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男,汉族,陕西乾县人,1956年8月出生,197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退休前曾任河海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我是河海大学的一名教师,197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45年的历程中,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入党初心,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做到与党同呼吸、共命运,用热情践行使命,怀初心与党同行。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伴随着我的大半生。立德树人、为党育才,是我作为一个合格党员的应有之义。
1983年,我从华东水利学院毕业,带着将所学知识回馈社会的念头,我留校任教。我始终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努力践行立德树人宗旨,做到理论教学和科研实践两不误。
一方面,我秉持为党育才的信念,潜心教学和科研,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我先后主讲了10余门课程,主、参编各类教材7本,发表论文40多篇,负责和参加各类项目30多项,指导培养研究生近40名。讲授的《工程地质学》课曾获江苏省优秀课程一等奖。
另一方面,我秉承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传统,抓实抓牢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从1984年到2001年,我始终担任毕业生实习的带队教师。每年“五一”劳动节和中秋节,我几乎都是在实习工地度过。我一直跟学生强调:从事地质专业,做一名合格的地质人,一定要去工程第一线,踏踏实实地把野外工作做扎实,把地质工作做前、做细、做精。我每次带领学生进行实习,无论环境多危险、条件多艰苦,总是走在工程的第一线,全程带领和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实习。
1997年,我在黄河小浪底工程建设工地连续工作4个多月。当时的小浪底是一个大型工地,到处都是运转着的大型施工设备,各种重型载重卡车在简易的施工道路上飞驰。面对如此危险的实习环境,学生们难免有所畏惧。因此,我在考虑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的同时,还竭尽全力保障学生的安全和生活,安抚学生的情绪。当我带领学生走进他们只在书本上听过的“平硐”时,几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都面露难色:不足一人高、仅容一人通过的平硐,没有任何照明,两边都是触手可及的凸凹不平的岩石。我一马当先,走在最前面,用手电筒照着硐室围岩,对照着实物讲解裂隙、岩脉、岩性。看着学生眉头渐渐舒展,开始兴趣盎然,甚至主动走到前面提问,我深刻体会到“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洒春晖”的乐趣和自豪。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就是要和百姓同呼吸、共命运。作为一名党员,我时刻牢记自己党员的身份,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2001年,校领导告诉我,省委组织部选派我到邳州市挂职担任科技副市长,要我发挥专业所长,为邳州百姓做实事。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处理好手头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愉快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
我接到通知后就一直在思考:在短短两年的挂职期间,我究竟能为地方做些什么? 为了提前了解工作情况,寒假期间,我从学校图书馆里找来有关介绍苏北、特别是邳州的图书资料,认真阅读。经过学习研究,我渐渐地对邳州有了初步印象。春节刚过,我就去邳州报到了。到邳州任职的第一个月,我会同水务局的主要负责同志,几乎走遍了全市24个乡镇、主要流域性河道和水利工程,听取镇情村情介绍,仔细踏勘自然地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邳州各镇的基本情况。
邳州总面积为2088平方公里,人口达165万,地势呈锅底状,其北部和南部周边部分地区多为丘陵山区,土层薄,储水能力差,常年缺水。于是我把解决山区群众吃水难作为工作重点,把突破口放在缺水最为严重的燕子埠镇。
燕子埠镇由于地形特殊,加之土地贫瘠、裸岩遍布,因此有“有女不嫁扒头山,井绳伴着瓦罐担”的说法。当地百姓祖祖辈辈为水发愁,6个村的百姓饮用水仅靠一口井。一遇上干旱时节,就滴水难求、水贵于油。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顿时感到身为一名党员和一个水利工作者,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我是搞地质工程的,别人可以不干,我却必须迎难而上!当然,我也非常清楚干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如果失败,不仅劳民伤财,还会给自己、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可是燕子埠镇缺水的问题一天不解决,老百姓就一天过不上好日子。于是我向市委和学校领导作了汇报,在得到领导支持后,我决定把工作突破口放在找水上。
2002年夏,小麦刚一割完,我就和同志们一道,头顶烈日,对一座座山头和一个个村庄进行全面现场勘察,最终在最缺水的几个村里选定了5个深水井井位,并很快确定了施工方案。在打井的关键时刻,我的左脚却意外骨折,无法去打井现场。我心急如焚,骨折第二天,我实在坐不住了,借故支走在身边照顾的秘书,悄悄叫来水务局的车子来到燕子埠镇打井现场。当镇党委书记拉开车门,发现我腿上打着石膏来到工地时,十分感动,含泪把我扶下车。
功夫不负苦心人。2002年8月16日,第一眼设计120米的井才打到75米,晶莹的水花就从井中喷涌而出!乡亲们奔走相告,哗啦啦的水流声淹没在大家的欢声笑语声中。第一眼井的成功,证明我们掌握的资料可靠、工作方法科学,也坚定了我们继续找水的信心。随后,第二、第三、第四口深水井也相继打通。经过努力,我们勘察、设计的5眼深井全部成功出水,解决了6个村共1万多人口生活用水问题,使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吃水用水的问题解决了,如何依托经济建设让百姓脱贫致富,就成了我的第二个工作重点。我会同有关专家和同志们,完成了《邳州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编制任务,让邳州完成了全省第一个县级城市防洪规划。另外,我还积极协助有关领导大胆推行农业结构调整,多次赴南京林业大学,请来专家进行设计并指导建成了20多万亩的银杏博览园,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打通了生态文明建设助力脱贫致富之路。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一直追求的是勤于学习、勇于奉献。挂职期间,我的家人都在南京。有一次我爱人生病住院了,当时燕子埠镇第二眼深井正在紧张施工中,一边是生病住院的家属,一边是还没出水的井,我很矛盾。在安慰和说服我爱人后,我回到了打井现场。后来,我爱人生病住院期间,不但身边没有人照顾,她每天还要从医院回家照顾上学的孩子。为此,我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愧疚。可是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圆满完成组织交办的工作任务,我个人再大的牺牲也是小事!
满目青山夕照明,伏枥仍存万里心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高校既是培养人才的高地,也是各类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重镇。身为一名高校的党员教师,将自己的所学所长传授给学生,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是我的本职工作。尽管现在我已经从教学一线岗位上退休,但是立德树人的理念仍然牢牢扎根在我的脑海里。我想,我能为党、为国家奉献的还有很多,我要继续践行入党初心,与党的教育事业同呼吸、共命运。
退休以后,我继续投入到民办教育工作中,参加各项教育活动,将三尺讲堂搬到更多需要的地方。我仍然不断探索,提升自身的教研水平,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为“双一流”高校建设、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奉献余热。
回顾入党以来的16000多个日子,我深感入党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论在什么时候我都要始终牢记初心,以实际行动守护入党誓言,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展现河海人艰苦朴素、治水济世的精神。我深感虽然自己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做了一些事,但与党组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要始终满腔热忱,不断向实践学习,强化自身专业能力,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初心不改、奉献依旧,一辈子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