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永清,男,汉族,江苏无锡人,1934年7月出生,1950年12月参加工作,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休前曾任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教授。
我曾经有过不少行政和学术职务,但我最珍惜、最自豪的是三个身份:我是共产党员,我是教师,我曾经是军人。如今我虽已耄耋之年,却还能迎接、庆祝党的百岁生日,感到幸福又幸运,不禁回忆起了我在党的锤炼、培养下不断成长的历程。
1934年7月我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职员家庭,1946年春全家迁居无锡。1950年12月,我作为一名高二学生,积极响应祖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毅然投笔从戎,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我当时只有16岁。1951年我被分派到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进行学习。经过4年多的学习,我圆满完成了药剂系的专业学习,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在军队这个革命大熔炉里也得到了锤炼。1955年冬毕业分配时,军委决定抽调20多人支援地方建设,我也在其中。当时,我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认为自己一贯积极要求进步,学习认真,成绩还不错,工作能力也不算差,凭什么要把我从部队“踢出去”?
后来我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想到自己参军是为了保家卫国,想到自己申请入党是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怎么能在支援地方建设这个重大问题上只顾个人情绪和得失呢?这不正说明自己觉悟不高吗?这是组织对我的一次考验呀!党的需要就是命令!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想通之后,我放下了思想包袱,积极接受组织安排,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入职教师,同年光荣入党
1956年2月去华东药学院报到时,校领导与我谈话,说到国家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尤其是教育方面的人才。我深受感动,坚定了要当好教师的决心,当即表态愿意多承担教学任务。后来我同时承担了两项教学任务,一是做新课程《药事组织》的助教,二是当附设药剂学校《药剂学》的教师。这在全院尚无先例,对我这个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压力还是很大的。但我想我是来院担任教师的第一个军人出身的本科毕业生,我必须出色地完成任务,表现出军人的风采。
同年夏天,北京医学院组织翻译苏联药剂学校教材《调剂学》,我院派我参与试译。我大胆接受了任务,试译稿居然一次通过,我成了正式参译者之一。
1956年10月,院党委派专人找我谈话,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借此机会向党组织写了详细思想汇报,提出了入党申请。党组织接纳了我,12月26日我向党宣誓,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服从召唤,改变专业方向
1958年毛泽东主席对卫生部党组关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作了重要批示,全国立刻行动。江苏省也决定在南京中医学院举办两年半学制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我院党委极为重视,选定6名教师参加学习,我也在其中。党委找我谈话时明确指出,这是按毛主席批示执行,是发扬祖国医药学、培养中医药骨干教师的重要举措。我立即表示,坚决服从党委决定,一定努力学好。
但是对于突然而来的跨专业学习,我还是有思想上的负担,因为我不了解中医药,没有任何专业上的兴趣。同时还有个顾虑,就是学习后肯定要改变专业方向,要一切从头开始。但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曾经还是军人,应该而且必须服从党委决定,听从党的召唤。思想上的疙瘩只有自己慢慢解开。
在两年半的学习过程中,我从刚开始的毫无学习兴趣,收获甚少,到后来逐渐端正学习态度产生学习兴趣,自觉地深入钻研。我的学习心得多次得到老师的赞扬,还到苏锡常、扬州等地区宣讲“西学中”的体会。在学习期间,我先后在学院学报和江苏中医杂志上发表了学习论文。由于学习成绩优秀,毕业时获得卫生部颁发的一等奖。
回校后,我院为适应教学需要建立了中医药教研室。我的教学科研也转到了中医药方向。
奉命履新,学术守正创新
1984年11月,国家医药局任命我为南京药学院副院长,虽然我多次表示自己不适合担任领导岗位,但还是选择了服从。后来我尽心尽责做好中国药科大学的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先后分管过学校科研、外事等工作。我还参与了南京中药学院规划、建设的全过程以及学校争取进入“211工程”的全过程。在担任领导职务的同时,我没有忘记毛主席的批示和院党委派我去学中医时的期望,继续为传承弘扬中医药而努力,选择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前鲜有研究而临床又最常用的中药复方为主要研究方向。由于研究难度大,在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上,我既不忘中医药传统理论,又进行了创新探索,可以说实现了“守正创新”。
1982年我牵头建立了“中药理论与中药复方研究室”。1983年“六五”国家攻关项目首次招标中药复方项目,我申报的著名古方生脉散的研究课题在初选时被选为预选项目。评审委员会要求我院与川医药学系、北医药学系等7个单位组成全国协作组联合申报终评。我撰写了“生脉散新制剂研究开发”的统一研究方案,最后在终评中胜出,获得了国家攻关项目的第一个中药复方研究课题。协作组是个科研、临床、生产三结合的团队,有近百人参加本课题研究,其中包括当年药学界泰斗或权威学者的徐国钧、楼之芩、陈可冀、李连达、涂国士、廖工铁等老教授,研究团队力量十分强大。我当时还只是讲师,作为协作组组长,诚惶诚恐,深感压力巨大。但我深知,这正是我为传承弘扬中医药学奋斗的大好机遇,鼓励自己必须谦虚谨慎、认真负责、敢于担当、勇往直前。我认真拜访各位老前辈和各单位的主要骨干,阐述我的观点,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我认为开创性地开展中药复方的系统研究,就要充分发挥协作组成员跨专业多学科的优势,科学探索系统研究的方法与途径;要敢于探索创新,又必须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体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思想。我对研究方案的理解和诠释,得到了大家的热情支持,几位著名老教授都表示赞赏和支持。我大胆地制定了一些调动积极性的制度和措施,全组团结和谐,进展迅速,仅两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显著成果,开发研制成第一个新制剂生脉散口服液,并已进入第二个新制剂(粉针剂)的研发。基础研究也有多项新的发现,形成了80多篇论文。由于协作组成绩突出,我作为国家医药局系统众多攻关项目中的唯一项目代表,参加了1986年5月召开的“六五国家科技攻关总结表彰大会”,并受到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本项目还获准作为“七五”攻关项目继续深入研究。
我先后完成了国家重点项目9项,部省级项目3项,其它来源课题多项。我们率先探索中药复方系统研究的方法、途径,复方化学研究的方法,及化学成分动态变化与药效关系的研究等等,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奖项。
老尽所能,理应奋斗不息
1996年 5月,学校顺利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7月,我退出学校领导岗位,回到中药学院当教师,继续潜心科研。我当时虽已是花甲之年,但初心依然不变,尽己之力,继续奋斗,继续奉献,报答党对我的培育之恩,一干又是10多年。
2002年9月,我真正退休时已经68岁。让我特别激动难忘的是,在我退出领导岗位、退休之前,中药学院党委和校党委先后给予我两次嘉奖。一是2000年9月把我评为校师德模范,二是2001年6月授予我“江苏省高校优秀党员”称号。我深知自己做过的工作都很平凡,而得到的荣誉太高,倍感受之有愧。此后我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工作。例如,2003年协助我校编辑部创办了有中国特色的高级学术刊物《中国天然药物》,此刊在2012年2 月被批准收录入SCIE,这是中国被收录入SCIE的第一个药学类(天然药物、中药类)期刊。2001年5月,接受科技部聘请加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咨询组,对分工联系的项目全程跟踪并了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进展情况。这项工作我连续承担了6 年,至2007年卸任时已经73岁。
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一生应为人师表,永不止境。军人可以退役,军魂则永不能丢。共产党员更应终身接受党的考验,对党忠诚,永不褪色。我很自豪,拥有这三个光荣的身份,并且一生忠实听党话、跟党走,服从组织安排、听从党的指挥!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衷心祝福伟大的党百岁生日快乐!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