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与食品的六十年情缘

江南大学 姚惠源

2021-07-02 来源:离退休局收藏

  姚惠源,男,汉族,浙江绍兴人,1936年7月出生,1961年9月参加工作,199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休前任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现在已经90多岁,马上要进入百年了,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经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一名老党员,回顾这些年,我想得最多的就是“不忘初心”,这个初心始终离不开国家需要,始终离不开食品学科,始终离不开教书育人。

  初心伊始:食品强国梦生根发芽

  我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1956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就是现在的东南大学。1958年,因国家发展需要,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跟着一起东迁过来,那个时候的条件不好,无锡的新校址什么都没有,我们整个系的所有仪器设备,包括桌椅板凳都是用火车从南京发过来,然后我们学生拉着大板车一台一台、一件一件运到了社桥老校区,从此我们就在无锡扎下了根,继续完成学业。当时,国家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十分重视粮食的生产和加工,提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备战备荒为人民”“民以食为天”的口号,首要任务就是保证人民温饱。我深知,粮食专业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当初考大学选择这个专业,大学毕业以后继续从事这个专业,五六十年来丝毫不动摇地在这个行业里,不断地前行,就是我的初心。

  初心如磐:科研托起食品强国梦

  1978年,改革开放给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大环境,我们在80年代初期组织了一个项目叫“免淘米”。我们江南大学的元老沈学源教授,他去日本访学回来后跟我说,日本人吃的大米不用淘,可以直接放在锅里煮。这对我们搞粮食加工的同志们触动很大,我们带领一帮同志花几年时间进行重点攻关,发明了“抛光”技术,就是把各种含有害组成的糠粉都去掉,这个米就是免淘米,不用淘洗可以直接使用。1984年,项目立项以后影响很大,报纸做了很多报道,全国要这个技术的单位很多,我们后来决定把这个技术全部转让,推广到全国各个地方。

  90年代初,我国首批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博士点授权,我作为首批导师深感责任重大,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出赶超本专业国际前沿的研究。有一次,我去云南西双版纳出差,在一家饭店喝到一碗糯米香茶,这茶的香味确似泰国茉莉花香米的香气,后来了解到这是由一种当地叫糯米香茶植物的叶子干制而成。我就到当地市场上购买了这种香叶,回校后跟我的博士研究生查资料、做研讨。我们一致认为这是中国特有的植物资源天然香料,通过开发可替代美国和日本化学合成的大米香料。为了做实验进行论证,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委托国外亲友购买大米香料对照样本,开发出特有的提炼技术,终于研发出中国独有的天然大米香料。1995年,该产品以其原料广泛、成分天然、香气醇正折服了评委,最终斩获美国发明家国际金奖。

  我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的思路包括我们的发展环境肯定没有这么好,这是我自己亲身经历体会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粮食生产大国,但是中国的食品和粮食工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我一直希望中国能成为“世界食品强国”,为世界各国所仰视。工作这么多年,一直觉得时间不够用,我的梦想是能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尽可能多地做出点成绩来,以科研成果回报祖国!

  初心如炬:责任助推食品强国梦

  1995年,无锡轻工学院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学校研究决定,食工系和食资系合并为食品学院,我担任学院首任院长。当时新学院的名称有很多选项,如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食品技术工程学院等,经过广泛讨论,由我确定叫“食品学院”。

  成立伊始,我把重点工作放在培养青年教师骨干和营造学院文化两个方面。我认为人才是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是基业长青的活水源头。我定期同青年教师交流,在工作上、生活上给予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很多年,直到现在虽然退休多年,我还是“退而不休”,常常活跃在产研一线,与时俱进,增强同年轻人的“共同语言”,把自己经验毫无保留分享给年轻人。在做院长的几年里,我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营造团结、和谐、奋进的食品学院文化,努力让学院成为师生的“家园”,只有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才能让老师爱院如家、爱生如子,学生尊师如尊敬父母。我很欣喜地看到,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食品学院上下人心凝聚、奋发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令人骄傲的是食品学科连续两年排名世界第一。

  初心不忘:大爱传承食品强国梦

  这么多年,我最自豪的身份就是“教师”,老师能做的就是在学生心中播下种子,去引导和影响他们,这才能形成一到二、二到三、三到千千万的效应。人的一生,几十年来荣誉也好、光辉也罢都是过眼云烟,能为后代、为社会、为国家留下点什么才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我和夫人都是江南大学的校友,是在国家的资助下完成的学业。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把我们的爱心留下来、传下去,让更多的后继者去实现“中国食品强国梦”。2014年,我们拿出毕生积蓄中的50万元,设立了“姚惠源•胡珏琴百万奖助学爱心基金”,资助有志成才的贫困学生。为了募集更多基金,我编写了一条四百多字的短信,将这一想法和对爱心的邀约一同发给了我的知己好友以及多年的合作伙伴,没有想到从3月初至5月初,短短二个月的时间,50万、165万、195万、215万;17所高校、16所研究院所、16家企业的慈善爱心人士积极响应和善助。2018年,为了感谢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支持和认可,我又一次拿出50万元,整个基金总额已经达到七百多万元,将爱的火种播撒到更多人的心里。

  现在,我已年过八十,在旧中国生活了十来年,在新中国生活了七十年。我是幸运的,既是新中国的见证者,也是新中国的建设者,更是新中国的受益者。我目睹我们国家一步一步走向辉煌,见证奋斗终生的事业后继有人。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还要不忘初心担使命,甘于奉献不言老,一如继往地为党做一些工作,为学科建设做一些贡献。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