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余热生辉忆往昔 诗画生活寄敬意

西南交通大学 潘启敬

2021-07-02 来源:离退休局收藏

  潘启敬,男,汉族,山西临猗人,1926年5月出生,1951年9月参加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休前曾任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化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早年艰辛砺心志

  我1926年出生于山西临猗。4岁时母亲过世,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1936年我在荣河县立高小上学,在班主任潘实生的影响下,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抗日救国宣传队,在农村庙会上进行过多次宣传讲演。当红军部队行经荣河县城时,我参加了慰问红军的活动。红军朴素的作风和坚决抗日的意志,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些经历使我从小就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无限崇敬的感情。

  读高小二年级时, 家乡被日本侵略者侵占,学校解散,我失学在家,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惨无人道地凌辱,尝尽了饥寒交迫、朝不保夕、度日如年的痛苦。1940年底,得知父亲在当时的抗日前线之一——绥远陕坝(现内蒙古临河市附近)时,我便毅然从敌人的铁蹄下逃出, 去寻找父亲。几经辗转,到达西安,跟随向绥远运送物资的马车,徒步40多天, 经甘肃、宁夏,于6月底到达绥远陕坝,找到了父亲。

  到陕坝后,我参加了绥远中学举办的暑期补习班,如饥似渴地学习,经过一个月补习,考上了绥远中学。当时学校生活非常困难,学生有时吃豆面团子,冬天零下30度教室也不生火。在绥远中学,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中二年级时就自学了高三的课程,读完高中二年级(1946年暑期)即考取了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

  早年的这些经历很多细节仍然记忆犹新,生活的艰辛磨练了我的意志,只有经历过那些炮火连天、朝不保夕的战争年代,才能深切体会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对我们的意义,而只有经历了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之苦,才能对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倍加珍惜。

  壮心不已编撰院史

  1950年,我自清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唐山工学院,1950年至1985年在电机系工作,1985年后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作。在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发展历史中,我作为在校时间最长、年龄最大的一位教师,亲身见证了两个学院的发展壮大。

  2005年,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迎来45岁生日之际,我担负起主持编撰学院院史工作,与学院朱怀芳、边孝林、靳蕃、诸昌黔等教授组成了编撰组,共同收集和编撰学院自1960年建立专业以来的历史资料,包括专业设置及学科建设、教学机构演变及教师队伍、科研及教学成果、学术及社会活动、学生学习及就业等情况。

  2009年,电气工程学院筹备庆祝建院60周年,成立了顾问委员会和院史编委会,我分别担任主任委员和主编,与大家共同编撰完成了学院简史,取名为《甲子电气》。

  经过我们几十位老教授的共同努力,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的发展历程在校友及两院师生的眼中逐渐清晰。从信息人在专业初建时的筚路蓝缕,到专业恢复阶段中的艰辛坎坷,再到独立建系、院后的不断壮大;从电气人在1952年院系调整电机系发展受到极大影响时岿然坚守,到后来抓住铁道电气化这一特色、在国家铁路大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取得飞速的发展,培养了铁道电气化方面大批骨干人才,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一部院史,不仅记录着一个学院的沧海变迁,更是承载了一代人的热血青春。一部院史,是留给海内外所有校友的一封家书,也是给未来学子的一份特别的见面礼。

  诗情画意敬先贤

  我自学油画已经有10多年了。80岁以后,我从学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督察组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算是正式开启了退休生活。因为我老伴非常热爱国画,时不时总会画一画,我就萌生了学习油画、跟她“中西合璧”的有趣想法。从最初开始学习素描、速写,到后来把握色彩、试着临摹,再到后来从风景油画到人物油画,我通过书籍和网络教学视频,一点点地自学并不断练习。

  开始的时候,画油画是为了丰富退休后的生活,画作也主要是一些亲友人像或旅游风景,画好了就送给家人朋友。后来,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红火,但是周围介绍、讨论我们国家科学家的人却不多,于是我萌生了为中国当代伟人和杰出科学家画像的想法,以此表达对这些各领域杰出人物的崇高敬意。我的画作谈不上艺术性,主要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敬仰,缅怀他们的丰功伟业。这些人物画像中,有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先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有新中国的缔造者、世纪伟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有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等,有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铁道牵引电子化与自动化学科创始人曹建猷等等。我从他们的照片、事迹中不断揣摩、感悟,用油画的方式将他们的音容笑貌再次展现出来。

  我与这些伟大人物所生活的时代相近,相比于年轻人,我大概更擅长在他们的照片中寻找时光的蛛丝马迹吧。这些伟人和科学家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是他们的事迹却一直并且应该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筚路蓝缕结情谊

  谈到我最中意的人物油画作品,就是为曹建猷院士所画的肖像画。我们之间的故事,已经跨越了将近70年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初,我与曹建猷先后进入唐山工学院任教。作为大学本科毕业生,我开始从助教工作做起,同时承担电工原理课程的辅导和电话电报课程的讲授。由于表现优秀,1951年暑假后,我被选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深造。深造期间,正赶上1952年的全国院系专业调整,唐山工学院改名为唐山铁道学院,电机系也仅保留了与铁道相关的铁道运输方面的相关专业。当时,因为我在外深造,没有跟随电信专业被调到北京铁道学院。作为电机系系主任的曹建猷教授非常关注我的发展,建议我改学铁道电气化专业,以适应我国铁道技术今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便成为我国第一个学习铁道电气化的研究生。

  在哈工大研学期间,我一边学习,一边将俄文的《牵引变电所电气设备》翻译成中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分上、下两册正式出版。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铁道电气化方面的技术书籍。1954年,我研究生毕业回到唐山铁道学院,正赶上为第一届铁道电气化专业的学生上专业课。在曹建猷教授的支持下,我被任命负责铁道电气化供电教研室的工作。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与曹建猷教授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与系里师生一道,共同致力于铁道电气化方面的专业建设工作。深厚的革命友谊,也使得我们在“文革”被批为“曹潘联盟”。

  曹建猷教授在解放初期的1951年即携全家从美国回到祖国,投身交大铁道电气化教育事业,在当时师资和设备等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是他以身作则,带领我们,边学边教,艰苦创业,奠定了我国铁道电气化教育的基础。他热爱交大,终身献身于交大。虽然“文革”时期受到很大冲击,但他信念坚定,无怨无悔,古稀之年加入了共产党。他为人正直,关心青年教师,重视发展学科,为交大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

  回顾我这一生,虽然早年间吃了些苦头,受了些磨难,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中国共产党,追随了中国共产党。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党永远年轻,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更大胜利!(西南交通大学 潘启敬 口述 胡晓阳 整理)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