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奥运中最美丽的一张名片---三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奥运会残奥会的故事

2008-11-28

  他们被称为鸟巢一代,他们有爱心、愿意无偿付出自己的知识和时间,把志愿服务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用热情、真诚、良好的服务,为国家赢得尊严和友谊。

  他们的名字叫奥运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几十万大学生志愿者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检阅和洗礼,事实证明,他们是愿意担当、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一代。

  由中宣部、教育部主办的励志青春---当代大学生在2008”先进事迹报告会日前正在全国部分高校巡讲。9名报告团成员中有两名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志愿者,使我们有机会再度走近大学生奥运志愿者,走近这些为祖国赢得了国际社会普遍赞誉的一代年轻人。

  梁苏会:千名志愿者的后勤员

  在为志愿服务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做准备的两年,是我人生中收获最大、成长最快的两年,我学会了与人沟通、学会了团队合作,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承担一份责任。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梁苏会是一名赛会志愿者,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服务。

  梁苏会所在的志愿者业务口,负责整个水立方1000余名志愿者的后勤保障工作,是志愿者中的志愿者。他们干的都是琐碎小事:发放志愿者服装,每人的衣裤鞋帽加起来就有十来件,而且男女款式不同、上衣和裤子号码不同,一点都马虎不得;负责发放餐票,每天要把几千张餐票数好、分好,不能出点差错;班车组的志愿者,要根据每天不同学校、不同业务口、不同时间段到岗的志愿者数目进行班车调配。等轮到他们了,往往是最后领服装、最后吃饭、搭乘最后一班车。

  是什么让他们无论多累都能把微笑挂在脸上?梁苏会说,是奥运志愿者这个光荣称号带来的责任感、使命感。

  因为这种责任感、使命感,检票口的志愿者上万次地重复同一个动作、同一句话语;举重比赛加重员志愿者每天累计给杠铃加重达到5吨;负责引导车辆的交通志愿者,因为长时间的户外服务脸庞被晒得黝黑……

 

  奥运会虽然结束了,但是大学生们志愿服务的热情却没有减退。做一名永远的志愿者,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心愿。无偿献血、校园义务导游、民工子弟学校支教、陪护患有孤独症的小朋友……梁苏会说,其实,志愿,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在奉献中他们体会到了别样的快乐。

 李菊:在灾难中学会感恩

  2008年春夏的几个月,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本科2005级学生李菊经历了人生悲喜的谷底和巅峰: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家在四川北川的李菊失去了16位亲人,巨大灾难几乎让她绝望;8月,在北京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她作为12名志愿者代表之一接受国际奥委会新当选委员的献花。

  地震发生后,有朋友对李菊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要不要考虑放弃志愿者的工作,暑假回家陪家里人?的确,妈妈走了,爸爸一个人肯定很需要李菊在身边。

  但当李菊满怀悲痛返乡探亲时,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他们在危楼废墟中参与救援,在不断的余震中照顾伤员,在受阻的道路旁分发食物……

  这种至高至大的爱让李菊动容!因为爱,奉献爱,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做一名奥运会志愿者,为奥运作一份贡献来回报全社会!李菊对自己说。

  经过培训和选拔,李菊光荣地成为了奥林匹克大家庭饭店的一名交通咨询员。李菊接待的都是嘉宾,有的是王室成员,有的是国际奥委会贵宾,有的是国际红十字会等协会的领导,李菊为他们提供车辆激活、预订以及其他与交通相关的服务。

  用最真诚的态度来服务,用最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李菊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这样的标准,她总是站在客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急人之所急。李菊也收获了难以忘怀的微笑和感动:为了帮客人叫到车,要跑出去两三百米,客人在车里久久地挥手致谢;帮助客人找回落在车里的物品时,他们回报以感激的笑容;每天总有人特意走到饭店台前,只为了说声早上好、晚上好……

  像李菊一样的“80大学生,在2008年,跟自己的祖国一起,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洗礼,像凤凰涅??一样,用坚强不屈的斗志和空前的凝聚力走过劫难。李菊选择用志愿服务回报社会,她说,别人的微笑是我们最温暖的收获,虽然辛苦,但我收获了情谊,珍藏了感动,增长了知识,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肖尧:通晓5种语言的工科生

  梁苏会、李菊在巡回报告会上用自己的经历与情感,道出了几十万大学生志愿者的心声。和他们一样,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肖尧也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的生力军中的光荣一员。

  语言不是肖尧的专业,但自小好学的他,通过看电影等途径学会了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5门语言,正是这种特长,让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语言翻译志愿者,在志愿者岗位上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蓬勃英姿。

  奥运会时,肖尧的服务岗位在朝阳公园南门,在这个小小站点上,他把自己的外语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每天都有大量的外国人聚集,有准备观看赛事的,有来参加朝阳公园内各种庆祝活动的……肖尧拿着中英双语的地图为外国人指路;拦下出租车,在司机与外国游客之间进行翻译。一个接一个的外国人,肖尧的嘴一直没有停下来过,思维不断地在各种语言中来回穿梭,但还能保持着志愿者的微笑。他帮助翻译过的外国人,都会用各自的语言留下一句英语不错或是法语真棒

  肖尧印象很深的一次是,一位带着小孩的外女士向肖尧走来,试图用磕磕巴巴的英语说些什么,肖尧听出她英语中浓重的法语口音时,立刻转用法语询问,这位游客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似的,用法语狂说了一通。原来,她是法国人,头一次来北京,带着孩子出来逛街却迷路了,找不到回酒店的路。肖尧通过一张写着酒店名字的信纸,帮她找到了酒店。当这位女士用优雅的法式拥抱向肖尧表示感谢的时候,肖尧感到,能用自己的知识为奥运服务,是一件无比荣幸的事情。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11281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