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第1319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8〕第24号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培养生产一线青年技术人才,助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制造业和制造业人才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指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求“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报告中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要“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教育部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一、发布并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2016年底,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教职成〔2016〕9号,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印发后,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2017年和2018年初,教育部牵头编制并发布2017、2018年重点任务实施计划表,细化年度任务分工;牵头成立制造业人才发展推进工作组,积极推动任务实施。

  二、对接制造业发展需求,稳步扩大人才供给

  一是加强人才需求分析预测。委托有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发布机械、船舶、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等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指导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二是稳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2017年机械类、材料类等16个制造业相关的本科专业大类布点1.3万个,比2016年增加558个;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高职专业布点1.4万个,比2016年增加856个。三是积极推进制造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指导103家职业院校开展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建设。研制智能控制技术等53个制造类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支持装备制造类专业11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

  三、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持续开展开展集团化办学。2015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职成〔2015〕4号),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目标、实现形式、体制机制、政策保障等作出明确要求。目前,全国共建成职业教育集团1400多个,密切联系企业3万多家。通过对16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的抽样调查,近5年来这160个职教集团合作开发课程8000多门、编写教材6000多本,行业企业提供实训设备设施总值超过1500亿元、投入建设经费超过60亿元,8万多名企业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职,23万多名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

  二是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2015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2017年,29个省份投入11.51亿元,推动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193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投入2.39亿元,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415个,有力地支撑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与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

  三是不断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力度。《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将“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列为建设项目。目前,已有28个省份投入6754万元布点建设了902个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了名师巨匠在人才培养、技术技能传承、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四是有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2015年起,教育部分两批布局了36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600多个专业点、5万余名学生(学徒)。试点工作注重顶层设计、坚持系统谋划,鼓励创新机制、先行先试,切实提高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两张皮”的问题。分类推进试点,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在政策、保障、模式、机制、标准等多个方面已实现了点上的突破。

  四、强化宣传引导,加大“工匠精神”培育力度

  一是多维度宣传弘扬“工匠精神”。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组织开展开放校园、开放企业、为民服务等展示体验活动。会同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累计举行10余场示范活动,上万名职业院校师生参加。联合多部门举办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涉及制造类专业赛项16个,参赛院校1016所,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

  二是完善并落实相关制度规范。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遵循和贯穿始终的红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学生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开展学习签署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活动,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倡导“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引导学生做到应知尽知,将公约内容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是加强德育课程教学。推动各地各校开好、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突出课程育人主渠道,扎实推进“工匠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自觉培育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切实增强“工匠精神”培养实效。

  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把制造业人才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全面落实《指南》,进一步深化人才领域供给侧改革,强化人才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继续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人才需求预测,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依托有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制造业十大领域,特别是集成电路、新材料、“两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岗位趋势研判、人才培养规格与需求分析预测,科学引导高校将招生计划增量向制造业重点领域倾斜。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需求推动有条件的相关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二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研究制定推动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意见。开展大样本试点试验,推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优秀案例,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行业指导的跨区域大型职业教育集团。继续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总结宣传典型案例。加强行指委建设,深入开展产教对话活动,指导建设一批校企深度合作项目。

  三是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德育课程教学工作,落实十九大精神“五进”工作。深入开展劳模、大国工匠进职校活动,培育工匠精神。开展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德育实践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活动育人。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欢迎继续关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教 育 部

2018年8月22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