉积老油田非均质严重,水驱采收率低,平均只有35%左右。究其原因在于长期水驱加剧了地下原油动用的不均衡性,导致注水利用率低、驱油效果差。理论证明:在驱油效率一定的情况下,高效水驱实现油藏最大化均衡驱替即可达到水驱采收率的最大化。因此,实现油藏最大化均衡驱替是改善老油田开发效果的根本途径,开展“高含水老油田高效水驱关键技术”研究迫在眉睫。2001年以来,在国家、中石化等各级项目支持下,历经十余年的攻关,建立了以油藏最大化均衡驱替为目标的高效水驱开发理论,针对油藏平面整体、纵向层间和井组局部三个方面的驱替不均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治理对策,研发了配套的优化方法与调控工艺技术,形成了高效水驱改善老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成套技术,取得了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并实现工业化应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石油企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创新点包括:1、建立了井网和注采参数矢量调整优化数学模型,创建了老油田井网加密、转注、抽稀、综合调整以及注采参数调整的优化方法,形成了井网与注采参数矢量调整优化技术。在胜利油田23个区块实现工业化应用,新增可采储量584万吨,平均提高采收率2.8%。2、提出了老油田层系细分四级优化方法,创建了以优化封隔器数目、下放位置及配水器参数为核心的分层注水工艺优化决策技术,研制了适应高温高压深井等特殊井况的分层注水系列配套工艺管柱,研发了注水井分层改造一体化优化决策与调控工艺技术,形成了老油田纵向高效水驱系列关键技术,在胜利油田52个区块实现工业化应用,水驱控制程度提高13.8%,平均提高采收率2.6%。3、建立了多层油藏井间连通性定量解释模型,发展了新一代优势通道综合识别与定量描述技术,研发了针对不同级别优势通道的堵调体系和调控工艺,创建了优势通道定量描述与分级调控技术,解决了老油田井组内局部驱替不均问题。累计应用1053井次,增油46.7万吨。围绕技术研发与应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5件,其中已获授权31件,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出版专著2部,引领了我国老油田高效水驱开发技术的发展,为老油田水驱开发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鉴定专家认为:成果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多项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已在胜利油田50余个主力区块实现工业化应用,近3年新增利润54.14亿元,取得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并已在大庆、华北和渤海等油田进行了推广应用,应用前景广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石油工程技术专家,其中全国首届“杰出工程师奖”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中国石化高级专家2人,胜利油田高级专家2人,全国首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培训企业技术骨干600余人。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冯其红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 本人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对创新点1、2、3均有突出贡献,其中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发展了基于储层最大化均衡驱替的高效水驱开发理论,创建了矢量化的井网重整及注采参数优化调控技术;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创建了分层注水工艺优化决策技术以及注水井分层改造一体化优化决策技术;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创新发展了新一代优势通道综合识别与定量描述技术。2. 本人是“水驱油藏井网优化设计方法”等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支撑材料见附件2、3、7;本人是“水驱油藏均衡驱替开发效果论证”等代表性论著的作者,见附件26~28、33、35。
2束青林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1.对创新点1、2、3均有贡献,其中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负责组织了技术的现场应用与推广工作;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参与创建了注水井分层改造一体化优化决策与调控技术,负责组织了技术的现场应用与推广工作;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参与研发了优势通道定量描述与分级调控技术,负责组织了技术的现场应用与推广工作。2.本人是“河流相储层油田开发工程灾害机理与防治”代表性论著的作者,见附件25。
3王增林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1.对创新点2有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①组织研发了分层注水系列配套工艺管柱以及注水井分层改造一体化调控工艺技术,发明了液控先导式水力自动调压注水泵;②负责组织了技术的现场应用与推广工作。2. 本人是“液控先导式水力自动调压注水泵”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支撑材料见附件9;本人是“Well control optimization considering formation damage caused by suspended particles in injected water”代表性论文的作者,见附件33。
4张先敏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 对创新点1、2均有突出贡献,其中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参与创建了矢量化的井网重整及注采参数优化调控技术,发明了水驱油藏井网优化设计方法;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参与创建了分层注水工艺优化决策方法,构建了注水井分层改造大系统优化数学模型,发明了分层注水层段配注量确定方法。2. 本人是“水驱油藏井网优化设计方法”等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支撑材料见附件2、3、7。
5王端平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1. 本人对创新点1、2、3均有重要贡献,其中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提出了矢量开发概念,组织研发了矢量化的井网重整及注采参数优化调控技术;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参与创建了特高含水期层系重组四级优化方法;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参与创新了优势通道定量识别与分级调控工艺技术。2. 本人是“高含水油藏微观水驱剩余油水动力学表征方法”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见附件4;本人是“水驱油藏均衡驱替开发效果论证”等代表性论文的作者,见附件27、28、30、31。
6杨勇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1. 本人对创新点2有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组织研发了分层注水工艺优化决策技术,发明了分层注采联动耦合工艺方法。2. 本人是“一种分段注水井中注水层段合理划分方法”等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见附件6、8;本人是“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分区井网调控技术”等代表性论文的作者,见附件29、31、32、34、35。
7邴绍献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1. 本人对创新点2、3有重要贡献,其中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组织研发了注水井分层改造一体化优化决策技术;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参与研发了优势通道综合识别与定量描述技术,发明了基于岩心尺度油藏中不同部位过水倍数计算方法。2. 本人是“基于岩心尺度油藏中不同部位过水倍数计算方法”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见附件10;本人是“Well control optimization considering formation damage caused by suspended particles in injected water”等代表性论文的作者,见附件33、35。
8张以根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1. 本人对创新点1、3有重要贡献,其中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参与研发了矢量化的井网重整及注采参数优化调控技术,负责组织了矿场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参与研发了优势通道综合识别与定量描述技术,发明了基于岩心尺度油藏中不同部位过水倍数计算方法。2. 本人是“基于岩心尺度油藏中不同部位过水倍数计算方法”等发明专利的发明人,见附件4、5、10。
9黄迎松研究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1. 本人对创新点1、2有重要贡献,其中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参与创建了矢量化的井网重整及注采参数优化调控技术,发明了高含水油藏微观水驱剩余油水动力学表征方法;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参与研发了特高含水期层系重组四级优化方法。 2. 本人是“高含水油藏微观水驱剩余油水动力学表征方法”等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见附件4、5;本人是“Layer regrouping for water-flooded commingled reservoirs at a high water-cut stage”等代表性论文的作者,见附件27、30、34。
10靳彦欣研究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1. 本人对创新点3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①参与研发了优势通道定量描述与分级调控关键技术;②负责组织优势通道定量描述与分级调控技术的矿场应用与推广实施工作。 2. 本人是“用于筛管完井水平井堵水的方法”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见附件11。
11崔玉海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1. 本人对创新点2有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①参与研发了分层注水系列配套工艺管柱;②参与了精细分层注水优化调控技术的现场应用与推广工作。2. 本人是“分层注采联动耦合工艺方法”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见附件8。
12崔传智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 本人对创新点2有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创建了特高含水期层系重组四级优化方法,发明了分段注水井中注水层段合理划分方法。2. 本人是“一种分段注水井中注水层段合理划分方法”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见附件6;本人是“Layer regrouping for water-flooded commingled reservoirs at a high water-cut stage”等代表性论文的作者,见附件29、30、32、34。
13谷建伟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 本人对创新点1、2有贡献,其中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参与创建了矢量化的井网重整及注采参数优化调控技术,发明了一种非均质油藏的不规则注采井网单元设计方法;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参与研发了新一代优势通道综合识别与定量描述技术。2. 本人是“一种非均质油藏的不规则注采井网单元设计方法”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见附件3。
14刘丽杰副研究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1. 本人对创新点1有贡献,具体表现在:参与创建了矢量化的井网重整及注采参数优化调控技术,发明了高含水油藏微观水驱剩余油水动力学表征方法。2. 本人是“高含水油藏微观水驱剩余油水动力学表征方法”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见附件4。
15魏明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1. 本人对创新点1有贡献,具体表现在:参与研发了矢量化的井网重整及注采参数优化调控技术,发明了特高含水期油藏周期轮注变流线驱替方法。2. 本人是“特高含水期油藏周期轮注变流线驱替方法”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见附件5。
16刘海成副研究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1. 本人对创新点1有贡献,具体表现在:参与研发了矢量化的井网重整及注采参数优化调控技术,发明了高含水油藏微观水驱剩余油水动力学表征方法。2. 本人是“高含水油藏微观水驱剩余油水动力学表征方法”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见附件4。
17赖书敏助理研究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1. 本人对创新点1有贡献,具体表现在:参与研发了矢量化的井网重整及注采参数优化调控技术,发明了特高含水期油藏周期轮注变流线驱替方法。2. 本人是“特高含水期油藏周期轮注变流线驱替方法”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见附件5。
18孙以德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本人对创新点1有贡献,具体表现在:参与矢量化井网重整及注采参数优化调控技术的矿场应用与推广方案编制,并负责现场施工监督,支撑材料见附件3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水驱油藏井网优化设计方法中国201511024688.8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冯其红、王相、张先敏、邢祥东、陈红伟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非均质油藏的不规则注采井网单元设计方法中国201810020647.9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冯其红、张先敏、胡鹏、陈红伟、吴浩宇、谷建伟、马志宇
3授权发明专利高含水油藏微观水驱剩余油水动力学表征方法中国201510071089.5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黄迎松、刘志宏、 刘海成、张以根、王端平、陈德坡、 陈燕虎、刘丽杰、 吕远、明玉坤
4授权发明专利特高含水期油藏周期轮注变流线驱替方法中国201410044940.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黄迎松、赖书敏、刘志宏、魏明、明玉坤、张以根、许强、崔文富、刘华夏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分段注水井中注水层段合理划分方法中国201610150503.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崔传智、杨勇、王建、刘维霞、张世明、王瑞、吴义志、盛倩、徐建鹏、刘力军
6授权发明专利分层注水层段配注量确定方法中国201610438774.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冯其红、王相、张先敏、陈红伟、邢祥东、胡鹏
7授权发明专利分层注采联动耦合工艺方法中国201210432495.6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崔玉海、古光明、 丁晓芳、孟永、杨勇、徐福海、马来增、刘晋伟、 李蓉、赵天浩
8授权发明专利液控先导式水力自动调压注水泵中国201510623394.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王增林、崔玉海、罗杨、马珍福、孙金峰、王磊、渠慧敏、咸国旗、谭云贤、戴群、韦良霞
9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岩心尺度油藏中不同部位过水倍数计算方法中国201410641714.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张以根、苏映宏、 张海燕、邴绍献、崔传智、徐永春、 孙成龙、梁保红、 李东玻、王华、颜子
10授权发明专利用于筛管完井水平井堵水的方法中国201510821809.5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靳彦欣、史树彬、王涛、徐鹏、陈伟、衣哲、韦雪、尹相文、刘军、刘丛玮、刘伟伟
进步奖冯其红,束青林,王增林,张先敏,王端平,杨勇,邴绍献,张以根,黄迎松,靳彦欣,崔玉海,崔传智,谷建伟,刘丽杰,魏明,刘海成,赖书敏,孙以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731311-404 烟气碳捕集、输送与封存利用全流程地面技术开发与应用
项目名称烟气碳捕集、输送与封存利用全流程地面技术开发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
项目简介 CO2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烟气中的低分压CO2是主要排放源,占全国排放量40%以上。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CO2捕集、输送与利用封存(CCUS)是我国碳减排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地面工程技术严重制约它的发展及应用。 CCUS地面工程面临CO2捕集成本高、CO2输送安全风险大、地面集输易腐蚀、缺乏全流程工程技术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本项目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石化科技等项目支持下,历经12年攻关,突破上述技术瓶颈,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形成了全流程烟气CO2捕集、输送与驱油封存地面工程技术体系。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 低成本CO2捕集技术。发明了低能耗、大吸收容量多氨基CO2吸收剂,开发了短流程、高效率“碱洗+微旋流”烟气预处理技术,创新了“吸收式+MVR”双热泵耦合高效捕集工艺,研制了高效CO2捕集反应器。CO2捕集率≥90%,吸收剂损耗≤0.8kg/tCO2,CO2再生能耗≤2.24GJ/tCO2,与国际同类项目相比吸收剂损耗下降约20%,再生能耗下降约17%。解决了烟气CO2捕集成本高的难题。2. 安全高效管输和注入技术。首次完成工业尺度泄露放空试验,研发了CO2管道泄漏沿线高后果区域识别技术;创建了CO2长输管道优化设计方法;开发了CO2规模化集中配注和单井模块化配注技术和装备。管道输送平准化成本相比国际同类方法降低0.1元/(tCO2·km)。解决了管道输送风险大、成本高的难题。3.采出液集输防腐与采出气循环回收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原油乳化抑制腐蚀控制方法,开发了复合缓蚀剂、双极性涂层、类金刚石镀膜等防腐技术;发明了多阶段采出气CO2回收技术。解决了集输腐蚀性强的难题,有效提高了CO2动态封存率。集输系统关键装备的平均腐蚀速率<0.076mm/a,采出气CO2回收率>90%,CO2动态封存率>86%。4. 提出了CCUS全流程优化方法,编制了全流程经济评价软件包,开发了CCUS全流程地面工程工艺包,形成了烟气碳捕集、输送与封存利用全流程地面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解决了CCUS工程应用的瓶颈问题。 本项目核心技术均取得知识产权。授权发明专利15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申请发明专利7件;发表论文84篇,其中SCI、EI收录25篇。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6名、硕士27名,培训技术人员300余人次。 项目成果近三年在胜利油田、国家能源集团、华电集团等10余家单位进行了应用,工业应用总产值达到2.46亿元,总利润8766.14万元以上。项目开展以来实现地下注入CO2近40万吨,有效实现了CO2减排,促进了国家绿色经济发展。 本项目成果引领了CCUS地面工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显著提升了我国CCUS工程技术核心竞争力。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创新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赵东亚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负责制定总体研发思路和具体技术方案,对创新点1、2、3、4作出重要贡献。其中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负责了捕集装置优化,参与了CO2捕集吸收剂、双热泵技术开发;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负责了管道输送设计优化研究;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参与了采出气CO2回收技术开发;对创新点4的贡献是:负责了CCUS全流程工程经济评价与优化。支撑材料为附件11、21、22、23、24、26、27、28、32、33。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2陆诗建高级工程师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对项目技术路线的制定、关键技术决策起重要作用,对创新点1、2、3、4作出重要贡献。其中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负责了CO2捕集吸收剂、双热泵技术开发;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负责了CO2配注技术和装置开发,参与管道泄放现场试验;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负责了采出气CO2回收技术开发;对创新点4的贡献是:负责了CCUS全流程工艺包开发。支撑材料为附件2、3、4、5、6、7、8、21、22、23、24、26、27、31、33。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3李清方教授级高工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对创新点1、2、3作出重要贡献。其中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联合开展了CO2吸收剂开发、CO2捕集双热泵技术开发;对创新点2的贡献是:联合开展了CO2管道输送泄漏和放空现场验证;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联合开发了多阶段采出气CO2回收技术。支撑材料为附件2、3、4、5、6、7、8、9、10、26、29、30、31。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4张新军高级工程师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要骨干,对创新点1、3、4作出重要贡献。其中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参与了CO2吸收剂开发、CO2捕集双热泵技术开发;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参与CO2捕集与采出气回收现场投运与试验;对创新点4的贡献是:参与CCUS全流程经济模型建立和CCUS工艺包编制。支撑材料为附件2、5、6、7、31。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5喻健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项目主要骨干,对创新点2作出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开展了高压CO2管道输运安全技术研究工作,进行了百万吨级管道输送泄漏和放空研究,建立了管道泄放扩散影响区域模拟计算模型。支撑材料为附件25、27。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6刘海丽高级工程师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要骨干,对创新点1、3作出重要贡献。其中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参与了CO2吸收剂开发,联合开展了CO2捕集预处理技术和双热泵技术开发;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参与了采出气CO2回收技术开发。支撑材料为附件2、3、4、5、6、7、8、26。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7韩霞教授级高工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要骨干,对创新点3作出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1.提出了原油乳化抑制腐蚀控制方法;2.开发了复合缓蚀剂、双极性涂层、类金刚石镀膜等防腐技术;3.负责开展防腐技术现场试验。支撑材料为附件8、10、29、30。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8张媛媛高级工程师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要骨干,对创新点1、3作出重要贡献。其中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参与了CO2吸收剂和CO2捕集预处理技术开发;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参与了采出气CO2回收技术开发。支撑材料为附件2、3、5、6。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9田群宏讲师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项目主要骨干,对创新点2作出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提出了管道鲁棒优化设计方法。支撑材料为附件28、32。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10陆胤君工程师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要骨干,对创新点1、3作出重要贡献。其中对创新点1的贡献是:参与了CO2吸收剂、CO2捕集双热泵技术开发;对创新点3的贡献是:参与了多阶段采出气CO2回收技术开发。支撑材料为附件2、3、5、6、8、22。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油田二氧化碳驱采出气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系统中国ZL201510226107.2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陆诗建;李清方;张建;刘海丽;张启阳;尚明华;张媛媛;陆胤君;张新军;韩霞;王田丽;王子明;孙广领;李毅
2申请发明专利回收废气中CO2的复合吸收剂中国CN201510687599.5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陆诗建;张建;李清方;刘海丽;张启阳;祝威;尚明华;张媛媛;陆胤君;文海力
3授权发明专利用于体式显微镜原位腐蚀分析的电解池中国ZL201210067093.0胜利油田胜利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韩霞;张建;王增林;王子明;李清方;王田丽;管善峰;孙广领
4授权发明专利油水交替润湿腐蚀模拟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510348572.3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张建;刘建武;李毅;王子明;韩霞;李清方;王田丽;徐辉;孙玉国;张启阳;陈伟;刘雨文;伦庆宇;刘静静
5授权发明专利二氧化碳捕集系统中国ZL201510529951.2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陆诗建;李清方;张建;张新军;陆胤君;尚明华;刘海丽;张媛媛;张启阳;庞成志;吴士雷;黄凤敏;陈慧;张俊杰;陈文
6授权发明专利烟气的预处理及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回收装置中国ZL201310599678.1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东赛瑞石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张建;李清方;陆诗建;刘海丽;尚明华;张媛媛;陆胤君;于惠娟
7授权发明专利降低烟气CO2捕集系统能耗提高CO2回收率的装置中国ZL201210304297.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胜利油田胜利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赛瑞石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孙焕泉;张煜;王增林;张建;李清方;纪国庆;孙广领;王翀;刘海丽;尚明华;庞会中;陆诗建
8授权发明专利油田伴生气脱碳净化系统中国ZL201510942681.8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陆诗建;李清方;张建;张新军;张启阳;刘海丽;黄少伟;尚明华;张媛媛;陆胤君;文海力;栗兆生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油田二氧化碳驱采出气回和脱出二氧化碳气体的脱碳溶液中国ZL201310070382.0胜利油田胜利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赛瑞石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李清方;张建;刘海丽;陆诗建;张新军;王增林;尚明华;庞会中;刘东杰;孙广领;黄少伟;朱红彬;张宁宁
10申请发明专利基于二氧化碳富集率的CCUS全流程协同优化方法中国CN201810128448.X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赵东亚;田群宏;李兆敏;王家凤
进步奖赵东亚,陆诗建,李清方,张新军,喻健良,刘海丽,韩霞,张媛媛,田群宏,陆胤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741311-405 深水钻井隔水管系统安全高效作业关键技术及其工业化应用
项目名称深水钻井隔水管系统安全高效作业关键技术及其工业化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海洋技术领域的钻井工程与安全工程学科。全球海上新发现的大储量油气田均来自深水(500m以上)和超深水(1500m以上)。作为连接浮式钻井平台和海底井口的唯一通道,隔水管被誉为深水钻井的“咽喉”。随着海洋钻井向超深水进军,隔水管的安全高效作业技术日益成为世界性难题。2010年,BP公司在墨西哥湾发生海洋钻井史上最为灾难性“深水地平线”事故,隔水管紧急作业失效也是该事故重要诱因之一;因隔水管引起的钻井停工频繁发生,特别是针对我国南海恶劣环境条件(超深水、台风、内波等)的隔水管安全高效作业关键技术亟待突破;此外,随着大量隔水管进入服役中后期,开发面向现场的高精度快速智能化隔水管缺陷无损检测装置迫在眉睫。该项目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历经15年攻关,突破了隔水管安全高效作业技术瓶颈,取得重大理论与技术创新:1) 首创深水浮式平台-隔水管-水下井口系统全耦合理论模型,解决了复杂环境下深水浮式平台-隔水管-水下井口系统的多尺度、全耦合和强非线性的求解难题;发明水池实验方法进行模型验证,计算精度较目前国际通用计算模型提高26%以上,形成隔水管系统优化设计方法。2) 基于隔水管全耦合分析模型和优化设计方法,创建各种作业模式下隔水管安全作业窗口确定与控制技术,为中海油自主完钻第一口深水井LW6-1-1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使得荔湾海域超深水(水深2619m)钻井作业窗口扩大1倍以上;发明平台悬挂隔水管避台撤离技术,成为中海油南海深水钻井避台的必备方案;研发隔水管实时监测和作业预警系统在981等平台应用。3) 创立隔水管完整性管控和损伤精细评估技术,辨识疲劳弱点和可能的裂纹位置;发明隔水管缺陷高精度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检测精度提高50%以上;研制全尺寸共振弯曲疲劳试验装置(加载次数达122万次)实现隔水管国产化和工程化应用。该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7件(美国发明专利1件),软件著作权8项,国家标准2项,发表论文111篇,SCI、EI检索66篇。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生10名,硕士生62名,得到隔水管技术领域国际著名公司2HOFFSHORE、全球最大钻井承包商之一TRANSOCEAN的高度认可,形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和显著特色的深水钻井隔水管技术创新团队。2013年至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持续签订“钻井隔水管与井口系统钻前设计与作业研究”年度合同,完全取代业界著名国际公司;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于2018年获得国内外隔水管产品订单,打破国外产品垄断;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3.86亿元,近三年8.67亿元,实现深水钻井隔水管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随着我国深海油气战略的实施,该项目成果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顾心怿院士、李根生院士、姜伟教授级高工等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研究成果属重要创新,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隔水管全耦合理论模型、安全作业窗口控制技术与缺陷高精度快速检测装置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国明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本人对创新点一、二、三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一的贡献是提出了深水钻井隔水管全耦合理论,负责深水钻井隔水管全耦合理论模型的水池实验验证;对创新点二的贡献是开发隔水管实时监测和作业预警系统;对创新点三的贡献是提出基于ACFM的钻井隔水管无损检测和隔水管完整性管控技术体系;2、本人代表性专利见附件4、6、7,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4-26、32、33、35、36,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2畅元江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本人对创新点一、二、三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一的贡献是提出了深水钻井隔水管系统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创新点二的贡献是提出隔水管安全作业窗口的组合限制准则和非线性搜索算法,负责荔湾海域超深水(水深2619m)钻井隔水管系统钻前设计与安全作业窗口技术方案;对创新点三的贡献是提隔水管疲劳损伤详细评估方法,构建深水钻井隔水管风险评估方法体系;2、本人代表性专利见附件4,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5-27、29、30、32、33、35、36,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3刘正礼高级工程师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1、本人对创新点二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二的贡献是提出超深水钻井隔水管各种模式安全作业技术,组织实施南海东部26口深水井的钻井隔水管系统设计方案与安全作业技术;2、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7,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4周建良教授级高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1、本人对创新点一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一的贡献是发明深水浮式平台-隔水管-水下井口耦合系统水池实验方法,并主导实施隔水管全耦合模型水池实验验证;2、本人代表性专利见附件3,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5、34,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5王定亚高级工程师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1、本人对创新点三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三的贡献是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全尺寸隔水管共振疲劳实验装置,负责钻井隔水管的产品设计、国产化研制和工业化推广应用;2、本人代表性专利见附件2,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9、31,国家标准见附件11,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6许亮斌高级工程师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1、本人对创新点一、二、三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一的贡献是参与深水钻井隔水管全耦合理论模型的水池实验;对创新点二的贡献是参与隔水管在线实时监测与决策预警系统在LW3-2-3深水井的海试应用,参与平台悬挂隔水管避台撤离技术在南海应用推广;对创新点三的贡献是构建深水钻井隔水管完整性管控系统的技术框架;2、本人代表性专利见附件3、5,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5、28、32-36,国家标准见附件10,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7李伟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本人对创新点三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三的贡献是发展隔水管电磁检测技术并研制基于交流电磁场(ACFM)的隔水管缺陷高精度智能化快速检测装置,检测精度提高50%;2、本人代表性专利见附件6、7,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4,代表性软件著作权见附件9,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8朱海峰工程师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1、本人对创新点二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二的贡献是负责中海石油国际能源服务(北京)有限公司海外22口深水井的隔水管设计与安全作业技术的具体实施;2、本人代表性成果见附件12,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9叶吉华高级工程师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1、本人对创新点二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二的贡献是系统归纳深水钻井隔水管各种模式安全作业限制因素,负责南海东部26口深水井的钻井隔水管系统设计方案与安全作业技术的具体实施;2、本人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5,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10盛磊祥高级工程师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1、本人对创新点一、二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一的贡献是负责深水钻井隔水管全耦合理论模型的水池实验;对创新点二的贡献是负责隔水管在线实时监测与决策预警系统在LW3-2-3深水井的海试应用,参与平台悬挂隔水管避台撤离技术在南海应用推广;2、本人代表性专利见附件3、5,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8、34,国家标准见附件10,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11刘秀全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本人对创新点一、三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一的贡献是负责深水钻井隔水管全耦合理论模型的建模和数值计算,参与全耦合理论模型的水池实验验证;对创新点三的贡献是负责深水钻井隔水管完整性管控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应用;2、本人代表性专利见附件4,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6,代表性软件著作权见附件8,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12张伟国高级工程师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1、本人对创新点二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二的贡献是负责深水完井作业中隔水管安全作业技术的现场实施;2、本人代表性论文见附件30,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
13杨虎高级工程师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1、本人对创新点三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三的贡献是具体负责钻井隔水管的产品图纸设计、制造工艺和产品试验等,以及废旧钻井隔水管的检测维修和升级;2、本人代表性论文见附件31,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
14张慎颜其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本人对创新点一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一的贡献是参与隔水管全耦合模型理论计算和全耦合理论模型的水池实验验证;2、本人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6,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15李朝玮工程师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1、本人对创新点一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对创新点一的贡献是参与深水浮式平台-隔水管-水下井口耦合系统的水池实验和全耦合模型的实验验证;2、本人代表性论文见附件28,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Rotary lock block type drilling riser connector美国US9222315B2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陈才虎;王定亚;任克忍;邓平;王进全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平台隔水管耦合水池模拟实验系统中国ZL201610104668.X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周建良;许亮斌;赵晶瑞;盛磊祥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避台风撤离隔水管悬挂单根中国ZL201510895662.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刘秀全;陈国明;姬景奇;畅元江;傅景杰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振动监测装置在圆柱状海洋工程结构物上的布置方法中国ZL201510333508.8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盛磊祥;许亮斌;蒋世全;殷志明;刘健;李迅科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实时高精度ACFM裂纹状态监测系统中国ZL201410227673.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李伟;陈国明;屈萌
6授权发明专利基于ACFM的外穿式管柱缺陷快速检测阵列探头中国ZL201410008005.9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李伟;袁新安;陈国明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深水钻井隔水管-张力器耦合动力学仿真系统中国2017SR404678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刘秀全等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交流电磁场裂纹智能识别与定量系统中国2016SR30695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李伟等
9其他石油天然气工业水下生产系统的设计与操作 第7部分:完井或修井隔水管系统中国国标GB/T 21412.7-2018中海油研究总院许亮斌、盛磊祥、王宇、王荣耀、蒋世全、郑利军
10其他石油天然气工业钻井和采油设备 第2部分:深水钻井隔水管的分析方法、操作和完整性中国国标GB/T 30217.2-2016国家油气钻井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王定亚、杨玉刚、王耀锋、孙娟、颜波、金国林、张洪波、刘洋、高杭
进步奖陈国明,畅元江,刘正礼,周建良,王定亚,许亮斌,李伟,朱海峰,叶吉华,盛磊祥,刘秀全,张伟国,杨虎,张慎颜,李朝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751311-406 边云协同的油气物联网智能决策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边云协同的油气物联网智能决策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庆大学,宇动源(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智汇大成科技有限公司,益和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油气领域高效、节能、绿色发展是实现国家油气领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管控与决策对完成上述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油气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项目从基础理论、决策关键技术、大规模示范应用三方面建立了完整的油气物联网智能决策体系,发展了智能决策关键技术:在数据层面上,实现了油气领域的数据处理、共享及有效利用;在业务层面上,实现了业务自动重构和业务流智能调控;在系统层面上,研制了边缘设备单元及嵌入式智能程序、云端一体化油气物联网智能决策平台。本项目取得了以下创新性研究成果:(1)创新性地提出了油气开采领域基于知识、数据与事件的混合驱动(KDEMD)模型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和基于对抗性分化嵌入向量的自动演化机制,解决了从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决策的自主迭代和演化问题,实现了对知识和数据的智能管理及一致性逻辑分析。(2)首次提出了油气开采领域边缘与云端协同的动静态融合智能决策模型,建立了边缘端实时数据与云端离线数据快慢相结合的大数据分析处理平台。解决了油气物联网海量数据存储、传输困难,以及不同时间尺度的数据融合与综合分析利用等突出问题,实现了边云协同的新型快速决策能力,提升了生产管控的时效性。(3)系统提出了油气物联网智能决策的DACVI(定义-分析-构建-验证-实施)实施方法论,创建了知识与数据双向驱动的油气开采“四环联动”优化模式。DACVI综合借鉴了DMAIC过程改进方法论、DFSS设计方法论和CRISP-DM数据挖掘方法论,形成了业务过程的自动优化过程和智能决策技术实现的适用方法,能够指导构建新的智能业务流程,以及智能生产运营体系的实现方法,实现系统的持续学习和持续优化创新。(4)研制了边缘设备单元及嵌入式智能程序、云端一体化油气物联网智能决策平台,实现了边缘与云端有机协同的智能闭环管控。实现了对行业海量数据的全面感知,油气物联网边缘与云端数据的深度集成与协同分析,形成了智能化管控、网络化运维、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的新型油气互联网智能决策生产模式,以及相关技术体系和建设方案。本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4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支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4项,授权16项;登记软著22项;发表学术论文105篇,其中SCI期刊论文63篇;培养博士8名、硕士40名,先后培训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次。项目成果的应用已取得超过24亿元的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宫法明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本课题负责人,负责项目的全面构建与组织实施,主导完成了边云协同的油气物联网智能决策关键技术及应用,参与了项目的推广应用。对创新点1和4有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1)创新性地提出了油气开采领域基于混合驱动模型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和基于对抗性分化嵌入向量的自动演化机制;(2)解决了从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决策的自主迭代和演化问题;(3)实现了对知识和数据的智能管理及一致性逻辑分析。 2、软件著作权2项,见附件6(1)、6(2);代表性论文3篇,见附件10、35。
2王淑栋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项目主要骨干,负责项目的算法设计及建模验证。对创新点1和3有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1)构建了石油本体数据,填补了石油领域本体的空白;(2)创建了知识与数据双向驱动的油气开采“四环联动”优化模式。 2、软件著作权1项,见附件6(2);代表性论文1篇,见附件31(2)。
3吴春雷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项目主要骨干,负责项目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对创新点3有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1)提出了油气物联网智能决策的实施方法论;(2)完成了智能决策模式设计、知识驱动的智能决策实现和可持续优化运营体系的研究。 2、软件著作权1项,见附件9;代表性论文3篇,见附件29、30、31(1)。
4庞善臣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项目主要骨干,负责项目软件理论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对创新点3和4有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1)基于企业实际需要,将项目研究成果、方法研究成果和单井智能生产应用成果,研究形成油气开采智能生产构建的实施方法论;(2)指导油气开采智能生产应用模式的推广。 2、软件著作权1项,见附件8;代表性论文1篇,见附件32(1)。
5夏云霓教授重庆大学重庆大学 1、项目主要骨干,负责项目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支持工作。对创新点2有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1)提出了一种云数据中心任务分配方法,提升了云端处理的速度;(2)具体参与了知识驱动的边云协同动静态融合决策机制理论基础研究。 2、授权发明专利3项,见附件3、4、5;代表性论文2篇,见附件32(1)、34。
6董玉坤讲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项目主要研究人员,负责项目的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对创新点2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参与了智能服务软件关键技术的理论基础研究,优化了油气开采的流程设计。 2、软件著作1项,见附件6(2)。
7周林蕻教授级高工宇动源(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宇动源(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在项目负责软件开发及推广应用。对创新点4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1)实现了BI企业平台构建;(2)智能服务软件的油气物联网智能决策平台应用与推广。 2、登记软件著作权 1 项,见附件 7。
8安丰永高级工程师北京智汇大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智汇大成科技有限公司 1、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在项目中负责油气开采领域知识图谱构建、软硬件开发,并对技术进行推广。对创新点 1和3 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1)建立油气开采领域的知识图谱;(2)实现了油气开采数据治理平台、数据挖掘与知识应用中间件、单井智能生产管理系统;(3)完成了油气开采企业的推广应用。 2、代表软件著作权 3项,见附件6(1)、8、9。
9孔祥冲高级工程师益和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益和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在项目中实现了装备管控、维护过程自动优化改进流程,并对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对创新点4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1)建立了精准的状态监测;(2)建立了故障诊断及预测、智能装备管控模式,实现了高效的人-机联动机制。 2、青岛市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报告一项,见附件11。
10王珣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项目主要研究人员,负责项目的智能决策算法设计。具体参与了边云动静态模型的理论基础研究,对于创新点2有重要贡献。 2、软件著作权1项,见附件9;代表性论文1篇,见附件31(2)。
11刘昕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项目主要研究人员,负责项目的智能决策算法设计。具体参与了边云协同云端协同算法的优化,对于创新点2的大数据数据处理方法与优化流程设计有重要贡献。 2、软件著作权1项,见附件8。
12王雷全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项目主要研究人员,负责项目的软件关键技术,具体参与了边缘设备单元及嵌入式智能程序的正确性的验证,对于创新点4的嵌入式设备的开发有重要贡献。 2、代表性论文2篇,见附件29、30。
13崔学荣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项目主要研究人员,负责项目的边云协同理论研究。对创新点2有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1)提出了一种固定周转时延的超宽段无限测距方法,提升了边云通信能力;(2)提供了实时与离线数据的共同支撑。 2、软件著作权1项,见附件6(1);代表性论文1篇,见附件32(2)。
14龚安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在项目中实现了智能电厂故障检测、装备检测智能优化算法,并对边云协同技术进行推广。对创新点2和 4 有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1)参与研究了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2)协助完成了边云协同的新型快速决策能力的建立。 2、授权发明专利1项,见附件2;软件著作权1项,见附件6(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电厂设备的状态监测方法中国ZL201410747579.8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龚安;高洪福;张建;高云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协同过滤推荐模型中调整学习速率的方法中国ZL201210168756.8重庆大学罗欣;陈鹏;夏云霓;吴磊;杨瑞龙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云数据中心任务分配方法、装置和系统中国ZL201510603222.7重庆大学;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孙晓宁;张荣庆;王元斗;夏云霓;吴全旺;朱庆生
4授权发明专利DAML-S组合服务可靠性分析方法中国ZL201110351649.4重庆大学;成都国科海博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夏云霓;陈鹏;杨瑞龙;朱庆生;吴磊;何振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智能生产运行调度系统V1.0中国2017SR564036北京智汇大成科技有限公司安丰永;宫法明;崔学荣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深度学习的多目标检测系统V1.0中国2018SR25369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宫法明;王淑栋;董玉坤;龚安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MatrixWeb Enterprise-宇加 BI 企业平台软件 V4.0 中国2011SR081116宇动源(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周林蕻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生产运行智能管理平台V1.0中国2017SR225513北京智汇大成科技有限公司安丰永;庞善臣;刘昕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油井生产智能预警系统V1.0中国2016SR152330北京智汇大成科技有限公司安丰永;吴春雷;王珣
10其他Neo4j graph database realizes rfficient storage performance of oilfield ontology中国宫法明宫法明
进步奖宫法明,王淑栋,吴春雷,庞善臣,夏云霓,董玉坤,周林蕻,安丰永,孔祥冲,王珣,刘昕,王雷全,崔学荣,龚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庆大学,宇动源(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智汇大成科技有限公司,益和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761311-407 农林废弃物热解气化耦合及多联产关键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
项目名称农林废弃物热解气化耦合及多联产关键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华东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山东创新腐植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澳佳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宝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危机使生物质能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在中国农林废弃物利用不仅是能源工程,更是环保工程、民生工程和“三农”工程。但由于组成复杂多变且为难以均一化的固体物料以及密度低、分散广、集输成本高的特性,致使其热转化基础研究深度不足,国内外生物质能利用基本照搬煤化工技术,效率和效益低且存在二次污染,甚至必须依靠政策补贴才能生存;同时大量秸秆废弃焚烧,污染环境。通过15年联合攻关,基于理论-工艺-设备一体化,本团队在农林废弃物规模化清洁高效高值化利用方面取得如下成果:①创建基于六组分化学族的生物质传递反应热转化理论。针对生物质特性和基于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三组分的热转化研究对不同类型生物质适应性差且未考虑固体颗粒反应热质传递特性的缺陷,创建了生物质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油酯和蛋白质等六组分化学族分离方法和体系,可满足各类生物质分子水平表征和研究需求;首次基于六组分化学族和热质传递特性有效解析生物质热转化历程和机理,构建热质传递和反应协同耦合的集总动力学,形成了生物质传递反应的热转化理论,为各类生物质热转化产物预测、新工艺与装备开发及优化操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②研发农林废弃物规模化分级热解气化工艺及系列成套装备技术。首次提出利用热载体高倍率循环将生物质高温临氢热解、气相焦油临氢催化裂解和半焦气化三个过程集成耦合、依次逐级进行的分级热解气化工艺;通过内循环阶梯湍流床和脉冲提升管循环流化床的结构耦合,发明复合循环流化床气化炉核心装备,形成以燃气为主的生物质规模化分级热解气化成套技术,无需外加氢源和催化剂,燃气不含焦油、热值提高≥15%,消除含酚废水污染;用于气化发电,较直燃发电效率提高≥100%,避免二噁英生成,有望打破依靠政策补贴才能生存的困局。③研发农林废弃物双管快速热解-气化耦合多联产工艺及成套装备技术。首次提出利用热载体分级循环将农林废弃物快速热解与脉冲提升气化再生二个过程集成耦合、分开进行的多联产工艺;通过下行热解反应管和脉冲提升气化再生管的结构耦合,发明双管下行超短接触循环流化床核心装备,形成以生物油和燃气为主的农林废弃物规模化热解-气化耦合多联产成套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同时解决油中带灰、油中高含水、油气结焦堵塞、半焦载体异重返料和钾导致床料结焦死床等十大工程化关键共性难题,油中含灰由≥10%降至<0.1%、含水由≥20%降至<1%;首次确定生物质快速热解液体为高活性高纯度优质腐植酸,并作为环境材料用于生态修复治理,实现农林废弃物热解产品规模化高值化利用。该成果授权发明18项,申请发明29项(其中美国专利7项);发表SCI论文47篇;培养博硕士58名,国家和省部级人才称号10人次;已建和在建装置51套,仅3家近三年新增销售额3.51亿元、利税5404万元、增收节支27.6亿元以上,为破解生物质规模化清洁高效利用和农村秸秆焚烧难题以及能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三农”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田原宇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技术创新点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创建了普适性的生物质六组分分离法和基于化学族的生物质分子水平传递反应理论;(2)基于理论-工艺-设备-催化剂一体化,研发了农林废弃物分级热解气化工艺及系列成套装备技术,并进行了工业示范和推广应用;(3)基于理论-工艺-设备一体化,研发了农林废弃物双管毫秒热解-气化耦合多联产工艺及成套装备技术以及液化产品系列高值化利用技术,并进行了工业示范和推广应用。旁证材料见附件2-10、12、13、31、32、34、36、38、39。
2吴幼青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对技术发明点1、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进行了生物质气化的应用基础研究;(2)研发了生物质分级热解气化发电以及生物质规模化分区式气化热电气联产技术及成套装备,并进行了工业示范和推广应用。旁证材料见附件11、14、33。
3乔英云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技术创新点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进行了农林废弃物族组成分离研究和基于化学族的生物质分子水平传递反应理论研究;(2)研发了农林废弃物分级热解气化工艺及系列成套装备技术,并进行了工业示范和推广应用;(3)研发了农林废弃物双管毫秒热解-气化耦合多联产工艺及成套装备技术以及液化产品系列高值化利用技术,并进行了工业示范和推广应用。旁证材料见附件2、3、7-10、12、13、31、32、34、38。
4杨朝合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技术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研发了生物质分级热解气化工艺及系列成套装备技术,并进行了工业示范和推广应用;(2)进行了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产品制取环境修复材料用于重金属污染治理和盐碱地改良的工业示范和推广应用。旁证材料见附件8、9。
5张华伟副教授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对技术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进行了农林废弃物分级热解气化工艺及系列成套装备技术研发、工业示范和推广应用;(3)进行了农林废弃物双管毫秒热解-气化耦合多联产技术研发、工业示范和推广应用。旁证材料见附件7、8、12、38。
6黄胜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对技术创新点1、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进行了生物质气化的应用基础研究;(2) 进行了生物质分级热解气化发电以及生物质规模化分区式气化热电气联产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工业示范和推广应用。旁证材料见附件14、33。
7盖希坤副教授浙江科技学院浙江科技学院对技术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 进行了生物质分级热解气化工艺及成套装备技术研发、中试和工业示范;(2) 进行了生物质双管毫秒热解-气化耦合多联产工艺及成套装备技术的研发、中试和工业示范。旁证材料见附件3、5、10、12。
8陈悦飞工程师广东宝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宝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1)进行了生物质分级热解气化热电气联产技术及成套装备的推广应用。旁证材料见附件37。
9周海峰讲师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对技术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进行了生物质双管毫秒热解-气化耦合多联产工艺及成套装备技术以及系列生物质液化产品高值化利用技术的实验室研究和中试实验。旁证材料见附件13、38。
10张金弘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技术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 进行了生物质分级热解气化工艺及成套装备技术研发和中试实验;(2) 进行了生物质双管毫秒热解-气化耦合多联产工艺及成套装备技术的研发和中试实验。旁证材料见附件13、31、34、38。
11李大伟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技术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 进行了生物质分级热解气化工艺及成套装备技术研发和中试实验;(2) 进行了生物质双管毫秒热解-气化耦合多联产工艺及成套装备技术的研发和中试实验。旁证材料见附件38。
12乔新健其他北京澳佳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澳佳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对技术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进行了农林废弃物热解液化产品生产腐植酸缓控掺混肥、腐植酸叶面肥等的生产和推广应用;(2)进行了生物腐植土壤改良剂治理盐碱地的应用示范和推广应用。旁证材料见附件38。
13孙明广高级工程师山东创新腐植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创新腐植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技术创新点1、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进行了农林废弃物热解液化产品生产高纯黄腐酸、腐植酸钾盐、腐植酸钠盐和生态修复治理高值化产品的生产和推广应用;(2)进行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腐植酸修复的示范和推广应用。旁证材料见附件4、13、38。
14李杰其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技术创新点1、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进行了生物质族组成分离研究和基于化学族的生物质分子水平传递反应理论研究;(2)进行了生物质分级热解气化的反应机理和调控机制研究;旁证材料见附件7、32。
15袁梦其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对技术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进行了生物质腐植酸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机理和修复工艺优化研究。旁证材料见附件38。
16车远军其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技术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1)进行了双管毫秒热解-气化耦合多联产的工艺条件优化和产物调控机制研究;(2)进行了生物质腐植酸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机理和修复工艺优化研究。旁证材料见附件38。
17张志美其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技术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进行了生物质腐植酸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机理研究、盐碱地改良的工艺优化研究。旁证材料见附件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生物质异形循环流化床气化炉中国ZL201210387712.4田原宇田原宇;乔英云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固体有机物自混合下行流化床快速热解工艺中国ZL200810000615.9山东科技大学田原宇;梁鹏;盖希坤;乔英云;纪蓓
3申请发明专利A METHOD OF BIOMASS GRADING PYROLYSIS GASIFICATION IN A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美国16293314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Yingyun Qiao,Yuanyu Tian,Youqing Wu,Huawei Zhang,Peijie Zong,Jie Li,Xue Ming,Yuan Jiang
4申请发明专利A POLYGENERATION METHOD OF BIOMASS DOWNFLOW CIRCULATION BED MILLISECOND PYROLYSIS LIQUEFACTION-GASIFICATION COUPLING美国16293222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Yuanyu Tian,Yingyun Qiao,Kechang Xie,Youqing Wu,Huawei Zhang, Zhaohe Yang,Peijie Zong, Fanfan Xu
5申请发明专利ENVIRONMENT-FRIENDLY AND IN SITU IMMOBILIZED METHOD OF RENOVATING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 WITH HUMIC ACID SUBSTANCE美国16293088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Yingyun Qiao, Yuanyu Tian, Kechang Xie, Zhaohe Yang, Xue Ming, Zhimei Zhang
6授权发明专利生物油超临界酯化改性工艺中国ZL200910009120.7山东科技大学田原宇;乔英云;盖希坤;梁鹏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抗高硬水改性黄腐酸钾粉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283394.1山东创新腐植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孙明广;田原宇;杜茂福;樊庆鲁;朱升美;甄卫军
8授权发明专利生物质/煤干馏气化生产高热值合成气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610139550.0浙江科技学院盖希坤;杨瑞芹;单胜道;程征宇;田原宇;乔英云;吕成学;椿范立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含腐植酸的双膜缓释肥及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073208.1北京澳佳肥业有限公司冯广祥;田原宇;乔生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木醋液在制备燃料油中中国ZL201010500523.4华东理工大学彭文才;吴幼青;吴诗勇;高晋生
进步奖田原宇,吴幼青,乔英云,杨朝合,张华伟,黄胜,盖希坤,陈悦飞,周海峰,张金弘,李大伟,乔新健,孙明广,李杰,袁梦,车远军,张志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华东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山东创新腐植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澳佳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宝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771311-601 微力无边——神奇的毛细和浸润现象
项目名称
(科普作品名称)
微力无边——神奇的毛细和浸润现象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出版发行单位清华大学出版社字数190,000版次2016年6月第1版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力学领域。自然界和工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很多奇妙的现象:一根密度大于水的钢针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盛水杯子的杯壁与水平面为什么不是直接垂直,而存在一个弧形的过渡弯液面?往盛满水的杯口继续加水而水为什么不是立即溢出来?下雨过后蜘蛛网上为什么会留下一串串晶莹的水珠?下雨时雨滴为什么容易粘在车窗上而不容易滚落下来?荷花和芋头的叶子为什么能够不沾水,并且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树林中的蝉为什么能够在下雨天自如地飞行而不怕淋湿翅膀?水黾和水蜘蛛等小动物为什么能够在水面上自由地行走、跑跳?蚊子为什么能够在水面上产卵而不被水粘住?洪水发生时,蚂蚁为什么会自行聚成一团从而安然地度过洪灾?这些现象归根结底都是典型的毛细和浸润现象,实际上它们都跟毛细力或者表面张力的作用息息相关。揭示这些现象内在的作用机制可以为新型结构和材料的仿生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实际上,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毛细和浸润现象启发了人类的灵感,使我们通过“向自然学习”,进而可以仿生、制造出很多新产品,从而产生了表面仿生学这一前沿交叉学科。通过研究毛细和浸润现象,我们可以恰当地配置农药和涂料、合理地进行矿物浮选、制备不沾水和不沾油的材料、研制微小的船舶、合理设计微机电系统的构件、通过表面活性剂进行化学驱油等。该项目出版的科普书以及发表的相关文章均为文字作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各种复杂的物理现象的内在机理进行阐述。为了增加可读性,文中采用了大量精美图片,能够让读者形象地了解各种浸润和毛细现象的过程。本书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摒弃了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方程描述,通篇只采用了几个必要的简单公式以辅助读者进行理解,其目的是为了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能够轻松快乐地享受阅读。因此,我们相信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均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本书。此外,本书也可作为有志于研究固体力学、物理学、仿生学、微纳米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人员的研究素材。本科普书的创作具有一定难度。到目前为止,已出版的关于毛细和浸润现象的书籍大都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专著。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理解这些高深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由于缺少专业知识的训练,往往会令他们望而却步。如何将这些深奥的知识阐述成通俗易懂的活生生的例子,力学工作者们责无旁贷。要撰写关于毛细和浸润现象的科普书,首先要阅读大量的专业文献,掌握和理解其中的方程和公式,然后结合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写作,这也是本书写作过程中的一个最大挑战。本图书编校质量良好,差错率为万分之零点四,符合《出版管理条例》规定。本书曾入选2016年9月“百道好书榜”,受到众多读者网友的好评。另外,本书写作过程中发表的部分论文、视频等作为支撑材料多次获得各种奖励,例如山东科普奖、山东省科普作家协会优秀作品金奖、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等。依托本项目,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4名,发表论文8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约有3000名学生选修相关课程而从本书受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1刘建林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人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的所有创新点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体现在:(1)对毛细和浸润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介绍了该领域的基本概念。(2)全面介绍了动植物神奇的浸润现象。(3)对毛细力诱发的弹性结构的变形,即细弹性耦合现象进行了系统介绍。(4)介绍了毛细力驱动的液滴和气泡运移现象。(5)介绍了液体弹珠的力学性质。(6)介绍了界面张力在三次采油过程中的作用。(7)加入了四篇力学发展史的科普论文作为附录。本人是科普图书《微力无边——神奇的毛细和浸润现象》的唯一作者,是该项目中2项国家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也是所有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见附件2,23-3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表面浸润得内在机制:最小作用量原理中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刘建林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螺线空间曲率驱动的油水分离方法及结构中国ZL201510902180.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刘建林,李善鹏,侯健
3其他神奇的表面张力中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刘建林,谷翰霖,苟飞林,兰迪
4其他谁能练成“凌波微步”中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刘建林
5其他Load-bearing ability of the mosquito tarsus on watersurfaces arising from its flexibility美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X. Q. Kong, J. L. Liu, W. J. Zhang, Y. D. Qu
6其他Meniscus-induced motion of oil droplets欧洲中国石油大学(华东)Shanpeng Li, Jianlin Liu, Jian Hou, Guangfu Zhang
7其他Curvature-driven bubbles or droplets on the spiral surface美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Shanpeng Li, Jianlin Liu, Jian Hou
8其他The load-bearing ability of a particle raft under the transverse compression of a slender rod欧洲中国石油大学(华东)Pingcheng Zuo, Jianlin Liu, Shanpeng Li
9其他细长杆弹性线模型的发展历史中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刘建林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驱油微流体器件装置及其应用中国ZL201510428038.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刘建林
进步奖-科普类刘建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781312-401 橡胶制品特种挤出成型关键技术装备及产业化应用
项目名称橡胶制品特种挤出成型关键技术装备及产业化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山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内蒙古富特橡塑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橡胶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撑产业,年产值过万亿元,其中轮胎的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40%,并且约40%出口海外市场。但巨型工程子午胎、超宽高性能钢丝绳芯输送带、高铁等轨道交通减震弹簧及高等级阻燃地板、军用及航天等高端橡胶制品的关键技术及生产装备被国外垄断,价格昂贵。为此,该技术成果以挤出机头压力控制方法为核心,发明了橡胶制品特种挤出成型关键技术,突破了短纤维定向取向和传统橡胶压延工艺在厚度、宽度、能耗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实现了橡胶复合材料短纤维定向取向和宽幅胶片挤出成型及混炼挤出一体化,推动了橡胶制品特种挤出成型工艺及装备的技术革命,提升了我国橡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具有重要意义。其创新点如下:1)短纤维定向取向胶片挤出成型关键技术:发明了橡胶与短纤维复合材料“混炼-分散度评价-挤出成型”系统的定向取向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建立了机头流道结构参数与短纤维定向取向内在关系的数学模型,攻克了橡胶复合材料挤出成型中控制短纤维定向取向的技术难题,特别是短纤维径向取向技术,使短纤维取向率达75%以上,取向度达85°左右,从而提高橡胶制品耐磨性15%以上、抗撕裂性12%以上。2)高精度宽幅胶片挤出成型关键技术:发明了高精度超宽超薄/超厚胶片挤出成型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提出了挤出机头流道等压力控制模型及方法,基于橡胶宽幅胶片挤出机头,构建了压力辅助精密成型技术体系,突破了传统压延工艺在厚度、宽度等方面受到制约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宽度1500-3500mm、厚度0.2-10mm、精度±0.04mm的高精度超宽超薄/超厚胶片的生产;与传统压延技术相比,节省投资成本60%-80%,降低能耗50%以上。3)橡塑及其复合材料胶片混炼挤出一体化关键技术:发明了橡塑及其复合材料混炼挤出一体化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建立了混炼-挤出成型一体化的数学模型,攻克了混炼室端面排胶及其动态密封、橡塑共混均一性等技术难题,突破了传统橡塑制品混炼工艺和挤出工艺相互脱节、能耗高、效率低的技术瓶颈;与传统生产工艺相比,能耗降低15%-25%,生产效率提高25%-35%。该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短纤维径向取向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件,实用新型专利17件,软件著作权1件,处于实审阶段发明专利35件,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已发表论文62篇,会议邀请报告22次,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7人。该技术成果在内蒙古富特橡塑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威普斯橡胶股份有限公司等30多家单位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及产业化应用,据部分统计,近三年完成销售收入20.5余亿元,利润4.75余亿元,新增税收3.45余亿元,创收外汇1035余万美元。已广泛应用于上述轮胎、输送带、轨道交通、军工及航天等高端橡胶制品行业,市场占有率超过50%。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创造产值近80亿元,节能降耗5100余万元,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汪传生教授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1)作为本项目的第一位完成人,负责整套技术研究方案的制定、设备设计、现场安装调试等工作。(2)本人对第1、2、3项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发明了短纤维混炼专用的密炼机转子,短纤维径向取向挤出成型装置,高聚物共混物混炼成型装备等,提出了高精度宽幅胶片挤出成型方法。见附件2-附件6,附件8-附件24。
2刘虹讲师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1)负责关键部件的设计,进行相关试验。(2)本人对第2、3项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提出了高精度宽幅胶片挤出成型方法,发明了高聚物共混物混炼成型装备。见附件11、附件13。
3张德伟讲师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1)负责橡胶短纤维径向取向的理论、设备研发、实验研究等工作。(2)本人对第1、3项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发明了短纤维混炼专用的密炼机转子,高弹减震、耐磨防滑鞋底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等。见附件4、附件5、附件12-附件16、附件18、附件22、附件24。
4韩宇工程师内蒙古富特橡塑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富特橡塑机械有限责任公司(1)负责技术推广及应用;(2)本人对第2项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提出了高精度宽幅胶片挤出成型方法。见附件23。
5李绍明工程师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1)负责关键部件的设计,进行相关试验。(2)本人对第1、3项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发明了短纤维混炼专用的密炼机转子,高弹减震、耐磨防滑鞋底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等。见附件5、附件6、附件12-附件15、附件20。
6李利教授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1)负责短纤维径向取向、混炼挤出一体机的研制等工作。(2)本人对第1、3项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短纤维混炼专用的密炼机转子,短纤维径向取向挤出成型装置,高聚物共混物混炼成型装备等。见附件2、附件4-附件6、附件8、附件9、附件11、附件13-附件16、附件18、附件21、附件24。
7沈波工程师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1)负责关键部件的设计,进行相关试验。(2)本人对第1、3项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发明了短纤维混炼专用的密炼机转子,高弹减震、耐磨防滑鞋底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等。见附件4-附件6、附件9、附件13-附件17、附件20。
8田晓龙其他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1)负责设备试制、实验研究等工作。(2)本人对第1项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发明了短纤维径向取向挤出成型装置等。见附件12-附件15、附件20。
9潘弋人其他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1)负责设备试制、实验研究等工作。(2)本人对第1项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发明了混炼一体化装置等。见附件8。
10朱琳其他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1)负责设备试制、实验研究等工作。(2)本人对第1项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发明了混炼一体化装置等。见附件8、附件12、附件20。
11韩富城高级工程师内蒙古富特橡塑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富特橡塑机械有限责任公司(1)负责技术推广及应用;(2)本人对第2项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提出了高精度宽幅胶片挤出成型方法。见附件7、附件2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短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径向取向挤出成型装置中国ZL200810140161.5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刘彩军,吴明生,李利,边慧光
2授权发明专利橡胶短纤维层叠取向挤出方法及其挤出装置中国ZL201210395179.6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张萌,边慧光,李月春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混炼的密炼机转子中国ZL201310492148.7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张德伟,边慧光,沈波,曾宪奎,李利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橡胶混炼过程评价方法中国ZL201210251810.5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王晓波,边慧光,沈波,李利,李绍明,曾宪奎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短纤维径向取向胎面胶磨耗连续式测试方法中国ZL201510190711.4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于本会,边慧光,沈波,李利,郭磊,付平,李绍明,张德伟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弹减震、耐磨防滑鞋底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493634.0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张德伟,曾宪奎,边慧光,沈波,李利,付平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短纤维径向取向胎面胶磨耗连续式测试设备中国ZL201510190704.4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于本会,王蒙,程耀华,边慧光,李绍明,刘虹,付平,李利,沈波,张德伟,吴浩
8授权发明专利纤维径向取向增强再制造轮胎胎面挤出成型装置中国ZL201610172696.5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田晓龙,边慧光,杨洪于,朱琳,张德伟,李绍明
9授权发明专利短纤维增强再制造轮胎胎面挤出成型装置中国ZL201610172702.7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田晓龙,边慧光,刘营,胡纪全,于本会,张德伟,李绍明
10授权发明专利橡胶连续混炼双转子结构及采用该结构的混炼设备中国ZL201110026202.X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付平,李利,曾宪奎,沈波,边慧光,林广义,陈春平,张德伟
进步奖汪传生,刘虹,张德伟,韩宇,李绍明,李利,沈波,田晓龙,潘弋人,朱琳,韩富城青岛科技大学,内蒙古富特橡塑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教育厅
2791314-401 地铁施工引起地表沉降机理与建(构)筑物损害预警理论及控制技术
项目名称地铁施工引起地表沉降机理与建(构)筑物损害预警理论及控制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山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青岛理工大学,海南大学,青岛静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农业大学,新疆大学,重庆睿安特盾构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的重要支撑。由于地铁隧道施工环境复杂、工程区域地层性质多变、地面建(构)筑物繁多,使得地铁隧道施工引发隧道坍塌、地表塌陷、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重大工程事故。因此,研究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机理与建(构)筑物损害预警理论及控制技术,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工程意义和理论价值。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机理及建(构)筑物损害预警及控制技术,是地铁隧道穿越城区风险控制技术核心之一,该成果针对困扰国内外隧道施工“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岩土参数复杂随机”、“地质灾害复杂突变”、“周围环境损害难预测”等技术难题,利用十年的时间对地铁隧道穿越城区安全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1)揭示复杂地质条件下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机理,创新地表沉降预测方法;(2)推进地质灾害复杂多变情况下的地铁隧道施工对建(构)筑物损害预警理论,研发建筑物损伤检测及抗变形新技术;(3)攻克不同地质条件下地铁隧道施工损害精准控制技术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以及现场课题等近20项课题资助下,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系统开展了不同地层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围岩变形和地表沉降的相似材料试验,创新了岩层层面变形信息精准获取方法,揭示了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机理,创新了地表沉降动态预测方法,研制了地表及周围环境变形信息识别设备、自动化监测系统及变形信息平台。(2)创新了地铁隧道施工对建(构)筑物损害预测识别判据,有效解决了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灾害突变对建筑物损伤检测及预警技术难题;研发了地上、下结构相互影响测定及开挖工法,发明了抗变形建筑物设计和既有建筑物调平新技术,显著提升了建筑物抗变形性能。(3)建立了隧道围岩水-热-力耦合数值模型,揭示了隧道围岩冻土帷幕的温度场及冻胀融沉演化规律,研制了大型多功能冻土-结构接触面循环直剪设备,提出了富水地层中的管幕冻结新技术、支护新结构、加固新措施,攻克了不同地质条件下地铁隧道施工对周围环境损害精准控制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了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控制水平,使围岩变形、地表沉降、建筑物损害程度均下降30%。本项目形成知识产权45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19项,软件著作权5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发表SCI文章20余篇,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与建(构)筑物损伤预警及控制理论、工艺、设备、技术、信息平台。其中部分成果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和环境损害评价的标志性成果,通过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以蔡美峰院士为主任专家委员会鉴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成功应用于青岛、乌鲁木齐、绍兴、南京、徐州、重庆等地的地铁工程中,近3年新增经济效益8.5亿元人民币,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推广应用前景。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于广明教授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主要对项目创新性成果一、二、三均有突出贡献。(1)负责总体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的制定,组织项目的运行及工程实施;(2)揭示了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机理,创新了岩层变形及地表沉降动态预测方法,提出了建筑物损害预测识别判据,研发了地上、下结构相互影响测定方法,发明了既有建筑物调平新技术;(3)授权发明专利5项(附件1.1,1.2,1.3,1.9,1.10),受理发明专利1项(附件1.4),发表文章6篇(附件5.1,5.2,5.3,5.4,5.5,5.9)。
2袁长丰副教授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主要对项目创新性成果一、二、三均有突出贡献。(1)协助项目负责人开展课题的全面研究工作,并参与项目的工程实施;(2)提出了隧道开挖上部节理岩体沉降预计方法,研制了地铁隧道变形传感器及设备,研发了地上建筑物与地下隧道相互影响开挖工法,提出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相似材料表层变形点云方法及隧道地质条件“协同”预测方法。(3)授权发明专利4项(附件1.1,1.2,1.3,1.10),受理发明专利1项(附件1.4),发表文章3篇(5.3,5.4,5.5)。
3胡俊副教授海南大学海南大学主要对创新新成果二、三开展研究工作。(1)研发了建筑物变形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和建筑物调平安全监测系统,建立了隧道围岩水-热-力耦合数值模型,揭示了隧道围岩冻土帷幕温度场发展规律以及冻胀融沉规律,研制了大型多功能冻土-结构接触面循环直剪设备,提出了富水地层中的管幕冻结新技术、建筑物加固新措施,并参与项目的工程实施;(2)授权发明专利2项(附件1.5,1.6),受理发明专利1项(附件1.4),出版专著1部(附件5.7),发表文章1篇(5.10)。
4欧阳甘霖研究员青岛静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静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主要针对创新新成果二开展研究工作。(1)研发了能够大幅提高承载力的内拱形托换梁装置,在保证地层承载力和防水性能的基础上,降低了水泥的使用量、人工和材料的成本,并把成果在青岛进行工程实施和大力推广应用;(2)授权发明专利1项(附件1.7),发表文章1篇(附件5.1)。
5孟丹副教授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主要对创新新成果一、二开展研究工。(1)研究了我国部分城市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移动预测参数及基于种群层次的地下施工动态过程对地面建筑结构影响自适应遗传算法,对地面建筑结构损伤定量预测,参与项目工程实施;(2)授权发明专利1项(附件1.8),发表文章3篇(附件5.1,5.4,5.6)。
6高丽燕讲师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主要对创新新成果二开展研究工作。(1)研发了建筑物调平安全监测系统,基于Ottosen和过-王2种混凝土破坏准则,建立了适用于混凝土材料的屈服接近度模型,参与了项目的工程实施;(2)授权发明专利3项(附件1.1,1.2,1.9)。
7王国艳副教授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主要对创新新成果一、二开展研究工作。(1)研究了裂隙岩体受扰动后的演化过程和破坏模式,分析了扰动岩体裂隙分形维数随工作面宽度、初始损伤量演化特征,建立了适用于混凝土材料的屈服接近度模型,参与了项目的工程实施;(2)授权发明专利1项(附件1.9),发表文章1篇(附件5.2)。
8秦拥军教授新疆大学新疆大学主要对创新新成果一开展研究工作。(1)研究了扰动岩层变形动态发展及地表沉降动态过程的预测方法,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数据的快速处理系统,参与了项目的工程实施;(2)授权发明专利1项(附件1.3),发表文章1篇(附件5.9)。
9王彬高级工程师重庆睿安特盾构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睿安特盾构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对创新新成果二开展研究工作。(1)研发了地上建筑物与地下隧道相互影响测定方法,并把成果在重庆等地进行工程实施和推广应用;(2)授权发明专利1项(附件1.10)。
10赵建锋副教授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主要对创新新成果三开展研究工作。(1)研究了爆破振速对建筑结构损伤的量化评估与控制以及隧道地质条件“协同”预测方法,并把成果在青岛等地进行工程实施和推广应用;(2)申请受理发明专利1项(附件1.4)。
11路世豹讲师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主要对创新新成果二开展研究工作。(1)研发了能够大幅提高承载力的内拱形托换梁装置,并在青岛进行工程实施和推广应用;(2)授权发明专利1项(附件1.7),发表文章(附件5.1,5.2)。
12李冉工程师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主要针对创新新成果二开展研究工作。(1)研发了混凝土材料的屈服接近度模型,并在青岛、重庆等地工程中开展工程实施和推广应用;(2)授权发明专利1项(附件1.9)。
13李亮副教授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主要针对创新新成果三开展研究工作,(1)深入研究了隧道地质条件“协同”预测方法,并把成果在青岛等地进行工程实施和推广应用。(2)申请受理发明专利1项(附件5.6)。
14潘永战讲师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主要针对创新新成果一、二开展工作。(1)研究了地铁隧道施工线监测系统和混凝土材料损伤预测方法,并把成果在青岛等地进行工程实施;(2)授权发明专利2项(附件1.1,1.9)。
15李刚讲师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主要对创新新成果二开展工作。(1)研究了混凝土材料损伤预测方法,并把成果在青岛等地进行工程实施;(2)授权发明专利1项(附件1.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地铁隧道变形在线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中国ZL201610330366.4青岛理工大学于广明,李冰冰,袁长丰,潘永战,高丽燕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建筑物调平安全监测系统中国ZL201510354950.9青岛理工大学于广明,袁长丰,高丽燕,李冰冰,袁子晋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地下施工对地面建筑结构影响的检测方法中国ZL201510437993.3青岛理工大学孟丹
4授权发明专利基于过-王破坏准则的混凝土材料损伤预测方法中国ZL201510515336.6青岛理工大学高丽燕,于广明,万小梅,王国艳,李冉,李刚,潘永战
5授权发明专利基于覆岩离层动态发展的地表沉陷动态过程的展现方法中国ZL201710208457.5青岛理工大学于广明,袁长丰,王大宁,周福强,米文瑞,秦拥军
6申请发明专利一种隧道地质条件协同预测方法中国201910415240.0青岛理工大学,海南大学袁长丰,陈秋汝,李亮,于广明,胡俊,赵建锋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岩石地层中盾构隧道端头止水加固的施工方法中国ZL201410620623.9海南大学胡俊,佳琳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抑制杯型水平冻结冻胀融沉的施工方法中国ZL201410549588.6海南大学胡俊,李艳荣,肖天崟、胡伟,杜娟,佳琳
9授权发明专利挤入式地下连续墙终点封闭成墙装置和使用方法中国ZL201510437993.3青岛静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欧阳甘霖欧阳甘霖,路世豹,欧阳牧虎,冯晶,赵婉宇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地面建筑与地下结构作用关系测定方法中国ZL201210540514.7青岛理工大学,重庆睿安特盾构技术有限公司于广明,袁长丰,王静,王彬,王伟
进步奖于广明,袁长丰,胡俊,欧阳甘霖,孟丹,高丽燕,王国艳,秦拥军,王彬,赵建锋,路世豹,李冉,李亮,潘永战,李刚青岛理工大学,海南大学,青岛静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农业大学,新疆大学,重庆睿安特盾构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教育厅
2801315-401 深井软岩巷道钢管混凝土组合拱架支护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深井软岩巷道钢管混凝土组合拱架支护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山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山东科技大学,山东英才学院,山西大同大学,山东济矿鲁能煤电股份有限公司阳城煤矿,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丰煤矿,山东深博巷道支护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矿山压力与支护工程技术领域。随着浅部煤炭资源枯竭,深部开采是必然趋势,受深部围岩易扰动和支护结构承载力不足影响,深部巷道支护普遍存在大变形和频繁返修问题,已严重影响矿井安全生产并导致开采成本大幅上涨。本项目在大量试验研究、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基础上,揭示了深井围岩流变扰动破坏机理,提出了承压环支护设计方法,研发了系列钢管混凝土组合拱架和配套设备,建立了钢管混凝土组合拱架支护关键技术,实现了深井软岩巷道支护长期稳定。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基于深部围岩流变扰动破坏机理的承压环支护设计方法采用自研的岩石流变扰动试验仪,开展了深部岩石单轴和三轴流变扰动效应实验,建立了扰动本构方程。通过深部采掘扰动模型实验,揭示了钢管混凝土拱架复合支护破坏规律和卸压支护机理。开展了钢管混凝土系统试验研究,揭示了壁厚效应和中性层偏移规律,提出了钢管混凝土拱架设计计算理论。提出了深部承压环支护力学模型,建立了支护稳定判据,将深部软岩分为中硬围岩、软岩和极软岩三类,分别提出基于钢管混凝土组合拱架的支护设计方案,辅以合理卸压技术,建立了深井软岩巷道承压环支护设计方法。2、研发了系列钢管混凝土组合拱架,解决了深井软岩单巷、双巷及多巷交岔点支护难题研发了适用于深井软岩巷道支护的钢管混凝土拱架,解决了拱架快速连接、灌注孔强化与核心混凝土灌注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研发了深部交岔口用钢管混凝土组合拱架和深部泵房吸水井等硐室群用集约化装配式支护系统,前者由1-2架支撑架和多架搭接架装配而成,后者由3种断面以上的若干钢管混凝土拱架经标准装配而成,解决了两巷或多巷交岔口断面大和围岩应力复杂导致的支护难题。针对采区沿空留(掘)巷,提出了可缩式钢管混凝土墩柱和胀锁式注浆锚索,提高了巷旁支护稳定性。3、提出了破壁卸压新技术,研发了自移式支架安装机,形成了成熟的深井软岩支护施工工艺为解决钢管混凝土拱架扰动破坏问题,提出了精确破壁卸压支护技术,分为超前应力影响卸压和支护反力超限卸压,以破壁小修代替以往的频繁大修,使内承压环免遭扰动破坏,极大降低了支护成本并延长了巷道服务年限。针对钢管拱架搬运不方便和人工安装速度慢等问题,研发了自移式支架安装机,安装机利用已成型拱架吊运空钢管拱架,利用自移式液压吊梁、四边形抬升机构和伸缩式机械臂完成空钢管抓取及装配工作,形成了成熟的深井软岩巷道支护施工工艺。本项目技术成功解决了山东能源集团、冀中能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及金川集团等企业权属的30座矿山76条巷道的支护难题,顺利通过常规技术难以成巷的地段,提高了深部矿井安全,延长了巷道服务年限,为企业节支创收数亿元。本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8项,发表论文70余篇,SCI /EI收录22篇,SCI高被引1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在山东、河北、宁夏等省份建立了多个工程示范基地,有力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军副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对创新点1、2、3具有贡献,主要贡献包括:主持研发了钢管混凝土组合支架、多巷交叉装配式支护系统、钢管混凝土墩柱及支架安装机等产品;提出了混凝土灌注工艺并改进了混凝土搅拌与泵送系统;系统分析了钢管混凝土短柱壁厚效应、直梁中性层偏移规律、圆弧拱压弯破坏机理和支架整体承载性能,提出了深井软岩巷道承压环强化支护理论和支护设计方法,设计了基于钢管混凝土支架的三类承压环强化支护技术;指导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及装备在30个矿井中76条巷道中的推广应用,对本项目具有突出贡献。旁证材料:(1)专利10项:附件2-11(ZL201710035533.7、ZL201610684087.8、ZL201710100400.3等);(2)论文11篇:附件23-28;(3)专著2部:附件29、30。
2王波教授华北科技学院华北科技学院对创新点1、2有贡献,主要贡献包括:设计并组织了钢管混凝土支架首次整体承载性能试验,优化完善钢管混凝土支架支护现场施工工艺设计,推动钢管混凝土支架的研发制造和第一次工程实践,指导钢管混凝土支架龙口北皂矿极软岩巷道中的推广应用。研发了三轴流变扰动试验仪,深入研究了深部巷道围岩流变扰动效应,建立了三轴流变扰动本构模型。积极推进深部采区胀锁式锚索巷旁预留煤柱加固技术,优化施工工艺技术等。旁证材料:(1)专著2部:附件29、30;(2)论文5篇:附件23-28;(3)企业标准1份:附件38;(4)施工工法1份:附件39;(5)结题证书1份:附件17。
3刘德军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对创新点1有贡献,主要贡献包括:深入研究巷道采动破坏机理,发现了松动圈中的围岩应力梯度效应,进一步发展了承压环强化支护理论与应力梯度场理论;提出了钢管混凝土支架与全空间锚索协同复合支护技术,并在应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积极推进基于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复合支护技术在深井软岩巷道支护中的推广应用,并对支护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改进建议,对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贡献。旁证材料:论文2篇:附件25、28。
4黄万朋副教授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对创新点1、2有贡献,主要贡献包括:进行了钢管混凝土短柱试验,测试不同壁厚不同管径钢管混凝土短柱的承载性能,为钢管混凝土支架设计选型提供试验依据;进行了深部软岩巷道的围岩长期流变扰动试验研究,得出了千米深井华丰煤矿的非对称变形规律,对其他类似巷道提供设计依据。旁证材料:(1)专利2项:附件4(ZL201710100400.3),附件5(ZL201710035988.9);(2)专著1部:附件31;(3)论文8篇:附件23、25-28;(4)结题证书1份:附件17。
5王正泽讲师山东英才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对创新点2、3有贡献,主要贡献包括:研究了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生产加工工艺,参与研发了钢管混凝土墩柱、核心混凝土配比和支架安装机的研发工作,对钢管混凝土支架在邢东矿、平朔井工三矿、阳城煤矿等数十个矿井中的应用进行了方案设计、施工指导及现场监测,对钢管混凝土支架应用推广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旁证材料:(1)专利8项:附件2-8、11(ZL201710035533.7、ZL201610684087.8、ZL201710100400.3等);(2)论文1篇:附件24;(3)科研合同一份:附件33;(4)企业标准1份:附件38;(5)施工工法1份:附件39。
6何晓升讲师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大同大学对创新点2有贡献,主要贡献包括:研究设计极软岩巷道交叉点钢管混凝土支架结构,研究了特厚富水软岩层钢管混凝土支架支护技术,对钢管混凝土支架断面及注浆口和排气孔结构设计改进做出重要贡献。为全断面钢管混凝土支架与全应力预应力桁架锚索刚柔复合支护技术推广应用提供科研支持。旁证材料:(1)专利3项:附件2(ZL201710035533.7),附件10(ZL201310481625.X),附件11(ZL201310404232.9);(2)论文2篇:附件23、26。
7毛庆福工程师山东济矿鲁能煤电股份有限公司阳城煤矿山东济矿鲁能煤电股份有限公司阳城煤矿对创新点2、3有贡献,主要贡献包括:对软岩破碎带巷道中钢管混凝土支架支护的应用实践具有突出贡献,结合软岩破碎带巷道破坏特征和围岩力学特征,优选钢管混凝土支架断面形状、支架型号和支架间距,保证了巷道支护稳定,总结了阳城煤矿巷道破坏机理并进行围岩荷载分析,推动了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在软岩破碎带中的推广应用,为其他类似特征巷道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旁证材料:应用证明1份:附件18。
8魏礼刚高级工程师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丰煤矿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丰煤矿对创新点2有贡献,主要贡献包括:指导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推广应用,在华丰矿深部大断面硐室和主回风井通道等支护薄弱地点采用该钢管混凝土支架,指挥现场施工,指导技术改进并加速了技术落地转化,协助分析巷道矿压观测和支架测量结果,实践证明钢管混凝土组合解雇支护效果稳定可靠,减少了巷道修复施工次数,为其他同类巷道支护提供参考依据。旁证材料:(1)论文1篇:附件26;(2)审批文件1份:附件14;(3)应用证明1份:附件20;(4)科研合同1份:附件33。
9王振波讲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对创新点2有贡献,主要贡献包括:参与钢管混凝土组合拱架实验研究,协助提出深部巷道承压环强化支护理论。旁证材料:论文1篇:附件28。
10王洪涛副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对创新点2有贡献,主要贡献包括:参与钢管混凝土拱架实验研究和技术应用,在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圆形截面基础上提出方形/矩形等多种截面型式,并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将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由矿山推广应用到城市山岭隧道。旁证材料:(1)科研合同1份:附件32;(2)国家自然基金证明1份:附件40。
11丁厚刚中级山东深博巷道支护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深博巷道支护技术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3有贡献,主要贡献包括:研究了钢管混凝土支架生产工艺改进,指导了钢管混凝土支架在阳城煤矿、邢东矿和清水营矿等深井软岩巷道中的安装和灌注混凝土,改进了钢管混凝土支架实用断面结构,参与了围岩高效注浆与锚索加固等复合支护技术方案设计、实施及应用指导。旁证材料:(1)论文1篇:附件24;(2)应用证明2份:附件19、22;(3)企业标准1份:附件38;(4)施工工法1份:附件39。
12李学彬副教授华北科技学院华北科技学院对创新点1、2有贡献,主要贡献包括:研究了井下灌注式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注浆口破坏机理及加固措施,深入研究了承压环强化支护理论,指导钢管混凝土支架生产加工及现场应用,对钢管混凝土支架在鹤岗南山矿、平朔井工三矿、峰峰大淑村煤矿、淮北杨庄煤矿等数十个矿井中的应用进行了方案设计、施工指导及现场监测,对钢管混凝土支架、钢管混凝土墩柱及钢管混凝土支架安装机应用推广起到推动作用,对本项目具有重要贡献。旁证材料:(1)论文1篇:附件26;(2)专著1部:附件31。
13曲广龙讲师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对创新点2有贡献,主要贡献包括:进行了钢管混凝土直梁抗弯性能试验,分析了中性层偏移导致直梁应力屈服的变形机理,研究了极软岩巷道基于钢管混凝土支架的支护技术,参与设计了卸压窗口实施方案,优化完善钢管混凝土支架支护现场施工工艺设计。旁证材料:(1)专利3项:附件4(ZL201710100400.3),附件5(ZL201710035988.9),附件7(ZL200910241815.8);(2)论文3篇:附件24、28;(3)专著1部:附件31。
14朱绪文中级山东深博巷道支护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深博巷道支护技术有限公司对主要创新点2、3有贡献,主要贡献包括:研究了钢管混凝土支架生产工艺改进,指导了钢管混凝土支架在阳城煤矿、邢东矿和清水营矿等深井软岩巷道中的安装和灌注混凝土,改进了钢管混凝土支架实用断面结构,参与了围岩高效注浆与锚索加固等复合支护技术方案设计、实施及应用指导。旁证材料:(1)专利2项:附件5(ZL201710035988.9),附件6(ZL201510997211.1);(2)应用证明1份:附件21;(3)企业标准1份:附件38;(4)施工工法1份:附件3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钢管混凝土支架安装机及安装方法中国ZL201610684087.8山东建筑大学王军、王正泽、陈冰慧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沿空留巷巷旁支护系统及其构筑方法中国ZL201710100400.3山东建筑大学王军、陈冰慧、黄万朋、曲广龙、王正泽、左建平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沿空掘巷煤柱双向加固方法中国ZL201710035988.9山东建筑大学王军、朱绪文、王正泽、曲广龙、黄万朋、左建平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煤柱双向加固用伸缩型对穿锚索中国ZL201510997211.1山东深博巷道支护技术有限公司王军、朱绪文、王正泽、陈冰慧
5授权发明专利新型钢管外壁除锈机中国ZL201510996942.4山东深博巷道支护技术有限公司王军、王正泽、陈冰慧、曹国民、张振
6授权发明专利动压软岩巷道基于钢管混凝土支架的复合支护装置中国ZL200910241815.8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高延法、王军、曲广龙
7授权发明专利钢管混凝土短柱矩阵排列批量灌注装置中国ZL201310648625.4济南深博矿山设备有限公司王正泽、张飞、王军
8授权发明专利煤矿立井井筒钢管混凝土支架与混凝土管片支护装置中国ZL201310481625.X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宁夏煤炭科学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高延法、王军、何晓升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巷道交叉点用钢管混凝土组合支架中国ZL201710035533.7山东建筑大学王军、王正泽、陈冰慧、何晓升、左建平
10授权发明专利钢管混凝土支架断面及注浆口和排气孔结构中国ZL201310404232.9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高延法、王军、何晓升、王正泽
进步奖王军,王波,刘德军,黄万朋,王正泽,何晓升,毛庆福,魏礼刚,王振波,王洪涛,丁厚刚,李学彬,曲广龙,朱绪文山东建筑大学,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山东科技大学,山东英才学院,山西大同大学,山东济矿鲁能煤电股份有限公司阳城煤矿,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丰煤矿,山东深博巷道支护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省教育厅
2811319-401 蔬菜叶部重要害虫精准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
项目名称蔬菜叶部重要害虫精准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山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
项目简介 鲁京津冀是我国重要蔬菜生产区,蔬菜虫害每年发生6300万亩次(占全国的20%),造成损失837万吨(占全国的30%)。近10年来,蔬菜虫害发生日趋猖獗,尤其是叶部重要害虫发生种类多、抗药性高、部分种类传毒能力强、难防难治,严重时可导致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针对叶部重要害虫灾变规律不明、缺乏绿色防控技术及集成应用,项目组历经16年在国家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深入开展了蔬菜叶部重要害虫灾变机制、关键防控技术以及技术集成创新应用研究。具体成果如下: 一、明晰了蔬菜叶部重要害虫的种类与优势种;揭示了重大入侵害虫烟粉虱、西花蓟马等的扩散趋势;研发了烟粉虱、西花蓟马等重要害虫的早期快速检测技术。 1)鉴定了蓟马、粉虱、叶螨等蔬菜叶部重要害虫的种类,明确了优势种;2)揭示了烟粉虱MED隐种、西花蓟马等重大入侵害虫的扩散趋势,发现烟粉虱MED更替MEAM1成为了优势种;3)构建了12套重要害虫的早期快速检测技术,鉴定时间由3~5 d缩短至3~4 h,攻克了小型害虫以及潜在入侵害虫难以快速鉴别的难题。 二、阐明了蔬菜叶部重要害虫优势种的发生灾变规律;揭示了抗药性是导致害虫灾变的重要机制,构建了重要害虫抗药性快速检测方法。 1)明确了重要害虫发生的时间生态位,阐明了影响斑潜蝇、叶螨、小菜蛾等种群动态的制约因子;2)发现影响烟粉虱隐种更替的关键因子是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大规模使用,发现隐种更替导致烟粉虱的暴发成灾。3)揭示了重要害虫烟粉虱、小菜蛾、二斑叶螨等的抗药性发展基础及其机制,构建了3套害虫抗药性检测技术体系,建立了标准化的抗药性监测技术和方法。 三、研发了蔬菜叶部重要害虫的生态调控、生物防治、施药防控单项防控关键技术。 1)研发出利用蔬菜间作的烟粉虱、叶螨等生态调控方法;2)明确并筛选出斑潜蝇、粉虱、蚜虫、叶螨等11种高效天敌,建立了2套蚜虫寄生蜂载体植物系统。3)研发了灌根预防性处理防控技术,蚜虫、蓟马和粉虱的虫口减退率分别达90.9%、94.6%和80.0%,该技术可与天敌昆虫协同控害。 四、集成了蔬菜叶部重要害虫精准防控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 针对蔬菜不同的生长期,组建了“早期预防,防病控虫”为主体的蔬菜叶部重要害虫精准防控技术模式:1)蔬菜移栽前,优化了防虫网阻隔技术,提出“熏蒸净苗”的清洁净化技术。2)蔬菜移栽期,创制内吸药灌根施药技术,利用生态调控技术预防害虫侵入;3)蔬菜定植期,基于早期快速检测技术,利用天敌联合防控与储蓄植物释放天敌技术抑制种群上升;4)蔬菜被害期,利用天敌与杀虫剂协同防控技术以及克抗类杀虫剂降低危害。制定设施和露地重要蔬菜全程精准防控技术规程。累计推广应用809万亩,防效达85%,减施农药30%以上,节支增收66.6亿元。 授权发明专利16件,制定地方技术规程8项、行业标准1项,发表论文152篇,含SCI收录68篇(共被引用998次);出版著作12部,培养研究53名;发放技术手册10万余份,培训3万余人次。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褚栋教授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该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主要完成创新点一、二,参与完成创新点三、四,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明确了西花蓟马、温室白粉虱等蔬菜叶部害虫在我国的入侵规律与扩张趋势;构建了西花蓟马等害虫的快速检测体系,明晰了Q烟粉虱取代B烟粉虱的过程;揭示了隐种取代的机制及其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暴发的影响;参与研发了蔬菜叶部重要害虫的生态调控、生物防治、施药防控单项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了蔬菜叶部重要害虫的精准防控技术。旁证材料:发表论文27篇,其中SCI10篇,专利1件,见附件25-28
2王少丽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组织实施部分工作。主要是小菜蛾、二斑叶螨等抗药性监测与克抗类药剂筛选,天敌生物与杀虫剂协同控害技术的研发,构建了3套害虫抗药性检测技术体系,建立了标准化的抗药性监测技术和方法;蔬菜叶螨优势种类及其优势种;构建了温室白粉虱、朱砂叶螨、截形叶螨等快速检测技术;鉴定抗阿维菌素小菜蛾种群的方法;2套小菜蛾对Bt杀虫蛋白Cry1Ac抗性的检测方法;灌根预防性处理防控技术。旁证材料:发表论文64篇,其中SCI31篇,专利7件,见附件2、5-8、25-28
3刘万学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要是研究了斑潜蝇等的快速检测技术;明确并筛选出斑潜蝇6种高效天敌;系统研究了潜蝇姬小蜂的饲养方法,旁证材料:发表论文19篇,SCI2篇,专利7件,见附件4、25、27、28
4张世泽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实施部分工作。主要是参与蚜小蜂等优势天敌昆虫的生态学特性、控害效能和繁殖行为研究,天敌昆虫的工厂化生产技术开发。旁证材料:SCI论文1篇,见附件26
5孙作文正高级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组织实施部分工作。参与了项目前期蔬菜叶部害虫发生种类和为害情况等基础数据调查;参与了蔬菜叶部害虫防控技术措施的试验示范;组织了烟粉虱等蔬菜叶部害虫物理防控、天敌生物释放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的大面积示范推广与应用。旁证材料:制定技术规程7项,见附件28
6郭磊副教授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主要参与烟粉虱等蔬菜叶部害虫抗药性监测与克抗类药剂筛选。旁证材料:论文2篇,见附件25,26
7张桂芬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要研究了西花蓟马、美洲斑潜蝇、Q型烟粉虱、棉蚜、扶桑绵粉蚧、螺旋粉虱、双钩巢粉虱等蔬菜叶部害虫的快速检测技术,旁证材料:发表文章4篇,其中SCI2篇,见附件25、27
8郭兆将助理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要参与研发了2套小菜蛾对Bt杀虫蛋白Cry1Ac抗性的检测方法,旁证材料:SCI论文11篇,专利6件,见附件25、28
9杨念婉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外来入侵害虫的入侵机制与持续防治研究,重点开展烟粉虱寄生蜂的性比调节机制及利用寄生蜂持续防控烟粉虱的关键技术研究。旁证材料:论文7篇,见附件27
10谢文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参与研究蔬菜叶螨优势种类及其优势种;揭示了重要害虫烟粉虱、小菜蛾、二斑叶螨等的抗药性发展基础及其机制,构建了3套害虫抗药性检测技术体系,建立了标准化的抗药性监测技术和方法。旁证材料:发表论文48篇,其中SCI29篇,专利4件,见附件25-28
11吴青君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参与研究了我国部分地区蓟马等优势种类及其优势种;参与研发截形叶螨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了重要害虫烟粉虱、小菜蛾、二斑叶螨等的抗药性发展基础及其机制,构建了3套害虫抗药性检测技术体系,建立了标准化的抗药性监测技术和方法;鉴定抗阿维菌素小菜蛾种群的方法;5套小菜蛾对Bt杀虫蛋白Cry1Ac抗性的检测方法;以及叶螨害虫生态防治方法,旁证材料:发表论文66篇,其中SCI37篇,专利7件,见附件2、5-8、25-28。
12李洁副教授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主要参与烟粉虱等蔬菜叶部害虫抗药性监测与克抗类药剂筛选。旁证材料:论文2篇,见附件26
13丁天波副教授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主要参与烟粉虱等蔬菜叶部害虫抗药性监测与克抗类药剂筛选。旁证材料:论文1篇,见附件26
14郑长英教授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主要研究了南美斑潜蝇等蔬菜叶部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旁证材料:论文5篇,其中SCI1篇,见附件25、27
15周洪旭教授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主要研究了蔬菜叶部害虫小菜蛾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旁证材料:论文4篇,见附件25、27
16郭建洋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参与研究了双钩巢粉虱等蔬菜叶部害虫的快速检测技术。旁证材料:SCI2篇,专利1件,见附件3、25
17刘国霞副研究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参与研究蔬菜叶部重要害虫Q烟粉虱的成灾机制。旁证材料:论文3篇,SCI1篇,见附件25-27
18刘同先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要是参与蚜小蜂等优势天敌昆虫的生态学特性、控害效能和繁殖行为研究,天敌昆虫的生产技术开发。旁证材料:论文27篇,其中SCI19篇,见附件26、27
19万方浩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要研究了蚜小蜂等优势天敌昆虫的生态学特性、控害效能和繁殖行为研究,天敌昆虫的生产技术研究,不同生防作用物联合控害技术体系的组配及设施蔬菜叶部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开发。西花蓟马、美洲斑潜蝇等害虫的快速检测技术;明确并筛选出斑潜蝇6种高效天敌;系统研究了潜蝇姬小蜂的饲养方法。旁证材料:发表论文27篇,其中SCI4篇,专利8件,见附件25、27、28。
20张友军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要研究了我国部分地区蓟马、蔬菜叶螨等优势种类及其优势种,以及其生态防治方法;构建了温室白粉虱、截形叶螨的快速检测技术;揭示了重要害虫烟粉虱、小菜蛾、二斑叶螨等的抗药性发展基础及其机制,构建了3套害虫抗药性检测技术体系,建立了标准化的抗药性监测技术和方法;研发 5套小菜蛾对Bt杀虫蛋白Cry1Ac抗性的检测方法;灌根预防性处理防控技术。旁证材料:论文93篇,其中SCI40篇,专利7件,见附件2、5-8、25-28
21国栋中级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参与了项目前期蔬菜叶部害虫发生种类和为害情况等基础数据调查;参与了烟粉虱等蔬菜叶部害虫防控技术措施的试验示范;参与了蔬菜叶部害虫的物理防控、天敌生物释放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的大面积示范推广与应用。旁证材料:SCI论文2篇,专利1件,技术规程1项,见附件25、2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朱砂叶螨SCAR标记及其特异性PCR检测方法中国ZL201110098889.8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王少丽,戴宇婷,王相晶,张友军,吴青君,徐宝云
2授权发明专利一对双钩巢粉虱特异性SS-COI引物及快速PCR检测方法和试剂盒中国ZL201210420799.0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桂芬,万方浩,郭建洋,刘万学,曹凤勤
3授权发明专利一对扶桑绵粉蚧特异性SS-COI引物及快速PCR检测方法和试剂中国ZL201310058014.4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桂芬,田虎,王瑞,万方浩,马骏, 周忠实
4授权发明专利鉴定抗阿维菌素小菜蛾种群的方法中国ZL201110005392.7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吴青君,柳峰,梁延坡,孙礼兵,徐宝云,张友军,王少丽
5授权发明专利基于ABCC1基因的小菜蛾对Bt杀虫蛋白Cry1Ac抗性的检测方法及其试剂盒中国ZL201410455061.7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郭兆将,康师,朱勋,吴青君,王少丽,徐宝云,谢文
6授权发明专利小菜蛾对Bt杀虫蛋白抗性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及其试剂盒中国ZL201210273591.0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郭兆将,吴青君,王少丽,徐宝云,谢文,朱勋,雷妍圆,陈得峰,符伟,杨家强
7授权发明专利一株对田间抗Bt小菜蛾有高活性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及应用中国ZL201310615455.X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朱勋;杨峰山;王少丽;吴青君;谢文;徐宝云
进步奖褚栋,王少丽,刘万学,张世泽,孙作文,郭磊,张桂芬,郭兆将,杨念婉,谢文,吴青君,李洁,丁天波,郑长英,周洪旭,郭建洋,刘国霞,刘同先,万方浩,张友军,国栋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山东省教育厅
2821320-401 基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影响评估
项目名称基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影响评估推荐/提名单位/人山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潍坊医学院
项目简介 基本药物制度是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减轻群众用药负担、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举措,对政策实施产生的影响及政策优化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资助下,从关键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综合分析了基本药物制度影响及形成机制,并提出了政策优化措施。 项目产出丰厚。项目主体内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绩效评估中获“优秀”等次,获科研奖励15项;发表论文73篇,其中CPCI收录的英文论文2篇,《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等本领域权威期刊(均为北大核心期刊)论文61篇,总被引400余次,他引近300次;出版专著1部;在国内外学术会议报告11次,获优秀论文奖5项。成果被多地卫生行政部门采纳,并被《健康报》报导宣传。 促进学科发展。所在学科先后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单位、“健康山东”重大社会风险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培养骨干教师7名,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潍坊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培养博士1名、硕士8名,获各级奖励和称号8项,在项目基础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 主要研究发现: 1.基本药物制度总体实现政策目标。优化了基层医疗机构筹资结构,促进了公益性回归;基层药可及性水平显著提升;公立医院药品补偿功能下降,人员经费占比增加;促进了居民的基层首诊。 2.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出现负面效应。基层用药受限导致医疗能力弱化,医务人员受政策冲击较大,村医队伍稳定性不容乐观;公立医院结余率降低,医疗服务活动持续呈亏损扩大态势,资产负债率增加,财务风险不容忽视;慢病患者和低收入人群的药品可负担性改善有限,居民存在需求冷漠、使用基本药物动力不足;部分药企对政策进行规避与对抗。 3.多政策导致基层医疗机构职能分化。形成医疗中心兼顾公卫、医疗中心公卫退出、公卫中心医疗退出、双向维持四种职能类型,突出表现为追求特色医疗、弱化基本医疗和倾向公共卫生服务。 4.基本药物制度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将基层配备“上限”政策改为“底限”政策;引入药物经济学,优化药品遴选机制;健全招标、采购与配送机制;建立社会监督反馈机制,优化基层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强化政策反馈回应机制;建立多任务收益共享型契约,保证政府财政补偿到位和持续。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尹文强教授潍坊医学院潍坊医学院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影响评估与政策优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的主持人,主要负责整体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的设计,并从宏观角度对相关课题的工作进行协调。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课题资料进行了全景式分析,依托本项目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是创新点(1)(2)(3)的主要提出者和完成人。支撑材料为附件中山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度百篇中华医学优秀论文奖、《健康报》报道、《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全科医学》等杂志的系列论文。
2黄冬梅教授潍坊医学院潍坊医学院 在本项目中协助项目负责人进行课题组织和管理,撰写结题报告、进行课题鉴定与有关奖项的申报等工作,是本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对从财务分析视角分析基本药物制度对机构财务运营的影响作出创造性贡献。相关工作的贡献主要对应创新点1.2的②部分。支撑材料:附件中《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7年第33卷第8期文章《财务视角下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成效研究》、2016年度百篇中华医学优秀论文、《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年第30卷第2期文章《新医改形势下乡镇卫生院行为方式研究》等材料。
3胡金伟讲师潍坊医学院潍坊医学院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本药物制度背景下我国居民用药行为形成机制及预控策略研究”的承担者,全程参与了本项目所有相关课题的问卷设计、现场调查、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论文与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本人主要从需方视角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影响做了系统研究,主要对应创新点(2)的③部分和创新点(3)。支撑材料为附件中的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以及《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国公共卫生》等发表的系列论文。
4陈钟鸣讲师潍坊医学院潍坊医学院 全程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影响评估与政策优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的研究设计、现场调研、资料分析、论文及报告撰写等工作。负责乡村医生专题调查问卷和处方评价工具的设计与研制,从制度设计和合理用药两个角度对基本药物制度的成效和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相关工作的贡献主要对应创新点(1)、创新点(2)的①②部分和创新点(3)。支撑材料为附件中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医药卫生管理青年论坛创新设计优胜奖、CPCI文章以及《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国全科医学》发表的系列论文。
5郭洪伟副教授潍坊医学院潍坊医学院 作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回应性研究-以山东省为例”的承担者,全程参与了项目所有相关课题的申报、调研工作,主要负责了乡镇卫生院部分的数据分析及报告撰写等工作。相关工作的贡献主要对应创新点(2)的①部分。支撑材料为《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等杂志发表的系列论文。
6孙葵副教授潍坊医学院潍坊医学院 作为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本药物制度背景下山东省乡村医生队伍稳定性研究”的承担者,全程参与了本项目所有相关课题的设计、现场调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论文及报告撰写等工作。并协助进行项目管理和调研协调,进行课题鉴定与有关奖项的申报等工作。相关工作的贡献主要对应创新点(2)的①部分。支撑材料为附件中《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发表的论文。
7于倩倩副教授潍坊医学院潍坊医学院 在本项目中协助项目负责人进行课题运作中的组织协调、现场调研、结题报告撰写、课题鉴定等有关奖项的申报工作,是本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主要从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者视角探讨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困境,从乡村医生的视角探讨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评价、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相关工作的贡献主要对应创新点(2)的①部分。支撑材料为附件中《中国全科医学》发表的论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尹文强,黄冬梅,胡金伟,陈钟鸣,郭洪伟,孙葵,于倩倩潍坊医学院山东省教育厅
2831334-401 珍稀药用真菌桑黄工厂化液体发酵及其多糖生产技术研究
项目名称珍稀药用真菌桑黄工厂化液体发酵及其多糖生产技术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山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菏泽学院,菏泽市经济作物站,菏泽市牡丹区农业局
项目简介 任务来源:菏泽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N002) 本项目于2012年-2017年实施完成,针对珍稀药用真菌桑黄子实体形成困难,生长周期长的问题,展开了桑黄液体培养及多糖生产技术的应用研究:(1)精选优良出发菌种进行活化、诱变及原生质体融合,选育高产优质菌种; (2)利用正交设计优化高产菌丝体、多糖、黄酮、三萜的液体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3)将菌种用于液体发酵试验,研究了发酵过程中生物活性物质(多糖等)及多种酶的变化规律,为适时提取各种活性物质、水解酶及确定培养基组成成分提供了理论指导;(4)利用优化的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进一步进行桑黄液体培养、菌丝体分离、多糖提取及扩大培养实验,以满足市场对桑黄产品(菌粉、多糖等)日益增长的需求;(5)优化了桑黄多糖提取的方法,分离出桑黄多糖的主要单糖组成;(6)研究了扩大培养过程中菌丝体及各种活性物质的变化规律,指导桑黄产品的工厂化生产;(7)对桑黄进行了小试、中试及工厂化生产,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成果经菏泽市科技局组织鉴定,鉴定结论:该项研究达到同类研究的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研究过程中,申请国家专利 13 项(其中发明专利 6 项),已授权 9 项(其中发明专利 2 项)。 技术经济指标: 桑黄菌粉市场价格约3000元/kg,桑黄提取物多糖干粉市场价格约2000元/g。课题进行前液体培养桑黄菌丝体产量平均0.982 g/100mL,多糖产量平均为0.022 g/100mL,每100 mL液体培养基成本平均0.3元,投入产出比约1:150,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优化后,菌丝体产量平均3.235 g/100mL,多糖产量平均0.149g/100mL,投入产出比约1:900。 应用及效益情况: 菏泽市经济作物站与菏泽市牡丹区农业局协调初步推广生产工作,每年能有近千万元的新增利润。该项目兼具全程无污染、环保的特点,继续扩大规模生产,将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许谦教授菏泽学院菏泽学院许谦为项目主持人,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与实施。调控项目所有创新点的设计与落实,发表相关论文 7 篇(桑黄菌原生质体的高效分离探究;桑黄液体培养胞外酶产生及变化规律研究;Optimizing of Liquid Medium Formula about Medicinal Fungus Phellinus igniarius;桑黄菌丝体黄酮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桑黄菌丝多糖的提取及多糖成分分析)。申请相关发明专利 4个(已授权一个:一种桑黄工厂化液体发酵过程中酶活规律的测定方法 ZL201611198721.3[发明])。授权相关实用新型专利多个(一种固液两用发酵罐 zl201420465157.5;一种微波辅助染色用湿盒 ZL201520024920.7等)。
2许向阳副高级菏泽市经济作物站菏泽学院许向阳作为项目的主要研制人员,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对桑黄液体发酵的工厂化应用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他作为菏泽市经济作物站站长,熟悉菏泽市各县市食用菌设备的情况,能够精准联系合作厂家,与厂家技术人员的沟通协作,在利用桑黄液体菌种进行桑黄栽培袋的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毕玉根中级菏泽市牡丹区农业局菏泽学院毕玉根作为项目的主要研制人员,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对桑黄液体发酵的工厂化应用起到推动作用。联系合作厂家,与厂家技术人员的沟通协作,参与发酵过程中参数的记录、整合及调整,为桑黄液体发酵工厂化生产的成功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王宜磊教授菏泽学院菏泽学院王宜磊教授作为项目的主要研制人员,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对桑黄菌种的活化、选育起到积极作用。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他连续组织获得多个专利:1、一种自动酸碱滴定仪 专利号 ZL201510172304.0;2、一种最适反应温度提高的 β-葡萄糖苷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专利号 ZL201310583593.4;3、一种微波辅助染色用湿盒 专利号 ZL201520024920.7;4、一种组合式简易多用食用菌接种架 专利号 ZL201320296273.6;5、一种便于手机、相机显微摄影的装置 专利号 ZL201320296300.X等,这些成果在实际的试验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简化生产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5苏瑞荣副教授菏泽学院菏泽学院苏瑞荣作为项目的主要研制人员,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对桑黄菌种液体培养过程中产生的菌丝体做了仔细的跟踪研究,记录菌丝体在生产周期中的变化规律及菌丝体特点与最终菌丝体产量和活性物质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优化了菌丝体的分离工作。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6孙迅教授菏泽学院菏泽学院孙迅教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对桑黄活性物质分离能够提供很好的可操作思路,并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作出合理科学的分析。使实验工作少走弯路,提高了工作效率。
7孟国庆讲师菏泽学院菏泽学院孟国庆作为课题组主要研制人员,重点把握桑黄的液体发酵的一些技术环节,根据发酵罐的特征反应,迅速做出调整决定,保证了工厂化生产的顺利进行。
8王传宝讲师菏泽学院菏泽学院王传宝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主要参与了桑黄的诱变育种,能够充分比较亲株与突变株之间的异同,通过生长特征比对和 18srDNA 的序列比对,以及发酵生产实验,最终确定了一株生产性能良好的突变菌株。丰富了工厂化生产的种质资源。
9尹明静讲师菏泽学院菏泽学院尹明静作为项目的主要研制人员,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对桑黄菌种液体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帮助探索总结活性物质的成分组成及各组分的功能,为深入利用桑黄的代谢产物做了大量的探究工作。最终促成了桑黄针剂多糖的成功提取。
10张海丽副教授菏泽学院菏泽学院张海丽作为项目的主要研制人员,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对桑黄菌种液体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帮助探索总结活性物质的产生规律及多糖这种活性物质的分离技术。
11朱陶副教授菏泽学院菏泽学院朱陶作为项目的主要研制人员,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帮助探索总结活性物质的产生规律及多糖这种活性物质的分离技术。
12杨宏宇讲师菏泽学院菏泽学院杨宏宇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负责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保证了项目研究成果的及时整理。
13郭燕风讲师菏泽学院菏泽学院郭燕风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在菌种选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指导了桑黄原生质体的制备及融合工作。
14宋磊讲师菏泽学院菏泽学院宋磊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负责数据的整理工作,保证了项目研究成果的及时整理。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桑黄工厂化液体发酵过程中酶活规律的测定方法中国ZL201611198721.3菏泽学院许谦,杜睿绮,张桂荣,孙迅,朱陶,张海丽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最适反应温度提高的β-葡萄糖苷酶突变体及其应用中国ZL201310583593.4菏泽学院王宜磊,王文爽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自动酸碱滴定仪中国 ZL201510172304.0菏泽学院王宜磊,李洪奇,王文爽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固液两用发酵罐中国 ZL201420465175.5 菏泽学院许谦,杜睿绮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微波辅助染色用湿盒 中国ZL201520024920.7菏泽学院王宜磊,许谦,宋磊
6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桑黄液体培养对重金属的富集规律的研究方法 中国2016111994471菏泽学院许谦 尹明静 杜睿绮
7申请发明专利一种适于桑黄液体发酵生产用培养基 中国2016111986920菏泽学院许谦 杜睿绮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便于手机、相机显微摄影的装置 中国ZL201320296300.X菏泽学院王宜磊,王文爽
9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桑黄液体发酵生产方法 中国2016111987054菏泽学院许谦 杜睿绮 尹明静 王传宝 孟国庆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组合式简易多用食用菌接种架 中国 ZL201320296273.6菏泽学院王宜磊,李世刚
进步奖许谦,许向阳,毕玉根,王宜磊,苏瑞荣,孙迅,孟国庆,王传宝,尹明静,张海丽,朱陶,杨宏宇,郭燕风,宋磊菏泽学院,菏泽市经济作物站,菏泽市牡丹区农业局山东省教育厅
2841335-401 基于特征计算的呼吸道辅助诊断
项目名称基于特征计算的呼吸道辅助诊断推荐/提名单位/人山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大学,山东玲珑英诚医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呼吸道疾病是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呼吸道疾病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医学影像。确定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时,有效的重要方法是对呼吸道进行二维和三维建模,以直观和定量地确定疾病的大小及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基于CT影像构建呼吸道的二、三维模型,首先,重建CT高分辨率图像,使呼吸道及病灶特征能够更加清晰显示,有助于特征的分析与识别;其次,对重建后的高分辨CT图像,提取呼吸道及病灶的相关特征,进行分析与识别;然后,基于特征,把表征呼吸道及病灶的像素分割出来,即对图像做分割;最后,分割得到的呼吸道及病灶图像边界是离散数据,需要把离散的边界通过数学方法拟合成连续的边界,然后基于连续边界构造呼吸道及病灶的表面模型和实体模型,为辅助诊断需要的各类特征和指标计算奠定可靠基础。关于呼吸道的二、三维模型的构建,我们创新的主要算法和技术如下:1.在影像重建方面,为对呼吸道及病灶等的细节有更好的了解,方便特征分析与识别,提出图像放大方法。创新性地构造了一种新的双变量有理分形插值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图像特征。基于该模型,提出单幅图像超分辨率方法,能够针对图像不同局部特征,采取相应的插值算法。重建后图像,尤其是纹理细节,有较高的逼近精度,而且能较好保持图像的边缘。与现有算法比,算法的精度和视觉效果都比较好。2.在呼吸道组织的特征分析和识别方面,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局部分形维数的自适应阈值方法,可以通过计算图像的局部分形维数来提取图像的纹理特征;提出利用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算法提取图像特征,根据不同方向高频信息分布,提取图像纹理、边界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分量边缘(PCE)的量化边缘方向的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图像的平滑和非平滑区域。与传统方法相比,提出的方法在提取纹理特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CT图像中呼吸道和病灶区域的提取和特征计算提供了新技术。3.为解决CT图像高精度分割和稳健性的难点问题,提出反复对抗学习实现图像自动分割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包含三个模块的网络模型,该模型能够使图像分割达到较高精度,而且收敛速度快。通过对大量样本数据的训练学习,方法在对呼吸道及病灶边界处的分割更加准确,分割的精度和效率都有极大提升。4.针对呼吸道及病灶的二维、三维重建,对呼吸道及病灶边界数据点拟合问题,提出一种有理样条分形插值方法,能够在很好地逼近不规则数据的同时具有形状可调性。同时,还提出一种基于函数尺度因子的二元有理分形插值函数(FIF)在网格上构造有理分形曲面的方法,并进一步研究了二元有理FIF的收敛性、稳定性和盒维数。数值算例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很好的拟合数据,尤其是纹理区域以及边界数据的拟合。为高精度参数曲线曲面拟合提供了新理论和算法,理论和实验结果都表明,两种方法的精度效果具有明显的优势。上述算法和技术,在图形图像领域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Image Processing及中国科学英文版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云峰教授山东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1)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系统的总体规划和设计,统筹安排协调各合作单位的分工、项目的推广实施;(2)针对具有复杂纹理的医学图像放大,提出基于有理分形插值的超分辨重建。通过等值线方法划分区域,借助维数公式计算尺度因子,利用模型多样性插值不同区域,通过映射得到目标图像。【附件9】(3)提出基于纹理特征的自适应插值方法。计算局部分形维数判断图像特征,采用不同插值模型分别插值,实现图像放大;提出基于NSCT区域自适应插值算法。通过NSCT划分图像区域,利用不同模型插值不同区域,最后通过映射得到目标图像。【附件10,11】
2张帆副教授山东工商学院山东工商学院(1)针对平面数据点参数化问题,提出了新的参数化算法,算法把给定数据点看作是质子运动时所经过路径上的点,通过极小化质子经过每个数据点时的速度计算每个参数处的参数。算法的物理意义是:通过极小化运动速度使质子运动路径尽可能短,从而减小运动时的摆动,使运动路径光顺。该参数化方法构造的二次多项式曲线具有较高的精度。为人体器官和病灶边界数据点参数化提供了新算法【附件18】。
3张彩明教授山东大学山东大学(1)在CT图像分割中,为解决CT图像高精度分割和稳健性的难点问题,提出反复对抗学习实现图像自动分割网络。该网络模型能够使图像分割达到较高精度,而且收敛速度快。通过对大量样本数据的训练学习,方法在对呼吸道及病灶边界处的分割更加准确,分割的精度和效率都有极大提升。【附件14】
4范辉教授山东工商学院山东工商学院(1)针对正则化模型很难直接求解,提出了一种基于增广拉格朗日乘子法和ADMM的数值解方法来优化目标函数,该方法对初始参数的选择不敏感,能有效地保证收敛性,从而恢复原始图像【附件19】。
5包芳勋教授山东大学山东大学(1)针对呼吸道及病灶的二维、三维重建,对呼吸道及病灶边界数据点拟合问题,提出一种有理样条分形插值方法,能够在很好地逼近不规则数据的同时具有形状可调性。【附件15】(2)提出一种基于函数尺度因子的二元有理分形插值函数(FIF)在网格上构造有理分形曲面的方法,并进一步研究了二元有理FIF的收敛性、稳定性和盒维数,数值算例表明提出的插值模型可以精确拟合数据,实现物体建模。【附件16】
6骆泉湘其他山东玲珑英诚医院有限公司山东玲珑英诚医院有限公司(1)对判定呼吸道、呼吸道病灶的新特征进行总结和抽样,提供呼吸道医学影像诊断及病理特征提取、观察方面的专业指导;对系统的功能模块、专业性及实用性提出了相应的设计与改进思路,增强了系统的适应性和扩展能力;系统测试,提高了本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推动系统应用单位及合作单位的引领示范作用。
7侯忠军其他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烟台市烟台山医院(1)对判定呼吸道、呼吸道病灶的新特征进行总结和抽样,提供呼吸道医学影像诊断及病理特征提取、观察方面的专业指导;对系统的功能模块、专业性及实用性提出了相应的设计与改进思路,增强了系统的适应性和扩展能力;系统测试,提高了本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推动系统应用单位及合作单位的引领示范作用。
8李雪梅副教授山东大学山东大学(1)构造高精度拟合曲线的关键是对平面上给定的数据点计算其参数,选择哪种参数化方法对插值曲线至关重要,提出通过优化二次多项式曲线的应力和拉伸能来计算数据点的参数值的方法,这些参数能很好的反应数据点的分布情况,所构造的二次多项式曲线具有良好的形状和较高的精度。为人体器官和病灶边界数据点参数化提供了新算法【附件20】。
9刘慧教授山东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1)利用医学图像固有的非局部自相似性,构造具有低秩特性的图像块表示矩阵,有效探索了低秩滤波技术在图像超分辨重建方面的应用【附件21】。
10范琳伟其他山东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1)针对正则化模型很难直接求解,提出了一种基于增广拉格朗日乘子法和ADMM的数值解方法来优化目标函数,该方法对初始参数的选择不敏感,能有效地保证收敛性,从而恢复原始图像【附件19】。
11王平其他山东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1)提出一种含可变参数的有理分形插值函数,并进一步研究了函数的收敛性、稳定性和盒维数,数值算例表明提出的插值函数可以精确拟合数据,实现物体建模。【附件16】(2)对判定呼吸道及病灶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协助算法研究人员实现对呼吸道特征及呼吸道病灶等特征提取,协助建立多个特征和诊断结论间的对应关系。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有理函数可调性适应人眼视觉的图像插值方法中国ZL201210524690.1
2授权发明专利以平面为聚类中心具有抗噪性的模糊聚类图像分割方法中国ZL201811222631.2
3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激光定位方法及去毛系统中国2017105435662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视觉感知颜色模型转换及评价系统中国2014SR057132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局部分形分析的图像放大系统中国2018SR100496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三角域有理函数和非结构三角网格构造的图像放大和恢复系统中国2015SR149600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有理分形插值的图像放大系统中国2016SR397178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弹簧相似法的内容感知图像缩放系统中国2017SR532319
进步奖张云峰,张帆,张彩明,范辉,包芳勋,骆泉湘,侯忠军,李雪梅,刘慧,范琳伟,王平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大学,山东玲珑英诚医院有限公司山东省教育厅
2851350-401 设施番茄优质新品种培育与示范
项目名称设施番茄优质新品种培育与示范推荐/提名单位/人山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项目简介一、 主要内容课题组从2003年始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历经13年选育出了抗病、优质、高产10个粉番茄新品种:‘潍科粉1号’、 ‘潍科粉3号’、 ‘潍科红1号’、 ‘寿光粉9号’等, 基于品种特性及设施环境,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标准化高产栽培模式,为番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撑,实现了良种与良法的有机结合;建立了番茄抗黄化曲叶病毒基因、抗叶霉基因、抗根结线虫基因等分子标记技术,建立了多抗病基因聚合育种技术支撑体系,有效应用于番茄育种中,整体达到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课题组首先在山东寿光开展了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调查、综合防治措施及其早期鉴定技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克隆其复制酶基因及外壳蛋白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这两种抗病基因分别导入番茄基因组,获得抗病性增强的转基因番茄,创新了番茄种质资源。二、种质、技术的创新性和品种的优良性1、选育出的 ‘潍科粉1号’等10个番茄新品种高产、优质、商品性好、口感佳、番茄红素含量高、复合抗性强,适合设施栽培。2、基于新品种特性及土壤、设施环境的特点,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高效生产技术规程,实现了良种与良法的有机结合。3、建立了番茄抗黄化曲叶病毒基因、抗烟草花叶病毒基因、抗疫病基因、抗叶霉基因、抗根结线虫基因分子标记技术,建立了多抗病基因聚合育种技术支撑体系。4、构建了新品种SSR分子指纹图谱,建立了配套的SSR分子标记纯度快速鉴定技术。5、建立了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稳定可靠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早期鉴定技术---双抗体夹心ELISA(DAS-ELISA)方法。6、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Rep、CP基因转入番茄基因组,采用抗性筛选、PCR检测和Southern Blot检测转基因番茄植株,获得了阳性番茄转基因株系,创新了番茄种质资源,建立了成熟的遗传转化体系。7、探索出一套秋延迟温室大棚“玉米—番茄”栽培新模式。三、知识产权情况1、 ‘一种快速准确检测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方法’等5个发明专利获得授权。2、《设施番茄新品种潍科粉1号的选育》、《番茄新品种潍科粉3号的选育》、《TYLCV外壳蛋白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番茄的研究》等17篇论文先后发表于《中国蔬菜》、《核农学报》、《北方园艺》等核心期刊。四、应用推广及效益本项目选育出的系列番茄已在山东省多家种子公司进行了推广种植,该系列番茄品种已累计推广70000多亩,新增效益17000多万元,得到了广大基层种子推销人员及菜农认可与赞同,普遍认为该系列番茄品种连续坐果性好,果面光滑,色泽鲜亮,硬度好,产量高,商品性好;抗性强,适于温室和大棚早春、秋延迟及越冬栽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玉米-番茄”栽培新技术的应用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明显表现是减少了烟粉虱取食番茄的几率,从而降低了番茄感染TYLCV的机会,降低了用药的使用量,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吕金浮副教授潍坊科技学院潍坊科技学院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吕金浮同志对项目的完成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项目研究初期,吕金浮同志积极开展番茄种质资源的引进工作,牵头成立了该项目研究课题组,并对项目的实施进行了分工。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该同志多次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考察并积极参与相关的科研工作,掌握了新品种繁育及应用推广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与政府部门沟通,了解相关政策和宏观数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该同志还负责田间常规杂交组配及性状评价。最后,该同志认真撰写了《‘潍科粉1号’等粉果番茄系列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鉴定材料,为项目的最终完成做出巨大贡献。该同志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其工作总量的90%。
2刘永光讲师潍坊科技学院潍坊科技学院作为该项目组的主要成员之一,刘永光同志积极参与项目的各项工作,做出了很多努力。刘永光同志主要负责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获得可靠的数据,为项目的技术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该同志还参与了《‘潍科粉1号’等粉果番茄系列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鉴定材料的撰写,为项目的最终完成做出了贡献。该同志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其工作总量的80%。
3尼秀媚副教授潍坊科技学院潍坊科技学院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参加人,尼秀媚同志对项目的完成做出了很多努力。尼秀媚同志在项目组主要负责SSR分子标记技术及品种纯度鉴定的研究,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获得了诸多重要的实验数据,为项目组分子技术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该同志为项目做出了许多具体工作,获得了重要的数据资料,为项目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意见和建议,做出了很大贡献。该同志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其工作总量的80%。
4薛其勤副教授潍坊科技学院潍坊科技学院作为该项目组的成员之一,该同志积极参与项目的各项工作,做出了很多努力。主要负责番茄再生体系建立及转基因株系的田间抗性研究,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获得可靠的数据,为项目的技术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该同志还主持了《‘寿光粉1号’等番茄系列新品种选育及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鉴定材料的撰写,为项目的最终完成做出了贡献。该同志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其工作总量的60%。
5裴华丽讲师潍坊科技学院潍坊科技学院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参与人,主要负责积极参与项目的各项工作,做出了很多努力。该同志主要负责番茄再生体系建立及转基因技术研究,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获得可靠的数据,为项目的技术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参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检测技术与种质创新》课题鉴定材料的撰写,为项目的最终完成做出了贡献。该同志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其工作总量的60%。
6李美芹教授潍坊科技学院潍坊科技学院作为本项目的参与人,李美芹积极开展番茄种质资源的引进工作。该同志主要负责番茄杂交组配及配合力测定研究,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获得可靠的数据,为项目的技术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负责《‘潍科红1号’等红果番茄系列新品种选育及高效生产技术规程研究与应用》课题鉴定材料的撰写,为项目的最终完成做出了贡献。该同志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其工作总量的60%。
7乔宁副教授潍坊科技学院潍坊科技学院作为该项目的参加人,乔宁同志对项目的完成做出了很多努力。乔宁同志在项目组主要负责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获得了诸多重要的实验数据,为项目组分子技术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该同志为项目做出了许多具体工作,获得了重要的数据资料,为项目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意见和建议,做出了很大贡献。该同志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其工作总量的50%。
8杨天慧讲师潍坊科技学院潍坊科技学院作为该项目的参加人,杨天慧同志对项目的完成做出了很多努力。杨天慧同志在项目组主要负责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通过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探索出一条成熟可靠的栽培途径,为新品种的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
9林桂玉助教潍坊科技学院潍坊科技学院作为该项目的参加人,林桂玉同志对项目的完成做出了很多努力。林桂玉同志在项目组主要负责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通过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探索出一条成熟可靠的栽培途径,为新品种的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该同志为项目做出了许多具体工作,为项目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意见和建议,做出了很大贡献。
10刘晓明副教授潍坊科技学院潍坊科技学院作为该项目的参加人,刘晓明同志对项目的完成做出了很多努力。该同志在项目组主要负责新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的研究,通过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获得了大量可靠的数据资料,为新品种推广提供了理论支持。该同志还参与了《‘潍科粉1号’等粉果番茄系列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鉴定材料的撰写,为项目的最终完成做出了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准确检测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方法中国ZL201210000614.0潍坊科技学院乔宁、李美芹、竺晓平、刘永光、王兴翠、国家进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番茄茎部病害防治组合物及其应用中国ZL201410749985.8潍坊科技学院乔宁、李光聚、竺晓平、刘晓明、刘永光、吕金浮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灭杀韭蛆的微波杀虫机中国ZL201110438137.1潍坊科技学院李美芹、刘华欣、李振东、夏海波、王岚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作物全生育期灭杀根结线虫的方法中国ZL201110438123.x潍坊科技学院李美芹、张涛、付春鹏、杨天慧、王岚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灭杀保护地蔬菜全生育期根结线虫的微波机中国ZL201110438150.7潍坊科技学院裴华丽、李振东、刘华欣、于丽艳、王岚
进步奖吕金浮,刘永光,尼秀媚,薛其勤,裴华丽,李美芹,乔宁,杨天慧,林桂玉,刘晓明潍坊科技学院山东省教育厅
2861378-401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实训关键技术研究和培教体系构建
项目名称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实训关键技术研究和培教体系构建推荐/提名单位/人山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项目简介当前,国家对于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先后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全面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并鼓励企业办学,体现校企“双元”育人特色。做好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能够紧跟相关行业发展,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全面推广,智能电网调控相关业务流程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智能电网调度、监控、自动化等专业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技术技能要求。因此,做好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实训关键技术研究和培教体系开发,已成为培养智能电网调控运行相关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目前,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相关技术技能的培训教学工作尚未形成一个全面、科学完整的培教课程体系,且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实训实操培训设施技术相对落后、设备老化、各实操培训系统设计彼此孤立、缺乏整体性等一系列问题,无法实现对智能电网调控相关技术实训的有效支撑。因此,为了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本项目重点开展了以下关键技术的研究:研究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实时混合仿真平台相关技术及装置;构建涵盖智能电网调控、变电运维、自动化运维等岗位的专业技术技能实训课程的培训教学体系,在实训环节实现与现场一致的真环境、真任务、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开发配套实训作业指导书、教材、网络课件及题库等教学资源。本项目属于电气工程学科,主要源于国家电网公司科研项目、重点实训室建设,是项目组历时2年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本项目基于分布式、模块化、数模混仿的总体技术方案和系统设计方法,建设了智能调度实训室,研发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实时混合仿真平台和500kV智能变电站混仿系统,研制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服务器虚拟资源池、智能变电站故障模拟系统、嵌入式模拟装置和实时接口设备,打造了电网运行控制技术高水平实训基地,并以此为支撑构建了涵盖智能电网调控、变电运维、自动化运维等岗位的专业技术技能实训课程的培训教学体系,填补了相关智能电网技术领域的空白。本项目获12项发明专利授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30篇,其中EI收录20篇。项目研发成果已在国家电网公司和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国网技术学院)、国电南瑞控制系统有限公司等企业和学校的人才培养中获得广泛推广应用。先后培养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现代学徒制和普通大专在校生1000多人,培训国家电网公司新入职员工2600余名,约18.8万人?天,并承办各相关专业在职人员技术技能提升培训4000多人,约9.8万人天,包括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知识更新工程、“一带一路”电力能源高管论坛、巴西、菲律宾和埃塞俄比亚等涉外培训、国家电网公司十大专业领军人才及各层次技术技能培训等,对提高我国电网运行控制领域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大电网运行可靠性、经济性及防御灾变的能力提供关键的智力支撑。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宏伟副教授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负责该项目的总体规划、需求分析、组织协调、方案制订等工作。主持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实时混合仿真平台研发和培教体系构建。研发了分布式交互式协同实时仿真支撑平台,为数字物理混合仿真系统、三维数字仿真及嵌入式模拟等软硬件系统构建一个标准化、即插即用式的分布式环境。研发了电磁暂态、机电暂态及中长期过程一体化仿真技术,实现了各种工况下电力系统电磁暂态过程、机电暂态过程及中长期过程仿真及其各类过程一体化联合仿真。
2潘志远高级工程师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参与方案总体设计,全面负责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混合仿真平台的开发;参与并组织相关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培教体系的构建;混合仿真平台的方案设计、程序开发、实例测试。负责研发DTS多态程序模块、多态进程管理服务技术和多态独立通信技术。提出了多态层次库映射方法,将层次库“族”由单一DTS扩充为各态下的DTS,实现了对教案等各类培训数据的分态记录和不同态下的消息隔离。,实现了DTS各态应用进程的独立启停、客户端与服务端的独立通信。
3任玉保高级工程师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负责该项目组织技术研发、组织鉴定验收等工作。负责研发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服务器虚拟资源池和国、分、省、地四级电网模型数据库研发。通过虚拟化技术,将物理服务器设备虚拟成多个虚拟服务器节点,解决了一套系统多人同时在线实训学习的网络传输问题。
4荆辉讲师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负责研发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中的智能变电站故障模拟系统,采用实时电磁暂态仿真技术对实训500kV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及相关局部电网进行模拟,采用嵌入式智能模拟装置对开关、刀闸的动作特性及二次回路故障特性进行模拟,实现了全站正常运行和故障状态下的实时仿真,真实反映电网正常运行和故障的电磁暂态过程,并实现真实设备和模拟系统信息和操作的灵活切换。
5张正茂高级工程师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负责该项目中电网调控仿真培训技术及考核评价方法的研究及开发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加权的电力仿真培训评价方法,以及一种交互式仿真操作与电网安全可靠性自动评分方法,并设计开发了相应的软件模块,构建了面向智能电网调控相关专业的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混合仿真培训考核平台。
6刘书阁讲师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负责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配套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训项目的开发,构建了涵盖智能电网调控、变电运维、自动化运维、厂站自动化运维和主厂站联合调试各领域的技术技能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组织开展相关实训教学工作。
7甘言礼高级工程师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负责研发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数字物理实时混合仿真平台,并参与研制了智能变电站故障模拟系统,实现了特高压交直流互联电网数字物理混合仿真系统及嵌入式模拟设备的成功研制与系统集成,真实地反映了电网正常运行和故障的电磁暂态过程,并实现真实设备和模拟系统信息和操作的灵活切换。
8宋新新高级工程师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负责研发了智能电网控制系统中的数字物理接口技术,采用IEC61850-9-2和FT3标准研发合并单元接口技术,模拟过程层合并单元发出的通信报文,为间隔层设备提供可靠的仿真数据源。同时研发了智能终端接口技术,实现智能变电站内状态量信息的输入输出以及智能终端的模拟。
9刘海客高级工程师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参与项目总体技术方案和系统设计方法研究,配合完成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实时混合仿真平台的搭建;研究了电磁暂态、机电暂态和稳态一体化仿真技术,协同项目组成员搭建完成了各种工况下电力系统电磁暂态、机电暂态过程的仿真;参与本系统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方案设计,并组织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10郑壮壮高级工程师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参与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服务器虚拟资源池和国、分、省、地四级电网模型数据库建设,负责构建基于智能调度调度控制系统主厂站联合调试实训项目的开发,参与500kV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实训项目的开发。
11贾涛工程师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负责研发智能电网控制系统中智能变电站的智能一次设备模拟装置,模拟一次设备的状态信息、控制量以及各种异常、故障情况,同时为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测控装置等提供硬节点,实现智能一次设备及其操作机构模拟装置的控制、通信、管理以及故障等详细准确模拟。
12丁颖副教授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参与研发了电磁暂态、机电暂态及中长期过程一体化仿真技术,在电力系统网络及一二次设备的电磁暂态、机电暂态及稳态模型基础上,实现了各种工况下电力系统电磁暂态过程、机电暂态过程及中长期过程仿真及其各类过程一体化联合仿真。
13王婧高级工程师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负责研发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中的智能变电站故障模拟系统,采用实时电磁暂态仿真技术对实训500kV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及相关局部电网进行模拟,采用嵌入式智能模拟装置对开关、刀闸的动作特性及二次回路故障特性进行模拟,实现了全站正常运行和故障状态下的实时仿真,真实反映电网正常运行和故障的电磁暂态过程,并实现真实设备和模拟系统信息和操作的灵活切换。
14崔西友讲师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参与研发了智能实训评估技术,开发了面向电网调度、电网监控、自动化运维等专业业务的评价知识库,实现对各类仿真应用运行、管理智能化和自动化。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多馈入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异常换相失败判定方法中国ZL 201410550497.4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技术学院;山东大学李宏伟;潘志远;牟黎;许园园等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数据断面发布通道方法中国ZL 201410340605.5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技术学院;珠海许继电器有限公司;珠海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技术学院;珠海许继有限公司潘志远;李宏伟;王婧;任玉保等
3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分维计算和mallat分解的配电网故障选线方法中国ZL201510617553.6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技术学院刘海客;李宏伟;甘言礼;贾涛;张正茂等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配网生产抢修指挥实训系统中国Zl 201410341677.1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技术学院;珠海许继电器有限公司李宏伟;甘言礼;潘志远等
5授权发明专利智能配电网运维仿真培训系统中国ZL 201410340035.X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技术学院;珠海许继电器有限公司李宏伟;潘志远;张正茂等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分布式服务状态检测器及方法中国ZL 201510741748.1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技术学院;珠海许继电器有限公司甘言礼;李宏伟;任玉保等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电网调度自动化主厂站联合调试装置及系统中国ZL 201820255102.1国网技术学院;国家电网公司 王璐璐;宋新新;任玉保;李宏伟;郑壮壮
8授权发明专利考虑分布式电源的弱环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中国ZL201610942684.62国网技术学院;国家电网公司;国网重庆电力科学研究院潘志远;李宏伟;甘言礼;任玉保;王婧;贾涛;刘海客;张正茂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有源闭环配电网保护系统及方法中国ZL 201510867817.3国网技术学院;国家电网公司;山东大学潘志远;李宏伟;甘言礼;王婧;任玉保;张正茂;贾涛;郑壮壮等
10授权发明专利混合仿真与调控一体化仿真联合仿真数据交互方法中国ZL201310547337.X国网技术学院;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科东电力控制系统有限公司李宏伟、甘言礼、任玉保等
进步奖李宏伟,潘志远,任玉保,荆辉,张正茂,刘书阁,甘言礼,宋新新,刘海客,郑壮壮,贾涛,丁颖,王婧,崔西友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省教育厅
2871378-402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电网故障诊断及追踪系统
项目名称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电网故障诊断及追踪系统推荐/提名单位/人山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项目简介主要内容:目前故障诊断领域的研究方向大多集中于提升诊断算法的有效性,而忽视了底层数据传输的模式研究。本课题致力于研究开发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电网故障诊断系统,运用大数据平台在数据收集方面高效、稳定的能力,建立从变电站过程层直接采集故障信息的故障数据收集模型,为上层的故障诊断提供快速、准确且格式统一的数据源;基于该大数据平台,研究实现以故障知识的表示形式为基础,按照故障特点择优选取智能方法的一种新型故障诊断算法,实现诊断;利用行波测距理论,实现基于不受行波波速影响的单端行波故障测距计算方法和测距方法;在调度端对收集到的事故级报警信息调用故障诊断算法之后,发现断路器以及保护有不正确动作,或者报警信息有丢失的情况,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变电站内部的数据进行分类抽取,对错误动作及信息丢失根源进行故障追踪。该方法在诊断效率上较传统方法有较大的提升。课题主要关键技术包括:适用于故障诊断系统的大数据平台构建方法研究;故障数据格式统一性的研究;大数据平台基础之上集中式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数据分布式收集与故障元件集中式诊断相结合的新型诊断框架的研究以及关键信息缺失情况下故障诊断算法的研究;保护装置误动作及告警信息丢失情况下的故障追踪方法研究;基于监测与检测多源异构数据的运检大数据分析理论研究。项目特点:在故障前预警方面,针对变电设备状态检测中的红外热像检测,研究了变电设备典型故障与红外热像数据分析方法,提取相关特征信息,开发红外热像检测数据的汇总、存储与在线分析技术,最终建立基于红外检测平台的变电设备状态评价实训系统,对于提高变电检修专业技术人员利用故障信息库与监测数据在线分析的状态评价和故障识别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故障后诊断方面,从系统框架、故障信息获取、统一数据建模、智能诊断算法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研究,以期建立一个完整、有效、实用的电网故障诊断系统,这在故障诊断研究领域中尚属首次。就故障诊断及追踪算法而言,需要在几秒钟之内处理百M以上的电网拓扑数据以及保护配置文件,查询G级别的知识库或规则库以及处理千万条以上的站内报警信息,以目前的关系数据库存储技术难以满足诊断快速性的需要。本项目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以大数据为依托,建立高效的电网故障诊断及追踪算法,为运维人员提供决策支持的同时,给智能电网的“可自愈”环节提供前期数据。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磊副高级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70 %。创造性贡献:本人对主要科技创新栏目中主要创新点1、主要创新点2以及主要创新点3均做出主要贡献,发表SCI论文1篇,EI论文4篇,专著1篇,发明专利2项。
2牛林教授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40 %。创造性贡献:本人对主要科技创新栏目中主要创新点2以及主要创新点3均做出主要贡献,发表EI论文4篇,专著1篇,发明专利3项。
3高洪雨高级工程师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30 %。创造性贡献:本人对主要科技创新栏目中主要创新点1、主要创新点2以及主要创新点3均做出主要贡献,参与发表EI论文2篇,专著1篇,发明专利2项。
4陈青教授山东大学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20 %。创造性贡献:本人对主要科技创新栏目中主要创新点1、主要创新点2以及主要创新点3均做出主要贡献,参与发表SCI论文2篇,EI论文4篇。
5李宏博高级工程师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20 %。创造性贡献:本人对主要科技创新栏目中主要创新点1、主要创新点2以及主要创新点3均做出主要贡献,参与发表EI论文2篇,发明专利2项。
6黄金鑫副高级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20 %。创造性贡献:本人对主要科技创新栏目中主要创新点2以及主要创新点3均做出主要贡献,参与发表EI论文2篇,发明专利2项。
7马志广高级工程师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20 %。创造性贡献:本人对主要科技创新栏目中主要创新点1、主要创新点2以及主要创新点3均做出主要贡献,参与发表SCI论文1篇,EI论文4篇,专著1篇,发明专利2项。
8郭婷中级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30 %。创造性贡献:本人对主要科技创新栏目中主要创新点1、主要创新点2以及主要创新点3均做出主要贡献,参与发表EI论文2篇,专著1篇,发明专利2项。
9郭丽娟中级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40 %。创造性贡献:本人对主要科技创新栏目中主要创新点1、主要创新点2以及主要创新点3均做出主要贡献,参与发表EI论文2篇,专著1篇,发明专利1项。
10陈珂睿中级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30 %。创造性贡献:本人对主要科技创新栏目中主要创新点1、主要创新点2以及主要创新点3均做出主要贡献,参与发表EI论文2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于与或树模型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中国ZL201510048392.3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技术学院王磊 等
2授权发明专利基于不受行波波速影响的单端行波故障测距计算方法和测距方法中国ZL 201610209799.4国网技术学院高洪雨 等
3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大数据的电力设备综合监控与预警系统及其分析方法中国ZL 201410579501.X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技术学院黄金鑫 等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压开关柜局部放电检测方法中国ZL 201410579501.X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技术学院牛林 等
5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多源信息的配电网故障诊断方法中国ZL201410154949.7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技术学院王磊 等
6授权发明专利基于运检大数据的培训平台中国ZL 201310526837.5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技术学院牛林 等
7申请发明专利基于Petri网的变电站故障自动诊断方法及系统中国201811081956.3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技术学院王磊 等
8申请发明专利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电网故障追踪方法中国201710227033.3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技术学院王磊 等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基于多信息融合的电网故障自动定位装置中国ZL201520088663.3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技术学院王磊 等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带故障检测功能的电缆分支箱中国ZL201520068425.6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技术学院王磊 等
进步奖王磊,牛林,高洪雨,陈青,李宏博,黄金鑫,马志广,郭婷,郭丽娟,陈珂睿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省教育厅
2881587-401 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人群出行活动探测与时空服务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人群出行活动探测与时空服务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武汉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郑州天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各种城市病:基础设施脆弱、交通拥堵常态、运输效率低下、公共安全面临威胁等,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其突破都离不开对城市人群活动的空间变化动态及其影响定量观测技术支撑。 传统测绘地理信息重点关注地物,缺乏与人相关的地理信息表达模型与分析方法;传统城市人群活动获取主要依赖人口普查、交通调查等,尽管数据可靠,但存在周期长、费用高、人工强度大等问题,并且难以捕获高时间分辨率、全空间覆盖的城市人群活动动态,难以有效支撑高动态情景下城市功能提升、基础设施选址、交通运营组织优化、公共安全应急等智慧城市应用。随着信息感知与通讯技术、定位技术的大众化集成应用,产生了海量多源、多维、多时空分辨率的人群出行大数据,但存在采样标准不统一、数据质量差异大、时空维度不统一等特点。如何精准探测人群活动并识别其空间变化动态是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如何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出行时空大数据处理、分析与服务方法,构建高动态城市环境下大数据驱动的精细化城市“管、控、服”服务技术也是当前的技术难题。 项目组针对该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以及国家863项目子课题等项目支持下,历经十余年研究,取得了如下“3+1”创新(3个技术创新、1个应用模式创新): (1)针对海量多源、多维空间、多时空分辨率的出行大数据时空建模与分析难点,首创以人为中心的时空GIS理论与可视化分析方法,填补传统GIS在“物理-虚拟”集成空间下人群活动建模与分析技术空白,实现GIS从地理环境表达到人群活动时空分析的技术跨越。 (2)针对不规则与稀疏采样多源出行大数据的城市出行活动探测难点,构建时空轨迹重构融合下的城市出行活动空间变化动态定量观测方法,创建轨迹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人群活动识别-功能发现-承载体时空动态的全流程探测方法,突破复杂城市环境中人群活动探测及其承载体时变特性定量观测等技术难点。 (3)针对城市“管、控、服”中的设施服务与人群出行活动高动态匹配难题,提出大规模人群活动与基础设施时空服务的精细化智能匹配与高效优化技术,突破高动态约束下的城市空间功能精准配置、城市精细选址与路径服务、运营风险防控等技术难点。 (4)针对出行大数据驱动的城市精细化与智能化“管、控、服”应用模式创新需求和难点,构建了出行大数据支持下的设施选址、路径优化、服务运营一体化集成应用技术,实现了城市空间设施规划与改善、交通客/物流智能应用、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等领域应用模式创新。 项目组结合该技术突破,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2篇,其中被SCI/SSCI收录论文42篇,被EI收录论文9篇,申请专利25项及软件著作权8项,编写行业技术规范1部,主编出版专著3本、参与出版专著3部。项目成果支撑城市精细与智能化“管控服”应用、城市规划、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公共安全与应急、城市民生工程、旅游生态小镇等行业应用,经济效益达1.3亿,并且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方志祥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对创新点(1)~(4)有贡献,旁证材料:项目证明(附件12);专利(附件4、9);论文(附件27、28、30、31)。具体:1、提出动态交通网络下的可变时空棱镜模型及其可视化分析方法;2、提出不确定性时空轨迹分段下的出行活动概率识别模型;3、构建人群出行活动时空流结构、波动、分合等动态特性计算模型,提出城市人群出行的“点-线-网”多空间层次功能网络提取方法;4、提出时空轨迹重构融合下的人群出行活动时空承载特性系列定量模型;5、提出多层时空Voronoi图剖分的邻近匹配与搜索技术;6、研发基于群体智能算法(蚁群、蜂群、遗传等)的时空优化求解技术与人群动态时空应用。
2裴韬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创新点(2)有贡献,旁证材料:项目证明(附件12、14);论文(附件29)。具体:1、提出基于点过程组合反演、时间序列模式关联等活动模式发现方法;2、突破大数据支持下人群出行活动功能网络探测及其时变规律提取难题
3尹凌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对创新点(1)、(2)有贡献,旁证材料:专利(附件2~4、6);论文(附件25、28)。具体:1、构建了“物理-虚拟”混合空间活动下人群活动建模表达方法,研发了面向混合空间的时空GIS可视化分析技术,突破了城市人群活动的多空间组织与表达技术瓶颈;2、提出基于广义时空路径与时空体融合建模的群体活动时空同异步模式提取及可视分析新技术;3、构建虚拟空间群体交互活动机会分析方法,突破了“物理-虚拟”混合空间活动潜在交互机会的时空GIS分析方法瓶颈;4、并提出基于空间聚合的轨迹数据隐私保护方法,突破高风险频繁活动地点暴露保护难点。
4涂伟副研究员深圳大学深圳大学对创新点(3)(4)有贡献,旁证材料:项目证明(附件12);专利(附件5、8);论文(附件30)。具体:1、提出多层时空Voronoi图剖分的邻近匹配与搜索技术,实现设施服务与人群活动的邻近区域快速精准匹配;2、提出大规模人群出行活动与城市设施时空服务的精细化时空匹配模型,构建面向出行活动时空需求的可靠路径规划、应急路径分配、活动地点推荐、空间设施选址等系列高动态建模方法,解决大规模人群活动与设施服务双动态下的精细化时空匹配与选址建模技术难题;3、研发基于群体智能算法的时空优化求解技术,突破多类型实体、多目标组合的时空匹配优化技术难点。
5熊盛武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对创新点(3)有贡献,旁证材料:论文(附件31)。具体:1、解决地理智能计算中搜索针对性不强、搜索空间过大、搜索效率低等技术难点;2、研发基于群体智能算法(蚁群、蜂群、遗传等)的时空优化求解技术,突破多类型实体、多目标组合、时空出行混合的时空匹配计算高效优化技术难点
6陈碧宇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对创新点(2)有贡献,旁证材料:项目证明(附件12);论文(附件26)。具体:1、提出了出行轨迹时空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定位精度、采样频率、完整性、有效性、空间覆盖度、现势性等;2、提出动态交通网络下的可靠性时空棱镜模型及其可视化分析方法,界定特定时空窗口下的出行活动可达区域与潜在机会。
7杨喜平其他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对创新点(2)有贡献,旁证材料:论文(附件28)。具体: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如桥梁、公交、地铁、商业中心、公园等)对城市人群活动的时空承载特性定量观测难点,提出时空轨迹重构融合下的人群出行活动时空承载特性(如通行拥挤与堵塞、稳定度、安全风险等)的系列定量模型、及其高效计算与识别方法,解决人群活动时空承载动态定量观测技术难点
8赵志远其他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对创新点(2)有贡献,旁证材料:专利(附件4);论文(附件28)。具体:1、提出不确定性时空轨迹分段下的出行活动概率识别模型,实现了基于个体稀疏数据的出行活动位置与时间等信息的推断;2、顾及虚拟网络空间的接入条件,构建虚拟空间群体交互活动机会分析方法;3、提出不同时空采样单元下人群活动偏差程度评估方法,形成轨迹时空流数据质量分析新方法
9刘向龙副研究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对创新点(3)有贡献,旁证材料:专利(附件4);软件著作权(附件33、34);行业标准(附件15)。具体:1、提出“车辆-站点-区间-网络”多层次客流状态、“压力-状态-响应”框架下的客运网络安全风险等指标体系,并基于设施服务与人群出行活动高动态匹配与智能优化技术,研发了城市客运网络安全风险主动防控技术系统,突破了其运营风险防控技术难点;2、实现公交客流采集、城市客运状态识别、分析与智能排班规划决策、客运网络安全风险主动防控,以及公交、出租、轨道、长途等多种客运方式全方位数据资源整合下的车辆、客流、场站、路网等运输动态异常检测与应急预警。
10黄正东教授深圳大学深圳大学对创新点(3)(4)有贡献,旁证材料:项目证明(附件12);专利(附件7)。具体:1、大数据驱动的人群活动分析、城市规划、空间设施选址技术,支撑公交站点的选址决策;2、构建了公共交通的客运网络优化方法,提高了公交线网运输效率。
11乐阳教授深圳大学深圳大学对创新点(2)有贡献,旁证材料:项目证明(附件12)。具体:融合手机、兴趣点、社交媒体、智能卡等多源数据,构建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活动信息增强系列方法,实现千万级别城市人群出行及其目的信息的提取
12杨秀中高级工程师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创新点(4)有贡献,旁证材料:应用证明(附件16)。具体:针对现代城市重大事件下公共安全应急与风险防控重大需求,构建了人群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人群监测与应急资源智能调度系统,支撑了应急行为评估与预警、综合应急演练等,在杭州市等38个政府应急平台等均开展了较好的应用,为G20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大运会、全运会等提供现场保障服务,产生了比较可观的经济价值和重大的社会效益。
13胡跃平教授级高工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对创新点(4)有贡献,旁证材料:应用证明(附件20)。具体:利用本项目以人为中心的时空GIS理论与技术,构建城市出行大数据的“活动探测-模式发现-时空选址”新应用技术,重点支撑了大数据驱动的人群活动分析、城市规划、空间设施选址等系列应用系统建设,服务于武汉的城市人群动态分析,直接运用于武汉市的多规合一平台建设,服务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轨道交通规划选址、慢行交通规划,并为公园绿地连通、轨道站点衔接、重点片区功能提升、违法占道、绿道示范引领等民生工程。
14郑猛高级工程师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对创新点(4)有贡献,旁证材料:应用证明(附件20)。具体:利用本项目以人为中心的时空GIS理论与技术,构建城市出行大数据的“活动探测-模式发现-时空选址”新应用技术,基于手机信令、互联网位置数据以及公交地铁刷卡数据、出租车和公交车GPS数据等,开展了人群出行活动特征和时空运行规律挖掘分析,重点支撑了大数据驱动的人群活动分析、城市规划、空间设施选址等系列应用系统建设。参与了人群出行活动探测模型开发,并通过与武汉市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型互动分析,进行了模型的测试和验证。
15郭建国高级工程师郑州天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天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创新点(4)有贡献,旁证材料:专利(附件10、11);应用证明(附件19)。具体:实现公交客流采集、城市客运状态识别、分析与智能排班规划决策,以及公交、出租、轨道、长途等多种客运方式全方位数据资源整合下的车辆、客流、场站、路网等运输动态异常检测与应急预警,研发了企业级平台,服务400多家公交企业与260多个城市,特别在郑州、杭州、西宁、株洲等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公交都市发展监测与考核评价中有较好成效,显著降低公交运营人力物力资源成本约30%,提升郑州市公交系统资源利用率15%,公共交通单次出行能耗较低20%以上。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于高风险频繁活动地点替换策略的隐私保护方法及系统中国ZL 2015 1 0566546.8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尹凌;王倩;汪伟;胡金星;林楠;刘耿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轨迹数据停留识别方法及系统中国ZL 2016 1 0623820.5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赵志远;尹凌;方志祥
3申请发明专利基于多源时空轨迹数据的群体活动收集方法及系统中国201610517438.6深圳大学涂伟;曹劲舟;李清泉;乐阳;曹瑞;王振声
4授权发明专利客运车辆违规停车地点识别方法及系统中国ZL 2014 1 0095229.8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尹凌;胡金星;黄练;任鹏;徐宁;王倩
5授权发明专利基于空间聚合的轨迹数据隐私保护方法及系统中国ZL 2015 1 0566456.9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尹凌;王倩;汪伟;胡金星;林楠;刘耿
6授权发明专利基于站点的城市公交线网优化配置方法中国ZL 2010 1 0112181.9武汉大学黄正东;刘学军;黄崇超;沈建武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智能匹配和路径优化的拼车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610010115.8深圳大学涂伟,李清泉,朱家松,周宝定
8申请发明专利基于手机位置时空转移概率的基站服务人数时序预测方法中国201611104833.8武汉大学方志祥,倪雅倩,冯明翔,
9授权发明专利公交客流精确统计方法中国ZL.201510667105.7郑州天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郭建国;方志乾;郭共绍;韩波;丁智辉;任海波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深度图像的客流统计监测方法中国ZL 2014 1 0467648.X郑州天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郭建国;方志乾;王树茂;丁智辉;王兴中
进步奖方志祥,裴韬,尹凌,涂伟,熊盛武,陈碧宇,杨喜平,赵志远,刘向龙,黄正东,乐阳,杨秀中,胡跃平,郑猛,郭建国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郑州天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大学
2891587-402 大数据环境下高精度道路地图众包测绘与动态更新技术
项目名称大数据环境下高精度道路地图众包测绘与动态更新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武汉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测绘科学技术领域,是测绘、大数据与交通的多学科交叉。高精度道路地图作为未来十大科技发展方向之一的无人驾驶最核心关键技术,成为Google、苹果、特斯拉、Here、四维图新、百度等国际科技巨头竞相争夺的技术战略制高点,长期面临着欧美发达国家的“卡脖子”技术封锁。针对现有地面测绘车、航空摄影测量、航天卫星遥感等专业测绘全球性道路数据“采集难”、信息“提取难”、模型“表达难”、变化“更新难”等问题,创建了车道级高精度道路众包测图新理论方法,突破轨迹清洗、车道更新等技术,提出多层次三维路网模型,研发众包测图系统,牵头研制国家标准,形成采集易、成本低、更新快、全球化应用的高精度道路众包测图新技术体系。(1)率先突破众包轨迹大数据高精度清洗技术,获中国高校GIS创新人物奖突破了顾及运动特征一致性的众包GPS轨迹大数据高精度清洗技术,实现精度分级清洗,提供易得可用轨迹数据,攻克全球性道路数据“采集难”问题。(2)首创了车道级高精度道路信息众包获取方法,2017年获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创基于GPS轨迹大数据的车道级高精度道路信息众包获取方法(CLRIC),形成一种成本低、处理快、精细度高、全球化应用的道路众包测绘新理论方法,攻克了精细道路信息“提取难”问题。(3)首次构建多层次三维路网模型,研制导航数据模型国家标准,获ISPRS最佳青年论文奖、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构建面向实际车道的多层次三维路网模型(HL-3DRNM),牵头研制“导航数据模型与交换格式”国家标准,实现几何信息、拓扑连通、时空语义的多尺度表达、制图刻画与导航应用,攻克精细道路“表达难”问题。(4)首次突破车道级道路变化检测与动态更新技术,牵头研制导航数据、增量更新两项国家标准首次突破基于众包轨迹的车道级道路变化检测与动态更新技术,牵头研制“导航电子地图增量更新基本要求”与“导航电子地图框架数据交换格式”两项国家标准,攻克道路数据“更新难”问题。该项目形成了大数据环境下高精度道路众包测图成套技术,“足不出户,精制天下图”,以刘先林院士为组长的技术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获美国科学院院士、IEEE会士等国际同行高度评价,获2013、2017年度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项目成果在德国宝马、日本阿尔派电子、中国四维图新等国际知名企业广泛应用130多个城市,地图精度达0.2-0.5米,道路更新≤1小时,将道路更新效率从月级提高到小时级,累计新增经济效益3.9亿元。牵头研制国家标准3项,授权专利23项、软件15项,出版专著2部,在交通、GIS、制图等国际顶级期刊IEEE ITS、TRC、IJGIS、CAGIS等发表论文150余篇(65篇SCI),引领国内外高精度众包测图技术的发展,打破欧美“卡脖子”技术封锁,填补我国道路众包测绘的技术空白,实现道路测图从专业测绘向众包测绘的技术跨越,是我国智能交通与测绘科技进步的划时代标志性成果。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唐炉亮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作为车道级精细道路信息众包获取技术的负责人,提出了GPS时空轨迹大数据的高精度滤选模型、车道精细道路信息众包获取方法、路网拓扑变化自动检测与更新技术,并领导团队研发相关算法与软件,对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一、第二、第四项做出了主要贡献,为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佐证材料:专利附件1-5、8-9,软件附件7,论文附件27-34)
2朱庆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提出了面向实际车道的三维道路网络模型,并参与研发相关软件,对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三项做出了主要贡献,为项目投入的工作量的50%。(佐证材料:专利附件6,论文附件35)
3杨雪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提出了基于分割-滤选模型的众包车载轨迹大数据自适应滤选方法、利用高斯混模型的路段车道数探测方法、基于转向点对提取的交叉路口识别与结构提取、车道级路网变化检测方法,开展相关实验并研发相关软件系统,对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一、第二项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佐证材料:专利附件1-3、5、9,软件附件7,论文附件27-34)
4李必军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牵头制定了国家标准:导航电子地图增量更新基本要求,GB/T 35646-2017,参与制定了国家标准:导航电子地图框架数据交换格式,GB/T 35645-2017。该标准自2018年7月开始实施,标准对电子地图的组织、内容、格式、数据来源、更新周期等进行了规定,对促进导航电子地图快速更新、共享,以及促进智能驾驶、机器人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三、第四项做出了主要贡献,为项目投入的工作量的50%。(佐证材料:标准附件36)
5吴中恒高级工程师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了面向新一代导航的车道级道路数据生产流程的研究与众包车道级精细导航地图快速生产系统中采集软件的开发以及数据标准的制定,对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三、第四项做出了贡献,为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佐证材料:专利附件10、标准附件36)
6李渊教授厦门大学厦门大学联合提出了面向实际车道的三维道路网络模型中的动态分段方法、多层次多模态寻径导航方法,并参与研发相关软件,对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三项做出了主要贡献,为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佐证材料:专利附件6,论文附件35)
7张霞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参与了众包时空轨迹数据路口通行时间提取方法、网络空间时空核密度特征分布方法的理论研究,以及上述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研究,对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一、第二项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佐证材料:论文附件28-29、31、33)
8阚子涵其他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参与了众包时空轨迹数据空间分布模式、拓扑变化检测的理论研究,对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一、第四项做出了贡献,为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佐证材料:论文附件29、34)
9任畅其他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参与了众包时空轨迹数据在道路几何融合、拓扑更新方面的研究,对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二项做出了贡献,为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佐证材料:论文附件34、40)
10陈洋其他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参与了车道级道路众包测图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对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二项的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为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佐证材料:论文附件38)
11高婕其他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参与了车道级道路众包测图软件的开发与集成,对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二项的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为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佐证材料:论文附件39)
12邓拓其他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参与了车道级道路众包测图软件的开发与集成,对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二项的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为项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佐证材料:论文附件4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于众包时空大数据的车道级道路测图方法及系统中国201610370700.9武汉大学唐炉亮;杨雪;李清泉
2授权发明专利基于低精度GPS 轨迹数据的高精度车道信息提取方法中国201510155202.8武汉大学唐炉亮;杨雪;李清泉
3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时空轨迹大数据的城市交叉口车道级结构提取方法中国201610329524.4武汉大学唐炉亮;杨雪;牛乐;李清泉
4授权发明专利基于认知规律的时空轨迹融合与路网拓扑生成方法中国201510040109.2武汉大学唐炉亮;刘章;李清泉
5授权发明专利基于低精度时空轨迹数据的城市交叉口自动识别方法中国201610329020.2武汉大学唐炉亮;杨雪;李清泉
6授权发明专利多层次多模态寻径导航方法中国201210007662.2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李渊;朱庆;张叶廷;杜志强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时空大数据的车道级高精度道路泛在测图系统中国2017SR017042武汉大学唐炉亮;杨雪;郑文斌;牛乐;孙飞
8授权发明专利基于GPS时空轨迹的路网拓扑变化自动检测方法与系统中国201510272250.5武汉大学唐炉亮;靳晨;李清泉;刘章
9授权发明专利车载GPS轨迹时空大数据优选方法与系统中国201510549494.3武汉大学唐炉亮;杨雪;李清泉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对电子地图的交通限制信息自动校验的方法与装置中国200910265977.5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吴中恒;王何飞;徐晋晖;曹晓航
进步奖唐炉亮,朱庆,杨雪,李必军,吴中恒,李渊,张霞,阚子涵,任畅,陈洋,高婕,邓拓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大学
2901587-403 心血管病合并心理障碍的综合防治策略与临床应用
项目名称心血管病合并心理障碍的综合防治策略与临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武汉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武汉大学
项目简介 心理障碍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截至2020年重度抑郁症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致残和致死疾病,为家庭带来严重社会及经济负担。近年来研究发现,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互为独立的危险因素,相互影响,促进疾病向恶化转归。20-47%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同程度的伴有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而冠心病患者中抑郁发病率约为40%,是正常人群的5倍左右。两者共病已成为不可忽视、亟待解决的健康问题之一。 项目组在临床上发现抑郁症增加心脏性猝死、室速/室颤发生率,提高房颤复发风险。为进一步探究内在机制,项目组着眼于海马、心肌细胞中NMDA受体和Sigma-1受体,应用临床上常见抗抑郁药物氟西汀、舍曲林探讨心血管病与心理障碍共病的分子靶点及潜在机制。理论结合临床,明确冠心病伴心理障碍、高血压伴心理障碍、心力衰竭伴心理障碍、心律失常伴心理障碍的发病机理,提高医护人员对心血管病合并心理障碍的临床防治意识,改善患者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在为期12年的努力探索下,得到了如下创新性结果。(1)国内外首先发现了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拮抗剂(MK-801)、Sigma-1受体激动剂(SA4503)可减轻大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钙运作紊乱,改善抑郁症状,降低心律失常的诱发率及持续时间;应用临床抗抑郁药氟西汀、舍曲林可改善心梗后抑郁大鼠的抑郁症状和心功能,降低室速的诱发率和持续时间。(2)首次发现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病、心衰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经器械或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减轻抑郁焦虑情绪。(3)率先利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SRS(社会支持自评量表)、SF-36(简明健康调查量表)等量表评价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的早期预警、诊断、治疗水平。 中国科学院武汉科技查新资讯检索中心针对“心血管病合并心理障碍的基础研究”这一项目中的创新点和关键词逐一进行查新。经综合对比分析可知,除委托方文献报道外,该查新项目的查新点在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未见相同报道。湖北技术交易所组织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琳教授为组长的5位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得出如下结论:该项目自实施以来,已将部分研究所得转化成临床应用,做到了加强心血管病诊治技术先进性和完整性。 本项目研究成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推广,惠及江苏省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20余家医院,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期间已发表论文9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核心期刊杂志75篇,已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62名,进修生221名,邀请作临床报告100余次,外出会诊1000余次,造福于省内外广大心血管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波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主持该项目的实施,把握总体思路和研究方向,协调团队运作,在项目中起到核心作用,负责完成科技创新点1,2,3的内容。与项目其他参与人长期合作从事心血管病合并心理障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发表论文于 Europace,Psychosom Med,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等杂志。
2黄鹤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主持该项目的实施,把握总体思路和研究方向,协调团队运作,在项目中起到核心作用,负责完成科技创新点1,2,3的内容。与项目其他参与人长期合作从事心血管病合并心理障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发表论文于 Europace,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等杂志。
3梁锦军正高级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参与完成科技创新点1,2,3的内容,与项目主持人长期合作从事心血管病合并心理障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发表论文于Drug Des Devel Ther等杂志。
4石少波中级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参与完成科技创新点1中“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对心脏电生理和应激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及“舍曲林对心肌梗死后抑郁大鼠行为学及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与项目主持人长期合作从事心血管病合并心理障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发表论文于 Europace,Psychosom Med,PLoS One等杂志。
5曲川中级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参与完成科技创新点1中的“抑郁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肌细胞电生理的影响研究”。与项目主持人长期 合作从事心血管病合并心理障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发表论文于武汉大学 学报(医学版),医学研究等杂志。
6刘欣初级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参与完成科技创新点1中的“Sigma-1受体对心肌梗死后抑郁大鼠心脏电生理变化研究”,与项目主持人长期合作从事心血管病合并心理障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发表论文于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等杂志。
7沈波正高级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参与完成科技创新点1中的“抑郁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肌细胞电生理的影响研究”。与项目主持人长期 合作从事心血管病合并心理障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发表论文于Mol Cell Biochem,Transplant Proc等杂志。
8周纪宁中级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参与完成科技创新点3中的“起搏器植入可改善心力衰竭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与项目主持人长期合作从事心血管病合并心理障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
9杨灿副高级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参与完成科技创新点1中的“心肌梗死后抑郁大鼠心肌细胞及海马中电生理变化研究”。与项目主持人长期合作从事心血管病合并心理障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发表论文于中华精神科等杂志。
10张艳副高级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参与完成科技创新点1中的“抑郁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肌细胞电生理的影响研究”。与项目主持人长期合作从事心血管病合并心理障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发表论文于医学分子生物学等杂志。
11张翠中级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参与完成科技创新点1中的“抑郁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肌细胞电生理的影响研究”。与项目主持人长期合作从事心血管病合并心理障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发表论文在疑难病杂志等杂志。
12王慧初级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参与完成科技创新点1中的“Sigma-1受体对心肌梗死后抑郁大鼠心脏电生理变化研究”。与项目主持人长期合作从事心血管病合并心理障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发表论文于中国心血管病研究等杂志。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The activation of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 downregulates 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and L-type calcium currents in rat models of depression中国Liu X, Shi S, Yang H, Qu C, Chen Y, Liang J, Yang B.
2其他Activation of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 reduce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facilitates atrial fibrillation in rats中国Shi S, Liu T, Wang D, Zhang Y, Liang J, Yang B, Hu D.
3其他Chronic stimulation of the Sigma-1 receptor ameliorates autonomic nerve dysfunction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susceptibility in a rat model of depression.中国Liu X, Qu C, Yang HJ, Shi SB, Zhang Cui, Zhang Yan, Liang JJ, Yang B.
4其他Effect and mechanism of fluoxetine on electrophysiology in vivo in a rat model of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depression.中国Liang J, Yuan X, Shi S, Wang F, Chen Y, Qu C, Chen J, Hu D, Yang B.
5其他Efficacy of Adenosin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 PRISMA-Compliant Meta-Analysis. 中国Gao Q, Yang B, Guo Y, Zheng F.
6其他Glycyrrhizic acid attenuates myocardial injury: Involvement of RIP140/NF-kB Pathway中国Yang J, Shi Y, Chen H, Wang X, Chen Y, Yang B.Yang J, Shi Y, Chen H, Wang X, Chen Y, Yang B.
7其他A cross-sectional survey on the prevalence of anxiety symptom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without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中国Liang JJ, Huang H, Yang B, Wan J, Tang YH, Bao MW, Zhao QY, Wu G, Huang CX.
8其他Depressive Symptoms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without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中国Liang JJ, Huang CX, Yang B, Huang H, Wan J, Tang YH, Zhao QY.
9其他Efficacy of Ivabradine versus β-Blockers for Heart Rate Reduction during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ardiology.中国Qiu S, Shi S, Ping H, Zhou S, Wang H, Yang B.
10其他MicroRNA-1 effectively induces differentiation of myocardial cells from mous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中国Zhao XL, Yang B, Ma LN, Dong YH.
进步奖杨波,黄鹤,梁锦军,石少波,曲川,刘欣,沈波,周纪宁,杨灿,张艳,张翠,王慧武汉大学武汉大学
2911587-404 遗传性眼病的致病机制及临床诊疗应用
项目名称遗传性眼病的致病机制及临床诊疗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武汉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武汉大学
项目简介遗传性眼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严重威胁了公众健康。明确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SNB)和视网膜色素变性(RP)等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命题。由于对这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认识有限,发病机制相关研究尚未取得重大突破,给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因此,阐明致病机制,研究临床诊疗的新方法对该类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遗传性眼病的致病机制及临床诊疗应用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5个部分:1)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的发生机制;2)视网膜色素变性(RP)过程中,视网膜光感受细胞凋亡和神经保护的机制;3)RP致病基因及致病突变;4)RP患者视觉中枢功能变化;5)自动诊断多种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智能诊断系统。该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包括:1)在世界上首次发现视网膜双极细胞的TRPM1通道蛋白的缺失可导致先天性静止性夜盲,同时首次阐明G蛋白亚基Gβγ二聚体调控Trpm1通道;2)发现抑制大麻素受体1(CB1)对小鼠视网膜色素变性(RP)模型中的光感受器细胞损伤具有缓解作用;3)发现RP疾病CNGA1基因的新位点突变c.829G>A,并阐明该突变位点在RP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4)首次将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ALFF)技术及局部一致性(ReHo)技术对RP患者视觉中枢及视觉通路功能及结构改变机制进行研究,发现RP患者视觉中枢功能重组和活动下降,并且这些改变和患者视野缺失相关。5)运用迁移学习的方法训练和优化具有101层神经网络的ResNet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出能自动诊断多种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智能诊断系统。该项目的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包括:1)该项目在基础研究方面,针对RP和CSNB,从疾病发病过程中典型的临床症状夜盲症和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两个方面研究了其作用机制,同时利用高通量基因分析技术筛选RP新的致病基因,为RP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和潜在的药物靶点。2)在临床诊疗方面,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ALFF)及局部一致性(ReHo)技术探讨了RP患者视觉中枢功能的变化。利用ResNet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出自动诊断多种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智能诊断系统,为RP疾病的临床监测及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辅助治疗决策、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运用价值。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技术进行临床监测和智能诊断系统都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为RP相关疾病的诊的临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目前功能核磁共振技术诊断已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西南医院)、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等国内10家医院和科研单位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沈吟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本项目的负责人,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80%,对1、2、3、4、5创新点做出贡献。。全面负责和组织本项目的实施,指导并监督本项目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系统总结研究资料,阐述研究结果,形成理论。通过专题讲座、国内外会议交流和论文、现场指导等形式促进本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本项目的26篇论文项目负责人为第一或者通讯作者(附件3-11,36-40)。
2邢怡桥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本项目的骨干成员,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60%,对2、3创新点。组织本项目的实施,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国内外会议交流和论文、现场指导等形式促进本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本项目的3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或者共同通讯作者(附件4、38、40)。
3陈媛媛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本项目的骨干成员,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60%,对创新点2、3做出重要贡献。参与完成“大麻素受体在视网膜光感受器凋亡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的设计思路,负责该部分实验内容的实施完成、数据整理和文章撰写等工作。该部分内容的2篇论文该成员为第一作者(附件4、5、7)。
4邓琴琴其他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本项目的骨干成员,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60%,,对3、4、5创新点做出贡献。参与和组织本项目的实施,参与总结研究资料,阐述研究结果,形成理论。负责本项目中实验数据的整理和人员协调工作。
5黄歆其他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80%,对创新点4做出贡献。负责该部分内容的实施完成、收集病例、完成数据整理和文章撰写等工作。该研究方向的2篇论文该成员为第一作者(附件8、10)。
6童妍其他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80%,对创新点4、5做出贡献。负责两个部分内容的实施完成、收集病例、完成数据整理和文章撰写等工作。
7罗雪其他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50%,对创新点2做出贡献。工作的重心在本项目涉及的基础实验部分的内容,负责本项目所有涉及膜片钳和电生理实验的操作。该部分相关的1篇文章该完成作为共同第一作者(附件4)。
8卢苇其他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80%,对创新点5做出重要贡献。负责该部分内容的实施完成、收集病例、完成数据整理和文章撰写等工作。该方向相关的2篇论文该成员为第一作者(附件10、35)。
9但汉东初级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80%,对创新点3、4、5做出贡献。工作的重心在于开展临床病例的收据、分析和整理工作,负责本项目所有涉及临床病例的部分收集病例、数据整理的工作。
10李莹初级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50%,工作的重心在本项目人员协调、经费统筹管理和相关文件的撰写和整理。协助项目负责人总结研究资料,协调开展专题讲座、学术会议和项目的推广活动。
11雷新兰初级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50%,工作的重心在本项目涉及的基础实验部分的内容,负责本项目所有涉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相关实验的操作和数据的整理。
12高青其他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80%,对创新点3做出贡献。。参与完成研究的思路设计,负责该部分内容的实施完成、收集病例、完成数据整理和文章撰写等工作。该部分内容相关的1篇论文该成员为第一作者(附件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小梁切除术的组合药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中国201711047733.0武汉大学沈吟、邓琴琴、卢苇、童妍
2其他G-protein–mediated inhibition of the Trp channel TRPM1 requires the Gβγ dimer中国-武汉大学Yin Shen
3其他N-Nitroso-N-methylurea Induced Retinal Degeneration in Mouse中国-武汉大学Yuan-yuan Chen, Shi-liang Liu, Dan-ping Hu, Yi-qiao Xing, Yin Shen
4其他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cannabinoid receptor 1 antagonist in the MNU-induced retinal degeneration model中国-武汉大学Chen Y, Luo X, Liu S, Shen Y
5其他A Novel CNGA1 Gene Mutation (c.G622A) of Autosomal Recessive Retinitis Pigmentosa Leads to the CNGA1 Protein Reduction on Membrane中国-武汉大学Gao Q, Liu Y, Lei X, Deng Q, Tong Y, Du L, Shen Y
6其他Eye Damage Due to Cosmetic Ultrasound Treatment: a Case Report中国-沈吟Chen Y, Shi Z, Shen Y
7其他Abnormal intrinsic brain activity in individuals with peripheral vision loss because of retinitis pigmentosa using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中国-武汉大学Xin Huang, Fu-Qing Zhou, Han-Dong Dan and Yin Shen
8其他Alter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primary of primary visual cortex in late blindness中国-武汉大学Zhi Wen,Fu-Qing Zhou,Xin Huang,Han Dong Dan,Bao-Jun Xie,Yin Shen
9其他Abnormal intrinsic functional network hubs and connectivity following peripheral visual loss because of inherited retinal degeneration中国-武汉大学Huang X,Dan HD, Zhou FQ, Deng QQ, Shen Y
10其他Deep Learning-Based Automated Classification of Multi-Categorical Abnormalities from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mages中国-武汉大学Wei Lu,Yan Tong, Yue Yu, Yiqiao Xing, Changzheng Chen, Yin Shen
进步奖沈吟,邢怡桥,陈媛媛,邓琴琴,黄歆,童妍,罗雪,卢苇,但汉东,李莹,雷新兰,高青武汉大学武汉大学
2921587-405 自体牙作为口腔颌面部修复材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
项目名称自体牙作为口腔颌面部修复材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武汉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武汉大学
项目简介 鼻骨的骨量不足造成鞍鼻畸形影响人的容貌,只有通过骨增量方能修复塌陷的鼻外形。牙槽骨萎缩所造成的低平牙槽嵴影响种植义齿的开展,在行牙种植修复前先行牙槽嵴增高术以恢复足够的骨量来保证植体的稳固性,尤其是需担咀嚼功能的后牙区的牙槽嵴。目前国内外用于骨增量的材料多种多样,但学者们普遍认为自体骨才是骨增量的金标准,但自体骨取材必须以牺牲正常组织为代价,易影响供区的功能和形态,且造成取骨位点的相应并发症,不易被患者所接受。本研究采用自体第三磨牙、正畸治疗减数前磨牙以及因牙周病松动拔除的牙作为骨增量材料,以解决目前其他材料的某些不足,为隆鼻和牙槽嵴增高提供另一种安全可靠的材料。 牙齿与颌面骨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来源于神经棘细胞,在组织学上有相似的起源,化学成分也与骨组织相似。但牙齿因为硬度大直接作为移植材料使用易造成位点骨的压迫吸收,表面致密光滑且形状不规则使得其与位点组织结合困难,并且牙齿高度矿化的特点阻碍了牙本质内生长因子的释放。因此,需对牙齿进行脱矿处理,鉴于组成牙的三种硬组织结构无机物含量不同,我们发明了自体牙梯度脱矿技术,先以高浓度、短时间的脱矿,为深层组织打开通道,再通过低浓度酸性溶液进行深层脱矿。脱矿后的牙齿硬度形成自表面向中心梯度变化,经反复的浓度及时间配比优化,我们可以任意进行脱矿处理,将牙齿制备成骨样或软骨样硬度。当用于隆鼻时由于鼻形态不规则、牙形态亦不规则,我们发明了一种个性化牙支架制备方法,使整复后的鼻外形自然流畅与面部形态相协调,医患均满意。术后15年的随访CT检查结果显示牙支架结构完整,与鼻骨结合紧密。用于牙槽嵴增高时,由于脱矿后的牙支架从表面到中心呈一种梯度硬度,即软-硬-软的三明治结构,较软的外层结构在承受咀嚼压力时形成缓冲,减缓冲击吸收,且与牙槽骨结合紧密、阻止成纤维细胞的长入、加速骨愈合、维持空间结构、增强种植体的稳固性。离体脱矿牙作为牙槽嵴增高材料,动物实验证明牙支架与牙槽骨发生结合,但牙支架与牙种植体结合较困难,我们发明了一种仿生层状支架,用于牙种植体周围,以促进种植体与牙支架的结合。种植体的寿命不仅与植入位点的骨量有关,而且与种植体周围炎、某些全身性系统性疾病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在进行自体牙增高牙槽嵴实验前,进行了大量文献检索及循证医学分析,先后发表相关SCI论文30余篇,为提高种植体寿命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们的研究成果已获国内领先水平成果一项、国际领先成果一项,获发明专利四项、实用新型专利八项。成功举办三期自体牙隆鼻学习班,共培养182名学员,在全国数十家医院推广应用,为众多患者实施牙隆鼻术、术后效果良好。2009年韩国成立了牙齿银行,用于储存患者的牙齿,随着人们对离体牙作用的认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也会建立牙齿银行。牙齿银行的出现方便了牙齿的长期存储、运输等。它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泛、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将会越来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朱有家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1、提出本研究的设计思路,全方位负责和组织本项目的实施,指导及监督本项目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2、动物研究、临床应用的主要执行者,与第二完成人共同完成兔自体牙隆鼻的动物研究,与第四完成人共同完成自体牙隆鼻的临床应用研究,与第四完成人共同牙支架增高牙槽嵴动物实验及体外模拟实验部分,全面参与项目的执行、成果总结与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工作,对应全部的发现、发明及创新点。证明材料见附件2-13、29-33、37-40。在该项目投入工作量约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2王九龙中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大学参与本项目的科学发现点1,技术发明点1,2的实施,与第一完成人共同负责兔自体牙隆鼻的动物实验研究,参与探索牙齿脱矿方法的研究及制备个性化隆鼻假体,参与部分论文发表、专利申请。证明材料见5、9、11-13、33、38,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5%。
3曾宪涛副高级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1、参与本项目的技术发明点4,参与牙槽嵴增高的基础应用研究,着重研究牙周疾病与全身疾病的相关关系,用于筛选高风险的种植患者。证明材料见附件35、36;2、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30%。
4杜昌连副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1.参与本项目科学发现点1,技术发明点1,2,3.实施牙隆鼻实验及牙槽嵴增高术动物实验的设计及指导。2.探索自体牙脱矿的时间和浓度,将其制成不同质地的假体。3.支持和管理研究小组工作和研究进展,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30%。证明材料见附件2-4、6、8、10-13、29-33。
5李晓保其他武汉大学武汉大学1、参与本项目中自体牙增高牙槽嵴的动物实验研究,数据收集、论文发表,对应技术发现点1,科技发明点3,4;证明材料见附件33、40;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6邬兰其他武汉大学武汉大学1、参与本项目中自体牙增高牙槽嵴的动物实验研究,数据收集、论文发表,对应技术发现点1,科技发明点3,4;证明材料见附件35、36、40;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增高牙槽嵴的牙支架的制备及安装方法中国ZL201510625535.2武汉大学朱有家、杜昌连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隆鼻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02116000.7武汉大学朱有家、杜昌连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牙周组织缺损修复的仿生层状支架及其制备方法中国201610656974.4武汉大学朱友家、万影、王九龙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制备隆鼻假体的方法中国ZL201410154708.2武汉大学朱有家、杜昌连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牙挺中国ZL201420187093.9武汉大学朱有家、杜昌连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根挺中国ZL201420186879.9武汉大学朱有家/杜昌连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拔牙根钳中国ZL201520914134.4武汉大学朱有家、杜昌连、王九龙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种植体中国ZL201520913918.5武汉大学朱有家、杜昌连、王九龙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输送器中国ZL201621242519.1武汉大学朱有家、王九龙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颜面部取模托盘中国ZL02286752.X武汉大学杜昌连、朱有家
进步奖朱有家,王九龙,曾宪涛,杜昌连,李晓保,邬兰武汉大学武汉大学
2931587-407 高速铁路供变电工程接地系统成套技术创新及应用
项目名称高速铁路供变电工程接地系统成套技术创新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武汉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武汉大学,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高速铁路接地系统是高速铁路安全运行的基础保障。高速铁路综合接地系统具有工作接地、保护接地、等电位连接、低电阻、回流通路、回流分流、通信信号传输、降低钢轨电位等多方面功能,是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复杂的长距离水平伸长联合接地系统。在铁道部等科研项目支持下,针对武广、郑西、京沪、沪杭等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急需,项目组历时十余年,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发模式,在复杂互联高速铁路综合接地系统计算模型和算法、高速铁路综合接地系统测量方法、高速铁路综合接地系统安全技术体系等方面开展了全过程、多维度成套技术创新及应用,主要创新如下:(1)建立了复杂互联高速铁路综合接地系统计算模型和算法。核心问题包括:高速铁路接地系统纵向大尺度与截面小尺度的精确计算建模;高速铁路接地系统散流特性和阻抗特性计算方法;描述高速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特征的技术参数;高速铁路综合接地与供变电接地系统连接方式对特性参数定量影响;高速铁路供变电接地系统安全性计算方法。(2)首创了复杂互联高速铁路综合接地系统成套测量方法。核心问题包括:铁路接地系统接地阻抗测量方法;互联高速铁路接地系统分流系数测量方法;互联高速铁路接地系统影响背景下土壤电阻率测量方法;铁路综合接地系统轨道电位和设备电位测量方法;测量标准编制。(3)构建了涵盖设计、建设、验收及运维全过程多维度高速铁路供变电接地安全体系。核心问题包括:高速铁路供变电接地设计指标体系;高速铁路接地系统各专业综合接地连接的技术体系;高速铁路接地系统测量体系;高速铁路接地系统运维状态评估方法。2014年中铁建组织《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接地深化研究及其与大型接地系统的匹配规律分析》科技成果评审会认为:成果内容系统、完整,填补了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接地技术领域研究的空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12年中铁建组织《铁路综合接地系统测量方法研究》科技成果评审会认为:成果内容丰富,创新性突出,填补了国内外铁路综合接地系统测量方法的空白,在国内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中得到广泛应用,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19年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查新报告结论:未见与委托查新要点内容相同的报道。项目成果纳入8项国际、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主持成立IEC TC9/AHG2工作组并起草国际标准草案1项,是IEC 62128标准国内唯一参编单位,是GB/T 28026.1、TB/T 3233、T/CRS C0101牵头起草单位,是其他3部标准主要参编单位。TB/T 3233《铁路综合接地系统测量方法》是国内外第一部铁路综合接地系统测量方法标准。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成果整体技术已在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中大范围推广应用,项目组成员单位先后完成杭长、合福、杭黄、赣龙、汉十、昌赣、郑万等200余个高速铁路牵引所、AT所、分区所接地系统性能检测及评估,近三年新增利润12341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建国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课题组长,主持课题组全面研究工作。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主要创造性贡献有:主持建立了复杂互联高速铁路综合接地系统计算模型和算法,解决了高速铁路互联高速铁路综合接地系统接地安全参数精确计算问题(对应创新点1)。主持提出了复杂互联高速铁路综合接地系统成套测量方法,参与构建了涵盖设计、建设、验收及运维全过程的多维度评估体系(对应创新点2、3)。
2张华志教授级高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课题副组长,负责编制课题研究大纲,审定研究报告。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主要创造性贡献有:优化了供变电系统地网安全性评估体系(对应创新点3),参与研究供变电系统地网与综合接地系统等电位联结后的模型及算法,参与研究互联后供变电系统地网特性参数测量方法(对应创新点1)。
3吕文利教授级高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审定研究报告。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主要创造性贡献有:参与研究供变电系统地网与综合接地系统等电位联结后的模型(对应创新点1),参与研究互联后供变电系统地网特性参数测量方法(对应创新点2),参与供变电系统地网安全性评估体系研究(对应创新点3)。
4樊亚东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主要创造性贡献有对贯通地线进行建模仿真,得到不同土壤电阻率下接地系统线电流密度沿贯通地线分布和散流比例关系,明确了贯通地线的阻抗特性(对应创新点1)。参与构建接地安全评估体系(对应创新点3)。参与供变电系统地网与综合接地系统等电位联结后的模型及算法研究,参与互联后地网特性参数测量方法及修正系数研究(对应创新点2)。
5温建民教授级高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主要创造性贡献有:参与供变电系统地网与综合接地系统等电位联结后的模型研究(对应创新点1),参与供变电系统地网安全性评估体系研究(对应创新点3)。
6王建平工程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主要创造性贡献有:参与提出了互联后供变电系统地网接地阻抗测量方法,参与提出互联环境下分流系数测量方法(对应创新点1)。参与提出了设备电位标准化测量方法,参与供变电系统地网与综合接地系统等电位联结后的模型研究,在多条高速铁路工程进行了验证测试(对应创新点2)。
7蔡力副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主要创造性贡献有:深入分析高速铁路供变电接地系统与综合接地系统的匹配关系,提出了设备电位标准化测量方法(对应创新点2)。参与供变电系统地网与综合接地系统等电位联结后的模型研究,参与研究互联后供变电系统地网特性参数测量方法研究(对应创新点2)。
8孙建明教授级高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主要创造性贡献有:参与互联后地网特性参数测量方法研究(对应创新点2),参与供变电系统地网安全性评估体系研究(对应创新点3)。
9吴华丹高级工程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课题研究人员,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主要创造性贡献有:参与互联后地网特性参数测量方法研究(对应创新点2),参与供变电系统地网安全性评估体系研究(对应创新点3)。
10高黎明高级工程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课题研究人员,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30%,主要创造性贡献有:参与互联后地网特性参数测量方法及修正系数研究(创新点2)。
11汪自成高级工程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课题研究人员,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30%,主要创造性贡献有:参与研究互联后供变电系统地网特性参数测量方法研究(对应创新点2)。
12张雷高级工程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课题研究人员,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30%,主要创造性贡献有:参与互联后地网特性参数测量方法研究(对应创新点2)。
13黄军高级工程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课题研究人员,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30%,主要创造性贡献有:参与供变电系统地网安全性评估体系研究(对应创新点2)。
14王天兵高级工程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课题研究人员,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30%,主要创造性贡献有:参与供变电系统地网安全性评估体系研究(对应创新点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轨道交通 地面装置 电气安全、接地和回流第1 部分:电击防护措施中国GB/T 28026.1汪自成
2其他Railway applications – Fixed installations – Electrical safety, earthing and the return circuit其他IEC62128张华志
3其他铁路综合接地系统测量方法中国TB/T 3233孙建明、王建国、张华志
4其他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中国TB10621温建民、张华志、孙建明
5其他城际铁路设计规范中国TB10624张华志、孙建明
6其他铁路防雷及接地工程技术规范中国TB10180张华志、孙建明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铁路用综合接地系统中国ZL2012 1 0554217.8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汪自成
8授权发明专利三维脉冲磁场波形重构方法及三维磁场传感器中国ZL2011 1 0065335.8武汉大学王建国、樊亚东、蔡力
9实用新型专利牵引变电所分流系数测量仪中国ZL 2018 2 0647362 .3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张华志、吕文利、温建民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脉冲电流传感器中国ZL2011 2 0072166.6武汉大学王建国
进步奖王建国,张华志,吕文利,樊亚东,温建民,王建平,蔡力,孙建明,吴华丹,高黎明,汪自成,张雷,黄军,王天兵武汉大学,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大学
2941587-409 空地组网三维重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项目名称空地组网三维重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武汉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武汉大学,武汉天际航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珞珈新空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测绘工程院,宁波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山东建筑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倾斜摄影和移动测量是正在快速发展的空间信息采集技术,融合倾斜摄影及地面移动测量的空地组网融合重建是解决城市三维重建的有效路径。然而我国目前数字摄影测量处理体系难以直接有效处理倾斜及地面多视影像,主要依赖国外商业软件。因此,自主建设国产化空地组网三维重建技术体系是提升我国信息化测绘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项目突破了空地多模态成像摄影测量处理的系列关键技术,相关成果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验收,专家组组长童庆喜院士给予了高度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突破了高性能倾斜多视影像空三技术,经ISPRS倾斜数据集测试,开发的Mogas-AT软件水平达到国际同等先进水平。针对倾斜多视影像大倾角及旋转角、几何变形大的限制,提出了倾斜影像连接点自动提取算法,推导了倾斜影像空三的附加刚性约束条件与独立模型平差模型,阐明了倾斜相机倾斜角与重叠度、控制点分布对倾斜空三精度影响规律。(2)突破了高性能空地多视影像密集匹配技术,重建点云的完整性和精度达到了国际同等先进水平,点云密度优于国内外广泛采用的Pix4D软件。首次将影像质量评价的结构相似性测度SSIM引入多视密集匹配。充分利用了多视影像的冗余观测值,显著提高了密集匹配的效率和精度。(3)提出了多维信息协同约束的多源遥感影像辐射质量改善技术,实现倾斜与低空遥感影像成像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充分利用遥感影像在时-空-谱维存在的互补信息,构建稳健的多维信息协同先验模型,解决了多源遥感影像中观测噪声、地形阴影等降质影像的高精度质量改善难题。(4)突破了高性能空地多源数据组网单体化建模关键技术,创新了城市三维建模技术和生产模式,较3D MAX人工建模方式,生产效率提高百倍以上,开发的DP-Modeler软件属国内外首创,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通过集成倾斜摄影与地面移动采集点云及全景影像等数据构建空地一体的多视角三维建模环境,弥补了单一数据源的视角、分辨率,遮挡等局限,大幅降低外业工作强度。(5)突破高性能低空遥感正射影像处理关键技术,开发的软件系统为国内多个无人机厂家配套。原创性推导了基于多LCD相机标定模型,解决了低空遥感外场作业高精度相机标定技术难题;提出了基于随机K-D森林图像关系快速检索和多特征信息互补的图像匹配策略。自主研制了相机标定、近低空摄影测量和无人机正射影像制作软件系统,在测绘、国土等20多个行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6)自主研发了轻小型多平台移动激光雷达测量系统以及倾斜摄影测量系统,满足了高性能低空倾斜影像获取需求。多平台移动激光雷达测量系统重量为2kg以下,绝对精度优于5cm,倾斜摄影测量系统重量为0.9kg以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发表论文110余篇,SCI论文达40多篇,出版专著1部,培养研究生70多名,承担城市三维建模工程超过50多项,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7000万元,满足了国产化空地组网三维重建软件系统与装备需求,显著提升了我国城市三维重建测绘保障能力。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闫利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项目总体负责人,针对倾斜多视影像大倾角、大旋转角、几何变形大的限制,提出了倾斜影像连接点自动提取算法,阐明了倾斜相机倾斜角与重叠度、控制点分布对倾斜空三精度影响规律,设计了倾斜摄影空三工程化技术方案,开发了全自动倾斜摄影空三软件Mogas-AT(创新点1)。提出基于物方SSIM匹配代价的多视密集匹配算法,显著提高了密集匹配的效率和精度(创新点2)。负责轻小型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系统以及倾斜摄影测量系统的总体技术攻关工作(创新点6)。主要旁证材料:附件1-4、2-1、3-5—3-8、4-2、5-1、5-2
2詹总谦副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本人在项目创新点5有重要贡献,具体描述如下:原创性推导了基于多LCD的相机标定模型,解决了低空遥感外场作业高精度相机标定技术难题;面向便携式计算机现场高效处理需求,设计了无序影像集快速有序化方法,提出了基于随机K-D森林图像关系快速检索和多特征信息互补的图像匹配策略,构建了Voronoi图、镶嵌线智能提取、多分辨率融合、多CPU和GPGPU协同的正射影像智能化并行处理技术,研制了近低空摄影测量(DPMatrix3D)和无人机正射影像制作(DPMS)的软件系统。主要旁证材料:附件1-3、1-9、2-1、2-2、3-4—3-5、5-5
3谢洪讲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在本项目创新点1、6有贡献,主要包括: 负责空地多源数据联合三维重建算法的研究,提出了融合多源点云与倾斜影像特征的建筑目标重建方法,显著提高模型建筑表达精度;参与完成了轻小型多平台激光雷达测量系统以及倾斜摄影测量系统的处理软件研发工作,满足了高性能低空倾斜影像获取需求。主要旁证材料:附件1-6、1-7,2-1,3-1
4邓非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本人在项目创新点4有重要贡献,具体描述如下:通过集成倾斜摄影与地面移动采集数据到统一的作业系统,构建空地一体的多视角三维建模环境,弥补了单一数据源的视角、分辨率、遮挡等局限,集成化的建模环境大幅提升作业精度和效能;突破了高性能倾斜摄影单体化建模关键技术,创新了城市三维建模技术和生产模式,较3D MAX人工建模方式,生产效率提高百倍以上,开发的DP-Modeler软件属国内外首创,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研究成果获得2016年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最佳张贴论文奖。主要旁证材料:附件1-1、1-2、2-3、3-2、3-5—3-8。
5陈长军讲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本人在创新点6有重要贡献。主要包括:自主研制了轻小型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系统以及倾斜摄影测量系统。其中,轻小型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系统集成整体仅重2.6kg,绝对精度可达10cm,具有集成度高、质量轻、数据精度高、运行成本低、使用限制少、操作维护简单、快速拆装、方便携带等特点;倾斜摄影测量系统集成了多模GNSS板卡、高性能微机电陀螺、多台数字相机、嵌入式计算机、锂电池等,系统整体仅重1.65kg,具有集成度高、质量轻、定位精度高、影像分辨率高、刚性好、快速拆装、方便携带等特点。主要旁证材料:附件1-4、1-5、1-10、3-1、5-6
6袁强强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本人在项目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承担了多源遥感影像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工作,提出了多维信息协同约束的遥感影像辐射质量改善技术,实现了倾斜与低空遥感影像成像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解决了多源遥感影像中观测噪声、地形阴影、云覆盖等缺陷影像的高精度质量改善难题。主要旁证材料如下:1-8、2-1、2-4、5-3
7吴博义高级工程师山西省测绘工程院山西省测绘工程院本人对项目创新点1和6有贡献,主要包括:负责倾斜摄影单体化建模系统、机载激光雷达测量以在山西省地图导航、交通规划、数字城市等领域的业务相关部门合作与应用推广,系统的规模化工程应用,有效进行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旁证材料:附件3-8,4-2
8万方讲师武汉天际航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天际航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人在创新点4有贡献,主要包括:参与研究了高性能倾斜摄影单体化建模关键技术,参与开发的倾斜摄影测量三维建模软件DP-Modeler软件属国内外首创,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主要旁证材料:附件1-1、1-2、附件3-5—3-7
9赵展讲师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对于本项目创新点2有贡献,主要包括:参与了倾斜摄影测量多视密集匹配技术的研发工作,联合提出了基于物方SSIM匹配代价的多视密集匹配算法,首次将影像质量评价的结构相似性测度SSIM引入多视密集匹配,充分利用了多视影像的冗余观测值,显著提高了密集匹配的效率和精度。旁证材料:附件2-1、3-2
10聂倩高级工程师宁波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宁波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在本项目创新点1、2、6中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示范过程中有贡献。主要包括:负责倾斜摄影单体化建模系统、低空遥感正射影像处理系统、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系统在宁波市地图导航、交通规划、数字城市等领域的业务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应用推广。实现了倾斜摄影单体化建模系统、低空遥感正射影像处理、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系统的规模化工程应用,有效地进行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具体旁证材料:附件3-2、附件4-2
11薛利荣工程师武汉珞珈新空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珞珈新空科技有限公司对于本项目的创新点6有贡献,主要包括:参与了轻小型多平台激光雷达测量系统以及倾斜摄影测量系统硬件设计、调试以及标定等工作。旁证材料:附件1-10、5-6
12刘华讲师东华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对于本项目创新点6有贡献,主要包括: 参与了轻小型多平台激光雷达测量系统以及倾斜摄影测量系统的研发,同时参与了倾斜摄影单体化建模系统、低空遥感正射影像处理系统、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系统示范工作。旁证材料:附件2-1、5-6
13费亮工程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对本项目创新点1和2有贡献,主要包括: 参与研究了倾斜影像连接点自动提取算法,开发了全自动倾斜摄影空三软件Mogas-AT,提出了基于物方SSIM匹配代价的多视密集匹配算法。主要旁证材料:附件1-7、2-1、5-1
14陈宇其他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对本项目创新点1和4有贡献,主要包括:参与研究了倾斜影像连接点自动提取算法以及基于倾斜点云的目标单体重建算法研究。主要旁证材料:附件3-8、5-1
15戴集成其他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对本项目创新点6有贡献,主要包括:参与了轻小型多平台激光雷达测量系统的激光传感器标定以及数据融合与质量改善算法的研发工作。旁证材料:附件5-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天际航图像快速建模系统中国2013SR082964武汉天际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邓非 万方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天际航近景摄影测量系统中国2013SR082964武汉天际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邓非 万方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近景/低空摄影测量软件中国2010SR057718武汉大学詹总谦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全景图像采集装置中国1201320130692.2武汉大学闫利 陈长军 刘勇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车载三维激光与全景影像测量系统中国201520725196.0武汉大学陈长军 王刚 刘勇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点云综合处理软件中国12016SR369925武汉珞珈新空科技有限公司谢洪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倾斜摄影空中三角测量软件中国2017SR276159武汉大学谢洪 闫利 费亮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结合波段聚类和稀疏表达的遥感影像复原方法360°全景影像数据发布平台中国1201210551267.012016SR325281武汉大学李杰 张良培 袁强强 沈焕锋
9授权发明专利全景影像拼接及量测系统及方法中国201310145582.82016SR338752武汉大学詹总谦 王鑫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轻小型机载激光雷达扫描测量装置中国201621053014.0武汉珞珈新空科技有限公司闫利 陈长军 王景遥 薛利荣 张雄
进步奖闫利,詹总谦,谢洪,邓非,陈长军,袁强强,吴博义,万方,赵展,聂倩,薛利荣,刘华,费亮,陈宇,戴集成武汉大学,武汉天际航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珞珈新空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测绘工程院,宁波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山东建筑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大学
2951588-401 高效率硅太阳能电池电极浆料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高效率硅太阳能电池电极浆料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华中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武汉优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尤利卡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北华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硕美特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项目属新能源光伏发电技术领域。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太阳能电池的主流(占90%以上),它是利用半导体PN结光生伏特效应制作的半导体器件,金属电极将PN结产生的光电子输出到外部电路,对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填充因子等性能起关键性作用。太阳能电池电极浆料在电池成本中是除硅片(主料)外最高的,占到了辅料总成本的70%,但太阳能电极浆料主要依赖进口产品,国外公司如:美国杜邦、德国贺力士、韩国三星等知名企业。项目面向国家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的重大战略需求,突破了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和环保型材料的技术难题,研发出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电极浆料及生产技术,突破了太阳能电池的技术瓶颈,解决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主要创新点如下:1.提出和完善了硅太阳能电池金属化电极技术的相关理论。金属化电极的性能与浆料的配方组成、金属粒子的烧结活性、玻璃粉特性以及有机载体等因素有关,金属化的相关理论还不完善,项目提出了烧结过程中Ag-Si界面及玻璃层中银微晶(纳米级胶体银粒子)产生及导电机理,完善了正银电极的电流导电模型。2.攻克了银粉和有机载体等影响电子浆料性能的核心技术,制备出高性能银粉,发明了印刷性能优良的有机载体配方。设计并实现了复合分散剂晶粒生长控制技术,用湿化学法制备出正银球形银粉和背银纳米银粉。实现了细栅线(最小达24um网版线宽)丝网印刷,栅线高-宽比大于0.5,提高电极导电性的同时,减小了栅线的遮光比。3.研制出系列高性能无铅玻璃粘结剂,制备出满足欧盟RoHS环保指令要求的太阳能电池浆料。通过金属氧化物二元和多元相图研究,针对太阳能电池正银浆料、背银浆料和背场铝浆的不同性能要求,用不同玻璃材料体系发明了太阳能电池浆料用无铅玻璃材料系列配方。4. 发明了高转换效率、高长期工作可靠性的太阳能电池电极浆料。通过控制金属导电粉的烧结活性、精细调控无机玻璃粘结剂的助烧性能以及添加有机助剂改进浆料的印刷特性等,使电池效率从2008年的15%提高到目前的22.0%以上(单晶PERC电池),达到了国际同期先进水平。增强了太阳能电池银电极和铝背场的厚膜导电层的致密性和附着力,保证了电极工作的可靠性,满足太阳能组件使用寿命25年的应用要求。5.开发出高性能电子浆料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及浆料性能测试技术。太阳能浆料生产效率比普通工艺提高了3倍,实现了正银和背银浆料的细度从5.0um到小于2.5μm的精细控制。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参与起草行业标准1项并获三等奖,发表SCI收录论文61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60多人;项目获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2018年国内光伏行业产值4000多亿元,太阳能浆料国内市场的年需求量约200亿元,而电极浆料主要依赖进口。项目产品高性能电子浆料已在国内数十家知名太阳能企业大批量使用,并出口创汇,已累计销售50多亿元,近三年新增利润1.7亿元,出口创汇4000多万美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吕文中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指导项目的总体进展及相关理论研究,研制出了转换效率高、附着力强、电极可焊性好的太阳能浆料无铅玻璃粉,分别设计出了太阳能正银电极、背银电极和铝电极的无铅玻璃粘结剂。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2、3、4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项目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支撑材料有:授权发明专利7项,科技论文10多篇,出版教材一部:电子材料物理。主要专利和论文包括:ZL200810075478.5, ZL201510963435.0,ZL201410555047.4,ZL201710452782.6;Applied Physics Letter, 2012, 101: 141602-1-5等。(附件12,32,33,35)
2付明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并实现了复合分散剂晶粒生长控制技术,用湿化学法制备出正银电极用高性能球形银粉,使电池的转换效率提高0.05%以上。设计了太阳能浆料的分析测试方法,参与制订了太阳能电池浆料的行业标准,该行业标准已开始实施。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2、3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项目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支撑材料包括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10多篇,主要专利和论文包括:ZL200810075478.5,ZL 201410403941.X;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9,94(1):012904等。(附件2,3,12,30,31)
3姜胜林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发展了硅太阳能电池金属化的有关理论,发明了太阳能电池正银电极的配方;采用高活性球形银粉、无机玻璃粘结剂、有机载体、无机添加剂和有机添加剂等设计出了高性能的正银电极配方,使电池的转换效率提升0.05以上。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2、3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项目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支撑材料包括: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0多篇,主要专利和论文:ZL201410733580.5,ZL200610019080.0;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9,94(1):012904; CrystEngComm, 2017,19,4413; J. Alloys Compd. 636, 93 (2015)等。(附件16,31,33,34)
4曾祥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从理论上分析了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影响因素,包括硅材料性能、金属化电极性能及电池制备工艺等因素对电池转换效率的影响,重点研究了太阳能电池金属化对电极材料的要求和金属化工艺技术,为浆料配方的设计提出了合理方案,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3、4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项目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支撑材料包括: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期刊论文8篇,主要专利和论文: ZL201110199377.0,ZL201611090552.1,Solar Energy 96 (2013): 168-176;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15, no. 16 (2014): 164303等。(附件8,9,14,35)
5范琳高级工程师武汉优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优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并完成了太阳能电池浆料中试和批量生产的工艺技术研究,提出了双行星搅拌混合与三辊研磨相结合的加工技术,提高了电子浆料的生产效率。通过无机非金属氧化物二元和三元相图研究,用Te-Bi材料研制出了正银浆料无铅玻璃粉,电池的转换效率达到了进口产品同期先进水平,同时满足欧盟RoHS环保指令的要求。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3、4、5项做出了创新性贡献,项目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主要支撑材料: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期刊论文6篇,专利和论文包括:ZL201510360882.7, ZL201420286567.5;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4, 833: 241-246等。(附件4,5,30,32)
6陈筑工程师宁波尤利卡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波尤利卡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针对太阳能浆料的印刷、烧结性能必须与电池的生产工艺相匹配,电池的转换效率才能得到提升,主要研究了太阳能电浆料的丝网印刷特性和烧结特性。发明了正银电极和背电极的结构与图形,减小了电池的串联电阻,提高了电池的转换效率。通过浆料的最佳使用工艺研究,推动了太阳能电池金属化导电浆料的国产化应用。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3、4、5项做出了创新性贡献,项目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主要支撑材料: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2篇,专利和论文包括:ZL201210269217.3,ZL201610631681.0;太阳能学报,2014年5月,35卷5期等(附件6,7,10,33,34,35)
7张蒙工程师湖北华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华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针对太阳能浆料与电池大批量生产的工艺适应性问题,研究了太阳能浆料的工艺稳定性,提出了浆料有机载体的改进方向,使浆料保证了长时间印刷的稳定性,降低了生产过程中因浆料原因产生的电池效率波动问题。通过电池制绒、扩散、减反射层工艺参数的调整,使浆料烧结特性与电池生产工艺实现了完全匹配;设计出了电极最优图形,降低了电池的串联电阻,使电池转换效率提升了0.05以上。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4、5项做出了创新性贡献,项目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主要支撑材料: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ZL201520961662.5; ZL201520962051.2。(附件36)
8汪小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针对太阳能浆料的关键组分之一无机玻璃粘结剂直接影响电池转换效率和电极工作稳定性的问题,主要参与研究了玻璃的材料体系和玻璃配方设计,研制出了效率高的太阳能电池正银和背银玻璃料。分析了玻璃材料形成的二元、三元和多元相图,设计出了Te-Bi材料和Bi-Si材料分别作为太阳能正银电极、背银电极的无铅玻璃粘结剂。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3、5项做出了创新性贡献,项目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主要支撑材料: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2篇,专利和论文包括:ZL200810075478.5, ZL201510963435.0,ZL201410555047.4;电子元器件与材料, 2017, 36: 80-83等。(附件12,32,33)
9刘晓巍工程师宁波尤利卡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波尤利卡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参与研究了太阳能电浆料的丝网印刷特性和烧结特性,提出了太阳浆料的有机载体和无机玻璃粘结剂的改进办法。参与研究了正银电极和背电极的结构与图形设计,提高了电极对光电子的收集能力,减小了正银栅线对光线的阻挡影响,使电池的串联电阻降低,提高了电池的转换效率。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4、5项做出了创新性贡献,项目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主要支撑材料: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期刊论文1篇,专利和论文:ZL201210269217.3;ZL201610631681.0;电子元件与材料,2018.5:36-38。(附件6,7,10)
10刘伟高级工程师宁波尤利卡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波尤利卡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参与了太阳能电浆料的丝网印刷特性和烧结特性研究,分析了太阳能浆料的持续印刷性能对电池转换效率的影响,提出了保证浆料持续印刷能力的改进方法。参与研究了正银电极和背电极的结构与图形设计,提高了电极对光电子的收集能力,减小了正银栅线对光线的阻挡影响,使电池的串联电阻降低,提高了电池的转换效率。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4、5项做出了创新性贡献,项目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主要支撑材料: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期刊论文1篇,专利和论文有:ZL201210269217.3;太阳能学报,2014年11月,35卷11期。(附件6,7,15)
11陈栋高级工程师武汉硕美特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武汉硕美特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参与了太阳能电池浆料中试和批量生产的工艺技术的研究,设计出了双行星搅拌混合与三辊研磨相结合的加工技术,提高了电子浆料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参与了正银浆料无铅玻璃粘结剂的配方研究,用Te-Bi-Si-Zn材料研制出了正银浆料无铅玻璃粉。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4、5项做出了创新性贡献,项目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主要支撑材料: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申请发明1项,期刊论文8篇,专利和论文包括:ZL201510360882.7;太阳能学报. 2017,38(8):2145-2150;硅酸盐学报, 2017,45: 1523-1529等。(附件4,5,3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硅太阳能电池正面银电极用银粉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403941.X华中科技大学付明,李宏勇,王玥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无铅复合玻璃粘结剂太阳能电池正银浆料中国ZL201510360882.7武汉优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付天舒,范琳,陈栋
3授权发明专利正面栅线电极结构中国ZL201210269217.3宁波尤利卡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刘伟,陈筑,詹国平,刘晓巍,蔡二辉,徐晓群
4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异质结结构的硅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110199377.0华中科技大学曾祥斌,姜礼华,张笑,文国知
5授权发明专利晶体硅太阳电池正面电极印刷方法中国ZL201610631681.0宁波尤利卡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刘伟,陈筑,刘晓巍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损耗可调谐铁电陶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810075478.5华中科技大学吕文中,汪小红,梁飞,付明
7授权发明专利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结构中国ZL201510769435.7宁波尤利卡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陈筑, 刘伟,俞军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HIT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611090552.1华中科技大学曾祥斌,郭富城,徐素娥,李寒剑,丁佳,王文照,王硕,付永胜,胡一说,周广通,吴少雄
9授权发明专利太阳能电池背电极和与其相配的测试探针中国ZL201310129276.5宁波尤利卡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刘伟,刘晓巍,陈筑,詹国平,蔡二辉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摩擦制备柔性透明导电膜的方法中国ZL201410733580.5华中科技大学喻研,姜胜林,周文利,缪向水,曾亦可,张光祖
进步奖吕文中,付明,姜胜林,曾祥斌,范琳,陈筑,张蒙,汪小红,刘晓巍,刘伟,陈栋华中科技大学,武汉优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尤利卡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北华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硕美特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
2961588-402 长江上游水库群防洪兴利适应性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长江上游水库群防洪兴利适应性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华中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水利工程管理学科。长江上游水库群适应性调控涉及防洪、发电、供水、生态、航运、电网安全等社会、经济可持续战略发展的诸多方面,是一类随机、动态、时变、离散、非线性复杂耦合优化决策问题。随着长江上游世界规模最大水库群的建成和相继投运,防洪减灾、雨洪资源化利用、梯级补偿调节、水库群协同调度和区域环境改善不仅潜力巨大,而且难度空前,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国际学术前沿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举世瞻目。针对上述国家重大水利枢纽工程运行调度需求与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之间的突出矛盾,经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和技术攻关,在100多项国家研究计划和重大工程应用项目支持下,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主要创新成果有:1、理论上,建立了流域水文动力特性演化分析与多维时空广域综合预报理论,首创了长江上游水库群防洪、发电、供水、生态、航运多目标优化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提出了大规模水库群防洪兴利全景调度与多属性风险决策方法,突破了长江上游水库群全周期多尺度适应性调控理论瓶颈。2、技术上,创建了水文模型参数自适应优化及多模型耦合自寻优实时校正综合预报技术,研发了长江流域复杂防洪系统区域与整体防洪协调及多标准防洪库容动态分配技术,建立了水库群多维时空嵌套自适应优化调度模型,发明了水电站水头-流量-出力全动力特性空间曲面建模及其降维技术和大规模梯级水库群分区优化控制与跨网调峰响应多级协同调度技术,攻克了水库群汛期防洪兴利多目标协同优化调度关键难题,实现了长江上游水库群多维时空协同调度、跨网调峰和风险决策。3、应用上,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面向多区域、大范围、长距离、多目标的大规模水库群广域预报建模-全景防洪调度-网源协同优化-库群适应性调控一体化决策系统,解决了系统开发集成部署和在长江上游水库群应用的关键技术难题。本项目无论是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还是研究问题的维度、目标集合与约束条件,就其规模、复杂程度而言,国内外尚不多见,摆脱跨越了西方技术模式,技术上有显著突破。研究成果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608篇,其中SCI收录240篇次、EI收录359篇次;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软件著作权13项,编制发布行业和企业标准各1项。成果发表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并被国内外研究团队借鉴和跟踪研究,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极大促进了水利行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成果在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金沙江梯级调控中心、清江梯级集控中心、国家电网华中电力调控分中心、华电集团四川分公司等20多个重大水利枢纽工程生产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达到增创效益、减少损失、改善生态、优化配置水资源的目的,取得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我国大规模水库群安全稳定运行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应用前景广阔。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周建中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90 %。项目负责人,主持制定项目研究总体方案和技术,在主要科技创新点1-4方面均做出了贡献,在非线性广域预报建模理论与校正方法、大规模水库群联合防洪全景调度建模和风险评估理论、水电站跨网调峰消纳响应自适应协同优化调度技术、水库群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贡献突出,组织开发了应用系统并负责实施项目的工程应用。
2覃晖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80 %。对主要创新点2-4做出贡献,建立了响应流域整体生态需求和典型生物资源需求的水库群生态-发电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了基于模糊区间优势可能势和条件概率矩阵的防洪多属性风险决策方法,参与应用系统开发与工程应用。
3赵云发教授级高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公司三峡梯调中心中国长江电力股份公司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80 %。对主要创新点3-4做出了贡献,参与建立了水电站多维时空嵌套自适应优化调度模型,参与提出了面向生态保护与恢复的库群多目标调度建模及多维优化调控技术,参与研发了大规模水电站全景一体化智能预报调度系统。
4肖小刚教授级高工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60 %。对主要创新点3-4做出了贡献,参与提出了水电站水头-出力-流量全动力特性空间曲面建模及其梯级水电站优化运行方法,参与提出了大规模水电站群分区优化控制与跨网调峰响应多级协同发电调度技术。
5张勇传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60 %。对主要创新点1-3做出了贡献,创建了水文模型参数自适应优化及多模型耦合校正自寻优综合预报理论与技术体系,参与提出了大规模水库群防洪库容优化分配及联合防洪全景调度理论与方法,参与提出了大规模水电站群多目标协同优化动力学建模及适应性调控技术。
6莫莉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60 %。对主要创新点2、3做出了贡献,参与建立了骨干性水库群汛期防洪安全和极限风险约束下运行水位动态控制优化设计模型,参与建立了长江中上游大规模梯级水库群发电分区优化调度模型,参与发明了基于启发信息的单站多电网短期调峰调度技术。
7陈璐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60 %。对主要创新点1-2做出了贡献,参与提出了基于Copula熵的流域多控制站点水文过程相关性计算模式,参与提出了流域降水和径流时空演变非一致性多变量趋势分析方法,参与建立了预报不确定性演化鞅风险响应模型。
8戴明龙教授级高工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60 %。对主要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参与发明了大气-海洋-陆地界面过程驱动的中长期水文贝叶斯概率预报技术,参与建立了具有物理机制、多源异构信息融合的分布式陆气耦合水文预报模型。
9刘懿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60 %。对主要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参与提出了业务模型逻辑抽象及结构化表示方法和适用于跨地域多尺度多专业模型的封装耦合方案,参与构建面向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群多区域、大范围、长距离、多目标一体化全景协同调度决策平台。
10胡德超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60 %。对主要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参与提出了水力学驱动的大范围、长距离河道洪水演进耦合模型,推求了基于有限体积法和欧拉-拉格朗日法的一维河网水动力学求解器。
11鲍正风高级工程师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讯中心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50 %。对主要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参与开发了面向多区域、大范围、多目标的大规模水电站一体化智能预报调度系统,参与构建了面向大规模水电站一体化智能预报调度系统部署及应用。
12王永强高级工程师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50 %。对主要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参与了大规模水电站分区优化控制与跨网调峰响应多级协同调度技术研究,参与建立了长江大规模梯级水电站分区优化调度模型。
13冯仲恺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50 %。对主要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参与了大规模水电站分区优化控制与跨网调峰响应多级协同调度技术研究,提出了梯级水电站多站单电网调峰调度不对称自适应廊道建模方法。
14蒋志强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40 %。对主要创新点3做出贡献,参与建立了水库群多维时空嵌套自适应优化调度模型,并参与提出了大规模水库群分区优化控制与跨网调峰响应多级协同调度方法。
15张祥教授级高工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50 %。对主要创新点2做出贡献,参与了提出了不确定性环境下水库群多维随机实时联合防洪调度风险评估模型及多属性决策方法。
16刘宇高级工程师长江电力三峡梯调中心长江电力三峡梯调中心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40 %。对主要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参与开发了大规模水库群一体化智能预报调度系统,参与组织了系统的部署及应用。
17闫宝伟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50 %。对主要创新点1作出了贡献,参与建立了具有物理机制、多源异构信息融合的分布式陆气耦合水文预报模型。
18严冬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40 %。对主要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参与提出了流域水文动力特性演化机理和水文过程耦合系统分析方法,参与提出了大气-海洋-陆地界面过程的陆气耦合模型,并验证了预报模型的有效性。
19孙怀卫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40 %。对主要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参与提出了大尺度大气-海洋环流遥相关因子和区域气象水文要素联合驱动的高斯过程回归水文预报模型。
20赵娜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 40 %。对主要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参与建立了综合考虑多初始条件和多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组合的中尺度数值天气集合预报模型。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水电站发电出力方案制作与最优负荷分配耦合建模方法中国ZL 2013 1 0601268.6华中科技大学周建中;肖舸;莫莉;陈建国;严冬;李晖;张睿;陈忠贤;闫宝伟;刘志武;欧阳硕;张慧;王学敏;李鹏;王超;梁君;李超顺
2授权发明专利实时负荷变化下水电站多模式时空嵌套出力动态调整方法中国ZL 2015 1 0684082.0华中科技大学周建中;莫莉;覃晖;陈璐;刘懿;孙怀卫;蒋志强;乔祺;袁柳;王超;卢鹏;张诚;吴巍;欧阳文宇;汪洋;常楚阳;等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面向区域电网的跨流域水电站群多电网联合调峰方法中国ZL 2015 1 0413855.1华中科技大学周建中;莫莉;严冬;刘懿;张勇传;李超顺;闫宝伟;曾小凡;梁藉;孙怀卫;陈璐;赵娜;卢鹏;王超;王学敏;李纯龙;等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面向多电网的水电站短期调峰特征值搜索方法中国ZL 2015 1 0075639.0华中科技大学周建中、莫莉、严冬等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径流区间预测的水电站调度风险评估方法及系统中国ZL 2015 1 0679000.3华中科技大学莫莉;覃晖;周建中;任平安;王威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区域长期来水多目标联合概率预测方法中国ZL 2017 1 0639215.1华中科技大学陈玺;徐高洪;徐长江;戴明龙;李妍清;刘冬英;秦智伟;黄燕;张冬冬;李立平;魏林云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文预报方法中国ZL 2017 1 0494468.4华中科技大学周建中;李薇;冯快乐;邓昕玮;孙怀卫;严冬;蔡佳明;何成威;陈璐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全特性空间曲面建模的梯级负荷经济分配方法中国ZL 2015 1 0413380.6华中科技大学周建中;莫莉;严冬;李纯龙;王超;卢鹏;周超;王学敏;袁柳;牛广利;王华为;丁小玲;吴江;谢蒙飞;吴巍;乔祺;朱双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随机来水条件下水库蓄水期径流分级控制发电调度方法中国ZL 2017 1 0493290.1华中科技大学周建中;谢蒙飞;欧阳文宇;何中政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发电计划编制与厂内经济运行一体化高级应用系统[简称发电计划一体化应用系统]V1.0中国2013SR115162华中科技大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进步奖周建中,覃晖,赵云发,肖小刚,张勇传,莫莉,陈璐,戴明龙,刘懿,胡德超,鲍正风,王永强,冯仲恺,蒋志强,张祥,刘宇,闫宝伟,严冬,孙怀卫,赵娜华中科技大学,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
2971588-403 女性乳房畸形整形修复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
项目名称女性乳房畸形整形修复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华中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项目简介女性乳房畸形是整形外科常见疾病,传统手术并发症多、术后乳房形态功能欠佳,严重威胁了女性身心健康。20世纪初,整形外科医师开始不断探索开展乳房畸形整形修复相关手术,但因传统术式修复效果欠佳、患者求美要求变高等原因,使得推动女性乳房畸形整形修复发展已是迫在眉睫。2000年以来,本项目组在国家卫计委公益性行业基金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开创实施了女性常见乳房畸形治疗研究,在临床技术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并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主要内容如下:1.率先提出乳房肥大畸形病因学分类方法,揭示了乳房血供和神经支配对乳房肥大的影响规律,创建了乳房肥大畸形缩小术新技术。1.1本项目组根据发病原因,率先将女性乳房肥大畸形分为无明显原因型、内分泌激素相关型、药物诱发型及其他原因型。该分类方式可有效指导临床对不同病因引起的乳房肥大畸形实施针对性的保守治疗,或对某些特发原因引起的乳房肥大畸形施行有效预防措施,避免了常规进行手术干预。1.2本项目组通过尸体解剖,利用血管铸型和标本透明技术,率先对乳房血供和神经支配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创建了改良双环法中心蒂乳房缩小成形术、W形腺体切除术及改良真皮帽技术。达到了减少术后瘢痕增生、变宽,继发乳腺下垂和避免乳头-乳晕坏死、感觉缺失的目的。2.针对乳房发育不良畸形隆乳术后相关并发症,创新提出降低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率新方法及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术前评估新方式。2.1 本项目组通过临床对比研究发现,在隆乳术中应用肿胀技术可降低包膜挛缩发生率(约5%);在隆乳术后充分放置引流可以排出积液,对进一步降低包膜挛缩发生率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2.2 本项目组创新应用Amira 电脑软件对双侧注射隆乳术后的乳房MRI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达到了术前更加直观、全面了解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分布层次及范围的目的,显著提升了水凝胶取出率,减少了切口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达到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3.针对乳头内陷畸形,项目组创新发明了乳头牵引器用于乳头内陷畸形的矫正,可成功矫正95%以上I、II级乳头内陷;对于III级内陷,也有近70%的患者能够达到治疗效果,并避免输乳管的损伤,达到外形功能双重修复效果。4.针对乳腺癌术后乳房缺损畸形,项目组创新设计了扩张的背阔肌蒂髂腰部皮瓣、腹直肌-背阔肌皮瓣行乳房再造,达到了提高乳房再造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目的。5.针对自体脂肪移植研究,提出提高移植脂肪细胞成活率新方法,包括纯化方式、抽吸方式的改进等,使移植脂肪体积保留率显著提高。并申请了两项新型实用专利(附件1)。该项目发表SCI论文21篇,他引171次;中文论文63篇,他引180次。在全国47家医院推广应用,培养整形外科医生1000余名,硕博研究生60余名,治疗患者5万余名,获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一项 ,牵头制定了多部专家共识和指南,初步建立了中国女性乳房畸形整形修复诊疗体系,有力提高了我国整形外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孙家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该项目的负责人,负责本项目的总体设计,策划、组织和协调整个项目的实施。在研究期间把握设计技术路线,指导研究过程,并亲自参与关键性研究步骤,全面参与研究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同时指导研究生撰写中英文论文。本人是多篇代表论文的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参与撰写了《2017 BIA-ALCL专家共识》、《乳腺癌切除后乳房再造临床技术指南》及《自体脂肪移植在整形与修复重建外科领域应用的指南》,并多次在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中进行学术推广。在创新点1,2,3,4,5中做出重大贡献。在该项目研发推广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百分比大约 70%。
2郭科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本项目的核心完成人,获得省级项目1项。发表论文数篇,授权专利一项,在创新点1,2,3,4,5中做出重大贡献。积极参与学术推广,在项目临床应用推广尤其基层医院推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该项目研发推广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百分比大约 70%。
3杨杰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本项目的核心完成人。发表论文数篇,在创新点1,2,3,5中做出贡献。在假体隆乳及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积极参与学术推广。在该项目研发推广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百分比大约 60%。
4王荣荣中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本项目的核心完成人。在创新点 1,2,3,5方面做出贡献;协助项目负责人进行学术推广;为本项目的顺利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该项目研发推广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百分比大约 60%。
5熊凌云中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在本项目中有积极贡献。发表论文数篇,在创新点1,2,3,4,5中作出贡献。在女性乳房再造及真皮帽中心蒂技术乳房缩小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积极参与学术推广。 项目占个人工作量的60%。
6汪振星中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本项目的重要完成人。负责项目的推进联络工作;协助项目负责人进行学术推广;指导研究生撰写中英文论文;为本项目的顺利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该项目研发推广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百分比大约 50%。
7郭能强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本项目的重要完成人。在创新点1,2,3,4 中做出贡献,尤其在皮瓣乳房再造方面贡献突出。在学术推广及基层医院临床应用推广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为本项目的顺利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该项目研发推广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百分比大约 50%。
8钟爱梅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本项目的重要完成人。在创新点1,2,3,4 中做出贡献。在学术推广及基层医院临床应用推广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为本项目的顺利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该项目研发推广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百分比大约 50%。
9刘剑其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在本项目中参与项目的实施,负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协助进行学术和临床应用推广。在该项目研发推广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百分比大约10%。
10钱贝其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在本项目中参与项目的实施,负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协助进行学术和临床应用推广。在该项目研发推广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百分比大约10%。
11倪若飘其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在本项目中参与项目的实施,负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协助进行学术和临床应用推广。在该项目研发推广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百分比大约10%。
12谢昕芳其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在本项目中参与项目的实施,负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协助进行学术和临床应用推广。在该项目研发推广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百分比大约10%。
13陈佳龙其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在本项目中参与项目的实施,负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协助进行学术和临床应用推广。在该项目研发推广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百分比大约10%。
14王斌其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在本项目中参与项目的实施,负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协助进行学术和临床应用推广。在该项目研发推广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百分比大约1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负压抽吸的新型注射器中国ZL 2015 2 1054294.2郭科郭科
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脂肪过滤装置中国ZL 2018 2 0079791.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黎媛、汪振星、孙家明
进步奖孙家明,郭科,杨杰,王荣荣,熊凌云,汪振星,郭能强,钟爱梅,刘剑,钱贝,倪若飘,谢昕芳,陈佳龙,王斌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2981588-404 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救治的中国方案
项目名称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救治的中国方案推荐/提名单位/人华中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项目简介暴发性心肌炎是最严重和特殊的心肌炎类型,主要特点是起病急骤,病情进展极其迅速,患者很快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可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死亡率50%以上,甚至高达70%。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诊疗现状有以下特点:1.临床认识和诊断能力严重不足,导致漏诊和误诊率极高,常延误治疗。2.对病理生理机制缺乏研究和正确认识。3.全世界尚无有效治疗方案,也无共识或指南。此前大多应用经验性抗休克及对症治疗,但患者生存率一直无实质性提高。4.多发于儿童和青壮年,社会危害大,有效救治的医学和社会价值极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暴发性心肌炎患者一旦度过危险期存活下来,其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与普通人几乎没有差别。该病既往治疗以增强心肌收缩、升高血压为核心,但未有效降低病死率,甚至促进死亡。其根本原因是对该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的本质缺乏正确认识,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认识,因此无法提出有效治疗方法,继而导致患者病情不断进展和大量死亡的严重后果。项目组历经十余年探索,提出暴发性心肌炎发病的新机制和全新理论体系,并据此制定了该病的诊疗新策略,有效的提高了该病的救治成功率。科技创新一:率先提出暴发性心肌炎发病新机制和全新理论体系。项目组根据其症状出现早而重的特点,结合患者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对治疗药物的反应性,通过生物学研究,率先提出“病毒感染诱发的过度免疫激活和炎症瀑布效应”是导致心肌严重受损的新理论,终结了“糖皮质激素是否适用于暴发性心肌炎”的历史争议。科技创新二:制定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新方案。针对如何有效救治暴发性心肌炎这一国际难题,该项目组创立了“以机械性生命支持装置减轻心脏负担而不是促使心脏工作”的新理念,制定了“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方案”,核心内容包括:1、机械性循环呼吸支持,让受损心肌休息;2、足量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调节免疫;3、抗神经氨酸酶治疗减轻心肌进一步损伤。该方案将该病死亡率从50%以上降至5%以下。科技创新三:撰写中国专家共识,规范我国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诊疗。项目组结合基础与临床的研究成果,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托牵头制定《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分别以中英文版本发表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和Sci China Life Sci。科技创新四:积极推广暴发性心肌炎诊疗新方案。项目组专家团队已在德国、加拿大和我国21省市(香港等)举办暴发性心肌炎学习班20期和应邀报告46场次,共培训7500余名医生。项目组将研究成果推广至北京协和及阜外医院等20余个大型医院,将暴发性心肌炎的总体病死率降至5%,挽救数百条生命。总之,本项目第一次提出“免疫过度激活和炎症风暴”是暴发性心肌炎心肌严重损伤的发病机制,制定了全新的救治方案并产生显著疗效,因此制定了第一个相关行业规范性文件。项目组共发表论文15篇(SCI 4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本项成果的推广应用必将帮助挽救大量生命,带来巨大社会效益,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汪道文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本项目所有创新点的总体设计者,提出了《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成果1,2),负责组织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诊疗和研究的实施与顺利进行(成果3,4,5,6,7,8,9),并积极推动该共识在全国范围内的学习和应用。
2蒋建刚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负责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诊疗和研究的实施与顺利进行(成果3,7,8),参与提出了《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成果1,2),并积极参与该共识在全国范围内的学习和应用。
3周宁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参与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诊疗和研究的实施与顺利进行(成果3,7),并积极参与《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在全国范围内的学习和应用。
4左后娟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参与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诊疗和研究的实施与顺利进行(成果7),参与提出了《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成果1,2),并积极参与该共识在全国范围内的学习和应用。
5陈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参与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诊疗和研究的实施与顺利进行(成果4,5,7,8),并积极参与《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在全国范围内的学习和应用。
6李晟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参与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诊疗和研究的实施与顺利进行(成果3),并参与提出了《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成果1,2)。
7崔广林中级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参与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诊疗和研究的实施与顺利进行(成果3,8),并参与提出了《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成果1,2)。
8苗琨中级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参与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诊疗和研究的实施与顺利进行(成果3,7,8)。
9李瑞中级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参与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诊疗和研究的实施与顺利进行(成果7)。
10李陈泽其他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参与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诊疗和研究的实施与顺利进行(成果3)。
11丁虎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参与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诊疗和研究的实施与顺利进行(成果9)。
12管志敏中级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参与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诊疗和研究的实施与顺利进行(成果10)。
13叶燕中级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参与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诊疗和研究的实施与顺利进行(成果1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of fulminant myocarditis中国Sci China Life Sci. 2019;62(2):187-202
2其他A life support-base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regimen dramatically lowers the in-hospital mortality of patients with fulminant myocarditis: a multiple center study中国Sci China Life Sci. 2019;62(3):369-280
3其他Trimetazidine prevents macrophage-mediated septic myocardial dysfunction via activation of the histone deacetylase sirtuin 1欧洲Br J Pharmacol. 2016;173(3):545-61
4其他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国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7;45(9):742-752
5其他Trimetazidine Attenuates Cardiac Dysfunction in Endotoxemia and Sepsis by Promoting Neutrophil Migration美国Front Immunol. 2018;9:2015
6申请发明专利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在暴发性心肌炎药物中的应用中国201910131486.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汪道文
7其他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轻型心肌炎和暴发性心肌炎左心功能中国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8;24(6):451-455
8其他成人暴发性心肌炎不同治疗方案差异分析中国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7;23(6):465-468
9其他Value of SOFA, APACHE IV and SAPS II scoring systems in predicting short-term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tis美国Oncotarget. 2017;8(38):63073-63083
10其他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方案在暴发性心肌炎病人中的应用中国全科护理. 2019;17(5):580-582
进步奖汪道文,蒋建刚,周宁,左后娟,陈琛,李晟,崔广林,苗琨,李瑞,李陈泽,丁虎,管志敏,叶燕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2991588-406 心脏移植关键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项目名称心脏移植关键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华中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项目简介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脏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供心匮乏、手术难度大、术后管理复杂等因素,中国心脏移植发展缓慢,滞后于国际水平。项目组在多项国家课题资助下,针对心脏移植关键技术开展深入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成果,2008年至今完成心脏移植908例,连续5年(2014-2018)超过120例/年,全国第一、世界前三,围术期成功率97.6%,术后1年、5年生存率90.1%、84.0%,优于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报道,获美国胸心外科学会认可。主要科技创新如下:1. 创建心脏移植受体精准评估体系与围术期机械辅助新模式。从心脏移植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等方面牵头制定“中国心脏移植受者术前评估与准备技术规范”;综合运用多普勒超声、MRI等手段建立基于曲度和特征追踪的自动计算方法(CardiowerkzTM) 精准评估心肌功能,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 二尖瓣环面收缩距离和心肌曲度已应用于临床;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心脏移植受体围术期机械辅助新模式:IABP为主联合应用ECMO,写入“中国心脏移植术后并发症诊疗规范”。2. 创新脑死亡捐献(DBD)供心保护策略。全国率先开展DBD供心应用,建立供心保护新方法:冷晶体诱导停搏、HTK液灌注保护、冰晶分层保存、梯度降温及HTK末次复灌等。完成全国最大样本量(851例)DBD心脏移植,术后1年、3年生存率90.39%、84.99%,优于ISHLT报道。提出武汉协和供心标准,证实冷缺血6-8小时对移植术后近中期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影响(J Thorac Dis.2018), 该成果被F1000 Prime作为“New finding”推荐。 3. 突破复杂心脏移植和多器官联合移植关键技术。针对异常肺静脉、腔静脉回流与心房、肺动脉、主动脉等复杂解剖形态,设计移植新术式:右位心心脏移植、杂交心脏移植、心外畸形矫治同期心脏移植、全心心脏移植等,攻克临床瓶颈。完成中国最大样本量(29例)复杂心脏移植,围术期成功率及近中期生存率达国际先进水平,Chin Med J (Engl)评价“近中期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令人满意”。完成中国数量最多心肺联合移植(20例),全国首例亚洲第三例心肝联合移植及亚洲存活时间最长心肝联合移植。4. 发现移植免疫耐受和慢性移植物血管病变新机制新靶点。发现IRF4-PD-1通路调控T细胞失能,诱导心脏移植耐受(Immunity.2017, IF22.845),入选当期亮点论文并被点评“揭示了T细胞失能新机制”;发现清除供肺非典型单核细胞可以减轻移植物功能障碍(Science子刊 Sci Transl Med. 2017,IF16.796);阐明HMGB1/TGF-β环路调控炎症反应参与慢性移植物血管病变机制,并设计靶向药物,有望临床转化(JHLT. 2014、2017, IF7.955;ATVB. 2016, IF6.086)。该项目发表论文226篇,SCI收录141篇,总影响因子426.523(单篇最高22.845),他引990次,牵头/参与制定心脏移植技术规范5项,主编《心肺移植学》、《器官移植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心脏移植护理学》专著3部,建立“中国心脏移植培训基地”,举办国家级继教项目15场,成果应用于全国40余家大型心脏中心,推动中国乃至世界心脏移植发展。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董念国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本项目总设计者,主持并直接参与本成果相关课题的创新构思、基础和临床研究设计、论文撰写、主编专著等工作。创建心脏移植受体评价流程和围术期机械辅助模式,全国率先开展DBD心脏移植,创新供心保护策略,突破国际供心冷缺血安全时限,突破复杂心脏移植技术和心肺、心肝、心肾联合移植技术,参与心脏移植免疫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从事本项目研究25年,主编专著3部,牵头/参与制定《中国心脏移植受者术前评估与准备技术规范》等系列诊疗规范5项。对本项目中创新点一、二、三、四均有重要贡献。
2夏家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参与心脏移植受体评估体系创建、DBD供心心脏移植、供心保护研究与临床应用、心肺联合移植等工作,主持心脏移植免疫耐受和慢性移植物血管病变机制研究,获得“973”前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在器官移植及免疫学权威杂志发表一系列高水平SCI论文。对创新点一、二、四有贡献。
3魏翔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常规开展DBD心脏移植、“边缘供心”心脏移植和儿童心脏移植,从事本项目研究11年,参与制定《中国心脏移植受者术前评估与准备技术规范》,《中国心脏移植供心获取与保护技术规范》,《中国心脏移植术操作规范》,《中国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及排斥反应诊疗规范》、《中国心脏移植术后并发症诊疗规范》。对创新点一、二、三有贡献。
4钟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参与本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主持完成关于心肌活性、功能研究及其在终末期心脏病中的临床转化应用。运用多普勒心脏超声、MRI等手段建立基于曲度和特征追踪的自动计算方法(CardiowerkzTM)精准评估心肌功能,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申请专利2项,对创新点一有贡献。
5王志维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常规开展DBD心脏移植和“边缘供心”临床应用,从事本项目研究4年,参与制定《中国心脏移植受者术前评估与准备技术规范》,《中国心脏移植供心获取与保护技术规范》,《中国心脏移植术操作规范》,《中国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及排斥反应诊疗规范》。对创新点二、四有贡献。
6谢少波教授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常规开展DBD心脏移植、心肺移植,2015年至今完成心脏移植16例,心肺移植11例。参与制定《中国心脏移植受者术前评估与准备技术规范》,《中国心脏移植供心获取与保护技术规范》,《中国心脏移植术操作规范》,《中国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及排斥反应诊疗规范》、《中国心脏移植术后并发症诊疗规范》。对创新点二、三有贡献。
7李飞副高级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参与开展DBD心脏移植、“边缘供心”心脏移植和儿童心脏移植,长期从事供心获取与移植围术期管理工作,从事本项目研究7年,执笔《中国心脏移植受者术前评估与准备技术规范》。对创新点一、二、三有贡献。
8史嘉玮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参与开展心脏移植受体评估、DBD心脏移植、复杂心脏移植等,长期从事心脏移植及多器官移植围术期管理工作,参与本项目研究17年,对创新点一、二、三有贡献。
9胡行健副高级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自2013年起参加本项目研究,参与DBD心脏移植,“边缘供心”心脏移植等工作,主要从事供心评估、获取与心脏移植围术期管理工作,以及心脏移植患者术后随访资料整理分析工作,发表论文《Status on Heart Transplantation in China》被韩国首尔国家大学Byung-Hee Oh教授作为中国心脏移植发展主要介绍性文献引用点评。对创新点一、二、三有贡献。
10王寅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参与开展DBD心脏移植、“边缘供心”心脏移植和儿童心脏移植,长期从事供心获取与移植围术期管理工作,从事本项目研究6年。对创新点一、二、三有贡献。
11李平副高级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在国内率先将ECMO技术应用于心脏移植围术期心肺衰竭的循环呼吸支持,至今应用于40例心脏移植患者,数量和质量均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参与建立心脏移植受体IABP联合ECMO应用的机械辅助新模式。对创新点一、二有贡献。
12尚小珂副高级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参与开展心脏移植受体评估、DBD心脏移植、杂交心脏移植等,长期从事终末期心脏病心肌活性/功能研究,参与本项目研究17年,对创新点一、二、三有贡献。
13吴杰中级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参与DBD心脏移植和移植围术期临床管理工作,参与完成本项目心脏移植免疫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揭示了IRF4调控T细胞失能诱导移植耐受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免疫学期刊Immunity。 对创新点一、四有贡献。
14江科正高级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参与心肺联合移植、围术期管理,主持移植肺保护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从事本项目研究9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对本项目中创新点三、四有贡献。
15郑志坤中级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参与心肺联合移植、肺移植和围术期管理,从事供肺、供心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证实通过清除血管内供体来源的非经典型单核细胞,改善肺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发表在Science子刊 Sci Transl Med. 2017。对创新点四有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Quantifying Curvature of Biological Structures From Imaging Data美国US 9508140 B2钟良钟良
2授权发明专利Segmentation of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Images Using a Memory Persistence Approach美国US10235750 B2钟良钟良
3申请发明专利Method and device analyzing a sequence of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es 美国WO 2015/156735 A1钟良钟良
4申请发明专利Method and system for geometrical re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anatomical structure美国WO 2019/070202 A1钟良钟良
5授权发明专利心脏减容装置中国ZL201610052969.2尚小珂尚小珂
6申请发明专利二尖瓣夹合器中国2017060801154810董念国董念国
7申请发明专利股动脉穿刺缝合装置中国2017062301237090董念国董念国
8申请发明专利股动脉穿刺点封堵止血器中国2017073101411820董念国董念国
进步奖董念国,夏家红,魏翔,钟良,王志维,谢少波,李飞,史嘉玮,胡行健,王寅,李平,尚小珂,吴杰,江科,郑志坤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华中科技大学
3001597-401 长江中游稻作气候-土壤-作物协同优化体系及应用
项目名称长江中游稻作气候-土壤-作物协同优化体系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华中农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
项目简介长江中游稻区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30%,但该区传统水稻生产中存在资源效率低、群体结构不合理、耕地质量差、温室气体排放高等多重交织问题,本项目结合实施“粮丰工程”等相关项目,以提升稻田综合持续管理水平为途径,从理论创新、关键技术与模式创建、技术扩散与应用等方面开展系统性的科技攻关,历时14年,取得如下成果:1.创立了长江中游稻作周年光温资源配置与利用综合定量化指标体系,创建了水稻群体定量调控参数与模式,确立了气候-作物协同增产增效模式。针对该区资源配置与群体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周年产量与资源效率低而不稳的问题,确立了以有效积温分配比值为主进行周年内作物类型及品种合理配置与播期调整,以光温生产潜力当量为资源利用定量指标,进行种植模式优化,形成了麦(油)-粳稻,油菜-中稻双直播、早籼晚粳、玉-稻水旱轮作等优化模式,光温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9%-14%;通过水稻群体质量参数和定量水肥调控方法,季内挖掘群体增产潜力,建立了水稻“壮苗、足穗、大粒”群体调控模式,模式应用创造了百亩示范片亩产超900公斤记录;双季稻创造了亩产1335公斤的记录。2. 创新了长江中游稻作“增汇、降耗、减排、循环”持续管理理念,创建了“以碳调氮、增汇培肥、水肥减投、系统减排” 持续管理模式及关键调控指标,提出了协同实现土壤培肥、温室气体减排、肥水高效利用的技术途径。以地上地下互作系统综合调控管理为原则,提出了土壤过程关键调控指标及系统综合评价指标, 揭示了土壤碳氮耦合循环与土壤微生物的关联机制,探明了土壤有机碳库组分优化及储量提升是协同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及养分高效利用的关键环节。应用该理论,集成了秸秆还田、免少耕、节水灌溉、氮肥减量深施、磷肥减量周年1次施用、钾肥秸秆替代等关键技术,技术优化后土壤有机碳提高5%-15%,土壤供氮能力提高18%-24%,节氮10%-30%,节磷15%-20%,节钾20%-30%,节水30%以上,降低温室效应15%-25%。3.构建了适合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作物协同优化技术模式6套,为区域稻田高效持续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针对长江中游多元稻作不同区域生产问题,进行了资源优化的品种布局与播/收期调整、地力培肥与肥水调控、群体结构与功能优化等技术集成,形成了模式重建-固碳减肥-健康群体调控为一体的技术体系,包括稻麦全程机械化模式、油-稻双直播免耕模式、早籼晚粳双季稻模式、玉-稻水旱轮作、双季稻精确机插高产高效模式、双季稻低碳丰产高效技术模式。技术模式应用实现大面积增产8.5%-11.6%、氮肥增效7.6%-13.3%、周年增收172元/亩,降低增温潜势18.8%-23.6%,引导了该区水稻规模轻简化绿色生产。项目授权专利10项,颁布实施地方标准8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代表性论文36篇, 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技术成果实施10年来,在长江中游5省累计推广4450万亩,增产增效40.32亿元,节支增效34.52亿元,新增利润74.84亿元,为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粮食安全科技战略提供了支撑。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曹凑贵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项目总负责人。牵头制定研究计划,规划协调项目执行,系统总结研究成果,推动成果的推广应用。对主要科技创新1的贡献包括组织中稻高产攻关研究,提出 “壮足大”高产模式;对创新点2的贡献包括提出了稻田低碳持续管理理论模式,土壤碳库协同养分高效利用的机理及优化技术;对创新点3的贡献在于湖北省稻作区籼改粳、稻麦全程机械化、油-稻免耕双直播等模式关键技术的研发与集成。投入工作量占同期本人工作量的50% 以上。对该成果的贡献包括专著4部、专利4项、标准2项、论文30篇左右,核心成果见附件2-4、14、17、21、31、32-37。
2展茗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项目主要执行人。协助制定研究计划、项目执行及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对主要科技创新1的贡献在于开展了玉-稻新型模式的气候资源配置规律研究,提出了玉-稻优化模式;对创新点2的贡献在于参与构建稻田低碳持续管理理论模式,并系统开展了节水及秸秆还田措施调控土壤碳、氮过程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机制;对创新点3的贡献在于集成优化了玉-稻水旱轮作技术模式。投入工作量占同期本人工作量的50% 以上。对该成果的贡献包括专著1部、专利2项、标准1项、论文10篇左右,核心成果见附件2、4、17、31、37、38。
3曾勇军教授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项目主要执行人。与项目第1完成人有长期合作关系。对主要科技创新1的贡献在于开展了早籼-晚粳栽培模式与光温资源的匹配研究,构建了早籼-晚粳优化种植模式;对创新点2的贡献在于参与构建了江西省稻田低碳持续管理模式,并探索了早籼-晚粳种植模式下土壤培肥减排的技术;对创新点3的贡献在于集成优化了双季稻精确机插栽培技术体系,及推动该技术在江西省的推广示范。投入工作量占同期本人工作量的30% 以上。 核心支撑材料见附件9、18、22、24、39。
4马玮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项目主要执行人之一。与项目第1完成单位在研究生指导等方面有长期合作关系。对项目创新点1有主要贡献,在“气候-作物”协同理论及定量评价指标方法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并对长江中游稻区周年光温资源配置及资源利用的定量调整及评价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投入工作量占同期本人工作量的30% 以上。 核心支撑材料见附件40。
5程建平研究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项目主要执行人之一。与项目第1完成单位在项目申报、执行、论文发表、研究生指导等方面有长期合作关系。对项目创新点1及3有主要贡献。在粳稻全程机械化、油-稻双直播、早籼晚粳双季高产高效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并对长江中游稻区周年光温资源配置及资源利用的定量调整及评价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投入工作量占同期本人工作量的40% 以上。对该成果的贡献包括发表论文11篇左右,授权专利4项(附件5、6、7、8),制定湖北省地方标准4项(附件15-16、19-20),主持湖北省主推技术5项 。
6董召荣教授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与项目第1完成人有长期合作关系,对科技创新点1及3有重要贡献,参与完成了安徽省水稻籼改粳稻品种筛选及适应性评价,参与了“小麦-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关健技术的研发及集成,并指导了该技术在安徽省的推广示范(附件25)。投入工作量占同期本人工作量的30% 以上。
7朱坚助理研究员湖南省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湖南省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粮丰项目主要参加人。对科技创新点2的贡献在于参与研究秸秆还田、氮肥减量深施、磷肥减量周年一次施用等关键技术研究,为集成湖南区域稻田可持续管理理论模式提供技术模式支撑;对创新点3的贡献在于基于定量调控策略,集成优化了双季稻低碳丰产高效技术模式,并推动了该成果在湖南省的推广应用(见附件27)。投入工作量占同期本人工作量的30% 以上。
8赵全志教授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项目执行人之一。与项目第1完成人有长期合作关系,参与完成了“麦-粳稻全程机械化技术”主要关键技术的研发及集成,并对该技术在河南省信阳地区的推广示范做出了重要贡献(见附件26)。投入工作量占同期本人工作量的30% 以上。
9张建设其他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湖北省农业科技推广总站 作为项目执行人,负责本项目在湖北省范围内的推广示范工作(见附件23),负责制订相关工作计划,负责推广示范组织实施及跟踪调研、意见反馈等。投入工作量占同期本人工作量的30% 以上。
10汪金平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项目主要执行人之一。与项目第1完成人在项目申报、执行、论文发表、研究生指导等方面有长期合作关系。对科技创新点1的贡献在于参与水稻群体定量化调控方法与技术研究;对创新点3的贡献在于参与稻麦全程机械化技术研发与集成研究。投入工作量占同期本人工作量的30% 以上。核心支撑材料见附件3、3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用于中南地区双季早稻的复混肥料及其应用中国ZL201110350507.6湖南省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纪雄辉;石丽红;彭志红;田发祥;朱坚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以稻草为原料的水稻育秧基质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318085.0江西农业大学李木英;潘晓华;石庆华;曾勇军;谭雪明;胡凯;廖莎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厢沟控灌水稻节水栽培方法中国ZL201510683161.X华中农业大学展茗;曹凑贵;徐莹;王梦颖;蔡明历;黄见良;李成芳
4授权发明专利油茬中稻固定厢沟免耕抛秧全程好气栽培方法中国ZL200910272552.7华中农业大学曹凑贵;汪金平;李成芳;梅金先;熊明军;程建平;展茗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春玉米免耕复种晚稻的水旱轮作方法中国ZL201610091086.2华中农业大学展茗;赵明;蔡明历;曹凑贵;李淑娅;潘高峰;袁国印;葛均筑
6实用新型专利水稻快速秧盘播种装置中国ZL201620781875.4湖北农科院粮作所李阳;程建平;刘昌燕;赵锋;陈少愚;汪本福;张枝盛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连续通气式土壤有机碳矿化测定装置中国ZL201620618593.2湖北农科院粮作所汪本福;张枝盛;程建平;黄金鹏;赵锋;陈少愚;李阳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土壤检测的简易快速原位取土装置中国ZL201720325878.1江西农业大学曾研华;谭雪明;曾勇军;陈雄飞;潘晓华;石庆华
9实用新型专利便携式高效水稻直播机中国ZL201721364570.4湖北农科院粮作所李阳;程建平;刘昌燕;董俊杰;赵锋;汪本福;张枝盛
进步奖曹凑贵,展茗,曾勇军,马玮,程建平,董召荣,朱坚,赵全志,张建设,汪金平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3011597-402 “华油杂12号”等优良甘蓝型油菜杂交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项目名称“华油杂12号”等优良甘蓝型油菜杂交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推荐/提名单位/人华中农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联农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华油杂12号”等21个优良甘蓝型油菜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用系杂交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利用“油菜温敏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系选育方法”、“人工辅助授粉自交方式选育油菜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用系的方法”和“小孢子培养选育油菜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用系的方法”等专利技术,选育出 “19514A”、“206A”和“8087A”等新的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用系。 以显性核不育基因为桥梁,通过轮回选择、系统选择和小孢子培养,选育出“7-6”、“3531”、“8307”、“6105”、“7-1”、“7-23”等新的高配合力优良恢复系。 用以前选育的“195A”、“245A”和本项目中选育的“19514A”、“206A”、“8087A”等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用系分别与“7-6”、“3531”、“8307”、“6105”、“7-1”、“7-23”等恢复系配制出21个高产、优质、广适应性强优势杂交油菜新品种,其中“华油杂12号”、“华油杂13号”、“华油杂14号”、“华油杂3531”、“圣光302”、“圣光86”、“圣光87”、“中农油2008”、“广源58”、“亚华油10号”、“禾盛油868”等11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华油杂15”、“圣光401”、“圣光402”、“圣光76”、“圣光901”、“圣光101”、“华皖油5号”、“华锦102”、“天油杂2号”、“天油杂3号”等10个品种通过省级品种审定。以“华油杂13号”为例,其实现了高产、优质、早熟、抗倒伏、广适应性等优良性状的有机聚合,在2003-2005年国家长江上游区试中,两年平均亩产162.11 kg,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7.99%,其中2003-2004年产量居参试品种第一位。在2005-2007年国家中游区试中,两年平均亩产187.73 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6.59%,其中2006-2007年产量居参试品种第一位。在2006-2008年国家下游区试中,两年平均亩产182.48 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52%,其中2007-2008年产量居参试品种第二位。“华油杂13号”2010-2016连续7年被农业部列为国家主导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8年12月,“华油杂12号”等品种在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甘肃、内蒙、新疆等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 4983.16万亩。新品种为联农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累计新增净利润10635.93万元,上交税收2151.86万元。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惠华三农种业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因经营本成果部分品种获得利润共计6452.2万元,荆州广源种业有限公司在2008-2012年间经营“广源58”获得利润1465.9万元。推广本成果品种为农民增收298989.60万元,新增利润239191.68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光圣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主持本项成果的完成与实施,具体贡献如下:1、主持完成了“195A14”等3个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用系的选育,对应创新点1.1(附件4-7、 22-24);2、以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团队负责人的身份参与了多个新品种的研发,对应创新点1.2 “华油杂12号”等21个油菜新品种的第一选育人,对应创新点1.2(附件13-21、26-30);3、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申报并负责组织多个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的实施,对应创新点1.2(附件31-36);4、制种技术专利的第一完成人,对应创新点1.3(附件2-3);
2洪登峰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1、作为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参与“华油杂12号”等多个新品种的研发和品种,对应创新点1.2.2(附件17-21,附件26-30);2、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了跨越计划专项资金项目“华油杂15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圣光87中试与示范”的实施,对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应创新点1.2.3(附件31-36)。
3董发明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1、作为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参与“圣光87”、“圣光101”、“圣光901”等品种的选育,对应创新点1.2.2(附件20-21,26-30);2、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圣光87中试与示范”项目的实施,对应创新点1.2.3(附件34-36)。
4万丽丽中级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1、作为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参与“圣光87”、“圣光101”、“圣光901”等品种的选育,对应创新点1.2.2(附件20-21,26-30);
5邹立成副高级武汉联农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武汉联农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跨越计划专项资金项目“华油杂15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圣光87中试与示范”的实施,对应创新点1.2.3(附件31-36);2、作为武汉联农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高管,在新品种的销售和利润创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应创新点1.2.3(附件25,附件37-40)。
6余大龙副高级江陵县农业局江陵县农业局1、负责开展江陵县农民和种田大户的技术培训,协助开展多个新品种的生产示范,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跨越计划专项资金项目“华油杂15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实施,对应创新点1.2.3(附件31-33)。
7徐义其他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1、参与多个杂交种亲本繁殖、纯度鉴定和杂交种子的生产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圣光87中试与示范”的实施,对应创新点1.2.3(附件34-36)。
8鲁欣初级武汉联农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武汉联农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以项目合作单位武汉联农种业科技公司员工身份,参与多个新品种的全国推广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圣光87中试与示范”项目的实施,对应创新点1.2.3(附件25、34-4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油菜生态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系杂种种子生产方法中国ZL01114272.3华中农业大学杨光圣/傅廷栋
2授权发明专利人工辅助授粉自交方式选育油菜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用系的方法中国ZL201110099759.6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联农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杨光圣
3授权发明专利小孢子培养选育油菜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用系的方法中国ZL201110099605.7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联农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杨光圣
进步奖杨光圣,洪登峰,董发明,万丽丽,邹立成,余大龙,徐义,鲁欣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联农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华中农业大学
3021597-403 丘陵区农村面源氮污染的“产业治污”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项目名称丘陵区农村面源氮污染的“产业治污”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华中农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十堰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项目简介丘陵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区内季节性降雨易产生径流,水土流失严重;农户靠水而居,废弃物随意排放,对水体的潜在污染风险高;丘陵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作区域,作物类型多且化肥施用是提高产量的主要措施。诸多因素使丘陵山区农业面源污染成为中国农村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现有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多与农业产业无关,缺乏长效运行动能,制约了丘陵区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国家在实施“三区”划分及河、湖长制后,丘陵区畜牧产业发展受限;为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时又限制了丘陵区种植产业的发展。为此,自2003年起,课题组对丘陵区农村面源氮污染防治进行了多年持续攻关,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从“农户”生产生活入手,厘清了丘陵区农村面源氮污染的来源及形成机理在三峡库区和丹江口库区多个小流域的研究显示,丘陵区农村面源氮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施肥、水土流失、畜禽粪污和农村生活废水,分别占总氮污染负荷的40.37%、28.05%、20.93%和10.63%;氮素污染的主要产生途径是季节性降雨导致的地表径流和耕作层淋溶,主要形态是硝态氮。这些结果为农村面源氮污染的农业产业控制技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关键控制节点。2、研发了“产业治污”技术体系,实现了丘陵区面源氮污染的农业产业链全程控制根据丘陵区产业发展和面源污染产生特征,以氮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研发了农村生活污水的稻田安全净化技术;集成了生态种植串联沟渠塘堰的立体消减技术和种养结合的粪污多级循环全消纳技术,构建了丘陵区农业产业链面源氮素的循环高效利用技术体系。3、构建了“产业治污”模式,突破丘陵区农村面源氮污染治理技术实施难题根据流域的环境承载力确定区内产业结构和规模,创建了“企业订单+基地+农户+专家团队”的产业增效机制,形成“村企合一参与式”环保公益产业运行管理模式,解决了农村面源氮污染治理技术实施难的问题。项目授权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建立地方标准8项,形成技术体系3套。“产业治污”模式核心实验区内年处理畜禽养殖粪便7765吨,处理污水约68187吨,辐射21000亩农田,氮肥施用减少32公斤/亩,亩均增收120元;生态种植技术(中药材)在湖北省、陕西省共推广81.3万亩,年减少化肥用量25060吨;种养结合技术在湖北省、湖南省等累积推广28万亩,年消纳猪粪10.9万吨,年产生物有机肥3.68万吨;农村生活污水的稻田回用技术在湖北、湖南、江苏等省的新农村建设中广泛应用。近5年累计新增销售额136179.9万元,新增利润18410.1万元。项目组作为技术支撑,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20余条,多项技术成果被《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以及湖北省“十二五”、“十三五”多个重大专题采用。十几年来,项目成果的应用在有效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和农村水环境质量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丘陵区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胡荣桂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项目总负责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90%。(1)牵头制定技术方案,规划协调项目的实施进行,凝练技术体系与推广模式,是本项目所有创新点的主要贡献者;(2)从“农户”生产生活入手,系统研究了丘陵区小流域农村面源氮污染来源、主要形态、输出规律和途径;(3)提出以产业为依托研发农村面源氮污染全程全时控制技术,形成和推广了农村面源污染的“产业治污”模式,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落地难题;(4)负责项目技术总结。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1、2、3,旁证材料见附件2、11、12、27-30、35、39。
2刘广龙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70%。(1)参与了生活污水集约式深度处理系统的构建,并研发了水铁矿-石墨烯复合材料,实现生活污水的深度处理;(2)指导了生态种植串联沟渠塘堰技术的开发,在种养结合技术中完成了生物有机肥的研发;(3)协助凝练了“产业治污”模式。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2、3,旁证材料见附件6、10-12、38。
3李涛副高级十堰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十堰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项目主要完成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日常工作量的80%。(1)协助开发中药材产业为依托的小流域坡地生态种植与径流调控技术及养殖粪污氮多级循环全消纳的种养结合技术;(2)配合研发了浅层地下水生物脱氮的脱氮沟技术、沟渠塘堰生态处理系统集成技术;(3)参与优化植物篱搭配沟渠塘堰生态处理系统集成技术。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2,旁证材料见附件7-9、12、13、36、40。
4赵建伟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60%。(1)研发了合流制管网溢流雨水拦截分流控制装置;(2)构建了生活污水集约式深度处理系统;(3)研发了潮汐流人工湿地克服了传统湿地反硝化能力弱的问题。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2,旁证材料见附件5、6、12、32-34。
5薛利红研究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项目主要完成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60%。(1)研发了生活污水的稻田安全净化技术;(2)指导了十堰市郧县种养结合技术中污水的农田回用。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2,旁证材料见附件3、4、12、22、31。
6华玉妹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项目参加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40%。(1)参与了合流制管网溢流雨水拦截分流控制装置的研发;(2)参与了生活污水集约式深度处理系统的构建;(3)参与了潮汐流人工湿地的研发。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2,旁证材料见附件5、6、32。
7林杉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项目参加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40%。(1)从“农户”生产生活入手,调查了丘陵区农村面源氮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流失形态,识别了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1,旁证材料见附件27、29、30。
8段婧婧副研究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项目参加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40%。(1)参与了农村生活污水稻田安全净化技术的研发;(2)协助指导了种养结合技术中沼液的农田回用。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2,旁证材料见附件3、4、31。
9朱端卫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项目参加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40%。(1)完成了农田淋溶氮脱氮沟净化技术的研发;(2)开发了不同类型的植物篱,有效抑制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2,旁证材料见附件32-34。
10戢正华正高级十堰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十堰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项目参与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日常工作量的30%。(1)协助开发中药材产业为依托的小流域坡地生态种植与径流调控技术及养殖粪污氮多级循环全消纳的种养结合技术;(2)配合研发了浅层地下水生物脱氮的脱氮沟技术。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2,旁证材料见附件7-9、13。
11闫仁凯正高级十堰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十堰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项目参与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日常工作量的30%。(1)协助开发中药材产业为依托的小流域坡地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2)配合研发了浅层地下水生物脱氮的脱氮沟技术。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2,旁证材料见附件7-9、13。
12万小琼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项目参加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30%。(1)参与了生活污水集约式深度处理系统的构建;(3)参与了种养结合技术中生物有机肥的研发。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2,旁证材料见附件6、1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通过间作银杏和芍药防治坡地水土流失的方法中国ZL201610208952.1十堰市农业生态环保站李涛;戢正华;闫仁凯;周彩珍;汪专利权有效建敏;高明;王华玲;黄晓珊;蒋艳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通过轮作三叶菜和红花防治坡地水土流失的方法中国ZL201610208953.6十堰市农业生态环保站李涛;戢正华;闫仁凯;周彩珍;汪建敏;高明;王华玲;黄晓珊;蒋艳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南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装置及其方法中国ZL201110444099.0华中农业大学蔡高潮;胡荣桂;柳淑蓉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铁矿-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应用中国ZL201610203352.6华中农业大学刘广龙;朱端卫;胡荣桂;赵建伟;林杉;蔡建波;华玉妹;陈燕波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通过间作玉米和白芷防治坡地水土流失的方法中国ZL201610209029.X十堰市农业生态环保站李涛;戢正华;闫仁凯;周彩珍;汪建敏;高明;王华玲;黄晓珊;蒋艳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合流制管网溢流雨水拦截分流控制装置中国ZL201310697747.2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赵建伟;段丙政;单保庆;张洪;李立青;华玉妹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农村低污染水深度净化系统中国ZL201510489670.9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冯彦房;段婧婧;孙海军;杨林章;薛利红;陈玉东;何世颖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农村生活污水深度净化-杀菌反应器系统中国ZL201620879135.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冯彦房;段婧婧;刘杨;孙海军;杨林章;薛利红;王悦满
9授权发明专利生活污水集约式深度去污及脱氮处理系统与方法中国ZL201510488808.3华中农业大学赵建伟;王龙涛;单保庆;朱端卫;张洪;刘广龙;华玉妹;周文兵;万小琼;蔡建波;肖乃东
10授权发明专利一株分解酸性土壤难溶性磷酸铝的微紫青霉菌及其应用中国ZL201610051401.9华中农业大学朱端卫;李震宇;肖乃东;周洋;肖雪;周文兵;蔡建波;赵建伟;华玉妹;刘广龙;万小琼
进步奖胡荣桂,刘广龙,李涛,赵建伟,薛利红,华玉妹,林杉,段婧婧,朱端卫,戢正华,闫仁凯,万小琼华中农业大学,十堰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
3031597-404 湖北省主要土壤-作物系统钾素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名称湖北省主要土壤-作物系统钾素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华中农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武穴市耕地质量保护与肥料管理局,湖北宜施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土壤肥料科学领域。华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水果生产区域,该区域土壤供钾能力普遍偏低,作物缺钾现象在田间时有发生,尤其是在高产、气候多变、病虫害频发情况下尤为明显和普遍,钾已成为区域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以及氮磷肥减量的重要限制因子。推动区域钾素高效利用和钾肥综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发展适应现代农业“绿色、高产、优质、高效”的钾肥高效施用理论、技术和产品需求十分迫切。因此本项目以华中地区的典型-湖北省主要土壤-作物系统为研究对象,按照“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产品物化-综合示范”为核心主线,在理论上围绕着土壤钾素转化、迁移和循环特征、高产抗逆钾素新功能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技术上围绕主要作物钾肥高效施用技术和其它钾资源替代技术开展研发工作,最终以物化产品(作物钾高效专用肥)和综合技术(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为抓手集成构建了主要作物钾肥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并通过与政府行动、产业需求相结合,进行大面积的示范推广应用。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揭示了湖北省主要类型土壤钾素转化和供应机制,量化了主要土壤-作物系统周年钾素循环特征,评估了湖北省主要作物种植土壤的供钾潜力和农业钾资源潜在数量,从土壤钾库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适度培肥、综合利用、因需调整”的钾肥综合调控策略;阐明了钾在改善作物光合作用、提高逆境适应性、增强病虫害抗性等方面的新机制,从作物高产优质角度提出了“以钾增效、以钾提质”的钾肥养分管理新思路。(2)明确了秸秆钾替代化学钾肥作用机理及替代潜力,建立了钾肥高效替代施用技术体系;完善了当前生产条件下的土壤和植物钾素诊断新指标体系,明确了湖北省主要作物的区域适宜钾肥用量及施用方法,构建了湖北省主要作物钾肥高效施用技术体系。(3)通过与大型肥料企业合作,将钾肥高效利用技术物化,研发生产了7种钾高效作物专用肥,同时集成建立了湖北省主要作物(水稻、油菜、小麦、棉花、柑橘等)钾肥高效施用与替代技术规程5项,秸秆还田、枸溶性钾肥施用替代化学钾肥技术规程4项,水稻-油菜、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和棉花-小麦周年轮作钾肥高效施用与替代技术规程4项。(4)构建了“研-产-推-用”相结合的技术推广应用体系,通过与政府行动、产业需求相结合,该成果近三年累计推广2346万亩,增产稻谷52.68万吨、油菜籽8.96万吨、小麦9.57万吨、皮棉0.91万吨、柑橘12.73万吨,节约钾肥2.40万吨,节支增收26.34亿元。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地方标准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相关科技论文72篇,出版专著2部,培训技术人员、种植大户以及肥料经销商积累超过2.4万人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任涛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项目总负责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90%。(1)主持制定项目试验方案和技术路线,规划协调项目的实施执行,是本项目所有创新点的主要贡献者;(2)负责高产抗逆钾素功能研究,提出了“以钾提质、以钾增效”的钾肥养分管理新思路;(3)负责主要作物钾肥高效施用与替代技术研究,构建了湖北省主要作物钾肥高效施用与替代技术体系;(4)负责项目技术总结。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1、2、3、4,旁证材料见附件4-14、29-40。
2鲁剑巍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项目总负责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70%。(1)主持制定项目的技术路线和试验方案,规划协调项目的实施执行,是本项目所有创新点的主要贡献者;(2)参与土壤钾素转化的研究,提出了 “适度培肥、综合利用、因需调整”的钾肥综合调控策略;(3)负责测土施钾新指标体系、主要作物钾肥高效施用技术、油菜钾高效专用肥等研究,共同构建了湖北省主要作物钾肥高效施用与替代技术体系。(4)协助项目技术报告的撰写。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1、2、3、4,旁证材料见附件2-14、29-40。
3李小坤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70%。(1)参与负责项目总体思路设计和组织实施,是本项目所有创新点的主要贡献者;(2)负责研究水旱轮作体系土壤钾素迁移和转化的研究;(3)负责水稻钾肥高效施用技术、水稻钾高效专用肥等研究,参与构建了湖北省主要作物钾肥高效施用与替代技术体系。(4)协助项目技术报告的撰写。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1、2、3、4,旁证材料见附件4-14、29-40。
4黄和平研究员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 项目主要完成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60%。(1)参与项目总体方案设计,负责湖北省主要作物钾素高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2)负责湖北省各县市农田土壤钾素现状评估;(3)负责相关试验和示范工作在湖北各县市的实施;(4)组织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和推广应用。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1、4,旁证材料见附件11-12、23-28。
5丛日环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70%。(1)主要负责主要作物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及配套技术研究,参与构建了湖北省主要作物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施用技术体系;(2)协助负责水旱轮作体系土壤钾素转化的研究;(3)负责田间试验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协助项目技术报告的撰写。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1、3,旁证材料见附件04-12、29-39。
6陆志峰其他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90%。(1)协助负责高产抗逆钾功能研究,阐明了钾影响作物光合作用、水分传输的新机制;(2)负责钾高效油菜品种的筛选,建立主要作物叶片钾素诊断指标体系;(3)负责植物样品的测试分析,协助项目技术报告的撰写。 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2、3,旁证材料见附件09-12、35-36、40。
7王素萍中级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武汉市农业科学院 项目主要完成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80%。(1)负责主要露地蔬菜钾素吸收规律研究;(2)开展武汉市有机钾资源调查,负责有机肥替代化学钾肥研究工作;(3)协助开展主要露地蔬菜作物钾肥高效施用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工作。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1、3,旁证材料见附件11-12、15-16、31-32。
8刘冬碧研究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项目主要完成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60%。(1)负责湖北省主要土壤-作物系统钾素循环的研究;(2)负责水稻-小麦轮作钾肥高效施用及替代技术研究;(3)协助开展湖北省水稻-小麦轮作体系钾肥高效施用与替代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1、3,旁证材料见附件11-12、31-32。
9刘祖锋其他湖北宜施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宜施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主要完成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50%。(1)协助开展主要作物钾高效专用肥配方的设计以及田间校验研究;(2)负责主要作物钾高效专用肥的生产以及示范推广应用。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4,旁证材料见附件11-12、13、17-20、23-28。
10王雁峰中级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主要完成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50%。(1)协助开展主要作物钾高效专用肥配方的设计以及田间校验研究;(2)负责主要作物钾高效专用肥的生产以及示范推广应用。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4,旁证材料见附件14、21-28。
11田贵生其他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70%;(1)负责水稻和油菜钾素需求规律以及钾肥高效施用技术研究;(2)协助开展矿物钾肥田间试验效果研究;(3)协助开展湖水稻、油菜钾肥高效施用与替代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 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2、3、4,旁证材料见附件09-12、28。
12莫菁华中级武穴市耕地质量保护与肥料管理局武穴市耕地质量保护与肥料管理局 项目主要完成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80%;(1)协助开展水稻、油菜和棉花钾肥施用效果评价以及钾肥高效施用技术研究;(2)具体负责武穴市水稻、油菜和棉花钾肥高效施用技术基地建设及示范推广工作。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4,旁证材料见附件11-12、28。
13刘秋霞其他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80%;(1)主要负责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研究;(2)协助开展水稻、油菜钾高效专用肥的研究;(3)负责田间试验和示范样品的测试分析。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3 ,旁证材料见附件09-12。
14胡文诗其他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90%;(1)主要负责钾增强作物光合作用和抗逆性生理机制的研究;(2)协助开展钾高效油菜专用肥应用;(3)负责钾肥用量田间定位试验的植物和土壤样品的测试分析。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2、4,旁证材料见附件09-12。
15张江林其他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90%;(1)负责钾提高作物对病虫害抗性以及改善品质的生理机制研究;(2)协助开展水稻-油菜轮作体系钾肥管理策略的研究;(3)负责水稻-油菜周年轮作钾肥和秸秆还田田间定位试验的土壤和植物样品测试分析。主要贡献对应于科技创新内容1、2,旁证材料见附件09-1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水稻钾素营养的检测方法中国201510753052.0华中农业大学李小坤, 鲁剑巍, 薛欣欣, 任涛, 丛日环, 张洋洋
2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水稻-再生稻的头季稻基肥肥料及制备方法中国201811286542.4华中农业大学李小坤, 王敏羽, 鲁剑巍, 叶晓磊, 任涛, 丛日环, 张洋洋, 廖世鹏
3其他蔬菜(叶菜类)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中国DT4201/T465-2015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王素萍, 陈钢, 洪娟,黄翔,张利红,葛米红,杜雷,苏伟、叶莉霞,练志诚,杨皓琼,童翔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水稻叶片钾素诊断及推荐施肥系统1.0中国01309616华中农业大学鲁剑巍, 李小坤, 任涛, 薛欣欣, 丛日环, 张洋洋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稻专用配方肥中国ZL200710052315.0华中农业大学鲁剑巍, 邹娟,黄元仿,王伟妮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再生稻专用配方肥中国ZL201310365815.5华中农业大学任涛,鲁剑巍,李小坤,丛日环,周鹂
进步奖任涛,鲁剑巍,李小坤,黄和平,丛日环,陆志峰,王素萍,刘冬碧,刘祖锋,王雁峰,田贵生,莫菁华,刘秋霞,胡文诗,张江林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武穴市耕地质量保护与肥料管理局,湖北宜施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
3041599-401 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华中师范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政企客户分公司,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慕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而衍生的新时代人才培养范式,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如何构建新型教学环境、深入理解学习主体、精准供给学习服务是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所面临的三大关键科学问题,相较国际,我国还面临用户数量最多、学习环境最复杂、资源供给规模最大、学习服务最多样等特殊情境,使得该问题愈发复杂与突出。项目组历经十余年,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面向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泛在学习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1项(授权16项),获批软件著作权35项,发布国家标准5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高水平论文47篇,实现产值166.18亿元。主要创新包括:(1)攻克了云端一体化学习环境智能构建技术,突破了新型教学环境构建这一基础性问题。提出了面向教育场景的语义网络与层次数据融合空间理论,填补了学习空间构建理论空白;提出了混合异构云集成标准与微云服务体系,破解了多空间融合标准规范缺失的问题;攻克了面向学习者具身的学习空间智能构建技术,实现了学习空间的智能赋能。(2)攻克了多空间学习智能感知与计算技术,解决了学习主体可理解这一核心性问题。提出了量化学习理论,揭示了学习者多维状态的演化规律;攻克了多维空间学习者状态识别关键技术,大幅提升学习主体注意力识别精度,优于国外谷歌Eyefluence等产品精度2倍;构建了面向学习者的多空间个性化学习具身要素模型,实现了学习主体的智能刻画。(3)攻克了多空间融合情境下个性化学习智能服务技术,破解了学习服务精准供给这一瓶颈性问题。提出了基于统一空间的多模态序列标注模型,解决了图谱构建中长距离依赖领域概念间关系难抽取的问题;构建了面向领域中心度的学习路径动态规划方法,解决了多空间情境下学习迷航的难题;建立了基于深层矩阵分解的学习服务推荐技术,服务推荐均方差低至0.64,优于帝国理工学院ReDa模型约1.2倍,实现了学习服务的智能供给。基于上述关键技术,面向基础教育牵头实施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云平台工程,支撑了全国6.7万个教学点,建立了42个创新示范区、1.2万余间智慧教室,汇聚了1.6PB优质教育资源;面向高等教育,建立了SPOC与MOOC混合公共服务平台,拥有1000余门精品课程资源,覆盖全国350余所高校,建成了全球第三大MOOC平台;面向泛在学习,助力中国移动建立“和教育云平台”,用户规模超2000万。项目成果的应用与实践,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引领了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推进了教育现代化进程。本项目形成了中国方案和国家案例,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分别在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和首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作主旨报告,介绍和推广中国经验,得到了高度赞赏,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相关鉴定认为:该成果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具有明显的创新性,总体水平居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宗凯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是该项目的负责人,带领项目团队进行了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技术相关理论研究,设计了项目总体框架,指导并参与关键技术攻关。本人主要对创新点1,创新点2,创新点3做出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1.2~1.10、附件5.10、5.14、附件5.20,5.21。本人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2刘三女牙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主要负责整个项目的技术方案设计,并领导关键技术攻关。本人主要对创新点1,创新点2,创新点3做出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1.2~1.10,附件5.20,5.21。本人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5%。
3韩骏副研究员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央电化教育馆主要负责对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空间服务平台的推广及应用进行业务指导。本人主要对“4. 平台研发与应用创新实践”作出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5.13。本人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4杨非工程师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央电化教育馆主要负责对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空间服务平台的推广及应用进行业务指导。本人主要对“4. 平台研发与应用创新实践”作出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5.13。本人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5李小文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政企客户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政企客户分公司本人负责中国移动“和教育云平台”与中央平台对接,基于移动终端的云端一体化学习空间服务的推广及应用。本人主要对“4. 平台研发与应用创新实践”作出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3.1、附件5.15。本人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到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5%。
6刘拥纲高级工程师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全面负责项目成果云端一体化学习空间服务的开发及应用。本人主要对“4. 平台研发与应用创新实践”作出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3.2、附件5.16,5.18。本人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7聂风华研究员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北京慕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本人负责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技术集成到北京慕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学堂云”平台,支持了全国350余所高校以及部分省级联盟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本人主要对“4. 平台研发与应用创新实践”作出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3.3,5.17。本人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到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5%。
8方力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政企客户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政企客户分公司本人负责中国移动“和教育云平台”与中央平台对接,基于移动终端的云端一体化学习空间服务的推广及应用。本人主要对“4. 平台研发与应用创新实践”作出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3.1、附件5.15。本人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到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9李晟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政企客户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政企客户分公司本人负责中国移动“和教育云平台”与中央平台对接,基于移动终端的云端一体化学习空间服务的推广及应用。本人主要对“4. 平台研发与应用创新实践”作出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3.1、附件5.15。本人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到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10张昭理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主要负责混合异构云集成与边缘侧智能计算微云服务技术攻关和系统研发,本人主要对创新点1做出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1.2、附件1.5。本人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11黄涛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主要负责多空间融合情境下个性化学习智能服务技术的研发,本人主要对创新点3作出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1.1。本人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5%。
12吴砥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负责对云端一体化相关标准规范的研制。本人主要对创新点1作出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5.1~5.5。本人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5%。
13何秀玲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负责多空间学习环境数据感知与融合关键技术研发,资源系统研制。本人主要对创新点2作出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1.7~1.10。本人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14陈增照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负责多空间学习环境数据感知与融合关键技术研发,资源系统研制。本人主要对创新点2作出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1.7~1.10。本人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15刘海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负责基于深层矩阵分解的学习服务推荐技术的研发。本人主要对创新点3做出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1.5。本人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5%。
16陈矛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主要负责混合异构云空间的互连互通的技术攻关和相关系统研发,本人主要对创新点1作出贡献, 支撑材料见附件1.3~1.4。本人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17周东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主要负责教育场景的语义网络技术攻关和系统研发,本人主要对创新点1、创新点3作出贡献,支撑材料见附件1.6。本人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知识地图的资源检索方法中国ZL201310555427.3华中师范大学黄涛;杨华利;邢桂欣;李小鹏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混合式学习评价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510552860.0华中师范大学舒江波;杨宗凯;刘三女牙;吴亮;孙建文;严中华;张昭理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复杂网络局部社区发现方法中国ZL201410004358.1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刘三女牙;陈矛;闵磊;刘智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教师端学生端之间的可靠数据传输方法中国ZL201510599178.7华中师范大学陈增照;吴珂;何秀玲;刘三女牙;杨宗凯;戴志诚;陈矛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数字教育资源推荐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610179836.1华中师范大学刘海;杨宗凯;刘三女牙;张昭理;舒江波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学科知识表达与描述方法中国ZL201510988197.9华中师范大学周东波;刘三女牙;杨宗凯;程晓鸥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教学平台中适用于多种教学资源批注讲解的方法中国ZL201310516737.4华中师范大学何秀玲;杨宗凯;刘三女牙;陈增照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种资源展示的交互式教学导图系统中国ZL201410733817.X华中师范大学刘三女牙;何秀玲;杨宗凯;陈增照;戴志诚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概念图自动生成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410733403.7华中师范大学陈增照;何秀玲;杨宗凯;刘三女牙;戴志诚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实现多种手势操作的触摸屏以及其操作方法中国ZL201510781200.X华中师范大学何秀玲;陈增照;刘三女牙;杨宗凯;李洋洋
进步奖杨宗凯,刘三女牙,韩骏,杨非,李小文,刘拥纲,聂风华,方力,李晟,张昭理,黄涛,吴砥,何秀玲,陈增照,刘海,陈矛,周东波华中师范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政企客户分公司,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慕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华中师范大学
3051716-401 集装箱大梁智能焊接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的工程应用
项目名称集装箱大梁智能焊接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的工程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湖南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湘潭大学,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湖南艾克机器人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迅猛发展,提高焊接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需要。由于近二十年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全球集装箱使用率激增。我国90%的国际物流通过集装箱海运完成,集装箱的生产制造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当前集装箱制造约80%采用人工焊接,实现集装箱大梁的智能化焊接,将解决类似箱型结构内部窄深空间机器人和普通焊接专机自动焊接难题。在此基础上研发多位置焊缝智能化焊接装备,对提高箱型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十分重要。大梁作为一种主承力焊接结构件广泛应用于集装箱行业,对机器人和自动跟踪焊接设备的适应性、稳定性和智能化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包括:1)具有随机偏差的长焊缝的引弧点位置自动识别和自动定位技术;2)特殊结构(随机分布的筋板、隔板和空洞等障碍物)的自动识别、避让与再焊接技术;3)能自动补偿焊件加工误差和热变形的焊缝智能跟踪技术;4)集装箱大梁焊接的高效智能化工程应用技术。二、主要技术内容:本项目在4项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化项目和中集集团项目的支持下,致力于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智能装备研发与创新,研究成果为国内外首创,相关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21项,其中14项发明专利已获授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种传感器及配套系统,设计并开发的摆动电弧焊缝跟踪传感、涡流传感定位、激光位移传感避障和定位系统综合性能优良,满足集装箱大梁焊接生产要求。2、针对焊缝跟踪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种基于变面积式双涡流传感器的焊缝跟踪方法,通过双传感器分别检测高低和左右的位置信息,相互补偿得到独立的偏差信号,稳定实现了焊接生产线多工位实时焊缝跟踪。3、提出了修正型果蝇算法优化GRNN的大梁自动焊障碍预测,通过对集装箱大梁障碍物的实例预测,证明了该修正模型对障碍物预测精确、稳定、速度快,为大梁自动焊的避障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4、针对复杂焊接结构自动化生产中工件偏移和偏转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角焊缝位姿检测方法,实现了大梁焊接时焊枪初始点自动定位,有随机偏差的长焊缝的自动跟踪,障碍物自动识别、避让与再焊接的工程应用。三、应用及效益:利用自行研发的电弧传感式焊缝智能跟踪相关技术开发了多种工业样机并进行了小试研究和工业化运行试验,其成果已应用于湖南、山东、广东等地,2014年研制成功并投产的集装箱大梁智能焊接生产线,稳定应用于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的高附加值特种运输装备生产中,效率提高30%以上,其产品通过法国BV、德国LLOYD和中国CCS等船级社的认可,到目前为止,企业累计实现利润6000多万元,有效的提升了民族产业核心竞争力。成果的主要亮点是科研成果转化效果显著,说明大学的科研成果与生产型企业可以深度融合,并为高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应用建立了样板。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洪波教授湘潭大学湘潭大学项目总负责人,全面组织项目技术路线的制定和关键技术决策,对本项目的推广应用起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1)承担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磁控旋转电弧堆焊自由曲面特征识别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磁控电弧传感器及其焊缝跟踪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2)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知识产权的摆动电弧传感及配套系统,设计了涡流传感定位、激光位移传感避障和定位系统;3)负责确定集装箱大梁智能焊接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的优化方案。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第一、第二、第三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2李湘文副教授湘潭大学湘潭大学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对项目的总体思路提出建设性意见,对磁控传感器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组织了总报告的编写和项目鉴定验收。 对创新点2、3有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 (1)制定研究路线,组织项目实施; (2)大梁智能焊接机理理论研究; (3)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极阵列电容传感空间识别的焊缝跟踪方法及机理研究”。
3李高阳工程师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骨干研究人员、参与报告编写,对项目的总体思路提出建设性意见,负责现场试验的组织与实施。对创新点2、3有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1)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调整思路;(2)现场实验方案的制定和现场实验指导
4洪宇翔副教授湘潭大学湘潭大学骨干研究人员、参与报告编写,对创新点1、2有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1)磁控电弧传感器磁场产生理论研究;(2)励磁磁场模型建立和仿真计算;(3)软件程序编写,软件应用及完善,现场实验。(4)在研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磁控熔化极立焊过程多参数实时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5李毅副教授湘潭大学湘潭大学骨干研究人员,负责现场试验的组织与实施,对相关计算技术进行现场跟踪与数据收集、分析。对创新点2、3有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1)参与大梁智能焊接技术的现场试验参数设计、适应性研究与效果评价; (2)参加大梁智能焊接系统的工艺参数设计的校核。
6尹力讲师湘潭大学湘潭大学骨干研究人员,负责现场试验的组织与实施,对相关计算技术进行现场跟踪与数据收集、分析。对创新点2、3有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1)参与大梁智能焊接技术的现场试验参数设计、适应性研究与效果评价;(2)参加大梁智能焊接系统的工艺参数设计的校核。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激光式复杂轨迹焊缝的障碍物识别方法中国CN201610311753.3湘潭大学洪波 唐明 李湘文 雷伟成 贾爱亭??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焊缝跟踪功能的气体保护焊摆动器中国CN201410631216.8湘潭大学洪波 刘龙 卢文召 陶韬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双丝旋转电弧传感器中国CN201610213217.x湘潭大学李毅 周煜 洪波 陈佳洋
4授权发明专利前置式双探头涡流传感焊缝自动跟踪控制方法中国CN201410220615.5湘潭大学洪波 廖亚华 洪宇翔 朱亚飞
5授权发明专利单目自适应交叉激光视觉的波纹板焊缝跟踪传感器中国CN201610397080.8湘潭大学李湘文 贾爱亭 洪波 钟勇
6授权发明专利基于修正型果蝇算法优化GRNN的大梁自动焊障碍预测方法中国CN201610117455.0湘潭大学洪波 李高阳 刘龙 罗争光
7授权发明专利磁控电弧焊缝跟踪传感器中国CN201210335394.7湘潭大学洪波 向小明 何荣拓 言浚光 阳佳旺
8授权发明专利基于超声波传感器角焊缝起始点识别与定位的方法及系统中国CN201510408461.7湘潭大学洪波 刘龙 易世洪
9授权发明专利自适应双目视觉传感的波纹板焊缝跟踪监测与控制系统中国CN201610139228.8湘潭大学李湘文 贾爱亭 洪波 姚强
10授权发明专利1 一种基于磁控电弧与激光视觉传感的焊缝自动跟踪控制方法及系统中国CN201310297612.7湘潭大学洪宇翔 洪波 李湘文 柳健 汤希
进步奖洪波,李湘文,李高阳,洪宇翔,李毅,尹力湘潭大学,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湖南艾克机器人有限公司湖南省教育厅
3061716-402 卫星导航系统星地增强与定位优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项目名称卫星导航系统星地增强与定位优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湖南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湘潭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广西科技大学
项目简介 本项目围绕卫星导航系统星地增强和定位优化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形成了星地导航增强和北斗定位优化两大具有独到之处的创新性成果,这些成果应用于我国卫星导航系统重大工程-转发式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建设、北斗PVT服务性能评估和多家产学研合作企业的拳头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成果包括10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验收评审意见和3项应用证明。下面简要介绍两大主要创新: 第一、在国际国内首次提出了一种与美国WAAS具有本质不同的星基广域增强原理,通过理论、试验和重大工程建设证明其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2007-2012年5年期间内,围绕星钟、轨道、电离层和卫星完好性等星基广域增强需要解决的四大关键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试验验证,形成了由一套相对完整的星基增强理论体系,通过试验验证了该原理对ZFS、GPS和BDS均具有通用性。成果对应《一种基于虚拟基准层的广域差分方法》等5项主要授权发明专利,其中星钟和轨道误差相对分离方法、三角分区电离层改正方法和基于互差的卫星完好性监测方法是重要的创新内容。 2013-2017年期间,将理论成果成功应用于ZFS工程建设,承担ZFS差分增强系统平台研制和软件开发任务,建立了由差分站、平台和软件组成的ZFS差分增强系统,通过验收,总体技术指标优于预期目标。其主要技术指标为:在ZFS采用5GEO+1IGSO星座结构和PDOP=5-7时,实现了ZFS广域差分定位精度优于3米和广域差分授时精度优于5纳秒。本创新成果不仅丰富了国际星基增强理论,解决了制约ZFS广域高精度定位和广域高精度授时的重大瓶颈问题,而且对促进我国北斗星基广域增强定位、广域高精度授时和电离层分区修正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二、在国际国内首次提出了一种互差中值理论,并由此衍生出伪距单点和网络RTK等多种定位优化方法。通过北斗PVT服务性能测试评估和产业化应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针对卫星退化、卫星故障、导航信号畸变、卫星注入参数错误等因素严重PVT服务性能的关键问题,提出互差中值的内差理论,并形成了一套基于互差中值的反常卫星排查方法,该成果应用于2012-2018年期间承担的北斗卫星在轨PVT服务性能测试评估工作,研究成果为北斗二号精稳工程以及试验卫星入网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推动北斗产业化应用和提升北斗产品国际竞争力,我们研究并提出了将我国北斗PVT服务性能发挥到极致水平的定位优化技术。基于互差中值理论,提出了互差中值加权定位原理,并应用于北斗伪距单点定位,地基网络RTK技术和PPP等定位的进一步优化,使对应的定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使北斗二号伪距单点定位从5-10米提升到1-3米;2)使地基网络RTK的实时精密定位精度从几个厘米提升到优于1厘米。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算法嵌入到几个国内知名的导航企业的导航定位拳头产品中。为落实“北斗天上好用、地面用好”做出了积极贡献。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蔡成林教授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创造性贡献主要有:(1)首次提出了一套与美国WAAS具有本质不同的星基增强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星基增强理论体系。(3)将成果应用于ZFS重大工程建设,研制了ZFS差分增强系统:包括2个平台、9个基准站和5个软件,攻克了ZFS广域高精度定位和授时难题。(2)提出互差中值理论,衍生出卫星异常排查法、加权优化定位和网络RTK优化定位等方法,为北斗服务性能稳步提升、试验卫星入网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北斗产品发挥重要贡献。贡献旁证见附件。2、3、5、8、9、11等6个发明专利;12-16等5个评价或验收,17-19等3个应用证明;22-24、34-35等2个主持项目。
2吴海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07年-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工作期间,围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课题:《CAPS导航原理研究与方案基础》,深入研究CAPS广域增强理论、方法和技术等一系列科学问题。指导博士生蔡成林开展这一研究,并与该生共同开展星基导航增强原理、算法和关键技术研究,从理论和试验论证了所提出了ZFS星基增强理论和算法的科学性,为后续确立ZFS系统指标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为ZFS工程建设方案提供了重要理论、算法和技术基础。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附件2、3、8、32、33。
3许龙霞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主要贡献: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参与人,主要参与完善了广域差分增强技术体系,攻克广域差分增强工程实现的关键技术,参与开展了广域差分增强技术的试验验证。参与将该技术应用于ZFS重大工程建设,实现了基于广域差分增强技术的转发式差分授时系统建设。同时,将所提出的广域差分思想应用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授时,改善北斗系统的单向授时服务精度,支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推广。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附件4(1项授权发明专利)和25(合作论文)
4李思敏教授广西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与第一完成人合作开展空间电离层广域电离层修正方法,共同提出三角分区的电离层误差修正方法,合作开展卫星完好性监测,共同提出基于互差的卫星完好性监测新方法,同时,针对高轨卫星导航信号接收的高灵敏度难题,设计了宽带高增益天线,为ZFS基准接收机试验信号接收试验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附件5和11等两项发明专利。
5姚志强教授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主要贡献:针对如何极限发挥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性能问题,联合国内顶尖级的数学和导航专家,共同探讨和研究北斗定位优化问题,包括伪距单点定位、网络RTK和实时PPP等,并作为智能导航研究中心副主任,带领团队完成定位优化的移植,并具体负责定位优化技术的产学研合作,通过与多家企业合作,提升了多家导航企业的北斗产品新性能,降低了企业产品成本,提高了企业的产出效率,和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附件6、7、10等3项发明专利,18-20等三项应用证明。
6郭伟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主要贡献:负责ZFS差分增强平台研制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负责差分增强系统中各差分基准站的系统建设,负责差分增强算法技术测试和差分效果评估验证工作。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附件23和24。
7杨辉华教授北京邮电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主要贡献:作为重要参与人,参与ZFS差分增强系统软件总体设计,具体承担ZFS差分增强系统的差分综合数据处理软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工作,参与差分系统接口内部调试工作,编写差分综合数据软件测试报告和总结报告。贡献旁证材料:附件26(1个合作专利)、27(项目参与人证明)。
8武小年副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在ZFS工程建设过程中,参与差分增强系统的平台和软件研制工作。主要承担差分系统管理与控制软件、差分效果分析与评估软件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承担差分数据库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协助完成软件和数据库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过程中的差错处理,对差分增强算法的工程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附件27(项目参与人证明)。
9甘才军副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主要贡献:在ZFS工程建设过程中,参与差分增强系统的平台和软件研制工作。主要承担差分综合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创造性地解决了差分改正数、星历改正数实时计算、存储与显示,协助完成系统联调阶段的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对差分增强算法的工程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附件27(项目参与人证明)。
10吴海燕助理研究员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创造性贡献主要有:(1)从事项目进度管理,项目阶段性报告和项目总结报告的编写。(2)从事差分效果分析与评估试验数据分析,协助编写测试分析软件接口。贡献旁证材料见附件。附件27(项目参与人证明)。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虚拟基准层的广域差分方法中国ZL200910022300.9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蔡成林、李孝辉、吴海涛、张慧君、王玉兰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广域差分增强的卫星授时方法中国ZL200910022301.3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蔡成林、李孝辉、吴海涛、王文利、常兴旺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卫星导航系统中的溯源模型参数产生方法中国ZL201510526781.2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许龙霞、李孝辉、李丹丹、任烨、薛艳荣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广域电离层误差改正新方法中国ZL201210476764.9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蔡成林、席超、李思敏、韦照川、李天松、王利杰、李志斌
5授权发明专利定位机械臂上位置点的定位系统及工程机械装备中国ZL201210258083.5湘潭大学姚志强、曹璐云、张钰雯、盛梦刚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测距误差模型修正的无线定位方法中国ZL201410362608.9湘潭大学姚志强、谭姣、盛梦刚、简博宇、曹璐云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精度GNSS伪距单点定位的互差中值加权方法中国ZL201410676387.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蔡成林、李春华、徐李冰、王金辉、韦照川、李天松、李刚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星钟和星历分离的矢量差分解算方法中国ZL200810232620.2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李孝辉、蔡成林、吴海涛、刘阳、刘娅
9授权发明专利泵车间臂架姿态防碰撞检测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410379209.3湘潭大学姚志强、康琴、盛梦刚、张钰雯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互差的卫星完好性监测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410132939.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蔡成林、邓克群、李思敏、邓仕超、韦照川、李志斌
进步奖蔡成林,吴海涛,许龙霞,李思敏,姚志强,郭伟,杨辉华,武小年,甘才军,吴海燕湘潭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广西科技大学湖南省教育厅
3071718-401 基于特殊绕组变压器的电能质量控制技术与装备
项目名称基于特殊绕组变压器的电能质量控制技术与装备推荐/提名单位/人湖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湖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南工程学院,湖南华大电工高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华大紫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谐波和负序在电力系统中无处不在,严重影响电能质量和电网安全,危害巨大。长期以来,高效、低成本治理谐波和负序是世界性难题。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创新基金等资助下,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变压器谐波屏蔽理论、非正交解耦理论、负序治理理论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上取得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攻克了大功率直流供电、新能源并网、电气化铁道等领域的谐波屏蔽、负序抑制、节能降耗等技术难题,实现了谐波与负序高效低成本治理。项目主要创新点如下:1)基于变压器的谐波屏蔽理论、技术与装备。提出了原创性谐波屏蔽理论:通过在变压器绕组中增设一套零等值阻抗绕组,外接全调谐滤波支路,构成相应次谐波短路环,使谐波在谐波屏蔽绕组中流通,一次绕组谐波大幅降低,实现谐波屏蔽。攻克了零等值阻抗设计与制造技术难题,用近似无源滤波的成本达到有源滤波的效果。与传统技术比较,本技术谐波滤除率提高30%以上,整流效率提高2%以上,噪声降低14-18dB。2)基于变压器的非正交解耦理论、技术与装备。提出了原创性非正交解耦理论,发明了集成滤波电感变压器方法与技术:将空心电抗器内置于变压器中,实现与变压器绕组之间的功率解耦,攻克了空心电抗器与变压器绕组间功率解耦的世界性难题。本技术节省空间50%以上,有利于舰船和居民小区箱变等空间受限、控噪要求高、谐波污染的场所实施高效低成本滤波。3)基于变压器的负序抑制理论、技术与装备。提出了世界首创的变压器三相到两相阻抗匹配平衡变换负序治理技术,包括不对称接线和对称接线平衡变压器等。攻克了绕组布置、参数匹配、两相解耦、三相对称等技术难题。本技术在电气化铁道领域实现工程应用,电网侧三相电压不平衡度从2.1%降至0.51%。两供电臂负荷平衡时负序治理率达100%,变压器容量利用率达100%,负序治理成本大幅降低。研制的成套装备经国家多个权威机构测试,性能优良,产品纳入国家电网公司基本建设新技术推广目录,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应用。自2009年绿色节能直流电站获得首套工程应用以来,研制的成套装备已在冶金、电化工、新能源、电气化铁路等行业获得广泛工程应用。新增销售额21.67亿元,新增利税4.302亿元,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显著,竞争优势明显,应用前景广阔。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发表高水平SCI/EI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制定企业标准1项,软著6项。培养博士30名,硕士220名及一批工程技术人员。IEEE Fellow、丹麦技术科学院副主席F. Bladdjerg院士认为所提技术高效解决了风电并网系统和电气化铁道中存在的电能质量问题。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以韩英铎、顾国彪、周孝信三位院士为正副主任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发配用电系统的谐波与负序高效低成本治理及电能高效利用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为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新能源安全高效并网以及铁路供电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技术保障。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罗隆福教授湖南大学湖南大学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总体规划与协调。提出了谐波屏蔽理论、非正交解耦理论、平衡变换技术等,对创新点1、2、3做出主要创造性贡献。发明了绿色直流变电站、集成滤波电感变压器、统一能量控制系统、不对称接线平衡变压器及其实现方法等。主持了谐波屏蔽变压器及成套装备、集成滤波电感技术及成套装备、负序抑制变压器及成套装备的研发及工程应用。【旁证材料:主要发明专利共10项,见附件1-1~1-10;专著2项,见附件5-1】
2张志文教授湖南大学湖南大学项目第2完成人,负责项目技术方案设计和实施。参与提出了谐波屏蔽理论、非正交解耦理论、平衡变换技术等,对创新点1、2、3有创造性贡献。提出了多种新型平衡变压器接线方案,发明了基于多功能平衡变压器的混合型铁路电能质量控制系统用于平衡变换。在谐波屏蔽变压器及成套装备、集成滤波电感技术及成套装备、负序抑制变压器及成套装备等特殊绕组变压器及成套装备方面做了创造性工作,补充和完善了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并在技术论证、设计计算、仿真分析、试验方案和报告撰写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旁证材料:发明专利7项,见附件1-1~1-3、1-5、1-8~1-9;专著2项,见附件5-1】
3李勇教授湖南大学湖南大学项目第3完成人,参与提出了谐波屏蔽理论、非正交解耦理论、平衡变换技术等,对创新点1、2、3做出主要创造性贡献。发明了绿色节能电站、集成调控滤波技术、基于多功能平衡变压器的混合型铁路电能质量控制系统。参与推广了谐波屏蔽变压器及成套装备、集成滤波电感技术及成套装备、负序抑制变压器及成套装备等特殊绕组变压器及成套装备的工程应用。【旁证材料:发明专利3项,见附件1-1、1-3、1-6,专著1项,见附件5-1】
4许加柱教授湖南大学湖南大学项目第4完成人,负责项目技术方案设计和实施。参与提出了谐波屏蔽理论、非正交解耦理论、平衡变换技术等,对创新点1、2、3有创造性贡献。发明了空心电抗器集成于变压器的解耦测试方法、多种新型平衡变压器接线方案等。参与推广了谐波屏蔽变压器及成套装备、集成滤波电感技术及成套装备、负序抑制变压器及成套装备等特殊绕组变压器及成套装备的工程应用。【旁证材料:发明专利5项,见附件1-1~1-2、1-4、、1-7、1-9等;专著1项,见附件5-1】
5胡斯佳讲师湖南大学湖南大学项目第5完成人,对创新点3做出主要创造性贡献。发明了一种基于多功能平衡变压器的混合型铁路电能质量控制系统等。【旁证材料:发明专利共1项,见附件1-3】
6曾进辉副教授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工业大学项目第6完成人,负责项目的电能质量评估及工程应用测试,对创新点1做出主要贡献。对该项目在冶金、电化工、电铁等行业的应用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旁证材料:论文1项,见附件5-2】
7许志伟副教授湖南工程学院湖南工程学院项目第7完成人,对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其中包括共同发明了不对称接线平衡变压器及其实现方法。【旁证材料:发明专利1项,见附件1-9。】
8彭衍建其他湖南大学湖南大学项目第8完成人,对创新点1、2均做出重要贡献。包括共同发明了应用于风电场的集成调控滤波技术等,参与了谐波屏蔽变压器及成套装备应用于风电场实际工程的实际并撰写相关的技术报告。【旁证材料:发明专利1项,见附件1-6。】
9张晓虎教授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工业大学项目第9完成人,对创新点1做出重要贡献。包括共同发明了一种一种整流机组直流电流和整流器损耗的测量方法。【旁证材料:发明专利1项,见附件1-5】
10王灿高级工程师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项目第10完成人,对创新点1做出重要贡献。包括研发了谐波屏蔽变压器及成套装备并负责其应用于风电场的主要测试工作。【旁证材料:论文1项,见附件5-3】
11宁志毫高级工程师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项目第11完成人,对创新点1做出重要贡献。包括共同研发了谐波屏蔽变压器及成套装备和负序抑制变压器及成套装备,并负责其应用于风电场、电气化铁路的主要测试工作。【旁证材料:论文1项,见附件5-3】
12刘舜教授级高工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第12完成人,对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其中包括共同提出和研究了一种新型曲折接线平衡变压器等。【旁证材料:论文1项,见附件5-2】
13刘乾易其他湖南大学湖南大学项目第13完成人,对创新点1做出重要贡献。包括提出了一种电力滤波系统虚拟阻抗综合控制策略等。【旁证材料:论文1项,见附件5-3】
14赵亮其他湖南大学湖南大学项项目第14完成人,对创新点1做出重要贡献。包括负责模型样机的实验验证及工程应用测试。【旁证材料:论文1项,见附件5-3】
15严文交高级工程师湖南华大紫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大紫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第15完成人,对创新点1、2、3均做出重要贡献。包括单相四柱式低噪声换流变压器及其实现方法、空心电抗器集成于变压器的解耦测试方法等。【旁证材料:发明专利4项,见1-4、1-7、1-8、1-10等】
16彭朝晖高级工程师湖南华大紫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大紫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第16完成人,对创新点1、2、3均做出贡献,提出了一种整流机组直流电流和整流器损耗的测量方法、负责谐波屏蔽变压器成套装备、集成电感变压器成套装备、负序治理变压器成套装备的监制与推广。【旁证材料:发明专利1项,见附件1-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绿色节能直流电站中国ZL200910042768.4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罗隆福;张志文;熊之耀;许加柱;李勇;董书大;邵鹏飞;刘文业
2授权发明专利集成滤波电感变压器中国ZL200910043186.8湖南大学;国网湖南电力公司;湖南华大电工高科技有限公司罗隆福;张志文;许加柱;董书大;熊芝耀;邵鹏飞;陈跃辉;周冠东;马芳
3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多功能平衡变压器的混合型铁路电能质量控制系统中国ZL201510078705.X湖南大学张志文;胡斯佳;罗隆福;李勇
4授权发明专利单相四柱式低噪声换流变压器及其实现方法中国ZL201410767312. 5国家电网公司;湖南华大紫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跃辉;周冠东;罗隆福;许加柱;严文交;马芳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整流机组直流电流和整流器损耗的测量方法中国ZL201310267564.7中国有色金属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罗隆福;张晓虎;张志文;彭朝晖
6授权发明专利用于风电场的混合感应型有源滤波与无功补偿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410640581.5湖南大学李勇;彭衍建; 姚芳虹;罗隆福; 陈跃辉;曹一家
7授权发明专利空心电抗器集成于变压器的解耦测试方法中国ZL201510161534.7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湖南大学;湖南华大紫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跃辉;周冠东;罗隆福;许加柱;严文交;马芳
8授权发明专利统一能量控制系统中国ZL201610378135.0湖南华大紫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罗隆福;周冠东;陈跃辉;罗培;严文交;张志文;马芳;
9授权发明专利不对称接线平衡变压器及其实现方法中国ZL201110025187.7湖南大学;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湖南华大电工高科技有限公司罗隆福;许志伟;张志文;许加柱;陈跃辉;周冠东;马芳
10授权发明专利电气化铁路V/v牵引变电站潮流控制装置中国ZL201410826486.4湖南华大紫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严文交;罗隆福;马芳;
进步奖罗隆福,张志文,李勇,许加柱,胡斯佳,曾进辉,许志伟,彭衍建,张晓虎,王灿,宁志毫,刘舜,刘乾易,赵亮,严文交,彭朝晖湖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南工程学院,湖南华大电工高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华大紫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大学
3081718-403 基于辐射换热的建筑节能及热舒适环境关键营造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基于辐射换热的建筑节能及热舒适环境关键营造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湖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湖南大学,珠海燕通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香港理工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结合现场实测、实验研究、仿真模拟、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发展了建筑辐射空调系统防结露技术及个性化舒适辐射空调技术,发展了主动利用太阳辐射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关键技术,创新地解决了现代建筑中主动与被动辐射平衡及利用问题,并首次提出基于灰色理论的复杂建筑室内环境评价方法和模型;相关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并在多个国家或地区获得了专利授权、获得了世界创新博览会全球创新奖等多项国际大奖,项目研发的产品成功应用于首都新机场、香港飞机公司集团、香港恒生银行总部大楼等多项工程,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主要创新:1. 基于有限差分法建立了混凝土辐射冷顶板稳态传热模型与相应建筑室内空间非稳态辐射换热模型,被国内及国际同行参考用于建立多工况辐射空调模型。2. 通过数值分析,提出了人体辐射角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开发出相应计算机软件,可用于多种情况下建筑内辐射面与人体换热角系数的快速计算。3. 研究了室外因素如开窗及太阳辐射对辐射空调系统换热及负荷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室内气流组织下辐射空调系统的性能,提高了实际环境辐射空调系统能耗预测精度。4. 研发了能实现表面温度均匀分布的新型防结露辐射冷板,为有效解决热湿气候区辐射空调系统结露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并应用至多个工程项目。5. 提出了一种结合工位和辐射空调的新型装置,能够有效降低辐射空调结露风险、提高舒适性、降低建筑能耗;对南方地区传统个人辐射采暖设备进行了调研,通过实验改进,提出了适用于个人采暖设备的通用评价指标。6. 通过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与通风双层玻璃幕墙技术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种新型通风型半透明光伏玻璃窗系统,建立了建筑一体化光伏玻璃幕墙综合性能模拟模型,提出了半透明光伏中空玻璃组件的能效和节能潜力评价方法。7. 首次将灰色理论系统地应用于复杂室内环境评价,以多地区建筑室内长期实测研究为基础,建立了包括室内空气污染物、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等因素的评价模型,并被应用于新型智能建筑环境监测系统研发。成果及影响: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80余篇为高水平SCI论文),论文被引用1600余次;获得7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及1项软件著作权授权。奖项:获得香港绿色创新大奖优异奖、世界创新博览会全球创新奖、第68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金奖、第4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香港环保卓越计划卓越奖、香港科技公司科技成就优异奖、韩国电力创新奖等多个国内外奖项。应用推广:在辐射制冷空调系统、个性化辐射空调装置、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窗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创新性的成果,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应用于包括首都新机场、香港飞机公司集团、香港恒生银行总部、丽珠集团制药厂、珠海航空规划馆在内的多项实际工程,总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另外,在英国、英属维尔京群岛、中国香港成立了分公司,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念平教授湖南大学湖南大学项目负责人和主要专利权人、对项目的主要创新点1、2、4、6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附件2计算机软件著作1发明专利1,附件6发明专利8-9,附件7实用新型1-2,附件24论文1-3,附件25论文4-6,附件26论文7-9,附件27论文10-12,附件28论文13-16,附件29论文17-19,附件30论文22,附件31论文23-25,附件32论文26-27],在项目研发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主要负责审核本项目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实验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总体安排、指导;项目研究报告和标准化成果的审核;项目工作的总体协调,并在多家国际高水平SCI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对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
2严继光高级工程师珠海燕通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燕通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人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附件3发明专利2-3,附件4-5,附件18奖项2,附件20,附件39-40]:首次提出了采用低温冷冻水作为冷源的高效辐射板设计方案,研发了低温高效辐射空调系统,完成了新型高效辐射空调系统产品样机试制、不同工况测试、产品市场化推广与工程实践应用,研发了与低温高效辐射空调系统配套的新风系统、开发了辐射空调+新风系统整套控制设备、获得了日本、欧盟、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际专利授权和中国、中国香港等国内专利授权。在香港和内地成功推广应用项目40余项。
3彭晋卿教授湖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本人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5做出了贡献[附件30论文20-22,附件7实用新型2]:建立半透明光伏窗实验台并进行实验测试,分析了半透明光伏窗的传热和采光性能,明确了半透明光伏窗对热环境舒适和光环境舒适的作用;提出了建筑一体化光伏玻璃幕墙综合性能模拟模型,提出了半透明光伏中空玻璃组件的能效和节能潜力的评价方法。参与国际会议报告了项目研究进展,发表了多篇SCI论文。
4吕琳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本人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5做出了贡献[附件30论文20-22]:指导半透明光伏玻璃窗系统的研究,开展了半透明光伏玻璃窗的性能实验研究,建立了半透明非晶硅玻璃窗的传热、采光和发电模型,对半透明光伏玻璃窗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并研究了其节能性能。
5何颖东其他湖南大学湖南大学本人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附件29论文17-19,附件6发明专利9,附件7实用新型1]:(1)主要负责科技创新点4工作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提出并撰写了创新点4中相关专利的主体内容;设计了新型个性化辐射空调末端,搭建测试用的实验平台并进行了相关测试,分析了新型个性化辐射空调末端的舒适性和节能潜力;(2)负责科技创新点4传统个性化辐射采暖设备的调研工作,并对传统个性化辐射采暖设备进行改造和测试,并提出了适合个性化辐射系统的评价指标;(3)撰写相关SCI论文。
6杨洪兴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本人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5做出了贡献[附件30论文20-22]:半透明光伏玻璃窗系统项目负责人。具体为:主持半透明光伏玻璃窗研发项目,对多种半透明光伏玻璃的传热和透光等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发产品在香港理工大学的屋顶和政府房屋署的工程项目上进行了长时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实验资料和研究成果。
7苏林其他湖南大学湖南大学本人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附件25论文5-6,附件26论文7]:(1)基于混凝土热传递和湿传递的特点,分别确定不同简化方法。在较小时间尺度上,忽略湿传递对热传递的影响,仅研究混凝土冷辐射顶板的传热问题;在较长时间尺度上,湿度变化至关重要,首先研究湿传递对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进而研究导热系数对冷辐射顶板内部热传递的影响规律;(2)提出求解混凝土冷辐射板稳态和非稳态传热问题的有限差分数值模型,确立辐射传热和对流换热计算方法,并对不同运行参数和结构参数下的辐射板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
8张絮涵工程师湖南大学湖南大学本人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附件24论文1-3]:(1)改进了辐射换热计算的杰勃哈特法,针对辐射冷顶板房间的热辐射环境建立了矩阵方程形式的非稳态换热模型,有效避免了传统方法在解决非稳态辐射换热时对方程组的多次求解;(2)将辐射冷顶板房间内复杂的换热问题抽象为三维封闭方腔中非稳态导热、辐射与自然对流的耦合换热问题,并给出了该问题的数值实施方法和具体的理论推导过程;(3)验证了封闭空间内的非稳态辐射换热模型模型。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体辐射角系数计算器软件[简称:人体辐射角系数计算器]V1.0中国2014SR075078湖南大学李念平、郑德晓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管帘式辐射吊顶空调末端装置中国ZL201210205433.1湖南大学李念平,章文杰,王丽洁,武雁林,樊晓佳
3授权发明专利辐射换热天花板及含有该辐射换热天花板的空调中国ZL200810029359.6严继光严继光
4授权发明专利可户外使用的辐射换热板及相应的板型辐射空调中国ZL201110101848.X严继光严继光
5授权发明专利辐射换热天花板及含有该辐射换热天花板的空调中国香港HK1138340严继光严继光
6授权发明专利RADIATION HEAT EXCHANGING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RADIATION HEAT EXCHANGING CEILING其他201100115-3严继光严继光
7授权发明专利直冷式空调系统及其使用的热交换天花板日本严继光严继光
8授权发明专利RADIATION HEAT EXCHANGING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RADIATION HEAT EXCHANGING CEILING欧洲WO 2010/003378严继光严继光
9实用新型专利工位式辐射空调末端装置中国ZL201620041183.6湖南大学李念平,何颖东,章文杰,顾昭阳,王春磊,周琳萱,潘楚阳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可开闭半透明晶体硅太阳能双层窗中国ZL201720654375.9湖南大学彭晋卿,王蒙,李念平,王春磊,李雪,贾宇豪,黄晨昱
进步奖李念平,严继光,彭晋卿,吕琳,何颖东,杨洪兴,苏林,张絮涵湖南大学,珠海燕通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香港理工大学湖南大学
3091718-404 复杂曲面高性能磨削工艺理论、工程软件研发与应用
项目名称复杂曲面高性能磨削工艺理论、工程软件研发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湖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湖南大学,湖大海捷(湖南)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高性能制造是以性能精准保证为目标的几何和性能一体化制造。对于汽车、航空航天、地面与空间光学领域重要零部件的高性能制造,不仅要保证几何精度,还需严格保证表面完整性,控制表层材料热、力损伤以及微裂纹,确保零件表层微观组织、残余应力、强硬度分布和表面形貌满足零件在高速、重载、冲击等复杂工况下的使用要求,提高零件的可靠性和寿命。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下,开展了复杂曲面零件高性能磨削理论、表面完整性控制方法、工程软件研发与应用工作。(1)开发了成形砂轮磨齿机高效磨齿成套技术。针对精密齿轮在曲面接触条件下,磨削力、热流密度、热分配和磨削液对流换热在四维分布(三维空间与时间效应)的复杂工况,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螺旋齿与直齿渐开线齿轮三维磨削瞬态传热分析理论和齿轮高效磨削表面完整性控制理论,形成了齿轮成型磨削温度、残余应力与微裂纹、热损伤深度控制方法;建立了磁弹性信号与齿面烧伤、残余应力、表面硬度间的定量关联,形成了齿面质量无损检测技术;研发了齿轮热电复合处理技术,可消除齿面残余应力;研发了齿轮成型磨削专用高性能砂轮工具;开发了具有磨削温度与热损伤分析功能的齿轮成型磨削工艺分析与优化软件。成套技术成果在国产磨齿机获得批量应用,促进了机床销售,2016-2018三年累计销量95台,销量比过去同期增加25%,销售额9633万元。(2)复杂曲面刀具五轴数控磨削软件被国外开发商垄断,现有软件欠缺对磨削热损伤和表面完整性的分析优化能力。开发的复杂曲面刀具五轴数控磨削软件,具有加工路径规划、干涉分析、砂轮磨损补偿功能,还具备磨削温度与热损伤分析优化能力。软件显著提高了磨削效率和刀具表面完整性,在国产五轴数控工具磨床上获得批量应用,促进了机床销售,2016-2018三年机床销售量增加105台,销售额8100万元,利润2430万元。(3)在保证面型精度的前提下,提升精密磨削阶段加工效率,控制亚表面损伤,降低后续研抛余量,是大尺度光学元件制造面临的重要挑战。创新性地建立了考虑脆性材料在极高应变率和瞬时接触高温下性能改变的磨削亚表面损伤分析理论和预测模型,开发了光学材料高效低损伤磨削工艺软件,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光学元件高速磨削技术。实现了大口径光学元件高效低损伤磨削,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大型光学元件稳定加工与配套能力。 (4)具有高深宽比的槽形零件在成型磨削时,砂轮与工件接触面积大、磨削力和磨削温度沿接触曲面呈复杂分布、磨削液难以进入磨削区、砂轮磨损不均匀。开发了高效深切磨削传热分析理论、热损伤控制工艺以及高性能砂轮工具。研发的转子槽零件成套工艺,加工效率较传统工艺提高两倍以上,有效解决了磨削热损伤与砂轮快速磨损难题。相关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3项;制定行业和企业标准9项,发表论文14篇(SCI、EI收录10篇)、磨削理论与技术专著2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金滩教授湖南大学湖南大学负责项目总体规划、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的制定与项目组织。对创新点1、2、3、4做出了重要贡献,支撑材料:专著1,论文1-4、8-14,专利1、2、4,软著1、2、3。创新点1:齿轮磨削传热理论与模型研究、齿轮磨削工艺技术研究、齿轮成型磨削工艺软件开发;创新点2:复杂刀具高效低损伤磨削工艺研究、复杂刀具五轴磨削软件开发;创新点3:脆性光学材料亚表面损伤理论与模型、大口径光学元件高速磨削技术;创新点4:深槽高效磨削传热理论与传热模型。
2田沙正高级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对本项目创新点1、3、4做出贡献,支撑材料:高效磨削创新能力平台课题任务书及验收意见。系统调研和分析对比了国际先进成型磨齿机的技术指标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齿轮高速高效成形磨削的加工技术指标、表面完整性控制指标以及砂轮性能指标;制定了齿轮磨削表面完整性无损检测评定标准,主持研发了齿轮磨削功率与AE信号在线检测与分析系统;组织制定了4个型号成形磨齿机验收试磨规范。主持开展了汽车液压泵转子槽高效深切磨削技术应用示范与装备研发,形成了成套技术。主持大口径光学镜面高效低损伤磨削示范应用工作,指导工艺方案与镜面磨削损伤检测标准制定工作。
3谢桂芝助教湖南大学湖南大学负责复杂刀具磨削表面完整性研究和深槽高效磨削工艺和技术研究的方案制定和实施。对创新点2、4做出了重要贡献,支撑材料:专著2,论文6、7、12、15。创新点2:开发曲面磨削温度监控系统研究;主持复杂刀具磨削传热分析与表面完整性控制工艺技术研究;创新点4:主持深槽高效低损伤磨削工艺理论与成套工艺技术研究。
4尚振涛助教湖南大学湖南大学负责齿轮磨削表面完整性研究以及光学元件高速磨削工艺研究。对创新点1、3做出了重要贡献,支撑材料:专利1,专著2,论文5、6、7。创新点1:主持齿轮磨削表面完整性工艺技术研究;主持热电复合消除残余应力技术研究;创新点3:光学元件高速磨削工艺方案制定和实施。
5闫宁高级工程师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对本项目创新点1、4做出了贡献,支撑材料:专利3、专利5、高效磨削创新能力平台课题任务书和验收意见。创新点1中,开发了用于齿轮高效成形磨削的电镀CBN砂轮,采用先加工砂轮基体,然后将砂轮基体依次进行阴阳极交替电化学除油、夹具加静电吸附膜绝缘组装、阴阳极交替电解处理、冲击法预度、上砂、加厚和电镀砂轮后处理。本技术加工的砂轮线速度达到250m/s,进给量达4-10m/min.,能够满足齿轮高效精密成形磨削的要求。创新点4中,开发了窄薄超硬磨料砂轮的制备方法及相关夹具,解决了窄薄超硬材料砂轮的成品率低、精度差以及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6张明东工程师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对本项目创新点1、3、4做出贡献,支撑材料为高效磨削创新能力平台课题任务书和验收意见。在秦川YK7332A成形磨齿机上开展了系统齿轮成型磨削工艺试验验证工作,形成高精高效磨削工艺和砂轮高效磨削技术示范应用。参与制定了YK7332A成形磨齿机验收试磨规范。参加制定了齿轮磨削表面完整性无损检测评定标准,做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齿轮磨削功率在线监控系统的研发;参加了高性能齿轮磨削砂轮与转子槽砂轮的技术开发与应用验证工作。参加了汽车液压泵转子槽高效深切磨削工艺技术研发;参加大口径光学镜面高效低损伤磨削示范应用工作,参与制定磨削工艺方案,负责镜片表面和亚表面磨削损伤检测验收标准制定。
7吴耀高级工程师湖南大学湖南大学负责项目各关键技术开发主要工装卡具的设计。对创新点1、2、4做出了重要贡献。支撑材料:专利1、专利4。创新点1:曲面磨削温度齿轮装置设计制造;创新点2:复杂曲面刀具磨削检测装置与刀具装夹与对刀系统设计;创新点4:汽车液压泵转子槽磨削夹具与工装设计。
8鲁涛高级工程师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对本项目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支撑材料:专利6、高效磨削创新能力平台课题任务书和验收意见。创新点4中,开发了基于双端面加工的砂轮修整方法和装置,采用两个工具轮的端面对安装在工件轴上的超硬砂轮进行修整,两工具轮对砂轮的法向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二者相互抵消,因此提高了系统的刚性和加工精度,进而保证了砂轮的加工精度。该修整装备可用于厚度在0.5-10.0mm间的超硬材料砂轮的双侧面同时高效、精密修整加工,显著提高了本项目系列成型磨削、槽磨砂轮的加工质量。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窄薄超硬材料砂轮环制备方法及实施该方法的夹具中国ZL201410316439.5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闫宁;邢波
2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双端面加工的砂轮修整方法及其装置中国ZL201210109127.8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郑州三磨超硬材料有限公司冯克明;王威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齿轮高效成型磨削工艺设计分析与优化软件 中国2016SR049852湖南大学金滩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钢板钻数控磨削软件中国2016SR049837湖南大学金滩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复杂刀具五轴数控磨削软件中国2016SR049857湖南大学金滩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传热反问题的磨削温度测量方法中国ZL201310572522.4湖大海捷(湖南)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金滩,易军,李平,尚振涛,吴耀,谢桂芝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降低金属材料残余应力的热电复合处理的方法中国ZL201410029335.6湖大海捷(湖南)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湖南大学尚振涛,贾莹;金滩;占国栋;翟少鹏;彭思为;谢桂芝
8授权发明专利用于齿轮高效精密成形磨削的电镀CBN砂轮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107431.8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王亮亮;刘铭;陈亚超;胡玉峰;刘天立;朱文立;王志强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可控制高精度磨削机理研究实验装置中国ZL201310554164.4湖南大学;湖大海捷(湖南)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金滩,李平,尚振涛,郭宗福,易军,吴耀,谢桂芝
进步奖金滩,田沙,谢桂芝,尚振涛,闫宁,张明东,吴耀,鲁涛湖南大学,湖大海捷(湖南)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湖南大学
3101718-601 神经系统控制的细胞呼吸与肿瘤
项目名称
(科普作品名称)
神经系统控制的细胞呼吸与肿瘤推荐/提名单位/人湖南大学
出版发行单位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字数320000版次第1版第1次
主要完成单位湖南大学
项目简介最近几十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死亡率现已攀升至人类疾病致死率的前三位。世卫组织(WHO)报告,1990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约807万人;2012年增至1400万例,约820万人死亡,其中中国新增307万癌症患者,约220万人死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21.9%和26.8%,中国新增癌症病例高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全球癌症负担状况最新估计报告,称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快速增长,癌症将成为21世纪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且将是世界各国提高预期寿命的最重要障碍。最新《世界癌症报告》预测,全球癌症病例今后将迅猛增长,由2012年的1400万人,逐年递增至2025年的1900万人,2035年将达到2400万人。2002年,从事纤维素酶(诱导酶)研究的本项目完成人在家庭遭遇肿瘤打击和变故后,依靠自己长期从事生物学专业工作时对诱导反应原理和肿瘤致命特性的深刻认知,结合自己几十年实践传统中医调心、调息、调身疗法的感知和体会,在广东省及湖南省科技计划、湖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计划(SIT)等项目的经验积累和支持下,查阅了大量现代细胞学、生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实验数据,对肿瘤与神经系统控制的细胞呼吸间复杂关系进行了10余年深入思考、研究和凝练。自2012年起历经4年多,完成了《神经系统控制的细胞呼吸与肿瘤》著写。2016年,该书经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并在教育部进行了成果登记。《神经系统控制的细胞呼吸与肿瘤》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神经系统控制的细胞呼吸(CRCNS)”理论,阐述了其治疗身体不适性病变部位,包括肿瘤等的功效;揭示了其利用神经系统实时感知调控,建立神经-细胞免疫体系,修复病变组织细胞的机理;发掘了肿瘤治疗康复的神经免疫学调控规律。在中西医领域提出一种治疗肿瘤的新策略和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该书还科学总结了CRCNS的操作方法、步骤和应注意问题;并通过对癌症晚期患者大范围、瀑布式转移现象分析,综合多方面因素,首次提出肿瘤转移的“因子-诱导”学说。该书共8章,包括:认知肿瘤、肿瘤的致命特性、肿瘤的特征及检测诊断、肿瘤的治疗方法、人体微循环体系、人体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控制的细胞呼吸与肿瘤、神经系统控制细胞呼吸疗法的开展与实施,并在各章后附有主要参考文献。书后附有英汉词汇对照及索引。该成果理论新颖,集创新性、知识性和应用技术为一体,可作为科研人员和相关院校师生的学习参考教材,也可作为医疗单位和大众预防、治疗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自身免疫调控康复指导教材,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前景。目前,此书已被湖南图书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省肿瘤医院等多家单位的图书馆收藏展示;校新闻网、《长沙晚报》和湖南省抗癌协会等对新书也作了介绍和专门报道。各宣传销售工作已通过媒体,学术讲座,京东、淘宝网上架等方式展开,其影响力和需求量必将随大众的了解和相关基础研究的深入不断扩大。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1谭宏副研究员湖南大学湖南大学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神经系统控制的细胞呼吸(CRCNS)”理论及其功效,阐述了其利用人体神经系统实时感知调控,建立神经-细胞免疫体系,修复病变组织细胞的机制。发掘了肿瘤治疗康复的神经免疫学调控规律。通过对癌症晚期患者大范围、瀑布式转移现象分析,首次提出肿瘤转移的“因子-诱导”学说。依据作者几十年亲身实践经验和体会,详细科学总结了CRCNS的具体操作方法、步骤和应注意事项。指出:肿瘤组织细胞的治疗及治愈需要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CRCNS相当于内因,医治肿瘤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药物和营养物质等相当于外因,外因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CRCNS在治疗修复病变组织细胞,包括肿瘤等方面,具有独到的、非手术和药物所能代替的作用。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利用稻草液体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工艺研究”成果鉴定证书(附件19)中国湘科鉴字【2010】024号谭宏;莫湘涛;刘选明;邓乐;雍学安;翦立新;陈伶利;廖红东;彭彤;彭智辉;陈宇;廖胜辉;盛培科;等谭宏;莫湘涛;刘选明;邓乐;雍学安;翦立新;陈伶利;廖红东;彭彤;彭智辉;陈宇;廖胜辉;盛培科;等
2其他“HC-415菌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小试研究”成果鉴定证书(附件20)中国粤科院鉴字【9404】004号谭宏;莫勇;谢小保谭宏;莫勇;谢小保
3其他《神经系统控制的细胞呼吸与肿瘤》著作成果登记号(附件21)中国成果登记号:360-17-11610265谭宏谭宏
4其他“利用稻草液体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工艺研究”成果登记证(附件22)中国成果登记号:360-10-21611169-01谭宏(第1完成者)谭宏(第1完成者)
5其他“利用稻草液体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工艺研究”成果登记证(附件23)中国湘科成登字第943Y2010024号谭宏;莫湘涛;刘选明;邓乐;雍学安;翦立新;陈伶利;廖红东;彭彤;彭智辉;陈宇;廖胜辉;盛培科;等谭宏;莫湘涛;刘选明;邓乐;雍学安;翦立新;陈伶利;廖红东;彭彤;彭智辉;陈宇;廖胜辉;盛培科;等
6实用新型专利内置式防尘防废气鼻罩(附件24)中国ZL00227912.6谭宏谭宏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神经系统控制的细胞呼吸与肿瘤》著作(附件1)中国ISBN 9787535789631谭宏谭宏
8其他论文《里氏木霉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研究》(附件26)中国Vol.26 No.1 March,1996,7-11谭宏;谢小保;莫勇;邓金花谭宏;谢小保;莫勇;邓金花
9其他论文《利用稻草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及酶粉提取的研究》(附件25)中国1674-2974(2011)09-0075-04谭宏;刘选明;盛培科;廖胜辉;黄小峰;何迪谭宏;刘选明;盛培科;廖胜辉;黄小峰;何迪
10其他论文《细菌对离体培养Hela细胞作用的形态学观察》(附件27)中国2009年湖南省微生物学会《论文汇编》谭宏;马骁;蔡昂;童春义谭宏;马骁;蔡昂;童春义
进步奖-科普类谭宏湖南大学湖南大学
3111719-401 地下金属矿生产安全协同管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项目名称地下金属矿生产安全协同管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南大学,玉溪矿业有限公司,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金属矿地下开采存在场所分散、工艺过程离散、人员和设备移动频繁等特点。受其影响,开采过程中相关的资源、生产和安全信息的自动获取,成为制约和困扰该行业的一大技术难题,因缺乏大量数据的支持,矿山主要基于经验进行生产和安全的管理,方式粗放,导致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低、安全事故频发。 为此,自2006年开始,在云南省省院省校科技合作计划“大红山铜矿数字矿山建设技术”(2006YX06)、国家“863”计划“地下金属矿开采智能调度与控制”(2011AA060407)和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下金属数字矿山三维安全一体化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2016GK2053)等项目支持下,重点围绕泛在信息自动采集和传输、多源异质信息数据中心构建、生产安全状态三维可视化管控和智能分析与决策等问题,历经十余年多学科产学研联合攻关,创立了面向效益、效率、安全等多维视角的地下金属矿生产安全协同管控新模式,形成了基于大数据的地下金属矿生产安全智能管控系列软硬件产品。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研究了适用于地下金属矿环境特点的关键通讯设备及井下网络构建技术,研制了基于等距扫描的激光探测方法和装备,开发了综合超宽带和微惯导的精确定位系统,攻克了井下生产安全信息自动获取与同步传输难题。分析了金属矿地下开采生产和安全相关信息的类型、特点及其性质,开发了对象关系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地下金属矿生产安全大数据的质量管控、深度挖掘和高效共享;(2)攻克了地下复杂空间结构快速构模技术,提出了基于实时数据驱动的虚拟全路径、有限状态机,以及骨骼动画的场景漫游、环境模拟和运动仿真机制,开发了井下全环境及作业全过程的三维仿真管控平台,实现了地下金属矿井下生产环境、作业状态和安全性态的可视化集中管控;(3)建立了业务流和数据流联合驱动的生产安全执行系统体系结构,构造了蕴含资源储量、生产计划、作业装备和安全保障的全流程信息模型,形成了基于时间资源规划的任务流管理模式,通过信息共享、进度动态跟踪等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地下金属矿生产安全全过程的精细化协同管控。本项目攻克了地下金属矿生产安全协同管控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成套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成果总体处于国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或授权发明专利4项、软著25项;发表论文98篇(SCI/EI检索31篇);培养博士16名,硕士39名。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有色、化工等70余家矿企、设计研究院和高校推广应用,不完全统计近三年累计新增利润12.78亿元,随着矿企对信息化技术的日益重视及国家战略层面的推进,相关成果可期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李管教授级高工中南大学中南大学项目总技术负责,全面负责和组织项目研究内容及计划制定,对科技创新1、2、3做出了具体贡献:(1)研究了矿山开采过程与生产安全信息的耦合影响规律,创立了面向成本、价格、效率等多维视角的地下金属矿生产安全协同管控新模式;(2)设计实现了基于层次化软件定义网络的数据中心控制架构,建立了地下金属矿生产安全大数据并行聚类模型体系;(3)建立了业务流和数据流联合驱动的生产安全执行系统体系结构,形成了基于时间资源规划的任务流管理模式。旁证材料:附件2-5、38、40。
2毕林副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项目软件研发关键技术攻关负责人,针对可视化建模、虚拟仿真、协同管控平台开发等内容开展研究,对科技创新1、3做出了具体贡献:(1)构建了多源异质生产安全信息在同一时空框架下的数据仓库平台;(2)构建了分布式生产安全时空数据仓库对象模型,提出生产安全时空大数据高效计算范式;(3)以矿山生产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基于组态化技术的矿山全流程作业情况实时监控与快速反馈机制,实现了业务流与数据流的有机融合。旁证材料:附件4、5、38、39、40。
3贾明滔副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项目硬件研发关键技术攻关负责人,针对井下生产安全数据采集、数据中心构建、生产执行管理等内容进行攻关,对科技创新1、2、3做出了具体贡献:(1)提出了一种硬件复杂度低、体积小、能耗少、节点易布设的地下金属矿灾害气体分布式监测方案;(2)提出了基于视点的空间数据组织方式,实现了井巷工程与生产系统的快速建模以及三维场景的快速定位与显示控制;(3)提出了基于生产完成度的作业计划动态调整及作业装备实时调度策略,提高了设备运行效率及装备的规范化管理。旁证材料:附件3、4、39、40。
4李宁讲师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对科技创新1、3做出了具体贡献:(1)研制了适用于地下金属矿多源、异构信息同步传输的无线通讯装置,实现了井下作业空间无线传感网络的快速部署,为地下金属矿山泛在信息传输提供保障;(2)研制了基于超宽带技术的井下作业人员及设备精确定位装置,以无线信号传输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周期性获取信号传输路径衰减指数的加权平均值,利用改进遗传算法对目标函数参数进行寻优,极大限度提高了井下作业人员及设备的定位精度。旁证材料:附件11,附件38。
5陈鑫工程师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大学对科技创新1、2做出了具体贡献:(1)提出了井下空间三维激光等距扫描探测算法,解决了长距离条件下探测点云稀疏、均匀性差,精度不高等问题;(2)提出了适应于地下金属矿生产安全复合时空信息模型的数据组织方式与融合机制,避免了矿山信息孤岛的形成。旁证材料:附件2、3、8。
6董家平工程师玉溪矿业有限公司玉溪矿业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研究成果的现场应用及软件测试工作,对科技创新1、2做出了具体贡献:(1)参与了现场通讯系统的构建及网络状况测试;(2)完成矿山作业计划、开采设备运行状况实际情况与生产执行系统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改进生产执行系统功能的方案。旁证材料:附件39。
7曾庆田高级工程师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玉溪矿业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研究成果的现场应用及硬件测试工作,对科技创新1、3做出了具体贡献:(1)参与了现场人员定位系统、三维激光探测系统精度验证及效果分析;(2)提出了定位装置、通讯装置相关模块组装调整方案。旁证材料:附件39。
8张建国工程师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相关硬件装置开发,对科技创新1、3做出了具体贡献:(1)研发了地下金属矿多灾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智能感知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构建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2)提出了基于数据传输速率自适应的带宽动态分配算法。旁证材料:附件2、3、6、40。
9韦权伟工程师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相关数据采集底层软件开发,对科技创新1做出了具体贡献:(1)定义了地下金属矿生产安全时空数据组织与存储标准;(2)构建了地下金属矿山生产安全数据中心,提出了属性表数据、二维图形数据、三维空间数据和海量矿产资源属性数据的统一存储与管理技术。旁证材料:附件6、10、40。
10庞杰中级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科技创新1做出了具体贡献:(1)研制了适应于恶劣环境的的地下空间探测装置;(2)研制了基于超宽带技术(UWB)的井下作业人员及设备精确定位装置。旁证材料:附件6、10、40。
11熊书敏工程师中冶智诚(武汉)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南大学对科技创新2做出了具体贡献:构建了针对井巷工程和生产系统的参数化实体与网络复合数据模型(PENDM),设计了覆盖地下金属矿山所有要素的分类编码体系。旁证材料:附件9、38。
12刘晓明中级中南大学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科技创新2做出了具体贡献:提出了地下金属矿复杂空间结构模型快速构建及更新方法,设计了一种面向对象的状态传递与实时数据驱动机制。旁证材料:附件2、4、38、40。
13彭平安其他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对科技创新2做出了具体贡献:创立了基于虚拟全路径和有限状态机的交互式井巷漫游模式,实现了地下金属矿多态、多源、异质时空数据的整体集成建模与模拟仿真。旁证材料:附件2、3、5、40。
14汤其旺工程师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科技创新3做出了具体贡献:研发了以矿业权、资源动态管理为核心,覆盖资源储量全生命周期(地探、生探、开采设计、选矿)的矿产资源管理系统,结合矿山生产管理数据,确保矿产资源储量信息的同步更新,实现了矿床开采全过程中资源储量变动与消耗、资源等级、资源利用指标的精细化管理。旁证材料:附件5、7。
15谭谞工程师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科技创新3做出了具体贡献:研制了基础数据标准化、监督管控全程化、考核评价自动化、统计分析智能化的矿山安全标准化系统,开发了针对矿山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和多级联动集中管理的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实现了矿山生产标准化,降低了矿山生产安全事故。旁证材料:附件5、1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迪迈矿山平行系统中国2013SR136590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矿业生产执行系统中国2016SR108947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中国2017SR029548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生产调度系统中国2016SR231984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矿用无线通信系统中国2015SR210229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授权发明专利三维激光扫描仪数据等距采集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510074843.0中南大学;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李管;陈鑫;刘晓明;张建国;彭平安;刘亚妍
7授权发明专利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建模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510143817.9中南大学;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李管;陈鑫;贾明滔;张建国;彭平安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矿体轮廓线的三维自动建模方法中国ZL201510306598.1中南大学;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毕林;王李管;贾明涛;刘晓明;朱忠华;袁睿栋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网格建模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510079038.7中南大学;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李管;汤其旺;毕林;谭谞;彭平安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中国2013SR150295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进步奖王李管,毕林,贾明滔,李宁,陈鑫,董家平,曾庆田,张建国,韦权伟,庞杰,熊书敏,刘晓明,彭平安,汤其旺,谭谞中南大学,玉溪矿业有限公司,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大学
3121719-402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及干预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项目名称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及干预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北京老年医院,北京医院,北京有心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老年综合征是困扰老年人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病率高,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由此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开展老年综合评估,早期检测躯体和精神能力下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预防和延缓老年疾病进展,改善老年人的功能状况和生活质量,从而降低医疗照护费用和社会负担。然而,我国目前卫生服务系统主要是针对系统器官疾病诊治,临床重点是发现和治疗疾病,老年综合征还没有得到充分识别、干预与监测,其防控预警难以实施。本项目团队在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等资助下,聚焦“健康老龄化”战略需求,构建我国老年综合征的评估与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开发了集医疗、护理、康复等为一体的防控干预技术,及多学科、连续、整合的防控干预模式。建立了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支撑的老年综合评估与常见老年综合征防控干预的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早期评估、早期风险预警和早期有效干预。主要创新点如下: 1.揭示了常见老年综合征的发病特点及影响因素,首次发现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衰弱指数比城市老年人的衰弱指数更高,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是衰弱的风险因素,跌倒和营养不良与多个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显著相关,并率先报道了多发性肌痛症、超高龄LADA等4种老年罕见疾病。 2. 构建了不同环境下(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居家)的老年综合征的风险预警及评估指标体系,主持编写《老年综合评估》及参与编写《中国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应用专家共识》,开发了国内首个“云计算”的老年综合征评估系统。 3.建立了我国中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及评价标准,揭示了不同经济条件下衰弱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特点。针对衰弱、营养不良、吞咽障碍等常见老年综合征,开发了包括卧床老年人综合干预、营养管理、冷刺激吞咽训练、抑郁怀旧治疗、防跌倒简易坐便器等系列干预技术和设施,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老年人的功能水平和生活质量。 4.建立了老年综合征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了老年人健康信息的连续动态采集、健康大数据的融合分析与共享;构建了集医疗、康复、护理、养老一体化的,连续、整合的防控干预模,并大范围推广应用,主持编写了《老年综合征管理指南》及《老年病多学科整合管理》。 在护理学、老年医学领域顶尖期刊等发表论文227篇, SCI收录71篇,影响因子总和323.12;单篇最高他引575次;获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11项;中英文著作20部。牵头和参与编写指南、专家共识和标准4项。依托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成立老年综合评估与管理全国协同创新联盟。先后举办老年医学及护理高峰论坛及国内学术会议、学习培训班100余次,相关成果已在全国二十几个省市的1000多家医疗机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推广运用,培养专业人员共3000多人,使防控重点关口前移,减轻老年人群疾病及照护负担,降低卫生财政支出,并推动老年医学、老年护理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冯辉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 作为该项目负责人搭建项目的研究框架,制定项目的总体研究方案,主导制定了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长期照护需求评估标准,主持开发了老年人综合评估信息化平台,研究了针对抑郁症的老年人群,本研究首次以社区护士为主导,在社区内对抑郁老年人实施怀旧干预。获相关软件著作权11项,撰写了《养老服务评估》等著作(附件1-8),对创新点一、二、三、四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2刘幼硕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作为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通过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的联合预测效果强于其单独预测效果,尝试使用生化指标探索维生素D与衰弱的相关性,首次发现血清25(OH)D和DBP水平的联合可有效预测衰弱的风险(附件1-3),同时发现发现复方尼尔雌醇片在 1年治疗期内与小剂量替勃龙一样,可有效提高了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对创新点二不同医疗环境下(社会、医院和养老院)的老年综合征预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发了多学科远程会诊系统,为创新点四的老年综合征多学科连续、整合管理模式建立及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3宋岳涛研究员北京老年医院北京老年医院 项目的总体规划及方案设计主要负责人之一,长期致力于老年综合评估技术、老年病防治适宜技术的研究、推广及应用研究,编写了《老年综合评估》、《老年跌倒及预防保健》、《老年医学》(附件1-6)等相关著作。对创新点三常见老年综合征的防控干预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点四常见老年综合征综合防控模式及应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于普林研究员北京医院北京医院 项目的总体规划及方案设计主要负责人之一,主持项目的总体研究工作,对创新点一、三、四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发现了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衰弱指数比城市老年人的衰弱指数更高,率先对常见老年综合征的患病情况进行全国性调查报告,反映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政府制定特殊政策以平衡卫生资源提供了依据,并深入研究人口学特征、生化指标等因素与常见老年综合征的相关性(附件1-1),为后续建立老年综合征的干预技术及防控模式奠定基础。其次,首次构建了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及评价标准,同时针对部分特殊老年人群提出了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的诊疗及护理方法(附件1-5)。
5陈琼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南大学 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作为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致力于老年综合评估技术研究,牵头建立了老年综合评估与管理全国多中心协同创新联盟和老年综合评估培训示范基地。长期致力于老年共病、老年疼痛、老年营养不良等研究,参与编写了《养老服务评估》(附加1-8),对创新点三、四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6蹇在金正高级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作为项目研发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负责和参与了创新点四常见老年综合征的防控干预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实施,制备了一种无毒副作用而且能显著、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和提高记忆力的营养品和一种无毒副作用,可快速滋补,显著提高中、老年男性生活质量的营养品,均获得专利授权。同时也组织参与了创新点三 ,开发了针对老年卧床不起患者生活质量综合干预因素(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健康教育+日常生活行为干预)有效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神经功能、和社会支持利用度,减轻了抑郁和焦虑情绪,从而提高老年卧床不起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参与编写《老年医学》等著作(附件1-6)。
7陈峥正高级北京老年医院北京老年医院 项目的总体规划及方案设计主要负责人之一,对创新点四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首次发布《老年病多学科整合管理》(附件1-2),在传统一般疾病管理模式基础上,加入了医疗,康复,护理多学科服务团队,建立了以防治疾病、功能康复和提高老人生存质量为目的老年综合征多学科连续性、整合管理模式。针对不同种类的老年综合征,由多学科服务团队根据评估结果,以及不同照料方式(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对服务对象制定以个体为中心的,连续性的,综合性的老年综合征预防管理计划并实施干预,有效预防了老年综合征的发生,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医疗成本,节约了医疗,康复和护理费用。
8王如蜜副高级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作为研究团队带头人,具体参与老年综合征吞咽障碍的相关研究。在湘雅二医院建立了一支可承担吞咽障碍的预警、筛查、诊断和康复的研究专业团队。具体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为三点。第一,以视频透视检查VFSS为金标准,对多伦多床旁吞咽筛查试验(TOR—BSST)在急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筛查中进行效果评价,提出以证据为基础的吞咽障碍筛查方法。第二,以视频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EAT10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夯实基础。第三,发明了关于吞咽障碍的实用新型专利,部分解决吞咽患者进食、进水等问题(附件1-7)。
9王瑶中级中南大学中南大学 作为项目总设计和主要实施完成人,构建专项老年综合征的研究框架,制定跌倒和衰弱等研究方案。此外,负责主持本成果相关科研项目的组织工作、撰写和申报。具体贡献为对创新点一、二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发明了一种防跌倒简易坐便器(附件1-9),以降低老年人摔倒的发生率为目的,运用科研和创新思维将此想法转化为实用专利,从实用角度为老年综合征的发展做出贡献,推动团队科研发展。其次,为老年综合征的预警模型做出了重大贡献。
10胡恒瑜初级中南大学中南大学 作为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参与研发老年人能力筛查评估标准、照护需求标准及信息化评估平台以及老年综合评估与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对创新点二、创新点四的研究做出来重要贡献,为开展老年人能力状况和照护需求的长期监测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以监测结果为依据,满足老年人最需要最迫切的照护服务需求,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参与编写《养老服务评估》(附件1-8)。老年人能力及长期照护需求评估以及老年综合评估与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政府合理配置养老服务资源,推动养老服务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1杨云霞初级北京有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有心科技有限公司 为项目研发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负责创新点四常见老年综合征的防控干预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实施中老年综合征智慧管理系统、多学科远程会诊系统、老年综合征评估系统、老年照护在线教育平台、老年人能力筛查评估系统的开发(附件1-4,1-1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老年综合征评估系统V1.0中国2018SR460272北京有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有心科技有限公司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智慧养老信息化管理系统V1.0中国2018SR460258北京有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有心科技有限公司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防跌倒简易坐便器中国CN 206443640 U中南大学王瑶
4其他养老服务评估中国ISBN 978-7-5487-3384-3冯辉冯辉,李学兵,张孟喜
5其他老年医学中国ISBN 978-7-117-24263-2于普林于普林,郑松柏,蹇在金,董碧蓉,张存泰
6其他Frailty and survival of older Chinese adul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sults from the Beijing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中国2012, 54(1):3-8.Yu P1, Song X, Shi J, Mitnitski A, Tang Z, Fang X, Rockwood K.Yu P1, Song X, Shi J, Mitnitski A, Tang Z, Fang X, Rockwood K.
7其他老年综合征管理指南中国ISSN 978-7-81136-373-9陈峥陈峥,吴桂梅
8其他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 Affects the Correlation of 25(OH)D and Frailty in the Older Men中国2014, 2014:1-6.WangYi,WangYanjiao,ZhanJunkui,TangZhiyong,WuHuang,Tan pan,Gao Shan,Ma Caili,Jian Zaijin,Liu YoushuoWangYi,WangYanjiao,ZhanJunkui,TangZhiyong,WuHuang,Tan pan,Gao Shan,Ma Caili,Jian Zaijin,Liu Youshuo
9实用新型专利可调容量带冷刺激功能的专用勺中国CN 203677332 U王如蜜王如蜜,张长杰
10其他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及评价标准建议中国1996,1996:320于普林、杨超 元、何慧德于普林、杨超 元、何慧德
进步奖冯辉,刘幼硕,宋岳涛,于普林,陈琼,蹇在金,陈峥,王如蜜,王瑶,胡恒瑜,杨云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北京老年医院,北京医院,北京有心科技有限公司中南大学
3131719-403 城市敏感环境下盾构隧道施工地层响应分析理论及灾变防控技术
项目名称城市敏感环境下盾构隧道施工地层响应分析理论及灾变防控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南大学,长安大学,河海大学,中建隧道建设有限公司,广州愿托科技有限公司,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和盾构装备的快速发展,盾构隧道工程进入了建设高峰期,但有限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迫使越来越多的盾构隧道修建在地质复杂、建筑密集等环境敏感区域,常面临地层失稳、邻近建(构)筑物破坏等灾害风险。因此,如何建立盾构掘进时地层变形响应理论分析模型、如何通过调控土舱内渣土力学行为和盾构掘进参数以维持地层的平衡稳定状态、以及如何防控盾构隧道掘进诱发周边环境灾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本项目经多年产学研攻关,提出了盾构隧道掘进开挖面稳定性与地层变形的理论分析方法,建立了盾构机内渣土改良与掘进参数调控、盾构机外注浆加固与监控反馈的灾变防控技术体系,获得了以下理论与技术创新成果:(1)盾构隧道施工地层响应分析理论及敏感环境灾变评价技术:提出了基于动节点刚性单元和塑性变形单元的自适应上限有限元方法,构建了隧道开挖面稳定性自适应上限有限元能耗分析模型,获得了破坏形态的精细特征和破坏范围的定量尺度;提出了盾构隧道施工地层损失表征及变形预测方法,建立了地层与建筑物刚度非线性弱化的耦合分析模型,揭示了盾构施工诱发地层变形对建筑物的扰动及其再平衡机理,提出了建筑物变形与损伤的综合评价技术。(2)盾构隧道渣土力学行为及掘进参数调控技术:发明了盾构渣土特性测定新设备及新方法,解决了塑流状渣土粘附强度和抗剪强度测试难题;建立了盾构渣土-金属界面粘附强度的计算公式,揭示了泡沫改良粗颗粒渣土塑流状态与渗透性的关系,提出了粗颗粒渣土力学行为调控新方法;首次建立了盾构动态掘进的颗粒流/连续介质耦合数值模型,揭示了渣土改良对盾构渣土应力、掘进参数以及地层响应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盾构掘进参数优化与出渣控制技术。(3)盾构隧道掘进诱发周边敏感环境灾变防控技术:研发了盾构隧道地层预加固可控注浆新技术与新材料,建立了基于多目标函数的浆液最优配比快速确定方法;形成了盾构隧道施工期管片壁后注浆参数控制新方法,揭示了注浆压力、上浮力、千斤顶推力等施工荷载的三维空间效应和随机分布规律;建立了盾尾注浆浆液环饼填充模型,提出了临界注浆压力和孔间压力差的设计方法;发明了施工期管片、地层及邻近建(构)筑物变形监测的成套新方法和新装置,开发了管片安全状态的三维全景检测及智能化分析技术,实现了盾构隧道周边敏感环境灾变有效防控。该项目成果发表论文79篇(其中SCI论文25篇,EI论文39篇),总他引689次,单篇论文最高他引97次;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申请国家专利33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获批省级工法4项、软件著作权4项。通过产学研密切结合,科研成果在南昌、长沙、深圳等11条地铁线及其它交通盾构隧道工程建设中获得成功应用,近三年节省工程直接成本约1.64亿元,新增盾构隧道工程合同额约5.62亿元,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树英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对创新成果1、2、3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负责了项目整体方案制定和技术实施;②参与揭示了盾构掘进对邻近框架建筑物、高铁隧道的影响特征,提出了邻近建(构)筑物风险控制技术;③发明了联合旋转剪切仪等测定方法,揭示了盾构粘性渣土改良机理,提出了盾构渣土力学调控新方法;④建立了盾构隧道掘进期间地表沉降及掘进参数预测公式,揭示了出渣速率对土舱压力和地层变形的影响规律,为盾构刀盘布置和出渣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支撑材料:学术论文15篇、国家专利15项,核心知识产权4项(附件2-4、6)。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2叶飞教授长安大学长安大学对创新成果1、3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参与了项目的部分方案制定和技术实施;②建立了盾尾注浆浆液环饼填充模型,提出了不同注浆孔之间注浆压力差的合理设置方法;③揭示了浆液渗透扩散过程中,注浆位置、浆液流型、浆液粘度时变性、浆液自重对浆液扩散范围、地层加固效果、管片受力等的影响;④分析了浆液压密扩散对土体的挤压和浆液中水分的滤出效应,提出了注浆压力的临界值表达式。支撑材料:学术论文22篇、国家专利6项、教材1部,核心知识产权1项(附件10)。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3傅金阳副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 对创新成果1、2、3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参与了项目的部分整体方案制定和技术实施;②建立了隧道施工地层损失非均匀性的统一表征模型,提出了基于岩土材料小应变非线性刚度特征的盾构施工诱发地层变形预测方法和邻近高风险建(构)筑物隧道施工的安全评价方法;③参与发明了联合旋转剪切仪等测试设备和盾构隧道施工期安全状态监测新技术。支撑材料:学术论文15篇、国家专利11项、专著1部,核心知识产权5项(附件2-4、7、9)。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4杨峰副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对创新成果1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参与了项目的部分方案制定和技术实施;②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有限元基本理论框,提出了节点位置可自适应调整的动节点刚性单元自适应上限有限元方法和以耗散能为加密权重指标的塑性变形单元自适应上限有限元方法,编制形成了计算程序,③系统开展了复杂环境隧道开挖条件下地层稳定性计算分析。支撑材料:学术论文25篇、专著1部、软件著作权1项,核心知识产权1项(附件8)。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5张箭其他河海大学河海大学对创新成果1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参与了项目的部分方案制定和具体技术实施;②引入以单元耗散能为加密指标的自适应加密算法,提出了地下结构稳定性问题自适应加密上限有限元分析方法,揭示表征盾构隧道开挖面失稳状态的场量分布特征及地层破坏关键区域岩土体滑动轨迹演变规律;③提出了隧道失稳临界状态地表沉降形态分析方法,提炼与地层条件、隧道尺寸及荷载等相关的临界地表沉陷非线性预测公式。支撑材料:学术论文16篇、国家专利1项、专著1部,核心知识产权1项(附件8)。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6钟志全高级工程师中建隧道盾构分公司中建隧道建设有限公司对创新成果2、3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参与了地层加固和渣土改良技术研究;②参与研究成果的现场验证,为保障本项目产学研结合提供了有力条件。支撑材料:学术论文1篇、国家专利4项、省级工法3部,核心知识产权1项(附件11)。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7张聪其他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对创新成果3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提出了一种可控注浆新工艺,并研制了配套的可控注浆新材料(可控填料和可控CBGM浆液),形成了盾构预注浆可控注浆新技术;②采用自主研发的抗分散、稳定性以及渗透性测试等装置,系统论证了可控浆液的性能,并建立了一种基于多目标函数的GP模型可快速获得浆液最优配比,研究成果在世界首例盾构穿越城市水下岩溶地层注浆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支撑材料:学术论文8篇、国家专利5项,核心知识产权1项(附件5)。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8祝志恒高级工程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对创新成果1、3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开发了GAPearl遗传算法优化计算平台,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双洞隧道施工引起地表移动的多参数反分析方法;②基于三维重建及图像拼接技术提出了隧道衬砌展开影像构建方法,实现对隧道衬砌病害及缺陷的定位定量分析。支撑材料:学术论文4篇、软件著作权4项,核心知识产权1项(附件7)。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9阳军生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对创新成果1、2、3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参与了项目的部分方案制定和技术实施;②共同提出了节点位置可自适应调整的动节点刚性单元自适应上限有限元方法和以耗散能为加密权重指标的塑性变形单元自适应上限有限元方法;③参与研究了土压平衡盾构渣土改良技术和掘进参数控制技术;④参与研究了一种可控注浆新工艺,形成了盾构预注浆可控注浆新技术;⑤参与了隧道衬砌展开影像构建方法的研究。支撑材料:学术论文51篇、国家专利15项、专著1部、软件著作权2项,核心知识产权9项(附件2-9、11)。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10肖超工程师中建隧道建设有限公司中建隧道建设有限公司对创新成果2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提出了一种土压平衡盾构渣土改良参数的新方法,并分析了渣土改良对盾构掘进参数的影响;②有力推动了现场盾构渣土改良参数的科学确定和改良效果的有效评价。支撑材料:学术论文5篇、国家专利1项,核心知识产权1项(附近11)。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11刘朋飞其他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对创新成果2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参与发明了联合旋转剪切仪、土-金属界面粘附强度测定仪及测定方法;②测定了盾构渣土的粘附强度和抗剪强度,分析了盾构改良渣土的力学参数变化规律,揭示了盾构粘性渣土的改良机理。支撑材料:学术论文5篇、国家专利6项,核心知识产权2项(附件3、4)。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12胡如成工程师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对本项目创新性成果3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参与了项目方法策划、技术研究;②参与形成了软土地层盾构掘进厚浆同步压注施工工法,推动了科研成果在南昌、长沙和昆明的验证与实施。支撑材料:省级工法1项。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13王薇副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对本项目创新性成果1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参与了盾构隧道施工地层稳定性极限法分析研究,参与了GAPearl遗传算法优化计算平台的研发;②参与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推动了研究工作。支撑成果:学术论文1篇、软件著作权1项。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14樊祥喜工程师中建山东投资有限公司中南大学对本项目创新性成果2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参与发明了“研究软弱地层应力响应的室内土压平衡盾构掘进模拟系统”和“用于室内盾构模型试验始发反力传递装置及其使用方法”;②推动了本项目在深圳、郑州和南宁等地铁盾构区间的实施应用。支撑成果:国家发明专利2项,核心知识产权1项(附件6)。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15张慧鹏高级工程师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对本项目创新成果3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参与了富水砂层盾构掘进技术研究;②参加了本项目成果在南昌地铁一号线的推广应用。支撑材料:国家专利1项。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16何小辉工程师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对本项目创新成果2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揭示了上软下硬复合地层盾构隧道变形特征研究,②参加了本项目在南昌地铁一号线现场技术协调和现场测试,参与了本项目成果在南昌地铁的推广应用。支撑材料:学术论文1篇。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17乔世范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对创新成果1、3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揭示了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诱发地表变形规律,②参与了GAPearl遗传算法优化计算平台的研发。支撑材料:学术论文1篇、软件著作权1项。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18张细宝教授级高工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对本项目创新性成果3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参与了项目方法现场策划和技术研究;②参与形成了软土地层盾构掘进厚浆同步压注施工工法;③有力推动了科研成果在南昌、长沙和昆明等的验证和推广。支撑材料:省级工法1项。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19张学民副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对创新成果1、2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揭示了盾构施工诱发的不同地层变形特征对建筑物的扰动及其再平衡机理,②参与了盾构出土平衡比对地层扰动的影响规律研究和GAPearl遗传算法优化计算平台的研发。支撑材料:学术论文3篇,软件著作权1项。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20胡钦鑫其他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对创新成果2做出了贡献,具体如下:①参与发明了泡沫改良粗颗粒土渗透性测定方法,解决了盾构渗透系数测试难题;②揭示了泡沫改良粗颗粒渣土塑流状态与渗透性的关系,参与室内试验盾构模拟系统的研发工作。支撑材料:学术论文3篇、国家专利9项,核心知识产权1项(附件2)。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地表变形的土压平衡盾构掘进参数控制方法中国ZL201610705764.X中南大学瞿同明;王树英;阳军生;刘朋飞;杨鹏;傅金阳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不排水抗剪强度室内联合测定仪及其使用方法中国ZL201610158409.5中南大学王树英;刘朋飞;阳军生;傅金阳;瞿同明;何卫
3授权发明专利盾构隧道富水岩溶可控注浆用的套壳料及其配制方法中国ZL201611012383.X中南大学;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张聪;叶新田;张智博;阳军生;王社增;徐传东
4授权发明专利研究软弱地层应力响应的室内土压平衡盾构掘进模拟系统中国ZL201610182383.8中南大学王树英;阳军生;樊祥喜;何卫;傅金阳;瞿同明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隧道衬砌展开影像生成器软件V1.0中国2016SR207950祝志恒, 阳军生, 钟扬,徐霞飞,彭斌,傅金阳祝志恒, 阳军生, 钟扬,徐霞飞,彭斌,傅金阳
6其他隧道围岩稳定性极限分析上限有限元法与应用中国中南大学杨峰, 阳军生, 赵炼恒, 张箭
7其他Numerical analysis of framed building response to tunnelling induced ground movements美国Engineering Structures, 158(3), 43-66, 2018中南大学傅金阳,余志武,王树英,阳军生
8其他盾构隧道同步注浆引起的地表变形分析中国岩土工程学报, 2014, 36(04): 618-624.长安大学叶飞, 苟长飞, 陈治, 毛家骅, 杨鹏博, 贾涛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土压平衡盾构土仓进排土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方法中国ZL201610707226.4中南大学王树英;瞿同明;阳军生;何卫;胡钦鑫;傅金阳
10其他考虑渣土特征的盾构施工力学动态耦合仿真研究中国岩土工程学报,2019.1.16网络刊出湖南大学;中国建筑技术中心;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南大学肖超,谭立新,陈仁朋,钟志全,阳军生
进步奖王树英,叶飞,傅金阳,杨峰,张箭,钟志全,张聪,祝志恒,阳军生,肖超,刘朋飞,胡如成,王薇,樊祥喜,张慧鹏,何小辉,乔世范,张细宝,张学民,胡钦鑫中南大学,长安大学,河海大学,中建隧道建设有限公司,广州愿托科技有限公司,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南大学
3141719-404 隧道消防安全新技术及工程应用
项目名称隧道消防安全新技术及工程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南大学,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湖南浩盛消防科技有限公司,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项目简介项目属安全科学技术应用基础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隧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新型隧道日趋结构复杂化、功能多样化、防灾设施差异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火灾安全技术挑战,表现在复杂结构功能、防灾设施作用下的火灾蔓延特点以及控制措施的研发方面。高密度车流、人流穿梭的隧道一旦发生火灾,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件,引发恶劣的社会影响。研究复杂隧道的火灾发生及发展蔓延机理、通风排烟防灭火措施、火灾探测、安全疏散、安全测试等新理论和新技术,是我国隧道交通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同时,对高密度人流隧道,开展消防安全研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近年我国公共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项目以保障隧道火灾安全为总体目标,揭示隧道火灾致灾及烟气蔓延规律,探索隧道通风排烟新模式,探究隧道火灾智能报警技术及人员安全疏散理论,研发大规模隧道火灾灭火新技术,发展隧道消防综合测试理论,形成可推广的关键技术,进行工程应用。主要创新点如下:(1)开展了国内首次地铁列车全尺寸燃烧试验,揭示了全尺寸地铁列车燃烧特性,解决了通风排烟设计所依据的根本参数车辆实际燃烧功率未知的难题;开展了隧道封闭、半封闭空间火灾致灾机理及烟气蔓延机理研究,揭示了隧道大面积、多点立体火灾蔓延特性。(2)研发了隧道火灾场区网多尺度模拟技术和风机启动方案优化仿真技术,提出了复杂类型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列优化模式,获得专利授权,实现了工程应用;针对复杂形式隧道通风排烟系统设计在规范中仍无明确规定的现状,研制了复杂多功能隧道火灾中尺度试验平台及测试系统,实现了运动火源、多种风流组织模式的火灾模拟,填补了隧道事故排烟模式测试的空白。(3)集成研发了完备的隧道火灾智能模块化全尺寸测控技术,推动了隧道火灾测控技术朝着全尺寸、智能化、自动化和精确化发展。研发了隧道自组网火灾探测报警及智能安全照明技术,解决了连续隧道群间高效探测火灾和偏远隧道应急电力保障问题。(4)研发了火灾下隧道人员疏散快速分析与预测技术,建立了一种基于社会力的人员疏散改进模型及不同火灾场景下长大公路隧道人员疏散安全判据;提出了地铁隧道疏散时间工程计算模型,并纳入国家标准。(5)研发了大规模隧道火灾封堵窒息及注水冷却灭火技术,提出了隧道火灾封堵后注水冷却理论模型与优化技术;研发了粉剂灭火剂扑救隧道内固体火灾的新技术,为固体可燃物火灾扑救奠定了理论基础。项目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9项,软件著作权7项,编制国家及地方标准4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6篇,其中SCI论文23篇,总被引400余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5名,形成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隧道防灾智能测控系统和隧道火灾防治技术,成果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100多条隧道线路的防灾系统检测中进行了应用,近三年累计创造新增利润1.635亿元,新增税收4195万元,节支总额9330万元,整体提升了我国城市隧道消防安全保障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长坤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对创新点1-5均有突出贡献,负责总体设计本项目的研究方案,规划技术路线,设计并搭建实验平台,系统性地参与了隧道火灾发生、蔓延、封堵、评估及综合检测研究。旁证材料:附件8-10。
2史聪灵教授级高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对创新点1-4有突出技术性贡献,主持开展了国内首次地铁列车全尺寸燃烧试验;重点参与了隧道火灾检测、评估、排烟等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并将成果应用推广。旁证材料:附件1-4。
3徐志胜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对创新点1-4有突出技术性贡献,统筹开展了隧道火灾缩尺寸实验研究以及人员安全疏散研究,主持研发了适用于火灾条件下隧道等狭长空间的探测报警、安全照明和数据采集系统。旁证材料:附件5-7、9。
4吕敬民教授级高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对创新点1-3有突出技术性贡献,主导开展了国内首次地铁列车全尺寸燃烧试验;重点参与了隧道火灾实验系统的设计和隧道火灾致灾机理研究,研发了一整套实验系统及测控技术,并将成果应用推广。旁证材料:附件1-4。
5刘顶立工程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对创新点1-3有突出技术性贡献,参与了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的实验研究,设计了可用于火灾条件下隧道等狭长空间的探测报警、安全照明和数据采集系统,并进行应用推广。旁证材料:附件5-7、9。
6张兴凯教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对创新点1-3有突出技术性贡献,主导开展了火灾条件下地铁隧道等长大区间的通风排烟研究,研发了一整套地铁等长大区间的火灾实验系统及技术,并应用推广。旁证材料:附件1、4。
7刘晅亚研究员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对创新点2-3有突出技术性贡献,开展了隧道内灭火过程中温度场和烟气分布特性研究,开发了可用于隧道内可燃液体蒸发及爆炸的软件,并将成果进行应用推广。旁证材料:附件8、10。
8李建工程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对创新点1-3有突出技术性贡献,参与了地铁长大区间隧道火灾通风排烟方案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参与建设了隧道火灾试验平台,研发了地铁火灾实验系统和方法。旁证材料:附件2-3。
9曾嘉伟工程师湖南浩盛消防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浩盛消防科技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3、4有突出技术性贡献,参与了隧道火灾发展、蔓延及封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研发了隧道等狭长空间火灾探测报警装置,探究了火灾条件下长大区间隧道及站点内人员疏散行为特点,并进行应用推广。旁证材料:附件5-6、9-10。
10颜龙其他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对创新点1、3有突出技术性贡献,参与了隧道内火灾条件下的实验研究,参与研发了火灾模拟试验数据采集系统。旁证材料:附件7。
11雷鹏其他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对创新点1-3有突出技术性贡献,参与隧道火灾、爆炸机理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开发了可用于隧道内可燃液体蒸发及爆炸的软件。旁证材料:附件8。
12胥旋教授级高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对创新点1-3有突出技术性贡献,参与开展了国内首次地铁列车全尺寸燃烧试验,参与研发了一整套适用于地铁长大区间火灾实验系统,开展了隧道内通风排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旁证材料:附件1-4。
13车洪磊高级工程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对创新点1-3有突出技术性贡献,参与开展了国内首次地铁列车全尺寸燃烧试验,参与了地铁长大区间隧道火灾通风排烟启动方案的设计及实验系统软件的开发。旁证材料:附件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地铁区间内列车火灾的通风排烟方法中国ZL201810151692.8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史聪灵,丁伟,吕敬民,胥旋,何理,李建,石杰红,赵晨,车洪磊,侯正波,穆娜娜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地铁长大区间火灾实验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710741242.X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史聪灵,丁伟,吕敬民,钟茂华,胥旋,李建,石杰红,仇培云,伍彬彬,侯正波,刘晶晶
3授权发明专利油池火燃烧实验远程自动点火系统中国ZL201510763333.4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史聪灵,张兴凯,吕敬民,钟茂华,胥旋,何理,石杰红,伍彬彬,赵晨,田向亮
4实用新型专利智能安全照明装置状态指示灯中国ZL201621109338.1湖南浩盛消防科技有限公司曾嘉伟,于钰,徐志胜,刘顶立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基于2.4G无线通信的自组网独立式火灾探测报警器中国ZL201621109340.9湖南浩盛消防科技有限公司于钰,刘顶立,徐志胜,曾嘉伟
6授权发明专利地铁隧道截面风速测量装置中国ZL201510763013.9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史聪灵,钟茂华,张兴凯,吕敬民,田向亮,何理,石杰红,胥旋,伍彬彬,赵晨,刘畅
7实用新型专利基于Zigbee的火灾模拟实验数据采集系统中国ZL201520548519.3湖南浩盛消防科技有限公司徐志胜,于钰,刘顶立,颜龙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隧道内可燃液体蒸发及爆炸模拟分析软件V1.0中国2017SR481891陈长坤,雷鹏,刘晅亚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火灾报警照明灯后台服务软件V1.0中国2017SR300357湖南浩盛消防科技有限公司
10其他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pool fire behavior to different tunnel-end ventilation opening areas by sealingventilation opening areas by sealing中国中南大学,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原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陈长坤,肖煌,王楠楠,史聪灵,朱从祥,刘晅亚
进步奖陈长坤,史聪灵,徐志胜,吕敬民,刘顶立,张兴凯,刘晅亚,李建,曾嘉伟,颜龙,雷鹏,胥旋,车洪磊中南大学,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湖南浩盛消防科技有限公司,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中南大学
3151719-406 激光陀螺惯导/多源信息融合的导航装备关键技术及推广应用
项目名称激光陀螺惯导/多源信息融合的导航装备关键技术及推广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九江中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四四一厂)
项目简介1.主要技术内容激光陀螺及其惯导系统关系到国家的重大国防安全,一直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严密封锁的一项高精尖技术。国防科大高伯龙院士团队经过二十年的科研攻关攻克了激光陀螺的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并定型了我国首款激光陀螺,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奠定了我国高精度激光陀螺惯导系统研制和应用的基础。但是,传统的捷联式激光陀螺惯导系统尚面临长航时导航的误差累积问题、恶劣环境下的环境适应性问题、标定参数的长期稳定性及返厂标定问题等一系列影响实用和实战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项目组近十年来从两个方向进行了系统性科研攻关:①如何提升激光陀螺惯导自身性能;②如何通过引入外部辅助信息改善激光陀螺惯导性能。围绕上述两个问题,项目组攻克了下列关键技术:①旋转式激光陀螺惯导的原理及技术;②激光陀螺惯导的高精度标定技术;③激光陀螺惯导误差的环境适应性补偿技术;④激光陀螺惯导与卫星导航/视觉导航等多源外部信息的最优融合技术。在解决上述关键技术问题中,实现了如下重大技术创新:(1)针对激光陀螺和加速度计零漂引起的惯导误差持续累积问题,首次提出并实现了旋转式激光陀螺惯导的技术方案。车载和舰载试验表明,旋转式激光陀螺惯导与捷联式激光陀螺惯导相比长航时导航精度可提升15-30倍(具体倍数与采用的旋转调制方案有关)。(2)针对激光陀螺惯导的高精度标定问题,首次提出并实现了旋转式激光陀螺惯导的动态自标定技术。车载和舰载试验表明,此标定方法可在动态条件下实现旋转式激光陀螺惯导的高精度标定,摆脱了传统标定方法对静态环境的依赖,显著提升了惯导的环境适应性和高精度导航能力。(3)针对激光陀螺惯导和卫星导航/视觉导航的最优融合问题,首次提出了双速卡尔曼滤波方法并用于实现了激光陀螺惯导和卫星导航伪距/卫星导航载波相位/视觉导航的融合导航。机载试验表明,基于双速卡尔曼滤波的数据融合方法既能保证组合导航系统短时的高精度测量特性,又能保证系统长航时的位置误差约束。2.主要成果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3篇,其中SCI论文22篇,EI论文13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12项。3.应用推广及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成果在军用领域应用于某型船用罗经(支撑材料:附件13)、某型AUV罗经(支撑材料:附件14)等项目,在民用领域应用于海上平台惯性测量与导航(支撑材料:附件17)、掘进机定位导向惯导(支撑材料:附件16)、“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支撑材料:附件15)等项目。近三年总销售额2.957亿元。项目产业化新增就业岗位200多个,培训技术工人100多人次,解决了工人就业问题,促进了传统企业的技术升级;项目研制的罗经应用于中科院声学所的某型AUV导航,保障了该型AUV在南海岛礁的科研试验,具有显著的国防安全意义;项目研制的罗经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应用于“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保障了科考船的极地航行安全和科考试验的顺利进行,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韩松来副教授中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项目全面负责,本人在创新点(1)(2)(3)均有重要贡献,提出了旋转式激光惯导的调制方案和多源数据融合的双速卡尔曼滤波方法,建立了惯性传感器随机误差等价建模的理论,参与并指导实现了旋转式激光陀螺惯导和多源融合组合导航系统。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代表性成果为见附件1、附件2、附件3、附件4、附件21、附件22和附件24。
2张伦东讲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创新点(1)与创新点(2)研发的主要参与者,该项技术研发工作占本人研究工作总量60%,提出并详细讨论了四位置旋转调制方案,获得了四位置旋转调制激光陀螺惯导的误差传播规律,参与实现了旋转式激光陀螺惯导的工程样机。本项目成果论文8篇,专著1部,其中代表性成果见附件7和附件23。
3袁保伦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创新点(1)的主要参与者,该项技术研发工作占本人研究工作总量40%,提出并详细讨论了旋转调制导航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十六位置旋转调制方法,参与实现了旋转式激光陀螺惯导的工程样机。本项目成果论文7篇,其中代表性成果见附件3和附件21。
4芦佳振教授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点(1)和(3)的主要参与者,该项技术研发工作占本人研究工作总量30%,提出并详细讨论了绕垂直轴旋转调制的惯导受陀螺比例因子非对称性误差影响而积累姿态误差和速度误差的问题,详细分析了比例因子非对称性误差的传播机理,提出了一种自校正补偿方法。本项目成果论文5篇,发明专利10项,其中代表性成果见附件5、附件6、附件8、附件9和附件22。
5曹聚亮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创新点 (3)的主要参与者,该项技术研发工作占本人研究工作总量40%,提出了组合导航条件下惯性传感器误差的在线自标定方法,参与了大初始航向误差条件下卫星导航辅助的惯导动基座初始对准问题研究,参与了组合导航系统样机的研制。本项目成果论文5篇,发明专利1篇,其中代表性成果见附件10。
6高嘉莹工程师九江中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四四一厂)九江中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四四一厂)创新点(2)和(3)的重要参与者,该项技术研发工作占本人研究工作总量50%,负责了激光陀螺惯导系统的结构设计工作,提出了一种激光陀螺本体模态优化方法,参与了惯导系统样机的研制。代表性成果见附件21。
7董晶讲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创新点(3)的重要参与者,该项技术研发工作占本人研究工作总量30%,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分解原理的快速图像匹配方法用于视觉导航。与传统的视觉导航方法相比,所提出的视觉导航方法可以做到实时定位并大幅提升了匹配正确率。本项目论文成果6篇。其中代表性成果见附件22。
8潘献飞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创新点(3)的重要参与者,该项技术研发工作占本人研究工作总量40%,提出了一种高动态环境下针对设定频点优化的SINS划摇补偿方法,参与了组合导航系统样机的研制。本项目论文成果1篇,发明专利1项,专著1部。其中代表性成果见附件10。
9罗世彬研究员中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创新点(3)的重要参与者,该项技术研发工作占本人研究工作总量20%,参与了组合导航系统的试验工作,提供并保障了试验的机载测试环境。其中代表性成果见附件22。
10宋来亮讲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点(2)的重要参与者,该项技术研发工作占本人研究工作总量30%,提出了一种加速度计二次项误差的标定方法,并参与了系统样机的研制。本项目成果发明专利1项。其中代表性成果见附件8。
11汪之国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创新点(2)的重要参与者,该项技术研发工作占本人研究工作总量30%,提出了一种激光陀螺惯导磁环境误差的标定和测试方法,并参与了样机的研制。本项目成果论文2篇。其中代表性成果见附件21。
12唐康华副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创新点(2)的重要参与者,该项技术研发工作占本人研究工作总量30%,提出了一种激光陀螺惯导传感器误差的在线标定方法,并参与了样机的研制。本项目成果专利1项。其中代表性成果见附件10。
13王国臣讲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创新点(1)的重要参与者,该项技术研发工作占本人研究工作总量30%,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旋转式惯导的转位控制方法,参与了激光陀螺旋转式惯导样机研制。本项目成果论文3篇。其中代表性成果见附件21。
14李阳工程师九江中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四四一厂)九江中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四四一厂)创新点(1)和(2)的重要参与者,该项技术研发工作占本人研究工作总量30%,实现了旋转式惯导中的控制电路板,参与了系统电气组件的测试。代表性成果见附件21。
15高华明工程师九江中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四四一厂)九江中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四四一厂)创新点(1)和(2)的重要参与者,该项技术研发工作占本人研究工作总量30%,实施了旋转式惯导中控制电路板的算法调试,参与了系统电气组件的测试。代表性成果见附件21。
16王颖工程师九江中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四四一厂)九江中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四四一厂)创新点(1)和(2)的重要参与者,该项技术研发工作占本人研究工作总量40%,参与了激光陀螺惯导和罗经的测试。代表性成果见附件21。
17王思远其他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创新点(3)的重要参与者,该项技术研发工作占本人研究工作总量30%,参与了激光陀螺惯导及其组合导航系统的测试。代表性成果见附件24。
18刘伟其他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创新点(3)的重要参与者,该项技术研发工作占本人研究工作总量20%,参与了激光陀螺惯导及其组合导航系统的测试。代表性成果见附件2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Integrated GPS/INS navigation system with dual-rate Kalman Filter其他WOS:000306174600011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韩松来,Jinling Wang
2其他Quantization and Colored Noises Error Modeling for Inertial Sensors for GPS/INS Integration其他WOS:000289805300029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韩松来,Jinling Wang
3其他Error Compensation of Optical Gyro INS by Multi-Axis Rotation 其他WOS:000300057900011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袁保伦,廖丹,韩松来
4其他Calibration of Laser Inertial Navigator with Dual-axis Rotation其他WOS:000358825500020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饶谷音,王国臣,韩松来,张文
5其他Self-Calibration of Gyro Asymmetry for Single-Axis Forward-Reverse Rotating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under Arbitrary Attitude其他WOS:00045898890000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芦佳振,刘学聪,杨艳强
6其他A Full-Parameter Self-Calibration Method Based on Inertial Frame Filtering for Triaxis RINS Under Swaying Base其他WOS:00045951310002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代苗苗, 芦佳振
7其他船用激光陀螺惯导系统旋转调制与误差标校技术研究中国专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张伦东, 练军想, 吴美平
8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光纤监测和双轴转台离心机的挠性陀螺二次过载项测试方法中国ZL201210093421.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芦佳振, 张春熹,李保国, 宋来亮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IMU/DGPS组合的相对姿态测量实时动态滤波方法中国ZL201110385043.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芦佳振 张春熹 李婕 李保国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水下INS和DVL组合导航系统的DVL参数标定方法中国ZL201310041084.9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唐康华 曹聚亮 潘献飞 吴文启 胡小平 吴美平 江明明
进步奖韩松来,张伦东,袁保伦,芦佳振,曹聚亮,高嘉莹,董晶,潘献飞,罗世彬,宋来亮,汪之国,唐康华,王国臣,李阳,高华明,王颖,王思远,刘伟中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九江中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四四一厂)中南大学
3161719-408 高速列车受电弓碳纤维复合材料滑板的制备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高速列车受电弓碳纤维复合材料滑板的制备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南大学
项目简介受电弓滑板是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部件,是高速列车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高速列车用纯碳和浸铜碳滑板均存在抗冲击性差、易断裂、掉块、磨耗大等问题,我国尚未完全掌握浸铜碳滑板的核心技术,现有动车组用受电弓碳滑板全部依赖进口。以碳纤维增强碳复合材料滑板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碳滑板技术,因制造技术复杂,国际上仅日本和德国制造并试投入应用。项目针对我国高速列车高性能受电弓碳纤维滑板的重大需求,在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等的支持下,开展了高导电、动态载流耐磨与承载协同碳纤维及金属型碳纤维预制体结构和工艺设计,碳滑条和金属托架界面微结构调控,新型耐高温导电粘结剂开发,受电弓滑板气道和整体结构优化,以及轻质、导电、动态载流耐磨碳纤维复合材料滑板制备技术研究。主要发明点和关键技术包括:项目的主要发明点如下:(1)形成了“自生碳纳米纤维诱导热解碳形核生长”的高性能C/C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体系,设计了高有序度、低缺陷的碳纤维/热解碳间复合界面层,发明了纳米纤维强韧化C/C复合材料制备新技术,开发了高导电高导热高强高韧C/C复合材料,国内首次制备了高速列车受电弓滑板用异型、大尺寸(>1500mm)、高强高导耐磨纯C/C滑条。(2)国际上首次创新设计了碳纤维与铜网三维互通的网络结构模式,实现了高导电、动态载流耐磨与承载协同的碳纤维/铜网三维网络预制体制备,开发了高导电高导热高强高韧金属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国内首次制备了高速列车受电弓滑板用异型、大尺寸(>1500mm)、高强高导耐磨金属型碳纤维滑板,解决了大能载条件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温承载与动态载流耐磨难兼容的技术难题,显著提升碳滑板在高温环境或大电流条件下的使用寿命。 (3)提出界面与缓冲层协同作用的组织模式设计思想,在高导电耐磨损的基础上,实现碳基复合材料和铝合金连接件的抗冲击和耐疲劳损伤。(4)开发了新型耐高温导电粘结剂,结合新型碳滑条后续的降温剂浸渍石蜡,显著提高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滑板的高温服役性能稳定性,有效解决了现有纯碳和浸金属碳滑板在高速行驶过程中的温升大,高温服役性能稳定性差等问题。(5)通过受电弓滑板气道和整体结构的优化设计,大幅提升了ADD自动降弓系统安全性,有效避免了重大弓网事故的发生。研制的受电弓碳纤维滑板经铁科院台架试验考核,综合性能优异,磨耗性能比现有滑板提高一个数量级,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研制的TGS-01型和TGS-01型受电弓碳纤维滑板已2016年10月在杭州卓导公司实施,并在南京、上海、沈阳动车段CRH2C-2061、CRH380BJ-0301综合检测车通过了装车考核,效果良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制备技术,满足了我国高速列车高性能受电弓碳纤维滑板的迫切需求,相关20余篇论文发表在Carbon等国际权威期刊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研究成果具有独创性、科学性、前瞻性,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高铁上的实际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方华婵副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项目的总负责人,对本成果主要发明点中所列第1~3项发明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技术发明点1的主要贡献是开发了适用于高速列车受电弓滑板用高强高导碳纤维增强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对技术发明点2的主要贡献是参与设计制备了金属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对技术发明点3的主要贡献是提出界面与缓冲层协同作用的组织模式设计思想,是知识产权证明中所有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主要发明人(附件2~4,附件15~21)。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其总工作量的80%。
2肖鹏研究员中南大学中南大学项目的负责人,对本成果主要发明点中所列第1~2项发明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技术发明点1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适用于高速列车受电弓滑板用高强高导碳纤维增强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工艺参数;对技术发明点2的主要贡献是设计了碳纤维与铜网三维互通的网络结构模式,实现了高导电、动态载流耐磨与承载协同的碳纤维/铜网三维网络预制体制备,是知识产权证明中5项授权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的主要发明人(附件2~4,16、18、20、21),国家自科项目负责人(附件14)。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其总工作量的80%。
3逯雨海讲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项目受电弓滑条的设计与制备,以及连接件技术负责人,对本成果主要发明点中所列第2和第3项发明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技术发明点2的主要贡献是制备并测试分析了碳纤维与铜网三维互通的网络结构模式的碳纤维滑板;对技术发明点3的主要贡献是制备并测试分析了界面与缓冲层协同作用的效果(附件22)。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其总工作量的60%。
4李专研究员中南大学中南大学项目材料制备技术及性能表征负责人,对本成果主要发明点中所列第2、3和5项发明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技术发明点2的主要贡献是创新设计了碳纤维与铜网三维互通的网络结构模式预制体结构;对技术发明点3的主要贡献是参与了碳基复合材料和铝合金连接件的制备;对技术发明点5的主要贡献是设计了受电弓滑板气道(附件14)。该项目研究占平时工作量的50%。
5李杨副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项目粘结剂和浸渍剂开发技术负责人,对本成果主要发明点中所列第4项发明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技术发明点4的主要贡献是开发了新型耐高温导电粘结剂,结合新型碳滑条后续的降温剂浸渍石蜡,显著提高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滑板的高温服役性能稳定性,有效解决了现有纯碳和浸金属碳滑板在高速行驶过程中的温升大,高温服役性能稳定性差等问题(附加22)。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其总工作量的50%。
6李鹏涛其他中南大学中南大学项目受电弓滑板气道和结构设计技术负责人,对本成果主要发明点中所列第5项发明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技术发明点5的主要贡献是提供了受电弓滑板气道和整体结构的优化设计思路,通过受电弓滑板气道和整体结构的优化设计,大幅提升了ADD自动降弓系统的安全性,在实际应用中有效避免了重大弓网事故的发生(附件14)。该项目研究占平时工作量的5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梯度结构金属型C/C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610169525.7中南大学肖鹏,方华婵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受电弓用带降温功能C/C复合材料碳滑板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909259.2杭州卓导新材料有限公司肖鹏,方华婵肖鹏,方华婵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金属型C/C复合材料碳滑条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909260.5杭州卓导新材料有限公司肖鹏,方华婵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力车辆用碳纤维增强碳受电弓滑板中国ZL201510157348.6杭州卓导新材料有限公司方华婵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电阻率C/C复合材料碳滑条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904183.4杭州卓导新材料有限公司肖鹏,方华婵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速铁路动车组用碳纤维增强碳一体化受电弓滑板中国ZL201510157350.3中南大学方华婵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粘结电阻的C/C复合材料滑板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610169328.5中南大学肖鹏,方华婵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电力车辆用碳纤维增强碳受电弓滑板中国ZL201520200504.8杭州卓导新材料有限公司方华婵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电力车辆用受电弓滑板中国ZL201520695706.4杭州卓导新材料有限公司肖鹏,方华婵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低粘结电阻的C/C复合材料滑板中国ZL201620227286.1中南大学肖鹏,方华婵
进步奖方华婵,肖鹏,逯雨海,李专,李杨,李鹏涛中南大学中南大学
3171724-403 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项目名称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湖南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围绕“选穴是影响腧穴配伍效应的关键因素”这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以胃轻瘫、原发性失眠为疾病载体,通过文献研究、临床和基础研究,验证了针刺治疗胃轻瘫腧穴配伍以按部选穴疗效最佳,针刺治疗失眠腧穴配伍以循经选穴疗效最佳。初步凝练了针刺治疗疾病的腧穴配伍应用规律:不同的病症,宜用不同的选穴方式。证实了针刺治疗胃轻瘫、失眠腧穴配伍选穴方式效应差异性的存在,初步回答了国内外学者对腧穴配伍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的问题。该项目的创新点为: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了涵盖文献收集、整理、评价、挖掘的文献研究平台,得出“选穴是腧穴配伍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按部选穴与循经选穴是选穴配伍的基本方法”的理论。2.采用运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结合循证医学理念,拟定研究方案:“针对胃轻瘫,固定足三里,分别配伍局部穴中脘、远端穴内关、非经非穴”;“针对失眠,固定百会,分别配伍本经(手少阴心经)穴神门、它经(足太阴脾经)穴三阴交、非经非穴”,系统评价腧穴配伍效应的差异性:针灸治疗胃轻瘫,宜以按部选穴为主;针灸治疗失眠,宜以循经选穴为主。3.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围绕影响腧穴配伍效应的关键因素,探讨针刺治疗胃轻瘫、失眠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揭示了按部选穴针刺治疗胃轻瘫,循经选穴针刺治疗失眠的效应差异,进而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为“不同的病症,宜用不同的选穴方式”腧穴配伍应用规律提供了实验依据。本项目2014年实施以来,依托湖南省针灸学会,举办了2期“按部选穴治疗胃轻瘫、循经选穴治疗原发性失眠”针灸特色高级进修班,在省内针灸行业推广应用。本项目已发表论文48篇,论文共计被引用211次,其中他引172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10余次;出版专著3部,实用新型专利16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共20名,其中12人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4人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湖南省优秀毕业生称号;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研究人才队伍,其中湖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湖南省湖湘医药青年人才1人、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优秀青年”1人、高层次优秀中医临床人才3人。2017年1月-2019年4月,研究成果“选穴是腧穴配伍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被5家省市级中医院应用开展到针灸临床研究中,实施了规范的临床试验设计和严格的临床质量控制,较大地提升了针灸临床研究水平和质量,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岳增辉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作为本项目第一完成人和总负责人,主持,提出立项方向,负责设计、课题申报和组织实施,一直从事刺法灸法与经穴特异性研究。主要围绕科技创新点一、二、三作出学术贡献。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80%。【附件26-30】
2王富春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围绕科技创新点一、二、三做出学术贡献,是本研究项目的设计者,提出“同功穴”新概念”;应邀在全国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同功穴”相关学术讲座20余次,使这一理论被广泛认知,促进了理论的应用与推广。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70%。【附件25】
3袁建菱中级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主要围绕科技创新点一、二、三作出学术贡献,参与实验,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70%。【附件26】
4吴雪芬初级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主要围绕科技创新点一、二、三作出学术贡献,撰写论文,参与实验,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70%。【附件32】
5谢莉娜其他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主要围绕科技创新点一、三作出学术贡献,撰写论文,参与实验,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70%。【附件32】
6谢志强其他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主要围绕科技创新点一、三作出学术贡献,撰写论文,参与实验,投入本项目工作量占本人科研工作量的70%。【附3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灭艾筒中国ZL201720508974.X湖南中医药大学岳增辉;谢志强;袁建菱;谢莉娜;郑雪娜;吴雪芬;郭鑫;陈小丽;魏歆然;刘丽
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针灸治疗床中国ZL201720508560.7湖南中医药大学袁建菱;谢志强;郑雪娜;吴雪芬;郭鑫;谢莉娜;岳增辉;陈小丽;刘丽;魏歆然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可拆卸的多头悬灸器中国ZL201720552579.1湖南中医药大学袁建菱;郑雪娜;吴雪芬;谢志强;谢莉娜;郭鑫;魏歆然;刘丽;陈小丽;岳增辉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治疗失眠的护腕中国ZL201720508975.4湖南中医药大学岳增辉;郑雪娜;袁建菱;吴雪芬;谢莉娜;谢志强;郭鑫;魏歆然;刘丽;陈小丽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防烫伤的温针灸装置中国ZL201720441839.8湖南中医药大学袁建菱;谢莉娜;吴雪芬;郑雪娜;谢志强;郭鑫;魏歆然;陈小丽;刘丽;岳增辉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便携针灸包中国ZL201720508558.X湖南中医药大学袁建菱;谢志强;郭鑫;谢莉娜;郑雪娜;吴雪芬;岳增辉;刘丽;魏歆然;陈小丽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取艾灰包中国ZL201720508559.4湖南中医药大学岳增辉;谢志强;袁建菱;谢莉娜;郑雪娜;吴雪芬;郭鑫;刘丽;陈小丽;魏歆然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针灸治疗盘中国ZL201720529002.9湖南中医药大学袁建菱;谢志强;吴雪芬;郭鑫;郑雪娜;谢莉娜;岳增辉;魏歆然;刘丽;陈小丽
进步奖岳增辉,王富春,袁建菱,吴雪芬,谢莉娜,谢志强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湖南省教育厅
3181732-401 油茶高效栽培与综合利用新技术
项目名称油茶高效栽培与综合利用新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湖南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湖南科技学院,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油谷高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湖南天沃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永丰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油茶产业发展是被列为“油库、氧库、水库、蜜库、地下金库”的国家粮油安全、生态安全、健康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扶贫攻坚的国家战略。但油茶资源的有限性和利用的不完全性制约着油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国家《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7]59号)项目和《关于印发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的通知》(发改农经[2009]2812号)和各地方相关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促进了全国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在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油茶成活率低、成林慢、用工多、资金周转慢、副产物利用不完全与效益低的严重问题。 “油茶高效栽培与综合利用新技术”团队先后主持完成星火计划“湖南油茶良种良法高产高效关键技术与推广”(2013GA770003)、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华中丘陵地区油茶生态产业链构建及对策研究”(11AGL004)、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永州市油茶标准示范区建设”([2013]XTB14)和湖南省科技厅和教育厅的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油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等项目,第一完成人获得全国林业突出贡献奖(2012年)。项目获得了以下成果:(1)发明了良种油茶大苗的培育和移栽技术,既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又降低了管理成本,明显缩短了从种植到收益的时间,有效缓解了资金周转压力;(2)发明了油茶林的高效营造技术,实现了良种油茶的早结果、早丰产和机械化;(3)发明了在油茶林中种植药材、蔬菜、养殖等技术,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明显提高了林地综合效益;(4)发明利用了茶油和油茶副产品有效成分生产化妆品,利用油茶壳、油茶饼生产花盆等纤维制品和活性炭产品(用于水处理),延长了产业链,显著提高了经济与社会效益;(5)创新了油茶产业发展理念和措施,并积极向社会特别是油茶种植大户宣传推广以上核心技术,引导了油茶种植良种良法等先进的发展观念;创新了油茶产业扶贫模式,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显著贡献;提出了“学业、行业、产业、企业、创业、就业”“六业”相贯通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中新建了全国高校中的第一个油茶学院。这些技术和措施有效破解了油茶产业发展的难题,已向企业或自我转化,培育苗木1,594万株,价值7,800万元;造林50,500亩,油茶林新增价值25,921万元。邵阳等县应用项目成果,近三年新造林186,000亩,管护55万亩(含新造林),新增价值231,000万元。油茶籽加工处理和深加工新增产值9,471万元,利润2,008万元。项目成果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同行的充分肯定,中央七台等媒体进行相关报道或评价。在湖南科技学院和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开设油茶产业相关专业课程,并在地方基层开设培训讲座和技术服务,培养油茶产业人才,有力促进了湖南油茶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项目组与各个市县林业局与企业等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面积达1000多万亩,油茶林全面盛产后,预计每年可新增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管天球教授湖南科技学院湖南科技学院1、湖南科技学院和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油茶产业科技研发和应用的带头人,在组建团队、课题申报、争取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发挥重要作用,对第1至第5点创新点作出创造性贡献。2、在技术研发、成果推介和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申请发明专利130个,其中授权78个,主持出版专著3部。整合湖南几个油茶产业企业成立湖南油谷高科技有限公司。 3、主持完成油茶产业链方面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等项目研究。4、校内外培训油茶产业技术人才。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附件:专利(3-5)、专著(13)、论文(12)、获奖(15)、鉴定(7、10)、报道(16、20)
2陈永忠研究员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省林业科学院①本人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油茶大苗培育技术及苗木质量分级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油茶大苗培育技术体系,牵头编制了国家标准《油茶苗木质量分级》。②本人对《主要科技创新》中第2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开展了“湘林”系列油茶栽培技术研究,建立了整地、造林、幼林抚育等一整套配套栽培技术,编写了湖南省地方标准《油茶栽培技术规程》。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附件:规程(11)。
3黄光文教授湖南科技学院湖南科技学院1、带领湖南科技学的油茶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开发油茶小苗和大苗培育及大苗移栽、油茶高效造林、林下套种等技术。2、主持和参与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和星火计划项目,对有关技术进行应用推广,参与完成油茶产业链方面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等项目研究。3、对第1至第5创新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有论文《油茶大苗移栽技术》等,专著《油茶产业》,参与省成果鉴定“湘南丘陵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和专利“一种油茶林下套种湘玉竹的方法”等。4、负责在湖南科技学院开设油茶产业方面的本科课程,并对永州市油茶产业人员进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附件:专著(13)、论文(12)、鉴定(7、10)。
4管敏讲师湖南商学院湖南油谷高科技有限公司1、协助项目负责人收集研究资料,有关经济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2、对第4和第5创新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华中丘陵地区油茶生态产业链构建及对策研究”,参与了一些发明专利。附件:专利(6)、鉴定(10)。
5覃佐东副教授湖南科技学院湖南科技学院1、对第4创新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负责油茶加工副产物特别是油茶壳制备花盆等用品的研究利用、产品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发表论文《油茶壳综合利用研究进展》(生物加工过程, 2016年) 参与申请了专利“一种利用多种生物质联合制备的环保花盆及其生产方法”(CN201710391119.X)。对第5创新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与第三3完成人在湖南科技学院开设本科课程“油茶栽培与低改”,推广高产油茶种植。附件:论文(12)、报道(22)。
6王宋辉高级工程师湖南新禹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湖南油谷高科技有限公司对第2、第3、第4创新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与第一完成人等合作获得“一种富硒油茶的种植方法”等多项专利,申请多项专利。附件:专利(6)。
7雷爱民工程师湖南天沃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天沃科技有限公司1、负责项目组成果的在公司应用研究和推广。2、对第1、第2、第3和第5创新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进行了油茶大苗培育试验,已培育大苗4万株,油茶大苗造林5000亩,油茶林下套种颠茄等作物850亩,推广机械化耕作。附件:应用证明(26)。
8沈玉平讲师湖南科技学院湖南科技学院1、参与湖南科技学的油茶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开发油茶小苗和大苗培育及大苗移栽技术、油茶造林、林下套种技术等。2、对第1、第2和第3创新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获专利“一种油茶林下套种湘玉竹的方法”,参与论文《油茶大苗移栽技术》等,参与省成果鉴定“湘南丘陵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等。3、参与湖南科技学院开设油茶产业技术与管理、油茶栽培与低改课程教学,并对永州市油茶产业人员进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附件:论文(12)、鉴定(10)。
9王瑞副研究员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省林业科学院①本人对第1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开展油茶大苗培育技术研究及苗木质量分级技术研究,参与编制了国家标准《油茶苗木质量分级》,参与容器大苗示范推广。②本人对第3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展了林药间种、林农间种等油茶林套种技术研究,研制出油茶林套种迷迭香技术体系及油茶林套种经济作物技术体系。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附件:规程(11)。
10李治章教授湖南科技学院湖南科技学院负责油茶化妆品技术在广东赞誉的应用转化。并作为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010-)、湖南科技学院科技处处长(2009-2015)、湘南优势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2014-),参与和协助项目负责人对有关行政事务进行协调管理。附件:鉴定(10)。
11蒋艾青教授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天沃科技有限公司1、协助项目负责人和公司负责人将项目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对第1、第2、第3和第5创新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进行了油茶大苗培育试验,已培育大苗4万株,油茶大苗造林5000亩,油茶林下套种颠茄等作物850亩,推广机械化耕作。2、对有关项目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收集、统计与整理。3、协调有关事务。附件:应用证明(26)。
12刘宏辉中级永州市永丰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永州市永丰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1、本公司基地是本项目的核心试验基地。2、对第1创新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省林业厅油茶定点育苗单位,培育了油茶小苗和大苗800多万株。参与论文《油茶大苗移栽技术》。3、对第2创新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试验大苗400多亩。参与论文《油茶大苗移栽技术》。4、对第3创新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试验林下套种玉竹等作物,参与“湘南丘陵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5、对第5创新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基地接纳科研工作者、大学生见习和全国油茶现场会等数千人。附件:鉴定(10)、论文(1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油茶林下半圈养半散养的养鹅方法中国201410504020.2管天球管天球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优质油茶大苗的培育方法中国201210438964.5管天球管天球等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效油茶林的营造方法中国20121029495124.8管天球管天球等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富硒油茶的种植方法中国201510053164.5管天球,李文东管天球等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油茶林下套种湘玉竹的方法中国201410502351.2管天球沈玉平、黄光文等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水肥一体化喷灌装置中国201220526917.1管天球管天球等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培育生态蝇为油茶授粉的方法中国201210294957.2管天球管天球等
8其他旱地培育油茶优质苗技术中国农技服务黄光文等黄光文、沈玉平、管天球等
9其他湘南丘陵油茶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中国湘科成登字943Y20110409号管天球等管天球、黄光文、沈玉平等
10其他油茶产业中国南方出版社黄光文、管天球黄光文、管天球
进步奖管天球,陈永忠,黄光文,管敏,覃佐东,王宋辉,雷爱民,沈玉平,王瑞,李治章,蒋艾青,刘宏辉湖南科技学院,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油谷高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湖南天沃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永丰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湖南省教育厅
3191735-401 油雾及挥发型工业废气综合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油雾及挥发型工业废气综合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湖南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华大学,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大学
项目简介油漆喷涂、机械加工等工业过程会产生大量漆雾、多组分VOCs、油性废气等复杂污染物,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长期以来,由于此类废气成分复杂,且往往气、液、固多相共存,特别是有油性成分存在,其高效综合治理一直是工业废气净化领域的难题。本项目针对此类工业废气的高效综合治理问题,从以下方面实现科技创新:1、高效复合式油性废气净化技术与装备针对机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油性废气导致过滤材料寿命短、拦截效率低和清灰困难等技术问题,研发了可重复使用的高效油雾过滤装置,开发了油雾分级过滤技术与装备,对粒径> 2μm的油雾颗粒可实现完全分离,对粒径在0.3μm-0.5μm的油雾分离效率高达99.99%;研发了高效复合式油性粉尘净化技术与装备,实现排气含尘浓度<10mg/m3,对0.1μm 以上超细粉尘捕集效率高达99.99%。该技术与装备成功应用于华菱涟源、铠嘉电脑等企业项目,完全达到国家标准和治理效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环境效益。2、喷涂漆雾高效治理技术及装备针对喷涂工艺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粒径漆雾颗粒刺激性大、粘附性强造成治理难的问题,研究了漆雾颗粒的分离规律,开发了集碰撞与过滤技术为一体的复合式漆雾干法捕集装备,治理后漆雾浓度低至1mg/m3;研发了多功能漆雾捕捉剂和高效水旋式喷涂漆雾收集系统,漆雾去除效率高达97%。研发的技术与装备应用于台升实业和长沙比亚迪等喷涂废气治理项目中,治理后完全达到排放标准要求,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3、工业VOCs高效治理技术及装备针对工业VOCs组份复杂、综合治理难度大、效率低的问题,研究了VOCs的吸脱附规律,开发了多级模块化吸脱附装备,治理后VOCs排放浓度低至8.64mg/m3;研发了针对多组分VOCs的高效催化燃烧技术,实现VOCs一次去除率高达99%;研发了新型多孔陶瓷填料和基于三级生物过滤的多组分VOCs生物治理技术,净化效率高达95%。研发的技术与装备应用于中国石化巴陵石化、山东豪克等企业的废气治理项目,VOCs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标准(120 mg/m3),有效提高了我国VOCs净化技术和装备的竞争力。4、工业厂房废气高效捕集与节能环境控制技术针对现有工业厂房送风装备结构单一、气流组织不理想、运行能耗高、治理效果差等问题,研发了基于双扩散对流的工业厂房废气高效捕集与环境节能控制的成套技术与装备,治理后厂房烟尘浓度≤4mg/m3、臭氧浓度≤0.3mg/m3、实现了健康舒适的环境要求,相比同类产品节能25%以上。该技术与装备已应用于长春轨道客车和郑州明泰交通等企业,有效促进了我国工业厂房废气污染治理技术水平的提高。本项目的技术和装备已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轨道交通、喷涂等众多行业,实现了含油雾废气、喷涂废气与多组分VOCs等工业废气的高效综合治理,极大改善了工业厂房生产环境。本项目近三年新增销售额7.25亿元、新增利税8164万元,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共获得授权专利34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发表论文20余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50余人。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汉青教授南华大学南华大学1.项目总负责人,担任合作企业首席专家,十多年来一直主持所在高校与凯天环保的校企产学研合作,主持整个项目研究,制定研发方案;2.负责创新点1.2、2.1、3.1、4.1、4.2,编写CFD在该领域应用软件,指导使用CFD方法解决传热传质技术问题,研发出适用于多工况、复杂成分的工业废气治理系统结构优化的整套技术和装备;3.获得相关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论文100余篇,编写专著4部、参编专著1部;4.支撑材料见附件2-4-1、4-2-1、4-2-2、4-4、5-1-2、5-1-3、5-2-1、5-2-2、5-2-3、5-3-1、5-3-2,投入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
2叶明强教授级高工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在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全面负责本项目在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实施;2.创新点1.3、2.2、3.2、4.2的完成人和负责人,研发了多组分VOCs的模块化吸脱附技术;研发工业厂房兼顾废气污染治理与热湿环境改善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并开发了油性废气的处理方法与装置。在工业厂房废气高效综合治理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现场安装调试、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及工业生产方面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见;3.支撑材料见附件2-1、2-4-1、2-4-2、4-2-1、4-2-2、4-4、5-4,投入该项目技术研发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
3曾毅夫高级工程师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项目研究的全过程,负责总体技术方案的审查和指导,并参与了基础理论的研究、实验研究、工艺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开发、产业化推广应用;2.创新点1.1、1.2、4.2的完成人和负责人,研发了工业厂房废气捕集与净化技术,并针对含油雾废气的治理难题,提出了新型覆膜材料和塑烧管技术,开发了相应的废气治理新装置;3.支撑材料见附件2-1、2-4-1、2-4-2、4-2-1、4-2-2、4-4、5-4。投入该项目技术研发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4谢东教授南华大学南华大学1.创新点2.1、4.1、4.2的完成人,参与喷涂工业厂房废气综合治理具体研究方案的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工作和工程方案制定;2.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发表与本项目内容相关的论文5篇,投入该项目技术研发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55%,支撑材料见附件1-4、4-2-1、4-2-2、4-4。
5周益辉高级工程师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创新点2、3、4的研究工作;2.创新点3.1、3.2、3.3的负责人和完成人,研发了适用于多组分VOCs治理的高效催化技术、模块化吸脱附技术,以及基于三级过滤的多组分VOCs生物法治理装置;3.获得发明专利1项,对项目的研发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支撑材料见附件1-3、2-1、2-4-1、2-4-2、4-2-1、4-2-2、4-4。
6赵福云教授武汉大学武汉大学1.创新点2.1、2.2、4.1、4.2的完成人和负责人。负责模型建立及流场均布CFD数值仿真工作,通过CFD反演技术研究了漆雾分离、厂房双扩散对流机理。研发出适用于多工况、复杂成分的工业废气治理系统结构优化的整套技术和装备;2.与第一完成人合作发表与本项目内容相关的SCI论文10余篇;3.支撑材料见附件4-2-1、5-1-1、5-1-2、5-1-3,投入该项目技术研发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5%。
7黄春华教授南华大学南华大学1.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了创新点3、4的研究工作;2.创新点3.1的主要完成人,参与了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工艺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开发、产业化推广应用;3.投入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支撑材料见附件4-2-1、4-4、5-1-3。
8彭芬工程师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 参与创新点1、2、3的工作,参与研发了喷涂废气的治理装置、含油雾废气的净化装置,主要负责发明专利撰写与申请;2. 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5%;支撑材料见附件1-1、1-2、1-3、1-4。
9朱辉讲师南华大学南华大学1.参与创新点2.1、4.1和4.2,研究了折流板对漆雾颗粒的拦截规律,参与了分层送风技术的开发工作;2.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教材3部;3.支撑材料见附件4-4,投入该项目技术研发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10何曦高级工程师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创新点2与3的完成人,参与了漆雾、VOCs的高效捕集技术的研究,开发出了适用于多工况、复杂成分的工业废气的整套技术和装备;2.获得与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有关的发明专利2项;3.支撑材料见附件1-1、1-4、2-4-1、4-2-1,投入该项目技术研发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11赵金萍其他南华大学南华大学1.参与创新点1.1、3.1和3.2,参与研究了不同厂房内气流组织形式及其优化方案的制定,参与了分层送风技术的开发工作;2.发表相关论文4篇,参与编写专著/教材2部;3.支撑材料见附件4-4,投入该项目技术研发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5%。
12刘彰工程师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 主要对创新点1有创造性贡献,参与研发了含油雾废气的净化装置,并参与了装置的推广应用;2. 本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5%;支撑材料见附件4-2-1、4-4。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废气吸附装置及其工作方法中国ZL201510633882.X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何曦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水旋式喷漆室中国ZL201610167977.1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彭芬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组合式喷漆房中国ZL201610275547.1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彭芬
4授权发明专利挥发性有机废气净化系统中国ZL201510920640.9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益辉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紧凑型废气治理装置中国ZL201610162185.5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彭芬
6授权发明专利利用冷凝水净化空气的节能空调箱及净化方法中国ZL201610627535.0南华大学谢东,周彬侃,高云龙,石星
7实用新型专利组合式油雾净化设备中国ZL201220119687.7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佳强,曾毅夫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含油雾废气的净化装置中国ZL201610783900.7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彭芬
9实用新型专利集净化和调节空气为一体的通风换气窗中国ZL201621079153.0南华大学谢东,丁伟,王汉青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工业厂房空气污染物整体治理装置中国ZL201820473265.7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叶明强,胡光明
进步奖王汉青,叶明强,曾毅夫,谢东,周益辉,赵福云,黄春华,彭芬,朱辉,何曦,赵金萍,刘彰南华大学,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大学湖南省教育厅
3201737-401 传统村落保护性规划和修复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集成
项目名称传统村落保护性规划和修复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集成推荐/提名单位/人湖南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长沙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山西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项目简介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或称历史文化村落,是指在历史时期形成的、保留有明显的历史文化特征且历史风貌相对完整的传统聚落。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量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急剧消失,如何从根本上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景观特征和文化精神,是本项目团队十多年来致力于解决的核心问题。本研究成果是多所高校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十多年的跨南北地域协作研究与实践形成的创新性成果。一是在传统村落保护和修复上原创性地提出了“聚落景观基因”理论,二是在方法上建立了传统村落保护与修复的“胞—链—形”分析方法和“景观信息链”表达方法,三是在应用上首次完成了从景观基因层面的“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和60多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修复,四是在技术上形成了基于GIS、RS、VR、AR及三维建模技术等现代数字技术集成的传统村落保护性规划和修复的综合技术体系,包含一系列发明专利、知识产权作品和产品,形成了从“理论-方法-技术(产品)-应用”一体化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属于公益类科技成果,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1)引入生物学“基因”的概念,借鉴聚落类型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原创性的提出了传统村落保护性规划和修复的“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即从景观基因层面挖掘和了解中国不同地域传统村落的内在特质和外在特点,为传统村落保护性规划和修复修缮探索出一种新的理论思路。(2)基于本成果进一步提出的“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理论,以不同区域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为例,在寻找基因组结构和特征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地域性框架体系。(3)将“聚落景观基因”理论运用于传统聚落类型和特征分析,首次完成了从景观基因层面对全国传统聚落景观的区系划分。将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划分为3个大尺度的景观大区、14个景观区、76个景观亚区,不仅为不同区域传统村落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景观基因层面的应用依据,而且为人文地理学关于“聚落文化区划”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4)借助文化地理学的“文化叠加”与“横剖面”复原等概念,结合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信息记忆”与“信息组合”等特点,本研究创造性地建立了基于文化景观基因层面的传统村落保护性规划的“胞—链—形”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和传统村落保护性规划和修复的“景观信息链”主体基因表达方法,破解了古村落保护和修复的方法难题。(5)在“聚落景观基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寻找不同区域传统村落的特征基因和地域因子,结合“胞—链—形”分析方法和“景观信息链”表达方法,彰显各地村落的景观风貌和文化个性,形成了基于GIS、RS、VR、AR及三维建模技术等现代数字技术集成的传统村落保护性规划和修复的综合技术体系,获得了一批发明专利、知识产权和知识产品,在全国60多个古村古建保护和修复中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沛林教授长沙学院长沙学院对创新点一至六均有贡献:①提出了“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刘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新华文摘2003,12; 刘沛林,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商务印书馆,2014)。②完成了“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刘沛林等,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景观基因识别要素初步研究,地理学报,2010,12)。③提出了“胞—链—形”和 “景观信息链”方法(刘沛林等,我国古城镇景观基因“胞—链—形”的图示表达与区域差异研究,人文地理,2010, 6;刘沛林,“景观信息链”理论及其在文化旅游地规划中的运用,经济地理,2008,6),④获得了系列发明专利和知识产权等。
2胡最教授衡阳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①对创新一和三的贡献大:系统地研究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概念、特征和基本方法论(胡最,等.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地理学报,2013),提出了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理论框架(胡最,等.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特征.地理学报,2015;胡最,等.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地理学报,2018);②对创新点六的贡献较大:探索了GIS支持下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表达的技术框架与关键问题(胡最,等.古村落景观基因图谱的平台系统设计.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胡最,等.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单元表达机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6)。
3邓运员教授衡阳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①本人在第2项创新中使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多要素(地形、气候、民族、行政区划等)叠加进行景观区划,具体负责区划界线的划定,并将该方法运用到湘西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区划当中(刘沛林等,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景观基因识别要素初步研究,地理学报,2010,12;邓运员等.GIS支持下的传统聚落景观管理模式.经济地理,2006,4;邓运员等,湘西传统聚落景观图谱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3)。②在第六项创新中主持了传统村落景观数字化建模方法的技术攻关,设计并实现了古村古镇三维可视化展示平台”等系统,获得了多项软件著作权。
4申秀英教授衡阳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对创新点二、三、四、六均有贡献:①提出了“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理论(申秀英,刘沛林等,景观基因图谱: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的一种新视角,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②参与完成了“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刘沛林,申秀英等,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景观基因识别要素初步研究,地理学报,2010,12)。③提出了“胞—链—形”分析方法(刘沛林,申秀英等,我国古城镇景观基因“胞—链—形”的图示表达与区域差异研究,人文地理,2010, 6),④参与了基于景观基因的GIS平台设计(胡最, 刘沛林, 申秀英等,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单元表达机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6。
5郑文武教授衡阳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对创新点一、二、六均有贡献:①在第一项创新中,参与提出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方法(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方法研究,地理科学,2015);②在第二项创新中,参与提出了景观基因图谱(景观基因图谱: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的一种新视角,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③在第六项创新中,设计实现了“湖南省虚拟旅游信息系统V1.0”、“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线展示平台V1.0”和“古村古镇三维可视化展示平台”,并获得了3项软件著作权。
6霍耀中教授山西大学山西大学①对创新之四、之五“胞-链-形”“景观信息链”理论和方法做出了创新性贡献(霍耀中,刘沛林,黄土高原村镇形态与大地景观,建筑学报,2005,12;霍耀中,刘沛林,流失之的黄土高原村镇形态,城市规划,2006,2;霍耀中、刘沛林,黄土高原聚落景观与乡土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②对创新之六的技术创新做了贡献:主要完成山西省传统村落保护与修复方案及技术实施,如石楼县君庄传统村落(2016)、兴县蔡家崖、交口县西庄村( 2015)、晋绥旧址兴县碧村(2014)、碛口五里长街历史风貌修复规划设计、交城县南关街区( 2011)、兴县蔡家崖(2007)、碛口古镇(2006)。
7刘春腊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对本项目创新三、创新四有明显的贡献:①首次根据“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完成了“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刘沛林、刘春腊等,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景观基因识别要素初步研究,地理学报,2010,12);②提出了“胞—链—形”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刘沛林、刘春腊等,我国古城镇景观基因“胞—链—形”的图示表达与区域差异研究,人文地理,2010, 6);③提出了基于景观基因完整性理念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框架(刘沛林、刘春腊等,基于景观基因完整性理念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经济地理,2009,10)。
8李伯华教授衡阳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①对创新点二有贡献:首次根据“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参与完成了“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刘沛林、刘春腊,李伯华等,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景观基因识别要素初步研究,地理学报,2010,12);②对创新点三有贡献:初步建立了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地域性框架(刘沛林,刘春腊,李伯华,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基因分析.地理科学,2010,10),③对创新点六有贡献:探索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GIS管理(胡最, 刘沛林, 申秀英, 邓运员, 李伯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单元表达机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6)。
9胡世平高级工程师长沙学院长沙学院对本项目创新六有实际贡献:依托“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对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进行了修复,包括对群体布局、形态、内外结构,屋盖和结构支撑系统、施工工艺、文化因缘等内容进行全面解剖,对传统村落的景观信息进行采集、归类、分析,建构了全国各地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共完成了湖南里耶古城(2006)、贺龙故居(2005)、曾国藩故居(2011)、中田古村(2012)、上甘棠村古建筑群(2013)、张谷英古建筑群(2013)、黔城古建筑群(2014)等30多处古村镇和古建筑群的保护和修复修缮工程,促使项目成果得到应用推广。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轻量级Surge分组密码实现方法中国ZL201410333577.4衡阳师范学院李浪 刘波涛 邓运员 余孝忠 杜国权 曾婷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新型超轻量级QTL分组密码实现中国ZL201410626240.2衡阳师范学院李浪 刘波涛 刘沛林 邓运员邹祎 余孝忠 杜国权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古村古镇三维可视化展示平台中国2017SR435053衡阳师范学院郑文武,邓运员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线展示平台中国2016SR119355衡阳师范学院邓运员,郑文武
5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建筑物参数化三维建模方法中国2016108224504.4衡阳师范学院刘媛,邓运员,郑文武,胡最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湖南省古村古镇虚拟旅游信息系统V1.0中国2016SR077556衡阳师范学院郑文武,邓运员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湖南省永州祁阳龙溪古村三维数字化表现动画其他00463017衡阳师范学院袁佳利,陈驰,邓运员
8其他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景观基因识别要素初步研究中国ISSN:0375-5444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申秀英,李伯华,胡最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申秀英,李伯华,胡最
9其他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特征中国ISSN:0375-5444胡最,刘沛林胡最,刘沛林
10其他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中国ISBN:978-7-100-10321-3刘沛林刘沛林
进步奖刘沛林,胡最,邓运员,申秀英,郑文武,霍耀中,刘春腊,李伯华,胡世平长沙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山西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教育厅
3211779-401 亚热带地区藤本植物研究与开发利用
项目名称亚热带地区藤本植物研究与开发利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湖南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沙艺园环境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项目针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需治理的状况,研究利用生活型十分独特的藤本植物,发挥其在城市垂直绿化、边坡护理、水土保持、石漠化荒山治理等生态环境改善上的独特作用。立足亚热带地区广泛系统收集藤本植物432个分类群,集中种植并建立了全国品种种类最多的藤本植物种质资源圃,占地20亩,集科研、教学和产业开发为一体,对引种种植的藤本植物生物学性状、生态学特性、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记载和深入研究,形成纸质和电子档案,编辑了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藤本植物名录,出版了《常见藤本植物图谱》、《南岳藤本植物》、《刺葡萄种质资源与优良品系的筛选》三部专著,公开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篇。为亚热带地区在城市垂直绿化、边坡矿山绿化、石漠化荒山治理中藤本植物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种质基础和技术支撑。项目在系统系列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合亚热带地区城市垂直绿化的藤本植物新种类22种;固土护坡种类8种;矿山治理种类6种;石漠化荒山治理种类15种,并在湖南省长沙县北山镇新云村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建立了藤本植物特色产业园,占地88亩,进行优良藤本植物利用模式示范和产业开发。对筛选出的有利用价值的藤本植物进行繁殖技术、轻简种植技术、培管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率先进行植物藤毯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申请专利12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项目研究确定了一批适合石漠化荒山治理的藤本植物种类和治理模式,在湖南省桑植县重度石漠化山区利福塔镇郭家台村、苦竹河村建立了550亩藤本植物石漠化荒山治理示范基地,取得成效,生态、社会效益明显,《中国教育报》、国家林业局网站等进行了专题报道,并被列为《湖南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典型案例,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帮扶深度贫困县脱贫经验交流会入选为精准扶贫经典案例。项目自建立院内藤本种质资源圃和院外藤本植物特色产业园以来,接待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单位学生实习实训3000多人次,省内外相关单位参观交流1000多人次,联合培养博士1名、硕士2人,研究生在读2人,2013年被列为湖南省科普基地,并组织召开了首届全国藤本植物研究与应用学术论坛,发挥了人才培养作用,起到了产、学、研、科普综合功能,为研究利用藤本植物提供了种质、科技和交流平台。项目立足产、教、研融合,联合长沙、常德、郴州、广州等市园林局,与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深圳铁汉生态有限公司、长沙南郊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长沙艺园环境景观工程有限公司、长沙圣润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湖南格瑞园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桑植县林业局、长沙市芙蓉区青莲花木经营部等省内外园林行政部门和企业合作,推广应用藤本植物新品种50多个,繁育销售藤本苗木500多万株,穗条3000多万枝,对宣传、挖掘、推广、应用藤本植物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陶抵辉研究员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全面主持项目统筹,主持国家发改委、湖南省发改委藤本植物种质资源基地建设项目;主持藤本植物种质资源的引进、保存、筛选,主持建立藤本植物种质资源圃;主持藤本植物繁殖技术、轻简栽培技术研究,主持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2项;主持科技部星火计划“藤本植物研究利用与产业化”,主持湖南省科技厅重点课题“亚热带地区藤本植物研究与应用”,主持科技厅科技项目“湖南藤本植物利用研究”,均顺利完成研究任务并结题验收;主编《常见藤本植物图谱》。对项目创新点1、2、3、4、5点均做出了较大贡献,见附件2、3、9、10、13、16、26、28、30、32、33、34、36、37。
2邓沛怡讲师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排名第3),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排名第2),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鉴定成果2项。发表CSCD核心期刊论文1篇;主编《南岳藤本植物》,副主编《常见藤本植物图谱》。主持湖南省科技厅重点计划项目“亚热带地区藤本植物研究与应用”子课题“优良藤本植物种质资源筛选”,主要参与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藤本植物研究利用与产业化”,排名第2。对项目创新点1、2、3、4、5点均做出了较大贡献,见附件2、附件3、附件9、附件10、附件13、附件16、附件28、附件30、附件31、附件32、附件33、附件34、附件38、附件39。
3吴易雄教授湖南商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9月至2015年10月,担任藤本植物研究所所长,主持完成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藤本植物的景观生态科普开发与利用”,主持制定了湖南省农业技术规程《藤本月季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组织举办首届全国藤本植物研究与应用学术论坛,在CSCD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通信作者)、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独立作者),主编《常见藤本植物图谱》、《南岳藤本植物》两本专著,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第二),组织开展了藤本植物研发和利用工作。对项目创新点1、2、3、4、5点均做出了较大贡献,见附件2、3、4、16、27、28、29、30、31、32、33、34、36、37、38、39。
4李益锋副教授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担任藤本植物研究所副所长,主要负责国家发改委、湖南省发改委藤本植物种质资源基地建设项目,开展藤本植物种质资源的引进、保存、筛选,设计并现场组织藤本植物种质资源圃建设;主要负责湖南省桑植县重度石漠化山区利福塔镇郭家台村500亩藤本植物石漠化荒山治理示范基地建设;主持湖南省科技厅课题“湖南省石漠化地区藤本植物适应性研究及优势种群筛选”,完成研究任务并结题验收;撰写《藤本植物异军突起藤本产业值得开发》一文,开创藤本植物研究。对项目创新点1、2、3、4、5点均做出了较大贡献,见附件3、附件13、附件16、附件26。
5蔡冬元教授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持项目《刺葡萄种质资源与优良品系的筛选》(2014NY03);撰写专著《刺葡萄种质资源与优良品系的筛选》;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发表论文“戊炔草胺(Propyzamide)作用于刺葡萄的倍性诱变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氨磺乐灵浸渍刺葡萄种子的倍性诱变方法(ZL201610374937.4);戊炔草胺浸渍刺葡萄种子的倍性诱变方法(ZL201610374957.1);戊炔草胺套罩刺葡萄芽的倍性诱变方法(ZL201610375056.4)。对项目创新点1、3、4、5点做出了较大贡献,见附件5、附件6、附件7、附件16、附件34、附件35、附件40。
6周杰良副教授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负责藤本植物种质资源的生态适应性观察,系统的从藤本植物中开展Cd超积累藤本植物筛选,参编《常见藤本植物图谱》、《南岳藤本植物》。主持科技厅科技项目“藤本植物作为先锋植物进行矿区重金属污染修复关键技术研究”(2012SK3177),湖南省财政厅经济作物示范推广专项“藤本植物在城市垂直绿化中的示范推广”(湘财农指【2014】153)。对项目创新点2、3、4、5点做出了较大贡献,见附件3、附件9、附件10、附件13、附件16、附件31、附件32。
7刘唐兴教授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至2013年主持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利用藤本植物治理湖南石漠化山区的综合技术(2010GA770023);参与藤本植物种质资源圃建设;主持并获得1项发明专利(稻草绳育苗与移栽方法,ZL201510984767.7),1项实用新型专利(育苗与移栽软盘)。对项目创新点4、5点做出了较大贡献,见附件4、附件8。
8武凝玲中级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参与国家发改委、湖南省发改委藤本植物种质资源基地建设项目;负责部分藤本植物园艺园林设计方案;参与并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与科技部星火计划“藤本植物研究利用与产业化”(2015GA77009),参与湖南省科技厅重点课题“亚热带地区藤本植物研究与应用”(2015FJ4565),参与科技厅科技项目“湖南藤本植物利用研究”(2011NK3006),并均顺利完成研究任务并结题验收,成果登记;参编《南岳藤本植物图谱》。对项目创新点1、4、5点均做出了一定贡献,见附件3、附件9、附件10、附件13、附件1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藤本植物凌霄根段播种的繁殖方法中国ZL201210582821.1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陶抵辉;吴易雄;邓沛怡;李小红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藤本植物扶芳藤枝段播种的繁殖方法中国ZL201210581944.3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陶抵辉;吴易雄;邓沛怡;周杰良;李益锋;刘坤;武凝玲;李小红
3授权发明专利稻草绳育苗与移栽方法中国ZL201510984767.7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刘唐兴;梁勇;金华
4授权发明专利氨磺乐灵浸渍刺葡萄种子的倍性诱变方法中国ZL201610374937.4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蔡冬元;林继华;刘芳;欧阳英;徐一兰;邓建平
5授权发明专利戊炔草胺套罩刺葡萄芽的倍性诱变方法中国ZL201610375056.4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蔡冬元;林继华;刘芳;欧阳英;徐一兰;邓建平
6授权发明专利戊炔草胺浸渍刺葡萄种子的倍性诱变方法中国ZL201610374957.1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蔡冬元;林继华;刘芳;欧阳英;徐一兰;邓建平
7实用新型专利育苗与移栽软盘中国ZL201521091485.6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刘唐兴;付爱斌;徐一兰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可移动的藤本植物种植模块中国ZL201721351269.X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陶抵辉;周杰良;邓沛怡;武凝玲;尹辉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城市墙体绿化装置中国ZL201721370737.8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陶抵辉;邓沛怡;周杰良;武凝玲;尹辉
10其他湖南藤本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研究中国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陶抵辉;吴易雄;邓沛怡;刘坤;周杰良;李益锋;佘俭敏;王绍卿;武凝玲;杨晓萍;陈晓雅;黄新文;吴碧波
进步奖陶抵辉,邓沛怡,吴易雄,李益锋,蔡冬元,周杰良,刘唐兴,武凝玲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沙艺园环境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教育厅
3221798-401 超高比转速双吸离心泵理论研究及技术应用
项目名称超高比转速双吸离心泵理论研究及技术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湖南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西华大学,湖南山水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中开式双吸离心泵由于其轴向力平衡的力学优势和中开泵安装拆卸维护方便的结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工厂、矿山、城市给水、电站、农田排灌和各种水利工程。但目前双吸离心泵产品实际所覆盖的比转数ns范围为40至280,对于大比转速低扬程的情况,特别是大量农用泵产品,因没有合适的双吸离心泵产品选用,绝大部分只能选用的单级单吸混流泵产品和轴流泵产品或使用现有的最大比转速的单级双吸离心泵偏工况运行,前两种情况使用的泵产品安装维护均比较麻烦,需要断开和管路的联接,后一种情况产品由于偏工况运行,水泵运行不安全、振动噪声大,转子受力环境变差,产品故障率高,加之农民的机械维护水平较低,故产品维护率高,使用寿命很低。因此,扩大单级双吸离心泵的比转速范围意义重大。为此,湖南山水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市场需要,提出了进行超高比转速双吸离心泵理论研究及技术应用项目研究,由时任公司技术总监负责,联合清华大学热能系退休老教授进行联合研究,并研发了第一台样机,样机高效点比转速ns达到了370,远远超过了现有双吸离心泵的比转速范围,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技术签定。后因主要研究人员离开了湖南山水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该项目转由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并联合了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部分专家共同研发,对该系列产品进行了完善,比转速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破,达到了410。本项目综合了离心泵和混流泵叶轮设计的特点,集中运用了当前先进的三元流设计理论、CFD计算机流体仿真技术、CAE有限元分析技术,开发出了一系列比转速大、效率高、高效区宽双吸离心泵,效率和汽蚀指标均优于国内外同等参数下的其他水力模型及泵型,对解决上述问题和填补国内外中开泵的大流量低扬程的型谱区域的空白。以经第三方试验的三个品种为例,GS 400-320、GS300-210、GS600-370型超高比转速双吸离心泵相比换算至相同参数的国产最高效率双吸离心泵产品效率分别高出19.1、0.7、15.8个百分点,相对节能21.95%、0.81%、17.95%,平均相对节能13.57%,相比换算至相同参数的国外最高效率双吸离心泵产品效率分别高出7.1、0.5、12个百分点,相对节能8.16%、0.58%、13.64%,平均相对节能7.46%,按同类泵国内外产品市场分别占2/3和1/3,则使用本项目产品平均节能11.53%。本项目应用所研发的GS型系列产品已成为湖南山水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绝对主导产品。近三年累计为该公司新增产值3.3亿元、利润0.2938亿元、税收0.0955亿元,平均年总配套功率约为为22万千瓦,则每年可节约220000*5000*11.53%*0.95=1.27亿度电(按每台泵年平均使用5000小时,每台实际用电功率为配套功率的95%计算),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项目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并进入实质审查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余学军正高级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的调研、论证和推广应用工作。对本项目提出总的设计方法和制定了技术方案及路径。对产品进行型谱规划,为产品系列化工作作基础研究。
2吴玉林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 对整个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及方案把关,为项目的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提出了将遗传算法与CFD全流场数值计算相结合,并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试验研究,对水力性能进行优化设计的方法,该方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泵的性能特别是效率指标。
3杨翠明教授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设计了一种新的填料压盖,相比于现有的整体式填料压盖,可以从轴中间进行装拆,可使转轴的轴向结构设计更加紧凑,跨度减小,提高了运行的稳定性,相比于现有的分半式填料压盖,装拆要方便得多。 负责本项产品系列化过程中的标准化和通用化设计及产品型谱布置设计
4刘小兵教授西华大学西华大学 结合我们前期所建立的水力机械内部的空泡运动的动力学数学模型等,并利用商用CFD软件FLUENT6.3软件内部的用户自定义(UDF)函数,对软件内部的模型控制方程组进行局部修正,建立描述湍流流体无滑移模型的控制方程,得到可求解的湍流流动的数学模型,采用SIMPLE算法进行求解,并利用前面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和修正其数学模型,提高仿真的精度,并通过对泵流道内的流动的研究,揭示了泵内部流动机理,提出优化设计的方法。
5曾永忠副教授西华大学西华大学 利用了流体及动力机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流体机械多相流动实验台和泵阀实验台对模型泵产品进行研究,配合修正CFD模型,提高仿真准确性。
6刘洪福工程师湖南山水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山水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从事结构方案设计及标准化方案设计,并对标准零件进行参数化制图设计。设计了一种新的叶轮密封环,在相同叶轮间隙在情况下增加了密封长度尺寸,减小了高、低压区在密封泄漏量,能够有效地利用高、低压区泄漏流体的速度动能。
7夏仲林工程师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利用遗传算法,并结合CFD分析及模型泵实验包括PIV测试观察的结果,并对水力模型进行性能优化。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轴承安装固定结构中国201310356897.7湖南山水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余学军、张智勇、刘洪福
2申请发明专利填料压盖中国201711401265.2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余学军、刘小兵、杨翠明
3实用新型专利轴承套体、泵体及电机中国201420597784.6湖南山水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智勇、刘洪福、余学军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水泵口环密封装置及用于该装置的口环中国201320499236.5湖南山水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余学军、刘洪福、张智勇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水泵轴承保护结构中国201320373133.4湖南山水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余学军、张智勇、黄冬平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双吸泵叶轮结构中国201410125358.7湖南山水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余学军、张智勇、刘洪福
7实用新型专利轴承模组及采用所述轴承模组的泵体中国201420596149.6湖南山水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智勇、刘洪福、余学军
8实用新型专利水泵可调节内循环冲洗系统中国201320373267.6湖南山水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余学军、张智勇、聂涛
9实用新型专利镗孔专机加工端面的径向自动进给工装中国201720052798.3湖南山水泵业有限公司刘洪福、廖成元、余学军
10实用新型专利填料压盖中国201721811851.X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余学军、刘小兵、杨翠明
进步奖余学军,吴玉林,杨翠明,刘小兵,曾永忠,刘洪福,夏仲林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西华大学,湖南山水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教育厅
3231802-401 主要农作物富硒关键技术研创与开发
项目名称主要农作物富硒关键技术研创与开发推荐/提名单位/人湖南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常德市农学会,桃源县兴隆米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常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常德中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桃源县富硒产品研究所,常德市龙凤米业有限公司,湖南省康多利油脂有限公司,桃源县泰香粮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硒是人体每天必须的营养元素。研究表明,硒在人体中的含量与人体抗性与寿命成正相关。因此,长期食用富硒食品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目前,国内外没有天然富硒的补硒产品,同时富硒技术滞后,生产效益不高,开发规模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组织实施了“主要农作物富硒关键技术研创与开发”项目。通过多年技术攻关,开发出5个补硒产品,研创出富硒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行“产学研”结合,采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互联网+”的产业化开发模式,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主要创新要点如下: 1、通过技术攻关和多次配方,开发出“富硒土壤改良剂”(ZL201510156857)、“富硒增甜素”(ZL200510136605)、“富硒生物有机肥”(ZL200910044507)、“维生素锌硒肥”(ZL201010129588)、“铬锌硒肥”(ZL201110407547)等5个补硒产品,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为开发富硒农产品提供了物质保障。特别是“富硒土壤改良剂”通过枯草芽孢杆菌的活动,把土壤中无效态硒转化为有效态硒供作物根系吸收,生产出天然富硒农产品,国内首次突破了不直接补硒而生产天然富硒农产品的难题,并无环境污染。该系列补硒产品已广泛推广应用,对农作物具有富硒提质、增产增收的作用,深受用户青睐。 2、通过对粮油、水果、蔬菜、茶叶及食用菌等100多个品种的富硒技术研究和对比交叉试验,探明了农作物富硒机理、硒对农作物的功能作用、影响吸硒的因素及科学补硒方法,揭示出农作物富硒标准化生产技术并在国内首次推广应用,制定并由湖南省质监局发布实施富硒农作物生产技术规程64项;国内率先出版富硒专著11本,发表富硒研究论文188篇,申报受理一种水稻富硒提质方法(201910150307.2)、一种油菜富硒栽培方法(201910150919.1)富硒技术发明专利2项,为开发富硒农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该项目实行“产学研”结合,采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互联网+”的产业化开发模式,大力推广农作物富硒生产技术以及大力开发富硒农产品,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居民受益,推进了富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常德市已建立富硒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70家,建立销售网点138家,开发出富硒农产品151个,富硒产品通过检测,硒含量≥0.15mg/kg,符合GB 28050硒含量标准。据统计,2016-2018年推广富硒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面积337.6万亩,为农民新增纯收入70457.12万元;企业开发富硒农产品新增销售额59805.44万元,新增利润47844.33万元,累计为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118301.45万元,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该项目累计获知识产权270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项、受理发明专利2项,湖南省富硒地方标准64项、出版富硒专著11本、发表富硒研究论文188篇。经专家验收,该项目技术路线科学,研究方法先进,开发措施得力,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技术成果总体上居国内同类项目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朝晖教授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主持组织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及推广应用;5、参与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90%。
2颜送贵研究员桃源县富硒产品研究所桃源县富硒产品研究所1、主持或参与补硒产品研发(附件一);2、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3、主编或参与撰写富硒专著(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5%。
3吴仁明研究员常德市农业农村局粮油科常德市农业农村局粮油科1、参与补硒产品研发(附件一);2、主持或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3、主笔或参与撰写富硒专著论文(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5%。
4步洪凤副教授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5邓正春研究员常德市农学会常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1、主持或参与补硒产品研发(附件一);2、主持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3、主持撰写富硒专著(附件五);3、主持或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组织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组织成果申报材料撰写;6、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95%。
6张忠武副高级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7郑文凯研究员常德市农作物良种引进示范推广中心常德市天丰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主笔或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8徐曼讲师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
9刘兴海中级桃源县兴隆米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桃源县兴隆米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富硒产品开发、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
10王亮中级常德市种子管理站常德中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
11贺艳艳中级石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石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
12罗金梅中级澧县粮油生产工作站澧县粮油生产工作站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
13杨才兵中级常德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监督保护站常德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监督保护站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
14刘丽平中级常德市鼎城区粮油作物工作站常德市鼎城区粮油作物工作站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
15彭杰中级常德市农业农村局经作站常德市农业农村局经作站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
16罗先圣初级汉寿县岩汪湖镇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站汉寿县岩汪湖镇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站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17彭乾中级桃源县农业农村局常德市龙凤米业有限公司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18熊勇初级桃源县热市镇农业与农村经营管理服务站湖南省康多利油脂有限公司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5%。
19李超中级澧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澧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20甘信斌中级常德市良种储备中心常德市良种储备中心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21朱一星中级汉寿县毛家滩回族维吾尔族乡农业与农村经营管理服务站汉寿县毛家滩回族维吾尔族乡农业与农村经营管理服务站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22雷明初级常德市农业农村局信息中心常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5%。
23秦佳婷初级常德市植保植检站常德市植保植检站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24符桂华中级桃源县农业农村局桃源县农业农村局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25唐玉梅中级桃源县漆河镇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服务站桃源县漆河镇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服务站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26黎峰讲师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27段赞赞中级常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常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28郑瑛中级常德市农业农村局经管科常德市农业农村局经管科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29杨纯光中级常德市良种储备中心常德市良种储备中心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30马颖初级桃源县检测检验中心桃源县检测检验中心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31聂健中级常德市武陵区农业农村局常德市武陵区农业农村局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32汪梦晖初级澧县粮油生产工作站澧县粮油生产工作站1、参与富硒标准制定(附件一);2、参与富硒专著撰写(附件五);3、参与富硒论文撰写(附件五);4、参与技术培训、办点示范、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5、参与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生产天然富硒大米的富硒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使用方法中国ZL201510156857刘兴海桃源县兴隆米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桃源县兴隆米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授权发明专利富硒增甜素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510136605颜送贵颜送贵
3授权发明专利富硒生物有机肥及其生产方法中国ZL200910044507颜送贵颜送贵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维生素锌硒肥的生产及使用方法中国ZL201010129588邓正春 颜送贵颜送贵 邓正春 吴仁明 吴平安 杜登科 杨宇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铬锌硒肥的生产及使用方法中国ZL201110407547颜送贵颜送贵
6其他富硒水稻生产技术规程中国DB43/T 816-2013常德市农业局等邓正春 颜送贵 马颖 吴仁明 王朝晖 步洪凤 徐曼等
7其他富硒油菜生产技术规程中国DB43/T 818-2013常德市农业局等邓正春 颜送贵 马颖 王朝晖 步洪凤 徐曼等
8其他富硒柑橘生产技术规程中国DB43/T1103-2015常德市农学会等邓正春 吴仁明 郑文凯 颜送贵 王朝晖 杨才兵 贺艳艳等
9其他富硒大白菜生产技术规程中国DB43/T 936-2014常德市农学会等邓正春 吴仁明 郑文凯 颜送贵 贺艳艳等
10其他富硒茶叶生产技术规程中国DB43/T 832-2013常德市农业局等邓正春 颜送贵 马 颖 吴仁明 彭 杰等
进步奖王朝晖,颜送贵,吴仁明,步洪凤,邓正春,张忠武,郑文凯,徐曼,刘兴海,王亮,贺艳艳,罗金梅,杨才兵,刘丽平,彭杰,罗先圣,彭乾,熊勇,李超,甘信斌,朱一星,雷明,秦佳婷,符桂华,唐玉梅,黎峰,段赞赞,郑瑛,杨纯光,马颖,聂健,汪梦晖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常德市农学会,桃源县兴隆米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常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常德中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桃源县富硒产品研究所,常德市龙凤米业有限公司,湖南省康多利油脂有限公司,桃源县泰香粮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湖南省教育厅
3241840-402 中晚期肝癌局部介入联合分子靶向精准治疗的策略与应用
项目名称中晚期肝癌局部介入联合分子靶向精准治疗的策略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山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
项目简介肝癌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其发病隐匿,患者就诊时多属中晚期,已失去手术切除或肝移植的机会,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当今,局部介入已逐步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选择,包括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经肝动脉化疗术(TAI),经肝动脉放疗栓塞术(TARE),射频、微波、冷冻消融,粒子和经肝动脉的化学或生物制剂的区域灌注治疗,每项技术各有特色,多项肿瘤介入技术的协同及局部介入与系统分子靶向治疗(各类TKI、单抗等)的联合运用已逐渐成为临床共识。本团队经过多年系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注重探索个体化局部介入与分子靶向药物的联合治疗,同时基本明确了靶向精准治疗的适用条件和最佳获益人群,制定了科学高效的临床决策路线。1、融合肿瘤介入各类技术,全方位优化中晚期肝癌及其合并症的介入治疗。(1)大规模应用TACE治疗不可切除肝癌,使患者总体生存获益,部分患者TACE术后降期,重获挽救性手术切除机会,同时证实TACE治疗可明显延长门脉癌栓患者的生存期,经TACE后部分缓解或存在微血管侵犯的患者。(2)成功拓展各类局部介入治疗肝癌的适应证,TACE协同消融治疗使更多大肝癌患者生存获益。证实了对于大于10cm的不可切除性大肝癌,TACE联合冷冻消融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案。(3)首次国际报道儿童不可手术切除肝母细胞瘤的TACE治疗经验,建立了个体化治疗新模式,部分患儿介入后降期获得完全切除,术中并发症及术后生存均优于单纯外科切除。(4)率先开展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和门脉高压症的综合介入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率先应用Habib腔内导管进行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目前我院已成为国际领先和最多应用该技术的单位之一。率先使用国际新型专用Viatorr覆膜支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TIPS)治疗肝癌门脉高压症所致消化道出血及顽固性胸腹水。2、率先研究肝癌新的分子靶标,个体化指导病例选择、治疗策略与预后分析。国际上首次揭示了MAT1A通过启动子甲基化激活OPN,MAT2A通过结合ITGB3启动子协同介导HCC转移介导的肝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率先引入免疫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肝癌介入疗效。3、积极构建互联网诊疗新模式,全面推动肝癌介入的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通过建立大规模的病例数据库,结合网络传媒与APP医患客户端,融合传播更多的客观真实数据,应用APP随访患者不断优化完善肝癌精准治疗新模式的应用与推广。本团队自2008 年起致力于肝癌介入联合靶向药物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部分相关研究成果于2018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发表SCI论著125篇,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他引次数累计达154次,获国家授权专利3项,主编人卫版专著《肝癌微创介入治疗学》,主要撰写和审校我国首部《中国肝癌TACE临床实践指南》。连续6年作为大会主席或执行主席承办国内外肝癌微创介入与综合治疗各类大型学术会议,连续5年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养近千名介入医生。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家平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从事介入诊疗30余年,在全国介入疾病诊治中心进行了本项目全部基础及临床研究,最早在国内开展入化疗栓塞治疗肝脏肿瘤等疾病,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50篇SCI文章,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17项科研基金。负责本项目的设计及组织。在融合肿瘤介入各类技术,全方位优化中晚期肝癌及其合并症的介入治疗;率先研究肝癌新的分子靶标,个体化指导病例选择、治疗策略与预后分析;积极构建互联网诊疗新模式,全面推动肝癌介入的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三个创新点中均做了重要贡献。佐证材料见附件12-20。
2杨建勇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对本项目的主要学术(技术)贡献:从事介入诊疗 30 余年,在全国介入疾病诊治中心进行了本项目全部基础及临床研究,最早在国内开展入化疗栓塞治疗肝脏肿瘤等疾病,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多篇 SCI 文章,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基金。负责本项目的设计及组织。在创新点1-3、2-2中做了重要贡献。佐证材料见附件13、16、18。
3范文哲副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对本项目的主要学术(技术)贡献:擅长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已发表 SCI 文章多篇,主要负责本项目的临床研究实施,其主要 论文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对于本项目做出了贡献。在创新点1-2、1-3、2-1、2-2中做了重要贡献 。佐证材料见附件12、13、15、17-19。
4王于副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对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治造诣颇深,具有丰富的临床及科研经验。主要论文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对于本项目做出了贡献。在创新点1-2、1-4中做了重要贡献。佐证材料见附件12、15-19。
5黄勇慧副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对本项目的主要学术(技术)贡献:在肝癌介入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及科研经验,已开展多项临床及基础研究,并发表 SCI 多篇,主要负责本项目的临床研究实施,投入该项目的工作量对于本项目全部创新点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创新点1-3、2-2中做了重要贡献。佐证材料见附件13、16、18。
6张应强中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一直以来坚定地支持肿瘤介入科疾病诊疗中心,应用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脏肿瘤等介入治疗,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已发表 SCI 文章多篇。主要负责本项目的临床研究实施。在创新点1-1、1-4中做了重要贡献。
7吴艳琴初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熟练掌握肝癌的临床诊疗工作及基础研究,已发表 SCI 多篇,为附件其他证明材料 19 论文作者之一,主要负责本项目的数据整理与分析。在创新点1-2中做了重要贡献. 佐证材料见附件19。
8赵月初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熟练掌握肝癌的临床诊疗工作及基础研究,已发表 SCI 多篇,为附件其他证明材料 19 论文作者之一,主要负责本项目的数据整理与分析。在创新点1-2中做了重要贡献。佐证材料见附件19。
9姚望中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熟练掌握肝癌介入治疗等技术,在肝癌介入方向已发表 SCI 论文多篇,主要负责本项目的数据分析,其主要发表的论文对本项目做了重要贡献。在创新点1-1、1-2、1-3、1-4中做了重要贡献。佐证材料见附件12、15、17-19.。
10崔伟初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熟练掌握肝癌及并发症的临床诊疗工作,已发表 SCI论著4篇,开展了5项临床研究,是TACE联合冷冻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以及胆道腔内射频消融治疗恶性胆道梗阻两项研究的主要完成人。在创新点1-1、1-2、1-3、1-4中做了重要贡献。佐证材料见附件12、15、17、1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Comparison of intralumin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nd stents vs. stents alone in the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中国
2其他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combined percutaneous thermal ablation in lar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ef?cacy and predictors of prognostic factors中国
3其他中国肝细胞癌TACE临床实践指南中国
4其他Lar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treatment with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percutaneous cryoablation中国
5其他Preoperative Transcatheter Selective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inTreatment of Unresectable Hepatoblastoma in Infants and Children中国
6其他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intraduct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unresectable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A single-institution experience.中国
7其他Is Emergency 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Embolization Suitable for Spontaneously Ruptur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hild–Pugh C Cirrhosis中国
8其他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odine [131I] metuximab infusion combined with TACE for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中国
进步奖李家平,杨建勇,范文哲,王于,黄勇慧,张应强,吴艳琴,赵月,姚望,崔伟中山大学中山大学
3251840-403 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损伤渐进演化理论与动态感控技术
项目名称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损伤渐进演化理论与动态感控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山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大学,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土木建筑工程的地下工程技术领域。地下工程的有序发展是我国“城镇化”战略可持续推进的基础条件之一。地下结构处于固-液-气耦合的赋存环境下,长期受到临近施工扰动、周期性地下水升降、化学腐蚀、基础沉降等因素作用,导致其结构受力状态发生明显变化,结构形变损伤持续累积;对应的,支撑地下结构的岩土体在内外荷载作用下,亦会发生大变形或渐进损伤。地下结构“带伤”服役和周围岩体支撑功能的渐进失效极易导致整个体系的失稳破坏。岩土与地下结构耦合体系损伤渐进演化过程高度非线性、其演化机理难以厘清,给地下结构服役性能评价、风险预知和安全控制带来巨大挑战。现场监测是获得岩土-地下结构体系力学行为演变规律及健康状态最有效方法之一,但其赋存环境复杂,干扰因素较多,需要研究经济、高效、实时的感控方法、装置和预警平台,才能实现动态感知其性能变化并快速响应,达到定量化预知其未来力学行为及其服役性能的目的。本项目围绕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损伤识别诊断与动态安全控制这一科学问题,结合处于复杂孕灾环境中的多个典型地下工程,针对体系损伤渐进演化与诊断方法、结构安全服役性能量化、施工安全控制和动态感控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技术实践,获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1)针对当前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在全生命周期遇到的损伤诊断困难和安全服役性能判定精度差等问题,建立了非均质多孔岩土材料变形与破坏的多尺度计算模型,提出了复杂应力作用下多孔隙岩土体损伤渐进演化计算方法,实现了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损伤指标的量化及安全性能评价。(2)当前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赋存环境复杂、施工风险高,其加固支护参数、施工工法、防渗防腐措施等关键技术对保证施工与运营安全,降低对周边环境影响至关重要。本项目发明了盾构隧道管片防腐抗渗试验方法及装置,实现了严苛地层环境下对盾构隧道结构服役性能的量化预测;针对不同类型地下工程,提出了一套复杂环境下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施工安全动态控制技术及相关装置设备,实现了安全快速施工与全过程质量控制。(3)针对当前岩土-地下结构工程监测手段粗放、信息化程度低、分析诊断依靠定性和经验等缺点,发明了一系列适用于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的动态感控方法和硬件装备,研发了与之匹配的安全自动化监测云平台,建立了考虑损伤演化进程的动态安全性能诊断系统,实现了大面积长距离在线感知和实时信息反馈。项目研究成果成功推广应用于城市地下空间、地基处理、山岭铁路隧道、城市地铁等数十项重大工程中,确保了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自项目开始,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另有27项在审),实用新型专利1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9篇,其中SCI/EI检索47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规范1部;近三年累计产生经济效益1.15亿元,推动了我国岩土-地下结构损伤诊断理论与自动化监测技术的进步。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黄林冲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项目负责人。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对创新点1、2、3均有重要贡献。研究建立了非均质多孔岩土材料变形与破坏的多尺度计算理论(创新点1),提出了复杂环境下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施工安全动态控制技术(创新点2),开发了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安全自动化监测云平台系统,发明了基于物联网及云计算平台的专用测试设备或传感器及其安全诊断系统(创新点3)。主要贡献有代表性发明专利4项(附件1),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1),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产权26项,论文15篇,专著2部,结题证明1项(附件2),鉴定证书1项(附件2),参编规范1部(附件5)。
2梁禹副研究员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项目主研人员。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对创新点1、2、3均有重要贡献。参与研究了非均质多孔岩土材料变形与破坏的多尺度计算理论(创新点1),提出了复杂环境下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注浆压力和管片变形的精细化动态控制技术,发明了盾构法联络通道开挖动态控制技术及设备(创新点2),发明了一系列适用于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的动态感控方法和硬件装备,参与开发了地下工程结构安全自动化监测云平台系统(创新点3)。主要贡献有代表性发明专利3项(附件1),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1),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产权23项,论文13篇,专著1部,鉴定证书1项(附件2)。
3马建军副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项目主研人员。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对创新点1、2、3均有重要贡献。研究提出了复杂应力作用下多孔隙岩体损伤渐进演化计算方法和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损伤诊断指标的量化方法及安全性能评价公式(创新点1),提出了复杂环境下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极限破坏理论(创新点2),参与研发了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安全自动化监测云平台系统(创新点3)。主要贡献有代表性论文3篇,代表性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1),其他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产权5项,论文18篇。
4雷明锋副教授中南大学中南大学项目主研人员。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对创新点1、2、3均有重要贡献。研究提出了大偏心受压构件极限荷载和开裂荷载的计算方法(创新点1),以及复杂环境下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极限破坏理论,研制了相关试验设备,发明了强富水和强腐蚀环境盾构隧道管片抗渗防腐试验方法及装置(创新点2),发明了适用于地下工程的自动化安全监测设备(创新点3)。主要贡献有代表性发明专利3项(附件1),代表性论文2篇,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产权23项,论文15篇,鉴定证书1项(附件2)。
5李红中高级工程师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主研人员。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对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研究发明了系列适用于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的动态感控方法和硬件装备,如动力触探测试数据采集及实时传输装置、地下溶洞尺寸信息自动化采集装置等,并将相关技术应用于广清高速天坪岭隧道等十余项地下工程的勘察设计项目中。主要贡献有代表性发明专利2项(附件1),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产权9项,论文9篇,应用证明1项(附件3)。
6琚新里高级工程师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参研人员。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对创新点2、3有贡献。参与提出了复杂环境下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施工安全动态控制技术(创新点2),参与适用于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的动态感控方法和硬件装备的推广应用(创新点3)。主要贡献有代表性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1),应用证明1项(附件3)。
7魏东高级工程师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参研人员。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对创新点2、3有贡献。参与提出了复杂环境下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施工安全动态控制技术(创新点2),参与适用于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的动态感控方法和硬件装备的推广应用(创新点3)。主要贡献有代表性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1),应用证明1项(附件3)。
8郭典塔教授级高工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项目参研人员。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对创新点2、3有贡献。参与提出了复杂环境下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施工安全动态控制技术(创新点2),参与研发了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的动态感控方法和硬件装备(创新点3),将本课题提出相关技术应用于广州金融城起步区地下空间工程、广州番禺万博商务区地下空间工程、珠海横琴口岸项目地基处理工程的勘察与设计过程中。主要贡献有与项目相关的论文10篇,应用证明1项(附件3)。
9吴景工程师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参研人员。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对创新点2、3有贡献。参与提出了复杂环境下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施工安全动态控制技术(创新点2),参与适用于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的动态感控方法和硬件装备的推广应用(创新点3)。主要贡献有代表性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1),应用证明1项(附件3)。
10黄帅其他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项目参研人员。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对创新点1、3有贡献。参与建立了多尺度随机场空间关联方程和概率分布模型,参与创建了非均质多孔岩土材料变形与破坏的多尺度计算理论(创新点2),参与开发了岩土-地下结构耦合体系安全自动化监测云平台系统(创新点3)。主要贡献有代表性软件著作权1项(附件1),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产权3项,论文2篇,专著1部。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联络通道盾构施工接收结构及施工方法中国201710950646.X中山大学黄林冲,李勇,梁禹
2授权发明专利盾构施工同步注浆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中国201711064602.3中山大学梁禹,李勇,黄林冲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氯盐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下盾构管片侵蚀试验装置中国201310388359.6中南大学雷明锋,彭立敏,施成华,沈佳佳
4授权发明专利盾构管片接头抗渗性能试验装置中国201410304954.1中南大学雷明锋,彭立敏,施成华,沈佳佳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精密钢索式数显收敛计中国201110390247.5中山大学黄林冲,李伟科,张磊,周翠英
6授权发明专利基于互联网的动力触探测试数据采集及成果实时传输装置中国201610111936.0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李红中,张修杰,叶声远,秦岭,余素萍,李水清,邓超文,罗宇权,王强,张金平,林少忠,赵明星,刘祥兴
7授权发明专利用于钻孔抽水试验的抽水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中国201310958327.9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李红中,王强,梁立农, 叶声远,陈玉琴,付潮罡,卢文姬,秦岭,刘祥兴,张修杰,李志宏,李水清,邓超文,张金平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角度量测的轨道沉降量测装置及量测方法中国201410244225.1中南大学邱业建,雷明锋,彭立敏,施成华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BIM的智能化监测系统中国201710032035.7中山大学黄林冲,梁禹,陶臣园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自动化监测数据处理系统中国2018SR180486中山大学,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珠海分公司(现名: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黄林冲,梁禹,马建军,黄帅,琚新里,魏东,吴景
进步奖黄林冲,梁禹,马建军,雷明锋,李红中,琚新里,魏东,郭典塔,吴景,黄帅中山大学,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大学,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学
3261840-404 心肌肥大等相关重大疾病的新靶标体系建设及候选新药
项目名称心肌肥大等相关重大疾病的新靶标体系建设及候选新药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山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
项目简介针对我国重大疾病、特色疾病的原创性药物筛选靶标偏少、体系建设相对迟缓且不够规范,严重制约了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效率的现状。本课题组在国内较早利用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筛查重大疾病相关蛋白及药物作用靶点、进行化合物设计筛选及成药性评价,获得了一系列成果。成果1:针对心血管疾病,完成的靶标鉴定与相关新药研发。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高血压心肌肥大、动脉粥样硬化(AS)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及病理基础。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未能明显降低慢性心衰等心血管终末事件的死亡率,亟需寻求新的治疗措施及干预靶点。1)本课题组早在2006年就利用蛋白差异表达技术发现高血压肥厚心肌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是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酶,并对其中12个进行了靶点特征分析,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蛋白质组研究的顶级期刊 J Proteome Res,是国内最早在该杂志发表几篇研究论文之一,引起同行广泛关注。2)围绕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这种调节能量代谢的重要模式,鉴定到Sirtuins、PARPs等潜在的干预靶点,其成果主要有:① SIRT6、SIRT1作为心肌肥大、SIRT3作为心衰干预靶点,在药理学权威期刊Br J Pharmacol先后发表4篇文章,其中SIRT6研究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曾被心脏研究权威专家发表于Nat Med文章所证实;②获得2种PARP1抑制剂,第一完成人受邀以独立通讯作者在线发表Med Res Rev综述,该杂志是药学研究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权威综述;3)完成了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治疗AS等疾病的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获得国家重大专项支持2项,国际及国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6项,SCI论文40多篇,其中2篇文章他引超过150次。成果2:完成了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新药“糖脉交泰胶囊”的扩大的Ⅲ期临床试验。以糖尿病性糖脂代谢紊乱干预靶点为重点,基于LDL-C、AKt、PCSK-9等靶标标点及中药有效成分作用特点,合理组方了“糖脉交泰胶囊”,近期完成了扩大的Ⅲ期临床试验,将在汇总完多中心资料后向国家药监局申请新药证书和上市申请。成果3:研发了阿尔茨海默症(AD)的候选新药LW33。AD是最常见的早老年性痴呆类型,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课题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磷酸二酯酶(PDE)9A作为抗AD药物研发新靶点的特征,并基于PDE9A的晶体结构设计优选出可实质性改善AD学习记忆障碍病理过程的新型N-取代吡唑并嘧啶酮类LW33。1)LW33较AD治疗的主流药物选择性中枢AChE抑制剂多奈哌齐能更有效持久地增强学习记忆;2)效价及靶点选择性优于国际上研发中的PDE9A抑制剂。3)现已完成其产业化工艺、规模化生产及临床前药理学评价,已获中国、美国专利授权,日本专利在公开实审;4)分子机制清晰,相关文章被Nat Rev Drug Discov整段正面引用、F1000重点推荐。 该课题组围绕全球人群高发的重大疾病进行新靶标的发现及确证,建立新靶标筛选体系及活性化合物成药性评价平台,有利于快速确定活性化合物的成药前景及研发价值、指导进一步的新药研发。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培庆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作为第一完成人,对重大疾病相关蛋白及药物作用靶点进行筛查鉴定、化合物设计筛选及成药性评价,获得了一系列成果:1)针对心血管疾病,完成了系列靶标鉴定与相关新药研发;2)完成了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新药“糖脉交泰胶囊”的扩大的Ⅲ期临床试验,已签订的合同金额累计2601.08万元,实现新增利润117.12万元;3)研发出阿尔茨海默症的候选新药LW33。临床前候选药物LW33、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获得“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支持,已基本完成临床前研究。发表的SCI论文他引超4千次,被NATURE系列期刊等正面引用、F1000重点推荐,获美国、日本及中国专利授权20多项,实现多项成果转化,服务多家企业。支持本人的贡献的旁证材料见附件1-34。
2罗海彬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作为第二完成人,主要在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二项创新点“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靶标”做出了重要贡献。自主研发的LW33是针对新型分子靶标PDE9A设计、合成筛选出的治疗老年性痴呆(AD)的N-取代吡唑并[3,4-d]嘧啶酮类化合物,具有明确的靶标先进性和化合物结构及作用机制的创新性。知识产权清晰,已获中国、美国专利授权,日本专利在公开实审,符合国际创新药研发规范。相关文章发表在药物化学顶级杂志J Med Chem及分子药理权威期刊Mol Pharmacol.,被Nat Rev Drug Discov 综述论文整段引用,评价我们获得PDE9选择性抑制剂是非常优秀的工作。支持本人的贡献的旁证材料见附件2、3(专利),附件28-33(文章5-8、14、33-35、42)。
3黄河清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作为第三完成人,主要在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三项创新点“代谢性疾病相关靶标”做出了重要贡献。针对代谢类疾病的中药药理与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发现SphK1、CKIP-1、CYP1B1等糖尿病肾病潜在干预靶标。在糖尿病(肾病)、血管硬化性疾病研究中发表研究论文38篇(SCI收录期刊论文20余篇,通讯作者18篇)。此外,以糖尿病性糖脂代谢紊乱干预靶点为重点,基于LDL-C、AKt、PCSK-9等靶标标点及中药有效成分作用特点,合理组方了“糖脉交泰胶囊”,近期完成了扩大的Ⅲ期临床试验,将在汇总完多中心资料后向国家药监局申请新药证书和上市申请。支持本人的贡献的旁证材料是附件4、8(专利),附件28-33(文章1、29、32、36-41)。
4皮荣标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作为第四完成人,主要在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二项创新点“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靶标”做出了重要贡献。针对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及脑老化的分子机制与新药开发研究,基于“中西合璧”的策略,设计合成了系列高效、低毒的“单分子多靶点”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为研发抗阿尔茨海默病的创新药物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新的先导小分子。相关成果获得国家发明授权2项和发表SCI研究论著2篇和综述1篇。授权专利:1)咖啡酸和阿魏酸的同二聚体,其制备方法及其药物组合物(ZL201410325895.6);2)法舒地尔-硫辛酸二联体的合成及其应用(ZL201410152907.X)。支持本人的贡献的旁证材料是附件9、10(专利),附件28-33(文章2、29、43)
5古练权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作为第五完成人,主要在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一项创新点“心血管疾病的机制研究及相关靶标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解决了中药丹参的2个单体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的关键工艺技术,剂型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口服生物利用度大幅度提高;完成全部其制剂临床前药效学评价资料(包括主要临床前药效学及一般药理学试验)、药代动力学试验、急性毒性试验、致突变、生殖毒性试验,并完成了隐丹参酮的长期毒性试验。此外,发现丹参酮ⅡA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协同抑制斑块的形成并稳定斑块,二者联合给药有望开发出新的抗动脉硬化复方药物(授权专利:ZL01130086.8)。支持本人的贡献的旁证材料是附件5、7、11(专利),附件18-19。
6李卓明副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作为第六完成人,主要在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一项创新点“心血管疾病的机制研究及相关靶标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围绕关键功能蛋白/组蛋白的乙酰化、多聚核糖基化等翻译后修饰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调控,主要成果:1)全面评估了Sirtuins家族对组蛋白/非组蛋白的去乙酰化修饰对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大的保护作用,其研究成果发表在转化医学顶级杂志Transl Res、Acta Physiol等;2)阐明了PARP1的异常激活对心肌肥大病理进程的重要影响,发现PARP1介导的PAR修饰的多种底物,为PARP1作为病理性心肌肥大的干预靶点提供新的证据,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学权威杂志Biochim Biophys Acta等。支持本人的贡献的旁证材料是附件28-33(文章4、11-18)
7陈健文中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作为第七完成人,主要在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二项创新点“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靶标”及第三项创新点“代谢性疾病相关靶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项目中主要围绕神经退行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建立及优化相关动物模型的制备,为候选药物的临床前评价建立稳定可靠的评价方法,在团队里主要负责成药性研究及规范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工作,带领评价团队在药效学评价方面赢得华南地区领先的地位。主要完成了LW33、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等候选药物的临床前药理毒理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药物化学顶级杂志J Med Chem。支持本人的贡献的旁证材料是附件28-33(文章1、7、8、25、29)。
8路静研究员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作为第八完成人,主要在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一项创新点“心血管疾病的机制研究及相关靶标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1)阐明了SIRT6、自噬与心肌重构的关系,研究成果发表于转化医学顶级杂志Transl Res;2)PARP1对底物蛋白进行PAR修饰是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发现其可以PAR化修饰与心肌肥大密切相关的转录因子FoxO3,从而促进心肌肥大进程,其研究成果发表于生物学权威杂志Biochim Biophys Acta。3)前期筛选出12个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酶,对其中的α-烯醇化酶的靶标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其非酶催化信号调节作用等,研究成果发表在J Mol Cell Cardiol(心肌病权威杂志)。支持本人的贡献的旁证材料是附件28-33(文章4、9、17-22)。
9周四桂教授广东药科大学中山大学作为第九完成人,主要在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一项创新点“心血管疾病的机制研究及相关靶标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利用蛋白差异表达技术研究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同龄两肾两夹肾性高血压大鼠与同龄血压正常大鼠心肌组织蛋白组学,发现存在19~23个差异明显的蛋白点,对其中18个差异表达蛋白运用质谱技术鉴定及分析,发现其中12个是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酶,如α如烯醇化酶、短链脂酰辅酶A脱氢酶等,为从能量代谢调控及氧化应激角度研究心肌重构的发生发展机制及防治策略提供了有力证据。该研究发表在蛋白质组研究的顶级期刊J Proteome Res,是国内最早在该杂志发表几篇研究论文。支持本人的贡献的旁证材料是附件28-33(文章1)。
10徐索文助教美国罗切斯特大学中山大学作为第十完成人,主要在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一项创新点“心血管疾病的机制研究及相关靶标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靶标及新药开发进行了研究,阐明了清道夫受体LOX-1是丹参酮ⅡA的重要作用靶点,明确了丹参酮ⅡA主要是通过NF-κB等信号通路阻遏巨噬细胞泡沫化,从而发挥抗AS的效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SCI收录期刊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药学领域影响因子最高,10.07)。此外,发现丹参酮ⅡA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协同抑制斑块的形成并稳定斑块,二者联合给药有望开发出新的抗动脉硬化复方药物(授权专利:ZL01130086.8)。支持本人的贡献的旁证材料是附件5(专利),附件28-33(文章3、22-26)。
11喻珊珊副高级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山大学作为第十一完成人,主要在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第一项创新点“心血管疾病的机制研究及相关靶标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能量代谢异常是病理性心肌重构及慢性心衰的核心机制,本人围绕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这种调节能量代谢的重要模式,发现SIRT6可通过去乙酰化酶依赖性方式抑制转录因子NF-κB的转录活性,其可能成为心衰的干预靶点。该成果发表在药理学国际权威期刊英国药理学杂志(Br J Pharmacol),心脏研究权威专家Gupta MP教授在SIRT6敲除小鼠上证实了我们的发现,其研究结果发表于Nature Medicine,充分体现了我们研究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支持本人的贡献的旁证材料是附件28-33(文章2、43)。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法舒地尔-硫辛酸二联体的合成及其应用中国ZL201410152907.X中山大学皮荣标,陈美惠,文石军,刘奇,周世友,刘安民,刘培庆
2授权发明专利N-Substituted pyrazolo[3,4-d]pyrimidine derivatives as phosphodiesterase inhibitors and their preparation,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and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美国US9617269中山大学Luo, Haibin; Wan, Yiqian; Ke, Hengming; Liu, Peiqing; Huang, Manna; Shao, Yongxian; Zhu, Xinhai; Cai
3授权发明专利N-取代吡唑并[3,4-d]嘧啶酮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中国ZL201210280123.6中山大学万一千,罗海彬,黄漫娜,刘培庆,邵咏贤,朱新海,蔡颖红,刘雨果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 200510101169.7中山大学黄河清,刘培庆,黄民,张素中,黄文革,陈凤英,郭芬芬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组合物中国ZL 201110073572.9中山大学刘培庆;古练权;徐索文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肽及其在制备抗心衰和炎性反应药物中的应用中国ZL200810218732.2中山大学刘培庆,蒋建敏,曹颖男,卜宪章,王朝禾
7授权发明专利丹参酮11A用于制备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中国ZL01130086.8中山大学古练权,刘培庆,李贵华
8授权发明专利治疗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药物及该药物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0410027181.3中山大学黄河清,刘培庆,赵灵芝,黄文革,陈凤英
9授权发明专利咖啡酸和阿魏酸的同二聚体,其制备方法及其药物组合物中国ZL201410325895.6中山大学皮荣标,何细新,杨晓红,姜伊鸣,陈紫薇,陈美惠,王胜男,文石军,刘培庆
10授权发明专利隐丹参酮用于预防和治疗早期老年痴呆症合物日本特许第4377130号中山大学古练权、李贵华、卜宪章
进步奖刘培庆,罗海彬,黄河清,皮荣标,古练权,李卓明,陈健文,路静,周四桂,徐索文,喻珊珊中山大学中山大学
3271840-405 炎-癌转化调控网络在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诊疗中的转化研究
项目名称炎-癌转化调控网络在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诊疗中的转化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山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
项目简介口腔潜在恶性疾患(OPMDs)是指在最初诊断时或未来一段时间内具有恶变可能的口腔病损或状态,其中以白斑和扁平苔藓为典型代表。近90%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由OPMDs转化而来,因而OPMDs的早诊断、早治疗和防进展是降低口腔癌发病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的重要途径。目前,临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针对OPMDs疾病活动性的有效监控及对其癌变风险的预判,整体疗效欠佳。围绕上述临床问题,程斌教授带领团队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分子标志物,并应用于早期诊断、预后预测和治疗决策的制定;参与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白斑病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一.创新了基于分子标志物的OPMDs早期诊断预测方法,提高了OPMDs诊断及癌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本项目组通过高通量技术分析OPMDs演进各阶段的分子特征,鉴定出多个ILs、CXCLs、CXCRs和CCLs炎性因子表达异常,提高了OPMDs临床早期诊断及癌变风险预测的准确率。率先发现了CXCL12、CXCR4、CXCR7是口腔黏膜炎-癌转化调控网络中的重要分子,可作为OPMDs/OSCC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早期诊断准确率可达80%以上,而CXCR7的早诊准确率较CXCR4高7%。二.创建了基于“炎-癌转化”分子特征的个体化防治策略,进一步提高了OPMDs和OSCC的临床治疗效果证实IL-1α/β、CCL18、CXCL12-CXCR4/CXCR7等炎性因子是阻断OPMDs和OSCC进展的关键靶点,明确炎症微环境紊乱在OPMDs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起始作用,IL-1β阻断剂可使OPMDs恶性转化降低45.3%;提出博来霉素类抗肿瘤抗生素联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ATRA、克霉唑可提高OPMDs和OSCC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方案;证实采用iCIK过继细胞免疫治疗,可使晚期头颈癌患者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由40个月延长至56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由45个月延长到58个月。三.揭示了炎症微环境在OSCC治疗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机制,为靶向药物的开发和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发现了IL-1α、IFN-γ、TIMP-1等炎性因子的异常表达是推动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基础;明确口腔黏膜软组织移植免疫病理特征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病机制,提出了以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移植物的破坏程度为依据的OMT病理过程分级,为研究口腔颌面部移植免疫学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本项目创建了阻断口腔黏膜上皮恶性转化炎症调控网络关键节点基因的新策略,提高了OPMDs及OSCC的早诊率及治疗有效率,共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收录19篇,累计他引120次,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参编全国统编教材及专著6部,参与了中华口腔医学会OPMDs诊疗规范的建立。培养口腔黏膜病学博士、硕士研究生近50人,并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大会进行讲座发言,同时本研究成果已被10家省内外医疗机构借鉴和应用,本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本地区乃至全国的口腔黏膜病诊疗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促进省内外口腔医疗机构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有助于推动我国口腔黏膜病学的学科发展和巩固我国口腔黏膜病学的学术地位。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程斌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为创新点一、二、三。(1)创新了基于分子标志物的OPMDs早期诊断预测方法,提高了OPMDs诊断及癌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2)创建了基于“炎-癌转化”分子特征的个体化防治策略,进一步提高了OPMDs和OSCC的临床治疗效果。发现了新的炎症微环境干预靶点和药物,为OPMDs和OSCC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3)揭示了炎症微环境在OSCC治疗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机制,为靶向药物的开发和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成果贡献见附件6-12,38。
2夏娟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为创新点一、二。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鉴定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和白斑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进一步分析CCR家族、CXCR家族及其受体的表达差异,证实CXCL12-CXCR4/ CXCR7在口腔潜在恶性疾患发生和转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新的OLK和OSCC的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同时通过阻断CCL18和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OSCC增殖和转移,为OSCC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创新点一)。通过对克霉素、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口腔癌中的适应症进行研究,发现两者均可抑制口腔癌增殖,克霉素还可诱导细胞凋亡,ATRA和克霉素可用于临床治疗OPMDs和口腔癌(创新点二)。成果贡献见附件6,7,9,11,12,38。
3陶小安正高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为创新点一。参与口腔潜在恶性疾患(OPMDs)“炎癌转化”调控网络研究,尤其是完成口腔扁平苔藓(OLP)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早诊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工作,明确CCL2及其受体CCR2在OLP病程进展中的表达情况,证实CCL2/CCR2是OLP患者疾病活动情况的诊断指标;发现人乳腺珠蛋白a(SCGB2A2)在OLP组织中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SCGB2A2可作为OLP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标志物;阐明miR-155在OSCC组织中较正常上皮组织中表达显著增高,是OPMDs/OSCC早期诊断标志物(创新点一)。成果贡献见附件6,8,11,12,38。
4吴桐副高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为创新点一、二。以大鼠4NQO诱癌模型为研究载体,高通量分析为研究手段,构建上皮及成纤维细胞炎-癌转化基因调控网络,挖掘出IL-1关键调控基因,并以此为靶点实验性抑制上皮恶性转化进程;以临床样本为研究对象,发现IL-1可诱导CXCL1、CXCL10、ICAM1上调,是OLP发生发展中关键免疫调节分子。体外实验探讨以IL-1为中心亚调控网络的关键作用,发现IL-1可通过上调GRX1促进ROS产生抑制OSCC增殖和迁移侵袭;通过上调HIF-1α、VEGF、CXCR1 等基因增强OSCC 细胞侵袭能力;通过上调下游效应分子VEGF 的表达,参与顺铂诱导的治疗性炎症过程,造成口腔鳞癌局部炎症淤积,影响化疗效果。成果贡献见附件7,38。
5汪华正高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为创新点二。发现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手术前后应用紫杉醇、平阳霉素和顺铂等化学治疗显著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OSCC的杀伤能力;进一步应用患者外周血来源单核细胞,经体外分离、诱导和扩增培养再回输患者体内能显著促进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提高杀伤癌细胞的能力,延长患者生存期。同时发明了医用细胞自动分离装置和医用细胞自动生产装置及其生产方法,以避免医用细胞分离和培养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提高细胞生产质量;并且发明了新的抗肿瘤复方药物,以减少药物并发症和提高疗效(创新点二)。成果贡献见附件2-5,38。
6王娟中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为创新点一、二。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鉴定了口腔白斑组织和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发现CXCR家族及其受体的表达差异明显,进一步证实了CXCL12-CXCR4/ CXCR7在口腔潜在恶性疾患演进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口腔白斑和OSCC新的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创新点一)。探讨了临床药物克霉素、全反式维甲酸(ATRA)再定位应用于口腔鳞癌治疗的可行性,发现两者均可抑制口腔癌细胞增殖,克霉素还可诱导细胞凋亡,为临床应用ATRA、克霉素治疗OPMDs和口腔癌提供了基础(创新点二)。成果贡献见附件7,9,38。
7李春阳副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为创新点三。创建SD大鼠放射性舌炎模型的主要完成人,相比于原有的动物模型,本模型具有能模拟自然发病过程、照射组织大且均一、易于观察、死亡率低、重复性好等优点,证实其是研究头颈肿瘤放化疗后口腔黏膜炎发病机制的良好载体。利用本模型,进一步确认了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病过程中内皮细胞的损伤先于黏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损伤可能在组织损伤早期而不是晚期发生作用的病理特征。采用大鼠抗体芯片结合荧光定量PCR、ELISA 等技术检测病损组织内细胞因子的改变情况,发现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上调、Bcl-2下调,中性粒细胞募集相关因子IL-1α、CINC-2、CINC-3等表达上调。成果贡献见附件11,38。
8洪筠副高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为创新点一、二。通过采用高通量表达谱芯片金额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探讨口腔白斑、OSCC与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及其微环境中成纤维细胞基因表达差异,鉴定出IL-1α、IL-1β是白斑发生和恶性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炎性因子,是OPMDs及OSCC患者的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创新点一)。IL-1β抑制剂治疗可重编程肿瘤微环境,抑制口腔上皮潜在恶性病变进展及癌变,明确其作为OPMDs和OSCC治疗靶点的可行性(创新点二)。成果贡献见附件6,7,8,38。
9黄宇蕾副高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为创新点三。建立大鼠口腔黏膜上皮干细胞研究模型。腹腔注射Brdu标记2周龄大鼠,10周后保留Brdu标记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数量及分布保持稳定,揭示Brdu标记10周后的保留标记的大鼠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为标记滞留细胞,即口腔黏膜上皮干细胞,为口腔黏膜上皮的自我更新修复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OPMDs防治奠定基础。成果贡献见附件6,12,38。
10杨灵澜副高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为创新点三。成功建立小鼠黏膜创伤的社会隔离模型,为研究口腔黏膜创伤、OPMDs和OSCC治疗后组织修复提供了更理想、更符合伦理的精神压力模型。明确社会隔离延缓皮肤和口腔黏膜创伤愈合,可能通过抑制局部炎症反应、阻碍再上皮化和创面收缩等途径延缓创伤愈合。成果贡献见附件8,10,38。
11戴耀晖中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贡献为创新点二。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发现ATRA可能通过上调CXCL10、 ICAM1和下调IL32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而起抑癌的作用;通过上调KRT8、KRT13、KRT15、KRT18,下调KRT4、KRT10、KRT14、KRT16、KRT17、KRT6b等角蛋白,从而促进SCC-9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而起到抑癌作用。参与ARTA治疗舌癌的临床应用研究。成果贡献见附件9,3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The development and inflammatory features of radiotherapy-induced glossitis in rats.中国Med Oral Patol Oral Cir Bucal. 2011 May 1;16(3):e348-53.李春阳,陈小华,陶小安,夏娟,程斌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医用细胞自动化生产装置及其生产方法中国ZL201010567579.1汪华汪华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医用细胞自动化分离装置中国ZL201110131394.0汪华汪华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抗脉管性疾病及抗肿瘤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中国ZL201410133926.8中山大学;广州一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汪华 梁焕春
5其他Expressions of CXCL12/CXCR4 in oral premalignant and malignant lesions. Mediators Inflamm. 中国Mediators Inflamm. 2012;2012(1):516395.夏娟,陈娜,洪筠,陈小冰,陶小安,程斌,黄宇蕾
6其他Modulation of IL-1β reprogrammes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o interrupt oral carcinogenesis.中国Sci Rep. 2016 Feb 1;6:20208.吴桐,洪筠,贾丽华,吴婕,夏娟,王娟,胡钦朝,程斌
7其他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the CCL2-CCR2 axis with the disease activity may indicate the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oral lichen planus.中国J Oral Pathol Med. 2016 Jan;45(1):41-7.尹静芳,杨曦,曾琪,杨灵澜,程斌,陶小安
8其他Genome-wide transcriptional profiling analysis of all trans retinoic acid-treated tongue carcinoma SCC-9 cells.中国J Surg Oncol. 2011 Dec;104(7):830-5.戴耀晖,王娟,夏娟,洪筠,陈娜,程斌
9其他Social isolation impairs oral palatal wound healing in sprague-dawley rats: a role for miR-29 and miR-203 via VEGF suppression.中国PLoS One. 2013 Aug 9;8(8):e72359.杨灵澜,Christopher G. Engeland,程斌
10其他Neutrophils infiltration is early event of an oral mucosal xenotransplantation model.中国Med Oral Patol Oral Cir Bucal. 2011 May 1;16(3):e341-7.王红,陶小安,向锦,夏娟,黄宇蕾,程斌
进步奖程斌,夏娟,陶小安,吴桐,汪华,王娟,李春阳,洪筠,黄宇蕾,杨灵澜,戴耀晖中山大学中山大学
3281840-406 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山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
项目简介视神经脊髓炎(NMO)是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疾病,该病致病机制不详,复发率及致残率高,早期诊断困难且治疗方案疗效有限。申请者课题组对NMO 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首次描述了我国人群NMO 和相关脱髓鞘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通过比较不同脱髓鞘疾病患者MRI上灰质病灶的异同,首次阐明了NMO和相关脱髓鞘疾病的MRI 特点,进一步加深了临床医师对相关疾病的认识;2.首次发现了NMO 患者血清、尿液和脑脊液中多种生物学标记物(如血浆25羟基维生素D3、穿通素3和尿胰蛋白酶抑制剂等),揭示了这些标记物可反映NMO 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水平或疾病程度,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3.在疾病治疗方面,首次在国内提出硫唑嘌呤联合小剂量激素是减少NMO复发的有效安全的长期治疗方案;4.收集华南地区NMO 人群资料, 通过基因测序和数据分析首次发现NMO患者的9 个未报道的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IgG、NMO-IgG)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并发现其与NMO易患性的相关性;5.首次揭示了T细胞、B细胞及相关因子在NMO的表达水平,丰富了对NMO发病机制的认识。申请者课题组已建立中山大学NMO临床研究中心,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NMO病例数据库和样本库,为NMO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本中心在我国率先开展了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NMO-IgG的检测项目,对NMO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有重大意义。课题组承担了TERIKIDS、小剂量吗替麦考酚酯(赛可平)、注射用重组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泰爱)等多个NMO国际和国内临床试验项目,探讨适合我国NMO患者的治疗方案。该项成果已在广东省10 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成果完成期间课题组成功举办了6届《岭南国际神经病学与神经免疫学大会》,并主持编写了3版《神经免疫性疾病新进展》。课题组每年举办NMO 病友会,加强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和患者之间的交流。申请者主笔《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中华专家共识》(2014版、2018版),副主编《多发性硬化》(人民卫生)、《神经免疫学新进展》(中山大学)等专著4本。课题组独立承担与本成果相关的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5 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2 项。该项成果已发表相关科研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 收录30篇,他引370余次。本研究成果3次在国际会议上作专题报告,扩大了在我国神经免疫研究领域在国际的学术影响力。在项目完成期间,我们完善了课题组的人才梯队建设,目前共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 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课题组培养了博士生10名,硕士生15名;为全国各地输送NMO临床和科研的人才。通过这些成果推广,本项目提高了广大医务人员对NMO的认识,也使患者更了解自己的疾病,从而降低了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本课题组后续将在本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NMO的动物模型,深入探讨NMO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依据。同时,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有效的NMO治疗药物。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邱伟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全面负责、主持本项目的设计及科研计划的实施、科研结果的总结及各项成果的申报、发表,是本成果依托课题的课题负责人和多篇主要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贡献旁证:创新点(三):提出硫唑嘌呤加小剂量激素可作为预防NMO发作的有效方法(知识产权证明7);创新点(四)首次发现华南地区NMOSD患者中的9个未报道的新变异位点(知识产权证明9);创新点(五):通过液相芯片检测多种细胞和趋化因子(CCL)在NMO中的表达,发现IL-16和CCL19是促进炎症进展的因子,而IL-19是保护因子。另外,以副主编身份出版专著4部。
2陆正齐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总结了我国NMO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贡献旁证:创新点(一),提出近30%的NMOSD患者影像学可发现线样征,且线样征多在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之前出现,可帮助早期诊断NMO及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J Neurol Sci. 2016 Jan 15;360:88-93);指出合并有脊髓萎缩的NMO患者病程更长,疾病严重程度更高;且出现延髓病灶的NMO患者年复发率较高,EDSS评分更高(BMC Neurol. 2014 Dec 20;14:246;J Neurol. 2014 May;261(5):954-962);比较NMO、MS、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灰质病变,发现NMO较MS及AEDM更常出现下丘脑病灶(Mult Scler. 2014 Apr;20(4):418-23.知识产权证明3)。
3钟晓南中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国内外首次证实了B、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在NMO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贡献旁证:创新点(五),在国内外首次探索CXCL13(B细胞趋化因子)在NMO的表达水平,发现患者的CXCL13在CSF水平升高(较MS),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J Neuroimmunol. 2011 Dec 15;240-241:104-108.知识产权证明10);CD40L反应T细胞的激活与成熟程度,首次证实血清CD40L水平升高,提示NMO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反应活跃 (J Neuroimmunol. 2016 Oct 15;299:66-69)。
4谭莎助理研究员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对我国NMO患者的生物学标记物和影像学特点进行了研究。贡献旁证:创新点(一),发现近30%的NMOSD患者影像学存在线样征,且线样征多在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之前出现,提示线样征可作为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的早期征象,可帮助早期诊断NMO及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J Neurol Sci. 2016 Jan 15;360:88-93);创新点(二),发现NMOSD患者血清中25(OH)D3水平较正常人降低,在疾病发作期较缓解期更低,且发作期的25(OH)D3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EDSS评分)呈负相关, 另外,提出血清高25(OH)D3水平的患者对激素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J Neuroimmunol. 2016 Oct 15;299:118-123, 知识产权证明4)。
5王玉鸽副高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首次研究NMO患者发病与分娩的关系,探索NMO患者血清中多种因子的表达。贡献旁证:创新点(一),发现NMO和MS患者分娩及流产均可能增加疾病复发风险并加重疾病残疾,而疾病本身不影响妊娠结局。而与MS相比,NMO发病与妊娠相关性更显著(J Neurol Sci. 2017 Jan 15;372:152-156,知识产权2)。创新点(五),首次通过液相芯片检测多种细胞和趋化因子(CCL)在NMO中的表达,发现血清IL-16,CCL19在NMO复发期升高,缓解期降低。而IL-19在缓解期升高,复发期降低,提示IL-16和CCL19是促进炎症进展的因子,而IL-19是保护因子(Neuroimmunomodulation. 2016;23(5-6):352-358)。
6伍爱民副高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要对NMO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了深入研究。贡献旁证:创新点(一),指出合并有脊髓萎缩的NMO患者病程更长,疾病严重程度更高;出现延髓病灶的NMO患者年复发率较高,EDSS评分更高(BMC Neurol. 2014 Dec 20;14:246;J Neurol. 2014 May;261(5):954-962);比较NMO、MS、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灰质病变,发现NMO较MS及AEDM更常出现下丘脑病灶,双侧下丘脑病灶提示为NMO的可能性大,借之与MS相鉴别(Mult Scler. 2014 Apr;20(4):418-23.知识产权证明3)。创新点(五),首次发现NMO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IL-21水平升高,且脑脊液中的IL-21水平与血清CH50水平呈正相关(Can J Neurol Sci. 2012 Nov;39(6):813-820)。
7舒崖清中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国内外首次探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在NMO和MS的改变及作用。贡献旁证:创新点(二),揭示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在NMO和多发性硬化(MS)患者尿液中降低,且水平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提示UTI亦与NMO和MS患者体内炎症水平有关(Neurochem Int. 2015 Feb;81:28-31.知识产权证明6)。
8李蕊中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首次对我国NMO患者和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贡献旁证:创新点(一),首次阐明了中枢系统结核感染与NMO的相似之处,引起临床医生关注(BMC Neurol. 2014 Feb 20;14:33,知识产权证明1)。
9单翼龙初级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深入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在NMO疾病中的改变及意义。贡献旁证:创新点(二),指出NMO患者血清中25(OH)D3水平较正常人降低,在疾病发作期较缓解期更低,且发作期的25(OH)D3 水平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 血清高25(OH)D3水平的患者对激素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J Neuroimmunol. 2016 Oct 15;299:118-123, 知识产权证明3)。
10龙友明教授广州医科大学中山大学致力于探索NMO的生物学标记物,助于危险因素的控制和疾病的早期诊断。贡献旁证:创新点(一),揭示90%的NMO患者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提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是NMO的环境致病因素之一(Neuroimmunomodulation. 2013;20(2):107-112);创新点(三),首次在中国人群中证实了AQP4-IgG是鉴别NMO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良好的指标(Neuroimmunomodulation. 2012;19(2):96-102,知识产权证明8);NMO患者脑脊液AQP4-IgG阳性率较血清阳性率高,提示脑脊液抗体检测对于NMO的辅助诊断价值(Clin Neurol Neurosurg. 2012 Oct;114(8):1131-1134)。
11汪鸿浩教授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主要探索NMO患者脑脊液中的生物学标记物。贡献旁证:创新点(二),发现NMO患者血浆穿通素3(PTX3),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水平较对照升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PTX3和α-synuclein可反应患者体内炎症反应水平(Mult Scler. 2013 Jun;19(7):926-31, 知识产权证明5;J Neurochem. 2012 Jul;122(1):19-23);创新点(五),与MS患者和健康人对比,揭示B细胞存活因子BAFF、APRIL在NMO患者的脑脊液中升高,升高水平与EDSS评分呈正相关,证实NMO患者体液免疫应答增强(J Clin Immunol. 2012 Oct;32(5):1007-1011)。
12胡学强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全面督促本成果的实施及进行。贡献旁证:是本成果多篇学术论文的通信作者及论著的主编(知识产权证明1、5、6、7、8、9、1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Pregnancy in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A multicenter study from South China. J Neurol Sci. 中国2017 Jan 15;372:152-156.黄艳露、王玉鸽、周一凡、黄巧、孙晓渤、陈晨、方羚、龙友明、杨慧、汪鸿浩、李彩霞、陆正齐、胡学强、邱伟
2其他Association between neuromyelitis optica and tuberculosi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BMC Neurol.中国2014 Feb 20;14:33.李蕊、钟晓南、邱伟、伍爱民、戴永强、陆正齐、胡学强
3其他Comparison of deep gray matter lesions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mong adults with 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 multiple sclerosis, and neuromyelitis optica.Mult Scler.中国2014 Apr;20(4):418-23.张雷、伍爱民、张炳俊、陈素芹、门雪娇、林银瑶、陆正齐
4其他Serum 25-hydroxyvitamin D3 i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 in south China. J Neuroimmunol. 中国2016 Oct 15;299:118-123.单翼龙、谭莎、张雷、黄建华、孙晓渤、王玉鸽、蔡蔚、邱伟、胡学强、陆正齐
5其他Increased plasma levels of pentraxin 3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and neuromyelitis optica. Mult Scler.中国2013 Jun;19(7):926-31.汪鸿浩、王凯、王聪慧、钟晓南、邱伟、胡学强
6其他Human aquaporin 4 gene polymorphism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neuromyelitis optica. J Neuroimmunol中国2014 Sep 15;274(1-2):192-6.邱伟、常艳宇、李蕊、李彩霞、龙友明、黄建华、麦卫华、孙晓渤、徐文、陈颖、陆正齐、胡学强
7其他Urinary trypsin inhibitor levels are reduced in cerebrospinal fluid of multiple sclerosis and neuromyelitis optica patients during relapse. Neurochem Int中国2015 Feb;81:28-31.舒崖清、李蕊、杨渝、戴永强、邱伟、陈颖、赵志华、陆正齐、胡学强
8其他Azathioprine plus corticosteroid treatment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neuromyelitis optica. J Clin Neurosci.中国2015 Jul;22(7):1178-82.邱伟、Kermode、李蕊、戴永强、王玉鸽、王婧琪、钟晓南、李彩霞、陆正齐、胡学强
9其他Aquaporin 4 antibodies in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are helpful in diagnosi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neuromyelitis optica. Neuroimmunomodulation.中国2012;19(2):96-102.龙友明、邱伟、陆正齐、鲍健、伍爱民、王玉鸽、汪鸿浩、胡学强
10其他Cerebrospinal fluid levels of CXCL13 are elevated in neuromyelitis optica. J Neuroimmunol.中国2011 Dec 15;240-241:104-8.钟晓南、汪鸿浩、戴永强、伍爱民、鲍健、徐文、程忱、陆正齐、邱伟、胡学强
进步奖邱伟,陆正齐,钟晓南,谭莎,王玉鸽,伍爱民,舒崖清,李蕊,单翼龙,龙友明,汪鸿浩,胡学强中山大学中山大学
3291841-401 多功能血液透析仪及透析器生产线关键核心技术研制
项目名称多功能血液透析仪及透析器生产线关键核心技术研制推荐/提名单位/人暨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暨南大学
项目简介开发研制国产透析器及其生产线及血液净化系列产品旨在提高我国血液净化技术及设备的原创性研发能力、研发成果的转化效率及其产业化水平,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工程中心建设为依托,以扩大科技规模、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为重点,培育交叉型科技合作群体为突破口,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技成果,实现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科研中心结合为一体目标。力争成为国家一流水平的血液净化技术及设备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中心,逐步走向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实现跨越式发展,面向国际,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我国医疗器械的快速发展。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多生物型人工肾、生物型人工肝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可为行业提供技术咨询与培训。组建血液净化医疗平台和监护平台,为国内血液净化技术与设备相关科技人员提供有关血液净化医学方面的科研、实验条件。为海外留学生短期回国工作提供宽松的科研与实验条件,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完成血液净化工程中心基础建设,按照工程中心的建设要求建设了多功能血液净化技术平台、生物型人工肾和生物型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平台,中心建设中实现知识产权共21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外观专利2项、软件著作9项。发表论文论著24篇。孵化了透析器生产线、透析器、透析液、透析粉、透析用水处理系统5个短、平、快项目和产品。OBERS多功能血液净化仪和水处理系统获得产品注册证。透析器、透析液、透析粉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已出口一条自主研制的透析粉生产线。建立了一支由学科带头人、科研中坚、普通科技人员组成的高水平技术人才梯队。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血液净化技术与设备工程技术的研发、制造产业化基地及科技人才培养中心。中心培养了硕、博士研究生50多人,其中2名研究生获得“南粤优秀研究生奖”,另有2名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学委“出国留学攻读博士基金CSC”;培养基层医护人员及设备维修工程师80-100人。每年组织举办国际肾脏病论坛会议1-2次,每期参会人员500人左右。主办和承办各类国际综合及专业性科技展览会1次。利用出国留学形成的渠道,与德国临床教授及相关工程师形成一个资源共享、技术互助的学术交流平台,请德国专家讲学及派人员出国进修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以产学研相结合,与企业联合,共建了国产血液净化研发基地和企业,营业收入达3000万元,上交税费350万元,净利润200万元;本中心计划建设总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工程技术试验场地面积1000平方米,临床基地3000平方米,产业化生产基地1000平方米。取得本领域关键工程技术的重点突破,使中心在血液净化设备及其相关材料领域的研究开发方面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地位,并走向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尹良红教授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尹良红教授是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内科副主任,肾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负责肾内科及血液透析中心临床医疗及管理工作: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专利授权25 项,共发表论文170 多篇,其中发表SCI 论文9 篇。以产学研相结合,组织开发研制了血液净化的系列产品,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承担省市区科技重大项目35 项。承担成人教育、本科生、研究生的大课和临床带教;已招收研究生150 人,其中18 人为境外生。已毕业135 人;现有在读研究生15 人。
2刘璠娜副教授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刘璠娜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现任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硕士生导师,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肾脏病与高血压科访问学者。自2008 年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肾内科和血液净化的临床工作,以及肾内科相关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统计与分析。参与了和协助了血液净化设备的研制工作,及国产设备在临床的应用实践。近年来主持广东省科技厅课题一项,以核心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0 余篇,目前担任广东省医师协会肾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及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
3云琛高级工程师江苏森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暨南大学云琛工程硕士/工程师,精晓项目分析技术之机理方法、试验技术,熟练使用PIC、AVR 系列单片机对智能仪器抗干扰技术有丰富经验。熟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以及工业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先后主持并圆满完成了多个科研项目试验研究工作。开发研制了国产的腹膜透析机。获得了6 项专利,其中2 项发明专利,4 项实用新型。
4管保章初级暨南大学暨南大学2005 年来参与和协助尹良红教授主持德血液净化设备的研制工作,及国产设备在临床的应用实践。系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肾脏内科以及血液净化等专业理论知识。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 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发表SCI 收录论文2 篇。于2008 年通过中国医师协会组织的培训及考核获得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资格证书。目前担任广东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及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
5胡波初级暨南大学暨南大学从2005 年以来参与和协助尹良红教授主持的体外循环人工膜氧合仪的研制工作及国产设备的临床应用实践,2011 年跟随尹良红教授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任广东省肾内科医师协会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协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血管通路分会副主委。系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肾脏内科以及血液净化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各种危重疾病的诊治,以及内科常规技能操作;掌握各种血液净化技术,并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于透析病人的治疗和管理中;熟悉掌握各种中心静脉置管术、动-静脉内瘘术以及腹膜透析置管术;熟悉血液净化中心各岗位的运作。
6陈祖辉初级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在科研方面,我注重科研工作,工作以来共撰写论文12 篇,并先后在国际及省级刊物发表,包括SCI 5 篇(其中2 篇已见刊尚未被收录)。与人合作著作2部,独立或者参与研究课题5 项。在两个专业学术团体担任常委以上职务。受到了专家的赞赏和肯定。教学上本人一直参与《全科医学》等教学工作,取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指导研究生2名。
7黄德绪初级暨南大学暨南大学①具有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严谨的临床思维,并且掌握内外妇儿基础疾病及基本操作;②具有临床血液净化工作经验及熟悉血液净化技术: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血浆置换术、双重血浆置换、血液灌流术、CRRT 等;③熟练掌握:SPSS 统计软件,endnote 文献检索及管理软件,Review Manager Meta 分析软件,Microsoft Office 等;④实验室技术:蛋白质印迹法, 基于PCR 的基因分型, 细胞培养,ELISA 等。
8孟宇副高级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指导组建高水平的实验室,实验观察改善透析膜工艺及血液净化仪的生物相容性对机体免疫机能;指导研究生进行基于YB-1 和Tβ-4/TGF-β/Smads 信号通路探讨新型抗肾纤维化方案干预大鼠肾衰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举行学术讲座考核指标:指导和协助甲方组建高水平的实验室,指导项目团队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观察改善透析膜工艺及血液净化仪的生物相容性对机体免疫机能。观察探讨新型抗肾纤维化方案干预大鼠肾衰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探讨Toll‐like receptors(TLR) 炎症体 和 转化生长因子(TGF‐beta)在肾脏炎性纤维化中的作用。
9董向楠初级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本人为人率真,热情,开朗,尊敬师长,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研究生期间在心内科、消化科、内分泌、呼吸科、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等科轮转,基本掌握了内科诊疗常规,常见疾病的诊治,参与抢救危重病人,熟练掌握了中心静脉置管的操作,熟悉动静脉内瘘及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手术流程,并参与手术。毕业至今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工作,工作期间待人热情,有责任心,是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
10李云逸初级暨南大学暨南大学通过生物学与工程学的结合制造出的能模拟正常肾细胞生理功能的一种人工器官装置。避免使用动物细胞,防止病源交叉传染的危险。探讨应用自体或异体人源胚胎干细胞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的特性,摸索其培养和分化成肾实质细胞环境条件,了解细胞存活率与生物功能作用的辩证关系。
11余宗超初级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引进了持续性血液滤过枸橼酸体外抗凝及在线血液滤过枸橼酸体外抗凝技术,延长了出血及有出血倾向的血液净化患者治疗过程中滤器的寿命,提高了血液净化的效果及治疗过程的安全性。
12梁文学初级暨南大学暨南大学1.采用四氯化碳联合对-乙酰氨基酚制备的犬急性肝衰竭模型存在氧化应激状态。2. 血浆滤过吸附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可以改善急性肝衰竭犬的氧化应激状态,保护肝细胞线粒体,减轻肝细胞损伤。
13刘欢欢初级暨南大学暨南大学行腹腔穿刺减压及灌肠减轻了腹腔压力;行复合血液净化治疗,特别是单纯血浆置换清除了与肿瘤发生有关的各种抗体、细胞因子、肿瘤坏死成分及肿瘤发生过程中导致Ig 基因重排和致癌基因易位所需的一些酶,如活化诱导的胞苷脱氨酶(AID)[4],延缓了 基因的易位及肿瘤细胞生长。同时也促进肿瘤坏死物质排出,减轻肾小管负荷及肿瘤溶解对肾小管的损伤。
14龚文玉初级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擅长诊治肾小球肾炎、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等肾科疾病,掌握深静脉置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人造血管植入术、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等技术。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严谨的临床思维和出色的科研能力,掌握课题研究的综合技能,熟练运用SPSS、MedCalc、Prism、NoteExpress 等统计、作图及文献管理软件。
15查爱云初级暨南大学暨南大学负责对体系 、产品持续改进之策划,当出现存在或潜在之不合格问题时提出相应措施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意见书;协调各部门实施相应之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负责监督、协调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并跟踪验证实施之效果;指导相关部门有效处理顾客质量方面之意见。
16马明明初级暨南大学暨南大学马明明,硕士,住院医师。2009年毕业于滨州医学院,2009年至2012年就读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2012年毕业后开始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至今,长期以来从事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近3年发表文章3篇。
17伍冠敏中级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在暨南大学就读期间参与尹良红教授组织的血液净化系列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掌握细胞学,生物学和细胞影像学实验技术,主要研究钠钙离子通道及线粒体动态变化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中的作用。
18卢永平中级暨南大学暨南大学一直以来参与和协助尹良红教授主持血液净化设备的研制工作,及国产设备在临床的应用实践。系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肾脏内科以及血液净化等专业理论知识。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篇。
19崔爽初级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肾内科和血液净化的临床工作,以及肾内科相关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统计与分析。参与了和协助了血液净化设备的研制工作,及国产设备在临床的应用实践。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血液透析临床治疗软件管理系统中国2017SR299836暨南大学/
2授权发明专利生物传感器中国ZL200910302101.3尹良红尹良红
3实用新型专利液袋式在线配液腹膜透析机中国ZL201120415840.6尹良红;云琛尹良红;云琛
4授权发明专利聚砜族与醋酸纤维素混纺中空纤维膜液和制备方法及其制成的中空纤维膜中国ZL201510130589.1广州市恩德氏医疗制品实业有限公司尹良红;云琛;云大信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供液袋及其构成的置换液配制系统中国ZL2016214416074广州市恩德氏医疗制品实业有限公司尹良红;云琛;云大信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血液灌流器中国ZL2016214842122广州市恩德氏医疗制品实业有限公司尹良红;云琛;云大信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血液净化装置的控制系统中国ZL2016214595958广州市恩德氏医疗制品实业有限公司尹良红;云琛;云大信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腹膜透析医疗管理及远程监护系统中国2017SR298654暨南大学/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血液透析临床医疗远程控制系统中国2017SR300166暨南大学/
进步奖尹良红,刘璠娜,云琛,管保章,胡波,陈祖辉,黄德绪,孟宇,董向楠,李云逸,余宗超,梁文学,刘欢欢,龚文玉,查爱云,马明明,伍冠敏,卢永平,崔爽暨南大学暨南大学
3301841-403 抗白血病T细胞克隆的鉴定及其在血液肿瘤诊治和预后中的应用
项目名称抗白血病T细胞克隆的鉴定及其在血液肿瘤诊治和预后中的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暨南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暨南大学
项目简介血液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尽管对部分血液肿瘤的诊治已取得显著成绩,但复发耐药仍是治疗的难题。由于血液肿瘤患者体内往往存在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与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通过鉴定血液肿瘤病人免疫缺陷相关标志物和寻找逆转的治疗方式是亟待发展新的有效的诊治策略。我们首先对血液肿瘤患者在不同疾病状态下T细胞克隆的改变特点、T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T细胞受体(TCR)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情况等进行了系统分析,鉴定了抗白血病T细胞克隆,深入了解血液肿瘤患者T细胞免疫缺陷和TCR信号通路异常的分子机制,对获得抗血液肿瘤特异性细胞免疫策略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创新性贡献如下:1 通过TCR亚家族基因谱系分析明确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克隆谱,首次报道了伊马替尼耐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外周血T细胞克隆增殖的变化特点,发现了CML相关的T细胞新克隆;2 首先分析了初发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TCR γδ亚家族的谱系分布、谱系表达模式及T细胞克隆性增殖情况;发现可能用于AML预后预测的TCR γδ T细胞克隆(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首次发现供者TCR Vδ4克隆与维持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缓解状态相关;3 首次发现一种与AML难治复发相关的新型的PD-1+ FoxP3+ γδ T细胞亚群(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 发现血液肿瘤患者T细胞活化存在缺陷,明确了T细胞缺陷中TCRζ调控的分子机制;率先在国内外提供通过TCRζ基因转导和多种细胞因子组合两种途径上调AML病人T细胞信号通路TCRζ链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分析T细胞的功能活化和恢复情况。5 首先分析了CML相关的Vβ21+ T细胞克隆特点,构建了TCR Vα13:ζ-IRES-Vβ21:ζ重组质粒,并证实其效应(发明专利授权号:ZL201210214549.1);同时还构建了多种特异性TCR基因重组质粒,并转导CML患者外周血T细胞,证实其上调T细胞活化和特异性抗CML细胞毒活性作用。该成果已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篇(总IF:90.739,SCI总引用量250次),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1项),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多次并做专题报告,促进了国内血液肿瘤相关T细胞免疫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所建立的系列分析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鉴定并构建特异性抗白血病T细胞克隆的方法和技术平台,可用于不同疾病状态下的T细胞免疫评估以及对免疫治疗效应的判断,也可用于发现新的免疫标志物或免疫治疗靶点以及获得新的抗白血病T细胞免疫治疗策略等,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已在国内多个临床单位和科研机构应用,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扬秋研究员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一 ~ 五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 1~20 篇代表性论文专著的作者,是国家发明专利 1 的第一发明人。
2吴秀丽研究员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本人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一、二、三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 1~3、5、6、10、12、15~17 篇代表性论文专著的作者,是国家发明专利 1 的发明人之一。
3翁建宇其他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一、二、四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 2、3、7 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
4陈少华其他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一 ~ 五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 1~19 篇代表性论文专著的作者之一,是国家发明专利 1 的发明人之一。
5查显丰其他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一、四、五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 3~5、9、11、12,14~17 篇代表性论文专著的作者,是国家发明专利 1 的发明人之一。
6徐玲助理研究员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一、二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 7、11、14、15、18、20 篇代表性论文专著的作者。
7金真伊助理研究员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二、三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 1,11 篇代表性论文专著的作者。
8王亮其他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一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 6 篇代表性论文专著的作者。
9耿素霞副研究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二、四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 2、3、8、12 篇代表性论文专著的作者之一。
10尹青松其他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一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 5、16 篇代表性论文专著的作者。
11李萡研究员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一、四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 3、4、6、9、10、12、15、16、17篇代表性论文专著的作者。是国家发明专利 1 的发明人之一。
12史丽中级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一、二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8、12、14、17篇代表性论文专著的作者。
13罗强中级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二、三项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 1 篇代表性论文专著的作者。
14闫小娟其他暨南大学暨南大学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申请发明专利TCR Vα13:ζ-IRES-Vβ21:ζ 重组质粒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中国ZL201210214549.1暨南大学李扬秋;查显丰;陈少华;杨力建;吴秀丽;李萡
进步奖李扬秋,吴秀丽,翁建宇,陈少华,查显丰,徐玲,金真伊,王亮,耿素霞,尹青松,李萡,史丽,罗强,闫小娟暨南大学暨南大学
3311843-401 超高层建筑结构风效应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项目名称超高层建筑结构风效应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华南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汕头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围绕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研究和抗风设计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需求,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针对超高层建筑风效应评估与风效应控制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开展攻关,在超高层建筑结构风效应的现场实测研究、超高层建筑风洞试验与风振分析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群体超高层建筑的风干扰效应以及超高层建筑的风效应控制四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突破:1.建立了我国华南地区标志性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的远程多点同步实测基地,历时十余年,积累了大量台风风场和结构风致振动的第一手观测数据,验证了一些重大工程的前期风洞试验结果,提出了新的风场模型和结构动力参数识别方法,获得了一系列新结果并用于指导超高层建筑的抗风设计。2.发展了超高层建筑风洞试验和风振分析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大量工况的风场调试深入研究并发展了大气边界层风场被动模拟技术手段;提出了与完全二次型相关法(CQC)具有相同精度的大型复杂结构风振响应的快速算法——谐波激励法(HEM),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算超高层建筑等效静风荷载的扩展荷载响应相关法(ELRC);发明了高频底座测力天平(HFFB)的动力校准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HFFB技术的超高层建筑三维耦合振动响应和等效静风荷载计算方法。3.开展了迄今为止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群体超高层建筑风干扰效应风洞试验研究。首次开展了对三个建筑物间风干扰效应的系统性研究,提出描述建筑物间干扰效应分布规律的有效定量表示方法,深入研究两栋和三栋超高层建筑间的风致荷载、风致舒适性、建筑表面风压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些可供实际工程应用的建议条款,被国家及广东省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所引用。4.从超高层建筑的气动抗风方法和结构抗风优化设计两方面出发,深入研究了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的控制技术。从整体和局部两个维度提出了建筑立面变化的整体气动抗风措施和设置局部透风槽的局部气动抗风措施,有效地削减超高层建筑整体和局部气动荷载。提出了基于风速风向联合概率分布的抗风优化设计方法,在保证结构安全性和舒适度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工程造价。本项目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在国际和国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篇。部分成果写入了国家《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广东省《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BJ 15-101-2014)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JGJ/T338-2014)。2017年10月通过了广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以赖远明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该成果的评价意见为“整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结构响应快速算法和等效静风荷载计算方法、群体超高层建筑的风干扰效应、超高层建筑的风效应控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本成果已应用于鹏瑞深圳湾壹号广场、合肥恒大中心C地块主塔楼、华润深圳湾总部大厦、深圳京基100等202栋超高层建筑的工程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傅继阳研究员广州大学广州大学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对【创新点1】的贡献:建立了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的远程多点同步实测平台;总结了城市高空台风风场特性、结构风致振动特征和超高层建筑的动力参数特征;对比分析了风洞试验与现场实测结果;对【创新点4】的贡献:提出了考虑参数不确定性和风速风向联合概率分布的超高层建筑抗风优化设计方法。旁证材料:发明专利【附件1.2】、软件著作权【附件1.7,1.8】、科技成果评价证书【附件2.1】
2谢壮宁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4】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具体贡献:对【创新点1】的贡献:建立了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的远程多点同步实测平台;对【创新点2】的贡献:提出了HEM法和ELRC法,提出了HFFB试验的动力校准方法和考虑三维模态耦合效应的ESWL计算方法;对【创新点3】的贡献:提出了建筑物间风干扰效应的定量表示方法;对【创新点4】的贡献:提出了指导进行建筑外形抗风设计参考的指导性策略。旁证材料:专利【附件1.1,1.3,1.4,1.5】、软件著作权【附件1.9,1.10】、规范和标准【附件2.2,2.3,2.4】
3吴玖荣教授广州大学广州大学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具体贡献:对【创新点1】的贡献:建立了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的远程多点同步实测平台;总结了城市高空台风风场特性、结构风致振动特征和超高层建筑的动力参数特征,对比分析了风洞试验与现场实测结果;对【创新点4】的贡献:提出了考虑参数不确定性和风速风向联合概率分布的超高层建筑抗风优化设计方法。旁证材料:专利【附件1.2】、软件著作权【1.7,1.8】、科技成果评价报告【附件2.1】
4徐安副研究员广州大学广州大学项目的【创新点1、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具体贡献:对【创新点1】的贡献:参与建立了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的远程多点同步实测平台;总结了城市高空台风风场特性、结构风致振动特征和超高层建筑的动力参数特征;对【创新点4】的贡献:进行了复杂结构体系超高层建筑抗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解决了钢管混凝土等非矩形构件截面构件位移约束条件的显式表达问题。旁证材料:软件著作权【1.7,1.8】、科技成果评价证书【附件2.1】。
5余先锋讲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具体贡献:对【创新点1】的贡献:参与建立了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的远程多点同步实测平台;对【创新点2】的贡献:参与了高频底座力天平的动力校准方法研究;对【创新点3】的贡献:研究了群体超高层建筑的风压干扰效应和风致扭转干扰效应。旁证材料:专利【附件1.1,1.3~1.5】、科技成果评价证书【附件2.1】。
6石碧青副高级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2、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具体贡献:对【创新点1】的贡献:参与建立了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的远程多点同步实测平台;对【创新点2】的贡献:参与了高频底座力天平的动力校准方法研究,成果推广;对【创新点4】的贡献:参与研究了不同退台方式对超高层建筑结构风效应的影响。旁证材料:专利【附件1.1,1.3~1.5】、科技成果评价证书【附件2.1】。
7邓挺助理研究员广州大学广州大学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具体贡献:对【创新点1】的贡献:参与建立了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的远程多点同步实测平台;对【创新点4】的贡献:系统开展了局部开槽、切角和立面收缩、退台等超高层建筑的局部和整体风效应控制措施;提出了采用POD技术确定适当开通风槽位置的方法。旁证材料:专利【附件1.4】、科技成果评价证书【附件2.1】。
8时丽珉副高级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具体贡献:对【创新点1】的贡献:参与建立了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的远程多点同步实测平台、参与实测设备的研发、负责实测设备的日常维护和部分软件的开发;对【创新点3】的贡献:参与群体高层建筑干扰效应研究。旁证材料:科技成果评价报告【附件2.1】。
9刘爱荣教授广州大学广州大学对本项目的【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具体贡献:对【创新点4】的贡献:参与建立了高层建筑结构的新型优化设计方法。旁证材料:专利【附件1.2】、软件著作权【附件1.7,1.8】、科技成果评价报告【附件2.1】。
10张乐乐其他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本项目的【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具体贡献:对【创新点2】的贡献:提出了HFFB试验的动力校准方法和考虑三维模态耦合效应的ESWL计算方法。旁证材料:专利【附件1.3】、软件著作权【附件1.9,1.10】。
11杨易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具体贡献:对【创新点1】的贡献:参与建立了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的远程多点同步实测平台;对【创新点2】的贡献:参与研究了高层建筑风振响应和等效静风荷载计算方法的研究,参编了《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JGJ/T 338-2014)旁证材料:专利【附件1.5】、科技成果评价报告【附件2.1】、《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内容节选【附件2.4】。
12刘慕广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具体贡献:对【创新点1】的贡献:参与建立了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的远程多点同步实测平台;对【创新点2】的贡献:参与了高层建筑风洞试验方法、风振响应与等效静风荷载计算方法的研究;旁证材料:专利【附件1.5】、科技成果评价报告【附件2.1】。
13黄友钦副研究员广州大学广州大学对本项目的【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具体贡献:对【创新点4】的贡献:参与建立了考虑参数不确定性和风速风向联合概率分布的超高层建筑抗风优化设计方法。旁证材料:软件著作权【附件1.7,1.8】、科技成果评价报告【附件2.1】。
14张芝芳副研究员广州大学广州大学对本项目的【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具体贡献:对【创新点4】的贡献:提出了基于代理模型的结构抗风优化设计方法。旁证材料:科技成果评价报告【附件2.1】。
15倪振华教授汕头大学汕头大学对本项目的【创新点2、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具体贡献:对【创新点2】的贡献:参与研究了超高层建筑的风振响应和等效静风荷载计算方法;对【创新点3】的贡献:参与研究了三座高层建筑间风干扰效应的研究;对【创新点4】的贡献:参与研究了超高层建筑的气动抗风措施。旁证材料:超高层建筑的等效静风荷载-扩展的荷载响应相关方法. 振动工程学报. 21(4): 398-403.【附件5.1】。
16叶茂副研究员广州大学广州大学对本项目的【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具体贡献:对【创新点4】的贡献:研发了超高层建筑的振动控制装置。旁证材料:专利【附件1.2,1.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用于风洞试验中智能开启结构门窗的风门控制与差压测试仪及系统中国ZL201610188914.4华南理工大学余先锋;谢壮宁;李尚启;石碧青
2授权发明专利一種の壁間のずれを利用する制振壁日本2018-022594广州大学叶茂;傅继阳;刘爱荣;吴玖荣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频底座力天平的动力校准方法中国ZL201611234889.5华南理工大学张乐乐;谢壮宁;余先锋;石碧青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气动弹性实验系统中国ZL201611237907.5华南理工大学余先锋,谢壮宁,石碧青,邓挺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模拟雷暴冲击风的风洞试验装置中国ZL201720321201.0华南理工大学刘慕广,石碧青,余先锋,谢壮宁,杨易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装配式阻尼墙中国ZL210720294249.7广州大学叶茂,傅继阳,刘爱荣,吴玖荣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高层建筑抗风优化设计软件V1.0中国2108SR150545广州大学徐安,杨雷,梁若然,黄友钦,傅继阳,刘爱荣,吴玖荣,赵若红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并行计算遗传算法的结构优化设计系统V1.0中国2018SR150533广州大学徐安,皇甫尚乾,林海东,黄友钦,傅继阳,刘爱荣,吴玖荣,赵若红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双模态耦合的超高层建筑响应与等效静风荷载计算软件V1.0中国2017SR236567华南理工大学张乐乐,谢壮宁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超高层建筑耦合气动力测试信号修正软件V1.0中国2017SR235275华南理工大学张乐乐,谢壮宁
进步奖傅继阳,谢壮宁,吴玖荣,徐安,余先锋,石碧青,邓挺,时丽珉,刘爱荣,张乐乐,杨易,刘慕广,黄友钦,张芝芳,倪振华,叶茂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汕头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3321843-402 免蒸压高早强能自愈合的低碳高强管桩及专用减水剂的研究和应用
项目名称免蒸压高早强能自愈合的低碳高强管桩及专用减水剂的研究和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华南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江门市新三联管桩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江门市强力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大学,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管桩是大量应用的桩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建设中。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管桩生产国,年产管桩超过3亿米。项目针对传统管桩生产需要带模养护7~8h,还需要在0.95MPa、180℃的高压釜中高温蒸压养护约8h、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且每方管桩混凝土产生80~90公斤难以处理的废余浆、高压釜设备投资及生产风险大、生产的管桩裂缝不能自愈,影响耐久性,国标规定不宜用于强氯离子腐蚀地区等业界难题,研制了免蒸压高早强能自愈合的低碳高强管桩及专用减水剂,实现了PHC管桩的免蒸压低碳生产。主要技术内容及创新:(1)研制了适用于免蒸压PHC管桩的专用聚羧酸减水剂,将免蒸压PHC管桩的带模养护时间降低至7.5小时,一天达到C80出厂强度,解决了一般免蒸压管桩生产效率低(带模养护时间长,需3~7d才能出厂)的难题,且从根本上避免了蒸压养护控制不好造成的管桩裂缝问题。(2)研制了裂缝能自愈合、高耐久性免蒸压PHC管桩,混凝土28d电通量低至97C,解决了氯盐环境下蒸压管桩耐久性差的难题,将管桩应用领域扩展到沿海等强氯盐腐蚀地区。(3)研制了胶凝材料用量低至每立方米400kg的无余浆免蒸压PHC管桩,解决了传统工艺离心造成的混凝土分层问题;且其综合成本低于蒸压管桩,解决了免蒸压管桩成本高、难以产业化的难题,实现了管桩的低碳生产,降低管桩碳排放20%。授权发明专利情况:一种适用于腐蚀环境下的免蒸压PHC管桩,ZL201410514145.3一种测定管桩混凝土自愈合性能的方法,ZL201410511027.7一种无余浆的免蒸压PHC管桩制备方法,ZL201510215061.4一种降低胶凝材料用量的PC管桩制备方法,ZL201510215060.X一种无余浆的蒸压PHC管桩制备方法,ZL201510215003.1一种混凝土复合超早强剂及其使用方法,ZL201510894979.6应用情况:2015年免蒸压高早强能自愈合的低碳高强管桩在江门市新三联管桩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2016至2018年累计生产和销售免蒸压PHC管桩606258米,免蒸压PHC管桩产品销售额8245.83万元,产品在工业、民用、交通等工程上得到较广泛应用。2015年专用聚羧酸减水剂技术在江门市强力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和江门市蓬江区强力建材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2016至2018年累计生产和销售专用聚羧酸减水剂25988吨,销售额4089.16万元。社会效益:(1)管桩在生产和使用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微细裂缝,从而影响管桩的耐久性。项目研制的具有裂缝自愈合性能的高耐久性管桩,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方面有效延长了管桩的寿命,提高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另一方面也将管桩的可使用领域推广到强氯离子腐蚀地区,对沿海地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2)研制的免蒸压管桩取消高压蒸养过程,降低养护能耗59.7%,减少管桩碳排放20%,对促进管桩行业技术进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3)项目研制的聚羧酸减水剂采用常温合成工艺,有助于促进绿色建材聚羧酸减水剂的推广应用以及减水剂行业的节能减排和升级换代。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杨医博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本项目的主要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总负责,主持开展免蒸压 PHC 管桩的研究工作,参与专用聚羧酸减水剂的研究工作,参与免蒸压管桩的产业化工作和推广应用。提出了研究管桩混凝土自愈性和开发无余浆管桩的设想,并制定了具体方案。对本项目创新点 1、2、3 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创新点4的研究。 主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编号):知识产权证明:附件2、3、4、5、6、7、8、9、10、11;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14、15、16;结题验收书:附件17、18、19、20、21
2陈峭卉高级工程师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开展免蒸压PHC管桩专用聚羧酸减水剂合成的研究工作,参与免蒸压管桩混凝土研究,参与免蒸压管桩及专用聚羧酸减水剂的产业化工作。对本项目创新点1、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创新点2、3的研究。 主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编号):知识产权证明:附件2、3、4、5、12、13;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14、15、16;结题验收书:附件17、18、19、20、21
3詹镇峰高级工程师广州大学广州大学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开展免蒸压PHC管桩专用聚羧酸减水剂适应性研究工作,参与免蒸压管桩混凝土、管桩生产工艺研究,参与免蒸压管桩的产业化工作。对本项目创新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创新点2、3、4的研究。 主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编号):知识产权证明:附件2、3、4、5、12、13;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14、15、16;结题验收书:附件17、18、19、20、21
4陈锦光工程师江门市强力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江门市强力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开展免蒸压PHC管桩专用聚羧酸减水剂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参与免蒸压管桩混凝土研究。对本项目创新点1、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创新点2、3的研究。 主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编号):知识产权 证明:附件2、3、4、5;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14、15、16;结题验收书:附件17、18、19、20、21
5黄红建教授级高工江门市新三联管桩有限公司江门市新三联管桩有限公司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开展免蒸压PHC管桩生产工艺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参与减水剂与混凝土适应性研究。对本项目创新点1、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创新点2、3的研究。 主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编号):知识产权证明:附件2、3、4、5;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14、15、16;结题验收书:附件17、18、19、20、21
6陈应钦高级工程师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开展免蒸压PHC管桩混凝土水化产物和机理研究工作,参与免蒸压PHC管桩专用聚羧酸减水剂、免蒸压管桩混凝土配合比研究,参与免蒸压管桩及专用聚羧酸减水剂的产业化工作。对本项目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创新点1、3、4的研究。 主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编号):知识产权证明:附件2、3、4、5、12、13;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14、15、16;结题验收书:附件17、18、19、20、21
7郭文瑛讲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开展无余浆免蒸压管桩研究工作,参与免蒸压管桩混凝土配比及自愈性、生产工艺研究,参与免蒸压管桩的产业化工作和推广应用。对本项目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创新点1、2、4的研究。 主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编号):知识产权证明:附件2、3、4、5、6、7、8、9、10、11;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14、15、16;结题验收书:附件17、18、19、20、21
8赖兆琼高级工程师江门市新三联管桩有限公司江门市新三联管桩有限公司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开展无余浆免蒸压PHC管桩生产工艺研究工作,参与减水剂与混凝土适应性研究,参与免蒸压管桩的产业化工作和推广应用。对本项目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创新点1、2、4的研究。 主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编号):知识产权证明:附件2、3、4、5;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14、15、16;结题验收书:附件17、18、19、20、21
9王恒昌其他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开展裂缝能自愈合的高耐久性免蒸压管桩混凝土研究,参与免蒸压管桩混凝土、减水剂与混凝土适应性研究,参与免蒸压管桩的产业化工作和推广应用。对本项目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创新点1、3、4的研究。 主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编号):知识产权证明:附件2、3、4、5、6、7、8、9、10、11;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14、15、16;结题验收书:附件17、18、19、20、21
10谢俊锋工程师江门市新三联管桩有限公司江门市新三联管桩有限公司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免蒸压PHC管桩生产工艺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对本项目创新点1做出了突出贡献,参与创新点2、3、4的研究。 主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编号):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14、15、16;结题验收书:附件17、18、19、20、21
11莫海鸿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免蒸压管桩物理力学性能研究。对本项目创新点1做出了突出贡献,参与创新点2、3的研究。 主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编号):知识产权证明:附件2、3、4、5;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14、15、16;结题验收书:附件17、18、19、20、21
12李从波高级工程师广州大学广州大学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免蒸压管桩及混凝土配比研究。对本项目创新点1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贡献旁证材料(附件编号):知识产权证明:附件12、13;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14、15、16;结题验收书:附件17、18、19、20、21
13梁松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免蒸压管桩混凝土水化机理研究。对本项目创新点2做出了突出贡献,参与创新点1、3的研究。 主要贡献支撑材料(附件编号):知识产权证明:附件2、3、4、5;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14、15、16;结题验收书:附件17、18、19、20、21
14钟根全其他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免蒸压管桩及混凝土配比研究。对本项目创新点1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贡献支撑材料(附件编号):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14、15、16;结题验收书:附件17、18、19、20、2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腐蚀环境下的免蒸压PHC管桩中国ZL201410514145.3华南理工大学;江门市新三联管桩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江门市强力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杨医博;陈峭卉;黄红建;郭文瑛;陈应钦;赖兆琼;詹镇峰;刘锋;陈锦光;莫海鸿;王恒昌;梁松;战营;罗健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测定管桩混凝土自愈合性能的方法中国ZL201410511027.7华南理工大学;江门市新三联管桩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江门市强力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杨医博,陈峭卉,黄红建,郭文瑛,陈应钦,赖兆琼,詹镇峰,刘锋,陈锦光,莫海鸿,王恒昌,梁松,战营,吴小环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无余浆的免蒸压PHC管桩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215061.47华南理工大学吴小环,杨医博,战营,罗健,郭文瑛,王恒昌,燕哲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降低胶凝材料用量的PC管桩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215060.X华南理工大学战营,杨医博,吴小环,罗健,郭文瑛,王恒昌,郑怀丘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无余浆的蒸压PHC管桩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215003.1华南理工大学吴小环,杨医博,战营,罗健,郭文瑛,王恒昌,燕哲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复合超早强剂及其使用方法中国ZL201510894979.6广州大学詹镇峰,陈峭卉,李从波,陈应钦,谢畅
进步奖杨医博,陈峭卉,詹镇峰,陈锦光,黄红建,陈应钦,郭文瑛,赖兆琼,王恒昌,谢俊锋,莫海鸿,李从波,梁松,钟根全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江门市新三联管桩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江门市强力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大学,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
3331843-403 中心城区连贯流交通智能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项目名称中心城区连贯流交通智能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推荐/提名单位/人华南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运星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面对我国城镇化与机动化的持续推进,城市交通供需紧张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交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不断加剧,这已给国民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交通拥堵是近年来在全国普遍凸现的“城市病”,在全国667个城市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城市交通在出行高峰时段出现拥堵,部分大城市市区内的机动车平均时速已下降至12km/h,市中心的机动车平均时速则更是只有8-10km/h,远低于国际公认的大城市交通拥堵警戒线20km/h,每年因交通拥堵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4%。据高德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高峰时超26%的城市处于拥堵状态,55%的城市处于缓行状态,只有19%的城市不受高峰拥堵的影响;据预测,2019年度我国42%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还将继续加剧。对此,本研究针对中心城区协调控制的实际需求,提出一套区域连贯流交通智能管控技术方法,以实现控制结构的精细化、控制策略的全局化、控制模式的多样化。主要创新内容如下:(1)主要创新内容本研究在体系、理论、技术、应用四个层次进行了创新,1)体系创新:针对现代城市交通控制的精细化与多样化新需求,率先提出了路网连贯流控制理念,构建了一套区域连贯流交通信号控制理论方法体系。2)理论创新:针对交通信号协调优化面临的维数灾难问题,自主创建了绿灯中心线理论,提出了一类区域连贯流绿波协调控制模型。3)技术创新:针对互联网+与城市交通管控技术如何深度融合的问题,首次形成了基于互联网+交通指数+交管数据的交叉口群动态迭代优化技术方法。4)应用创新:搭建了基于云计算与交通大数据的管控平台架构,研发了中心城区连贯流交通智能管控云平台。(2)技术经济指标实现了道路交通流未饱和条件下,交通流能够连续、快速、大量地通过城市路网,路段车辆整体停车次数减少30%、平均交叉口延误减少30%、平均行程时间降低20%;在饱和条件下,能够快速有效地疏通交通流,平均行程时间降低20%。(3)知识产权共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0项,计算机软著17项。(4)技术推广研究成果先后在广东(广州、顺德、中山)、浙江(义乌、嘉兴、嘉善)等地进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协调控制效果,并通过了交管部门及专家组的现场验收。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徐建闽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全面负责该项目的关键技术研究与成果应用推广等工作。提出了适用于各类交通状态的路网“连贯流”概念,提出了一套控制与诱导结合的拥堵快速疏导方法;在中心城区连贯流交通智能管控平台设计及实现研究方面,构建了连续流交通智能管控平台技术体系架构,附件2、3、6、10、11、26、31、32、36的作者。
2卢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协调交叉口绿灯中心线设计理论,发明了非对称通行条件下的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数解算法,建立了一种区域绿波协调控制优化模型,给出了车流组合同步效益的计算方法,提出了相邻交叉口之间的车流同步绿波协调控制方法。研究了不确定性因素对协调控制方案效果的作用影响,发明了一种面向行驶速度区间的干道绿波协调控制方法。附件2、3、6、27、29、33的作者
3首艳芳助理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一种基于群体动力学的交通控制子区划分模型算法,采用交叉口群聚类算法实现了对控制子区划分方案的综合性分析评价,提出了基于模式识别的交通状态观测及拥堵发生实际辨识方法,提出了连贯流协调控制与诱导相结合的路网拥堵疏导模型算法,提出了基于群体动力学的系统博弈最佳控制策略设计了连贯流交通智能管控平台技术体系架构,提出了一种基于云平台的改进K-means算法。附件32的作者。
4林永杰讲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基于互联网的交通连贯流信号协调控制和公交连贯流信号优先控制理论与方法方面的主要研究人员。在互联网数据支持下的区域连贯流信号优化控制方法研究方面,结合融合城市级的互联网交通运行指数和部分路口路段的政府部门流量数据,提出了单点动态优化方法、区域连贯流协调控制方法,同时针对高峰期严重拥堵情况提出了局部路段的溢流控制策略,建立了带有公交信号优先控制的干道连贯流绿波综合协调控制模型,附件34、35的作者。
5马莹莹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作为交通信号控制课题组的主要参与人,提出了一种基于谱方法的交通控制小区划分方法,实现了信号控制交通小区的自动化分;研究交通流的组成对路网交通流宏观特征的影响;研究了车辆网环境下的动态车道功能和车道行驶方向控制方法。附件7、8、9、11、31的作者。
6徐建勋其他广州运星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运星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实施的主要负责人,在项目开展期间主持研发交通信号优化协调控制系统,并将研究成果在广东广州、广东顺德、广东中山市主城区、浙江义乌、浙江嘉兴等地进行推广应用。
7林培群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作为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实施的主要技术骨干人,在项目开展期间主持研发交通数据融合分析技术、车辆协同运行控制技术、交通仿真技术。附件4、26、30的作者。
8冯斌其他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互联网+信号智能优化方面,融合移动互联网数据(路段速度、运行指数和拥堵等级等)到传统交通管理部门的数据中,实现了两类数据的结果级融合。课题组主要负责广东省中山市科技成果推广、收集整理资料、处理数据、部分文字撰写等工作
9荆彬彬其他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复杂需求环境下的连贯流绿波信号协调控制模型研究方面,针对四种左转相位放行方式,给出了适于左转车流协调的等式约束条件与不等式约束条件,以绿波带宽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了一种综合考虑左转与直行车流的通用绿波带宽模型。附件31的作者。
10鄢小文其他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复杂需求环境下的连贯流绿波信号协调控制模型研究方面,针对四种左转相位放行方式,给出了适于左转车流协调的等式约束条件与不等式约束条件,以绿波带宽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了一种综合考虑左转与直行车流的通用绿波带宽模型。附件11、31的作者。
11赵贝贝其他广州运星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运星科技有限公司协助完成研究成果在浙江义乌、浙江嘉兴、浙江嘉善等地的实施与应用。
12黄玲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路网交通状态辨识方面,针对城市交通拥堵主动防控要求路网交通状态观测能够及时识别、准确识别、预测性识别交通,通过城市路网仿真分析研究了路网区域交通状态动态观测方法模型,实现路段交通拥堵初始阶段快速识别预测。附件5、28的作者。
13游峰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主要负责协助完成研究成果在广东广州、广东顺德等地的实施与应用等工作。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相位通用型干道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方法中国ZL201310496634.6华南理工大学卢凯;刘永洋;徐建闽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城市信号交叉口协调控制图解方法中国ZL201310482409.7华南理工大学徐建闽;刘久明;卢凯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车联网环境下的交叉口交通流微观控制方法中国ZL201310695748.3华南理工大学林培群;卓福庆;顾玉牧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路网功能层次状态等级评估方法中国ZL201410090115.4华南理工大学黄玲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面向行驶速度区间的干道绿波协调控制方法中国ZL201ZL201210476763.4华南理工大学卢凯;杨兴;徐建闽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宏观基本图的确定网络承载力的方法中国ZL201510257873.5华南理工大学马莹莹;王宇俊
7授权发明专利基于逆向可变车道的交叉口公交左转优先道路及管控方法中国ZL201510497184.1华南理工大学马莹莹;曾令宇;王宇俊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潮汐车道行驶方向动态控制方法中国ZL201510671519.7华南理工大学马莹莹;陈纲梅;宋朝;曾令宇;吕康;陈雄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城市干道群协调控制方法中国ZL201210437312.X华南理工大学;广州运星科技有限公司徐建闽;刘轼介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宏观基本图确定车型折算系数的方法中国ZL201610279641.4华南理工大学马莹莹;王宇俊;徐建闽;鄢小文
进步奖徐建闽,卢凯,首艳芳,林永杰,马莹莹,徐建勋,林培群,冯斌,荆彬彬,鄢小文,赵贝贝,黄玲,游峰华南理工大学,广州运星科技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
3341843-404 区域集中供热供冷节能集成优化调控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
项目名称区域集中供热供冷节能集成优化调控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华南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浙江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围绕我国区域集中供热供冷(DHC, District heating and cooling)系统复杂,节能调控与运行调适困难的难题,对冷热量生产-输送-交换-终端消耗全过程的调控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列化的专利技术与产品,解决了区域集中供热系统重设计轻运行、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经营性集中供热系统大多按面积收费管理粗放、能耗浪费严重的难题,以及区域集中供冷系统冷量输送能耗高、低温供水导致制冷效率不高、近端与远端冷量分布不均影响室内舒适性且容易造成大量能耗浪费的难题,为区域集中供热供冷系统的发展提供了节能优化运行调控关键技术。项目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发明了区域集中供热节能精准调控技术,建立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多变量高精度负荷预测模型,揭示了各类建筑热负荷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机制,提出了小区域热负荷需求的精准供热方法与运行调适技术,根本上解决了供需不匹配,粗放式管理导致的热量浪费严重的问题。(2)发明了基于最不利工作点动态辨识的区域集中供冷三级逆向调控技术,有效解决了从末端—建筑—二级换热站的最不利工作点供冷不足与近端供冷过剩相矛盾的难题,提出了热舒适性参数的动态优化方法、小负荷冷量线性调节与节能运行调适技术,在保证最不利工作点室内热舒适性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二次管网的输送能耗,有效降低了冷量输送能耗,为提升冷冻水供水温度和冷量生产效率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与技术支撑。(3)提出了大范围DHC系统网络化控制的递阶架构,研制出基于网络化群控技术的DHC节能优化管理控制系统,突破了热力站/冷冻站、换热站和建筑末端各层级设备分散式独立控制的地域限制,消除了信息孤岛,实现了大范围DHC系统的节能集成优化以及远程集中监控,极大降低了系统能耗与应用单位的运维成本。项目包括技术研究、集成创新、软/硬件产品研制、应用示范等多个环节,整体技术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件,已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发表论文10余篇。项目技术和成果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浙江大学、广州大学城高校等区域建筑群DHC系统成功应用,每年为用户节约供热供冷能源消耗20%以上。项目技术在高校的示范应用受到教育部、住建部以及众多高校的高度评价,对于高校绿色校园建设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对提高DHC系统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打赢蓝天保卫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未来在其他类型DHC乃至城市范围集中供热供冷系统的推广应用必将产生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闫军威教授级高工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总体策划、理论及技术督导,组织各单位实施,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2,3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提出了区域集中供热供冷节能集成优化调控技术的总体思路,是主要知识产权1,2,3,4,5,6,8,9,10的主要发明人(附件2,3,4,5,6,7,9,10,11),是广东省科技鉴定成果《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管理控制系统》的负责人(附件12),主导了区域集中供热供冷系列化产品的研发,是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科技计划项目,技术示范应用项目与推广应用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附件30,31,32,33,34)。
2周璇副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与研究工作组织者,负责了本项目具体研究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2,3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提出了高精度负荷实时预测方法和区域集中供热系统的节能优化策略,提出了区域集中供冷三级逆向调控方法,是主要知识产权2,5,8,9,10的主要发明人(附件3,6,9,10,11),是广东省科技鉴定成果《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管理控制系统》的主要完成人(附件12),是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科技计划项目的主要完成人(附件30,31,32)。
3何敏工程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与实施者,负责了本项目具体研究内容的实施,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和3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体现为:是主要知识产权7的完成人(附件8),是项目《绿色校园暖通空调节能集中监控关键技术与示范》的主要完成人(附件32),参与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应用推广项目的方案设计与实施(附件26,27,28,29)。
4梁列全教授级高工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与实施者,负责本项目具体研究内容的实施,对本项目的创新点2和3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体现为:是主要知识产权9,10的主要发明人(附件10,11);负责网络化群控硬件产品各类数据协议的格式转换技术研发;是项目《广州大学城区域供冷节能管理控制系统产业化示范》《网络化群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的主要完成人(附件30,31),参与了华南理工大学应用推广项目的方案设计与实施(附件28)。
5廖仲文其他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及实施者,对项目的创新点一、二和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体现为:提出了室内热舒适性参数动态优化方法;参与了项目《网络化群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绿色校园暖通空调节能集中监控关键技术与示范》研发(附件31,32);负责网络化群控软件平台的开发;参与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应用推广项目的方案设计与实施(附件26,27,28,29)。
6潘冬梅讲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及实施者,对项目的创新点2和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体现为:提出了大空间建筑的气流组织模拟方法(附件37);参与了基于气流组织模拟的室内热舒适性参数动态优化方法(附件32);参与了《绿色校园暖通空调节能集中监控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研发(附件32);负责中国石油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应用推广项目方案的设计。
7梁艳辉其他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及实施者,对项目的创新点1和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体现为:提出二级冷量交换站动态质调节与末端设备的分类分区分时精细化调控技术(附件33),参与了《绿色校园暖通空调节能集中监控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研发(附件32);负责浙江大学应用推广项目总体方案的设计,硬件调适与项目实施。
8陈城其他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及实施者,对项目的创新点2和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具体体现为:建立了人体适应性热舒适性模型;参与了《绿色校园暖通空调节能集中监控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研发(附件32);参与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浙江大学应用推广项目总体方案的设计与项目实施。
9卢洪刚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项目主要参与人与实施者,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和3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体现为:提出了中国石油大学集中供热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节能诊断与调适方法(附件36),参与中国石油大学区域集中供热节能优化管理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负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区域集中供热节能优化管理控制系统的运行调适(附件33)。
10王立民助理工程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项目主要参与人与实施者,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和3做出了主要贡献,具体体现为:建立了区域集中供热DHC“诊断+改造+运维”调适模式(附件38);提出了大空间建筑的气流组织模拟方法(附件37);参与浙江大学区域集中空调系统节能改造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负责浙江大学区域集中空调系统节能改造项目的运行调适(附件34)。
11陈汉辉其他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及实施者,对项目的创新点1、2和3均做出了主要贡献。具体体现为:负责空调末端在远程节能控制标准化硬件产品的研制,参与了《网络化群控关键技术及应用》与《绿色校园暖通空调节能集中监控关键技术与示范》的项目研发(附件31,32);参与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应用推广项目的硬件调适与项目实施。
12刘国强其他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参与人与实施者,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和3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体现为:是主要知识产权8的主要发明人(附件9),提出了区域集中供热系统多级调节与节能优化运行策略;负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区域集中供热节能优化管理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现场施工与运行调适。
13李利文其他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参与人与实施者,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和3做出了主要贡献,具体体现为:提出了基于加权区域特征温度模型的室内热舒适性参数动态优化方法;参与《绿色校园暖通空调节能集中监控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研究工作(附件32);参与浙江大学区域集中空调系统节能优化管理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与现场实施。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Multi-variable time series forecasting for thermal load of air-conditioning system on SVR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周璇,刘庆典,刘国强,闫军威,杨建成,梁列全
2授权发明专利教学或办公建筑用的采暖与分散式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中国ZL201110217476.7华南理工大学;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闫军威
3授权发明专利办公建筑中央空调逐时冷负荷在线预测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210187336.4华南理工大学周璇,杨建成,闫军威
4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日程表的教学楼中央空调末端设备管理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210133469.3华南理工大学;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闫军威,林海杰,许海航,廖仲文,卢展超
5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智能视频识别技术的教室用电设备管理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210132025.8华南理工大学;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林海杰,闫军威,许海航,陈汉辉,张迪
6授权发明专利区域集中供冷二级冷量交换站冷量调节系统及调节方法中国ZL200610037060.6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闫军威,刘飞龙,周璇
7授权发明专利区域集中供冷冷量调节系统的调节方法中国ZL200610036868.2华南理工大学;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闫军威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区域供冷系统远程监控软件V1.0中国2012SR061771华南理工大学何敏
9其他多建筑类型集中供热系统的节能优化策略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璇,刘国强,闫军威
10其他New cooling regulation technology of secondarycooling station in DCS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周璇,闫军威,朱冬生,梁列全
进步奖闫军威,周璇,何敏,梁列全,廖仲文,潘冬梅,梁艳辉,陈城,卢洪刚,王立民,陈汉辉,刘国强,李利文华南理工大学,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3351843-405 全数字化绿色“三低型”高频逆变焊接电源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全数字化绿色“三低型”高频逆变焊接电源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华南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市佳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瑞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焊接是制造业重要而优选的主要工艺之一。焊接电源为焊接过程提供能量,其性能直接制约焊接质量。我国虽已是全球最大的焊接电源制造基地,年产能超过1000万台套,但普遍面临软硬件平台偏弱、伪数字化以及缺乏工艺支撑等瓶颈问题,存在严重的“核心技术空心化”现象,导致在核电能源、航空航天、海工舰船等高端制造业所需的数字化焊接电源仍严重依赖进口,一旦受限,将掣肘国家制造安全。高端数字化焊接电源技术是科技日报重点报道的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第28项)。 项目属于机械制造学科。在国家和地方持续支持下,项目基于超高频化(提高焊接电源功率平台性能)、全数字化(提升系统控制性能)、工艺绿色化(实现核心工艺支撑)的研究思路,研发了全数字化绿色“三低型”高频逆变焊接电源新技术,取得了系列引领行业的创新成果: 1、发明了基于宽禁带SiC的大功率超高频逆变新技术:发明了系列基于Si功率器件的大功率高频逆变技术;在此基础上,攻克了严酷焊接工况复杂多应力多参数动态耦合作用下的SiC功率器件高速可靠换流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发明200kHz的SiC型大功率超高频弧焊逆变新技术,能效可达94.5%,稳流精度≤±1%,动特性比国际主流产品提高70%以上; 2、发明了大功率超高频功率开关器件可靠驱动新技术:将器件物理建模、热磁动态耦合分析以及双脉冲驱动测试方法相结合,突破了SiC功率器件在超高频开关过程的非对称驱动电压建立、米勒效应以及过流保护等难题,发明了具备器件级保护和米勒钳位能力的200kHz驱动新技术,可驱动100A/1200V SiC MOSFET。 3、发明了高频焊接电源高速精密DSC数字控制技术:发明了以DSC级ARM微处理器为核心、具备实时内核的焊接电源全数字化控制技术,实现了焊接电源的人机交互、PWM产生、任务控制以及工艺模式调控的全数字化。 4、提出了“三低型”数字波控绿色焊接新工艺:提出了可集成于高频焊接电源的数字波形控制工艺,突破了焊接电源因长期缺乏工艺支撑而面临的“核心技术空心化”瓶颈,可根据工艺需求输出直流、单脉冲、双脉冲、变极性、快频等多种焊接波形,实现低热输入、低飞溅、低变形的绿色工艺效果。 项目具有更新换代意义,填补国内空白,已形成核心专利池:授权发明42件、实用新型21件、软著11件。发表SCI/EI索引论文29篇;参与制定国标8部;编写国家出版基金专著以及焊接经典著作各1部。经专家鉴定和第三方检测认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工作被《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评选为“2018年影响力科技成果”,被《科技日报》以“卡脖子”技术专题进行了报道。 项目已成功转化并在全国推广,广泛应用于核电能源、海工船舶、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据深圳佳士、瑞凌两家应用单位的统计,近3年新增产值37.71亿余元,新增利润8.05亿余元,新增税收2.21亿余元;出口创汇2.48亿余美元。项目既大幅提升了焊接电源的整体性能,又为推动焊接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提升、实现工业增效减排和保障国家制造安全做出了贡献。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振民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1)全数字化绿色“三低型”高频逆变焊接电源核心技术攻关、总体方案研究,占本人工作量70%;(2)对核心创新点1、2、3、4 做出贡献,发明了基于宽禁带SiC功率器件的大功率超高频逆变新技术(ZL201611139417.1)、超高频功率开关器件可靠驱动新技术(ZL201610667907.2),提出了低热输入、低飞溅、低变形的数字波控绿色焊接工艺技术( 2014SR217600、2016SR101089、2017SR490814)。
2张芩讲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1)项目驱动技术原理和智能软件控制方案研究,占本人工作量70%;(2)对核心创新点2、3、4 做出贡献,协助研制了适应于超高频逆变换流特点的高速精密DSC数字控制技术,是技术成果“新一代高性能近零飞溅机器人焊接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科技评价报告编号:PJBG‐2019‐0001)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3吴祥淼高级工程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1)主要贡献:参与全数字化绿色“三低型”高频逆变焊接电源技术攻关以及焊接系统数字集成方案研究,占本人工作量70%;(2)对核心创新点3、4 做出贡献,协助发明了高速精密DSC数字控制技术,参与系列近零飞溅机器人焊接系统以及水下机器人焊接系统的研制和发明工作,是技术成果“新一代高性能近零飞溅机器人焊接系统的研制及应用”(科技评价报告编号:PJBG‐2019‐0001)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4黄石生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1)我国现代弧焊逆变理论及技术的奠基者,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主要贡献:参与全数字化绿色“三低型”高频逆变焊接电源总体方案研究,占本人工作量70%;(2)对核心创新点1、4 做出贡献,是技术成果“新一代高性能近零飞溅机器人焊接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科技评价报告编号:PJBG‐2019‐0001)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5邱光高级工程师深圳市瑞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瑞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全数字化高性能焊接电源系列产品的工程化优化改进;(2)开发出可匹配弧焊机器人使用的先进弧焊电源产品,参与基于Si功率器件的大功率高频逆变技术的创新研制(ZL201410301750.2、ZL201410158179.3);(3)项目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实施和推广应用。
6罗卫红高级工程师深圳市佳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佳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系列先进焊接电源技术的工程化改进,占本人工作量的70%;(2)对核心创新点1基于Si功率器件的高频逆变技术做出贡献,负责项目专利“多功能数字波控弧焊逆变电源”(ZL201310711710.0)的技术导入、结构优化以及产业化实施、推广与应用。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高功率密度高效率WBG 弧焊逆变器中国ZL201611139417.1华南理工大学王振民、范文艳、汪倩
2授权发明专利基于SiC的超高频逆变式手工焊接电源中国ZL201610667907.2华南理工大学王振民、范文艳、汪倩
3授权发明专利可视化高效管板焊接系统中国ZL201310703835.9华南理工大学王振民、冯允樑、潘成熔
4授权发明专利多功能数字波控弧焊逆变电源中国ZL201310711710.0华南理工大学 深圳市佳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振民、冯允樑、潘成熔
5授权发明专利逆变弧焊电源的电流控制电路及逆变弧焊电源中国ZL201410158179.3深圳市瑞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邱光、唐洪建、郑阳阳
6授权发明专利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及采用数字脉冲控制的引弧方法中国ZL201410301750.2深圳市瑞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邱光、王巍、刘南、王科海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适用于宽禁带功率器件的高效驱动电路中国201820246252.6华南理工大学王振民、范文艳、谢芳祥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镁合金机器人焊接系统软件中国2016SR101089华南理工大学王振民、蒋春、冯锐杰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SiC的快频TIG软开关逆变焊机软件V1.0中国2017SR490814华南理工大学王振民、谢芳祥、范文艳、韦俊好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机器人双丝零飞溅焊接系统软件V1.0中国2014SR217600华南理工大学王振民、冯允樑、潘成熔
进步奖王振民,张芩,吴祥淼,黄石生,邱光,罗卫红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市佳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瑞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
3361843-407 肉品冷冻过程品质调控与检测控制技术应用
项目名称肉品冷冻过程品质调控与检测控制技术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华南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湖南唐人神肉制品有限公司,广州市粤联水产制冷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德捷力冷冻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冷冻加工技术是农产品加工与保藏的基础和核心技术之一,肉品经传统的冷冻加工后品质下降,而冰晶的形成及分布是影响品质的主要因素。针对肉品冷冻过程冰晶调控和品质控制的瓶颈,在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资助下,在物理场冰晶调控、冷冻肉品品质快速检测、肉品工业化速冻冻藏和肉品微冻解冻技术设备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1. 物理场冰晶调控方法及冷冻波谱响应研究。首次提出了纳米气泡结合超声波促进肉品冷冻过程冰晶形成及分布控制的方法,探明了冰晶形成机理和路径调控模式,揭示了超高压冷冻压力和温度协同作用下肌球蛋白变性机制。发明了基于高压静电场加速冷冻速率的方法,降低冰晶面积43.08%,提高圆度80.77%,改善了肉品质构。发现了冻藏过程中猪肉的特征光谱比值(1300 nm/1890 nm)与肉品冷冻温度和冷冻速率的PLSR响应关系,突破了测量冷冻参数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 冷冻肉品品质快速检测技术与装备。针对我国大宗肉品品质的波谱响应模型适应性差和快速检测技术缺乏的问题,提出了最优波段与波谱形态的融合的肉品品质反演分析方法,建立了大宗肉品在冷藏冷冻肉品品质指标与肉品光谱成像之间的关系模型,发明了谱像合一的品质指标化学成像可视化表达方法,实现了肉品质量5个指标在线同时检测,检测时间仅为1.5s,为肉品加工过程品质性状的快速无损可视化检测提供了新技术。3. 肉品工业化速冻及冻藏库技术与装备。开发了多层自适应涨紧功能的模块式液态N2和CO2两用速冻设备,与美国Air Products公司相比液氮消耗降低了20%。提出了基于热力学大数据大型冷库立/卧式分离容器的工程理论计算方法;发明了氨制冷并联机组技术装备,相同节能效果下,成本降至变频制冷机的50%以下,突破国外对我国同类技术的封锁。4. 肉品微冻及解冻技术与设备。基于冰晶理论,结合精确感温、测温、送冷、控温等工程技术手段,开发了“微晶一周鲜” 系列冰箱,实现了肉品微冻冻藏保鲜7天(168小时)。提出了肉品微波“-1℃解冻”的新概念和技术,研发了“-1℃解冻”微波炉及解冻器具,解冻时间缩短了7 倍,解冻效率提高了20%,汁液损失率低于了1%,解决了传统微波炉解冻加热不均匀和汁液流失大等全球行业共性技术瓶颈。该项目授权发明专利16 件,代表性授权发明专利10件,其中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 件。发表SCI 论文30 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7篇。2篇SCI论文荣获2017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出版专著2部。陈学庚院士等组成的专家组认为:该成果总体技术达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其中超声波调控冰晶加速冻结技术和大型冷库冷媒蒸发分析与计算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成果推广应用后,近3年累计新增产值超过50亿元,新增利润4.68亿元,新增利税1.90亿元,对提高我国肉品等农产品品质和节能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孙大文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创新点1:提出了纳米气泡结合超声波促进肉品冷冻过程冰晶形成及分布控制的方法,探明了冰晶形成机理和路径调控模式[附件2-6]。对创新点2:建立了大宗肉品在冷藏冷冻和微波解冻过程肉品品质指标与肉品光谱成像之间的关系模型[附件7]。对创新点4:提出了肉品微波“-1℃解冻”的概念和技术[附件12]。授权发明专利6项,完成科技成果2项。代表性论文8篇中有ESI高被引论文7篇。
2朱志伟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创新1:揭示了超高压冷冻压力和温度协同作用下肌球蛋白变性机制,探明了冰晶形成机理和路径调控模式[附件3-6]。对创新点4: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附件12]。授权发明专利4件,完成科技成果1项。
3李晓丽副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对创新点2:研究了最优波段与波谱形态的融合的肉品品质反演分析方法,建立了大宗肉品在冷藏冷冻和微波解冻过程肉品品质指标与肉品光谱成像之间的关系模型[附件12]。完成科技成果1项。
4田寒友高级工程师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对创新点2:研究了大宗肉品在冷藏冷冻过程肉品品质指标与肉品光谱成像之间的关系模型[附件8,12].授权发明专利1项,完成科技成果2项。
5蒲洪彬助理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创新点2:建立了大宗肉品在冷藏冷冻过程肉品品质指标与肉品光谱成像之间的关系模型,发明了谱像合一的品质指标化学成像可视化表达方法[附件4,5,7,12]。授权发明专利3项,完成科技成果1项。
6楚秉泉讲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对创新点2:研究了最优波段与波谱形态的融合的肉品品质反演分析方法,完成科技成果1项[附件12]。
7苑严伟研究员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对创新点2:开发了基于AOTF的肉品光谱成像在线检测装备及软件系统,实现肉品品质在线检测,可实现肉品蛋白氧化程度、脂肪氧化程度、水分、pH值以及色泽值等5指标在线同时检测[附件12],完成科技成果1项。
8付浩华工程师湖南唐人神肉制品有限公司湖南唐人神肉制品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和2,冷冻冷链、肉品快速检测技术、肉品加工工艺的改进与应用[附件12]。完成科技成果1项。
9韩忠副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创新4:研究了解冻过程不同阶段肉品汁液损失率、质构特性及烹饪特性等品质变化规律,结合模糊控制技术、温度传感技术和谐振检测技术,提出了肉品微波“-1℃解冻”的概念和实施技术。代表性授权发明专利1件,完成科技成果2项[附件12,13].
10李宪光高级工程师广州市粤联水产制冷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粤联水产制冷工程有限公司对创新点3:基于热力学大数据提出了大型冷库立/卧式分离容器的工程理论计算方法;发明了氨制冷并联机组技术装备[附件12]。出版专著1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工业制冷集成新技术与应用(第2版)》)[附件33],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有2017SR304221,2017SR309529和2017SR284653。完成科技成果1项[附件12].
11宁志芳高级工程师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对创新4:开发了“微晶一周鲜” 系列冰箱。开发了涡轮负压湿度自动调节和自动控温系统技术,实现了空间湿度(RH)25%~95%之间可调以及自动调温。授权发明专利6件,有ZL201410126795.0和ZL20140138361.2等。完成成果鉴定2项[附件12,14]。
12史慧新高级工程师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对创新点4:开发了的“微晶一周鲜” 系列冰箱。开发了涡轮负压湿度自动调节和自动控温系统技术,实现了空间湿度(RH)25%~95%之间可调以及自动调温。授权发明专利6件,有ZL201410126795.0和ZL20140138361.2等。完成科技成果2项[附件12,14]。
13贾逾泽工程师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对创新点4:提出了肉品微波“-1℃解冻”的实施技术,研发了“-1℃解冻”微波炉。授权发明专利3件[附件9-11],完成科技成果2项[附件12,13]。
14张俊宁研究员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对创新点2:发明了谱像合一的品质指标化学成像可视化表达方法,开发了基于AOTF的肉品光谱成像在线检测装备。授权软件著作权2017SR105232,完成科技成果1项[附件12]。
15韦庆益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创新点2:结合广义二维相关光谱法对低温保藏猪肉的光谱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实现了猪肉低温保藏过程中表征蛋白分解及ATP代谢程度指标BAI值和K值的预测,突破了不同冷冻速率下冷冻猪肉蛋白结构形变程度、冻藏期间蛋白氧化、二级结构变化及脂肪氧化程度的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无损检测和可视化表达。授权软件著作权2项,有2019SR0090493和2019SR0090501。完成科技成果1项[附件12]。
16王启军讲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创新点1,探讨了固体物料组织结构的差异对超声作用效果的影响,揭示了超高压冷冻压力和温度协同作用下肌球蛋白变性机制,探明了冰晶形成机理和路径调控模式,研究了基于高压静电场加速冷冻速率的方法。授权发明专利2件[附件2,3],完成科技成果2项[附件12,13]。
17成军虎助理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创新点2,建立了大宗肉品在冷藏冷冻和微波解冻过程肉品品质指标与肉品光谱成像之间的关系模型,发明了谱像合一的品质指标化学成像可视化表达方法。发表SCI论文10篇,代表性论文1篇(Food Chemistry, 2016, 197:257-265),完成成果鉴定1项[附件12]。
18潘洪准工程师广州市粤联水产制冷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粤联水产制冷工程有限公司对创新点3:揭示了制冷剂物理特性、制冷剂运行压力与并联蒸发式冷凝器液柱高度的影响关系,建立了存液弯和液柱垂直管耦合计算方法,发明了世界首套氨制冷并联机组技术装备。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有2017SR304221,2017SR309529和2017SR284653。完成科技成果1项[附件12]。
19宋忠祥高级工程师湖南唐人神肉制品有限公司湖南唐人神肉制品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和2,负责肉品冷冻冷链技术和快速检测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和肉品加工工艺研究。完成科技成果1项[附件12]。
20吕程序高级工程师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对创新点2:开发了基于AOTF的肉品光谱成像在线检测装备及软件系统,实现肉品品质在线检测,可实现肉品蛋白氧化程度、脂肪氧化程度、水分、pH值以及色泽值等5指标在线同时检测[19]。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2017SR105232,完成科技成果1项[附件12]。
21陈海洋其他深圳市德捷力冷冻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德捷力冷冻科技有限公司对创新点3:开发了多层自适应涨紧功能的模块式液态N2和CO2两用速冻装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件有ZL201620265362.8, ZL201620265361.3, ZL201620265360.9等,完成科技成果1项[附件12]。
22余旭聪其他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创新点4:研究了解冻过程不同阶段肉品汁液损失率、质构特性及烹饪特性等品质变化规律,提出了肉品微波“-1℃解冻”的概念和实施技术。完成科技成果1项[附件1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双点变强度超声波提高冰淇淋冷冻速度与品质的方法中国201410436323.5华南理工大学孙大文; 张孜; 曾新安; 朱志伟; 王启军
2授权发明专利微波联合电场辅助制作速冻方便米饭的方法及冷冻装置中国201510284000.3华南理工大学孙大文; 程丽娜; 朱志伟; 曾新安; 蒲洪彬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变频超声辅助冷冻面团的方法及装置中国201510304199.2华南理工大学孙大文; 张孜; 朱志伟; 蒲洪彬; 曾新安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变强度微波辅助冷冻面皮的方法和装置中国201410809729.3华南理工大学孙大文; 张孜; 曾新安; 朱志伟; 韩忠
5授权发明专利基于高光谱的识别新鲜肉、冷却肉和冷冻肉的方法及装置中国201510288555.5华南理工大学孙大文; 马骥; 蒲洪彬; 曾新安; 高文宏; 曲佳欢
6授权发明专利生鲜牛肉多指标的快速无损同步检测方法中国201510965311.6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王辉,田寒友,邹昊,李家鹏,陈文华,乔晓玲,王守伟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微波进行低温烹饪的方法、系统和微波烹饪装置中国201610293723.4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贾逾泽,张斐娜,刘建伟,刘民勇,王轩,夏然,史龙,孙宁,栾春
8授权发明专利Method for improving, by using power-variable ultrasonic waves, frozen fish fillets treated by means of salt-water immersion process美国US 9,497,976 B2华南理工大学孙大文;胡芬;曾新安;王启军;高文宏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烹饪家电的功率控制方法、装置和烹饪家电中国201610293576.0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贾逾泽,张斐娜,史龙,刘建伟,王轩,夏然,刘民勇,孙宁,栾春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食物加热均匀性的微波加热方法、系统和微波炉中国201610293639.2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贾逾泽,唐相伟,李燕,黎青海
进步奖孙大文,朱志伟,李晓丽,田寒友,蒲洪彬,楚秉泉,苑严伟,付浩华,韩忠,李宪光,宁志芳,史慧新,贾逾泽,张俊宁,韦庆益,王启军,成军虎,潘洪准,宋忠祥,吕程序,陈海洋,余旭聪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湖南唐人神肉制品有限公司,广州市粤联水产制冷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德捷力冷冻科技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
3371843-409 造纸过程纸页成形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造纸过程纸页成形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华南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岳阳林纸股份有限公司,中冶美利云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河南天邦集团纸业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来源于国家发改委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科技部基金项目、广东省、广州市和天河区科技计划项目及造纸企业合作项目。造纸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纸页成形是造纸过程的关键环节,纸页成形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纸页的结构,进而决定着纸页各项性能。现代纸页成形过程面临多种挑战,如浆料悬浮液是三相共存的复杂的分散体系,纤维非常容易絮聚;造纸机车速和幅宽不断增加;社会发展不但要求纸张定量分布均匀,还要求纸张中纤维排列分布均匀等。种种挑战,一直困扰着不断前行的造纸行业,为此,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岳阳林纸股份有限公司、中冶美利云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天邦集团纸业有限公司,从宏观定量分布、微观均匀性、纤维定向分布、纸页Z向两面差、纤维纵横向(X/Y)分布等全方位对纸张的成形进行了研究,并且系统性综合解决纸页成形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创造性地开发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驱动辊式顶网成形技术、无后坐力高频摇振技术及多方位调控流浆箱技术,这些成形关键技术全方位协同作用,使纸页匀度大幅改善,纤维取向分布均匀可控,Z向两面差低于10%,达到优化纸页成形,改善纸页结构和性能的目的,同时网部能耗降20~45%。本成果创新性体现为:1、脱水方式上的创新。采用双网挤压和成型辊高速离心双面脱水取代传统的单面脱水、重力脱水和真空脱水,有效提高纸页匀度,降低纸页Z向结构和性能两面差。2、节能降耗上的创新。无驱动辊式顶网由辊子组成,无须传动和倒吸真空系统,有效降低能耗和网子磨损。3、频率振幅靶向精准控制技术的创新。大幅提高摇振频率,提高纸页三维结构分布的均匀性,改善纸页的纵横向性能比和匀度;采用碳纤维材料取代传统的弹簧钢作为胸辊的弹性支撑。解决了抗疲劳强度差寿命短的难题,突破了中高速纸机的技术瓶颈。4、纤维取向调控技术上的创新,解决现有流浆箱喷浆中绝大多数纤维呈纵向排列的缺陷,提高纸页中纤维取向分布的均匀可控性。本成果已在全国造纸行业取得成功应用,包括中冶纸业银河有限公司2套、中冶美利云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套(SZ000815)、岳阳林纸股份有限公司(SH600963)、山东泉林纸业有限公司、河南天邦集团纸业有限公司、东莞旭丰纸业有限公司、辽宁金城造纸股份有限公司4套(SZ000820)、河南新亚纸业有限公司2套、四川宜宾纸业有限公司(SH600793)等40多家企业应用60多台套,根据已有效益证明进行估算,应用企业近三年合计增加约37 亿元、利润约7.4 亿元、税收约2亿元。本项目授权发明专利12件,实用新型专利21件;发表国内外论文20 余篇;本成果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幅提升了应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技术创新性和经济实用性获得了国内专家学者及应用单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为我国造纸行业的转型改造升级及高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高新技术和装备,系统性地解决了造纸核心关键技术瓶颈,推动国内造纸行业的发展。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樊慧明教授级高工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1、是本项目几个创新点的主要提出者,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无后座力高频摇振技术和无驱动辊式纸页顶网成形技术。发表相关论文多篇,授权专利发明专利 1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21 项。2、主持开发了摇振箱伺服控制系统和控制程序、无驱动辊式顶网成型器控制程序、高效多方位调控流浆箱 QCS 联锁控制程序。3、主持了项目相关的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12C26214405137),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1B0110300015),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2 J4200028),天河区科技计划项目(201307ZT187)。4、“无驱动辊式纸页顶网成型器”成果登记主要完成人,排名第一(见附件1-40)
2刘建安高级工程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1、是本项目创新点的主要提出者之一。2、授权专利发明专利 1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21 项,。3、参与了本项目研究成果的工程化应用工作;4、对于成果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5、主持了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B010402010)“高效节能纸页成型装备的开发研究”。6、“无驱动辊式纸页顶网成型器”成果主要完成人,排名第二。(见附件2-11、14-17,28-40)
3胡亚丽高级工程师广东省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1、参与了无驱动顶网成型器高速离心脱水,提高脱水速度的技术研究。2、是科技部基金项目(12C26214405137)“无驱动辊式纸页顶网成型器”的主要参与成员。3、参与了无驱动辊式顶网成型器、无后座力高频摇振箱和稀释水流浆箱的加工工艺和材料选择研究工作;4、负责了无后座力高频摇振箱项目中碳纤维板的计算、选型和调试工作。5、“无驱动辊式纸页顶网成型器”成果主要完成人,排名第三(见附件14、17、28-36)
4李正国高级工程师岳阳林纸股份有限公司岳阳林纸股份有限公司1、参与开发无后座力高频摇振箱技术、高效稀释水流浆箱技术,并从生产的角度提出许多建设性的建议。2、参与了无后座力高频摇振箱和稀释水流浆箱的加工工艺和材料选择研究工作;3、负责3300/600 特种包装用纸无后座力高频摇振箱的安装、调试、优化等工作,解决了无后座力高频摇振技 术在 3400/600 特种包装用纸纸机上的相关技术问题.(见附件19和25)
5周湘红高级工程师中冶美利云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中冶美利云产业投资股份公司1、参与开发无驱动辊式顶网成型技术,从生产的角度提出很多设计建议;2、参与了无驱动辊式顶网成型器和多方位调高效稀释水流浆箱的加工制造和外购件的选型工作;3、负责 1760/350 特种纸机无驱动辊式顶网成型器的安装、调试、优化等工作,解决了无驱动辊式顶网成型器在 1760/350特种纸纸机上的相关技术问题;4、 对无驱动辊式顶网成型器的运行参数进行了多次试验,获得了无驱动辊式顶网成型器的运行工艺资料,为其进一步的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见附件20、26)
6龚群飞高级工程师河南天邦集团纸业有限公司河南省天邦集团有限公司1、参与开发无后座力高频摇振箱等纸页关键成形技术与装备,负责改造中试纸机生产线;2、 参与了无后座力高频摇振箱的加工及制造工作;3、负责 3520/600文化纸无后座力高频摇振箱等成形装备的安装、调试、优化等工作,解决了无后座力高频摇振技术在 3520/600 文化纸纸机上的相关技术问题.(见附件21、2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长网纸机用的高速摇振箱中国ZL201310704363.9华南理工大学刘建安;樊慧明;王命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纸张横幅定量调节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610281813.1华南理工大学刘建安;樊慧明;王学琴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改变稀释水浓度调节纸张横幅定量的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710070995.2华南理工大学刘建安;李哲;樊慧明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调节纸张横幅定量的稀释水添加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610279061.5华南理工大学刘建安;刘萍;樊慧明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流浆箱稀释水添加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610281925.7华南理工大学刘建安;王学琴;樊慧明
6授权发明专利流浆箱分散纤维均匀布浆用的布浆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310704381.7华南理工大学刘建安;樊慧明王命
7授权发明专利先引出浆流后添加稀释水调节纸页横幅定量的装置中国ZL200910039255.8华南理工大学刘建安;樊慧明;王建高;陈克复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振幅可调的高速摇振箱装置中国ZL201820594002.1华南理工大学刘建安;董晓斌;樊慧明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辊式顶网成型器中国ZL201720897512.1华南理工大学刘建安;高达;樊慧明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渐进式脱水的顶网成型器中国ZL201720896458.9华南理工大学刘建安;李嘉禾;樊慧明
进步奖樊慧明,刘建安,胡亚丽,李正国,周湘红,龚群飞华南理工大学,岳阳林纸股份有限公司,中冶美利云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河南天邦集团纸业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
3381843-601 机器人大脑
项目名称
(科普作品名称)
机器人大脑推荐/提名单位/人华南理工大学
出版发行单位科学出版社字数440000版次1
主要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项目简介 “机器人大脑”属于“类脑”的范畴,它是一种能够完成知识处理、问题求解、适应环境的智能计算机,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体系结构、数学模型、信息融合、科学计算、机器学习、视听计算、情感交互、人机接口、人工生命、自律作业等。“机器人大脑”研究是一门始终处于脑科学、仿生学、计算机、自动化、电子学、心理学等前沿的交叉科学。从宏观上看,“机器人大脑”实际上就是一个“人造大脑”。若是将这个“人造大脑”与具有“眼”、“手”、“腿”、“嘴”、“鼻”、“耳”、“舌”的智能机器人相配合,那么具有“人造大脑”的智能机器人就相当于是一个“超人”,它可以在任意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自律地代替或者帮助人类完成各项工作。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机构和大学及企业都在研究“机器人大脑”(“类脑”),希望获得能够帮助或取代人脑进行思维、学习、判断、推理、情感、记忆、语言、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运动、协作、规划、作业等的方法和技术及原型,并最终用“机器人大脑”来指挥和控制智能机器人帮助或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工作。为了配合国内人工智能研究,特别是推动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所制定的“中国脑计划”的开展和普及及推广,我们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的原则,在参考了国内外和我们自身大量研究资料及成果后,编写了《机器人大脑》这本学术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科普著作,它详尽地介绍了“机器人大脑”的各种基础理论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机器人大脑》科普专著和包含有“机器人大脑”相关内容的网站及科普活动已经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它们不仅向数万名社会各界的普通读者和从事智能机器人、类脑计算、人工智能、计算技术、自动控制、先进制造等研发的广大科研人员宣传和普及了与“机器人大脑”相关的知识和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而且也为他们研发“机器人大脑”的云计算平台、学习方法、视觉处理、人机对话、情感交互、作业控制等关键技术,以及指挥和控制智能机器人帮助人类完成各种工作提供了参考和范例。 《机器人大脑》科普专著和包含“机器人大脑”相关内容的网站及科普活动的科普成效如下: ①《机器人大脑》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机器人大脑”的科普专著,出版发行的1556册书稿销售一空,京东和当当网上的广大购书者正面评价率均为100%; ②我们在国内第一个制作了包含“机器人大脑”全部内容的广东省“智能机器人技术”精品视频公开网站,访问量已达23348人次,最多2533人同时在线; ③我们在国内最早举办了“机器人大脑”科普讲座,在业界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并且第一个在国内制作了包含“机器人大脑”中众多AI算法的广东省“数据结构”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网站。该网站访问量已达45416人次,最多有10478人同时在线。 ④我们获得了“机器人大脑”的代表性专利7项、软件版权3个、出版了3本专著和教材、发表重要论文7篇。这些专著和教材及论文总共被他引了414次。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1肖南峰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本人亲自完成了整个《机器人大脑》科普专著撰写工作,以及建立了与“机器人大脑”相关的“智能机器人技术”学习网站和建设了包含“机器人大脑”所有相关算法的“数据结构”学习网站,以及参加和宣讲科普报告会等全部工作。此外,《机器人大脑》中所有章节阐述的“机器人大脑”(网格计算、云计算、学习方法、视觉计算、人机对话、情感交互、作业控制)等主要研究成果均是由本人及本人亲自指导的研究生们一起共同完成的。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智能机器人的手势识别软件中国2016SR073134肖南峰等肖南峰等
2授权发明专利家政服务机器人中国ZL200610032660.3肖南峰肖南峰
3实用新型专利多功能身份自动识别机器人中国ZL200720061555.2肖南峰肖南峰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工业机器人操作控制端中国ZL201620535275.X刘洋,肖南峰刘洋,肖南峰
5实用新型专利具有分布触觉的仿人机械手中国ZL200720061556.7肖南峰肖南峰
6实用新型专利助老助残机器人中国ZL201120506957.5肖南峰肖南峰
7实用新型专利仿人机器人中国ZL201120506945.2肖南峰肖南峰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聊天机器人中国ZL201120508956.4肖南峰肖南峰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云计算的人机交互软件中国2016SR098994肖南峰等肖南峰等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智能机器人的人脸识别软件中国2016SR073189肖南峰等肖南峰等
进步奖-科普类肖南峰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3391844-401 巨大口蘑栽培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示范
项目名称巨大口蘑栽培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示范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粤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食用菌产业是资源综合利用的典型代表,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的特点,是名符其实的生态产业、致富产业。多年来,项目组在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广东省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专项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在野生食用菌分离鉴定、驯化栽培、遗传育种、贮藏保鲜、加工、培训与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以下成果:1、野生菌种分离、驯化栽培及优良品种的选育。分离了4个野生巨大口蘑菌株,通过驯化栽培获得适应性强、产量高、耐贮藏的优良菌株,生物转化率达到80~120%,亩产3000~5000公斤,商品名定为金鞭口蘑(金鞭菇)。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又获得3个新菌株。开创了冬季升温栽培新模式,使一年栽培次数从原来的3批次增长到5批次,亩产量年均提高30%~40%,利用层架栽培模式使土地利用率提高50%~80%。通过菌种选育,提高菌种生长速度,使栽培周期缩短一个月,节约能耗20%~30%。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2、巨大口蘑贮藏保鲜、营养成分和加工特性研究。创新获得了能在8℃~12℃条件下,贮藏30天不变色、不变味优良新品种。巨大口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获得多个口蘑加工新产品,例如口蘑米粉、酸奶、蘑菇酱及月饼等各类糕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3、项目推广示范获得良好经济效益。2009年开始先后与粤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菇王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华业食用菌有限公司、广州均益农业有限公司、广西兴安铭晖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合作建立巨大口蘑栽培基地进行推广栽培示范。4、建立多个扶贫基地带动农民致富。采用“学校+公司+政府+基地+农户”的模式在梅州大埔镇和连南县进行科技扶贫,带动农民致富,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户年增收18000~20500元。目前,项目所涉及的各项技术在全国多省区推广种植。据不完全统计,在项目期间共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超过600场次,培训技术人员、农民、学生超过2.3万人次;近三年来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089亩,新增经济效益9765万元,新增利润3992.83万元。该成果编制了广东省农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各1项,均已颁布实施。授权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注册产品商标1个。该成果获得广东省农业推广二等奖。所推广产品“金鞭菇”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2015白云区十佳农家手信”和“2015市民喜爱的白云区优质农产品”称号。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莫美华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本人为本项目成果总负责人,负责项目总体设计、定位与协调,对创新点1、2、3均有突出贡献。具体体现在:1、野外分离了4个野生巨大口蘑新菌株,原生质体融合获得3个新菌株,筛选出亩产3000~5000公斤,转化率80~120%的菌株。2、研究口蘑的营养成分和贮藏保鲜,获得了在8℃~12℃贮藏30天不变色、不变味优良新菌株。3.创制了多个加工产品。4、编制了广东省农业地方标准“巨大口蘑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DB44/T 1408-2014),且颁布实施。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件,其中3件已获授权。获得了广东省农业推广奖二等奖。【附件 1.1, 1.2, 1.3, 2.5, 4.2, 5.1, 5.2, 5.3, 5.4, 5.5, 5.6】
2万俊华工程师粤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粤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本人为本项目推广示范总负责人,主要负责产品开发、技术推广及产品销售,对创新点1、2均有突出贡献。自2009年开始推广巨大口蘑,先后在广州市白云区粤旺现代农业基地、广东省梅州市大埔镇、广东省连南县三江镇建立扶贫基地累计40亩,在推广基地进行了不同新菌株的栽培对比试验、中试配方优化、栽培模式探索,对技术人员、农民进行培训,以及对产品进行销售、推广和宣传。申报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8件,其中3件已获授权,获得了广东省农业推广奖二等奖,注册“粤旺金鞭”商标1个,制定企业标准1项。【附件 1.4,1.5,1.6,1.7,2.6,4.3,4.4,4.5,4.6】
3徐学锋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本人为本项目成果的主要参与人,主要负责示范基地建设及巨大口蘑栽培技术推广示范,对创新点1、2有突出贡献。具体体现在:1、对新菌株的生理特性、品质特性等进行了研究;2、对巨大口蘑抗褐变机理做了一定工作。3、在栽培技术推广示范和宣传上贡献突出。4、在技术人员、农民和学生培训等上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广东省农业推广奖二等奖。【附件 2.1,2.2,2.3,4.1,5.2,5.3,5.4 】
4周伟坚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本人为本项目成果的主要参与人,主要负责菌种的选育,对创新点1、2有突出贡献。具体体现在:1、对新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生理特性、品质特性等进行了研究;2、对巨大口蘑抗褐变机理研究做了一定工作。3、对巨大口蘑的推广宣传做了一定工作。【附件 2.1,2.2,2.3,4.1,5.5】
5吴英其他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本人为本项目成果的主要参与人,主要负责巨大口蘑不同野生菌株间的特性比较,对创新点1、2、3有突出贡献。具体体现在:1、比较不同野生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栽培学特性,筛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的菌株;2、对不同野生菌株的品质特性等进行了研究;3、优化了巨大口蘑各级菌种的培养基配方;4、对巨大口蘑抗褐变机理,特别是分子机理研究做了大量工作。5、参加各个级别的高新技术成果展览会和农产品展销会,为产品的宣传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 5.4,5.5,5.6】
6查丽燕其他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本人为本项目成果的主要参与人,主要负责巨大口蘑野生菌株与融合菌株间的特性比较,对创新点1、2、3有突出贡献。具体体现在:1、比较野生菌株与融合菌株间的生物学特性、栽培学特性,筛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的菌株;2、比较野生菌株与融合菌株间的品质特性等,对巨大口蘑抗褐变机理,特别是分子机理研究做了大量工作;3.积极参加了各个级别的高新技术成果展览会和农产品展销会,为产品的宣传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 5.4 】
7王越其他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本人为本项目成果的主要参与人,主要负责巨大口蘑栽培学特性研究,对创新点1、2有突出贡献。具体体现在:1、比较巨大口蘑的栽培学特性,筛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的菌株;2、优化巨大口蘑不同菌株的培养基配方;3、积极参加了各个级别的高新技术成果展览会和农产品展销会,为产品的宣传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 5.4 】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自动输送机中国ZL 201621001692.2粤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万俊华
2其他粤旺金鞭中国第31类粤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粤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农业水质检测仪中国ZL 201621001715.X粤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万俊华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巨大口蘑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中国ZL 201210018448.7华南农业大学莫美华,马建伟,梁大伟,陈梅梅,马紫英,倪炎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巨大口蘑面包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 201210593737.X华南农业大学莫美华,马紫英,邓雪婷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工厂化瓶栽巨大口蘑的培育方法中国ZL 201410819195.2广东星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南农业大学叶运寿,莫美华,郑列宜,杨水莲,蒋鑫宇,魏要武,昌毓嵩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蔬菜保鲜柜中国ZL 201621001729.1粤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万俊华
进步奖莫美华,万俊华,徐学锋,周伟坚,吴英,查丽燕,王越华南农业大学,粤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教育厅
3401845-401 信宜怀乡鸡遗传资源研究、保护及产业化开发
项目名称信宜怀乡鸡遗传资源研究、保护及产业化开发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盈富农业有限公司,湛江市晋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信宜市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
项目简介本团队围绕著名品种信宜怀乡鸡开展了近10年的遗传资源研究、保护及产业化开发。(一)信宜怀乡鸡资源研究与保护 围绕怀乡鸡种质特性,从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常规性能、生理生化、分子标记、基因定位等方面开展研究,为怀乡鸡品种资源的保护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1. 信宜怀乡鸡资源保护与纯系建立以“家系等量随机选配法”为依据,用人工控制各家系繁殖平衡,控制世代间近交系数增量,防止群体内基因频率漂移。除保护怀乡鸡固有的基本特征特性和建立纯系外,并抢救性保护了被称为项链系的C系,现已形成连续保种和家系选育七个世代、包括A、B和C 三个纯系共197个家系的保种群和23000套的核心育种群,2014年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5年获批国家级怀乡鸡保种场。2. 信宜怀乡鸡的种质特性研究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通过种质特性研究和生产性能测定 ,制定了怀乡鸡的品种标准,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3 年予以颁布,同年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 信宜怀乡鸡片羽遗传机制解析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等技术,构建怀乡鸡(片羽)和麒麟鸡(卷羽)F2代资源群体,首次确定了鸡羽毛形态的相对性状"卷羽与片羽"的遗传差异是由KRT75L4基因cds区15bp缺失引起。4. 信宜怀乡鸡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怀乡鸡在肌肉品质、耐热与毛囊发育方面与其他品种的遗传差异和基因表达谱的特征。如怀乡鸡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Ex-FABP)多态性的研究及其与肉品质的关联分析,确定了肉品质分子育种靶点,并应用于怀乡鸡的选种工作,为怀乡鸡进入分子育种时代开辟了新途径。 (二) 信宜怀乡鸡产业化开发1. 打造出产学研结合示范龙头企业1个(被科技部授予富民强县怀乡鸡开发示范龙头企业,被农业部授予标准化肉鸡示范场),建立了怀乡鸡健康养殖示范基地1个、养殖专业镇5个、示范村10个、养殖合作社47个、养殖专业户3万余个,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培养养殖大户230户,造就出上千名怀乡鸡养殖专业科技人才。为怀乡鸡成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富裕农民、繁荣农村、发展农业的大产业奠定了基础和条件保障。2.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怀乡鸡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产品安全。该系统的建立,消费者可通过手机、互联网输入追溯码或二维码来查询。溯源网站:www.xyhxj.com。3. 形成一套系统的信宜怀乡鸡产业化开发集成技术体系,从资源保护、纯系选育、扩繁推广、清洁生产、疫病防控、产品加工、质量追溯、到技术服务等关键环节的产业链技术集成,使信宜全市怀乡鸡养殖规模达1.17亿只,全市怀乡鸡年产值达30.83 亿元。同时分布在各地的5个怀乡鸡繁育基地近三年推广商品肉鸡2180多万只,共新增产值7.3亿元,利税1.1亿元,社会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丽教授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1)参加怀乡鸡的品系选育与家系育种工作。(2)开展怀乡鸡种质特性遗传基础研究,包括肌肉生长发育调控、毛囊发育规律研究。开展怀乡鸡基因组和转录组学研究,定位卷羽与片羽鸡遗传差异候选基因,确定了“卷羽与片羽”的遗传差异是由KRT75L4基因cds区15bp (chr:33:1295046-1295060)缺失引起。(3)本人对该项目第4,5项创新做出了贡献,是附件文章1,2,3的作者和怀乡鸡成果登记证书的成员之一。
2杜炳旺教授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作为项目主要成员,(1)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的制定与实施。(2)主要进行怀乡鸡纯系的选育和家系育种及系谱的建立。(3)指导和培训课题成员实施项目的常规育种工作。(4)本人对该项目第1-5项创新做出了贡献,是附件文章1-5和专利1-9的作者。
3陈三有研究员广东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广东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1)怀乡鸡品种资源的抢救性整理。(2)品种标准的制定。(3)国家级怀乡鸡保种场的申报与审验指导。(4)本人对该项目第2,6项创新做出了贡献,是附件怀乡鸡成果证书登记的成员之一。
4陈建中级广东盈富农业有限公司广东盈富农业有限公司(1)为项目的实施提供相关设施和设备,确保项目的正常顺利进行。(2)怀乡鸡标准制定。(3)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场地、人员、物质、资金的保障。(4)本人对该项目第1,2,6项创新做出了贡献,是附件专利10和怀乡鸡成果证书登记的成员之一。
5张晓梅副高级湛江市晋盛牧业有限公司湛江市晋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1)负责项目的父母代种鸡养殖推广基地建设和经济效益评估。 (2)本人对该项目第2,6项创新做出了贡献,主要负责怀乡鸡推广工作。
6陈运冬中级广东盈富农业有限公司广东盈富农业有限公司(1)怀乡鸡种鸡场的经营管理,国家富民强县项目的实施,国家级保种场的申报工作。(2)本人对该项目第1,2,6项创新做出了贡献,是附件怀乡鸡成果证书登记的成员之一。
7王光琴中级湛江市晋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湛江市晋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1)怀乡鸡在粤西地区和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的推广应用,撰写专利。(2)本人对该项目第2,3项创新做出了贡献,是专利1-9和怀乡鸡成果证书登记的成员之一。
8王润莲教授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1)怀乡鸡品种标准制定。就怀乡鸡的肉用性能、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结果。系统研究了怀乡鸡与贵妃鸡、北京油鸡等地方肉鸡的肌纤维和肉品质,得出怀乡鸡的肌肉纤维特征及感官、营养成分含量,并相当于其它优质肉鸡在肌肉嫩度、剪切力、蛋白含量等的差别和优势。(2)本人对该项目第2项创新做出了贡献,是文章4的作者。
9贾汝敏教授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1)负责组织育种技术的指导与实施;负责繁殖技术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工作。(2)本人对该项目第2项创新做出了贡献,是文章5的作者。
10张权讲师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1)主要开展怀乡鸡家系选育工作和性能测定。参与怀乡鸡的推广和示范工作。并开展了其遗传基础分析研究工作。(2)本人对该项目第1,4项创新做出了贡献,是文章2,3的作者。
11马驿教授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1)本人主要从事鸡场疾病的防治工作,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信宜怀乡鸡的健康养殖技术,包括鸡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与疾病防控方案制订;传染病的免疫程序制订,指导技术人员按程序进行免疫;鸡场的消毒方案制订与实施;负责疾病的治疗,指导安全合理的用药;指导鸡场的鸡白血病与鸡白痢的净化工作。(2)本人对该项目第3,6项创新做出了贡献,负责怀乡鸡的健康养殖技术。
12刘宜林中级广东盈富农业有限公司广东盈富农业有限公司(1)现场一线的选育、家系资料采集、核心群各家系个体产蛋性能、生长性能测定等。(2)本人对该项目第1,2,6项创新做出了贡献,是附件怀乡鸡成果证书登记的成员之一。
13刘建营中级广东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广东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1)负责怀乡鸡保种场的建立事宜,同时对种鸡和商品鸡的应用推广进行技术培训。(2)本人对该项目第2,6项创新做出了贡献,主要负责基地建设和养殖示范推广工作。
14姚求进中级湛江市晋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湛江市晋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1)怀乡鸡种蛋孵化、种苗推广及无公害基地和产品的认证。(2)本人对该项目第6项创新做出了贡献,主要负责怀乡鸡孵化和推广工作。
15赵志远中级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1)怀乡鸡品种标准制定和种质特性研究。(2)本人对该项目第2,5项创新做出了贡献,是文章1和怀乡鸡成果证书登记的成员之一。
16江新生中级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1)怀乡鸡的品种标准制定、保种群的纯系保护、家系选育及系谱建立。(2)本人对该项目第2,5项创新做出了贡献,是文章1的作者之一。
17胡影中级信宜市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信宜市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1)怀乡鸡推广的现场第一线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2)本人对该项目第3,6项创新做出了贡献,是专利10的成员之一。
18王知彬初级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1)怀乡鸡保种和育种资料整理、数据处理。(2)本人对该项目第2,4项创新做出了贡献,是文章2,3和专利1-9的成员之一。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低能耗可监控的新型鸡舍中国ZL201820143084.8湛江市晋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杜炳旺,王光琴,王知彬
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方便使用者拾取鸡蛋的装置中国ZL201820143083.3湛江市晋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杜炳旺,王光琴,王知彬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养鸡用饮水装置中国ZL201721810661.6湛江市晋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杜炳旺,王光琴,王知彬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鸡用自动饮水壶中国ZL201820143082.9湛江市晋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杜炳旺,王光琴,王知彬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具有鸡粪收集并干燥处理的环保养鸡大棚中国ZL201721810238.6湛江市晋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杜炳旺,王光琴,王知彬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具有筛分功能的养鸡用喂料设备中国ZL201820143030.1湛江市晋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杜炳旺,王光琴,王知彬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具有食水两用的养鸡饲料桶中国ZL201820143022.7湛江市晋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杜炳旺,王光琴,王知彬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具有自动消毒的新型鸡舍中国ZL201820143028.4湛江市晋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杜炳旺,王光琴,王知彬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山区养鸡场喂食喊叫装置中国ZL201820143026.5湛江市晋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杜炳旺,王光琴,王知彬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肉鸡养殖用照明灯中国ZL201720357091.3广东盈富农业有限公司陈建,吴聪荣,胡影,李大旺
进步奖张丽,杜炳旺,陈三有,陈建,张晓梅,陈运冬,王光琴,王润莲,贾汝敏,张权,马驿,刘宜林,刘建营,姚求进,赵志远,江新生,胡影,王知彬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盈富农业有限公司,湛江市晋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信宜市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广东省教育厅
3411848-401 罗氏妇科补肾安胎法的临床研究与推广
项目名称罗氏妇科补肾安胎法的临床研究与推广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项目简介先兆流产和复发性流产是常见生殖障碍,随着我国放开二孩政策,生育需求显著增加,妊娠妇女流产发生率达30%。罗颂平教授团队以国家“生殖障碍诊疗前移”为宗旨,针对中医治疗流产诊疗体系不健全,应用制剂单一,补肾安胎复方有效成分不明确,临床方案欠规范等关键问题,构建罗氏妇科补肾安胎法诊疗体系并推广应用,传承罗氏妇科精粹,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1.创新中医理论:根据罗元恺教授首创的“肾-天癸-冲任-子宫轴”理论基础,经四代传承百年实践,形成罗氏妇科补肾安胎法理论体系,揭示该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创新中医传承模式,凝练成“岭南罗氏妇科诊法”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罗颂平为代表性传承人,罗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在粤港澳建立7个分工作站,建立行业内首个北美分工作站,培养了15位传承人。首倡建立中医妇科流派联盟,推广罗氏妇科补肾安胎法于国内外。通过国际会议和网络平台,推广到欧洲、新加坡、俄罗斯、北美、澳洲等地区。通过专属网站和视频,科普推广惠及32万人次。2.研究方药内涵:针对补肾安胎作用机制黑匣,①首创肾虚-黄体抑制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评价体系、米非司酮滋养细胞损伤模型和蜕膜细胞凋亡模型,填补了业内缺少阐明中药复方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研究工具的空白;②首次从复方-单味药-有效组分系统研究补肾安胎中药复方治疗流产的药效机制及其配伍规律,阐明滋肾育胎丸止血功效。由博返约,创立减味寿胎丸并阐明补肾安胎药效物质基础,形成新的补肾安胎有效组合,突破了复方中药走向国际化的瓶颈。3.治法提升推广:①基于罗氏妇科补肾安胎法,形成补肾安胎系列中药制剂应用临床。创制滋肾育胎丸临床应用36年,助孕丸临床应用27年。进而提升制剂工艺与质量,衍生助孕宁颗粒和安胎养血膏。②首次构建中医药治疗流产队列数据库,服用助孕丸患者降低流产风险达46%,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③牵头制定中医药防治复发性流产诊疗策略和胎漏,胎动不安中医临床路径,罗氏妇科补肾安胎法治疗胎漏、胎动不安被编入国家规划教材6部、专著4部以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慕课,临床应用多家医院,提高了基层医院的临床诊疗水平。显著提高了中医药防治流产的临床疗效。与项目开始时相比,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达10天。并阐明了中药补肾安胎的物质基础,为临床提供了系列中药制剂,建立了完整的临床诊疗体系并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于华南中医妇科联盟(59家单位)及全国多家医院。并覆盖国内外中医妇科流派传承基地。传承特色显著,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和国内前沿,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论文78篇,SCI收录2篇。主编专著和国家教材10部。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成为中医人才摇篮,以岐黄学者、首位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首届中医药教学名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主委,带动培养国家级学会二级分会4位副主委以及珠江青年学者、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等,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遍及海内外。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罗颂平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项目总负责人,负责总设计、实施与成果推广。创制“罗氏妇科补肾安胎法”理论体系,并凝练成“岭南罗氏妇科诊法”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制系列补肾安胎制剂。制定中医药防治复发性流产临床诊疗策略和临床路径,主编和副主编国家教材、专著10部。开展本科生、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和临床教学,开展规培生的临床教学。培养中医人才。
2欧阳惠卿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第二代学科带头人,指导项目负责人凝练“岭南罗氏妇科诊法”。主编“十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获2005年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3郜洁正高级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首次将补肾安胎基础方寿胎丸简化得到药效相当的减味胎丸,阐明减味寿胎丸补肾安胎药效物质基础,形成新的补肾安胎组合。二次开发提升助孕丸质量标准和制剂工艺,形成“助孕宁颗粒”。构建中医药治疗先兆流产和复发性流产队列数据库。推广应用罗氏妇科补肾安胎法。
4朱玲正高级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推广应用罗氏妇科补肾安胎法,参与构建临床队列。参编国家级“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卫生部规培教材、岭南特色教材等。
5张玉珍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参与本项目的研究设计与实施,参与凝练成“岭南罗氏妇科诊法”。
6刘新玉其他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进行补肾安胎单味药菟丝子提取物的药效学研究和物质基础研究,推广应用罗氏妇科补肾安胎法于临床。
7黄长盛其他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提取、分离纯化、鉴定补肾安胎复方有效部位,阐明了桑寄生及其有效部位的补肾安胎作用机制。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桑寄生总多糖在制备安胎药物中的应用 中国CN 104288171 B罗颂平罗颂平;郜洁;黄长盛;刘新玉
2授权发明专利续断总皂苷在制备安胎药物中的应用中国CN 104288188 B罗颂平罗颂平;郜洁;缪江霞
3申请发明专利一种能够营养人损伤滋养细胞和抑制细胞凋亡的复合物美国US20160089410罗颂平
4申请发明专利一种 UPLCQ-TOF-MS测定党参炔苷含量的方法中国201710972058.6罗颂平
进步奖罗颂平,欧阳惠卿,郜洁,朱玲,张玉珍,刘新玉,黄长盛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教育厅
3421848-402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增效减毒配伍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项目名称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增效减毒配伍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项目简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致残性重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我国患者超过500万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西医治疗疾病缓解率低于30%,而费用高昂。中医药治疗RA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人民群众中具有良好的口碑,但多数疗效良好的中药却有明显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应用。本课题组以代表性药物昆明山海棠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医中药配伍理论,结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陈纪藩教授运用昆明山海棠40多年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昆明山海棠不同配伍益母草、续断、鸡血藤、全蝎等进行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探讨中医药不同配伍协同增效减少毒性的作用机制。本项目属于风湿病领域的重大发现。??本研究发现昆明山海棠不同配方昆母汤、昆断汤及断藤益母汤能不同程度的改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arthritis,CIA)大鼠骨侵蚀情况。昆母汤在改善CIA模型动物炎症指标方面作用明显,昆断汤对骨保护方面较为突出,使昆明山海棠对精子的抑制作用减弱,断藤益母汤能降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炎症指标和具有骨保护作用,同时降低了昆明山海棠对雌鼠卵巢功能的毒副作用。昆明山海棠主要成分雷公藤甲素能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化,降低?TNF-α诱导的磷酸化的JNK表达,通过阻断JNK?MAPK通路的激活来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heumatoid?arthritis?Fibroblast-like?synoviocytes,RA?FLS)的迁移和侵袭,能降低CIA小鼠的关节炎评分、改善骨破坏。昆母汤通过调控凋亡基因,促进RA?FLS的凋亡,进而抑制RA?FLS的增殖,还通过调节RANKL/骨保护素系统起到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发挥骨保护作用断藤益母汤能降低RA?FLS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RA?FLS的增殖。临床观察表明:昆断汤配伍全蝎后止痛效果更佳,起效更快。昆藤通痹合剂对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良好效果。断藤益母汤能有效改善RA骨代谢水平,治疗活动期RA疗效与来氟米特相当但起效更快。昆母汤可降低活动性RA患者的DAS28评分。本项目首次提出运用中药配伍理论解决治疗RA代表性药物昆明山海棠增效减毒的问题,为中医药减毒增效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23篇,其中SCI 2篇,本项目还为中医药优秀人才的培养做了积极贡献,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5名,进行相关理论授课达360余课时,编写教材2本。昆明山海棠相关配方具有简、验、廉的特点,在主要完成单位得到长期广泛的应用,惠及广大RA患者,近三年年均处方金额超过700万元,销售总额超过2498万元,实现总利润124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本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林昌松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全程参与本项目的实施,主要研究昆明山海棠复方配伍减毒的机制,证明通过配伍益母草能减轻昆明山海棠(昆断益母汤)的生殖毒性、保护卵巢功能,参与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的构建,承担课题数据整理工作,完成论文撰写。
2刘清平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全程参与本项目研究,主要参与昆明山海棠相关复方对CIA大鼠炎症指标降低、骨破坏减少及生殖毒性减轻的研究,为相关资助课题主要完成人。
3徐强中级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为项目的技术指导,参与课题设计,参与CIA动物模型的构建,协助论文书写。
4关彤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全程参与本项目研究,主要参与昆明山海棠相关复方对CIA大鼠炎症指标降低、骨破坏减少及生殖毒性减轻的研究,为相关资助课题主要完成人。
5陈纪藩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陈纪藩教授全程指导本研究,为本项目的中医学顾问,根据五十年的临床经验提供昆明山海棠的有效配伍组合,为本项目指明研究方向。
6许韩师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指导雷公藤甲素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雷公藤甲素对CIA小鼠关节炎状况与关节破坏的影响,雷公藤甲素阻断JNK MAPK通路的激活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迁移和侵蚀能力的影响。
7雷旭杰副高级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研究断藤益母汤对佐剂诱导型关节炎大鼠骨破坏的影响,协助完成论文书写。
8李楠初级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协助完成动物实验与细胞实验工作,进行数据分析整理,撰写论文。
9潘东梅初级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协助动物模型与细胞模型的构建,协助进行实验研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撰写论文。
10刘敏莹初级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协助完成统计实验数据,参与相关论文的写作。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治疗风湿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CN100427108C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纪藩;陈光星;刘清平;林昌松;刘晓玲;关彤
进步奖林昌松,刘清平,徐强,关彤,陈纪藩,许韩师,雷旭杰,李楠,潘东梅,刘敏莹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教育厅
3431848-403 林毅乳腺病“中医药周期疗法”理论的传承与应用
项目名称林毅乳腺病“中医药周期疗法”理论的传承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桂林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州奇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乳腺增生病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疾病,约占乳腺疾病的70%-78%。其中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癌变率为1%-5%,非典型增生已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常用内分泌治疗方案,但长期使用有不同程度副作用,难以作为常规用药。在此背景下,项目创立了系统的“中医药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经过30余年的传承、应用和推广,彰显了重要的学术观点与独特的临床疗效。具体如下:1.首创“中医药周期疗法”理论体系治疗乳腺增生。基于中医学的“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与西医学的“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的环路有相似之处,并依据冲任失调为发病之本,肝郁气滞、痰凝血瘀为发病之标,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提出疏肝活血、消滞散结以治标,温肾助阳、调摄冲任以治本,经前重在治标、经后重在治本的治疗大法。突破了一直以来依据“女子以肝为先天”指导下的“疏肝法”为主治疗乳腺增生,丰富了中医认识乳腺增生病的理论,为传统中医乳腺病学与现代医学相融合提供了合适的切入点。2.创造性提出运用“中医药周期疗法”干预乳腺不典型增生。首次利用乳腺X线摄影检查作为客观指标,对其近期效果进行探索与评价,为中医药干预乳腺不典型增生的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临床研究揭示,以“中医药周期疗法”为基础的“消癖系列口服液”可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干预治疗乳腺不典型增生,近期疗效与他莫昔芬标准方案相当,且无明确副反应。3.首次采用西药质量标准制定“消癖颗粒”中药质量标准。系列药理学研究、药剂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于21世纪初顺利完成后,于2012年高质量完成Ⅱa期、Ⅱb期、Ⅲ期临床研究,显示出良好疗效及安全性,并鉴定了其防治乳腺癌的关键通路TAMS/CXCL1。项目于2018年12月获批新药证书,是2018年唯一获批的中药一类创新药,也是第一个由研发机构作为持有人进行委托生产的中药品种,为中药新药标准化研发提供了新的模式。4.项目建成首家“全国中医乳腺病医疗中心”、经欧洲EUSOMA认证亚洲唯一的乳腺中心。其中广东省中医院成为广东省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乳腺病专科,也是全国中医行业规模最大的乳腺病专科。5.项目培养全国名中医1名,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获得者1名,广东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1名,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拔尖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1名。1988年至2000年合共开办35期“台湾中医师培训班”,为台湾培训中医师535名,为海峡彼岸的台湾中医乳腺病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持。1992年,林毅被聘为日本熊本机能病院名誉院长,每年定期开展中日互访学术交流,“中医药周期疗法”理论得以在海外传播开来。项目先后举办多期“全国中医乳腺病诊疗技术推广班”等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乳腺病事业高级专业人才。6.项目获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著5部,开发院内制剂6种,上市中药创新药1种。其中“消癖系列口服液”自1992年起在多家医院应用,在广东省中医院累计服务患者数逾200万人次,累计销售额7000万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林毅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项目负责人、“消癖系列口服液”、“消癖颗粒”处方贡献者,在该项目的总体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以及推广应用等方面均有着突出的贡献。提出系统的乳腺病“中医药周期疗法”理论体系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主持建立“全国首家中医乳腺病医疗中心”,推广“中医药周期疗法”。主持制订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与疗效评价标准;主持制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创造性提出“中医药周期疗法”干预乳腺不典型增生。研制“消癖系列口服液”并在多家医疗机构推广使用。获批中药发明专利一项,领导研发团队完成了高质量的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并申报新药证书。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一、二、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2司徒红林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二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林毅教授学术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林毅名医工作室”负责人。在该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及推广应用等方面均有着突出贡献。整理总结林毅教授“中医药周期疗法”理论,总结出版学术思想专著;主导“中医药周期疗法”理论的传承、转化和推广;参与制订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增生病疗效评价标准;参与制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自201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推动“消癖系列口服液”临床应用和推广;主持“中医药周期疗法”治疗乳腺不典型增生研究、“消癖颗粒”新药开发研究,协助“消癖颗粒”成果转让,指导临床研究及新药证书申报。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一、二、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陈前军正高级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该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在该项目的研发、推广以及应用等方面均有着突出贡献。主导整理总结林毅教授“中医药周期疗法”理论,出版学术思想专著,主导“中医药周期疗法”理论的传承和推广;主导制订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增生病疗效评价标准;主导制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推动“中医药周期疗法”干预乳腺不典型增生相关研究开展;负责“消癖系列口服液”临床应用和推广;负责“消癖颗粒”临床前基础研究的设计、监督,负责消癖颗粒新药开发、成果转让及新药申报。“消癖颗粒”研究课题主要参与者和监督人,推进“消癖颗粒”新药开发。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一、二、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4王志宇研究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持消癖颗粒抗乳腺癌基础研究,采用体内外模型、网络药理学、蛋白芯片等技术证实消癖颗粒对乳腺癌发生和转移的预防作用,鉴定其关键靶标为TAMs/CXCL1。相关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广东省科技厅项目资助,作为通讯作者论文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二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5卞卫和正高级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起草了消癖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方案,2006年10月召开启动会,作为项目组长单位的主要研究者主持了研究方案的讨论。完善方案后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先后进行Ⅱa、Ⅱb期、Ⅲ期的临床试验,作为主要研究者,按GCP的要求完成各期临床试验。2016年8月参加了国家药监局的新药评审答辩会。项目通过2016年12月的国家药监局的最终核查。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二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6卓睿正高级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桂林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桂林医院师从全国名老中医专家林毅教授,从1996年开始继承林毅教授“中医药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经验,将该疗法应用于临床治疗,协助“中医药周期疗法”的传承和推广。从1998年开始对该“中医药周期疗法”及相关制剂研究进行了早期初步探讨。对林毅经验方消癖方进行临床研究验证,并对与“中医药周期疗法”相关的“消癖系列口服药”对乳腺不典型增生进行了临床作用机理和实验研究的初步探讨。将该中医药周期疗法和相关制剂在桂林市中医医院进行了长时间临床运用验证,获得大量明确、有效、可靠的临床验证数据。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一、二、三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7王能研究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从中医药治未病理论出发,结合乳腺癌转基因动物模型、中药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和细胞因子芯片等技术,建立了“消癖颗粒主要活性成分——靶标——乳腺癌”模型,并发现了消癖颗粒抗转移作用与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CXCL1是其中核心靶点(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二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8周若鹏中级广州奇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奇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一类创新中药消癖颗粒(商品名:金蓉颗粒)的新药开发研究,包括安全性研宄,工艺优化和标准化的研宄,质量标准优化研究,临床试验标准化网络化管理,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和规范化、流程化监查等。通过消癖颗粒研究开发,探索出一条具有独特优势的,从处方筛选、药材基原筛选开始,直至注册申报和市场推广应用的覆盖全流程的新药开发模式和规范化、标准化的开发流程。熟悉医药行业的现状和最新发展趋势,具备创新意识、丰富的项目整体运作和管理经验。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二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9朱华宇副高级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林毅教授学术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林毅名医工作室”建设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在本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及推广应用等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协助整理总结林毅教授“中医药周期疗法”理论;协助制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自201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协助“中医药周期疗法”理论的传承和推广;协助“消癖系列口服液”临床应用和推广;发表继承总结林毅教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的论文11篇,副主编出版林毅学术思想专著1部,协助“消癖颗粒”新药开发。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一、二、三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0郭莉副高级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协助整理总结林毅教授“中医药周期疗法”理论;协助“中医药周期疗法”理论的传承和推广;协助制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自201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协助“消癖系列口服液”临床应用和推广;主持、参与多项“消癖颗粒”预防乳腺癌及复发转移基础、临床研究,2016年起承担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消癖颗粒阻断与逆转乳腺癌癌前病变、预防乳腺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及消癖颗粒通过CXCL-1细胞因子预防乳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一、二、三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1钟少文正高级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参与乳腺病“中医药周期疗法”理论总结、传承与应用,参与撰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乳腺增生病中医治疗方案,参与制订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增生病疗效评价标准,参与“消癖系列口服液”临床推广应用,参与消癖颗粒前期基础和临床试验,协助消癖颗粒成果转化相关工作,协助完成、推广消癖颗粒相关研究成果。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一、二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2刘晓雁副高级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参与乳腺病“中医药周期疗法”理论的传承与应用推广,参与制订全国乳腺增生病疗效评价标准,主导制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自201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进行消癖口服液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并发表相关文献。参与了消癖颗粒的临床预试验。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一、二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3许锐副高级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协助“消癖系列口服液”临床应用推广,协助团队完成“消癖颗粒”新药开发,参与“消癖颗粒”前期基础和临床试验,协助“消癖颗粒”成果转化相关工作,协助完成、推广“消癖颗粒”相关研究成果。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二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4周劬志副高级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协助整理、凝练、传承、推广林毅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协助整理出版林毅学术思想专著,协助传承和推广“中医药周期疗法”理论,协助制订全国乳腺增生病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参与“消癖系列口服液”的设计、组方及制剂研究,参与组织“消癖系列口服液”实施临床应用和推广工作。协助开展“中医药周期疗法”干预乳腺不典型增生的临床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一、二、三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5邹建东研究员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参与“消癖颗粒”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案优化工作,负责临床研究的质量控制和数据管理。设计了符合国际规范的适用本研究项目的电子病例报告系统,对提高本研究项目的质量有一定的贡献。对“主要科技创新”第二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 200510034765.8广州奇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林毅
2授权发明专利金蓉消癖颗粒指纹图谱的建立方法中国ZL 201310476037.7广州奇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周若鹏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乳腺增生疼痛止痛的外用组合物中国ZL 201510112548.X广州奇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周若鹏
4其他林毅乳腺病学术思想与临证心悟中国ISBN 978-7-117-17993-5/R 17994司徒红林,陈前军
5其他现代中医乳房病学中国ISBN 978-7-117-05395-2/R 5396林毅,唐汉钧
6其他Postpartum Hypogalactia & Breast Hyperplasia中国ISBN 978-7-117-08784-1/R 8785林毅
7其他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中国ISBN 7-117-03826-8/R 3827林毅,蔡炳勤
8其他乳腺增生病与中医药周期疗法中国DOI:10.3969/j.issn.1002-2406.2003.01.004林毅,司徒红林,陈前军
9其他消癖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病痰瘀互结冲任失调证的临床研究中国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3.12.019邹建东,卞卫和,任小梅,刘芳
10其他消癖1~6号口服液干预治疗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研究中国DOI:10.3969/j.issn.1673-5269.2002.02.023司徒红林,陈前军
进步奖林毅,司徒红林,陈前军,王志宇,卞卫和,卓睿,王能,周若鹏,朱华宇,郭莉,钟少文,刘晓雁,许锐,周劬志,邹建东广州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桂林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州奇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教育厅
3441850-401 重量法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PM10)自动监测与校准仪
项目名称重量法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PM10)自动监测与校准仪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大气颗粒物是目前我国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对其准确、可靠地监测是大气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重量法被公认为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标准测量方法,是国家标准《HJ618-2011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规定的测量方法,但传统的重量法采样时间长、操作程序繁琐,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难以实现自动监测。环境空气颗粒物的自动监测大都基于微量振荡天平法和 射线吸收法,通过测量射线衰减、振荡频率变化等物理量间接获得颗粒物的质量,长期监测时由于量值溯源链长,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大,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需要定期使用重量法进行强制校准。本项目原创性地将传统重量法的采样和精密称重系统相结合,突破了自动采样、自动精密称重、自动更换滤膜、自动数据处理及输出发布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成功基于重量法的环境空气颗粒物自动监测仪。该仪器可直接获得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以研制的自动监测仪作为主标准器建立了 PM2.5 质量浓度测量仪国家计量标准,可为各种环境空气颗粒物自动监测仪器提供校准服务,同时为我国大气颗粒物监测仪器提供溯源性保证。本项目在测量方法、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等方面均按照计量技术法规校准和溯源,与英国计量院进行了国际比对,测量数据科学可靠。样机通过了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开展的计量器具新产品型式/样机试验,获得了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通过了环保部环境监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性能测试。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持的投产鉴定会认为仪器“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0 年华南师范大学(项目完成单位一)与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项目完成单位三)签订技术成果转让协议,开始产业化;2014年通过环保部环境监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产品质量认证。目前已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吉林计量科学研究院、广东环境监测超级站、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甘肃、辽宁等200多个省市环境监测站使用。2016年获“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已面向计量、环保、疾控和仪器仪表生产企业等用户,对产自Thermo Fisher、Met One Instruments,中云智慧、华盛昌等企业生产的监测仪提供了校准服务,保证了PM2.5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本项目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7 项,实用新型专利 4 项,软件著作权 2 项。仪器的设计生产实现了完全国产化,所用元器件可全部从国内企业采购。仪器价格为进口同类产品的一半,日常运行维护成本也降至其三分之一。本项目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项目成果为大气环境颗粒物自动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与装备,使我国环境空气 PM2.5 和 PM10 监测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产业化后已在环境保护领域推广应用;项目测量方法、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按照计量技术法规校准和溯源,与英国计量院进行了国际比对,已作为计量校准仪在技术监督部门推广应用;项目研制过程中培养了数十名高素质专业人才。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韩鹏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1、作为第二负责人主持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国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及网络的产业化”,主要负责了其中的PM2.5和PM10自动监测仪样机研制。对应于主要科技创新一,是发明专利ZL200510036970.8,ZL200510036852.7,ZL200710186854.3,ZL200510100283.8,L200510036853.1的发明人。2、主持了实验室样机仪器的性能比对实验和形式评价报告,对应于主要科技创新二中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出具的“计量器具新产品型式评价报告”及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3、负责PM2.5和PM10颗粒物自动监测仪的成果转让工作,承担技术转移与培训工作,参与了产业化过程中的产品设计,对应于主要科技创二。
2张文阁副研究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负责重量法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PM10)自动监测与校准仪计量不确定度来源分析;负责重量法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PM10)自动监测与校准仪作为计量标准与配套设备可行性研究工作;参与重量法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PM10)自动监测与校准仪计量推广工作;对应于ZL201621463146.0实用新型专利(PM2.5质量浓度标准装置)、ZL201620879216.4粉尘检测装置专利第一发明人及对应于主要科技创新三,用作量值传递源头,作为计量标准器进行量值溯源对环境监测自动站使用的各类自动法监测仪器进行校准的主要负责人。
3彭力讲师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1、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参与了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国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及网络的产业化”,主要负责了其中的PM2.5和PM10自动监测仪样机研制。完成了整台仪器所有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的CAD制图。对应于主要科技创新一。2、完成整机的机械装配、调试及对比实验工作,参与了实验室样机仪器的性能比对实验和形式评价报告,对应于主要科技创新二中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出具的“计量器具新产品型式评价报告”及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3、参与PM2.5和PM10颗粒物自动监测仪的成果转让工作,承担技术转移与培训工作,参与了产业化过程中的产品设计,对应于主要科技创新二。
4李晓旭工程师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1、在PM2.5和PM10自动监测仪产业化项目中,主要负责了其中的PM2.5和PM10自动监测仪的嵌入式软件及GPRS远程通信设计。对应于主要科技创新一,参与了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湿度控制装置ZL2013101145566.9的设计。2、参与了PM2.5和PM10自动监测仪与手工采样器的性能比对工作,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
5邱健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1、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参与了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国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及网络的产业化”,主要负责了其中的PM2.5和PM10自动监测仪样机研制过程中电路方面的技术问题,对应于主要科技创新一。2、参与了实验室样机仪器的性能比对实验和形式评价报告,对应于主要科技创新二中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出具的“计量器具新产品型式评价报告”及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3、参与PM2.5和PM10颗粒物自动监测仪的成果转让工作,承担技术转移与培训工作,参与了产业化过程中的产品设计,对应于主要科技创新二。
6周晓东助理工程师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1、在PM2.5和PM10自动监测仪产业化项目中,主要负责了其中的PM2.5和PM10自动监测仪机械的设计。对应于主要科技创新一,参与了实用新型专利滤膜卸载装置ZL201310148537.8的设计。2、参与了PM2.5和PM10自动监测仪与手工采样器的性能比对工作,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
7许潇副研究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1.负责重量法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PM10)自动监测与校准仪作为计量标准与配套设备可行性研究工作和计量推广工作,对应于主要科技创新三。2.参与重量法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PM10)自动监测与校准仪的溯源性研究和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对应于主要科技创新三。3.参与PM2.5浓度监测仪等计量法规的编写,对应于主要科技创新三。
8李丰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1.参与学研结合项目“国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及网络的产业化”,主要负责了其中的PM2.5和PM10自动监测仪样机研制。对应于主要科技创新一,是发明专利ZL200510036970.8,510036852.7,ZL200710186854.3,ZL200510100283.8,ZL200510036853.1的发明人。2. PM10 冲击采样器切割头设计参数对切割粒径的影响.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1):26-29.第1作者.3. 大气颗粒物浓度自动监测仪器的研制及性能比对测试.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6):767-773. 第2作者.
9骆开庆讲师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参与PM2.5和PM10颗粒物自动监测仪的成果转让工作,承担技术转移与培训工作,参与了产业化过程中的产品设计,对应于主要科技创二。
10吴明锋工程师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华南师范大学1、在PM2.5和PM10自动监测仪产业化项目中,主要负责了其中的PM2.5和PM10自动监测仪的电路设计。2、参与了PM2.5和PM10自动监测仪与手工采样器的性能比对工作,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
11何振江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1、参与了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国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及网络的产业化”。对应于主要科技创新一,是发明专利ZL200510036970.8,ZL200510036852.7,ZL200710186854.3,ZL200510100283.8,L200510036853.1的发明人。2、进行了实验室样机仪器的性能比对实验和形式评价报告,对应于主要科技创新二。3、参与成果转让工作,承担技术转移与培训工作,参与了产业化过程中的产品设计,对应于主要科技创二。
12杨冠玲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1、作为负责人主持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国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及网络的产业化”,主要负责了其中的PM2.5和PM10自动监测仪样机研制。对应于主要科技创新一,是发明专利ZL200510036970.8,ZL200510036852.7,ZL200710186854.3,ZL200510100283.8,L200510036853.1的发明人。2、进行了实验室样机仪器的性能比对实验和形式评价报告,对应于主要科技创新二。3、在成果转让工作中,承担技术转移与培训工作,参与了产业化过程中的产品设计,对应于主要科技创二。
13刘峰源工程师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1、在PM2.5和PM10自动监测仪产业化项目中,主要负责了其中的PM2.5和PM10自动监测仪的软件及网络设计。2、参与了PM2.5和PM10自动监测仪与手工采样器的性能比对工作,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大气环境颗粒物监测仪的双滤膜气密控制和流量稳定装置中国ZL200510036853.1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李丰果;何振江;杨冠玲;黄林海;张展毅;韩鹏
2授权发明专利大气颗粒物监测仪器中的滤膜组件自动下料装置中国ZL200510036852.7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何振江;杨冠玲;李丰果;黄林海;韩鹏;张展毅
3授权发明专利大气颗粒物监测仪器中的滤膜组件自动上料装置中国ZL 200710186854.3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何振江;杨冠玲;李丰果;黄林海;韩鹏;张展毅
4授权发明专利大气颗粒物监测的六工位自动循环与控制方法及其装置中国ZL200510100283.8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杨冠玲;何振江;黄林海;李丰果;韩鹏;张展毅
5授权发明专利大气环境颗粒物监测仪中基于计算机的双单片机的控制器中国ZL200510036970.8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黄林海;杨冠玲;何振江;黎国锋;李丰果;韩鹏;张展毅
6授权发明专利滤膜卸载装置中国ZL201310148537.8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董青云;杨卫东;周晓东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湿度控制装置中国ZL201310145566.9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董青云;孟庆学;李晓旭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百特PM2.5&PM10自动监测系统V1.0中国2013SR095861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多滤膜环境空气颗粒物采样器的自动换模装置中国ZL201320719311.4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董青云;马明杰;周晓东
10实用新型专利PM2.5质量浓度标准装置中国zl201621463146.0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张文阁;宋小平
进步奖韩鹏,张文阁,彭力,李晓旭,邱健,周晓东,许潇,李丰果,骆开庆,吴明锋,何振江,杨冠玲,刘峰源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广东省教育厅
3451850-402 网络大数据敏捷计算与精准服务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项目名称网络大数据敏捷计算与精准服务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博约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神华和利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数据库技术领域。在“十三五”规划中,大数据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它正对各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而网络大数据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针对不同组织在智能化信息化过程中,涉及的网络大数据管理、计算与服务等方面的棘手问题,重点依托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以先进的知识图谱和深度学习理论方法体系为驱动,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和全方位的集成示范应用,形成了涵盖网络大数据规范组织与知识管理、敏捷近似计算、精准信息推荐以及深层主题发现与趋势预测等在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突破了网络大数据从来源、管理到应用全生命周期所面临的技术瓶颈。具体来说,项目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网络大数据多模态个性化信息推荐:针对现有推荐系统存在冷启动、泛化能力差和个性化不足等难题,首次揭示了文本和图片联合空间下大规模物品的分布式表征机理,进而发明了融合Attention机制和深层神经网络的多模态信息推荐模型,并最终研发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推荐过程建模技术来最大化信息推荐的全局收益。2.网络大数据近似计算与敏捷分析:突破了用户使用SQL/HiveQL困难的技术瓶颈,实现基于自然语言接口的交互式查询分析方法,进而,首次发明了计算精度与时间代价均衡的网络大数据聚集分析和多目标查询技术。3.网络大数据组织、存储与知识管理:针对不同组织机构中非结构化网络大数据存储效率低下难题,提出了三层压缩NSB树的极小路径存储方法来显著降低空间开销,同时,集成研发了4种知识图谱优化技术来解决其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可信度和质量问题,并首次发明了基于知识图谱的词嵌入深度学习方法来大幅度提高词语分布式表征的语义准确度。4.网络大数据深层主题发现与趋势预测:独创一种面向不同应用的深度信息识别框架,攻克了不同应用下网络大数据信息识别模型不统一的难题,同时,首次发明了基于知识图谱的深层主题检测技术来解决现有方法在捕获数据语义信息和自动确定主题数量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融合知识图谱和模糊隐马尔可夫模型的主题演化趋势精准预测方法。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申请发明专利31项,获软件著作权66项,主编和参编国家/地方技术标准规范12部,发表学术论文243篇,SCI/EI检索192篇(其中ACM/IEEE Trans.论文36篇、CCF-A类会议论文12篇),google学术总他引3100余次,7篇论文先后获得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作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1次,出版专著8部,成果得到世界30余个国家和地区学者的引用和正面评价。经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认为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部分居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在上海、北京、广东、江苏等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与民营中小型企业的4000余项工程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近三年,项目新增产值14.82亿元、新增利润3.65亿元,并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项目成果在国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战略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黄震华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创新点:创新点(一)、(二)、(三)、(四)。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ZL201410403849.3、ZL201510228294.8、ZL2015101221263.2];[申请发明专利CN201710227915.X、CN201710645116.4、CN201710099416.7、CN201710982103.6、CN201710089527.X];[软件著作权2018SR119784、2018SR420320、2018SR161625、2018SR161615];[技术标准2、7-11];[代表性论著5、6、12]。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85%。
2汤庸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创新点:创新点(二)、(三)。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ZL201110403676.1];[申请发明专利CN201711384832.8、CN201710395534.2、CN201710395534.2、CN201710077383.6];[软件著作权2009SR061269、2018SR03712、2008SR05218、2008SR05217];[技术标准7、8];[代表性论著6-8]。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85%。
3张冬冬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创新点:创新点(一)。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ZL201310563526.6、ZL201510140610.6]。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80%。
4张波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创新点:创新点(一)、(四)。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ZL201210442457.9];[申请发明专利CN201610894662.7];[代表性论著3、9、10]。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80%。
5王志晓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创新点:创新点(四)。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ZL201310392149.4、ZL201410129865.8、ZL201510813049.3];[申请发明专利CN201710060641.X];[代表性论著11]。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80%。
6张曙华教授级高工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华南师范大学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创新点:创新点(二)、(三)。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ZL201110021467.0、ZL201110323940.0、ZL201310489118.0];[代表性论著8]。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75%。
7黄昌勤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创新点:创新点(一)、(二)。旁证材料:[申请发明专利CN201611225438.5、CN201611225454.4];[软件著作权2015SR0608805、2012SR100966];[代表性论著1、2]。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75%。
8郑中华教授级高工安徽博约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博约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创新点:创新点(三)、(四)。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ZL201410060957.5、ZL201210050176.9、ZL201110087355.5、ZL201310032394.4];[代表性论著9] ;[技术标准12]。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75%。
9潘涛教授级高工神华和利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神华和利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创新点:创新点(四)。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ZL201410247336.8、 ZL201410178147.X]。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75%。
10张骐教授级高工神华和利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创新点:创新点(四)。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ZL201410178147.X];[代表性论著10]。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65%。
11杨安荣教授级高工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华南师范大学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创新点:创新点(二)、(三)。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ZL201110021467.0、ZL200910194677.2];[技术标准1、4-6]。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70%。
12傅城州讲师华南师范大学神华和利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创新点:创新点(一)。旁证材料:[代表性论著4]。在本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6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用户网络数据的物品信息推荐方法中国ZL201410403849.3同济大学黄震华, 张佳雯, 方强, 向阳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社交网络的物品评分及推荐方法中国ZL201510228294.8同济大学黄震华, 张佳雯, 方强, 向阳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社交网络环境中的用户间推荐信任度计算方法中国ZL201210442457.9上海师范大学张波, 李鲁群, 李美子
4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层次选择性视觉注意力机制的JND阈值计算方法中国ZL201310563526.6同济大学张冬冬, 高利晶, 臧笛, 孙杳如
5授权发明专利文件格式转换方法及转换工具中国ZL201110021467.0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张曙华, 杨安荣, 张志红,路斌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务联网的场景感知时态信息管理方法中国ZL201110403676.1华南师范大学汤庸, 叶小平, 毛承洁, 刘海, 李建国
7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决策树规则和多种统计模型相结合的人名识别算法中国ZL201410060957.5安徽博约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郑中华, 周俊, 周银行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网络水军的探测与判定方法中国ZL201210050176.9安徽博约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炜, 郑中华, 高威, 帅志虎, 周银行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拓扑势的重叠复杂网络社区发现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310392149.4中国矿业大学王志晓, 赵亚, 陈昭彤
10授权发明专利面向文本大数据的词语处理方法中国ZL201410247336.8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神华和利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王继生, 潘涛, 向阳
进步奖黄震华,汤庸,张冬冬,张波,王志晓,张曙华,黄昌勤,郑中华,潘涛,张骐,杨安荣,傅城州华南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博约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神华和利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省教育厅
3461860-401 多模态感知与识别关键技术研究及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项目名称多模态感知与识别关键技术研究及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北明软件有限公司,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增强城市重要网络系统中多模态信息感知及识别能力和关键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能力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工作。项目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视频监控、电子政务、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多模态信号感知存在多层次跨模态表现能力弱、自适应学习能力差、互联效率低、数据融合代价大的难题,从感知识别、特征融合、安全性网络应用三个层面的核心技术进行突破,构建了“高精度识别、异构互联、泛在感知”的大规模感知和互联平台,解决了传统网络数据量大、传输代价高、感知精度差以及缺乏安全性的关键技术问题。项目关键技术已经在国内外获得大规模应用,取得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主要技术创新如下:1)在物联感知层,基于分布式压缩感知(DCS)和深度学习(DL)理论,创新性地设计了多模态感知及信息融合的联合稀疏表示模型,并通过DL和DCS建立了多维信号的过完备字典,有效地解决了大规模异构网络中低精度感知的难题;2)在特征数据层,结合DCS和DL研究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测量矩阵及其与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Multiscal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率先研究了多模态图像特征优化与数据分类技术,并建立了特征子空间匹配模型,实现了多模态信息时空协同关联性和网络化的数据处理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信道资源与几何式增长数据流冲突的瓶颈问题;3)在应用层面,针对云平台中的不同用户,通过DCS密钥分发控制,创新性地开发了基于智慧点的多维度信息感知和深度学习应用系统,并在接收端提供多级访问控制的解码模式,解决了不同云用户的使用权限问题,实现了基于多元内容驱动的未来新型网络架构,满足了大规模异构互联多元化的安全性应用需求。项目成果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3件,软件著作权35件,完成地方标准1项,发表SCI/EI论文30篇,建立了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多模态感知与识别技术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开发的公共视频动态监测系统提高了城市检测状态的准确性;基于身份认证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及服务,有效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技术成果已在国内15个省48个城市以及2个国家进行了推广应用。其中,在北明软件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广州杰赛科技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等单位,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的身份认证电子政务云平台、多模态状态感知设备等产品,近三年新增销售额逾10亿,新增利润逾3亿。与英国、西班牙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培养了“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团队-多维信号的智能计算及其安全性处理技术”;创建了智慧城市研究院和综合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省级平台。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赵慧民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作为第一完成人,规划项目总体研究方案,提出了物联网-人脸+指纹一体化协同感知、电子政务云平台运行状态多尺度预测、多层级动态寻优控制方法,负责智慧城市视频监控与目标跟踪相关工作。对科技创新点1、2和3做出了主要贡献。授权发明专利1-4,公开发表论文2-6.
2卢旭副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项目组主要成员,参与了本项目创新性技术1的构思、实施和完成过程中的学术讨论,并参与其中大部分创新性成果的技术攻关和实施。提出并验证了多模态DCS协同处理的方法,是创新性技术1的主要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5,公开发表论文1。
3刘晓勇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项目组主要成员,参与本项目主要技术路线的研讨和实施工作,参与研究了深度学习的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MCNN融合识别方法,是创新性技术1和2的主要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6,公开发表论文7。
4李伟键讲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参与大数据安全性应用技术的研究内容与方案的确定、负责方法的实现与数据分析,是创新性技术3的主要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9-12。
5任金昌副教授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作为国际合作项目英国负责人,参与广东省省级重大项目,云计算的压缩感知安全性关键技术(No. 2014KZDXM060)研究,并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对本项目在视频图像、遥感图像等多模态信息感知与识别方面做出贡献。公开发表论文2-6。
6林智勇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作为骨干技术力量,参与针对智慧城市的电子政务应用云平台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协助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管理,控制成果质量。公开发表论文8。
7王进宏其他北明软件有限公司北明软件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参与了项目创新性成果的中试工作,负责成果转化和相关产品产业化的实施和推广工作。授权发明专利7。
8傅仁轩研究员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了本项目创新性成果的构思和实施,参与了面向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应用云平台的开发工作,及相关产品的中试工作,负责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实施,负责创新性成果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工作。
9陈龙飞工程师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的主要技术人员,参与了项目创新性成果的中试工作,负责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实施,是创新性技术2的完成人之一。
10魏文国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参与了本项目关键技术路线的研讨工作,参与研究了基于“人脸+指纹”身份认证的多模态安全性管理技术,是创新性技术2的完成人之一。授权发明专利1,2,4。
11梁鹏副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作为参与人员,参与提出了云平台存储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认证方法,实现了电子政务环境下云平台基于身份的数据访问控制新技术,在云计算、云存储及其云服务的智能安全性管理问题上进行了研究。
12陈荣军副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参与开发了具有高识别率的智能终端安全加密新产品,研究了智能终端与云端视频通信的“人脸+指纹”双重认证新模式。
13蔡君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主要参与研究了面向智慧城市未来网络的大数据安全性应用技术,提出了互联网+多模态信息的DCS测量矩阵特征提取、压缩存储的基本方法,研究了低成本的云存储、云平台架构的安全以及在大数据平台上应用的共性技术。授权发明专利1,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云计算CCS细粒度数据控制方法中国ZL 201610294486.3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赵慧民;戴青云;魏文国;蔡君;雷方元;罗建桢
2授权发明专利多载波调制的信息隐藏通信方法及其装置中国ZL 2014 1 0301104.6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赵慧民;蔡君;魏文国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数字图像特征感知的通用隐写分析方法中国ZL201610508701.5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赵慧民,戴青云,魏文国
4授权发明专利UHF型RFID的通信记录分析及RFID模拟实现方法中国ZL201510184766.4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杨振野;赵慧民;吴达义;梁鹏鸿;魏文国;姚济明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中国ZL 2015 1 0505331.5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卢旭;祁伟;肖蕾;袁飞;李海生;庄鑫财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大型高维数据集的自动聚类任务的自适应吸引传播聚类方法及装置中国ZL 201110335296.9刘晓勇刘晓勇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变量二次方程的掩码加密装置中国ZL 2016 1 0053691.0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李伟键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变量二次方程的乱序加密装置中国ZL 2016 1 0053768.4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李伟键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XML的自动调用业务规则的方法中国ZL 201310294631.4北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汪疆平;丁胜财;邹梦良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变量二次方程的乱序加密方法中国ZL 2016 1 0053791.3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李伟键
进步奖赵慧民,卢旭,刘晓勇,李伟键,任金昌,林智勇,王进宏,傅仁轩,陈龙飞,魏文国,梁鹏,陈荣军,蔡君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北明软件有限公司,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教育厅
3471861-401 高分辨率4D医用超声实时成像探头研发及产业化
项目名称高分辨率4D医用超声实时成像探头研发及产业化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深圳大学,深圳市索诺瑞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据最新的IHS的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在2019年全球医用超声诊断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4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达91亿元人民币。而在我国,高端超声影像设备市场超过80%为国际公司如GE、Philips、Siemens、Hitachi-Aloka、Toshiba等所垄断。广东是我国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汇集了迈瑞、开立、汕超等众多国内知名企业,目前已掌握中低档超声设备的自主核心技术,但相比飞利浦2004年面世的 iu22 型彩超以及英国的高端彩超标准,自主品牌在灰阶图像的细微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血流的敏感性以及实时三维成像等新功能上差距明显,仅可满足临床上大部分常规检测需求,与省市级以上医院需要承担科研任务和特定的检测需求相距甚远。高分辨率超声探头,是影像系统的“眼睛”,其性能直接影响彩超整机的图像质量和功能,是制约我国高端彩超提升的突出问题。妇产和心脏领域的诊断需要大量高性能的4D彩超(即实时3D成像),其技术核心关键是采用多维高密度探头甚至是矩阵阵列探头或是采用机械式容积探头。前者是自主多维探头研制,后者是对高密度一维探头的机械部件的创新设计,本项目团队在深圳市三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项目和深圳市技术创新计划技术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在这两类创新技术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并逐步推广应用。 本项目由深圳大学与深圳市索诺瑞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完成,两个机构在高分辨率4D医用超声成像探头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贡献。深圳大学具备国内为数不多的高端医学超声关键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组建了全国高校唯一的集设计-仿真-制作-测试全线条完整的医学超声探头研发平台,在压电单晶相控阵、高频线阵、消化道超声内窥镜、多维高密度探头以及自旋轴血管内超声探头上积累有大量的原创性成果,并逐步产业化,同时为国内外众多超声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测试、方案和技术支持。深圳市索诺瑞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超声探头研制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国内多家整机设备厂家(包括威尔德、恩普、蓝韵、天惠华、中旗等)提供各类探头,且已通过两家国际著名超声影像设备厂商GE和Philips公司的产品测试和内厂考核,成为这两家全球高端彩超设备厂商的探头正式供应商,标志着研发的探头性能及质量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执行过程中,授权专利10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了SCI收录学术论文5篇(中科院JCR二区3篇),项目成果参加了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并荣获优秀产品奖。截止2018年12月项目共取得新增税收398万元,新增利润1167万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彭珏教授深圳大学深圳大学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均有重要贡献。是代表性专利1-4(附件2-5)的发明人,是代表性论文1-5(附件27-31)的作者。
2陈林其他深圳市索诺瑞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索诺瑞科技有限公司是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均有重要贡献。
3曹义雄其他深圳市索诺瑞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索诺瑞科技有限公司是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均有重要贡献。是代表性专利5、7-10(附件6、8-11)的发明人。
4唐浒中级深圳大学深圳大学是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有重要贡献。是代表性论文1、2、4、5(附件27、28、30、31)的作者,是代表性专利1(附件2)的发明人。
5唐生利其他深圳市索诺瑞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索诺瑞科技有限公司是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均有重要贡献,是代表性专利6(附件7)的发明人。
6陈昕教授深圳大学深圳大学是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有重要贡献。是代表性专利3、4(附件4、5)的发明人。
7汪天富教授深圳大学深圳大学是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有重要贡献。是代表性专利1、3、4(附件2、4、5)的发明人,是代表性论文1、2、4(附件27、28、30)的作者。
8陈思平教授深圳大学深圳大学是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有重要贡献。是代表性专利1、3、4(附件2、4、5)的发明人,是代表性论文1、2、4、5(附件27、28、30、31)的作者。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更换匹配阻抗的转接装置及转接方法中国ZL201510222540.9深圳大学詹凯;覃正笛;陈昕;彭珏;汪天富;陈思平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FPGA输出引脚复用电路、方法及设备中国ZL201510105117.0深圳大学詹凯;覃正笛;陈昕;彭珏;汪天富;陈思平
3授权发明专利机械扫描探头中国ZL201210369659.5深圳市索诺瑞科技有限公司曹义雄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超声波探头与超声成像系统的连接结构中国ZL201721406498.7深圳市索诺瑞科技有限公司唐生利
5实用新型专利绳索松紧度调节机构中国ZL201220503765.3深圳市索诺瑞科技有限公司曹义雄
6实用新型专利绳索松紧度调节机构中国ZL201220497682.8深圳市索诺瑞科技有限公司曹义雄
7实用新型专利机械扫描探头中国ZL201220497856.0深圳市索诺瑞科技有限公司曹义雄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二维环型相控阵超声换能器结构中国ZL201210355889.6深圳大学彭珏;陈思平;汪天富;唐浒;崔阳;胡振华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PDMS生物可兼容性的柔性电路的制作方法中国ZL200810241598.8深圳大学彭珏
10实用新型专利绳索松紧度调节机构中国ZL201220497843.3深圳市索诺瑞科技有限公司曹义雄
进步奖彭珏,陈林,曹义雄,唐浒,唐生利,陈昕,汪天富,陈思平深圳大学,深圳市索诺瑞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教育厅
3481864-402 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制备技术、性能研究与工程应用
项目名称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制备技术、性能研究与工程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广州大学,中山市东峻混凝土有限公司,珠海春禾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本项目由广州大学牵头,从2005年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资助下,开展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相关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经历了11年的研究与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研究成果,实现了研究成果转化。 项目的主要技术内容: (1)构建了一种混凝土配合比和制备工艺的优化控制系统。以性价比优化为目标,利用智能可视化技术对混凝土原材料和制备工艺进行优选、并结合紧密堆积理论,研发了“混凝土配合比智能优化系统控制软件”,该软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原材料、配合比和混凝土性能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实现“原材料-配合比-混凝土性能”闭环数据处理系统,在原材料性能与价格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提高混凝土性能。该配合比系统的建立提升了预拌混凝土行业的技术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建立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在受压工况下的准静态、动态损伤本构模型。在准静态方面,基于准静态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的特点,建立了含A、B两参数的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单轴受压本构模型。在动态方面,利用图像导入设计的计算程序得到了相应不同裂纹表面的分形维数,由分形维数表示损伤变量,定义了包含各向异性损伤和不可逆变形的Helmholtz自由能,建立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动态损伤本构模型,该模型揭示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在动态荷载下应力与应变关系。 (3)建立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动态荷载作用下的抗拉强度关系式、层裂本构方程。提出了考虑应变率效应和自由水效应的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动态劈裂抗拉强度关系式,发现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存在层裂峰值损伤应变率阀值,建立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层裂本构方程。揭示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静态抗拉强度、应变率与动态抗拉强度之关系。 (4)基于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以工程设计、施工和使用对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性能要求为目标,结合不同地域和时域的原材料实际情况,完成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原材料优选、配合比设计、制备全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成套技术。该技术包括: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配合比设计与优化、绿色制备、施工质量控制、检测与评价等方面。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实现了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的转化与工程应用,使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具有优良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相关成果应用于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领域,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符合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策。 本项目研究成果为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制备、性能设计、实践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具有显著的技术创新性,推动了我国高性能纤维混凝土技术的进步。已获知识产权授权13件,发表论文121篇,其中SCI/EI收录27篇。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52人。研究成果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格力广场等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完成单位及其他应用单位近三年累计实现经济效益新增利润6639万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焦楚杰教授广州大学广州大学1、是本项目的总负责人,主持项目总体建设工作,设计了项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主持了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和制备工艺的优化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发、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动态损伤与动态力学性能研究工作;构建了一种混凝土配合比和制备工艺的优化控制系统;建立了含两参数的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单轴受压本构模型;参与高性能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制备及全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成套技术研发。2、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创新点1、2、3有创造性贡献,主要旁证资料:附件2、3、4、5、6、8、11授权知识产权发明人(著作权人),附件31-40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2高仁辉高级工程师中山市东峻混凝土有限公司中山市东峻混凝土有限公司1、主持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制备及质量控制关键成套技术研发工作,将预拌混凝土及高性能纤维混凝土配制、生产及实际应用方面的经验引入到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针对工程设计开展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保证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工作性、力学性能、耐久性和抗裂性能,并加强与施工单位的衔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参与了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和制备工艺的优化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发。2、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创新点1、3有创造性贡献,主要旁证资料:附件2、3、4、6授权知识产权的发明人(著作权人)。
3彭春元副研究员广州大学广州大学1、负责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制备、力学性能测试、耐久性测试的试验工作;参与完成构建了一种混凝土配合比和制备工艺的优化控制系统;在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研究过程中,参与建立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动态损伤本构模型。2、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创新点1、2有创造性贡献,主要旁证资料:附件7、9授权知识产权发明人(著作权人),鉴定、结题验收证明附件14、17。
4何松松讲师广州大学广州大学1、参与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工作,提出了考虑应变率效应和自由水效应的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动态劈裂抗拉强度关系式;参与完成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设计、制备及质量控制关键成套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工作;参与完成了本项目科学技术成果的鉴定工作。2、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创新点2、3有创造性贡献,主要旁证资料:推广应用证明附件24、25、26,鉴定、结题验收证明附件12、13、14、15。
5郭伟工程师珠海春禾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珠海春禾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1、负责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原材料优选、配合比设计、制备全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成套技术研发工作;参与了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和制备工艺的优化控制系统推广应用工作;参与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等工程项目中的技术应用推广工作。2、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创新点3有创造性贡献,主要旁证资料:附件10授权知识产权的发明人,推广应用证明附件24、25、26、27。
6宋德强高级工程师中山市东峻混凝土有限公司中山市东峻混凝土有限公司1、负责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和制备工艺的优化控制系统推广应用工作,参与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原材料优选、配合比设计、制备全过程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参加准静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2、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创新点1、3有创造性贡献,主要旁证资料:鉴定证明附件14,推广应用证明附件24、25、26、27。
7程从密副教授广州大学广州大学1、参与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动态损伤破坏理论研究工作,建立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动态损伤本构模型;揭示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组分材料与动态压缩性能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应变率硬化效应与损伤软化的耦合问题。2、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创新点1、2、3有创造性贡献,主要旁证资料:附件33代表性论文的作者,鉴定、结题验收证明附件12、13、14、15。
8权长青工程师广州大学广州大学1、主持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层裂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发现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存在层裂峰值损伤应变率阀值,建立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层裂本构方程;揭示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静态抗拉强度、应变率与动态抗拉强度之关系;参与研发了混凝土配合比智能优化系统控制软件。2、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创新点1、2有创造性贡献,主要旁证资料:附件32代表性论文的作者,鉴定、结题验收证明附件12、13、14、15。
9李松工程师广州大学广州大学1、参与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工作;参与研发了混凝土配合比智能优化系统控制软件;参与了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和制备工艺的优化控制系统推广应用工作。2、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创新点1、2有创造性贡献,主要旁证资料:鉴定、结题验收证明附件12、13、14、15。
10崔力仕其他广州大学广州大学1、参与了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工作;参与混凝土配合比智能优化系统控制软件研发工作。2、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创新点1有创造性贡献,主要旁证资料:附件14鉴定证书。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混凝土配合比智能优化系统控制软件V1.0中国2016 SR 370384广州大学、中山市东峻混凝土有限公司焦楚杰、高仁辉、胡蝶、贾大为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系统控制方法中国ZL 2016 1 0454253.5广州大学、中山市东峻混凝土有限公司焦楚杰,高仁辉,胡蝶,贾大为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系统中国ZL 2016 2 0619302.1广州大学、中山市东峻混凝土有限公司焦楚杰、高仁辉、胡蝶、贾大为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的加载装置中国ZL 2010 2 0101896.X广州大学焦楚杰、魏晓峰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检测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试验辅助装置中国ZL 2016 2 0619173.6广州大学、中山市东峻混凝土有限公司焦楚杰、高仁辉、吕卫国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废弃混凝土制备再生砂的系统装置中国ZL 2016 2 0077756.0广州大学、广州穗业混凝土有限公司、广东省预拌混凝土行业协会彭春元、卢洪波、余斌、毛山红、谢欢愉、区淑燕、房先宜、陈跃勋、唐宁
7授权发明专利聚合物抗裂砂浆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 2015 1 0091982.4广州大学、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焦楚杰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废弃混凝土制备再生砂的系统装置及方法中国ZL 2016 1 0053495.3广州大学、广州穗业混凝土有限公司、广东省预拌混凝土行业协会彭春元、卢洪波、余斌、毛山红、谢欢愉、区淑燕、房先宜、陈跃勋、唐宁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预拌混凝土拌合物运输状态模拟实验装置中国ZL 2018 2 1094318.0珠海春禾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郭伟、陈刚、费洗非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有利于控制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大体积混凝土及其施工工艺中国ZL 2013 1 0022894.X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广州大学 胡志勇,焦楚杰,丁明浩,夏志材,李文睿
进步奖焦楚杰,高仁辉,彭春元,何松松,郭伟,宋德强,程从密,权长青,李松,崔力仕广州大学,中山市东峻混凝土有限公司,珠海春禾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教育厅
3491867-401 华南特色猕猴桃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
项目名称华南特色猕猴桃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平县水果研究所,和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项目简介团队坚持猕猴桃研发和科技服务20年,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广东猕猴桃产业规模发展和质量提升,增加果农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猕猴桃产业已成为广东省和平县的农业支柱产业。现广东猕猴桃产业已从和平县向粤北、粤西和珠三角地区的14个山区县市区扩展。其中‘仲和红阳’中华猕猴桃还被引种到江西和贵州等地种植。1 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已选育适合广东省山区种植的新品种4个,引进新品种1个,均成为广东猕猴桃主栽品种。其中:‘和平一号’美味猕猴桃(粤登果 2005006)于1990年通过自然变异选育而成,1994年推广种植,2005年通过审定,该品种迟熟,被遴选为2008年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和平红阳’中华猕猴桃(粤审果2006006)于1999年通过自然变异选育而成,2002年推广种植,2006年通过审定,该品种果肉红心,味香甜,适应性广,属早熟品种。‘和雄1号’中华猕猴桃(粤审果2010008)于2002年从实生苗单株选择育成,2010年通过品种审定,由于其花期长、开花多,能与多个主栽猕猴桃品种花期相遇,已成为广东猕猴桃产区中重要的猕猴桃授粉品种。‘仲和红阳’ 中华猕猴桃(粤登果2015002)于2009通过辐射诱变‘和平红阳’果枝并从其高位嫁接长成枝条中选育而成,2010年推广种植,2015年通过品种审定,该品种抗逆性强,果肉黄绿色红心,味香甜,口感好,克服了原品种果小和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的缺陷。该品种已在广东省各猕猴桃产区推广,并被引种到江西和贵州部分县市种植。2 良种良法栽培技术规范根据广东猕猴桃果园的立地条件,团队试验集成山坡地猕猴桃果园高效栽培模式,实现“依源设模、合理定产、精准投入、稳定产出”,提高果园经济效益。新栽培模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并减少了化肥用量,避免因局部施肥过多造成的良费和面源污染,并通过改善冠层太阳光能利用、空气流通和果实空间分布,获得较高产量,提高鲜果品质和市场售价。3 成果示范与推广组建了包括专家服务团队(广东省猕猴桃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广东省和平县猕猴桃现代农业产业园专家服务团队)、研发平台(广东省现代农业【猕猴桃】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特色水果】研发中心)和示范基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平产学研基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驻和平特派员工作站)等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开展新品种新科技研发、成果推广与技术服务,建立良种良法示范基地,举办专项技术培训,在老果园和退化果园更新改造中通过多果枝大龄砧树高位嫁接技术进行品种更新,并在新建果园中推广种植选育的新品种,提高猕猴桃优质良种覆盖率,促进猕猴桃产业的品种更新换代和优化升级。依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技孵化园,联合广东省大型猕猴桃种植企业和重点种植户,组建广东猕猴桃产业联盟,优先采用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探索猕猴桃系列成果的孵化与推广新模式和新机制,孵化培育出了一批以猕猴桃为主业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梁红教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平县水果研究所作为猕猴桃研发团队带头人,主持选育‘仲和红阳’中华猕猴桃等4个猕猴桃新品种(附件2,3,4,5),其中广东省农业主推品种和农业主推技术各1项;主持获3项猕猴桃方面的省厅级科技奖项;主持广东猕猴桃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培养基层技术人员,有5人晋升为高级农艺师,4人晋升为农艺师;主持和指导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建设;组织成果孵化与推广应用;是论文1、7的第一作者,论文2、3、4、5、8、9、10的通讯作者。
2周玲艳教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参与猕猴桃新品种的选育,参与研发高温高湿条件下的山地猕猴桃栽培模式和技术推广;参与成果的孵化与推广;参加广东猕猴桃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建设和担任驻企业科技特派员。是论文1、4、8、9的参与者。
3刘胜洪副高级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参与新品种选育;参与研发高温高湿条件下的山地猕猴桃栽培模式;参与成果的孵化与推广;参加广东猕猴桃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和担任驻企业科技特派员。是论文1、2、7、8、9的参与者。
4刘忠平副高级和平县水果研究所和平县维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参加猕猴桃新品种选育;参加山地坡猕猴桃栽培模式研发;组织当地技术培训;参与成果的孵化与推广;坚持长期开展技术服务。是论文10的第一作者;是论文2、6的参加者;
5杨妙贤正高级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平县植物保护站参与新品种选育;参与研发高温高湿条件下的山地猕猴桃栽培模式;参与成果的孵化与推广;参加广东猕猴桃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和担任驻企业科技特派员。是论文3、4、5、8、9的第一作者,1、2、6、7的参与者。
6黄春源副高级和平县水果研究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猕猴桃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科技项目参与人员之一,参与研发高温高湿条件下的山地猕猴桃栽培模式;参与成果的孵化与推广。是论文2、6的参与者。
7吴秋行中级和平县农业推广中心和平县水果研究所参与品种和技术的推广,组织和参与技术培训。
8陈媛中级和平县植物保护站和平县水果研究所参与技术的推广,组织和参与技术培训。
9陈金爱副高级和平县水果研究所和平县水果研究所参与猕猴桃新品种的选育,参与研发高温高湿条件下的山地猕猴桃栽培模式;参与成果的孵化与推广;是论文9、10的参与者。
10黄娟英中级和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平县农业推广中心参与品种和技术的推广,组织和参与技术培训。
11叶日根中级和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参与技术的推广,组织和参与技术培训。
12陈志育中级和平县水果研究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参与猕猴桃新品种的选育,参与研发高温高湿条件下的山地猕猴桃栽培模式;参与成果的孵化与推广;是论文9的参与者。
13吴玉妹副高级和平县水果研究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猕猴桃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科技项目参与人员之一,参与品种和技术的推广。
14何小敏中级和平县农业推广中心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参与品种和技术的推广,组织和参与技术培训。
15陈小武工程师和平县维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平县水果研究所猕猴桃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科技项目参与人员之一,参与品种与技术推广。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和平一号’美味猕猴桃中国和平县水果研究所,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王丽君,邹梓汉,刘忠平,梁红,吴秀峰,潘伟明
2其他‘和平红阳’中华猕猴桃中国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平县水果研究所梁红, 刘忠平,艾伏兵,邹梓汉,吴秀峰,潘伟明
3其他授粉品种‘和雄1号’中华猕猴桃中国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平县水果研究所丽君,梁红,刘忠平,潘伟明,黄春源,刘胜洪,陈金爱,艾伏兵,胡延吉,刘文,邹梓汉,杨妙贤,陈至育
4其他‘仲和红阳’ 中华猕猴桃中国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平县水果研究所‘仲和红阳’ 中华猕猴桃 梁红,杨妙贤,刘忠平,黄春源,刘胜洪,陈金爱,周玲艳,潘伟明,吴玉妹,陈至育
进步奖梁红,周玲艳,刘胜洪,刘忠平,杨妙贤,黄春源,吴秋行,陈媛,陈金爱,黄娟英,叶日根,陈志育,吴玉妹,何小敏,陈小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平县水果研究所,和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省教育厅
3501868-401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修缮技术与实践应用
项目名称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修缮技术与实践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五邑大学,开平市世界遗产管理中心
项目简介一、项目背景2007年,开平碉楼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登记在册碉楼1833座,大部状况不佳,亟待修缮。开平碉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因其重要的遗产价值,维修有别于一般历史建筑。 在2010年开展修缮之初,遇到很多技术问题,如破损成因鉴定、劣化程度检测、原真性修复、补强可逆、基础加固及地基处理、彩画灰塑原真性修复等,亟待系统的修缮技术体系来指导。二、成果简介自2011年起,受开平市政府及开平文物局委托,本团队开展针对性的碉楼修缮研究,并于2012年进行应用。研究成果在修缮工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期间出版了修缮技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发明专利受理3项。开平市对专著《开平碉楼修缮技术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专著“是目前指导开平碉楼保护与修缮最重要的专门技术专著,对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修复与保护有重大指导意义”。 (见开平市文物局“关于技术专著《开平碉楼修缮技术研究》的评价”)本研究成果最大的价值和技术创新是将碉楼修缮技术体系化,形成了符合碉楼实际情况的专门修缮技术体系,包括:开平碉楼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检测方法与技术、碉楼修缮步骤、基础加固、墙体修缮、屋面及露台渗漏修缮、楼板修缮与加固、梁修缮与加固、门窗修缮、楼梯修缮、地坪层修缮、彩画及灰塑修复、木构件防虫防腐处理、木构件阻燃处理、附生植物处理、日常保养与监测等全部内容。开平市对本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形成了符合碉楼实际情况的专门修缮技术体系,这个在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修复与保护上是一项重大创新,在我国其他世界文化遗产地暂未发现。”(见开平市文物局“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修缮技术与实践研究》的评价”)三、成果应用情况截至2018年12月,我们与开平市世界遗产管理中心共完成115座碉楼的修缮,累计已经完成世界文化遗产登记在册1833座碉楼总数的1/15。经共同努力,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区”及“缓冲区”内所有碉楼的重大病害均处理完毕。开平市世界遗产的保护与修复成果,在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方面走在前列,获得广东省文物局及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司的好评(见开平市文物局关于本项目的应用证明及“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修缮技术与实践研究》的评价”)。四、进一步推广应用情况在2013-2018年间,本项目技术推广应用至江门地区及周边城市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及传统民居的修复中,包括:开平市6栋清代传统民居,台山市4座民国时期老书院(省级文保单位)、鹤山市梁赞故居(市级文保单位)、中山市魏邦平故居(市级文保单位)、开平市司徒美堂故居(省级文保单位)。合共完成20座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的修复,有效保护省内的建筑文化遗产,社会效益良好。五、培养遗产保护队伍修缮过程培养了一支世界文化遗产修缮队伍,有效增强我省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力量。过去7年,参与碉楼修缮超1800人次,参与500人次。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万胜副教授五邑大学五邑大学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全面开展,负责修缮技术体系化、应用推广等全面工作。
2谭金花副教授五邑大学五邑大学负责碉楼装饰修缮研究、活化研究等任务。
3周志军讲师五邑大学五邑大学负责碉楼村落地基处理研究等任务。
4周宏副教授五邑大学五邑大学负责碉楼三维技术修缮研究及三维模拟等任务。
5张国雄教授五邑大学五邑大学负责碉楼灰雕和壁画颜料研究及碉楼历史文化研究等任务。
6梁锦桥工程师开平市世界遗产管理中心开平市世界遗产管理中心开平碉楼保护与修缮技术研究及成果应用推广等任务。
7唐天芬副教授五邑大学五邑大学负责碉楼保护技术(楼体安全、节能改造、无损活化等)等任务。
8郑燊仪助教五邑大学五邑大学负责有关数据整理等任务。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后注浆带帽刚性桩与排水体组合型地基处理方法中国201310067750.6五邑大学周志军
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便捷测量岭南传统古建筑梁宽的装置中国201721587518.5五邑大学张万胜等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建筑沉降监测的可伸缩监测桩中国201820753094.3五邑大学张万胜等
4申请发明专利一种传统民居青砖墙扶正方法中国201711240926.8五邑大学张万胜等
5申请发明专利一种便捷测量岭南传统古建筑梁宽的装置中国201711180345.X五邑大学张万胜等
6申请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建筑沉降监控的可伸缩测量桩中国201810480365.7五邑大学张万胜等
进步奖张万胜,谭金花,周志军,周宏,张国雄,梁锦桥,唐天芬,郑燊仪五邑大学,开平市世界遗产管理中心广东省教育厅
3511868-402 人工智能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大场景(地理空间)方向的应用
项目名称人工智能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大场景(地理空间)方向的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五邑大学,珠海市四维时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人工智能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大场景(地理空间)方向的应用项目属于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领域。通过对二维图片逆向建模的方法将事物光线、光影、材质、颜色等内容记录下来,进行立体的视觉呈现,该项目研发出了全球首款面向普通用户的消费级大场景三维数字化建模硬件设备和软件算法。不仅在大场景三维数字化重建算法的计算速度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填补了国内外市场提供同类服务消的费级产品的空白。相较于传统的三维数字化重建方式,该项目有以下创新:一、创新研发出云端自动化快速三维重建算法针对传统三维数字化建模方法需要经过前期的数据采集和大量的人工后期操作,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与时间资源的浪费的突出问题,该项目技术成果可将所采集的场景图片直接上传至云端进行三维快速建模,用户还可在客户端实时预览该场景的三维建模效果,该项目技术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在三维建模领域的各方面资源成本,因此总的来说,该项目技术成果提高了国内三维数字化过程的效率,降低了传统三维数字化建模所需人力与时间成本,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二、研发推出便携式消费级家用设备人工智能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大场景(地理空间)方向的应用的关键技术是开发出能够高效建立场景结构化模型、自动进行色彩还原的算法,因此在该精密的算法之下,摒弃操作难度大、携带不便的大型或较为昂贵的三维数据采集硬件激光扫描仪、结构光等硬件,选择操作难度小,价格大众化的定制便携式家用设备球幕相机的三维数据采集硬件,相比于其他动辄繁杂的硬件设备,该设备配合手持式拍摄支架,手持后在建模区域停顿前行即可对建模数据进行采集,该设备操作简单便捷,可对500m2内的任何场景进行三维数字化建模。该项目着眼于国内十分薄弱的三维数字化建模环节,已获得“一种基于单个相机的三维数字化重建方法及系统”等3项发明专利授权,申请“一种基于球幕视频流的三维数字化建模方法”、“一种基于增强现实的在虚拟世界增强超链接的方法”等发明专利6项,拥有“四维时代大场景自动化建模系统软件V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技术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研究成果转化程度高,已在数字文博、数字地产和数字电商等领域实现了广泛地应用,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项目成果应用还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2016年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打造线上数字博物馆并获央视报道;2017年作为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指定虚拟现实技术,为中国馆打造虚拟现实场馆;2018年联手广东春晚节目组,为《情牵梁家河》歌曲呈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驻扎地梁家河风貌;仅用6小时将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博览会2万平方面积全数扫描并完成建模,创造业界拍摄建模效率的记录;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之前,为港珠澳大桥进行独家三维模型拍摄及建模。综上所述,该项目对行业技术进步、填补市场空白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均有较大意义。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崔岩其他五邑大学五邑大学崔岩博士是人工智能三维数字化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是人工智能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大场景(地理空间)方向的应用项目思路的主要提出者和“一种基于单个相机的三维数字化重建方法及系统”等3项核心专利技术发明人。
2刘兴林副教授五邑大学五邑大学刘兴林博士在三维数字化技术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是人工智能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大场景(地理空间)方向的应用项目图像算法的联合开发者,在提高算法计算效率及其更新迭代上有创造性的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Kinect设备的数字化人体三维重建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410182329.4崔岩崔岩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光栅扫描的物体数字化三维重建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410243056.X崔岩崔岩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四维时代大场景自动化建模系统软件V1.0中国2016SR282557珠海市四维时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单个相机的三维数字化重建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410339682.9崔岩崔岩
5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球幕视频流的三维数字化建模方法中国201810432930.2中德(珠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五邑大学、珠海市四维时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崔岩
6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增强现实的在虚拟世界增加超链接的方法中国201810424511.4中德(珠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五邑大学、珠海市四维时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崔岩
7申请发明专利全景鱼眼摄相机的图像校准缝合和深度重建方法及其系统中国201910342455.4五邑大学、中德(珠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珠海市四维时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崔岩、刘兴林、李少勇、刘强
8申请发明专利一种使用地理标记照片和三维可视化进行定位的方法中国201910342467.7五邑大学、中德(珠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珠海市四维时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崔岩、刘兴林、翟懿奎、刘耀宗
9申请发明专利三维电子地图数据创建方法中国201910342465.8中德(珠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五邑大学、珠海市四维时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崔岩、徐世廷
10申请发明专利图像专业性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预测中国201910342450.1中德(珠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五邑大学、珠海市四维时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崔岩、刘强
进步奖崔岩,刘兴林五邑大学,珠海市四维时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教育厅
3521868-403 高速矢量推进水陆两栖气垫船研发
项目名称高速矢量推进水陆两栖气垫船研发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五邑大学,佛山夸克兄弟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高速矢量推进水陆两栖气垫船是集水、陆两栖功能于一体的贴地飞行器,可以方便的飞行或登陆任何深度的土地、水、砂、泥、草、沼泽、雪地、沙漠、冰等各种复杂地貌,到达其他船只或车辆无法到达的地区,能够满足应用于危急场合、特殊地形和恶劣环境下的救援、侦察巡逻等军民两用需求的,项目团队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开发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飞鲸系列水陆两栖气垫船。项目主要研发高速矢量推进气垫船技术、电涡轮辅助行走纠偏技术等,其中,矢量一体化设计技术、电涡轮辅助纠偏技术和体感操控技术等研究水平国内领先,并取得了一系列独立的知识产权。项目的背景和意义:气垫船具有水陆两栖特性,在浅水急流、江河险滩、沼泽地带、浅海滩涂、河口近岸以及冰雪地段极具优越性,在高速运输、应急救援、岛礁补给、水上特殊作业,防汛抢修、水陆两用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载重量10吨以上的中大型气垫船主要用于军队,载重量低于10吨的气垫船为小型气垫船主要为军民两用。本项目组重点研究的小型气垫船逐渐被国内外重视,市场需求急剧增长,并作为应急物资开始配备。项目主要创新突破点: 1、研究的单涵道矢量推进技术、垂直舵面矢量操控算法、方向盘的体感操控技术,以及采用矢量推进一体化设计技术,可以实现平稳、迅速的前进、倒退、悬停、漂移、刹车、转弯,以及原地 360 度任意转向等功能,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研究的电涡轮辅助系统,可保证气垫船在倾斜面上直线行走,自动纠偏,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3、研究的高速矢量推进水陆两栖气垫船项目,适合于危急场合和恶劣环境下的救援、侦察巡逻等,军民两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建生教授五邑大学五邑大学项目总体规划及方案设计的负责人,主持项目研究工作,制定项目总体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项目组织、协调及关键技术的决策,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出了主要贡献。技术创新贡献:主持研究单涵道矢量推进技术、垂直舵面矢量操控算法、方向盘的体感操控技术、矢量推进一体化设计技术,采用流体动力学仿真设计技术,优化设计船体、涵道、垂直舵等关键零部件的外形,降低阻力。
2康献民研究员五邑大学五邑大学项目方案设计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负责项目的研究工作,制定项目总体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参与项目组织、协调及关键技术的决策,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技术创新贡献:主持负责实现垂直舵面矢量操控算法、方向盘的体感操控技术,主持电涡轮辅助系统,解决了小型气垫船在倾斜路面行走侧偏问题;负责碳碳纤维材料整体结构设计,减轻船的重量,提高整体强度。
3封鸿涛工程师佛山夸克兄弟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夸克兄弟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方案设计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负责项目的研究工作,制定项目总体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项目组织、协调及关键技术的决策,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技术创新贡献:主持负责实现气垫船从技术成果到产品转化工作,包括整体设计、试验、生产、销售;负责制订《矢量推进水陆两栖气垫船企业产品标准》和《“飞鲸U”系列-多功能多用途水陆两栖气垫船技术规格书》。
4植美浃其他五邑大学五邑大学 参与项目的实施,参与电涡轮辅助系统,解决了小型气垫船在倾斜路面行走侧偏问题;参与碳碳纤维材料整体结构设计,减轻船的重量,提高整体强度。
5黄光润助理工程师五邑大学五邑大学参与完成本项目,负责流体动力学仿真设计技术,优化设计船体、涵道、垂直舵等关键零部件的外形,降低阻力。
6陈丁其他五邑大学五邑大学参与完成本项目,负责流体动力学仿真设计技术,优化设计船体、涵道、垂直舵等关键零部件的外形,降低阻力。
7余宏志其他五邑大学五邑大学参与本项目的完成,负责方向盘的体感操控技术研究。
8殷固密其他五邑大学五邑大学参与项目完成,负责样机的制造与调试。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使用单涵道风扇进行矢量推进的气垫船美国US10160435B2佛山夸克兄弟科技有限公司封鸿涛、王建生、康献民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使用单涵道风扇进行矢量推进的气垫船欧洲2016152256佛山夸克兄弟科技有限公司封鸿涛、王建生、康献民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使用单涵道风扇进行矢量推进的气垫船中国201510666848.2佛山夸克兄弟科技有限公司封鸿涛、王建生、康献民、李忠峰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应用分布式涵道风机的气垫船中国201510666548.4佛山夸克兄弟科技有限公司封鸿涛、王建生、康献民、李忠峰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应用分布式涵道风机的气垫船中国201520797803.4佛山夸克兄弟科技有限公司封鸿涛、王建生、康献民、李忠峰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使用单涵道风扇进行矢量推进的气垫船中国201520798332.9佛山夸克兄弟科技有限公司封鸿涛、王建生、康献民、李忠峰
7其他气垫船中国ZL201530396638.7夸克兄弟科技有限公司封鸿涛、王建生、康献民、李忠峰
进步奖王建生,康献民,封鸿涛,植美浃,黄光润,陈丁,余宏志,殷固密五邑大学,佛山夸克兄弟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教育厅
3531868-404 新型智能锁封成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项目名称新型智能锁封成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五邑大学,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2机械制造自动化其他学科。 本项目针对最新电能表标准,研究开发了新型智能锁封成套技术。项目研究应用现代设计技术、机器视觉技术、机器人技术及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研制出新型智能锁封产品及自动加封系统 ,实现电能表及智能锁封的智能定位及自动化加封;研制出智能锁封自动装配生产线,实现锁封产品的自动化装配;开发结合RFID技术及在线验证技术的智能锁封管理系统,实现新型智能锁封产品的信息化管理及防伪验证。本项目在电网公司的运行应用,特别在自动化计量检定业务中将代替原来的手工加封操作,降低计量检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及加封可靠率,并加速推进电能表全自动检定技术的发展,显著提高电网公司的自动化水平。项目的实施,为实现电能表检定全过程的自动化提供强有力保障,加速推动整个电能计量管理模式的变革,为中国的智能电网建设和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本项目采用现代设计技术、二维码防伪技术、激光烧蚀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研究开发新型智能锁封产品,内嵌小型化高性能超高频RFID天线,防撬结构稳定可靠,简化表计的加封工艺,实现表计的高效自动化加封。它不但达到了信息资料统一管理的目的,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外勤加封方面,还具有携带安装方便的特点,克服了传统锁封所存在的不足。 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1)小型化高性能超高频RFID天线的研究与设计,2)基于机器人技术的电能表自动加封技术的研究,3)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检测定位技术的研究开发,4)数据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模块的研究开发,5)采用数字图像、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6)基于RFID技术的在线验证管理模块的研究开发。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孔凡国教授五邑大学五邑大学对创新点1,2,3有突出贡献。研发了新型智能锁封装配生产线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关键技术,提出了机器视觉技术在智能锁封自动加封系统的应用方法,提出了新型智能锁封装配生产线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法。本人负责项目的主持与研发,主要参与制定项目总体技术方案、技术路线、技术指标等,负责项目研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对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提供咨询、支持。
2李仕奇教授级高工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2,3有突出贡献。提出了新型智能锁封装配生产线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法,发明了一种超高频读写器及一种弹性锁止式计量封印装置。本人担任项目的组织与实施,主要参与新型智能锁封成套技术的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对整个项目运作起统筹及指挥作用,对项目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进行指导意见。
3林彩麟工程师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2有突出贡献。设计与开发了智能锁封移动作业平台,研发了一种弹性锁止式计量封印装置。本人负责项目测试验证方案、测试工作实施及需求的分析与研究,并根据测试情况和需求,及时对新型智能锁封成套技术、工艺和质量要求进行修订与试制。
4谭振豪工程师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2有突出贡献。研发了自动化方面的智能锁封自动加封系统、智能锁封自动装配工艺关键技术,改进与优化了自动化方案设计、技术。本人负责项目中自动化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主要负责项目中智能锁封自动加封系统、智能锁封自动装配工艺的研究开发的自动化方案设计、技术改进与优化。
5杨宏仓高级工程师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对创新点3有突出贡献。研发了一种超高频读写器及智能锁封自动加封系统的关键技术。本人担任项目的技术顾问,主要参与项目的整体方案设计,在项目研究实施过程中对应用的技术、实施方式进行技术指导。
6李瑛高级工程师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本人负责项目的策划与生产管理,参与完成项目的试制,负责生产管理与安排。
7林岳凌高级工程师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3有突出贡献。研发了一种超高频读写器和一种弹性锁止式计量封印装置及关键技术。本人负责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工作安排与管理,及时协调项目实施所需的相关工作,并对项目实施的阶段性情况进行核查与评估,并参与项目中主要技术的研究工作。
8何健华高级工程师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有突出贡献。研发了一种锁封部件自动预组装装置及关键技术。本人负责对项目研发过程中工艺技术的确认, 并制定及管理项目实施的工艺过程。
9梁健文工程师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2,3有突出贡献。提出了智能锁封移动作业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方法,研发了一种超高频读写器和一种弹性锁止式计量封印装置及关键技术。本人负责新型智能锁封产品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主要完成智能锁封产品的关键技术研究、小批量试制及测试等工作。
10梁世昌工程师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3有突出贡献。提出了智能锁封移动作业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方法,研发了一种超高频读写器及关键技术。本人负责新型智能锁封管理系统的开发,主要完成整个项目中软件部分的开发、实施与测试工作。
11龙紫筠工程师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对创新点2有突出贡献。提出了新型智能锁封装配生产线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法,发明了一种锁封部件自动预组装装置。本人负责智能锁封自动加封系统、智能锁封自动装配生产线中控制系统与电气部分的设计与开发,主要完成设备调试、项目全过程技术资料收集、成果转化等工作。
12司徒江洪助理工程师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对创新点3有突出贡献。协助完善新型智能锁封管理系统的开发,指导完成整个项目中软件部分的测试工作。
13郭小东工程师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2有突出贡献。提出了机器视觉技术在智能锁封自动加封系统的应用方法,发明了一种锁封部件自动预组装装置。本人负责智能锁封自动加封系统、智能锁封自动装配生产线的实施与制造,完成样机制作,并对设备进行改造,负责测试验证数据的记录与汇总。
14黎振杰助理工程师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2有突出贡献。设计与开发了智能锁封模具及关键技术,并协助完成模具的制造与运行试用。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大光明智能锁封管理系统V1.0中国
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锁封部件自动预组装装置中国CN 20436 6372 U谭振豪;何健华;郭小东;龙紫筠;黎振杰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超高频读写器中国CN 20437 4986 U李仕奇;杨宏仓;林岳凌;梁健文;梁世昌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弹性锁止式计量封印装置中国CN 20373 3412 U李仕奇;林岳凌;林彩麟;梁健文
进步奖孔凡国,李仕奇,林彩麟,谭振豪,杨宏仓,李瑛,林岳凌,何健华,梁健文,梁世昌,龙紫筠,司徒江洪,郭小东,黎振杰五邑大学,江门市大光明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广东省教育厅
3541868-405 中式整体家具定制设计体系构建
项目名称中式整体家具定制设计体系构建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五邑大学
项目简介针对目前中式整体家具大规模定制研究空白的情况,课题以中式整体家具大规模定制设计与技术体系作为有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系统学、模块设计的研究方法,定义中式风格全屋整体家具设计要素。将感性的设计风格转换成设计的定量描述,例如造型、色彩、材质等感性的个性化设计要素明确化,建立系列化、 通用化、 组合化和模块化的设计体系标准。进而确立款式、种类、可组合的数量,并转换成工艺和制造标准,总体而言,研究目标在于建立领先行业的设计标准,解决中式全屋整体家具个性化定制和批量化生产之间的矛盾,促进家具大规模定制的转型和发展。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超教授五邑大学五邑大学确定适合中式风格的颜色范围和数量,形成标准色彩体系和色库;确定便于加工的家具装饰性图案造型及刀型的种类,形成图案和刀型的标准库。明确每种图案和刀型与颜色之间的组合搭配关系,以及每种搭配的应用范围,为建立设计标准体系做铺垫。建立的产品基本系列参数,包括基型系列参数和变型系列参数。确定合理的上、下限值,形成参数系列表。通过建立设计标准体系来缩短设计的周期和成本。发表论文《传统美学逻辑下的当代中式家具设计研究》,《新中式家具大规模定制设计与技术体系研究》,《中式家具大规模定制系统化产品开发设计体系研究》等,参与《定制家具通用设计规范》制定。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 休闲椅(1)中国CN 304632998 S五邑大学陈振益、陈剑
2其他茶几(1)中国CN 304633126 S五邑大学陈振益、陈剑
3其他餐桌(曲韵)中国CN 304669138 S五邑大学张超、陈振益、朱尚颖
4其他单品餐椅(4)中国CN 304632956 S五邑大学张超、陈振益、朱尚颖
5其他茶椅中国CN 304668843 S五邑大学张超、陈振益、吴玉龙
进步奖张超五邑大学广东省教育厅
3551875-401 佛山数控技术科研基础平台建设
项目名称佛山数控技术科研基础平台建设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市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佛山市机械装备行业协会
项目简介结合佛山制造业中小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对数控技术应用、设备改造升级与人才培育方面的需求,以“研发、支持和服务”为原则开展工作。针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来料加工类企业产品种类多、生产周期短、工艺个性强的特点,一方面通过在相关企业创新CNC加工工艺、简化CNC编程过程来增强设备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在CNC设备生产企业以增加设备附加值为目标开发面向中小企业应用的定制服务、提升设备终端用户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针对佛山地区铝型材和建陶产品的优势特征及其相关中小制造企业的共性特征,在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铣刀五轴磨削数控编程Wizard系统的研发及应用”与“马赛克纸贴自动刷胶与敷贴装备的研究与开发”、佛山市科技计划项目“高速高精CNC并行流水插补器的设计开发”、佛山市产学研项目“多轴参数化CNC程序的设计方法及推广应用”、佛山市科技创新平台项目“佛山数控技术科研基础平台建设”以及禅城区产学研项目“多颜色复杂图案马赛克自动铺贴装置的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下,重点开发出了铝型材挤压模专用CNC加工中心、超长铝型材组合工艺专用加工中心以及一些特色加工的CNC自动编程软件,研发了马赛克自动化生产设备。成果形成期间,发表学术论文26篇,出版著作2种,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7件、软件著作权14种,完成企业标准制定3个,研制高新技术产品2种、中试线1条,取得科技成果登记4项,实现技术转让7项,从理论到应用开发上形成了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在人才培育与培养方面,引进各类人才30人、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培训企业技术人员100多人次。成果形成期间,在15个企业示范,实现新增产值68359.06万元、新增利税564.47多万元。成果形成后,在市内近30个中小企业推广应用,实现新增利润6181万元,新增税收2352.5万元,创汇343万美元,节支936万元;同时被广州、惠州、江门等中小企业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成果首创并践行了“藉定制特色服务增加CNC设备应变能力与附加值”的理念,对CNC设备制造企业在提升设备潜能、拓展销售、扩大用户群体以及强化服务方面具有指引作用,对CNC终端用户企业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设备利用率方面有实际支持作用,可有效地带动本地数控制造装备的国产化,具有明显的社会示范性。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兴波教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项目的总负责人,提出基于二叉结构快速可重构模式的高速高精CNC插补的理论并实现相关开发环境架构,提出了增加CNC设备附加值技术改造理念,完成参数化CNC程序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指引,实现铝型材挤压模全系统参数化CNC编程,应用相关技术于马赛克自动生产设备的研发,建设了广东省机电工程教育中心,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著作2种,获得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件及其他相关知识产权30多种,带领团队获得科技成果登记4个,实现技术成果转化7项。对技术创新1.1、1.2、1.3、1.4及1.6有贡献。
2叶树林教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成果相关项目的第二负责人,时任第一完成单位二级学院院长。对成果建设的相关项目给与全方位协调与支持。建设了广东省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对技术创新1.1、1.3及1.6有贡献。
3许冠高级工程师佛山市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第二完成单位负责人,负责项目成果及技术的转化、加工中心关键部件的设计、加工工艺规划与制造过程的实施。对技术创新1.2、1.4及1.5有贡献。
4毛卫东高级工程师佛山市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项目总体进度、人员、资金管理,三个完成单位之技术协调。负责企业标准制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规划。对技术创新1.2、1.4及1.5有贡献。
5余小圃高级工程师佛山市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负责系列CNC加工中心的研制和生产,开发出项目成果中2种高新技术产品。对技术创新1.2及1.4有贡献。
6杨炽洪工程师佛山市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负责CNC加工中心以及3D打印设备的研制,为成果在3D打印方面的延拓发挥作用。对技术创新1.2及1.4有贡献。
7刘玉华教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负责项目光机电一体化中的具体技术问题研究和解决方案,指导研究生与青年骨干教师。对技术创新1.3及1.6有贡献。
8吴志平其他佛山市机械装备行业协会佛山市机械装备行业协会负责成果推广应用,建设示范平台和示范点,进行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对技术创新1.1、1.2及1.4有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CNC插补的一种并行流水计算装置中国ZL201010593567.6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王兴波
2授权发明专利CNC插补的一种并行流水计算方法中国ZL201010593543.0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王兴波
3授权发明专利高速CNC插补计算方法中国ZL201310461894.X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王兴波;步建军
4授权发明专利陶瓷内生纹饰3D打印机中国ZL201610118845.X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王兴波;叶何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马赛克铺贴装置中国ZL201310429507.4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王兴波;步建军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马赛克纸贴的自动敷贴装置中国ZL201410845313.7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王兴波;罗啟荣
7授权发明专利纸张裁剪定型装置中国ZL201610172716.9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王兴波;田英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圆柱立铣刀数控磨削自动编程系统V1.0中国2013SR08260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王兴波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球头立铣刀数控磨削自动编程系统V1.0中国2016SR095125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王兴波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二维图形模式CNC自动参数化编程系统V1.0中国2014SR05104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王兴波
进步奖王兴波,叶树林,许冠,毛卫东,余小圃,杨炽洪,刘玉华,吴志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市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佛山市机械装备行业协会广东省教育厅
3561875-402 建筑陶瓷表面数码化装饰技术研究
项目名称建筑陶瓷表面数码化装饰技术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中心,佛山石湾鹰牌陶瓷有限公司,佛山市道氏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建筑陶瓷表面装饰技术领域。针对我国建筑陶瓷行业一直面临着装饰效果差、资源浪费高,高能耗、高排放等问题,本成果研制出可用于陶瓷表面装饰的陶瓷墨水和陶瓷3D渗花墨水,将最具有工业前景技术之一的数码化非接触印刷技术引入陶瓷砖的生产中,大幅提高了建筑陶瓷的表面装饰效果,实现个性化装饰,促进了陶瓷生产的节能减排和陶瓷行业的转型升级。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创新点:(1)高稳定性微纳米陶瓷材料墨水的研发陶瓷墨水是由微纳米陶瓷粉体、溶剂、分散剂及其它辅料所构成的悬浮浆状体,本成果形成的核心技术有微纳米材料产业化制备技术、超分散技术、陶瓷喷墨打印技术等。1.1发明了一种粉体表面纳米包裹改性工艺,解决了表面极性低的材料难以分散的技术难题。利用此工艺制备出了特殊功能效果的釉料墨水,通过数码打印的方式在瓷砖表面呈现金属、哑光、亮光、闪光、下陷、拨开等特殊效果,在瓷砖上实现数码喷墨和喷釉的打印技术,并实现瓷砖多元化装饰;1.2设计合成了高性能超分散剂,实现高稳定性、高固含量、低粘度陶瓷墨水的制备;通过对分散剂的溶剂化链和锚固基团的结构研究,解决了大粒径陶瓷墨水悬浮稳定性差的技术难题;1.3实现了陶瓷墨水的产业化生产和应用,制定了陶瓷墨水的标准。在国内首次建立一整套的陶瓷墨水研发、生产、品管、应用和服务等技术体系,为陶瓷墨水产品的持续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促进陶瓷喷墨打印技术在陶瓷行业的推广。(2)高渗透性能、立体装饰效果陶瓷3D渗花墨水的研发陶瓷3D渗花墨水是以可溶性金属盐作为着色剂的溶剂型墨水,是一种渗透型墨水,能够垂直渗透入砖坯内部,形成立体装饰效果。2.1研制出了一种以可溶性金属盐为发色体的陶瓷3D渗花墨水,可渗透到砖坯表面,颠覆了传统建筑陶瓷平面装饰效果,实现了建陶产品的3D装饰效果;可应用于抛光砖的装饰,解决了抛光砖因抛磨工艺而不能利用喷墨打印技术的难题。2.2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纳米包裹发色原理:利用超细多孔氧化硅材料的孔洞结构对渗花墨水中的着色剂进行原位包裹,实现渗花墨水的稳定发色和图案的形成。2.3开发了一种节能环保抛光砖生产工艺,将抛光砖被抛磨掉的厚度从1-2毫米降至0.1-0.2毫米,大幅减少了抛光砖的废料和废水,降低了磨头的损耗和原料、水、电的消耗,解决了抛光砖生产的高能耗和高排放问题。本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7项,授权发明专利1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建立标准2项。项目成果在合作单位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道氏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佛山石湾鹰牌陶瓷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推广和应用。合作单位近三年新增产值66.24亿元,新增利润8.42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翼教授级高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市道氏科技有限公司制定项目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完成了陶瓷墨水和渗花墨水的研发、产业化生产、推广应用等研究工作(ZL 201410163383.4,ZL 201310119279.0,ZL 201510141827.9,ZL 201310119270.X,ZL 201410187103.3,201711017683.1)。建立了一整套的陶瓷墨水研发、生产、品管、应用和服务体系,并参与制定陶瓷墨水标准2项(陶瓷装饰用溶剂型喷墨打印墨水,DB44/T 1664-2015;溶剂型陶瓷喷墨打印墨水,CBMF 16-2016)。对创新点1.1-1.3,2.1-2.3做出主要贡献。
2陈东初教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完成了渗花墨水颜色的发色机理和制备工艺和应用工艺等研究工作,提出了利用铁盐、钙盐和钠盐制备出鲜红色的陶瓷渗花墨水(一种鲜红色陶瓷喷墨渗花墨水及制备方法,专利号201810884266.5),并研制出节能环保喷墨抛光砖生产工艺(一种节能环保陶瓷喷墨抛光砖的生产工艺,专利号201711365667.1)。对创新点2.1-2.3做出主要贡献。
3彭晔工程师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陶瓷釉料墨水和渗花墨水的制备和产业化研究。利用纳米包裹改性研制出了钢化玻璃的墨水可应用于玻璃上面进行数码彩釉装饰,并提出利用有机金属锡盐,铬盐等制备出粉红色渗花墨水的制备方法。对创新点1.1,2.1做出主要贡献。
4钟保民教授级高工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陶瓷墨水中包裹型颜料的制备研究和功能釉料墨水的制备研究。完成了陶瓷墨水和陶瓷3D渗花墨水在陶瓷生产线上的应用研究,促进了陶瓷材料墨水和陶瓷3D渗花墨水的快速推广。对创新点1.3,2.3做出主要贡献。
5区卓琨教授级高工佛山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中心佛山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中心完成了陶瓷墨水生产工艺参数与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起草了《陶瓷装饰用溶剂型喷墨打印墨水》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 1664-2015,对本项目创新点作出主要贡献如下:实现了陶瓷墨水的产业化生产和应用,制定了陶瓷墨水的标准。在国内建立一整套的陶瓷墨水研发、生产、品管、应用和服务等技术体系,为陶瓷墨水产品的持续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促进陶瓷喷墨打印技术在陶瓷行业的推广。对创新点1.3作出主要贡献。
6范新晖高级工程师佛山石湾鹰牌陶瓷有限公司佛山石湾鹰牌陶瓷有限公司参与了陶瓷墨水发色性能和陶瓷墨水的制备技术研究。并完成了陶瓷墨水在生产线上的应用研究。对创新点2.1,2.3做出主要贡献。
7石教艺高级工程师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陶瓷墨水分散剂、陶瓷墨水和渗花墨水的产业化研究。设计聚酯链为溶剂化链,磺酸根、碳酸根、聚乙烯亚胺为锚固基团的分散剂,提高墨水稳定性(一种陶瓷油墨用分散剂及其制备方法,ZL 201410187103.3)。研制出红、黄、蓝、黑等渗花墨水,利用助渗油墨控制渗透深度(一种可调渗透深度的陶瓷喷墨打印油墨及方法,ZL 201510141827.9)。并且参与起草了陶瓷墨水广东省地方标准(陶瓷装饰用溶剂型喷墨打印墨水,DB44/T 1664-2015)。对创新点1.1,1.2,2.1做出主要贡献。
8李向钰工程师佛山市道氏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市道氏科技有限公司参与了陶瓷墨水分散剂,功能墨水,渗花墨水和纳米助色剂的产业化研究,并且利用纳米包裹改性研制出了哑光釉料墨水(一种可调渗透深度的陶瓷喷墨打印油墨及方法,ZL 201510141827.9;一种陶瓷喷墨打印用哑光釉料油墨及其制备方法,ZL 201310119270.X;一种陶瓷油墨用分散剂及其制备方法,ZL 201410187103.3;显著助发色的超细二氧化硅材料及其应用,201711017683.1)。对创新点1.1, 2.1,2.2做出主要贡献。
9苗磊讲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完成了陶瓷墨水分散剂的研发工作,设计的分散剂分子中含有带锚固基团的嵌段、疏水性可交联的链段以及含有交联点的亲水性嵌段,该分散剂能够在颜料颗粒表面交联固定并和基材表面羟基反应,使得墨水具有较好的应用稳定性,在应用中也不需添加额外的疏水性成膜树脂(用于喷墨印花的嵌段型颜料分散固色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ZL 201610322478.5)。对创新点1.2做作出主要贡献。
10吴艳平教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完成了陶瓷墨水的制备方法及性能研究。提出利用低挥发性、低芳的环保型有机溶剂和无毒、低味的各种添加剂实现陶瓷喷墨墨水制备的绿色环保化,并研制出蓝色陶瓷墨水(一种蓝色陶瓷喷墨打印油墨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ZL 201310016182.7)。对创新点1.1,1.2做作出主要贡献。
11叶秀芳副教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参与了渗花墨水颜色发色机理的研究和渗花墨水的应用研究,对红色渗花墨水发色性能的优化,提高颜色发色的鲜艳度(发明专利:一种鲜红色陶瓷喷墨渗花墨水及制备方法,专利号201810884266.5;一种节能环保陶瓷喷墨抛光砖的生产工艺,专利号201711365667.1)。对创新点2.1做出主要贡献。
12常萌蕾讲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参与了渗花墨水颜色发色机理的研究和渗花墨水的应用研究,考察喷墨抛光砖生产线上的各项参数指标对打印效果的影响以及对节能环保公艺的影响(发明专利:一种鲜红色陶瓷喷墨渗花墨水及制备方法,专利号201810884266.5;一种节能环保陶瓷喷墨抛光砖的生产工艺,专利号201711365667.1)。对创新点2.3做出主要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蓝色陶瓷喷墨打印油墨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201310016182.7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吴艳平,胡猛
2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喷墨印花的嵌段型颜料分散固色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201610322478.5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苗磊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具有下陷效果的陶瓷墨水及其制备方法中国201410163383.4 佛山市道氏科技有限公司张翼,石教艺,余水林,刘敏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环保型陶瓷喷墨打印用釉料墨水及其制备方法中国201310119279.0 佛山市道氏科技有限公司张翼,余水林,陈奕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可调渗透深度的陶瓷喷墨打印油墨及方法中国201510141827.9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石教艺,李向钰,张翼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陶瓷喷墨打印用哑光釉料油墨及其制备方法中国201310119270.X佛山市道氏科技有限公司李向钰,余水林,张翼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陶瓷油墨用分散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201410187103.3佛山市道氏科技有限公司石教艺,李向钰,黄国花,张翼
8申请发明专利一种鲜红色陶瓷喷墨渗花墨水及制备方法中国201810884266.5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陈东初,叶秀芳,常萌蕾
9申请发明专利一种节能环保陶瓷喷墨抛光砖的生产工艺中国201711365667.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陈东初,叶秀芳,常萌蕾,魏红阳
10申请发明专利显著助发色的超细二氧化硅材料及其应用中国201711017683.1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张翼,李向钰,石教艺
进步奖张翼,陈东初,彭晔,钟保民,区卓琨,范新晖,石教艺,李向钰,苗磊,吴艳平,叶秀芳,常萌蕾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中心,佛山石湾鹰牌陶瓷有限公司,佛山市道氏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教育厅
3571877-402 白血病免疫和靶向治疗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项目名称白血病免疫和靶向治疗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广东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项目简介白血病发病率位居35岁以下人群中恶性肿瘤首位,治疗周期长,费用高达百万元。据统计,中国有累计超过500万以上的白血病患者,而治疗现状却不容乐观。本项目在精准医学指导下,寻找癌症患者基因特异性靶标,基于自主研发的靶向疫苗及多肽抑制剂,率先探索白血病免疫和靶向治疗技术并临床推广应用,取得以下创新成果。1.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临床样本基因深度测序,发现白血病Eps8新靶点精准医疗的基础在于针对特异性靶点进行有效干预,只有在分子层面了解疾病进展的机制,确定有效的疾病分子标志物,才能进行个体化治疗。本项目前期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基因芯片等技术,分析恶性血液肿瘤疾病进展过程中差异基因表达情况,以筛选与疾病难治复发及耐药相关的癌基因作为靶点,进行新型肿瘤疫苗的研发工作。研究发现新靶点Eps8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2.通过疫苗研发平台针对关键靶标Eps8构建新型疫苗和靶向短肽抑制剂项目针对新型抗肿瘤靶点Eps8进行肿瘤疫苗研发工作:①实现从靶抗原全长中分离出分别能被HLA-A2、A11、A24?分子特异性识别的表位,通过此模式研发出的多肽疫苗,可以根据患者上特定的HLA分子表型、选择相应的HLA?限制性抗原表位制备适用于独立个体的多肽疫苗,以满足个体化治疗需求;也可选择不同HLA?限制性Eps8?抗原表位,组合成适用范围更广泛的“鸡尾酒”式表位疫苗,从而有利于疫苗的大规模生产。②建立药物研发体系,开发靶向阻断驱动基因相关信号通路的多肽抑制剂。3.建立白血病多中心协作平台,制订难治复发白血病精准诊疗协作组共识项目联合10余家医院建立白血病多中心协作平台,开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①首次提出CART细胞联合疫苗治疗难治复发白血病,将文献报道的难治复发白血病化疗后缓解率20%,提高至客观缓解率89.4%,完全缓解率84.2%,达国际先进水平,且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国际水平;②建立新抗原疫苗靶点快速识别技术,提高表位识别率,减少疫苗制备时间;③MRD监测下利用疫苗及靶向抑制剂维持白血病持续缓解状态;④双CART细胞或序贯CART细胞联合靶向疫苗治疗难治复发白血病新模式。应用情况:在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等领域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9篇,SCI收录16篇。65次受邀在国内外主流学术会议作大会/专题报告,主办国际精准医疗转化论坛5次。广东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本项目进行多次专题报道。创建的新疗法在华南地区多家医院应用并证实有效提高难治复发白血病缓解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研发针对新靶点Eps8的个体化疫苗实现临床转化,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6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培养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3人,博/硕士研究生38人。项目提高了华南地区白血病诊治水平,节省了大量医疗资源,推进了我国转化医学研究进步,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玉华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课题总负责人,负责课题设计和总体实施。1.完成“技术创新点”中1-4点,主编《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免疫治疗》,拟于今年底出版。2、多次在全国各大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多次被应邀至华南地区大中型医院就“白血病免疫和靶向治疗”作临床指导,为本成果广泛推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3、共培养研究生38名,其中博士18名。4、发表论文19篇及申请发明专利13项。
2李梅芳初级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本项目的主要贡献者。1.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筛选获得HLA-A2限制性的EPS8抗原表位,同“技术创新点”中第2点对应。2.参与设计CART细胞联合多肽DC疫苗的临床治疗策略,为该项目临床应用起到重要作用,同“技术创新点”中第3点对应。3.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多次举办国际级、国家级等大型学术会议及讲座,多次参与国外患者的临床诊治工作,为本项目的推广及应用做出了积极贡献。3.发表论文1篇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3贺艳杰副高级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本项目的主要贡献者。1.通过大样本数据分析,发现EPS8在血液病患者中高表达,参与肿瘤发生与发展,同“技术创新点”第1点对应。2.参与CART细胞联合多肽DC疫苗的临床治疗,为该项目临床应用起到重要作用,同“技术创新点”第3点对应。3.多次在全国各大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为本项目广泛推广作出了积极贡献。4.发表论文8篇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4周炜均初级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本项目主要贡献者。1.针对EPS8靶点设计的EPS8多肽疫苗显示出良好的免疫效应,且抗肿瘤作用显著,并应用于后续的临床试验,同“科技创新点”中第2点对应。2.首次利用自愈合微球为载体提升多肽疫苗的免疫疗效,同“科技创新点”中第4点对应。3.多次参与举办国际级、国家级等大型学术会议及讲座,为本项目推广及应用做出积极贡献。4.发表论文5篇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
5涂三芳副高级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本项目的主要贡献者。1.参与大样本数据分析,发现EPS8在血液病患者中高表达,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同“技术创新点”第1点对应。2.参与设计CART细胞联合多肽DC疫苗的临床治疗策略,并负责该临床试验项目的实施,为该项目的临床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技术创新点”第3点对应。3.多次在全国各大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为本成果的广泛推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4.发表论文5篇。
6黄睿副高级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本项目的主要贡献者。1.参与大样本数据分析,发现EPS8在血液病患者中高表达,并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同“技术创新点”中第1点对应。2.参与设计CART细胞联合多肽DC疫苗的临床治疗策略,为该项目的临床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技术创新点”中第3点对应。3.多次在全国各大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为本成果的广泛推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4.发表论文4篇。
7宋朝阳正高级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主要贡献:本项目的主要贡献者。1.参与大样本数据分析,发现EPS8在血液病患者中高表达,并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为后续疫苗的设计及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潜在的抗肿瘤靶点,同“技术创新点”中第1点对应。2.多次在全国各大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为本成果的广泛推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3.发表论文3篇。
8邓兰副高级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本项目的主要贡献者。1.参与大样本数据分析,发现EPS8在血液病患者中高表达,并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为后续疫苗的设计及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潜在的抗肿瘤靶点,同“技术创新点”中第1点对应。2.多次在全国各大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为本成果的广泛推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3.发表论文7篇。
9杜静文初级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主要贡献:本项目主要贡献者。1.参与EPS8多肽疫苗的设计,同“科技创新点”中第2点对应。2.参与利用自愈合微球为载体提升多肽疫苗的免疫疗效研究工作,同“科技创新点”中第4点对应。3.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多次举办国际级、国家级等大型学术会议及讲座,为本成果的推广及应用做出了积极贡献。4、发表论文4篇。
10周璇中级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主要贡献:本项目的主要贡献者。1、参与大样本数据分析,发现EPS8在血液病患者中高表达,并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同“科技创新点”中第1点对应。2、参与设计CART细胞联合多肽DC疫苗的临床治疗策略,为该项目的临床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技术创新点”中第3点对应。3、协助单位举办国际级、国家级等大型学术会议及讲座,为本成果的推广及应用做出了积极贡献。4、发表论文1篇。
11杨继龙中级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本项目的主要贡献者。1、参与大样本数据分析,发现EPS8在血液病患者中高表达,并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同“科技创新点”中第1点对应。2、协助单位举办国际级、国家级等大型学术会议及讲座,为本成果的推广及应用做出了积极贡献。3、发表论文1篇。
12王磊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本项目主要贡献者。1、参与大样本数据分析,发现EPS8在血液病患者中高表达,并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同“科技创新点”中第1点对应。2、参与EPS8多肽疫苗的设计及研究,同“科技创新点”中第2点对应。3、协助单位举办国际级、国家级等大型学术会议及讲座,为本成果的推广及应用做出了积极贡献。4、发表论文1篇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13梁钊中级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本项目的主要贡献者。1、作为主要负责人,积极举办国际级、国家级等大型学术会议及讲座,为本成果的推广及应用做出了积极贡献。2、参与设计CART细胞联合多肽DC疫苗的临床治疗策略,为该项目的临床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技术创新点”中第3点对应。3、发表论文1篇。
14黄宇贤副高级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本项目的主要贡献者。1、作为主要负责人,积极举办国际级、国家级等大型学术会议及讲座,为本成果的推广及应用做出了积极贡献。2、参与设计CART细胞联合多肽DC疫苗的临床治疗策略,为该项目的临床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技术创新点”中第3点对应。
15薛同圆初级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本项目的主要贡献者。1、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设计针对EPS8与EGFR结合的短肽抑制剂,显示出良好的抗白血病作用,同“技术创新点”中第1点对应。2、协助单位举办国际级、国家级等大型学术会议及讲座,为本成果的推广及应用做出了积极贡献。3、发表论文2篇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靶向EPS8与EGFR结合的短肽及其应用中国ZL201410203873.2南方医科大学李玉华、薛同圆
2授权发明专利SHORT PEPTIDE TARGETING EPS8 BINDING WITH EGFR AND USE THEREOF美国US 9,828,412 B2南方医科大学李玉华、薛同圆
3授权发明专利EPS8抗肿瘤CTL表位肽及其应用中国ZL201310717092.0南方医科大学李玉华,周炜均
4授权发明专利重组小鼠EPS8肿瘤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210274620.5南方医科大学李玉华、李超、胡亮衫、贺艳杰、王磊
5授权发明专利EPS8抗肿瘤CTL表位肽及其应用中国ZL201410857469.7南方医科大学李玉华,周炜均
6授权发明专利EPS8抗肿瘤CTL表位肽及其应用中国ZL201410857491.1南方医科大学李玉华,周炜均
7授权发明专利EPS8抗肿瘤CTL表位肽及其应用中国ZL201410857508.3南方医科大学李玉华,周炜均
进步奖李玉华,李梅芳,贺艳杰,周炜均,涂三芳,黄睿,宋朝阳,邓兰,杜静文,周璇,杨继龙,王磊,梁钊,黄宇贤,薛同圆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教育厅
3581994-402 混凝土掺合料绿色制成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集成应用
项目名称混凝土掺合料绿色制成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集成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广西鱼峰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江力新建材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桂林鸿程矿山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宝利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混凝土掺合料绿色制成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集成应用”属无机非金属建材制造科技领域,技术内容涉及制造业和建筑业应用。随着我国工程建设规模持续增大,粉煤灰等常规掺合料已无法满足混凝土对矿物掺合料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此同时,工业及建筑固废大量废弃,既影响环境又资源浪费。本项目针对我国混凝土掺合料匮乏、制备能耗高、固废掺用匹配难的问题,开展了固废资源再生中高活性矿物掺合料研发、高效低能耗粉磨关键装备的开发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及应用,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技术和工程应用成果。继自主研制的系列装备和材料成果《管磨开流选粉节能技术及其水泥绿色制成应用》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后,项目团队在生态混凝土掺合料绿色制成装备功能提升、材料性能持续改善、技术适用性扩大等方面开展了更系统的研究,形成了更先进完备的技术体系,创新了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成果转化推广机制,系列成果成功转化并应用至国内外逾百家水泥混凝土企业。具体的技术创新和取得成效包括:(1)以地方优势固废和低品位矿石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创新研制了系列生态混凝土掺合料。首创了“组分优化、晶种植入、表面改性、颗粒细化”的复合改性技术,通过材料性能互补设计、组分与使用环境的协调、性能参数的选择与优化、具有激发活性和补偿收缩功能的优化材料的匹配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将自主开发的化学改性与机械激发、热激发等技术相结合,成功进行了低活性冶金渣和低品位矿石的改性,依据次第水化理论和协同致密效应,合理匹配掺合料组分研制了系列中高活性复合微粉。产品28d活性指数可达60%~85%,混凝土中水泥替代率达到20%~40%。(2)提升混凝土掺合料绿色制成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水平。契合应用实际,不断研发提升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针对混凝土掺合料绿色生产关键环节和原有技术不足,研发物料烘干、配送、废渣活化、粉料高效均化等技术及其系统优化集成,扩大废渣应用范围,提高利用率,降低能耗和成本,提升了绿色制造整体水平。(3)创新形成成果转化的高效推广模式。针对生态混凝土掺合料制造所涉及的“研究、设计、装备、技术、工艺和管理”的全链式系统应用特征,探索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效推广模式,建立高效协调的组织实施机制、周到快捷的现场服务方式、主推应用的相关技术开发、成果共享的激励合作制度。(4)取得特别显著的应用成效。在国内外100多条生产线成功推广应用。近三年累计生产矿物掺合料4600多万吨,消纳废渣3800多万吨,节电3.6亿kWh,二氧化碳减排1260万吨,新增产值49.8亿元,新增利润16.8亿元,新增税收3.6亿元。本项目取得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丰富了掺和料装备与生产制造理论,提高了我国混凝土绿色制造整体技术水平,为节能减排及循环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项目成果应用覆盖面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平研究员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项目总负责人。在探索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效推广模式中作出突出贡献;致力于将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推动成立本项目成果转化的专门设计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在项目成果推广应用过程具体技术问题的咨询与解决、反馈机制的建立及正常运行、设备安装专业队伍和推广应用生产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 1、2、3、4 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主要完成期间所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8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
2杨义教授级高工广西鱼峰集团有限公司广西鱼峰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全部项目研究、试验及工程应用工作。对开发工业废渣可用品种、拓宽工业废渣应用范围、解决废渣微粉掺合料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作出突出贡献;在保证成果应用技术效果、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品质以及建立品控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针对应用中反馈回来的共性问题进行技术思路再创新和关键技术二次攻关过程中有重要贡献;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 3、4 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主要完成期间所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5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
3王磊教授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参与项目在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方面主要推动“产研学用”的协同机制在本项目中的具体实践和方案实施,并在项目人员配备、技术融合、产品应用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科研方面主要参与项目研究、成果总结、论文撰写,研究工作和科研成果主要体现在矿物及建筑固废掺和料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工程特性。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 1、4 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该项技术主要完成期间所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6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
4韦家崭中级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参加项目研究、试验、工程应用工作,在锰渣、镍渣等废渣微粉产品开发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设计了部分工业废渣微粉生产线。 组织奖项申报材料撰写工作。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 2 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该项技术主要完成期间所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6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
5刘荣进研究员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项目技术骨干,参加项目研究、试验工作,主要成果国家发明专利 2 项排名第一。在固废活化技术研究、生态混凝土掺合料技术开发、系列技术集成、生态混凝土掺合料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 1 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主要完成期间所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6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
6潘晓娟高级工程师武汉江力新建材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武汉江力新建材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参加项目试验、生产线设计及工程应用工作。参与本项目推广团队重要成员单位武汉江力建材设备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在组织设备生产企业高效率地按项目推广需要进行设计和生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对完善技术成果、提升工艺水平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人在该项技术主要完成期间所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5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
7易金初级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参加项目试验和工程应用工作,对矿物及建筑固废掺和料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工程特性方面研究作出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主要完成期间所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5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
8黄小青教授级高工广西鱼峰集团有限公司广西鱼峰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开发工业废渣可用品种、拓宽工业废渣应用范围、解决废渣微粉掺合料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作出突出贡献;参与项目成果的总结与提升,参与本项目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 3 项创新做出了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主要完成期间所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5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
9容北国中级桂林鸿程矿山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桂林鸿程矿山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参加项目中设备研发、试制及改进相关工作,在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对建立高效协调的组织实施机制、创新成果推广模式、对提升水泥绿色制成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对工程应用的组织实施,以及产品性能的提升等方面作出一定贡献。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 4 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主要完成期间所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5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
10赵艳荣中级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参加项目研究、试验工作,对大宗工业废渣如锰渣、赤泥等应用原理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作出贡献,在拓宽本技术成果应用领域、提升技术适用性、促进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 1 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主要完成期间所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5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
11龙祖业工程师广西鱼峰混凝土有限公司广西鱼峰混凝土有限公司利用自身在企业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积累,包括对原材料、生产硬件设施和工程应用等诸多方面因素结合对课题项目应用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难点攻关,参与各种研究测试以及在成果应用化过程中的生产组织与质量把控,工程实体质量的持续跟踪,分析总结汇总资料予校方。本人在该项技术主要完成期间所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4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
12刘光焰教授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本人参加项目研究、试验工作,对工业废渣在绿色生态建材方面的进行研究,充分利用广西工业废渣和废料研制高性能、高强度、长寿命和耐腐蚀的生态混凝土。本人在该项技术主要完成期间所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
13何亨美工程师桂林宝利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桂林宝利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本人参加了项目从方案确定、方案修订、方案实施及进行试验的各项工作,本人主要对项目试验及试验过程作出了贡献,对生态混凝土的成果应用、技术提升、促成推广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对创新点 3 做出了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主要完成期间所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以上
14邓雪莲讲师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本人参加了项目从方案确定、方案修订、方案实施及进行试验的各项工作,本人主要对项目试验及 试验过程作出了贡献,对生态混凝土的成果应用、技术提升、促成推广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对创新点 3 做出了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主要完成期间所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40%以上。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用锰渣-钢渣-石灰石粉作掺合料制备混凝土的方法中国ZL2011101507895桂林理工大学陈平、刘荣进、王振军、杨义、欧俊、黄小青、蒋杉平、邓玉莲;明阳;郭一锋
2授权发明专利用玄武岩微粉-矿渣微粉-石灰石粉作掺合料制备混凝土的方法中国ZL201210166385X桂林理工大学陈平、马清清、邹小平、刘荣进、韦家崭、赵艳荣
3授权发明专利氧化钠改性高玻璃相锰渣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6387009桂林理工大学陈平、李志博、刘荣进、韦家崭、赵艳荣
4授权发明专利锰渣基地质聚合物胶凝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08100736927桂林工学院陈平、刘荣进、马帅、贾韶辉、安庆锋、李海东、王一靓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碳纤维珊瑚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3887093桂林理工大学王磊、范蕾、邓雪莲、王国旭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水淬锰渣—粉煤灰制备加气混凝土的方法中国ZL201510318563X桂林理工大学韦家崭、陈平、刘荣进、赵艳荣、姜晗、杨胜桂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活性锰渣微粉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0595977桂林理工大学赵艳荣、陈平、张俊峰、刘荣进、韦家崭、侯国龙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难磨物料的联合粉磨方法及其设备中国ZL2009102733699桂林宝利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武汉江力建材设备有限公司陈平、胡曙光、贾会明、潘晓娟、何亨美、丁庆军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互穿网络结构混凝土内养护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8383567桂林理工大学刘荣进、周睿哲、陈平、赵艳荣、韦家崭、冯昌恒、陈康莉、丁欢
10授权发明专利微粉冲击磨机及其粉体加工系统中国ZL2007100494868桂林鸿程矿山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范顺利、容北国
进步奖陈平,杨义,王磊,韦家崭,刘荣进,潘晓娟,易金,黄小青,容北国,赵艳荣,龙祖业,刘光焰,何亨美,邓雪莲桂林理工大学,广西鱼峰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江力新建材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桂林鸿程矿山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宝利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3592084-401 村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关键设备及应用研究
项目名称村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关键设备及应用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重庆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重庆大学,同济大学,西南大学,广东慧信环保有限公司,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项目简介 我国广大农村受自然地形的制约,取水口和排污口近距离犬牙交错,甚至有取水和排水在同一水体的情形,形成污染物短程或封闭循环的特征,饮水不安全问题异常突出。针对上述特征,本项目围绕污染物的来源、转归路径和理化特征,从水源水质安全保障、劣质水净化、既有水厂提质改造、新材料新药剂新装备四个方面,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取得了成体系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开拓并创立了村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与保障技术体系 针对水源水污染路径,研发了多级渗滤面源污染净化、动态膜生物反应器+芦竹生物炭潜流湿地点源拦截净化、“芦竹-页岩砖”潜流人工湿地水质旁路修复、河道型水源地生态梯度修复、污染事故应急技术包等关键技术,开拓并创立了完整的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技术体系。(2)攻克了村镇劣质水源水高效净化处理系列适用技术 针对村镇地表水受到腐殖质、有机物、金属和有害藻类污染等,重点攻克了强化絮凝处理典型金属污染、有机复合污染水净化、生物硅藻土动态膜饮用水处理、腐殖质和藻类污染水净化等技术,形成适用技术系列。(3)突破村镇既有水厂提质改造关键技术,获得嵌入工艺体系 针对村镇既有水厂工艺不满足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重点研发了滤池改造、混凝微气泡强化除藻、混凝-膜法直接过滤、臭氧-活性炭改造滤池、管网水质动态水厂自动控制等技术,形成了既有水厂改造和嵌入工艺技术体系。(4)创新获得多种村镇饮用水处理新材料、新药剂和新设备 研制获得多种新型絮凝剂、吸附过滤材料、高密度旋流絮凝反应器、螺旋斜板下向流沉淀反应器、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等。 项目共获得工艺技术20项,新材料新药剂7种,4种实现产业化;3种新装置实现产品化。获权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6项,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各1项,发表论文 40余篇。实施示范工程40余处。推广服务人口350余万。制定重庆市993个乡镇水源地环境信息地图集1部、污染事故应急技术包1套,填补空白。本研究成果成体系,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实施村镇饮用水安全工程,推动了村镇安全饮水技术的进步。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郭劲松教授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在项目中负责研究思路、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的制定,以及协调项目的顺利完成。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贡献包括:提出并研发了利用自然坡度的多级渗滤面源污染拦截净化关键技术,生态沟渠复合污染物拦截净化技术,利用河道水源地生态梯度修复技术,改性无烟煤和陶粒吸附滤料、颗粒活性炭等重力无阀滤池技术,化学预氧化前置混凝控制硅甲藻污染水源水净化技术及组合工艺,村镇水厂抗冲击负荷的运行技术,既有水厂改造的强化过滤技术、混凝-膜法水处理技术、基于管网水质动态的水厂自动控制技术等。
2高旭教授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在项目中协助负责研究总体方案与协调项目的完成。主要负责项目中水源地保护和修复技术、劣质水质净化技术和示范工程等方面的工作,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80%。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贡献包括:提出和研发了植物和土壤协同拦截净化技术,芦竹生物炭潜流湿地点源拦截净化技术,菌藻塘水源地修复技术,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技术包,强化絮凝除锰镉技术,强化絮凝吸附农药微污染物去除技术,劣质水厂稳定运行技术等。
3褚华强副研究员同济大学同济大学主要负责在水源地补水系污染源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贡献包括:完成了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点源污水处理技术及其设备研制,研发了硅藻土生物吸附材料及其相应净水技术工艺,动态膜过滤与生物处理一体化技术等。
4黄磊讲师西南大学西南大学在项目中主要负责水源地保护技术的研究。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贡献包括:提出了芦竹生物炭制备方法,开发了利用地形高差形成的水流跌落进行复氧融合生物接触氧化技术,“芦竹-页岩砖”潜流人工湿地水质旁路修复技术等。
5郑怀礼教授重庆大学重庆大学两种新型混凝剂的研究及其产品化,和相关标准的制定,对既有水厂改造技术提出了强化絮凝的关键参数等。
6谭铭卓其他广东彗信环保有限公司广东彗信环保有限公司新型混凝剂、吸附过滤材料的研究及其产业化,相关标准的制定,对示范水厂稳定运行技术及其关键工程参数的研究等。
7李崇明研究员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其主要创新贡献在水源地保护方面,具体为建立乡镇饮用水源地空间环境基础信息属性指标,和判识水源地重要危化品风险要素方法,构建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模式。
8高俊敏副教授重庆大学重庆大学水中农药、除草剂及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界面行为和健康毒性效应,水中农药、除草剂、重金属、重金属有机化合物及藻毒素强化去除技术,高密度旋流絮凝反应器等。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坡岸治理农业径流污染的方法及治理径流污染的复合系统中国ZL201110088123.1重庆大学高旭、黄磊、郭劲松、李哲、谢伟丹、刘明、马晓霞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合成方法中国ZL201310031604.8重庆大学郑怀礼、 魏占超、 王毅力、 马江雅、 王颖、 廖熠、 朱俊任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修复微污染水体的方法及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中国ZL201110151325.6重庆大学黄磊、 高旭、 郭劲松、 谢伟丹、 马晓霞、 刘明
4授权发明专利一体式生物强化烧结硅藻土动态膜自流出水饮用水净化工艺中国ZL 201210045077.1同济大学张亚雷、 褚华强、 周雪飞、 张海、 董秉直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芦竹生物炭、制备方法及强化氨氮吸附的方法中国ZL201310218454.1西南大学黄磊、陈玉成、杨志敏、侯洁、郭劲松、罗梅、高旭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净水多孔陶瓷中国ZL 201210564372.8广东慧信环保有限公司谭铭卓、龙德顺
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法的供水管网节点流量用水模式校核软件中国2015SR052094重庆大学;广东慧信环保有限公司
8其他水处理剂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中国GBT-33085-2016重庆大学
9其他水处理剂聚硅硫酸铝中国HG/T4537-2013广东慧信环保有限公司
进步奖郭劲松,高旭,褚华强,黄磊,郑怀礼,谭铭卓,李崇明,高俊敏重庆大学,同济大学,西南大学,广东慧信环保有限公司,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
3602084-402 高钙镁钛精矿大型电炉冶炼高钛渣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高钙镁钛精矿大型电炉冶炼高钛渣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重庆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重庆大学,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钛是国家战略金属,我国攀西地区钛资源储量丰富。攀钢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初步掌握了钛渣冶炼工艺,但尚未掌握适合攀西高钙镁钛精矿高效冶炼钛渣的关键工艺技术,进口原料依赖度高、冶炼周期长、能耗高等问题依然突出;此外,炉衬寿命短、间歇式操作和自动化水平低也困扰电炉钛渣冶炼技术进步。为开发适合我国特有的高钙镁钛精矿钛渣冶炼技术,提高产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多项国家及产学研合作项目支持下,项目完成单位历经十余年创新研究,开发了超高温熔体综合物性测试装置,突破了钛渣的高温物理化学性质准确测试的国际难题,系统完善了高钙镁型钛渣的高温基础物性;开发了适合大型电炉冶炼的高钙镁钛精矿预处理、连续加料、关键工艺参数控制、挂渣层稳定控制、终点自动判断等五项关键技术,主要技术突破如下:1、自主开发了超高温熔体综合物性测试装置,首次有效解决了钛渣的高温物理化学性质准确测试的国际难题。突破了钛渣高温熔体的熔化性温度、粘度、密度、表面张力、氧势和电导率在超高温温度控制(1600-1800℃)和气氛保护下的精确测量瓶颈。2、首次全面的对高钙镁钛渣的各类高温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测试,系统创建了一系列高钙镁型钛渣高温基础物性特性曲线,完善了高钙镁型钛渣高温基础物性数据库。阐明了CaO、MgO对高钙镁钛渣高温物性的影响规律,揭示了高钙镁钛渣难以电炉冶炼的原理,为关键技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3、系统研究了高钙镁钛精矿的工艺矿物学和基础矿物特性,开发了旨在强化还原的高钙镁钛精矿的原料预处理技术。改进了电炉的供电制度和电极控制制度,开发了电炉连续加料技术,创新性提出连续加料、定期出炉的工艺。研究了高钙镁钛精矿的还原行为、高钙镁钛渣的泡沫化行为和对炉衬的侵蚀行为,开发了高钙镁钛渣冶炼关键工艺参数控制和挂渣层稳定控制技术。开发了冶炼终点自动判断技术,准确快速检测电炉钛渣氧势并判断冶炼终点,提高了冶炼的自动化水平。成果在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电炉上取得实际应用并得到了显著的效果,吨渣冶炼电耗降低586.4kWh,电炉输送功率提升2.60MW,还原剂消耗降低13.64%,设备作业率提升至3.7%,产量指标由平均3602.88吨/月提升至5600吨/月以上。钛渣生产成本由2865.21元/吨降低至2241.35元/吨。成果实施以来近三年利润2.53亿元,技术进步带来间接效益2558.4万元。生产的攀枝花牌钛渣和海绵钛产品获2017年四川名牌产品称号。成果全面提升了国内钛渣冶炼电炉的设计、建设及操作水平。成果获权发明专利15项,发表论文28篇(SCI/EI 24篇),培养博士后1人、博士生8人、硕士生5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20余人。在美国TMS会议、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学术年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10余次,并创办了系列钛产业前沿技术交流会。同行专家评价: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成果打破了依赖进口钛精矿冶炼钛渣的瓶颈,为实现采用电炉冶炼国内全高钙镁钛精矿生产钛渣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吕学伟教授重庆大学重庆大学项目负责人,负责总体技术方案制定、技术内容分析、可行性研究、技术路线确定和科研成果工业应用转化等。对本项目作出实质性贡献包括创新点1原料预处理技术、2连续加料技术、3关键工艺参数控制技术、4挂渣层稳定控制技术、5冶炼终点自动判断技术。吕学伟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旁证材料:附件3、4、5、8、11、20、21】
2白晨光教授重庆大学重庆大学项目指导,指导项目总体技术方案构建、理论研究和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工作。对本项目作出实质性贡献包括创新点1原料预处理技术、3关键工艺参数控制技术、4挂渣层稳定控制技术。白晨光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旁证材料:附件5、8、11】
3陈小勇高级工程师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工业试验方案的修订及落实,负责推进设备改造及工艺优化,负责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对冶炼工艺控制、炉衬温度控制、加料工艺控制、设备改进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本项目作出实质性贡献包括创新点2连续加料技术、3关键工艺参数控制技术、4挂渣层稳定控制技术、5冶炼终点自动判断技术。陈小勇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旁证材料:附件11】
4党杰副教授重庆大学重庆大学项目骨干,参与了项目子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试验条件落实、工艺控制、设备改进、提高冶炼热效率等具有贡献。对本项目作出实质性贡献包括创新点1原料预处理技术、2连续加料技术、5冶炼终点自动判断技术。党杰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旁证材料:附件11、20、21】
5韩可喜高级工程师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助研究方案的制定,协助数据统计、协助试验报告的撰写。对试验条件落实、挂渣层温度监控、工艺控制、设备改进、提高冶炼热效率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本项目作出实质性贡献包括创新点1原料预处理技术、2连续加料技术、3关键工艺参数控制技术、4挂渣层稳定控制技术、5冶炼终点自动判断技术。韩可喜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旁证材料:附件1、2、4、6、7、11、20】
6游志雄讲师重庆大学重庆大学项目骨干,参与了项目子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试验条件落实、工艺控制、设备改进、提高冶炼热效率等具有贡献。对本项目作出实质性贡献包括创新点2连续加料技术、5冶炼终点自动判断技术。游志雄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旁证材料:附件11、21】
7黄北卫高级工程师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协助研究方案的制定,协助数据统计、协助试验报告的撰写。对试验条件落实、挂渣层温度监控、工艺控制、设备改进、提高冶炼热效率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本项目作出实质性贡献包括创新点1原料预处理技术、2连续加料技术、3关键工艺参数控制技术、4挂渣层稳定控制技术、5冶炼终点自动判断技术。黄北卫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旁证材料:附件11】
8赵仕清其他重庆大学重庆大学项目骨干,参与了项目子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试验条件落实、工艺控制、设备改进、提高冶炼热效率等具有贡献。对本项目作出实质性贡献包括创新点1原料预处理技术。赵仕清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旁证材料:附件11、20】
9肖军工程师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工业试验方案的制定及优化,负责工业试验的准备;负责数据统计,协助试验报告的撰写。对冶炼工艺控制、挂渣层维护制度、加料工艺控制、设备改进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本项目作出实质性贡献包括创新点2连续加料技术、3关键工艺参数控制技术、4挂渣层稳定控制技术。肖军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旁证材料:附件1、2、6、7、10、11】
10吕炜其他重庆大学重庆大学项目骨干,参与了项目子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本项目作出实质性贡献包括创新点1原料预处理技术、5冶炼终点自动判断技术。吕炜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旁证材料:附件4、8、11、20】
11马勇高级工程师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对冶炼工艺控制、炉衬温度控制、加料工艺控制、设备改进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协助研究方案的制定,协助数据统计、协助试验报告的撰写。对试验条件落实、挂渣层温度监控、工艺控制、设备改进、提高冶炼热效率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本项目作出实质性贡献包括创新点1原料预处理技术。马勇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旁证材料:附件9、11】
12胡凯其他重庆大学重庆大学项目骨干,参与了项目子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本项目作出实质性贡献包括创新点1原料预处理技术、2连续加料技术、5冶炼终点自动判断技术。胡凯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旁证材料:附件4、8、11、20、21】
13李凯茂高级工程师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实验室试验;协助试验报告的撰写。对试验条件落实、工艺控制、设备改进、提高冶炼热效率等具有贡献。对本项目作出实质性贡献包括创新点1原料预处理技术、2连续加料技术、3关键工艺参数控制技术、4挂渣层稳定控制技术、5冶炼终点自动判断技术。李凯茂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旁证材料:附件1、2、6、7、9、10、11】
14宋兵工程师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对本项目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协助负责实验室试验;协助试验报告的撰写。对钛渣冶炼过程高温物理性质进行实验室测试研究,获得的钛渣高温基本物理性质为钛渣冶炼过程精细化生产具有重要贡献。对本项目作出实质性贡献包括创新点1原料预处理技术、5冶炼终点自动判断技术。宋兵在该项目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旁证材料:附件4、10、11、2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钛渣冶炼电炉挂渣层维护方法中国ZL201410320384.5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肖军;赵青娥;李凯茂、韩可喜;张继东;缪辉俊
2授权发明专利钛精矿冶炼钛渣品位的确定方法及钛精矿冶炼钛渣方法中国ZL201410444014.2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凯茂;缪辉俊;肖军;赵青娥;韩可喜;张继东;刘娟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温熔体物性测量装置中国ZL201610075721.8重庆大学吕学伟;邓青宇;严志明;张杰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炉冶炼钛渣的冶炼终点判断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610803499.9重庆大学吕学伟;胡凯;张颖异;韩可喜;宋兵;李生平;吕炜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电流实时监测炉渣泡沫化程度的实验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510361671.5重庆大学吕学伟;单成;张旭;邱贵宝;徐建;扈玫珑;张生富;白晨光
6授权发明专利电炉冶炼预还原球团制备钛渣的方法中国ZL201410355585.9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肖军;韩可喜;张继东、李凯茂;赵青娥;缪辉俊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制备钛原料的方法中国ZL201510744583.3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凯茂;韩可喜;缪辉俊;肖军;刘娟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低温气基还原含钛铁矿物粉末制备高钛渣的方法中国ZL201710007574.5重庆大学吕学伟;吕炜;张颖异;白晨光;胡凯;李生平;范刚强
9授权发明专利保持钛渣中低价钛含量稳定的方法中国ZL201710213053.5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肖军;韩可喜;李凯茂;宋兵;叶恩东;刘娟
10授权发明专利氧化钛精矿冶炼钛渣的方法中国ZL201510713211.4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肖军;刘峰;韩可喜;马勇;缪辉俊;李凯茂;赵青娥;刘娟
进步奖吕学伟,白晨光,陈小勇,党杰,韩可喜,游志雄,黄北卫,赵仕清,肖军,吕炜,马勇,胡凯,李凯茂,宋兵重庆大学,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
3612084-404 复杂环境下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关键技术与装备
项目名称复杂环境下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关键技术与装备推荐/提名单位/人重庆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重庆大学,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砂卵石地层具有卵石含量高、单轴抗压强度高、自稳性差等特点,且在我国几大城市中分布广泛。我国现有盾构装备存在适用性差、掘进效率低、机具磨损快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砂卵石地层地铁隧道建设速度。本项目经引进吸收和近10年工程实践,创新了砂卵石地层的盾构机装备,系统解决了复杂环境下砂卵石地层盾构始发接收、刀盘刀具检修、长距离快速施工、穿越重要越建构筑物、滞后沉降防控等方面的多项施工难题,形成了成套创新技术。 1、建立了一套复杂环境下砂卵石地层的盾构选型体系,改进了土压平衡盾构装备,突破了该地层盾构施工“瓶颈”:创建了以设备性能(刀盘设计、刀具磨损、刀盘驱动扭矩、排渣效率)、地表沉降控制、掘进效率、经济效益等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砂卵石地层盾构选型体系;改进了适用于砂卵石地层的土压平衡盾构装备,研发了盾构机刀盘变频驱动与控制系统,有效减少了刀盘刀具磨损,提高了该类地层盾构的掘进效率。 2、创建了一套复杂环境下砂卵石地层土压平衡盾构隧道综合施工关键技术,实现了长距离安全、快速掘进:研发了复杂环境下砂卵石地层盾构始发与接收端地层加固及掘进控制施工技术和装置,刀盘刀具综合检修技术,砂卵石地层渣土改良技术,管片拼装质量控制技术,富(无)水砂卵石地层、上部砂卵石地层下部局部夹硬质泥岩地层土压平衡盾构掘进控制、同步注浆、二次注浆等长距离快速掘进施工技术。 3、构建了一套复杂环境下砂卵石地层土压盾构隧道安全施工保障技术,有效解决了该地层滞后沉降和穿越既有重要建(构)筑物变形控制等难题:研发了砂卵石地层盾构穿越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大型桥梁桩基等既有重要建(构)筑物施工技术、联络通道、小净距隧道和近接叠交多孔盾构法隧道群施工关键技术,揭示了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地层变形沉降机理,建立了智能监控量测体系,创建了复杂环境下砂卵石地层盾构法施工滞后沉降防控技术。 项目共申请发明专利25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2项;获国家级工法2项,省级工法6项,中铁建总公司优秀工法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集团(企业)工法2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及教材3部;参编国家级规范1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6篇),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名。 研究成果成功解决了我国成都首条富水砂卵石地层地铁隧道盾构施工技术难题,并已在成都、北京、沈阳、长沙、南宁等26个地铁工程中进行应用,累计节约建设资金3.9亿元。经郑颖人院士等专家组鉴定,一致认为富水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综合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新荣教授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点1、2、3均有重要贡献。证明材料之一:发明专利授权3项:隧道拱顶沉降测量专用尺(ZL201310181874.7)、一种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ZL201710057491.7)、大跨隧道正穿既有挡墙的支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ZL201710360989.0);发明专利申请4项:隧道施工的实时监控系统及实时监控方法(201811119801.4)、一种盾构刀具磨损被困的脱困方法(201811248086.4)、盾构掘进过程的主动管理方法及主动管理装置(201811388817.5)、上下重叠交叉并行隧道盾构施工方法(201811399465.3);实用新型专利1项:一种便于地质雷达操作的手持式框架(ZL201821593042.0);发表学术论文13篇,编写教材2部,指导硕士学位论文4篇。
2杨书江教授级高工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点1、2、3均有重要贡献。证明材料之一:国家工法1项:盾构机通过矿山法开挖段管片衬砌施工工法(YJGF227-2006),省级工法2项:富水砂卵石地层有水桥梁桩基更换施工工法(EJGF80-2011)、富水砂卵石地层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工法(EJGF73-2010);编写《砂与砂砾地层盾构工程技术》1本专著,发表论文8篇。
3刘东双高级工程师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点1、2、3均有重要贡献。证明材料之一:省级工法1项:富水砂卵石地层有水桥梁桩基更换施工工法(EJGF80-2011),申请发明专利4项:隧道施工的实时监控系统及实时监控方法(201811119801.4)、一种盾构刀具磨损被困的脱困方法(201811248086.4)、盾构掘进过程的主动管理方法及主动管理装置(201811388817.5)、上下重叠交叉并行隧道盾构施工方法(201811399465.3);实用新型授权专利1项: 一种便于地质雷达操作的手持式框架(ZL201821593042.0)发表学术论文4篇,编写硕士学位论文1篇。
4安宏斌高级工程师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点1、2、3均有重要贡献。证明材料之一:省级工法2项:无水大粒径砂卵石地层土压盾构施工工法(SJGF12-15-243)、土压盾构舱内砂浆换填检修施工工法(SJGF13-16-227);中铁建总公司优秀工法二等奖1项:小直径竖井法盾构刀盘修复施工工法(YXGF-2013-116-2)、中铁建总公司优秀工法一等奖1项:盾构下穿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施工工法(YXGF-2014-34-2);实用新型8项;集团(企业)工法2项:盾构偏角始发施工工法(SJGF12-15-204)、盾构小半径接收施工工法(2012-12G工字53号);实用新型授权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
5钟祖良副教授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点1、2、3均有重要贡献。证明材料之一:发明专利2项:隧道拱顶沉降测量专用尺(ZL201310181874.7)、大跨隧道正穿既有挡墙的支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ZL201710360989.0);发明专利申请2项:一种盾构刀具磨损被困的脱困方法(201811248086.4)、上下重叠交叉并行隧道盾构施工方法(201811399465.3);发表学术论文10篇,编写教材2部。
6孟庆军高级工程师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点1、2、3均有重要贡献。证明材料之一:省级工法2项:富水砂卵石地层有水桥梁桩基更换施工工法(EJGF80-2011)、近接叠交多孔盾构法隧道群施工工法(EJGF112-2015);发明专利申请3项:一种盾构刀具磨损被困的脱困方法(201811248086.4)、盾构掘进过程的主动管理方法及主动管理装置(201811388817.5)、上下重叠交叉并行隧道盾构施工方法(201811399465.3),发表学术论文4篇。
7彭冠锋高级工程师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点1、2、3均有重要贡献。证明材料之一:发明专利1项:一种砂卵石地层盾构专用渣土改良剂(ZL201610910641.X);实用新型专利6项:盾构施工用枕轨装置(ZL201520694063.1)、防止开口盾尾管片下沉的垫块装置(ZL201520711841.3)等,发表学术论文4篇。
8王宗勇高级工程师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点1、2、3均有重要贡献。证明材料之一:省级工法1项:盾构直接截除立交桥群桩掘进施工工法(SJGF12-15-249);发明专利1项:一种盾构直接截除立交桥群桩掘进施工方法(ZL201110417724.2);中铁建总公司优秀工法二等奖1项:小直径竖井法盾构刀盘修复施工工法(YXGF-2013-116-2)、中铁建总公司优秀工法一等奖1项:盾构下穿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施工工法(YXGF-2014-34-2),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
9马林坡高级工程师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点1、2、3均有重要贡献。证明材料之一:省级工法1项:富水砂卵石地层有水桥梁桩基更换施工工法(EJGF80-2011);发明专利3项:一种盾构洞内始发反力架(ZL201310301993.1)、盾构进出洞多功能始发台及始发方法(ZL201410839172.8)等;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
10梁宁慧副教授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点2、3均有重要贡献。证明材料之一:发明专利1项:一种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ZL201710057491.7);实用新型专利1项:一种人工预制混凝土管片立式模具(ZL201820931890.1);发表学术论文4篇,编写教材1部。
11章龙管高级工程师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点1、2、3均有重要贡献。证明材料之一:国家工法1项:复杂地层浅埋水下隧道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工法(GJYJGF167-2008);参编国家级规范《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发表论文5篇。
12黎峰高级工程师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点1、2、3均有重要贡献。证明材料之一:发明专利1项:一种砂卵石地层盾构专用渣土改良剂(ZL201610910641.X);实用新型专利3项:防止开口盾尾管片下沉的垫块装置(ZL201520711841.3)等,发表学术4篇。
13熊飞其他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点2、3均有重要贡献。证明材料之一:申请发明专利2项:一种盾构刀具磨损被困的脱困方法(CN201811119801.4)、上下重叠交叉并行隧道盾构施工方法(201811399465.3);实用新型专利1项 :一种便于地质雷达操作的手持式框架(ZL201821593042.0);发表学术论文3篇。
14李宏飞高级工程师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点2、3均有重要贡献。证明材料之一:申请发明专利3项:隧道内联络通道口支撑装置的设计方法及设计装置(CN201910174835.1)等;实用新型专利15项:一种改进结构的盾构刀盘(ZL201720705442.5)、一种管片拼装机(ZL201820416896.5)、一种盾构机排渣过滤装置(ZL201820829231.7)、一种便于拆卸更换的盾构密封刷(ZL201721609414.X)等;中铁建总公司优秀工法一等奖1项:盾构下穿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施工工法(YXGF-2014-34-2);发表论文4篇。
15李晓高级工程师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点2、3均有重要贡献。证明材料之一:发明专利1项:地下水富集的砂层地段地铁管棚施工方法(ZL201710492942.X);集团(企业)工法2项:盾构偏角始发施工工法(SJGF12-15-204)、盾构小半径接收施工工法(2012-12G工字53号);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盾构洞内始发反力架中国ZL201310301993.1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任城国, 马林坡, 杨国亮, 张勇攀, 孟祥辉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砂卵石地层盾构专用渣土改良剂中国ZL201610910641.X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贺雄飞;张迅;彭冠锋;李治国;黎峰;李建华;邹翀;宋华;王光辉;李文俊;史继尧;宋妍
3授权发明专利隧道拱顶沉降测量专用尺中国ZL201310181874.7重庆大学钟祖良;刘新荣;傅晏;王子娟;涂义亮;王睢;王成龙
4其他省级工法:无水大粒径砂卵石地层土压盾构施工工法中国晋建科函【2012】361号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安宏斌、郑凯、胡友刚
5授权发明专利盾构进出洞多功能始发台及始发方法中国ZL201410839172.8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苏东,孙振川,曾垂刚,黄平华, 刘金祥, 蒙先君, 蔡骏, 刘瑞庆, 杨国亮, 马林坡, 李想, 曹洪飞, 陈艺得, 刁颜,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盾构直接截除立交桥群桩掘进施工方法中国ZL201110417724.2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王宗勇、雷军、祁玺剑、毋海军
7授权发明专利地下水富集的砂层地段地铁管棚施工方法中国ZL201710492942.X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许金海;马立忠;刘杰;安振超;姜随景;杨亚辉;韩跃卜;李五红;赵香萍;李晓
8其他国家级工法:复杂地层浅埋水下隧道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工法中国建质【2009】162号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徐军哲、王明胜、章龙管、林定权
9其他国家级工法:盾构机通过矿山法开挖段管片衬砌施工工法中国建质【2008】22号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杨书江、周红芳、王国安
10其他省级工法:富水砂卵石地层有水桥梁桩基更换施工工法中国豫建建【2012】4号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孟庆军、杨书江、马林坡、刘东双、温永辉
进步奖刘新荣,杨书江,刘东双,安宏斌,钟祖良,孟庆军,彭冠锋,王宗勇,马林坡,梁宁慧,章龙管,黎峰,熊飞,李宏飞,李晓重庆大学,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大学
3622084-405 电力变压器运行可靠性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电力变压器运行可靠性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重庆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重庆大学,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特变电工衡阳压器有限公司,沈阳变压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电气工程学科。电力变压器是电网能量传输的枢纽,其故障可造成电网设备资产和大范围停电等巨大损失。绕组匝绝缘失效、突发短路损坏、套管故障、重瓦斯误动等占变压器严重故障的70%以上。此类故障引发机制复杂、累积效应难以评估、故障预警困难,现场检测方法匮乏,严重影响变压器的可靠运行,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项目组在国家97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及南方电网重大专项的资助下,通过理论研究、模型试验和工程实践,取得了集理论、技术、装置和应用于一体的系列成果,解决了变压器故障预防、检测及预警的技术难题。主要创新性成果有:1.变压器绕组匝绝缘缺陷现场感应式振荡型冲击耐压检测方法及装置发明了从低压侧施加振荡型操作冲击电压的感应式变压器现场耐压试验方法和多参量融合的匝绝缘缺陷识别技术,提出了基于套管末屏电流的快速暂态电压波形还原算法,研制了非接触式变压器入口暂态电压/电流监测装置和小型化变压器现场耐压试验装置,填补了匝绝缘缺陷现场操作冲击电压检测技术空白。2.计及短路累积效应的变压器绕组变形计算方法及检测装置提出了考虑绕组端部磁场圆周方向非均匀分布的三维瞬态漏磁计算方法和基于累积效应系数的短路后绕组变形程度估算方法,突破了传统方法无法考虑短路累积效应的限制;发明了基于异频多点拟合和扫频阻抗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测试方法及装置,测试效率提高50%。3.基于宽频等值电路模型的变压器套管受潮状态评估及电-热耦合场分析方法建立了套管宽频等值电路模型,提取介质损耗斜率值作为套管受潮程度的新特征量,创新了套管受潮评估方法和判据;提出了套管的电-热耦合场仿真方法,结合套管介电特性,实现了复杂电压、电流下套管功率损耗的准确计算。4.融合多源信息的变压器状态综合评估及故障预警方法提出了融合状态信息、统计数据和老化程度等多源信息的变压器状态综合评估方法,构建了多参量监测系统交互通讯预警体系,创建了基于“时间-工况-事件”多维信息同步的故障集群关联预警方法,突破了独立监测系统无法协同预警的瓶颈。5.变压器冷却与滤油在线控制及重瓦斯数字化防误动技术建立了热点温度、油纸水分平衡和油纸加速老化因子评估模型,提出了变压器冷却和滤油系统在线运行控制策略;揭示了突发短路时变压器内部电-磁-力-流多物理场耦合下油流的时空分布规律,研制了油流速实时测量装置,实现了变压器内部气-液两相脉动油流的毫秒级实时测量;提出了基于油流幅值和时间双参数辨识的重瓦斯数字化保护策略,解决了重瓦斯保护误动难题。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授权软件著作权6项,颁布国标3项、行标3项、企标3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69篇;专家鉴定认为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应用于2000余台变压器,发现缺陷160多台次,成功避免500kV变压器重瓦斯误动2起、220kV变压器匝绝缘失效和短路损坏各1起等重大故障,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伟根教授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在项目中负责项目研就总体方案、技术路线的制定;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对本项目主要创造性贡献包括:提出了基于套管末屏电流的快递暂态电压波形还原算法;提出了融合电压波形、示伤电流、传递函数和局放信号的变压器匝间绝缘缺陷多参量联合诊断方法,提出了状态信息,统计数据和老化程度等多源信息融合的变压器状态综合评估方法。授权发明专利6项(ZL201010552619.5,ZL201410058101.4 ,ZL200910191463.X,ZL201610635504.X ,ZL201610687873.3,ZL200810233096.0),发表SCI、EI检索论文17篇,参与编写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2项。
2杨贤高级工程师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在项目中负责项目研究总体方案、技术路线的制定,协调整体项目的顺利完成;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60%。主要创新点包括提出一种变压器绕组电容的有限元仿真计算方法和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匝间绝缘试验模型线圈及其制作方法,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篇,授权专利8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ZL201610687873.3,ZL201610697713.7,ZL201510840143.8,ZL201510085250.4,ZL201420613831.1,ZL201510746445.9,ZL201510827591.4,ZL201310127921.X),发表SCI、EI检索论文8篇。
3肖祥高级工程师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本项目中协助负责项目整体研究总体方案、技术路线的制定,主要负责变压器绕组匝间绝缘缺陷现场感应式振荡型冲击耐压检测方法研究;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40%。授权发明专利2项(ZL201510746445.9,ZL201510827591.4),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参与编写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3项。
4李军浩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本项目中主要负责变压器感应式振荡型冲击耐压试验及诊断技术研发;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40%。授权发明专利2项(ZL201310127921.X、ZL201210245143.X),发表SCI、EI检索论文3篇。
5杨丽君教授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在项目中主要负责变压器老化缺陷诊断研究,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40%。主要创新贡献包括发明了一种基于多特征信息融合技术的变压器内绝缘老化诊断方法和基于局部放电特征参量的油纸绝缘老化状态评估方法等。授权发明专利4项(ZL201410058101.4,ZL201210497645.1,ZL200810233096.0,ZL201410568634.7),发表发表SCI、EI检索论文9篇。
6林春耀教授级高工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在项目中主要开展油浸式电容型套管进水受潮缺陷的测试方法和油纸绝缘局部放电传播特性及检测研究,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40%。授权发明专利5项(ZL201510022198.8,ZL201510085250.4,ZL201420613831.1,ZL201510746445.9,ZL201510827591.4),发表EI检索论文5篇。参与编制国家标准1项(为第一起草人),行业标准2项。
7杜林教授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变压器套管受潮状态及电-热场耦合分析,基于电路模型参数,提出了通过介质损耗斜率值Kp评估受潮程度的方法和判据;提出了套管在复杂电压、电流下的功率损耗计算方法;结合复杂电压、电流波形及套管介电特性,实现了套管电-热耦合的电、热场仿真分析;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20%。授权发明专利5项(ZL200910191463.X,ZL201010552619.5,ZL201410058101.4,ZL201710261352.6,ZL200810233096.0),发表SCI、EI检索论文6篇。
8周丹高级工程师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本项目中主要负责变压器感应式振荡型冲击耐压试验及诊断技术和重瓦斯数字化防误动技术研发;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50%。授权发明专利6项(ZL201610635504.X,ZL201610697713.7,ZL201510840143.8,ZL201510084829.9,ZL201510085250.4,ZL201510746445.9,),发表EI检索论文7篇,参与编写国家标准1项。
9马志钦高级工程师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变压器多状态量监测系统交互通讯预警体系的研发;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30%。授权发明专利3项(ZL201610687873.3,ZL201510840143.8,ZL201510084829.9),发表EI检索论文2篇。
10刘杰教授级高工沈阳变压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变压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变压器短路后绕组变形程度评估技术的研究,开展了考虑绕组端部磁场圆周方向不均匀分布的三维瞬态漏磁计算方法的研究,完成了110kV、220kV及500kV实体变压器三百余次突发短路试验,研究多次短路过程中绕组变形部位、变形幅度、失稳形式等变化规律;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20%。授权发明专利1项(ZL201510827591.4),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
11李英高级工程师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本项目中主要负责变压器短路后绕组变形状态评估技术的研发,完成了500kV实体变压器模型设计及多次短路过程中绕组变形部位、变形幅度、失稳形式等变化规律获取;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20%。授权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
12王有元教授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电力变压器状态综合评估及故障预警方法研究,提出了状态信息、统计数据和老化程度等多源信息融合的变压器状态综合评估方法;构建了多状态量监测系统交互通讯的预警体系,突破了传统独立监测系统无法协同预警的瓶颈,提高了故障预警准确率;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30%。授权发明专利5项(ZL200910191463.X,ZL201010552619.5,ZL201410058101.4,ZL201710261352.6,ZL201410568634.7),发表SCI、EI检索论文9篇。
13周湶教授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电力变压器冷却与滤油在线智能控制策略研究,以及变压器状态综合评估及故障预警系统的研发;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30%。授权发明专利3项(ZL201410058101.4,ZL201710261352.6,ZL200810233096.0),发表EI检索论文1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套管的绝缘击穿发展特性的试验方法及故障诊断方法中国ZL201610687873.3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马志钦,陈伟根,杨贤,林春耀,郑晓光,梁文进,柯春俊,杜劲超,杨峰,谢波,崔鲁
2授权发明专利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匝间绝缘试验模型线圈及其制作方法中国ZL201510085250.4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欧小波,何宏明,柯春俊,梁文进,林春耀,周丹,杨贤,魏新劳,聂洪岩,王永红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变压器绕组电容的有限元仿真计算方法中国ZL201510746445.9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杨贤,林春耀,肖祥,欧小波,周丹
4授权发明专利用于油流带电特性测量的平板结构电极装置中国ZL201310127921.X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柯春俊,李军浩,喇元,杨贤,朱庆东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获取心式变压器漏磁场的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510827591.4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沈阳变压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林春耀,欧小波,肖祥,杨贤,洛君婷,刘杰,孟庆民,刘爽
6授权发明专利变压器绕组温度分布特性多通道温度采集系统中国ZL 201010552619.5重庆大学陈伟根,李剑,王有元,杜林,唐炬,奚红娟,苏小平
7授权发明专利变压器噪声监测及预警信号发射系统 中国ZL201410058101.4重庆大学周湶,李剑,廖瑞金,王有元,陈伟根,杜林,杨丽君,徐清鹏,孙超
8授权发明专利检测变压器绕组形变的脉冲响应分析测试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0910191463.X重庆大学李剑,杜林,廖瑞金,王有元,陈伟根,唐炬,张晓星,夏珩轶
9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局部放电特征参量的油纸绝缘老化状态评估方法中国ZL200810233096.0重庆大学廖瑞金,杨丽君,周湶,李剑,杜林,陈伟根,张晓星,孙才新,汪可,周天春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油浸式电容型套管进水受潮缺陷的测试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610635504.X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林春耀,杨峰,周丹,柯春俊,何宏明,陈剑光,孟源源,杜劲超,陈伟根,谢波,崔鲁
进步奖陈伟根,杨贤,肖祥,李军浩,杨丽君,林春耀,杜林,周丹,马志钦,刘杰,李英,王有元,周湶重庆大学,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特变电工衡阳压器有限公司,沈阳变压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大学
3632085-402 网络突发事件舆情演变规律及管控策略研究
项目名称网络突发事件舆情演变规律及管控策略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
项目简介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成为重大突发事件发声、爆料、发酵、放大和集散的重要平台。如何防范化解重大网络突发事件风险,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管控工作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本成果依托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基金等科研项目,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果,以信息科学为引领,结合网络突发事件舆情管控实际,突出需求和问题导向,深入研究网络突发事件舆情演变规律及其机制,提出了整套解决方案,为妥善管控网络突发事件舆情提供决策参考。 1. 主要技术内容与创新点 (1)针对虚拟社区的复杂演化规律,创新提出了一种构建现实社区中有向用户关系网络的方法。针对即时通信的动态传播行为特征,创新提出一个利用可变聚类无标度网络模型建立的新即时通讯网络二层模型。针对网络底层信息的传播行为,创新提出了一种用于反映实际网络突现现象的计算模型等。 (2)以网络舆情传播为背景,提出一种改进的引力导引布局方法。以网络舆情数据关键词表为基础,创新提出网络舆情地理位置实时监控方法。以复杂系统理论和群体突现行为研究为基础,建立一套能体现舆情关键特性的指标体系,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模型。 (3)针对网民个人意见的演化问题,创新构建了网络舆论突现模型,建立了一套网络舆情分类方法,创新设计了网络突发事件舆情机理模型。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特征,创新提出“三度”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四化”引导控制机制和“四好”舆情善后处置机制。针对网络舆情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等,创新提出了构建网络舆情应对的策略措施。 2. 知识产权 授权发明专利 2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专著 7 部;论文 50 余篇,其中SCI、EI 论文2 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论文4 篇,CSSCI 期刊20 篇、中文核心期刊10 篇。 3.应用推广与效益 (1)全面支撑重庆工商大学网络舆情管控工作。2015 年-2017 年,该校报送的网络突发事件舆情稿件获习近平同志批示 15 篇、其他中央领导批示 5 篇,中办采用 5 篇、中宣部采用 146篇、教育部采用 21 篇。 (2)全面支撑重庆邮电大学网络舆情管控工作。“重庆邮电大学红岩网校缘何如此‘红火’”研究成果获李长春同志批示。“加强网络意见代表性人士统战工作”研究成果送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国务院总理等参阅。2013-2015 年,重庆邮电大学报送的网络舆情稿件获中宣部采用 25 篇;2019年1-5月报送教育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平台采用情况名列第16位。 (3)助推重庆市网信办、重庆9个区县网信办、重庆 6 所高校等单位网络突发事件舆情应急处置工作。特别是为重庆市网信办提前预警铜元局变电站修建、三峰垃圾发电站、明州康复医院等网络突发事件舆情提供了决策参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徐强副研究员重庆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 对网络舆情预警模型、指标评价体系、应对策略举措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研究成果。融合网 络舆情突现行为理论、网络传播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构建了网络突发事件舆情舆情预警模型和指标 评价体系,发现了网络突发事件舆情发展演变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网络突发事件舆情的策略举错。对本项目重要创新中的第 2、3、4、5点做出了创新性贡献,是附件3、4、12、15、18、21、24、27、36、39 等成果的作者。本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 20%。
2吴渝教授重庆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 以开放复杂网络社区为背景,以复杂系统理论和群体突现行为研究为基础,对网络舆情、社区 等的突现行为及其演化规律进行建模、定量计算、分类、预测及可视化分析,创新了网络突发事件舆 情的管控技术、舆情治理与预警机制。 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的第 1、2、3、4 点做出了创新性 贡献,是附件1、 2、3、4、5、14、23、25、30、34成果的作者。本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17%。
3杨维东研究员重庆工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 对网络突发事件舆情的应对机制和对策建议等进行研究,创新提出了建立健全网络突发事件舆 情应对机制。 对本成果重要科学发现中的第 3、4、5点做出了创新性贡献,是附件 3、4、7、13、16、17、 26、35、37 等成果的作者。本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 15%。
4代金平教授重庆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 主要从事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举措进行的研究,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举措。 对本成果重要科 学发现中第 3、4、5点做出了创新性贡献。是附件3、 4、10、33等成果的作者。本研究工作量占本人研究工 作工作量的 8%。
5郑洁教授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 对网络突发事件舆情因对策略举措进行研究,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网络突发事件舆情的策略 举错。对本项目重要创新中的第 3、4、5 点做出了创新性贡献,是附件3、4、11、32 等成果的作者。本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
6李洪波教授级高工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 主要从事网络舆情的可视化技术及舆情管控技术等内容的研究、系统开发,创新成果获得发明 专利授权 1 项。对本成果重要科学发现中第 1、2、3 点做出了创新性贡献。是附件 2、3、4 等成 果的作者,本研究工作量占本人研究工作工作量的8%。
7谢金林教授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 主要对网络突发事件舆情危机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创新提出了危机管理的一系列对策举措。 对本成果重要科学发现中第 3、4、5点做出了创新性贡献,是附件 3、4、5、6 、31代表性成果的作者。本研究工作 量占本人研究工作工作量的80%。
8徐仲伟教授重庆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对网络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基本理论和对策建议等进行研究,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对策 建议。对本成果重要科学发现中的第 3、4 、5点做出了创新性贡献,是附件3、 4、6、31代表性成果的作者。本项目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
9刘洪涛副教授重庆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 主要从事网络舆情的可视化技术及舆情管控技术等内容的研究、系统开发。对本成果重要科学发现中第 2、3 、4点做出了创新性贡献。是附件 1、3、4、8等成 果的作者,本研究工作量占本人研究工作工作量的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PSD-BPA数据文件的PSCAD X4仿真模型快速生成软件V1.0.中国2018SR1022412重庆邮电大学吴渝、李红波、刘洪涛、徐强、杨维东、代金平、徐仲伟、郑洁、谢金林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网络舆情地理位置适时监控系统和方法 中国 ZL201310014356.6 重庆邮电大学吴渝、李红 波、耿文静、 李强
3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网络社团引力导引的可视化布局方法 中国1 ZL201410425693.9 重庆邮电大学吴渝,李红 波,李藻旭, 温磊,郑雪松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虚拟现实游戏的引擎平台系统软件名称:V1.0中国2008SR08771重庆邮电大学吴渝、李红波、刘洪涛、徐强、杨维东、代金平、徐仲伟、郑洁、谢金林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多维数据分析软件V1.0中国2018SR928435重庆邮电大学吴渝、李红波、刘洪涛、徐强、杨维东、代金平、徐仲伟、郑洁、谢金林
进步奖徐强,吴渝,杨维东,代金平,郑洁,李洪波,谢金林,徐仲伟,刘洪涛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3642086-401 三峡库区航道潜力提升理论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三峡库区航道潜力提升理论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重庆交通大学,西南大学
项目简介本成果属交通运输领域。三峡工程运行形成长度超过680km的超大河道型水库,是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运输通道,承担着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地区间60%的货运交流量,对长江经济带、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等国家和地方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三峡自2003年运行后,上游水土保持及梯级水库运行导致入库沙量减少60%,新水沙条件条件下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模式无先例可循,面临保障常年回水区高等级航道潜力、提升变动回水区航道潜力等国际难题。近十年来,国家科技部等持续立项开展科技攻关,获得了新水沙条件下三峡库区泥沙斑状淤积新模式,创立了航道潜力提升的理论技术体系,奠定了我国在山区河道型水库航运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1)突破经典的水库三角洲淤积模式,发现了超大河道型水库泥沙斑状淤积模式,重新评估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平衡量由论证期间160亿方降为新水沙条件下50亿方、最低通航设计水位降低2m,为三峡库区航道潜力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首次提出泥沙冲淤的流速带判别方法,揭示了三峡水库泥沙斑状淤积模式的成因,建立了三峡水库整体二维航道演变数学模型,重新评估泥沙淤积平衡量降至论证阶段的1/3、最低通航设计水位降低2m,据此研判的三峡常年回水区疏浚、变动回水区炸礁工程等获交通部《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批复列入建设任务。(2)突破三峡常年回水区无泥沙淤积碍航的传统认识,揭示了深水航道泥沙絮凝迅速淤积平衡碍航的机理,提出了保障常年回水区480km航道5000吨级航道潜力的整治方法。首次证实三峡常年回水区航道存在泥沙絮凝而迅速淤积平衡碍航,揭示了泥沙絮凝沉速对水流流速的响应关系,提出了修建导流坝调整流速以稳定航槽的整治方法,保障了三峡常年回水区5000吨级的高等级航道潜力。(3)突破三峡变动回水区悬移质淤积碍航的传统认识,揭示了消落期卵石沙体集中输移碍航的机理,提出了变动回水区120km航道由3000吨级提升至5000吨级的航道潜力提升方法。首次发现三峡变动回水区航道存在卵石沙体集中输移碍航,揭示了多尺度湍流结构与卵石输移的动力学关系,研发了卵石滩群协同调控和多级疏浚整治方法,提出了三峡变动回水区5000吨级的航道潜力提升方案。(4)攻克三峡库区航道潜力提升的三个关键技术瓶颈,提升了航道整治的试验观测水平和技术环保水平。自主研发了国际领先的大尺度紊动下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试验系统、山区河流卵石运动原型实时监测系统和航道淤泥质环保疏浚三项核心技术,解决了三峡库区航道潜力提升的关键理论技术瓶颈问题。项目获发明专利22项,发表SCI/EI论文67篇,其中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他引合计437次,出版专著3部。成果应用于三峡库区干线航道潜力提升建设工程、三峡库区港口码头工程选址、以及山区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工程等10个重大水运工程,显著促进经济腹地的水运量增加、降低通航安全事故、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在节约运输成本、节能减排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引领了我国内河航道的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文杰教授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人,全面主持了项目的研究工作。突破经典的水库三角洲淤积模式、三峡常年回水区无泥沙淤积碍航以及变动回水区悬移质淤积碍航的传统认识,发现了超大河道型水库泥沙斑状淤积模式,揭示了深水航道泥沙絮凝迅速淤积平衡碍航的机理、消落期卵石沙体集中输移碍航的机理,提出了三峡库区5000吨级的航道潜力提升方法,研发了三峡库区航道潜力提升的三个理论技术瓶颈,是项目4个创新点的主要贡献者,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授权发明专利8项见附件[1-4,6-7,9-10]、软件著作权2项见附件[11-12],发表论文40篇见附件[31,35-36],参编专著2部见附件[39-40]。
2周博副教授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了对三峡库区航道演变数学模型和泥沙淤积预测研究。针对三峡库区航道演变模型参数优化和模型稳定问题,建立了能够直接处理矢量数据的时滞复值递归神经网络模型,并通过局部抑制方法和改进的能量函数法,研究了所建立的复值神经网络的有界性和完全稳定性,为优化模型参数和预测库区泥沙淤积量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撑。是项目创新点1的主要贡献者,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发表论文12篇见附件[33]。
3胡江教授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作为笫三完成人,主要负责项目理论技术研发及成果推广。主要包括开展持续十年的三峡库区水沙运动原型观测,提出三峡水库泥沙冲淤的流速带判别方法,研发卵石滩群协同调控和多级疏浚整治方法,提出三峡变动回水区航道潜力提升方案,将项目成果主要推广应用于三峡库区港口码头工程选址、三峡库区干线高等级航道建设工程以及山区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工程。是项目创新点1、2、3的主要贡献者,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授权发明专利5项见附件[4-5]、软件著作权1项见附件[12],发表论文18篇见附件[37],编写专著1部见附件[40]。
4陈晓丰教授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作为第四完成人,参与了对库区泥沙淤积量预测的研究。建立了时标上的时滞复值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将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神经网络模型统一在同一个框架下,大幅度地提升了复值神经网络处理矢量信息的效率,为快速准确预测库区泥沙淤积量提供了理论支撑。是项目创新点1的主要贡献者,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发表论文10篇见附件[34]。
5肖毅副教授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作为第五完成人,主要负责了三峡库区水沙运动原型观测分析工作,构建三峡水库整体二位航道演变预测模型,揭示了多尺度湍流结构与卵石输移的动力学关系,研发了卵石滩群联动协调和多级疏浚整治方法,负责变动回水区120km航道由3000吨级提升至5000吨级的航道潜力提升方案的泥沙回淤计算。是项目创新点1和3的主要贡献者,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授权发明专利2项见附件[9-10]、软件著作权2项见附件[11-12],发表论文20篇见附件[31-32],参编专著1部见附件[39]。
6王慧维副研究员西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作为第六完成人,参与了对库区泥沙淤积量预测的研究。建立了时滞神经网络的状态估计模型,解决了在复杂神经网络模型中,其状态难以准确跟踪的问题。是项目创新点1的主要贡献者,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发表论文5篇。
7杨胜发教授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作为第七完成人,主要负责了项目理论技术研发工作,主要包括三峡库区水沙运动原型观测,建立三峡水库整体二维航道演变数学模型,重新评估泥沙淤积平衡量降至论证阶段的1/3、最低通航设计水位降低2m,提出了修建导流坝调整流速以稳定肮槽的整治方法,保障了三峡常年回水区高等级肮道的畅通。是项目创新点1、2、4的贡献者,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授权发明专利3项见附件[6-8]、软件著作权2项见附件[11-12],发表论文10篇见附件[37-38],编写专著2部见附件[39-40]。
8杨绪君讲师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作为第八完成人,参与了对库区泥沙淤积量预测的研究。建立了时滞分数阶神经网络模型,利用分数阶系统的记忆性和遗传性,提升神经网络模型的信息处理能力,使之能够更有效地计算库区泥沙淤积量。是项目创新点1的主要贡献者,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发表论文4篇。
9杨威副教授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作为第九完成人,主要参与了三峡水库常年回水区航运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的环保疏浚研究,提出了疏浚过程中投加钝化剂的方案及疏浚时间选择方法。是项目创新点4的主要贡献者,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见附件[12],发表论文8篇。
10宋乾坤教授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作为第十完成人,主要参与建立神经网络模型,以预测库区泥沙淤积量的研究,提出了神经网络模型设计与分析的具体思路。是项目创新点1的主要贡献者,占本人总工作量的30%。发表论文4篇见附件[33-34]。
11张先炳副教授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作为第十一完成人,主要参与了环保疏浚研究,在淤泥疏浚过程中污染物释放规律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是项目创新点4的贡献者,占本人总工作量的30%。发表论文4篇。
12李聪讲师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作为第十二完成人,主要参与了航道环保疏浚中淤泥处理生态化处理方法研究,是项目创新点4的贡献者,占本人总工作量的25%,发表论文2篇。
13刘雪莲其他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作为第十三完成人,主要参与了航道环保疏浚技术中污染物分析研究,是项目创新点4的贡献者,占本人总工作量的20%,发表论文2篇。
14黎琪讲师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作为第十四完成人,主要参与了航道环保疏浚技术研究,对项目创新点4做了贡献,占本人总工作量的20%,发表论文3篇。
15付旭辉副教授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作为第十五完成人,参与了三峡库区航道整治技术研究,是项目创新点3的贡献者,占本人总工作量的20%,授权发明专利2项见附件[9-10]。
16陈垚教授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作为第十六完成人,主要参与了环保疏浚中污染物释放规律、疏浚绞刀结构型式优化等研究,是项目创新点4的贡献者,占本人总工作量的20%,发表论文3篇。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水平振动型泥沙沉降试验装置中国ZL201410197953.1重庆交通大学李文杰,陈启刚,杨胜发,张鹏,王兴奎,曹庆万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测量细泥沙絮凝结构的装置及测量方法中国ZL201410524457.2重庆交通大学李文杰,钟强,杨胜发,王洁,张鹏,王兴奎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图像灰度的细沙沉速检测方法中国ZL201210381669.0重庆交通大学李文杰,胡江,付旭辉, 杨胜发,陈阳,张帅帅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悬移质泥沙群体沉速的检测方法中国ZL201310638693.2重庆交通大学胡江,付旭辉,杨胜发,李文杰,陈阳,吴国茂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泥沙淤积物在大水压力下干容重变化的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中国ZL201310562922.7重庆交通大学胡江,钟强,任海涛,王兴奎
6授权发明专利利用河工模型测量明渠湍流长结构的系统及方法中国ZL201410585752.9重庆交通大学杨胜发,张鹏,魏祥龙,胡江,李文杰,沈颖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重力式深水淤泥低扰动取样装置中国ZL201310638694.7重庆交通大学付旭辉,胡江,李文杰,杨胜发,肖毅,许旭
8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卵砾石输移的声音采集系统、采集装置及其布置方法中国ZL201510915272.9重庆交通大学杨胜发,田蜜,郭琦,胡江,张鹏,李文杰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河流中运动卵石探测装置和方法中国ZL201510106892.8重庆交通大学;北京瑞科视讯科技有限公司杨胜发,禹明忠,胡江,田蜜,廖江花,王兴奎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泥沙水下休止角测量装置中国ZL201410653297.1重庆交通大学付旭辉,杨胜发,胡江,童思陈,龚明正,李文杰,陈阳,肖毅,许旭,刘海婷,刘夏忆
进步奖李文杰,周博,胡江,陈晓丰,肖毅,王慧维,杨胜发,杨绪君,杨威,宋乾坤,张先炳,李聪,刘雪莲,黎琪,付旭辉,陈垚重庆交通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3652086-402 山区公路复杂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融合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山区公路复杂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融合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市公路局
项目简介我国西南地区是典型的多山地区,山地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等比平原地区难度更大。为保障山地公路的运营安全和高效管理,针对山地公路及其管养特点,依托交通运输部交通物联网重大专项在重庆山区公路的示范项目和重庆市公路信息化建设项目,结合多个国家及省级研究课题,通过高校、科研机构、重庆市公路行业管理单位和维护单位人员十余年的联合攻关,攻克了山区公路复杂信息智能感知与集成融合关键技术,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1)发明了多种路面、桥梁、隧道、车辆状态感知方法及装置提出了利用移动通信设备进行道路坑洞深度、面积测量的方法,利用压力差、激光、图像等测量桥梁挠度/位移线形的装置及方法,利用变形原理测量桥梁拉杆拉力的装置和方法,利用差分原理、误差放大、激光及压力等进行锚碇结构位移监测的装置及方法,基于减速带声音分析车辆参数识别方法,山区公路大长隧道温度监测及CO 监测控制等多种技术,解决了山区公路智能感知监测难题;提出了低日照条件下太阳能板跟踪控制方法,解决了山区公路智能感知设备的供电问题。(2)提出了山区公路大数据抽取、融合、优化搜索和模式匹配方法综合应用数据抽取、融合、存储方法,提出了面向深层网页面数据自动抽取方法、多聚焦图像融合方法、迭代的基于用户点击的优化搜索方法和基于属性共现模式的DeepWeb 查询接口模式匹配方法等大数据处理方法,解决了山区公路感知大数据处理问题。(3)提出了山区公路信息化市、区、县协同管理体系构建了山区公路信息化协同管理体系,编制了山区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技术指南、山区公路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山区公路信息化应用维护目标考核办法等指南、规范和管理办法。基于以上创新成果,建立了山区公路信息化管理平台架构,开发了山区公路电子地图查询系统、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公路桥隧管理与健康监测系统、公路路政治超管理系统、移动巡查管理系统、山区公路桥梁健康监测集成管理系统、公路电子地图出行服务系统等应用系统。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9 项、软件著作权8 项,公开发表论文71 篇(含SCI、EI 检索论文23 篇),制定指南、规范和管理办法6 部。提升了山地公路信息管理、服务的水平。该项目已在重庆、云南等地得到了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蓝章礼教授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1)负责并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关键技术研发,协调参研单位的相关工作;2)牵头研制了桥梁挠度、拉杆拉力、锚碇结构监测、车辆检测、光伏发电等监测装置和方法;3)负责或协助项目组成员攻克了本项目中的大部分技术难题;4)对创新点1、2、3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25项(附件1-1至1-7、1-18至1-24、5-2),实用新型专利6项(附件5-3),软件著作权3项(附件5-4),发表论文26篇(附件5-5)。
2冯永教授重庆大学重庆大学1)提出了面向深层网页面数据自动抽取方法、多聚焦图像融合方法、迭代的基于用户点击的优化搜索方法、基于属性共现模式的DeepWeb查询接口模式匹配方法等大数据处理和融合的方法;2)综合应用数据抽取、融合、存储方法,解决了山区公路感知大数据处理问题;3)对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50%。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4项(附件1-8至1-10、1-18),发表论文10篇(附件5-5)。
3谭立云副高级重庆市公路局重庆市公路局1)牵头攻克了山区公路协同信息管理技术,参与了相关平台和系统的相关研究;2)领导组织了项目的具体实施和效果验证; 3)对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 旁证材料:授权软件著作权4项(附件5-4),发布标准规范和办法6件(附件5-6)。
4曹建秋教授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1)负责路面坑洞尺寸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2)参与研制了桥梁挠度、拉杆拉力、应力等监测装置; 3)对创新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 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9项(附件1-1,5-2),实用新型专利2项(附件 5-3),发表论文12篇(附件5-5)。
5邢荣军讲师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1)负责了隧道感知相关技术开发,提出了山区隧道多区域温度测量技术、大长隧道CO监测控制技术和远程通风控制技术; 2)开发了隧道监测装置及系统,解决了山区公路感知信息网络通信问题; 3)对创新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旁证材料: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项(附件5-4),发表论文3篇(附件5-5)。
6符冠荣工程师重庆市公路局重庆交通大学1)参与了山区公路市区县协同管理体系的建设; 2)参与平台的建设和各应用系统的开发; 3)在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对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本项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旁证材料:授权软件著作权4项(附件5-4),参与编写标准规范和制度6件(附件5-6)。
7鲍芳芳副高级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市公路局1)提出了利用图像处理进行太阳能控制的技术; 2)解决了公路影像数据处理的相关问题; 3)对项目的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4)对创新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40%。 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2项(附件1-7,5-2),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附件5-3),授权软件著作权2项(附件5-4)。
8唐苒然工程师重庆市公路局重庆市公路局1)参与了山区公路市区县协同管理体系的建设; 2)参与平台的建设和各应用系统的开发; 3)在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对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本项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 旁证材料:授权软件著作权4项(附件5-4),参与编写标准规范和制度6件(附件5-6)。
9吴川工程师重庆市公路局重庆市公路局1)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和建设;参与项目需求调研、讨论,并实施项目招标、过程、资金、验收管理;参与开展信息平台应用培训、应用推广,完善信息功能、性能及日常运维。 2)对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旁证材料:授权软件著作权4项(附件5-4),标准规范与管理办法6件(附件5-6)。
10陈弋玫工程师重庆市公路局重庆市交通局1)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和建设;参与项目需求调研、讨论,并实施项目招标、过程、资金、验收管理;参与开展信息平台应用培训、应用推广,完善信息功能、性能及日常运维。 2)对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旁证材料:授权软件著作权4项(附件5-4),标准规范与管理办法6件(附件5-6)。
11谭小平副高级重庆市公路局重庆市公路局1)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和建设;参与项目需求调研、讨论,并实施项目招标、过程、资金、验收管理;参与开展信息平台应用培训、应用推广,完善信息功能、性能及日常运维。 2)对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成果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旁证材料:授权软件著作权4项(附件5-4),标准规范与管理办法6件(附件5-6)。
12刘志军副高级重庆市公路局重庆市公路局1)参与本项目实际工程的建设与推广; 2)参与山区公路市区县协同管理体系构建; 3)对创新点三做出了一定贡献,本项目占本人工作量的30%。 旁证材料:授权软件著作权4项(附件5-4),标准与管理办法6项(附件5-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移动通讯设备进行道路坑洞深度测量的方法中国ZL201410100075.7重庆交通大学曹建秋; 兰全祥; 蓝章礼
2授权发明专利望远式全天候自标定挠度/位移测量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0610095085.1重庆交通大学蓝章礼; 杨小帆
3授权发明专利大结构水平二维位移自动测量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0810070076.6重庆交通大学蓝章礼; 周建庭; 杜子学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激光投射式锚碇结构位移监测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410678987.2重庆交通大学蓝章礼; 姚进强; 周建庭; 王龙辉;田源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减速带声音分析的车辆参数识别方法中国ZL201510267997.1重庆交通大学蓝章礼; 黄芬; 李益才
6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属性共现模式的Deep Web查询接口模式匹配方法中国ZL201410311727.1重庆大学冯永; 陆维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太阳能板跟踪控制方法中国ZL201010278336.6重庆交通大学蓝章礼; 张洪; 鲍芳芳;沈正华
8授权发明专利面向深层网页面数据自动抽取方法中国ZL201210086024.4重庆大学冯永; 王慧娟; 钟将; 周尚波; 李季
9授权发明专利迭代的基于用户点击的优化搜索和满意度提升方法和系统中国ZL201310184705.9重庆大学冯永; 刘晶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车辆超宽超高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中国ZL201510286015.3重庆交通大学蓝章礼; 帅丹; 李益才
进步奖蓝章礼,冯永,谭立云,曹建秋,邢荣军,符冠荣,鲍芳芳,唐苒然,吴川,陈弋玫,谭小平,刘志军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市公路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3662087-401 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的机制与临床研究
项目名称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的机制与临床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1.项目属医学领域,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世界卫生组织(WHO/MSD/MBS 00.11)、科技部863项目、国家科技部技术创新基金,自科面上项目、国家火炬计划、卫生部基金等。2.主要论文及他引:先后在N Engl J Med(IF:79.25)、Lancet(3篇 IF:53.25)、Lancet Neurology(5篇IF:27)、Nat Neurosci(IF:19.91)、JAMA Neurol(2篇 IF:11.2)、Science Adv(IF:11.2)、Brain(IF:10.848)等被SCI收录杂志上发表论文357篇,被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102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在N EngI J Med(IF:79.25)、Chem Rev(IF:40.2)、Nat Rev Drug Discov(IF:29)、Physiol Rev (IF:35)、Lancet(IF:53.25)等SCI杂志上他引4004次。另著有3本英文学术专著和216篇中文论文,被北京大学、协和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单位引用超过2200次。3.主要创新点:①组织香港、台湾、内地近千名专业人员在内地六省市农村和香港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并对2万多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提出了8个科学问题和2个关键防治环节,发表的中国癫痫防治“篮皮书”和农村癫痫防治方案被卫生部立项采用,同时被世界卫生组织执委会作为全球防治方案发布;②分析了难治性癫痫的成因、基本要素、演变规律及关键环节,总结了继发性难治性癫痫的“五要素”(时序性、伴随因素、出现时间、电生理特征、治疗效果),并证实耐药性癫痫患者体内存在多个耐药基因组成的耐药环,提出了耐药性癫痫的新定义、药物选择和手术时机,被国际抗癫痫联盟采纳为国际行业标准并成为国内大数据、云系统的基础:③提出并实验证实癫痫是TAU病,揭示了其功能链。不仅为癫痫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而且为寻找潜在抗癫痫药开辟了新方向;④首次发现癫痫持续状态起源核团,并揭示了其功能网络,此颠覆性发现为癫痫持续状态的防治开辟了一个新领域,成为国内指南制定的基础,并被国际著名出版商Springer以英文专著形式向全球推广;⑤以五项国家发明专利为基础,开发出数字化脑电检测系统和含镁新药,获得国家批准和新药证书,并在上千家医院广泛使用。4.第三方评价:研究被科技部两次列为国家火炬计划,被卫生部列为十年百项适宜技术向全国推广;日本Katsuhiro Kobayashi教授在N Engl J Med上发表专文进行推荐(2011;365(23):2238-9);国际抗癫痫联盟主席Emilio认为我们创新性的研究值得借鉴(Lancet.2015;385(9971): 884-898)。包括上海交大、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在内的152家医疗单位,500多名医务人员发表论文对我们的研究进行了正面评价。5.对行业的推动作用:提出的耐药性癫痫定义及演变规律被国际抗癫痫联盟作为行业标准推广到全球;主持制定了卫生部、中华医学会、中国抗癫痫协会等有关癫痫、抗癫痫药及手术后管理规范等14项指南和专家共识。同时,提出的癫痫防治策略被世界卫生组织推广为全球癫痫防治方案,并写入14本全国神经病学教材。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学峰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参与了项目的设计、组织和具体实施,对项目的各个创新均有突出贡献;是指数脑电图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2肖飞副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作为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参与了项目的具体实施,是癫痫生物标记物的主要研究人员。
3王克威教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对本项目中癫痫兴奋性、细胞模型及钾离子通道功能的研究有突出贡献。
4关国良(PatrickKwan)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领导中国农村地区癫痫患者长期性随访研究,包括进行项目设计、结果分析和报告,确立中国农村地区癫痫防治项目的成效;领导中国农村地区和香港华人癫痫遗传学研究,包括进行项目设计、申请经费、人员培训、收集病人、样本处理、基因分型、结果分析和报告;发表全球首个华人癫痫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增加癫痫风险的遗传变异。
5洪震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了项目的具体实施,对项目的创新点一、二、五有突出贡献。
6王文志教授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是中国癫痫流行病学调查的负责人和中国农村癫痫防治方案的制定者。
7李世绰教授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对项目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成果的推广做出过突出贡献。
8李凤初级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在本项目中电生理临床研究中作出过贡献。
9茆顺明工程师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在本项目中电生理仪器检测的基础和临床研发过程做出过贡献。
10唐敦立高级工程师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
11梁浩云(HowanLeung)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参加了第二个创新点的部分工作和相关的临床工作。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诺诚NATION9128数字化脑电图仪系统软件V1.0中国2006SR12541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茆顺明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诺诚NATION8128动态脑电图仪软件V1.0中国2007SR06444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茆顺明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诺诚NATION7128视频脑电图仪软件V1.0中国2007SR06439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茆顺明
4授权发明专利丙戊酸镁缓释片及其制备工艺中国ZL 001 13340.3湖南省湘中制药限公司唐敦立,钟硕宇等
5授权发明专利硬件与软件结合的脑电检测装置中国ZL200610027655.3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茆顺明,张群峰,王学峰等
6授权发明专利恒电流刺激器及电流刺激器系统中国ZL201010234180.1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张群峰,王学峰等
7授权发明专利辅助亚基KchIP4与Kv4钾通道相互作用的结构和功能位点的应用中国ZL2008 1 010286 2 .X北京大学王克威、柴继杰、王华羿等
8实用新型专利无线蓝牙脑电图仪中国Zl03 2 28127.7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茆顺明
9实用新型专利头皮阻抗检测装置中国ZL03 2 30593.1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茆顺明
10实用新型专利多片式电生理参数记录仪中国ZL 2006 2 0042767.1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茆顺明
进步奖王学峰,肖飞,王克威,关国良(PatrickKwan),洪震,王文志,李世绰,李凤,茆顺明,唐敦立,梁浩云(HowanLeung)重庆医科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3672088-601 《一做到底——让孩子痴迷的科学实验》丛书
项目名称
(科普作品名称)
《一做到底——让孩子痴迷的科学实验》丛书推荐/提名单位/人西南大学
出版发行单位化学工业出版社字数448千字版次1版1次 1版2次
主要完成单位西南大学
项目简介 面对未来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挑战,我国在21世纪初启动了意义深远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科学教育领域,科学实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为此,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推出了《一做到底——让孩子痴迷的科学实验》丛书。 一、项目思路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做中学”能帮助青少年建构自身经验,克服网络虚拟化造成的现象错觉,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最有力的工具。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的主要阵地在学校,在分科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中、小学,以我国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开发“做中学”的实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做”义务教育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加快对我国公众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探寻一条可实施的途径。 二、项目特点 1.以学科课程标准为指导,设计可实施的迷你小实验 重点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必做实验的要求,以现行中小学科学教育为依托,选择与拓展中小学科学教育相关的实验,每个实验短小、精炼,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完成。实验内容既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是中小学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其科学素养。 2.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动手的兴趣 实验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兴趣为生长点,分科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实验内容为主,设计了物理42个实验,化学23个实验,生物53个实验。实验药品、器材的选取都从生活化、趣味化、安全性的角度进行了设计,所有实验的步骤和现象均用真实的图片展示,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激发学生动手的兴趣。 3.由现象引出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文本编排突出显示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基于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等方法,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规律,打破“按部就班”做实验的僵硬认识。结合现象阐明实验原理,帮助读者理解实验相关的学科知识,引发读者思考自己身边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丰富读者对学科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4.循序渐进引导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融合国际注重科学实践的理念,吸收发达国家STEM及项目学习的精髓,在实验引入、实验器材选择、动手操作、结论解释、交流合作等方面,皆做了精心设计。 三、项目的推广与发展 2016年《精彩纷呈的物理实验》出版,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科普图书。 1.结合书籍的实验展开中学教师培训 借助本项目出版的书籍,在教师专业培训中设计了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培养全国各地的科学教师。通过培训后的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认可。 2.书籍促进了学生研究能力的提升 根据应用过该套书籍的学校反应,学生在实验兴趣和研究能力方面均有所提高。 依靠项目组单独宣传力度有限,要能真正在中学推广科学实验还需要申请奖项和基金等更大力度的支持。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1廖伯琴教授西南大学西南大学廖伯琴教授担任本项目的总负责人,主要贡献如下:1.负责《一做到底——让孩子痴迷的科学实验》丛书的总体规划,对本成果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创新点均作出重要贡献(见附件1-1、附件1-2、附件1-3、附件1-7、附件1-8)。2.负责全书框架、体例、内容选定、初稿修改,并掌握丛书撰写的进程,最后对整套书系进行修改、统稿及定稿等。
2霍静副教授西南大学西南大学在主编的指导下确定书稿目录,设计了文本的编排形式,突出显示实验结果,清晰地将中学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教学目标展示出来,设计了实验的主人公“小贝”,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发读者思考自己身边的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愿望;在“这是为什么呢?”的部分,为读者阐明实验原理。每个实验以图片呈现实验步骤、配以文字说明,真实拍摄实验结果帮助读者完整地理解实验。在廖伯琴教授的指导下,带领杨其、李越完成后期统稿和文字的修改工作。对本成果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创新点作出了重要贡献(见附件1-3)。
3杜杨讲师西南大学西南大学1.分析读者。本书的目标人群为小学生、中学生和无化学知识基础的广大科学爱好者。既可以作为优秀科学普及读物、中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和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资料,也可以作为化学初学者的辅助学习资源。2.构建内容。依据中学化学课程内容,结合生活性、趣味性和安全性进行梳理、选题,设计了23个趣味实验,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便于读者轻松、有趣地学习。实验药品、器材的选取都从生活化、趣味化、安全性的角度进行了设计。3.设计体例。本书倡导做中学,以科学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本成果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创新点作出了重要贡献(见附件1-8)。
4罗军兵副教授西南大学西南大学从项目的申报,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到项目成果的形成(图书的编撰)等,本人都参与了其中的一些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本成果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创新点作出了贡献(见附件1-7)。
5杨其初级西南大学西南大学作为项目团队的副主编,完成全书的17个实验。积极协调小组的实验安排,协助、指导、督促成员相关文本的编写工作;协助团队教师完成书稿后期的校对以及修改工作。在推进本项目研究的同时,注重记录整理研究工作中产生的研究成果,撰写中学生物学实验研究的论文并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如在《生物学通报》杂志上发表论文:《螺旋藻粉代替酵母菌进行草履虫摄食及消化过程观察》。这对扩大本项目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本成果的第一、第二、第三创新点作出了贡献(见附件1-3)。
6黄蕾初级重庆市第九十四初级中学校西南大学本人在该项目中承担的工作为两项,第一项是完成该项目中全部热学章节和部分光学章节的实验编写内容,第二项是对整本书四个章内容,即热学、光学、力学、电学依次编排页码,整理成册。对本成果的第一、第二、第三创新点作出了贡献(见附件1-7)。
7邢明静初级西南大学西南大学本人主要负责的是《精彩纷呈的物理实验》这本书第二章神奇的世界;第三章1、2节;第四章9、10节等章节初稿的编写,以及相应章节插图照片的拍摄。在编写过程中,各章节涉及的所有实验都是本人运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成实验器材并进行实验,同时对实验过程进行拍摄采集书中的插图照片。实验操作完成后,再将实验步骤整理成文字,编写成初稿。对本成果的第一、第二、第三创新点作出了贡献(见附件1-7)。
8苏蕴娜初级西南大学西南大学本人根据《课标2011版》的实验要求,从实验目的出发,完成了部分力学实验的初稿。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考虑了实验的趣味性,设计上注重实验的可操作性,除了必须利用实验室器材完成的实验外,尽量选择生活中容易找到的物品完成实验。每个实验操作均配以清晰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说明帮助读者理解实验过程,并能按照说明完成实验。对本成果的第一、第二、第三创新点作出了贡献(见附件1-7)。
9李越正高级西南大学西南大学协助梳理中学了实验内容,协助完成了部分实验,协助部分整理及校对工作。对本成果的第一、第二、第三创新点作出了贡献(见附件1-3)。
10李恒宇初级西南大学西南大学本人在该项目中承担是独立完成了第三章节的实验内容的设计和编写,对本成果的第一、第二、第三创新点作出了贡献(见附件1-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科普类廖伯琴,霍静,杜杨,罗军兵,杨其,黄蕾,邢明静,苏蕴娜,李越,李恒宇西南大学西南大学
3682089-401 小哺乳动物考古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项目名称小哺乳动物考古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项目简介动物考古是考古界发展迅猛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该领域研究揭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和古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解析古人类生活方式和古文化特征时,考古工作者从分析人类对肉食资源选择方式;渔猎技术;骨制品、皮制品、蛋白质制品生产技术;家畜驯化与家畜传播等方面,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及区域古文化面貌。动物考古在我国发展仅数十年时间,属于在学术界起步晚、发展快、学科交叉性强的重要研究方向。但由于其发展时间短、专业队伍薄弱,所以在研究方向、实验技术、成果积累方面也存在很多欠缺。近年,本项目创新开展的小哺乳动物考古,填补了考古领域有关小哺乳动物研究的空白,在促进考古学理论发展、应用技术实验和多学科协同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效。该项目成果对考古学科创新发展的主要贡献包括如下方面:一.推动动物考古学科对哺乳动物遗存研究的全覆盖。在自然界哺乳动物群生态链中,奇蹄目、偶蹄目、食肉目、灵长目等大型哺乳动物,其种群和个体数量约占哺乳动物总体的30%。另有约70%的哺乳动物,属于食虫目、啮齿目、翼手目等小哺乳动物。由于研究技术和学科发展局限性等原因,此前我国考古工作中,主要开展了大型哺乳动物研究,小型哺乳动物考古近于空白。本项目创新建立的小哺乳动物考古,完成了考古对哺乳动物研究工作的全覆盖,推动考古界进入对哺乳动物遗存全面提取和分析研究的新阶段。二.创建小哺乳动物考古标本提取技术和观测鉴定的系统研究方法。通过考古现场和实验室大量实验,探索出一整套小哺乳动物考古技术方法。包括:(1)考古现场小哺乳动物标本提取技术。对田野考古技术和小哺乳动物生态综合研究,确定古水坑、低地等为标本采集靶标场,根据堆积物干、湿特征分别选择用筛选法或水洗法提取标本。(2)小哺乳动物考古标本观测鉴定技术。结合古生物学和动物解剖学观测标准进行种属鉴定,运用数码显微技术进行标本三维观测与实验数据适时提取。(3)小哺乳动物多学科交叉研究路径。综合历史学(文献资料)、田野考古学、动物学、生态学等与小哺乳动物考古相关学科,着重分析历史时期小哺乳动物生存环境,以及其与人类社会演进的相互关系。三.完成小哺乳动物考古技术示范与原始参照数据库。项目成果共发表论文61篇,以发表在《考古》《人类学学报》《第四纪研究》等权威期刊论文为主。在考古界建立起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先秦、秦汉及其以后历史时期小哺乳动物考古研究的系列研究示范。研究材料覆盖了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兔形目等小哺乳动物群体。相关成果支撑本学科成功建立起省部级科技考古重点实验室、中外科技考古合作研究所、国家考古学一级博士点,核心成果在国内考古界得到公认和推广应用。阶段性成果先后获得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武仙竹教授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负责本项目的总体设计,制定研究总体方案、技术路线与实施计划。主持完成小哺乳动物考古标本采集技术实验;领衔完成小哺乳动物典型性标本鉴定与综合研究。主要贡献:科技创新(1)、(2)、(3)的主要完成人。为代表性论文1-4、7-15的第一作者。本项目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2王运辅副教授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在本项目负责标本采集技术实验与研究。参与完成小哺乳动物考古标本田野采集技术实验;参与完成小哺乳动物典型性标本鉴定与综合研究。主要贡献:科技创新(2)、(3)的重要完成人。为代表性论文5的第一作者。本项目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3马江波副教授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在本项目负责标本观测、鉴定技术实验与研究。参与完成小哺乳动物考古标本室内观测技术实验,小哺乳动物标本分析和鉴定工作;参与完成小哺乳动物典型性标本鉴定与综合研究。主要贡献:科技创新(3)的重要完成人。本项目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4同号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本项目中负责资源精准鉴定评价与深入研究。参与完成小哺乳动物考古标本鉴定与综合研究。主要贡献:科技创新(3)的重要完成人。为代表性论文6的第一作者。本项目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试论动物考古中的小哺乳动物研究中国重庆师范大学武仙竹
2其他重庆南宋府衙遗址骨制品及其埋藏背景中国重庆师范大学武仙竹
3其他重庆穿洞遗址大马蹄蝠化石发现及其意义中国重庆师范大学武仙竹
4其他重庆市穿洞旧石器时代遗址试掘报告中国重庆师范大学武仙竹
5其他国外切割痕迹研究方法述评及其在湖北白龙洞的初步应用中国重庆师范大学王运辅,武仙竹
6其他Virtual three dimensions reconstruction and isoline analysis of human marks on the surface of animal fossils中国重庆师范大学武仙竹
7其他Stephanorhinus kircbergensis(Rhinocerotidae,Mammalia) from the Rhino Cave Shennongjia,Hubei.中国重庆师范大学同号文,武仙竹
8其他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骨骼在古代城市考古中的发现中国重庆师范大学武仙竹
9其他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研究报告中国重庆师范大学武仙竹
10其他巫山蓝家寨遗址家畜的动物骨骼中国重庆师范大学武仙竹
进步奖武仙竹,王运辅,马江波,同号文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3692089-402 特异地方稻种资源精准鉴定及育种应用
项目名称特异地方稻种资源精准鉴定及育种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重庆师范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
项目简介本成果以科技部、农业部、重庆市教委和重庆市科委下达并完成结题的11个项目为支撑,由重庆师范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共同完成。主要技术内容 :重庆、四川、贵州和湖北等省(市)特异稻种资源的发掘收集、鉴定评价、筛选整理、编目入库;揭示地方稻种资源遗传关系及其多样性,筛选发掘优异资源,挖掘新基因;利用地方稻种资源的优良性状创制新材料,选育新不育系和新恢复系,育成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创好的社会经济效益。1、收集重庆、四川、贵州和湖北等省(市)31个区县的368份资源,按“水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进行了鉴定评价,筛选出特异资源81份进行精准鉴定,繁种编目,进入国家长期种质资源库保存利用http://www.cgris.net(国家统一编号:ZD06669--ZD06713;32-00080--32-00115)。资源收集的布点取样规范,鉴定评价科学,发掘的稻种资源具有原始创新性。2、利用主要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对81份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了相互间的遗传差异,筛选出了抗病、抗逆、大穗、大粒、适应性强以及特种资源16份;挖掘出了腋芽越冬发芽率和越冬成苗率QTL新基因6个;采用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研究稻病抗性,获得了5个与抗稻瘟病Pi-1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创新了稻瘟病抗性鉴定研究新方法,提高了稻瘟病抗性育种效率。3、利用地方资源粘稻69-1、糯稻89-1、万中3号、郑株、万早4号和3232等创制了稻瘟病抗性达1级的资源6份,育成恢复系4个、不育系3个,新品种13个,其中,杰优8号是重庆直辖以来首个市内自育稻瘟病综合抗性达1级的品种。知识产权: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育成通过国审或省(市)级审定的新品种12个,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3个;发表学术论文29篇(SCI收录9篇)。应用推广及效益:利用地方资源育成12个杂交水稻新品种,2007-2018年这些品种在重庆、四川、贵州等地累计推广应用面积3826.43万亩。近三年新增利润14523.07万元,资源进入国家长期种质资源库被育种者利用后,将会产生好的间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赵正武研究员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组织项目实施,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中第1-3点均有贡献:参与三峡库区特异稻种资源的发掘收集、鉴定评价、筛选整理、编目入库工作;挖掘了腋芽越冬“糯稻89-1”的耐冷性QTL新基因3个;创新了稻瘟病抗性鉴定研究新方法,“一种提高杂交水稻育种选择效率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育成恢复系1个,新品种1个,发表学术论文15篇,对创新点投入工作量70%。旁证材料【附件1-8,9-10,19】。
2韩龙植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中第1点有贡献,开展了水稻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编目入库、优异种质资源筛选与深入研究,发表SCI论文6篇。投入工作量65%。旁证材料【附件8,17】。
3雷树凡研究员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中第3点有贡献: 主持和参与水稻恢复系万恢88系列组合筛选、品种审定及新品种推广应用;主育或参与育成宜香481、万优481、万香优1号、万优6号、万优9号、K优88和冈优88等水稻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国家审定1个;选育万恢88和万恢481等2个恢复系及万3A、万6A等2个不育系通过省(市)级鉴定, 获得农业部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3个;发表相关论文10篇,参与新品种高产示范及应用推广工作。投入工作量50%。旁证材料【附件3-5,12,14】。
4王述民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中第1点有贡献:主持了“九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三峡库区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为本成果提供了材料基础,同时参与了稻种资源鉴定评价和编目入库工作。投入工作量60%。旁证材料【附件11,17】。
5袁项成中级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中的第3点有贡献:参与水稻恢复系万恢88系列组合筛选、品种审定及新品种推广应用;参与育成宜香481等5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国家审定1个;发表相关论文5篇,参与新品种高产示范及应用推广工作。投入工作量50%。旁证材料【附件3-5】。
6刘艳副教授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中第3点有贡献:主要参加恢复系材料科恢36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投入工作量50%。旁证材料【附件13】。
7罗安才教授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中第3点有贡献:主要参加恢复系材料科恢36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投入工作量50%。旁证材料【附件10】。
8黄成志中级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主要参与水稻恢复系万恢88系列组合配组、筛选及制种技术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工作,先后参与选育3个新品种通过审定,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篇;参与万恢88系列组合高产示范及应用推广。旁证材料【附件12,14】。
9胡景涛副研究员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中第3点有贡献: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发表万恢88相关研究论文5篇;主持选育万恢88衍生杂交水稻组合万优956,参与选育衍生杂交稻组合万优481、陵优815、万优56、万优66;参与万恢88相关新品种的示范及推广工作。投入工作量50%。旁证材料【附件12,14】。
10刘忠贤助理研究员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中的第3点有贡献:参与新品种高产示范及生产应用推广工作。发表相关论文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投入工作量50% 。旁证材料【附件14】。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高杂交水稻育种选择效率的方法中国ZL200810237277.0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师范大学赵正武;李贤勇;雷开荣;李经勇;陈旭;将晓英
2植物新品种权万优9号中国CNA200607642重庆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雷树凡; 黄文章;严明建;吕直文;赵正武;冉彦秀; 袁项成
3植物新品种权万6A中国CNA200507656重庆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黄文章;严明建;吕直文;冉彦秀;雷树凡;赵正武;袁项成
4植物新品种权万恢86中国CNA200407198重庆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郑济万;吕直文;黄文章;卿明敬;雷树凡;严明建;冉彦秀;赵正武;袁项成;黄成文
进步奖赵正武,韩龙植,雷树凡,王述民,袁项成,刘艳,罗安才,黄成志,胡景涛,刘忠贤重庆师范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3702096-401 高通量制备、筛选纳微精准诊疗载体材料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高通量制备、筛选纳微精准诊疗载体材料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要完成单位重庆科技学院,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新赛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1. 主要技术内容(1)通过材料功能特性依赖其表面微观结构影响因素研究,形成了全套用于高通量制备、筛选及收集等系列纳微载体材料微观结构精确控制的创新性、实用性技术,确保了医疗器械表面抗菌防粘以及医学影像检测过程中载体材料的质量。(2)针对现代医疗体外高通量、精准诊断的高要求,提出了用于多色荧光探针高通量筛选的解决方案,成功攻克了多色、多联全定量快速检测的免疫荧光技术难题。2. 技术创新点(1)率先发明了纳微载体材料微观结构能够精确控制、尺寸能够高通量筛选、收集的系列多相分离微流控芯片装置技术,有效提高了载体的微观结构精度与产出效率,保证了载体材料质量,减低制备成本约40%。(2)首次发明了系列纳微载体材料的高通量、自组装制备工艺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该类载体材料的质量与精度,节省了能耗、原材料与工序,有效提高了制备、筛选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约30%。(3)首次突破性采用该项目技术,开发的抗菌防粘表面涂层材料产出率高、分散性好,具有优良的广谱抗菌性以及较低的蛋白、血小板粘附性,有效保证了高频电刀、胶囊内镜等现代智能诊疗系统的抗菌防粘以及医学影像检测质量。(4)首创开发了高通量精准筛选的多色、多联全定量快速检测的免疫荧光技术,填补了这一技术空白,有效提高了检测精密度与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约50%。经业内专家鉴定,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都有为教授的高度认可和推荐。3. 知识产权获得相关授权专利28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8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10项;发表相关SCI论文68篇,出版专著3部、编著2部、国家高等教育规划教材4部。4. 应用推广及效益项目成果已在意大利、英国、德国、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多个国家以及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湖南湘雅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广州南方医院等医疗机构得到推广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近年来,为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新赛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累计带来销售收入192455.99万元,新增利润92779.03万元,新增税收17453.04万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廖晓玲教授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项目的组织协调及主要研发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532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271014)、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CSTC2015JCYJBX0003)主持人;组织用于高通量制备、筛选及检测关键技术攻关;总体负责肠胃胶囊内镜、氩气高频电刀以及宫腔观察吸引手术系统抗菌肽-聚乙二醇/二氧化硅嵌段型双亲分子复合涂层的研发及其技术推广;参与降钙素原(PCT)以及C反应蛋白(CRP)量子点高通量筛选、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技术推广。
2徐文峰教授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科技学院主要参与高通量制备、筛选及检测关键技术的应用开发研究;重庆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支持项目(CQIPO2015220)以及微流控技术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的主持人;参与肠胃胶囊内镜、氩气高频电刀的抗菌防粘复合涂层的国产化研制;组织参与量子点高通量筛选及检测的技术攻关与技术推广。
3覃浪教授级高工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参与肠胃胶囊内镜、氩气高频电刀以及宫腔观察吸引手术系统的抗菌防粘复合涂层的国产化研制及其技术推广;形成专利“食道酸碱度无线监测定位系统及装置”以及“一种电子内窥镜手术辅助器械”;参与编写医用内窥镜的行业标准及肠胃胶囊内镜、氩气高频电刀以及宫腔观察吸引手术系统的企业标准。
4许杰研究员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针对肠胃胶囊内镜、氩气高频电刀以及宫腔观察吸引手术系统的特点,提出抗菌防粘复合涂层的微流控芯片制备及筛选技术攻关课题;组织参与了肠胃胶囊内镜抗菌肽-聚乙二醇/二氧化硅嵌段型双亲分子复合涂层的研发及其技术推广;参与编写了医用内窥镜的行业标准及相关企业标准。
5左云国工程师重庆新赛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新赛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基于微流控芯片用于量子点高通量精准筛选的解决方案的设计,参与开发量子点筛选的单一光源多色激发免疫荧光高通量检测技术;参与降钙素原(PCT)检测试剂盒以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试剂盒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以及企业标准的申请。
6李凌燕中级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参与pH胶囊无线检测系统、氩气高频电刀、胶囊姿态控制器等产品企业标准的制定;参与肠胃胶囊内镜、氩气高频电刀以及宫腔观察吸引手术系统的抗菌防粘复合涂层的研制及其技术推广。
7张园园讲师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参与开发包被量子点高通量精准筛选的多色、多联激发免疫荧光定量检测技术,有效提高了检测精密度与效率。参与降钙素原(PCT)检测试剂盒以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及其检测评价报告的完成。
8杨晓玲中级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科技学院主要参与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应用开发研究;参与开发包被量子点高通量精准筛选的多色、多联激发免疫荧光定量检测技术;参与开发可降解、表面多孔结构可控的高分子微球及其用于活性疫苗、药物、骨组织修复因子等的递送应用研究。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三通道微球筛选芯片及使用方法中国ZL201510025238.4重庆科技学院廖晓玲、徐文峰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温敏性透明生物相容材料中国ZL201110442606.7重庆科技学院廖晓玲、徐文峰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自组装药用复合面膜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110442609.0重庆科技学院廖晓玲、徐文峰
4授权发明专利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壳聚糖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110442574.0重庆科技学院廖晓玲、徐文峰
5授权发明专利食道酸碱度无线监测定位系统、装置及方法中国ZL 200910191195.1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李向东、袁建、覃浪、童万里、宫兆涛
6授权发明专利提高胶囊内镜系统中监视实时性的方法中国ZL201410119643.8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刘开兵、覃浪、袁建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氩气控制方法、控制器、控制装置及高频氩气电刀中国ZL 201310150176.0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凌昌均、许杰、童万里
8授权发明专利食道多参数无线检测胶囊及检测控制系统中国ZL 201510622231.0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胡人友、覃浪、刘江
9实用新型专利制备微球的微流控芯片中国ZL201520035006.2重庆科技学院徐文峰、许杰、廖晓玲、杨晓玲
10实用新型专利阶梯型微球筛选芯片中国ZL201520037670.0重庆科技学院徐文峰、廖晓玲、许杰、李波
进步奖廖晓玲,徐文峰,覃浪,许杰,左云国,李凌燕,张园园,杨晓玲重庆科技学院,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新赛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3712149-401 复杂渗流岩体多尺度时效损伤评价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复杂渗流岩体多尺度时效损伤评价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四川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四川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为社会公益类,属地学领域工程地质学科,主要解决复杂渗流环境下工程岩体损伤与长期力学行为评价的关键技术难题。岩体工程中普遍存在的地下水渗流活动,常导致洞室涌水突泥与塌方冒顶、坝基岩体水力劈裂、边坡滑动失稳等灾难性事故,极大制约着岩体工程的设计施工与安全运营。由于岩体介质的特殊性和渗流环境的复杂性,致使渗流环境下工程岩体的时效损伤演化难以准确有效地评价。2006年以来,在国家重点研究基础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资助下,采用理论分析、设备研发、试验验证与监测反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攻克了渗流岩体流固耦合理论、测试装备与技术、损伤时空演化与时效力学行为评价等难题,取得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微观→细观→宏观跨尺度渗流岩体多因素耦合的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首次实现了岩石基质和充填管缝组合下地下水流速、流量、压力的理论定解,为重大涉水工程的设计和灾害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2)研发了多因素作用下裂隙岩体流固耦合力学特性测试的成套技术和系统装备,攻克了岩体渗流与应力动态互馈的测试技术难题,实现了渗流岩体动态下内部裂纹成核、扩展、集聚时空演化过程的实时表征,为渗流岩体的损伤评价提供了新的测试技术与方法。(3)率先提出了渗流环境下岩体损伤动态过程的能量准则评价方法与技术,构建了渗流岩体加速蠕变临界阈值的评价体系,首次实现了渗流岩体三维损伤演化全过程声发射探测技术,为岩体工程长期安全运营提供了技术保障。成果发表论文216篇(SCI 62篇、EI 89篇),发表在Computers & Geotechnics(2010, 37(3) :288-298)上的超余应力塑性回映精确算法被国际商用软件FLAC采用。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1项、中国发明专利22项,其中2项专利与美国2家上市公司分别实现成果转化,专利技术许可使用合同额49.72万美元,其中已到账金额15万元;获软件著作权10项,另申请发明专利10项(其中美国5项)。出版专著4部、参编规范手册2部,培养青年教师23名、博士后和研究生68名。项目成果在锦屏一级和二级、拉西瓦、溪洛渡、大岗山等数十座大型水电工程,成都-兰州铁路、映秀-汶川高速公路等交通工程,中国高放废弃物首座地下实验室、国家盐岩能源战略储库等重大能源、高放废弃物处置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节约工程投资14.6亿元,保护生态面积3699.86亩,产生植被生态服务功能效益合计为7.67亿元/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18年7月8日,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织的以张超然院士为组长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建锋研究员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全面负责项目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主要科技创新1、2、3作出了贡献,具体为:建立了渗流下多因素耦合的力学模型,研发了多因素作用下裂隙岩体流固耦合力学特性测试的成套技术和系统装备,提出了渗流环境下岩体损伤动态过程的能量准则评价方法与技术,建立了渗流岩体加速蠕变临界阈值的评价方法,实现了三维损伤演化全过程声发射探测,并开展了工程应用的实施与技术指导。旁证材料:附件2、3、5~7、9~13、14~18、20、22、24、27、29、31~36。
2符文熹教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项目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主要参与者。对主要科技创新1、2、3作出了贡献,具体为:建立了渗流下跨尺度多因素耦合的计算方法,实现了岩石基质和充填管缝组合下地下水流速、流量、压力的理论定解,共同研发了裂隙岩体流固耦合力学特性测试装备,共同构建了渗流岩体加速蠕变临界阈值的评价方法。旁证材料:附件3、4、8~20、22、23、25~28、30、31、32、37。
3魏玉峰副教授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项目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主要参与者。对主要科技创新1、2、3作出了贡献,具体为:共同建立了渗流下跨尺度多因素耦合的计算方法,共同实现了岩石基质和充填管缝组合下地下水流速、流量、压力的理论定解,共同研发了裂隙岩体流固耦合力学特性测试装备,共同提出了岩体损伤动态过程的能量准则评价方法与技术。旁证材料:附件4、8、12、13、15~20、22、23、25~28、30~32。
4雷孝章研究员四川大学四川大学项目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主要参与者。对主要科技创新1、2、3作出了贡献,具体为:创新点跨尺度渗流岩体多因素耦合的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共同完成人,共同完成了模拟工程岩体渗流测试方法的开发,共同完成了流岩体加速蠕变临界阈值的评价方法,共同实现了三维损伤演化全过程声发射探测技术。旁证材料:附件4、8、11~13、14~20、22、23、25、27、31、32。
5薛东杰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对主要科技创新1、2、3作出了贡献,具体为:共同建立了跨尺度渗流岩体多因素耦合的力学模型,实现了渗流岩体动态下内部裂纹成核、扩展、集聚时空演化过程的实时表征,共同提出了渗流岩体加速蠕变临界阈值的评价方法,在山西晋城与沁水煤田、江苏金坛盐穴储气库及甘肃北山高放地下实验室等大型工程中进行了应用。旁证材料:附件11~13、24、25、27、29、31、32。
6陈菲副教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1、3作出了贡献,具体为:对建立的渗流岩体多因素耦合的力学模型进行了完善,实现了将的模型嵌入的数值仿真程序中的二次开发及对实际工程的应用分析,结合现场监测反馈,共同完善了提出的渗流环境下岩体损伤动态过程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旁证材料:附件12、13、15、18、22、23、25、26、31、32。
7裴建良讲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2、3作出了贡献,具体为:共同研发了多因素作用下裂隙岩体流固耦合力学特性测试的成套技术和系统装备,共同完成了岩体渗流与应力动态互馈的力学效应测试,开发了表征渗流岩体动态下内部裂纹成核、扩展、集聚时空演化过程的分析程序,共同完成了渗流环境下岩体损伤动态过程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旁证材料:附件3、7、9~13、20~26、31~36。
8王璐讲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1、2、3作出了贡献,具体为:共同建立了渗流岩体多因素耦合的力学模型,共同研发了多因素作用下裂隙岩体流固耦合力学特性测试的成套技术和系统装备,共同提出了渗流环境下岩体损伤动态过程的能量准则评价方法与技术,共同建立了渗流岩体加速蠕变临界阈值的评价方法。旁证材料:附件3、7、9~13、20~26、31~36。
9徐慧宁讲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1、2、3作出了贡献,具体为:共同完成了渗流岩体多因素耦合的力学模型研究,共同研发了多因素作用下裂隙岩体流固耦合力学特性测试的成套技术和系统装备,并完成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共同实现了三维损伤演化全过程声发射探测。旁证材料:附件3、9~13、20~26、31~36。
10邓建辉教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项目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主要参与者。对主要科技创新1、2、3作出了贡献,具体为:共同提出了渗流下跨尺度多因素耦合的计算方法,共同实现了岩石基质和充填管缝组合下地下水流速、流量、压力的理论定解,共同研发了裂隙岩体流固耦合力学特性测试装备,共同建立了渗流环境下岩体损伤动态过程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旁证材料:附件2、5、7、11~14、17~20、22、23、25、26、31、32、38、40。
11魏进兵副教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1、3作出了贡献,具体为:共同建立了渗流耦合下的力学模型与计算方法,共同提出了渗流岩体损伤演化的评价方法,实施完成了在锦屏、大岗山、成兰铁路等工程现场的监测反馈,以及对应用工程的数值仿真分析与评价。旁证材料:附件12、13、18、20、22、23、25~27、31、32、39。
12叶飞助教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1、2作出了贡献,具体为:共同完善了渗流岩体多因素耦合的计算方法,共同研发了多因素作用下裂隙岩体流固耦合力学特性测试的成套技术和系统装备,并完成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共同完成了对实际工程的数值仿真分析。旁证材料:附件4、8、12、13、17~20、22、26、28、31、32。
13王春萍工程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1、3作出了贡献,具体为:共同完善了渗流岩体多因素耦合的力学模型,共同完成了渗流环境下岩体损伤动态过程的评价方法与技术,共同提出了渗流岩体加速蠕变临界阈值的评价方法,将成果在中国首座高放废物地下实验室工程的长期稳定性评价中进行了应用。旁证材料:附件11~13、21、24、26、27、31~36。
14董洪凯副研究员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1、3作出了贡献,具体为:参与了多因素作用下渗透岩体耦合计算方法研究,共同完成了相关渗流耦合力学评价,完成了成果在晋城寺河、水峪等多个矿山工程中的应用。旁证材料:附件12、13、20、21、24、26、28、31、32。
15张强星其他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2、3作出了贡献,具体为:参与了多因素作用下裂隙岩体流固耦合力学特性测试的装备研发,包括系列试验测试、损伤分析及长期蠕变力学机理与模型研究。旁证材料:附件12、13、17、21、24~26、27、31~36。
16廖益林其他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对主要科技创新2、3作出了贡献,具体为:参与了多因素作用下裂隙岩体流固耦合力学特性测试的装备研发,包括系列试验测试、损伤分析及长期蠕变力学机理与模型研究。旁证材料:附件12、13、21、24、25、26、27、31~36。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多功能岩石力学性能试验机中国ZL201210312581.3四川大学刘建锋,谢和平,徐进,鞠杨,邓建辉,吴刚,陈亮
2授权发明专利Hydraulic and spring combination device with position-limit spring for rock sample美国US9488559B2四川大学Liu Jianfeng, Pei Jianliang, Xu Huining, Wang Lu, Zhou Zhiwei, Zhuo Yue, Dai Feng, Fu Wenxi
3授权发明专利模拟多空隙组合介质隧洞渗流的测试方法中国ZL201510638646.7四川大学符文熹,魏玉峰,夏敏,周洪福,雷孝章,叶飞,陈向东,冯迪,赵敏
4授权发明专利自动式岩石体积变形测量传感器与岩石体积变形测量方法中国ZL201210294662.5四川大学刘建锋,谢和平,徐进,鞠杨,邓建辉,吴刚
5授权发明专利Universal multipurpose sensor fixing device美国US8966982B2四川大学Liu Jianfeng, Xie Heping, Xu Jin
6授权发明专利岩石结构面剪切试验方法及其实施装置中国ZL201210223787.9四川大学刘建锋,谢和平,徐进,鞠杨,裴建良,张茹,邓建辉,王璐
7授权发明专利多空隙组合地质单元渗透模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639234.5四川大学符文熹,周洪福,魏玉峰,夏敏,雷孝章,叶飞,陈向东,冯迪,赵敏
8授权发明专利Adjustable fixing device for acoustic emission test sensors for rock damage testing美国US10006887B2四川大学Liu Jianfeng, Ju Yang, Pei Jianliang, Wang Lu, Xu Huining, Xu Yangmengdi, Dai Feng, Fu Wenxi
9授权发明专利Device with position- limit spring for alternating tension- compression cyclic test美国US9488560B2四川大学Liu Jianfeng, Xie Heping, Ju Yang, Pei Jianliang, Xu Huining, Wang Lu, Wu Fei, Fu Wenxi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复杂条件下岩石(体)流固耦合力学互馈测控及演化状态分析系统中国2019SR0452331刘建锋,裴建良,王璐,符文熹,雷孝章,邓建辉,徐慧宁,薛东杰,王春萍刘建锋,裴建良,王璐,符文熹,雷孝章,邓建辉,徐慧宁,薛东杰,王春萍
进步奖刘建锋,符文熹,魏玉峰,雷孝章,薛东杰,陈菲,裴建良,王璐,徐慧宁,邓建辉,魏进兵,叶飞,王春萍,董洪凯,张强星,廖益林四川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大学
3722149-402 微创导向种植牙功能整复的研究和应用
项目名称微创导向种植牙功能整复的研究和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四川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四川大学
项目简介 牙缺失是口腔常见疾病,它不仅影响口腔功能,还对全身健康产生影响。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8020国际标准(80岁拥有20颗健康牙)给口腔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安全、舒适、功能良好的种植牙被誉为人类的第三副牙,成为当今缺牙修复的首选治疗方式。但是在牙缺失人群中伴随局部骨量不足的比率高达50%,常需开辟第二手术区进行自体骨移植或采用骨替代材料进行骨增量手术,增加了手术风险和创伤,延长了治疗周期。寻求安全、微创、有效的牙种植手术方法,扩大适应证,实现稳定的牙缺失功能整复是口腔医学的重要课题。 自2007年以来,本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围绕“种植牙的微创治疗与功能整复”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主要创新研究成果如下:(一)丰富了牙种植体功能整复的研究手段,拓展了骨感知、骨再生理论 围绕精准调控种植体周微环境中骨感知的内在机制,探究其对功能整复的影响,研制发明了仿生三维流体切应力细胞培养装置及其切应力加载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建立了骨内种植体周围血管观测模型,揭示了种植体周神经结构与骨组织的关系,丰富了种植体骨感知理论,获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力对骨再生的调控机理;发现富血小板血浆和脂肪干细胞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促血管生成和促成骨能力。(二)发现了促进骨质疏松、糖尿病等疾病状态下种植牙功能整复的新方法 揭示了骨质疏松状态下种植治疗的新靶点:GDF11通过激活TGF-β通路促进破骨吸收,抑制成骨分化;发现VitD3改善糖尿病骨代谢和种植体骨结合的新机制,在Bone等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2篇;发现HMGB1和基因疗法可能是治疗牙周炎和种植体周围炎的潜在靶点和有效手段。(三)建立了上颌窦底提升骨增量的新技术 发明“嵌入式上颌窦底提升技术”、新型上颌窦底冲顶器,实现了微创骨增量治疗。“上颌窦底冲顶器”获国家发明专利,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四)开创了种植术区软硬组织精准调控技术 开创“腭侧半厚瓣卷入技术”、“带蒂软组织信封技术”、“U型骨劈开技术”进行软硬组织微创精准调控,有效解决了种植区唇侧软组织塌陷和骨宽度不足的问题。 综上,项目组在种植牙的微创与功能整复研究和应用上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SCI论文60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Biomaterials等权威杂志,累计他引647次。主编专著3部。培养了“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获得者1人。培养博士32人,硕士26人。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23次,举办全国学习班26次,培训学员近万人次。相关成果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等10余家单位推广应用,辐射云贵川藏等地区,推动了口腔种植的发展。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宫苹教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和第一完成人,带领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种植体骨感知研究(附件4-4),参与发明一种仿生三维流体切应力细胞培养的装置(附件1-2),指导团队进行种植体周微循环调控骨再生的研究(附件4-7)。针对病理状态下的微创调控,带领团队研究并发现了糖尿病、放射以及种植体周围炎等疾病调控种植体周骨代谢的潜在靶点(附件5-2,5-4,5-5,4-3)。主持研发了获国家发明专利的新型上颌窦冲顶器(附件1-1)和腭侧半厚瓣唇侧插入技术以及带蒂软组织信封技术(附件5-6)。即: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一)-1,2,3、(二)-2,3,4、(三)-2以及(四)-1,2做出突出贡献。
2袁泉教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研究发现钛片表面微处理对雪旺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神经系统和种植体周骨形成的关系提供基础(附件4-4)。研究疾病状态下的骨代谢,带领团队发现GDF11在骨质疏松状态下的关键作用,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该成果以独立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附件5-1)。即: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一)-1和(二)-1做出重要贡献。
3满毅教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发现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脂肪干细胞ADSC联合使用具有强大的促血管生成和促成骨能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在组织工程再生顶级杂志Biomaterials上,他引达63次,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附件4-7)。针对美学区种植牙的功能整复,提出了腭侧半厚瓣唇侧插入技术和带蒂软组织信封技术(附件5-6),在美学区实现了微创的治疗手法和稳定的美学效果,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在口腔颌面外科经典期刊Int J Oral Max Surg杂志上。即: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一)-3和(四)-1,2做出重要贡献。
4莫安春教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主要带领团队开创了“嵌入式上颌窦底提升技术”,该技术具有创伤较小、操作简单、效果稳定等特点,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将该技术发表在口腔种植领域顶级期刊Clin Implant Dent Relat Res杂志上(附件5-3),受到国内外种植领域权威专家的肯定和引用,并在国内多家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三)-1做出重要贡献。
5姚洋中级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参与研究牙周炎的靶向治疗,并通过骨保护素OPG质粒介导的体内基因治疗有效抑制了实验性大鼠牙周炎的牙槽骨吸收,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二)-4做出重要贡献(附件4-3)。
6伍颖颖副教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主要研究糖尿病状态下骨代谢和种植体骨结合的特点,并参与研究流体切应力对骨代谢的影响。主要发现了 VitD3对糖尿病状态下体内种植体骨结合以及体外成骨的促进作用,发表在骨代谢权威杂志杂志Bone上(附件5-2),发现流体切应力和成骨作用的关系(附件1-2),即: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一)-2,(二)-2做出重要贡献。
7杨醒眉副教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主要进行机械应力的调控研究,并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200810)。发现钛片表面微处理对雪旺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神经系统和种植体周骨形成联系的研究提供基础。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一)-1做出重要贡献(附件4-4)。
8班宇副教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发明了一种仿生三维流体切应力细胞培养装置并提出其切应力加载方法,用于研究各种细胞在三维培养状态下对可控流体切应力的反应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此方法,发现流体切应力和成骨作用的关系,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一)-2做出重要贡献(附件1-2)。
9唐华副高级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完成牙周炎病理状态下,应用骨保护素OPG质粒引导的基因治疗抑制牙槽骨吸收的基础研究,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思路(附件4-3);另外,发现了γ-辐射对不同钛表面细胞行为学的影响,为放射性骨损伤及骨结合不良提供了理论基础(附件5-5)。即: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二)-3,4及(四)-3做出重要贡献。
10熊毅中级四川大学四川大学主要揭示了神经肽物质CGRP在骨感知中的功能和机制,对主要技术内容(一)-1做出重要贡献(附件4-5)。
11欧国敏教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参与提出微创导向的上颌窦提升技术。率先提出使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模拟不同类型骨密度下不同直径种植体的应力分布,发现短植体采用大直径和应用在较强的骨质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为上颌窦提升同期植入短植体的手术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三)-1(附件4-6)有重要贡献。
12谭震副教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 参与研究雪旺细胞对种植体表面成骨的影响,丰富了骨感知理论的研究基础,并著有《口腔种植关键技术实战图解》专著一部(附件4-2),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一)-1(附件5-4)做出重要贡献。
13魏娜副高级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参与种植体早期边缘骨丢失的研究,并发现IL-1B-511基因多态性可作为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的风险因素,并被口腔领域权威期刊广泛引用(附件5-4);研究发现了钛片表面微处理对雪旺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神经系统和种植体周骨形成联系的研究提供基础(附件4-4)。即: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二)-4和(一)-1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4康宁副高级四川大学四川大学主要完成I-IV类骨条件下不同直径的种植体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并发现较大直径的短种植体在较强骨质应用可得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为临床上短植体的使用和上颌窦提升同期植入短植体的手术方式提供了应用参考和理论基础,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三)-1做出重要贡献(附件4-6)。
15向琳中级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参与发现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脂肪干细胞ADSC联合使用具有强大的促血管生成和成骨能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成果发表在杂志Biomaterials上,对主要技术创新点(一)-3(附件4-7)做出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上颌窦底冲顶器中国ZL 2008 1 0300427.8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宫苹;廖大鹏;刘晓光
2授权发明专利仿生三维流体切应力细胞培养装置及其切应力加载方法中国ZL 2011 1 0053704.四川大学班宇;耿宁;宫苹;刘晓光;伍颖颖;李凤
进步奖宫苹,袁泉,满毅,莫安春,姚洋,伍颖颖,杨醒眉,班宇,唐华,熊毅,欧国敏,谭震,魏娜,康宁,向琳四川大学四川大学
3732149-403 柴油车尾气后处理催化技术开发及应用
项目名称柴油车尾气后处理催化技术开发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四川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四川大学,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据《2018年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2017年柴油车排放的NOx和PM排放量分别占机动车总排放量的68.3%和90%,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尾气净化催化剂长期以来被巴斯夫、庄信和优美科等国外公司垄断,发展柴油尾气处理催化剂技术对于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打破国际垄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柴油车尾气净化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有:(1)SCR催化剂的宽温度窗口和VOx挥发失活(2)DOC催化剂的HC、CO、NO和PM同时高效转化和抑制SO2中毒(3)催化剂整车成套应用关键技术。 该项目在科技部等项目资助下,申报团队采用产学研用四位一体创新模式合作,在SCR和DOC催化剂、产业化关键装备及成套应用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为我国柴油车国IV/V排放标准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产品和应用的全产业链支撑。 创新点1:独创了FeVO4基SCR催化剂:独创了共沉淀法制备高纯度纳米棒FeVO4,有效地解决了VOx挥发失活和污染环境国际性技术难题;以此为基础创制的SCR催化剂在 200℃时,对NO的转化效率达62%,反应窗口为225-510℃。世界领先的柴油发动机制造商德国道依茨台架测试表明,该项目SCR催化剂的性能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 创新点2:发展了低温高活性高耐硫的柴油车DOC催化剂。以自主开发的钛基和铈锆基两种催化材料为基础,突破创痛催化剂的组成格局,分别创制出HC、CO、NO和PM高效净化的最佳催化组分,集成为同时高效氧化四种污染物和高抗硫的DOC催化剂, HC、CO和PM (SOF)的起燃温度分别为185、200和175℃,NO最高转化率达到60%,有效解决了HC、CO、NO和PM的同时高效净化和硫中毒问题。 创新点3:独立发展了产业化关键装备。自主开发了SCR催化剂“一锅煮”产业化制备工艺,突破了国外产业化技术封锁,依据发展的SCR和DOC催化剂技术,建立 了国际同等水平的年产90万升DOC和年产280万升SCR催化剂生产线。 创新点4:首次开发了柴油车催化剂成套应用技术,实现了大规模应用。创制出高涡流比缸盖配合燃烧室,提高轨压,并结合缸内后喷及预喷策略的技术,降低原机PM排放;设计出新型尿素喷射系统并优化发动机排温,提高了SCR催化剂的转化率;集成DOC和SCR催化剂,开发出高效催化后处理系统。建立了匹配SCR和DOC催化剂的年产65万台柴油发动机生产线。 生产30多种规格的SCR和DOC催化剂,上国家环保目录的陪陪柴油机/车型达137款,该项目产品在国内主流柴油机/车企业占有率超过30%,居行业首位,成为玉柴、潍柴、重汽、一汽、云内、东风等12家主流知名企业的主要供应商。近三年完成销售85.5亿元,实现污染物减排266万吨/年。 依据该项目的技术建设了移动源污染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柴油机/车污染控制技术平台;获5项发明专利和10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SCI论文52篇;参与制定相关行业标准2项,培养专业人才34人,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团队,实现了柴油车催化剂研发、产业化、整车集成与应用全产业链创新,使我国柴油车尾气后处理催化产业跻身国际先进。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耀强教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1. 制定并组织实施总体方案; 2. 制定并组织实施柴油车催化剂实验方案; 3. 参与产业化方案的制定和部分实施工作。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足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旁证材料:1. 林涛;刘志昆;陈耀强;李云,一种用于柴油车尾气脱硝的低温SCR 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ZL201310068345.6; 2. 赵明;宋力;陈耀强;李云,一种SOF高氧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ZL201410247611.6;3.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报告,川科信(评)字[2019]第015号。
2徐海迪副研究员四川大学四川大学本人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确定FeVO4基NH3-SC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最终得到满足国V排放标准要求的NH3-SCR催化剂。同时全程参与催化剂实验室方案制定,并起着四川大学、 中自环保和玉柴机器之间的桥梁和对接作用。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旁证材料: 1.Z.Fang,T.Lin,H.Xu,G.Wu,M. Sun, Y. Chen.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14, 32: 952-959;2. Y. Yang, Z. Yang, H. Xu, B. Xu, Y. Zhang, M. Gong, Y. Chen. Acta Phys. -Chim. Sin. 2015, 31: 2358–2365. 3.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报告,川科信(评)字[2019]第015号。
3吴干学工程师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人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1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NH3-SCR催化剂的制备技术开发,实现了从FeVO4氧化物到柴油车催化剂的运用,最终催化性能较传统的钒基催化剂性能大幅提升;开发了高纯度FeVO4基NH3-SCR催化剂的制备技术,通过对催化剂制备工艺的优化使催化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并参与FeVO4基NH3-SCR催化剂的中试及放大实验。 旁证材料:1. G. Wu, J. Li, Z. Fang, L.Lan, R. Wang, M. Gong, Y. Chen.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2015, 64: 75–79;2. G. Wu, J. Li, Z. Fang, L.Lan, R. Wang, M. Gong, Y. Che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5, 271: 1–13.3.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报告,川科信(评)字[2019]第015号。
4覃星念高级工程师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本人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3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负责开发玉柴全系列国V柴油发动机本体研究及其与催化剂匹配工作,研究了不同循环下(ESC/ETC)国V柴油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以及发动机热管理、原排、空速等变量对催化剂转化效率的影响;提出了高涡流壁缸盖配合燃烧室,同时提高轨压并结合后喷及预喷策略的技术,以实现降低NO和PM排放的目标。最终开发了13款匹配催化剂的国V柴油发动机,并已实现批量生产。旁证材料:1. 王冲有,谭贵荣,覃星念;罗浩锋,发动机的温控EGR系统,实用新型专利,201620294866.2;2. 型式核准证书
5赵明正高级四川大学四川大学本人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2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确定贵金属和助剂的配比,最终得到满足国V排放标准的DOC催化剂。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旁证材料:1. 赵明;宋力;陈耀强;李云,一种SOF高氧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201310060254.8;2. 杨铮铮,陈永东,赵明,周菊发,龚茂初,陈耀强. 具有低SO2氧化活性的Pt/ZrxTi1-xO2柴油氧化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 催化学报, 2012, 33: 819-826.3.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报告,川科信(评)字[2019]第015号。
6杨树宝工程师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本人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1项创新做出了创造。负责玉柴全系列国V柴油发动机后处理系统集成及开发管理工作,研究了国V柴油发动机的燃烧技术路线,优化尿素喷射系统包括优化喷嘴结构等,确保还原剂与反应气在SCR催化器中的分布与接触,最终提高SCR催化器转化率。最终实现了13款匹配催化剂的国V柴油发动机的成功开发提供了条件,并已实现批量生产。旁证材料:1. 何夏梅;陶泽民;杨树宝,一种提高传感器测量准确性的装置,发明专利,ZL201610741455.8;2. 肖枫;陶泽民.杨树宝,一种尿素混合器,发明专利,ZL 201610736486.4
7林涛副教授四川大学四川大学本人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1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研究FeVO4基NH3-SCR催化剂的前驱体选择,活性组分含量及活性组分负载方式对NH3-SCR反应的性能影响规律。最终开发了高纯度FeVO4基NH3-SCR催化剂的制备技术,通过对催化剂制备工艺的优化使催化性能达到国内领先。 旁证材料:1. 一种用于柴油车尾气脱硝的低温SCR 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ZL201310068345.6;2. Z.Fang,T.Lin,H.Xu,G.Wu,M. Sun, Y. Chen.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14, 32: 952-959.3.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报告,川科信(评)字[2019]第015号。
8董银华工程师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人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3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产业化过程中的中试过程中催化剂中试 小批试制催 化材料的制备以及织构性能、结构性能和抗老化性能的测试,并及时将中试结果及时反馈给四川大学。本人在 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旁证材料:科技成果评价报告(川科信(评)字[2019]第015号)
9陈启章高级工程师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人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3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项目产业化中中试催化剂样件在玉柴、潍柴、一汽、北汽、云内等客户的应用匹配和测试验证,并及时将匹配结果反馈给四川大学,为产品的应用推广做出了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旁证材料:科技成果评价报告(川科信(评)字[2019]第015号)
10李奎助理工程师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人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3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产业化过程中的小批试制催化剂的制备以及织构性能、结构性能、活性和抗老化性能的测试,并及时将中试结果及时反馈给四川大学。本人在 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旁证材料:1. 张鹏;李云;徐磊;李奎;吴春燕, 一种柴油车尾气净化钒基SC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201410247611.6;2. 科技成果评价报告(川科信(评)字[2019]第015号)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柴油车尾气脱硝的低温SCR 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068345.6四川中自尾气净化有限公司林涛;刘志昆;陈耀强;李云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SOF高氧化催化剂及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060254.8四川中自尾气净化有限公司赵明;宋力;陈耀强;李云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柴油车尾气净化钒基SC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410247611.6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鹏;李云;徐磊;李奎;吴春燕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高传感器测量准确性的装置中国ZL201610741455.8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何夏梅;陶泽民;杨树宝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尿素混合器中国ZL201610736486.4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肖枫;陶泽民.杨树宝
6实用新型专利集成式SCR喷射系统中国ZL201320889810.8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陈圆圆;刘时国;杨树宝;罗浩锋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集成式的SCR组件中国ZL201420768437.5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魏晓东;吴英武;韦斯定;杨俊;吴刚;刘运强;周凯华
8实用新型专利SCR喷射系统的喷嘴中国ZL201520996161.0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肖枫;陶泽民;杨树宝
9实用新型专利柴油车后处理系统中国ZL201521021103.2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邓航;陶泽民;杨树宝
10实用新型专利应用于尾气后处理中的混合器中国ZL201521128523.0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刘振;陶泽民;杨树宝
进步奖陈耀强,徐海迪,吴干学,覃星念,赵明,杨树宝,林涛,董银华,陈启章,李奎四川大学,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大学
3742150-401 高速铁路供电系统振荡机理与抑制技术
项目名称高速铁路供电系统振荡机理与抑制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西南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高速铁路舒适、安全、准点,为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供电系统是高铁的四大核心系统之一,是高铁的动力来源和安全准点的根本保障。然而,高铁开通运行以来,供电系统频繁发生普速铁路未曾出现的一系列振荡现象,导致系统网压畸变、设备烧损、保护误动、机车降弓,严重扰乱运输秩序甚至危及安全。且随着我国高铁更大规模(超3万公里)、高密度、成网运行,振荡问题愈加复杂、危害巨大。然而,这些振荡问题的产生具有随机性,且机理不明、识别困难、治理不易,使高铁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面临巨大挑战。为此,项目组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铁路总公司重点、中国中车等项目。历经十年,从现场测试到试验验证,从理论研究到装备研发,在高铁供电系统振荡机理、识别方法与抑制技术及装备等方面取得开拓性和系统性成果,主要创新如下:(1)首次建立动态条件下动车组-牵引供电网的宽频带耦合模型,系统揭示了高铁供电系统的宽频带振荡机理。① 建立了动态运行下复杂牵引网的多导体/多端口链式模型,建立了多控制环下动车组的频率耦合模型,基于电气耦合关系,构建了动态车-网系统的宽频带耦合模型;② 系统揭示了高铁供电系统低频振荡、谐波不稳定与谐波谐振的产生机理,解决了高铁供电系统宽频带振荡机理不明的难题;③ 研发高铁供电系统振荡试验平台,实现了宽频带阻抗测量与振荡试验验证。(2)提出高铁供电系统宽频带振荡识别方法,研发了国内首套振荡分析软件。① 提出高铁供电系统振荡模态分析方法,实现了振荡频率、振荡类型、关键模态的精确识别;② 发现枢纽型高铁供电系统振荡模态叠加效应,定义了谐振带,实现了多线路/多车型下的振荡程度准确评估;③ 提出振荡模态灵敏度指标及其快速求解方法,量化了车-网电气/控制参数对振荡的影响;④ 集成开发了我国首套高铁供电系统振荡分析软件,广泛应用于高铁供电系统设计与参数优化。(3)发明高铁供电系统宽频带振荡抑制技术,研发了系列抑制装备。① 发明宽频带有源阻尼补偿技术,在我国动车组牵引传动系统中应用;② 发明高铁供电系统低频振荡抑制技术,研发低阻抗、高过载牵引变压器,解决了供电系统低频振荡问题;③ 发明中/高频振荡阻尼补偿与控制技术,研发谐波混合滤波器,实现了谐波不稳定与谐波谐振的治理,服役于我国主要高铁运行线路。项目发表SCI/ EI论文137篇,其中IEEE论文32篇、国内一级学报48篇,ESI 1‰热点论文1篇、1%高被引2篇,IEEE连载4篇,受邀综述3篇;授权发明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6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组织,罗安院士为主任的鉴定结论:在高铁供电系统建模、振荡机理与抑制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振荡分析软件在我国五大铁路设计院全面应用,在我国高铁供电系统设计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抑制技术及装备应用于我国40余条高铁线路,保障了我国大规模高铁的安全稳定运行;近三年新增经济效益7421万元,间接效益2.12亿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何正友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整体组织管理,对创新点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开展了高铁供电系统耦合建模、振荡机理研究,开发了高铁供电系统振荡分析评估软件,参与设计了低阻抗、高过载牵引变压器设计工作,投入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60%。旁证:发表《Harmonic Resonance Assessment to Traction Power-Supply System Considering Train Model in China High-Speed Railway》等论文72篇,授权专利《基于模态频率敏感度的谐振频率迭代转移的自适应滤波方法(ZL201310389953.7)》等7项,软件著作权《高速铁路车网系统耦合振荡与谐振分析软件V1.0(2019SR0327250)》等3项。
2胡海涛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项目主要成员:对创新点1、2、3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开展了动车组牵引传动系统宽频带建模、牵引供电网谐波谐振模态分析评估与低频振荡抑制技术研究工作,揭示了低频振荡、谐波不稳定与谐波谐振的发生机理,提出了振荡模态分析与识别方法,投入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60%。旁证:发表《Train-Network Interactions and Stability Evaluation in High-Speed Railways—Part I & Part II》等论文37篇,授权专利《一种牵引供电系统低频网压波动检测及保护方法(ZL201710539206.5)》等6项,软件著作权《基于实测数据的电能质量分析软件V1.0》等5项。
3吴命利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项目主要成员:对创新点1、2、3做出创造性贡献,开展牵引供电网阻抗测量,提出电气化铁路牵引网链式模型,建立考虑集肤效应的牵引网导体(包括钢轨)电气参数计算模型,完善复杂牵引网基础参数计算理论和数学建模问题,研制牵引网高次谐波谐振及暂态过电压抑制装置,投入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50%。旁证:发表《Numerical Calculations of Internal Impedance of Solid and Tubular Cylindrical Conductors Under Large Parameters》等论文58篇,授权专利《牵引网高次谐波谐振及暂态过电压抑制装置(ZL200710120620.9)》等6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GB/T 15543-2008和GB/T 32507-2016。
4张志学教授级高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项目主要成员:对创新点1、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开展了谐波电流产生机理与传输特性研究与动车组控制策略优化设计工作,主持开发了有源滤波器、高次谐波滤波器等装备,有效对高铁供电系统的高频特征谐波、谐波不稳定、谐波谐振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抑制,投入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50%。旁证:授权专利《一种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网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ZL201310353901.4)》等4项。
5杨少兵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项目主要成员:对创新点1、3做出了突出贡献,参与了项目动态车-网系统宽频带建模工作,提出了基于统计学原理的高速动车组负荷(包含谐波)概率模型,牵引变电所负荷(包含谐波)概率模型,完善了电气化铁路负荷建模理论,参与设计研发了牵引网高次谐波谐振及暂态过电压抑制装置,投入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50%。旁证:授权专利《牵引网高次谐波谐振及暂态过电压抑制装置(ZL201310353901.4)》等6项。
6高仕斌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项目主要成员:对创新点3做出了突出贡献,参与项目宽频带振荡抑制技术研究工作,提出了低阻抗、高过载牵引变压器设计方法,实现了对高铁供电系统低频振荡的有效抑制,投入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30%。旁证:发表《Harmonic Resonance Evaluation for Hub Traction Substation Consisting of Multiple High-Speed Railways》等论文17篇。
7赵朝蓬高级工程师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主要成员:对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参与了项目宽频带振荡抑制技术研究工作,结合徐州北牵引变电所现场实际情况,基于低频振荡发生机理,提出了降低牵引变压器的短路阻抗的抑制低频振荡的方法,参与并设计了相应牵引变压器,彻底解决了徐州北牵引枢纽的低频振荡问题,投入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50%。旁证:发表《徐州铁路枢纽接触网电压低频振荡分析及对策研究》等论文5篇。
8李喆高级工程师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项目主要成员:对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项目牵引供电网有源谐波治理技术研究工作,参与研究了高铁供电系统宽频带的有源阻尼补偿方法,提供了重载铁路大量现场实测数据与“神华号”电力机车参数,并将有源阻尼补偿方法应用于“神华号”电力机车,投入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50%。旁证: 高速铁路供电系统振荡机理与抑制技术(电技鉴字[2019]第6号)。
9宋可荐讲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项目主要成员:对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了项目宽频带振荡抑制技术研究工作,提出了抑制动车组网侧电流低频谐波成分和高频谐波成分以及高次谐波谐振的控制和调制算法,投入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50%。旁证:发表《Windowed SHE-PWM of Interleaved Four-Quadrant Converters for Resonance Suppression in Traction Power Supply Systems》等论文4篇。
10廖凯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项目主要成员:对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项目高铁供电系统振荡分析评估软件的设计与研发工作,开发了高铁供电系统耦合振荡与谐振分析软件,实现了不同频带振荡的准确判定与关键振荡模态的准确识别,投入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50%。旁证:授权专利《一种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在线分析及预警方法(ZL201310166922.5)》。
11刘华东高级工程师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项目主要成员:对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项目高铁供电系统振荡抑制装备有源滤波器、高次谐波滤波器等装置的开发和研制工作,针对性的消除系统谐波,解决谐波谐振及谐波不稳定现象,投入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50%。旁证:合作发表论文《牵引网宽频域谐波与振荡抑制技术应用研究》。
12周毅其他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项目主要成员: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建立了动车组牵引传动系统与牵引供电网的耦合模型,并根据所提模型揭示了高速铁路低频振荡现象的产生机理和发生条件,为抑制方法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投入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80%。旁证:合作发表《A Practical Approach to Mitigate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in Railway Electrification Systems》等论文4篇。
13陶海东其他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项目主要成员: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建立了动车组牵引传动系统与牵引供电网的耦合模型,总结了高铁供电系统谐波不稳定现象的发生规律和诱发机理,投入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80%。旁证:合作发表《Harmonic Instability Analysis and Suppression Method Based on αβ- Frame Impedance for Trains and Network Interaction System》等论文2篇,软件著作权《高速铁路车网系统耦合振荡与谐振分析软件V1.0(2019SR0327250)》。
14王科其他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项目主要成员:对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项目宽频带振荡识别技术研究工作,开发了高铁供电系统宽频带电能质量测试装备及分析软件,开展了大量现场测试,收集了大量的现场数据,捕捉了低频振荡、谐波不稳定、谐波谐振的现象,投入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70%。旁证:合作发表《Power-Quality Impact Assessment for High-Speed Railway Associated With High-Speed Trains Using Train Timetable-Part I: Methodology and Modeling》等论文3篇。
15张杰教授级高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项目主要成员:对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项目动车组宽频带有源阻尼补偿技术的研究,深入推导、分析了高铁供电系统的阻尼特性,参与设计了低频阻尼补偿控制算法,投入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60%。旁证:发表《电气化铁路车网低频振荡机理研究》等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抑制车网低频振荡的方法及系统(ZL201610946198.1)》等4项。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基于模态频率敏感度的谐振频率迭代转移的自适应滤波方法中国ZL201310389953.7西南交通大学何正友;胡海涛;张扬帆;林圣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在线分析及预警方法中国ZL201310166922.5西南交通大学何正友;贾勇;林圣;杨健维;廖凯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牵引供电系统低频网压波动检测及保护方法中国ZL201710539206.5西南交通大学胡海涛;周毅;何正友;陶海东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力机车频率耦合阻抗测量方法中国ZL201810174795.6西南交通大学胡海涛;潘鹏宇;宋依桐;何正友
5授权发明专利电气化铁道机车阻抗测试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610184720.7西南交通大学胡海涛;陶海东;姜晓锋;朱晓娟
6授权发明专利牵引网高次谐波谐振及暂态过电压抑制装置中国ZL200710120620.9北京交通大学吴命利;黄足平;杨少兵;楚振宇;刘明光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网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装置中国ZL201310353901.4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冯江华;张志学;何多昌;黄超;尚敬;沈辉;张定华;倪大成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抑制车网低频振荡的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610946198.1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张杰;何多昌;梅文庆;张志学;张宇;徐立恩;应婷;陈柳松;谭娟
9授权发明专利等效机车-牵引网耦合实验平台及其试验方法中国ZL201710002508.9西南交通大学胡海涛;陶海东;杨孝伟;朱晓娟;周毅;何正友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高速铁路车网系统耦合振荡与谐振分析软件V1.0中国2019SR0327250西南交通大学何正友;胡海涛;陶海东;李朝阳
进步奖何正友,胡海涛,吴命利,张志学,杨少兵,高仕斌,赵朝蓬,李喆,宋可荐,廖凯,刘华东,周毅,陶海东,王科,张杰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西南交通大学
3752150-402 列车撞击能量管理与安全实现技术
项目名称列车撞击能量管理与安全实现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西南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项目简介近年来,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能力稳步提升,在理论、技术和体系支撑下保障列车的被动安全性和可靠性,对提升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的理论、工程和经济价值。虽然目前对列车碰撞被动安全性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在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理论研究简单化,未考虑强非线性及复杂约束耦合的实际边界条件;方法研究碎片化,未从列车系统的角度形成一整套设计规范和流程;验证分析单一化,以数值模拟为主,未能从理论、仿真、试验等方面全面指导和校核列车结构安全性。针对目前列车被动安全性问题,研究团队主要从列车撞击能量管理与安全实现技术方面,自2011年起,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铁路总公司,以及其它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开展列车撞击能量管理、列车碰撞动力学平台搭建、列车关键吸能结构塑变控制策略与柔性防护装置等系统研究,实现了列车耐撞性结构正向设计与安全实现技术在理论、设计、仿真和试验层面的突破,为轨道交通装备的被动安全性提升提供了重要理论与工程价值,形成了系统性成果,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结构被动安全性防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1)列车撞击能量管理理论与优化配置综合评判方法。提出了列车撞击能量管理配置综合评判方法与综合评判指标体系,编制了列车纵向撞击能量管理与优化配置系统,为列车撞击能量管理方案提供了一种更加科学、全面、客观的评判方法。(2)列车耐撞性设计关键技术。开发了列车三维碰撞动力学数字化仿真平台,实现了列车碰撞宏观运动行为的即时预测,揭示了列车碰撞复杂失稳行为机理,提出了抑制列车碰撞失稳的策略和措施,为列车耐撞性设计与防护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3)列车关键吸能结构塑变控制策略与柔性防护装置。开展了具有共性需求的列车撞击能量管理与撞击力传递、能量流动的匹配关系与控制策略研究,提出了列车关键吸能结构有序塑变的刚度匹配原则和列车有序塑变柔性防护结构设计方法,开发了柔性防护结构成套装置。(4)列车耐撞性结构正向设计与安全实现技术。构建了材料、部件及全尺寸车辆耐撞性结构设计体系,提出了列车耐撞性结构正向设计方法,创建了基于广义协同控制策略的列车撞击安全实现与标准化、模块化评估技术。基于上述研究工作,已形成阶段性成果:发表SCI论文21篇,EI论文18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10项、软件著作权1项、申请发明专利12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项,填补了我国在列车撞击性能设计与验证标准方面的空白。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已在中国标准动车组、京张智能动车组、城市地铁车辆及和谐号机车等国内主型机车车辆上推广,自应用以来,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28092万元;部分成果列入研究生教学《车辆强度》课程;共培养博士5名,硕士27名,同时培训了大量企业产品研发设计人员。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肖守讷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1)主持,负责研究的总体技术路线制定和整个实施过程。(2)具体负责总体方案制定,建立列车撞击能量管理理论与综合评判指标体系,提出列车有序塑变柔性防护结构设计方法,开发柔性防护结构成套装置,参与《动车组车体耐撞性要求与验证规范》的制定。(3)为本项目成果创新点1、2、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核心知识产权(附件1-1~1-1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铁路总公司研究计划项目(2-1~2-13);相关论文(4-2,4-3,4-6);培养博士5名、硕士10名】
2朱涛副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1)主研,参与制定研究的总体技术路线,协助具体的研究实施过程。(2)具体负责列车纵向撞击能量管理与三维碰撞动力学数字化仿真平台的建立,揭示列车碰撞复杂失稳行为机理,提出抑制列车碰撞失稳的策略和措施,参与《动车组车体耐撞性要求与验证规范》的制定。(3)为本项目成果创新点1、2、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核心知识产权(附件1-1,1-4~1-11,1-1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铁路总公司研究计划项目(2-1~2-13);相关论文(4-1,4-4,4-7);培养硕士4名】
3杨冰副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1)主研,参与制定研究的总体技术路线,协助具体的研究实施过程。(2)具体负责材料、部件及全尺寸车辆耐撞性结构设计体系研究,提出列车耐撞性结构正向设计方法,提出列车关键吸能结构有序塑变的刚度匹配原则和控制策略。(3)为本项目成果创新点1、2、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核心知识产权(附件1-5,1-7,1-9,1-10,1-11,1-1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1,2-2,2-3,2-4,2-5);相关论文(4-1,4-5,4-7);培养硕士4名】
4阳光武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1)主研,参与制定研究的总体技术路线,协助具体的研究实施过程。(2)具体负责列车撞击能量管理与安全实现技术的研究成果系统化集成,提出基于广义协同控制策略的列车撞击安全实现与标准化、模块化评估技术。(3)为本项目成果创新点1、2、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核心知识产权(附件1-1,1-2,1-4,1-5,1-6,1-9,1-10,1-11.1-1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铁路总公司研究计划项目(2-1~2-13);相关论文(4-1,4-4,4-7);培养硕士7名】
5王明猛其他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1)主研,协助具体的研究实施过程。(2)具体负责列车关键吸能结构有序塑变刚度匹配原则和控制策略研究,协助开发吸能装置与比例碰撞试验台。(3)为本项目成果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知识产权(附件1-6)】
6李玉如其他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1)主研。(2)具体负责柔性防护结构成套装置设计研究,开发成套吸能装置、车辆碰撞防脱轨/爬车/倾覆装置、司乘保护装置,研制基于水平气动加速的部件级比例碰撞试验台。(3)为本项目成果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知识产权(附件1-9);相关论文(4-5)】
7张敬科其他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1)主研。(2)具体负责列车纵向撞击能量管理与优化配置研究,开发列车系统的动态作用力子程序,编制列车纵向撞击能量管理与优化配置系统。(3)为本项目成果创新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知识产权(附件1-13)】
8冯悦其他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1)主研。(2)具体负责中低应变率下的列车常用材料碰撞性能研究,揭示列车掉道、爬车、倾覆、Z形脱轨等碰撞复杂失稳机理及过程演化。(3)为本项目成果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知识产权(附件1-12)】
9杨龙其他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1)主研。(2)具体负责列车碰撞力流、能量流与形变映射关系研究,协助开发柔性防护装置与比例碰撞试验台。(3)为本项目成果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知识产权(附件1-10)】
10高天阳其他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1)主研。(2)具体负责列车碰撞非线性及吸能结构设计研究,建立包含轮轨多点接触算法与非耗散显式时间积分算法的多尺度车轨耦合列车三维碰撞动力学参数化模型。(3)为本项目成果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知识产权(附件1-8)】
11任阳其他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1)主研。(2)具体负责列车耐撞性结构正向设计全局指标分解方法研究,协助完成列车撞击安全实现的标准化、模块化和一体化的设计与评估技术。(3)为本项目成果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知识产权(附件1-7,1-11)】
12刘彬其他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1)主研。(2)具体负责能量流分析及吸能结构设计研究,开展具有共性需求的列车撞击能量管理与撞击力传递、能量流动的匹配关系与控制策略研究。(3)为本项目成果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知识产权(附件1-1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柔性布囊推动器引导与保护系统中国ZL 201210009888.6西南交通大学朱涛;肖守讷;柳忠彬;阳光武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阶跃式多级气体压缩吸能机车车辆抗撞装置中国ZL 201110341359.1西南交通大学柳忠彬;肖守讷;张卫华;阳光武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防爬防偏吸能装置中国ZL 201310138844.8西南交通大学杨超;肖守讷;鲁连涛;柳忠彬;卢毓江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机车车辆端部碰撞吸能装置中国ZL 201310357515.2西南交通大学肖守讷;柳忠彬;阳光武;朱涛;王欢;唐娟
5授权发明专利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吸能防爬装置中国ZL 201410093629.5西南交通大学卢毓江;肖守讷;朱涛;杨超;阳光武;杨冰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压缩式多级吸能器中国ZL 201410664700.0西南交通大学王明猛;肖守讷;柳忠彬;卢毓江;朱涛;阳光武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冲压式吸能装置中国ZL 201710287757.7西南交通大学任阳;肖守讷;杨冰;朱涛;李铎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轨道车辆防偏吸能装置中国ZL 201710532977.1西南交通大学杨皓杰;肖守讷;朱涛;高天阳;李倩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压气体弹射碰撞装置中国ZL 201711061599.X西南交通大学李玉如;肖守讷;朱涛;阳光武;杨冰
10授权发明专利种轨道车辆的三向多级吸能装置中国ZL 201710878133.2西南交通大学杨龙;阳光武;肖守讷;杨冰;朱涛
进步奖肖守讷,朱涛,杨冰,阳光武,王明猛,李玉如,张敬科,冯悦,杨龙,高天阳,任阳,刘彬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3762150-403 高速列车能量传递的关键技术及装备
项目名称高速列车能量传递的关键技术及装备推荐/提名单位/人西南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电碳厂,中铁二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高铁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列车能量供给依靠受电弓/接触网滑动接触受流(弓网受流),车轮/钢轨移动接触回流(轮轨回流),弓网受流与轮轨回流是列车能量传递的咽喉。随着车速和牵引功率大幅提升,受流回流环节故障频发,导致列车突发停运。2011年法国发生136起高铁供电事故,其中受流回流故障导致的供电中断高达101起,占74.3%;2010年2月武广线黄秋山隧道弓网故障,供电中断,车辆被困隧道,乘客恐慌甚至昏厥,数十辆列车停运或晚点,影响和损失巨大。 列车提速导致受流界面由柔性摩擦向刚性冲击转变,同时受移动分散接地的影响,受流回流设备出现了异常磨耗、开裂掉块、闪络击穿,国内外尚无有效解决方法,存在三大难题:(1)机理不明:刚性接触导致受流界面强应力冲击、弹跳分离、电弧频发,电气、机械耦合作用使受流界面材料内部组分分离、微裂纹扩展,损伤机制复杂。(2)技术缺乏:刚柔转变使受流界面接触力、载流密度、磨损率等动态平衡复杂,界面出现内部微裂纹向外扩展的新损伤型式,缺乏有效表征参量,高速工况下弓网匹配与状态检测十分困难。(3)装备落后:电弧频发、应力冲击导致受流滑板开裂掉块;移动接地导致回流分流不均,车体地电位剧烈波动;传统装备难以满足列车高速度/大电流/长时间的服役要求。 团队历经10年科研攻关,以理论研究、技术突破、装备研制为主线开展工作,包含三个方面:(1)理论研究:探明了列车高速运行时能量在受流回流环节中的移动传输与动态分配机制,创建了电气/机械/材料耦合作用模型,揭示了高速工况受流回流设备的损伤机理,为保障列车能量安全可靠传递奠定基础。(2)技术突破:发明了受流界面材料差异化匹配、受流支撑结构绝缘防护、回流通道移动接地均流等关键技术,构建了集表征参量、技术方法、检测设备、性能评估于一体的技术体系,攻克了高速受流界面匹配与准确检测的难题。(3)装备研制:研制了受流回流环节高速滑动电接触配副、受流状态检测、绝缘状态监测与防护等系列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高铁的安全运行提供重要装备。 团队培养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1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IEEE Fellow 1人,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获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7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发起成立国际标准工作组2个;在Springer出版首部轨道交通滑动电接触专著,填补领域空白,出版中文专著2部、教材2部;发表SCI/EI论文66篇。 项目技术成熟,通过国家铁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际铁路行业标准(IRIS)等权威认证,并规模生产,近三年销售额14.35亿元,利润6.28亿元,纳税2.44亿元;打破国外垄断,滑板寿命提升近一倍,单价降低2/3,节约外汇39.84亿元。成果应用于“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并在京沪高铁、大秦铁路等推广,弓网故障次数降至原来的28%,检修时间缩短至原来的30%。项目技术独特,创新性突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核心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吴广宁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负责项目整体规划。探明了高速列车受流回流环节中的能量输运与分配机制,揭示了高速工况受流回流关键设备的损伤机理;优化了受流界面高速滑动电接触副的匹配关系;提出了受流支撑结构绝缘防护关键技术,构建了集表征参量、技术方法、检测设备、性能评估于一体的技术体系;参与受流回流系列产品及设备的研制、生产与应用推广。对第1、2、3项技术创新均做出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2,1-8,5-4,5-5,5-6,5-7,5-9,5-10,5-12,5-13,5-14,5-15]
2高国强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侧重于弓网接触副损伤机理、接地回流技术的研究。探明了载流摩擦与电弧烧蚀联合作用损伤机理,解析了滑板磨耗与电弧能量的变化关系,揭示了弓网离线对受流设备能量传递质量的影响规律;参与研制了低阻抗移动接地装置,有效改善了动车组接地回流与车体电压波动。对创新点1、2、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1,1-9,5-1,5-4,5-5,5-7,5-11,5-12,5-13]
3杨泽锋讲师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侧重于弓网电接触电弧损伤机理及弓网电弧检测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弓网接触副的耦合烧蚀模型,剖析了熔池流动到液滴喷溅的转变机制;提出受电弓滑板裂纹超声检测方法,实现了滑板早期缺陷的有效检测;参与研制了非接触式声谱电弧检测装置,实现了对弓网电弧的有效检测。对创新点1、2、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8,1-9,5-4,5-5,5-8]
4魏文赋讲师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负责弓网电弧等离子体参数诊断及弓网接触副接触特性研究。建立了弓网电弧磁流体动力学(MHD)模型,探明了弓网电弧温度场分布规律,明确了电弧对电接触材料的侵蚀作用,提出了弓网模型优化方案;发明了弓网燃弧能量光谱检测方法,参与建立了集表征参量、技术方法、检测设备、性能评估于一体的技术体系。对创新点1、2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2,1-9,5-1,5-4,5-5,5-7,5-12]
5林光华高级工程师中铁二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二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侧重于受流状态检测装置的应用推广。开展了弓网接触压力、燃弧率、接触网平顺性等技术参量的现场测量与分析,参与研制了受流状态检测装备,并负责装备的应用推广。对创新点2、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8]
6张血琴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侧重于列车受流支撑结构绝缘监测与防护技术的研究。揭示了强气流场导致的表面背向负压是促使受流支撑结构绝缘闪络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车顶高压系统整体密闭设计、绝缘栅片阻挡、分级预热调湿等绝缘间隙击穿与闪络的主动防护技术,提高了受流支撑结构服役可靠性。对创新点1、2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1,1-2,5-7,5-12]
7张安教授级高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侧重于弓网接触压力、受流质量等现场检测与应用,参与车载式受流状态检测装置的研发与应用,负责弓网现场受流状态多信息融合的数据分析。对创新点2、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6]
8袁德强教授级高工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侧重于列车回流系统多点移动接地方案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探明了升降弓/过分相/操作断路器等过程中过电压在车体上的耦合途径与传播规律,提出了宽频低阻的阻容耦合接地方法;参与研制了低阻抗接地装置,使回流通道电流分布趋于均匀,有效降低了车体地电位波动。对创新点2、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9,5-8,5-11]
9张彦林高级工程师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侧重于弓网受流环节优化匹配的研究。设计了一种高效受电装置,减轻了受电弓重量并减小了空间占比,缩短了升降弓时间成本;研究了受电弓滑板弓头对接触受流的影响,优化设计了受电弓弓头结构,降低了结构间受力,延长了各部件疲劳寿命,提高了弓网受流环节电气匹配。对创新点2、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5,1-7,1-9]
10田庆高级工程师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时域光谱成像技术、图像自动识别技术,参与研制了列车受流系统视频监控装置,实现了列车受电弓监控视频的传输及受流界面状态参量的智能提取,实时反馈受流系统服役状态。对创新点2、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3,1-8]
11张培林高级工程师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了受电弓碳滑板粘结电阻测试装置、动静载荷疲劳弯曲性能综合试验机等设备,进行了受流环节受电弓滑板等电接触产品的产业化,制定了电接触材料的国家标准。对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4,2-3,2-4,2-5]
12陈明礼教授级高工哈尔滨电碳厂哈尔滨电碳厂负责高速滑动电接触材料的制备工艺、标准、产品生产及应用推广。提出了超声去油活化,真空沉积热解碳、二次固化及碳化的制备工艺;制定了相关行业标准,进行了产品的生产及市场推广。对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附件[2-6,5-8]
13孙传铭高级工程师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车顶受流支撑绝缘结构的监测与防护工作。开展了现场不同运行工况下受流支撑结构检测参量的现场试验,数据收集与分析,绝缘结构的优化设计等工作。对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8]
14张国芹高级工程师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列车回流环节移动接地的均流与车体过电压防护相关工作。探明了列车移动过程中过电压传播机制与分布规律,参与了宽频带、低阻抗接地装置的设计,开展了车体接地参数、车体过电压传播特性的测试与数据分析。对创新点1、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9,5-8]
15韩伟高级工程师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受流环节弓网燃弧对列车受流质量影响的研究工作。分析了弓网燃弧对牵引供电系统谐波、过电压等受流质量的影响,参与了弓网燃弧过程谐波、过电压等参量测试与分析,提出了抑制谐波与过电压的措施。对创新点1、2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9]
16谢文汉其他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负责电弧烧蚀模拟试验,探明增加法向载荷能够抑制电弧放电,氧化物薄膜成分及厚度按电弧烧蚀剧烈程度呈环带状分布;解析烧蚀后滑板宏观形貌反映滑板材料各组分流失、转化与再分布过程与燃弧期间的滑板表面温度分区演化密切相关;对创新点1做出贡献。旁证材料:附件[5-8]
17王虹其他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负责弓网系统接触副载流摩擦磨损试验研究。研究了弓网载流摩擦作用下受电弓滑板的损伤机理,发现在低速情况下,纯碳滑板和浸金属碳滑板主要磨损均为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高速情况下,纯碳滑板磨损是以烧蚀坑和热应力裂纹为主的电弧侵蚀,浸金属碳滑板磨损机理是电弧侵蚀和剥层;对创新点1做出贡献。
18许之磊其他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负责研究复杂气流场下的电弧动态演化特性与能量输运分配机制,基于磁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电弧动态演化模型,研究电弧动态行为与电气非线性伏安特性的关联机制。探明不同条件下电极表面弧根的行为模式、转变机制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提出抑制弧集聚驻留、降低电弧侵蚀的优化方法,对创新点1做出贡献。
19左浩梓其他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负责项目中受电弓浸金属碳滑板的研发和改性。揭示了复合材料滑板中碳/铜之间界面结合机理;研究了提高碳/铜润湿性的方法;提出了功能分区抗机械冲击和耐电弧烧蚀的碳滑板制备工艺,对创新点3做出贡献。旁证材料:附件[1-2]
20陈琦琛其他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研究了弓网电接触受电弓滑板材料的优化技术,进行了高速滑动电接触材料耐电弧烧蚀、载流摩擦磨损性能检测试验,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超声波探伤等手段分析了滑板材料的摩擦磨损、裂纹扩展机理,对创新点1做出贡献。
21李响其他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研究了受电弓滑板材料机械强度、载流摩擦磨损性能、导电性能和导热性能,探究了基于新型检测手段的受电弓滑板损伤机理,对创新点3做出贡献。
22康永强其他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负责列车受流支撑结构绝缘防护研究。研究了强气流、大风沙环境下受流支撑绝缘结构闪络特性,探明了气流速度、沙尘浓度等参量对绝缘闪络的影响机制,为高速列车受流支撑结构绝缘设计与闪络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附件[5-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高速列车功能分区受电弓滑板及其制造工艺中国ZL201710528606.6西南交通大学吴广宁、高国强、魏文赋、左浩梓、刘鹏飞、张血琴、杨雁、高波、曹保江、曹晓斌、李春茂、李瑞芳
2授权发明专利动车组车顶绝缘子闪络电弧的在线防护装置及防护方法中国ZL201511003625.4西南交通大学高国强、吴广宁、张血琴、魏文赋、邵梦春、彭松、吴杰、刘贤汭、包健康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采用新工艺制备高速列车受电弓滑板碳滑板的方法中国ZL201510683274.X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纪永良、范志利、张培林、武建军、闵洁、赵宽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25KV受电弓控制电路中国ZL201410711774.5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徐强、焦京海、张会青、田庆、史小利、梁建英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受电弓及其弹簧盒中国ZL201610599378.7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张彦林、周维、陈敏坚、孙宁、陈明国、曹秀峰、孙云嵩、李军、张海丰、冯叶
6其他细颗粒高密度特种石墨产品中国GB/T30071—2013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张培林、赤九林、张培模、张日清、庞中海、范志利、纪永良、赵海翔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列车受电弓视频监控系统及列车中国ZL201721166474.9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马文龙、徐广伟、王延翠、张安、王双全
8实用新型专利电力机车及其受电弓中国ZL201721457442.4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王秋红、张彦林、李军、陈敏坚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车载式弓网在线监测系统 V1.0中国2019SR0475191西南交通大学吴广宁、从前乐、林光华、张安、佘鹏鹏、田庆、孙传铭、 高国强、魏文赋、杨泽锋、杨刚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受电弓滑板损伤评估系统 V1.0中国2019SR0494644西南交通大学高国强、袁德强、张国芹、吴广宁、韩伟、张彦林、杨泽锋、魏文赋
进步奖吴广宁,高国强,杨泽锋,魏文赋,林光华,张血琴,张安,袁德强,张彦林,田庆,张培林,陈明礼,孙传铭,张国芹,韩伟,谢文汉,王虹,许之磊,左浩梓,陈琦琛,李响,康永强西南交通大学,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电碳厂,中铁二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
3772151-401 复杂平台环境下的新型天线设计与阵列综合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复杂平台环境下的新型天线设计与阵列综合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电子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天线作为无线通信和相控阵雷达的眼睛,是承载其物理层电波传播和雷达信号探测的最核心器件之一。随着无线功能作为标配需求的日益加强,天线技术已演变为各行业(5G通信、雷达、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连等)设备研发的最核心技术方向之一。全球各主要国家不管是因为军事还是民用均在天线领域广泛布局,但面临通信的多协议制式以及雷达的多功能需求,天线研发变得日益棘手,其核心难题在于平台载体的复杂化、多频段/宽频带要求、MIMO多天线电磁强互耦、阵列布局优化、方向图赋形和可重构等。该项目就是在此背景下,直面上述挑战,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子课题以及2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下,在天线与阵列的上述关键技术领域开展了多年持续研究,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性成果,具体如下。1、建立了整合金属边界的集成天线概念,提出了双环结构天线以及大面积复杂金属边界遮挡情况下小型化NFC天线等设计方法,克服了复杂边界环境对天线性能的束缚,实现了天线的紧凑化设计,被国际同行评价为“革新性技术”,同时被评价为最近几年在loop antenna方向的四项热点工作之一。该成果推广应用到终端领导厂商VIVO公司的X5、X9、X21等系列旗舰产品上,获得收入8.13亿元,新增利润0.73亿元(见附件19);部分NFC天线成果被应用到珠海魅族科技的Pro系列旗舰智能机,为魅族带动产值约15亿元人民币(见附件26)。2、建立了基于载体金属地结构的系统天线模型,提出了结合地平面谐振模式的多谐振分支线以及基于可切换匹配电路的可重构等超宽带天线设计方法。构造了基于地平面突出地的去耦合结构,提出基于极化和方向图正交的massive MIMO天线设计方法。被国际同行评价为“有吸引力的方法”和“典型方案”。该成果被华为公司作为关键技术储备(见附件23/24/25)。3、提出了具有复杂多目标方向图特性的不等间隔稀疏阵列布局技术,被国际同行评价为 “在收敛速度、效率和精度上优于其它综合方法”。已应用到中电29、54所多个国防重点课题中,相关项目合同经费约2.4亿元(见附件30/31/32)。4、提出复杂阵列环境(含阵元互耦及载体平台影响)下的非均匀阵列与共形阵列快速精确方向图综合方法,研发了基于自主知识产权FAST的超大口径阵列综合研发平台。被用户单位评价为“大大提高了天线设计师的工作效率,缩短了阵列天线项目的研发周期,并且降低了在复杂平台上进行阵列天线布局的困难”(见附件27/28/29)。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6件,获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学术论文167篇(SCI期刊论文153篇/EI论文14篇),含本领域权威IEEE/IET期刊论文57篇;所有论文SCI他引750余次。出版国内第一本“天线工程手册”。成果获得多位本领域IEEE Fellow等专家学者的广泛引用与积极评价。该项目为我国产业界及重点科研院所提供了复杂平台环境下天线设计与阵列综合核心技术,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通信与雷达等设备天线行业的良性发展。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班永灵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对本项目中所列创新点1、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建立了整合金属边界的集成天线概念,提出了双环结构天线以及大面积复杂金属边界遮挡情况下小型化NFC天线等设计方法;提出了结合地平面谐振模式的多谐振分支线以及基于可切换匹配电路的可重构等超宽带天线设计方法。构造了基于地平面突出地的去耦合结构,提出基于极化和方向图正交的massive MIMO天线设计方法。并将相关成果推广应用到产业界。是第1、第2、第3、第7项发明专利(见附件2/3/4/9)的主要完成人,是60篇论文(含55篇SCI论文/ 5篇EI论文)的第一/通讯作者。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2刘颜回教授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对本项目中所列创新点3、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提出了具有复杂多目标方向图特性的不等间隔稀疏阵列布局技术;提出复杂阵列环境(含阵元互耦及载体平台影响)下的非均匀阵列与共形阵列快速精确方向图综合方法,研发了基于自主知识产权FAST的超大口径阵列综合研发平台。并将相关成果推广应用到国家科研院所的重点项目上。是第5项软件著作权(见附件6/7)和第6项发明专利(见附件8)的主要完成人,是76篇论文(含71篇SCI论文/ 5篇EI论文)的合作者。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3聂在平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对本项目中所列创新点1、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提出了复杂金属环境下的多频段/宽带天线设计方法以及电大尺寸复杂载体平台下的阵列布局与综合方法,并参与了相关成果的产业界推广。是第4项发明专利(见附件5)的主要完成人,是23篇论文(含17篇SCI论文/ 6篇EI论文)的合作者。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4徐开达讲师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对本项目中所列创新点3、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提出了具有复杂多目标方向图特性的不等间隔稀疏阵列布局技术以及复杂阵列环境下的非均匀阵列与共形阵列快速精确方向图综合方法。并参与了相关成果的推广应用上。是第6项发明专利(见附件8)的主要完成人,是21篇SCI论文的合作者。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5宗显政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对本项目中所列创新点1、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提出了复杂金属环境下的多频段/宽带天线设计方法以及电大尺寸复杂载体平台下的阵列布局与综合方法,并参与了相关成果的产业界推广。是第4项发明专利(见附件5)的主要完成人,是17篇论文(含12篇SCI论文/ 5篇EI论文)的合作者。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6张声陆其他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对本项目中所列创新点1、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提出了复杂金属边界条件下的多频段/宽带天线设计方法,克服了复杂边界环境对天线性能的束缚,实现了天线的小型化/紧凑化设计,并将相关成果应用到维沃公司(简称VIVO公司)的旗舰产品X9上。是第7项发明专利(见附件9)的主要完成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7李日辉中级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对本项目中所列创新点1、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提出了复杂金属边界条件下的多谐振分支线以及宽带匹配天线设计方法,克服了复杂边界环境对天线性能的束缚,实现了天线的小型化/紧凑化设计,并将相关成果应用到维沃公司(简称VIVO公司)的旗舰产品X21上。是第8、第9项发明专利(见附件10/11)的主要完成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8陈玉稳其他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对本项目中所列创新点1、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提出了复杂金属边界条件下的耦合馈电式宽带天线设计方法,克服了复杂边界环境对天线性能的束缚,实现了天线的小型化/紧凑化设计,并将相关成果应用到维沃公司(简称VIVO公司)的旗舰产品X5上。是第10项发明专利(见附件12)的主要完成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具有全金属边框的七智能手机天线频段中国201410259056.9电子科技大学李鹏鹏,张李弯,强云飞,陈忠祥,刘曦阳,班永灵
2授权发明专利小型化宽带重构智能手机天线中国201310243421.2电子科技大学姜涛,刘成丽,杨顺,李鹏鹏,班永灵
3授权发明专利六频段智能手机MIMO天线中国201310343488.3电子科技大学刘成丽,姜涛,杨顺,李鹏鹏,班永灵,陈智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轨道角动量天线中国201510770352.X电子科技大学聂在平,王亦楠,宗显政,黄敏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快速阵列综合技术软件中国2015SR163390厦门大学刘颜回,游鹏飞,孙彬,杨晶,陈树林,白晶晶,黄鑫
6授权发明专利基于光程差校正的阵列天线相位一致性测量方法中国201610553141.5厦门大学刘颜回,廖海燕,徐开达,张森,张谅,叶龙飞,刘海,留清伙
7授权发明专利具有连续金属框的天线及其电子设备中国201510362831.8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李川,张声陆,班永灵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移动终端的天线装置和移动终端中国201510740454.7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李日辉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移动终端天线和移动终端中国201510736826.9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李日辉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分开耦合馈入的天线装置中国201410033922.2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陈玉稳
进步奖班永灵,刘颜回,聂在平,徐开达,宗显政,张声陆,李日辉,陈玉稳电子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
3782151-402 电子电路互连特种电子化学品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名称电子电路互连特种电子化学品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电子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东硕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电子电路互连特种电子化学品是电子信息产品实现互连高密度化、高集成化以及高可靠性等必不可少的精细化学品。特种电子化学品具有品种多、结构特殊、功能特异、高纯度等特点,是横跨精细化工与电子电路领域的国际热点和瓶颈技术。其技术与市场一直被外资长期垄断,严重制约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成果围绕相关技术瓶颈开展了8年的研究。通过分子设计、合成新材料以及创新工艺技术等,开发了系列电子电路特种电子化学品,解决了电子电路互连特种化学品在研发、生产与应用等多项国际性难题,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该领域对我国企业的封锁与垄断,填补了我国此类产品的国际市场空白。其创新点如下:1、独创电子电路互连电沉积的电子级铜源制造技术。发明氢键吸附与超声波协同诱发形貌重构,Cl-、SO42-、OH-等阴离子除杂、碳氨绿色闭合循环等技术,形成了电子级氧化铜、硫酸铜制造技术与工艺路线,开发出系列产品。电子级氧化铜纯度≥99.5%,主要杂质浓度≤10mg/kg;电子级五水硫酸铜的纯度≥99.8%。2、创建了电子电路微孔金属定向电沉积的约束/诱导沉积模型,设计出具有差分传质/吸附特性的添加剂核心组分结构,开发出用于电子互连结构微区电沉积的VCP14、VFP08等系列电子化学品。结合自主发明的电量竞争消耗调控局域沉积量等技术方法,构建了电子电路互连电沉积成套技术,突破了电子电路互连结构微孔电沉积耗时长、沉积层厚度一致性差以及填孔凹陷大等技术瓶颈。3、发明了聚噻吩原位金属种子层增强电子电路互连微孔导电层的技术,并利用前工序去钻污制程的副产物MnO2,实现聚合反应受控定向异相引发与生长,形成了电子电路有机导电膜制备全流程电子化学品及工艺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上铜速率慢、化学镀铜可靠性差、环境污染大等难题。4、设计并合成了棕化液核心组成复配缓蚀剂H4,开发出电子电路多层化提升层间结合力的棕化液及其全套工艺技术,结合力达16 N/cm;发明了新一代水溶性有机碱去膜液4180H,克服通用NaOH去膜液导致精细线路夹膜与铜面氧化的难题。5、发明了铜源物质溶解时间的检测装置、电沉积溶液分散能力评价装置以及电镀槽等,实现电子电路特种电子化学品在印制电路板(PCB)制造中的产业化应用,解决新一代通信技术用印制电路板制造中高低频混压、高阶叠孔金属化、精细线路等技术难题。成果授权发明专利32件、申请发明专利51项、广东省专利优秀奖1项;发表SCI/EI论文36篇;制定行业标准1项;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1个、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6个。成果在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东硕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10.9亿元,新增利税1.9亿元。成果使我国成为掌握高端电子化学品制造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精细化工和电子电路行业科学技术进步。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何为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1、2、3、4、5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了电子级氧化铜分散结构、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电镀添加剂成分的设计,电子电路微孔电沉积多物理场耦合理论模型以及实现、有机导电膜、棕化液等多项创新技术或产品以及其产业化应用等工作。主持自然基金、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等项目。支持本人贡献旁证材料:ZL201610820877.4、ZL201610244511.7、ZL201711026518.2等专利29项,公开发表论文54篇。见附件2、附件3、附件5、附件6、附件8、附件9、附件10、附件11、附件14-16、附件33-37。
2周国云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1、2、3、4、5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了氧化铜超声诱导形貌重构、分子动力学方法设计整平剂的合成,微孔电沉积多物理场耦合以及聚噻吩原位种子层和棕化液等技术和产品及其在生产线上的应用等工作。参与自然基金、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等项目。支持本人贡献旁证材料:ZL201610820877.4、ZL201510923703.6、US 16/245098等专利12项,公开发表论文28篇。见附件2、附件3、附件5、附件14-15、附件35-37。
3谭泽高级工程师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1、2、3、5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了高纯度氧化铜、五水硫酸铜、电子电路互连电沉积添加剂、棕化液工艺等系列电子化学品与技术,以及其在生产线上的应用等工作。参与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支持本人贡献旁证材料:ZL201510013588.9、ZL200910193404.6、ZL201210557957.7等发明专利8项,公开发表论文18篇。见附件4、附件8、附件10、附件15、附件33。
4肖定军高级工程师广东东硕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东硕科技有限公司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2、3、4、5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了微孔电沉积溶液的添加剂VCP14、VFP08等添加剂的研发,突破了微通孔与盲孔快速沉积核心技术,开发了棕化液、去膜液电子化学品以及聚噻吩聚合形成有机导电膜工艺技术以及相关产品的生产线应用等工作。参与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支持本人贡献旁证材料:ZL201610466285.7、ZL201510467668.1、ZL201110437314.4等发明专利19项,公开发表论文12篇。见附件6、附件11、附件15、附件34。
5刘彬云高级工程师广东东硕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东硕科技有限公司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2、3、4、5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协助研发电沉积溶液添加剂,开发了基于聚噻吩体系有机导电膜产品及工艺技术、棕化液与去膜液产品以及其在生产线上的应用等。参与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支持本人贡献旁证材料:ZL201510467668.1、ZL201010239877.8、ZL201410853598.9等发明专利18项,公开发表论文14篇。见附件6、附件7、附件15。
6王翀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2、3、4、5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基于分子设计与优选方法开发了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平剂,建立了微孔电沉积的多物理场耦合理论模型与均匀性电沉积方法,研发了棕化液核心缓蚀剂组分和聚噻吩有机导电膜的导电增强技术,实现了系列产品与技术的应用等工作。参与自然基金、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支持本人贡献旁证材料:ZL201610466285.7、ZL201410853598.9、ZL201510382835.2等发明专利23项,公开发表论文34篇。见附件2、附件3、附件5、附件6、附件10、附件11、附件14-15、附件33、附件35。
7黄司平其他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1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联合开发了电子级的高纯氧化铜产品,并建立了该产品的完整制造生产线等。参与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支持本人贡献旁证材料:ZL201611205790.2、ZL201210440407.7、PCT/CN2017/084622等核心发明专利。发表论文2篇。见附件10、附件15。
8李清华高级工程师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2、5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了微孔电沉积溶液、电沉积装置、检测方法以及分析手段等开发工作,实现电子化学品与技术的产线应用。参与四川省战略新兴产业项目。支持本人贡献旁证材料:ZL201711026518.2、ZL201710606174.6、201710606174.6等专利6项,发表论文10篇。见附件5、附件16。
9王守绪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2、4、5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开发了微孔电沉积方法与装置以及高密度互连微孔电沉积铜浴,联合开发了聚噻吩有机导电溶液及导电膜形成技术,实现了产品与技术在生产线上的应用。参与自然基金、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等项目。支持本人贡献旁证材料:ZL201710606174.6、ZL201711026518.2、ZL201610244511.7等专利18项,公开发表论文22篇。见附件2、附件3、附件5、附件9、附件14-15、附件33-37。
10黄永润助理工程师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1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联合开发了电子级高纯氧化铜及五水硫酸铜等铜源产品与制作工艺技术,建立了相应的生产线。参与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支持本人贡献旁证材料:ZL200910193404.6、ZL201210557957.7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2篇。见附件4、附件15。
11艾克华高级工程师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2、5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微孔电沉积溶液、电沉积装置、电沉积溶液分析方法等技术开发,实现了电子化学品在生产线上的应用。参与四川省战略新兴产业项目。支持本人贡献旁证材料:ZL201711026518.2、ZL201710606174.6、201810209815.9等专利7项,发表论文11篇。见附件5、附件16、附件36。
12陈苑明讲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1、2、5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研发了氢键吸附与超声波协同诱发氧化铜形貌重构技术,联合开发了微孔电沉积理论与技术,实现了相关产品与技术的应用等。参与自然基金、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等项目。支持本人贡献旁证材料:ZL201510923703.6、ZL201610270704.X、ZL201711026518.2等发明专利14项,发表论文19篇。见附件2、附件3、附件5、附件14-15、附件33、附件36-37。
13席道林其他广东东硕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东硕科技有限公司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0%,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4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联合开发了棕化液核心缓蚀剂以及去膜液中有机添加配方等。参与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支持本人贡献旁证材料:发表论文1篇。见附件15。
14程骄工程师广东东硕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东硕科技有限公司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0%,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1、2、5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了电子级氧化铜、微孔电沉积溶液添加剂与溶液以及电沉积装置等研究工作。参与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支持本人贡献旁证材料:ZL201610466285.7、ZL201410853598.9、ZL201510467668.1等发明专利7项,公开发表论文2篇。见附件6、附件15、附件34。
15李婧其他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0%,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第2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联合研发了微孔电沉积溶液整平剂、构建了微孔电沉积过程理论模型与工艺技术等。参与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支持本人贡献旁证材料:公开发表论文1篇。见附件1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导电墨水及基于该导电墨水的印制电路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923703.6电子科技大学何为、李玖娟、王守绪、毛英捷、周国云、陈苑明、杨文君、王翀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层压表面结合力增强型印制电路板内层图形的制作方法中国ZL201610820877.4电子科技大学周国云、文娜、何为、王守绪、陈苑明、王翀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子级高纯氧化铜超细粉体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0910193404.6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谭泽、黄永润、洪朝辉、周一朗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镀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711026518.2电子科技大学、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静、王翀、陈苑明、何为、王守绪、周国云、洪延、艾克华、李清华
5授权发明专利 印制线路板及其电镀铜工艺中国ZL201410853598.9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翀、朱凯 程骄、肖定军、刘彬云、何为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含巯基化合物的棕化处理液中国ZL201110437314.4广东东硕科技有限公司叶绍明、王植材、刘彬云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去除纳米金属粉体表面阴离子的方法中国ZL201510378844.4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何为、张毅、王守绪、谭泽、陈国琴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铜互连的HDI板电镀铜浴的均镀剂及电镀铜浴中国ZL201610244511.7电子科技大学陶志华、何为、王守绪、吴金添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电子级高纯氧化铜的清洁生产工艺中国ZL201611205790.2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谭泽、黄司平、周一朗、何为、王翀、陆海彦
10授权发明专利铜表面粗化处理液及其处理方法中国ZL201510382835.2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翀、向琳、何为、肖定军
进步奖何为,周国云,谭泽,肖定军,刘彬云,王翀,黄司平,李清华,王守绪,黄永润,艾克华,陈苑明,席道林,程骄,李婧电子科技大学,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东硕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
3792151-403 电磁传感与电磁传能材料、器件和应用创新研究
项目名称电磁传感与电磁传能材料、器件和应用创新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电子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成都市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项目简介电磁效应是自然界的基本效应,是能量、信息获取与传递的重要手段,是电气化和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我国在该领域材料、器件和应用方面创新不足,严重制约电子产品和设备的国际竞争力。人类逐步进入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时代,电磁相互转换是关键,成为各国争夺新一轮产业链高地的焦点。鉴于此,项目团队围绕电磁效应非接触测量和能量传输在武器装备、电力能源、核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重大应用需求为牵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等支持下,历经十余年,聚焦电磁效应非接触测量与电能传输技术创新,沿着材料-器件-系统-应用的迭代发展路线和产业链,突破了“能量集中定向传输、信息高效精确感知、能量信息互动调控与表征”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材料与器件支撑。解决了军用设备能量自动补给、核工业防护层缺陷检测、输变电系统状态获取等事关国防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非接触技术重大需求。取得重大技术突破:(1)提出了基于电磁效应的非接触输电线路运行状态在线监测技术和故障定位与识别技术,解决了输电线路沿线无测点、复杂电磁环境下输电系统信息获取难题,提升了高压输电系统监测水平;实现了瞬态磁场和电磁干扰强度的高性能宽带点测量(空间<1mm、频带范围DC-MHz),开发了瞬态磁场测量仪器,保障了输变电关键装备的运行安全。(2)针对核工业多层异构装备深层缺陷无损检测难题,突破了磁集中镂空环电磁检测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分离式双线圈互耦传输电磁脉冲涡流传感结构,研制了电磁脉冲涡流无损检测系统,实现了核工业多层异构装备6mm深层缺陷检测;构建了提离高度、检测深度与脉冲频谱关联模型,优化了新型传感器结构和参数,实现了无损检测提离高度2mm特征不变性。(3)提出了基于近场电磁效应均匀磁场分布式多线圈定位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独创了多层六边形交错补偿匀场线圈结构无线充电系统,解决了近场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线圈位置固定的技术难题,研制了无线能量传输芯片,传输效率提升到94%,最大传输功率达到40W。作为主要成员制定了广泛应用的无线充电Qi标准,打破国外在该领域的垄断,实现芯片向国际品牌输出。(4)针对非接触测量、无损检测和无线传能对高性能磁性材料与器件的挑战,提出了超薄宽温低损耗高磁导率软磁材料与薄片工艺技术,研发了超薄(<0.2 mm)宽温低损耗高磁导率(>3500)锰锌铁氧体磁片;创新了巨磁电阻磁性隧道结元件的微加工处理工艺,制备了高性能隧道结材料和基于隧道结薄膜的磁传感器,打破国外禁运。发表论文170篇,其中SCI收录115篇;申请专利52项,授权国际专利12项、国内发明专利13项;软著8项;英文专著4部;编制标准12部。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以中国工程院陈鲸院士为主任委员、谭建荣院士和美国工程院Yilu Liu院士为副主任委员的评价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技术难度很大,创新性强,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有力推动了电磁材料、无线电能传输和电磁检测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黄琦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本项目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主要技术贡献是:研究了电磁效应非接触测量技术,建立了基于磁效应的多导体任意配置条件下暂态电流重构方法体系及其矢量阵列传感器设计方法;突破了空间瞬态磁场的小范围捕获难题,建立了空间瞬态磁场干扰电子线路的量化评估模型,提出了空间瞬态磁场的高性能宽带点测量(小于1mm)技术,实现频带从DC-MHz、空间局部点磁场分布的测量体系,为磁干扰评估奠定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灵敏度磁场传感器的高压输电线状态非接触定位新方法,建立了完善的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监测方法体系。创新点(一)(附件2,3,10,29,30,31,36)
2田贵云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主要负责涡流无损检测技术,构建了无损检测提离高度、检测深度与脉冲频谱关联模型,创新了无损检测提离不变性,突破深层缺陷微弱信号量化评估挑战技术,提高了缺陷信号信噪比和检出率。对应“主要科技创新部分”中的(二)-(1),(3)。(附件4,5,32)
3周永川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主要参与了宽温低损耗锰锌铁氧体材料的配方和工艺开发,主要温度不敏感的配方设计,在低损耗的基础上降低磁晶各向异性对温度的依赖性,开发了0.2 mm以下依然具有良好的效率锰锌磁片。深入研究了隧道结材料,开发了隧道巨磁电阻效应磁传感器,其性能指标远超同类产品,广泛应用于非接触测量系统。对应“主要科技创新部分”中的(四)。(附件9,34)
4刘逊教授级高工成都市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成都市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刘逊主要参与了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中自由位置高效能量传输以及Qi标准的编写,包括多层 交错补偿匀场线圈结构,虚拟线圈磁场矢量积极叠加优化控制算法,无线充电能量和信息传输协议以及首个无线充电国际标准Qi的编写。对应“主要科技创新部分”中的(三)-(1),(3)。(附件6-8,33,35)
5李坚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解决了空间瞬态磁场的小范围捕获难题,建立了空间瞬态磁场干扰电子线路的量化评估模型,最早实现了空间瞬态磁场的高性能宽带点测量,填补了瞬态磁场干扰智能电网电子设备评估的国内外空白,满足了国家电网公司2016年发布的智能变电站就地化保护电磁干扰在线评估的重大需求。相关技术形成的瞬态磁场测量仪工业产品和电磁辐射测量仪民用产品已经实现量产。广泛应用于数字/智能变电站瞬态磁场评估和输电线路监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应创新点(一)-(1),(2)。(附件2,10,30)
6高斌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分离式双线圈互耦传输电磁脉冲涡流传感结构,新传感架构通过两方面物理特性突破深层缺陷检测核心技术,解决了复杂铁磁构件深层缺陷检测难题。对应“主要科技创新部分”中的(二)-(2)。(附件4,5,32,37)
7胡维昊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对项目研究提出设计方案、实施技术路线,建立了空间瞬态磁场干扰电子线路的量化评估模型,研制了瞬态磁场测量仪工业产品和电磁辐射测量仪民用产品,广泛应用于数字/智能变电站瞬态磁场评估和输电线路监测。(对应创新点(一)-2))。
8张真源副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研究了空间瞬态磁场的高性能宽带点测量技术,建立了基于高性能磁屏蔽材料和结构的输变电重要设备的抗干扰方法体系。(对应创新点(一)-2))。(附件2,30)
9孙敏高级工程师成都市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成都市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主要参与了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中无线充电控制芯片的开发,包括能量发射芯片中的信号解调、异物检测电路,能量接收芯片中的同步整流器电路。对应“主要科技创新部分”中的(三)-(2)。(附件11,35)
10潘思铭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所列的创新点(三)做出了实质性贡献。优化了虚拟线圈磁场矢量积极叠加优化控制算法,提高了自由位置无线能量传输效率,设计了无线能量传输芯片整体架构与核心控制策略,构建了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近场紧耦合感应式的能量传输结构及其控制模型,参与编写了无线充电国际标准。(附件11,35)。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非接触式磁场测量的输电线路故障定位方法中国ZL201210123572.X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电力科学研究院黄琦等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磁芯环绕线圈结构的感应热像无损检测装置中国ZL201610289429.6电子科技大学高斌、田贵云等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架空输电线相电流和空间状态的监测方法中国ZL 201611039215.X电子科技大学黄琦、李坚等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贪婪稀疏分解的ECPT缺陷自动快速检测方法中国ZL201510189341.2电子科技大学高斌;田贵云
5授权发明专利Methods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foreign objects in a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美国US10044233B2ConvenientPower HK Ltd刘逊等
6授权发明专利Universal demodulation and modulation for data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美国US8290463B2ConvenientPower HK Ltd刘逊等
7授权发明专利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Using a Relay Coil美国US9281720B2ConvenientPower HK Ltd刘逊
8其他国家标准:软磁铁氧体磁心术语定义 第1部分:物理缺陷术语中国GB/T 28864.1-2012中国科技电子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周永川等
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瞬态场强记录分析系统V1.0中国2012SR027637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电力科学研究院黄琦等
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Qi协议(BPP)的16线圈无线充电器软件1.0中国2017SR696784成都市易冲无线科技有限公司潘思铭等
进步奖黄琦,田贵云,周永川,刘逊,李坚,高斌,胡维昊,张真源,孙敏,潘思铭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成都市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
3802152-401 四川盆地页岩气分段多簇高效压裂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项目名称四川盆地页岩气分段多簇高效压裂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四川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西南石油大学,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四川长宁天然气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劳恩普斯科技有限公司,重庆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
项目简介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页岩气是缓解该矛盾的重要接替资源。四川盆地页岩气可采资源达4.42万亿方,具有埋藏深、构造复杂、天然裂缝发育和非均质性强等特点,与北美页岩特征差异大。2009年至2014年期间,借鉴美国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技术,改造体积小、动用程度差,未能实现规模有效开发。本项目针对四川盆地页岩特征,通过8年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创新了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理论与技术,取得以下成果:(1)创建了综合页岩脆性-天然裂缝-地应力等因素评价工程可行性的缝网指数模型,建立了“有机质/无机质孔-微裂缝-水力裂缝”多尺度多场耦合的气-水两相产量计算模型,提出了工程可行性和产能可行性双目标耦合的可压裂性评价技术,突破了工程可行性单目标评价的局限,实现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定量评价。(2)建立了段内多簇流量动态分配的流固耦合竞争起裂模型,提出了考虑动边界效应的多簇孔眼流量动态分配计算方法,创建了自支撑裂缝流动能力的评价技术,结合任意路径自适应裂缝扩展模型和支撑剂输送模型,研发了国内首套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软件平台,形成了改造体积最大化的缝网优化技术,实际施工与设计参数符合率由74%提升到99%,压后单井平均测试产量提高63.1%。(3)引入分子片段设计理念,利用可控嵌段聚合手段实现不同分子片段的有序排布,研发了一体化变黏耐盐压裂液体系,突破了传统聚合方法结构不可控的局限。该体系20s速溶起黏,高矿化度条件中黏度下降率<30%,降阻率达75-80%,延迟破胶时间30-120min可控,实现一剂在线配制滑溜水、线性胶、胶液的功能,液体综合成本降低40%以上。(4)创新了“变密度射孔+逐级升排量+可溶暂堵球+一体化变黏”交替压裂工艺和“多粒径颗粒+线性纤维”复合暂堵压裂工艺,形成了提高改造体积的分段多簇高效压裂技术,最大单段改造体积由136万方提高到257万方。经鉴定:“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双目标耦合可压裂性评价技术、多簇孔眼流量动态分配竞争起裂计算方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近三年,研究成果在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渝西页岩气区块、永川页岩气区块和鄂西页岩气区块等主要页岩气勘探开发区块推广应用359口水平井,压裂22467簇,新增天然气储量3448.78亿方,新增天然气产量57.58亿方,新增利润19.30亿元,新增税收9.28亿元。本项目授权发明专利39件,申请发明专利19件,制定行业标准4件;出版教材1部,出版专著3部,登记软件著作权9项;发表论文106篇,其中SCI收录49篇(他引244次)、EI收录24篇;近5年培养了博、硕士研究生61名和技术骨干120余名;建成了一支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研究团队,成员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称号。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郭建春教授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负责设计总体技术思路,制定研究方案,主持研究并培育主要创新点,总体协调现场实施和推广应用;在提出页岩可压性评价技术、编制页岩压裂优化设计软件平台、研发变黏耐盐压裂液体系和形成改造体积最大化工艺技术方面做出创造性贡献。共同授权发明专利28件,共同发表论文69篇。
2胡德高教授级高工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参与页岩气缝网压裂工程可行性和分段多簇压裂模拟优化技术研究;总体负责研究成果在重庆涪陵页岩气区块的推广应用。对创新点4有创造性贡献(授权发明专利1件:ZL201710103260.5)。
3赵志红副教授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负责建立考虑页岩断裂能-天然裂缝产状-地应力参数的缝网压裂工程可行性评价模型和方法,对创新点1有创造性贡献(授权发明专利1件:ZL201610982279.7,发表论文2篇);负责发明页岩水平井裂缝扩展轨迹模拟方法和簇间距优化设计方法,对创新点2有创造性贡献(授权发明专利1件:ZL201610982227.X,发表论文5篇)。
4钱斌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参与页岩气缝网压裂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压裂一体化软件平台研发,对创新点1、2、4有创造性贡献(发表SCI/EI论文1篇);总体负责研究成果在中石油川庆钻探威远页岩气区块的推广应用。
5刘彧轩讲师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负责建立页岩压裂裂缝导流能力模型和裂缝扩展模型;参与建立竞争起裂模型、缝网压裂工程可行性评价模型和方法。对创新点1、2有创造性贡献(发表SCI/EI论文9篇)。
6任山教授级高工成都劳恩普斯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劳恩普斯科技有限公司主持一体化变黏耐盐压裂液体系和暂堵剂的研发,对创新点3有创新性贡献(授权发明专利2件:ZL201710186869.3,ZL201611052048.2);总体负责一体化变黏耐盐压裂液体系和暂堵剂的推广应用。
7曾凡辉副教授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负责建立增产潜力评价模型和竞争起裂模型;创新提出裂缝复杂程度的工艺技术。对创新点1、2、4有创造性贡献(授权发明专利2件:ZL201510896738.5、ZL201510889471.7,登记软件著作权1件2018SR084724、发表论文6篇)。
8刘尧文高级工程师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参与分段多簇压裂参数优化技术研究,对创新点2、4有贡献(共同授权发明专利1件);负责研究成果在涪陵页岩气深层区块的推广应用。
9尹丛彬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参与页岩压裂裂缝导流能力模型及实验评价研究;主持研究成果在中石油川庆威远深层页岩气区块推广应用。对创新点2、4有创造性贡献(授权发明专利2件:ZL201410745362.3、ZL201410743602.6,共同发表论文6篇)。
10段国彬高级工程师重庆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参与页岩缝网可压裂性和分段多簇压裂参数优化技术研究;负责研究成果在渝西页岩气区块的推广应用;对创新点2、4有贡献(共同发表论文1篇)
11廖如刚高级工程师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参与页岩缝网可压裂性评价技术研究,对创新点1有贡献(授权发明专利1件:ZL201610559081.8,共同发表论文2篇),负责研究成果在涪陵老区和中浅层页岩气区块的推广应用;
12李彦超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压裂一体化软件平台研发;对创新点2有创造性贡献(共同授权发明专利2件,共同发表论文1篇)。
13马应娴讲师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参与研发一体化变黏耐盐压裂液体系,对创新点3有贡献(发表SCI/EI论文2篇);参与发明 “多粒径颗粒+线性纤维”复合暂堵压裂技术,对创新点4有贡献(共同授权发明专利1件:201711088040.6)
14路千里讲师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参与提出基于扩散型拓扑裂缝结构、可自适应求解路径的相场法裂缝扩展模型,对创新点2有贡献(共同授权发明专利1件:ZL201510648540.5,发表论文2篇)
15唐朝钧工程师成都劳恩普斯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劳恩普斯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研发一体化变黏耐盐压裂液体系,对创新点3有贡献(授权发明专利1件:ZL201611052048.2)
16卢聪副教授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参与研发剪切错位的自支撑裂缝导流能力专用测试装置,制定裂缝导流能力测试行业标准,对创新点2具有贡献(授权发明专利2件:ZL201610806787.X、ZL201610538599.3;发表论文2篇)
17朱海燕副教授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参与建立分段多簇竞争起裂模型,对创新点2有贡献(授权发明专利1件:ZL201510648540.5,发表论文3篇)
18吴春林高级工程师四川长宁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四川长宁天然气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研究成果在长宁页岩气区块的推广应用,对创新点4有贡献。
19康毅工程师成都劳恩普斯科技有限公安成都劳恩普斯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研发溶解时间可控的高强度暂堵材料,对创新点4有贡献(共同授权发明专利1件:ZL201310698113.9)
20李嘉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参与研发一体化变黏耐盐压裂液体系,对创新点3有贡献(授权发明专利1件:ZL201410101052.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确定致密储层岩石脆性指数的方法中国ZL201610982279.7西南石油大学赵志红;郭建春;张胜传;卢聪;王娟;黄超;张晗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闭合应力作用下剪切裂缝开度的预测方法中国ZL201611030493.9西南石油大学郭建春;周小靖;邓燕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复杂裂缝网络页岩气产能模型软件V1.0中国2018SR084724西南石油大学王晨星;曾凡辉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页岩储层水平井分段压裂射孔簇参数优化设计方法中国ZL201510648540.5西南石油大学朱海燕;郭建春;路千里;张旭东
5授权发明专利计算页岩储层水力压裂倾斜裂缝诱导应力的方法中国ZL201510896738.5西南石油大学曾凡辉;郭建春;李超凡
6授权发明专利用于油气田开发的自支撑裂缝测试分析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210239135.4西南石油大学郭建春;苟兴豪;卢聪;刘超;陈迟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网络裂缝导流能力优化方法中国ZL201610982227.X西南石油大学赵志红;郭建春;张晗;卢聪
8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页岩储层水平井多级压裂优化设计决策系统[简称:4S Software System]V1.0中国2016SR025662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井下作业公司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速溶型耐盐降阻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611052048.2成都劳恩普斯科技有限公司唐朝钧;赵志红;曾凡辉;任山;张绍彬;寇将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暂堵转向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711088040.6成都劳恩普斯科技有限公司侯向前;任山;张绍彬;郭建春;马应娴;唐朝钧;王梦莹;蒋尧
进步奖郭建春,胡德高,赵志红,钱斌,刘彧轩,任山,曾凡辉,刘尧文,尹丛彬,段国彬,廖如刚,李彦超,马应娴,路千里,唐朝钧,卢聪,朱海燕,吴春林,康毅,李嘉西南石油大学,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四川长宁天然气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劳恩普斯科技有限公司,重庆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四川省教育厅
3812160-402 凉山深度贫困地区马铃薯产业精准扶贫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
项目名称凉山深度贫困地区马铃薯产业精准扶贫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推荐/提名单位/人四川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西昌学院,凉山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凉山顺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若。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全国的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凉山贫困面积大、程度深、现象复杂、类型综合,致贫、返贫原因众多,其中产业乏力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铃薯越是贫困的地方种植越多,要从扶贫开发的角度发展马铃薯”。马铃薯是我国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也是凉山州最具增产增收潜力和市场需求潜力的重要作物,同时是凉山广大彝区世代相传的主食作物。正确认识马铃薯在扶贫开发中的角色,研究贫困山区如何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让大产业助推大扶贫,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凉山马铃薯产业面临的困境不仅表现在产业政策的倾斜力度不够,也表现在适合二半山区的优质专用马铃薯资源缺乏、马铃薯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水平低、产后精深加工技术和产业链缺乏,造成凉山马铃薯产业发展和农户脱贫脚步滞后。 本项目锁定凉山马铃薯产业扶贫视域,集凉山马铃薯发展战略、良种良繁和高产高效栽培体系构建、精深加工技术体系构建及精准扶贫技术推广于一体,创新农业科技成果高质量高效率转化机制,助推脱贫奔康战略实施。本项目实施以来,主要围绕五个“突出”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第一,突出主粮战略意识,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化。团队从凉山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路径、马铃薯流通体系的优化、马铃薯全产业链的形成、马铃薯的消费文化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决策咨询建议。第二,突出良繁体系建设,着力推进种薯良种化。对多个品种进行了大面积推广,通过建设原种、生产种基地,构建了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推进种薯市场化,优化马铃薯品种结构。第三,突出经营主体培育,着力推进种植规模化。项目组将科研与应用相结合,优化集成并大面积推广了马铃薯良种良繁、调密壮株、早播早发、综防病虫为核心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第四,突出技术集成创新,着力推进生产标准化。项目组开展了多项马铃薯的深加工技术研发,通过开发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延长马铃薯的全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市场所需产品和品牌。第五,突出技术培训指导,着力推进种植科学化。项目组利用西昌学院人才优势,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及实施“三区”人才计划在深度贫困地区进行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依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教学实习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改变了凉山马铃薯传统生产栽培模式,在凉山深度贫困地区实施马铃薯产业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之,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明晰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思路,实现了马铃薯本地化科研成果(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助力于凉山州由马铃薯大州向马铃薯强州转变,对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马铃薯产业强省”做出积极贡献。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蔡光泽教授西昌学院西昌学院主持项目总体设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团队管理和协调;提出并组织、参与完成创新点一、二、四;主持构建了适宜凉山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马铃薯完整产业链,特别是优化集成了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并组织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
2李佩华副教授西昌学院西昌学院项目主研人员参与完成创新点二,参与项目实施、品种实验示范,落实相关技术试验、示范、培训、推广项目等。
3巩发永教授西昌学院西昌学院项目主研人员参与完成创新点三、四,针对马铃薯不含麸质,在加工主食化、方便即食产品时存在成型难、硬度大和不耐煮等问题,从降低加工成本、提高感官品质、适合常规化设备生产出发,开展马铃薯主食化、方便即食产品的研究,构建完成了马铃薯粉制品、面制品、米制品、糕点制品、油炸制品、速冻制品等系列产品的加工技术体系,试制成功具有市场推广价值的单品30余种。
4张忠教授西昌学院西昌学院项目主要技术人员参与完成创新点三;主导研发马铃薯系列粉制品、面制品、米制品、糕点制品、油炸制品、速冻制品等30余种系列产品,加快马铃薯速食产品研发,进一步提升马铃薯产品效益;参与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等工作。
5陈金发教授西昌学院凉山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项目主要技术人员参与完成创新点三;主导研发马铃薯精深加工技术和生产线,加快马铃薯速食产品研发,进一步提升马铃薯产品效益。
6陈学才研究员凉山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西昌学院参与项目实施、制定实施方案,落实相关技术试验、示范、培训、推广项目,检查总结项目实施情况,完成相关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总结,参与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等。
7华劲松研究员西昌学院西昌学院项目主要技术人员参与完成创新点二;实施马铃薯良种良繁技术研发,脱毒种薯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
8臧江波其他凉山顺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西昌学院项目技术人员参与完成创新点三;合作研发马铃薯系列主食化产品及配套相关设备和工艺,参与项目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土豆粉生产线中国ZL 2016 1 0002431.0西昌学院张忠;巩发永;李静;臧海波;肖诗明;华劲松;戴红燕
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马铃薯熟化装置中国ZL 2016 2 0003660.X西昌学院巩发永等
3实用新型专利用于洋芋粉的生产装置中国ZL 2016 2 0004187.7西昌学院臧海波;巩发永等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土豆粉制备装置中国ZL 2016 2 0004441.3西昌学院臧海波;巩发永等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油炸马铃薯片的加工设备中国ZL 2016 2 0008756.5西昌学院花旭斌;巩发永等
6实用新型专利用于马铃薯片的加工设备中国ZL 2016 2 0004328.5西昌学院蔡光泽;巩发永等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油炸土豆片制备装置中国ZL 2016 2 0003823.4西昌学院花旭斌;巩发永等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油炸马铃薯条的制备装置中国ZL 2016 2 0004491.1西昌学院刘晓燕;巩发永等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马铃薯粉干燥装置中国ZL 2016 2 0003899.7西昌学院史碧波;巩发永等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马铃薯制泥机中国ZL 2016 2 0008523.5西昌学院张忠等
进步奖蔡光泽,李佩华,巩发永,张忠,陈金发,陈学才,华劲松,臧江波西昌学院,凉山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凉山顺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教育厅
3822216-401 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项目名称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规程推荐/提名单位/人四川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建工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成都建工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2002年国家颁布实施了系列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省内54家建筑企事业单位,向原四川省建设厅申请研究编制了与之对应的《四川省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工艺规程》DB51/T5048-2007等12项四川省建筑工程系列施工工艺规程,但其中没有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规程。为了进一步规范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指导促进施工企业及时应用建筑节能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全省建筑节能施工整体水平,保证工程质量,2006年上半年,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向原四川省建设厅提出了研究编制“四川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标准”的课题申请,得到批准,并于2006年9月12日以《关于下达四川省地方标准《节能建筑施工工艺规程》编制计划的通知》(川建科发〔2006〕301号)文件(见附件10)正式向学院下达了规程编制研究课题任务。而课题启动不久,国家规范《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证明我院的申请和原建设厅的批准是明智之举。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接到规程编研任务后,立即在院内立项启动研究工作。并随后申请建设厅同意,与成都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现成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牵头(见附件40),联合成都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成都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等施工单位的22名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编制组(附件1),历时六年半,共同完成了《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规程》(见附件31、附件32、附件33、附件34、附件35、附件36、附件37、附件38)的研究编制任务。 本课题的主要成果—《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规程》(以下简称本规程)是在对接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的基础上,对省内外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进行研究、试验和反复验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规程的章节内容完全按照《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的章节安排、检验批项目质量要求等编制,在施工准备、施工工艺、质量标准、成品保护、安全及环境保护、质量记录等重要环节均提出了明确的技术、安全和管理规定。《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规程》充分总结、提炼、优化了省内外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先进经验,并吸收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首次建立了与《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相衔接的、完整的施工工艺技术标准体系,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建筑施工企业在节能工程的技术进步。本课题科技创新的实用新型专利有3项(见附件2、附件3、附件4)。本规程于2012年被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为地方标准(见附件5),在全省各种类型的建筑节能工程中得到了普遍推广使用(见附件6、附件7、附件8、附件9)。本规程的颁布实施,为我省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依据,在提升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和施工操作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吴明军教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1.本人负责本项目的策划、研究大纲的拟定、任务的分工协调,全部文稿的汇总审阅、送请专家审阅、多次组织会议审阅。2.技术创造方面,主要持了墙体、屋面的节能工程施工工艺研究和编制,对传统工艺进行提炼和规范,并引入最新应用工艺做法,首次制定出墙体、屋面的节能工程施工工艺标准,由本规范所推荐。3.依据本规程,主编出版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建筑节能工程与施工》一书。
2李辉教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1.负责各参研编制单位的组织与协调工作。2.制定编制的指导思想,即“技术先进、操作实用、工艺途径、验收目标”。要求应在总结成熟施工技术的基础上,注意吸收已知且可靠的先进技术,兼收并蓄,遴选优化,使工艺方法可靠实用。3.审订纳入工艺规程的8项成熟新工艺。
3毛辉副教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1.在四川省首次确定了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节能工程施工工艺标准。2.在四川省首次确定了散热器节能工程施工工艺标准。3.在四川省首次确定了采暖管道系统节能工程施工工艺标准。4.在四川省首次确定了采暖系统试验及调试施工工艺标准。5.承担了《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规程》第9章的编撰工作。
4张静教授级高工成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主要针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对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中的楼地面节能工程施工工艺进行了首创,对工艺应用实施进行了技术指导和总结提炼。
5张凤莲讲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参与课题组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建筑施工的研究,参与《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规程》编制工作,参与完成节能屋面施工工艺方面的编写工作,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6曾伟教授级高工成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直属公司成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主要针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对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中的楼地面节能工程施工工艺进行了首创,对工艺应用实施进行了总结和提炼。
7唐忠茂高级工程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1.在四川省首次确定了玻璃幕墙节能工程施工工艺标准。2.在四川省首次确定了金属幕墙节能工程施工工艺标准。3.在四川省首次确定了石材幕墙节能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8罗梽宾副教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1.参与单位调研。2.承担了《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规程》第11章的编撰工作,并根据“规程”评审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编。3.参与工艺可行性的验证。
9刘保伟讲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本人负责编写《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规程》第10章通风与空调工程节能施工。整个编写过程按照通风空调系统的组成,把节能施工工艺融入风管及管件加工制作、风系统安装、水系统安装、空调处理设备安装、防腐绝热等各阶段,使节能施工很好的提前介入,方便过程控制,从而保证通风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
10李翔副教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参与课题组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建筑施工的研究,参与《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规程》编制工作,参与完成节能屋面施工工艺方面的编写工作,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11刘昌明教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1、论文《建筑供配电线路的节能设计》,独著,《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第1期。2、论文《建筑供电电能质量现状研究》,独著,《现代建筑电气》,2011年6月第6期。3、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下沉式箱式变电站”,排名第一,ZL 2017 2 0398983.8,授权公告日2017年11月03日。4、主编教材《建筑设备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 978-7-5629-2507-1。5、主编教材《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2-15473-9。6、创新导线连接节能工程施工工艺。
12谢惠庆教授级高工成都建工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都建工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主要针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进行了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的理论及试验验证研究,为本技术规程的编制提出了指导性方案。
13胡笳高级工程师成都建工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成都建工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参与课题组科研工作,主要从事施工技术方面的研究,参与《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规程》编制工作,参与完成了示范工程的施工建设,参与编制和审批了与课题相关的专项技术方案,指导实施了课题的检测、试验项目,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14康清泉高级工程师成都建工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都建工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主要针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进行了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的理论及试验验证研究。
15李熊飞教授级高工成都建工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都建工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主要针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进行了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的试验研究,负责了研究内容中的试验工作和资料收集工作。
16王超教授级高工成都建工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成都建工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参与课题组科研工作,主要从事施工技术方面的研究,参与《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规程》编制工作,参与完成了示范工程的施工建设,参与编制和审批了与课题相关的专项技术方案,指导实施了课题的检测、试验项目,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17徐言毓高级工程师成都建工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成都建工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参与课题组科研工作,主要从事施工技术方面的研究,参与《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工艺规程》编制工作,参与完成了示范工程的施工建设,参与编制和审批了与课题相关的专项技术方案,指导实施了课题的检测、试验项目,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其他建筑节能工程与施工中国978-7-301-24274-2/TU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吴明军(主编)
2其他建筑施工综合实训中国978-7-5624-9842-1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吴明军(主编)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房屋减震装置中国205669278U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吴明军
4其他建筑施工技术中国978-7-5624-8727-2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李辉
5其他成都地区居住建筑热湿环境调查与分析中国ISSN1671-6612 CN51-1622/TB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毛辉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连接钢管的接头组件及采用该接头组件的脚手架中国205604706U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邓培林、李辉
7其他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技术中国978-7-112-15473-9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刘昌明(主编)
8其他中央空调系统安装与调试中国978-7-0402-9907-6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戴安全、刘保伟、罗梽宾、毛辉
9其他建筑设备工程(第2版)中国978-7-5629-3770-8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刘昌明、罗梽宾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下沉式箱式变电站中国206611089U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刘昌明、袁媛
进步奖吴明军,李辉,毛辉,张静,张凤莲,曾伟,唐忠茂,罗梽宾,刘保伟,李翔,刘昌明,谢惠庆,胡笳,康清泉,李熊飞,王超,徐言毓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建工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成都建工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四川省教育厅
3832258-401 高速列车转向架弹簧国产化关键技术
项目名称高速列车转向架弹簧国产化关键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贵州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贵州大学,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2007年前后,以大秦线为代表我国高速重载列车多次出现弹簧断裂破坏和失效,难以满足高速列车国产化要求。通过系统的失效分析与技术瓶颈总结,提出弹簧表面脱碳层深、表层残留压应力值低、原奥氏体晶粒粗化、屈服强度和弹减抗力低、弹簧端面加工工艺差等问题是导致弹簧寿命低和早期失效的关键因素,为此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科技创新并取得重大突破;1)表面改性与复合强化新技术:为解决弹簧在热加工过程中表面脱碳的世界性重大技术难题,创造性采用表面超声深滚压新技术对弹簧棒料在热卷制前进行改性,获得具有梯度结构的形变织构层,脱碳层厚度显著降低,为大幅提高弹簧的力学性能和寿命提供了新途径;针对制扁位端面与工作圈接触部位易于导致疲劳裂纹萌生问题,采用高压水射流技术对局部进行高能强化的复合改性,弹簧局部表层获得大于1000MPa残留压应力,为保证弹簧高的疲劳强度奠定重要基础;2)组织调控新方法:创新的提出在热卷制缓冷后再采用临界区Ac3稍上的低温区加热快速淬火,不但可实现晶粒超细化,还可在快速冷却过程中获得微纳尺度孪晶亚结构,显著提高了弹簧制品屈服强度和弹减抗力。针对现有高强度弹簧钢塑韧性低导致冷卷成形过程出现裂纹,成形困难的问题,对弹簧盘条通过 Q-I-Q-T 热处理新工艺获得马氏体加过渡形态的贝氏体及亚稳残留奥氏体的复相组织,由于该组织具有低屈强比,高塑性,从而显著提高了弹簧冷成形性能;3) 弹簧制扁成型与磨削新工艺:通过制扁位创新设计,减少卷制过程中因弯曲扭转变形出现扭曲现象,保证了弹簧接触线长度。采用全自动碾尖锻造方法实现自动制扁,制扁位表面高平整度、无折叠、无扭曲的控制;对制扁位端面热处理后磨削易产生脆性二次淬火马氏体,导致早期断裂问题,采用自动磨簧设备,并通过细化晶粒、优化磨削工艺和冷却条件、短时快速回火等消除了脆性。4)全自动卷制生产线开发:针对我国弹簧卷制机卷制的弹簧精度差,自动化程度低,生产效率极低等问题,与北京科技大学、装备制造企业合作研制了一条全自动电加热、卷簧、热处理、压簧、端面处理、探伤生产线,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卷制过程变形一致性好、弹簧尺寸精度控制和端面磨削精度高等目标;5)建立了弹簧测试评价新体系,为确保弹簧质量与寿命奠定了重要基础。6)获得的授权专利、论文及人才培养获得与本成果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10件,授权的新型实用专利13件,发表论文20余篇。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15名。7)主要技术及经济指标①晶粒度≥10级,组织为回火屈氏体加部分微纳尺度孪晶②无全脱碳层,半脱碳层 ≤0.07mm③端面与工作圈接触局部最高残留压应力≥1000MPa④棒料表面粗糙度Ra ≤1.0μm⑤屈服强度>1450MPa,断后伸长率> 8%,冲击能量>20J(20℃)⑥接触线长度:外圈≥85mm,内圈≥57mm⑦弹减:弹簧疲劳前后的高度变化≤ 0.3mm⑧弹簧疲劳性能满足高速列车国产化寿命要求⑨项目实施以来实现新增销售收入11.1亿元,利润11215万元,税收4340万元。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梁益龙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从2006年开始为完成高速重载列车转向架弹簧国产化关键技术开始与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合作(原南方汇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进行弹簧的失效分析、原材料技术条件制定、弹簧制扁、卷制、热处理、表面改性与强化、弹簧检测与评价以及生产线设计等一系列工作。为解决弹簧在热卷制过程的脱碳问题,首次提出了原材料棒料经超高频超声表层滚压改性后可获得一定深度的变形织构层显著降低了半脱碳层深度,同时显著改善了弹簧表面质量。提出了卷制缓冷后再在临界区的低温区加热技术以及底部圆弧成形的制扁技术、制扁位磨削与短时回火技术等。完成了弹簧高速重载列车及高速列车转向架弹簧的国产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2杨俊松工程师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弹簧事业部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一直从事生产制造工作,在本课题中,主要完成了全自动生产线开发。针对我国弹簧卷制机装备较为落后,卷制精度差,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与北京科技大学、装备制造企业合作研制了一条全自动电加热、卷簧、热处理、压簧、端面处理、探伤生产线,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卷制过程变形一致性好、弹簧尺寸精度控制和端面磨削精度高的目标。
3欧梅桂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长期从事金属结构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关系研究。在本课题中,主要完成了弹簧钢成分设计,冷卷弹簧的Q-I-Q-T 热处理工艺等相关研究工作,通过调整中高碳弹簧钢中的Cr、Si元素含量,提高材料的冷变形能力;通过对冷卷弹簧钢进行Q-I-Q-T 热处理,获得马氏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复相组织,提高其综合力学性能及弹减性能。参与弹簧表面强化手段对疲劳性能的影响及企业弹簧生产线优化设计的部分工作。
4梁宇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一直从事金属结构材料相变与组织性能关系研究,在本课题中,主要完成了中高碳钢微观组织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工作,通过中高碳钢在珠光体相区转变所得的片层结构特点,结合实际生产工序加热和冷却条件,在卷制完成和淬火工序之间实现连续的冷却加热,满足了弹簧晶粒尺寸细化要求。此外,针对弹簧棒料形状尺寸特点,通过方法创新实现了直接对弹簧原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避免了同直径棒料在夹持处应力集中断裂而导致拉伸、疲劳结果失真。此外,一直在进行弹簧产品的失效分析研究,在弹簧服役组织尺寸、表面质量、表面应力水平等对疲劳性能的影响进行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工作,并参与了企业弹簧生产线优化设计的部分工作。
5马永涛工程师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一直从事弹簧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在本课题中,主要完成了弹簧制扁成型与磨削新工艺的研究工作。通过增加碾尖部位厚度和碾尖长度,减少卷制过程中因弯曲扭转变形不均出现倾倒现象,保证了弹簧接触线的长度和接触质量。采用全自动碾尖机锻造装备方法实现自动制扁,实现制扁位表面高平整度、无折叠、无扭曲的控制。采用自动磨簧设备并通过优化磨削工艺和冷却条件,采用中温短时快速回火,避免了二次淬火马氏体和脆性问题。参与了弹簧失效分析及弹簧生产线优化设计工作。
6李伟副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本人自参与本项目以来,一直从事弹簧钢组织调控方面的研究,主要参与了高碳弹簧钢细化奥氏体晶粒及形成微纳尺度孪晶的部分工作,完成了奥氏体晶粒超细化制备工艺的探索和相关的组织性能测试,协助企业进行生产条件下奥氏体晶粒超细化工艺调整。此外,参与冷卷弹簧Q-I-Q-T处理实验,完成了热处理工艺设计及分析测试的部分工作。
7杨明副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本人自参与本项目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金属结构材料疲劳与组织性能关系研究,主要完成了化学成分、表面改性对弹簧制品疲劳性能影响机制的部分研究工作,探索了微观结构、表面改性对断口形貌、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此外,参与了部分弹簧产品的失效分析研究,在弹簧服役组织尺寸、表面质量、表面应力水平等对疲劳性能的影响进行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工作,并参与了企业弹簧生产线优化设计的部分工作。
8姜云副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本人自2013年起加入该项目的相关工作。完成了51CrV4弹簧钢的失效分析及失效机理研究,针对60Si2CrVAT盘条的冷变形性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基于淬火-回火(Q-T)工艺,系统研究了具有马氏体中温回火组织的60Si2CrVAT超高强度弹簧钢盘条的应变硬化机制,结果表明具有下凸的双阶段应变硬化特征的实验钢具有更好的形变硬化能力;基于Q-I-Q-T新工艺,系统研究了具有马氏体/贝氏体/残留奥氏体复相组织的60Si2CrVAT超高强度弹簧钢盘条的应变硬化机制,结果表明,该组织具有高的形变硬化指数,形变强化容量相应增加,因此具有低屈强比,高塑性,显著提高了冷成形性能。对比两种工艺下的冷成形性能,复相组织实验钢的冷成形性能更加优异。
9孟繁衍助理工程师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弹簧事业部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一直从事生产制造工作,在本课题中,主要完成了冷卷弹簧质量检测技术和冷卷弹簧生产线开发开发。采用在承受不同疲劳载荷条件下,经过一定周次后,弹簧应力水平与弹簧变形尺寸之间的变化关系,得到冷卷弹簧服役过程中应力松弛程度与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弹簧直径和性能要求优化卷制工艺参数和卷簧机的卷制程序参数,设计冷卷簧的压缩工装,设计冷卷簧的工艺流程,来满足冷卷弹簧生产的需要,建立卷簧效率高,质量好的轨道车辆冷卷弹簧示范生产线。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弹簧钢及其制备方法及热处理方法中国ZL201510915306.4贵州大学欧梅桂
2授权发明专利列车用60Si2CrVA钢弹簧制品淬火-分配热处理工艺中国ZL200910304179.9贵州大学梁益龙
3授权发明专利高速重载机车用50CrVA钢弹簧淬火-等温热处理工艺中国ZL200910304178.4贵州大学梁益龙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叠加磨损载荷的轴向疲劳实验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0810304928.3贵州大学梁益龙
5授权发明专利用60Si2CrVA弹簧钢制作高强塑性弹簧的方法中国ZL201210214862.5贵州大学梁益龙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对金属材料进行力学性能实验的夹持方法中国ZL201310469580.4贵州大学梁宇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中高碳钢晶粒细化热处理方法中国ZL201510150917.4贵州大学梁宇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降低热卷制弹簧制品脱碳层厚度的表面处理方法中国ZL201611012509.3贵州大学梁益龙
9授权发明专利中高碳铬钒钢中形成微纳尺度孪晶马氏体的工艺方法中国ZL201610956866.9贵州大学梁益龙
10授权发明专利在含硅合金钢中形成微纳尺度孪晶马氏体的工艺方法中国ZL201610954074.8贵州大学梁益龙
进步奖梁益龙,杨俊松,欧梅桂,梁宇,马永涛,李伟,杨明,姜云,孟繁衍贵州大学,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贵州省教育厅
3842258-402 贵州山羊繁殖力选育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应用研究
项目名称贵州山羊繁殖力选育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应用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贵州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贵州大学,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
项目简介 山羊是贵州畜牧业的支柱产业。限制贵州山羊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群体的繁殖性状变异大、总体繁殖力低,存在散发的间性羊,山羊痘病毒、产气荚膜梭菌等病原时常危害羊群。如何将现代高新技术应用于山羊的选育、提高繁殖力,是贵州养羊业发展的难点和关键科学问题。我们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1)采用SSCP、AFLP 等技术,从贵州山羊的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基因中,新发现3 个影响贵州山羊繁殖力的SNP 位点,分别是A94G、G296T 和 G319A;(2)应用限制性酶切技术、基因克隆测序技术,从贵州山羊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factor,GDF9)基因中,检测到2 个影响贵州山羊繁殖力的变异位点,C233A 和 G235A,可使贵州山羊群体的产羔数增加;(3)采用图位克隆、染色体步移等技术,证实贵州山羊基因组中1 号染色体(1q43)有11.7kb 的大片段缺失,从而揭示了gzgPIS 位点的大片段缺失是产生无角的贵州黑山羊、间性羊的分子形成机制;(4)通过山羊群体关联分析,筛选出高繁殖力特异的分子标记6 个,包括BMP15 和GDF9基因5 个SNP 标记、1 套无角和间性分子标记;(5)建立了6 项贵州山羊繁殖力相关分子标记检测技术,包括以AS-PCR 技术分析BMP15-1、BMP15-3、和GDF9-1 三个SNP 标记的检测技术3 项,通过AFLP 技术分析BMP15-2、GDF9-2 两个SNP 标记的检测技术2 项;由3 项特异性PCR 技术组成的一套无角间性分子标记检测技术1 项;建立了贵州山羊的分子标记选择育种关键技术,制定了相应的企业标准5项,形成“分子品种设计、研制、开发与利用”的贵州山羊研发技术体系;(6)建立了影响繁殖力的山羊痘病毒和贵州产气荚膜梭菌两项分子检测技术;(7)应用建立的贵州山羊分子标记选择育种关键技术,结合BLUP 方法选育出优质贵州山羊,包括贵州“黑马羊”遗传资源,群体的整齐度和繁殖率明显提高;贵州黑山羊获“毕节地区优质农产品”称号,“赫章黑马羊”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农业部,2016)。2007-2015 年期间,在深度贫穷的4 县区、22 个乡镇建立优质贵州山羊推广示范点,累计出栏种用育成羊26.75 万只、商品用育成羊103.63 万只,实现总产值10.76 亿元,新增利润 2.31 亿元。成果为国家培养了9 名硕士研究生,晋升高级职称5 名、中级职称6名,发表22 篇研究论文,在国际数据库著录3 个新基因型,获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件;带动47家企业、合作社养殖育成的优质贵州山羊,培训技术人员2870 人次,帮助216 户贫困家庭脱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通过高新技术创新,促进贵州山羊现代分子繁育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总体技术水平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对贵州山羊养殖业的技术进步起重大作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冉雪琴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主持人,承担项目设计、组织和实施,解析贵州山羊高繁殖力分子机制,为“主要科技创新”第1-7条的完成、对贵州山羊选育关键技术的建立起主要作用,发表文章11篇,其中7篇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
2宋德荣研究员贵州省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作为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的主持人,在贵州山羊选育关键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研究中做出主要贡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8篇,在“主要科技创新”中参与第1到第6条建立创新选育技术的研究,并实施创新选育技术体系在山羊养殖地区应用和转化,特别为第7条的完成作出重要贡献,促进贵州山羊养殖业快速发展。
3王嘉福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作为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的主持人,承担项目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为成果建立的关键技术和贵州山羊的选育作出主要贡献,发表文章8篇,其中通讯作者4篇,为“主要科技创新”第1-7条的完成起重要作用。
4周泽晓中级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参与贵州山羊选育关键技术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2篇,对“主要科技创新”第1-3条的完成起重要作用,为成果做出较大贡献。
5王璇副高级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参与贵州山羊选育过程中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发表文章2篇,为“主要科技创新”第5条的完成作出主要贡献。
6周大荣研究员贵州省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在贵州山羊选育关键技术应用和推广示范方面做出贡献,参与山羊基地建设和技术培训,发表文章6篇,为“主要科技创新”第7条的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7彭华副高级贵州省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在贵州山羊选育关键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做出贡献,负责选育研究中疾病的防控,发表文章6篇,为“主要科技创新”的第6条的完成作出较大贡献。
8李升副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参与贵州山羊选育关键技术的研究,为“主要科技创新”的第1-7条的完成做出较大贡献,参与4项企业标准的制订。
9牛熙中级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参与贵州山羊选育关键技术的研究,为“主要科技创新”的第1-7条的完成做出较大贡献,参与4项企业标准的制订。
10黄世会初级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参与贵州山羊选育关键技术的研究,为“主要科技创新”的第1-7条的完成做出较大贡献,参与4项企业标准的制订。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适用于高海拔、高寒、高湿地区的羊舍中国ZL 2010 2 0300684.4贵州省毕节地区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宋德荣、周大荣、彭华、张琼娣、江兴美、吴蕊汝
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适用于高寒山区的羊舍中国ZL 2017 2 0493030.X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贵州新乌蒙生态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宋德荣、郭振刚、周大荣、彭华、刘其昌、吴蕊汝等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适用于羊防疫驱虫及个体鉴定的工作台中国ZL 2015 2 0706884.2贵州新乌蒙生态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赫章阿西里西大草原种养专业合作社宋德荣、郭振刚、周大荣、彭华、刘其昌、罗耀、张琼娣等
进步奖冉雪琴,宋德荣,王嘉福,周泽晓,王璇,周大荣,彭华,李升,牛熙,黄世会贵州大学,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贵州省教育厅
3852258-403 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体系与示范应用
项目名称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体系与示范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贵州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贵州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体系与示范应用”,是 “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及其转化应用。“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研究”(2011BAI13B04-03),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西南区域天麻、淫羊藿、太子参、何首乌等大宗中药材质量标准提高及其综合利用研究》(2011BAI13B04)的子课题。天麻是名贵中药材,主要靠人工种植,但大田种植占用耕地、破坏环境、容易出现毁林种麻现象。而仿野生栽培是在适宜天麻生长的类似原生环境中人工种植天麻。可以有效解决天麻药材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两大关键问题。项目针对天麻仿野生种植的技术需求及技术空白,首次系统性地研究了天麻仿野生种植的地理、气候、环境、植被、土壤等生态因子,以及种质、种植、管理等关键技术对仿野生栽培天麻(包括箭麻、白麻和米麻)的影响,解决了天麻仿野生栽培中的生态因子、环境参数、种源质量、种植技术、管理技术等关键技术。集成构建了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体系,明确了相关技术的指标参数。填补了天麻仿野生种植的技术空白,提升了天麻仿野生种植的技术水平。创新性地提出了“麻型指数”的概念,建立了麻型指数计算方法,实现了天麻种质和麻种评价的定量化。构建了天麻四种变型的遗传指纹图谱,建立了利用红天麻和乌天麻的SRAP分子标记鉴别技术。制定了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12套、天麻仿野生种植标准操作技术规程8套。申请发明专利3项(授权2项),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研究论文14篇(核心期刊以上11篇),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晋升高级职称5人。项目研究成果在天麻主产区贵州省大方县示范和应用。共建成天麻良种繁育基地2500亩,天麻伴生菌生产厂房6000平方米;建立天麻仿野生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4000亩,仿野生种植规模化基地8000亩;累计培训农民10186人次,累计带动农户12000户,累计带动人口42000人,其中贫困户累计6000户,贫困人口累计13000人;累计带动仿野生天麻种植14.6万亩,累计总产值123375.75万元,累计新增经济效益6241.25万元;制定了“大方县10000亩仿野生天麻种植基地发展规划”和“大方县野生天麻保护区域规划”。本项目研究成果的示范和应用,提升了大方县天麻仿野生种植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改善了人工种植天麻的质量,推动了大方县天麻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荒山、林地,扩大了天麻仿野生种植规模,减少了天麻种植对农田的占用和环境破坏,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在增加就业机会、助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麻农科技素质、增加麻农收入、带动脱贫致富、发展产区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罗夫来副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1)对“科技创新点一:构建了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体系”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持构建了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体系,设计了“技术标准研究”的试验方案,组织统筹了全部研究工作。支撑材料:附件7文章 7-1~7-5,7-7~7-13;附件1专利 发明专利1-3;实用新型专利1-2、1-4。(2)对“科技创新点四:制定了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12套和操作规程8套”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持拟定了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的编写方案和编写大纲,组织统筹了标准和规程的起草、修改和定稿工作。支撑材料:附件3标准:3-1~3-12;附件4技术规程:4-1~4-8。(3)参与了“科技创新点五:建成种源及天麻仿野生栽培示范基地,培训农民”的相关工作。
2黄明进副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1)建立了麻型指数计算方法,用于评价天麻种质资源和麻种质量,解决了种源质量的定量化问题,为种源筛选提供了定量依据。支撑材料:附件1专利 发明专利1-2,;实用新型专利1-5;(2)负责种质资源研究,收集、保存、筛选了蜜环菌菌株和天麻种质资源,参与了麻种、密环菌、菌材的研究。支撑材料:附件7文章 7-1、7-2、7-6、7-12、7-14,发明专利1-1、1-2,实用新型专利1-5。(3)在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制定中,起草了天麻种子种苗标准、天麻种子萌发技术标准、菌苗标准,参与了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的制定。支撑材料:附件3标准 3-1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3-6天麻种子种苗标准、3-9天麻种子萌发技术标准、3-10菌苗标准。
3赵致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1)组织实施了天麻仿野生栽培的适宜环境和种植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撑材料:附件7文章 7-1~7-10,7-12、7-14;附件1专利 发明专利1-1、1-2;实用新型专利1-4、1-5;(2)在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制定中,主持起草了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参与了天麻无性繁殖麻种标准操作技术规程和天麻有性繁殖种麻栽培标准操作技术规程的制定。支撑材料:附件3标准 3-1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附件4规程 4-2天麻无性繁殖麻种标准操作技术规程;4-4天麻有性繁殖种麻栽培标准操作技术规程。
4李金玲副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1)在天麻仿野生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中,负责菌材、层数、密度、施肥、管理等技术的研究,参与集成了天麻仿野生栽培体系。支撑材料:附件7文章 7-1~7-4,7-7、7-8、7-10、7-12;(2)在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制定中,起草了菌材砍伐使用技术标准、菌材林更新技术标准、菌材标准、菌棒标准,参与了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的制定。支撑材料:附件3标准 3-1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3-2菌材砍伐使用技术标准;3-3菌材林更新技术标准;3-4菌材标准;3-5 菌棒标准。
5王华磊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1)在天麻仿野生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中,负责坡度、坡向、土壤等技术的研究,并集成了天麻仿野生栽培体系。支撑材料:附件7文章 7-1~7-4,7-7、7-8、7-10、7-12;实用新型专利1-4;(2)在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制定中,起草了天麻无性繁殖麻种标准操作技术规程和天麻有性繁殖种麻栽培标准操作技术规程,参与了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的制定。支撑材料:附件3标准 3-1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附件4 4-2天麻无性繁殖麻种标准操作技术规程;4-4天麻有性繁殖种麻栽培标准操作技术规程。
6罗春丽副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1)天麻仿野生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中,负责海拔、气候、麻种选择与储运、初加工参数与工艺等技术的研究,参与集成了天麻仿野生栽培体系。支撑材料:附件7文章 7-1~7-4,7-6、7-10、7-12;发明专利1-2;(2)在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制定中,起草了天麻无性繁殖麻种标准、天麻有性繁殖种麻栽培技术标准、参与了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的制定。支撑材料:附件3标准 3-1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3-7天麻无性繁殖麻种标准;4-4天麻有性繁殖种麻栽培技术标准。
7刘红昌副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1)天麻仿野生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中,负责光照、植被的研究,参与了海拔、气候等技术的研究,参与集成了天麻仿野生栽培体系,负责天麻道地性特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支撑材料:附件7文章 7-1~4,7-6、7-10、7-12;附件1专利 发明专利1-2;(2)在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制定中,起草了天麻种质分子鉴别技术标准、天麻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技术标准,参与了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的制定。支撑材料:附件3标准 3-1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标准;3-11天麻种质分子鉴别技术标准;3-12天麻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技术标准。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兰科植物细小种子灭菌方法及灭菌器中国ZL201410621780.1贵州大学黄明进,刘剑东,刘品,赵致,张明生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天麻形状指数的计算方法中国ZL201310439199.3贵州大学黄明进,罗春丽,彭方丽,赵致.张尤智
3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杨树加工废料制作天麻代料栽培人工木棒的方法中国受理号201710036847.9贵州大学罗夫来;李前卫;张世军;李婷;黎成娇;李兰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兰科种子无菌培养专用消毒灭菌网盒中国ZL201320859797.1贵州大学王华磊,赵致,石晓兵,刘品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天麻生长动态观察培养箱中国ZL201320671570.4贵州大学张博华,彭芳丽,刘威,袁婧,赵致,黄明进,罗夫来
6实用新型专利天麻麻型指标测定仪中国ZL201220713984.4贵州大学王晶宇,刘威,武子茜,李鑫,黄武云,韦天龙
7实用新型专利天麻菌棒压制设备中国ZL201620579044.9贵州大学罗夫来,李前卫,唐成林,张世军,黎成姣,李兰,李婷
8实用新型专利便于清理的室内幼苗培养箱中国ZL20132082735.9贵州大学王晶宇,李鑫,武子茜,罗永露,张浩,陈丽娟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兰科植物细小种子的灭菌器中国ZL201420661360.1贵州大学黄明进,刘剑东,刘品,赵致,张明生
进步奖罗夫来,黄明进,赵致,李金玲,王华磊,罗春丽,刘红昌贵州大学贵州省教育厅
3862258-405 基于绿色种养新模式的贵州稻田生态控害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名称基于绿色种养新模式的贵州稻田生态控害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贵州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贵州大学,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贵州省植保植检站,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项目简介水稻是我国的主粮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我国水稻生产面临稻田面积缩减、农药化肥施用量偏高、稻田生态系统破坏、稻米产值不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不强等问题。基于光、热、水、稻田的功能植物生态系统,发展稻田绿色种养和生态控害,既可控制水稻病虫草害、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提高稻田综合效益,也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实施乡村振兴的必然路径。贵州在我国稻区板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水稻种植历史悠久、耕作结构特色鲜明、种植区域性强,气候类型丰富多样,稻田生物多样性丰富,在发展绿色种养和稻田生态控害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基于贵州山地雨热同季、气温温和的气候特点,以及稻田生态多样性的资源禀赋,开展基于绿色种养新模式的功能植物控害体系研究,不仅利于贵州水稻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为我国其它地区水稻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和做法。本项目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等资助下,基于稻田种养生态学理论,从贵州稻田生态系统出发,以水稻安全种植为核心,强化健康栽培的“提质增效”策略,开展稻田养殖动物与水稻耦合的关联分析、养殖动物与功能植物对稻田病虫草害的生态控害协同机理研究、农药的消解代谢行为机制、减施措施、以及对稻田养殖动物的风险预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组装集成。项目历经10余年的联合攻关,在稻田生态种养的控害机制、稻田提质丰产的大面积示范等方面取得如下成果: 1. 构建贵州特色的绿色稻+技术体系,创新了“稻+蛙”等技术模式,研究了养殖动物对水稻病虫草害的控害机制,以及养殖动物粪肥对稻田功能植物的支撑的机理,探明了养殖动物与水稻健康栽培的协同生长的规律,编制了稻+体系中水稻插秧栽培技术规范,创新了稻+健康栽培的技术体系。 2. 明确了作物免疫健康、功能植物控虫与稻田养殖动物协同的稻田控害机理,构建了综合控害技术体系,创新了贵州稻田生态调控的控害技术策略。评估了稻田绿色化管理对稻田养殖动物的风险,稻田农药残留及环境代谢机制,形成了对策措施。 3. 明确了贵州山地稻区的功能植物技术体系对稻田生态系统的支撑机理,初步探明了功能植物对绿色新种养模式的协同增效功能。 4. 基于绿色稻养新模式,以功能植物控害为核心,通过组装集成天敌饲养释放、农药安全施用、合理施肥和高效轻简栽培,形成以贵州山地稻区为特色的稻田生态控害系统关键技术体系,在贵州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并推广至湖南、浙江、云南等省市区的山地稻区。 本成果已取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件,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5项,编印绿色稻+技术模式2项,发表论文78余篇,其中SCI论文28篇,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2名。形成基于种养新模式的贵州稻田生态控害系统关键技术体系,在贵州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经同行专家鉴定,该成果整体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部分绿色稻+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陈卓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进行整体架构设计,提出绿色新种养模式、功能植物控害的总体研究方案,开展关键技术的研究,负责示范推广。是本项目5篇论文的通讯作者,4件国家发明专利的发明人之一,1项地方标准的编制人之一。是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主要创新点的第一完成人,第2主要创新点的第三完成人,第3主要创新点的第2完成人,第4创新点的第一完成人 (见旁证材料:附件1.1~4;5.1.1~2、5.1.5~6、5.1.8;5.2.3)。
2吕仲贤研究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功能植物对稻田生态调控的机制,功能植物对稻田害虫的控制技术,参与贵州稻区示范技术的集成组装,以及浙江3个地区的试点示范。是本项目1篇论文的通讯作者,1件国家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是1项地方标准的第一编制人。是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主要创新点的第四完成人,第2主要创新点的第二完成人,第3主要创新点的第一完成人,第4主要创新点的第二完成人 (见旁证材料:附件1.8;2.2.2;5.1.7;5.2.2)。
3冯泽蔚研究员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负责贵州绿色种养新模式的方案制定及关键技术的研究。是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主要创新点的第二完成人,第2主要创新点的第一完成人,第3主要创新点的第三完成人,第4主要创新点的第四完成人 (见旁证材料:附件2.1.1;2.1.2;2.2.1;3.1;4.1)。
4方宝华副研究员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提出绿色稻+技术模式,参与贵州稻区示范技术的集成组装,以及湖南稻区的试点示范。是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主要创新点的第三完成人,第2主要创新点的第四完成人,第3主要创新点的第四完成人,第4创新点的第三完成人 (见旁证材料:附件1.5~7;3.2;4.1)。
5谈孝凤研究员贵州省植保植检站贵州省植保植检站提出水稻生态控害技术模式,研究水稻农药减施技术措施,组织贵州稻区的示范推广。是本项目2篇论文的作者。是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主要创新点的第五完成人,第2主要创新点的第六完成人,第3主要创新点的第五完成人,第4创新点的第六完成人 (见旁证材料:附件3.1;4.1;5.1.2;5.1.8)。
6金林红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参与稻蛙复合种养模式和水稻农药减施技术措施的研究,参与贵州稻区的示范推广。是本项目1篇论文的作者,2件国家发明专利的发明人之一,1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人之一,1项农业行业标准的编制人之一,1项地方标准的编制人之一。是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主要创新点的第六完成人,第2主要创新点的第五完成人,第3主要创新点的第六完成人,第4创新点的第五完成人 (见旁证材料:附件1.1;1.3;3.1;4.1;5.1.8;5.2.3~5)。
7朱怡研究员贵州省植保植检站贵州省植保植检站参与水稻生态控害技术模式研究,参与组织贵州稻区的示范推广。是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主要创新点的第七完成人,第2主要创新点的第八完成人,第3主要创新点的第七完成人,第4创新点的第八完成人 (见旁证材料:附件3.1;4.1)。
8李向阳副教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参与水稻绿色种养模式和生态控害技术模式的研究,参与贵州稻区的示范推广。是本项目2篇论文的作者,2件国家发明专利的发明人之一。是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主要创新点的第八完成人,第2主要创新点的第七完成人,第3主要创新点的第八完成人,第4创新点的第七完成人 (见旁证材料:附件1.1;1.3;3.1;4.1;5.1.6;5.1.8)。
9张玉烛研究员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参与水稻绿色种养模式和生态控害技术模式的研究,参与贵州稻区的示范推广,以及湖南省部分稻区的示范推广。是本项目3件国家发明专利的发明人之一。是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主要创新点的第九完成人,第2主要创新点的第十完成人,第3主要创新点的第九完成人,第4创新点的第十完成人 (见旁证材料:附件1.5~7;3.2;4.1)。
10宋宝静讲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参与水稻绿色种养模式和生态控害技术模式的研究,参与贵州稻区的示范推广。是本项目1篇论文的作者。是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主要创新点的第十完成人,第2主要创新点的第九完成人,第3主要创新点的第十完成人,第4创新点的第九完成人 (见旁证材料:附件3.1;4.1;5.1.2)。
11金明研究员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参与水稻绿色种养模式和生态控害技术模式的研究,参与并组织贵州稻区的示范推广。是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主要创新点的第十一完成人,第2主要创新点的第十一完成人,第3主要创新点的第十一完成人,第4创新点的第十一完成人 (见旁证材料:附件3.1;4.1)。
12熊玉唐研究员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参与水稻绿色种养模式和生态控害技术模式的研究,参与并组织贵州稻区的示范推广。是本项目2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是1项地方标准的第一编制人。是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主要创新点的第十三完成人,第2主要创新点的第十二完成人,第3主要创新点的第十三完成人,第4创新点的第十二完成人 (见旁证材料:附件3.1;4.1;5.1.3~4;5.2.1;5.3;5.4)。
13李学琳中级贵州省植保植检站贵州省植保植检站参与水稻绿色种养模式和生态控害技术模式的研究,参与并组织贵州稻区的示范推广。是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主要创新点的第十三完成人,第2主要创新点的第十五完成人,第3主要创新点的第十四完成人,第4创新点的第十三完成人 (见旁证材料:附件3.1;4.1)。
14郑许松副研究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参与贵州绿色种养新模式的贵州稻田生态控害系统的技术集成,参与并组织浙江稻区的示范推广。是本项目1件国家发明专利的发明人之一,是本项目1篇论文的作者之一。是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主要创新点的第十四完成人,第2主要创新点的第十三完成人,第3主要创新点的第十三完成人,第4创新点的第十五完成人 (见旁证材料:附1.8;3.1;4.1;5.1.7)。
15武娴讲师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参与水稻绿色种养模式和生态控害技术模式的研究,参与并组织贵州稻区的示范推广。是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主要创新点的第十五完成人,第2主要创新点的第十四完成人,第3主要创新点的第十五完成人,第4创新点的第十四完成人 (见旁证材料:附件3.1;4.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魁蒿有效成分提取方法及该成分在抗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中国ZL201410100296.4贵州大学宋宝安;韩宇;胡德禹;薛伟;万治华;陈美航;金林红;贺鸣;陈卓;李向阳
2授权发明专利草乌粗提物及有效成分的制备和应用中国ZL201410031796.7贵州大学胡德禹;朱芸莹;宋宝安;薛伟;陈卓;王贞超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抗植物病毒的药物及配制方法中国ZL200810069089.1贵州大学宋宝安;杨胜杰;薛伟;金林红;杨松;胡德禹;李向阳;陈卓
4授权发明专利吡蚜酮缓释颗粒剂的制备及应用中国ZL201210349900.8贵州大学徐维明;宋宝安;杨松;陈卓;贺鸣;李培;黎世泽;陈研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集稻田叶片比色和天敌释放为一体的多功能杯中国ZL201310468984.1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张玉烛刘洋;张玉烛
6授权发明专利益害昆虫高效分离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010533153.4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张玉烛张玉烛;刘洋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稻螟赤眼蜂高效繁殖方法中国ZL201510470852.1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张玉烛张玉烛;刘洋;王三玲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黑肩绿盲蝽的人工饲料中国ZL201310218050.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郑许松;何晶晶;吕仲贤;徐红星;杨亚军;朱平阳;刘桂良;陈桂华
进步奖陈卓,吕仲贤,冯泽蔚,方宝华,谈孝凤,金林红,朱怡,李向阳,张玉烛,宋宝静,金明,熊玉唐,李学琳,郑许松,武娴贵州大学,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贵州省植保植检站,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水稻研究所贵州省教育厅
3872412-401 草原主要毒害草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
项目名称草原主要毒害草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陕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农业大学,青海大学,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项目简介我国天然草原面积3.9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长期以来的超载过牧及掠夺式开发等导致草原严重退化,其中一项重要表现就是草原毒害草化。然而,我国草原毒害草的种类、分布及灾害状况的本底数据缺失,且缺乏科学有效的毒害草防控技术集成,致使毒害草灾害日益严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指出,毒害草每年造成的直接及间接损失达上百亿元。毒害草削弱了草原生态服务功能,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动摇了农牧民对草原的安全感,严重威胁草原地区社会发展与稳定。针对这一重大民生和生态问题,项目组围绕毒害草基础调查、发生规律、毒性毒理与防控技术等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产生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该项目主要创新点为:①查清了我国天然草原毒害草本底数据,填补基础数据的空白项目组通过五年实地调查,行程10万多公里,调查了我国西部11省区150多区县,结合卫星遥感数据,查清我国天然草原毒害草种类52科165属306种,分布面积为3470.58万公顷;编制了我国草原毒害草分布系列图29张,建立了草原毒害草基础数据库,填补了我国毒害草本底数据的空白。②解析了毒害草的发生规律,为其科学防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并阐明了毒害草的发生规律——即由于环境变化、人为干扰、过度放牧等原因导致草原退化,毒害草表现出较强的抗性而得以逐步生长,进一步通过改变根部土壤微生物菌群的结构比例,引起化感作用,抑制正常牧草的生长,造成毒害草蔓延,从而引起草原进一步退化的恶性循环。③解决了牲畜毒草中毒防治难题确证有毒棘豆和有毒黄芪种属47种,证明其毒性成分是苦马豆素,阐明其产毒机制与中毒机理;研制出“棘防E号”、疯草灵解毒缓释丸等牲畜毒草中毒防治药剂5种,解决了牲畜毒草中毒防治难的生产实际问题。④建立了毒害草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进行示范与推广,挽回巨大经济损失建立毒害草防控与利用示范基地5个,创建毒害草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已作为农业部毒害草防除技术标准推广至全国各级草原站。项目实施五年来,全国各级草原站、畜牧兽医站上报的动物因误食毒草造成的中毒及死亡数逐年递减,到2016年末已鲜有报道。以五年综合治理示范计算,已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多亿元。⑤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进行资源化开发利用明确毒害草生态位,从生态角度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化害为利,大力开展有毒棘豆、有毒黄芪和醉马芨芨草的青贮脱毒利用,鉴定了部分毒害草中的抗虫、抗菌及抗肿瘤成分,对毒害草进行资源化开发利用。通过项目实施,形成了一支多民族、跨地区、多层次的草原毒害草研究团队(106人),培养年轻学科带头人6名,技术骨干17名;培养研究生60名;举办技术培训班22期,培训技术人员267名,农牧民823人次。该项目获授权专利3项,出版著作8部,发表论文103篇,制定农业行业标准1项,建成生产线2条,为科学防控毒害草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尉亚辉教授西北大学西北大学 项目首席专家,主持项目申报,组织项目实施,完成项目验收。带领团队完成了“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第1、2、3、5项科技创新。在项目中全面负责中国西部草原毒害草的调查;初步解析了毒害草发生的一般规律研究;提出草原毒害草综合防控策略。
2赵宝玉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参与完成“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4、5项内容。配合第一完成人开展我国天然草原毒害草种类、地理分布与危害现状调查等基础性调查任务;负责完成我国天然草原疯草种类调查、种属鉴定、毒性成分分离、牲畜毒害草中毒致病机理研究;筛选牲畜疯草中毒解毒药疯草灵解毒缓释丸,并进行示范推广,解决牲畜毒害草中毒防治难题;协助第一完成人开展草原毒害草综合防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
3何玮副教授西北大学西北大学 完成“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4项,以黄花棘豆和瑞香狼毒为主要对象,研究我国草原毒害草的发生规律。首次建立棘豆属植物的转录组数据库,为深入研究其发生规律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首先以分子生态学手段研究了草原毒害草黄花棘豆的扩张机制,阐明黄花棘豆扩张中的遗传分化基础。
4靳瑰丽教授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地区主要负责人,参与完成“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4、5项。负责新疆毒害草的调查,完成醉马芨芨草生态毒理机制、综合防治技术、防除示范基地建立等研究内容;取得主要毒草醉马芨芨草生物防控技术、草原毒害草调查技术等4项技术,协助建立新疆醉马芨芨草防控示范基地。
5莫重辉教授青海大学青海大学 青海地区负责人。参与完成“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2、4项。主要负责完成青海海北州草原毒害草防控示范基地建设、牛羊主要毒草中毒的病理学研究、有毒棘豆青贮利用、棘防E号和疯草灵解毒缓释丸研制等工作,协助完成青海草原狼毒典型发生区遥感调查和监测和青海地区毒害草调查。
6刘咏梅副教授西北大学西北大学 完成“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2项。以西部草原主要毒害草的群落调查与光谱实测为基础,获取瑞香狼毒的实测光谱数据,建立遥感解译标志,通过狼毒与牧草的光谱差异性分析,选取狼毒遥感识别的诊断性波段,提出了多尺度的狼毒遥感调查方法体系。
7陈超助理研究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参与完成“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5项。通过开展野外样地防除试验,探讨毒害草的化学防除效果及除草剂对天然草地植被的影响,明确化学防除时除草剂的施量以及喷施器械的选择和用水量等,为天然草地毒害草的防控和草地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结合野外调查的经验,申报了关于植物样方调查的实用型专利。
8王敬龙副研究员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西藏地区主要负责人,参与完成“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4、5项。完成西藏草地毒害草分布、特征特性、发生规律、综合防控等研究,探明西藏主要毒害草种类和分布区域,开展西藏草原毒害草防控示范基地建设及主要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组装与试验示范工作。
9郭斌副教授西北大学西北大学 项目技术骨干,参与完成“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3项。负责研究毒害草发生的一般规律、小花棘豆的组培等工作,同时协助完成毒害草调查、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
10傅艳萍讲师西北大学西北大学 项目技术骨干,参与完成“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3项。负责毒害草发生规律研究,是毒害草转录组数据分析、内参基因筛选、抗逆基因功能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的主要完成者。
11李国中其他阿拉善左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阿拉善左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内蒙古地区的主要负责人,参与完成“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4、5项。主要负责疯草缓释丸的生产,内蒙古地区毒害草的青贮利用及内蒙古毒害草防控基地建设,参与内蒙古地区毒害草调查。
12杜桂林其他全国畜牧总站全国畜牧总站 参与完成“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5项。参与我国天然草原毒害草调查和建立毒害草防控示范基地等工作。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羊瘤胃瘘管模具中国ZL201420167442.0青海大学莫重辉,赵宝玉,沈明毕,窦全林,张焕邦,陈国强,黄国发,陈光宏
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手枪式牲畜投药器中国ZL201220331603.6达能太达能太,李国中,马呼和,张文军,李启军
3实用新型专利样方调查装置中国ZL201520235511.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陈超,王庆海,武菊英
4申请发明专利甘肃棘豆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 的定向分离及鉴定方法中国201410318819.2
5申请发明专利一种降解醉马芨芨草中有毒生物碱的方法中国201510851330.6
进步奖尉亚辉,赵宝玉,何玮,靳瑰丽,莫重辉,刘咏梅,陈超,王敬龙,郭斌,傅艳萍,李国中,杜桂林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农业大学,青海大学,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陕西省教育厅
3882413-401 自然环境下心血管长时间可靠监测与起搏技术及系列装置
项目名称自然环境下心血管长时间可靠监测与起搏技术及系列装置推荐/提名单位/人西安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乐普医学电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交大辰方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在自然环境下进行心血管长时间可靠监测和植入式安全起搏治疗对心脏病诊断、高血压防控,以及挽救心衰患者生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如何保证长时间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及起搏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该领域面临的难题。此外,植入式心脏起搏技术和产品更是被国外长期垄断。为了打破这种严峻局面,项目组在已有的动态心电监测技术积累的基础上,经过十多年联合攻关,在心血管全息动态监测记录、分析和起搏器传感、起搏、封装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血管动态监测和起搏治疗系列装置并实现产业化,取得以下创新成果:1.首次提出升压全息震荡波血压测量方法,发明了干扰环境下压力震荡波提取技术,实现了动态血压升压测量和震荡波准确提取,发明了过压超时软硬件综合保护方法,突破了运动状态下血压可靠测量的技术瓶颈,解决了困扰动态血压临床应用的测量结果可靠性和舒适性难题。相比国内外现有技术,测量时间减少50%,技术处于引领地位。2.发明了脱落电极自动隔离技术,提出了高T自动识别方法和智能联动编辑与报告生成技术,突破了制约结果准确性和分析工作效率的瓶颈,实现了12导联动态心电与充气式动态血压微型一体化设计。相比国内外现有技术,动态心电分析工作效率提高3倍,心电血压同步监测技术处于领先水平。3.发明了基于人体运动、射血期阻抗指数、右心室血液温度等不同人体生理体征的起搏频率自适应控制方法,实现了运动与精神负荷自适应起搏频率应答,提出了变采样低功耗运动传感技术和植入式心脏起搏器连接体圆柱腔密封结构,发明了3种具有药物缓释功能的心脏起搏器电极制作方法,攻克了生理性起搏、生物兼容性、起搏安全性和可靠性等难题,为发展我国起搏器产业打下坚实基础。4.基于上述成果,成功研制出采用升压全息震荡波血压测量技术的唯一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血压二合一监测系统、国内首台植入式单腔和双腔心脏起搏器、高性能动态心电监测系统、具有药物缓释功能的起搏器电极及起搏器配套设备等10种医疗器械产品,全部产品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开发了多种起搏器测试装置,构建了用于起搏器研发和生产、功能完备的测试平台。本项目获专利授权31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申请发明专利15项、国际PCT专利申请3项,软件著作权17项,获国家创新医疗器械1项,参与制定国家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项,制定企业标准10项,获医疗器械注册证10项(其中三类注册证5项、二类注册证5项),形成24个型号的系列产品,在全国1439家医院得到广泛应用,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空白。近三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135.25万元,新增利税3017.68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闫相国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负责项目规划,主持动态生理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发,全面负责动态心电、动态血压、动态心电血压二合一设备的技术方案、产品规划、成果转化,协调项目研制和单位合作。提出升压全息震荡波血压测量方案和技术实现方法,发明干扰环境下压力震荡波提取技术,发明过压超时软硬件综合保护方法,发明脱落电极自动隔离技术,主持12导联动态心电与充气式动态血压微型一体化设计。对创新成果1、2做出突出贡献,对创新成果4做出重要贡献,对创新成果3有实质贡献。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授权8项、软件著作权3项。支撑材料是附件2、3、4、6、7、17、18、19、37、38等。
2赵勤明工程师乐普医学电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乐普医学电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起搏器和起搏电极研发,主持起搏器的总体方案设计,负责制定Qinming2312起搏器、Qinming8631起搏器研发技术路线,提出了起搏器封装工艺多项技术升级方案,为起搏器的批量生产做出突出贡献,对于电极导线的生产工艺提出多项技术改进,作为起搏器项目负责人,对整合研发资源、推动研发技术问题的解决及重点、难点问题技术攻关起关键作用。对创新成果3、4做出突出贡献。支撑材料是附件10、11、12、13、14、15、16、20、21等。
3吕军工程师西安交大辰方科技有限公司西安交大辰方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西安交大辰方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负责动态心电、动态血压、动态心电血压二合一设备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参与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研发,发明了电极脱落检测及故障自动隔离方法和记录器测量数据保全方法,参与制定了国家《动态心电图系统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和《动态血压测量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对创新成果4做出突出贡献,对创新成果1、2做出实质性贡献,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支撑材料是附件4、9、17、18、19、40等。
4陈翔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参与植入式起搏关键技术研究及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开发与成果转化,发明基于射血期阻抗指数的心脏起搏器起搏频率自适应方法、基于右心室血液温度的起搏器起搏频率自适应方法、以及多传感器复合右心室电极及融合心脏起搏频率自适应调节方法等多种应当自适应方法。对创新成果2、3、4有实质性贡献,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软件著作权11项,申请发明专利7项。支撑材料是附件5、8、12、13、21、39等。
5魏斌工程师乐普医学电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乐普医学电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植入式起搏器电极的研发,参与起搏器研制过程。针对电极导线结构,结合电极导线材料特点,对多项工艺进行实质性改进,设计完成了Qinming8631起搏器结构,发明多种新型结构和方法,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对创新成果3做出突出贡献,对创新成果4有实质性贡献。支撑材料是附件10、11、12、13、14、15、16等。
6吴宁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参与动态生理监测技术研究和动态心电、动态血压、动态心电血压二合一设备的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设计了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血压二合一血压测量和控制方案,参与发明了升压血压测量控制技术、运动状态下压力震荡波提取方法、电极脱落检测及故障自动隔离方法等,作为第二发明人获发明专利授权6项,对创新成果1、2、4做出实质性贡献。支撑材料是附件2、3、4、6、7、17、18、19、37、38等。
7王子南工程师西安交大辰方科技有限公司西安交大辰方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动态心电、动态血压、动态心电血压二合一设备产业化过程的临床试验、产品注册以及市场推广,参与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和3种动态生理监测开发,作为第一发明人发明了记录器测量数据保全方法,作为第四发明人发明了语境相关敏感提示输入法,对创新成果1、2、4做出实质性贡献,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支撑材料是附件9、17、18、19、37等。
8金华高级工程师乐普医学电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乐普医学电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负责Qinming8631起搏器具体研发工作和起搏器通信电路的设计开发,设计开发了一套应用于起搏器通信的编码及解码方法,主持完成了QM8631程控仪和QM2353分析仪的设计开发工作,主持完成了QM2353分析仪的设计开发工作,解决了体表心电图及起搏器传输的腔内心电图不同步的问题,参与发明基于射血期阻抗指数的心脏起搏器起搏频率自适应方法。对创新成果3、 4有实质性贡献,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2项。支撑材料是附件5、12、13、14、21等。
9王刚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参与动态生理监测技术研究和动态血压、动态心电血压二合一设备的产品研发,参与发明了升压血压测量控制技术、运动状态下压力震荡波提取方法等,获发明专利授权7项,对创新成果1、2做出实质贡献,对创新成果4做出一定贡献。支撑材料是附件2、3、6、7、18、19、38等。
10郭萍讲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参与植入式起搏器等关键技术研究及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开发与成果转化,负责研究加速度传感器在Qinming8631DR起搏器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参与发明了一种基于光电容积波的呼吸率监测方法,可实现通过光电技术对自主神经系统活性进行评价。对创新成果3、4有实质性贡献,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支撑材料是附件12、13、20、39等。
11郑崇勋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点参与项目整体规划,指导动态心电、动态血压、动态心电血压二合一设备的技术方案制定、产品规划、成果转化。参与发明了升压血压测量控制技术、血压测量综合保护方法、硬件看门狗电源控制装置及方法等,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对创新成果1、2、4做出实质贡献。支撑材料是附件3、6、7、17、18、19等。
12陈小龙工程师乐普医学电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乐普医学电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研发及产业化,发明了一种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传感器采集处理系统及控制方法,实现了在保证采样信号不失真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信号采样的功耗,对创新成果3、4有实质性贡献,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支撑材料是附件12、13等。
13李津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参与植入式起搏器等关键技术研究,发明了一种基于光电容积波的呼吸率监测方法,参与发明基于生理体征的起搏频率自适应控制方法,对创新成果3、4有实质性贡献,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申请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11项。支撑材料是附件5、8、38、39等。
14刘磊工程师乐普医学电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乐普医学电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负责Qinming8631、Qinming2312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电磁兼容性设计与测试方法研究,开发了一套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的电磁兼容检测平台,参与QM8631程控仪开发和产品标准制定,负责Qinming8631系列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及配套电极导线、程控仪的产品注册对创新成果3、4有实质性贡献,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支撑材料是附件20、21等。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准确提取袖带压力震荡波的方法中国ZL201410004868.9西安交通大学闫相国、吴宁、王刚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升压血压测量的泵速自动调节方法及装置中国ZL201510778290.7西安交通大学闫相国、吴宁、王刚、郑崇勋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心电肢体电极脱落自动检测及转换方法中国ZL201210487166.1西安交大辰方科技有限公司闫相国、吴宁、潘克非、吕军、潘海柳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射血期阻抗指数的心脏起搏器起搏频率自适应方法中国ZL201611034440.4西安交通大学陈翔、杨华奎、李津、金华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血压测量过压超时综合保护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510833732.3西安交通大学闫相国、吴宁、王刚、郑崇勋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硬件看门狗电源控制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510930457.7西安交通大学闫相国、吴宁、王刚、郑崇勋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极短时自主神经状态的光电容积波多参量分析方法中国ZL201410524618.8西安交通大学陈翔、李津、魏建新、王珏、刘宁、赵宗亚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免驱动态血压记录器测量数据的保全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610948487.5西安交大辰方科技有限公司王子南、吕军、杨晓玲、来莎、李琳
9实用新型专利植入式心脏起搏器正、负极连接体结构中国ZL201721323790.2乐普医学电子仪器有限公司魏斌、赵勤明、李杲洁、周峰虎、魏平、段会言、宋大东
10实用新型专利植入式心脏起搏器连接体密封结构中国ZL201721320202.X乐普医学电子仪器有限公司魏斌、赵勤明、李杲洁、周峰虎、魏平、段会言、宋大东
进步奖闫相国,赵勤明,吕军,陈翔,魏斌,吴宁,王子南,金华,王刚,郭萍,郑崇勋,陈小龙,李津,刘磊西安交通大学,乐普医学电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交大辰方科技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
3892413-40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相关分子标志物筛选验证及临床应用
项目名称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相关分子标志物筛选验证及临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西安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项目简介消化系统肿瘤是严重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和死亡人数占所有恶性肿瘤的50%以上。临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早诊率低、预后预测准确率低,缺乏分子分型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整体疗效欠佳。本项目第一完成人作为陕西省创新团队及消化系统肿瘤综合诊疗学科带头人,围绕上述问题带领课题组筛选并发现了系列分子标志物,应用于早期诊断、预后预测和个体化治疗策略。一、筛选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创新了基于分子标志物的消化系统肿瘤早诊及预后预测方法,提高了诊断准确性:1.运用磁珠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筛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差异蛋白峰,结合血清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多层面联合检测,证实血液中分子标志物与组织表达的高度一致性,提出液体活检的可行性;2.首次发现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新型预警分子群,为建立新的体外非侵入性诊断技术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3.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筛选早期胃癌的CD44靶向性多肽亲和性探针并在临床推广应用。二、验证并揭示了新型分子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发生、转移中的机制,为靶向药物开发提供科学依据:1.发现了Jab1/Csn5通过抑制p57表达促进肝癌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为早期预防、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2.系统地阐明了Ku80和SPOP等DNA损伤应答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设计新型靶向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3.系统研究了调亡相关蛋白Hsp70、PHP14、CDK1等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为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三、创建了基于筛选分子标志物的消化系统肿瘤个体化治疗新策略:1.通过干涉HSP701A基因的表达可增加肝癌患者对顺铂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治疗疗效;2.研究设计合成了针对胃癌分子标志物CD44的多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有望实现转化,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方法;3.运用CRISPR/Cas9系统编辑靶向c-myc基因的腺病毒系统,为体内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新策略。本项目筛选出24个具有临床意义的消化系统肿瘤分子标志物,创建了联合检测新方法;进一步阐明了DNA损伤修复蛋白,调亡相关蛋白及Jab1/Csn5/p57通路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创立了3种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新方法。共发表论文76篇,其中SCI论文66篇,包括Hepatology,Annals of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ancer Ressearch,Autoimmunity reviews等国际著名期刊,总IF=567,其中IF>10的有3篇,IF>8分的有5篇,IF>5分的有20篇,累计SCI他引421次,最高单篇112次。参与撰写了2项中国消化系统肿瘤诊疗规范,获省级创新团队1个,培养研究生87名,进修医师50余名,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办学术会议16次,创新的关键技术要点在国内6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有效的提高了消化系统肿瘤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惠及万余名消化系统肿瘤患者。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韩苏夏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负责本项目的关键技术建立,监督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负责样本库建立等,负责课题研究方向等,对关键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2.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3.指导博士研究生16名(毕业6名),硕士研究生17名(毕业9名)。4.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2朱青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负责本项目的关键技术建立,监督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负责样本库建立、数据校对及统计分析等,负责课题研究方向及成果总结等,对关键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2.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7篇。3.指导博士研究生2名(毕业1名),硕士研究生15名(毕业8名),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3名。4.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西安交通大学杰青培育项目1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陕西省科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项及陕西省卫生厅基金1项,西安交通大学光华项目之医学创新研究基金1项,共获得主持项目经费202.5万元;参与基金项目3项,共获得经费37万元。
3郭卉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负责部分项目的总体设计和研究,对本项目的创新点2:发现了Jab1/Csn5通过抑制p57表达促进肝癌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为早期预防、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投入本项目的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5%。
4禄韶英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负责部分项目的总体设计和研究,对本项目创新点1和3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负责胃癌相关部分研究工作,牵头申请2项专利。投入本项目的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5初大可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主要负责结直肠癌早诊及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及验证,是代表性论文45-56的第一作者,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有突出的贡献。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6樊林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主持消化系统肿瘤分子标志物筛选,发生及复发转移机制的研究。对本项目的创新点1和2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是代表性论文70-74的通讯作者。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5%。
7马瑾璐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参与研究工作中临床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参与课题设计、执行等工作。分析血清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中预测肿瘤治疗敏感性、预后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及敏感性和特异性,希望对临床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提示预后,指导治疗方案制定等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
8黎耀东助理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本项目的重要参与者:负责肿瘤患者血清的收集、临床病历的查阅、临床研究以及标本库的建立和数据统计分析。2.参与发表数篇,积极为其他参与者的临床试验提供合适的病历及相关资料。积极参与本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临床应用。
9王云助理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等,负责数据的处理分析,文章的写作,对项目具体开展做出贡献;2.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10姚建锋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等,负责数据的处理分析,文章的写作,对项目具体开展做出贡献。2.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11应霞助理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本项目的重要参与者:负责肿瘤患者血清的收集、临床病例资料的查阅及血清标本库的建立。2.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3篇,积极为其他参与者参阅病例资料及收集标本。
12王丽娟助理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等,负责数据的处理分析,文章的写作,对项目具体开展做出贡献;2.参与发表文章数篇,积极为其他参与者的临床试验提供合适的病历及相关资料;3.积极参与本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临床应用。
13李伟明助理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参与胃癌特异性生物探针的筛选及鉴定,完成部分胃癌分子诊断及预后判断的研究工作;2.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3.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4.参与专利申请一项。
14王静助教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等,负责数据的处理分析,文章的写作,对项目具体开展做出贡献。2.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15蔡梦娇助教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等,负责数据的处理分析,文章的写作,对项目具体开展做出贡献。2.项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CD44靶向性多肽及其在制备用于筛选早期胃癌的亲和性探针中的应用中国ZL.201410497787.7西安交通大学禄韶英、贾环、王燕、张丹、李伟明、关昊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胃癌靶向性多肽及其应用中国ZL.201110264377.4西安交通大学禄韶英、张文杰
3授权发明专利放疗增敏融合多肽的构建及应用中国CN105330749B西安交通大学韩苏夏、赵晶、朱青、马瑾璐
进步奖韩苏夏,朱青,郭卉,禄韶英,初大可,樊林,马瑾璐,黎耀东,王云,姚建锋,应霞,王丽娟,李伟明,王静,蔡梦娇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3902413-403 含高比例谐波电流下直流输电用电容器振动噪声产生机理与控制措施
项目名称含高比例谐波电流下直流输电用电容器振动噪声产生机理与控制措施推荐/提名单位/人西安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项目简介该项目面向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超、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的迫切需求,属于电气工程中高电压技术领域研究。换流站交流滤波电容器在含高比例谐波电流激励下产生振动并辐射噪声,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普遍要求单台电容器单元的噪声水平不超过55dB(A),而立项之初电容器单元的实测声功率水平可能超过80dB(A),迫切需要在噪声性能评价技术和降噪设计技术两方面取得突破,而这两方面技术的突破又建立在对滤波电容器振动噪声产生机理、特性充分掌握以及准确建模的基础之上。在建模方面,滤波电容器内部结构紧凑,所受激励包含频率成分多,振动产生和传递过程的建模难度非常大。在噪声性能评价方面,电容器的辐射噪声是谐波电激励下多频率电动力导致的结果,试验测定噪声水平需要加载电路具有大容量多谐波同时输出的能力,使得电容器噪声水平难以准确预估。在降噪措施方面,普遍采用的隔声降噪方案仅能实现8dB左右的降噪效果,而且给电容器增加了额外的体积和重量,带来了散热隐患,亟需研究提出切实有效的滤波电容器降噪设计方案。项目组经过十余年攻关,掌握了电容器振动噪声产生机理与特性,取得了滤波电容器噪声计算与试验、降噪设计的重大技术突破。创新成果包括:1) 建立了电容器心子振动、内部传递及辐射噪声的数学物理模型,揭示了加载条件对电容器辐射噪声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多种谐波共同作用下滤波电容器声场分布特性,为预估和降噪技术的突破奠定了基础,电容器多频振动与噪声产生机理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 提出了利用电致振动频响函数描述电容器本征电气-机械特性的方法,发明了基于电致振动频响函数的噪声水平计算及扫频测定加载方法,实现了电容器噪声水平的准确预估,并为电容器谐波噪声测定节省了70%以上的电源容量,电容器噪声预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 针对窄带和宽带降噪,分别提出了内部采用共振型吸声结构和振动隔离技术的低噪声电容器设计方法,揭示了降噪量与隔振元件耦合共振之间的关系,成功研制了微穿孔板型、可压缩空气结构型及双底面型等低噪声滤波电容器,避免了普遍采用的隔声方案的不足和隐患,极大地改善了滤波电容器产品的噪声性能,滤波电容器宽带隔离的降噪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授权发明专利4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31篇,其中SCI检索6篇。项目成果在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所有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提供了电容器噪声水平分析报告,噪声测定加载方案解决了±1100kV昌吉-古泉电容器噪声测试加载问题。西容、合容公司利用本项目发明的滤波电容器降噪技术为酒泉-湖南、滇西北-广东等国家重点建设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提供了优质的低噪声滤波电容器,噪声水平完全满足技术规范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了滤波电容器的扰民问题。近三年项目成果实现销售4.65亿元人民币,实现利润1.58亿元,且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汲胜昌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创新点1、2、3做出重要贡献。作为项目负责人,协调各项研究工作的开展与实施,主持电容器单元振动与噪声产生机理研究,提出了双平板电容器振动模型,确定了电容器极板间的交变电场力作用为电容器振动与噪声的激励源,获取了电容器振动与噪声的频谱特征,对比研究了不同电气参数、不同结构尺寸对电容器单元振动与噪声的影响,发明了双底面结构的低噪声电容器、宽带隔离型降噪措施及振动调谐减振降噪措施。(旁证材料:发明专利4项-附件2、3、4、5,论文6篇-附件25、26、27、28、29、30)
2祝令瑜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创新点1、2做出重要贡献。构建了以电压平方为激励、外壳振动为响应的“电容器电气-振动系统(EVSC)”,证明了系统的线性时不变性质,揭示了电加载幅值、频率及相位组合对电容器辐射噪声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利用电致振动频响函数描述电容器本征电气-机械特性的方法。发明了冲击放电和扫频两种电容器电致振动频响函数获取技术,实现了电容器噪声的预估计算。发明了降容量、单频分解等电容器噪声测试替代加载技术。(旁证材料:发明专利1项-附件2,论文3篇-附件25、27、30)
3吴鹏高级工程师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对创新点1、3做出重要贡献。研究了电容器内部元件的振动特性,分析了元件数量对电容器单元外壳振动的影响。构建了电容器元件振动的机械等效模型,分析了质量、弹性和阻尼参数对电容器振动的影响。研究并设计了隔振型宽带降噪措施,发明了可压缩空气结构和双底面结构的低噪声电容器单元。(旁证材料:发明专利3项-附件3、4、5,论文4篇-附件26、27、28、29)
4李金宇工程师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对创新点1、2做出重要贡献。构建了电容器心子连续振动模型,完善了电容器振动产生机理。建立了浸油的电容器心子弹性性能测量方法,获得了电容器心子弹性模量。研究了电容器心子振动固有频率与心子长度、材料参数的关系。发现了电容器参变共振与亚谐共振现象。研究了振动调谐减振降噪方法,完成了电容器质量调谐措施和刚度调谐措施的设计。(旁证材料:发明专利1项-附件2,论文3篇-附件25、27、30)
5宋莹其他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创新点2做出贡献。研究了电容器振动与噪声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了电容器振动产生机理。研究了电容器噪声计算方法,完成了对比不同噪声预估方法的试验对比。发明了冲击放电和扫频两种电容器电致振动频响函数获取技术,实现了电容器噪声的预估计算。发明了降容量、单频分解等电容器噪声测试替代加载技术。(旁证材料:发明专利1项-附件2)
6崔彦捷其他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创新点2做出贡献。研究了电容器噪声分布特性,得到了研究了电容器噪声计算方法,完成了对比不同噪声预估方法的试验对比。发明了冲击放电和扫频两种电容器电致振动频响函数获取技术,实现了电容器噪声的预估计算。发明了降容量、单频分解等电容器噪声测试替代加载技术。(旁证材料:发明专利1项-附件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Frequency-sweep experimental method for predicting noise of power capacitor美国US-15/033,902西安交通大学祝令瑜,汲胜昌,李金宇,宋莹,崔彦捷
2授权发明专利双底面型低噪声电力电容器中国200910023455.4西安交通大学;南方电网技术研究中心汲胜昌,吴鹏,李彦明,黎小林,李岩,黄莹
3授权发明专利采用电容器内部可压缩空间结构的低噪声电力电容器中国201010268216.8西安交通大学汲胜昌,吴鹏,李彦明
4授权发明专利采用微穿孔板及实板组合结构的低噪声电力电容器中国200910023480.2西安交通大学;南方电网技术研究中心汲胜昌,吴鹏,李彦明,黎小林,李岩,黄莹
5其他Audible Noise Characteristics of Filter Capacitors Used in HVDC Converter Stations美国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2017年32卷:2263-2271页西安交通大学祝令瑜,李金宇,师愉航,Habibur Rehman,汲胜昌
6其他Study on the Noise-Level Calculation Method for Capacitor Stacks in HVDC Converter 美国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2010年25卷:1866~1873页西安交通大学汲胜昌,吴鹏,张乔根,李彦明
7其他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ilter Capacitors Used in HVDC Converter Stations美国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2016年31卷:2045~2053页西安交通大学李金宇,汲胜昌,祝令瑜,吴鹏,曹涛
8其他Study on an Audible Noise Reduction Measure for the Filter Capacitors in the HVDC Converter Station Based on the MPP Absorber中国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2009年24卷:1756~1762页西安交通大学吴鹏,汲胜昌,曹涛,李彦明,黎小林,李岩
9其他Study on an Audible Noise Reduction Measure for Filter Capacitors Based on Compressible Space Absorber中国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2011年26卷:438~445页西安交通大学吴鹏,汲胜昌,李彦明,曹涛
10其他A Noise Level Prediction Method Based on Electro-Mechanical 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 for Capacitors美国Plos One2013年8卷西安交通大学祝令瑜,汲胜昌,沈琪,刘源,李金宇,刘浩
进步奖汲胜昌,祝令瑜,吴鹏,李金宇,宋莹,崔彦捷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3912415-401 网络能力、企业孵化网络与被孵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项目名称网络能力、企业孵化网络与被孵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推荐/提名单位/人陕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项目简介在新创企业面临的创新创业环境日益复杂和动态化背景下,信息技术革新催生了企业面临的各种内生和外生因素的不确定性,创业活动网络化趋势越发明显,创业活动的参与主体逐渐多元化,新创企业资源匮乏与合法性确实使得入驻孵化器撬动孵化网络资源成为新创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孵化网络逐渐成为创业企业集聚资源的重要模式。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972053)支持下,本项目的开展了如下工作:(1)立足于企业孵化网络结构,将企业孵化网络划分为内层网络与外层网络,分别探讨了企业孵化网络内层网络与外层网络的网络结构和运行模式;(2)从“质”与“量”两个维度,分析了企业孵化网络的结构特征,并实证检验了企业孵化网络特征对被孵企业创新绩效影响;(3)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基于有效的调研数据,结合SPSS、AMOS等软件,对被孵企业网络能力对企业孵化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4)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被孵企业网络能力前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5)结合UCNET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工具对企业孵化网络生成与进化机制进行了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对企业孵化网络生成与演化规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论如下:(1)企业孵化网络中的内层网络是由孵化器及相互独立的被孵企业通过网络技术相连接所构成的网络组织结构,外层网络结构主要是依托于孵化器构建起来的临时性的或战略性的合作关系。(2)企业孵化网络特征定性维度中的关系强度、关系质量、异质性以及定量维度中的结构洞均对被孵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3)被孵企业网络能力对企业孵化网络特征的关系强度、关系质量、中心度、核心度、结构洞以及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4)知识存量、资源投入、人事管理、企业文化、组织学习均对被孵企业网络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5)企业孵化网络的生成是由孵化网络中到的社会资本与结构洞双要素驱动的。且企业孵化网络不同生命周期有不同的进化模式。在推广应用上,研究成果从2012年6月开始在陕西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陕西启迪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家级孵化器进行了应用,对促进孵化器协会工作开展及各孵化器平台培育园区内企业网络能力、帮助创业企业突破资源瓶颈、提升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提升创业企业创新绩效、提高创业企业成功率、推动孵化产业资源的整合、优化企业成长环境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本项目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际调研,从提高被孵企业创新绩效视角出发,对网络能力、企业孵化网络与被孵企业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厘清了网络能力、孵化网络对被孵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以及网络能力的前置影响因素,解构了孵化网络的生成与进化机制,为在孵企业培养网络能力、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为孵化器管理者改善服务理念、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供了理论借鉴,有助于各地区政府及孵化器协会出台相关政策,实现创新驱动地区经济增长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胡海青教授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总体负责《网络能力、企业孵化网络与被孵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项目设计,总体报告撰写,统筹协调项目研究各部分内容,与项目委托单位及专家进行沟通,对创新点(1)、(2)、(3)、(4)做出了贡献。见附件3-1、3-2、3-3、3-4、3-5、3-6、3-7、3-8。
2张丹讲师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总体负责《网络能力、企业孵化网络与被孵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项目设计,总体报告撰写,统筹协调项目研究各部分内容,与项目委,对创新点(1)、(2)、(3)、(4)做出了贡献。见附件3-2。
3张琅讲师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对《网络能力、企业孵化网络与被孵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对项目创新点(1)、(2)、(3)做出了贡献。见附件3-6。
4李浩副教授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基于前期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提出优化企业孵化网络,提升被孵企业创新绩效,提高网络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为孵化器运营提供直接理论指导,对项目创新点(1)、(2)做出了贡献。见附件3-1、3-4。
5张宝健其他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梳理与归纳了影响网络能力的前置影响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了前置影响因素对网络能力的作用,提出提升被孵企业网络能力的建议,对项目创新点(3)、(4)做出了贡献。见附件3-5、3-7。
6张颖颖其他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通过对网络运行机制与运营规模的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孵化网络的双层异质结构,并对企业孵化网络内外层网络组织机制进行了研究,对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见附件3-8。
7王兆群讲师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与ucinet分析工具,研究了企业孵化网络生成与进化机制,提出企业孵化网络治理目标与治理措施,对创新点(4)做出了贡献。见附件3-8。
8毕可佳副教授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在文献梳理与归纳的基础上,从企业孵化网络关系、网络结构与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分别对企业孵化网络特征进行了理论分析,明确企业孵化网络的特点,对项目创新点(1)做出了贡献。见附件4-1-3(1)。
9薛萌其他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对企业孵化网络与被孵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企业孵化网络对被孵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对项目创新点(3)、(4)做出了贡献。见附件4-1-3(2)。
10崔杰其他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对网络能力的提升途径进行深入研究,基于组织学习理论,提出了影响网络能力形成的五要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时参与调研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工作,对创新点(3)、(4)做出了贡献。见附件3-2。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进步奖胡海青,张丹,张琅,李浩,张宝健,张颖颖,王兆群,毕可佳,薛萌,崔杰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教育厅
3922418-401 新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名称新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陕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
项目简介我国城乡建筑正处在全面“绿色化”进程中,与城市建筑不同,乡村建筑是乡村生产生活基本单元,其演化的基础是与地域环境适应共生的地域性传统建筑,然而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建立的传统建筑,其室内环境品质、功能空间组织及建造方式等方面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故乡村新建建筑普遍模仿现代城市建筑,不仅没能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等绿色目标,还造成了地域建筑文化失传现象,亟需研究建立一套创作新地域乡村绿色建筑的理论、方法和新地域绿色建筑模式。本项目采用建筑设计、建筑物理、暖通空调及城乡规划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项目近十年连续支持下,系统开展了新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1.构建了地域性传统建筑的绿色“技术原型”理论。揭示传统建筑性能的“技术原型”控制原理,厘清农耕文明时代背景下技术原型的“试错”演进机理,梳理技术原型的绿色性能特征,构建以地域环境为约束、以建筑综合性能为核心的传统建筑绿色“技术原型”理论,填补了“批判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对建筑技术性能认知的空白,为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2.建立地域乡村建筑新绿色“技术原型”重构原理、方法与设计科学基础。提出地域绿色建筑综合性能“梯级需求”原理,建立典型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基础数据库,针对乡村复杂地形地貌完善了基于气候空间分布的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区划和被动式太阳能设计区划,建立以空间原型为基础的“技术原型”提炼方法,研发“传统技术原型+现代建筑设计+现代绿色技术”整合设计方法,在国家行业标准和工程设计中广泛应用。3.创建气候适应、减灾防灾和扶贫安置三类新绿色“技术原型”并付诸实践。创建了适应严寒酷暑、热湿和强辐射恶劣气候的气候适应技术原型,重构了“轻质”竹木和“重质”生土两类防灾减灾技术原型,建立了适用于城市近郊乡村、偏远乡村和历史保护村落的扶贫安置技术原型,迅速推广应用于全国绿色乡村建设。在宁夏、青海、新疆、陕西、四川等地建设示范1100余户,建成后评估结果表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显著。本项目成果代表了我国在国际新地域建筑理论的创新贡献,引领了国际地域建筑学的发展。项目第一完成人荣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授予的全球杰出设计研究者奖、中国光华设计基金会授予的第十四届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日本空气调节与卫生工学学会授予的2018年度国际荣誉会士。示范项目先后荣获2011年世界人居奖提名奖、2015和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2017-2018中国建筑学会设计银奖。出版著作3部,教材3部,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编写标准规范2部,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EI和《建筑学报》等本领域顶级刊物论文100余篇。在全国首开绿色建筑专门化本科专业,培养博士15人、硕士25人,荣获2018年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加平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全面主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新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工作,对成果1、2、3创新点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8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1-1~1-7,2-1~2-3,4-1,5-2,5-5~5-7,5-11~5-21]。具体贡献如下:(1)提出了地域传统建筑的绿色技术原型理论框架;(2)提出了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原理和方法;(3)建立了地域建筑绿色性能关键指标体系;(4)创建了气候适应型地域绿色建筑原型;(5)组织完成了四川大坪村灾后重建生态民居示范项目;(6)组织完成了宁夏银川碱富桥村低能耗草砖住宅示范项目。
2雷振东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负责新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的应用工作,对成果1、2、3创新点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8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1-6,2-4,3-2~3-3,5-3,5-9,5-21]。具体贡献如下:(1)负责地域传统建筑技术原型演化机理研究;(2)提出了地域建筑绿色技术原型“整合与重构”思路和方法;(3)负责扶贫安置型地域绿色建筑原型研究;(4)组织完成了大石头村都市乡村“共荣”发展模式试验项目;(5)组织完成了青海瞿昙镇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
3谢静超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负责新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工作,对成果1、2创新点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8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1-1~1-2,1-7,5-20]。具体贡献如下:(1)负责建立典型地域传统建筑环境信息数据库;(2)负责地域传统建筑绿色属性特征研究;(3)负责地域建筑绿色性能关键指标体系研究;(4)负责气候适应性地域绿色建筑原型研究。
4李岳岩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协助完成新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的应用工作,对成果创新点2、3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8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3-1,4-1,5-4,5-8]。具体贡献如下:(1)协助完成减灾防灾型地域绿色建筑原型研究;(2)协助完成扶贫安置型地域绿色建筑原型研究;(3)主持了川西抗震民居建筑研究与应用;(4)主持了芦山县龙门古镇灾后重建项目。
5段德罡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协助完成新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的应用工作,对成果创新点3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6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3-4,5-10]。具体贡献如下:(1)协助完成减灾防灾型地域绿色建筑原型研究;(2)协助完成扶贫安置型地域绿色建筑原型研究;(3)负责陕西杨陵八村农业振兴建设示范。
6毛刚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协助完成新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的应用工作,对成果创新点3做出了贡献,在项目中投入的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6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3-1,4-1,5-4,5-8]。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协助完成减灾防灾型地域绿色建筑原型研究;(2)协助完成扶贫安置型地域绿色建筑原型研究;(3)负责完成川西抗震民居建筑研究与应用;(4)作为省委省政府下派的“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指挥部副指挥长总规划师,为期3年,主持完成了芦山县龙门古镇灾后重建在内的灾区项目40余项,2016年7月20日被授予四川省劳模。
7于洋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参与新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工作,对成果1、2、3创新点做出了贡献,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6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3-2~3-3,5-9]。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参与建设典型地域传统建筑环境信息数据库;(2)参与扶贫安置型地域绿色建筑原型研究;(3)协助完成了大石头村都市乡村“共荣”发展模式试验项目;(4)协助完成了青海瞿昙镇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
8陈敬副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参与新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工作,对成果1、2、3创新点做出了贡献,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7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5-2,5-13]。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参与建设典型地域传统建筑环境信息数据库;(2)参与地域传统建筑技术原型演化机理研究;(3)参与地域建筑绿色技术原型重构方法研究;(4)负责热湿地区气候适应性地域绿色建筑原型研究。
9何文芳副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参与新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工作,对成果1、2、3创新点做出了贡献,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7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5-2,5-15~5-16,5-21]。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参与建设典型地域传统建筑环境信息数据库;(2)参与地域传统建筑绿色属性特征研究;(3)参与地域建筑绿色性能关键指标体系研究;(4)参与地域建筑绿色技术原型重构方法研究;(5)负责极端干热地区气候适应性地域绿色建筑原型研究。
10王芳讲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参与新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工作,对成果2、3创新点做出了贡献,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6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5-2,5-13~5-14]。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参与建设典型地域传统建筑环境信息数据库;(2)参与地域建筑绿色技术原型重构方法研究;(3)负责云南怒江偏远山区扶贫安置型地域绿色建筑原型研究。
11成辉副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参与新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工作,对成果2、3创新点做出了贡献,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60%以上。旁证材料见附件[5-2,5-12,5-14]。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参与建设典型地域传统建筑环境信息数据库;(2)参与地域建筑绿色技术原型重构方法研究;(3)负责四川大坪村减灾防灾型地域绿色建筑原型研究。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建筑物夜间通风降温设计的简化计算方法中国ZL201010568222.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朱新荣;杨柳;刘加平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帐篷内的定向除湿防结露装置中国ZL201210096046.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艳峰,王莹莹,王登甲,刘加平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太阳能热水盘管昼夜两用暖床中国ZL201510909119.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艳峰;宋聪;周晓骏;李涛;陈澎浩;刘加平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土基抹面外墙中国ZL201721770013.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雷振东,陈景衡,王雪菲,周琳琳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功率自计软件中国2011SR010383北京工业大学谢静超;王柱;王卫仑;易福润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能耗监测软件中国2011SR010446北京工业大学谢静超;王柱;王卫仑;易福润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7申请发明专利一种节能百叶窗中国CN201810428562北京工业大学谢静超;刘京;刘加平;陈默;崔亚平
8授权发明专利主动式与被动式相结合的全年性利用相变储能房中国ZL201510058357.X北京工业大学谢静超;刘加平;王未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测定变物性构件相对导热系数的方法与装置中国ZL201410169662.1北京工业大学谢静超;刘加平;王未
10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测量建筑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方法中国CN201810428562北京工业大学谢静超;刘京;刘加平;陈默;崔亚平
进步奖刘加平,雷振东,谢静超,李岳岩,段德罡,毛刚,于洋,陈敬,何文芳,王芳,成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陕西省教育厅
3932423-401 长寿命高性能钢桥结构体系与设计理论
项目名称长寿命高性能钢桥结构体系与设计理论推荐/提名单位/人长安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长安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城市建设设计院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交通运输工程技术领域。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才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历时近20年产、学、研、用一体化自主创新与实践,从材料研发与选材准则、构造与连接创新、构件与结构体系改进、可靠性设计理论革新4个方面对长寿命高性能钢桥进行了系统研究,攻克了系列技术难题,取得创新成果如下:(1)创立了长寿命高性能钢桥的选材准则与设计指标体系。提出了高性能钢材的断裂韧性与耐候性设计指标,提出了高性能钢的选材准则;研发了超高性能纤维混凝土(UHPFRC)及其制备技术,确定了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的材料设计指标(已纳入欧洲规范FRP补充设计指南);揭示了缆索钢丝疲劳与腐蚀疲劳机理,提出了钢丝抗疲劳设计准则。从材料层面有效提升了钢桥长寿命、高性能设计水平。(2)研发了多种长寿命高性能钢桥的创新构造与连接件。研发了基于冷连接理念的波折连接件、FRP-钢粘贴节点等新型连接构造,揭示了湿热环境下FRP新型连接构造的受力机理与界面传力行为;建立了新型整体焊接节点与管结构节点的设计与计算方法,提出了钢塔墩与组合塔墩的合理构造型式与设计方法,研究成果纳入了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在结构构造层面推进了钢桥的长期性能提升。(3)创新了长寿命高性能钢桥的构件与结构体系。确定了耐候钢梁腹板间隙面外变形细节的疲劳强度等级,建立了高性能混合钢梁与耐候钢桥设计准则;研发了管翼缘组合梁并建立了相应的设计方法;研制了钢-UHPFRC组合桥面板、FRP组合钢桥面板,提出了两种新型桥面板的设计准则。已成为长寿命钢桥结构体系创新的主要方向,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4)创建了长寿命高性能钢桥的体系可靠性设计理论。研究了恒、活载效应及传递机制,改进了钢材分析模型,提出了钢梁、塔、缆索的抗力概率模型,建立了连接件-构件-整体串并联判别模型,确定了体系目标可靠指标,创立了多因素作用下长寿命高性能钢桥体系可靠性设计理论,突破了 “重构件、轻体系”的传统设计观念。发表学术论文91篇,其中SCI收录36篇(1区24篇、2区9篇)、EI收录35篇,总被引588次、单篇SCI最高他引34次,出版英文专著1部;授权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作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负责起草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标准;培养研究生40余名,组织和参加了20余场共3000余人的专题培训讲座与技术交流。项目提出的桥梁长寿命和高性能设计理念列入交通运输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成果纳入国家行业标准2部、国外标准1部,主持编制标准2部。项目成果应用于青藏高速、川藏公路、西成与银西高铁、跨江越海桥梁等,全面覆盖沿边、沿海、内地等典型地区与建设条件,推动了首批长寿命高性能钢桥的建设,累计节支5.16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研究成果被交通运输部组织的专家验收会评价为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长寿命高性能钢桥的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有力支撑了交通强国国家战略的实施。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春生教授长安大学长安大学项目总负责人,对创新点1至4均有重大贡献。发表论文41篇,获准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参编了国家行业标准《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 D64-2015)、《公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JTG D10-201x)(报批稿),主持编制陕西省地方标准《高性能钢桥设计与制造技术规程》(已立项)和中国公路学会标准《公路桥梁钢管翼缘组合梁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通过大纲评审)。主要贡献证明材料附件编号:附件2,附件9~11,附件14~17,附件29,附件33-论文16~17、20~21,附件34~37。
2段兰讲师长安大学长安大学负责项目实施,对创新点1至3均有重要贡献。发表论文1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参与编制陕西省地方标准《高性能钢桥设计与制造技术规程》(已立项)和中国公路学会标准《公路桥梁钢管翼缘组合梁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通过大纲评审)。主要贡献证明材料附件编号:附件2,附件9~11,附件16~17,附件29,附件33-论文16~17、20,附件36~37。
3程斌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负责项目实施,对创新点2有重要贡献,负责完成了新型鸟嘴式钢管节点疲劳设计和性能评估方法研究、加劲厚板的受压屈曲模式和破坏机理研究;发表论文24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投入工作量占本人80%。主要贡献证明材料附件编号:附件3~8,附件12,附件31,附件33-论文5~8、11~13、18。
4翟晓亮高级工程师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创新点3有重要贡献,完成了高性能管翼缘组合梁的合理构造与设计准则研究,以及我国首批高性能管翼缘组合梁桥、免涂装耐候钢桥的推广应用;发表论文7篇,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与编制了陕西省地方标准《高性能钢桥设计与制造技术规程》(已立项)和中国公路学会标准《公路桥梁钢管翼缘组合梁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通过大纲评审),投入工作量占本人80%。主要贡献证明附件编号:附件2,附件10~11,附件17,附件33,附件36~37。
5姜旭副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创新点1至3有重要贡献。提出了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设计指标;研发了新型FRP-钢粘贴节点连接构造,实施了湿热环境下新型连接构造的受力机理与界面传力行为研究;建立了FRP组合桥面板设计方法;发表SCI收录论文13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投入工作量占本人80%。主要贡献证明附件编号:附件13, 附件28, 附件32, 附件33-论文1~4、9~10、15。
6王茜讲师长安大学长安大学对创新点2、4有重要贡献,负责实施了钢塔墩与组合塔墩的合理构造型式与设计方法研究,完成了多场作用下的钢桥系统可靠性研究;发表论文4篇,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参与编制陕西省地方标准《高性能钢桥设计与制造技术规程》(已立项)和中国公路学会标准《公路桥梁钢管翼缘组合梁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通过大纲评审),投入工作量占本人80%。主要贡献证明附件编号:附件2,附件10~11,附件17,附件33-论文21,附件36~37。
7张培杰其他长安大学长安大学主对创新点3有贡献,完成了高性能钢梁的受力性能研究,参与了多座高性能钢桥的受力分析与现场测试,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与编制陕西省地方标准《高性能钢桥设计与制造技术规程》(已立项),投入工作量占本人70%。主要贡献证明附件编号:附件1,附件36~37。
8夏烨副研究员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创新点3、4有贡献,完成了钢桥监测与服役寿命预测研究,研发了桥梁检测数据智能融合软件,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获软件著作权1项,投入工作量占本人70%。主要贡献证明附件编号:附件1,附件33-论文14,附件40。
9朱经纬其他山东建筑大学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创新点3有贡献,参与完成了高性能管翼缘组合梁的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发表论文4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与编制中国公路学会标准《公路桥梁钢管翼缘组合梁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通过大纲评审),投入工作量占本人70%。主要贡献证明材料附件编号:附件2,附件10,附件17,附件33、附件37。
10冯云成教授级高工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创新点3有贡献,完成了高性能钢桥的合理构造与设计准则研究,负责了我国首批高性能钢桥的设计,发表论文3篇,参编陕西省地方标准《高性能钢桥设计与制造技术规程》(已立项)、中国公路学会标准《公路桥梁钢管翼缘组合梁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通过大纲评审),投入工作量占本人70%。主要贡献证明材料附件编号:附件1,附件33,附件36~37,附件40。
11邹存俊讲师长安大学长安大学对创新点1、3有贡献,参与完成了高性能钢丝的疲劳与腐蚀疲劳机理研究,以及管翼缘组合梁受力性能研究,投入工作占本人60%。主要贡献证明材料附件编号:附件10~11,附件17。
12周勇超副教授长安大学长安大学对创新点3有贡献,完成了高性能钢桥的构件性能研究,以及钢桥现场测试研究,发表论文4篇,投入工作量占本人60%。主要贡献证明材料附件编号:附件33。
13罗晓瑜副教授长安大学长安大学对创新点4有贡献,参与了钢桥结构体系可靠性研究,参与编制陕西省地方标准《高性能钢桥设计与制造技术规程》(已立项),投入工作量占本人60%。主要贡献证明附件编号:附件36。
14王世超讲师长安大学长安大学对创新点3有贡献,参与完成了高性能钢梁受力性能与设计准则研究,发表论文3篇,参加编制中国公路学会标准《公路桥梁钢管翼缘组合梁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通过大纲评审),投入工作量占本人60%。主要贡献证明附件编号:附件29,附件33,附件37。
15马海英副研究员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对创新点3有贡献,完成了高性能管翼缘组合梁整体稳定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2篇、ESCI收录论文1篇,投入工作量占本人60%。主要贡献证明附件编号:附件30,附件33。
16姚晓飞高级工程师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创新点3有贡献,完成了装配化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桥研究,发表论文1篇,获准实用新型专利4项,投入工作量占本人60%。主要贡献证明附件编号:附件1-论文14,附件33,附件40。
17达瓦扎西工程师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对创新点3有贡献,完成了免涂装耐候钢桥的推广应用,投入工作量占本人50%。主要贡献证明附件编号:附件24。
18刘涛教授级高工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对创新点3有贡献,完成了管翼缘组合梁与免涂装耐候钢桥的推广应用,投入工作量占本人50%。主要贡献证明附件编号:附件26。
19王雨竹其他长安大学长安大学对创新点3有贡献,完成了耐候钢梁的面外变形疲劳性能与抗疲劳设计方法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参与编制中国公路学会标准《公路桥梁钢管翼缘组合梁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通过大纲评审),投入工作量占本人70%。主要贡献证明附件编号:附件33-论文17,附件36~37。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桥梁检测数据智能融合软件V1.0中国2018SR659814同济大学王鹏 夏烨
2实用新型专利多肢空心组合塔墩中国ZL201720918751 .0长安大学王茜 王春生 段兰 张培杰 张文婷 罗乔 姚博 崔冰 胡洁亮
3授权发明专利带混凝土翼板的钢管混凝土翼缘组合梁中国ZL201010244576.4长安大学王春生 翟晓亮 徐岳 王茜 王建华 任更锋 王继明 王晓平 冯林军 朱经纬 段兰 严新江 李干
4授权发明专利钢桁架领结式整体节点的施工方法中国ZL201210251971.4 上海交通大学程斌 钱沁
5授权发明专利斜拉桥钢箱桥塔过索孔的贴板补强方法中国ZL201610396706.3 上海交通大学程斌 娄煜 王健磊 李纯
6授权发明专利钢箱桥塔长圆形检修孔的围板补强方法中国ZL201610398276.9上海交通大学程斌 娄煜 王健磊 李纯
7授权发明专利钢箱桥塔内部开设通行孔的贴板补强方法中国ZL201610398309.X上海交通大学程斌 娄煜 王健磊 李纯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开有连续椭圆孔受压钢板的补强方法中国ZL201610398266.5 上海交通大学程斌 娄煜 王健磊 李纯
9授权发明专利单轴受压开长圆形孔钢板的孔边加劲补强方法中国ZL201610396709.7 上海交通大学程斌 娄煜 王健磊 李纯
10实用新型专利基于粘结波折件的钢纤维混凝土组合钢桥面板中国ZL20170918790.0长安大学段兰 王春生 王茜 徐有良 张静雯 崔冰 奥利维 王世超
进步奖王春生,段兰,程斌,翟晓亮,姜旭,王茜,张培杰,夏烨,朱经纬,冯云成,邹存俊,周勇超,罗晓瑜,王世超,马海英,姚晓飞,达瓦扎西,刘涛,王雨竹长安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城市建设设计院长安大学
3942425-401 当归养血活血系列药对配伍效应与功效物质研究及其转化应用
项目名称当归养血活血系列药对配伍效应与功效物质研究及其转化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陕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香港科技大学,江苏融昱药业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本项目基于中药配伍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了药对配伍效应与功效物质基础一系列研究方法与技术,并在当归养血活血系列药对研究与开发应用中得到成功实践,为药对配伍规律与组方结构特征的科学揭示提供了创新性思路与方法,为指导现代中药研发与中医临床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1. 创建了适宜于药对配伍效应与功效物质研究的一系列方法与技术,为阐明药对配伍规律的科学内涵及优化组方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提出了通过药对系列配伍、药对相互作用、药味-药对-方剂共性与差异性比较等阐释药对内在组成变化规律的创新思路。建立了基于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的效应整合策略,以准确评价并比较药对配伍效应的综合水平;建立了基于响应曲面设计的药对定量药理学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以阐明药对配伍协同增效作用及其量比范围与相互作用强度;创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中药有效成分群辨识技术,以揭示药对不同功效的共有物质基础及其功效取向特征;创建了化学模糊识别策略,用于药对配伍复杂效应物质相互作用研究;建立了比较代谢组学方法,以揭示药对配伍的优效机制。2. 系统揭示了当归系列药对的配伍效应、功效物质与相互作用关系,为基于药对配伍的相关药物研发与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系统阐明了当归系列药对配伍前后功效物质变化规律,首次揭示了药对不同功效的共有物质基础及其功效取向特征;科学阐释了当归系列药对配伍优效的量效特点,首次揭示了药对配伍协同增效的量比范围与作用强度;系统揭示了当归系列药对主要效应物质的体内过程与代谢特点,首次发现了“相使”配伍药对的协同转化属性;运用比较代谢组学方法,通过内源性生物标志物与药效学关联分析,首次明确阐释了当归系列药对配伍的优效机制;首次揭示了当归系列药对在常用相关方剂中的贡献大小与配伍特点。3. 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中药标准化建设、中成药二次开发与中医临床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采用本团队建立的药对研究方法与技术,成功应用于含当归药对的中成药(脑心通胶囊、新生化颗粒等)功效物质与配伍效应研究、质量标准提升与产品二次开发及延伸技术服务与转化应用过程,近三年产生累计经济效益40.0亿元,新增利润21.3亿元,新增税收16.9亿元。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中医临床应用,有力支撑了相关医院制剂的研发,促进了医院专病专科的发展;研究方法与学术成果拓展应用于海外传统医药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医药“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研究团队已培育成我国药对现代研究的标志性团队,项目实施期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发表学术论文190篇,其中SCI收录111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得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各级人才计划7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唐于平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完成人。为本项目的设计者和组织实施者。(1)提出并组织创建了中药功效物质分级辨识、正反验证与量效评价的系统研究技术体系,并在当归系列药对研究中得到成功实践;(2)运用比较代谢组学方法,通过内源性生物标志物与药效学关联分析,发现当归与川芎配对伍用可发挥更好的养血补血功效,从而揭示了药对配伍的优效机制;(3)创建了中药配伍复杂效应物质化学模糊识别策略,并成功应用于中药配伍相互作用研究。对科技创新点1、2、3均做出突出贡献。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学术论文92篇,其中SCI收录48篇;作为第一主编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
2段金廒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完成人。重点参与本项目的设计和组织实施;(1)组织创建了适宜于药对功效物质与配伍效应研究的一些方法与技术;(2)基于整体作用特点,参与构建形成了适宜于系统揭示药对功效物质组成与配伍特点的方剂-药对-药味-功效物质组/成分层层递进的研究策略;(3)指导并督促药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科技创新点1、2、3均做出突出贡献。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学术论文72篇,其中SCI收录43篇;作为共同主编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
3赵步长教授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第三完成人。主要承担项目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本项目建立的药对研究方法与技术成功应用于脑心通胶囊的功效物质与质量标志物研究、质量标准提升及延伸技术服务,使其成为了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现代中药基础用药之一,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突出贡献。发表学术论文3篇。
4詹华强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第四完成人。着重从细胞与分子水平阐明了当归补血汤益气补血的作用机制,首次证实了当归补血汤类雌激素作用及促进成骨骨细胞分化作用,并阐明了作用机理。并通过Knockout方法,发现来自黄芪的毛蕊异黄酮是当归补血汤促进成骨细胞的主要成分,来自当归的阿魏酸是当归补血汤的主要抗氧化成分。对科技创新点2做出了突出贡献。发表通讯作者学术论文33篇,均被SCI收录。
5黄胜良高级工程师江苏融昱药业有限公司江苏融昱药业有限公司第五完成人。主要参与项目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重点参与本项目建立的药对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于新生化颗粒的功效物质与配伍效应研究及延伸技术服务与转化应用,并在此基础上组织申报并成功获批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新生化颗粒标准化建设”。对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较大贡献。参与发表学术论文3篇,参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
6陈艳琰讲师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第六完成人。(1)参与创建了化学模糊识别策略用于药对配伍复杂效应物质相互作用研究;(2)参与揭示了当归-川芎药对的配伍效应、功效物质与相互作用关系,为基于药对配伍的相关药物研发与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对科技创新点1、2做出了贡献。发表学术论文2篇。
7尚尔鑫副研究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七完成人。主要承担中药药对的数据挖掘研究及效应物质基础与配伍效应研究数学模型建立和数据分析,为药对数据信息挖掘和知识发现提供了重要技术方法。在数学模型分析中,成功建立了针对药对不同功效物质作用贡献分析、药对配伍量效关系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数学模型与可应用的设计方案,为当归系列药对功效物质与配伍效应的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支撑。对科技创新点1、2均做出贡献。参与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SCI收录19篇;作为编委出版学术专著1部。
8乐世俊讲师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第八完成人。建立了基于整体作用的中药复杂效应物质辨识与验证技术,重点开展了当归-红花配伍效应与物质基础研究,采用比较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方法揭示了药对配伍的优效机制,并应用于现代中药气血和胶囊与新生化颗粒的现代研究。对科技创新点1、2均做出贡献。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5篇,其中SCI收录4篇;作为编委出版学术专著1部。
9董婷霞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第九完成人。重点参与从细胞与分子水平阐明了当归补血汤益气补血的作用机制,首次证实了当归补血汤类雌激素作用及促进成骨骨细胞分化作用,并阐明了作用机理。并通过Knockout方法,发现来自黄芪的毛蕊异黄酮是当归补血汤促进成骨细胞的主要成分,来自当归的阿魏酸是当归补血汤的主要抗氧化成分。对科技创新点2做出贡献。参与发表学术论文22篇,均被SCI收录。
10钱大玮研究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第十完成人。主持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当归养血活血系列药对组成规律的基础研究”,从药物相互作用出发,基于现代药理学、现代仪器分析等多学科技术方法,采用养血活血相关的整体动物、组织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的生物效应综合评价方法,对当归系列药对的配伍关系、生物效应及相关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以当归养血活血系列药对为代表的组成-剂量-物质-功效之间的关系。对科技创新点1、2均做出贡献。参与发表学术论文35篇;作为副主编出版学术专著1部。
11史旭芹中级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第十一完成人。重点以当归-黄芪药对为研究对象,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设计研究当归-黄芪配伍相互作用的性质与程度,为中药配伍现代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参考。同时基于药代动力学研究思路探究归芪配伍的效应机制,为最终揭示其组成规律奠定了基础。对科技创新点1、2均做出贡献。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4篇,其中SCI收录2篇;作为编委出版学术专著1部。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带有一氧化氮供体的芳香酸衍生物在制备治疗恶性肿瘤迁移疾病药物中的应用中国ZL.201610301604南京中医药大学唐于平, 章鹏轩, 李念光, 段金廒
2授权发明专利新生化颗粒的质量检测方法中国ZL201610878776.2南京中医药大学唐于平, 孙大正, 黄盛良, 段金廒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和抗炎活性的醌式查尔酮与黄酮醇结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ZL201610473861.0南京中医药大学唐于平, 乐世俊, 段金廒, 瞿城, 金益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与抗炎活性的醌式查尔酮碳苷二聚体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610475483.X南京中医药大学唐于平, 乐世俊, 段金廒, 瞿城, 金益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选择性剔除技术的中药效应物质辨识方法中国ZL201510008084.8南京中医药大学唐于平,王林艳, 金益, 段金廒
6授权发明专利带有一氧化氮供体的芳香酸衍生物在制备治疗恶性肿瘤疾病药物中的应用中国ZL201210306272.5南京中医药大学唐于平, 李念光, 段金廒
7授权发明专利当归和川芎组合物提取物在制备促进卵巢颗粒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中国ZL201010565402.8南京中医药大学唐于平, 华永庆, 李伟霞, 禹良艳, 钱大玮, 段金廒
8授权发明专利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化学模糊识别研究中药复杂成分配伍相互作用的方法中国ZL201310091479.X南京中医药大学唐于平, 段金廒, 沈娟, 陶伟伟
进步奖唐于平,段金廒,赵步长,詹华强,黄胜良,陈艳琰,尚尔鑫,乐世俊,董婷霞,钱大玮,史旭芹陕西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香港科技大学,江苏融昱药业有限公司陕西省教育厅
3952426-401 燕麦食品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创制
项目名称燕麦食品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创制推荐/提名单位/人陕西师范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桂林西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青海青麦食品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燕麦作为国际公认的保健食品,特别是1997年被美国FDA认证为首例保健谷物后,国内外对燕麦需求急剧增加。我国消费量年递增率在10%以上,但由于我国燕麦加工技术落后,燕麦产业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大。本项目针对我国燕麦加工水平不高,加工设备落后,产品种类少,产品缺少标准,产区、加工区、销售区分离等问题,以燕麦品种品质分析、加工适应性评价为基础,以燕麦食品主食化为目标,以燕麦功能成分构效关系研究为核心,以标准制定、设备研制和健康作用的量效关系验证为补充,解决了燕麦加工中存在的关键技术与设备问题,驱动了燕麦加工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燕麦加工的适应性问题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燕麦大众化食品、高附加值食品、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开发与加工,提高燕麦食品加工水平。 燕麦大众化食品加工,包括大众化主食、传统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初加工工艺和装备的升级等。关于燕麦蒸煮类食品老化控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开发了燕麦加工关键设备,成功解决了传统灭酶方法耗时长的问题,提高了燕麦米、燕麦粉和燕麦片加工自动化水平。通过燕麦全籽粒加工技术、发酵技术、挤压技术开发了六大类燕麦高附加值食品,实现了燕麦原料梯度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增加了附加值。证明裸燕麦片、裸燕麦米属于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GI<55),具有极显著的辅助降血脂作用(降低幅度分别为19.0%和15.7%)。 第二,研究燕麦主要营养成分与功能因子的构效关系,回答了消费者为什么选择燕麦的问题。 研究了燕麦β-葡聚糖降糖降脂构效关系、抗疲劳、抑制内毒素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提高肠道细胞能荷、改善肠道菌群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发现裸燕麦具有较高的生物碱含量、支链氨基酸含量,为燕麦特殊膳食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三,研究燕麦食品食用过程中的量效关系问题,回答了消费者每天吃多少燕麦食品这一产业问题。 研究证实国内裸燕麦片品质优于国外皮燕麦片,建立了我国燕麦片加工品种品质指标体系,使燕麦片加工企业由进口皮燕麦向国产裸燕麦转变,增强了国产燕麦的竞争力与市场需求。满足了消费者对多样化燕麦产品的需求,由过去的北方产区传统消费为主,扩大到大中城市、南方消费占主体。 项目实施整体提升了我国燕麦产业科技水平,近三年新技术推广新增直接经济效益7.84亿元,企业新增利润3.95亿元,新增税收2.61亿元。获授权专利7 件,制定国家标准1 项,发表论文295 篇(其中SCI 论文136 篇),由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5 部。2007 年项目启动时我国燕麦加工量约30 万吨,到2017 年达到75 多万吨,显著提高了我国裸燕麦产业化水平。 通过燕麦加工新技术应用、新设备配套、新产品开发,基本解决了燕麦食品产业化过程中加工技术、设备、标准等关键问题,满足了消费者对多样化燕麦产品的需求,促进了燕麦产业发展。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胡新中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负责项目设计和整体统筹,具体工作的跟进;开发燕麦红外酶新技术,燕麦灭酶机;开发“轻碾多磨”技术,建立了燕麦米的加工方法,开发燕麦碾米设备;建立了我国燕麦片加工品种品质评价体系,燕麦中活性物质功效评价(对应创新点1、3,见成果论文2、3、5、6、7、8、9、10,专利1、2、3;项目2015KTZDNY01-07项目验收证书,科技成果鉴定证书)。
2欧阳韶晖助理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完成了项目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产业化开发,提出燕麦产业技术体系产学研合作机制,及“四个打通”产学研合作模型。辅助完成六集电视宣传品《神奇的燕麦》的制作,推动我国燕麦产品由以北方产区消费为主扩大到全国大中城市(对应创新点2,3,见科技成果成果鉴定证书)。
3李小平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开发了燕麦全籽粒挤压面条生产新技术,开发常温保鲜燕麦扯面、燕麦馒头生产新技术,国内外燕麦产品品质对比(对应创新点2,见成果论文4、5、10,专利8、9)
4师俊玲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发燕麦燕麦高附加值产品,燕麦固体饮料、燕麦酸乳饮料的生产技术(对应创新点3,见专利6、7 和科技成果成果鉴定证书)。
5李巨秀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燕麦β-葡聚糖和生物碱分离提取技术,并开展燕麦食品营养研究(对应创新点3,见科技成果鉴定证书)。
6郑建梅讲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完成了燕麦品质检测和优质品种筛选,开发大粒型裸燕麦片、燕麦全粉生产新技术,以及燕麦专用粉和燕麦米的中试推广(对应创新点3,见科技成果鉴定证书)。
7刘柳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开发原粮过热蒸汽处理技术,实现燕麦面粉及面制食品清洁化生产技术;开发老酵母发酵燕麦食品(对应创新点2,见论文1,项目2015KTZDNY01-07 验收证书)。
8马蓁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开发了燕麦淀粉综合利用新方法,及燕麦产品感官和营养评价,开发燕麦高附加值产品(对应创新点3,见论文1、4,项目2015KTZDNY01-07 验收证书)。
9罗勤贵讲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发了燕麦米生产技术,以及燕麦米加工设备和产业化推广工作(对应创新点1、2,见科技成果鉴定证书)。
10赵武奇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开发的燕麦面条挤压设备、燕麦原料清洁处理设备(对应创新点2,论文1,项目2015KTZDNY01-07 验收证书)。
11廖丽丽工程师桂林西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桂林西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应用新型燕麦灭酶技术、加工技术进行燕麦片、燕麦米的中试和产业化生产,与项目组合作生产的燕麦产品质量稳定,有力助推燕麦加工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对应创新点1、3,见桂林西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应用证明)
12李璐工程师桂林西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桂林西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与项目组合作完善燕麦米、燕麦片中试和产业化声场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使燕麦产品加工新技术顺利进入产业化加工,显著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率和企业产值(对应创新点1、3,见桂林西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应用证明)。
13陈建林中级青海青麦食品有限公司青海青麦食品股有限公司与项目组合作,顺利完成燕麦片加工过程中灭酶技术、燕麦饮品加工中酶法和喷雾干燥技术的中试和产业化应用,促进燕麦加工新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和推广,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应青海青麦食品有限公司应用证明)。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常温保鲜高含量燕麦馒头及其加工方法中国201710072994.1陕西师范大学胡新中,李小平,马蓁,刘柳
2实用新型专利燕麦红外灭酶机中国ZL200920031723.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胡新中,卢为利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燕麦米的加工方法中国ZL200610042891.2胡新中,方毅胡新中,方毅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燕麦全籽粒挤压产品的生产方法中国ZL201510144050.1陕西师范大学胡新中,张哲学,李小平,赵武奇
5实用新型专利湿面物料上料机中国ZL201420833701.9孙忠民孙忠民,胡新中,陕方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食品挤出机用无级调压圆形出料头中国ZL201420833887.8孙忠民孙忠民,胡新中,陕方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燕麦固体饮料的生产法方法中国ZL200910183595.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苏大学师俊玲,王振斌,胡新中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燕麦酸乳饮料的生产法方法中国ZL201010198341.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俊玲,葛武鹏,胡新中
9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常温保鲜燕麦扯面及其加工方法中国201710072995.6陕西师范大学胡新中,李小平,马蓁,刘柳
进步奖胡新中,欧阳韶晖,李小平,师俊玲,李巨秀,郑建梅,刘柳,马蓁,罗勤贵,赵武奇,廖丽丽,李璐,陈建林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桂林西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青海青麦食品有限公司陕西师范大学
3962428-401 生态平衡型建筑系统用典型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
项目名称生态平衡型建筑系统用典型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陕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陕西理工大学,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陕西林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学科交叉领域。我国建筑垃圾年产出量高达20亿吨,资源化率不足10%;“十二五”期间,大宗工业固废产量约183.5亿吨,综合利用率不足50%。建筑节能被认为是我国实现2030年碳减排目标的关键领域。因此,将巨量的建筑垃圾和大宗固废转化为需求巨大的节能建筑产品,是亟待突破的重大技术难题。项目针对建筑垃圾、固废及建筑节能要求,提出了“生态平衡型建筑系统”概念,通过攻关突破了建筑垃圾、典型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难题,实现了建筑部品成型过程控制和产品系列化生产,构筑了极具指导性的生产技术和标准体系;发明了系列高近红外反射颜料及其涂料制备技术,打破了国外产品技术垄断局面。主要技术内容: (1)首创了粉煤灰和花岗岩粉渣经级配混合辅以铝酸酯偶联剂,有效实现了矿渣微粉改性效果,构建了粉煤灰和花岗岩粉渣适配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适于锥形双螺杆挤出成型设备用PVC组合料工艺技术,建立了矿渣基建筑复合板材集成创新标准化技术、配套生产线及装备。(2)攻克了系列高近红外反射颜料(Ba1-xCuxZr1-yTbyO3、Co1-xMgxCr2-yAlyO4和[(Na0.5Y0.5)xBi1-x][MoxV1-x]O4)关键制备技术;开发了以复配的碱性溶胶和碱性苯丙乳液为无机-有机复合成膜物质、以反射颜(填)料为功能单元的反射隔热建筑涂料工艺技术,并构筑了建筑外墙反射隔热系统及其施工工艺,推进了生态平衡型建筑系统碳减排目的。(3)创制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整形处理技术以及普适性和集成标准化生产技术。发明了再生混凝土、陶粒混凝土和蒸压加气混凝土隔热板关键生产技术,实现兼具良好力学性能和隔热功能;建立了适于复杂固废匹配模式,解决了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难题,建立了完善的规范标准和评价体系。项目实施后,形成了典型固废绿色制造核心技术,研制了功能隔热颜料以及涂料体系,建立了标准化技术体系,发表核心论文33篇,申请国家专利37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件、实用新型专利5件,成功转让5件。成果在我国10多个省市工程中推广应用后,近三年新增利润5107.28万元、新增税收3999.04万元,效益显著。4项技术局国内领先水平,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获汉中市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陕西省职工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发明创造类银奖1项。完成单位制订国家标准1个、行业标准2个、地方标准2个和企业标准1个。第一完成人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等。为生态平衡型建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固废资源的综合利用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了建筑生态体系构建与发展,实现了自然资源-人类社会需求之间平衡关系的有效协调。第一完成单位陕西理工大学位于秦巴山区,项目利用秦巴山区矿渣资源,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涵养地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深入推进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以及秦岭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艾桃桃教授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理工大学1. 项目总负责人,统筹项目规划及技术实施;2. 负责矿渣微粉改性技术,开发粉煤灰、花岗岩石粉综合利用及匹配关键核心技术;3. 负责矿渣微粉基建筑复合地板成套生产设备选型及生产线建设指导,标准化技术体系构建和技术及质量监督控制;4. 参与功能颜料及涂料技术开发及产业推广。
2谢红波高级工程师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1. “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第4项“再生混凝土功能隔热板生产关键技术”,承担了以建筑垃圾为代表的固废普适性和集成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开发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整形处理技术;2. 负责再生混凝土空心隔热板、陶粒混凝土空心隔热板、蒸压加气混凝土隔热板关键生产技术开发,建立了完善的规范标准和评价体系;3. 负责产品市场推广应用。
3袁新强副教授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理工大学1. 参与项目规划设计以及组织项目实施,“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第1、2、3、5项,负责开发矿渣微粉改性技术,参与粉煤灰、花岗岩粉渣综合利用及匹配关键核心技术;2. 参与矿渣微粉基建筑复合地板成套生产设备选型及生产线建设,负责产品质量检测及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3. 参与产品市场推广及技术产业链延伸;4. 承担了建筑隔热颜料及涂料技术开发;5. 参与市场推广与评价。
4董金虎教授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理工大学1. 参与项目规划设计,“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第2项,参与矿渣微粉改性技术,参与粉煤灰、花岗岩粉渣基建筑复合板材成型制备技术研究,负责矿渣和聚合物反应成型机理及过程研究;2. 负责矿渣与聚合物复合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控制,负责产品功能化技术研究以及应用领域评估研究;3. 参与隔热颜料技术开发,参与产品技术推广。
5杨晓明副教授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理工大学1. 参与项目规划设计与具体技术实施;2. “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第3、5项,负责反射隔热颜料及涂料技术开发与市场推广;3. 参与板材技术开发与新产品研发。
6冯小明教授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理工大学1. 参与项目规划设计,“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第1-3、5项,参与矿渣微粉改性技术,参与矿渣基建筑复合板材成型加工技术和功能化技术开发,负责建筑装饰体系一体化设计及应用技术推广;2. 参与功能无机颜料技术开发;3. 参与矿渣基建筑复合地板生产线建设及产品评估。
7李向涛教授级高工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1. “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第4项,承担了以建筑垃圾为代表的固废普适性和集成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开发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整形处理技术;2. 负责再生混凝土空心隔热板、陶粒混凝土空心隔热板、蒸压加气混凝土隔热板关键生产技术开发,建立了完善的规范标准和评价体系;3. 负责产品市场推广应用。
8曾晨工程师陕西林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林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1. 参与项目规划设计,“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第1-3项,参与矿渣微粉改性技术,负责粉煤灰、花岗岩粉渣基建筑复合板材生产线建设和产品生产,参与矿渣和聚合物反应成型机理及过程研究;2. 负责矿渣与聚合物复合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控制。
9包维维讲师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理工大学1. 参与项目规划设计与具体技术实施;2. “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第5项,负责反射隔热颜料及涂料技术开发与市场推广。
10邓志峰讲师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理工大学1. 参与项目规划设计与具体技术实施;2. “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第3、5项,负责反射隔热颜料及涂料技术开发与市场推广;3. 参与板材技术开发与新产品研发。
11李文虎副教授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理工大学1. 参与项目规划设计,“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第1-3项,参与粉煤灰物理-化学改性技术,主要负责粉煤灰粉磨处理技术,与其它矿渣的复配技术及性能研究;2. 参与粉煤灰基建筑复合地板生产线规划建设以及作为功能建筑部品的作用效果研究;3. 参与市场推广和评估体系研究。
12刘林森其他陕西林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林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1. 参与项目规划设计,“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的第1-3项,参与矿渣微粉改性技术,负责粉煤灰、花岗岩粉渣基建筑复合板材成型制备技术研究,参与矿渣和聚合物反应成型机理及过程研究;2.参与矿渣与聚合物复合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控制;3. 参与市场推广及使用效果评估。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夹心结构的建筑垃圾保温砖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280391.2陕西理工大学董金虎,冯小明,吴小红,周杰,王琳,刘玉侠,李雷权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地聚物-聚合物复合板材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699108.X陕西理工大学董金虎,冯小明,贺志荣,张伟,王永善,王同乐,付蕾,陈立贵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轻质粉煤灰保温装饰板的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140610.7陕西理工大学董金虎,孙娟娟,周明,贺志荣,王星,史维博,马均鹏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阻燃高强高韧亚克力实心板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132773.0陕西理工大学袁新强,蒋鹏,张士勇,岳凯,黄红廷,姜薇,雷普,程如亮
5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制备可反射红外线的黑褐色颜料的方法及隔热油漆中国ZL201010604669.3陕西理工大学杨晓明,张营堂,冯小明,袁新强,付蕾,张义明
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轻质隔墙板贴面用硅钙砖中国ZL201420803425.1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谢红波,陈哲,林克辉,杨军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深色环保隔热外墙涂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110024568.3陕西理工大学袁新强,冯小明,张营堂,杨晓明,艾桃桃,任金玲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墙体保温隔热系统中国ZL201120085435.2陕西理工大学袁新强,张营堂,杨晓明,蒋鹏
9授权发明专利粉煤灰建筑保温隔热涂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210401735.6陕西理工大学袁新强,张营堂,艾桃桃,蒋鹏,徐艺,革海银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石灰窑尾气余热联产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工艺中国ZL201410198581.4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谢红波,陈哲,林克辉,麦俊明,杨军
进步奖艾桃桃,谢红波,袁新强,董金虎,杨晓明,冯小明,李向涛,曾晨,包维维,邓志峰,李文虎,刘林森陕西理工大学,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陕西林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教育厅
3972428-402 秦巴地区作物种质资源分子鉴定评价体系创建与应用
项目名称秦巴地区作物种质资源分子鉴定评价体系创建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陕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省水稻研究所,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项目简介1、项目来源 本项目来源于陕西省科技厅项目“陕西省水稻种质资源的SSR多态性分析与指纹图谱构建”(编号SJ08ZT03-4)、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陕南地区抗菌核病油菜资源筛选”(编号14JK1152)、陕西省科技厅项目“陕西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有效成分开发利用研究”(编号2013JZ008)和 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陕西汉中地区特种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编号08JK252)等十个项目。2、项目主要内容 本项目的关键技术内容有四部分:一是秦巴地区水稻、油菜、小麦、茶树4种作物的种质资源搜集;二是4种作物种质资源的DNA分子评价体系构建,包括不同PCR反应体系各要素条件优化、核心引物筛选、功能基因检测体系构建等工作;三是利用多种标记在秦巴4种作物遗传多样性上的比较研究、抗病及品质基因的分布状况研究、主要农艺性状的鉴定、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研究;四是对评价优异的种质资源的合理保存与利用,包括利用MAS育种与传统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改良某个特殊性状、创制新的种质资源;利用本研究开发的功能标记将多个抗病基因聚合在同一个育种材料中,改良亲本材料,培育优良品种。3、项目创新点 项目采用分子标记技术结合传统育种技术创造性完成了以下工作:(1)创建了水稻香味基因Fgr、抗稻瘟病基因Pi9、Pigm和Pi-ta 4个功能基因的分子鉴定评价体系;(2)明确了水稻品质、稻瘟病抗性、小麦条锈病抗性分子标记对相关性状的效应。(3)首次开展了秦巴地区水稻、油菜、茶树和小麦遗传资源的SSR、ISSR、SRAP、SCoT、CAPS、SNPs分子标记研究,构建了秦巴地区甘蓝型油菜和茶树的SCoT-PCR核心引物库及检测体系。(4)利用创建的分子鉴定评价体系,创制了水稻恢复系R082、R647和油菜恢复系DH(Q7/H702)亲本材料,组配了四个水稻、油菜新品种。4、实施成效 该项目开展以来,在秦巴地区水稻、油菜、小麦和茶树4种作物种子资源圃遗传研究的相关领域共在国内外有影响力期刊《Hereditas》、《Braz.J.Bot》、《中国水稻科学》、《华北农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西北农业学报》和《分子植物育种》等发表论文56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水稻、小麦主要性状功能基因检测、秦巴地区水稻、油菜和茶树的遗传多样性研究,重要性状的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研究等领域,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制了水稻恢复系R082、R647和油菜恢复系DH(Q7/H702),为水稻和油菜育种提供了优良亲本。选育的K优082、两优687、汉油1618和陕农优206等4个水稻、油菜新品种亩产分别比对照增产8.74%、9.63%、7.58%和8.27%,具有较大增产优势和更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5、应用推广情况 2008—2018年,项目经应用后,不但为育种单位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技术和途径、方法,大大节省了育种年限,起到了节本增效作用,节本效益340万元;选育的新品种经推广获得效益10100.54万元,合计新增纯效益10440.54万元。本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张羽教授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理工大学1、全面组织项目实施工作,负责项目实施方案制定,组织开展试验研究工作;2、创建了水稻香味基因Fgr、抗稻瘟病基因Pi9、Pigm和Pi-ta 4个功能基因的分子鉴定评价体系;3、主持开展了秦巴地区4种作物遗传资源评价的SSR、ISSR、SRAP、SCoT、CAPS、SNPs分子标记研究及田间表型鉴定,确定出陕南地区Pi9基因为主要抗稻瘟病基因。构建了秦巴地区甘蓝型油菜和茶树的SCoT-PCR核心引物库及检测体系。
2王胜宝正高级陕西省水稻研究所陕西省水稻研究所1、主要负责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性状鉴定及部分分子标记鉴定试验,开展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2、在汉中和安康推广K优082、两优687、陕农优206、汉油1618水稻和油菜品种。
3张晓娟副教授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理工大学 利用SSR、SRAP等分子标记开展了油菜菌核病抗性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了油菜材料的遗传背景,为油菜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优良的杂交亲本,促进了抗菌核病油菜品种选育。同时,为现有油菜品种的遗传改良,拓宽油菜材料遗传背景提供依据。参与创建了秦巴地区水稻、油菜的分子标记鉴定体系。
4王业文中级陕西省水稻研究所陕西省水稻研究所1、主要负责水稻种质资源收集、性状鉴定及部分分子标记鉴定试验,开展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工作。2、在汉中和安康推广K优082、两优687、陕农优206品种。
5李佼中级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利用SSR、SRAP、SCoT三种分子标记研究了陕南茶树遗传背景,并比较了三种分子标记的效果,明确了SCoT标记在遗传研究中的高效性。首次在茶树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应用SCoT标记,优化了茶树SCoT-PCR体系,并筛选出适宜茶树遗传研究的38个SCoT引物。
6张先平正高级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负责小麦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选育;负责不同作物田间试验设计;负责不同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基因分子标记及表型抗性鉴定;负责水稻稻瘟病田间抗性表型的鉴定;参与项目的总结等工作。
7薛艳中级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主要负责油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工作。在油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择、高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真假杂种鉴定及纯合度检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参与选育出优质抗病细胞质不育系312A 并通过省级鉴定;参与选育了一批优质抗病恢复系,并用其进行了组合测配。
8张成兵副高级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主要负责水稻种质资源收集、性状鉴定及部分分子标记鉴定试验,开展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工作。2、在汉中和安康推广K优082、两优687、陕农优206品种。
9吴婉婉员级陕西果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理工大学 以福鼎大白茶茎段为原材料,通过组织培养,建立起一套完整、高效的茶叶离体再生体系,为茶叶分子水平方面的研究提供高纯度无菌材料,同时为无病毒茶叶组培苗的快繁提供参考依据。在陕南通过短穗扦插,建立一套快速繁育无性系陕茶1号、碧香早等品种茶苗的方法。
10陈乔助教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理工大学参与了油菜分子辅助育种研究及项目材料的撰写工作。
11李云中级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参与小麦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选育;参与不同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基因分子标记及表型抗性鉴定;参与水稻稻瘟病田间抗性表型的鉴定;参与项目的总结等工作。
12尹素芬中级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参与小麦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选育;参与不同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基因分子标记及表型抗性鉴定;参与水稻稻瘟病田间抗性表型的鉴定;参与项目的总结等工作。
13席彦军副高级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负责完成陕西茶树种质资源现状调查研究,提供本项目中用于茶树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研究的茶树材料,协助完成遗传背景研究试验。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植物新品种权K优082中国陕审稻2013001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植物新品种权两优687中国陕审稻2015009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植物新品种权汉油1618中国陕油登字2016003号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4植物新品种权陕农优206中国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进步奖张羽,王胜宝,张晓娟,王业文,李佼,张先平,薛艳,张成兵,吴婉婉,陈乔,李云,尹素芬,席彦军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省水稻研究所,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教育厅
3982443-401 面向智能制造的多源异构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
项目名称面向智能制造的多源异构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推荐/提名单位/人陕西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西安邮电大学,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中兴通讯终端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信息化工程研究院
项目简介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升级产业结构,提升我国工业竞争力。国务院2013年9月发布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2015年5月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将突破长期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保证中国未来的工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当前工业革命的新阶段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战略机遇。项目组针对智能制造中多源异构数据分析与处理问题及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主要创新点如下:(1)针对工业领域多源异构数据的采集与传输问题,提出了多源异构网接入终端(传感器)双嵌入式子系统多核架构,攻克了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的关键技术,以最小的开销对智能工厂的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具有的状态数据进行采集,降低了网络的通信开销,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延长了网络的生存时间。授权发明专利3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篇,登记软件著作权4件。(2)针对智能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多源异构数据存在数据结构复杂多样、数据特征维度高、差异大的问题,提出基于数据特征支持度的多源异构数据动态聚合方法,授权专利4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篇,形成软件著作权2件。提出的理论与方法为面向智能制造过程的多源异构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智能制造过程中多源异构数据的动态聚合。(3)引入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提出面向复杂生产过程的数据分析、故障预测以及智能排产新方法,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揭示数据之间的隐含关系,提出了面向资源的观测数据服务方案,提高了数据分析与利用的效率,基于高斯过程回归模型对工业过程数据实施故障预测,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产品质量追溯功能。申请发明专利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篇,登记软件著作权1件。(4)针对智能制造过程中如何提供多源异构数据,提供动态、精准、可伸缩的工业服务,本项目首次提出面向工业互联网的生产数据服务平台架构,定义了面向工业互联网多源异构数据服务模型,设计实现了面向智能制造的生产数据服务平台。建立了业务与底层数据资源映射关系,降低了应用的复杂性,提高了用户数据服务请求匹配的成功率,实现了跨平台的数据资源管理。授权发明专利4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15篇,撰写著作1部,开发软件6个。项目执行过程中,授权发明专利17项,申请发明专利14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3篇,著作1部,登记软件著作权10件,参与制订标准4部,成果获得省部级奖4项。项目产品通过了第三方检测,并在电子通信和轻工制鞋等行业进行了应用,近三年产值约2.5亿元以上。项目引进和培养博士及硕士人才35名,解决本科毕设及就业261人,为信息与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适应了“中制造2025”发展战略。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王忠民教授西安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对创新点 1,2,3,4 均有贡献,负责项目的需求分析,系统方案总体设计。项目期间授权专利6件,录用发表论文16篇。代表性创新成果:1)无线传感网络中基于代理的自适应协作感知方法(ZL201110306794.0);2)移动P2P网络中基于稳定组的交互决策方法(ZL201110306795.5);3) Trust-Based Distributed Kalman Filtering for Target Tracking under Malicious Cyber Attacks, Information Fusion ,2018年;4) Distributed Kalman Filtering for Robust State Estimation ov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under Malicious Cyber Attacks,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2018年.
2卢忱副教授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对创新点 1,3,4有贡献,提出了智能制造系统中不同层次信息物理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流传输方案,参与完成了多源异构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的开发与示范应用。项目期间授权专利20件。代表性创新成果:1)MOBILE TERMINAL NETWORK PORT MANAGEMENT METHOD AND DEVICE(US 9,654,369 B2);2)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计数方法及系统(ZL 201010297962.X);3)发送/接收接入开率因子信息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ZL 201010255886.6);4)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MBMS SERVICE(US 9,025,511B2).
3朱志祥教授陕西信息化工程研究院陕西信息化工程研究院对创新点 2,4有贡献,设计了大数据统一管理平台方案,提出一种多源空间数据融合与集成的方法,完成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软件服务化封装方法和云计算服务接入网关的方法。主持完成了工业云系统建设技术规范。项目期间授权专利9件,录用发表论文5篇。代表性创新成果:1) 云计算安全验证与大数据开放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18年;2) 基于开放与共享的大数据产业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中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15年.
4李席其他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对创新点 3,4有贡献,参与完成了多源异构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的开发与示范应用,完成智能工厂SMT过程质量提升大数据分析应用及系统研发,完成智能工厂MMI视觉及音频处理大数据分析数据采集系统及质量改进设计及应用。对项目的产业化应用做出贡献。
5陈彦萍教授西安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对创新点4有贡献,参与工业服务平台应用场景及实现框架研究;负责工业数据服务平台的研发;提出面向生产过程的多源异构数据分析平台数据集成模式。项目期间申请发明专利6件,录用发表论文14篇。代表性创新成果:1)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工业监控系统(ZL201820216503.6);2) A Service Clustering Method based on Wisdom of Crowds . IEEE BigData Congress,2019年;3) A method for extracting high quality core data fromedge computing nodes, IEEE 43rd Annual Computer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COMPSAC), 2019年.
6王凤伟其他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中兴通讯终端科技有限公司对创新点 4有贡献,参与完成了多源异构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的开发与示范应用,完成了MES系统的兼容设计与推广,对于不同车间不同IT系统的数据融合管理、采集数据库等进行系统整合,对于有线数据采集和无线数据采集关键技术等进行组织攻关实现。对项目的产业化应用做出贡献。
7高聪讲师西安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对创新点 1,2有贡献,负责数据采集模型的构建,研究了智能工厂中生产线和生产流程的业务模型,确定了数据融合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一个低开销的虚拟传感器管理机制,项目期间授权及申请专利6件,发表录用论文4篇。代表性创新成果:1)一种低开销的工业无线传感器选择方法(201810968742.10);2) A Cost-Efficient Virtual Sensor Management Scheme for Manufacturing Network in Smart Factory,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年.
8张勇讲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对创新点 4有贡献,参与完成了多源异构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的需求分析与开发,完成智能工厂SMT过程质量提升大数据分析应用及系统研发。
9张恒山讲师西安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对创新点 2,3有贡献,提出基于数据特征支持度的多源异构数据动态聚合方法,依据数据特征对数据进行分类,分别提出相应的数据归一化方法,将多源异构数据映射到统一的特征空间;提出数据支持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实现对众多数据特征的聚类分析;项目期间授权及申请专利5件,发表录用论文3篇。代表性创新成果:1) Method Selecting Correct One Among Alternatives Utilizing Intuitionistic Fuzzy Preference Relation Without Consensus Reaching Proces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FUZZ-IEEE), 2018年;2) 基于群体智慧的簇连接聚类集成算法,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8年.
10肖跃雷副教授西安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对创新点1有贡献,参与大数据统一管理平台方案的开发,提出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开放与共享策略。参与了工业云系统建设技术规范。项目期间授权专利4件。代表性创新成果:1) 云计算安全验证与大数据开放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18年;2) 基于开放与共享的大数据产业体系构建及其应用,中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15年.
11禹忠副教授西安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对创新点3有贡献,参与完成企业标准《生产状态可视化及设备预测性维护规范》的起草,参与平台数据库中细粒度的负载均衡方法的设计与开发。代表性创新成果:1) A method for extracting high quality core data fromedge computing nodes, IEEE 43rd Annual Computer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COMPSAC) 2019;2) Dimming method, dimming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EP3091701A1, 2016.
12谢朝阳工程师西安中兴通讯终端科技有限公司西安中兴通讯终端科技有限公司对创新点 4有贡献,参与了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面向生产过程的多源异构数据分析平台研发及应用示范”,参与完成了多源异构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的开发与示范应用,解决了单条生产线实现无线厂联网环境下1000台手机的测试数据标定及抗干扰、精确识别、大容量数据传输等关键问题。对项目的产业化应用做出贡献。
13苑庆涛工程师西安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对创新点3有贡献,参与完成企业标准《生产状态可视化及设备预测性维护规范》的起草,参与面向生产过程的多源异构数据分析平台方案设计与系统开发。 录用发表论文2篇,代表性创新成果:1) 生产过程中资源观测数据服务的设计与实现.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 基于多约束条件的电子产品生产线生产计划排程系统, 软件著作权2018SR122882.
14田振洲讲师西安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对创新点2有贡献,提出了切片-聚合模型(Slice Aggregation Model, SAM),实现工业生产过程中海量多源异构数据流的相似性度量。采用同类数据构成数据切片方法,解决了异构数据归一化处理的问题。 录用发表论文3篇,代表性创新成果:1) Reviving Sequential Program Birthmarking for Multithreaded Software Plagiarism Detec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2018;2) A Novel Virtual Sensor Management Scheme for Manufacturing Network, 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and Network Applications (NaNA), 2018.
15孙韩林副教授西安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对创新点2有贡献,提出了多种信息网络数据结构的分析算法及其并行化方法,保障了多源异构海量数据动态聚合研究的顺利完成。发表论文5篇,代表性创新成果:1) A parallel self-organizing community det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swarm intelligence for large scale complex networks, IEEE 41st Annual Computer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COMPSAC), 2017; 2) A Parallel Self-Organizing Overlapping Community Det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Swarm Intelligence for Large Scale Complex Networks .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2018.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WIRELESS ACCESS SYSTEM AND METHOD欧洲EP2079247B1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LU,Chen (卢忱);LIANG Yongsheng;WANG,Yungfeng;LI,Yan;FENG,Weizhao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逻辑执行块的嵌入式软件测试插桩方法中国ZL201110379877.2西安邮电大学王忠民;霍艺伟;梁琛;王文浪;范琳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源空间数据融合与集成的方法中国ZL201410566878.1西安未来国际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邮电大学王茜;朱志祥;刘守仓;李安颖;刘盛辉;王佩
4授权发明专利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计数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010297962.X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卢忱;王斌;马子江;艾键勋
5授权发明专利MOBILE TERMINAL NETWORK PORT MANAGEMENT METHOD AND DEVICE美国US 9,654,369B2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Tao Xue; Bin Wang; Xiangyang Yan; Chen Lu(卢忱);Bin Zhao
6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软件服务化封装方法中国ZL201410566880.9西安未来国际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邮电大学王茜;朱志祥;李安颖;刘守仓;杜威;刘盛辉;王佩
7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云计算服务接入网关的方法中国ZL201410577960.4西安未来国际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邮电大学王茜;朱志祥;史晨昱;张磊;刘盛辉;王佩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移动搜索的个性化词典构造方法中国ZL201210346775.5西安邮电大学王忠民;齐静娜;贺炎;邓万宇;梁琛;王文浪
9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软件构件自动化封装方法中国ZL201410566879.6西安未来国际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邮电大学王茜;朱志祥;史晨昱;刘守仓;刘盛辉;王佩;杜威
10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个性化并行分词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中国ZL201210435504.7西安邮电大学王忠民;贺炎;齐静娜;张荣;宋辉;范琳
进步奖王忠民,卢忱,朱志祥,李席,陈彦萍,王凤伟,高聪,张勇,张恒山,肖跃雷,禹忠,谢朝阳,苑庆涛,田振洲,孙韩林西安邮电大学,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中兴通讯终端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信息化工程研究院陕西省教育厅
3992505-401 胃癌高发因素及其诊疗新技术
项目名称胃癌高发因素及其诊疗新技术推荐/提名单位/人兰州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兰州大学,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项目简介胃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中国胃癌约占全球的42%,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中国恶性肿瘤之第二位和第三位,甘肃省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中国之首位。针对胃癌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开展研究,对健康扶贫、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对甘肃省30年胃镜检查的643429人次进行系统分析,胃癌总检出率为5.30%,河西地区胃癌检出率7.9%,陇南地区3.72%。对甘肃省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胃癌发病情况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藏族检出率最高,回族次之,汉族最低。发病部位汉族、藏族以胃窦高发,回族以胃体高发。病理类型中低分化腺癌占86.52%。建立了甘肃省胃镜检查统计数据库。研究表明,PARP-1、SOD1、SOD2、P53、 COX2和维生素B12基因多态性能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与胃癌高危因素(低Zn高Fe、高亚硝酸盐、高盐饮食、生活习惯)存在着交互效应。研究表明甘肃省河西地区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率为7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研究了H.pylori诱发胃癌的新机制:H.pylori诱导CIP2A高表达、诱导TGF-β1启动子区发生高甲基化、激活Notch通路,促进胃癌的发生。揭示了H.pylori感染与易感基因IL-10、PARP存在交互作用,协同促进胃癌的发生。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对H.pylori感染阳性的缺铁性贫血患者抗H.pylori治疗进行研究,该研究成果被纳入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国际H.pylori治疗指南及中国指南而广泛应用。采用H.pylori临床株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指导甘肃省胃癌高发区的抗H.pylori治疗。创新性的开发了一系列胃癌早筛早诊新技术。首次利用聚多巴胺(PDA)成功合成了检测生物靶蛋白的Ag@PDA和Au@PDA的SERS探针,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研发了基于AMY1A蛋白和APOA4蛋白的早期胃癌诊断试剂盒,并研发了含有9个易感基因的胃癌检测试剂盒。采用血清胃蛋白酶原法结合胃镜开展早期胃癌筛查,取得良好效果。深入研究了甘肃道地药材苦豆子提取物苦参碱的抗癌机制,首次发现苦参碱杀伤胃癌细胞过程中诱导自噬,揭示了抑制自噬能够增强苦参碱杀伤胃癌细胞的作用。受邀制定了第三版国际自噬指南,目前他引1800余次。制备了苦参碱和苦豆子总碱的6种新制剂。制备了以磁性Fe3O4为纳米颗粒核心载有5-氟尿嘧啶的新型磁性纳米抗癌药物。首次研发了新型胃癌树突细胞疫苗治疗技术,制定了“DC疫苗生产的SOP及临床应用规范和标准”,注册8个临床试验,治疗162例胃癌患者,疗效显著。创新性地建立了政府组织引导、省级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基层医疗机构为实施平台的省、市、县、乡镇和村级胃癌五级防控新模式。调查人群6万余人,采用新技术筛查治疗12098人。胃癌五级防控模式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建立了甘肃省胃癌生物样本库。项目阐释了从病因到诊断、治疗以及防控的一系列科学问题,研发的诊疗新技术和新策略的应用,提高了胃癌的早诊率和治疗效果,对胃癌的防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玉民教授兰州大学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本项目中揭示了胃癌高发区胃癌患者H.pylori感染率(论文1);提出了胃癌高发区人群的高危环境因素(论文5、6);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提出对H.pylori感染治疗的新方案(论文19);研究了苦豆子提取物苦参碱的抗癌新机制(论文24)。以及对创新点《基于AMY1A蛋白胃癌检测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专利号:201811319419.8;《基于APOA4蛋白胃癌检测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专利号:201811319452.0;《一种胃癌风险基因检测的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专利号:201811615080.6做出了主要贡献(专利5-7)。
2张军强副高级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参与课题设计和组织实施,主要从事苦参碱抗肿瘤机制研究、消化道肿瘤化疗耐药机制和自噬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研究发现苦参碱对胃癌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重要的是,发现苦参碱杀伤胃癌细胞过程中自噬被激活,揭示了抑制自噬能够增强苦参碱杀伤胃癌细胞的作用机制,为创新点“苦参碱治疗胃癌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见论文24)
3黄晓俊正高级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对本项目创新点:甘肃省30年(1977年1月至2006年12月)胃镜检查的643429人次进行系统分析(论文2、3),调查研究了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胃癌发病情况(论文7);推广了ESD治疗早期胃癌,创新性使用甘油果糖肾上腺素盐水混合液代替昂贵的透明质酸钠对病变行黏膜下注射,取得良好效果(论文28、29);运用血清胃蛋白酶原I(PGI)、PGII、PGI/Ⅱ比值作为胃癌高危人群初筛方法,在胃癌高发区进行推广应用(论文23)。并对创新点《悬挂式内镜转运车》做出了主要贡献(见附件专利1,授权号:ZL201320192320.2)。
4赵阳助理研究员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对创新点H.pylori感染与HLA-II等易感基因的交互作用促进胃癌发生做出了主要贡献(论文18)。并对创新点《基于AMY1A蛋白胃癌检测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专利号:201811319419.8;《基于APOA4蛋白胃癌检测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专利号:201811319452.0;做出了主要贡献(专利5-6)。并对创新点《幽门螺杆菌耐药性的高分辨熔解的检测引物、检测试剂盒及应用与检测方法》专利号:2018107805832.2做出了贡献(专利4)。
5刘涛副研究员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对创新点NOTCH信号通路其调控胃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机制,证实了作为胃癌新的治疗靶点的可能性(论文15)。并对创新点《一种胃癌风险基因检测的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专利号:201811615080.6做出了主要贡献(专利7)。
6陈昊正高级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参与课题设计,参与完成了新型胃癌DC疫苗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在胃癌相关研究领域,主持完成发明专利两项(一种方便夹持的持针器,ZL2016 21031514.4);(一种淋巴结标本盛放容器,ZL201820819117.6)(见专利2-3)
7焦作义正高级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参与课题设计,参与完成了新型胃癌DC疫苗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对创新点苦参碱抗肿瘤机制研究、消化道肿瘤化疗耐药机制和自噬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论文24)。
8何雯婷副研究员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对创新点“胃癌易感基因PARP-1、COX2基因多态性能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并分析了基因的多态性与吸烟、饮酒、肿瘤家族史以及 H.pylori感染等胃癌高危因素存在着交互效应,促进胃癌的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论文11)。
9袁文臻副教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对创新点“H.pylori感染阳性的缺铁性贫血患者抗H.pylori治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H.pylori感染阳性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在补充铁剂的同时给与抗H.pylori治疗,能够更加有效的纠正贫血,尤其在重度贫血,联合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做出了突出贡献(论文19)。该研究成果发表后被广泛引用,而且,该研究成果已被纳入H.pylori感染处理的Maastricht V共识(Gut. 2017, 66(1):6-30.),Maastricht V共识是最具影响的国际共识。我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也引用该研究成果(中华内科杂志, 2017, 56:532-545)。同时,我国消化内科专家对该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10张德奎教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针对近年来H.pylori根除耐药问题,对甘肃省胃癌高发区136例患者胃黏膜样本进行体外H.pylori临床株分离培养,进行E-Test药敏试验,结果显示H.pylori对阿莫西林、四环素、甲硝唑、克拉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86%、48.57%、74.29%、54.72%、72.86%,结果提示:甲硝唑、克拉霉素及左氧氟沙星不能作为该地区根除H.pylori治疗的首选用药。该研究成果形成的创新点《幽门螺杆菌耐药性的高分辨熔解的检测引物、检测试剂盒及应用与检测方法》申请号:2018107805832.2。做出了突出贡献(见专利4)。
11刘小康副高级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对创新点“以磁性Fe3O4为纳米颗粒核心,构建载有5-氟尿嘧啶的纳米药物,应用可视化手段对纳米药物抗肿瘤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首次发现线粒体途径是纳米药物增强抗肿瘤活性、导致胃癌细胞死亡的一种新途径,为纳米药物抗肿瘤效果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做出了突出贡献(见论文27)。
12叶为春副教授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对创新点“利用聚多巴胺(PDA)成功合成了检测生物靶蛋白的Ag@PDA和Au@PDA的SERS探针,并进一步开发出具有极高SERS活性和可转移SERS检测特性、不含任何表面活性剂的Ag和Au纳米粒子,该探针特异性强,可以识别胃癌分子靶蛋白,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做出了突出贡献(见论文20-22)。
13李平正高级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研究了苦参碱及苦豆子总碱新制剂,对创新点“苦参碱pH/磁双重敏感性水凝胶小球智能给药系统、苦参碱磁性缓释胶囊、苦参碱颗粒、苦豆子总碱缓释磁性颗粒、苦豆子总碱pH/磁双重敏感性水凝胶小球、苦豆子总碱胶囊”,做出了突出贡献(见论文26)。
14魏育才中级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对创新点“环境致癌物苯并(a)芘可通过促进C-myc和MMP9表达而增强胃癌SGC-7901及MNK-45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并且苯并(a)芘可通过激活AHR和ERK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内C-myc和MMP9的表达”,做出了突出贡献(见论文9)。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悬挂式内镜转运车中国ZL201320192320.2兰州大学王鹏飞、黄晓俊、高峰鸿
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淋巴结标本盛放容器中国ZL201820819117.6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陈昊、张樱
3实用新型专利方便夹持的持针器中国ZL201621031514.4李玉民李玉民、陈昊、张樱
4申请发明专利幽门螺杆菌耐药性的高分辨熔解的检测引物、检测试剂盒及应用与检测方法中国2018107805832.2兰州大学张德奎;尚琪;张尚弟;赵阳张德奎;尚琪;张尚弟;赵阳张德奎、尚琪、张尚弟、赵阳
5申请发明专利基于AMY1A蛋白胃癌检测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中国201811319419.8李玉民李玉民、赵阳
6授权发明专利基于APOA4蛋白胃癌检测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中国201811319452.0李玉民李玉民、赵阳
7申请发明专利一种胃癌风险基因检测的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中国201811615080.6兰州大学李玉民、刘涛
进步奖李玉民,张军强,黄晓俊,赵阳,刘涛,陈昊,焦作义,何雯婷,袁文臻,张德奎,刘小康,叶为春,李平,魏育才兰州大学,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
4002566-402 甲醇制丙烯催化剂性能逐级验证平台开发应用
项目名称甲醇制丙烯催化剂性能逐级验证平台开发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宁夏大学
项目简介围绕煤基甲醇制丙烯产业化关键技术需求,完成了从实验室小试到工业侧线装置运行的国产催化剂逐级性能验证平台开发应用。研制优选了高选择性催化剂;设计建设了实验室微反、30克级单管、公斤级模试、吨级侧线催化剂性能评价平台。重点建设了公斤级模试、吨级侧线专用评价装置,均为国内首套。(1)克服了催化剂床层传热、传质问题;(2)建立了反应产物全组分在线分析方法;(3)设计了模试装置中的烃水分离系统;(4)在模试和侧线装置设计了副产高碳烃循环回炼工艺,验证了循环烃对产物分布的影响;(5)形成了工业催化剂活性评价及失活评价比选方法;(6)提高了工业装置工艺蒸汽塔负荷。完成了多批次公斤级、吨级、百吨级工业催化剂抽样长周期稳定性评价,支撑了催化剂性能优化、反应操作条件控制,延长了寿命,降低了成本,累计经济效益1.488亿元,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促进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煤基丙烯产业化技术进步。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赵天生教授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重室宁夏大学1. 项目负责人,总体协调项目进度;2. 高选择性催化剂的研制(创新点1);3. 实验室、单管、公斤级模试催化剂性能评价装置的设计与搭建(创新点2);4. MTP反应产物全组分在线快速分析方法(创新点2);5. 模试、侧线装置中副产烃循环回炼工艺的设计(创新点2);6. 为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培养输送了一批毕业研究生,培训了一批技术人才(创新点4)。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内引才312计划”。
2范素兵副研究员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重室宁夏大学1. 高选择性制丙烯催化剂制备及成型研究(创新点1);2. 多批次催化剂样品的公斤级模试评价,比选催化剂性能(创新点2);3. 公斤级模试评价装置烃水分离及循环烃回炼工艺的设计,实现了装置稳定运行(创新点2);4. 参与制定了公斤级模试评价标准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创新点2);5. 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培养了煤化工技术人才(创新点4)。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内引才312计划”。
3张建利研究员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重室宁夏大学1. 高选择性制丙烯催化剂的研制(创新点1);2. 参与实验室、单管、公斤级模试催化剂性能评价装置的设计(创新点2);3. 参与催化剂样品公斤级模试评价,参与催化剂活性评价及失活评价比选方法的制定(创新点2);4. 参与公斤级模试装置高碳烃/水分离的设计(创新点2);5. 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培养了煤化工技术人才(创新点4)。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内引才312计划”。
4焦洪桥教授级高工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1.指导工业侧线装置的设计、搭建及运行(创新点2);2.参与克级、公斤级催化剂模试性能评价装置的设计审查(创新点2);3.国产催化剂开发关键节点的把控进行技术指导和把关(创新点2);4.负责技术改造,提高工艺蒸汽塔负荷(创新点2)。
5马清祥副教授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重室宁夏大学1.高效MTP催化剂制备方法研究(创新点1);2. 参与实验室、单管、公斤级催化剂模试性能评价装置的设计(创新点2);3. 参与解决了反应器床层床层传质/传热问题(创新点2);4. 催化剂样品的公斤级模试评价(创新点2);5.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培养了煤化工技术人才(创新点4)。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外引才百人计划”。
6张伟高级工程师煤炭化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1.参与制定项目实施的总体技术方案,负责工业装置与实验室之间的沟通、配合工作;2.参与制定了模试装置,万吨级工业示范装置的设计方案,参与装置的搭建、调试工作(创新点2);3.参与催化剂实验室阶段性能评价(创新点2);4.负责催化剂侧线中试试验及工业化应用(创新点3);5.参与提高蒸汽塔负荷工作(创新点3)。
7齐静高级工程师煤炭化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1. 参与MTP催化剂性能测试平台的设计与搭建(创新点2);2. 参与多批次催化剂活性测试与物化性质检测(创新点2);3. 探明不同生命周期内催化剂的工况条件与产物分布的规律关系(创新点3);4. 参与提高蒸汽塔负荷工作(创新点3)。
8李刚健高级工程师烯烃一分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1. 负责吨级侧线装置与工业MTP装置的物料对接;2. 吨级侧线装置的管理、运营(创新点2);3. 优选催化剂在MTP工业装置中的应用和运营。
9李云工程师煤炭化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 催化剂模试评价装置的调试(创新点2);2. 参与MTP催化剂的研制与性能测试、工业催化剂的性能评价、国产MTP催化剂工业化应用研究(创新点3)。
10关翀工程师煤炭化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1. 参与MTP催化剂制备工艺研究(创新点3);2.参与催化剂样品公斤级模试评价(创新点2)。
11张利军工程师烯烃一分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1. 吨级侧线装置的管理、运营(创新点2);2. 优选催化剂在MTP工业装置中的应用和运营。
12张彤辉工程师烯烃一分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1. 吨级侧线装置的管理、运营(创新点2);2. 优选催化剂在MTP工业装置中的应用和运营。
13梁吉宝工程师烯烃一分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1. 吨级侧线装置的管理、运营(创新点2);2. 优选催化剂在MTP工业装置中的应用和运营。
14王伟工程师烯烃一分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1. 吨级侧线装置的管理、运营(创新点2);2. 优选催化剂在MTP工业装置中的应用和运营。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甲醇/二甲醚选择性制丙烯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810168489.8宁夏大学赵天生, 李斌, 马清祥, 罗发亮, 高丽娟
2授权发明专利适用于煤基甲醇制丙烯工艺的提高工艺蒸汽塔负荷的方法及系统中国ZL201110183619.7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姚敏、张来勇、王勇、周光华、焦洪桥、蒙军、黄文、张勇、李玉鑫、陈四仿、杨桂春、岳国印、张晨露、齐静、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高碳烃转化制备低碳烯烃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172579.5神华宁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宁夏大学赵天生, 张建利, 范素兵, 罗春桃, 张堃, 阿古达木, 雍晓静, 任立军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甲醇制丙烯的方法中国ZL201410218470.5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张伟、罗春桃、雍晓静、王峰、张堃、颜蜀雋、任立军、王亮、刘素丽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甲醇制丙烯反应的实验系统中国ZL201520894456.7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王林、雍晓静、李云、张伟、刘素丽、罗春桃、王峰、江永军、王亮
进步奖赵天生,范素兵,张建利,焦洪桥,马清祥,张伟,齐静,李刚健,李云,关翀,张利军,张彤辉,梁吉宝,王伟宁夏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4017702-401 航空天气预报的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项目名称航空天气预报的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项目简介项目成果针对我军航空器起飞、着陆和空中飞行的安全保障等重大问题,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理论的关键技术、影响航空器飞行的天气现象预报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建立了专门的业务系统,并应用于部队和江苏省气象台的实际保障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在促进航空数值天气预报和保证飞行安全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保障我军和民航的飞行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成果共发表文论60多篇,SCI和EI收录20多篇,软件著作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正在申请发明专利1项。成果主要体现在:(1)创新性地对数值模式中的变量配置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地研究,不仅归纳总结了各种水平离散网格的优缺点,还提出了计算频散性较好的两种垂直跳点网格,并分静力和非静力两种情况对垂直网格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对组合而成的一些三维网格也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指出了一些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和三维立体空间中计算误差较小的网格,研究了水平分辨率和垂直分辨率的协调性以及差分精度对变量配置的影响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比Arakawa C更好的水平跳点网格LE。并在阴阳网格上设计了一种守恒的有限体积半隐式半拉格朗日方案。显著提高了数值预报的精度。(2)深入研究了中尺度切变线、中尺度涡旋类暴雨及强对流天气的动力和热力学机制,提出了鞍型场中尺度涡旋“孵化器”理论,揭示了鞍型场等均压场多发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原因,提高了暴雨及强对流天气预报水平。(3)构建了基于AREM和WRF等中尺度数值模式的多模式、多初值、多物理过程的有限区域集合预报系统。 提出了滑动训练期的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包括超级集合预报,消除偏差集合平均等技术)和多模式集成最优训练期的试验和选取方法。在传统固定训练期超级集合预报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滑动训练期超级集合预报方法,并推广至其它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中,即将训练期逐日向后滑动确定各模式预报结果的权重系数,这样每一天的预报都由新的训练期确定新的权重系数,将权重代入超级集合预报模型中制作各时效的预报。利用不同长度的训练期进行超级集合预报试验,当训练期达到一定长度,误差不再显著减小,而是保持稳定,取误差达到稳定的这个最短的训练期长度为最优训练期长度。显著提高了影响飞行完全的要素预报和概率预报的准确率。(4)多种初始化扰动方法在集合预报系统中应用。将集合卡尔曼滤波变换方法(ETKF)、增长模繁殖法(BGM)、多尺度混合扰动方法、局地增长模繁殖法等应用到基于GRAPES、WRF等模式的集合预报系统中,对比采用不同方法生成的初始扰动场在台风路径和强度、暴雨、强对流预报中的技巧,指出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变换方法的初始扰动场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集合预报技巧最优,多尺度混合扰动方法对中尺度暴雨的预报效果最优,而局地增长模繁殖法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技巧有明显的改进。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何宏让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负责项目的申报、组织和实施。将扰动引入正交化属性用于改善集合预报效果,发展了一种能够充分考虑集合预报扰动增长空间局地性和独立性的新型对流可分辨尺度集合预报方法,即局地增长模繁殖法。经过局地增长模繁殖法调整后的扰动,具有更多的局地化特征。尤其是对于扰动物理量和一些近地面气象要素而言,局地增长模繁殖法能够提高集合的离散度,降低预报的均方根误差,显著提高集合预报系统性能。
2刘宇迪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创新性地对数值模式中的变量配置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地研究,不仅归纳总结了各种水平离散网格的优缺点,还提出了计算频散性较好的两种垂直跳点网格,并分静力和非静力两种情况对垂直网格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对组合而成的一些三维网格也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指出了一些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和三维立体空间中计算误差较小的网格,研究了水平分辨率和垂直分辨率的协调性以及差分精度对变量配置的影响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比Arakawa C更好的水平跳点网格LE。并在阴阳网格上设计了一种守恒的有限体积半隐式半拉格朗日方案。显著提高了数值预报的精度。
3陈超辉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提出了滑动训练期超级集合方法,并推广至其它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中,如消除偏差集合平均、超级集合预报等,即以某一固定长度为训练期逐日向后滑动确定一组权重系数,对于预报期的预报,每天的预报都由离当天最近的前期时段作为训练期,这样在预报期每天的预报都由新的训练期确定新的权重系数,将权重代入超级集合预报模型中制作各预报时效的预报,首先将此方法应用到地面气温的中短期预报中,结果表明其对地面气温的中短期预报技巧超过固定训练期超级集合预报,且性能稳定。
4姜勇强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深入研究了中尺度切变线、中尺度涡旋类暴雨及强对流天气的动力和热力学机制,提出了鞍型场中尺度涡旋“孵化器”理论,揭示了鞍型场等均压场多发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原因,提高了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预报水平。
5王学忠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利用集合预报数据集中的资料,针对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四个集合预报系统(中国气象局、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日本气象厅的集合预报系统),使用多种预报检验方法,对各系统预报的预报结果,从确定性预报和概率预报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检验和对比评价。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多点触控交互显示一体化天气会商平台装置中国ZL 2015 2 0070146.3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范茵 张波 许屏 何宏让李骞 宋英姿 顾大权 陈基伟
2申请发明专利任意分辨率的全球正二十面体网格生成算法中国201811502318.4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刘宇迪,郭海龙,李大伟,何宏让,王举,陈超辉,王学忠
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增长模繁殖法的江淮地区短期集合预报系统【简称:增长模繁殖法集合预报系统】1.0中国2017SR272302气象海洋学院陈超辉刘梅李湘何宏让姜永强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LBGM思想的新型高分辨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简称:新型LBGM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中国2017SR724495气象海洋学院李湘陈超辉何宏让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东南沿海多模式集成预报系统【简称:区域多模式集合预报系统】1.0中国2012SR031237气象海洋学院王铁张群陈超辉王亮
进步奖何宏让,刘宇迪,陈超辉,姜勇强,王学忠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4027720-401 多囊卵巢综合征证治体系建立及应用
项目名称多囊卵巢综合征证治体系建立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项目简介 本研究项目属中西医结合妇科领域。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以高雄激素血症和高胰岛素血症为主要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其发病率约占育龄期女性的6-10%(中国约有1500万患者),占不排卵女性的80-85%;PCOS病因、病机复杂,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案,严重困扰着育龄期女性的身心健康,是妇科内分泌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课题。中医药治疗PCOS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可以多靶点、多途径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排卵及妊娠。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中医证候规范化标准,导致PCOS临床证型多样,用药繁杂,从而影响其临床疗效评价,制约其临床应用。因此,制定一套系统的、规范的、以辨证论治为依据的PCOS证治体系,是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上海市科委中医引导项目等的资助下,历时14年,通过文献分析、流行病学调查,对PCOS证候分布规律及临床用药特色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探索,建立PCOS证治体系;并借助现代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多角度,深层次挖掘PCOS证治体系的特征及其相应药物有效成分的可能机制,深化中医药治疗PCOS的科学内涵。 项目的主要创新性内容包括: 1. 建立了遵循中医理论而又源于临床实践的PCOS辨证体系,明确“肾虚肝郁”、“肾虚痰湿”、“肾虚血瘀痰阻”为PCOS基本中医证型,并形成专家共识运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2. 多角度、深层次挖掘PCOS“肾虚肝郁”与“肾虚痰湿”的证型特征和病理本质,为阐释PCOS中医辨证的科学内涵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3. 建立了以辨证论治为依据的PCOS治疗体系,以及PCOS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创制具有自主研发特色的治疗“肾虚肝郁”证和“肾虚痰湿”证PCOS的“俞氏清肝方”和“俞氏化痰方”,并推广应用于临床。 4.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俞氏清肝方”的作用机制,并对“俞氏清肝方”和“俞氏化痰方”的组方药物成分进行解析,创新性的提出“黄芩苷”、“隐丹参酮”、“槲皮素”是治疗PCOS疾病的有效药物成分。 本项目的研究规范了PCOS的临床诊治工作。该项研究成果已形成专家共识以及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的认可。目前已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余名;发表相关论著78篇;其中SCI 8篇,合计影响因子22.496分;申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近5年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会议、江浙沪皖妇产科高峰论坛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会议以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基层巡讲等做有关PCOS临床诊治相关研究特邀报告20余次,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次、江浙沪皖妇产科高峰论坛优秀论文特别奖1次、优秀论文一等奖1次。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俞超芹正高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参与实施创新点一、二、三、四,主持并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完善、实施、推广等工作,包括系统文献研究、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专家共识会议筹办及标准内容编制工作及临床、基础研究等工作。以通讯作者发表相关SCI论文3篇,核心期刊28篇,申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2侯丽辉正高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参与实施创新点一、二、三、四,参与项目的设计、完善、实施、推广等工作,参与以辨证论治为依据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体系的建立,包括系统文献研究、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临床试验研究,并主持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标准内容编制及临床推广等工作。以通讯作者发表相关SCI论文5篇,核心期刊47篇,申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3蔡在龙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参与实施创新点二、三、四。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等工作,对基础研究进行指导、结果分析等。以通讯作者发表相关SCI 2篇,国内核心期刊6篇。
4俞瑾中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参与实施创新点二、三、四。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等工作,对基础研究进行指导、结果分析等。以通讯作者发表相关SCI 2篇,国内核心期刊6篇。
5程雯中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参与创新点一、二。主要负责多囊卵巢综合征系统文献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以参与人身份发表相关论著4篇,申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6翟东霞副高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参与创新点一、二。主要参与项目的实施、推广等工作,包括参加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参与组织专家共识会议筹办及标准内容编制等工作。以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相关论著2篇,其中SCI 1篇,国内核心期刊1篇,以参与人身份发表相关论著7篇,申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7张丹英副高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参与创新点一、二。主要参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系统文献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相关论著3篇,参与发表相关论著6篇,申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8孙帅初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参与创新点一、三。主要参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系统文献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及治疗体系建立研究工作。以参与人身份发表相关论著2篇,申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9白玲玲中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参与创新点一、三。主要参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系统文献研究及治疗体系建立研究工作。以参与人身份发表相关论著6篇,申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10姚睿嫔中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参与创新点一、二。主要参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相关论著2篇,以参与人身份发表相关论著5篇,申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11周玲初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参与创新点二、四。主要负责多囊卵巢综合征证型分布规律研究及药物有效成分机制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相关论著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12宋琳奕中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参与创新点二、四。主要参与多囊卵巢综合征证型分布规律研究及药物有效成分机制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相关论著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用于制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的中药单体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10139387.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俞超芹,俞瑾,韩洁,翟东霞,白玲玲,张丹英,王针织,孙帅,周丽虹
2授权发明专利黄芩苷在制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药物中的应用中国ZL201310002685.9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俞超芹,俞瑾,翟东霞,韩洁,张丹英,白玲玲,王针织,周丽虹,孙帅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药物制剂中国ZL201410186011.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俞超芹,俞瑾,翟东霞,张丹英,沈慰,白玲玲,王针织,周丽虹,孙帅, 柴周芳,黄丽红
4授权发明专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0910170098.4侯丽辉,吴效科侯丽辉
5授权发明专利用于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中国ZL201310016495.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俞超芹,韩洁,翟东霞,张丹英,白玲玲,俞瑾,王针织,周丽虹,孙帅
6授权发明专利槲皮素在制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药物中的应用中国ZL201310718781.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俞超芹,王针织,翟东霞,张丹英,沈慰,白玲玲,俞瑾,孙帅,周丽虹,黄丽红,柴周芳
进步奖俞超芹,侯丽辉,蔡在龙,俞瑾,程雯,翟东霞,张丹英,孙帅,白玲玲,姚睿嫔,周玲,宋琳奕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4037720-402 四肢骨折脱位微创治疗与固定新技术的研究应用
项目名称四肢骨折脱位微创治疗与固定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创伤骨科救治领域。 四肢骨折脱位是平战时常见的严重外伤,有较高的致残率。外科手术是四肢骨折脱位的重要治疗手段。外科治疗中内固定技术与微创技术是近年来四肢骨折脱位临床研究中的两大热点。 通过国内外的长期研究,四肢特别是肩部、膝部和小腿的骨折脱位手术疗效得到明显提高,但是,术后并发症仍是创伤骨科面临的棘手问题!本项目通过探索肩部、膝部和小腿部位的骨折脱位外科治疗技术和理念,旨在进一步降低手术的并发症,减少致残率和致残程度。具体为: (1)针对肩关节和膝关节外伤后容易出现关节活动障碍。改变内固定手段,保障关节早期功能锻炼。项目组创建了3种骨折脱位内固定新方法。在国际上率先采用高强度多线结构钛缆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髌骨骨折,在国内率先采用X型多轴锁定小型钢板治疗髌骨横行骨折,较好地解决了肩膝关节早期锻炼时容易出现内固定失效导致关节再脱位/骨折再移位的问题,降低的内植物相关并发症,提高了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2)针对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容易发生肩关节僵直和肩峰撞击综合征。优化骨折内固定技术,避免内固定侵犯肩峰下有限的空间。项目组提出了肱骨近端移位性不稳定骨折内固定新理念。在国际上率先采用柔性碎片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移位骨折,实现精准和多维固定,提高了固定效果和疗效。在国内率先提出立体软骨下支撑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优化钢板位置和螺钉置入角度,避免侵犯肩峰下空间,提高了肱骨头固定效果,部分解决了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尤其是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外科治疗难题。 (3)针对胫骨远端骨折术后存在皮肤坏死、感染和骨不连等并发症多。采用微创外科技术保护骨折处局部软组织和血供。项目组采用可吸收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在国际上较早采用外固定支架技术维持胫骨力线、长度和骨折端稳定性,同时应用有限小切口的微创技术复位骨折块并使用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降低了并发症,提高了疗效。同时,避免二次内固定取出,降低费用。 本项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8篇,其中在SCI收录论文11篇;研究内容被收录《Campbell's Operative Orthopaedics,12th ed.》,参编《实用骨科学》和《创伤骨科教程》等著作;申请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提出的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先后临床应用1000余例次;主办相关的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11期,培养骨创伤外科医生200余名,技术推广至国内30余所医院,惠及千余例患者。本项目对提高四肢骨折脱位的救治水平,为提升我国创伤骨科的学术影响力作出了贡献。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叶添文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参与实施创新点一、二和三。 主持并负责本项目的设计、实施、总结和推广等工作。附件22中论著1,6,9-11,14,21-23,26,28;专利1。
2张帆讲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参与实施创新点二。 参与本项目实施与推广工作,是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新技术设计与实施的主要参与者。附件22中论著3,8。
3朱磊讲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参与实施创新点二、三。 参与项目的实施和推广。是肱骨近端骨折和胫骨远端骨折手术新技术新方法的设计和实施的主要参与者。附件22中论著3,5-8。
4陈爱民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参与实施创新点一、二、三。 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总结和推广等工作。附件22中论著1,3-10,18-22,24,26-28;专利1。
5付强初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参与实施创新点二。 参与本项目实施与推广工作,是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新方法设计与实施的主要参与者。附件22中论著3,4,7,21。
6蒙德鹏讲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参与实施创新点一。 参与本项目实施与推广工作,是肩锁关节脱位和髌骨骨折手术新方法设计与实施的主要参与者。附件22中论著2,13,16,17;专利1。
7李永川初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参与实施创新点二、三。 参与本项目实施与推广工作,是肱骨近端骨折和胫骨远端骨折手术新技术新方法设计与实施的主要参与者。附件22中论著5,6,8。
8马骏中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参与实施创新点二。 参与本项目实施与推广工作,是肱骨近端大结节骨折手术新方法设计与实施的主要参与者。附件22中论著4,7,9,21。
9欧阳跃平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参与实施创新点一。 参与本项目设计、实施与推广工作,是肩锁关节脱位和髌骨骨折手术新方法设计与实施的主要参与者。附件22中论著1,2,10,12-17,25,26;专利1。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髌骨固定装置中国ZL201420516258.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蒙德鹏;欧阳跃平;陈爱民
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术中持骨镊中国ZL201520779598.9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叶添文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骨科手术用刮勺中国ZL201520779579.6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叶添文
进步奖叶添文,张帆,朱磊,陈爱民,付强,蒙德鹏,李永川,马骏,欧阳跃平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4047720-403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理机制及临床治疗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项目名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理机制及临床治疗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项目简介 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严重者将导致四肢瘫痪及大小便失禁,是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的疾病。申请人及所在团队在连续多项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基金项目、学会基金项目以及院校相应科研项目资助下针对OPLL 疾病的分子机制、早期诊断、诊疗方式改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与成果。主要创新内容如下: 1. 首次揭示后纵韧带骨化症疾病的RNA调控网路以及新型致病靶点。项目组首次通过高通量测序手段揭示OPLL疾病的RNA调控网络,提出调控性miRNA致病机制理论并阐明机制;利用该致病网络,发现OASIS、PERK以及Cx43等内质网应激关键分子在OPLL疾病中的显著致病作用;针对目前现有动物模型的缺陷,首次构建改良可控OPLL疾病模型动物并申请专利,并利用该模型开展上述新型靶点的靶向药物研究,初步构建了OPLL疾病靶向治疗的科研平台;通过该平台,课题组探索白藜芦醇、间充质干细胞等靶向治疗手段对于OPLL脊髓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并获得突破性成果。有望形成新靶向治疗方式,促进OPLL患者术后的脊髓的恢复以及最终预后。为抑制早期疾病的进展的非手术治疗手段打下基础。 2. 首创OPLL疾病基因早期诊断法,有效提高疾病的早期检出率。项目组利用RNA调控网络研究成果,从组织及外周血中筛选并验证发现了具有疾病诊断价值的miRNA指标。通过设定严格正常对照,探索出了一套适用于OPLL诊断的miRNAs检测方式及指标。相关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专家认可,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以及国际发明专利。 3. 建立早期OPLL影像学评价体系及诊疗指标。课题组针对OPLL患者脊髓损伤的MRI影像学表现进行深入研究,联合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进行新型基于人工智能的神经系统影像交互系统,该系统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脊髓损伤检出率,及早发现脊髓的早期损伤并通过该结果指导临床诊疗。该成果以电子软件系统的形式已在国内各大医院进行验证与应用;归纳总结出CT 横断面椎管“九分法”来评价骨化物影像学特点,并对于侵及每个区域的不同类型骨化韧带手术疗效进行了判定,通过进一步区分和定义早期OPLL患者以优化疾病的诊疗策略。 4. 改良传统OPLL手术方式,显著提高疾病疗效。项目组针对颈椎后路Arch 钢板的成形术进行了改良,创新性提出“超声骨刀辅助下C2椎板潜行减压术”,解决了手术效果既要“充分减压”又要“维持颈椎运动”的矛盾,有效提高早期OPLL患者的治疗效果;项目组针对早期OPLL患者手术区域深,手术难度大的特点,开发新型手术辅助撑开器,在实际应用中有效减少手术的副损伤,提高患者术后疗效。相应技术被上海中山医院、东方医院、重庆市西京医院等逾10余家大型综合医院广泛应用,接受该术式患者逾千人。 课题组在此期间共参与发表OPLL相关中文核心期刊论著20余篇,SCI期刊论著34篇,累计影响因子近100分;在研究期间共获得相关国自然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基金项目5项,其他基金6项,基金总额逾1500万元,相关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刘洋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为项目的总体策划和实施者,参与项目创新点一、二、三、四的实施。创新性地提出通过外周循环血miRNA作为检测指标。通过手术对OPLL标本进行采集,指导课题组成员按计划进行miRNA测序等工作。在研究miRNA对疾病诊断意义的同时,还进一步分析确定miRNA对疾病预后的指导意义。撰写科研文章,在国内及国际会议上针对该研究成果进行发言。联合中科院生化研究所共同进行课题的深入探讨,为课题组成员提供成熟,完备的科研平台。
2徐辰中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作为项目第二完成人,主要参与了创新点一、二、三、四的实施,首次揭示了OPLL疾病特异性microRNA能够影响骨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首次提出了microRNA的差异调控可能引起OPLL的发生与发展的相关理论,开创性地从循环血miRNA 角度入手,通过在患者血清和血浆中的验证发现了miR-10a-5p,miR-563和miR-210-3p这三种miRNA具有较好的疾病代表性,可用于疾病早期诊断,并参与构建了OPLL 可控性动物模型小鼠。
3顾一飞中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作为项目第三完成人,主要参与创新点四的实施,在改良颈椎OPLL疾病手术器械及预后评估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4袁文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作为项目第四完成人,同时也是项目的重要学术顾问,参与领导和组织了项目的完成,重点参与创新点一、二、三、四,在国内率先推广颈椎前路治疗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症等疾病,在后纵韧带骨化症诊疗策略方面作出重要贡献,首次提出颈后纵韧带交感神经丛分布与颈椎病交感神经症状相关性理论等。
5杨海松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作为第五完成人,主要参与创新点三、四的实施,在后纵韧带骨化症影像学诊疗指标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归纳总结出“九分法”等一系列有助于改善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诊疗理念和指标。
6陈宇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作为项目第六完成人,主要参与项目创新点三、四的实施,在疾病诊疗及预后分析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7祁敏中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作为项目第七完成人,主要参与创新点四的实施,在疾病预后及指征评估上作出重要贡献。
8刘艳副高级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作为项目第八完成人,主要参与创新点三的实施,针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我们创新性的从影像学智能诊断以及药物筛选平台构建入手,促进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诊疗策略优化以及非手术治疗方式的研发。
9孙柏峰初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作为项目第九完成人,主要参与创新点二、三的实施,在OPLL疾病外周血检测及疾病术式改良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10张浩中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作为项目第十完成人,主要参与创新点一、二的实施,在OPLL机制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后纵韧带骨化诊断的血清miRNA 标志物及应用中国CN105400882B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刘洋,徐辰,张浩,袁文,曹鹏,吴卉乔,陈元元,沈晓龙
2申请发明专利神经系统影像交互系统中国201610471965.8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尹又,庄建华,刘艳,李澎,徐瑾,赵忠新
3申请发明专利一种颈前路旋转矫形椎体撑开器中国201710675841.6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顾一飞,袁文,曹鹏,沈晓龙
4申请发明专利SERUM MIRNA MARKER FOR OPLL DIAGNOSIS AND APPLICATION THEREOF美国PCT/CN2016/00067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刘洋,徐辰,张浩,袁文,曹鹏,吴卉乔,陈元元,沈晓龙
5实用新型专利防止堵塞的引流管中国CN206880932U上海长征医院陈宇,吴晓东,袁文,刘洋,陈华江,王新伟,何海龙
6实用新型专利碎骨导向植入器中国CN206880727U上海长征医院陈宇,吴晓东,袁文,刘洋,陈华江,王新伟,何海龙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颈前路旋转矫形椎体撑开器中国CN208481437U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顾一飞,袁文,曹鹏,沈晓龙
8实用新型专利大鼠脑脊液持续收集导管装置中国ZL201220588509.9尹又,彭昊,刘艳,赵忠新,梅运清,张健尹又,彭昊,刘艳,赵忠新,梅运清,张健
进步奖刘洋,徐辰,顾一飞,袁文,杨海松,陈宇,祁敏,刘艳,孙柏峰,张浩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4057720-404 脊柱畸形治疗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
项目名称脊柱畸形治疗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骨外科学领域,先后在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项目及人才计划和2项军队重点项目等23项课题资助下,针对脊柱畸形领域的未解难题和空白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建立了系列治疗和评价关键技术,为解决脊柱畸形诊疗中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主要创新点:(1)针对传统柔韧性评估的缺陷:①国际首创双向矫形力牵引推压片评估方法,成功研制数字化脊柱侧凸牵引推压床;②国际首创可调式支点侧屈位片评估方法,成功研发升降式定量支点装置; ③率先明确侧凸柔韧性影响关键因素和变化规律,科学创建脊柱侧凸柔韧性预测模型; (2)针对侧凸手术难点及并发症: ①创建多项脊柱侧凸矫形融合节段选择标准,减少了融合节段数,保留了脊柱活动功能;②首次提出“Adding-on指数”科学预测方法,创建多项预防性手术策略,显著降低了侧凸术后“附加现象”;③创建优化置钉手术策略。(3)针对长期被忽视的矢状面畸形及近端交界性后凸:①阐明了脊柱畸形三平面畸形存在的耦合效应; 率先提出“施加矢状面矫形力有助于轴状面畸形矫正”新理论, 创建胸腰椎匹配值(LL-TK)矢状面平衡评价新参数;②创建“PJK指数”新预测参数,提出系列防治新策略。(4)针对脊柱畸形生存质量评价的空白,全面、系统地创建了适合中国的脊柱畸形生存质量评价体系:①率先创建AIS患者中国版脊柱外观评测问卷SAQ、支具治疗评测问卷BSSQ;②率先建立用于退变性脊柱侧凸、腰椎滑脱等疼痛和功能评价的综合体系。本项目是国内外在脊柱畸形诊疗领域最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之一,2016年获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共发表论文192篇(SCI 92篇,中文100篇),其中18篇发表于脊柱外科权威杂志Spine。研究论文连续10年出版《脊柱畸形相关研究论文集》并在历届中华医学会骨科学术大会发行,累计5万余册。授权专利22项(发明专利4项);出版国家 “十二五重点图书项目”《脊柱侧凸外科学》等9部专著。成果多次在国际脊柱畸形顶级专业会议SRS和IMAST年会专题报道,并受邀至美、英、法等多国学术讲座。以主要完成单位参与制订脊柱畸形诊治指南和共识意见2部,相关成果被AO-spine“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全球专家共识”采纳。创办国内首部聚焦脊柱畸形诊治的期刊《中国脊柱畸形杂志》,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军脊柱外科中心。连续10年举办国际脊柱畸形学术大会,累计与会代表近1万名,关键技术通过学术会议、高级研讨班、手术示范等方式向国内1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培养外国留学生、研究生、进修生500余名。完成脊柱畸形保守和手术治疗2200余例,病例数名列国内外前茅,疑难复杂病例被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东方卫视等20余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
1李明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实施创新点1、2、3、4,负责整个项目的选题、设计和组织实施工作。国际首创柔韧性评估新方法,制定多项脊柱畸形手术新策略和并发症防治策略,提出多项矢状面畸形及近端交界性后凸防治新理论,创建了中国脊柱畸形生存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2魏显招讲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主要负责本项目科技创新点1、2、3、4.负责整个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创建了中国脊柱畸形生存质量评价体系,针对脊柱畸形矢状面矫形及PJK提出多项防治策略,创建优化置钉手术策略,首创可调式支点侧屈位片柔韧性评估方法。发表SCI论文34篇,参编《脊柱侧凸外科学》等专著4部,是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3翟骁讲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主要负责本项目科技创新点3。参与脊柱畸形术后并发症防治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是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4罗贝尔讲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主要负责本项目创新点2、3。参与制定多项脊柱畸形手术新策略和并发症防治策略,是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5周潇逸讲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主要负责本项目创新点2、4。参与创建优化置钉手术策略,参与创建中国脊柱畸形生存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6杨明园讲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主要负责本项目科技创新点2。参与提出“Adding-on指数”预测方法,参与创建多项预防性手术策略制定。是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7白玉树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主要负责本项目科技创新点1、2、4。首创双向矫形力牵引推压片柔韧性评估方法,并科学建立脊柱侧凸柔韧性预测模型,创建了针对中度脊柱侧凸减少置钉密度的优化置钉手术策略,创建了中国脊柱畸形患者生存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8杨长伟讲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主要负责本项目科技创新点1、2、3。参与新型脊柱侧凸柔韧性评估方法制定,参与创建优化置钉手术策略的制定,提出“Adding-on指数”这一科学的预测方法,并创建多项预防性手术策略。是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9陈凯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主要负责本项目科技创新点2、4。负责整个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针对脊柱畸形患者手术难点及并发症,参与建立胸腰弯/腰弯AIS患者的下融合椎选择新标准,创建中国脊柱畸形患者生存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10陈自强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主要负责本项目科技创新点1、2、3。首创双向矫形力牵引推压片柔韧性评估方法,阐明脊柱侧凸柔韧性影响因素和柔韧性变化规律,并科学建立脊柱侧凸柔韧性预测模型,参与优化置钉手术策略的制定,是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11赵颖川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主要负责本项目科技创新点2、3。建立胸腰弯/腰弯AIS患者的下融合椎选择新标准,提出利用术中即刻影像学参数预测术后远期躯干平衡的矫形策略,参与优化置钉手术策略的制定,是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12栗景峰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主要负责本项目科技创新点2、3。创建了可调式定量化支点侧屈位片方法用于胸腰椎/腰椎侧凸,建立胸腰弯/腰弯型AIS患者的下融合椎选择新标准,创建了新的优化置钉手术策略,是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脊柱侧凸牵引推压床中国ZL200910055232.6李明李明、陈自强、贺石生
2授权发明专利脊柱在体生物力学测量装置中国ZL201510666988.X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杨长伟、赵检、陈圆圆、李明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带有可定时充放气气囊的脊柱侧凸矫形支具中国ZL201010265773.4李明李明、陈自强、谢杨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椎弓根螺钉尾部的锁定螺纹中国ZL200910047307.6李明李明、贺石生、胡火星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脊柱手术椎弓根螺钉植入的探测开路装置中国ZL201020266843.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白玉树、李明、陈自强
6实用新型专利椎弓根螺钉植入装置中国ZL201420156583.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白玉树、陈自强、李明、张玮、孙晓飞、翟骁
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椎弓根螺钉植入术用的开孔位置检测设备中国ZL201520397414.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陈自强、翟骁、时佳子、杨明园、邵杰、赵检、杨武、白玉树、朱晓东、李明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脊柱侧凸手术撑开钳中国ZL201120042810.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李明、魏显招、朱晓东、白玉树、杨长伟、徐瑾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脊柱侧凸矫正气囊中国ZL201120042813.9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李明、魏显招、白玉树、朱晓东、栗景峰、徐瑾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脊柱侧凸重力牵引装置中国ZL201120042806.9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李明、魏显招、白玉树、朱晓东、栗景峰、徐瑾
进步奖李明,魏显招,翟骁,罗贝尔,周潇逸,杨明园,白玉树,杨长伟,陈凯,陈自强,赵颖川,栗景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4067720-601 围绕《血管通——血管病防治保健必读》的创新科普
项目名称
(科普作品名称)
围绕《血管通——血管病防治保健必读》的创新科普推荐/提名单位/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出版发行单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字数200000版次1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出版社
项目简介 血管系统疾病致残率高,致死率高,近年呈现逐年高发和全身系统发病趋势。目前我国血管疾病健康教育、基础预防和保健医疗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国人对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就医等相关知识极为匮乏甚至存在误区,保养不当、讳疾忌医、滥诊误治、过度治疗等现象层出不穷,血管系统疾病防治不佳,危害愈加严重。为此,本项目组编写了以《血管通—血管病防治保健必读》为代表的血管系统疾病防治系列科普作品,并广泛开展血管疾病知识的推广普及和健康宣教,以期提高国民健康素养,降低全身血管疾病危害,节约医疗资源。 本项目主要创新内容(1)科普理念创新:围绕原创科普作品计划性开展多维线上和线下科普活动,实现科普立体化;引导民众对血管病认知由单一局部、单纯关注治疗向全面防、诊、治、养转变,实现科普系统化;扩大科普内容和对象,前移血管病防诊治阵地,实现科普超前化。(2)科普作品创新:率先编写覆盖全身血管系统的原创科普作品,填补国内血管外科科普读物的空白;建立国内首个血管疾病科普基地与血管通博物馆,推动血管科普教育的社会化、大众化和经常化。(3)科普模式创新:创新探索科普与技术、科普与科研、科普与文化、科普与爱心相结合的科普模式,形成本学科内外全空间科普,提高科普推展的效果。(4)科普组织创新:率先创建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二级分会)及其下属的科普与人文专家委员会等22个专业委员会,有效带动全国同行投身科普事业,有力推进全国性的血管病防治知识普及。(5)科普范围创新:科普工作范围从普通群众到基层医生、国内各中心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血管疾病高发人群到健康青少年,形成对所有人群防诊治全面覆盖。同时,在国际学术会议中设立科普人文专场、编写英文专著,创新推广了科普理念,扩大血管病科普的国际影响力。 本项目作品销量大,馆藏广,《血管通—血管病防治保健必读》自2013年出版以来,经过2次印刷,累计销售42500册,纳入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全国各级图书馆馆藏,仅上海地区就有53家。本书及相关科普活动已深入全国103个基层单位,受惠群众逾千万人。深入114家基层单位开展科普讲座,义诊,赠书等科普活动220场次,服务基层官兵、离退休老干部逾2万人次。对本院各专业各级医护进行科普培训,提高其血管疾病科普意识和能力;对各地基层医护进行培训,提高基层单位血管疾病防护保健水平。积极参与上海市科普公益活动,将爱心书画义卖救治主动脉瓣膜狭窄患者慈善活动与健康宣讲、科普展览联动,传递爱心的同时传播科普知识。国内主流与国际权威媒体主动转载报道科普作品及相关科普活动,影响和带动国内众多医院血管外科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投身科普,推动全国血管疾病科普热潮。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本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1景在平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在创新一、创新二、创新三、创新四、创新五中做出创造性贡献,投入量占个人工作总量的70%。1、负责本书内容构思、编排。2、设计灵活实用的表现形式。3、构思、设计示图,使本书图文并茂,有助于读者直观了解和掌握复杂艰深的科学知识。4、负责督促编辑工作班子按照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设计要求。5、作为主编与出版社签订委托出版合同,承担合同规定的全部责任和承诺。 6、多次下基层普及推广本书内容和知识。
2冯睿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在创新一、创新二、创新三、创新四中做出创造性贡献,投入量占个人工作总量的70%。1、作为主编之一,负责本书内容构思,并参与本书血管疾病总论、动脉闭塞病、动脉扩张病部分编写校对工作。2、设计灵活实用的表现形式。3、负责血管通系列科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4、多次下基层普及推广本书内容和知识。5、作为负责人之一与出版社签订委托出版合同,协调出版相关事宜。
3庄郁峰助理工程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在创新一、创新三、创新四中做出创造性贡献,投入量占个人工作总量的65%。1.参与血管通系列科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并负责相关活动过程的影音记录工作;2.曾多次随本科室临床专家赴全国社会机构、教育机构及基层医院进行血管病科普宣传活动;3. 主要负责该图书的策划、设计、编辑、审读,以及该书出版后的市场宣传推广和发行工作;黑龙江省高校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一等奖1项、上海市视听教育专委会2017专题片评比二等奖1项。
4周建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在创新一、创新二、创新五中做出创造性贡献,投入量占个人工作总量的65%。1、参与本书内容构思设计。2、参与该科普图书的前期稿件审定,中期编辑加工,后期的再版修订和推广策划。3、参与设计示图,使本书图文并茂。4、多次下基层普及推广本书内容和知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张锡钧基金会优秀论文奖1 项。
5赵志青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在创新一、创新二、创新三、创新四中做出创造性贡献,投入量占个人工作总量的65%。1、主要负责本书部分内容的校对工作;2、参与构思本书多个示图,使本书更加通俗易懂,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3、多次深入基层,应用此书内容推广血管疾病相关知识,为本书普及推广做出贡献。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
6陆清声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在创新一、创新二、创新三、创新五中做出创造性贡献,投入量占个人工作总量的65%。1.参与本书动脉扩张病及其他血管病部分的编写校对工作及部分章节图文素材的整编工作2.参与血管通系列科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3. 参与本书普及推广,在基层医院、社区、军营采用此书推广血管疾病知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
7包俊敏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在创新一、创新二、创新三、创新四中做出创造性贡献,投入量占个人工作总量的65%。1、参与内容编排,主要负责本书部分内容的校对工作;2、参与构思、设计多个示图,使本书图文并茂,有助于读者直观了解和掌握复杂艰深的科学知识;3、参与本书普及推广,在基层医院、社区、军营采用此书推广血管疾病知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
8梅志军中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在创新一、创新二、创新五中做出创造性贡献,投入量占个人工作总量的65%。1.参与本书静脉疾病部分的编写校对工作及部分章节图文素材的整编工作2.参与血管通系列科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3. 参与本书普及推广,在基层医院、社区、军营采用此书推广血管疾病知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
9黄薏副高级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创新一、创新三做出创造性贡献,投入量占个人工作总量的65%。具备十余年《大众医学》文字编辑工作经验,本项目的责任编辑,全程参与图书选题策划和目录制定工作,负责文稿编辑加工、协调印前制作。将“新媒体元素”(“血管通”微信公众号和网站)融入图书。借助《大众医学》杂志及其新媒体平台,举办新书发布签售活动、科普讲座,杂志版面宣传等,对该项目进行全媒体、多渠道推广,深受读者欢迎。
10毛华娟初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在创新二、创新四中做出创造性贡献,投入量占个人工作总量的60%。1.部分章节图文素材的整编工作2.参与本书普及推广;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11李海燕副高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在创新二、创新四中做出创造性贡献,投入量占个人工作总量的60%。1.部分章节图文素材的整编工作2.参与本书普及推广;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
12孙羽东中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在创新一、创新二、创新三、创新五中做出创造性贡献,投入量占个人工作总量的70%。1.参与内容编排,主要负责本书部分内容的校对工作2.参与血管通系列科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3. 参与本书普及推广,在基层医院、社区、军营采用此书推广血管疾病知识。
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授权号权利人发明人
1授权发明专利主动脉防波支架移植物系统中国ZL 2016 1 1101678.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景在平、周建、张磊、赵志青、魏小龙、包俊敏、陆清声、冯睿、冯翔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升主动脉腔内隔绝移植装置中国ZL 2017 1 0057963.9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冯睿、李振江、秦锋、景在平、周建
3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中国ZL 2017 1 0102357.4上海长海医院冯睿、李振江、秦锋、周建、赵志青、景在平
4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闭塞性动脉内膜剥脱切割装置中国ZL 2015 1 044221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魏小龙、吴雅妮、景在平、赵志青、冯睿、周建
5授权发明专利磁控导引导丝系统中国ZL 2015 1 0772808 .6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张磊、景在平、周建、包俊敏、赵志青、冯睿、陆清声、冯翔
6授权发明专利附绒毛结构的防I型内漏支架移植物系统中国ZL 2014 1 0817578.6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包俊敏、董健、宋超、张雷、袁良喜、周建、景在平
7授权发明专利附分叉形绒毛结构的防I型内漏支架移植物系统中国ZL 2014 1 0810684.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包俊敏、董健、宋超、袁良喜、张雷、周建、景在平
8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主动脉夹层裂口封堵装置中国ZL 2014 1 0164346.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陆清声、景在平、?张勇学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中国ZL 2015 2 0966161.6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王宏飞、景在平、聂知宜、王怡然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肠系膜上动脉支架移植物中国ZL 2017 2 0324435.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魏小龙、孙羽东、周建、赵志青、吴雅妮、范银星、朱江、高斌、谢永富、韩同磊、景在平
进步奖-科普类景在平,冯睿,庄郁峰,周建,赵志青,陆清声,包俊敏,梅志军,黄薏,毛华娟,李海燕,孙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